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教育故事论文

摘要:教育故事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说明已经真正掌握。通过教育故事这种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教育故事论文

教育故事论文:故事创作动画教育论文

一、角色设计解读认识:功利而浮躁的误会

一个只知道关注技术造型技巧而缺乏注重思想文化素养、甚至只是为了混口饭而学习技术的人,可能创建出有思想内涵的角色吗?只要肯下力气,技术培训很快可以上轨,甚至短时间就能生产华丽炫酷图像;思想文化的培育,却不是一朝一夕可至。把角色设计误会成美术造型,其实是功利心态、功利政策下一种浮躁而粗暴的解读。看看这种功利解读的后果:大量动画制作企业为了赚取政策补贴而做动画,拼命注水拉分钟数,产品粗制滥造……现实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中国动漫十几年来的努力,产出分钟数早已不止十倍于日本和美国,经济效益却不及人家的零头;文化价值效应呢?能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实在是少之又少。

二、以形象塑造和叙事为目标的角色设计其实始于故事创作

尽管角色设计一般被用作动漫术语,但是角色以及角色设计(或说人物设定)可不是动漫专用。明确的角色概念源于戏剧,并事实上更早地存在于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艺术创作和社会生活,最典型莫过于小说创作。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性格和社会生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形象,经由故事情节而凸显;特定的社会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有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人物性格对故事情节发展又具备推动作用。因此,人物与特定环境下的故事,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二者不可缺一。对于动画,故事始终是主要元素,不管这个动画是真人饰演还是手工绘制又或是数字加工的。好的故事才会诞生成功的角色。一个成功的角色,必有其鲜明的性格形象魅力;一个能够深入人心的角色,更必有其灵魂、精神、感染力。同样这些角色的性格形象必然是通过其经历故事而显现。林冲、鲁智深、武松……这一系列角色,可以用小说、戏剧、影视、动漫、游戏等各种艺术形式,来完成形象塑造和叙事目的。故事是一样的,区别的只是说故事的语言媒介不同,以及因此而带来的艺术魅力不同。也就是说,真正的角色设计从故事创作开始的那一刻就随之开始了。从美日动漫文化来看,漫画和小说为影视动画提供了强大的故事来源。根据日本出版界数据统计,他们2013年播出的动画,源自漫画的有91部(40.4%)、轻小说的有33部(14、6%)、其他(小说、图书、玩具等)有34部(15.1%)。漫画可以被看作是应用了蒙太奇手段的绘本小说形式,好的漫画师是与小说家一样的说故事能手。几米的绘本作品风靡两岸三地,美、法、德、希腊、韩、日、泰国等皆有译本,许多作品被改编成音乐剧、电影、电视剧。读者着迷于几米的画,着迷于几米画中的故事,那些成人的寓言和童话。在世界动漫界独树一帜的宫崎骏,原先是漫画师出身。类似宫崎骏这样兼有作家、编剧或漫画师背景的大导演很多。徐克甚至说:导演是他的兼职,漫画师才是他的主业。的确,导演按照自己的总体构思绘制的结合人物设定和故事情节的影视分镜手稿,何尝不是浓缩的故事漫画绘本?沃卓斯基姐弟(《黑客帝国》、《云图》)、黑泽明(《影子武士》、《乱》)、克里斯托弗•诺兰(《盗梦空间》)、詹姆斯•卡梅隆(《泰坦尼克号》、《终结者》、《阿凡达》)、希区柯克(《精神病患者》),这些著名导演,无一不是分镜大师,无一不是说故事的能手。有了故事以后,角色形象也已然存在。至于视觉上的美术造型只是从胸中之竹到笔下之竹的终端呈现。这就是希区柯克经常说的:他的电影还在没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从故事创作到最终的视觉呈现过程,才是完整的角色设计。倘使这个过程是由一个人完成的(身兼作家、脚本、导演甚至制片人),故事的原始意念自然可以被完整保留;如果这个过程是由团队协作完成,那么负责视觉造型输出的角色设计工作,同样必须从最初的故事切入,深刻解读,食其味、取其髓,方能成功化其形。一个称职的能够“深刻解读”他人故事的视觉造型师,其本身具备的文化素养,绝不会低;对于不会画画的导演来说,他的视觉造型师应当能如同他的手脚一般把他的想法变成画面构图。莎士比亚曾说过,“即使我们沉默不语,我们的服饰与体态也会泄露我们过去的经历”。貌若表面审美造型的角色设计,若是不能让画笔下的角色表情、眼神、发式代替创作者说故事,那就只能是笔尖上的浪费。

三、好的故事:真实、自信而让人信服;自信的文化价值观源于对世界、历史、人生、艺术的观察、理解、坚持

并非所有的故事都动人。好的故事,必然是当下的真实。真实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让人信服。可以神游、可以穿越,但不论是神游到银河系外还是穿越到过去未来,故事的眼界、情感、思维、价值观,都必然系于当下。经典的故事都是生于当下而得以存于永恒。《功夫熊猫》以古代东方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却依然是“美国人黄皮肤白内容,依然梦工厂原厂路数设定,小人物大块头挫胖子转HERO标准节奏”。有些中国观众“憎恶这种故事类型,好吃懒做者轻易就可本领高强,不作准备恰恰会大获成功;而勤学苦练者都是呆子、都会失败,只能作为陪衬主角红花形象的绿叶存在。这种价值观是不可取的、有害的”,这是站在国人“天道酬勤”的角度去理解,殊不知对于教育这件大事,老美真诚地不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做学霸的潜质,而是向来迷信天分,等待时机成熟。几米用敏锐细腻的心去感受周围的人与事,以情感、思绪为墨,藉画笔传达他对大千世界的真实看法。几米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同时也反应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找到一个映照和寄托。几米的作品不只是图片配上简短的文字,而是呈现了完整的价值观、想法及人生态度。宫崎骏动画作品大多涉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运动。从《风之谷》、《天空之城》,到后来的《龙猫》、《萤火虫之墓》、《虞美人盛开的山坡》,他的思想是一以贯之且辩证发展着的,他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艺术观都有着明晰坚定的脉络,最终成就其在全球动画界无可替代的地位。好的故事,不管是通过什么形式呈现,必然直接或间接地阐述创作者的面对人生的想法和态度,并籍此而取得其存在的意义。成功的角色,不论是令人爱的,还是令人恨的,又或是令人又爱又恨的,总有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坚持己见”之处。

四、克制功利心态、重视文化价值教育、鼓励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创作、并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追求而自信

都说中国动漫缺乏好创意好想法,其实想法有两层含义。及时是认识指向上的,如何面对人生、态度的转变、思想的进化,也就是作为文化价值观的存在。第二是技术手段、风格技巧上的标新取异。信息时代,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形象资料,不可谓不丰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为创造力的实现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可能。照猫画虎制作一个炫酷的角色外表不难,缺的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好故事。角色设计、动画教育应以故事创作为王。好的故事玲琅满目的时候,好的角色设计自然比比皆是。相关的政策、教学、研究,需要克制功利心态、重视文化价值教育、鼓励有文化价值的故事创作,并因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追求而自信。如此,动画教育和产业才会真的兴起。反之,继续补贴数量而非鼓励人格与文化价值的政策导向、继续把角色设计局限在美术造型范畴进行教学和研究,没有独立价值观、没有自主思考、没有开垦未知世界的梦想……再华丽的角色形象、再宏大的动画制作,也只是太监的内裤,脱下来里面什么都没有。

作者:陈传熙 单位: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教育故事论文:数字故事教育教学论文

一、数字故事和教学之间关系有着怎么紧密关系:

在情景教学中要设立一个特定历史场景,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清华对于历史知识学习和掌握,引发学生主动思考能力,数字故事的共情感和意义感是情景教学中具体体现。历史课堂要认真理解和做好情景教学模式,主要可从形象真切,情景真实,意境悠远和立意深刻几个方面惊醒综合把握,提高学生发展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发展思维重点,渗透教育情感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并把握好美,思和练的手段能力。社会发展经济法融,思想多元化是当今社会重要发展旋律,所以应用数字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学生更加深刻认识和掌握各个历史时期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境况,对于历史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学习。

在教学中可以应用图片,声音,动画呈现,内容具体体现很多历史课本知识点,从而对于历史达到非常透彻了解,可以汲取历史智慧,增加历史洞察力。历史课堂的设立方式主要有几个方面,联系生活,借助实物,巧妙设问,扮演角色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为历史教学增加生动性。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数字教学更加重注的是历史故事本身特点,搜集和历史课程相互关联素材进行情景设计,使得历史数字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时不断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历史数字故事对于教育教学的巨大作用体现:

历史靴子故事对于教育教学有着非常巨大作用,他作为一种新型情景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多元化教育,进行感情和智能多方面投入,使得历史数字故事在课堂上更加生动,利于学生学习历史知识。解决了请教教学中多智能发展不均衡问题,常见教学情景教学都是在学生已经具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综合运用情景教学,更加强调的是实践过程,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数字故事是将故事各种情景和表演相互结合,然后更好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开发和发展。历史数组故事以文字,十五和音乐等形式为素材,以信息技术为平台制定出富有创造性历史故事教学模式。也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增强学习主动性,使得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时候能够自己动手,将所学投入到学习实践之中,在生活中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相互写作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投入,深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拉近师生之间距离,培养感情,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结语

综上所述,如何更好使用数字教学模式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中,是一件非常重要学术课题,这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实践,能够很娴熟掌握信息技术,老师要掌握数据,图片和编辑网络教学资料,不断加强对于学生数字故事教学方式,可以制作非常细致和严谨资料数据库。在历史教学中不断应用新教育模式,深化对于历史教学研究,开创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历史教育教学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入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不断学习和进步,并且取得非常优异成绩,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作者:王玉欣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育故事论文:幼儿教育引用故事的选择性论文

近期读过一篇关于怎样对待幼儿故事“诠释”的文章,作者指出,故事教学要帮助幼儿“发现”故事的本意,避免做出不恰当的解读。我认为。故事虽好,但要慎用。

一是讲故事方法要慎用

许多人抱怨。现在的很多孩子丧失了创造力宁愿随大流求稳无过。而不去独立思考和判断,独立选择。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只是遵守规则,缺少分辨规则,适应、胜任规则的能力。这是一种文化的秉性,因为过度的求同心理。无意中禁锢了孩子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孩子掌握知识、理解事物的条件。德国大诗人歌德的母亲在给幼年歌德讲故事时,总会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停下。

让他自己去想象创造故事的结局,为一位诗人的诞生奠定了一些条件。事实卜,故事情节本身就是很好的启发工具,启发孩子对不同知觉的感受力。启发孩子的想像、模仿和创造。由此可见。讲述故事并不能是单纯地想让处在情绪中的孩子安静下来,更应该是:孩子在故事中放马驰骋,有所收获。

