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产品贸易市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查证
检查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对有证明要看内容是否相符。由于一部分农民自养的动物出售前不报检,也没有屠宰检疫检验,所以就没有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这就要求我们动物卫生检疫监督人员必须对产品按程序进行补检,补检后认定合格的开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补检前要求货主提供动物产地检疫证明。
二、询问
检查前应以询问的方式向货主调查了解有关方面的情况。如屠宰动物的来源、产地有无疫病流行情况,畜禽宰前健康状况,是否在定点屠宰场屠宰和检验等情况。如夏季炎热中暑后急宰的猪往往放血不良,但淋巴结却无病理变化;粗暴赶畜宰后在体表留有伤痕和出血斑;宰前长期患病者必然胴体消瘦,脂肪很少,肉的气味有异常,这些都为我们动物卫生监督检疫人员提供一定的依据。
三、验章
查验胴体上是否有验讫印章。做到六看;一看是否有章,二看印章是否清楚,三看印章颜色是否符合要求,四看印章大小是否符合规定,五看印章是否反字 ,字体反无效。六看印章形状,不符规定的不准上市。对于一部分农民自宰的动物产品经我们检疫检验认定为合格的,应在规定的部位加盖验讫印章。
四、感官检查
根据国家标准,从颜色、气味、弹性,黏度等方面判定。一看胴体是否完整,包括头、蹄、内脏是否齐全,内脏是否正常。二看颜色,气味是否正常。三看弹性,指压后的凹陷是否立即恢复,立即恢复为正常。四看黏度,外表光滑不黏手。五看肌肉切面有无暗红色血液浸润,肌肉无硬结,无红肿。必检部位必须动刀,看是否有寄生虫,三腺必须摘除。各种肉类感官指标符合国家卫生标准。
篇2
农机;贸易竞争力指数;竞争力
人口膨胀及强劲的经济增长为我国的农业领域带来了日益增长的压力,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农机化以提高粮食产量及生产率。中国近一半的土地已经实现机械化,但农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80%左右,保证粮食安全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农机作为机械行业的子行业,近年来几乎未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行业增长速度令人瞩目,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幅已连续十年保持在两位数的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劳动力减少、以及农民购买力的提高,是我国农机得以快速发展的三大主要动力。特别是由于进城务工效益远高于务农经济效益,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正持续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农村存量劳动力不断减少,通过使用农业机械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需求日益旺盛,农业机械的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快速增长势头。除在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重创外,我国的农机产品出口已保持了近十年的高速增长。这是否就代表了我国的农机在国际市场中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经过国内产业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又呈现出怎样的变化?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简单而系统的梳理,并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农机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1 我国农机市场现状及特征
1.1 农机市场格局
我国农机市场在惠农政策拉动下,已连续多年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能够生产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14大类3000多种农机产品,成为世界上农业装备的生产大国,产品品种和产量基本满足我国农业生产需要。
(1)区域市场格局
如今,农机工业已成为可以代表地方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从而得到当地政府及金融机构的重视和支持,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从2012年各地区农机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山东省以21.5%的比重位居全国首位,河南以18.7%位居第二,江苏以10.2%位列第三,浙江以5.6%位列第四,上述4省内聚集了行业内51%的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了56%的工业销售产值。
(2)品牌格局
近十年间国家政策对农机化的大力支持,刺激了国内外农机制造企业对我国市场产业布局的加速。尚处于农机普及初始阶段背景下的我国农机市场,品牌众多、市场份额分散。随着我国消费者对精细化农机需求的上升,从客观上对生产企业在研发、制造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份额逐渐向优势品牌和品质、技术类产品聚集,受制于资金门槛、技术门槛和销售门槛,行业内大型企业的竞争优势开始显现。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马恒达等国际著名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等优势纷纷抢滩我国市场,外资企业在行业中的权重进一步加大。
(3)产品结构格局
农机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资本投入的热点领域,但资金的投入重点多在增加产能,而非新技术及产品的开发。目前我国的农机行业在选材标准、制造工业等方面尚无法同国际接轨。受农村经济水平及环境的制约,多年来始终以小型、中低端田间作业机械为主。大规模量产的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小马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中小型整机领域,以及农用泵、各类机械零配件等;而大型机械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果林机械等精细化农机产品则较为短缺。
1.2 农机市场特征
我国农机化具有结构性不均衡的特征。按农作物机械化领域来看,粮食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经济作物;按农作物种植地域来看,北方平原的机械化水平要高于南方丘陵地区;按农业开展工序来看,机械耕地机械化水平要高于机械种植和机械收割。我国各地区的农艺、种植习惯和耕作田地差异明显,对不同类型的产品需求各异。冬麦区是农机产品传统销售区域,成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收获机械的主要市场。拥有广阔耕地面积的黑龙江和新疆,农机化程度高,代表着我国大型农机具的发展方向。长江以南地区,地形复杂,以小块耕地面积为主,农机化水平提高缓慢。与其他机械设备不同,在我国,农机的销售并非完全的市场行为,农民和经销商都在观望每年出台的补贴政策。补贴政策出台早,市场就会启动较早,相反会滞后。在这种政府补贴政策主导购买行为的市场模式下,由于每年的补贴侧重点都不同,因此农机生产企业很难按照去年的销售情况来预判今后的市场需求。农机销售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一般三四月份是销售农机的第一个高峰期,而到七月份秋收和冬小麦的播种又会迎来第二个销售。
2 农机产品对外贸易竞争力分析
2.1 我国农机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计算最近四年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自2010年以来我国农机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均为正值,表明我国在此期间都是农机贸易的净出口国。2010年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仅为0.08,说明我国的农机产品进出叉较为明显,此时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仅接近于平均水平,尚未具备多少优势。进入2011年后,我国农机产品的TC指数呈现出逐年稳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1年较上年提高了0.05点,2012年较上年提高了0.13点,截止至2013年的9月份,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已达到0.29。贸易竞争力指数指数的逐年提高,表明我国农机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优势正在持续加强。同时,指数目前尚未能超过0.3,表明我国的农机产品仅具有相对微弱的出口竞争力,要成为农机贸易强国还有一定的距离。
2.2 研究结论与启示
对我国农机出口来说,入世的影响对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随着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市场准入条件等方面限制的不断放宽,近年来我国农机出口保持了令世界瞩目的快速增长。产品出口额由1993年的2.9亿美元上升至2012年的250.3亿美元,二十年间增长了85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6%。另据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农业机械累计实现进出口额39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147亿美元,出口额250亿美元,同比出口增加8个百分点。中国农业机械的出口市场及出口结构基本稳定,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市场,约占据出口总额的40%左右。这充分说明我国农机制造水平在不断提升,制造能力已经获得了世界普遍认可。
(1)产品出口结构
我国农机出口产品当前以发动机、柴油发电机组、水泵、轻型柴油货车、轮式拖拉机等中小型机械以及农机零件为主,出口品类相对集中,出口排名前20位的产品约占据了出口总额的60%左右。其中,轮式拖拉机始终是面向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出口整机产品,但产品水平、技术含量等均属于较低层次。随着近年我国农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大中型农机产品的质量和性能逐渐优化,农机产品的出口结构也相应有所调整,大中型产品的出口比重有所上升。
(2)出口主力市场
一直以来,亚洲、北美洲、欧洲始终是我国农机出口的主力市场。其中,亚洲作为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始终占据我国农机出口总额的40%左右。由于我国出口农机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领域,因此面对对产品质量及认证等要求较高的北美洲和欧洲的出口则呈温和增长态势。在主要出口国中,2010-2012年间美国和日本始终位居前两位,约占据了我国农机出口总额24%左右的份额,显示出发达地区强大的购买力。通过实证研究,为摆脱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单纯依靠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的低层次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机出口贸易的可持续性发展,可得出如下启示:
第一,面对我国当前的农机产品出口现状,需要国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政策层面为我国的农机出口保驾护航。首先,继续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鼓励出口农机产品由单纯的价格优势向技术、品牌、质量、售后服务为核心的新优势转变。其次,需要出台具体的出口标准,以期规范农机产品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价格竞争以及劣质产品的出口,从而提升国产农机产品的国际形象。第二,技术核心缺失是当前我国农机发展的短板,但要求内燃机、传动等领域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并不现实。在当前国际产业转移和重组的大环境下,国内生产企业可以尝试转变思路,拓宽合作领域。企业未必要全面追求自主研发,集中企业的核心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方面则可以考虑寻求国际合作。
3 结束语
