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融合了地理学、测绘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知识,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展现了超凡的学科融合能力,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迅速提升。到目前为止,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应用在国土、测绘、气象、地震、林业、军事、水利、环境、交通、环保等领域,全社会对GIS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1]据统计,全国共有350多所高等学校近800个专业开设地理信息系统课程。[2]矢量化与建库、空间数据处理与分析、GIS软件开发与系统管理分别是GIS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三个层次技能。GIS软件开发是GIS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途径,占GIS从业人员的32.01%。[3]各高校GIS专业越来越重视学生GIS开发能力培养。[4]地方院校GIS专业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GIS设计与开发以行业结合应用型为主。故地方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以培养学生从事GIS应用项目设计与开发能力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地方院校受生源、基础设施以及师资条件等影响,GIS设计与应用教学效果普遍不尽如人意。GIS设计与开发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行业设计与开发经验,同时需要丰富多彩的实例演示,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IS设计与开发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数学和计算机功底。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师范类院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女性比例较高,其计算机基础和数学功底相对薄弱。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GIS设计与开发教学内容与手段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提高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一、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特点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目前以组件式开发为主流。[5]通过专业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可视化开发组件,可以快速便捷地搭建自己的GIS应用程序,嵌入常见地理信息系统功能,为进一步与应用行业融合提供接口。目前,各高校GIS设计与开发大都采用组件开发,且一般选用ArcGis,SuperMap,Mapgis,Mapinfo的二次开发平台。

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具有如下特征:1.实践性强。GIS设计与开发以应用开发为主,需要依靠大量项目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学科交叉性强。本课程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学科和具体应用行业学科知识,学科交叉性强,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很好地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融入行业应用当中。3.教学方式灵活。GIS设计与开发是一门动手能力很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GIS设计与开发常采用项目教学法[6]、分组教学法等,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趣味性、能动性。因此,GIS设计与开发教学的重点不在于理论知识,而在于实践教学。[7]以实践操作深化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不断掌握软件开发技能的同时,完成理论知识的顿悟。

二、GIS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优化模式探讨

(一)强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

GIS设计与开发是GIS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需要配套一系列课程构建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来辅助教学。其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教学;2.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差异;3.坚持知识、能力、素养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原则[8];4.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5.以需求为导向,坚持课程可调整性原则。

基于当前对GIS设计与开发人才的需求以及地方院校课程设计情况,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应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与算法、GIS算法与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模式、计算机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概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GIS软件开发、WebGis开发等课程,囊括了GIS设计与开发过程中所需的大部分知识,全面反映了“概念―原理―方法―操作―应用”五位一体的特征。

(二)多模式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目前,大部分GIS课程理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且实验教学过程多采用学生被动学习的传统模式,即由教师进行程序演示与操作,再由学生进行模仿或根据实验指导书编程重现。在此模仿过程中,学生往往更多的关注了代码的书写,而未能主动思考,不能激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降低了程序运行成果所获得实践成功的成就感。因此,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GIS软件设计与开发课程教学架构示意图

项目示范型。以教师科研成果作为典型案例,从项目的背景、需求、设计、编码、测试进行分析、讲解、示范以及实践,将学生带入学科前沿和具体工程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展现“读、想、练、用”的教学要素。

团队协作型。GIS设计与开发设计项目过程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达到最大工作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根据教学知识点假设项目背景拟定题目,教师担任指导,由学生分组自学、协作完成教学工作。小组中一人负责问题分析,担任项目甲方,负责提出需求;一人负责与甲方沟通,建立规范化需求清单;两人负责系统设计与系统原型快速构建;一人负责项目测试;建立系统设计之后,全组分工协作完成系统开发工作。

开发竞赛型。GIS开发大赛注重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从选题、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最后的测试,周期长、任务多样、难点多,能锻增强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并磨炼学生意志,非常接近工作状态,能使学生尽早接受社会竞争。目前,除ESRI和SuperMap每年均会举办一次全国性GIS大赛外,很多高校会举办一些校内竞赛,其中GIS设计与开发均是其重要的竞赛项目,这为GIS设计与开发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合作型。通过与相关GIS软件公司合作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为学生提供进入社会和接触实际项目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在辅助完成项目的同时,熟悉项目流程、认清重点和难点、提升开发技能等。同时加强校企技术交流,邀请企业技术总监、项目经理举办不同类型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项目阅读能力。

软件测试型。通过对GIS系统进行黑白盒测试,发现GIS设计与开发中的关键点、难点以及常见Bug分布情况,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提升软件设计与开发能力,避免自己在设计与开发过程中犯同类错误。

就业引导型。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就业意向进行应用行业分组,与相关行业企业、协会、就业指导中心建立联系,举办企业专题、行业发展前沿、就业指导等讲座以及到企业中参观学习业务流程、观摩企业成果,扩展学生学术视野与知识面,了解业界动态,建立行业发展与GIS应用交集,缩短学生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距离。

(三)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对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是学科建设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性资源。GIS设计与应用课程群学科交叉广泛,知识增长点众多,发展迅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扩展学科领域和提升知识结构,以优化与提升整个教学团队。地方院校多数将学校定位为“教学为主型”,教研仅限同门或相似课程教师间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团队建设。[9]众多实践表明,科学研究是团队建设的核心与抓手。科学研究可以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各层次、各学科人才,凸显学科带头人与技术骨干的作用,能形成良好的传帮带氛围,建立以点带面形成合力的局面。在项目资助与带动下,才能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知识结构更新、人才交流,才能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校教学与研究,形成良性的“引进、培养、锻炼”长效发展机制。因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凝练研究方向,覆盖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在科学研究中建立教学团队。

三、结语

GIS设计与开发能力很大程度决定了GIS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是GIS专业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GIS设计与开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能力的培养需要综合性、系统性、多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从GIS设计与开发课程群设计以及围绕课程群打造教学团队、多模式实践教学三个方面可丰富GIS设计与开发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转变,优化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GIS设计与开发教学质量优化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摸索与总结,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质量稳固提升。

[ 注 释 ]

[1] 边馥苓.我国高等GIS教育:问题、创新与发展[J].地理信息世界,2007(2).

[2] 董隽.高等综合院校地理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探讨[J].林区教学,2009(1).

[3] 赵银军.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1).

[4] 蔡菲,孙英君,单宝艳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学生GIS软件开发能力的培养[J].测绘通报,2008(6).

[5] 钟广锐.基于SuperMap Objects的“GIS设计与开发”课程实验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07(2).

