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水平实用13篇

公共管理水平
公共管理水平篇1
公共管理水平篇2

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是构建和落实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交易公平、公正和从源头上预防与治理腐败的重要举措,对节约公共开支,构建集约型社会和节约型政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如何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答案是创新管理。

首先,是管理思想理论的创新。

创新管理,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新的历史条件下公共资源交易的特点和规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进而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

创新管理,要从转变从业公务人员(包括领导和职员工)的观念入手,要增强公共资源交易成本、效率与效益观念;要突出服务理念,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其次,组织、流程和制度建设创新。

按照“政府主导、管办分离、集中交易、规范运行、部门监管、行政监察”的要求,坚持“依法、规范、便民、高效”的原则,结合工作实际,制定与公共资源交易活动相关实施办法、监管细则等配套系统设计,实行统一进场、办管分离、规则主导、全程监管的运作制度。与此同时,要按照“谁制定、谁清理”的原则,全面清理与公共资源交易有关的规定,要加大有关公共资源交易规章备案的审查力度,坚决纠正违反上位法、不同规定之间相互冲突矛盾等问题,切实维护公共资源交易规则的统一。

要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必须为公共资源交易活动提供场所(包括公共资源交易物理平台、网络平台)、政策法规和信息技术等服务。为了确保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规范有序进行,要不断优化交易流程,依法组织实施公共资源交易规则,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的标准文件体系,完善监督管理制度,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腐败行为;加强对交易平台日常运转的现场管理和考核,以创新的姿态开拓公共资源交易新局面,以扎实的工作树立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新形象,努力打造“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阳光平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及服务机构要严格按照公共资源及其交易的特点,进行全流程各环节的科学监控,需要拥有一套面向不同用户,与实际业务和应用基础相适应、安全可靠、稳定高效、操作方便、可扩展的、全新的一体化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如:依托电子化程序管理,按照公共资源交易流程环节科学设计,建成一套集交易咨询、受理、交易组织、交易评审、现场监督等功能的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统筹管理本地公共资源交易,必须协调督促各类应进事项进场交易;已明确进入公共资源交易统一平台的交易项目一律不得在场外交易,违者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将其纳入项目单位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内容。同时,监察机关要在交易中心设立监察室,依法依纪对相关行政监督部门、交易中心及工作人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察,严肃查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等行为;对交易过程中失职、渎职等违法违规行为要严肃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在关注交易过程中的公共资源配置效果、交易方参与程度、竞价率、增值率以及交易机构的经济效益,搞好交易服务,进一步提升交易质量;在总结公共资源交易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诚信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标准和具体办法,逐步建立健全鼓励诚信、惩戒失信的机制,提升交易机构的管理服务水平,增强交易双方对公共资源交易机构的信任感。

要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必须加强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有关行政监管部门要专门组织从事公共资源交易从业人员(包括招标人、投标人、招标机构和监督管理人员等)认真学习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把它作为提高队伍业务素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促进从业人员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做好机构资质认定与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衔接,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和行为;还得组织从业人员加强业务学习与对外交流,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公共资源交易先进技术、经验及知识。组建评标专家库,制定规范评标专家入库审查、考核培训、动态管理和抽取监督的管理办法;尤其是要着重让评标专家重点学习招标投标法律法规中有关评标纪律和程序等规定,增强客观公正评标的自觉性。要打破条块分割,让各级综合评标专家库之间逐步实现专家资源共享,互联互通。

最后,社会协同监督创新。

发挥各方监督主体作用,建立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监督机制。

各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介,采取专家访谈、法规解读、专题报道、以案说法、知识竞赛等方式,广泛宣传公共交易相关知识,特别是宣传招标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尤其是公共资源交易公告的指定媒介和相关行业组织要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并抓好落实工作。

公共管理水平篇3

信息系统;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是我国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是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前提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与人们的生命健康具有紧密的关系,不仅能够使得人们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得到增强,而且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对借助信息系统提高医院公共卫生管理水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现将具体的研究报告总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我院各科室的医护人员10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均在26~45岁之间;按照科室部门进行划分,包括发热门诊38例、肠道门诊26例、慢性病专科19例、传染病专科10例和职业中毒部门7例;将各个岗位的100例医护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联网管理。

1.2方法。(1)架构设计:按照公共卫生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文件要求,采用打卡的方式对公共卫生信息进行报告,在对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填写的质量和效率,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进行自动的额采集和录入,并在各科室之间实现信息的共享,最后在管理部门的端口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统计[1]。(2)运行模式:将公共卫生模块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门诊、住院部和医技工作站等部门实现集成,当医护人员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发现公共卫生的相关案例,利用相关软件进行网络报告;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得出结论之后实现共享和预警,最后按照相关的规定上报给卫生行政部门[2]。

2结果

2.1传染病报告结果。医院传染病报告和预警模块主要是由各个工作站的传染病报告软件和预警软件共同构成的[3]。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得医院传染疫情的报告速度和质量均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医护人员的危机意识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对于流行传染病的发现较为及时,报告的及时率和保卡填写的完整率为100%,漏报率<0.01%,而且成功的预警了麻疹的局部区域流行。

2.2肠道门诊患者报告结果。将信息系统应用于肠道专科门诊,对患者的基本信息、腹泻次数和持续时间、初步诊断等内容进行了准确的上报,对腹泻病例的发病趋势和地区分布进行了分析和统计,有效的控制了肠道传染病的流行,其报告的准确率高达99%,且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之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发热门诊病例报告结果。信息系统对发热门诊和呼吸道专科所收治的患者信息进行了详细的报告,主要包括了患者的个人基本信息、主要症状、发热日期、诊断分类和患者去向等多方面,并对患者的发病时间趋势和地域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于类似于非典型肺炎和禽流感等发热症状为主的呼吸道传染病做到了及时的发现,医护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判断准确率高达97%,报告的准确率>99%。

3讨论

在临床治疗的过程当中,医护人员往往对医院感染、传染病疫情等方面的问题不加以重视,在实际的工作出现了大量的漏报和错报的问题,对报卡的填写不规范,导致无法对患者和医护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追踪,对于医院公共卫生的管理工作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言,其应急反应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信息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收集和上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医院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建立起高效且灵敏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检测体系。在医院构建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管理系统,使得传统的对感染和传染病等病理报告不重视的问题得到了根本上的转变,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可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追踪。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C/S结构和SQLSERVER2000数据库作为服务端[4-7],在全医院各科室的范围内建立起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信息系统,使得医生填报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有效的避免了对病例出现漏报的问题,对相关公共卫生数据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方便、准确和快捷。在对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当中,对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专科和职业中毒等模块信息进行了准确的预先判断,使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被尽早的发现,同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其事件报告的准确率均在99%以上。

综上所述,应用信息系统使得医院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的水平实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不仅提高了对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采集效率和质量,而且还建立健全了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使得医院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保证了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值得实现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庄哲华.医院卫生信息服务平台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06:632-633.

[2]涂宏.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和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和集成[D].四川大学,2003.

[3]杨长贵,欧秀莲,郑晓全.医院信息化系统在医院公共卫生监测信息化管理中的应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2,21:14-16.

[4]童蓉.基于GIS的社区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

[5]周益飞.试析公共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2015(03)

公共管理水平篇4

2、楼院长选聘采取社区公开选聘、楼院居民民主推荐等办法产生,经街道办事处审核批准后报区民政局和区计生局备案。

3、楼院长实行聘用制,年度考核不合格则随时解聘;楼院长本人提出辞职的,由本人提出书面申请,由社区提请街道审批,并报区民政局和区计生局备案。

二、工作职责

1、楼院长实行挂牌服务制度。上岗期间佩戴统一胸牌,胸牌内容包括楼院长照片、姓名、年龄、管辖范围等基本信息;在楼院设置公示牌,向居民群众公布楼院长姓名、联系电话、工作职责、服务区域和服务户数,方便居民群众与楼院长的日常联系。

2、楼院长的管理和指导培训由街道和社区共同负责。规范楼院长服务行为,提升楼院长服务质量和水平。街道每半年召开一次楼院长经验交流会,探讨研究管理方法,总结推广管理经验,查找工作不足。社区每月召开一次楼院长工作会议,组织楼院长学习党和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听取楼院长工作汇报,安排部署相关工作。

3、楼院长实行日工作、周汇报、月小结的工作制度,及时有效掌握社区居民户数、家庭结构、出生死亡等基本情况,及时协助社区计生专干做好计生信息的了解掌握和统计工作。

三、工作任务

1、有效掌握所管辖楼院的居民户数、家庭结构、婚育计生、出生死亡等基本情况;同时摸清户籍人口、现居住人口、流动人口、育龄人口、老龄人口、学龄前儿童、适龄儿童入学情况等,并与居民建立良好的社群关系,同时将新信息填写工作日志及信息反馈单,协助社区计生专干做好计生信息的了解掌握和统计工作。

2、协助社区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区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宣传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的各项内容。

3、协助社区摸清所在楼院的基本情况,及时收集社区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切实将社情民意上传下达、下情上报。

