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结课论文实用13篇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1

引言:

舞蹈鉴赏课的开展,对于大学生文化内涵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舞蹈鉴赏课的重要性,舞蹈鉴赏课不再只是属于艺术类学生,它开始走向文理科。然而,在高校舞蹈鉴赏课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其实施过程中的很多不足之处。如何正确、有效的开展大学舞蹈鉴赏课逐渐成为人们的议题。

一、我国高校舞蹈鉴赏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校舞蹈鉴赏课一般都被定为选修课,虽然部分高校较为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把舞蹈鉴赏课列为限选的行列,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

艺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非艺术类的学生,仅仅只是在选修课上与舞蹈鉴赏初步接触,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及其有限的。其原因有两点:首先,这种教育方式没能对个人的艺术素养做出正确的定位,艺术素养应该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而不仅仅只是作为“个人兴趣”。其次,对于这种艺术鉴赏课实施成功与否,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由于没有学习任务的制约,学生上课普遍显得比较随意。

(二)教学方式不合理

传统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口传身授”,这是非常不适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它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舞蹈鉴赏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很多学生在选择时并不是因为觉得它有多么重要,而是抱着对新事物的好奇。在大部分学生的眼中,艺术鉴赏可有可无,文化课的学习才是重中之重。所以,每到临近文化课考试,舞蹈鉴赏课上逃课、请假的情况非常多。这样的情况极不利于舞蹈鉴赏课的顺利展开。

二、高校舞蹈鉴赏课的教学方法

(一)将舞蹈的历史带入课堂教育

舞蹈鉴赏课的实施过程中,一般都把《舞蹈史》从其中剥离了出去,让《舞蹈史》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看是合理的。因为每个老师专攻的方向不一样,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很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让学生在“舞蹈学”某一领域的认识更加深刻。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对于高校学生适应社会是不利的,现代社会更需要那些明晰整个“舞蹈学”的人才。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将“舞蹈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归类,将“舞蹈史”也带入舞蹈鉴赏课,把优秀的舞蹈作品和舞蹈的历史紧密串联、一一对应,让学生对于舞蹈的认知更新形象。当然,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弊端,比如说,某些舞蹈的产生太过模糊,不可能与舞蹈的历史完全对应。但这种现象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这种教育方式的目的本来就不是为了机械的将舞蹈与历史对号入座。而是想通过以史入教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加深其对舞蹈作品的认识。同时,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对教学老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们极大的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在“舞蹈学”与“舞蹈史”结合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二)电影教学与舞蹈教学相结合

“舞蹈”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身体动作不同于语言。“舞蹈”的内涵不可能被老师简单的“说”出来,语言在某些细节的描述上并不十分有效,有些审美问题的表述通过电影这种手段更加合理。同时,高校大学生不同于舞蹈类艺术生,他们对于舞蹈的认识本身就很有限,个人舞蹈技术也很差,他们在舞蹈鉴赏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更大的困难。

所以,在舞蹈鉴赏课上,老师还可以提供其他艺术类作品供学生欣赏,通过它们之间的共通之处,让学生将两者相结合,反过来促进舞蹈鉴赏教育的发展。

(三)文学教育与舞蹈鉴赏相结合

现代高校学生从小到大都处于一种严谨的教学模式中,文学教育已经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在看待某一问题过程中,他们习惯于沿用以前的逻辑,甚至在舞蹈鉴赏上。实际上,舞蹈鉴赏与文学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固有的思维模式必行会对舞蹈鉴赏的推行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以促进大学生的舞蹈鉴赏水平。比如:西方舞蹈者在现代舞过程中,充满荒诞、混乱、破碎的元素,学生本来对于舞蹈就存在认知上的不足,这种复杂的舞蹈学理念他们更不好理解。应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让学生从西方后现论着手,了解西方现代舞产生的背景,从而加深对其的认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义。

(四)完善舞蹈鉴赏考评机制,以综合素质考察为主

现在的舞蹈鉴赏考评主要是以书面测试为主,这种考评方式存在严重的弊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在这,我们建议推行以综合素质考察为主的考评机制。这种考评方式的主要优点就是:忽略了对舞蹈学具体知识点的重视,着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个人创新能力。比如说,期末考评中,之规定考察方向,具体的题目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拟定。这就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有利于他们对舞蹈鉴赏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也可以在每学期初,首先对学生的自我设计做一个问卷调查,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组。把相同的知识,以最适合学生的方式传授给他们,使得他们的学习向自身目标靠拢。

结论:

舞蹈鉴赏作为当前高校人文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必须得到所有人的重视,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投身到舞蹈鉴赏中来。而作为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努力探索新的途径,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涵养为目的,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提高舞蹈鉴赏课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筱筱.试论大学舞蹈鉴赏课教学方法与实践环节[J].大众文艺,2013(05)

[2]王倩.舞蹈鉴赏课教学方法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2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是黑格尔美学的中心思想。这个定义强调了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也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舞蹈的本质也正是内容与形式二者完美的统一,通过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创造了美感,是一门情感表现艺术。在舞蹈基础理论教育中,关于审美的部分涉及到学生对于舞蹈美的认识深度和对于舞蹈艺术的掌握程度。在课程中对外国舞蹈类型及舞美风格加以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贯彻以“美”带论的总体原则,结合实际课堂需求和舞蹈史论发展进行研究,对课程具备的高雅之美(芭蕾艺术)、自由之美(现代舞艺术)、多元之美(外国其他风格舞蹈艺术)加以研究,为学生提供了审美体验的平台。在欣赏美的同时结合自身实践,将美感收获与美育实践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表现美、欣赏美、感受美、创作美的综合能力。《外国舞蹈史》课程渗透美育教育不仅仅要结合舞蹈史论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更需要结合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外国舞蹈史》课堂教学渗透美育教育的教育新模式

(一)激发学生审美创造力

美育教育属于美学研究的范围,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外国舞蹈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由理论概念、作品鉴赏与舞蹈实践三大部分组成,核心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从而激发学生是审美创造力。让学生了解外国舞蹈的同时加入相关舞蹈的文化,如民族活动、神话故事,让学生通过视频资料感受外国舞蹈艺术之美。加以提升学生的感知明锐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都有明显作用。美育的终极目标“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并从而丰富人的审美情趣,发展人的审美理想和美的创造力,使人最终能自觉乃至自然地按照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和重塑主观世界,使每个人都以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自由的人为目标。”因此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是《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的核心,审美创作力的实现也正是建立在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的基础之上,三者唯有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舞蹈美育。

(二)创建民主平等的课堂管理机制

舞蹈美育的原则是以人为关怀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关注到学生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行教育。让学生感受到上课不再是一种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在教学过程需要身体力行的传递舞蹈理论知识与技术技巧,更需要以渊博学识与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工作直接决定了舞蹈教育的成败,因此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还需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板书美等。

(三)立体全方位模式教学

舞蹈是一切艺术之母,要想通过舞蹈教育来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仅单一方面的训练是不能满足的。《外国舞蹈史》授课过程中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国舞蹈的历史与文化,还要让学生多方位的从视觉、感觉与动觉去感受外国舞蹈的魅力所在。视觉即作品欣赏。在讲授该时期舞蹈作品的历史背景、人物与故事情节之时通过多媒体将该作品以视频的形式欣赏,让学生从视觉角度充分享受感官上的盛宴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观后感,进行“百家争鸣”式的讨论。感觉即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主要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及表达的能力,这是也是欣赏作品后的思考与总结。动觉即舞蹈实践。舞蹈美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解放身体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的美育功能。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也是通过肢体来传情达意的,因此唯有解放身体才能全面发挥舞蹈美育的功能。

