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浅谈教育科学发展

摘要:各级成人学校要深入实施“燎原计划”,大力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参训数量和质量,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各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加强与社区、村社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网络,在提高农民家长素质的同时提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水平
浅谈教育科学发展

浅谈教育科学发展:如何加强高中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在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成立大会上,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致贺辞并作题为“加强高中教育研究,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主题发言。在发言中,罗洁副主任指出高中教育研究分会成立的重要意义,并对研究分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希望。国家总督学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陶西平作“万类霜天竟自由——高中多样化发展”专题报告,指出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内涵、意义和所面临的挑战。

从破解首都教育难题,促进首都高中教育有特色、高质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角度,北京市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的成立可以说是恰逢其时。高中教育研究分会作为市级专门的高中教育学术团体对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和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对扩大首都高中教育的影响力,促进高中教育高质量普及,共享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都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高中教育研究分会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建设与发展。

1.坚持研究分会工作的正确导向和科学引领

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希望研究分会的工作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落实和北京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围绕首都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和质量提升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咨询建议,使教育政策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的发展。

2.理论结合实际开展学术研究和研讨活动

高中拥有大批有思想、有影响力的校长和名师。北京市教育学会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的成员构成有在北京乃至全国,甚至国际上都非常有影响力的校长;有多年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基层经验丰富、领导执行力强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科研部门的同仁;有专业水平高、视野广阔、有影响力的首都高校专家学者;有市级教育支撑部门领导组成的顾问组。希望研究分会抓住基础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握高中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制约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要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北京市高中教育同质化倾向问题,破解难题。

3.注重提炼具有首都特色的高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成果

北京市高中教育领域有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有许多的校长和教师,研究会要注意搭建平台,促进其教育思想与经验的交流和宣传;要通过课程改革、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途径,提炼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本土化教育思想和理论;扩大北京市高中教育和校长、教师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切实提升校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研究分会要将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成长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探索人才培养机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促进高中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人文精神,彰显人文关怀,关注教师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幸福感。

要充分发挥校长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

高中教育研究分会是以校长为主体的学术团体,要充分发挥广大校长的教育智慧和创新精神,在研究分会工作中鼓励自主管理、平等交流讨论。希望校长们通过研究分会这个平台,交流思想、展示才华、和谐发展、互促共赢;希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关注并指导高中教育研究分会的工作,研究探索校长的成长规律,发现、培养校长群体,打造具有首都风格和特质的教育家。要把研究分会办成校长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精神家园!

浅谈教育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教育推动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统筹城乡教育 推动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石柱县“五结合五发展”打造渝东品牌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一个强者的时代。总书记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民族核心品牌。品牌,成了我们价值的追求,实力的象征,交往的名片。曾几何时,石柱教育在渝东南片区独占鳌头,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成果都是渝东南片区的一张名片。重庆直辖后,渝东南片区很多县奋起直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石柱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何振兴石柱教育,重塑石柱教育形象,是摆在县委、政府以及教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石柱县针对渝东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不足、教育结构参差不齐、办学行为认识不够等制约和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提高“普九”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狠抓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力促“五大发展”,着力打造渝东品牌教育,走科教强县之路。

一、坚持与教师自身建设相结合,促进内涵发展

在去年的全国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总书记的希望蕴含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涵了一个合格教师的全部内涵,即师德、师能、师风、师魂。充分反应了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教师个体和群体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从教境界。石柱县把抓好师风师德建设作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一是铸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道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是所有发展与成功的基础。为此,石柱县教委每年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以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号召全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是树师风。师风,就是教师从业的职业道德作风。俗话说“风正一帆顺”,良好的师风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石柱县教委充分运用石柱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常规宣传、重点宣传、典型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县教委也设立了热线举报电话,同时要求每个学校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各校师风的监督。

三是强师能。强师能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能做一个人民教师而备感自豪,踏踏实实从教,从从容容做师。教育是一种育人的事业,只要肯学习,能创造,就能做出骄人的业绩来。为此,石柱县积极开展“领雁工程”、“青蓝工程”、“三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教育家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先进教师外出挂职锻炼学习,着力培养一批教育的“领头雁”,创新和谐教育的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坚持与加强农村教育相结合,促进均衡发展

