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美术观察论文

摘要: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遍及每一学科,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重。美术观察能力是指通过观察物象形体、色彩、结构等外部特征从而、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做基础,就谈不上艺术想象力、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力。
美术观察论文

美术观察论文:指南背景下的儿童美术活动观察案例和分析

一、观察案例

今天美术活动的绘画主题是快乐的春游,孩子们纷纷讨论上周去春游的情景,都在认真地画着春游的景色和人物。

多多:用黑笔在画纸上画了许多短粗线条,一圈圈黑黑的蝌蚪人,还有歪歪扭扭的很多数字,并喃喃自语:“我的作品完成了!哈哈哈……”

荣荣:“多多,你画的是什么呀?乱糟糟的。”

多多:“我画的是妈妈带我去玩时坐的161路公交车,从侧面看有两个轮子,车子是双层的,有两层座位,这是发动机,这是前门,这是后门,前面是驾驶员座位,上面是时间表,首班车6:59,末班车是1:04,还写了个学号3,是我的学号……”

珂珂:“你画得一点都不像,反正乱糟糟的。”

多多:“我觉得很像。”

荣荣:“应该涂上颜色就好看了。”

多多:“那我来涂上颜色吧。”

二、观察解释

1.从幼儿的绘画兴趣来看:多多对“快乐的春游”的绘画主题比较感兴趣,能调动生活中妈妈带他出去游玩时乘坐公交车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此次绘画活动中,在绘画创作中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对绘画活动兴趣浓厚。

2.从幼儿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来看:多多小朋友小班时由于右手臂摔伤骨折,导致绘画中的线条控制能力较他人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手部小肌肉群精细动作的发育与同年龄段的中班幼儿相比,也缓慢了许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时间内达到相同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对于多多的作品,我们更多的是要关注他在绘画中的艺术表现和感受。

3.从幼儿绘画自主表达意图来看:多多观察公交车时,选择了特殊的观察角度:侧面,画出了两个轮子,并画出公交车的结构是双层的,造型有两节,前门和后门,还有车上的时间表首班车、末班车,他都能画出来。可以看出生活中多多是个善于用心观察的孩子,能有意识地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细节用稚嫩的笔触表达表现出来。

4.从幼儿的互动水平来看:荣荣和珂珂两位小朋友不太能理解多多的创作意图,珂珂只能用“像不像”,荣荣只能用“好不好看”评价多多的作品,但这两位小朋友对多多作品的评价并没有影响到多多对自己作品的自信:“我觉得很像。”荣荣的建议:“涂上颜色就好看了。”多多采纳了荣荣的建议,给作品涂上了颜色,说明在同伴互动交往过程中,多多能不被同伴思想左右,但对于合理意见是能够听从和改进的。

5.从幼儿的绘画互动需求来看:多多对自己创作的作品生成了新的需求,期望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当同伴说他画的作品乱糟糟时,他急于解释自己画的是双层公交车,生怕同伴看不懂,又耐心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绘画的过程,甚至愿意接受同伴的建议,给作品涂色。这说明:4~5岁中班年龄段的幼儿,在完成绘画作品后,有得到表扬、鼓励和支持的心理需求,从而延续对绘画的创作兴趣。

6.从幼儿的绘画能力年龄特点来看,1~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他们从无控制地乱线涂鸦到有控制地命名涂鸦;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开始用线条和简单图形的组合表征自己感知的事物,这时受限于幼儿手部精细动作水平和对事物的认知水平;5~7岁的幼儿进入写实性早期,画的画有点像了。不同年龄特点具有不同绘画特征,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绘画特点进行把握和分析。

三、观察的应对:教育策略的跟进

1.组织作品评价和讨论:让多多介绍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绘画的成就感,肯定多多作品的优点。教师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多多画了从侧面看到的161路车,还是双层的呢,画了这么多乘客乘坐161路车,这辆车真热闹,连时间表都画出来了,观察得真仔细,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感觉像过年一样喜庆,要是线条更流畅些,不断断续续的就更好了。”

2.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评价幼儿绘画作品时,教师要学习《指南》精神,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使用“像不像”、“好不好”的标准评价幼儿绘画作品,在班级中营造一种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的心理氛围,支持幼儿的想象与创造。

3.家园沟通促发展:引导家长在家支持多多进行线条练习,促进多多手部小肌肉群发育,并且为多多提供自主绘画材料和环境,保护多多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萌芽。

美术观察论文: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育

在小学美术课中,我时常发现不少学生往往忽视对图画的认真仔细的观察。他们往往还没有看仔细,看完整所要画的物体,就盲目下笔,结果所画的物体外形很不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观察作用的认识,我在黑板上挂了两幅有关猫的画,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到猫虽是同一只,但因作画的时间不同,猫的眼睛也不相同。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观察的作用,也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爱学习美术的好习惯。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对于同一事物,观察者的所处位置不同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往往不同。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观察角度。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顺序———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学生在对人物形体进行描述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让学生对人物的外形予以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如对一个人物的身高、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3个头的长度;肩宽是2个头的长度,总的形体比例掌握后,再分析细微之处,如脸部的比例,就要分析脸的设计与宽度,即三庭五眼。这些细微之处掌握了,学生再作业时,就不困难了。

二、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如果在教学中,老是遵循老办法,教师讲解作画步骤,学生再作业,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所上的每一节美术课(包括欣赏课),都必须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和任务,都要有观察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才会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增添写生课,多给他们观察的机会。如我在教学生写生茶杯时,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这个茶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是什么形状?各部分的比例怎样?这样,带着这几个问题,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很快地找出答案。这样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作画,就会很快画出茶杯的形象了。

上面的几点,是我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只要让学生多留神,多看,多想,日积月累,观察能力就自然提高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并且,可以加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之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

美术观察论文: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的观察能力不高。提高观察能力要有目的的去观察认识,有计划、有意识的开展思维活动。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物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提高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方法;习惯

观察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活动的知觉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验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来继承前人的劳动成果,同时提高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

1.抓住对象 培养观察目的

一是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事物形体相貌的主要特征。抓特征是对观察的主要要求,它要求去粗取精,是概括提炼的过程。如画人物肖像时,嘴唇厚的人画时要强调表现出厚度,眼睛小的人甚至画的比原形更小,强调至夸张变形的地步,以使其特征更加鲜明。

二是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在共性中求个性。如画人物头像时把握好面部五官位置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区别出表情的变化、年龄的差距、发式等个性特征,这样人物头像的特征就表现出来了。对画面这个对象的观察主要是看关系,如绘画中的构图与画面总体的比例关系;局部服从整体的关系(它区别于一个局部一个局部地看,然后拼凑起来的观察方法,它要求作画者在看到每一部分时,都考虑到它和全体的关系);层次关系;色彩配置协调关系等。

2.注重生活细节,培养观察方法

作为学习者,要极端注意眼睛的训练,学会对生活进行细致而深刻的观察。例如在构图和结构形体的观察上,重要是培养几何形的观察方法。用几何形(根据结构)去分析对象、概括对象,一切物体的运动、形体、特征,都会处在你的捕捉之中。画面的结构好,能使你的画面更洗练,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画面的结构可以说是绘画的建筑性,结构(主要指构图,造型结构图)也构成画面中的气势,构图给人心理作用,是经过分析对象而又艺术地综合对象,面对对象,一眼看上去就应看到对象的结构整体,即最本质的结构特征,而且意识中马上能产生最简练的表现对象造型特征的表现力,这种艺术的简练观察力才是一个画家和学生眼睛的区别。现在美术课堂上,多给学生练习速写,是培养观察力的一个好的办法。

学习观察具备一个首要的品质:在视觉上整体地接受世界的能力。必须训练自己的眼睛学会综合,综合并不是单纯的表现方法的问题,重要的是观察方法。没有这种综合,意味着你缺乏整体和概括的观察能力,你就会钻牛角尖,而且也达不到“一般所见”的那种最鲜明和整体的形象感受。

3.多角度指导,培养观察习惯

“习惯成自然。”学生的观察是即时性的,总是在一定外部需求的情况下才刻意地去观察。但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其学会观察,甚至其一生的教育和发展也要求学生会观察

观察总是建立在一定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的。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不能凭空臆造。在观察前,师生要共同准备好观察的材料。如学习《静物》一课,教师可带水果等让学生亲眼目睹各种它们的特征。

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习惯。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欠佳,需要教师在学生观察时给予指导,教给合理的观察顺序。如学习《建筑》一课,如何让学生掌握透视,教师可引导学生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认真观察建筑物,这样,学生在运用正确方法进行观察过程中尝到甜头,懂得了观而有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半夕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恒心来逐步培养而成。教学中仅限于课堂内进行观察是不够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是观察活动的一个生活。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万事万物,必要时对观察的事物进行描绘记录。也可以采取课前“一分钟描绘”的形式,让学生描述当天观察到的事物。这样,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无形中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为今后进行美术创作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良好的观察习惯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今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培养。而观察能力是智力的门户。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发展他们正确的观察力是美术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美术观察论文:论析美术学习中学生观察力的培训

让学生的双眼发现美观察,就是对事物或现象仔细的察看。

很多小学生因受到观察对象外部特征的影响,或受到个人情绪、兴趣的支配,或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很难自觉地、持久地观察某一事物,往往出现观察错位、频繁更换观察对象的表现。同时,当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观察对象时,他们不会将感觉转化为知觉,不会用简单的色彩、线条等美术符号进行记录。

