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实用13篇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1

微课有许多类型,比如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实验类、练习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等。目前大多的微课还是以讲授类为主,其次是实验类。

2 微课的特征

微课是针对特定的目标人群、传递特定的知识内容的,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课的特征有:

1)主持人讲授性:主持人可以出镜,可以话外音;

2)流媒体播放性:可以视频、动画等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3)教学时间较短:5-10分钟为宜,最少的1-2分钟,最长不宜超过20分钟;

4)教学内容较少:突出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技能点;

5)资源容量较小:适于基于移动设备的移动学习;

6)精致教学设计:完全的、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7)经典示范案例: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

8)自主学习为主: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课程,是一对一的学习;

9)制作简便实用:多种途径和设备制作,以实用为宗旨;

10)配套相关材料:微课需要配套相关的练习、资源及评价方法。

3 微课建设的“四术”与“三合”

微课看似简单,其实不易。做一个好微课首先要做好“四术”:

1)学术。学术指微课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学术性和真实性。微课是传播知识的,因此微课中的任何一点都必须严格遵循科学体系和教学要求。

2)心术。心术指的是微课需要有强大的教学设计和心理学设计。微课要在短时间内将内容传播给学习者,而且要能吸引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因此必须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有教与学的心理学作指导。

3)技术。微课是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展示和传播的,因此技术对于微课来说非常重要,恰当和充分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是一个成功微课的重要基础。

4)艺术。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讲好一堂课,如何体现知识的魅力,如何展示教师的风采,如何传播知识背后的文化,都需要有较好的教学艺术。

另外,微课在实践中,还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1)要与常规课程相结合。微课是对重点难点或某个知识的解释,是常规课程的有益的补充,使用时必须与课程相结合。

2)要与课程特色相结合。微课表现的内容必须体现课程的特色,用微课作为课程的名片。

3)要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结合。将学生感兴趣的、关注的知识内容用微课展示出来,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

4 微课摄制的“五个环节”

从技术的角度看,微课制作时要注意:

1)拍摄。拍摄场地需要有较好的吸声效果,不能混响太大,如果是在一般的教室中拍摄,可以在四周装上绒布窗帘。拍摄场地的光线应保证充足,布光均匀。为了保证统一的光线效果,最好关闭现场的窗帘,用现场灯光。拍摄时要注意摄像设备的位置、景别、构图和镜头运动等。不论是全景、中景、近景还是特写,都要将主体安排在视觉中心位置。

2)录音。尽量用领夹式无线专业话筒,它的频段几乎不受外部噪音和其它无线系统的干扰,拾音质量高,能保证声音的高保真。后期还要进行降噪、声道处理等。

3)编辑。镜头内容要符合视觉习惯和思维规律、镜头类型要符合视频主题和内容需要、视频技术要符合规范要求和表现清楚。镜头的组接要符合组接原则,要合乎认识和思想的逻辑,要遵循镜头调度的轴线规律。景别的过渡要自然、合理,光线、色调的过渡要自然等。

4)PPT。微课视频中的PPT处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1)用摄像机拍摄投影屏。这样可以看到教师的讲解和课件的演示过程,但拍摄的 PPT 画面可能闪烁,屏幕可能拍得不清晰。(2)将投影的 VGA 信号单独录制。这种方式能实时录制课件的动态影像,清晰度高。但是不能展示老师用教鞭或激光笔指点的授课情况,后期修改不太方便。(3)后期制作时在视频中插入全屏多媒体课件。这种方式清晰度高,制作精良,修改方便,但制作周期较长。(4)在后期利用编辑软件制作。这样效果最好,但制作最为复杂,需要较长的编辑制作时间,只适用于简单字幕和图片的PPT,不适合动态的多媒体课件。

5)字幕。屏幕文字主要包括片头字幕、片尾字幕、唱词和字幕条。片头字幕主要是给出视频课程的标题、主讲人等信息。片头字幕一般用静态的文字,也可适当加入动画。片头字幕呈现时间要足够长使观众能看清楚,一般需要6~10秒,文字的大小要合适。片尾字幕是给出版权单位、制作单位、录制时间等信息。唱词指教师讲课与学生说话的内容。唱词要注意规范性,字体和字型的选择要稳重,可以选择黑体等常规字体。文字的颜色要与视频的主色调和谐并且能够看得清楚、明显。唱词出现的时间要略早于说话时间,消失时间略晚于说话结束时间。字幕条主要起到说明的作用,包括学校名称、教师信息、图表标注等。可以竖排或横排,在字体、字型的设计上可以带有一定的艺术色彩和表现力。

5 管理者的“五个对策”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推进微课建设时应该注重五个方面:

1)研究制定政策机制。要在学校中建立一些相关的鼓励、奖励措施,要将微课的建设纳入到课程建设体系中去,要在教师的各类评聘中建立关联机制。

2)认真选拔培育课程。不要忽视一般课程和年轻教师,他们往往会出彩。要大力挖掘和培育微课程,并给予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3)大力开展微课培训。许多教师对何为微课、如何制作微课还是非常陌生。学校要大力开展相关的培训,让教师们迅速掌握微课制作的方法与技术。

4)组建技术支持队伍。可以由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信息中心等技术部门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持团队,对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制作。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2

一、高中物理“微课”教学特点

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教学视频作为物理微课教学的核心,教学时间相对较短,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学习规律,设置微课时间。和40~45分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又被称为课例片段或者微课例。

从教学内容来看,内容相对较少,微课的问题聚集在突出问题主题,更适合老师要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在展现物理教学重点、难点与疑点的同时,正确反映教学主题与教学环节,和传统高中物理教学相比,微课的内容更加简单,所以又称微课堂。

从资源容量来看,微课视频与相关设施总容量一般都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支持rm.,flv.,mv.等多媒体格式。在教学实践中,师生能流畅地观摩课例,查阅课件与教案等相关资源;同时它还可以方便灵活地保存到手机、笔记本电脑、MP4等终端设备上,从而实现泛在学习与移动学习,对物理老师评课、观摩、研究、反思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空间。

在高中物理微课资源结构中,资源使用更加便利,物理微课的教学内容是指向明确、主题突出和相对完整。它以教学片段为主线,以学案、教案、课堂多媒体素材、课件、教学反思、学生意见以及专家点评为教学资源,从而形成类型多样、主题鲜明、结构紧凑的单元性资源主题包,为师生创造一个更加真实有用的微教学环境。这样也就让物理微课具有广大教学视频案例的特征。师生通过具体的、真实的、典型的教学情境,不断迁移、模仿、提高隐形知识、默会知识等高新思维方式学习,进一步提高老师教学水平,在帮助老师专业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高考和往后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高中物理教学微课实践教学的措施

1.增强内容规划,搭建良好的物理学习平台

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成果,必须做好物理微课整体规划工作,在确立方案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建设体系和规范,从而避免物理教学无序开发和重复利用。物理教学内容规划根据新课程具体要求,正确使用教材,在组织一线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确立各个知识体系的同时,征求相关老师以及学生代表意见,支持学校与老师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研究,从而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同时,物理微课堂作为一门区域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在微课资源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微课教学内容。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满足微课要求,在管理、建设的基础上,将物理教学充分应用到微课研究和应用中去,进而形成集应用、管理、建设、研究为一体的微课学习服务环境。

2.注重物理教学微课的开发与交流应用

根据微课的教学理念,从微处入手,重视引导工作的要求,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基础知识与掌握能力、学习能力为导向,注重微课开发。由于物理微课开发是一门系统复杂的工作,建设模式通常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所以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宣传活动、课例拍摄、选题设计、在线报送、审核反馈、评价、后续加工等细节环节,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应用效益。

在微课交流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微课,通过专家评价、综合展播以及交流共享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示、推荐优秀获奖物理微课作品。通过定期进行老师微课库学习、观摩、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高中物理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

另外,高中物理作为一项实验性的学科,它要求更加方便人员观察与控制,进而得到正确的研究结果。因此,在物理微课教学中,我们除了保障学生学习成长,让学生为高考做准备的同时,还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探究意识,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创造更加和谐、高效的课堂作为当今物理课堂教学的目标,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微课教学中,我们必须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与经验,在探索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谭德宝.高中物理教学事件设计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3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4-0121-02

Analysis of Research Status of Micro Course based on Content Analysis//JIANG Xinhua, ZHANG Lingyu, XU Suhua, WANG Linlin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content analysis by CSSCI from 2011 to

2016, the retrieval of literature is analyzed, shows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icro course and thinking, design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the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ther ralated fields on the basis of those and make some useful thinking.