石柱县是一个集“老、少、边”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几年,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长,该县教育有长足发展,学校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教育教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服务城乡统筹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与人民群众接受品质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还要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布有碍教育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农村教育发展还明显薄弱。为此,石柱县教委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不达标的实际,该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送政策、送设备、送温暖、送技术、送服务的“五送”活动,启动“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二是积极推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校舍、寄宿制学校、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规划建设10所寄宿制学校,面积5880平方米,总投资640万,目前已全部竣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投入资金1603万改善了乡镇4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建设,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大装备投入,乡镇中心校和中学文秘站 域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帮助30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把品牌打响,提升质量内涵。四是拓宽农村教育平台,采取政府贷款、社会捐资助学等形式尽力做好“一帮一互助结对”活动。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回乡创业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体系。五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县政府要求,会同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择挑选调”的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全县的中小学教师考调

进城工作,同时建立城镇下乡支教活动,对支教教师在评职晋级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教师待遇上,对农村教师实行适当倾斜,多渠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师资统筹,建立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三、坚持与规范教育收费相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近年来,石柱县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规范教育收费为突破口,促进和谐发展。在治理教育乱收费中,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监察到位、处理从严,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媒体监督、增强透明度。全县各乡镇组织中小学校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会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收费标准、收费纪律,同时利用宣传栏、电视台、教育网宣传收费政策。在学校设立收费咨询台,解答家长、学生提出的收费问题。并充分利用石柱电视台“石柱新闻”时段对各中小学违规收费行为予以曝光,增强了透明度。二是深入督查、从严处理。采取多形式开展收费检查活动,将定期检查与平时巡查相结合,学校自查与上级复查相结合,一般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县政府成立收费专项检查组,对全县32个乡镇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县纪委、县教委及时对全县学校收费进行逐校检查通报,彻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三是完善制度、构建平台。采取搭建“规范教育收费与办学行为投诉平台”、构建县、镇(乡)两级联动的投诉查处机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学校收费预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监督员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四项制度”。四是整体联动、奖惩并举。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台帐,实行两月一通报,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同时向学生、家长发放“收费明白卡”;开展收费咨询进院坝活动和建设“教育收费规范年”活动等措施规范收费。今年以来,教育收费投诉明显下降,多数学校实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四、坚持与优化教育结构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面临教育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专业设施设备严重奇缺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该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石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增长升级的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精心打造渝东地区较大的劳务输出人才基地。一是整合职教资源。整合校内、教育系统内、外部职业教育资源。在石柱县城新城区周边另辟新址,新征土地15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834.80万元。总建设面积65490平方米,组建新的职业教育中心,目前,新建工程已启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培训。按规定的有关标准,配齐教学所需的师资,以保障教学必须,针对骨干、示范专业,确保“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采用外送内培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成功举办全县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共5次,提升师生的职业技能。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对返乡农民工加大了培训力度,建立返乡创业工业园1个,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三是学习借鉴促发展。通过选派教师到江津区挂职学习的形式,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要求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四是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同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查处对利用单位和个人职权买卖生源,谋取私利的行为。

五、坚持与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该县紧扣“建设全国民族地区现代品牌学校”的战略目标,以“五四”运动90周年、建党88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要节庆为契机,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评选10个“石柱县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和创建10个“特色文化名校”。初步构建了“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了“读经典进校园”、“唱红歌进校园”、“讲故事进校园”、“传箴言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树立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办学模式,打造了“和谐教育”办学特色。二是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健康发展。出台了《石柱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意见》和《石柱县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分别成立了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统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片区教研中心”的活动机制,加大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力度。坚持科研兴校,强力推进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三级教研网络,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

铸造品牌对一所学校而言,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对于一个区域来讲,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举措,也不需要豪言壮语的保障,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用心去做。教育行政部门要以打造“教育品牌”为不懈努力的目标,以从我做起的创新精神、从小做起的实干精神,方能培育出教育精品。

