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活动实用13篇

企业经营活动
企业经营活动篇1

一、打好基础,分清责任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既要做到全面地分析,又要做到具体地分析,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能。企业的经营不是片面的,单方面的,而是全方位的,具体的,尤其做为领导者和决策者,更要面面俱到,做好及时、准确的经济活动分析,并把分析的结果和内容运用到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项目中去,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效能。例如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建立健全良好的分级制度和配合默契的各部门协调制度,并给予各个部门相应的任务量,达到任务的给予奖励和鼓励,没有达到任务的给予相应的惩罚和批评,最后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和工作氛围。另外,也要把任务落实到个人,使每个人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企业管理者要记录和统计各个员工和部门的工作,做好调研工作,务必使数据准确,科学,最后归类、整合、统计,从而做好规划和计划,布置好接下来的任务量和切入点,因此企业决策者和领导者要对该项工作重视并保持相应的关注度,以确保数据的准确,全面和真实性,最后对企业各方面,各级部门的工作和任务要做到心中有数。俗语说“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踏踏实实做好基础工作,层层推进,才能提高企业效能,促进企业业绩又好又快稳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经济分析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地位。

二、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

古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大概意思是说,如果没有规矩的约束,方就不能成为方的,圆也无法成为圆的了。这一古语虽然朴素,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重要的思想内涵,如果把这个道理运用到企业当中,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规矩,企业的各项工作就会陷入混乱,员工也就找不到方向,因此,制度化管理对于企业来说更加重要,也是一个企业成熟发展的标志。

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可以每月初制定符合企业际情况适合企业发展的指标计划值,而其中指标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前几年的指标完成情况,原则上不应该低于前两年的实际平均值,同时要考虑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只有做到这些,才可以使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也可以使管理者对员工进行更好的管理和考察,最终使员工和部门保证自己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地完成本部门的工作,另外,一个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也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到企业中,并且在内心给予企业信任和支持,因此企业要认真落实制度化建设,认清各部门的职责所在,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各部门协调合作,逐层上报各部门的生产量,生产数据和完成情况等,尤其是财务部门,更要严格把关,每月按时上报各部门的生产总值并统计效益情况,例如一个原油公司的产品价格、销量情况、支出费用以及EVA考核指标数等,并根据这些数据找出影响公司效益的部分,提出问题所在,然后把问题分配到部门,细化到个人,最后更深入地分析企业产品,企业销售的情况,探讨市场走势和产品销售形势,并用这些分析结果指导企业经济活动,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三、“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的工作素质和专业技能

在现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弥漫着竞争的硝烟,那么如何使自己的员工都成为高素质人才,并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经营效能呢?这就需要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汲取养分,深入进行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掌握企业的生产动态和运营情况。

(一)运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方法给予员工认可与肯定

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指标法和比较法是比较常见的分析方法,也就是在工作中把工作量细化到个人,分配到部门,并对每个员工和每个部门的生产数据进行比较,最后根据数据进行奖惩,尤其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得出员工业绩上升时,便要给予认可和肯定,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工作热情,最终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自身素质,另外,也要关注对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培养,因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只有把管理者的智慧充分利用起来,才能使企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力量,使员工和各部门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使企业经营效能大大提高,由此可见,提高员工自信心,给予员工认可和肯定的重要性。

(二)通过企业经济分析加强沟通、增进感情

传统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理论分析,另一方面是数据分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尤其是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环境,管理者不仅要考虑这些分析数据,还要扩展到整个企业的工作人员上面,因为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也是一个团队,各个生产环节和各个部分的员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思想交流建设,进行生产经验和工作经历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员工之间还是管理者之间,甚至是管理者和员工之间都要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促进员工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大家在工作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在情感上互相理解,齐心协力,同舟共济,最后在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促进整个部门生产总值的同时,也使员工共同营造了和谐团结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而这些结果和数据都是通过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得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加强员工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和情感沟通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和提高企业经营效能中的重要性。

(三)运用企业经济分析法完善企业保障制度,增强员工凝聚力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保障制度是很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保障制度可以增强员工和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员工和决策者有“家”的感觉,并能在心理上给予其归宿感和对企业的认同感,因此,在企业经济活动展开时,便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例如,如若员工和部门完成了公司相应分配的工作量,有计划有目的的达成目标,并且在工作效率方面有所提高,那么企业可以针对经济分析得出的数据给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员工和各部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有热情和责任心,更努力地按照企业制定的方向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再如,企业要建立成学习型企业,当企业的一部分员工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就要找出更适合员工工作和进步的方案,使员工的理论和实践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指导企业经济活动和企业经营工作。

(四)运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增强管理者素质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不仅仅局限在基层员工上面,更要注重对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分析上,只有把对于管理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分析应用到企业经营当中去,才能提升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找到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最终更好地提高企业经营效能,由于企业经营者和决策者在企业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企业各个工作中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企业管理者素质的问题便被提到了日程。拥有高素质企业管理者可以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保留优秀员工,降低优质员工流失率,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青春活力,保持企业经济的良性发展和企业经营效能的稳步提高。另外,企业管理者具有指挥和决策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是组织企业生产和运营的关键。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素质,才能促进企业朝着良性发展的目标迈进,并最终通过对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四、结束语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正式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从此走上了以市场经济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新时代,这无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的适宜温和的土壤,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企业更应注重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在企业经营效能中的应用,以高质量的分析数据为企业经营进行指导,最终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营效能。

企业经营活动篇2

一、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主要内容

经营活动分析是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条件,不同性质的企业其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主要内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

1.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

考核指标主要是指企业在年度经营活动中,各种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该指标的完成情况对衡量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有直接影响,也是企业调整其生产经营对策的主要依据。企业经营活动分析需要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利润总额、营业收入、经济增加值、债权余额、资产负债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人均经济增加值等,通过这些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可以反映出企业该年度的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状况,为企业管理人员作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1)利润总额

近年某公司的年度累积实现利润总额和预算均衡的进度有很大的差距。在各下属公司中,本部的地产业务、酒店分公司以及房地产公司的利润总额不够理想;租赁业务以及房地产公司的利润相对较高;而物业公司以及酒店管理公司的利润总额还有待提高。从各下属公司的总体情况来看,该公司的利润总额较年度预算总额还有较大的差距,通过经营活动分析可以显示出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影响因素。

(2)营业收入

某公司累积实现营业收入相对预算均衡进度来看保持平衡,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是保障公司稳定运行的关键所在。其中本部的租赁业务的营业收入较其年度预算的均衡进度来看有所增加;本部的地产业务的营业收入较其年度预算的均衡进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增长;物业公司的营业收入较其年度预算的均衡进度来看也是保持其正常营收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增长;酒店管理公司的年度营业收入较其年度预算的均衡进度来看有所降低;而房地产公司的营业收入与其年度预算能够基本持平。

(3)其他各项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

某公司的经济增加值相对预算均衡进度来看有所降低;企业某月月底的债权余额与其年度预算能够基本持平,其中房地产公司的股权转让暂时列入到了债务期末余额中;企业成本费用的利润率较年预算稍低;截止到年底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与年度预算为能够基本持平;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率与其年度预算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人才当量的实现也不能与其年度预算持平;人均经济增加值实现相对预算的均衡进度有所降低。通过公司各种考核指标的执行情况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企业该年度或者本月的经营状况,为以后的经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

