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年度工作报告实用13篇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1

一、教学工作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矗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广播操工作

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假期,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在纠正就困难了。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各位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使我校的广播操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训练工作

我能够长期带领学生坚持业余训练,并做到训练有计划、阶段有测验、测验有记录、带领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在训练时间上,为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我每天利用下午活动课时间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能够让学生训练,使学生能够安心训练。在作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中,各班班主任老师也为我作了不少工作,支持了我的训练工作。因此,我要加倍努力,争取在下一年取得更好成绩。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2本年度即将结束,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忙碌伴随着充实,汗水伴随着收获,默默的耕耘在这片“圣”地上,现结合自己一年来的工作业绩等情况做以下汇报:

一、思想品德方面

我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水平。热爱祖国,热爱工作,热爱我的学生。忠诚与党的教育事业,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地完成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虚心向学校老师学习教学经验,共同工作,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工作方面

全面贯彻有效教学思想方针,强实推进落实有效教学,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进度计划和教学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负荷由小到大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在整个体育教学,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勇敢顽强的进取精神。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工作方面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求实干,讲方法,提效率,多总结,善于自我批评、自我反思。本年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之外,我还担任学校工会的财务、文体委员、总务副主任、综合治理负责人、体育指标负责人、学校信息员、初中部体育器材室管理员及田径业余训练队的教练员等。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精心筹备每次的大小型活动,极大的丰富了师生的校园生活。强化了师生们的团结拼搏意识。

四、自己的不足之处

在教学、学校工作中,有时自己的教学方法、工作方法还不是很成熟,教学工作经验积累匮乏。所以今后更要积极参与每次的教研活动,吸取前辈的指导和教训,及时总结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断的再学习。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不断去历练自己,积极地配合学校领导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320____年我校体育教学工作从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牢固树立和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从观念上理解和认识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指导下,我校体育工作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20____年工作计划的要点,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一、体育课开课率

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区教体局关于统一执行国家、省市课程计划的补充通知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1-2年级体育课每周为4节,3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开课率为100%。

二、教学实施总体情况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我校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学习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学校要求教研组做到学期有计划,有总结;活动有分工,有措施;成绩有纪录;资料有积累。分管领导定期检查。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认真备好课,做到备课、备人、备场地,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学校领导定期和随机检查教案,随时进行听课和评课。

2、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努力钻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因地制宜上好每堂体育课。

学校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1)抓常规纪律;(2)抓安全教育; (3)抓运动密度; (4)抓锻炼实效。

3、树立课外活动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的教学观念。

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是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实效的检验。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凡是学校开展的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都要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既推动了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的开展,反过来又促使学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提高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兴趣。

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建设的开展,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同时把体育活动与促进和谐校园等紧密结合,培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由此,学校组建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健全领导网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学校将阳光活动建设落实到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并提到校行政议事日程。

经常深入实际,检查督促,研究解决体育活动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全校各年级均按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定时定点上课,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通过体育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四、学校经费投入情况

我校将保障体育、卫生经费作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点,采取分级管理、分类推进的办法,多方筹措,保障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体育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教学条件改善情况我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体育经费,满足教学和竞赛工作的需要。重视场地器材建设,根据教育部去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逐步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学校现有跑道1个,篮球场3个,乒乓球桌10台,乒乓球拍35副,跳绳100多根,垫子36块,实心球113个,排球40多个,篮球50多个,垒球100多等体育活动基本器材。教学条件逐年改善。

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学校现有体育兼职教师3名。

2、在教学中,各教师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并做到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根据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上好每节课。

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1、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

我校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使100%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登记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为顺利完成学年度体育《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准》成绩,学期初即特制定学校《健康标准》达标计划,要求各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经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本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顺利进行,全校99.4﹪的学生达到了合格标准。

八、存在困难及问题

1、场地建设还需要规范,体育锻炼器材还比较薄弱,难满足学生锻炼多方面的要求。

2、资金缺乏,学校对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充分的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

3、受安全因素的影响,一些体育活动教师不敢大胆组织学生开展,学生难以起到锻炼的效果。

4、部分教师还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尤为突出。

一些教师随意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证,经常被挪为他用,或是用于语、数、其他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

九、下步打算

体育工作今后的打算:一是提高认识、加大投入,加强体育基础设备设施器材建设。积极组织各类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三是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师教育培训工作,努力提高实施体育工作的本领;四是加强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进一步提高体育工作质量,促进体质健康发展。

回首这过去的一年,岁月记载了我们工作中辛勤的汗水,记载了操场上那与孩子为伴的欢笑。总之,学校决心在上级教育部门领导下,依靠全体教师,以“新课改”为契机,一如既往地深化体育教育教学改革,加大教科研力度,在工作中齐心协力、更新观念、努力钻研、开拓创新,“争一流,创特色”,为我校学校体育工作的腾飞而努力奋斗。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4学20____体育工作评估自评得分为94.8分,属于优秀等级。近几年学校体育工作逐年加强,无论是组织管理、学生活动、还是教育教学、学生体质方面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根据当前学校实际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因此,也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本学期,在县教育局组织的验收阳光大课间活动的考核活动中我校得分为98分,位居全县第二名。

一、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李忠英副校长为领导,由体育专职教师桂朝华同志任组长,由6名兼职体育教师为成员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体育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学生活动计划具体,认真落实,定期检查,验收考核,学校建立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有效的应急机制,制定和实施体育安全管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落实责任制校长主抓体育工作,并明确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听课,严格落实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规定。

存在的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在今后应当定期研究体育工作,监测督导。

二、教育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齐全,并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执行体育课考勤和考核登记制度并将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制度了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活动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严格实施,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注重了在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研究中创新的各种竹竿活动、多种形式的跑跳活动、钻山洞滚球游戏活动等等得到本校体育教师普遍认可和推广运用,相关教学方法指导本校体育教师在县市教学比武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注重运动训练工作,五六年级篮球队、三四年级羽毛球队长期坚持训练,在校内定期开展单向比赛,深受学生喜爱。田径队训练卓有成效,近几年在县级运动会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存在的问题:体育教研与课改工作有待加强,今后每年春、秋季运动会按国家有关规落实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体育锻炼技能。

三、条件保障

按本校的规模至少三名体育教师,现在缺少二名。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得消除,体育教师职务评聘只能靠边站,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学校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体育器材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场地正在建设之中。新征的土地面积足够保证建设200米的环形跑道,学校规划在五年内建成200米塑胶跑道,标准化的篮球场2个,配齐小学阶段教学与训练所需要的各项体育器材。

存在的问题: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器材添置、场地维修、教师服装、运动训练等经费支出尽量按国家相关规定落实,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四、学生体质

规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妥善保存原始数据,及时上传检测数据和测试结果。学生在近五年来合格率、良好率逐年增长,但与国家规定的标准95%的合格率和40%的良好率还相差一定的距离。每一学年测试结束都有测试评价和分析报告,并及时在校内公布,并及时通报到学生及学生家长。存在问题:对测试结果,研究分析不够全面,没有动态了解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少数学生抗寒,抗署,抗疾病的能力不足。

为此:建议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体育工作重新重视和审视,应放在以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5一年即将过去,自己也来到学校整整一年了,本年我承担__年级__个班和__年级__个班的体育教学工作,每周____节课。__年级都刚刚进入校园,什么都不太懂,学生体质也是很不均衡。正常教学下教授存在着很大阻力。一年以来,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刻体验到了体育教师的艰辛和快乐。我将自己的爱心和责任心倾注在每一堂课中和每一个学生身上。现就本年我个人方面的情况作简要的总结,以为新年的工作确立目标。

一、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以饱满的热情上课

我所担任的体育课是二个年级的,因此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不同的教学工作计划和进度。一年级主要是学习队列队形和广播体操为主,同时开展丰富有趣的体育趣味游戏活动,让一年级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的同时喜欢上体育课,掌握简单的卫生与安全常识;三年级的体育课在规范队列队形,根据区内的政策,加入了足球进课堂的次数和体质检测标准项目的练习,并进行测试,以此来增强三年级学生的体质。提前一周备课,教案与上课内容相一致,在课堂中以积极饱满的态度面对学生,与学生交流时以正能量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不但身体得到了锻炼,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更加绚丽多彩。

二、积极参与学校和进修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

本年我校及进修学校以同学科为单位开展多次教研活动,体育教学基本功、校园足球基本技能知识及足球训练培训学习,还有幸参加了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和____区冬季冰雪课堂等活动的观摩学习,在教研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认真听课和评课,并对讲课的老师给予客观的评价,教研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带好学校训练队

本年依然延续足球队的训练工作,及____区跳绳比赛、冬季速滑比赛等学生的培养。为了使足球队的学生有所收获,从自身做起,足球知识缺乏的基础上虚心向专业教师求教,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学校学习,阅读大量专业知识,刻苦钻研,尽全力让每一个付出汗水的学生在足球练习的基础上学有所成,通过反复基本功练习和小型比赛,使学生对足球比赛不断加深认识,分工明确,能独立完成战略和指挥跑位。

四、参加学校运动会的制定及区运动会带领工作

本年在__月份,举办了学校趣味运动会,我有幸参与到组织筹备当中,与老教师学习宝贵的经验,运动会举办的很成功。我也从中学习到了该如何从前期和过程中的人员衔接。场地与设施的准备。一场运动会的辛苦。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2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中文系团总支学生分会的第二年又飞快地过去了。在这一年里,在领导,老师的悉心栽培下,在学长学姐的鞭策下,在同学们的鼎力支持下,我和体育部一起茁壮成长,一路走来,有困难,有挫折,也有丰收的喜悦,幸福的泪水。可以说,能在团总支学生分会任体育部部长一年,是我大学期间最宝贵的经历。那么,下面请允许我花一点时间来介绍体育部这一年的具体工作情况。

1、组织并带领我系同学参加学校组织的田径运动会。在第十三届校园田径运动会上,我系运动健儿发扬奋勇争先,不甘人后的运动拼搏精神,在上届取得的男女团体总分第八名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取得了男女团体总分第六名的突破性成绩。在这里,我要感谢所有为运动会倾注过心血的工作人员和在赛场上拼搏的运动员,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面来之不易的锦旗!

2、组织三月学雷锋系列活动之“感恩母亲,尊重女性”主题活动,主要内容是征集同学们关于母亲的爱的心语制作祝福墙,以及为各栋寝室楼阿姨送祝福。在10,11级班长团支书的全力配合下,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收到的反响也特别好,赢得了寝室楼阿姨对中文系的交口称赞;

3、组织并带领中文系男女篮球队参加学校系际篮球比赛。这是我系第一年来组队参加篮球赛,训练、队服等等一系列事务都是从零开始,但队员们没有因为我们技不如人而退缩,每一场比赛都全力以赴,打出了精神,打出了风格;正因为如此,即使最后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我们还是得到了组委会授予的“精神文明奖”。我谨代表体育部向每一位刻苦训练,努力参赛的队员致敬!

回首过往,在记录我成长的档案里,写满了领导老师对我的信赖和鼓励,以及广大同学对我的认可与支持。在担任体育部部长的这一年里,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变得更有效率更有目的性,更培养了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让我在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的时候都游刃有余。从助理到部长,是一个飞跃,我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部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是一次转身,也许不华丽,但足够稳健。每一次转型,都是一次成长,不管我能否在团总支学生分会中继续任职,我都将会永远铭记这一段令人难忘的时光!

最后,还是要感谢两位书记,两位辅导员老师,以及诸位学长学姐,没有你们对我的支持和栽培,也许我就没有这个机会站在这个台上。

我的述职报告到此完毕,谢谢!

体育职称述职报告

本人__年__月毕业于__大学__学院,分配到____小学任专职体育教师至今。从教__年,担任班主任工作__年。

多年来本人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安分守已,团结协作,勤恳踏实,精心施教,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我校的体育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奉献。下面就我本人__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德和勤、能和绩做个小结。

一、首先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我。牢记“八荣”、“八耻”,以人为本,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懈努力。在当今教育现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努力实施新课标,高标准培养新人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终身不渝献身教育的精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宁愿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奉献自我。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老师,关心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把师爱全部倾注于学生身上。教师对学生的爱,渗透于学校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言行举止、仪表直接是学生仿效的对象,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的我无论外表还是内在美,都尽自己最大能力为学生树立人之楷模,树立效法榜样,加强“身教”意识,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已任。

二、严谨治学,精心施教。作为教师更应使自己成为合格人才,除要有良好思想品德外,还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本人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时坐班,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并通过所学到理论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课堂认真组织好学生,注重学生的练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体育骨干。在枯燥无味的素质课进行改革探新,通过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动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提高了练习积极性,练习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上好体育课外,抓好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也是体育教师的职责。自工作以来,每天坚持出操,以身作则,抓好两操,把好质量关。另每年学校都举办校、班际篮球赛、乒球赛,广播体操比赛。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春季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越野长跑比赛。还有配合学校每年一界的艺术节,举办各种趣味比赛。在各位教师的鼎力协助下,都能认真组织全校的裁判工作,使比赛有条不紊地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其身心得到了锻炼。作为学校田径队教练的本人,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带动整个田径队按计划积极训练,不怕苦,不怕累,使队员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运动竞技水平,专项运动成绩逐年提高。作为学校的一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共事务,每次学校有活动时,都是跑前跑后,从不计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尽最大可能的去帮助别人。

三、任重道远,在困难中锤炼自己,为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先后多次参加__级__培训班。连续多年担任__运动会和各类球赛裁判工作。__年__月获得__荣誉称号。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本人所写论文《______》__年__月获得__级__等奖。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我坚持严谨、细致、民主、求实、活泼的工作作风,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在__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和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科学的手段来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光和热。

体育职称述职报告

做一名教师是我儿时的梦想,做一名魅力教师更是我长久的追求。自2003年毕业至今,我踏上三尺讲台也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我热爱这份平凡而伟大的工作,我更爱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为了能给学生一杯水,一直以来我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20____年取得体育中学二级教师资格,现已满5年。下面我就近5年来的工作作一简单总结。

一、政治思想。

作为一名普通的体育教师,我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到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顾全大局,积极服从学校各种临时性工作的安排。

二、教育教学工作。

五年来我一直担任体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中我注重于对学生学习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坚信良好的师生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这句话,努力构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虽然有时不是班主任,我也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努力培养诚信自律、自信活泼的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身体与身心健康,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公正的对待学生,耐心教导,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积极向本教研组的老师学习,通过听课、请教,让我不断进步。其中每个学期,我都要上一节公开课。任现职以来,我在积极完成常规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认真做好课外体育训练工作,训练工作不仅耗精力还很耗时间,但是我能积极克服困难。其中在20____年秋平湖市运动会上,我训练的集体项目获得了市第五名的好成绩。2010年6月,我和郑老师合作训练的女篮获得了市比赛的第三名。

在完成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我对教科研工作也非常重视。

教学论文《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荣获20____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小学体育课堂评价语,让课堂充满活力》一文荣获20____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二等奖,《浅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尝试与实践》一文荣获20____学年平湖市论文评比二等奖。

另外还有平湖市立项课题两个,其中课题《小学低段体育生活化教学的探究与实践》已于20____年结题,并荣获平湖市第九届优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另有课题《小学低年级学生课间文明游戏的开发之研究》去年立项,研究已满一年,明年结题。

另有教学随笔《公开课之遐想》在20____年平湖市教育博客征文中荣获优秀奖,并入编市新教育丛书。《怀想54》在20____年嘉兴港区教育博客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我的体育课,跟着奥运走》发表于《南湖晚报》20____年9月17日刊,《没有游戏的童年是不快乐的》发表于《南湖晚报》20____年12月15日刊。还有两篇文章分别在嘉兴港区管委会组织的两次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优秀奖与三等奖。

在继续教育方面,我能积极参加素质提升工程与每年的暑期师德培训。另外2005年,我通过考试取得了心理学证书。20____年2月我取得了湖州师范学院的本科文凭,2010年4月取得《计算机新三级》证书。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3

安稳办、德育办、教学办、总务处、各年级组长、班主任等。明确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和责任,确保学校安全工作有序开展。

二、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学校安全工作组从成立以来利用安全会议、广播、黑板报、宣传厨窗、国旗下讲话、横幅等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并发动各班广泛开展主题班会、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观看“交通安全”“防溺水”等教育宣传等活动,动员全校师生参与,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日常的重点工作。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一年来,针对防传染性疾病(水痘)和防溺水、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特别是疫情防控。在上级文件要求下,及时有效的宣传教育,这一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演练等。

三、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健全管理网络。

为使学校安全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开展,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安全工作的各项制度,签定了安全责任书,责任书包括《班主任安全工作责任书》、《科任教师安全工作责任书》、《处室安全安全工作责任书》、《食堂、门卫、及其它工作人员安全责任书》等。以上责任书的签订,提高了全校教职工对安全工作的高度认识,做到责任明确、措施落实。

四、 立足防范,加强安全隐患排查

学校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的基础上,每一个季度都组织学校各部门对学校各处进行安全大检查,摸清学校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和潜在的矛盾,并做出相应的对策,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五、争取社会各安全职能部门和家长的支持,齐抓共管,确保师生安全。

一年来,学校加强与派出所、交巡警、消防队的联系,聘请法制安全副校长,展开“1+6”校园周边环境整治联席会,全方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建立学校交通安全劝导站,加强对“三无”车辆的查处和维护学生的乘车秩序。同时定期联系家长,不断提高家长对安全工作的认识。节假日学校都致家长一封信暨温馨提示,提醒家长注意对子女的安全教育,以保证子女在假期中的安全。

六、认真做好预防流行病和常见病的工作。

对预防流行病和常见病的工作,学校积极做好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对校园定期进行消毒清洗,防止细菌滋生。对学生适时进行流行病的防疫,特别在今年“水痘”,全校教师切实行动实时防护,有效维护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七、学校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整改措施

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尽管如此,安全防范工作永不能有丝毫放松,不断加强检查,不断整改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隐患,杜绝一切安全事故的发生。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4

一、教学工作。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

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两操工作。

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在纠正就困难了。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广播操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我们体育组希望所有教师都能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认真的做操,给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训练工作。

我能够长期带领学生坚持业余训练,并做到训练有计划、阶段有测验、测验有记录、带领学生科学系统的进行训练。在训练时间上,为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我每天都是等太阳落山后天都大黑了才能回家。在训练过程中我努力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使家长能够让学生训练,使学生能够安心训练。在作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中,陈秀梅校长和班主任老师也为我作了不少工作,支持了我的训练工作。因此,我要加倍努力,争取在下期区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高中体育工作年度报告2本学期即将结束,回顾整个学期的工作,有好的也有不足之处,我作了一下总结,,希望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本学期主要担任了高一年级八个班级的体育教育教学工作,在工作中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后辅导、课外阅读等方面积极地进行积累。认真钻研教材,对篮球模块的知识充分掌握,结合学校实际,每节课尽量发挥学校的物质资源的优势,增加一些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技能可能会有那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方法手段和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篮球知识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扩充学生的篮球知识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今后不论是自己锻炼身体还是参加一些篮球业余比赛,都能够有所帮助,进而能够随时适应社会上的各种情况,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

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

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会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我要加倍努力,争取在今后的学生篮球比赛中取得好成绩。教学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与学、学习与锻炼的关系,充分发挥主体与主导两方面的积极性。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并非削弱教师的指导与启发作用。要注意学法指导的有效性,要创设有趣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理解和明确自己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获得愉快与成功的体验并在老师的激励下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总之,我将不断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更好的教学积累经验,为今后更好的教学打好基础。

