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科技管理类论文

摘要:科技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科技管理创新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建立科技信息网站,将科技管理部门内部机构设置、管理职能、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动态等信息向社会公布,架起一座由科技通向社会的桥梁。
科技管理类论文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管理效能提升的构思

一、加强新业务、新领域的培训指导,提升科技工作履职能力

进一步推动辖内科技人员掌握新形势、理解新业务,组织科技部门负责人及科技人员开展新业务的培训。

(一)坚持理论指导

重点围绕“金融IC卡应用工作新形势与新任务”、“银行业信息安全管理新趋势”和“两管理、两综合中如何履行科技管理职能”这3个新领域问题,分别从“精准把握定位”、“科学运用方法”和“保持积极履职状态”等3方面,进行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的指导,努力提升科技人员履职能力。

(二)转变理念

科技工作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工作领域日趋广阔,科技部门与机关、支行、金融机构、社会的沟通协调、组织指导工作更为广泛,要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开拓创新,通过科技和业务的良好结合,实现履职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增强监管理念

进一步健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参与执法大检查,创新方法,积极承担指导、监管职责,有效防范区域性信息安全风险。

(四)增强科技管理意识

科技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管理员,在主动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立足高起点、高定位,力争部门工作不断提升。

二、科技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常态化,提升风险防范力度

为切实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力度,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建议将科技工作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常态化。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主管科技工作的行领导担任活动小组组长,科技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科技部门其他人员以及计算机兼职管理员作为活动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各科室计算机兼职管理员认真学习《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version2)》相关要求,强调责任追究机制。

(二)逐条检查,务求实效

立足在检查中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以自查为主、抽查为辅的检查方式,组织各部门对照检查的内容逐一进行自查,并由科技部门牵头对各部门进行抽查。

(三)认真整改,消除隐患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隐患,要严于整改,不留死角,从而形成常态。

(四)总结反馈,形成机制

科技部门对科技工作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并形成信息安全长效机制。

三、管理效能为先,积极探索央行科技工作的评价机制

科技部门牢牢把握综合考核工作的原则和目标,坚持激励先进为主、效能为先,要以“有效履行职责、高效完成任务”为实践基点,逐步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的机制。

(一)着力建立部门自我评价机制

对照基层央行综合考核的项目要求,完善联系人和责任人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将科技管理的要求逐一落实、不留死角。

(二)着力建立综合考核的保障机制

立足于科技管理的内部重点,加大计算机安全人员的队伍建设和责任制的落实,推动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不断强化科技管理的人力保障和措施保障。

(三)着力建立县支行考核的反馈机制

细化分解县支行科技工作的业绩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履职情况的基层反馈,促进县支行科技的工作上水平、见实效。

四、推进央行科技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科技部门应结合科技工作实际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科技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流程规范化

保障各类重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根据科技部门日常各项软硬件维护工作,制定详细的计算机系统日常监测方案;二是规范重要业务系统的运维制度,变更操作审批;三是严格执行计算机固定资产设备及低值易耗品集中采购流程,保障采购过程透明合规、采购手续清楚明了;四是规范各类科技工作流程,力争更好地为中支各业务科室提供科技服务。

(二)责任明晰化

科技部门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能和责任,通过考核奖惩措施实现透明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每位科技人员应清楚所在岗位的职责,清楚每季度、每月份以及每周的重点工作所在;科技部门负责人根据任务内容性质,将任务分配至具体操作人员,具体操作人员按照相关工作的规范流程完成工作任务。

(三)管理精细化

科技精细化管理不是将事情繁琐化、复杂化,而是从质量上、效率上保障科技服务水平的提高。建议科技部门针对上级行下发的年度科技工作专业考核,将每一项考核内容均落实到具体人员。同时还应制定工作人员定期工作任务表,清楚罗列每位人员每周每月每季度必须完成和上报的工作。精细化管理务求将工作的细化落到实处,这是从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要在观念上、工作态度上从细节做起。

科技管理类论文: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和对策的浅谈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管理 现状与成因 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现状的阐述,对新形势如何构建中国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进行了探讨。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着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向总量大体平衡和结构性、区域性相对过剩。这一方面说明现行的农业经济结构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农业发展正酝酿着从量变到质变的崭新突破。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和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制定和完善中国特色农业科技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变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管理方法,则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选择。

一、我国农业科技管理的现状

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是依据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运用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对各项农业技术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以求在时间和经济上最合理、最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农业技术发展目标。它是现代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农业经济功效较大化的有效途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我国实行的是以城市为基地的工业化战略,把业中的资金强制性地转移为工业化积累,在工业化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的现代工业在城市迅速扩张。而相比较而言,农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整体徘徊不觚,发展艰难 。改革开放 以来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科技资金的投入,加强了科研院所的组建,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以法律形式规范了农业科技专利成果交易。农业要发展,农民要增收,除了对国家政策的需求外,关键要靠农业科技的支持。然而由于一些体制不健全的客观因素制约,使得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经济总体不相适应。其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主体不明晰。现代农业就是利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把传统农业的旧“四靠 ”转变为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三靠投入、四靠管理的新‘四靠”。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农业科技的管理主体是以各级政府纵向调控和直接领导为主,农业科技管理机构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一直没有在法律上得到应有尊重。同时,一部分农业科技投资主体和收益地位不明晰,产权关系不明确,使生产者和经营者缺乏积极性,没有产生出应有的效益,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以政府的行政指令为转移,农业科技管理需要管理者遵循科技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在制度化的前提下也应该赋予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以一定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农业。二是地方农业科技管理资金匮乏。国家每年都会在财政预算中拿出相当部分资金用于农业科技的改革和完善,同时也要求地方各级政府投入部分财政资金以支持本地农业经济发展。但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中央和地方两级预算,而地方自留可支配财政资金并不多,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大量资金投入效果并不明显、对 GDP增长贡献不高、且见效期长的农业科技的热情 自然不高,也就造成了一些具备发展高新农业的地方因缺乏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而错过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足政府对农业高新技术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对采用高新成果缺乏热情。农民是农业关系的主体要素,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是要有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基本还是由政府主导和垄断,政府对农业科技的宣传缺乏力度,加之市场化的农业科技交易体制没有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同时,由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偏低、经营规模小、收益低,对采用高科技的热情商。 是农业总体的机械化水平不高,资金匮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机械的发展,唰时也影响『.农业科技的研发和转化,我国农业机械化低水平层面运转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农业新技术规模效应的发挥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二、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含量的高低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减少损耗、提高效益、占领市场的关键,因此提高科技的研发速度,改革传统的科技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构建现代农业科技管理新体系。

(一)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做出 再瞻性的部署,打破条块分割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管理的立法和执法,有效地保护知识产权,重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效益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公共资源保障机制,完善技术市场与资本市场。同时,必须将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层面,把对农业科研的投入看成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和维持农业续、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制订长远科技发展战略不仅是农业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在要求。国家农业、科技主管部门和地方都要从长远出发,对业科技工作做出合理规范,形成三个层次力量配置,为我转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进一步贯彻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成果转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也是至今我国在这方面尚无满意答案的现实难题。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涉及到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宏观看,科技成果转化是由科技给、转化、需求和科技环境系统等构成的大系统,其运行要求立、健全相关的动力机制、收益分配机制、约束机制、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微观看,科技成果的转化包括实验室研究、中间试验、工业性实验、

工厂化生产等环节。因此,必须规范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和成果转化衔接体系,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和地方的科技联姻,动员各类农科教研机构和私营企业参与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科技的研发必须依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运作,以生产的实际需要为契机,而且科技成果也只有在转化为产力时,才能为社会增加更多价值。企业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引进,成为创新的主体和技术推广的载体。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农民要形成密切利益共同体,使其成为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孵化器,优良品种推广的生产基地,有效发挥科技辐射、带动效应。2003年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与连云港市共同发起的 “百名教授科技兴百村小康工程”活动(简“兴百村活动”)已初见成效,该活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科研院校与农村的直接联系,避免了中间环节所产生的烦琐程序、信息中转误差和资源丢失现象,实现了事业单位职能和服务型观念转变,而且农民也可以把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地反馈给专家,力求把问题解决在发现环节。

㈢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素质,完善农业人才市场 要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教育是基础、科学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拥有多少受过高等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的高素质人才,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衡量国家竞争力强弱的标准,而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中介人才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载体,只有这些人才的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政、企、校、研、资”多维互动。因此,必须要建立和健全以知识产权为资本的入股机制,切实加强知识资本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降低知识资本准入门槛。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应建立地方人才储备库,并将其作为一种长效机制稳定下来高校与科研院所应该为地方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成人教育中定向地为急需农业人才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培训大专或大专以上的技术人员;实施远程教育和各种专业讲座,及时地把各种近期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到农业地区;农业高校要设立农业推广硕士点,定单式地为基层培养农技推广人员;地方政府也要为农技推广人员提供各种条件,避免人才流失现象的发生。这样才能真正地在我国建立人才激励要素流动、市场选择的新机制,形成市场化、网络化、信息化和制度化的多维互动的创新模式,促进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改革农业推广机制,完善农业推广体系 加强改革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是决定现代农业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农技站早已变成了只有部门、没有人员或只有机构、没有作用的空架子或纯营利机构。现代农业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要发展,基层推广站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建设好现代意义的农业推广体系将是最终解决 “三农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不仅无法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也无法应对加入 m 后世界农产品贸易对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因此应在确保农技推广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不能单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应以社会利益较大化为目标。各地应从实际出发,深层次地发掘地方农业发展潜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准入门槛,提升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农民抵御各种风险。

(五)建立现代信息平台,实现农业科技“高速公路” 科技信息平台是指综合社会业已存在的科技与信息,为快速合理地利用科技资源提供 一个可供随时查询利用的信息资源库,为建立农业数字信/!/息“高速公路”,实现资源共享,应在各县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农业科技‘‘l10”系统和专家库;要切实转变政府观念,合理设置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避免多头管理和相互推委、扯皮现象发生;还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筹建高水准的农业情报信息体系组建统一的农业预警机制。平台的建立单纯依靠行政部门无疑是不够的,没有广泛非行政力量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政府应该推动、整合现有资源,采取多媒体信息交流手段,抓好农业基础建设、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工作,即科技的产前、产中与产后三阶段的管理,实现经济效益和技术效益的双赢。

农业科技信息“高速公路”功能的较大化,3s技术是核心因此合理利用 3S技术则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 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变革传统农业管理模式和以信息科技促进传统农业朝 “两高一优”的现代农业转变及变革传统农业的途径 同时,政府要鼓励和扶持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科技的转化率与应用规模,并始终坚{寺“谁建谁管”的原则,注重发挥经济杠杆的规范和引导作用,引导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结柬语

进入新世纪,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科技进步将成为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成为农业比较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当从宏观上总体把握现代转型农业发展的全局,把握好农业现代化改革的历史性机遇,勇于开拓创新,构造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新体系,为建设一个生机盎然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管理中知识产权法律诉讼探析

【内容提要】通过知识产权法律诉讼案,对签定科技转化合同、文献检索、合作双方的股权、委托开发的知识产权、委托开发后专利申请所有权、诉讼第三人的知识产权、违约法律责任等的剖析,对科技转化中的知识产权问题获得了理论启迪,这将有利于科技转化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同时也有利于科技转化活动中的知识产权保护。

【关 键 词】知识产权/科技转化/法律诉讼/知识产权保护

在科技转化活动中,由于不够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产生知识产权法律纠纷的案例已为数不少,依据我国《专利法》、《合同法》、《科技成果转化法》、《民法》等法律、法规,解决科技转化活动中的纠纷,将促使科技转化活动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当然,科技转化中各方应本着“平等、公平、互利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友好协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也可依靠法院或仲裁机构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1 案由简介

1998年4月夏、陈夫妇将1986年在武汉市某医院临床应用的治疗痔瘘的配方,向美籍华人何革自荐有“个人专有技术”,请何某投资20万美金,共同组建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后因要求50%股权和入股中技术使用权转移、专利申请权等知识产权纠纷,夏某向武汉市某法院提起诉讼,诉讼中武汉市某医院作为诉讼第三人提起诉讼。经三方各自“举证”和一方提出反诉,并经法院3次开庭审理,法院于2000年1月已作出判决,将镇痛剂配方判给夏某,未判给夏某原所在的某医院——诉讼第3人。将中试试验成果判给反诉原告某生物技术公司。

2 案例分析和案中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绝不能把职务技术窃为个人专有技术。夏某称其有镇痛剂配方个人专有技术,可在1999年6月30日第1次庭审中,夏某陈述其配方来源,是其1986年在武汉市某医院的研究成果,这一语道破天机,市某医院设有痔瘘科和痔瘘研究中心,长期从事痔瘘镇痛剂研究和应用,该院已采用许多种镇痛剂配方。当时,夏某是1名从外科调至痔瘘科的在职住院医生,其临床上应用的配方是在当时的科主任医生同意、安排、指导下实践的,医院还提供药品制剂和安排临床应用。按我国《专利法》第六条、《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条、《技术合同法》第六条规定,“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单位,单位有权就该项技术成果订立技术合同”。《技术合同法实施条例》第四条一款“在职人员承担本单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课题或履行本岗位的职责”,属职务性工作。在我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二十八条三款规定“职工不得将职务科技成果擅自转让或者变相转让”。从工作性质来分析,夏某将属单位所有的职务性配方技术擅自向外转移,已构成侵犯原单位的知识产权,其所有权应属于武汉市某医院,夏某应承担侵犯知识产权的法律责任,夏某的行为,实际上是造成国有无形资产流失的行为。

