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实用13篇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

(1)微课程制作微课程的制作要经过选题、设计、录制和后期制作、上传等流程,内容一般包含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学习评价三个要素。在制作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特征和应用角度,选择主题突出、重点明确的教学内容,并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这是微课程设计的关键。那么如何遴选教学内容呢?教师应首先分析课程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教学子目标,并确定章节知识点,这样就将课程内容细化成若干承载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对象。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的知识适合启发提问,有的却适合小组讨论,我们应选择概念性和分析性的问题制作微课程,而将探讨性的问题留到课堂上进行。以法学专业本科课程《证据学》为例,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先期必须具备法学尤其是诉讼法学的基础知识。例如在第五章“证据的种类”中“证人的资格条件”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不妨以“证人证言岂能任意采信”的案例来导入问题,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部分片段,结合案情正确分析并理解证人的资格,同时附加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自我检验。

(2)准备教学资源微课程制作是资源准备的核心内容,但是教师还应当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如介绍参考书籍、电子课件及相关专业网站等。根据本人的经验,教学的关键不是讲课,而是备课。只有备课备好了,才能上课挥洒自如游刃有余。教学资源准备是备课的重要内容。作为信息时代的老师,教学资源不能是廉价的,不能是简单从网上下载的,不能是拷贝的。因为这些资源学生也能够获得,没有必要老师自己当网络资料的“搬运工”。应当利用教师独特的学术资源,寻找学生不易获得的教学资源,譬如ProQuestCentral数据库等等。课件的图片也不宜都从网上寻找,应当自己拍摄一部分图片。总之,教学资源的稀有性是准备的要旨。这样,学生的听课热情才会持续。

(3)提供确切的课前自学任务单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学生层次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单,该任务单具有明确的导向性、较强的针对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如在“证据的种类”任务单中,首先介绍观看视频指南,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困惑反馈等。

2.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进行课前针对性练习学生在充分了解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微视频,有能力的学生可以浏览拓展资源,完成课前针对性练习,然后总结自己学到的知识并记录疑难困惑及时反馈。如此的课余自主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第一次的知识内化环节。

(二)课堂活动

翻转课堂中,课堂应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

1.师生共同确定问题教师根据课下收集的学生反馈总结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精心组织,决定是组织“以实践活动为主线的探究式课堂”,还是“以问题探讨为主体的讨论式课堂”。无论是哪种方式,一定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及学生参与的全面性,譬如2014年全国闻名的“呼格吉勒图案”追责问题。

2.小组协作基于上述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或者讨论,小组成员通常控制在5人左右。每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进课堂活动中,随时提出自己的观念和想法,通过辩论交流完成知识的内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加以指导,对学生进行有效引领。该过程实质是知识的第二次内化。成员的组成尽量让学生自由组合,做到密切配合,避免假协作真单干。同时,现在男生较少,要做到男女生搭配,避免纯男生合作和纯女生合作。

3.交流展示阶段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之后,个人或小组间可以通过总结或者辩论等方式将学习所得进行成果展示。本人的做法是每次上课前大约10分钟,事先找1名同学将自主学习的内容,通过制作PPT的形式来展示。然后,老师进行简短的点评。当然,点评过程中,主要谈学生的优点,对于不足少谈或者不谈。因为学生对于他们的不足是可以感受到的,避免给学生造成不愉快,影响同学参与的积极性。重点是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知识性的讨论。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必须做到及时的准确的相关的知识讲解,丰富学生的展示内容。这是因为很多时候,学生不愿意或者不能及时提交所要展示的PPT,老师并不知道学生要具体讲什么。

(三)课后评价

学生在任何学习环境中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存在着显著不同,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中同样如此。那么翻转课堂的评价体制就应该有着不同于传统课堂的方式,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其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协作性及反思力,最终通过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等多元化方式来提供有参考意义的评价结果。无论是大课程还是微课程,教师都要积极地经常地进行教学反馈,虚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主动了解学生的感受,改进不足,发扬优点。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2

智能手机和新媒体技术(博客、微博、微信、QQ)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与传统沟通方式(面对面交流、电话)相比,新媒体技术集中体现了便捷、生动、聚焦生活、互动性强等沟通优势。新媒体技术中,微信功能最全、最强,最受大众喜欢。微信不仅可以实现视频对话、语音对话、群聊,还可以在朋友圈分享信息。微信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生产者,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开发信息、加工信息和传播信息的积极性。此外,微信公众平台为开发者提供了平台化的业务和技术架构,使得应用微信平台开展手机移动教学的条件日渐成熟。目前,各级电大都在积极尝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微移动教学系统,尝试手机移动教学。因此,当前,研究手机移动教学对开放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移动学习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

移动学习研究始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的人机交互研究室2000年启动的名为“MobileEducation”的项目,此后引发世界范围内教育研究者、移动通信运营机构和移动设备开发商的关注。

1.移动学习概念

从强调数字化学习出发,ClarkQuinn认为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与数字化学习的结合,它包括随时随地的学习资源,强大的搜索能力,丰富的交互性,对有效学习的强力支持和基于绩效的评价。它是通过诸如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或移动电话等信息设备实现的数字化学习。[1]从强调实现技术出发,AlexanderDye认为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发生的随时随地学习,这些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无线的双向通信功能。[2]

2.应用移动设备开展移动教学

(1)将移动设备引入教学,提高教学反馈效果。Roschelle(2003)对课堂上使用反馈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教师提出一个简短的多项选择题,每个学生都在类似电视遥控器的掌上设备上选择一个答案,系统自动收集和统计所有学生的答案并把结果以简洁的图表呈现出来。[3]

(2)用无线掌上电脑开展小组学习。智利一个科研团队研发了一个移动电脑支持协作学习的模型系统,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协作学习活动过程中协作、沟通、管理和移动性不足等问题(Zurita&Nussbaum,2004)。[2]31-32

(3)参与式模拟实验。Colella通过创新性使用掌上电脑,使学生能参与模拟实验。[3]24-25

(二)国内文献

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项目正式立项于2001年。

1.移动学习资源建设

从教学设计角度,吴严超从内容选择、情景设计、视觉组合、设计团队四个方面提出了移动教学设计要求。[4]秦恵娟对电大移动教学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强化教学设计、注重社交属性、规范技术标准的建设构想。[5]王军提出严谨结构个别化移动学习、紧凑结构社会化移动学习、灵活结构个别化移动学习和灵活结构社会化移动学习四种移动学习模式,并针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提出移动学习资源设计要求。[6]

2.移动学习应用研究

2007年,上海电大外语系与上海蓝卓信息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了移动英语学习系统,通过每日一测的方式自动向电大学生发送基于短信的英语试题,并于第二天发送答案和试题讲解。郭峰池对电大学生英语词汇移动学习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短信的单词学习模式、基于链接浏览的单词学习模式和基于离线资源库的单词学习模式。[7]

3.手机移动学习项目如:上海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08年开通移动学习网,移动插卡学习平台投入使用。目前已建有丰富的可供下载的移动学习资源

,包括:趣味英语、统考无忧、财经人生、异国风情以及175门学历教育。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于2011年开通了手机移动学习平台,建设了基于Android/iOS客户端的“浙大远程”移动学习平台,成功推出了基于Android手机、iPhone和IPAD的移动学习客户端。梳理文献可以看出,自2000年,移动学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国外对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应用移动设备进行教学,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从国内来看,在手机移动学习研究方面,一些高校网院已经开展了手机移动学习项目,但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推广模式,缺少以微内容为特征的手机移动学习研究。目前,开放教育的移动学习项目已经启动,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构建开放大学移动教学模式。

三、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的必然性

开放教育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导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为:面授导学+自主学习。考试形式为:形成性考核(平时作业和讨论)+终结性考试(指期末笔试)。为适应社会学习需求变化,开放教育始终在不断创新和发展自身的教学模式。以海宁学院为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办学初到2002年,也称远距离教育。学生利用电视和广播进行远距离自学,受播放时间制约,无法随时学习,缺少学习互动。学习主要还是依赖面授教学。海宁学院这个阶段每门课程均开设8次面授教学,面授课到课率很高。第二阶段从2003年至2012年,为远程学习。学生利用电脑进行在线自主学习,不仅可以随时点播学习,还可以进行在线互动学习。网络自主学习增加,面授开始减少。值得注意的是,1998年教育部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改革试点之后,高校网院的远程教育模式对电大开放教育产生较大影响。海宁学院这个时期的面授课到课率开始出现下降,上课积极性没有以前高。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对到课率下降,海宁学院一方面减少面授课教学课时,另一方面积极完善网络课程资源,增加对在线学习的考核,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由于开放教育入学门槛降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下降,尽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络资源利用率却仍不理想。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现在,为移动学习。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微学习,便携程度和互动程度进一步提高。由于面授到课率不高,海宁学院在2013年开始将部分面授课开课次数减少到1-2次,同时启动了微学习项目,开发手机移动教学系统,从满足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入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开放教育学习终端从广播、电视发展到电脑,又从电脑发展到智能手机,学习资源从广播电视节目发展到网络课程,再从网络课程发展到微课程,便携程度和互动程度不断提高。以微内容为特征的手机移动教学已经成为当前开放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现状