4、做好服务楼院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就地、及时调解一般矛盾纠纷,发生较大矛盾纠纷或案件时,协助社区、街道、派出所进行治安调解等处理工作。

5、组织楼院居民开展学习健身、文艺演出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引导楼院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义务劳动、扶贫济困、慈善捐助等社会公益活动。

6、组织楼院居民开展卫生大扫除、垃圾清运、文明劝导等有利于改善社区面貌的公共活动,及时劝阻或上报毁坏城市基础设施、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不文明行为。

四、考核办法

1、楼院长考核工作由街道负责,每月开展一次考核,考核结果报区民政局备案。

公共管理水平篇5

1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前提下,乡镇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得到了各级部门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经过各类措施的有效实施,当前乡镇财政管理工作已经得到了有序开展,但从整体效果来看,却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不到位,财政财务管理"同灶吃饭"

就目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几乎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将财政和财务混淆在一起,但实质上,二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中,财政管理主要是指从政府机构的角度出发,为了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而进行的一系列理财行为,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在管理内容上,财政管理包括了对财务管理制度、方针和政策的制定,明确财务管理的方向。而财务管理则主要是以政府机构中的财务部门为主体,所开展的一系列资金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微观性,简单的说,就是在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指导下所开展的一系列资金管理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收支预算、核算收支以及对财务状况进行充分反映等。

由此可见,财政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当前大部分乡镇的财政财务管理都是由政府财政科负责,该部门既是财政管理部门,又是财务管理部门,虽然在实际工作中,财政科实现了财政和财务工作分开管理,但不可避免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职能或业务交叉的问题,这样一来,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财政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相互独立性,不仅不利于资金使用效率的提升,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资金的使用风险。

(2)制度不健全,依法理财难以"功成名就"

科学完善的制度是确保财政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然而就目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所实行的制度来看,却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说制度内容不完全,缺乏整体性,制度落实效果差等,一旦缺少了制度的约束,那么势必会导致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下降。此外,还有部分政府财政科在开展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没有根据现有制度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导致资金的支付手续不健全、借款时不签订借款合同、以及对资金的处理随意性大等问题时常发生,从而导致依法理财的理念无法得到贯彻落实。

(3)改革不深入,科学理财仍需"精益求精"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政府在财政财务管理上也进行了改革,比如说部门预算、政府采购以及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行,各级政府财政科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这些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整体效率和水平,但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求相比,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说部门预算编制不细,财政资金账户设置不符合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建设单一账户体系的规定,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4)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监督不力

财政财务管理监督工作是确保各项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也是确保财务管理工作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依据。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也日趋复杂,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加大对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然而,由于当前农村各级政府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缺乏健全和完善的监督措施和监督制度,从而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缺乏约束力,进而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此外,财务管理工作中审计工作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将政府经济活动中的风险进行全面预测也是由于监督工作开展不到位而引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直接影响到财政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 加强和规范乡镇财务管理的建议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在当前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下降。因此,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至关重要,相关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对财政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完善。

(1)明确"三个关系",实现财政财务管理"分灶吃饭"

虽然财政管理和财务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将这种联系表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人大与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与单位预算会计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关系充分明确是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基础,根据《预算法》、《预算监督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同级政府的财政管理监督机关,各级政府应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府及其部门应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主动地向同级人大报告工作,主动地接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进一步完善。

(2)强化领导责任,加强对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

通过对政府财政管理现状的全面分析,对工作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此来为财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农村经济未来的发展来说,如果想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首要工作就是做好财务分析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财务分析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以此来为政府财政管理部门未来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财务参考信息,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

(3)夯实基础工程,建立健全财政财务管理制度

首先要继续加强制度建设,及时修改完善原有制度.研究制定新形势下的财政财务管理制度。二要加强制度贯彻落实的执行力。严格预算管理,硬化预算约束,遵守业务规程,强化职责分工和责任追究,严格审批制度,保证各项财政财务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减少工作失误。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

(4)狠抓教育培训,提高财政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财政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对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象征财政部门若想要从根本上实现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要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则是要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以此来提高财务与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脚步的不断加快,对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通过财政财务管理的进一步完善来实现,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工作的完善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需要相关部门给予高度关注。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当前乡镇财政部门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仍然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地方,这就需要财务管理部门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进而达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目的,以此来为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公共管理水平篇6

一、公务员行政能力的理性思考

(一)公务员行政能力的实质和特征公务员行政能力是指在现代行政环境中。公务员依法运用公共权力和其它公共资源以科学有效地履行行政职能、治理国家、服务群众、推进社会可持续地发展的专门才干其实质是行政人员依法并创造性地管理公共事务、履行行政职能的能力和职业胜任特

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行政运作的方式、水平、质量和效果,并对推动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公务员能力具有如一方面特征:一是政治性和社会性,公务员的行为是国家行政机关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行为,因而必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同时公务员所代表的是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所执行的也是这一阶级的意志,因而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又必然带有政治性二是差异性和相对性。公务员群体由个体组成,个体能力素质的差异性必定存在,而这种能力素质差异的存在由于有一定的外在条件的限制,导致这种差异性是相对的三是适应性和创新性突出表现在公务员对现实行政环境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自省性和自我调试、自我改变的适应力、生存力和发展力〕在信息化、全球化等外在环境变化和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等内在环境变化中,能够不断变革和完善 行政系统自身.增强行政能力,确保其始终走在发展的最前沿,这是其最}a著的特征四是执行性和严肃性.公务员的行政行为贯穿于整个行政过程,具体到每个行政环节和行政活动要把公共意志、需要、动机和政策法律

以及相应的资源条件变成具体的行政活动直接作用于 行政客休并由此产生具体而严肃的现实结果。因此.操作性、执行性、深远影响性和重大严肃性是其在公共生活中最独特的特征

(二)公务员行政能力调整的背景公务员行政能力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行政环境的变化,公务员行政能力也将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和要求

首先,公务员行政能力必须适应全球化浪潮的挑战,我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后.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面临众多的挑战,其中最直接、最突出的是对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的挑战人世以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基本处于与世界隔离的状态,政府机关丁作性质相对简单,整个社会对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相对较低,对公务员来讲,只要遵循上级命令照章办事就能成为一个合格公务员,对政策理解和执行能力要求较高随着人世后全球化对我国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影响,特别是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对受传统行政文化和行为习惯浸润已久的公务员行为方式和能力要求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对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应急应变能力等方面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其次,公务员行政能力必须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不同的经济体制对政府职能的要求是不同的,而政府职能的转变又必然带来公务员行政能力的适当转换。在计划经济基础七形成的“全能管制型”政府模式要求公务员重过程而轻结果,重执行而轻创新,重管制而轻服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范围只能涵盖市民杜会以外的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限政府”职能模式势必要求政府公务员尽决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以体现市场经济要求的“万顾客导向”和“公民导向”

第只,提高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作出了重大部署,这是我党在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公务员作为我党推向执政岗位第一线的国家工作人员,是党的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者,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具体实践者所以,全而提升政府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环。

(二)公务员能力标准的设置原则和体系框架公务员能力标准的构建,必须根据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本地区特点以及公务员担负的历史重任,不断地对能绩标准内容和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建立一套动态发展的符合要求的能力指标体系具体原则为:1.国际性原则公务员能力标准设计要洞察世情,注意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特别要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公务员的能力标准体系。我们在指标结构布局的设计上要参照国际上成熟的指标.增强公务员能力标准的国标通用性、可比性。2.现实性原则仁公务员能力标准设计不能脱离本地区实际,要依据《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的有关规定,根据新形势的新需要,从基层政府担负的行政职能出发充分考虑各种部门、各种岗位适用性,设计基层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模型的基本内容可行性原则。公务员能力标准设计不仅要考虑到适应中国国情和地区特点,而且还要考虑到本地公务员队伍的现状,指标设计要考虑操作性,努力向量化方向发展.使每一指标尽可能用可计量的要素反映出来,以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准确客观、

由于每一职务所担负的工作责任轻重、难易程度、所需资格条件等因素的不同,所以在能力标准的构建上不能采取大一统的做法必须对公务员进行分类根据国际上一般做法,基层政府公务员能力标准构建的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基层行政人员〔包括办事员、科员);中层行政人员(包括科级公务员、科级公务员);高层行政人员(主要是副处级公务员、处级公务员)职位层次不同,对公务员的能力要求也会有相应的差别基层政府公务员的能力结构依序划分为基本能力、中级能力和高级能力三个层次:一是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口头表达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知识开发能力;政策把握能力;任务执行能力;依法行政能力二是中级能力,主要包括权责分配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驾驭冲突的能力;资源运筹能力;绩效管理能力;外部合作能力;内部凝聚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环境应变能力等三是高级能力,主要包括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善于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及时研究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利益关系和应对复杂局面和各种风险的能力;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作以及总揽全局的能力。

以土三个层次的能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务员能力体系,但在实际中,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往往是交叉渗透、需要灵活运用的一般来说,职位层次越高,越需要具备更高级的能力,以适应高级职位统缆全局、战略规划的要求、

