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摘要:我国在林业技术方面还缺乏高新的硬件设备,例如电子设备、机械设备、自动灌溉技术等等。这些设备的缺乏和完善,使得一些技术难以运用;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技术管理中,缺乏较优越的新技术引进机制,在对新技术的认知上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不注重新技术的引用和应用。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系统数据融合技术运用探究的论文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一、数据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

7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1.2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较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

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

1.3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二、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度。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性与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度和敏感性。

2.2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hampusholmstrom等在瑞典南部的试验区将spot-4×s卫星数据和carabas-iivhfsar传感器的雷达数据进行了融合,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方法对森林的蓄积特征(林分蓄积、树种组成与年龄)进行了估计。

knn方法就是采用目标样地邻近k个(k=1)最近样地的加权来估计目标样地的森林特征。研究者应用卫星光谱数据、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对试验区的不同林分的蓄积特征进行估计,并对三种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误差分析。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作出的估计比单一的卫星数据或雷达数据的精度高且稳定性好。

2.3用非垂直航空摄像数据融合gis信息更新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的调查方法,一般以地面调查的方法为主,我国5年复查一次。由于森

林资源调查的工作量巨大,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航空、航天的遥感调查与估计方法。 trevorjdavis等22年提出采用非垂直的航空摄影数据融合对应的gis数据信息实现森林调查数据

的快速更新,认为对森林资源整体而言,仅某些特殊地区的资源数据需要更新。在直升飞机侧面装上可视的数字摄像装置,利用gps对测点进行定位,对特殊地区的摄像进行拍摄,同时与对应的gis数据进行融合,做出资源变化的估计或影像的修正。

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同高分辨率矫正图像相比,该方法花费少,精度高,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视性,应用于偏远、地形复杂、不易操作、成本高的区域,同时可避免遥感图像受云层遮盖。

三、数据融合在林业中的应用展望

3.1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3.1.1木材缺陷及其影响

木材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尖削度、弯曲度、节子等生长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木材及其制品的优良特性,以及木材的使用率、强度、外观质量,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在传统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肉眼来识别木材缺陷,而木材板材表面缺陷在大小、形状和色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受木材纹理的影响,识别起来非常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由于熟练程度、标准掌握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在集成材加工中,板材缺陷的非双面识别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因此必须开发一种能够对板材双面缺陷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剔除技术,以解决集成材加工中节子人工识别误差大、难以实现双面识别、剔除机械调整时间长等问题。

3.1.2单一传感器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对木材及人造板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超声波、微波、射线、机械应力、震动、冲击应力波、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等检测方法。超声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声波与木材种类、木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木材结构及缺陷分析、胶的固化过程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将视觉传感器应用于木材检测中。新西兰科学家用视频传感器研究和测量了纸浆中的纤维横切面的宽度、厚度、壁面积、壁厚度、腔比率、壁比率等,同时地测量单个纤维和全部纤维的几何尺寸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区分不同纸浆类型,测定木材纤维材料加固结合力,并动态地观察木材纤维在材料中的结合机理。

新西兰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板材缺陷识别的软件已经产业化,该软件利用数码相机或激光扫描仪采集板材的图像,自动识别板材节子和缺陷的位置,控制板材的加工。该软件还具有进行原木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功能,利用激光扫描仪自动采集原木的三维几何数据。

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木材刨花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级,确定各种刨花在板中的比例和刨花的排列方向;日本京都大学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了定向刨花板内刨花定向程度的检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定向铺装设备优化刨花的排列方向来提高定向刨花板的强度。

在制材加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原木的形状及尺寸,选择下锯方法,提高原木的出材率。同时可对锯材的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木材的优化使用;在胶合板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单板上的各种缺陷,实现单板的智能和自动剪切,并可测量在剪切过程中的单板破损率,对单板进行分等分级,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wengert等在综合了大量的板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板材分级分类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金满等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刨花板施胶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x射线对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木材密度、含水率、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大小、纤维的结构和性质等进行检测,并对木材内部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

3.1.3数据融合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单一传感器在木材工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各种单项技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视觉传感器不能检测到有些与木材具有相同颜色的节子,有时会把木板上的脏物或油脂当成节子,

造成误判,有时也会受到木材的种类或粗糙度和湿度的影响,此外,这种技术只能检测部分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到内部缺陷;超声、微波、核磁共振和x射线技术均能测量密度及内部特征,但是它们不能测定木材的颜色和瑕疵,因为这些缺陷的密度往往同木板相同。因此,一个理想的检测系统应该集成各种传感技术,才能、地检测到木材的缺陷。

基于多传感器(机器视觉及x射线等)数据融合技术的木材及木制品表面缺陷检测,可以集成多个传统单项技术,更、地实时检测出木材表面的各种缺陷,为实现木材分级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为集裁除锯、自动调整、自动裁除节子等为一身的新型视频识别集成材双面节子数控自动剔除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3.2在林业中的应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树形自动分析、林业作业规划等研究工作;auburn大学的生物系统工程系和usda南方林业实验站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用gps和其他传感器研究林业机器系统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目前单项的gps、rs、gis正从“自动化孤岛”形式应用于林业生产向集成技术转变。林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系统,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所推动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各组分间的关系和结合方式影响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集成系统框架下,有效地融合gps、gis、rs等数据,解决这些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的差异及空间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如统计数据、栅格数据、点数据等。利用智能dss(决策支持系统)以及vrt(可变量技术)等,使林业生产成为一个高效、柔性和开放的体系,从而实现林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放性,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林业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林业工程系统”。研究包括林业工程系统的领域体系结构、随时空变化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技术、控制林业生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变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和较大产出效益为目标,建立关于林业管理系统战略思想的林业微观管理系统。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系统数据融合技术运用探究论文

多传感器融合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性和鲁棒性,较宽的时间和空间的观测范围,较强的数据可信度和分辨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工业、农业、航天、交通管制、机器人、海洋监视和管理、目标跟踪和惯性导航等领域。笔者在分析数据融合技术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对该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综述。

一、数据融合

1.1概念的提出

1973年,数据融合技术在美国国防部资助开发的声纳信号理解系统中得到了最早的体现。

7年代末,在公开的技术文献中开始出现基于多系统的信息整合意义的融合技术。1984年美国国防部数据融合小组(DFS)定义数据融合为:“对多源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多方的关联、相关和综合处理,以更好地进行定位与估计,并能对态势及带来的威胁进行实时评估”。

1998年1月,Buchroithner和Wald重新定义了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一种规范框架,这个框架里人们阐明如何使用特定的手段和工具来整合来自不同渠道的数据,以获得实际需要的信息”。

Wald定义的数据融合的概念原理中,强调以质量作为数据融合的明确目标,这正是很多关于数据融合的文献中忽略但又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里的“质量”指经过数据融合后获得的信息对用户而言较融合前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如可改善分类精度,获得更有效、更相关的信息,甚至可更好地用于开发项目的资金、人力资源等。

1.2基本内容

信息融合是生物系统所具备的一个基本功能,人类本能地将各感官获得的信息与先验知识进行综合,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事件做出估计和判断。当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处理方法,通过计算机实现这一功能时,就形成了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融合就是充分利用多传感器资源,通过对这些多传感器及观测信息的合理支配和使用,把多传感器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冗余或互补信息依据某些准则进行组合,以获得被测对象的一致性解释或描述。数据融合的内容主要包括:

(1)数据关联。确定来自多传感器的数据反映的是否是同源目标。

(2)多传感器ID/轨迹估计。假设多传感器的报告反映的是同源目标,对这些数据进行综合,改进对该目标的估计,或对整个当前或未来情况的估计。

(3)采集管理。给定传感器环境的一种认识状态,通过分配多个信息捕获和处理源,较大限度地发挥其性能,从而使其操作成本降到低。传感器的数据融合功能主要包括多传感器的目标探测、数据关联、跟踪与识别、情况评估和预测。

根据融合系统所处理的信息层次,目前常将信息融合系统划分为3个层次:

(l)数据层融合。直接将各传感器的原始数据进行关联后,送入融合中心,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其优点是保持了尽可能多的原始信号信息,但是该种融合处理的信息量大、速度慢、实时性差,通常只用于数据之间配准精度较高的图像处理。

(2)特征层融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进行数据关联和归一化等处理后,送入融合中心进行分析与综合,完成对被测对象的综合评价。这种融合既保留了足够数量的原始信息,又实现了一定的数据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而且由于在特征提取方面有许多成果可以借鉴,所以特征层融合是目前应用较多的一种技术。但是该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稳健性和系统的容错性与性有待进一步改善。