对此,笔者在美术教学中,采取了以下几点对策:

一、引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观察的对象有所不同。笔者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引领他们有针对性地观察事物。低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相对较直观、简单,笔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些相对静止、颜色鲜艳、轮廓大而清晰的物体,如花瓶、书包、文具盒、汽车、校园里的高楼、大自然中的树木、特征明显的蝴蝶和蜻蜓等;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笔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一些比较复杂、有细节的物体,如车库里的自行车、校园全景、我的同学、我的老师等;高年级学生应该观察动态的事物、比例的把握和远景的描述等。在选择观察对象时,不仅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要符合学生的观察认知规律。

二、引领学生有情趣地观察大自然是神奇多彩的,具有新鲜而巨大的魅力。大自然也是个无拘无束、充满趣味的观察课堂,它的一草一木、鸟兽虫鱼都是学生喜欢观察的对象,能吸引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同时,丰富的色彩、动静的结合还能调动学生使用更多的感官去观察。笔者常把学生带进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仔细观察,使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采撷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另外,笔者还通过灵活多样的游戏教学手段,如找别扭、摸物背形、亮眼睛等游戏,让学生在有趣的观察体验中,主动地去看、去听、去触摸,由观察产生情趣,由情趣引发观察。

三、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否明确,将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为了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笔者总要向学生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明确观察的对象和观察的方式,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与学习和生活有关的事物,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低年级学生善于从点入手,笔者便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低年级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几个重要特征,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从而更有效地观察事物。

由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笔者便引领他们从物体的特征、形状、颜色、比例及空间关系等方面进行观察,要求他们由一般的观察逐渐进入细微的观察。

四、引领学生有规律地观察所谓有规律的观察,就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先观察事物的整体,再深入局部进行细致的观察,又回到整体上来观察。整体观察是为了把握整体物质框架结构和物质虚实等;局部细致观察是为了把握事物的个性特征。细致的观察既可以让学生感悟到“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又使学生在描绘同一对象时,彰显不同的艺术生命和艺术个性。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快速地记录整体观察的总体印象,然后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细节,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换。回到整体是为了把局部纳入整体之中,避免强调个性而忽略总体效果。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笔者总是想方设法地引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有规律地进行观察。一位著名雕塑家曾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美术观察论文:艺术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观察力

内容提要: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能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欣赏中的一种特殊能力,以高中美术欣赏课为平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不仅有助于欣赏活动的深入进行,而且对于综合课程的学习也是积极的推进。观察能力更是人的终身发展所必需的一种品质。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美术欣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成效,功不可没。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培养观察能力

美术欣赏课是高中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建立与发展得益于基础教育课程的有力支撑,成为学生知识整合、能力发展的有机结构。高中美术欣赏对学生在“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传承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①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文化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

审视美术欣赏,它有借助于学生既有知识体系通过视觉对艺术美中的美术作品进行观察、赏析的过程。观察能力是观察者在多种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美术欣赏中的一种特殊能力。观察能力的强弱决定个体感性知识的广度、深度和对观察对象认识把握的程度。加强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是美术欣赏的特殊性决定的,而且有益于欣赏活动的深入进行。本文仅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作一初步探讨。

一、加强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

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首先应启发学生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观

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视知觉活动,阿恩海姆将观察的过程,称为“视觉思维”,这是由于人们在观察过程中,从观察的内容到观察的对象都有一个选择、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不是被动的视觉感受,而是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对美术作品的观察,既有与感知过程同样的对对象反映的直观性,又有比一般性感知更深层的理解性、思维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这种观察是美术欣赏活动的基础,也是欣赏活动的手段和方法。因而欣赏过程中应结合美术欣赏知识的学习,选用典型的画例,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教育学生懂得只有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获得,有所提高,以激励学生观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并在观察中进行思考与分析。这种对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对于美术欣赏是必要的开端,也是提高欣赏中的兴趣与注意力的必要铺垫。

二、激发学生观察中的兴趣

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形象、色彩具有特殊的魅力和形式美的内涵,对于学生有着强

烈的吸引力,极易唤起学生的兴趣,但要保持和发展这种兴趣,使之内化为对欣赏活动有意义的基础,则需要引导。引导学生由观看的兴趣进入美术欣赏的状态,是一种观照性的引导,因而它不同于其他理性形式的引导。例如欣赏俄国画家列宾的名作《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热闹的画面表现的内容。“这些人在干什么?”“写什么信引起了这种大笑的场面?”引导这些兴趣的方法就是揭示这幅画的历史背景。画上叙述的事情是讲17世纪时,土耳其皇帝要这批哥萨克脱离俄国而归附于他。这封信苦恼了这些家奴出身的勇武强悍的哥萨克人,他们虽流落异地,却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画上就描写这些性格豪迈的查波罗什人在首领的授意下,正给土耳其苏丹写回信的情景。回信的措词相当尖刻,既表达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嘲笑了对方的收买用心。画家以集体拟信这个场面,来展现各个人物的不同姿态、形状、性格和表情。站在中景中间桌子后面的八字胡老人,正用手指向后方点点,表示要在信中给土耳其苏丹“撒上点胡椒面”。当时由于首领说了这句挖苦话,引起了在场人的哄堂大笑。画上所展现的正是这一大笑的瞬间。作者列宾是19世纪俄国最出色的现实主义画家,他具有深刻的民族性和爱国主义精神,对于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得益常用自己的美术作品去表现、去歌颂。联系上述资料再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就容易多了,从而使画面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成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对象。在观察中引导学生用美术的造型知识解读它们,既使学生从观察、分析、思考中学习了美术语言中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形式美知识,也使他们从观察中得到了美的享受,激发了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

三、扩大学生观察中的“阅读”量

观察能力的提高,不仅有赖于对观察对象的兴趣,在美术欣赏中还与欣赏对象的“阅读”

量分不开。扩大这种“阅读”量,是提高观察能力的重要保障。一定的“量”是一定“质”的基础,一定的“质”是一定“量”的内在升华。在美术欣赏中,观察是形象信息贮存的输入口,对美术作品的形式认识需要观察,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想象,也都以观察为基础的。在扩大“阅读”量时,对“阅读”对象的选择应考虑具有不同的形象、形式、内容。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材质等等,并引导学生从美术作品如何反映对象的手段方法去观察分析,从作品如何反映生活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分析,从作品中思维与认识的美学形态表现过程去观察分析。观察促进形象记忆,促进形象思维的生成和发展,形象思维伴随着观察。对美术作品的赏析在观察中进行,在观察中深入。扩大欣赏中的“阅读”量,让学生接触大量的美术作品,积极地参与欣赏与鉴赏活动,增加美术欣赏与鉴赏的实践经验,在丰富而广泛的欣赏、鉴赏实践中,接触美术文化所呈现的生活的生动性、丰富性,对于美术欣赏活动中观察质量的提高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四、提高学生观察的品质

人的观察能力不仅发展水平不同,而且在观察的类型特点上也是不同的。培养学生良好

的观察能力,必须提高观察的品质。观察的品质主要体现在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上。观察习惯是观察主体基于对观察重要性的认识、求知欲望的驱使、观察乐趣的体验,进而形成的一种主动自觉的行为。美术欣赏中的观察品质是观察主体在观察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并表现也直接影响欣赏效果的个体智力特征。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观察品质主要体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把握欣赏对象主要特征的观察

把握欣赏对象的主要特征是指把握欣赏对象的形象特征,是在同类形象共性的基础上,对所观察的具体对象的个性特点的观察与分析,是对欣赏对象细致入微、比较、判断的体现。观察的内容有欣赏对象的形态特征、形体结构特征、色彩特征、表情与动态的特征、材质特征等,以便对观察的对象有较的了解。

2、把握欣赏对象中物象相互关系的观察

世界上任何一种物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

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美术欣赏中观察对象间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受环境影响呈现的外部形象与特征,是欣赏活动中观察要素,主要是对比例关系、明暗关系、色彩关系、空间关系、情绪气氛、情境的营造关系等进行观察,为形象思维和审美活动提供依据。

3、对欣赏对象中的审美因素进行观察

美术欣赏活动中,仅有观察物象特征的敏感性、观察物象相互关系的性是不够的,

更应善于发现和捕捉到欣赏对象的形象美与形式美所在,以及这些美的造型方法。审美的观察是以视觉感知为基础的,有联想、想象、情感与理解参与的观察,含有情景交融的观察、形式表现的观察、形式美的观察等等。对审美因素的观察是美术欣赏活动的核心,是将学生带入美术这一特殊的视觉艺术领域,使他们在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精细鉴赏美术杰作的过程,训练对视觉形象的形式美的敏感观察能力,培养起学生对视觉艺术的领悟能力、丰富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能力,进而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4、培养学生观察中的敏锐性品质

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品质,是美术欣赏活动的特征之一,即通过美术作品形式的直接

