护理教育特点实用13篇

护理教育特点
护理教育特点篇1

【摘 要】目的 加强健康知识的有效传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促进提高高原地区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方法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民族习俗、不同文化程度等多样性,开展院前、院中、院后健康教育,普及卫生与保健预防知识,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建立良好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结果 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它可以密切医患关系,提高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减少医疗纠纷。结论 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探讨高原地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发展健康教育理论与工作方法,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高原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原;护理健康教育;特点;体会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清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1]。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或群体健康[2]。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分支,是指在护理工作中针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我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经济欠发达,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需注意高原地区的特殊性。本文就高原地区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与体会简述如下。

1 高原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1 语言、文字的不同性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健康教育最突出的特征是借助语言交流、沟通及健康知识的传播。我县主要以汉、藏民族为主,根据民族的不同,采用不同语言,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面对广大的少数民族患者及家属,要使用能听懂、理解的少数民族语言,开展护理健康教育交流,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在门诊设立藏语导诊,解决广大藏族群众听不懂汉语,就医难的问题等。

1.2 民族习俗的不同性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习俗及,藏族群众多信仰藏传佛教,在健康教育传播过程中,要尊重少民族习俗及。应该鼓励和提倡他们好的习俗,改掉不良习惯,在群众就医时应避免提一些民族忌讳的词语等。

1.3 人群文化程度的多样性

我县是―个社会教育程度较低的地区,乡镇之间,民族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针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应采用不同方法与模式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如,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材料、导诊、健康教育责任护士进行人际传播。

1.4 媒体选择的多样性

采用优先、经济、有针对性的原则,在不同人群中选择不同的传播媒体。如健康教育处方、健康指导、健康生活板报等。

2 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体会

2.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护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的卫生宣教,原有的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已无法满足医学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并把学到的健康教育方法、技巧,有机地运用到医疗和护理工作中去。如外科医务人员,针对性的设计制作了包含高原地区外科主要疾病手术治疗的特点、康复以及患者手术前、后生活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的宣传材料,在减轻患者术前心理压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

2.2 院前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首先,在人员流动性很大的门诊开展灵活实用的健康教育。门诊各楼层均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每月定期更换;免费为患者设立“健康教育处方取阅处”,供患者及家属随时取用,以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导诊护士在接待患者的过程中,发放健康教育资料,提供咨询服务。由于地处高原,根据地域特点,在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必须注意民族语言的使用,如设立藏语导诊,方便广大藏族群众就医。

2.3 院中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对于住院患者及家属,开展有高原特色的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入院、住院、出院等各个环节中。入院时,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住院规则以及相关注意事项。正确评估患者的状况,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制定相应有高原特色病健康教育计划,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住院期间,将健康教育指导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始终。根据高原地区多发疾病的特点,设立科室健康教育宣传栏,指导患者掌握与自己疾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使患者感到实用。在出院时,配合主治医生对患者饮食、运动、起居、用药、功能锻炼、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全面指导,以便巩固住院治疗及护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保证护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

2.4 院后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建立住院患者回访制度,向患者发放藏汉双语“便民联系卡”,介绍医院急救、咨询热线电话。对需要随访的患者,登记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与当地卫生院挂勾,一起开展出院后跟踪护理健康服务。在随诊中,医务人员面对面地进行相关知识宣传,答疑解惑。与当地卫生部门一起开展形式多样的、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邀请院内主治医师,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义诊、咨询、健康教育宣传等活动。把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帮助群众树立了正确的健康理念,不断提高健康水平。

3 结论

3.1 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从医行为、减轻患者心理负担,增强各种治疗效果的作用。如高血压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是每天按时服用有效的降压药,而据调查,高血压患者服药率偏低,患者常常出现症状才服用降压药,没有良好的依从性;糖尿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是饮食控制。让患者了解饮食治疗的重要性,应向患者介绍饮食治疗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措施,使患者积极配合,以取得最佳效果[3]。因此,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健康教育在辅助治疗中显得十分重要。

3.2 做好健康教育,可提高护士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在法制、新型医患系逐渐健全的今天,护理人员还应提高法律意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技能,做到自强、自尊、自爱、自护,避免与患者发生冲突,引起不必要的纠纷,甚至医疗事故。一项调查显示,40%的医疗纠纷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各类医院的重视。综上所述,护理健康教育已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开展健康教育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但还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总结出自己的特色与工作经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十分注重评价,但客观的评价其水平,大体上还处于初始阶段[4],目前医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缺乏评价指标,如果能以量化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查找制约护理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发展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护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8:23.

