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学习计划实用13篇

企业学习计划
企业学习计划篇1

2、为了使学习活动内容丰富,支部应经常性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联系落实学习方面先行一步的兄弟单位进行互动交流,组织专题组织生活,开展学习教育,相互交流等活动,提高学习成果。

3、上述学习计划拟在一季度实施。

二、开展“建功立业、共抗风险”主题实践活动

1、按照镇综合党委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建功立业、共抗风险”主题实践活动,吸取和延用其精华,面对金融危机的各种不利因素,克服困难,与企业共度难关,抱团鼓劲,发挥党支部战斗保垒和政治核心作用。

2、学习形式采取分发资料自学与集中学种方法,每二个月组织一次,会前要有准备,会上要求积极争相发言,座谈收获体会,会后要有总结和提高。

3、针对支部成员提出的学习活动内容多样化的要求,拟在“七一”前后,支部组织党员以参观学习的形式赴党史纪念地进行活动,以增添学习新内容(具体地点另定)。

4、按照镇综合党委布置,在二季度完成支部换届改选工作。

5、上述计划拟在二、三、四季度实施。

三、参与《莘庄两新》创刊活动

1、及时向支部成员介绍《莘庄两新》创刊和目的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共同参与。

2、积极向《莘庄两新》投送高质量、贴近“两新组织”实际的稿件,使党员得到更多的锤练。

3、本计划适用全年。

四、利用《支部生活》、党报、党刊等学习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企业学习计划篇2

(二)党员学习热情不高。目前,不少党员对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专业技术学习抱着积极的态度,学习热情较高,可对于政治理论学习却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党员政治理论学习可有可无。因此,有的党员想方设法逃避学习,有的党员即使人到了,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心不在焉,敷衍了事。

(三)效果不明显。把党员学习简单化,仅停留在了解学习内容层面上,没有把学习教育与提高觉悟、解决思想问题结合起来,与解决工作、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本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学完之后,既不落实,也不检查考核,没有发挥学习应有的作用。部分党员不如一般群众。如:某基层采掘队,要想选一个合格的党支部书记都很难,少数基层队、班组存在无党员,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出现空白点。

二、抓好党员学习教育的对策

提高党员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加强党员教育。企业党组织要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机制。党员学习教育工作必须做好观念转变、党员队伍、自身建设三大文章。

(一)加强党员观念转变。学习教育要引导党员树立"二次创业"竞争意识,树牢自立自强的观念,适应竞争经济的需要。对企业而言,只有丢掉幻想,自立自强,勇敢面对市场竞争,除此别无退路。对党员职工而言,党员如果思想落后,技术差,不如一般群众,党员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理论。所以,党员要带头转变观念。企业要做强做大,需要人才,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更加取决于人才的数量、质量及其才能的发挥度。因此党员的思想观念要领先于群众。

企业学习计划篇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特色专业建设项目(TS10987)、湖北省教育厅高教研究项目(200919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0-02

自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以来,已先后有200多所高校工科专业批准实施“卓越计划”,三峡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在2011年被批准为试点高校。按现行的“卓越计划”方案,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明确描述为:4年制,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部分。方案中的企业学习与企业实习是有显著不同的,它显著的特点就是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因此,要求对实施“卓越计划”的专业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企业学习模式。

本文拟在“卓越计划”之企业培养框架下,以三峡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为例,探讨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方案,着重研究企业学习相关问题,包括企业培养目标、企业学习难点以及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作用与关系等,以期对同类高校专业有效实施“卓越计划”有所裨益。

一、“卓越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

在国家通用标准中,“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胜任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和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根据这一目标,在“卓越计划”本科层次工程师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框架下,可以将机械专业的企业培养目标归纳为专业知识、工程能力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

1.专业知识

(1)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及相关国家标准。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

(2)掌握制订工艺过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机械制造工艺和装备的设计知识。熟悉机械制造自动化的有关知识。

(3)熟悉机械产品及零部件的检测技术及机械精度的检测方法。熟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

2.工程能力

(1)了解市场、用户的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发展,提出改善工程产品、系统、服务效能的方案。

(2)具有整合资源、主持工程任务、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并主导实施解决方案,完成工程任务,制订评估解决方案的标准并参与相关评价。

(3)具有将新技术或其他行业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构思、设计以及技术完善的能力,掌握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并筛选出不确定性因素的分析方法。

(4)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写。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

(5)具备较强的协调、管理、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能够洞察质量标准、程序和预算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指导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3.职业道德

(1)熟悉本行业适用的主要职业健康安全、环保的法律法规、标准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并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下工作。

(2)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并承担有关健康安全等事务的责任。

根据上述企业培养目标,将目标转换为相应能力,设计的企业培养的目标-能力实现矩阵见表1所示,这些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或实践环节实现。具体企业学习内容则是根据专业性质、教师队伍以及实践教学基地的条件等因素来制订并实现,学生根据学习进度分不同阶段到企业进行2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企业学习。毕业设计选题一般源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研究内容应包括产品、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或生产过程的设计等。

二、企业学习相关问题探讨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人才需求发展的多元化,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在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方面远远走在了普通本科院校之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基本形成了“2+1”制式(即2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1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然而,由于“卓越计划”中本科培养目标和定位,其企业学习与高职院校的企业实践或顶岗实习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见表1),为此,我们通过一个2个月的短期企业学习实践,分析归纳企业学习的特点和当前存在的困难,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1.企业学习实践经验

按照制定的“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我们与某从事机械设计相关的国企签订了“卓越计划”企业培养协议,派出16名机械专业大三学生,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企业学习,主要学习的内容是机械产品设计。学习结束,学生通过企业学习获得的知识主要有:了解企业法律法规,感受企业文化;学习机械产品设计过程、技术标准、图纸表达和设计方法;了解企业生产过程和组织管理程序;感受到作为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应该具备的工程职业道德。

此次企业学习在以下方面存在不足:与学校学习知识衔接不畅;限于企业技术力量,学生无法学习到某些现场设计方法;由于学习时间较短,无法跟踪设计产品生产过程和实施环节。

企业文化生活单调,企业对学生关爱不多。

这次企业学习实践尝试,总体来说还是获得了良好效果,为开展“卓越计划”积累了经验。实践经验说明,企业学习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所选择企业,而根据企业专门产品和技术力量合理制订企业学习内容和实施方法,即企业学纲,显得尤为重要。

2.企业学习存在难题

根据实践和调研,目前情况下地方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还存在一些困难。

(1)企业资源偏少。长期以来,高校工科人才培养与社会存在脱节,远离工程教育实际;另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主要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缺少配套政策,这些企业基本不会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因此,导致可开展“卓越计划”企业学习的企业资源偏少。而作为地方高校工科专业,还限于区域地理环境、企业类型和规模,可利用的企业资源更加缺乏。

(2)教师工程教育背景缺乏。目前高校师资来源主要是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这些教师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学科建设和理论传授,而相对缺乏科学实践和工程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兼职教师的选聘主要还是学校行政行为,政府和社会并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企业师资队伍还远远没有成为高等工程教育师资的重要补充。师资队伍工程教育背景缺乏将严重阻碍“卓越计划”的发展。

(3)学习过程监控难以到位。由于企业资源的缺乏,企业学习一般只能在一个企业或企业一个部门完成,企业在学生学习期间的生产任务大多是单一的,因此,要完全达到企业学习的培养标准基本不可能。而在企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呆在企业,企业学习过程只能以企业监督为主、学校的监督为辅,但由于企业培养机制和配套措施未到位,学校也没有相关鼓励教师的政策,实际企业监督难以到位。另外,学生在企业学习中更容易接触社会,面临更复杂的环境,保证安全也是一个困难问题。

3.解决现存困难的途径

通过企业学习实践可知,“卓越计划”本科1年在企业进行实践学习,涉及经济、知识产权、劳动人事、劳动保护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一整套配套政策措施、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较大的资金支撑等,单靠企业或学校,培养过程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做到持续发展。为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出台和制订保障、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学校和企业在合作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营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同时,也要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卓越计划”的投入力度,向企事业单位与高校合作的项目提供一定的资助。

其次,要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要使企业树立不仅要创造有形的物质财富,还要创造无形的精神财富的观念,同时,还要使企业认识到企业不光是依靠人才发展,而且还应该为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这才是一个优秀企业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在目前社会环境下,要达到上述要求,关键还是要依赖国家出台的鼓励政策。

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学校,应该充分进行社会和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真正需求,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的需求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将企业的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要多层次全方位加大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出台鼓励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项目和技术服务的政策,输出智力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让企业感受到企业参与培养的好处,吸引企业参与到各种合作计划中来,充分利用企业师资的优势。利用国家政策,与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解决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产生的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安全管理等问题。