Key words micro course; content analysis; instructional video

1 问题的提出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

从中可以看出,微课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带来发展契机。

微课作为新兴的教学资源是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但我国微课的质量目前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为了将微课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的教育教学中,有必要对微课的各方面进行细致研究,及时发现问题,提高发展水平。

以微课为核心,人们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广泛的反思和讨论。比如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微课,认为微课本质是一种支持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新型课程资源[2]。还有对微课的设计[3],微课在我国的应用[4],我国当前微课建设所存在问题的反思与讨论[5],但缺乏对微课的相关文献进行内容上的分析。笔者尝试对相关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对微课的介绍与思考、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微课在我国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微课的评价体系等进行论述,尝试通过对微课全面细致地进行分析和梳理,以便使研究者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2 国内研究现状

微课的介绍与反思 对研究微课基本介绍的这一类文献进行细读,会发现我国教育界人士对微课进行的理论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基本介绍。文章对我国学者胡铁生、黎加厚所提出的基本概念类型基础上提出的微课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通过对微课起源分析,认为微课的起源背景主要是随着移动通信设备、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开放、共享理念的开放,使微课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流行起来,不同学者、不同组织对微课有不同定义,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在对微课特点进行分析的文章中,主要是微课的特点是否适应我国教育教学现状,是否适应时展的潮流、符合大众的心理,给人们带来方便,被人们普遍接受。

2)微课所存问题的反思。对微课在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反思,主要是对设计和应用实践两个方面的反思,针对我国对微课在设计和应用质量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文章中还涉及一些关于观看或参加微课大赛后,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对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思考等。

3)发展趋势。关于谈微课的发展趋势文章中,大部分总会或多或少涉及微课的发展趋势,这说明大家对微课的发展及前景还是很期待的。笔者通过对微课发展领域的分析研究,得出微课将会呈现出以下两种发展趋势:

①微课将会形成成熟的应用模式,即成熟的中国式“可汗学院”,供教师进行参考,吸引更多的学习者驻足;

②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资源,同时更是一种社会资源,以后更可能地应用在社会的更多领域,如通过微课进行关于某一生活技能的知识学习。

微课设计开发与制作领域研究 介绍微课程设计开发的文章一共有28篇。通过对内容的分析可得出,当前文献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应用。在阅读大量微课设计应用方面的文章后,发现当前微课的设计开发方面存在下面一些问题。

1)大家一致讨论的微课视频设计很少涉及,需要加强教师的各项设计操作技能培训,以提高微课程的质量。

2)关于微课制作技术的文章涉及很少,其中涉及了录屏软件、Flash、Moodle平台、PPT等技术,微课的制作技术水平比较低,画面的质量有待提高,微课资源分布也不均匀。从内容上来看,网上上传的大部分微课没有相关配套Y源的准备,比如教学课件、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在最主要教学环节也没有相应的提示,缺乏字幕,即使带有字幕,我国的一些优秀的微课作品带有的也只是中文字幕,没有外文的翻译,因而很难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

微课在我国的建设应用 微课在我国各领域的应用,教育领域占12%。由此可以看出,微课在我国中的建设应用主要是体现在学校教育方面,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比较少,没有进行于大规模领域的应用。应用主体的单一性,造成的后果是当人们提起微课这个词时,大部分人还比较陌生。由此看来微课的“火”仅仅是教育领域的“火”,并没有将微课造福于更多的领域。

从积极的一方面来看,目前54%的微课应用于高等教育,比例最高,从中可以看出微课在大学以及一些职业教育应用得较为普遍,这可能是因为高等教育下,学生与教师的时间比较零碎,他们充分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变得比较灵活,这样可以给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带来契机。另外,分别有13%、20%、13%的微课应用于高中、中小学及综合方面。

相关评价标准研究 关于微课评价标准方面的文章,数量相对较少,无论是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制作,还是微课的应用与实践,都需要一定的指标去评价,否则无法去确定一节微课质量的高低。单凭个人的感觉去评价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不能做到客观评价。在所研究的文献中,微课评价指标文献数所占的极小比例与微课评价的重要性之间的不协调,也提醒人们进一步研究与完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性。

3 ξ⒖嗡存问题的研究及思考

基于对微课文献调查的结果与探讨,得出关于微课的几点思考。

加强微课的理论研究 对于微课的理论基础有待人们去不断加强,对于微课的概念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对此定义进行不断完善,以此来不断丰富微课的理论基础。

加强微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在进行微课设计前缺乏相应的脚本设计,教学重点没有突出表现出来,内容不精细。不懂微课脚本的设计与编写,缺少撰写微课脚本的意识,微课的设计偏重于对学习内容呈现,忽略了将现实课堂和学习过程相结合,从而会更加注重对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对活动过程的记录,难以使微课价值呈现最大化。

应引导和鼓励中小学教师参与微课的研究与制作 微课的实际应用主要是高等教育阶段,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只有传统教学课堂的经验,没有经过有关教育技术的培训,这就使得微课视频存在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特色不明显、带有传统教学的特点等诸多问题,以至于造成的后果是教师制作出大量的微课视频,但是很少应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样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也造成我国总体的微课水平不是很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应该对教师进行微课相关创作技能的培训,以此来保证微课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4 结束语

我国的微课起步比较晚,所以微课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还存在不足或缺点。但幸运的是能借鉴别国优秀的教学模式,以改变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为目的,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以此适应我国教学的实际。同时,微课的本质特点也决定了它在教育教学中必然会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只要对微课进行科学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微课终将会造福于我国的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4

目前,研究型教学模式越来越被接受为一种有效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型教学将科研思维引入到教学中,摒弃了传统的单向传授的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不再单纯地讲授书本内容而是主动参与学生的研究实验中[2,3]。研究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自学能力与组织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个人潜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以解决科学问题为目的研究与学习活动。

一、《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

《环境微生物学》在许多专业中均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考虑到它对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支撑与衔接作用,但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学科交叉性,使得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把它放在教学的重要地位[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该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生相应地就没有对其学习的兴趣,这一现象在环境科学专业的教学中尤为明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围绕专业的大背景进行教学启发,例如主要围绕污染处理、环境评估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少有涉及污染处理的微生物作用机理,以及环境评估中生物主体特别是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等。学生长期受这种导向的影响,几乎没有对环境的污染实质以及微生物主体对环境作用力进行过深入的理解,更没有进行相应的研究性的创新与实践活动。

当然,为了适应教学改革的需求,许多教学工作者也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教学改革探索,如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教学以及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讨论式、互动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4-6],但这些措施均没有真正脱离传统的“传教式”教学,这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相差较大。《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教学过程理应以实验的探索为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教学设计。但是目前的教学对实验研究重视不足,表现在课堂教学上以概念、理论、工艺的介绍为主,很少有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更没有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的研究实验设计,即使在课程实验课上,也都是以传统的验证性的基础实验为主,这大大降低了《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也极大地削弱了该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作用。

二、《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引入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应用性内在特征需要进行研究型教学,以适应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即使学生学会应用微生物手段进行环境污染的控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部分主要讲述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第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基础,它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繁殖、接种体的制备等具体的实验过程,由于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对生物学了解较少,且微生物需要借助于显微手段才能进行感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只有对这些微生物的基础知识有了深入的理解,并掌握了相关的微生物操作技能,才能在第二部分微生物的应用中进行相应的工程设计与应用,以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控制。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以实验教学为主,特别是应进行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探索性实验,这正是研究型教学所要体现的形式。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当代大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要求教学改革应该向研究型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以适应这一目标的要求。在环境科学专业的诸多课程中《环境微生物学》具有明显的交叉学科性质,而创新性的知识容易产生于交叉的学科,它同时又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特点,使其在创新性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该课程的这一学科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对这一新学科的兴趣,引入研究型教学的理念,引导学生进行以科研实验为主体的研究与学习活动,将科研与教学融为一体,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三、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

