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双语教育论文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双语教育论文

双语教育论文:材料学科双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一、专业认证及其对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导向

专业认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能力导向,其含义一是OBE模式,即基于毕业生的质量,二是“什么是毕业生的质量”。OBE模式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WilliamG.Spady认为OBE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学生学到了什么是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重要。S.Willis和B.Kissane对OBE的定义是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们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做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目标导向”和“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根据我校办学特色和材料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积淀,与时俱进,拓展专业教学方向,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课程是改革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信息功能类电子材料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导,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研发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2010年,我校在材料学科专业课程中增开了“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等双语课程。该课程是面向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班(以下简称“材科国际班”)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并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此课程围绕各类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如半导体、超导、电介质、光与光电子、磁类功能材料,以及其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展开,旨在让学生在学习材料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电子材料的功能性特点和应用。

二、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广泛取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对应目标:科学文化和工程文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可视化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不足。除此之外,材料学科专业课程信息量较大,且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对双语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更高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能力。在倡导与时俱进的今天,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灵活、更新快等特点,并以多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多种不足。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本领域的近期研究进展可以随时在教学中补充,有效更新了教学内容。通过媒体播放和网络下载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传播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双语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上课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学生必须集中精力,否则就会因漏失关键信息而难以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如何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理解课程难点,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专业必修课的考核,尤其是学时少、学分少的专业必修课,其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我们从改革教学方式入手,设置课程内容专题,强化“平时成绩”,强化主观性专题,促使学生在课下继续把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主观强化。专题设置的另一个方式是自主选题。教师给出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自行设置小组报告题目和内容。近年来,学生自主选题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体现出学生对国家乃至国际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关注。

(二)设置专题,小组研讨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设置的学术专题是本课程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意加大此部分的分值权重,从原有的20%提高到40%,促使学生重视专题作业。以“HallEffect:TheoryandApplication”题目为例,什么是HallEffec(t霍尔效应),回答可以是简短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论著。这个题目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部分,即HallEffect有哪些应用。应用可大可小,可以是身边的小器件,如录音机的转向机构和电饭煲的温度控制;也可以是国防军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如用于远程导弹、卫星上的霍尔位移传感器。这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提纲、字数要求下,认真查阅资料,理解相关内容。此外,专题作业还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小组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高质量作业。通过设置专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内容综述、分组合作,对其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进行了综合训练。

(三)研讨项目答辩,角色转换,互动式教学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上述专题作业提交的语言是英语,PPT文件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英语口头汇报,并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从Word文档到PPT文件的制作,学生加深了对专题内容的认识。专题答辩时,从文字到语言的转换,促使学生充分掌握专题内容,运用适当的科技语言、肢体语言、影音动画等展示自己的作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理、有层次地汇报小组工作。在回答问题环节,学生必须做足功课,才可能保障答案的性。通过设置专题并进行项目答辩,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各类资源,系统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四)改革考核方式,师生互评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上述“平时作业”中对三类作业类型的考核,我们摒弃了教师一言堂的方式,通过设置对应的考核表格和细则,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参与,从专题内容的学术性、逻辑性、作业规范性、演讲条理性、科技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打分。学生通过评分表还可以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不足,汲取其他小组的优点,争取在下一轮作业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教师的评分则重点体现在对知识掌握的度上。此外,专题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一荣俱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的情况。同时,在考核时设置组员贡献表,明确小组成员各自对小组工作的贡献百分比,将个人成绩与贡献比例挂钩,进一步避免了个别学生“不出力”的情况。学生参与专题作业考核,对专题内容进一步消化,对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

三、持续探索与实践

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方面,还是在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双语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而非“语言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设定双语教学的目标,持续探索与实践,既重视大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又强调其知识目标的达成,并要妥善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

四、结语

随着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发展,基于我们在材料学科专业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及时查找问题,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仍是今后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本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校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促使材料学科专业课教学改革向着创新型、国际化的层次发展。

作者:赵春霞 黄学辉 顾少轩 周静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普通高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学习被动,缺乏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不利于双语教学的实施。此外,《食品化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第1学期开设,学生基本没有接触专业课,对专业知识并不了解,况且多数学生还没有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较少,更不要说专业词汇,此时开展双语教学,难度相当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首先向学生讲述双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强调应用型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明外向型企业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同时邀请毕业学生以切身体会讲述双语课程的重要性,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此外,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双语教学的循序渐进过程,开始主要用中文讲授,通过简单渗透的方式向学生讲解重要的专业词汇和概念,主动找出构词规律,帮助学生记忆专业词汇,消除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惧,等大部分学生适应后,再过渡到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整合层次。同时,教师应随时对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定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既可以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很好地消化和吸收,加深学生的理解,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用英语回答,逐渐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加强师资力量

《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只有兼具广博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保障双语教学的质量。尽管目前从事《食品化学》教学工作的教师均获得博士学位,具有很强的专业知识或一定的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但大多数教师不具备国外研修经历,况且在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及环境下,口语训练较少,很难顺利开展《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加强双语师资培训是解决双语教学困难的根本途径。然而,双语师资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得到学校和教育部门的高度支持,有步骤地推进双语教学、持证上岗。首先要遴选一批基础较好的专业教师,通过请学校的英语教师对其讲授一些常用课堂用语,或组织双语教师听观摩课向英语教师学习,或聘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外籍教师对其进行听、说训练,参加校外双语教学课程培训班或到国外高校进行教学研修,提高双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选用切实可行的教材

科学合理地选用教材能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国内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多使用近几年出版的、在国际上使用广泛的国外原版教材。因为原版教材可以提供原汁原味的英语和专业知识,便于教师和学生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拓宽国际视野。然而,国外原版教材价格较高,一般学生很难承担,而且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国内高校安排的课时一般无法完成。考虑到实际情况,只对任课教师购买Fenne-ma'sFoodChemistry第4版原版教材,并从中选取授课内容所需的章节,供学生复印,既保障了教材的原版性,又降低了成本。同时,学生还可以将Fennema主编的王璋等人翻译的《食品化学》(第3版)的中文版作为参考书,对所学知识进行补充。

4创新教学模式

基于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保障《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建立一种“预习、听课、复习、讨论”的4阶段学习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保障教学效果,学生应对《食品化学》课程中的专业词汇和教学难点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取教师的课上讲解是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点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教师英语讲授应清晰,便于学生接受并掌握新知识;课下复习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能保障学生消化吸收课堂教学内容;讨论是学生就一个专题发表自己的观点,能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完整地实现教学目标。食品化学涉及食品的组成、营养及加工过程中各物质的变化及相应防护措施等,内容繁多,单纯理论讲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而,食品与现实生活结合非常密切,如烹饪过程中蔬菜颜色的变化与叶绿素变化条件以及护绿技术相关;面包、烤鸭等食品的诱人色泽及风味与美拉德反应相关联;水果颜色的变化与酶促褐变紧密结合等。因此,在《食品化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果。

5结束语

双语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目前,对《食品化学》双语教学的认识、目标定位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在教学中不断吸纳国外先进教育理念,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双语教学模式,培养出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所需要的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高素质应用型食品人才。

作者:李红 张露 申瑞玲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双语教育论文:生化外语教育初探

本文作者:李三强马灵筠蒙宏叶席守民胡澍杨五彪万学东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注意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

在对医学生进行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时候,必须注意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结合运用。正如上文提到的教学课件采用中英文对照的两种课件进行讲解。上课期间,不要忽视了最简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大声朗读新学的专业词汇,不断地复习前面学到的专业词汇。对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时候,不只是让学生学会个别专业词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专业词汇的构词法,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如通过给学生讲“inter-”和“intra-”这两个词缀,一个指的是在什么内部,一个指的是在什么外部,就能使学生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词汇,阅读生物化学专业文献的能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利用英语来解释一些关键的名词,如“等电点”,提高学生表达专业英语的能力。为了和学生更好的进行双语教学的交流,建立了河南科技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网,分为以下几个板块:课程简介、教学团队、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研究、教学视频、课程资源、课程评价和问题解答几个版块。学生通过登陆学校主页,进入到医学院的双语教学网,就可以看到相关双语教学的资料,并且通过网站可以和老师进行互动,方便和老师进行交流。此外通过本校的大学生训练计划、挑战杯等活动让一些特别突出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一些生物化学科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去查阅生物化学英文专业文献,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用英文进行交流,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水平。在我们的指导下,一些学生与老师在生物化学专业的SCI杂志上共同发表了研究论文,这极大地提高了双语教学效果。

选择合适的考评机制

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效果要进行合理的考评才能不断进行完善,在期末对学生的考察分为两个部分:卷面成绩和平时上课用英语回答问题的成绩。期末卷面考试时,单选、多选、填空、名词解释题型中各选取一部分试题采用英语出题,英语回答。对于老师的考评也要严格。学校规定每个准备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必须教师申请、学院和学校教务处审查,教师在学院和学校进行公开试讲,专家打分,合格以后才能开课,这样才能保障每个进行双语教学的老师达到教学要求。为了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学校规定双语教学的一个学时相当于普通教学的两个学时,双语教学的教师在出国进修方面可以优先考虑,省级双语示范课程的参与老师在晋升教授和副教授职称方面给予一定优惠,这些措施大大激励了河南科技大学老师进行双语教学的积极性。

建议和思考

进行医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人才,不能为了双语教学而进行双语教学。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双语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要把双语教学工作做细、做扎实,加强课前英语预习。此外,目前担任双语教学的教师普遍学历较高,但出国留学的人员较少。真正能够利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教师不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鼓励教师大胆开口说英语,试着用英语解释问题;鼓励学生多与老师在网络上用英语讨论;定期进行双语教学研究,交流教学经验;鼓励教师争取出国进修的机会[3-5]。此外,要学会让学生把课堂上双语教学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如每堂课后,布置学生查找1-2篇与本节内容相关的英文参考文献进行详细的阅读,下一节课挑选2-3名学生给大家讲解一下,提高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地方高校的教学条件和“211”及“985”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但要发挥自身的特点及优势,想尽一切办法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邀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来校进行讲学,让学生得到与国外专家交流的机会。此外,还要调动教师进行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积极性,如双语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可以在晋升职称或评优评先的过程中优先推荐,并且在学校经常进行双语教学的观摩比赛,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高学校整体双语教学的水平。

双语教育论文:材料学科双语教学工程教育论文

一、基于专业认证理念的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与时俱进,广泛取材,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

对应目标:科学文化和工程文化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可视化差、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等不足。除此之外,材料学科专业课程信息量较大,且知识更新速度快,这对双语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备更高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以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能力。在倡导与时俱进的今天,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课程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方式具有信息量大、灵活、更新快等特点,并以多方位、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板书的多种不足。引入多媒体技术后,本领域的近期研究进展可以随时在教学中补充,有效更新了教学内容。通过媒体播放和网络下载等形式,形象、生动、直观地传播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材料学科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双语教学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上课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学生必须集中精力,否则就会因漏失关键信息而难以跟上教师的授课思路,甚至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在有限的授课学时内,如何让学生有效把握课程重点,理解课程难点,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于专业必修课的考核,尤其是学时少、学分少的专业必修课,其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我们从改革教学方式入手,设置课程内容专题,强化“平时成绩”,强化主观性专题,促使学生在课下继续把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主观强化。专题设置的另一个方式是自主选题。教师给出主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分组,自行设置小组报告题目和内容。近年来,学生自主选题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减排方面,体现出学生对国家乃至国际材料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的关注。

(二)设置专题,小组研讨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设置的学术专题是本课程的重点。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意加大此部分的分值权重,从原有的20%提高到40%,促使学生重视专题作业。以“HallEffect:TheoryandApplication”题目为例,什么是HallEffec(t霍尔效应),回答可以是简短几句话,也可以是一篇论著。这个题目中还涉及另外一个部分,即HallEffect有哪些应用。应用可大可小,可以是身边的小器件,如录音机的转向机构和电饭煲的温度控制;也可以是国防军事设备的重要组成部件,如用于远程导弹、卫星上的霍尔位移传感器。这就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提纲、字数要求下,认真查阅资料,理解相关内容。此外,专题作业还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通过小组论证,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高质量作业。通过设置专题,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内容综述、分组合作,对其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等,进行了综合训练。

(三)研讨项目答辩,角色转换,互动式教学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上述专题作业提交的语言是英语,PPT文件还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英语口头汇报,并回答教师和同学的问题。从Word文档到PPT文件的制作,学生加深了对专题内容的认识。专题答辩时,从文字到语言的转换,促使学生充分掌握专题内容,运用适当的科技语言、肢体语言、影音动画等展示自己的作业,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理、有层次地汇报小组工作。在回答问题环节,学生必须做足功课,才可能保障答案的性。通过设置专题并进行项目答辩,促使学生充分利用可获得的各类资源,系统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的提升。