感知和赏析来品评作品的形式的情感意味。表现为敏锐地直观感觉某一件的美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独创精神和作品独特的魅力成分,感觉其中的鲜活性、生动性,并体味其美的意义所在,美的内涵所在。应该注意的是,美术大师们的作品有许多是非常杰出的,其中美点众多,因此在单位课时内应审慎地进行选择,如有的形象突出就重点观察分析形象的构成;有的以色彩取胜就重点感受色彩的韵味;有的以构图见长就重点观察体验构图带来的特殊意义,以避免浅薄浮泛的“走马观花”,使“美”点形成“亮”点,交相辉映。

五、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还应该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正确的观察方法有助于观察效果的提高,使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做到有序、有利、有获。

1、分步观察法

分步观察法是在明确观察目的与内容的前提下,分步对美术欣赏对象进行观察的活动,表现为先整体观察,再进行或形体结构、或色彩、或明暗、或构图等的观察。这种观察方法主要体现为整体——局部——整体的分步轮回观察法,旨在了解欣赏对象的内容、形式、风格特征以及某些引人之处。

2、联系观察法

当一个形象在美术作品中呈现给观众时,必然会有各种隐性的原因存在,应该联系作品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时代背景、社会经济、作者生平、风土人情等进行逐层推进的观察、了解、分析,然后综合各种因素的影响、知识的了解,概括总结得出完整的审美感受。

3、比较观察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有进步。美术欣赏中的观察离不开比较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从比较的维度去认识观察欣赏对象的共性与个性,把欣赏活动引向纵深。

⑴横向比较

横向比较是将存在可比性的美术作品进行一种空间平行的观察分析,这种比较的方法弹性大,既可以进行微观性的比较,将同时代、同画种、同风格、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如将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与李可染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加以比较;也可以进行同题材跨文化、跨风格、跨流派等的宏观比较,如把中国传统的花鸟画同十七世纪尼德兰的静物画加以比较;把林风眠的中国画《秋艳》同法国画家柯罗的油画《茂特芳丹的回忆》加以比较,甚至进行跨艺术门类的比较,例如在欣赏画家列宾《伏尔加河纤夫》的同时,聆听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就会令人感到画面上那一群衣衫褴褛胸前套着绳索的纤夫,仿佛正迈着艰辛而沉重的步伐,迎面走来,从而在视听艺术的不同观察比较中,使审美感受力得到提高。

⑵纵向比较

纵向比较是历史的观察比较法。这种比较可进行风格流派的演进比较、画家画风的发展阶段比较等。像中国山水画,其艺术形式的演进、变革,集中表现在用笔、用墨及意境表现上。如“水晕墨章,兴乎唐代”,遂有破墨、泼墨之妙,唐代山水画崇尚形式法度,中国画史上有“唐尚法”一说,主要体现为唐代山水画重写实、质感及空间等客观法度和表现过程中的全景式、皴法等的形式法度,王维,赵斡、董源的作品可为代表。“宋尚意”,两宋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清雅灵秀,主要体现为对意境的追求,突破了客观现实对象外表上的束缚,其代表人物是“宋四家”。元代山水画色调中出现了浅绛,“元尚趣”元代的山水画主要表现为重情趣、重墨趣,其代表画家则是“元四家”,在欣赏活动中若同时将这三个时代诸家的代表作向学生展示,引导学生进行历史的纵向观察比较,学生定然会有许多的顿悟和妙会②。

除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外,还人求同比较、反差比较等指向性的比较观察法,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美术作品在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时的规律、特点,促进美术文化知识的掌握,实现对美术作品人文内涵、精神境界、思想意蕴的探究,达到解惑的目的和提升审美修养的目的。

综上所述,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能力,它不仅是美术欣赏所不可或缺的能力,也是人的各种学习、实践活动所应有的能力。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已被提到关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对观察能力的培养,不仅于学生今天的多学科学习是必要的,更是人的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品质。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美术欣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中功不可没,因为它并不将艺术看作纯艺术,而是将它作为一种培养人的能力的介质,所以“就可以在视觉教育方面起到好的作用,因为它早已注意到,形状、物体、事件等等通过展示自身的本质,能够唤起使人类认识自身的更深刻和更简单的‘力’,这就是我们运用自己见到的东西进行的思维所能获取的奖赏之一。”③高中美术欣赏课反映的教育、培养意义由此得到了有力的说明与肯定。

美术观察论文:中职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艺术教育培养,中职院校中,面向学生开展美术的教学是其根本,指的就是通过对于学生进行系统性审美教育,提升学生的长信能力,也能够较大限度的挖掘学生和创作潜能,激发学生创造更多具有价值的艺术作品,下面本文针对中职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具体改进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关键词:

中职美术教学;基础教学;观察能力

前言

:所谓的观察能力就是对事物了解的能力,通过身边和周围事物的观察,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而做出相关的分析和联想,这些就是观察能力的主要表现。对于中职校园中的学生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其了解的知识不断增加,自身的观察能力所占有的重要性也逐渐体现出来。特别是在中职校园中美术课程的学习,美术的学习需要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还有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培养自身的观察能力,这也是中职美术基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内容。

1中职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体现

在中职校园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不同对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否有所提升也存在着很多不同的地方,艺术鉴赏还有美术写生等课程所涉及到的挂差能力培养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美术基础教学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还需要根据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以便于提高学生的能力。

1.1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课程是中职校园美术课程上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在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如何使学生通过鉴赏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也是需要关注的内容。在生活中,很多人接触的事物都是动态的,具有规律可循的。很多事情主要都是重点认识这些事物,并不是挖掘事物本身的内涵,这也是现阶段中职校园对于美术课程的认知。但是在艺术鉴赏的过程中,学生们还需要采用正确的方式了解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还有和艺术作品有关的信息,这些就需要学生展现自身的观察能力,通过老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内容,是对学生的重要培养手段[1]。

1.2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艺术写生:

艺术写生是中职校园中美术课程中一项基础科目,这项内容是对学生会话能力的展示,同时也是学生对于相关写生事物一个观察的过程。当写生开始之后,老师会制定需要绘画的对象,因此学生必须在开始画画之前把握写生内容的相关特点,这样才能创作出品质比较高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把握目标的相关特点是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展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以及技术的传授,让学生懂得该如何做出有效的解答,把握写生对象的相关特点,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都具有非常大的帮助[2]。

1.3学生观察能力培养———整体教学:

在中职校园中美术基础教学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通过相关的创造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训练,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自身的观察力。很多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艺术的展现形式却又要高于生活,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的引导和校正,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掌握学习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是一种细节和整体合在一起的体现,通过观察能力,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获取更多更加的信息和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

2提升中职美术基础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

2.1创造良好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校园中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对课堂的喜爱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职校园中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的课前引导,课后讲座等,加强学生对专业内容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老师在可养氛围上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改变,是课堂气氛活跃,例如:老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适合美术教学的视频内容在课堂上播放,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并且在观看视频之后给学生提出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一个方式[3]。

2.2调整课程内容,选择合适教材

在美术课程的学习中,还应该注意选择视觉效果比较强的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也能够良好的促进学生的观察能力。一般情况下,很多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非常好奇,因此老师选择合适的教材,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还需要使用良好的语言进行解说,提高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观察欲望。

2.3重视写生活动,提高学生能力:

美术写生课程是中职校园中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学生在室外或者是室内进行写生的时候,所要画的相关内容,还需要学生自己去对元素进行捕捉,然后再进行艺术品的创作,所以,艺术写生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4开展对话教学,通过交流促进观察能力:

对话教学是一种新型的非常实用的教学模式,通过师生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和沟通,针对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对话,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比较放松的环境中接受美术课程中艺术的欣赏,并且老师让学生自行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良好的谈话内容,也能够知晓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所发现的知识点,这也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种培养。

结论:

综上所述,中职校园中美术基础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培养出良好的观察能力具有有效的积极作用,这也是学生各方面能力提升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对所接受的新鲜事物进行知识的分析和探讨。并且学生在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之后,还能够合理的对知识进行迁移,以便于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还需要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中,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以此来提高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

作者:吴华军 单位:绍兴市柯桥区职业教育中心

美术观察论文: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育

在小学美术课中,我时常发现不少学生往往忽视对图画的认真仔细的观察。他们往往还没有看仔细,看完整所要画的物体,就盲目下笔,结果所画的物体外形很不为了进一步加强同学们对观察作用的认识,我在黑板上挂了两幅有关猫的画,让学生进行仔细观察,了解到猫虽是同一只,但因作画的时间不同,猫的眼睛也不相同。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观察的作用,也培养了他们爱动脑、爱学习美术的好习惯。

一、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对于同一事物,观察者的所处位置不同得到的效果也就不同,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往往不同。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首先指导学生选择观察角度。其次,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顺序———先整体、后局部。例如学生在对人物形体进行描述时,我首先让学生选择好观察的角度,再指导学生进行观察。首先让学生对人物的外形予以观察分析,使学生掌握各部分的比例。如对一个人物的身高、个头的长度,上肢是3个头的长度;下肢是4-3个头的长度;肩宽是2个头的长度,总的形体比例掌握后,再分析细微之处,如脸部的比例,就要分析脸的设计与宽度,即三庭五眼。这些细微之处掌握了,学生再作业时,就不困难了。