(3)决策层融合。首先每一传感器分别独立地完成特征提取和决策等任务,然后进行关联,再送入融合中心处理。这种方法的实质是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每个决策的可信度做出的决策。其优点是数据通讯量小、实时性好,可以处理非同步信息,能有效地融合不同类型的信息。而且在一个或几个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能继续工作,具有良好的容错性,系统性高,因此是目前信息融合研究的一个热点。但是这种技术也有不足,如原始信息的损失、被测对象的时变特征、先验知识的获取困难,以及知识库的巨量特性等。

1.3处理模型

美国数据融合工作小组提出的数据融合处理模型,当时仅应用于军事方面,但该模型对人们理解数据融合的基本概念有重要意义。模型每个模块的基本功能如下:

数据源。包括传感器及其相关数据(数据库和人的先验知识等)。

源数据预处理。进行数据的预筛选和数据分配,以减轻融合中心的计算负担,有时需要为融合中心提供最重要的数据。目标评估。融合目标的位置、速度、身份等参数,以达到对这些参数的表达。主要包括数据配准、跟踪和数据关联、辨识。

态势评估。根据当前的环境推断出检测目标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以判断检测目标的意图。威胁评估。结合当前的态势判断对方的威胁程度和敌我双方的攻击能力等,这一过程应同时考虑当前的政治环境和对敌策略等因素,所以较为困难。

处理过程评估。监视系统的性能,辨识改善性能所需的数据,进行传感器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机接口。提供人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功能,如人工操作员的指导和评价、多媒体功能等。

二、多传感器在林业中的应用

2.1在森林防火中的应用

在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数据测定森林火点时的2、22、23波段的传感器辐射值已达饱和状态,用一般图像增强处理方法探测燃烧区火点的结果不理想。余启刚运用数据融合技术,在空间分辨率为1m的热辐射通道的数据外加入空间分辨率为25m的可见光通道的数据,较好地进行了不同空间分辨率信息的数据融合,大大提高了对火点位置的判断度。为进一步提高卫星光谱图像数据分析的性与性,利用原有森林防火用的林区红外探测器网,将其与卫星光谱图像数据融合,可以使计算机获得GPS接收机输出的有关信息通过与RS实现高效互补性融合,从而弥补卫星图谱不理想的缺失区数据信息,大大提高燃烧区火点信息度和敏感性。

2.2森林蓄积特征的估计

HampusHolmstrom等在瑞典南部的试验区将SPOT-4×S卫星数据和CARABAS-IIVHFSAR传感器的雷达数据进行了融合,采用KNN(knearestneighbor)方法对森林的蓄积特征(林分蓄积、树种组成与年龄)进行了估计。

KNN方法就是采用目标样地邻近k个(k=1)最近样地的加权来估计目标样地的森林特征。研究者应用卫星光谱数据、雷达数据融合技术对试验区的不同林分的蓄积特征进行估计,并对三种不同的数据方法进行误差分析。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作出的估计比单一的卫星数据或雷达数据的精度高且稳定性好。

2.3用非垂直航空摄像数据融合GIS信息更新调查数据

森林资源调查是掌握森林资源现状与变化的调查方法,一般以地面调查的方法为主,我国5年复查一次。由于森林资源

调查的工作量巨大,且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在探索航空、航天的遥感调查与估计方法。 TrevorJDavis等22年提出采用非垂直的航空摄影数据融合对应的GIS数据信息实现森林调查数据的快速更新,认为对森林资源整体而言,仅某些特殊地区的资源数据需要更新。在直升飞机侧面装上可视的数字摄像装置,利用GPS对测点进行定位,对特殊地区的摄像进行拍摄,同时与对应的GIS数据进行融合,做出资源变化的估计或影像的修正。

试验表明,融合后的数据可以同高分辨率矫正图像相比,该方法花费少,精度高,能充分利用影像的可视性,应用于偏远、地形复杂、不易操作、成本高的区域,同时可避免遥感图像受云层遮盖。

三、数据融合在林业中的应用展望

3.1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3.1.1木材缺陷及其影响

木材是天然生长的有机体,生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尖削度、弯曲度、节子等生长缺陷,这些缺陷极大地影响了木材及其制品的优良特性,以及木材的使用率、强度、外观质量,并限制了其应用领域。在传统木制品生产过程中,主要依靠人的肉眼来识别木材缺陷,而木材板材表面缺陷在大小、形状和色泽上都有较大的差异,且受木材纹理的影响,识别起来非常困难,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同时由于熟练程度、标准掌握等人为因素,可能造成较大的误差。另外在集成材加工中,板材缺陷的非双面识别严重影响了生产线的生产节拍。因此必须开发一种能够对板材双面缺陷进行在线识别和自动剔除技术,以解决集成材加工中节子人工识别误差大、难以实现双面识别、剔除机械调整时间长等问题。

3.1.2单一传感器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

对木材及人造板进行无损检测的方法很多,如超声波、微波、射线、机械应力、震动、冲击应力波、快速傅立叶变换分析等检测方法。超声技术在木材工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声波与木材种类、木材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木材结构及缺陷分析、胶的固化过程分析等。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人们也将视觉传感器应用于木材检测中。新西兰科学家用视频传感器研究和测量了纸浆中的纤维横切面的宽度、厚度、壁面积、壁厚度、腔比率、壁比率等,同时地测量单个纤维和全部纤维的几何尺寸及其变化趋势,能够区分不同纸浆类型,测定木材纤维材料加固结合力,并动态地观察木材纤维在材料中的结合机理。

新西兰的基于视觉传感器的板材缺陷识别的软件已经产业化,该软件利用数码相机或激光扫描仪采集板材的图像,自动识别板材节子和缺陷的位置,控制板材的加工。该软件还具有进行原木三维模型真实再现的计算机视觉识别功能,利用激光扫描仪自动采集原木的三维几何数据。

美国林产品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木材刨花的尺寸大小进行分级,确定各种刨花在板中的比例和刨花的排列方向;日本京都大学基于视觉传感器进行了定向刨花板内刨花定向程度的检测,从而可以通过调整定向铺装设备优化刨花的排列方向来提高定向刨花板的强度。

在制材加工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原木的形状及尺寸,选择下锯方法,提高原木的出材率。同时可对锯材的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木材的优化使用;在胶合板的生产过程中,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在线实时检测单板上的各种缺陷,实现单板的智能和自动剪切,并可测量在剪切过程中的单板破损率,对单板进行分等分级,实现自动化生产过程。Wengert等在综合了大量的板材分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板材分级分类的计算机视觉专家系统。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王金满等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刨花板施胶效果进行了定量分析。

X射线对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的性能检测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该技术主要应用于对木材密度、含水率、纤维素相对结晶度和结晶区大小、纤维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等进行检测,并对木材内部的各种缺陷进行检测。

3.1.3数据融合在木材检测中的应用展望

单一传感器在木材工业中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但各种单项技术在应用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视觉传感器不能检测到有些与木材具有相同颜色的节子,有时会把木板上的脏物或油脂当成节子,造成误判[:请记住我站域名/],有时也会受到木材的种类或粗糙度和湿度的影响,此外,这种技术只能检测部分表面缺陷,而无法检测到内部缺陷;超声、微波、核磁共振和X射线技术均能测量密度及内部特征,但是它们不能测定木材的颜色和瑕疵,因为这些缺陷的密度往往同木板相同。因此,一个理想的检测系统应该集成各种传感技术,才能、地检测到木材的缺陷。

基于多传感器(机器视觉及X射线等)数据融合技术的木材及木制品表面缺陷检测,可以集成多个传统单项技术,更、地实时检测出木材表面的各种缺陷,为实现木材分级自动化、智能化奠定基础,同时为集裁除锯、自动调整、自动裁除节子等为一身的新型视频识别集成材双面节子数控自动剔除成套设备提供技术支持。

3.2在林业中的应用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人员开展了树形自动分析、林业作业规划等研究工作;Auburn大学的生物系统工程系和USDA南方林业实验站与有关公司合作开展用GPS和其他传感器研究林业机器系统的性能和生产效率。

目前单项的GPS、RS、GIS正从“自动化孤岛”形式应用于林业生产向集成技术转变。林业生产系统作为一个多组分的复杂系统,是由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流动所推动的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的复合体,各组分间的关系和结合方式影响系统整体的结构和功能。因此应该在计算机集成系统框架下,有效地融合GPS、GIS、RS等数据,解决这些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质的差异及空间数据类型的多样性,如地理统计数据、栅格数据、点数据等。利用智能DSS(决策支持系统)以及VRT(可变量技术)等,使林业生产成为一个高效、柔性和开放的体系,从而实现林业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开放性,建立基于信息流融合的林业系统。

