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网络新闻论文

摘要: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网络新闻论文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媒体职业道德论文

一、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失范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而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后果。笔者把事物发展的内外因关系原理引入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的传播活动中,将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也分为内外两个因素:

(一)外部因素

(1)法制建设滞后,导致无法可依。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新闻事业的法律,虽然有些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凭借“第四权力”、“言论自由”的名义滥用媒体,但惩罚却无法可依,使得这些从业者有恃无恐,成为职业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

(2)媒体之间竞争激烈,导致生存环境压力较大。如今,我国的媒体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市场、受众,媒体之间抢首发、抢独家的现象十分激烈,从业者在这样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就会忘记自身的使命,从而成为赚钱的工具。

(二)内部原因

(1)网络新闻媒体行业自身的体制不完善:行业岗位混乱,权责不够明晰;人事管理的不到位,门槛越来越低,导致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这就为职业道德失范埋下了隐患;考核制度的不规范,使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丧失前进的动力。

(2)从业者自身有问题: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只向“钱”看齐,谋求更多的经济利益;从业者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的下降,助推了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的进一步失范现象。此外,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也导致网络媒体从业者对新闻客观性、公正性认识不够深入。

二、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职业道德失范的防范对策

网络新闻媒体事业存在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已愈演愈烈,迫切需要做出努力来遏制此现象的发生,具体防范措施为:

(一)净化网络新闻媒体行业环境

(1)完善网络新闻媒体机构的体制建设。从三方面入手:一要梳理岗位、明确全责明晰,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事。二要强化人事管理,逐渐提高从业者进入该领域的门槛,从而使网络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三要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加强从业队伍道德素质建设,较大限度地减少道德失范现象的发生。

(2)建立健全网络新闻媒体法规。逐步完善的互联网新闻法律制度,对网络媒体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使网络媒体和从业人员都自觉服从党、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制约,并接受职业道德的规范。

(二)加强网络新闻媒体从业者自身素养

(1)提升从业者自身职业道德素质。网络新闻媒体的职业道德建设,最终还是要依靠从业者自身来完成。不仅要学习职业道德的相关理论,还应当严格约束自我,保障互联网新闻传播的真实,不能被金钱蒙蔽了双眼,做违背职业道德的事情。

(2)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倡导的是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中立性,强调媒介的社会责任,推崇职业化教育。网络媒体从业者应始终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坚持维护正义、真理,坚持摆事实、说真话的原则,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从根本上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新闻教学体系

应增加职业道德教育高校的新闻院系是培养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摇篮,如果这些教育机构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在教学体系中适当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让他们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训练,并在今后的从业实践中加以坚持,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合格的新闻媒体从业人员。

作者:崔建雪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网络新闻论文:传播失真下的网络新闻传播论文

1网络新闻传播失真表现

1.1网络新闻的片面性网络新闻注重实效性,往往在及时时间重大事件,传统媒体还未作出相关报道,读者在阅读时无从考证真实与否,短时间内不能了解到事实真相。而且网络新闻的报道使读者会先入为主,并且其自身的片面性会对读者造成不良影响。

1.2网络新闻一味猎奇,追求轰动效应现在各大网站页面上充斥着许多具有耸动性的标题,多数靠标题吸引读者眼球,因此也出现许多标题与内容不符的情况,更有甚者不惜虚假新闻来赚取点击率。由于一味追求点击率与轰动效应,也为虚假新闻的存在提供了空间。猎奇新闻造成的一种错觉是:反常消息的出现才是正常的。当太多反常消息同时出现,少部分会让读者忽略正常但是相对重要的消息。当新闻工作者决定炒作一个议题,很可能就排斥了其他议题。在少数不堪的报导中,新闻工作者提不出其他细节却自行推测,变成部分事实与部分推测混杂,造就了可信度折半的新闻文章,更不用说它们往往来源不明。

1.3谣言及不良信息充斥在一些网络新闻报道中,由于言论自由并且没有合适的审核制度,容易出现一些不当的诽谤及谣言,例如:柑橘蛆虫事件:全国的柑橘果农受损“、地震”传言令山西数百万民众受惊、“爆炸谣言”导致江苏盐城群众大逃亡和部分民众遇难、躺着中枪的“中非希望工程”及卢俊卿父女、被网络谣言恶意抹黑的“张海迪”、网络谣言引发疯狂的食盐抢购风潮、“被去世”的名人等一些数不胜数的谣言。这些不实谣言均给当事人带来恶劣影响。同时还有许多非法、暴力、色情信息充斥其中。

2网络新闻传播失真原因

2.1网络新闻的匿名网络信息的来源一部分是匿名的,在受众与传播者界限模糊的环境下,受众身份的隐匿性直接造成了信息源的普遍匿名性。这种匿名性一方面带来的是信息的民主权,另一方面则为主观歪曲带来了方便。这就造成了新闻者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使得新闻者在不受监管的情况下极有可能虚假、谣传的新闻。由于新闻的匿名,使得网络新闻传播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2.2网络信息出口的多元化就现在情况来看,网络新闻的来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媒体自办网站的消息;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的信息;三是网民个人的消息。正是由于这种高度开放性的信息使得网络新闻真实性难以保障。从新闻的真实性评价来看,这三类新闻的真实性是依次降低的。传统媒体网站的新闻消息,大体是传统媒体信息的翻版和补充,它的信任度较高,网络新闻来源一般具有性。商业网络新闻来源主要是在传统媒体及各网站之间转载,这些转载来的新闻有些则是未经考证的“事实”。甚至有些网站为了刺激网民,凭空捏造新闻发到网上,这些信息很难让网民辨别真伪。个人网站的新闻仅靠个人的道德素养来规范其行为,真实性是很难保障的。

2.3网络信息审核不力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其新闻稿件往往经过初选,复选等层层把关,经编辑的严格审查后进行,以保障新闻的严谨、真实、有效。然而网络新闻基本上没有什么审查程序,相关网络编辑在审查中也可能由于新闻量过多而造成审查不力。编辑对新闻的把关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它要求编辑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所以多个审查人员才能真正做到客观对待新闻事件,然而现在网络编辑多是由于一人担任选稿与编辑上网的工作,造成主观随意性加大,并且对于一件事情会有多个版本的报道,审查者由于自身原因也可能受到误导,有意无意中造成虚假信息的传播。

3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失真的对策

3.1加强信息法规建设。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建设与健全网络信息传播制度,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国家应制订相关法律使得网络新闻传播有法可依,同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规,对网络新闻的与传播进行严格审查与监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大执法力度,做好各个层面的监察。

3.2增强网络媒体自律性网络媒体首先应端正态度,保持公正客观对待网络新闻制作,做到杜绝网络新闻就是“粘贴新闻”的错误想法,发挥网络新闻的优势,将传统新闻不具备的的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运用其中,增加络新闻的性和真实性。同时要严格责任制度,赏罚分明,对那些把关不严、不实新闻的人进行警示,从行政上、经济上给予一定处罚,严把审查核对关。还要做到严格审稿制度,不能片面追求新闻的实效性,而忽略新闻的真实性。

3.3加强网络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建设要做到提高网络新闻可信度,需要保障从业者有良好的新闻传播素养与理论学习,对从业者进行相关培训,使其了解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从而做到能甄别虚假新闻,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同时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保障理论学习达到目标。在学习理论基础的同时提高从业者的思想水平,强化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传递有价值、有信誉的信息。

4结论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网络新闻传播应严格尊遵循真实性原则,向传统新闻传播媒体学习如何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履行肩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不能为了片面追求时效性与点击率而放弃新闻真实性的根本原则。打造自己的网络品牌,通过提高网络新闻公信度提升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王卉蕾单位:吉林日报社

网络新闻论文:新课改网络新闻传播论文

一、网络新闻传播中的脱序现象及其表现

1.网络新闻传播的脱序脱序是指失去了秩序,造成了混乱。一些专家指出“脱序是一种社会规范的缺乏、含混亦或是变化多端的社会规范导致不能为人们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即是指信息在它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在基本规范上的缺位和不完善和不健全,从而导致了在道德调节上的淡化和失效,再造成了整个新闻传播行为的混乱而失去原有秩序。网络传播脱序区别于现实社会,它是网络虚的拟环境中产生的,一旦离开了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脱序现象也就无从谈起。网络是全球化的,所以网络新闻传播的脱序行为,易对世界产生影响。只要有网络的地方,都会受到网络脱序带来的影响。

2.网络信息传播脱序的表现假新闻的涌现是网络新闻脱序的一大表现,对于新闻媒体来说,真实性永远都应该是新闻的及时要性。网络媒体的可信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尽管如此,仍有些网站为了提高点击率,开始摒弃正确的舆论导向,把道听途说甚至是无中生有的虚假消息散布网络,又由于现如今网络的商业化,虚假新闻和有害信息纷纷涌现,造成误导受众、混淆视听的不良影响。网络新闻也愈呈现媚俗低俗的趋势,像名人的情感绯闻、古今将帅的风流韵事等这些低俗的内容被某些网络媒体传媒渲染的活灵活现。

二、浅析网络新闻传播脱序的原因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常可以感到网络媒体的交互性,就是往往在新闻的受众与传播者之间的界限是难以分辨的,并且还有可能会时常变换。而受众的真实身份也可能有意无意的进行了隐藏,这也会造成了信息源的匿名。如今的网络媒体在传播上具有迅捷性,可以看到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哪家新闻媒体先赶到现场,先报道播发,是众多传媒中能否异军突起的决定性因素。很多网媒们也不在提高新闻价值和质量上入手,而只是一味的探究单方面的新、奇、特,以达到哗众取宠、耸人听闻、惊爆眼球的效果。还有,我国在当今懂得如何使用和驾驭网络安全防护和技术设备的人才并不多见,所以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网络安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由此看来,技术手段虽然并非万能,但其内在的脆弱和外在的局限使得网络监控不再大有效果了。

三、网络新闻传播对策研究

1.加强技术上的监管和控制我国应该积极研发网络安全新技术,如防火墙的加强,系统加密,真实秘钥等等,合理的运用这些技术手段,才能真正对网媒进行监管和调控。还应该加快信息控制技术的研究步伐,研究出有很强过滤性的路由器,把守住国际网络的重要出入口,让所有能影响我国计算机安全和对社会稳定毒害信息进行把关和管控。

2.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律建设我国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无论是部门的规章制度还是行政法规,在网络传播的发展中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仅就现行的法规来看还并不健全,也只是初步的网络法制,许多其实也就只是框架,因而我国的网络法规仍是处于亟待健全的阶段。而网络的立法与现实社会的立法不同,必须考虑到一定的适当性,不能过于严苛和死板,否则会束缚网络的发展和创新。其次,应在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立法,并充分借鉴国外那些网络立法相对成熟,经验积累较多的发达国家的成功先例。

3.丰富网络传播的内容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在网络上能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但是目前在网络上开放的传播局面,使新闻的来源变得十分复杂,而且在网络新闻的把关上也十分薄弱,新闻处理的过程也在简化,所以信息传播时错误的机率也会加大。所以,从业人员在采编新闻时,要恪守审核程序,遵守新闻人的操守,不能单单为了追求点击量,而凭空胡编乱造地制造虚假消息。

四、结语

要实现我国网络媒体的良序发展完善的美好愿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因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前行,都是没有终点的,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亦是如此。所以,本文中一些对网络传播的管理对策,也只是建设性的、阶段性的。对网络媒体的发展来说,如何形成有效的管理,是保障信息传播在良序的网络环境下的平稳、快速地运行的关键。

作者:计冬梅高丽凤单位: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网络新闻论文:从网络新闻看网络文化论文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浏览网络新闻是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所谓网络新闻就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进行传播的各种新闻。(我们这里探讨的“网络新闻”还包括制作新闻、评论新闻等相关活动。)在我国,网络新闻的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新闻网站,新闻来源于该网站背后的传统媒体;二是商业网站的新闻频道,主要以转载和再加工的方式提供新闻;三是blog、BBS、聊天室等网民自由讨论空间,在这里网民除了转载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以外,也网民个人原创消息。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有以下几个特点:

及时,新闻的及时性、实时性和全程性。网络新闻对突发新闻能及时报道,对重大新闻能进行几乎同步地“滚动报道”,同时做到全程关注。一方面,网络技术的优势极大地缩短了新闻从生产到的时间间隔;另一方面,网站新闻相对自由,一般不必像传统媒体那样要受到各级宣传部的领导和监管,在新闻之前要有相关部门的审批。因此,当一些突发事件出现时,往往各种传统媒体都还“静悄悄”,而在网络上已经可以看到相关的滚动报道了。如对美国9•11事件的报道。劫机撞击世贸大楼事件发生在北京时间20点45分,新浪网在事件发生10分钟后就发出了及时条消息,随后国内其他网站也都及时做出了反应,而央视当晚没有任何报道,各大报纸也是在第二天早晨才消息的。在这段时间内,新浪网已经滚动了约百条消息。

第二,网络新闻信息量的海量性。网络新闻业的竞争点不仅在速度方面,同时也在信息的量上。从横向看,网络新闻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社会各个领域。各种新闻网站都以建立“新闻超市”为网页设置理念,按内容将新闻网页的主页面分成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文化娱乐等板块,每个板块下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一条条可“超链接”的新闻标题。从纵向上看,对某一事件的报道,采用逐级分层的引导式版面结构布局,通过一层层的“超链接”,从广度和深度上扩展读者对事件了解。近年来网络新闻出现了一系列对重大事件的深度报道,这些深度报道表现出的宏大规模、恢宏气势和纵横捭阖、谈古论今的思辨力和穿透力,给网络新闻的“量”上增加了的质的砝码。从信息的表现形式看,网络新闻集文字、图画、音频、视频于一身,表达鲜活生动,更加逼真。

第三,网络新闻传播中的互动性。在网络世界,每一个连接终端都可以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发送者。基于网络技术的交互性,网络新闻宣告了新闻媒体单向传播时代的终结。在网络新闻传播的过程中,受众作为信息单向接受体的被动位置已经改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及时,受众可以在接受信息传播的同时,在媒体提供的交互性信息平台上直接表达自身的见解、情感和需求。比如,对各新闻网站的每条新闻,网民都可以立即发帖子评论。聊天室、BBS更是网民们集中对新闻进行讨论、评论的地方。通过网络,传播者与接受者的互动不仅便捷,且时效性更摘要:网络新闻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试图从网络新闻这一重要的网络文化组成部分入手,通过具体的分析网络新闻及其影响来对网络文化进行局部性探讨。一方面网络新闻有及时性、海量性、互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等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但总的来说,随着网络新闻的日趋成熟,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会逐渐扩大,网络文化也是如此。

第二,网民参与网络新闻生产,非专业人员渗透加深。网络新闻的互动性不仅在于网民的评论等信息反馈,更在于他们参与网络新闻的生产。有学者认为网民参与新闻生产有五种形式:一是启动式,网民通过BBS等提供新闻线索。二是增值式,网民在各类BBS、聊天室等转贴新闻,扩大了新闻的传播。三是互动式,有些新闻本身就是网民参与网站举办的互动活动,如某某明星和网民的网上见面会。四是提升式,根据网民的意见反响,提升对某一新闻的关注度。五是资源式,如网民参与的网络调查可作为新闻的素材[1]。以上五种形式主要是指网民参与专门新闻网站的新闻生产,此外,在BBS、blog上网民也会发表个人原创新闻。

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网络新闻的以上特点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可归结如下:

及时,网络新闻更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们的知情权。看新闻是人们了解其周遭世界情况和变化的重要途径,是人们充分实现其权利、追求幸福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和较少受到外界控制的特点,特权阶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封锁消息将变得更为艰难,从而人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周遭世界,能在更大限度上掌控自己的生活。当年网络新闻对“非典”的报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2002年12月15日广州出现及时例“非典”病例到2003年4月20日卫生部公开承认失职,期间只有《羊城晚报》《北京青年报》等做过零星报道,大部分传统媒体则“集体失语”。然而,网络则在很早就开始了一致行动,几乎所有网站都开办了抗“非典”专题,向人们通报近期疫情、传授预防知识。在2月10日,广东省疫情通报还没出来前,南方网就邀请了广东省非典型肺炎专家小组组长黄文杰到网站与网民交流,这一行为在澄清事实、消除恐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另外,由于网民越来越多地渗入到网络新闻的生产领域,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元性突出显现,实现传播目标过程中的干扰性因素增多,这就削弱了媒介议程设置功能。网络新闻难以如传统媒体那样对事件的报道强加意识形态的干预,从而有利于民众得到相对客观的信息。