[6] 黄猛,李攀.项目教学法在地里信息系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2(5).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2

On Accounting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 and

Teaching Content Overall Optimization

CAO Hui

(College of Accounting,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Shijiazhuang, Hebei 050031)

Abstract If the talents trained by a higher school couldn't satisfy social needs, then it will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school. 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need for talented people, we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solid foundation for professional knowledge, creative awareness, good team spirit and excellent operation skills. Higher school should be pay attention to analysis 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ation, we should discovery to strengthen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and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Key words Accounting Specialty;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ation

1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设置的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各高校的竞争日趋激烈,如果没有特色和优势,势必会影响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会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毕业实习以及到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导向与职业导向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1.1 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是指通过对会计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不断建设、完善,这一过程可以联合教育理论工作者、教师、用人单位,多方横向交流,以丰富和完善我们的课程设置思路。近年来,通过对招聘单位的调查、走访,我们了解到多数用人单位对我们的应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不满意,主要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能力较差,需要的磨合期较长,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较差,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部门的需要。因此不断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培养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和学生实际能力状况的会计专业人才是目前经济类院校的当务之急。

1.2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配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数,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进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我国高校的公共基础课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课时数占到了学生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在总学时和总学分的控制下,公共基础课严重挤占专业课的课时,使得专业课课时非常紧张,所以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关键是要合理压缩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合理安排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课时分配。

2 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

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优化是“会计学专业综合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会计学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合理划分、有机衔接,给构建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会计学专业的各门课程该讲什么、如何讲以及怎样将实验和理论合理地结合起来。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优化研究主要是保证教学内容最大程度地体现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最大程度地反映企业实际账务处理的规定和做法,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

2.1 优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

目前会计专业课程之间交重复内容较多,如会计学原理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及会计报表编制内容上存在重复;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预测、投资决策、财务预算等内容方面重复,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复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削弱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另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新的会计业务、事项不断出现,新的会计问题也随之产生,所以要不断密切联系实际,不断优化会计专业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不应贪大求全,应根据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选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适应工作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2.2 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会计是一门融理论与实践性为一体应用性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对部分章节采用案例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奉行“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让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地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会计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优化应注意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方针,要求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形势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没有特色和优势,势必会影响高校未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高校会计专业建设必须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未来一段时间应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1)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本科教育应奉行“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提升课程建设水平,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建设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2)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问题。高等院校的会计学专业以培养知识面宽、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会计、审计领域胜任专业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管理人才为目标。因此不仅要注重会计、管理等方面的坚实基础理论及宽广的知识面的教学,注重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在专业培养方案的安排上注重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培养、道德素质修养的总体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知识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加强考评和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3)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手段已受到颇多诟病,但传统教学手段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它独特的魅力,比如漂亮美观的板书、抑扬顿挫且幽默的语言、流畅的板书绘图,都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会计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手段,综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扬长避短,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高校会计专业应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高度,规划专业与学科发展;紧紧围绕社会对会计职业人才需求的现实,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实践技能训练等环节进行积极的改革和不懈探索,以提高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竞争择业上具有优势。

参考文献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3

一、制定科学详细的方案是优秀课建设的基础

把一门课程作为优秀课程建设时,应当对这门课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优质、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内容,直观的辅助教学工具和充分的教学资源等。“发酵工艺原理与设计这门课是粮食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之一,主要阐述发酵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和参数控制。旨在让学生理解发酵过程中的生物学现象与工程问题,熟悉发酵过程的工艺流程,对发酵工业控制的特点及共性有初步认识,同时掌握发酵过程中过程优化与放大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对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为学生从事相关方面的生产和研究打下基础。根据这门课的特点课题组设计了以下的建设方案:

1.坚持和深化教研活动。

2.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人员充足的师资队伍。

3.巩固现有校内外实训基地,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外实训基地与师资队伍共建和企业与学校共建的“订单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4.加强科研工作,形成紧密地的学研结合关系。

5.制定了新的课程教学质量标准、教师备课制度、听课制度。

6.健全和不断完善教学考评体系。

7.加强国内外交流,不定期外出培训、调研,召开学术研讨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积极开展双语教学。

8.实现网上资源共享。

二、教材建设是优秀课建设的重要环节

教材建设是优秀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课程教材应是系列化的优秀教材。系列化的优秀教材与优秀课程相呼应是非常必要的,主讲教师和课程组成员积极编写、更新了一些教材和翻译了部分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收集与发酵工艺原理与设计课程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书籍多本,科研资料数十篇编入教案中,充实了教学内容。我们还注重建设电子教材,将多媒体元素融入网络教材。保证教材体系包含了课堂教材、辅助教材、实验指导教材等。完成了发酵工艺原理与设计理论教学CAI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的搜集工作,并制作出课件,丰富了实验教材。

三、教学方法是优秀课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

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优秀课建设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优秀课程建设要求有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等上网,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我们课题小组在优秀课建设中十分注重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特别重视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的利用和建设。我们除广泛使用投影仪、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外,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增强直观教学效果。课后,利用网络课件帮助进一步消化课内知识。

四、教师授课水平是优秀课建设的重点

优秀课程要由学术理论水平较高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一堂设计完美的优秀课,其效果的体现关键在于任课的教师如何施教,在于是否有高水平的主讲教师,否则纵然有设施齐全的教学与实验条件,没有教师发挥其聪明才智开发这些教学资源,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主讲教师讲授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逻辑连贯、思路清晰。要想把一门课讲好,最明显、最深切的一个体会就是“清楚”,即目标清楚、主题清楚、过渡清楚、表达清楚。

2.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情真意切、激情飞扬。一堂课能否精彩、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仅仅依靠好的教学内容还远远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具有热情与引导力,能否具有激情与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的氛围与教学的效果。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首先要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声音果断。其次,手势引导形象到位。要巧妙地利用肢体语言,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手势,形象到位能增强教学的感召力与引导力。再次,要善于运用表情语言。教师讲到关键时,讲到投入处,表情会巧妙地传递信息,善用表情交流,必将把课堂氛围又一次推向高潮。

3.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巧用设问,提问互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思维引导的过程。持续的讲解或缺乏互动的叙述,即便很精彩,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疲倦感,课堂参与热情也逐渐冷却下来,课堂教学就会陷入一种被动、无活力的消极状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常采用“设问”和“提问”两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巧妙地解决学生连续听讲的心理被动问题。

4.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生活转化、朴素真切。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面临的最大困难往往就是突破“专”的问题。专业性词汇让学生能够听明白就要做到:首先要用生活化的语言。自然平实,交流互动性强。其次就是采用生活化的实例。教学中使用大量与生活、学生实际密切相关的实例,具体形象、朴素真切,非常好理解。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且由于听得懂、有意思,学生听课情绪盎然,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5.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幽默是师生关系的剂,是课堂氛围的缓冲剂。幽默能给课堂带来活力、带来气息、带来生命,给学生带来欢笑、带来理解、带来信心。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活泼风趣的教学风格,往往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趣味横生、轻松愉悦,消除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这使我们在教研活动和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教师队伍得到了培养与锻炼,同时对优秀课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总之,开展优秀课建设,教师们虽然很辛苦,但是课题组成员都体会到了这种活动的成果,它是提高教研活动质量的极好形式。教师们在这项活动中学习到了不少知识,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向学生传授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4

近年来,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我校联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具体落实校本教研实施方案,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培训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教研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一、组织开展教学设计竞赛

教学设计是教者在对学生和教学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进度、课程评估等做出的系统设计。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研究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学校教育永恒的主题,也是校本教研的主题。

