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冲击着原有的外国新闻史教学及研究格局。教师必须正视行业现实,深刻理解新媒体媒介形态发展变迁的历史逻辑,因材施教、增加互动、启发思考,用新媒体技术服务课堂,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当下发现问题,从历史寻找答案,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

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新闻史是新闻及其相关专业的主干课,基础理论课。提起新闻史,大多数学生的反应是枯燥,无用。近几年来,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也给学生造成学习基础理论课无用的错觉。然而,学习新闻史真的无用吗?从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反馈来看,事实并非如此: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确实上手快,可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多人显得“后劲”不足;那些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一开始会慢一些,可“后劲”充足,愈战愈勇。因此,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已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这无疑也提醒我们在新闻教育工作中,学生在专业学习时不能顾此失彼,应理论和实践并重。作为一线的新闻史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不断反思,进行教学改革。

一、合理安排课时,精心梳理内容

⒈合理安排课时,分清轻重

“长期以来,中国新闻史和外国新闻史一直是作为两门课程开设的。正如文学专业有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哲学专业有中国哲学史、外国(东方、西方)哲学史一样。两门课程的要求不同,详略悬殊;而且由于发展历程的重大差异,也很难构建在一个体例框架之中。所以把两门课程合而为一是不现实的。如果名为一门课,这个学期讲中国、下个学期讲外国,这样的“合并”岂不等于不合?至于有的院系,放弃历史的系统性,东拉西扯地讲一点中外新闻史的片断知识,名之为“中外新闻事业史”,这样的做法不能实现新闻史教学的目的、要求,我认为是不足取的。”①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

一个学期讲中国新闻史,一个学期讲外国新闻史,课时应进行合理安排,分清轻重。

⒉讲授内容要做到点线结合,史实与史论相结合

新闻史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有限。我们对于具体的讲授内容要精心梳理,做到点线结合;史实与史论相结合。

历史课程都有史实和史论两个方面。所谓史实是指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所谓史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我们把史实比喻成新闻史课程的躯体,那么史论就是新闻史课程的灵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讲清史实、又要阐明史论,既要让学生因了解史实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要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所以,新闻史课程不仅是对众多国家新闻历史发展的实际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的记录,而且更应是对这些国家新闻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和评述,是对新闻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与概括。

如果我们把一个国家的新闻史看成是一条无限向前延伸的直线,那么我们在描画这条线的同时,还应重描这上面的一些点,这些点可是新闻事件、重要媒介、新闻人物、新闻制度……然而,在进行新闻史的教学时,不应只是讲述新闻史的具体发展过程――史实,还应对这一过程进行评析,揭示其发展规律,借鉴其经验教训――史论,做到史实与史论的有机结合,史论应贯穿在整个史实的讲述中。比如我们在讲述巴黎公社时期的无产阶级报刊时,要重点介绍巴黎公社的重要的四家报纸,还要指出巴黎公社的新闻政策,更要带领学生深挖掘巴黎公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即公社的新闻政策失之过宽。公社无论是对敌对的报刊还是自己的报刊都缺乏必要的管理,结果导致即使是公社自己的报纸在宣传上也出现了重大的错误。这不仅让学生深入思考,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还要意识到:新闻舆论的威力是巨大的;新闻自由是相对的;对新闻事业的管理是必要的,甚至在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我们在教学中既要厘清史实、又要阐明史论,既让学生因了解史实而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要让学生因领会史论而获得启迪、增长智慧,②”才能真正体现新闻史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

此外,新闻史教师授课时态度要客观,不应加入个人主观因素。比如在讲授中国新闻史时涉及的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外国新闻史时涉及的资产阶级国家的新闻事业时,我们要持客观态度带领学生弄清它们新闻事业的发展轨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以,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因为它在滤去人们主观上认为消极的因素之外,往往还会滤去一些客观上积极的因素,而这些往往又是我们需要的。对待历史也是这样。”③