第二,网络新闻更便于彰显民意、发挥舆论的监督作用、提高平民的话语权,从而更大限度地实现人们的言论自由等民主权利。如果说网络新闻的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增加了社会的透明度,那么其互动性的特点则为大众创造了一个“公共话语空间”。在这里,个体可以自由表达意见,各种意见交流形成公共意见,弱小的个体声音汇聚成强大的集体声音。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曾提出“公共领域”这个概念,他说:“所谓公共领域,我们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领域,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东西能够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开放这一点得到了保障。……当公民们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协商时,他们作为一个公共团体行事———也就是说,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事务有聚会、结社的自由和发表意见的自由。在一个大型公共团体中,这种交流需要特殊的手段来传递信息并影响信息接受者。今天,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就是公共领域的媒介。”[2]网络上的“公共话语空间”还并不是哈贝马斯所谓的“公共领域”,但是它已经具有了“公共领域”的一些特点,可以说是一种“萌芽”。由于这个“公共话语空间”,民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参与政治建设、社会改良的意识被激发了,舆论的建设作用成为了现实。轰动全国的孙志刚案正说明了这一点。孙志刚事件最初由纸质媒体揭露,但后来因为网络新闻的传播而引起了网民激烈的讨论,又进一步引起全国人民的关注。最终在中央、广东等有关领导的重视下,案件得到了公正的审判。然而事件并未就此结束,网民的讨论触发了深入的思考。孙志刚案引起了人们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反思,后来在法学家们的努力下,这个实施了21年的不合理的制度被废止了,中国对人权的保障又向前迈了一步。

三、网络新闻的缺陷

虽然网络新闻有种种优点,对人们的生活、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不少积极影响。然而,正如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刚刚兴起不久的网络新闻还有许多缺陷,也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消极影响。比如,网络新闻虽然有及时性、海量性等特点,但是这并不能保障我们的社会日趋走向透明,因为网络新闻的失真性又同时混淆着我们的视听。网络新闻的失真性主要包括:新闻报道的片面性、诽谤或谣言新闻出现和暴力、色情等信息充斥。在各网站激烈竞争中,网络媒体往往将时效性放在及时位,尤其是将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看作衡量自己实力的重要标志,而网民对网络媒体能否做到时效性也有很高期望值。但是,以压缩审核时间为代价的时效性往往就难以保障新闻的真实性和性。网络上虚假新闻一再出现,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严重降低了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信任度。同时,网络新闻版面(特别是商业网站的)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的信息,不仅放纵着人们的欲望、毒害者人们的心灵,更妖魔化着我们的社会,给人们营造了一个虚假的社会现实。无论是诽谤谣言还是暴力色情,支持这些失真的网络新闻的正是网络媒体背后的商业利益。为了获得高点击率,许多网站(特别是商业网站)迎合人性的弱点。他们在对新闻信息的在加工时,极力发掘其中的不良信息作为卖点。另外,由于网络新闻的互动性,平民话语权的提高有时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独立地表达自己、真正地行使民主权利。公众对于新闻事件的讨论,很多时候是随机的、非理性的,甚至只是在某种力量所影响下的集体解读的个体呈现。这种力量也许来自BBS中的某个“意见领袖”,也许就来自看过众多评论后头脑中形成的“大多数意见”。总之,当人们在发帖表达个体意见时,也许实际上还是受到“少数人”话语的控制,是在人云亦云。

四、小结

网络新闻究竟是为我们敞亮了世界,还为我们臆造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网络新闻究竟是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实现民主权利的平台,还是搭起了一个被操控的架子,只是操控者从物理世界的“少数人”变成了虚拟世界的“少数人”?我们不能用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来回答上面的问题。诚然,网络新闻有不少瑕疵,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与网络出现之前相比,我们对周遭的了解更多了,对我们的生活的掌控能力也更强了;我们微弱的声音不再弱小,它会得到回应,有可能形成强大的力量。事实上,中国网络新闻出现至今只有十年,这十年间经历了从“文摘式”向“原创型”的演变,其本身正在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应当相信网络新闻的瑕疵会不断减少,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会逐渐扩大。那么,网络文化呢?对于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也许现在回答还为时尚早,因为网络正走在通向成熟的路上。

作者:何雪莲 杜祥军 单位:中共双城市委党校

网络新闻论文:资源纠纷论文:网络新闻资源的冲突探讨

作者:周斌单位: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

无论是新闻还是专刊,甚至是广告等内容,都不得擅自采用网络图片,需要重视图片的来源以及出处,避免擅自挪用网络图片而引起的侵权纠纷问题。每一位报社员工都要树立懂法执法的信念,重视图片拥有者的权益,维护报刊的利益,有效的避免网络图片的侵权纠纷。网络图片作为报纸界的一大富有资源,并不是报纸所拥有的资源,使用时需要注明图片来源或者图片出处,征得图片所有者的同意。科学合法的利用网络图片资源是报纸避免网络资源侵权纠纷的方法之一。

关于擅自使用网络新闻的侵权纠纷

为了吸引更多的读者,报纸往往选择较为火爆的网络新闻。而这擅自使用网络新闻也给报纸带来了很多有关侵权纠纷的问题。网络新闻的转载或者摘编媒体的文章,很容易造成知识产权的侵权纠纷。擅用图片的侵权纠纷主要在于图片拍摄公司与报社集团之间,而擅自使用网络新闻的纠纷则主要存在于媒体与报社之间。如国内一家知名媒体曾将多家报社告上法庭,这些报社基本上都是侵害该媒体的知识产权。“如果对于传播他人作品时,只需要注明文章的出处”这种做法是否正确?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样私自转播他人作品时,会造成新闻稿件出售市场的快速萎缩。因此,在转播他人作品时,不仅需要注明文章的出处,还需要支付一定的稿费或者版权费。

网络新闻的侵权纠纷不仅包括网络文章的知识产权纠纷,还包括报纸或传播虚假新闻的侵权纠纷。针对这些问题,报纸的编辑以及记者需要重视报纸中新闻的选题以及内容,在保障新闻性和真实性的同时,避免网络资源中的侵权纠纷。

关于擅自转载网络文章的侵权纠纷

转载网络文章的侵权纠纷主要是指通过网络来传播文章中出现的一些侵权问题,包括个人博客、空间日志、文库论坛等媒介的问题。有些报纸为了吸引读者和网络的眼球,刊登网络中红火的敏感话题,尤其是针对爆料个人隐私的焦点问题。这些问题很容易侵害个人荣誉权和隐私权,从而给报社带来很多的侵权隐患。编辑和记者们不能以个人的利益为核心,把个人的荣誉功绩寄托在别人的肩膀上,而需要脚踏实地,杜绝一切投机取巧的不良行为。

不能以事情属实为由而进行大肆宣扬,尤其是关于政治类的敏感话题,很可能由于一时之快而给报社带来灾难。在网络文章转载或者刊登之前,一定要考虑到转载或刊登后的后果以及文章的影响力。避免报纸出现网络文章侵权纠纷,重视网络文章的出处以及文章的隐含意义,刊登名人轶事或者八卦新闻时,不仅需要保障内容的真实性,还需要征得个人同意,避免损坏名誉权纠纷现象。

伴随着个人博客、个人网站等网络个人主页的发展,网络文章的转载量出来了大幅度的上升。网络资源的共享传播是一把双刃剑,不仅为好的文章提供了良好的宣传和传播媒介,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随着数字报业和媒体报业的不断发展,报纸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报纸在转载或刊登网络文章时,在征得原作者的同意的同时,确定文章不涉及个人名誉产权等各个方面的纠纷问题。当然,报纸使用网络资源侵权纠纷不仅仅限于以上三个方面,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侵权问题,如报纸中广告的侵权问题等现象。限于篇幅的原因,再此笔者不再一一详述。

应对报纸使用网络资源侵权纠纷的几点对策

报纸使用网络资源的侵权纠纷问题不仅存在于传统报纸的刊登中,数字报业的发行和传播也需要有效的避免侵权纠纷。笔者认为报纸使用网络资源侵权纠纷问题应该以协商和解为主要解决方法。鉴于报纸使用资源的侵权纠纷,在未来报社集团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有效避免侵权问题。

1.需要重视报纸中选用的网络资源的真实性

现在几乎每一家报纸都会或多或少的采用互联网中的资源,而对于网络中流传信息的真实性及性,报纸都需要对其报道进行负责,决不能人云亦云,刊登一些不符合事实的事情来敷衍读者。此外,对于保障网络信息真实性的同时,还需要根据需要进行挑选,避免报道的内容给他人造成麻烦。报纸选择的网络信息,不仅需要保障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必要时还需要对其修改,去除一切有损他人利益的内容,如果报道一些关于原则性的问题,好是对事不对人,以免给报社或个人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报纸的作用在于宣传优良作风,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读物。并不是以绯闻和八卦这些热点新闻来提供报纸的受众率,不能依靠降低报纸的质量的代价来提高报纸的发行量。报纸应该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合适的资源并保障不抄袭、不滥用。对于网络资源的使用,报纸必须重视资源的性与真实性,如需引用必须标明出处,确保报纸中使用网络资源的可用性。

2.需要确保报纸中采用的网络资源不涉及侵权纠纷

从报纸对网络资源中图片的滥用情况来看,主要是报社擅自使用网上的图片,而引发的多家图片公司关于图片的侵权诉讼。我国著作法规定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时属于侵权行为。因此,对于网络上的公开图片,并不能随意挪用和刊发。

从报纸对网络资源中的新闻的侵权情况来看,主要在于侵害了个人名誉权和个人隐私等方面的权益。而报纸对网络资源中的文章的侵权行为,主要包括侵犯个人名誉权、个人著作权、知识产权等权益。其实,报社要防止图片、文章等侵权纠纷并非难事,但是需要记者们和编辑部的高度重视,建立严格的审稿制度和刊发制度,无论是图片,还是文章等个人著作都需要受到重视。杜绝抄袭和剽窃网络资源,尤其是关于时事新闻的报道。虽然通过报纸、期刊、电台等传播媒介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的时事新闻没有著作权;但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单纯事实消息则具有著作权,需要注名出处,以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如果于网络资源中的信息注明“未经许可一律不得转载”的字样时,一定要慎用这些图文,如必须使用时需要征求对方同意,才可使用。关于娱乐界或者名人的“八卦”新闻时,发稿前一定要认真仔细的审阅,并与当事人协商核实,防止造成日后一些不必要的侵权纠纷。对于报纸使用网络资源的侵权纠纷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侵权纠纷和侵权案例。

3.如遇到网络资源侵权纠纷问题时,好可以通过协商解决,避免造成报社的不良影响

尤其是关于个人的名誉权诉讼案件时,可能由于证据难以核实,从而给报社带来高额的赔偿代价。考虑到关于报纸案例的侵权问题会给报社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对于侵权纠纷好是能协商解决就协商解决,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新闻。如爆料某主持人节目“出老千”的侵权案件时,虽然该爆料的情况基本属实,但是由于难以取证,也导致了报社没有胜诉的把握。为了平息此类事件,报社应当主动与当事人协商,在不损害报社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当事人的要求,尽量通过协商来处理和解决这类诉讼案件。关于报纸使用网络资源的侵权纠纷很容易产生事实的“清”与“不清”,以及证据的“足”与“不足”的现象,导致报纸侵权纠纷案件难以出现泾渭分明的结果。因此,对于报社与原告双方都没有胜诉时,采用撤诉协商的方式是好处理方式。对于这些侵权纠纷报社一定要考虑各类的利益影响,并正确地评估此事件对报社的长期影响。

当然,如果当事人采取不合作的情况下,报社也不能一味地满足当事人需求,必要时也只能被动地采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此类纠纷。总之,报纸对于网络资源侵权纠纷的处理应该坚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策略,采用一切可以采取的方法来杜绝侵权行为的发生;对于已发生的侵权纠纷,应该坚持“万事和为贵”的思想理念,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和诉讼案件。

结语

从报纸使用网络资源的侵权案例可知,报纸使用网络资源的侵权纠纷主要集中在擅自挪用网络图片、使用网络新闻以及转载网络文章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大部分的侵权纠纷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需要记者和编辑高度重视网络资源的使用,对于引用的网络信息一定要注明出处和来源,并主动与原作者或者当事人联系,核实后才可以刊发。而对于已发生的侵权纠纷,报社应该主动与原告协商,避免一切不必要的法律纠纷,降低诉讼案件对报社和报纸的负面影响,正确处理报纸使用网络资源的侵权纠纷。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标题切题新颖的重要性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以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为切入点,考察分析了网络新闻标题语言运用的六大策略,

关键词:读题时代;网络新闻标题;传播价值;语言策略

网络新闻是指网络媒体利用互联网的对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网络新闻标题同传统的新闻标题一样,是新闻的“眼睛”和“广告牌”,它以简洁、灵动和具诱惑力的表现形式概括传递新闻的内容,引导读者阅读。同时。网络新闻标题的作用远远超过了所有传统的新闻标题,原因在于网络新闻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要靠标题的不断引导和提示。网络新闻标题在吸引受众注意力,营造阅读兴奋点,争夺受众点击率,从而实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在这样的大众传播环境下,关注和研究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并从技术层面透视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运用策略,对于网络新闻理论及业务的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网络新闻标题的传播价值

网络新闻的阅读者接触到的只是网络新闻标题并且只能通过点击标题链接才能进入到正文看到新闻内容。当几十条甚至上百条网络新闻标题集中到同一个页面上时,人们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在这些标题中扫描,做出判断,进而决定点击哪一条标题进行阅读。对网络新闻的传播来说,它的这种标题与正文首身分离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网络新闻的传播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1导读价值

导读价值是网络新闻标题最核心的传播价值。网络新闻标题将引导读者从海量的新闻信息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进行阅读。

与传统新闻媒体采用的“推”的方式相比,网络新闻多是采用“拉”的方式,由阅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同时网络新闻具有在线阅读的特征,那么考虑到新闻阅读者上网的时间和费用,阅读者总是希望能迅速地找到自己“期待阅读”的标题和新闻信息。网络新闻标题充当着阅读者是否进一步阅读网络新闻正文的“门面”角色。由此可见,导读价值弥足珍贵。

2检索价值

新闻标题通常被众多的新闻网站设置为搜索引擎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它也是新闻使用者识别与查找相关新闻信息的最初标识。新闻标题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

目前互联网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据文章前几十个字的关键词语进行数据库的收集与编录,而如果不能严格遵守诸如“重要结论前置”、“重要关键词前置”这类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闻也难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中崭露头角。而网络新闻标题无疑就是“重要结论”、“重要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地方。因此对于网络新闻信息的搜索来说,网络新闻标题要比网络新闻正文更能够地搜索相关信息。

据笔者验证,使用标题检索,度达到80%,而使用新闻全文检索,度只有20%。因此,对于网络新闻的检索来说,使用标题检索的性要高于使用全文检索。这也是网络新闻标题的检索价值所在。

二、网络新闻标题的语言策略

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导读的作用,而且可以方便检索。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运用上应该独具一格,不仅要勾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而且还要便于二次传播。因此,除了新闻标题对语言运用的一般要求之外,如、精炼、规范等,网络新闻标题在语言运用上还应该采取与传统新闻标题不同的策略。

1凸显策略

对于新闻检索而言,网络新闻标题是“重要结论”、“重要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的地方。因为标题直接反映出了新闻事件中网民最关心、最吸引人、最重要、最精彩的信息点。阅读者即使不看新闻正文,只看标题,也大体知道新闻事实的主要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新闻的标题本身就是新闻。因此,在制作标题时,必须凸显事实主体,把握核心信息。

2对比策略:

对比策略就是将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照的语言策略。网络新闻标题运用对比策略,揭示事物或现象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巧妙配合词语,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激发阅读欲望。

(1)同体对比:将同一事物或现象的两个相反相对的方面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如:

①男女网恋上午领结婚证下午签离婚协议(网易新闻2009年3月30日)

(2)异体对比:将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现象放在一起加以比照。如:

②太阳客场遭惨败生机渺茫开拓者轻松过关排名上升(新浪新闻2009年3月27日)

网络新闻标题经常把相反相对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容易造成一种正反映照、正反相成的效果,能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

3变异策略

在现代汉语中。词语之间有着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一般情形下,不能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搭配方式。不过网络新闻标题为了表达的需要,有着许多改变或破坏它们之间的这种一定的、固有的搭配方式的现象存在。这些偏离常规的搭配似乎有悖常理,实际上却是以事物内部包含的对立因素相互衬托来表达事物的微妙特质,不仅可以带给读者新鲜感,而且会使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地生动。

(1)语义搭配变异

③中国男篮输球没输人一场“胜利的失败”(新华网2008年8月13日)

“胜利的失败”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特征不符合正常匹配规律。但是这种陌生表达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2)句法搭配变异

