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主要内容实用13篇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1

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体育运动,特别是结合各种不同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能较全面地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的培养。在学校体育课上,通过有序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要求,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的辩证关系;通过集体活动,养成他们团结互助、遵守纪律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优良品质。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使其胜不骄、败不馁,激励他们力争上游、奋力拼搏。竞赛后的奖惩,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意识到个人的努力程度将影响到集体的荣誉,而集体的荣誉又会影响每个成员的情绪,这有助于培养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参赛首先就要遵守竞赛的规则,否则自己所在的集体将受到惩罚,这有利于培养他们约束自己行为的自觉性。在以后的体育活动中,能够调动出积极参入的思想意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进而影响和渗透到未来的生活。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和重视体育德育中集体主义精神的作用。

三、竞争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的社会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体育活动中可以培养出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指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积极的不甘失败的心理应急反应。它是产生竞争动力的前提。现代化社会生活节奏快、追求质量效益,使生活和工作具有很强的竞争性,所以,竞争意识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这一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有很大的关联。因为竞争是体育运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为体育比赛项目通过竞赛来决定胜负。体育教学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比赛性质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或体育竞赛中发现和认识自我,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因此,激发学生内在的行为动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体育教学中德育效能的具体显现。

四、拼搏进取精神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2

1.2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基本架构

建议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在设计阶段可以设置体育文化素养、专项运动技能以及职业身体训练等3个大模块,其中体育文化素养模块的教育内容主要以提高学生体育知识为重点,帮助学生准确意识到体育运动对个体综合素质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确保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受教育阶段与职业生涯中积极的参加体育锻炼。专项运动技能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于学生所热爱、希望深入了解的体育运动作为教育内容,帮助学生掌握该项体育运动基本训练和基本战术知识,确保学生利用所收获的知识可以更好的参与该项体育运动,这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作用。职业身体训练模块是基于不同专业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求而设置的,以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特殊性作为主要设计依据,力求通过职业身体训练活动来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该模块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选择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身体素质训练、动作技能为主,并将这一部分内容列为高职院校学生受教育阶段必修的体育教育内容体系。

1.3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选择

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在选择中要紧紧围绕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职教育体系来说其在教育内容设置上要突出专业技能的专项培养要求,发展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其中心点,所以建议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在体育教育内容选择上,要以发展学生适应生产劳动必需的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为主,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以具备良好的适应性能和发展潜能。必修职业体育教育内容的设置要以充实和完善职业活动有益的运动技能为主要方向,尤其是一些职业岗位对学生的身体能力有着较高要求,所以该部分体育教育内容设置的核心便是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稳定性,进而提升学生在劳动环境条件下的耐受力和适应能力。例如,可以结合不同职业活动特点来对一般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改造,使学生通过这些改造后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进行实用身体训练,有针对性的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具体职业活动的效果。本文建议必修体育教育内容中要加强职业相似环境的适应性练习,以具体职业实用身体训练手段为主,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生产必要的身体机能能力、运动能力以及环境适应能力。

2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针对性体育教育内容的实现

布卢姆等人将体育教育领域的学习活动概括为认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以及情感学习等3个主要方面,并且其在研究过程中十分强调学习过程中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并且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活动中要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基于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可以将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教育针对性内容,分为认知教育内容、技能教育内容以及锻炼教育内容等,其中认知教育内容和技能教育内容是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设计的主线,锻炼教育内容主要是出于培养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在设计过程中要将差异性培养、个性化提升作为主要起点,彻底打破传统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模式下的局限性,体育教育内容实施过程中要以创设“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实践过程中为最终教育目标,尤其是家庭参与、社会力量参与对成为高职体育教育发展中新的动力。适应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体育教育内容要充分贯彻教学目标,以体育知识模块、运动技能模块,作为高职体育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在教学计划编制过程中要结合一些具体专业需求的特殊性体育教育内容,只有这样才能通过体育教育实践来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对于高职体育教师来说在新的教育内容下,必须要对高职体育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手段进行更新,短时间内可以沿用当前体育教育体系中较为先进的教育模式,但是要将创新出适应改制体育教育内容需求的体育教育模式,作为高职体育教育内容改革后的一个关键内容,体育教师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政策支撑来完成该领域的创新。高职体育教育内容创新实践中可以广泛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体育教育体系的发展经验,取彼之长、补己之短,对于一些民族地区的高职院校来说可以融合传统体育锻炼项目,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体育教育内容的针对性设计并不意味着拷贝与复制,而是将积极推动高职体育教育内容的持续创新。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增强了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学内容的选择性大,由“一纲一本”向“一纲多本”转变,教材质量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注重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这主要归功于参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主体之一——体育教师。

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主体——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方面的特点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他们虽然在教育及体育方面的理论水平不及体育学科专家,但却具有体育学科专家没有的优势:首先,他们与学生接触更广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日常交往行为,最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感受;其次,他们掌握了体育课程实践的第一手资料,而这正是体育学科专家所非常缺乏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体育教师所决定的。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体育教师工作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是课程的具体实施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就必须完全地执行课程专家所编制的方案,而是应该在一定具体的现实条件下,从课程实施的现实情境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课程资源,对有限的课程资源作无限的探索。因为影响体育课程实施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不仅受学生主体需要的制约,而且受学校场地、器材、师资、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就是说,在体育课程方案的实施中,不能也不可能复制或照搬课程方案,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创造过程,他们必须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行为方式、学校条件、学生特点、场地器材、季节、气候等多种因素对体育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适度调整。为了保证体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他们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

(2)开发成果以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为主,开发过程具有动态性和连续性。

与体育学科专家不同的是体育教师开发的主要成果不是体育教材,而是各种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或者说是如何实施体育课程的具体方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三个必须解决的问题:第一,如何根据课程要求选择课程内容;第二,如何使所选择的课程要求适应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第三,如何将课程内容通过体育教学来具体实施,实施的具体目标、程序、步骤、方法、形式是什么等。这就构成了体育课程实施的三个基本环节,即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体育课程内容调适和体育课程内容应用。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续推进,每一步都涉及资源的开发问题,都必须以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作为前提条件和基础。由于体育课程实施的环节是连续不断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每个环节中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也是连续的和动态的,而且每个环节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经验和成果,反过来又为下一轮体育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和参考。只要体育课程实施不结束,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活动就不会终止。

(3)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与专家之间的合作是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方式。

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教师并非独自探索,他们除了要接受体育学科专家的指导并与他们合作外,还要与本校或外校体育教师等人员进行多方面的合作。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本质上是体育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学习,其合作的基本形式包括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座谈会、专题讨论、协作研究课题等。无论采用何种合作方式,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实施的效果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是我们期待的较为理想的模式之一,但是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如专家是否愿意、有无时间参与合作等。

(4)课堂教学既是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主要途径,又是推广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