(2)有能以公知技术冒充专有技术。夏某要求与他人科技转化合作时,直接提供的技术标的物仅仅是镇痛剂的二个组份:长效镇痛组份A和短效镇痛组份B,没有提供镇痛剂二组份间的浓度、比例范围。二组份间的浓度、比例范围是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出资委托某大学和某医院共同确定出的。从技术内容上来看,已查阅出10篇文献,均有二组份、三组份镇痛剂组份浓度比例的报导,与夏某提供的相同。例如1978年《中华医学杂志》第4卷2期158页已载有山西省首先从1973年开始用“两组份”复方溶液治疗6243例肛门手术中作为局部长效止痛剂,这足以证明夏某直接提供出的二组份是公知技术。把公知技术冒充为个人专有技术是有失科技人员职业道德水准的,是一种典型的欺诈行为,应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和法律制裁。

(3)科技转化合作应检索、利用专利文献和其他文献资讯。洽谈科技转化合作初始,为慎重了解技术标的物的现状,应极为重视各类有关文献检索,特别是专利文献检索,这样,既可避免重复性研究,又可达到新的研究起始点,少花钱而取得更显著的技术效果,更可避免受人欺骗。事实上,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花了一笔资金,委托进行检索,检索结果已获知是公知技术,检索结果被中方科技转化合作人夏陈夫妇隐瞒不告诉投资人,这确实不符合科技转化合作应遵循的“诚实信用”的原则,极可能给投资者造成几十万元人民币损失,夏陈夫妇应承担民事责任,投资人将提出民事诉讼。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教训。

(4)界定专利申请权和明晰专利“三性”,防止侵犯知识产权。科技转化是一漫长、复杂、高投资、高风险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我国规定“根据转化过程复杂的特点,遵循‘约定优先’的原则,允许在科成果转化中合作的当事人各方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约定”。夏、陈夫妇仅提供镇痛剂配方二组份,按《专利法》第二十二条“专利三性”规定,根本不具备申请专利的条件,且按《专利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医生处方”不属于申请专利的范畴。后由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全部出资与两单位部门签定科技委托开发协议,开展“毒理、药理、制剂试验”,按照“协议”界定:“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有关知识产权,包括步骤、数据、各类技术资料、专利、版本(正本和副本)等等全归公司所有”。这就将“毒理、药理、制剂试验”的知识产权界定为归全部出资的科技委托开发委托方——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有。由于“毒理、药理、制剂试验”中有创新性的试验结果,确定了生产制剂和产品的工

艺流程、产品控制指标,再加由全公司同仁群策群力,在产品剂型、配方组成比例、浓度范围、应用领域等方面取得科技成果,这些本该属于公司的专利申请权,却被夏、陈夫妇利用在公司高层领导(分别任副董事长、总经理)职务之便,以个人名义由某专利事务所申请中国专利,并让投资者全部出资申请了美国专利。

从上述不难看出:夏、陈夫妇侵犯了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知识产权,该公司正按照我国“专利异议程序”提出异议,并向法院提交了“反诉状”。

(5)合理合法地确定科技转化合作各方的责、权、利。一方以现金投资,一方以配方作资入股,进行科技转化合作,应合理合法地确定各自的责、权、利。合作各方的股权是一核心问题,是其利益体现的形式。对于只提供配方的两个组份,并没有提供配方组成浓度范围和工艺流程,更主要它是公知技术,欺骗性地诱人与其合作,导致产生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股权额,夏、陈夫妇要求占50%股份。按我国《合同法》,合同有口头、书面合同。按双方3人签字的及时次董事会记录确定股份分配,投资者和夏陈夫妇各占30%,其余40%股为发展基金股、员工股、福利股。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一直诚实信用地按此执行,也是一份事实性合同。而且夏陈夫妇以所谓个人专有的配方作资入股,不符合高新技术的法定的4个条件。国科发政字〔1997〕326号文件《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规定》中第三条规定占股小于或等于35%;第四条规定应符合4个条件,即要求①符合规定的技术范围;②是主管产品的核心技术;③邮资者享有合法的出资入股的处分权,保障公司对该技术的财产权可对抗任何第三人;④国家科委、省级科技管理部门认定。大家知道,国家规定“一般技术”作资入股只能占20%股权。更为重要的是:夏陈夫妇提供的配方组份的所有权是武汉某医院的,没有保障公司对该配方组份的财产权可对抗任何第三人,而且未经国家主管部门认定。对于这样的公知技术,又是把职务技术窃为所谓个人专有技术,夏陈夫妇要求占50%股权就有悖于法律规定,显得太贪得无厌了!

顺此谈谈,尽管双方3人签字的记录是有效的。由于当事人对我国《合同法》不够了解,出现合同文本不规范问题,是可理解的,只要引起高度注意,签订出规范性技术合同文本是不会再存在问题的。

(6)要严格论证作资入股的技术。对于一项作资入股的技术,不严格认证,势必引起诸多麻烦,其失误又必然造成许多经济损失和精力、时间的浪费。投资人化一笔资金检索文献,把结果告诉夏陈夫妇后,明知是公知技术,却隐瞒不告诉投资人,就太不认真、太不事实求是,严重违背诚实信用,这种人太不可信任了。

对于科技转化合作的技术标的(技术客体)更要严格论证,要从技术的先进性、新颖性、创造性、经济性、实用性加以审查和综合分析。其立足点应该是技术市场需求,即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需求,选好科技项目,其决定因素是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要认证成本分析,投入产出效价比。把公知技术作为技术标的,就显得盲目了。

当然,洽谈科技转化合作,应该明晰技术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审核提供合作的技术的所有权,科技人员应如实区分是职务技术或非职务技术,更不能把职务技术窃占为所谓个人的非职务技术。把职务技术私自变为非职务技术,必然导致所有权纠纷;合作双方产生纠纷,如果诉诸法律,也必然导致诉讼中引入“第三人”提起诉讼。

3 几点启迪

(1)依靠法律、仲裁、行政管理解决科技开发合作中的纠纷。科技转化合作中,由于诸多原因而出现纠纷,是难免的,在合作各方不能友好协商解决时,可依靠行政调解,或依靠法院判决或仲裁机构仲裁。对此,应该在科技合作合同书中明确出现纠纷的解决方式。

(2)要充分检索、利用专利文献和其他资讯。为了解合作时的技术背景状况,应充分检索,利用已有文献,既可避免重复性研究,以新的起点开展研究,又可避免将公知技术视作为科技新成果。同时,获知文献检索结果后,获知人无权隐瞒而拒不告知合作另一方,这既是科技职业道德问题,又是人格品质问题。

(3)签署规范性科技合同,界定、明晰各方的责、权、利。开展科技合作,一定要依据《合同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签署规范性的科技合同,并要明确界定所有权归属、技术股权的份额、技术标的内容和验收指标、各方的义务、合作研究的进度和时效。

合同有效期,甚至纠纷解决方式也要确定。此外,要慎重审定科技合同主体的合法性,如果一时难以明晰,应注明由提供技术签署合同一方承担责任。对于“后续研究”也要约定清楚。

(4)注重防止国有无形资产流失。法律规定国有财产不容侵犯,国有无形资产流失,已引起国家和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国家已立法界定职务和非职务的界线,这样,举国上下都要警惕、防止无形资产流失。单位除加强法制教育外,还要有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在职期间除有保密约定和制度外,在离休、退休、工作调动、毕业分配时,要规范资讯材料清点移交,并制订相应的奖罚措施,这样,至少可以减少甚至可避免无形资产流失。

(5)诉讼人、专利人应不断掌握科技合作的特征特点,缄熟运用科技法律、法规。科技开发合作具有复杂性的特征。国家对科技转化内涵的界定已表明它的复杂性、高投资、高风险性。对于科技纠纷诉讼人而言,单纯懂一点法律知识是不行的,连什么是科技所有权转让、使用权转移、专有技术等基本概念都不清楚,怎样能辩论清楚纠纷的实质,又怎样能按“律师规则”行使权限。对于专利人,虽懂得科技专业知识,却也要不断学习、掌握法律知识,因为专利申请,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不熟悉法律规定,将导致好心办坏事,例如把职务技术申请为非职务技术专利申请,岂不类似于“助纣为虐”,造成国有无形资产流失。

科技管理类论文:分析惠安县科技管理信息化实践的路径

科技管理是对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与控制,科技管理创新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科技管理部门通过建立科技信息网站,将科技管理部门内部机构设置、管理职能、政策法规、办事程序、科技计划项目、科技成果推广、科技动态等信息向社会公布,架起一座由科技通向社会的桥梁,让公众弄清楚科技管理部门到底是一个什么部门,其职能是什么,为更有效地做好科技管理工作奠定基础。科技管理信息化将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从而提升科技主管部门的行政能力,也是科技管理人员用现代科技手段来提高行政能力最重要的一个选项。

1、科技管理信息化的作用

科技管理信息化是科技宣传与服务的重要窗口,通过把大量的科技政策法规和信息在网上,并及时更新,社会各界足不出户就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接受科技管理部门提供的科技服务,并可以对科技管理部门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科技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此途径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了解社会公众对科技服务的要求,使科技部门以管理为主转向以服务为导向。

1.1 提高办事效率和科技管理水平

目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是基于传统工业化时代的工作模式建立起来的,实行信息化管理后,必然会由于手段的创新而有创新的科技管理方法,这将导致科技管理改革,提升相关部门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比如每年项目申报都是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实际上,科研项目并不是只在那几个时间段才开始研发,企业或社会也并不是只在那几个时间段才有进行新科研项目研发的需求,我们是否能支持科研项目组一年365天、24小时24小时申报科技项目?再比如项目监管,现有的科技管理领域有“重立项、轻管理”的问题。一年可能立项几十个甚至几百个,有的项目还要持续好几年,如何监管好这么多的科技项目,一直是科技管理部门面I临的难题。还有,仪凭人脑对纸面信息的简单分析,很难对科技经费投入结构是否合理做出判断。但有了信息系统后,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得到解决。在没有信息化手段的时代。我们只能采取传统方法管理。通过实施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可以有效促进科技管理改革,提高办事效率,从而提升科技主管部门的行政能力。

1.2 促进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科技管理信息化的灵魂是科技管理,信息化是手段,实施管理信息化,有利于打破部门分割的制约,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以前由单一业务处室实施的项目审批流程,改革为通过多业务股室联合审批的过程。以项目受理为例,以前是计划股初选,通过后再分发给业务股室处理,信息化改革后,审批过程由业务股室、专家评估、分管领导审批的模式,促使项目立项更加科学化,规范化。通过建立科技项目系统,优化了科技管理的业务流程,提供统一的申报人口和管理入口,为项目提供依据,并建立了资信评价系统,使管理落实到人和单位,从技术的角度杜绝重复申报的情况。同时,由于信息集中存储和高度共享,对不同用户、管理者均保持一致,根据不同权限划用,各类型用户可经授权获得需要的数据,管理部门各业务股室之间可以分享管理数据.不再各自为政,在管理部门内部还可以实现透明,促进科技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1.3 节省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

信息化建设,除初建时期购置硬件设备和开发软件需较大的经费投入外,日常运转可节约大量经费。这方面国外已有许多成功经验。如欧盟国家实行了电子政务,使政府预算每年减少20%,总金额达140亿欧元;美国国家环保署统计,将一些环保资料送上网络,比通过邮局发送要节省开支500多万美元。科技管理部门实行电子政务,大量的文件、简报、报表通过上网,每年可减少一笔不小的纸张、印刷和邮寄费。

2、惠安县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实现

单位信息化建设一般分四部分建设内容,即网络、OA、网站、业务系统。2010年以来,惠安县科技局信息化建设围绕科技管理信息化应用、部门网站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内容,规划实施了“惠安县科技信息网建设”、“惠安县科技局OA系统专项建设”、“惠安县科技项目申报系统”等专项,内容涵盖了部门网站建设、实施、政府信息公开、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科技管理信息化工作。

2.1 惠安科技信息网站

惠安科技信息网站于2000年建设,2004年~2005年从县科技三项费用安排专项经费36万元,用于农村科技信息网建设,2010年又重新改版,整合惠安县农村科技信息网,强.化惠安科技信息网站,网站名称改成惠安县科技1 10网站。网站选择微软公司的NET的平台和配合SQI Server 2008数据库进行开发,网站页面力求简洁、布局合理,栏目设置力求实用性、导向性、清晰方便用户。根据惠安县科技局职能设置政府信息公开、通知公告、内设机构、科技新闻、政策法规、视频点播、办事指南等主要栏目。

2.2 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科技主管部门通过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方向,推动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长期以来,科技主管部门一直在探索科技项目的管理方式。建立网上项目申报管理系统是科技主管理部门在探索科技计划管理,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实践中,形成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流程。项目管理系统根据科技主管部门的工作需求,对人才资源、物质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规范和集中管理,实现科技项目管理从申报、立项、进度监控、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目前惠安县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管理惠安县专题项目、重点项目两类项目。用户分为科技管理部门业务科室、项目承担单位,专家用户三类。申报流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要经历公告、项目申报、项 目立项、项目签收等环节。

惠安县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结构图如下:

惠安县科技项目具体操作程序:首先申报单位网上注册,将单位代码证作为附件上传,申报受理中心审核单位信息。申报单位注册成功以后,在线填写项目申报书并提交。业务科室受理申报书,分别整理并提交评审专家进行评审,专家给出项目评审意见后,业务科室汇总交由相关部门进行联审,最终确定项目是否立项。系统管理员将立项的项目反馈给申报单位。立项的项目承担单位在网上填写科技项目合同书。项目完成后由承担单位网上申请项目验收,由县科技局组织专家进行验收或成果鉴定。本项目申报系统在2011年底开始运行,节省了大量的工作成本,同时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3 科技局0A办公自动化系统