④牛萌萌和两位帅哥PK片中很女人很过瘾(东北新闻网2008年3月12日)

程度副词“很”和名词“女人”进行搭配。这种变异的搭配,不但会给人一种新奇的感觉,也会让读者产生阅读兴趣。

4戏仿策略

所谓戏仿,就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对以前出现过的大众耳熟能详的语言表达形式进行仿拟,创造出一个熟悉的陌生形式。当读者看到这个“熟悉的陌生人”时,往往会产生一种好奇心理,这种心理可以有效地激发受众强烈的探究意识,去点击网络新闻标题。所以说运用戏仿,可以大大增强网络新闻标题的表达效果。如:

⑤黄牛出没一票难买谁动了我们回家的车票(新华网2009年1年16日)

例⑤是模仿我们熟悉的斯宾塞的作品《谁动了我的奶酪》而来的。

这些仿拟的“熟悉的陌生人”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的运用,使得新闻标题独具一格,更能增强读者对网络新闻标题的可接受性,让读者在轻松、戏谑的心情中完成网络新闻的阅读。

5口语化策略

口语化策略指的是,在网络新闻标题中经常引用新闻事件中人物原话中最惊爆的部分。同时,网络新闻标题还常用一些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俗语来提高可读性。这些人物的口语化的言语表达形式以及俗语可读性强,可信性高,能够很明显地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使网络新闻标题真实可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如:

⑥候选人不是打酱油就是躲猫猫男篮选帅遇咄咄怪事(体坛网2009年4月1日)

“打酱油”和“躲猫猫”都是一种普通的口语形式,但是用在这里却表达的是对时事不关心、只做自己事的态度。在网络新闻标题中使用一些口语性强的形式能使标题生动形象,使句子更加诙谐、幽默,增强读者心理上的新奇感和视觉上的注意力。

6悬念策略

“若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且擅长以简洁而精巧的文字设置悬念,自然可以在网民快速浏览的一刹那紧紧抓住其眼神,网络新闻标题所展示的故事内涵和想象空白使之欲罢不能。”在单列的一行新闻标题中,紧扣关键却又具有个性的一两个新闻要素,其余的要素统统都留给正文,着意让网民痴心相伴紧追不舍,这才是网络新闻标题的。网络新闻标题设置悬念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达成。

(1)设问:用表示疑问的句子作网络新闻的标题,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提问部分是新闻的焦点,给读者设置悬念。如:

⑦谁能给留守儿童安静的书桌?(搜狐新闻2009年3月30日)

新闻标题通过一个设问句设置悬念,特别能引起读者产生读完报道的欲望。

(2)反问:用表示反问的句子作新闻标题,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意。如:

⑧中国女子冰壶9年从零到世界第l冬奥金牌还会远吗?(新浪新闻2009年3月30日)

标题用了反问语气的句式,直截了当击中读者的胸臆,到达读者的心灵深处,也能引起阅读者的强烈兴趣。

(3)设密:网络新闻标题经常采用一些诸如“内幕”、“曝光”、“揭秘”、“质疑”等词语,不仅能够制造悬念,而且还能满足读者猎奇的心理。如:

⑨揭秘房价不降的“调控”黑幕(搜房网2009年3年30日)

但是现在一些网络新闻标题为了吸引受众,多以“性”字作噱头,赤裸露骨,极尽挑逗之能事,有的甚至不惜制作虚假新闻,这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了。

(4)突兀:网络新闻标题也会使用主观性很强的副词以及一些遭遇性的动词来增强新闻事件的突兀感,并以此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来点击新闻标题。如:

①马大帅欠了“一屁股债”老球王竟遭遇税金烦恼(搜狐新闻2009年3月30日)

例⑩中,使用了主观性很强的副词“竟”、“突然”,增强了新闻事件的突兀感,迎合了网络受众的阅读心理。

(5)极限:为了造成轰动效应,调动读者的胃口,网络新闻标题也会使用极限的表达方式如“最”、“史上”、“数词+大+名词”等来设置悬念。读者看到这些极限的表达形式总是会想去弄个究竟,从而实现网络新闻的传播。如:

⑩视频: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操场学生在屋顶上做早操(搜狐新闻2009年3月27日)

例⑧把“史上”和“最”结合到一起表达极限的意义。这些表达方式都能很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当然,网络新闻在传播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娱乐和点击率。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制作者在运用语言策略制作网络新闻标题时应有一个适度的把握,不应一味追求轰动性和刺激性的效果,须知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品位才是新闻的真正价值所在。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采访特征研究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在界定网络采访和网络记者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地对网络新闻采访的个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并指出网络采访亦有其自身的缺憾。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障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多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络版(Internet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pages)等。《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澳门回归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

二、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Personal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

三、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四、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较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

五、记者选择新闻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网络为一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的网站、新闻组等,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资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的帮助下,记者可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词语、符号等,快速发现新闻线索,自主而独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受者需求的提高,网络记者仅凭传统的采访经验和旧有的采访报道模式虽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很难在报道重大新闻时的那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得突出战果,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有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在网络中对动态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一般都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采写篇数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一采写成功,都会进行实时报道和滚动报道。

六、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

传统新闻传播一般是采编分离的,即记者主外,一般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采集新闻素材、写作新闻报道;编辑则主内,他们一般不外出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外人员来稿,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进一步提高,由记者独立地完成新闻采编及流程的情况开始出现,此时记者同时担任着编辑的职能。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网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传播媒介,随着新闻媒介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电脑网络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都离不开网络多媒体电脑及在采访过程中所用的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将开创一个新闻传播业的全新领域,也将造就一批新的既拥有传统的新闻采访能力又谙熟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记者。公务员之家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而且,在记者采访公告板或其他网络团体、个人或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对新闻传播的作用论文

关键词:网络新闻价值取向变化原因影响

摘要: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某些新闻价值判断标准的内涵有所发展,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改变,正在形成新的价值判断标准。对于中国新闻传播业来说,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既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如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大大拓展了新闻报道的范围,又有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如低俗化、煽情化、碎片化,需要加强批评引导。

自网络媒体诞生以来,网络新闻就呈现出不同于报纸新闻、广播新闻、电视新闻的独特风貌,尤其是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新闻传播的历史表明,新闻价值的取向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走向。因此,探讨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及其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拟在前人有关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探讨,阐明对此问题的个人观点,以就教于方家。

一、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

什么是新闻价值,它包含哪些构成要素?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果从价值概念的本来含义出发,从客观存在的外界物与满足人们需要的关系中去理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对新闻价值作如下界定:新闻价值是新闻满足受众认知客观现实变动情况的需要的属性。按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新闻价值通常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五要素。

不过,“五要素”说也并非定论。有学者指出,在新闻价值五要素中,“时新性是一个基本前提,是一条新闻所必备的素质。因为社会需要的是新的情况、新的信息,没有新,其它四个要素即便全具备,也不能是新闻。”而“重要性占据首要地位,与人们切身利益有利害关系的新闻理所当然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而言,一条具备重要性的新闻,也就可能同时具备了显著性与接近性。从这个角度看,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在笔者看来,在指出“显著与接近是对重要性的一种补充”的时候,这位学者已隐约将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修改成了“三要素”说。

的确,接近性、显著性这两项新闻价值要素处于重要性与趣味性之间,有些具体内涵是重要性的补充,有些具体内涵又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接近性中,地理接近性可以说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心理接近性则属于趣味性的范畴。在显著性中,高度知名或十分突出的新闻人物、地点、事件存在着两种类型,一种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领域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及其活动;一种是体育、文艺、娱乐等领域的名流明星及其活动。前一种类型的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往往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其显著性可以看成是重要性的补充;而后一种人物及其活动,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利害关系,仅仅是与人们的精神情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显著性则成为趣味性范畴中的一种较突出的情况。

因此,新闻价值的五要素可进一步简化为三要素:一曰时新性,二曰重要性,三曰趣味性。包含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重要性,主要是硬新闻的新闻价值;包含了接近性与显著性部分内容的趣味性,主要体现为软新闻的新闻价值。无论是硬新闻,还是软新闻,时新性都是一个基本的前提,是所有新闻必备的一种属性,尽管硬新闻和软新闻有不同的时新性要求。

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出发,本文认为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某些新闻价值要素的内涵有所发展

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价值要素内涵的发展,首先体现在对时新性的发展。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时新性主要是新闻传递的及时性。及时到什么程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体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有着不同的要求。但在发展趋势上,人们对及时性的要求总是越来越高。一方面,传播科技的发展为新闻的及时传播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媒体竞争的加剧总是迫使新闻工作者不得不尽较大努力来提高及时性的程度。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的信息传递更为快捷。其结果,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把“及时性”发展成为了“实时性”。

所谓实时性,就是指报道要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同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新闻传递给受众,尽早满足受众获知新闻的需要。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世贸大厦被撞毁的恐怖事件,各国媒体竞相报道。在事件发生不到10分钟(当地时间8:45左右,恐怖分子劫持的及时架飞机撞上了世贸大厦北楼,北京时间20:55新浪网报道),新浪网便出现标题为“一架飞机撞上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文字报道。随着事件的进展,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据统计,从21:08到23:59,新浪网共了35条快讯、一条详讯和其它相关报道46条,其中有图文信息17条,共计92条消息,数十幅图片。

对于网络新闻的实时性,有学者称之为“全时性”,认为“全时性的概念可以说是发韧于BBC的倡导。1997年底,在全球网络化的新闻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24小时新闻频道BBCNews24,除了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和加强连续报道及深度报道之外,还特别把时效性的革命作为其竞争的关键手段,并对时效性下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的定义。这一定义的实践指导特征在于:1.全天候服务,不分昼夜。2.按需供给。”[2]从作者对“全时性”的解释来看,其实也就是“实时性”。一般说来,实时性是一个更通行的概念。

当然,所谓“实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要做到的“实时”,是不太可能的。新闻事件的发生既有可预知,又有不可预知的。对于预知性新闻事件,网络新闻要做到实时报道是不成问题的。但对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怎样快捷也必然滞后于事件的发生。网络媒体所能做到的,是一旦着手报道某一新闻事件,就可以基本上做到与事件同步,根据需要随时作出报道。近年来各网站所的新闻,在时间上已到以分秒计。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新闻的确可以说是在争分夺秒,“实时”地新闻。

(二)新闻价值取向的侧重点有所变化

将“及时性”发展成为“实时性”,这是网络新闻对传播过程的时间性要求,还没有涉及到新闻的选择。从新闻选择的角度说,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在我国也许是更为根本性的变革。

近代报刊产生以来,中国新闻媒体的主流长期都是作为宣传事业而存在,新闻选择的价值取向一直是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强调和突出的是硬新闻,软新闻仅仅是作为一种调味品之类的东西。但是,网络媒体在新闻选择上却对软新闻给予了高度重视,大量社会新闻和娱乐新闻,使整个新闻报道呈现出软化的趋势。新华社国际部网络新闻采编主任司久岳曾说,“因为网络媒体具有娱乐性,因此我们增加供稿量时的着重点是增加娱乐性、社会性的新闻,增加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新闻。”国家通讯社的新闻网站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商业性网站了。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曾经指出,“从统计资料来看,除了大事,天大的事情,比如说被宣布为非法之类的新闻之外,其实大家真正关注的还是社会性的娱乐性的新闻。王菲啊之类的访问量是很大的,如果拿总的访问量作一个百分比的话,可能一半以上都是这种新闻。”

网络媒体对于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事实上反映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正如有文章分析的那样:“网络时代新闻价值的侧重点也发生了一些转移,由关注信息本身转向关注信息与人的关系。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重要性、显著性等因素比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重要,而在网络时代,当一个读者获得一条新闻后,他关心的可能并不是新闻的内容,而是这条新闻会不会成为与别人聊天时的谈资,成为与人交流的探路石。因此,接近性、趣味性、人情味等因素在网上新闻中的价值就相应增大了。”

按我们在前面的分析,从新闻价值的三要素实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网络媒体对软新闻的重视和突出,就是对趣味性的侧重。趣味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包含了许多具体因素。美国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认为,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因素包括:“(一)有利害关系的;(二)金钱;(三)性;(四)斗争;(五)冲突;(六)英雄的崇拜;(七)关怀;(八)人情味;(九)影响大规模有组织团体的事件;(十)竞赛;(十一)发明与发现;(十二)犯罪。”国内也有学者把趣味性称为“人情味”,认为“具有人情味的东西是:冒险、冲突、幽默、悲欢离合、两性、反常、个人利益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自然主要是具有趣味性价值的新闻。

(三)正在形成新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

从根本上说,所谓新闻价值要素,其实是人们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总结归纳出来的衡量新闻事实或事件有无新闻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测量指标。由于认识角度不同,这种归纳自然多种多样。尽管“五要素”说较为流行,实际上却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西方新闻理论评析》一书认为,西方新闻学者“在主要标准的确定上还是相当一致的。其中主要是:影响力、接近性、异常性、显要性、及时性、冲突性和趣味性等”[8]七项要素。实际上,不同的观点随处可见。《全能记者必备》一书就列出了11项要素,即:(一)事物内在特征:1.冲突(紧张、惊异);2.发展(胜利、成功);3.灾害(挫败、毁灭);4.重要(对于一定的群体);5.显著(突出);6.新奇(异常甚至怪异);7.人情味(情感背景);(二)其它合适条件:8.及时(新鲜,有新意的);9.接近(地区性吸引力);(三)一般的兴趣:10.性;11.动物。

不少研究者对于新闻价值要素的这种“混乱”感到困惑,也有研究者试图寻求理论归纳的统一,但至今也没有达成共识。除了理论归纳的差异外,新闻价值要素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人们对新闻价值要素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个十分重要的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或者说新闻价值要素已经形成了,这就是实用性。新浪网新闻总监陈彤指出,“新浪以实用性为其及时价值,这个实用性可能有很多种了。可能给你带来投资,可能给你带来很大影响,或者确实是国家的重要政策,这些都是实用性。”

美国新闻学者庞德在《新闻学概论》中曾指出,“伊利诺州立大学广播研究院院长威尔勃·许兰(现通常译作威尔伯·施拉姆——引者按)根据经验所得,曾作一个假设,其理论为:‘我想一个人之所以选择新闻,目的在于有所收获,这种收获,不外下列两种范围:一为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所谓的寻乐原则,另一种是他所谓的现实原则。也可以称为立即收获和延缓的收获。’大体上言,立即收获可由犯罪、伤风败俗、意外事件、灾害、运动、娱乐、社会事件、人类欲等新闻中得到。延缓收获可由公众事业、经济事件、社会问题、科学、教育和卫生等新闻中获得。”对照我们在前面所归纳的新闻价值三要素(即:时新性、重要性、趣味性)来看,“立即收获”也就是从趣味性强的软新闻中获得当下的情感满足,而“延缓收获”则是从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中获得有关信息,从而采取有利的行动,只能在接受新闻传播以后的未来收获现实的利益。而在延缓收获与立即收获之间有没有一种过渡状态?我们认为,实用性新闻或者说实用性信息就处在这样一种过渡状态。实用性新闻既不像重要性突出的硬新闻那样关系到国家大事、人类命运,也不像趣味性强的软新闻只带来当下的情感满足,而是一种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现实利益的一种信息。比如,股市行情可以给人带来投资,IT动态可以帮助人采用近期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

在网络媒体上,实用性信息已经是越来越多。“美国针对股市的网络新闻量超过政治、社会娱乐、体育等等。《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财富》、《富比世》等老媒体早已有不断更新的网址。路透社网、CBS网、的财经信息颇具及时性和性。雅虎财经每秒将财经消息收信分类列在有关工业及股票报价下,堪称便利。Thomsonquotes为美国及时家提供免费实时股价网址,还提供新闻和曲线。Bloomberg的信誉已逼近《华尔街日报报》,介绍分析共同基金已有多年历史。此外,综合及专题投资新闻网站成千上万”。“网络上针对股市的信息主要特点是:多、快、分类精细。财经新闻以秒为单位的速度呈现在互联网上。

有学者指出,在Internet环境下,新闻的概念更加具有应用性和延伸性,包括到我们生活当中更广延的部分,比如说我们在网上购物,在网上教育,以及在网上社交。至少在概念上,人们现在把通过网络所获取的日常生活信息,从新闻的有用性方面,把它与硬新闻等价齐观。这样,新闻就成为包括个人化的、被需要的、有用的所有信息。从传播旨趣上说,在Internet环境下的新闻已经有这种泛信息化的趋向。新闻的泛信息化趋向,不是说新闻这个概念新增加了一些关于信息的外延,而是说新闻找回了原本属于它的完整的信息意义。最典型的例子是商业信息,大量的个人化的商业信息与用户交互,使我们得到了许多非常重要的情报,这些情报对于需要者,无论从哪个理由上说,都可被定义为是更为本原意义上的新闻。