课堂既是进行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又是推广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体育是在课堂实践中所开发的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都可以通过体育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来检验效果、发现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有些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如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体育教师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实践才能完成,也就是说,没有师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互动与交往,就不可能实现这一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2.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任务

课程资源的开发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找到了一条理想的途径,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就是教师专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开发程度和范围将决定教师专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上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体系和载体,形成了“专家设计课程、教师教课程、学生学课程”的模式。这不仅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手脚,使他们变成了固定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机器”,而且使得最宝贵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经验被白白浪费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将打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程模式,充分释放出体育教师的“能量”,有效地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体育课程开发的“主人”。(1)对体育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体育教材也是如此,虽然它是体育学科专家根据体育课程标准和一定原则编写的,但要进入体育课程成为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还必须经过体育教师的再次和多次开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材的二次加工过程,实际上需要解决以下几个矛盾:第一,使体育教材内容具有适应性,即使体育教材能够适应本学校的条件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第二,使体育教材内容问题化。在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不断探索未知的热情。第三,使体育教材结构化,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各种体育知识和身体练习的基本结构和要素,知道事物之间的关联,并能举一反三。第四,使体育教材内容生活化,尽量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他们的学习起点,使教材回归生活。

(2)积极开发特色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开发成果系统化。

除了体育教材的二次开发以外,体育教师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开发其他各种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特别是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学生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并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各种内容新颖、形式多样、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体育课程内容。另外,体育教师还要将这些开发的内容进行总结,使之系统化,并争取在此基础上编写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3)要重视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

更加关注隐性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是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重要方面。所谓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就是指隐藏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里的那些关于体育情感、体育精神、体育意识以及学生人格(心理、性格、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隐性体育课程内容具有极强的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隐性课程内容也具有隐含性、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体育教师要通过有意识的、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将体育课程内容中隐含的、不确定的课程内容开发出来,呈现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因为学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它们直接源自学生真实的生活,有些内容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学生集体智慧的象征。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将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可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因此,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不仅应是教师发挥创造性的过程,同时还应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学生发挥主体性的过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我们应努力做到与学生的直接经验相结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与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以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更高效地发挥学校体育的功能。

(4)总结与反思体育教学活动。

有些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然而当这些教学内容进入课堂时,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时教师教得力不从心,学生学得也很吃力;有时课堂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学生学无所得,课堂教学如“走马观花”。之所以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成果的系统化和完整性。因此,体育教师除了重视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成果外,还要学会对体育教学活动的自我总结与思考,要善于通过课后教学记录、与他人交流教学心得、自我反思等,从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各种经验。只有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当然,在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体育教师外,还要充分发挥其他主体的作用,如体育学科专家、学生、学校其他课程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人员、学生家长、社区居民,以及其他专业人士如业余体校教练员、运动员等。在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需要尽量“人尽其用”。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4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明显阶级属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属性决定,不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丰富和拓展,其政治教育的核心地位是根深蒂固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本身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对由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主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两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的对比中,即可发现政治教育的不断优化。

1 两本教材总体框架的对比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共有十三章,包括绪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继承与借鉴、范畴、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地位与作用、环境、对象、目标与内容、机制、原则和方法、评估、队伍建设、领导等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同样十三章,包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发展论、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主导论、结构论、主体论、环境论、过程论、方法论、载体论、管理论等内容。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吸收借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基础上,从“原理”上升为“学”并成为反映时代特征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整体架构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比《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更加科学系统,新增了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论、本质论、价值论、主导论、主体论、载体论、管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继承与借鉴”、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第九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由章变为了节;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节下面的一部分,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变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下的部分内容;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没有出现。从篇章体例的变化来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学理性更强,逻辑体系更加周全,而且体现了整个学科的发展态势。

2 两本教材中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没有明确说明政治教育的内容,而是在第九章的第二节中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反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同时,明确说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政治观上的具体展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由此可见,教材中这一部分主要体现政治教育的内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和内容安排则更加明确具体。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论”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第二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其在第一部分即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含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内容体系。同时,明确阐明了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3 两本教材中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分析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关于政治教育内容的对比,可以探寻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在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上的优化,着重体现出以下倾向。

第一,政治教育的内容由零散到系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仅罗列出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分别对三者的概念及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尽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具有一致性,都是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并不意味着政治教育仅有这些基本内容。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性,列出了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内容体系。一方面,将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体系之中,不光明确了政治教育的概念,还梳理了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即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和主导,决定思想、道德、心理教育的性质;另一方面明确提出了政治教育的内容和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除要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之外,还针对现实问题,要求强化党的基本路线教育,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使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系统。

第二,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单向度向双向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仅从社会需要的向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无疑是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但相对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关照。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除从社会需要的层面提出政治教育的内容之外,还从个体价值的维度提出了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比如提出要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公民教育,旨在促进公民的民主法制观念和政治社会化,从而增强国家认同感,树立法律权责意识,更好地履行公民的义务,行使公民的权利,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政治教育的内容由封闭到开放。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的核心部分,必然包括很丰富的内容,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处于动态开放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政治教育的内容相对固定封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则从三个方面提出了政治教育内容结构的优化:一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即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因为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才能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实施;二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即一方面把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教育有机组合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还要完善、拓宽每一子系统的内容体系。如在政治教育这一子系统中,尚需根据社会进步和时展的需要,加强公民教育等内容;三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从政治教育内容来看,必须充实科学发展观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教育。针对当前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打着“人权高于”的幌子而干涉和侵犯别国的行径,要让人们认清新干涉主义的实质,则必须在政治教育中充实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的内容。总之,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断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确保政治教育的内容处于开放发展的过程中。

此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尤其强调要始终坚持政治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不能淡化政治,而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因为,坚持政治教育的主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阶级性所决定的。

4 在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优化中看政治教育的优化

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两本教材的对比中,不难发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基础上,反映了时代的特征,体现出整体发展和创新的态势,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和优化。

第一,由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现代演进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实践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改造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工具价值,忽视了这一工具价值是主体和客体在交往实践中产生,必然导致作为客体的“人”的主体性丧失以及对主客体互动的漠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内涵的发展,要高度重视交往实践以及人的主体性,回归“人”的价值关怀;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观念往往把阶级性片面理解为思想领域的阶级斗争,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强制性、暴力的国家机器划等号。然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上层建筑中与政治的上层建筑不同,其阶级性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建设。故此,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阶级内涵首要的是高扬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主导性和领导权;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教育内涵的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被误读为压服或宣传,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本质,导致对个体素质塑造和行为转化的漠视。应当以教育的理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其指向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和践行。