(四)广泛涉及多元文化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多元化的相互交融,舞蹈的传播与交流已不局限于地区,舞蹈教育更是应当尊重并承认世界各国地区的不同文化群体。在讲授《外国舞蹈史》课程内容时也应秉承文化学的角度来学习舞蹈、赏析舞蹈,例如在讲授芭蕾舞时,介绍同时期的作品可借鉴中外的经典芭蕾舞作品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对比感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芭蕾舞之美。

(五)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促进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要大力支持并落实校园文化建设,使舞蹈艺术贯穿于课堂内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校园演出活动外,学校应大力引进一些高雅、经典的艺术演出或讲座走进校园,例如经典古典芭蕾舞作品《天鹅湖》或国内外一流的现代舞团,让学生零距离地去感受外国舞蹈艺术的魅力,相信舞蹈美育的功能也会逐步显现。

三、关于《外国舞蹈史》课程美育教材建设的构想

目前关于大学生舞蹈美育出版的教材数量较少,适用性不强。因此当前舞蹈教材建设首要关注的是舞蹈美育中“育”的问题,舞蹈教材传递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外国舞蹈史》课程选用的参考教材是欧建平教授的《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朱立仁教授的《西方芭蕾史纲》与刘青弋教授的《现代舞史纲》。这几本教材出版时间较近,印刷版次较多,系统性强,使用率较高,对舞蹈美育基本实现其内涵与功能。《外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通过“来龙去脉”“逻辑定义”等传递文化理论知识,“舞蹈个案”以作品鉴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但“舞蹈个案”的直观体验性较弱,教材中基本是以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对舞蹈作品进行介绍,教师在课下备课收集相关作品影视资料难度较大,多涉及到外国舞蹈版权问题很难将最新的外国舞蹈视频呈现在课堂上,因此许多舞蹈美育的教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发挥最大的价值。教材中对于艺术创作实践部分也是难以满足美育课程的要求。舞蹈艺术的媒介是人的肢体动作,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外国舞蹈史》美育课程必须落实到学生的身体力行中去。舞蹈美育教材发展至今已取得了较多成就,但与其他艺术相比舞蹈美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未来充满机遇也要迎接挑战。这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更是舞蹈学科发展的有力保障。舞蹈美育教材的建设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断的建设与发展。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3

一、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现状

当前全国的许多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舞蹈鉴赏课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挖掘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作用,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然而在实际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课程设置上不够重视

虽然大多数院校已将舞蹈鉴赏课程列入到选修课范畴中,但实际上却要求学生任选一门以上的艺术类选修课。而对于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分情况地要求学生选多门艺术类课程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教学,效果微乎其微。这说明了高校对舞蹈鉴赏课程还不够重视,客观上也使学生在心理上视这类课程为可有可无。

(二)教学方法死板

在舞蹈艺术鉴赏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传授式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地位,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学生兴趣不高

学校的舞蹈鉴赏选修课,到课的人往往一开始特别多,到后面越来越少,就是去的也是为了应付教师点名,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说到底,还是学生对这个课程不够喜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课程困境的重要途径。

二、如何开展高校舞蹈艺术鉴赏教育

(一)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题材上的选择上,要尽量选择贴近学生、让学生容易理解的作品;在流行元素的选择上,应有选择性地介绍街舞、爵士舞和拉丁舞能对学生胃口的元素;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舞蹈语汇。舞蹈鉴赏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在精不在多,在于理解不在于盲从。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投学生所好。

(二)注重学生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毕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舞蹈艺术鉴赏教育要把培养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一方面,要丰富鉴赏的审美知识储备。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对其鉴赏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从文化内涵上领略舞蹈艺术的美。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如藏族的《龙鼓舞》是青海省原始祭祀舞蹈,每年六月跳神会时祭祀神灵、驱灾避邪。离开这个一层文化内涵,便无从知道此舞蹈美在何处。

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对舞蹈意境想象的训练,掌握舞蹈的动律与构图。舞蹈构成有三个:动律、构图和舞情。情感是舞蹈的灵魂,动律和构图是为舞情而存在的。原始图腾崇拜的舞蹈所以不朽,是因为它的每一个节律都充满了极端狂热的,而又无比虔诚生命情调。因此,在对舞蹈意境展开想象和联想之前,要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情感进行反复体验。

(三)舞动肢体,结合实践领悟舞蹈魅力

与单纯鉴赏的传统模式相比,师生间进行互动显然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提高教学效果。尽管舞蹈艺术鉴赏是理论课,但是“动”是舞蹈的精髓。在讲到不同舞种的特点时,我们可以安排教一些简单手位及具有代表性的动作,把舞蹈知识与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体验舞蹈的魅力。

三、高校开展舞蹈艺术鉴赏教育的意义

(一)社会意义

1.传承民族文化,促进与世界的交流。舞蹈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舞蹈能充分展示人的生命与心灵之美,是无国界的语言。舞蹈鉴赏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本土民间舞蹈的选择,能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本土民间艺术的慧眼,保护本土民间艺术,形成关注本土民间舞蹈文化的良性氛围,从而促进本土民间舞蹈传承和发展。而了解外国舞蹈,又能感受到异国风情,增长见识,促进彼此的了解。

2.体现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当代的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人才,舞蹈艺术鉴赏教育属于美育范畴,它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个体意义

1.培养审美能力,完善文化修养

人类的文化包括文字文化和非文字文化。应试教育忽视了学生对非文字文化的学习,使专业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却成了新一代的文化弱者。君不见高校文艺演出时演员们激情飞扬,而台下的观众却一片麻木。这并不是他们不热爱艺术,而是他们缺乏必要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舞蹈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和美学、哲学思想等,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缺陷的最佳科目。

2.增强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斯佩里博士对人的大脑进行割裂研究发现,人的左脑负担抽象思维活动,右脑掌管形象思维活动。开发右脑可以提高智力水平。我国著名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者平心先生研究发现,热衷于舞蹈的大学生的智商明显比城市一般人口的智商高很多。

3.净化心灵,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操

舞蹈通过优美的人体动作、造型和表情陶冶人的心灵,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是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以舞蹈《中国母亲》的欣赏为例。一开始,那形体的张力、那音乐的激愤,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地重温起那个年代的国仇家恨的苦难。中国妈妈对侵略者恨入骨髓,却最终收养了敌人的婴孩,那种反复的矛盾和挣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音乐又低沉转为轻快,慈爱而勤劳的中国母亲终于辛辛苦苦地把日本的婴儿拉扯大了,她告诉孩子身世,含泪送她回去寻找亲身父母。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懂得博爱和宽容的力量。

4.促进内外美统一和举止得体

舞蹈是以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懂得舞蹈美的人处处都能体现姿态美。作为高层次的“文化型、创新型”人才,大学生应该是有更高的审美修养的,他们的气质、情感、涵养、风度、形貌、言谈举止的各个方面都应比一般人更得体。当教师用优秀的作品展示着美丽异域风情和古老的传说时,学生步入舞蹈艺术的世界,就明了了人体语言的美妙,促进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4

1 舞蹈鉴赏课在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在对学生进行舞蹈鉴赏课的教育过程中,不能刻意强调这门课程的作用,这样只会适得其反,不会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开设贴近学生心理、现实生活的课程。现代的大学生思想都非常前卫、追逐流行时尚。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选择开设街舞、拉丁舞、交际舞等课程符合学生的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也感受到快乐。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内容在质量而不再数量,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舞蹈鉴赏课这门课的精华慢慢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有回味的空间,享受舞蹈为生活带来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培养了学生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东西终归是有限的,鼓励学生在业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要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进行舞蹈艺术鉴赏的方法。领会到舞蹈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加强对学生的舞蹈意境的想象训练,在学生进行联想之前,要适时地引导大学生对其中的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反复的体验,体会到舞蹈的每一个动作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升华了学生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心灵,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