南京林业大学提出了“林业工程系统”。研究包括林业工程系统的领域体系结构、随时空变化的数据采集处理与融合技术、控制林业生产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可变量控制技术等,实现基于自然界生物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的时空变异性的客观现实,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和较大产出效益为目标,建立关于林业管理系统战略思想的林业微观管理系统。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现代化种子与林业技术工程论文

一、林木种子革命的发展历史

很早以前,“绿色革命”这一思想就被全世界公民所倡导,但是从其本质上来讲就是指种子革命的开端,但是绿色革命的前提是要有好的种子,也有人把它叫做“农业革命”,加之现在每个国家的人口都出现了递增的趋势,这就让粮食成了一大难题,科技要发展,时代要进步,城市的大型建筑物、企业、工厂等按照原规划的建筑起来了,这势必让城市周边及农村的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这就提升了了人们研制和提高种子的品种和产量的意识,面对这种情况就迫切需要在有限的耕地面积里面能够获得更多更大的效益和产量,但是现在的环境日益恶化,这就不得不让人们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出发,所以慢慢就眼花成了“绿色革命”。地球上的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森林,全世界的森林面积也是相当大的,以前的人们只知道从森林里面乱砍乱伐,以满足自己欲望,但是随着地球的灾难越来越多,很多国家都开始对森林进行了保护,已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并且还对这些树木加以保护和经营,但是在这过程中,国家政府将森林划分为两个区段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分别是生态林以及商品林,根据地理位置和条件气候的需要,将少部分的商品林用于人们迫切需要林木时用,另外的大部分林地则用来保护地球上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办法和措施已经在很多国家被付诸实践,其中新西兰就是其中效果比较显著的一个国家,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种子上面,拥有良好品种的种子,树木的生长时间短,生长的树木不仅树高且魁梧的优良树木的种子,才是现在迫切需要的树木新品种,这样的种子才能为我国的现代林业做贡献。

二、林木品种的改良

(一)林木的品种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

新品种的整个研制和培育过程是极其不易的过程,从一开始对优良种子的选择到对种子存活率的测定到种子的整个繁育和培养的过程在到的种子培育成功和宣传每个环节都显得极其重要,但是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要用不少的时间和金钱才能完成。

(二)开发基因资源

在现在的基因资源也普遍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每一棵树木都拥有自己的基因资源,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根据基因发现种子的一些特征和品种,研究新品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一定的基因资源来进行诱发变种等其它一些研究,另外对于种子遗传工程这一项目的研究和探讨也是需要基因资源为基础才能完成的,研究人员收集了不同基因资源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采集的基因资源要是越丰富和,那么研究人员将能更进一步的进行钻研,并且不是泛泛而此,针对性非常强,并且能够更好的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品种,以此来提高树木的产量,解决林木资源的问题,并且基因资源不单单是现在为培育优良品种做贡献,而且在将来为研究人员研制出更能适应与社会的优良品种铺一条道路。

(三)选择育种

新品种培育过程的选择育种也是相当重要的,并且它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可以培养出优良品种方面,而且绝大部分还体现在生产群体方面,这一发现对林木的品种的研究与改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例如,在马尾松种植物中,上面的红心率较高的马尾松就比一般的马尾松的价值高出很多,这都是因为选择育种的结果,因为它能够迅速的意识到人们希望的理想型的树木的基因型,并且能够在之后的过程中顺利的进入到栽种这一过程里面。另外就是在育种过程中,不要循规蹈矩的就让一些植物按照其自身的育种本性任其发展,还可以根据一些植物父本母本的不一样选择不同的能够培育出新品种的相互繁殖和育种,有些树木的杂交过程中,不仅自身的基因特性不会变,还带有其父本母本的一些特性,这就让某些品种稀少的植物或者濒临灭绝的珍惜植物有了挽回的地步。并且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在国家相关林业部门都相继研发出了细胞工程、不同植物的染色体工程、以及其他的一些关于植物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稀有植物和新品种的开发和研制创造了条件,相信在这些新的项目工程和新技术的研制和开发中我国未来的林木业将越来越繁荣。

(四)树木的遗传的验证

前面已经提到了我国林业也研制出了很多进行优良育种的项目工程,但是在这基础上还是要考虑植物的遗传特性,虽然很多经过杂交、遗传变异等培育出了新品种,但是有些不符合植物本身的遗传特性,这就不能确定这些植物的品种是否是属于优良品种类,倘若不是优良品种就不能够被认为是良种,因为它毕竟不能够收到相关基因的遗传控制。只有育种的结果新品种经过检测适合父本母本的特性的这种植物才能为原本使用,并且以利于研究者对育种阶段进一步的探究。

(五)树木自身的良种繁育

树木除了要有一个好的育种过程,还要有一个好的繁育过程,当经过多重研究实验选择出来的优良种子后,就要进入良种繁育这一阶段了,一直到这种品种出现变化,良种繁育是培育新品种过程中的从育种阶段想的生产并推广过程的过渡,最容易过程至关重要,倘若这一过程失败,那么培育过程中其它过程都相当于失败了,在这环节中,倘若繁育的气候、土壤、水分等把握不好还有一些措施和方法不当都将有可能对品种繁育造成影响,让本市了优良的品种变成一些不能适应生存的劣等品种,这样之前培育新品种的目标都将功亏一篑,让林木增产的目的也是夸夸其谈,林木的良种繁育主要是良种方式,其中一种是有性繁殖,另外一种则是无性繁殖,但是有性和无性繁殖二者是有一定的关系的,后者被包括在前者里面,在现在林业的种植园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林木的产量不够高,自己长出来的林木与经过变异的种子的遗传基因不一样,两者的父本母本不一样,体现不出品种好这一特性,对以后木材市场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对林木的利用方面将添加一定的困难。将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二者相比,目前国家都比较偏向于无性繁殖方面,因为无性繁殖过后,下一代的分株将不会改变父本母本的遗传特性,这就可以保存原有林木的一些特性和生存方式,在遗传增益上面占据这较大的优势,但是有性繁殖相对将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正因如此,全球很多国家都比较看中无性繁殖带来的成就。所以在整个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的林木在种子方面已经在慢慢的改善的创新,已经摆脱了过去那种有种就种的局面,而是在向质量与产量并驾齐驱,共同进步的趋势发展。

三、生物技术与林木种子方面

(一)细胞工程

1、林木的组织培养方面

无性繁殖能够保存原有林木的遗传特性,让分株拥有与父本母本一样的特性,从另一方面同样的,用组织培养和繁殖一些林木的分株,也能够保存遗传特性,不仅如此,还具有自身的一些优良特性,首先就是可以利用组织培养出无菌苗、以及能够让培育出的新品种在进入推广阶段后的周期不会那么漫长,也可以作为保存林木自身的基因的有效措施和途径,当然它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其它有利于林木事业发展的特点。

2、原生质体方面的养育

在1960年的时侯,国外一位研究者就发现了原生质体培育方面的相关信息,这在当时是为林牧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人们通过慢慢的研究和探讨发现了二十多种林木的的原生质体,并且通过培养之后,有很大一部分都成功的诱导成了植株。这让原生质体在当时有了一定的市场价值,现在被林业的相关人员普遍使用。

3、体细胞的融合方面

在对林木进行改良这一项目工程中,体细胞的融合这一举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种方法与无形繁殖不一样,但是与有形繁殖之间的关系就跟组织培养与无性繁殖的关系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它比有形繁殖具备更多一些特点,就包括:首先,有形杂交的过程中大多会存在配置不亲和的现象,但是体细胞的融合可以让相互杂交的两者亲缘关系比较远,其次,不是只有两个亲本才可以相互融合,多个亲本也可以相互进行融合,,与无性繁殖的特性相反,可以制造出与父本母本不同的杂交品种,并且分株不会拥有与原来林木具有的遗传特性等。

4、染色体技术方面

在染色体上面主要研究的树木都是偏向于核、组、带型的研究,等于生活中常见的树木染色体技术方面主要体现在杨树等其它一些树上面,对于地域等染色体方面的研究主要表现银杏、杉树等其它一些树科类,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关于染色体技术方面的研究。这些都为以后以后珍惜植物的保护和对一些珍惜物种的新品种培育以及研究存了相关的资料。

(二)基因工程

1、DNA的分离与转导方面

在基因工程这一项目,主要研究的就是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并且让其能够无误的显示出现,在很久以前,人类及时次将抗生素的基因分离出来并且成功的导入到林木的细胞题里面,首次培养出了可以存活在抗生素上的林木,从那以后就产生了转基因林木,在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转基因技术已经不足为奇了,在起上面获得辉煌成就的实例都比较多,其中就包含了抗除草剂方面的林木的转基因研制以及控制木素等事件就是成功的事迹的一部分,这些都为林业方面做了相当大的贡献。