二、对墓层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的总体评价及成因剖析

据调查显示.“推公”以来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队伍整体能力呈现出逐步优化的发展态势,能力素质综合指数提高较快。基本能够适应本地区公共事务管理的需要。笔者分析,我国基层政府公务员素质能力近年提高较快的原因有三:第一,实行“凡进必考”,吸引了大批精英分子加人到公务员队伍,客观上促进了行政能力的整体提高。自国家推行向社会公开招考公务员以来,基层政府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明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著变化一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其经济发展状况和特殊社会结构决定了政府机关公务员是本地区人才聚集的职业,公务员对本职工作的满意度较高,公务员队伍稳定。在一定程度二促进了公务员队伍整体能力的提升,第二,竞争形势益严峻,公务员主观上愿意提高自己的行政能力,以拓展生存空间与竞争实力近年来,全国各基层政府在科处级领导岗位都已基本实行考试考核竞争上岗制度,有些机关还试行年终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副局级领导干部“一推双考”制度等改革措施,将晋职晋级与竞争性考试和业作能力的压力,也为公务员平等竞争提供了发展平台。凸显公平公正的公务员制度应有的内涵,客观上鼓励公务员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第三,加大培训力度,营造学习氛围,从组织上保障公务员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各基层政府机关针对自身情况开展了大规模“补课”式的培训活动,效果显著;同时,各培训机构改变了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实行“菜单’,式选课和针对性教学,不仅增强了对公务员参加培训的吸引力,而且从组织上保障了公务员能力的大幅提高。 虽然基层政府公务员行政能力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在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创新能力等几项关键性能力方面确实还存在明显不足,尚在低水平徘徊分析其成因有三:第一,多“入”少“出口”,公务员新陈代谢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基层政府公务员整体行政能力不高的客观因素。各地方政府在最初推行公务员制度时,一般实行整体过渡的做法,使得公务员队伍进口失之于宽,管理失之于松索质能力参差不齐;冉加上公务员队伍“出口”不畅,新陈代谢阻力较大,严重影响了基层政府公务员队伍的整体活力和素质能力的提升第二,重“管制”轻“服务”,传统行政文化的深刻影响是公务员思想意识更新缓慢的主观因素在基层政府,传统行政文化中的“权力行政”、“全能管制”观念依然影响深远,公务员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方式存在强烈的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导致服务意识、法制意识较为淡薄,公共服务能力、依法行政能力较为欠缺.第三,重“精神”轻“物质”,激励竟争机制不完善是公务员缺乏进取动力不足的组织制约因素。目前对公务员的激励方式主要是精神鼓励,这是公务员职业的政治性特征决定的,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道德水平。但随着社会各阶层收人的大幅度提高,社会比较利益的倾斜加剧了公务员心理上的不平衡感,不仅挫伤了公务员的积极性,也大大激起了他们对物质利益的强烈欲望与此同时,政府系统考核评价体系不科学,竟争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工作尤压力也就无动力,无动力就不出成绩的“平头”局面,这是公务员能力建设动力不足的重要组织根源。

三、加强基层政府公务员队伍能力建设的政策建议

公务员队伍建设和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民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找准问题,寻求克服这些问题的路径才能科学制定评价公务员能力素质的机制

(一〕关创造灵活用人机制的政策建议第一,对公务员录用形式进行改革基层政府公务员普遍通过委任制、选任制、考任制的形式录用,但对一些专业技术要求高的职务,通过以上三种方式很难找到“人适其职”的合格人选,建议可以参照吉林省政府聘任“政府雇员”的形式,以高薪办法向社会招募高级一专业人才进 人政府政府雇员服务政府部门.但不具备行政职务,不行使行政权力.不占用行政编制.用合同的形式确定 政府机关与高素质或专业技术人才的法律关系。这种办法一方面可以吸引高级人才投身政府管理,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另、方面,打破了政府用人的终身制同时、这部分人在政府1作与升迁毫不相千,只凭专业技术和知识吃饭。对浓厚的官场文化能起到很好的消解作用、第二,加大公务员队伍内部的流动性,刺激公务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基层政府人事部门可以成立公务员人才中心,本级政府所有公务员都在此登记备案,实行统一管理,形成一个政府内部的“准人才市场,各部门所需人员通过这个“人才中心”合理分配,形成政府一内部的“市场化”用人机制,这样可以在政府内部形成适才适”,最大限度实现公务员阳内部。人才配置最优化”,建立政府内部的横向流动聘用机制第三.创 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实现’.造血”与‘输血”功能并重与吸引优秀人才”同样重要的是‘·留住优秀人才”,特别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其发展水平和经济状况决定了“物质留人”的空间不大,所以。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发展留人’‘就显得十分重要建议领导干部竞聘选拔方式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持续满足优秀人才的发展欲望,真正实现“不拘一格”选拔使用

(二)关于优化基层政府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政策建 议第,明确考核内容,实行权重考核制度。由于公务员工作很难量化,基层公务员考核的内容往往倾向于宏观而缺少可操作性。建议在考核内容,针对前述公务员能力模型实行权重考核制度,确定各基层政府公务员的核心能力.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对于整体能力和素质不合格的公务员,必须停职参加培训,培训后经过考试和试上岗合格者方可评为称职,而年终考核称职者方可晋职晋级第二,在考核权重的把握上.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届中与届末相结合、平时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并尽量对不同岗位的公务员实行分级分类考评,注重考评的针对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第三,考核内容与目标体系一经确定就要公之于社会,既让公务员了解,以便按要求执行,又要让行政监察部门、人事考评部门和上级领导掌握,以便于监督检;杳,还要让大众知晓以便于社会监督

(三)关于完善公务员培训机制的政策建议卜第一,在培训方式上,建议采取传统培训方式与现代化、电化培训方式相结合,兼收并蓄传统培训方式应利用集中学习的优势,组织有针对性、导向性明确的学习,特别要将培训重点放置于公务员的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作能力的培训上,并增加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团队训练式教学等先进方法.为受训公务员提供集体经验的分享而采用远程式教学等电子化培训则可利用其终端分散的特点,扩大受训者的规模、将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公务员的知识存量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又可以减少脱产受训带来的工作不便第二,在培训内容匕建议实行需求式教学公务员培训部门应定期进行培训需求的调研,了解培训岗位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本着“管用”的原则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分层分类开展具有针对性地培训.培训内容的设置应做到三个适应:一要适应政府工作需求和职务要求;二要适应公务员的素质和能力现状;三要适应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第三.建议实行培训与考核、奖惩、提拔相结合的制度.激发和保持培训的内在动力建立并实施严格的培训机构资格认证制度。并配套实行培训保障机制和培训约束机制。对于没有按时参加培训或培训成绩不合格的,年度考核不予确定等次,并在提拔任用和晋职晋级时适度考虑同时,鼓励和支持公务员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以提高基层政府公务员队伍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

公共管理水平篇7

目前,公共卫生机构用人观念落后,无法适应新环境下市场变化和人们生活需求。随着市场结构的不同,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公共卫生机构作为公共的服务单位,需要结合具体的市场环境来实施用人策略,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公共卫生机构,特别是地级公共卫生机构,由于观念落后导致用人效率不高,导致人力资源本身质量不过关,无法建设良好的团队,使得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无法发挥管理阶层应有的作用。

(二)管理体制落后

先进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基础,它不仅可以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效率,规范管理操作,而且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公共卫生机构的整体效益。现阶段,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管理体制存在缺陷和漏洞,首先,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只是对普通员工的管理规则,而缺乏对管理人员自身的管理机制,同时对管理权限和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使得管理工作混乱,管理效率低下。

(三)培训机制不合理

虽然很多公共卫生机构会对防治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或者岗前培训,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首先,培训内容不科学。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医疗设备的更新,防治人员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量,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医疗卫生环境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很多公共卫生机构的培训内容是公共卫生机构规章制度的学习,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则不够重视。其次,培训方式落后,大多数公共卫生机构选择的培训方式是课堂式的理论教学然后测试,缺乏实践性,培训效果不明显。

二、提高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一)创新理念,建立优秀领导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优秀的领导团队非常重要,首先是机构领导的选择。机构领导是整个公共卫生机构领导的核心,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规划以及建设和机构领导自身素质具有直接关系。机构领导素质高,管理能力强,则会促进公共卫生机构的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运行效益。另外,优秀领导团队内需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方向,领导团队内的每个成员都具有专业的水平和优秀的品格。

(二)注重发展,建立高效核心团队

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团队是公共卫生机构人力资源的基础,为了提高公共卫生机构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培养和引进核心人才,建立核心团队。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详细的核心团队建立计划。然后反复论证计划的适用性和科学性,明确各个阶段的实施细则。其次,从现有的防治人员中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对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提高其公共卫生水平和能力。再次,制定相应的招聘计划,为公共卫生机构招聘新型人才,为核心团队输入新鲜血液和新的建设力量,扩大核心团队规模以及提高团队实力。