对于这类实用性新闻信息或泛信息化的新闻,判断它有无新闻价值,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不能从传统的重要性标准出发,也不能从传统的趣味性标准出发,只能是看它对接受者是否具有以及具有多少实用性。因此,在网络新闻中,实用性已经成为新的价值标准或价值要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网络新闻价值判断的新标准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这就是:(1)实时性;(2)重要性;(3)趣味性;(4)实用性。当然,这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都是前面已经指出过的广义概念,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作用与影响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价值取向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引导着新闻工作者把新闻的探照灯和聚焦点投放那些被认为值得报道的地方。因此,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对整个新闻传播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积极作用

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改革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向前迈进。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必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新闻改革,促进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体上,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化新闻改革。

1.从宣传价值回归到以新闻价值为基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

在价值取向上,我国的新闻传播向来是强调宣传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新闻价值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传统根深蒂固。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将宣传价值纳入新闻价值之中。直到近年,还有论者认为:

对无产阶级新闻来说,所报道的事实具有下列因素之一者,才有其新闻价值。及时类构成因素:它体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精神如何?也就是舆论导向的正确性。悠悠万事,导向为大。由于导向正确,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第二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起的作用或影响如何?凡是新近发生的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或推动现代化建设的事实,就具有新闻价值。第三类构成因素:看它对国家政治生活或社会进步发挥的作用如何?‘’中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造成报纸治国、社论治国的错觉,这当然是错误的。但新闻能起到兴邦、安邦的作用,这种作用越大,新闻价值就越大。第四类构成因素:看它反映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的要求、意愿、心声如何?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能充分维护群众利益的新闻就有价值。第五类构成因素:看它对社会秩序、家庭生活或人们的道德、情操、风尚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如何?通过新闻事实,弘扬新的伦理道德观、新的社会风尚,维护健康的社会秩序和促进人际关系的完善,创造出一个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启悟、相互关注、相互砥砺、相互激励及共同认识生活、认识社会的氛围。这样的新闻也是有价值的。第六类构成因素:看它能否传播新的科学技术和文化及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一点也很重要,服务性、娱乐性、启迪性的新闻是受众必读、必需的内容,也具有价值。

这一段话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宣传价值主导新闻价值的现实。虽然所论六种情况都包含了新闻价值因素在内,但其出发点却是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只有在这个前提下,受众的新闻需要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基点却是从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出发,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传者的宣传需要。这样,就可以在新闻价值的基础上来体现宣传价值,实现新闻价值与宣传价值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闻需要。正如宋晓军指出的那样,“以往我们强调新闻立场,而网络媒体的出现逼着记者更加重视新闻价值。你一定要贴近受众,靠近受众的立场,只有这样他才会看,才会有点击量。”所以有网络媒体人士陈彤表示,“一些纯宣传的东西我们肯定是不上的”。

2.从宣传本位回归到新闻本位,更好地发挥新闻的宣传作用

在阶级社会里,任何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的时候,都在或隐或显、或强或弱地进行宣传,这是由新闻和宣传始终相互交织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却存在着是以宣传为本位还是以新闻为本位的区别。

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强调“一切新闻都是宣传”,新闻为宣传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新闻传播事业以宣传为本位,具有其现实的合理性。但是,宣传本位的新闻传播往往片面强调突出宣传意图,使新闻宣传带有浓厚的说教倾向,造成令人生厌的“宣传腔”。具体表现在:“不讲宣传艺术,赤裸裸地展示宣传意图,重复老一套的空洞词句,口号多,空话、套话多。对事物不进行深入切实的分析,爱用高级形容词吹嘘自己,用在字眼儿说明小事物。或对敌一味地叫骂不已,缺少说理的能力。”这样的宣传,很难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传播,则意味着媒体的基本职能和核心职能是报道新闻,满足人们认知社会现实变动情况的信息需要。当然,新闻本位不是不要宣传,而是要通过新闻报道更巧妙、更艺术地宣传。有研究者认为,“新浪新闻的核心竞争力源自中性的商业性平台。概括地讲,新浪新闻的及时核心优势,是‘中性平台’。他不是宣传平台,没有传统媒体兴办的网站所肩负的宣传任务。同时,新浪也不是一个非宣传平台,新浪的立场、观点是鲜明的,是与国人与国家利益相一致的。看看驻南使馆被炸,台湾地方选择的报道,你就会明白,新浪的政治倾向、编辑取向与各大宣传平台,是多么一致。因此,从某种角度讲,新浪是一个事实上的、有效的宣传平台,是一个不错的统战管道。人们比较乐于接受新浪提供的信息,而新浪信息绝大部分正是转自传统媒体。”

以新闻为本位而又收到良好宣传效果,这是新闻传播的本性所决定的。胡乔木曾指出,“新闻却是一种无形的意见。从文字上看去,说话的人,只客观地、忠实地、朴素地叙述他所见所闻的事实。但是因为每个叙述总是根据着一定的观点,接受事实的读者也就会接受叙述中的观点。资产阶级的新闻记者们从来不说我以为如何如何、我以为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是用他们的描写方法、排列方法,甚至特殊的(表面上却不一定是激烈的)章法、句法和字法来作战的。”我们的新闻媒体和记者也必须学会运用并且善于运用客观报道的新闻宣传手法。

3.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进一步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

在宣传本位和宣传价值的主导下,新闻报道的范围长期以来比较狭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直到90年代前期,我国新闻界一直在为扩大报道面、增加信息量而不断努力。网络新闻对于趣味性的突出,对于实用性的开发,对于进一步拓展新闻报道的范围,推动新闻的改革与开放,将产生深远的作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信息空间。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新闻,会通过各种途径在互联网上、传播,并且广泛地为人们所接受、所议论。这就必然推动新闻媒体进一步扩大报道范围,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新闻来满足人民群众的信息需要。

网络新闻在价值取向对趣味性的重视和突出,意味着大量的负面新闻信息将得到广泛传播。像各种地质灾害、意外事故以及现实中的虚假、贪婪、霸道、荒淫、畸形、落后、愚昧、卑劣、罪恶等不合乎社会实践的规律性、目的性的行为活动,往往是具有较高趣味性的新闻,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网络媒体要吸引人们的眼球,自然不会放过这些能够激发人们浏览的负面新闻。如此一来,传统媒体较少报道负面新闻信息的做法必然要发生改变,因为传统媒体不刊登,人们会到互联网上去、去交流。

(二)网络新闻价值新取向的消极影响

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网络新闻价值取向的新变化在促进新闻改革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问题是,趣味性的凸显对于新闻文化环境的建构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危害。

我国新闻学者在阐述趣味性时历来强调,“社会主义新闻观,从来不是仅仅把‘趣味性’这一价值标准的内容局限在自然人的‘情’和‘欲’上,而是认为,趣味性虽然离不开人的自然性的‘情’和‘欲’的内容,但是它必然还有更为广泛的选择指向,大至世界、小至家庭、儿女情怀。更为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活动不以追求利润作为目的,而以服务于受众作为宗旨,它既不排斥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却更加注重人的情和欲的社会性方面,注重其中体现的社会历史内容。……所谓趣味性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健康的情趣,而不是什么低级趣味和欲望刺激的满足。”

然而,目前网络新闻在趣味性的表现上,恰恰是比较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2002年8月31日出现在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共有20条,其中涉及色情题材的社会新闻计有8条,比例高达40%。就这些新闻标题的用语来,大多使用色情性的刺激字眼,诸如:嫖客、色魔、淫窝、奸辱、房事、性用品、性药、催情、裸身、黄碟、猥亵等,其中色魔一词出现两次。一年之后,2003年8月31日出现在同一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的社会新闻,涉及色情题材的仍有8条,比例保持不变,有所改进的是其新闻标题的刺激性程度有所减弱,只出现了诸如偷欢、情人、变态男子、(与狗)兽交、通奸、保持关系、难耐寂寞、按摩女郎、裸背等词语。

值得注意是,“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往往与暴力相联系,上述某知名网站新闻排行榜中表现色情性题材的社会新闻就有典型的例子,如《女研究生落入色魔家教陷阱:被拘十天惨遭奸辱》,《台湾一变态男子两度强迫3名初中生与母狗兽交》等。所以网络媒体的社会新闻在注重“人的情和欲的自然性方面”的同时,也对暴力性题材给予了较为集中的关注。在上述某知名网站的社会新闻排行榜中,2002年的8月31日的暴力性新闻计有4条,占20%;2003年的8月31日则有5条,占25%。而且其标题的用词也都带有某种程度的暴力倾向,诸如:剁四肢、惨死、恶夫、杀人、凶魔、刺穿、摧残、血案、暴毙、强迫、打昏、惨叫、自杀、斗殴等。

如果说色情性、暴力性的社会新闻造成了网络新闻的低俗化、煽情化,那么,网络新闻对实时性的追求,则必然导致新闻的碎片化。新闻的碎片化在一些重大新闻的报道过程中体现得十分明显。2002年3月15日11:00-12:13,在北京召开了朱镕基总理上任以来的第三次中外记者招待会,各种媒体都作了报道。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不少网站的报道是与会议同步滚动播出的,结果大部分报道只有两三句话,主题很分散。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导语的经济性特点论文

摘要:本文对网上英语新闻导语的文体特征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用词的经济性原则和灵活性,并分析了句子结构的变化性,认为与传统媒体新闻导语相比,网上新闻导语更注重即时性和吸引读者兴趣,因此导语语言特征上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网上导语,遣词,经济性原则,多变

引言

因特网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传统媒体语言的风格,包括印刷媒体语言(例如报纸、杂志等),广播语言(例如广播、电视等),同样也改变着网络上的语言风格。今天的人们可以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新闻,如伊图尔&安德森所言:“在今天这个媒体意识的世界,新闻来自各种印刷、电子及广播前沿(2003)”。

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上网,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电子新闻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多如牛毛的网络新闻报导中,硬新闻-有时也称为“突发新闻”,“例如谋杀、市政会议、政府官员的演讲等等-媒体都会及时甚至是自动的报导”(伊图尔&安德森,2003),网络用户最关注这些新闻,因此其点击率也较高。本文着重研究网上硬新闻导语的文体特征。

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既有统计又有分析,前者用于归纳导语的一般特征,后者用来分析典型特例。(研究的导语共35则,摘自CNN新闻网站)。

一、概括式导语简述

新闻导语是英语新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导语是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消息的语言媒介,在新闻报道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导语通常指新闻的及时段(有时也包括第二段)。概括式导语一般指及时句话,包含了新闻报导的核心事实,回答了“五个W一个H”的问题(即who,what,where,whenandwhy和how)(伊图尔&安德森,2003)。

“概括式导语用于新闻报导中因其直接陈述了要点。这样,人们就不需要猜测或等待来找出新闻的主要的内容。大多数人没时间把报纸从头到尾读完,他们看新闻的时间有限因此不会总是读完整篇文章,因此要求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报导的开头。(伊图尔&安德森,2003)。”

对网络新闻来说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网络新闻的目标观众是一个特殊的人群-网络用户,对他们来说,作出选择只要轻点鼠标就够了。根据Thornborrow和Wareing的观点,“媒体文本不是从真空中产生的,也不是任何人都会来阅读的,而总是以不同群体的读者或观众为目标。(2000)”因此,为吸引读者或观众,新闻网站的记者和编辑们非常重视新闻导语,因为精心组织和写作的的导语可以吸引观众继续看完整篇报道。

二、遣词的经济性原则

概括式导语通常在文章的最开头,传统上这种文章称为倒金字塔式,其中段落的排列按重要性逐渐下降。导语概括了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在网上新闻报导中,概括式导语尤其常见(在几乎所有的硬新闻中,导语只有一段,本文研究采用的35篇CNN网上新闻都是一段式的导语)。网站编辑通常把导语放在标题的正下方,同时配有插图或音频视频材料,而详细的新闻正文可以通过超文本链接看到。

“写作概括式导语的一般规则是:用一个自然段来概括整个事件,字数不超过35个字(伊图尔&安德森,2003)。这是传统印刷新闻媒介-报纸-所遵循的导语写作规则,其目的是选词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网上新闻在长度上更灵活,因为网上没有像报纸那样的空间限制,然而对今天“技术精明,时间宝贵”的读者来说,经济性原则在节省时间方面尤为重要。

在35篇采用的导语中,只有三篇(占总数的8.6%)是包含了两个句子,还不到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大部分导语是一句话导语,使读者能够在不间断的情况下获得最多信息。英语新闻导语中的语言往往简洁、概括,因此决定了导语的简洁性。但就其字数来说,网上新闻导语更加灵活,每篇导语多余或少于35个单词网上新闻导语也要严格遵循经济性原则,其中大部分(74%)的导语包含26到45个单词,其余的含有25个单词以下或46个以上,因此平均含有32个单词,仍然低于35这个上限。但是网上概括式导语更长,不是特别手字数限制,如伊图尔&安德森所言“正在发生什么呢?其他媒体(除报纸外)正在重写新闻的定义。近期的新闻管理者,不受控制的因特网…重视速度和轰动效应,性倒在其次。新的媒体不会遵循较高标准。”

根据广播学者Nilson的调查,人们通常快速浏览网上新闻,希望在15秒钟内获得信息的核心部分,因此,导语必须短,但是要概括除“具有新闻价值”的因素,而不是回答所有的“谁,什么事,什么时候,在哪里,为什么以及如何”(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好的记者应试图在读者头脑中引起这个问题-“然后呢?”,引起其继续读下去的兴趣。上面的两个例子,尽管一个最长,一个最短,但都没有回答“五个W和一个H”的问题,两者都只给出了“四个W”,而让“为什么”和“怎么样”放在正文中详细陈述。由于两则新闻性质不同,一则关于火灾,另一则关于重大的政治事件,后者要求更详细的报导,因此其导语也更长。

综上所述,网络新闻导语在长度上不受传统媒体规则的严格限制,但仍强调用词的经济性原则,形成信息容量大的一句话导语段。为使导语直接、风趣,易于接受,往往使用自然平实的单词。Gunning曾说过:“大词能帮你组织思想。但是要使你的信息为别人所接受,应把你的思想和别人的经历联系起来。任何人都熟悉的短而简单的单词正适合这项工作(2003)。”网上新闻导语中主要动词的选择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在这35则导语中主要动词如下:halt,work,halt,flee,find,drag,rise,boot,confirm,prevent,take,arrest,testify,rock,sound,bundle,seize,plan,call,fall,order,attend,head,find,have,stump,kill,base,indict,move,end,suggest,ask,face,accuse以上大部分单词都是单音节词,其中只有8个是双音节或三音节词,占总数的23%。通过这些主要动词,导语更容易被理解甚或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记者应极力避免正式、矫饰的语言,尤其是在导语中。(伊图尔&安德森,2003)。对网络用户来说,选择的机会很多,做出选择只不过是轻点鼠标这么简单,因此,网络新闻导语写作上尤其应注意这点。

三、句式的多变

大多数网上新闻导语只有一个句子,同时信息含量大,因此句子组织就成了一项很有技巧性的工作,不仅为了追求高效利用每一个字,而且要使句子更流畅易懂。“我们说话或写文章,不仅应该在词语选用上下功夫,还应对每一个句子反复斟酌,认真锤炼…如何避免语句表达的单一化,如何使句子开头多样化,如何写出生动活泼的句子,如何达到简练…(吕煦,2004)。”如若网站上新闻导语的句子结构单一,没有任何变化,只会让读者敬而远之,选择别的网站。因为尽管新闻内容是严肃的,其表达形式却要求简洁、概括、生动、引人。“通过复杂句和简单句的结合来达到句式变化。(伊图尔&安德森,2003)。”大部分网上新闻导语只包含一个句子,因此可以通过变化句子的内部结构来获得句式的多变。“作者应采用各种句子结构,也就是说,在文本中既有主句又有从句,并在并列和从属句之间产生变化。如果只用主句,篇章显得断断续续而又幼稚愚蠢。如果句子中有大量的从属从句,文章会显得特别复杂甚至难以理解。(Wright&Hope,2000)。”

在35篇导语中,句子中使用了大量过渡词或词组,使大量信息紧凑的融合在一个句子中:

35篇被研究的导语中共计38个独立的句子,在这些句子中过渡结构的应用使句子组织更具逻辑性更紧凑,而不会失去重要的信息。下面我们选择其中的一则进行分析:BAGHDAD,Iraq(CNN)--BecauseofnewviolencegeneratedbyillegalmilitialoyaltoaradicalShiitecleric,U.S.CentralCommandchiefGen.JohnAbizaidhasaskedhisseniorstafftosubmitoptionswithin48hoursforsendingmoretroopstoIraq.这是一个扩展的简单句,共38个单词,其中使用了介词短语(例如becauseof,within48hours等等),过去分词(如generated),同位语(如JohnAbizaid),以及不定式(如ask…tosubmit)。所有这些结构都可以用从句来替换,但是为遣词的经济性原则和句式多变的要求,除了关系从句以外(见下例),其他从句几乎很少出现在导语中。FALLUJAH,Iraq(CNN)--U.S.forcesMondayarefacingstrongresistanceontwofronts:restiveSunniMuslimsinFallujahandShiiteprotesterswhoseextremist-drivenviolenceleftatleast10coalitionforcesanddozensofIraqisdeadovertheweekend.