2、构造遗传的图谱

什么是遗传图谱呢?遗传图谱是指利用人工技术这一举措来构造而完成的人工构图群体,并且采用已经被建造的相关遗传标记和基因之间的线性序列图。因为林木的育种间隔期与其它生物不一样,它的育种间隔期相当长,这就在一定范围内为细胞工程研究带来了麻烦,但是后来科技的慢慢发展,构建了同工酶标记相关的遗传图谱,一直延续到现在,遗传图谱都一直被人们所运用和注重,这一图谱的发现为以后对不知道的一些基因的了解和定位、克隆等其它研究起了铺垫作用。

3、林木的物种、以及品种的坚定

不一样的植物在基因、品种上面都不一样,不同的无性系植株之间的不一样是不可能轻而易举的坚定区别的,但是因为分子标记自身的一些特性,是不可能区分不出来的,所以就分子标记自身的特性就可以作为坚定植物的种子优良无性系的工具,另一方面,他还可以鉴定出育种过程中的一些杂交性。

4、植物基因研究的应用

林木本身就存在大量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基因是研究者们研究林木的好的证据,有很多研究者都是通过基因的研究走向成功的,例如,将林木中的目的基因转导进入目标林木里面,还有其他一些利用基因来研究林木的生存环境以及特性的事迹,现在对促使裸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因等都做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发现了促进植物生存的信使基因,林业的植物相信将会生长的越来越好。

5、植物染色体组深入探讨的应用

研究者用DNA限制酶断片进行了多次深入的研究分析和探讨,得出了柳杉连锁图,这一发现将在染色体组与机能方面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种子的培育与研究对我国林业的发展里面将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将种子的培育进一步付诸实践,对林木的基因,染色体等方面都采取相当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寻找出适合林木发展的种子,让林木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面实现高产、优产,使林木真正走向现代化,让环境与科技能够相互并存,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院校实践教学下电子技术论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修订人才培养目标

林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本科学实验能力、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掌握适合林业学科所需的专业技术和基本技能;高新技术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具有以下特征:教学目标设计的层次性;教学目标设计的拓展性;教学目标设计的灵活性。实践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实现自主探索、自主创新、个性化学习的实践课教学模式体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林业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

(二)变革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学原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整体、系统的操作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策略。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课程设置上针对各种不同专业的学生确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增加具有林业特色的教学实践内容。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其设备、条件、方法、程序和手段应该有多种选择,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实验的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及步骤,了解实验设备的使用和调试、实验数据的测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能力,使相关的知识点涵盖到林业特点的领域,形成独立的林业特色。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实践教学体系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合理设置。完善实验室现有学生安全教育、实验室档案管理、实验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实训耗材管理办法、实验卡管理制度、课前预习制度、实验成绩评定、实验教材建设、教学资料管理、网站建设、实验室开放,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改变教育思想、确立现代高校教学管理观念为先导。保障完成实践教学任务,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二)健全教学评价方式

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明确学科评价特点,从课程标准、教材及相关要求等方面来进行评价。教学评价核心内容针对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个性化研究型实验四个层次的实验。电子技术实践是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森林工程、电子信息等重要课程的基础性实践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调整了实践课的比重,提高实践课的学时,平均占理论课程总学时的30%以上(不包括课程设计和课外科技活动)。在改革过程中淘汰了一些过时的验证性实验,增加了设计性、综合性、个性化的实践内容,这些实践占实验学时70%以上。重点增设综合设计性和个性化实验。同时,将相关课程的实验打通,设置独立的实验课程。要建立不同的管理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出勤、实验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计入实验成绩。评估教师是否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否有效调控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提高实验教师工作的水平。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可以了解电子技术领域的新技术、新知识,并在工程实践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到知识。教师则对教育理念、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等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评价方式的要求,结合林业方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践、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研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例如:建环2012级电工电子学B-实践能力考查,共有67位学生自愿参加了考查,占在籍人数的94%。主讲理论教师提前向学生下达了三个方向的研究要求,要求针对实际问题,通过调研、查阅资料和反复论证,最终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考查活动采取现场抽签的方式进行,题签上的题目都是电工学理论在工程实践具体应用的典型案例,具有结构完整、自成系统、难度适中的特点,考查的分数计入平时成绩。学生们说,参加这个考查活动,分数不是主要的,重要的是得到了一次锻炼,实践能力提升的意识增强了,知道了今后如何去学习和怎么样去学习。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把知识的传授课变成研究课、探究课,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相关的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讲解基本元件或较为复杂的元器件时,教师可根据情况现场拆装,向学生展示其内部结构,这样学生能够了解其性能、主要参数、使用环境、注意事项及其与其他同类产品的异同。对常用的集成元件、电容、电感、交流接触器、电动机等,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让学生对元器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然后再作讲解,使学生有可能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去。这样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独唱”,而是和学生一起讨论思考,让学生阅读案例材料,搜集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案例分析主要是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集思广益,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针对课程内容的。

(三)开放式教学法

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要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个性化的研究型实验内容。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提前预约报名,实验室根据预约学生数量安排时间,使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实验内容,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必要的元器件。在开放实验室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动手去完成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由学生分组来完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对同样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他们需要把自己的结论清晰地表达出来,共同探讨,完成开放与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实验教学体系。由于学生的努力获得部级大学生创新奖两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学生爱创新、想创新、学创新,在创新能力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提高科技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和集成性

开放式教学网络化管理。为了能够对开放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能及时地信息,促进品质教育资源共享、实验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实验室的基本情况、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安排、实验室设备使用等。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基础之上,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更深层次地理解电子技术知识,使开放与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的顺利实施成为可能。学生科技创新与实验室开放、与学科赛事相结合,鼓励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学习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素质,提高学生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们可以任意选择在开放的实验室做电子类实验,进行课程设计、科技制作和科技创新等活动,实现了实验教学平台下的设备和空间资源的优化和共享。电子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培养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目前已是企业和社会对高校教学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开放与自主学习的实验教学模式较大的教学效果就是把学生从“不得不学”激发到“肯学”和“会学”。坚持办学特色,以专业特色为重点、学生特色为核心、教师队伍为关键,加强实验教学模式在该课程中的应用,为了满足开放式实验教学的需要,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其他高校的实验室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他们的先进管理制度和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的改革,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作用。

作者:刘大力 范长胜 顾伟宏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企业技术人才管理论文

一、内蒙古林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存在观念误区

①对专业技术人才重视不足,认为林业企业木材营林生产粗放管理就行,不需要特别高端的专业技术,因此,各企业在各类专业人才培育、引进等方面缺乏足够重视,缺乏资金投入、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核定的关键技术工种生产定额偏低或增长速度缓慢,不能体现专业技术人才的薪资优势。②把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仍然当成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行政人事管理,没有将其纳入现代人力资源系统管理,没有发挥其他各部门的执行配合作用。

2.人才引入机制不健全

林区没有完备的人才市场,交流信息闭塞,加之企业对外宣传不到位,对新引入人才的薪资待遇不够优越,企业很难招收到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专院校毕业生。例如阿里河林业局2010年以前的10年里年均招收大中专毕业仅4人,占职工总数的0.1%,占年流失退休职工总数的1.3%,并且因薪资待遇影响已有50%流失。

3.人才应用管理机制不合理

受用人不正之风影响,不同程度存在庸人挡道、人才闲置、外行管理内行的不正常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各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②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存在人才滥用乱调、用人不当等问题,使人才的贡献大小与其薪资待遇不匹配,严重影响潜能的充分发挥。

二、改善林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管理的对策

大幅度增加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待遇,建立吸引、留住人才的制度体系和工作环境。在普遍大幅度增加职工工资,改善职工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将单位的收入分配与职工的实际才能和贡献大小结合起来,适时适度增加关键技术岗位的生产定额,特殊贡献,特殊奖励,逐步拉大专业技术人才与普通职工的收入差距,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荣誉感。提高新分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薪资标准,给予家不在当地的大学生以一定的额外生活补助,积极协调解决他们的住房、生活等问题,满足他们不同的工作、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近几年,内蒙古林业企业已经通过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特种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端科研人员,通过一定的基础锻炼和组织培养,对其中的人才委以了重任。过去大学生普遍不愿意分到林业企业工作,现在许多大学生,开始争着来林业企业锻炼工作。阿里河林业局通过引入机制的改进,近两年就招收大中专毕业学生70名,占现有职工总数的2.3%,并且全部在各单位重要专业技术岗位发挥作用,没有流失。