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上与课下紧密结合

若想新闻史课程教学效果较大化,仅靠课上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应课上与课下紧密结合。一个国家的新闻史是这个国家的历史的一部分,二者血肉相连。我们学习研究这个国家的新闻史绝离不开它的整个发展史,而这部分知识的了解和学习是不能在课上完成的,应靠学生自学,地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在课上,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进度,安排好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并给提供书目,同时安排好验收的时间,可通过课上讨论、笔头回答问题、做小论文的形式来验收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把这些作为这门课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比如,在讲到美国新闻史时,会在讲到这一章节前就美国当前的五大报纸提前布置出思考题,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的了解,并深挖掘,从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增大学生的收获。再如,讲到日本小报的时候,会布置学生课后完成一个小论文(论日本小报和欧美廉价报纸的异同,1000字),并利用课上时间对此进行点评。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课下应自主学习的内容还不仅仅是这些,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开出课后阅读书目,还应引导学生阅读跟新闻史相关的学术论文(包括的硕、博士论文);知名专家、学者、专业人士的博客(有的会把学术著作也放到自己的博客中);定期阅读专业期刊,重点、长期关注一些网站(比如中华新闻传媒网、紫金网、新华网、华尔街日报等等)。

二、通过多种形式,和学生开展互动

鉴于新闻史这门课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也不应超过70%,应通过多种形式在课上和学生开展互动。

⒈课前发言

教师可利用课前的3-5分钟组织学生发言,发言应结合教学进度提前布置给学生,发言选题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学生自选。小班上课可组织个人发言,大班上课可组织小组发言。学生发言时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设备 。笔者在组织学生课上发言时,会在开学初就把这一任务布置下去,并把本门课的教学进度安排和每个学生的具体发言时间通告学生,要求学生自己选题并在指定时间利用多媒体设备完成发言,发言结束还要上交一份发言内容的文字稿。教师会从发言的选题、内容的安排、PPT的制作和发言时的表现等几方面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考量,并把其作为期末该课程平时成绩考核的其中一项。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⒉课上讨论

教师可在课上对重要问题或重点章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可由教师布置议题,也可由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做小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还可活跃课堂气氛。

⒊作业点评

教师可就个别重要的知识点或布置的课下自主学习的个别问题以小论文的形式让学生完成2-3次笔头作业。每次按学生比例挑选一些完成较好的作业在课上组织学生互相进行点评,教师做小结。

此外,教师在某一重要知识点的教学任务完成后,可适当选择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识记。

新闻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三、历史结合现实,教书勿忘育人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这并非只是在新闻职业道德教育课上才能充分体现。新闻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历史结合现实,理论和实践并重,教书勿忘育人。

比如,教师在讲授英国弥尔顿提出的论出版自由理论时,还应教育学生:自由是相对的,新闻自由也是相对的。笔者在讲述这一知识点时会强调这一问题,理论结合实践,结合亲身经历的具体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曾经有一大一学生,周末到校外进行新闻摄影的拍摄练习,拍摄中把视角选中正在进行监外劳动的犯人(特殊群体)身上,遭到监狱管教人员的制止,并要求把底片曝光,学生不从一再强调自己有新闻自由。双方争执不下,对方无奈要求学校教师到场共同把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不仅是在校生,在新闻工作中的一线新闻工作者不也存在吗?

众所周知,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古今中外,新闻造假,新闻失实却层出不穷,在新闻史的授课过程中,应在这一问题上加强对学生进行教育。比如讲到美国新闻史时,会讲到美国廉价报纸的先驱――本杰明・戴的《太阳报》,其精心策划的“月亮骗局”是美国新闻史上一个典型的虚假报道。教师应就此问题结合现实新闻工作中的典型事例如“訾北佳炮制的‘纸箱馅包子’假新闻(2007年6月)④”,“童其志炮制的‘护航’假新闻(2009年1月)⑤”对学生进行教育,时间允许还可就新闻失实问题展开讨论,让这些准新闻工作者引以为戒。

教书勿忘育人,当然也不是要把新闻史上成德育课,我们只是在进行教学时针对一些重要的问题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哪怕仅仅是多说上几句,久而久之,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总之,若使新闻史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拓宽视野,人也变得更加聪明,从事新闻史课程教学的一线教师,应不断优化自己的的知识结构,不断补充教材与新闻事业发展断层的新内容,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此,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系渤海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供给侧:问题导入式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摘 要 当今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知识需要不再局限于教材或课堂之中,而是其借助各种技术资源率先获取,所以新闻史课程教学也面临与时俱进的境况。新闻史课程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关键词 供给侧 问题导入式 新闻史

当今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知识需要不再局限于教材或课堂之中,而是其借助各种技术资源率先获取,所以新闻史课程教学也面临与时俱进的境况。新闻史课程如何改变这种境况?新闻史专家方汉奇先生指出:“新闻史是能够讲好的。”因此,新闻史课程需要引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有助于提升新闻史课教学的实效性且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1贯通教学中的“供给侧”