高中体育工作年度报告3一、加强学习,坚定信念,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思想觉悟。积极要求进步。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工作,热爱我的学生。在工作中能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乐于奉献,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工作中,我以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做学生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首先做到。时刻以先进教师为榜样,时时以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尽快走向成熟。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实行多次重复练习,使学习内容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对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运动表象的形成。运动负荷由小到大,满足了不同类型学生的要求,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能在老师的要求下积极锻炼,对学生本身增强体质,矫正和补偿身心缺陷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课堂常规。

通过体育课的锻炼,使那些有行动障碍的学生消除了自卑心理,感受到了学校、班级和老师的温暖,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自尊心,促进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高一的体育教学中,突出了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原则,既保证了学生得到积极锻炼,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快,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在教案的编写上,突出了个别化教学原则,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更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了解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重要性,是我们这个大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对学生的过高要求也是不利快乐体育的实施,在要求学生完成动作或训练时,有必要降低难度或要求(如跳高降低高度),使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也能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对待学生方面,既要求严格注重素质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方面,还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坚定他们克服困难决心,

三、学校工作

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认真组织每天的课间操工作,精心计划、筹备每次的课外活动和比赛,到外面听课学习增长见识,时刻为学生的活动安全着想,及时维护有隐患的体育设施和场地。通过组员的共同努力和配合,积极完成学校临时安排的其他工作。

在以后的工作,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更加积极地配合学校完成各项任务,为学校的美好明天尽我所能、全力以赴。在学校的领导和支持下,本人的工作开得很顺利,回顾一学期来的工作,既取得成绩,积累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自觉做事还算细心,但考虑太多缺乏魄力。还有一个较重要的是,在交际方面,还应多学习,处理事情要灵活。又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差距。增强了服务意识和竞争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研究好学生,争取学校领导、师生的支持,使我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体育工作年度报告4学2014体育工作评估自评得分为94.8分,属于优秀等级。近几年学校体育工作逐年加强,无论是组织管理、学生活动、还是教育教学、学生体质方面都得到了高度重视,并根据当前学校实际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因此,也取得了良好的工作效果。本学期,在县教育局组织的验收阳光大课间活动的考核活动中我校得分为98分,位居全县第二名。

一、组织管理

学校成立了由分管德育工作的李忠英副校长为领导,由体育专职教师桂朝华同志任组长,由6名兼职体育教师为成员的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将体育工作纳入了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学生活动计划具体,认真落实,定期检查,验收考核,学校建立了校园意外伤害事故的有效的应急机制,制定和实施体育安全管理方案,明确责任人,落实责任制校长主抓体育工作,并明确一名副校长分管学校体育工作,坚持听课,严格落实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标准的规定。

存在的问题是: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在今后应当定期研究体育工作,监测督导。

二、教育教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齐全,并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组织体育教学,完成教学任务,严格执行体育课考勤和考核登记制度并将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制度了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方案。活动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列入课表,严格实施,确保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注重了在活动中的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研究中创新的各种竹竿活动、多种形式的跑跳活动、钻山洞滚球游戏活动等等得到本校体育教师普遍认可和推广运用,相关教学方法指导本校体育教师在县市教学比武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注重运动训练工作,五六年级篮球队、三四年级羽毛球队长期坚持训练,在校内定期开展单向比赛,深受学生喜爱。田径队训练卓有成效,近几年在县级运动会中分别获得第五名和第三名的好成绩。

存在的问题:体育教研与课改工作有待加强,今后每年春、秋季运动会按国家有关规落实到位,面向全体学生提高体育锻炼技能。

三、条件保障

按本校的规模至少三名体育教师,现在缺少二名。应试教育的阴影不得消除,体育教师职务评聘只能靠边站,体育教师与其他教师同工同酬,学校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体育教师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体育器材基本满足教学需求,场地正在建设之中。新征的土地面积足够保证建设200米的环形跑道,学校规划在五年内建成200米塑胶跑道,标准化的篮球场2个,配齐小学阶段教学与训练所需要的各项体育器材。

存在的问题:没有按照国家规定计算体育教师的工作量,针对学校体育工作器材添置、场地维修、教师服装、运动训练等经费支出尽量按国家相关规定落实,确保学校体育工作正常开展。

四、学生体质

规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妥善保存原始数据,及时上传检测数据和测试结果。学生在近五年来合格率、良好率逐年增长,但与国家规定的标准95%的合格率和40%的良好率还相差一定的距离。每一学年测试结束都有测试评价和分析报告,并及时在校内公布,并及时通报到学生及学生家长。存在问题:对测试结果,研究分析不够全面,没有动态了解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少数学生抗寒,抗署,抗疾病的能力不足。

为此:建议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体育工作重新重视和审视,应放在以全面发展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和教育质量。

高中体育工作年度报告52016年我校体育教学工作从全面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牢固树立和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进一步从观念上理解和认识了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指导下,我校体育工作始终把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康心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根据2016年工作计划的要点,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并取得优异的成绩。现报告如下:

一、体育课开课率

我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区教体局关于统一执行国家、省市课程计划的补充通知的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1-2年级体育课每周为4节,3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开课率为100%。

二、教学实施总体情况

1、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我校切实抓好体育教学工作学习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改革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学校要求教研组做到学期有计划,有总结;活动有分工,有措施;成绩有纪录;资料有积累。分管领导定期检查。要求体育教师根据学校场地器材条件,认真备好课,做到备课、备人、备场地,充分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体育常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有机地结合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学校领导定期和随机检查教案,随时进行听课和评课。

2、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反思,努力钻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因地制宜上好每堂体育课。

学校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1)抓常规纪律;(2)抓安全教育; (3)抓运动密度; (4)抓锻炼实效。

3、树立课外活动是课内体育教学的延伸的教学观念。

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是体育课教学工作的实效的检验。只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才能更好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促进体育运动水平的提高。学校要求体育教师凡是学校开展的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都要对学生加以指导。这样既推动了竞赛活动和群体活动的开展,反过来又促使学生重视体育课的教学,提高了体育课的实效性和学生的兴趣。

三、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

1、学校从领导到教师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学校体育活动建设的开展,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推进体育大课间活动为重点,蓬勃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同时把体育活动与促进和谐校园等紧密结合,培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推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由此,学校组建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健全领导网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学校将阳光活动建设落实到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中,并提到校行政议事日程。

经常深入实际,检查督促,研究解决体育活动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3、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教学相结合。

坚持依法治教,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体育课时的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全校各年级均按有关规定开齐开足体育教育课程,由学校统一安排,每周定时定点上课,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时。通过体育教学,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四、学校经费投入情况

我校将保障体育、卫生经费作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重点,采取分级管理、分类推进的办法,多方筹措,保障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各项体育卫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五、教学条件改善情况我校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体育经费,满足教学和竞赛工作的需要。重视场地器材建设,根据教育部去年印发的《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目录》,逐步配齐体育器材设施,并切实落实体育室器材出借登记、管理制度。学校现有跑道1个,篮球场3个,乒乓球桌10台,乒乓球拍35副,跳绳100多根,垫子36块,实心球113个,排球40多个,篮球50多个,垒球100多等体育活动基本器材。教学条件逐年改善。

六、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1、学校现有体育兼职教师3名。

2、在教学中,各教师从现代课堂教学要求出发,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实践,增强了科研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并做到经常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认识和掌握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新的规律。根据所制定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教学进度,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上好每节课。

七、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1、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

我校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使100%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要求每位学生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2、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做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登记工作《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是《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在学校的具体实施,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

为顺利完成学年度体育《标准》测试工作,提高我校体育《标准》成绩,学期初即特制定学校《健康标准》达标计划,要求各班级认真开展《标准》训练和测试工作,经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学生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本学期《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顺利进行,全校99.4﹪的学生达到了合格标准。

八、存在困难及问题

1、场地建设还需要规范,体育锻炼器材还比较薄弱,难满足学生锻炼多方面的要求。

2、资金缺乏,学校对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比较少,体育经费的不足使学校体育设施得不到充分的补充,破损的器材不能及时维修,给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留下严重的事故隐患。

3、受安全因素的影响,一些体育活动教师不敢大胆组织学生开展,学生难以起到锻炼的效果。

4、部分教师还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尤为突出。

一些教师随意任意缩减体育教学课时;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时没有得到真正的保证,经常被挪为他用,或是用于语、数、其他课程,或是用来开会、排练节目等。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5

一、坚持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的先进性

在一年来,我认真学习党的政策、法规,思想上和行动上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参加先进教育活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一如既往地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对工作表现出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关心爱护学生,刻苦钻研业务,把满腔的热忱和爱心倾注到学生身上,倾注到党的教育事业上。处处、事事、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在平凡而繁琐的教学工作中,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切实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二、潜心教育教学,不断开拓进取

初三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班体育成绩,以至于影响学生中招总成绩,所以我从开学之初就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计划,规划好每一次的体育教学与训练任务,对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体育课保证质量

为了上好体育课,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为了使学生对我们的体育课有一种向往,一种期待,我用心“经营”每一节体育课:课前认真备课,在每堂课前我都要对学生有一个大概的心里目标;在课堂上用我的爱心、细心和责任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受益,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观察指导,做到课课有进步,堂堂有提高,使学生们在进步中体验体育课的精彩和乐趣;每一次课后我和学生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反思,写出心得与体会,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能力。

2.活动课安排条理

每周两节活动课八个班安排的内容两周一轮换条理清晰,由体委带领,体育教师巡回指导,活动课开展得有条不紊。每一次课后我们体育教师和体委都要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不仅大大提高了体委的指导训练能力,也使学生整体体能和自我训练能力提高很快,对他们课余时间自我锻炼有很大的帮助。

3.培优课保证提高

每天早操的千米跑和每个下午的训练课由我亲自带领,使各年级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能得到保证,对学生个别指导训练也很到位,学生的成绩逐步提高。

4.特长生训练针对性强

体育特长生应是中招的一个重点,所以在课余时间我对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的进行了系统的和针对性的训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拓宽了升学渠道,提高了升学的信心。

5.课后教师与学生及时总结分析得失,写训练日记。

课后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与再学习方式,是教师与学生成长和提高的有效手段。每一次课后我都及时总结分析,也要求学生总结分析自己的得失与体会,并要求每个同学都要有一个记录自己成长的体育日记簿,这也是我和学生交流的一个平台,能及时得到教学反馈,经过一年的积累,我和学生都受益匪浅,我的教学能力又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体能与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学习方式,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了很大的帮助。

6.牺牲个人休息时间,保证每天下午下学后课外活动时间向学生提供技术和器材帮助。

三、模范履行职责,创造辉煌业绩

在履行职责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出满勤,干满点,从不擅离工作岗位,爱校如家,爱生如子,把“爱学生”当作做好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在平凡的岗位上,凭着对工作的热情和执著,不断地创造着新的业绩:我所带领的初三年级中招体育成绩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比历年成绩都要好;特招有很大收获,特长生杨浩宇同学被高州中学提前录取,破了我校的特长生录取的记录,对学生升学的自信心和鼓舞士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四、增强自蓄能力,对教育做长期投资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智力活动、社会活动,更应该与时俱进,展望未来。这就要求教师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时刻要注意精神充电,不仅需要业务理论知识的更新、教育理论的更新,更需要教育技能的训练。

在这一年中,有成绩,也有不足,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国家的法律法规,积极参加教师培训,继续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科学教育理论,在优化课堂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和班级管理方面,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争取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逐步构建自己独特的教育模式,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述职人:

年月日

高中体育教师述职报告2一学期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思想,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责任心强,服从领导的分工积极做好本职工作,认真备课、上课、听课,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今后更好的工作,现将一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体育教师,我首先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年以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应该做的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虚心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依靠智慧来解决,其实,智慧来自细心的观察,来自于勤奋地学习、勤奋地工作,来自于不断地反思,不断否定自我。教学中我不断向老教师学习,吸取经验,不断进取。

三、合作意识

我知道学校工作要想做好,仅靠个人是不够的,靠有顾全大局、融合群体的豁达胸怀,多学他人长处,择善而从,才能将精彩的个体组织起来,在管理中形成合力。在工作中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大家群策群力,通力合作,共度难关。本学期开展的各项体育活动都能顺利进行,感谢有校办和每个班主任的大力支持,使得预定顺利进行。

四、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五、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位体育老师的多方努力下,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我带队参加四川省青少年排球冠军赛的比赛中,总分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希望在今后的比赛中,能多为学校争光。

一学年以来,在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之下,我所负责的各项工作均能顺利开展。教书育人是塑造灵魂的综合性艺术。在课程改革推进的今天,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立足实际,认真分析和研究好教材、大纲,在领导和老师们的热情支持和大力帮助之下,,使我们的工作有所开拓,有所进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做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高中体育教师述职报告3在充实、忙碌和愉悦中,一学年的工作即将划上圆满的句号,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体育教学工作。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体育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及本人的辛勤努力下,基本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现主要对本学期的工作述职如下:

教学方面:

一提到高中体育马上就能联想到体育中考,在应试教育的惯性下,这已成了检验高中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满课时、满内容、保质量的完成了所教教室的教学任务。学生体育技术,体育技能考核内容等,从未出现丢课、缺课、上课松散无内容及体罚学生的现象。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教法上不断改进创新,使体育课在宽松、活跃的气氛中,教室中注意学生组织纪律性、思想品质等方面素质的培养,特别针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特点,以加强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利用游戏,武术等项目促使学生尽快完成中学体育活动,以形成优良的行为规范。并在每一节课中认真积累组织教法、经验进行组内科研课题的探讨。教案、集体备课,听课等全部按学校要求完成。

一、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

高中是整个初中学习打基础的阶段,那么如何形成优良的行为习惯是基础中的基础,首先,抓集合训练:包括课前、课中、课结束前的集合。集合要求快、静、齐并强调精神面貌。通过严格的队列、队形练习,让学生了解正确站姿、走姿、跑姿及其动作要领。在强化训练中,逐步让学生形成优良的姿态。其次,教会学生器材使用方法。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小组长布置、收拾器材等,培养学生爱护场地、器材的习惯。这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

二、培养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

作为一名体育老师,对于学生的运动技能知识传授只是基础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处理意外事故的能力才是教学的关键点。在体育教室当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意外事件。例如:在学生进行慢跑热身的时候,跑道上遇到突发事件堵住了。在这时,学生大多会停下来。教师就应该在此时进行语言引导,教会学生处理这次事件的方法,然后还可提问:“假如跑步过程中有学生摔倒了,我们其他学生应该怎么办?”在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其实他们就有了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想法,教师再进行适当总结,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便会一点点提高。

三、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有认识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使学生为了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拼搏。比如分成几个小组,选择需要互助合作才能完成的竞赛或游戏让学生比赛,比赛完后分析获胜或失败的原因,让学生知道只有服从集体利益才能取胜,即使自己吃亏也是光荣的。要使学生能更好的树立团结协作精神,必须先让学生明白团结协作精神的内涵。“团结协作的精神”就是奉献精神。举例说明:篮球场上的传球者,人们为什么会赞扬他,就是因为他的传球可以为团队带来胜利。

四、注重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课的重要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有认识地融入德育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主动进取的心理品质。例如:针对学生跑步过程中,在弯道上的偷跑行为进行教育,把这种行为灌输到学生的做人方面及思想品德方面,既改善了学生的偷跑现象又教会了学生做人。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我想在今后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尽量让他们能够得到更多的关爱,在学生的体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健康快乐地发展。

述职人:

年月日

高中体育教师述职报告4本人________年____月毕业于____大学____学院,分配到________中学任专职体育教师至今。从教____年,担任班主任工作____年。

多年来本人一直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安分守已,团结协作,勤恳踏实,精心施教,爱护学生,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我校的体育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奉献。下面就我本人____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德和勤、能和绩做个小结。

一、首先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我。

牢记“八荣”、“八耻”,以人为本,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懈努力。在当今教育现状,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努力实施新课标,高标准培养新人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肩负着“科教兴国”的重任,我们热爱教育事业,有终身不渝献身教育的精神,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宁愿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奉献自我。在工作中尊敬领导,团结老师,关心学生,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把师爱全部倾注于学生身上。教师对学生的爱,渗透于学校每一个环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言行举止、仪表直接是学生仿效的对象,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的我无论外表还是内在美,都尽自己能力为学生树立人之楷模,树立效法榜样,加强“身教”意识,以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为已任。

二、严谨治学,精心施教。

作为教师更应使自己成为合格人才,除要有良好思想品德外,还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本人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依时坐班,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并通过所学到理论知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和教法,制订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课时计划。课堂认真组织好学生,注重学生的练习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体育骨干。在枯燥无味的素质课进行改革探新,通过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动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从而提高了练习积极性,练习质量明显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上好体育课外,抓好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运动训练也是体育教师的职责。自工作以来,每天坚持出操,以身作则,抓好两操,把好质量关。另每年学校都举办校、班际篮球赛、乒球赛,广播体操比赛。学校每年都举办一次春季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越野长跑比赛。还有配合学校每年一界的艺术节,举办各种趣味比赛。在各位教师的鼎力协助下,都能认真组织全校的裁判工作,使比赛有条不紊地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其身心得到了锻炼。作为学校田径队教练的本人,以身作则,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带动整个田径队按计划积极训练,不怕苦,不怕累,使队员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了运动竞技水平,专项运动成绩逐年提高。作为学校的一员,积极参与学校的公共事务,每次学校有活动时,都是跑前跑后,从不计个人得失,从不叫苦叫累。总是尽可能的去帮助别人。

三、任重道远,在困难中锤炼自己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先后多次参加____级____培训班。连续多年担任____运动会和各类球赛裁判工作。____年____月获得____荣誉称号。积极参与教研教改活动,本人所写论文《____________》于____年____月获得____级____等奖。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我坚持严谨、细致、民主、求实、活泼的工作作风,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综上所述,在____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和教育教学不断改革的今天,我们只有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充实自我,紧跟时代的步伐,以科学的手段来武装自己,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尽一份光和热。

述职人:

年月日

高中体育教师述职报告5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20____年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年,我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能根据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就一学年来的体育教学工作,述职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体育教师,我首先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体育课要营造一个好的氛围的话,老师就应该以身作则,说一不二,上课不能迟到,对学生承诺了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让小学生时刻感觉到老师是很有责任心,对学生从来不撒谎,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一个对工作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人,而且还有一颗关心、爱护学生教师才愿意把爱献给每一个学生。当教师将爱的情感倾注给学生时,就愿意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给学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信赖感,成为学生学业上的良师、生活上的益友。

三、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各位体育老师的多方努力下,学校的体育工作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我在上学期我担任本校一至三年级的体育课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认真教会了他们的武术操,每个班都做得非常好,动作整齐,还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体操比赛,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好评。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多为学校争光。

回顾一年以来的工作,我看到本学年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比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值得可喜可贺。但体育成绩有得有失,任务尚很艰苦。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要加倍努力,改进不足,为学生更好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严格要求自己,力争做一名领导省心、家长放心、同事欣赏、学生喜欢的体育老师。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6

今天我有勇气站在这里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众所周知我是一个不善言谈、性格内向的人,是我们组的同事们给了我勇气和力量。我之所以有机会站在这里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刘少寻校长给了我这个机会,在这里我向校长您表示真心的谢意。(谢谢您,校长)。以前,我是辽宁省马家军队的一名专业中长跑运动员,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没有满足,向着我心中的目标更加积极拼命的训练。由于每天超负荷的训练,我的身体机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破坏,伤病使我只能黯然的选择了退役。

后来我来到了实验二小,当了一名体育教师,很多人认为当一名体育老师很容易,就是带孩子玩,可当我真正的进入角色的时候,我发现要上好一节体育课真的是很难。我不是专业师范学校毕业的,有很多体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不会也不懂,我只能从头学起。因此,在同组老师们的帮助和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我不断地用各种途径充实自己,很快我就掌握了教学技巧,形成了自己的体育教学风格。现在,我只通过认真、努力的工作,来回报大家对我的关心。

由于我在专业的运动队训练了很多年,积累了很多长跑训练和比赛的经验。因此,在龙港区的中小学生运动会上连续三届我所带领的中长跑队员都取得了优异成绩。当听到其他学校的老师说,“实验二小的王晓霞老师不愧是马家军的弟子,带的中长跑队员真的很厉害。”这句话,说的我真是很开心,很自豪,这种成就感让我今后能够更加的努力工作,给我的信心增添了正能量。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我有颗不平凡的心,我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为二小的体育教学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对这次参评先进教师,我会以平常的心态来对待,无论结果如何,我都将一如既往的做好自己本职工作,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关心、指导和帮助,谢谢大家!