护理教育特点篇2

我国自1983年的11所大学至2001年已发展到90多所大学开展高等护理教育,2001年开展护理硕士教育的大学已近10所。现阶段我国护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4个层次同时并存,推动了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水平的提高。2000年,我国护士总数119万,大专学历护士不足5%,本科学历护士不足1%,研究生学历护士更是凤毛麟角。2003年本、专科学校有331所,其中专科199 所,招生量为4 万余人,在校生为10 万余人,学制为2-3年;本科132 所,招生数为1 万余人,在校生为3万余人,学制4-5 年。至2002年底,硕士研究生教育院校有17 所。2004年,博士教育在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启动。虽然近几年来本科及以上学历护士比例有所增加,但我国护士仍以中专为主,中专学历的护士仍占85%左右,且以初中入学为主。据2002年美国卫生社会福利和健康保健资源部公布的全美注册护士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美共有注册护士269万多人,其中:大专护士占34.3%;本科护士占32.7%;硕士学位护士占9.6%,博士学位护士占0.6%[4]。总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占总数的77.2%以上。因此,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仍需大幅度增加大专及本科学历护士的比例。

二、护理教学模式及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专业特色

(一)护理教学模式与临床专业相似。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的护理教育已建立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体系,基本采用了4 年制护理学学士教育,大部分国外大学护理专业更注重健康保健、精神因素和护士的综合能力。我国的大学教育是以专业培养为主要目的,自1983年恢复高等护理教育以来,全国各大学基本采用的是5年制的二段式教学模式,即前期2年为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后期2年为临床专业课程学习,最后1年临床实习。护理专业学生入学大多数以调剂志愿为主,学生对护理专业不了解,护生在前期学习时,与医学生同课堂参与基础理论教学活动,后期才接触临床护理专业教学,造成部分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缺乏护理理念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二)课程设置未体现护理特色。以传统医学为主的课程体系也与护理专业特色不相适应,使得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护理专业只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分支而已,课程设置和临床专业基本相同。我国护理教育设置的人文社会课程也较少,而这些人文课程被其他发达国家认为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及应对医学生活中的挑战的基础课程。学生通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塑造健康人格,培养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我国护理课程设置中人文课程设置存在较大局限性,在课程多样性方面存在不足,选修课程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个性化发展。

护理教育特点篇3

1.1 概念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和有评价的教育活动,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保护和促进个体和群体健康。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由护理人员针对患者或健康人群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1.2 特点 ①场所特点:教育的场所是以医院作为健康教育基地,对来医院就医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活动;②教育主体特点:教育的主体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中,对患者所患疾病和患者的具体健康需求所开展的健康教育;③对象特点:教育的对象是到医院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④内容特点: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针对患者和与患者所患疾病有关的知识进行健康教育;⑤方式方法上的特点:教育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可以采取聊天式口头教育,也可以采取图文宣传、视听资料和示范训练等多种方式方法;⑥教育目的特点:直接目的是教育患者相关的健康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使医生的诊治方案取得最佳效果,最终目的是不仅使患者没有疾病和病症,而且使患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具有良好的状态。

2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2.1 入院教育:入院教育是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基础内容,其目的是使住院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环境,积极调整心理状态,配合治疗,促进康复。

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采用心理疏导和正面鼓励的方法,调动患者的正性心理,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使其在心理上认同治疗,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3 用药护理:药物治疗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用药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护士首先应熟知主要药物的药理作用、观察项目、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以达到合理用药,增加疗效;其次指导患者或家属了解所患疾病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不良反应以及剂量不足或超量应用的危害;第三,输液过程应严格控制滴速。应用口服药物时,要强调服药时间、方法、剂量等。

2.4 饮食指导:合理膳食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疾病的特殊性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如高血压患者宜用低盐饮食等。

2.5 特殊指导:凡需要特殊治疗及护理的患者都应做好相应的教育指导。如对手术的患者应做好术前、术后指导,包括向患者深入浅出的介绍相关的手术注意事项,手术可能经历的事情及如何应对等。

2.6 出院指导 患者出院前,护士应向患者进行出院后有关休息、营养、饮食、用药等知识的出院指导,目的是巩固住院治疗及健康教育效果,进一步恢复健康,防治疾病的再次发生。此外,医院护理健康教育还包括体育锻炼指导、生活习惯指导、行为方式指导等内容。

3 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护理教育特点篇4

1民族地区高等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

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决定着该地区医学类高等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民族地区护理人才的培养必须认真审视和思考护理本科教育的基本现状,结合国内外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新模式和新经验,提出适合于本地区护理本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模式,在正确认识现状,注重机制完善,明确培养方法与内容,加强模式构建等方面尽快适应多元化的护理本科专业人才模式轨道。

