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

摘要:中学音乐教学是塑造学生音乐审美的关键阶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完善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多媒体教学是应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都是有利的。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论文

一、课堂活动设计同课堂教学两者之间的不同点

(一)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首先,在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教师通常会采取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交流,为学生构建出一个交流思想的平台。能够打动人心的音乐是需要有灵魂的,教师会在课堂活动中重点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感受,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自主地对不同的音乐进行理解,并将自己的生活以及阅历加入到演唱中来的目的。其次,课堂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则截然不同,在授课中,处于主导位置的是教师。并且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仅限于提问回答的形式,并没有其他的互动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比较传统的,教师会先为学生讲述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之后再给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在课下为学生派发一些练习任务。从而达到巩固知识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上的不同

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以及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这种特点才能够让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锻炼。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安排一个活动主题,之后让学生自行发挥,在过程中可以采取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然后再针对活动结果来给予指导性的意见。而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则会在上课之前制定好详细的教学大纲,在授课中按照大纲来进行,例如针对某一首歌曲进行讲解的时候,会首先从乐理知识以及演唱技巧进行讲解,之后再让学生加以练习,如果学生在练习中出现同教学大纲不符合的情况,教师会将其视为错误的表现并且加以纠正。很显然,这种教学内容会将学生对于音乐的灵感以及个性扼杀掉,并且会让整个课堂氛围变得枯燥乏味,并不能够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氛围上的不同

教师在针对中学音乐课堂活动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理念就是创造出一个和谐、积极的课堂氛围,因为只有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产生一种愉快、轻松的感受才能够改变他们对于音乐的认知,从而由内到外的去爱上音乐。而课堂教学则不会如此,教师注重的并不是教学氛围,而是教学频率。教师会抓住一切的时间来对学生灌输知识理念与演唱技巧,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将他们的基本功得到进一步的扎实,并且针对课堂中空档时间,教师会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进行练习和背诵,总体来说教学氛围是比较沉闷的。

二、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合并与互补

(一)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之间应该“动”“静”结合

在上文中我们提出,课堂活动的教学形式所主张的是“动”,而课堂教学则主张的是“静”,那么在今后的音乐课中,教师应该将“动”与“静”结合起来,在课堂活动中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聆听音乐,用心去体会乐曲中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所要传达出来的意境,并且在活动的设计中将一些理论性的知识与演唱的技巧融入进去,让学生能够自愿的将这些相对枯燥的知识点进行理解。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可以有“动”的时间,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次数,并且不要将交流的模式仅仅局限于问答,可以采取游戏、辩论、分组抢答等方法,让课堂中的教学氛围能够变得活跃一些,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方法应该扬长避短

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传统教学,都是有优势以及不足之处的,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方法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这两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将一些演唱的技巧加入进去,让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进行领唱,并且对其他学生讲述自己的演唱心得,这样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小小的虚荣心理,还能够变相的教授了教学大纲中的知识,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不被学生所看好,主要是因为过于陈旧,从而无法让学生产生新鲜的感觉。教师应该将课堂活动中的内容加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且经常性的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更新,让学生对音乐课程产生一种期待感。首先,在音乐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中要在原有的理念之上加入一些相对稳定的元素,让学生可以得到定向以及定时的培养,不能够一味地去寻求新颖而忽略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有些学生反映,虽然在活动课中非常开心,但是在应对考试的时候会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由于中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所以一些理解能力较差的同学就无法在活动课中吸取重要的知识点。其次,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教师要注意变化,不要的按照教学大纲来进行授课,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音乐的风格以及流派时,教师可以将例曲更换为当下比较流行且适合的音乐,让学生能够产生兴趣,只有让学生同音乐之间出现了共鸣,才能够将原本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灵活易懂起来。

三、结语

音乐是自由的,教师只有将音乐课堂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才能够让学生的音乐思想不被束缚,更好地徜徉于音乐的世界中。

作者:刘畅 单位:河北省承德市及时中学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音乐课多媒体教学论文

一、中学音乐课录像是再现演出实况、自我评价的冷却剂

单纯利用听觉感受音乐,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在教学中,经常播放一些著名乐队演出的音乐会实况录像,也是我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并且受益匪浅。比如,在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塞》时,播放中央管弦乐团演出的实况录像,可以让学生在音乐会紧张、激动、热烈的氛围中感受真实的器乐演奏,同时还能对管弦乐队的编制可以有一定的认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另外,在欣赏《蓝色多瑙河》时,选用维也纳新年乐会的录像,由维也纳乐团演奏奥地利作曲家施特劳斯的世界名曲,别有一番异国风情。特别是演出中插入的多瑙河风景,更把我们带到美丽安宁的多瑙河两岸,体会到奥地利人民对音乐的向往,化想象为现场演出,使学生在声像并茂中体验感情,把音乐欣赏从感官欣赏发展成为感情欣赏、理智欣赏,达到欣赏的较高境界。

二、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使中学音乐课音乐教学到达理性王国的破浪航船

由于声浪运动的特殊物理性质,听觉是有局限的。据统计,在人的全部知觉系统中,视觉知觉能力占70%,而听觉对象作为客体听觉中是零散的、不明确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视觉与听觉功能,把各种教学手段搭配使用,变单一的教学体为立体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在简介乐器时,在打出幻灯片的同时,播放乐器演奏片段,让学生在视觉与听觉中比较感受音乐,从而识别不同的乐声,了解不同的乐器,从而深入浅出地完成这一任务。

三、结语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给中学音乐课音乐教学提供了立体、多感官的、身临其境的综合效果,它大大增加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理解的信息量,恰到好处地使用,一定会对提高教学水平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作者:李萍 单位:吉林省吉林市第八中学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论文

1了解使用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发现音乐美

音乐教学的核心就是提高审美,体验音乐带来的美的享受。中学音乐教学是塑造学生音乐审美的关键阶段,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完善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全的人格。[1]多媒体教学是应用于中学音乐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及构建学生健全的人格都是有利的。然而,当前国内的多媒体教学并没有真正流行,特别是对音乐教学的使用,还没得到学校的重视,很多学校是没有多媒体教学相关设施的。即便有多媒体教学设施,由于教师个人素质不高和对多媒体教学的理解不够,使用方法不当往往也没能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完善自我能力,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中营造氛围鼓励学生发现音乐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典雅柔美的中国古典歌曲,在教授这首乐曲的时候,可以根据乐曲的内容,将“钟鼓楼、东山月、曲水风、华影重、水云间、归舟、山岩、渔歌”八幅影像做成图片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营造出轻松舒缓的情境,让学生能从图片中发现音乐的美妙。这种图声结合的方式,是多媒体教学基本的方式之一,充分地利用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

充分了解多媒体教学之后,就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来引导学生充分地感受音乐的美妙。这个阶段的多媒体使用要注意三点,首先,要把课堂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的自我发展上;其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教学目标,激起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再次,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2]做到了这三点就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将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例如,《沂蒙山小调》是抗战背景下结合《十二月调》的曲调和《打黄沙会》的歌词形成的一首慷慨激昂、具有民族特色的一首歌曲,体现了音乐的力量美。在传授这首歌的时候,结合了当时的抗战时期的一些感人肺腑的故事,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当时抗战时期的一些摄人心魂的照片,图片与文字的结合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歌曲带来精神,享受音乐带来的美。

3优化使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美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掌握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鉴赏美的感知是整节课的升华,这是要学生在充分理解音乐的基础上才能完成的目标。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整个音乐教学过程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在经过发现美、感受美的沉淀,对音乐的有了充分的理解后,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对音乐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这个阶段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的适度使用,不要过于频繁;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设计好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的主次之分;注重学生的知识拓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3]例如,在蒙古民歌《四岁的红鬃马》一课中,教师以故事的形式逐渐将学生引入试唱阶段,在这个阶段要求学生能熟悉音乐主旋律的同时,还要学会发现变奏段在音乐中的痕迹;再次试唱阶段试着要求学生带着所讲的故事来欣赏,搞定音乐的段落划分;试唱的阶段要求学生将歌曲的一些元素如速度、节奏、乐器以及情感等标注出来。

4探索使用多媒体教学,发展学生创造音乐美

创造美是中学音乐教学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在设计课件的时候将多媒体教学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力。《走进新时代》是一首描述中国人民在伟大的领导人带领下走进新时代的励志歌曲,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以百家讲坛的形式,让学生自主上台向大家“数历史风流人物”,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用自己的知识、自己的思想来诠释歌曲。

总之,多媒体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引导和启发学生在音乐学习上的潜力,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赵祎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晨光学校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新课标下中学音乐教学论文

