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实用13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

(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工作岗位主要是高校学生辅导员

根据对西部两所高校2008届、2009届的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的流向主要是:有3%的毕业生升学读博,4%当公务员,88%到学校,到其他事业单位的3%,到企业工作、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有2%,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到学校就业的毕业生,工作岗位主要是担任高校的学生辅导员,只有极少数担任教务员或教师。这样的就业流向情况,对该专业的在校学生造成了十分矛盾的心理:他们既“趋之若鹜”又“无可奈何”,同时充满了焦虑与不安。到高校工作是该专业的学生非常乐意的职业追求,但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因为其他单位对该专业的需求可用凤毛麟角来形容。因为就业选择空间小,就业竞争激烈,他们为之充满了担忧与焦虑。

(三)专业的就业竞争力不明显

学生在择业就业感觉到没有明显的专业优势:一是从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看,对口需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就业信息很少,毕业生求职针对的需求信息一般是“教育类相关专业”,这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没有特殊竞争力;二是从专业技能来看,毕业生感觉到在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与其他教育类专业相比泛而不专,在管理类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无法象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管理类专业那样有较成熟的理论范式与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更无法象经济类专业那样,有着独立的范畴和其他专业领域无法替代的专业技能,毕业生感到自己所学的专业只是从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三个知识领域各取一点作为“拼盘”,而并没有结合为一个学科特色鲜明、就业竞争力明显的专业。

二、影响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一)学科建设的问题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是一门极不成熟的学科,自产生之日起就一直存在争议。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把原来的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合并组建教育经济与管理学,归入一级学科公共管理学下的二级学科,规定可授予管理学或教育学学位。教育经济与管理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同时它目前还是一门极不成熟的学科。表现在其学科体系还未完整地构建起来,在研究范式上还未形成自己的风格,学科队伍还未形成应有规模,学科归属问题还未得到统一。有的高校将其置于教育学院、教育学系,有的高校将其置于管理学院,有的高校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中,还有的同时放在几个学院中。如:广西师范大学是将其置于“教育科学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将其置于“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陕师范大学将其置于“教育学院”;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云南大学将其置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大学是将其分别置于“教育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将其置于“高等教育研究所”。

教育经济与管理学诞生后,关于其学科归属问题一直难以确定。就如学者杨天平说的“:我们知道,教育经济与管理是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迭合而成的学科。豪无疑问,其直接的上位学科也应是这两门学科,而其间接的学科归属则应是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或者应该由这3门学科共同构成其最大的属学科。但国内政界和学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看法并不一致。在官方文文件中,将其归属于管理学,其一级学科为公共管理;而在学术界,则将其归类于教育科学。”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

就业竞争力应是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独特的、不易被其他毕业生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因此,专业的特色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硕士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专业特色的重要性尤其突出。但通过分析西部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情况,感觉该专业的专业特色并不明显。

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来看,主要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学、教育法学、教育政策分析、比较教育管理、教育评价学、教育决策与管理研究、教育社会学、管理学原理、西方管理思想史、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育统计学与统计软件、西方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经济学、教育财政学等。虽然该专业中有一些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方面的课程,但正如某些学者所说“:教育经济学和教育管理学目前尚不成熟,如教育经济学也只是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很小的一部分———人力资本理论———衍生出来的,迄今未能充分运用经济学研究的独特思维对教育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展开深入系统合面的研究,不但缺乏独立的范畴和相对严密科学的逻辑体系,而且还缺乏独立的、完整的理论。”、“教育管理学也是一样,至今并没有形成所谓的‘理论范式’”“、作为由其二者合并而来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更显幼稚。”

(三)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硕士授予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目前,该专业不仅在师范类院校、综合类院校有设置,近年来逐渐扩展到理工类院校、财经政法类院校,甚至扩展到农林类院校。

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7~2008》中显示,2007~2008年全国共有85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参与排名,按培养单位的学科实力依次为5个等级,“A+”为重点优势学科的单位,即排在最前面的5%的培养单位,“A”为优势学科的单位,占单位总数的15%,即排在6%~20%的单位;“B+”为良好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21%~50%的单位“B”为一般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30%,即排在51%~80%的单位,“C”为较差学科的单位,占总数的20%,即排在81~100%的单位。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排在4个“A+”单位中;在13个“A”单位中仅有1个(西南大学);排在25个“B+”单位中有6所(广西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以上数据表明,在全国85个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中,西部12省有7个高校是排在前50%的。在《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2009~2010》中显示,2009~2010年全国共有96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教育经济管理专业参与排名,将各培养单位的该学科竞争力依次分为5个等级,用5、4、3、2和0分别取代A+、A、B+、B和C。西部地区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没有一个排在4个“5”单位中;在15个“4”单位中有3个(广西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在29个“3”单位中有4个(四川大学、广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上数据表明,在全国96个设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单位中,西部12省有7个高校是排在前50%的。

从专业竞争力排名看,西部地区高校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有一定的竞争力,但与中、西部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培养质量上仍要下功夫提高。近年来,中部、东部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到西部高校应聘高校辅导员的很多,而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到中部、东部地区竞聘成功的比例却很小。

(四)生源的问题

西部高校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有以下几个生源特点:

一是入学门槛低,学生结构复杂。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原专业没有限制,比较容易考取,所以入学门槛低,有些学生是把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作为获取硕士学位的,跨专业报考人数所占比例大,很多学生本科时并没有“教育学”或“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专业背景,因此学习该专业的理论功底、学习兴趣都有待商榷。

二是女生人数偏多。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女生人数比例大,以广西大学为例:历年毕业生中男、女生比例为:24:76。女生就业难是众所周知的就业状况,女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往往正是婚育高峰期,这成为许多用人单位不愿招聘录用的原因。

三是年龄偏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工作几年后才选择读研的,因此他们毕业时已超过30周岁。目前许多高校招收高校辅导员要求年龄不得高于30周岁,因此对于这些“高龄”的研究生来说,就业的空间、就业的选择都缩小了。

四是就业观念中存在求稳心态的学生比例大。女生人数偏多、年龄偏大等因素,使得该专业毕业生在择业时“求安定、求稳定”的心态十分明显,通过调查发现,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职业倾向度主要是高校。择业倾向度主要是大城市的公办高校,占85%以上。在择业、就业观念上存在以下误区:就业期望值高,“求安定、求稳定”心态明显,毕业生的就业地区选择高度集中,就业单位选择高度集中,绝大部分毕业生把到首府城市工作作为择业的首选,把高校就业作为求职的首选,愿意主动到企业发展的学生廖廖无己,自主创业意识十分淡薄。

(五)就业市场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快速增长,而市场需求的现状却是:本科院校中的教学人员需要博士生才能胜任,高校其他管理职位一般很少直接从应届毕业生录用,高校辅导员职位竞争趋于白热化;职业院校一般需要技能型的教学人员;事业单位基本趋于饱和;企业需要的是专业性更强的经济类人才;公务员考试竞争激烈,且在文科的专业中,相对于更注重写作能力培养的中文、新闻、哲学专业,相对于专业性更强的法律专业等,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显然处于劣势。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很不利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三、提高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一)西部地区高校要厘清培养目标、挖掘学科特色、提高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建立仅有13年,还处于幼年阶段,学术队伍资源、师资队伍资源等都存量不足;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带有交叉性质的学科,学科体系还没有完整地建构起来。硕士研究生是社会的高层次人才。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只有将自己的所学用于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才达到高校培养的目的。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产生与培养目标来看,该专业是适应市场变化而发展起来的,但培养过程与培养目标并不相符合,因此毕业生就业并没有体现出优势。

鉴于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高校首先要厘清专业培养目标,的加工整理工作应如何进行呢?笔者以本馆为例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开设民族文献中心或民族文献阅览室

民族文献中心或民族文献阅览室可以把有关民族的图书、期刊、报纸等所有文献集中起来,专架陈列,供读者查阅。民族文献中心或民族文献阅览室是民族文献的主窗口,也是读者利用民族文献的主阵地,是民族高校图书馆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如:我校就设有岩画与西夏文献中心及古籍、特藏阅览室。它们已经成为我校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的主要资料陈列室和我校对外宣传一个窗口。

(二)重视二、三次文献加工

民族文献的收藏重在利用,其最终目的是既要保存好珍贵的文献资源,又为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因此民族院校的图书馆应该重视对民族文献的整理加工,编制二、三次文献,这样既有利于自己很好的了解本馆的入藏情况,又明确了以后的收藏目标;既有利于保存珍贵的文献资源,又使民族研究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了解本校民族文献的收藏情况,提高了民族文献的利用率。例如:我馆近段时间对宁夏地区收藏的特色文献进行了调研,并整合成了宁夏特色文献书目(内部资料)。通过对书目的整理我们就发现我馆目前收藏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以后收集的对象和收集的范围。

(三)加强民族文献的数字化建设

在网络时代,民族院校图书馆在不断加强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还应该着力进行民族文献数字化建设,力求形成纸质民族文献和电子民族文献齐头并进的馆藏格局。纸质民族文献数字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扫描。通过扫描作为信息的入口对纸质文献进行逐页扫描、格式转换、文件压缩、加密控制等输入计算机并以图像和数字两种方式存储。另一种是通过键盘将文献重新录入计算机后形成的光盘版和网络版。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2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各种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科。经济学最先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主要分支,而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等学科是经济学随时展而派生出来的更加专门领域的经济学门类。我国经济学教学发展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我国经济学教学经历了历史演变。新中国建立至上世纪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沿袭苏联经济学教学课程体系设置,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导下的计划经济科学教育。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引进西方经济学教学课程设置,形成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价值方向的、融合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方法的教学课程体系。经济学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变迁,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

与此同时,从事经济学高等教育的师资素养结构也发生显著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一大批从海外留学尤其是从欧美、日本留学归来的学者加入了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队伍中。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国内院校日益通过小班精英教育及与国外经济学院校合作教学等方式,不仅强化西方经济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而且促进了到欧美等国继续深造的国内经济学本科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及导致这些留学归国人员的相当一部分不断地进入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师资队伍中。

进一步思考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可以发现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存在严重的教学力量地域分布不均衡现象。当今,国内经济学教育顶尖力量绝大多数分布于直辖市和沿海地区的名牌院校,中坚力量则分布于中部及东部的重点院校或211大学。以国内公认的一流的经济学高等教育和科研院校地域分布为例,北京地区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所,上海地区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财上海财经大学3所,天津有南开大学1所,江苏、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各一所,几乎此类院校皆分布于直辖市和沿海省份。再以具有经济学高等教育的211院校地域分布为例,北京地区占26所,上海占9所、江苏占11所、广东占4所、天津占3所、福建占2所、浙江占1所。此类211院校,北京和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占50%多。而西部地区、内陆地区具有经济学高等教育的重点大学或211院校,在全国同类大学总量中所占比重,与这些地区的面积、人口占全国相应指标的比重相比,明显偏小。当然,这种地域分布既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的历史性,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域非均衡性。