2.主要财务指标预算的执行情况

主要财务指标预算的执行情况也是企业实施经营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主要财务指标预算主要包括营业成本以及管理费用等,这些财务指标预算的执行情况和企业经济利润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也可以很好地反映出企业本年度的经营状况。

(1)营业成本

企业上年度营业成本累积相对其年度预算成本的均衡进度有所增加,这对公司利润的高低也有很大的影响。

(2)管理费用

企业的管理费用主要包括可控费用、不可控费用、销售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等部分。其中可控费用主要包括差旅费、业务招待费、水电费、租赁费以及办公费;不可控费用包括税金以及折旧费等。整个年度管理费用基本能够按照预算的均衡进度来进行。下表显示出了各种主要的财务指标预算的执行情况,通过完成数、预算数、上年同期数以及完成预算等的对比可以对各种主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必要的分析。

3.资金使用的执行情况

随着现金净增加额较年初大大减少,其中公司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也在不断增加,其主要项目有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投资性房产租金、存款利息、保证金以及其他经营性往来款项。公司各项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现金流出数目较大,其项目主要包括商品支付、燃料及材料支付、劳务支付、税费以及罚金等。除此之外,还包括公司各项投资活动以及筹资活动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其中公司各项投资活动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值,主要是购置各种固定资产所引发的费用;公司各项筹资活动所带来的现金净流量值较大,这也对公司经济利润的提升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对资金使用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让管理者对企业各个方面的资金投入以及使用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于部分资金耗费比较大,收益却比较小的项目或者部门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裁撤。

二、经营活动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坚持经常性的经营活动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1.做好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可以帮助企业尽快找出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规律性问题,并根据其发展的规律来对其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预测,进而制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经营及发展目标。

2.做好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地调整企业的经营目标,给正确地编制经营管理预算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3.做好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各种经营预算的具体执行情况和各项规章制度、方针政策等的遵守情况,进而对企业各种生产经营活动成果实施正确的评价,有效揭示出经济的差异,对经济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

4.做好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可以强化企业的经济核算,使企业的经济责任机制不断趋于完善。第五,做好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薄弱环节,并及时地采取措施来应对,充分挖掘出其内部潜力,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大提升。

三、结语

强化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对企业的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要做好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必须要从企业的内部结构、强化服务意识、构建企业文化以及采取人才策略等各个方面入手,不断深化企业的改革,及时了解及掌握市场的动态信息以及消费者的主要需求,做好对目标市场的分析工作,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更加科学、准确,进而为企业的有效管理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杨 雄:浅谈信息化环境下电力企业管理方式的变革[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8).

[2]赵红卫:电力科技型企业经营管理考核模式探析[J].华东电力. 2011(10).

企业经营活动篇3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需要制定宪法。社会组织和个人只有在宪法的制约和指引下,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日常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国家走向文明、民主和富强。

企业打造品牌又何尝不如此呢?在品牌决定生存的今天,品牌战略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财务、推广等日常营销传播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品牌战略展开。企业的日常营销传播活动就像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一样,如果没有统一、科学、完善的准则制约和规范,很难日复一日地以品牌战略为核心,环环相扣,井井有条地展开。所以,就像国家需要宪法一样,企业也需要一部品牌宪法,制约和引领企业的日常营销传播活动。

创维集团的《创维品牌宪章》就是一部品牌宪法。《创维品牌宪章》从创维品牌的宗旨、愿景和使命、品牌识别、品牌建设的基本内容和原则、组织与流程、危机管理等层面,具体界定了创维品牌的宗旨、愿景、发展使命、核心价值、组织识别、CIS系统、品牌的个性、技术创新、工业设计、产品质量、优质服务、品牌形象代言人的选择和应用、终端建设、品牌管理的决策机构、规划执机构行、危机预警和处理机制等等。

《创维品牌宪章》把企业品牌战略具体分解到企业的产品的研发、生产、品质、特色、渠道、广告、促销、服务、组织等方面,甚至每个员工的行为上,界定了企业营销传播活动的标准和方向,使是品牌战略这个抽象的概念能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有效对接具有可操作性。

可以说,《创维品牌宪章》是统领企业经营活动的大法,它使企业科学地打造一个强势品牌有了完善的制度的保障。

纵观我国本土企业品牌建设现状,虽然说品牌建设的呼声风起云涌,然而品牌的战略管理依然是许多企业的软肋。

据一项调查发现,中国品牌的平均寿命只有7.5年。从品牌塑造周期来看,7.5年还刚刚是一个品牌的成长期,然而却过早“壮志未酬身先死”。秦池、爱多、春都、三株、旭日升、健力宝……等太多本土品牌不都融入了品牌流星雨中。

许多知名品牌在品牌战略管理上也屡犯低级错误,例如,品牌定位模糊,品牌核心价值不清晰,缺乏个性,甚至沉醉于“模仿秀”;品牌形象朝令夕改,广告诉求主题信天漫游;没有用品牌核心价值统帅企业的一切营销传播活动,导致品牌建设成本极高等等。许多本土品牌在实施品牌战略时,“换个领导人,换个品牌战略”、“换个广告公司,换个品牌策化定位”、“新领导不喜欢这个logo,重新设计”……品牌建设随意性很强,缺少科学、规范、统一的准则制约和引领企业品牌建设工作,更谈不上从企业品牌宪法的高度统领企业经的日常经营活动,这也是本土品牌“流星雨”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些国际强势品牌,无不严格制定并遵守自己的品牌准则,例如,可口可乐演绎“乐观向上”百年未变;万宝路诠释“阳刚、豪迈”已达50年;力士表现“高贵美丽”也逾70年;吉利表达“男人的选择”达100年。

企业经营活动篇4

对于同一个企业来讲,虽然一致性会计原则的运用使其有可能进行不同期间的比较,但如果企业的会计环境和基本交易的性质发生变动,则同一个企业不同时期财务信息的可比性便大大减弱。对于不同企业而言,它们之间可比性比单一企业更难达到。由于不同企业使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例如存货的计价、折旧的摊提、收入的确认以及支出资本化与费用的处理等,为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对各个企业的现金状况进行比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现金流量表总体分析