总之,企业培养环节是“卓越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和企业在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环节起重要作用,解决阻碍企业学习实施的有效途径是形成一个由政府提供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业明确责任和内部需求、学校输出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内外联合的有效机制,才能保证学生企业学习效果与可持续开展。

三、结论

本文围绕“卓越计划”的企业学习环节,以三峡大学实施“卓越计划”的机械专业为例,探讨了地方性高校应用型机械工程师的企业学习相关问题,分析了企业培养目标、企业学习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有效途径,明确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作用与关系,提出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保障措施、企业明确责任和内部需求、学校输出智力和人才支持的“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内外联合机制,以保证“卓越计划”的有效实施。本文研究结果将为同类院校实施“卓越计划”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企业学习计划篇4

主要从事品质管理、工厂运用管理

曾负责丰田史上最高品质,最高产能,最高技术水准的装配工厂――田原工厂的高级轿车生产工厂的运用管理工作。

对于熟知“丰田生产方式”的人而言,提到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第一时间浮现在脑海的图片应该是丰田安全屋(如图1)。

图1:丰田安全屋(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丰田方式两大支柱之一: “JIT”

小泽老师介绍说,丰田生产方式的起源来自其两大支柱,“JIT”和“自动化”。JIT即准时化生产,是指在必要的时间内以必要的数量生产必要的产品。此种生产方式能够让材料如流水般传送,使其停留在生产现场的时间最短,降低库存量,尽量不会产生不必要的浪费。在JIT生产方式中,出现了“丰田生产方式”非常重要的工具――看板。看板的出现与“后工序领取”密不可分。后工序将需要的原料的数量提前告知前工序的人员,才能保证定量的材料定时到达,定时生产出定量的产品。计划需求量告知就通过看板来实现。看板会实时更新,原材料的进入与领用都有记录。这种拉动式的生产方式能有效减少半成品的堆放而造成的浪费。但看板仅适用于长期批量生产的产品,对于只是在一段时期生产的产品而言,看板的导入不一定有效。小泽老师建议企业在导入看板时,可以先从公司内部开始,从一条简单的生产线开始,比如加工、组装或者仓库,先进行尝试。效果明显并且稳定后,可以再尝试全面导入看板。除了看板以外,JIT的实现也离不开均衡化生产。单品种的大批量生产就无法避免庞大的中间库存,无法降低浪费,因此需要采用小批量均衡化的生产减少浪费。

图2:均衡化生产(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图2中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工厂的产品组装需要ABCD四种半成品,他们的生产节拍分别是4分钟/台、10分钟/台,10分钟/台和20分钟/台。组装成产品分别需要50%A,20%B,20%C,10%D。那么落实到月的生产计划为每月1-10日生产A,每月10-15日生产B,每月15-20生产C,之后生产D。ABC生产完以后需要等到20日左右,等到D生产完以后才能进行成品组装。此种方式会造成大规模、长时间的库存。同时,员工在生产节拍密集时非常繁忙,机器损耗大;而在节拍相对没有那么密集的时候,员工较为轻松,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被利用。于是,丰田设计小批量均衡化生产来改善这样的问题。具体操作方式为,一台机器同时可生产ABCD四种半成品,而且按照生产节拍安排生产次序。这样,在降低半成品库存的同时,也平均化了员工的工作强度和机器运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可谓一举多得。

此“自动化”非彼“自动化”

“丰田生产方式”的另一个不可缺少的支柱为“自动化”。此“自动化”非彼“自动化”。“自动化”,即用机器生产代替人工生产。自动化以后,一旦有次品出现,就会不间断一直出现次品。但丰田的“自动化”多一个人字旁,意思是丰田的“自动化”需要像人一样智慧地去自动,保证做到只制造合格品、不流出不良品、不接收不良品。要实现以上目标,首先要做到能够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保证异常情况出现后可以及时停止设备。丰田是如何做到这两点的呢?丰田在确保工序能力的同时,启用安灯(ANDON)装置以便及时能够掌握异常情况。防错装置和QA网络的设置确保异常情况出现后可以及时停止设备。丰田的“自动化”取消了设备监督人员、返修作业,提高运转效率和合格品率。小泽老师建议中国企业对于防错装置的构建可以先从不花钱或者少花钱的环节进行。比如,采用不同颜色作为材料识别的标志;在相似部件和材料的放置区设置隔板或分隔空间;尽量使事项的标示大而显眼;不同部件采用不同卡口,发生错误则不能安装等等。

职场活性化

T-TPS (Total-TOYOTA Production System)是丰田现在采用的生产方式,是在TPS的基础上加入了职场活性化和全过程品质保证。职场活性化是指工厂创建一个让员工感觉开心、生机勃勃的生产环境。丰田意识到损失一位成熟的员工将花费较大的成本,因此它一直努力建设让员工长治久安的环境。丰田主要从明确组织结构、明确管理监督者的职责、开展QC小组活动、培养作业人员的多能工化、推行创意改造提案制度、制定生产率评价指标、人才培养等方面来打造职场的活性化。丰田制造部门的组织分为7个层级,从上到下依次为工厂负责人、制造部长、制造科长、工长、组长、班长以及操作工人。只有职场经验(主要以从业年限为判断标准)达到一定标准,通过专业考核之后,才能进行晋升。每层的管理者都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并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这样才能保证整个晋升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丰田定期会开展QC小组活动,以班长为单位,一般为10人以下,每个参与者轮流作为活动主持人。QC小组会针对职场问题点的改善展开主题,在工作中实施改善,并将最终改善成果制作成为创意改造提案。年末,丰田会对创意改造提案进行评价,包括有形效果(减少人员、成本、设备投资等)、无形效果(削减工时、提高安全性、改善环境、提高品质)、利用程度(能否横向展开)、独创性、构思性和努力程度等方面,并对优秀的创意改造提案进行表彰。此外,丰田还致力于培养人员的多功能化。培养人员的多能工化一方面能提高作业人员的能力、追求和寻找工作意义;另一方面有利于作业人员间的互助、有利于作业改善的推进;同时有利于管理者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调配人员。在生产方面,丰田每月会举行一次生产部门会议,就生产率进行评价。会议内容包括确认现场的改善活动、防止重要问题的再发生、对生产率(生产能率)的评价及结果。丰田会根据生产能效评价等级设定奖金差距。在人才培养方面,丰田主要围绕三大支柱展开:传承技能、培养新人、培养后继人,以保持个人的活性化,同时保证企业的长存和发展。目前,丰田的人才培养已经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详细可见图3。

图3:丰田人才培养体系(资料来源:小泽桂辅《T-TPS》课件)

“顾客至上”的全过程品质保证

丰田的全过程品质保证是在“顾客至上”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每一个丰田人都知道到后工序是前工序的“顾客”,他们绝对不会向后工序流出不良品。在全过程品质保证的过程中,每一个丰田人都需要彻底坚持T-TPS的“自动化”的基本思想,即防止次品发生以及防止次品流出;这就要求各个部门在各个工序之中打造子工序完结,在设计、生产准备、生产的各个阶段实施先行改善,在工序内遵守标准作业、实施自主检查、实施质量相互检查、改善成容易操作的作业等,以确保没有次品发生和流出。丰田是采用QA网络来保证产品品质。QA网络是指从作业方法、工具设备、工序的流化、品质检查的方法、检查工具以及管理方法来提高保证水平的改善措施。全过程品质保证特别注重对变化点的管理。当人、设备、作业方法、材料、检查方法等发生变更时要进行工序确认。同时,丰田会设定品质专栏,清楚详细的列出生产台数、不良发生的状况、后工序产生的不良、品质不良对策状况以及对不良品的实物展示等,旨在让任何人都能明白制造工序的品质状况。每月的制作品质月报,制造部门定期召开各个工序的品质会议,品质管理部也定期召开全公司的品质会议也是丰田全过程品质保证的工具。小泽老师向学员们介绍了丰田对于采购件的质量保证措施,即采用指导供应商加质量监察的方式,而不是抽查检验的方式。丰田认为即使是抽查也不可能保证采购产品100%合格,那么抽查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丰田会指导供应商在产品质量、制造工序上进行改善,以达到指定的标准;这样丰田可以对供应商采用无监检查接收方式。丰田对于认定的质量优良的供应商均采用无检查接收,并对于无检查接收的部件供应商给予一定的优惠。