新闻史教学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思维,引导其思考的方向,使其正确合理地理解问题,培养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强化教学中的问题意识,是新闻史教学“供给侧”的关键。胡适先生曾多次强调“问题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来源,活的学问、活的知识,都是为了解答实际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困难而得来的。”在教学中需要灵活地运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法,将师生之间的“供给侧”贯通起来,推动新闻史教学的实效性。

在新闻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情况,提出并探索普遍存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在教学案例设计时,教师通过对学生普遍疑惑的问题,提出相应的问题,以便让学生进行思考。如讲授近代著名记者黄远生提出“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等“四能”新闻理念时,教师可以联系当今记者培养现状,并延伸到新媒体使用方面。另外,在讲授邵飘萍、林白水时,教师可以用“萍水相逢百日间”来解释其中的故事。“狗肉将军”张宗昌先后杀害《京报》社长邵飘萍先生及《社会日报》主笔林白水先生。当时京城两位报界名流时间相距不过百日,皆因“说真话不说假话”都在同一地点惨遭军阀杀戮,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最悲怆的一幕。通过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后,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他们指出正确的思路方向。

在课堂学习中,师生之间通过交流不断自我修正问题,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自我的努力探索与思考能力,达到对问题的合理理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创新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因此,教师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才能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课程的生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与创新能力。这些均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的供给侧教学理念。

2真正满足“供给侧”条件

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时,教师应反思当下高校新闻史课程设置中的问题。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升新闻史课堂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其一,在新闻史课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调动师生之间互动,讨论问题的深度,提高课程吸引力,满足学生学习的欲望。具体到在讲授张季鸾先生的报刊活动与新闻观念时,教师除了根据教科书及民国史等书籍提出问题之外,还播放凤凰卫视制作的纪录片《报界宗师:张季鸾》设计相关问题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二,讲授新闻史课程时,教师不仅要考虑该课程的问题设计,而且从宏观角度考虑以新闻传播学专业领域方面构成了一个整体的问题系统,这样有助于专业课程系统中问题的相互解答,形成专业发展的课程群协同效应,增强学生对新闻史课程体系的整体理解与掌握。其三,除教材内容问题外,教师要善于扩充教学资源及运用资源渠道,组织学生参与新闻事业发展有关的历史问题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正确认识媒体发展规律。其四,史学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故问题式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在新闻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社会现实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较强现实性、针对性的问题,从而提高新闻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协同实现教学相长

灵活的运用问题导入式教学法不仅能够调动新闻史课程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其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而且能协同实现教学相长。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法实现师生而深入的互动,并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这些需要新闻史课程教师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过程中,秉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教育思想,做好相应的工作。首先,充分熟悉课程教材及相关教学材料,才能设计新闻史课程的若干问题;二是在课堂内外,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及组织其讨论、交流;三是在问题设计及讨论后,教师应该对教学情况反思与总结。

从客观上看,这些工作要求教师阅读大量新闻史文献资料,深入分析与研究的教学问题,从而不断研究与推广问题式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成果。这是因为这些工作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相关科研能力,实现协同成长的重要一点。当然,学生有对某些问题认识不清的时候,教师应运用具有说服力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体现教师具有优良的媒介素养、高超的教学技巧及深厚的科研实力。

总之,新闻史课程应坚持问题导向,倡导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解读新闻史上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既是新闻史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创新路径。

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翻转课堂在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探索

摘要:中国新闻史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互联网时代的全新学习方法所取代,翻转课堂正是其中的典型。它代表着学习更主动,更富有效率,更能引人思考、传递思想。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重新设计,采用有别于以往的考核方式,将翻转课堂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知识的引用效率,也为探索更科学的教学模式做出基础性的尝试。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

1 翻转课堂产生于美国并迅速在全球流行

如今中国的许多高校也都普遍使用翻转课堂来推进教学改革。相对于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翻转课堂将学习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一方,通过设定不同的项目学习方案,在课前布置作业和需要阅读的文献材料,学生把基于项目要求的学习成果带到课堂,将原有的知识讲授替换为师生的交流讨论,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各种文献材料的阅读分析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有效地改变了原有的“重教轻学”、“你问我答”的孤立学习状态,课堂成为了学生独立思考、深入交流的平台,让学生真正融入教学、主动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质量优劣的评价标准也从教师的讲课质量,转变为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中国新闻史教学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性