(三)深化建设,加强管理中间力量

管理阶层中的中间力量指的是中层的领导干部,他们是管理制度的主要执行者,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和核心管理层的纽带,在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中层干部是公共卫生机构领导层所下达任务的直接执行者,关系到任务的执行效果,所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对于增强公共卫生机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对其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领导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时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层领导干部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道德品质。其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对他们的权利进行维护,也要对他们的权力进行限制,明确规定他们的工作范围,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科室主任的行为、责任和义务。

(四)加强培训,提高普通员工素质

普通的防治人员是公共卫生机构基层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素质直接关系到公共卫生机构声誉和公共卫生机构服务水平,所以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素质修养以及专业水平是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首先,提高普通防治人员的责任心和自觉性,通过培训教育的形式来提高其思想觉悟,而且相应的管理人员也要做到自律,以身作则,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次,提高其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良好的业务能力是普通防治人员提升公共卫生机构形象不可缺少的因素。所以,核心团队人员应该定期对普通防治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水平。再次,结合公共卫生机构发展目标和建设规划来制定培训计划,然后对培训计划进行讨论分析,保障计划的适用性,然后按照计划进行培训。最后,建立晋升通道,为表现好,具有潜力的员工提供晋升的机会,鼓励员工积极向上,提高工作热情。

(五)完善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良好的制度是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的根本要求。公共卫生机构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首先,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完善培训、考核、聘用和薪酬制度,这些制度直接关系到人力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其中,培训机制的完善需要建立固定的培训时间、科学的培训模式以及合理的培训内容。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所需要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不同,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区别对待。其次,公共卫生机构在考核和聘用过程中,需要对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以及其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考虑。

三、实例分析

慢性病分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要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保证患者的病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是深圳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直属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是全市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心主要设有慢性病防治科、健康与慢性病管理科、结核病防治科、性病防治科、麻风病防治科、皮肤性病门诊、肺部疾病门诊和四个专业检测实验室等科室,并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学科、结核病防治学科两个深圳市重点学科。开展防治项目近40项,其中慢性病流行病学监测、预防与控制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结核病控制项目、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等已成为我市公共卫生服务的“品牌”。我中心同时是华中科技大学深圳同济公共卫生研究院,也是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中南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深圳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广东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桂林医学院教学实践基地。并与欧盟(EU)、 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香港中文大学等开展合作项目。目前我中心正在进行改扩建,随着硬件、软件建设的不断提高,全市慢性病防治工作必将再上新台阶。

公共管理水平篇8

一、电子文件产生的必然性

1.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我国政府的传统组织结构是条块分割的二维模式,是纵向层级制和横向职能制的平面矩阵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信息需要一层一层、一级一级地传递和处理。而电子政务以公共服务为出发点,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对政府业务进行并行处理,强化了机构各职能之间的横向联系,相对弱化了纵向层级制,使政府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这使得在同一事务处理活动中产生的电子文件很难再按机构及其职能进行分类管理,同时,也使得小而全的机关档案室显得多余而低效,因此应运而生了如天津开发区公共档案馆和北京宣武区模式的“共享”档案馆。因此,按构建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电子文件中心是大势所趋,所以以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目的,积极主动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将更加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开展。

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开,将于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从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1月17日)到(4月24日),再到正式实施,这部条例最根本的突破,是把信息公开变成政府的法定义务。比如美国1966年制定的《信息自由法》,一直到了1974年才实施。英国2000年制定信息自由法,经过5年准备期,到2005年才正式实施。在性质上,将把信息公开从单方面的恩赐变成申请人的权利;在范围上,大大地扩大了信息公开的范围;从程序上,规定了多样而严格的公开方式,既有主动公开又有依申请公开,既有法定公开又有非法定公开,尤其是引入了依申请公开的形式;在法律地位上,条例作为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是目前信息公开领域效力层级最高的法律依据。在配套制度方面,条例要求政府应当准备信息目录和公开办事指南,指定专门人员,提供查阅条件,在时限内答复,建立违法责任追究制度等。这实际上是打开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末端环节,必然会产生倒逼效应,促使政府机关完善整个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

3.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电子政务系统是一种利用网络计算机技术来支撑的辅助办公的先进系统,它之所以受到机关、企业单位政务工作者的青睐,是因为:一是事务处理功能。由于党政机关每天从事大量的文稿草拟、文件收发、批复审查、督查催办、文字打印、会议组织等繁忙的事务,而电子政务可通过计算机对上述繁琐的事务进行快速数据处理,既节省了人办、降低了办公成本,又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信息管理功能。实现电子政务,可以完成日常各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提取、利用和反馈等处理任务。电子政务通过信息管理手段,把各项孤立的事务处理通过信息交换和共享资源联系起来,获得准确、快捷、优质的功效。三是辅助决策功能。电子政务系统的建立,能自动采集和分析信息,提供各种可供领导参考的方案,可作为办公自动化辅助决策的有力手段。

辅助决策是一种高层次、智能型的系统,它可以根据大量的原始数据自动选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决策方案。四是信息共享功能。各单位的信息可以分为内部使用的信息和共同使用的信息两大类。共同使用的信息为共享信息,建立电子政务系统的重要功能就是解决共享信息的提取和共享利用,减少信息冗余,提高信息利用率的综合管理水平。

二、电子文件中心的主要作用

档案是文件的归宿,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联系更加紧密,在信息化条件下,文档一体化和电子档案联系更加紧密,文档一体化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做得如何将直接影响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长期可读;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必将成为未来档案馆馆藏的主体。电子档案是国家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将有助于从源头上规范电子文件的形成、管理、归档,确保电子档案的真实、完整、长期可读,从而有利于国家记忆的长久传承。在中央和国家机关,目前产生的电子文件种类复杂、格式多样,高达几十种;操作系统、自行开发的应用系统多种多样,也有几十种;电子文件管理的责任部门不统一,有档案部门管理,也有由信息技术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业务部门或者几个部门共同管理。由此,也带来了电子文件运行管理中出现的安全保管、长久流传、共享利用等问题。电子文件中心的工作模式与以往的文件管理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文件管理的连续和统一上。在完全依靠手工管理的时候,如果单位很分散,就很难实现对文件管理的统一与连续而在网络化的环境中,文件传递和控制的技术壁垒可以克服,同时也可以产生更高的工作效率。

1.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采集功能。电子文件主要负责实时收集党委、政府各业务系统产生的电子文件,包括电子文件完整的元数据项目。电子文件处理程序不仅包括传统文书处理程序,如收文处理、发文处理和办毕文书的处置等具体过程的完结.还要求电子文件在处理过程中具备完整的元数据项目,保证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同时还包括对电子文件作出适当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是指在电子文件的形成过程中,在其实时归档之前,就应该确定好该份电子文件需要保存多久,几年还是永久保存;也应该确定其可以公布的范围,是不公开,还是应该在本系统范围内或电子政务范围内亦或对社会公众公开。之所以把电子文件的价值鉴定和权限设置环节放在文书处理程序之中,除为了保证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原始性、可靠性之外,还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业务部门熟悉业务、洞悉电子文件的制作目的以及与其他文件间的内在联系等优势。

2.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管理功能。电子文件信息处理是负责对数据库中的电子文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首先是对实时归档的电子文件进行审计,主要核实电子文件是否具备完整的元数据项目,检查对电子文件的鉴定和权限设置是否合适;其次是对电子文件的信息内容进行处理,包括通过数据的聚类、提取,形成数据目录和主题.分解出元数据,使多媒体数据进一步融合、元数据进一步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类数据库。最后对电子文件进行处置,将暂存的、只在短期内有价值的电子文件在保管期满后进行删除,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按要求转入数字档案馆系统。

3.电子文件中心的信息服务功能。电子文件信息服务要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检索途径和工具;同时还要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适时适地向用户推送有关信息,积极主动地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电子文件中心信息服务模块提供的不仅是单件文件,还可提供与文件相关性的文件全宗。由于信息本身的作用范围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用户能够获得的信息或政府可公开的信息都是有一定限度的,主要可划分为面向政府各业务系统本身的信息、面向整个电子政务系统的信息和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三个方面。

三、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1.电子政务系统的多头无序。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建立了大量独立的政务信息系统,政务数据资源分散在各个部门。这不仅造成了大量重复建设,提高了电子政务建设成本,而割裂了电子政务系统之间的联系,造成政务信息不能共享,电子文件管理与利用中面临的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电子文件需求的矛盾。多数单位的电子文件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正式电子文件往往只进行逻辑归档,电子文件的存贮载体不安全,信息记录格式不标准,电子文件生成的设备环境数据缺少登记,一些相关软件参数也缺少妥善的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电子文件信息安全的矛盾。现实状态下,单个单位无论从财力还是精力上,都很少有条件达到上述要求。因而成立一个专门的电子文件中心,负责政务网和公共网有限制的利用现行电子文件,并代为保管接收的电子文件,已经成为很多单位的实践需要。