当前,城市公共场所(校园、景区、公交车、火车站、汽车站、餐厅)网络覆盖率正在不断提高(有些城市已经实现了全覆盖),为开放教育微课程移动教学创造了重要基础条件。在电大向开放大学转型的历史时期,为努力把自身打造成终身学习平台,开放教育正在加快开发微课程资源和微信公众平台,使得开放教育的微移动教学模式初步形成。

(一)微移动教学系统开发

自2012年掀起微课热潮以来,微课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推进器。虽然微课(又称微课堂)只是一个短小的教学视频,通常8-10分钟,但是微课内容短小、表现生动,易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有利于促进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教学观念转变。微课这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也可以被应用到开放教育。开放教育正在积极开发微课程。微课程是由一系列微课和微练习组成。与微课相比,微课程更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微课程移动教学对开放教育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可以实现随时学习、处处学习。开放教育学生为在职学生,群体分散,学生基础差异大,不容易集中教学。用短小生动的微课进行移动教学,能进一步解决工学矛盾。成人学生在工作之余(如等待登机的时间、出差坐车途中、工作休息时间)可以随时点播微课,进行学习互动。(2)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率。通过微视频和微练习,学生对知识点有了初步了解后,会主动利用网络课程进一步学习,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3)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微课强调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微课程移动教学可以促进教师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教学观念。为此,电大自上而下都在积极开展微课程学习资源建设。以海宁电大为例,近两年对微课程建设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如:已投入15万元建设多媒体课件录播室;发动教师参加上级电大组织的微课教学比赛;组织教师到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学习课件制作;与海宁电视台取得合作,学习视频合成;正在尝试将部分课程的面授教学改革成微课程移动教学。同时,还在积极开展微课程移动教学理论研究。如:对开放教育学生发放移动学习需求问卷;组织教师以移动教学为题开展课题研究;以教研组为单位讨论研究本组教师专业化发展对策和教学团队建设方法。

(二)微课程资源建设

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移动教学具有以下显著优势:(1)开发成本低。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设计人员和开发经费。(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促进互动学习。通过微信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多种互动,如文本对话、语音对话、视频对话、小组对话等。(3)便于推广应用。学生对微信很熟悉,只要用智能手机关注微信号,绑定即可学习,省去了每次登陆、输学号等诸多麻烦。微信公众平台与学生绑定,可以为学生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微信公众平台与教师绑定,便于教师及时更新教学信息。(4)便于接入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微信公众平台为导入网络学习资源提供了设计接口,通过设计程序编码就可以把现有的网络学习资源对接到微信公众平台。为此,许多电大都在尝试如何应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微移动教学系统,开展手机移动教学。以海宁电大为例,为促进手机移动教学,2013年开始开发手机移动教学系统,已经利用微信平台开发了微移动教学系统,构建了移动教学服务框架。该系统共有“学院信息”“学生服务”“教师服务”三个模块,其中“学院信息”提供最新招生信息、培训信息、办公电话、学院介绍;“学生服务”提供用户绑定、我的信息、我的课程、我的成绩、我的考试信息;“教师服务”提供用户绑定、教师课表。已经开发的服务有:培训信息推送、常见问题自动回复、校园文化活动信息推送。海宁电大正在将在线学习平台中的学习资源接入到微移动教学系统,同时正在开发“微课程学习”和“统考移动学习”。

五、开放教育微课程移动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区别微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关系

网络课程学习是指利用网络课程资源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学习。网络课程优点是:教学资源丰富、便于成人学生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缺点是:内容多,学习时间长,教学呈现手段单一,不利于吸引学生。微课程学习是指利用微课程资源进行的一种体验式学习。微课程优点是:情景性强、表现手法生动、时间短、便于成人学生随时学习;缺点是: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构建知识体系。对于微课程,有两种不同看法。有些人认为微课程学习是快餐式学习,不值得推广。有人则认为微课程学习也是一种有效学习。从开放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微课程学习不能替代网络课程学习,但是,微课程移动教学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促进网络课程学习。其一,微课程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其二,微课程教学可以随时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当学生具备了这两项条件,才会主动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学习。

(二)加强优质微课程资源建设

开放教育优质微课程资源建设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学习优秀微课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方法。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中的微课以动漫形式呈现,代表了微课发展方向。地方开放大学学习网中的微课体现了地方开放大学教学特色。高校微课网、浙江微课网也展示了众多高校优秀微课。开放教育教师平时要注意多浏览这些优秀课件,学习新颖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思路。其次,由教学团队共同开发。微课程从选题到构思,需要经过严谨地设计。制作前期要收集大量的素材如图片、视频、音频、案例、故事、练习等,制作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补充,制作后期还要多听来自不同方面的评价。开放大学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一直以来电视大学都是一个办学体系。相比普通高校,电大师资和科研力量都很薄弱,尤其是基层电大。为此,开放教育微课程开发宜采取教学团队共同开发的方式。教学团队角色包括教学人员、拍摄人员、后期制作人员。

(三)改革形成性考核

随着微课程移动教学推广应用,开放教育面授教学将会减少,自主学习将会增多,形成性考核也要体现出自主学习过程。首先要加强微课程学习考核。可以在微移动教学系统中增加“微课程学习积分项目”,学生每点播一堂微课和完成微练习即可以获得相应积分。考核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微课程移动学习。其次,加强在线互动学习考核。辅导教师每学期在微移动学习系统中发起2-3次主题讨论(8-10分钟以内)。讨论以案例为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讨论以分组形式,采取互评打分。再次,加强在线作业考核。建议教师在每学期初结合近三年考试题目(六套试卷)和考试大纲编写四次平时作业,题量和难度适中,帮助学生梳理重难点。

六、展望

手机移动学习可以实现随时学习、处处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形式,手机移动学习完全符合开放大学办学理念(人的开放、地点的开放、方法的开放和思想的开放)。随着电大向开放大学顺利转型,微移动教学必将成为开放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教育微移动教学系统将是开放教育学生最喜欢使用的虚拟学习社区,微课程将是社区学员最喜欢分享和交流的精神产品。

参考文献:

[1]李诗,杨兵,何伟康.移动学习研究[J].科技研究,2013(3):23-24.

[2]迈克•沙普尔斯.移动学习:研究、实践和挑战[J].中国远程教育,2013(3):31-32.

[3]杨文阳.终身学习理念下的移动学习框架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3(4):80-84.

[4]吴严超.微型学习资源:“微”理念与实践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24-25.

[5]秦惠娟.电大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初探[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35-36.

[6]王军,王琴.基于3G移动学习模式探索[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3(4):15-16.

[7]郭峰池,张成国,林梅.基于3G和云平台技术的开放英语词汇移动式自主学习模式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31-32.

[8]王琴.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职教通讯,2013(24):18-19.

