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音乐教育论文研究

摘要:音乐教育可以起到传承和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因此,在音乐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内容的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
音乐教育论文研究

音乐教育研究1

一、新媒体技术为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传统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缺陷

1.教学模式方面。《第三次浪潮》将模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容为“音乐工厂”,学生如同生产线上的产品,被填入各种知识。在音乐类高校里,理论课都以集体上课的方式开展。虽然核心专业课程教学采取的是师生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但因师生比较少,课堂中每个学生实际得到的指导也仅有几分钟。这种“量产”方式在教学中很难关注到学生自身条件的不同,培养出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应试型人才,而非具有鲜活个性和富有灵性的音乐人才[1]。

2.教学内容方面。传统教学下,教学内容千篇一律的问题较为严重。例如,很多高校制定了唱法的统一标准,将教学方法视为固定的摸索,对于先天条件差异较大的学生使用一刀切的教学内容。而且,这种教学内容统一的做法不只在西洋音乐教育中广泛存在,在比较注重个人表现风格的民族音乐教育中也较为普遍。

3.教学方法方面。传统音乐教育过于倚重教师的个人经验,这通常会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当任课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时,虽然将多年积累的经验转化为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量,但这些教师往往也会因固化经验而以自我为中心,会忽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虽然依靠记忆得到了更多知识,但失去了探索能力和多元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另一方面,当任课教师缺乏丰富的经验时,虽然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却不能为学生提供足以帮助他们快速获取知识的通道。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变革新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使教学轨迹可视化。首先,新媒体技术可使学生对抽象的音乐知识形成具象理解。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通常采取口述心学的方式,当学生从未体验该知识的情景时,就很难将抽象的音乐知识具象化,无法理解教学内容[2]。新媒体技术能够通过视频、图片、图表等方式将知识以类比、对比、解析、模拟等教学方法具象化地呈现到学生面前,使学生快速理解知识的关键点,进而强化记忆,解决知识的重难点。其次,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能够反复进行体验,直到理解为止,这是传统音乐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再次,传统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和期末考试时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但在应用新媒体技术后,学生任何时段的学习情况都可以被记录,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回顾学生的学习轨迹,再通过多媒体技术的数据分析深入解析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使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更具针对性,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其二,传统音乐教学对时空的要求很高,学生和教师必须在同一时空下才能完成教学工作。但通过新媒体技术,MOOC、翻转课堂、网上课程平台等打破时空限制的课程方式已经得到普及。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央音在线”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的平台,还可以就关注的技巧、知识疑问、学习经验等进行留言沟通,极大程度地扩大了音乐学系的概念。在新冠疫情肆虐时,传统线下授课方式不再安全,新媒体技术提供的腾讯会议、中国慕课大学平台、钉钉等方式就完美地解决了这一棘手问题,在保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也保证了教学质量。此外,新媒体技术不局限于时空的优势,还能够为偏远地区学生提供自学的宝贵机会。

其三,教师角色的改变。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使得教师不再是代表知识的权威者[3]。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扮演学生的领路人和启发者,为学生提供权威的学习路径,帮助其识别和判断知识的真伪,同时也会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困难等。

二、新媒体技术对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挑战

(一)技术层面的挑战

首先,新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教学中面临着隐私与安全的挑战。以MOOC为例,当前音乐类MOOC数量很多,对于哪些MOOC适合自己,需要学生注册后一一尝试,但注册时输入系统的个人信息是否会被MOOC平台利用则很难保障。以2019年多所艺术高校的考试报名软件“艺术升App”为例,报名当日有70万艺术生无法顺利报名,且被该App诱导购买了VIP服务。可见,网络隐私与安全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应用新媒体技术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其次,技术更新带来的挑战。近年来,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极快,带来了音乐教育教学方式、内容、场所、文化等方面的深远变化。很多高校音乐教师还没适应最新出现的新媒体技术冲击,就又要面对更新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挑战。但是,音乐教师毕竟不是专业媒体技术从业者,所以要求他们始终站在技术领域最前沿显然不现实。面对应接不暇的新媒体技术迭代,高校音乐教师应该学习的并不是技术开发和技巧方面的知识,而是应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技术在音乐教育的实际应用上。