公共管理水平篇9

二、根据项目经营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准确划分利益分配方案、成本构成内容

(一)公司、公司人员与项目部人员利益分配划分为以下四部分

1、投标报价(工程预算)扣除项目责任成本、公司成本(项目前期运作成本、项目资金成本、按承接合同额分摊的公司年度成本等)开支后的收益,综合考虑公司、项目部人员共享项目经营成果,按80%与20%比例由公司与项目部人员进行分享或承担。

2、项目责任成本及动态调整后与实际发生成本差额,综合考虑公司、项目部人员共享项目经营成果,收益按50%与50%比例由公司与项目部人员进行分享,亏损由项目部人员全额承担。

3、工程结算与投标报价之间差额扣除项目责任成本动态调整额、公司成本后的收益,综合考虑公司、项目部人员共享项目经营成果,按80%与20%比例由公司与项目部人员进行分享或承担。

4、公司项目主管、商务、财务、法务人员组成的公司商务团队,根据项目大小按最终项目收益的20-30%分享或承担项目经营成果。

(二)准确划分项目责任成本构成

项目责任成本由公司商务、技术总工与项目经理共同策划商定、报公司领导审批同意。项目责任成本由项目实施前的策划成本及实施过程中动态调整成本构成。

1、准确核定项目责任成本构成内容,项目责任成本包括:

1)项目管理人员:根据项目大小确定项目管理人员数量、时间、工资标准(根据项目规模公司统一各岗位管理人员的年薪工资标准)。

2)项目辅助生产人员:由项目经理拟定,包括塔吊人员、电工、五金、电焊、门卫、炊事员等(公司根据市场标准统一确定)。

3)项目的其他成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租赁费、设备租赁费、周转材料租赁费、水电费、临时设施使用费、工具用具费、劳动保护费、保险费、办公费、项目经营开拓费、按合同约定超过一个月逾期工程款占用资金利息等构成项目的责任成本内容。

2、项目责任成本动态调整包括:

1)根据合同约定发生变更、签证、索赔、合同外工作内容等发生工程数量变化而调整的成本,以及按实际发生、超过风险约定范围的人工、材料调价变化而调整的成本。

2)项目停工、完工后托管期间管理费用,由公司与项目部平均分摊。

3)项目竣工后结余材料、设备,项目之间进行调拨,按公司统一价格调整项目成本。

三、三个关键环节的各项制度支撑

(一)在投标报价(工程预算)一次经营阶段

1、必须严格审查发包人的前期资信资料。作为一个合格的建设工程发包人,在项目洽谈、工程投标前,发包人一般应持有必要的资料(证件),对于有特殊要求的项目还应包括抗震评估报告、环评专项报告等。在签订施工合同前必须有中标通知书(或直接发包通知书)。

2、建立投标报价、合同签约评审制度。发包人的资信通过后必须分别对投标报价、合同进行评审,评审的重点内容为项目的合同总价、预期利润、付款比例、风险评价五个方面。

(二)在成本核算二次经营阶段

1、建立项目经理部责任成本风险承包制度:由公司与项目部管理成员签订责任成本风险承包协议,项目部员工承担风险与收益按项目部成员占股比例分担。

2、建立项目管理实施策划制度:项目管理实施策划由商务、技术、项目经理组织编制,以合同、法律法规、三个体系、成本控制为策划依据,以充分利用公司资源为基本原则,以项目施工组织策划中的资源组织、施工组织、工期组织、质量与安全、现场文明施工等内容为基础,结合施工合同的具体要求、公司的资源进行编制。

3、建立合约交底制度:公司对项目部进行主合同交底,项目经理对分包合同向项目部人员进行交底,并将合同中的要求同项目管理策划实施结合起来。

4、建立施工方案逐级优化制度: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含变更、优化方案)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查审批制度,由公司技术部门会同项目技术负责人进行优化和变更,经优化的项目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查审批,施工方案报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批。

5、建立供方名录招标制度:公司建立合格供方(材料、设备供应商)、劳务、专业分包供应商电子平台名录,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机制,选择一批有实力讲诚信的分供、分包商伙伴,项目部必须从合格分供商名录中经竞争报价挑选分供、分包商。

6、建立工程量逐级控制制度

1)根据业主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对投标数量与施工图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的虚量与量差,依据相关法规文件、合同文件最大限度地进行签认调整,该工作由公司商务人员为主、项目部人员为辅负责完成。

2)根据施工图纸、现场勘查、优化施工方案后确定项目责任成本数量,实际完成数量与责任成本工程数量差异作为考核项目部的依据。

3)工程材料量实际限额领料制度,超过责任成本数量的材料由项目部成本员查明原因报项目经理审批后才能发料。

4)对投标工程量、施工图工程量、项目责任成本工程量、实际完成工程量进行逐级控制。

7、建立周转材料、机械设备、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1)公司成立内部租赁中心,对周转材料、机械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租赁,提高周转材料、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

2)公司成立资金管理中心,对项目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和支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筹资成本,缓解各项目资金宽紧不一的矛盾。

8、建立项目评价考核制度

公司组织商务、财务等人员对项目部各方面指标完成进行综合年度考核,包括客户目标,拟完成的工法、专利、质量、安全文明创优目标,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公司规章制度、信誉、环保、业主与监理的反馈,项目经济运行状况,工程进度款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年度考评。

(三)在工程结算三次经营阶段

工程结算三次经营是二次经营阶段的延续和完善,工程结算三次经营的成果主要来源包括索赔签证、施工方案优化、市场机会、政策法规、结算人员业务素质等方面带来的收益。公司建立结算收款考评责任制度,根据结算完成期限、结算经营结果、收款情况对商务团队进行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商务团队年度工资发放的重要依据。

公共管理水平篇10

【关键词】公共管理;数字化;城镇管理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不断尽快,城镇管理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为了保障城镇化政策结果的实效性以及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城镇管理方式,发展现代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明确数字化城镇管理的意义,分析其存在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以实现高水平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

一、数字化城镇管理的重要意义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是基于数字化城市管理演变而来的一种新公共管理模式。其主要是利用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以及信息管理系统,对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以及人民群众利益的城镇问题进行处理,变革城镇管理水平和体制,充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因此数字化城镇管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城镇化发展,整合城镇资源,建设特色城镇。另外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实行数字化城镇管理则有利于解决传统的城镇管理问题,同时能够实现精准定位管理目标的时间和空间,减少巡查及处置人员,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

二、数字化城镇管理存在的不足

现阶段由于我国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对城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处于探索和实践期,并且在公共管理中对城镇管理的职能和观念有待转变和提升,所以在数字化城镇管理进程中,出现了以下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出现重叠,管理效率较低。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即是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划分存在不明确、公共管理机构改革不彻底以及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等造成的。

(2)城镇管理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存在资金、人才短缺的现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了城镇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从实际上来看,基层城镇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而且由于管理专项资金以及公共管理人员的缺失,导致基层管理机构与上级机构信息化发展存在差距,导致数字化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3)数字资源缺乏整合、统一规划。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较为庞大的管理系统,涵盖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并且与多个管理部门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实际管理中,城镇公共管理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没有实行统一规划,就导致了数字信息相对独立,影响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三、基于公共管理角度提高数字化城镇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机构职能

基于公共管理的角度实现数字化城镇管理即是要优化城镇公共管理機构的职能,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人员冗杂以及机构繁多等现状,要进行职能整合和重新划归,同时要在数字化城镇政府机构的基础上,明确各个职能机构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将城镇管理的各个方面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人员,保障管理机构层次扁平化,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比如针对城镇民众普遍关心的交通、商业发展以及农业用地规划等,进行信息公示,接收民众意见反馈,通过信息技术合理布设城镇格局等,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二)加强城镇公共管理队伍建设,培养数字化人才

数字化城镇管理是一项集合了技术、管理、人文以及经济的系统性工程,在公共管理角度上来看,需要进一步改革管理体制和机制,实现政府组织机构以及其运行方式、行政流程等有效重组和再造。这一过程则需要管理队伍具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管理能力。因此政府要精简公共管理机构,节省资金,大力发展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并通过培训、教育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能力,培养信息素质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积极协调业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管理。比如公共管理机构要加强人才招聘和培养,从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两方面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为数字化城镇管理提供人才支持,从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

(三)建立科学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

数字化城镇管理涉及到的范围和内容相对较广,比如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政府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职能整合等。因此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可靠的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政府机构要发挥带头作用,建设完备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明确公共管理机构的职能、任务,还要针对当前城镇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服务优化,如开展远程办公,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质量。同时管理人员可以采用信息技术,根据城镇建设特点科学划分管理范围,做到全方位的城镇公共管理,及时处理城镇管理问题和缺陷,管理人员要基于数字化信息的反馈功能,深入基层协调公共管理矛盾,强化管理职能。另外可以通过研发建立城镇管理软件,实现信息快速收集、信息共享等,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为城镇管理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和支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化城镇管理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政府机构发挥领导作用,带领各公共管理机构在公共部门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行职能转变、加强信息化建设、培养数字化管理人才、构建数字化城镇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论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得到了发展,我国有关部门越发重视对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能够使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在一定程度上使民生得到了保障。而在对于新农村进行经济建设时,公共事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支持。本篇文章分析了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来进行解决,希望能够提升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水平,构建美好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