二是故事的选择要慎重

故事的选择特别应注重对幼儿内心世界的重塑。如针对内向性格的孩子,多讲英雄探险的故事,多讲团队合作制胜的故事。潜意识地告诉孩子集体的好处,鼓励孩子与外界接触。冉如患重病的孩子,由于儿童能力弱小,本身欠缺安全感,所以牛病的孩子更容易心生胆怯、畏惧。可以通过讲英雄类故事激励患儿的勇敢精神。不怕疾病。树寺战胜疾病的勇气。还有一些幼儿面对着父母离异,亲情割裂的悲伤,我们适时地给孩子讲一讲《熊熊的巧克力煎饼》,告诉孩子父母离开但是爱不会中断,还会多出两个人对他给予爱。熊熊的爸爸妈妈被猎人抓走了。熊熊跟着伯伯婶婶牛活,还有堂哥堂妹,但是熊熊仍然觉得寂寞。他对小树拳打脚踢后。躲在小树林哭泣,小树们唱歌安慰他,他发现婶婶在一直安静地陪伴在旁边。刹那间,熊熊突然接受了婶婶和大家的爱,”在熊熊的眼罩,一只一只熊都有了颜色。深棕色的伯伯,棕色里带一点红色的婶婶。还有巧克力色的堂哥和浅咖啡色的堂妹。这是家人美丽的颜色。‘下次,我要自己做巧克力煎饼给大家吃。’熊熊暗自下了决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农村、城市的周边的留守儿童也是—个特殊的群体。小时候的孩子有了争吵总会说”我告诉我妈妈去“”我告诉我爸爸去“,似乎爸爸妈妈就代表着整个世界。最温馨的I田i面,是夜晚睡觉前,爸爸妈妈坐在孩子的床边,互亲脸颊,互道晚安??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看孩子成长。尤其是农村。爸爸妈妈离开家乡到异地工作,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孩子处在成长期,渴望探知世界。

但是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没有精力顾及孩子的心理。等到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接触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于是有少年偷窃等各种犯罪情况的出现,这已经不只是社会治安的问题了。遗憾的是目前很难看到专门为留守儿童创作的故事。

三是故事的目标设定要慎重

故事是用来引导孩子的,但未必都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故事《爱迪生救妈妈》:爱迪生的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刚满7岁的爱迪生,利用镜子的反光原理,让医生在明亮的反光下。为妈妈成功进行了手术。长大了要做个科学家、发明家是大人们同孩子讲得比较多的话,发明电灯的爱迪生故事也是孩子们喜欢的,但据医学史上}己载,对于阑尾炎手术的最早论述是在1886年,爱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说,爱迪生7岁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的说法。再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中发牛的一则故事:一个父亲匆匆赶到倒塌的小学,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了包括他儿子在内的14个小孩。这些孩子从废墟中获救。他们说话利索、心态平静......我们这里不再考证从废墟中徒手刨挖了38个小时救出14个小孩的真实性,常理下,废墟中获救的孩子说话不会利索、心态也不会平静。因此像这些颠倒事实、违背常理的故事。更应慎用。也许有人会讲。是为了达到某砦教育目的,才用一些善意的谎言。但是。时间久了,这种教育方式会治标不治本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建议教育者不要对孩子说谎,因为一旦被识破,孩子的诚信体系也会受到冲击。长大后也会变成一个爱说谎的人。尤其涉及史实、经典性的东西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有半点虚假成分。公务员之家

总之,故事以真实的或虚拟的事情作为讲述对象。是具有连贯性、吸引力与感染力的叙事性文学体裁。从故事实现教育意义的角度审视,这种文学形式传达的是一种心情,我们应该从孩子的天性出发。慎用故事。慎用了它,可以让毫无涉世的孩子形象地了解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用心编造孩子的世界,用孩子所能理解的语青向他讲述他所不了解的世界。目的在于幼儿一生的健康成长,以曾经种植下的真善美之心陪伴他一生,这是我们教育者通过文学形式承载的一份责任。

教育故事论文:道德教育故事教材分析论文

一、引言

我国小学的道德教育,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沿袭了古代中国的传统作法,以教材内容为中心,重视德目的教学,注入式地进行。小孩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只求背诵,不重视理解。聪明绝顶的小孩也许会自然而然地贯通其中的道理,但大多数的学生对所读的东西,只是一知半解。这种注入式的方式不符合学习规律,不为现代教育所接受。毫无疑问,我们不能再沿用这种古老的道德教育方式。

近二三十年来,欧美的教育工作者搞了许多颇具创新精神的道德教育实验,提出了不少新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是隐蔽课程。学校不设独立的道德教育课,也没有专门的教材,而由各科老师兼负德育工作。因此,德育可以说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工作。

二是价值观念澄清法。所谓价值观念澄清法,就是学生具备自己的“一袋子”道德观念,他们可以自由去澄清和选择,教师并没有固定的指导方向,只是采取中立的态度,整理和综合学生所持的意见。这种方法一方面反映了现代西方社会所谓的“自由教育”精神,另一方面反映出西方社会的教师似乎缺乏信心,不愿将自己的意见加在学生身上;而青少年则越来越早成熟,年纪轻轻便具有独立作主的思想,宁可受同辈的意见左右,也不愿受老师影响。

三是道德认知发展法。这种方法始于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30年代开创的儿童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理论。继承者有美国的柯尔柏格,他根据道德发展阶段进行研究,以道德两难情境及问题解决方法去探索并推进儿童道德推理和判断力及道德观念的发展阶段。近年来这种方法在欧、美、非各国实验过,获得的研究成果一定程度上证实了柯尔伯格的论点。

四是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本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课程中,是一种注重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强调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基本思想是多关心,少评价。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础上,注重“角色承担”“情境教学”。

以上所述无论是古代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是西方理性情感主义道德教育,对处于学龄初期的小学生来说,都存在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教材教法上不够生动活泼,未能主动适应少年儿童心理特征,影响了教学效果。有鉴于此,从1994年起,我们在小学道德教育中,利用漫画故事编写教材,组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开展实验研究。本文的目的在于简要说明这一实验教材的特点,分析漫画故事教学的长处及其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

二、实验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编写体例

(一)教材目标

根据《浙江省义务教育试行教学计划》所提出的小学阶段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诚实勇敢、互相友爱、关心集体的品质,养成懂礼貌、守纪律、爱学习、勤劳动、讲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结合小学低年级启蒙教育的特点,我们确定了“爱的教育”“礼貌教育”“勤奋教育”“诚实教育”“劳动教育”“公德教育”等六个方面的教学目标,作为教材编写的依据。

1.爱的教育——学会爱父母、爱同学、爱身边的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富有同情心,初步具有合群乐人的品质。

2.礼貌教育——学会尊重他人,言行举止文明谦让,待人接物符合礼仪的基本要求,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3.勤奋教育——懂得勤奋是一个人学习和做事成功的基本条件,形成勤奋、刻苦的品质,持之以恒的奋斗精神,做一个勤奋上进的人。

4.诚实教育——懂得什么叫诚实,形成待人处事的诚实态度和行为习惯。

5.劳动教育——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尊重别人的劳动,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6.公德教育——了解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基本的社会公德,养成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花草等基本的社会公德。

(二)教材内容

我们根据上述六大方面的德育目标,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为主,选取素材作为教学内容。

1.历史典故: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许多富有教益的典故,这些典故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历代人民的提炼,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它们往往在生动的情节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而且得到广大群众的共同认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典故生动形象,学生便于接受,它们无疑是很好的德育素材,如《孔融让梨》等。

2.从《三字经》《小儿语》等中国古代蒙学书籍及诸子百家的一些基本思想中选取相应的内容,如《不打扰别人》《做客的学问》《滴水穿石》等等。

3.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适当补充相应的内容,如《爱护小动物》《爱同学》《爱老师》《遵守公共秩序》《自己的事自己做》等。

(三)教材体例

为了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漫画故事德育教材采用统合设计的体例,即将课文标题、漫画故事、问题与思考、学生活动作业和家长反馈等课内外教学环节、要素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编排。

1.课文标题:实验教材通过不同种类的标题为学生提供道德观念,形式上不求划一。首先尽量突出道德要求的民族传统特色,如《孔融让梨》《长幼有序》《悬梁刺股》等课文都以中华民族历史典故取名;同时也穿插反映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如《讲信用》《遵守公共秩序》《活到老、学到老》。还有一部分则直接结合德目来标题,如《爱父母》《爱老师》《乐于助人》等。

2.漫画故事:实验教材利用漫画引出故事,重视运用视听手段来加强教学效果,包括提供漫画软片、故事录音等,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与思考:教材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在通过看漫画听故事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道德问题,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学生活动作业:作业不重文字作答,而是设计了一些辅助教学的道德实践活动,并力求生动有趣,形式多样化,旨在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态度和行为,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

5.家长反馈:结合课本要求,设计家长反馈的内容,要求家长观察子女在品德课学习之后相关方面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的变化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学校和教师,以便统一教育措施,优化品德教学,帮助学生矫正不良行为,有效地达到道德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

经过三年时间的探索,形成了这样一种漫画故事教学的基本组织方式,即教师至少用一半以上的课堂教学时间,结合课题先向学生讲述漫画故事,然后在每个故事的结尾向学生提出和揭示需要回答的道德问题,点明故事主题,并布置相应的作业和练习。

(一)漫画故事引路

通过对漫画的观察思考,辅之以教师的讲解,提供给学生一种道德行为的典范(或反面素材),让学生了解课文中传递的道德观。如《悬梁刺股》一课的教学,先出示课题和漫画,以“谁把什么挂在屋梁上?”和“谁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为引子,过渡到让学生自己看图,拼读课文,理解大意,接着针对插图引导:“图中坐着的人是谁?”“什么时候了他还在干啥?”之后让他们来听故事……课始以漫画故事引路,引起学习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从而细心地拼读课文,思考寓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反复观察漫画,认真琢磨教师讲述的故事,使学生头脑中先有了故事和漫画告诉了我们什么、其中人物的言行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学习,为下一步的明理导行奠定良好基础。

(二)道德问题讨论

让学生对漫画、故事中的人和事进行讨论、分析、评价,澄清是非,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生心中已有了初步的道德判断,迫切想得到证实和肯定,因此教师此时若能破解学生内心的道德困惑,有利于他们认识正确的道德行为,辨明是非,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而这引导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习,努力了解漫画、故事内容的大意,人物和言语、行为是正是误,并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师生共同的分析,一起做出恰当的评价,揭示一定的道理,让学生主动接受、吸收。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一课,听完故事录音后,教师先请全班学生思考:“1.言子自己遇到困难时是怎么做的?”“2.别人遇到困难时言子又是怎样做的?”接着展开热烈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踊跃地发表意见,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言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精神。讨论时教师应从多角度让他们想像、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评价、总结。

(三)布置实践作业辅助教学

结合学生所取得的道德认识,教师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分析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通过实例分析巩固自己的道德认识,再进行道德实践,这样才能取得教育成效。如《乐于助人》一课实践作业是这样布置的。

1.你以前帮助过身边的人吗?他们有什么表示?他们若没有表示感谢,你心里有何想法?(让学生充分发言)

2.你帮助过陌生人吗?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3.当你面临下列情形,会如何做?

(1)有24小时,同桌忘了带课本,上课急着用。

(2)有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在地,她摔疼了,站不起来且人又很胖。

(3)小芳艳得重病,家境十分困难,无钱医治,眼看就要被病魔夺去生命。你能通过自己能力去帮助小芳艳吗?

(4)小弟弟玩迷路了,你会怎么做?