2.1适应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中国新闻史作为新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已经形成的固有教学模式大多体现为教师收集各种资料和历史轶闻在课堂上讲授给学生。但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通常会更依赖,也更容易通过网络获取知识,甚至教师在引用材料时出现的细节上的差错,都因为被学生在课堂上直接指出来而显得尴尬。在技术因素和学生行为的共同影响下,教师作为知识口述者的地位受到了极大挑战,也亟待转型。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多样且便捷的情况下,能够将知识整合,通过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深度思考,梳理知识体系,拓展视野,这是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因此,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把学生从浅层的知识吸收引领到探寻深处的历史规律和智慧,教师的地位也从单纯的脱口秀表演者成为思想流动碰撞的引领者,将互联网有机的融入教学活动,重塑课堂教学体系。

2.2挖掘中国新闻史的课程价值

新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学生也是以能否“学而即用”作为评判一门课程价值的标准,因此对该课程并不重视。但新闻史对刚入门的大学生来说,在了解新闻传播规律,塑造对专业的正确认识,以史为鉴树立良好的新闻理念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让学生感受到课程的价值,大部分学生听课时欢乐,课后却领悟不到历史的真谛,缺乏自主的思考沉淀。因此新闻史的教学要通过翻转课堂引发学生主动沉浸,进入到辽阔的历史深处,溯源而上汲取营养,从前人的新闻从业经历中挖掘出新闻专业的内在规律,指导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摆脱了单纯的知识讲授,进入到系统开放的针对个案和问题的研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先于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体系架构,将系统的知识转化为可讨论的开放性问题,这也是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

3在新闻史教学实践中对翻转课堂的应用

笔者所在的传媒类高校主要是艺术类专业,因此学生的学习特点叫综合性大学略有不同。由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性,目前仅对部分教学内容使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通过对原有知识体系的整合提炼,将部分重点章节的核心内容设计成为翻转课堂的讨论问题,其中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划分。

3.1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准备

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行为特质,尽量将讨论问题设计的开放且能够和新闻实践相结合,以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我选择了一些重点内容,在问题设计上具有包容性和可讨论性,避免一个话题最终的讨论结果是引导学生进入条框思维。同时在开放性的讨论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梳理交织复杂的知识体系。以下是部分讨论的题目:《中国记者职业的演变》、《读报为何是晚清留学生的潮流》、《民初舆论界议政还是不议政》等。

在进行问题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明确题目内容讨论的大致方向,只有教师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和多方位思考能力,才能在讨论中游刃有余的应对学生的各种提问,便于引导。其次,教师要先行布置讨论该题目所需要阅读的文献资料,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并总结出观点。另外,在讨论之前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概括制作成PPT以备使用。

3.2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我所设计的中国新闻史课程考核分为三个部分:

及时,互动讨论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在问题交流环节的表现,包括对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对问题的解答能力和多元思考,主要在运用PPT发言时体现;

第二,书面作业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主要考察学生对准备过程中阅读整理的文献资料的熟悉程度,以及在每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的总结梳理能力,主要以文字作业方式呈现;

第三,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采用闭卷笔试,内容以开放性问题为主,结合教学过程中所讨论的问题,考察学生对新闻事业发展的认识和从中汲取到的经验,体现在对试卷给定材料的分析思考。

3.3教学环节设计

及时,在每一次专题讨论之前,由任课教师先就本次讨论的问题作简要陈述和背景介绍,之后由学生小组上台发言并接受提问;

第二,教师要制定提问的规则和时限,要求学生围绕核心内容提问,不赘述前面同学的发言内容,不能反复追问或一人多次提问,尽量满足大家参与的愿望和积极性,并在每一个环节结束后适当总结,提炼学生发言的核心内容;

第三,在互动中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进程,把握方向和讨论边界。教师也要适时进行补充总结,避免现场出现过度争执或偏题命题的情况;

第四,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面对学生,在不违背根本原则的前提下,给学生自由的讨论空间,尽量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只有充分的讨论,才有的思考和认识,这也是翻转教学所要实现的目的。

4 总结

通过两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借助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了明显提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于教学设计只覆盖了少部分重点内容,而学生小组的发言采用的是一个主题一个小组的发言方式,没有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投入到话题的思考、研究和讨论当中,因此这方面的设计和调整将是未来的重点。另外,如何改变少数学生只求及格的态度,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翻转课堂带来了全新的课堂互动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对内容的重新设计,采用有别于传统的考核方式,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未来我们将培养出什么样的新闻人,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也将继续下去。