第二,由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全球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明:全球化逐渐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和文化领域,演变为意识形态和文化话语权的争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发挥维护文化安全的文化建设和管理功能,还要发挥意识形态建设领域中的主导性,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个体进行导向;二是通过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意识和物本意识共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改变传统单一教育模式为公开、公平的竞争和民主参与模式,充分尊重个体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多样化需求,又要培养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坚持价值导向一元性和个体价值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第三,由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涵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相区别的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开放、发展和多样化的观念。开放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生活相融合,从而破除了学校、课堂、书本和地域局限。发展的观念体现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与社会进程协调,从而破除僵化、滞后的模式。多样化的观念体现在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上实现主导性与多样化结合,破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性和模式化;二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坚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选择贴近现实生活和实际的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一的学校主体向社会推进,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育人格局,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社会制度建设体系,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看政治教育的优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和整合教育途径,改单一、单向、经验式的方法为信息化、立体式、双向互动的教育方法,构建立体网状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5

一、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界定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场地器材设备等具体情况为改革依据。新体育与健康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写法上加大了弹性,增加了空间,这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这个核心问题上的一大突破。因此,我校高中把教学内容的改革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以开放性为核心,以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为重点。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根据新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出发,主要依据于体育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在新课程标准展开的过程中拓展的。它认定自己是对传统的封闭性体育教学内容的“扬弃”,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创新”为宗旨,以指向个体为主要特征,以人的主体性的发挥为前提,最大特点就在于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立自主地位,让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充分发扬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可以使每一个学生超越自我、超越昨天、达到各自期望以及可能达到的发展目标。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以统一性、趣味性、可自主性和多元性为主要特点,其基本特征为:

1.统一性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以传授“三基”和发展智力两项任务的同时实现为出发点。着眼于通过“三基”的传授发展学生的智力,又通过智力的发展再传授更高水平的“三基”。这种统一性体现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内容中,如在足球“三人的局部进攻战术”教学中一个队员利用自己跑向空当牵制一个防守队员,其他两个进攻队员利用传切战胜另一个防守队员;或三个队员通过传球进行一次间接二过一或连续两次二过一的配合以战胜两个防守队员等多种三人配合进攻的练习,通过启动自己的思维,共同进行分析、综合和比较,自我探索确定传球路线、方式。这种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不仅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开扩了学生思维的广泛性。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积极而有效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并引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2.趣味性

运动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既能与学生的原有体育运动经验相联系,不是完全陌生的;又能给学生某种新奇感,他们会去探寻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以满足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还能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富于变化,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良好情绪,调动起学生共同参与的热情。

3.多元性

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教学结论是多元的,不再过分追求唯一的实施方式,没有固定的结果。

学生的思维会出现新颖、多元的成分,允许学生以自己的思维习惯解决体育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的,也可能是比较一致。因此,开放性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注重启发、诱导、创造、探索、合作,强调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二、体育教学内容拓展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拓展的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要能创设一种开放性的问题情景并具有较强的刺激因素,所涉及的练习策略要具有多样性和较高的方法论价值。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体育知识技能,自主练习。

2.针对性原则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拓展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体育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要为不同年级、不同经验背景、不同体育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层次,为具有不同体育潜能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体育学习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可能成功。

三、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的维度

1.开放性基础理论知识

体育与保健的基础知识、各项实践教材内容的源与流和简要的技术原理等内容是高中生应具有的体育与健康的文化素养。开放性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一般以呈现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以批判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推理为主要特征,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对学校内外获得的体育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这些知识和经验的可靠性和合理性,从而为未来体育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开放性教学比赛

教学比赛作为一项按规定的人数和充分发挥已经掌握的体育技术、技能进行相互竞争以决定胜负的教学内容,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技战术的开放性在传统教学中体现的最为突出,这并不是人为的,是本身固有的,换句话说你不开放也得开放。我们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拓展过程中,注重对教学比赛技战术的引导、启发和合作探索,鼓励学生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经验来出奇制胜;注重对教学比赛规则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制定比赛规则。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6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体育课程与教学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遭遇过挫折,给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本文对新中国体育课程大纲和标准(包括小学7个、中学10个、大学5个)中有关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进行回顾,寻找问题,并提出建议。

1 概况

1.1 小学体育课程内容

1956年颁布的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体操、游戏,这些内容均为必修内容。

1961年颁发的小学体育教材规定的教材内容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包括球类)、基本知识(3―6年级),这些教学内容均为必修内容。

1978年颁发的全日制学校小学体育教学大纲把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包括体育基本知识;走和跑、跳跃、投掷;队列和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低单杠;游戏;武术(3~5年级)。选用教材是在完成基本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包括小篮球、小排球、小足球、乒乓球、游泳、民间体育(乡土教材)、室内游戏。一、二、三年级的基本教材占84%,选用教材占16%;四、五年级的基本教材占80%,选用教材占20%。

1987年颁布的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基本教材包括体育常识、基本动作(1~2年级)、游戏、唱游(1~2年级)、田径(3~6年级)、基本体操(3~6年级)、技巧与器械体操(3~6年级)、韵律活动(3~6年级)、武术(3~6年级)、小球类(4~6年级),约占70%。选用教材由各地区结合实际情况,自行选编,占30%左右。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基本部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70%-80%,包括:体育、卫生保健基础常识,基本运动(1~2年级),游戏,韵律活动和舞蹈,田径(3~6年级,以下基本部分内容同),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选用部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20%-30%,教师可在完成基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大纲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从客观实际出发,把选用部分的授课时间用于基本部分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提高,或补充本地区、本民族、本学校传统体育项目,或增加儿童感兴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其它内容等。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选修又分为“限选”和“任选”两种。必修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运动(1~2年级)、游戏、田径(3~6年级)、体操(3~6年级)、武术(3~6年级);限选内容包括球类、韵律活动或舞蹈、游泳;任选内容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与拓展、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1~2年级的必修内容占70%,选修内容占30%;3-6年级的必修内容占60%,选修内容占40%。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未曾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但有一段话具有指导意义:“按照三级课程管理的要求,本《标准》规定了各学习领域、各水平的学习目标,同时确定了依据学习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地、各校和教师在制订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时,可以依据课程的学习目标,从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用适当的教学内容……”因此,小学教学内容仍然是由教育者选定的。

综上所述,新中国成立至前,我国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均是大纲统一规定的“基本教材”,学校、教师、学生均没有选择教学内容的权利。后,小学体育大纲出现了选用教材,从1978年大纲规定的16%-20%增长到1992年大纲规定的20%~30%,然而,“选用教材”不是由学生自选的,而是供教师选用的。2001年出台的新课程标准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下放到了地方、学校与教师,然而,学生仍然没有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1.2 中学体育课程内容

1956年颁布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是全国中学必须贯彻执行的教材,包括体操、田径、游泳。补充教材是为了适应地区不同、各地中学体育教育发展不平衡或其他条件不同而编订的,包括体操、田径、游戏、游泳、速度滑冰、滑雪。

1961年颁布的中学体育教材分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是主要教材,包括体操、田径、武术、游戏、体育基本知识,约占总课时的80%。选用教材约占总课时的20%,包括体操、田径、武术、球类,各校可以根据具体条件灵活地选用其中某些教材。

