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舞蹈专科论文实用13篇

舞蹈专科论文
舞蹈专科论文篇1

持力。

?把握学科发展新动向,完善学科建设体系

创新舞蹈学科建设,以地域文化为基点

地方高校要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就必须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特色,使之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资源。地方高校利用地域文化特色构建的学科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能够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的学科教育中,专门有满族舞蹈研究,可以说充分突显出地域特色。就学科建设特色而言,院长姚泳全抓住了满族文化、满族舞蹈专项课题这一地域特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谈到满族舞蹈研究的起源,姚泳全提到在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史论专家王克芬的一次交流中,王克芬认为,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说,沈阳师范大学舞蹈系研究满族舞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5年,姚泳全获得了文化部专项课题《满族舞蹈发展的历史嬗变与近当代满族舞蹈创新研究》的项目,内容主要是站在满族舞蹈历史角度进行舞蹈本体研究,对满族舞蹈的美学特征等进行全方位的透析,得出满族舞蹈发生学意义上的认识和描述,最终形成一本具有学术理论价值的《满族舞蹈发展史》,填补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的一项空白,并由高教出版社出版。2013年年初,姚泳全再次申请了课题,获得文化艺术与科学研究项目,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对满族舞蹈发展创新做一个系统研究。下一步,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准备对改革开放以来满族舞蹈进行一个系统的调研和总结,形成有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

谈到学科建设,姚泳全认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形成竞争力的核心力量。满族舞蹈的学科建设从2004年开始进行积累,这为此后的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有一定科研成果作为支撑的背景下,目前,沈阳师范大学戏剧艺术学院舞蹈系于2012年开办舞蹈学研究生教育,有三个方向,一是舞蹈教学教法研究,二是满族舞蹈研究,三是舞蹈理论研究。

积累学科建设素材 ,促进舞蹈学科良性发展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最新版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调整方案,其中,将艺术学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形成的“一级学科”提升为“门类学科”。人们普遍认为,这对于文化艺术科学的建设与发展乃至对于当代文化艺术的繁荣都有重要意义。

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主要对艺术上升为门类之后,整个舞蹈学被淡化、被弱化,缺乏独立性提出她的看法。分论坛中参与讨论的代表基本上持相同态度,音乐与舞蹈学放在同一个学科,其实这两个专业除了在舞蹈中需要运用伴奏、音律以外,其他无不太大关联,两个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但是现在被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很多的问题。

对于舞蹈学学科建设而言,变化是从文学门进入艺术门。没有调整前,舞蹈学在文学门下,而且还享有与音乐、美术、戏剧等八个兄弟姊妹学科平起平坐的地位,但调整后进入艺术学门下,舞蹈与音乐合为一家,两者都失去了相对独立性。在早期中西方文化发展史上,乐舞本是不分的,诗乐舞不分,艺术与科学、技术不分,既然是按照现代工业文明的思维方式划分不同学科,为何独独音乐和舞蹈学的学科归属又回到农业文明混沌思维时代呢?现在的问题是,音乐与舞蹈学合并为一级学科,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没有解决,例如,音乐与舞蹈学在学科内涵上如何合二为一?又如何在一级学科下培养音乐与舞蹈学专业人才?如果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严格按照学科分类要求,目前音乐学和舞蹈学方面的专业人才,势必在其培养方案中需要开设音乐与舞蹈学科的知识、理论与方法类课程,寻求其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共性和学科内涵,那么,这个共性和内涵究竟是什么?回到现实中来看,舞蹈和音乐并没有合二为一,舞蹈还是舞蹈,音乐还是音乐,还看不到将两个学科和专业整合研究和开展音乐舞蹈学学科专业建设的努力。因此,邓佑玲认为,在开展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时候,必须关注这一学科结构和内涵建设需求的深层次变化。

对于舞蹈学学科建设来说,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一是音乐与舞蹈学作为一级学科的学科内涵究竟是什么?二是在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之下的二级、三级学科划分如何进行,如果二级学科是音乐学和舞蹈学的话,那么,二级学科舞蹈学学科内涵及与其上位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存在怎样的逻辑连接?目前,高校按照学科思维培养专业人才,高校音乐舞蹈教育中所有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知识都必须来自学科,只有学科的知识才可以进入学校课程,但在现实的人才培养中,音乐学和舞蹈学专业建设还没有对一级学科应有、必需的观照和回应。这是音乐和舞蹈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给高校音乐舞蹈教育教学实践带来许多困惑。所以,舞蹈作为现代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姚泳全对此问题也表达了自己的迷茫。舞蹈学,既是学科又是专业。音乐与舞蹈学是一级学科,从学科方面讲,它同时又是专业,在本科目录中,舞蹈学也是专业,平行于舞蹈编导、舞蹈理论等。但目前看来,各高等艺术院校对舞蹈学的理解不相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比如北京舞蹈学院,把舞蹈学定位在舞蹈理论研究、舞蹈史论研究等,而据其了解,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类或师范类院校,把舞蹈学定位于综合类的概念,在舞蹈学下面设有现代舞、舞蹈编导、古典舞等。所以,舞蹈学的概念如何把握?如何认定?舞蹈学作为专业概念内涵是什么?其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是什么?没有明确答案,这给舞蹈人才培养带来了一定影响。

舞蹈可否独立门户

邓佑玲提出,舞蹈学独立门户的条件已经成熟,呼吁舞蹈学应当独立门户,回归一级学科。任何学科独立门户的条件是:拥有一个有机的知识主体,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一个对本研究领域的基本思想有着共识的学者群体等。邓佑玲认为,按照这些条件,舞蹈学完全可以独立门户,并从三个方面指出其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是从学科体系看,舞蹈学学科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舞蹈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理论构成的自足的学科体系,而且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如已出版面向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阶段的舞蹈学导论、舞蹈学基础、舞蹈概论、舞蹈形态学、舞蹈美学成果;有一批专家集数十年合作完成的中国舞蹈通史、断代史、口述史、舞种史、专门史、专题史等论著;有舞蹈本体研究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理论与实践、中国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民族舞基训、现代舞基训等系列专业训练理论和教材,舞蹈编创的理论与实践、舞蹈表演理论与实践、舞蹈批评理论、舞蹈形态学等基础理论;基于人体科学的舞蹈训练学、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舞蹈心理学等舞蹈自然科学理论;有拉班舞谱理论、舞蹈生态学、舞蹈美学等舞蹈研究方法指导。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交叉形成的、舞蹈文化学、舞蹈教育学、舞蹈人类学等交叉学科。总体来看,舞蹈学已形成由舞蹈人文科学和舞蹈自然科学交叉融合、具有多学科基础的舞蹈学学科体系。