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新媒体环境下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课堂是师生共同建构的传播空间,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实现教学相长,有赖于这一传播空间中传受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传授知识、启发思考与学生接受信息、探寻真理相结合,从而做到良性互动。从教学实践及其效果来看,外国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应改革大量填塞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抓住有效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并时刻关注外媒发展动向,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领悟和学习新闻媒体在不同时代背景之下的生存状况和历史命运,努力做到古为今用、西为中用。

关键词:媒介技术;外国新闻史;课程改革

外国新闻史是一门重点学习和研究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事业历史、总结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的新闻理论、探讨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新闻发展现状和规律的课程,通常是高校新闻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方汉奇先生多次强调,新闻史的教学是必要的,学新闻史,就是以史为坐标。张允若教授也指出,学习新闻史,可以了解新闻事业发展的规律,对于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不可或缺,应该把新闻史看作是全部课程设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认真对待,努力教好。但即便重要如此,在时下许多新闻专业的年轻学子心目中扔存在这样的偏颇认识,总以为业务课更重要,学史无用,外国新闻史课程听听就好了。究其原因,一方面,时下新媒介技术日新月异,新媒体的内容与形式都得到充分发展,传统媒体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日渐式微,除有个别突破重围之外,绝大多数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在内,或改弦更张,或另起炉灶,或关门大吉,或苟延残喘。欧美国家一些百年大报亦难脱走向没落之命运。面对如此窘境,难免有学子质疑,我们还要不要学习曾经为这些传统媒体树碑立传的外国新闻史呢?另一方面,新闻专业学子的就业状况不尽如人意,在就业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用人单位往往希望毕业生来了就能上手,要求记者不但具有采写编评摄的基本专业技能,好关键时刻也能顶上,报道突发事件及时出镜,能给网站、报纸同时供稿,好还能制作视频、撰写博客、微信,能写能说能拍能剪,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行。在此种就业导向之下,新闻史论课程更是门庭冷落,而全媒体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日臻喧闹。学生难免更重视业务课程的学习,希望尽快提升更受用人单位青睐的专业技能,难免有学子抱怨,我们哪有功夫去学习“没什么实际用处”的外国新闻史呀?

毋庸置疑,培养能说能写能拍能剪的“全能记者”是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但对于帮助学生了解新闻事业发展脉络,认知当下新闻发展走势,捕捉新闻事业规律,完善知识结构,提升从业素养的外国新闻史课程来说,终极目标仍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当前,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已经无法保障教学效果。如何调试课程重心,在导入新媒介环境之下以全新角度重新解读外国新闻史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下功夫解决的问题,对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改进已是箭在弦上。我们结合近些年的教学实践,并多次就教学方法与听课学生及同行交流,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外国新闻史课程的教学改革做如下思考。

一、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

外国新闻史课程所涉及的国家不同、人物众多、历史繁杂、资料有限、渠道极少,目前掌握的很多史实资料只是二手资料的反复兜售,缺乏一手资料的鲜活生动性。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丰富的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教学的好帮手,师生应有效地对其加以利用。在内容方面,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在谷歌、维基、百度等搜索引擎的帮助下充分挖掘外国媒体及人物的数据库资料。在许多境外知名媒体的官方网站上,除随时可翻阅当日及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报纸版面外,还呈现有“Review”或“History”的栏目内容,自该媒体创立以来的重要时间点、重要人物及大事记都会图文并茂详细罗列。除此之外,更丰富的文字和图片素材会散落于报纸杂志、历史传记、人物访谈、手写日记或家族笔记之中,通过搜索引擎会让有心人从浩瀚的数据库海洋之中披沙拣金、沧海拾遗。具备这样的搜索能力是当下环境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素养,而这些生动鲜活、真实厚重的史实内容,是外国新闻史课堂教学资料的有力补充。