伴随着人口总量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食品消费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对粮食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正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以及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又刺激了人们对农业投入的热情。这正是近年来我国农机市场向好的重要原因,并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维持其快速发展步伐。受益于农机补贴政策的刺激,我国各类大中型农业机械市场近年来均处于高位运行,产品保有量急剧攀升。大中型农机产品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主要是进行经营创收,保有量的增长将直接影响其经营收入。当前我国农机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仍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除价格外尚未建立起真正优势。伴随着国际农机巨头加速布局全球致使我国产品性价比优势的弱化,以及发达国家对低端产品需求的逐年萎缩,我国农机产品的出口显然缺乏维持长期大幅增长的内部动力。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已逐渐意识到为客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与此同时,新一轮全球性的消费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也给我国农机产品带来新的机遇。相信随着出口产品技术的日臻成熟、出口区域的不断扩展,我国农机产品出口将面临更大的发展空间。
篇3
一、农产品关税配额概况
关税配额体制的建立是在国际商务谈判中为了解决农产品市场问题中,国际贸易的谈判在关于农产品市场准则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特别是针对关税配额的建立而言,关税配额在基础上对农产品的市场基期进行了维护以及协商。如果农产品的基期水平在本国的消费低于百分之五的时候,那么将对市场的基期水平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就能够保证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从原则性上来看,配额并不是通过硬性的指标问题对关税问题进行划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关税问题上的差异性,进口贸易配额实行过程中如果出现低于关税,就可以在额度外实行一般关税的原则[2],我国在关税配额谈判的过程中作为一名刚加入国际世贸组织的新成员,首先是做出了一定的承诺,为了保护我国的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发展,同时为了保证我国的商品贸易市场的稳定。我国的棉花进口贸易市场的税收问题是根据滑准税的要求进行的,因此对于滑准税的基准要求要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滑准税简介
滑准税在国际上又称滑动税,是对市场进口税中根据商品的不同价格而进行可辩证调控的一种进口关税问题,在滑准税的设置过程中所针对的高档商品的正常价格进行低税率或者是减免征税,而对于低档商品的正常价格上锁采取的是高准率的税收,因此在我国的棉花进口贸易中的关税率相对是比较高昂的,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棉花为发展的纺织企业的成本问题,因此形成了一个连环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不同程度上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国际的关税配额问题我们无法进行调控,但是我们可以针对性的对我国的棉花市场进行调控,这样就能够稳定平衡我国的市场发展[3]。
三、关税配额对我国棉花进口贸易的影响
我国的农产品是我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行业,农产品行业的进口总额在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中占有较重的份额。根据实际的资料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的农产品进口总额在我国的总进出口额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在2010年,我农产品的棉花行业进出口总额更是突破了2000亿美元的大关,高达2065亿美元,同比增长24.%,比2008的总额年增长了12%。其中,纺织品出口总额为770.5亿美元,增长了28%,比2008年增长了18%;服装出口总额为1295亿美元,增长了21%,比2008年增长了8%。2010年的12月,我国棉花进出口更是实现了同比、环比双重增长的可喜局面。当月,棉花市场对于纺织行业总出口额达19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环比增长5%。其中,纺织品出口总额达74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环比增长4%;农产品总额为125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9%,环比增长5%[4]。但是,面对我国棉花出口的迅猛发展势头,不少出口国开始对我国实施棉花出口的特殊保护和限制,并希望通过压制我国的棉花贸易市场来有效转移其国内的各种矛盾冲突和注意力。但是,我国政府也适时的调整着外交政策,于是,西方各出口国想要单纯的依靠各种压制或者自保手段来达到压制我国的棉花市场的目的已经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置关税配额成为各出口国限制我国棉花业对外进口的主要手段,并给我国棉花进口贸易造成极大的损失。目前,国际棉花市场中存在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有:(1)针对棉花市场中各种纺织品和服装从设计到生产,再到回收的整个流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设置的关税配额,具体表现为,各出口国要求我国的各个企业要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并要求生产的产品具备环境标志和绿色环保声明;(2)为了减少各类产品自身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自然环境等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对企业生产出的棉花市场的各类纺织品进行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例如,不少出口国都要求企业要采用生态化的模式来进行各类纺织产品的生产。
对于棉花市场的关税配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贸易市场增加了企业的出口成本。关税配额会大大增加我国纺织行业的进口成本,从而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轨迹关税配额背景下,中国的各纺织企业必须要在建立完善的无公害、无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后,才能顺利的进入国外市场。以我国的棉花纺织企业为例,为了使生产出的产品满足各进口国的技术规定,企业必须要耗费巨资购买价格昂贵的进口材料,于是极大的增加了实际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也随之提高。另外,很多出口国家都要求进口的纺织产品要具备国际权威检验机构出具的检验报告,但想要去的各出口国所需要的检验报告,我国的纺织企业就必须将生产出的各种产品送至专业权威的检验机构进行鉴定和评估,但检验和评估所需的费用很昂贵,会极大的增加企业的检验和鉴定成本,也就极大的增加了产品最终的总成本[5]。下表2是针对我国棉花进口贸易受关税配额影响对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统计表。
表1 我国纺织品出口影响统计
年份 受影响企业数 损失总额 受影响产品比例
2004
2006
2008 29个
47个
70个 6.6亿美元
9.3亿美元
10.3亿美元 1.3%
1.4%
1.7%
减少了中国的纺织出口的市场份额。随着西方国家对环境和安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绿色贸易壁垒体系越来越完善,各项标准也越来越详细和严格。中国的纺织行业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规定要求,市场份额就会严重减少。例如,作为中国纺织出口的主市场之一,为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欧盟在金融危机后制定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从而造成中国纺织行业出口市场份额的急剧下降,而其他一些国家见此情形也纷纷效法欧盟。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纺织行业处境堪忧。市场准入的影响。统计显示,中国每年都有近75 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和限制,其中纺织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西方国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都较为先进,于是,各出口国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进行技术垄断,并按照本国的技术水平制定出很多十分苛刻的技术标准和规定来保护本国的市场,也就严重阻碍了国外产品的进入。我国的纺织行业受限于技术水平,自然也会受到市场准入方面的较大限制。
四、政策建议
棉花是在我国的纺织业的发展中是重要的农产品之一,是最基础的原材料配备,同时是我国民生问题的重要物资,因此棉花市场在我国的市场贸易中占有重要的比例。从棉花的生产、加工、出售等整体的环节上是一个完整的农产品再生产的产业链条,因此在棉花的关税配额问题上要采用一定的措施来解决不良的影响,首先棉花配额是一种短期的过渡性的,因此在政策的要求上应该将棉花这一农产品作为整个纺织业发展的重点,寻找合适我国国情的棉花关税配额比例来进行制约,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对我国的市场进行调控[6]。其次棉花属于低档的商品,因此在国际上的关税比例相对比较高,因此我国可以从内部的调控上来实现海关的配用,这样就有效的对成本问题进行平衡控制,保证纺织业市场的稳定发展。
当然也可以进行调整经营战略。目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正不断趋于区域化和集团化,在集团内部,纺织企业受到的包括绿色贸易壁垒在内的各种贸易障碍的影响都比较小。所以,我国的纺织行业要积极转变现有的经营思想,积极调整进口经营战略,要注重贸易与投资,加快在海外投资建厂的步伐。要加紧建立一批纺织方面的跨国性公司和企业,实现在进口国的当地进行生产,并在产品生产完毕后就地进行销售的模式。实行从纺纱到织布,再成品生产的一条龙经营模式,从而有效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约束和负面影响。同时,我国的纺织企业也可以 积极加大开发东南亚各个国家的市场,以及非洲和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市场,积极开拓更多新市场,从而有效分散贸易压力,增强对各种贸易环境突变的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的棉花市场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市场压力,面对西方各进口国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对我国的纺织行业进口进行了各种约束和限制的现状,我国的纺织行业一定要紧跟形势的发展,积极应对市场的具体变化,否则就会在国际市场的激烈角逐中惨遭淘汰。目前,我国纺织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在生产水平、技术水平以及产品开发水平还有管理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国际商场中的竞争力较弱。所以,国内的纺织行业一定要努力提高意识水平,并加强自身生产技术与贸易能力的建设[7]。我们相信,通过切实的努力,我国的纺织行业一定能突破西方各出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国际市场份额,获得长足的发展。棉花进口贸易是纺织业的关键,纺织行业在对外出口贸易中,经常会受到各出口国的贸易保护的限制,而各出口国又拥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权利,于是对我国的纺织品的出口造成了较大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国际贸易活动中,商品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各类产品和市场,并保护各种自然资源和环境,以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为原则,制定出十分严格的环保性技术标准,或者采用绿色标志和绿色包装制度以及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和补贴制度等,限制国外各种产品的进口的措施。
我国棉花进口贸易在关税配额的影响下对我国的纺织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局限,因此在我国的市场发展过程中要对于棉花进口的成本问题从国内的角度进行调控,这样才能够稳定我国的纺织业市场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遵守国际上的关税配额的原则性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昌元,吴王平.我国棉花进口贸易政策效应分析[J].农业经济,2013;4
[2]王晓轩,李海燕.我国关税配额对棉花产业和贸易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7
[3]龙昕.建信息渠道 促农产品贸易发展[J].大经贸,2008;8
[4]谭砚文,温思美.新一轮农业谈判关税配额的争议及中国的立场[J].国际经贸探索,2006;2
篇4