近年来,教学设计是我校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全校性的新课程教学设计竞赛,基本目的是希望通过这种活动,促进教师学习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专业素质。活动中征集到的这些教学设计,尽管并非尽善尽美。但我们欣喜地看到,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和课标的要求及学生实际,“三个维度”关系处理较好,大多数教学设计能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较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难点,并积极倡导,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

教学设计毕竟还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效果如何,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能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还要靠课堂教学来检验。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全校规模的优质课评选活动。这种旨在提高教师素质的竞赛活动,是其他级别的活动所不能与之相比的,它既可全员参与,人人行动,又不“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这种以全员参与为形式的校本教研,能极大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种发扬重在参与精神的校本教研又能使每位参与教师都有所收获;这种竞赛,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人人提高。

经评选后推出的这些优质课,虽然内容不同,授课方式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体现了新课程、新课改的思想。对参与教师而言,评优课的许多成功经验将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反思和引领日常教学。同时,授课教师表现出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教学方法对听课者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显而易见,优质课评选活动是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开展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

我们通过听课、评课、尤其剖析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对本校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认真客观地分析。毋庸讳言,相当一部分教学设计与新课改、新课标要求有较为显著的差距。

问题一:部分教学设计对“三维”目标的把握欠完整,有的甚至只确立了“知识与技能”目标,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问题二:一部分教学设计明显存在“两多两少”现象:一是教材分析多,学情分析少;二是教师活动设计多,学生活动设计少。

问题三:有相当一部分教学设计缺少教学反思这一块,有的虽有,也草率,真正从教与学两方面较为深刻、理性的反思鲜见。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5

一、教学设计前的准备工作

1、分析课程教学性质。护理礼仪是护士在工作岗位上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是护士文明道德的标志,是广大护理服务对象疗效至佳的一剂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性质有:(1)实践性强;(2)规范性强;(3)实用性强。

2、分析课程教学目标。我校护生《护理礼仪》的教学总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有关礼仪的基本知识和规范要求,使学生具备从事护理专业所必需的职业礼仪修养,在护理工作中实现让病人满意的优质服务,为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打下基础。

3、分析教学对象。护理专科生具有的特点: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缺乏临床实践,但已具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具备良好的自学能力、理解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课堂设计内容

1、设计教学目标。要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对学习内容给予层次划分。理论内容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学习,实践内容按“熟练掌握、学会”两个层次进行学习,并使其与教学大纲相一致,又紧扣时代礼仪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一项基本要求。

2、设计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育不可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将教学内容分为:(1)学生自学内容;(2)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筛选与优化教学内容。

3、设计教学过程。课堂上要告知学生教学目标,并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阐明新知识,帮助促进理解,及时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效果,通过课堂测试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进一步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在新情境中加以运用。

4、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可以预设但不一定要恪守,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课堂教学流程的推进,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教学方法的本身无所谓优劣,只有是否适当。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必须考虑到教学的内容、目标、性质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5、设计教学手段。要遵循教学设计的原则,坚持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注重不同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传统的教学媒体如教科书、黑板、挂图等与现代教学媒体如视频、音频、CAI课件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在礼仪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视频、音频的综合运用,丰富授课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三、建议

1、注重个性教学,优化教学形式。在满足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各种教学形式的优势得以发挥,但切不可生搬硬套、一味模仿。《护理礼仪》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可以采用课间实习的教学形式,使学生接触到真实、丰富、详细的教学内容,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加强对护理职业的热爱。

2、注重教学表达形式。在优化教学形式的基础上,要注重表达形式,如板书设计要清晰明确、层次分明,问题设计要难易得当,多媒体的设计要美观、实用、有趣,语言设计要富有感染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借助语言的艺术美,增强课堂色彩。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教师讲授就餐服务礼仪时,以“茶七饭八酒满杯”风趣地介绍了餐桌上的服务标准。

综上所述,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调控能力等,最重要的是课堂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行学生参与教学实施、参与教学评价等活动,将教学的科学性、实用性、时代性、美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得到知识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使《护理礼仪》的课堂教学活动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

参考文献

[1]郭良君 张建君 燕宣德 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实践探索.教育科学论坛,2008,12。

[2]索桂芳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设计理念的更新.教育探索,2004.9。

[3]陈维哲 课堂教学中的创新.陕西教育,2005,9。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6

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自2003年起开始实施,历经近10年,已先后建成3900余门覆盖多个学科、含有丰富网上教学资源的国家精品课程,为推动教学改革创新及优质资源共享作出了贡献。2011年10月,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在“十二五”期间,通过对原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和补充,建设5000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1]。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又印发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建设的目的是“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2]。

如何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新的研究热点。

1.我校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

与其他学科不同,计算机不仅是一门学科,同时也具有促进其他学科发展、培养掌握先进计算技术的人才的作用[3]。因此,高校各专业都普遍设置有计算机基础课程,受众面很广。为推动计算机基础教育发展,保证教学质量和优质资源共享,我校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已先后建成4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及1门校级精品课程,实现了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规定的计算机基础主干课程“门门是精品”。并提出了“以教学内容为核心,实验环境为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根本,师资队伍是关键”等精品课程建设要领。所构建的优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吸引了众多校内外教师和学生访问。截止2012年7月,各课程及门户网站的总点击率超过1178万次,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2.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的建设和推出,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及优质资源的共享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学者对课程建设中存在的学科分布、资源可浏览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4]。除此之外,我们认为依然还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产权问题。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应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但由于在以往建设中更多地强调了资源的丰富性及优质性,没有考虑到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的开放和共享。造成了部分课程网站资源无法打开的现象。

(2)用户对象定位问题。现有精品课程建设更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教师的需求,而对学生的需求则考虑较少。

(3)资源利用率问题。在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重评审、轻使用的因素,加之产权、工作量等多种原因,其网上资源未能做到与课程教学内容同步更新,造成教学内容不断改革但资源建设滞后的情况,从而使资源缺乏吸引力。另外,现有网上资源多以罗列形式呈现,只能浏览获取,缺乏对资源的“推送”,影响了资源的利用率。

二、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的认识与思考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以课程资源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通过共享系统向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服务,实现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1]。

与已有精品课程建设相比,新的精品课程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需要考虑哪些改进,或做什么样的升级?经过半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认为,此次的“转型升级”,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升级,突出资源的“优质性”和“共享性”,还应研究教学内容“升级”。简言之,就是:以教学内容为核心,资源建设为基础,关键是加强资源的可利用性。

1.教学内容的“升级”

教学内容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既然称为“转型升级”,就应有新东西,而不是“新瓶装旧酒”。这里的“新”,包括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新”的教学内容,并融入“新”的教学成果。

2010年7月,全国9所首批“985工程”建设高校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了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会后发表的联合声明指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养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对问题进行求解、系统设计和行为理解,即建立计算思维。“声明”的核心要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地位,需要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立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而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树立标杆[5]。

计算思维是人类三大科学思维之一,核心是抽象和自动化[6]。或简单地说,计算思维是一种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思维方法,包括思路的建立、方法的确定和实现,是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以往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虽然在教学内容上也部分地包含了计算思维的思想,但多处于“无意识”状态,基本以“知识点”为主线。没有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去组织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能“有意识”地通过有限的几门课程培养学生的初步计算思维能力,我们需要在深入理解计算思维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如何从整个课程体系上进行改革。即:从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架构上,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思维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创新力;从整体内容上研究如何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实现循序渐进、前后照应、逐步提升。

2.资源建设的“升级”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因此,“优质+共享”是资源建设的灵魂,是提高资源可利用性的关键。

(1)关于“优质”。何为“优质”?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对使用者有吸引力。我们知道,要想生产的产品好卖,首先需要的是定位明确。确定准确的目标用户,弄清楚用户需求,以确定设计什么样的产品;还有就是产品的质量。只有需求明确、质量过关的产品才可能有好销路。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目标用户,无非就是教师和学习者。那么,什么样的资源对于他们是优质的呢?