企业学习计划篇5

目前,企业共有基层党支部1588个,分布在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科研设计、生活服务、合资联营等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从总体上看,企业基层党支部在改革发展稳定和生产经营建设的各项任务中,较好地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但也存在着与新的形势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些同志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重经营生产,轻支部工作的现象;一些党支部活动与经济工作融合得不紧密,工作“两张皮”,对支部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能积极创新、探索和改进;一些支部工作缺乏活力,日常活动缺乏吸引力,工作处在一般化状态;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有待提高,一些专职的党支部书记缺少生产经营知识,一些兼职党支部书记欠缺党务知识,还有些党支部书记工作不够安心,影响到支部书记队伍的稳定;一些单位的党委对支部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缺乏有效的指导,以致一些支部工作无特色,缺乏凝聚力和号召力。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党支部作用的发挥。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级党组织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确保完成企业改革发展、搬迁调整任务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重大意义,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在全面推进企业创新创业中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为实现企业新的发展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加强和改进基层党支部建设,要坚持以dxp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北京市委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的要求,着眼于服务工作大局,着眼于推动创新发展,从明确工作职责、改进工作方式、加强自身建设、改善工作条件等方面推进基层党支部工作创新,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为推动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二、明确当前基层党支部的职责任务,转变思想观念

企业基层党支部要紧紧围绕落实企业改革发展和战略性结构调整这个中心任务,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保证监督作用,切实履行好以下职责:

1、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总公司党委各项决议指示的贯彻落实,把职工、党员思想统一到企业发展战略上来。

2、紧密结合党委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保证本单位改革和生产经营建设任务的完成。

3、充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改革和搞好生产经营建设的积极性。

4、全面领导本单位思想政治工作,创建学习型支部,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5、积极开发人才资源,创新培训途径,努力为党员、职工成才创造条件。

6、加强党支部自身建设,维护和保障党员权利,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和服务,增强凝聚力,扩大影响力,提高战斗力。

7、领导和支持工会、共青团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职工群众,维护企业安全稳定。

各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在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中,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着重处理好以下几方面关系:

一是在党员权利义务的处理上,要克服重党员义务,轻党员权利的问题,确立党员权利与义务并重的观念,切实维护和保障党员权利,发扬党内民主,努力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切实监督,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二是在党员管理与服务上,要克服对党员要求多、监督多、检查多,关心少、服务少的问题,重视党员的合理愿望和要求,确立上级党组织为下级党组织服务,党组织为党员服务,党组织和党员为群众服务的观念,切实解决党员的实际困难,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企业学习计划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011BZD04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文,333号)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037-0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旨在为各行业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对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变目前高校人才培养和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湖南工程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淀了62年的办学经验,已形成较为鲜明的办学特色。作为首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湖南工程学院把实施“卓越计划”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契机和重大教学改革工程先期启动2009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专业。四年来学校围绕“卓越计划”在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先导点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分为通用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其中,通用标准规定各类工程型人才培养都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层面的标准,也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根据和基础,是制定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和基本标准。依照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出工程专业毕业生必须达到l0个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湖南工程学院制定“卓越计划”专业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努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创新点

“卓越计划”追求的是卓越的精神与卓越的态度,推行的是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强化的是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湖南工程学院创建行业与企业深度参与的卓越计划“3+1”人才培养模式,即前3学年主要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结合专业内容适当穿插企业短期实习;最后一年在企业集中实践和毕业设计。集中实践安排在第七学期,采用“项目制”和“轮岗制”模式,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在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

为制定完善的“3+1”人才培养模式,湖南工程学院多次与不同类型的企业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针对企业学习方案的研讨,校企双方合作制定了企业学习培养方案、企业学习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机制、企业学习生活管理机制、企业学习工程教学团队。如表1为机设专业学生赴某企业学习前2个月的安排。

表1 “卓越计划”——企业教育培养计划(**公司)

培养目标:

通过企业1年时间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掌握机械专业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具备参与项目开发、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综合素质;提升其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进而达到融研发工程知识、技能、素质为一体的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

序号 培训时间 培训部门 培训内容 培训要求 实施

负责人 考核

方式 备注

1 1 人力资源部 企业介绍、管理制度学习、企业文化介绍、安全教育、行业发展介绍 熟悉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具有对社会及企业环境的认知;企业运作模式的认知能力 人力资源部主管 考试

2 2 生产车间 根据3D模型,在辅导员的带领下组装设备 能够看懂3D图并能依图组装 部门经理&企业导师 实践操作实习报告

1 学习和认识各种电器、气动、五金元件性能、用途、原理 能够识别各种元件实物,并了解其性能及使用

2 学习使用solidwork

绘图软件 能够用solidwork绘图

2 认识各机构动力元件动作时序 了解动作元件在设备中作用

1 学习模具及各机构的组装要领 了解设备机构件组装关键点

三、组织管理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保障点

1.责权利清晰的组织架构

为加强对“卓越计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学校成立了基于学校、教学院、专业等不同层面的各类工作组织,形成了一个层次清晰、职责明确、责权利平衡的组织管理保障体系,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组织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

学校“卓越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全校范围内资源配置和“卓越计划”的实施保障;“卓越计划”办公室负责全校“卓越计划”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专家指导委员会起咨询、指导和顾问作用;各实施学院均成立教学院“卓越计划”工作小组,领导并执行学院“卓越计划”的实施工作;专业教学工作组负责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并组织实施;专业校企协作组负责审定企业学习方案,研究和处理校企联合培养、企业兼职教师聘任,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校企协作问题;公共课协作组负责指导、协调、管理和评价公共课部的教学改革。

2.创新“企业学习”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是一个以教学质量为监控对象,包括对教学过程的实时控制和对教学效果的反馈控制,对促进高校高效地利用各类资源、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湖南工程学院“卓越计划”企业学习阶段教学质量执行体系涵盖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学习的过程控制。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对学生原始学习记录和学习成果进行把关和评估,包括实习周记、阶段性实习报告和月度总结、项目设计和毕业设计,并结合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态度工作表现,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评价。表2为机设专业学生某企业2012年下学期成绩评定表。

表2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企业学习阶段成绩评定表

企业名称 学生 学号 企业指导教师 学校指导教师 安全教育与企业文化学习 产品工艺与设备 企业生产与管理 产品装配与技术服务 产品研发、工艺与制造

成绩评定按照五级制评定(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评分人: 日期: 审核人: 日期

时间:20 年 月—20 年 月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根据各专业企业学习培养方案,建立了企业学习阶段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包含时间进度、教学任务完成情况、完成质量及质量反馈等内容的监控体系;采用企业现场考察、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检查作业课程设计、与企业指导教师访谈、听取企业反馈等方式,参照现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方式建立学生考核与评价体系。

四、课程体系重构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难点

“卓越计划”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各实施专业需遵循工程集成与创新特征,根据自身特点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湖南工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以彰显专业传统优势,夯实专业基础,突出制造及工艺为落脚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由低到高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其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知识分层递进,强调工程知识认知规律,从通识知识教育到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再到工程专业知识教育和企业知识教育由浅入深地分层次递进。

1.素质能力分群

由通识教育课程到学科基础课程再到专业课程,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知识的工程应用性、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能力素质培养的对应性,将理论课程整合为9个课程群,包括:1~4学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群;2~6学期开设的力学课程群、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群、控制技术课程群、机械制造课程群、专业拓展课程群、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群;7~8学期企业负责的企业培养课程群,以及贯穿大学四年的校企联合开展的综合能力课外培养课程群。

2.理论实践融合

强调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相互渗透,交互进行,达到“工学交替”的融合效果。

3.人文知识渗透

将广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校内校外贯通

强调校内外教学过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从校内的工程认知教育逐步过渡到企业的工程师职业素质教育。

五、教学方法改革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支撑点

“卓越计划”着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电路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采用了基于问题的小组研讨式教学方法,并开设了创新性实验;“供电工程”等专业课程则采用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方法,在课程开设初期布置了5个供配电工程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10个设计小组,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完成所给项目的设计内容,课程教学结束时,要求学生提交项目设计说明书和图纸,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加强知识应用能力与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高低压电器”等课程教学则采用基于工程实际课题的QQ群课外研讨式教学方法,搭建校内教师、企业工程师和学生三方互动平台,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结合,工程教育与工程实践对接。

六、高水平师资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点

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专职教师指有工程背景和科研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兼职教师实施聘任制,面向社会、业界聘请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湖南工程学院建设高水平“卓越计划”师资队伍的措施主要有:

1.提升专职教师工程能力素养

强化工程经历,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学研究,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派遣中青年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实施不少于2年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选择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对部分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2.企业指导教师遴选措施到位

在企业学习阶段,学校从企业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经历、较扎实理论基础和受过大学教育、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学校派出的导师一起联合指导学生工程实践和毕业设计。

3.加强“卓越计划”授课教师资质认定

校内教师具备在企业工作5年的工程经历后可优先聘任承担“卓越计划”教学任务。将条件不具备的教师分批次派往合作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不断提高工程实践经验和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校企联合运行机制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