一栋栋宽敞明亮的校舍、一幢幢标准化的教学大楼,像一朵朵绚丽的奇葩,在石柱的秀美山水间绽放,飘逸着醉人的芳香。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环境的改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步发展,使得石柱教育如沐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石柱教育工作者在县委、政府的带领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敢于查找问题,勇于解决问题,创新思维,集思广益,励精图治,正以饱满的热情,倾力打造渝东教育品牌,为统筹城乡教育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浅谈教育科学发展: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新水平

嘉兴作为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五个典型城市之一,其经验已见诸全国各大媒体。作为嘉兴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学习嘉兴经验,既感自豪,又感到责任重大。自豪的是,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中,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感到责任重大的是,教育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市发展大格局中没有体现基础优势、比较优势,与其他各行业的发展还有差距,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照嘉兴经验,对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关于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转型升级走在前列的意见”,我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依然存在。二是学前教育、新居民子女教育比较薄弱。三是教师待遇偏低。四是学校建设任务仍然繁重。五是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六是队伍建设中也存在部分干部教师水平不适应、作风不踏实、工作不到位等情况。总之,教育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发展质量上都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教育如何在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中实现走在前列的目标,需要针对当前存在问题,认真研究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措施,十分重要的是要使教育主动融入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大格局,提升各类教育的科学发展水平。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

抓好两项均衡——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均衡。要花大力气继续抓好中小学、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发展的均衡,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和政策引导,遏制并减少择校。同时要十分注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和个人学习困难学生的发展,力求人人成才。

搞好三项建设——完善布局、建好基地、强化基础。要根据全市“1640”网络型大城市建设和新市镇、新社区建设的总体布局,重新修订全市中小学布局规划,并结合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使中小学建设与“两新工程”相衔接。要在新市镇建设中按现代化新农村的要求,建设一批社区教育基地,并发挥其教育、文化、公共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功能。要在新市镇建设好一批以政府举办为主的学前教育中心和新居民子女入幼入托示范机构,以改变我市目前学前教育和新居民子女教育的相对薄弱状况。

加强四项统筹。一是基础教育的城乡统筹;二是高中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招生的全市统筹;三是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网络建设的政府统筹(行业协调);四是高等教育在校园稳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管理统筹。

落实五项措施。一要教育广大干部教职工坚定不移地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发展为及时要义的理念,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去。二要切实加强教育发展的物质保障,特别要努力争取财政投入教育的比例早日实现4%的目标。三要坚持改革创新,要继续改革办学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继续改革管理体制,深入进行现代学校制度试验探索,继续推进以课程改革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四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认真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切实加强教师培养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五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针对教育系统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要进一步加强党对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个教育领域领导,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干部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保障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浅谈教育科学发展:农村教育科学发展

一、对照科学发展观,认清农村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1、城区教育与农村教育失衡。城乡二元教育发展使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农村教育问题较多。城区学校投入大,条件好,综合资源丰富且品质;农村学校经费少,条件差,还存在着不少危房,学生辍学现象较严重。

2、基础教育与职成教育失衡。与基础教育相比,由于经费、人员等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各镇乡成人教育工作开展难度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工作成绩不明显,学校办学条件急需改善。农民教育与培训工作的相对松懈将逐渐增大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3、中学教育与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失衡。高考和初中“联招”成绩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焦点,也是社会各界评判地方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这种定势使不少地区、学校把主要财力、人力投入到中学教育,使小学教育、幼儿教育发展明显滞后。

4、硬件建设与软资源失衡。有的地方采取了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不注重内涵发展,而是外延式发展。很多学校花重金搞形象工程,而相对忽视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指标的升级,使软资源隐性失衡。

5、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与普通学校建设失衡。与普通学校相比,一些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为“做大做强”,纷纷向银行借款,“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在硬件建设上不惜斥巨资,过分追求发展的数量和速度。而随着办学行为的日益规范,随着择校“三限”政策的逐步落实,这类学校的还贷能力将越来越弱,从而影响发展。