1.1学制设置过长

五年制护理本科,因学制过长,重复课程较多,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医学本科课程的设置模式,特别是医学基础课程的设置,没有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特别是民族地区护理工作的特点。根据护理专业的特点和要求,目前我国很多重点院校护理本科已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而目前国内有些院校仍实行五年学制。

1.2教学方法有待调整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为完成教与学任务而采取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总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且教学方法单一,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灌输大量信息,缺乏引导学生根据地区特点和民族习俗进行研究和讨论,这样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此重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强调临床教学与课堂教学交替进行,把握地域和民族特点,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以学生为中心”研讨式学习方法,突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民族地区护理本科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1.3课程体系有待改善

近年来,针对我国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许多院校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护理教育的基础上,在教学模式、课程结构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外护理专业体系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生物医学模式、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等。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整体性,生命周期模式、人体功能和基本需求模式、健康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但是后三种模式在师资培养和教材的编写上要求高、难度大。另外,由于我国高等护理长期停办,改革开放以后虽然予以恢复,但是护理教育本科专业在教育形式上仍然沿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医学基础课程设置多而全,可以说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压缩和翻版,没有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更谈不上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

1.4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护理师资队伍中受过正规高等教育和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相对较少,多数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学训练。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课程教学往往以临床医生为主,讲授的内容总是以疾病的治疗为重点,忽视了人的整体护理,特别是忽视了民俗民风和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而在护理的内容上往往是一带而过,以致教学内容与护理结合不紧密。

1.5传统的护理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民族的特点和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等没有得到真正体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本科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一是培养目标与社会卫生保健系统需求不相适应[1],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二是以传统医学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与护理专业需求不相符合,课程设置基本没有摆脱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基础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较大,而人文、社会等学科内容明显不足,有关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等方面的知识缺乏;三是护理专业课的教学特色不明显,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以医学诊断为主线,以疾病的诊断治疗为重点,护理内容少,教材建设滞后;四是教学组织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主要为“灌入式”,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尚未形成体现地方特色、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的教育体系。

2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全面协调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教育能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过硬的基本技能,能否开发其再学习、再发展的潜能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国在对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模式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教学模式。所以突出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教育;重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专业渠道,在护理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是十分必要的。

2.1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方向,也是制定教学计划,确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组织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通过对社会需求和新形势下护理本科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构成的解析,将护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确立,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能在护理领域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和预防保健的高级护理专门人才。同时要求学生力争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做人、做事、做学问共同提高。2.2突出民族特色和专业特点

根据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结合整体护理观及现代医学模式所具有的生物、心理、社会特点,加强伦理学、心理学、人际沟通、社会学、美学等人文科学与护理学专业课程的交叉力度,开设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选修课,如公共关系学、社会心理学、民俗学、回族文化专题等,体现护理的人文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专业和民族特点,使学生能够从生理、心理、社会、民俗等各个方面整体地认识人的健康,理解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帮助人满足健康需求。

2.3优化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

课程就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调整是护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为反映现代教育思想和改革趋势,充分体现民族地区的护理特点,利于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医学模式转变,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强化目标培养,重视素质教育,对课程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合理的调整。

2.4改革学科结构,适应学科发展需要

根据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改革学科结构,删减原有课程中不适合的内容,加强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通,发挥课程群体整体效益的同时,要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加大专业课比例。根据学科发展和培养目标的要求,增设社区护理、康复护理、急救护理学、老年护理学、护理研究、护理教育学等必修课程,护理专业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要明显增加,形成以预防保健与临床护理相结合、并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点的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3改革教学方法,全面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护理学发展趋势和新世纪护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配套教材,打破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以诊断治疗为重点”的教学模式,建立“以人为本,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的新型教学模式,强调人的整体性;强调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强调病情观察和判断、紧急情况处理、危重症监护、健康指导和教育的重要性。护理的重点在于解决人的健康问题,将护理技术操作与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使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得以统一,从而充分体现现代护理观念,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1改进专业课教学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在提倡教师精讲教学内容、合理规定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应借助不同的临床病例,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小组讨论,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提供有力依据。通过让学生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比较、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的综合能力,为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处理临床问题打下良好基础。此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小组讨论、学生演讲、角色扮演、患者访谈等形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锻炼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3.2建立模拟训练方法,强化技能训练

积极改善教学实验条件,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和实物教学,建立多媒体教室、基础护理技能训练室、专科护理技能训练室、重症监护室等护理技能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实验系统,现代化护理训练模型、设备和器械,实现教学手段的形象化、智能化、多样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和氛围中通过规范化的训练,熟练操作技能,增强动手能力。

3.3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只有在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和技能。因此,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是护理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临床带教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具体带教计划,指导学生按照护理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对分管的病人进行全面的护理。指导学生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收集病人的主客观资料;正确区分护理诊断的依据和相关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解决病人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正规的护理操作,提高专科护理技能;总结护理过程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3.4改革临床实习教学检查形式