体育教师述职报告2我叫____,2012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2年9月走上工作岗位,任教于安泽县第二中学。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着强烈的敬业奉献精神和进取意识。在这一年半的教学工作中,我谦虚好学,严谨细致,注重学习初中体育“新课标”中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对体育中考项目进行研究。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以来我积极投身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之中,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专业特长,敢于创新和勇于尝试,在教育教学中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运用教材教法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深受学生欢迎。具体述职如下:

一、思想方面。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遵守宪法和法律,拥护中国共产党。一年半的时间里,我一直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以德为首。工作中表现出很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及爱岗敬业精神,在工作中任劳任怨,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为人师表,平时关心爱护学生,廉洁从教,工作中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育教学工作方面。

我认真领会“新课标”大纲精神,围绕着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来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工作方面,我能不断地进行经验积累并及时地进行总结。我认为体育教学是要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下学到更多的

体育知识,并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我极力在课堂上推行汗水加笑声的体育教学方式,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活跃,体育课和我我都深受学生的欢迎,提高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也提高了教师在学生当中的威信。在中考体育训练工作方面,我十分注重对体育中考的学习和研究,通过向老教师学习和认真钻研科学训练方法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业务水平。虽然教学时间才短短一年半,但我在初三体育中考的训练工作中,真正做到训练科学化、管理系统化。在训练期间,不断创新训练方法,不断营造快乐、活跃的训练氛围。大课间“体艺2+1”活动方面,健美操并不是我的特长,可是我经过业余时间的学习,通过制定计划和目标,最终顺利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并取得校“体艺2+1展示活动”二等奖。

三、自我提升方面。

作为一名年青体育教师和教务处电脑统计员,身感责任重大,出不得半点马虎。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我用不断的学习来完善提高自己。坚持每天抽一小时来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力求达到基础牢,方法新,效明显。坚持每天早上和学生一起进行训练,力求达到精神好,技能强,质量高。坚持每天晚上进行电脑学习,以掌握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放假期间,积极参加省、市以及学校组织的进修培训。

四、业绩方面。

一年多以来,我负责过10级学生体育中考和初一“体艺2+1”健美操的训练工作以及教务处电脑统计工作。为了更好地指导训练工

作,我不断学习现代专业理论和先进技术,并不断钻研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技术,及时指导学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训练上我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明确的目标和详细的计划,平时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在训练当中我能以身作则,高标准严要求,完全尽到一个体育教师的职责,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运用各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训练水平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中考体育训练工作、体艺2+

1、教务处工作我都顺利完成取得较好的成绩,得到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尚短,但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我坚信,我会用我的汗水来换取更辉煌的成绩。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短短一年半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领导的关心,同行的支持以及自己的不断努力下,无论是教学教研方面、处室工作方面、还是业余训练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都受到上级领导、同行和学生的好评。但这些都只是过去,未来的路还很长,本世纪是高科技、高效率的时代,发展是硬道理,创新才有生命力。这就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将会利用我的才智、利用我的勤奋、利用我对党教育事业的忠诚去勇敢地迎接挑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学校的和谐发展奉献青春,为自我的梦想迸发。

体育教师述职报告3作为一名新教师,踏上工作岗位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担任二年级的体育教学工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以前实习的时候从未接触过这么小的学生,所以对教学的方法等许多工作方面都感觉无从下手。其中好多学生都比较活跃,所以在管理上比较困难,特别是因为我是一名新教师,对于怎样去和他们沟通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途径。经过一个多月的磨合,通过不断的观察和找同学聊天,主动去了解他们的情况,慢慢的我和学生之间开始互相了解了。经过细心的观察和实践,我发现了这样一种教学方式,那就是作为一名新教师,对等学生不应总是摆出教师的架子,把自己摆在高高的位置上,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的不服,从而不愿听教师的课。而我们应该让学生感到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我们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这样他们才能接受你,从而去听你的教育的指导。

教师育人,身正为范。在两个多月的工作中让我认识自我的角色定位。不但是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而且是做一个怎样的教师。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既教书又育人。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孩子是教师应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当然更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职业活动中,我把热爱学生放在第一位,有了这种心境,师生之间就能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热爱学生包括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只要是我的学生,无论成绩好坏,我都一视同仁。对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多给以热情帮助。意图使他们恢复自信,走出自我评价的误区。人的感觉是相互的,教师的真诚学生是能感受到的。

虽然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并不长,可我的心得体会 却颇深。

1、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一开始每备一节课的时候,最苦恼的就是通过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去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游戏及体育运动的兴趣。后来,我经常请教师傅和有经验的教师,经他们一点拨,我茅塞顿开。此外,在备课过程中,除了准备课堂上需要的内容外,还尽量准备一些有趣的内容作为补充和衔接,这样对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2、重视课堂40分钟的教学实践。

辛苦的备课归根到底还是为上课作准备的。我非常重视课堂的40分钟,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做到内容丰富充实,教态自然大方,语言生动活泼,并且每天都以愉悦、饱满的精神面貌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亲切舒适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我留心注意学生的反应,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注意加强和学生的交流,以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

3、多听不同老师的课,多向师傅及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身教胜于言教,教师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值得我认真用心学习和领会。听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我次次都有不同的领悟,都能收获到很多东西,经常有“听君一节课,胜思一整天”之感。

4、处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比如说,和学生太熟了,亲近是亲近了,有时候到课堂就没办法管他们了,课堂气氛活跃点,纪律就抓不住了,对他们严肃点,课堂气氛就显的沉闷,心里虽然一直记着那句话,要做学生有原则的大朋友,但是还是很难找到课堂气氛与课堂纪律之间的平衡点。

5、对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

针对不同的学生的具体情况,都考虑了相应的对策。我对他们经常进行鼓励,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有时在课堂上让他们做一些容易的游戏和体育动作,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7、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

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8、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在纠正就困难了。

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力争做到:

一、热爱学生。给我们的学生多一些爱心,关心,责任心,宽容心,细心等,要用一颗善良的心来培养教育我们的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潜移默化,让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与老师的接触,用心体会,从中感悟。我们教授学生的同时,多与他们交流,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同学们也会尊重这样的老师,愿意上他的课。

二、献身教育事业。教师被誉为“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是教师献身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一位平凡的教师,要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学生喜欢的教师,社会满意的教师。争取在最短的工作学习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以上是本人工作两个多月的一些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时刻准备着,勤于学习,乐于教学,用愉快的心情应对每一天的工作。

体育教师述职报告4尊敬的领导:

您好!

一年多来,学校的领导与同事们为我提供了许多学习与锻炼的机会,使我逐渐成长,成熟,在此先表示感谢。我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老师,就应该做到甘于奉献,勤于学习,善于研究,敢于创新,务本求实,团结协作。下面我从几个方面,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述职:

一、身正为范,当好助手

1、重视合作意识。

作为一名中层领导,必须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晓”,起桥梁沟通作用。在工作中,我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顾全大局,融合群体。

2、突出服务意识。

教学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我告诫自己,要自己的以身作则,来赢得教师们的信任与支持。

二、正视工作,以身作则

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精深的教育管理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等。在后勤工作中琐碎的事很多,但我依然没有改变爱读书学习的兴趣和习惯,无论是业务讲座、教研活动,我都争取参加,并认真做好笔记,回来后细心揣摩、消化,并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求实高效,续创佳绩

1、作为体育老师,教好书,把学生成绩教出来是我的重点工作。

但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能够钻研教材,钻研题目,分层教学,辅导学生。不厌其烦,所教班级体育连续多年取得乡第一的成绩。

2、作为一名体育专业教师,我们能连续多年保持区运动会第一的骄人成绩,及时出色完成教育局布置的各项任务。

四、改进工作,努力方向

随着教学形势的不断发展,总务处还有不少的困惑和不足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在“深”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对各位教师的困难和需要了解少,超前服务、及时服务、细致服务的工作还不到位。

二是在“实”字的体现上还不够。工作抓细、抓实、抓具体和“一竿子插到底”的实干精神还不够强。

三是在“韧”字的体现上还不够本人由于性格使然,处理问题有时考虑得还不够周到。

泰戈尔说过:果实的事业是伟大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叶的事业是平凡的。总务处的事业就是叶的事业,我将不懈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加强学习,努力工作,克服不足,把这叶的事业进行到底。在此,我要再一次感谢老师们对我一年多来工作的支持与配合,谢谢!

此致

敬礼!

述职人:______

20____年__月__日

体育教师述职报告5时光流逝,岁月如梭。转眼间又到了辞旧迎新的日子,一个学年即将过去,回顾过去的一个学年,我听从学校领导的指挥、服从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能根据学校领导的工作安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现就一学年来的体育教学工作,述职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一名体育教师,我首先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力争思想上和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都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一个年来,我服从学校的工作安排,配合领导和老师们做应该做的工作。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学习中,我会在学校组织的关怀下,同事们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缺点

,取得更大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更加努力工作,勤学苦练,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经受得起任何考验的教师。

二、教学工作方面: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新的教学理念,按大纲课程要求,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出发,认真备课、上课,写好课后反思,努力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

三、本学期的主要成绩: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7

二、抓好体育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各学校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时规定,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照课程标准和上级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小学1-2年级体育课每周为4节、3-6年级每周体育课为3节、初、高中每周3节体育课。开课率为100%。依据课程标准,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组织上好每一节体育课,确保向45分钟教学质量,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三、开展阳光体育活动。

1.开展每天一小时大课间体育活动。

各学校根据《市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确定活动内容和组织方式,自行安排20—40分钟大课间体育活动,制订阳光体育活动方案,对体育课外活动进行总体安排,活动内容丰富、指导到位、安全有序、规范高效,从时间、质量上确保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体育锻炼。

2.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各学校开展班级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如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以及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体育兴趣活动等为广大学生提供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运动竞赛的组织,开创了人人有特长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的局面。同时,市教育局组织举办乒乓球、跆拳道、速滑、球类比赛等单项体育比赛和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切实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

四、持之以恒,科学训练,勇创佳绩。

学生课余训练和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活跃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开展、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后备体育人才具有积极意义。为更好地统筹安排各教师资源,做到教练员、运动员、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器材的四落实,各学校教导处和体育组制订切实可行的体育类竞赛的训练分工计划和各训练队的训练规划。州教育局和州体育局联合举办的全州中小学“州长杯”足球、女子排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比赛中,市全项冠军包容的好成绩;各小学校足球队中选拔的16名运动员,分甲、乙2个组,代表省校园足球队参加2020年全国校园足球夏令营分营比赛,8名运动员被入选总营比赛,进入国家少年足球最佳阵容名单。

五、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我市体育教师(专职)282名,体育教师兼职人数53名,各学校基本达到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体育教师配备要求。但是按照《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意见》要求,各学校要配齐配强,还有差距。现体育教师与学生比163.47%,参训人数180名,本年度新招入体育教师19名,体育教师缺额比8.7%。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8

作为长期关注学校体育工作的专家,首都体育学院副教授刘海元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称,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体育已经成为这一进程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那块最令人尴尬的短板,“再不抓紧,‘胖墩儿’和‘近视眼’甚至会成为制约‘中国梦’实现的关键问题。”

我们的政府已经意识到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去年10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因为这是2012年国办下发的第53号文件,所以又被简称为53号文。意见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部署和规划,并提到“各地人民政府要认真履行发展学校体育的职责,将学校体育发展纳入本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领导和管理者,一些地方政府并未把这项工作提到“落实”甚至是“写进文件”的高度。中国青年报记者近期调查统计发现,在2013年各地政府相继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很难找出“体育”、“学生体质”这样的字眼。

除北京外。没有一个省级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及学校体育

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含港澳台)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统计显示,只有北京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了与学校体育相关的内容。该报告提到:“保障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这是该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的内容。

在其他30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以及“特殊教育”等被单独提及并分别展开描述,而“异地高考”、“校车安全”等当下的教育热点问题也受到了一些地区的重视,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但就是不见“学校体育”或是“学生体质”的踪影。

至于地市一级的行政单位,其政府工作报告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出台,全国各地随即掀起一股“阳光体育运动”热潮。几年以来,除北京市外,天津、江苏、上海、浙江、重庆等地一直是被教育部门和媒体称为实践阳光体育的“积极分子”。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查阅这些省份地市级政府的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却发现,仅有两个地区提及了与学校体育或学生体质相关的内容。

在上海,在本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学校体育的只有普陀区和徐汇区两个区政府,而该市其他15个区县则是只字未提;在江苏,记者查阅了13个地级市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无一份提及校园体育;而天津16个区县中已经对外公布的13份政府工作报告、浙江省11个地级市中已经对外公布的9份政府工作报告、重庆市38个区县中已对外公布的25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未涉及“学校体育”或是“学生体质”等内容。

在中部地区,中国青年报记者选取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湖北省作为统计对象。湖北省共17个地级市,这17个地级市也毫无例外地均未将学校体育工作纳入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而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西部地区,以广西壮族自治区14个地级市为例,在已经对外公布的13份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未提及学校体育的内容。

至于县一级地方政府,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101个区县为例,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各个县政府官方网站找到65份政府工作报告,也未发现有提及学校体育的内容。

截至4月23日,在未公示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地市和县级政府单位中,记者随机抽取了几个县级政府致电询问。其中,天津宁河县政府表示报告还在领导审批中,至于有无提及学校体育,对方则称“暂不方便对外透露”。

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行政“强制性”支持

把学校体育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有何意义?刘海元说,这是政府的一种姿态,如果一向以宏观把握国计民生大事为主的政府工作报告开始操心起“每天校园锻炼一小时”这样具体而细微的事情来,其推动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更进一步说,在当今的中国话语体系里,载入政府工作报告就意味着需要被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换言之,“需要给民众一个交代”。

刘海元记得,2011年3月,“惜字如金”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这样一句话:“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次日,他就在当天的《人民日报》报道中看到这样的表述,“这项曾被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多次强调的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将校园体育工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政策高度。”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9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3.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提高了报告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特别是报告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以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导,除需要对现实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外,就问题本身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与研究,并能够提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为此提高从事研究报告人员的科研水平,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10

二、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地位及作用

1.《职业教育报告》是联邦教育与科学部每年出版的职教政策性报告它是联邦政府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时所依据的纲领性文件。是所有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规划和实施人员制定工作计划的基础,称之为德国政府职业教育发展政策白皮书。

2.《职业教育报告》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联邦职教所研究、起草它对整个联邦职业培训的质和量统计基础数据进行研究以及对各地区、各行业的培训情况进行总结。完成此报告的宗旨是将全社会的职业教育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协助联邦政府解决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上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问题。

3.《职业教育报告》自1977年开始研究,已有20余年了它对教育政策及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一是此报告所形成的历年对培训市场供需关系的分析与研究,一直是德国政府职业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二是它对社会、企业培训岗位的设立,家庭、个人职业岗位的选择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三、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结构与内容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内容大致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报告。以1997年内容为例,主要有以下方面: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总结与评价;现实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挑战与要求;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政府对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及前景展望。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出了德国政府对过去职业教育发展所持的态度与意见,国家对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性的预测,代表了国家的教育意志与思想;但同时不排除社会各界不同的看法,也反映工业界、社会少数派代表的意见。

第二部分为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状况及数据统计。以1997年为例,主要有:职业培训的量的发展;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职业教育的内容形式及其结构问题;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职业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的国际比较等。

两部分的内容特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研究方面,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及前沿性的课题研究,体现出教育决策所具有的科学性及可行性”。同时,对职业教育发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也进行了论述。其中包含有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职业教育与个人发展、职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职业教育的内部发展、职业教育师资、职业咨询与指导、促进与支持妇女及残疾人职业教育与培训、新的职业及对职业教育的改革要求、不同领域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及教育政策诸方面的内容,其全面与详实是任何一类研究报告所不能比拟和涵盖的。

四、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的内容特点分析

德国职业教育年度报告,之所以能在德国教育界与经济界发挥重要作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告将职业教育研究与国家的教育及就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职业教育促进法》中指出,职业教育规划是协调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规划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尽可能符合技术、经济和社会的需要,这种职业教育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职业培训单位提供的从性质、数量、规模和地域的培训名额的统计与分析,预测并提供职业培训位置。因此,要求联邦主部门对职业培训名额在地域和行业方面的供求发展进行经常的观察,具体的内容即为年度报告,报告中须说明下一个年度可能提供的职业培训名额的情况,若应提供的培训名额不能得到保证,则必须在报告中提出克服困难的建议。

鉴于此,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与预测构成了整个报告的主体,是整个报告的主要任务之一。这种研究内容与时展需要相结合的思路,使职业教育研究一开始就纳入紧密联系实际开展综合研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轨道。通过以分析职业培训市场供求关系入手,实现了职业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统一,这也从某种方面体现出了德国民族务实、求真的民族个性。

这种对职业培训位置的分析预测,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还在于,明确了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通过系统的对职业教育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企业界、行业组织、工会团体、公开的社会组织开展培训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从而实现了研究为社会服务的目的;同时,一个最有意义的特征是,这份报告为广大青年及适合培训者所利用,成为其选择培训位置,确定将来的就业机会与可能的重要工具。

2.国家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将教育决策、规划与管理紧密与教育研究相连突出的特征就是联邦职教所的建立,同时赋予它的法律地位及任务。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联邦职教所是一个法人团体,主要任务有:①协助准备国家的培训条例和其他法则、职业教育报告及进行职业教育统计;②促进模式试验;③就职业教育问题向联邦政府提供咨询,进行并促进职业教育研究;④编制获承认的培训职业目录;⑤审核、批准并赞助职业培训函授课程。联邦职教所属于联邦教育科学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与决策机构,同时,在法律基础上建立了主管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监督保证了各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及研究内容的专业水平。