在该例中,“whose”引导的关系从句只能用另一个主句来替换,如果那样的话这则导语将会有两个句子,又违背了经济性原则。公务员之家:

总之,网上新闻导语要求句式的多变,使语言风格生动而富有变化,同时也要求遵循经济性原则以满足特殊读者群的要求。

四、结论

“因特网是一个不可想象的巨大的电脑网络,枝杈伸展,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同时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在这上面全世界的各种组织和个人可以互相交流。对记者来说它是一件无价的工具,因为它意味着可以即时获得任何信息。”因特网同样也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体文本和语言风格。对新闻导语的文体风格来说,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电子媒体强调语言运用的灵活多变,且不受版面空间的限制,在语言风格上更注重信息含量和谈话式文体。

“报纸上的报导更深入更广泛,因为我们有足够的资料来源和报导空间。电视在报导中又加上了人的脸,因此使报导更加人性化。网络使人们可以即刻报导刚发生的事件,可以让人们选择个人想看的内容和选择什么时候去看(伊图尔&安德森,2003)。”网上新闻更注重即时性和趣味性,正是因为这些区别,网上新闻导语并不遵循印刷媒体的写作标准。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写作分析论文

一、网络新闻的特征

网络新闻的发展,与其特有的优势特点是分不开的,网络新闻是将网络的特性与传统媒体的优势结合在一起,二者相得益彰。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网络新闻的特点有:

一是数字化。数字化是网络的新闻存在的条件之一,有了数字化的技术才能将网络新闻传播出去,它将文字、图象、声音等数据进行压缩、复制、传递,并在需要时将这些数字解压缩提取出来。网络新闻的数字化则将一些媒体要宣传的信息、广告等都进行数字化,再将信息通过互联网传播出去,大大节省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成本。

二是多媒体。网络新闻实现了文字、声音、图象的同期声而且在表现形式上多种多样,它借助网络的技术将文字设计、动画、图象、声音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受众的面前,有声有色,图文并茂,使得受众能够更加被吸引。

三是大容量。网络新闻在空间能力上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信息贮存与转运的能力。网络新闻的超链接方式使网络新闻的内容具有无限的扩展性与丰富性。信息空间不受三维空间的限制,大量信息可以被重新组合,字词可以当场给出定义,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承载超量信息的优越性。

四是全球性。网络新闻的发行是全球性的,其受众可能遍及四海。网络新闻可以在几乎任何地点间传送发行。网络新闻全球化的特征,有利于媒体的公平竞争,打破了传统媒体新闻的地域局限性。

五是快时效。网络新闻的时效性强是由网络技术所决定的。网络新闻的更新周期是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网络新闻的信息来源广泛,制作过程比较简单,网络能够在及时时间将新闻出去。同时,网络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新闻传播,这样的新闻传播速度与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新闻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时效性极强的网络新闻报道方式使受众感受到了网络新闻的极大威力。

六是高选择性。在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中受众往往会受到各种限制,不能接受到全部的新闻,而网络就没那么多限制,只要受众登陆到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站收看他所想看的新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二、网络新闻受众的心理预期

网络新闻写作要把握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特征,网络新闻传播,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也存在诸如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物理特性所导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页面及时视觉区域的有限、上网费用的消耗等各种阻碍信息传播的局限因素,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下列特征:一是快速获取近期信息,网络新闻的受众,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环境发生的近期变化,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新闻订阅作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受众群,通过网络高速获取近期信息是他们的普遍需求;二是主动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受众因此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欲望更加强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需要的信息;三是接近深度信息,深度信息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网络新闻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信息时间的多级梯度布列等全新技术手段的采用,网络媒体拥有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向受众提供多方位深度新闻信息的特殊优势,受众渴望接近深度信息,希望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主体新闻背景、影响及主体新闻事件发展趋向。“用网络媒体作新闻报道,求实效‘文字’,求直观‘图片’,人物访谈、讲话‘音频’,动态感强的场面和重大事件报道‘视频’。”

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有新的变化:一是对新闻标题的“及时依赖感”形成,标题是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及时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及时选择关口,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及时判断,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二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受众阅读网络新闻信息速度的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扫描式阅读的时代。人们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开始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三是阅读中自由选择信息内容几率的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为受众获取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便利,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多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受众在获取网络新闻中拥有的这种极大的自由度,网络媒体需要在内容的写作编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障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障网络媒体多元化传播目标较大程度地实现。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认真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

鉴于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要求及行为方式出现的新变化特点,网络新闻写作有其自己的特殊方法:

一要精心制作新闻标题。新闻标题往往被搜索引擎捕捉,新闻标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描述和寓意深刻的新闻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一般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呈现在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网站深层内容的及时引导力量。好的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链动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网络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向网站的深层内容进入,就必须强化标题意识,在标题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让新闻标题对受众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标准:一是清晰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突出一条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强调一条新闻中近期的变动;四是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要求或许不能同时在一个新闻标题中实现,但是。在一个新闻标题中,这四个要求被实现的成分越多,其新闻标题的质量就越高。,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该注意:一是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字的文字标题,以确保描述新闻的本质内容;二是标题及时个词对于描述新闻或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新闻标题要善于标新立异;四是为了解新闻的前后关系服务:五是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作为标识。另外,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制作标题,在快速阅读中读者难以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不得其解,也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二要突出重点新闻要素。网上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要保障读者能够、清晰地捕捉新闻内容,写作时就要做到:将重要新闻要素用最清晰的文字方式合理排列并加以描述,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突显关键词语,避免强调整个句子或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增强读者是跳跃着的注意力;用最重要的事实或结论作为这一页新闻的开始,并写简短的新闻概要;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在网页的及时视觉区域完成对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概括与描述;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者为先的原则,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前端;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有用。以“对读者有用的”的方式写作网络新闻,让读者很快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简洁、突出,在新闻主体的构造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

三要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网络新闻过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读者是分层去索取新闻信息的。在网络新闻写作中,要地判断新闻价值的层次结构,按照读者关注度、需求度,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要素进行立体化的划分排列,确定一个页面里诸新闻要素的组合排列关系和多层页面中的组合排列关系。分层展示一般不要超过四层链接。网络新闻写作需要立体分层表述。需要注意:一、对新闻重点因素进行分解,确定第1、2、3页面呈现内容。如果传达的新闻信息能在一个页面上简洁而完整地呈现,就不要使用超链接;二、保障每个页面的内容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并从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通过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网络媒体所要传达的整体信息。实施链动的信息群落包括:新闻诸要素的详细描述与解释、支持结论的论据说明、直接背景资料、统计的表格与数据、问题的定义与专门机构的缩写以及参考资料等等。

四要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搜索引擎是人们检索网上信息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让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和查寻,是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新闻的再度利用率的重要条件。为了使新闻信息的内容能在搜索引擎上请晰显现,一则新闻最前端的数十个字是新闻全部内容的简明标示,受众通过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描述判断新闻与自己的需求。其写作方法如下:一是使用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二是制作新闻概要,将其置于页面最前端,精心设计链动,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三是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反映新闻的内在联系及本质。

五、滚动式、超文本、互动式写作。从网络新闻的类别来看,文字新闻是其基础部分,大部分视频和音频新闻往往是在文字的支撑下再通过超链接技术来完成的。网络新闻中,文字的写作是其重要的基础部分。网络原创新闻的写作更强调即时滚动式写作,它是一种超文本写作和互动式写作。为满足受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求,网络新闻写作无“截稿时间”的概念,一切均为“现在进行时”即多方位跟踪新闻事件发展、即时滚动式的写作。网络新闻的一般写作过程是:1、事件发生的及时时间发快讯;2、十多分钟后写详细报道、多篇报道,以超文本的方式展开;3、接着附上背景资料和相关报道;4、写出对此事件的评论。这种写作方式,为保障捕捉近期动态,以快讯为主,然后跟进比较详细的报道,如果有需要再跟进述评。其中快讯很重要,是即时滚动式写作中的主角。随着新闻事件的每一步进展,快讯都要争取与此同步发出。如果发得频率高、密度大,就成为即时滚动式写作的另一种形式,即文字现场直播,它是实时写作发展到时出现的一种报道方式,像电视一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进行现场报道,采用的手段是文字而非视频或声音。

四、网络新闻工作者的素养

受众的阅读需求和网络新闻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新闻工作者思想水平、写作能力和新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树立全新观念。网络媒体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人员面对更快的节奏、更多的变化、更高的强度,促使从业人员必须有较的本领,必须树立全新的新闻职业观,新闻从业人员要不断学习新观念、新知识;要不断强化竞争观念。正确把握网上受众对网络新闻内容与形式的期望与要求,对自身网页建设策略不断进行调整;坚持创新观念,网络媒体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新,网络媒体要增强原创性;加强服务理念,扩大网络新闻服务竞争的规模与层次,强化网络新闻的服务品质;增强市场观念,网络媒体要开放搞活,吸引更多网民;培养务实观念,充分利用网上新闻资源和各种背景资料,加强现场新闻采写,以增强网络新闻的新鲜感,促进网络运作与交流。

提高理论技能。要又快又好地写出网络新闻,必须打好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工作的科学而坚实的理论与业务基础。媒体是现代社会中重要公共资源,必须始终承担起正确引导舆论、自觉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网络新闻工作者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包括政治理论和新闻传播理论等。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的党性原则在网络媒体时代同样适用,而且更要适应网络传播时代的需要,创造性地体现舆论引导能力。

熟练业务技能。网络新闻工作者除必须具备扎实的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知识和较高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基本功外,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素质,即在网络及计算机知识方面的素质,包括应用计算机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技术、运用通信技术(通过电子邮件、在线聊天、电子论坛获取各种近期的信息)、网络新闻和网页设计制作及传递、计算机辅助报道技术、稿件传输技术、多媒体应用等的能力。好拥有自己的个人主页,能熟练的编排文本、照片、图表、音频、视频等材料。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空前提高了新闻记者、特别是报纸记者和大众媒体客观、真实、立体的报道新闻事件和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与质量,这既是信息时代提出的崭新素质要求,也是新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

注重新闻实践。网络媒体在写作风格、采访工作节奏上表现出自己独特优势,使传统新闻逐渐发生根本性变化:一是以文字新闻写作方式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多媒体新闻写作方式为主;二是以线性文本结构为主将逐步转变为以超文本结构为主。当然,在学习和掌握多媒体写作和超文本结构的同时,不能丢弃对文本写作与能力的训练,包括文字技能和摄影技能,新闻工作者主体素质的综合思维能力、批判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网络新闻工作者应当紧密联系、依托自己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工作实践,加强网络新闻采编实践,牢固掌握网络新闻采编实务的运作规律,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与教训,不断弥补完善知识能力结构,真正成为适应网络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复合型媒体工作者。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播发的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网站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修改一下标题或对文字简单删节,很少对其进行适合网络新闻写作和传播规律的结构性编改,致使新闻描述方式和内容结构布局陈旧、单一,给网络新闻带来了诸如信息承载过量、服务功能单调、技术依赖性强、新闻可信度降低等缺陷,对网络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但是,毕竟网络新闻涵盖了传统媒体新闻的诸多优势,从理论上说网络新闻能够替代传统的媒体。它既满足了受众新闻信息的需求,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媒体新闻的不足,网络新闻写作作为一个全新新闻形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本文论述了网络新闻的艺术特征、受众的心理预期、写作艺术以及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自身素养等

关键词网络新闻写作艺术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论文

借助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的迅速崛起,网络新闻传播成为一种传播新闻的新潮流,各传统媒体纷纷上网,竞争相当激烈。

关于这方面的媒介宣传,多少含有炒作的成份,即使是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论文,也充满了过分的热情和遐想。炒作带来了强大的暗示作用,形成一种舆论,似乎不上网就要被历史淘汰。逼得不少媒介即使没什么条件,特别在缺少软件条件的情况下,急不可耐地上网和追求技术的极限,立即大量使用音频视频资料,缺乏对带宽的合理利用。经过了一轮混战,我想,现在需要冷静地考虑一下我们面对的网络新闻传播了。

网络传播必须切实形成市场

网络传播兴起之前,图文电视在20世纪70~80年代曾经也被看好,但是最终失败了。具体原因当然有许多,例如制作和接入成本过高、当时的技术和用户的消费能力无法匹配等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形成新闻消费的规模化市场。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再好的技术、再多的资本也难以带来利润。从这一历史教训中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当前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需要从市场的角度审视上网媒介的新闻传播。

网络传播并不是为商业的目的而开发的,但它的火爆却是因商业的应用而兴起的。随着PC机的普及,因特网和Netscape浏览器为规模化的网络传播铺平了道路,电信服务部门、计算机行业的公司首先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形式进入媒介市场。传统媒介如果不上网,意味着很大一部分新闻受众和广告资源将被拉走,也许失去的东西会更多。于是各个媒介也纷纷上网,它们同样看中了网络上可能形成的新的新闻和娱乐的消费市场。然而,这种市场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传统媒介不同于那些计算机行业公司和电信服务部门,上网了,不等于网络新闻传播就能成为一种成熟了的新媒体。在竞争的压力下,现在除了印刷媒介外,传统的电子声像媒介也在积极上网,尽管音频视频的播出技术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

现在至少已有百家这类网上媒体因为经营不下去而消失了,当然新的媒体还在源源不断地蜂拥上网。其实,传统媒介的网络化生存还要走好一段路。如果不解决基本的经济上的投入产出问题,做到有所盈余,其生存始终是危险的。虽然有些关于网络新闻传播赢利的零星消息传来,但是至今传统媒介在网上的新闻传播网站,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赢利的。现在已经不是最初的"跑马圈地"时期了,需要考虑十分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目前新闻网站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问题

首先,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现有上网传统媒介的新闻网站尚没有建立成熟的市场运作模式。技术上,因特网原来不是为娱乐而设计的,音像传播远不能满足用户的要求,未来这方面的技术肯定会成功,但是何时成熟、成本多大,尚是未知数。即使非传统媒介的商业网站,其生存也处于相当的不确定中,目前尚没有找到利用网络传播赢利的方式,而网络传播对网络商(包括上网媒介)来说,如果不能赢利,找不到挣钱的有效办法,再好的技术也不会有社会化的发展前途。

大众传播媒介的诞生和发展,与商业利益的驱动直接相关。上网的传统新闻媒介,即使有政治导向的目的,如果不把网络新闻传播同时也视为一种经济形态考虑,网站本身的存在,早晚会成问题。任何网站的建立和维持,并不像宣传的那样,损耗为零,它们存在着价值(内容、资本、人才、品牌、赢利能力等等),也存在着消耗(开支、竞争、设备折旧、观念老化、品牌退化、能力下降等等),网站的价值增长必须高于消耗损失。有些损耗是无形的,例如各个新闻网站大量重复性的服务模式和重复信息,将网络传播本身应有的较高的价值,分解得几乎没有了价值。每个新闻网站几乎都是这种重复的制造者,结果则是每个网站都为这种低质重复作出了百分之百的消耗。

第二,从用户的情况看,我国的普及率尽管近年增长速度很快,但底数太小,现在不过1.4%,远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即使普及率很高了,网络用户与传统媒介的受众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即它的漂移性,很难抓住。去年底,世界网民人口已达到4.14亿。这个迅速增长着的数字,始终是吸引传统媒介和其他行业公司建立网站的动因。而现实却是:网上的用户群已经形成,但是消费市场并没有建立。这对已经建立的网站,特别对那些以新闻传播为主、而非以商业和生活服务为目的的网站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迫于竞争的压力,各个媒介不断地为自己的网站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维护系统,更新升级硬件和软件,不断扩容,也许多少建立了一些网上的声誉,但是经济回报的匮乏,成为各传统媒介网站共同的难言之隐。

第三,网络广告的稳定和增长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保障。网络用户的漂移性,使得各个网站的广告收入很不稳定,上亿网民鼠标的点击声并不能自动变成数钱的声音。因为网民根本用不着依附于固定的网站,可以自由地在几乎无边际的网络中漫游。只有某些商业服务性网站,例如雅虎,有较为稳定的广告客户。网络广告与传统媒介的广告在垄断方面有些相似,美国位居前十位的网站,拥有全部网络广告的三分之二;排名前1300家的网站,控制了95%的广告。而其中新闻传播的网站则是凤毛麟角。