为了保证临床实习质量,改革传统的“师生座谈会”的实习教学检查方式,采取教学查房、技能演示汇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形式,全面检查实习中教与学的质量。教学查房、技能汇报采取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法,选取学生在实习中护理的典型病例,使学生运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问诊、体检,提出护理诊断,制定护理计划,完成护理操作,实施健康教育。教学检查中,提倡师生互动,讨论交流,理论联系实际,有效促进各教学医院在实习带教过程中高度重视学生临床思维的训练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3.5优化教学内容

护理教育特点篇5

护理教育目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护理能力的培养和护理理念的培养,我国目前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有较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护理人员,外国的培养目标都是不相同的,但是基本目标都大致相同,韩国对护理人员的培养更注重综合能力与应对紧急情况的培养,澳大利亚的培养目标又不一样,澳大利亚比较重视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发展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护理人员能够面对平时工作中的困难,日本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护理人员的心理,使护理人员能够更理解病人的内心,分享病人的快乐和忧愁,尊重病人,有一颗美丽的心,但各国的相同点是培养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和病人情绪变化的能力,护理人员与医疗保健人员,科研人员,教育人员之间的沟通能力,培养护理人员有严谨的护理态度和国际思想活动能力,为护理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心态。

3.护理教育评估

护理教育的发展快慢在于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在我国,普遍的问题是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课本知识的教育,笔试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方法,国家卫生部和教育部共同负责从业资格的考试,医学和护理学之间没有很大差别,使得护理学教育和医学教育比起来没有很大差异,导致护理教育没有护理的专业特色,最终导致护理专业的学生限制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缺乏结合的现象,阻碍了护理技术的发展,限制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系化发展,美国在护理方面的发展比较领先,美国的学生护理成绩的评定是由美国护理联盟教育评估委员会来负责的,这个机构在美国有很强的权威,使得护理有自己的特点和特色,与医学不同,澳大利亚护理学生的评测有很多项,其中有笔试、面试、临床能力、病例讨论等等,所以澳大利亚的护理更有特色和特点,日本的教学评估很多都是以论文的方式来评测,基本上没有笔试。

4.护理教育发展的形势

护理教育特点篇6

1、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目标 

通过护士对病人在留观期间的一系列健康教育,使病人了解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康复保健知识,从而增强了预防保健意识,改变了病人的不健康行为,减少了因缺乏预防保健知识,而使所患疾病经常复发,加重了心身负担的情况,缩短了留观天数,减少了医疗纠纷,提高了护理质量。 

2、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2.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2.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2.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2.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2.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3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4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4.2集体交班时提问:在交班时不定期请责任护士介绍所属病人的基本情况,检查责任护士的了解程度,工作责任心和工作能力。

护理教育特点篇7

卫生职业学校应积极培养既有专业理论素养,又有良好职业道德倾向与素养的合格护理专业人才。然而据李惠玲等对从业护士人文素质现状调查显示,78070名专业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未知或知之甚少,其中91%的专业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科学的课程或讲座;87%的专业护士无法说出人文科学知识所包括的主要内容。这不得不引起卫生职业教育者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新审视,在了解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呼唤着关注人文关怀。

1.在教育定位上地位失衡。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过分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没有把教育过程看作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这是对人文关怀精神的忽视,例如有的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与交流,缺乏人文关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失去了施教基础。

2.在教育内容上偏重形式。

多年以来,卫生职业学校坚持把护生思想政治教育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工作实际效果不好。许多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其出发点往往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为了应付工作汇报、检查评比,为了争取和保持某种荣誉和利益。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普遍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发号召、造声势、掀高潮的活动层面上,而缺乏对护生的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在教育目标上忽视个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而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往往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护生的个性需要,对不同背景、个性特征、能力层次、学习成绩、心理需求的学生群体和个人基本情况了解不够,理论课教学计划的齐步走、培养目标的单一化、培养过程的“一刀切”,总是以统一的、理想化的标准、制度和规章作为工作依据,致使大多护生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因此,重共性轻个性是目前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也是护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缺失的具体表现。

4.在教育方法上强制灌输。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内容上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在形式上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护生由于其学制一般为5年,需要学习的专业课30余门,长时间繁重的学习任务限制了护生自由发展和自主活动的时间。另外,护生的学习主要以记忆为主,单调而枯燥的学习方式也使护生的学习生活沉闷而缺乏活力。因此,基于护生的心理特点,加强护生的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三、人文关怀下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人文关怀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锡卫校作为无锡职业教育领域唯一一所培养护理人才的卫生类职业学校,在结合护生教育特点的同时,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对护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途径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以期对加强和改进护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树立人文关怀教育理念。

