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实用13篇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1

一、遗传单一性的危险

随着人工林的发展和比重加大,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对天然林及其遗传材料的压力, 另一方面不能不担心遗传单一性的危险。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纯林,在造林中大量引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外来树种,不加限制地大量使用单一无性系造林,都会引起遗传单一性的危险。我国许多重要造林树种,早已失去了天然基因资源,无疑使优良遗传品质种源的收集,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当前人工造林中,使用遗传品质改良的种群比重正在加大,对森林遗传品质进行人为 的控制,导致“野生”种群的利用逐渐转向比较“进化”的种群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基因频率随具体需要而变化。在这些新的种群中,因对选择亲本材料的基因库受到限制,然后 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的选育,淘汰很大比例的原始群体,其遗传基础常常被限制在很窄的范 围内,多样性的流失。将导致有利基因或基因综合体的丢失,在育种群体和种子生产群体中出现近交或共祖现象,近交将会降低生产群体的适应力,随着育种世代的发展,遗传基础愈趋变窄,导致遗传改良活动走进死胡同,这是林木多世代改良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遗传多样性的缩小和丧失,所产生的有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物种遗传多样性水 平高低,直接涉及物种遗传基础的广与窄,并决定对环境条件波动的适应性大小,遗传基础广的,可塑性大,能对危险环境变化起缓冲作用,这种类群对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反之,遗传基础窄的,对危险环境变化适应性弱,要采取相应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也就是说,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适应的基础,遗传单一性威胁群体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要判断一个物种是否已经摆脱濒危状态,必须通过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来取得证明。有些物种正是由于群体内基因交流机会减少,遗传衰退,个体之间差异很小,摆脱不了濒危的处境。这也就是说,种内遗传多样性或变异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其进化的潜力也愈大,有助于保持物种或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或可以减慢由于适应和进化所导致的灭绝过程。

二、遗传多样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保存稀有和濒临灭绝的树种,防止基因及基因综合体的丧失,是自然保护的基本任务。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在1990年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项目标,即①维护各基本生态过程和各生命维持系统;②保存遗传多样性;③保证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1年生作物还是多年生林木,无论是栽培还是野生植物,其遗传多样性保存问题是相似的,保护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存在具体差别,但大体上是相同的。其主要措施包括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

1、就地(原地)保存

就地(原地)保护是指在自然界生境内的保存,即在自然生境内保存目的树种的片林或混交林,以防止通常来自人类活动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都兼有就地保存基因库的功能。它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其主要优点是保护了生态系统,林木可继续进化,如辟出一小片永久性样地,长期监测种群的变化。其基本原则是要求保存足够的遗传多样性,使物种得以充分发挥其进化潜力。生态系统的保存需要占据较大的面积,而遗传资源的保存不同,不必保存大量含有同样所期望基因综合体的个体,主要需要管理保护的林分,能维持理想的遗传组成传一般几千株树就足以建立有效基因库有即能够保持自体更新能力的群体。同时,要注意对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的保护,因为在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可能不同于主要群体的基因频率,可能产生具有特殊潜在价值的变种或生态型。

2、迁地(异地)保存

迁地(异地)保护是指在人为条件下把森林遗传资源收集并带到其生境之外的地方 进行保存。它是栽培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如品种(种质)资源库,近缘野生种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中心、树木园、植物园等。由于受经济制约,通常只限于对优良树种或潜在价值明显的树种。如主要造林或商品性树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其目标可区分为保护原始群体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的静态保存,进化保存和选择性保存,随着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方式的不同,通常迁地保存的几种形式为:通过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建立无性系库,对种子易于保存的树种建立种子贮藏库,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离体保存库等。

3、离体保存

离体保存是指利用种子、花粉、根和茎的组织或器官在贮藏条件下来保存。近20年来,全球有50多个国家建设了长期保存植物遗传资源的低温种质库。由于种子贮藏库还不可能保存所有树木的种子,有些树种种子又不耐贮藏,故保存的重点只能限于主要的造林树种、育种材料和珍稀濒危树种。

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对林木种质的保存有2种形式: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2

1 概述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1 对园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园林区在为施工之前,具有自己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都有自己的居所及食物来源,由于人为的进行园林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原有的生物圈及食物链,因此,必须将强对原有生息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持,并适宜的建立新的生息环境,这是现代社会对生态保护的所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与此同时,在园林施工过程中,应及时详细的为本地生物及其生息地建档,从而便于对其进行跟踪调查及监测保护。生态环境再生能力较差,它关系着人类、植物、动物等一切生物的生存,并且,一旦遭到破坏,会带来很严重的后果。

1.2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

当前,为了对城市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会建造很多的园林景点,植树造林本是保护环境,但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园林施工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如荒坡、灌丛、森林、河川、湖泊、洼地、废弃的矿坑等,这些地方通常都是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保存较好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如果在园林施工中,简单的照图施工,违背了保护生态的基本原则,就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因此,在开发具有保护和利用价值的地方,一定要加强与建设规划部门、施工人员等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和交流,最终设计出一种既不影响整体园林效果,又能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的施工方案。

2 对园林施工中养护意识的探究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工作非常重要。园林中的植物栽植是一项短期的工作,而养护则是长期的工作。要根据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养护,从而保证植物茁壮成长,充分发挥绿化、美观的作用。

2.1 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水源

植物主要依靠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然而有些地区,由于其地质及气候等特点,导致在土壤中含水量不足,地表水分消耗过大,为了保护这些地区的植物,就必须采取灌溉。根据植物的具体缺水情况而决定灌溉过程中水量的多少。掌握不同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程度,如抗旱类的植物对于水分的要求极小,这就不需要经常灌溉;而一些喜阴的植物则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就必须经常性的进行灌溉工作。因此,灌溉是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的基本要求。

2.2 适当、合理的施肥

园林中的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存在不同,不同植物对于肥料的需求各不相同。在园林施工中对植物进行养护时,一定要根据不同植物的实际需求,对其进行适当、合理的施肥。肥料可以为植物快速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如果没有认真进行施肥工作,有可能导致植物由于缺乏充足的营养而出现叶片发黄、成长缓慢,甚至死亡等现象。因此,对园林施工中植物养护时,必须要提供足够的养料。

2.3 及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园林种植的植物来看,大部分是从外地或国外引进的,有很多是珍贵的物种,如果施工中遭受病虫侵扰,必然会导致植物的死亡,并会导致经济的损失。因此,在园林养护工作中,要高度重视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防治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要建立长期、系统、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机制,坚持与预防为主的原则。

2.4 排水

园林中土壤的含水量过多,往往会导致植物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由于植物的生存环境、生长习性、长势等不同,对水涝的抵抗能力也有所不同。园林施工中,施工人员要充分考虑到排水设施的修建和应用,严格控制同让中的水分含量,土壤中水分过多时,要及时进行排水。

2.5 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要贯穿于园林施工的全过程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都不是孤立进行的,两者之间有着相互补充、协调的作用。在进行施工生态保护措施时,要尽量为养护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植物养护时,仍然不能放松对生态的保护工作。园林工程施工中只有全程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才能达到最理想的园林效果。

3 结论

综上所述,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下述三点:

(1)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可以深刻认识到对施工过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保护园林工程的健康发展;

(2)探究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对传统的只造林不养林的思想提出了批判,强化了林业工作者对园林的养护意识;

(3)对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的探究,是我国园林工程发展的内在需求,符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光宇.浅析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措施[J].南京园林生态,2006(6).