高校教师普遍教学与科研“双肩挑”,是联系教学与科研的重要纽带。研究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的。研究型教学与教师科研相结合,使得教师科研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天然平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科研始终跟踪学科前沿信息,始终保持创新性思维,给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特别是将探索性的实验研究带给了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而且也在科研过程中受到了训练,不仅学习到了严谨的科研思维,而且也熟悉了科学研究的基础技能,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科研素质与专业技能,为以后科研与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

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项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注重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过程,强调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探索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这与研究型教学培养的目标是非常一致的。因此,将研究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结合,将《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研究型学习与项目的实施内容融合起来,不仅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结合

产学结合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环境微生物学》课程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教学必然要建立与生产的密切联系。利用微生物处理环境污染物的生产,如利用活性污泥法处理生活污水、利用微生物处理生活垃圾等,均利用了天然或人工分离的菌种对污染物进行处理变成低毒或无毒的产品。课程在应用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与这些生产过程一致的,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也开展了一些小型的污染物处理的生产,使研究型教学与实际生产相符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研究型教学实验设计过程中,最好以项目的形式开展实验,先期的菌种筛选、组合匹配等工作可以在实验室内完成,然后利用教学用的小型处理车间进行小试,如果顺利可以将其应用于工厂进行中试。这一系列过程须以学生为主体,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以课题小组的形式来完成。

(四)课程教学与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结合

学科专业平台建设是高校教学软硬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专业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起点的高低,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水平。但是大多数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专业整体的考虑,却没有照顾到具体课程对教学软硬件的需求,这主要是由于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与学科专业建设管理者的沟通,而且在传统的单向传授式的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师根本就没必要关心课程以外专业平台的建设,这使得学科专业平台对课程教学的直接效果不大。事实上,课程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方式,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手段实施的效果如何不仅与教师个人的教学水平相关,而且也极大地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这就需要学科专业平台建设在实施过程中重视教学条件的改善,而这些教学条件正是课程教学中直接使用的。因此,课程教学应积极与学科专业平台建设结合,以获取课程教学所需要的直接条件。

(五)课程教学与社团科技活动结合

为适应“两型社会”的需求,高校教育也开始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特别是高校社团科技活动对环保的宣传力度在加大,但是社团活动却很少有专业教师参与,使环保宣传仅仅局限于一种科普活动,而对于专业的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探索环境污染的机理、提出治理的方法,才是专业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目的,也就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而社团科技活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目的性就很强,可以针对区域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利用课程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实训,既丰富了高校社团活动,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对于学生个体来讲使课程知识直接走向了社会应用,有利于整体提高环境科学专业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与实践能力。

四、结语

《环境微生物学》课程在环境科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一门交叉学科,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特点,这决定了课程教学不能单纯地依靠传授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是将科研理念引入到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课题研究的形式进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正好适应了《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这一课程采用研究型教学,不仅适应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教学目标,而且也使学生能将课程知识学以致用,为以后考研或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香.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107-109.

[2]高文庚,李平兰.研究型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2,39(1):111-116.

[3]陆凤玲.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1):43-45.

[4]梁国斌,蒋莉,刘维平.《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3):72-75.

[5]童英林,袁永平,陶雪琴.《环境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11,(15):176-177.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5

微课建设的成败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微课建设这项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学校在微课建设的过程中,应围绕培养“核心素养”的主旨,创新体制机制,用心做好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自2015年启动微课建设以来,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以教师论坛为平台,以校本教研为手段,构建教师团队,积极探索和创新校本教研机制,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学习型学校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

一、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教师专业发展理念

微课建设对于学校而言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数字化资源、硬件及软件的运营维护、教师培训、教育教学改革等多个环节,与学校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我们必须从培养核心素养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精神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健康持续发展。只有摆脱了机制束缚,提高了教师素养,才能激发生长的活力,从而真正提升师生的“核心素养”。

名师指路:2015年10月27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开展微课培训。无锡市电教馆主任支渝应邀前来作了《职业院校微课创作介绍》的专题讲座。培训围绕微课的结构组成、特点重点、模式、制作过程等方面内容进行,还展示了往年获奖作品并进行点评。崇拜名师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反应,渴望成功是教师的一种心理需求。要把这种心理需求变成教师的心理追求,需要学校对教师思想的激发和引导。

统筹协同:2016年2月20日,学校举行全校会议,会议重点谈了微课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建设,强调各部门要加强系统内部的整合,凝聚校内力量,减少内部阻力,将微课建设与“智慧校园”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提升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和水平,科学规范推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和运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全校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试点引路:2015年11月,学校选派10位选手参加市级优秀微课资源评选,专家和选手进行了面对面交流和研讨,对参赛作品脚本一一点评并作了针对性指导,在大家的努力下,选手们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学校积极探索,培育典型,挖掘经验,面上推广,于2016年3月21日组织以“微课的制作和应用”为主题的全员培训。

主题沙龙:2016年6月2日,学校开展“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主题沙龙研讨活动。全校教学骨干教师参加活动,与会人员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实际操作经验,围绕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及功效、微课制作中内容的选取、微课制作的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内容进行了交流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微课建设应充分考虑“十分钟注意力”,精心设计,始终坚持“服务对象是学生”的原则,依托微课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的平台,走“不会做―学会做―做好―做优”的发展之路,有效促进全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成立研究团队,搭建教师教育实践之梯

俗话说,“一个人可能走得很远,但是一群人一起走会走得更远”。只有发挥团队的作用,才能提高各项工作的运行效率。

微课建设是让教师从习惯的细节中进行追问、思考、发现、变革,从传统的教师演变为一个学习者,最终与其他成员一起变为开发者和创造者,在简单、有趣、好玩中享受其中的乐趣。

在“主题沙龙”交流发言中,笔者将微课建设比喻成旅行。旅行的乐趣有时不是在于你找到了什么东西,而是在于你路过了怎样的风景,遇见了怎样的人,体验了怎样的生活。同样,在微课建设中,我们可能更多关注微课的选题、微课教学设计和制作以及微课的应用,但我们不应忽视在这个过程中同伴的互助、资源的积累、硬件和软件的运用、细节的追问。

一次微课的建设就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你用眼睛看外界的五彩缤纷,也用心去回味你人生的绚烂多姿。你与你自以为的传统教育渐行渐远,且行且享受,回味、憧憬,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学习、实践、反思、交流,倾听不同的故事,经历不同的人生,成就不同的新故事。

微课建设,不仅要追求理念的更新和方法的创新,更重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聚焦学生的发展。微课不是为了适应课改而改变,而是为了师生的共同发展而改变,我们关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同时应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三、追寻管理艺术,引领教师自觉建设之路

曾记得有记者问艾森豪威尔将军领导千军万马的诀窍是什么。这位五星上将从口袋里摸出一根旧绒线放在办公桌上,然后用手捏起线头,沿着桌面慢慢拉动。“你看,如果我拉它,这根线就会跟我走遍天涯海角。”接着,艾森豪威尔改用手指推线头,绒线立刻蜷成杂乱无章的一堆。“可如果我推它,则只能越推越乱,整根绒线哪儿也去不了。这就是领导的艺术!”这个案例一方面传递了被领导者在“主动”与“被动”状态下的不同结果,另一方面说明了领导的艺术在于“示范引领”而不是“强迫命令”。

微课建设也是这样,成功的关键是引导教师自觉参与建设。制作微课程就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让教师从身边小问题开始,想办法梳理、解决问题,并制成微课程。微课建设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教师间可以通过微课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教育不仅是“解惑”,更应是“解放”,知识不仅需要“学会”,更需要“会学”,教师和学生一样,他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要被点燃的“火把”。

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成为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为此,学校颁布《江苏省锡山中等专业学校微课建设方案》,制订3~5年微课培训规划,后期再安排一系列的微课培训项目,让教师在微课学习、设计与制作、竞赛的过程中得到专业成长。