3.职业报告除大量的统计数据外,还反映出大量的研究课题、典型试验,代表着较高的专业和学术水平,其观点与内容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作为国家最高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联邦职教所除完成历年的政府报告外,还承担有大量的研究与试验任务,至今进行了约125个专项典型试验课题,它以不同的时间周期来运作,在每年的报告中将不同的研究成果反映于其中。目前包含在此报告中的研究共有以下四类,即重点研究课题、一般性研究课题、超前研究课题及国际资金资助课题。其中超前研究课题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自1995年起为适应职业教育出现的新形势与新情况而设立的,迄今为止进行了三方面内容的专项研究,即职业资格和能力与职业的升迁;新的职业与新的就业领域;通过教育改革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个性化与差异性。

典型试验及其成果反映出德国职教研究的特色及价值取向。1978年以来,联邦职教所利用联邦教育与科学部的资金资助校外职业教育典型实验,以开发和实验职教实践的新举措。这类试验内容与问题来自于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试验的结果同时也能够在相应的领域推广与应用,从而实现了研究的社会价值。如“学习岛”的研究,新职业与就业领域的研究。这种兼顾了职业教育制度与就业制度双重需要的研究,在德国职教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研究的内容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将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同时,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概念丰富了职业教育理论。

4.研究数据的全面与可靠,保证了报告内容的科学性与教育决策服务的价值根据《职业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报告所涉及的数据主要有两部分组成:①上一年度截止到9月30日登记入册的培训合同签订数及由联邦劳动局介绍但未被利用的培训位置数和在联邦劳动局登记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②预测该年度的寻找培训位置的人数和可提供的培训位置数额。历年报告就上一年职业教育形势与培训位置的供给进行总结与评价,尽可能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进行客观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的供需进行有针对性的预测与展望。

为了保障此数据统计的收集与整理,相应制定了一系列数据统计归口及管理制度。其中联邦统计局主要管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基本统计数据,保证此数据的共同利用价值;具体有关职业教育数据内容的调查设计、数据的登记整理及培训合同签订数由联邦职教所管理进行。此数据与各级地方劳动部门登记的需培训人数构成培训位置分析与预测的基本数据。各州统计局负责本州职业学校的有关数据的管理;劳动就业人口数和参加职业咨询与职业指导数则来自联邦劳动部。

5.报告中反映出研究者的科学的务实精神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贯穿此报告体现出的是研究计划的周密性,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高水平、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的实用性。每年的4~5月份将下一年的报告在研讨的基础上进行人员及内容分工,这种分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作为年度报告的任务承担者,必须在所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所要求的内容。从事此报告的研究及工作人员约有80余人,相当于全所人员的五分之一,从而保证了此报告的质量与水平;此外,这种分工表现为内容的细化与具体,作为研究人员能够深入了解此方面的内容,达到报告内容的准确与实用。

五、中国职业教育报告情况及其发展思考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研究领域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一直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本国的具体研究需求相结合作为努力方向,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

但是,目前我们的研究报告,还仅仅停留在作为一份数据汇总与资料整理基础上的研究报告,与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相比,存在着几个不够明确的问题。第一,报告的属性问题,即此报告属于研究性的课题还是同时具有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服务的功能,这决定着报告的写作方向与具体内容的制定,正因为对此问题界定不够明确,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此报告内容与结构问题的反复争论。第二,报告的特色问题,即什么是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报告。从内容上讲,我们的报告在目前不可能对劳动力培训市场进行调查与预测的前提下,其主要内容仅仅停留在对历年职业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数据统计,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但由于对构成中国职教报告的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形式诸方面的认识与理解存在着不一致,从而使报告成了年复一年的统计资料,长此以往,将逐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第三,报告的结构问题,即在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全面描述的基础上,就数据分析与宏观决策研究的结合,整体描述与地方特色的兼顾问题。根据我国国情及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报告中如何体现此类问题也是一个难点。第四,对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宣传与推广问题,作为报告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应加以考虑。

德国职业教育报告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与完善,为我们的报告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范例,在总结我们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具体研究情况,为完成我们的报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完成报告所应有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如果历年的职教报告是我们今后的一项常规工作,且作为政府决策的参考与咨询工具,而我国现行的法律还没有对教育科研做出具体化的规定时,我们的报告迫切需要进行管理部门的参与支持。对完成研究所应有的组织机构、管理职责、人员经费、时间进度等方面,应做出一系列的规定,通过制度化的管理完成报告的任务。

2.对现行报告进行认真研究,确定其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就其形式、结构、篇幅等具体事项做出原则规定,使报告的完成具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就报告所涉及的数据统计、文献资料,应建立一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根据我们以往的经验及我国的地域差距大的特点,作为一份政策性的参考资料,发挥地方研究部门的积极性,扩大地方的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地方的研究特色,使报告成为各地经验利用与推广的工具,将是一个发展方向。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11

问2:三个办法统一印发、部署和实施,三者之间有何联系?

答:三个办法的研制是有系统考虑和整体设计的,分别规范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价、地方体育工作报告等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过程和条件等,就是要以学生体质健康为主线,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各地学校体育政策支持为保障,建立一套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制度,其着力点有三:一是聚合一个目标,就是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二是健全一个机制,就是通过监测评价学生、学校和地方的行为,建立健全学校体育评价机制,并与教育学业考核、素质评价、招生考试、质量监测、教育督导等教育评价框架相衔接;三是形成一个格局,就是要通过三个办法有机结合、相互配套、系统设计,综合形成“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引导学校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动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格局。

问3:三个办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一套学校体育评价机制,那么评价内容、基本做法和适应范围分别是什么?

答:三个办法是规范性文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政策性和制度性,分别明确了评价内容、基本做法和适应范围:

首先,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的评价内容是: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个学生参加相应的项目测试。身体形态类的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身体机能类的项目包括肺活量等,身体素质类的项目包括跳绳、50米、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1 000米、800米等。基本做法是:每个学校每学年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本校所有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测试,项目测试的单项与总分的评价等级区分4 个等级,分别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分别记入每个学生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每年均直接将本校各年级测试数据,经当地教育部门审核后报送至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适用范围是: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此为基础开展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

其次,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的评价内容是:学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主要包括学校体育的组织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学生体质、监督检查等,以《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为评估依据,逐项细化分解指标,全面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领域。评定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基本做法是:学校每年组织一次体育工作自评,对照《指标体系》的要求,逐项评分,并填写《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自评结果报表》,连同相关文件和佐证材料上报至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省级及以下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学校体育工作自评情况进行复核,形成评估工作报告,逐级上报,并公布复核结果。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评估工作报告报教育部。适用范围是:全日制普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评估。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另行开展,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第三,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的评价内容是:各地的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重点反映本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以及推进本地区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基本做法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全面总结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编制和公示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逐级上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报情况进行分析、反馈,并向社会公开。适用范围是:各个省份、地市和县市教育行政部门都要开展此项工作,全面总结,逐级报告。

问4:此次出台的三个办法具有什么样的新亮点?

答:三个办法在制度设计上适应当前职能转变和教育治理方式转变的现实需要,具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注重体系建设。整体设计学生体健康监测和学校体育制度,推进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和系统配套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按照办法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将以强化体育课程和课外锻炼为基础,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逐步建立健全包括学校测试上报、部门逐级审查、随机抽查复核、动态分析预测、信息反馈公示、评价结果应用等相关制度和管理措施在内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这都是以前所没有的。二是强化落实责任。三个办法的实施将紧密结合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实际进行,三项工作的落实主体主要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填报的内容主要是地方、学校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彼此不相重复,又能相互衔接,贯穿其中的一个主线就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对学校体育工作健康、科学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引入第三方机制。教育部门将每年委托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以及有关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的研究分析,趋势研究,技术支持,并予以评价和监测结果,使整个的过程更加的准确、客观、中立,各级教育部门则加强整个过程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问5:三个办法都规定了评价评估结果的公示制度,让社会各方监督,如何进行公示?

答:一是公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按生源所在地统计,并以省(区、市)或地(市、州)为单位公布高等学校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并反馈至生源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二是公示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结果。教育部动态管理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建立学校体育工作质量监测评价管理信息系统,设置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监测点学校,每年抽查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并公布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情况。在各省(区、市)遴选推荐基础上,教育部认定并公布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三是公示各地学校工作总体情况。教育部负责委托第三方机构编制和《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研究、分析和公布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情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相关信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动态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持续推动各地交流体育工作经验,展示体育改革成果,共享优质信息资源。

问6:校园体育运动风险一直制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如何保障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的安全?

答: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校园日常体育活动一样面临运动伤害的可能,保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健康、安全和有序开展,必须加强管理,特别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各地和学校要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环境、设备、场地等条件,确保测试环境的安全性。二是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技术培训,保证测试人员按照规范的技术、方式和方法进行测试,避免操作失误致学生伤害。三是妥善处理雾霾、阴雨、冰雪等恶劣天气或特殊自然条件下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四是合理安排测试前、测试中和测试后的医疗防护保障措施。加强学生运动安全教育,依法处置测试期间学生人身伤害事故。

此外,教育部正在组织研究“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管理办法”,加快建立起包括教育、预防、控制、应急、救济在内的运动风险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支持学校体育发展和学生科学锻炼。

问7: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环节多、流程长、覆盖广,通过设立哪些制度来保障这项工作的实施?

答: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在本行政区域内统筹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并着力建立健全六项基础制度:

一是实行全体学生测试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全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并将测试数据(含学生基本情况、单项指标分值、测试成绩、评定等级以及实施测试的时间、地点、方式和人员等信息)进行汇总整理,按照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上报至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因病或残疾学生可依申请准予暂缓或免于体质健康测试。

二是完善上报数据审查制度。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督促本行政区域内下级教育部门及所属学校全面开展测试工作和及时上报测试数据,并组织有关方面登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系统,按照管理系统设置的用户管理权限,逐级对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经核准后确认提交。

三是建立数据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基础上,综合考虑学校类型、学生性别、年级学段、区域布局等因素,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作为考查样本,进行测试工作和测试数据的现场抽查复核,并将现场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一致性比对、综合分析和反馈各地。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要求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抽查复核工作机制。

四是建立体质健康研判制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监测评价动态把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分析测试结果,深度查找影响因素,科学预测变动走向,开展体质健康预警,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改善措施,提高体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决策水平。

五是实行监测结果公示制度。学校要按年级、班级、性别等不同类别在校内公布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总体结果,中小学校要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委托第三方机构分析和本行政区域内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基本情况。在公示体质健康信息时不得泄露学生个体的信息和侵犯其个人隐私。

六是建立测试结果应用制度。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问8: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是否影响学生的升学、毕业和评优?是否影响对学校办学水平和地方教育发展的评价?

答:三个办法主要目的是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评价机制,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学校体育发展。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锻炼,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学校要制作《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登记卡》,规范记录每一名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及其评定等级。小学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列入学生成长记录或素质报告书,初中以上学校列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重要指标和内容。将体质健康测试情况作为高等学校学生评优评先、毕业考核或者升学的重要依据。二是推进各地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学校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地方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各地要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纳入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作为考试制度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内容,逐步形成科学规范、导向明确、诚信可靠、保障有力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制度。

问9: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涉及全国几十万所学校的数亿学生,如何保证测试、上报和监测数据的

质量?

答:确保各学校和各地区测试上报数据的完整性、规范性和真实性,是构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体系的基础。这是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工作的重点,按照办法规定将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测试数据的质量。一是修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增强标准的信度、效度、区分度和可靠性程度,为提高测试、上报和监测数据的质量打下基础,目前我们已基本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工作。二是建立逐级审核机制。为确保报送的数据真实、准确、有效,县(市)、地(市)和省级教育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上报数据逐级审核,地方各级教育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进行逐级审核。三是建立抽查复核制度。教育部在各地上报测试数据中,抽取一定比例的学校和学生进行现场抽查测试,并将抽查测试数据与学校上报测试数据进行比对和公示,省级教育部门也将建立本区域内的抽查复核制度。四是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并升级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信息系统,提高系统运行效率、信息共享能力和数据支撑能力。五是加强社会监督,积极利用监督电话、第三方机构、新闻媒体的监督,确保数据质量。

问10:按照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估办法,学校做好体育工作的基本责任有哪些?

答: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是全面引导学校推进学校体育改革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求,规定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责任和学校体育的“及格线”。各地、校地评估工作要做到全面、准确、客观,保证评估过程严谨、有序,保证评估结果公正、公平,及时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按照办法要求,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学校体育工作等级评定结果为不合格:一是不能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时间的;二是未按国家规定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的;三是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四是未按要求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和如实上报数据的;五是评估中弄虚作假的。

问11:按照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各地教育部门要向上级教育部门报告学校体育工作的哪些内容?

答:年度报告重点反映本地区学校体育开课率、教学实施总体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我部还制作了《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表》,作为《通知》的附件,印发各地填报。报表内容将采取动态调整的方式,以反映不同时期的政策要点、工作重点、工作特色。

问12:针对学生体质健康、学校体育工作和各地体育事业的评价结果,将采取哪些激励措施和处罚措施?

答:一是处罚措施:三个办法强调对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年度报告中弄虚作假或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批评。对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三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实行“一票否决”。二是激励措施:各地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绩效评估,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宣传:

(1)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方面。鼓励各地表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水平高的学生。比如今年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就开展了“阳光少年”评选;鼓励地方将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重要依据。

(2)关于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方面。各地可设置一定比例的学校体育工作评估监测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先行先试,总结经验,重点突破。在各省(区、市)遴选推荐基础上,教育部分期分批认定并公布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12

报告提出,世界各国政府都正在经受经济危机之后的长期考验以及知识经济发展的挑战。如果一个国家要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更加关注培养一支技术技能娴熟的劳动力队伍。而且,所有青年人,无论生活在何处,无论处于何种背景,都要培养他们获得体面工作所需要的技能,以便他们能够不断进步和全面参与社会。

报告强调,世界某些地区的青年人数量增长迅速,青年人的数量比以往更多。2010年,全球15~24岁的人口已达到12亿,仅在发展中国家,15~24岁的人口已超过10亿。如图1、图2所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青年人口数量尤其庞大且增长迅速,大约2/3的非洲人不满25岁,而法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等富裕国家,不满25岁的人口数却不到1/3。2030年之前,撒哈拉以南非洲青年人的数量将是1980年的3.5倍。还有大量青年人居住在阿拉伯国家及南亚和西亚地区,这些区域约有一半人口在25岁以下。

但是,世界各地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并不能满足这一庞大的青年人口的需求。大约8个15~24岁的青年人中就有1人失业。青年人的失业人数是成人的3倍。随着威胁青年失业的因素不断增加,许多青年人依然要面对未来几年无法获得有保障工作的压力。这些青年人往往在城市非正规部门工作,其工资所得处于贫困线以下;或在土地日益减少的情况下耕作小块农田。为这些人提供教育与培训机会,使其脱离技能要求低、报酬低的工作,应当成为各国技能培养战略的核心。

报告强调,在青年失业问题如此严峻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必须解决青年人面临的巨大的技能缺失问题。教育与技能开发虽然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因为其还需要支持投资和就业创造的其他政策,但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发展青年人的技能是非常紧迫的,如果相当多的青年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不能解决问题。从很大程度来说,技能开发将决定青年人、他们所在社区、社会及国家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各国只有加强对青年人技能开发的投资,才能确保从巨大的人力资源潜能中获益。

那么,到底应该培养青年人的哪些技能呢?报告提出了“能力通路”的概念,确定了所有青年人都要具备的三类主要技能: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能力,以及可以获得这些技能的环境。见图3。图的左侧显示了正规的基础教育及其延伸――技术和职业教育,右侧显示了那些错过正式学校教育的人的技能培训机会,包括针对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学徒制等工作本位培训机会。图的最下面显示的是那些缺乏基本技能的人,常常只从事维持基本生存、收入很低的工作,普遍被贫困困扰。图的最上面显示的是那些具有较多技能的人能够获得高收入的工作或创业机会,并能够继续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具体来说,基本技能包括找到能够获得满足个体日常所需工资的工作所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这些能力是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必要前提,也是获得可转移技能与技术和职业能力,增加找到好工作可能性的必要前提。高质量的小学和初中教育是人们获得较好基本技能的基础。可转移技能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交流思想和信息、创新意识、领导力和责任感以及创业能力。人们需要这些技能,以便适应不同工作环境,从而提高其留在有利可图的就业岗位上的机会。报告指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转移技能主要在学校以外的环境中培养;同时,它们也可以在中等学校教育和工作本位培训中获得。技术和职业能力指许多工作要求的特定技术和专业知识。可转移技能主要通过中等学校教育、正式的职业教育或工作本位培训获得。

报告强调,这三种能力是技能培养需求和政策行动应当针对的领域。青年人可以通过正规的普及教育及其延伸,即职业技术教育,获得这三种能力。而对于那些错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还可以通过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及基于工作的培训等获得这些能力。

总体来看,报告提出的“能力通路”概念是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技能概念,其所涉及的教育层次和类型也很广泛,超越了仅仅培养个体特定职业技能的范畴。从此出发,报告强调,技能开发战略或行动也需要从一个更加广泛的视角制定:弥补基本技能的缺失,确保更多的青年人进入并完成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增加非正式部门的学习机会,关注城市和农村青年的特定学习需求。

二、问题与挑战:技能监测结果

报告指出,为获得体面工作,并成为经济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个体需要具备基本技能。基本技能主要通过正规教育获得。根据报告起草小组的调查,在较富裕国家,大部分15-19岁的青年人获得了高中阶段教育,并在中等教育后实现了向工作或高等教育的过渡。在许多中亚及中东欧国家,如亚美尼亚和哈萨克斯坦以及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如玻利维亚、巴西和哥伦比亚,大部分青年人都能获得中等层次学校教育。然而,这在许多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还没有成为现实,很多国家的教育体系没有为人们提供获得体面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如图4所示,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在参与调查的59个国家中,有30个国家至少一半的15-19岁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这些人口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包括卢旺达、布基纳法索、尼日尔、马里等国家。从地区来看,撒哈拉以南非洲近1/3、阿拉伯国家1/5的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这2亿人中,一半以上集中在5个国家:孟加拉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尼日利亚和巴基斯坦。大部分缺乏基本技能的人生活在南亚和西亚(9100万)及撒哈拉以南非洲(5700万)地区。报告强调,对于这些国家,技能开发战略需要集中于通过二次教育机会为所有青年人提供基本的读写技能。尽管世界各地开展了大量创新性的二次教育机会计划,其中许多计划由非政府组织(NGO)提供,但这些计划所惠及的青年人数量微不足道。对7个国家一些较大规模的计划进行的评估表明,这些计划惠及了大约210万儿童和青年人。但本报告估计,这7个国家中的1500万青年人需要二次机会来获得基本技能。

可转移技能:为工作世界作准备

雇主普遍希望求职的青年人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工作积极主动,能够与团队成员沟通顺畅,这些都是可转移技能。报告强调,可转移技能虽然是无形的,但却是就业能力和个体品质的关键因素,如自尊、动机和理想等。这些“可转移技能”不是从教科书上学到的,但可以通过优质的教育获得。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校学习时间越长,越有助于保证解决问题能力的获得。在加拿大,完成高中教育之前离校的人中约有45%缺乏这些能力,而高中毕业后缺乏这些能力的人则为20%。