进一步改善林区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林区优美环境、新林区建设成果和林业未来发展前景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怀才之人,尤其是在林区生活过的大学生了解林区,热爱并投身林业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系统培育,搭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的活动平台。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培训、技术比武、科研攻关、技术交流、师带徒等活动,激发职工钻研业务技术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必要的科研机构和设施,设立科研专项资金,不断增加科技研发资金投入,根据主体产业转型产业创新研发的需要,与相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密切技术协作关系,通过技术协作为企业培养和引进稀缺专业技术人才。安排年轻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大学生先到林场、工队生产一线体验生活,积累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并合理安排轮岗锻炼,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

三、总结

改革创新人才管理工作思路,实施“人才强林”战略。增强人才竞争的意识,建立内蒙古森工集团内部人才市场,加强各企业与地方人才市场的沟通,实现林区各企业之间、各企业与地方之间人才的合理交流。建立健全现代人才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将人才管理纳入企业发展长远发展规划,形成党政一把手亲自部署,组织人事部门牵头落实,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多方力量广泛参与的林业人才工作格局。营造公开平等、择优竞争、风清气正的人才提拔任用工作氛围和人人可以成才、人人争当成才的文化氛围。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工作,将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发现和运用人才的重要手段。

作者:林景山 单位:内蒙古阿里河林业局多经办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营林造林技术论文

1我国林业资源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人工林地保存面积居世界首位,林业资源的总量持续增长,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显示,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林业资源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虽然我国林业发展取得很多成就,但林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我国林业发展成绩与问题并存,要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基础上正视存在的问题,加大对营林造林技术的探讨。

2常见营林造林方法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的分布不均,营林造林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播种造林。

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地理条件较好,比较适合采用播种造林的方式。所谓的播种造林就是将种子播撒在造林地里进行造林。这种造林方式最常用的就是撒播和穴播,撒播就是直接在土壤上抛撒种子,穴播就是在平整过的土壤上开穴并均匀地播下种子,然后覆土轻压。种造林这种方法程序简单,施工便利,应用比较简单,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种,是人们常用的一种造林方式。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对土地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在植被茂密、死地被层厚的地方播种的幼苗不易成活,幼苗成活率比较低。

2)植苗造林。

造林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植苗造林,植苗造林就是将生长好的小苗木进行移栽的方法,因此,又被称为栽植造林。这种造林方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移栽的苗木带有根系,栽种后能够很快的适应环境的要求,生长快,成活的几率很大,尤其适用于干旱、杂草繁茂或土壤贫瘠的地方。这些地区采用播种造林效果不明显,植苗造林是好的选择。然而这种方法也有不利的一方面,需要提前培育苗木,这项工作费时费力,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3)分殖造林。

通过利用树木的枝干、根系作为造林材料直接栽植的造林方法,这种方法省去了育苗的过程,能够有效地节约时间和成本,林木的生长速度很快,成活率也比较高,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造林技术。但受造林地条件、材料来源的限制,这种造林方法应用范围有限,得不到广泛的应用。

4)混交造林。

混交造林,顾名思义,就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树种组成的一种造林技术。这种方法既可以将树木在行内彼此隔株进行,也可以隔行进行混交,还可以把树种栽植成块状,与另一种树种的块状依次进行混交。树木的混交不但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获得多种木材原料,而且还能够调节树种之间的平衡性,增强林种的稳定性,实现树种的速生丰产。但是混交造林要严格树种的选择,确保混交出来的树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抗灾能力,这样质量才能过关。

3林业营林造林技术探讨

1)整地技术。

造林的及时道工序就是整地,它是营林造林的基础。整地技术就是在造林前清除林地上的杂草或植被,翻垦土地的生产技术措施。造林整地可以通过带状整地、鱼鳞坑整地、穴状整地、高台整地等方式开展。在山地缓坡、丘陵地区可以用带状整地的方式;需要蓄水保土的石质山地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坡地营林造林可用鱼鳞坑整地的方式;在山地、丘陵、平原地带可以运用穴状整地的方式;而对于间歇性积水、轻度盐碱地的平整则可以用高台整地的方式。整地能够使土壤变得松软,增加含水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利于苗木根系的自然伸展,能够保障造林施工的有序开展。

2)树种选择。

树种选择是营林造林最核心的一环,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是树种选择总的原则。树种的选择适当与否关系到造林工作的成败,关系到林木的成活率,因此要慎重选择。在选择树种时可以从适地适树适种源这方面考虑,意思就是看看所选的树种能否适应造林地的自然条件。有的树种喜欢湿热的环境,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适合在南方地区种植,比如樟树,它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耐寒性不强,耐水湿,不耐干旱,适合在南方生长。而有的树种抗旱能力比较强,对土壤水分的要求不高,西北干旱地区就比较适合种植这种树种,例如胡杨,它木质纤细,树叶阔大,耐旱耐涝耐盐碱,生命顽强,能够适应干旱的环境,它就比较适合在干旱的沙漠中种植生长。当然,如果不确定该地区到底该种植什么样的树种,好就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好的乡土树种。树种选择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各种条件,比如气候环境因素、土壤环境、树种对光照的需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优良树种,确保选好、选对树种。

3)移植补栽。

不是所有种植的树木都能存活,树苗有一定的成活率。因此,营林造林工作结束后,要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检查,看看树木有没有不长或者死苗的现象,如果有,要及时移植补栽。造林结束后,要及时给树木浇水灌溉,为树木提供充足的水分;若遇到大雨天,要及时做好苗木的保护工作,保障存活率。在移植补栽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一般苗木所带的吸收根越多,成活的几率越大,因此要尽量保护吸收根,在运送的过程中也要尽可能保护土球的完整。此外,要把握好树苗移植补栽的时间,一般秋季落叶后至春季萌芽前移栽最合适。地区不同、环境不同,移栽的时间也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后期养护。

营林造林过程中,整地技术是基础,树种选择是核心,后期养护是关键。树木不仅要种好,而且要管理好,林木的养护可以通过适当浇水、施肥、对树叶进行修剪、自然灾害的预防、病虫害的防治等方式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养护工作的重点,小树苗的抵抗能力比较差,极容易感染病虫害,需要采取更多的保护措施。喷药法是防治林木害虫最常用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极易造成环境污染,且对一些顽固性害虫的防治效果不佳。防治害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首先是树干涂白法,就是将栽种完的树木局部涂白,这样能够防止害虫在树干上产卵,并防止日灼。其次还可以用农药埋施法,在树木的根部挖坑、打孔,放入农药,根部将农药输送到树木的各个部分,害虫吸取后中毒而亡。这种方法比较直接,且药效持久,不受温度、降水的影响,效果较好。

4结语

营林造林既能够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美化环境,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采取各种措施强化营林造林技术。造林多种多样,这就要从实际出发,采用正确的营林造林方法,增加我国林业种植面积,充分发挥林业资源的价值,为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注入新活力。

作者:覃智敏 单位:崇左市凤凰山林场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虫害防治技术与林业管理论文

一、虫害防治技术对于林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虫害防治技术,主要针对林区的病虫害采用有效的防治措施,对虫害进行有效地控制,并且进行消灭,从而减少虫害对林业发展的影响。所以,在进行林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具有较大危害性的林区虫害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制定系统化的纺织准则以及操作程序,并且制定相关的紧急方案,通过信息系统的利用来掌握虫害的现场情况,进行快速的定位以及有效的控制。相关的部门应当科学合理的利用虫害防治技术,有效地控制和消灭林区虫害。对于林业管理而言,虫害防治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林业管理中病虫害防治技术

林驱虫害的发生是导致林区出现大面积毁灭以及林木受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导致林区林木种类失去平衡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必须通过病虫害防治技术来对林业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在对虫害进行控制与防治的过程中,需要对冲害的发生规律以及危害程度以及相关防治措施进行的了解,从而真正有效的保护林区,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林区虫害之中,松材线虫病是常见的一种病虫害。本文主要以松材线虫病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一)松材线虫病的危害程度

松材线虫病,主要发生在松树上,该种病虫害对松树的生长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甚至导致松树慢慢死亡,同时该种病虫害具有危害程度高、危害速度快以及预防困难等特点。主要的传播途径在于松褐天牛,一旦松树被侵入该种虫病害,就会导致松树的叶子慢慢失去光泽,也对蒸腾作用造成了影响,松树的针叶慢慢出现黄色以及红褐色,而且松针叶在当年不会脱落,直到随着树脂的减少而逐渐干枯而死。松材线虫病的主要症状必须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深入的了解该病虫害的生长习性以及生活习性,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案,务必有效的降低该种病虫害的危害性。

(二)松材线虫病的生长规律

通常情况下,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季节在每年的5月份-10月份,在高温季节之前,正处于松材线虫病侵害的时期,当气温逐渐升高的时候,该种病虫害所引发的松树病慢慢显示出来,一般10月份发病最为明显,松树开始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月温度上升到20-25摄氏度的时候,病害的扩散最为严重。由此可见,该种病害情况在温度比较高、海拔比较低、环境比较干燥的地区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病害程度也更为严重。