四、聚焦课堂教学,开启培养核心素养之门

培养核心素养的重点是要通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将其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因此课堂上应主要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给学生寻找适合的教育,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从而培养出有素养、个性化的学生。

例如,我们可以将制作的微课通过“锡山中等专业学校网站”和“锡山终身教育平台”,与教师或学生远程学习结合在一起,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己利用零碎时间学习;在全校会议和例会上,我们通过教师论坛等形式播放微视频,引起教师思考;在教研活动中,微课又可以作为主题研修材料,组织教研组或课题活动;在家长会、班会课等场合播放制作的微课,让家长和学生更直观地领会主题。

微课程是教育教学思考与教育技术的结合体。所以,想要制作出给人以启迪的微课程,必须思考自己教学的得失;要使微课程真正发挥作用,展现其魅力,就要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寻找问题解决的关键;要使微课程震撼心灵,就必须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学生以及教师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做恰恰是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经验的一种总结、提升、完善。

在聚焦课堂教学时,我们分享骨干教师基于丰富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深厚理论积淀形成的素养,也分享年轻教师精美微课带来的清新;分享微课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分享微课中的合作创新。当然,更让我们欣喜的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团队已把微课加工成微电影,呈现动态思维,用生动形象的方式解释抽象的知识,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气氛,使学科知识生活化、形象化。

虽然有的微课案例并不完美,但它能激发师生的思考,引爆内部智慧,让他人看到更多的方法,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选择,它能引发更多的思考,带来的启发层出不穷,可以自主解决许多问题。

今后,在微课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将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正确认识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价值观,进一步优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方式,躬身前行、潜心研究,用心探索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微课也终将体现在日常的、具体的“课程”中,落实在平常的、广大教师所实施的“课堂”上。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6

3.谈微积分中的数学思想及其教学

4.高中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初步研究 

5.微积分教学中渗入数学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6.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微积分课程教学初探  

7.微积分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重要性及做法  

8.微积分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9.数学文化价值取向下微积分学中的哲学思想 

10.“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 

11.数学文化融于微积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2.微积分数学模型在建筑异形体变力做功中的应用

13.数学文化视角下的微积分教学举例

14.微积分中的数学文化与高职数学教育 

15.数学软件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几点应用  

16.微积分中数学文化教学的案例与分析

17.了解数学史 走进微积分——讲好“导数及其应用”的开场课 

18.将数学背景融入微积分教学的实例 

19.学点数学史 教好微积分  

20.建构主义视角下高职数学微积分教学方式的改革措施

21.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分析

22.微积分在大学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23.微积分教学中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 

24.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续完)——融入从大学第一堂数学课开始

25.美国微积分课程改革对高职工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启示

26.浅谈高等数学微积分在实践中的应用 

27.微积分、数学模型及其它 

28.分析大学数学微积分教学的改革策略  

29.高中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初步研究 

30.浅谈微积分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31.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待续)——融入从大学第一堂数学课开始

32.微积分中数学语言的时序性 

33.微积分中蕴含的数学美 

34.微积分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35.微积分教学中如何融入数学文化

36.《数学手稿》微积分思想在《资本论》中的体现及启示

37.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微积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探讨 

38.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微积分课程教学初探

39.《微积分与数学模型》教材编写基本思想 

40.大学微积分与高中数学的衔接  

41.微积分、数学模型及其它 

42.高中数学“微积分”模块教学的探讨 

43.探究微积分与中学数学的关联 

44.高等数学微积分理念的多领域应用分析  

45.数学史知识融入微积分教学的探索 

46.将数学实验思想融入经管类专业微积分教学的实践研究

47.用数学软件辅助微积分教学的实践与认识

48.关于非数学专业的微积分教学改革 

49.微积分学形成过程中的数学哲学思想与科学方法 

50.微积分中的数学美赏析  

51.中医阴阳理论的数学模型之建立及其微积分定量的研究 

52.浅谈微积分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及应用 

53.例说微积分知识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54.高职数学微积分教学改进的思考  

55.微积分教学中融合数学文化的初步探讨  

56.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审美能力的探讨 

57.数学建模融于微积分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58.《经济数学基础(微积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59.微积分在高中数学教育中的意义

60.在微积分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 

61.微积分的地位与《数学分析》教学改革 

62.高等数学中微积分证明不等式的探讨 

63.高等数学中微积分思想在其它学科的应用  

64.大学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对策

65.美国微积分教育的改革及其对我国非数学专业微积分教育的启示

66.网络环境下高职数学课程中微积分基本定理的教学反思 

67.微积分在高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68.高等数学教学与大学生素质培养探析——微积分理论的延伸 

69.微积分——数学发展的里程碑 

70.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微积分课程教学

71.微积分教学与导学中数学思维培养  

72.大学微积分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衔接问题的研究

73.中外高中数学教材比较(微积分部分) 

74.在微积分课程教学中增加数学实验的实践与探索

75.中、新、韩、日四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以微积分内容标准为例

76.揭示《微积分》中的数学美

77.美国微积分教材对理工科高等数学教材改革的启发

78.数学美学和HPM视角下的微积分教学对策研究——以线面积分为例

79.美国教材《微积分》给我们的启示——谈大众化高等教育中的数学教育 

80.数学文化在实践中的渗透应用——以微积分及教学为例 

81.浅谈微积分学习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的作用 

82.微积分课堂教学与数学建模思想

83.例说微积分知识在解决中学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84.浅谈高等数学中微积分的经济应用 

85.微积分的数学美  

86.微积分在数学建模中的应用 

87.微积分理论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应用 

88.以微积分课程为例谈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数学实验课案例教学

89.在高中数学中如何进行微积分教学 

90.浅析数学软件融入到微积分教学中的模式实践应用分析

91.新课程标准下大学数学(微积分部分)与中学数学衔接问题的研究

92.模块教学法在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 

93.浅谈大众数学思想下的微积分教学改革  

94.数学软件Mathematica在微积分教学中的应用 

95.用辩证观看初等数学与微积分  

96.例谈微积分方法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97.在微积分教学中传授数学思想方法

98.微积分在大学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99.微积分在中学数学中的指导作用 

100.几个值得商榷的问题——评同济大学应用数学系编《微积分》  

101.浅谈微积分教学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102.微积分在初等数学中的一些应用  

103.微积分学中若干问题的数学化归方法 

104.美国微积分教学变革对我国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105.高等数学中微积分教学方法的探究 

106.微积分方法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07.浅谈Matlab在高等数学微积分计算中的应用 

108.微积分在初等数学中的应用 

109.数学变换思想在微积分中的应用  

110.MathCAD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微积分应用 

111.高等数学微积分教学的策略探讨  

112.考研数学中微积分几类典型问题的一般方法

113.微积分MATLAB数学实验 

114.中职数学中微积分教学的几点思考  

115.一本美国微积分教材简介及高等数学教材改革初探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7

1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构

1.1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的重新编排

验证性实验是通过验证某种认识或假说,使学生获得特定操作技能,在不断完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促进学生验证和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实验基础能力[7],然而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成为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使学习者善于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8]。单纯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的育人要求,而高校学生对验证性实验的学习也兴趣寡然、缺乏思考和主动性[9]。开设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构思实验方案并付诸实施,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设计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重的观点已形成共识[10~12]。根据学院5个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和专业特点,我们对微生物实验课程内容进行重新布局(表1)。由表1可以看出,在学生掌握一定实验内容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增加综合性实验项目。例如,在学生掌握显微镜使用及原核生物染色观察的技能基础上,将真核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与微生物测量大小及计数实验串联合并成一个综合大实验项,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对微生物形态有系统的认知;增加“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内容,并与“细菌快速生化鉴定”实验综合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样本中细菌与大肠菌群数定性和定量测定方法进行比较学习。综合实验项目不仅注重了实验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增强了实验项之间的次序性和连贯性。实验教学内容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加了设计性实验。例如将“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作为开放性设计实验,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查阅文献等手段进行初步调研、选择适合自己或感兴趣的研究范围,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设计实施方案。教师对学生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创新性进行评估并提供技术指导。开放性实验安排在实验课程后期,此时学生已掌握课程大部分基础知识,初步具备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对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自主学习是一种训练,同时又锻炼其创新设计的能力。由于方案思路、具体操作步骤、仪器用具等都是未知数,因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更具独立性和创新性,对学生更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完全投入到自己的实验研究中。