二、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间的矛盾

我国经济类高等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济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学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与就业地域需求之间的矛盾。

就经济学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与就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看,一方面,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偏向理论教学,而经济学高等教育毕业生则主要流向应用型行业。我国经济学本科教育旨在普及经济学基本知识,为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做准备,而现阶段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绝大多数选择到金融、政府部门就业,读研的比重极低;经济学硕士毕业生也大多选择到金融、政府部门就业,而只有经济学博士毕业生才大多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就业。另一方面,经济类本科生二次专业分流具有更大的研究潜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应用型经济学专业,具有更大的应用型潜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理论型经济学专业,而毕业择业时则呈现刚好相反的态势,即前者更多地选择应用型行业就业,后者更多地选择考研。2009年左右,经济学教育和科研力量强的某些高校尝试按照经济学类大类招生,先进行1到2年经济学基本理论教学,然后按照学生在校成绩表现和个人意愿分流到具体专业继续培养。可选择分流的专业有金融、财政、国贸、经济学、统计等,这些专业有理论和应用之分;分流本身有利于学生据其择业偏好选择分流专业。但实际分流中,大多数成绩好、研究能力强的本科生选择了金融、国贸等应用性较强专业,而更多倾向于毕业后立即工作的学生则“被选择”到经济学、财政学等应用型较差、偏向于理论研究的学科。由此造成毕业季很多原本按课程设置导向应该继续读研深造的学生反而忙于在应用型经济领域找工作,而相对比例更大的、原本按课程设置导向应该毕业后就在应用型领域就业的学生反而集聚考研的现象。

上述矛盾现象集中反映了当前我国顶尖及211院校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数量比例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协调。换言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诸如金融、证券等类应用型人才需求比较强劲,而企事业单位对纯经济理论类的经济类本科人才需求比较疲软。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上述矛盾现象也反映了当下我国具有经济类专业的顶尖或211院校,在经济类师资力量配置、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社会对经济类本科毕业能力及就业需求方面的某种不协调。具体地看,我国经济类本科高等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以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然后向经济学分支学科做普及性的扩展学习;对于西方经济学而言,大多数院校虽然选择了不同版本的教材,但绝大多数学校以中初级西方经济学为教学内容,只有少数院校或某些经济学基地班以高级西方经济学为教学内容。对于金融、财政、国贸、统计等分支学科的学习,大多数学校院校的经济系仅通过对每个分支学科安排54学时或72学时的学习,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深化学习,且很大程度上旨在让学生加深对西方经济学某些核心知识的理解,及引导学生思考各领域的宏观经济问题。应该说,就社会对经济类本科生的就业需求看,银行、证券类等就业部门重视经济类本科毕业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而我国顶尖或211院校对经济类本科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与社会需求显得不匹配。因此,顶尖或211院校的理论经济学本科毕业生,不仅由于国内理论经济学专业高等教学资源过度集中于顶尖院校及扎堆于报考少数经济学师资和科研水平高的院校,一方面加剧了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考研的竞争难度,另一方面也在就业市场面临因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相对不足导致的就业竞争的不适性。即使应用型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也同样面临由于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方面的相对忽视所导致的就业不适性。

当然,造成上述矛盾现象的重要原因也包括:一是大多数经济类本科生在进入理论经济学专业选择前,之缺乏对理论经济学和诸如金融学等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教学内容的准确认知。进而使得相当一部分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把本科毕业就业作为首选,而缺乏对理论经济学研究热情。近年来CPA热、证券从业证和银行从业资格证热也印证了这一重要原因。二是,今年来伴随扩招所造成的学历信号失灵。以1993年的招生规模为基准,20年后的今天,则本科招生规模为当时的7.44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3.79倍、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当时的10.84倍。三是普通高校全日制本科生扩招背后是财经类专业更极速的扩招,伴随着经济学专业招生人数扩大的现象是经济学本科阶段教学质量的下降、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下降、就业质量的下滑。

就经济学高等教育力量地域分布与就业地域需求之间的矛盾看,虽然顶级经济类院校大多集中在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省份,但仍有大量拥有经济学类重点建设学科的院校分布在中部省份,这些地区院校的经济类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上的地理不公平。这反映在:一是发达地区尤其是上海、北京、深圳三个特大城市集中着几乎所有中外资银行、证券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总部,有着完善的金融体系,高素质的金融从业队伍,最重要的是有着最强劲的金融从业人员需求,这些需求对于本地院校的经济学毕业生最为有利;对于政府和国企单位,户籍限制、发达地区开放的社会风气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也给与了当地大学毕业生更多的从业机会。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来自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学本科毕业生在当地将面临更少的就业机会以及在求职过程中巨大的旅途开销,这些无疑加大了中西部省份经济学毕业生的对口就业难度。这种现象在武汉、西安、长沙等经济学类毕业生较多而就业机会相对较少的地区呈现的更加明显。二是发达地区院校的经济学科建设水平决定了这些地区经济学学科水平和毕业生素质整体优于内地,这些地区的学生在和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进行职业竞争时具有天然优势。三是发达地区的金融业发展为当地大学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机会,使得该地区的学生在就业上具有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更多的职业技能优势。

三、对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与就业问题政策方面的思考

当前,我国经济学高等教育及就业问题客观上存在上述现象和矛盾,从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及提高高等教育效果看,在政策方面不妨可以作如下思考:

一是明确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教育理念。理论经济学是主要进行理论研究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宏观经济,学习理论经济学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学生要想进行理论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必须通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这是选择理论经济学的本科学生的“学前指南”。而应用经济学类专业应更加强调应用和就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缺乏对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类专业的基本了解,以为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差不多”。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更加普遍,很多考生因为不了解大学的专业设置特点而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专业。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是可以通完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加以缓解的。现有的《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仅仅表明每个学科的招生人数、历年分数,并没有对具体的专业特点作出解释。为此,可以尝试在《高考填报志愿指南》上开出专栏具体解释每个专业的特点。以理论经济学专业为例,可以简单说明理论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主要课程设置及就业流向。而对正在学习经济类学科的本科生,应该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更加具有适应社会就业需求或继续深造对研究能力要求的针对性,以及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或课下与同学们交流的多种渠道,让经济类本科生在专业分流时,能够更加准确地了解理论经济学及应用经济学各专业的差异,让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形成更加清晰的毕业即就业还是继续深造的毕业后选择方向。

二是要对理论经济学及应用型经济学各专业的学生数量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和前瞻。就理论经济学本科学生看,理论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了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最好能够以小班教学、精英培养、定位于读研方向为最佳。但当下即使在一些顶尖或211大学里,也存在选择理论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的数量与师资力量不匹配的现象,某些高等院校理论经济学专业学生规模达到了上百人,而相应的师资力量仅十几个人,更有甚者,因此造成有的大学在四年期间都不能将完整的中初级西方经济学教材从头到尾地教授给学生。这种现象势必会造成理论经济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下降以及本科毕业生考研难度的增加。

三是在实践中更好地贯彻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当前,应该在实践中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进行完善。应该改善分类培养观念,应该以学术研究和就业需求的分类培养标准替代按照学科进行分类培养的标准。可以尝试学生在进行了基本的经济学理论学习之后,按照个人意愿及在校成绩表现划分为读研和毕业即就业两中培养方案。对于选择读研的学生,最好通过转任教师进行特殊指导等方式,让这些学生相对于选择毕业即就业的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学习更深的经济学理论及数学知识,具有更加良好的学术研究能力。对于选择毕业即就业的经济类本科学生,则可以通过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比如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或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员,加强对此类本科生的教育和培养,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政府部门合作等方式,加强对此类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就业素质的培养。

四是适当加大对侧重经济理论类研究生的资助力度。与应用型经济类研究生相比,要求经济理论类研究生对各方面理论和知识的掌握更加广泛和深入,势必要求这类研究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和研究,以及这类研究生通过社会实践可能得到的收益更少,因此这类研究生的经济压力可能更大。适当地在奖助学金资助方面向这类学生倾斜,有助于减轻这类学生在生活和科研费用方面的压力。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3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社会提出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术劳动力人才的需求。教育是促进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因素,二战后英、美、日等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职业教育在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着重大作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且与东部差距逐渐拉大,目前的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劳动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对于进一步均衡西部地区教育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基础及其相关研究

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理论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罗伯特·J·巴罗将技术进步作为生产要素引入生产函数模型中,证实了技术是进步的因素,实际上进一步从现代经济增长经济学的角度把教育当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间接证明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1]。人力资本理论学派的创始人西奥多·舒尔茨对美国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作了定量研究,认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都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而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能够通过提高人的能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2]。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增长理论”学派认为,由知识积累和人力资本积累引起的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不仅发挥着强大社会经济功能,而且具有智力投资的经济效用[3]。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都对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尽管采用不同的计算模型对各个时期进行的具体估算与分析,但结果都证明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贡献率。明塞尔对世界各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核算,认为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则收益增加5%~15%[4]。罗对98个国家1960~1985年间教育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认为教育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73[5]。曼奎计算出教育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3%[6]。

叶茂林测算出我国教育对国民收入的贡献率为31.17%[7],胡永远测算为8.7%[8],崔玉平测算为8.84%[9]。姚益龙、林相立对广东、上海和浙江3省市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系数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发现,3个省市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皆有积极作用[10]。郭新华、于骁王月的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既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的动态关系,其长期弹性和短期弹性分别为0.766和0.85[11]。吴文辉的研究表明,湖南高职教育在1990~2008年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其他各级教育偏低[12]。杨毅、谭界忠用改进模型计算出,2001~2008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088%,认为我国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13]。王培俊、王立平研究认为,我国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以及职业院校毕业生人数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性[14]。基于对1998~2007年数据的验证表明,我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不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呈正相关,职业教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15]。刘晓明、王金明通过分析浙江省2001~2009年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高等职业教育能够积极推动浙江省经济增长[16]。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教育、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把中、高等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关注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拟对我国西部地区1990~2009年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实现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本文选取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1个直辖市1990~2009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其中2006年的西部地区从业人数在当年统计年鉴上没有,通过对2006年的平均增长率进行测算得到。模型选择以地区生产总值(GDP)为因变量,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数(BYRS)、劳动资本投入(CYRS)、固定资产投入(GDTZ)为自变量。通过EVIEW6.0软件,画出各地区GDP与BYRS,CYRS以及GDTZ的散点图,可以发现GDP与BYRS、CYRS以及GDTZ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

(二)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计量分析需要样本是平稳的单位根过程,否则就存在“伪回归”问题。单位根检验采用ADF检验法,单位根检验的最佳滞后阶数由Eviews 6.0按照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确定,使AIC值越小的滞后阶数越佳;依据原变量和差分变量的趋势图确定各自具体的检验类型,即是否带截距项或趋势项。通过ADF单位根的检验结果表明,变量inGDP、inBYRS、inCYRS、inGDTZ水平序列的ADF值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均大于各自的Mackinnon临界值,不能拒绝单位根假设;通过一阶差分后,DinGDP、DinBYRS、DinCYRS、DinGDTZ的ADF值均小于20%显著性水平下的Mackinnon临界值,应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inGDP、inBYRS、inCYRS、inGDTZ是非平稳时间序列,一阶差分后平稳,从而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可以开展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检验。