(四)鼓励课外练习,及时反馈矫正

通过学生作业及家长反馈等途径,矫正学生行为,这一环节的部分工作将延伸到课外。经过前面三大环节的努力,已使学生能逐步接受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并以此指导和调整自己的道德行为。但因全班同学认识程度不一,付诸行动努力有异,加之儿童普遍缺乏耐性,做事无适当的压力便不能持久等原因,每一节课的教学还应深入,还应向课外延续。我们就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要求学生进行与课堂教学目标要求相应的道德练习,让学生课外完成,也请学生家长协助,将孩子在外的品行表现加以笔录,定时交给班主任翻阅。班主任据此及时了解他们的各种反应,从而适时地鼓励或矫正学生的行为,以期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勤做家务》一课的课外练习为:“请你坚持为家里做家务活。”坚持多久,每天做几件都没规定,为的是考验学生有没有自觉的劳动意识。但要求学生若做了便在当天的家庭作业后面写明,请家长每周在反馈本上记录一次。若课后头一二周情况良好,第三周有所下降,班主任应及时在班上表扬部分坚持做好的同学,并提醒其他学生加强和巩固从教材中学到的劳动观念,持之以恒地坚持做家务活。

四、结语

从以上所介绍的内容看,漫画故事教材教法具有如下特色。

(一)强调通过漫画的引导、故事的讲解组织教学内容,增强教材教法的趣味性。

(二)注重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量采用历史典故作为德育素材,增强教材教法的民族性。

(三)结合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年龄特征,重点进行爱心、礼貌、勤奋、诚实、劳动和社会公德教育,增强教材教法的针对性。

(四)明理与导行并重,反馈与矫正并行,增强教材教法的实践性。

(五)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基本道德规范,增强教材教法的可接受性。

根据调查结果,参与这项实验的老师、学生家长和品德学科教研人员对漫画故事教材教法都给予了肯定的评价,1997年2月11日的《中国教育报》曾以《小学德育新尝试》为题作了专门报道。由中央教科所、浙江省教科院、浙江省教研室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鉴定组经过认真评议之后认为:“小学生漫画故事德育教材教法实验课题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改进小学德育教材教法、提高小学德育实效为目的,对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教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课题思路新颖,立意明确,方向正确,措施得力,设计规范,对探索小学德育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该课题借助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故事,以漫画、故事的形式设计小学低年级德育教材,内容取材丰富,体例合理,形式新颖直观,趣味性、实用性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学习特点。新的教材教法把认知、导行、考核结合起来,将外在教育与内在思想活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力求德育过程的一体化,对小学生道德认识、情感、行为的形成与发展有较的、生动的启蒙教育作用,实验效果显著,对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有积极的作用。”

当然,漫画故事教材教法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无论如何,利用漫画故事编写德育教材,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学,是一个有效、有益且可行的改革尝试。这一初步尝试能得到老师、学生家长和专家的大力支持,对于这个道德教育上的新事物,已经可以说是成功地迈出了及时步。

教育故事论文: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英语语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逐渐的成为国际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十分关键的阶段。文章对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小学英语;应用分析

国际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越来越重视英语语言的学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应用,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也更加符合现阶段小学生的成长特征。

1故事主题教育模式概述

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应运而生。所谓的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故事的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故事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并独立自主的构建知识框架。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开展,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一些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化。素质教育改革之下,教学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出现,已经逐渐的引起了教育工作人员的强烈重视,也在英语学科、历史学科、语文学科等学科中进行了广泛的应用,教学效果显著。

故事主题教学模式在各个学科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中主要是针对小学阶段的英语学科展开了研究和分析。通过故事主题教育模式的开展,为小学生营造了一个很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也更加有利于学生了解英语交流过程中的语言技巧和情感,促进了小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故事教育模式的开展,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风俗,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更加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通过故事教育模式,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理解知识,让学生逐渐的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故事主题教育模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2.1借助黑板,开展故事主题教育模式

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点、面、线勾画出相应的故事情节,这是一种生动、简练的绘画形式。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深入,教师就可以利用黑板擦擦去一部分内容,如果故事情节需要,教师还可以增加一些内容,总之,所有的流程都是为了保障故事能够更加顺利的展开,通过这种方式也更加方便教师控制故事情节,随机的增设悬念,给学生预留出想象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还可以进行有趣的互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before”这一个单词时,由于这个词汇比较的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黑板绘画的方式来讲解,创设一个“猫和老鼠”的游戏。首先,教师需要在黑板上画一个房间,在这个房间中,有很多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物品,包括bag、book、pencil-case、TV...等,然后在画出一只小猫在追逐老鼠的情形,这只老鼠十分的狡猾,在房间中四处躲藏,一会出现在书包的后面,一会出现在茶几的后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试着用“before”来描述老鼠的具体位置,有的同学说“The mouse is before the TV”然后教师可以随机的更换老鼠的位置让同学们继续进行描述,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被带动了起来,争先恐后的告诉老师老鼠的位置,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更好的理解了“before”这个词汇。

2.2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网络并不陌生,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故事主题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的英语教学中,就可以充分的运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网络上资源十分的丰富,五花八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小故事,供课堂教学使用。网络不仅可以提供很多课本上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故事资源,有效的实现了课外延伸。通过网络还能搜索到很多课堂教学需要用到的图片资源,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加工做成简单的课件,再开展英语教学。例如,在学习“color”一课的内容时,为了巩固学生们对于各种那个颜色的认识,就可以利用网络开展教学,寻找一些彩虹的图片,同时,还可以结合“animals”一课的学习内容,找到各种动物的图片,然后把彩虹和动物进行有效的结合,变成一个小故事,通过这个小故事的学习,让学生对于各种颜色都有了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学生们之前学过的知识,一举两得。通过故事教学的方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牢靠。

2.3控制与自由相结合

故事主体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这种故事教学法的课堂氛围一般都比较活跃,一旦教师掌握不好课堂尺度,就会出现课堂失控的问题,学生们全身心的投入到讨论当中,根本不会在意教师的讲话,这样的课堂氛围反而影响了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种自由与控制相结合的故事教学法。

例如,教师可以以“我最喜g的食物”为题目,设置一个小故事,学生们在听完故事之后,可以结合自己学过的词汇阐述自己的观点,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食物,有的同学说“bread”;还有的同学说“French fries”在原本的故事框架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故事的结构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学生提供发挥空间的同时,还要控制好课堂的活跃程度。

3总结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传统的说教方式抑制了学生英语思维创造力的发挥,不利于学生英语成绩的提高。故事主题教学模式的应用,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

教育故事论文:关于幼儿园教育中故事使用的一些思考

831809 新疆兵团第六师奇台农场中心团场幼儿园

【摘 要】为实现幼儿教育的基础目标,幼儿教师需要尊重儿童的认知规律,于此,可以引入故事教学。故事教学,有助于学习兴趣,语言能力、正向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文学喜好的形成与发展。在故事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故事进行选择、灵活呈现故事、通过游戏加深儿童对故事的了解。

【关键词】儿童;故事

随着社会对早教重要性认知的提高,我国的幼儿园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如火如荼展开,如何进行幼儿园教育,才能更好地建立儿童的知识基础,开发儿童的智慧,引导儿童正确价值取向的生成,是研究的目的。在理论的诸多成果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集众家所长的由教育部颁布的科学指导幼儿园教育的文件,具有典范之地位。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儿童在3~6岁的年龄段,喜欢看图画、听故事、做活动,幼儿园教育应该从这三个方向着手,本文就故事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使用发表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故事教学的意义

(1)提高儿童学习的兴趣。3~6岁的儿童,对于识字、说话、算术等教学是不感兴趣的,想要建构儿童的基础学科基础和基本能力结构,使儿童形成学习的持续兴趣,幼儿教师可以采取故事教学的方式,曲折的情节,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图文并茂和活动的呈现方式,对于儿童来说,能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当将教学的一些目标内蕴在故事当中时,便可以建立儿童的学习兴趣。

(2)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语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儿童需要从小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然后才能顺畅交际。而语言能力的形成,无论是字词句的积累,还是恰当地组织这些基础材料进行自己的表达,都是不可能通过纯粹的输入获得的,需要儿童理解和应用语言,需要经过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故事教学于此可以发挥作用,在幼儿教师将故事的过程中,儿童通过对故事的积极理解内化了语言,通过回答教师的一些问题或者复述故事或续写故事应用了学到的语言,于是,儿童的语言能力自然而然地形成。

(3)塑造儿童正向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开始建构时期,对儿童未来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虽说后来也可能矫正地过来,但是花费的精力自然不一般,与其如此,倒不如在开始时期便塑造儿童正向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两点之间直线是最短的。

(4)形成学生对文学的喜好。故事有的以情节动人,比如三国的一些小故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有的以角色性格吸引儿童,比如《白雪公主》、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儿》,有的以寓意深刻让儿童难忘,因此,如果儿童较多地接触故事、喜欢故事、学写故事,久而久之,儿童便会对文学建立起莫大的兴趣来,不会形成文学枯燥或者无误的错误认知。

二、在幼儿教育中使用故事的策略

(1)选择的故事。如果不拘题材,不计内容意义,中外古今,故事数量庞大,成千上万,如果想要对儿童起到正向的影响作用,并且较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的目标,幼儿教师需要对这丰富的资源进行整理和筛选,在选择故事时,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故事需要内蕴正确的价值取向;其次,故事需要以促进儿童心理发展为目标,减少故事中不符合儿童年龄段的场景,避免儿童因为尚未形成正确的是非取向而做出错误的选择,或者是避免导致儿童的不良心理形成,比如恐惧、忧虑等,以很多故事中存在的暴力、血腥场面为例,《小红帽》中狼吃掉外婆、《三只小猪》中狼被烧死等等,教师需要做出概括性的处理,一语带过即可。

(2)灵活地呈现故事。儿童处在形象认知为主的阶段,因此,想要实现教学目标,幼儿教师需要尽量使用浅显的语言和形象的图画进行故事的呈现,即对故事进行一定的改编。以《揠苗助长》为例:可以省去春秋、宋国、枯萎等词,以及枯燥的人的故事,用童趣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画来描述这个故事,用学生喜欢的动物或人物取代人,及时幅图及时日小兔子看着很低的萝卜苗叹息,第二幅图第二日小兔子看着依然如故的萝卜苗焦急,第三幅图第三日小兔子拔高了萝卜苗,第四幅图第四日小兔子看着死掉的萝卜苗呆傻。语言方面,可以这样表述:小兔子看着刚刚长出的萝卜苗叹息:“什么时候这萝卜苗才能长高结出萝卜啊?”第二日,小兔子又看了萝卜苗,一点变化都没有,小兔子着急地跳脚:“这萝卜苗什么时候才能长高?”第三日,小兔子见着萝卜苗还是没有长高,便伸手把萝卜苗拔高了,说:“总算很快就能吃到萝卜了。”第四日,小兔子到萝卜苗跟前一看,顿时傻了,说:“萝卜苗已经枯死了。”

(3)以游戏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故事的深层理解。比如,可以使用蚓绫硌莸男问嚼闯氏止适拢强化儿童的代入感,以《龟兔赛跑》为例,教师可以设置兔子跑得快,兔子睡觉、兔子醒来三个场景以及兔子、乌龟、裁判、观众、旁白等角色,构建简短而有力的对白、自白语言,结合儿童的生活设计动作、神态等,通过儿童表演故事,更好地输入故事中骄傲使人落后,坚持使人进步的价值观。此外,游戏教学也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兴趣,形成儿童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育故事论文:童话故事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摘 要: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童话故事的运用能够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素材。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积极的道德观。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童话故事