对一般的报表使用者来讲,在获取报表后,要进行总体分析,在浏览现金收支明细项目之后,重点关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如果是正数,则比负数好;正数越大越好。由此便作出不与“现金净增额”为负数的企业打交道的错误结论,在有诸多商业客户的情况下,他们往往选择“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较大的客户,忽视或排斥增加额较小的客户。在进行“现金流量表”的总体分析时,要关注企业“现金”的期末置存额。应说明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目与“现金”不是同一概念。“现金”包括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以及现金等价物,而“货币资金”对于不能随时支付的长期存款也包含其中。以某中型企业为例,1999年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为600万元,现金等价物的期末余额为200万元。那么,该企业“现金”的期末置存额为800万元。如果随时能拿出如此数目的“现金”用于支付,其财务状况可谓不错。再利用“对比分析法”与同行业规模的其他企业或本企业的历史状况进行对比。如:与1998年对比,假如1998年末的货币资金为300万元,现金等价物为100万元,那么本年的“现金增加额”为400万元,增加了50%,说明企业的“现金”赚取能力较好,前景是乐观的。但是,即使该企业年末“现金”增加额不大,甚至出现负数,也不能认为该企业财务状况一定恶化,从而断绝与之业务往来。做总体分析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并非是最重要的指标,期末“现金”置存额应是关注的一个重要数字,将这个数字与企业规模大小相联系,即可评价企业的富有程度。这恰恰是报表使用者常常忽视的问题。假如,A企业1998年末“现金”置存额为810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为“10万元”;而另一个同等规模的B企业1998年末“现金”置存额为30万元,1999年末“现金”置存额为80万元,则1999年现金流量表中“现金及现金等价净增加额”为“+50万元”,但绝对不能认为B企业财务状况比A企业好便放弃A企业,而和B企业打交道。因为,保证A企业年未有800万元“现金”,要比保证B企业年年增加50万元的难度要大得多。即使B企业“现金”年年递增50%,那么它所占有的“现金”也得若干年后能赶上A企业。

可见,进行现金流量表的整体分析,在关注“现金”增加额的同时,更应关注“现金”置存额,再结合行业性质、企业规模加以考虑,并进行横向对比,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三、现金流量的经营活动分析

在分析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报表使用者往往首先分析企业的“现金”支付能力。支付能力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人扣除用现金支付本期经营活动的支出外,用“现金”偿还负债、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和支付股利的能力。此能力的评价用现金流量充足率来表示:

现金流量充足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负债偿付额+资本性支出额+股利(利润)支付额

一般认为,该指标应大于1,并且越大越好;如果该指标小于1,说明企业来自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能满足必要的运用及支出。例如:某企业1999年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为400万元,本年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为200万元,在建工程、固定资产等资本性支出为250万元,对外分配利润为50万元,该企业的现金流量充足率为400/(200+250+50)=0.8.如果就此得出企业经营收现能力较差,财务状况不好的结论,就有可能属于错误判断。>,!计划支付的——债务全部偿还,内部投资项目全部到位,“红利”也全部分配给投资者,即使有20%的缺口,企业还能用其他活动产生的现金来弥补这一不足,即使使用减少“现金”置存额的方法弥补,企业财务前景仍然乐观。但是如果债务的偿还,项目的投资以及“红利”的分配只完成了计划的50%,即(200+250+50)×50%=250万元,那么这个指标的数值将会提高到1.6(400/250),常规分析的结论将十分乐观。如果得出企业现金流量很充足,支付能力很强的结论,则又进入了财务分析的误区。因为该企业有许多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许多应支付的现金尚未支付,以后年度的压力将会增加,负担将会更加沉重,财务状况实际是不佳的。

对于上述指标评价,应结合企业内部决策的计划来进行,并与企业历年水平比较,与同行业水平比较,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讲,如果企业连续几个会计期间的现金流量充足率都大于1,则说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在满足偿债、扩大生产、分配利润等必要支出后还有盈余,企业的财务状况应该是良好的。作为供应商来讲可考虑与之赊销货物;作为投资者来讲,将来可以收回投资成本,赚取“红利”,进而增强继续投资于该企业的信心。

四、企业实现利润质量分析

在评价企业实现利润的质量时,人们通常用“净利润收现率”这个指标,并将其定义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比率”,这个指标可评价利润的可信程度,指标越高,利润真实程度越大。如:某企业1999年经营活动净流量为400万元,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为500万元,则:净利润收现率=400/500×100%=80%该指标的数字应该说越高越好(在有预收货款的情况下有

可能大于100%),本企业的该项指标数值为80%,数字较高,如果就此认为该企业利润转换为现金的能力较强,作出该企业利润质量一定很好的判断,那么又可能出现失误。因为企业净利润的内涵不仅包括产品销售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还包括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等内容。即使净利

企业经营活动篇5

税务筹划是为了企业实现资金、成本、利润的最优效果,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作为一个现代企业,如何在恪守税法和不违背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现行的税收政策,以最大限度的控制成本、节约费用。企业税务筹划就是企业获得最大利益的必经途径,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然关心的重要问题。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是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发展的根本活动,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税务筹划主要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合理分摊费用等方式来实现。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时候,不光要考虑到纳税的减少,还要考虑企业的整体效益,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1 企业采购的税务筹划

企业采购的税务筹划是建立在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以及应纳税额总体的分析和把握上。所以企业要求把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变为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降低采购成本。例如:某钢铁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下设原料部,除负责采购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原材料外。还负责向社会收购废钢,购进废钢经过加工、挑选整理后可以直接使用,挑选、整理、加工工程中的费用计入废钢成本。向社会收购的废钢一部分是从废旧物资公司购进,可取得废旧物资发票,抵扣10%的税金,降低了成本。一部分是从个体散户中购进,无发票,增加了成本。若企业设立控股的废旧物资公司,将废钢收购及挑选整理业务交由废旧物资公司承担,废旧物资公司按照废钢收购价加上挑选整理费的价格将整理好的废钢买给该企业,并开具废旧物资发票,则企业购入的所有废钢进项税额均可以抵扣。可见,通过设立废旧物资公司将不予抵扣的进项税额转化为可抵扣的进项税,降低了废钢的成本。

2 加强会计核算的税务筹划,降低税收负担

利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进行税务筹划。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同一经济事项有时存在着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而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有着不同的影响,同时这些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又都得到了税法的承认。所以,通过对有关会计处理方法筹划也可以达到获取税收收益的目的。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2.1 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存货计价的方法有多种,如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划成本法、毛利率法或零售价法等。不同的计价方法对货物的期末库存成本、销售成本影响不同,继而影响到当期应税所得额的大小。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下,影响的程度会更大。纳税人就是利用其进行税务筹划的。如在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税负会降低。

由于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可以通过改变销售成本,继而影响应税所得额。因此,从税务筹划的角度,纳税人可以通过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对发出存货的成本进行筹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使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最有利于税务筹划的存货计价办法。在不同企业或企业处于不同的盈亏状态下,应选择不同的计价方法。

2.1.1 盈利企业:由于盈利企业的存货成本可最大限度地在本期所得额中税前抵扣,因此,应选择能使本期成本最大化的计价方法。

2.1.2 亏损企业。亏损企业选择计价方法应与亏损弥补情况相结合。选择的计价方法,必须使不能得到或不能完全得到税前弥补的亏损年度的成本费用降低,使成本费用延迟到以后能够完全得到抵补的时期,保证成本费用的抵税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1.3 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如果企业正处于企业所得税的减税或免税期,就意味着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得到的减免税额就越多。因此,应选择减免税优惠期间内存货成本最小化的计价方法,减少存货费用的当期摊入,扩大当期利润。相反,处于非税收优惠期间时,应选择使得存货成本最大化的计价方法,将当期的存货费用尽量扩大,以达到减少当期利润,推迟纳税期的目的。