[9]王萍.微信移动学习的支持功能与设计原则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3(6):11-12.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3

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是工信部直属高校实施的“一提三优”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旨在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切实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1]。在此基础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启动了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二期)建设,“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课程是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该课程是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中与控制相关方向研究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上述专业的核心理论与技术都与控制有关,而上述专业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时期就读的不是电子或自动控制专业,有的甚至没有学过类似课程。因此,对该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与改革,以便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课时内掌握课程内容,并使研究生教学能够提高创新起点,培养创新能力,形成创新精神。本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探索适合本学院特色的“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精品课程教学模式,这对于如何提高现代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借鉴意义。

一、课程现状分析

(一)教学理念、教学模式陈旧

“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是一门综合课程,涉及计算机硬件接口、软件编程、数字电路、模拟电路等相关知识。学生需要对软、硬件都有清晰的认识[2,3],这就使得本就刚入门的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了畏难情绪,不利于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同时,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更注重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单纯知识的理解记忆[4]。所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并不完全适用于该课程教学;考核方式上,已往参照其他理论课程,以结课考试的方式评定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这也严重忽视了该课程强调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缺乏系统规范的教学资源

目前,课程选用了面向各高校通识性的国家“十一五”推荐教材,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因此在结合学生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扩充内容、增设专题、动手实验、例程互动等形式增加了许多授课内容,而且在讲授历届课程时也积累了一些相关扩展学习的资料。这些资源缺少合适的呈现方式,影响了授课质量,同时学生也不便于对知识进行系统性地学习与交流。

(三)实践平台单一、不完善

实践是“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只有进行实际软、硬件的设计操作,才能真正对微机接口技术有所掌握,并进而解决面对的工程实际问题。而现阶段,仅在成型的学习板上进行验证性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若干措施

遵循“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和寻求学术真理的教育阶段”这一教育理念,以提高创新起点,形成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目标,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对“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课程提出了一些改革想法和实施措施。

(一)开展引导讨论式立体化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知识讲授时,应对课程整体脉络有清晰的把握,在学习重点内容时适时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课后让学生完成资料收集与整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及互动讨论,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形成“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5]。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是辅助教学的重要途径[6]。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资源共享网站,建立“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相关的课程资源整合网络平台,将课堂讲解讲稿、互动讨论内容、实验设计例程等学习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上,并进行系统性地整理归纳,同时开发开放管理、互动交流、创新园地等一系列有利于提高授课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络平台,最终将课堂讲授、引导讨论、网络学习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立体化教学课堂。

(二)建立开放性仿真与实验平台

相比于本科生教学的系统性,研究生培养更注重开放性创新思维,这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6]。对于“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课程,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创新型的重要基础。在现有实验教学设备的基础上,结合授课内容并充分考虑实验开放性及可扩展性,研制适合“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课程发展特色的实验学习开发板。同时,引入新的EDA仿真软件,与开发板形成互补,将两者结合建立“微机接口与应用技术”课程开放性仿真与实验平台。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同时可以利用开放性平台进行创新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设计相结合的初衷。

在实验教学模式上采用分层次教学[2],即演示验证性实验、创新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课程设计。演示验证性实验用于与理论课程相对应,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创新设计性实验是演示验证性实验的进一步扩展,让学生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转化为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综合课程设计是对学生微机接口技术掌握程度的一个全面考核,以此作为最终成绩评定的一部分,同时,进一步取消传统试卷形式的理论考试,注重学生微机接口技术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三)鼓励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

每年国家和学校都会开展“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研究生创新基地开放基金”等项目来提高在校研究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在学生基本掌握课程知识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创新实践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问题中,这样不仅使学生熟悉巩固了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研究生创新与研究能力。

三、结束语

本文从研究生课程现状分析,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和实践平台三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开展引导讨论式立体化课堂、建立开放性仿真与实验平台、鼓励研究生参加创新实践,以提高创新能力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研究生精品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总之,研究生教育改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还要进行长时间的探索,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推动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尽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国防科工委关于所属高校“一提三优”工程的实施意见2006[Z].http:///readnews.aspx?newsid=350.

[2]周鹏.《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9,21(3):98-101.

[3]苏春莉.微机原理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4):6922-6923.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4

2.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取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开放教育对招生对象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无需参加入学考试,都可以申请入学;

4.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决定;

5.在教学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元、多样的媒体和信息技术。

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研究、讨论,最后总结了微课对开放式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开放式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影响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已主动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适应竞争、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随着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加速,微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空间。由于每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对某一个问题存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而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不同,微课针对某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加以详细说明和重点解释,学生可以随时、反复的观看同时进行交流。

3.培养和训练学生提高注意力。微课是教师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压缩,是知识精华部分的浓缩,微课播放的时间很短只有3-10分钟,每个细节都值得关注,都值得学生深刻思考,因此这也是需要高度集中化的思维训练过程,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微课所高度集中引导。

4.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微课是学生的“移动家教”,它可以随时进行查缺补漏,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对开放式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

1.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教师在制作微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教学设计、授课、教学反思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掌握的知识量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挑战。教师要将一个复杂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在几分钟之内描述清楚并且解释到位,这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专业能力的考验,因此微课制作的过程就是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检验。

2.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本身就是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教师从开始了解微课概念就在逐渐的接触了现代信息技术,而这种信息技术对微课的制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从微课设计制作时收集资料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图形图像加工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新时代教师掌握的基本能力,而在微课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就培养、提高了这些能力。

3.要求教师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累积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能为自己所用。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型教学资源,这对教师来讲是莫大的鼓舞。

4.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微课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几分钟内,能够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个知识点,在这样一个高度浓缩的时间里,要展现的一定是最生动精彩的的内容。因此要求教师用简言意赅的语言将一个知识难点,表达的要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5.要求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一节“漂亮”的微课有可能是由于专业水平的原因,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或者是由于制作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合理,使得完美中带有些许瑕疵,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总之,微课就是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追求完美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从学习者变成开发者和创造者。

(三)对开放教育自身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1.开拓了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是将完成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观看,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很充实,但过长的视频很难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而且长时间观看注意力也会分散。微课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时间短只有3-10分钟左右,内容是高度浓缩的,这样既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抓住学习的知识点且对学习产生兴趣。

2.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一节微课,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可以取长补短,各自完善缺漏之处;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针对微课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以改进微课制作的水平;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换意见以引发更多的思考。

3.对丰富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创新意义。“微课”现阶段正处于发展时期,相关的理论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在开放式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出现不仅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开拓了新的教育思路,而且将会引领着越来越丰富的其他形式的资源在等待着开发者来开发。

综上所述,微课的出现和发展无论是对学生、教师、还是对于教育教学的自身都是一次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思想改革,它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丰富了教育内部的资源建设。

在对微课进行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

(一)教师专业能力不够

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具有创新性。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于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而且讲解用的语言不够透彻,因此制作的微课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5

一、 什么是微课

在国外早已有了“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它最早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于2008年秋首创的。后来,戴维・彭罗斯被人们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1]。现今热议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员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员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的[2]。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 :罗列教学核心概念 ;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 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 录制长为 1-3 分钟的视频; 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 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

微课不是微型课程的简称,而是微型视音频课程的简称,因此,它是以教学视音频为主要载体的简短的完整的课程教学。微课是围绕某个学科知识点、教学主题或者专题、例题习题、疑难问题、考点归纳、实验操作、教学经验等进行的简短的(中小学10分钟以内,高校10-20分钟以内) 完整的教学活动及相关辅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素材课件、练习测试、教学反思等) 的有机结合体。

二、 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及要求

(1) 很强的操作性和理论性特点

电大开放教育本科所有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基础课(即必修课)是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实行全国统一考试的4门公共基础课之一。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理论性特点(因为最终考核是无纸化考试,由40%的单选理论测试部分和60%实际操作测试部分组成)。

计算机应用基础涵盖了计算机基本应用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7 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2010 文字编辑、Excel2010电子表格、PowerPoint2010电子演示文稿、计算机网络基础、Internet的应用、计算机安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九部分内容,其中Win7 操作系统及其应用、Word 文字编辑、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Internet的应用,不仅涵盖大量的知识型内容,更重要的是操作型内容也集中在这部分,因此这部分的学习将是教师讲解的重中之重,剩余的三部分大多只是知识型内容为主。

(2)教学对象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

近年来.由于各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不平衡,新人学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少数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他们对这门课的学习没有压力;大多数学生在入学前仅限于文档的简单编辑,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标:还有少数来自边远山区的学生.计算机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就呈现了很大的差异,他们想获取知识的要求、程度自然也不同。

三、 微课在电大开放教育本科各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1)微课较短的教学时长能够充分抓住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教学中,由于其教学时长较短,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精彩地呈现教学重难点,所以能够在成人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地时间段内充分地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微课教学就避免了长时间枯燥的讲说给学生带来的枯燥感,从而使《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率得到充分地提高。

(2)微课的视频呈现形式能够方便成人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且系统性较差,开放教育成人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难免会出现有部分问题听不懂的状况。在这种状况下,电大开放教育成人学生在课下就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再学习,在对重难点内容理解之后就可以带动对其它相关问题的理解,进而完成对课堂学习的补充。而在成人学生因事耽误课堂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观看微课来进行补课,这样就弥补了成人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无人指导的缺陷,实现了成人学生在课下的自主学习。

四、 微课在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制作。由于电大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讲,知识基础较差,所以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制作过程中应该首先考虑到要使微课的内容浅显易懂。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形象而贴近生活的事例来阐释知识内容,方便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的应用等来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通过设置有一定难度而又不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讨论题目或者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提升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2) 教在课后将微课内容上传至学习平台或者直接下发给学生,以供学生课下学习。微课提供的自主学习机会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使用微课,而不将微课内容与学生进行共享,就会造成微课资源的浪费。[3]