一、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1978年,中国开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三十二年来,农业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总额由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9年的914亿美元,增长15倍,已成为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可以从贸易总量、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三方面考察。
1.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情况
从绝对数量上看,近五年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都不断上升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从相对数量上看,进、出口额的增幅波动较大,贸易逆差不断扩大,加入WTO九年中,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从2004年开始连续五年呈现净进口局面,中国由农产品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贸易对中国出口创汇的贡献逐年减小。虽然从2005年开始,农产品出口增幅明显高于进口增幅,贸易逆差有所减少,但是并未改变农产品贸易的逆差局面。而且这种趋势并没有一直延续下去,从2007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又迅速上升。根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了-180.9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产品贸易逆差下降为-129.6亿美元(见表1)。
2.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状况
近四年来,从农产品贸易的市场结构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以亚洲为主,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在出口方面,日本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对日出口份额在20%左右,但有下降趋势。日本、美国、香港、韩国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前四位市场,在出口总额中占较大的比重,2006年为56.6%,此后逐年下降,说明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集中度较高,但有分散的趋势(见表2)。
在进口方面,美国是中国目前最大的进口市场,中国农产品进口前四位市场分别为美国、巴西、阿根廷和马来西亚(2006年第四位市场是澳大利亚,2007年及以后被马来西亚所取代,澳大利亚成为第五位进口市场)。前五位进口市场的集中度有所提高趋势(见表3)。
从具体国家和地区来看,在中国出口市场中份额持续上升(不考虑2009年)的有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和英国,其余国家和地区的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波动。在进口市场中,份额持续上升(不考虑2009年)的有美国、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作为中国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场,在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中不难发现,导致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是农产品出口增长缓慢,而制约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结构和农产品竞争力。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市场进一步多元化,特别是出口分布格局日趋合理,对第一大出口市场――日本的依赖度降低,对欧美市场增势强劲,出口市场的分布状况对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开始发挥良性促进作用,因此目前更重要的是提高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
贸易竞争力一般用贸易竞争指数( TC) 来衡量。TC指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类产品的净出口与该类产品贸易总额的比率。该指标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与贸易总额的相对值,它剔除了通货膨胀、经济膨胀等宏观总量波动的影响,即无论进出口的绝对量是多少,它均介于- 1 和+1 之间。
贸易竞争力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Ci=(Ei - Ii )/(Ei + Ii),其中,Ei 为产品i 的出口总额,Ii 为产品i的进口总额。一般来说将TCi ≥ 0.8 的产品列为具有高比较优势或强竞争力的商品; 将0.5 ≤ TCi < 0.8 的产品列为较强竞争力的产品; 将0 ≤ TCi < 0.5 的产品列为竞争力低的产品; 将-0.5 ≤ TC
表4显示了中国农产品2006―2009年四年中分类别贸易竞争力状况,从中可以看出以下特征:(1)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有:肉类制品,水产品制品,咖啡、茶、马黛茶及调味香料,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这四类农产品的TC指数大于0.8,国际竞争力强。食用蔬菜、其他动物产品、植物液汁、活动物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其中,植物液汁的竞争力近两年明显提高。(2)四年来一直具有较高比较劣势的农产品有: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这两类农产品的TC指数小于-0.8,国际竞争力极差。其他农产品,乳品、蛋品、蜂蜜、及其他食用动物产品,禽肉及杂碎的国际竞争力较差。(3)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下降的有六类:谷物、糖食粉、淀粉制品、糕点,饮料、酒及醋,谷物,畜肉及杂碎,禽类产品,畜类产品;四年来国际竞争力比较明显提高的农产品类别有:植物液汁、杂项食品、活植物及花卉、糖及糖食、制粉工业产品。其他农产品竞争力波动幅度不明显。
三、结论
尽管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近些年来,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有扩大的趋势,说明中国农产品总体上国际竞争力比较弱。但是不同类别的农产品其竞争力是有差别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尤其是制成品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蔬菜、水果、坚果等制品,肉类制品,水产品制品等,显示出中国农产品深加工具有一定的潜力;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如油料、工业用或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谷物等。可见,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目前的要素禀赋状况是一致的。在农业生产、加工、农业技术研究等方面,应充分发挥中国劳动丰富的优势,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5
1、企业中,网络建设仍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网络信息是农产品与市场建立直接联系的桥梁,但在信息采集与的环节,各个地区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够顺畅,包括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流通信息不能实现共享,信息共享的过程也会受阻;在现实中,部分企业的网站只是一个广告的牌子,作为摆设,不去维护,网站的实用性不强,的信息时效性差;加之,各个地区的经济条件不同,网络建设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信息网络覆盖面较小,甚至没有建立网络。
2、网络营销欠缺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在我国的农业市场上,对农业信息的获取比较薄弱,其主要是欠缺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落后的信息服务平台使得信息不能得以及时更新,也就不能快速的掌握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最新技术、服务等,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不了充足的信息,企业的网络营销模式就无法顺畅开展。
3、网络营销模式不够健全。
现阶段,我国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仍不健全,这是由于网络营销模式是客户通过网络查询,找到所需产品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活动,但多数交易是在网下交易,客户虽然在网上可以看到产品信息,但实际与客户建立网络交易的电子商务者几乎没有,电子商务网站的应用率不高,没有体现出网络营销的真正价值。
4、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较为滞后。
网络营销是客户通过网络交易来进行消费,企业要对所售产品进行配送,以确保其快捷、安全的到达客户手里。但在物流配送过程,配送体系不够完善,对于农产品物流配送,我国缺少大型的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从事这方面的企业或组织也较少,即便是有,目前现有的物流配送组织缺乏专业化水平,且规模化较小,制约了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发展。
5、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农产品的标准化主要是质量、包装等,这些要有一定的标准,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我国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多是以小规模、个体经营为主,生产规模较小,加之各个地区的不同农户的生产技能差别较大,缺乏一个标准化的体系支持。
6、网络营销体系自身缺乏健全的法律保障。
网络营销是在虚拟的环境下完成的交易活动。交易会涉及到消费者与商家各自的利益,而网络营销在双方利益产生争议的情况下,缺乏法律的支撑,导致交易过程缺乏安全保障。一旦在网络虚拟的市场环境下产生问题,就缺乏一个明确的解决机制,导致消费者对企业的网络营销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网络营销缺乏优惠政策的支持,导致企业和农户从事网络销售的积极性不高。
三、新时代农产品网络营销需采取的必要措施
1、完善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服务体系。
这个服务体系是指农产品在网络营销过程,涉及到的网络交易、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及消费的全过程,都要提供服务手段,为客户建立一个完善的服务平台,以快捷、安全的实现交易。服务平台的建立主要集中在生产、组织、市场、信息等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建立标准化的服务平台。其中生产主要是以标准化的基地建设为主,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管理,以此提升产品的品质;组织是针对农产品的农户,建立具有组织化、合作化的农产品生产组织,扩大产品流通中介的规模;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基础平台,要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活动,就要以市场为载体,组建大型批发商群,增强市场的组织化、合作化程度;信息就是建立完善畅通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建立完整的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
网络营销模式主要由虚拟批发市场、服务机制、协同电子商务平台组成,但其基础平台也要进一步完善,实现多产地的信息中心,构建各个省份、地区之间的交易平台。加强对农产品信息数据库的更新,推进区域之间的交易平台协作。
3、强化农产品网络营销的物流配送过程。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一个高效的服务过程,其中要配合完善的物流配送,以实现对客户的快捷、安全的配送承诺。强化物流体系的关键是要在降低成本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体系。首先,针对农产品的网络信息,建立物流配送的信息管理平台,统一配送的标准;其次,对于农产品流通的各个渠道,要进行全面的整合,建立物流配送中心作为支撑,健全物流体系;三是企业要组建一支具有规模的物流联盟组织,以为农产品配送为核心,共享物流配送方式,培养专业技能的人力资源。
4、健全农产品网络营销保障体系。