一个卓越的工程师必须有在企业接受教育与培养的经历,选择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上能达成共识的企业是实施“卓越计划”的重点,创新校企联合培养运行机制是关键。

1.基于企业内在需求的利益驱动机制

学校帮助企业逐步解决人才和技术需求,同时以“卓越计划”为契机,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及提高知名度。

2.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

基于校企合作正常运转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保障和经费保障。

3.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合作机制

加强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引导企业将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促进校企共同发展。校企双方在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合作开发新课程、合作编写教材、合作授课、合作指导学生实践、合作指导学生企业学习、合作指导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合作建立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合作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八、阶段性成果是实施“卓越计划”的激发点

“卓越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在培养平台、教材建设、教学教研方面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师生参与“卓越计划”的动力。

1.建立了一批省级以上工程实践教育基地

以实施“卓越计划”为契机,学校与湖南东信集团、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湘电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正泰电器等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建设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其中,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东信集团于2012年6月获批为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学校与这两家企业按照规划要求在实施建设。基地企业高度认同“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积极投入人、财、物培养学生,且为学生提供就业选择、设立奖学金等激励机制。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工程师利用工作空余时间,通过卓越论坛交流平台,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答疑,为“卓越计划”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献计献策。

2.积极推进校本教材建设

根据“卓越计划”实施专业教材建设需要,学校制定了校本教材建设的相关原则,对申报者的资质、组成结构、选题要求、过程监控进行了明确。确定《高等数学建模与实验》等6本教材为首批“卓越计划”校本教材建设立项项目。

3.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提高初见端倪

在2012年12月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湖南赛区暨第二届湖南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中,湖南工程学院选派的以机设卓越班学生为主体的13支参赛队伍在全省25个兄弟院校的142支参赛队的竞技中发挥出色,最终获得9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的好成绩。

九、结束语

湖南工程学院将“卓越计划”作为教学改革的火车头,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经过近四年的研讨与实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校企合作为背景,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在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为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企业学习计划篇7

一、“卓工计划”要做什么

为扭转工程教育大国不是工程教育强国的尴尬局面,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以下简称“卓工计划”),计划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从5 个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一是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二是设立一批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在企业学习1年,“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三是改革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优先聘任有在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四是国家留学基金优先支持师生开展国际交流和海外企业实习;五是教育界与工业界联合制订人才培养标准。

2010年6月23日“卓工计划”正式启动,国内 61所高校的462个本科专业、293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被列入首批“卓工计划”,浙江大学电气、能源、建筑工程、信电、计算机和控制等学院(系)的10个工程类本科专业名列其中。2013年10月,机械和化工两个专业列入第三批“卓工计划”实施专业名单。

二、需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1.工学就是工程吗?

有些人可能有个误解,工学就是工程。其实两者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工科院校、工科专业培养的不一定是工程型人才,可能培养的是工程学术型人才,造就的是工程科学家,而不是精英工程型人才。工程实践是工程教育的灵魂,这应该是一个普遍共识。但我国现行的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工程实践弱化明显。培养方案中理论课时比例过大,实践环节课时比例过小,学生感受工程现场氛围和接触工程设备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工程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学类毕业生就一定能成为合格工程型人才吗?

2.培养合格工程师仅仅是大学的责任吗?

有企业抱怨大学培养不出合格的工程人才。此话有失偏颇。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不足固然有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观念等方面的问题,也跟企业对工程人才不够重视,主动参与不够有关。工科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工程人才,在大学里跟着导师做课题、搞发明,固然可得到工程实践能力锻炼;但真正接触工程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科技问题,受工程环境熏陶,才能真正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工程素质,锻炼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人才培养绝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也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主动参与、积极参与。

3.企业学习阶段就是在企业实习吗?

按“卓工计划”要求,参加“卓工计划”学习的工科生在不改变现有本科4年学制的情况下,到企业里学习一年,而不是仅仅是“实习”。这意味着他们的学习要经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企业学习阶段总共一年时间,占了四年大学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比重不可谓不重。企业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伸,企业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得到巩固和加强,能够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学生可以分不同阶段到不同企业进行1周至3个月的中短期课程学习或工程实践,也可以在企业进行3个月至1年的专业实习或工程实践。培养方案中必修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部分专业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很多都可以酌情安排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学业的综合检验,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刀真枪”地在企业完成。

三、企业在 “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分析

实践是工程的灵魂和根本,产学研结合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卓工计划”创立了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以期从根本上解决工程人才培养中校企脱节的现象。企业在 “卓工计划”实施过程中的角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1.培养标准的制定者

“卓工计划”的培养标准包含通用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三部分。通用标准是国家对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宏观上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制定行业标准和学校标准的宏观指导性标准。行业标准是依据通用标准的要求制定的各行业主体专业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培养必须达到的中观要求,包含本行业内若干专业的专业标准,它不仅是对通用标准的具体化,还体现了专业特点和行业要求。学校标准是高校制定的本校参与“卓工计划”的各个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校层面的具体要求。行业标准应该包容通用标准,学校标准应该包容行业标准。行业部门掌握本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人才需求情况,应该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指导作用。在培养标准上,教育界按照工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行业部门一道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满足工业企业界的基本要求。一些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组织如“华盛顿协议”、发达国家的工程认证机构如美国ABKT所制订的工程师的人才标准.无不与跨国公司的用人标准高度一致。

2.培养方案的制定者与实施者

企业对本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最全面,最清楚目前和未来对工程人才的需求,企业和学校合作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的过程,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成共同培养单位,能够充分发挥其在整个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合作编写教材,联合开展教改研究,共同研究学生评价方法等,企业可以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

参与“卓工计划”的学生培养有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联系。校内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基础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主要完成工程职业教育的任务。企业学习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研究开发,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企业学习是学校学习的延伸,能够使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际应用得到巩固和加强,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在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企业学习也能够促进校内学习的改革,检验校内学习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进而促进校内学习阶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完善。

3.培养质量的评价者

企业和学校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这个评价既包含学生毕业之前的学业评价,也包括毕业之后的用户评价。由于企业兼职教师的参与教学过程,自然拥有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权力。学生毕业之后到企业就业,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是学校的“产品”,企业是“产品”的最终用户。毕业生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和未来发展。因此企业对学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有着最切身的体会,企业对于毕业生的满意度自然成为学校培养质量最权威的评价依据。

4.实习工作基地提供者

按“卓工计划”的要求,实施“卓工计划”的本科工科生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可以是一整年,也可以是累计一年。企业拥有学校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真实的工程环境以及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这些对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企业可以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先进、真实、可行的实习工作基地,提供有创新价值、技术领先的真实项目,并提供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

5.工程教师队伍的建设者

“卓工计划”以建设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满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为目标,在工科教师队伍建设上提出了明确要求。

参与高校要安排没有工程经历的专职工科教师到企业去工作培训1~2年,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以获得比较丰富的工程实践经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还要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工程专家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企业所拥有的一批经验丰富的工程师,他们的工程经历和实践能力正是高校工程教育专业教师所不及的。因此,企业是“卓工计划”教师队伍一支极其重要的建设力量。

四、结语

“卓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工计划”的开展迫切需要企业的热情参与,企业在“卓工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是“卓工计划”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宝玺.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2年第1期

企业学习计划篇8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不但数量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目前,在我国工科教育中,存在着工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职业精神的缺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无法满足行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尽管我国已成为工程教育大国,但还不是工程教育强国,目前培养的工程人才面临质量不高、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此,教育部在2010年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促进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以满足国家建设的需求。卓越计划的实施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原则,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实施的前提条件。因此,寻求合适的企业合作是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沈阳理工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为实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积极联系各行业企业,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试点工作,积累经验。2011年,经过双方协商,沈阳理工大学和和沈阳瑞能钛宇有限公司合作,进行焊接方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经过双方三年的合作,在焊接卓越工程师培养初步取得一些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积累了经验。

一、焊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选择与制定

目前,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订单式、“三明治式”、项目合作、共建实习基地等模式。“三明治式”培养模式是一种学习-实践-再学习的教育模式,通常把人才培养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学生进行正常的学校内教育,第二阶段以在企业的生产实习为主,第三阶段为校内专业学习为主。为实施卓越工程师方案,借鉴以往校企合作的模式,根据专业及焊接方向的实际情况,选择“三明治式”培养模式进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模式。确定培养的模式采用“3+0.5+0.5”方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实习0.5年,最后0.5年,结合实习情况完成毕业设计任务。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充分考虑工程实践的重要意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内的实验课中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课比例增加,在焊接工艺课程设计、焊接结构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焊接电源的课程设计,同时注意学校外的实习基地的建设,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