(四)改革考核方式,师生互评

对应目标:创新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发展能力。上述“平时作业”中对三类作业类型的考核,我们摒弃了教师一言堂的方式,通过设置对应的考核表格和细则,由教师和全班学生参与,从专题内容的学术性、逻辑性、作业规范性、演讲条理性、科技语言运用等方面进行打分。学生通过评分表还可以进一步审视自己的不足,汲取其他小组的优点,争取在下一轮作业中获得更好的成绩。而教师的评分则重点体现在对知识掌握的度上。此外,专题作业是以小组为单位提交的,一荣俱荣,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别学生“偷懒”的情况。同时,在考核时设置组员贡献表,明确小组成员各自对小组工作的贡献百分比,将个人成绩与贡献比例挂钩,进一步避免了个别学生“不出力”的情况。学生参与专题作业考核,对专题内容进一步消化,对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有积极作用,有利于他们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

二、持续探索与实践

在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标准的指导下,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材料”的课程教学中实施了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无论是在学习能力方面,还是在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双语教学是一种“学科教学”,而非“语言教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设定双语教学的目标,持续探索与实践,既重视大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又强调其知识目标的达成,并要妥善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结语

随着新型电子功能材料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涌现与发展,基于我们在材料学科专业课程多媒体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及时查找问题,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仍是今后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目前本课程的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我校材料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促使材料学科专业课教学改革向着创新型、国际化的层次发展。

作者:赵春霞 黄学辉 顾少轩 周静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双语教育论文:双语教学中医教育论文

1中医药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因此,中医药双语教学不仅仅促进中国学生强化外语沟通能力,也大大利于外国留学生深化对中医学的理解。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正如上文所说,双语教学需要兼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外语沟通能力的人才来推动,中医药双语教学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前沿医学期刊主要以英语为主流,上述教学人才本身具备的专业素养、良好的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有助于及时掌握自身领域学术动态和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进一步对此进行研究,其研究成果也能够在国际期刊,或参加国际会议交流,因此有利于提高中医学在世界领域的学术地位。

2目前中医药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专业教学人才的短缺

中医药学讲授的是中国国粹。由于本身学科的特点,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外语的要求较西医院校薄弱。我国中医院校的师资力量普遍存在中医专业教师缺乏中医英语的系统专业培训和留学经历,英语交流和授课水平较低,而已经开展医学英语、中医英语等专业课程的教师又欠缺中医药专业教育背景的局面。因此,我国中医院校短缺那种同时具备中医专业素养和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

2.2缺乏实用性强的教材

一般西医双语教材可以使用原版教材,不同于此,由于中医药学讲述的纯粹是源自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医学知识,因此没有可以借鉴的以西方母语编写的外语教材。与上述人才问题一样,我们的教材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中医术语的翻译方法不统一、中医古籍的翻译没有统一的版本、一些编写者对中医药学内涵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而使内容过于简单,等等。这些教材在使用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很多理解上的困扰,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了授课的困难程度。因此,双语教学亟需契合学科特点的、翻译恰当的、实用性强的教材。

2.3课程安排合理性有待提高

目前进行中医双语教学课程很多为基础性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这些课程在中医药教育中是低年级的启蒙课程。这时候的学生多处在刚刚接触中医药的懵懂阶段,中医药理论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事物。如果在这阶段实施双语教学,大大增加了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难度,也同时降低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若能将这些课程的双语教学在高年级时设置为选修课程进行,不仅能巩固学生已经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能增加他们学习中医英语的兴趣,可能教学效果更佳。

2.4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

可能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源自中国文化,与医古文的关系更为贴近,因此外语教育常被置于次要的地位,学校管理部门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相对较低,而且中医药学有大量内容需要背诵记忆,学生课业繁重,能够花费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也较少,因此与其他专业和西医院校相比,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整体偏低。而受众接受能力的不足,也降低了双语教学的质量。

3双语教学的实施方法

3.1明确教学目的

首先应该明确中医药学教育中的双语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在外语的语境中讨论和理解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对中医药专业知识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双语教学不是医学英语课程,不应以教授外语为主要教学目的,要注意避免因语言理解的障碍影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授课时,不能将双语教学作为专业课程的简单重复和翻译,要解决如何运用外语对中医药知识进行解释、理解、思考、撰写等问题。中医药专业词汇的翻译存在一词多译的现象,往往难以统一。虽然大家很期待有一个统一的专业词汇翻译列表,但是目前情况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认为可以了解而无需辨别各种译法。双语教学目的在于沟通交流而非研究语言,了解几种常用的译法,学会与外国患者沟通、与外国同行沟通、与外国西医专家沟通、与外国专业编辑沟通,才是教学的成功。

3.2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医学教育基础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特点,中医药学双语教学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在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图形、声音、视频信息等,播放能拓展专业课程内容的原版科普视频,以便加速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可以教授他们多种查询相关外文文献的渠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授之于渔。另一方面,可以采取英语演讲、中医英语竞赛、中医英语教学查房、撰写英语论文等形式,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使用外语对专业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双语教学是对教师和学生较高层次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适宜追求精而不是追求量的铺开。目前有不少国内语言培训机构采取小班化教育,以对话及互动的模式进行教学,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气氛,这点可以借鉴到我们的双语教学之中。目前校园里有不少学生已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甚至通过中级口译、高级口译考核的也不乏其人,他们的外语沟通能力可能较授课教师更高,而授课教师往往具有更高的医学专业水平,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课堂提问,让教师走下讲坛,和学生互动交流,可以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3提高师资力量

承担双语教学任务的教师负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目前有很多教师具备的专业技能但缺乏一定的语言优势,有些语言能力突出的教师尚缺乏对专业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时间。面对这样的困境,可以遴选一批有一定外语基础的中青年中医药专业教师进行专门培养,比如提供一些英语专业学习的机会、外语课程的培训、聘请外教进行辅导等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通过一定的出国学习的经历,切实提高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

3.4政策倾斜,吸引人才

双语教学的重视当从决策层抓起。在招生中即对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学生给予择优录取,对于语言水平良好并且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功底的毕业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如推荐就业、提供跨校、跨省、甚至跨国交流的机会等,同样对于此类教师给以更多地培养和职业提升的机会,切实提高中医院校对外语人才的吸引力,以储备外语和专业兼备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双语教学在近十年来得到比较大的推广与重视,对于培养国际型中医药人才和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双语教学的实施尚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其实施也对我们的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使用英语和专业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总结和创新。

作者:徐莲薇 赵莉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妇科

双语教育论文:中高职双语幼教学前教育论文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清

笔者对比了双语幼教专业的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两者在语言表述上基本一致,缺乏清晰的人才差异定位。没有体现出中高职的教育层次性,也没有体现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性,体现不出中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差异性。没有体现出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在访谈相关教师的时候,也问过是否了解本专业的中职和高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职和高职培养的人才的落脚点在哪。相关教师认识到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有高低,但是却不能较为明确的说出不同点在哪。这直接影响后期的课程设置,这说明了教师对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清楚,直接会导致后期的课程教学中的偏差。

(二)课程设置重复

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生的能力结构,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要经过企业调研,从岗位(群)工作任务出发,结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反推出课程。但在调查中发现,双语幼教专业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大抵相同,根本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人才的自身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整体性。在访谈中职起点的高职学生的时候,不少同学就反映高职所开设的许多课程在中职阶段已经学习过,甚至有些课程的教材都是一样的。相同的课程,相同的教材,中职学习一遍,高职又学习一遍,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倦性,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同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高职是中职的延续和提升,因此中高职专业课程有一定的重复是可以必须的,但是像这样大规模的重复是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是背离了经济学中效益较大化的原则。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反映出,乐理与试听练耳、钢琴、声乐、现代体育舞蹈、学前心理学、教育学、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重复最严重。在对比中高职专业必修课程发现,高职开设的17门专业必修课,有11门与中职有所重叠,共计课时754,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3%。有中职钢琴基础开设126课时,在高职阶段又开设了64课时,合计有190课时。乐理与试听练耳中职126课时,高职82课时,合计208课时。声乐,中职126课时,高职64课时,合计210课时。幼儿形体与舞蹈创编,中职126课时,高职208课时,合计334课时。在五年的职业教育学习中,前面所述的课程就学习了4年,虽然这些课程是日常的幼儿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知识,但是重复性的课程,过多的课时量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缺少其他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

(三)课程衔接认识不够

在访谈教师时,问到中职之前开设了这门课程,高职又开设了同样的课程,你认为这样有没有必要,中职和高职课程的区别在哪里,中职和高职的课程应该如何对接呢,或者说中高职课程有没有对接的必要。超过50%的专业教师都有与我类似的经历,但是面对课程的重复,他们更多的是表现出来的无奈,并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换句话说有些专任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的有一定的重复时必要的,但至于为什么重要,又不能说出具体的缘由,只是感觉很重要。他们有些认为高职的课程应该比中职的课程,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要更进一步,理论上是如此。但具体如何拓宽深度和广度,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知识需要,实际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他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即使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更多地还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来准备授课过程。在针对中职学生的调查问卷中笔者都设立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进入高职学习,有没有必要开设和中职重复的课程。中职学生普遍认为,中职已经学习的课程,如果高职再开设,就没有什么新鲜感,会觉得没有意思。但是如果非要开设的话,希望能够学到不同的东西或者更多的东西。同样的问题在问到已经升入高职的学生时,则得到了不同的回答,也是目前我们碰到的一个现状。高职学生认为目前高职开设的许多课程已经中职阶段已经学过,从内容上并没有多大的不同,对他们来说无疑就是再炒了一下剩饭,缺乏学习的兴趣,所以觉得高职没有必要开设同样的课程。总之,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上,专业任课教师思想认识不够,即使有些老师有一定的思想认识,但是缺乏正确和清晰的理论指导思想去引导,使得中高职的课程衔接具体操作出现了教师上课再认真,学生还是没有兴趣听的局面。这并不是说老师不用心,学生不认真的原因,而是从源头上就存在的问题。教师的理论认识不够,造成了高职学生对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和偏见。而恰恰是中职学生的想法正是我们迫切需要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衔接中,教师是主导者,需要教师的正确认识和具体的教学实施。更需要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视和牵头领导,因为这关系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构建

针对之前的现状分析,笔者认为应该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来着手构建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一)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指南针。课程衔接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因此,为了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必须要找出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共通性和区别性。其次要确保中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兼顾性,即突出中职学生就业技能的同时,又要兼顾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要确保高职教育是以中职教育为基石,根据中职学生的能力知识特点,量体裁衣,真正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真正对接。中高职教育都是为社会培养及时线的技能型人才,只不过中职教育培养的是初,中级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中,高级技能型人才,即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中高职双语幼教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的衔接

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职能范围大抵是相同的,一般都可以在幼儿园,学前教育,早教机构,亲子园等涉及到婴幼儿的相关行业。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就业范围较广,但不管是中职学生还是高职学生,从业之初都需要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初始岗位都是一样的,初始工作起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意味着中高职双语幼教学生的初始岗位相同,那么如何体现出人才的层次性呢。在初始工作岗位工作一段时间后,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就会提升到一些工作要求较高的岗位,再进过自身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一些出类拔萃的人员会再次的做一个自我提升,步入更高级别的岗位,甚至是一些管理岗位。此时,中高职学生的差异性就体现出来了。高职生在思想素质和心智上更为成熟,整体素质较高,因此今后在岗位上的提升空间也相对要大一些。中职学生如果能脚踏实地努力实现自我提升,今后的发展也不可小觑。因此,中职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差异性更多地体现在步入工作岗位的中期和后期。因此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初始就业岗位,更多地要确定其发展岗位,并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后续发展上来。笔者认为只有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上实现无缝对接,才能真正地实现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幼教方向)课程体系的真正衔接。

作者:董晖单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美术双语素质教育论文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学英语氛围

目前双语教育工作方兴未艾,本人作为美术教师参与其中,较大的感触是在教学过程中,既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充实了自己的英语知识。非英语专业教师特别是美术教师,如何顺利的开展双语教学,我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双语教育的优势

专家认为双语教学适宜在小学美术、音乐、自然和劳动等课程进行试点,这些课程直观形象、操作性强,学生可通过教具、借助教师的表情、姿态、演示体会外语的意义。尤其我校采取小班化教学,人数不多,英语层次较平均,小年级学生对语言感知力较好,有一定的适应性,在美术等学科开设双语教学,为小学生此后的英语再学习巩固基础,的学好英语作好充分的准备。这学期,我校就专门在小一年级开设了双语班,让学生从一年级就接受整体的双语教学训练。双语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学科,对于适合美术、音乐等这类技能性较强的学科的双语教学模式,是双语教学模式中的二模TransitionalBilingualModel(双语过渡法),即在教学过程中,不失适宜而自然地运用英语口语进行教学,是一种汉语、英语自然结合进行教学的形式。

二.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双语授课不是简单的加法,不是增加一些英语的课堂规范用语;也不是将内容翻译成全英文,全部用英语上课这成了另一种单语教学,而不是双语教学了。用两种语言讲课,在用母语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穿插、夹杂、并用一些英语单词、英语短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尤其是本学科的专用名词和术语。这是双语教学的标志。而课堂上评价或指令性语言的英语会话,平时的英语教学或活动中就能学到,不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双语教学正是要创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将这种气氛延伸、拓展并渗透到其它的学科。