二、给学生观察的机会

如果在教学中,老是遵循老办法,教师讲解作画步骤,学生再作业,那么就会限制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提高。我们教师所上的每一节美术课(包括欣赏课),都必须给学生观察的机会和任务,都要有观察的环节。学生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分析,才会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增添写生课,多给他们观察的机会。如我在教学生写生茶杯时,不是先讲,而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这个茶杯由几部分组成的?各部分是什么形状?各部分的比例怎样?这样,带着这几个问题,学生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很快地找出答案。这样进行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作画,就会很快画出茶杯的形象了。

上面的几点,是我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的初步探索。实践证明,只要让学生多留神,多看,多想,日积月累,观察能力就自然提高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也会大幅度地得到提高。并且,可以加强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之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

作者:徐丽莉单位:建湖县上冈镇中心小学

美术观察论文: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利用教材明确主题,培养学生目标明确的观察力

安排学生课前自学,通过对教材图例的赏析明确主题,并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有目的的观察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一是指导他们将目标放在寻找对象的主要特征上,发现对象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地方。二是引导他们针对性地去观察与发现对象细节,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使形象更加真实饱满。这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训练学生的有意注意力,达到较为理想的观察效果。

二、观察实物提出要求,发展学生整体有序的观察力

写生教学是培养高年级学生美术观察力的重要途径,但把实物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一边观察一边描绘,这样做并非是仅为了完成实物写生作业,而是要他们在深层的观察中加深对实物的认识,以便打破学生绘画中的概念化,克服因对实物的观察不清而草草了事的应付性描绘的现象。从技术上讲,美术基础训练中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生学会“看”,并且是“整体地看”、“有序地看”,即把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形象,都是处在和其它形象比较中的一个形象。面对观察对象,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观察要求,强调在整体的协调中再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探究,培养观察的整体性和条理性。

三、亲近生活走进自然,引导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大自然的神奇多彩,对学生永远有着新鲜而神奇的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在生活中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色彩感受,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美、采撷美,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高年级学生知识面虽然有所增加,但他们仍习惯用鲜艳的纯色来概念化地表现物象,如把树涂成一种绿色,天空涂成一种蓝色。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引导学生深入自然,让学生到室外去认真观察一下。学生在细心观察自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认知,丰富了画面的色调,还进一步提高了他们观察学习的兴趣。

四、拓宽视野交流评价,发展学生由此及彼的观察力

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对外部对象体会和研究的过程,是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眼、脑、手合用的过程,有效的观察总是和积极的大脑思维活动紧密相连。在高年级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通过展示评价环节,鼓励学生边观察,边思索,相互交流、拓宽视野、共同提高,在感知的同时伴随着对对象的理性的分析,才能使我们的观察既整体概括又细致深入。观察力的进一步发展还体现在观察的深刻性和逻辑性中。举例来说,当儿童年幼时,他所画的圆柱形物体大多是上面圆圆的,而底部则是平平的一根水平线,这种现象表明学生的观察力更多地偏向于直觉。而在一个经过一定训练的小学高年级学生眼中,圆柱上部形状和底部形状就有了一种视觉上的联系和必然———既然上部是圆的,那么底部也肯定是圆的,进一步的发展和透视知识的铺垫还能使他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圆柱的上部和底部虽然都是圆形,但因为离眼睛的高低距离不同,所以形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观察也就更加细致入微了。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正确观察方法

1.整体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整体观察法即从整体出发,保持“整体———局部———整体”的观察方法。一般教师在讲解整体观察法时,并不能说出整体是什么样子,更拿不出一个什么整体来,学生没有整体的表象就不能形成形象思维,利用电脑来帮助就可以先让学生获得整体的表象,把观察对象的关系,整体比例关系,色彩关系或物体的基本形态,主要特征显示出来,同时隐藏了局部的关系或局部的特征,等学生有了整体的表象和一定的概念后,再把各个局部分批显示出来,使学生明确所谓的局部是什么,先主后次地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在感受整体是什么的同时也感受到局部是什么,做到既整体又入微,这种把整体和局部分离开来指导学生观察的手段是其它手段无法替代的。

2.比较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比较观察法,即指在明确比较观察的目的与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比较标准与参照物,教会比较的具体方法。一个物象可以分成多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有整体与局部的比例、色彩关系,在确定其中一个部分的大小比例和色彩关系时,是以另一部分物象为标准的,这样就要求观察一个部分物象时,同时观察其它相关部分的大小比例和色彩关系,使各种关系相互制约相互参照,这样才能不脱离大的整体关系,使各部分关系互为标准的不断比较中逐步确立。

3.形体结构观察法的培养。所谓形体结构观察法,即将复杂的物体归纳为基本几何形体或基本形的组合体的观察法。当物体结构比较复杂时,学生往往被某些局部的特征所吸引而忽视了形体基本结构,要指导学生先去观察形体结构,讲解法说不清道不明,示范法时间又有限。为了能是学生注意到形体结构,则可以把物体拍成照片,运用多媒体在照片中加上几何形体或几何形状来归纳物象的形体结构,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实物来观察,总结归纳形体结构。

4.按步观察法的培养。所谓按步观察法即按作业步骤,先形后色的观察法。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常被物体斑斓的色彩吸引,其实美术的表现方法一般是先形后色,如果观察步骤上与之一致,对观察和作业都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可以用电脑模拟观察步骤,先出现物体的形状,然后出现色彩,这种先形后色的出示步骤有利了学生按步观察法的形成。

本文作者:陈军工作单位:镇江市索普实验学校

美术观察论文:初中生美术观察与描绘能力的培养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遍及每一学科,只是各有侧重。而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则是重中之重。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从理论探讨、写生训练、临摹欣赏和评论教学等四个方面进行实施。

一、情境教学让学生自主认识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美术观察能力和想像力的培养是现代美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一节以“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为主题的情境教学中,我选择了清明上河图的例子。在案例中,我给学生的问题就是:作者是怎样观察并描写汴京市民生活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积极地思考与观察。《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大桥两侧有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河中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在这节课中情境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而且大多数人能主动观察事物,并且明显带有自己的个性。为了构筑观察与描写之间的桥梁,我布置的作业是要求学生们用语言描述某一市场的画面,并尽可能的用绘画工具描绘下来。实践证明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劲头十足,他们的作业也出乎意料的好。

二、通过欣赏、临摹教学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描绘的程度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临摹教学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对初中学生美术观察能力之程度的提高。欣赏与临摹教学中的观察不仅仅只限于作品本身,在很多时候,还要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是观察的较高境界,即通过静止的美术作品观察体会作者生动、鲜活而强烈的情感。初中的美术教学,在欣赏与临摹的实践中,其过程我们仍要注意,尤其是对作者情感的体验这一环节。如在对西班牙17世纪画家委拉斯贵支《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的欣赏中,我将图片进行放大处理,学生们看到许多在课本上模糊不清的地方。对教皇面部表情的观察,学生们能用凶狠、狡猾和精神空虚等形容词来表达对主人翁的印象感受。这说明大师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也深深的打动学生的情感,经常作这样的训练,我相信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临摹教学的展开中我要求他们可以选择如维米尔的《倒牛奶的女佣》、米勒的《农妇对话》等现实主义作品要求自由而地临摹。在体验性临摹中我选择的是一些写意类的绘画作品,例如马蒂斯的速写、中国的写意画范本等,主要是要他们体验用笔绘画时的情绪与情感投入。有时候,我还要求大家进行变形地临摹,即对原作进行夸张、变形的处理。不过在形式上的变形、夸张与新的构成不能脱离原作的风格面貌。这些在教学实践中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通过写生训练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能力

观察的表象是有目的的表现物象。我认为学会观察并不仅仅只是看清物象的结构、形体质感、色彩等物理性特征,尤其是美术领域,它至少还应该具有选择功能。善于观察的眼睛就是一把无形的剪刀,看清物象、分清特性。落实到美术中,则是学生观察时的选择、组织、想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要求学生要有构思,讲求构图,让画面既要产生饱满的视觉效果,又要产生意境之美,有时还要大胆地要求他们移景取象。

四、通过点评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对事物观察与描绘的能力

生活处处皆存在美。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教学上的意识与技术训练外,在评论教学的展开中,也能使其得到一定的培养。我在教学安排上都会开展评论教学,让他们相互之间评论别人的画作或者让他们进行作品的自评训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观察能力因此而加强,通过初中的美术教学,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艺术家的观察、创造和审美能力,我们还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发展了学生的自主精神。

(作者单位:湖南省汉寿县龙潭桥中心学校)

美术观察论文:浅析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摘 要:观察能力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而想要养成良好的观察力,需要从日常生活学习的观察习惯中提炼总结出来。罗丹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小学美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的起点和关键。因此,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透过事物表面现象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伴随人一生的能力,要注重从小培养。在美术领域,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张空白崭新的画布,若不会观察便无物可画,又或者脑子里奇思异想却无从下笔,这些都是由于缺少对观察力的训练。比如小学生同时接触同样的事物,有的脑海留下了、丰富、深刻的印象,有的学生却留下零零散散的印象,这就需要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下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做到心中有物,才能笔下有画。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主要有培养小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扩大学生的观察视线等方法。

一、培养细致的观察习惯

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很难将注意力持久的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因此不能对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这就需要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激发起小学生对观察的兴趣,比如,他们喜欢颜色鲜艳、活泼可爱的东西,可以引导他们去看翩翩飞舞的蝴蝶,忙着搬运食物的小蚂蚁等,让学生们留意@些小动物各自是什么形状的?色彩和花纹有什么特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结合小学生性格特点,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养成细心、认真的观察习惯,久而久之,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素材,才有画可作。