在形式方面,PPT教学在大学课堂上已经司空见惯,但如何使PPT呈现的信息较大化,且用更加丰富灵活的方式呈现,是真正掌握多媒体教学方法的灵魂所在。充分应用图片资料,使形象生动的历史图片服务于静止不动的文字表述,比如,在讲解作为及时张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牛津公报》时,用图片呈现三百多年前的报纸版面,通过现实生动的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一份机械手段生产、形式上为纸而非册、且已有报分两栏意识的《牛津公报》缘何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及时张新闻纸。此外,恰当利用视频及音频资料,帮助学生将记忆中静止的图景鲜活为生动的形象。比如,在讲解如法国哈瓦斯通讯社、德国沃尔夫通讯社等世界上最早的几家新闻通讯社在“二战”期间被法西斯力量接管的历史命运时,播放由莱妮・瑞芬斯塔尔执导的战争纪录片《意志的胜利》,可以让同学们身临其境,深刻理解“二战”期间法西斯政府执行的“谎言重复千遍就会成为真理”“新闻是战争的武器,新闻的目的是帮助战争而不是提供信息”这样的传播理念。

二、提升授课技巧,加强课堂互动

坦白地说,新闻史论课程容易枯燥无趣,教学常出现以填鸭式教授为主的现象,且内容庞杂,课时有限,能留给同学们讨论互动的时间很少,一堂课两小时的满堂灌,学生难免感觉乏味又辛苦。因此,在有效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拓展课程内容,提高授课技巧,也是在访谈交流中学生多次提到的问题。历史上的一些知名媒体人也会给我们提供一些语言表达的技巧。美国广播业的一代宗师爱德华・默罗曾提到过,“广播没有别的技巧,的技巧就是当你广播的时候,你想着你是到了一个酒吧,喝了两杯酒以后,向你的朋友谈论今天发生了什么事情。用这样的语气来广播新闻,你的听众一定爱听。”电视业的泰斗沃尔特・克朗凯特也这样说,他每一期电视节目的宗旨就是“给我讲一个故事”。平等的交流,故事化的叙述方式是他们获得受众欢迎的有力武器,这一武器用在课堂这一教学空间中同样适用。事实上,当下美国新闻专业课堂会特别强调以个案故事和数据展现为表现手段,而这两者的核心其实都是“讲故事”。借鉴到我们的课堂中来,在浩如烟海的外国新闻史中,比比皆是传奇故事和历史细节,针对发展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历史事件或风云人物,用故事化叙述呈现课程内容,实现鲜活生动的历史还原,进而透过历史的面纱寻求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意义,帮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历史、获取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当然,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互动过程,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激励学生参与课堂,加强互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重点讲述新闻史上的重大事件、新闻改革、报人,让学生了解事件始末,尤其了解事件中人的角色和作用,把人放在主要位置,关注新闻人的灵性与创造力。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自选课题,深入解剖外国典型媒体,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挖掘更多史料,搜索当年报纸的版面呈现及报道内容,收集有用素材,梳理发展脉络,从史实中发现问题,在史料中分析问题,并用历史事实予以证实,并组织学生以PPT形式进行课堂提报,将本组所选的相关课题进行演示,通过这个过程鼓励学生充分查找资料,运用资料,互相交流课题成果。将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自主思考结合起来,对课程内容进行拓展,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收集材料和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关注业界近期动态,增加课程时效性

诸如《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每日电讯报》《卫报》等欧美大报,历经百年沧桑仍如常青树一般屹立在今天的报坛。浩瀚百年间,瘟疫、战争、变故、技术乃至人心的变化都会改变一份报纸的命运。但在经历政局更迭、市场压力、读者取舍的起伏之后,百年大报历久弥新,在新媒体环境之下又有新的调试,老树又发新花。这样的报纸每一个都是人间宝库,留给我们大量可以继续学习参照的宝贵资源。外国新闻史课程的终极目标仍是以古为鉴、古为今用,其中,诸多超前的思维、锐意的革新、出奇制胜的做法,至今仍然闪光似金,对我们有着价值不菲的借鉴意义。在授课中,必须让学生领悟到其中的真味,从而改变轻视这一课程的偏向。因此,不能单纯就事论事,空讲云烟往事。而是应该时刻关注外媒发展近期动向,尽可能增加史论课程的时效性。立足当下,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报纸杂志,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今天媒体的发展,拉近课堂上新闻史所学与现实中新闻实务的距离,注意外国新闻史“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处理,力求达成一定的平衡。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日益冲击着原有的外国新闻史教学及研究格局。教师必须正视行业现实,深刻理解新媒体媒介形态发展变迁的历史逻辑,因材施教、增加互动、启发思考,用新媒体技术服务课堂,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当下发现问题,从历史寻找答案,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动手能力。

(作者均系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新闻史》教学的历史、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以彰显专业特色和培养思辩型新闻人才等。