一、树立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新音乐教学理念的探讨

中学音乐教学内容应注重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多方位的音乐修养及审美观的提高,并且有利于学生利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来解决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问题。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样,在音乐学习中,许多东西都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例如:生活中随处都能听得到的音乐,像一些店面播放的音乐,又如现在红遍大江南北的广场舞音乐等,这些音乐都是我们平时在街上能听得到的。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老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音乐经验,从日常生活中的音乐现象体验中去发现,并主动思考和探索音乐的重要性,及音乐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学会热爱音乐和生活,从而使音乐的学习不再是一项学习任务,而是一种艺术性的生活体验。例如:老师可以在一节音乐学习课上,让学生欣赏一些风景或者是优美图片等相关的幻灯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来设置幻灯片的音乐,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老师再根据学生的设计和想法提出一些实际的建议,引导学生正确的音乐学习思维。通过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更生动,调动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观察自己生活中的音乐,达到生活与音乐学习结合的目的。因此,要想进一步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初中音乐教师及相关教学研究者就必须从多元化的角度来审视初中音乐教学课程,从不同渠道开发初中音乐教学的课程资源,从而达到转变传统课程模式的目的。

二、建立广泛灵活的学习渠道促进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探讨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有价值、、动听并且百听不厌的音乐,学生可以从电视节目及电影等渠道中获取,这些音乐对促进学生音乐知识的学习非常有效。例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把一些比较、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电影中的原创音乐播放出来,并根据电影中的音乐插曲,结合电影中的画面和一些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在音乐中不仅收获了听觉与视觉的审美,还同时加深了电影作品及音乐之间的感受,养成观察学习音乐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老师可以将学习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自己在家里,通过看电影、看电视作品等,将画面与音乐结合起来,学习其中的音乐插曲,感受其中的音乐特色。然后在课堂上,将自己在家里学习到的音乐和电影插曲,用不一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利用这种视听结合的学习法学习音乐,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通过改变教学主体和形式的新音乐教学模式的探讨

根据《新课标》中指出:“要着重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和艺术表演方面的能力,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能,让学生能够通过音乐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通过音乐实践,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情感的陶冶。”在传统的教学中,总是强调学生是重点,但是很多的老师并不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重点,音乐学习就只是一味的将音乐知识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学生对于音乐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老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将音乐教学作为游戏来教学,例如:在教学生《步伐之歌》时,可以通过传唱的形式来将音乐更好的让学生接受,在玩游戏的同时,不但让他们的学习生活快乐,还学习到了知识。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提倡学科综合”的观点,初中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音乐作为教学的主线,然后将其他的学科与音乐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发挥主体作用,提供多种多样的音乐实践的机会,也让他们参与课堂的设计,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作为人类具感染力、最古老的、最不能缺少的和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不分国界,任何交流在音乐方面都是相通的,而且现在的音乐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留存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学好音乐非常有必要。本文根据《新课标》的相关要求探讨了中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发现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习参与度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作者:赵倩 单位:陕西西安爱知中学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民族音乐教学论文

摘要: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让民族之花在中学音乐课堂上绽放。

关键词:民族音乐绽放

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世纪开端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这一点,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引导学生欣赏我国的民族音乐,利用艺术帮他们知善恶,识美丑,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那么如何让民族之花在音乐课堂上绽放呢,我在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以流行元素作引子,进行比较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现在的孩子被流行文化所包围,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所以老师的思考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因势利导,借助流行元素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在课前可以围绕所要讲解的民歌发动学生搜集当下的流行歌曲,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学唱、聆听、分析评论歌曲的风格类型、乐曲旋律特点、歌词、配器、演唱技巧等。对于好的音乐我们还要给予肯定,这样便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加大了学生对音乐课学习的兴趣。同时,了解流行音乐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无严格的技术规范,强调倾诉、渲泄,力求演唱的大众化、生活化。在此基础上再给学生讲述民族音乐是讲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在音乐中的体现,直接生动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思想感情。我国幅员辽阔,不同民族、地域、都有着不同的蕴味,它不如流行歌曲表现的直白,需要认真品味,领悟。如在授课过程中可将广为流传的一首流行歌曲《两只蝴蝶》与民歌《敖包相会》这两首歌曲作个简单的比较,通过聆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两只蝴蝶》是一首具有流行特质的流行歌曲,旋律通俗,容易上口,倾诉性极强,风格迥异,但没有地方色彩,而《敖包相会》则有明显的浓郁的地方气息的传统民歌,旋律优美开阔,随歌词变化曲调也有所改变,形成分节歌形式,抒发内心情感。分析后,再和学生一起讨论流行歌曲为什么广为流传,结论是流行歌曲是有朝气的年轻人做它的听众,再加上唱片公司的大力宣传,它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和技术性,但究竟能否流芳百世,也要靠时间和诸多因素的检验。而我们的民族音乐却只是靠口传心授,然而它接受了时代的考验,流芳百世,是因为它凝聚着民族的精神、意志,有着较深的内涵。流行音乐无论多现代,它依然受民族文化的影响,目前有很多的流行音乐在创作中与民族音乐结合,并得到很好的效果,如歌曲《又唱浏阳河》等,听来别有韵味,很受欢迎。通过这种比较式教学,引导了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教育。

二、扩充课堂容量,进行结合式教学,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开阔文化视野

在欣赏课中,避免教材中单一的曲目,可将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同一主题音乐作品有机结合。如在欣赏《绣荷包》这一作品时,可将各地区的作品让学生们集中欣赏,让同学们感受到陕北的《绣荷包》美丽动人,色彩柔和,略带伤感;云南的《绣荷包》旋律流畅,语言简洁,节奏强烈;黑龙江的《绣荷包》表现的浓浓北国音调,哀怨朴实的情感,四川的《绣荷包》则表现出浓郁的川辣味等,这样同学们在同一音乐主题下感受到不同地区的风格。还可以将同一音乐形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有机结合,如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可以与现代流行歌曲《茉莉花》及萨克斯曲《茉莉花》集中欣赏使学生感到同是赞美喜爱茉莉花,却有这么多不同的色彩和表现手法。还有很多传统民歌都可以与现代新民歌、新民族音乐有机结合,灵活多变,增强音乐感受能力,使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有较深的认识,开阔文化视野。

同时在欣赏民族器乐曲时,也可以采用现代的多媒体与视听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视听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巨大影响已经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不能停留在有限的几本磁带里。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时,结合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手段,使学生在出声入画的音乐情境中,更完整地理解作品,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欣赏民族经典,进行激发式教学,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对一个民族来说,音乐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的血脉。一个民族音乐内涵的情感与精神,往往是它的灵魂和思想。智慧的发源地。通过欣赏民族经典音乐,让学生感受树根立魂的民族精神是进行激发式教学的初衷。

开设民族经典音乐欣赏课,赏析《赛马》、《梁祝》等经典。二胡独奏曲《赛马》曾被20岁的中国钢琴演奏家朗朗及身为专业二胡演奏家的父亲朗国任搬上了卡内基音乐厅。朗朗以其超凡的个人魅力与对音乐的痴迷和热情赢得了全世界乐评人和爱好者的青睐,他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穿上了红色中式上装与父亲演奏钢琴、二胡二重奏《赛马》,父子俩你来我往,大有骏马飞腾、鬃毛耸立之势。朗朗自信的眼神飞扬的头发,兴奋的表情,无不显示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骄傲。当学生们欣赏完这一片段后,他们非常兴奋……课后许多学生对我说,没想到民族音乐这么棒!公务员之家:

《悲情而又浪漫的爱》,这是为欣赏经典名曲《梁祝》所起的课题。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世界顶级指挥家小泽征尔说,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很神圣的,必须要跪着听。

此语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之后与学生一起欣赏,从作者、体裁、题材、民族性角度进行分析,从旋律韵味、小提琴模仿了哪种民间乐器进行听辨,用纯洁的心灵去感受。通过对经典的欣赏,激发了学生们的自豪感,引发了他们去关注民族音乐,为他们形成高雅的情趣奠定了基础。

民族音乐是朵花,然而仅仅把她照本宣科地复制在黑板上,这朵花永远不会散发出花香。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充分了解我们民族的音乐,充分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躬身实践,不断探索,这朵花才会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花香,才能静静净化孩子们的心灵,鼓起他们身为华夏儿女的豪情。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初级中学音乐教学论文

本文试用比较的方法,对三地的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更好地借鉴两地的经验,进一步修改完善我国初中的音乐教学大纲,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

香港、台湾两地的文化教育与内地同一根源,有着许多共同点,彼此各具特色,相同之中有差异。为更好地借鉴两地的经验,找出其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求进一步充实完善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课程改革,笔者试图用比较的方法,对内地1992年颁布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简称试用大纲)、香港课程发展委员会1986年公布的《音乐科课程纲要》(简称香港纲要)和台湾教育部1983年颁布的《国民中学音乐课程标准》(简称台湾标准)进行比较分析,以供将来修订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时参考。

一、教学目标(目的)比较

试用大纲教学目的: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育之中。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意识,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小学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独立视唱简单乐谱的能力。了解我国各族的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了解外国的音乐作品,扩大视野,使学生具有一定音乐鉴赏的能力。”