[2] 李宏斌.园林绿化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意识[J].生态保护・园林,2004(12).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3

1 园林措施工的保护措施的分析

1.1 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的必要性

园林施工虽然是一项改造自然的进行人工建设而成的园林景观,通过人工设计和改造而在特定区域内形成一种新的生态系统。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的存在可以最大程度减少这种对自然性的破坏,更多地展现生物的自然状态。

为整个结构体系中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保障,是我国保护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必然要求。另外,城市生态园林的建设过程中,局部环境经过人工的高度改造,会影响到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而园林施工过程中的保护措施。

1.2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存在的问题

1.2.1 园林施工队伍专业素养不高

随着我国园林行业的逐步发展,园林施工队伍的人数不断增长,但是质量却无法保证,整个施工队伍的人员配置结构极不合理。专业的园林设计师少之又少,而基层的体力工作者占了施工队伍的多半。同时,在现有的专业人员中,还有很多只凭借多年积累的园林建设经验来完成工作,没有借鉴西方发达园林技术的理念,创新思维更是无法涉及。专业知识的欠缺,导致很多施工人员连设计图纸都看不懂,极大地降低了园林施工效率。

1.2.2 园林土木建设与绿化施工等建设的冲突

一项完整的园林建设项目是多项规划和管理的集合,也是诸如土木工程、绿化工程和相关工程建设的集合,是非常复杂而严密的工程。在现实园林规划中,这些工程建设的规划不当,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不利于各种工程之间的协调,也影响了整个园林的视觉效果。这就需要专业的规划人员,在遵循生物的发展规律基础上,全面而合理地进行规划和管理工作,是各种工程建设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1.2.3 园林施工后期维护工作不到位

园林建设是前期规划、中期施行和后期维护共同构成的。在实践中,施工人员和园林管理人员往往忽略后期维护工作,导致前期的工作效果减半。特别是植物、数目的后期验收和维护尤为重要。属于对后期的管理和维护,容易造成这些新栽种的树木花草死亡和一些病虫害疾病的发生。在园林管理中,承担保护措施的往往是一些不懂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加上管理者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导致病虫肆意、草木凋敝的现象层出不穷。

1.3 园林施工中保护措施的分析

1.3.1 对园林内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首当其中的就是要遵循生物的发展规律,同时符合设计的美学思想,这样才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例如,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中,必然要接触和考虑湖泊、森林等生态系统本身的特性,在具体施工中,不得不考虑对这些因素的影响,通过施工中的保护措施的运用,实现开发和保护生态的双赢。所以,进行实地考察,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园林景观。

1.3.2 重视对园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

园林内的植物,不管是新栽植的,还是原有的植物,如果不及时加以保护,容易衰老、得病和死亡。在园林施工中,要尽可能少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尽量保持原有生物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对植物的发展状况要十分了解,园林工作者应多实地考察,建立相关检测和防护的长期保护措施,能够做到即使了解植物的生长情况,防患于未然。

2 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意识分析

一般来说,园林施工中的保护措施和养护意识是并重的。但是,在具体的园林实践中,特别是依据笔者多年的园林施工经验,提升养护意识应该放在首位,同时,提高养护意识是有规律可循的。做好园林施工的养护工作,应该从四方面进行努力:

2.1 春季的养护

春季比较干旱,风较多,蒸发量大,春季气候的回暖,对园林植物和其他生物应及时浇水和灌水。与此同时,施肥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春季也是园林树木生长的高峰期,在四月早期就要种植适宜春季中晚期生长的树木,对冬季已经死亡的树木要拔出和及时地补种。新种的树木要充分施肥和浇水。此外,园林绿地的养护也要得到重视。譬如绿地内的杂草和爬山虎等攀援性的植物要及时清理,以维持整体的美观。

2.2 夏季的养护

6月份气温上升,树木生长很快,植物需水量较大,必须要及时浇水。整个6月园林管理的保护措施应放在病虫害的防治、乔灌树木、清理绿地杂草及保洁等工作方面。六月的高温,刺激了病虫害的繁殖,增加了园林保护措施的难度和工作量。6 月底,园林中的行道树的修剪工作基本告一段落,此时要加强绿化养护的质量,例如对绿篱色块小苗和草坪、绿地乔灌树木等病虫害防治的进一步深化,还要清理周边地段的生活垃圾和杂草。到了七月,要关注病虫害危害的新情况,将危害降到最低,这个阶段主要是一个维护性的工作。

2.3 秋季的养护

8至9月的气温下降。要注重树木的修剪工作和绿地除草的工作。要及时清理死亡的树木,选种一些颜色比较鲜艳的植物,浇水一定要充足。10月的气温进一步下降,落叶开始增多,树木陆续进入休眠期。秋季树木的栽种也不容忽视,为冬季养护工作做好前期准备。此时的养护管理包括除草、浇水、修剪和祛虫害等工作。在11月初,要对新栽植的树木进行一次“灌冻水”,灌后就可以结合封冻水,在树木基部培起土堆。这样既可以满足了树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同时增强了树木的抵御严寒的能力。

2.4 冬季的养护

气温最低的冬季,除了一些常绿的植物和树木,一般都处于休眠的状况。冬季是消灭害虫的最佳时机。对一些落叶树木要及时进行修剪,及时检查枯枝和残枝的情况。依据园林树木的不同栽种位置和应景目的,进行因地制宜的修剪和整形,这样可以促进树木地上和地下之间的生长关系,促进来年的开花结果,尽可能降低虫害的发生。园林树木冬季的养护与次年的树木植物生长状况相关,直接与园林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息息相关。到了1月中旬,诸多幼虫开始生长,此时可以采取刮除树干上的方法清除幼虫,这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秦书林.对城市园林养护管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07(9).

[2] 杨晶晶.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的种植与养护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24).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4

野生植物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生长且无法证明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它是自然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与人类的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有着密切关系。我国法律上所要保护的野生植物,则是指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①。野生植物是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只要合理开发,就可以永续利用。它包括食用性、药用性、工业用、生态保护性、种质性资源等。但是目前很多野生植物由于植物种的自然属性和作为特殊药用商品的经济属性濒临灭绝。

一、我国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的国家,具有丰富的野生植物。据统计,全国约有高等植物3.28万种,占世界高等植物种类的12%以上。中国物种的特有性较高。在3万多种高等植物中,约有17300种为特有种,约占57%以上。水杉、银杉、珙桐、台湾杉、银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树等均为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这不仅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保护这些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我国先后颁布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将341种陆生野生动物、246种野生植物,确定为国家一级或二级保护对象,予以重点保护。我国现有古树名木323.2万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14.43万株(树龄500年以上)、国家二级古树107.27万株(树龄300—499年)、国家三级古树199.6万株(树龄100—299年),国家级名木1.89万株。林木良种资源收集保存库面积1000万余公顷,收集保存林木种质资源约5万份。我国有药用植物11000余种,又拥有大量的作物野生种群及其近缘种,是世界上栽培作物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还是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之母。

近年来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有些物种的利用已超出了可承受限度而面临枯竭甚至濒危,需要抢救性保护;我国野生植物资源数量普遍不多,相当物种已不具备作为经济资源的条件,必须将野外资源主要作为生态资源对待,实行普遍保护。因此,必须用发展观点来做好保护工作,加强野外资源保护,大力发展野生植物资源的人工培育,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为主向培育利用人工资源为主转变。

二、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立法发展历程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就公布了《稀有生物保护办法》,新中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从此开始起步。1956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部分著名科学家关于

“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需要”的提案,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在广东鼎湖山建立全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使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保护野生动植物法律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力度不断加强。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野生植物资源。按照规定,对于珍贵和稀有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严禁猎捕、采伐。”此外,在《森林法》《草原法》等立法中,对野生植物的保护也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世纪80年代初,成功地组织了大熊猫抢救工作,开始启动濒危物种拯救工程。1985年国务院发布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推动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步伐,在这之后数量和面积迅速。199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对进出境动植物检疫作出了全面规定。

1996年国务院公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结束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无法可依的历史。

全国人大和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森林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和《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各级地方人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章,全国各省已颁布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以

《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为核心的、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1996年颁布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至今已二十年了,但对于野生植物的保护工作还是差强人意。

三、我国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存在问题

(一)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专项的《野生植物保护法》

实践中,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以下称《条例》,2017年10月7日也曾进行修改,但此次修改仅涉及四条,线条仍旧较粗,野生植物保护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保护工作多参照《刑法》《森林法》《草原法》等中的规定,给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二)野生植物保护的范围过于狭窄

野生植物保护的种类应巫待扩充,并应制定相应的普查制度,以及时调整保护的级别。现行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法规中对一些应该加以保护的动、植物资源品种未加以规定、保护。如在思茅、临沧等地区对诸如石斛、药用大雪藤等植物品种,这些野生植物本身极具生态、药用价值,应该加大保护力度,却没有被列入野生植物保护名录。

(三)对人工繁殖的野生植物没有相应的管制制度

一些打着人工种植旗号的人其实贩卖的是野生盗采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例如,近年来,以石斛加工成的药品及滋补品走俏市场,导致野生石斛遭到了无节制的采集,数量急剧减少,有的品种已处于濒危状态,可是就有很多盗采者打着人工种植的旗号贩卖的是野生石斛。

(四)对生境的保护仅停留在“末端控制”“事后保护”的阶段

生物与环境的相适应是不会引起生物的灭绝,因此生物的灭绝就是由于环境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我国应充分认识到保护野生植物生境的重要意义,植物生长环境包括植物生存所需的土地、水分、空气、阳光等以及这些环境因素中的各种物质成分都应受我国法律制度保护,并应将对生境的保护提升到了与保护野生植物本身同样重要的高度。

(五)未在《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明确CITES的地位以及义务的履行,易导致法规的冲突和不健全

我国本着对国际环境和资源保护事业积极负责的态度,1980年12月申请加入CITES,并明确国家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为我国政府履约机构。1981年4月8日正式对我国生效。自加入以来,我国政府认真履行公约义务,并从组织建设、管理体系、制度建设、行政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遗憾的是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并未规定其在我国濒危物种保护管理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明确实施工的主管机关是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公室。