二、焊接卓越工程师试点计划实施

卓越工程师试点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按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前三年为第一阶段,在该阶段加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以及部分专业课的学习,重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工作,重视生产实习工作。在教学内容上,尤其是专业课,重视焊接工程技术、焊接工程经验的讲授,培养学生的焊接工程认知能力和焊接工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对焊接工程技术的兴趣及对未来从事工程生产的认可与努力。第二阶段,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环节,由沈阳理工大学和睿能集团共同承担完成。按照双方共同制定的培养计划,学生完成在睿能集团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在睿能集团经过前期3周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允许上岗实习。学生分别在焊接检验、焊接生产、物流、行政管理等部门工作。在每个岗位上,都有睿能集团指定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辅导工作。实习学生和正常员工一样,工作日都要按时打卡上班下班,接受厂方的管理。同时,学校也派出专门教师辅助负责学生日常的管理工作。在实习阶段,学生也要完成一部分课程的学习,这部分课程经过和企业的共同商定,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把课堂搬到工厂现场,由双方共同派出指导教师承担完成,包括焊接检验、压力焊、焊接新技术、钎焊等。课程的考核由双方共同的指导教师完成。学生的实习成绩由厂方根据学生在工厂的实际表现、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指导教师的意见,在完成实习工作后由厂方负责给出。第三阶段,为计划的收尾阶段。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指导教师负责给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选择在工厂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任务,也可以选择在学校完成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任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题目都是根据工厂的实际情况拟定的,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同时,也是对前期的实习工作的一个理论总结。

在卓越工程师计划中,与企业的合作是计划实施的关键环节。因此,目前寻找卓越计划的合作伙伴是一件很关键的事情。沈阳瑞能钛宇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换热设备的企业,焊接技术是企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环节。经双方商定,共同制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校完成课程的学习后,能够在企业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在实习期间,企业和学校共同负责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同时安排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的实习及学习情况,并负责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答辩工作。

三、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的质量控制

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第一阶段在沈阳理工大学实施,根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按照卓越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负责实施教学计划的质量控制。焊接卓越计划第二阶段由沈阳理工大学和睿能集团双方共同承担。在计划的实施上,首先由睿能集团负责计划的具体实施,沈阳理工大学负责监控计划的实施情况,确保计划按照培养方案落实实施。焊接卓越计划的第三阶段主要在学校内实施,主要由学校负责监控卓越计划的监督与管理。

四、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效果

焊接卓越计划是在摸索中进行的,没有大规模的展开,只是在占焊接方向10%~20%的学生中展开。目前已经进行了三年。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为以后卓越计划的成规模展开实施奠定了基础。

1.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明显提高。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经过半年左右的工厂实践实习,学生的实践意识得到提高,实践的能力也得到锻炼提高。通过在工厂的现场实习,学生对现代企业的生产工作环境有了最直接、最具体的认识,对工厂的生产组织、生产工艺流程、焊接设备、焊接工艺、焊接检验有了初步直接的了解。而这些知识与经验比课堂教学更深刻、更具体。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分配的工作任务,工程实践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提高。这些直接的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才发展非常重要。

2.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协调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充分认识到:每一道工序、每一步生产环节都需要不同的人共同努力来完成,只有很好的同自己车间班组的人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共同的任务。在现代企业中,每个人要发挥他自己的才智,需要很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去,才能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卓越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就是在工厂实习的环节。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学校的环境,要与工厂不同的人打交道,这些人的年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个人性格气质不同,学会如何同这些不同的人打交道对学生是很好的锻炼。对于未来走上工作岗位,这段经历是很好的一笔财富,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大有裨益。

3.学生职业精神得到培养与提高。通过卓越计划使学生对企业生产、企业的文化、企业的现状都有了深的认识。能够让学生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摆正位置,调整自己心态,正确的认识与规划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通过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的吃苦精神、担当精神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主动适应企业文化,努力向周围前辈学习,为自己未来成为卓越的工程师打下坚实基础。

4.教师的执教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实施卓越计划,教师对现代企业的生产、现代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尤其是焊接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未来教学工作都有帮助。同时,在实施卓越计划中,对企业的人才需求也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未来人才培养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卓越计划实施中,教师需加深对工程实践的认识,改变执教的观念,在未来教学中更加重视工程实践教学。

五、结束语

通过实施焊接卓越工程师计划,在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培养下,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团队意识得到加强,职业道德水平、语言交流和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将来职业发展,尤其是成为一名合格的焊接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高校实施卓越计划面临不少困难,首先企业对卓越工程师计划了解不多,热情不高,适合计划实施的企业有限。满足卓越计划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多,学生对卓越工程师计划认可程度各异。将来大规模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目前看来困难很多,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不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就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质量需求,因此,不管有多大困难,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进行的工作,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尤其是各个行业和企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以期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够在工程教育中全面展开,为我国工程人才的培养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传利.挑战探索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43,157.

企业学习计划篇9

人力资源、经济资源、信息资源是企业的三大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第一大资源。正如海信集团在它的《企业经营人本战略》一文中写道:“一个成功的企业,首先生产的应该是人,其次才是产品。”

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的对比,企业引进合适的人才同样很艰难。在高唱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人才储备面临巨大挑战。为了破除这种困境,诸多有远见卓识的企业纷纷推出了各具特色的实习生计划,将实习生计划作为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IBM的“蓝色之路”、“青出于蓝”项目,西门子(SIEMENS)的“西门子学生圈”计划,通用电气(GE)的“早期人才发现”计划,以及微软的“领跑之旅”。这些实习生计划为企业提供了大批的人才储备。

一、将实习生计划纳入人才战略的必要性

1、人才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纷纷进军高校“抢人”。表面上看,随着我国高校扩招,人才呈现过剩的现象,但事实上这是一种“人才不虞”现象。即出现了刚刚毕业的“准人才”与企业的需求无法对接。一方面大学生毕业后出现找工作难的状况;另一方面,企业很难找到公司需要的人才,往往需要对新员工再度培训才能上岗,甚至出现了“人才荒”的局面。面对这种困境,诸多企业,尤其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纷纷前移人才竞争市场,走向学校领域挖掘未来人才。

2、提供实习机会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社会的一份子。提高社会教育的水平,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未来人才是企业履行自己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评价一个企业成熟与否的重要指标。

二、将实习生计划纳入人才战略的获益

1、有利于企业招聘到真正需要的人才。实习生计划是招聘和甄选的延伸,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经过有效观察、评测,企业对实习生的知识水平、岗位适应情况、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等都会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在全方位准确了解实习生基础上选拔。人才,提高了招聘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2、丰富企业的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与美誉度。一方面,企业提供一定的资源和机会,帮助社会来培养人才,让实习生真正地了解社会、了解公司运作,重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提高自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使公司拥有良好的社会形象。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优秀企业口口相传,为优秀企业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3、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益。2007 年,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 《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支付给在本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扣除。事实上较低的人力成本也是企业开展实习生计划的重要原因。

三、将实习生计划纳入人才战略的风险

1、辛辛苦苦为他人做嫁衣。一方面,企业为实习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甚至让实习生参与到企业运营的核心部分;另一方面,很多实习生仅仅将实习作为实践机会,作为去更好企业的跳板。学生满载在实习公司的收获“跳槽”,难免让实习公司有些“为他人做嫁衣”的凄凉。

2、实习生与企业目标不一致。实习生在企业的目的无非有两个:其一是为了完成实践课程,到企业实习挣学分;其二是为了提升自我能力,抱着学习的心态,对自己不懂得工作保持着比较高的热情,对繁琐的重复性工作怨声载道,消极怠工。相反,企业希望实习生融入企业文化,将企业的发展当成自己的责任。两者目标的不一致势必会诱发种种问题。

四、当前实习生计划的问题的意见

由于风险的存在,很多企业仅仅将实习生作为临时的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而学生在实习期间始终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抱怨情绪和逆反心理,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无法实现将实习生转化为企业人才储备的目标。基于此笔者针对企业实习生计划提出几点建议。

1、用文化培养人,用魅力留住人。企业往往认为,因为实习生的身份特殊,流动性强,只有极少部分会在实习期结束后成为正式职工,所以不愿为此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去“为他人作嫁衣”,而事实上是把这个概念本末倒置了。实习生是优秀人才密度最高的人群,企业如果想在人才竞争上先行一步,在实习生计划里用企业文化培养人,用企业的魅力来留住人至关重要。

2、结合企业实际需求,为实习生量身定做职业规划。目前,很多企业结合自己的业务需求,对员工展开了一些职业规划,这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我们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对实习生专门作出职业规划。只有将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才能真正的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岭.跨国企业的实习生培训个案研究.上海外国语大学[D],2009