(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运动中体味舞蹈真谛。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在课堂上,如果老师和学生能够进行适时地互动,明显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老师在讲到各种舞蹈的不同点的时候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手部动作,让学生跟着老师的动作一起做,让学生动起来,亲自去体验舞蹈的魅力。学生在进行这些简单舞蹈动作的练习时慢慢地体会了舞蹈的真谛,在塑造自身优美形体的同时,也美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了自我艺术鉴赏能力。

2 舞蹈鉴赏课对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培养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舞蹈鉴赏课是最直接的、最具体的艺术美学教育。罗丹大师曾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的存在,缺少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艺术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就是对美的感受能力的强弱。此外,由于舞蹈艺术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美学思想,大学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认真学习,在气质、情感、涵养等各方面都会在无形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提升自身的艺术素质,从而走向高雅、美丽。

(2)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舞蹈本身是人类情感的产物,它表达丰富的内心情感,着眼于人类心灵的净化,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每一个舞蹈作品都是舞蹈艺术家情感和思想的流露。例如:2005年央视春节晚会的舞蹈《千手观音》,就曾深深地打动了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这个由21名聋哑演员表演出的舞蹈,塑造出了一个个丰满而又鲜活的艺术形象,这个舞蹈很高妙地把吉祥如意、大爱的人文内涵传达给了观众。艺术家通过充满激情的表演,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舞蹈艺术的感染,在这个过程中,艺术的精髓就在无声无息中潜移默化给了学生。当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一种内在深处的善良、真诚和热情就会传达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3)舞蹈鉴赏课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各方面的文化素养。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可以很精明很有能力,很智慧但不一定会给人一种很有文化素养的感觉。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美术等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学习,不断地积累人文知识才可以达到一定境界。仅仅通过几门课程、几本书来很快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那是不可能的。而舞蹈鉴赏课却可以把这几门学科的精华都整合在一起,通过人类丰富的肢体动作表现出来。一部优秀的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舞蹈不是简单的人体各个肢体动作的叠加,它是借助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种文化元素,把这些元素糅合在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4)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他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也相互渗透。了解西方艺术的现代人都知道达芬奇不但是一位著名的美术艺术家还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丰富的艺术学知识在他进行科学研究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对舞蹈鉴赏课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欣赏舞蹈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类似的场景进行想象,从而加深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是舞蹈艺术的欣赏也具有了现实意义 。

(5)舞蹈鉴赏课的开设,帮助同学们进行定期的舞蹈训练,让大学生的身心变得更加健康。舞蹈是人体动作的美妙艺术,它是需要通过人的肢体进行实际的操作才能够学习、领会的。在学生上完课后,肯定会在下面进行练习,这样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大学生的身体会变得更加健硕、心灵也更加开放、乐观。舞蹈鉴赏课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地放松学生的身心、舒缓学业上的压力,让学生的精神愉悦,心灵得到了艺术的滋润。

3 结语

随着我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将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我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欣赏国外的舞蹈,一睹外国舞蹈的风情,领路外国的文化。通过对异域风情舞蹈的欣赏,一定会激发当代大学生对真善美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热爱。培养了大学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这个世界,对待生活,从而有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增强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让大学生对未来的新生活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5

艺术教育应该是高等学校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提出艺术鉴赏教育的概念,旨在区别于专业的艺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和提高其艺术修养及审美素质。本世纪初期,教育部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明确指出:艺术鉴赏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艺术鉴赏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目前,教育部出台《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指导纲要》,对我国高校艺术鉴赏教育教学制定了相关细则,以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有机会接受美育,艺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问题正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舞蹈鉴赏》课程被确定为八门限选课之一。

舞蹈鉴赏是用舞蹈形象来反映生活,感染受众,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它不但能调节人的心理,活跃人的思想,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灵感,丰富人的想象力,还能陶冶感情、涵养德性,培养人们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对真、善、美的自觉向往。“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1]

但是,现在大学开设的舞蹈鉴赏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单一僵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根据以上存在问题,舞蹈鉴赏课程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用“语言”来“描述”艺术和鉴赏艺术,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舞蹈鉴赏课程成为“课内课外相结合、鉴赏实践相结合”的多形式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鉴赏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技能,并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进而达到提高艺术鉴赏力的最终教学目标。

具体措施:

一、 课程教材的选用,以及内容的选择;

在对我校在校生专业类型分析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专业涵盖了经济学、医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其各个专业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形式的兴趣和审美追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更不同于舞蹈专业和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教材时考虑到以上原因,我们选用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吕艺生编写的《舞蹈鉴赏》一书。

教材本身主要是以舞蹈的形式为主线,有舞剧、群舞、三人舞、双人舞和独舞五个章节。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划分过于宽泛,不够细致,所以我做了简单的补充。

例如,在舞剧的鉴赏一课中,没有像教材中那样单独从舞剧的内容去入手,而是通过中西方芭蕾舞剧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舞剧相关的知识。首先介绍了芭蕾舞的起源;其次分别介绍了芭蕾艺术的几个发展阶段,欣赏每个阶段的代表作,让学生通过鉴赏了解不同时期芭蕾舞的发展变化及每个阶段的艺术特征;接着介绍芭蕾的四大审美原则,让学生知道欣赏芭蕾舞的视角;最后在回归到舞剧上来,引导学生明白在注意演员们的技术技巧的同时,舞剧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鉴赏、去感受它的艺术之美,如剧情、舞美灯光、服装、编舞技巧和舞剧音乐等等。

关于舞蹈鉴赏课的内容还可以有按照历史时期或按照同种类别的方式,将作品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舞蹈、或是同种类别的不同舞蹈作品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感受不同作品给予的情感体验。

在短短的32学时的课时里,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有侧重,我的侧重点放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中国古典舞的欣赏,而对于体育类的舞蹈如国标、拉丁和街舞等没有涉及。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舞蹈鉴赏》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特点鲜明的艺术课程。它不是一门仅仅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舞蹈作品的单一知识教授课程。它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自身的动作体验和学习更加深入了解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

《舞蹈鉴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的要素是“动作、表情和节奏”,“动作”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

通过对学生针对《舞蹈鉴赏》课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希望《舞蹈鉴赏》课程应该增加实践的部分,并且加大实践部分在课程内容中的比率。学生们在鉴赏的同时,很想随着音乐动起来,感受舞者是如何通过一个舞蹈动作向欣赏者传递情感的。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欣赏的内容只占课程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二百分之四十是属于实践环节的。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授法、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欣赏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加入舞蹈组合学习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藏族舞的“踢踏”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总之,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三、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尽管高校艺术素养教育不强调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但多让学生参与艺术的创作与表达,加强艺术的实践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艺术抒感、美化生活。

一方面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形体训练。使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真正的参与到舞蹈当中。形体训练课程的内容会涉及到芭蕾基训以及简单的各民族舞蹈的组合。

单从《舞蹈鉴赏》课中抽出少半时间去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任选课程的开设,补充限选课对于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不足。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1个学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在我校公共艺术中心下设有艺术团舞蹈队,通过每周的课外时间训练,排练简单的、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成品舞蹈,更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一部作品内涵、或一种舞种的风格特征;“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2]指导学生创作作品,参与校内外的展演活动及比赛,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来丰富舞蹈鉴赏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使学生从舞蹈实践活动中学习与提高舞蹈鉴赏能力和舞蹈技能。

总结:

舞蹈鉴赏课程以实践为主体,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高雅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大学生,使之具有最基本的舞蹈艺术修养。

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水平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实践活动,开发和引导学生在舞蹈创造实践中学习舞蹈、感受舞蹈、体验舞蹈,进而创造舞蹈,为终生艺术化的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6

舞蹈鉴赏是用舞蹈形象来反映生活,感染受众,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实践证明,它不但能调节人的心理,活跃人的思想,开阔人的视野,启迪人的灵感,丰富人的想象力,还能陶冶感情、涵养德性,培养人们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以及对真、善、美的自觉向往。“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1]

但是,现在大学开设的舞蹈鉴赏课程,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教材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单一僵硬、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等。根据以上存在问题,舞蹈鉴赏课程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不能再停留在单纯用“语言”来“描述”艺术和鉴赏艺术,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就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使舞蹈鉴赏课程成为“课内课外相结合、鉴赏实践相结合”的多形式课程,使学生在掌握一定鉴赏知识的同时学习一些技能,并能通过亲身体验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进而达到提高艺术鉴赏力的最终教学目标。

具体措施:

一、 课程教材的选用,以及内容的选择;

在对我校在校生专业类型分析中,陕西国际商贸学院专业涵盖了经济学、医学、工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门类,其各个专业大学生对艺术教育形式的兴趣和审美追求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更不同于舞蹈专业和教育类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教材时考虑到以上原因,我们选用了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吕艺生编写的《舞蹈鉴赏》一书。

教材本身主要是以舞蹈的形式为主线,有舞剧、群舞、三人舞、双人舞和独舞五个章节。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划分过于宽泛,不够细致,所以我做了简单的补充。

例如,在舞剧的鉴赏一课中,没有像教材中那样单独从舞剧的内容去入手,而是通过中西方芭蕾舞剧的欣赏,让学生了解更多与舞剧相关的知识。首先介绍了芭蕾舞的起源;其次分别介绍了芭蕾艺术的几个发展阶段,欣赏每个阶段的代表作,让学生通过鉴赏了解不同时期芭蕾舞的发展变化及每个阶段的艺术特征;接着介绍芭蕾的四大审美原则,让学生知道欣赏芭蕾舞的视角;最后在回归到舞剧上来,引导学生明白在注意演员们的技术技巧的同时,舞剧还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去鉴赏、去感受它的艺术之美,如剧情、舞美灯光、服装、编舞技巧和舞剧音乐等等。

关于舞蹈鉴赏课的内容还可以有按照历史时期或按照同种类别的方式,将作品呈现给学生,使他们可以通过不同时期的舞蹈、或是同种类别的不同舞蹈作品进行对比学习,能够加深理解,感受不同作品给予的情感体验。

在短短的32学时的课时里,我们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要有侧重,我的侧重点放在了中国民族民间舞以及中国古典舞的欣赏,而对于体育类的舞蹈如国标、拉丁和街舞等没有涉及。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

《舞蹈鉴赏》课程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特点鲜明的艺术课程。它不是一门仅仅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舞蹈作品的单一知识教授课程。它的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学习能力,以讲解基本的舞蹈艺术理论为基础,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分析,自身的动作体验和学习更加深入了解舞蹈艺术的美学价值,并从其它艺术社会科学的角度评价、鉴赏艺术作品。

《舞蹈鉴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的要素是“动作、表情和节奏”,“动作”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

通过对学生针对《舞蹈鉴赏》课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同学都希望《舞蹈鉴赏》课程应该增加实践的部分,并且加大实践部分在课程内容中的比率。学生们在鉴赏的同时,很想随着音乐动起来,感受舞者是如何通过一个舞蹈动作向欣赏者传递情感的。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欣赏的内容只占课程内容的百分之六十,二百分之四十是属于实践环节的。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教授法、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欣赏法的同时,根据学生的水平加入舞蹈组合学习的教学方法。

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五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藏族舞的“踢踏”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总之,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了解人生,它不同于科学的认识功能;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通过实践可以使学生而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三、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展。

尽管高校艺术素养教育不强调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但多让学生参与艺术的创作与表达,加强艺术的实践机会,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艺术抒发情感、美化生活。

一方面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如形体训练。使学生在鉴赏的基础上,真正的参与到舞蹈当中。形体训练课程的内容会涉及到芭蕾基训以及简单的各民族舞蹈的组合。

单从《舞蹈鉴赏》课中抽出少半时间去训练学生的舞蹈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可以通过任选课程的开设,补充限选课对于学生艺术技能培养的不足。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获得1个学分,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另一方面,在我校公共艺术中心下设有艺术团舞蹈队,通过每周的课外时间训练,排练简单的、针对非专业学生的成品舞蹈,更进一步的让学生体会一部作品内涵、或一种舞种的风格特征;“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美育的最高境界。”[2]指导学生创作作品,参与校内外的展演活动及比赛,最终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以及表演能力。

通过大学生实践活动,来丰富舞蹈鉴赏课程的形式与内容,使学生从舞蹈实践活动中学习与提高舞蹈鉴赏能力和舞蹈技能。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7

近些年,国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从为了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不断完善普通高校艺术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健康开展,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于2003年召开了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研讨会。到去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炉,其中强调“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进一步阐释了:“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期间还有自2005年以来,我国实施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从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的实施。一系列的举措都表明了一个积极的信号,那就是国家在普及美育教育的这条路上已经开始了拔锚起航,而不单单是喊在嘴里的口号,写在纸上的章程了。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推行包含舞蹈艺术教育在内的素质教育,不得不提及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所谓通识教育是与专业化教育所不同的教育模式,虽然通识教育的思想在我国古已有之,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博览古今为通人”——《论衡》等。但是因为历史的原因,我国近代的高等教育却是在前苏联的专业化教育的影响下办起来的,学生被强调学习专业知识,知识面窄,适用性差,有知识而没文化。而通识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全方位教育的大学理念,它是涵盖了我国现在倡导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它的培养目标并不是功利性地为了职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所做的教育,而是张扬个性的、广博的、培养健全的人的教育。也为越来越多国际上知名的大学所认同,并开设了相关的课程。

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就明确指出了“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其中“舞蹈鉴赏”就包含在公共艺术限定选修课中。而大学的美育教育就以“鉴赏”为主。鉴赏是指对艺术品或文物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有些教师在把课程的内容定义为“舞蹈欣赏”,我认为不合适。“欣赏”即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是包含在“鉴赏”中的,只是浅层次地停留在“形式美”上。而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具备了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只是因为缺少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造成审美的偏差或不足的大学生们。

我认为在《舞蹈鉴赏》课中,要包含:

1.舞蹈基础理论知识

舞蹈的基本原理: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舞蹈作品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舞蹈的表现手段、舞蹈艺术的分类;舞蹈的历史进程:中外舞蹈史、舞蹈的文化生态等。

2.结合舞蹈基础理论鉴赏中外舞蹈、舞剧名作

通过文字资料、剧照、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比如像中国舞蹈史的古代部分并没有舞蹈的视频资料,只有在当代根据那个历史时期的人和事及史料描述新创作的作品。

3.结合舞蹈基础理论穿插介绍舞蹈名家

中外知名舞蹈编导家、表演家、教育家、作曲家和舞美家等。

介绍舞蹈名家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视角入手,比如,介绍编导家张继刚时,我总是先跟学生们一起先回顾一下春晚的舞蹈《千手观音》,然后再推荐他的其他一些经典之作品,如《太阳鸟》《哈达献给》等。