关键词 《中国新闻史》 教学改革

一、《中国新闻史》教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中国新闻史》教学的历史渊源,可以一直追溯到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创办报学系之时设立的《新闻学历史与原理》课程,当时正是中国新闻史教学的初创时期,在随后许多高校成立的报学系科或新闻系科中都设有这一课程,但其名称一般是《中国报学史》或《中国新闻发达史》。1927年11月,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及时部论述中国报刊发展史的著作,也是戈公振为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它为中国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基础,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由此可见,《中国新闻史》课程的开设是伴随着高校新闻系科(或称报学系科)的创建而开始的,历史久远。目前作为新闻院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分析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新闻事业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习中国新闻工作的历史经验与优良传统,探讨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课程从历史的视野学习专业理论与知识,其重点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性思辨意识,它在整个新闻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日本新闻传播学开山鼻祖、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首任所长小野秀雄所说:任何科目在新闻或传播学院的学科设置中都可以增加或削减,但有三个科目却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理论和新闻传播伦理教育。

然而,目前《中国新闻史》的教学现状与课程地位却让人堪忧。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的吴廷俊教授和顾建明教授曾经这样总结:“一是著述上探究微观有余,着眼宏观不足;二是讲授知识有余,剖析规律不足;三是讲授媒体宣传内容有余,描述媒体自身发展不足;四是讲授近现代有余,追叙古代不足;五是讲授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有余,但讲授民族资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不足,未能反映整个新闻事业发展的全貌。”

在与新闻学科的其他课程的比较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新闻史教学既不像采写编评课程那样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也不像新闻理论课程那样讲求学理。尤其在与新闻实践的关系上,很多学生感觉新闻史课程对现实的指导价值不大,而我们学习新闻史的目的就是要从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中获取对当今时代有用的知识,以便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与现实生活应该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以为这种矛盾是目前新闻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新闻史课程的认识,也使得从事新闻史教学的老师经常陷入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尴尬境地,从而造成新闻史课程在实际的新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被动摇。甚至在有些新闻院系的教学计划中,新闻实践课程被放到了主要的位置,而新闻史教学已显现出边缘化的危机,这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问题分析

及时,从教学内容上看,框架陈旧,且教学重点不够突出,无法更好地体现出专业特色。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新闻史在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教学内容和框架上,却一直缺乏创新,仍然较多地受到“革命范式”的影响,使中国新闻史长期依附于中国政治史、革命运动史和党史等,授课内容也以新闻宣传领域的斗争、新闻宣传内容和介绍中国共产党党报活动为主,较少涉及到新闻事业和报刊本身业务的研究,非党报刊活动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不仅很难再现新闻事业发展的全貌,更在定定程度上削弱了新闻史教学鲜明的专业特色。

例如,一些著名的商业报纸《申报》、《新闻报》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发行量都超过了15万份,但教学内容上也只是简单概括为“大报企业化”。这些教学内容上的偏颇违背了新闻史教学的全局意识,也缺乏对新闻事业本体规律发展的探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对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全貌的把握和理解。

第二,从教学思想上看,“就史论史”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难以达到新闻史教学的真正目的。

众所周知,任何历史都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也只有在为现实服务中才具有永恒的价值。这表明历史学习的对象虽然是过去,但其着眼点却是今天和未来。同样,新闻史教学的目的也是为了让学生在了解新闻事业产生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把握其中的规律,以期对新闻实践有借鉴指导作用。但今天的新闻史教学却未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很多学生对新闻史学习没有兴趣,认为学习新闻史对将来从事新闻工作用处不大,究其原因,教师简单的“就史论史”的教学思想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史课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却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知识的简单传授上,而是应该设法引导学生在了解史料的基础上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体现新闻史教学的实践作用。

例如,著名的新闻工作者邹韬奋,是本着读者至上的服务精神,也恪守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准则的典范。教师在梳理完他的新闻活动之后,还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邹韬奋的新闻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新闻事业有何借鉴意义?传媒应当怎样赢得受众?那种“读者需要什么就刊登什么”的做法可不可取?这样,学生对“韬奋精神”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第三,教材过于厚重,雷同现象严重,编纂方法缺乏新意。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和参考,目前中国新闻史的教材主要有这样几种:《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丁淦林)、《中国新闻传播史稿》(吴廷俊)、《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中国新闻史》(方晓红)、《中国新闻通史》(刘家林)等,大多都比较厚重,知识点千头万绪,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量,也不利于重点知识的把握。并且,纵观各类教材,从章节安排到具体内容都大同小异,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在编纂方法上,虽然有些教材也尝试依据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来构建体系,但由于缺少对一些新的史学研究的成果的吸收借鉴,所以基本上还停留在以时间为框架的传统的历史编纂方法的层面上,这些都造成了新闻史教学很难有大的突破,课程枯燥乏味在所难免。