1978年颁布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教材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部分。初中的基本教材占80%,选用教材占20%;高中的基本教材占70%,选用教材占30%。基本教材简单易学,是一般学校都能完成的,包括体育基本知识,跑、跳跃、投掷,队列、基本体操、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球类,武术。选用教材是在完成基本教材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灵活选用的,包括技巧、支撑跳跃、单杠、双杠、排球、足球、乒乓球、手球、游戏、游泳、速度滑冰、民间体育(乡土教材)、武术。

1987年颁布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将教材内容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基本教材包括体育基础知识、田径、基本体操、技巧与器械体操、球类、武术、舞蹈与韵律体操,其教学课时比重,初中最低占60%,高中最低占50%。选用教材包括游戏、各项基本教材的补充与延伸、其它(包括自选地域性、民族、民间教材),大纲要求因地、因校,从实际出发灵活选用,其教学课时比重,初中最多不超过40%,高中最多不超过50%。

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分为基本部分和选用部分。基本部分包括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田径、体操、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民族传统体育,占整个教学课时的70%。选用部分包括游泳、滑冰、各项基本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地区性民族民间教学内容、其它,大纲要求学校能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其课时比重占30%。

1996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学科类课程内容分为必选内容(体育、保健基本理论部分,田径,体操,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限选内容(韵律体操和舞蹈、足球、篮球、排

球、游泳)和任选内容3部分。必选内容是全体学生必须全部修习的内容,占55%。限选内容是学校根据本校需要和可能,从大纲规定的限选项目中为学生选定修习的内容,占25%。任选内容是学校可以自行选定的内容,占20%。

2000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必修、选修(含限制性选修和任意选修)两大类,两者各占50%。必修内容包括基础知识、田径、体操、武术;限选内容包括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游泳;任选内容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与拓宽、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大纲只对必修教学内容提出各项目的参考授课时数比重,关于选修内容的授课课时比重,大纲要求学校从整体考虑,自行调节。

2000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选修内容又分为限制性选修(简称“限选”)和任意性选修(简称“任选”)两种。必修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田径、体操、武术、发展身体素质练习;限选内容包括球类、韵律体操和舞蹈、游泳;任选内容包括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现代科学的健身方法、新兴体育项目、必修内容的提高与拓宽、由学校置换的其他内容。必修部分授课课时约占40%,选修部分约占60%。选修内容有较大的灵活性,应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选用。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年级)及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在7-9年级,学校可以按照内容标准中水平4的规定,根据学校各方面的条件和多数学生的兴趣,在每一类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等)中选择若干动作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在高中学段,学生可以根据学校确定的内容范围,选择一两个项目作为学习的内容。”

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有了新的变化。学习内容包括7个系列:球类系列、体操类系列、田径类系列、水上或冰雪类系列、民族民间体育类系列、新兴运动类系列、健康教育系列。每个系列包含若干模块,一个模块由某一运动项目中相对完整的若干内容组成。一个模块一般为18学时,完成一个模块的学习,且成绩合格即可获得1个学分。高中3年中,学生修满11个学分方可达到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毕业要求。在这11个学分中,健康教育专题必修1学分,田径类项目必修1学分,其它学分均可通过学习自选内容(包括田径在内的体育运动项目)获得。

根据以上分析,建国后,我国中学体育课程文本一开始就安排了补充教材或选用教材,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选用教材的比重越来越大,从1961年的20%增长到了2000年的50%~60%。然而,选用教材是供学校或教师选择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

2001年颁布的新《标准》没有规定教材内容框架,将教学内容的选择权下放了。初中的体育课程内容由学校或教师选择,学生没有选择权。在高中阶段,学生可根据校方提供的课程内容(项目)自行选择,学生有了确定学习内容(项目)的自。

2003年颁发的高中新课标,增加了两个系列的必学内容,其比重占整个教学内容的2/11,其它内容则为自主选学内容(包括田径类项目)。

1.3 大学体育课程内容

1956年高教部颁布的《一般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内容分为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基本教材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实践部分以田径和体操项目为主。补充教材有举重、滑冰和游泳等项目。

1961年高教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材纲要》所规定的教材内容分为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占65%,主要以田径、体操、武术为主。选用教材占35%,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从其它各类运动项目(如球类、游泳、滑冰等)中自行选用教材。

197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中的教材内容包括基本教材和选用教材两部分。基本教材占80%,其中理论占5.7%,田径24.3%、体操17.1%、球类12.9%、武术5.7%、游泳11.4%、考试2.9%。选用教材课时占20%,由各校按照规定课时数,自行安排。

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体育必修课作了明确规定:一年级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自此,“三自主模式”风起云涌,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选择内容(项目)上课。

根据以上回顾,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在1992年之前均是由专家或教育者确定的,学生没有选择学习内容(项目)的权利;1992至2002年,有一学年的内容由教育者确定,有一学年的学习内容(项目)由学生自己确定;2002年以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项目)由学生自行选择。

2 反思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项目)在20世纪学生是没有选择余地的(文本中的选用教材是供教师选择的),只是到了21世纪初,高中学生才有了选择学习项目的自,但小学、初中学生仍然没有选择学习内容(运动项目)的权利。从高中体育新课程的总体内容来看,教育者配给的实践内容(1学分的田径类项目)显得不够充分。

20世纪90年代前高校学生也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文本中的选用教材是供教师选择的),到了1992年才可以在完成教育者配给项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由学生自主选择项目进行学习,但教育者配给的项目与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被划分在两个阶段分别学习。2002年,“三自主”写入纲要,普通高校体育课实行的是“选项教学”。

新中国体育课程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基本教材、选用教材、自选内容等,并且从总体看,选用教材、自选内容比例呈增加趋势,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具有历史合理性。

然而,新中国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存有明显的不足,集中表现在经过教师选择而配给学生学习的“他选内容”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自选内容”之间比例失衡,以及他选内容与自选内容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

自选内容有利于学生情意、个性、特长的培养,而他选内容则有利于学生的基础发展与多领域发展,不管在何学制阶段,都不应该取其一而舍其二(当然,在不同的学制阶段应有所侧重),只有将两者有机地整合、融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重点地发展。

3 对策

“自选内容”(学生自主选择的项目,简称为“选项”)与“他选内容”(经教育者选择而配给学生学习的项目,简称为“配项”)是体育教育教学内容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纵观个体接受体育的全过程,起初应该更加重视他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应该越来越重视自选内容。下面两种模式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设计的,是解决不同学制阶段“自选”与“他选”矛盾的有效途径。

1)“选项主修,配项辅修”模式。

“选项主修,配项辅修”模式:首先,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将其选定的项目(选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贯串于某一阶段(一学期或一学年乃至更长)体育实践课的始终;其次,从课程目标的全面达成出发,由教师根据选项教学完成目标的实际情况,选择适量合适的运动项目、技术动作或身体素质练习(配项)作为选项学习的补充,并与选项一起共存于每一次实践课之中(因特殊原因不能在课中融合的,可在课间或单元间融合)。