(六)刑法及相关法律及政策的空白

虽然根据《刑法》修正案四中对植物资源犯罪做的立法完善,增设了“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新罪名,但因刑法中对邮寄等行为无明确规定,一些地区边境犯罪嫌疑人境内外勾结通过邮局邮寄和邮车非法运输石斛等野生植物的违法行为得不到有力打击,各有关部门的违法行为也未能及时追究其责任。

(七)野生动植物资源流失情况严重

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国家的一些植物学家,就开始从我国偷采、转运珍稀野生植物;此后,又经历了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至今的两次大规模掠夺,致使我国的植物遗传资源流失严重,数量难以计量。我国原有近1300种野生兰花,很多珍贵的野生兰花被外商低价买走,作为礼物带走甚至偷窃出去。保护法律缺失,部门利益作祟,公众认知太少导致野生植物保护障碍重重。

四、我国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立法建议

在经济利益驱使下人们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疯狂掠夺,已使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立法层面对野生植物的保护进行完善,此项工作迫在眉睫。

(一)构建完善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制度

为了加大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力度,我国刑法中规定了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的相关条款。但我国刑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特别是在破坏动植物资源犯罪后的刑事责任上还需进一步的完善。

1.增加刑法种类。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刑事立法相比,我国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法定刑略显单薄。因此,我们需要增加相应的刑法种类用于合理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犯罪,满足惩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需要。同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定刑规定结合自身的特点,增加劳动改造或剥夺担任一定职务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权利、强制性工作等刑罚措施。从根本上建立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预防惩治体系,使多种刑罚种类互相补正,从而达到预防与惩治“双赢”的效果。2.加大财产刑的处罚力度。财产刑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刑罚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其惩罚的处罚效果甚至比其他刑罚更有效果,行为人在利益的诱惑下行使了该犯罪行为,对犯罪者处以财产刑,不仅可以从经济上剥夺行为人的犯罪所得,而且还能消除其可能重新犯罪所需的条件,符合我国刑罚的目的。具体应从以下两方面来引起重视:(1)罚金刑数额适当调高,罚金刑数额的大小反映着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程度。我国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是规定了并处罚金的,但是对于罚金的具体数额并没有明确规定,现实实践中,罚金数额比较少,对犯罪人起到的惩罚的作用并不突出,常常無法达到该有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作用。(2)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处以没收财产。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在很多情况下是会出现极为恶劣的严重后果,但是在真正的刑罚处罚过程中很多犯罪人根本就不重视所谓的几年刑罚或几万元的罚金,且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获益颇为可观。如果对造成严重后果的犯罪人处以没收财产的处罚,从形式上已足以起到震慑的作用,实质上对犯罪人心理也完全能够达到控制其再次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对潜伏的犯罪起到警示作用,从而达到高度的预防和控制犯罪的效能。3.调整个别犯罪的法定刑。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的规定应当要遵循刑事立法应遵循协调原则,修改并完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法中的相关刑事责任条款以保证刑罚规范的协调统一。我国刑法中对某些类似且法律后果也相近的犯罪,往往会因为其所定性的不同而导致法定刑或刑罚处罚种类不同。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我国刑事责任立法的原则,当刑法对仅因所设定的罪名不同而就相同性质的法律后果处以差别较大的法定刑时,这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处罚不公现象。对于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中存在的刑罚不适当的情况,针对相同犯罪对象的不同罪名所造成的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更应该注重协调性。

(二)增加非刑罚措施

我们在扩大财产刑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其他非刑罚种类对遏制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作用,我们完全可以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各种行为的不同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来进行惩罚,这样才更加符合我国刑法中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从根本上来说非刑罚措施也属于我们刑罚体系中刑事责任的一种实现方式,是刑罚的必要补充或者替代措施,具体来讲,针对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非刑罚措施,可以明确规定以下三类:

1.教育性非刑罚措施。所谓的教育性非刑罚措施是指通过采取对行为人进行批评教育,使其了解到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行为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对物种流失的影响乃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由有关机关或部门责令悔过,从而达到预防或限制的作用。当然,对于教育性非刑罚措施主要针对的还是主观恶性不大,没有后果或者所造成的后果不足以达到我们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犯罪的立案标准的行为人。2.民事性非刑罚措施。民事性非刑罚措施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责令补救,主要是针对行为造成的不同情况进行弥补和挽救,例如,行为人破坏林木的,责令补救则表现为由行为人负责植树补救,破坏多少种多少直至恢复。其二,限制活动,主要指限制或禁止行为人从事某种活动或者限制其参加某种活动的范围,以及禁止使用某种工具或者销毁某种设备等。例如,破坏野生植物资源,可以剥夺行为人担任某种职务的权利,又如破坏林木,可以限制行为人涉足木材领域等等。3.行政性非刑罚措施。行政性非刑罚措施是指由政府部门针对单位作为主体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造成严重后果时所采取的措施,其内容是:其一,限期治理,由行政部门下令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单位内部的治理。由于单位作为犯罪行为的主体,那么对于单位内部而言是需要整顿和治理的,限期治理相对其他措施来说并不是严厉的惩罚措施,因此一般用于后果并不是太严重的情况。其二,勒令解散,相对限期治理而言,该措施主要针对的是严重的单位犯罪行为,可以说是最严厉的非刑罚措施,其内容主要表现为直接宣布单位终止或解散。由于该措施常常会导致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所以一般最好不要轻易适用,对其适用的条件应当有限制[]。

(三)明确CITES的地位以及义务的履行

美国以专章的形式详细、具体地规定了CITES的实施。我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没有就实施CITES的主管机关、履行CITES义务情况作出直接规定,只在第31条概括而笼统地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与保护野生植物有关的国际条约与本条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在这方面应借鉴国外经验,在法律中应以相当的篇幅规定实施的相关内容以使《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注入开放的新鲜气息与国际接轨。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5

我从事水保工作十多年,做了不少水保方面的项目,参加过国内几次水土保持研讨会,听到了专家丰富经验介绍,收获不浅。从现代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水土保持实质是“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建立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恢复是指“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重建的过程”,水土保持的终极目标就是恢复和维护当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开发项目的水土保持实际上就是采用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实现生态恢复和重建。

水土保持措施是指为了有效防止和治理各种形式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所采取的各类防治措施。开发建设项目通常会直接扰动土壤、破坏植被,减少了绿地面积,或使原有完整绿地破碎化,其结果会直接或间接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平衡。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包括清理地表植被等覆盖物导致的侵蚀、各种边坡和弃土渣场等的水土流失,如各类工程开挖面、各类道路的路坡边坡、采V(石)场、堤坝河滩湿地的水土流失等,其中各种边坡和裸地的水地保持是防治工作的重点。

1.1 开发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的主要任务:

(1)保护水土资源,尽量减少对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坏,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绿化美化环境,建立和谐生态。

(2)必须设置弃渣(土)场专门存放废弃的土、石、渣,并采取拦挡措施,不得向江河、湖泊、水库和农地等倾倒。

(3)项目范围内的边坡必须护砌或采取其他土地整治措施。

(4)工程竣工后,取料场、弃渣场、开挖面必须恢复表土层和植被。

(5)项目范围内用地的原有水土流失必须进行综合治理。

1.2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保持耕作法,包括少耕、免耕、覆盖耕作,或结合耕作,在坡耕地上修成有一定蓄水能力的临时性小地形,如区田、畦田、沟垄种植等。此外,还有深耕、密植、间作套种、增施肥料、草田轮作等。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或称水土保持植物或生物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土地植被,增大地表糙率,从而减轻雨滴对地面的打击,增加土壤入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减缓流速和削弱冲刷力。

工程措施主要是通过修建各类工程稳定岩土地质结构,或改变小地形,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从而达到减轻或制止水土流失,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一般来说,对水保工程措施应根据所在位置和目标,可分坡面治理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护岸工程三大类,坡面防护工程如斜坡固定工程、山坡截留沟、沟头防护工程、梯田工程等,沟道治理工程如谷坊、拦沙坝、淤地坝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库、塘、堰、坝等)。

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防治,主要依靠工程措施,如在高发区应切实贯彻以防为主的方针,做好预防预测,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在源头部位布设坡截留导流沟,拦截坡面径流,防止集中的雨水冲刷,在滑坡部位可布设抗滑桩、挡土墙来稳定坡面,对泥石流沟道应在发生区、流过区和堆积区分别采取相应措施,减轻发生区的侵蚀程度,在渡过区沟道布设格栅坝、拦沙坝等工程,做到水石分家,减轻危害,并因势利导,将其引导到安全的地方。