对于保障体系的建立,政府要发挥其作用,在农村建立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农产品信息网络。对于知识匮乏的农户来说,可以开展农业信息化培训活动,使得农户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学会上网并利用网络获取所需求的各类市场供求信息。对于网络交易信息的安全保障,政府要投入力度,建立网上信用制度,确保网络交易的安全性,对于缺乏法律支持的交易体系,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完整的网络营销法律体系,为农产品网络营销提供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法律平台。
篇6
2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绿色壁垒的标准越来越严格,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大力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成为打破发达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为此,河北省兴隆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第一,有力依托国际标准。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河北省兴隆县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不能仅仅参考我国的各项标准,而是应该有力依托国际通用标准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各项技术和指标的相关规定。只有真正按照国际标准生产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才有可能完全打破绿色贸易壁垒。第二,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从河北省兴隆县目前的情况来看,是主要的经营方式。为此,河北省兴隆县相关部门应该大力加强宣传,使广大农民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要想生产出合格的绿色食品,必须转变农民的观念,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同时改变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诱导农民与出口企业一道参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3增加科技投入,优化产品结构
河北省兴隆县的农产品贸易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还必须适当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优化农产品机构。为此,可以进一步加强科技攻关,积极研发和培育高产值新品种;与此同时,不断加大对于与农产品相关配套技术的研发力度,改进农产品出口的加工工艺和包装,全面提升产品质量。
4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
对于农产口的出口贸易来说,多元化的市场战略是分散对外贸易风险,有效避免绿色壁垒的有效途径。当前,河北省兴隆县农产品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的特点决定了河北省兴隆县必须尽快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长期以来,日本、韩国和美国是河北省兴隆县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地,大约占到出口总额的50%。也就是说,如果日本和美国一旦采取极为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手段,制订严格的标准体系,那么河北省兴隆县的农产品对外贸易将会受到极其严重的影响。因此,河北省兴隆县的农产品对外贸易要想求得更快发展,必须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逐步对农产品的出口结构进行调整,在稳定和扩大日、韩、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几内亚、冈比亚等新兴市场,努力发展拉美、非洲和大洋洲市场。这样,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河北省兴隆县农产品对外贸易出口额,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因绿色贸易壁垒给河北省兴隆县农产品对外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7007102
1江西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
目前,江西省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食用油,水果,活猪,水产品和茶叶等农副产品。根据调查数据显示,除茶叶的产量有明显的减少,食用油和活猪的产量略微的有所下降。而以水果为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每年都在不断增长。
(1)江西省农产品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不断加大甚至对外出口停滞不前。江西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1994年位居14位,1997年位居第20位,即便有所退步但仍旧位居前列,但是也反映出我省的农产品的对外出口贸易是在不断退后。并且这个差距还在不断的拉大。(2)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的结构以活动物产品为主。根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1997年我省活动物及活动物产品的出口额约为3600万美元,占当年所有对外出口农产品的比重第一,位居第二的为植物产品,如大米和茶叶及水果。位居第三的主要为烟草制品及食品。(3)江西省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是初始农产品。我省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中超过一半是初始农产品,如稻米,畜产品,茶叶,特色食品等等农副产品。加工的农产品不足四分之一,众所周知,初始农产品的附价值不高。(4)我省出口贸易的主要市场是日本,中国香港和美国。
2我省农产品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来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挤占威胁。我省的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势必将受到来自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势力的威胁。(2)我省的农产品出口大都是通过中间商实施转口贸易,还未能实现自主出口。中国是世界上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为了躲避国外强加给我国的贸易壁垒,承受各种不必要的附加关税条款。因此这种贸易方式几乎成为了躲避贸易制裁的专用方法。(3)对外出口贸易的结构不合理。我省对外出口贸易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仍以初始加工农产品为主,这些产品的附加值极低。要想扩大对外贸易,唯一途径只有不断的扩大生产数量。(4)企业规模过小。企业规模过小,种类又过于繁多不仅会导致我省的这些企业在面对众多的有利竞争者时缺乏市场竞争力,还会迫使这些小企业最终濒临破产的的边缘。(5)对外贸易市场过分集中。我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出口的市场主要还是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过分集中的市场结构将会极大的打击农产品抵御外国对我国所强加的贸易保护壁垒。(6)农产品缺乏品牌影响力。目前相当部分的企业只能够采取中性包装和贴牌生产方式出口,赚取的只是中间的那点微薄的加工费用。大部分的利润最终还是被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所赚走。
3提高我省对外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的对策
3.1优化农产品结构
我们的目标始终是积极的引导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企业努力争创省级品牌,国家品牌乃至全球品牌。这不仅需要企业加强自身管理与建设,同时也需要政府部门的扶持。这样有的放矢的有效措施将会取得积极的效果。同时逐步的完善构建起以省,市,县为一体的三级初具规模的农产品出口支持系统。最为重要也是最为基本的就是尽快的建立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可以更好的为农产品的出口提供及时,充分,稳定的货源。生产基地这样规模化的生产也可以将我们手中已有的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又可将成本花费最小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成本花费的最小化相结合,最终会促进我省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这对于扩大发展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是极为有利的。就目前来看,全球的农产品贸易结构主要以传统的大宗农产品贸易为主,但由于这些农产品的附加经济较低,近几年来全球对外贸易越来越趋向于高值农产品和加工制成品贸易的发展。因此在这些领域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扩张潜力。这是商机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省应该把握抓住时机,看准方向,大方面的进行改革。针对我省现存在的对外贸易结构中不够完善,不够合理的部分予以改进。下面介绍具体的措施如下。
对于粮食类产品,如大米,关键就是严格把控我省优质大米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和产值相对来说较高的重点企业的建设与完善。世界的粮食贸易环境不断变化,这个我们无法控制但是各消费国居民对产品的口味偏好仍是决定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这一点我们要好好把握。无论市场的环境再激烈,我省也不可以降低原有的大米生产标准,而是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培育出口感更好的,品质更优的大米,来吸引更多的潜在消费者的注意。
对于活动物,活动物产品,我省在面对品种繁多的肉类产品时也要分清重与次,而划分两者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选择那些存在消费潜力的肉类产品及拥有竞争发展优势的肉类加工企业。针对如何加工,如何对外进行销售,都应该根据我省及我省的主要对外贸易市场来灵活的应对。如活猪,肉牛,蜂蜜这些大众日常必须消费产品可以加大生产基地的建设,重点进行生产与销售。而像一些动物的内脏,头,脚对于我省的主要市场之一的美国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消费的潜力。
对于茶叶,水果,蔬菜类产品,我省存在的特色龙头企业,如赣南脐橙,婺源茶叶,乐平果蔬,奉新大米,宜春皮蛋。我们要做的就是建设好这些地方的有机产品的生产基地的建设,并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基地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将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包装和推广,着力提高这些产品的品质和档次。
3.2加大利用外资力度
我省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引进利用外资在全省引进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仅为6%,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因为江西省对外出口农产品仍然以初始农产品为主,所以吸收引进外资严重的不够。如果要想更加长远有效的发展我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就必须积极的引进和利用外资,是我省发展的必经之路。具体方法可以通过打造出一个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也可以给予外资企业一定经济和政策上的优惠政策。目的都在吸引外资。最大限度的去利用外国资本,不仅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还可以雇佣外国人对我省企业进行管理从而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对农产品进行精加工和深加工以改变传统的以初始农产品为主的不合理的对外贸易结构。反过来这样才能吸引更多国外市场更多的国外资本。我省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下一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进出口业务由国有垄断的经营体制逐渐地转向以“三资”企业为主的经营体制。
3.3强化出口农产品安全监督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全世界人民也在关注。但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也层出不穷,这给我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带来不小的挑战。要想扩大我省的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那就必须要重视我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从生产到出口,环环相扣,严格把关。尽可能的将存在危险降至最低水平。在种,养,殖的过程中不使用违禁激素,农药等违禁药品,即便非用不可也要按照国际标准严格控制用量。同时建立健全我国的出口检验检疫制度体系,防控可能出现的疫病疫情和农兽药残留。海关要严格检查对外出口的农产品的质量。必要的时候可以由各企业各部门各组织一起共同来规范一个相关的共同遵守的行内标准,或组建一个以优化产品质量为目的的行业协会,并由政府对其进行监督。多管齐下共同对农产品的安全质量建立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护网。