双语教学运作原理主要以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Dewey)的“Learningbydoing”(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根据该原理,我在教授双语美术课“动物朋友”的内容时,要求学生对着范画找出动物,“thisisaelephant”;“thatisabear”;在接下来的“drawandplay”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发指令,如:“Drawamouse’sface”“Drawarabbit’sface”画好并制成头饰,装饰在头上,一起动物聚会,做游戏。在实际的绘画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口语参与意识,在做游戏中鼓励人人开口说英语,消除“金口难开”的紧张情绪。达到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效果。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的结合,改变他们被动接受地位的局面,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创造潜力,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通过扩大英语的使用频率来达到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高浓度,促使学生在这种“双高”语境中更多地习得英语。“哑巴英语”形成是因为没有听、说的机会,双语教学正是创设这样良好的英语氛围:在英语课之外,在其他学科,在课堂内外学英语,说英语,用英语。当我们创设了一定的语言环境条件(主要是学习者周围的人使用该种外语的比例)使英语经过一定的积累,逐渐成为日常交流用的语言之一,才使英语教学从ForeignLanguage(外语)变为SecondLanguage(第二语言)甚至是Bilingual(双语)。

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尽可能使儿童在英语语言环境中自然而然、有意无意地习得英语。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就会越多,学生自然习得的英语语言量就会越大,语言的“自我生成”能力就会越高。教师应善于将语言表达和实物直观结合起来,通过表情、手势、肢体、实物教具、多媒体等手段帮助学生达到理解的目的,切忌图方便而直接采用母语进行解释和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说英语的机会,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表达思想。

实际的双语教学中较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生僻词汇。例如:我在讲授美术双语“卡通画”这节课,遇到“personification”(拟人化)等诸如此类的词时,可以说的简单些:“someanimalsactasaperson”,再进一步举例“forexample:amousecanspeak,laughetc”,并配合课件中“Mickeymouse”的造型和实际生活中老鼠的图片,视觉上产生形象的感受,形象的理解到“personification”这个单词的含义。这样由教师讲解到学生听,再到看说的过程,学生得到的训练,同时课件的辅助作用,提供了生动的画面和丰富的素材,如此图文并茂的语言教学内容,最接近语言交际的自然环境,能使学生在真切的情景中学习语言。这种充分利用挂图、课件、原声录像等多种媒体设备的手段,并且合理地交替使用,解决部分词汇不足或理解上的困难。最终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有事可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也得到了充分的听说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到要学习的外语。由于视听说的需要,学生自然会产生学习外语的动机和兴趣。这种目的和兴趣比在单纯的语言课程上容易产生和持久。

四.自身水平的再提高

作为非英语专业教师,因英语功底不深,语言能力不强,用外语进行教学的能力较弱,而造成师生交流上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英语知识的扩充和再学习,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参加学校开展的非英语教师英语培训,可以有针对性地找与所教科目有关的英语书籍来读,还可以多跟英语教师或外籍老师用英语交谈,不耻下问。这方面,我校提供了多方位英语培训的机会,每周一次两个课时的双语培训,专门由美籍教师面对面的教授、训练;以及每周三晚英语口语的练习;经过这些培训后,对本人口语有实际的提高,还扩充英语知识面,重要的是增强开口说英语的胆量和信心,从而提高了英语运用水平,为开设双语教学作好充分的准备。当然在业余时间,我针对性地找了一些与美术有关的英语书籍来读。根据实践得出,要用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学起来就比较快,比较容易记住。此外,上网浏览英文网站,与网友进行英语笔谈式的交流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多阅读英文报纸;平时多跟英语教师或外籍老师用英语交谈,向他们请教,慢慢的就能听懂,敢说一两句英语,记住三两个单词,随后词汇积累的越来越多。我校有不少的海外班学生或外籍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口语,多跟他们聊聊天,不耻下问,也是学习口语的好方法。

双语教学只是一种语言教学模式,语言习得方法。双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体现的,结合英语进行的语言活动课,是提高学生学习语言兴趣的一种手段,达到课堂双语教学的延伸,双语教学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效果,作为青年教师当肩负重任,不可好高鹜远,在双语教学之路中踏好每一步。

双语教育论文:儿童学前双语教育论文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从双语教育的概念出发,阐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著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著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及时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长期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障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Day”,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Day”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washinganapple.Doyouwanttoeatit?”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canrunlikeahorse;Icanwalklikeaduck;Icanjumplikeafrog;Icanswimlikea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经验丰富、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多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及时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双语教育论文:美国双语教育历史的演变

一、引言

Fix & Passel认为,在90年代,美国移民数量超过之前任何10年的数量,英语学习者数量也会增长52%。20世纪早期之前,美国移民以欧洲为主要移民来源地,五十年代之后则以拉丁美洲和亚洲为主要的移民来源。移民的孙子辈几乎不会说先辈的语言了 。Haugen把这种语言转变过程称之为“反向通天塔。”这种快速的语言同化过程成了美国现行语言教育政策的其中一个理由:早期移民不需要任何特殊教学或者课程辅导就能完成美国主流文化融合。

不管同化过程是主动与否,两个重大影响不可忽视。及时点是,很多移民学生为放弃母语而焦虑,同时也与脱离主流文化的家庭和社群产生隔阂。这使得他们怀疑自己的母语、文化、甚至价值。第二个影响是:这种语言教育方式也与移民学生越来越差的学业成绩,越来越高的辍学率联系起来.

美国官方对非英语语言的态度是“冷漠无情”的。美国政府一直在英语推广方面担当重要作用。有时候能够接受多语言多文化的现实,有时候却遏制。

以20世纪教育领域语言立法为背景,本文对美国各项重大双语教育计划的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作如下分析。

二、美国语言和教育

早在20世纪前,美国政府已向印第安人和西南兼并区居民积极推行英语。到19世纪80年代,印第安办事局实施了一项强制印第安人英语化政策,把印第安人儿童送到寄宿学校。这些政策并没有根除孩子们的母语,却灌输一种耻辱感,使他们认为后代非说英语不行 。

为了确保西南领土的语言文化控制权,美国政府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在划分州界时偏袒英语居民区而损害西班牙语居民区;二是英语定居者达到一定比例才建立独立州政府。正是这一原因,直到1850年加利福尼亚州才建立,内华达州1864年建立,科罗拉多州在1876年建立,犹他州1896年建立。新墨西哥地区1848年被美国吞并,联邦政府花了60年才建立了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 。

然而,直到1906年德克萨斯州通过《国籍法案》,英语才被官方正式认定为的教学语言。罗斯福总统1926年特别强调了英语学习与国家忠诚的关系:“我们这个国度只能容忍一门语言,那就是英语,因为我们希望这个大熔炉锻造出来的是美国人――拥有美国国籍的美国人,而不是五花八门语言的寄宿房客。”

1927年,在Farrington 诉Tokushige案中,较高法院废除了在夏威夷未经允许禁止双语教学的法律。较高法院裁定禁止学校教授外语违反宪法第五条修正案保障的公民权利。

1954年,在布朗诉托皮卡教委案中,较高法院做出了重大教育政策变革,裁定学校教育种族隔制导致不平等,立即取消。较高法院首次承认美国在有色人种教育领域存在不公平,要求立即整改。196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消除民族歧视。

20世纪60年代,少数民族语言数量显着增加。国会1968年通过了《双语教育法案》,又称《中小学教育法案》第七条。《双语教育法案》是联邦政府的及时项语言法案也是及时项双语教育计划。其主导思想是为学生提供部分课程的母语教学,这一方式称之为“过渡性双语教育”。

1974年重新修订《双语教学法案》,明确制定了双语教学课程及教学目标,还要求递交教学进展反馈报告。并规定教学课程一旦缺乏系统的成绩评定体系则被认为是失败的。1975年,民权办公室了一系列指导学校落实Lau案裁定的行动纲领。这些行动纲领被命名为“Lau案补救方案”,来切实保障过渡性双语教学。

1980年代,里根政府坚决反对双语教育,主张“返璞归真”教育。早在1981年,参议员S.I.Hayakawa就提出制定一项宪法修正案,目的是把英语定为美国官方语言。1983年,它创建了美国英语――一个非盈利组织,推动英语定为官方语言,废除双语教学。

国际政治

1994年,《改善美国学校法案》对《双语教育法案》重新修订,明确了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双语技能、促进文化交流”。双语教育首次定位为不仅是帮助移民成为流利英语者的一种策略,也是增强国家前景的一笔财富。

1998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了大富豪Ron Unz提出的第227提案,终止了整个加州的双语教学,为英语教学所替代。亚利桑那州2000年,科罗拉多州2001年也通过类似提案。

老布什政府2002年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把反双语教学浪潮推到顶峰。这一法案重新修订了《中小学教育法案》,设立了一个高风险测试体制,有利于英语教学的推广。

总而言之,民族认同和白人主导的意识形态使得双语教育与智力低下和缺乏爱国精神联系在一起。“双语”这个词已经演变成移民特别是拉丁裔移民的标志。

三、结论

双语教学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是双语教学并不能给非英语学生提供足够的学术能力和教育机会。“双语教育体制唤起的不单单是教育体系的讨论,而是有关政治力量以及社会地位的觉醒。”

为了确保双语教学始终处在教育政策

的前沿,还需要认真反思以下问题: 《双语教学法案》不是一部法律,其教学目的和执行方案都颇为模糊。任何教学模式要想成功,必须做到:明确清晰的指导纲领;健全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师、教材培训;学校和社区的支持。政权、人种和民族等问题需要明确。比如:1、英语水平作为国家忠诚度标志的合法性;2、标准英语的所谓中立地位;3、掌握英语需要的毅力。保卫双语教学的这些策略不得不被重新考虑。语言对于调动公众的想法是一股很强的动力,不仅影响了语言政策,也推动了州消息、政策和管理。创建“语言权利系统”能够保护公民不受到那些以语言来达到他们无耻目标的领导人的伤害。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和学校。双语教育支持者要积极宣传双语教学的优势和影响。双语教育是“平权”和“种族一体化”[,!]进程中的一次质的飞跃。为了民主事业,教师、家长和社会组织都应当发挥各自作用,来推动双语教育重新回到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以上问题不解决,双语教学的争论还会无休无止的持续下去。不考虑民主制度和教育公平化作用的话,问题焦点总是被效忠国家和民族同化所干扰。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是造福每一个学生。政府、学校、家长和社区都应该深入调查研究,不仅仅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还要挖掘学生的较大学业潜力。需要铭记:“双语熟练掌握和学业成就实现之间并非矛盾,两者相互促进”。

双语教育论文: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摘要]:语言的多样性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然而在我国虽然学前儿童的双于教育已经普及,但由于学前儿童双于教育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人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上也存在较大的偏差。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本文将从双语教育的概念出发,阐述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在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时应该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学前儿童 双语教育 关键期

现代社会是知道全球化的社会,同时也是双语以至多语的社会。“双语教育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它既是民族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教育的一个核心问题。” [1]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双语教育受到了相当广泛的重视,双语教育的低龄化也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双语教育成为我国学前语言教育的“热点”。

一、双语教育的概念。

“双语”的英文表达为“bilingual”,英国着名的朗曼出版社出版的《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给出的解释是:一个懂得听、说、读、写,但通常也有他的一种语言知识和能力比另一种语言好的情况。[2]早在公元一世纪,罗马着名的教育家昆体良,就及时次提出了“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问题。他所提出的“双语”是指希腊语和拉丁语。昆体良主张,在语言的学习上应先难后易。时至今日,为了适应时代、社会的需求、变化,我们提出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所谓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指的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幼儿首先习得母语的基础上,对第二语言(主要是英语)的兴趣和敏感性以及初步的双语口语交际能力,旨在培养幼儿听说双语的兴趣,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必要性。

(一)学前儿童双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全球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和国际间交往的日趋频繁,一个以汉、英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育正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阶段蓬勃兴起。双语教育成为了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与趋势,更是21世纪培养适应全球一体化,是世界激烈竞争中取胜人才的需要。而许多生理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幼儿期是人学习语言的时期。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将是总的趋势,势不可挡。而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在我国,有80%的以上的幼儿园和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杀、双语教育表示赞同。

(二)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理论基础。

学前期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因此,对幼儿进行双语教育应该是在发展母语的同时所进行的第二语言的启蒙教育。它是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发展母语的同时,为幼儿提供良好第二语言学习环境,通过幼儿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方式,将第二语言的意识灌输给幼儿,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以及其发展的教育过程。

有研究表明,0—9岁是儿童语言发展发重要时期,特别是5岁半左右是儿童综合语言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每个孩子都有形成两种以上语言中枢的可能性。但是,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内若未获得第二语言的刺激,则第二语言的中枢机能就不可能转入 活跃状态。[3]可见学前期儿童不仅有能力并学习第二语言,而且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时期。

另外,根据彭菲尔德(Penfield)和米勒(B.Milner)等人的调查,学前儿童似乎有一种“转换机制”[4],如果他们的左半球语言中枢受到损伤,言语中枢就会转换到右半球,