二是从学科平台建设来看,《北京舞蹈学院学报》作为专业学术期刊,在全国几百种艺术学学术期刊中,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心的全文转载和引用率都分别排到前八位置。从专业性、学术性几方面都是对舞蹈学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

三是从专业人才培养和具有共识的学科学者群来说,舞蹈学也有其自觉独立的理由。舞蹈学培养了一大批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表演人才和编导创作人才、理论研究人才、教育人才。

纵然在舞蹈学科及专业基础理论体系建设方面,有进一步完善提升的空间,例如独立的方法论、表演论、类型学、教育论、舞种史论等各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及相关专题研究亟待深入,从事舞蹈学研究与教学人员的数量还相对不多,人员的学术素质也有待提高等,但是这些问题并不影响舞蹈学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聪认为在艺术学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的问题,因为最初的设置先是一个大的导向,之后随着各个科目细致地发展,今后积累一定的知识和一定学科建设素材之后,这个情况可能会被改变。

?转变传统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新跨越

跨界人才培养,突显学生创意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建立12年左右,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舞蹈系师生参加大量全国重大的活动演出,得益于有很多的机会参加非常富于个性的活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舞蹈系主任肖向荣指出,舞蹈教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其实是创意的问题。他们一直研究创意,怎么教创意,怎么教学生有创意。近几年来,他们探索了一个跨界人才的培养模式,跨界培养模式在三点上,一个是跨学科发展,二是跨门类,三是跨国界,在这三个方面他们进行了非常有益的尝试,提出很有意思的想法,比如他们认为,舞蹈不仅是形体艺术,还是大视觉艺术,体现大人文的智慧,这把整个舞蹈教学提高到一个高度,超越了形体表演的范畴,他们通过这种跨界培养的模式打破了原有静态的平衡,建立了新的动态平衡。

要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能够发挥学生创意思维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今,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已经不是一个必需的、被存在的对象,所以更多是让学生自己交流合作,甚至跟学生一起互相成长,互动成长。所以在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的很多项目里面,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合作一些项目,一方面通过教师的经验,不断地引领学生,学生也通过与教师合作的过程,学到教师身上的一些经验。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找到对艺术原本的热情。肖向荣指出,如果教师继续点燃学生的热情,可适当地带他们做一些东西,师傅带徒弟在院校里面还要实现。所以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这两年都是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做项目。比如说一些国家大型演出创作,以及各部委组织的一些欧洲巡演,包括买票、策划、平面、组织到最后演出全部都是一起做。当学生进入一个项目之后,其能够跟社会接触,重新找到一个价值,有更多的主观意识。这个就是跨界里面要说的一个大的经验。所以在这种经验之下,学生整体的素质有很大提高,原来教学的那种尴尬和紧张的矛盾消失了。通过跨界,通过打破专业,尤其在综合院校基础上,学生开拓视野以后,自己知道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什么样的事情。此外,在2012年和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连续做了两届国际创意舞蹈论坛。每年都把国际最好的大学舞蹈系专家请到北京,互相交流经验。肖向荣认为,就培养跨界式的人才来讲,要想成为大师,必须和大师在一起,要和大师在一起工作,甚至生活。天才是培养出来的。

舞蹈专科论文篇2

截止2012年,全国拥有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共计90家(其中12所院校为博士点,其余78家为硕士点),主要包括研究机构、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以及各类艺术院校。

2012年,全国各高等院校的舞蹈专业招生从数量上保持稳定,主要集中在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编导、舞蹈理论、音乐剧等方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舞蹈专业的高学历层次教育有所扩大,研究生学历教育以及攻读专业学位(艺术硕士)的招生数量有所攀升,舞蹈专业教育层次的整体提升趋势日渐明显,为本学科的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的研究生教育涵盖博士与硕士两个学历层次,舞蹈学方面博士研究生数量较少,开设舞蹈学博士点的院校仅有两所,而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招生人数有所增加,除艺术硕士(MFA)外,还包括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舞蹈学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学科理论基础扎实,掌握基本的知识体系与较高深的专业技艺,具有较好创新意识与综合学术修养,能够独立进行学术研究的舞蹈学综合人才。

在招收舞蹈专业的各类院校中,单科性艺术学院以及综合性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较为注重舞蹈实践能力,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舞蹈理论与实践综合方面的优势,个别舞蹈单科院校和研究机构(如北京舞蹈学院和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专业方向设置方面较为丰富齐全,涵盖了舞蹈学研究的各个方面。

二、学术成果汇集

2012年舞蹈学领域内的学术研究在内容与研究对象方面相比以往更加丰富,涵盖范围也愈加广泛。传统的舞蹈学研究方向如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研究、民间舞蹈研究、舞蹈作品批评、舞蹈编创理论、舞蹈表演研究、舞蹈教育研究、舞蹈人物研究等依旧是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而一些新兴的研究领域如新媒体舞蹈、舞蹈产业与舞蹈创意、舞蹈知识产权、舞蹈医学、舞蹈管理等也逐渐进入舞蹈研究视域,为本学科的学术研究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并增添了时代气息。