第四,已经形成的网络文化与网站的商业经营模式存在矛盾。网络最初是由各国政府资助而建立的自由的、免费的信息平台,从而很快培养了一种欣然接受的免费网络文化。现在建立的网站,包括传统媒介的网上新闻传播(个人兴趣型、影响很小的网站除外),如果只是为了宣传而赔钱,恐怕谁也负担不起。但是网上新闻传播要收费,首先要解决的是文化问题,其次还有技术问题。网络已是一个巨大的免费信息库,4亿网民已经吝啬成性,他们疯狂地使用着各个网站提供的免费电子邮件、免费下载软件、免费ICQ……,对于与网站性命交关的广告链接,就是懒得点击一下。有些网站动情地劝说使用收费邮件,但响应者寥寥。无论发明动画"旗帜广告",还是最近出现的"网上路演",能够吸引网民眼球的效果都不理想。如果靠向用户收费维持,也似乎不大可能做到。有的网站企图先让用户免费使用,培养兴趣后再收费;而一旦收费,点击率便迅速下降,不得不放弃收费。从商业角度看,早就应该明白这一点:广告传播永远不能期待受者的自觉。但是,上亿的网民这是一种无尽的诱惑,虽然前面已有不少牺牲者,但仍诱惑着更多的新网站扑向网络传播这个耀眼的光点。从长远看,网站早晚会取得成功,但是至少目前,尚没有有效的经验。

鉴于上述情形,如果把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拷贝借鉴阶段、用户化阶段、网络原创阶段,那么现在的网上新闻传播尚处于由及时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离网络新闻传播的原创阶段,距离尚远。建立新闻传播网站的消费市场,这是保障网上新闻传播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奋斗目标。

既然网上新闻传播同样需要广告的支持,那么,就要研究网上新闻传播吸引用户的特点。单纯强调点击率,如同单纯强调发行量一样,对于广告商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现在美国每千次的点击率已经从早先的35~50美元降至2~5美元。而这点收入对网站来说微不足道。关键在于提高用户注意力的质量,即将点击率改变为网页浏览率,许多广告商已经把网页浏览率(包括浏览持续时间)作为投放广告的依据。这就要求新闻信息在时效、、广泛、真实,以及易用、可得、交互和原创性等方面,即新闻的内容质量和使用质量,满足用户。我国的新闻网站大多只看重点击率,一些广告客户也单纯从点击率出发考虑广告的投放,这是不成熟的商业行为。特别当广告商已经变得精明起来时,我们的新闻网站若没有学会如何抓住网民的注意力,就可能失去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

关于新闻网站的发展思路

网络新闻传播将出现三种转变趋势:一,将大众传播的市场转变为细分的小众市场;二,将限于国内和地方的传播市场,至少部分地转向国际市场;三,从或然率的市场(即提供通用的大路货的市场)转向个性化的用户市场。在媒介经营方面,就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而言,一定意义上是媒介将受众出售给了广告客户。但在网络传播的条件下,网站向广告客户组装和批发用户的手段和规模都会发生变化。现在我们对此的研究和思想准备尚不足。

另外一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即新闻网站单靠传播新闻,以及依赖网上广告,能否独立经营下去?新闻网站需要多样化经营,或与网外的产业联营与互补,这似乎是最近纳斯达克股市猛烈下跌后人们的一种新思路。与多数网站受到冲击的情形相对照的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它拥有网站、杂志、有线电视、电影公司、音乐公司和全球较大的网上社区,在3月8日股市暴跌的时候,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是幸免于难的少数公司之一。

网络新闻传播不会像当年的图文电视那样,很快被新技术淘汰,因为它已经拥有了非常庞大的用户群。但是对于网络发展的一些数字,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它的用户增长和流通信息量的增长,不能说明就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成长,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电信设备商和计算机开发商业务增长造成的现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商务活动而主要不是网上新闻传播和娱乐的需求推动了网络的大普及。即使将来网络传播十分普及了,网络新闻传播也是有限的,因为世界就那么大,新闻的产生是有限的,特别在新闻的淡季,会面临新闻源枯竭的问题;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接受新闻的数量也是有限的。网络新闻传播目前处于不成熟的时期,尽管现在关于各个新闻网站的自我宣传很多。

尽管存在上面谈到的四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有语言障碍、通道的带宽、视频信号的压缩技术、不发达地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和实用率的提高等等问题,但是,网络传播已经开创的获利前景,以及政治、文化交流和斗争的需要,会促使计算机开发公司、电信公司、内容提供商,以及一些国家的政府,群起而攻克技术方面的、商业方面的难题。未来的网络新闻传播一定会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形成新形式的市场,这就如同SUN的执行副总裁MasoodJabber就整体网络传播所说的:"互联网经济其实刚刚开始,我们现在连20%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而对于网上新闻传播,恐怕不是开始了五分之一,而是仅仅开始百分之一。何时、如何获得规模化的网上新闻传播的消费市场,取决于形成网上新闻传播的规模、媒介资本与市场的互动,以及技术的发展。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采访特点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界定网络采访和网络记者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地对网络新闻采访的个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并指出网络采访亦有其自身的缺憾。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计算机辅助新闻学发展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政治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经济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①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障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多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论坛报网络版(Internet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pages)等。②《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澳门回归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Application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Personal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

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科学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③。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文献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较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④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⑤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⑥

记者选择新闻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网络为一全新的开放式媒体,上网的任何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消息、检索资料、寻找新闻线索,且一般无人能够阻止和控制。网络中成千上万的资料库和各种不同的网站、新闻组等,为记者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新闻资源。在WWW及其超文本、超链接技术和数据库查询技术(如搜索引擎等)的帮助下,记者可通过层层链接和一些特定的词语、符号等,快速发现新闻线索,自主而独立地找到所需要的新闻背景等。随着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受者需求的提高,网络记者仅凭传统的采访经验和旧有的采访报道模式虽也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报道任务,但很难在报道重大新闻时的那种竞争激烈的新闻大战中取得突出战果,这就要求网络记者要有适合网络传播需要的独特的创新思维模式。目前,这种创新的重要标志是,在网络中对动态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一般都采用现在进行时,突破了截稿时间和采写篇数的限制。所有的新闻只要一采写成功,都会进行实时报道和滚动报道。

记者采访业务能力和使用技术能力的合一性

传统新闻传播一般是采编分离的,即记者主外,一般按照编辑部的意图外出或从网上采集新闻素材、写作新闻报道;编辑则主内,他们一般不外出采访,而是在编辑部修改记者和社外人员来稿,担负着把关人的角色。随着网络新闻对时效性和现场感要求进一步提高,由记者独立地完成新闻采编及流程的情况开始出现,此时记者同时担任着编辑的职能。采写编合一成为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一大特色。网络是一个技术密集型的传播媒介,随着新闻媒介从新闻产品的生产到传输全过程的电脑网络化,记者无论是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现场还是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采访,都离不开网络多媒体电脑及在采访过程中所用的相关软硬件。网络时代不仅将开创一个新闻传播业的全新领域,也将造就一批新的既拥有传统的新闻采访能力又谙熟网络传播技能的复合型记者。

尽管网络新闻采访有着强大的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但伴随着网络采访的广泛应用,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网络新闻是依托网络而直接进行的,当记者在室内联网的电脑前与采访对象进行通信或交谈时,就会失去了耳闻目睹新闻现场的机会,长此以往,会导致视觉和听觉等采访功能弱化,影响新闻事实的性和生动性。因此,对事件性的报道就一般不宜在网络中直接进行采访。而且,在记者采访公告板或其他网络团体、个人或下载某类信息时,有时会出现失真现象或涉及到版权之争。(另外,电脑软硬件升级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要能熟练地进行网络采访,记者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去熟悉电脑,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技术。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对新闻文化冲击论文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INTERNET在我国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它在新闻传播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种种高科技特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也必将对使用者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事物必然与旧事物有所决裂,那么从媒体角度出发,INTERNET也必将在新闻文化方面与依托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产生种种冲击。本文就网络新闻传播的“离散性”特征,对我国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造成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文化离合近几年来,INTERNET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正在我国的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活版印刷术)与传播有关,可见传播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媒体INTERNET的出现,其意义不言自明。从科技角度讲网络意味着更快、更简捷、更广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的便利,是广大使用者们早已感觉到、享受到的。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这也就是说,对手段的使用总是参与到对自然和世界的独特构造之中,它参与了对事物存在的规定,从而是从某一角度对事物的展示。而文化观念无疑是这种“规定”和“展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我们的祖先用火药造出了鞭炮,而欧洲人却用它造出了“西洋火器”一样,科技的运用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网络在传播上的运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的“展现”呢?一、第四媒体的文化特征——“离”网络的文化特征正如我们所使用的网络的基本构成单位PC机的全称(PERSONALCOMPUTER,中文翻译为“个人计算机”)一样,网络强调“PERSONAL”(个人的)一面。与我国五千来形成的以“合”为特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的系统观相对,作为一种传媒,网络在文化层面的特征恰恰是“离”。这种离散性特征的本质是:网络在物质层面形成的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以及这一空间对使用者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方面网络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国防部曾设想设计一种地点分散而又集中协调的指挥网络,当战时部分指挥点被破坏时其他各点仍能正常工作,这就是创造网络的最初构想。正为了达到这种最初的战略目的,网络上的任何一部计算机在功能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使用者在网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也使每一位使用者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名言正是这一特点的诙谐的说法。另外,计算机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大凡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都不提供价值判断,不能决定人的目的和行为取向。那么也就意味着,网络同样不能决定人们在网上行为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使用者只要遵守技术上的规则和协议,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这种技术上的特性为每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大的网上空间,这一自由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个人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黑客”和“网络英雄”(或叫做“跨客”)的涌现,以及网上病毒的流行正是这一点有力的证明。这种系统上的特性,也为使用者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极为牢靠的物质基础。2.传播方式方面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与我国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不同,网络采用的是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向性。在网上大量的信息源传播着或真或假、来自各种立场的信息。受众不再处于统一传播口径的某一种或某一系传媒的影响之下,他们可以听到来自多方面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利益来进行评判,或不予理睬。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在事实还是在态度上都不再是前后连贯、首尾一致的线形状态;受众面临的信息超量情况下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受众也再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分散状态下各新闻者争夺的对象。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网络的这种非线性的传播方式给网络受众的“个人主义”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3.商品的系统性方面计算机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商品之所以是商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着的主体的对象。”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要与人的精神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不只是单纯的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还要与人的全部身心特性处于和谐的相互关系中。商品是一种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该系统的功能。它的适应性表现在与环境和人两个方面的关系上,但归根结底对环境的关系仍然是对人的关系。商品处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中,对人必然要产生某种作用,特别是在文化观念上施加的影响。正如钟表的发明,作为一种计时器,它本来是向人告知时间的装置,而时至今日,钟表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另一种角色:人们吃饭往往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吃饭的时间到了,人们上床睡觉也往往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到了睡觉的时间。“网络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广泛使用网络的时代。网络在物质层面为使用者提供了“个人主义”的存在基础,在意识层面上,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是网上的主要使用语言,而语言则正是文化的外壳。随异国语言而来的决不仅仅是全国人民英语素质的提高。正如有人分析国人吃肯德鸡的实质是在吃美国的文化一样,网络在我国的流传也正是西方“个人主义”特征文化的介入。4.使用者方面网络作为一个传播系统,并非只是各类计算机的集成,使用的人也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使用者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特性也是网络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在医院设备越先进,医生就离病人越远一样。网络在传播上的先进性能,也使使用者之间越离越远。人们依靠网络可以与更多、更广泛的人结识交流,人们依靠网络得到了有关社会和环境的大量信息,而与他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却越来越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下,根据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并通过科技文化而被创造出来的。其在物质层面的离散性特征,必将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散状态,与网络“个人主义”的特性可谓是相辅相成。二、网络“个人主义”特征对我国传统新闻文化造成的冲击纵观我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合”是我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具体到今天来讲,“合”的内涵就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今天我国新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建国以来,各个传媒都在热情地宣传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好人好事。我国宣传的所有正面典型无一不是以集体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民英雄。所有被舆论抨击的反面典型无一不是损公肥私的人民罪人。近来在传媒上大量出现的集体扶危济困的报道,为他人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报道,以及以前频频见诸报端的不记报酬的报道(姑且不管这种报道的适宜性),等等这一切都在表明:对“集体主义”的宣传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合”的文化精神是我国新闻工作的灵魂所在。网络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显著。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合”的精神面临着“离”的冲击。1.“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年轻”的网络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也是有目共睹的。和别的国家一样,年轻人对传统的印刷报刊反应有些冷淡,他们认为那是爸爸妈妈的媒体,今天年轻的媒体是INTERNET,或者是电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主观上来讲,网络作为新事物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作为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年轻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从客观上来讲,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领域,对它的掌握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年轻人的教育满足了这一需要。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练,信息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强劲,处处体现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相互影响,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使受众群体在年龄上产生了分化。“技术化”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其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能够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决定着人在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决定着人分析、利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能力的不同,也将使得网络的受众产生多层次的分化。“个人化”的网络网络较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每个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建立网站由自己充当新闻的者,而且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无须接收任何部门的检查,也无须与什么媒体保持口径上的一致,传播信息“个人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超市,受众对信息实施自选,而非像以前那样必须接收传统媒体的信息套餐。在网上,信息消费也是“个人化”的。导致受众分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内容针对性程度、区域化倾向的日益加强等等,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相反的“小众化”特征显而易见。这与我国曾有过的,全国人民长期只拥有“两报一刊”的历史相比,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受众群体的分化,对我国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主流传媒面对分化的受众和传播者,很难以口径一致的传播对全体受众进行统一的舆论影响,以及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2.难以整合的网络新闻文化观在互联网上对不同文化(除了主导语言以外)没有明显的歧视性,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各种文化数据库之间没有主次、上下、先后等隶属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维持了文化领域中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关系,一方面又为新闻文化的整合带来了障碍。持各种文化观的个人都可以自己的新闻信息,没有任何垄断形式能对其文化进行封锁和压制。从信息内涵上分析,互联网消息结构是无中心的。这是一个消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对其他信息库进行限制,5万个子网络的所有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平行地信息。网络文化生存环境的这种先天性特点,使网络的新闻文化很难整合,这将使主流文化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整合方式将很难发挥作用。三、网络对传统新闻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影响1.新闻价值标准的全球化199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的推动下,28个国家签定WTO自成立以来的及时个全球性协议;到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的所有关税,实行自由贸易。尽管亚洲国家讨价还价,1997年2月15日,WTO再接再厉,代表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69个国家,签署了2000年电信自由化经营的全球协议。协议覆盖了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卫星和无线电等所有形式的电信服务,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国际长途通信的价格下降80%以上。开放电讯市场,直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吐丝结网;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新闻媒体和文化市场。今年我国在“入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必须实行信息产品零关税,开放电讯;即使争得一个“发展中国家待遇”,也不过是两三年的特殊照顾。现在已签约参加的国家,代表了信息技术和电讯市场的90%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讲,不参加都是不可能的。一旦加入,我国的传统媒体将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其中,网络必将以它独有的特点首当其冲,在这场革命中充当主要角色。从个体文化行为上分析,在互联网上各类文化实体具有高度自主化特点,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实在的组成部分,个体文化与世界文化变化发生了真实的、有影响力的联系。就新闻传播范围来讲,互联网意味着把我国的新闻宣传置于世界化的模拟社会——网络之中,大量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源涌来,受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国新闻传媒常用的传统运作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综合式一次性报道、多种媒体形成合力报道等,在互联网上都将无法有效运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新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在网络上出现,我们现在的媒体是否能与在网络驰骋多年的CNN、迪斯尼或是BBC匹敌,来守卫住我们的宣传阵地,维系住我们的受众?互联网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全新特点,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有全新的传播理论来支持,随着网络传播的日益迫近,这种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对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无疑是任何一种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而且这一标准的确定必将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传播格局中接受检验。2.新闻由意义退到价值平面网上可谓信息如潮。这主要是由网络新闻的周期和超大的信息容量来决定的。从周期上来讲,网络新闻打破了出版周期,而且迅速。信息到位后从审、修、定到上传最多1个小时,可以随时滚动播出近期消息。尤其对于突发事件,可随时报道几十分钟前的发展景况。例如3月25日凌晨3时北约空袭的爆炸响起,几乎同时四通利方新浪网上就出现了相关快讯,在以后的进程中,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从信息容量来讲,网络传播无论在信息的流量还是在流速上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在流速上,它接近于电的速度。在流量上,一个9个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如《电脑报》56个版,在其网站的一个电子版子站就绰绰有余地放下了,而且不止一期。CPCW网站的其他栏目也日日更新,的信息量是报纸的数倍,周期是报纸的七分之一,CPCW网站的平台数据库中,目前存有大约700MB的数据,相当于3.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每天上网信息约5MB,约合250万个汉字的数据量。较高24小时流量达到2GB,相当于10亿个汉字的信息量。在互联网上新闻的快速滚动以及新闻信息的巨大流量,使受众无暇关注新闻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信息的传播上,“多多益善”更是共同的原则,“说”得越多“传”得越少的道理谁都明白,因此信息在“制码”中对新闻结果的重视也远远大于过程。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是传播动机和效果研究的居间因素。过程的“出局”对“意义”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国新闻传媒由强调新闻教化作用而特别推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傍于新闻事件的过程来传播的(这一点在我国的“典型报道”中尤为明显)。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国传统媒体一直推崇的“讲故事”的文本形式将不再适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是时间的存在物,只有在时间的延续和流动中,人们才能去感知、体验和思考。电脑技术却具有加速度趋向和缩短时间过程的功能。它消除了时间的停滞,这会引起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的虚无化倾向。这是一种技术抽象,它简化了过程而只保留了结果,它从人的生活中抽去了时间性的过程,也抽去了人的体验和思考,造成人的虚无化。正是由这以上的种种“变故”,使网络上新闻的获得停留在了价值的层面。对新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闻作为信息层面的价值,而非对教化层面的意义。3.网上新闻道德问题在互联网上的离散性特征,不仅使受众相分离也使新闻的传播者和制作者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这种状态对新闻道德的教育、监督和新闻道德的评价都十分不利。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无论真还是假,也无论是否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越是谁都可以讲,越是要负责任”,然而指望靠自律来实现这一道德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新闻作品在网上可以自由获得,抄袭也就在所难免,把别人的作品照搬过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网上发表,受害者却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抄袭者,而且掌握证据也同样很难。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等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还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无形之物,那就是网络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这种“无形之物”依托于网络而生,与网络的传播方式水乳交融,它具有与我国的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特性,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的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冲击日益明显,而且随着网络在我国普及,这种冲击将是无法回避的。意识是受物质支配的,新闻传播的物质层面——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新闻传播意识层面的变化,也就是依托与我国传统传媒的新闻文化的变化,这也正是网络给我国新闻文化带来冲击的核心。注释: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4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4页参考书目①《互联网的文化意义反系》曹增节刊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杭州),1998,2②《科技美学》徐恒醇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③《网络让世界重新洗牌》《天涯》杂志1998年第三期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编辑规律研究论文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多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及时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传播活动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影响