中图分类号:G613.3

一、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

在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实际上这也是幼儿心理成长的集中体现。在当前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题材中,大都会将人生哲理蕴涵于充满生动趣味的故事中,所以,故事可以作为培养并促进幼儿正确人生观的有效载体。

例如,在著名的《安徒生童话》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丑小鸭》,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丑小鸭虽然处处遭人嘲讽,被人看不起,但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它仍然保持着自信的品质、顽强的性格。通过这样的故事,可以有效促进并培养幼儿自信的人生态度,维持良好的心理成长。又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述《海的女儿》这一童话故事,引导他们感知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在人的一生中,人生态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那么他必然会积极生活,努力工作,拥有奋发向上的激情。在很多的童话故事中,都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师应当善于把握这些细节,以此为切入点,对童话中的人物形象展开学习,从而帮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正确的价值观

个体的行为会与个体的价值观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价值观会对个体的人生产生极为重要的指向功能,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而言,其所拥有的价值观不可能相同,或者重视金钱,或者重视名誉,也有的重视地位和品格。所以在幼儿的健康教育中,同样不能缺少正确的价值观的教育。教师应当对童话故事展开深度发掘,从中发现能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宝贵教学资源,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他们感知,以此促成他们积极向上的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一童话故事深受幼儿们的喜爱,也非常熟悉其中的人物角色,因此能够产生极为深刻的感知,可以通过鲜明的故事情节以及对话,清晰地分辨出好人与坏人。对于这一类童话故事来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演绎,在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间的差异,因此而提升正义感,坚定正义必然会战胜邪恶的信念。

在培B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过程中,其一个非常关键的手段就是培养幼儿的正义感。在童话故事中,很多故事都重点突出正义的力量,由此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些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导幼儿感知正义的力量,体会其重要性。

三、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积极的道德观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其核心内容便是培养幼儿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在童话故事中虽然具有非常显著的想象性和夸张性,但是,作者会将人生哲理蕴含于故事中。所以,同样还具备着主题的鲜明性和积极性。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善于把握童话故事这一教学资源,有效促成幼儿积极的道德观,如此才能够促使其良好的心理成长。

例如,以《卖火柴的小女孩》《灰姑娘》《拇指姑娘》为代表的这些童话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喜爱,在这部分故事中,大都是以民间的劳动人民作为原型,故事的发生以及发展都是为了突出他们的善良、正直、坚毅和勇敢的品格,所以,教师应善于把握这部分教学资源,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当然,在这部分故事中,同样也会存在一些反面人物形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这些人物形象的“坏”,通过和正面人物的对比,引导学生形成正直的、积极的道德观,能够对邪恶以及黑暗进行批判。

总之,幼儿非常喜爱童话故事,因为其中充满了趣味性,拥有典型的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夸张的语言表达和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针对童话故事中不同的情节或者人物特征等特点,对幼儿进行启发和引导,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使幼儿可以在童话故事的熏陶下获得心灵的健康成长。

教育故事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技能训练的探索

【摘 要】讲故事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具有理论性、技能性、实践性。该技能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在校期间系统培训,为提高学生讲故事技能和适应幼儿园教学需要,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讲故事的技巧入手,提出了讲故事技能训练的技巧和方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讲故事;有声语言;技巧

故事和幼儿教育有着天然联系,故事更与幼儿成长紧密相关,讲故事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的技能之一。国家教委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了幼儿教师应具备讲故事的专业技能,讲故事技能要求幼儿教师能够运用儿童化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突出故事中不同角色性格特点,为幼儿讲演故事。幼儿老师必须经过专业和系统训练,通过实践教学观摩、教育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除具有较为坚实的专业理论素养,还必须加强讲故事技能课学习,才能适应幼教岗位的需要。

一、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普通话语音训练

语音纯正、字正腔圆是幼儿教师讲故事的前提,对于不识字的幼儿,幼儿故事材料不是文字 ,而是声音。掌握标准普通话是讲好故事的必备条件。教师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系统普通话语音训练,从声调、声母、韵母、音变、语音规范化等方面入手,加强用气、共鸣、吐字归音的发音技能训练,保障学生能够用标准普通话给幼儿讲故事。

二、故事讲稿的前期准备

(一)故事内容的选择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心理、生理特征,故事选择要有童趣、趣味、艺术性、科学性、教育性和适宜性,以幼儿为本位的幼儿故事。如“爱吃水果的牛”“国王生病了”“好饿的毛毛虫”,这些儿童故事,内容单纯、明了、匀整,幽默、紧张,满足了幼儿本能对世界的好奇,能潜移默化起到教育作用。

(二)故事讲稿语言上的选择

在语言上应选择口语化、规范化、优美化的幼儿故事讲稿。口语化的语言接近生活实际,用口语化的语言讲故事 ,说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格外亲切。如:张秋生先生的《小巴掌童话》里的一篇故事《躲在树上的雨》。学前教育阶段的孩子喜欢模仿,求知欲强,故事里的字、词汇、语法要规范、优美,表达上要符合逻辑性,避免随意性和杜绝不正确的语言习惯。

(三)深入体会故事讲稿内容

讲故事前要理解和感受故事。如在给幼儿讲《王二小》《刘胡兰》等红色故事时,只有分析、理解、感受作者创作时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情感,才能确定故事讲稿的情感基调、把握故事的方向,感动自己,感染幼儿。

三、有声语言讲故事技巧训练

讲故事的有声语言技能技巧包括有声语言重音、停连、语速、句调和角色声音塑造。

1.重音。

重音的语音特点是表现在扩大音域和延续时间上,增加强度。重音是通过重音重读、轻读、慢读来表现的。如:“狐狸吓得忙把小唧唧放下跑掉了”,“吓”要用重音重读的方法来表达,突出当时狐狸害怕的心理。“老鼠悄悄地溜进厨房”,“悄悄地”要用重音轻读的方法来表达,才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艺术效果。而“小黑猪钻进大布口袋里呼噜呼噜地睡着了”,“呼噜呼噜”用重音慢读的方法可加些虚声,会使语句的声态与语意更加贴合。

2.停连。

停连,指在有声语言的表达过程中语流的停顿和连接。停连的作用是使语义清晰明确,使情感富于变化。如:“这大概/是只顶小顶小的/小老虎吧?”这个例句是个中长句,可根据故事的上下文来决定停顿的位置。“啊哈!今天运气太好了,我打着老虎啦!”通常遇到叹号是需要停顿的,但为了塑造故事里人物格特点,在这里可采取连接技巧来表达情感。

3.Z速。

语速,就是口头语流的速度。语速可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如,要表现兴奋、热烈、质问、争辩、激动、急促、愤怒、惊慌等故事内容时,语速要快一些;在表现沉痛、严肃、庄重、追忆、悲观、失望和一般性陈述时,语速要稍慢些。如:“‘快跑,咕咚来了,快逃呀!’它们转身就跑。”这句话只有快速讲出,才能体现害怕、惊慌的语气。而“小壁虎失望极了,在旁边默默地流着眼泪。”这句话只有用稍慢的语速才能体现小壁虎的悲伤和失望。在陈述、说明或读白时用中速,快、中、慢这三种语速是对立统一的,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速度上没有优劣之分,各有各的作用,不能代替,不能混淆。

4.句调。

句调是指句子高低升降的变化。包括平调、升调、降调、曲调。在讲故事时,由于想表达的意见、感情不同,必须给句子赋予一定的句调。平调是没有高低升降变化,多用在表示说明、叙述、平淡、冷静、庄重、严肃、追忆等语气的句子中。如:“从前有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升调是由平向上升高,句末明显上扬,多用在疑问句、反问句、短促的命令句当中,也可表示高兴、喜悦、兴奋、惊异、愤怒、紧张、警告等语气的句子。如:“小唧唧,去弄点儿水来!小唧唧,去挖点蚯蚓来!”降调就是讲故事时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一般多用在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感叹、命令、允许、沉痛等语气的句子。如:“妈妈,妈妈要硬木块,就是为了磨牙的呀!”曲调就是一种曲折变化的声音,一般用在表达特殊的感情、如幽默、讽刺、双关、意外、烦躁、夸张、轻薄等语气的句子。如:“哎呀,我说艾克仁兄,你不知道物体在水中都有浮力吗?我的发明,你怎么好乱用呢?”这四种在句子中用来表情达意的抑扬顿挫的调子也叫“抑扬”,它是讲故事时声音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形式的总和。

5.角色声音的塑造。

在讲故事中,能否生动形象、绘声绘色、有血有肉的把故事表达出来,能否吸引幼儿,关键看能否把握住角色,用声音来塑造角色。塑造角色要分析角色,主要从故事内容分析出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心理、情绪、语调、语速、表情、动作、眼神。只有将故事中的角色一一分析透彻,才能感染幼儿、打动幼儿。如:《小黑猪看瓜》中角色声音的分析:故事中的小黑猪是位憨憨的、很开心,没有烦恼、粗心的小朋友。这个角色声音塑造应该是有点孩子气、小孩子撅嘴、撒娇说话,动作要可爱,发声位置稍微向后靠舌根部;故事中的山羊伯伯是位愿意帮助别人心地善良的老爷爷。这个角色声音塑造应该是声音要粗、重、慢,动作、眼神都要慈祥;故事中猴子们是让人讨厌的想不劳而获的小偷。这个角色声音塑造声音是尖的、细的像是捏着鼻子说话的动静,适当的加入甩调,表情、动作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到无比的张狂都是夸张的令人讨厌的。还有是故事中的叙述部分,讲故事者要用明快、温暖的声音来讲述。

四、无声语言态势语的训练

态势语言也叫体态语言,这项训练主要是对讲故事者的身姿、手势、动作、表情的训练。如:女生的站姿好选择丁字步或V字步,男生的站姿是双脚与肩同宽。故事中的手势运用要自然、适度、真挚、优美,做到话到手到,切忌手势随意性。讲故事者要紧密配合故事内容做表情,不可过分夸张,喧宾夺主。无声语言态势语的训练要求要符合故事中角色的特点,要自然和谐,夸张适度。

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好故事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期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品质教育模式、材料课例、灵活教学方法是学前教育专业讲故事教学的关键,更是对整个幼儿教育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育故事论文:幼儿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应用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在幼师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应用幼儿故事教学法,在阐述故事教学法作用的同时,提出具体的应用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法;语文教育;应用

G613.2

语文是一门语言、一门艺术,要让孩子从小就能够深刻的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培养幼儿的语文素养可以从积累语言、感悟语感、学习语言方法、培养阅读能力、识字能力等等方面来着手,但是就幼儿语文学习的及时步而言,非故事莫属。故事可以将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可以极大地抓住孩子的眼球,因此幼儿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表演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幼儿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一、幼儿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1.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故事通常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较为丰富的语言,因此在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充分发挥故事教学的作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讲故事并不是平铺直叙的讲故事本身,而是要引导幼儿,在故事讲完之后,教师提出与之对应的问题,要求幼儿可以使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实际上故事教学法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还适用于课后生活教育。例如,《小小故事会》这种幼儿丛书,就是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教学内容才编制出如《达芬奇学画》、《三顾茅庐》等非常精彩的故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需求来适当的引用《小问号大知识》中的问题,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太阳早晨为什么从东方升起”等等,以故事的形式向孩子科普一些常识和知识,久而久之,幼儿会在教师长时间讲故事的熏陶下,自己编故事,从而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促进幼儿多方位发展