其语言能力仍然可以发展,只是不那么完善。而若成人的左脑受损伤,则会出现失语症,

而且语言机能不能恢复。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初儿童的大脑两半球都存在着发生语言的形态学基础。对患病儿童施行大脑部分剖离手术研究发现,10岁前的儿童仍能恢复语言能力,而10岁以后则会形成长期的言语缺陷。这一实验表明,儿童的语言中枢尚未定位,此时大脑的可塑性使得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可以不受大脑语言中枢定位的影响,大脑的两半球都可以参与语言的学习。因此对学前儿童进行双语教育不易受母语的干扰。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幼儿期是语言学习的敏感期,在此时期幼儿对语言学习刺激特别敏感,故而在生理心理上也较易接受这种刺激,从而建立与该种刺激联结的行为(形成经验和知识)。因此在这一时期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可以使儿童的语言的获得更轻松、更容易,发展也更迅速。

(三)双语学习对学前儿童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前期幼儿具有惊人的学习潜力,一些专家认为,让学前期儿童大量接触外语将会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语言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对学前期儿童进行双语教育有助于儿童思维的发展。拥有两种语言的儿童思维的灵活性比只拥有一种语言的儿童要强。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对此进行对比:“如果允许你给事物任意起名字的话,你是否可以把“狗”称为“母牛”,而把“母牛”成为“狗”?”有50%的双语儿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而单语儿童作出肯定回答的只有20%,差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双语儿童能较早的意识到物体与名称之间是一种语言代码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但单语儿童这方面的意识明显比双语儿童要差[5]。

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还是交际的工具。双语学习是在真实的或者模拟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对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见双语的学习不仅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三、开展双语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 合格、称职的师资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保障有合格的、高水平的幼儿教师。所谓称职的师资就是 “外语教师幼教化,幼儿教师外教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能胜任学前双语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两个方面的基本能力:一是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二是有较为扎实的外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能了解外语国家的 文化背景、习俗、传统,等等。

目前我国的双语教学师资相当匮乏,因此我人为应大力开展双语师资培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专门师资,是促进双语教育发展的关键。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高等院校里的学生,使其具备相当的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知识,把学前双语教育设置为独立的专业,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学前双语师资现状;其次,在学前师资培训内容上,特别要考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重视应用性内容,强调英语口语化,包括一日活动组织用语、教学用语、日常交际用语等等。

(二) 教育教学的方法应灵活多样,符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对学前儿童实施外语教育时所要采用的方法与成人不同,施用于成人的教学方法在幼儿身上是行不通的,但是同时不同的教学方法又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对于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必须要寓教于娱乐,寓教于生活中,寓教于应用,这样才能让学前儿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对第二语言的兴趣和愿望。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保教结合和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与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6]同时,幼儿期儿童是认知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他们的思维方式又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并不严格强调知道的逻辑体系与知道的掌握程度,强调的是孩子们构建知识时的感受性,培养幼儿初步感受、理解和运用第二语言的能力,对语言的兴趣及敏感性,促进幼儿认知、记忆、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因此,学前儿童的外语教学应尽量采用游戏化、生活化、情景化教学。如儿童节快到了,可以以儿童节为主题开展主题活动,其主题就是“Children’s Day ”,组织一系列的活动及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明白“Children’s Day ”的意义,并学会说;当然可以选则国外的文化进行游戏教学等,如当圣诞节来临之际,多组织一些有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了解圣诞节的来历,学会说圣诞节相关的句子,如“Merry Christmas”等等。

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语言的完整性,用外语来学习外语,而不是借助于母语。保持语言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对培养幼儿的语言是相当重要的。例如:你一边洗苹果一边对孩子说:“I’m washing an apple.Do you want to eat it ?”会比教师先用汉语把要说的话要做的事说清楚后再告诉幼儿要好的多。前一种方法保持了语言的完整性,使幼儿在没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而不知不觉得学会可外语。而后一种做法即会让幼儿有种除母语以外的语言不是很重要的想大,不仅降低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还会引起语言上的混淆[7]。

另一方面在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教材的选取方面也是尤为重要,要根据学前儿童本身身心发展的特点,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选择对学前儿童有利的,让其感兴趣的教材。再结合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发到及至。

(三)明确双语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外语的兴趣和初步的外语听说能力

从教学目标上看,以培养学前儿童兴趣以及语言是学前儿童双语教育的主要目标。兴趣的培养是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而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幼儿喜欢以快乐的方式接受新知,他们是在玩耍中得到知识、锻炼能力等。其次,孩子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中进行的。结合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让孩子在直观中感知、在游戏中记忆的方法,潜移默化地产生学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当孩子积累了若干个动物单词后,教师可自编一个边讲边练边玩的儿歌:I can run like a horse ;I can walk like a duck;I can jump like a frog ;I can swim like a fish……。

由于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实施直观教学、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教学的全过程都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沟通,这就使得幼儿在没有教学任务压力的情况下,自然轻松地学习语言。另一方面鉴于幼儿有天生的好奇心,一种新的语言本身对他们就有强烈的吸引力,这对他们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有利的条件。实验说明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加,幼儿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也在增强,并促进了汉语的学习。遵循幼儿语言发展规律就要,就要强调听说经验丰富、以听促说、听说结合的原则。当儿童在早期逐渐获得学习第二语言的兴趣后,就会逐渐用所获得的语言同母语者同老师以及他们的伙伴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交流,这个时候教师或是家长一定要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让幼儿在经常性的使用中,逐渐形成了第二语言的思维习惯,从而促进了第二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同时,家庭也是学前儿童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 。

生活中有许多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家长要有目的地选择日常的事物,作为激发幼儿兴趣的素材。如逛超市时,家长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眼光,适时地用双语来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如在游玩时,家长要主动地运用英语问候语向外国友人、朋友打招呼,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掌握问候语的使用。又如,孩子喜欢看卡通片,家长可选择卡通和英语相溶的碟片,让孩子在看看、玩玩中习得英语。

(四)开展多形式的活动

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幼儿活动主要以兴趣活动为主。通过活动,儿童可以获得身心自由,处于精神愉悦状态。

自由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形式生动,范围广泛的生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幼儿在自由自在的情景中自由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不能让幼儿有任何负担的情况下进行双语教育的学习。

当然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活动都应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水平、需要以及内容的不同而选择。教师或是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而采取适合的有效的活动方式来促进幼儿第二语言的学习,促进幼儿的发展。 (五)创设良好的双语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育实质上是环境的再造。而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应遵循刺激性原则[8]。儿童的语言习得特别需要有大量的无处不在的听、说、读的多重语言信息的刺激。即要求为幼儿提供时时复现的语言环境,不仅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有机渗透,同时在儿童接触的其他环境中也要尽可能地出现,使语言多次循环,不断得到强化。可见环境的创造相当的重要。环境的创造主要是指物质环境的创设和精神环境的创设 。物质环境包括场地、电教设备、操作材料(图片、粘贴、手偶、服装等)、教师用书、儿童用书、家长用书以及各种印象资料等。精神环境指的是:创设一个能够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的语言学习环境;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爱说、并能够得到积极应答的语言交往环境;为幼儿提供一个接纳、自由、宽松、和谐、关怀、鼓励、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要利用一切条件尽可能为学前儿童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环境。学前儿童学习语言主要靠“习得”而不是“学得”,就是说从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上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然习得的语言机会。如在活动室播放外语歌曲或儿歌,选播英语录音带、电脑软件等。在区域角投放双语故事书、卡片等,让儿童耳濡目染的认知环境。

另外在家庭方面,创设学习第二语言的情景,也是促进幼儿学好第二语言的关键。与孩子形成一种良好、亲切的个人感情交往的氛围。多与他们玩,多给他们讲故事。在玩玩讲讲中自然渗透已学会的英语内容,互动中给孩子把听到、看到的内容进行充分复述的机会。如:将孩子已学会的单词标贴在家中相应的物件上,创设语言学习的氛围,增加孩子看、说、练的机会。又如,孩子前几天刚学会rabbit,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讲rabbit的故事,做rabbit的动作,看rabbit的图书等等。运用各种方法帮助孩子练习、运用已学会的英语。

总之,同其他教育活动形式一样,对学前儿童实施双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因此它该成为对发展有益的教育过程。虽然学前儿童具有学习第二语言的潜能,但是同时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社会多方位的支持与努力,发挥教育合力,摆脱目前存在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及时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关系,学前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在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第二语言,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享受快乐。

双语教育论文:浅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的双语教育

论文关键词: 中国 双语教育 心理学角度

论文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双语”和“双语教育”概念及其模式,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情感、年龄、母语和学习策略对我国当前双语教育的影响问题,旨在较大限度地发挥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提高我国的双语教育质量。

1.引言

目前,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以及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改革传统的专业“双语教学”,探索新的能够高效品质地培养出专业“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急需对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双语教育理论和模式。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理论,严重影响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双语”和“双语教育”的定义及模式探析出发,进而分析当前中国的双语教育,希望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实定位和教学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2.双语和双语教育

2.1双语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Bilingual)”是指:“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就是“Two Languages”,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语。就中国大陆的高校教学实践来说,最初的双语研究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如汉藏、汉蒙、汉彝等两种语言交流的“双语”。但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的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英语学习日益重要,并有将英语作为高校教学的第二语言(ESI)的发展趋势。因此,这里我们所讲的“双语”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

2.2双语教育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我们可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媒介的教学。这里的“双语”应理解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母语不同,因而双语教育的含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本民族语+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或“外语”;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汉语+第二语言或外语”。本文所指的“双语”就仅指“汉语+英语”。“双语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上课,而是强调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达到“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

3.双语教育模式

3.1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

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校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甚至校内生活都使用第二语言,以创造语言小环境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中。该模式强调非母语的教学,其适用的前提是有很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在我国的现阶段还无法实施这一模式,只在少数范围内适用。

3.2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

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模式平衡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以母语维持理解和交流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其母语能力也得到发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双语教育模式。

3.3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

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模式是以母语作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尽可能地扩大与目标语的接触范围,提高学生的目的语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语言教育环境来看,该模式是比较现实的。

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受益。这就需要双语教育研究者从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进行不断探索,寻找真正适合我国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有效教育模式,使双语教育达到效果。

4.双语教育中的心理学因素

4.1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和信心等。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监察模式视情感过滤为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自信心等)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这就叫“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认为若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很大,自信心很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那么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

从世界范围看,实施双语教育的对象大致有四种:出生在双语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儿童;以两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国家或地区的儿童;母语占统治地位国家地区的儿童。按情感过滤假说,前三种儿童对第二语言输入的刺激过滤作用相对小些,习得二语容易些;而第四种儿童的过滤作用会大些,学习第二语言就会困难得多。中国恰好是这种情况。中国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单词的拼写与记忆、语法的掌握和运用、发音与听力的训练、词汇与文章的理解与翻译、运用外语进行表达和写作等。其次,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认知手段,往往使学生产生消极、逃避甚至排斥等心理。此外,教师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如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以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依据,从而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以致学习者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会使二语学习者产生畏惧、焦虑、沮丧等情感因素,不利于输入的增加。

由此可见,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将学生的消极情感降到低程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在双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动力。

4.2年龄因素

社会各界对双语教育的年龄问题存在争议。很早以前人们就从经验中直觉地认为,童年是学习语的时期,超过年龄,学习语言就会困难得多。20世纪5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Lenneberg(1967)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2岁开始边化(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大脑负责。人脑边缘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如果“关键期假说”是正确的话,那么“关键期”以后儿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会突然下降。但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是在童年期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语言心理学家蒂托恩(Titone)就认为,儿童掌握另一种语言能力的增强来自于他的灵活性而不仅仅是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受所获得的习惯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持反对态度,他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如果学习双语,不仅会产生挫折感,而且会经常用混淆的双语表达思想,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

4.3母语因素

中国学生的母语——汉语与英语在音、形、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要使两门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对比分析,处理好语言的“迁移”问题。“迁移”(transfer)原属心理学范畴,指“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因为他们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另一门外语,所以原有的语言知识会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这门外语的学习中。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就是“由于目标语和先前所获取的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造成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对目的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起干扰作用的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Lado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认为语言学习者的CAH是由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造成的,目的语中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容易掌握,与母语相异的地方难以掌握。尽管对比分析假说在70年代受到了Dulay,Burt,Jackson,Whitman等人的质疑,后者认为学习者的错误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由于语言迁移造成的,但80年代以后Lado的理论再次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他们认为CAH的问题在于过于简单化和化,因为它认为及时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一定会造成学习困难;解决CAH问题的途径不是彻底地否定这一假说,而是改进它。其实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正迁移作用在实际中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英语和法语由于在词汇方面的相似性,使得掌握了其中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去学另一门的时候很有优势。所以语言迁移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应充分利用语言的正迁移来促进双语学习。

总之,双语教学中通过语言异同的对比分析,尽量做到减少语言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使两门外语的学习做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