实现护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文关怀,“就应该加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切实体现能力本位、服务为本、以生为本的职教理念,整合学校内部力量。无锡卫校实施“全员育人”的管理机制、推行“一岗双责”的教育职能,实施“专业特色”的分层德育,通过三个联系制度推进全员育人,即校领导联系年级制度、职能处室、教研室联系班级制度、教职工联系学生制度,真正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用严谨的态度和强大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护生在一种充满尊重、关爱、理解的校园氛围以及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深刻体会人文关怀的理念,并内化为自身的修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充实人文关怀教育内容。

卫生职业学校要结合护生的特点,将传统与现代、德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坚持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俱进,提高其针对性与实效性。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外,充实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注重全面心理教育。

卫生职业学校护生因为自我认知不成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急躁焦虑,不适应感特别强。所以,卫生职业学校应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要高度重视护理专业护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在校园生活、见习实习、志愿活动中加强对其心理教育的难点、弱点问题关注引导,长线跟踪,及时解决,通过正面乐观鼓励,在充分挖掘潜能的同时促进其全面成长,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形式之一。

(2)注重深化职业道德教育。

卫生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任务,是为卫生事业培养高素质强技能的预备队和生力军。护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到她们走上医疗工作岗位后的职业道德,也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卫生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应促使护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并在其职业实践中转化为自身的职业道德行为。因此,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切入点,加强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将护生培养成身心健康的护理工作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

(3)注重社会实践锻炼。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日前卫生职业学校临床实践教学资源普遍出现短缺现象。构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将实践教学从医院延伸到社会,扩展实践教学的内容,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在用护理专业知识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在教育、培养、熏陶及营造中,护生不断提升个体素养、完善个性品质,由人文知识向人文素养内化,继而由人文素养向人文形态的外化发展,促进学生塑造护理人文形态。

3.完善人文关怀教育方法。

卫生职业学校应当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基础之上,结合护生教育的特点,建立以人文关怀为主线的有效方法,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贯穿于护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

(1)以疏导为前提开展人文怀教育。

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固树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群体的特点,利用卫生职业学校的优势资源,建立和完善护生的心理疏导机制,对广大护生实行前瞻性的规划,开展渗透式的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动之以情”,到“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这一循序渐进过程中,促进和谐化的发展,努力使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性,切实服务护生的成长成才。

(2)紧密结合专业开展人文关怀教育。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教育方法应追寻的是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在护理专业教育的全过程,逐步呈现出理念、精神、境界的状态。卫生职业学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由教师主导,围绕学生来展开,实施过程中注重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在专业临床教学中,护理带教老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充分展示师德关怀的榜样作用,其次要明确医疗环境中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策略,就在日常的传道授业解惑中,教师时刻关注着学生的细微情感变化,不断提高学生认知、情意和行为能力同步推进,在教学中形成关怀型师生关系。只有在情感与认知的共同作用下,人文关怀倡导通过不断地感受情感、学习知识、锻炼人文关怀能力才得以升华发展,这样护生在专业学习、操作实践过程中通过认知、实践,进而感悟、体验和升华。

(3)依托有效主题活动开展人文怀教育。

以人为本的理念,要使人文关怀的思想深深植根于护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载体建设,四位一体的护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工作方法,培养出更多思想道德品质过硬、人格健全的护生。一方面,结合护生的实际需求,组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护生了解特殊群体的生存现状,提升护生关爱生命、治病救人、献身护理的人文修养。另一方面,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设计并组织实施多种社会实践课,使学生在积极实践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护理教育特点篇8

4.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4.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4.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4.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4.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4 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护理教育特点篇9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4.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4.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4.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4.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4.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4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护理教育特点篇10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4.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4.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4.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4.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4.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4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护理教育特点篇11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特点

2.1通俗性特点:即健康教育语言、形式、通俗易懂,易接受。由于病人起病急,情绪不稳定,老年病人较多,及病人的文化程度,背景不同,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少用或尽量不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解释,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4.2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注意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由于病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所患疾病病种不同,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非常注意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4.3短暂性特点:急诊病人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病人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病人治疗,又不延误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

4.4综合性特点:急诊留观病人中以老年病人居多,而大多数老年病人同时患有两种甚至更多的慢性疾病,责任护士便会向病人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健康教育内容,来消除病人因病重而产生的厌烦心理和自弃情绪。

4.5强化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中年龄相对老龄化及家属比较多的特点,我们采取了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意识、表情,来判断病人是否明白。

4.6礼貌性特点:针对急诊留观病人的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的特点,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应表现出对病人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急诊留观病人健康教育的内容