三大类措施特别是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之间,始终存在着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边坡防护等水保方案的系统设计中,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尤为重视植物措施防护或植物与工程措施防护相结合的方法,以其达到同时发挥防护与美化的生态综合效益。为了更好地实现水土保持的目标,各国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谋求工程建设与生态功能兼顾的“生态工程”、“生态工法”、“坡面植物措施”、“植被护坡工程”等。如最近二十年来日本、欧美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在河川整治、道路工程、城市建设等工程项目中以坡面绿化和生物多样性保育为核心的生态工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理论上,任何水土保持措施都应该考虑“实用、安全、经济产、美观、生态”,但不可否认,在经济条件制约和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的时候,水土保持工程本身就容易被忽略。而在不得不采取水保措施时,往往也大多只考虑“实用、安全、经济”,只有在社会较进步、经济比较富裕后才会更多考虑“美观、生态”。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加上水土保持科技的滞后,长期以来许多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措施或者仅仅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或者生搬硬套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未能因地制宜地设计和实施合理的水土生态工程措施。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中的误区

2.1 重工程措施,轻植物措施

边坡水土流失防治是工程项目水保方案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工艺技术多是采用浆砌石挡墙、混凝土拱杆、锚杆(桩)或喷浆固坡等硬性的土工工程措施以及少量的路树绿化。这些工程技术措施虽然能够保持水土、稳定边坡,但却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破坏了周围环境的美观。这主要是因为片面理解水土保持只要把“土保住”,认为水土保持仅仅是把土、石、渣固定下来就达到目的,因而采取工程措施把土密封或固定下来就足够了,完全忽略绿化、美化和土地生产力等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因而认为植物措施是纯属多余的“无用的摆设”,或能省就省。在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仅着眼于防止土体损失,夸大甚至是盲目使用工程措施,忽略对风力侵蚀的防治,忽视对源涵养和小气候的调节,不考虑甚至于不知道防治“石屎森林(石漠化)”和化学侵蚀,更谈不上绿化美化景观、全面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水保目的。事实上,硬质化边坡工程与水土流失同样是缺乏生机。

2.2 乱用植物措施,重草本植物,轻乔木灌木植物

对植物措施的意义作用认识肤浅,更不理解植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关系,有的甚至认为只要裸地复绿就大功告成。乱用植物措施是不知道生物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不清楚不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不清楚不同植物对土壤肥力,导致所谓的植物侵蚀或绿色沙漠。要么是简单地进行混交造林,没有考虑主要树种与伴植物之间的关系对各主要物种进行优化配置;要私乱用植物物种绿化,使得外来特种入侵并恶化土壤理化性质、降低土壤肥力,造成植物侵蚀。没有把植物措施设计到相应深度是对植物的绿化、美化作用的认识深度不够,而总认为种下去就成。要么是随意设计,没有考虑环境条件;要么是简单设计,没有考虑植物群落复合结构;在简单地进行混交造林设计中,没有考虑播种密度对生长量的影响;当然,设计的植物措施中更不会考虑到微生物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和推动群落正向演替的使用。

2.3 重景观,轻植物复合群落生态功能

对开发项目水保工程片面追求美观大方、大度、大气或标新立异,如有些工程硬质水泥雕塑、大面积的单一草坪或纯林,有的仅仅将采取的植被措施进行省略或仅作为点缀,导致硬质地面或土地面积大,既违背水保改善环境的根本目标,也与周边环境不协调,从而也影响了自然生态景观功能。

由于施工单位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多等原因,导致水保工程中应用植物措施时存在植物类型单一化,重视易商品化经营的外来物种,忽视乡土植物使用的突出问题。由于草本植物η质吹厥视π杂庞谇枪嗄荆而普遍采用多为单一或简单的混合草种,这类植物在前期的绿化水保效果较佳,但形成的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脆弱,一旦人工抚育不到位,容易发生生态退化。另外,如果单纯采用草种护坡,即使是配合人工防蚀生草膜也仅仅能够保持坡面土壤,却不能固坡。因此应运用综合措施建植(乔)灌草复合植物群落,用较稳定的植物群落固定工程坡面。另一突出问题是在选择水保植物时,重视园艺用草和外来草种的引进,而忽视了在本地适应更好、更易于与本地其他特种结合形成良好的群落结构和稳定关系的地方植物种。近年来,已有人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弊端,开发了类芦、红毛草、五节芒、棕叶芦、任豆、水翁、山黄麻、竹子等本地物种,并建立了马占相思、速生桉树或竹子等为建群种的复合群落。

2.4 重前期抚育和“立效见功”的短期效果,轻长期管理维护和潜在的生态经济价值。

承接水保绿化工程的单位,往往以能通过工程验收目标,只注重前期抚育和“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忽视水保植物群落的长期管理维护和潜在的生态经济价值。有的项目对处于动态开采状态的水土流失点没有做好统一规划,水土保持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甚至出现了水土保持设施“前建后埋”、边建边毁的现象。

2.5 重经济价值,轻综合效益

一些开发性的水保工程重防护主体工程的功能,重经济效益及经济价值,重工程质量,但忽视工程的综合效益,特别是生态效益方面,对水土保持的作用认识不足,造成了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综上所述,充分认识各类水保措施本身的特点和防治重点,从而发挥它们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各自特有的防治功能,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开发建设项目中综合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同时绿色植被发挥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调节小气候、美化景观等生态服务功能,与灰色呆板、豪无生机的水泥石板的工程护坡坡面相比,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要求,更显和谐人性化。

参考文献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6

1、在园林施工中的生态保护措施

1.1保护园林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相应的园林在施工之前,都有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都有各自的住所和食物来源,因为要进行人为的园林施工,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原有的生物圈和食物链造成一定的破坏,所以,相应的管理及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对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合理保护,建立起比较恰当的新的生息环境,这也是现代社会对于生态保护提出来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在进行园林施工的过程当中,相应的工作人员还要及时并详细地对本地的生物及其生息地进行建档工作,这样有利于对这些生物进行相应的跟踪调查和检测保护。生态环境的再生能力比较差,而人类、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又离不开它,如果遭到了破坏,那么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因而必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1.2保护相应区域生态环境的措施

现阶段,为了有效的进程城市的整体规划及建设,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城市都会建造大量的园林工程,虽然植树造林是一种保护环境的措施,但这项工作必须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进行园林施工的过程当中,常常会遭遇一些比较特殊的自然环境,例如森林、灌丛、荒坡、洼地、河川、湖泊、废弃的矿坑等等,通常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都是生物多样性保存的比较好的地方,拥有比较特殊的生态环境。在相应的园林施工当中,如果施工人员只是简单的按照相应的设计图进行施工,那么就会严重违背相应的生态保护原则,造成事与愿违的后果。所以对于那些具有保护及利用价值的特殊地理环境,必须增强同相应的建设规划部门、具体施工人员的有效沟通及交流,从而设计出一种不仅对园林的整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还能对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的科学的施工方案。

2、在园林施工中的养护意识

在园林施工当中,对植物的养护工作十分重要。植物栽植在园林工程当中是一项工期非常短的工作,但是养护工作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相应的养护人员必须账务各种植物的特点和生长习性,从而进行正确的养护,促进各种植物都能够健康的生长,发挥其绿化和美观的作用,使得园林的整体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2.1保证植物拥有充足的水源

通常情况下,植物所需的水分都是靠根部从土壤中吸取的,可是一些地区因为地质和气候等因素,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较少,不能满足相应植物的生长需要,如果地表水消耗过多,为了保证相应植物的健康生长,就必须进行灌溉。相应的养护人员要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的缺水情况确定灌溉量的大小。充分掌握不同植物对水的不同需求,例如那些抗旱类的植物需水量比较小,不用进行经常性的灌溉;而那些喜阴的植物则对水有着极大的需求,所以要进行经常性的灌溉工作。因而,在园林施工当中对植物进行养护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合理的灌溉。

2.2对植物进行比较合理、恰当的施肥

在同一个园林的当中,各块土地的土壤成分也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肥料需求,所以相应的养护人员在进行施肥的时候,一定要充分了解不同植物对肥料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植物的健康生长。肥料能够为相应的植物生长提供必需的营养,如果植物缺少养料,那么很可能造成植物叶片发黄、生长缓慢,严重的还会造成植物的死亡。所以在进行植物养护工作的时候,一定要为植物提供充足的养料,合理、恰当的施肥,可以保证植物的良好生长状态。

2.3对植物进行及时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从现在我国多数的园林情况来看,很多植物都是从省外或者国外引进来的,其中包含一些非常正规的物种,一旦在施工当中遭遇相应病虫的侵扰,那么就一定会造成植物的死亡,从而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所以,相应工作人员在进行园林养护的工作当中,必须重视相应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病虫害,就必须及时采取科学的手段进行治理,在日常的工作当中也要注意对病虫害的预防工作,建立起系统的、长期的、科学的病虫害的防治机制,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