1. 科研项目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共123项,其中7项涉及舞蹈史、舞蹈生态学、舞蹈文化综合等方面,相比2011年增加了3项。其中民间舞蹈研究方面有北京舞蹈学院高度主持的《中国民族民间舞口述史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赣南师范学院赖丹主持的《赣南采茶舞蹈的风格特征研究》(国家一般项目)、许昌学院刘柳主持的《河南民间舞蹈史》(国家一般项目)、漳州师范学院郑玉玲主持的《闽南民间舞蹈的源流与嬗变》(国家一般项目)、新疆艺术剧院库来西・ 热介甫主持的《中国维吾尔族舞蹈发展史》(国家西部项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葛树蓉主持的《云南15个特有民族舞蹈生态研究》(国家西部项目)。已获立项的项目中暂无国家重大项目。从立项情况来看,民间舞蹈研究与舞蹈人类学交叉研究占绝大部分,而舞蹈理论、舞蹈文化研究、舞蹈社会学研究等课题方向需要在未来的科研立项中予以重视。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结项共48项。其中舞蹈研究1项,为西北民族大学才让主持的《藏传佛教金刚法舞研究》。

2. 著作/出版物

本年度舞蹈学方面的著作及出版物颇丰,除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舞蹈类视频出版物之外,也有不少理论性著作出版或再版。

在舞蹈学理论方面,比较主要的著作有资华筠与王宁的《舞蹈生态学》(文化艺术出版社),吕艺生、毛毳所著的《舞蹈学研究》(上海音乐出版社),苏娅的《中日韩古典舞蹈比较》(文化艺术出版社)等。

舞蹈史论方面,王宁宁、江东、杜晓清的《中国舞蹈史(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将中国舞蹈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舞蹈发展阶段、现代舞蹈发展阶段,以及当代舞蹈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皆引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历史资料加以论证,既有中国舞蹈史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又有充分的横向史料展开。王克芬著中国专门史文库丛书《中国舞蹈发展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一书系统介绍了我国自原始舞蹈产生开始,历经夏商奴隶制时代、两周、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唐代、辽、宋、西夏、金、元、明、清的舞蹈发展轨迹,全书史料丰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舞蹈艺术传承与变异的总体史学脉络。

在舞蹈管理与创意产业方面,比较主要的有张朝霞的《新媒体舞蹈概论》(知识产权出版社)及其主编的《中国舞蹈创意产业调研报告》(知识产权出版社)。前者从新媒体舞蹈的语境、发展、谱系、创作、技法及管理等方面对新媒体舞蹈进行了全面的概述;后者通过对各地舞团,演出市场的调研考察,对中国舞蹈创意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梳理,对研究中国舞蹈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舞蹈专业类教材方面,比较主要有池福子主编的《朝鲜族舞蹈教程》(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史敏著《敦煌舞蹈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世界图书出版社)。

3. 期刊论文

2012年,随着各个舞蹈教育研究机构对理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舞蹈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发展,舞蹈学的期刊论文数量稳中有升,主要发表在《艺术百家》、《艺术评论》、《艺术研究》等艺术理论类期刊,《大众文艺》、《艺海》、《大舞台》、《艺术科技》等艺术类综合期刊,《民族艺术研究》、《民族论坛》、《民族音乐》、《艺术研究》等民族民俗类综合期刊,《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舞蹈类专业期刊,以及《艺术学院学报》、《浙江艺术学院学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等艺术类院校学报或综合性大学学报的哲学社会科学版。

综合来看,舞蹈学类论文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批评类

此类论文通过对一部或多部舞蹈作品的细读与分析,或在形式结构、立意表达等微观方面对某一部作品进行评价,或在发展趋势、文化审美取向等宏观层面对某一时期的舞蹈作品或某一特定舞蹈种类进行分析与研究。

文化部于平在《艺术评论》2012年第7期发表的《纤纤的彩绣 烈烈的情――无锡歌舞剧院大型舞剧观后》以及北京舞蹈学院许锐在同期发表的《绣的是寂寞――舞剧《绣娘》的立意追求与意象营造》,分别对无锡歌舞剧院的舞剧作品《绣娘》进行评论,前者在对作品进行分幕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在情感、结构、意象方面的成功之处。后者则通过对舞剧核心立意――用艺术的完美填补生命的缺憾的把握,强调舞剧的立意对统摄作品整体意象的关键作用。

此外,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连载于《舞蹈》2012年第1-3期的《当前舞剧创作的趋势与若干问题》对近年来舞剧创作的总体趋势进行了宏观综述,并对作品体现出的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归纳。美籍现代舞编导、教育家王晓蓝在《舞蹈》2012年第6期发表的《积极突破,还是止步不前?――中国现代舞发展备忘及其他》集中梳理了现代舞进入中国以来的发展脉络。

(2)理论(史论)研究类

在此类研究中,理论类论文通常是借助艺术学理论平台对舞蹈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进行综合阐释,史论类论文则关注舞蹈史发展中的特定形式或时代特征。如北京舞蹈学院仝妍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发表的《生活・直觉・艺术――兼论舞蹈审美的世俗性》以艺术学的发展视角,辅以中国古代艺术理论,着重探讨艺术特别是舞蹈以世俗间的身体端显达欢、载道的世俗性。

河南大学李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发表的《拂舞的文化审美价值》与南京艺术学院张婷婷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乐舞艺术的仪式审美特征与世俗娱乐精神》分别选取特定的艺术形式,通过其形态特征及历史演变分析其中蕴涵的艺术精神与文化价值,属于舞蹈史论类研究范畴。

(3)民俗宗教类

由于民间舞蹈常常与各民族或地区的民俗活动、宗教活动相互交织,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研究常常与民俗研究、民族研究与宗教研究相互交叉,形成独特的研究视角。

此类论文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张素琴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发表的《江苏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综述――以玄妙观和茅山道院的斋醮仪式为例》,该文以江苏具有代表性的两所道观:玄妙观和茅山道院为个案,通过田野调查,研究中国道教宗派之一正一道斋醮仪式中的舞蹈形态特征,特别是对其主要斋醮仪式加以舞蹈学和身体语言学的分析,目的在于用舞蹈学方法梳理和认定斋醮仪式殊的舞蹈形态,并进行程式性结构、主干动作的形态特点、面部形态特征的分析,进而发现道教仪式舞蹈形态“活体传承”的价值。同类文章还有西北师范大学郜鹏在《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7期发表的《玉树藏族民间歌舞艺术初探》,云南艺术学院苏蓉在《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论“信仰效应”下的羌姆仪轨舞蹈――东竹林寺“格归堆姆”节的田野考察》,中国艺术研究院胡晶莹在《贺州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发表的《广西“花头瑶”成人礼仪式舞蹈形态研究》等。