(二)教学理念的挑战

教育理念指引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框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指导教学措施。只有从教育理念这个影响教育教学的根源出发,才能使教学措施真正发挥功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高校音乐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对新媒体技术在音乐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没有形成清晰认识。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指出,无论在任何时代,教师传授给学生的都是当时最主流的观念。现代高校培育的音乐人才是面对未来的,因此高校培育人才要紧跟时代特征,打破传统教学理念,以时代前沿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4]。当前,还有部分教师对新媒体技术持怀疑态度,缺乏学习和应用新媒体技术的积极性。其中一些教师简单地将新媒体技术视为一种教学手段,没有认识到新媒体技术对数据信息的挖掘是对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的革新。

三、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措施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的措施

首先,要积极营造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氛围。部分教师之所以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排斥新媒体技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高校缺乏应用新媒体技术的整体氛围,只有少数青年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技术,多数老教师都只是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采用网课平台、PPT等简单的新媒体技术,而对更新的技术则抱有较深的抵触情绪。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应分批提高音乐教学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比例,从青年教师抓起并过渡到中年教师,最后鼓励老年教师学习教学所需的新媒体技术。通过以新带老的模式,分批次逐步扩大校园中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使以前对新媒体技术抱有怀疑和抵触情绪的教师在大环境下逐渐改变观念。当前新媒体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已非常广泛,高校应本着走出去的精神,带领教师和学生在更宽广的视野下认识新媒体技术与音乐及其教育的融合。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AI职业音乐会、日本的AR演奏系统,虽然在短期内这些新媒体技术不会成为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无论对改变教师的思想观念还是对更新学生的音乐认识来说,参与和关注这些前沿发展动态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其次,要将新媒体技术与新时代音乐人才的因材施教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在一起。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基础,教师可以对每一名学生的进步轨迹进行可视化管理,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教学方案。但需要注意的是,音乐教育与其他课程的线上课程存在本质不同。音乐教育是声音艺术,与线下面对面的音质比较,通过线上传输的声音必然会产生偏差[5],如果完全依靠线上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都会对对方产生听觉误差,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文建议音乐高等教育的理论课和共性课可以采用线上教育的方式,而示范课、个性化课程则应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

(二)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高校音乐教育教学具体措施

首先,应优化和整合音乐学习资源。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新媒体技术最重要的作用是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超越时空限制的学习资源。为弥补学习资源良莠不齐的漏洞,高校应努力优化和整合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精准、高效的学习资源,包括电子图书馆资源、课程资源、拓展学习资源等。新媒体技术下的图书馆资源应能够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都更丰富的知识,包括文献、视频、图书等综合性服务。课程资源应包括慕课资源、课程移动端、学习轨迹及分析系统、电子资料、新媒体课件等。而且,这些课程资源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而应该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整体的体系,共同促进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5]。新媒体技术增加了课程资源的种类,当每一种课程资源以独立、碎片化的形式存在时,就很难形成教育教学的合力。由于课程资源之间的关联性不高,会使音乐专业的学生花费大量时间筛选和查找资源,从而降低其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为学生筛选课程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有机连接在一起,形成不同课程资源之间相互印证、彼此促进的知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新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上的优势。课外资源应以开放性资源为主,为学生提供更宽阔的个性发展空间,使学生在统一教学的基础上能够依照自身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学习音乐知识和锻造音乐能力。其次,应建立新的教学模式。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督促者,更多扮演着辅助学习的角色,这一角色定位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学活动以启发为主。利用新媒体技术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和输出者,而应该发挥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功能[6]。其二,要及时通过新媒体技术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新媒体技术能够将学生在各种学习平台中的学习状态、阶段化考试成绩及分析结果、存在的疑问、学习热情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有助于教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计划。进一步,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也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实现,并将结果再次反馈给教师。通过不断的正反馈循环,教师与学生会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其三,应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措施。因音乐教育的特殊性,只通过翻转课堂、直播教学、慕课等方式进行线上教学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充分利用线下教学的现场优势,发现学生实际存在的学习问题、技法和技巧问题。四、结语新媒体技术为高校音乐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教学工具,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可拓展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使音乐教育回归教育初心,这也是音乐教育者不断努力和前行的方向。