2.4做好园林的排水工作

如果园林当中相应土壤的含水量太大,也会造成植物的生长不良或者死亡。因为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长势,需要不同的生存环境,对于水涝的防御能力也不同,因而在园林施工当中,相应的施工人员必须认真考虑相应排水设施的修建及应用,对于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一旦土壤中的水分超过了相应的标准,就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排水工作。

3、在园林施工当中必须将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进行有机的结合

3.1保护生态环境与展现设计师意图有效结合

园林施工主要将园林设计师的意图转换为现实中的具体景观过程,因而相应的施工人员一定要充分理解设计师的意图,然后严格的按照相应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可是通常情况下设计图纸都会进行片面的整体效果的追求,从而忽视相应的生态保护要求。因而施工人员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将现场的信息及时有效的反馈给相应的设计师,从而对相应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虽然相应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会发生一定的改变,从而对整体的原理效果产生影响,但是通过相应全面到位的养护工作,确保相应的植物成活率及相应的生长需要,那么就会对园林的整体效果具有良好的改观作用。

3.2在园林施工的整个过程当中都要贯穿保护措施与养护意识

保护措施和养护意识在园林工程当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和协调的关系。在实施生态保护措施的时候,须尽力为后期的养护够做提供较好的自然环境和空间,而在进行养护的时候,也必须不能放松对相应生态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园林效果达到预期的想象。

结 论

园林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工程,在园林施工当中,必须对相应的生态环境及植物进行科学的保护措施和养护,例如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注意病虫害的防治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排水工作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园林景观的作用和效果,从而促进行业的发展,美化城市的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7

平铺草皮护坡,是通过人工在边坡面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具有施工简单、工程造价较低等特点。适用于附近草皮来源较易、边坡高度不高且坡度较缓的各种土质及严重风化的岩层和成岩作用差的软岩层边坡防护工程,是设计应用最多的传统坡面植物防护措施之一,但由于施工后期养护管理困难,平铺草皮易被冲走,且成活率低,工程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达不到满意的边坡防护效果。

2、液压喷播植草护坡

液压喷播植草护坡,是国内近年新开发的一项边坡植物防护措施,是交草籽、肥料、粘着剂、纸浆、土壤改良剂上、色素等按一定比例在混合箱内配水搅匀,通过机械加压喷射到边坡坡面而完成植草施工的。其特点是:①施工简单、速度快;②施工质量高,草籽喷播均匀发芽快、整齐一致;③防护效果好,正常情况下,喷播一个月后坡面植物覆盖率可达70%以上,二个月后形成防护、绿化功能;④适用性广;⑤工程造价低。目前,国内液压喷播植草护坡在公路、铁路、城市建设等部门边坡防护与绿化工程中使用较多。

3、土工网植草护坡

土工网植草护坡,是国外近十多年新开发的一项集坡面加固和植物防护于一体的复合型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土工网是一种边坡防护新材料,是通过特殊工艺生产的三维立体网,不仅具有加固边坡的功能,在播种初期还起到防止冲刷、保持土壤以利草籽发芽、生长的作用随着植物生长、成熟,坡面逐渐被植物覆盖,这样植物与土工网就共同对边坡起到了长期防护,绿化作用,土工网植草护坡能承受4m/s以上流速的水流冲刷,在一定条件下可替代浆(干)砌片石护坡。

4、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

蜂巢式网格植草护坡,是一项类似于干砌片石护坡的边坡防护技术。是在修整好的边坡坡面上拼铺正六边形混凝土框砖形成蜂巢式网格后,在网格内铺填种植土,再在砖框内栽草或种草的一项边坡防护措施。该技术所用框砖可在预制场批量生产,其受力结构合理,拼铺在边坡上能有效地分散坡面雨水径流,减缓水流速度,防止坡面冲刷,保护草皮生长。这种护坡施工简单,外观齐整,造型美观大方,具有边坡防护、绿化双重效果,工程造价适中,略高于浆砌片石骨架护坡,该技术多用于填方边坡的防护。

5、客土植生植物护坡

客土植生植物护坡,是在边坡坡面上挂网机械喷填(或人工铺设)一定厚度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或基质(客土) 和种子的边坡植物防护措施。该技术的特点是可根据地质和气候条件进行基质和种子配方,从而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多用于普通条件下无法绿化或绿化效果差的边坡。由于客土可以由机械拌和,挂网实施容易,因此施工的机械化程度高,速度快,无论从效率和成本上都比浆砌片石和挂网喷砼防护要优越,而且植被防护效果良好,基本不需要养护即可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该技术在公路边坡防护中已被大量应用,在日本等国家已经被作为边坡绿化的常规方法加以应用。

6、喷混植生植物护坡

喷混植生植物护坡,是在稳定岩质边坡上施工短锚杆、铺挂镀锌铁丝网后,采用专用喷射机,将拌和均匀的种植基材喷射到坡面上,植物依靠“基材”生长发育,形成植物护坡的施工技术,具有防护边坡、恢复植被双重作用,可以取代传统的喷锚防护、片石护坡等圬工措施。该技术使用的种植基材由种植土、混合草灌种子、有机质、肥料、团粒剂、保水剂、稳定剂、PH缓解剂和水等组成,其种植基材的配方是成功的关键,良好的配方能够达到在陡于1∶0.75的岩质边坡上既具备一定的强度保护坡面和抵抗雨水冲刷,又具有足够的空隙率和肥力以保证植物生长。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铁路、公路、水利等各类岩石边坡绿化防护工程。

边坡绿化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着眼点

在设计上要深入细化,根据不同气候条件、不同环境、不同区域结合具体情况单独设计,注重落实边坡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边坡植草退化的防治技术

防治边坡草被退化的重要措施就是乔灌草相结合,尽量模拟出当地的植物群落结构,走向本地化。实际上国内已经开始流行以乔灌木为主的绿化方式。天然植被一般都是草木混生的,在较高的贫瘠土质或石质边坡上,采用草灌结合的客土喷播或喷混植生技术施工,可以将草种和灌木树种进行混播,早期以草坪防护为主,后期以灌木防护为主,构建乔灌草立体防护生态体系,达到恢复自然植被的目的。植物种子的选择及配置应走本地化的道路,以地带性植被、乡土植物为基调,适当引进适于本地生长条件的野生植物和外地植物。同时也应考虑浅根植物和深根植物的结合、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的结合,还要尽可能配置抗逆性强的植物和水、肥、光、热利用率高的植物,这样才能使植物更能适应当地气候与自然植被融为一体,建设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稳定的、生命力强的立体生态群落。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8

一、现代营林技术的重要性

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木材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为了满足市场供应需求,林场不断进入改革与调整中,现代营林技术在林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包括可促进植物多样性保护能力的提升,从对各种经济树种的栽种规划与管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在林场中,因为营林布局的不同,对植物多样性保护作用也会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造林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对植物与环境的保护措施,明确林场中重点发展的树木品种,并对其进行特殊管理与保护,同时对其他植物的管理与保护也不可以忽略,尤其是环境管理方面更要做到位,为多种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空间。营林技术的应用可以促进林场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促进生态平衡发展,是一举双得的有效措施。

二、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化科技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到各个领域中,营林技术利用科学手段不断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但是由于营林技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现实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导致营林技术发展受到限制。比如: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工业化发展模式越来越庞大,而此时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生态环境发展,大量的植被受到污染影响,生长能力减退,甚至严重的已经出现植被无再生能力,土壤的营养成分也已经不具备促进植物生长能力,导致环境逐渐恶劣,不断出现雾霾、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情况,森林覆盖率也因此明显缩减,不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反而加大了生态环境破坏程度。为了更好的保护植物,采用合理有效的营林技术,提高植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对种植树种方面进行更科学的研究。

三、植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1、植物病以及虫害的科学防治

在林场的营林过程当中,经常会发生虫害以及病害,而且通常会发现次要植物上也会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病虫害。在这个时候,就要对这些灾害进行有效的预防,必要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来维持这些植物的正常生长,这也是现代化的营林的又一重要职责。这种职责的履行同样是保护植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过程。营林工作人员应当细心观察,并且给予及时上报,要积极地配合管理人员进行病虫害的防治。

所谓的科学防治的主旨就是从生态角度和社会角度进行双重立意,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要以保证植物的完美存活为首要标准,同时也要兼顾增加绿地面积的责任,同时还要时刻持有可持续化利用的心态,以增加濒临危险的植物的生存空间为首要使命,从而大力地整治营林的病虫害防治。还要对多发性病虫害的发病原因、传播途径、治理方法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探究,以防治为主要手段,以治理为次要手段的科学治理方案。