4.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分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对所学材料的分析、综合和转变等策略)和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指对学习的规划,对学习过程的思考、调控,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学习策略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桂诗春教授指出:“学习者在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时,对目标语企图提出种种‘假设’;学习策略就是建立‘假设’的‘算法’。”也就是说,在习得语言时,人的大脑一直在根据目标语样本进行‘假设’,并不断在学习过程中修改这些假设,直到它们与目标语大致相符。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依靠乔姆斯基为“语言习得机制”(LAD)的帮助来对目标语进行假设。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学习者还会运用学习母语时的一些策略和经验。例如,人们掌握母语后,会形成关于词汇、语法规则和语用方面的图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方面的图式进行对比,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大致相似,如英语和法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就有助于“假设”的成立,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就可能迅速有效。可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差别太大,如英语和汉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不但不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假设”,反而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正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的巨大差异,对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掌握和精通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在母语图式与目的语不一致时,学习者应将两者加以鲜明的区别,对新建构的目的语图式加以强化训练,形成巩固的长时记忆,达到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

5.结语

总之,实行双语教育是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对英语素质的强烈要求,是培养掌握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语人才的需要。研究人员和教师在开展研究和教学时必须深入精诚合作,深入了解影响我国双语教育的心理因素,较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使我国的英汉双语教育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双语教育论文:浅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当前中国的双语教育

论文关键词: 中国 双语教育 心理学角度

论文摘 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双语”和“双语教育”概念及其模式,并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情感、年龄、母语和学习策略对我国当前双语教育的影响问题,旨在较大限度地发挥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提高我国的双语教育质量。

1.引言

目前,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既精通汉语和汉语文化,又通晓外语和外国文化,以及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改革传统的专业“双语教学”,探索新的能够高效品质地培养出专业“双语人才”的教育方法,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在此过程中,急需对许多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各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多学科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双语教育理论和模式。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理论,严重影响了我国双语教学的实践。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从“双语”和“双语教育”的定义及模式探析出发,进而分析当前中国的双语教育,希望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实定位和教学模式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2.双语和双语教育

2.1双语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Bilingual)”是指:“A person who knows and uses two languages.”双语就是“Two Languages”,指在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民族同时存在,并在两种或两种以上文化历史背景下,可能或必须运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情境。这两种语言中,通常有一种是母语或本族语,而另一种语言往往是后天习得的第二种语言或者是外语。就中国大陆的高校教学实践来说,最初的双语研究实际上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问题上,如汉藏、汉蒙、汉彝等两种语言交流的“双语”。但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加入WTO后的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英语学习日益重要,并有将英语作为高校教学的第二语言(ESI)的发展趋势。因此,这里我们所讲的“双语”是指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

2.2双语教育

根据《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双语教育(Bilingual education)”是指:“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我们可理解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的教学,尤其是第二语言或外语作为媒介的教学。这里的“双语”应理解为“母语+第二语言或外语”。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母语不同,因而双语教育的含义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本民族语+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或“外语”;在非少数民族聚居区,“双语”可理解为“汉语+第二语言或外语”。本文所指的“双语”就仅指“汉语+英语”。“双语教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上课,而是强调在非语言类学科中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教学,师生之间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课堂互动和交流,达到“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交融。

3.双语教育模式

3.1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

沉浸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校使用一种非学生母语的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甚至校内生活都使用第二语言,以创造语言小环境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中。该模式强调非母语的教学,其适用的前提是有很好的外语语言环境。在我国的现阶段还无法实施这一模式,只在少数范围内适用。

3.2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

保持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刚进入学校时使用母语教学。然后逐渐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部分学科的教学,有的学科仍使用母语教学。该模式平衡使用两种语言作为学科语言,以母语维持理解和交流过程,其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同时,其母语能力也得到发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双语教育模式。

3.3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

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是指学生进入学校以后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然后逐步转变为只使用第二语言进行教学。此种教学模式是以母语作为理解和交流的工具,同时尽可能地扩大与目标语的接触范围,提高学生的目的语能力。从我国目前的语言教育环境来看,该模式是比较现实的。

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受益。这就需要双语教育研究者从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和学生实际水平出发,进行不断探索,寻找真正适合我国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有效教育模式,使双语教育达到效果。

4.双语教育中的心理学因素

4.1情感因素

情感因素包括动机、兴趣和信心等。20世纪70年代末,著名的监察模式视情感过滤为外语学习的关键因素之一。学习者的内部心理因素(如动机、态度、自信心等)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从而影响着学习者接受输入的多少,这就叫“情感过滤假说”。Krashen认为若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很大,自信心很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那么对语言输入的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

从世界范围看,实施双语教育的对象大致有四种:出生在双语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或移民家庭的儿童;以两种语言为官方语言国家或地区的儿童;母语占统治地位国家地区的儿童。按情感过滤假说,前三种儿童对第二语言输入的刺激过滤作用相对小些,习得二语容易些;而第四种儿童的过滤作用会大些,学习第二语言就会困难得多。中国恰好是这种情况。中国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会面对很多困难,如单词的拼写与记忆、语法的掌握和运用、发音与听力的训练、词汇与文章的理解与翻译、运用外语进行表达和写作等。其次,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单一枯燥的课堂教学认知手段,往往使学生产生消极、逃避甚至排斥等心理。此外,教师对情感因素的忽视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如个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以学生某一方面的不足,作为对学生的主要评价依据,从而伤害了学生的情感,以致学习者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这些都会使二语学习者产生畏惧、焦虑、沮丧等情感因素,不利于输入的增加。

由此可见,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高对情感因素的重视程度,尽可能将学生的消极情感降到低程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其在双语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动力。

4.2年龄因素

社会各界对双语教育的年龄问题存在争议。很早以前人们就从经验中直觉地认为,童年是学习语的时期,超过年龄,学习语言就会困难得多。20世纪50年代,神经生理学家Penfield和Roberts从大脑可塑性的角度,提出十岁以前,是学习语言的年龄。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vid Lenneberg(1967)则从医学临床经验,以神经生理学的观点,系统地解释语言学习关键期,他认为人的大脑从2岁开始边化(lateralization),在边化完成前,人是用全脑来学习语言,约在11—19岁左右,大脑会完成边化。从此,语言学习主要由左大脑负责。人脑边缘化后的语言学习不如全脑学习时期来得好。因此,语言学习好在大脑完成边化之前,这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学习关键期”。

如果“关键期假说”是正确的话,那么“关键期”以后儿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会突然下降。但在现实中,有许多人是在童年期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因此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语言心理学家蒂托恩(Titone)就认为,儿童掌握另一种语言能力的增强来自于他的灵活性而不仅仅是神经系统的灵活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变得越来越受所获得的习惯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也持反对态度,他依据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指出,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如果学习双语,不仅会产生挫折感,而且会经常用混淆的双语表达思想,不利于儿童的智力发展。

4.3母语因素

中国学生的母语——汉语与英语在音、形、义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要使两门语言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教学中注意语言的对比分析,处理好语言的“迁移”问题。“迁移”(transfer)原属心理学范畴,指“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因为他们是在掌握了母语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另一门外语,所以原有的语言知识会被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这门外语的学习中。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就是“由于目标语和先前所获取的语言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造成的影响”。如果这种影响对目的语的习得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起干扰作用的称为“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关于语言迁移的研究,Lado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认为语言学习者的CAH是由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造成的,目的语中与母语相似的地方容易掌握,与母语相异的地方难以掌握。尽管对比分析假说在70年代受到了Dulay,Burt,Jackson,Whitman等人的质疑,后者认为学习者的错误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由于语言迁移造成的,但80年代以后Lado的理论再次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他们认为CAH的问题在于过于简单化和化,因为它认为及时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差异一定会造成学习困难;解决CAH问题的途径不是彻底地否定这一假说,而是改进它。其实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正迁移作用在实际中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英语和法语由于在词汇方面的相似性,使得掌握了其中一门语言的学习者去学另一门的时候很有优势。所以语言迁移对外语学习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应充分利用语言的正迁移来促进双语学习。

总之,双语教学中通过语言异同的对比分析,尽量做到减少语言负迁移,促进正迁移,使两门外语的学习做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

4.4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或技巧,分为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对所学材料的分析、综合和转变等策略)和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指对学习的规划,对学习过程的思考、调控,以及对学习结果的自我评价)。学习策略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桂诗春教授指出:“学习者在用环境所提供的信息时,对目标语企图提出种种‘假设’;学习策略就是建立‘假设’的‘算法’。”也就是说,在习得语言时,人的大脑一直在根据目标语样本进行‘假设’,并不断在学习过程中修改这些假设,直到它们与目标语大致相符。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依靠乔姆斯基为“语言习得机制”(LAD)的帮助来对目标语进行假设。而在第二语言习得时,学习者还会运用学习母语时的一些策略和经验。例如,人们掌握母语后,会形成关于词汇、语法规则和语用方面的图式。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方面的图式进行对比,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大致相似,如英语和法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就有助于“假设”的成立,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就可能迅速有效。可如果母语和第二语言差别太大,如英语和汉语,那么学习母语时的策略和经验不但不能帮助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假设”,反而会干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效果。正是由于汉语和英语存在的巨大差异,对中国学生来说要做到掌握和精通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此,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中,在母语图式与目的语不一致时,学习者应将两者加以鲜明的区别,对新建构的目的语图式加以强化训练,形成巩固的长时记忆,达到信息处理自动化程度。

5.结语

总之,实行双语教育是这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信息时代对英语素质的强烈要求,是培养掌握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双语人才的需要。研究人员和教师在开展研究和教学时必须深入精诚合作,深入了解影响我国双语教育的心理因素,较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其中的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使我国的英汉双语教育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之路。

双语教育论文:试论文化意识在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中的地位

论文摘要:本文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在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中,进行《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时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并强调在当前双语教学改革中需要切实重视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双语教学、比较教育

一比较教育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

比较教育课程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它是一门最贴近现实的学科,最能体现时代的气息,尤其是在教育呈现出国际化趋势的条件下,比较教育研究更是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而双语教学在当前高校采用双语教学的模式有三种;及时种是目标语浸身模式: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全部使用外语授课;第二种是双语过渡模式:教师的课堂用语70%~80%应使用英语,学生也能基本使用英语参与教学活动;第三种是外语渗透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专有名词、概念及课堂用语中使用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英文,而在授课、问答、作业等其他环节基本使用汉语。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第二种模式,即双语过渡模式——鼓励学生用英语学习和思考问题,并探索双语教学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以个性发展为研究内容,以个案分析作为研究形式,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等能力的发展和变化。

比较教育双语教学不仅可以拓展专业知识、巩固语言技能,而且可以感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英语在宽松自然的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相接触的机会。使他们产生一种用英语说话的需要和愿望,促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要想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格,首先要培养他们具有基本的文化意识。这种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教师的人文素质,教材的文化导入,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的有效参与和积极思考,以不断增强自身在英语学习中的文化理解。

二教材在实施双语教学中的作用

双语教学是件艰苦而又持久的工作,要做并不难,但要做好却不容易,而持之以恒则更需要有献身教育的精神。比较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以英语为主,重点讲授西方国家的教育体制。总学时数:36学时。授课对象主要是大学三年级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在修完大学英语四级课程后,应该掌握四千多个英语单词。懂得基本的翻译技巧,具有较快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目前,要找到既有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的现成双语教材是不现实的。最关键的是要选用适合学校实际的原版材料,适当压缩课程教学的内容。只有深受学生喜爱的双语教材,才能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为了突出实用性原则。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肖惠云主编的《当代英国概况》和周静琼主编的《当代美国概况》中节选了全英文版的教育专题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授课中。我们还节选了原版教材《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中的“比较教育背景的变化”和“三种比较分析”等内容,供学生翻译和讨论。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已将《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英文版第五版翻译成中文版,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1年7月纳入“比较教育译丛”。原版教材作者埃德蒙·金(EDMUNDJ.KING),生于1914年,是英国著名比较教育专家。他是曼彻斯特大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在文史哲、外语和教育学方面有很高的素养,学识渊博,造诣深厚,教育经验丰富。他主编的若干重要国家和地区社会、学校和进步系列比较教育丛书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三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主要收获

试验双语教学是与时俱进的必然趋势。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意识为出发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比较教育课程的目标性质、内容要求、教材特点整体去思考外语教与学的衔接。学生可以在双语教育中不断提高语言学习的听说技能、书面技能和思维技能,并获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笔者针对太原师范学院连续三年来跟踪2004级至2007级教育管理专业的128名三年级大学生,通过《比较教育》课程双语教学对所发现的文化意识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反思。以下是学生们小组讨论的一些主要收获:

1、黄晓旭同学的小组认为: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异国教育文化的明显差异。除了这些不同之处。更学到了要用比较与共融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正是这种“异”才让这个世界多彩,我们才有所研究,有所交流。这样得来的结果更加促使我们对其根源的追溯和对其发展趋势的探索,比较教育使我们懂得了运用比较的眼光看问题的重要性。