3.4加强开拓国际市场力度
目前,我省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主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地区,如美国,中国香港和日本。中国香港曾是江西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所以我省除了要稳定住中国香港这块已经拥有的市场还要更充分的利用中国香港作为对外扩展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引进的同时也要更加有力的走出,为的是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我省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打下牢固的基础。像非洲国家,澳洲国家,韩国,拉丁美洲这些地区都是我省接下来要努力开拓的市场。
3.5增加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
对于我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来说,目前政府应给予尽可能多的扶持,继续加大扶强,扶优,扶重点。此外还可以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信贷力度,给这些对外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资金融通渠道,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政府还可以对其优先提供退关服务和出口退税服务。简化手续,将对外出口的农产品以最快最便捷的速度出口出去,从而保持产品的新鲜度。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利用自身在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所掌握的灵活信息为我省对外出口农产品的企业提供一个详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信息咨询与服务的窗口,因为信息的及时传达与否直接决定了我省的这些农产品生产企业是否能够及时的调整生产经营方向,为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做出关键性的决定。目前而言,我省的农产品对外出口贸易还存在一个主要不被重视的问题:生产与贸易的相互脱节。管生产的其实并不了解市场,而管贸易的又无法超控生产。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组织来发挥政府必要的调控作用,调整生产关系中不如人意的地方,才能使大众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公开,也更加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3.6提升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
农民的整体素质体现在方方面面,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可以更好的促进提高农产品的生产质量。随着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农民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更优,消费者对其消费的农产品的品质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对于农业生产者来说,不断学习新的养殖,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改进旧有的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农业生产者也应与时俱进。要想了解市场行情,就得积极主动的与外界联系。企业也可以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体制,抓住机遇进行改革,加快为农产品生产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2014年上半年江西省农产品进出口情况[Z].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篇8
作为中国重要的新兴出口市场,俄罗斯入世将为中俄贸易发展注入新动力。近年来,中俄双边贸易不断快速上升。2011年中俄双边贸易额为723.3亿美元,增长26.8%。其中,俄罗斯对中国出口268.8亿美元,增长39.5%;自中国进口454.5亿美元,增长20.3%;俄方逆差185.7亿美元,中国为俄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出口除了传统的服装、鞋袜等领域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外,近年来中国对俄出口的机电产品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对俄出口的第一主力,主要包括汽车、家电、机械、农机、电站改造设备、计算机、通讯设备等等。其中,2011年中国原产汽车在俄罗斯销售量为67701辆,已成为中国第三大汽车出口市场。俄罗斯对华出口方面,原油等能源产品仍然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俄罗斯丰富的森林资源使得木材对华出口大幅增长。
(二)削减关税有利于中国扩大对俄出口
2008年金融危机后,俄罗斯采取了30多项上调进口关税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是作为最重要的入世协议原则,俄罗斯入世后将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对各类贸易壁垒措施的使用也将受到严格限制。根据入世协定,俄罗斯平均关税水平将从当前的9.5%逐渐削减至2015年6.0%。其中,农产品关税水平从13.2%降至10.8%,工业产品关税水平从9.5%降至7.3%。除部分商品进口关税和市场准入享受5—7年的过渡期外,俄罗斯有义务履行WTO所有规定。
以汽车为例,入世后俄罗斯新车进口关税从30%降至25%,并保持3年不变,第四年起每年降低2.5个百分点,2019年关税降至15%。在轻工业方面,纺织、服装等产品是中国对俄出口主导产品,但2004年4月,俄罗斯对自中国进口的21 类消费品,将每公斤货物申报价格从0.2—1.4美元提高到不低于3.5美元,这使中国商品价格涨幅超过50%。入世之后,俄罗斯针对中国商品的这一歧视性将废除。
(三)市场开放将有利于中国扩大对俄投资
入世谈判中,俄罗斯签署了57个货物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和30个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双边协议,覆盖了电信、银行、保险、出版及航空等领域。这些俄罗斯国内市场的开放,将有利于中国企业到俄罗斯投资。其中,电信市场在入世4年后取消对外资股份比例的限制;保险市场允许提高外资参股比例,并且在9 年后允许外国保险公司建立分支机构;承诺在入世后完全按WTO规则保护知识产权;承诺入世4年内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
在工业方面,俄罗斯在钢铁、汽车、机械及通信工程等资金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上基础较为薄弱,这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工业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农业生产方面,苏联解体对俄罗斯的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冲击,加上俄罗斯农民对农业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俄罗斯虽然拥有广阔的国土面积,但自产粮食及肉禽类产品仍然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这种状况既为中国农产品提供了出口市场,也为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农业创造了条件。
(四)有利于我国能源进口来源多元化
在能源进口方面,俄罗斯入世对我国资源品进口影响存在结构性差异。原油进口方面,2012年5月俄罗斯对华出口原油占我国全部原油进口的比重仅为6.78%,因此俄罗斯入世后调整或取消原油出口关税基本不会对我国产生实质性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中东局势的持续动荡,俄罗斯入世将有利于中国对俄原油的进口。在成品油进口方面,2012年5月,我国33%的柴油进口来自俄罗斯,35%的燃料油进口来自俄罗斯,俄罗斯是中国最主要的柴油及燃料油的进口来源地。俄罗斯入世将有利于增加对我国成品油出口。
二、俄罗斯入世为中国带来的挑战
(一)俄罗斯市场开放将加剧国际贸易竞争
俄罗斯开放国内市场后,全球各国产品的进入将直接与中国对俄出口商品形成竞争关系。因此,当来自欧美的高端商品进入俄罗斯市场后,“中国制造”是否能够保持并扩大现有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机械、电子、服装服饰等中国产品市场份额较大的领域,中国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二)中国将面临来自俄罗斯吸收外资的竞争压力
一方面,俄罗斯入世将进一步开放更多具备良好盈利前景的投资领域;另一方面,随着俄罗斯相关法律及商业环境的改善,俄罗斯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将与日俱增。因此,俄罗斯将可能分流一部分中国原有的外资,两国将在吸引外资方面成为直接竞争对手。
篇9
2.多层次的农产品营销渠道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的农产品价格已经放开,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陕西省形成了多层次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消费品市场、工业原料市场和进出口贸易市场。日常生活中食用的大部分农产品比如粮食、水果、蔬菜、肉、禽等这些农产品我们都把它们归类为消费品,这些农产品的交易地点主要是消费品市场。还有一部分农产品比如竹子、木料、棉花等一般作为工业原料,主要是用来加工制造其它产品,所以,这部分农产品主要在工业原料市场交易。进入出口贸易市场是针对农产品出易而形成的。(2)采购市场、批发市场、零售市场。由于陕西省部分农产品种植比较分散,为了集中销售农产品,有专门的人员上门收购农产品,因而形成了专门收集分散农产品的市场,即农产品采购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专门为农产品进行大规模交易的市场,在该交易市场上购买的产品是用来进行加工或者再销售。零售市场是指将批发来的大批量的农产品分开,然后小批量销售给消费者的市场。比如陕西省很多地区依然存在的城乡中的集贸市场,它是陕西省农产品零售市场最主要和最典型的形式。(3)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是以某一种或某几种农产品为销售对象而形成的市场;综合市场是指销售各种各样的产品的市场,具有产品品种齐全的特点。
3.农产品超市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
超市作为陕西省一种新型的现代营销方式逐渐发展起来,开始大规模的销售农产品,并且与陕西省传统的农产品集贸市场展开了激烈竞争,比如西安,由于购物环境优越、服务态度好、产品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很多消费者去超市选购农产品。农产品销售额在超市销售额中占有了一定量的比例,而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这种情形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陕西省传统农贸市场的经营现状和经营业绩。
4.农产品营销网络以及合作性的营销渠道模式逐渐完善。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陕西省政府、各类农业组织以及农户为了促进本地农产品的销售与发展,逐渐形成了覆盖全省的营销网络,通过该网络可以实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物流配送等功能,使得陕西省各地区之间的农产品销售呈现出一个结构化的网络系统。另外,陕西省也开始了合作性的营销渠道模式,这主要表现为“农户+供应商超市”、“农户+龙头企业”、“农户+高校”、“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形式。在这种模式下,当地农户与高校、企业、农户等之间达成合作意向,通过订单方式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农民科学种植科学生产,避免农户自主生产下的盲目性。
二、陕西省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1.营销渠道上游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农产品营销渠道中,农户在该营销渠道中处于上游位置。陕西省农产品的营销主体绝大部分都是农户、零售的经营者,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主要以家庭生产经营为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弱,农户分散化的小生产与当前整体环境下的大市场不能很好的进行链接。在这种情形下,农户很难取得有效的产品种植信息,凭经验种植农产品,甚至随大流,容易造成农产品过剩的局面。