作者:何汝贵 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音乐教育研究2

一、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典型的意识形态,与人们的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充分体现了创造者的思想,并可以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和现实情况。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教学落后于时展的趋势更加明显,音乐教学无法匹配学生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对音乐教学效果起到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给高校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多元化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对音乐教育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的积极性。

二、多元化教育和音乐文化多元化教育的形成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种社会公认的观念。在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不同民族、性别、文化和信仰的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都是平等的。多元化教育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下,公平平等地享受教育成为了当时最新的教育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更加紧密的融合为一体,经济的一体化必然会带来文化的深度融合。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随着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明朗,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已经成为未来音乐教育的主流方向,所谓文化中的“多元”,指的是文化风格、形式、样式、内涵和表现方式的多元化。目前,音乐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重要内容,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世界文化的多元化是音乐文化出现多元化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也是世界各国音乐教育的主流。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纳入到了《音乐教育国家标准》之中,我国也在《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其文化传承价值进行了强调。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用于指导音乐教育,可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发扬不同时期和地域的优秀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的今天,社会形态只有单一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文化之间交融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多元文化教育既认同了自我文化,也尊重了外来的文化。随着我国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修养受到各方的高度重视,因此,要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也就必须提高他们的音乐素质。音乐教育在多元化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第一,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受多元化教育的影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只关注专业音乐教学,不利于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音乐知识,甚至埋没了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才能,而多元化教育克服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使学生充分汲取了丰富的音乐营养,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二,多元文化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创新。学生通过接触和了解各方面的音乐文化,并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整合创新,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并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三、高校音乐教学中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应当具备较好的综合素养,但由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各行业高端人才严重缺乏,因此,高端人才的综合素养是十分关键的,这也使得高校教育对教学质量更加重视,学校不仅要教会学生音乐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要通过音乐文化的熏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体系可以良性运转,学生们接触全新的教育模式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的音乐学习兴趣。在高校的音乐文化教育实践中,必须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之间展开密切的交流,使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他们产生正面的影响,而学生能在探究中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欣赏音乐内涵的同时去主动创造美,使他们对多元文化音乐产生切身的体验。

(二)诠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内涵

高校具体指的是本、专、研究生等各大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高度关注。我国各大高校充分抓住了这一机遇,在办学方面纷纷突出自己的特色。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成为了高等教育必须突破的重难点,近年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受到了各大高校的一致欢迎,并推动高等院校的音乐文化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因此,音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音乐文化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创新,高校在音乐文化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使学生们对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并推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走向规范的轨道。

四、教育创新理念下高校音乐文化教育的意见和建议

(一)树立多元文化发展理念

近代以来,我国音乐教育对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以及跨文化意识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新文化运动是我国音乐领域大变革的有力推手,众多音乐前辈深入系统的研究了西方音乐的理论体系,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充分的融入到我国传统音乐教育之中,或者对传统音乐加以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具备西方音乐特色的中国近代音乐体系,这也使得我国的音乐发展实现了近代化。与此同时,我国音乐领域也出现了过于推崇西方音乐的倾向,即只重视简单的模仿西方音乐模式,特别是执着于19世纪的欧洲音乐的学习,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与学习被逐渐的边缘化。这在音乐文化教育方面实际上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激进主义,不但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传统音乐精华进行了否定,使得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难以为继,导致民族音乐文化在近代开始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许多历史上有名的古谱名曲开始失传,传统音乐难以为继,而且也不能推陈出新,这对音乐教育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目前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领域,必须树立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理念,广泛地借鉴各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与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精华结合起来,使得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在发展中得到创新。