“选项主修,配项辅修”模式适合于高中阶段,大学阶段亦适用,所看重的是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的发展,同时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7

体育教学内容是那些以体育教育为目的,依据体育教学目标以身体练习、运动技能学习和教学比赛等为形式,经过组织加工后的,可以在教学环境下进行的内容总称[1]。体育教学内容是中学体育课程的核心载体,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之前,中学体育教学内容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统一制定,并出版发放材。受竞技运动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教学比较偏向于选择竞技运动项目作为教学内容,这些项目通常在技术上要求较高,规则较为严谨,对于从小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长大的中学生来说要求太高,学校体育竞技化,造成大多数学生“望而兴叹”,体育学习兴趣全无。按照课程专家的观点,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技能教学,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现有水平,某些竞技运动项目必须经过“改良”才能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场地设施不够的学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应主动开发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研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分析衡阳县第六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成绩和问题,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力求为衡阳县六中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为提高学生体育课堂学习兴趣尽一份绵薄之力。

2.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选取衡阳县第六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作为研究对象,在衡阳县第六中学进行为期一周的实地考察后设计相关问卷,对衡阳县第六中学发放300份问卷,回收261份,回收率为87%,其中有效252份,有效率为84%。并与衡阳县第六中学的多名体育教师、学校领导和教育局相关领导和其他学校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和案例分析。

3.衡阳县第六中学教学内容改革分析

3.1教学观念尚未完全转变

体育教学内容改革首先是要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虽然现在有些教师也开始接受体育教学改革,但是并没有真正理解改革的教学理念,头脑中存在的教学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无法转变,所以很容易追寻教学形式的转变而没有真正从教学内容上改变。通过和老师的谈话了解,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三中心”教育思想影响,衡阳县第六中学的教师大部分(以老教师为代表)还是抱有“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小部分年轻教师觉得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改革的开始阶段,体育老师对改革抱有双重心态,对年轻的老师是一种挑战,对资格老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打击,如果在思想上不能摈弃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则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既满足学生的需求又应付应试教育,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在这种两难的境况下,教师最终容易向应试教育所妥协,只片面注重学生技能的掌握,成绩的提高,造成教学内容改革效果不佳的局面。

3.2教学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的教学目标之争主要集中在“体质”与“技能”之争,到底只是为了让学生短暂地习得技能,还是长期关注学生体质?体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对体育有基本认识,了解健身的意义,树立“终身体育”理念,让学生掌握锻炼的知识和方法,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其中体育知识和技能只是“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和发展的一个步骤,所以体育教师必须改变原来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让学生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但是鉴于我国现有的应试教育制度,衡阳县第六中学的体育目标主要是应付体育会考和高考,体育课的内容主要是围绕跑步、拉伸韧带、抛实心球等考试项目开展,导致该校体育教师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的局面。

3.3开发体育教学内容手段较为单一

体育教学内容的主要素材就是运动项目,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开发与利用就是体育教师备课的重点、难点。衡阳县第六中学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3.3.1引进新的体育教学内容

在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的体育教学教材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统一制定,并出版发放材。统一的教材没有考虑到地区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致使部分学校由于场地、器材和学生个体因素,部分项目无法开展,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高。经实地观察后发现衡阳县六中体育教师针对这一情况,引进了少数趣味性较强的包括韵律操、轮滑等项目在内的新兴项目,受到学生的普遍喜爱。

3.3.2根据实际情况改造现有项目

第八次体育课程改革之前,衡阳县第六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是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以田径、体操和少量的球类项目为代表。改革后,教师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要求,对这些基础课程进行了“改良”,对一些运动技术和竞赛规则进行简化,让其更适应中学生。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对篮球进行了花式改编,适合初中学生练习,并且把篮球技术包含其中,深得学生喜爱,篮球课不再是单调的投篮,传球改成了篮球操,并在每节课上举行三人或者五人制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掌握技术动作,并了解篮球比赛的规则。在短跑运动中,原有的教学方式都是计时跑,学生积极性不高,跑出的成绩不尽如人意,选择摸线往返跑,让学生组成小队,接力完成,既能锻炼学生的短跑和反应能力,又让他们知道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更提高他们对短跑这项运动的积极性。

3.4教学方法优化效果较好

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的和任务服务的,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能够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术,但是以前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手把手地传授技能为主,明显效果不是很好。“领会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新式教学方法的引入,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让他们体验到团队合作的效能,体验运动的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表1展示出的是衡阳县第六中学在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前后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变化,观察后可以得知在改革后对体育课兴趣较高的学生增加了81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数量由原来的69人减少到了15人,由此可以得知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让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大大提高,改革效果较好。

3.5教学评价仍然注重终结性评价

好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可以检验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目的,同时能起到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和树立自信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体育教师应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检测自己的能力,从而起到反思和调控的作用。教学评价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为辅的手段评价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但是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衡阳县第六中的教学评价主要还是采取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导致有些学生尽管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却难以获得较好成绩,而有些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则因为考试很容易而在课堂学习时比较懒散。

3.6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满意度不高

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他们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满意度高低决定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成败。问卷调查后得知现在衡阳县第六中学仅有47%的学生对现在改革后的体育教学感到满意或较满意,虽然他们觉得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后,兴趣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内容开发手段的单一性和教学评价的唯一性使得他们觉得衡阳县第六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有待进一步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了解,可以得出现在衡阳县第六中学在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教学内容的意识有所强化,选择了教学方法优化效果较好;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传统体育教学概念根深蒂固,教师教学观念尚未完全转变,教学目标定位不准,开发体育教学内容手段较为单一,教学评价仍然注重终结性评价。

4.2建议

针对衡阳县第六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研究建议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首先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加大宣传力度,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和讲座,让他们的教学观念彻底转变;其次,体育组和教师应定期召开研讨会,重新定位体育教学目标,修改教学大纲,并委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等项目,引进新的教学内容和先进的教学方法;再次,争取学校相关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在教学内容改革时应该多鼓励教师发散思维,大胆创新,多为老师和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生活工作中给予体育教师更多关注和帮助,学校能够满足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器材的需求,采买一些新的体育器材和相关书籍;最后,体育成绩考核应更注重过程性评价,从教育角度出发,不仅以一次期末考试的成绩为最终评价,而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度及课堂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得到激励,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毛振钢,编著.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与新体育运动项目[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艳,李春生.对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考[J].体育学刊,1997(3):52-54.

[3]谷孝永.浅谈初中体育教学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8):48-48.

[4]胡英青.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林杰.对山西乡镇中学业体育教学改革内容的思考[J].陕西教育,2013(01):12-12.

[6]吴昊.浅谈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整合[J].中国学校体育,2004(02):12-12.