2.流通半径小。
陕西省农产品除了名特优产品比如苹果外,大多数农产品的销售地点都是陕西省内的农贸市场。这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保质保鲜期短,流通过程的损耗比较大,有一定实力的中间商少,导致陕西省农产品向省外的分销能力严重不足。陕西部分地区中小农户居住地离城镇较远,田地面积小,种植品种多,基本上是手工操作,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只能在产地附近销售。
3.渠道层次过多,流通链条过长。
陕西省农产品的主要流通形式是以多层中间商销售为主的营销渠道,以苹果种植为例,生产者(果农)——产地中间商——市场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苹果的每个环节都要增加一部分毛利,最终苹果到达消费者手中价钱已经比果农卖出的价钱高出很多了。流通环节的增多,造成了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转手的过程中出现损坏现象;同时也阻碍了信息的流通,使得从消费者市场收集回来的信息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到达生产者手中,导致生产者在缺乏相关信息的情况下进行非科学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能有效的满足市场需求。
4.仍以传统的营销方式为主。
长期以来,陕西省农产品营销仍然以农贸市场上的交易为主,绝大多数农产品营销采用农产品现货交易的方式进行。这种营销方式增加了物流负担、导致经营不规范、农产品储运损耗增加、销售量得不到有效提升,降低了交易效率。这主要是因为陕西省目前的营销主体主要是个体农户和零售商,规模比较小,缺乏相关专业营销知识。
三、完善陕西省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的策略
1.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渠道上游组织。
作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的主体,无论是生产领域的农户,还是生产农产品的龙头企业,它们的规模化、组织化、集团化和一体化是其走向完善的标志。但要实现农产品的批量经营,就需要借助一个能代表农民利益的组织,将农户联合起来,形成规模,这就需要政府的有效支持。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农产品营销的相应法律,在财政方面对农产品营销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加强市场基本设施建设。
2.完善渠道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功能。
现代产品的竞争不单是品质和数量的竞争,已经延伸到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竞争。要使得渠道成员具备信息导向、需求沟通、物流组织等功能,首先对现有的农产品进行升级改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如户县葡萄的保鲜期很短,中间环节不易太多,商品流通就比较快,不会耽误产品质量,但把葡萄酿成葡萄酒,加工程序的增加会增加产品附加值。
3.完善网络营销,建立扁平化的营销渠道模式。
陕西省可以推行扁平化营销渠道方式销售农产品,即缩短渠道长度,减少流通环节,同时减少同一个环节营销成员的数量,节省农产品的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益。如通过互联网系统,营销渠道成员可以直接进行交流和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力发展网上宣传、交易,提供给农民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实现按需生产销售。
篇10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523.86
0.45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6079万美元,2009年为14635万美元,年均增长9.18%,;出口稳步增长,进口在波动中呈下降趋势国际贸易论文,2007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吉尔吉斯坦的农产品贸易额较小,2000年为1013万美元,2009年为10451万美元,但发展速度很快,年均增长率为26.29%,2005年开始出口大于进口。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额最小,2009年与两国的贸易额为4936万美元,只占中国与中亚农产品总贸易的9.4%,但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5.34%和19.33%,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发展最快,2000年为2060万美元,2009年为22363万美元,年均增长26.93%,其中进、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2%和12.3%,进口远大于出口。
图1中国与中亚国家的贸易变动趋势
(二)农产品贸易结构
1.市场分布
表2 中国在中亚五国农产品市场中的贸易比重 单位:%
年份
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2000年
60.2
10.0
3.7
5.7
20.4
2001年
63.7
16.1
2.5
3.5
14.2
2002年
48.3
9.0
2.0
3.0
37.8
2003年
28.3
5.0
6.0
1.7
59.0
2004年
17.3
4.5
1.2
2.4
74.6
2005年
17.0
7.0
1.4
3.5
71.2
2006年
15.3
11.8
1.5
1.5
70.0
2007年
19.9
18.0
1.3
4.0
56.9
2008年
22.8
20.2
2.0
4.8
50.2
2009年
27.9
20.0
2.9
6.5
42.7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中,中哈贸易所占的比重在缩小,由2000年的60.2%下降到2009年的27.9%,其中出口比重有所上升国际贸易论文,由2000年的45.9%上升到2009年的46.5%,进口比重大幅度下降,由2000年的66.1%下降到2009年的7.7%。中吉农产品贸易比重增大,2000年为10%,2009年为20%,其中出口比重由10.1%上升到34.4%,进口比重由10%下降到4.2%。中塔、中土农产品贸易比重很小,变化也不大。中乌农产品贸易比重从2000年的20.4%先上升到2004年的74.6%,后又下降到2009年的42.7%,其中的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23%下降到2009年的12%,进口比重由2000年的53%上升到2009年的76%。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市场逐渐呈现多元化,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出口市场,而乌兹别克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进口市场。
2.产品结构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SITC)将农产品分为四大类,第一大类(代码为0)为食物及活动物,第二大类(代码为1)为饮料及烟类,第三大类(代码为2)为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第四大类(代码为4)为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表3是2000—2009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各类农产品贸易额的平均值国际贸易论文,具体反映出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结构状况。
表3 中国与中亚五国四大类农产品的贸易状况单位:万美元
农产品
种类
进出口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塔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
五国
第一类
进口
102.1
68.4
0.0
0.2
8.0
178.8
出口
5469.3
3518.2
375.0
262.7
1778.9
11404.1
第二类
进口
1.2
0.2
0.0
0.0
0.0
1.5
出口
80.8
95.2
0.7
0.0
0.6
177.3
第三类
进口
3886.5
1707.8
447.4
1188
22430
29660
出口
105.1
39.4
19.3
43.0
107.2
314.0
第四类
进口
2.9
0.0
0.0
0.0
0.0
2.9
出口
26.8
39.0
30.1
0.4
4.3
100.5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期刊网。
中国对中亚国家主要出口第一大类农产品,即食物及活动物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占出口总额的95%,中亚国家对中国主要出口第三大类农产品即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占出口总额的99.3%,其中主要是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等农产品;其他两类农产品贸易量较小,主要是我国对中亚的出口,而且在同一类农产品上,进、出口额差距很大。可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呈现产业间特征,总体上贸易结构较单一。
在具体农产品类别上,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的农产品贸易结构比较多样化,2009年除了烟草及烟草制品、动物油脂外,在其余类农产品上均发生了贸易,主要出口奶产品和蛋类、鱼及鱼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中,出口类别较多,大量出口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和混合食物制品;进口类别较少国际贸易论文,主要进口生皮及皮革和纺织纤维。中国与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贸易中,出口类别多于进口类别,对塔吉克斯坦主要出口谷物及谷物制品和混合食物原料,进口生皮及皮革;对土库曼斯坦主要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中乌农产品贸易中,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大量出口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进口只有纺织纤维和未加工动植物原料,值得注意的是,纺织纤维的进口远远大于对乌兹别克斯坦的农产品总出口,贸易结构单一,且极度不平衡。
二、研究方法及指标选择
(一)研究方法
两国间贸易的互补性可以从产品和贸易比重等角度来考察。从产品的角度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反映了某类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两国在同类商品上的比较优势相似,则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反之则互补性较强;产业内贸易指数反映了两国同类产品的双边贸易,通常该指数较低表明贸易呈产业间贸易特征,互补性强。从贸易比重的角度看,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了一国对另一国某类产品出口的比重与世界该类产品出口比重的比值国际贸易论文,该指数越大说明对方市场对于本国的重要性越高(凌振春2006)。
由于各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单独用其中某个指标来衡量两国间的贸易关系可能存在片面性,因此本文综合采用这些指标来判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
(二)指标选择
1.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由Balassa1965 年提出,通常被用来衡量一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其公式为:
RCAij=
其中Xij表示国家j的i 类商品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 的出口总值,Xiw 表示世界上i 类商品的出口总值,Xtw 表示世界出口总值。一般认为,RCA>1 表明该国在该类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RCA>2.5表明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期刊网。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衡量一国商品的竞争力有其局限性。首先,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所揭示的是商品流通领域的相对优势而非生产领域的相对优势。其次,它容易受产业和贸易政策的干扰;政府对本国产业的干预会引起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失真。
2.贸易强度指数(Trade Intensity Degree)
贸易强度指数反映两国间双边贸易额与他们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性的关系。其公式为:
TIij=