(4)艺术教育类

此类论文的研究视点主要集中与舞蹈教育教学的观念、方法、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教育层面中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等方面。这一类研究在开设舞蹈专业或艺术专业的师范大学、职业学院以及各级专业舞蹈院校中较为集中,数量也远远超出其他种类的舞蹈研究论文。

如云南艺术学院于景春、吴绍良在《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2期发表的《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及对策研究》在分析地方高师院校舞蹈学专业就业形势、舞蹈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此类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建议。同类论文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张烨在《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在规则中寻求创新――舞蹈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探索》、广西师范大学陈东云在《大舞台》2012年第3期发表的《高校舞蹈教育理论的探究与实践》等。

(5)舞蹈科学及其他

随着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等舞蹈科学与交叉学科的推广普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也开始增多,如沈阳音乐学院王伟、朱玉红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10期发表的《对舞蹈运动损伤及运动体能康复训练的思考》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潘芊如在《读者欣赏(理论版)》2012年第1期发表的《中国艺术治疗发展初探》。

此外,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知识产权问题也在舞蹈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如哈尔滨师范大学江毅在《艺术研究》2012年第1期发表的《关于舞蹈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就目前舞蹈创作的版权与侵权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三、学术交流

舞蹈专科论文篇3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44-01

一、综合院校舞蹈学科的现状分析

在培养舞蹈专业人才方面,综合院校的舞蹈专业开设明显呈现边缘化的倾向。根据一份调查显示,当前舞蹈专业一般分为三个层次:最顶层的当属于当前专业院校的舞蹈学专业,中间一层则属于艺术院校以及师范院校的舞蹈学专业,而位于最底层的当属于综合院校的舞蹈专业。据考察,综合类院校舞蹈专业学生在舞蹈基本功、技术技巧、综合素质以及表演能力等多方面与专业院校存在很大的差距。实际上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院校的舞蹈专业生源质量差、在舞蹈天赋与基础上与专业院校生源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当然,这仅仅是学生自身原因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学校不重视,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投入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了很多舞蹈学专业学生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彻底导致了舞蹈学科在整个学校中地位的边缘化。

另外,综合院校在舞蹈学科建设方面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先例,往往是照搬照抄专业类院校的学习课程和专业办学模式。在专业院校中,学生生源舞蹈天赋好,底子基础厚,普遍注重技术教学,轻视文化技术课程教学。但是,在综合院校中,生源质量以及舞蹈专业师资队伍都与专业院校相差甚远,如果也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东施效颦,进入歧途。

因此,综合院校要想提升自身舞蹈学科专业自身竞争力,必须要从实际出发,从本校生源和师资队伍出发,面对现状,找准定位,实事求是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

二、综合院校提升舞蹈学科竞争力的建议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社会是多元化的,对舞蹈人才需求当然也是多元化,舞蹈专业院校培养的往往是舞蹈专业表演人才的,而培养的人才则对应的往往是社会上较少的岗位需求,那么综合院校是否应该开设舞蹈学科以及应该怎样定位呢?当前,我国大力鼓励文化事业的发展,对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如果仅仅靠少数几个专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显然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这也是综合院校开设舞蹈学科的必然。本文认为综合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分为如下两个个方面:第一,专业舞蹈人才方面。专业院校培养的舞蹈人才毕竟有限,而综合院校对舞蹈人才的培养,恰恰可以弥补这样的空位。第二,位于大中专以及中小学舞蹈师资以及各文化部门的文艺人才、理论人才。而第二方面的定位,往往更符合大多数综合院校的学生培养实际。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做一些调整,制定出一系列的教学环节来保证人才的培养。

(二)优化学科课程设置

在专业课方面,应与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区分开来.对于综合院校的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教育部都有一个大致的规定,学校公共课、院系文化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课都有一个分配比例,可供支配的舞蹈课程的课时量是限定的,因此我们必须在这一范围之类适时适宜地安排课程。应增加舞蹈教学法以及各类文化理论课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另外,可以适当增加舞蹈编导的训练课时,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非专业受众的需要。而对于舞蹈基训课程应该在教学难度上做一定程度的调整,本着全面正确理解的学习方针为主,对于训练舞蹈表现力较好的课程如民间舞、身韵、排练等课程可在总体协调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其他课程如现代舞、爵士舞均可以作为选修课程让学生去广泛学习。同时,还应考虑到跨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安排,例如音乐课程、美术课程、文学课程等均应该加入到舞蹈学科课程体系之中。同时,又要减轻舞蹈专业学生公共课课时。目前国内综合院校庞大繁杂的公共课系统严重制约了舞蹈专业的发展,综合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减轻公共课负担,从而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课时。

三、结论

舞蹈专科论文篇4

在大多数高等教育的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是以论文形式出现,要求学生从理论上阐述学术观点及想法。由于大多数舞蹈学专业学生自幼学习舞蹈,有的甚是科班对文化知识的全方位掌握有一定欠缺,在论文撰写上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但在专业领域中,学生能够较全面的发挥优势及特长,只有深入探索和研究适合本专业学科特色发展创新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找到正确的方针路线,才能真正的体现学以致用、科学合理、符合学科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一、研究内容

第一,对艺术专业领域的毕业论文改革与创新性研究。在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中,毕业论文的完成时间一般规定为8周,通常以论文形式为主。但有部分高校已将艺术类毕业论文改为从“单一学术性论文”到“多样化毕业设计”,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环节将面临着改革和创新,也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新一轮的有效性研究。

第二,结合舞蹈学学科特色探索合理科学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在培养舞蹈人才过程中,不能够片面、单一,更不应急于求成。所制定的毕业设计要求既能够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能对适应步入社会的第一阶段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实战经验。