(二)构建本民族音乐体系

我国各族人民的日常劳动和生活是民族音乐的源泉,因此,民族音乐的创造者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就是春秋时期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民日常生活而创造出来的诗歌,每一个地域的音乐表现形式都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继承和发扬我国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既是一件对音乐及文化教育至关重要的事情,也有利于我国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提高,并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有利于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基础上,构建我国的民族音乐体系,推动本民族音乐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明确多元音乐教育目的

在欧洲国家,提高国民素质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音乐教育之所以能培养出很多音乐大师,是因为其音乐教育对于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极为关注。我国的音乐教育经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忽视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文化教育,音乐教育局限于小学范围内,当小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对于文化课教育开始逐渐加重分量,音乐文化教育开始边缘化,这是造成国人的音乐文化素养不高的重要原因;(2)国人认为音乐课堂教学是专业的音乐文化教育。因此,我国应加大宣传多元音乐文化的力度,破除传统思想观念的弊端,明确提高国民素质是音乐文化教育的重要目的,通过音乐文化教育提高国民的音乐素养,音乐文化教育应实现对所有教育阶段的全覆盖,应当以积极、发展的眼光汲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促使音乐文化教育工作全面深入的展开。

(四)借鉴优秀的外来音乐形式我国在实施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借鉴发达国家的优秀音乐作品以及教育模式,建立自己的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体系。在多元化音乐文化教育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以我国自身的传统音乐与教育模式为基础,充分汲取世界各国优秀民族音乐的精华,推动我国多元音乐文化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得音乐文化教育可以极大的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我国在音乐文化教育领域,必须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借鉴与考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精华,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推动我国的音乐文化教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另外,我国在音乐文化教育创新的过程中,还应力求推动音乐文化教育方式的发展和创新,不断在音乐文化教育方面探索和实践,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纳各国音乐文化的精华,推动我国音乐文化教育在新时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五)进行音乐文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反馈教育成果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对音乐文化教育的成果进行评价,可以及时发现目前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完善,而在评价中发现的好的成果,应在教学中推广和利用。教师、学生、教材等都可以是音乐文化教学评价的对象。对于教师来说,教学评价可以发现教学计划、方案、方式中存在问题,并有利于他们对教学方法和教案设计进行改革和创新,更有针对性的对教师展开培训;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反馈他们的学习效果,评价他们的学习现状,能让他们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在老师的配合下解决这些问题。五、总结在当今的音乐文化教育中,必须充分依托本土文化精髓,促进多元文化音乐体系的构建。目前,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更加明显,因此,多元化音乐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学中起到至关紧要的作用,既能使得当代音乐文化的内容得到极大的丰富,又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全能型人才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王多 单位:湖北民族大学

音乐教育研究3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高校学生接收到的音乐文化信息十分多样,其中,中国流行音乐和西方音乐是深受学生喜爱的两种音乐,关注古典音乐、对传统音乐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比较少。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中国流行音乐和欧洲音乐都获得了广泛传播,而我国传统音乐虽然有着深厚的内涵,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但国际地位相对比较低[1]。在高校音乐教材中,欧洲音乐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导致学生对传统音乐不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在学生群体当中的认知度相对比较低。