二、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很多学生对画画无从下手,对事物进行观察时方法不当,走马观花似的观察,这就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的观察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目的法、顺序法、回想法等。

1.目的法:在进行观察时,首先要明确目标和任务,带着目的去观察,就有了观察的范围和重点,这样才不会盲目,把注意力和观察力集中在所观察的事物上。比如在美术课堂教学《我心中的老师》,这是展现人物外貌特征的一节绘画课,首先需要提前给小学生布置观察的任务,比如你所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发型,皮肤是怎样的,她爱好什么,平时喜欢穿颜色的衣服,有什么习惯性的动作等。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察,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有些同学在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基础上,还有更多的发现,比如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穿是怎样的鞋子,带着什么样的首饰,表情是什么样的等,学生得到的观察结果是细致具体的,因此画出心中的老师也是栩栩如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注意力就集中在有关的事物上,在心里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思路,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绘画能力。

2.顺序法:在观察时不能一叶障目,首先对所观察物体有整体印象,接下来需要对局部细节逐渐进行观察,才能使画出的画层次分明。比如在画校园里的花时,很多学生都是照葫芦画瓢,画出的花没有线条感。在观察校园里的花时,要引导小学生,从整体到局部,比如花的枝干粗细、叶子大小、花瓣形状等,并用手进行触摸,视觉结合感官,每个人观察的结果都不一样,所画的花也是形态各异,有的俏皮乖巧,有的婀娜多姿,充满了生命力。通过科学有序,有重点的观察,学生心有所思,对所观察事物胸有成竹,便能大胆作画,将自己所观察的物体层次分明的画出来。

3.回想法:所谓回想法是指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可以闭目回想一下你所观察的细节,之后睁开眼重新观察,检查一下记忆中中有几方面和物体本身相符合的,又遗漏了哪些方面的。比如在以上对我心中的老师进行观察时,可以采用此种方法,进行自我检索,让观察更细致。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心理品质

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往往导致在观察过程中难以做到细心和耐心,这种心理品质直接影响着观察效果和绘画水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对一只小乌龟进行观察,有的学生只能说出硬壳、脖子伸缩等简单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观察到乌龟的头是三角形的,眼睛黑亮,鼻孔很细小等细节。这需要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从细微处进行观察,在反复比较、练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细心、耐心的良好心理品质。

四、扩大学生的观察视线

大自然本身就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应当鼓励小学生走向户外,接近大自然,用画笔记录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针对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里特征,能走出教室进行画画,是异常兴奋的,教师应针对这种心理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绘画的乐趣。把书本上、课堂中所学的绘画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景物相结合,用线条、色彩、构图把平凡景物中的美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增加对花草树木、湖光山色的观察能力。

五、记录观察所得结果,积累素材

绘画需要不断地积累素材,对于小学生来说,进行绘画笔记是一种很好的积累方法。比如在对植物进行观察时,提示学生对不同时段的植物生长特点通过绘画的方法记录下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神奇地发现叶子抽出新绿的过程,小草发芽到茁壮成长,花骨朵到含苞待放再到光彩照人的生长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绘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良好性格,增强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

六、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这门学科与观察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一名的小学美术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小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锻炼出一双善于观察的慧眼,并通过所观察的结果总结积累知识,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绘画作品。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和良好的心理品质,透过事物的现象观察本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今后学习成长的道路助一臂之力。

美术观察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 要:小学美术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的观察能力越强,他们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就越强。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必须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小学美术;观察力;培养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窗户,是思维的起点。观察能力是智力活动的源泉。在学生学画活动中提高其观察力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一定的特点。如人的形体特点是胖瘦、高矮、年龄的大小、着装,等等。这和作文中的外貌描写的观察方法差不多。指导学生观察物体要特别仔细,不能只看大概,一定要抓住物体的特征。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有一个新奇的感觉,哪怕是最常见的物体,也不能马虎,一定要细心去研究,分析它们有何特点,把它们的特点记于心,随时随地能地说出它们的特征来。只有克服了视而不见的现象,对作画或写作,才会有很大的帮助。

2.教会学生掌握比例

关于比例的特点,这个是关键问题,也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一般难以掌握。对初学者来说,观察时好进行目测,长期坚持就会熟能生巧。

如画一个人的正面形象,在没有掌握比例前,学生往往会把人的双眼画在人物的头顶上,给人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这就是因为不懂得比例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掌握比例的特点,以便更地反映物体结构特征。

3.培养学生反复对比

学生要达到能地反映客观物体的特征,更清楚地认识事物,在初学时就必须养成反投哉毡冉系牧己霉鄄煜肮撸进而认真思考分析。例如,同一物体在不同的角度所表现出的特征是不同的。教师运用实物演示给学生看,教会学生运用反复对照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取得正确认识,在刻画物体特征时才真实具体、形象逼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4.教学学生抓住色彩特点

色彩是每个人都特别感兴趣的内容之一,尤其是小学生更为喜爱各种色彩。如彩色水笔就是学生最喜爱的学习用具之一。如果某个学生特别喜爱某种颜色,他(她)就会用这种色彩画更多东西。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色彩的教学不可忽视,应放在较重要的位置。那么究竟怎样培养学生对色彩特点的观察呢?其一,对各种颜色要进行对比,看看它们的深浅区别。教师要运用色彩演示给学生看,使之认识各种颜色的深浅。其二,要地说出各种颜色的名称。例如,“红色”,就有朱红、大红、土红、曙红、玫瑰红之分。那么物体是什么红色,就要地说出它的名称来。凡是在美术课中所涉及的各种颜色,笔者通常在自然界中或学生们身着的服装、文具盒图案色或铅笔色以及课本书中的某一颜色举例,使学生在作画时,尽可能的直观、。

5.创造是观察力的再现

在小学高年级可适当地根据平常观察到的物体进行一些简单的创作。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简单的创作教学,其方法一般是结合材料要求进行创作、命题创作、范画变换再创作、增减内容创作等,将平常观察到的有关物体有意识地进行创作教学。如将观察到的树木、房屋、小鸟、花草、小桥流水等分别画在纸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材料多选或少选,组合成各种不同形式的画面,这样学生所画的内容都不一样,会有一定特色且生动有趣。题目可自己命题,另外也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其他物体再现于画纸上,这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促进学生观察力的培养,发展他们的想象力。

总之,观察力的培养就是学生对事物认识分析的过程,既能培养学生观察的良好习惯,又能提高他们对绘画和写作的兴趣,更主要的还能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松阳县古市镇中心学校)

美术观察论文:浅谈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摘要:美术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学科。而学习美术,最重要的是细心观察生活,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美术也一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学好美术的重要途径之一。下面,笔者将从美育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育;观察能力

美术作为一门基础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W科,在面对学生团体时是视觉上的审美,从视觉上进行美学观念的调整,再由外至内的调和人的思想情操。因此,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发现身边的美,善于观察是学习美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美术教学与观察能力的内在联系

要提高美术教学品质首先必须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以便于学生更好的剖析美术作品的本质。在笔者看来,初中美术的教学品质取决于学生感受美和表现的水平。但是感受美和体现美的观念又是互为交织的,一方面,美往往来源于生活,是生活场景的体现,因此学生必须留心观察、细微体察、深刻体会,如此一来,在表达美的时候学生心中就有了素材,同时对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也能够理解的更深刻,进而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与理解。另一方面,美术教学中除了对作品的观察与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生活事物的刻画与思想情感的表达,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点滴能够体察入微,了解生活中事物的特点,归纳出它们的规律,并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将生活中的事物加入情感再创造出来。由此可见,在美术教学之中,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引导学生体味生活,将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二、美术教学中观察策略的培养策略

那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小细节呢?

1.激发观察兴趣,提升观察意识

一切教学内容的开展和教学方法的实施都要从学生的个性和认知特点出发。在现代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有积极深入地进行观察和探索,才能地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而兴趣是他们好的引路人。因此,教师必须想方设法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参加教学活动,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比做一百道作业更能加速学习。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及时单元《什么是美术》这一堂课中,我并没有硬性的要求学生根据书本上的定义来解释课题,而是让学生看了一组风格各异的图片,并让他们说说对这些图片的理解和看法,再从中寻找美的元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感受来理解“什么是美术”。如此一来,学生没有固定句式,无所谓对错,天马行空的想法交织起来,总结出来的就是符合当代中学生所理解的美术,而我也从中受益――美术不是日日挂在嘴边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人们从身边体味的原汁儿原味的生活。

2.传授观察技巧,增强观察体验

对于没有专业素养的中学生学习美术,教师想仅仅从大量的艺术作品中来提高学生的美学素质几乎是不可行的。这就好比教一个瞎子识字,以为瞎子听得多了就会认字了,其实不然,在学生的观念里,他们即没有办法够着艺术大师们的思想,也没有办法将生活中的美与美术挂钩,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观察日常生活也观察名家作品。那要怎么观察呢?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观察方法:整体观察法、联系观察法和对比观察法。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除了要提升他们的观察意识以外,还要传授他们高效的观察技巧,以增强其观察体验。例如,在观察齐白石先生的篆书对联时,一眼望去,方方正正,每个字与每个字之间的空隙差不多,每个字都刻意写成方形,而且几乎每个笔画中都有枯笔的现象,是因为不够墨吗?我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去想,理解齐白石老人的生活经历,介绍学生去阅读他的传记和作品,理解他的生活意趣,再来理解他的字。这样下来,字就不再是简单的字,囊括的东西就包罗万象了。由此可见,观察技巧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且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美术作品的内涵。