2.协整检验

协整理论是研究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的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工具,它使刻画非平稳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平稳关系成为可能。协整检验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Engle-Granger两步检验法,其只能检验两变量协整关系的存在性;二是Johansen协整检验法(即JJ检验法),这是一种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检验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存在性的方法。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法是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具有良好的小样本特性并被广泛运用的多变量协整检验方法,所以本文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各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存在性进行检验。由于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于滞后阶数的选取十分敏感,所以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应该合理确定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而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比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小1。基于选取尽可能较大滞后期的原则,依据滞后期长度标准确定无约束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LR、AIC、SC三个评价指标上建立VAR(3)模型,即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应为3阶,见表1。基于此,可以确定Johansen协整检验的最优滞后阶数应为2阶。根据各变量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选定Johansen协整检验类型应为:协整方程具有截距项,但不含时间趋势项。在以上设定的基础上,可得到Johansen协整检验的轨迹统计量检验和最大特征值统计量检验的结果,见表2、表3。可见,在1990~2009年间,inGDP、inBYRS、inCYRS、inGDTZ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以inGDP为被解释变量的标准化协整方程如下:

inGDP=-0.741825-0.118162*inBYRS+0.54198

3*inCYRS+0.757256*inGDTZ

3.协整检验结果的经济含义

鉴于inGDP与inBYRS、inCYRS、inGDTZ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本文可以对标准化协整方程解释为:

第一,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则西部地区中职毕业生人数每提升1个百分点,当地GDP实际增加值减少0.12个百分点,中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对当地GDP的贡献值为负。近些年来,西部地区由于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导致大量中职毕业生外流到发达地区,留在当地就业的较少,但是,他们又在受教育的同时消耗了大量资源,从而对当地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稳定,则西部地区从业人数每增长1%,当地GDP实际增加值增加0.54%,说明西部地区从业人数对经济增长的杠杆效应为0.54倍。

第三,若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则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当地GDP实际增加值增长0.76%,说明西部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教学设备、器材、场所等硬件建设投入还需继续提高。

4.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我们已得出西部1990~2009年间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没有促进经济增长,而从业人数、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的结论,但是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的增长是否会增加中职毕业生的从业人数,或者说是否会吸引一部分毕业生留在当地工作的问题,笔者拟运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予以尝试性解答。通过检验可知:

首先,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一期inCYRS是inGDP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在滞后2~4期,inCYRS不是in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在一年里,inCYRS是导致inGDP增长的直接诱因,在2~4期,inCYRS对inGDP的影响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在10%的显著水平下,inGDP不是inCYRS滞后1~2期的格兰杰原因,只是inCYRS滞后三期的格兰杰原因,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在1~2期里对吸纳中职就业人员并没有促进作用,表明在当前教育改革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单位仍存在以学历招人的情况,对中职学历的技术人员引入不足。

其次,在10%的显著水平下,在滞后1~4期,inBYRS不是inGDP的格兰杰原因,说明在1~4期里,西部地区中职毕业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很弱,表明西部地区的中职教育发展情况比较落后,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滞后1~4期,inGDP也不是inBYRS的格兰杰原因,说明随着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需求并没有增加,表明西部地区在中职毕业生就业结构调整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知,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但是它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比较弱,说明西部地区中职教育发展比较落后,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机制不够完善,中职毕业生外流现象比较严重,中等职业教育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大中职教育投入

“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大特点,而西部地区受经济条件的影响,长期以来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与东部差距很大,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整个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例有所下降,办学条件亟待改善[16]。而且由于教育的投资回报时效性比较弱,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下政府也容易忽视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因此,要想实现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应有的贡献,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及办学效益,培养适合本地发展需求的人才,反过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促进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完善中职教育毕业生就业机制

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就业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指标。从上述实证分析可知,西部地区中职教育没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即中等职业教育有投入却没有产出,很大原因在于毕业生没有能够在当地就业。这一结论与马桂珍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对甘肃安定区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发现,90%以上的中职毕业生是由学校组织输送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进行实习,继而留在当地就业的[17]。因此,政府和学校在扩大就业规模总量的同时,也要重视结构性的就业矛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调整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并适度增加就业岗位,以关注和扶持中职毕业生就业。

(三)优化西部地区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

社会变革与进步必然对教育发展提出相应要求,因此,教育改革需要不失时机地走在时代的前列[18]。国家在进行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同时,也要对西部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进行改革与调整。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战略。在开展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合作的同时,还要重点扶持西部地区涉农、民族工业等专业的发展,吸引中职学校毕业生在当地就业,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5]罗伯特·J·巴罗.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跨国经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24.27-28.

[2]Schultz,T.W..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M]//in Social Forces Influencing American Educa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3]厉以宁.教育经济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19-264.

[4]明塞尔.人力资本研究[M].张凤林,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358-366.

[6]杭永宝.职业教育的经济发展贡献和成本收益问题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67-72.

[7]叶茂林,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89- 92.

[8]胡永远.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J].经济科学,2003(1):54-60.

[9]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1-37.

[10]姚益龙,林相立.三省市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实证比较——广东、上海、浙江CD模型检验[J].中山大学学报,2005(1):97-101.

[11]郭新华,于骁王月.我国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0(2):114-116.

[12]吴文辉.湖南省高职教育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9):30-34.

[13]杨毅,谭界忠.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计算研究与实证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23):17-18.

[14]王培俊,王立平.中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1(16):24-28.

[15]王磊.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基于中国1998 年-2007 年数据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76-82.

[16]韩奇生.浅析我国职业教育困境及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78-79.

[17]马桂珍.贫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打工式”就业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3):71-72.

[18]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109.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Western Reg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1990-2009 Data

WANG Hai-yan, SHEN You-lu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4

1998年教育部在调整本科专业目录时减少了近一半专业,却增设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边缘学科诞生后,很多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凭借自身原有相关学科,比如,劳动经济学、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障学等的师资优势,办出一些特色,走在了前面。江西师范大学校2005年设立该专业,并于次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多届学生毕业。

二、就业总量分析

为了解毕业生实际就业去向,笔者对江西师范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2010届、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形式包括电话、短信、委托本班同学对未能联络上的同学补充联系。其中2013届和2012届有效信息获得率分别为100%和56%,而2011届和2010届毕业生获得的有效信息不足50%。表1给出的是2013届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与就业岗位的情况。(表1)

总的来看,2013届毕业生中就业单位为企业的占比为6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40%,即便把其中的大学生村官部分删掉(按协议他们极有可能将来需要面临二次就业,大约占其中的17%),即真正属于公务员及机关事业单位的部分为23%。虽然相比一些重点大学,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比率仍属较高水平(后者2013届毕业生该项比率仅为6%)。而去往企业的比率高达60%,中国人民大学为86.5%。

在岗位方面,去往企业就业的21人中有15人前往私营企业,其中10人从事经营类工作;3人前往国有企业,其中1人从事经营类工作;2人前往地方银行,均为经营类工作。按此计算,从事经营类相关工作的比例占32%,高于预期。意味着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从事的是经营类岗位,在所有类别岗位中比率最高(在所有类别中占比最高的是行政类岗位,但如果除去大学生村官部分,则占比和经营类岗位占比相等),远高于我们对从事经营类岗位的学生数量的预期,偏离了我们最初认为大部分毕业生应该去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或企业人事、工资与福利部门工作的判断。这种误判体现在就业比例与和服务于相应就业类别的课程或学分比例之间的对比关系上。2013届毕业生培养计划共开设了25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不含公共必修课),其中经济学类课程7门(不包括相关课程,如高等数学等),占28%,略低于经营类岗位就业同学的占比,考虑到大学生村官二次就业问题,则两者差距可能会更大,经营类岗位就业比例将显著高于经济类课程的比例。

三、就业结构分析

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就业选择情况并不匹配,即经济类课程安排落后于学生就业需求,不仅体现在总量上,在结构上也很明显。

根据就业反映情况,经营类就业全部集中在企业,没有人在政府相关部门从事经营类工作,但为这些部门就业而开设的经济学课程却占全部经济学类课程的43%,主要有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它们没有给学生就业带来直接的促进作用。其他几门经济学类的课程情况稍好,除西方经济学原理作为基础性课程外,其他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和福利经济学原理等都有服务对象,即可以在毕业生就业岗位中找到其影子,如有学生从银行业务工作,有同学从事劳动保障工作以及企业人事管理工作。

在2013届毕业生就业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升学比例非常低。在41个同学中仅有2个同学选择升学或升学成功,比例为5%,远低于中国人民大学的37.1%,南京农业大学的17%。从升学方向看(2012届类似),这个专业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经济学,可以选择劳动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一是社会保障。对升学选择经济学方向的同学而言,现有经济学课程安排对他们并不利,主要表现为课程杂、方向不明确、缺少核心课程,导致学生在向经济学专业升学过程中遇到障碍。如果升学方向是社会保障,其相应课程则开设较为齐全,一共开设了7门核心课程。但在这种“完美”的课程设置下,选择社会保障作为升学方向的同学仅有1人(2012届为2人),和选择经济学作为升学方向的人数相当,令人质疑其价值。

四、学科建设科学定位

根据以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可发现,经营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总的占全部就业的比重高达78%,而社会保障类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类等其他岗位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不到22%,这种反差显示出当前学科建设定位不够理想等问题。首先体现在办学单位设置不合理。据了解,中国人民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设立了专门学院外,其他高校,比如,福建师范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均则将其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依托管理学平台办出了特色,对学生培养和就业有利。省内某高校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置在经济管理学院(前身为经贸学院),定位为培养学生向劳动与人事、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及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为此开设了共计10门经济类课程,也办出了特色。江西师范大学则把它放置在了政法学院,目前状况难以显示该平台为专业特色建设带来帮助。当然,新办学科问题在所难免,关键是要面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基于目前收集到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可得出一些有价值的结论。首先是培养计划中应该对核心课程进行模块化管理,通过模块引导学生明确对未来的定位。根据历届毕业生就业呈现出在某些岗位类别上的集中趋势,可考虑设置若干模块,比如,经济类模块、行政管理类模块、社会保障类模块等。这里仅关注经济类模块建设。

五、经济类模块建设

对就业信息的纵向比较,有助于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如果不苛求严谨,可以把历届学生培养计划中,经济学课程的变化与历届学生中经营类岗位就业和升学情况作个对比。这里仅以信息收集情况稍好的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为例。2013届毕业生从事经营类有关工作占就业学生中的比例高于2012届毕业生。相应,2013届毕业生的培养计划中经济类课程的门数为7门,比2012届毕业生多1门。同时,部分课程的学分也有所增加,如果算上一些课程,则相差更多。经济学课程的变化和学生在经营类岗位的就业存在正向相关性,建设好经济类模块有助于学生就业。