幼儿阶段的语文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孩子们很容易因有意义的活动场景而激发出自己的情意冲动,调动孩子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5・12”汶川大地震,把相关的图片资料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张贴、剪辑和整理,《芭蕾梦》、《我要读书》、《灾区男孩》等图片可以将灾区小朋友珍惜生命,不畏惧艰难险阻以及人民解放军的大无畏牺牲精神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通过各种手法诸如图片展示、语言渲染、音乐烘托等来创建情景交融的意境,幼儿们的心灵会被这一个个感人画面和动人故事震撼到。小朋友们对于灾区小朋友所承受到的苦难,似乎可以“感同身受”,激发他们的关爱和同情,并将其付诸行动,教师可以引导小朋友将自己平时零花钱捐献给灾区小朋友。

3.有助于丰富幼儿想象力

无论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幼儿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样幼儿的创造思维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缺点”,如较弱的意志力和创造力。也正因如此,幼儿的创造愿望来的快去的快,往往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创造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加以引导、鼓励,势必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幻想是幼儿最擅长的事情,创造性幻想是幼儿创造思维产生的主要原因,当然,幼儿的兴趣对其创造性思维的影响也比较大。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会因为遗传、教育、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如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强,美工创造是他的兴趣;有的孩子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的能力比较强,如果可以尽早的发现幼儿的这些创造才能,并加以培养,是非常有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二、幼儿故事教学法在幼师语文教育中的应用

1.教师要充分重视其所选的故事书

教师在故事书的选择上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要以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基础,其所选择的故事书首先要保障“孩子喜欢看”,这样才能够激发孩子爱读故事书的兴趣。教师要给予孩子一定的阅读选择权利,为孩子营造相对自由轻松的阅读环境,并且充分发挥不同绘本带给孩子的不同作用。诸如《无不知道我是谁》、《大脚丫跳芭蕾》、《嚓嘭》等绘本可以提高孩子自我认识的能力;《石头汤》、《一根羽毛也不能动》等绘本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接纳别人;《鼹鼠与小鸟》、《小北极熊系列》等绘本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保护环境,做到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从自身做起;《我永远爱你》等绘本可以让孩子懂得生命的可贵。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将一些实用的阅读材料推荐给孩子,就阅读方法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孩子共同讨论;教师要帮助孩子积累语言,善于发现在语文学习中孩子的长处和不足,并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孩子将思考生活、观察生活与读书有机结合起来的良好习惯。

2.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

幼儿这一年龄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念。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随处可见,引导孩子对日常生活认真的观察,丰富孩子的情感,为孩子的语言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为了增强孩子口头表达的能力,可以适当的创造机会,例如唐诗宋词的背诵等,孩子的语言学习可以通过大量的背诵而得到帮助,毕竟量变的积累才能够实现质变的飞跃。但是真正的P键是读的精,善思考,引导孩子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内在联系,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也就是变相的提高了孩子学习语文的核心能力。

3.培养幼儿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是需要科学的、反复的锻炼,即达到一定量的听、说、读、写,并且要有质量要求,如果没有质量要求,那么再多的听、说、读、写也无法正确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教师在孩子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做到有步骤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进行,所以要在适度得法、适时、适量的基础之上加强锻炼。在加强方法指导的同时做到持之以恒。

三、结语:

在幼师语文教育当中,幼儿故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孩子语文学习观的树立,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对其应用要点要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质量。

教育故事论文:故事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及运用策略

摘要:故事是幼儿喜爱的文学形式,幼儿多是在故事中成长与发展的。如何发挥故事的综合教育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是摆在幼儿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就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中如何加强对幼儿的综合教育,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故事 幼儿 教育活动

故事是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幼儿也在故事的浸染中不断成熟与成长。故事通过错综复杂的情节以及广泛涉猎的领域,充满神奇和梦幻色彩,对幼儿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童话故事,其营造的精神世界与具体情境,与幼儿的心灵世界非常和谐统一。故事创设的意境可以满足幼儿好奇、天真与探究的心理诉求,能够较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兴趣。通过故事本身的情感、审美、道德等因素的渗透,可以促进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故事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故事教育对幼儿的成长的作用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1.有助于幼儿心理健康的成长

现在的家庭中,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面对的基本上是成人,很少同龄人,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幼儿常听故事,可以避免其心理上的孤独症,丰富他们的心理世界。多听故事的幼儿,一般比较活泼,喜欢与他人交流。而不太喜欢听故事的幼儿,往往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心理也不够健康。

2.有助于幼儿口头语言的学习

本身讲故事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工具,又由于是真人直接讲述,这样就给他们提供了对话交流的机会。而看电视节目和动画片只能被动的欣赏,不能进行对话交流。所以,相比之下,口头讲故事更加有利于幼儿口头语言的学习。

3.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口头故事主要以语言为媒介,领会其故事内容需要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故而故事教育往往能够唤起幼儿的想象与联想,这样更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4.有助于增进幼儿与老师和家长的感情

幼儿本身喜欢听故事,如果老师和家长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势必获得他们的好感,有利于增进幼儿与教师和家长的感情。

二、故事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运用策略

1.开展故事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是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正确发音的习惯。教师在给幼儿讲故事时,要坚持使用普通话,要注意利用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让幼儿通过视听理解故事的意义。教师也可以借助图片、实物以及动作的配合,向幼儿展示发音的基本要领,让幼儿反复模仿与体验。因为幼儿的有意注意时间是比较短的,所以一味地讲故事,会使幼儿感到枯燥乏味,教师可以采取动静结合的策略,根据故事情节改编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语言交际,教师要认真倾听幼儿的发音,对发音的幼儿进行肯定与鼓励,对于发音不到位的幼儿进行反馈与矫正。这样坚持进行,就会促进幼儿养成正确发音的习惯,为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二是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量。教师给幼儿讲故事,要力求做到直观与形象。教师可以借助手势、表情来解释一些词汇的含义,帮助幼儿正确理解词义。例如,像“悲伤、愁眉不展、哭泣”等词可以用表情来辅助诠释它们的含义,像“捡拾、手舞足蹈、飘落”等词可以辅以动作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视频对话、图片展示帮助幼儿理解词义。这样,幼儿在听故事、讲故事中,可以不断积累词汇,提升表情达意的能力。

三是在故事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用精彩的故事情节感染幼儿,激发其讲故事的欲望。让幼儿复述故事是故事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故事的复述训练中,教师要精心安排词语、句子与段落,让幼儿在复述中能够语言连贯、叙述完整。

2.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怀

毋庸置疑,故事具有陶冶幼儿性情、激发审美情感的功能。教师可以通过富有儿童情趣的诗歌故事,利用现代多媒体的呈现引领孩子进入一个唯美的童话世界,让孩子感受到大自然与生活的美好,激发其热爱生活与自然的感情。例如,教师在故事教育活动中选取了《小云朵》这一富有童真童趣的诗歌故事,引领幼儿吟诵与体味,并且配以轻柔的背景音乐。孩子们沉浸在优美的音乐氛围中反复吟诵,多媒体视频不断呈现天空云朵变幻多姿的梦幻情景,孩子们视听结合,边欣赏边体味。之后,让幼儿根据自己平日观察的飘有云彩的天空,发挥自己的想象,模仿诗歌的语言来表述。这样孩子的想象更加丰富,有的说云可以变幻成一匹匹野马,忽而又变幻成一只只公鸡,后来变幻成熊猫、小猴等等。故事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跟随蔚蓝天空下的云朵自由飞翔。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参与交流与训练的机会,教师让孩子在同伴间互相交流,把自己的想象说给同伴听。幼儿怀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畅所欲言。在交流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故事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幼儿开始,让故事在幼儿的心灵深处播下创新的种子,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大量的童话故事,都渗透着创新的理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深入挖掘故事中的创新因素,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创新教育。教师在讲述此类故事时,可以根据幼儿好奇的心理创设疑问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例如,讲述故事《司马光砸缸》时,教师可以先创设疑问情境:当小伙伴在玩耍过程中掉进水缸,我们应该怎么办?可以先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让幼儿展开充分讨论,以启发他们的想象。通过讲故事,让孩子了解司马光急中生智解决问题的办法。幼儿必然会受到启发,对司马光机智解救小伙伴的行为产生敬佩之情。再如,在讲述《曹冲称象》这则故事时,可以先让幼儿通过多媒体展示感受象的庞大,启发幼儿思考:在没有计量器具可以称出大象重量的情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办法来称出大象多重呢,由此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幼儿对事物的认知还要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只是通过听故事,只能在思想上有肤浅的感受。因此,教师还要适时地进行模拟实验,加深幼儿的理解。如可以让幼儿观看视频后,通过教师的引领模拟实验,让幼儿切身感受到曹冲称象的智慧。通过这种类型的故事,可以点燃孩子内心深处创新思维的火花,从小渗透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以创新的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总之,教师在故事教育活动中,要认真挖掘故事本身的教育因素,确定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科学意识、文明礼仪等教育。同时,要注意把故事教育活动与游戏及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强化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育故事论文: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定位

摘 要: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的一门专业课程。如何利用该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满足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求,是这门课要考虑的中心问题。而明确该课程的性质,把握好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是开展好本门课程首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性质;课程定位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课程,对教学模式的建构还处于探究、摸索阶段,为了建构合理、科学、符合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模式,首先就要理清对该课程性质的认识,把握好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

一、现状分析

(一)幼儿故事创编与幼儿故事表演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现状

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当前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意识到,促进幼儿的发展不仅要促进幼儿一般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也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幼儿特殊能力以及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促进幼儿一般能力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培养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幼儿故事创编与故事表演活动就是促进幼儿各种能力均衡发展,智力与非智力品质共同发展的重要媒介。幼儿在优美的故事的浸润下,通过大胆的尝试、创造、表达和表现,其认知的、身体的、语言的、情感的和道德的多方面发展也得到了综合的发展和提高。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幼儿园一线教师对于幼儿故事创编和表演的指导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幼儿教师虽然能够认识到故事创编和表演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因为自身素质、经验、能力的不足导致他们不能发挥出幼儿故事作品原本的价值与优势,很难在原有故事作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去仿编、续编、改编、创编故事,也很难按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幼儿设置具有游戏精神的故事表演活动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在教育实践中,对能够指导幼儿进行故事创编与表演教师的需求是强烈的。

(二)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中的缺失

据笔者了解,目前东北三省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此类课程的院校并不多,个别了解到的省外院校也是如此,有些院校(专科类较多)开设了“教育戏剧” “儿童戏剧”或“戏剧表演”课程。开设的与此相关的课程最多、最基本都是“儿童文学”(幼儿文学)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这两门课程虽然从理论上或实践上均涉及幼儿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但均不是作为其课程的重要的部分,而且作为幼儿教师本身应具有的简单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也都不能包括其中,所以虽然学习了这两门课程,未来的幼儿教师仍旧很难获得创作故事、表演故事的技能,同时对于幼儿此方面的指导也不能游刃有余。虽然有些院校开展了戏剧类的课程,强调了幼儿教师的表演技能,但是戏剧表演与幼儿园随时随地可以开展的故事表演(游戏)仍旧是不同的,后者更具实用性,对幼儿的相关指导也更具科学性。