香港纲要教学目的: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对所听的音乐能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通过创作活动来表达自我。增进学生歌唱及演奏的技巧。增强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读、写能力。”

台湾标准教学目的:

“增进学生爱好音乐,欣赏音乐之兴趣,并提高其欣赏能力。培养学生演唱歌曲与演奏乐器之技能,创作音乐之兴趣。增进学生音乐基本知识,发展读谱能力。辅导学生体验传统及创新的民族音乐。涵养审美能力,陶冶生活情趣,养成学生快乐活泼奋发进取之精神,及乐群合作、忠勇爱国之情操。”

目标比较评述:

共同点

试用大纲、香港纲要、台湾标准均强调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培养审美能力与对音乐的鉴赏力,通过音乐陶冶生活情趣和激发爱国情操方面,试用大纲、台湾标准则比较明确。

差异点

试用大纲着重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以及陶冶情操,使学生身心健康。香港纲要提出学生通过创作活动来表达自我和增进演奏技巧、读、写能力。台湾标准把演奏乐器技能和培养创作兴趣列入目标。

从上述异同点看出,港台大纲的目标紧扣音乐科目宗旨,要求也高于试用大纲。

试用大纲没有提出创作活动与乐器演奏的要求。本人认为这种要求是必需的,因为音乐是情感的形式,只有通过创作实践才能表达自我情感体验。乐器演奏技巧在今天成为音乐活动的密不可分的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培养学生乐器演奏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欣赏音乐及进行一切音乐活动如比赛、演出等。考虑到条件所限,在大纲中可以根据各地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要求。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的比较

教学内容与要求的具体比较见表1表1

歌唱欣赏音乐基础内选用中外民中外民歌及简谱与五线地歌歌曲齐唱声乐曲、器谱是每课必

、轮唱、二乐曲、歌剧学的内容,了

声部合唱、、舞剧着重解调、音阶

合唱.重视唱在民族民间、和弦等知

歌技巧训练,音乐,了解识.

培养兼听其音乐,了解

他声部能力.音乐体裁,

音乐表现手

段.香中外民歌及中国及西洋五线谱教学,港齐唱,二声部音乐各占50%重视节奏及

及多声部合,介绍各种曲音准训练,

唱、轮唱和式.二段体、增强学生对

卡农曲.注意三段体、变节奏、旋律

声乐技巧.奏曲、华尔、和声辨认

兹、探戈、与掌握能力.

协奏曲、交

响乐等.台常用大调与台湾及西洋附乐曲结合湾小调歌曲及音乐.中国教学实践进

多拍子歌曲音乐史,西行五线谱练

,齐唱、独洋音乐史.习,和声学

唱、轮唱、对位法、曲

卡农曲、中式学创作等.

国七声音阶

曲、二部三

部合唱曲等.比都强调民族都欣赏民族音乐基础,港较音乐,内地重音乐,但西、台用五线

视技能训练,洋音乐的欣谱教学,内地

港、台重视赏内地比港简谱与五线

合唱.、台少.谱共用.

演奏创作内大纲提及根地据不同条件

选用乐器,

重视民族器

乐.香旋律乐器,简单歌曲或港节奏乐器,旋律创作伴

打击乐器.奏去配合故

事、诗歌、

朗诵、律动

或话剧.台旋律乐器,节奏、语言湾节奏乐器,、动作及和

键盘乐器.声的创作教

学,重组新曲

调,即兴唱歌

或即兴吹奏

乐器.比内地因地内地没列入较制宜,合大纲要求,

理安排,港台重视实

港、台重践训练.

视乐器训

练.

教学内容与要求共同点与差异性

试用大纲、香港纲要、台湾标准均重视歌唱技巧训练与情操熏陶。对基本乐理授课以各自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同的设置。对欣赏一项(香港纲要为音乐聆听)彼此的共识是增加学生音乐见识,开拓学生的音乐领域,发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对歌曲的欣赏,试用大纲、香港纲要、台湾标准都重视中外音乐作品的份量以及通过音乐发扬民族精神,激发爱国思想,增强民族自豪感。这里我们特别分析其差异性。

从总体上看,试用大纲的教学内容不够具体,梯度不明。大纲的基本结构只是由歌唱、欣赏、音乐基础三项内容构成,而且要求较低、范围较窄。对创作一项还没有列入教学大纲,对五线谱教学未提到必要位置上去。对器乐无任何规定性要求,只提及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由于对器乐教学无具体要求,学生不能运用乐器教学来参与整个音乐活动,不能体验音乐活动的全过程,小组合奏、歌唱伴奏效果相对减弱。对歌唱一项要求较,有齐唱、轮唱、二部合唱,有条件的学校可学习多声部合唱。

香港纲要则是与小学阶段的大纲紧密衔接的。因此系统性严密,起点高,具体、实用。从歌唱起到音乐专题研习,内涵丰富,梯度明确。开始的歌唱一项,首先让学生进入音乐世界,使学生认识世界各国不同的歌唱传统。香港课程的六大项目,把智力因素的培养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度融为一体,把感性的认识与理性的认识贯穿在教学活动的细节上。比如要求聆听的歌曲要增强学生的音乐活力,然后把节奏、旋律和声融于学生日常歌词谱写与乐器演奏之中,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音乐创作一项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倡用已获得的知识与技巧来叙事而不用对白。他们试用不同曲式(三段体或回旋曲等)去创作乐曲。这种实施方法不仅使学生获得很大的乐趣,而且大大加强音乐感受。在创作中,香港的特色还配合实践创作。比如使用录音设备协助创作,为歌曲配上特殊的音响效果,创作乐曲配合图画、照片需要的气氛,创作电子音乐等。在音乐专题研习一项中,大纲所选的题目能把学生引向世界,引向科学,也能让学生回顾历史。这是音乐领域较深层的问题。可以而且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打下一定的基础。选题中从爵士音乐、电影音乐、音乐中的幽默,某些国家的民族音乐到绘画与音乐、科学与音乐、音乐与音乐科技、电子讯号合作器到中国古今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发展,这些研习无疑以生动、形象的效果达到音乐科目的目的。

台湾标准内容比香港要更具民族特色,这符合“唯其民族的才是全世界的”的哲理。在歌曲一项,把我国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的歌曲列为主要内容。对歌曲的选择还明确规定我国民歌与艺术歌曲至少50%。这个比例是否符合当今世界的艺术潮流,当然也值得探讨。

台湾标准的创作活动一项,从创作节奏动作、节奏语言、节奏乐器的训练到用五音阶和分解和弦创作曲调,即兴唱歌或即兴吹奏乐器,这个过程把基本练习、乐理的教学进度体现在创作实践之中,它强化已学过的知识,用自我体会巩固初步掌握的技巧,不过对创作的实施办法没有香港多样化。

台湾标准对乐理一项的内容安排,注意了承前启后的关系,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安排密细,最基础的知识全部囊括其中。对基本练习一项,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学生经过这些技巧训练以后,基本上能主动顺利地参加创作与参加社会上的音乐活动。

三、几点建议

目标的实现只有在明细规格的大纲中才能达到。通过内地、香港、台湾三种教学大纲的比较,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音乐试用大纲的修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内地试用大纲多从理论性、政治性的认识出发,香港与台湾则多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其实两者是要相互兼顾的,但只有通过实用、实践才能达到理性的目的(审美,创造性思维的开通,净化情感)。试用大纲修订尽可能吸收港台的教学内容和参考其实施方法。

2.音乐是一种文化,是时代的音符,体现了丰富的历史积淀与时代特色。因此在欣赏、聆听、歌唱等课程中,既要研究熟悉自己祖先的东西,又要研究认识世界各国的音乐传统。香港纲要在处理这种关系中比较适中,对中、西音乐及中、西著名音乐家能兼顾得当,我们的选材好折中一些。

3.音乐素有艺术王冠之称,她以特有的表情魅力,强有力地占据人们的心灵。列宁甚至说过:“我不知道有什么比《热情奏鸣曲》(贝多芬作品)更为壮丽。”这充分说明,音乐的感染力有多强。我们应抓住音乐的特性,去展开自己的施教活动。只要选材适当,施教得法,智力的与非智力的因素都会交融相会,思想性与艺术性也会和谐地体现。因此在歌唱、欣赏选材上,要增加音乐美的成分,强化音乐感受能力。

4.试用大纲的目标是正确的,但大纲的明细规格还未足以体现其目标的要求。目标高,而要求偏低,各年级之间知识点的深、广度要求欠具体明确。尽管我们的教育事业还不够发达,教学设备尤其是音乐教学设备还很简陋,师资力量仍很薄弱,但还是应该在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快师资培训的同时,重视大纲的建设,如果大纲空泛则施教过程中必然出现随意性和简单化的现象,从而影响一代人的音乐素养。