2.2 固定资产折旧的税务筹划。固定资产价值是通过折旧形式转移到成本费用之中的,折旧额的多少取决于固定资产的计价、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

2.2.1 固定资产计价的税务筹划。按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外购固定资产成本主要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使固定资产达到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按照税法的规定,购入的固定资产,按购入价加上发生的包装费、运杂费、安装费,以及缴纳的税金后的价值计价。由于折旧费用是在未来较长时间内陆续计提的,为降低本期税负,新增固定资产的人账价值要尽可能地低。例如,对于成套固定资产,其易损件、小配件可以单独开票作为低值易耗品人账,因低值易耗品领用时可以一次或分次直接计入当期费用,降低了当期的应税所得额;对于在建工程,则要尽可能早地转入固定资产,以便尽早提取折旧。如整体固定资产工期长:在完工部分巳经投入使用时,对该部分最好分项决算,以便尽早计入固定资产账户。

2.2.2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税务筹划。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取决于固定资产能够使用的年限,固定资产使用年限是一个估计的经验值,包含了人为的成分,因而为税务筹划提供了可能性。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有利于加速成本回收,可以使后期成本费用前移,从而使前期会计利润发生后移。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可以使企业所得税递延缴纳。

需要注意的是,税法对固定资产折旧规定了最低的折旧年限,税务筹划不能突破关于折旧年限的最低要求。如果企业享受开办初期的减免税或者在开办初期享受低税率照顾,在税率预期上升的情况下购入的固定资产就不宜缩短折旧年限,以避免将折旧费用提前到免税期间或低税期间实现,减少企业享受税收优惠待遇。只有在税率预期下降时缩短折旧年限,才能够在实现货币时间价值的同时达到少纳税的目的。

2.2.3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税务筹划。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等直线法(或称平速折旧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的加速折旧法。不同的折旧方法对应税所得额的影响不同。虽然从整体上看,固定资产的扣除不可能超过固定资产的价值本身,但是,由于对同一固定资产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会使企业所得税税款提前或滞后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货币时间价值。如果企业所得税的税率预期不会上升,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在计提折旧期间少缴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可以尽快收回资金,加速资金周转。但是,税法规定在一般情况下纳税人可扣除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计算,应该采取直线法。只有当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才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这与会计准则的规定是有区别的。纳税人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达到符合实行加速折旧法的要求,以便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折旧计算方法,获取货币的时间价值。

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在折旧期间折旧费用均衡地在企业收益中扣除,对利润的影响也是均衡的,企业所得税的缴纳同样比较均衡。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在折旧期间折旧费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年减少,对企业收益的抵减也是逐年递减的,企业所得税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年上升。从税务筹划的角度出发,为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应尽量采用加速折旧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预期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会上升,则应考虑在未来可能增加的税负与所获得的货布时间价值进行比较决策。同样的道理,在享受减免税优惠期内添置的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一般来讲是不合算的。

3 费用列支的选择与税务筹划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企业还可以通过合理分摊费用进行纳税筹划。这里的费用主要指的是生产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由于费用是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当营业额一定时,成本增加,利润就会相应地减少,利润减少就使得税基减少,最终导致应税金额的减少,达到节税的目的,但是由于这个时候企业的利润也是减少的,所以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的时候,不光要考虑到纳税的减少,还要考虑企业的整体效益。

对费用列支,税务筹划的指导思想是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列支当期费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减少应交所得税和合法递延纳税时间来获得税收利益。例如:对于已发生费用及时核销入账,如已发生的坏帐、存货盘亏及毁损的合理部分都应及早列作费用;能够合理预计发生额的费用、损失,采用预增加后续税源。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税务筹划。提方式及时入账,如业务招待费、公益救济性捐赠等应准确掌握允许列支的限额,将限额以内的部分充分列支;尽可能地缩短成本费用的摊销期,以增大前几年的费用,递延纳税时间,达到节税目的。

税务筹划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税务筹划可以降低企业纳税成本,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经营方式,增加企业收入和利润,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意识。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活动篇6

一、营改增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分析

(一)营改增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1.对营业收入的影响

营业税属于价内税,企业在销售服务或提供劳务而获得的收入中虽然包含营业税,但仍然以实际收到的全部价款作为营业收入。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企业要按照取得的全部价款扣除销项税额后的不含税收入作为企业的营业收入。于是,在营改增税制改革前后,如果同一服务或劳务在销售或提供过程中所获取的总价款一致,营改增前确认的收入金额比改制后确认的收入金额要大,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那么营改增后营业总收入与改制前相比是减少的。

2.对经营成本和费用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企业购进支出中包含不能抵扣的营业税,因此购进资产或接受劳务的价值较大,摊销的成本费用较高;营改增之后,一般纳税人企业的采购业务可以按照扣除增值税进项税额部分的不含税金额作为成本费用入账。这样,如果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营改增之后企业的营业成本和费用相应降低。

3.对税金及附加的影响

全面试行营改增之后,税金及附加组成内容增加了房产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等相关税费,同时取消了营业税。而增值税作为计算城市建设维护税、教育费附加等税种的计税依据之一,其实现又取决于销项税额扣除进项税额的余额,这些因素对企业的税金及附加均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二)营改增对企业资产及负债结构的影响

在企业总资产的组成中,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等都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营改增之后,由于购进支出中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这样资产的入账价值就会明显变小。同时,由于营业税被取消,而增值税受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共同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上的应交税费会相应变化,负债类的期末余额也会随之变小。因此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导致企业资产及负债金额都有所降低。

(三)营改增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如前所述,营改增之前,企业确认的营I收入金额较大,摊销的成本费用较高,计算并缴纳的营业税能够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全额扣除。营改增之后,企业确认的营业收入金额减少,购进支出负担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够抵扣,成本费用随之降低。同时,由于营业税的取消,企业可扣除的流转税也相应减少。可见,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对企业所得税的增量和减量因素都有影响。

二、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分析

(一)影响企业核算会计科目和财务报表列示

全面试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后,增值税会计处理也进一步得以规范,在“应交税费”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预交增值税”等明细科目以及相应专栏,针对不同业务明确相应核算科目和会计处理。同时,将原“营业税金及附加”科目名称调整为“税金及附加”科目,并对该科目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

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的变化,随之影响财务报表的列示: “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待抵扣进项税额”、“待认证进项税额”、“增值税留抵税额”等明细科目期末借方余额要分析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待转销项税额”等科目期末贷方余额要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负债”或“其他非流动负债”项目列示;“未交增值税”、“简易计税”、“转让金融商品应交增值税”、“代扣代交增值税”等科目期末贷方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交税费”项目列示。这些对企业总资产与总负债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影响企业纳税申报工作

营业税的主管税务机关是地方税务局,增值税的主管税务机关是国家税务局。营改增政策实施之前,企业需要向地方税务机关缴纳营业税;税制改革之后,企业不再向地税部门申报营业税,而是转到国税部门申报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的申报方式和申报要求不尽相同,营业税的申报比较简单,申报表涵盖的内容比较少。但是增值税额的计算方式比较复杂,纳税申报需要填制的报表内容繁多,表体复杂,填制工作比较严格,因此企业的纳税时间成本耗费较多。但是这对规范企业合理合法纳税行为有着积极作用。

三、结束语

作为一项重大的税制改革,“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对企业经营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改变了企业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纳税申报方式。为此企业要利用政策内容,合理安排投资经营计划,不断完善自身会计核算和税收筹划工作,以消除对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充分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使企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梅.浅谈 “营改增” 试点改革对企业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4.