传统办公模式,缺少重要信息传递和工作流程环节,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各部分的信息传递和事务交接仍然由人工完成,容易出现差错;二是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集成,无法实现协同工作,及时沟通;三是信息和工作流程相分离,缺少至关重要的随时记录,使工作监控和评估困难重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OA办公系统应运而生,实现了真正的网络化办公环境和无纸办公。惠安县科技局OA办公自动化系统于2012年设计完成并在单位普及,实现了全员使用,并基本上实现了单位内部收文、办文、发文办理过程的无纸化办公;实现了单位内部跨部门办理,局领导参与办文环节,办文过程进行了痕迹保留;建设电子公文库,设计部署了电子公文档案管理软件和电子公文数据库,将2010年以来的全部公文整理、加工,纳入电子公文档案系统,实现了OA系统与电子公文库的无缝集成。目前局机关各股室与下属单位的公文传输,实现了系统平台内纵向的公文传输。办文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极大的提升。整个OA自动化办公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公文模块、电子公文、政务信息、办公信息、文件库、个人事务、干部学习库。

(1)对外信息功能

①电子公文模块:新建电子公文一领导会稿一局长签发一选择发文范围;

②公务信息模块:新建信件一领导签发一承办人。

(2)内部公文流转

通过公文办件模块下的收支办件、收文阅件功能进行内部流转。流转程序如下图:

3、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几点思考

3.1 领导重视是推进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技术、高效能、高投入的现代化基础建设,所涉及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购置。再则,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使工作业务的处理像是一条流水线作业,各个工序之间存在着前后关联、上下互动的关系,最终工序的“操作工”往往是领导,如果领导认知和重视程度不够,就会在领导的最终工序积压,最终导致整个生产的停滞。惠安县科技局信息化建设之所以能得到较快发展,可以说直接得益于领导的重视和亲历亲为。局长亲自抓信息化建设工作,将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协调和管理工作交由办公室承担,建立信息化建设方案以及相应的制度。从科技情报研究所抽调人员成立信息中心,承担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中的技术维护、信息安全与保密等具体工作,解决电子政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排除技术故障,开展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规定从2012年8月开始推行网上无纸化办公;上班后和下班前必须登陆办公自动化系统处理公务;在外出差,要及时上网浏览信息,保障重要文件的及时处理。领导们以身作则,带头上网操作、浏览、阅读、批阅,从而保障了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3.2 完善的业务平台是推进单位信息化建设的前提

信息化建设是行政管理和信息技术的结合,目的在于应用,应用是信息化工作的灵魂和根本。在实施之前应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资源,在实施的过程中,用户和技术人员应进行沟通交流,认真进行需求分析,确保适合政务流程的需要。科技管理信息化在充分利用已有积累的基础上,应立足现实以及适度超前的原则,适度超前是为了保障信息系统在一定发展阶段内的先进性和可扩展性,以减少系统调整的各种成本,这也是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方式。像建设统一的、一站式的科技业务管理平台,一站式服务平台就是“一站式报送服务平台十一站式评审服务平台十一站式审批管理平台”。所有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权限查看的科技业务信息,从使用人员角度看,是“政府领导、政府公务员、科技专家、中介机构、申报单位”等可以通过同一套系统进行一站式业务处理;从申报角度看,是项目承担单位可以通过同~套系统进行所有科技计划的所有阶段的所有相关申报;从评审角度看,是指所有专家可以通过同一套系统进行所有科技计划的所有阶段的所有相关评审、评估;从管理角度看,是指所有政府公务员可以通过同一套系统进行所有科技计划的所有阶段的所有相关业务管理。简单说,完善科技管理业务平台将起到培养信息化工作习惯的作用,就像现在人们习惯于用手机一样,科技管理部门也终将习惯于用软件来帮助自己工作。

3.3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管理信息化的推行和应用,对科技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科技管理人员必须了解掌握应用技能,如计算机 操作系统、公文处理、表格处理、公文演示、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电子政务及应用等,并具备独立操作应用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其次,公文质量受到社会公众的检验。从科技政策法规到一般性的工作动态等大量科技管理信息都是以文字、图表形式在网上公布,其内容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公文结构是否合符逻辑,数据引用是否无误,用辞造句是否正确甚至是否有错别字等都要展示在公众面前,受到品头论足。再次,通过网上业务处理系统办理科技业务,服务对象能及时了解相关部门及具体承办人员政策水平、业务能力、服务态度、办事效率等情况,既可以在网上与当事人对话交流,也可以向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领导及人事部门还能随时点击网上历史记录,了解考核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这些都从客观上要求广大科技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科技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知识,学习公文写作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策理论水平、文字写作和科技业务处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3.4 数据安全是推进单位信息化建设的保障

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还应依赖于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目前对于网络安全的问题.从技术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解决方案,虽然在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但是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问题并非仅仅在于硬件设备,更需要受到关注的是公务员的安全意识和政府机构的内部安全机制。目前的安全隐患主要在于,一方面很多政府机构没有安装防火墙,或者安装以后不及时升级病毒库,这些做法都会把内网中流动的信息暴露在危险之中;另一方面,很多单位认为安全问题全部是来自外部的,殊不知在统计资料中,75%以上的安全问题是由组织内部人员引起的,所以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科技管理类论文: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科技管理机制创新

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思考管理创新的基本出发点。

我国已开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了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了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进步的需要,科技体制正在朝着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新体制方向深化改革。中国科学院以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契机,通过对所属研究所重新学科战略定位,实施分流、精干和战略重组的策略,在原有的基础上重建部级的研究基地。

历史的原因,一批七十年代出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被推上了研究所的领导岗位。上岗伊始,转轨时期社会变革引出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就随之而来。机遇、挑战和责任成为新生代研究所领导的特征。一方面,现行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尚需熟悉,另一方面不断变换的外部环境要求不断完善、创新和变革。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指导自己的全部工作,把它作为最根本的领导方法,深刻领会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探索管理机制创新是研究所管理者的必由之路。

经济体制改革前,我国长期实行国家高度集权的“国有国营”模式,企业是国家机关的附属物,企业负责人是国家委派的官员,企业的管理体系基本上参照政府机构。经济体制改革后,企业负责人转变为法定代表人。而企业则转变为适合市场经济的“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研究所作为事业单位,由于经济体制的转变已不同于原来计划经济意义上的事业单位,但也不同于《公司法》范畴的现代企业。收入来源的多元性,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研究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国家财政拨款一方面给研究所带来较为稳定的经济支撑,同时也继续给研究所留下深深的计划经济的痕迹。与此相反,研究所在通过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另一部分收入的同时,也开始并愈来愈多地体验着市场经济的洗礼(经济合同、质量体系、产品许可证、人力资源的市场价位等)。研究所的所长,一方面需要自主经营,但又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处置权和分配权(股东会缺位)。九十年代末,由于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足,许多研究所创办了大大小小的企业,研究所的所长不仅仅是研究所的行政领导,还是投资企业的出资人和法定代表人。研究所现行的分配制度大体上是参照公务员政策执行的,收入与职务、职级相关。院提出的三元工资结构有其合理性,但在具体操作上缺乏财务的政策依据。不同资金来源政策许可列支的人员成本比例的不同,直接影响科研人员的分配。上述种种迹象折现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研究所的特征。

研究所实行所长负责制。与现代企业比较,公司的决策机构是股东会,执行机构是董事会,经营者是总经理。如果说,所长是研究所的经营者,则决策者缺位。如果说所长既是研究所的经营者又是决策者,则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一人之身,一方面容易造成权利失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遇事报批,造成效率低下。研究所管理创新的首要问题是建立决策机构,完善决策机制。可以由院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成立研究所的决策机构(所有者代表)―理事会,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所长负责制。

研究所是以高学历、高智力的知识分子为核心,配以管理和辅助人员构成的特殊单位,研究所管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完善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随着近几年新老交替和人员分流的演变,青年科技人员的比例逐年增大,青年科研人员已成为研究所的主力。较大程度地激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技人员的创新潜能是管理创新的本质所在。科研人员对事业的追求,促使研究所的领导者和管理者把创建世界研究所和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经济建设需求作为所的发展目标。中科院的知识创新工程,为各研究所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把握机遇,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迅速崛起,是研究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科研人员从事的工作有别于其它类型的工作,具有知识集成、学科集成的特点,有继承性更有创新性。研究所的管理应该适应这种特点,适应这种特点形成的文化,实施以柔性管理为主的管理,以利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当然,任何群体都离不开以规章制度为特征的刚性管理。要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系统,充分体现人才的价值,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改革现有的分配制度。长期以来,研究所科研人员的待遇直接与职务和职称相关,近几年为了调动青年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对应地提高他们的待遇,许多青年人在三十岁前已晋升为研究员,那么后三十年如何激励和评价,他们的发展空间何在。我们应该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配以创新文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利于科学的创新发展。要鼓励人才的合理流动,但这类流动应该有别于一刀切的缩编式分流。流动应该有助于学科创新,有助于跨学科的交流。

研究所作为科学事业单位,既有别于政府机关,又有别于企业单位。这类差别导致了研究所管理机制的模糊与复杂。财务管理是任何单位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目前,研究所执行的是财政部颁发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这无疑是研究所财务工作的基础和标准。然而由于各资金来源配发的专项财务制度,在成本核算,间接费用分摊和人员成本列支等方面均与《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财务管理的多重性和复杂性。为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强化成本核算、节约资金,统一财务制度,加强预算管理,增强合同意识,与企业财务制度接轨是较好的模式。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其它各类创新的源头,那么科技管理创新则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和保障。牢牢把握时展的脉搏,紧密结合国情、所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不断创新,加强和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为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所有从事科技管理工作的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科技管理类论文:信息化视阈下的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研究

摘要:科技管理创新是实现科技创新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而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战略思维又是推动高校科技管理高效运行和管理创新的直接动力。因此,在信息化视阈下,高校科技管理只有不断创新,使科技管理工作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有效推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快速发展。

关键词:信息化;高校;科技管理;创新

科技管理创新是根据科技活动的特点,通过对科技活动自身的规律及其外界环境与条件的发展变化的不断认识,通过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重构,使之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科技活动发展的过程。[1]2006年1月9日,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提出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指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是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2]

一、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高校科技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高校技术创新的发展,高校科技管理工作要上台阶,不仅要靠高水平的科技管理,更要坚持科技管理的不断创新。

1、科技管理创新是高校科技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科技管理创新,最根本的是体制的创新,体制又是资源配置的根本保障。科技管理体制要以市场机制为配置科技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科技政策调控,促进科技与经济的一体化,“依靠产、学、研三方面的密切配合,加速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进行科技资源的优化重组”,使科技资源“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由适宜要素组成的相互优势互补、匹配的有机体”,这是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发展的必备条件。

2、科技管理创新为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科技管理创新为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度集中型的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科技的创新发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高校的科技管理创新,必须以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为宗旨,通过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问题,为科技创新提供了组织保障,通过科技管理制度抑制科技发展本身的失衡,促进科技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3、科技管理创新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技工作环境

科技管理工作的创新,离不开创新的科技工作环境。良好的科技研究环境是科技创新最重要的外部条件,科技管理创新又以服从和服务科技创新为目的,因此,为科技管理工作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应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技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必然要求,而目前,高校科技管理还存在着问题,严重影响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1、现行的科技管理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技管理只注重投入和产出、科研计划、组织、指挥以及协调科学研究中各种关系和工作,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因此,高校的科技管理模式应由传统模式向创新模式转变,要注重基础研究,鼓励原始性创新。

2、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不足

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管理考核评价机制缺乏鼓励创新机制,抑制了科技管理创新的思想,不利于激发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同时,与科研院所相比,高校虽然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专家众多的优势,但由于管理体制滞后,学科分化较多,院系之间和科研组织间缺乏交流,这种科研力量分散,资源整合率低的科技管理方式,使高校具有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3、高校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在信息化时代下,科技创新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科技管理高效率,这必然要求管理人员具备科技管理的专业水平,创造高素质的科技管理队伍。但是,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再加上科技管理工作量大,管理人员对涉及专业的前沿动态缺乏了解,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如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和具体的实施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4、科技管理的组织形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随着高校的发展,科技管理业务量不断增加,管理的层次和结构也在发展,自然形成了“等级式”的管理形式,这种形式很难满足现代管理的功能要求,同时,管理层次庞杂,部门之间不一致,问题就会发生。

三、信息化视域下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科技管理创新的需要,高校科技管理要适应当代科技创新的要求,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等进行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高校科技实力的提高和发展。[3]

1、更新观念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必要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基础,科技管理工作者首先要在观念上创新,以观念创新带动管理创新、科技创新。观念的转变有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促进科研与经济的良性结合,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使科研更好地为社会服务。(1)要求科技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使高校科研管理实现高速、高质、高效服务。(2)树立创新管理理念。科研管理者要增强创新意识,在科技活动的目标、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形成全新的管理理念。(3)增强服务意识创新。高校的科技管理工作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科技管理人员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服务者的位置上,多为科研人员着想,营造一个有利于科研成果产生和成长的环境。

2、坚持以人为本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

以人为本理念的坚持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决定性因素。人是科技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也是决定产出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的决定因素。[4]首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管理中必须始终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较大限度地促进科技进步。其次,强化服务意识。信息化管理要求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管理者应以人本管理为核心,通过对科研人员的服务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激发科技人员的潜力,努力实现科技人员而自由的发展。

3、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关键

科技管理创新包括管理理论、管理战略、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等的创新,其中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运行机制的创新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对科技管理创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5]全新的管理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建立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的有效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6]要尽快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执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不断激发科技人员科技创新活力。其次,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科技人员获取创新成果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有利于较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主动性、创新性。其次,加强管理体制创新。科技管理体制创新要求高校改变科技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其效率及其管理成果,同时还要求加强管理意识创新,强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益等。,实施运行机制创新。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高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形成更大的合力,孵化高校和社会的科技研发项目,促进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