经济类模块建设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服务和致力于经营类岗位的同学, 一是服务于在其他岗位的同学。两类同学就业目的不同,对经济学课程体系的需求不同,因此可分别设立两类经济学模块课程供选择:经济类模块I和经济类模块II。

经济类模块I。主要面向将来准备在就业或升学时向经营类岗位或经济类专业发展的同学。该模块在原来经济学课程中进行整合,主要对原来一些就业贡献小且内容非常相似的课程,比如,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概论和政府经济学进行精简,同时增加一些核心课程和有利于拓宽学生就业面的课程,例如,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该模块具体包括以下课程: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从课程数量上看,该模块所包含的课程数量与原来的经济学课程数量相比并无变化,但从就业的现实角度看,则显然设置更加优化,且更贴近当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生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或旁听其他课程,再如,消费者行为学等。

经济类模块II。该模块旨在为往其他方向发展的同学提供经济学基础知识,传递经济学思想,为其他课程的学习提供工具。具体开设的课程包括:西方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原理、公共财政学、劳动经济学。从课程数量看,该模块包含的课程比原来培养计划中的经济学课程减少3门,学分数量减少9分。这些课程主要是经济学思想、经济学相关知识的普及,它们或者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或者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决策的思维。这个模块课程尽管精简了,但传递经济学基本知识与经济学思想的目的更突出,反而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

六、结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新设置专业,各高校兴办该专业的时间差距不大,关键在如何结合高校自身资源办出自身特色。作为文科院校,江西师范大学在资源上具备一定优势。但要把这一优势发挥出来,需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第一,学校应该重视新专业的建设。平台对一个学科的发展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政法学院这个平台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发展的贡献并未显现出来,对学生就业非常不利。另一种选择是设立公共管理学院。江西师范大学管理学科实力并不弱,但却分散分布在商学院、教育学院、文旅学院和政法学院中,无法发挥规模办学优势。

第二,以服务学生就业为导向,重新明确学科建设定位。就业不能仅依靠学生毕业时学校搭建的各种平台,关键还在学生自身素质、知识和能力。因此,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必须明确未来方向。要实现这一点,学科建设定位必须科学合理,并建立在以就业为导向基础上,只有全面综合分析学生就业情况,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这种科学合理的学科定位必须最终体现在学生培养计划和课程设计上。而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有益于学生定向培养。在当前学生课时不断被压缩背景下,模块化课程体系有助于缓解课时紧张现象,避免教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下降,达到培养有用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白凤峥.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建设探索[D].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03).

[2]谢勇,李放,周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3(04).

[3]宗惠.提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D].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5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25-03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Graduates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in China

WANG Shu-hong, LI Jin-l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Abstract:By investigating, literature, interview, logic analysis method, the paper studie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824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who graduate from 6 colleges i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general employment rate of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is satisfied, but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employed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order of departments that graduates are serving is school, enterprise, civil service and community department. In economic developed areas,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has already formed, and more than one half of the graduates are working in the business sports service place and related field; The demand of social sports talents will increase instantly in these areas. But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the rate that graduates serving in social sports field is low; the employment market for the social sports graduates still hasn't well formed.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graduates; employment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6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73个[1]。这些院校中,绝大多数已经有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部分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即将面临毕业。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这是每一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教师和广大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研究却非常少见,在一些相关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研究角度及侧重点不同,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分析、结论中,读者都难以从中清楚地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研究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宁波大学近6届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结果用EXCEL进行统计、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率 尽管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部分高校近几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高校2003-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注:1) 表中山西大学2003-2006届就业人数根据毕业前夕签约情况整理而成,其中包括了读研和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2) 华南师大、首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根据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教育部公布的我国2003年、2004年、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3%、84%、81.7%。从表1可以看出,山西大学的2004届、2005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沈阳体育学院的2003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首都体育学院2004-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华南师范大学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来看,我们认为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毕业生去向 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程度的初次检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四类: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部门(与该专业相关)[3]。与此对应,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单位是街道和社区、体育经营及相关服务场所、体育局或文体局、与专业相关的学校或科研所。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见表2、表3,毕业生的总去向见图1:

表2 我国5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表中数据根据课题组调查及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表3 天津体育学院1999届~200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该表引自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中张仲宝的《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一文。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宁波大学、上海师大、天津体育学院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4左右供职于一般企业,从事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调查结果显示:6所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特点与趋势:1) 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工作岗位上从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2)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去向在地区间差异较大。3) 毕业生业涉足较多的领域,从事的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创业。

图1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

2.3 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最大的就业市场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指出,经过10年努力,我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以上。与规划中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在群众性健身领域中不可能设立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些指导员多是志愿者或兼职人员,日本、德国等国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自愿者队伍组成。也就是说,公益性的社会体育领域中并没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商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及相关服务领域中。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4],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还不发达,因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还十分有限。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差异很大。以2007年人均GDP为例,上海、北京人均GDP分别为65 473元和57 431元,而辽宁、山西人均GDP分别为24 645和16 143元[5]。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都把体育产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的消费观念。2006年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针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将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北京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预计到后奥运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将占到北京市GDP的3%。[6]在国内与北京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十一五”时期也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和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城市的商业性体育服务业将会出现旺盛的需求,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持续的增长。

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的规划要低于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山西省为例,省政府于2001年2月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又颁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加快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以促进山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消费观念。传统的消费观念在今天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制约这些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较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沈阳体育学院考虑到本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较少,于2004年把社会体育专业并入体育教育专业中。尽管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但是通过分析山西大学近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在学校中就业的百分比逐年下降,而在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和相关场所中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种趋势在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街道、媒体、部队工作,也有部分人读研、出国深造、西部支教或自己创业。其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如山西大学2004届毕业生中有3人选择创业――自己开店,有8人(占总人数的26 .7%)读研。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在街道工作的比例较大。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从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和“街道干部“、“村官”选拔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对口”,而是选择能够进行自我实现的职业和岗位。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特定的优势,他们外在形象气质好,乐观自信、善于交际,特别是在参军、警察岗位公务员考试中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如何拓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各高校重视的问题[7-1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约35%)。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31.3%)、企业(30.1%)、公务员和街道(14.4%)。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在体育产业部门,受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并且在地区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比例偏低,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3.2 建议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公布新办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根据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调控。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几年可以考虑适度增加招生规模,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要严格控制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点和招生规模,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和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新办专业的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满意度,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35-139.

[2]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树宏,李金龙.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及存在问题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11-1313.

[4] 孙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1-163.

[5] 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http//:business.省略.

[6]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http//: bjoe.省略.

[7] 张仲宝.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C].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8] 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25.

[9] 曹可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交流材料[C].全国第五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10]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99-102.

[11] 郭亦农.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6

独立学院;课程体系;双轨模式

1.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思路

“双轨”模式是指课程设置思路分两个路径,一是基础理论课程,二是专业实践课程。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既可习得扎实理论知识,构建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亦可通过实践性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结合于实践,实现学以致用。

双轨制课程设置要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的结合,既“厚基础理论”也体现“专业实践性”。双轨制国贸课程设置应一轨为理论课程,另一轨则为实践性课程。理论课程又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程开设跟大部分经济类专业一样,包括:西文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专业基础课分别为贸易类、商业类和投资类,包括以下课程:国际贸易学、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专题、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投资、投资项目评估。专业实践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对应亦分为贸易、商业和投资三类,包括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综合实务、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实务。贸易类设置国际贸易学、中国与东盟经济贸易专题理论课,对应设置国际贸易实务、报关综合实务两门实践性课程;商业类设置国际商务函电、国际商法及国际市场营销理论课,并对应设置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经济合作三门实践性课程;投资类设置国际投资、投资项目评估理论课,并对应设置国际期货市场、证券投资实务两门实践性课程。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课程可以同时进行,对应每部分理论内容要有相应的实践。鉴于目前师资与授课的特殊性,无法同时进行的,可以先理论再实践,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应该马上教学实践课程,本人建议课程设置保持“厚基础”的特点,使基础课程能满足学生全面学习基础知识的要求。各基础学科教师要相互交流与学习,强调各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性。同时也增加外贸课程的专业性课程的外延学习,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际期货市场等,以满足“实践性”的要求。

2.基于教学实训基地的“双轨”制课程体系践行

目前众多高校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知识的授与。对于实践性培养,如进出口流程、报关流程、项目投资与运作、大宗商品套期保值等专业操作,一般只是通过建立专业模拟实验室,购买相应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参加国际贸易双语流程大赛等为学生提供的模拟实训环境。学生通过情景式的教学模式初步接触国贸专业操作流程,但实际外贸操作流程与模拟流程有非常大的差别,因而毕业生出去接触实际的操作时还得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头开始学习。因此,从目前的教学方法上看,独立学院要实现双轨制课程设置,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及工作能力,最好的渠道是促进高校与对口企业合作,例如通过与国贸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等以培养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

我院就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进展顺利,成效突出,国内贸易企业与金融机构特别愿意接纳独立学院国贸毕业生到期货、证券公司等单位实习与就业。我院与此类单位合作建立教学实训基地,通过观察、教育、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过程,合作单位领导,导师对我院学生的实践性培养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3.双轨制课程设置实现学生就业“宽口径”

国贸课程设置的双轨性的“厚基础理论”,可实现毕业考公务员、考研升学、出国留学,进入科教文组织等工作打下坚厚基础。“专业实践性”则体现目前输送到各用人单位的毕业生经过短期的岗位培训能满足上岗需求。课程设置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从促进学生就业的角度,制定出与目前社会对国贸专业技能、专业理论、专业文化修养相一致的课程体系,“厚基础理论”与“专业实践性”的结合,是独立学院培养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宗旨,育成更多就业单位青睐的国贸专业毕业生,最终实现本专业毕业生“宽口径”的就业目标。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以进出口流程方面为例,根据国贸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来进行课程设置。设置国际贸易实务与流程证相结合,提高进出口流程熟练度;报关实务理论课程与考证指导结合,提高报关员的过关率,解决国贸企业对报关员的需求缺口等问题。既满足国贸企业的各岗位人才报需求,又让毕业生增加对口就业岗位选择。通过类似设置国贸各种专业实务流程理论课程,以提高国贸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

作为独立学院,鉴于目前用人单位对于本学院学生的认可度,本专业经济方面的相关课程设置应该放在“宽口径”就业面上,也就是说要结合目前的就业情况,适当增加一些经济类实践性课程,如证券操作入门知识、银行的经营管理、国际期货操作实务等专业性课程的教学与实践,重视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过关培养等。以此满足各院校对于“宽口径”就业面的期望,拓宽学生择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

国贸专业应该根据提高学生就业的要求,双轨制结合设置国贸课程,可以为社会培养出既拥有丰富的经济知识的国贸人才,同时拥有专业的国贸知识的经济学人才,提高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学生的社会认可度。