开展新农村建设是为了使农村适应社会发展新需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居住质量、经济水平、文化思想等,使农村焕发新面貌。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水平较低,不利于我国建设新农村的目标顺利实现,为此必须要提升公共管理水平。

一、新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新农村建设是时展的必然,能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关注。为此农村基层政府应该明确自身的职责,科学合理的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工作。但是,目前部分基层政府并没有认识到开展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一知半解,导致于基层政府无法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农村基层政府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支持。

(二)农村经济建设中投入的资金有待进一步提高

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最主要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贫穷的现状,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赋予,带有一定的扶贫属性。从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来进行分析,大部分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和城市依然有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国农村的公共管理依然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目前,大部分农村的经济水平只达到了不用为生存犯愁的水平。而我国却已经降低了在农业发展中投入的资金,这导致农村的经济建设公共管理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在农村建设方面投入的资金降低,仅仅只能满足农村公共管理开展的需要,比如说铺设电网、修路等,只能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水平,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人民的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不利于农村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为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第一,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使各行各业都能够有所提升,我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来保障公共事业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我国公共管理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不能够满足公共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有关的政策包含的内容也并不全面,这并不利于农村公共事业的顺利开展。第二,农村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人们在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无法依靠法律来进行解决,并且农村居民的法制观念较低,对于法律的了解比较少,遇见事情不善于借助法律。第三,农村的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就爱你督管理,大部分企业并不认为在农村内投入资金可以获得收入,再加上在农村投资相关的法律比较少,农村能够获得企业投资的概率比较低,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经济发展速度始终较慢。

(四)专业人才数量较少

由于农村的环境、薪资待遇等和城市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大部分人才在进行就业时会选择城市而非农村,农村中的人才数量比较少,这严重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时没有足够的人才作为支撑。虽然地方政府出台了部分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对于基层政府进行了扶持,但是这也仅仅只是提升了农村居民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人才紧缺的现状并没有得到缓解。

二、提高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公共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政府要认识到公共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进行新农村经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为此,基层政府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全面系统的了解开展公共管理需要进行的工作以及应该采取的工作方法。如果政府没有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随意的规划建设新农村,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问题,为此基础干部必须要真真正正的了解农村的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并由人民进行监督,确保基础政府能够为人们提供公共质量的服务,使农村得到发展。

(二)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我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政府部门投入的资金和资源不多,农村的观念比较落后,没有认识到公共事业的重要性,进行公共事业发展时流于形式。为了推动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这需要我国政府重视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农村有足够的资金为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公共基础设施能够真正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帮助。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农村教育、文化、科学水平的提升,使农村更加全面的发展;国家要对于基层政府进行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公共事业发展缓慢,基层设施不足,为此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工作的难点,只有加大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才能够使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障,改善每一个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从目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我国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为了缩短城市和农村的差异,就必须要加大力度进行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体系的建设,使农村的公共物品水平得到提升。这需要政府发挥自身的作用,对于转移支付制度作出一定的整合。并增加对于农业发展的投入,使我国农村事业发展有种子的资金作为支持,有效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四)完善相关的制度

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的公共管理事业得到落实,真正的发挥出作用。完善的制度和颁布的法律法规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引入更多的资金,从源头上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五)提高农村公共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

公共管理水平篇11

二、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模型

1.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发展水平的度量将城市公共管理系统按照横向职能划分成经济调节子系统、市场监管子系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几大子系统。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公共管理系统的协调发展就是通过各层级主体不停交互、协调促进,实现城市公共管理系统从弱到强、从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向高级有序的协同演化发展,以谋求一种新型的平衡协调关系,从而使城市行政管理系统的变革在各个矢量的碰撞中摸索前行,并最终寻找到与这一系统自身职能配置和机构运作相适应的满意模式。[7]经济调节子系统、市场监管子系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三大子系统在不同时刻的协同发展程度成为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的有效度量。关于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发展水平度量的评价,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设描述第t年经济调节子系统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为Xt=(xt1,…,xti,…,xtm),记经济调节子系统为S1;描述第t年市场监管子系统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为Yt=(yt1,…,ytj,…,ytn),记市场监管子系统为S2;描述第t年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发展水平的特征向量为Zt=(zt1,…,zti,…,ztm),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为S3,xti,ytj,ztj表示第t年3个子系统的发展指标,m,n,w表示各个子系统的指标数,以k年的发展水平为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的分析年限。对xti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x*ti=(xti-xi)si,其中xi=1kΣkt=1xti;si=1kΣkt=1(xti-xi)槡2(2)运用SPSS软件对经济调节子系统S1的特征向量Xt=(xt1,…,xti,…,xtm),t=1,2,…,k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到特征向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根λ1>λ2>…>λm>0,以及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ei=(et1,…,eti,…,etm),i=1,2,…,m。根据公式运用SPSS软件计算方差贡献率αi=λi/Σmt=1λl,并按照累计方差贡献率Σpi=1αi>85%的原则选取主成份,求出其前p个主成份得分,分别为Fi(t,x)=eTi?x*t1+…+eti?x*ti+…+etm?x*tm,i=1,2,…,p<m。计算出经济调节子系统S1的综合发展水平:F(t,x)=α1?F1(t,x)+…+αp?Fp(t,x)同理,对市场监管子系统的特征向量Yt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的特征向量Zt进行分析,得市场监管子系统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如下:F(t,y)=β1?F1(t,y)+…+β1?F1(t,y),l<n,其中l表示市场监管子系统的主成份个数,β1,…,β1表示各主成份的方差贡献率;F(t,z)=γ1?F1(t,z)+…+γl?Fl(t,z),j<w,其中j表示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的主成份个数,γ1,…,γj表示各主成份方差贡献率。(3)采取对F(t,x),F(t,y)和F(t,z)取指数的方式进行取值。由于主成份分析的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结果正、负情况均可能出现,为了避免负数情况对后续计算结果分析的不便,采取对F(t,z),F(t,z)和取指数的方式进行技术处理。指数函数单调性特征,对分析系统相对离差并无影响,因此用G(t,x),G(t,y)和G(t,z)来表示综合发展水平。记G(t,x)=exp(F(t,z)),G(t,y)=exp(F(t,z)),G(t,z)=exp(F(t,z))则G1(t,X)>0,G2(t,Y)>0,G3(t,Z)>0。

2.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以经济与公共服务两子系统协同度为例,经济系统与公共服务系统协同意味着两系统中任一系统的发展促进了另一系统同方向协调发展。S1与S3在时刻t的协同度用G(t,x)和G(t,z)的相对离差来描述,定义相对离差系数Cv(t)表示如下式,Cv(t)越小,系统S1、S3在时刻t系统越协同,发展状态越协调。Cv(t)=G1(t,X)-G3(t,Z)12[G1(t,X)+G3(t,Z)]=[G1(t,X)-G3(t,Z)]212[G1(t,X)+G3(t,Z[])]槡2=21-G1(t,X)?G3(t,Z)G1(t,X)+G3(t,Z)[]2槡2令C(t)=G1(t,X)?G3(t,Z)G1(t,X)+G3(t,Z)[]22,则Cv(t)=21-C(t槡)因为G1(t,X)>0,G3(t,Z)>0,所以Cv(t)最小的充要条件是C(t)趋向于1,可定义经济调节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在时刻t的协同度C(t)为:C(Ec-Sp,t)=G1(t,X)?G3(t,Z)G1(t,X)+G3(t,Z)[]2{}2K式中,K为辨别系数,K≥2。可得0<C(Ec-Sp,t)≤1。子系统S1与S3协同度C(Ec-Sp,t)的含义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当子系统S1与S3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可证明只有当G(t,x)=G(t,z)时,G(t,x)?G(t,z)可达到最大值,表明经济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处于最佳协同状态,C(Ec-Sp,t)=1,此时系统S1与S3的相对离差Cv(t)为0;当G(t,x)和G(t,z)相差较大时,C(Ec-Sp,t)较小,相对离差Cv(t)较大,经济与公共服务子系统越不协调,协同度低。同理,可获得经济调节与市场监管子系统的协同度C(Ec-Ma,t),市场监管与公共服务子系统的协同度C(Ma-Sp,t)。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程度是以经济调节子系统、市场监管子系统、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三大子系统间的两两主体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为基础的,且两两子系统间的协同发展对促进城市区域内各个功能系统的协调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由此,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度可以用下式表示:C0(t)=C(Ec-Sp,t)+C(Ec-Ma,t)+C(Ea-Sp,t)3.