一、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特征

(一)以“字正腔圆”作为审美标准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受京剧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对“字正腔圆”较为关注。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评判的时候,人们也会将此作为重要依据,这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环境比较特殊,传播和表演形式都比较单一,为了兼顾大多数观众的需求,使他们能够清晰地听懂和理解歌词,表演者需要达到“字正”的标准,做到咬字清晰、发音纯正,这样才能使音乐作品得到更多人的接受和喜爱。另一方面,除了要达到“字正”的效果之外,传统音乐还要兼顾艺术性,通过“腔圆”的形式满足观众更高层次的欣赏需求,同时,也使其与诗歌朗诵有所不同。因此,在传统音乐表演过程中,优秀的表演者需要做到吐字清晰,同时也要使咬字圆润如珠,确保整个曲调的顺畅性和流畅性,这样才能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将其中蕴含的情绪表现出来,使整个表演过程更为完美和圆满[2]。

(二)强调音色的个性化发展

与西方传统音乐相比,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最大的特色体现在音色上,对音色的个性化发展比较关注。具体来说,西方尤其是欧洲传统音乐关注的是使不同音色保持有机结合,通过彼此的完美融合来展现艺术特色。而我国传统音乐则对表演者的音色没有过多要求,同时,对于不同音色的融合也不关注,关注的是音色的个性化特征,鼓励表演者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音色,使音色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此实现情感表达的目标,与欣赏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与欧洲音乐相比,我国传统音乐所表达和蕴含的情感更为细腻和温柔,展现出简洁而含蓄的东方美学特征。

(三)注重“润腔”的创新性

“润腔”是声乐术语,指的是在音乐作品演奏过程中附着在旋律、时值和音高上的随着旋律不断发生变化的“小音符”,它们在作品演奏过程中起到辅助性作用。虽然只是辅助,但“润腔”会对作品的可欣赏性产生重要影响,可以从细微处将作品的特色展现出来。无论在作品风格的塑造方面,作品内容的表达方面,还是在作品情感的呈现方面,“润腔”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研究者指出,“润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作品的成败。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对“润腔”的创新比较关注,善于从细微处着手打动欣赏者的内心。表演者也会通过“润腔”的多种变化在作品中营造丰富的意境,塑造丰满的音乐形象,同时,使传统音乐作品和音乐文化达到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回归

在现代社会,文化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经典具有较强的经典性和可回味性,它们经过了岁月的洗礼和涤荡,在社会文化生活当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3]。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多的音乐爱好者将目光放在了传统音乐文化上,希望这些文化能够回归现代生活。从整体来说,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所占据的市场份额正在不断缩小,但是,这些音乐作品的受关注程度却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民族音乐文化已经成为研究地区文化的重要资料,甚至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开始走进人们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高校声乐课堂中融入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知识,构建音乐文化教学体系,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表现,这可以为音乐教育改革提供推动力,也可以为音乐文化在高校中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声乐课程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的受欢迎程度一直以来都比较高。但是,大多数高校学生只对流行音乐感兴趣,他们会主动了解流行音乐作品背后的音乐文化知识,而对传统音乐及其文化的兴趣相对比较低。而实际上,这两种音乐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从艺术表达的角度来说,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在审美特征、发声技巧和旋律方面都不相同。通过学习传统音乐文化,高校学生可以对传统音乐形成新的认识和了解,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解读,并在对其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更多音乐文化,促进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综合素质的提升[4]。与此同时,传统音乐包含了很多专业的声乐知识,将其融入声乐课程当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三)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翻阅高校声乐教材可以发现,现代音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在少数的古典音乐作品中,西方古典音乐作品的数量也多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这使传统音乐文化在高校学生群体当中的发展空间被挤压。在发展实践当中笔者发现,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音乐作品的表演过程当中,表演者与欣赏者之间所产生的情感共鸣也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虽然西方古典音乐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流传度,但它与我国传统音乐在地域上和文化背景上有较大的差异。而传统音乐的融入可以更好地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为音乐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与此同时,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可以使现有的学习内容更为丰富,使声乐教学设计变得更为多元化,改变声乐课堂上音乐风格单一、演奏乐器种类较少的现状,使音乐教育资源更为丰富,缓解学生在音乐练习过程当中的疲劳感,并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传统音乐文化的策略