[2]林少疆,蒋云波.实习生计划――大学生和企业双向视角的研究.高教论坛[J],2008

企业学习计划篇10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迫切要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而目前我国工科毕业生普遍存在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等问题。有研究表明,尽管中国社会对工程人才有很大的需求,但大量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暴露出我国工科毕业生竞争力不足。为破解工程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是一所具有鲜明石油化工特色的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三分之二,工科专业办的如何将直接体现学校的总体办学水平,所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工科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于2008年开始在部分工科专业探索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改革,2011年向教育部申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试点并获得批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二个试点专业之一。该专业从2010级学生开始实施卓越培养计划,目前已进行了二年时间,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科工程型“卓越工程师”培养分为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阶段,采用“3+1”培养模式,即大学4年的前3年在校内学习(在校内学习的3年也有校内、外的工程实践),第4年完全在企业学习(包括毕业设计),其中企业学习阶段(1年时间)最关键。企业学习不是简单的实习,而应该是“学习”“实践”,应通过1年时间在企业的工程训练和工程实践,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达到工程师的基本要求。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学习阶段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式,培养方案应包括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师资配备以及管理与考核办法,而且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已完成了企业课程、企业实训等企业学习内容和顶岗实习等,毕业设计正在进行中。在企业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反思,以便进一步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一、企业的支持力度是企业学习阶段的关键

根据“卓越计划”的要求,企业学习阶段实行的是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就企业而言,其目标是组织生产、追求利润,并没有培养学生的义务,而且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它们并不希望学生长时间在企业学习;就学校而言,希望学生在企业得到很好的培训,希望企业在学生实习所需的技术人员和物质条件上给予大力支持。为破解该难题,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充分利用学校原隶属于中国石油化工公司、与国内三大石油企业关系密切这一有利条件,通过拜访企业高层,让企业高层明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可以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后备人才,从而取得企业高层的理解与大力支持;通过走访校友遍布的广东省内三大石油企业的分公司,利用校友们在企业的突出表现现身说法,得到了省内各大石油企业的全力支持,相继在中石化茂名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和中石化广州炼油厂建立了部级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制订行之有效的企业培养方案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前提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利用学校为实施“卓越计划”在省内各大石油企业搭建的平台,专业教师相继走访了中石化茂名公司炼油分部、化工分部和中石化湛江东兴公司的电气车间和仪表车间,与车间领导和技术骨干探讨了“卓越计划”实施的具体方案,成立了相关的领导机构,专业和车间指定了专门的负责人,制定了定期进行协商和沟通的机制;在车间技术人员全面了解实施“卓越计划”的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专业和车间相关人员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重点探讨了如何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企业技术人员就目前石油化工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电气和仪表工程技术人员,该如何按初级工程师规格要求来培养学生,企业能为学生培养提供哪些条件进行了阐述,经过共同探讨,制定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的初步方案;考虑到毕业学生不可能全部在石油化工、化工类企业就业,专业负责人与实施“卓越计划”的广州东芝白云菱机电力电子有限公司和茂名市自来水公司等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对初步方案进行了修正,形成了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企业培养方案。该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实施“卓越计划”企业所能提供的条件,根据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不继加以改进和提高,是完全可以达到“卓越计划”企业培养的目标和要求的。

三、规范实施企业培养方案是达到“卓越计划”目标的保证

1.企业课程的无缝衔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中开设有“控制仪表及装置”“电气控制与PLC”“DCS/FCS/SIS系统原理及应用”和二门选修等五门企业课程,这些课程在校内也同时开设。如何有效衔接这些课程的校内教学内容和企业教学内容是一个问题。为解决该问题,通过与车间沟通,专业教研室和车间各指定一人来负责其中一门课程的教学,课程在同一学期里开设,校内部分先进行,企业部分则集中在同一时间段内进行;为了衔接教学内容,专业教研室要求在该门课程开设前一个学期由负责的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完成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讲义等教学文件,并提交专业教研室进行讨论修订,定稿后再要求负责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环节的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计。原则上,校内教师重点讲授课程的理论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则以案例式教学为主,重点讲解生产实际中正在使用的仪表、自动控制系统、安全联锁系统和集散控制系统的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分析等内容。开设企业课程的另一难题是难以选取合适的教材,教材中案例往往与企业的生产实际不相符,为此企业课程先以讲义为主,同时专业教研室要求负责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教师进行总结,共同编写教材,由学校立项资助出版发行。2010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卓越”试点班已按培养方案的要求完成了全部课程的教学,由于准备充分,规划周密,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材出版也已列入工作计划之中。

2.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突显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躇而就的,需要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因此企业实践安排有认识实习、课程实训、顶岗实习、企业调研与创新实践和毕业设计等环节,各个环节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和达到怎样的目标都进行了具体规划,要求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教师都明确各个环节的作用和目标,确保他们在环节实践内容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达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比如《仪表技术综合实训》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生已学过常规仪表的基本知识,对仪表的工作原理已有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开设了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经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决定该环节主要完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拆装常规的检测仪表、控制仪表和调节阀,让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二是搭建一个简单压力控制系统,完成系统的接线、调试和运行,培养学生使用常规仪表、接线和进行系统调试等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其他同学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交流沟通的能力和团队意识。

四、结束语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两年多的时间,通过与企业的通力合作,除毕业设计环节还没有完成外,其他企业培养计划都已顺利实施完成。由于各环节及环节内容设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置合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基本达到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目标和要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文)[Z].

[2]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

[3]陈启元.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2,(1).

[4]李书伟,刘绍娜.“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实践教育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1).

企业学习计划篇11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实践;模式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推进卓越计划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这一难题,扎实推进企业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企业实践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成效,亟待研究与探索。

1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1.1企业的逐利性,致使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可避免的带有逐利性,难以将育人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致使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企业实践环节的推进工作。

1.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企业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目前工科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学生至工厂实习时,无法将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致使企业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1.3企业实践环节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绝大多数企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并非基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前修后继性,而是基于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这使得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与时间安排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为高校排课等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1.4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易使企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出于对学生安全的顾虑,部分企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增大了参观的比例,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易使企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2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为改变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的现状,本文对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如下的初步探索与研究:

2.1发掘企业的利益驱动点,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为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高校可着眼于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挖掘企业参与合作的利益驱动点,吸引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具体地说:

2.1.1追踪社会发展需求,为行业培养大量急需人才。高校应密切追踪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图1所示的四个维度,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为行业培养大量的急需人才。

2.1.2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库。高校应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1.3推行顶岗实习制,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推行顶岗实习制,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责任心“,真刀真枪”地进行岗位实习,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

2.1.4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利用高效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1.5利用理论与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利用高效的理论与教育资源优势,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深造,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校企深度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为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高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实现人才培养的“十个共同”,即: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共同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项目,共同安排实践计划、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共同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

2.3多管齐下,有效解决企业实践岗位供需矛盾。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决定了其为学校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可从企业实践计划安排、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企业实践模式改革等方面重点突破。

2.3.1精心安排企业实践计划,安排学生分批轮训。高校可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根据企业岗位供给情况,精心安排企业实践计划,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至企业轮训。

2.3.2加强外联,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结合专业特色,与相关企业积极洽谈,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2.3.3推行“学习工厂”,积极探索企业实践的新模式。“学习工厂”是指根据岗位供给缺口,由学校或企业提供专门的场地,投入专项资金,校企双方共同模拟或还原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以有效缓解企业实践岗位供需矛盾。

2.4优化教学管理方式,为企业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针对企业实践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学校可优化教学管理方式,着力推行1学年3学期5学段制改革。即:将1学年分为上、下2个学期和暑假小学期;上、下学期以8周为单位分为4个学段,与暑假小学期构成5个学段。教务处在不违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课程尽可能排在8周内结束,并在5个学段反复开课,学生可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前修后继性以及自己的企业实践计划,自主选择理论学习时间。该方式可为学生合理安排理论及实践学习时间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5强化质量监控,确保企业实践质量。教学质量是企业实践环节的核心,而时间、地点的分散性,使得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为保障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高校应与共建企业在上文所述的“十个共同”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委派教师全程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安排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随机检查,以确保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2.6加强安全教育、购买实习保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是企业实践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与共建企业认真开展安全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并为学生购买实习专项保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企业学习计划篇12

2010年,教育部正式推行了“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2]。从“卓越计划”的培养目的和培养特点看,高校、企业和学生是三个主体,其中企业实践阶段培养非常重要,也是“卓越计划”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一环。因此,探讨企业实践阶段的管理机制和组织保障措施问题,对企业实践阶段培养质量好坏具有决定作用。

我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专业,在实施推进过程中,以2011电气卓越班31人为例,进行了为期18周的企业顶岗生产实习,在实习的过程中,体会深刻。本文主要从学生顶岗实习和下一阶段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企业实践阶段管理机制问题出发进行探讨。