其中Xij为国家i对国家j 的出口额;Xit为国家i 的出口总额;Xwj为世界对国家j 的出口额;Xwt为世界出口总额。TI 指数大于1表示i 国对j 国某商品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j 国在世界该商品进口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两国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反之亦然。贸易强度指数是一种反映结果的指标;通常两国间贸易互补性越强,该指数越高。
3.产业内贸易指数( Intraindustry Trade Index)
产业内贸易指数通常用来分析工业制成品贸易,笔者认为用来分析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同样可行。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指标有多种,本文采用Grubel 和L loyd 1975 年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公式为:
IITij=1-
为i国k类别产品对j国的出口额;为i国k类别产品从j国的进口额。IIT的取值范围为[0,1],当IIT=0时,即有=0 或=0 国际贸易论文,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IIT=1时,即有=,表明该类农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指数越低,反映两国的贸易特征越呈产业间贸易,互补性也就越强。
(三)数据来源及农产品统计范围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期刊网。该数据库按协调编码制度(HS) 和标准国际贸易分类(SITC)两种商品分类方法提供了1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分产品和分流向的贸易统计数据。本文采用的分类方法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对外贸易商品目录的SITC Rev. 3 分类。
农产品的统计范围。世界贸易组织(WTO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UNCTAD )、欧盟及世界各国的统计机构对农产品有不同的定义。本文采用W TO 对农产品的定义,包括SITC 分类第0、1、2、4 条中的全部商品减去第2 条中的第27、28 款商品,也就是以0、1、2、4为首代码的四大类、具体分为22个子项目的农产品。
三、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
哈萨克斯斯坦和吉尔吉斯坦是我国在中亚最大的贸易出口国,贸易种类比较齐全,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非常具有代表性和重要性;另外,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部分贸易数据不可得,无法计算其贸易指数,所以在实证分析中只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指数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一)显示性比较优势RCA
从三个国家的RCA值可以看出,它们的优势农产品有很大的差异性,中国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鱼及鱼制品(3.59)、蔬菜及水果(2.54)、未加工动植物原料(2.34),在纺织纤维上也有比较优势,但相对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来说,处于比较劣势;哈萨克斯坦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谷物及谷物制品(6.44)、纺织纤维(2.42);吉尔吉斯斯坦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产品有:奶产品和蛋类(2.48)、蔬菜及水果(3.85)、烟草及烟草制品(3.28)、生皮及皮革(1.71)、纺织纤维(5.80)。
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在小麦、棉花等土地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出口比较优势国际贸易论文,而我国在鱼及鱼制品、纺织加工品等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具有出口优势。不同的出口优势是因为各国的资源禀赋存在很大差异,中亚国家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特别是我国稀缺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粮食、棉花等所需的土地等资源,其自然资源条件也很适宜农业生产,但缺乏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和资金;而我国一直以来就是农业生产大国,由于人口的压力不得不在农业生产与加工技术上不断地创新突破,积累了丰富的资金和技术,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在劳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上也就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布娲鹣·阿布拉2008)。
表4 2009年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贸易指数
农产品类别(SITC Rev.3)
显示性优势指数RCA
贸易强度指数TI
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中
哈
吉
中哈
哈中
中吉
吉中
中哈
中吉
00 活动物
0.76
0.02
1.76
0.00
6.50
0.00
0.00
0.00
1.00
01 肉及肉制品
0.52
0.00
0.08
0.00
31.96
46.44
0.00
0.00
0.00
02 奶产品和蛋类
0.09
0.11
2.48
1.51
0.00
0.63
0.00
0.00
0.00
03 鱼及鱼制品
3.59
0.72
0.03
0.29
0.12
0.15
0.00
0.33
0.00
04 谷物及谷物制品
0.28
6.44
0.28
2.39
0.00
5.04
0.00
0.00
0.00
05 蔬菜及水果
2.54
0.35
3.85
2.91
0.01
8.13
0.39
0.00
0.07
06 糖、糖制品及蜂蜜
0.76
0.24
0.10
0.02
0.00
0.03
0.00
0.00
0.00
07 咖啡、茶、可可粉及香料
0.79
0.13
0.37
0.15
0.16
0.60
0.00
0.02
0.00
08 动物饲料
0.92
0.45
0.00
0.12
0.00
0.00
0.00
0.00
1.00
09 混合食物制品
0.98
0.30
1.11
0.72
0.00
1.83
0.00
0.00
0.00
11 饮料
0.23
0.10
0.35
0.03
0.05
0.10
0.23
0.36
0.53
12 烟草及烟草制品
0.80
0.84
3.28
0.00
0.00
0.53
0.00
1.00
0.00
21 生皮及皮革
0.02
0.16
1.71
0.00
4.51
0.00
11.52
0.00
0.00
22 含油种子及油质水果
0.36
0.29
0.06
0.00
0.01
5.88
0.00
0.00
0.00
23 天然橡胶
0.31
0.00
0.00
2.08
0.00
95.01
0.00
0.00
0.00
24 软木及木材
0.58
0.00
0.00
0.49
0.00
0.00
0.00
0.00
1.00
25 纸浆与废纸
0.08
0.00
0.05
0.08
0.00
0.00
0.00
0.00
1.00
26 纺织纤维
1.71
2.42
5.80
0.33
0.49
0.14
0.35
0.08
0.05
29 未加工动植物原料
2.34
0.11
0.52
0.24
13.76
1.73
0.13
0.63
0.09
41 动物油脂
0.51
0.04
0.02
0.00
0.00
28.01
0.00
1.00
0.00
42 固态植物油脂
0.09
0.31
0.00
0.16
0.00
3.15
0.00
0.00
0.00
43 加工后的动植物油脂类
0.29
0.12
0.01
0.08
0.00
0.31
0.00
0.00
0.00
资料来源:根据UN Comtrade 数据库数据计算。
(二)贸易强度指数TI
在大部分农产品类别上,中哈、中吉贸易国之间的TI指数存在很大的差异,说明对方市场对本国的重要性在各类农产品上都基本不同,也就是说双方在这些产品上的贸易互补性很强。中哈贸易中,在奶产品和蛋类、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天然橡胶等产品上,中哈TI指数大于1,说明在这些产品上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对哈萨克斯坦的出口水平;而在活动物、肉及肉制品、生皮及皮革、未加工动植物原料等产品上,哈中TI指数大于1,哈萨克斯坦对中国的出口水平高于同期世界水平,两国在上述农产品上贸易关系较为紧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吉贸易中国际贸易论文,在肉及肉制品、谷物及谷物制品、蔬菜及水果、含油种子及油质水果、天然橡胶、动物油脂、固态植物油脂等产品上,中国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远大于同期世界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出口水平;在生皮及皮革产品上,中国从吉尔吉斯斯坦的进口大于同期从世界的进口,可见,吉尔吉斯斯坦是我国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与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合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期刊网。
(三)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从中哈、中吉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在很多类农产品上IIT都为0 ,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需要说明的是,产业内贸易指数为1的农产品,不是因为双边贸易的进出口额相等,而是根本没有进出口额,在那些农产品上不存在贸易。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IIT指数超过0.5的只有未加工动植物原料,与吉尔吉斯斯坦的只有饮料,其他产品的IIT指数都很小,说明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很小,基本上属于产业间贸易。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迅速增长国际贸易论文,但整体贸易规模还很小;贸易结构单一。除中哈农产品贸易外,中国与其他国家农产品贸易结构呈现单一性,主要出口第一大类农产品食物及活动物,进口第三大类农产品非食用原料中的纺织纤维、未加工动植物原料和生皮及皮革等农产品,其他两类农产品的贸易额很小,且主要是我国的出口。
第二,中国与中亚国家在不同类的农产品上具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符合各国的资源禀赋现状。中亚在我国稀缺的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我国在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农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不同的优势产品使双方贸易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
第三,中国与中亚的农产品贸易属于产业间贸易,对方市场对本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双边贸易呈现很强的互补性和互利性,贸易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很大。
针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情况及互补性分析,提出几点政策建议:第一,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积极寻求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投资与贸易协定方面的谈判,争取早日签订双边农业合作、贸易与投资框架协议国际贸易论文,进而建立持续长效的农业经贸合作机制。第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将潜在的互补性转化为现实的互利性,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第三,鼓励企业走出去,创新营销技术和策略,积极开拓潜在市场,促进贸易结构多样化以及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多元化;第四,把开展农产品贸易与农业援助结合起来。参照中非农业合作的成功经验,对中亚国家中存在粮食安全的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开展无偿农业援助,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帮助这些国家开展农产品生产和加工。
参考文献
1.凌振春.中澳农产品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6(11).
2.布娲鹣·阿布拉.中亚五国农业与中国农业的互补性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3).
3.刘小波等.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结构与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3).
4.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4(8).
