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摘要: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助力。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政府、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人才反馈机制没有落到实处,无法满足基层农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农业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加强农业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熟悉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要想实现乡村振兴,要依靠人才和技术,人才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核心、灵魂和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始终致力于推进农村现代化发展,完成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核心建设,而其关键因素在于全面掌握农业生产科学技术,并以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作为支撑。长期以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力量,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等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职院校设置的农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还要着重培养具有解决实际生产和技术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农科人才;与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相结合,深化以基层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体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专业人才。

1乡村振兴背景下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背景

人才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创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动力,所以加强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很多专业培养的人才都符合农业发展的需求。经过高职教育培养的应用技能型人才,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而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理念较为先进,创新思维敏锐,善于学习新的专业技能[1],所以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基层农业建设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强调“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并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责任,而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一项重要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摇篮,应在乡村振兴及“互联网+”背景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引导学生立足创新、积极创业,助力基层农业建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3]。

2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农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农学专业群包括农产加工与质量检测、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和畜牧兽医3个专业,在校生300余人,学生就业主要面向乡镇农业技术岗位、区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基层农业单位。学生在校期间,主要通过学习“创业基础”必修课程培养创新意识,参加院系双创俱乐部活动提升创业技能,总体上较为重视涉农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但针对基层农业创新人才需求开展的专创融合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2.1教学理念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传统的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与形式以被动式的理论灌输为主,突出课堂“结论式”教学,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缺乏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局限于死记硬背,不能对知识灵活运用。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倒置,学生的素质教育被忽视,教学质量受到了影响,教与学、学与做严重脱节。这种单一的教学形式,无论是在知识体系的呈现形式上,还是传播途径方面,都会缺乏灵活性,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被动式地学习,缺乏独立自主思考的机会,无法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因此对专业知识的领会只能停留在表层,无法建立起清晰的知识脉络,对于专业知识与实践的联系缺乏认识和理解。这种教学理念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呈现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要积极寻求改变的途径[4]。
2.2缺乏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目前,仍然有部分教师对创新人才培养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创新创业是就业或学生部门的工作,在育人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自谋职业的技能为目标,没有把创新创业思维、精神、能力作为全体学生都需要培养的一种素质,缺乏协同育人理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并把这种精神作为当代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职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迁移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但受到传统育人理念的影响,没有形成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各个环节没有形成有效衔接,创新人才培养效果较差。

2.3缺乏基层农业创新人才思想教育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表明了我们国家对加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的决心,为发展“三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不仅是保证学生就业,更要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实现人才供需平衡,既能够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又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配套的思想教育还缺乏一定深度,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将来能够从事的工作岗位没有客观而全面的认知,对于到农村基层工作在心理上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有些学生会认为在农村基层工作存在环境差、待遇低、没有发展前景、社会地位低等问题,所以对于从事基层农业相关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这会对与基层农业相关的专业的招生、教学以及就业等产生不利影响[5]。这种局面还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共同努力,从人才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着力,转变学生的认知。2.4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涉农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毕业后需要到农业生产的一线,如果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专业学习,不利于其在基层农业工作中的发展。在目前的专业和创新创业教学中,创新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创新实践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学生对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不够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较多,如教学理念认知不到位,会导致缺乏完善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没有从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无法真正地接触农业生产,尤其是与气候、土壤、湿度等相关的实践,学生没有直观的体验,无法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实质上就是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匹配,这是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面向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

3.1转变教学理念,积极引导教学活动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认知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为了加强基层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从教学理念层面进行转变,并且由教学理念对实际的教学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基层农业创新人才的能力需求,认识到创新人才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各种能力,然后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创新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双方的互动与共同参与。对各类课程进行相应的改革,提高实践类课程比重,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涯教育等相关教育结合,提高学生在各类活动中的参与度[6]。重视教师的实践育人能力,尤其是在教学知识、管理技能和育人理念等方面的认知更新,保证教师能及时精准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学习给予指导和帮助。注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类活动中具有自主选择权,可挑选适合自己且有利于未来职业发展的课程和活动,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定制。最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师生共同参与和互动,促进职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

3.2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全面育人格局结合专业特色,整合教学资源,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教学规划,以创新意识、思维、能力三阶递进为主线,构建符合本校、本专业特点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与其他通识课程的协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必修+选修”的创新教育通识课程、全面渗透创新教育的职业平台课程以及科创融合的职业技术课程。一是在通识平台课中设置“创业基础”“创新思维”等课程,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职业平台课中全面渗透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二是利用专业实践和互联网平台,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学生可以灵活自主地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习和交流,开展丰富的专业社会实践,将第二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课程学分管理。结合理论教育和专业实践结果,形成创新创业项目,并通过参加双创类比赛展现教育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提升效果。实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贯通,形成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双能并行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7]。