【论文摘要】人类的传播技术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从而决定了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本文将主要阐述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和对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及网页,具有改变世界及人类的潜力,计算机空间(Cyberspace),即这些新关系发生的空间,使我们的时空概念、表现方式和语言发生了变化。”①媒介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以归结为:“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②

一、网络媒体的兴起及发展

人类传播史上已有了四次革命:口头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闻、电子传播,每一次传播媒介的革命即带来传播方式的更新。没有人预想到网络技术竟以如此惊人的速度成长起来。在传播历史上,广播用了接近40年的时间达到5000万受众,电视用了大约15年的时间达到相同数目的受众,而万维网只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达到了这个数目。到2000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拥有3.2亿用户的全球媒介。

由于网络改革了国际间的信息交换,同时信息处理变得更快和更廉价,于是带来了如商业周刊所称的“网络时代”的来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很多东西无疑发生改变。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对人类传播发展的趋势作过预测,他写道:“我们现在了解的和我们所谈到的过去的这一切,只不过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传播时期大不相同,因此,我们正面对着世界上的某种新事物,我们猜想可能会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不同的时代”。

二、网络的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1、对传统媒介的影响

面对如此受人欢迎的新型电子传播媒介,很多人不禁担心,网络媒介会取代传统媒介吗?面对新媒介如此强烈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该如何应对?

由于受到新媒介的冲击,三大传统媒介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思路以及应对媒介竞争的策略。事实上,每种媒体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例如:报纸价格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听广播、看电视和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唯有报纸可随取随看。广播的较大优点就在于伴随性。在被誉为“装在车轮上的国家”的美国,汽车广播已成为广播业的主流。这是一个其他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领域等等。可见,受众在选择媒体时不存在排他性,各种媒体可以共同繁荣。因此,传统媒介并不会因新媒介的出现而消亡,媒介间的融合成为传统媒介发展的趋势。媒介融合首先肇始于报刊与网络的融合——创办电子报刊。

印刷媒介以电子书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的形态率先进入网络。这是印刷媒介的发展也是媒介之间融合,产生了新的媒介。世界上及时家电子报纸是美国的《圣何赛信使报》,从此开创了电子报刊新纪元。随后,各大报纸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受现有的物质文化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人们对报纸等印刷品的阅读习惯,不是短时间就能改变的。据一些专家估计,熟悉并习惯互联网的阅读方式,至少需要10年乃至一代人(25-30年)甚至更长。因此,改善自身,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和加强传统媒体现有的优势才是其生存之道。加大信息量,提高信息质量,发掘独家新闻,加强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提高报道质量,提高报纸的可读性,特别要增强读者的参与意识。

广播同样要加强原有的自身优势,广播电台应在网络上开通交流平台,加强受众参与的实时性,通过手机短信平台等等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上网直播后,世界各地的听众都可以利用电脑通过互联网收听其播音节目,而且效果比用收音机收听还好,不但如此,听众还可以通过电脑与主持人进行双向交流。此外,专业化频道栏目的开播也为广播媒介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一些先进的数字化技术音频编辑设备得以应用也使得广播媒介有了较大发展。由于网络媒介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受众接受信息时也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这就大大减少了人们在获取新闻中对电视的依赖。数字电视出现无疑是电视在网络媒介冲击下使出的一件强有力的法宝。它既是新兴媒介又是电视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的形态。电视也同广播媒介一样要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开通网络交流平台、手机短信平台等等。

2、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

网络媒介作为一种具有优势与亲和力的信息传播通道,它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介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不足。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网络的出现,可以认为是现代科学技术在传播技术领域中综合运用的一个结果,也是现代科技推动人类传播跃升到新的发展高度的一个近期成果。不少传播学家认为,第四媒体跨越媒介间的界限,集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的优势于一身,使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介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其影响力将在未来超过任何传统媒介。概括起来,其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及时,多媒体性。传统媒介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较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

第二,即时远程化。任何媒介都讲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也都具有跨越时空的特点。但传统媒介由于受信息采集、筛选、播发制度和程序上的影响,很难实现即时性与远程化的统一。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由于借助全球化数字通讯通道这样一个特有优势,打破了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较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可以使即时性、远程化同时实现。

第三,大容量。任何传统媒体都有其固有的容量限制,但互联网上的信息传播在容量上似乎具有无限的可扩充性,它没有版面和时段限制,允许信息的大容量传播。

第四,双向交互性。交互性可以说是网络传播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性。传统媒介的传播是一点辐射式的单向传播,互联网的传播则可以是多点对多点式的交互传播。首先,互联网的信息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元性,每个受众都可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提供者和者。其次,每个受众都可以从不同的网站或者同一网站的不同版块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有信息选择上的充分自由权,这与信息的多元性一起,形成了多点交叉式的传播格局。再次,受众可以加入互联网的传播过程,参加讨论、发表看法,及时主动地进行传播参与,传播过程可以像面对面交流那样成为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也使多点交叉成为一个动态的和即时的过程。

可以看出,互联网继承了传统媒介的优点,可以承担传统媒介的基本功能,又可以开发一系列新功能,具有一些传统媒介所不具有的优势。因此,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承载、服务、传播平台,成为一个区别于传统媒介的新媒介。

然而,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还很不完善,面对着许多问题。特别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分析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及时,缺乏严谨性。快捷报道、海量信息,自然不可能要求网络传播像传统媒体比如报纸那样字斟句酌,严谨有加。但目前国内网站编辑新闻,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失之草率,重数量不重质量,以至于在导向的把握、事实的把握和语言文字的运用上谬误连连。久而久之,极易令人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公信力产生怀疑。都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对网络媒体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有鉴于此,作为网络媒体的操作者,还得崇尚严谨之风,力戒浮躁之弊。

第二,缺乏深刻性。在人们的印象中,网上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平台的角色。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

第三,缺乏性和可信度。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信息源的多元化,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打破了我国原来只有新闻机构才能新闻的局面,使渠道不同,观察报道立场不同,客观真实程度不同甚至虚假的新闻信息泛滥。另外,一些色情、暴力及带有各种不良动机和倾向的信息、无聊新闻也到处泛滥,给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带来潜在的消极影响。

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某一个地方创造出来的生产力,特别是发明,在往后的发展中是否会失传,取决于交往扩展的情况。当交往只限于毗邻地区的时候,每一种发明在每一个地区都必须重新开始。”在技术传播还限于言传身教的情况下,技术失传的可能性是较大的,更谈不上广泛的传播了。但在发明文字尤其是造纸印刷术以后,各种技术才能够以技术认识的方式广泛迅速地传播开来。如今,技术信息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使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及时地了解国内国际企业开发的新技术产品,从而及时地作出和调整技术决策。技术知识和技术信息的传播已成为技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科技发展推动媒介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传播活动的发展,传播活动的发展又推动科技进步和媒介技术的发展,它们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文化传播管理论文

[内容提要]近几年来,INTERNET在我国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它在新闻传播方面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这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层面上的种种高科技特征,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划时代的革命性产物,它反映了人们在文化观念上的变革,也必将对使用者在文化层面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事物必然与旧事物有所决裂,那么从媒体角度出发,INTERNET也必将在新闻文化方面与依托于我国传统媒体存在的新闻文化产生种种冲击。本文就网络新闻传播的“离散性”特征,对我国新闻传播中传统的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造成的冲击,这种冲击造成的影响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传播新闻文化离合

近几年来,INTERNET作为一种全新的传媒,正在我国的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文化史上重要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造纸术、活版印刷术)与传播有关,可见传播在人类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那么,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崭新媒体INTERNET的出现,其意义不言自明。

从科技角度讲网络意味着更快、更简捷、更广等等,这些由高科技带来的种种的便利,是广大使用者们早已感觉到、享受到的。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这也就是说,对手段的使用总是参与到对自然和世界的独特构造之中,它参与了对事物存在的规定,从而是从某一角度对事物的展示。而文化观念无疑是这种“规定”和“展现”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正如我们的祖先用火药造出了鞭炮,而欧洲人却用它造出了“西洋火器”一样,科技的运用与文化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网络在传播上的运用,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观念的“展现”呢?

一、第四媒体的文化特征——“离”

网络的文化特征正如我们所使用的网络的基本构成单位PC机的全称(PERSONALCOMPUTER,中文翻译为“个人计算机”)一样,网络强调“PERSONAL”(个人的)一面。与我国五千来形成的以“合”为特征的文化,以及相应的整体性的系统观相对,作为一种传媒,网络在文化层面的特征恰恰是“离”。这种离散性特征的本质是:网络在物质层面形成的隔离性极强、具有极大自由的虚拟空间,以及这一空间对使用者在意识层面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影响,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面

网络是冷战的产物,美国国防部曾设想设计一种地点分散而又集中协调的指挥网络,当战时部分指挥点被破坏时其他各点仍能正常工作,这就是创造网络的最初构想。正为了达到这种最初的战略目的,网络上的任何一部计算机在功能上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使用者在网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同时也使每一位使用者具有极大的自由。“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的名言正是这一特点的诙谐的说法。

另外,计算机技术属于自然科学。大凡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都不提供价值判断,不能决定人的目的和行为取向。那么也就意味着,网络同样不能决定人们在网上行为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使用者只要遵守技术上的规则和协议,掌握一定的技术能力,就可在网上畅通无阻。

这种技术上的特性为每个互联网的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自由度极大的网上空间,这一自由使使用者在网络上的个人行为失去了有效的控制。“黑客”和“网络英雄”(或叫做“跨客”)的涌现,以及网上病毒的流行正是这一点有力的证明。这种系统上的特性,也为使用者的“个人主义”提供了极为牢靠的物质基础。

2.传播方式方面

在网络和多媒体的条件下,与我国传统的线性传播方式不同,网络采用的是非线性的传播方式,这主要体现在网络新闻传播的多向性。

在网上大量的信息源传播着或真或假、来自各种立场的信息。受众不再处于统一传播口径的某一种或某一系传媒的影响之下,他们可以听到来自多方面的声音,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利益来进行评判,或不予理睬。受众所接受的关于某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无论在事实还是在态度上都不再是前后连贯、首尾一致的线形状态;受众面临的信息超量情况下的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受众也再不是统一的整体,而是分散状态下各新闻者争夺的对象。

自由的传播者,自由的信息,自由的受众,网络的这种非线性的传播方式给网络受众的“个人主义”倾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商品的系统性方面

计算机是一种商品。马克思说:“商品之所以是商品,不是它作为物化了的活动,而只是作为活着的主体的对象。”也就是说,任何产品都要与人的精神发展水平相适应,它不只是单纯的满足人的某种物质需要,还要与人的全部身心特性处于和谐的相互关系中。

商品是一种适应性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是该系统的功能。它的适应性表现在与环境和人两个方面的关系上,但归根结底对环境的关系仍然是对人的关系。商品处在这样一种相互作用中,对人必然要产生某种作用,特别是在文化观念上施加的影响。正如钟表的发明,作为一种计时器,它本来是向人告知时间的装置,而时至今日,钟表却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另一种角色:人们吃饭往往不是因为肚子饿了,而是吃饭的时间到了,人们上床睡觉也往往不是因为困倦,而是到了睡觉的时间。“网络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广泛使用网络的时代。

网络在物质层面为使用者提供了“个人主义”的存在基础,在意识层面上,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是网上的主要使用语言,而语言则正是文化的外壳。随异国语言而来的决不仅仅是全国人民英语素质的提高。正如有人分析国人吃肯德鸡的实质是在吃美国的文化一样,网络在我国的流传也正是西方“个人主义”特征文化的介入。

4.使用者方面

网络作为一个传播系统,并非只是各类计算机的集成,使用的人也是这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网络使用者也是网络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特性也是网络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在医院设备越先进,医生就离病人越远一样。网络在传播上的先进性能,也使使用者之间越离越远。人们依靠网络可以与更多、更广泛的人结识交流,人们依靠网络得到了有关社会和环境的大量信息,而与他人、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却越来越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文化,是在特定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下,根据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并通过科技文化而被创造出来的。其在物质层面的离散性特征,必将对使用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人与人之间的隔离和分散状态,与网络“个人主义”的特性可谓是相辅相成。

二、网络“个人主义”特征对我国传统新闻

文化造成的冲击

纵观我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合”是我国文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具体到今天来讲,“合”的内涵就是“集体主义”,这也是今天我国新闻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建国以来,各个传媒都在热情地宣传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好人好事。我国宣传的所有正面典型无一不是以集体为重,不惜牺牲自己的人民英雄。所有被舆论抨击的反面典型无一不是损公肥私的人民罪人。近来在传媒上大量出现的集体扶危济困的报道,为他人生命财产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报道,以及以前频频见诸报端的不记报酬的报道(姑且不管这种报道的适宜性),等等这一切都在表明:对“集体主义”的宣传报道是我国新闻事业一贯坚持的报道方针,“合”的文化精神是我国新闻工作的灵魂所在。

网络在我国传播领域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新闻上网势在必行。也有许多新闻单位在这方面有所行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新闻的网络传播也给我国的新闻事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从深一层次来看,由网络自身“个人”化特性,而给我国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闻文化带来的冲击显得尤为显著。网络的介入,使我国新闻文化“合”的精神面临着“离”的冲击。

1.“小众化”的网络新闻传播

“年轻”的网络网络对于我国来讲还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其从业者和使用者也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年轻化态势。据调查我国上网者有85%是年轻人,整个电脑业的从业者中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也是有目共睹的。和别的国家一样,年轻人对传统的印刷报刊反应有些冷淡,他们认为那是爸爸妈妈的媒体,今天年轻的媒体是INTERNET,或者是电视。这种现象的出现,从主观上来讲,网络作为新事物符合了年轻人的心理特点,以及作为高科技产品带来的丰富信息和感官上的刺激,满足了年轻人成长阶段的特殊需要。从客观上来讲,计算机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领域,对它的掌握需要一定的专业能力,年轻人的教育满足了这一需要。