(一)提高声乐教师的文化素养

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教学环节设计和教学流程设计等,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除了要掌握基础的声乐知识,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将其传授给学生之外,还需要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的知识,并寻找其与声乐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的融合点。当前,很多教师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的认知水平都比较低,而专门从事传统音乐文化教学的教师数量比较少,高校难以为所有学生配备相关的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高校要帮助现有的声乐教师学习传统音乐文化知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作为声乐教师,在主动学习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要将其融入声乐教学计划当中,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传统音乐文化资料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当中,这些教师除了要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不同民族音乐的特征,在对这些作品的文化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它们所具备的音乐风格和艺术特色总结出来,并在声乐课堂中与学生进行探讨[5]。在这一基础上,高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对当地的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实地考察,对地区传统音乐进行深入了解,在这一基础上再将其融入声乐课程,这样可以起到更为显著的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编写音乐校本课程,将地方民族音乐和传统音乐文化作为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

(二)创新声乐教学方法

与专业课程不同,声乐是抽象的艺术,教师要将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作为目标。教师要对过去常用的声乐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多角度、多层次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好地对音乐作品进行感知,将抽象的艺术以直观和具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的基础上,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将音乐学习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传统音乐文化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现代社会有明显差异,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基于现代化技术营造相应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当中实现由现代到古代的“穿越”,对传统音乐作品当中的情感形成深刻的认知,进而对作品的内涵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收集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在介绍相关文化知识的时候使学生以视听结合的形式对传统音乐的艺术魅力形成深刻的感受。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就某部传统音乐作品进行解读,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从情感、内涵、歌词、创作形式等多个角度对作品的特色进行分析,让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价值形成新的认知和感受。

(三)注重情感体验的融合

在艺术教学活动当中,情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在声乐课堂上,学生只有形成了情感体验,才能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并感受到作品的独特魅力。基于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欣赏或者表演作品的过程中,跨越时空与创作者形成情感共鸣。传统音乐文化是在特定的地域和条件下产生的,不同地区的音乐无论是在历史发展层面还是在文化风情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富有当地特色的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教学内容,重视情感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抓住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教师除了要播放传统音乐作品供学生欣赏之外,还要将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地域特色展示给学生,并向他们普及相关的民族文化知识,使他们在对作品形成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全身心的融入,正确地把握作品所营造的情境。(四)挖掘音乐文化价值我国地域辽阔,各个地区的劳动人民基于自身的生活创作了丰富的音乐文化作品,为声乐教学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教师要注重作品文化价值的挖掘,尤其是要关注其蕴含的思政教育价值,帮助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品格,教师在进行声乐课堂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把文化作为落脚点,而不是简单地堆砌音乐作品[6]。同时,高校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他们所了解的传统音乐文化存在地域差异,在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家乡选择相应的传统音乐文化,比如湖北省的梁山调、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采茶戏,以及安徽省的花鼓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教师可以将其引入声乐课堂,并对相应的音乐文化知识进行讲解,使更多的学生关注自己家乡的传统音乐文化,并主动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比如,在学生学习美声唱法的时候,教师可以将江南地区和岭南地区的采茶戏融入其中,鼓励来自这些地域的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并展示《秧麦》《挖笋》等传统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对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四、结语总体来看,当前高校声乐教学虽然融入了部分传统音乐作品,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够,传统音乐作品的应用比例也比较低。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呼唤传统文化回归的声音越来越大,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应用是大势所趋,高校声乐教师要提高文化素养、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融合情感体验,挖掘传统音乐作品的文化价值。

作者:谢佩君 单位:安康职业技术学院

音乐教育研究4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传承和保护民族音乐文化已经形成了共识。由于传统音乐文化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一味地强调保留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文化,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并非最佳方式。适应社会环境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在保留民族音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与新生事物相结合,敢于创新民族音乐文化等,这些才是现阶段传承与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必由之路。