3.3开展课程思政,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农人为了增强高职院校学生对基层农业工作的认同感,应该加强创新实践教学与思想教育的融合,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从三全育人的视角出发,培养具有“三农”情怀的新农人。可在职业技能课中设置与乡村振兴、服务“三农”紧密结合的课程思政内容,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提升农学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指引学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到基层农村就业、创业。还可通过讲座或者第二课堂的方式,更加客观全面地向学生展示基层农业工作,让农学专业的学生对基层农业工作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可带领学生到基层农业工作现场进行参观,向学生展示发展农业对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意义,让学生意识到新农人身份的特殊性以及国家对新农人的重视程度,认识到从事农业工作的光荣,挣脱传统思维观念的束缚[8]。只有在思想意识层面强化学生对基层农业工作的认识,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参与基层农业工作的决心。

3.4建立“三元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创新实践与产业需求衔接聚焦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需求,主动对接政府、企业以及其他高校,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资源和校外资源的协同管理、有效利用。以现有“村博士工作站”“四川省职工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平台为基础,整合现有实验实训设施和教学队伍,探索“政校企”三元协同共建的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并引入政府和企业科技服务项目,打造“校内双师、企业师傅、双创导师”精品团队,“政校企”三方协同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形成面向全员、三方育人平台参与、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学生创新实践路径,实现教师科技创新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融通,最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效果[9]。加强农学专业与地方企业合作办学,引进企业优势资源,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便利条件。此外,还可开展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在当地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开展合作,为农学专业申请试验基地。学校可组建科研项目创新实验小组进行项目研究,然后在试验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搜集项目研究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为项目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对于成功的项目成果,可以在当地进行推广,既能够为农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又能够为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助力。

3.5采用教创结合的教学策略,专业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在学生的双创教育中,应探索开发基于问题导向的专业实训教材,引导探索性学习;探索开发工作手册式专业核心课教材,引导研究性学习;探索开发专创融合特色课程,以专业领域科研创新驱动创新教育;探索开发全程贯通的模块化特色课程,将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纳入课程模块管理,鼓励、规范学生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教材教法改革,将创新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实施基于问题导向和工作过程导向的探索性和自主研究性课程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

3.6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贯穿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农学专业为例,目前建有“创业基础”“创新思维”等创新课程,将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相结合,并将课程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建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1个,“大学生双创导师团队”1个,“创新创业俱乐部”1个,“创新实践基地”3个。导师团队来自学校、企业和政府三个方面,从专业指导、市场化发展、政策导向三个角度保证双创项目的顺利开展。在双创导师的指导下,具有双创意愿和拥有双创项目的学生个人和学生团队均可以申请进入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验室开展双创实验。双创实验室拥有一套完整的申请、使用流程和明确的管理制度,在保证学生实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和创新实践基地,使学生的创意得以发挥,为双创项目的开展提供基本研究条件。

3.7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在农业人才需求侧产生吸力加强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仅从人才供给侧发力,还应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引擎”战略,制定引才、育才、用才、栖才等一系列政策,将人才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在人才需求侧产生吸力,为高职院校培养基层农业所需的创新人才提供助力。为了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从乡村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打破部门、行业、体制等壁垒,突破地域、身份、专业等界限,通过多种渠道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当地政府可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通过政策吸引优秀的涉农专业人才参与到基层农业建设中来。对于加入基层农业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要加大培育力度。可通过各种技术培训或者老带新的方式,快速引领毕业生了解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在技术、资金、资源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照顾,助力新参加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激发乡村振兴人才内生动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的优势,应该大胆启用新人,支持其申报和承担科研项目和科技工程,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够快速成长。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比较扎实,具有敏锐的创新思维,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能够留住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应该建立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在岗位晋升、职称评审、薪资待遇、人文关怀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只有留住人才,才能够更好地为乡村振兴服务[10]。

4结语

加强高职院校基层农业创新人才培养,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人才助力。现阶段,部分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政府、企业、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和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人才反馈机制没有落到实处,无法满足基层农业发展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应该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层农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在专业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突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瓶颈,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思想觉悟高,在农村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卓越农科人才,为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海艳,唐礼智.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路径与驱动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2022(8):128-130.

[2]丁菊,柳西波.农村电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助力乡村振兴的“四课联动,三维实践”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21(5):117-122.

[3]秦建春,贾承国,张明哲,等.新农科背景下现代农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22(10):72-74.

[4]王黎明,王玉玉,贾彬,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植物保护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思考:以河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为例[J].植物医学,2022,1(4):119-124.

作者:黎缘 宋建群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