(三)如何防治林区松材线虫病害

1.加强病虫害的动态监测与控制

充分利用信息化控制系统对林区病虫害进行定位,并进行范围的划分,科学合理的建立起动态监测控制点,在每年的10月份尤其加强对松材线虫病的调查以及数据更新,对松材线虫病所引起的林区灾害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分析,包括了具体扩散的面积以及病死的棵树等等各个方面的轻狂,同时通过动态监测报告制度的建立来为实时动态监管的实现以及综合防治措施的制定奠定牢固的基础。

2.强化林区的病虫害管理

对林区管理进行强化主要是为了严格的控制病死植株转移的发生,在病死植株上存在着许多虫卵、幼虫、成虫,容易导致疫情再次扩散,甚至成为传染的源头。然而,病死植株与林区权益所有者具有着直接的关系,为了减少林区权益所有者的经济损失,控制病虫害的传播与扩散,相关部门统一通过相应的补偿,对林区权益所有者的损失进行弥补。所以,在管理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与管理病木材的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包括了运输环节、撤销环节、处理关环节等等,严格禁止非法经营与贩卖病死木材以及其木质包装材料。在运输病死植株的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所规定的路线以及时间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运输,运到指定的地方进行统一处理。在病死植株核销的过程中,应当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以及实际情况进行核销,同时根据核销的单据来为林区权益所有者进行补贴。此外,病死植株必须予以全程的监督与管理,并要求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禁止出现病死木材丢失的情况。

3.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属于一种生态防治措施,主要利用害虫的天敌来对害虫进行消灭的措施。在实施该种防治措施的过程中,不会使用任何化学农药,具有无污染性的优点。同时,该种防治措施可以通过对各种胜诉激素以及其他生物提取物来通过物理、化学的手段来影响害虫的生育特性,从而达到根治病虫害的目的。

4.化学防治措施

通过各种人工手段来把化学药品散布在林区病虫害的范围,从而对林区虫害进行有效地防治与消灭。该种防治措施所使用的化学药物来自于多方面,主要包括了生物、单个种类的天然物质以及天然物质的混合物。

5.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通过各种简单的机械物理技术,来实现对林业虫害的防治作用。其次,还可以通过灯火或者潜所等方式来对林业害虫进行诱杀,对种子进行特殊的处理,加强树木本身的防御能力,通过高温的物理手段,消灭林叶害虫病菌,有效避免了病虫害的扩散。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的发展过程中,对林区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对于林业管理具有关键的意义,有利于加快实施林业生态工程步伐,推动我国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作者:张进 单位:贵州省道真县旧城镇林业站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乡镇林业造林技术论文

一乡镇林业造林技术策略

探究在乡镇植树造林工作中,林业造林技术策略的应用显得非常重要。融入科学、先进的技术,才能够保障乡镇造林工作的完善。所涉及的造林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种类多样化技术

种类多样化是指在树种选择上,尽量选择多种品种,以此培养出多样化的森林。对于多样化树种的调配,需根据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等方面的生态特征,以此使物体间的能量流动得到有效维持。为了乡镇林业造林能够长期有效地发展,可以购进类型不一的植物,并采取混植的方法,在保障林业树种种类多样化的基础上,才能够使森林展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另外,充分利用种类多样化技术完善乡镇林业造林工作,还能够使不同物种之间实现有效补充,这样还能够使森林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得到有效强化。

2苗种本土化技术

乡镇与乡镇之间在自然环境条件方面是具有差异性的,所选择种植的苗种也会不同。因此,对于苗种的选择,需结合苗种本土化技术。融入此项技术的目的是更好地使乡镇林业造林中的苗种能够健康成长。苗种本土化是指,在造林苗种的选取方面,尽可能选择本土苗种,并在本土培育。这主要是因为本土苗种对本土环境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及抗耐能力。因此,充分利用苗种本土化技术,还需要使所种植的苗种尽快适应本土生态环境,以此使苗种的生长发育得到有效促进。除此之外,对于苗种的选择,还需要避免“南树北调”情况,尽可能地降低苗种进行长途运输的数量及次数等。

3物种适地化技术

物种适地化技术指的是林业规划需符合“因地制宜”的思想,进一步选取与本土生长环境相适应的树种。对于乡镇林业规划来说,便需要对物种适地化技术加以重视及应用。本土树种对本土环境是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及抗逆能力的,这样便能够为本土树种的良性生长提供保障依据。同时,在对树种进行种植的过程中,需对各类条件进行充分考虑,包括土壤的特性、日照的角度及污染状况等,进一步选择合理的树种。比如,桃树和李树便喜欢光照,则可以在林地的边缘进行种植;而银杏惧怕洪涝,则可在地势比较高的山坡上种植。对于外地及国外树种,切不可盲目引进,倘若盲目引进则可能会发生生长发育不良及抗虫害能力差等现象,进一步降低乡镇林业造林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对于乡镇树种的选择,需尽可能地选取本土树种,并以适当、合理的引进为次,以此实现树种在种植方面的有效搭配,进一步为构建特色并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乡镇林业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

二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乡镇做好林业规划设计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与此同时,乡镇林业规划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符合。但做好乡镇林业规划工作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加以权衡及完善。比如在乡镇林业规划设计方面便需要做好造林位置的科学选择以及造林树种的合理选择。并且,还需要融入先进、科学的造林技术,涵盖了种类多样化技术、苗种本土化技术及物种适地化技术等。笔者认为,在对林业规划设计及造林技术进行充分考虑并加以应用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乡镇林业树木实现健康生长,进一步为我国植树造林工作的完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宋增利单位:府谷县林业工作站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3S技术林业管理论文

13S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应用

1.1动态监测林业资源

由于林业资源是不断发展的,这样就导致了林业资源信息得不到有效更新,从而不能给林业管理部门提供真实的数据信息。随着3S技术在林业资源中的运用,特别是RS系统和GPS系统的不断完善,实现了技术一体化,可以实时、有效、动态地监测林业资源。一般来说,对于林业资源的监测比较侧重于森林消减方面,通过植被的覆盖率监测林业资源的消减率,进而得出林业资源与人口密度的比,以及植被的砍伐度和林业资源整体密度的关系。在我们国家的六五期间,成功运用了3S技术进行林业资源地动态监测,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果。

1.2高效率的林业制图

3S技术中的RS技术拥有强大的图像信息量,GPS技术可以进行精准的导航定位,利用GIS强大的制图功能进行林业制图,可以满足多种制图要求。由于3S技术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直接利用地学编码图像,绘制多种地形图,大大缩短了制图时间而且精准度高,该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制图手段被取代,是林业制图的伟大革新。

1.3对森林火灾进行监控

3S技术以快速、精准、时效性高见长,可以更好地监控森林火灾。我们国家运用3S监控火灾的技术也是比较成熟的,比如在1987年发生的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3S技术就是首先发现了起火点,运用定位系统进行了实时监测,并且在对火灾损失进行了评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1.4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调查

对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调查,3S技术主要表现在,利用GPS进行实时监控,将野生动物的运动轨迹全部记录下来,利用RS技术将野生动物比较喜欢居住的生态环境进行分析,利用GIS技术将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迁徙规律、以及与RS和GPS传输回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最终得出结果,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呈现给决策者。该项技术已经成功被国外应用,比如运用RS技术对国家公园麋鹿的作息进行了调查取样,为更好地规划管理提供了数据支撑。

23S技术在林业管理应用中的发展前景

虽然3S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作用是突出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技术目前只是停留在宏观管理和决策层面,而在基层林场应用是比较低的,相信随着3S技术的发展,硬件软件的日趋成熟和价格的日益降低,会越来越应用普遍,不仅如此,3S技术中的GPS单一定位也会向全球定位发展,随着网络的发展,3S技术也会从单击模式朝着网络模式迈进,总之,3S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将会朝着更好、更高、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3结语

随着我国计算机水平的不断提高,3S技术的发展将日趋完善,并不断与多媒体技术、智能语音技术及决策分析技术相结合,成为一种高度集成的综合技术,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林业资源管理服务,使我们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迈入数字化、智能化、动态化的新时代。

作者:道毛措单位:祁连县林场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技术创新发展林业经济论文

1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传统林业品种体现出生命强度低、繁衍期长、抗病害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技术创新可促进旧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中,还存在病虫害严重、成活率低、水腐烂根、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问题,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无法控制作物的水分、温度、日照、养料等。而技术创新可促进林业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发展,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分、阳光等进行直观的在线测量,提高林木环境管理的针对性;诸如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林业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成为可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林业产业人员结构,林业技术的创新可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提升林业从业保同的整体水平,优化人员结构。