一、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的主要形式与发展趋向

(一)将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中

《行歌坐月》《醉苗乡》《对歌对到日落坡》《黔东南的七月》《飞歌醉情怀》等作品在旋律上有着鲜明的贵州民族音乐特色,结合上流行音乐元素令人耳目一新,是贵州流行音乐创作本土化最常见的一种创作方式。由于流行音乐的易于传唱性和广泛传播性,也使其自身成为传承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二)用流行音乐的形式来讲述贵州故事、描绘贵州的风土人情

将贵州的风土人情作为创作题材进行流行音乐创作,也是近年来贵州流行音乐创作的常见方式。此类型的流行音乐作品,一般在歌词方面有着浓郁的贵州少数民族特色,在宣传贵州、讲述贵州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家乡的味道》《爱情雨》《我在贵州等你》《云中歌》等。这些流行音乐作品的旋律朗朗上口,易于传唱,歌词中生动的民族风情犹如一幅幅贵州山水画卷展现在听众的面前。歌词中的形象描述也是对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一种行之有效的传播方式。

(三)将贵州少数民族的乐器运用到流行音乐的创作中去

这类创作主要是通过贵州少数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来突出流行音乐中的贵州特性,例如《太阳鼓》中独特鲜明的苗族鼓点,《苗岭飞歌》中明亮的木叶吹奏等,其中运用最多的莫过于贵州苗族的芦笙,在很多贵州特色的流行音乐中我们都会听到芦笙悠扬的旋律。还有一些贵州当地的特色流行乐队会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运用到乐队演出中,从而突出本民族的音乐特色,例如神纳姆乐团会将一些侗族琵琶、竹笛等民族乐器运用到他们的音乐创作中,从而彰显民族属性。

(四)将贵州少数民族传统歌曲进行流行化加工

这类创作主要是将贵州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歌曲通过重新编曲、配乐的形式,在不改变歌曲主要旋律和结构的同时赋予其更多的流行性和时尚元素,将传统和流行进行有机结合,使得传统的原生态文化有了更多的时尚属性,也使得流行音乐有了更鲜明、更浓郁的民族风情。这类作品在演唱方面既有流行歌曲的演唱形式,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当地少数民族歌曲的演唱方法,是传承传统音乐文化的一种新尝试,例如歌曲《你是一朵花》《苗岭飞歌》等。神纳姆乐团在其音乐创作的过程中会将原生态的演唱形式进行运用与展示,也会将侗族大歌中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运用到自己的音乐中,还会通过呼喊等方式模仿贵州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贵州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贵州的音乐人在贵州流行音乐本土化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多新尝试,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其创作的过程中,上述几个方面的创作形式也会交织在一起,使得其音乐作品的贵州特色更加形象、鲜明。贵州流行音乐创作的本土化过程,既为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途径,也为流行音乐创作带来了更多的素材。

二、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传唱范围有限,推广范围较小

进入21世纪以来,贵州本土风格流行音乐的创作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一大批具有浓郁贵州特色的流行音乐作品涌现了出来。有些作品在贵州当地的流传甚广,例如《行歌坐月》《黔东南的七月》《我在贵州等你》等,一直占据贵州当地KTV点歌榜的前列。但除了《我在贵州等你》在国内的传唱度相对高一些,其他的贵州本土流行音乐作品在全国有一定传唱度的尚不多见。与广西、云南相比,贵州少数民族风格的流行音乐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要小很多。这当然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音乐文化创作远没有现在繁荣,而当时的电影《五朵金花》《刘三姐》中的少数民族风情歌曲,对宣传云南、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如今我国的音乐创作产出较多,贵州本土流行音乐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要独树一帜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让多彩贵州的多彩音乐元素为大家熟知,如何通过贵州本土化的流行音乐让更多的人认识贵州、了解贵州,这些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二)创作水平参差不齐,高水准作品并不多见