3.系统协同发展趋势及评判依据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在t时刻的综合协同发展度C0(t)反映出的仅仅是t时刻的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度的静态度量,不能充分反映出综合协同发展的动态演化趋势。为此,定义平均动态协同发展度D(t1,tn)反映一个时段内长期协调发展的趋势。设C0(t1),C0(t2),…,C0(tn)为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在[t1,tn]这一时段中到各个时刻综合协同发展度,定义:D(t1,tn)=1tn-t1+1Σnt=1C0(ti)为系统在[t1,tn]时段的平均动态协同发展度,显然0<D(t1,tn)<1。当D(t1,tn)>D(t1,tn-1),说明协同发展的演化趋势在[t1,tn]时段是处于上升的轨迹中;当D(t1,tn)=D(t1,tn-1),说明协同发展的演化趋势在[t1,tn]时段是处于平稳的轨迹中;当D(t1,tn)<D(t1,tn-1),说明协同发展的演化趋势在[t1,tn]时段是处于衰退的轨迹中。依据公共管理系统静态协同度模型和动态协同发展趋势度量指数,可以计算出系统的协调发展情况及协调发展趋势。[8]对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评判需要有参照依据和标准。依据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度判断标准,结合城市公共管理水平的基础情况,提出一般性的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综合协同发展评判标准,作为评价考量的依据(见表1)。表1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评判依据静态综合协同度0.70~0.800.80~0.900.90~1.00发展状态勉强协调基本协调协调D(t1,tn)<D(t1,tn-1)比较大于等于小于演化发展状态上升型平稳型衰退型资料来源:笔者研究整理得出。

三、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实证分析

笔者应用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模型,结合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状况,对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的发展水平进行研究。首先依据主成份分析原理对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各功能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对经济调节子系统主要从上海市经济发展和资产投资调控两方面选取的相应指标构成经济调节子系统的特征向量,包括: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GDP比重;市场监管子系统选取的相应指标包括: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进出口总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从上海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方面选取相应指标构成经济调节子系统的特征向量,包括:公用事业和市政建设的投资额、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环境保护投资、科技活动经费、卫生与文化机构数。参考近10年的各类经济、社会与公共服务发展指标作为分析公共管理系统发展水平的评价度量。选用上海市2000~2009年的数据,[9]构成反映发展状态的分析矩阵。为了保证各类指标的一致性,采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进行主成份分析法。输入指标数据,运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出了主成份的特征值分别为5.707,方差贡献率为95.111%,累计方差贡献率超过了85%的选取原则,显然这个主成份能够解释指标的所有变量。参与分析的评价指标的初始共同度和提主成份后的再生共同分析表明,指标与被提出的主成份之间有着紧密的内部结构联系,能够满足分析的要求。同理可对其他两个子系统指标进行分析。

通过分别计算确定标准化正交向量、标准化数值与主成份方差贡献率进行加权,就可以得到上海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综合发展水平(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上海市经济系统、市场监管系统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综合发展水平在10年间一直处于上升发展态势,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一直保持持续发展,基本可以判断三大子系统相互促进、彼此协调、共同演化的发展状态。为了更好地刻画出管理系统发展与三大子系统的协同情况,对其进行静态协同度评价和动态协同趋势评价。运用城市公共管理系统的协同度模型,计算得出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两两子系统间协同值、系统综合静态协同度和动态协同度(见表3、表4)。城市公共管理两两子系统间协同值可以用折线图1表示出不同时期子系统间协同状态。表3、表4的协同度数值反映在下面图2、图3上可以更直观地看出系统协同情况。由图2对比发展评判依据(见表1)可以看出,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近10年来,除2000和2008年外,有8年都处于基本协同和协同的状态,其中,在2001、2002、2007、2009年处于基本协同状态,2003~2006年间均处于协同状态。另外2000~2001年,2008~2009年系统的静态协同度增长较为迅速,这两个时期上海市进行了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能子系统关系,提高了系统的整体静态协同程度。从图3的动态协同度来看,其协同演化发展保持上升趋势,上海市公共管理系统的运行基本是协调发展的。但从图3发现,上海市城市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度在2000~2006年基本处于协调发展的上升趋势,而在2007年开始系统转入衰退状态,动态协同有轻微的回落。通过分析图2可以看出,在2008年,其系统综合静态协同度相对较低,数据表明这年静态协同度为0.788,处于勉强协调状态。正是因为2008年的协同程度降低,影响了近10年动态协同度平均上升的态势。而对照图1发现协同度的下降是由于2007年开始经济调节———公共服务两两子系统协同度急速下降,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两两子系统协同度也相应下降,经济调节———市场监管两两子系统协同度稍有所提高,这表现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上海市发展冲击影响较大,导致上海市强化系统经济控制功能,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子系统没有及时跟上经济波动造成的系统状态和功能调整。而这一情况在2008年上海市实施“大部制”一系列机构改革后开始得到缓解,公共管理系统协同发展水平逐步回升。

公共管理水平篇12

本办法所称业主,是指物业的所有权人。

本办法所称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是指物业管理公司接受业主的委托,对其物业、绿化、卫生、交通、治安和环境容貌等项目开展日常管理、维护、修缮、整治服务所收取的费用。

本办法所称城区,是指*区行政区域范围。

第三条*区价格主管部门是本市城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主管部门。*区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加强对本市城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及与业主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

鼓励物业管理公司开展正当的价格竞争,防止价格垄断和牟取暴利行为。

第五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和政府指导价。

(一)已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的标准由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参照《住宅小区物业分级参考标准》和政府指导价约定或由双方协商确定;仍不能确定的,由*区物业主管部门指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招标投标确定。

(二)物业已交付使用但尚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由物业管理公司在政府指导价标准上下20%的幅度内提出,经*区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后,报市价格主管部门批准。

由于住宅小区规模小、物业管理经营成本高等特殊原因,无法执行政府指导价标准的,由*区物业主管部门指定中介服务机构组织招标投标确定;仍不能确定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由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经*区价格主管部门核定后,报市价格主管部门批准。

第六条本市城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的标准(按每月每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计算)如下:

(一)多层住宅(7层及以下)

一级:每平方米0.55元;

二级:每平方米0.45元;

三级:每平方米0.40元;

四级:每平方米0.35元。

(二)高层住宅(8层及以上有电梯)

一级:每平方米1.20元;

二级:每平方米1.00元;

三级:每平方米0.90元;

四级:每平方米0.80元;

五级:每平方米0.70元。

不带电梯的高层住宅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按多层住宅的标准执行。

高层住宅中不使用电梯的底层住户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按高层住宅标准的80%收取,不分摊公共电梯的电费。

第七条住宅小区内的办公用房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按住宅标准的200%收取,商业用房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按住宅标准的300%收取。

住宅小区临街商铺的物业管理服务由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商定,如业主需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由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中按照上款标准约定或由双方协商确定。

空置物业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按住宅标准的50%收取。

高尚住宅区、别墅区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标准依据业主的要求和物业管理服务的内容、质量和深度,按优质优价的原则确定。

第八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不包含小区及楼宇内的公共水电费,公共水电费的分摊办法按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住宅小区内的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必须经*区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收取,并作为物业管理服务费的收入。住宅小区机动车停放服务收费办法由市政府另行制定。

第九条市价格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市场物价的变动情况对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的标准作适当调整,报市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根据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服务内容、质量、深度,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可在政府指导价标准基础上浮动。

获得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示范称号的物业,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可在政府指导价标准的基础上上浮不超过15%。获得全国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称号的物业,可上浮不超过10%,获得省城市物业管理优秀称号的物业,可上浮不超过5%。

物业管理服务水平达不到《住宅小区物业分级参考标准》的最低等级,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在政府指导价最低标准基础上适当降低。

第十一条*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会同*区价格主管部门根据《住宅小区物业分级参考标准》对住宅小区物业进行定级。

第十二条对物业管理公司实行资质管理制度。从事物业管理的公司必须向*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申领《*市物业管理资质证书》,并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登记注册,领取营业执照后才能经营物业管理服务业务。

第十三条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实行许可证制度。物业管理公司必须向*区价格主管部门申领《广东省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并按规定制作《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公示牌》。

《广东省经营服务性收费许可证》实行年审制度。

第十四条未成立业主委员会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申报或调整收费的程序:

由物业管理公司向*区价格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申请表》,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市物业管理资质证书》;

(二)营业执照;

(三)小区楼宇总平面图;

(四)小区定级证明。

第十五条物业管理公司在《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约定以外自行提供服务,未经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认可的,业主或者使用人可以不支付服务费用。

第十六条物业管理公司已接受委托实施物业管理并已收取服务费的,其他部门和单位不得再重复征收性质和内容相同的费用。

第十七条业主不按《物业管理委托合同》或政府指导价标准交付物业管理服务费的,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催缴、限期交付;逾期仍不交付的,按合同约定加收滞纳金,合同没有约定的,可按每日加收欠交金额千分之一的滞纳金;经催收仍不交付的,可累积记帐,在物业转让时,由房地产交易机构代为扣除;物业管理公司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十八条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的《物业管理委托合同》期满,或者物业管理公司违反《物业管理委托合同》规定的,业主委员会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解聘物业管理公司,重新聘用物业管理公司。

第十九条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之间发生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纠纷,由*区价格主管部门和*区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负责调解。