2、梁燕妮同学的小组认为:比较教育双语课程使我们受益很深,大家扩大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再把眼光局限于身边的小圈子,而是看到国外先进的教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些对于我们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学习教育基础知识的同时,巩固了语言听说读写的技能。通过比较我们学会了思考,理解了英美国家的教育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也明白了我国在教育体制和内容方面的欠缺,并且学会了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和正确决策。这些都促进了我们个人品质的完善,做事要负责,要讲究诚信,要学会与社会上各种人员打交道,做到情商、智商同步发展。

3、金辉军同学的小组认为:就拿课程设置来说,英美等国家更加突出实用课程和职业化课程;而我国则重视基础知识和自然科学,所以,发达国家的中学毕业生能很快适应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一个横切面上看,他们的国家经济如此发达,是离不开教育的贡献的。一个人从小受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我国的教育和他们的比起来,多少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的课程丰富多彩,动手操作和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强,而且公民教育使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非常希望将来得到这样教育的洗礼与熏陶。在课余,我们也经常把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教育与我国的相比,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4、许锦绒同学的小组认为: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个人品质方面的培养和提升,而品质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它包括了社会政治、道德修养以及文化素养等方面,因而我们对自己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应该落脚于平常的点滴生活,而不应该局限于课堂上老师的传授。有的东西只有自己体验到,才会真正理解,所谓“只可意会”的东西。我们是社会的人,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甚至是社会的伦理道德,那就很难在社会上立足,更不用说为社会做贡献,就是自己以后发展也很困难。

5、吕婵同学的小组认为: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个人品质,人人都必须有责任感,作为公民,我们有对国家的责任,作为子女,我们有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感,我们每个人才会不断努力,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国家才会兴旺发达;我们通过学习比较教育这门课之后,更加完善了自己,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我们的个性更加趋向。

6、李欣同学的小组认为:我们来到了这所学校,尽管不喜欢当教师,但“既来之,则安之”,心想只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研究生,就可以摆脱“苦海”了。于是,我们拼命地学习,对院系活动一概不参加,直到学习了比较教育这门课程,我们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妙,还有许多东西比学习更重要,例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勇于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诚信等等。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德才兼备的,如果光有高学历,而没有高素养和好品格,是远远不行的。

7、刘京京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了这门课之后,我们觉得我国的教育机制真的还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我们现在只能表述自己的看法,而无力改变社会教育现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反思自己,能认识到这些问题,说明我们在思想上有了升华,觉得有了一个正确的信念。这是对我们人格的保障,它可以制约我们的行为,净化我们的心灵,促使我们向善发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这个社会不就更加美好、更加和谐了吗?

8、文一两同学的小组认为:学习了这门课程,我们更加了解了英美国家与我国教育体制主要差异的根基,中西文化的不同源泉。尤其是关于公民权教育问题,我们感到了英国在这方面的教育确实落到了实处,并不只是写到条款中而不去落实,这对于我国现行的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从学习中,我们惊奇地发现,自己更加乐于思考问题,想想这是为什么以及怎样去解决它,也促进了我们大量阅读更多的有关书籍,从中得到知识,获得乐趣。我们感到又进步了!

四文化意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何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意识,如何把英语文化和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还需要认真地进行科学实验与比较研究。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是:在对大学生用英语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他们理解异国文化的内涵。文化素质是教化、示范和养成的有机结合。教化是指设置必要的课程,进行知识的传授;示范是指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养成是指一种内在的涵养,内化成人的品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每个教师的天职,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

值得思考的是,双语教学不能以牺牲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要求为代价,而是既要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又达到加强英语、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要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定量与定性,基础与发展,语言水平与文化素养,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关系。双语教学需要采取渐进稳妥的方法,在正确分析教材和课程的先决条件后,还需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变终结性评估为全过程评估,其内容需要完善备课内容、有效进行作业检查、相关领导听课评课、考核试卷质量分析等。

总的说来,在双语教学中应特别注重三点:首先是学生自由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要培养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其次要注重英语的地方特色,国际社会中的英语是因地而异的,例如印度、南非等地方的英语就和英国英语不一样,它们背后的文化也不一样,因此,仅仅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是不够的,需要了解多种文化;第三是必须强调英语写作和交流的能力,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是一些对话的简单应用,而是深层次的,有内容的。针对这些理念,我们的课程设置需要强化文化意识,这对参与双语教学的老师和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和挑战。

双语教育论文:我国双语教育探析

1双语教育正在我国兴起

最近看到一些材料,发现国内似乎正在掀起一个双语教育的高潮,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以至大学都在实验和推行双语教育。对双语教育的讨论如日中天,如“中国英语外语教育网”(2002-09-06)曾报道北京市教科院一位专家的介绍,“北京有所幼儿园原来只有十几个孩子入园,冷冷清清,设备闲置,眼看办不下去了。过了几天,学校挂出了双语幼儿园的牌子,再进行了点宣传,现在申请入园的孩子已经排起了长队。广东某民办学校曾经为拟定校名煞费苦心,一度决定在校名中加上‘数码双语’4字,原因是家长只要看见这几个字就会更乐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就读。在一些地方,似乎没有双语教学就意味着跟不上教育教学改革新步伐。”该网站还报道了上海中小学正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改革试点的情况:“多则4年,少则1年,主要以英语为主。

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中学、李惠利中学、新黄浦实验学校等20多所中学尝试在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和劳技等学科采用英语教学,使英语教学渗透在其他学科的教学领域。同时,还有一些学校尝试开展其他语种的双语教学。例如,光明中学采用法语和娄山中学采用日语等双语教学。”“上海市教委‘双语教学’负责人朱浦说,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将为未来从事金融、管理、通讯等专业性工作的双语人才打下基础,也是21世纪新型劳动者应具备的素质,有利于树立国际大都市公民的良好形象。”关于大学校园中正在发生的情况,则有新华社2001年9月25日的一份引自《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中国的高等院校将启动双语教育,以满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双语人才的需要。主要课程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金融和法律将用中英文进行教学。有百分之十的课程将用英语讲授。”从上面这些报道可以看到,双语教育的确已经成为当前外语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使双语教育的实验健康发展,有必要对一些问题统一认识,如究竟什么是双语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双语教育?中国双语教育的特色是什么?双语教育的利弊是什么?我们对双语教育有哪些对策?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2什么是双语教育?

王宗炎先生主编的《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定义为:双语教育“指在一个国家里,使用两种语言授课。双语教育有以下几种不同类型:(1)在某些特种学校里,不用母语而另选一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这种做法有时称为沉浸式教学(immersionprogramme);(2)学生初进学校时,用母语授课,但逐步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学校规定的另一语言教学,这种做法有时称为保留性(即维持性)双语教学(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3)学生刚进校时,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语教学,后来转为仅使用学校规定的另一语言教学,这一做法有时称为过渡性双语教育(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国外至今仍保留这一分类方法,如Sund(1999)说,双语教育这个词可指许多不同的教学方法,像“languagesubmersion”(语言沉浸)“,transitionalbilingualeducation”(过渡性双语教育),“two-wayimmersion”(双国外语中向沉浸)和“maintenancebilingualeducation”(维持性双语教育)都指课程内容(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部分或结合英语传授的不同方法。根据上述的界定,我们首先要区别“外语教育”和“双语教育”两个概念。外语教育指在学生的教学大纲中设置外语课,以学习外语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为目标,而双语教育指对教学大纲的课程分别或交替使用两种不同语言授课。根据这一认识,有关在幼儿园或中小学中设置外语课,即使用外语讲授,也不能看作是双语教育,除非对外语以外的课程用外语讲授才是双语教育。

3双语教育的不同模式

王宗炎、张正东(2002)和Sund基本上都谈到3种模式。及时种“沉浸式”教学,大致出现在以下情况:(1)美国每年接受很多移民。不管这些移民的母语或及时语言(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日语、汉语)如何,这些移民的孩子直接进入以英语授课的普通中小学。用美国教育者的话说,在英语的大熔炉中被同化。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移民的孩子所受语言教育与此相似。(2)英语和法语都是加拿大的官方语言。母语为英语的孩子为提高法语,直接进入单以法语授课的学校学习。印度、新加坡等国有类似的情况。(3)我国解放前有些家长把孩子直接送入外国侨民的子弟学校,如设在上海虹口的圣芳济书院。(4)解放后,我国有些地区有的少数民族孩子从小在普通话学校中学习,如北京大学工农兵学员中有一位后来学英语的维吾尔族学生在天津接受面向汉语学生的中小学教育,也具有“沉浸式”的性质。由于这些学校中的教学语言是单一的汉语,不应看作是非常严格的双语教育。第二种为过渡式双语教育。它适用于具有民族共同语的国家(如美国为英语,中国为汉语),对少数民族中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可首先使用他们的母语,一旦能听懂和掌握民族共同语后,逐步淡化、停止使用他们的母语。非常明显,这种双语教育是“过渡性”的。使用母语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消母语教育。显然,这与我国当前一些省市所报道的双语教育的目标风马牛不相及。我国倡导双语教育的领导和教育工作者绝不会有取消民族共同语(汉语)或母语的想法。第三种为维持性(保留性)双语教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保持学习者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一方面是帮助他们最终学好民族共同语。在实施上,一个国家在学校教育中同时使用两种语言,即“A语言+B语言”。

具体到国家和个人,对两种语言的视角就不一样了。从国家来说,两者之间必有一种是民族共同语。例如,A语言在美国是英语,在中国是汉语,而B语言则指美国和中国的少数民族语言。我们可以及时式表示:及时式A语言(民族共同语)+B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加拿大的情况不太一样,他们所谓的双语教育往往是英语和法语,如果把操英语和法语以外的少数民族语言考虑进去,则成了多语教育。就学习者个人而言,既然是双语教育,每个与双语教育有关的学生必然首先掌握一门母语,这可看作是A语言,而B语言一般指要他们学习的民族共同语。这就是说,美国的本土美洲人或来自其他非英语国家的移民的A语言是他们的母语,B语言成了民族共同语——英语。第二式A语言(少数民族语言)+B语言(民族共同语)美国实行双语教育有两个主要时期。及时个高潮始于1839年,俄亥俄州在德语移民家长的要求下通过了德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之后1847年路易斯安那州通过了法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1858年新墨西哥领地通过了西班牙语和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至19世纪末,又出现了挪威语、意大利语、波兰语、捷克语等与英语并用的双语教育法。

这些双语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通过在教学中使用移民国家语言,可保持有关移民国家的文化传统。随着这些移民后代在美国这个大熔炉中被熔化,双语教育失去了原有意义,逐渐消失。(NationalAssociationofBilingualEducation,1998)第二个高潮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非洲裔美国人掀起民权运动,而西班牙语移民也抗议他们的孩子在学校中的退学率高达50%的严重情况。1968年美国国会被迫通过了“双语教育法”,以解决移民孩子的语言障碍问题。(胡壮麟,1993a,1993b,1994)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学校中既使用学生的母语,也使用民族共同语——汉语。目前,全国共有1万多所民族中小学使用21个民族的语言开展“双语”教学。教育部原部长陈至立在北京参加第5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时说,我国“双语”教育近年来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为确保民族语文授课的顺利进行,国家和地方财政设立了民族文字教材专项补助经费。目前,全国每年编译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教材达3500多种,总印数达1亿多册。有的地方还正在开展民、汉、外“三语”教学实验。(尹鸿祝;张景勇,2002)在我国汉族聚居地区,母语就是民族共同语,不存在第二式的双语教育问题。

当然,同样是母语,存在着方言之别。可见,我国的双语教育与美国不同。维持性双语教育的及时式出现的可能很少。第二式较为普遍,少数民族成员除接受母语教育外,也学习民族共同语——汉语。我们去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便会感到与少数民族交际,特别是年轻人,无大困难,因为他们会讲汉语。但更主要的是在这些地区进行第二式的双语教育是为了尊重和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这与美国双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移民融入英语和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现在国人讨论双语教育则又是一种目的:为了提高全民的外语水平,增进对外国的了解,学习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可称之为第三式。第三式A语言(民族共同语/汉语)+B语言(外语)这种第三式的双语教育与美国的双语教育又有不同,美国鼓励用母语教授数理化等知识性课程,使少数民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我国的倡导者则大多着眼于通过用外语讲授知识课来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

事实上,对中国学生用他们的母语——汉语讲授知识性课程,效果要比用外语讲更容易接受。从历史上看,第三式的双语教育在我国解放前出现过,那时一些国际性的天主教或基督教机构和其他团体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办过一些教会学校或国际学校,分别用英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等讲授各种知识性课程。我们姑且不谈这些组织兴办这些学校进行双语教育的政治背景,可以承认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凭他们的外语水平,在商贸和外交方面发挥了作用,但也不得不承认这类双语教育从来不是我国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的主流。这就有必要讨论双语教育的价值问题。