企业经营活动篇7

一、推行现代企业制度,需要计量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单位。企业制度是这些经济单位的组织、运行、管理行为的规范和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我国企业改革所选定的目标模式。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其中“管理科学”尤为重要。

1.计量是现代企业素质的基本条件

计量是现代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计量测试工作是整个工业企业素质和管理现代化最基本的条件。计量技术水平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国外工业发达的国家,把计量检测技术、原材料和工艺装备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三大支柱。

2.计量是企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

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竞争迫使企业要实现科学管理,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即运用各种现代数学方法,定量化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进行管理,现代管理技术的运用是实现管理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必然趋势。现代管理技术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数理统计、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等科学原理、技术和方法在现代管理活动中的具体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具有明显的系统性和择优性。现代管理技术使管理数据化,并能把管理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密切结合起来,就是使现代管理活动从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从依据经验判断转变为数理决策。建立定量分析可使现代管理进一步科学化,大大提高管理系统的运转效果和工作效益,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现代管理技术同整个管理系统的管理基础工作关系极为密切。例如,对于企业管理来说,基础工作包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信息工作、培训工作以及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等,只有这些工作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充分发挥现代管理技术的积极作用。

二、计量是企业实现集约化生产的重要技术基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我国企业要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就是要求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盲目追求数量,转移到追求经济增长质量。

1.计量管理是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的前提

建立科学的和完备的计量检测体系,是企业加强管理工作、有效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备条件。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计量工作是一个重要的技术基础。每一个企业根据生产工艺、质量管理、经营管理、能源管理、物料管理的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计量检测设备,其目的是用这些计量检测设备获得控制工艺,保证产品质量,提供经济核算的科学依据。计量工作是获得准确可靠数据的保证,企业计量技术素质是保证计量数据准确可靠的基础。企业广泛使用计量检测数据为经营管理服务,将这些数据反馈到企业的产供销各方面,反馈到定额管理方面,反馈到各种技术统计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强统计报表中有关数据检测的计量器具配备,才能使企业的数据做到真实、准确、可靠。只有统计数据的真实可靠,才能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才能真正实现“一切用数据说话”,从而推动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进而达到提到提高企业管理素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计量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改善生产技术水平

我国目前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改变我国生产技术落后的状况。其中电子、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品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成为我们企业追求的目标,这也是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

三、计量是实现物料核算,降低成本的基本保证

成本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和分析,不断降低产品成本,_一以最小的投入发挥最大的作用,获得更多的盈利刀一一-计量对成本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计量对降低消耗发挥作用,由于消耗的降低,导致产品成本的降低。

1.降低消耗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1加强管理,降低生产投入

从生产流程看,选用价格低廉的原材料,选用能满足工艺条件又易于掌握的设备,都是降低成本的因素。但是,前提是通过检测数据证明选择这些原材料、设备能够保证产品质量。这除了涉及到产品质量检验外,原材料、元器件、计量仪器设备的选用和比较,都得靠测量来评论、判断。

现代工业生产主要以水、电、煤、汽、油等为能源。降低能耗,既节能又降低成本,这是产品成本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耗多少,要靠计量。在工艺流程中,对耗用能源进行准确的测量为节能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能源使用效率中寻找节能措施。

1.2依靠科技进步,进行技术改造

应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设备、改革传统工艺、改革能耗结构、改进产品设计是企业技术改造的主要内容。所有这些改造都要以测量结果提供的各项数据为依据。

2.计量在降低消耗的作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2.1利用计量器具探索最佳控制点

每一道生产工艺,都有一个最佳控制点。掌握了最佳控制点进行生产,就可以做到能源、原材料消耗最少,成品合格率最高。最佳控制点要用准确的计量检测设备反复进行检测,从大量的测试数据中获得。要做到严格按最佳控制点进行生产,就得在每一个工业环节上配备准确的计量检测设备。

2.2利用计量数据掌握能源和物料消耗规律

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上,各种能源和物料消耗都有一定的规律。有了计量就能摸清规律,并能运用规律监控消耗情况。如有异常,计量器具也能及时提供情况,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找出原因,采取措施。

2.3利用计量器具指导均衡合理用能

企业生产使用能源,通常集中在某一段时间。一天内最高最低用量差很大,为了保证生产不受影响,有的按最高用量供应能源,这便造成了浪费。有了计量器具,可以摸清各部位的用能规律,采取措施做到均衡用能,从而取得节能效果。

2.4采用先进计量检测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

如果在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的计量设备,提高自动、快速、连续测量水平,直到达到自动控制调节,就能严格按照工艺参数要求进行生产,实现既保证产品质量、减少残次品,又大大降低消耗。

2.5提高生产率是降低成本的基础

采用先进的计量检测设备对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是至关重的,它不但可以通过对工艺参数的连续监控、调节,而且帮助人们实现了多年来所追求的生产过程“安全、平稳、优质、低耗、高效”的理想。

四、计量检测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凭数据指导生产,监控工艺,检测产品,质量才能真正得到保证。没有准确的计量,就没有可靠的数据,就无法正常控制工艺过程,也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1.计量检测水平决定了产品质量的水平

计量检测水平对产品质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产品质量要靠计量检测才能制定出来,产品是否达到规定的标准,又要靠计量检测鉴定、检验。从原材料的质量检验到生产加工的各个重要环节,只有每道工序检验合格,才有最终产品的检验合格;另一方面:为了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要不断地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其计量检测、控制水平的高低标志着生产技术、工艺水平的先进与否。所以,究其实质,计量检测是控制产品质量的基础手段。

2.计量数据是分析产品质量优劣的依据

影响产品质量优劣的因素很多,如原材料、工艺、设计水平、加工能力、工人技术、技术标准、协作件质量等等。质量的好坏最终都要表现在产品能否最大限度满足用户需要其具备的适用性、可靠性、经济性、耐用性等产品的技术特性和质量特性。这些特性大多是一些可测量的物理量、化学量。通过测量手段来定量分析评价产品质量是否符合技术标准。“凭数据说话”实际上就是要求凭准确可靠的侧量结果来评价产品质量。对产品成品是如此,对原材料、协作件、半成品也同样是如此。对生产的全过程,都必须应用各种测量手段对质量特性进行监控。产品质量要靠工艺装备和技术来保障,但最终却要凭先进的测量手段所提供的准确可靠的数据来确定。

五、能源计量是科学用能的基本条件

能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问题已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涉及政治、经济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对解决能源问题,从政策到管理都给予极大的重视。

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能源问题同样是一个直接影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为此,国务院制定了“开发和节约并重、近期把能源放在优先地位,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节约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的能源方针和政策,实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要保证有足够的能源,作为解决能源紧缺的另一方面,“节约能源”由于投资少,见效快而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1.节约能源的两种方式