1.2将科学前沿和生活案例融入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飞速发展,新的实验技术方法层出不穷,作为综合性大学,将科研成果或技术路线转化成可供学生学习的教学项目,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融合本学科领域最前沿技术,增加学生新视野,提供学生熟悉和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实践机会。例如由科研课题转化而来的实验项目—“单增李斯特菌感染对小鼠外周血ANAE+淋巴细胞的影响”(见表1)是依托于教学团队在研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涉及李斯特菌感染和淋巴细胞的免疫效应的等研究热点,通过实验的讲解和学习使学生了解到李斯特菌对人类的危害和致病机理,将学术研究成果渗透到课堂,逐步实现由学习基础知识到科研接触的转化。微生物与生活息息相关,结合生活案例开展实验教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时,有意识的融入生活中与微生物学相关的实时案例,引入当前热点或有趣的话题作为教学切入点,将抽象知识化为具体有案例的实验教学。“动物病毒的接种与培养”和“尿素液收集与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H7N9禽流感病毒”的案例阐述病毒抗原与阳性血清反应的原理及微生物学在生活和科研中的价值意义,同时引入病毒性质、疫苗研制过程等知识,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水中细菌总数与大肠菌群的测定”实验中,让学生到公园或餐饮场所采集检测水样,亲自动手检验生活周围的水环境。将生活案例融入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有力证明,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学习体验兴趣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化[13,14]。

2教学方法的改革

2.1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在形态观察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的视野与教材图片有一定差异,对于初学者辨识有一定难度,学生学习效率低而且学习效果也不理想[15]。针对这一现象,我院引进MOTIC数码显微系统辅助教学,实现了有针对性的“一对一”辅导学生,而且实现了教师讲解和学生显微镜操作观察同时进行,学习更直观生动。借由数码互动系统拍照软件,将学生实验效果较好的视野进行拍片保存,按照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不同属性分类建库,积累不同题材的微生物形态图片,供学生观赏学习,增加辨识度。同时,针对以往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微生物学的基础实验操作技术和容易存在误区的操作方法进行拍摄录制成5~10min的视频,如划线分离、涂布平板、无菌接种等实验操作技术,在相应的教学内容中结合这些视频演示,增强示范性。学生观看学习演示视频后独立操作练习,老师进行总结分析,学生针对存在问题再次练习、强化训练,形成“观摩”—“练习”—“点评”—“复练习”的实践模式。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结合,观摩学习、重点难点指导和反复训练的过程,加深学生印象,其操作更趋规范性,学习效率和效果也得到极大提高。

2.2鼓励学生自主教学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真核微生物的染色与观察”实验中,分别请不同的同学在其各自的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终端显微镜下,现场完成对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等真核生物视野的寻找,指认各不同真菌的孢子形态、梗、根等结构指认,并对其繁殖方式进行简要叙述。学生讲解的视野同步展示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系统终端电脑界面,老师对其讲解进行点评,这一过程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促使学生积极“备课”,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研究期间,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三开放”,即实验项目、实验时间和实验室仪器材料的开放。具体操作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实验项目,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题目;选定题目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查阅文献制定方案,学生可以机动灵活的自主安排实验时间而非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学时;在实验研究期间,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向学生开放,全力支持学生开展研究,破除了传统实验教学“固定”场所、“限制”时间和“统一”实验过程的固定架构,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自由发挥创造的目标。学生对于自己的实验处于主导地位,从设计到材料准备,从操作实施到结果分析,都亲自动手完成。整个过程有许多书本中无法学到的东西,让学生学会思考每一步操作的意义,对锻炼其逻辑思维及动手能力很有益处。实验结束时要求提交设计性实验的研究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案、结果分析、创新点、对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内容,并以PPT答辩的形式进行汇报,最后由教师对学生报告进行点评。自主式教学的过程鼓励了学生完成对自主学习到知识输出的过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

3考核体系的重新构建

建立以能力考察为中心的实验课程多元化考核新模式,重视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评价。以往的微生物学实验考核成绩方式为:实验报告占30%,实验理论考试占70%。这种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不积极参与实验、抄袭报告的现象,而实验报告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既保留了实验报告对本次实验的总结和期末考试知识水平的考察,又增加了对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和创新性思维的多方面考察。实验报告注重对实验结果分析和对实验成败的总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分析能力;期末考试涵盖课程实验项目的多数知识点,知识面考察较为综合;对平时实验的考核注重考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性,使学生更加认真对待实验课程的学习过程,而改变以往只注重实验报告的敷衍态度,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较大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平时实验操作的考察也是对学生认真参与和完成实验的督促,也有助于教师得到学生真实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课外拓展知识和查阅文献,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发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方案设计、报告总结和PPT汇报等综合考察,对于设计性实验出色完成者可提供加分项以示鼓励。

4教改成效

4.1实验操作规范性和学习积极性

提高由于考核方式增加了对平时实验操作和预习提问的考察,学生成绩不再仅依赖于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的形式,避免了学生敷衍了事的实验态度和和抄袭报告的顽疾,而且超过70%的学生在报告中主动分析实验结果,还有的同学引用参考文献对实验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实验成败的因素。学生在操作显微镜时更加规范化,自觉擦拭油镜镜头、复位机械系统、整理实验用具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爱护贵重仪器、认真负责的科研态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技术“观摩”—“练习”—“点评”—“复练习”的实践训练,反响效果较好,学生普遍掌握了规范的无菌操作和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课程成绩落实到实验具体操作,引起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重视。同时,由于对相关联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并和调节,学生从整体把握对微生物培养、观察及研究其生化特性的过程,与以往老师提问时学生表现出知识零散紊乱、不积极应答的局面明显不同,课堂回答问题气氛活跃,多数学生能够按照老师的问题思路延伸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学习热情饱满。

4.2学生在微生物相关研究课题的参与度增加

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实践运行后,我们统计了在创新实践项目和毕业设计中参与微生物相关课题的学生比例,分别有32.7%和50%的学生参加了与微生物相关的上海交通大学PRP项目和大学生创新计划IPP项目,在毕业设计论文中,55.6%的学生选择了与微生物相关的论文研究(上一级为42.3%),研究课题的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如“灰略红链霉菌胞外蛋白酶产酶条件优化及克隆表达”“萨佩罗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特异性受体的筛选”“噬菌体裂解酶的制备及活性测定”“高产厚垣孢子木霉菌株构建机器拮抗特性研究”等既体现了学科前沿技术,又与实际生产有较强相关性,实用性强,吸引学生兴趣。学生通过微生物实验课程培养的实践动手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获得了自豪感和满足感,他们有自信能在导师带领的团队大课题中承担部分研究内容,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多视点多方法创造性的思维得到了导师的肯定,提升了学术水平和团队合作精神。

5结语

微生物实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体系的改革,摸索出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调动积极性和挑战性,从而适应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放,徐广宇,王国庆,等.现代临床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6):401-402.

[2]黄红莹,刘英杰,卫文强,等.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28(4):344-345.

[3]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53-155.

[4],黄翠姬,伍时华,等.改革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6):914-917.

[5]林雁冰,颜霞,韦革宏.构建创新型微生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教论坛,2010(10):20-21.

[6]李凡,刘东波,夏红梅,等.微生物学实验“四段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1):47-49.

[7]贾晓东.高校实验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8]李剑平,吴秀珍,陶建华,等.综合与设计性实验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21,27.

[9]蔡鹰,李思东,吴湛霞,等.高校验证性实验教学质量的控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14-17.

[10]张志洁,王风彬,鞠熀先.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12):9-10,17.

[11]刘忠华,李小刚,王郑库,等.开放性实验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过程中作用的探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191-192.