雇主往往表示,劳动力市场的新成员缺少可转移技能。报告以问题解决技能为例,对若干国家的调查数据显示,即使在富裕国家,不仅有一些青年没有掌握基本的读写能力,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青年没有获得问题解决技能,见图5。以意大利为例,所调查的大约一半青年人达到了最低水平的问题解决技能,相比来看,仅有1/3的人具有基本的识字和计算技能。在加拿大,大约有28%的青年人达到了理想的问题解决技能水平,12%的青年人不具备阅读一个药瓶的基本阅读能力,19%的人缺乏基本的计算技能。

在数字阅读方面,在参加调查的45个国家中,有1/5的学生在这方面的得分较低,而且各国之间也存在很大差异。如在柬埔寨,有70%的学生缺乏数字阅读能力,而澳大利亚和日本的这一比例只有10%。

技术和职业能力:从学校到工作的冒险过渡

在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报告指出,许多青年人面临从学校到就业的艰难过渡,这是世界范围内面临的普遍问题。在许多国家,找到一份好工作的障碍对于大多数青年人而言是无法逾越的。青年在劳动力市场上经常经历的这种不利处境体现在缺乏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低下两方面――表现为不稳定的、低薪的工作。根据报告所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世界大约13%的青年被计入失业人口――即7500万青年人,比2007年爆发经济危机之前多了近400万。

在比较富裕的国家,教育层次较低的青年人普遍面临过早及长期失业的危机。有些青年人,尤其是富裕国家的青年人,在离开学校后会面临长期的失业。如在2005年前后,甚至在经济衰退开始之前,希腊和意大利17%的15-29岁人口在结束教育后待业5年。但由于经济衰退的到来,青年人的就业机会越来越少,教育程度低的青年人尤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与经济危机前相比,2011年全球大约减少了2900万个职位。例如,西班牙的失业率在2007-2009年间大幅上升,没完成中学教育的人尤其如此。而在贫困率较高及对失业人口支持较少的国家,技能水平较低的青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更少,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为了维持生存,他们大量从事着低薪和临时性的工作,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报告强调,青年人在等待踏入社会大门时比年长者更有可能失业。报告数据指出,世界范围内,青年人失业率是成年人的2-3倍。在中东地区,青年人失业的比例为25%,而成年人的这一比例仅为6%;埃及青年人的失业率是成年人的6倍,南非为2-3倍,意大利为4倍。见图6。与教育处境不利有关的因素,如贫困、性别和残疾,也往往与劳动力市场的处境不利有关。不平等的技能培养、社会准则和劳动力市场歧视共同导致这一结果。

近年来发达国家涌现的NEET(没有就业,亦没有参与教育与培训,notin employment,education or training)一族也引起了报告的重视。他们既没有积极就业,教育和技能水平也较低,是发达国家政策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报告指出,如果不能满足这一部分青年的教育与就业需求,将会导致他们的健康和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报告强调,面临城市化、科技进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挑战,青年人需要更多的技能,以灵活适应工作场所不断变化的需求。各国政府必须积极行动起来,确保青年人获得促进他们找到体面工作的这些技能。

学校职业教育发展情况

报告指出,正规中等教育是培养工作和生活所需技能的最有效途径。尽管全球中等学校的入学人数有所增加,但是,2010年低收入国家的初中毛入学率仅为52%,而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却不得不在没有一技之长情况下惨淡生活。尽管中学在校生人数仍比1999年增加了25%。撒哈拉以南非洲在这一期间的入学人数翻了一倍,但2010年是世界上中等教育总入学率最低的一年,仅为40%。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1999-2010年,世界范围内的中等教育入学率提高了25%,其在低收入国家增长了78%,在中低收入国家增长了47%。大部分增长发生在一开始入学率较低的地区,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中等教育入学率增长了1倍;在南亚和西亚地区,中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4%增长到59%,在阿拉伯国家从59%增长到69%。从绝对数量的角度来说,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中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等教育入学率从17%增长到80%。见表1。

然而,报告指出,并不是所有的青年人都能从这种教育扩张中获益。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初中学龄的青少年失学,尽管这一数字自2007年以来已经停止增长。3/4的失学青少年生活在南亚和西亚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自1999年以来辍学率的减少主要发生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而且从时间来看,教育进展最大的时期发生在全民教育目标确立后的2000-2005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进展从2007年开始出现停滞。这种停滞在一些地区特别明显,如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自1999年以来一直维持在2200万,这部分是由于其人口增长造成的;在南亚和西亚,2002-2005年辍学率下降了18%,但自2005年以来就没有再取得进步。因此,到2010年,这两个地区的失学青年数量占了世界的3/4,比1999年的3/5还要多。

报告提出,一些青年人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技能。1999-2010年,随着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技术和职业教育的入学率也有了明显增加,但在各地区间存在很大差异。如中亚地区的这一比例从1999年的6%增长到2010年的19%,但这一比例在阿拉伯国家却出现了下降,从1999年的14%下降到2010年的8%。总体来看,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的中学生比例自1999年以来维持在11%。撒哈拉以南非洲、南亚和西亚地区以及阿拉伯国家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在中等教育入学率较低的国家,其职业教育课程入学率普遍较低。但是,这也有例外,如在安哥拉,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总入学率只有22%,但大约有3/4的学生学习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见图7。

如图7所示,在高中教育阶段,尽管世界范围内职业教育的总体比例不高,但各国和各地区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所占比例的差异很大。从各地区来看,中欧和东欧及北美和西欧等地区的职业教育比例较高。从国家来看,中亚地区乌兹别克斯坦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最高,其高中教育的主体就是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所占比例很小,这表明该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次是欧洲的捷克、丹麦、比利时、斯洛文尼亚、波兰等国,其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所占比例也都超过或达到50%,这与欧洲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传统有很大关系;此外,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的新西兰的职业教育所占比例也较高。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教育在整个高中阶段教育中占了不到50%的比例,处于一个中间位置。总体来看,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经济较为发达国家的高中阶段教育中,其职业教育普遍达到一定的规模水平。因此可以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报告对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也给予了较大关注。报告强调,世界范围内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性别差异普遍超过了普通教育。如在孟加拉国,女性只占技术和职业教育学生数的21%,相比之下,有51%的女性在普通教育中学习。而且技术和职业教育中的女性普遍集中在传统的女性职业领域中,如美发、缝纫、销售、护理和服务性职业,这些职业的收入普遍较低。

报告强调,正式的普通教育和技术与职业教育仅仅展现了技能培养的部分情况。学校并非技能培养的唯一机构。国际组织制定了一系列针对技能和技能培养课程的分类框架。但是,在达喀尔确定全民教育目标12年之后,在就“有平等机会学习知识和生活技能”(目标3的核心)取得进展的要素达成共识、商定一套国际可比的一致指标以及评估是否取得进步方面,国际社会仍然任重道远。有迹象表明,情况有望改善,但最近的进展不会及时形成充分的数据,在最后期限2015年之前充分衡量目标3的实现情况。然而,关于这些类型教育机构入学率的信息也不能告诉我们青年人获得了哪些类型的技能。关于应该满足哪些技能需求,以及确定其是否得到满足还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报告提出,技能培养对于减少失业、不平等和贫困现象以及促进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一项明智的投资。在教育上每花1美元,就能获得多达10至15美元的经济增长。如果全世界46个最贫困国家75%以上的15岁人口达到OECD最低的教学基准,经济增长就可以在基准线基础上增加2.1%,1.04亿人口可以摆脱赤贫。报告还以韩国经验为例,强调韩国仅在30年间就从贫困走向富裕,其部分原因是重视和规划技能培养。该国通过实现普及初等教育、继而普及中等教育,提升全部人口的技能,随后把重点放在支持技能培训产业上,通过实现技能供需匹配促进了经济腾飞。

报告强调,尽管有明确证据表明对技能培养投资的重要性,但其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优先重视。根据对青年人口众多的46个中低收入国家的分析,只有一半曾经或正在制定一些侧重于技能培训的政策文件――要么是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要么是更广泛的技能培训战略。

2000年以来,各国政府的教育支出总额稳步增加。如表2所示,2010年,世界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平均为4.9%。这一比例在高收入国家最高,达到了5.4%,在低收入国家也达到了4.6%的水平。从各地区来看,教育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在中欧和东欧最高,达到了5.7%,其次是阿拉伯国家及北美和西欧,分别为5.5%和5.1%。从纵向发展的角度看,1999-2010年,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支出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最大的支出增长出现在低收入国家,自1999年以来平均每年增长7.2%。撒哈拉以南非洲年增长率为5%。

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水平快速增长、国民收入增加以及政府对教育发展的重视共同促进了1999年以来对教育投入水平的增加。过去10年,大多数国家通过大幅增加教育支出或将其维持在现有较高水平,加快实现了全民教育的进程。在具有可比数据的中低收入国家中,63%的国家都增加了其对教育投入的份额,这从整体上促进了对于教育整体投入水平的增加。例如,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教育支出占GNP的比重翻了两倍,小学净入学率则翻了1倍。在塞内加尔,教育支出占GNP的比例从3.2%增至5.7%,小学入学率显著增长,并消除了性别差距;只有8个国家的教育支出出现了下降,教育支出减少了GNP比例的将近1%,见图8。

三、核心战略: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增强中等教育的工作适切性

报告指出,中学教育是青年人获得技能、增加体面就业机会的一条关键路径。具体来说,中等较低层次教育(初中教育)有利于扩大、加强在小学学到的基础技能;中等较高层次教育(高中教育)有利于加强普通教育,并加入技术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内容。提供能够满足最广泛的能力、兴趣和背景需求的优质中等教育,不仅对于为青年人确立通向工作领域的道路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向各国提供所需的有文化的劳动力以及在当今以技术为发展动力的世界中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

如图9所示,报告根据所调查国家青年学生从初中教育向高中教育的过渡情况,将所调查的国家分为五组类型:第一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极低的国家,大部分低收入国家都可以归入这一群体,这些国家主要位于撒哈拉以南非洲、阿拉伯以及西亚和南亚地区,其青年人进入初中学校的机会较少,如中非的毛里求斯和尼日尔两国,其初中教育毛入学率仅仅从1999年的19%增长到2010年的26%。第二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这些国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学生的初中教育毛入学率普遍在60%~95%左右,但学生进入高中教育的机会较少,如埃及和印度是这组国家的典型代表。第三组是中等教育入学率中等,但升学率较高的国家。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在各层次教育间实现了平衡发展,尽管其高中阶段教育并没有达到普及水平。第四组是初中教育入学率较高,但升学率较低的国家。报告指出,世界上1/3的国家都属于这一群体,这些国家能够向大部分青年人提供初中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5%),但这些国家面临持续的教育不均等问题,很多青年人并没有继续进入高中阶段教育学习,如阿拉伯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第五组是入学率和升学率都较高的国家。报告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如荷兰、英国、美国、韩国等。但报告强调,这些国家仍然面临一定的早期辍学问题,如在一些欧盟国家,有1/5的青年人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见图10。

报告指出,2010年,全世界有7100万青少年没有在初中学校学习。即便在整体入学率较高的国家,也有大量青少年过早离开学校。如在西班牙,多达1/3的人在中学辍学,考虑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性以及2012年3月51%的青年人失业,这种情况尤其令人担忧。针对如上问题,报告强调,所有国家都必须重视起来,确保通过中等教育发展学生的可转移技能以及技术和职业技能,使学生实现教育与工作场所实际需求的对接,从而实现良好的就业。为此,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消除人们获得中等教育的障碍。所有国家都需要确保所提供的教育适应青年人的技能需求。其中,贫穷国家需要使更多的儿童进入初中学校学习,发达国家需要使辍学较早的弱势青年群体获得高中阶段教育。

其次,使中等教育更适应工作实际。报告提出,中等教育应为所有青年提供平等机会,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可转移技能;另一方面,还必须使学生学习特定行业和工作部门需要的技术和职业技能,并将这些技能均衡结合,以促进其找到一份好工作,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或继续接受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报告强调,开发在技术、职业和普通教育之间实现平衡的多样化中等教育课程体系,对于为所有不同背景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选择,以及避免学生及其父母把职业教育作为次等教育选择,都是非常关键的。

报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把成绩差的学生推入技术和职业培训,可能会加剧社会不平等,造成雇主不重视这些计划。在2009年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调查的22个国家中,有18个国家被编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与普通教育的同伴相比,平均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在普通中学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成绩差距最大的4个国家中,处境不利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比例最大。基于这一点,报告强调,技术和职业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一起实施,并与劳动力市场更贴合,中等教育学生的入学率和毕业率都会提升。报告强调,初中教育要为所有学生都制定共同的课程框架,提供核心技能;高中教育要努力在技术和职业与普通教育学科间实现平衡。

报告提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技术和职业教育的效益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报告强调,在建立社会基础技能及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技能方面,技术和职业教育是最有效的,这在中国和韩国等亚洲经济迅速增长的国家最为明显。例如,在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土耳其,劳动力市场对中等教育的回报――延长学校教育年限对学生收入的影响普遍较高,而且职业教育的回报要高于普通教育。在柬埔寨,中等职业学校男性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回报率是39%,高于普通学校的32%。这反映了柬埔寨劳动力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稀缺性技能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回报。而在其他一些经济欠发达国家,如埃及、伊朗、卢旺达和坦桑尼亚,中等职业学校的回报率低于普通中等教育。如在埃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回报率非常低,只有4%,而普通中等教育的回报率为7%。

报告强调,尽管技术和职业教育能够在短期内促进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但其对学生从长远角度适应经济结构和科技变化具有一定的限制。对18个OECD国家的分析发现,接受过更多普通教育的人从长远来说具有更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加强学校与就业之间的联系。在这方面,报告特别强调要通过发展实习和学徒制把学校教育与基于工作的计划联系起来,以增强青年人工作能力。

城市青年所需技能:迎接更美好未来的机会

报告指出,快速城市化产生了大量城市贫民。无论是在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发展的地区,还是在那些很早就已经城市化的地区――例如拉丁美洲,大约1/4的人口都生活在贫民窟中,许多青年人居住在非常贫困的环境中,他们很难找到体面的工作。最新统计显示,总共8亿以上人口生活在贫民窟,在2020年之前,这一数字预计将增至8.89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虽然城市地区的教育机会比农村地区多,但在掌握基本技能方面,城市贫民与农村贫民之间的差距并不大。在45个中低收入国家,城市富人远比城市贫民更可能至少读到初中毕业。在其中10个国家,城市贫民中缺乏基本技能的15-24岁人口比例甚至比农村贫民更高。见图11。

尽管青年人大规模向城市迁移的原因不同,但追求农村地区没有的更好工作和收入是他们的共同目标。报告特别以中国为例提出,在中国,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2009年大约有1.45亿农村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出生于1980年以后;而在这些人口中,有41%为女性,70%以上没有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因此,与其他居民相比,由于缺乏充分的教育与就业信息,他们获得的就业机会也相对较少,收入也较低;80%的15-18岁短期城市流动人口处于辍学状态。

城市贫民缺乏技能和教育造成绝大多数人在非正式中小型企业工作,这些企业提供的工作既不正式也不规范,往往报酬很低,工作条件差,也不长久。报告指出,在南亚和西亚地区,非正式部门是主要的雇主,如在印度,2009-2010年度,城市41%的人口处于自谋职业状态,17%的男性和20%的女性属于临时工。在东亚国家,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非正规就业占了非农就业的70%。由于经济衰退的影响持续存在,从事技术要求低的非正式工作、工资所得在贫困线以下的青年人数量直线上升。

报告对7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证书的非正式部门工人所获得的收入红利比具有普通中等教育文凭的人要高80%-110%。基于此,报告强调,教育和技能培训可以使城市贫民有机会摆脱贫困生活并找到体面工作。因此,将基本技能扩展至15-24岁的青年人,并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以促进他们找到稳定的工作,应当是各国技能培养政策的重点。由于非正式部门的多样化,青年人的培训需求也非常多样,其最基本的需求就是获得发展基本技能的二次教育机会。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基本技能的人来说,就需要发展其某一行业的特定技能或可转移技能。具体来说,报告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扩大处境不利青年获得技能培训的机会。需要制定相关的国家技能战略,并把城市不利青年群体以及非正式企业纳入进来。报告对46个发展中国家的审查表明,大多数国家主要把改革正式的TVET体系作为技能政策的重点,而没有制定明确针对城市非正规部门的国家技能培养政策。印度是尝试解决这一问题的少数国家之一,已制定一项关于非正式劳动者的战略――《关于城市街头小贩的国家政策》。其中规定,由于印度有1000万街头小贩经营微型企业,他们应当获得培训来提升其技术和商业技能,以便能够增加收入并找到其他工作。

其次,培养处境不利青年基本技能以外的能力。在城市青年人口已具备基本技能的地方,政府必须支持针对可转移技能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对具有增长潜力的中小型非正规企业,政府要组织开展相应的技能培训。在这方面,报告强调,传统学徒制具有成本效益,与实践直接相关,有利于实现就业,因此是获得技能的一种有效方式。为此,使城市青年人能够公平地获得学徒培训机会,并提高培训质量,应该成为各国技能发展政策的优先事项。但是,报告也提出,目前世界各国学徒制发展面临一些问题:一是获得学徒培训的机会不公平,如在加纳,20%最贫困的青年人中只有11%经历过学徒实践,而20%最富裕的青年人中这一比例为47%,这也会导致完成学徒后就业地位和收入的差异;二是有时存在剥削青年学徒的情况,这表现在学徒工作时间过长、大部分师傅仅仅教授特定职业的技能,较少传授理论知识及管理技能。针对这一问题,报告提出,需要对传统的学徒制进行公共干预,如增强弱势群体的学徒培训机会,提高师傅的技能水平,改善学徒的工作环境,确保学徒的技能得到认可。从制度改革的角度来说,根据世界各地的经验,如下两种改革路径是比较有效的:一是把传统学徒制转型为双元制的培训体系,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的有效结合。二是逐步正式认可传统学徒制,并为其提供相关支持,如通过国家资格认证框架对学徒的技能和工作经验进行认证,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培训的重要性,并提高学徒的就业能力。

第三,大力推动创业培训的发展。摆脱维持生计工作的另一个途径是自主创业。但是,缺乏相关的管理和创业技能被很多国家的政策制定者所忽视。报告基于对38个包括低收入、中等收入和较高收入国家的调查提出,培训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学习者发展和利用相关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因此,报告强调,应针对处境不利的城市青年开发专门的创业培训课程,并将其与创办企业的资源相结合,为青年人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

培养农村青年的能力:摆脱贫困的途径

报告提出,世界上的大部分贫困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仅仅依靠小型的农场、季节性的劳动和微型企业活动生活,他们在获得有保障的生活及就业机会方面面临挑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依赖于获得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和技能。通过恰当的教育与培训,可以增强农村人口的生产力。其关键是通过扩大人们的培训机会,确保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们把农业和非农业工作都作为有吸引力的选择。提高农村地区青年人尤其是青年妇女的教育和能力,不仅有助于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而且能够提高农村地区的生产力。报告强调,在中国的农村地区,至少拥有小学后教育程度、从事非农工作的人,其工资所得要高得多。在报告分析的46个国家中,只有一半左右在其国家计划中确认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特定培训和技能需求。针对这一领域,报告提出如下策略:

首先,满足农村青年的培训需求。报告提出,要将农村贫困人口需求列为优先事项,把农民技能培训作为整个农村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报告还特别强调了中国的经验,指出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将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和非农个体经营者的生产力上,减少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具体来说,一是扩大正规小学和中学教育覆盖率,提高其与农村环境的关联性,确保所有农村青年都有机会获得基本技能。二是重视为农村青年提供二次培训机会,培养与农村人口的农业和非农活动相关的技能。报告强调,使当地农村充分参与、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及适应当地背景是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三是把针对农村人口的技能培训与其他的支持项目结合起来,满足多样化弱势群体的需求。例如,把技能培训与针对农村人口的小额贷款或社会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增强农村青年在非农产业的就业及创业能力。三是建立农村地区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应对不断变化的技能需求。

其次,为农村青年提供更多技能。报告提出,为保证农村地区的工作对青年人有吸引力,提供基本技能以外的培训至关重要。具体来说,可以向农民提供木工、电工、水管工和建筑工等非农行业的技能培训,增强农村工作的吸引力,这有利于鼓励青年人留在农村地区。报告根据对世界各国的调查提出,组建农民田间学校和合作社,开展农业推广服务,有利于提升青年农民的农场管理、经营和组织能力,是对农村青年进行技能培训的有效途径。报告以乌干达和坦桑尼亚为例,说明农民田间学校是比较有效的一种传播新型农业技术的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而组建农业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获得技能,同时加强其共同话语权。

第三,向农村青年提供创业和小企业经营培训。报告指出,可以向农民提供创业和微型企业技能培训计划,这在世界一些地区已经取得成功,如墨西哥、柬埔寨等国及拉丁美洲地区。但是,报告特别强调,针对农村地区的技能发展计划应事先对地方劳动力市场及其需求进行评估,以确保培训项目的适切性和质量;同时应对接受培训的农村青年给予一定的支持,以确保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四,要向农村青年开展绿色技能培训,引导农村青年保护环境。报告强调,为满足世界发展对安全食物的需求,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还需要向农村青年开展保持生态多样化、完整生态体系等方面的培训,以增强世界各地农业的生产力和可持续性。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目标总体监测结果

报告对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六项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了监测。

目标1:幼儿保育和教育的进展太慢。2010年,大约28%的5岁以下儿童发育迟缓,全世界接受学前教育的儿童不到一半。

目标2:普及初等教育的进程趋于停滞。2010年全球失学儿童数量停留在6100万。每100名失学儿童中,有47人上学无望。

目标3:许多青年人缺乏基本技能。在123个低收入国家和中低收入国家,大约2亿15-24岁青年人甚至没有完成小学教育,即1/5的青年人小学没有毕业。

目标4:成人识字率依然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盲的数量在1990-2010年间增加了27%。2010年,大约7.75亿成人不识字,其中2/3是妇女。

目标5:两性不均等的形式各种各样。2010年,17个国家的情况依然是,若有10个男童上小学,则女童人数不足9个。在尚未实现中学性别均等的96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国家的男童处于不利境地。

目标6:全球学习成果不平等现象依然显而易见。多达2,5亿儿童到了应上四年级时仍不会读写。

相关链接

报告准备过程对世界若干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报告强调,各国政府应通过加强技能培训和二次教育机会使青年人有一个更美好的生活开端,以便他们满怀信心地迎接工作世界。如下是报告准备过程中对一些国家青年的访谈实录:

在学徒期内,我将去中心学习计算机维修。在中心学习时,我能在那里进行实践,而且在取得证书后能马上工作。我不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他们还让我练习组装或修理计算机。

――越南青年男子

由于缺少教育,我们找不到工作,无法改善自己的生活。对我们而言,没有增长。

――印度青年男子

我认为如果能找到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指导我,使我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职业兴趣所在,那情况会大不一样。如果有个人能帮助我掌握技能并给予我开始工作的可能性,我知道我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

――埃塞俄比亚青年妇女

在大学乃至中小学里,他们应该做得更多些,而不是只给一天时间让你去取得一点工作经验。他们应该安排两天在校上课,三天实习,时间均衡。这样上学,你就能学到你需要学习的东西,同时在校外努力获得一些经验。

――英国青年妇女

如果我想成为高贵的人,我就必须坚持学习,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我无法继续学习。我想我会辍学,不再作为负担,而是自力更生,但是如果我找不到工作,又如何能坚持学习呢?

――墨西哥青年男子

相关链接

《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2》的背景及相关资料

报告的由来

2000年,来自世界164个国家的代表共同齐聚塞内加尔的达喀尔,通过了著名的“达喀尔行动框架”――《全民教育:到2015年实现我们的集体承诺》,提出了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青年技能、成人扫盲、性别平等、教育质量等六个方面的全民教育目标。《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从2002年开始出版,其目标是对世界各国实现全民教育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估,向世界各国通报全民教育的实施进展,使其为支持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进一步作出承诺,提供持续支持。其主要内容是:追踪取得的进步,确定有效的政策改革及世界各地区的良好做法,关注一些新兴挑战,促进教育的国际合作。

报告的准备

一个由UNESCO巴黎总部组织的国际小组负责报告的准备和撰写,这一国际小组由研究人员、政策分析人员及各领域的专家组成。此外,还有一个由世界不同地区专家和教育实践者组成的咨询小组,对每个报告主题的选择提供指导。自2005年以来,UNESCO还为报告的撰写组织专门的网上咨询,以拓宽报告的范围和内容。

报告的数据来源

UNESCO统计研究所在为报告提供关于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成人扫盲及教育经费支出等的数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UNESCO统计研究所位于加拿大,负责向世界180个国家的政府收集数据。

报告的主题

除2002年第一个报告和2008年中期报告对全民教育总体进展进行全面论述外,报告每年都针对一个特定主题。自2002年以来的主题依次为:全民教育――世界走上正轨了吗?(2002);性别与全民教育――向平等跃进(2003-2004);全民教育――提高质量势在必行(2005);扫盲至关重要(2006);坚实的基础:幼儿保育和教育(2007);在2015年之前实现全民教育――我们能做到吗?(2008);消除不平等:治理缘何重要(2009);普及到边缘化群体(2010);潜在危机:武装冲突与教育(2011)。2012年的主题“青年与技能:拉近教育与工作的距离”,主要关注第三项全民教育目标――“所有青年和成人的学习要求”。其强调,由于目标不明确,衡量标准不确定,培养青年技能的必要性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各国政府、教育界或私营部门应有的关注,目前处于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报告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监测,第二部分是针对主题的论述――拉近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四、行动建议:实现更美好未来的途径

报告确定了应当采取的十个最重要步骤。这些步骤可以适当调整,以适应具体国家的情况和需要。

为水平低或没有基本技能的人提供二次教育机会

报告提出,在中低收入国家有2亿青年人没有完成小学教育,未来需要努力向他们提供二次教育机会,相关国家政府应当将该问题列为政策优先事项,将其纳入教育部门的战略规划,将目标设定为大幅减少不具备基本技能的青年人数量。应根据有二次教育机会需求的处境不利的青年人数确定预算分配,并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

消除限制初中教育机会的障碍

体育年度工作报告篇13

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的涵义与价值———基于《质量报告》的视角

邬大光

教育的质量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了教育,有了大学,就有了对质量的期待。不久前,根据教育部的要求,39所“985工程”大学相继公布了各自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质量报告》)。据悉,在2012年,这一做法还要推广到“211工程”大学,到2013年,我国所有的本科院校都要自己的《质量报告》。可以看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试图以《质量报告》为契机,全面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如何看待《质量报告》这一举措,如何通过《质量报告》的真正有效地达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以及如何让《质量报告》能够真正地反映当前的高等教育质量,对我国当前和今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1.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已经成为国家意志

我国高等教育走到今天,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诉求正在不断高涨。从不断攀升的出国留学热到“钱学森之问”,从“985工程”大学对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到诺贝尔奖的追求,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提出,从教育部推出“质量工程”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再到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都折射出了我国不同社会群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更为深刻的是,这些期待已经远远超出了高等教育自身的范畴,直接指向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中国的和平崛起。可以说,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期待已从学校层面不断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层面。

以政府的名义要求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并且“985工程”大学率先垂范,无疑表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界对社会期待的回应。这一举措在我国高等教育界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是鲜有先例。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关注,从一所学校的质量意识上升到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的质量意识,从教育质量意识上升到国家意志,并且从一个教育概念上升到一种国家战略行动,既是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等教育质量意识成为国家战略,体现了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因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既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教育家的共识,也是当代政治家们的共识。例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提名邓肯为新内阁教育部长的记者招待会上说:“美国欲在21世纪保持其在20世纪的领导地位,就要自强。只有教育比别人强,竞争力才能比别人强。美国要通过创新,强化教育,要有新的眼界。”[1]2008年,俄罗斯联邦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就任后发表第一个国情咨文时说,我们过去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绩曾被世界认同。今天,尽管我们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教育状况仍有待改进。直言不讳地说,我们已经从教育的优势地位跌落,而且这已构成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的最大威胁。[2]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以国家战略规划和教育战略规划的形式,对教育质量提出新的要求。例如,美国在21世纪初连续修订和了几个国家战略规划和教育战略规划,2002年先后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和《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6年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2007年公布了《2007-2012年战略规划》。这些规划直指教育发展和教育质量,强烈地彰显了美国在教育上的国家战略。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目标的提出,明确释放出一个信号:高等教育质量意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我国试图建设的高等教育强国,已经不再是一个规模上的要求,而是一个质量上的诉求。经过十几年的扩招,我国已基本完成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使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的发展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为紧迫的任务。因此,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高等教育质量意识成为国家意志,不仅意味着提高质量是一个带有全局性、长期性和基础性的工程,而且还具有国家战略的“预警”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高等教育质量意识是一种高等教育危机意识。二战后,“高等教育危机”作为一个概念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高等教育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在国际高等教育范围内的不断上升,折射的就是质量危机,这既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一个创新,也是人们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认识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次高等教育危机意识的出现,几乎都伴随着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的升华。正是不断出现的高等教育危机意识,才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意识成为一种国家战略。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1958年美国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在前苏联卫星上天之后,整个美国教育界对教育质量进行了深刻反思,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其中包括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出了问题。再如在世纪之交,一些国际组织不约而同地把“高等教育危机”与“质量危机”看成同一概念。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质量危机、财政危机、道德危机,其中高等教育的质量危机首当其冲。[3]高等教育的危机意识,既起到了“预警”作用,也催生了质量意识。

在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危机意识。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界,极少有人把质量问题上升到危机层面。这并非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没有问题,而是我们不愿意把质量问题上升到危机意识。也正是由于没有危机意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意识才很难上升到国家意志。在今天,之所以有人把“钱学森之问”比喻为“世纪之问”,就在于“钱学森之问”蕴含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2.高等教育质量意识需要国际化视野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是永恒的主题,这是教育界所有人士的共识,高等教育也不例外。质量问题并非教育和大学所独有,但质量标准的认定与评价却唯独教育最难。直到今天,如果问起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以及如何评价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在国内外学者中都有着极大的争议。

几年前,我国有关部门曾分别委托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诊断”。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专家组2007年10月的《中国第三级教育考察报告》指出,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失业表明了中国第三级教育自身的不足。有迹象表明,中国的第三级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模式转变,其规模已经接近极限。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单靠增加人力资本投入来获得发展,这样的想法并不合理和现实。传统教育模式更适合知识的获得,而不是高度竞争下的全球经济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同样地,它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多样化学生群体的需求。[4]

世界银行于2009年2月12日在北京了《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期进展评估》报告,这一报告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说法是:“许多旨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管理的计划和措施正在实施,但是,没有相关指标的数据来监测实施过程,也没有关于质量改进计划的数据或信息。”[5]基于这一判断,世界银行课题组没有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评价。

上述两个国际组织的报告表明,当把我国的高等教育放在国际背景下进行质量分析的时候,西方学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没有达到高度的认同。之所以没有达到认同,在于我们过去对于质量的认识缺乏国际视野,没有把质量放在整个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来认识。我国今天在世界上还不能被称为高等教育强国,与其说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还无法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毋宁首先说是我们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高等教育之间的差距还缺乏清晰的认识。诚然,我国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其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等教育体系,而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必须对于自身在整个国际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有个清醒的自我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具有了国际化的色彩,其中就包括高等教育质量。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使全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上升到“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水平”这一层面。今天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已经不再是一个本土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国际化的概念;高等教育的质量意识,不仅具有本土化的意义,更具有国际化的含义;今天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已经不再是一所大学、一个国家的质量标准,而是与国际接轨的质量标准。尤其是当高等教育的质量意识成为国家战略的时候,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不仅具有教育学的意义,而且具有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意义。

经过30余年的和平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正在向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迈进。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一个国家在成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同时,往往需要一个国际高等教育中心的支撑,即世界的经济中心伴随着世界的高等教育中心。因此,成为高等教育国际中心既是经济中心的一个标志,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标志,还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标志。整个世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期望值,预示着我国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和责任越来越重。基于此,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迫切需要一种国际视野。当下我国大、中小学生的“择校热”与“出国热”,在本质上与其说是他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一种渴望,不如更确切地说,他们选择的就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质量标准。

然而,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仅仅依靠“走出去”并不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我国的人口基数和高等教育规模,决定了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必须在本土上有所突破。面对每年30多万学生的出国留学,笔者想起了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先生。在建校之初,陈嘉庚先生就明确提出,要把厦门大学办成一所“使本校之学生虽足不出国门,而其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的一流大学。陈嘉庚先生的远见卓识,无疑是现阶段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需要“走出去”,需要“请进来”,更需要从内涵上建立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等教育体系。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说到高等教育国际化,人们就试图去寻找国际上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然而事实上,直至今日,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包括世界一流大学,并没有一套严格意义上的质量标准。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质量并非是一个标准,而是一种意识和价值判断。这种意识和价值判断是对高等教育规律和本质的一种把握,是社会对高等教育活动的一种目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是在告诉人们:高等教育机构需要一种国际比较的视野,失去了这种意识,就失去了质量存在的价值。即便把高等教育质量看成是一个标准,它也只是一个底线标准。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解读,不应是坐井观天、自说自话的敷衍,相反,应把质量上升到国际视野来考量,真正认识自身高等教育的长处和短处,做到知己知彼,才能不断去追求新的质量目标,高等教育质量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3.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是人才培养质量

此次“985工程”大学颁布的《质量报告》,直指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具有特别的价值。之所以在过去几年中,“钱学森之问”一直成为我国的一个热门话题,就在于“钱学森之问”,既是“质量之问”,更是“人才之问”。当人们直到今天才把“钱学森之问”称为“世纪之问”时,显然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本质?

随着大学职能的拓展,人们赋予了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多的内涵,从人才培养到科学研究,再到社会服务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说大学的每一项职能都具有了质量的涵义。但是,从本质上说,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因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甚至可以说是大学的本质职能,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衍生职能。在我国探讨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其核心问题是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问题不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就失去了根基。

高等教育对国家和未来的贡献,主要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在任何国家和任何大学,说到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把人才培养视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和核心,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尤其是在我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大学中,大量的资源配置都是围绕着科学研究展开的,对科学研究的重视远远超过了人才培养。之所以这样说,就在于我们仅从已经的“985工程”大学的《质量报告》中,还很难确定我国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更难把“985工程”大学培养的人才界定为“拔尖创新型人才”。当人才培养并没有真正地成为大学的核心工作时,高等教育质量就是一句空话。

高等教育质量,既不是一个泛化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分化的概念,而应是一个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概念,这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和基石。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是因为学生的存在;没有学生的质量,就没有大学的质量;没有人才培养的质量,其他的质量既无法实现也没有真正的意义。当然,人才培养质量离不开科学研究,尤其在现代大学,科学研究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凸显,科学研究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科学研究的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和水平。但同时大学也应当记住,科学研究与教学也是有区别的,并非所有的科研成果都能直接转化为教学资源,这种转化需要研究,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大学更不能忘记,在它们把教学优势转化为科研优势时,也有责任让科研反哺教学。

所以,今天探讨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就要真正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和本质。真正的高等教育质量意识是建立在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基础上的,缺乏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甚至使高等教育的质量举措走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今天我国高校许多看似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举措,其实正在悄悄背离高等教育质量的轨道。高等教育要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使命,要满足社会的期待,就要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有一个新的突破,这是我们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虽然“985工程”大学公布了各自的《质量报告》,但令人遗憾的是,《质量报告》公布之后,并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好评,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原因何在?就在于已公布的《质量报告》既没有揭开我国一流大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面纱,也没有完全回答整个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期待。此种遗憾既反映了质量意识在我国高等教育界的缺失,更说明我们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认识还有很大的偏差。

说到底,《质量报告》只是一个手段,再好的《质量报告》也是写出来的,而质量的提升是做出来的,是长期的历史积淀。真正的质量提升需要扎实的行动,更有待于实践的检验,有待于放在国际高等教育中去检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高等教育质量已经不仅仅是大学自身的事情,它关涉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社会问责与《质量报告》

别敦荣

社会问责是近年来高教界面临的新课题。社会问责原本是指社会公众对公共部门,即政府部门的行政问责,包括社会公众的质询、有关利益团体的影响和公共媒体的监督。由于高等教育事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高等学校是社会公益组织,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社会影响力的不断增强及其利益相关者群体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事业也成为了社会问责的对象,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再是高等教育内部的“私事”,而成为了社会公众和有关利益团体关注的焦点,社会公众和公共媒体对高等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高等学校常常为此而受到社会的“拷问”。以《质量报告》的形式回应社会问责,变被动接受问责为主动公开内情,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是高等学校面对社会问责的理性选择。

1.社会问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

社会问责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高等学校办学规模小,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少,高等学校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社会少数行业的有关部门,高等教育所发挥的作用难以为社会大众所认识,因此,社会关注度不高。尽管有时高等学校也可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多数时候往往是因为高等学校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而非社会主动关心或关注所致。然而,最近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摆脱了长期以来以较小规模缓慢增长的发展方式,经过大规模快速扩张,已经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和庞大的规模。据统计,2010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已经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61.76万人,比上年增加22.27万人,增长3.48%;在校生达到2231.79万人,比上年增加87.13万人,增长4.06%;毕业生共575.42万人,比上年增加44.32万人,增长8.34%。[1]如此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但使高等教育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使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本质的改变。进入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已经与我国多数家庭和各行各业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在我国的家庭文化环境下,一个大学生至少与学生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三个家庭具有直接的联系,在庞大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下,高等教育与数以千万计的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受到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密切关注。另外,包括本专科和研究生在内,每年600多万毕业生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数以百万计的单位就业,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发挥影响,这又使得高等教育与社会各行各业实现了直接对接。高等教育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其成为“社会的中心”,不仅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而且成为影响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与进步的人才、知识、技术和智力中心。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带来了高等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面革新,它使高等教育质量关系到社会众多家庭和用人单位的核心利益,使社会众多家庭和用人单位成为了高等教育直接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少数人关注变为普遍关注,由偶尔关注变为持续关注。在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日益增强的今天,社会利益相关者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度有增无减,他们不仅需要有对高等教育的知情权利,而且还要求一定的参与权利,以达到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其期望或预期的目的。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既表现为对条件和过程的关注,又表现为对结果的关注。不过,无论是条件或过程还是结果,其核心都在于质量。高等教育质量不仅仅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品质的体现,而且包含了数以千万计的家庭及其成员的未来期望和教育投资回报,包含了数以百万计的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对经营效益和发展前景的预期。