一是资源必须能够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这是“高质量”资源的基础。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学科,其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虽然说课堂教学内容难以做到如科学研究一样站到最前沿,但教学研究与科研一样,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发展模式。如前文所述的教学内容升级问题,相应的资源建设也需要随之更新和重组,使其能够与教学改革的发展相适应。

二是资源必须是丰富的。那么,如何判定其是否“丰富”呢?教指委在2009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中,曾提出了完善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4领域×3层次结构)。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资源建设若能够覆盖要求中该课程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和技能点,则是丰富的。

(2)关于“共享”。作为是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是必须的特征。只有充分实现共享,才能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才有建设的意义。事实上,影响资源利用率的因素除质量外,主要就是有“针对性”,并且“好用”。

所谓“针对性”,是指资源要能满足不同的教学和学习需求。作为普通教师,登录精品课程网站的目的,无非是希望了解某门课程国内一流学校的教学情况(怎么教的?教些什么?),并获得满足其自身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必需的资源及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这里,必需的资源包括如教学内容、组织方式、进度安排、教学课件等基本信息;可供参考和选择的资源应包括教学案例、作业习题、重点难点问题解决方案以及各种辅助教学环境等。作为学习者,除一些课程基本信息之外,还希望能够有一个复习、释疑和进一步拓展的环境。要使所建设的资源有针对性,需要在深入研究不同教学需求的基础上,能对资源进行详细的分类和组织,使具有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习者都能够获取最适合自身的各类资源,即能够“量体裁衣”。

所谓“好用”,是使用者能用较简单的方法就能方便地获得有针对性的各类教学资源,而不是采用查询浏览、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信息的方式。要做到此,需要对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组织和管理。

总之,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关键就是要克服已有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性,突破使用者厌烦、麻木的瓶颈,激发使用欲望,提高资源吸引力。

三、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相关文件的精神[1,2],结合自身特点,我们从2012年初开始计算机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和研究工作。包括课程体系设计和资源建设两个方面的实践。

1.课程体系设计

与计算机专业教学不同,计算机基础教学面向的都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教学学时非常有限,专业范围也广,既有理工类,又涉及文、管、医、经济等专业。因培养目标不同,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做到在有限课时内达到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计算思维能力的目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要达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这一总体目标,我们需要使学习者了解和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计算的可行性,即哪些问题是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的;(2)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即若计算机可以解决,那么通过何种运算规则或计算方法以及何种物理器件去解决。

基于对不同专业大类培养目标及对计算机知识学习需求的分析,结合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具体情况和教指委提出的总体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教学“1+1+X”课程体系,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适应不同专业方向的综合课程群及选修课程群”。这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可计算性及计算的复杂性,了解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一般过程及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随后的“程序设计”则是在第一门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计算机学科较简单问题的能力,即计算思维能力。综合或选修课程群则因不同专业而异,培养包括在计算机硬件或数据库等某一个方面解决较复杂问题或构建系统的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适应不同专业的培养需求,我们进一步设计了面向工科类、理科类及其他(文、管、医、经济)类专业的3个不同的课程体系。其中,工科类以系统构建和算法设计、实现为主线,理科类更强调计算理论和算法分析,其他专业类则以数据处理为主线、以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为目标。

表1以面向工科类专业为例给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它主要涵盖了两大模块,即:计算机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可计算性及利用计算机进行问题求解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资源建设

为尽可能实现资源的“优质”、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并考虑到第一门课具有受众面广且基础参差不齐、教学要求不一等特点,我们设计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总体思路。

(1)按照教指委“基本要求”中的知识单元和实验单元标引不同类型的教学资源,并覆盖所有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2)按照课程体系并结合培养目标,进行资源设计和组织。

(3)根据不同专业大类、不同教学需求,实现资源的自主检索、按需组合、自由浏览,并提供参照示例。

需要说明的是,“自主检索”是指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知识点),实现基于知识模块或知识/实验单元或知识点/技能点进行检索,既可选择对应检索范围中的所有资源,也可仅选择所需类型的资源。这里的“资源类型”,根据高教司和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12年初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相关会议精神,分为“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两大类。基本资源为满足教学和学习基本需求的各类资源;拓展资源则包括辅助教学和学习的各种特色资源,如我们已建成的包括自动阅卷功能的考试管理系统和作业系统、重点难点问题的动画或视频教学案例以及正在建设的远程智能答疑系统等。

从全国范围来讲,“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向各类不同专业、不同办学层次,因此其教学要求和内容有一定的差别。因此,“按需组合”是希望使用户能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或学习需要,通过选择不同的专业类型、教学要求(根据教指委文件分为“较高要求”和“一般要求”)和资源种类,获取有针对性的资源。例如:若需要获得研究型大学文科专业讲授本课程的要求及基本教学文件和课件,可以选择“文科专业+较高要求+基本资源”,即可直接获得系统推送出的符合较高要求、文科类专业的各类基本资源。

“自由浏览”是沿袭目前精品课程网站的一般资源组织方式,满足使用者随意浏览资源的需求。

“参照示例”则提供我们已实施的面向3个不同专业大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案和资源,供希望了解我校本课程实际授课状况的使用者参考。

表2为“大学计算机基础”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资源建设方案。依据教指委“基本要求”,将资源按8个知识模块进行组织,并确定了总体设计目标。

对原国家精品课程进行转型升级、建设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实施的“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将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创新力。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质量工程,需要建设者能够始终如一地投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 2011.

[2] 教育部.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 2012.