贵州的少数民族数量众多,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的分布上也存在着较大差异,贵州拥有全国最多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少数民族音乐在各地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在保护宣传地区民族音乐文化方面,各级政府都进行过努力与尝试,当地的每一位音乐工作者几乎都会结合当地的民族音乐元素来创作歌曲,各级各类的原创歌曲大赛也层出不穷,但是精品并不多见,甚至有些县级原创歌曲大赛,在比赛结束后却没能出现一首传唱度高的作品。相较于众多的原创作品数量而言,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真的算是凤毛麟角。

(三)相互融合的创作方式较为简单,创作方面缺乏贵州特色

贵州本土风格的流行音乐作品在民族性和时尚性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的一些方式较为简单粗暴,很多作品并没有很好地将民族元素融入作品创作,不过是进行了简单拼接,甚至有些作品在旋律创作上没有任何民族性可言,只是在作品开头或者中间插入一段侗族大歌的演唱或者一段民族乐器的独奏,来突出其所谓的民族性。此外,有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了过多的民族元素和传统唱法,使其失去了流行音乐作品应有的时尚元素和自身特色。

(四)整体创作水平与全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对于国内高水平创作团体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贵州近年来也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词曲作家和流行歌手,如词作家玉镯儿、曲作家张超、歌手阿鲁阿卓、周深等,但是贵州本土音乐人的整体创作水平和流行音乐商业化运作的硬实力与全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像张超、阿鲁阿卓这些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音乐人和歌手,其主要创作方向并非贵州本土音乐文化,反倒是他们在成名之后利用自身在国内流行乐坛的影响力来创作和演绎贵州风情的流行音乐作品。贵州当地政府也曾出重金邀请国内知名的音乐人来贵州采风、创作,也出现过一些高水平的流行音乐作品,例如徐沛东的《飞歌醉情怀》、陈道斌、沈丹的《爱情雨》等,在贵州当地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对国内知名音乐人和创作团体仍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五)贵州当代本土流行音乐创作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所依存的社会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民族化风向,既是保护和传承贵州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又为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应充分发挥流行音乐传播的便捷优势,将贵州民族元素流行化与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相结合,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这也是今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三、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在重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作用

(一)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给传承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回顾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历程,带有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在传播弘扬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贵州民族音乐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也在宣传贵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流行音乐与贵州元素的融合势必会削弱贵州少数民族音乐的原生性。为了体现音乐的流行主体风格,创作者在对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运用中经常会进行一定改编。这种改编能否很好地遵循当地民族音乐的主要审美情趣,是否破坏了当地民族音乐的主要特征及音乐构架,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这也是判断音乐作品到底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是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破坏与滥用的主要标准。运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流行音乐改变了当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传播方式,这种现象在改变其音乐文化社会价值的同时,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文化认同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及在重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二)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在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中的价值引领作用

总体上来看,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的出发点是对贵州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保护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努力。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面对当今纷繁多样的世界,不同的音乐文化在带给人们不同体验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以及审美取向,因此留给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当贵州的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被流行音乐赋予了时尚特性,无形中也就增强了民众对当地民族文化的认可,这在形成民族文化自觉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上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促进了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内生性保护和发展。

(三)贵州当代流行音乐创作民族化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的价值与作用

随着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推进以及国发【2022】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使贵州乘着新时代的东风进入了高速发展期。贵州有着众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和多样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曾经在传承当地民族文化、构建民族文化价值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新时代带来的巨变,我们应创新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使之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赋予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上。此外,我们要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用流行音乐的创作手法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尚元素,并构建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也是今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主要方向。因此,我们应保护发展好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继续利用好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文化元素结合的创作方式,在固守其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保护好贵州特有的乡愁符号,提升民族音乐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引领价值,重构贵州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体系,为贵州的经济发展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闯出新路。

作者:苏丹 单位:凯里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