2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发展资金不足

科技是及时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投入大量先进的设备、高端的人才、适用的实验场地等,而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林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专业型人才得不到更高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而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仅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因此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林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2林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有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市场需求才是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方向,而且市场是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却存在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在未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闭门造车,无法把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导致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3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技术储备相对较小,再加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等,这些均是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要实际转化率低的原因。由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林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仅在35%左右。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3.1重视林业产业升级

提高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其在技术改造、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有条件可自主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过程中找准市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防止技术开发中的浪费,提高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金量。在林业企业中成立集咨询、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服务与示范中心,构建的配套服务体系,该体系中除林业部门外,还要联合产业部门、科研单位等,以实现对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化、工程化研究;政府牵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化消化技术及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协调,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2加强林业素质教育

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针对林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3促进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大力发展林业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促进政府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业、林业咨询机构等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产业与软件产业。以林业产业化、林业市场化发展为视角,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其发展指标与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我国林业建设提供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与决策依据。逐步实现网络信息发展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等技术环境,搭建信息化资源发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林业建设、资源利用的实际效能充分体现出来;创建林业信息数字化采集与传播模式,在远程服务系统的开放、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资金。

3.4调整林业科研力量的分布

现阶段我国林业科研机构还存在力量分散的不足,科研机构多集中于行政区域,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科研力量却比较薄弱,针对林业技术所设置的研究课题较少,资金投入更是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马上进行林业科研力量分布的调整与优化。从整体与局部2个方面促进林业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所谓整体即深入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的整体实力;局部则是在各个区域设置更加专业、更加规范的林业科研机构。

作者:李洪福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菁华铺乡林业站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技术创新林业经济论文

1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意义

促进林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传统林业品种体现出生命强度低、繁衍期长、抗病害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技术创新可促进旧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产品质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现阶段,我国林业发展中,还存在病虫害严重、成活率低、水腐烂根、花期受损、光合作用不足等问题,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属于粗放型,无法控制作物的水分、温度、日照、养料等。而技术创新可促进林业管理的数字化、科学化发展,对林园的水分、温度、养分、阳光等进行直观的在线测量,提高林木环境管理的针对性;诸如生态系统恢复、荒漠化防治技术、重大森林灾害控制技术、湿地生态系统等一系列林业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成为可能,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优化林业产业人员结构,林业技术的创新可降低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的可操作性,提升林业从业保同的整体水平,优化人员结构。

2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创新发展资金不足

科技是及时生产力,只有科学技术才能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投入大量先进的设备、高端的人才、适用的实验场地等,而这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林业科研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十分突出,专业型人才得不到更高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而实验设备、实验场地等,仅靠政府财政拨款远远不够,因此资金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林业技术创新的瓶颈。

2.2林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有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市场需求才是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方向,而且市场是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却存在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在未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闭门造车,无法把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导致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2.3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技术储备相对较小,再加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等,这些均是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要实际转化率低的原因。由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林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仅在35%左右。

3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3.1重视林业产业升级

提高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其在技术改造、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有条件可自主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过程中找准市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防止技术开发中的浪费,提高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金量。在林业企业中成立集咨询、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服务与示范中心,构建的配套服务体系,该体系中除林业部门外,还要联合产业部门、科研单位等,以实现对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化、工程化研究;政府牵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化消化技术及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协调,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2加强林业素质教育

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针对林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3.3促进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大力发展林业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促进政府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业、林业咨询机构等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产业与软件产业。以林业产业化、林业市场化发展为视角,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其发展指标与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我国林业建设提供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与决策依据。逐步实现网络信息发展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等技术环境,搭建信息化资源发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林业建设、资源利用的实际效能充分体现出来;创建林业信息数字化采集与传播模式,在远程服务系统的开放、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资金。

3.4调整林业科研力量的分布

现阶段我国林业科研机构还存在力量分散的不足,科研机构多集中于行政区域,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科研力量却比较薄弱,针对林业技术所设置的研究课题较少,资金投入更是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马上进行林业科研力量分布的调整与优化。从整体与局部2个方面促进林业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所谓整体即深入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的整体实力;局部则是在各个区域设置更加专业、更加规范的林业科研机构。

作者:李洪福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菁华铺乡林业站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工程计算机技术论文

一、我国的林业工程及其特点

(一)林业工程。林业工程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经济、社会等飞速发展的保障。我国的森林资源并不是十分的丰富,而且在建国初期,大规模的伐木使我国的林木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茂密的森林变成了荒漠,失去了原有的作用。总所周知,森林在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生态问题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林木本身又能为我们提供各种资源。同时森林作为可再生资源,不能一味的盲目去开发利用,要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开发战略,合理的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二)我国林业工程的特点。我国在林业的保护方面虽然开始的比较晚,但也展开了六项大型的林业保护工程,对我国的林业发展起到了极好的促进作用。“三北”及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片的防护林,是我国历史上较大的防护林建设工程,为我国“三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也为这些的确林业资源的丰富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林业的发展,也间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天然保护林工程,是我国投入较大的保护林工程,为我国建立起了大量的保护林,极大的丰富了我国的林业资源,改善了我国的气候。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常年的耕种使土地的肥沃程度、对水源的涵养能力、对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对气候的改善能力等方面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降低,退耕还林还草使土地的调节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是针对京津等国家心脏地区的风沙问题提出的针对性方案,极大的改善了国家心脏的生态环境以及气候,减少了当地的风沙天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针对野生动物这一人类的朋友作出的保护方针。对整个地球的生态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极大的改善了我过林业资源不丰富的现状,在短时间内丰富了我国林业资源。并且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的监测与控制。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的监测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人为的去监测林业中的空气湿度等数据都比较繁琐,而通过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只要一次架设好技术设备就可以在电脑前只管的观察各种数据。在林业工程中各种化学数据,水压、弄度等进行检测时也可应用到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还可以对各种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减少了人们的劳动量,方便了人们对林业的监测以及各种林业数据的研究。

(二)计算机技术在林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计算机技术中的GPRS定位以及监控系统对林业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能够利用GPRS对非法的林业资源入侵进行监测,并对其位置和面积进行统计,有利于林业工作人员对这些土地的再次种植。同时可以对林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做出规划和记载,能够的控制对林业资源的开发,防止采伐过界的现象出现。能够更好的对林业资源进行保护。

(三)计算机技术在林业工程绘图中的应用。林业绘图在传统的林业工程中全部都是由手工绘制,绘制过程及其繁琐,耗费极大的人力物力,而绘制的度却没有办法得到保障,而且在林业发展的后期也不方便对绘图进行修改,往往一改就要全改。而计算机技术却可以及其方便的进行林业工程绘图,利用图形影像工具、GPRS定位系统、计算机绘图软件等进行林业绘图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绘制出林业工程绘图。而且度极高,对于后期的修改也及其方便,消除了人工绘制的缺点。而且随着各项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绘图技术只能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度越来越高。

(四)计算机技术在林业灾害控制方面的应用。林业工程发展中,林业灾害对其产生了极大的阻碍。其中包括病虫害、火灾等。其中病虫又是出于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不能直接全部铲除,否则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崩溃。怎样使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平衡,又不对林业工程的发展造成破坏,就可以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计算,并用计算机技术对其进行监测,能极快的对林业灾害做出反应,极大的减少了灾害对林业资源的破坏。

(五)计算机技术在控制非法入侵破坏林业资源方面的应用。非法入侵林业资源,对林业资源进行非法的采集破坏,这种非法行为时有发生。为了预防这种事情的发生,传统林业中一般会组织大量工作人员在林区进行巡视,耗费了大量人力却不能极好的抑制非法采集的产生。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做到实时的对林区进行监控,在发生非法采集时能在短时间确定非法采集的地点,并对其做出处理。促进了我国林业工程的发展。

三、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林业工程

(一)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及开发力度。为了更好的在林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林业工作人员应该加大对计算机技术的重视程度,更好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加大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力度,在数据处理、三维图形绘制、监控设备等方面的开发都会更好的将计算机应用与林业工程。

(二)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准。为了在更好的使用计算机技术,要相应的提高林业工作人员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水准,使计算机技术在林业中能得到正确的应用。

四、总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林业工程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应用,对我国的林业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它在林业工程中的应用只会更加广泛,更好的促进林业工程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作者:蒋禹单位:吉林省无线电监测站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虫害防治技术林业管理论文