[3] 陈国良,董荣胜. 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2.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7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指示精神,我们在近年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当前面临的教学实际,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类课程建设的经验,紧紧围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目标,全面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深入开展课程的教学研究,进一步探索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实施措施。

一、明确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目标与定位

在教育部[2003]1号文件中,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并把精品课程定位于“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近几年来,精品课程建设已经提升为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手段,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对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提升,而科学地理解优质教学资源的内涵是建设好优质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开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其目的旨在把《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建设成为“在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立体化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较高水平,并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的优质教学资源”,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深化教学内容,不断教学创新

我们应不断地深化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把“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启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既要积极引导教师的教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又要主动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学习风气。

1.编著富有研究性、创新性的授课教案。我们在授课教案的编著过程中,贯穿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其目的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材,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有:在课程内容更新方面,我们把1995年以来考研数学题纳入授课内容,适合做例题讲授的作为例题,并给予解题分析、详细解答和例题讲评。

2.重视课程内容改革,不断充实新发展理论与应用问题。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内容要以有效知识为主体,课程结构要有利于建构起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要有利于及时吸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体现时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课堂主页建立了“发展前沿”、“数学建模与实验教程”等页面,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研究性实验,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

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精心设计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将教学方法分为“教授方法”和“学习方法”,以适应教师和学生的不同地位和需求。

1.教授方法。教授方法是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主动实施的教育方案和技巧。(1)研究型教法。我们在授课教案的编著过程中,贯穿了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同行提供互相学习、参考的授课方案。(2)教案贯穿科学研究思想。授课教案编写的思路与顺序是“提出问题—建立概念—分析主要性质—理论与方法应用—关于理论进一步拓展”。(3)评定定理。科学研究,或者说科学创新,一般都是在原有的理论或者实验的基础上对条件和结论所做的改进。因此,对现有教材的定理进行讲评、分析是非常适合科学研究的。(4)启发式教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思考题目和机会,是启发式教法应落实的两个方面。在时间支配上,我们的优质教学资源网站内容丰富,学生可以自由自在地充分利用自己的学习时间,不必担心失去学习机会。在思考机会方面,我们编写的电子教材突出简洁而不简单,强调把问题名称写清楚,解题推演设定有一定的跨度,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时主动思考“这一步是怎么来的”和“为什么会这样”等问题。为了能让学生不至于被某些问题难倒,我们提醒学生可以阅读处理过程非常翔实的“授课教案”,也可以观看“授课录像”,可以浏览“多媒体课件”。这样的安排,既适合教师授课所需,也更适合学生自我学习。(5)讨论式教法。我们将讨论式教法放在“例题解析”、“评定定理”等基本理论方面。在例题处理上,我们首先是“分析例题”,然后是“详解例题”,最后是“讲评例题”。这样的分析和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大有益处的。

2.学习方法。数学学习方法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数学学习的目的所采取的步骤和手段,是人们对数学学习过程的思维活动和实践经验、方式的概括和总结。为了能够引导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数学学习活动,能够自觉地、主动地应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在教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等文字材料中,有意识地介绍各种学习方法。(1)数学学科的学习方法。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是:①阅读概论,记住名称或符号;②背诵定义,掌握特性;③举出正、反实例,体会概念反映的范围;④进行练习,准确地判断;⑤与其他概念进行比较,弄清概念间的关系。(2)超学习法——空降学习法。此处介绍的“超学习法——空降学习法”出自日本人野口悠纪雄所著的《超学习法》一书。这本书指导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不同的见解。在我们以往的经验中,都是注重基础知识的重点培养,灌输学生们打牢基础关。如果中途出现什么知识上的障碍,我们都会让学习强化基础知识,再来解决这个难题。而本书强调“跳伞”方式的学习,就是要针对目前不会的问题,立即针对性解决,而不是回头去完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想一想,当高难的问题解决了,其实那些前面的小问题、基础的知识也就牢记于心了。

四、提高教学质量还需依靠现代教学手段

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我们的传统教育来说,打击是巨大的。无论从教学方式、手段、过程都要适应上现代的社会步伐,落后的教育模式只会让我们的教学每况愈下。为了保证我们的教学质量不断的得到优化和提高,全面提高我们教师的业务水准,广泛结合网络技术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的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种。

1.录制“教学影视”并上网共享。《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授课时数为40学时。我们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对该课程进行全程录像。在录像材料的编辑、剪辑过程中,配上了字幕和各种转场效果。

2.编著“授课教案”并上网共享。“授课教案”的编著体现了“详细解答、研究问题、联想对比”等常用的教学方法。“授课教案”对青年教师尽快地理解教材,提高教学水平大有好处。“授课教案”对初学者也是非常合适的。

3.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上网共享。“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来源于“授课教案”,但在娱乐性、趣味性方面更能体现出来。“多媒体课件”对教师来讲,可以下载作为自己的教学软件。对学生来讲,可以更轻松、更自由地学习或复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

4.编著“电子教材”并上网共享。电子教材的内容简洁,富含思考机会。在一定的学习基础上阅读“电子教案”更能起到融汇贯通、加深理解的作用。

5.设置“网络考试”。自我测试可以由学生答题,自我评判一下学习所掌握的程度。

6.进行“网上作业”。“网上作业”可以方便学生学习,这是正在发展着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优质教学资源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上网开放,将网络课件、教学影视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五、网络平台建设为教学各环节提供管理上的方便

教学过程和教学目的最重要的归属点,还是要算在课堂教学上。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阵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围绕这一中心,根据我们新教改的政策和规章制度,结合先进的网络技术,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与资源,构建一个整体式联网平台,将“授课—接受—反馈”三者相结合,形成一个涵盖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统一过程。这种模式的最大的好处,就是缩短了教学过程的教学信息的反馈和交流的时间。老师授课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教学信息就会搜集到相关部门,并在第一时间让各位老师得知自己的不足和学生对他们的一些建议。这种模式打破了以前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沟通上的缺陷,信息得以快捷的搜集和传达,对我们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是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1]杜幼文.开放大学教学资源建设:倡导“深度使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2,(1):26-29.

[2]马妍柳.创建优质教学资源是办好开放大学的重要保证[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5):5-7.

[3]张会杰,龙世立,王仁卿.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08,(11):59-62.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8

一、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一)课堂教学设计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

课堂教学设计内容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评价、教学方案修改五个环节。其中,明确教学目标为课堂教学指明方向,教学方案的选择与实施,使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受到约束,确保教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有一个清晰认识和整体把握。教学方案的实施、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教学活动中松散、本末倒置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价和修改,保证了教学活动高效、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教学资源科学、合理、有效地利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的保障。

课堂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使之能在实践中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经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经济、高效地选择教学资源和媒介工具,合理拟订教学进度、精确时度,准确评价和分析教学结果;及时有效地修改教学方案,使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设计方案、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取得最优教学效益。

(三)课堂教学设计促进教学理论和教师素质的共同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教学研究倾向于理论完善,因此脱离了教学实践,使教学理论成为“纸上谈兵”,而课堂教学设计作为理论与实践沟通的桥梁,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教学实践,不仅将现有的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中,而且使教学理论得到实践检验,促进教学理论的充实和完善,并将教学经验升华为科学理论。

开展课堂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师技能。在传统师范教育中,忽视对教师教学技能培养。而课堂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特点成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1]。教师不但要掌握和熟练应用教学理论,而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因此,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促进了教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而且为教师教学技能的成长和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高效的途径。