第三,制定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的舞蹈学毕业设计方案。基于毕业设计质量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初步科研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结合舞蹈学专业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可将毕业设计分为编创作品、汇报演出两种方式。编创作品即创作舞蹈作品,汇报演出即汇报表演舞蹈,均属于实践性质。两者目的都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掌握,使之系统化、综合化。使学生获得从事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综合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及特色

舞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是具体的手把手的教与学,是真正意义上的“言传身教”,必须通过科学、系统、严格的训练,将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成为一名“文武双全”、名符其实的舞蹈教育人。因此在毕业设计中的教师指导环节,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鼓励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观点来引导他们。只授予学生高超的技艺,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理论知识的培养,就不可能造就出优秀的舞蹈教育人才。此项研究符合舞蹈学专业学科发展建设的特殊性、科学性和合理性,真正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知识结构需求、高等教育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相结合,使学科建设得到有效的实行、发展和提高。

三、舞蹈学毕业设计改革研究与项目制定

舞蹈是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制定毕业设计改革方案的首要任务是对此项目的定义,其次是对指导教师的职责要求。最后是对毕业设计内容和评分标准的制定。工作程序主要包括:1、毕业设计选题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办法进行,选题来源不限,由系(院)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落实。选题原则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能充分发挥不同水平学生的创造潜能。2、作品要求以反映培养目标为原则,内容应与选题紧密相关。学生应尽可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和检索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及研究,选出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表演。创作作品的学生要结合课堂知识和实践经验进行创编,在指导教师帮助下搜集题材,风格体裁不限,充分展开想象力,体现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3、评定方法可采用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制评定成绩。评分细则应从设计的目的及意义、知识及技巧掌握程度、质量与水平评价(作品难度、完整性、表现力等)、学生组织纪律、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等几项内容着手。总成绩由指导教师和评阅组构成,比例为60%和40%。进行成绩评定时要求做到实事求是,不要从印象出发,更不要以指导教师的声望作为评定该学生成绩的依据。对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舞蹈学是舞蹈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学科,是用人体动作来表达思想感情和真善美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舞蹈学所涉及的研究面是很宽的。在此,笔者对舞蹈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索及研究还不够深远,所做出的改革方案还微不足道,希望借此引发更多同仁的支持和研讨,让今后高校舞蹈学科的发展和建设之路越走越远。

舞蹈专科论文篇5

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结果的考查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进行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建议,供关心舞蹈学专业教学改革的专家和同行参考。

一、舞蹈学专业特色与人才培养定位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舞蹈史论系在学院1996年的系、部调整中舞蹈史论系更名为舞蹈学系,下设舞蹈史论专业。经过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舞蹈学系舞蹈史论专业的内涵进一步拓展正式更名为舞蹈学专业目前开设舞蹈史论专业方向。自85年学院开办舞蹈史论系至今已经培养出了85级、92级,95级、97级、99级等5届毕业生。

舞蹈学系在学院众多的院系中属于理论系舞蹈学专业本科教育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准开设的舞蹈技术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舞蹈技术课课程设置具有广而浅的特点。因而.对招生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基础的要求.生源多为普通高中出来的舞蹈专业特长生个别者为舞蹈中专生。舞蹈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多从事舞蹈史论、舞蹈教育、艺术传媒和艺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在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改革方案中,将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能够从事舞蹈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理论研究、传媒编辑工作以及推展全民舞蹈教育的高等专业人才。要求学生必须掌握舞蹈发展的历史和基础理论;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以及较强的文字应用能力和写作能力:达到四级英语水平:系统地掌握中外艺术史论、美学、心理学人体运动科学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同时也强调学生必须掌握舞蹈训练、表演、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技能等等。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计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学内容,使学生具备了更为广泛、全面的基础和素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必修课程为34门选修课20余门其中有5门必修的舞蹈技术课。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使学生具有了较宽的文化艺术视野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也就进一步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口这些毕业生可以从事舞蹈研究、舞蹈教学、艺术管理、策划、编辑秘书等。到目前为止,走上教育岗位的毕业生也为数不少有一部分教育行业的用人单位,由于进人指标有限,希望进来一个人要一专多能既能担负舞蹈理论课教学又能教舞蹈技术课程所以目前舞蹈学专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在艺校或普通大学中不但从事舞蹈史论教学,同时还从事着舞蹈专业技术课教学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等。

二、舞蹈技术课的现状与问题

从最初的舞蹈史论专业到目前的舞蹈学专业在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除了开设大量的专业理论课之外同时开设了众多的专业技术课并且这些技术课程的选定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布局突破了专业的局限,几乎涉及到各个舞蹈技术系的各门专业技术课包括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外国民间舞(近几届已取消)、现代舞课、编导课、实习剧目课等为学生广泛接触和掌握各种风格的舞蹈文化和舞蹈表演技能创造了条件。

但是长期以来该专业舞蹈技术课的课程建设却始终处于一种边缘化状态,目的和做法都不够明确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适应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目前呈现出来的矛盾主要来自教材、课时和生源这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材方面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初这些舞蹈技术课的开设属于“拿来主义”的“直接引进“型教材均源自于各舞蹈技术系表演专业的技术课经过逐渐调整和不断压缩而形成今天的结果口这期间虽经历任教师的不懈努力已经向舞蹈学专业的需要有所靠拢但一直未能脱胎换骨始终处于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未能彻底脱离舞蹈技术专业的特征未能真正与舞蹈理论专业的特殊需要相接轨其教学内容以及由此决定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未能实现由培养舞蹈表演人才向培养舞蹈理论人才的方向转换.出现了教材内容与教学需要两张皮的局面。