6、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失衡。与学校教育的集中性、单纯性、科学性相比,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对薄弱,存在着教育的复杂性、多元性和不规范性。不少教师感叹“5<2”(五天的学校教育比不上两天的社会教育),证明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尴尬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失误。

7、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失衡。残疾儿童、贫困地区农村儿童、下岗职工子女、流动人口子女等教育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程度和水平令人担忧,教育发展需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以确保教育公平。

8、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失衡。不少学校过分追求学校的物质环境和硬件建设,以及规模的扩大和师生数量的增加,忽略对全体师生思想、心理、情感和人文素质发展的投入和关怀。有的学校过分强调家长、成人、社会的当前的需要,忽视学生主体个人发展的兴趣、需要和未来生活的需求。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成绩和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和教师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等的发展,使学校发展与人的发展严重失衡。

二、实施“七大工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平衡、协调发展

1、实施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工程,科学制定教育发展规划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服务,主要是培养各类人才和做出智力贡献。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要立足实际,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过分超前发展。要使各类教育既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必须根据现有的教育成本、发展成本、区域经济等相关因素,从经济、社会等角度,根据市场化原则,科学、、地测算近、中、长期的事业发展规模,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投入,从而实现农村教育事业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2、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当前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策略主要应关注中小学办学条件的整体标准化。农村教育办学标准化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不断对均衡发展提出新要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从整体上、面上达到标准化,缩小校际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当前,特别是要把排除农村中小学危房纳入教育工作“重中之重”,把排危作为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工程的奠基工程狠抓落实,并把排危工作与农村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农村学校的协调发展。

3、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

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建立教育扶贫制度,要把治理农村薄弱中小学和做大做强城区品牌学校同抓共举,做到“两手抓”、“两手硬”,以防止城乡教育办学水平和效益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我们要鼓励教育干部到农村学校挂职,鼓励人才到农村学校支教,提倡城乡学校之间、师生之间开展“手拉手”等活动。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对农村学校和教师给予政策倾斜,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对贫困地区学生升学就业给予适当照顾等。4、实施弱势群体关爱工程,确保教育公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特困生档案,完善特困生救助办法。要办好特殊教育学校,为残疾儿童的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要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减轻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负担。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的农民子女将越来越多。各地在做城市教育发展规划时要对此做出科学预测,提前统筹规划。要改变以户籍制度为依据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使适龄儿童按居住地入学。各级政府可根据财力情况,考虑将本地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财政预算,公办学校要成为吸收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

5、实施新课改工程,注重以人为本

中、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在今后一段历史时期依然存在,新课改要注意引导和校正“指挥棒”的方向,使之朝有利于检测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发展能力等方向靠拢。新时期的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要借实施新课标契机,统一协调发展高中教育、初中教育、小学教育、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各类教育的统一标准,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整体推进、共同提高。

6、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缩小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

乡村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地理位置的相对偏僻,接受教育的信息点相对分散等特点,决定了乡村教育接受新教育、先进教育的速度和质量逊于城市教育。实施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校校通”工程,加强农村教师教育信息化、现代化建设,实现品质教育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可以利用“空中课堂”,开阔农村学生视野,使农村学生接受城市甚至国内外的先进教育。

7、实施农民教育与培训工程,缩小城乡人口素质的差距

各级成人学校要深入实施“燎原计划”,大力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提高农民参训数量和质量,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好务。各家长学校要加强对农村学生家长的培训,加强与社区、村社的联系与沟通,努力构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一体化网络,在提高农民家长素质的同时提高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水平。

内容摘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要求我们认真总结教育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切实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关键词:教育均衡教育公平农村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发展新课改农村中小学农村学生弱势群体子女