4双语教育的价值

关于双语教育价值的评论最为中肯的应数Krashen(2002)。他认为,学校给学生提供的素质教育,主要是两件事:学知识和识字。用学生的及时语言或母语讲授知识课,可以使这些学生对所授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消化。这又帮助他们听懂和读懂英语,因为通过母语发展起来的语言知识可转移至第二语言。这一意见主要适用于双语教育的第二式。我国著名外语教育家张正东先生(2002)曾总结两点:及时点为双语教育可促进民族间的融洽与互补,促进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第二点为可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专门人才。如果说及时点也适用于美国的双语教育的话,第二点主要针对中国的特定条件。值得注意的是张先生采用的中心词为“外语人才”,而不是“专业人才”。由此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我国需要多少双语学校,决定于需要多少外语人才。我在下文中将继续讨论这一点。宋德松(2002)曾报道中国物理学专家、中科院院士周光召先生可以用英语流利地进行学术交流,这是他在南开中学念书时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我还可以举钱三强先生之所以能去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工作得益于他中学的法语基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没有进过双语学校者,是否成不了科学人才?从改革开放后去英美留学人员的情况看,多数人过去没有机会进双语学校,在国外还是完成了进修学习任务。寒鸟(2002)曾提出对幼儿实施双语教育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项具体措施。作者列举了双语学习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学习双语(1)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2)能促进儿童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但我总觉得这类教育究竟是双语教育,还是外语教学,有待明确。其次,它与中小学的外语教育如何衔接,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5双语教育的问题

虽然双语教育有上述优点,争论仍很剧烈,而且国内外反对双语教育的论点基本上都占了上风。(Crawford,1998;张正东,2002;陆效用,2002;包天仁,2002;杜祖贻,2002;邹敏,2002;孙军,2002)反对者所列举的弊端主要如下:

(1)缺乏鼓舞学生听说外语的动力。中国是非移民国家,中国社会的主流语言是汉语,而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在我国是外语,不适合进行双语教学。(包天仁,2002)其次,双语教育突出听说教学。除少数大城市,一般城市和乡镇的学生宁肯要发展读外国科技书籍资料和查找网上信息的阅读技能,而不是把精力放在一辈子也说不上几句洋话的口语能力。现在有些用人单位希望自己的员工外语讲得呱呱叫,是否有必要让全国学生把外语讲得呱呱叫?

(2)削弱对母语的学习。在中国广大地区,对母语的学习指对汉语的学习。双语教育强调的是用外语思维,会影响学习者本民族的思维逻辑、行为习惯和驾驭汉语的能力。正如张正东先生(2002)所言,“依靠双语教育培养出的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有可能只是一个难得的、会讲两种语言的人(ambilingual),而不一定是合格的翻译人才,因为他(她)很可能把本族语/母语用得不规范。”我在北大学习时,班上有位同学解放前从小在美童公学学习,英语讲得非常流利,但他的中文水平不很突出。

(3)影响知识课程的学习。美国推行双语课程,是为了帮助移民子女用母语学好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知识课,然后带动他们的英语水平,提高升学率。在我国实行双语教育的目的,是用外语讲授知识课程,结果会影响学生对知识课程的理解和掌握。陆效用(2002)指出,“外语课只是中小学总体教学计划中的一门课程,非语言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门学科(如语文、数学、地理、历史、自然常识、体育等)都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在通常情况下只有用母语作媒介进行教学,才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并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这是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母语表达及接受能力大大高于他们的外语能力。”我还认为,虽然双语教育也培养出一些高水平的科学家,但我国绝大部分科学家是从非双语学校中培养的。1950年高考时,上海的省立上海中学有60余人、南洋模范中学有40余人考取清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而我所在的双语学校圣芳济中学,只有8人考入清华,其中3人入学外语系。最近我看到一本名叫《上海滩》的杂志,发现我国两院院士中有不少是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

(4)合格师资不好解决。双语教育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既要熟悉某知识课程,又要精通外语。在我国缺乏合乎此条件的教员。我国中小学也不可能大量聘请说外语的外籍教师来教这些非语言课程。国外也有人认为,双语教育需要受过训练的教员才能保障教学质量。(Maroney,1998)除师资外,许多学校缺乏得力的措施,如教学大纲、授课标准、课时、有效而具体的班级组织形式、教材等都尚不具备。

(5)缺乏社会和家庭的语言环境。当前我国外语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听说能力差,主要不是“重阅读”和“重语法”所致,关键在于学生出了课堂,没有机会接触操外语者,没有说外语的语言环境。双语学校可以创建小环境,但无法改变大环境,特别是小城市和县里的中小学,更难做到。因此,中国的双语教育注定只能在为数有限的中小学中进行,难以大面积开展。

(6)投入与产出的效益。以香港为例,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上英文课的时数约为2400小时,再加上用英文去学习其他学科的时数,以及下课后自习英文的时数,用于学英文的时数可达六七千小时。这与西方学生用于学习外文不超过1000小时相比,每名学生需多消耗5000多小时的时间去搏取一门外文的起码能力,这无疑是极大的消耗。(杜祖贻,2002)内地学生即使没有投入这么多时间,也摆脱不掉投入与产出的效益问题。

(7)以外语代替或部分代替学校中某些课程的教学,关系到立法问题。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1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另外的法律规定。双语教育最终能否得到法律的确认?这是摆在双语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没有立法的双语教育在我国只能处于实验阶段。(ChenShaoxu,2002)

6一些建议

有关双语教育的讨论,不在于匆忙下个结论,或是肯定,或是否定。双语教育既然是为了推动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那么应当把这个问题放在外语教学改革的大框架中进行讨论,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不论是双语教育,还是外语教育,都应思考下面问题。

(1)从语言规划的视角讨论双语教育。杜祖贻(2002)认为不必让数亿人都成为外文专家,学而无用,便是浪费。一般人如能专心学习约1000小时,熟悉基本外文词汇语句,便足够应付日常生活之需。全国人口中只要能训练20%成为精通中西语文的人才,对科研、外交、政治、工商、贸易、旅游等事业,就可应付裕如。因此,教育部门应从语言规划上把关,根据需要设计不同外语课程,大学可按涉外专业、半涉外专业及非涉外专业适当分类。

(2)明确双语教育与外语教学的关系。解决我国外语(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问题应走改进和加强外语教学的路子。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控制母语的使用,又要有效地利用母语优势,这是可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家都来搞双语教学。语言应当为整个教学体系服务,把其他学科变成外语教学,损失太大。用不适合中国国情、教情、学情的双语教学来解决中国的英语教学问题,是注定没有出路的。

(3)加强实验和调查研究。面对双语教育的不同评价,科学的办法是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让事实说话。譬如说,可以对接受双语教育或单语教育的学生定期进行跟踪调查或测试,我们不仅要了解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在外语水平上是否提高了,还要了解他们在其他课程中的学习情况,然后比较其利弊得失。即使外语水平提高了,数理化知识降低了,我们拿出若干个学校培养外语人才,也未尝不可;但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外语水平提高了,数理化知识降低了,那将是民族的灾难。我们加入WTO,举办2008奥运会,举办上海世博会,主要不是与过去比较培养了多少能为领导满意的外语翻译人才或业务人才,更主要的是让我们的国民经济和体育项目达到世界水平,赶超世界水平。应该看到,美国大学每年从中国招收大量留学生,用意不是这些申请者的英语水平,而是他们在各个学科中都是拔尖人才。不然美国自己的高中生或大学生的英语肯定比我们高,这些大学何必就远不就近呢?

(4)提高改进现有的外语教学。如何加强外语(主要是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依陆效用(2002)的意见,关键在以下几点:制订符合外语学习规律、适合我国国情又体现时代要求的教学大纲;大力提高外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编写或引进高质量的外语教材;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传统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环境。我对“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有些保留,即二语习得理论有的很有价值,有的不切合外语教学的要求和实践,应有取舍。但我对“第二课堂”的意见很为赞同。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即第二课堂)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7结束语

双语教育有助于培养外语人才,但不是提高我国外语教学水平的惟一或途径。在当前情况下,以在有条件的城市进行小规模的实验为宜。

双语教育论文:学前双语新师资英语教育能力培养研究

一、学前双语师资存在的问题

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需要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及时,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了解幼儿的心理特征,根据幼儿成长规律,制定教学计划,采用当地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第二,双语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英语知识,在教学中能够运用扎实的英语基础、规范的英语口语等开展工作,因此,双语教学英语教师应当具有较为扎实的英语基础,了解英美文化的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等。但是,目前我国大部门幼儿园的英语教师达不到该标准,尤其是中小城镇或农村等地的幼儿园。我国目前的学前双语教学中存在一些基本问题:许多英语教师因英语水平不足而无法用英语和学生自然地交流,而且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只是教教学机械的操练简单的英语词汇,加上一些幼儿英语课堂中存在着一些英语教学不够标准的问题,影响教学工作的进行。通过对幼儿园英语教师的调研发现,许多幼儿园的英语教师存在英语口语能力差、语音音调不标准的问题,无法实现师生之间的自由练习。学校教育,师资是决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也是幼儿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师的幼儿英语学习的模仿榜样,因此,要求幼儿园一定要配备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加强培养学前双语师资英语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的教学质量。

二、学前双语教育新师资英语教育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英语技能

学前双语教学师资力量需要具有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具备灵活的词汇运用技能。在培养教师英语教学能力过程中,应当加强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幼儿园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初阶段对于幼儿而言,语音语调最容易定型,因此,学前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个人英语语音的练习,通过接触美语,练习比较地道、的发音,从而提高教师的英语教学技能。同时,学前英语教师还应当注重培养其个人的口语能力。在学前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不能灵活的运用英语和学生顺畅的交流,而一般的教学交流也只是运用一些教学案例进行“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帮助作用不大。因此,在学前英语教学师资培训中,应当把口语表达课程从教学工作中脱离出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输出能力。鼓励学生打破多听、多读、多背的学习模式,打破沉默、开口说英语,通过语音的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

仅仅具有专业的英语知识并不能教好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在开展幼儿教学中,可以开展游戏教学,通过游戏教学激发学生的个人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幼儿具有多动的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运用游戏开教学工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游戏教学工作需要把握英语教学的特点,设计英语游戏活动的编排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儿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在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语言简单、形象生动而又负有动作的特点,适应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加入儿歌练习的元素,借助儿歌的节奏激发儿童的情感,活跃儿童的思维。儿歌教学可以运用图片、实物等形式帮助学生记忆歌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学前英语教学中,利用儿歌、故事进行英语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跳跃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的英语学习由难变易,由苦变乐。而且英语故事短小但生动,优美而令人浮想联翩,更重要的是“它有着能令儿童共鸣”的特点,这有助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工作的不断发展,学前教育引起了社会的重视。幼儿园培养双语教师师资队伍需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方面要加强英语专业知识培训,引导教师学习英语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人情,加强对语音语调的练习,让教师的英语表达能力标准化;另一方面,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改变教学方式,引入游戏、儿歌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魏青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高职教育中学前师资双语素质探究

1高职教育中学前师资双语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

1.1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发展不协调

当前,高职教育学前师资一般以英语专业为主,这些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在学前教育技能和教法上存在不足,表现为双语素质发展不协调,特别在对幼儿心理特点、学习规律等环节上有一定的缺陷和漏洞,不能正常开展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出现学前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良,导致高职教育学前专业学生不符合双语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2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低下

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在智力因素上存在着重要的差距和不足,师资文化课成绩和英语素质不足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建设与发展,高职教育学前专业学生在基础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过程中存在认识过程长、学习目标分散、学习效果不良等实际问题,特别在英语专业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教材教法等关键课程上存在学习质量和效果等缺陷,导致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不能满足社会和幼教的实际要求,影响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发展和建设。

2提高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策略和方法

2.1提高高职教育学前师资的双语语言能力

一方面,应该加强高职教育学前专业英语口语教学,从语音、语调、重音等基础环节入手,打造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英语素质。要让学生认识到口语对幼儿英语学习的重要价值和对日后幼教职业成长的重要性,从基础性和规范性入手,使学生懂得和理解英语口语的规律和内容,以系统性的教学和特殊语境的模仿,让高职教育学前师资掌握和了解口语的内涵与外延,为提升高职教育学前师资水平,建设优良的双语素质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职教育学前专业英语词汇教学,词汇是英语的基本元素,要让学生感受到丰富词汇对双语教学素质建设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使英语教学与学生日后的教育实际相结合,系统性、扩展性地扩大学生词汇的掌握数量,为发展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提供基础性的支撑。此外,应该加强高职教育学前专业语句教学,要联系到幼儿园教学实际和幼儿语言学习特点,让学生明确语句学习的意义,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提升高职教育学前师资英语素质与能力。另外,应该加强高职教育学前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与汉语相比英语有特殊的语法,因此,在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发展过程中应该突出语法方面的教学,找准语法教学的切入点,避免母语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负面引导,真正将英语语法作为新知识体系融入到学生的语言中,,应该加强高职教育学前英语文化的培养,而地开展学前双语教学,一定要以英语文化作为背景和环境,要在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发展中呈现英语文化在思想、风俗、道德、价值观上的差异,使学生从文化的层面上深刻而地认知英语,进而为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提升营造更大的教育平台和基础。