其次在课时方面,如果说在开办舞蹈史论专业之初,“引进“型的舞蹈技术课教材还行得通那是因为与之相配套的课时量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由于当时学院正处于由中专改制成大学的初期舞蹈史论专业的舞蹈技术课课时量和课程设置基本处于中专状态并开始逐步向大学状态靠拢那时的特点是课时总量多、相对于现在来讲舞蹈技术课比例大而理论课比例较小。以85年课表为例:中国古典舞课课时最多时曾达到432节(4节*18周*6个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360节【(4节*18周*4个学期)+(2节*18周*2个学期)】在这样多课时量的情况下,学生们的确从这些课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虽然学生所接触的教材与中国古典舞系表演专业相比较为有限但在好的班级中,学生们所掌握的教材也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在他们身上同样可以看见地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的表演和完整的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的完成。这些对于他们充实所学的舞蹈理论知识增加对舞蹈的感性认识甚至对拓宽就业门路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自2002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学方案改革以来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为了使舞蹈学人才培养能更好地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全面合理舞蹈学系在此后几年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了不断地调整使之进一步脱离中专状态而更加符合大学本科和舞蹈学专业的教学规律。这一过程表现为课时总量逐渐减少,理论课的比例逐渐上升,技术课的比例逐渐下降,中国古典舞课、中国民族民间舞课、芭蕾舞课、现代舞课、实习剧目课的课时都不断地被缩减,以中国古典舞课为例其课时目前减到,44节(4节*18周*2学期),而芭蕾舞课则为180节【(6节*18周)+(4节*18周)】与85年相比中国古典舞课课时减少72/3(288节)芭蕾舞课课时减少了1/2(180节)。

在生源方面,由于该专业本身具有的理论专业的属性,决定了对教学对象文化基础的要求高于对舞蹈专业基础的要求。因而,其生源绝大多数都来自于普通高中理想一点的考生会有一点舞蹈特长和基础,而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或者说声称有舞蹈基础而实际上等于没有的考生也为数不少这一原因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在整体上水平不高,也使舞蹈技术课的训练必须从较低的起点开始。另外,有个别考生来自于舞蹈中等专业学校,经过考试文化课达到了分数线而被录取这一因素又使生源的舞蹈基础呈现出高低极不整齐的情况给以班级为建制的教学和训练带来难度。而由于课时的大量减少,又使由于生源问题造成的这两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加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呈现出来的困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明显所面临的矛盾更加突出。归纳起来在这些矛盾包括舞蹈技术课课程本身固有的实践性与学生学习专业理论性的矛盾、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包括由于课时不断减少而引发出来的教学形式和性质所需要的训练周期长与实际教学周期短的矛盾、教材容量大与课时少的矛盾;包括由生源问题而引发的课程难度高与学生基础条件差的矛盾、班级授课制与学生基础程度极不整齐的矛盾等等而其中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是一系列矛盾中根本性矛盾。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舞课进行多方面改革有效地解决上述各种矛盾化不利为有利,使教学更加适应舞蹈学专业的特点与规律显得日益迫切。这就是本文撰写的目的,也是下一节所要探讨的问题。

三、对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对舞蹈学专业各门舞蹈技术课进行全面、深入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对舞蹈学专业舞蹈技术课课程建设的思考围绕舞蹈学专业“开设舞蹈技术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应该上什么内容、应该怎么上这几门课”的问题.在本节当中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

舞蹈专科论文篇6

19世纪末,作为朝鲜人体文化的民族舞蹈也被带入中国,从此中国朝鲜族舞蹈在这片土地开始新的里程。民间流传的朝鲜族舞蹈文化作为历史基础。迄今尚在中国朝鲜族中传承的民问舞蹈约有四十余种,其中一大部分是从朝鲜半岛带入的。在这些民间舞中,有的原本即为传承于民众的民俗舞,如《刀舞》 《鹤舞》等;此外另有原属妓房舞蹈的,如《僧舞》 《萨儿普里》等。这些本貌煌系统、存在空间有异、功能有别的乐舞,传人中国后,均落根于民间。其中,附着于民俗活动,且易为民众掌握的舞蹈,由民众传承;而记忆颇高,较难习得的舞蹈则为艺人保存下来,

延边朝鲜族自治洲成为中国朝鲜族艺术文化中心,义勇军宣传队的艺术骨干成为中国朝鲜族艺术事业的中坚力量,在造就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朝鲜族近代艺术文化的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孜孜不倦的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才形成了如今既是整体中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朝鲜民族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中国朝鲜族艺术文化,不仅为今后的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也为中国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舞蹈艺术文化基础。

二、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以延边大学为例,学院舞蹈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较合理,学院1998年升本以来,坚持不懈地抓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引进教师,增加教师数量,一方面调整结构,提高素质,形成了较合理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目前延边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在编教师21人、外聘代课教师2人,舞蹈专业在校生共362人,其中中专250入、本科102人、硕士10人。师生比为(含代课教师)1:15。7,趋于合理。

学院舞蹈教育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分别为35岁以下6人,占28,606:35-50岁9人,占42,9%;50岁以上6人,占28,6%。中青年教师比例几年来保持着稳定并略有增长的态势,呈现了年富力强的特点。

在职称结构中,有教授2人,占9,5%;副教授8人,占38,1%;讲师9人,占42,9%;助教2人,占9,5%。从职称结构整体看,通过外引内培等措施。高级职称比例与以往相比保持较高,达到47,6%,师资队伍总体数量稳中有升,职称结构总体合理,能够满足学校的教学要求。

学位结构近几年来,通过引进和培养提高,师资队伍的学位结构明显改善,虽有待提高,但发展趋势良好,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占9,5%;具有硕士学位的8人,占s8。l%;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总数的47,6%。

教师队伍在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以及实践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水平和素质在外界得到肯定和好评。如李爱顺被选为教育部艺术类音乐舞蹈家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级专家、吉林省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吉林省第二批八件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才,向开明被评为吉林省教学名师。金英花被评为全国巾帼岗位明星、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等, 三、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培养方案; 中专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可以满足艺术团体所需要的专业舞蹈艺术人才为目标。设有芭蕾、朝鲜民族舞蹈、中国民间舞、教学剧目、编舞技法、毯子功等课程的基础上增设踢踏舞、国标舞、拉丁舞、现代舞、长骨节奏等非主课程,并设置舞蹈理论课程舞蹈欣赏、舞蹈简史、音乐基础理论20等。使单一的教学内容逐步丰富多样化使学生舞蹈视野更加广泛,并且积累一定的舞蹈理论知识。