5.音乐创作活动能使学生将学到的基础知识变为基本技能,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和巩固已学的知识,并能更好地丰富其思维想象力,促进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还能加深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港、台的音乐教育对此十分重视,这从其大纲中即可看出。而在同属于素质教育的我国初中阶段里,此项要求在大纲中还未被列上议事日程,这似乎是一大疏忽和缺陷。因此,建议把音乐创作的教学活动在修订时列入大纲中去,使之更为完善。

6.中国音乐历史悠远丰富,因此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国音乐这条支流,不可避免地要归流于20世纪的音乐大潮之中,而且还应在我们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中体现21世纪的新趋向。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深圳市宝安中学 何永宁

当今,全世界都在改革音乐教学。2!世纪的人才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突出中学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是我国教育教改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音乐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由它的学科特点所决定的。音乐教学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是其它学科所不能比似的。但长期以来,音乐教学偏重"专业化",习惯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一门学习识谱、唱歌,传授技能、技巧的所谓调剂性课程,以至音乐课的美育功能和作用不能充分地体现和发挥。这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狭隘与贯彻落实教育方针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必须及时纠正和改变。为了使美育落到实处,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育人为目的,加强审美教育,才能保障美育的效果。那么,如何突出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下面五个方面进行操作:

-、加强音乐欣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情感的体验,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训练学习听音乐的能力。音乐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直接的过程,音乐的审美要从学会欣赏、评价一首作品开始,了解歌(乐)曲所体现的审美特征。在整个初中音乐教材中的欣赏里,既有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又有中西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种类之齐全,内容之丰富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利用教材的这种刻意安排,充分发挥欣赏课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音乐欣赏取得良好效果,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1、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包括教学手段和方式。首先要避免生硬的强调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要在生动地提供学生能够接受而又必须了解的音乐知识和有关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音乐要素的运用,进而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所有的音乐概念都应尽量用音响来体现。在安排多首作品一同欣赏时,可简单地进行一些比较和联系,区分不同作品的不同处理法及它们的审美特质。将学生触过和了解到的音乐知识及技能使用到对作品分析中来,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艺术分析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

2、充分准备教学资料。如果资料准备不足,光靠教师在前头说教、灌输,学生所能了解掌握的知识将是零散的、单纯的和不怎么完整的,课堂的效果也不活跃,学生的兴奋和兴趣也不太容易激发起来,其对教材的吸收率将是很低的。因此,为使音乐欣赏课更有效果,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同一首歌(乐)曲的不同音响资料),挂图、幻灯片,录像片、图片等等,可增加信息量,增强欣赏课的艺术感染力。

3、采取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讲故事的方式、讨论的方式、观看同学上台演唱(奏)等方式进行,增强课堂的气氛和活力。例如:欣赏音乐作品时,老师有意安排一些情境可调动学生动脑思考和联想,使学生整体参与意识增强。参与和配合将会提高欣赏效果。

4、注意电教媒体的应用。实践证明,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在作品欣赏中的应用,可拓宽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益。例如:vCD中的歌曲欣赏和录像带音乐欣赏中的背景画面,给音乐的意境提出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更容易了解音乐,在图片幻灯放映的特定氛围中,老师动听的引导讲述、清晰明静的画面、将会引起学生情绪的强烈反应,激发起学习兴趣近而参与产生共鸣。兴之所至,趣味盅然。

二、挖掘美育素材

在音乐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对蕴含在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加以概括和提炼,并加以刻意地强调·增加审美教育的效果。如:对音乐的速度,让学生参与律动去感受苦乐,对于节奏,可让学生玩弄打击乐,去进行感受和领悟。既可扩大学生的审美领域,又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增加对美的认识和分辨,加深对美的理解。

三、重视美感的训练

音乐课属于美育范畴。我们既要使学生具有美的意识、美的观念,又必须具备表现美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训练,又要注重表现美的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我们应明确学校艺术教育是非艺术专业的人才教育。可适当降低对学生技能的要求.以便面对全体学生,让大家都能够接受,都能感受到音乐的美。一个学生想要有音乐修养饣脑子里必须装有大量的音乐旋律。这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故,从一定意义上说,音乐课的每一环节,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都必须贯穿对美感的训练。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认知能力。让学生充分理解感受课业练习中多种美的类别和特征,引导他们将各自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贯穿到练习之中进行应用,获得艺术表现的愉悦和快感。

四、营造审美氛围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增强美育的效益,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营造艺术氛围。如:请一些在器乐、声乐、表演上有特长的学生上讲台来演唱、演奏、表演节目。进而使每个同学都能上台来表演√目,培菜同学们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也可让学生各自带一些自己家里的CD、LD、vCD等自认为好听的音响资料,在上课前几分钟甚至后几分钟,播放给大家听。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对其他音乐的评价能力。同时,在音乐教室开辟音乐教学园地、张贴著名音乐家的挂像,等等。久而久之,形成一个积极的良性循环,对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审美教育最终落实关健在教师

教师的自身素质、知识结构、艺术修养、专业视野等等,这些都是贯彻审美教育的先决条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乐业,以主人翁的姿态、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案,组织教学程序,努力营造美的氛围设计美的过程,从教师的仪表美和语言美,到授课的每个环节都有美育的渗透和参与。再次,必须培养自身好的艺术修养,提高自身的美育素质。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先进的教学设备,尽可能自己制做音乐电脑教学课件。正确引导学生体验美的情意,了解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提高音乐课的美感,激发学生表现美的愿望,大胆表现美好事物,从而出色地完成音乐教学任务。

总之,我们应采取多种手段,把音乐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体验,教师是描述音乐的进行,而不是解释音乐,音乐具有不既定性,这就有了它的特殊功能。我们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自信心、创造性。我们一定要增强以审美为核心的观念,弄清技能技巧只是手段,培养学生发展才是我们的目的。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音乐教学中怎么实现与开展音乐审美教育

一、中学音乐的教学

1.中学音乐教学的方式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讲授的方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按照课本的内容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在学生理解之后再把相同类型的音乐播放,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想听更多的音乐而不想学习的内容,往往一节课下来之后也不知道自己学习的内容。所以,教师应该在课本的基础上对音乐内容进行补充,这样的话才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然后与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结合,学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乐理知识,可以在进行音乐鉴赏的过程中提升对知识的认知和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学习音乐的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音响效果好的多媒体教室进行音乐的鉴赏课程,这样的教师能够给学生比较立体的音乐享受,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给学生带来的震撼和感悟,再加上对音乐知识的了解,从而让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好地提升。

2.中学音乐教学的目的

要想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还有鉴赏音乐的感受,首先要提升的是学生的听觉能力,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听到音乐,然后用自己的感官对音乐进行辨别,不断地走进音乐给学生带来的快乐之中。音乐的鉴赏其实不只是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出来,最终的目的其实在放松之余用心去感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震撼力。学生在课堂上感受音乐的美还能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心情,并且,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得到的体会要比教师讲授的内容直观的多,让学生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音乐心得,让学生在以后对待音乐上能够有不同的情感,最终达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二、增加对音乐的审美教育

1.创造美的环境

为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是学校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还有就是要组织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审美潜能的活动,让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启发的同时,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提升审美观点的兴趣与激情,还有就是丰富的活动的开展也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其中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不断地追求艺术,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地方。比如,在学生开始24小时的课程之前,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欢快的名曲,比如《清晨》之类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接受新24小时的到来。然后,在课件中也可以给学生穿插着放一些中外的名曲,让学生感受一些歌曲给他们带来的放松,主要的基调还是以激情昂扬的歌曲为主,例如《军队进行曲》能够让学生把饱满的激情投入到下一节课堂中;,在休息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安静的、能够让学生好好放松的曲子,例如《蓝色多瑙河》让学生好好放松自己,减轻学习的压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收到音乐给自己带来的改变,也能通过对音乐的感受丰富自己的生活。

2.从音乐作品中感悟美

音乐是一门艺术,所以,要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学习和感悟。教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给学生播放一些比较有名的音乐剧作品,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上都有感悟和提升,并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加强对音乐剧的关注,通过表演的形式更加直观地了解音乐想要表达的意境,印象深刻感受直观。对于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也能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在音乐的道路上提升自己的素养,让学生能够有音乐创作的想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音乐的创作中,也是一种审美提升的标志,让学生真正地了解音乐作品中的美。

3.提高音乐审美教育

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在对音乐的情感上产生共鸣,还有就是能够在音乐中找到自己追求的东西,在体验音乐魅力的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学习的热爱之情,还有就是在其他美德方面的提升。因为音乐就是给学生一个美的享受的过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能够更加平和,反映出来应该有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这样的话让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总之,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从提升自己审美观点的同时,还能够加强学生对美的感悟,这样的话不仅能让学生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还有就是让学生通过音乐的视角感受到作者创作时候的情感,也能够加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中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何为课堂教学有效性呢?通俗地说,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专业角度说,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学生获得发展。 就其内涵而言,发展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基于中学音乐课堂来说,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整合、精化教学内容