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后通过将微课内容上传至学习平台或者将微课内容直接下发给学生来供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既能够弥补学生在课堂上对重难点问题认知不足的缺陷,又能够使学生对刚学习到的新鲜知识进行巩固,形成知识系统,一举多得。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微课自身的特点能够充分地弥补在电大开放教育推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不足,既能够充分地提高成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吸引成人学生的注意力,最终达到提升成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所以,我们在应用微课开展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应该从微课制作、以微课为中心进行系统教学以及微课共享等三个方面来入手开展,充分发挥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6

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微视、微课、微课程、微视频等一系列“微”事物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学术界研究者关注较集中的是微课程与微课。微课程与微课,从字面上看,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微课程与微课是不是一回事呢?学者金陵的研究发现:微课、微课程虽然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他认为:“微课是微型课的代名词,来源于现实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师授课的浓缩、搬迁与改版,本质上还是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技术角度看,微课属于新一代教学课件范畴。微课程则是微型课程的代名词。其灵感来源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实验,是将原有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通过比较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微课是教师授课课件的浓缩版或改良版,但单纯的课件教学并不能撼动传统教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而微课程则体现课程改革要求,并且支持正在酝酿中的第三代课程改革。从学习模式上看,微课程更接近于MOOC(慕课)。MOOC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有参与,有反馈,有作业,有讨论和评价,有考试与证书。微课程与教学方式融为一体,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未来的高等教育可能更加容易对接。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微课程中的资源与微课的呈现方式有着天然的联系。本文引用金陵的观点为微课程下操作定义:微课程是将原课程按照学生学习规律,分解成为一系列具有目标、任务、方法、资源、作业、互动与反思等在内的微型课程体系。这种微课程以“微课”为主要技术形式,旨在适应“云计算”环境下的人性化学习,是一种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整合为一体的学习资源创新。微课程实践的直接结果是导致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组织者。由微课程的定义可知,它是一种特殊的微型课程体系,那么它应当具有课程的属性。从课程学角度看,微课程至少应具备三个属性:课程属性、技术属性和时代属性。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作为课程也不例外,因此,课程属性是微课程首要的和基本的属性。其次,微课程具有技术属性。微课程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课程内容依赖现代信息技术而存在,它的实施活动离不开技术创造的条件。微课程主要采用微型教学视频(俗称“微课”)支持自主学习。使用“微课”是因为视频最容易满足人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暂停播放,进行思考,也可以在不理解的时候重新学习领会,直至完成学习目标。再者,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所谓时代属性是指当代IT科技表现出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三大显著特征。萨尔曼•汗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把知识学习环节前移至课前,把内化知识活动挪到课堂,开创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步骤学习的“翻转课堂”实验,被比尔•盖茨称为“预见了教育的未来”。假如不把微课程纳入“云教育”范畴,那么,作为其技术属性的“微课”充其量只能扮演“课件”的角色。而多年教育信息化发展恰恰证明:单纯的“课件”无论制作得多精美,都不可能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也正是由于“云时代”的支持,把知识学习前移到课前,才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得以在课堂上给予需要帮助的学生以面对面的个性化指导,因此说微课程具有时代属性。有研究者将微课程与传统网络课程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微课程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

三、微课程在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也从最早的电视教学到网络教学进而发展到现在的移动学习,相应教学资源的应用模式和载体也逐渐的多元化,从教育电视节目到网络课程再到微课程。开放大学是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转型发展而来的,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大学。开放大学是最能体现开放、灵活、全纳、公平、国际化等先进理念的新的教育模式,它的特色还在于能够尽量满足社会成员对于终身学习的多种需求,将优质教育资源传播到包括农村和边远地区在内的各个角落,还是广大社会成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推动者,是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重要促进者,也是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先行者。开放大学特殊的历史使命要求我们要走在科技的前沿,满足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新需求。国家开放大学校长杨志坚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国家开放大学的核心,在于基于网络,用现代技术手段,集聚优质资源,推送优质资源,让老百姓共享优质资源。只有这样,国家开放大学才能壮大和发展。”2013年7月3日,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wfz。nerc-edu。com/)宣布正式启用。这成为微课程在我国教育领域,特别是在开放教育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它预示着微课程在我国开放教育领域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微课程在开放大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分析,学习者大部分属于在职人员,分布在全省乃至全国各地,基础能力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不尽相同,学习时间难以固定,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微课程知识内容碎片化、微型化、情景化、智能化,并且以学习者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开发,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格,学习环境要求低,学习时间灵活,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随地进行移动自主学习,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从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过程分析,微课程“模块化”设计,更适合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播放。学习者可灵活利用生活和工作中的零碎时间进行学习,例如在上下班途中、在午休间隙等都能进行短时间的学习。这种移动学习有利于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学习机会,从而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终身学习目标。从开放大学的教学模式分析,开放大学秉承了原来广播电视大学的优良传统,教学模式以远程教学为主。众所周知,微课程主要应用于移动自主学习、在线学习,这与开放大学的远程教学模式具有天然的联系。微课程除了能够满足常规远程教育的要求,还具有时间短、目标单一、内容精、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效率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可以弥补传统网络课程的不足。同时,微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它是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认知规律,对原有课程的重新设计、建构,这种课程模式更加符合远程学习规律。将微课程应用于开放大学教育,将进一步丰富常规远程教学模式的内涵,促进远程学习的效果。

四、开放大学微课程的构建与建设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有研究者通过对微课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微课程设计需要遵循的七大原则:

1.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随着“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学环境下,微课程的设计应以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应该将“生活”看作不断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节点的获得,新连接的形成,最终聚合成更大的网络,或者解构成更小的结构,在此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学习适应并与周围的世界积极互动,或建立新连接,或强化已有的知识网络,从而学会学习。

2.以学习者为中心。

微课程的设计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在课程设计前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准备情况,为微型课程的设计打下基础,适当的时候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微型课程学习的共同经验,学生的共同经验是在微型课程的学习中进行讨论和交流的基础。帮助学生建立共同经验的方法和策略包括:教师从自己经历的故事或事件谈起;或呈现学生熟悉的实物、图标、模型;讲解学生熟知的故事;从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始,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还可以挖掘和设计开放性问题,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学习对象的特点和需要,精心设置学习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架和指导。

3.突出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时间短,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微型课程目标明确,一般只设置一到两个学习目标,应清晰地描述在课程结束后学生要学会什么;微课程的内容精,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价值,应尽量选择合适的例子、案例、故事,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等来帮助达到学习目标;应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在分析学习者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已有知识和学习认知规律,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体,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程的设计还应考虑到课程的实践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

微课程的设计应清晰地描述微型课程的问题背景或提出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基于真实情境,来源于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案例更容易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设计学习发生的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与主题相关、与学生相关,并且能激励学生完成指定的任务。

5.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微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中心,他可以自主地选择时间、地点、内容进行学习,而不必按传统教学模式跟着教师按部就班地学习,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考虑到微课程的这一特点;而“学会合作”则被列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成为个人和信息社会必备的素质之一,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是学习者自身发展的基础,从学习的条件来看,合作学习作为高级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教学策略也必不可少;因此微型课程应采取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可设计“笔记本”、“书签”、“学习跟踪”等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可设计与主题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充分利用资源。

微课程学习内容的选择范围十分广,可以涉及很多课程内容领域并且适合于不同的学习结果,强调信息技术在小型课程中的应用,即课程整合有助于提高课堂中教学与学习过程有效性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而目标定向的资源链接会吸引学生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甄别、比较、提炼,培养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并且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

7.为学生学习提供支持服务、学习支架。

在指定给学生某一活动之后,教师就应该提供支架以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应提前了解学生在微型课程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和解决措施;为了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尽量提供设计好的工具与模板等学习支架。学习支架可以采取图标、活动板、word文档、excel电子制表以及概念图等形式,随时可获得的学习支架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有目标。

(二)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

根据课程论的观点,课程涵盖课程设计、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大范畴。微课程属于微型课程体系,它的建设也应当遵循课程建设的规律。因此,我们认为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建设应包括微课程设计、微课程开发、微课程实施和微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微课程设计是微课程建设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课程设计首先要遵循前文提到的七大原则;其次要充分把握开放大学远程教育学习者的知识结构、认知特点、学习习惯、学习环境和学习需求等特征。微课程开发,一般包括选题、设计、脚本编写、教学准备、录制视频、后期加工、反思修改和上传到网络服务平台7个基本步骤。微课程的实施,主要通过云技术,实现远程教育的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开放大学微课程的实施,要充分利用远程学习支持服务,使学习者通过灵活快捷的方式就能够实现交互学习、合作学习;此外,还要继续深化微课程应用模式,将开放大学微课程推向社会,让全社会各类学习者自主选择开放的课程资源,主动获取知识,逐步形成终身学习型社会。微课程的评价,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对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开发的评价、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同时,还要引进包括学习者评价、专家评价、自身评价等多方评价机制。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7