本科培养目标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具有扎实的舞蹈表现能力及实践、教学能力,能在艺术、教育、文化等领域从事舞蹈教学、创作、表演、辅导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际能力和文化素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科基础课程为艺术概论、舞蹈概论、中外舞蹈史、朝鲜民族舞蹈史、舞蹈解刨学、舞蹈欣赏、音乐理论、长骨节奏课程。专业课程中必修课为学校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技能、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学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芭蕾、现代舞、朝鲜民族舞蹈、钢琴、中国民间舞、教学剧目、编舞技法。选修课为朝鲜民族舞蹈教学法、民歌、舞蹈美学、社交礼仪、芭蕾教学法、健美舞、中国古典舞身韵、化妆、外国代表性舞蹈、舞蹈评论、速写、合唱指挥等课程。把重点放在注重学生掌握舞蹈动作的原理的同时开发舞蹈思维与意识,并且可以看出本科舞蹈教育科目类型广泛,其教学有着向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向发展的趋势。也迎合社会对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

四、关于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师资队伍及研究队伍建设

学校需要定期聘请有名的国内外教授、学者到我校进行讲座、教学,使学生与教师们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舞蹈艺术教育信息与舞蹈相关知识。虽然学校在聘请国内外著名教师到我校进行过短期的培训,但是聘请外教的次数远远达不到学校学生所需要的次数。如东北师范大学虽然舞蹈教育的建设远不及我校但在作品创作方面连连获得国内大奖,笔者曾在东北师范大学受培训时体会到东北师范大学舞蹈系学生与我校舞蹈系学生最大的区别不在于舞蹈的技能性而是在于对舞蹈的意识性与创作性。其原因在于学校不惜重金从北京、上海、美国等国内外著名的大学聘请教授、学者进行讲座、培训。通过这些讲座与培训学生们可以接触到国内外最先进的舞蹈教学及舞蹈信息。其结果自然会在最终的舞蹈作品及舞蹈人才中表现出来,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专业舞蹈教育的层次学校,应建立一个以大学为中心教授、博士、硕士为主的舞蹈研究团队,并不断壮大建设成在国内外舞蹈研究领域中具有较高影响力水准的舞蹈研究团队,以此为基础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民族舞蹈艺术理论体系,开发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边缘学科与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兴学科,创造出可促进具有中国朝鲜族舞蹈艺术特征的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

五、关于朝鲜族专业舞蹈教育课程改革

舞蹈专科论文篇7

1 学科外沿的扩大

对舞蹈科学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英国的约翰・维佛就已从骨骼、韧带和肌肉的关系来解释动作。之后的诺维尔、布拉西斯、布农维尔、切凯蒂等前辈舞蹈大师们纷纷将生理解剖学的知识运用到舞蹈当中。20世纪后,拉班的舞谱和动作分析、美国阿伦・J・伦安的“舞蹈医学”已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的体系。20世纪60年代,欧美学者已开始了舞蹈生物力学的研究。2004年,北京舞蹈学院温柔教授在《舞蹈生理学》一书的绪论中明确给出了“舞蹈人体科学”的概念。直到今天,“舞蹈科学”又摆脱了“人体”两个字的限制,而且其范畴也不仅限于舞蹈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的结合,而是更广泛地涉及大众身心健康、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特殊人群的关照等诸多方面。温柔教授在2014年北京舞蹈学院国际合作院校“校长论坛・教授对话”中,还阐述了舞蹈科学与哲学、体质人类学和神经美学的必然联系。我们不难看出,“舞蹈科学”的发展过程正是其外沿不断扩大的过程。

从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来看,“舞蹈人体科学”是作为一门二级学科划在一级学科“舞蹈学”下,而“舞蹈学”又属于“艺术学”这个学科大类。如今“舞蹈科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宽似乎已经使“艺术学”突破了作为一门纯人文学科的限制,其面向对象更加多元,思维方式也更加多维度。尽管如此,和其他学科相比,舞蹈科学仍然是一门有待不断完善的新兴学科。学科外沿的极速扩展既是一门学科在发展之初的固有现象,同时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凝聚该领域各相关方面的力量。如今舞蹈科学的研究已不仅限于舞蹈界内部,许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治疗师、武术家,甚至是社会大众力量已经介入进来。“身心学”“舞蹈治疗”“导引”等概念也逐渐进入了舞蹈科学研究的视野。

2 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分流

细观当下在“舞蹈科学”名义下的各门分支学科,我们不禁要问:舞蹈科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当年温柔教授在《舞蹈生理学》中将舞蹈人体科学定义为“以舞蹈为研究对象,应用人体科学的理论及方法研究舞蹈专业训练的生物学适应,探讨舞蹈教学训练方法的生物学基础和原理”。如今的舞蹈科学的研究已远远超出这个范畴。

不仅如此,各分支学科的目标任务、学科属性也各不相同。像舞蹈生理学、舞蹈解剖学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专业的舞蹈训练,而舞蹈治疗和一些“身心”方面的研究则面向更广泛的大众。另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出的新理论,如北京舞蹈学院万素教授的“身心一元”、钟宁教授提出的“设定感觉”等,虽尚未形成公认的学科体系,却似乎又游走于舞蹈科学的边缘,与舞蹈心理学、舞蹈身心学有些许共通之处。总体来看,这些分支学科大多处于一个不够完善的阶段。例如,身心学等学科由于过于内在性,难以量化;舞蹈治疗面临的不光是理论上的短板,而且还涉及与政府相关医疗制度的磨合……因此,我们可以说,与其他学科相比,舞蹈科学只是刚刚经历了从无到有,处在一个不完善到完善之间的过渡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把不同性质的相关学科统归到一个大的学科门类下是相当有必要的。当我们回看其他学科的发展历程,会发现这种阶段绝对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3 社会和市场的影响

舞蹈专科论文篇8

大学本科;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质量;途径分析

一、本科院校在进行学前专业学生舞蹈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节数不能满足教学质量需求