2、林场有目的性的混交营林

混交林模式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林场的树种类型,并且有效地利用了乔木和灌木的高低差,大大提高了林场的垂直空间和顶层闲置空间的利用率。而且混交林相对来说在经济效益上比单一林要更好,因为其病死率相对较小,不同植物之间的病虫害感染率因为物种不同而大大下降。混交流在营林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且其应用范围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要得益于其能够扩大林场的生态族群、改变植物结构的优势,也就是说它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植物的多样性。而建造混交型营林,其首要原则是,首先依照光源的具体分布情况来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种类;其次要依照着垂直空间的结构来进行植物的选择。

3、推广不炼山营林

不炼山的营林方式植物种类较为丰富,且林中的动物种类较多,绿地面积相对较大,因此可以节省出大笔的经济投入。相反,炼山型营林方式则没有上述优点,因此,在现代化的营林技术当中,还是应当采用不炼山营林的方式,这样才更能实现林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意义。推广不炼山技术,能够很大程度上保证绿地不受到损害,同时还能够保证土质的湿润和质量,从而维护其整个生态小环境的和谐与统一。而且在不炼山的营林模式下,林中的有益动物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病虫害的发生起到一个预防和生物防治的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也能够进一步提升林木的质量以及产量。

4、要保证绿地的面积

在现代化的营林模式中,为了进一步提升营林的成活率以及生存质量,要对林下的杂草多采用一些现代化的除草方式,譬如机器除草或者是药物喷洒全除等,当然也可以辅之以人工除草方式。尽管这种做法可以收到很好的除草效果,但是如果从保护国家的绿地这个角度出发,从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这又是与其相背离的。所以,在解决矛盾的时候要从当前的矛盾入手,综合地进行研究和考量,要找到一个既能够达到除草的效果,又能够保证破坏性较小的方法。当前,最好的方式是将容易对营林树种造成损害的虫类植物进行全除,同时也对濒临危险的植物加以保o,对于不会影响到营林树木正常生长的植物也要加以保护,对于那些能够提升水土保持的植物加以保护等。当然,在实施这些措施时,一定要首先综合考虑,同时兼顾经济、生态与社会,最后才做出最终决定,做到既进行了营林除草,又保护了植物的多样性。

5、有计划地封山育林

如果想要达到较高的营林效果,有时候就要有计划地、有范围地进行封山育林。这样可以大幅度降低人类以及牲畜对于营林地区植被多样性的保护。所谓的有计划的封山育林就是在林木能够生长的重要时期所采用的管理措施。只有这样贯彻落实,才能够更好地促进林中植物的生长,从而保护林中所有的有机植物繁衍、生长,促进林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真正实施。

6、优化生态环境

对于营林技术中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优化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混交林的营造林业人员可以构建更加良好的植物生态群。在这一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应当注重树种的选择和培育的科学合理配置,譬如在选择的过程中,可以把一些喜阴的植物和一些喜阳的植物混合种植,从而能够促使林业结构趋于合理和稳定,并且更好地促进植物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9

    当时,辰山植物园基址的土壤现状是质地黏重的水稻土很难满足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生境来源植物的生长需求,各专类园(以分类单位、场地特征、服务对象和研究类群为聚类特征)建设对土壤要求各异,项目建设过程中原有土壤翻腾扰动严重。为了创造多样的地貌结构,更为难解的是200万m3全部客土构成绿环的实施,大量来源不明的土方运到园区,土质理化性质复杂且指标低下。因此,为满足植物园景观营造和植物种植的需求,建设过程及开园以后需持续检测土壤质量,并结合种植物的立地要求加以改良。植物是植物园的主角,如何科学配置各类植物,营建优美的景观,展现各专类园的植物种植特色,体现其丰富的文化与科技内涵,一直是风景园林不断探索的问题。辰山植物园设置的30多个植物专类园,可分为4种类型,第一类是世界各地普遍设置的植物园,按照植物的季节特性和观赏类别集中布置展示的园区,如月季园、鸢尾园、银莲花园、百合园、金缕梅园、纤维植物园、能源植物园等;第二类是为增加植物园趣味性,吸引某类特殊人群或为游客进行科普活动设置的园区,如儿童植物园、盲人园、绿色剧场等;第三类是结合植物园的研究方向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以专类植物收集和植物新品种引进展示为主的园区,如配合桂花品种国际登录而建设的桂花种质资源展示区;收集华东地区3000种原生植物建设的华东植物收集展示区等;第四类是根据辰山植物园的场地特征营建的特色园,如沉床花园、水生植物展示园、岩石药用植物园等。这样,如何满足特色植物专类园区景观的营建与维护需求,既构建出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又能与园区周围的环境相融合而形成安全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从选择植物种类开始进行科学配置,并从实施适宜的保育措施入手。园区景观的主体结构——绿环,规划打造成植物的“联合国”,种植与上海气候带相近,汇集世界5大洲的植物类群而形成别具风格的国际树木园,与绿环内“华东地区乡土树种收集区”的植物形成对比。同时,也可利用温室等收集并展示国内外的代表性植物,为游客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而外来物种,尤其是洲际代表植物,由于生境变化因种而异,如何在辰山生存需要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研究,并根据其科学文化内涵进行合理的配置与景观营建。华东区系拥有珍稀濒危植物400余种,辰山植物园作为华东地区的一个综合型植物园,对区域珍稀植物资源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规划中设立的珍稀植物收集与展示区,可在建设初期从对少数旗舰濒危物种开展保育生物学研究入手,制定出相应的迁地保护策略,从而为园区收集保护其他众多珍稀植物资源提供技术参考。

    主要技术对策

    在对区域内的水质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的基础上,以园内封闭景观水体的水质维护利用为核心,研究与景观相结合的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措施和辅助性的人工强化处理措施,以保障景观水体的水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保证了园区内景观水体的水质安全、构建了稳定且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通过资料收集和现场取样,对辰山植物园周边水系的水体状况进行了监测和分析,探索周边河道水文、水质及水量的变化规律,为景观水体的生态修复与建设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植物园水体的功能定位和水质进行科学评估,为水体净化和生态处理提供了应对策略。对景观水体的补充水量、蒸发量、渗透量和循环量等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选择合适的水体复氧技术[1];研究了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植物—水土界面契合体系、水生植物处理系统等不同生态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适用条件、处理效果和成本,筛选出了合适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具体措施另文介绍)[2-3]。建立起了以生态修复技术为主,人工强化处理措施为辅的水质整体维护方案、运行机制和管理措施,并进行工程示范。针对辰山植物园中瘠薄土壤和不明性质客土对未来植物种植的压力,进行了土壤质量的动态监测和重点区域的土壤改良措施对比研究,确定“适地适树”植物的合理种植方案以及“改土适树”土壤改良的技术措施。针对工程建设需要,选取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类型,进行了0~20cm、20~40cm、40~60cm、60~90cm、90~120cm5个层次的采样,分析土壤的pH、EC值、有机质含量、容重、通气孔隙度、质地、水解性氮、有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摸透了辰山植物园杂合土壤存在的生态本底值。针对土壤的实际状况,根据典型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制定适合辰山植物园绿化工程的土方质量标准,指导了各个地段和环节的具体施工,形成了辰山植物园土壤改良的详细施工方案。当时选择了植物园具有代表性的10个典型植物群落,如牡丹园、木兰园、杜鹃园、玫瑰园等,在进行pH、有机质、氮、磷、钾等常规指标测定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能敏感反映各植物群落土壤质量或生境系统土壤生物学变化的指标,进行定期和长期的监测,重点监测土壤酶(脱氢酶、磷酸酶、尿酶和转化酶等)、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总量、水溶性碳和土壤呼吸等的变化,分析预测不同群落土壤生境生态的发展动态,预测了不同群落土壤质量演变的趋势。针对典型土壤改良措施下不同群落土壤生态的演变趋势,系统分析植物的长势和潜在的问题,对不同改良方案下植物的生长状况、植物本身对土壤改良的适宜性进行分析,确立了合适的植物种植技术和土壤改良对策。通过世界5大洲各植物地理区的植物配置技术研究,为植物园内不同植物专类园区的营建提供技术参考。另外通过开展代表性的濒危植物或旗舰物种的保育技术、植物养护与病虫害防治等的研究,为园区的植物配置、生态管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决策参数。通过抗性生理和生态习性的实验,开展洲际代表植物的引种驯化、选育、安全性预测及应用配套技术研究。根据各种洲际植物的科属特征、原生群落特点和当地民族风情,确立各大洲代表植物的配置方案,塑造出别具5大洲植物区系风格的国际树木园。1)园区洲际代表植物的选择与栽培。选择景观效果好、具有一定文化或科学研究价值的美洲、欧洲、澳洲和非洲主要的代表性植物在辰山引种栽培。在为这些植物创造适宜生长条件的基础上,进行驯化试验。通过观察洲际代表植物的生长发育节律,检测其生态适应性的强弱以及是否存在生态安全隐患。2)洲际代表植物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对引种的洲际代表植物进行抗性生理和生态习性实验,找出限制植物生长的不利环境因子,提高植物的生态适宜能力。通过相似优先比的方法寻找到了世界各地植物引种到上海适应度的优化链[4-6]。3)五大洲植物配置技术研究。以洲际代表植物的文化和科学内涵为基础,根据不同地形条件下植物景观特色营建的需求,确定了基调植物和园林搭配种类。根据植物的生态习性,确定了植株体量参数与植物种植密度的关系,进行合理配置。运用种群生态学、生殖生物学和保育遗传学等研究手段,以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研究目标种天然群体的时空分布格局、遗传变异水平与系统进化路线、以及它们在不同生境中的生态适应性与分子进化机制,找出了其濒危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迁地保护与复壮措施,以此提高植物园的科研水平与国际影响力。以大果青杄(Piceaneoveitchii)和天目木姜子(Listeaauriculata)为例,二者均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虽原产地与上海气候条件各有差异,辰山植物园作为这些物种的迁地保护场所,具体实施策略如下:首先,采用“相邻格子样方”法进行野外定点调查,深入了解大果青杄和天目木姜子现有的种群数量、种群规模、种群结构、地理分布式样、濒危现状及保护状况,查明其濒危过程中的种群生态学表现特征,建立了反映种群全部生活史的生命表(包括各年龄组或生活态、出生率、死亡率等),预测自然种群的发展趋势。其次,在全面收集大果青杄和天目木姜子多个居群及个体的基础上,运用分子标记手段,系统分析其遗传多样性,揭示不同居群间的系统进化关系和种群濒危的遗传机理。条件具备时,利用播种、扦插、组织培养等多种繁殖手段对大果青杄和天目木姜子进行繁殖实验,借此扩大种群数量,避免种群灭绝。经过该研究,推动了大果青杄在最近的国际裸子植物濒危等级评估中,成为东亚最为濒危的物种,引起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保存委员会的高度重视。从植物个体、小景观到整体景观等不同尺度、不同视角,研究维护园区标志性景色需要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对新引进的植物病虫害开展监测,制定园区病虫害防治月历以及维持园区景观效果的植物季节性调控计划。构建有害生物入侵的预警机制,将有害生物控制在园区以外[7-8]。