微视频,即播放时长只有5到20分钟的视频。目前,在基础教育、可汗学院、翻转课堂的教学中都有微视频的成功应用案例。微视频可以吸引传统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传统课堂的情境体验。基于微视频的微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开放教育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的问题。成人学生个体差异大,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挑选适合的微视频学习,而且,这种“短时”的微学习也非常适合成人学生“碎片化”的学习需求。原本开放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网上资源:从教学大纲、课件到辅导资料、在线作业,以及课程讨论区、聊天室等。可是这些资源和论坛根本没有“人气”,原因是不符合现代年青人的应用习惯。网络环境下,能够提供课程资源和师生交流的除了电大在线,还有邮件、论坛、博客、QQ和微博、微信等。相对电脑而言,基于智能手机的应用,因为其简单、方便和随时随地而更受年青人的青睐。相对于其他网络交流工具,微信(微信群、朋友圈)更是在应用中独占鳌头,它提供了语音、文本、图片、视频等信息的实时与非实时交流。据官方的统计数据:微信的注册用户数量于2013年底已经超过了6亿,而且数量增长的速度有增无减,20岁到30岁的年青人是它们的“主力军”。可以通过微视频、微信构建一套自主学习的“助学”平台。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特别是自主学习辅导和监督,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每周的学习任务,提供相关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建立微信群和朋友圈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和难题探究活动;学生可以对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文本”或“语音”等方式向教师和同学寻求帮助,教师可以实时或非实时提供文字或语音的个别化辅导。利用微信建立起教学中的“反馈链”,学生可以得到及时辅导,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选择地监督某些“掉队”学生,使得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展。

三、教学模式实施的保证

把JiTT教学模式应用于开放教育中,教学活动设计的重点是促进自主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的监督。采用新的解决方案,需要学校的支持和相关教师在课程资源建设中不断努力和探索。要保证该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的营造

对于出现的新鲜事物,年青人总是更容易接受,而微视频、微信等不是所有教师都会用。对于教师,需要集中培训,以保证每个参加开放教育的教师都会录制微视频、微课件。同时,可以把微信等教学中用到的辅助工具写入开放教育入学指南,确保每个教师和开放教育新生都会用,营造出一个教与学的“微”环境。

2.高质量微视频的制作

由于微视频承担传授知识的任务,所以微视频的数量和质量都很重要。辅导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分解学习内容,把课程精心制作为5—20个主题教学微视频。MOOC时代,网络上各类公开课、精品课程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辅导教师也可以根据需要加以筛选,下载并整合一些视频,以便提供最佳的教学资源。

3.考评制度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把是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参与网络讨论的次数、发言质量等都量化纳入课程考核中。合理的评价体系能让学生在被“逼”着参与学习、参与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养成自觉(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8

1 微博是什么

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使用者通过登录网站、手机短信、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多种途径进行访问,随时随地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类型信息。2006年,美国企业家埃文·威廉姆斯在美推出的Twitter社交服务开启了微博时代的大门,2009年8月经新浪网引入我国, 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微博用户规模已达3.09亿。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其便捷性、开放性、互动性、群聚性、及时性、自由性等特点使得将它应用在远程开放教育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博客内容的微型化与简明性。微博的内容短小、简明地反映用户的行为、状态、观点。 其次,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与便捷性。使用者可以利用微博专有网站、移动电话、IM软件以及一些外部API接口,选择合适的媒体,以最为便捷的方式、更新、评价博客内容。第三,人际交流的时效性与临场感。由于前两个特点的存在,使得微博客内容能够及时更新,使得基于微博客的人际交流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同时,微博本质上是一个社会网络站点,允许人们跟随他人,及时了解他人在做什么,增强用户在网络中的“临场感”,使得交流双方可以建立信任关系以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

2 微博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处于准永久性分离状态,主要采用多种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这种特殊形式的教育对于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的极大依赖,决定了微博在此领域必然受到极大的关注,使它成为网络时代又一次重要的教育技术的革命。当下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如颠倒教室、移动学习、高效课堂、学习行为分析、终身学习等的落实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其中微博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微博运用于远程开放教育教学领域的主要通过成员管理、话题讨论、文件共享、消息和组织活动等来实现,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种形式:

一是教学微博,多由专业教师建立的课程微博,它将该课程的所有学生纳入群内,教师或学生代表作为直接管理者,负责群成员和内容的审核。同时,教师可以把教学资料上传到微盘中,学生可以任意下载学习资料,在微群中讨论教学内容,在群内反馈学习进度。教师还可以建立微活动,在约定时间在微群里在线提问、在线答疑。

教学微博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媒体,已在教学流程的再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英特尔全球教育总监Brian Gonzalez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的主题演讲中提出:“未来有个很大的趋势,我们把它称之为——颠倒的教室。”颠倒的教室,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在英特尔的合作项目校,这种将知识的传授与内化过程的颠倒的模式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在远程开放教育教学领域,借助于微博,“颠倒教室”的模式将打破了的传统的“导学—自学—助学”的流程。学生在课前就进行了充分的自学,以自己的方式和时间,选择性地浏览教师的教学资源,观看教师的课程视频,并通过教师的专业微博平台积极进行师生、生生讨论;课上,大家向教师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解决问题,做一些讲解、测评、沟通的工作;课后,还可以将这种互动继续拓展,学生用微博(微群)来汇报自学成果,展示学习成就,教师通过微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反馈问题答案,师生共同讨论学习问题。

二是生活微博。由教师和学生分别建立的非教学微博,互相关注为粉丝,教师和学生可以分别与微博信息并且相互转发。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这种不超过140字,随时随地“晒生活”的微博形式,提供了一种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非教学沟通交流的良好方式。研究表明当师生处于同一个对话平台上,具有平等的话语权,更加便于师生双方表达真实的思想,也有利于师生双方加深理解与信任。利用生活微博,教师放下自己的师尊架子,和学生一样不定期更新自己的事,参与社会热门事件的讨论,以平等的姿态跟学生交流新闻热点,风土人情、奇闻逸事、明星趣闻、突发事件等信息,会让学生感受到特别的亲切,而且此过程中还能展示教师自我的人格魅力,可以极大程度地吸引了学生。当师生和谐的关系从校园延伸到家里,从课上拓展到课下,师生之间的交互空间得到了很大的延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远程开放教育师生准分离状态带来的交流沟通的缺乏。

三是学校官方微博。由开放教育校方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校方可利用微博采取图文结合的形式及时报道远程教育机构的工作动态,最新的学校公告和教学教务信息,便捷及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还可以以校方官方微博作为信息媒介,宣扬正统文化,对学员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内及时新闻并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对外展示校园魅力风采,宣传招生政策,以帮助学生及时、准确、方便地获知各种学校新闻信息,消除对某些小道消息的不确定认识,从而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认知能力。

例如全国首个省级电大官方微博长春电大官方微博已经建立了“电大网事”、“学习型组织”、“电大之光”、“数字化学习港”等板块,此官方微博凭借其内容的主动性、新闻受众的订阅性、信息内涵的简约性、图片视频的创新性、详情链接的灵活性、网络互动的交叉性、及时监管的可控性,成为长春电大大学对外宣传、网络宣传的重要平台和途径之一。

微博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自学、助学等过程提供优秀的支撑服务,从学习动力的挖掘到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过程的督导、学习结果的监控都将为教学创造极大的价值。但是在微博应用中,教师要保持对学生微博的即时反馈,这是微博使用的关键,并要保持民主氛围、对学生持积极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让微博真正优化成为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9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69-02

Micro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 Tianjin Open University//LI Chao

Abstract Facing a critical period of Tianjin Radio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 to Open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a large number of excellent micro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oncept, main characteristics, produc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micro course, in order to research and servic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micro course; cloud platform; teaching resources

近年来,可汗学院和TEDEd大行其道,以它们为代表的微视频学习资源大量涌现,海量的开放网络课程等教学模式中使用微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微视频的深度思考。

2011年以来,以“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作品展播平台”为代表,以及2012年开展的第一届中国微课大赛为标志,国内对微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在中小学层面上广泛铺开;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出现了基于微视频的一系列相关探索。