1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虫害防治技术,就是指对林区发生的虫害病进行仔细研究,快速找到有效的防治措施,将虫害病控制在发病潜伏期内,将其消灭,来减少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所以,在林业管理中,需要管理部门对常见的灾害性虫病进行的分析了解,拟定具体的防治措施,制定应急方案,并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对林区虫害现场进行了解,快速采取措施控制虫害范围。林业管理必须要把虫害预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将其作为依托,才能真正做到林区虫害的有效防治,保护森林所有权的经济利益,由此可见,虫病防治对林业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林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以松材线虫为例阐述林业管理中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等,做好预防工作一般来说,松材线虫病多发于每年的5~10月,受温度影响,尤其是10月份是松材线虫病的高发期,被感染的松树普遍出现死亡的情况,当温度在25℃~30℃时,该病虫害的扩散会进一步加强,所以在林业管理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首先要清楚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具体演变过程,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2.2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对森林中出现的松材线虫病的具体发生情况,进行范围划分和定位,建立动态的监控点。每年该虫害病多发期时,对松树的病状情况进行统计和资料更新,监测虫害的扩散面积和具体的病死株数,建立监测报告制度,来实现对病区的动态监控,为预防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

2.3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强化对虫病多发区的管理,主要目的是能有效地对病死数目移除过程的监督。因为病死林木中还潜藏着大量的虫卵和幼虫,是虫病再次发生的根源。病死林木属于林区所有者的财产,如果肆意进行买卖,就会造成病情的蔓延和进一步扩展,所以为了有效控制病源,防止病虫害的扩散,病死林木需要在管理部门的监督下做统一移除处理。因此,在管理中要严格把关对病木的处理,严禁病木非法流通运输。

2.4具体林业管理工作中做到分层管理,责任到人由于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涉及范围广,管理难度大,要做到有效的管理,就需要明确管理分工,做到每一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个人,由各级领导进行责任分担,一级控制一级,一级管理一级,切实将虫害防治管理工作落实到位,避免责任推诿现象,切实做到对虫害病的有效预防。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完备的虫害管理知识,真正发挥管理工作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作用。

2.5加强对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强对生物防治措施、化学防治措施和物理防治措施技术的研究,来提高对虫害的预防能力,保护我国森林资源免受虫害。生物防治措施就是通过生物圈内的天敌来消灭虫害,不使用任何药物,对林区无任何污染,虽然过程漫长但是效果明显。物理防治措施指将化学药剂喷射或涂抹在病虫害发生的区域,来做到对虫害的控制和消灭,从而达到防治虫害的目的。化学防治措施是利用一些简单物理工具,比如电、热、光、辐射和微波等物理技术来达到对虫害防治的目的。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饵木和灯火来诱杀害虫。

3结语

森林资源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能源,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虫害的影响,每年有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破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加强对林业管理中的虫害预防技术研究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清楚虫害的发生时期、发生规律和发生树种,做好预防工作;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管,建立信息控制系统来加强对林业的动态监督;通过强化林区的管理,做到虫害病情的有效控制,来减少虫害带来的森林资源破坏,促进我国林业健康发展。

作者:白占林张春海单位:双辽市永加乡林业站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林业育苗技术管理论文

1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新兴技术的引进和运用

林业育苗技术的引进和缺乏是当前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当前在国际上有许多先进并且成熟的育苗技术,但我国的育苗技术依旧以传统的技术为主,国际上的林业育苗技术并没有得到我国的借鉴和引进,新兴林业育苗技术的缺乏,使得我国林业发展体系并不够完善。一方面,我国在林业技术方面还缺乏高新的硬件设备,例如电子设备、机械设备、自动灌溉技术等等。这些设备的缺乏和完善,使得一些技术难以运用;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技术管理中,缺乏较优越的新技术引进机制,在对新技术的认知上缺乏一定的了解,所以不注重新技术的引用和应用。

1.2技术机制不完善

在林业育苗技术管理中,林业育苗工作中能否提供相对应的技术支持的意义相当重要,但我国的育苗技术并不完善,使得育苗中出现的一些技术性问题无法得到妥善解决,一系列因素使得育苗效果不高;育苗技术机制不完善,缺乏技术支持体制严重阻碍了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开展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投入较少,特别是新造林没有进行管理和保护投入,所以很难巩固建设成果;国家的林业建设政策没有充分地调动社会力量,加上参与到科技成果推广活动的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使得技术和科技推广速度比较慢,造成造林的科技含量低,人力物力浪费现象严重。

2针对林业育苗存在问题的对策

2.1更新育苗观念

育苗管理工作任重道远,育苗过程复杂长久,社会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这就要求育苗工作者跟上时代的脚步,积极更新自身的育苗理念,结合自身成熟的育苗技术,树立起先进的林业育苗技术管理观念,正确的认识到林业育苗技术管理的基础概念和重要意义,,在技术应用中将技术管理作为其必要保障。技术管理的工作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设计、规划和监督等方式保障林业育苗技术的广泛实施。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是育苗的首要之选。

2.2引进先进育苗技术

先进的林业育苗管理技术是实行育苗造林的必要保障,其做法主要是: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性的育苗技术管理的研讨会,育苗工作者们相互交换和传授各自的育苗经验;组织技术人员定期去国外考察学习新技术,引进国际上广泛优越的种植技术,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业务水平,积极关注国内外林业育苗的近期技术和科研成果。

2.3完善技术支持

机制政府加大对林业育苗的关注力度,设立育苗发展基金,将对育苗发展资金支出列入到财政预算,对育苗这一产业提供资金和制度保障,将我国的林业育苗产业做大做强,要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林业为主要目的,培育适应的品种;对育苗工作者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育苗技术水平,降低育苗成本,增加苗木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机制,从育苗管理工作的开始到结束,都要进行全程的技术规划与技术指导,在管理过程中,如果出现技术问题无法被解决的情况,应向有关技术管理部门及时反映,相关部门应立即对此出现的问题联系其他技术机构进行咨询,联合解决。

3结语

俗话说:“植树造林,育苗先行”。由此看来,育苗是造林的基础,做好育苗工作,造林便指日可待。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不断加强,使得林业环境生态建设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使得林业长远发展苗木培育显得尤其重要,林业育苗与可持续发展中息息相关,能为可持续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资源保障。

作者:毛爱国 刘艳 单位:丰宁满族自治县林业局下庙林业站 丰宁满族自治县林业局林木种苗管理站

林业技术专业毕业论文:技术创新林业经济论文

1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林业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脱节

所有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获取更高的经济利益,实现资本增值,因此市场需求才是技术创新的指导与方向,而且市场是检验一项技术创新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但是现在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却存在轻市场、重技术的问题,在未充分分析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闭门造车,无法把握市场竞争的态势,导致技术成果与市场脱节,得不到相应的回报。

1.2林业技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我国林业技术研发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技术储备相对较小,再加之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高端经营管理者的缺失等,这些均是导致林业科研进程发展缓慢、科研成要实际转化率低的原因。由相关资料可知,我国现阶段林业科研成果实际转化率仅在35%左右。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的策略

2.1重视林业产业升级

提高林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策扶持、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其在技术改造、技术研究、技术创新等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如有条件可自主兴办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林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研发过程中找准市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防止技术开发中的浪费,提高整个林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科技含金量。在林业企业中成立集咨询、服务等职能为一体的林业技术服务与示范中心,构建的配套服务体系,该体系中除林业部门外,还要联合产业部门、科研单位等,以实现对林业产业中的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化、工程化研究;政府牵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绿化消化技术及创新咨询服务平台,加强合作、协调,提高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2.2加强林业素质教育

未来发展过程中,要形成林业产业技术的创新机制,为技术发展提供驱动力。在现代化市场经济原则的指导下,遵循“科学技术是及时生产力”的原则,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基础。针对林业企业现有员工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增强团队凝聚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展各类专业培训,组织员工定期参加,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3促进林业信息化的建设

大力发展林业电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促进政府林业管理部门、林业企业、林业咨询机构等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形成独立自主的技术产业与软件产业。以林业产业化、林业市场化发展为视角,开展林业信息化建设,明确其发展指标与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经济发展,为我国林业建设提供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与决策依据。逐步实现网络信息发展系统,进一步完善信息开发利用、资源共享等技术环境,搭建信息化资源发平台,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林业建设、资源利用的实际效能充分体现出来;创建林业信息数字化采集与传播模式,在远程服务系统的开放、应用方面投入更多精力与资金。

2.4调整林业科研力量的分布

现阶段我国林业科研机构还存在力量分散的不足,科研机构多集中于行政区域,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科研力量却比较薄弱,针对林业技术所设置的研究课题较少,资金投入更是存在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必须马上进行林业科研力量分布的调整与优化。从整体与局部2个方面促进林业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所谓整体即深入林业体制改革,提高林业队伍的整体实力;局部则是在各个区域设置更加专业、更加规范的林业科研机构。

作者:李洪福 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菁华铺乡林业站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