4.总结

围绕国贸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的因素,建立完善统一的教学实施计划,拟定各学期详细的课程教学活动,通过不断改革创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应当是校企教研合作,改进各种软硬件设备设施,共同指导理论课程与监管实践教学互动环节,采取教师自学自创自改、学生实践评教和合作企业教研成果互评的课程检验方式,用毕业生的就业面与就业率,升学、出国留学相关数据来评估课程设置的成效,并通过教学反馈对课程设置内容进行微调,以完善独立学院国贸课程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秦岚.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定位探讨.足迹与探索――十年办学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10)

[2]周华敏,张丽琼.独立学院国贸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讨.中外企业家[J].2013(03)

基金项目:

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3JGLX11)。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7

我国还没有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型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深入发展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地位的提升,广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物流通道和交通枢纽作用越发突出,广西政府在近年来对公路、铁路、港口、机场以及物流园区等物流硬件设施建设上不断加大投资,物流业的规模也随着传统物流企业的壮大、新兴专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以及物流企业装备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不断扩大,但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制约是在物流业硬件提升的同时也急需解决物流人才方面的软件配备。在广西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形式下,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入手,构建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广西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

本文通过对2010级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开题答辩、论文写作以及论文答辩过程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五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即使进行第二次答辩也肯定会通过。这样导致了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去完成,极少数学生到了论文提交时才着手去做,从而严重降低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第二,由于物流业在国内的发展时间短暂,许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只是从其他专业中转化过来,缺乏足够的物流活动实践经验。造成了在选题过程中为了向物流方面靠而牵强地将相关理论生搬硬套。因此导致论文选题狭窄,过于追求论文的创新点以及追求论文的层次,而没有考虑论文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及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导致最终脱离实际。选题应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体现专业特色、难度适宜和选题可与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2。

第三,时间不够,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不能等同于某一门课程或传统意义上的某一个教学环节,而应视为一个必须谨慎规划的、长期的、动态的教学过程。但实际情况是,毕业论文的撰写时间与求职、备考研究生等学生认为更为重要的事是冲突的。造成了真正用到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少。

第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期间与导师没有任何交流,最终的方向也可能与之前的方向相差较大,论文的质量在撰写期间没有控制。导师指导风格对于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

第五,评阅者给出的评价和导师给出的评价是基本一致的,在论文质量特别是跟研究方法方面评阅者往往会给出比导师低的分数。

本科毕业论文的实施包括三个关键环节,即选题阶段、实验阶段和论文撰写阶段。因此建立的指标体系需要在这三个阶段的不同时期,通过阶段性小组答辩的形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的成绩对学生的毕业设计状态进行追踪,通过成绩的反馈及时调整学生的工作状态,从而使毕业设计的质量最终得到整体性的提高。

为了评估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结合前文的分析,本研究设计了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为重视度、选题质量(难度)、论文工作量、互动性、导师评价成绩、答辩成绩。其中选题质量这一指标是为了改善物流管理专业论文选题与实际的偏差而提出的,与专业结合越紧密则分数越高;互动性指学生与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交流越多、效果越好则互动性的得分也越高;导师评价成绩为该轮答辩中,导师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答辩成绩为答辩小组在该轮答辩中给出的学生答辩分数。各准则层和指标的重要性由参与教授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老师共同制定。而制定的原则是从教师以往教学、指导毕业设计中的经验中总结。

3.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现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8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9

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创下了新中国成立65年以来的历史新高。经历了2013年699万毕业生的“最难就业季”,2014年更是被人们戏称为“史上最最难就业季”,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持续热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从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毛入学率持续增加,使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2013年的高校毛入学率达到了34.5%,并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40%。而扩招后,每年的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对应的岗位需求却没有足够的增加,使得我国的“知识失业”状况逐渐严重。

1对大学生“知识失业”的研究现状

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指的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的一种状态,是知识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配置的表现[1]。“知识失业”是典型的结构性失业。作为高等教育人才的大学生,从知识能力到个人素质等各个方面都不应该成为失业的主要问题,但是现今大学生的就业确实不尽如人意,“天之骄子”的时代早已经过去。在国外,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有过一定的研究。Blaug[2]等人就认为大学生们不愿意降低工资是造成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主要原因,因为根据供给理论,当市场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应该下降,显然其将原因归于劳动力的供给方。而Carnoy[3]则把高校毕业生的失业归于劳动力的需求方,认为失业大学生的存在有利于企业对于技术人才的需求,存在毕业就失业的大学生是资本主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

从大学生就业分配制度取消和1998年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可能出现困难就成为了各个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宋福进[4](2002)从供求的角度分析了不同层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指出了预期劳动力价格的差别影响了不同层次毕业生的就业;王新清、候书栋[5](2007)指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高等教育的机制明显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翁杰[6](2008)认为用人单位的“工作经验门槛”阻碍了应届生的求职,造成了应届生就业的稳定性不高;杨宜勇、周帅[7](2006)则提出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存在偏差,需要纠正;赖德胜、田永坡[8](2005)则使用了工作搜索扩展模型协助分析,认为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相对困难,而非绝对困难。

综上所述,普遍认为有三种社会因素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一是供求矛盾,即大学毕业生数量增加但适合的岗位没有及时增加;二是教育体制的因素,大学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出现了部分行业技术人才缺乏而部分行业人才过度饱和的状况,并且教育质量下降,使得当前的大学生能力水平跟不上社会所需;三是产业结构因素,我国的现有工业还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缺乏不同层次的技术行业以消化大量的高等教育人才。而笔者认为,地域结构差异的差异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因素。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过大,东部地区集中了大量的资源使得高校毕业生集中于在东部地区就业,供大于求,而中西部地区则是高等教育人才严重缺乏。

2地域结构差异与“知识失业”对照分析

2.1大学毕业生总体数量分析

虽然中国现有大学生数量庞大,但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不高。2003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各类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仅占5%,而1998年时发达工业国家的这一比例为26%。2007年我国大学生(包括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当年在校大学生)占成年人口的比重为7.18%,而1960年,美国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为16.5%[9]。数据说明,我国的劳动力水平是需要提高的,大学的扩招应当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应有政策,因此不能将“知识失业”的主要原因归于高校扩招。

从图1可以看出,与招生和毕业人数急剧增加相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基于毕业生绝对数量的持续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失业人数在增加,“知识失业”状况愈发严重。

2.2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

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即美国经济学家多林格尔(Doeringer)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限于篇幅,本文不详细介绍。,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分割特性。具体来说,可以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而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视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将大中城市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视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劳动力,有可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而劳动力一旦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则会无法获得这种分割性收益。

由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作流动性更低,劳动者一旦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就可以享受到较好的工作条件、更稳定的就业环境以及更高的工资水平,因此,对于那些正在选择人生第一份工作的大学毕业生来说,进入哪个劳动力市场对其一生的收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大学毕业生自然会显示出对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偏好。

从下表的数据中明显可以看出,净流入率为正值的省市和地区基本集中于东部沿海,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净流入值基本为负值,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对于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偏好十分明显。

曾湘泉[10](2004)曾在2001年至2002年对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选择非常集中,如74.8%的北京地区毕业的人都首选在北京求职工作,其中非北京生源毕业生首选就业地区为北京的比例也达到了69%。而中西部地区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又得不到毕业生们的响应,仅有2%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去中西部地区就业。该数据尽管来自十年之前的调查,但从当前的就业趋势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根据麦可思的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如果将全国的就业地分为八个区域经济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比率呈现明显的差异性,超过70%的大学生选择了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就业(如图2所示)。

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以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而事实上,在由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与农村地区构成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不存在明显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且这一劳动力市场一直在期望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前去就业。而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组成的主要劳动力市场里,由于大学毕业生过度集中,导致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并且,即使暂时不能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中就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又存在职位空缺,很多大学毕业生依然不愿进入次要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使得“知识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2.3基于工作搜索模型的相关分析

如图3所示,在工作搜索模型限于篇幅,不赘述工作搜索模型的基本情况。中,假设F(W)曲线是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频率分布,而F′(W)曲线是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频率分布。明显F′(W)曲线较F(W)曲线短矮很多,并且,同样的工资率为W′,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获得该工资率的可能性为π′1,在次级劳动力市场获得该工资率的可能性只能是π2,明显较小。

F′(W)曲线较F(W)曲线短矮是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假定,有着很强烈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当前,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之间确实存在着巨大差距。

首先是经济水平的发展差距,具体可以表现为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高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给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平均工资均在4000~5000元,而在中西部地区,同样的职业或者同层次的单位,平均工资水平要少1000元甚至更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高薪水无疑更加具有吸引力。

其次是产业发展不完善,某些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如果选择次要劳动力市场就会难以发挥所长。比如,当前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分布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对于该行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来说,留在行业优势地区有利于找到工作。但对于整个国家宏观来说,大部分相关毕业生集中在某一地区,一是该地区就业容易饱和,出现大学生失业,二是当下落后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会缺乏人才,加剧区域发展不均衡。

最后,我国教育资源的严重不均等也加剧了就业的不均等。好的教育往往集中于东部地区或者大城市,但当大学生们学有所成,想要中西部地区就业时,很容易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或是职位空缺情况不了解,或是面试成本过高,都加大了他们找寻工作的成本,因此很多人往往就不愿意更换地区而直接选择在就读地就业。

工作搜索模型提供了一个基准来衡量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情况,即不论在找工作时考虑职位的何种条件,都可以将其折合成为工资率考虑。只有在职位的工资率达到大学毕业生的可接受工资率时才能使大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这份工作。这也是解决地域结构差异引起的大学生“知识失业”的落脚点。

3大学生就业选择与创新创业思路分析

3.1解决“知识失业”的一种思路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在20世纪90年代对就业问题做过大规模调查,他们的数据显示,从1988年到1995年,城镇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已从12.76%显著地提高到了23.34%,而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者所占的比例却仅从0.49%上升到0.54%,这说明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很少回农村工作,更不要说来自城镇的大学毕业生了。同时从前述的相关调查数据也可以发现,很多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最后也选择在大城市安居就业,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最后也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虽然主要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强,但面对急剧增长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如此的就业倾向持续发展,只能加速主要劳动力市场的饱和,削弱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发展能力,加剧不平衡的发展。

笔者认为,结构原因导致的“知识失业”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地域结构差异引起的就业不均衡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差异引起的不均衡。但是对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来说,采用解决教育体制问题和完善产业结构的方法解决“知识失业”都非一朝一夕,相对而言,以引导缩小地域差异继而带动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是相对直接和快速的方法,同时也符合西部大开发和鼓励中部崛起的国家政策。这一举措的直接方式即鼓励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返回家乡及周边地区创业就业,既解决“知识失业”问题,同时,大学毕业生们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去了知识和技术,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相关具体对策

事实上,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都有很深的故土情结,鼓励大学生们返回家乡就业并非十分困难的事。但根据工作搜索模型,要使得大学毕业生们真正接受这份工作,必须使工资率达到其可接受的工资率。这里的工资率,也包括了各种福利待遇以及生活水平高低,能够让大学毕业生真正安居乐业。

第一,国家和政府应当有政策引导劳动力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如对于到农村地区、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的大学生提供国家和地方双重补贴,提升其工资率和生活水平,缓解甚至解决大学生们对生活水平的顾虑,合理提升表现优秀的人才,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第二,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一定的贷款担保和税收减免,同时给予一定的资助和支持,鼓励有技术有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鼓励已经在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工作和学习过的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创新创业,创造就业岗位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同时鼓励针对地方特色和新兴产业创业,有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

第三,加强信息交流,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建立更完善的职位需求供给交流平台,传递中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拓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视野,降低其工作搜索成本。同时建立健全的国家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大学毕业生在转换工作地区时的担忧。

第四,大学生应当树立新的价值理念,改变对于工资水平的观念。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工资水平较高,但其生活成本也很高。同时,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更应该树立远大目标,抓住 “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等重大机遇,勇于创业,大胆探索人生的事业。

4结论

笔者认为,鼓励来自次级劳动力市场的大学毕业生返回家乡创业就业,不仅是解决“知识失业”的一种途径,也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一条可行道路。同时,我国目前对于这种方式还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如果通过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获取更新的报告和数据,未来应当可以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树立正确有效的政策引导,实现这一思路,这对于解决“知识失业”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都应当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韩巧霞.我国高校毕业生“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9).