针对以上现状,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与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相关的课程显得尤为必要。

二、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性质

(一)人文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

幼儿故事是儿童文学(幼儿文学)的一部分,本身就包含了较强的人文性,每篇的幼儿故事作品都是对儿童精神世界的关注,都包含了对儿童的热爱,学生在故事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理解、学习、关爱幼儿的过程,也是把人类对真善美永恒的精神追求通过文学创作传递给幼儿的过程,更是自身人文素养获得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幼儿故事要承担着传授知识的重任,创作出的作品还要符合幼儿的接受能力,所以在创作故事的过程中学生还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即要按照幼儿不同年龄的身心发展特点、兴趣需求去创编故事,编构的故事作品的内容,动物(角色)特征、习性,要符合科学性。同时,进行文学创作就是艺术的创作,故事的人物、线索、结构、语言等都要具有艺术特色,这样才有可读性,使故事作品具有欣赏性。在故事表演环节艺术性的体现则更为明显,从剧本的创作到运用语言和动作的表演,再到音乐选择、服装与道具制作,每步都需要有艺术技能的参与。可见,本门课是能够把人文、科学与艺术很好综合在一起的具有应用性的课程。

(二)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该课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幼儿故事创作与幼儿故事表演。在每个部分中都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具体实践操练,在实践操练部分又同时融入了学生技能的训练。如在幼儿故事创作部分,学生不仅要学习故事创作的基本理论知识、指导幼儿故事创编的理论知识,又要进行实际的故事创作训练和指导幼儿故事创编的模拟教学,同时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入幼儿园的教学实践中去学习、锻炼,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多方位提高未来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的定位

对该课程的定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即该课程在整个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以及它与其他专业课程都是什么关系。对于开设这门课程或类似课程的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来说,要有清晰的认识。

(一)该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由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求决定的。幼儿园教育实践的需求一方面着眼于幼儿的发展,一方面则着眼于教师的能力素养。

1.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重要方式

首先,幼儿故事创作与故事表演能够促进幼儿各种能力综合发展。马拉古齐说“幼儿的学习并不会在教师的教授后自动发生,而大部分是由于幼儿自己参与活动并利用自己的资源主动动手操作的结果。”[1]幼儿故事创作与幼儿故事表演就是很好地借助的幼儿故事,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幼儿多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幼儿在续编、仿编、改编、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思维能力、记忆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故事表演游戏或者戏剧表演过程中,幼儿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分工、合作能力会无形地获得发展,与此同时,审美能力、手工制作能力在表演的扩展活动中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其次,幼儿故事创作与故事表演能够促进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健全幼儿的人格。的幼儿故事作品本身就是真善美的化身,“它以美的形象化育人心,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人的心灵为之激荡,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个性,参与塑造人生,对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幼儿影响至为深远。”[2]故事创编和故事表演让幼儿从过去只听故事的阶段,过渡到创造故事、全身心地体味故事的阶段,幼儿在仿照故事作品创造或模仿故事中人物和情节时,故事中人物与情节的真善美会潜移默化地流淌进幼儿的心中,健全幼儿的心智,优化幼儿的品格。

2.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能够提升未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

幼儿故事创作与表演课程并不拘泥于使学生获得创作故事与表演故事的技能技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综合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表现力、艺术鉴赏力)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唱、跳、弹、讲、画)也都会得到相应融合与提高。同时,该课程更关注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即让未来的幼儿教师在掌握相关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在幼儿园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组织好、指导好幼儿的故事创作与表演活动,并善于把此类活动与幼儿园的各类教育活动相融合,发挥好故事创作与表演的育人功能。

(二)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1.与儿童文学的关系

无论是幼儿故事的创作,还是幼儿故事的表演,都要以幼儿故事作品为基础,所以该课程与儿童文学(幼儿文学)课是密不可分的。在故事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幼儿故事作品的选择,各类故事、剧本的创作方法等一系列基本理论知识都来源于儿童文学课,可以说儿童文学课是本门课在文学领域的理论来源,而故事创编与表演课则是对儿童文学中故事领域的具体实践与应用,二者更多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2.与学前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学的关系

要创作出符合幼儿审美兴趣的故事作品,或者按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指导他们进行故事创编、表演还离不开学前教育学与学前儿童心理学中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是故事鉴赏与创作,开展相关教育活动的科学保障,对本课程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本课程又将从实践的角度反映幼儿的某些心理特征,进一步印证教育儿童的各种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知识。

3.与幼儿园五大领域教法的关系

故事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事教育活动中的欣赏与创作环节(尤其创作环节)都会涉及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所以该课程可直接为这部分内容提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故事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故事创编与表演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还可以融入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中,为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开拓思路,而五大教育领域的教育活动又进一步充实了故事创编与表演的内容,二者是实践方面相互借鉴的朋友。

4.与教师专业技能课程(艺术课程)的关系

教师口语课中对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会提高学生在运用语言讲述故事、表演故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舞蹈、声乐、键盘、美术等艺术类课程也会丰富学生在表演故事、指导幼儿表演故事过程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尤其在故事剧表演中,从故事的音乐选择,到加入的舞蹈、乐器,再到服装道具的准备都离不开艺术类课程赋予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技能。而故事创编与表演课则是为学生专业技能的相互融合、灵活运用提供了综合的展现与检验的平台。

教育故事论文:以故事情境为主的幼儿舞蹈创编教育研究

摘要:幼儿作为一个特殊人群,为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得到的发展,不但要督促他们把课堂知识学好,还要激发和培养他们在艺术方面的天赋。其中,对幼儿在舞蹈方面的培养也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使幼儿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幼儿舞蹈编排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不能把太复杂的内容整合到舞蹈中。而且,幼儿舞蹈的形式不要太单一,要充分的考虑到幼儿的心理。

关键词:幼儿 特殊 内容 舞蹈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舞蹈的形式丰富多彩。在设计舞蹈的时候,我们要事先观察现实生活中孩子们的喜好,这样有利于我们编排的舞蹈能够迎合孩子们的兴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然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想法得到大家的认同,作为教育者,要学会凭着自己的专业技能把孩子的想法整合到舞蹈中。所以,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很重要的,当然好的题材也是很重要的。

1 选择题材

1.1 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

与成年人的心理不同,由于幼儿的身心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他们的心理特征偏向于模仿、游戏和被表扬等各个方面,为了使幼儿的人格和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在选择舞蹈题材时,要按着幼儿的心理来挑选。在日常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幼儿们的各种变化,比如说,情绪、语言、行为等等。了解幼儿情绪和心理的变化是选取舞蹈题材的重要来源。

1.2 符合幼儿的生理特征

各个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体发育具有较大的差异,其中,幼儿的发育速度最快。舞蹈题材的内容和难度的不同,是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阶段来设计的。否则,一旦所编排的舞蹈不适合幼儿的生理特征,会对孩子的身体形成伤害,造成不好的影响。

1.3 生活中选择题材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的哭、笑和打闹的样子都可以作为幼儿舞蹈编排的依据。这些动作和表情更具有鲜明的活力。为了收集孩子们日常的喜、怒、哀、乐,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平时就得仔细观察孩子们的行为、举止和言谈,并且能够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那我们可以拿什么来作为幼儿舞蹈编排的题材呢?比如说,孩子们玩橡皮泥时,开始的好奇,然后喜悦,并且用橡皮泥做出各种小东西时的成就感,以及玩腻之后,觉得无聊的表情。我们都可以以此为基础,通过将其艺术化,然后把观察到的动作和表情融入到幼儿舞蹈中,使原本毫无美感的动作变得优美动人。当然,除了贴近生活的题材,我们还可以从孩子们喜欢的童话故事里摘取适当的题材,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比如说,《白雪公主》、《蓝精灵》、《喜羊羊与灰太狼》等都是很好的编排幼儿舞蹈的题材。

2 编排舞蹈动作

2.1 在幼儿舞蹈编排中引入童话故事

每个幼儿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听童话故事,因此,编舞的幼儿教师可以根绝孩子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舞蹈创作过程中适量的引入一些童话故事的情节,这样可以使孩子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整个舞蹈的内涵,使孩子们本来是对童话故事感兴趣,提升到对有故事编排而来的舞蹈也产生浓厚的兴趣。就拿《喜羊羊与灰太狼》这个作品来说,当中灰太狼和喜羊羊诙谐的动作和表情等抽象的形象都可以具体化为舞蹈动作和表情。总的来说,幼儿教师要全身心的投入到童话故事中,并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故事、理解故事的情节。使孩子们能够做好角色扮演,也能融入到舞蹈当中。

2.2 在幼儿舞蹈编排当中融入模仿性动作

刚才在谈及孩子的心理特征时,我们谈到,孩子具有喜欢模仿的特征。在幼儿舞蹈的编排中,加入一些模仿性的动作,正好迎合了孩子喜欢模仿这一心理特征。融入这些动作,除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外,有时还会产生一些与众不同的效果。比如说,孩子们都喜欢小动物,我们可以在舞蹈创作时,加入一些小猫、小狗的动作;再比如说,我们还可以在舞蹈中加入影视作品中的一些人物的动作。所以说,幼儿教师要在舞蹈编排中使用一些模仿性的动作,就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细心观察模拟对象的各种动作的特征,以便于在应用时更加如鱼得水。

3 选择音乐与道具

3.1 选择和应用音乐,增强舞蹈感染力

为了使幼儿舞蹈的艺术品质得到提升,音乐的选择是必不可少的。在选择和运用音乐时,音乐的存在要以舞蹈的内容作为基础,不能使音乐和舞蹈内容相互分离,只有两者相互融合才能有较好的效果。所以在选择音乐和音乐内容方面,我们可以根据音乐来选择舞蹈内容,当然,我们也可以根据舞蹈的内容来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比较符合所要求达到的舞蹈效果。舞蹈动作和音乐是视觉和听觉的互为补充。选择音乐时,要根据孩子的天性,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乐曲,使孩子们容易接受,当听到音乐的旋律时,就有跳舞的兴趣。

3.2 选择和应用道具,增加舞蹈的氛围

在进行舞蹈表演时,通常会应用到很多的道具,比如说,气球、花束、头饰和服装等多种道具,选择正确的道具师是舞蹈产生预期效果的重要保障。对于如何选择道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及时点,幼儿教师要了解每种道具的功用,针对不同的舞蹈要选择正确的道具;第二点,道具的选择要符合舞蹈所要表现的内容,不要张冠李戴;第三点,在选择道具时,幼儿教师要针对整个舞蹈作品去思量,使所应用的道具能够很好的与整个舞蹈很好的融合为一体,充分展现整个舞蹈的舞台效果。但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幼儿舞蹈使用道具时,不必过分追求多,一方面,孩子们可能顾不过来;另一方面,过分使用道具,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4 幼儿舞蹈创作的几点建议

在进行舞蹈编排时,要做到使孩子们的身体得到解放,所以的动作不要过于僵化,要使孩子们的身体各个部位协调,根据孩子们的喜好和心理诉求来选择各种动作的搭配。幼儿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舞蹈的创作更加形式多样化。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要求我们要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经验,让舞蹈创作更加贴近实际生活,使孩子们充分享受幼儿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教育故事论文:学校教育故事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摘要】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教师充分享受到研究的乐趣;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实践与教师反思的距离,让教师获得自我成长空间;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教师更真切地感知学生。