2.社会问责要求高等学校办学走向开放透明

社会问责表明高等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重要转变,由疏离变得紧密,由互不关心变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但这种转变并非对称发生的,实际上往往是社会方面的转变发生在前,高等教育方面的转变发生在后,甚至高等教育方面的转变可能是由社会问责所推动的。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封闭办学和集权管理体制,行政化倾向明显,这不仅体现在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上,而且还表现在高等学校与政府的关系上。[2]在高等学校内部,办学和管理权力完全由党政管理部门拥有和行使,即便教师和学生都极少拥有参与的权利和机制,遑论外部的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了。在封闭的内部办学和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自我中心意识强烈,往往只是根据自身的认识和需要办学,较少或根本不顾社会需求及其变化。不管是学科专业的开办,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安排等,完全由高等学校党政管理部门决定,社会公众和相关利益团体基本上没有参与进来,高等学校也没有建立应有的参与机制。即便是有的高等学校邀请有关社会机构参与某些办学环节,往往也只是站在学校角度来考虑问题,而鲜有从双赢或共赢的角度来考虑的。在这种“被参与”的体制下,社会公众和有关利益团体参与的积极性不高,难以真正对高等学校办学发挥重要的影响。

在外部关系上,上级党政部门对高等学校实行集权领导和管理,高等学校只向上级党政部门报告办学情况,并接受其监督。在常规的行政管理中,上级党政部门要对高等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和督导,学校的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干部任免、编制人事、教学科研、总务后勤、建筑规划、群团工作、宣传统战以及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都必须接受上级党政部门的领导与管理。可以说,高等学校的工作范围有多大,上级党政部门的管辖范围就有多宽。因此,对上负责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上级满意成为高等学校办学的目标。换句话说,就是上级满意,一好百好;上级不满意,工作再努力,社会评价再高,后果都会很严重。所以,在封闭办学和集权管理体制下,高等学校在上级党政部门的直接领导和管理下,以自我为中心,对上级党政部门负责,遵循上级党政部门的指令办学,按照上级党政部门的要求和标准接受其评议和监督。

但这种封闭办学和集权管理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形势的要求了,社会问责已经成为一种客观趋势,高教界不能对此熟视无睹。高等教育不再只是上级党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全社会的事情,高等教育的内外部关系都应当根据大众化发展的要求进行必要的调整。高等学校应当在上级党政部门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开放和透明的关系,在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建立共同治理机制,使社会成为办学的重要依靠力量,将社会需要纳入办学导向;与此同时,建立社会问责应答机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将办学过程和结果公之于社会,接受社会评议和监督,阳光办学。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是高教界走向开放和透明的重要一步。

3.《质量报告》是回应社会问责的有效形式

社会问责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面临的共同课题。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封闭办学,缺少与社会打交道的经验,对公众的质询和有关利益团体的关切,尤其是对公共媒体的监督,往往感觉很不习惯,内外界限意识、“内外有别”意识强烈。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对高等学校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社会公众不只是满足于其子女有学上,用人单位也不只是满足于能够招聘到大学毕业生,他们还需要了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参与人才培养的一些环节,与高等学校一道共同完成和见证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及其成效。这就需要高等学校转变传统的办学观念,变封闭办学为开放办学,变以自我为中心为以服务为中心,将满足社会需要与坚守高等教育的永恒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为此,高等学校要学会与社会打交道,熟练应对社会问责,转变办学方式,走出去、请进来,定期公布社会所关心的办学情况,打造良性互动的校社关系。

社会问责的范围是广泛的,概而言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办学条件的问责。办学条件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一所好的学校,不仅应当是硬件设施优良的,而且应当是软件环境和谐宽松的,只有软硬条件达到办学要求,才可能具备高水平办学的基础。二是对办学过程的问责。办学过程包括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等功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比如,领导班子建设、学科专业发展、机构人事改革、课程教学活动等,都属于办学过程的构成要素。办学质量是在办学过程中生成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质量。三是对办学质量的问责。办学质量是学校办学成效的表现,尽管办学质量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包括教育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质量、社会服务质量等,但从根本上说,社会最为关注的还是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为它是高等学校核心功能的体现。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功能,凡不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目的,或主要不是为了人才培养,这样的机构不能成其为高等学校。所以,就社会问责而言,不论是对办学条件和办学过程的问责,还是对办学质量的问责,其落脚点都在教育教学质量上,从根本上反映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不可能将自己置身于社会问责之外。“985工程”大学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更是受到社会问责的“特别关照”,不论是其招生考试改革、去行政化改革、大学领导与战略,还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一流大学建设等,都是各类媒体高度重视的主题,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是“985工程”大学和其他高等学校走向公开、透明的关键举措,是应对社会问责的有效形式。通过《质量报告》,高等学校可以拥有稳定的信息公开渠道,变由社会要求为主动向社会公开,使教育教学信息公开成为自主办学的组成部分;可以定期全面地教育教学信息,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机构能够由以往星星点点、断断续续地了解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转变为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信息,从而可以更准确地研判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和社会利益相关者可以拥有互信合作的信息基础。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社会的参与、合作,在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社会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往往是不对等、被动的,合作的前景也是模糊、不确定的。有了《质量报告》所公开的信息,高等学校和社会可以在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更牢固的合作办学机制,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质量报告》是高等学校的正式办学行为,因此,《质量报告》是高等学校正式的对外文件,应当具有目的严肃、逻辑严密、内容严谨和形式严格的“四严”特点。从各“985工程”大学已经的《质量报告》来看,很多还不能尽如人意,还有待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在起草《质量报告》的时候,应当做到三个统一:

第一,共性要求与灵活自主的统一。《质量报告》是政府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共性要求,是高等学校共同应对社会问责的重要举措,也是各高等学校走向公开透明的自主办学行为。因此,《质量报告》的内容应当处理好共性要求与灵活自主的关系。共性要求的目的主要是从总体上规范《质量报告》的内容,保持各高等学校《质量报告》的总体一致性和可比性。共性要求主要表现在学校概况、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情况、本科教育教学绩效等方面。灵活自主是《质量报告》的生命力之所系,没有灵活和自主,《质量报告》就会成为僵化刻板、例行公事的文书。灵活自主主要要求各高等学校在满足共性要求的前提下,对各自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势、重点、特色、创新、问题和对策,以及未来工作设想等进行客观充分的阐述,使社会能够生动真实地了解各高等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

第二,全面反映与突出重点的统一。《质量报告》是系统全面地反映一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状况的文件,因此,系统全面是一个基本要求,本科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应当涉及,尤其是对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要有全面的反映。但它又不能只是面面俱到地铺陈情况,更不能是记流水账,要在全面反映情况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所做的重点工作,反映学校本科教育教学的特色,使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能够从《质量报告》中真正认识一所高等学校,理解其在本科教育方面的理念和精神,了解其为实现本科教育教学目标所作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第三,客观描述与价值判断的统一。《质量报告》是高等学校向社会公开办学信息的文件,目的是让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了解其全面真实的办学情况,以回应社会对办学的问责。因此,《质量报告》应当秉承客观原则,实事求是地描述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工作进程和工作绩效,也就是说,要务实,不能务虚,要避免进行理论论证,复制上级文件精神和要求,叙述学校各种文件、会议和领导讲话精神等。在对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情况进行客观描述的过程中,一般不宜作详细的价值判断,除了在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理念和工作计划中可以包含一定的具有价值导向的表述外,在其他部分应当尽量避免直接的价值判断,也就说,不要出现自我表扬性的阐述。对于本科教育教学的价值判断,应当留给社会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不包含价值判断,实际上,高等学校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的任何举措都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的结果。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质量报告》

赵婷婷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高等教育评价中的关键问题,标准既是质量观的反映,同时也是评价制度的核心,从这种意义上讲,它是质量评价的灵魂。然而,质量标准并不是质量本身,它只能有限地反映和描述质量。不同类型的质量标准构成了质量标准体系,它们从不同侧面刻划着质量的面貌。一定的质量标准体系必然体现着一定的评价目的,受到一定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因此,质量、质量观、质量评价目的、质量评价标准以及质量评价制度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此次“985工程”大学的《质量报告》,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尤其需要借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角度加强其内容建设。

1.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特性和分类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中外学界都存有较大争议和分歧。据统计,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定义已超过几百种。可见,高等教育质量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很难界定清楚。美国学者E·格威狄·博格(E.GradyBogue)等人在其《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问责》一书中指出,“定义质量对于美国高等教育来说的确是首要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并不仅属于大学”。[1]在工业和管理部门,对于质量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相对于产品质量来说更为复杂,因为高等教育本身承载着多方的利益和诉求。它不像产品生产那样,具有较明确的使用目的和客户群;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发展变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不像产品与生产过程之间的关系那么明确和单一。这些复杂的关系给描述和反映高等教育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是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体现和反映。如前所述,任何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都只能有限地反映高等教育质量,这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先天局限。具体来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有限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并不是高等教育质量本身,质量标准只能有限地反映质量的面貌和内涵,它的作用是描述性和概括性的;第二,任何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都只能通过有限的方面来描述和概括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永远无法穷尽质量的全部内涵;第三,任何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都只能反映一定的评价目的,它只能和有限的评价目的相连,不能反映过多乃至互存分歧的目的,否则标准无法制定和实施;第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只具有因时、因地的有效性,需要根据情况的变化而不断修订和完善。

承认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有限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并不是一个大而全的标准体系,而应该是一个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一定高等教育评价目的和质量内涵的标准,不能期望通过一套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解决所有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问题。换句话说,越是有限而明确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越有利于达到所设定的评价目的。

既然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具有很强的有限性特点,那么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出发,对高等教育质量进行描述和评价的这些标准本身,一定具有不同的特征。我们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对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进行分类。第一,从所描述的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同环节上来看,质量标准可分为输入标准、过程标准和输出标准。一般认为,质量过程包括输入、过程、输出三个环节。对高等教育而言,输入标准主要指人、财、物的投入,过程标准主要指保障教育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和制度,输出标准则主要指教育质量的水平和状态。其中,过程标准又可分为条件标准和制度措施标准两部分。第二,从描述高等教育质量的方法上来看,质量标准可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前者重在以定性的方法考察质量的情况,尤其是考察整个高等教育实施与所设定教育目标的符合程度;后者重在以定量的方法考察质量的情况,所列标准大多为可考察的定量指标,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第三,从描述高等教育质量的程度上来看,质量标准可分为最低标准和等级标准。所谓最低标准,其实也可称之为认证标准,即所规定的质量标准是一个准入的门槛值,达到即视为合格,基本不对质量进行程度上的区分;而等级标准则不同,它可描述所达到质量的水平和程度。第四,从所描述高等教育质量的适用范围上来说,质量标准可分为统一标准和特殊标准。这经常会在专业评价中出现,统一标准用于描述和衡量一类教育的质量,特殊标准则用于衡量这类教育中不同类型或者专业教育的质量。

一般来说,从一定目的出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体系,都是多种类型标准的集合体,它们以一定形式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共同发挥着描述高等教育质量的作用。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发展的轨迹来看,在上一轮的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输入标准和过程标准占有较大比重,这主要和当时的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有关。上一轮评估正值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之时,高等教育的实施条件和制度保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加强教育教学方面的投入,保障基本办学条件,规范教育教学制度就成为当务之急。正如时任教育部长周济所指出的那样,要通过评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就是“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和深化教学改革”。[2]客观地说,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也确实在这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大部分高等学校的认可。[3]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化,这一评价标准体系开始显示出不适应,在“导向、功能发挥、结果、效益”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4],尤其在如何更准确和客观地描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状况,如何促进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方面亟待加强。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结果标准的制定和选择,同时还应为不同的高等学校留有一定空间,以反映高等学校自身的特色。

2.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选择

评价标准的制定和选择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如何科学地制定和选择质量评价标准以达到客观、明确地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是需要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选择遵循着一定的程序。首先,要明确高等教育质量观以及质量评价的目的,这是质量标准制定和选择的基础;其次,要确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的基本框架和类型,一个用于认证和一个用于等级评估的质量标准框架肯定是不同的,要根据评价目的来选择;再次,要选择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维度,界定标准的内涵,应重点关注标准内涵界定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等方面;最后,要在使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用户中征询对标准的建议,并根据建议不断修改标准,这是质量标准制定和选择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质量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保证和提高质量,而不断地征询意见和达成共识的过程,正是认识质量、保证质量、提高质量的关键环节。

影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和选择的因素很多,其中评价目的和评价制度是最主要的两个因素。首先来看评价目的,它是决定质量标准制定和选择的首要因素。综观中外各种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就会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类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之间之所以存在较大差异,关键在于评价目的的不同。比如,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最根本的目的在于保证高等教育基本质量,促进美国整体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从这一目的出发,美国院校和专业认证标准的特点体现为更多地选择定性标准和规定最低的准入标准,重在考察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程度,促使其建立起不断提高质量的意识和机制。而我国实施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则不同,它更重视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和规范,因此其指标体系更强调可比性强的定量指标,重视输入标准和过程标准,并采用等级评价的方式。

其次来看评价制度。这里的评价制度是指保证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付诸实施的组织、机制、措施和方法等,不同的评价制度决定了评价标准的不同。比如,高等学校外部评价机构和高等学校内部评价机构所使用的评价标准必然不同;而不同的评价方式如实地考察、公开数据、自我评价报告等,都将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同时,现实的评价条件和手段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数据的采集和评价的方式,这些也将影响到评价标准的制定和选择。因此,评价制度实际上决定着评价标准的可能性,在制定和选择评价标准时一定要考虑到当前评价制度的各种条件及限制,这样才能保证所选择的评价标准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和选择过程中,需要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如何选取质量评价的核心标准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尽管质量评价会受到评价目的、评价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就同一类型的评价来说,在标准的制定和选择上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律,如何能够选取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以保证科学合理地描述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就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来说,我们认为,核心的标准一是人、财、物的投入和保障,这属于输入标准和过程标准,虽然不是高等教育质量水平和结果的直接反映,却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应根据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不断调整和选择最适合的输入标准和过程标准;二是社会各方面对所培养人才的评价,这属于输出标准,是集中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内容,从根本上说,高等学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社会各方面对所培养人才的评价是判断质量高低的最重要依据。

第二,如何在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框架体系内突出高等学校办学的个性化。高等学校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有很大不同。历史经验证明,高等学校办学应在自身优势和传统的基础上,突出学校的个性化特征。在以往的评估实践中,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价一般采用统一的标准,而内部评价则更多地体现学校的自主选择,不同的高等学校有不同的内部质量评价标准和制度,体现着高等学校自身的质量观和教育目标。不能否认,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之间经常会由于评价目的和评价标准的不同而产生矛盾,很多世界一流大学缺乏接受外部评价的动力就是这一矛盾的反映。因此,如何在统一的外部评价标准体系中为不同的高等学校留有空间,从而体现高等学校在质量评价方面的自主选择,就成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这方面,国外有学者提出了“目的适切性”原则,即高等学校可根据自身条件提出学校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办学目标,只要学校的各项工作能够保证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即被认为符合质量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矛盾,但是应该说还很不够,高等学校在质量评价方面的自主选择权利还没有得到充分彰显,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与《质量报告》的内容建设

从2011年起,教育部规定“985工程”大学应率先以《质量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布其办学质量情况,应该说,这在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史上也是个创新性的举措。其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将高等学校的责、权、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对那些国家投入大量人、财、物的“985工程”大学来说,社会和公众有权利了解高等学校办学的质量状况,高等学校有责任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检验;第二,以高等学校自我评价方式为主的《质量报告》制度,既突出了学校的办学个性,又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是对世界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丰富和发展;第三,将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变成高等学校的常态行为,不搞突击检查,让质量评价成为高等学校办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2011年各“985工程”大学的《质量报告》已经完成并公开。可以看出,各高等学校所的《质量报告》千差万别,那么,《质量报告》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从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角度加强其内容建设呢?

作为一种特殊的质量评价制度,《质量报告》的内容建设与质量标准并不完全相同。首先,《质量报告》的内容不像质量标准一样具有严格统一性,前者可以根据高等学校自身的情况有所不同和侧重,比质量标准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体现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其次,质量标准一般是在他方评价中使用,但《质量报告》是一个自我评价,其内容必然从自我评价的角度进行设计;最后,《质量报告》的内容更多地在于描述和展示,在改进、管理、监控等方面关注较少。

尽管如此,《质量报告》的内容形式应该怎样进行规范和建设,还是可以借鉴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相关理论。我们认为,《质量报告》的内容应该与其目的和制度形式紧密相关。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质量报告》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反映高等学校质量的基本状态,建立社会和公众问责机制,展示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三个目的决定了《质量报告》的内容形式。首先,反映和描述高等学校质量的基本状态应重点关注过程标准,即重在描述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条件标准和制度措施标准,具体来说应包括人员情况、经费情况、硬件设施情况、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体系等。在对这些过程标准的描述中,应尽量采用定量标准,以增强其客观性。其次,建立社会问责机制应重点关注输入标准,并着重分析投入产出效益,应明确国家投入人财物的使用情况以及教育产出情况,为社会公众提供判断高等学校办学效益的依据。最后,展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应通过学校自身的一些特殊做法、特殊标准等来体现,可更多采用定性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质量报告》的灵活和创新之处,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自主选择特殊标准来体现学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的,展示学校的个性化办学和自身的质量水准。

《质量报告》的内容还应该与其制度形式相关。由于是自我评价,《质量报告》应更多地采用定量标准,以增强所内容的客观性和可信性。同时,由于《质量报告》的展示目的,建议对其内容和标准的框架和维度有一个基本规定,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等学校间质量状况和水平的可比性,从而进一步实现《质量报告》的目的和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实际上是一个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一过程甚至和标准本身同样重要。在质量标准的制定中,各方利益相关者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对质量的内涵和标准进行解读,这本身就是一个深化质量观念、加强质量认识、促进质量提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质量标准的好坏不仅体现在其科学性上,也体现在其被接受的程度上,一个标准体系即使再科学,如果得不到广泛的认可,它也起不到提升质量的作用。因此,应同样充分重视对《质量报告》内容形式的研讨,尤其应在学校范围内,以《质量报告》的为契机,掀起研讨质量内涵的高潮,应在质量内涵上取得充分和广泛的共识,这一过程和环节应该成为《质量报告》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质量报告》制度作为我国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的一种探索性举措,一经推出即受到广泛关注,但它的建设和完善还需要深入的理论研究来支撑。我们期望《质量报告》制度进一步发挥更大的功能,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制度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质量报告》的功能

吴凡

《质量报告》是高等学校以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关注的对象,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以及学校本科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聚焦于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主要环节,经常性、常态化地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的全面、客观、科学的反映。《质量报告》制度虽然刚刚建立,且有待完善,但无疑将对高校、政府、社会及学生和家长等各相关利益群体产生重要的影响。

1.《质量报告》的信息载体功能

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持续扩大,社会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持续升温。然而,由于高等教育机构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社会公众往往只能凭借十分有限的信息来对其教育质量进行判断,而关于高校的实际办学水平如何,运行效率高低,人才培养质量如何等均得不到必要的信息。《质量报告》的,就是为了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质量的信息需求,它的适用对象主要是社会公众,此举对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沟通意义重大。