3.巧设教学任务,丰富观察实践

美术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指有目标、有计划地促进学生对美术作品或周边事物的感知,深入探索并正确理解被观察事物的内在本质。美术教学内容中,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学生自行创作。因此,在进行自主学习之前,教师要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才不至于在浩瀚的美术探寻中迷失方向,在完成任务时也可以跟随教师的脚步向前进。另外,在布置作业这一任务上,教师也要费心思,针对学习内容,给予学生充分的观察时间和思考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

三、总结

俗话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学生就是我们培养的“眼睛”,就像《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一样,即使不能好好学习,即使顽皮,他们身上依旧有闪光灯,只是并未被发现罢了。而那个老师用音乐点燃了他们,他们在歌唱时没有争吵、没有打闹、没有想要逃学的年头,老师给了他们重新向往美好,重新开始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时应始终保持宽容的心态,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让孩子们充满兴趣充满乐趣,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美育的种子。

美术观察论文:指南背景下幼儿美术观察力的培养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应当给予儿童一种正确的启蒙,让他们逐步把握客观世界的形态与内容,而且能加以认识、分析、变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向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观察能力给出了指导。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理念精神,本文着眼于观察前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观察对象,拟订观察步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美的感受力、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等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观察能力;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部分提出了明确要求,“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按照范画来画”,这对一线教师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虽然说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推进多年,但是在当今制度化教育的控制和规定下,在功利主义取向、以真为美取向的诱导下,许多幼儿园教师已经习惯教师主导的“正统”教育,教学目的的外在性、教学内容的预设性、教学过程的程序性、师幼互动的单向性以及教学评价的一元性,始终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应当深入地读懂《指南》,从中找出合适妥当的教育方式。儿童绘画在《指南》指导下应当如何人手,我有一点看法。

一、观察前结合教学内容确定观察对象,拟订观察步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保护幼儿的感官

健康的感官是培养幼儿观察力的物质基础,因此,保护幼儿的感官就非常重要。孩子看书、画画时有充分的照明,要求孩子看书时两眼离桌面有足够的距离。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使其养成爱观察的习惯

孩子们好奇、好问,对他们的问题,我们有时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去观察、寻找答案。慢慢地他们会自己留心观察,兴趣盎然地去寻找答案,养成爱观察的好习惯。

3.利用种种途径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开展美术活动中以故事、游戏作开头,到实地参观,课后评价鼓励,开展绘画比赛等孩子们感兴趣的方法提高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4.在美术活动观察时,帮助幼儿确定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5.在美术活动中,教给孩子有效的观察方法

(1)顺序观察法:在画小动物――免子时,我和幼儿一起观察兔子的头、身体、四肢到尾部。

(2)典型特征观察法:先观察最明显的特征,再过渡到一般特征。

(3)分解观察法:即将观察的物体分为几个部分仔细观察,再综合全貌,这样能培养幼儿对复杂事物的综合观察能力。

6.因人施教

在同样的教育要求下,要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有的孩子观察较粗,绘画表现风格单调,在活动中要多指导;有的孩子观察完整细微,在美术中造型能力较强,要给他们不同的指导,使他们的观察力和绘画能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提高幼儿美的感受力

1.创设幼儿自主感受与表现的机会,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指南》艺术领域前言明确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成人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

2.创设幼儿自主感受美与表现美的条件,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进行适宜的指导

(1)正如《指南》前言所倡导的,可以“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指南》教育建议中也具体提出,“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支持幼儿收集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一起欣赏”“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等等。

(2)美术活动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从小到大,从生物到事物,都可以通过画笔描绘出来。而这些单凭教师的讲解、示范,孩子是很难掌握的。这要求教师要有步骤、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去观察、比较、判断,让孩子们在自然中获得细致的认识,使孩子自己能够感受到真实的事物,就能用自己的方式从画面上反映出来。

(3)提供C会让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美术作品,如绘画、剪纸、雕塑及各种工艺品等,从作品的构图,鲜艳的色彩,流畅的线条中感受到美的存在,从而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三、在观察中发展幼儿美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观察多样的内容积累幼儿表现美的经验。

(1)丰富幼儿实物观察,使幼儿有表象基础。

(2)欣赏各种美好的事物,积累丰富的表象。

2.观察写生的方法促进幼儿表现美的能力

教师示范讲解、幼儿创作的常态教学方法容易阻碍幼儿观察能力的发展,可以采用观察写生的方法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促进幼儿表现美的能力。在观察写生时,先让幼儿观察、分析事物的外形特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后加以适当的夸张和省略。

3.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幼儿发现美的欲望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给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教师的任务是给予他们鼓励和必要的指导,较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美术直觉和创作潜能。

四、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师注重引导幼儿去关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并掌握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发展幼儿的观察和创造力。

幼儿美术活动如同一首首具有起伏变化且富有活力、不断拓展的奏鸣曲。在教师和幼儿的共同实践活动中师幼双方享受着相互激励、相互支撑以及共同成长的美妙。正是由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更敢于和教师“对话”,这才促使幼儿的一幅幅美丽画作不断生成,奏鸣曲越来越和谐、越来越充满生命的活力。

美术观察论文:高职艺术美术教学中色彩风景写生观察方法与取景构图的教学探索

摘 要:在设计艺术类专业风景写生教学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们面对比较复杂而又庞大的自然空间场景时,会茫然不知所措。那么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实景有秩序和有组织地进行画前准备就显得很重要,他们所面临的风景写生的及时步就是如何取景、怎样取好景,这是写生的及时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风景写生则是艺术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情感,把最美好的画面定格凝固在这一美好的感受中。那么,如何在画面中保留和凝固这一美好的感受,笔者经过多年的风景写生实践,提出以下几点供大家思考。

关键词:观察取景 构图 视觉艺术 整体意识

在我们的风景写生中题材非常广泛,城市建筑、乡村田野、山峦瀑布、海浪礁石、沙滩渔舟等各种景色画美不胜收。面对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首先就是要选取好角度和主题内容,因为有些景色光线角度不同,景色的效果也不同。再就是要表现的内容是什么,要大致有个立意构想,然后就是面对要表现的景色来进行构图、组织画面。自然界中的景物丰富而繁多,不可能把每一样都画上去,这就需要遵循一般的构图规律进行处理、组织、取舍,形成有主次、有重点、有空间层次及较好的透视关系并带有自己对景色的感受、艺术情调的整体画面。学生在理论上懂得了风景写生的色彩规律和观察方法后,接下来就要在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反复实践。把握好画面色彩风景写生的取景与构图至关重要。首先面临写生者的及时个问题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观察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画面的取景与构图,甚至影响整体的画面效果。

1 风景写生的观察方法

在风景写生中,我们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无论对象是简单还是复杂,都必须做观察和理解,找出具体、明确的形象特征,在大脑中形成强烈的印象,对比例、透视、明度、质感、重量、体积、空间都有明确的认识,做到胸有成竹,才能放矢地表现对象。通过观察体验,把获得的形体感受,通过线条、明暗、色彩,以及相应的渲染和笔触加以表现,才能做到“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1.1 风景写生的一般规律

要了解色彩的观察方法必须先了解自然界中色彩的一般规律,写生色彩着重研究有关条件色变化的问题。条件色的发现和应用与人们的观察方法有密切联系,这种观察方法可以称为条件色观察方法,它是以“四固定”为前提条件的,即光源、环境、对象、作画固定。在这种前提条件下观察物象的色彩关系,把对象、环境和光源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物象的条件色。4个条件有一个发生变化则全盘皆变,也只有这样“四固定”才能观察到特定情况下生动的色彩关系。

1.2 正确的风景色彩的观察方法

了解以上的色彩规律知识,是我们在风景写生中认识色彩的基础,而要运用在实践中还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一是观察要整体。经常有人说要找色彩,但是条件色的规律决定了色彩不是找出来的而应该是在比较当中认知的。每个物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因素。如果我们死盯住一个局部去看,就只能看到简单的固有色或是一些无法确定形成原因的灰色。正确的方法是把观察对象、光源、环境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地观察,地比较,这才是掌握写生色彩最有效而直接的方法。由于观察方法不同,对对象色彩感觉也不相同。从写生色彩角度来观察,应该要感觉对象在当时特定的光源、环境等条件下色彩的各种关系及变化,这样才能感觉到条件色,使各个固有色不同的物体带有同一色彩倾向的调子当中。

2 立意“取景”

取景,就是要取其主要的和具有特定意x的景物。同时也就得舍弃那些与主题无关的和不具特定意义的景物。对景物要学会“舍”,对主题要懂得“取”,舍去影响主题的多余景物,并以少胜多。剪裁得当,如此,才能主宾得体,并超越自然而尽善尽美。

3 落幅“构图”