4、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是高校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高校提高科研管理科学决策水平的重要技术工具。[7]科研管理信息化的核心是对管理的创新,是在掌握管理工作的内涵和单位资源变化的规律基础上,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思维、组织、方法和手段的更新,将整个组织的资源、信息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信息流速率,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决策水平和效率,从而使决策及时、,并提供量化依据,以强化管理功能,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因此,高等学校应加快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网络化的特点和优势,加强科研管理创新,深化科研管理改革,并通过处理信息化问题,形成管理新制度。

5、科技管理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

高校的科技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是科技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科技管理人员是科技管理创新的主体,科技管理要不断创新,要求科技管理人员具有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合格的科技管理队伍是了解科技领域的前沿动态,掌握现代的科技管理手段,具有科技管理创新的思维模式,知识面宽、知识能力结构合理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成为高校合格的科技管理人员,首先,要增强创新意识。培养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创新素质,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重要条件。科技管理者具有了这种创新意识,才能有效探索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并从各校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搞好科技管理创新。其次,培养创新能力。科技管理创新要求管理人员了解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前沿信息以及国内重要科研机构的学术特长、研究方向等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本校的科研选题、立项、科研发展方向等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为科技人员提出有益的建议

科技管理类论文:沈冶机械科技管理体系研究

0引言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沈冶机械)为我国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等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长期致力于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制造。2005年,为了集中科研开发力量,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沈冶机械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作为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既是公司科研项目的管理平台,本身又承担着公司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任务。

1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

1.1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及重要性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有利于保障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计划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科技项目来源与分类

(1)项目来源:省、市及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公司签订的新产品合同;与大专院校共同研发的项目;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编制年度科研计划的项目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项目等。2009年沈冶机械承担省市上级部门科技项目8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2010年承担省市科技项目4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企业自立项目8项。

(2)项目分类:项目根据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分为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重大技术改进、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项目或产品质量攻关。

1.3项目运作程序、方法及要求企业科技项目运作程序包括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立项批准、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等。

1.3.1项目的立项申请由技术中心下设的各研究所根据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自立项目编制立项申请,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论证等工作并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项目立项评审与批准由公司的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申请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报副总工程师审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批准立项。

1.3.3签订项目任务书公司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的责任、权利、义务。

1.3.4项目实施

(1)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1~6]。其内容包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项目详细的经费预算、项目研究人员以及研发实施进度计划等。

(2)计划内容的实施。项目组人员根据计划内容和分工,按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并按时按质完成各自任务。

(3)计划内容执行情况检查与协调。项目负责人要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动态,协调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管理办公室;

(4)召开项目实施调度会。技术管理办公室不定期(至少每季一次)地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科研调度会,检查项目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沟通信息,处理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措施;

(5)项目实施总结。总结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3.5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按要求提出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专项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提出验收申请,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科技项目由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定并写出评定意见,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予以验收,对未达标的,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由项目组改进与完善,达标后再予以验收。

2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沈冶机械于2006年10月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的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科研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省市政府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拓展了技术中心的科研开发领域,随着企业科技项目的增多,现行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明显落后。下面就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项目多,而且杂。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技术中心下设的研究所有时出现了上百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造成了一个多项目的环境和很多新的问题。

(2)有的项目负责人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有的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2009年在公司实施的110项攻关项目中,通过验收的项目只有50%,很多项目起点低,水平不高。

(3)科研项目组中缺少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无法将研发项目与市场产业有机的衔接。创新技术难以取得成果转化,形成新产品。公司在研发的新产品中,有的作为储备的项目几年内没有市场需求,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4)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赖项目组成员的自觉性,缺乏对科技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课题完成的质量不高。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职能式管理进行运作的,在遇到比较多的项目一起实施时,相关的项目员工就有日常职能工和项目工作的冲突。例:2009年攻关项目中,有20%的项目由于生产任务紧张,终止项目的进行、有5%的项目由于人员的变动终止项目、有10%的项目随意更改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项目不能及时反馈到技术管理办公室,造成信息滞后,监管失控。

(5)在资金和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09年,沈冶机械大约有半数的科技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立项时不能给出资金的预算,或者预算不规范,不,致使在项目管理中不能监控和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且公司成本核算体系不能支撑项目核算需要,没有按照立项的项目予以独立的核算支出。因此,无法核算项目成本。

(6)项目管理水平低,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沈冶机械没有专职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可行的管理模式探讨改革目前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高效、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是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而不应是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如:在项目立项时,可外请专家把关,保障技术的先进性。基础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发可采用计划管理模式,技术攻关计划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相应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管理方法。

(2)科技项目管理与组织整合。沈冶机械应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受公司的高层直接领导,在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全过程的顺畅管理。对于项目的管理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计划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并对项目的进度、完成的质量和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解决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纠正研究方向。同时要进行科技项目之间的整合,企业内同时运行多个项目时,可根据项目的优先等级、资源需求情况、技术类别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促进项目的有效运行。

(3)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项目的实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因此,在项目管理部门需要配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整合作用,起到互补型的倍增效应。特别是跨部门合作的项目,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尤为重要。

(4)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评估的总体目的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实施、推进或总结整个项目。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估标准,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5)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培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及项目的整体效益,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6)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环境。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机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工作热情。

4结语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管理学思想和管理控制技术会不断地被引入,项目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坚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丰富提高,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达到顺利实现项目预期目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科技管理类论文:沈冶机械科技管理体制分析

0引言

中国有色(沈阳)冶金机械有限公司(下简称沈冶机械)为我国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等重型机械装备制造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长期致力于有色及钢铁冶金、矿山设备的研制、开发与制造。2005年,为了集中科研开发力量,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步伐,沈冶机械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作为公司的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既是公司科研项目的管理平台,本身又承担着公司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任务。

1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

1.1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及重要性科技项目管理是系统的组织计划、协调管理的经营活动。它所着力解决的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层面的运行;一是项目层面的运行,通过组织有序、管理规范、职责明晰、协调有力的运行,实现项目管理过程的高效运转。做好科技项目的管理工作,有利于规范科技项目的管理,有利于保障科技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推动科技计划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科技发展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1.2科技项目来源与分类(1)项目来源:省、市及上级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公司签订的新产品合同;与大专院校共同研发的项目;公司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编制年度科研计划的项目及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项目等。2009年沈冶机械承担省市上级部门科技项目8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2010年承担省市科技项目4项,与大专院校合作2项,企业自立项目8项。(2)项目分类:项目根据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分为基础研究、新产品开发、现有产品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重大技术改进、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改进的项目或产品质量攻关。1.3项目运作程序、方法及要求企业科技项目运作程序包括项目立项申请、项目立项评审、项目立项批准、项目实施和项目验收等。

1.3.1项目的立项申请由技术中心下设的各研究所根据公司的科技发展规划自立项目编制立项申请,对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的项目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方案设计论证等工作并撰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项目立项评审与批准由公司的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申请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审,报副总工程师审定,主管技术的副总经理批准立项。

1.3.3签订项目任务书公司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任务书,明确项目的责任、权利、义务。

1.3.4项目实施(1)制订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1~6]。其内容包括项目主要研究内容、项目预期达到的技术指标及经济效益分析、项目详细的经费预算、项目研究人员以及研发实施进度计划等。(2)计划内容的实施。项目组人员根据计划内容和分工,按时间节点开展工作并按时按质完成各自任务。第26卷第4期2010年8月有色矿冶NON-FERROUSMININGANDMETALLURGYVo.l26.№4August2010(3)计划内容执行情况检查与协调。项目负责人要掌握项目的进展情况,了解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动态,协调各专业人员的工作,处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技术管理办公室;(4)召开项目实施调度会。技术管理办公室不定期(至少每季一次)地组织召开由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参加的科研调度会,检查项目实施计划的执行情况,沟通信息,处理问题,制定下一步的实施要求和实施措施;(5)项目实施总结。总结内容包括项目实施计划执行情况、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3.5项目验收项目研究结束后,项目组按要求提出工作总结报告、技术研究报告、专项经费决算报告等材料,提出验收申请,经审核符合验收条件的科技项目由技术管理办公室组织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定并写出评定意见,对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予以验收,对未达标的,指出问题并提出建议,由项目组改进与完善,达标后再予以验收。

2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沈冶机械于2006年10月进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紧紧围绕公司的科技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了卓有成效科研开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几年来,共承担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包括多项省市政府的科研和产业发展重大重点项目,在实践中不但增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拓展了技术中心的科研开发领域,随着企业科技项目的增多,现行科研项目的管理能力明显落后。下面就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

(1)项目多,而且杂。为了保持竞争力,公司技术中心下设的研究所有时出现了上百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局面。造成了一个多项目的环境和很多新的问题。

(2)有的项目负责人存在急功近利的做法,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实施应用条件缺乏、系统、前瞻性的分析;有的项目负责人贪大求全,预期目标虚高定位,主观夸大项目预期目标,效益指标预测失真,技术水平先进性评估过高等。2009年在公司实施的110项攻关项目中,通过验收的项目只有50%,很多项目起点低,水平不高。

(3)科研项目组中缺少具有市场营销知识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需求,无法将研发项目与市场产业有机的衔接。创新技术难以取得成果转化,形成新产品。公司在研发的新产品中,有的作为储备的项目几年内没有市场需求,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4)科技项目过程管理模式比较落后。没有真正从现代项目管理的规律出发,未能建立项目的监督和监理机制;,项目的开展,更多地依赖项目组成员的自觉性,缺乏对科技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课题完成的质量不高。尽管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行了节点控制,但它的意义已经与原来的一般过程控制出现了很大偏离。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采取的是职能式管理进行运作的,在遇到比较多的项目一起实施时,相关的项目员工就有日常职能工和项目工作的冲突。例:2009年攻关项目中,有20%的项目由于生产任务紧张,终止项目的进行、有5%的项目由于人员的变动终止项目、有10%的项目随意更改了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项目不能及时反馈到技术管理办公室,造成信息滞后,监管失控。

(5)在资金和核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2009年,沈冶机械大约有半数的科技项目由于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立项时不能给出资金的预算,或者预算不规范,不,致使在项目管理中不能监控和项目完成后的评估。且公司成本核算体系不能支撑项目核算需要,没有按照立项的项目予以独立的核算支出。因此,无法核算项目成本。

(6)项目管理水平低,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沈冶机械没有专职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现有管理人员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项目管理仍处于较低水平,粗放型的项目管理是造成一些科技项目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

3沈冶机械科技项目可行的管理模式探讨

改革目前的科技项目管理体制,建设高效、系统、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是目前沈冶机械科技项目管理工作的重点。

(1)转变观念,树立新的管理理念。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增强科技项目管理的整体效益,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遵循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把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贯串于科技项目论证、立项、实施的全过程。树立新的管理理念,科技活动是多层次的,因此管理方法也应是多层次,而不应是用一个模式,一种方法进行管理。如:在项目立项时,可外请专家把关,保障技术的先进性。基础研究项目、新产品研发可采用计划管理模式,技术攻关计划可采用集中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科技活动有不同的目标,要相应有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管理方法。

(2)科技项目管理与组织整合。沈冶机械应建立独立的项目管理职能部门,受公司的高层直接领导,在科技项目管理的全过程都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来保障全过程的顺畅管理。对于项目的管理要建立定期检查制度,对项目实行跟踪管理,及时掌握项目的进展、计划实施、项目经费的使用;并对项目的进度、完成的质量和阶段性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监督和检查,对解决项目进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帮助,纠正研究方向。同时要进行科技项目之间的整合,企业内同时运行多个项目时,可根据项目的优先等级、资源需求情况、技术类别等进行统一的规划,促进项目的有效运行。

(3)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专家与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整合。项目的实施,不只是单纯的技术研发,还包括项目的组织管理。谁来组织实施,如何组织实施,相应的责、权、利如何界定等,都会影响着项目实施的管理效率。因此,在项目管理部门需要配备既懂项目实施,又懂项目管理的专职人员,在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的整合作用,起到互补型的倍增效应。特别是跨部门合作的项目,项目管理专家的综合管理优势尤为重要。

(4)建立项目评估体系。对项目评估的总体目的是客观公正地反映实际情况,实施、推进或总结整个项目。建立科学的项目评估体系,以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水平、自主知识产权、潜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评估标准,从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技术、市场、经济环境、社会等各种影响因素,对项目进行综合评价选优,提高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同时还要尽可能地规避风险,使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科技经费的经济、社会效益。

(5)加强项目管理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有关项目管理的各种培训,培训包括:项目时间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资源管理、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风险评估方法等。通过培训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及项目的整体效益,促进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逐步完善,培养出高素质的项目管理专业人才。

(6)注重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环境。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机制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制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政策,提高科研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和工作热情。

4结语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新的管理学思想和管理控制技术会不断地被引入,项目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也将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坚持创新,勇于探索,不断总结,丰富提高,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达到顺利实现项目预期目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2000年前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使事业单位加快了社会化的进程,传统意义中的事业单位的内涵、外延已发生许多变化,许多事业单位已转为企业。其中具有公益性特点的部分研究所也在此浪潮中转企。因此,在企业化背景下,研究所的科技发展具有其特殊性。2010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也印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0]45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对热带作物的战略地位进行了充分肯定,强调要围绕提高战略性产品的基本供给保障能力、增强优势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强化支持政策、完善配套措施、挖掘资源潜力、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热带作物的持续健康发展。该《意见》的提出,是我国热带作物产业及热带农业科技事业的重要发展机遇。热带农业研究所是发展我国热带农业科学事业、推动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科研力量。研究所内的科技处作为专门的科研管理和服务部门,肩负着“承上启下、顾左联右”的重要作用。科技处的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和体现着科研院所科研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做好科技处管理工作可促进热带农业科学研究取得成果,最终实现服务生产、服务热区、服务社会的目标。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以下简称“热科院加工所”)是专业从事以天然橡胶为主的热带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应用基础研究的部级科研机构,虽然于2002年被定为拟转企所,但它肩负着整合热带农产品加工资源、凝聚热带农产品加工科技力量、突破热带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提高热带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的重任。以下主要以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为例来探讨在企业化背景下热带农业研究所科技处的管理现状,并针对性地进行对策研究。