作为信息载体,《质量报告》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1)权威性。《质量报告》的所有信息均是各高校采集的第一手资料,信息来源权威、真实、可靠。(2)时效性。《质量报告》的,计时以年度为限,反映的是学校上一年度的情况,相较于几年一次的本科教学评估,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能及时为社会提供关于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大量信息。(3)科学性。《质量报告》以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相结合的形式来体现各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既能反映高校教学资源设施等各项硬指标的投入情况,又能体现高校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各项教学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既能反映高校的办学成果,又能体现其本科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信息综合全面。(4)便利性。与以往自上而下的评估报告不同,《质量报告》不再束之高阁,而是以各学校网站独立公布和教育部相关网站统一公开的形式,顺应了信息社会的特点与要求。《质量报告》的,使得信息的获取更为便利,传播更为迅速,影响更为广泛。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成本极低,只要能上网,足不出户,就能获取各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信息。

《质量报告》的,有助于减少高校与社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促进质量信息的有效交流,加强高校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促使高校办学更加透明公开,加深社会公众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了解,推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真正提供了高质量教育的高校,能够借助《质量报告》平台,充分展示自我,向公众提供有效证据证明自己的教育确实“物有所值”。一方面,能够回应社会舆论和公众等外部群体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质疑,维护高校的社会声誉和公信力;另一方面,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防止高等教育市场上出现由于购买者缺乏客观充分的信息所导致的“逆向选择”[1]或类似“劣币驱逐良币”[2]的现象。此外,面对日益强大的市场力量,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在生源、拨款、社会捐助等方面将展开激烈的竞争。《质量报告》的有助于推动高校办学信息的公开,有利于增强社会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有利于吸引社会群体参与办学,有利于高校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的支持。同时,《质量报告》的既是对学生和家长知情权的尊重与保护,又有利于广大潜在的学生群体及其家长了解并比较各高校的办学情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和办学特色,从而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减少高考填报志愿的盲目性,促进其高校选择行为的理性化。

《质量报告》的,还有利于促进各高校之间本科办学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此次“985工程”大学《质量报告》的,为各高校展示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举措以及教学成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有利于各高校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既汲取众长又避免雷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校,“985工程”大学《质量报告》对国内其他高校能够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溢出效应,能够有效带动全国高校,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制度的建立与完善。“985工程”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理念、模式和举措,将对全国高校产生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质量报告》逐年,能够将各年度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相关的常态数据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发挥“存史”的功能。《质量报告》连续积累到一定的年份,将变成各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编年史”,无论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开展,还是对指导高校管理实践而言,都将是宝贵的资料。

然而,从“985工程”大学的《质量报告》的现状来看,其信息载体功能的发挥尚不理想。笔者在对39所“985工程”大学《质量报告》的网上信息公开情况作了一个初步的统计分析后发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质量报告》的位置千差万别,其中放在学校主页的有18所,放在教务处(部)页面的有15所,放在本科生院的有3所,放在学校办公室的有1所,甚至还有两所学校的《质量报告》没有找到。其次,放置的栏目版块也有较大差异,有公告栏、新闻栏、通知栏和其他等等。这表明各学校对《质量报告》的定位和认识很不一致。另外,《质量报告》在各学校网站上的查找也较为困难,有的学校将其《质量报告》“藏”得很深,混于通知公告之中,即便在熟悉位置的情况下也需要点击6次方可找到。由是观之,尚且不提《质量报告》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信息获取的难度和复杂性就极大地削弱了其影响力,制约了其信息载体功能的发挥。

2.《质量报告》的质量保障功能

《质量报告》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新要素,对于完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特别是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注,是近年来社会舆论的焦点。无论是教育部主导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还是社会机构的各式各样的大学排行榜,总能引发社会热议,各界对其评价也是褒贬不一。然而,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质量浪潮”中,理应最有发言权的高校却“集体失语”。不论是行政部门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评估,还是社会组织发动的由外对内的评价,本应作为质量保障主体的高校却总是被动地成为评价的对象,被动地去应对外部的各种评估指标,被动地去承受外部的评价结果,而丧失了质量评估的管理权和控制权、评价标准的主导权和制定权,以及评价结果的鉴定权和话语权。

众所周知,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与本质,必须以对教育教学行为全面细致的考察为前提。而最了解高校的办学行为并有条件进行考察的就是高校本身。因此,高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以及教育教学质量的评鉴,理应以高校自身为主体。同时,由高校各自在其网站上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自评报告,也有利于强化高校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促使高校切实对其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质量报告》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校恢复了其本应享有的对自身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权和话语权,使高校实现了质量保障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和责任的主体三者的有机统一。

《质量报告》以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必将促使高校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质量报告》的编制与形成过程,更是各高校针对自身本科教育教学开展自我评估、自我诊断的过程。通过对自身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回顾与反思,通过对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相关指标的制定、观测与考察,通过对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否达到既定目标与标准的自我判定,有助于高校深刻反省自身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及教育教学环节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高校全面分析整个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的利弊得失,有助于高校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改进,有助于高校建立并完善内部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由各高校自行《质量报告》,这就使各高校成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主体,由此,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评估指标。此举能够有效提高各高校评估指标体系的针对性,防止评估标准的单一化,有利于各高校形成特色质量观,防止办学模式的趋同,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校多样化办学格局的形成。本科教育教学是有规律的,因此,各高校《质量报告》的内容必然包含一些基础性、共性的指标,由这些内容构成《质量报告》的基本面。但基础性、共性的指标不是《质量报告》的全部,更不是核心,它只是最基本的要求。基于校本的《质量报告》的亮点,更体现在各高校的办学特色上。《质量报告》在为各高校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宣传自我的机遇的同时,也对各高校的办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如何让高校的个性更加突出,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社会公众面前,如何使学校能够在同类高校中脱颖而出?这都需要各高校在强化办学特色上狠下功夫。

《质量报告》制度建立后,各高校每年都要对自身的本科教育教学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反思。这种阶段性、常态化的自查自评,有助于高校及时发现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起到预警作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质量报告》逐年,能够从纵向上反映各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及其下设各项指标和数据的年度变化,有助于各高校考察自身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纵向变化情况,把握本科教育教学变化趋势,科学合理地制定本科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然而,就目前各“985工程”大学的《质量报告》的形式和内容来看,大多数学校还是沿袭着传统的质量保障思维方式,把编制《质量报告》视为对上级行政指令的被动响应,并没有转化成自身主动和自觉的行为。《质量报告》更多地像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或是教务处的年度工作总结,既体现不出这一新举措的优越性,也反映不出学校真实的办学质量和特色。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显得僵化单一,多数学校对质量问题仍缺乏独立的判断与反思,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主体意识、主体地位和主体功能并未能真正得以体现。总的来说,目前的《质量报告》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本科教育教学内部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作用发挥得并不显著,没有达到促进高校自我评估、自我诊断、自我改进的目的。

3.《质量报告》的管理监督功能

《质量报告》制度的建立,释放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式与管理方式变革的积极信号。

首先,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是政府转变对高校的管理方式的积极尝试,有利于促进政府引导下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方式由直接评估转为间接评估,政府不直接介入各高校《质量报告》的形成过程,不直接规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不直接对各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判。政府既没有规定《质量报告》的具体内容,也没有限制高校为此所必须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具体方法,所有这些全部由高校自行决定。对于《质量报告》,政府只作宏观制度层面的把握和规定,而对微观的具体操作层次没有干预和强制要求,避免用现成的模式与标准给高校设定条条框框。《质量报告》这一新举措,呈现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管理的新气象,体现了政府职能深层次的转变。

建立《质量报告》制度,有利于政府科学、客观、准确地对全国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基本情况进行监控和评价。《质量报告》将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将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专门机构开展院校评估、专项评估等外部质量监控工作的重要依据,将成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对高校进行管理、指导、服务、拨款的重要参考,这将有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其次,《质量报告》制度的出台对推动高校管理的去行政化,实现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质量报告》的编制主体和主体均为高校,由高校对自身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高校成为自身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的主体,成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的主体,这有利于高校面向社会依法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实现质量的自我评估和自我保障,建立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管理机制。《质量报告》由谁负责?谁来组织?谁来参与?谁有权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质量报告》要反映哪个群体的意见?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在某种程度上能反映出一所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设计与管理制度的安排。如果是由行政权力主导高校内部的所有事务,那么,《质量报告》的组织与撰写也将属于行政事务的范畴,其行文风格和内容结构就会体现出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质量报告》就容易变成学校或部门的“工作报告”或“工作总结”。但是,如果认可本科教育教学应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编制《质量报告》应属于学术事务的话,其负责机构就应当是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机构,报告的内容应充分反映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和判断也应当按照学术的逻辑来进行,而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应发挥服务与辅助作用。

《质量报告》的形成过程,也是高校对自身本科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过程等开展系统回顾与反思的过程。《质量报告》应当包含哪些内容?哪一项指标具有质量的含义?应该设立哪些质量的观测点?哪一个数据应该采集?如何采集?如何保证各项数据的信度和效度?如何保证《质量报告》的内容真实、可靠?如何使《质量报告》能够满足多元化读者群体的需要?《质量报告》的形成与过程就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而这个过程本身能够有效提升高校自我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最后,《质量报告》的能够极大地改善社会公众对高校办学的监督条件,提升社会公众的监督能力。健全与完善《质量报告》制度,增强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信息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质量报告》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能够使高校和社会公众交流与互动的渠道保持畅通,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质量报告》的能够有效发动社会公众积极支持高校办学,广泛参与到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校友、社会组织、媒体、用人单位等各个群体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建立多元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机制,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高校与社会之间沟通与互动的加强,还能进一步促进高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切实提高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帮助高校更好地履行其社会使命和责任。

当然,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的一项新的制度,《质量报告》制度不是万能的。它能够暴露问题,也能够粉饰问题;它可以是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有走向形式主义的危险;它既是高校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权的产物,也有可能变成高校行政化的又一表现;它可以促进公众对高校的了解与沟通,也可能引发社会对高校更多的质疑与责难。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质量报告》的功能和价值不是自我实现的,它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包括各高校应科学、全面、实事求是地反映自身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情况;其范式、概念框架、行文风格和语言表达应适应社会公众的需求;制度的规范化程度应当提升,等等。为此,各高校应当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认识其重要功能,编制出客观、科学、有效的《质量报告》,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方式的变革,推进我国高等学校管理的自主化和科学化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

《质量报告》中的问题解读与思考

薛成龙

定期向社会公布《质量报告》是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制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985工程”大学率先向社会《质量报告》,既展示了这些大学在本科教育教学方面先行先试的成就,同时也招致了部分媒体的质疑与批评。部分《质量报告》被认为是高校教学工作评估报告或年度教学工作报告,有的甚至被媒体指责为“政绩报告”。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质量报告》?未来应当如何完善《质量报告》?这些是高校不能不高度重视的问题。

1.《质量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已的《质量报告》看,各高校认真总结学校教学改革的经验,展示了各自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质量报告》公布后,各高校相互比较、相互交流、相互借鉴,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但是,应该看到,各高校的《质量报告》中也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

(1)缺乏受众意识。

作为向社会公布的信息载体,高校在编制《质量报告》时,应当有质量主体意识,充分考虑到公众、媒体、学生等不同群体的需要。但从已的《质量报告》看,多数更像是教学工作评估报告,或者是年度教学工作报告。高校在编制《质量报告》时,没有关注报告的读者对象,还是按照过去写给专家看、写给上级主管部门看的形式,面面俱到。从文本形式看,各高校的《质量报告》总体表现为:个案改革亮点突出,整体质量分析不足;罗列成绩多,分析问题少;定性描述多,定量数据少;绝对数据多,相对数据少。《质量报告》提供的信息数据不全,透明性不够,格式不统一,可比性不足。不同公众群体既无法对高校教学质量状况作价值判断,也无法充分了解大学对教学质量的目标定位,更无法对不同高校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分析。受众群体意识的缺失,表面上看是高校对于《质量报告》的认识态度问题,但从深层上看,说明高校还是习惯于被动的质量检查或评估,高校自身还缺乏一种自我检查、诊断的质量主体意识。

(2)没有完全回应社会普遍关切的问题。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985工程”大学集中了全国最优秀的生源,但人才培养是否与之相匹配?尤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作为研究型大学是如何保持精英教育标准的?是否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学生是否有机会进入科研实验室?是否有更多的机会与大师、大家、知名学者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是否有机会聆听大师们讲授的课程?教学资源是如何配置的?诸如此类的信息,是社会公众所关心的。但在现有的《质量报告》中,只有少数学校提供了这一方面的部分信息,多数学校没有给予积极的回应。正如《深圳晚报》对《质量报告》所评论的:“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加速扩展之时,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与担忧:大学入学人数如此激增是否会导致以降低或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应采取何种方式、何种手段、何种措施以保证日益增长的在校生的教育质量?这些都是公众的困惑所在。因此,公众并不需要疑似‘政绩报告’的‘质量报告’,而是需要我们的大学做出符合公众期待的回答。”[1]

(3)没有完全反映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要求。

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投入、过程、效果和反馈等各个环节的保障。即使一所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经费,配备了优秀的教师,拥有最好的图书馆和实验室,并且招来了优质的学生,我们还是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其教育教学必然也是优质的。教学质量除了要关注投入和结果外,更应当关注人才培养的过程质量。但从已的《质量报告》看,多数高校更多地关注的是投入要素、过程监控要素以及结果输出,而对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阐述,对培养过程的实际运行状态揭示得不够全面、充分。不仅如此,“985工程”大学拥有全国最雄厚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但它们是否把这些优势转化成了人才培养优势呢?从已公布的《质量报告》看,多数高校还没有显示出已经实现了这一转化,看不出它们应有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的成就。总体来看,“985工程”大学的《质量报告》尽管局部改革突出,个案亮点鲜明,所提供的数据光鲜亮丽,但未能展示人才培养应有的表现,也没有完全反映出应有的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2.《质量报告》现存问题的深层剖析

《质量报告》中暴露出的这些“软肋”或“硬伤”,是基于文本形式的一种质疑,各高校的现实状态是否如此,目前尚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问题至少说明各高校对于《质量报告》的目标定位、功能作用以及相关制度的要求还缺乏应有的认识。

(1)思想观念的局限性。

《质量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高校对教学质量认识的局限性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当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处于精英阶段时,高校对于质量的主流认识是一种产品质量观。这种质量观关注的是学术水准,是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学术质量标准的制定。随后,由于教育规模扩张,教育投入相对滞后,导致教育教学资源紧张,迫使高校对质量的关注从已有学术水准转向影响质量发展的间接因素———投入要素或过程监控要素。这种关注在2005年前后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时达到顶点。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正进入一个由外延发展到内涵建设的关键时期,人才培养表面上反映的是质量问题,而隐藏于质量背后的根本矛盾,是多样化社会需求与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之间的矛盾。显然,这一矛盾不是单凭过去单一的质量标准或者加大教学投入所能解决的,它要求高校在系统的教学质量观指导下,对人才培养进行综合改革。但是,由于认识的局限性,高校在进行质量建设时,仍较多地关注培养结果质量和教学工作质量,而对教与学的过程和制度以及机制的设计缺乏应有的关注。

(2)历史惯性作用。

除了思想认识的局限外,《质量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还与历史惯性作用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无需太多考虑学生个性化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因为学生一旦进入某一个专业领域,也就决定了他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的办学体制、招生体制、就业体制、管理体制、办学规模、专业规模、班级规模等都在变化。不仅如此,随着高校利益相关者的增加,学生学习需求、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家长期望、学科发展需求、教师需求等也在变化。面对这些变化,高校的组织结构,职能、办学层次和办学类型、内部人才类型等也都在发生分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管理方式等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这种变与不变,反映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保守性,也造成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方面的惯性。高校在抓人才培养质量时,基本上是沿着传统的惯性思维,把教学质量等同于教学工作质量,甚至拘泥于教务处的教务工作质量。高校所关注的主要是人、财、物等投入要素,以及质量监控组织体系的建设、就业率等结果输出要素,而对于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及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等要素却缺乏应有的考虑。

(3)现有体制的束缚。

《质量报告》中存在的问题还与现有体制有关,与资源配置机制有关。从宏观层面说,尽管我国高校在法律上具有相对独立的法人地位,但事实上,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从未完全理顺。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处于支配性地位,政府对高校的管理,尤其是教学管理过于细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包揽了高校内部教学管理事务。这种法人化目标与教学资源配置主体地位缺失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使高校组织趋于行政化,另一方面,高校在行政化过程中也丧失了法人应有的主体责任意识。高校更多地是从行政角度考虑教学质量,即能否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资源支持,更多地是向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而不是直接向社会公众或学生负责。从微观层面说,高校行政部门在教学资源配置中占据了支配地位。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使高校内部的学术组织行政化,学科门类越多,学科专业壁垒越森严。表面上,高校多数是综合性或多科性的,但从人才培养模式看,其实还是多个单科性学院的简单相加。整个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没有跳出原来的专业教育模式。这种专业教育模式在相当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刚性、僵化的管理模式,高校人为地自己把自己割裂开来。如果说这种割裂与人才培养质量有关的话,它所造成的教学质量问题就是学科专业割裂。这种割裂使高校在思考教学质量时,往往从某一部门或某一局部的利益出发,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

3.编制《质量报告》应当处理好四个关系

用系统思维来看高校教学质量,它包括了从目标设计到模式选择,从过程监控到结果检验等一系列子系统。从主体责任意识看,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的一种自觉行为和内在需要,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评估。如从这两个维度来考察《质量报告》,可以发现,要编制一份高质量的《质量报告》,高校应当正确对待教学质量本身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的关系。

高校目标如何定位,定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即便是“985工程”大学,由于学科优势、办学传统以及区位优势不同,在目标定位上也是有差别的。不同的目标定位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在已公布的《质量报告》中,多数高校对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说清楚、说透彻,对目标定位很少进行横向比较,尤其缺乏国际比较。要完善《质量报告》,高校在描述自身教学质量时,必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目标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让公众了解高校目前所处的位置以及将来努力的方向。其次,不同的目标定位需要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与之相匹配。高校还应当根据自身目标定位选择适合本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选择实际上是目标分解的结果,通过模式选择把学校整体目标分解为各院系的目标,把各院系的目标再分解为各专业、各教师的课程目标以及各学生的学习目标。这样,《质量报告》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隐含于各种文字和数据之中的目标———模式逻辑关系。

(2)过程监控与结果输出的关系。

如果目标定位合理,模式选择正确,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过程监控与结果输出。就过程监控而言,首先是投入,包括经费投入、人力投入、教师教学精力投入和学生学习精力投入等。这种投入要素既要看静态,也要看动态;既要看绝对值,也要看相对值和平均值。其次是过程管理,包括建立质量标准、健全质量保障组织体系、明确教学管理职责、开展教学过程监控、及时反馈信息,以及开展教学激励与约束等。再次是教学资源配置,学校有多少师资、教室座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体育场地等,这些资源是制约人才培养最为基本的要素,也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考虑的因素。只有投入有保障、管理到位、资源配置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才会有保障。从这一意义上说,过程监控是重心,而结果输出是必然的。在已公布的《质量报告》中,尽管过程监控与结果输出都有涉及,但缺乏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尤其是在过程分析中,多以应然状态代替实然状态,以个别典型代表整体质量,以粗线条描述遮蔽客观实际状态。要完善《质量报告》,高校应当在重视结果输出的同时,更重视过程监控,特别是应当注重运行过程基本数据的收集,通过运行过程数据与输出结果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人才培养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关系。

(3)共性规律与个性特点的关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