3.1病人的权利与义务:主动介绍急诊留观病室的环境,医疗保险方法,便民措施,卫生注意事项,作息制度,安全制度,陪客制度,并告知病人对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3.2常见的健康教育知识:全面系统的介绍内科、外科、神经科各种常见疾病的有关防病、康复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症状、有关化验检查、饮食指导、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药物的使用方法、出院指导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等,目前已制定出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内容。示范教育:为了让病人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针对病人健康知识的水平及技巧的掌握深浅程度,护士现场对病人进行宣传示范,如帮助长期卧床病人叩背、拍胸,教会病人有效咯痰,指导糖尿病病人测试尿糖方法,插胃管的配合等,每次示范后大家共同讨论、切磋,从中得到启发,从而提高每一位护士的示范宣教能力。新晨

通过上述七种系统的健康教育形式,使急诊护理工作由单纯的治疗服务,向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系统化保健服务转变,通过与病人不断交流,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使病人满意率提高。

4急诊留观病人的健康教育的评价方法

4.1与病人交谈的方式:责任护士、护士长采用与病人交谈的方式了解和检查健康教育执行的程度和质量。

护理教育特点篇12

1.1  短暂性特点:急诊患者的观察期较短,急性病症得到缓解即可出院,门诊随访,而病情较重的患者经过短期的观察后,视病情收治入院或手术治疗,这就需要护士能合理安排工作,既不影响患者治疗,又不延误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

1.2  强化性特点:患者中年龄相对老龄化,而且家属比较多,我们应采用反复强化的宣教方式,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表情,来判断患者是否明白。

1.3  礼貌性特点:急诊的患者起病急,情绪不稳定,患者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表现出对患者充分尊重和友好,真诚相待,耐心负责的态度,决不能自以为是或用说教的语言,切忌生硬等语气。

1.4  通俗性特点:急诊患者由于文化程度,背景不同,且老年人较多。在健康教育中尽量不使用医学术语,遇到必须使用医学术语时,则深入浅出,并辅以相应的解释,向患者传授具有综合性的最新最有效的内容,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1.5  随机性特点:健康教育时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及病种不同,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2 发挥急诊健康教育中的沟通技巧

2.1  注意及时沟通:急诊患者往往情绪会非常焦虑、急躁,迫切想知道有关医疗护理的一切情况。我们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交代,注意患者的感受和信息反馈。

2.2  注意语言通俗易懂:减少专业术语,注意说话艺术,使用安慰性,解释性和同情性等语言形式或动作、眼神、表情等非语言形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流,说话时面对患者,语言表达清晰、准确。

2.3  注意沟通技巧: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时机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在患者发怒时可让其适当发泄,用非语言形式感化患者;在患者哭泣时,用沉默、聆听的方式安慰患者;对感觉有缺陷者,可运用触摸和语言进行交流。

3 急诊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

3.1  急诊健康教育的内容呈现多样性:其教育人群不同于其他科室,不仅限于疾病的防治和一般卫生知识宣教,还应加强急症科学目标人群的心理卫生教育和不良行为干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稳定患者及家属的情绪降低了突发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反应,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1]。医院可根据当地社区居民的急诊常见病由医护人员成立一个抢救治疗康复小组,通过行为指导和行为矫正来强化患者,如心力衰竭患者,应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避免劳累,定期监测血压等。糖尿病患者应限制饮食,控制体重等行为方式做起。

3.2  急诊健康教育在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可以使用标语、墙报、宣传画、挂图等进行生动有趣的形象宣传,还有医护人员的口头宣传,给患者发有针对性的宣传资料等。这样能使患者有效地掌握与自己疾病有关的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健康行为和观念。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沟通,还能进一步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4 小结

护理教育特点篇13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民族村寨被认为是中国最大文化遗产和未来10年中国文化最大的问题。2009年,国家民委和财政部联合开展了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截至2013年底,中央财政已投入9.1亿元资金。2014年2月国家民委了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湖南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仅次于云贵两省。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湖南境内有63个,占湖南8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国保”名录的79%。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下辖的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占全国“国保”名录66%。本项目首次将法人类学、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连接起来研究,国内外没有直接的研究文献,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方面,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村寨民族志,典型的有《中国民族村寨研究》(张跃,2004)介绍了包含文化在内的民族村寨13个方面的问题,此类文献为研究者提供了全面而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整体民族志的浅层建构需要足够的后续性研究。另一类是少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保护的现实对策,学者们提出了很多可资借鉴的观点。田茂军指出在民俗旅游中文化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护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开发;合理开发也是一种保护,是一种发展性质的保护”。[1]麻三山指出在村寨旅游开发要产业开发和民族遗产保护双赢等[2]。还有人研究了民族村寨文化遗产社区参与式保护模式(林丽,2009)、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规划保护(陈华,2012)等,此类文献大多集中于村寨发展中的经济应对、行政应对,尚欠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最有效的应对手段即法律的介入。