2010年,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普通高中选修课程的“空中课堂”项目,迈开了微课程建设的第一步,尤其在当下向天津开放大学转型的关键时期,大量优质的微课程建设成为资源建设的重要方向。

1 微课程的概念

近年来,智能手机和PAD等高科技迅猛发展,推动了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智能化学习的涌现,而且毫无疑问,它所突出的是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和灵活性,强调的是学习内容的碎片化和微型化。以往录制的大而全、冗长拖沓的串讲性视频教学资源,从内容上、大小上、格式上都很难适应智能化学习。微课程则反其道而行之,不讲究大而全,它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考点等精华部分制作成精简的视频教程,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下载或点播。

在国内,最早提出“微课程”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的胡铁生先生,他建设性地指出:“微课程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

微课程的核心内容是教学视频,同时也包含与之相关的图片、声音、文档、链接、习题、测试等微型教学资源。微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微”,主题突出,一事一课,打破了课程章节的局限并进行解构,将知识进行碎片化、可视化处理,使之能够更快捷高效地为智能手机、PAD等多种移动终端服务。

从2012年起,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组织进行了大批量微课程的资源建设项目,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精品网络课程和移动课程,如工程造价、信用评级和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等。计划到2020年,通过引进、改造、新建等方式,完成不少于1000门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任务,建成国内一流的终身学习资源库。

2 微课程的主要特征

首先,它强调的是微型的学习内容。所谓“微”,意指学习内容持续时间短,5~15分钟为宜;将宏观内容解构为相对完整的微观主题;碎片化学习。

其次,它的载体是信息技术,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是移动终端呈现。微课程主要是把5~15分钟的微型学习视频到相应的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使用智能手机、PDA等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的体验。

第三,可以在多种学习情境中灵活运用,比如远程网络学习、面对面教学;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教育层次多样,满足了社会大众不同层次的多种学习需求,比如外来务工人员、退休人员等。

以上是微课程的三个主要特征,以此为界定标准,相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建设普通的微课程并非难事,怎样制作出高标准的精品微课程才是应该关注的焦点。这就要求要有所创新,采用“内容+终端+平台”的建设模式,探索和试点以“微课程”为特征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探索以优质网络课程建设为引领的“一体化、多元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模式,开放大学重点专业的主干课程要建设包含多种媒体类型的“一体化”课程资源包。

3 微课程的制作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使用“速课”录制软件,配合摄像机,进行课堂实录或演播室录制。速课,即加速度网络课件录制系统,是一套结合微软PowerPoint的课件录制系统,它可以把制作好的PPT文件和视频文件合并转录成可以直接使用IE浏览的课件。当然,它还可以在播放PPT的同时接收视频文件,录制讲师的实时讲课过程,并可以在视频播放与章节跳转之间自由切换,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标清或者高清文件。目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的微课程制作主要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演播室录制,快捷高效地录制了一批微课程资源,并进入了后期的合成、包装阶段。

第二种方式是录屏。目前比较常用的屏幕录制软件有

Camtasia Studio、Screencast-0-Matic、CyberLink You-cam、屏幕录像专家等。比较推荐的是Camtasia Studio,它主要适用于屏幕录像和后期剪辑,可以进行屏幕操作的录制与配音、视频的剪辑与转场、添加字幕、视频压缩等,国家开放大学就运用这款软件进行了大量“五分钟课程”的尝试,颇有成效。Screencast-0-Matic是一款可以不安装到电脑就可以在线使用的录屏软件;CyberLink Youcam独辟蹊径,专注于摄像头录像,可以让摄像头呈现出各种特效;屏幕录像专家的局限在于并不是完全免费的,不付费使用的话会有很多效果难以达成。如果微课程需要进行后期编辑,可选用EDIUS、Adobe Premiere、大洋等视频编辑软件。在录屏这种方式的尝试上,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主要运用的是Camtasia Studio与大洋非线性编辑系统相结合。

4 微课程的应用

如果教师深入课程,借助简易软件,形成数字化教材,并将它放入服务器,学生就可以借助学习终端,在“云平台”上开展方便灵活的学习活动。所谓“云平台”,允许开发者或是将写好的程序放在“云”里运行,或是使用“云”里提供的服务,或二者皆是。

在“云平台”上,教师可以将各类教学资源存储在“云端”服务器;通过“课程学习”向学生视频、文本、图像、声音等学习资料;通过“导学习题”和“答疑讨论”习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考试预约”和“成绩查询”,可以给学生作业或考试,及时获取课程学习的反馈信息。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被保存下来,只要接入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的课程信息。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也审时度势,推出了“开心学苑”学习平台,包括学习指导、资源地图、导学习题、难点练习、答疑讨论、考试预约等栏目,把大量微课程上传其中,与习题相结合,并带有图片、声音、文档等解析,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教育高速运转的背景下,微课程建设逐渐成为天津开放大学资源建设的热点。本论文的观点希望对其如何更好地加大开放大学建设力度、促进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0

1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教育部下发的《2017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将进一步推动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在互联网+智慧教育的理念下,国家开放大学将要完成100间云教室建设,并将搭建基于VR的实验实训平台,继续推进数字化资源开放与在线教育联盟建设,形成优质可共享可持续发展的网络学习资源,服务于全民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1.2开放教育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区别

国家开放大学(简称国开),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开放教育,相比较传统教育,在生源、授课方式与时间、学习环境都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异性。从生源上看,开放教育的学生以有一定知识积累、工作经历和社会阅历的成人为主,从年龄、学习环境、从事行业等方面都个体性差异。从学习环境上看,工学矛盾是开放教育学生必须得面对的问题,由于学生采取业余时间在开放教育中学习,学习中的碎片时间段较多,现实条件不允许学校安排同传统高等教育等量的课程时间,学校和学生更多地采用自学和远程方式来解决工学矛盾。从学习需求来看,在开放教育的学生更多为了适应职业发展、薪资酬劳或兴趣爱好而修读心仪专业,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性和学习动机。

1.3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

基础设施条件允许。成人学生具有一定的物资条件基础,有翻转课堂所必需的网络环境和信息化终端,开放教育具有翻转课堂教育模式实施的物质基础;翻转课堂课前可以利用微课小视频,或其他学习资料等有效学习途径进行片段式学习,学习的节奏由学生自由控制。经以上分析,决定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开放教育提供更灵活地选择和更鲜活的生命力。

2微课与翻转课堂

2.1相关概念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出现,使随兴趣学、不受时间地点和次数所限自主学习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一部分以微视频作为载体,微课进入大众视野。微课又称微课程,是针对教学中一个难疑点、活动或实验演示等借助视频的方式呈现,将碎片化的知识立体呈现,它有精短、重复观看、针对性强的特点[1]。在教师预判对学生在知识获取中将遇到的学习障碍,制作相关微课内容,使一些在授课中难以用语言和板书表达的知识点利用视频的形式,形象直观展示给学生。本研究中的微课以教学内容为目的,时间在5分钟左右,内容较独立的微视频,同时,本研究中讨论的翻转课堂主要以微课为载体的。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内容,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当这种教学方式被颠覆转换成“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讨论问题、完成作业”,翻转课堂应运而生。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的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两位教师最先倡导翻转课堂的理念,萨尔曼可汗创立可汗学学院,使其成为较有影响力的翻转课堂模式[2]。在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学生、学习时间环境、课堂活动和评价方式等教学要素都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改变是与开放教育有不磨而合的契合之处,并吻合开放教育的教学理念,开放教育目前采用适应电大学生实际特点的面授与网络的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使工学矛盾得到缓解,当翻转课堂的理念提出,各种移动智能设备的价格低廉,网络速度与价格平民化,面授和网络自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优化。在开放教育中,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程度自主选择微课内容进行学习以及学习的时长与次数,使课堂灌输内容时间缩短,并能在课堂在分配更多的互动和释疑时间,更能加强知识的内化,巩固知识点,在单元面授课时间内能使更多知识点得到强化,使工学矛盾得到更大程度的缓解。

2.2开放教育在微课与翻转课堂的践行现状

从邓先生批准创立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依托广播和电视实现远程教学,到今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升级为国家开放大学,一直以来,开放教育,在空中课堂和网上教学都在传统高等教育之前做了更多的尝试和实现。2012年底,国家开放大学启动“五分钟课程建议工程”项目,旨在满足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国家开放大学五分钟课程网”2013年7月正式开通,免费向全社会开放,短时间内访问量破百万。五分钟课程是时长为5至10分钟的微型课程,可灵活使用各种设备进行碎片化学习。从2013年5月至今,新疆广播电视大学筹建了国家开放大学系统云教室一期和二期的建设,现已建成云教室32间。云教室是通过通讯与网络将大城市的课堂与边远地区的课堂互连,使边远地区的学生突破空间的限制与大城市的学生同步上课,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共享,云教室的出现,将翻转课堂的实践带到了一种新的阶段,使课堂的翻转不仅局限于师生面对面,可云上进行双向互动[3]。