[12]宋效先,王伟平,王晓燕.开展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05(7):80-81.

[13]郑春龙,胡惠君,蒋联海.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73-76.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8

根据时代要求和学校教师队伍现状来确定子课题。同时要考虑教师队伍结构特点,组建课题组和研究小组,确定课题研究人员。以英语年级备课组为单位每年组建三个校级课题研究小组。再由备课组长动员并组织课题研究人员。这样,全组英语教师都加入到了微型课题研究小组。

三、有机结合,实践研究

以微型课题研究为龙头,以推进英语教师知识管理为目标,把微型课题研究和英语教师知识管理有机结合,认真开展微型课题实践研究活动。1.研究要求。扎实有效。要求英语教师切实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做到边教边研。按照教育科研的基本环节,一步步推进筛选课题、设计方案、分工研究、总结汇报,对解决什么问题、想获得什么结果、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的步骤心中有数,对每个阶段做什么、谁去做、怎么做、什么时候做都要很清楚,使研究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有步骤、有措施、有效果,切实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在研究之前,课题组逐一审核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提出调整意见,保证研究沿着正确的路子前进。实事求是。加强研究过程的引导和督促,结题时上交原始材料,并附上工作列表,组长确认后签字。2.组织方式。我们组织英语教师开展研究,原则是解决英语教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全校英语教师参与,以备课组为单位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学期初,英语备课组讨论确定该组该学期要研究的微型课题研究题目,并拟定出研究计划,经学校审批后再立项实施研究,备课组成员明确分工,各施其责,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各组一般是选取本年级英语教育、教学、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每个备课组都有一个课题,每位英语教师都参与进来研究,研究周期为一学年。同时,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建立核心成员为骨干、英语教师全员参与的研究队伍;并结合阶段检查的情况,合理调整研究步骤和内容,使之更适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3.选题指导。要求选题要有针对性,问题应来源于英语教师自身的教育实践困惑,着眼解决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选题的视角要有新意,要突出个性和特色,教材剖析、教法改进、学生教育等。要求课题具体、务实,问题切口要小,研究的内容要易操作,避免脱离教学实际。课题名称的表述要简明、准确。4.反思学习。反思,增添源头活水。英语教师努力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观察、反思。以反思为研究的起点,以思考促进研究,以研究带动思考。在开展微型课题研究的同时,同步开展教育教学即时反思。学习,提升研究素养。定期组织理论、实践知识的微型讲座,在讲座时由英语教师边听边记,边听边考,提高了学习效率。5.通过课题研究,英语教师可以认识到教育科研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对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对提升学校品位都有推动作用。教师的研究、思考意识和教育教学实践意识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科研开始成为我们英语教师工作、生活的一部分,读书、写作、研究成为我们大家的共同话题,这对于学校管理、学科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开展都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英语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学校的制度建设也会迈上了新的台阶,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化发展。

四、总结

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微型课题研究贴近英语教育教学实际的优势,坚持让英语教师着眼于自己的学科、课堂和学生,坚持让英语教师思考当前面临的问题,在运用中体验科研的力量,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师对科研的认识,从而增进科研的原动力。我们还将进一步探索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把握住研究的核心内容,灵活地处理研究步骤、周期等问题,更多地鼓励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多样化的研究。坚持研究服务于自身教育教学,对微型课题准确定位,并注重引导英语教师研究细微的教学问题,更注重英语教师通过反思、探究而形成特定的“个人知识”。

作者:林建 单位:福建省长乐城关中学

参考文献:

[1]梅广稳.以微型课题研究推进教师知识管理[J].课外阅读旬刊,2010(12):83-85.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9

随着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急剧增长,但是,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教学设施、教学管理、师资力量、教育经费、办学规模等方面的软硬件设施都不足,所以,高职院校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推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我国现有的高职课程设置,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删减了落后的课程,新开设了许多与专业学科更接近的课程,而高等数学一直被保留着,并且基本教学内容——微积分与常微分方程也基本保持不变。目前高职数学在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等方面基本仍是沿用本科教育的内容,属于“本科压缩型”。在科技飞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高等数学教学内容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它也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随着教学体系与观念的更新而发展,为适应高职的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高职教育中的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的数学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如下:

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②问卷调查法;③访谈法。

研究手段: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和本研究的实际条件,从高等教育体系中抽出样本,以学习高等数学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配合问卷和测试卷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来综合处理资料。

资料的收集方法:现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国家统计资料。使用问卷和测试卷收集资料及根据长期的课堂教学观察。共发放问卷260份,有效回收220份。

资料分析方法:将根据研究方案和设计使用SPSS10.0对问卷和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课题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系统的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教育的实际情况研究以下两方面的内容:1.研究高等数学在当前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数学知识与各个专业知识的联系。2.探索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的高等数学的现状,理清了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高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必须面向学生未来就业,服务学生专业学习。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绝不是对现行课程的简单调整与修正,而是主动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本质规律的深刻变革,是对脱胎于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的重建。为此,课题组通过研究作出了以下的改革尝试:

1.研究教学目的,编写适用教材

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应面向全体学生,并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体现高职数学教育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高职数学教育既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也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正视学生的现实,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全纳教育。教师应因材施教,分层设计目标,分层实施教育,让每一个有个性差异的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独特的才华和兴趣,感受成功。要开发适合于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学习材料,为来源多元化的学生搭建一个公共学习平台。

高职数学课程内容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面向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结合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重组课程结构,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获得必需的知识。结合学院所开专业的实际情况,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了教材《工科数学(上下册)》,对原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材(同济大学等编)的内容进行了“删,减,并,增”,即对系统性的理论和一些边缘性的属于扩大知识面的课程,果断的删除掉或减少课时,对一些能合并的相关课程加以合并,在“删,减,并,增”过程中腾出课时,增加实践练习课时。教材的内容充分凸现“必须、够用”的原则,增加数学的应用性。例如,增加了数学软件包(Matlab)的教学内容,免除了学生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特别是技巧性强的计算)的负担,通过丰富的图形呈现与制作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效、有用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

高职数学课程体系的构建采用模块化设计。模块化是将学科知识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模块,不同的模块有机组合形成不同目标课程体系。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工科数学》教材的内容包括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傅氏级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图论基础和数学实验等模块。其中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为各专业的基础必修模块。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傅氏级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图论基础为选学模块,各专业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选学相应的教学内容。各类专业选学模块如下:

建筑、机械类专业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

环保化工类专业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初步。

通信电子类专业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傅氏级数与积分变换、线性代数初步。

计算机类选学模块:常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线性代数初步、图论基础。

根据各专业需要,在不同的专业类别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组合,各模块还可以设子模块,按照数学模块设置,有利于教师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和科研能力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

2.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面向专业的教学方法

在高职学校数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中,应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指导,按照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教育目标,使数学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实现传授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培养数学能力和提高数学素质的协调发展。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应该用现代教学的观点和思想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运算技巧,强调直观,降低对证明难度的要求;加强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数学应用,使学生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

在教学中要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现代化技术的使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此,课题组通过集体备课,共同制作了《工科数学》的教学课件。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我们也尝试把网络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积极建设工科数学课程网络资源,录制授课录像,编写工科数学题库、案例库等。使用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学习资源,对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且网络教学可全天24小时进行,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避免了学生由于额外选修课与必修课在上课时间上的冲突。

3.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效果

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数学课程往往困难很大,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数学知识的深、广度,力求体现以“必需、够用”为度。把重点放在概念、方法和结论的实际应用上。多用图形、图表表达信息,多用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案例、示例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对基础理论不做论证,必要时只作简单的几何解释。因此,我们提出了“四动循环”的教学模式:

(1)专业案例驱动:从专业课程的实例和示例中引出抽象的数学概念,并介绍数学发展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数学思想带动:突出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带动数学的教与学。

(3)讲练实验生动:通过研讨式教学、课堂练习和数学实验,启发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4)建模应用活动:针对专业领域中出现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建模活动。

总之,教学中应注重由案例启发引入相关知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突出并帮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思想本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4.研究测评手段,提高考核效果

变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为过程式的考核方式,把重点放在学习过程的考核,增加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里的比重。课程的考核由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其中过程性考核成绩以每学期安排的15次随堂练习为主,根据学生的解答情况,每次给0,1,2分,最高2分,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最高为30分。工科数学基础部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为统考(百分制)。工科数学应用部分(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为考查(百分制)。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高等数学要坚持“数学为基,工程为用”的设计原则,要突破传统数学教学注重数学自身知识的讲述,应突出数学思想的传授及应用,贯彻以“思想传授为主,计算证明为辅,突出强调应用”的设计理念,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要通过案例教学和数学实验,将理论学习与知识应用相结合,强化培养学生既会动脑更会动手的能力。教学中,注重学生以下三方面能力的培养:一是用数学思想、概念、方法消化吸收工程概念和工程原理的能力;二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能力;三是求解数学模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D.A.格劳斯.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99.