一、科技处管理现状

科技处作为专门的科研管理部门,直接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承担着大量事务性工作,具有科研管理、监督指导、参谋咨询、科研协调等多项职能。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管理全所的科研事宜,兼具管理与服务的双重职能,近年来各项科研工作开展顺利。1.科技处任务职责。科技处的主要职责以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参与政务、管好事务、做好服务”[1]。“参与政务”主要是通过在单位对科研管理工作进行决策时提供必要的信息,给出合理的建议,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来实现的。而“管好事务”和“做好服务”则是科技处当前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管理、研究生管理、科技数据统计、科技档案管理、宣传工作以及其他一些临时性工作。从工作内容上就可以看出,科技处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联系科技人员、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不仅肩负着参谋助手、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综合职能,而且还担负着为科技人员、科研工作及时线服务的重任[2]。2.科技处队伍现状。目前,科技处现有人员4名,具体年龄、学历、专业背景见表1:表1显示,热科院加工所2017年科技处的工作人员为3位女性,1位男性成员,25-35岁的工作人员为1名,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到了25%,专业背景涉及多个方面,任职年限普通较短,一半人员工作年限都在3年以下。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科技处很重要的一个职能就是负责科研课题的管理工作。近三年来,热科院加工所共计到帐科研经费4277.55万元,新增立项105项,合同新费3553万元。对于以上这些项目的管理,主要包括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这四个环节。组织申报环节主要由科技处及时、地传达各级的科研项目信息,确保本单位科研工作人员能够在及时时间获悉相关科研项目的通知、指南,组织推荐本单位科研项目的申报,并为每位科研人员的申报书进行形式审查,确保各项目申报书形式符合申报单位要求;立项管理主要包括评审项目建议书、签订项目合同或项目委托书环节;项目实施管理是项目管理重点,包括项目计划、项目跟踪管理、项目中期评估等环节,需要关注科研进度和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验收管理,则要从具体细节出发,考虑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以及每个指标的评价情况和实现程度。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科技处的制度管理主要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部分,对外主要指与科技处工作职责范围内针对其他科研人员的管理办法,对内则指的是为使科技处的工作更加规范、更加高效而进行的科室内部管理。对外管理主要是出台了若干规章制度,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研管理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科技奖励办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生管理(暂行)规定》、《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编外实验员管理办法》。这些制度的出台规范了我所的科研管理工作,使相关人员能够遵循制度办事。对内管理主要是规范了相关管理流程,如材料移交手续、通知发放手续、材料暂时存档手续、出差登记管理、资料借阅登记等。通过这些管理流程,较好地保障了科技处内部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科技处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

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的管理从总体上来说较前些年有了很大的进步,主动管理和主动服务的意识在增强,但主要还是停留在“领导交办,办就办好”的思维方式,缺乏“怎样去办、怎样办好”的思考,因此,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1.科技处任务职责分配上存在的问题。科技处的职责与其所处的阶段有关。一般认为,科技处的发展一般经历初级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这三个阶段。初级阶段受人力、工作熟悉程序以及所在单位的发展水平限制,工作职责较为简单,只能对本所科研实力有初步了解,并对日常科研事务能正确、及时地上传下达,能根据领导意图制定出本单位科研发展规划;发展阶段的科技处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协助领导制定本单位的发展规划或提出合理化建议,对本单位各方面的科研情况都有所了解,主动寻求科研合作并建立稳定关系,日常性工作流程清楚明确。成熟阶段的科技处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能提出热带农业科研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能够做好大中型项目的所内外协调组织,并有的科研合作寻求能力,办公室内部工作人员职能明确定位清晰。根据以上判断,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发展阶段迈进的过程中,因此,自身的科研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但从目前来看,一些其他临时性事务牵扯了科技处很大的精力,经常会身陷千头万绪的琐碎中,无法专注在自身科研管理能力的提高上[3]。2.科技处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目前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存在工作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等问题。(1)年龄结构老化科技处目前下设处长1名,工作人员3名。3名主要工作人员年龄皆在40岁以上,年龄偏大,不利于科技处的快速发展。(2)专业背景不合理从表1中可看出,科技处成员的都有特定专业,“专业型”的人员多,熟悉科研工作,但却缺乏专门的管理型人才,未系统地学习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不懂专业管理技巧,降低了管理的效率[4]。(3)工作经验缺乏科技处一半工作人员的任现职年限都在3年以内,对本所科研现状了解不够,对本所未来科研走向不够明了,对科室管辖的事务范围不够清晰,办事流程不够熟悉,遇到突发事情的应急处理方面不够成熟,这都与经验不足有关。3.科技处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项目管理的申报、立项与验收管理指标明确,都可通过具体数字或者要求进行衡量,显示度较高。便如项目的申报、立项都可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等级、经费来定量衡量,项目验收后也可以通过专利、鉴定成果、奖励的等级、数量来显示,这些指标都比较直观,容易比较,也容易被大家认同,此往往作为衡量科研综合实力的象征而受到单位的高度重视,因此管理上基本可以做到程序化。而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则相对弱化了,一方面是项目的时间跨度大、影响因素多、显示度不够明确,另一方面管理过程艰苦、细致而复杂,也不易体现工作量,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虽然一直也在强调,但实际的管理还是集中的每年一次的中期项目检查和年终汇报。而这些检查也少有程序化、制度化的规定,即很少有对不同项目类型针对性地进行特别的检查,检查结果的处置意见和结论偏少,也少有对科研人员提出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解决和追踪责任,更没有与检查结论相一致的奖励和惩罚措施。因此,项目的实施过程管理多半流于形式,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结题质量[5]。4.科技处制度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为了使科技处更加高效有序运行,科技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从对外对内两个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制度管理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定不足。在对外管理方面,由于我所近年来大量引进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科研工作进展迅速,因此,以前的部分管理办法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需进行修订或者重新制定。对内管理方面,虽然规范了一部分工作流程,但仍然没有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由于科技处的工作覆盖面广、头绪多、战线长,若无一整套健全、完善、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办事程序,就很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无序和混乱[6]。

三、改进科技处管理工作的对策

1.摸清规律,主动计划。热科院加工所科技处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离成熟阶段还有较大的距离。鉴于这种情况,科技处首先需要探索日常工作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日常工作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摸索和总结才能实现;其次需要处理好日常工作和重点工作,分清主次,保障科研工作全局性的效率与效果;然后在总结规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制定全局性计划,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工作效率[7]。2.加强培训,明确责任。针对目前科技处年龄结构老化、专业背景不合理、工作经验缺乏的问题,在暂时无法增员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发展来进行改善。例如给科技处工作人员进行短期培训[8],快速提高办事技巧和办事能力;同时按单位发展需要,科技处工作人员需加强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从全单位的高度去认识和把握科技处的职能及服务;另外,还需加强对科研政策、科研管理技术甚至是心理学的学习;还需要明确分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增强凝聚力,避免出现谁都是负责人,结果谁都没有负责到底的情况。3.关注过程管理,注重结果考核。热科院加工所对科研项目的管理总的来说较为规范,但对实施过程管理还有待提高。首先是全所都需重新认识科研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其与申请、立项、验收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需制定并落实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情况考核制度和体系,使检查做到有制度可依;就是需要对考核的结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激励措施和惩罚措施[5]。4.规范制度,强化落实。针对科技处目前的状况,制度管理主要可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方面是对现有制度进行梳理,该重新修订的修订,该重新制订的制订,同时将所有规章制度落到实处,按制度办事;另一方面在对内管理上,可将工作流程具体化、步骤化,形成相应的条例,并对全所进行培训和公开,形成规范的管理程序。

作者:方蕾 顾小玉 王海英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

科技管理类论文:移动互联网在科技管理的应用

摘要: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该技术极大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科技管理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发展相关的科技计划、成果以及相关的单位、专家、可研设备及平台进行管理。本文主要探讨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在科技管理信息化中的具体应用尝试、效果以及优缺点等。并以山西省科技管理平台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科技管理;应用;全过程留痕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需求

移动互联网技术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深度融合的产物,该技术一方面通过3G、4G、WIFI等通信技术的演进,将互联网推动到了移动终端,从而极大提高了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和场景;另一方面,通过ARM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移动端的复杂应用交互。该技术和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一道共同将信息化推动到了又一次技术浪潮中。本文所提出的科技管理主要是对政府为推动创新发展,运用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推动科技发展的相关业务管理。如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管理、重点实验室及中试基地,以及相关的科研团队、企事业单位、专家、第三方机构等。通过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推动社会的科技发展。在科技管理中,信息化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工具和手段。目前科技计划上报、科技成果评价、科技资源共享等都通过信息化实现了阳光管理、便捷沟通。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充分运用该技术将有效提高科技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2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山西省科技管理信息平台中的应用

山西省科技管理信息平台是山西省科技厅为推动科技体制改革,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的省级科技管理信息平台。其内容包含五大子平台:“山西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管理服务平台”、“山西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山西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服务平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平台”。以上平台的建设基本囊括了山西省科技管理的主要业务和功能。在该系统中,我们尝试通过移动交互平台实现科技管理中的信息沟通、业务办理以及问题反馈等。有效推动了科技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提升。2.1基于移动互联网实时通信工具的信息交互。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插件。目前微信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社交软件,利用微信方便、快捷。1)针对科技计划平台注册专用的微信号,主要利用平台的咨询手机注册,这样方便用户添加,搜索、咨询。2)建立不同的微信群组,在平台中主要新建了如下群组:科技平台综合信息组:该组添加了项目组的所有成员,主要用于项目组内的日常通知、成员之间的交流、普通文件传送、资源文件共享等。科技平台问题与解答组:该组添加的是电话客服人员、QQ/微信/公众号解答人员、解决问题的技术人员,主要用于问题的反馈与解决,在公众号客服人员、微信解答人员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提交到群内,由专业技术人员查看解决,在项目申报期此群与QQ中的科技平台问题与解答组一样重要。科技平台技术交流组:该组添加的是项目组的技术人员,主要用于技术人员开发交流,已经传送技术文件文档,传阅技术学习文件等。2.2基于移动互联网实时通信工具的实时信息。微信公众号是开发者或商家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申请的应用账号,该帐号与QQ账号互通,通过公众号,商家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的多方位沟通、互动。形成了一种主流的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方式。正如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的代表微部落,率先提出标准的行业通用模板和深定制的微信平台开发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微信互动营销的开放应用平台。注册科技计划平台的微信公众号“晋科技”,公众号中主要分三个功能模块:动态、服务、交流。其中动态中又分为:通知公告、政策法规、要闻动态;服务中分为:科技计划、成果转化、科技资源、科技报告、高新企业;交流中分为:关于我们、联系我们。如图1:图1公众号功能模块图通知公告:主要推送科技项目相关的国务院、科技厅的文件、通知、公告等。政策法规:主要推送科技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要闻动态:主要推送平台上的动态信息。科技计划:山西科技计划管理信息平台的详细介绍及网址链接。成果转化:山西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管理服务平台的详细介绍及网址链接。科技资源:山西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管理服务平台的详细介绍及网址链接。科技报告:山西科技报告服务系统的详细介绍及网址链接。高新企业:山西高新技术企业管理服务平台的详细介绍及网址链接。关于我们:山西科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介绍。联系我们:联系方式与地址详情。公众号中还增加了关键字查询,方便用户快速查看。每日有专人发送推送信息,对系统近期公告、要闻、消息等及时推送给用户,同时用户可随时在公众号中与服务人员咨询、交流。2.3基于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的问题反馈。大型系统的运营维护是信息化的一个难点。标准化可以规范社会的生产活动,规范市场行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建立秩序,促进相关产品在技术上的相互协调和配合。标准化有利于实现科学管理和提高管理效率,可以使资源合理利用,简化繁琐的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对科技管理平台而言,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建立标准化的工作内容可以更高效、便捷的服务、维护系统,为科技管理平台做出强有力的支撑。山西科技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从项目开始到现在采用了链式的标准化流程,严格按照流程规范操作,在不同的时期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使用标准化工作表格。通过标准化的链式表格结合相关的移动互联网沟通手段,实现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业务处理工作流。并通过内部专用的APP实现了问题多渠道收集和高效实时处理。

3移动互联网在科技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移动互联网将互联网扩展到了无处不在,极大提高了信息的交互效率。我们在山西省科技管理平台进行了初步尝试,效果显著。通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实时交流工具,我们进行了二次开发及应用拓展,将科技管理业务进行了嵌入,让信息更为及时、信息沟通更为实时。让原先必须通过电脑才能完成的事情通过移动端直接操作就可以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科技管理相关参与者;另一方面,通过实时信息功能实现了信息的精准推送,解决了流程长、操作慢等老大难问题;在问题反馈过程中通过专用APP让服务支撑人员更为便捷地处理需求和问题,提高了用户满意度。目前由于技术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信息化推动到了一个新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演进过程中,下一步需要探讨通过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应用于科技管理。不仅让信息沟通顺畅,而且让信息沟通智能,这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

4结论

本文通过对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和科技管理业务的探讨,以及对山西省科技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实践及效果分析,得出在科技管理中应用移动互联网相关技术是解决科技管理信息化交流瓶颈的有效手段,通过该技术极大提高了科技管理的交流有效性、实时性。为通过信息化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作者:马瑾男 单位:山西省自动化研究所

科技管理类论文:浅谈施工企业科技管理

[摘要]阐述了施工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关键技术领域、促进成果转化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施工企业;科技管理