浅谈教育科学发展:社区教育科学发展思考

近年来,“项目管理”的概念从工程学领域引入社区教育领域,各地纷纷以项目实验的形式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然而,在实验实践中由于缺乏对社区教育项目本源性、实践性和成效性认识,导致在理论与实践操作上一些误区。本文立足科学发展观尝试对社区教育项目的本源性、实践性和成效性等三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日后项目实践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 一、科学发展观内涵及其要义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从其本质出发,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 1.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不是真正地发展,是不是健康地发展,是不是理性地发展以及是不是在保障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 2.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效率与公正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的平衡,能否维持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 3.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建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所表明的三大特征,即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从根本上表征了对于发展的追求。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全民素质”行动目标,“实验”乃是其中的精髓所在。通过探索和实验,积累有关社区教育的经验,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建立能满足社区全体成员基本学习需求的教育培训网络,同时优化社区与教育的各项工作关系,促进社区内各类人群之间的和谐共存,使社区教育在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贡献。人们逐渐意识到社区教育不仅需要在外延上予以拓展,扩大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真正落实社区教育的大众性;同时,要在内涵上着力提高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高度,提升社区教育的品质、质量和水平。但反观各地社区教育实验实践,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由于缺乏对实验项目的本质、内涵的认识而出现了“短平快”现象;由于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内涵与外延难以厘清,导致在实践操作中缺乏专业性、实验性;由于追求项目实验的快速化,导致实验项目的表面化、同质化。 二、项目及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概论 文献研究表明在“项目”众多字义解释中,较为性的定义有: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的定义:为某项独特产品、服务或者成果所做的临时性努力。世界银行(WorldBank)的定义: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某项开发目标(或者一组目标)而规划的投资、政策及机构方面等活动的综合体。国际标准化(ISO)的定义:由一系列具有开始和结束日期、相互协调和控制的活动组成的,通过实施活动而得到满足时间、费用和资源等约束条件,并完成预期目标的独特过程。概言之,项目即为在一定时间内为实现预定目标结果的一系列投入及其活动。依据管理学科相关解释,项目具有如下的基本特征: 1.目标确定性。任务明确且具体,资源与预期结果相对清晰;其结果既可能是一种期望的产品,也可能是一种所希望得到的服务。当项目目标发生实质性变动时,它不再是原来的项目了,而是一个新的项目,因此项目的目标是确定性的。 2.成本约束性。每一项目都需要运用各种资源来实施,即资源是有限的。 3.过程实践性。项目是人类认识自然、发现事物发展规律主动性实践过程,不论项目的大与小都涉及计划/设计、实施、结果/产出等生产的各个环节与各个方面。 4.实施周期性:任何项目都有时间上的期限要求或者规定;即使可以适当延期,但总有截止时间。 5.价值复制性。项目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而实施,具有价值性。同样,项目是有规律可循的人类活动,在事实的背后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得以启示影响人类社会后续活动,具有可借鉴性。 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项目在社区教育领域运用的结果,是人们针对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中亟待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创新某项具体工作,根据一定的指导思想和预期目标的进行精心策划,通过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与实施,最终取得实效的社区教育活动。因此,有人将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划定为社区教育项目的一类,如我国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社区教育实验示范工作,其目的主要是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实践探索、总结与反思,不断提高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不断推动和深入社区教育实践创新,不断提升社区教育品质。 三、探讨与建议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当前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从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和时间维(持续)深化对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本质性的思考。#p#分页标题#e# 1.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本源性认识(价值原则)。本源,指事物的根源、起源。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工程项目在社区教育中的运用。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作为探索社区教育内在规律,总结实验经验,推进社区教育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改造历史的有意识性活动,无缘而不为之的行为,具有价值性。这就决定了社区教育实验本质性、目标的特征。 (1)选题上强化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关联性。 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立足现实土壤,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要充分体现社区教育的先进理念和发展需要,突出社区教育工作重点,着力研究和解决社区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项目实验,既不能远离实践的思辨性推论,也不是直觉经验的感悟和归纳,而是源于社区教育实践变革的思考与问题的挖掘。