[2] 陈洁,等.高职数学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报告

[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2):16-18.

[3] 李改琴.试论高职高专数学课程内容改革[J].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237-238.

[4] 唐守宪.建筑类高职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建设的

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61-62.

[5] 张春杰.高职高等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

学报,2006,(2):121-122.

[6] 高明海.高等数学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内蒙

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102-104.

[7] 韩兆君.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策略的构建[J].高等数

学研究,2008,(4):110-112.

[8] 朱建国.高职数学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与研究[J].南京工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10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基础‘微课’”的发展很快,举国上下非常重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主

>>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资源库建设初探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微课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建构 基于微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研究 基于微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网络资源库建设研究 基于项目导向的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 基于微课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开放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就业目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分析 基于“微课”模式下高职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思考 高职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实践探索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教学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开发与应用 基于计算思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 基于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双语教学的探讨 基于慕课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学者网平台的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混合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改革实践 基于常职院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改之我见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唐丽娟.基于计算机基础“微课”的教学资源库开发研究[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9).

[3]刘建华.基于云计算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4]周新成.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建设与应用[J].教师:下,2014,(11).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11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程简称“微课”,它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另外它的资源容量较小,一般在几十兆,加之其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非常适合Web 2.0时代,借助移动终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

1 理论研究与实践现状

1.1 国外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外的研究中,与“微课程”有关的名词有Minicourse、Microlecture、Microlesson等,但其对“微型课程”的研究取向不完全相同。如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于1960年首先提出微型课程(Minicourse),也可称为短期课程或课程单元;新加坡教育部于1998年实施的MicroLESSONS研究项目,涉及多门课程领域,其主要目的是培训教师可以构建微型课程,其课程一般为30分钟至1个小时,教学目标单纯集中,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一系列支架帮助其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国外越来越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成功的应用案例极大的促进了“微课程”在教育、培训等领域的应用。

1.2 国内的研究及实践现状

在国内,有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广州大学教育学院的田秋华副教授基于对微型课程的内涵及实践分析,将其定义为: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践,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映教师在针对某个知识点或环节的教学活动中所运用和生成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结合体。“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有研究者认为,微课是国内研究者对微课程这一术语的新解读,使其更加得本土化,更为国内教育教学所接受,同时,其资源组织方式也满足了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需求。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教师成长的新范式。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老师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张宝君老师主持的《天津市小学“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研究》被立项为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专项课题,其目标是建设一至六年级12个学期192条《习字与书法》网络微课程并推广应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教研中心的李玉平老师长期坚持教学研究,他带领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的深层次研究,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微课程”设计,其中对不同类型微课程的课程结构、评价标准、设计策略、开发步骤进行了定义,并提供了相应的设计模版,对于推动中小学教师通过微课程进行教学和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引领作用。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 “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

2 基于移动学习的“微课程”资源建设流程

2.1 微课程内容或知识点的选取

结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内容,选取适合进行讲解和演示的内容或知识点作为微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2.2 微课程的设计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常用的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同时也为便于一线教师对“微课”分类的理解和实践开发的可操作性,笔者初步将“微课”划分为11类,分别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探究学习类。选取一个学习专题或知识点,结合“微课”类别,设计具体的“微课”的教学设计。

2.3 微课程的资源开发

微课程的资源包括视频资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以及图片素材。根据需要,结合具体知识点可以拍摄教师某一章节的授课视频和教学过程、也可以制作三位立体的虚拟仿真或者二维空间的时间序列动画,当然也需要一定量的图片展示素材、文本素材等资源。根据不同的资源,选取适当的开发工具,进行微课程的资源开发。视频编辑软件可以采用Premiere、会声会影等编辑软件,三维动画可以采用Maya或者3Dmax软件,二维时间序列动画可以采用flash软件,图片资源可以采用Photoshop和CorelDRAW等软件。

2.4 微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

在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指导下,将开发出来的微课程资源进行组合、整合与统合,利用架构好的移动教学平台,实践微课程的移动学习、开放学习和泛在学习。并实现平台间同类微课程或不同微课程之间的交流与应用,实现微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

2.5 微课程的评价与反思

微课程开发、应用与交流共享之后,需要对微课程进行多元评价和微课程的教学与应用评价,为接下来微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发提供指导和参考意见。教育评价、多元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都可以用于微课程的评价,及时的评价与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更优秀微课程的开发与共享。

3 “微课程”发展趋势

在网络web 2.0时代,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12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方法和过程

2015年3-6月笔者在担任《市场营销学》授课期间,对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14市场营销专业三个班的高职学生进行微课调研。调研采用问卷和访谈方式进行,问卷由课题组成员制作,调查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调查对象对微课的了解程度,第三部分是调查对象对微课走入常规课题进行评价,第四部分是调查对象对微课开发的看法和建议。

问卷调查开始之前由教师提出本次学习任务的能力目标,在对其中的分项任务的难点部分进行解析后,链接微课,师生共同观看视频,播放完毕后,学生现场回答教师课前布置的思考题。课后课题组成员请学生填写调研问卷,并随机抽取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

(二)微课介绍

本次调研的切入点笔者选取的是营销微课:一个杯子能卖多少钱?应用于常规课堂教学所产生的效果。选取该微课的主要原因:一是该作品荣获2014年首届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优秀微课,并作为高职高专参赛作品选送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二是授课内容是营销专业学生的必修内容之一;三是2015年3-6月笔者担任经济管理系14市场营销1、2、3班的《市场营销学》授课,该微课为本人开发,涉及的内容就是这门专业课程的一个分项任务。

二、调研结果分析

本次调研选择14市场营销专业三个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课题组共发放“您对微课知多少”调研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

(一)高职学生对微课的认识

从问卷回答来看,近40%学生没有听说过微课,说明微课的宣传和推广要进一步加强,以增加微课在学生中的知晓度。在听说过微课的学生中,对微课的认识有以下几类:有的认为微课是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有的认为微课就是短小的网络视频,还有的认为微课就是一个可视化的教学片断等等,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对微课的特征和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还对学生日常生活中是否观看网络公开课进行了解,得知只有50%的学生观看过网络公开课,而其中近35%的学生是教师推荐或选修课需要而选择观看。

(二)对微课走入常规课题进行评价

针对微课的应用效果,问卷设计了5个问题,包括本次微课是否引发学习营销的兴趣,对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是否感兴趣,微课是否有助于理解和深化知识,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有88%的学生认为微课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理解和深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效果显著,也有12%学生对运用微课方式进行学习不感兴趣,认为对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帮助不大。

(三)对微课开发的看法与建议

在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几个开放式问题了解学生对微课开发的看法与建议,并随机抽取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在对微课引入常规课堂的教学方式持欢迎态度的同时,也从自身的角度对微课开发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微课的时间长度在5-10分钟以内较为合适。学生认为播放的时间短,易于观看和接受,在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内,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记忆和学习[1]。

2、微课虽然受欢迎,却不能替代传统课堂。微课与传统课堂相比,虽有短小易接受的优点,同时也存在孤立、零碎、信息割裂等缺点,无法达到知识连接、融会贯通的目的,在师生互动和面对面交流环节方面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3、微课需要教师的引导,以期发挥最大的作用。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课后观看网络公开课的比例较少,学生们认为微课应和老师的课堂教学共同展开,以老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微课为辅,以微课作为活化课堂的催化剂,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4、微课的评价和优化应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微课设计出来后,应把微课视频放在学院网站,让学生来评价和决定微课的优化方向,力求开发的微课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用。