二、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文无定体,教无定法”。面对不同学生,课堂教学不能“一成不变”,只有高效、合理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一)挖掘教材、依据学情,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导向,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教师应做好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对教材进行分析及应用,将教材内容情景化、静态知识生动化;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拓展,吸收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性的同时,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突出教学目标的重点与明确教学目标的难点;使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针对性。

(二)课堂教学设计优化,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中,可供采用的方案多种多样。此时,选择采用哪种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对各种方案的效能进行全面、系统对比,选择出最佳教学方案,在选择过程中,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短期效益,还要兼顾长远效益。要考虑设计简单、方法易行、节省教学时间、应用范围广、适应性强这五个方面的因素。所以,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应考虑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以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准确地进行教学评价,及时有效地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要阵地,教师通过观察自己或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或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2]。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行之有效”,要从五个方面评价: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教学活动是否围绕教学任务开展;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和解决课堂出现问题是否及时,修改方案是否有效。使教学设计修改建立在教学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设计。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学到些什么”这三个问题组成,“教什么”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怎么教”是课堂教学方案的选择,“学到什么”是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即教学监控与评价。只要将这三个问题解决好,才能使课堂教学设计变得科学、合理、优化,促进教师教学素质和技能的提高及教学理论进一步完善。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9

1. 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堂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堂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课堂活动课程、探究课程、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1) 青年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2) 青年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探究性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应用问题经常出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学科的问题,因此,各学科教师身上的技能,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和起来的能力。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3) 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探究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青年教师,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目前我国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 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结构不良,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差。(2) 教学技能,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能力不足。(3) 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强。(4) 教育教学中有部分青年教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导致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 课程目标中缺乏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制约。现行的课程目标忽略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2) 新课课程标准部分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前一章的习题中出现了后面几章的内容。(3) 教学内容与考试题的脱节。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1]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社会的实践基础,离不开课堂中的磨练。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动手设计课堂入手,再结合多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改善教学的软硬环境等手段,一定会大大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

2. 青年教师课堂结构的优化

课堂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实现。优化课堂结构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2.1 课堂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教师的课堂结构是指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因此,课堂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堂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课堂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教师教育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应重视课堂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防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

(2)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4)反馈与调节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现有效控制。

(5)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课堂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

2.3 优化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堂的建设,加强基础内容学习,设置多类型的课堂、实践性课堂、活动课堂和创新能力课堂。

第1层次——基础性课程。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设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层次——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参与实践。通过实践能力课程实现理论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一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提高教材研究能力。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相应知识的深刻思考。二是备课、写教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备课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3层次——活动课程。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2]活动课程应围绕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来组织。例如,举办“假如我是班长”(班主任、教师)等类型的演讲,对如何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等各抒己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做一个小调查,并举办这类优秀调查报告的征文、评奖活动。总之,活动课程可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以适应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第4层次——创新能力课程。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3]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

3. 潜能的开发

教师教育中直间或间接地起影响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方式。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组织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潜能的开发,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文化心理层”某些内容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出现改变。

潜能的开发虽然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4]因此,在教师教学中,潜能的开发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中重视的课堂设计而忽视潜能的开发,强调掌握学科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个人需要和兴趣,课程设计中的“偏”现象,在学生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特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逻辑、记忆等方面较擅长,而在创意、感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显得薄弱。所以,我们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使学生个体的智商和情商和谐发展,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和善于创造的人。

优化新课程标准和潜能的开发有机结合,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优化,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有针对性,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其次,潜能的开发,确立教师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学、文化学的因素为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最后,将新课程标准和潜能开发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弥补,必然构成一个“新课程标准”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是合乎规律地组成的,是没有内耗的整体,因而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9

[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课外校外活动(第1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0

产品质量已经成为世界各大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构成了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然而,提升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更需要质量工程技术的支持[1]。如何培养优秀的质量专业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和各大企业高度关注和重视的问题。为了适应世界级各大企业对质量管理与质量技术人员日益严格的要求,欧美等世界著名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也纷纷推出了有关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计划。例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商学院结合企业的需要与自身的优势,在MBA课程体系中融入了六西格玛黑带的培训课程,获得商业界与工业界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赞誉。

2009年,中国质量协会对全国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食品行业为主的企业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先进质量管理工具与方法的作用虽然已得到企业的普遍认可,但是我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其应用能力普遍较弱。例如,由麦肯锡公司对167家世界主要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进行的调查中发现,日本企业应用FMEA(失效模式及影响分析)、DOE(试验设计)、FTA(故障树分析)的比例高达100%。而与之相对应,由中国质量协会对我国通用设备类企业的调查表明:经常应用上述三种方法的比例仅为22.3%、20.8%和16.0%,而且做到有效运用的竟未达到50%。当前,国内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开始关注和重视如何培养高层次的质量专业人才,以满足现代企业的迫切需要。例如,2011年11月,三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签署了工业工程领域质量管理方向的工程硕士培养协议,以培养质量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然而,我国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缺乏系统化、专业化的特点,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对高素质的质量专业人才日益严格的要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各类质量专业人才的要求,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教学团队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培养质量专业人才的经验,结合当前经济管理学院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多个角度对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重新设计和规划,构建立体式的教学体系以整合资源,提高教学质量,为建设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特色专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一、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当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创新型的高科技企业希望利用试验设计、质量功能展开等质量工具进行技术革新。服务型的企业可能更关注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卓越绩效模式等质量管理方面的知识。生产制造类的企业通常关注产品的过程能力分析、统计过程控制等质量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因此,应考虑现代企业对质量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归纳总结出各类质量专业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的特色和优势,针对不同层次(本科、硕士、博士)的学生,设定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多元化教学目标,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

二、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根据多元化教学目标对课程体系的要求,梳理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突出专业课程的基础理论,强化工程实践的应用能力,构建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针对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目前所开设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管理统计、多元统计学、高等数理统计、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可靠性工程、Minitab软件应用等),将整个课程群归纳“专业基础课”、“质量管理核心课”、“质量工程核心课”、“软件工具课”四大课程体系,形成较为系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其具体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群的立体化课程体系

鉴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均要求较高的数理统计知识基础,因此将面向本科生的“管理统计”和面向研究生的“多元统计学”和“高等数理统计”纳入到专业基础课程。面向本科生的“质量管理学”和面向研究生的“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均注重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指导,因此将上述三门课程纳入“质量管理的核心课”。目前,“统计过程控制”、“试验设计”以及“可靠性工程”主要是以选修课的形式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上述三门课程均强调工程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是目前质量管理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软件之一。将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融入课堂教授、课程设计以及实验教学等所有的教学环节之中,增强学生应用MINITAB软件或JMP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整个课程群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

党的十八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因此,在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中,还应该进一步地强化“试验设计”等选修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掌握提高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诚然,将上述具有内在逻辑的基础课程放在一起仅仅是粗浅的第一步,只有注重课程内容的渗透、融合与衔接,尽量避免出现重复的内容,才能够提高整个课程群的整合化程度,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三、优化与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内容