[7]陈超,王新明.迁徙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108-110.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8

1.体育教学内容的概念。

体育教学内容是指学生应掌握的课程标准中,所明示的人的有关体育方面的教养财富、教育财富和发展财富,它不仅包括教材的内容,还包括学习的引导、动作、方法和教育的方法论提示、价值判断、规范等。教学内容是作用于学生的有效因素,体育教学中,教师掌握具有体育文化价值的内容,诸如体育知识、技能及良好的情感态度等。

2.体育教学内容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1)是实现课程价值、体现课程理念和性质,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需要;

(2)是实施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时俱进、与世界教育潮流同步的需要;

(3)是发挥地方教育、教师优质资源,创新、发展体育教育的需要。

二、对实施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感受

1.体育教学内容要为学生而选择。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学生非常喜欢自由活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渴望自由,渴望摆脱束缚,这里的“束缚”当然主要是指我们以前安排的教学内容不符合他们的“口味”。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可以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比喻成裁缝与模特的关系,教师作为“裁缝”要考虑到“面料、款式、裁剪、缝纫”等多方面,这样才能有助于模特(学生)更好地发挥潜能,展示自我。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一定要对学生有一个清楚客观的认识,选择任何一“款”教学内容都应为学生“量体裁衣”,为学生设计裁制。

2.体育教学内容要源于生活。

体育原本就源于生活,生活实际是体育教学不竭的源泉,随着我们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的不断变化,各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断涌现,只要我们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能创新出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内容,丰富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3.体育教学内容要科学系统地安排。

在教学内容上要体现“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快乐体育”的指导思想,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锻炼意识、全民健身意识、与人交往合作意识等方面,并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体现课标理念,实现科学化、系统化的体育教学。

三、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做法

1.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延用、改造、变化,使动作方法多样化。

课程改革并不是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传统教学内容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几代人实践总结出的结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还要以传统的教材为框架,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取舍、优化、组合,改变过去那种纯粹为了学习某项技术动作或提高某项身体素质而教学的教学思想。

2.对现有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使学练内容生活化。

延伸和拓展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指使学生从单一的技能、技巧学习向提高综合运动能力和实际生活所需要能力方向发展。如:投掷内容从单一的右上手投延伸到左上手投,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所应用的一些方法:单手下投、飘投、抛投,双手向前、向后、向上抛投等。

3.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的联想、创造,使创新教育具体化。

体育学科以“技艺性”为主,技艺思维以求异思维为主联想动作变化,创编新的方法。如跳高中直线助跑、斜线助跑、弧线助跑;跨越式、剪式、俯卧式、背越式;联想动物形态模仿其典型特征,如从羚羊跑的动作联想到跑的方法;联想生活实际模拟实效动作,如跌倒后的滚动;联想相关知识,迁移、运用、体验,如掷纸飞机等。在利用现有教材内容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联想,扩大教学效益,发展扩散性求异思维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学生自己见过或超越现有能力的动作方法,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四、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几点建议

1.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小学体育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练习手段,以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具有鲜明的基础性。新课标提倡淡化技术教学,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若不掌握最基本运动技能,不具备基本的跑、跳、投能力和身体素质,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吃力,对体育课便会失去信心、失去兴趣,日后就不可能在体育学习、锻炼中挑战新的运动项目,因为无论什么类型的运动都要以一定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作保障,因此,教学内容虽可千变万化,但始终要注意其选择的基础性。

2.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体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反映了学生主体的呼唤和需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性差异,尽量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达成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不能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应提出的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让学生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平等受益。

3.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运动兴趣,确保每一个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学主体是学生,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喜好,要精选既受学生喜爱,又对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有较大价值,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有专长,并能加以运用。可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等条件,确定一些教学内容范围,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学生自己喜欢了就会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学习,从而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发展个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4.正确理解和处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材是有别于教学内容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教材的上位概念。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要加以选择,教师有权利并也有义务进行安排,把教学内容由过去的死性变活性,进行合理科学的选择,把握好继承与发扬、创新与升华的关系。发扬是建立在继承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升华是在原有创新内容基础上进行提高,这样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比较牢固。

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完成课程目标服务的,选择教学内容要更多地研究它的功能和价值,既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也能改善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有效地将自己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教”的轨道上来,使体育课程真正成为学校教育“育人”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体育教育的理想目标――既育体又育人。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9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收集法,通过图书馆的书籍和网络检索库查阅并收集与高校体育教学有关的研究文献和资料,文献资料的查阅和收集可以根据研究进展和需要再去进一步完善。(2)现实调查访问法,在每年天津市的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总结的年会上,对各个高校体育教学相关人员进行访问,也可以走进现实,对体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很高造诣的教师和专家进行走访,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来掌握当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主要包括问卷发放对象、调查对象和问卷回收这三个方面。问卷发放的主要对象为天津市内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教学专家、高校中的一线体育教学教师和天津市高校中的学生;试卷设置的调查对象为以上列出的12所高校中的体育教学现状;数据的收集要客观现实,就要做好有效问卷的回收,然后通过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4)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需要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方式为聘请与本文研究内容有关的专家,采用逻辑分析检验法对问卷进行综合的评定,以确保问卷的真实性和信息的客观性。表1和表2分别表明了本次问卷发放的对象和问卷的可信度。(5)通过回收的问卷,采集信息,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结果

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关于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关系的一种体现,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对高校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经过对天津市12所高校体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和数理统计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体育教学在实际中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学思想较多,很难达到统一,多种教学思想并存的现象较为严重。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经过改革和发展后,其中“健康第一”的终身体育思想逐渐成为教学指导思想的主体,“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符合现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明确体现出了体育为素质教育服务的教学理念。问卷信息表现出了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当下,天津市的各高校大都将健康第一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体思想,已经将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作为了体育教学的主要思想和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旨在追求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提高,而新的教学指导思想强调将教学重点转移到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有助于体现体育教学的优势,将体育教学与学生的未来结合起来,从而真正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功能,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新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体育教学科学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思想途径。

3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探索

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取决于体育教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体育教学内容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和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长久以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在内容设置上,大都以竞技性的体育项目为主,比如长跑、跳高跳远、投掷项目和球类项目等,而忽视带有健身性和娱乐性的体育项目的普及。竞技性强的体育项目有着整套规范的规则体系和技术要求,这些规则较为系统和严格,其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这些体育项目对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使教学较为严格而缺乏趣味性,学生因为教学内容的枯燥和体育项目较高的要求,很容易对体育教学产生厌烦和畏惧心理,从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传统的教学内容很容易偏离体育教学的本质,只注重追求专业技能的教学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学思想很容易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