【关键词】享受乐趣获得空间感知学生

学校教育故事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运用一定的描写方法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有一定意义的教育事件进行描述、分析,并挖掘、揭示其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借此表达教师对教育的理解。

学校教育故事的研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意义:

1.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让教师充分享受到研究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

教育故事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把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经过书本学习,我们对许多理论观点耳熟能详,但这并不说明已经真正掌握。通过教育故事这种形式学习运用理论,可以有效地加深理解。

长期以来,教育理论研究似乎永远都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专利,教师只是教育研究专家提出的各种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而现在,教育叙事研究让教师们突然发现:原来教育研究离自己并不是那么遥远,它就在自己的身边,只是平常并不把它们当作研究而已。这一发现,给广大中小学教师以极大的信心。从最初的“教学日志”,到如今的个人教育博客,随处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所激发起的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在这股热情的推动下,许多中小学教师也已经不再满足于纯粹的经验式的描述,开始主动地学习以前令他们望而却步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知识,然后又通过这些理论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个人教学经验的分析力度。这种良性循环有效地拉近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距离,也拉近了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两者之间的对话和沟通。

教育故事是教育情境的故事,不同的人对故事会有不同的解读,因此教育故事适于用来进行交流和研讨,可以成为教育活动和教师培训的有效载体。教育故事集中反映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矛盾、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想法、思路、对策等,就此开展交流、讨论,对于教师提高分析能力和业务水平是非常有益的。

2.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教育实践与教师反思的距离,让教师获得自我成长空间

教育故事是对教育实践的反思,从实践中选择适当的实例进行描述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有些做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有些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教育故事还是教师梳理、记录自己教育生涯的一种很好的形式。教育故事不仅记录了教育行为,也记录了伴随行为产生的思想、情感及灵感。它是个人的教育档案和教育史,有其独特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教育叙事研究是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对一些中学教师教学反思所进行的专门研究中发现: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是采取叙事的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有的教师可能对教育叙事研究没有自觉的意识,但在具体的实践中,却运用着叙事式的反思方式,并把其称作“写教后记”等其他名称。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更为细致周密,思考得更为深入;无自觉意识的教师做起来则比较随意,点到即止。实际上,如今流行的中小学教师的各类个人教育博客,不过是“教学日志”的进一步发展,是“教学日志”内容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但是,这种结合促使教师的教学反思从个体的行为向集体的、合作的行为转化,从而成为培养反思型教师和提高教师专业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叙事研究的影响。

教学经验并不会自然地成为学习资源,只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才是教师的自我财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3.学校教育故事拉近了每位学生与教师的距离,让教师更真切地感知学生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具有思想、感情、个性以及主动性和发展性的活生生的人,他们具有独立的倾向和独立的要求。教育故事的撰写可以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更加接近学生的真实情境与复杂状态,在工作的过程中更注意从细微处出发研究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身心规律;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情感特点、人格特质;研究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同时,班主任在叙事研究中能够更多地获取与学生对话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较大可能地理解学生所追求、所欣赏、所厌恶的事物。可以说,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的叙事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构建真正属于师生共同的教育世界。

教育故事论文:故事教育在幼儿成长中的影响

摘 要:幼儿故事的语言活泼、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加上幼儿特有的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方式,由此决定了幼儿喜欢听故事。故事中生动的人物形象能让幼儿不由自主地去模仿,同时简洁生动的语言也会激起幼儿想去说的欲望。

关键词:故事教育;幼儿成长;记忆能力;思维能力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当把握好时机,经常给幼儿讲故事,让他们在故事中获取知识、认知道理、丰富情感,在成长中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与良好的品质。

一、故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

1.故事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

众所周知,兴趣是好的老师,因为感兴趣,幼儿在听故事的时候注意力相对集中,他们的听力在听故事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训练。在幼儿听故事中或听故事后,教师和家长可以适当提出问题,幼儿在思考问题时就要记忆故事,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记忆能力便得到了提高。

2.故事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每个故事都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故事的语言简练、优美、通俗易懂,加上教师和家长夸张性的语气、动作、表情等,让幼儿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我们在讲述故事时要引导幼儿开动脑筋,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诱导幼儿积极回答故事中的各种问题。如,讲完故事《笨笨猪》,可这样提问:为什么说它是“笨笨猪”呢?当“笨笨猪”在路上捡到苹果时,它是怎样想的?当“笨笨猪”被大老虎抓住时,“笨笨猪”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说大老虎是“笨笨老虎”呢?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在引导着幼儿积极思考问题,不知不觉中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故事能培养幼儿的模仿能力和表现力

幼儿喜欢模仿,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师和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表情的丰富多彩,夸张的动作表现,这样既能深深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仿佛让幼儿置身于故事世界之中,也给幼儿提供了模仿的榜样。如,在故事《会滚的汽车》中,狐狸假装肚子疼是什么样的动作与表现,语调又是什么样的;当狐狸吃掉了“小鸡、小鸭、小鹅”时,狐狸装得很神气的模样是什么样的,大摇大摆地走路又是什么样的。当幼儿熟悉故事以后,教师和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学习复述故事,引导幼儿如何进行声音、动作及表情的模仿,并大胆地把夸张的动作、形象的语言运用到故事复述当中,让故事复述更加生动形象,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模仿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表演才能,促进了幼儿表现力的发展,也为将来绘声绘色地表达语言奠定了基础。

二、故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故事能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懂得真善美与假丑恶

谦逊礼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于现在的中国家庭中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养成了一些孩子霸道、自私、唯我独尊的性格。对脾气粗暴的幼儿要多讲些谦让的故事,如《镜子里的小花猫》,让幼儿懂得你对别人和和气气,别人也会对你和和气气,让故事来引导幼儿懂得如何与人相处。对于“我”字当先的幼儿,可以给他们讲一些《雷锋叔叔的故事》《七色花》等故事,启示幼儿要想着别人,明白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能得到同伴和大人们的喜爱。对胆小懦弱的幼儿,要多给他们讲些关于英雄勇士的故事,像《金斧子》《刘家五兄弟》这些惩恶扬善、善恶有报、因果轮回的故事内容,也指导着孩子如何与人相处,使幼儿初步形成对人、对己、对物的正确态度。教师和家长在充分利用故事让幼儿获得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同时,更应引导幼儿形成最初的是非观与正确的人生观。

2.故事能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情操

有许多道理幼儿是在听故事时获得的,他们在听故事时,是非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故事来教育孩子。对爱撒谎的孩子可以给他讲《放羊的孩子》的故事,让幼儿明白撒谎会害人害己的道理。有些幼儿对同伴的困难熟视无睹,我们可以讲《老虎外婆》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别人有困难时,应该互相帮助。有的幼儿不爱刷牙,我们可以给他们讲《没有牙齿的老虎》的故事,让孩子知道贪吃的老虎因为不爱刷牙而失去了满口锋利的牙齿。让他们知道从小要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对一些没有礼貌的幼儿,就给他们讲《喂》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不讲礼貌的幼儿连名字都没有了,大家都叫他“喂”,没有人喜欢他。总之,教师和家长要根据幼儿的不同道德表现,适当选择合适这个幼儿的故事来进行情感教育,让幼儿在故事陪伴下形成正确的道德情操,度过快乐的童年,让幼儿在故事陪伴下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三、故事选择至关重要

教育家席勒说:“幼儿是一张白纸,那么幼儿教育好比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让这幅画变成不朽的名作,也可能变成信手的涂鸦。”因此,教师在进行故事教育之前对故事的正确选择是至关重要的。

故事能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是幼儿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途径。好的故事不仅能美化幼儿的心灵,更有助于幼儿改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它能培养幼儿的耐心与自信心,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幼儿的进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既要重视故事的教育作用,更应注意对故事的选择与整理,使故事的教育作用发挥到。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但要掌握讲故事的技巧,更应抓住最适当的时机。在教育与日常生活中,随时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具有随时把遇到的问题编成小故事进行教育的能力,让故事教育不仅作为一种教育工具,更对孩子的智力、心理,甚至是未来的前途,都起着非同凡响的影响,我们要活学善用,更好地教育孩子。

(作者单位 浙江省慈溪市周巷镇精忠幼儿园)

教育故事论文:浅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

摘要:讲故事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但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这一技能水平还比较低,他们的讲故事能力还有待提高。如何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的能力?笔者针对现状分析原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学前教育;讲故事;技巧;培养讲故事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口语表达形式。好的故事,有助于人们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认识生活,发展思维,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陶冶高尚的思想情操。由于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活泼,容易感知和吸收,所以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使用这一种文学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同时也会指导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活动。因此会讲故事是幼儿教育职业的要求,而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讲故事能力并不乐观,大部分学生把讲故事简单地理解为背书。据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一个班里约有一半的学生讲故事能力比较差,讲的过程一字一顿,语气生硬,没有起伏,没有感情,更是甚少动作表情,把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中职学校注重专业技能课和专业理论课,忽视专业基础文化课。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过硬、知识丰富、能力强的学生,专业过硬首先是放在及时位的。近几年虽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注重弹、唱、跳、画、说、写这六种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依然只是加强对学生弹、唱、跳、画四方面的训练,不大注重说(讲故事)和写的训练,所以大多数学生课余时间主要用在舞蹈、唱歌、弹琴、手工、幼儿心理学、各教学法等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课上,不重视讲故事训练。

(二)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基础比较差

近年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大多是“分流生”(即未参加升学考试就进入中职校),且这些学生在初中时就属于已基本被“放弃”的一类,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自控能力较差,导致了基础较差,成绩不理想。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差,朗读水平不高,不理解故事思想内容,这些都加大了讲故事训练与指导的难度。

(三)学生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紧张情绪

由于学生基础差,在学习上就很容易有自卑感,在众人面前讲故事就会紧张,紧张了故事可能就讲不好,这样学生在讲故事时很难树立自信,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四)学生实践机会少,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指导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多,也没有专门开设《讲故事》课。而涉及讲故事的教学只有在《听话和说话》课中第五章及时节才有。讲故事的教学与实践总共不到十课时。在课时安排少情况下,就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上台练习,也不可能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一指导,学生没能经过系统地训练和指导,讲故事能力又怎能提高呢?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如何培养中职学前教育学生的讲故事能力,提高故事的可听性呢?面对上述现状及原因,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讲故事能力,一要转变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讲故事的重要性;二要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指导。此外,最关键还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加强基础训练

朗读是讲故事的基础,而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朗读表达技巧的掌握,如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

1.停顿: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可以进行语法停顿或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顿处理。恰当的停顿不仅可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还可以让朗读声断情连。

2.重音: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要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读好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

3.语速:适当掌握朗读的快慢,可以造成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时的语速须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一般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4.语调: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句末如果表示平谈、庄严、沉郁等情调,声音强弱高低变化不明显,句末落音平直;表示疑问、愤怒等情调,句末落音上扬;表示感叹、祈愿、坚定等情调,句末落音下降;表示讽刺、幽默等情调,句末落音曲折颤动。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语音就有了动听的腔调,听起来便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

这些朗读技巧学生掌握牢固了,就为讲故事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中专一年级时就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水平训练。