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课至关重要。在备课时我们往往注都是照抄教参。没有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真正要想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把教材重新整合和精化,也可以补充调整,把教教材变成用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知道音乐作品中哪些要素是真正对学生有用的,对本课有用的。因此在分析教材时,首先要反复聆听,尤其要把本课涉及到的音乐知识分析透彻。要让自己的课堂,各个教学环节都要做到顺理成章。例如:在上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倾听亚洲的声音》这一课中,教师要搜集日本、印度、泰国的风土人情等相关知识,自己加以整和,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在学习《相马盂兰小调》时,教师要搜集与日本的“盂兰盆节”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了乐曲的来历。这样不仅丰富了教材内容,拓宽了学生视野,也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和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因此,一节课要实现有效性,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位清晰对于课堂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在每堂音乐课中,所有的教学环节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中,教师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于同的学生可以设置不同的目标。也就是在学生已知与未知之间架桥设阶,以不断激起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热情和欲望,开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六年级《倾听亚洲的声音》这一课中,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计: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亚洲音乐文化的探索精神, 在与同伴合作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过程与方法: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模仿、体验等方式初步感受亚洲部分国家的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知识与技能:欣赏《虔诚》、《相马盂兰小调》等作品,了解和感受乐曲的音乐风格,认识各个国家的特色乐器, 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这样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也非常有操作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富有成效的完成教学。

三、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就会积极主动, 学得轻松而有成效。但是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 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进而能创造性地学, 最终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音乐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那就是要善于找到学生的兴趣点。例如:在六年级及时学期第六单元《银屏飞出的旋律》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观看几个电影的片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熟悉的电影片段中,让学生思考如此精彩的电影,音乐是如何陪衬和应用的?也可以给学生放无声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给电影配乐。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用小乐器、可以配音、可以用口技。充分调动学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达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四、丰富教学方法

有效教学方法很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更要得法。需要我们不断的更新观念,课程改革不能只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所以教师怎样做到“低负高效”,这是问题的关键。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资源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学生的基础和发展需要,把教室变成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与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创新的场所。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在方法和形式的设计中,重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便于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比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教师应可以从这个美丽的故事传说导入,可以先看一些有关《梁祝》的其它表现方式,如戏曲、电影等。让学生充分了解乐曲背后的人文知识,通过人文知识吸引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不同的教学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最终是为了是课堂教学富有实效。

五、善于激励学生

老师要能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回答得好的学生,要用肯定性语言进行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赞誉的喜悦。回答得较差的学生,尽量不要用否定性语言加以评价,而是适当降低问题难度,引导学生正确回答,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热切的期望。老师少一份居高临下,学生就多一份自信与热情。例如在欣赏非洲音乐《祁雨歌》时,就让学生通过音乐去想象歌曲的演唱环境。有的学生会想到在举行篝火晚会,有的学生会联想到葬礼。尽管没有想到是求雨,但我觉得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价值已经得到体现,学生也能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教师不能否定和打击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因为音乐本身就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想象,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正确的引导,只有这样,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才敢于想象、善于想象。

六、调动学生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实现知识能力转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例如:在上七年级的《热情奔放的拉丁美洲音乐》时,教师可以教学生几个拉丁美洲的舞蹈动作,学生分组练习、分组展示。对跳的好同学给予鼓励,这样就调动了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如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舞蹈表演技能,合唱指挥技能等基础素养。只有具备了这些扎实而深厚音乐专业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才可以在课堂中向学生展现音乐之美,让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体会音乐之美,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八、充分利用多媒体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学校,现代 教育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怎样客观地认识它,扬长避短地使用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树立课件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之一,为了更好的为课堂服务的观点,不能喧宾夺主。其次要明确课件是为课堂提供方便而存在的。比如快捷,占用空间小,可重复使用等,都是它的优点。但我们要客观认识到它的弊端,制作课件费时费力,其屏幕的视觉感受会干扰学生的听觉感受,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万一设备出问题,或停电等,就会让有依赖性的老师无所适从。因此盲目夸大课件的作用,不注重自身基本功的提高,抱着唯有课件的课才是贯彻新课标的认识,这种观念是片面的。如果教师在课件制作时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的主次关系,注意到声画穿插的恰当时机,注意到动静结合,巧用课件,活用课件,才能让它很好的为我们的音乐课锦上添花。在教学中,以前运用得比较多的是教学磁带,而随着多媒体电脑的辅助教学的应用,使课堂教学实现了平面变立体,抽象变形象,单向变多向的转变。因而现代教育在教师要善于把传统媒体与媒体有机结合,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开拓思维,探求新知有所创新,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九、及时完善教学设备

在教学设备的管理上,要检查督促,使教学用具及学具尽快落实到位;音乐室要宽敞明亮,教室布置要高雅,有文化品位,多媒体设备要齐全,保障学生的音乐活动能积极健康地充分开展;教师要及时更新或添加与教学相关的教学设备,以确保教学使用方便;钢琴走音,不及时调音,都将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好的教学设备会大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艺术教育自身的独特功能,不是其他学科可以代替的。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的要求,是音乐课堂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只有我们音乐教师不断探索、总结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真正有效。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对音乐教学中学生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探究

一、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

新课标突出体验,重视实践,鼓励创造,即是让学生的感官主动参与感知欣赏,表现了实践与尝试创造的完整过程,避免让学生被动而片面地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中的想象是通过对声音的感知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设置情景情节,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以幻想为前提,以绘画为手段,实施联想。发现美或运用丰富的联想创设情景,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带着问题认真地聆听、感受和想象音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音乐的形象和情感。例如,在欣赏入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百鸟朝凤》一曲时,先让学生结合主题勾勒出一幅画面。带着这份想象聆听音乐,把自己所感受到的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画面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比、分析、探讨,让学生自己选择出与乐曲主题最接近的画面,把它张贴在黑板上。再结合有声的旋律,激起他们内心的情感,有的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当即用纸片、尺子和着音乐一起模仿起鸟叫:还有的学生用口技模仿鸟叫,和着音乐进行表演。他们希望有一个展示自己的空间——用柳枝和竹片来表现百鸟,他们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得到老师的认可。就这样,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飞快而过,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与浓浓的教育氛围。这是一种有声有色的感知与创造,让学生在互动中感受到了快乐,同时在想象的基础上,积极的动手、动脑,激励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艺术思维能力

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引导激趣,创设自我展示空间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不能单纯地为学生付出,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地发展。“导”能使学生变活、变强,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做好引导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把练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表演的机会留给学生,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结合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适时进行即兴音乐创作。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随音乐做身体律动听到音乐即手舞足蹈,似乎是人类不分年龄的自然反应。歌表演教学应运用人们这种天性,让听者“闻乐起舞”。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认为:在音乐上,凡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节奏的长短、声音的高低等各种变化的动感,均可以身体的动作予以表现,特别是节奏。

四、创设空间,探究教学,情景交融

把学生进行分组,由个别到小组、由女生到男生,以竞赛的形式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多方位地参与活动。在表演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互动,教师要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哪怕是一句鼓励或者一点点肯定的话语,学生都会忘我地投入到表演中。这是一种有形有色的艺术实践,是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内心情感共鸣的有效手段。借助于这种手段,挖掘学生内心潜在的表现欲望,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喜欢音乐、喜欢表演的自信心。例如在欣赏乐曲《回声》时,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有问有答的气氛中进行强弱力量的对比,真正让他们领略到“回声”是怎么一回事,同时又把握了“力度”在塑造音乐形象、营造气氛、表达情感方面的内涵。这虽然是“无形”的表达,但在无形之中有形,形中有“声”有情。值得注意的是,在诱发学生内心情感表达的同时,要爱护学生,及时提醒他们是在扮演一个角色,不能为了炫耀自己精彩的一面而大声地喊叫,要注意身心的健康发展,用积极的态度和创新意识再现音乐形象,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做现场表演,让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体会角色的情感,在感官上有所领悟。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掌握音乐元素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基础工程。途径和方法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在这个领域,最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施展全部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劳动,以达到提高学生音乐文化素质这一目的。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音乐与美术教学的互通

音乐和美术学科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主线条,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有人说美术是凝固的音乐,而音乐是流动的画面,两者应紧密相连.的确,音乐与美术都是借助情感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工具,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它们的共同点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支美妙的乐曲.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入美术欣赏及创作,或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播放同主题的音乐,会让学生更能深切地理解作品,提高其鉴赏水平,拓宽知识面.