节约能源,分为“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效果显著,近几年统计资料表明,结构节能的效果占60%,但投资较大,时间亦较长;而管理节能投入少,见效快,所有企业均可推行,利用管理节能的效果占4U%.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管理节能始终是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在管理节能方面一直是采用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相结合的方法,甚至用法律的手段来保证一最低的能耗求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能源的科学管理,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工作做保证。基础工作是指标准化、定额管理、计量测试、信息统计、基础教育和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等。而这些基础工作的基础则又是计量测试。没有准确可靠的计量数据、能源管理工作将无法进行,节能效果也是一本糊涂帐。

2.计量工作是管理节能的基础

能源计量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节约能源的重要技术基础,它能使企业做到三保证,即保证能源统计报表信息数据的资料准确;保证能源单耗的可比性,进而达到先进合理;保证能源定额的贯彻执行与奖惩。

能源计量工作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在节能效果上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节能效益往往无法直接统计,表现在节能技术措施和科学管理的综合经济和节能效益,更表现为社会经济和节能效益,属于隐性效果;另一方面则由于它的“基础性”,即一切节能措施不在计量测试这个基础上建立,就不可能获得最佳和确定的效益,因此又具有必须性,而且一旦建立起来,将起到长期系统积累的效益。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能源利用率低、能源严重浪费、产品用能单耗高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是各级人员节能意识淡漠,造成能源浪费严重。另一方面,能源计量工作不健全,造成“煤糊涂”、“电糊涂”、“油糊涂”等问题,制约了能源管理工作的科学和有效。因此完善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加强能源计量管理,则是节约能源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

3.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作用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3. 1为满足企业能源核算,减少亏损,避免经济结算纠纷,保护供需双方权益,提供企业进出厂的一次、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的准确、一致。

3. 2对厂内的一、二次能源和载能工质在分配、贮存、流转、加工、转换以及转供等各个核算环节,通过能源计量器具的检测,提供准确、一致的计量数据,以满足经济核算和生产责任的要求。

3. 3按基本经济或能源核算单位的具体需要,安装各种能源计量器具,提供检测数据,以保证企业能按产品制定科学的用能定额,实行能源定额管理,严格按定额进行用能考核。

3. 4通过计量器具对生产工艺过程各关键环节监测,为不断改进工艺、选择最佳控制参数,进行技术经济分析,提供一致、准确的计量信息,从而在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前提下,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3. 5对企业的设备进行热效率测试,为企业设备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提供准确计量数据,监测储能、输能装置的跑、冒、滴、漏,为能源审计提供技术基础。

企业经营活动篇8

一、企业经营活动分析

(一)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内容及意义

电力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型经济的重要力量,它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还能够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包括电网发展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供电服务指标、经营业绩指标等在内的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以此来发现电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对经营活动过程及内容的分析,来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问题的办法及途径,以此来保障电力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此外,通过经营活动分析,也能够及时了解电力企业的市场发展动向以及对全行业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评估,并为企业接下来的发展目标的确定提供科学的分析依据。

(二)加强企业经营活动分析的途径

加强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具体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特殊时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立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状况,并以企业最终的经济获得效益的提升为宗旨,在此基础上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分析进行按阶段划分。

二是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工作的开展必须既把握整体,又注重细节,要对电力企业涉及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的每一项活动内容都进行点到点的全面而仔细的分析,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掌握。此外,对于企业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根据问题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三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各个经营环节过程中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尤其是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经营指标多且杂,要做好各个环节的资料收集管理,尤其是对于数据资料更好保证好资料内容的完整性和客观真实性。此外,还应该加强对行业发展信息内容的收集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

(一)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内容及工作原则

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来说,综合计划管理是针对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备管理等内容的。所谓综合计划就是针对电力企业年度目标发展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等内容来进行的具有全局性和覆盖性的企业投资、建设等的综合管理。具体来说,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方案的制定,必须要能够对电力企业发展全过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内容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覆盖,包括电力企业生产管理、经营规划及实施、企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活动投资管理等等。通过企业综合计划管理来全面地把控企业的整体经济运营状况,对于电力企业的长效发展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加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必须以“十二五规划”关于电力行业发展的综合目标为战略指导,并结合市场的经营环境等内容,充分结合电力企业专业的经营生产指标内容来进行综合平衡化的计划管理。

(二)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措施

一是要加强对电力企业计划指标体系的建立。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的实施必须具备非常高的严密性和计划性。对于涉及到电力企业经营发展的各项经营指标要必须完全地涵盖在综合计划管理工作的范围之内。积极加强电力企业包括的工程建设指标、资产质量指标、城乡供电服务指标以及财务指标、利润指标等经营业绩指标等经营指标体系的建设。对各项计划指标内容要以量化标准来进行明确。尤其是对电力企业各个具体的基础建设项目的发展,要严格把关各个节点指标内容。

二是要加强电力企业各部门的归口管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专业分工。通过严谨、专业的归口管理部门的建设,来对电力企业下属各个分支企业以及生产经营部门进行全局性的综合管理。对于电力企业经营发展所涉及的四大类22项管理指标内容的具体落实,应该根据各部门、各岗位所需的专业内容来进行更加科学、精准的专业分工,落实岗位责任制,将专业分工与具体到人的工作责任相挂钩。

总之,加强电力企业的经营发展,就应该将电力企业的经营活动分析与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内容结合起来,以精准的市场分析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来对企业的内外经营环境进行实时的把控。还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及时的调整,并且对企业的经营情况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定期的跟踪式检查,以此来把握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也才能更好地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活动篇9

不少中职毕业生,通过在校时的学习,具备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在企业上岗时面对全新的企业文化氛围,心理准备不足,缺乏对企业的适应性,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淡薄,无法在企业找准自己位置,不习惯企业的管理方法,导致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发挥甚至被淘汰。究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前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缺乏企业文化的渗透教育。

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途径有很多,比如,在日常的行为规范教学中创设企业文化情景;在文化基础课教学中体现企业文化元素;在专业理论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要求;在实训技能教学中贯穿企业文化的氛围等等。校内商品经营活动中融入企业文化,也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校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除了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积极组织学生到企业实习外,还开展了校园二手货交易活动、格子铺等商品经营活动。使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一些理论知识,还能通过校园商品经营活动,提前“练兵”,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能学习一些诸如商品采购的方法、进货渠道、促销方式等技能,使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但是学校环境毕竟与企业的经营环境有比较大的差别,要使学生能在一个比较逼真的模拟企业环境中经营,就必须融入企业文化。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的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加对企业和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作规范;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巨大作用,从而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自觉地激起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热情和动力;有利于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环境和要求,顺利就业,并增强学生在社会和企业做好生存发展能力。

2 企业文化在校内商品经营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2.1 对商品经营场所进行精心布置,突出企业文化

经营场所除了商品陈列模仿企业柜台陈列和货架陈列外,应通过各种形式突出企业文化。综合运用标语、展板、产品、学生作品等形式宣传企业精神、价值观等。比如,制作著名零售企业的文化展板,把几家比较有代表性的著名零售企业的企业文化以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表现出来,不仅可以美化经营场所,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一些感性认识。