一、“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的意义

“卓越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采用的是“3+1”培养模式,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累计1年时间在企业实践学习。我校电气专业“卓越计划”在企业实践过程中,结合多年来形成的自身优势和行业背景,遴选了四家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合作平台。其中,2011级电气卓越班学生分两批分别进驻河南森源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索凌电气有限公司,主要完成有源电力滤波、风光互补路灯以及智能开关成套设备等方面的顶岗实习。

电气类卓越班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企业生产环节,完成生产加工、装备维护和生产组织等方面的训练[3],了解电力生产、运输、电气设备生产和设计等过程。通过企业实践,熟悉各类电气项目工程安装规范、项目设计、开发和生产、运行的过程与规范。同时参与工程项目的实施、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产品安装等实践,培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领域工程问题的能力,进而为将来独立从事完整的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企业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工程思维习惯[4]。实践是工程的灵魂与根本,也是“卓越计划”工程教育的本质要求,企业实践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阶段,因此怎样实施好这一阶段的实践学习和管理非常重要。

二、“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现状

(一)对企业实践不适应

学生进入企业开始实践后,对新的环境和工作、学习方式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分析其原因,首先是对学习方式的转变不适,习惯了学校课堂学习,现在一下子进入企业,什么都要靠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去看、去问、去思考,顶岗定位实际操作,角色的转换十分的不流畅;另外思想上的准备也显得不够充分,这在进入企业之前的动员会上已经给学生做了大量的预防工作,虽然事先已经预料到了,但没预料到其普遍性。其次,由于要顶岗实习,很多学生习惯了学校的懒散生活,要求他们做到普通员工的标准,他们非常的不适应,大部分学生一天工作下来,感觉就支撑不住,随着刚开始几天的新鲜感过去,低落的情绪在实践初期就会蔓延。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入,大部分同学的情况会有明显的改善,逐渐适应,但仍有少部分同学不适应,甚至个别学生想退出。

(二)思想上好高骛远

学生没有实际接触过企业,对企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对企业的生产实践认识不足,导致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偏差被放大。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人才,应该坐到办公室搞设计、搞开发,不应该下车间和工人一起干一些所谓的重复性劳动,认为顶岗实习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有设计部、开发部才是他们应该去的地方。理想和现实的偏差使得思想情绪低下,甚至抱怨。殊不知,最基础的一线知识都不熟悉,掌握不牢,设计和开发都是空中楼阁,纵使能设计出东西,其运用到实际中也是要出问题的,这些道理说起来容易,但真正想改变学生的思想观点非常不易。后来,经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多次同学生开会沟通,并以实际电气柜设计为例,设计人员设计图纸时应考虑一线车间柜子组装的问题,说明基础实践的必要性,大部分学生通过多次沟通,思想观念明显改变。

(三)实践企业不同,学生攀比思想严重

本专业签订“卓越计划”合作协议的企业有4家,这些企业都是行业内实力比较强企业,其中不乏上市公司,例如河南森源电气有限公司、许继集团等,但这些企业产品不完全一样。例如,这次实习的两家企业河南森源电气集团和河南索凌电气有限公司,河南索凌电气主要从事智能开关柜的成套设备设计安装,森源电气除此之外还有风电、太阳能、有源电力滤波等产品设备。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实践内容肯定不完全一样,造成在两个企业的不同学生会产生对比,这个对比是全方位的,比如学到的知识、企业管理方式、住宿条件、就餐环境、生活补助等。为此,部分学生还要求调换实习企业,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四)实践周期长,工作之余缺乏有趣的其他活动

这次企业实践总计18周,将近一学期,工作、吃住全在企业,时间比较长,受客观条件影响工作之余的其他活动比较少,时间久了,学生难免精神上比较压抑。和企业里面的正式员工相比,学生整天都待在企业里面,包括上班和下班时间。宿舍没有网线,无法及时地了解外界信息,企业的其他文体活动也不像学校那么丰富,导致很多学生比较苦闷,尤其是下班后无事可做,精神压抑。

(五)企业实践和找工作时间冲突的矛盾

大四的上学期正是很多企业到学校进行招聘的时期,络绎不断的招聘会影响着学生的企业实践,毕竟大部分学生还没有签订就业协议,需要外出找工作。不像在学校的学生,参加招聘会的机会比较多,“卓越计划”的学生由于在企业,为了参加招聘会,将不得不多次请假,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招致合作企业的不满。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企业实践的效果。这个矛盾如果不解决好,甚至将影响到最后一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

三、企业实践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一)要求专业教师全程实习带队

本次所选的两家实践企业一个在外地,一个离市区比较远,现实条件决定学生必须在整个实习期间吃住在企业。安排专业教师全程带队实习,一方面考虑专业教师和学生比较熟悉,便于沟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专业背景,便于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现场相关问题给予指导。企业虽然指定了相应的指导教师,但毕竟他们对于学生教育没有学校教师更加了解。专业教师全程带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思想状况,担当学生的生活顾问,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有效疏导。顶岗实践期间,教师和学生一样上班顶岗,不仅可以增加教师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为学生做好榜样。同时,可以更好地协调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更好地配合企业教师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工程实践技能都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二)加强校企双导师指导培训

“卓越计划”的核心是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深厚工程背景的专业教师在这方面有很好的基础,同时他们可以成为学生能力培养和企业技术对接的桥梁,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技术储备,为学生树立实习过程中的信心提供了保障。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将自己课堂所学到的知识与企业技术需求相结合,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校外指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先导作用;通过校外实践之前的校外指导教师岗前培训与相关讲座,拓展包括卓越计划试点班级在内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知识视野,避免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卓越计划”校企双导师的培养机制,由校企双导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学习;综合实践后期,校企双导师结合企业生产与设计工作,拟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报实施学院讨论、通过。在卓越计划中采用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卓越计划”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知,拓展自身技术储备与能力的范围,解决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的问题,顺应社会对卓越工程师的发展要求;此外,通过该模式的培养也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加强“卓越计划”毕业生在日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三)注重企业轮岗实训

由于企业实践总计18周,时间比较长,为了解决学生在同一实习岗位长时间出现的枯燥情绪,在企业实习前期,与企业沟通协商,确定“卓越计划”学生的轮岗机制,让学生充分参与企业的管理、产品设计、开发、加工生产、质检等一系列生产实践环节,使学生在企业实践环节中得到全方位的认识与锻炼,拓展了学生企业综合实践的范围,明确了电气工程专业每一个实践环节在企业生产实践中的责任与义务。采用企业轮岗实训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受到了全面系统的电气工程师所应具备的基本训练,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具有电气产品相关的生产加工、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的能力,具有电气相关产品、装置的设计能力,具有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协调沟通能力,达到了电气工程师具备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通过全面系统的综合实践,挖掘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点,清楚认识自己在企业生产实践环节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择业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四)购买商业意外险

学生外出到企业实践,人身安全保障是第一位的。为此,在进企业之前,学校专门为每名同学买了商业意外险,为学生安全增加保障。同时,学校专门召开实习安全动员大会,重点讲解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在企业实践中的行为规范;并通过案例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企业实践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有效防范与避免。学生到达企业之后,专门有一周的企业文化学习和安全内容培训时间,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但是,很多事情还是不可预料的,本次实践期间,就有两个学生出现意外受伤,一个被电钻弄伤,一个从电气柜上摔下受伤,虽然伤情不严重,仅仅是一些皮外伤,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安全问题必须严加注意,商业意外险的保额也需要适当增加。

(五)开辟丰富的文体活动

针对企业实践周期长,工作之余学生文体活动缺失的问题,学校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增进学生精神方面需求。受场地的限制,不可能像在学校时,学生每天都可以踢足球、打篮球锻炼身体。为此,我们每周组织一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篮球对抗赛,在活动中增进学生和企业员工之间的感情,使学生更好地融入企业这个集体。利用企业的职工之家里面的乒乓球台,条件允许的时候就组织学生去进行乒乓球训练。另外,每周周末组织学生到职工之家进行唱歌活动等,增加学生与企业员工的沟通机会,让学生了解、学习相关的企业文化,融入企业文化氛围,感受企业文化的魅力。总之,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条件,开展工作之余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如同在学校一样,精神不再空虚,更好地进行企业实践。