1围绕一个中心,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科技工作坚持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着力发挥科技对施工生产和管理的护航作用。几年来,共承担集团公司级以上课题14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认可社会力量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专利6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4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工法13项。编制地方标准和规范2项。应用《津秦客专特殊桥梁结构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课题成果施工的津秦客运专线跨京哈铁路特大桥工程获得国家品质工程奖。《铁路斜拉桥双向非对称拆除》施工技术通过了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组织的专家鉴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搭建3组平台,激发创新内升动力

2.1健全创新体系,搭建体制机制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是科技管理的组织保障,而完善的科技创新制度是科技管理的政策保障。建立了以总经理为核心的科技进步领导小组,负责科技创新的总指挥和领导;建立了以总工程师为引领,科技部、工程技术部、安全质量部等业务部门为首,各项目部总工程师为成员的组织实施体系(技术中心)。坚持以工程项目、业务管理、企业发展作为技术创新工作的立足点,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经过多年来的持续完善,构建起了以公司为核心、以项目部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的上下三层次、纵向多条线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几年来,在科技进步领导小组及技术中心的带领下,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对科研课题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八大方面进行了系统规范,进一步完善了科技创新的制度基础,形成了体系规范化、覆盖化、流程清晰化、职责明确化的动态科研机制。2.2加大科技成果奖励力度,搭建奖励促进平台。为调动广大员工科技创新积极性,先后出台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及科技奖励办法,进一步加大了研发投入以及科技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科技奖励121万元,有效激发了广大员工参与和投身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热情,提高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2.3强化内外科研资源,营造创新氛围平台。对内,为进一步发挥技能人才示范作用,为技能人才开展管理手段创新、业务营销创新、技术攻关、技术协作搭建平台,工会、工程技术部、科技部、安全质量部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创新工作室,组织引导了广大员工岗位成才,促进了员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创新工作室针对钻孔桩桩头控制、循环吊筋、桩头凿除等施工技术开展了立项研究及推广应用,进一步推进了施工现场创新创效的实施应用,促进了企业管理升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营效益。对外,通过多渠道筹集课题经费等方式深入推动科技研发。坚持加大对外联络力度,积极与天津市科委、股份公司、集团公司等上级单位之间构建交流互通渠道,为科研课题的申报提供了条件。几年来,先后立项研究各类课题23项,争取外部资金支持232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课题研发的进展和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同时积极组织各类科技培训学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我们先后与市科委、市建委、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区科委、区知识产权局等科研单位建立了培训联系,积累了一大批客座专家资源。围绕科研课题立项申请、科技进步奖申报、科技创新点提炼、工法编写及修改、专利写作与申报、论文撰写及发表等方面,邀请多领域、多专业的客座专家为广大技术人员进行了数十次培训讲座。也通过考核选拔等方式,积极选派精干技术人员参加由市科委、市知识产权局、市建委等部门组织的课题、专利、工法专题学习,有效保障了随时掌握、最前沿的施工技术。

3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提炼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3.1铁路既有线施工及高速铁路、重载铁路修建技术。一是依托重点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既有线施工、大型铁路枢纽建造等传统优势施工技术领域实现再创新和再突破,继续保持经验丰富优势。二是重载铁路、既有铁路运维综合技术实现新提升。开展重载铁路研究及营业线养护维修技术研究。参与研究探索30t以上轴重重载铁路建造技术和技术标准的研究。三是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实现新跨越,同时进行高速铁路维修改造技术研究。开展350km/h有砟轨道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开展400km/h及以上高速铁路成套建造综合技术及400km/h高速铁路道岔施工技术研究,不断加强复杂环境及地质条件下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研究。3.2特殊桥梁结构修建技术。一是开展3.0m超大直径钻孔桩施工技术、潮汐河流下水中墩基础施工技术以及柔性拱钢桁梁成套制造安装施工技术研究,其中需要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包括钢桁梁厚板整体节点制造、钢桁梁大悬臂拼装、台风环境下拼装安全、钢桁梁线性与应力监控、梁上柔性拱竖转合龙安装技术。二是开展临近铁路既有线大吨位转体斜拉桥大型铰座安装技术、多点转体施工技术、斜拉桥既有线旁基础施工技术、超薄主梁施工技术、主梁线型和精度控制技术等研究。3.3隧道、地下工程修建技术。以在建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新的核心技术,拥有一批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达到国内经验丰富水平的、创新型的技术和工艺。一是围绕复杂环境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山岭隧道、城市地铁开展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根据所承建工程情况,针对天津地铁软弱地层及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施工难题,开展滨海软土地区地铁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加快提升隧道施工机械化水平。依托在建重点隧道工程,大力推广隧道机械化配套施工技术,以提高隧道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障项目工期和效益安全。三是超前探索城市地下管廊施工技术。通过参与建设地下管廊,掌握修建技术,提升在地下管廊建设方面的竞争力。3.4工程测量技术。一是确保测量人员持证上岗数量满足现场需求,严格落实“三级管理,三级测设、三级复核”的测量管理制度。二是以掌握行业内先进技术为目标定期对测量人员进行集训或轮训,确保培训率达到。同时针对股份公司技能大赛考试重点开展专题培训,力争在该项大赛中进入前五名。三是加快推进测量工作信息化,实现内业外业数据超限开启报预警功能,避免测量事故发生。四是开展工程测量数据库课题研发,将控制测量、工程测量、监控量测、工程测绘、变形监测、GIS技术进行统一整合,保障内外业技术安全。五是逐步开展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等业务板块的研究,推动工程测量资质升级。3.5绿色低碳技术。一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管理。推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实现节能减排与企业管理的充分融合。二是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作用。坚持以科技促进节能减排理念,推动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导项目通过优化施组和施工方案促进降耗增效,实现“四节一环保”。三是持续深化示范工程建设。力争在节能减排标准化工地和绿色示范工程建设方面取得突破。四是进一步抓好节能减排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深入开展节能宣传月活动及日常宣传工作,以加强业务培训为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3.6BIM技术以地铁Z4线为依托,将BIM技术进行推广应用,BIM技术所需的2台工作站、4台移动客户端配置齐全,相关配套软件已调试完毕,配备的3名专职BIM人员均已到位。BIM模型将与设计图纸同步发送到项目技术人员,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经业主批准后,根据施组编制的施工进度,按照进度要求逐项分拆模型,匹配施工进度。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报验采用移动端上传报验过程,与BIM模型匹配。检验批、试验报告也需与BIM模型进行关联。在进行方案汇报时,将施工方案过程进行建模模拟,验证施工方案可行性,寻求的方案。同时在汇报时,将模拟的施工动画作为汇报素材,形成一个施工方案的全过程的动画演示,真正意义做到结构物的三维空间展示。

4构筑两条通道,点燃科技引擎

4.1坚持自主创新为主,厚植核心优势。几年来,以承建的既有线改造工程、客运专线工程、城市轨道工程及桥梁工程等为依托,围绕完善专利布局的核心出发点,结合科研课题立项,深入挖掘了施工技术,在现有施工工艺上进行了再创新,并及时提炼总结,撰写申报了一大批科研专利,为各项科技创新成果的归集转化提供了条件。同时,根据科研课题的实施周期,提前规划和拟定了专利的研究方向,实现了关键技术专利组合的加速构建、实现了专利申请数量、质量的“双升双提”。在日常的专利管理实施中,紧密围绕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建立了专利信息数据库,在框架桥顶进施工领域形成了专利集群。这些成果的取得也为日后各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总结提炼的《一种非爆破拆除桥墩使梁落地的施工方法》、《公铁两用车》、《箱体顶进过程中止水带设置方法》、《斜交顶进过程中在偏转端利用顶镐进行纠偏的箱体顶进法》、《一种先顶进后加固线路的框架桥顶进施工方法》、《一种普速铁路下地道改造及新建高速铁路联合施工方法》等专利成果保护了核心施工技术,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4.2坚持引进消化吸收为辅,发挥创新作用。以技术中心为依托,加强了对外研发交流,与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传统专业院校建立了交流渠道,并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津秦客专戴河大桥工程、大里营斜拉桥非对称拆除工程,津保高铁引入天津西站三线矮塔斜拉桥工程、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滦县福州路框架桥顶进等工程中,积极加强与各高校的沟通、技术交流,充分引入了各大高校的技术支持,提高了科技成果的水平和质量。

5拓实三种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5.1狠抓科技先导促进,助推经营增量。几年来,先后获得市专利试点企业、区创新团队、区知识产权先进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创新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顺利成为集团公司范围内首个省部级专利试点企业;获得省部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为下一步冲击市政工程特级资质申报奠定了基础;丰硕的科技成果在市诚信企业评比、投标活动中为企业做出了加分的贡献;此外,以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为有力支撑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部级高新企业的申报工作。5.2狠抓科研成果落地,助推生产增质。针对承担的重难点工程,如津秦客运专线大里营斜拉桥拆除工程、津保铁路13孔道岔连续梁工程,积极成立科研课题组进行技术攻关,通过专家论证,方案研讨,确定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现场监测点布置,通过理论计算、受力分析、线性、应力控制及施工工况模拟等方法总结出相关参考数据,进一步指导了现场施工,确保了工程的安全顺利完工。5.3加快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一是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上下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绝不仅仅是为了成果数量的增长、资质维护及扩展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加快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健全机制,加快实施。相关管理系统要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办法,加强引导,重点扶持,尽快形成良性推进局面。要对近年来取得的各类科技成果进行梳理,明确转换指标、责任主体和应用流程,抓好新技术、新工法、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真正把科技创新成果落实为现实生产力。三是要精于借鉴,善于吸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内部科研成果为生产服务,实现内部共享;另一方面要善于引进、消化和吸收行业内成熟的技术成果,使其为我所用,避免盲目立项和重复研发。

6注重培养,强化使用,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引进、交流、激励机制,及时发现和大胆使用人才,加快建立创新人才梯队,使企业科技创新工作后继有人。一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健全内部评价考核和选拔任用机制,加大各级专家选拔培养力度,大力加快专家梯队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待遇激励和条件创造,鼓励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相关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取证,以满足企业产品实现和发展的需要;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发展方向,从适应发展向努力赶超转变,大力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再创新培训和技术研发攻关项目的专题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层次的技术专家人才队伍。二是做好人才使用工作。引导各级专家加强技术指导和推广,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积极参与培训教材编写和各类培训授课,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各类专家后备人才和技术骨干。把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充分发挥技术创新人才在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积极作用,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技术人才到重点工程、主要科研项目挑重担、长才干,使其成为的技术拔尖人才和技术带头人,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7结语

本文从围绕一个中心、搭建三组平台、夯实六大技术领域、构筑两条通道、拓实三种能力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对施工企业科技管理的意识形态以及方式方法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可以为同行业相关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作者:张志伟 单位:中铁六局集团天津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管理制约因素与对策

一、河南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的主要内容

(一)变管理科技为管理创新。传统科技管理注重科学与技术成果的产出,并不注重成果的经济价值实现,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科研机构;创新管理更注重科学与技术成果的转化,注重成果的市场价值实现,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创新型企业。由科技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是管理侧重点与管理对象的转变,不仅迎合了当前河南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现实背景,也契合了河南建设创新型省份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主观诉求。(二)变单一管制为多元协商。传统的科技管理把政府作为或主要的管理者,通过科技计划调节分配科技资源;创新治理中政府虽然仍是创新事务重要的参与者,但不再是或主要参与者,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甚至中介机构等都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由单一管制向多元协商转变,克服了传统科技管理中创新主体积极性不足的弊病,适应了创新日益复杂化的发展趋势。(三)变行政控制为依法治理。科技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控制,是政府管控机制而非市场机制决定科技资源分配;创新治理的核心理念是协调,是多元创新主体运用市场机制充分协商决定创新资源配置,寻求资源利用较大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市场机制越来越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但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要求政府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法,要求社会各主体包括政府自身依法施为,协商共进。(四)变全能管理为有限服务。政府将放弃原来具体的管控模式,转而只在有限领域提供品质公共服务。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流程,扩大创新主体自主权,促进民间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更多服务功能,是政府向有限服务转变的应有举措。只有政府职能的彻底变革,才能为创新治理提供持续发展完善的良好土壤。

二、河南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观念上的制约。一是混淆创新与科学、技术概念的差别。一般说来,科学更侧重知识的探索,技术更侧重知识的运用,而创新更侧重于知识与技术的市场价值实现。一些地方科技管理部门不能很好地区分三者之间的差异,经常用管理科学与技术的手段来管理创新,造成观念上对科技管理与创新治理认识不清。二是对创新体系的理解比较片面。现代技术创新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推动型或需求拉动型的“线性模式”,而是一体化或系统化的“网络模式”。同时,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对创新的管理或治理实际上是对创新系统的管理或治理。三是对创新治理的概念认识不足。创新治理体系内包含众多治理主体,治理内容为创新体系,治理手段多样化,更多强调民主协商、公开透明。当前一些政府部门对创新治理的错误解读割裂了创新治理体系的内涵,不利于创新治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二)体制上的制约。一是缺乏重大决策的领导机构。创新管理或治理绝不仅仅是科技部门的职责,还涉及发改委、财政厅、教育厅、工信厅等政府相关部门,涉及区域创新体系的众多主体。一个超部门、跨领域的领导机构对于统筹创新决策与执行大有裨益。二是缺乏统筹协调的执行机构。现行科技创新管理部门的职能是制定创新计划与政策、执行上级部门或政府下派的任务。受职能部门本位主义的局限,科技厅、科技局在执行政策时无权协调其他同级别部门机构。这种体制上的协调机构缺失造成创新治理的多元参与、民主协调比较困难。三是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模糊。由于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并不清晰,政府行政主导地位在较大程度上支配着工作的开展,政府职能边界不清不仅会导致政府与市场双失灵,还会限制创新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三)机制上的制约。一是协调沟通机制不健全。现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以及部门本位主义的存在限制了科技创新相关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同时,区域创新体系不同主体之间分割现象比较突出,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关注点在科学技术研发,企业关注点在产品创新,研发和经济之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运行机制。二是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现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内部较少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纪委只是对工作中的纪律遵守状况进行监督,而较少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具体工作。再加上外部监督力量也相对薄弱,导致创新治理的依法实施存在问题。三是管理的科学规范程度不足。创新治理要求各类创新主体依法施为,正确恰当履行自己的权力与责任。河南创新管理过程还存在一些制度不完善、没有严格遵照执行等问题。