2.2 订做带有文化内涵的工作服,让学生在从事经营活动时穿上

大家都知道,很多企业员工上班都要穿工作服。员工穿工作服,在外面可以宣传公司,在内部可以规范管理。很多服务性行业员工都穿着印有本公司LOGO和字样的服装,走到哪里都是一个流动的广告,便于识别,传递企业文化,标识企业形象。穿工作服还有一种心理暗示作用,那就是现在已经是上班时间,你所有的与工作无关的事情就要放下,在外面所有不愉快也要忘记,你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来,这种心理暗示作用是很重要也很必要。员工的工作服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订做带有企业文化内涵的工作服,比如印有LOGO的红马甲,让学生在从事校园商品经营活动中穿上,一是让学生、老师这些顾客容易识别,也便于管理;二是暗示学生他们在上班,就像在企业上班一样,更有经营者的感觉;三是可以起宣传作用。从而使企业文化在经营中逐步对学生产生影响。

2.3 模拟企业制定校内商品经营的规章制度、操作标准

比如,可以参照某著名零售企业的规章制度,制定校园商品交易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包括收银制度、安全保卫制度、采购管理制度、盘点制度、理货制度、防损制度、促销制度、值班制度、招商制度及营业场所5S管理等。在学生进行校园商品经营活动中,指导老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培训,使学生了解各项规章制度,并按规章制度执行。老师要加强监督,发现学生有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要及时的给予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规章制度进行惩罚。比如,在格子铺经营活动中,安排学生值班,有的学生经常迟到,甚至没到位。对于这样的学生,就应该按值班制度给予惩罚,以此培养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精神。

2.4 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学融入企业文化

企业经营活动篇10

企业文化这三个层次的建构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密切相关,然而文化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必须通过影响作为生产经营行为主体的员工来实现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良性互动,从而不被束之高阁。我们认为,企业文化通过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来实现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互动的路径有两种:一种是柔性路径,即在精神层次上通过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等的认同来实现企业文化内化于心,此路径以精神的自律来实现;另一种是刚性路径,即在制度层面上通过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等的遵守来实现企业文化外践于行,此路径以制度的他律来实现。

一、强调“自律”的柔性路径

企业文化最初源于无意识的文化创造,是企业在创立和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它必须首先在企业内部得到广泛的认同,而后经历有意识的塑造过程。一个成熟的企业文化构建过程必须是逐步渗透到员工内心并得到广泛认同的过程,而后通过无形的文化力量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作为企业灵魂的展现,每个企业文化体系都蕴含着自身特定的企业精神,是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核心囊括企业经营理念、企业道德、企业使命等的价值体系。

企业文化体系,不管是物质层、行为层,还是制度层、精神层,只要得到员工认可并主动遵循便会内化为员工的思想观念并形成一种“自律”的导向作用。它通过员工不断凸显的主体自觉和主动性来实现,在员工行为上变“要”为“我要干”,达到员工对个体行为的自我引导、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规划和自我发展等,从而成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一条重要路径。

这一路径的重点是企业文化必须占领员工的思想高地,通过员工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理念的认可和契合,不断的内化为其思想观念并演变成其主体自觉性,从而以一种“自律”的柔性路径来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

二、强调“他律”的刚性路径

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观念形态的集合,还是企业规章制度、员工行为规范的总和,发挥着制度监督的作用。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更是要求员工务必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一旦违背便会付出相应的代价。企业制度构成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健康运转的有力保障。

作为对员工行为的硬性要求和外在监督力量,制度层企业文化的首要特质便是强制性和规定性,即不管员工内心是否认可都必须共同遵循,从而通过这种强制规定性达到对生产经营行为的“他律”。由此将员工行为置于特定的企业规章制度、个人行为规范等的监督中。在这个层面上,企业文化一方面减少了制度建设所需要付出的昂贵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一路径通过对员工行为的约束性、规范性、程序性和强制性来实现。它使企业规章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准则成为塑造员工行为的强制性力量,强调员工必须遵守或者违背规则后会出现惩罚性后果,是以一种“他律”的刚性路径使企业成员有序地组织起来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三、“刚柔并济”,构建企业文化的两大渠道

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业绩的促进作用已得到大家的公认,然而有形的企业文化建设投入怎样才能获得相应的产出从而不断地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只有深刻理解并疏通企业文化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两大渠道,从“自律”的柔性路径上做到企业文化内化于心,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认同力度;从“他律”的刚性路径上做到企业文化外践于行,加强企业管理中的制度建设,才能实现企业文化入眼、入脑、入心、入行,发挥其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重要作用。

(一)从观念上强化文化认同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束之高阁,必须坚持全员参与,保证员工参与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这就要求在企业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时刻与员工互动,提升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一是在企业文化形成之初广泛征求员工意愿,以在企业内部广泛达成共识;二是在企业文化形成之后,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强化员工对企业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契合和认同感;三是在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动态的企业文化系统衍生机制,强化员工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引导员工在企业文化母文化系统下,衍生出具体多样的子文化体系,不断丰富原有的企业文化系统。

(二)从行为上强化制度约束

企业制度一旦制定便具有普遍约束力,是生活在集体中的个人不得不遵循的行动准则和依据,企业文化发挥其导向作用必然要加强制度建设。企业制度体系一般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各岗位说明、企业组织结构划分及职责、值班考勤制度等岗位性制度;二是指专业性管理制度,如工作流程、管理报表、休假及报销制度等。这些制度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制度建设一方面要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上废旧立新并完善制度体系,确保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另一方面要陟罚臧否、奖惩分明,使制度具有执行力,发挥好其对生产经营行为的强制性、约束性和导向性。

四、结论

企业文化不仅靠其无形的文化力量影响员工行为,还通过强化制度管理约束员工行为。这就要求,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要致力于员工参与的广泛性和主动性,不断强化其对企业文化核心体系的认同,形成对生产经营行为的“自律”,发挥好企业文化影响无形、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致力于企业制度的建设,不断提升企业制度的执行力,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普遍有效的约束力和导向作用,做到对生产经营行为的“他律”,确保企业文化建设掷地有声。

“一年成功靠运气、十年成功靠经营、百年成功靠文化”,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企业文化的竞争。只有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路径,才能有效的避免“企业文化政治化”、“企业文化口号化”、“企业文化文体化”、“企业文化表象化”、“企业文化僵化”等误区,从而发挥企业文化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企业经营活动篇11

药品经营观念是利润=交易客户数×人均客单价×交易频次×毛利率,而企业经营目标,是在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的基础上确定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是企业经营思想的具体化,因此说药品经营观念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目标。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企业经营活动篇12

领导者作为企业的一把手,其性格往往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左右企业的决策,因而领导者性格逐渐成为企业经营活动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因素。国内外学者对于领导者性格及其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影响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Stefan Stern(2009)将现行的领导者分为7种类型,并分别介绍了每种领导类型领导者的性格和这种性格在企业中的表现。宋岩、陈福斌(2000)将领导者的性格分为积极型和消极性性格,通过研究他们认为积极型的性格有利于决策,消极型的性格阻碍决策。边铁(2003)认为人格领导权即领导者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特征,能够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周玉音在分析了参与型领导风格、权力型领导风格、确定型领导风格和不确定型领导风格四种典型的领导风格与管理绩效的之间的关系,揭示领导者的不同领导风格对管理绩效水平的深刻影响。