3翻转课堂应用于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设计分析

3.1课程分析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国家开放大学本科层次公共统设必修课,考试分别在每年的4月、9月和12月三个批次进行全国网络统考,本课程涉及的学生多,有利于实验分组。该课程试题结构为选择题40分,操作题60分,分别涉及windows7基础知识、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和outlook2010四大模块,笔者作为该课程的多年授课教师,总结发现开放教育学生在操作题困难较大,选择题可以自行记忆书后习题库,操作题上自学难度较大,开放教育的面授课时间短,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使考核范围难以面面兼顾,学生在家电脑上练习时,一步操作不对,则效果不能呈现,针对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目前最迫切最适用于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时时在身边,操作细化,反复观看,课堂上交流,问题解决。

3.2实验设计

实验对象:2016年9月批次不合格学生50人(各专业均有),选取已经有过考试经历且成绩不合格的学生,他们有迫切需要通过考试的心理,且知道自己的弱项所在,会在翻转课堂模式中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微课程来补差补缺,这样也保证了参加实验学生的基础大致持平,不会因为开放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化显著差别影响实验结果。教学的具体实施从2016年10月20日至2016年12月10日,进行为期7周的翻转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能否参加面授,将49人分成2组,实验组26人,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参照组23人按传统模式讲授,课后练习。在教师相同,教学内容和学时均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教学差异效果。实验模式:在实验组的课前,教师针对考试大纲将授课内容分四大模块,按模块将重难点细分,普通知识点做成简单的文字版操作步骤,用课程公众微号推送,对较难的知识点,如“高级筛选”和outlook中更改信纸,用录屏软件camtasiastudio制作微课,上传优酷,便于学生业余时间学习,在面授课时间,学生们将课前遇到的问题和仍然没有学会的操作带到课堂上去,由教师解决难题及总结。对照组在课堂上串讲知识点,讲授演示重难点操作,学生课后做题目练习。实验内容:windows7基础知识、word2010、excel2010、powerpoint2010和outlook2010四大模块,列出细分提纲共78条,重难点28条,共做微视频42个。

3.3反馈评价设计

本实验将考试通过率和学习体验作为教学效果评价指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决定该课程对动手要求较高,机试的成绩直观地展示了教学效果。2017年2月初,该课程成绩已下发。重视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从心理学和人性化的角度上注重学生的整个过程的学习体验,学习体验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及对知识的探索欲,本实验为学习体验指标设计了满意度调查问卷,分别从学习时间(课堂安排满意度、课余安排满意度)、学习效果(课堂效果满意度、课余效果满意度)、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影响、学习障碍克服)三个主要维度共六个方面考察学生的满意度。

4实验结果

考试通过率方面:该课程的成绩没有具体分数,只有“合格”、“不合格”、“缺考”“作弊”四种。参照组23人,缺考2人,13人次合格,8人不合格,剔除缺考人数,考试通过率61.9%。实验组26人,漏报考1人,缺考1人,16人次合格,8人不合格,合格率66.7%。问卷回收:共发放问卷49份,回收48份,2份无效,样本容量46。统计分析方法:独立样本t检验。教育统计学统计规律表明,学生的智力水平,其中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等呈正态分布[4]。因而,本实验的体验和效果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参照组和实验组相互独立,样本容量较小,适应于独立样本t检验[5]。本研究中最大的改变是课余时间的安排和学习体验,也就是翻转课堂的实质,所以实验从课余安排满意度和课余效果满意度两方面观察两样本间有没有显著差别。本实验采用统计软件IBMSPSS22.0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个观测项的显著性概率分别为0.875和0.869,方差不显著,因此,两观测项从“采用相等变异数”行读取数值,显著性(双尾)值0.05[6],表明,参照组与实验组在课余安排和课余效果上存在着差异显著。

5结论

本研究在开放教育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翻转课堂,从学生成绩结果上看,学生从从前的“不合格”到考试“合格”,从参照组和实验组分开来看,实验组的通过率稍高;在选定的样本范围内,学生满意度的问卷源数据和数据分析上来看,学生对这门课堂上的翻转模式满意度较高,翻转课堂是适应开放教育中这门课的教学并有所裨益的。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不同教师在教学视频的制作上和知识点推送能力及特点都会有差别,本次观察偏重于学生成绩提升的体验满意度,在教师的视角,翻转课堂模式的效果如何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丛健娇.基于“微课程”的“翻转课堂”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19-20.

[2]戴宁.翻转课堂的冷思考:价值与限度[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6,29(6):13.

[3]杨晋娟.探索基于云教室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式—以新疆广播电视大学为例[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0(71):24-25.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1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并引发了新一轮教学改革的理论与探索。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在网络教育等方面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国外微课资源的建设相对成熟和完善,并已应用于日常教学中,而国内微课资源在教学上的实践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

微课最早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于2008年首创。戴维・彭罗斯把微课程称为“知识脉冲”(Kownledge Burst)[2]。

在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最为系统的是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了“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的文章,率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而后,微课的相关研究也逐步深化,对微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全面,其概念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丰富[3]。尤其2013年后,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4,5]。国内各大重点高效也在利用微课方式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如何优化教学。目前,已经有一部分高校和教师把微课理念引入到了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对未来计算机教育形式的改革提出了建议。

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作为计算机的一门基础课,一般都是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授。教师在课堂上花费大部分的时间讲解编程的思想,学生被动的接受,缺少课堂的互动,不利于学生消化和理解相关知识点,对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将微课应用于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教学,教师可在课前提供相关的微课视频,供学生预习、课前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与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互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教学效果。

二、基于微课的计算机语言与软件课程的实践

微课的视频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围绕课堂中的某个学科知识点进行的教学,主题突出、目标明确。文中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阐述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6]。

(一)微课课件和教案的制作

针对递归函数,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微课的课件和教案。其中,递归函数内容主要包括四方面:递归函数的概念、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编写递归函数及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文中将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制作10分钟的微课课件和相关教案。

(二)安装录制软件并拍摄

在计算机中安装相应的录屏软件,例如Camtasia Studio、Snagit或Cyberlink YouCam等。打开PPT的同时加载视频录制软件,调整好PPT的大小及录制位置,点击“录制”按钮,开始边讲解边录制。录制结束后,将其保存为相应的格式,待后期编辑和美化。 (三)视频的编辑和美化

将微视频导入视频录制软件,如Camtasia Studio软件开始编辑和美化。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进行编辑、剪切、复制、合并等操作。

(四)组织课堂教学,结合视频展开讨论

递归函数的授课思路为:首先以“信息化战争中离不开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软件需要良好的程序设计,而良好的程序设计离不开计算思维”引入递归函数。并以结构自相似的图片为例,阐述了递归函数的概念。以求解n的阶乘为例阐述递归函数的执行过程,进而讲解如何编写递归函数。至此,教师都是以PPT讲授为主。接下来,播放微视频,详细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问题。这里,以汉诺塔为例,讲解如何利用递归函数求解非数值型问题。微视频的播放,激发了学员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结合视频播放,以程序演示为例,验证汉诺塔的执型步骤。

(五)课后的巩固和学习

通过课前视频观看、课堂视频讨论,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多次观看视频、巩固所学知识。最终,通过上机实践、编写程序,提升学员的实际编程能力。

三、应用效果的调查

表1中给出了100个学生对此次微课视频的完成程度和满意程度,数据显示通过微课的学习,100%的同学都能顺利完成过关任务,并且对微课程的满意程度也有90%以上。

四、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丰富微课的内容形式。国内的微课多以课堂实录为主,呈现的形式较单一,知识点多,容易造成内容的不连贯性。因此,需要丰富微课的内容的呈现形式,除了以教师讲授为主,还要配合相应的动画、图片、音频等多种多媒体技术,使其呈现的形式丰富多样。

完善微课配套的资源建设。建立完善的微课资源平台,不仅需要提供视频资源,更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互动型的交流平台,应设有配套练习,知识点、学习体会、交流互动等特色化配套资源。微课资源平台的开放性更使不同地区,甚至不同国家的师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重视教学设计,提高微视频的质量。微课内容的主体是微视频,所以微视频的质量直接决定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视频技术、扩大视频的来源,并提升视频制作的水平。

五、结束语

微课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本文以计算机语言与软件中的递归函数为例,讲解如何开展和实施微课教学,并探讨了微课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 26-33.