为此,实验项目选题立足社区教育发展规律,满足于社会发展需求和社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强化社区教育与居民生活、区域社会发展的关联度,以开发本土化的社区教育课程,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2)设计上注重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独创性。 独特的标志是“新”,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获取新成果诸如此类。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不能仅停留于社区教育日常工作的总结,而是人们在社区教育工作中为了创新成果,优化工作方式,创立发展思路而设计的实践研究。开展项目实验工作需要明确实验主题,创新实验内容,在“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上多作探索。诚然,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不能一味地追求“创新”而忽视关联性,应是根植于社区教育实践不断螺旋上升。 概言之,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既有别于科研项目,也有别于一般的工作,更不是理论堆砌;是一项带有探索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针对社区教育实验工作中亟须解决的某一具体问题或创新某项具体工作,是根据预期目标而设定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同样,就价值取向上而论,社区教育实验实践之所以推进项目实验,是由于项目本身在操作中具有价值性。故而,在项目选择与设计过程中应把握其价值性原则,以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 2.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践性认识(实践原则)。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项目实践,乃是人们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有意识的活动,社区教育项目实验是抽象的理论思维活动再现于感性的具体之中,从而检验、验证理论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1)实施上坚持项目实验的科学性。实验区别于试验,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使某一些事物(或过程)发生或再现,认识自然规律。科学是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科学性是指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索社区教育发展的规律,提高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文化品位与理论水平,从而提升社区教育的发展能力。对开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而言,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论项目选题,还是项目立项,尤为注意的是具体实施上更需以科学性以一贯之。反言之,项目实施过程中,实验对象通常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需要科学的方法论、管理方式保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提高项目实施质量。 (2)管理上强化项目的动态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针对当前社区教育发展需求开展的一项探索性实践活动,是一项不断摸索、检验、验证的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缘于社会实践的不断更新,社区教育的不断推进、社区居民需求的不断变化,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具有动态发展性,方才使得社区教育具有活力,满足学习者教育需求,为此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践永远处于一种动态之中,具有不断发展的特点;同样,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科学性决定着实验项目既有长远规划的分步实施,又有短期计划的具体落实,不能“以一当百、偷工减料”。再者,社区教育实验工作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仍旧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因此,在把握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实践中,应该坚持边研究、边总结、边修正、边推广的动态管理原则,使得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有规可循、健康而有效地发展。 (3)过程上坚持项目的操作性。实践是项目的核心、主体。从一定意义上而言,操作即为控制,采取一定方法,搜集有关控制对象的实际运行状况的信息,并将实际运行状况与预期相比较,根据比较结果采取适当措施,以保障控制对象按照预期目标运行的过程。 3.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成效性认识(绩效原则)。管理学上的绩效是指组织期望的结果,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展现在不同层面上的有效输出,它包括个人绩效和组织绩效两个方面。如前所言,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针对当前社区教育发展需求开展的一项探索性实践活动,是一项不断摸索、检验、验证的螺旋上升的动态过程,社区教育项目实验的最终落脚点要看实际效果,即是否通过项目实验达成社区成员综合素质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提高。 (1)认定上强化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顾名思义,评价是对项目实验后的价值判断,涉及项目的效益、项目的认可度和项目的推广性。一般而言,项目评价首先需要确立评价标准,项目实施目标无疑是评价标准的依据之一,区域社区教育发展现状与规划也是标立的参考,诚然标准的设立是一个主观行为,其应该坚持科学性和超越性。为达成项目实验的结果评价,评价实施的主体包括社区居民、同行专家、社区相关领导和协作部门;评价的方式应多元化,有自我主观评价和外界客观评价,可采取访谈、调研、评议会、鉴定会等。 (2)实效上注重项目实验的推广。推广,就是扩大事物的影响力。社区教育项目实验作为整个地区社区教育的抓手与突破口,以实验项目来回答社区教育发展中疑难杂症,不断解决不同时期遇到的困难与问题,不断提出新命题,形成新内涵,从而获取新的活力,并以此来引领整个社区教育有序、健康地发展。 一个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完结并非实验的终结,应将社区教育项目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一次实践,作为把设想转化为一次探索,亦所谓的社区教育实验的回归性,坚持与时俱进,深化内涵,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亮点,有力地促进整个社区教育向纵深发展。社区教育实验项目是人们依据社区教育工作实际,为探求社区教育发展规律的创新活动,不是简单地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成果转化的前奏曲。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验成果转化上下工夫,在注重成果推广中作文章。#p#分页标题#e#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