4.教师适时示范,增强课堂直观性

如蒙族肩部的动作有很多,这跟他们是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有关的,上课时我就给学生示范蒙族的硬肩、柔肩、双肩、笑肩、耸肩、碎抖肩等一系列肩部的动作,学生们当堂就能留下很深的印象。

5.学生简单模仿,增加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讲授维族的移颈动律时,带领着学生们一起做移颈,并配合猫洗脸、遮阳托腮式等一系列手臂动作,拉近学生与舞蹈的距离。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对青少年提高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最后,我想套用一下彭吉象先生在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发言稿的题目,针对当前艺术教育情况,笔者认为:“舞蹈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8

一、静态教学与动态教学相结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舞蹈课的教学中所谓的静态课就是以理论与鉴赏课为主,鉴赏课要获得成功,除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能力之外,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因此在静态教学中如何将纯理论和鉴赏相结合也是教师需思考的问题。所谓的动态课就是技能学习。在教学中往往会发现在上鉴赏课时,有些学生在看到精彩地方就会蠢蠢欲动。作为教师要及时发现,同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种类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对于艺术舞蹈学生更多的从欣赏的角度来感受,然而讲到生活舞蹈时,我播放一段庆典场景,听到喜悦、热闹的音乐学生会随音乐而动,对于学生有感而“动”教师不应太多的限制,及时的指导,就此时静态教学与动态教学相结合较好的效果是非常可见的。

二、专业舞蹈与时尚舞蹈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学生喜欢舞蹈,教师首先要走进学生圈子,了解他们的喜好,加以正确引导。调查发现,时尚舞蹈“街舞”因为爆发力强,舞动时以全身的活力带来热情澎湃的感觉而成为大多数学生最爱,它也是青少年很好的宣泄情绪的一种舞蹈,而“民族舞”“芭蕾舞”等专业舞蹈的规矩、严谨、高雅、技巧性强等特点也是学生望而却步较少愿意学习的原因之一。

如何借助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正确把握专业舞蹈技能学习的难度?如何将专业舞蹈与时尚舞蹈合理相结合呢?作为教师首先不能有排斥时尚舞蹈的心理,最好也能学习一、两招,本人在教学中采用和会跳街舞、拉丁舞等同学交换角色,请他们做老师。常言道:“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一则确实也是教师学习的机会,二则给学生自信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师实在不能跳,但也应具备一定的欣赏、分析能力。

对我国的“国粹”——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尽管学生“不屑一顾”,排斥心较重,但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展。同样在现在这个国际交流那么频繁的时期,我们的学生对国外的民间舞蹈艺术也应有一些了解。因此我认为如果教师能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将其兴趣点时尚舞蹈和专业、传统舞蹈相结合,相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一次我在土豆网收集舞蹈资料时,突然发现一个民族舞健身操和芭蕾健身操的课程教学,在这些课程教学中将几个民族舞的典型动作和健美操动作结合起来,既减少了全部是学习民族舞动作的难度,又学习了具有民族舞特有风格的动作,同样芭蕾健身操里也将芭蕾手位、芭蕾的典雅、高贵融入其中,非常的棒,我马上下载,并自己先跟学,然后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改,教学下来效果非常的好。可见专业舞蹈与时尚舞蹈相结合,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

三、现有资源与网络资料相结合,充实教材内容

“只说不练假把式。”在教学中教师还是需要有一定的舞蹈示范能力,一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贴近学生,消除学生学习的顾虑,二是可以更好地辅导学生,特别是基本功的训练,仅仅通过视频和图片很难将动作做到位。但当前学校的舞蹈专职教师毕竟少,要充分表现舞蹈还有很大难度,并且所发的教材、教辅资料方面也十分匮乏,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所以作为一线的老师在平时就要做个有心人,重视对舞蹈材料的收集。当前网络十分发达,但在向互联网伸手要资料时,一定要注意精选,同时要进行资料的归类。如果仅仅采用“拿来主义”,还是无法落实教材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除以上方法之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如:欣赏三人舞《牛背摇篮》,视频资料也有,但是我请学校舞蹈队的同学现场表演,还有介绍群舞时我让学生欣赏校舞蹈队参加市比赛获得二等奖的《好一片美丽的茉莉花》的录像,可能学生的表演没有视频上的演员那么专业,但课堂效果远远比视频好,身边同学的表演不但学生感觉特别亲切,同时对学好舞蹈也更有信心。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9

1 通过舞蹈艺术鉴赏课程的实施使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1.1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方面

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将世界著名的舞蹈呈现给学生。观看舞蹈表演是一个精神享受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其中的舞蹈者所要表达的东西进行讲解,对于感性表现、感情流露、动作协调性,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意境等内容和学生一起研究及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真正能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去,使自身的精神形态能够随着舞者的动作变化随机改变,与此同时也会将自身的艺术细胞激发出来,在此鉴赏过程中,不断培养起高尚的艺术情操。

1.2 学生学习时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提升方面

在我们平时教学过程中,静态的教学方法常常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度,注意力不能够集中,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有很好的记忆,因此就不能有更好投入学习的热情。以往学生掌握知识大多使用死记硬背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的后果通常都是当时会记住知识要点,但不能使之理解,导致遗忘。但是通过进行舞蹈鉴赏教育,这种感受性、灵活性、节奏性都较强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中找到提升记忆力的方法,再把它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并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忆,使得学习效率能够不断进行提升。

1.3 学生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的提升方面

通过对舞蹈艺术的鉴赏,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想法最大限度地进行展示,教师也是乐意听到学生的想法,即使由于表达错误而产生了分歧,也是好的,因为学生通过自我的表现,使自己敢于发言,加强了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使自身在不断进行思想强化中,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潜力,逐步形成一种积极创新的习惯,把创新改革当作是一种乐趣,渗透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学生在对舞蹈表演进行细致的观赏、深入的探究的时候,其中会发现不可言说的艺术奥秘。这种奥秘就在于通过对舞蹈的鉴赏,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我参与能力,将自己不断进行融入,使自身的建设与舞蹈鉴赏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提升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走出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怪圈,并将这种创新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渗透到起到教学课程中去,有益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1.4 教师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的默契方面

教师通过对舞蹈鉴赏课程的深入实践,帮助学生了解和欣赏到更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如:《天鹅湖》、《千手观音》、《孔雀舞》等舞蹈作品,并且将这些作品一一进行细化分析,通过和学生对作品的探讨,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在精神上产生共鸣,共同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与教师不断拉近距离,在进行艺术的交流的时候,互相进步、互相提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将教师和学生以往的“上下级”关系打破,从而达到高度的默契。

2 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发展

2.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

教师在进行舞蹈鉴赏教育课程实践的时候,要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主导的位置上,进行相应的调整之后,将艺术气息不断带入到课堂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意味着,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现出来,让教师来进行评价,教师“退居二线”,学生进行讨论或者自我研究,发现舞蹈艺术的灵活性,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

比如,学生进行舞曲与舞步的结合阐释,将其中的节奏快慢和情节的流露进行详细阐述。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舞蹈中对细节的把握标准,这是不易的,这是他们通过深刻的观察,得出的结论。还有其他学生也能够就其感性的东西进行阐述,将舞蹈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大胆地畅想,使之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2 将学生的灵感激发出来

提到灵感,它并不是自始至终就有的,它会在某一瞬间迸发,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灵感会很多,但是真正把握住的人却不多。教师有责任进行对学生灵感的激发,将学生在舞蹈鉴赏学习中提升一个档次,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将新型的艺术构想说出来。

进行舞蹈鉴赏,了解到了舞蹈表演、编排、编剧等各个细节的注意事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学生就一定能进行更好的创新,但是现在的教学不注重创新,学生有一个好的想法,创作出新的舞蹈来了,教师通常不会放在眼中,这就使学生的信心受打击,无法得到鼓励,灵感也会随之消失。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10