篇11
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来自商务部对外贸易司的数据显示,我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001年的279.1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1540.3亿美元,年均增幅达到18.8%,从世界第五大农产品贸易国上升到第三位。尽管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都大幅增长,但进口的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其中,2003年与2004年农产品进口额增长幅度为52%和48%,远高于出口额增长的17%和10%。因此,从2004年开始,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中国成为农产品净进口大国。进口额度更是在2008年、2010年以及2011年三次大幅度增长,使2011年的农产品进口总额达到939.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601.3亿美元,逆差额达到337.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
产品结构变化大,逆差以大宗农产品为主。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超过50%都是土地密集型的粮油产品,排在前几位的产品包括大豆、豆油、棕榈油、棉花、小麦等。这也造成了中国粮油自给率的明显下降,中国粮食供给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已经上升到10%左右。食用植物油进口的数量更多,现今已达到国内规模以上企业加工植物食用油产量的20%。农产品出口方面,谷物的变化最为显著,从2002年的1484万吨下降到了2011年的121.5万吨,降幅巨大。而蔬菜的出口量则逐年增加,在2011年达到755万吨,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的农产品。
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结构来看,大宗农产品逆差占据了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部分,也决定着农产品贸易逆差的变化趋势。油籽、植物油、纺织纤维等产品已成为主要逆差农产品,蔬菜、水果类产品则是主要的顺差产品。
市场结构多元化,出口集中度下降。中国入世后的进出口市场格局较为平稳,从洲际来看,亚洲国家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而美洲国家则是最大的进口来源地,与入世前的格局变化不大。从国别(地区)的出口市场来看,集中度下降,其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国家是日本。日本一直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但入世后,向日本出口的农产品所占的比重开始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35.5%下降到了2011年的18.3%。其次是韩国与香港,所占比重也有所下降。而美国所占比重则增加至11%,并成为中国第二大出口市场。从进口来源地看,美国所占的中国对外进口农产品比重从2000年的23%上升到了2011年的25%,并一直保持着中国农产品最大进口来源国的地位。
农产品贸易市场化程度上升,私企、外企异军突起。入世十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的变化十分显著,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中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主导力量,完全打破了国有企业在入世以前的垄断地位。
根据商务部2011年的中国农产品贸易统计数据,私营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分别达到286.1亿和217.8亿美元,进口额分别达到309.8亿和368亿美元。加起来占据了中国农产品贸易出口总额的83.8%和进口总额的72.2%。反观国有企业,所占份额不断下降,甚至在入世初期在进出口总额上呈现负增长。2011年国有企业共出口农产品75.8亿美元,同比增加15.2%,但仍然比2000年少11.6 亿美元,仅仅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34.8%。2011年国有企业农产品进口总额为213.6亿美元,也仅为外商投资企业的58%。进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由国企转为外商投资企业表明,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化程度在不断提高。
中国农产品贸易未来展望
农产品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延续逆差走势。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大多数国家或地区都经历过从农产品贸易顺差国转变为逆差国的过程。对于中国的基本国情而言,人多地少也决定了中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中不具备优势,而在劳动力密集型农产品中的国际竞争力提升较为缓慢。从而也决定了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中将延续逆差走势。从另一方面来说,农产品进口弥补了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缓解了中国农业资源紧张的局面。
贸易趋于多元,统筹战略机制。虽然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规模不断增大,从进出口产品种类来看,也趋于丰富、多元化。但依然缺乏一个统筹的农产品贸易战略机制,大宗农产品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在进口上,既没有稳定渠道,也没有形成全球供应链,容易受制于人。因此,未来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目标将是建立统筹的战略机制,一方面降低大宗农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另一方面也要保持进口渠道的畅顺,形成稳定、多元化的供应链。
篇12
一是要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改革农业的管理体制,加大对农业支持与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必需的经费。二是建立和完善一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其经营与服务的能力,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服务,提高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三是完善农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的服务组织,尤其重视县级与乡级服务组织的建立;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农业服务能力,促使其更好地为农业的发展服务。四是加强与当地龙头企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渐形成由企业、农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户相结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与运行机制,实现企业与农业以及农户互补、合作的机制,促进三方面共同发展,推进农业发展的规模化,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水平。
三、推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产业化实际上就是实现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与利润水平。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快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就要以市场作为发展的导向,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深开发与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并且,还要将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结合于一体,建设农产品的贸易市场与集散中心,完善农产品的市场组织,加大对农产品市场的管理力度,逐渐形成以农产品市场为导向,农产品的生产为基础,农产品的深加工为中心的,贸易、工业以及农业实现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与经营体系,以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篇13
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不是近几年才产生的,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也是世界贸易市场中调节各国利益的一种手段。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产品占全部产品输出量的比例较大,农产品出口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创造了较高的产值和利益。但是在农产品出口时经常会遇到技术性壁垒,给产品贸易带来不良的影响,我国也因此遭受了较多的经济损失,找到应对技术壁垒的路径是我国农产品出口最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
2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阐述
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指的是产品进口国家制定的一种技术规范与标准,主要是针对产品本身制定的一种质量或技术认证技术。壁垒,顾名思义是障碍的意思,技术性壁垒,显然就是带有不公平性的技术要求。技术性壁垒是一种严格的技术检验标准,通过有关法律认定的,包括认证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等,起到限制进口国外产品的最终目的。狭义的技术性壁垒主要是指产品检验的技术性促使,广义的技术壁垒指的是商品检验和动植物产品的检疫措施、包装和标签等。我国对于技术性壁垒的研究主要还是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技术性壁垒是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交替作用的结果,技术性壁垒存在很多可变化的因素,如数量、价格等。还有人认为技术壁垒是一种市场干预措施,是政府部门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的限制进出口贸易,保证进出口平衡的一种市场手段。
3技术性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的影响
3.1对农产品产地经济结构的影响
目前,欧盟、美国、日本从我国大量进口农产品,同时这些国家也是使我国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最明显的国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地生产技术比较先进,农副产品质量要求较高,重视农产品安全性与环保性,因此,对我国农产品生产地区有一定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是主要的经营项目之一,但各地区生产的农产品各有优劣,因此,要选取最优质的农产品类型进行出口,调整地域差异,优化地区农业经济结构。
3.2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的影响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目前还都是小规模生产的状态,由于缺乏规范的管理,导致很多生产者扩大生产时没有结合市场需求,导致大量产品积压,遭受了较大损失。其次,技术性壁垒使很多农业生产企业转而经营其他产品,技术壁垒取消,市场又出现较大的缺口。最后,我国水产品和畜牧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具有较强的优势,但这些企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壁垒限制,就会有很多劳动力投放到其他市场,影响我国的农产品生产。
3.3对农产品贸易环境的影响
世贸组织是公开、公平的国际贸易组织,这一组织的建立标志着市场向着自由、开放的方向发展,但在实际国家贸易进行的过程中,有很多政策是不透明的,还存在歧视性,例如《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中规定,允许各国为提高产量、保护人类安全、保护动植物安全、保护环境等提出例外规定,但实际还是存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政策。技术性壁垒的隐蔽性,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不公平的待遇。2002年欧盟宣布禁止中国动物源产品进出口后,日本等国也加强了对我国动物源产品的检验,使农产品出口环境异常紧张。
4农产品贸易应对技术性壁垒的有效措施
4.1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
首先,我国要针对农产品生产建立标准化认证体系,原来我国对于部分农产品的认证标准设置过低,导致很多农产品不符合有关要求。目前,我国要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国际接轨,按照国际要求制定农产品卫生标准及安全标准,建立认证制度,严格认证程序,保证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无公害的产品,进而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4.2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世界对于我国的农产品要求逐渐提高,环保技术标准与食品安全标砖成了主要的限制因素。因此,我国要重视环境保护问题,降低环境污染,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导农业生产,提倡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绿色安全的农产品和副产品,减少绿色壁垒的限制。
4.3推进农业技术创新
促进农业技术改革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要借鉴发达国家的优势与经验,引进先进的技术,开发优质的农产品品种,研发新的生产与加工技术,引进农产品保保鲜设备,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进而增强我国农产品的优势。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绿色农产品是打破技术性壁垒的有力武器。
4.4开展国家合作,营造优质贸易环境
目前,我国农产品遭受的技术壁垒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国际地位与经济地位的问题,想要改变这种贸易格局与经济秩序,就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南北对话,建立良性的贸易机制,与其他国家进行多边交流与合作,促进农产品的出口。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农产品面对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要从本国农产品质量、生产技术、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从开展国际合作入手,积极面对贸易壁垒带来的压力,将压力转化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和世界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