三、河南科技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学习,树立创新治理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转变科技管理观念必须加强学习。一要加强系统理论学习,变“局部观”为“整体观”。明确创新系统的整体性和创新治理的协同性,激发系统主体的积极性,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服务链融合发展方面综合考虑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二要加强创新理论学习,变“科技观”为“创新观”。深刻认识创新的丰富内涵,把握创新的重点与难点,深刻认识创新发展规律,结合区域自身创新发展特征,制定切实有效的创新治理方略与政策措施。三要加强管理知识学习,变“管理观”为“服务观”。变主导为引导,引导创新主体围绕区域整体创新目标而奋斗,变管理为服务,在政府职能范围内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支持,建立亲民和谐的服务型政府,为创新主体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二)深化改革,构建创新治理体制。体制是行为的框架,构建创新治理体制必须深化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一个高效的创新治理体系,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一要明确政府创新治理的角色。明确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严格按照职能范围约束自身行为,不参与或干预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致力于为创新主体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担当起市场失灵调控者的角色。二要建设高层次决策统筹机构。完善政府统筹协调和决策咨询机制,构建各部门科技创新的协调长效机制,形成定期会议和意见反馈机制,对事关河南科技创新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协商并制定方案。三要建立高效协同的执行机构。以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指导,以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手段为依托,建立与创新管理相关的部门之间协同管理的沟通机构与联系机制,保障政府与创新主体之间的沟通有序有效。(三)深入探索,完善创新治理机制。机制是行为的准则,完善创新治理机制必须深入探索其中的运行规律。加强对区域创新体系运行规律进行探索,建立与之对应的政府创新治理机制体系。一要完善协调协同机制。构建明晰的创新主体权利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强化创新主体间的深度互动,完善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机制、对外沟通合作管理机制,构建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配合机制。二要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合理设置工作目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健全内部问责制度,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外部监督约束,完善向上级部门的汇报制度,完善审计制度、信息公开制度、信访接待制度。强化纠错整改的检查制度建设。三要完善评价奖励机制,变革评价内容体系,建立以成果化、商品化、产业化为主的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科技成果评价办法,规范评价程序,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科技创新成果基本信息的社会公开制度。

作者:何泽军 孙妍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档案在环境科技管理的功效

摘要: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环保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科技工作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现有的环保管理手段已经落后,不足以解决当前环境危机,还得依靠科技的进步。环境科技档案是一种技术优势,不仅具有科技参考借鉴价值,还具有依据和凭证作用。从事任何一项环境科学技术活动,都需要科技档案作为依据和条件。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科技;科技档案;管理

环境污染一直是困扰人们的突出问题。在治理环境问题的过程中,科技发展是关键性技术。它对解决重大夫人环境问题,建立环境管理制度或者或者应对生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环境科技工作有利于做出科学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治污能力会提高很多,为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结实的技术保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之间搭建了友谊的桥梁,促进和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一、环境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

环境保护工作很难推进,尤其到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攻坚克难的阶段。环境保护怡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制度层面的,有执行层面的,有意识层面的,有法制方面的,有风险方面的,等等。环境问题一直是我们经济发展被忽视的问题,监管和处理都很不力,因此,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累积下来就是祸患。部分企业,尤其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环保意识观念很差,加之公众的环保意识淡薄,造成环境纠纷和事故频发。面对种种环境难题,面对公众对环境质量改善的呼声越来越高,面对工业化的脚步加快,城市化进程加快,治理环境的难度无疑加大了不少,为此,要充分利用环境科技的力量来加以解决。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重工业,但近些年污染严重。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地域,面临着复杂的地域特征,环境污染又繁杂,加大了流域治理污染的难度。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的污染浓度高,风险重,化工产业的环境污染和突发事件频发,环境安全受严重威胁,形势严峻,另外,因为地域关系也影响着中俄关系和国家安全,境外压力大,要切实保护国际界河水环。在实际的事件中表明,技术进步是治理环境污染和水污染重要的方式。新技术支撑着污染物减排的工作,是一切减排工作的基础,为有效开展环保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工具。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凸显科技力量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应对环境污染的优势。要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推动,科技进步在环境发展领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值得人去关注。这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是其得以实现的途径,也可能是的途径。黑龙江省要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绿色经济的道路,换言之,必须要实现科技的进步。破解环保的一切障碍,强大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创设一条符合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的具有低排放、高效益、低代价、持续性强等特征的新道路。新形势下,科技环保工作开展难度大,要充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明确科技环保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环境科技创新的加强,为复合型、压缩型、和结构型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工具;为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完成提供了保障;为推进环保工作、提高环境管理水平扫清了障碍;为应对资源、环境、市场等要素互相制约提供了解决办法。民富则国强,实现途径需依照创新的科技力量。因此,要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工作的力度。经济的发展要从此改变以前高耗能、高污染、低收益的传统方式,进行优化企业生产升级,主旨那个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利用换机科技这一有利法宝,将黑龙江省建设成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优美的综合实力强的省份。

二、科技档案的分类与地位

环境科技档案内容各有不同,特点与差异,据此可化为不同的单元,构成具有一定从属或者平行关系的管理库。环境科技档案一般指具有编制的单位以及相关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从事环境科研管理活动所产生的具有保存价值和意义的文件资料。种类有很多,有环保基本建设档案、环保设备档案、环境科技一般档案、环保科研档案等。环境科技档案要求完整、、系统,是否具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作为环保科技人员的考评奖惩办法,也为环境科学的探讨提供了充分而有力的条件,保障了环境科研工作的速率。环境科技档案的集体分类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技术文件的内容来定,没有随意性,很科学,以确保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环保科技档案能给科技性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有意义的资料,起到凭证与依据的作用。环境科技档案是科学技术水平的折射,为经济发展所服务。环境科技档案作为科技研究的基础,作为从事相关工作的凭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完整的科技研究档案让科技工作者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耗能最少的情况下,取得相关研究的较大成果,实现了科研价值,充当了阶梯的作用,具有很强的引导性。环境科研档案充分的促进了科研的进步,为科研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三、如何整理好环境科技的档案

1.制度上墙必不可少。为了管理上更科学,必须要建立环境科技的档案管理制度。从而摆脱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向科学管理的方向转变。档案管理制度包括很多保管期、销毁、归理、保密等细化制度,全要按照标准化和规范化来建设,反方向为环境科技的发展提供进步的保障。2.环境科技档案在收集整理方面要高度重视。没有正确的收集和管理,环境科技档案就不能实现。它作为一个必然的过程或者前提存在的,为科技档案的档案信息和乃至具有完整的系统提供了保障。环境档案接受之后,要按照档案整理的相关事项或者规律,加以逐份登记、归类、编排、登录、备卷等,进而放入档案库。3.建立环境科技档案的鉴定规则和销毁办法。成立档案鉴定小组,对相关档案进行合理有效的鉴定,按照领导小组的形式进行,如果有作废的技术纸张,由鉴定分管领导同意之后,再按照相关制度进行销毁。环境科技档案的一切事务都须依照相关政策从事,工作人员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严格执行,谨慎行事。如果是销毁文件的,现场要有销案鉴定人员和相关档案员一起根据登记清册核对无误后,再进行销毁签字。4.加强环境档案人员的教育及管理。切实要求相关人员基友服务思想和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这样有利于做好本职工作。通过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与素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环境科技档案,但同时还要精通传统档案管理事项,并建立档案管理的信心化系统,提高了档案管理员的职责要求。现代化的环境档案管理办法,更加、规范、系统的将信息整合到一块,有利档案的存放、管理、应用及销毁,也顺应了现代档案管理的要求,使得环境档案的管理更加先进。5.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色时代,信息化手段在档案管理中也必不可少。环境科技档案中也存在着不少电子文献及档案。因此,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必须积极的采用技术强、多方位、富有层次的现代科技档案管理。互联网的应用使得档案的转送和存放的基本方式发生了改变,无时空限制,可实现所有信息、文档、资源的远程传送。传统的纸质材料都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制成文档、表格、图片甚至视频等材料,极大的丰富的存放的形式,节省空间,而且有利于快速查阅、传输、检查索取、整合存放。进而有助于档案信息的可延续性的传送和发展。与传统文件相比,现代电子档案具有可存性强、运转快、稳定、形式多样、操控性强等特点,改变了过去的文献保存办法和管理方式。因此,我们要建立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将之与网络信息库结合起来为档案管理服务。

作者:孙莉娜 单位:环境无害化技术转移中心北方分中心

科技管理类论文: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现状及思考

1科技管理现状

1.1宏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科技发展离不开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体制的好坏。近些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发展迅速,不断革新过去传统的管理模式,科研活动自由度有较大释放,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1)行政化的科研管理。行政化管理下建立的科技活动管理体制,存在科研活动审批、监管和评价机制相对僵化,有效的科技管理激励机制匮乏,科技资源分散化、碎片化,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有限,文件审批程序烦琐,与企业经济联系不紧密,科研项目经费分配不科学等问题。由此导致了科研成效低,严重制约了科研活动的高效推进,更容易滋生学术腐败[2]。2)科技型人才参差不齐。由于对专业技术人员身份、编制等的管理刻板,影响人才流动,致使人才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由于地域经济的差异,使得大多数人才涌入发达地区,导致部分欠发达、偏远地区科研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制约了科研活动均衡发展和科技创新。3)科技创新缺乏保护。科技创新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头,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我国科技体制对科技创新的保护还需不断加强,科技人员研发的很多新品种、新技术、专利等成果被无偿窃用,很难得到根本的控制,影响了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与热情。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进行的保护及其健全的保护措施与科技评价机制、优良的创新环境、对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视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4)核心科技创新匮乏。核心科技创新问题长期困扰着科技工作者,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研发成果大多数是二次开发和加工,市场竞争力弱。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创新体制对科技成果转化指导性的作用有限、产学研联动性不强等,影响了科技工作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积极性,制约了科研成果与资源价值的充分体现。

1.2微观层面科技管理现状

1)科技管理部门的管理深度不够。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的核心是项目管理,但其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只重视立项,而缺乏项目管理的有效联动与监管。一方面,缺少对项目的计划、实施、评价等的有效规划;另一方面,项目管理者、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没有与科研活动有效联系起来,容易产生科技工作者工作懒散、责任心不强等问题,导致科研活动执行不力,甚至影响项目的研究结果与价值实现。2)科技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农业科技管理需要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来约束与制约,但也不免会有走歪门邪道的科研人员出现。科研项目传统管理中,在项目立项和结题方面很难做到公平、公正的审查,监督弱化,项目检查、审核流于形式,致使项目完成的质量大打折扣,科研成果水平低,未能真正实现科技管理的价值。3)科技管理理念陈旧。创新的理念必将替代落后的理念,这是社会发展的共识,也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陈旧落后的管理理念,不仅会影响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而且还会造成科技成果的水平和效益大打折扣。科研工作者往往只注重项目申报立项工作,却弱化了项目实施期间的管理工作,监督疲于应付,验收把关不严,科技管理缺乏系统性和严谨性。鉴于此,创新管理理念[3],强化科研工作者项目管理的意识很有必要。强化管理意识,深入认识科技管理的实质,是高效地完成科技管理工作的基石。

2新常态下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管理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科研环境方面,可以通过申请国家五大类、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等渠道多元化争取项目经费;申报各类科技计划类项目的竞争也非常激烈,通过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平台和人才建设等,提高科研团队自身研究能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环境的变化,对科技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通过去碎片化,整合优势科研资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取得有利位置。在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全社会对科技需求的依赖性越来越强,迫切要求增强科技管理的整体效益[4]。由此可见,当前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制度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就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基础应用科研项目区别于建设工程项目等相关类型项目,迫切需要科技主导部门针对当前的科技体制和科研机构的管理进行革新,不仅要创新管理理念,还要突破陈旧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例如,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精细化管理理念,主要运用于大规模企业中的以“、细致、深入、规范”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及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这样可能更有利于资源的高效整合,给科技工作者甚至全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效益[5]。

3促进农业科技管理适应新常态的建议

3.1制订科研机构科技管理战略规划

随着全国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依然保持不变,承担着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伴随科技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类科研机构间申请科研项目的竞争日益激烈,不管是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其重心会侧重于重大科研项目的立项申报,对科研的管理工作也将更加重视。因此,科研院所、高校或是企业规划一个中长期的科技管理战略很有必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对科研工作实行有效规划,颁布实施科学的配套科研管理方案,加大科研管理的力度,为项目的执行提供方向与指导。另外,要科学合理地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协助科研工作者顺利开展科研活动,兼顾成本控制和科技管理效果。

3.2创新科研机构联动机制

各农业科研机构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不仅仅针对科研项目自身进行管理,还涵盖对课题经费、科技人员、实施过程等的监管。因此,在对农业项目进行管理时,注重部门间的联动性非常重要。1)创新科学思维。运用科学的思维,坚持正确的决策导向,既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减少重大失误,又可以增强每个管理者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责任心,有效强化集体与个人的联动性。2)创新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农业科研机构在项目实施期间对科研经费进行管理时,要严格按照项目经费预算要求合理使用经费,确保间接经费使用到位,重视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审计与监管,加强培训,提升科技人员对经费开支的认识,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的效益,为科研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提供保障。3)创新专家、学术委员会决策制。成立学术委员会对农业科研机构开展科研活动很有必要,邀请具有行业影响力、成果丰硕、经验丰富的专家,充分发挥他们在科技命题、科技前沿动向、科技人才管理以及科技决策等方面的指导作用,探索农业科研机构在科研活动管理中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