舞蹈鉴赏是人们在观看舞蹈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体会其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欣赏其美的动态、韵律和表情,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提高认识和受到教育的过程

中国古代有关舞蹈欣赏的论述,多半是和舞蹈创作与表演的论述融合在一起,散见于中国的乐论、文论和诗文笔记中。如傅毅的《舞赋》、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等。这些作品不仅提高了群众的舞蹈欣赏水平,也大大推动了舞蹈的流传和发展。

舞蹈是一种动态的人体形象流动于一定空间与时间中的舞台艺术。它的美蕴藏在一系列的动作、韵律、表情、构图、音乐、舞美、服装的整体效果中。舞蹈鉴赏仅仅是以人体动作为对象的瞬间感受的生活经历与艺术经验的感召和凝聚。

构成舞蹈鉴赏活动,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鉴赏主体(作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人);鉴赏客体(被鉴赏的舞蹈艺术作品)和鉴赏中介(舞蹈审美实践)。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通过舞蹈审美实践后,两者相互作用,就构成舞蹈鉴赏活动。对于那些谙熟舞蹈艺术的鉴赏者来说,鉴赏舞蹈表演是一种视听觉的高级艺术享受。在鉴赏过程中,舞蹈作品积极影响着鉴赏主体,唤起鉴赏者的情感活动;鉴赏者又要根据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与之相结合,并尽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即鉴赏者的介入,努力领会和揭示鉴赏舞蹈艺术作品的形式美与思想意蕴,并通过想象和联想去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的形象,使其更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使鉴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二、舞蹈鉴赏过程

舞蹈是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舞蹈欣赏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复杂的精神活动过程。需要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和分析、综合的形象思维,才能达到对舞蹈作品的具体把握,进而完成一次比较完满的舞蹈审美过程。

舞蹈鉴赏的过程也始终离不开舞蹈形象思维。作者首先从生活感受开始,获得题材,形成主题,再运用舞蹈手段,塑造出舞蹈形象;而观众却首先从对舞蹈形象的感知开始,产生感情反应,进而认识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主题思想。

鉴赏舞蹈大致要经历三个心理过程即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对舞蹈作品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第二层是由舞蹈作品流动的动态人体形象的感觉所引起的体验、联想而进入想象;第三层是通过对流动人体形象的想象、内蕴的探究而得到领悟。这一层可以说是鉴赏者审美过程中的最高层次了。一个舞蹈作品经过审美体验,呈现出丰厚的内涵,成为一段柔情、一片风光、一个梦境。

在舞蹈鉴赏过程中,想象力的作用极为重要。欣赏者通过感觉、想象、体验、理解把舞蹈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再创造”为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并通过“再创造”对艺术所反映的生活进行“再评价”。正是在这种“再创造”的精神活动中,欣赏者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艺术形象,并且发现或挖掘出艺术形象的内在美和形式美,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娱乐中接受教益。

舞蹈欣赏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过程,而且也反作用于创作者。通过作者和观众之间的这种往复关系,才体现出舞蹈欣赏的全部意义。

三、舞蹈鉴赏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的作用

舞蹈欣赏,是人们观赏舞蹈演出时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对舞蹈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整个过程。因此,它本质上是一种认识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认识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对舞蹈作品的认识活动。舞蹈欣赏,就是观众通过舞蹈作品中所塑造出的舞蹈形象,具体地认识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舞蹈作者对这种生活现象的审美评价。观众在欣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往往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起记忆中有关的印象、经验,以及一系列的想象、联想等形象思维活动,来丰富和补充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使其更加完整、生动和鲜明。从而能在观赏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加宽广的生活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含义。

大学生进行舞蹈欣赏这种舞蹈的审美活动,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说要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舞蹈欣赏水平和认识能力,舞蹈欣赏活动才能正常和顺利的进行。我们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和其他艺术的关系、舞蹈形象构成的各种因素,舞蹈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现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从舞蹈作品诉诸于欣赏者的感觉特点来看,它是一种综合了听觉(时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表演艺术。

欣赏者通过对多方面舞蹈美的反复品味,会不断积累审美经验,增强对舞蹈美的欣赏能力。对舞蹈传达美的方式和技巧认识得愈深,理解力愈强,就愈能接受美的信息并不断强化审美感受,深化自美体验,内化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进而升华成对美好人生境界的自觉追求,逐渐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开朗、大方、文明、健康的操行仪态,健康、健美的体魄和自由、和谐、完整的人格。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11

舞蹈教学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地开展各类舞蹈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增进信息交流、参与文化的传承于发展,在更高的境界上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认识未来,从而产生对人类美感的强烈向往和追求,为步人社会打下良好的心里基础。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即便是普通高校也把成人舞蹈教学视作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中国的舞蹈教育历史悠久,例如,历代王朝所设立的宫廷乐舞教育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遍及各地的文化馆、站,业余艺术教育机构所开展的舞蹈教育活动,对舞蹈艺术的承上启下、延续普及,起着积极的作用。古今中外各专业舞蹈教育机构的建立,施以严谨规范的教材,严格正规的训练,培养专门人才,对提高和发展舞蹈技艺有着巨大的意义。舞蹈教育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目的,可分为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前者以普及为主,以自娱为目的。它通过短期训练班的培训和舞蹈基础知识的传授,还可提高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健美身体,重视仪表,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所以世界各国对群众性普及舞蹈教育均很重视。后者以提高为主,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它通过高校的培养方法,给以严格的基础训练和技术训练,并通过舞蹈史、论的讲授,为各专业舞蹈团体培养和输送优秀专业人才。据近年来的了解,目前国内许多院校都不同程度的加大了舞蹈课开设的比重,但从高校的各类文艺演出以及各类不同规模和级别的舞蹈比赛的情况来看,各高校舞蹈的发展和水平参差不齐,主要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另外,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舞蹈基础,因此,高校的舞蹈发展值得人们的深思。

一、我国高校的舞蹈专业发展以舞蹈学和舞蹈编导为主系

由于舞蹈在社会上的普及需要,国家教育部允许综合性大学开设舞蹈专业。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又可以对社会基层的舞蹈事业起到发展,所以综合性大学的舞蹈专业培养方向很重要。国家教育部批准综合性大学可以办的舞蹈专业方向有两个:舞蹈学、舞蹈编导。

(一)舞蹈学是对舞蹈艺术作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的一门学科

舞蹈学的业务培养目标是以本专业培养具备能从事中外舞蹈史、舞蹈理论的研究、舞蹈教学以及编辑等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本专业培养能在学校、艺术团体、艺术(文化)馆,青少年宫等单位从事民族舞、中国民间舞、芭蕾舞的教学、创作、辅导工作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民族舞蹈艺术人才和“复合型”专门应用人才。

1.舞蹈理论。

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写作能力。

2.舞蹈历史。

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中国舞蹈史、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世界芭蕾史纲、欧美现代舞史、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

3.舞蹈鉴赏。

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了解中国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基本功、现代舞、拉丁舞、东方舞、敦煌舞、古典舞教学法、民间舞教学法、芭蕾舞等教学法。

(二)舞蹈编导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

舞蹈(舞剧)作品创作、排练和演出过程中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专业特点是“编”和“导”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舞蹈艺术在表现手段上的特殊性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情节内容,塑造典型形象。在舞蹈创作中,创作者从深入生活捕捉舞蹈形象、创造和组织舞蹈语言、编排设计舞段,到将其艺术构思通过排练最终由演员体现于舞台之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艺术创作过程。因此,在舞蹈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编”和“导”也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训练两个部分。?基础理论包括舞蹈编导的职能、舞蹈创作的一般程序、舞蹈语言、舞蹈结构和舞蹈要点等。基于舞蹈编导的专业特点,要求编导具有正确认识生活概括生活的能力、较高的文学修养、丰富的历史知识、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戏剧结构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组织才能。只有具备了高层次的专业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舞蹈编导。