2.2提高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教学能力

一方面,高职教育学前专业应该开展基本教学技能的学习,由于幼儿学习的特殊性,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应该有目的地开展英语儿歌教学技能培养活动,提升学生把握课堂、幼儿和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学前专业应该开展兴趣激发为主体的教学能力训练,针对幼儿性格、智力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开设体育、音乐、语言等各方面游戏教学,使高职教育学前师资掌握跨语言进行游戏活动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双语教学的积极性,进而为学生提升双语教学能力提供保障。此外,高职教育学前专业应该开展综合教学技能学习,综合教学技能是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重要表现和核心内容,通过综合教学技能的合理利用,针对幼儿的语言学习特点,通过情景设定和环境营造,为幼儿英语学习提供更为宽阔的平台,进而促进高职教育学前师资双语素质的提升。

3结语

幼教教师是幼儿启蒙阶段重要的引导者和影响者,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高职教育学前专业的双语教学,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提高英语水平的同时,更为地引领高职教育学前专业的发展趋势,在提高高职教育学前专业双语教师师资能力和素质的同时,顺应学前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趋势,为师资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刘晓艳 赵莹 于敬波 单位: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双语教育论文: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需求与培养

一、国内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需求与分析

(一)具备良好双语技能的学前教师严重匮乏

在当今时代,虽然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学前教育毕业生却仍然十分抢手,尤其是双语方向的毕业生,就业前景更加广阔。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人们对学前的双语教育期望越来越高,奠定了民办双语幼儿教育的社会基础。在这些综合因素的促进下,民办双语幼儿教育蓬勃兴起,大大满足了广大家长对早期双语教育的需求。然而,与其配套的、具备良好双语技能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却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据调查数据显示,约占72%以上的幼儿园要求应聘毕业生具备良好的汉语和英语技能,从而能较好地开展双语教学。目前,一些幼儿园的双语教师不是外籍就是外聘英语教师,而另外一些幼儿园的双语教师则是幼教专业或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幼教专业毕业的双语教师具备一定幼教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但他们的英语语言能力较差。特别是英语语音和口语方面存在发音不准、语言不规范等现象,很难用流利的英语组织幼儿活动,由此营造的语言学习氛围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可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反观幼儿园的外籍和外聘英语教师,虽然他们具备良好的英语技能,语音也标准,但是他们不熟悉幼教知识以及幼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把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来讲,不能体现出双语教育的特点也达不到双语教育的标准,进而与幼儿双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最终目标不相匹配。对于这些社会教育现状,檀东榕在语言社会学调查研究中就指出:由于缺乏合格的双语教师,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双语教学的目标难以较好地实现,究其原因,不完善的幼儿教师培养体制首当其冲。这一理论在刘翊的相关研究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合格的双语师资短缺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师资问题是开设学前双语教育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探索一种有效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为我国培养大量高素质的学前双语教师,以满足市场需求已迫在眉睫。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由于我国的学前双语教育起步较晚,因此在教学资源上,缺乏合适的双语教材和配套的媒体资源。如今国家对学前教学资源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使得国内双语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着数量少、随意性大、语言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还有一些高职学校的学前英语教材是选用大学本科教材,其难度与内容不适合高职学前教育学生,更缺乏系统性,根本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品质教学资源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高职学前双语教育教学中,与文本材料配套的现代媒体辅助资源比较缺乏。基于网络的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的资源刚刚起步,还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学前教育市场。

(三)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质量和素质培养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教育界的重视。就学前双语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最应注重的问题,很多幼儿园给出了同样的反馈内容在专业素质方面很多幼儿园都提出了“具备良好的幼师专业基本功,扎实的幼教专业知识,熟知幼儿发育特点,了解幼儿心理和充分掌握幼儿发展规律”等要求。同时,73%的幼儿园强调双语教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首先应该注重幼儿教师的口语发音的培养,因为孩子的及时任英语教师太重要了;其次是注重幼儿英语游戏设计能力的培养,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还应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学技能,擅长教案设计,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等。众所周知,一个合格标准的双语老师一方面要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及特点,另一方面还要能够流利地使用双语对幼儿的日常生活作息、游戏和其他相关活动进行有序组织,还要合理地满足幼儿各种需求。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一直是业界学者探讨的问题,沈雪梅、赵放“合格的学前双语教师应具备科学正确的学前双语教育理念、多重的专业知识结构、较强的学前双语教育教学能力”。任环在文章中提到学前双语教师首先要熟知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状况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能采用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组织活动,并通过双语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发展;二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语言规范,语音标准且具有丰富的词汇等。邓敏认为双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在一般学科教师的专业素质基础上,要求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双语教学能力和双语教育创新能力等。综上所述,只有拥有崇高的师德和较强的两种语言的语用能力,双语教育内容的整合能力、组织能力和教育环境的创设能力,才能胜任学前双语教师的工作,成为高素质的学前双语教师。

(四)学前教育双语教师订单式培养的质量还需加强

订单培养学前教育双语教师,这种以幼儿园对人才需求为基准的模式,可以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进而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师团队的重组,聘请幼儿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授课,实现了幼儿园需求与学生培养的无缝对接。在调研时发现,一些订单式培养的学前教育毕业生,到幼儿园工作后,无法达到工作岗位标准的要求,无法真正实现“零过渡期”。“而校园合作”在一些学校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学校的教师不能到幼儿园一线体验学习,了解行业要求,而幼儿园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也不能到学校亲临指导,致使教学与实践相脱节,无法实现幼儿园需求与学生培养的无缝对接,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更不能确保教学质量。

二、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培养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培养方案

首先,依据克拉申(Krashen)二语习得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Gardner's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对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方案、教学策略,课程教材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和研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制定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切实可行的学前教育(双语方向)培养方案。该方案突出道德教育,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并结合专题报告,师德讲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的品德,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综合素养的学前双语教师。根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并依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园双语教育需要(拥有良好的中文及英语两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在培养方案中,加设《英语语音》、《学前英语》、《英语口语》、《幼儿英语视听说》、《英美文化入门》等英语基础课程。特别要加强语音的学习和训练,因为语音的学习和训练是未来双语教师教学的基础。通过以上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与此同时,扩展选修课程的内容,使他们成为能适应城乡各类幼儿园双语教育需要,熟练运用汉语和英语进行保育和教育的幼教工作者。除此之外,设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外儿童文学赏析》等专业课程为双语授课模式。众所周知,外语教育是双语教育的基础。反过来双语教育又是外语教育在其他学科教学领域里的延伸。如果没有双语教育,单靠外语教育也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外语的能力。在该专业设置中首次引入专业课程进行双语授课的模式,目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双语教学环境,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双语综合运用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幼儿园双语教师,进而凸显本专业的特色,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创建多元化“快乐学习”教学策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技能

基于二语习得理论中关于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和情感因素,探索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途径和教学方法,激发学前专业学生对双语教育的兴趣,发展他们双语交际技能,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此同时,通过对学生智能优势和弱势考查,找到适合学生个体的课堂教学方法,从一些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入手,开展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最终使学生能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在获得快乐的同时掌握丰富的英语词汇、英语儿歌、以及相关的专业术语,提高他们的英语口语、英语儿歌和英语故事等英语语言技能。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氛围也是影响双语学习的关键因素。应在良好的氛围中,将双语学习融于课堂内外和游戏之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创建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英语角和学生学习小组,定期组织专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和口语能力。通过一些游戏和与外教的互动活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从中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英语技能大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三)探索开发微课程和精品教材

探索开发学前教育多媒体一体化设计的网络课程,注重体现双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并结合“泛在学习理论”,把教学中的重、难点融合在精致有趣的微课程中,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主性。这一教学思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确保了教育应有的教学质量。作为良好教育的基础,合适的双语教材占据着重要地位。而目前我国双语教材还不能满足学前教育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应结合实际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前教育专业特点,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一同开发课程教材,实现校园合作,并将幼儿园实际教学中的新思路、新知识、新方法反映到教材中去,从而增强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四)实现开放教育和学前教育资源的共享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建设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进行自主学习。把开放教育资源的建设、探索和学前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同时,鼓励学生进行web-based自主学习,在体验网络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线资源,教师灵活开展实时和非实时在线教学交互活动的目标。

(五)加强教育教学实践

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把校内教学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把讲座、研讨、辅导、试教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做到学一点,练一点,掌握一点。同时,加强与订单培养幼儿园的密切合作,使之成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可以随时进行专业见习、实习以及毕业前的顶岗实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订单式培养不但可以使校内的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还可以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技能训练。岗前实习和顶岗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对幼儿更加了解和熟悉,也有助于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之能尽早胜任未来的工作。

(六)构建“多元智能”评价方式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探索课堂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丰富多样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和科学多样、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终结性考核评价体系。从培养目标出发,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习过程的监督;根据双语课程性质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终结性考核方式,使考试从“知识型考核”过渡到“能力型考核”,把考核重点放在“理解型”、“应用型”、“能力型”和“创新性型”等综合能力方面,促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能力”的提高上;使考试更加贴近职业、贴近岗位,真正体现本专业的特色。

(七)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教育反思的综合能力

教育实践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种重要能力,这三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重要体现。培养品质毕业生的关键是强大的师资队伍。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来说是基本建设之一。教师应力争把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及时对双语教学的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和改进。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已有经验的总结和反思,使教师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锤炼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借助订单培养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到订单培养幼儿园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他们的双师素质。

三、结语

当然,学前教育双语教师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确实把握好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方向)的培养目标与规格,不断提高和充实我们的教师队伍,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配备高素质的双语教师。只有实现学生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才能从本质上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在订单培养过程中,应真正做到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王淑平 米海敏 单位:河北广播电视大学

双语教育论文:道路工程材料双语教育分析

一、双语教学的正确认识

双语教学模式分三种:及时,保持型双语教学———学生进校时用母语教学,部分科目逐步使用外语;第二,过渡型双语教学———学生进校时,部分科目采用母语教学;第三,浸入型双语教学———用学生所学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之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我国的语言环境决定了我国高校进行的双语教学只能是上述形式中的“保持型双语教学”,教学效果多处于简单渗透层次。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外语应该是学习专业知识的辅助手段,双语教学的核心是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理论,其主要目标是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渗透外语的使用。

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道路工程材料课程作为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其开设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的道路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技术标准以及实验技能等,并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但在双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许多共性问题和一些个性问题,概括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和师资的英语水平

我国高校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道路工程材料课程,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的CET4、CET6通过率较低,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差。而实现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有的了解,根据双语教学模式的结构,可以看出,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条件是: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除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外,还要精通用于教学语言的外语。目前,高校由专业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虽然教师的专业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但对英语教学的方法与规律知之甚少。专业英语教学师资英语水平受限,加之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较低,这就造成双语教学受到一定的限制。

2、教材

双语教材主要包括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国内出版教材和翻译教材三种形式。原版英文教材的讲授与我国有所不同,值得我们借鉴。但原版英文教材价格昂贵,学生无法接受,对此,组织教育专家和英文专家对原版教材进行改造,编写适于我国的双语教学教材是当务之急。国内一些出版机构出版了一些课程的双语教材,这些教材语言地道、篇幅适当,但目前只出版某一学科的教材,尚缺乏适用于道路工程材料课程双语教学的需求。国内一些院校按照现有教材,由学校老师自己直译编写,质量难保,使双语教学滞后于学生们的求知需要。

3、学时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安排中,道路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过程中仍持原有的学时,但是双语教学的要求要高于常规教学,特别是在学生英语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授课难度更大。仅靠一个学期52学时的课堂教学,很难期望学生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常见的外语词汇,能够较为流畅地学习、翻译专业外文文献。

三、试行的解决办法

1、实施双语师资培训

目前,实施双语教学的主要困难在于双语师资匮乏。专业学科教师在阅读理解上的英语能力问题不大,难点在于地道的英文表达和标准的英文发音。对此,应要求双语教师在正式上岗前接受口语培训,强化专业学科教师的发音和表达能力,并鼓励青年教师出国研修等。

2、自编双语教学教材以拓展教学内容

在道路工程材料双语教学过程中,引进了国外经典的原版教材,如《Materialsforcivilandconstructionengineers》等作为辅助教材。以现有的中文教材和教学大纲为依托,借鉴和应用原版教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师自行编写适合于本校学生的中英文对照教材。自编教材结合了本领域近期科研成果和我国新颁布的相关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内容新颖,且反映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进程。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高,学习效率较高。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为缓和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结合原版教材和自编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在有限的课时内保障专业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课堂讲授突出重点,增加课外自学内容和课内检查力度,适当补充SCI文献,力求把本专业近期发展趋势及成就反映出来,引发学习动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摒弃单一板的课堂授课方式,构建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的教学平台。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借助这些教学手段,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降低双语教学的难度,对双语教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通过试点双语教学,我们对道路工程材料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探索适应时展的高校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双语教学,可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从而培养一批精通道路工程专业和外语的高素质人才,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道路工程建设、管理的国际化需求。与此同时,也培养了一代能及时吸收国际近期教学思想、素质优良、业务精通、勇于开拓的教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