[2]Blaug・M.,L ayard・R.and Woodhall・M.,The causes of graduate unemployment in India,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69.

[3]Carnoy・C.,‘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A critical appraisal’,UNESCO: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 or Educational Planning,1977.

[4]宋福进.我国高校不同层次毕业生供求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2(3).

[5]王新清,候书栋.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与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6).

[6]翁杰,周必,韩翼祥.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变迁――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2).

[7]杨宜勇,周帅.我国社会就业压力与大学生就业难题的破解[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0

020207 市场营销 专 01 山东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20208 市场营销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10月9日8点开始 山大东区新校综合科研楼B座638室 0531-88364595

020211 饭店管理 专 01 山东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8 毕业实习 10月9日8点开始 山大东区新校综合科研楼B座638室 0531-88364595

030106 法律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7日辅导,10月15-16日答辩(8点开始) 山大老校逸夫法学楼 0531-88375620

030302 行政管理学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8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8点开始) 山大东区老校1号楼 0531-88377327

050207 英语 专 01 山东大学 00593 《听力》 9月17日上午报到,下午1:30考试 山大外语学院 0531-88377500

00594 《口语》

050201 英语 本  01 山东大学 00602 口译与听力 9月3日上午报到,4日上午考试 山大外语学院 0531-88377500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9月3日报到,4日下午辅导。10月15日答辩

050305 新闻学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10月9日答辩 山大东区新校文史楼 0531-88361267

050308 新闻学 专 01 山东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80306 机电一体化工程 专 01 山东大学 02184 机械制图(一) 9月24、25日 山大南区西配楼102室 0531-88392873

02231 机械制造

02235 电子技术基础(一)

02206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02196 数控技术及应用

02233 电工技术基础

09946 综合作业

080307 机电一体化工程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9月24、25日 山大南区西配楼102室 0531-88392873

00421 物理(工)

02239 模拟、数字及电力电子技术

02203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2242 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02201 现代设计方法

02244 计算机软件基础(一)

02247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080701 计算机及应用 专 01 山东大学 04731 电子技术基础(三) 8月27日考核 山大中心校区综合科研楼D座 3层计算中心(山大南路27号) 0531-88364658 0531-88362820

02317 计算机应用技术

00343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3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

02121 数据库及其应用

080702 计算机及应用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10月15日论文答辩 山大中心校区综合科研楼D座 3层计算中心(山大南路27号) 0531-88362820  0531-88364658

04738 C++程序设计 8月27日考核

02332 数据结构

04736 数据库系统原理

02327 操作系统

04748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2334 软件工程

080709 计算机网络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毕业设计(论文) 9月25日下午答辩 山大东区新校综合科研楼B座812室 0531-88361769

02332 数据结构 9月24日下午考核

04748 Java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36 数据库系统原理

03143 互连网及其应用

082207 计算机信息管理 专 01 山东大学 02317 计算机应用技术 8月27日考核 山大中心校区综合科研楼D座 3层计算中心(山大南路27号) 0531-88364658 0531-88362820

00343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4755 计算机网络技术

02121 数据库及其应用

02383 管理信息系统

09946 综合作业

082208 计算机信息管理 本  01 山东大学 06999 毕业设计(论文) 9月25日答辩 山大东区新校综合科研楼B座812室 0531-88361769

04738 C++程序设计 9月24日考核

04736 数据库系统原理

03174 软件开发工具

02377 信息系统开发

100701 护理学 专 01 山东大学 06854 临床实习考核 9月17日 山大西区护理学院 0531-88382527

02900 生理学 9月18日 山大西区医学院教学楼一层 0531-88382369

02902 病理学

02904 药理学(一)

03180 生物化学(三)

100705 社区护理学 本 01 山东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8 毕业实习 9月9日辅导,9月23日答辩 山大西区护理学院 0531-88382527

06999 毕业论文

100703 中医护理学 专 01 山东大学 11386 中医护理临床实习及考核 9月18日 山大西区护理学院 0531-88382527

02900 生理学 9月19日 山大西区医学院 0531-88382369

100801 药学 专 01 山东大学 06998 专科毕业考核(生产实习) 9月19日8:00报到 山大西区药学院综合楼211号药学院办公室 0531-88382017

02069 人体解剖生理学

02176 分析化学(一)

03028 植物化学

03025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技术

03030 药剂学

03032 药物分析

100901 卫生事业管理 专 01 山东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8 毕业实习 9月10日前将写好的毕业论文邮寄到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0531-88382130

081310 营养食品与健康 专 01 山东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5736 医学基础总论 9月30日上午9:00至11:00 山大西校区综合楼225房间公共卫生学院继续教育办公室 0531-88382130

05738 基础化学

05740 生物化学(四)

05742 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

020155 文化产业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4126 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文学院 0531-86180394

04128 文化市场与营销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020210 旅游管理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山师商学院 fengzhi1568@sina.com

030108 律师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山师政法学院 0531-86180641

030203 社会工作与管理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山师历史文化学院 13011741263

030301 行政管理 专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40101 学前教育 专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0857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教育科学学院 0531-86182650

00858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

06998 毕业实习

00414 现代教育技术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信息技术中心 0531-86180372

040102 学前教育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山师教育科学学院 0531-86182650

040103 小学教育 专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414 现代教育技术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信息技术中心 0531-86180372

06998 毕业实习

040110 心理健康教育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山师心理学院 0531-86180179

050102 秘书 专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34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信息技术中心 0531-86180372

050102 秘书 专 15 曲阜师范大学 00347 办公自动化原理及应用 9月16日下午报到,9月17日考核 曲师文学院 0537-4456372

050104 秘书学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山师文学院 0531-86180394

050104 秘书学 本 15 曲阜师范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6日下午报到,9月17日考核 曲师文学院 0537-4456372

050105 汉语言文学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山师文学院 0531-86180394

050208 日语 专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490 日语听说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继续教育学院 0531-86180270

050211 朝鲜语 专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629 朝鲜语会话及听力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继续教育学院 0531-86180270

050407 音乐教育 专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722 视唱练耳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音乐学院 0531-86180610

00992 声乐(一)

00724 键盘与和声(一)

00725 键盘与和声(二)

00726 合唱与指挥基础

06998 毕业实习

050408 音乐教育 本 02 山东师范大学 00723 声乐 9月3日报到,4日考核 山师音乐学院 0531-86180610

00729 键盘

00731 伴奏

06999 毕业论文 9月4日辅导,25日答辩

020103 财税 专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8月17日、18日辅导,8月19日考核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0531-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20104 财税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8月20日、21日两天辅导,8月22日考核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0531-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020105 金融 专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20106 金融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0531-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20110 国际贸易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0531-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20121 调查与分析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设计(论文)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20203 会计 专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20204 会计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20222 物业管理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0531-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20258 企业管理 专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20259 企业管理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0531-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100803 中药学 专 04 山东中医药大学 03039 中药化学 7月1日报到,7月2日考核 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新校区 0531-89628108

03041 中药鉴定学 7月3日考核

03043 中药炮制学 7月4日考核

03045 中药药剂学 7月5日考核

06998 毕业实习 7月6日考核

020231 劳动与社会保障 专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3321 劳动和社会保险业务案例分析 9月3日8:00报到选题,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20232 劳动和社会保障 本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9月3日8:00报到选题,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50302 广告学 本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9557 综合作业 9月3日8:00报到选题,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6999 毕业论文

050405 室内设计 专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7999 毕业设计  9月3日8:00报到选题, 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0675 构成 8月26日08:20—12:00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考生在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市贵州路1号),其它地市的考生在山东轻工业学院长清校区公教楼 0531-89631368

00706 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 8月26日13:50—17:30

00707 建筑设计基础 8月27日08:20—12:00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8月27日13:50—17:30

00705 表现图技法 8月28日08:20—12:00

00711 展示设计 8月28日13:50—17:30

050406 视觉传达设计 专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6998 毕业实习 9月3日8:00报到选题,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7999 毕业设计

00675 构成 8月26日08:20—12:00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考生在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市贵州路1号),其它地市的考生在山东轻工业学院长清校区公教楼 0531-89631368

00850 广告设计基础 8月26日13:50—17:30

04698 装帧设计 8月27日08:20—12:00

00692 计算机辅助图形设计 8月27日13:50—17:30

00715 包装结构与包装装潢设计 8月28日08:20—12:00

00711 展示设计 8月28日13:50—17:30

050432 室内设计 本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6999 毕业设计 9月3日8:00报到选题, 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5975 展示设计(二) 8月26日08:20—12:00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考生在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市贵州路1号),其它地市的考生在山东轻工业学院长清校区公教楼 0531-89631368

05423 装饰设计 8月26日13:50—17:30

07075 计算机辅助设计 8月27日08:20—12:00

01150 效果图表现技法 8月27日13:50—17:30

050433 视觉传达设计 本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6999 毕业设计 9月3日8:00报到选题, 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5975 展示设计(二) 8月26日08:20—12:00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考生在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市贵州路1号),其它地市的考生在山东轻工业学院长清校区公教楼 0531-89631368

05423 装饰设计 8月26日13:50—17:30

07075 计算机辅助设计 8月27日08:20—12:00

01575 图形设计 8月27日13:50—17:30

050450 电脑艺术设计 本 05 山东轻工业学院 06999 毕业设计 9月3日8:00报到选题, 10月9日8:30答辩 山轻工长清校区3#教学楼B座101室 0531-89631368

05975 展示设计(二) 8月26日08:20—12:00 青岛考生在青岛商务学校(青岛市贵州路1号),青岛、烟台、威海、日照以外地市的考生在山东轻工业学院长清校区公教楼 0531-89631368