该专业要求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能独立运用编舞手段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与排练,以及具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科研的能力。

二、舞蹈专业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所谓多元化,即是设立人才培养方式上的“多层次”。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们的培养模式思维理念与社会文化市场相脱节,因此及时调整培养现代的舞蹈综合性型人才的理念,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因为社会背景的多元化,许多中小学校,需要的是可以上选修课的老师,必须是有艺术特长的,包括有音乐基本知识和会跳舞蹈与有舞蹈基本理论的人才,所以"专才"不符合这些要求。

社会艺术团体需要跳、教、编三合一的综合性人才。已不需要专业技术性演员,需要的演员条件也是多元化的。需要能组织舞蹈演出,能组织舞蹈排练,教能编排舞蹈的专业管理员。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求在文凭和学位上,还更加注重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身体素质、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修养气质等等。

各个企业单位的工会、学校的团委或艺术团等,需要能组织舞蹈演出,能组织舞蹈排练,能编排舞蹈的专业管理员,组织演出比赛活动的――跳、教、编三和一的综合性人才。

(二)综合性人才的就业率高

专业人才的专才性质决定就业的去向上,相对比较单一。如到,专业演出团体或专业舞蹈院校、综合性大学当专业老师,并且只能教舞蹈专业。

综合性人才的通才性,决定就业的去向上,相对较广泛。可以到社会演出团体、舞蹈工作室、文体厅等;或到非专业的方向,广播电视传媒、部队、群众文化团体、大的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团委等。

在当今社会经济形势下,通过分析市场对社会资源具有调节作用这一经济规律,以及社会的日渐多元化,提出现代舞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一元化问题。由于师资、生源以及学生毕业去向的不同,舞蹈教育必须脱离单一的专业化模式。

三、高校舞蹈教学的对策

(一)师资队伍要加强

舞蹈教师是综合性的人才,不仅需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而且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认为舞蹈教师除首先应具有教师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外,还应具有表演和示范的能力;具有舞蹈编导的创造能力;具有坚实的舞蹈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当前,面对舞蹈师资极度匮乏的情况,在扩充数量上,各院校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高素质的师资人才,建设和完善教师梯队,弥补舞蹈师资数量的暂时不足。在提高质量上,教师自修为主,聘请专家讲学。鼓励教师参加进修培训,广泛参加舞蹈文化活动的交流,及时把握和了解舞蹈文化发展的动态与方向。鼓励舞蹈教师重视开展科研活动,要研究和改进在舞蹈教育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使舞蹈教师适应当前舞蹈教育发展,能站在世界舞蹈教育制高点上研究我国舞蹈教育及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改进

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学生接受学习的“注入式、满堂灌”的方式,摈弃过分强调程式,照本宣科。按照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综合学习相结合的多种方式进行,将“形”与“情”的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形、情兼备”、“以情领神”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指导式和自主式教学方法有机整合,形成一个连续体。比如,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开始可以结合模仿训练的形式,让学生模仿教师示范的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和口念的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节奏。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所学的舞蹈基本技巧进行舞蹈创编,发挥学生个性,发挥舞蹈育人功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各民族民间舞的基本动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同时也有益于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最后,教师采用自主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独立地完成创编作业,将自己创作的动作运用到歌唱表演、音乐律动和舞蹈音乐游戏的创编中去。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提倡学生大胆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分析一个舞蹈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由想象,按不同的线索,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各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从而得出多个不同的合理答案。

(三)舞蹈课程设置要调整

根据学校专业办学的方向和特色结合本专业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研究改革,既开设具有实用意义的课程,如舞蹈基础、舞蹈素材、舞蹈编导等,又兼顾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舞蹈理论学养的充实提高及从事舞蹈教育的实际需要,尽量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更多地了解掌握不同风格,不同舞种的典型素材和教学编排能力。舞蹈课程内容的设置应以“舞蹈表现、舞蹈创编和实际应用能力”等层面的内容作为课程基础。要依据“厚基础、宽口径、一专多能”和“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调整教学培养计划,改变以往以技能学习为中心的误区,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形成以“舞蹈基础+舞蹈欣赏――舞蹈素材十舞蹈鉴赏――舞蹈编导+舞蹈鉴赏”为线索的舞蹈学习模块。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开设舞蹈基本功训练、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基训、中国民间舞、现代舞、舞蹈编创及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等舞蹈专业的必修课。还要开设外国代表性舞蹈、剑舞、舞蹈作品赏析、舞蹈写作等选修课。各专业教师要对专业课的考评成绩提出具体要求,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性和谐发展的高素质的舞蹈表演和教育人才。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12

引言

近年来,大众对舞蹈艺术的学习热度持续升温,社会对舞蹈教学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中职教育培训的舞蹈类专业也倍受追捧。但相比其他专业,舞蹈专业学习门槛较高,不仅要具有较好的身体条件、较强的模仿能力作基础,还需要深刻理解和认知舞蹈作品内涵的能力素养[1]。本文从分析中职舞蹈教学现状入手,比较意境赏析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探讨提高学生舞蹈意境鉴赏能力的具体方法措施。

1.我国中职舞蹈教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舞蹈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传授方法,教学的实用性和目的性更为突出。一方面,有力促进了中职舞蹈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了符合国家对舞蹈教学的相关标准,院校加强了专业舞蹈师资力量的培训和引进,能够使青年学生在系统专业的舞蹈学习培训后,具备满足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基本能力。这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舞蹈专业人才,更有力促进了舞蹈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这也导致中职舞蹈教学的功利性和简单化。特别是在市场条件下,舞蹈人才必须面对应聘求职的竞争。这使中职舞蹈类专业划分更加细化的同时,也影响了舞蹈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深入。在这样大背景下,中职舞蹈教育的课堂教学偏重于约束技能标准,而轻视舞蹈艺术内涵的发掘和演绎。要么过分重视舞蹈基本技术的教授,只有大量对舞蹈动作的示范讲解,却缺乏对舞蹈外在形式之下所构建的深层意境的剖析。致使课堂教学有内容无趣味,有技术没技巧,教学互动贫乏,教学质量一般。要么过分强调教学课程设计形式上的标准化,使学生始终被动地学习舞蹈作品、机械地重复舞蹈动作,却不重视传授舞蹈语言表达上的精髓,学生对舞蹈只有动作的记忆,缺少心灵的触动和交汇[2],更难谈及在舞蹈上追求艺术创新和自由表现。