第四,教学方法保守老套,教学手段单一,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新闻史教学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述,学生听记,这种单向传授的教学方式似乎一直没有很大的改变。新闻史的教学还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历史教学,比如文学史,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大量的作品流传下来,而学生在学习新闻史的时候,接触较多的只是一些报刊的名称,或者再有几张简单的历史图片,很难形成具体而又深刻的感知印象。据笔者了解,虽然许多学校的新闻史课程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实际上并未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功用。比如,课件制作仍以文字材料为主,很多都只是把传统教学

中的板书内容稍加扩展制作成幻灯片,图片也不外乎是几张历史人物的照片和一些老报纸的资料图片。并且这些在教材中都有体现,所以收效甚微,根本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中国新闻史》教学的革新之路

首先,以“回归本体”的思想对新闻史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梳理与充实,彰显专业特色。

《中国新闻史》是一门专业史课程,通过学习,学生应了解本专业即中国新闻事业产生与发展的历程,它在社会上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形成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教训等。教师应突破原有的教学内容的框架与束缚,少讲一些一般性的历史背景与新闻宣传内容,重点讲述对新闻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业务变化、管理经验、新闻思想等。加强新闻本体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例如从大批的新闻工作者前辈身上汲取专业精神、树立道德规范,从历史上一些媒介的兴衰掌握一定的媒介经营管理经验等。当然,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体现可能很少,教师需要多方面地寻找材料,并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以注意。比如一些媒介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一部分新闻工作者(如张季鸾、成舍我、胡政之)的报刊活动与新闻思想、关于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等内容大部分的教材就没有涉及或介绍很少,脉络不清,需要充实与梳理,从而使新闻史课程彰显出专业特色。

其次,坚持“史论结合”,并力求体现新闻史教学的现实意义,培养思辩型新闻人才。

“史论结合”是新闻史课程的特点,也是它的优势。新闻理论需要揭示新闻活动的规律,这就离不开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新闻实践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方略,也离不开对历史上成功和失败的经验的借鉴,而这些丰富的理论观点就蕴含在大量的史实中。教师应坚持“史论结合”的教学思想,以史为本、论从史出,并力图从不同视角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解释与判断,时刻把历史当作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这样新闻史教学才落到了实处,学生也会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新闻史的现实意义。此外,这种教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培养思辩型新闻人才,即不仅应该掌握必要的业务技能,更应该具备较高的理论思维能力,这也是一个的新闻工作者的必备的素质,体现了新闻史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再次,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及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新闻史教学中的作用。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简单意味着把原来板书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功能来进行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存储工作。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以先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历史资料,诸如人物传记、参考文献、新闻作品、历史图片、人物照片以及一些历史文献纪录片等,把它们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形成一个教学资料库。当然在制作课件时,要挑选最典型、最需要展示的材料,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生动的感性的印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是可以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它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率都有很好的促动作用。

第二,教师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授课技巧。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排斥传统教学,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例如。对历史上重要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讲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常常是最有生命力的内容。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故事教学法”,即用讲故事的形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真实、客观、立体形象地讲解。比如在讲到“苏报案”时,就可先从“苏报案起因”人手,通过“审判庭上”、“狱中斗争”等故事的介绍使学生明了整个“苏报案”的经过,并对章太炎、邹容等革命报人慷慨陈词、正义凛然的革命形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总之,教师要避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就要发挥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的教学方法。

,重视课程群体的整合、建设工作。

复旦大学的丁淦林教授曾提出新闻史教学应树立“大新闻传播史”的观念,整合课程群体。笔者也赞同这一观点,各个新闻院系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中国新闻史》课程作为基础,既可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专史课程,如广播电视史、广告史,也可以开设一些专门史的选修课程,如新闻法制史、新闻业务发展史等,还能以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来讲述媒介历史、人物历史。各门课程之间分工合作、相辅相成,体现出新闻史教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当然这是新闻史教学改革的一个长远目标,它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需要在新的历史观指导下的各类教材和参考资料的辅助。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