3.3创建科研活动电子化管理模式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科技活动管理的电子信息化管理创新应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6-7]。当前,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传统的科技管理模式逐渐被电子网络化管理所取代。科研单位可结合自身特点,创新建立电子信息化的科技管理方式,开发科学的科研活动管理网络系统,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简单、便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各种科研资料,还可完成对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核、评审、验收、考核等一系列流程的管理工作,不仅使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数据质量得到了保障,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又可便利本单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对项目的统筹高效管理,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报送相关资料,最终实现无缝对接。

3.4建立综合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机制

当前,在农业科技管理活动中,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力度是非常关键的。国家、省部级各类计划项目要得到高质量的执行、结题,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多学科和专业背景的科技人员队伍。农业科技人员是团队探索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因此,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是农业科研机构的重中之重,应培养一支富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队伍,凝心聚力钻研学术。农业科研机构应结合自身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建立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对项目管理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鼓励大量综合型人才从事科研工作。在科技人才培养机制中,可以通过绩效考核和奖励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自我价值实现的积极性[8];设立有关的资质审查办法,精准选用具备管理与科研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提升科研项目的实施效率;定期开展培训,提升自身研究能力,挖掘其在科研活动中的创新潜能。

3.5探索先进的科技管理模式

科技管理强调的是一个过程,管理内容包括范围、组织、进度、成本、质量和协调等,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成果评价等手段实现项目目标[9]。科研机构要预判未来发展趋势,探寻适合自身的先进科技管理模式,紧跟时代的步伐,结合科技命题前沿方向,特别是在面临科技命题难点与热点时,做好系统调研与可行性分析,强化自身的科学研究与管理能力,做到实践与理论有机结合,实现管理与研究活动高效联动。任何一个管理理念、方式都不是永恒不变的,都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逐渐完善,不断更新的科研管理理念、模式终将淘汰陈旧过时的理念、模式,必将为农业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发挥重要作用,促进科技管理水平的提升。

3.6创新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激发创新活力

在规范项目经费使用、严格查处违规使用者的同时,更应深思并解决经费管理办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科研经费存在碎片化、模式化、行政化、功利化倾向等具体问题。掌握创新规律,依照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自有特点,科学地监督管理。例如,有关管理部门应从以前的管理思维中剥离出来,下放项目遴选、立项、验收、评价、奖励等管理权,把项目战略规划、政策制定等宏观管理作为工作重心,提高公共服务品质[10],既不“失位”也不“越位”;在经费使用配置上,需更加重视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在经费使用上,既严格监督又给探索创新留足空间,宜宽则宽、宜严则严[11]。

4结语

农业科研机构科研创新管理要从自身出发,对当前的科技管理体系、手段进行系统分析和理性对待,推行行业内好的做法和汲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也可以借鉴其他行业科研机构科技管理先进做法。科研机构的先进理念、模式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一公里”的重要措施,也是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收益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手段。农业科研机构应在立足国家新的发展规划框架基础之上,探寻出一条适合自身和行业发展实际需求,可实现科研力量与科研活动管理的联动较大化,促进科研活动多方位管理的路子,建立创新科研活动管理的新机制、新常态,做到科技管理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获利。

作者:何俊海 罗林广 吴海燕 熊涛 王晓萍 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科技管理类论文: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要满足政府科技部门的科技资源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资源整合,完善机制建立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通过对鸡西市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内容、必要性、任务目标、服务社会的功能和科技部门主要职能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鸡西市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建设思路和模式架构,力求构建基于科技成果共享和科技技术、市场、信息、知识、人才、政策、管理一体化的创新科技管理共享服务模式。

关键词:科技管理;共享平台;成果转化

为了加快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鸡西市科技创新和服务能力,优化科技环境,提高鸡西市科技产业能力,推动鸡西市科技转型,拟整合鸡西企业的科技资源,依托黑龙江工业学院的技术研发能力建设鸡西市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

1建设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1从鸡西市科技平台建设的目前情况看,建设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型城市转型的需要。鸡西市科技局在目前已有科技服务平台的基础上进行统一建设,因此,充分优化和整合企业科技资源,努力建设一个专业化、网络化、社会化及功能强大的“一站式”科技服务平台,对于提高鸡西市科技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鸡西市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鸡西市科技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2从服务的主体看,建设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是服务地方企业需要,促进企业科技创新的需要。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服务主体。目前来看,鸡西市中小企业的实力和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存在着科技信息来源渠道单一、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等问题。所以,整合鸡西市科技资源,建设一个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网络服务体系为支撑,服务共享机制为核心的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实现服务集成、资源整合,积极为科研部门、各企业、高校、医院等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便利、高效的服务,是提高自主科技创新的有力保障,是提升我市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2平台系统架构及要求

在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总体设计中,将采用三层次体系结构。服务层包括科技管理平台门户网站与各个子科技服务平台系统;业务层由应用平台提供;数据层则由数据库支撑。技术实现的功能: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的整体设计要实现互联网基础建设和数据库流程服务,基于门户网站的统一应用服务等多层次功能,同时为避免各业务子系统之间彼此分离所造成的“信息孤岛”,要求计算机中心能够实现对各子业务系统的数据库以多种方式获取,并在数据库共享数据中进行整合,实现各业务科室之间应用数据的横向连通,要求数据库建立业务系统流程管理和整合机制,要求在数据后台利用先进的分析方法和工具,并能够以不同的样式进行数据统计报表的输出、展示、分析,使业务数据成为可用的信息,较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数据的作用,提高数据的综合利用程度。本系统以国外先进的CodeIgniter框架为基础,提供了满足本项目运行的标准库以及相应的接口和逻辑结构,并符合标准的MVC架构对数据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有很好的保障。

2.1前台页面

为凸显政府的专业、进取、积极的精神面貌,以及简化用户操作,改善用户体验,参考国内其他政府网站的界面风格,采取DIV、CSS、局部刷新等技术对网站界面进行优化。网站从布局、用色到视觉效果均需要有所创新。针对网站界面风格及界面设计,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拘泥于一般网站模板的风格,应符合科技平台的个性化需求。

2.2平台后台统一管理

(1)后台数据的管理可以管理科技服务平台网站与四个服务平台网站的启停及基本数据信息的设置。(2)网站内容的编辑建立平台网站各功能模块内容的文件发部系统,即经过数据录入、文字编辑、数据审核后,可以在功能模块内,前台网站上将随即生成标题的相关链接,方便用户浏览。(3)系统用户的权限划分注册单位管理:可以添加单位机构,单位机构可以添加单位基本信息、负责人、联系方式等。注册人员管理:人员管理包括项目人员的基本信息管理,以及个人的用户名、登录密码管理。审核人员管理:管理员可以动态添加、删除审核人员或者部门。审核人员下可以部门审核,可以指定审核人员的审核权限。

3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功能及内容

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由五个子平台组成,如下图。

3.1科技计划管理

科技计划网上申报审核系统可以实现鸡西市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工作,可以实现网上个人申报、网上项目受理、网上项目评审、检索查询、项目汇总打印、统计分析等多项功能的操作流程。整个计划项目申报和审核的过程是通过网络信息化来完成的,申报者和审核人员可以随时查看项目的审核进程和审核意见。科技计划网上申报系统增强了科技项目申报的便捷性和公开性,从而提升了鸡西市科技计划申报管理工作的便利性、科学性、公开性。科技计划管理系统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监控,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全程审核,追问成效,着重绩效考评,实现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到结题验收的全程管理。对科技计划项目的承担者,建立监控机制,科技项目执行过程效果好的,应给予政策倾斜;对执行效果不好的,就要严格管控。使科技计划管理系统成为鸡西市科技局与计划申报单位、人员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

3.2科技成果管理系统

科技成果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和个人科技成果的互联网上申报、评审过程。科技局成果能够实现互联网申报审查、科技成果申报查询、科技成果分类汇总打印、统计分析等功能。业务流程分为个人申报,企业推荐,科技局评审。同时对申报的科技成果进入鸡西市建立的科技成果库,为鸡西市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及技术创新,提供依据。

3.3科技项目库

鸡西市科技项目库是历届科技成果和科技项目的汇总,项目库中的项目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管理。项目要及时更新和补充,科技成果如达到加入项目库要求的,及时调入项目库;通过对项目库项目的论证审核,如果具备项目成果转化条件的,及时给予推广;在科技计划管理系统中的项目按计划完成验收后,及时调入科技项目库。

3.4科技专家库

以鸡西市各领域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专家为基础,以国家、省专家为辅,通过个人申报、单位审核、科技局统一管理,对专家的信息加以整合、统计组成鸡西市科技专家库,并对专家信息进行不断增加和修改,进一步完善专家库的数据,以服务于鸡西市各领域的项目评审、科技成果鉴定和转化、科技信息咨询以及科技攻关团队人员选拔等。

3.5科技资源服务

(1)政策法规库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办法、规章及条例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建立相关数据库,为各级职能部门和科技人员提供科学的政策支持。(2)科技查新数据库依托黑龙江省科技创新创业共享服务平台对黑龙江省内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查询,为科技企业和个人提供技术支持。(3)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通过将鸡西市的各院校、科研机构、大中型企业、科技研究中心等部门大型科学仪器进行整合归档,实现市级的大型仪器资源的共享和配置,以减免不必要的重复采购,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并保障科学仪器的经验丰富性,为科技创新服务提供保障、为科研机构采购仪器设备资源提供参考依据。(4)成果转化以企业需求为目标,根据我市产业发展结构的特点和行业需求,推进科技机构与成果需求单位的沟通渠道,共同促进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的合作,解决生产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强化鸡西市科技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企业成果展示、企业需求、成果转化等模块。鸡西市科技管理共享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的科技服务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具有将科技部门的申报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等统一管理的职能,把各级科技部门组织攻关项目取得的科技成果、技术专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通过技术转移等形式,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成果、技术专利的所有权人和需求者提供技术供求信息,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检索、咨询、技术转移等信息服务。

作者:尹衍林 韩睿 刘兰波 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

科技管理类论文:基层科技管理的改革建议

摘要:科技管理是否合理高效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步伐。文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我国基层科技管理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基层科技;科技管理;科技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创新也已成为生产力进步的重要推动因素。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逐步实现基层科技工作的均衡发展。

1我国基层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方面的问题

及时,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存在重叠与缺失问题。其中机构重叠主要主要体现在个别政府部门之间。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主管全县的科技工作,而其他局也设有涉及科技的股室。这种现象不仅会造成资源和人才浪费,还容易诱发推诿扯皮现象。第二,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职能交叉和定位不准。这种交叉主要体现在基层县市的科技局与其他局有关科技的部门之间。例如,例如部分县的科技局农村股与农业局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之间就存在职能交叉,并诱发多头管理问题,需要进行整合。第三,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改革不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在我国基层县市区,只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构建出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中介机构,大多数地区的科技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仍然由政府作为主要的管理和经费来源,专业化程度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2科技管理运行制度方面的问题

及时,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视不足。我国地方政府在基层科技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上跟不上时展的要求,存在认识不足和认识不的情况。特别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根本不重视,没有科技管理概念。例如部分县市的科技局已经取消,或挂靠发改委、经济局,不利于基层科技管理的开展。第二,我国基层科技机构人员数量配备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我国基层县市区的科技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数量差别极为显著,多的可达二三十人甚至更多,少的则只有两三人,显然不能承受愈加繁重的基层科技管理工作任务。此外,基层科技机构的人员结构也不尽合理。例如,工作人员的专业与岗位不一致,人员年龄偏大,创新意识不足等。第三,科技政策不完善,执行能力略显不足。在政策制定方面,我国的基层科技机构往往构建起自己的科技发展政策体系,但是往往不够完善和系统化。在科技政策的实施方面往往力度不足,操作性不强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2.1科技管理机构体系的改革建议

及时,健全科技管理机构。针对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的重叠问题,建议由基层县市区政府政府作为指导,在辖区范围内开展机构的合并和重组,以节省科技资源,提高科技管理的工作效率。此外,建议我国基层县市区政府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设立科技咨询机构,为当地的科技发展提供咨询和建议。第二,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机构职能。本文认为,我国基层科技机构的智能建设要把握以下两点:一是科技发展要使用市场变化,科技机构对域内科技工作的指导不仅限于宏观指导,还要放在市场失灵的领域;二是科技管理部门要积极引导域内产业科技发展,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第三,要改革科技中介机构。面对我国基层科技中介机构存在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完善相关科技政策,使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运作有章可循;二是建立健全各个中介机构的运行机制,使科技服务更为合理高效。

2.2我国基层科技管理改革的建议

及时,地方政府要转变科技管理的观念,提高对基层科技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视角认识和重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基层县市政府必须要成立一科技局为核心的基层科技工作管理机构,并将基层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纳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标体系,切实提高基层政府对科技管理的重视程度。第二,变革基层科技人员的任用和培养制度。面对基层科技管理机构科技人员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实际问题,建议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优化科技人员配备,增加工作人员数量,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科技管理队伍。二是进一步强化基层科技人员培训,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第三,进一步优化基层科技管理政策。针对我国基层科技政策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一是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积极采纳他们的有益建议;二是积极拓展科技政策的视野,政策的指定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要保障政策的稳定性,不可朝令夕改;三是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使科技政策向地区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第四,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面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是建立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建立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的奖励制度;二是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保障科技技术供需双方的正常交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第五,基层县市政府要要从大局出发,不断加大对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领域的投入力度,确保科技投入增速高于当地的财政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要以政府牵头,形成一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为后盾、民间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3结语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基层作为科技应用的主阵地,在地区科技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基层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通力合作,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崔红斌 单位:吉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