课程群建设的一个主要任务表现为对不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融合。立足于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大课程群的建设,以培养面向企业需求的质量专业人才为终极目标,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组,重新设计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删减不同课程之间重复的内容,更新过时、陈旧的课程内容。课程群的教学内容要结合教学团队的优势和特色,运用头脑风暴法集思广益,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不断更新和优化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类课程的热情。以“质量管理学”、“六西格玛管理”、“卓越绩效模式”所构成的质量管理核心课程群为例,目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开设的“质量管理学”课程也部分涉及六西格玛管理和卓越绩效模式的部分内容。因此,需要对原有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融合,特别是需要结合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最新成果,及时地更新质量管理方面的新观点、新思想。例如,在新编的《质量管理学》中更新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将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即客观质量、主观质量、动态质量以及全面质量。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在新编教材中加入一些新的课程内容,如非正态分布的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与组织文化的关系、小批量控制图等比较新颖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质量管理学的知识体系,而且能够更好地开设多样化的教学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四、优化与创新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教学方法

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实践对象,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优势和学生的特点,不断地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立体化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方法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得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就是尝试寻找这种联系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以企业所开展的六西格玛项目为案例进行教学,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企业所遇到的质量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些教学案例均来自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质量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的积极性。此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还曾尝试结合教学团队成员所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分时段教学法、案例组合法)进行案例教学[2],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教学方法

1998年,美国博耶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振本科教学: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报告中指出:“本科教学应依照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特点,建立以研究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模式进行教学。”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的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因此,研究性教学方法正是顺应新时代要求所提出的,反映先进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3]。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是一门融软科学与硬科学于一体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将学习过程与研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例如,在讲授试验设计课程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引入一些经典的工业案例进行教学,取得非常积极的学习效果。在讲授部分因子试验设计时,以“如何改进热处理工艺提高钢板断裂强度问题”为中心,提出了“如何节约试验成本合理地设计试验、如何科学地获得试验数据、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学模型、如何对所获得的模型进行分析和评价、如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性分析”等一系列研究问题。试验设计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工商管理类的学生而言理解和掌握具有一定的难度。通过教师创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激情,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五、打造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教师是承载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水平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认识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群建设的效果和成效。因此,构建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应该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团队。

首先,坚持以教学研究为重点,建设教学团队良性发展的组织架构。当前,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以教学为中心,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和支撑教学研究的科学研究工作。近年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教学团队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例如,质量管理学是南京理工大学的精品课程、《质量工程学》是江苏省的精品教材。教学团队成员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成果,出版了相关的教材和专著五部。近五年来,教学团队成员承担了三项教学改革类的项目、指导的3名本科生荣获省级优秀本科生论文二等奖。此外,教学团队成员主持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国际交流项目。目前,必须以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为核心,进一步地加强教学团队的建设,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大体包括1名首席责任教授、2―3名责任教授、4―6名主讲教师。

其次,教学团队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与交流,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课程群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要求教学团队成员熟悉所有课程的教学内容,打破不同课程之间的壁垒,增强不同课程间的互补和协调,实现整个课程群的高效融合。因此,教学团队成员之间应该要经常定期开展各类教学研讨活动,如集体备课、专题教研会议、相互听课等,提高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学水平。教学团队成员还应该通过师资培训、继续教育、自我研修等形式逐步丰富知识面,优化和提高教师团队成员的知识结构。

此外,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课程群的改革要强调实践教学,教学团队成员自身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应该鼓励教学团队成员通过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或公司的质量管理活动,如以团队成员身份参与六西格玛项目,获取现场的工作经验[4]。

参考文献:

[1]马义中.实施连续质量改进的途径[J].工业工程,1999,

(2).

[2]宋华明.管理案例教学中的案例组合法[J].高等工程教

育,2005,(3).

[3]管清波,冯书兴.研究性教学方法在运筹学课程教学中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1

不知不觉参加教学工作已经15个年头了,惠州市和惠阳区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其中包括地理基本功比赛、地理片段教学大赛、地理优质课比赛等。今年也不例外,了这么多的优质课,我不禁思考:到底该如何上好一节地理优质课呢?下面我就个人这么多年的执教经验谈谈如何上好一节地理优质课。

一、课前准备

(一)认真阅读教材

要想上好一节地理优质课,教师首先要反复阅读教材内容,分析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了解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课文中的文字、图片、图表等都要仔细分析,充分利用课本的这些资源来达到教学目标。

(二)资料的收集和准备

除了利用教师手头上现有的资料以外,还要上网查找相关的图片、教案、课堂实录等。对收集到的资料一定要进行有效的整理和筛选,修改后加以利用。

(三)教学设计的准备

这节优质课要怎么上,有哪些教学环节,要组织学生进行哪些活动等都可以详细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上。教学设计思路要清晰,教学环节要紧凑,时间安排要合理,最好还要有自己的创新设计,能体现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四)多媒体课件的准备

PPT是我们教学最常用的教学软件。上优质课的老师应注意二类资源或已收集到的资源的处理和整合,使这些资源完善后变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资源。

二、构思教学流程

(一)别具一格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如图片导入、音乐导入、猜谜语等各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刘老师的优质课《世界的语言和宗教》通过情景小游戏导入,让台下的一名学生看图片做动作,另一名学生在台上背着图片猜食物,图片有面包、包子、西红柿炒蛋等,从而引出语言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语言表达要准确。教师的语言表达很重要,要想上好一节优质课,教师就要注意自己的一字一句,表达要清晰无误,精练简短,使学生更好地获取本节课的知识。

2.要掌握语速的快慢。一节好的优质课,教师语速应该不紧不慢,轻重缓急,恰到好处。如果语速过快,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和反应内容就匆匆而过,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就像填鸭式的教学一样。如果语速过慢,学生会听得很累,既浪费时间,又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还可能完成不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3.语言表达要有科学性。地理教学有地理的语言,不能随意地表达。如“上南下北,左西右东”,很多老师在指导学生看地图的时候,一不注意就会说成是上面、下面、左边、右边,这是不科学的表达,应严格教育学生改为北边、南边、东边、西边,使学生养成地理表达的习惯。

(三)课堂提问

1.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于优质课,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简单,要有一定的深度。对于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从而失去兴趣。但也不能太深,太深了没有学生能回答,那么教学也会变得很尴尬。

2.提问要准确、有目的性。如,小胡老师教学优质课《交通运输》时,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84页内容,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什么是交通运输方式?(2)古代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些?(3)现代的交通运输方式及交通工具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自主学习,找到正确的答案。

3.课堂提问层次要清晰。如小刘老师的优质课《世界的语言和宗教》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什么?为什么?(2)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是哪种语言?为什么?(3)你知道为什么法语、西班牙语这两种语言都在远离本国领土处有大范围的分布吗?问题设计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学生活动

一节好的优质课,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让学生有更多动手的机会,如画图、做小制作、观察小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等,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要多在课堂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展示教师组织学生学的效果。如小刘老师的优质课《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就多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分小组讨论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建筑、发源地、特点、分布等,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展示了教师组织学生学的效果。