1二者之间既相应独立,又相互联系

音乐是在时间过程中显示的诉诸听觉的一门艺术,基本手段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有特定精神内涵的音响结构形式.它很难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是却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是采用造型手段塑造的视觉形象和众多艺术类型的总称,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它是人类直观地反映现实和掌握世界的艺术手段,具有造型性与静止性.表面看来,音乐与美术好象并无多大关系,而实际上,由于音乐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但极善于抒发感情和情绪,而美术又恰好充当了音乐从单纯的音响到情感抒发这一飞跃的纽带和桥梁.我们通过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想象而获得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进而引发出相应的情感与情绪,这时候,人的所有感官几乎都被调动起来,使音乐真正成为“音乐”,而不再是仅仅由旋律、节奏等机械组合出来的音响.所以,我们也把音乐的音响本身不能包容的,但又能通过音乐提供给听众,亦即听众由音响想象和联想出来的内容称为音乐中的非音乐性内容.那么为什么人能从音响的听觉联想到各种视觉形象与画面呢?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来说,各艺术门类之间本来就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关系,有些现在作为独立门类的艺术原本就是结合在一块的.例如,在原始艺术中,音乐、舞蹈、诗歌就是三者同源的.在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门类之间都在互相融合、互相吸收.郭声健先生在他的《艺术教育论》一书中也谈到:“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如果我们从某一艺术形式的角度去审视其他各种艺术形式,我们将不难发现,其他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具有该艺术形式的表现特征.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就为音乐与美术的融通提供了前提.当我们欣赏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月光》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深夜里高挂在云端的月亮若隐若现,沉浮不定,一片朦胧的月色,使游子的心头泛起了几丝乡愁…….而当我们凝神注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画家拉斐尔的名作《西斯庭圣母》时,又有多少人为这位女性所象征的圣洁、真挚、善良的灵魂而激动啊!人们耳边彷佛响起了美妙的音乐,那是舒伯特,古诺谱写的圣母颂歌,歌声是那样崇高真诚,它的音调像水晶那样晶莹清澈,又像慈母的双手那样温暖,充满了柔情…….

这些并非毫无根据的感情体验告诉我们:各种不同的艺术虽然都具有自己的独特的性质、规律、特征和特殊的表现手段,但它们之间又存着内在的、心理上的联系,这种感觉在心理学上称为“通感”.现代心理学也为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提供了理论依据.而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使艺术之间的综合成为必要和可能.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通感的:“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心理现象……各个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因为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控制.而且在各个感官中,视、听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感官相沟通,引起了共鸣.总之,通感是很复杂的心理现象,是多层次的,有的偏重感官直观,以景取胜;有的偏重情感态度,以情取胜;有的情景交融,或情趣隽永,或哲理深邃,因人而异.于是,当我们听到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时,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位趾高气扬的富人和一位战战兢兢的穷人的形象.这便是通感带来的效应,它使听觉艺术音乐与视觉艺术美术如此紧密与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如此看来,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与作为听觉艺术的音乐之间的确存在着某种十分微妙的关系.于是把握音乐与美术的关系,根据音乐来想象和联想,置身于音乐所描绘的画面中来抒发情感不失为一个好手段.

2在教学中如何将两种艺术形式融通

在音乐、美术的教学中,我们让学生欣赏绘画作品时配有相关的音乐作品,通过音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例如音乐课中的《伏尔加河船夫曲》,美术课中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个作品,在教学中,我们就将二者有机地融通在一起,引导学生从画的构图上来分析,理解画家如何利用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伏尔加河畔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筐作点缀,景色十分凄寂.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在拉着货船,步履沉重,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河船夫曲》,沉郁而饱含感情与力量地由远及近从我们的耳朵轻轻地抚摸着我们的心灵,仿佛在一个炎热的夏日,伏尔加河的河水在缓慢的流淌着,在炙热的沙地上,一群拉着纤绳的纤夫们在“嘿嗬、嘿嗬”地喊着,那是一种压抑于心头的喊声、透着无奈,他们迈着蹒跚的脚步,沉重踏在了那炙热的大地上.但那渺远的声音很快由低缓转到了高昂,伏尔加河的河水很快变的汹涌起来,纤夫们那种喊声在心头中勒出了血,并喷涌出一种爆发的力量,那蹒跚的步伐很快变得刚劲而沉稳,那种喘息声随着“哎嗒嗒,哎嗒嗒”的高音而变成了豪迈强壮的抗争之声,他们穿过了白桦林,对着金色的太阳唱出了压抑已久的战歌,和着奔流不息的河水,唱出了广大劳动人民、俄国被压迫的民族那种怒吼、那种冲破羁绊的战斗之声!很快,高音转入了较高潮,大河势如破竹地撞击着罪恶的巨船,纤夫们那种震惊寰宇的战斗声不可阻挡地随着伏尔加河澎湃的浪涛卷入了那伟大的抗争中,那饱满的男声如号角、如战鼓、如雷鸣一般重重地抨击着我们的心灵,没有号角的昂扬、战鼓的粗狂浑厚,也没有恢弘的交响乐器,全凭那副优美、但叫出最有力的抗战声音的男低音,那反复的高潮迭起的“踏开世界的不平路,哎嗒嗒,哎嗒嗒”的歌词,代替了一切多余的话语!大船终于靠岸了 ,那鼓舞的高音忽而回到了开始时的渺远低沉的“哎嗬,哎嗬”,但在我们耳边,那是不会消逝的强音,船夫的怒吼却沉重地压了下去,给予了我们回味、思考的余地,我们心灵像那奔流不息的伏尔加河,积蓄着爆发与阵痛排解的力量.一阵渺远的鼓声,将我们的思绪带回了轻淌的伏尔加河……

通过在音乐和美术课上的尝试,我们发现学生无论是在理解音乐还是在美术鉴赏上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反响很好.而如果遇到一些并非与绘画作品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和联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激发了他们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把音乐和美术融合起来教学,体现了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一种的、整体性的艺术教育,其直接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那么学科综合便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了.而音乐与美术这两种中小学生最容易接受,最为熟悉的艺术形式的融通教学便可以成为主要教学手段之一.总之,音乐与美术是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的,他们有着相同的目标和功能.在新课改下的课堂中,音乐、美术教师应适当地将两者的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摘要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文章针对音乐这一特点,从几方面阐述了音乐教育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创新 素质 培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比传授知识更重要,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 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如何培养和打造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教学,笔者认为,要让学生成为开拓型、创造型的一代, 不仅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具有高度发挥想象力的习惯和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的习惯,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磨炼意志。就具体方法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强化学生心理图式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因此,它更应是情感的艺术。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艺术就是情感。”托尔斯泰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学习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由于音乐旋律在个体鉴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且每首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基调,如亲切、自豪、神往、风趣、热情奔放或天真活泼。对于这些独特的情感基调,一定要抓住它们的特点,然后形成联想构成画面,再在审美之中产生相应的联想记忆。这种记忆体现在心理结构之中,并形成音乐的心理图式,运用这种心理图式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我们聆听《十五的月亮》那种温柔、令人陶醉的旋律,会唤起崇敬战士的情感;又如云南民歌《小河淌水》,那质朴自然、富于想象的歌词,从容舒展、节奏自由、回环起伏、清新优美。具有云南特色的旋律,使学生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中。因此,通过培养学生不断地聆听、欣赏和熏陶,优美动听的旋律一旦化为想象力,同样会形成对低级趣味的音乐旋律进行排斥和否定的力量,形成正确的心理情感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浓厚的创新意识是创造发明的前提,只有创新意识强的人, 才可能对每件事物进行思考,并设法改进它。只有不断改进,才可能有创造发明。 因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意识潜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在于激发他们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创新思维不断地在脑海中闪现。那么,怎样做才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看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在学生看书时,要求学生对课本中所述事物问三个问题:及时,事物为什么处于这种状态?第二,事物这种状态有缺陷吗?第三,事物的这种缺陷怎样弥补?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思考,有了问题学生才会去多思考。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音乐创作教学活动中,给学生一个四小节的音乐动机,让学生动手、动脑创编音乐旋律,每个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在这一思考、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中,促进了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当编出各种不同的旋律后,让他们唱一唱、奏一奏,再议一议,哪一条好听,具终止感。通过分析,训练了学生集中性的思维能力,这样长期训练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进而通过学生的勤于思考发展到善于思考来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的创新心理

所谓创新心理,是一种勇于探索、勇于开拓、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心理;是一种敢于走前人没有走的路、敢于挖掘前人没挖掘的真理、敢于创造前所未有的新事物的进取心理。所以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不怕困难和勇于战胜困难,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稳定学生创新心理。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开拓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困难,如乐理知识记不住,好的方法掌握不了,和声习题做不出来,不会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等。有的学生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甚至产生退却心理。作为教师, 既要启发他们去解决问题, 又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特别是在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中,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习题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 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教师应采用以“激励为主”的方法,在关键时刻,教师哪怕是说一句“我相信你能解决”的话,都能给学生力量,给他们增添信心。这样他们就会从书本上、从同学那里、从一切可能达到的途径中找出克服困难的办法,学生的创新心理也自然得以稳定。