三、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开发策略

在微课引入常规课堂教学的实践调研中,我们发现“微课时间简短、方式灵活”的特性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活力,可以利用微课有效的可视性、易接受性、趣味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2],微课的应用对于常规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应明确,微课虽然流行,却仍无法替代常规课堂,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微课与常规课堂联结和有效整合,并把这些反思应用到微课的开发当中[3]。

课题组认为高职微课建设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和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等应用,微课的开发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4]。为此,课题组结合本次调查,提出以下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开发策略。

(一)微课选题的精准实用策略

微课的时间短,选题最好是与实际教学相结合,选择一个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环节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易错点,常见、有代表的问题或实验、实训活动等,尽量“小而精”,围绕某个具体的点,具备一定的独立性、完整性和代表性,而不是抽象、宽泛的面,有利于学生产生更加聚焦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微课教学设计的独到新颖策略

微课获得良好应用效果的关键是微课的教学设计。如何围绕主题充分调动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达成微课对学生的巧妙引导、点拨提示,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是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5]。

在《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方案》中对教学设计的要求是围绕选题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并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明了易懂;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与学活动有机结合[6]。这些明确的评分标准告诉我们,微课的教学设计过程重在独到新颖[7]。

(三)微课资源配置的规范完整策略

“微课”有别于传统单一的教学资源,是针对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局限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它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为便于分享、交流和重用,这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包应包括主体微视频和相关辅教学资源,有助于学习者从全局把握微课的精髓,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以避免单一微视频的局限性。

1、微视频的开发

(1)微视频的时长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说,最合适的时间长度是5-10分钟,这个时间长度比较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保持比较好的观看注意力并理解内容[8]。

微视频记录的是某个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在编辑时需将相关素材有序组织形成完整的视频结构。包括视频片头(微课的题目、主讲人及单位信息)、教学内容说明(讲解内容的结构、框架)、教学内容的讲解(微课的核心内容展示)及片尾(核心内容的总结、制作团队、日期等)[8]。

(3)微视频的呈现形式

微视频不是课堂实录,高职微视频的呈现形式需要符合该年龄段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结合微课主题,尽量使用多媒体技术,如卡通、动画、图表、音视频等方式,注意色彩、质感层次,选择通俗的语言和字幕特效等表达教学内容,创设宽松、自由、活跃的学习氛围,令学习者的注意力和思维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9]。

2、相关辅教学资源

单一的微视频不是完整的的微课,还必须包含与该教学视频内容、主题相对应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及其他材料[8]。

(1)教学设计:word格式的教学设计应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所属学科、专业、课程及适用对象等信息。

(2)教学课件:教学课件是PPT 格式,要求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教学视频合理搭配,单独提交。

(3)其他材料:其他与教学内容相关辅助材料如练习测试、教学评价、多媒体素材等材料也可单独提交,格式符合网站上传要求。

(四)微课平台的多功能建设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以青年人为主体,他们是网络社交的一代,也是自主性强但需要引导的一代。微课的应用,由于它所固有的特点,不仅顺应了当今碎片化、快节奏的时代,而且也符合高职教育由“教”向“学”转变的办学实际[10]。所以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微课资源在高职教育领域的良好应用前景,重视微课平台的多功能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方便易行的微课资源共享平台。应该在如何学习、积极参与、提供实时反馈等方面为学习者提供选择,主动推介、动态更新优质的微课资源,定期组织学生分享和讨论微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泛在学习的良好习惯。

同时教师通过微课平台创设的空间与学习者互动、交流与沟通,来自学习者正面或负面的评价和反馈,促使教师认真对待自己的微课作品[7],在不断的应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丰富和完善,使微课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实现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4]。

(五)微课由“单一”到“系列”的后续发展策略

学院第一批微课是以单个知识点的微课作品为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资源太散。原因主要是目前微课制作尚处于摸索阶段,基于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微课制作相对容易。随着微课研究的深入、信息技术的支持,微课资源的建设方向从“单一微课建设”转向“系列化微课的建设”。

单个微课一般承载单个、微小的知识点,显得零散、无序[11],但如果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把内容相关的微课系列化,有利于学生各个击破,深度学习,不仅能解决学生知识整合、融汇贯通的问题,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支持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所以微课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改变其建设思路和模式,要更加注意微课的整体设计,即从单个的微课设计与开发走向系列微课程的设计开发。

总之,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程度,决定了教育的将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课研究方兴未艾[12]。为了适应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理应把握“微时代”的脉搏,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以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优质微课的开发,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的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在新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形势下针对教学对象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加速高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充分融合,提高高职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卫华.微课教学在高职教改中的应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0

[2]井恒.“微课”热效应后的冷思考[J].教育信息技术,2014.1

[3]于玲.基于学生视角的微课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效果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2

[4]胡铁生.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

[5]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6]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进展说明[EB/OL]<http://.>,2014.7

[7]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0

[8]张建民.高校微课作品制作技巧探究[J].甘肃科技纵横,2014.3

[9]冯秋生.翻转课堂之微课程[J].教学参考,2014.9

[10]吴汉生.在高职院校推广微课的探究[J].中国技术教育装备,2014.10

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篇13

一、在新授课上微课的作用

第一,课前复习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下先看此微課,为新课做好准备。

第二,新课导入教师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此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生看此视频。

第三,知识理解教师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探究规律。在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

第四,练习巩固教师设计好少而精的习题并制作好微课,用于巩固本节知识。

第五,小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重点及规律,让学生将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再适当设计一些适应不同层次学生拓展延伸练习。此视频用于结束本课前放。

说明:以上环节可单独或联合使用微课。

二、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应用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一下几点:

第一,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第二,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第三,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课一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第四,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较好的解决了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三、微课在促进教师业务成长和教学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制作微课就是微研究的过程,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制成微课,简单实用,本身就是一个教学反思的过程,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业务成长。

第二,微课便于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传播,方便了教师之间教学经验和方法的交流。

第三,微课便于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好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微课制作简单,形式新颖,通过微课可以进行资源的积累、分享和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并提高教师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力。

四、微课程与物理教学整合的反思

1.增强内容规划,搭建良好的物理学习平台

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为了保障教学成果,必须做好物理微课整体规划工作,在确立方案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建设体系和规范,从而避免物理教学无序开发和重复利用。物理教学内容规划根据新课程具体要求,正确使用教材,在组织一线科研人员和教研人员确立各个知识体系的同时,征求相关老师以及学生代表意见,支持学校与老师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研究,从而不断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同时,物理微课堂作为一门区域性很强的学习领域,在微课资源共享、建设与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不断丰富微课教学内容。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尽量满足微课要求,在管理、建设的基础上,将物理教学充分应用到微课研究和应用中去,进而形成集应用、管理、建设、研究为一体的微课学习服务环境。

2.注重物理教学微课的开发与交流应用

根据微课的教学理念,从微处入手,重视引导工作的要求,在高中物理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基础知识与掌握能力、学习能力为导向,注重微课开发。由于物理微课开发是一门系统复杂的工作,建设模式通常面向老师本人以及项目开发单位结构,所以在区域性资源建设中,必须努力做好技术培训、宣传活动、课例拍摄、选题设计、在线报送、审核反馈、评价、后续加工等细节环节,从而进一步保障教学质量和应用效益。

在微课交流应用中,我们应该结合物理教学实验、教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融入微课,通过专家评价、综合展播以及交流共享等方式,向广大学生、老师展示、推荐优秀获奖物理微课作品。通过定期进行老师微课库学习、观摩、评课、研讨、反思等活动,进一步推动高中物理区域网和本研究区的教学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学生学习成果。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开展微课程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我们应对微课程的教学加以研究并不断进行实践与总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微课程的优势,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建伟.对高中物理微课程设计和制作的思考.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z1)

[2]商俊博.创新物理课堂教学模式落实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微课程理念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物理教学探讨,2015(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