三、课外延伸拓展

(一)地理课堂教学要与身边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贴近生活的课堂是最亲切的。如小刘老师的优质课《世界的语言和宗教》播放了同学们较为熟悉的外语歌,如《山楂树》《古兰经》《卡门》等,还拍摄了周边的一些宗教建筑和图片。

(二)联系时政、乡土材料教学

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课堂教学的最佳途径之一。如小胡老师的优质课《交通运输》播放了广州的交通视频,这离学生较远,应该播放惠州惠阳的交通视频,介绍惠阳的交通变化。联系乡土,使学生了解周边的交通变化,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

(三)地理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如小胡老师的优质课《交通运输》列举了一些错误的做法,从而提升到了道德教育层面。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2

在目前硬件建设基本到位的情况下,首先应抓好资源建设及资源管理。自2005年我县教育网站开通以来,县电教馆就注重对教学资源的管理,要求每所学校都要建设校本资源库,对教师上课时使用的修改过的课件进行收集整理,实现了校内教学资源的共享。但这种资源管理还比较混乱,查找也不方便,于是我们就鼓励部分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教学资源管理系统与应用平台,为广大中小学有效管理、使用提供了强大的软件支持,使众多的优秀教学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教育局也建立了县级资源管理平台。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使教育资源库结构清晰、调用容易,子模块又按年级、学科进行分类,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使用。

1.教学资源的收集管理

按资源库建设技术规范要求,以教学资源便捷和适合教师使用为目标,以学校资源库为资源集散地,全校教师全员参与,学校教师可随时调用。并与县名师工程建设相结合,建设了县级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

2.校园网的建设

想要达到教学资源点击鼠标即可“手到擒来”,校园网是先决条件。为此,县电教馆牵头与电信签订协议,实现了全县各中小学校校宽带通,并为各初中校与中心校建设了校园网。

3.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的特点

教学资源管理与应用平台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具有易操作、资源丰富的特点。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登录这个平台,就能找到所需资源。同时减少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投入,每位教师把自己所用过的好的教学资源提交到教学资源库,资源库管理者对资源加以修改过后放入资源库,使用者可以对其加以甄选、修改。

以资源应用为落脚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应用的关键是教师

自学、集中培训、以赛代训等都是可采用的方式。培训的内容不仅应包含如何使用设备,更要教会教师如何整合资源来上课。4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必须能够掌握和熟练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骨干教师能制作适合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受过培训的资源管理教师,要有步骤地对学校所有教师进行培训。县电教馆应制定详细的教师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与省、市电教馆及省市教育学院配合对所有教师进行轮训。培训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1)Windows、Word、Excel及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

(3)卫星接收天线的安装与调试,卫星数据接收卡的安装与使用。

(4)远程教育资源的下载、收集、整理。

(5)计算机基本维护及网络管理培训等。

2.应用的重点是面向学生

要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面向学生、用于教学,让广大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计算机教室也不能仅仅用于上信息技术课,更不能仅仅用来学打字,而要与多媒体教室结合起来,尽可能多地用于各学科的教学和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整理、创造性地加工信息,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共同提高。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引领、指导等手段,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远程教育与课程整合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作指导。积极推进多样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与新型教学方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核心来进行整合。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工作中,密切注意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课程、教学媒体四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观察通过自身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有意义。

(3)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论主要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两大类教学设计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都不能将其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4)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能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教学模式很多,因学科而异。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构建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我们应深入研究“研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

3.以赛带训

地理优质课教学设计篇13

一、优质课程建设的思路与课程特色

《机械制图》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其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强调理实一体等特点,始终被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课,也必然成为优质课程建设的首选内容。科技的进步带来对专业信息的大量需求,同时也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职业院校均在逐步进行着专业的拓展与细化,必然要求课程专业适应性的加强,在教学中必须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宗旨,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与课程的全面建设,来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从而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制图课程教学模块主要包括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绘图三部分内容,教学中应采用模块化教学,并大胆尝试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加工现场观摩与模型制作等实践环节,训练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和标准意识,为其能够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因而有效的教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拓展性。本课程研究的如何构型与造型实体并利用图样进行合理表达,最后以计算机为工具生成数字化工程图,既是教学的内容又与实际设计工作的概念设计相吻合,使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与练习的同时培养了初级设计的能力。2.交叉性。以设计规律为主线结合教学内容,并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同时由于本课程以“图样”为对象,必将涉及制造、装配、公差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综合性相当强,充分体现了课程之间的交叉性。3.先进性。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不断地把时代中成熟先进的并具有方向性的技术引入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适应其日后工作的需要。4.后继性。图样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与后续专业的内容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既可以为后续课程训练必备的识图技能又是后续专业知识学习的综合运用。

二、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举措

机械制图课程是最早建成的重点精品课程之一,如果要达到和保持优质课程的水平,就必须要根据教育部与教委的文件精神制定符合相关要求的建设方案。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才培养方向的重新定位。以“必需、够用”为度,按照各专业具体方向重新修订教学大纲,摒弃传统的“知识本位”,代替“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真正作为课堂主体,启发引导,调动兴趣,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最终实现“自主学习”。2.完善课程体系以适应企业需求。新形势下专业在重新布局后,制图课程课时的严重缩减,使得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建立健全课程体系,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而体系完善的内容应服务于学生就业,由学校、行业、企业多方共同参与,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化。如飞机专业可加入焊接图样的识读,模具制造专业可加入钣金工艺的分析等。3.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与共享。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信息数据库,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使之实现教学范围内的全面共享;加强教学条件改善,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充实,以及教材的信息化等,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扩大受益面,提高绘图实训室与机加工实训车间的使用率,持续稳定地为优质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4.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是优质课程规划的必要内容,更是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充分发挥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作用,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做好经验交流和传帮带工作,以老带新,传承并发展优良的教学方法,用局部带动整体,全面提高教学水平。5.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优质课程的发展建设为龙头整体拉动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的充实,多样化教学形式的运用,现代教学设备的使用与普及等,充分发挥“行为引导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优势,通过完善各项教学管理配套文件,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课程建设同样需要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努力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教学模型,从而使其感知三维到二维的空间转换关系;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工具进行动画演示或多媒体播放,便于学生更形象地了解典型结构与工作原理,完成二维到三维空间想象与图纸的生成;打破传统教学顺序,以装配体为载体,运用引导式教学方法直接引入项目教学,亲临加工现场观摩、测绘零件等,使学生的知识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达到提高了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课程方向展望与新课题的探索

建立优质课程目的是要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和学两方面下工夫,既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又要推陈出新,运用互联网络,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应着眼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调动学生实际运用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为其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优质课程建设始终应当把市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计算机绘图是当下技术人员必备的职业技能,“无纸化办公”使得“电子化图板”的普及成为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与实践的方向;理论联系实际仍然“任重而道远”,因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优质课程建设的契机,加快理实结合的进程,让教室逐步走入车间,这不仅是几代教师的共同理想,更是今后在教学中需要探究的崭新课题。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