(六)建立全方位的企业实践考核制度

对于学生企业实践的考核,分3个方面进行,分别为:企业指导教师评分、校内指导教师评分和总体答辩评分,最终成绩按照6:2:2的加权和评定,其中,企业指导教师评分小于70分的,总成绩不及格。企业指导教师分别从:纪律、团队意识、发现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后期培养能力等5个方面进行打分考核。校内指导教师分别从:纪律、沟通能力、实习周记、总结报告等4个方面进行考核。最后的答辩主要考核学生通过企业实践,是否开阔了视野、综合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体会是否深刻等。在此,我们专门制定了学生企业实践量化考核指标,保证考核结果的公平和公正性,同时也促进企业实践质量的提高。

(七)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制度

为了加强企业实践学生的管理,扎实提高实习的效果,必须为“卓越计划”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采取相关的激励政策。激励制度的建立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方面,根据企业实践最终的考核成绩,学校采取相应的奖励措施,一方面是物质方面的,一方面是荣誉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对表现好的学生,学校优先推荐到实习企业工作,免其试用期,今年和这两家企业共签订协议的有6名实习学生。教师方面,为激励青年教师下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开展工作,学校在教学工作量、先进个人评审、职称评审等方面优先考虑。

从18周的学生实践结果看,学生在各方面都提高很快,尤其是沟通能力、“工程能力”、社会理解能力等,总体达到了预期效果。企业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方法,基本上都得到了解决,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管理机制的进一步完善,相信下一届卓越班的学生的企业实践效果会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 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企业学习计划篇13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学科知识爆炸性发展的背景下,产学研深度结合,创新“校企联合培养”办学模式,既是当前全球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潮流,更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和有效途径。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进入大众化且面临质量提升和内涵建设的关键阶段,按照教育部全面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部署,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既需要形成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更需要学校专业特色与企业行业特点,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和建设教学资源。“卓越计划”班企业学习课程的资源建设和教学组织,既是深化“校企联合培养”办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更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以《轴承制造工艺与设备》为例,阐述我校机械类“卓越计划”班企业学习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些思考与探索。

一、机械类“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

作为面向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本科院校,基于校企联合培养“卓越机械工程师”的需要,我校机械类“卓越计划”专业确立和实施了特色鲜明的“3+1”人才培养模式。其办学思路是:依据“工程形成”的规律,以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吸收具有企业经验和行业背景的机械专家参与,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所谓“3+1”模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累计三年时间在校内重点学习基础理论和训练基本技能,累计一年时间深入相关企业强化工程能力和提高工程素养,并依据机械类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的构成及其形成规律,按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模块分别制订培养方案。

企业学习模块的设计和教学组织是“卓越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我校机械类卓越班按照“分阶段、递进式”培养的需要,探索和实践了简称为“三五八”的三阶段企业学习模式。安排在第三学期的企业学习Ⅰ:技能操作岗位学习(0.25年),旨在通过合作企业各个技能操作岗位的见习和实践,体验操作技能的应用和提升,熟悉机械装备的功能应用与结构组成,了解零部件的生产过程与制造工艺等;安排在第五学期的企业学习Ⅱ:技术服务岗位学习(0.25年),旨在通过参与合作企业生产车间或生产线上的工艺编制、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等技术服务环节,进一步掌握产品的加工制造工艺,熟悉车间级生产的技术与流程管理,了解产品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方法等;安排在第八学期的企业学习Ⅲ:产品开发岗位学习(0.5年),旨在通过参与产品改进设计或新品开发项目的系统化过程中进一步提高机械产品的创新设计能力,并在企业和校内导师的联合指导下,拟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并完成所有设计和撰写任务。

二、企业学习课程设置与建设的思考

根据教育部“卓越计划”实施的要求与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企业学习环节的教学任务完全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企业岗位见习和生产实习。除了要真正在操作岗位、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岗位上体验、训练和提升技能操作、技术应用的工程实践能力之外,还要系统地培养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因此,在企业学习阶段,不仅要提供多种实践岗位和保证足够的实践时间,还要加强知识梳理、技术指导和总结提炼,以便帮助学生更多地体会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实践是如何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交叉融合又是如何提升工程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的。

在累计一年的企业学习中,我校机械类专业“卓越计划”试点班培养方案在三个阶段均分别设置了相应的企业学习课程,这些企业学习课程成绩的获得将和企业学习成效共同构成企业学习阶段所必须修满的学分。在企业学习Ⅰ期间,开设《机械制造装备及应用》、《机械工程相关标准》;在企业学习Ⅱ期间,开设《先进制造技术及应用》、《机械工程项目管理》;在企业学习Ⅲ期间,除了结合产品开发岗位的企业学习做好毕业设计(论文)之外,将紧密结合“卓越计划”实施合作单位的不同特点,开设专业类必修或选修课程。

全面正确地理解企业学习课程的内涵,需要从课程类别、课程内容、开发主体、实施主体、教学组织等维度进行分析。从课程类别看,虽然在一般高校的课程建设项目分类中,它是属于校企合作课程,但又有别于一般在学校实施教学过程的校企合作开发的课程。从开发主体上看,校企合作课程是吸收企业和行业专家参加研讨,但以校内教师主导为主;而企业学习课程的开发应是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主持。从课程内容上看,企业学习课程的设置、课程名称的拟定、课程内容的选择等,一定要是在满足“卓越计划”机械类国家标准、学校标准的前提下,根据不同企业学习阶段的目标和要求,并紧密结合“卓越计划”实施合作单位的不同特点,进行知识点的遴选、课程体系的构造和课程资源的建设等。企业学习课程的建设及其教学进程的实施,亦需要校企双方指导教师共同商讨、共同协作完成,既发挥校内导师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和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优势,又要发挥企业导师在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在教学模式上,与传统的在校内课堂上实施教学的校企课程不同,企业学习课程更多的是结合生产现场的实际进行讲解,围绕学生正在参与设计制造的零部件、产品对象的资料收集、内容组织、资源建设来教学分析。

三、《轴承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开发实践

按照“卓越计划”的开放式校企合作培养理念及实施要求,我校专门针对“卓越计划”试点班对企业学习课程进行了立项建设,要求结合合作企业的工程实际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合作企业将成为共同的课程开发及教学实施单位。《轴承制造工艺与设备》就是根据我校机械类“卓越计划”试点班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教学安排,由校企双方的指导教师团队合作开发的企业学习课程。该课程共40学时(2.5学分),目前作为选修课特为在轴承生产类企业进行企业学习Ⅲ的机械类卓越班开发和开设。

为了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和加强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的针对性,《轴承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开发采用了“走出去”和“请进来”两方面的策略。“走出去”是指校内指导教师利用柔性进企业或参与卓越班企业学习指导等方式,到轴承制造类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技术服务和生产管理,丰富实际经验,增强工程素质,积累教学素材,提升创新能力。“请进来”是指吸收和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专家参与本课程的教育改革研究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并聘任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和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技术人员任兼职授课教师。通过校企双方专家的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和共同实施,取长补短,团结协作,为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质量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课程体系构建与内容组织方面,该课程以滚动轴承的生产流程为主线,围绕轴承的结构设计与生产工艺、轴承加工设备的结构及其应用、轴承的使用及其寿命等进行展开。《轴承制造工艺与设备》的课程体系共分为8个专题,分别为轴承基础知识(3学时)、轴承材料及其选用(3学时)、滚动轴承的性能特点及结构设计(3学时)、滚动轴承的制造装备与生产线(3学时)、滚动轴承的典型生产工艺(6学时)、滚动轴承的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3学时)、滚动轴承的拆装、使用与维护(3学时)、滚动轴承的失效分析与故障诊断(3学时)、特殊轴承制造技术(3学时)。另外还设置了3个实训项目,分别为滚动轴承的拆装、清洗与防锈处理(3学时)、滚动轴承的精度检测与性能测试、滚动轴承的疲劳试验与失效分析(3学时)。

在课程素材积攒和课件制作方面,基于“工学结合”育人理念,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坚持以实践应用为主、兼顾基础理论知识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对本课程的教学素材进行了收集、梳理和提炼,并由双方导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分工协作,共同制作了一套体系完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轴承制造工艺与设备》课程的教学实施也是根据专题讲演内容的不同,由校企双方的导师团队合作完成,其中,理论性偏强的专题教学由校内导师主讲、企业青年技术人员辅助,实践性偏强的专题教学由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工导师主讲、校方青年教师辅助,而3个实训项目则全部是由来自企业一线的负责组装、测试和质量控制的工程师及其助手完成,校方导师则协助组织和参与实训。

《轴承制造工艺与设备》的开发、开设与教学实施效果表明,依靠多媒体课件和真正的企业生产现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多样化的知识建构的载体空间。借助于真正用于工业化市场的零部件实物和设计图纸、工艺过程卡、质量控制书等文件资料,同时得益于特点鲜明、风格各异的校企双方导师的精彩讲演,进而为在企业学习的机械类卓越班学生全面营造一个极具现场情境感的体验式教学环境与培养氛围。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