3.1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现状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在“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天津市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改革,其课程内容的设置也逐渐趋于科学与合理。在具体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始终将教学目标作为指导,去除了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内容,减少了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的设置。从6所高校的教学内容分析来看,较为单一的体育项目大都被取消,以往体育教学内容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也被选修体育而代替,以往以教师为主体,学会收获甚微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当下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有效地结合了学生的兴趣,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对身体活动能力和基础理论课时的比重作出了严格的规定,每个选修课都旨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体育活动的能力。比如大量带有传统型和民族性的体育项目以及现代体育项目的设置,极大地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满足了学生的不同爱好和需求,这些带有浓厚的趣味性的体育教学项目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为高校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了保障,也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传统摔跤、太极拳、传统武术等民族项目,还有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和大众健身交际舞等现代项目,这些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极大地丰富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3.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仍然是以篮球、足球以及乒乓球等竞技性项目为主,但许多带有民族性的和现代性的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被引入课堂,攀岩和野外生存等现代项目得到了学生极大的认可,高校学生对这些新兴项目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从这些体育项目表现出来的效果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应在球类等主体项目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带有民族性的和现代性的体育项目,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充分做好市场调研,聆听学生的心声,重视学生的建议,加大广受学生欢迎的体育项目的设立,这是未来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发展的重要方向。

4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探索

4.1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现状

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时间和范围内,教师和学生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的标准和程度称之为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制定的参考和依据,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终点,决定着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方向。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提出了体育教学的三大目标,主要表现在:(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2)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3)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体育道德观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体育教学观念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学生的身心有着多元化的需求,因此,体育教学目标也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变化,由此可见,以往制定的教学目标有着一定的不足,显得较为滞后。进入新世纪后,体育教学经过了新一轮的改革,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及社会适应”等五大方面的基本目标,这五大目标明确体现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以上对天津市12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研究表明,各大高校体育教学的领导均将这五大目标作为了新时期体育教学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各大高校也将教学目标的改革作为了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但从教学的具体效果来看,并没有完全实现所定的目标,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及社会适应这五大目标中,许多师生均将运动技能作为了体育教学的第一目标,而忽视了心理健康目标的实现,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结构模式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所造成的。由此可见,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在高校里还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在高校里并没有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4.2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目标的发展方向

当下的体育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运动技能教学,而是要追求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运动技能目标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发生着变化,素质教育追求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只有其它目标得以实现,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注重课程的创新,使师生认清各项目标之间的影响关系,将运动技能的培养作为基础,从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着手,实现塑造学生品格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中,应根据新时期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结合竞技性、趣味性、民族性、科学性以及可接受性等项目特点,构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体系,依靠改变师生对教学的认知,达到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

5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和效果目标的相互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课程内容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理念和思想,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教学的效果目标始终占据着最为重要的地位,教学内容的设置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而反过来讲,如果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与体育教学目标的理念相违背,这时的教学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合理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才会得以优化,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就不会出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教学目标又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指明了方向。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10

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手段。体育教学目标是国家制定的对学校培养的学生达到效果的科学表述,在日常的学校体育教学过程和内容选择都要围绕它进行。内容的选择的首要目标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首先要考虑教师所选的内容能够完成教学目标。

(二)体育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在教学目标指引下选择教学内容时还要考虑到内容的科学性。由于现在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日益提高,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必须要考虑到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社会适应性规律等因素,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所教学生的特点。

(三)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随着教师对教学内容选择的自主性不断提高,教学内容选择的多元化日益明显,在教师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时内容的有效性成为教学内容选择的考虑因素。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必须能够有效的完成体育教学目标,在完成基础的教学目标时还有有效的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

(四)学生和社会的实际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为社会更好的服务。现今的教学思想已从以教师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所以的教学活动开始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到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特点。在考虑学生的实际同时也要考虑的社会实际情况,学生不仅是学生更是一个社会的人,在选择培养学生的教学内容时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观等因素。

三、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发展趋势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向不同学段逐级分化

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生理特征、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不同,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在本学段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的到学生的这些特。由于学生的各个学段的特点都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也需随之变化。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从规定性向选择性转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娱乐性和不同学校、不同地方的不同,所以教学内容不适合都一样,而不论各个地方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而且随着教育重点的转化,为了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时学生所需的课程内容不尽相同,逐渐趋向于个性化,所以在教学内容选择时教学内容选择的空间性加大,教学内容趋向选择性,高中以后的课程内容便注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

(三)教学内容从体育教师价值主体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

在以前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育文件还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有利于体育教师教学过程的开展,而忽视了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在教学中注重教师主体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随着学生价值主体在教学中逐渐得到了重视,在以后的教学内容选择时将逐渐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

(四)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终身体育发展目标的要求

随着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提高,作为体育中最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对社会的人是否能够有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着决定性作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取决于在学生时代是否在学校体育中获得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所以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时要考虑到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选择一些具有健身性、文化传递性、娱乐性和具有时代性内容,在教学内容能够教会学生作为终身体育锻炼的健身运动手段。

(五)教学内容的选择注重吸收新兴、娱乐和民族传统项目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11

1.教学内容滞后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长期以来缺乏创新,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适时创新,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中学体育内容与大学体育内容缺乏衔接,二者在学习内容方面存在相同之处,导致大学体育教学成为中学体育教学的复制品。

2.师生定位颠倒

目前素质教育在不断深化,然而高校体育教学惯性仍然严重,尤为突出的是师生角色定位颠倒,教师占据体育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缺失,使学生体育学习缺乏主动意识,学习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终身体育学习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消极应对体育学习。

3.教学形式封闭

现代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开放性,开放性成为衡量课程教学效能的一个重要指数。高校体育教学形式陈旧,仍然以封闭式教学为主,高校体育拓展性教学不够。尽管部分高校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如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但是缺乏教研意识,使不少探索流于形式,止于尝试,很多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得到有效推进,就夭折在萌芽中。

4.专业特色不明

高校w育教学要教出成效,必须要有自身特色,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专业特色不明显,许多高校体育教学循规蹈矩,似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缺乏自身特色。高校体育教学专业特色的弱化,使高校体育教学陷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不仅难以适应时展需要,更使高校体育教学丧失了活力,难以发挥体育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价值。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

1.结合时展,优化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结合时展,优化教学内容,使体育教学融入时代体育元素,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散发魅力。那么教学内容要结合时展,主要有两种主流方向:一是结合时代主流运动项目。不同时代,人们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不同,高校体育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融合时代主流体育运动项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结合大型体育比赛项目。随着人们体育需求的不断提高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多元化发展,大型体育运动比赛越来越多,并对人们产生了深远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必然会渗透到大型体育运动的比赛项目中,使教学内容具有更多的时代内涵。

2.突出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也是教育存在的价值所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舞台,也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重要场所,高校体育教学要突出生本理念,构建生本课堂,才能适应时展要求。首先,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中心的转移。当前高校体育教学设计主要是以教定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决定学生的学习行为。随着生本意识的强化,体育教学将向以学定教转变,教师将立足于学生体育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其次,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随着学生主体地位的夯实,学生将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3.重视拓展延伸,形式丰富多元

高校体育教学功在课内,力在课外。随着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日益清晰,有限的教学内容必然难以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元化需求,这就需要高校体育实现有效地拓展延伸,强化学生的体育学习体验。高校体育学习拓展延伸的主要方向包括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体育赛事等。