(二)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方面的研究文献约有10篇,仅有朱祥贵以民族法学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自治权,指出“我国立法在立法理念、权利体系、权利内容、国家义务、救济程序等方面存在不足,需深化立法的理论基础和重构制度设计”。[3]显然,民族村寨文化教育传承的法学综合研究仍十分滞后。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法律保护方面,现有文献可以分为三种研究视角,一是整体立法研究视角,学者们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保护问题、背景、意义、立法框架作了思考,多数人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立法可操作性不强;涵盖文化各个领域的私法不完善,利益保障机制缺失,权属不明;法律保护滞后(高永久、叶盛荣等)。二是权利研究视角,周勇的著作《少数人权利的法理》指出“对这类冲突的调处不可能仅仅凭籍道德上的善意和政治上的方略,还必须依据公平、正义、人权等人类的基本价值理念,通过法律的技术手段来协调和构建和谐的族群关系。”[4]169David W.Elliott论述了加拿大对原住民权利进行保障所采取的各种有力措施及所取得的巨大成效,其中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与措施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三是文化遗产法视角,国际文件典型的有1982年《关于小聚落再生的Tlarcala宣言》提出了小聚落保护建议。国内学者们研究了文化遗产立法对策、文化遗产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等方面,文献资料十分丰富,但遗憾的是村寨文化遗产形态的立法未及细化。

(四)法律人类学对本项目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方式的贡献。法人类学强调田野调查,乃至参与性观察;法人类学注重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提倡文化个体间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方法对本项目研究影响颇大。二是理论观点的影响。法人类学研究是在19 世纪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孟德斯鸠、萨维尼、梅因、马林诺夫斯基、霍贝尔、斯奈德等人的学术成就,引导我们关注“规则应如何去适应人类生活”。[5]97国内研究中苏力研究法与乡下人习惯人情的关系,是应用法人类学分析中国乡村法律社会的经典表述。三是分析思路的启示。澳大利亚法人类学家参与原住民遗址保护权的工作,他们力图把法律规范、概念和社会控制过程置于具体的历史和社会场景之中。国内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文献不多,王启梁,刘希等运用法人类学对民间文化保护进行了尝试性分析,为研究提供了思路。但正如胡守勇(2008)的批评,“人类学一直以来对文化的研究侧重于对不同文化现象的描述和解释,较少专门针对文化建设出谋划策。” [6]将法人类学应用于新一类文化遗产――村寨的研究,正可谓是人类学的使命所趋。

二、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研究价值

(一)理论价值

针对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的特殊区位,以法人类学进路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打破了传统法学原来刻板的面孔、狭窄的视野,弥补了法律规则与村寨内生规律研究的不足,推动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实质性法制的系统研究。以法人类学研究进路,就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学术热点、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学术难点开展系统研究,具有较强的新颖性。

(二)实践价值

法人类学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纳入一个“开放的社会科学”之中,为文化遗产管理部门、立法机构、民委提供决策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推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依法进行。法人类学作为人类学对法学的“闯入者”,不拘泥于静态的法律条文,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法律,把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置于情理法、法律现代性、法律语境化、民族社会现实、经济发展之中,在传统法律无法满足变迁中的复杂社会的要求时,担当起开拓视野、提供思路、贡献方式方法的作用。

三、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论纲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现状与法人类学进路。主要研究:(1)遗产概念下民族村寨的重新解释和话语建构。以民族村寨的遗产本体及本质属性的高度抽象形成民族村寨的规范概念,分析遗产法体系中民族村寨的准确定位,构造民族村寨法人类学研究的话语体系。(2)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3)法人类学反思与进路。既存相关立法的主要视点在于遗产文化的表面现象与外部特征,而对其内涵文化的生成规律与文化延续的社会机理缺乏理性深究,法人类学能积极地为村寨遗产的本土化研究提供反思与创造的空间,克服既有法律模式选择存有的功能性缺陷。

2.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分析。主要研究(1)法律理解问题。针对连片特困地区的村寨社会,探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的法律意识、法律传播、法治认同。(2)国家权力问题。在国家主导的遗产运动、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战略背景中,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的国家义务、权力运行等。(3)遗产主体的权利问题。分析地方性遗产主体的地位、内在结构、利益获取与利益分享及制度需求。(4)维权行动的逻辑解读。分析地方性遗产主体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支配与反抗的行动过程和方式,阐释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法与人类学的双重控制。(5)个案研讨,围绕武陵山地区田野个案进行研讨,探索多民族、欠发达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实践过程。