05423 装饰设计 8月26日13:50—17:30

07075 计算机辅助设计 8月27日08:20—12:00

04488 3DS MAX 8月27日13:50—17:30

04693 网页设计 8月28日08:20—12:00

050450 电脑艺术设计 本 25 青岛科技大学 06999 毕业设计 论文答辩考生7月15日前联系青科大成教学院自考办。 青岛、烟台、威海、日照考生在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青岛市四方区郑州路53号;请及时查看青岛科技大学成教高职学院网站cj.qust.edu.cn/ 0532-84022960

05975 展示设计(二) 8月26日08:20—12:00

05423 装饰设计 8月26日13:50—17:30

07075 计算机辅助设计 8月27日08:20—12:00

04488 3DS MAX 8月27日13:50—17:30

04693 网页设计 8月28日08:20—12:00

040106 教育管理 专 07 齐鲁师范学院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40107 教育管理 本 07 齐鲁师范学院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7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齐鲁师范学院老校区(历山路36号) 0531-86401378

020201 工商企业管理 专 08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20216 电子商务 本 10 青岛大学 03143 互联网及其应用 论文答辩考生7月10日前与学院联系安排辅导,9月17日报到,18日上机考核、答辩。 青岛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宁夏路308号青岛大学西院博知楼513房间) 0532-85952834

00897 电子商务概论

11290 电子商务实践

06999 毕业设计(论文)

020218 人力资源管理 本 10 青岛大学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9月4日上午9:00辅导;10月16日上午8:00答辩 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市场学系(青岛大学中心校区东1教202) 0532-85953185

020228 物流管理 专 10 青岛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20229 物流管理 本 10 青岛大学 01574 物流管理软件操作 7月17日以后见mse.qdu.edu.cn 的通知 青岛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青岛大学东院第一教学楼三楼312室) 0532-85955256

06999 毕业论文

030107 经济法学 本 10 青岛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7月2日辅导,10月15日上午8:00答辩 青岛大学法学系(东一教5楼自考办) 0532-85955985

050202 日语 本  10 青岛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7月16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青岛大学日语系 0532-85953527

050223 韩国语 本 10 青岛大学 01116 口译与听力(韩) 7月16日辅导,17日考试 青岛大学博文楼110室(济南、青岛、日照考生) 0532-85950050

06999 毕业论文 7月16日辅导,10月15日答辩

080806 建筑工程 本  11 青岛理工大学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8月26号上午报到,8月26(下午)、27、28日考核 青岛理工大学成教学院 0532-85071582

00421 物理(工)

02441 混凝土结构设计

02443 钢结构

02276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5721 流体力学

02449 建筑结构试验

050223 韩国语 本 12 烟台大学 01116 口译与听力(韩) 10月16日考核 烟台大学外语学院339室(烟台、威海考生) 0535-6902101 0535-6902796

06999 毕业论文 7月2日上午8:30辅导,10月15日上午8:30答辩

020109 国际贸易 专 12 烟台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9月24日考核 烟台大学计算机学院 0535-6707648

020119 餐饮管理 本 12 烟台大学 0005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0991 宴会设计 10月16日考核 烟台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0535-6903457 0535-6902553

06999 毕业论文 7月17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050303 公共关系 专 13 鲁东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100702 护理学 本  14 潍坊医学院 06999 毕业论文 7月16日济南、德州、东营、威海、淄博、日照、菏泽、莱芜、油田考生辅导, 7月17日青岛、潍坊、滨州、聊城、济宁、临沂、泰安、烟台、枣庄考生辅导 潍坊医学院护理学院 0536-8462405

18999 临床实习考核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7月15日报到,7月16日考试 潍坊医学院新校区计算机教研室 0536-2602738

050218 商务英语 本 15 曲阜师范大学 00602 口译与听力 9月16日下午报到,17日考核 曲师外国语学院 0537-4458590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080704 电子技术 专 15 曲阜师范大学 02270 电工原理 9月16日下午报到,17日考核 曲师物理工程学院 0537-4456092

02341 线性电子电路

02343 非线性电子电路

02345 数字电路

02276 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

02278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

02347 电视技术

080705 电子工程 本 15 曲阜师范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6日下午报到,17日考核 曲师物理工程学院 0537-4456092

00421 物理(工)

02355 信号与系统

02366 计算机软件基础(二)

02359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02357 数字信号处理

02307 自动控制理论(二)

030401 公安管理 本  20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06999 毕业论文   省公安厅负责实施

020118 餐饮管理 专 23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0979 烹饪工艺学(二) 10月29日考试 济南花园路23号(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洪楼校区继续教育学院) 0531-81902636

00981 烹饪原料学(二)

00983 餐饮服务

020265 采购与供应管理 专 03 山东经济学院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20282 采购与供应管理 本 03 山东经济学院 06999 毕业论文 9月10日辅导;10月16日答辩 山东经济学院成教学院 0531-88583115 web.sdie.edu.cn/cjxy/index.asp

090403 畜牧兽医 本 21 青岛农业大学 00019 计算机应用基础 见简章第七条备注

06999 毕业论文 7月17日辅导,9月25日答辩 青岛农业大学主楼1311房间 0532-88030207

080301 机械制造及自动化 专 25 青岛科技大学 10722 计算机绘图(CAD) 具体时间学校另行通知。请及时查看青岛科技大学成教高职学院网站cj.qust.edu.cn/ 10722计算机绘图(CAD)考核--视报名情况原则上一个地市设一个考点; 08631求职择业与创业指导考核--以考生所在学校为单位集中办理 0532-84022960 84022840

08631 求职择业与创业指导

080602 工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 25 青岛科技大学 08631 求职择业与创业指导 具体时间学校另行通知。请及时查看青岛科技大学成教高职学院网站cj.qust.edu.cn/ 08631求职择业与创业指导考核--以考生所在学校为单位集中办理 0532-84022960 84022840

080708 计算机通信工程 本 19 北京邮电大学 06999 本科毕业考核 考生与学校联系 山东邮电学校 0531-86053781

00421 物理(工)

02327 操作系统

02332 数据结构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我国综合国力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质量得到了很大改变;由过去的生存需求向追求生命质量转变人民对健康观念的转变,逐渐使体育娱乐、体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使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运动健身中来。在此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且迅速发展。然而,从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总体形势上来看,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太理想,多数人就业专业不对口,大部分学生选择教育部门、机关单位以及企业。本文以天津体育学院2000-2013届共14届510名毕业生中落实就业登记的307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现状,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理性的择业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0-2013届共14届510名毕业生中落实就业登记的307名毕业生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了2000-2013年期间社会体育类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文献,以及各类相关的报刊杂志。

2.2.2 访谈法。

就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就业状况与相关就业政策,访问主管毕业生的负责人与辅导员。

2.2.3数理统计法。

用Microsoft 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就业区域以经济发达地区为主天津体育学院2000届--2013届毕业生总体就业区域分布如下: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人数人别为71人、15人、13人、188人、2人、6人、12人占总人数比例为23.13%、4.89%、4.23%、61.24%、1.95%及3.91% 注:华东:(鲁、苏、浙、皖、闽、沪);华南:(粤、桂、琼);华中:(鄂、湘、赣、豫);华北:(京、津、冀、晋、内蒙古);西北:(宁、新、青、陇、甘);西南:(川、滇、黔、渝、藏);东北:(黑、吉、辽)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毕业生前往就业的华东、华北地区的人数比例为23.13%及61.24%,而西南及西北地区的比例则分别为0.65%和1.95%;其中华北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就业人数相差比例高达61.09%。华东与华北地区作为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经济增长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及就业体系较为完善,因此吸引大量毕业生在此集聚。西南西北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市场需求小,因而就业人数相对较少。

3.2就业部门灵活多样,非体育企事业单位、体育行政部门、健身俱乐部、高等教育单位、初等教育单位人数人别为53人、12人、47人、63人、56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7.26%、3.91%、15.31%、20.52%及18.24%。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单位、初等教育单位、非体育企事业单位及中小型企业所占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20.52%、18.24%、24.76%及17.26%;其中选择在中小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人数高达24.76%,而在健身俱乐部及体育行政部门的毕业生比例为15.31%及3.91%。从事与体育相关的毕业生比例仅为19.22%,远低于其他领域就业的人数比例。毕业生就业部门较为灵活多样,但多数毕业生选择与教育及商业相关的工作,真正从事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体育人才市场的形成,制约了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

3.3就业岗位趋于集中。毕业生就业岗位包括体育行政岗位、健身俱乐部教练、教师、职员及其他,人数分别为12人、43人、119人、109人、2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3.91%、14.01%、38.76%、35.5%、7.82%。注:“其他”岗位包括俱乐部管理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人数“职员”岗位包括俱乐部职员、非体育企事业单位人员及型企业职员。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就业岗位所占人数比例较大的是教师及职员岗位,分别达到38.76%及35.5%;在健身俱乐部担任教练的为14.01%,虽然高于体育行政岗位的3.91%及其他岗位的7.82%,但仍远低于教师及职员岗位的比例。社会体育专业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培养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健身中心、健身俱乐部及其相关领域中的健身技能指导、科学健身咨询、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经营开发等工作的综合性应用人才。但是通过以上数据,显然教育部门和企业是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向,真正从事与体育相关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过少,这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违。

4.影响就业现状的因素

4.1毕业生个人因素

学生择业受到传统观念的较大影响,期望到发达地区、收入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就业,期望预期偏高,还没有摆脱过去职业终身制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4.2国家政策法规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与体育相关的健身等相关行业,但是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初期,虽然国家陆续出台《全民健身计划》等相关政策法规,但是行业发展的保障体系目前尚未建立和规范,从而出现体育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4.3社会经济因素

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过多的注重工作地区、工作环境、工薪报酬、发展前景等因素。我国经济较为发达活跃的地区主要在东部沿海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体育事业发展前景广阔,对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量大。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首先,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看,经济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成为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两大因素。这使得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前往大城市就业。其次,毕业生就业部门虽然灵活多样,但是主要集中在教育部门及商业部门,真正从事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较少,这与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相违。

5.2建议

5.2.1加就业指导,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就业。

建议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使他们尽早树立危机意识,采用多渠道、多种形式的方法和手段激励、启发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就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就业自信心,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此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及高校也应加强协作、采取网络招聘,专场招聘和用人单位进校园等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帮助。

5.2.2完善政策法规建设,规范社会体育工作岗位。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2

2.专业性原则

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学位论文,选题理所当然应与学生所学专业和所要申请的学位挂钩。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专业知识的一个检验和总结,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体现,这也要求论文选题要紧紧围绕经济学科,体现经济学的专业性。对选题而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专业领域内选择确定论文题目。由于经济学本身具有研究面宽的特点,如果不加注意,很容易出现选题偏离专业领域的情况,因此在选题时更要找准经济学的切入角度,保证选题与专业的相关度。二是要体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有一套以数量分析为特征的分析方法,譬如实证分析、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等,如果能在选题中有所体现,更能反映经济学专业的特点。