构图的含义,即组织经营画面。

构图就是根据主题要求,把对象安排在画面上适当的位置,使在整体画面中既有主体物重点的部分,让其主体突出,又有位置上的变化。它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一环,构图的成功,有助于充分揭示作品的主题,反之,会起到削弱主题的作用,影响画面效果。

(1)在写生构图时,首先要选择描绘的主题对象。对表现主题和感受有利的景物进行集中,对表现主题不利的景物大胆舍弃、归纳、处理。

(2)在构图时,要分清主次关系。所谓主,即是主体,景物中主要的形体。次则是陪衬体。画面主体,是揭示作者的感受和体现画面的主题的。艺术作品,有别于原始自然景观,它是以主体形象深刻揭示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因为它融入了作者的感受和思想,所以它比生活中的原型更形象、生动、和典型化,即更富于艺术感染力。

(3)在构图时,透视关系要,表现好风景的空间层次,空间透视的基本法则不能违背。反之,会由于透视关系的错误,而影响空间层次的表现。

(4)在构图时,明确远、中、近3个层次。在庞大的自然景物中,有意识地划分3大层次。层次的划分,有利于表现空间感。

(5)在构图时,除了分清层次外,还要特别注意对自然景物进行高度的概括,减去繁杂的细节。在我们表现自然景观时,不可能做到把自然界的所有物体都表现出来,对着自然界一枝一叶、一点一滴地描绘是做不到的。必须进行必要的筛选、取舍加减法、集中概括处理对象。

(6)在构图时,运用构图法则。①变化、统一。构图法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变化统一,或称多样统一的法则,就是在变化中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这个法则的应用最为广泛,在各种事物中都存在这种既统一又有变化的辩证关系,至于其他各种法则都是从属于这一基本法则的。②对比、均衡。为了取得构图变化统一的良好效果,必须运用对比手法。例如,深与浅、黑与白、明与暗、长与短、高与低、大与小、曲与直、方与圆、简与繁、冷与暖、纯度、补色等因素,在构图时务必考虑。为了取得构图变化统一的效果,均衡原理也不能忽视。生活在具有引力的地球上的人类,已经习惯了重力的平衡、稳定的心理。均衡不是的对称,而是感觉上的均衡,涉及面积、体积和色彩的配置乃至数量搭配等方面。看一切事物,都要求有一种求均衡的目光。物体的大与小、黑与白、浓与淡、光滑与粗糙以及空间的分割和各种肌理均有一种重力的视觉刺激。所以,在绘画构图时,不能忽视均衡的原理。③节奏、韵律。节奏,是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合乎一定的规律形成节奏。韵律,是诗歌吟唱的轻重缓急的律动序列。两者的含义是十分相近的。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如同听觉艺术的音乐,在它的构图结构中也同样存在具有移动视觉的动感。正如听众欣赏音乐可以预测节拍一样,读者欣赏绘画作品时,在一幅画面中的一组相似而反复出现的形象面前,也能预感到它们的再现。经过构图处理,读者的视觉注意力,会沿着画面节奏韵律而移动,产生一种轻重缓急的运动,从而引起视觉感受的深刻印象。

4 构图形式与视觉心理

构图形式,是由各种造型因素构成的。三角形,能使人联想到山岗、金字塔,给人一种坚实稳定的感觉。长三角给人一种向上的崇高的感觉,如哥特式教堂建筑就利用了这个视觉原理。圆形,使人联想到球类,有一种饱满充实和向内、亲切团圆的感觉。十五的月亮,象征亲切团圆的心理,奥运会的会标五色环是利用了圆形的团结、圆满的含义。S形,使人联想到蛇形运动,给人以优美流畅的感觉。

以上从“取景”、“构图”、“构图形式与视觉心理”3个方面阐述了风景写生中取景与构图的探讨,这是写生中首要解决和最难把握的关键环节,取好景与构好图等于是完成好写生的一半工作,这足以说明其重要性。

5 始终把握整体观念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有取、有舍、有高度提炼、有综合概括的构建过程,这是由视觉审美感知性所决定的。视觉往往排斥繁杂琐碎的物象,而对于简洁鲜明、一目了然的形象和形式容易接纳。在一件素描作品里通常是不可能有很多的视觉焦点,太多则易使人眼花缭乱,无视觉中心,并会产生视觉疲劳感。即使需要表现很多的内容和细节,也要有明确的画面主体结构,注意其重点和搭配物的处理,这样才能使画面看上去觉得合理并有主次关系,突出了重点,反之,如果让人觉得画面无重点,主体不突出,将影响整个画面效果和形B结构,即使细节表现得再精彩也没有什么意义。

在风景写生的后期,我们要对画面做调整。主要是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回到整体,统览检查一下整体画面,看是否抓住了对象在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色彩调子,在表现具体色彩、形象变化时是否破坏了大色调关系。这一步非常重要,因为在重点深入刻画的时候往往会不经意间破坏了大的色调关系,也难免会忽略了整体的效果,造成画面的不统一,在色彩上尤其是这样。在这一阶段的调整关键在于多整体看、少动手改,更不要凭记忆调整,那样很可能把生动具体的地方毁掉。

可以说,整体意识是一件作品艺术含量高低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深入塑造能力中的技术性成分较多,那么整体把握能力中则含有更多的艺术性、创造性成分。这种能力仅靠技法训练是难以得到提高的,画面以外的素养是起关键作用的,如对经典作品的鉴赏、理解和学习;对画面构成的研究;对表现手法的修炼,并通过素描练习注意加深对画面的认识。实践证明只有绘画的整体意识提高了,才能带动整个绘画水平的提高。

美术观察论文:初一美术写生教学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摘要:美术修养,包涵面很广泛,如美术欣赏能力、造型表现能力、设计应用能力等等。写生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而进行的动画练习,它是培养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基础训练,因此,写生教学是初一美术教学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发现观察能力与写生能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笔者在文中提出有效观察的策略,以期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提高写生水平。

关键词:初一美术教学;写生;观察策略

一、学会更加深入地观察

首先,学会区分观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观察能力还仅仅停留于事物的表面,还无法达到观察事物本质的阶段,比如:楼房很高、荷叶很绿、客车很大、轿车很小等等。或是仅凭已积累的经验来表现,比如:花儿是红的、草儿是绿的等等。因此,初一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想提高观察能力,写生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在写生课上,通过教师的悉心指导,让同学们在表面和直观观察的基础上,观察的范围更大、更有深度。比如,在评价同学们的作品《腾飞的屏中》一画时,我发现同学们的行道树――香樟都是“苹果树”的样子(矮且枝叶特别茂盛),而且都一个样子,根本就不符合香樟的特征。随后我就请同学们,拿着自己的画去寻找这里的“香樟”树。回来后,他们纷纷告诉我:“校园里没有这样的树,校门口的香樟树是很高大的,与‘苹果树’有天壤之别……”而后同学们就若有所思地在画纸上修改起来!

其次,学会比较观察。比较和区分是重要的观察能力之一。在绘画中,形体相同、色彩相近的物体之间比较要特别仔细,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他们的个性差异。

耳熟能详的达芬奇画蛋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他的老师为了训练其敏锐的观察力,要求其在几个极其相似的物体中体察出各自微妙的个性差异,让他长时间画一类静物,或换个角度画同样一个静物,久而久之,就能发现别人不容易发现的问题。因此,一进入初中就让学生们学会用独特的眼光去比较和区别,进而区别相同或不同事物的不同造型、色泽、质感、肌理等特点,从而使他们的观察更有效、更深入、更具有剖析性。如:在素描写生中,用线条描绘物体的结构时,物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其各自的比例关系,我们借助线条把这些部位结构画出来,注意比较它们的距离、长短、平行垂直关系、倾斜角度等,就可以较地勾画出物体的结构、外形。在深入描绘局部时以此类推,画明部时对照着看暗部,画暗部时对照着看明部,并不断地反复观察比较,这样就会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写生。

再次,学会放大观察。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物象的构造以及色彩的微妙变化,笔者尝试让学生用局部放大的方法去观察。我们不难发现,长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视觉感受上它会慢慢变大。普桑曾说过:“画家的技巧是从观察中获得的,并非依葫芦画瓢。那如何观察?有两种,一是简单地注释,二是专注的观察。”因此,在绘画教学中,笔者常常会用放大的模型,让学生观察结构、明暗变化。从而培养他们学会放大观察的能力。

二、学会“有意义观察”

相对于此阶段大多数学生而言,似乎很多观察都是“无意义”的,最常见的表现是:看过之后很快就会忘记,或者根本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就此我利用写生教学中观察的引导,使他们对观察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在上13册《模仿自然的色彩游戏》一课中,我建议学生每人收集4枚不同色彩的石头,仔细观察不同石头的色彩(偏向),而后根据记忆,把石头的色彩平涂在4cm×4cm方格内。通过这种练习,不仅培养学生们仔细观察、细心体味的观察习惯,而且也延伸了观察的范围。

随着观察的深入,学生们更加有兴趣去解决那些“想不通”的事。

三、运用写生方式提高巩固深入观察的能力,使之真正实现“有意义观察”

写生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实物写生和图片写生。实物写生是一种被大量运用的写生方式,严格地讲,写生就应该是面对实物进行的,因为只有实物才更有立体感,能更加真实地触摸到、感受到,使写生活动变得更加真切。同时,由于写生角度不同,出现的写生效果也各不相同,这不仅使写生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的能力。