从网络传播内容的角度看,网上新闻文风活泼,文字精练,信息内容新鲜前卫,冲击力强,节奏强劲,处处体现出了迎合年轻人口味的特点。传播内容与主要受众相互影响,这一趋势不可避免地使受众群体在年龄上产生了分化。

“技术化”的网络计算机技术是一种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其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能够掌握多少计算机知识,决定着人在网上获得信息的能力。同时,这也决定着人分析、利用和掌握信息的能力。由所具有的计算机能力和网络能力的不同,也将使得网络的受众产生多层次的分化。

“个人化”的网络网络较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每个受众不仅可以接收信息还可以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建立网站由自己充当新闻的者,而且这种形式的新闻传播无须接收任何部门的检查,也无须与什么媒体保持口径上的一致,传播信息“个人化”。从传播的角度来看,整个网络就是一个超大容量的信息超市,受众对信息实施自选,而非像以前那样必须接收传统媒体的信息套餐。在网上,信息消费也是“个人化”的。

导致受众分化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传播内容针对性程度、区域化倾向的日益加强等等,网络传播与传统媒体的“大众化”传播相反的“小众化”特征显而易见。这与我国曾有过的,全国人民长期只拥有“两报一刊”的历史相比,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受众群体的分化,对我国以“合”为特征的新闻文化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主流传媒面对分化的受众和传播者,很难以口径一致的传播对全体受众进行统一的舆论影响,以及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

2.难以整合的网络新闻文化观

在互联网上对不同文化(除了主导语言以外)没有明显的歧视性,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和访问形式。各种文化数据库之间没有主次、上下、先后等隶属关系。这种状况一方面维持了文化领域中相互尊重、平等理解的关系,一方面又为新闻文化的整合带来了障碍。持各种文化观的个人都可以自己的新闻信息,没有任何垄断形式能对其文化进行封锁和压制。

[page_break]

从信息内涵上分析,互联网消息结构是无中心的。这是一个消息高度离散化的国际文化网络。从它一开始具有公众服务功能时,这个网络就失去了信息的专门化特点,而向高度综合性,广泛性发展。没有一个门类的信息可以用一种排斥性的方式对其他信息种类、对其他信息库进行限制,5万个子网络的所有者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独立、平行地信息。

网络文化生存环境的这种先天性特点,使网络的新闻文化很难整合,这将使主流文化面临严峻考验,传统的整合方式将很难发挥作用。

三、网络对传统新闻文化的冲击造成的影响

1.新闻价值标准的全球化

1996年底,在美国和欧盟的推动下,28个国家签定WTO自成立以来的及时个全球性协议;到2000年,取消信息技术的所有关税,实行自由贸易。

尽管亚洲国家讨价还价,1997年2月15日,WTO再接再厉,代表全球电信市场90%以上份额的69个国家,签署了2000年电信自由化经营的全球协议。协议覆盖了电话、数据传输、传真、卫星和无线电等所有形式的电信服务,一个直接的结果是国际长途通信的价格下降80%以上。开放电讯市场,直接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到发展中国家吐丝结网;更意味深长的是,这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新闻媒体和文化市场。

今年我国在“入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这意味着必须实行信息产品零关税,开放电讯;即使争得一个“发展中国家待遇”,也不过是两三年的特殊照顾。现在已签约参加的国家,代表了信息技术和电讯市场的90%多。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政治上来讲,不参加都是不可能的。一旦加入,我国的传统媒体将暴露在世界媒体竞争的大环境下,受众也将被置于世界媒体的影响之下。其中,网络必将以它独有的特点首当其冲,在这场革命中充当主要角色。

从个体文化行为上分析,在互联网上各类文化实体具有高度自主化特点,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成为世界文化的一个实在的组成部分,个体文化与世界文化变化发生了真实的、有影响力的联系。就新闻传播范围来讲,互联网意味着把我国的新闻宣传置于世界化的模拟社会——网络之中,大量的信息从各个不同的信息源涌来,受众面对的是整个世界。我国新闻传媒常用的传统运作手段:不予报道、推迟报道、省略报道、内外有别报道、综合式一次性报道、多种媒体形成合力报道等,在互联网上都将无法有效运作。问题也就随之而来:新闻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形态在网络上出现,我们现在的媒体是否能与在网络驰骋多年的CNN、迪斯尼或是BBC匹敌,来守卫住我们的宣传阵地,维系住我们的受众?互联网的离散性、个人化的全新特点,要求我国的新闻传播要有全新的传播理论来支持,随着网络传播的日益迫近,这种要求也越来越紧迫。而对新闻价值的评价标准,无疑是任何一种新闻传播理论的核心。而且这一标准的确定必将与世界接轨,在世界传播格局中接受检验。

2.新闻由意义退到价值平面

网上可谓信息如潮。这主要是由网络新闻的周期和超大的信息容量来决定的。

从周期上来讲,网络新闻打破了出版周期,而且迅速。信息到位后从审、修、定到上传最多1个小时,可以随时滚动播出近期消息。尤其对于突发事件,可随时报道几十分钟前的发展景况。例如3月25日凌晨3时北约空袭的爆炸响起,几乎同时四通利方新浪网上就出现了相关快讯,在以后的进程中,各种图像、文字消息几乎每隔两三分钟就更新一次。

从信息容量来讲,网络传播无论在信息的流量还是在流速上都是传统媒体所无法相比的。在流速上,它接近于电的速度。在流量上,一个9个G的硬盘可以储存45亿汉字的信息量。如《电脑报》56个版,在其网站的一个电子版子站就绰绰有余地放下了,而且不止一期。CPCW网站的其他栏目也日日更新,的信息量是报纸的数倍,周期是报纸的七分之一,CPCW网站的平台数据库中,目前存有大约700MB的数据,相当于3.5亿个汉字的信息量。每天上网信息约5MB,约合250万个汉字的数据量。较高24小时流量达到2GB,相当于10亿个汉字的信息量。

在互联网上新闻的快速滚动以及新闻信息的巨大流量,使受众无暇关注新闻事件的详细过程。在信息的传播上,“多多益善”更是共同的原则,“说”得越多“传”得越少的道理谁都明白,因此信息在“制码”中对新闻结果的重视也远远大于过程。作为信息的媒介内容,是传播动机和效果研究的居间因素。过程的“出局”对“意义”的影响是巨大的,因为我国新闻传媒由强调新闻教化作用而特别推崇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依傍于新闻事件的过程来传播的(这一点在我国的“典型报道”中尤为明显)。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我国传统媒体一直推崇的“讲故事”的文本形式将不再适用。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人是时间的存在物,只有在时间的延续和流动中,人们才能去感知、体验和思考。电脑技术却具有加速度趋向和缩短时间过程的功能。它消除了时间的停滞,这会引起人的意识和人的实在的虚无化倾向。这是一种技术抽象,它简化了过程而只保留了结果,它从人的生活中抽去了时间性的过程,也抽去了人的体验和思考,造成人的虚无化。

正是由这以上的种种“变故”,使网络上新闻的获得停留在了价值的层面。对新闻的获得,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新闻作为信息层面的价值,而非对教化层面的意义。

3.网上新闻道德问题

在互联网上的离散性特征,不仅使受众相分离也使新闻的传播者和制作者处于一种隐蔽状态,这种状态对新闻道德的教育、监督和新闻道德的评价都十分不利。任何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信息,无论真还是假,也无论是否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越是谁都可以讲,越是要负责任”,然而指望靠自律来实现这一道德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

新闻作品在网上可以自由获得,抄袭也就在所难免,把别人的作品照搬过来,署上自己的名字在网上发表,受害者却很难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抄袭者,而且掌握证据也同样很难。

在信息时代,网络的到来是无法阻挡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电脑、带来了许许多多的数据库和服务器等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随之而来的特殊的传播方式还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无形之物,那就是网络所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观念,这种“无形之物”依托于网络而生,与网络的传播方式水乳交融,它具有与我国的传统媒介截然不同的特性,可以说它是一种全新的媒体。这在某种程度上给我国的传统新闻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在文化上的冲击日益明显,而且随着网络在我国普及,这种冲击将是无法回避的。

意识是受物质支配的,新闻传播的物质层面——传媒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其结果必然是导致新闻传播意识层面的变化,也就是依托与我国传统传媒的新闻文化的变化,这也正是网络给我国新闻文化带来冲击的核心。

网络新闻论文:网络新闻编辑研究论文

网络媒体-----这一二十世纪几年才出现的全新媒体,被人们称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传播领域带来多方位的深刻变革。一个全新的媒体、一个全新的传播领域正吸引着学界对它的深入研究。“网络新闻编辑学”是网络传播学众多研究内容中的一个重要且实用的方面。本文选取它作为研究的主题,以受众的多元需求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文中的所有考察都与受众密切相联。

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指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此外,本文还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入手,探讨了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策划中的“度”的把握的问题;本文微观方面,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形式呈现”两方面现状的考察,提出相应的内容与形式的良性建构标准。

前言

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传播模式,基于“技术”而生的网络特点赋予网络传播一些全新面貌,对网络传媒这样一个“崭新的、上升的”媒体进行研究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在网络传播学众多的研究方向中,选取其中一个方面-----“网络新闻编辑学”作为研究主题;在众多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视角中,选取目前网络传播研究中选用较少的心理学视角,从受众的多元需求出发,探索网络新闻编辑规律。

为了多方位反映“网络新闻编辑学”的各个方面,本文从三个层面:“宏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与受众的多元需求”、“中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与受众的多元需求”、“微观视角----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与受众的多元需求”进行分类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对网络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提出“‘开放式’是网络新闻编辑的基本规律”这一论点。文中各个部分的论述都是基于对这一基本规律认识的基础之上的。

本文第三部分用了大量篇幅探讨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中“编辑思想”的重要作用,提出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编辑思想”。

本文第四部分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研究是网络编辑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学界目前对这一命题的研究还显不足。文中从“网络新闻策划的内容”、“网络新闻策划的功能”、“网络新闻策划的特点”等几方面展开论述。特别注意到了“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问题,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本文第五部分将研究聚焦于“网络新闻编辑实务”这一微观层面,通过对“网络新闻内容媚俗化倾向”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内容建构标准与规律”;通过对“网络新闻形式呈现方面不良现状”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标准与规律”。文中还首次提出了一些基于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新闻编辑中的特殊手段-----“邮发之最/阅读之最---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等。

[page_break]

研究过程中,注重“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研究”、注重“传受双方‘良与不良’的互动研究”、注重“传播理论与新闻实例相结合的研究”。

及时部分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维度

一、问题的提出:

本文论题的选定与论述的确立基于这样一个现实层面:自1995年因特网在全世界出现,此后数以万千计的大小网站雨后春笋般地成长、发展。尽管各网站主营内容、经营模式纷繁复杂,但是提供信息与服务几乎是所有网站共同的目标。在这期间,诞生了一个全新的职业:网络新闻编辑-----以向受众提供信息及信息服务为工作任务的全新职业。伴随着新兴事物而来,学术领域可能更为关心“受众的需求对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受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这一命题。具体来讲,就是要求学界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以下问题展开研究:“什么样的信息及服务是受众关心的?怎样提供这些信息与服务被证明是有效的?有没有一些切实可循的标准可供参考?网络新闻编辑应涉及和不应涉及的领域是哪些?涉及的深度、广度是怎样的?网络新闻编辑过程中所涉及的受众、传者(编辑)、传播技术、信息等诸要素之间是何种关系?如何在它们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这一网络传播中的重要内容,源于现实的需要与紧迫性:

一、网络传播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说,它至今仍然处于儿童期(从1995年到今天,不足6年),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讲,缺乏经验的累积与规律的探索。全新的事物犹如空白的纸张,充满着待垦的诱惑。

二、网络传播是一个上升的领域。全新充满着悬疑,而“上升趋势”则意味着研究更有价值。不论从全球还是我国范围来看,整个网络事业仍然处在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网民数量连月增加、网页内容不断翻新、网络普及范围日益深广。这一切都说明,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有前瞻与实际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研究依然不足。相较于传统媒体,对于网络传播这样一个全新领域,,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薄弱。台湾学者在1997年曾经做过一项对“全球资讯网传播学术资源”的研究,他们利用关键词查询“与大众传播相关的网站”,在亚太地区共找到56个中英文传播研究和教育网站,其中台湾有38个,澳大利亚有9个,香港有3个,新加坡2个,日本2个,泰国1个,新西兰1个。至于中国大陆则未找到任何网站。[1]虽然到目前国内也有了类似“中国传播学评论”的传播学术网站,但关于网络传播的学术研究与日益增多的网络传播现象相比,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依然显得不足。

心理学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有自身优势与独特性。本文在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时选择心理学视角,从受众多方需求的角度审视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论述中,更为关注受众需求的多样性特征、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机制、以及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在满足受众需求方面的“足”与“不足”等问题。

我们知道,技术赋予网络的交互特征,使得传、受者的心理互动较之传统媒体而言更为经常更为深入,而传受者的心理互动深刻影响着网络传播过程的各个方面,因此,从这一视角研究网络新闻编辑规律更易贴近与深入问题的实质。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仍较多地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理论探讨上,例如: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探讨第四媒体对大众传播理论的影响;2)探讨第四媒体与传播新闻传媒的关系;3)探讨新闻媒体网络的建设与经营;4)对国内外网络法规的评介;5)调查新闻从业人员使用网络的状况。”[2]而对于微观层面,比方说用心理学视角、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对网络传播实务进行的研究还不是很多。本文则试图从这一角度进行一些学理意义的尝试性探讨。

由于技术的密切介入,与传统新闻编辑不同,网络新闻编辑从诞生之日起就决定着它的内容、趋势等都将更多也更密切地受到技术的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将随着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变化,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将影响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与方式方法。这种影响可能表现为渐进式,也可能表现为瞬间突破性。正是技术的深度介入,使得网络新闻编辑工作表现为更多的动态性、开放性。因此,对它的研究也必然应该选取动态、多维、开放的视角。

二、研究的维度:

传统意义上的编辑研究一般关注报道方针、报道策划、报道实务等三方面。这三方面立体地构成了编辑学的全部内容。网络新闻编辑虽然是一门全新课题,但对它的研究依然离不开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在研究维度的选择上采用了传统编辑学的方法,从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宏观----网络新闻编辑思想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本文将“编辑思想”做为论述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编辑思想”是传统编辑学研究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编辑思想”一度被人忽视或者说从来被人重视不够,这或许由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决定论”或许是“传播主体多元化”导致的网络编辑工作的“唯技术”或“人人皆为传者,无需编辑”的现实倾向;而对网络编辑工作理解上的错觉与误读已经并且还在给现时的网络编辑工作带来不利影响。正本清源-----从源头上的重新认识将有助于网络新闻编辑具体操作的良性发展。本文从“更好地满足受众多样性需求”出发,提出“全历史、全社会、全受众、全天候”的网络新闻编辑思想,着重强调了网络新闻编辑应该具有的对历史、对社会、对受众的负责态度。

中观----网络新闻编辑策划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长期以来,对于编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策划的研究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媒介产业化进程,这一问题又重新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毫无疑问,对于网络新闻编辑研究来讲,网络新闻策划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网络新闻策划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的新闻产品能被更多的受众接受、喜爱,因此,对于它的研究一定是基于对受众的心理特点、多元需求仔细分析基础之上的。

网络新闻从诞生之日起,就始终立于媒介产业化的前沿,较传统媒体而言,它带有更强的商品属性、经济功能。这使得网络新闻策划在功能与模式上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本文试图探讨“经济功能对于网络新闻策划的要求与影响”、“网络新闻策划中如何实现经济与社会双收益?”“网络新闻策划的特殊形式”等等一系列问题。目的就是尝试通过粗浅的论述探索“经济功能在网络新闻编辑策划中‘度’的把握”这一命题。

微观----网络新闻编辑实务和受众的多元需求:

对宏观编辑思想与中观编辑策划的研究,目的是勾勒出网络新闻编辑工作应有的一种宽广视界与胸怀,它们是隐性的、稳定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常态。而具体到“每篇稿件的选择、每个网页的建构、每条链接的设计”这些属于编辑实务方面的具体编辑工作,则更多表现为显性的、动态的、受众能够直接感受到的编辑成果。因此,对它的深入研究具现实指导性。

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内容选择方面的“长与短”、“新与旧”、“软与硬”、“深与浅”“真与假”、“原创与整合”的研究;通过对网络新闻编辑形式呈现方面的“网页空间”、“信息编排”“版面色彩”“导航结构”的研究;通过对基于网络技术而形成的特殊编排手段----“新闻之上的新闻”、“推销内容的编辑手段”等等专题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回答“什么是受众讨厌的?”“什么是受众喜欢的?”、“如何满足并提升受众的喜好?”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为传受良性互动与网络新闻的高效传播找到实现途径。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