    回顾与展望

    本项目运用多学科手段,对园林设计和工程实施中的要点和难点进行了研究,解决了辰山植物园建园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推动了项目建设进程,为植物园按时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赢得了业内的赞许。针对园区封闭景观水体修复和水质保障技术的研究,直接应用于辰山植物园景观水体的建设中,对提升了园区的水环境质量,减少径流水量和面源污染,其水位调控水平和水质园林净化技术融合了市政水环境和河道水环境处理的优势,摸索出一种工程措施和生态技术整合的优化模式。针对植物园绿环200万m3客土来源不明的难题,选取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土壤类型,进行不同立地剖面5个层次的采样,通过分析土壤的pH、EC等10余项理化和生理指标,找出在土壤中种植不同植物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了因地制宜的土壤改良对策,采取普遍改良、局部换土和群落土壤生境自然演变的方式,提出“改土适树”和“选树适地”的综合处理措施。根据“历史引种调查”和“模糊相似有限比”的模型分析法,对北美洲、欧洲、地中海地区、澳洲、南美洲、非洲地区和亚洲各地与上海地区引种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基本确立了五大洲植物引种的范围,明确园区扩大引种的种源地和引种对象。大果青杄是东亚地区濒危级别最高的裸子植物,通过立地调查和对濒危机制的探讨,找出了濒危的原因,提出了针对该物种的保护措施和行动计划。天目木姜子是长三角地区有影响力的特有物种,通过自然生境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的综合保育策略。现在,辰山植物园已对公众开放,为缺乏地形变化的上海地区增加了一个集自然山体、观光河流和人工湖泊于一体的园林作品,也逐步成为了园林科研的基地、科学普及的课堂、老少皆宜的游憩场所和中外科技交流的桥梁。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10

1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现状

在城市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情况下,城市园林植物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程度的不断加重,给城市园林植物的生长带来严重影响,最终导致城市综合症时常发生。目前,较多城市园林的绿化设计比较注重景观效果,却没有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生长条件等进行搭配,致使各种病虫害情况频繁出现,给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带来很多困难。对当前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发现,其主要呈现出如下几个问题:首先,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没有得到全体公民的重视,养护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大,致使城市园林植物养护的难度较大;其次,缺乏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完善的管理机制等,并且没有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给本地物种造成的影响,最终降低城市园林植物的抗病能力。最后,城市园林植物采取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够多样化,部分养护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不够强,给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效果带来严重影响。

2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技术措施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要真正改善城市园林植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其养护效果,就必须确保城市园林绿化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与各种植物的养护技术措施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促进城市生态循环发展。

2.1乔木和灌木类的植物养护技术措施

根据城市园林植物的造景情况来看,乔木、灌木是城市林缘线与植物立体层次构建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需要注重乔木和灌木类植物的合理搭配,选用最合适的养护技术措施,才能真正获得理想的景观效果,最终增强城市园林植物景观的动态感。在实践过程中,具体采取的养护技术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在种植乔木的前3年,每年都需要在春季、夏季和秋季的时候进行1次施肥,如果乔木的树形较小,则需要与松土相结合;其次,树形较大的乔木需要在冠幅范围内的地面开挖地穴,采取多次干施的方式进行养护。其中,使用的肥料一般是复合肥。与此同时,灌木的种植方法采用浅穴方式,并根据根系、树干的生长情况搭配适量的复合肥,在结合干施和液施2种方法的情况下,确保灌木的正常生长。最后,水分方面的养护管理通常是在幼树时期进行,尽量保持土层不干涸、水量不集堆。另外,部分园林施工会进行大树的移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综合考虑土球、苗的质量、浇水情况和天气等,才能保证大树的成活率,从而达到城市园林植物养护的真正目的。

2.2花卉类植物的养护技术措施

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花卉类植物发挥着美化、香化等多种重要作用,不仅可以调节城市居民的生活情调,还能提高城市园林植物的整体绿化效果。因此,正确采取养护技术措施,合理运用花卉的组合形式,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有重要意义。在实践过程中,花卉类植物的养护管理必须对施肥、浇水、修剪、中耕除草、病虫害防治、补植等给予高度重视,并加强细节部分的管理,才能真正保障花卉类植物的健康生长。

2.3地被类植物的养护技术措施

在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地被类植物已经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是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草皮向观花型植物转化的过程中,根据大面积栽种的相关特点,采用粗放式的养护方法,对于提高地被类植物的绿化效果有极大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问题是:严禁平秃、水土流失等情况出现,提高土壤的肥力,密切关注地被类植物的观花期、绿叶期,才能真正提升地被类植物的景观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不断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过程中,对园林植物的养护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城市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并采用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法,有效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综合技能,才能真正减少病虫害带来的影响,最终促进城市园林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新伟.城市园林绿化的养护技术措施探讨[J].现代园艺,2015(20)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11

生物安全问题很早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许多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卫生检疫以及动植物检疫方面的法律规范,并成立了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等有关国际组织。

(一)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于1992年6月5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由175个与会国家签订,该公约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截至2000年5月,公约的缔约国有177个。公约阐明了“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或biodiversity)的含义,即所有来源的形形色色的生物体,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以及物种内部、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bd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公平获益和分享遗传资源提供了一个综合而全面的法律框架。

(二)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该议定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有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1995年11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二次《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决定开始谈判拟订这样一个议定书,并成立了开放的生物安全特别工作组。2000年1月29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上,经过艰苦努力,各方达成妥协,终于结束了5年的谈判,通过了《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the cartagena protocol on biosafety of the 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bsp)。该议定书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转基因活体生物越境转移的多边国际公约。

二、wto管理转基因产品的机制

(一)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

《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即sps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各国采取的sps措施对国际贸易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和以保护生命或健康之名滥用sps措施。按照sps的宗旨,缔约各方有权采取“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限制贸易措施,但这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科学证据原则

根据sps第2条规定,各成员方要确保任何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是根据科学原理而进行的,如无充分的科学证据,则不得保持(第5条第7款规定的情况除外)。根据该协议第3条规定,既便是各国采取的检疫措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这些措施也必须以科学为依据。这些规定说明,科学证据是一切卫生检疫措施的首要标准,是检疫规则的基石。