四、磨练学生意志,打造学生创新毅力

创新活动是人类一种最伟大最艰辛的劳动,历史上每项发明创造都包含着发明者的心血和汗水。为了一项研究,有的花费了一辈子的精力,也有的不惜自己的生命,他们以惊人的毅力去奋斗、去拼搏。着名水稻专家袁隆平历经几十年才成为“杂交水稻之父”就是一个典型的(转第47页)(接第52页)例子。具有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素质, 因此, 磨练意志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磨练学生意志?笔者认为:找出学生薄弱环节,才能打造学生创新毅力。如和声教学,为旋律编配和声是学生之弱势,教师应有意多设置一些障碍,让学生一个个排除,运用不同的方法,编配丰富的旋律,然后通过钢琴演奏、声部演唱,使学生感受实际音响效果。对和声配置所欠缺的地方,再指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修改。这样,学生就有了自己最圆满的答案,对学生而言,攻克了一道难关,也就是一次创新活动的尝试。在创新尝试中, 学生既经历了艰辛,又品尝了苦尽甘来的滋味。通过不断地磨练,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鼓励学生善于动手,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所谓创新能力,就是为社会提供新的精神和物质产品的能力,这种能力集思维与现实,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现,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培养与提高。因此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着 重体现在动手与音乐活动上。

音乐实践包括创作、表演、欣赏三大环节。在音乐创作中,创作者主动寻求和创作符合自己审美意愿的音乐,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乐谱变为生动的音响,必须通过演唱者、演奏者的表演活动。在音乐表演活动中融汇了表演者的心血和对音乐的再创造,即音乐的“二度创造”。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第二课堂活动,采用“多实践、快反馈”的方法,开展班级演唱会、学校歌唱擂台赛,社会文艺演出等,学生有了从小舞台到大舞台的锻炼机会,通过开展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快速反应方式,让学生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只有通过创作、演唱、演奏、表演这些充满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学生才会发现自己知识的贫乏, 才会体会到知识运用是否灵活,他们从中真正领悟到:只有发奋学习, 才能充实自己;只有善于动手参与,才能改进和完善实际能力;只有不断改进, 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知识比被动接收知识, 记忆得更深刻、更牢固。

现今,创新教育的提出与实施,已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前景,作为音乐教师,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到创新中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 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中学音乐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课程改革呼唤科学的课程评价,“应善于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利用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完善管理的作用。”音乐教学评价做得好,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性,促进其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反馈教学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改革、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教师的音乐教学呢?如何来为音乐教学增色添彩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人手:

一是利用律动、击掌,评价节奏感、乐感(随堂进行)。为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课堂上,教师可以抽出几分钟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在座位上律动,做韵律操(配上各种节奏和音乐)。首先,由教师设计动作,从中穿插各种变化的击掌,并在指定节拍上站立、坐下,身体前、后、左、右变换方位,训练由易到难。其次,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随音乐自由律动。每隔一周进行一次。在这种经常性的群体律动中,学生的节奏感增强,乐感好、兴趣浓、进步快,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全体学生得到锻炼的同时,教师清楚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情,便于教师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二是运用多种演唱形式,评价演唱表现力(期中进行)。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约4-5首),采取合唱、轮唱、齐唱、对唱、独唱等演唱形式,学生自由组合,自任伴奏,由文艺委员任指挥并组织练习。教师利用课外活动和下午课前十分钟的唱歌时间巡视各班,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期中测试时,可以让学生上台演唱这些歌曲。学生是演员尽情表演,教师是观众认真观摩。学生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评价、演唱的效果及学生平常训练时的表现进行点评。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唱歌表现力、评价能力,又可锻炼学生的胆识,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合作精神,增进生生、师生友谊,益于教师较地评价学生的演唱水平。

三是采用音乐知识竞赛,评价所掌握的知识(阶段进行)。将一学期所学的音乐知识做成若干抢答题小卡片,教师念题,学生抢答;碰到听音题,由教师弹奏,学生模唱、回答;可出简单的节奏、旋律接龙题、创作题;可适时让学生出题考考教师。这种评价形式,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测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利于师生互相促进。

四是感受、鉴赏音乐,评价感受与鉴赏能力(随堂进行)。欣赏课前,教师先向学生分发准备好的试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进行预习;上课时教师按试题顺序播放乐曲,并稍作提示,让学生一边听一边在试卷上作答,再让同桌交换批改评价,教师根据答题情况点评。这样在给学生欣赏感受音乐的同时进行了一次能力的培养和评价。

五是根据课堂提问,评估平时答题成绩(随堂进行)。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或学生回答。设立答问、提问栏,把学生提问、答题情况及时记录下来,为、合理的评价学生提供了依据,能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回答提问,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同时能促进教师平时不断学习进步。

六是根据平时表现,评价学生参与态度(平时观察)。笔者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发现:有些学生因音乐基础好,学习较松懈;有些学生虽然音乐基础弱,但他们刻苦认真,感情投入,对学习音乐有较好的兴趣。教师应根据每位学生平时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合作交流意识,根据学生自身的进步与发展,设立学习态度评估栏。这一做法能激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教学循环。

七是加试独唱、演奏、舞蹈,展现学生的才艺(期末进行)。在学期期末,可以开班级音乐会,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营造团结和谐的评价氛围:让学生自主选择能发挥个人水平的选项,如加试演唱、朗诵、器乐演奏、舞蹈等表演,展现学生的才华,教师也可参与其中共同表演,这一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能生成更多的教学亮点和融合点,使师生的素质和情感得到升华,有利于教学相长。

八是巧用支持和激励性评价,肯定学生的见解(平时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可用恰当的眼神、手势语、表情语、简短的赞扬语加以表扬关注;对学生独到的见解和探索活动给予肯定。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评价的乐趣,从而自信的投入学习。

九是教学评价过程中注意事项。首先,一切为了学生。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但评价的活动不宜过多,应尽量简化评价过程,每学期可选择其中2-3项实施。其次,音乐教学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可采取平时仔细观察、谈话、提问、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再次,评价学生以支持性、激励性评价为主,用形象、富于感染力和鼓励的语言进行定性评价;也可视需要及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评价因人而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从学生自我发展的纵向进行比较。,可请学生、校内教师、校领导、上级主管部门听课,观摩学校艺术节、艺术展示、参加课外活动等评价音乐教学和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这样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师总结经验、优化教学;有利于学校完善管理,做好音乐教学工作。

综上所述,评价应灵活开放,体现科学合理性,体现有效性和可行性,充分发挥师生双向的主动性,增强学生、教师、校领导三者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使评价真正起到激励和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师素质,推进课程改革的作用。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对中学音乐教学任务的浅见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在中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的基础上使其具有理解音乐 的基本能力,从而使精神受到陶冶,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具体来说,中学音乐教学的主要任务应当是让学生具 有较为的感觉和感受音乐的能力。

按理说,凡具有听觉的生物就该具有感觉音乐的能力,但这种感觉未必,因为音乐并非单指声音而言 ,它不仅包括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还包括声音所表达的气氛、感情、形象,平常所说的“对牛弹琴”, 即指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不理解,让学生对各种音乐符号的学习、记忆,以及视唱、听写练习 等等,都是为了让学生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具有较为的感觉,这是音乐的基本常识,是理解音乐的 基础。

对音乐所表现的气氛、感情、形象的感觉属于理解音乐的范畴,是感受音乐,因为只有理解音乐才有可能 使精神受到陶冶,故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应视为重点任务去完成,这方面的任务主要体现在欣赏教学当中,在全 国统编的中学音乐教材中,欣赏教学内容的确也占了较大的比重。但就课本的要求来看,在欣赏教学中基本上 是让学生按照教材的规定,在教师引导下去听、去想。对于理解能力还不太强的学生来讲,这样做当然是必要 的。但由于人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受环境和心情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同一段音乐对不同心情的学生来说, 有可能引发出不同的心理反映,特别在不公开作品标题和不进行引导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此,在音乐欣赏教 学中,应当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只要学生听后所产生的心理反映是有道理的,而且的确 引发出了符合本人心情的联想与想象,教师就应当给予承认,因为音乐的作用就在于引发听者的心理反映,而 这种反映并非仅仅局限于该段音乐的标题。实践证明,在欣赏教学中给学生一个能使想象自由驰骋的空间,不 仅不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有可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如本人在让学生欣赏古曲《阳关三叠》时,竟然有 个学生联想起自己家中亲人别离时的情景,故听得感情十分投入,经他一讲,给了全班同学一个很好的启迪, 对帮助同学们理解这段音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可见音乐欣赏教学作为一种引发心理反映的手段,其最终目的 是为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陶冶,绝非只限于让学生联想符合作品的标题即了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听者的心 情不同,引发出的心理反映有别是可能的,但对音乐所表现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应该有分歧的(因为正常人产生 感情的心理基因是相同的),如果有个别学生对感情的理解与大家出现分歧,必定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而导致 产生了特殊的心理障碍,切莫轻易否定,要细心地诱导并研究,说不定会有新发现。