第二十条物业管理公司违反本办法的,由*区价格主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十一条本市城区范围以外的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市政府过去颁发的有关物业管理收费的规定与本办法有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住宅小区物业分级参考标准

住宅小区物业分级参考标准

一、多层住宅:

一级:

1、小区布局合理,设计档次高、质量好,整体环境优美舒适,绿地覆盖率达到30%以上,有较大规模的园林小景,绿化物修剪整齐美观,维护管理良好。

2、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维护良好。道路平整顺畅,水、电、防设施先进,保障及时、有效。

3、有住户活动会所,有充足良好的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等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和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并能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4、实行封闭式管理,配备先进保安设备和监控报警系统,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巡逻,区内治安秩序良好。

5、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场地每天清扫、保洁,楼内大堂洁净无灰尘,区内无卫生死角、无积存垃圾,无乱堆乱放,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6、管理人员素质高,文明礼貌,服务周到。

二级:

1、小区内绿地覆盖率达到25%以上,园林绿化维护管理良好。

2、公共配套设施维护良好。道路平整顺畅,水、电、消防设施保障有效。

3、有较好的社区活动场所,并能开展文体活动。

4、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巡逻,保护小区安全。

5、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场地每天清扫、保洁,无积存垃圾,无乱堆乱放,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三级:

1、小区内绿地覆盖率达到20%以上,园林绿化生长较好。

2、公共配套设施完好。水、电、消防设施齐全有效。

3、有公共社区活动场所,基本适应公共活动。

4、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保持小区安全。

5、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场地保持清洁,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四级:

1、小区内绿化维护正常。

2、公共配套设施完整。符合设计要求,能有效为小区服务。

3、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保持小区安全。

4、环境清洁卫生,保持公共场地清洁,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二、高层住宅(商住楼)

一级:

1、小区(或大楼)布局合理,设计档次高、质量好,用料上乘,环境优美舒适。绿地覆盖率达到30%以上,有园林小景,绿化物修剪整齐美观,维护管理良好。

2、公共配套设施完善,维护良好。道路平整顺畅,电梯、水、电、消防设施先进,保障有效。

3、有良好的住户活动会所和先进完善的各种文化娱乐、体育等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并能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商业等生活服务设施配套适用、方便。

4、实行封闭式管理,配备先进保安设备和监控报警系统。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巡逻,区内治安秩序良好。

5、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场地每天清扫、保洁,楼内大堂洁净无尘,区内无卫生死角、无积存垃圾,无乱堆乱放,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6、管理人员素质高,文明礼貌,服务周到。

二级:

1、小区内绿地覆盖率达到25%以上,园林绿化修剪整齐美观,维护管理良好。

2、公共配套设施完善。道路平整顺畅,电梯、水、电、消防设施保障有效。

3、有良好的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并能经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4、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巡逻,区内秩序良好。

5、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场地每天清扫、保洁,区内无卫生死角、无积存垃圾,无乱堆乱放,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6、使用高档电梯。

7、有先进、完善的消防系统,供水、供电和防盗系统,维护使用良好。

三级:

1、小区内绿地覆盖率达到20%以上,园林绿化维护管理良好。

2、公共配套设施完善。道路平整顺畅,电梯、水、电、消防设施保障有效。

3、有较好的社区活动场所,并能开展文体活动。

4、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巡逻,保护小区安全。

5、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场地每天清扫、保洁,无积存垃圾,无乱堆乱放,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6、使用中、高档电梯。

7、有较完善的消防、供水、供电和防盗系统。并维护使用良好。

四级:

1、有电梯,小区内绿地覆盖率达到10%以上或有盆花,园林绿化生长较好。

2、公共配套设施完好。电梯和供水、供电、消防设施齐全、运作正常,服务良好。

3、有公共社区活动场所,基本适应公共活动。

4、保安人员24小时值班,保持小区安全。

5、环境清洁卫生,公共场地保持清洁,下水道、沙井、化粪池通畅,公共用水池定期清洗。

五级:

1、小区内绿地物管理较好。

2、有公共活动场所。

公共管理水平篇13

公共教学资源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建设和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公共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水平可以衡量一个高校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因此,公共教学资源的管理和建设成为各高校建设的重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

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为高校教学发展,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注重规模扩张,忽视管理体制建设,已经越来越不符合于现代高校的改革方向。各高校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着力于内涵式发展,如何优化公共教学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率,解决高校公共教学资源需求不断增加与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就成为高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面对当今社会不断进步,高校要跟上国家先进科技水平的发展,适应新的教育方式,在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方面就必须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1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1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的现状

高校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和管理水平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近年来各高校纷纷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公共教学资源建设中来,以此来提高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我国财政教育投入持续大幅增长,现今已然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支持。但是由于中国幅员广阔,虽然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数额巨大,但是与世界各国对高校的财政投入相比,我国仅仅才达到及格线。

随着高校服务社会化条件日益成熟,高校一些传统管理部门职能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它们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教学资源管理理论,在资源配置方面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经验。如以人力资本理论、市场化理论和劳动分层等作为理论依据,对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利用资源共享来提升教育质量和降低各学区办学成本等问题。

时代不断进步,科技突飞猛进,为了适应全球的市场环境,我国高校公共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科研、管理的多元、自动、虚拟、开放化等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也取得了一些成效。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实验室的大规划投资和建设,公共教学基础设施的架构,精品资源的建设,新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师生信息分享模式、教学管理模式等的变化,特别是近些年兴起的微课、微博、MOOC等“非正式化”学习方式,都对传统课堂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这些工作的开展对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管理难度加大,管理成本不断增加。

1.2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资产管理缺乏科学的方法,一些高校的资产管理存在着很多漏洞,在管理上相对比较混乱,对高校的资产管理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制约了高校资源的利用率,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从而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和进步。总结起来,现有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资产种类繁多,因此管理起来也是比较复杂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造成了管理职责不清。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的内涵宽泛,因此决定了所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多头管理之间缺乏沟通,容易出现实际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

(2)高校在办学规模上扩张比较快,由于建设理念落后,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难以在多个部门间进行协调。

(3)由于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的“国家”属性,缺乏管理手段创新,资源管理社会化程度低,资源运行效率低下,管理部门只能以“量”抵“质”,资源建设和维护投入不断加大,财政经费浪费严重。

公共教学资源是高校教学、科研活动的基础性保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或间接的决定了高校办学水平的高低,要改变现状,必须从理念上进行创新,对管理流程进行重构,以期达到资源的良性、高效运转,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高校公共教学资源问题的对策建议

目前,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的案例不少,在管理模式上主要是两种:(1)全权委托式管理;(2)参与式管理。前者容易导致产生依赖性,管理成本,管理风险失控;后者容易导致权责不清,多头管理,资产流失等问题。因此探索更加有效的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的问题,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使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专注于核心能力发展。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是管理与服务。通过合理拆分,把高校公共教学资源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分类,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专业服务供应商,这样能促进高校公共教学资源服务水平的提高。

(2)改善高校公共教学资源供给矛盾。通过社会化竞争,引入第三方外包服务,学校不但可以分享服务商的技术资源,还能获得更优质的信息服务,结合管理制度改革、信息化整合,可大大提高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的服务质量 。

(3)减少高校公共教学资源投入,实现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改革现有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可极大减少高校公共教学资源在人财物方面的连续投入。

从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机制入手,通过理清管理职能、划分管理边界,合理的进行公共教学资源信息化整合,将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工作中非核心职能剥离出来,“合理”外包给专业机构进行管理,使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工作专注于其核心职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及服务外包的潜力,力求解决公共教学资源管理工作中管理难度大、资源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实现“智慧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3结论

本文针对高校公共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信息孤岛、多头管理、权责不清等问题,提出对高校公共教学资源主管部门进行了重构设计,实行管放结合、效率优先、差异化管理,注重服务导向、激励制度建设,激发管理内生活力的解决对策;针对高校公共教学资源“运行效率低”、“投入失控”、“共享困难”、“经费陷阱”,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资源共享,第三方机构的引入,管理激励及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的逐步建立,资源配置、运行将更趋合理,极大的减少了公共教学资源的连续投入,管理部门的压力和矛盾也得以化解,使其能聚焦核心业务的开展,提升管理水平,支撑高校的战略发展。见图1。

本图主要是对多媒体、公共计算机房、语音室、教学相关平台进行了信息化整合,初步实现了数字化资源全面共享,软件更新迅速,管理高效,全面提高了师生的使用体验。

综上所述,通过拆分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核心与非核心职能,改革我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机制,理顺管理职责,利用信息化手段,设计可行的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方案,实现对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的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对提高我国高校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任何制度的移植和模仿都是在一定环境下才能得到继承和发展,不同高校面临的外部挑战、内部阻力以及发展目标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各高校在对公共资源管理时,应在借鉴别人经验的情况下,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制定符合各高校发展需要的公共教学资源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周秀英.福建高校公共实验室资源管理的现状与对策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7.

[2] 陈静漪,宗晓华.实施“新机制”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7-1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