[2]姜玉莲.微课程研究与发展趋势系统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23):64-73.

[3]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4]桂耀荣.微课及微课的制作和意义[J].化学教与学,2013,5:41-42.

[5]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97-03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的生活已经逐渐步入“微”时代,微博客、微信逐渐融入大多数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2008年,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了“微课程”。自从“微课程”概念引入国内以来,已引起一线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2012年11月21日正式启动了”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相关微课程应用研究的文章数量迅速增加,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1]。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章的期刊来源分析、数量变化、区域分布、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近几年有关微课程的期刊论文进行分析,旨在考察当前微课程研究的现状,从中发现问题,并为微课程的后续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概述

1.1 样本来源

中国知网是我国规模最大、最权威的知识管理网站之一,本文所选样本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论文。以“微课程”检索词在”篇名”中对近五年(2008年8月-2013年8月)的文献内容进行检索,剔除重复、报道、通告新闻等不符合要求的非学术文章,最终确定了52篇(其中相关硕士论文有5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分析样本。

1.2 类目系统建立

本文主要结合前人对微课程的相关研究,围绕所要解决的研究问题,设计出相关的类目分析表格,向本方向专家征求意见,进一步修改后确定本研究的类目系统。

1.3 内容评判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客观、系统、量化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结合本研究的目的,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样本论文的题目、摘要以及研究框架进行研究。

1.4 数据统计

本文数据统计及图表的生成是通过Excel 2003应用软件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数量变化分析

微课程是2008年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但对图1中分析可知,2008年8月-2010年底,我国对微课程的研究尚处于空白,国内对微课程的研究从2011年开始。自2012年起,微课程的研究数量急剧增加,2012年为12篇,2013年8月31日前已增至39篇。

从微课程研究数量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来看,微课程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所熟知,对其关注程度正日趋上升。

2.2 期刊来源分析

通过对52篇期刊论文的出处分析,发现共来自32种期刊,其中载文量大于2篇的有6种,如表1所示。《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课程》等杂志为近几年微课程研究的主要期刊,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也是微课程研究的重要来源。

2.4 研究内容和方法分析

2.4.1 按主题分析

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中提出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分为5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依据教育技术的5个范畴分类,微课程的内容主题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我国对于微课程的研究正处于发展阶段,从现有的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综合、应用这两个方面,关于评价与管理的研究还非常少。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微课程的研究领域还可以更加广泛,具体的设计、开发、评价、管理都是今后有待进一步拓宽的领域。

3 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的微课程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发现,现有微课程研究在数量变化趋势、期刊来源、地区分布情况、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呈现出一些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研究数量上来看,从2008年戴维·彭罗斯提出“微课程”以来,我国学者并未及时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而是从2011年起国内才开始了解”微课程”。近几年对微课程的关注度明显增加,并呈现上升趋势。

(2)从期刊论文来源上来看,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较少,文章的质量和深度还有待提高。

(3)从研究者的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江苏、上海两地对微课程的关注度最高,浙江、福建、内蒙古、广东、河南等其它地区应加强对微课程的应用和推广,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均衡发展。

(4)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来看,首先,在微课程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均衡现象,研究者侧重于设计、开发和应用3个层面,但由于微课程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阶段,因此这3方面的研究需继续加强,同时还应考虑评价体系和管理方面的建设;其次,微课程在学科上的应用还比较少,应勇于尝试和探索,寻找适合微课程教学的学科,使其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最后,从研究方法的使用情况来看,国内一贯以重思辨、轻实证的传统为主流,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混合研究等国际上较为前沿的研究方法尚未成为主导[7]。微课程论文中的研究方法符合这个规律,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理论研究和应用方法为主,缺乏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

微课程作为一个正处于发展中的新事物,其在探索和推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希望通过对近几年微课程期刊论文的研究,能够对提高微课程论文质量,进一步明确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锐,黄浩.站在教育的云端——全国首届”微课程”大赛启动暨”教育通”云平台会侧记[N].中国教师报,2012-11-28.

[2] 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3] 袁振国,郑金洲.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 梁永平,张奎明.教育研究方法[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微课程开放教育论文篇13

开放教育诞生于1999年,其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不仅是对教育对象的开放,而且是对教育观念、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开放。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指现代远程教育和开放教育的结合,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学生主要以自主学习为主,不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学生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采取各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开放教育对招生对象没有特别的要求,只要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无需参加入学考试,都可以申请入学;

4.学生在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进度、学习的时间和地点等方面可以由学生根据需要自己决定;

5.在教学资源使用上,采取多元、多样的媒体和信息技术。

本文在收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研究、讨论,最后总结了微课对开放式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开放式教育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影响

1.给学生提供一个自已主动学习的平台。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学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适应竞争、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随着电子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网络带宽的加速,微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为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空间。由于每名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同,对某一个问题存着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理解,而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不同,微课针对某个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加以详细说明和重点解释,学生可以随时、反复的观看同时进行交流。

3.培养和训练学生提高注意力。微课是教师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压缩,是知识精华部分的浓缩,微课播放的时间很短只有3-10分钟,每个细节都值得关注,都值得学生深刻思考,因此这也是需要高度集中化的思维训练过程,学生的思维一直被微课所高度集中引导。

4.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的学习效率。微课是学生的“移动家教”,它可以随时进行查缺补漏,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对开放式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影响

1.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教师在制作微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选题、教学设计、授课、教学反思等等,每一个环节都是对教师掌握的知识量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的挑战。教师要将一个复杂的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在几分钟之内描述清楚并且解释到位,这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等专业能力的考验,因此微课制作的过程就是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的检验。

2.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微课本身就是现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教师从开始了解微课概念就在逐渐的接触了现代信息技术,而这种信息技术对微课的制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从微课设计制作时收集资料的能力、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图形图像加工的能力,这些都是需要新时代教师掌握的基本能力,而在微课设计制作的过程中就培养、提高了这些能力。

3.要求教师不断拓展教学资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累积的教学成果、教学经验能为自己所用。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教学成果和经验与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专业知识紧密的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新型教学资源,这对教师来讲是莫大的鼓舞。

4.要求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根据微课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几分钟内,能够用生动、准确的语言解释清楚一个知识点,在这样一个高度浓缩的时间里,要展现的一定是最生动精彩的的内容。因此要求教师用简言意赅的语言将一个知识难点,表达的要思路清晰、逻辑严谨,这也是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挑战。

5.要求教师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一节“漂亮”的微课有可能是由于专业水平的原因,对知识点理解不到位,或者是由于制作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不合理,使得完美中带有些许瑕疵,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总之,微课就是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追求完美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从学习者变成开发者和创造者。

(三)对开放教育自身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1.开拓了新型的教育教学资源。传统的教学是将完成的教学内容记录下来,以视频的形式给学生观看,这样的教学内容虽然很充实,但过长的视频很难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而且长时间观看注意力也会分散。微课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时间短只有3-10分钟左右,内容是高度浓缩的,这样既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又能抓住学习的知识点且对学习产生兴趣。

2.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一节微课,教师之间相互观摩,可以取长补短,各自完善缺漏之处;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针对微课中的某个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以改进微课制作的水平;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交换意见以引发更多的思考。

3.对丰富开放教育资源具有创新意义。“微课”现阶段正处于发展时期,相关的理论建设正在完善充实中。在开放式教育教学中,“微课”的出现不仅为教育资源的开发开拓了新的教育思路,而且将会引领着越来越丰富的其他形式的资源在等待着开发者来开发。

综上所述,微课的出现和发展无论是对学生、教师、还是对于教育教学的自身都是一次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教学思想改革,它引领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丰富了教育内部的资源建设。

在对微课进行开发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队伍也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例如:

(一)教师专业能力不够

主要体现在青年教师身上。青年教师能够快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而且具有创新性。但是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对于知识的把握不够准确,而且讲解用的语言不够透彻,因此制作的微课给人以华而不实的感觉。

(二)对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够

主要体现在中、老年教师身上。中、老年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多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对知识点把握准确、讲解到位。但是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首先是在学习微课的制作过程中,要学习很多现代信息技术的新知识,让年龄大的老教师感觉接受比较慢。其次,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中老年教师创新意识不够,制作的微课给人感觉比较枯燥、不够新颖。

微课对于开放式教育教学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资源,这种新资源还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进。它还需要继续聚集起来,才可以发挥其更大的教学资源优势,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整个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谭丽华:基于开放教育的微课设计初探,教育管理,2014年10月(下)

[2]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3]何影:微课的发展与应用研究综述,经贸实践,2015, (9)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