因为凡声音都能导致人们产生心理反映,所以人们对音乐的感觉和感受往往同时产生,故而对音乐感觉和 感受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割裂进行。上述浅见错对与否,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教。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在中学音乐中钢琴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联系

一、钢琴教学需要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以新颖的思路或独特的方式来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模型,其成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性。因此,创造性思维也是对各种能导致创造性成果的思维形式的统称。在创造性思维中包含有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其中,抽象思维的方式包括:科学抽象方法、类比法、归

纳法、演绎法以及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形象思维主要是指创造性形象思维,其主要形式是创造性想象;直觉思维不仅涉及灵感这心理状态,而且还包括直觉和梦等心理过程。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想象这种借助于形象或意象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是人类得天独厚的才能,是艺术创造、科学创造、技术创造乃至一切人类创造活动的共有思维形式。爱因斯坦在回答法国数学家阿达马的征询时明确指出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形式,并论证了想象的思维机制。正是想象这种形象化作用,在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特别是相对论的建立中起了重要作用。

二、钢琴教学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诗人、作家和艺术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需要在想象的广阔天地“神思”。钢琴音乐教育不是机械地照搬和理解乐谱上的术语,因为乐谱是无法记录下作曲家无限的精神和感情的,演奏钢琴的价值在于较大限度地再现作曲的精神和情怀。演奏者应该动脑筋和用感情出去发掘隐藏在乐谱行间的内容,使写下的音符复活,把生命注入其中。因此,钢琴演奏过程就是个从感知到再现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演奏者不仅具有敏锐的内心洞察力,而且具有表达作曲家内心世界的演奏技巧。

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神经中枢可通过改变神经冲动频率的方式来调节肌肉的收缩速度,反复的快速训练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机能,从而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作用,提高肌肉的工作效率,达到手脑的高度协调统一。随着钢琴演奏的不断深入,学会掌握手指动作和力度的触键方法.增强触感的性和控制力,对空间事物微小变化的分辨力会逐渐提高,为保持与演奏需要相适应的兴奋程度,神经系统建立响应的调控功能,从而使人脑思维更加敏锐、反应更加灵敏、想象力更加富。

按心理学、教育学的观点,人的创造思维有两种思维在起作用,一种是聚合思维,一是扩散思维。心理学家认为,扩散思维的特点是流畅、变通、独特。这种思维正好与聚合思维相反,它需要离开问题的中心然后向多方向扩展,以便从多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不受已有知识的束缚,也不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制约,而要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不断发现,从而提出新的认识和思想。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如一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正是一个从中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从而对作品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

三、在钢琴教学中如何促进创造性思维发展

通过多年来的钢琴教学体会,我认为钢琴教育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于注重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教育,对于促进演奏者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听觉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具有必要性。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弹奏听力,引导学生对声音的想象与追求。必须要求他们要注意倾听自己的演奏,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包括音高、调式、色彩、力度等,这不仅对学习钢琴演奏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健康性、科学性。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听觉来控制调整弹奏的动作技能,并通过听觉来仔细倾听作品的音乐语言,这实际就是一个创造艺术美的过程。因此,只有注重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有美感的产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想象能力的培养

对声音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钢琴演奏是对音乐作品的解释,乐谱只是记录音乐作品的符号,但任何符号都不可能把一部音乐作品的全部寓意诠释出来,只有通过演奏者丰富的想象力,把自己体验到的各种情感体现在自己创作的艺术形象中,才能把有血有肉的音乐传递给听众,才能让听众产生相应的情绪感受。

3.教学中激励创造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案、新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这种教学方式是培养先进人才的必要手段,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和声教学,和声习题的设汁和处理,都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是十分必要的。

学习钢琴、演奏钢琴以及钢琴音乐作品的赏析,不仅能达到美育的目的,而且能发展科学思维,提高科学创新能力。钢琴音乐把人们带入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多种多样的思维方式在思维空间里驰骋,将会使人类的科学创造力达到无尽的水平。古今中外的音乐作品博大精深,它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可以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广阔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现在是创造的年代,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如何通过艺术教育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已成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热点话题。本文针对钢琴演奏的特点,探讨了在钢琴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理论,意在通过钢琴教育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为钢琴教育成为培养创造性思维素质教育的手段迈出探索的一步。

中学音乐教学论文:器乐如何进入中学音乐教学课堂

摘 要:作为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乐器演奏,几乎是整个中学音乐教学环节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也没有得到重视。本文选择以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为命题,首先介绍了中学音乐教学的任务和\"乐器进课堂\"的背景,然后对\"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影响进行探讨,对促进中学音乐教学中乐器进课堂的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乐器进课堂\";中学音乐教学;影响

现在很多中学音乐教师都在思考怎样利用器乐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如何将课堂中的乐器学习与歌唱、基本乐理、欣赏学习相互结合,因材施教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人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展开了对乐器进课堂对中学音乐教学影响的探索,旨在对该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在音乐教学课堂上以器乐教学为基本,在教学合一的有趣演奏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乐器带来的真实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以及对优美声音的感受,这样对培养中学生亲近音乐的良好态度具有重大作用。

(二)促进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能力的发展

器乐是音乐课堂中表现音乐美、艺术美的重要手段。通过器乐欣赏,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音乐内涵,增强音乐的表现力,改变音乐课堂氛围。同时,乐器还可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的能力,一条简单的发声练习,学生可能很难唱,但是老师利用乐器来进行引导,这样就很容易让中学生把握音准,大大增强学习信心。

(三)提高中学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效果

在中学的音乐课堂中,如果还是单一的老师唱学生跟的方法,时间久了中学生难免会产生倦怠心理。但是引入乐器教学,中学生就会产生对学习乐器的向往,这样学生就会为了掌握乐器技能而努力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提高基本的音乐识谱技能,这样就让中学的音乐课堂学习效果大大提高。

二、"乐器进课堂"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法把握不够导致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尽管现在很多中学音乐教师尝试采用乐器进课堂的教学方式来打破传统的音乐讲授式教学,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在运用乐器进课堂活动时由于没有把握中学生的音乐水平或者是过分地脱离教科书而没有达到音乐课堂的学习目标。很多教师的原意是希望通过乐器能加深学生对这歌曲的理解和体验,却没有想到这样的乐器教学却成了败笔。

(二)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学生兴趣的缺失

在运用乐器进课堂教学时,如果应用的乐器脱离了教学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学生对乐器展现的情境就没有办法理解。例如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音乐的情感,运用中学生都无法理解的古代乐器为演奏对象,而这些手段的运用又脱离了学生理解的实际,让学生处于一种莫名其妙的状态中,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

三、促进中学音乐教学中乐器进课堂的对策

(一)提高对器乐教学的重视程度

根据当前新课程发展的实际需要,学校要高度重视器乐教学,依据器乐教学内容的有序发展,以专题的形式列入常规教研活动中。如何在四十分钟的中学音乐课上,根据教材歌曲内容,如何有效发挥乐器学具功能,巧妙组织学生进行音高型和节奏型的即兴游戏活动,在歌唱活动中发挥课堂乐器对乐句的感受及在乐句基础上进行即兴乐句对答游戏,尤其在关注呼吸和音色的基础上对相同乐句和不同乐句组织的简单曲式结构的感受和体悟,保障中学生器乐表现能力的持续提高。

(二)充分运用打击乐器,活跃课堂气氛

打击乐器以其强烈的节奏感、丰富的表现手段为广大师生所睛睐。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打击乐实为功不可没,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节奏感的培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们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嘴与手的协调性及同学间的合作密切性。如老师可以在教学《新朋友见面会》这节活动课时,利用木鱼、碰钟、三角铁等八种打击乐器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气氛,让中学生在欢快、轻松的环境下进行音乐学习。

(三)加快中学器乐师资的培养

随着中学音乐教育器乐教学的渐快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采用政策,推动中学音乐教师深入体悟器乐教学的地位和作用,采用激励方式帮助教师提高器乐演奏与教学技能水平。例如,可以在市内开展各种级别的基本功比赛、课外展演活动、科研论文及器乐课评选、对外器乐文化交流等。或者是将中学音乐老师的年终考评、晋升职称等环节与其器乐的基本功联系起来,激励他们对器乐进课堂的实践教学,促使器乐课内教学和课外器乐活动互通共进。

(四)唱奏合一的教学模式

在音乐教学中,好能把唱奏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利于攻克教学中的难点。例如老师在处理《青春舞曲》这首歌曲十六分音符和符点音符这个节奏难点时,要求学生注意节奏音准。在实际练习中,老师可以将其中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奏一组演唱,分三次进行,及时次教师伴奏学生合唱,第二次师生器乐合奏,第三次合唱加器乐伴奏,通过师生的唱奏互动,不仅轻松地攻克了教学中的难点,还让学生充分欣赏和享受了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

总之,对于乐器进课堂教学方式,一定要综合考虑中学生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展演、教学评价等诸方面来进行。而对于该教学方式的深入探讨,则需要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