简言之,中职舞蹈教学弱化了艺术教育熏陶对人的全面培养和提高,限制了学生的舞蹈思维发展和创作的生命力。

2.舞蹈意境教学的作用与意义

舞蹈是有灵魂的艺术。舞蹈通过表演勾勒出的意境,饱含着作者的艺术理念和价值追求。

对学习者而言,舞蹈鉴赏能使学舞者较快了解不同类型舞蹈的专业标准和表演风格,直观感受舞蹈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所谓舞蹈的意境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上通过对背景的介绍和描绘、解读音乐烘托的基调和氛围,代入作品塑造的独特情境,引导学生逐一解构舞蹈自身呈现出的美学元素组成。帮助舞者充分运用想象力构建以我为主的虚拟情景,让教学在作品营造的艺术空间中展开,使学生领悟舞蹈主体思想,体味舞蹈细腻情感,身心浸入其中去演绎作品主题赋予的灵动和激情。以《云南印象》为例,为展现特有的云南民族文化而包含着大量的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舞蹈[3]。而传统民间舞作为人类社会发展中艺术凝练的缩影,常常拥有着丰富的人物情感,蕴含着广博的历史渊源和唯美意境。首先,在学习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知舞蹈的外在形式美,如从讲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入手,对区域内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服饰进行大量深入的背景研究,教学生体会作品中美的观感;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舞蹈的动作场景美,如播放舞蹈所反映的各族劳动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的具体内容,明确讴歌的对象,教学生领悟作品中美的定义;再次,要把舞蹈向实际生活取材凝练的动作返璞归真,从具象化的生活动作向抽象化的肢体语言正向学习,教学生感受舞蹈美的塑造。如果单纯强调学习民间舞的肢体动作技术,是难以达到较高的艺术表现水准的,更何谈舞蹈表演的感染力。所以说,重视传授对意境的欣赏和品鉴能力,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舞蹈精髓的认知力与创造力,可以更好地去用舞蹈表现和创造美的意境。

3.推行舞蹈意境教学的对策措施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无论是幼教专业对学前儿童的审美启发,还是表演专业对艺术功底的积淀历练,都非常适宜推广和开展舞蹈意境体验式教学。

一是加强案例式教学,历练学生对舞蹈的分析能力。舞蹈,是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的艺术载体。舞蹈学习和表演能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对意境本身的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之上[4]。日常教学中,可以多采用源于生活、意境丰富的优秀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进行典型案例式教学。学生通过观察舞者身体、神态,及舞台场景的声光变化等,形成对舞蹈的直观体验,并结合主体形成舞蹈意境的内在心理认知。然而,由于对舞蹈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水平的差异,各自形成的心理认知也不尽相同。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可以权威地剖析经典舞蹈作品的创作意境,有效矫正各类错误认知,形成学生对舞蹈意境认知的正确经验。

二是提倡自主式教学,提高学生对舞蹈的认知能力。在意境教学实践中,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着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要学会欣赏发现舞蹈之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分析舞蹈美的构成[5]。首先,要改进课程设计,增加舞蹈鉴赏的学习比例;其次,要加强课堂互动,为学生提供探讨舞蹈意境的良好氛围;再次,要支持学生进行基于意境体验的自主式舞蹈教学,并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既能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为学生进入社会后通过自学提高舞蹈技艺奠定基础。

三是注重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的舞蹈创新能力。艺术源于生活,舞蹈意境同样来自于生活实践[6]。学生对舞蹈作品意境的体验,只有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验之上,才能够达到移情共情的心灵感悟,形成出对舞蹈原汁原味的表现潜力。因此,舞蹈意境的课堂教学,同样要鼓励学生用艺术的眼睛重新观察和审视生活。在两者的比较中,多去思考如何将客观生活用舞蹈语言去内涵式、抽象式地表达。既能增强学生的意境感知能力,又使学生善于根据生活感悟进行舞蹈创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职舞蹈教育培训还面临许多问题,谋求中职舞蹈教育水平的提升,可以积极推进舞蹈意境赏析式的体验式教学,赋予舞蹈教学应有的艺术涵养教育,是今后中职舞蹈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于占东.舞蹈鉴赏在舞蹈教育中的重要地位[J]. 民族艺术研究,2000,(4):68-75

[2]白雪.民族民间舞蹈作品之意境创造探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于平.舞蹈文化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舞蹈鉴赏结课论文篇13

一、普通高校开设舞蹈教育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

在普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的观点一直有所争议,一部分学者认为舞蹈教育只适用于艺术生,而对其他学生来说是没有教育意义的,进行艺术教育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在普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具有可行性,艺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培养业余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念。在普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可以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能,让学生通过舞蹈教育,在感情、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提高。由于舞蹈被划分为体育的选修课,所以可以利用此阶段的时间放松下身心,净化心灵,提高身体素质。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大部分人都知道,练习舞蹈可以起到塑身、培养气质的作用。刚步入到大学的学生正好是在青春期爱美的阶段,而形体的塑造和完美气质的培养是最受人追求的。因此,在普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可以满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还可以纠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姿态。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普通高校进行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让学生不仅有完美的形体,更有内外统一的完美气质。在通过舞蹈教育后,可以让学生达到气质美、心灵美、姿态美、服饰美,让学生对美学有个基础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在进行舞蹈教育时,可以让学生从优美的舞姿和动听的旋律中培养脱俗的气质,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

3.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体质

由于舞蹈可以锻炼身体、活动肌肉,所以将舞蹈课程划分为体育选修课。舞蹈课程与体育课程是有一些差别啊,体育是通过一些动觉的训练来起到增强人们体质的目的。而舞蹈训练时通过倾听优美的旋律并配合一些姿态来展现其独特的意境和气质。在舞蹈的基础训练中,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因为舞蹈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的慢慢训练,在基础训练中活动肌肉和拉伸过程中是非常需要毅力的,这样在训练中就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4.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艺术鉴赏能力。开设舞蹈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舞蹈中领略到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精神文化等,还可以从其中了解到各个区域对于艺术的不同理解。就国内的《黄土黄》来说,它是一部民族舞,在赏析时可以从中领略到陕西人民的朴素、不屈不挠、黄土的真实感情等。就国外的《巴黎圣母院》来说,它是一部舞剧,在赏析时可以从中领略到法国的风土人情和其民间的风情,同时还能感受芭蕾舞蹈的优美和高雅,这种艺术的欣赏会让人陶醉其中。因此,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二、开设舞蹈教育的实施方法

1.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

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时,可以从基础训练入手,例如形体训练。进行形体训练时,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芭蕾形体训练等方法来使学生的身体变得更加纤细、修长、匀称,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气质。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加速体内的血液循环,因此会提高身体素质、纠正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一些不良姿态,而且还可以放松心情、缓解日常学习中的紧张情绪。在进行形体训练时,还可以建立自信心,这样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2.对学生进行舞蹈赏析

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时,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形体训练,同时还要让学生进行舞蹈赏析。因为在进行舞蹈赏析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旋律、不同风格的舞蹈,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舞蹈的正确理解。让学生通过对舞蹈的赏析,感受艺术的真谛。例如交际舞,是一种现代的文明礼节,它可以以一种艺术行为的异流,体现个人的自信、大方和气质。而且在舞蹈赏析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这样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3.开办舞蹈社团

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时还可以开办舞蹈社团,这样可以辅助舞蹈教学。开办舞蹈社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开阔思维和眼界,鼓励学生自己构思、创造、编舞、配曲、排练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革新化思维。首先,可以让学生以模仿为基础,然后鼓励学生自主编舞,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独立完成的意识。开办舞蹈社团,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业余兴趣,还可以通过严格训练带学生去参加一些舞蹈比赛。

三、开设舞蹈教育的要求

1.加强教育手段

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时,要改进教学方式,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进行舞蹈教育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生新动作之前,可以提高多媒体来播放,然后再播放分解动作,教师在一旁给同学进行动作指导。这样创新的教学手段,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加强师资建设

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时,需要加强师资建设。只有加强舞蹈教育的师资建设,才可以提高舞蹈教育的教学水平。对于高校的舞蹈老师要一视同仁,给予舞蹈老师相同的福利待遇。

四、结论

在普通高校进行舞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的意志力以及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在教学时可以对学生进行形体训练、舞蹈赏析或是开办社团,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在开设舞蹈教育科目时,一定要加强教育手段和师资建设,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平心;试论舞蹈心理学的体系与理论――关于《舞蹈心理学》学科建设的思考与探讨[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