3. 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主要研究:(1)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中的人类学理性。①法制建构中人类学因素考量。从文化与经济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文化多样性、文化整体生存伦理,探求法律规则与指向客体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连接和互融。②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原则。从村寨社会的利益控制与平衡,探讨连片特困地区权力与权利在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平衡与配置。③从法律制度的核心――权力与权利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总体架构。(2)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村寨权力规范。继续强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功能,实现权力设定、行使到违法责任的法律控制。(3)村寨文化主体权利的精细化研究。从多元主体的类型化研究出发,重点分析原住社区、原住民权利的性质、表征、法律保障,以达致法律规制与内生的、自觉的保护行为、教育行为之和谐。(4)法人类学下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具体制度,探讨以公法和私法双向系统展开民族村寨文化保护制度与教育传承制度。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基本思路:本研究以问题-理论分析-解答为主线,首先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基本现状以法人类学反思,检审法律“客位”规则的局限性,分析遗产法体系中民族村寨的法人类学进路。其次就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制核心领域,即法律理解问题、国家权力问题、遗产主体的权利问题、维权行动的逻辑解读展开法人类学分析。最后提出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

2.方法:(1)田野调查法。针对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村寨进行调耍深入民族村寨实际生活领域,研究民族村寨的人文环境,获取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进而谙熟民族村寨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实践运作及存在的问题。(2)文献资料法。收集、整理民族村寨国内外的相关学术著作、论文及地方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进行较为细致地归纳、演绎等分析工作,为课题的研究建立坚实的理论基础。(3)理论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一方面,充分注意民族村寨法律规律的抽象归纳、总结;另一方面,充分反映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实践规律,将法律制度应用于实践中检验。

(三)研究确定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人类学分析。法人类学分析是突破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现实法制障碍的前提,又是法人类学法制建构相关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故为研究重点。

2.难点: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制度的法人类学建构。无论是从人类学角度,还是民族法学角度,学界几乎没有阐述如何将法与人类学联系起来形成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制度,故提出具有正当性和可操作性的法人类学制度建构为研究难点。

四、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主要观点

1.整体看来,以村落遗产为单位的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相关法律规定,仅仅是以工具化的视角、“ 客位”的立场加以规范,法律保护不尽人意。村寨文化遗产有其生成、延续的社会机理,法律规则应当 “体察” 保护对象的全方位的特征,这正是法人类学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2.伴随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国家权力的强势介入,法律实践形态几乎都不证自明地将国家立于法律保护优位。而权力纵向的绝对支配性,既存在着战略开发的突破性推进,又存在各类权力衍生出的“利益链” 组成的利己主义。

3.在政府主导的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中,基本上沿用了公权力的背景,村寨保护的主体权呈隐性状态,文化主体的参与、集体性私利、单子式个人利益在整体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中往往被忽视,法律保护缺乏对本土民族私主体生存与文化自主性的关注。

4.村寨主体的维权是围绕权力-权利-利益之网表现出一种弱者的抗争,在隐藏的法律文本下的点状事件容易激发为非理性群体对抗事件,并影响社会稳定。

5.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应置于特定社会的知识谱系中去看待和考察,法律保护应致力于原生土壤上文化主体的认同与支持、文化主体与文化客体的相容共生、民众生存与经济、文化的和谐。

6.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的法律保护具备公私权融合的公私法域特质,公私权的平行关系决定了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保护的公私法混合式法律选择模式。价值目标上,创设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公私法平位保护秩序。既要跳出公法或私法单点要素的模糊评价,又要转到多要素的多元化调整;内在结构上,建立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私权为目的、公权为基础的公私法合一法律体例。法律选择的权重在于村寨文化主体私权保障的具体法律安排,公法则是以总体性的宏观管控为核心;实现路径上,以利益平衡推进民族村寨公私多层利益的体系之间定位、衡量、评估,以法律配置方式最终使公权利益和私权利益各得其所。

结语

绝大多数民族村寨研究是从非法律领域出发,法学研究鲜有涉及且失之琐碎,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人类学创新之处在于就此类相关论题开展的法学系统研究,是单项式、断裂式、零散式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 运用法人类学的新视野研究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是一种新的研究方式,具有较强的新颖性和创新性。从文化与经济互动、传统与现代的有效整合、文化多样性、文化整体生存伦理,探求连片特困地区民族村寨文化保护与教育传承法律规则与指向客体间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层连接和互融,既是人类学的拓展,又是传统法学的重大突破。

参考文献:

[1]田茂军.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J].江西社会

科学,2004(9).

[2]麻三山.对民族文化村旅游开发的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4).

[3]朱祥贵.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自治权立法保护的完善[J].社会科学家,

2010(11).

[4]周勇.少数人权利的法理[M].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5](英)马凌诺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华夏出版社,200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