3.可行性原则

选题的可行性是指毕业论文的选题一定要切合实际,具备完成选题的主客观条件。具体来说,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专业所长等主观条件的角度判断学生是否可以驾驭选题。譬如,当一个不擅长经济计量分析的学生面对一个计量分析的选题时,一定会因难度过大而感到难以胜任,这显然不符合可行性的原则。其次,必须从选题本身的工作量、理论难度和深度、指导教师水平、图书资料查询条件、论文完成的时限要求等方面评估完成选题的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以资料的可获取性为例,经济数据中省、市级以下的数据一般很难获取,往往需要进行实地调研而且调研工作量极大,本科学生往往很难独立完成,缺乏数据的情况下,选题再好也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二、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选题确定过于随意

一方面,不少老师存在“重研究生论文,轻本科论文”的思想,开题以前老师实际介入并不多,往往交由学生自主选题,没有给予相应的交流、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本科学生“重工作,轻论文”,第七、八学期正是学生找工作和考研的阶段,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应聘、工作实习和备考方面,无暇顾及毕业论文;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认为学业已成,将来从事的工作与论文研究的内容无关,抱有走过场的心态。凡此种种,对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花功夫搜集资料并斟酌选题,临近开题时往往随便选一个题目应付了事。在开题答辩中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学生信口说出一个选题,却对该选题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自己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茫然不知,当老师指出其选题存在问题时,学生会立即将选题更换成另外一个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题目,选题的过于随意增大了题目的不确定和变动性,最终会累及论文质量。

2.偏好大选题,涉及面过于宏观

较之其他专业,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过大、过泛的现象尤其突出。究其原因,一是与学科特点相关,经济学研究分为宏观、微观部分,宏观经济学研究经济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变动,涉及的是失业、通货膨胀、经济波动、国际收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大”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形中会强化这种“大”问题的心理暗示,选题时就会贪大求全,动辄冠以“中国”或“我国”的字样;二是学生往往担心选题太小没有东西可写,认为宏观选题题目大、外延广,写作时顺着每个外延发挥一下,就可以达到论文要求的篇幅,因而选择了过宽过大的题目。比如“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试论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等选题,这类选题本身包括了多维度和多层次,要求研究者对各个层次、各个维度的问题有清晰和准确的认识,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和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认知能力显然达不到这一要求,过于宏观的选题写出来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没有重点。

3.选题范围狭窄,题目相似度高

其实经济学涉及面广,又贴近社会生活,现实中有众多问题值得研究,即使是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应该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论文选题空间,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范围和题目应该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或者是因为指导老师连续几年给学生的题目缺少变化;或者是因为学生相同的专业背景使他们的学术思维、研究视野趋于一致;或者是因为学生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检索,趋同的选题手段使那些点击率高且参考文献多的选题容易中标,结果就是选题往往集中在几个话题上,题目“扎堆”且重复率高,很难做到教育部要求的学位论文“一人一题”。比如人民币升值、期货市场、中小企业融资、贸易壁垒等都是近年学生热衷的选题,连续几年的毕业论文都可能出现相同的选题,甚至同一年同一个答辩小组中的题目也可能完全相同或仅有一两字之差。

4.缺乏经济学思维,选题偏离专业方向

目前经济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仍存在部分偏离经济学专业的选题,譬如“校园超市的营销分析”,这个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营销专业的题目,基本看不出经济学的专业特色,严格意义上就是一个不合格选题。但如果把它改成“校园超市的垄断市场分析”,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该选题是运用西方经济学微观理论中的垄断市场理论分析校园超市,无疑凸显了经济学的专业特色。第一个题目之所以出现专业偏差,除了指导老师把关不严之外,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经济学思维。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结论。经济学教育除了传授经济学理论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会和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并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分析经济问题,形成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或经济问题的解释。但现实中有部分学生及至毕业也没培养起经济学思维,在选题时,面对经济实践中的具体问题,不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找不到经济学的切入视角,导致选题与专业相关度不高。

三、提高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建议

1.前置选题工作,夯实选题基础

针对学生忙于找工作和考研、无暇顾及论文的情况,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毕业论文选题的时间安排适当前移。比如在学生一进入大四阶段,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在三年级就让学生进入选题环节,提早确定指导老师,通过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可以早一步确定论文大方向。再有意识地将课程设计、社会调查以及专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与毕业论文结合起来,同时熟悉相关的理论分析方法和工具,展开文献检索和阅读,从中搜集和积累相关资料,随着对相关问题认识和了解的不断深入最终确定选题。前置选题工作的好处是给予论文选题环节充裕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斟酌并熟悉相关的知识领域,为提高选题质量打下扎实的基础。

2.强调毕业论文重要性,进行选题环节专项辅导

应以院、系或专业为单位,召开毕业论文动员会,宣讲毕业论文的作用、价值和要求。强调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学生总结、检验、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过程,更是训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工作或更深层次研究奠定基础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指导论文不仅是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责任,还是反映教师能力和科研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一个向学生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总之,只有师生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通力配合选出好的题目,做出好的文章。可以为学生进行选题方面的专项辅导,教会学生如何选题。譬如,通过举办讲座有针对性地讲解选题原则;结合以往的论文题目说明选题如何找到经济学的视角,如何以小见大、挖掘深入;尤其要注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法的介绍。在多种选题方法当中,相对适合经济学本科学生、值得推荐的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是实践选题法。即在社会实践、经济调研和专业实习中,了解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趋向,通过调研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此作为选题的依据。第二是查阅文献法。即确定感兴趣的领域,阅读该领域内权威的专业文献资料,了解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那些该领域中尚未解决的课题或许就是选题方向。

3.强化选题阶段的导师作用,重视任务的落实与检查

针对指导老师在选题阶段作用缺位的情况,要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指导老师要及早进入角色,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不能坐等学生上门询问,而应主动了解学生的专业兴趣点,介绍获取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渠道。向学生推荐综述性或经典的文献,帮助学生分析调查研究、搜集数据的难易程度,启发学生寻找经济分析的角度和需要运用的实证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对选题可行性给出基本判断,避免选题的盲目性。针对学生不重视选题工作的情况,指导老师要通过布置给学生任务的落实与检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可以让学生就阅读的文献资料、关注的经济热点问题写出综述,专业实践中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写报告,以此督促、推动学生发现问题,找到自己的视角;还可以要求学生跟老师通过邮件或电话定期汇报,在和老师交流中也可能就会找到合适的选题。

西方经济学毕业论文篇13

西南林学院是西部地区惟一一所独立设置的林业高等院校,主旨是立足云南、面向西南,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培养科技及管理人才。本文以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西南林学院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采取访谈法、选择个案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得出高等林业教育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影响。

1西南林学院毕业生质量调查与分析

2007年7一8月、2008年1一3月、2008年7-9月笔者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临沧市、文山州、红河州、保山市、大理州、迪庆州、怒江州、丽江市等10个边疆少数民族市县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西南林学院毕业生对云南边境少数民族社会、经济的影响。历时65天,共召开座谈会84场,进行个人问卷调查7%份,并先后对430家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质量调查。最后共收回用人单位填写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表269份,毕业生个人填写的调查问卷673份,根据调查结果和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毕业生培养情况作了简单的总结和分析。

1. 1社会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

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突出地反映了西南林学院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具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身体素质、顽强的创新能力、融洽的人事关系、扎实的基础理论、深厚的专业知识,从这些方面也反映出西南林学院农村生源多,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师治学严谨,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其他诸如政策法规的掌握情况、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处于正常偏上,接近正态分布。而外语水平一般、计算机运用能力简单的弱项也比较突出,这和近年来知识爆炸、外语运用程度提高、计算机运用技术突飞猛进相关,一方面表现出毕业生身处基层与艰苦行业,在获取最新科技和信息方面的条件与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了西南林学院外语、计算机教学,存在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1. 2毕业生的评价

西南林学院毕业生普遍对前景持乐观态度,并对现在的工作基本表示满意。近四分之三被调查的毕业生认为自己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并表示准备继续在现单位踏实工作,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从毕业至今已经在工作中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们普遍对工作满意,主要是因为:专业对口、和同事关系融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有近70%的毕业生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前景充满信心、或是较有信心。5成以上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工作勤奋踏实、身体健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和集体观念。

1. 2. 1被调查毕业生在校所受教育及表现

在所有被调查毕业生中,有27. 04%人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15. 19%是“优秀学生”的获得者,13. 33%是优秀毕业生。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答卷率高于普通毕业生,显示这部分毕业生的亲和力强,对母校也比较关注。毕业生认为在大学期间所受最重要的教育是专业知识(占38. 15% )和基础知识学习(占27. 41 % ),他们觉得在大学期间所受最重要的锻炼是社会调查和实践(占21. 48 % ),而社会工作则占10. 37% , 4项比例接近4:3:2:1。

1.2.2毕业生对现在的看法及以后打算

从毕业至今,他们在工作中,有47. 41%的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单位)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28. 0%的人得到了晋升或表彰;仅有7. 3%的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定的挫折。

对现在的工作普遍认为满意,主要是因为:专业对口(53.9% )、和同事关系融洽(53.4% ) ,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47 % )、受领导重视(34.1%)和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7.2% )。有74. 1%的人表示准备今后继续在现单位工作,仅有少部分(16.4%)准备考研或考博,而准备今后出国留学、另谋高就或是有其他打算的人合计不足10%。

毕业生们对现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74.3 %的表示能够胜任,有两成以上的人认为自己基本胜任(19.0%)或勉强可以(1. 7% ),仅有不足1%的人在工作的过程中力不从心。对于未来的前景普遍看好,认为前景好,有信心者占40.9%,前景较好,较有信心者占28.0%,前景一般者占22.8%,仅有1. 7%的人认为自己前景黯淡,准备另谋高就。

1.2.3毕业生自我评价

在所有的毕业生中,普遍认为责任感强( 40.1 % ),有创造力(33.2% ),有实践精神( 29. 3)和创新意识(28. 4%),是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因素。

自我评价过程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思想素质过硬(62.1 % ),工作勤奋踏实( 56.0% ),身体健康(50.9% ),有很强的集体观念(54.7 %n)和协作精神(51.7% )。在工作过程中,他们普遍认为自己较为突出的不足是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公关交往能力。有60. 74%认为自己的外语水平较差或是一般;有53. 9%认为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差或是一般;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公关交流能力(39.1 % )、口头表达能力( 35.3 %)和组织领导能力(29.7%)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2.4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

(1)西南林学院实验、实习教学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有60. 8%的毕业生认为实验、实习环节是教学管理中影响毕业生素质的主要因素,师资力量( 47.8 %)也是影响毕业生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基础理论教学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也对西南林学院毕业生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2)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社会实践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还不够。在被调查的毕业生中,有77. 6%的认为学校应该加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56. 5%的人觉得应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有56. 0%的认为应加强对社会适应能力的教育。

(3)英语、计算机以及人文社科类等基础性教育环节相对薄弱。在毕业生的自我评价中,大多数毕业生都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偏低,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强;也有一部分毕业生认为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

2结论与讨论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