4.彰显教学个性,打造特色专业

个性化教学是彰显体育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随着高校的精致化发展,个性化教学也必将成为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首先,高校将根据自身体育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打造特色体育项目,以体育品牌项目彰显高校体育教学品味,强化影响力。其次,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标兵。高校体育教学要展现个性化,必须借助教研推动教学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思想等,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引领者,这样才能突出行业影响力。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只有加快改革步伐,洞察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不断加强实践探索与尝试,才能抢占发展先机,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与渗透力。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12

(一)德育基本内容的界定

由于对德育内涵理解的不同,对于德育基本内容的界定,目前学术界存在不同的阐述。概而言之:主要有狭义(小德育)和广义(大德育)之分。狭义的德育与道德教育同义,认为德育就是对德育对象进行有关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广义的德育,其内容范围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1990年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词典―教育学》卷的释义为:“德育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当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比较认同广义的德育内容界定,即德育主要应该包含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四个方面。

思想教育是要解决德育对象主观客观相符合的问题,主要包含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教育两个方面。其中,世界观教育就是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和引导人,“而方法论教育就是在世界观教育的基础上让教育对象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和自身,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从而形成科学的思想意识。”政治教育主要是要解决德育对象对国家、阶级、社会制度等重大政治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其中政治信念教育是核心,政治情感教育是目标。道德教育是对德育对象进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主要包括道德观念、道德判断、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德育对象心理素质的教育,内容就是对德育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使德育对象具备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

(二)德育内容体系结构

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构成了当前德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在其实施过程中德育对象和教育重点的差异,可以将德育结构体系规划为不同的类型,即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道德主导型和心理主导型。每一种结构类型都有各自相应的核心内容,并通过这一核心内容来支配、带动和影响其他教育内容。可以说这四种结构类型,体现了德育实施过程中内容上的差异性和倾向性。一般来说合适的类型模式是由德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来决定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德育过程中要注重针对性,避免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

二、德育内容结构体系优化的标准

通过前文对德育内容体系及其结构类型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德育内容结构状况的好坏对德育实效性的大小和德育目标实现的程度将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科学实施德育,有效实现德育目标和发挥德育的最佳功能,必须不断优化德育的内容结构。笔者认为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主要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核心原则

所谓核心原则,就是说在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安排中要突出某项核心内容,这是由德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基本原理在德育内容结构安排中的体现。核心内容的确定是能否实现德育目标和取得德育实效的关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讲德育的核心内容并不是忽视德育其他内容的合理作用,而是要将其他德育内容与核心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共同实现德育的目标。

(二)系统原则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需要在我们强调核心内容的同时还要善于完善其内容体系,努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应。系统原则便是这一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核心原则的有益补充。它是指在德育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他教育内容的辅助作用。否则德育内容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会受到质疑。当前情况下优化德育的内容体系结构就是要求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整体性思路,既要把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系统化为一个有机的德育内容体系,使其涵盖德育领域的各个方面,还要完善和拓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每一个子系统的内容。

(三)过程原则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用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这一过程。恩格斯在揭示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辩证法的合理因素时指出:“―个伟大的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因而,对于德育内容体系结构的优化,我们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现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应该将优化过程进行下去,并充分汲取每一阶段的有益成果,加快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的速度。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是现代德育的特性之一,面向世界是德育发展的大趋势。人类道德本来具有共同性,社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德育的发展、德育理论的发展和德育内容的发展都具有共同的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世界上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早已打破了原有的界限,真正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会关心、学会合作、环境保护、和平与发展等已属于全人类的道德要求。”因而,开放性原则成为当前实现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则。

三、德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具体路向

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原则的设定为其最终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具体来说,德育内容结构优化的具体实施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突出德育的核心内容

突出德育的核心内容是德育内容体系结构优化主导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如前所述,德育内容虽然丰富多彩,但是各种教育内容的地位与功能并不是相同的。其中,政治教育是整个德育过程的政

治保障。因此,在德育内容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以政治教育为主导。

德育过程坚持以政治教育为主导,就必须始终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内容,对德育对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新时期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当前意识形态方面的本质属性;而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者结合起来就为德育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了政治保障。因此,针对当前德育界普遍存在的那种德育应该淡化、弱化政治教育的思想,我们应该从根本看清其观点的“虚弱性”。纵观当今世界各国的德育历程,不难发现:尽管不同国家之间的阶级性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政治性始终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德育的最显著特征。因而,将政治教育视为德育的核心内容,是由其客观历史地位决定的,也是德育自身特殊性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德育内容体系

我们在强调政治教育作为德育核心内容的同时,对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心理教育也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前者是为了体现德育的根本意识形态属性和本质功能,后者则是德育能够发挥整体效应的保证。

首先,如前文所述,我们应该将德育的内容视为一个有机系统,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作为这个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德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的形势,加大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力度。这不仅仅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德育内容体系的需要,是实现德育整体效应的有力保证。其次,在强调德育的整体效应的同时,还要完善德育内容的每一个子系统,即在德育实施过程中要勇于拓宽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心理教育每一方面的领域。

体育教学主要内容篇13

一、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社会主义方向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体现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目标指向性和价值取向性,即鲜明的方向性。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项教学内容中的主导地位,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实现的。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是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核心价值的要求,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既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刻把握上,更建立在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在新阶段将会面对更深刻、更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如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和民族复兴大业的科学发展。因此,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科学性的关键。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科学性,就必须以“四个坚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点: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只有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为大学生所乐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性

内容的系统性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它本身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在贯彻、宣传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应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构成上,是由各方面内容组成的整体,既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这样的主导性教育,又包括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这样的基础性教育;既包括“应然”的教育内容,又包括“实然”的教育内容。其二,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配合上,具有整体协调的性质。遵循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由浅入深、由外到内、主次清晰、重点突出、整体协调。通过多方面的分工和配合,使大学生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教学阶段上,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遵循思想品德发展规律,既有对普通学生的基础性要求,也有对先进分子的高层次要求;既有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有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分层次、有重点、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各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

四、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时代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但要反映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还要反映时代使命、精神、目标、任务和途径。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需要注入生动鲜活的内容,与时俱进,生生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首先,要及时增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党的十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灵魂,将科学发展观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拓展、创新与时展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需要大量吸收关于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方面的新鲜内容。

五、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教育活动

高效可以根据大学生接受信息途径发生的新变化,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弘扬正气,提高品位,提振师生的精气神。要加强网络形势政策教育活动,建立健全网络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页或专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形势政策教学、讨论等活动,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进行鉴别,并就具体网络案例开展互动讨论,切实提高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在网上谈经历、讲体会、论人生,用典型事例感染和激励大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还可以强化网络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重要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在校园门户网站上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尹红领.加强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新思路[J].河南教育(高 校版),2007(9).

2.李季.学校教育与公民意识培养[J].教学研究,1997(7).

3.韩东亮.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河南农业,2008(8).

友情链接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