“图片写生”,事实上是对照照片进行的一种写生方式。有些写生由于条件限制而不能进行实物写生(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因此图片写生也是实物写生的一种补充。它的优点是除了把不能搬进课堂的物体通过多媒体搬进去,还可以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展示大量不同的对象,而且还能对写生对象进行详细深入地分析讲解,使学生更地了解和表达写生对象。

四、运用写生内容,巩固有意义观察,使之真正实现“有意义观察”

就写生的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人物写生、植物写生、风景写生、建筑物写生、静物写生、动物写生等等。

对于初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尽可能安排动静结合的内容进行写生,而且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合适的条件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比如:在第13册《情感的记录》(造型课)一课中,我要求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校园”画。我带领同学们离开教室,来到校园中,学生自由选择合适的场景进行静态写生,而后让同学们在课后仔细观察自己描绘的场景,注意人物、动物(飞鸟、蝴蝶等)在此环境中的活动。而后对这些动态的人或物的不同造型、色泽、质感、肌理等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从而慢慢提高有意义观察的能力。这种方法不仅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的手法来快速捕捉对象的造型能力,更有助于培养他们比较观察能力,使他们的观察更有效、更深入。

与此同时,要注意,比较难的写生内容放在后面,比较简单的内容放在前面。否则,不仅效果较差,而且也会导致同学们对写生望而怯步,甚至写生能力停滞不前。

初一的写生教学只是整个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方面,它是培养初一学生观察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写生教学,不仅仅提高了学生们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美术观察论文: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美术课程的开设,不是以培养画家为目的,而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如何把握好新课程理念,怎样发挥美术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每位美术老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下面谈几点个人做法。

一、借助实物,增加学生直观感

观察能力的提高也在于锻炼,经常有目的的观察,其观察能力自然能得到提高,虽然美术各课业对儿童观察能力的培养都起积极作用,但适当安排写生课对培养儿童观察力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观察事物时应目的明确,提出观察任务,使学生视觉的盲目选择变为有目的性的选择。应抓住所要描绘对象的主要特征,即物象的基本形、基本色调与大色块关系,“黑”“白”“灰”关系,人或事物的形体相貌的主要特征。如画人物肖像时,嘴唇厚的人画时要强调表现出其厚度,眼睛小的人甚至要画得比原形更小,强调至夸张变形的地步,以使其特征更加鲜明。观察事物的个性、共性、区别与联系。在共性中求个性。如画人物头像时,掌握好面部五官位置的共性,在这个基础之上区别出表情的变化、年龄的差距、发式等个性特征,这样,人物头像的特征就表现出来了。

二、借助媒体,增加学生直观印象

上好一堂课有必要借助媒体来辅助教学,选择媒体创设情境,应从实际出发,要视课型、教学内容、学生水准而定。利用电脑、电视、幻灯、实物投影等展示,如亲临其境,增加直观印象,丰富视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蛋糕外形特点,用视觉形象解决教学难点。我在电脑中设置点燃的蜡烛,让学生做吹蜡烛的动作,教师操作演示。这一燃一灭的蜡烛,学生积极参与,把学生带入过生日时的场景,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美术教学要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欣赏教师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蛋糕,学生们立刻露出了惊奇、赞美的神情,达到了在乐中学习的效果。

三、借助学科特点,增加学生观察方法

在美术教学中,怎样抓住学科特点和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美术课上要进行物象、位置、相互关系、基本形的比较,如在画一组两个一致的石膏圆柱体时,若其中一个改变了位置,与画者的角度不同了,就产生了形状大小与透视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地观察,其中包括:两个圆柱体的比例是多少,还包括亮调子与暗调子进行比较,区别出明暗的两极,确定最黑与最白及黑、白,灰大色块关系,暗部与暗部相区分,比较出暗部色调的层次,亮部与亮部相比较,取得明暗色调的协调和整体调子的层次关系。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对平时经常见到而又不善注意的问题能够留心观察,学会观察的方法,有利于提高能力。

美术观察论文: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美术观察能力

摘要:美术观察能力是指通过观察物象形体、色彩、结构等外部特征从而、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做基础,就谈不上艺术想象力、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力。

关键词:小学生 美术 观察能力

美术观察能力是指通过观察物象形体、色彩、结构等外部特征从而、深入认识事物的能力。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做基础,就谈不上艺术想象力、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力。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观察力的作用

1、发展有意注意能力

小学生初次写生,往往还不会仔细的地发现,更谈不上专注地观察。如果让他写生一把椅子,也许他只是画他知道的概念中的椅子,而不是眼前的这一把椅子。这是由于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尚未得到有效发展,通过一定量的写生训练,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的观察力会逐步变得有目标和专注,(这个目标就是预定的写生对象),从而观察得比较仔细;因为不这样,他就完不成绘画的任务。所以早期的写生训练无疑能使儿童的有意注意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在此时期可能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写生题材和必要的辅导,帮助学生获得最初的成功经验。

2、发展整体有序的观察能力

从技术上讲,美术基础训练中的重头戏就是教学生学会“看”,并且是“整体地看”;即把外部世界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有的现象都是互为关联、互为参照的秩序关系,其大小、形状、方向、前后、色泽……都在视觉的互相比较中得到最终定位和确立。我们在这种反复训练中逐步获得了的、有秩序的关照能力,它使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形象,都不仅是一个单独的形象,而且是一个处在和其它形象比较中的一个形象。我们的目光逐步从杂乱松散、浮光掠影的状态中上升到一个秩序井然、互为参照的有序状态。也许只要面对画纸,我们就会自觉地找寻一种协调,即整体的协调关系。即使当孩子们只画一把椅子,他也会注意到椅子背在整只椅子结构中的比例。另外,孩子有孩子的整体观察方式。当一个孩子画出一个比例失当的大头娃娃时,这也应视作他通过观察从而对对象的结构特征及整体关系的把握,只不过在孩子的整体观察中,吸引他注意的也往往显得大一些。

3、发展形象的记忆能力

有句话叫做“熟视无睹”,它很好地概括了我们平时观察中的浮光掠影和漫不经心。但绘画训练能大大加强我们的形象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根据笔者的经验,儿童多画速写,特别能增强形象记忆能力。因为绘画中的观察总是既整体概括又深入细致的,而且还伴随着对对象的理性分析。

二、培养学生观察力的策略

1、观察任务要明确

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时目的不明确,往往只顾细节而忽略整体,把握不住主次。对实物写生时,也只是看上一两眼就凭主观的印象来画。如:低年级学生画儿童全身像时,很容易把头部画得很细致、很大,而身体画的很瘦小,胳膊画成方形,而五个手指是他们最不容易忽视的部位,一个不差地平排在瘦小的胳膊上。当然,人的视觉活动是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是受思想支配的。美术课上的观察对象主要涉及到对范画、实物、自己的作业、写生对象的观察。由于兴趣的关系,学生可能注意观察被观察对象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的方面,因此在美术课上教师要明确地提出观察任务,使学生视觉的盲目选择变为有目的性的选择。

2、观察方法要正确

首先,要审美的观察。无论什么事物,在观察时都不能盲目的看,应找出它们美的地方,如观察风景时,要注意是宁静的美还是壮观的美,也就是说应让他们受到美的感染,从而产生激情,做画时才能立意明确。另外,对画面的观察也要看出它是否结构得当,色彩和谐。如一些学生画画时往往画面构图过于简单,而色彩“丰富多样”,这块涂红色,那块涂绿色,还要设法把黄、蓝等颜色都用上,这样才觉得色彩斑斓,颜色用得好看了。其实不然,这样的颜色既不能形成对比又使人感到不协调,往往有不舒服的感觉。

其次,是整体的观察。这就是说,先观察整体大关系,再深入局部细致观察,然后再回到整体关系上观察,这是被艺术家的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局部—整体,宏观—微观—宏观的认识事物、表现事物的观察方法。整体观察就是全局、整体、物质间架结构、虚实等。局部观察是为了深入、看得仔细、把握形象的个性特征,再回到整体就是避免强调个性而忽视总体效果,它是为了把局部纳入整体之中。

第三,是比较的观察,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在美术课上要进行物象、位置、相互关系、基本形的比较。如:在画一组两个一致的石膏圆柱体时,若其中一个改变了位置,与画者的角度不同了,就产生了形状大小与透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讲解透视关系、明暗关系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地观察,其中包括:两个圆柱体的比例是多少,还包括亮调子与暗调子进行比较,区别出明暗的两极,确定最黑与最白及黑、白、灰大色块关系,暗部与暗部相区分,比较出暗部色调的层次,亮部与亮部相比较,取得明暗色调的协调和整体调子的层次关系。

第四,先形后色的进行比较观察。物象是由形状和色彩构成,表现物象时,存在形与色的关系问题,美术家认为,在形与色的结合中,必须保持形的优势,因为形是稳定的基础,色彩是可变的因素。形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纠正低龄儿童对色彩的偏爱选择性,纠正先被色彩所吸引导致忽略形状的弊病。因此,指导小学生观察和向其提出观察任务时,首先让其观察形状。当纸面上画出形状或制作出形状之后,再考虑画色彩。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