(二)注重方法,掌握讲故事的技巧

故事,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述,强调的是人物的形象性和情节的连贯性、生动性。因此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把人物形象、事件过程和环境氛围立体地呈现在听众面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才能吸引观众,使之受到感染,收到良好的效果。故事讲得好不好,关键在于生动与否,所以在讲故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法,注意运用技巧。

对故事文本进行加工处理,变文稿为讲稿。一般故事文本都是比较书面化的,而讲故事是用嘴说给人听的,要故事说得悦耳动听,就需要把故事文本整理加工,变文稿为讲稿。修改故事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使之口语化、儿童化。

如“乌鸦上了狐狸阿谀奉承的当”,幼儿是很难理解“阿谀奉承”的意思,不如改为“乌鸦上了狐狸拍马屁的当了”;再如“溪边端坐着一位长者,面庞清瘦,双目炯炯有神”改为“河边坐着一位老爷爷,虽然长得瘦一点儿,可是两只眼睛可有精神啦!”显得更通俗易懂。

此外,在修改故事文本时要注意多用短句,把长句改为短句更容易讲;多用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叹气词等,使声音具体化,形象化,增加“动感”,如汽车的“嘟……”声,小鸡的“叽叽”叫,小狗的“汪汪”叫等,学的像,能让故事增色。

处理好叙述性语言和人物语言,塑造声音形象。讲故事重点在于讲。要讲好故事,语言必须、清晰、生动,声音的高低快慢一定要符合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注意区别故事中作者的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并注意二者间的转换。

叙述语言,既要体现讲故事者作为旁观者的客观性,用声自然、平稳,又要体现讲故事者的感情、态度、语气、语速、节奏、音量等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起伏变化。叙述语言须根据内容、风格的不同,而运用与之相应的基本语气。

人物语言应有故事人物的“角色感”,做到“声如其人”。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人物的个性,揭示人物复杂细微、丰富多彩的心理活动?首先要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活动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人物的性格特点中挖掘角色的口气与语调,学会变换音色,用不同的声音、语调来塑造角色形象,根据人物个性和情节的发展把握节奏的快慢。如动物故事中的常见形象,狐狸狡猾,说话声音高而细,吐字靠前,语速较快,小熊憨厚老实,说话声音低而粗,吐字靠后,语速较慢;性格刚强的人物说话声音厚实,吐字饱满有力,性格懦弱的人物说话声音半虚半实,吐字轻缓……若学生在讲故事时能熟练模拟各种年龄、性别、性格的人或其他动物的腔调,表现热情、快乐,紧张、悲伤等语气或描摹其他声响,这样通过变换音色产生不同的声音效果,幼儿就能通过声音区分出角色和剧情的变化,让幼儿听起来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恰当应用态势语,把握讲演的分寸。讲故事时一门讲演结合的语言艺术。讲故事时,为了使人物情状逼真,增强故事的表现力,我们需要运用不同的眼神、姿势、动作、表情等态势语来辅助“讲”。但我们在进行讲故事训练时发现,有部分学生态势语过多,几乎每一句话都有动作表情等,让观众看得眼花缭乱。

态势语是一种无声语言,运用一定要贴切自然,要随着故事内容的发展而变化,在讲演结合时要注意:一是面部表情要明确,可略带夸张,眼里要有神,要能于观众真诚交流,眼神能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讲故事时切忌眼睛向下,盯着某处不动,那样会给人目光呆滞,没有精神的感觉;二是手势要适度,动作要大方得体,千万不能一字一动,一词一比划,让人看上去不自然,僵硬做作,又或是手势与内容不一致,为了手势而手势,这样的手势还不如不要。态势语用得好,讲演结合恰到好处,可以令你的故事精彩感人,用的不好,就会事倍功半。

例如我们在讲《两只笨狗熊》这个故事时,一定要注意变换音色,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并配合恰当的表情动作来展现狐狸和狗熊的形象特点。狐狸大婶一肚子坏主意,很狡猾,可以用尖细的声音去模拟她的说话,狗熊很笨,可以用粗厚的声音模拟他们的说话;同时要注意狐狸大婶眼神表情的变化,由最初看到面包时眼珠子不停转动,到奸计得逞时的捂嘴偷笑。讲演结合,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让幼儿如亲眼目睹一样。

总之,讲好故事并非朝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系统的训练和指导,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中职学前教育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朗读技巧是讲故事的基础,而注重方法,掌握讲故事的技巧是关键。所以,要培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讲故事能力,提高故事的可听性,就要思想上高度重视,多开展相关活动给予学生锻炼,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指导;就要讲究方法,掌握技巧,多听、多学习借鉴《鞠萍姐姐讲故事》等作品,这样才能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激发幼儿的兴趣。

教育故事论文:李强的故事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

课堂上的李强

我及时次见到李强是2003年的秋天,在我开设的清华新生研讨课《走在路上的叙事艺术》的及时堂课上。这个胖乎乎的男孩子格外引起我的注意,因为他是这个班上的男生,而且是个旁听生。

李强坐在校长办公室来旁听的英文秘书(美国人)身旁,他们好像在用英语谈论我开设的这门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新生研讨课正式开始了,这种课在西方是很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你们有幸能够成为清华及时批新生研讨课的学生,你们正在创造历史。”我半开玩笑地说,同学们一片哗然。

随后,我问 :“什么是新闻?”同学们有各种答案。

我的答案是 :“新闻是故事。我们这门课是要你们学会讲故事、写故事。你写的故事要有人读、有人听,要能够推销出去。”

李强事后给我发的电子邮件说 :李老师,这样的理论我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每天接触的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我所见到的新闻无非就是“××日,××在××地会见了× ×”、“××会议在××地隆重召开”。这种新闻在我看来,不会有多少人真正感兴趣的。我一定要把这门课听下去,学到找故事写故事的艺术。

在另一堂课上,我指着旁边的同学对李强说,“明天是她七十岁的生日,你做一个模拟采访,写一篇她的故事,给你十分钟时间。”

10分钟后,李强开始念他写的报道“她曾用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生日礼物,”李强的声音在发抖,这是他及时次在研讨课上发言。

“等等,她是谁,一条新闻中连人名都没有,”我打断了他。

李强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

我接着讨论如何让写的人物和故事吸引人。我问李强:

“你知道Seymour Topping吗?”

“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普利策奖评委会主席!”

“不错,Topping教授是院长,也是主席,但是这些头衔写在报纸上对于广大的中国读者,他们会在意吗?”

我接下来讲了个故事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陷南京,当时Topping是美联社驻南京记者。他和法新社记者Bill Guan都急着要抢发这条新闻。但是当时南京的邮局只有一台发报机。两个人决定掷硬币决定先后,结果Bill Guan赢了,发了一句话新闻 :“共军占领南京”,就让给了Topping。Topping坐在发报机前,不紧不慢地发了一个小时,把整个事件来龙去脉说了个清清楚楚。第二天全世界报纸的头版头条刊登的都是Seymour Topping的详尽报道,而不是Bill Guan的一句话新闻。”

李强不住地点头,我问他 :“你为什么能专注地听呢?”

“因为您讲的故事跟中国有关。你对一个中国人讲故事,自然要讲有关的人和事情,才会有兴趣。”

李强是旁听生,在那个研讨课上,他没能随我去内蒙科尔沁草原上采访实践课。从内蒙回来后,同学们在课上兴致勃勃地讲述他们的经历,他们采集到的形形色色人的故事 :干部、牧民、歌手、商人……

我要求学生把这些经历写成采访手记,每节课都拿几篇让大家讨论。平时大家觉得自己文章写得可以,可拿出来一念,大家一点评,才发现问题很多。大家经常就某个片断进行讨论,而李强总是一言不发坐在一边,全神贯注地听大家讨论。也许他那是已经开始琢磨找机会寻找自己的故事。

一年以后,也就是2005年初的寒假,李强回乡采访调查, 写出了《乡村八记》。通过他二姨家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财政状况”,反映了中国大多数农民是怎样劳动和生活着的。他的文笔朴实,就跟他描写的那块土地上的农民和乡村一样纯朴。

总理的信与清华的实践课堂

以下是《乡村八记》的开头:

1月28日下午,我坐上了赴山西省沁源县的汽车,3个半小时之后,抵达交口乡尚义村,二姨家就在这个村子。村前的沁河依旧,不过,终于架起一条通向村里的石桥。不用再走那条摇摇晃晃、令人惊心动魄的钢索吊桥了。

姨夫、二姨生有两男一女,加上婆婆共6口人。家里6间房,4间住人,两间存放粮食以及一些器物。屋内陈设很简单 :外间靠墙摆着一个平柜,电视机放在上面,由于没有装卫星信号接收器,只能收看一个频道――山西台,电视机旁边是电话(二姨做些小买卖,必不可少),洗衣机摆在一角。来人一律坐在里间的炕上或是坐板凳,火炕旁边是灶台。姨父补充说,这两年家里还在盖房,也花去几千元,现在根本就攒不下钱,所以房子盖了一半就先不盖了。 二姨近日忙于跑买卖,家里没准备什么,晚饭就是平常吃的:南瓜面片汤,玉米面窝头。面片汤做得很多。二姨说 :“还有看门狗的,现在太忙,顾不上给它弄别的,人吃啥狗吃啥,狗吃的顶一个人哩!”

李强同学的《乡村八记》被清华大学新闻学院范敬宜院长推荐到了总理那里,感动了总理,总理在他的回信中指出,一个好记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而责任心之来源在于对国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爱。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用心观察、用心思考、用心讲话、用心做文章。” 温总理的这段话是对清华大学新闻教育模式和办学方向的肯定,对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想象不出来,一个只爱自己、不爱自己国家和人民的记者写的作品能够打动多少人。 美国一位总统有句名言:“不要问你的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是要问你为你的国家做了什么。”

作为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和未来精英的大学, 培养的是有创造力的人。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能否超凡脱俗,表现在对世界的观察角度是否独特。《乡村八记》这篇调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独到视角。清华大学新闻学院在范敬宜院长领导下,大力推行的实践教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教学理念: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概念或理论,真正的学习更意味着让学生能够来对国情、民情有新的观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简言之,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心、脑、体同时参与。通过实践教学,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思想、感情、行为各方面的发展。

基于这样一种理念,我们在新闻学教学中大力提倡真实情景的体验。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但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效学习。记者要观察记录细节和声色。走出教室,到处都是新闻,都是故事。新闻写作,课堂无限。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清华新闻学课堂上,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为此我们引入了“学在路上”的教学理念,即所谓“大篷车新闻学课堂”。在这个课堂上,我们共完成了这样一系列走在路上的新闻采访实践课:2000年暑假,楼兰沙埋古国探险 ;2000年暑期,内蒙古额尔济纳黑水城采访实践 ;2001年寒假,江苏煤矿采访实践 ;2001年暑假,太行山采访实践 ;2001年6月,北京四合院采访实践 ; 2002年4月,北京胡同采访实践 ;2002年7月,重走长征路 ;2003年10月,内蒙科尔沁草原采访实践 ;2004年10月,山西得胜堡采访实践 ;2004年11月, 北京国子监街采访实践 ;2005年5月,北京延庆县柳沟村采访实践。学生们在真实的故事中领悟新闻学核心原理。学生们领悟到:新闻学是令人兴奋的、同时也是能发挥个人创造潜力的学科。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正如李强的《乡村八记》,不追求语言的雕凿、做作,而是人生的故事。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在真实的世界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