虽然学者们对于领导者性格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普遍认为领导者的不同性格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有着不一样的影响,有些性格与企业经营活动正相关,有些性格则相反。

1 领导者的性格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表现

1.1 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代表企业在发展中要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是一种企业精神。例如海尔的企业文化之一是真诚到永远。企业的领导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文化时发挥主导作用,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即要注重“上下结合”,也要注意治理层和经理层的示范作用。假如公司的领导者、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素质低、缺少诚信及道德价值观念,则领导层会起到“反示范”作用,这样会导致企业文化停留于文本或形式上,不能使员工形成对企业的信心、认同感,难以形成自豪感。

1.2 对企业经营哲学和管理风格的影响

经营哲学和管理风格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所谓经营哲学和管理风格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在带领团队时所表现出来的作风、行为模式、格调等,这些会受到领导者的性格和偏好的影响。例如海尔的张瑞敏就是一个果断、坚毅并且很强势的人,在海尔张瑞敏是一言九鼎,有很高的权威性;联想的柳传志就是一个在员工心中和蔼、谦卑、稳重的人,他在决策时采用的是会与企业的部长或副总进行沟通的团队式领导风格。受到领导者性格的影响,企业会形成四种不同的管理风格,即指令式管理风格、教练式管理风格、团队式管理风格和授权式管理风格。这四种管理风格是从企业的决策模式角度进行划分的,企业从集权式的决策模式到授权式的决策模式,充分体现了领导者性格上的差异对于企业管理风格的影响。

2 领导者应具备的性格

2.1 沉着稳定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一个领导者在应对各种变化的时候不能沉稳,坦然镇定,则企业难以在多变的环境中长期生存下去,因此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具有沉着稳重的性格。沉着稳重的外在表现是遇事冷静、处事坦然而镇定。领导者可以利用下围棋、练习书法、绘画等活动项目来培养自己的沉稳性格。

2.2 自信而不自恋

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而言,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信的领导者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前进的动力;并且自信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向上、乐观的,使企业的合作伙伴更信赖企业、更愿意与企业进行长久的合作。但是过度自信就变成了自恋,这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自恋会导致领导者头脑发热,盲目决策,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2.3 诚实守信

以诚待人是做人和做企业都要遵守的原则。诚实守信就是讲诚信,其外在表现就是恪守道德、做事务实。企业要做到诚实守信,首先要有一个诚信的领导者,制定以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并且企业的领导者以身作则,严守诚信,这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才会坚守道德底线,不生产假冒伪劣的产品,不违背商业伦理。

当然,企业的领导者并不是只要拥有这些性格就可以了,王利军在《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6种性格》一文中还提到有胆有识、仔细慎密、胸怀大度、敢于担当等,但是本文认为上面三个相对重要。

3 结 语

正是由于领导者性格特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优秀的领导者要从多方面着手,努力发现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要意识到性格特征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领导者,性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在决策、日常行为举止等都是性格的表现。王利军在《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6种性格》一文中提到沉着稳重、有胆有识、仔细慎密、胸怀大度、诚实守信、敢于担当。拥有这些性格的人才能在领导一个团队、应对复杂多变的情况时,能够迅速地决策、解决问题,成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

②企业应该有制衡机制。企业中应该有制衡机制,防止某一个强势的领导者专横独行,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现在的独立董事、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就是对董事长的一种制衡,并且董事会和总经理由不同的人担任也是一种制衡,在一些企业中这种制衡机构的设置只是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就会使企业陷入独裁专横、一人独大的局面,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③加强团队合作。一个人的思维会有局限,考虑问题会不全面,所以团队的力量就显得尤为的重要,利用团队可以集思广益,发挥创造性思维,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实现1+1>2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宋合义,刘阿娜.不同组织文化情景间有效领导者性格差异的研究[J].预测,2004,(5).

企业经营活动篇13

虽然学者们对于领导者性格的分类有着不同的意见,但是普遍认为领导者的不同性格对于企业经营活动有着不一样的影响,有些性格与企业经营活动正相关,有些性格则相反。

1 领导者的性格在企业经营中的具体表现

1.1 对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代表企业在发展中要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是一种企业精神。例如海尔的企业文化之一是真诚到永远。企业的领导者和高级管理人员在制定企业文化时发挥主导作用,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垂范作用,企业文化的建设即要注重“上下结合”,也要注意治理层和经理层的示范作用。假如公司的领导者、董事、监事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道德素质低、缺少诚信及道德价值观念,则领导层会起到“反示范”作用,这样会导致企业文化停留于文本或形式上,不能使员工形成对企业的信心、认同感,难以形成自豪感。

1.2 对企业经营哲学和管理风格的影响

经营哲学和管理风格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有重大影响。所谓经营哲学和管理风格就是企业的领导者在带领团队时所表现出来的作风、行为模式、格调等,这些会受到领导者的性格和偏好的影响。例如海尔的张瑞敏就是一个果断、坚毅并且很强势的人,在海尔张瑞敏是一言九鼎,有很高的权威性;联想的柳传志就是一个在员工心中和蔼、谦卑、稳重的人,他在决策时采用的是会与企业的部长或副总进行沟通的团队式领导风格。受到领导者性格的影响,企业会形成四种不同的管理风格,即指令式管理风格、教练式管理风格、团队式管理风格和授权式管理风格。这四种管理风格是从企业的决策模式角度进行划分的,企业从集权式的决策模式到授权式的决策模式,充分体现了领导者性格上的差异对于企业管理风格的影响。

2 领导者应具备的性格

2.1 沉着稳定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企业面临的各种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一个领导者在应对各种变化的时候不能沉稳,坦然镇定,则企业难以在多变的环境中长期生存下去,因此一个组织的领导者必须具有沉着稳重的性格。沉着稳重的外在表现是遇事冷静、处事坦然而镇定。领导者可以利用下围棋、练习书法、绘画等活动项目来培养自己的沉稳性格。

2.2 自信而不自恋

对于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而言,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信的领导者能够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前进的动力;并且自信表现出来的是积极向上、乐观的,使企业的合作伙伴更信赖企业、更愿意与企业进行长久的合作。但是过度自信就变成了自恋,这将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自恋会导致领导者头脑发热,盲目决策,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

2.3 诚实守信

以诚待人是做人和做企业都要遵守的原则。诚实守信就是讲诚信,其外在表现就是恪守道德、做事务实。企业要做到诚实守信,首先要有一个诚信的领导者,制定以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并且企业的领导者以身作则,严守诚信,这样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才会坚守道德底线,不生产假冒伪劣的产品,不违背商业伦理。

当然,企业的领导者并不是只要拥有这些性格就可以了,王利军在《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具备的6种性格》一文中还提到有胆有识、仔细慎密、胸怀大度、敢于担当等,但是本文认为上面三个相对重要。

3 结 语

正是由于领导者性格特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优秀的领导者要从多方面着手,努力发现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克服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