2、风险评估和适度保护原则

sps允许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可承受危险程度,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同时还须考虑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第5条第1款)。为了将保护对贸易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成员方应在考虑有关风险评估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其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并据此作出保护的适度水平(第5条第4款)。

3、国际协调原则。从本质上看,sps的目标是通过要求各成员方采用国际标准,从而达到协调各成员之间所采取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目的sps要求各国采取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应该依据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第3条第1 款),并应尽可能参与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以促进在动植物检疫措施方面的国际协调。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即tbt是指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或集团)以维护国家(或集团)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措施,如技术标准与法规、合格评定程序、包装与标签要求、产品检疫、检验制度、绿色技术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与其它贸易壁垒相比,tbt有着广泛性、系统性、双重性(合法性、保护性)、隐蔽性、可操作性、针对性、扩大性和争议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首选措施。tbt的合理性主要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国际标准的采用

tbt敦促各国朝使用国际标准方向努力。tbt第2条第4款责成成员使用现存的国际标准,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第2条第4款)。

2、合理的措施成本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12

1、适用原则

在选择园林植物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植物的生态适应性问题,要做到因地制宜。一方面要根据立地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树种人为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立地条件,保证植物的生态习性能与立地条件基本一致。

2、充分利用本地树种

道路园林绿化工程中最主要的材料就是植物,在选择植物过程中,优先选择合适的本地树种,不仅取材容易,管理简单,还可有效提高植物的成活率,降低园林绿化工程的造价。

3、形式多变的原则

在进行园林绿化的植物种植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形式的变化,例如同样是用花装饰,可以选择花丛、花群、花坛等不同的变现形式,如温州吕蒲公园运用木头花钵和地栽草花的表现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园林绿化的主题,选择相应的装饰形式,达到多种形式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效果。

4、植物造景的季节性

植物会随着季相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观赏性,因此在选择园林植物时应与植物的生长特性相结合,使得观花、观叶、观果能够相互映衬,在各种季相下都能具备较高的观赏性。

二、道路园林绿化植物养护的措施

1、四季养护

(1)冬季养护。冬季特别是在道路两边一般的地形开阔,空气对流,加上高速行驶的车辆带动风速,引起树木的剧烈摇摆,容易导致树木根系受到损伤,并加快了树木水分的损耗,降低树木御寒防冻、防寒的能力。在冬季可以采用以下的防冻保温措施:缠树干的措施、搭风障的措施、对根颈培土及盖地膜措施等。

(2)春季养护。在春季苗木管理,防寒材料不可突然式过早拆除,要采用逐渐过渡的办法,防止苗木的不适应。保温棚拆除根据天气,一般北京的防风障拆除时间在4月初、清明过后。为了以免使树体遭受风害,提前在保温棚东南侧打孔放风,待树木适应后在全部拆除。春季管理以增加地温,适时浇足春水和增施有机肥为主。通过树木的浇水、施肥,能使树木增加抵抗病害的能力,还利于生根。实际中,行道树施肥可采用棒肥,是在树池四周用钉子打孔,埋入棒肥,可起到追肥的作用。

(3)夏季养护。夏季的养护管理,注意水肥管理,同时道路中心隔离带和绿化带中色块的造型修剪,一般结合一年两次的养护大检查及五一、十一来进行修剪整理。夏季的养护主要以病虫害的防治为主,由于行道树受小气候多样性、人口密集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不齐,不易防止。同时防治过程中还得考虑对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植物天敌的保护。近几年来,一直在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如:采用新性引诱剂防治叶柄小蛾、苏云金杆菌防止天蛾,灭幼尿防止尺蠖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秋季养护。秋季的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是合理浇冻水和施肥。合理的冻水即能保证植物的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护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风的冬季,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和来年萌芽。浇冬水要根据天气变化不可过早浇灌,导致新芽徒长。在十月份减少浇水的次数,增加抗旱性。最后一遍冻水浇到结冰封冻为最佳。同时,秋季合理进行施肥,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树木的木质化,同样有利于植物的安全越冬和来年的生长,这就要选择好施肥的时间、种类和施肥量。

2、城市道路绿化草坪养护的措施

冷季型草坪,春季要浇好返青水,并加强施肥,并梳理枯草,把腐烂的草用丝扒梳理干净,并打孔后施复合肥。然后浇水,刺激草坪的新根萌发和增加肥力。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才能安全越夏。

夏季根据要求10―15天修剪草坪一次,修剪后要及时喷药,或灌根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控制病害的发生。在七月份天气湿热时,对草坪的生长不利,也是草坪休眠期,养护最困难的时期,应按及时清除枯草层,因为枯草层往往存在大量的病原物,是新病害的病源来源,同时原来的枯草层减弱了通透性及早清处。另外在高温、闷热、连阴雨期间要每周或放晴就开始喷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白菌清等农药,交替使用可防止褐斑病、腐霉菌枯萎病、和镰刀菌的枯萎病。

秋季雨水变少后天气变凉一般病害减轻,草坪锈病发生严重。例如可以采用1000―1500倍的粉锈宁进行防治有很好的效果,但要与速保利、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

3、城市道路绿化色带养护的措施

绿篱是萌芽力和成枝力强,耐修剪的树种,密集成带状栽植,具有分隔的功能和优美的造型。如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红叶小檗、桧柏蓠、小叶黄杨是常用的绿篱造型树种。

近两年随着彩叶植物的增加,使用彩叶树种组成的色块,如:紫叶矮樱、迎春、连翘、棣棠等,都是大环境绿化常用运用的树种。但在修剪上有着不同的修剪方法。道路中央分隔带修剪,以能挡住人的视线1―1.2m高为宜,要修剪的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为使绿篱生长茂盛,由于植物的生长高度不同,采用不同的修剪方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全国城乡单位的园林绿化日新月异。道路园林绿化工作不仅能够美化环境,更能提高人们出行的安全性及健康,为此,作为一个园林工作者,必须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摸索,寻找适合的措施和方法,为道路绿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志敏,王友林. 浅谈城乡园林绿化植物的配置[J].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08)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篇13

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复杂而独特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的地表植被及其物种多样性、动植物生态系统、保护区自然景观、水土流失及环境污染等方面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1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地表植被的影响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地理生态环境具有原始、独特、脆弱、敏感等特点。林白铁路的建设,势必对保护区的植被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林白铁路建设和施工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是保护区的重要任务,也是保护区关注的焦点。必须积极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工程的建设、运营中充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并拟定采取有效措施,合理规划施工便道、施工场地、取弃土场和施工营地,严格划定施工范围和人员、车辆行走路线,防止对施工范围之外区域的植被造成碾压和破坏;对施工范围内的地表植被,在施工前先将草皮移地保存,施工中或施工后及时覆盖到已完工路段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对自然条件允许的地段,安排有关植被恢复工程,选育当地树种进行直播和采取植苗方式恢复植被。

2.2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内蒙古乌兰坝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不同物种各自处在自己的生态位置上,彼此相关联,其中一个环节受到干扰,将有可能使该区域内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2.2.1对野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由于林白铁路工程建设施工强度较大,剧烈的人为活动、施工噪音污染、灯光照射等原因,保护区段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基本上看不到野生动物及越冬鸟和过境鸟的踪影,本地留鸟出现的频率也将大幅度降低。铁路营运对野生动物分布的均匀性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不设防的情况下,铁路运营噪音、灯光照射将使线路两侧一定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向线路两侧转移和集中,动物生境范围缩小,铁路运营后也对不法分子进入自然保护区提供了方便,如果管理不当,捕杀珍稀野生动物和滥挖药材等行为会相应增加。而铁路本身对自然保护区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分割,也对生态系统间物质交流和信息传递造成一定影响。铁路运营也会加速重要疾病的传播扩散(如疫源扩散)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为此,必须要合理调控人为活动,使捕杀珍稀野生动物、外来物种入侵等得到有效控制,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开展相应的生态监测工作。

2.2.2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林白铁路线路穿过自然保护区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占用部分植物资源,使部分植物数量有所减少。工程建设活动对这些群落类型会造成较大的破坏和影响,除了路基工程的直接占用造成该类群落植被、土壤的破坏外,路基工程的切割分化,也将导致该类群落的萎缩和退化。

2.2.3林白铁路工程建设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因路基工程对地表漫流阻隔和工程取弃土(碴)场对林地的破坏,势必对自然保护区的地表径流产生一定的影响,造成林地的生态功能退化。为了避免路基建筑对地表径流的切割影响,必须在河滩地及时疏通洪水通道,防止河道改线造成水力侵蚀。取弃土场、砂石料场在使用结束时应马上进行平整,并根据周边环境决定采取人工或生物措施恢复植被。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