学前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舞蹈学习时,需要充实的课时开展舞蹈知识学习,这样才会掌握较为牢固的知识基础。同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基础又较为薄弱,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和繁琐的教学,整体教学工作总量较多,需要众多舞蹈课时向学生传输舞蹈知识。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本科学前专业在舞蹈课程上的课时安排不足,每周只有两节课,且一些本科院校主要将这项课程设置为一至两年学习时间[1]。这样课时安排不能满足教师对舞蹈知识传输和学生进行舞蹈知识接受的时间需求,影响最终教学质量,对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育舞蹈教学时产生一定制约。

(二)本科院校使用的舞蹈教材规范性较低

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舞蹈教材选择时,主要是根据普遍的舞蹈专业教材进行选择,这样导致所选的教材不适用学前教育学生开展知识学习。主要是因为学前专业学生主要是对幼儿进行简单的舞蹈知识讲解,引导幼儿开展游戏舞蹈,以此来对幼儿进行教育。现有教材并没有将教学对象设定为学前儿童,整体教学规范性较低,不利于学生日后开展学前教学实际舞蹈教学。

(三)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时存在一定限制性

现有大学阶段学前专业学生进行舞蹈学习时,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存在限制性问题。该问题主要是指一些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讲解的时候,存在课堂氛围僵硬沉闷现象,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机械性舞蹈动作教学。这样的模式就会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候,未能以最高效进行舞蹈知识记忆和运用,未能将知识以灵活方式进行展现[2]。

二、改善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对舞蹈教学课时节数进行合理分配

本科院校可以开展一些舞蹈比赛活动,例如班级舞蹈交流活动,学院舞蹈比拼活动,校级舞蹈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有更好的积极性进行舞蹈知识学习,还可以丰富学生课外舞蹈知识。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强化学生舞台展现力,提升学生舞蹈实力,能够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精神所带来的意义。此外,可以合理制定舞蹈教学时间,可设定为每周共四大课时或者六大课时,也可以适当延长课程设置的学年时间。

(二)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

针对当前教材选择和学生专业需求不吻合的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以提升最终教学的实用性。第一个方面是重新选择教材,要和教学宗旨和以及教学需求相吻合,以此增加课堂教学质量。第二个方面是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要针对学生日后从事教学主要工作入手,引导学生开展幼儿游戏舞蹈,提升学生未来工作的专业性能。此外,教师应该实现德育与舞蹈技能并用教学,让学生在接受舞蹈知识时可以增加德育意识。

(三)教师以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

本科教师在进行舞蹈知识传输时,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主观学习能力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教师可以开展翻转课堂形势对学生开展创新型教学,引导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获得深层次知识理解。翻转课堂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能够在网络平台上和他人进行舞蹈知识讨论,也能够和教师开展更多时间的交流。此外,学生可以对学习知识以及内容和风格等进行自主规划,使舞蹈学习更加适合自身素养,满足学生个性化知识学习。

三、结论

舞蹈教学是学前专业学生在大学学习的一项必修课程,也是学生应该具有专业技能,对于日后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根据当前本科院校在进行该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要对舞蹈课程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强化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掌握。此外,教师在教材科学理论上进行舞蹈知识创新讲解,可以使用翻转课堂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舞蹈知识传输,这样能够强化学生舞蹈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

作者:王嘉歆婳 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舞蹈专科论文篇9

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趋于多样化,不仅限于文化课,还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舞蹈编导专业作为舞蹈教学的一个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课程的设置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因此,应加快课程设置的优化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舞蹈编导专业教学的不断进步。

一、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概述

舞蹈编导专业是舞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是研究舞台导演、剧本创新以及舞蹈人体动作编创等问题的一门实践性学科。通过对该专业的学习,能够培养出一批专业的从事舞蹈作品的编创和导演的人才。在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教学中,将传统的中国舞蹈和世界各地著名的舞蹈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教育体系。

二、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开设舞蹈编导专业的高校在逐渐增多,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有20余所高校开设了舞蹈编导专业。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与专业性的舞蹈类院校相比,高等院校对于舞蹈编导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加关注学生全面性与创新的多元化素质培养,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公共选修课和文化基础课的设置较多;从招收的生源来看,学生的综合知识以及综合素质都比较高,个人能力也比较强。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高校也为社会输送了很多舞蹈编导专业的人才,他们已经遍布于祖国的各行各业,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多贡献。

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原有的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教学的观念也相对比较落后,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够浓厚,从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国高校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进行深化改革。

三、高校舞蹈编导专业课程改革措施分析

(一)对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进行价值分类。根据不同的专业课程将舞蹈编导专业的课程分为四大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一般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和一般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小,而重点在于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因为这两类课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基础课程是关于舞蹈编导专业入门的一些简单课程,包括民族民间舞、艺术概论、现代舞以及身韵。一般课程则是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包含的课程主要有舞台美术灯光设计、舞蹈剖析学、舞蹈艺术心理学、太极、舞蹈基础理论等,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设置不同的学科权重。核心课程则是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舞蹈编导,其次是舞蹈剧目,还有舞蹈基本训练课程。最后,通过实践课程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并进行实际的操练,包括创作实习和艺术实践两大部分。

(二)因材施教确定科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开设舞蹈编导专业的高校比较多,但是由于每个高校招收的生源的素质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生源,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不同的人才。比如,对于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高校,如北京舞蹈学院,由于该校招收的学生的专业性比较强,素质也比较高,在设定培养目标时就应该更具有针对性,要关心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举例来说,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可以设定这样的培养目标:学校通过培养学生基础的舞蹈理论、舞蹈编导理论以及一些技巧,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舞蹈的魅力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学生能够具有独立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能够独自完成舞蹈作品的创作,并具备舞蹈编导的知识结构,未来能够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或者能够从事舞蹈编创的工作。各个高校要根据招收生源的不同状况,因材施教,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或者一个高校可以设定多个培养目标,用于为社培养不同类型的舞蹈编导的专业人才。

四、总结

本文对当前舞蹈编导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根据现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措施,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参考文献:

舞蹈专科论文篇10

 

因此,二十一世纪强调舞蹈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指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扎实,能够胜任工作所需。“多能”的范围要更广,主要指舞蹈人才具备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等。如果高职舞蹈的学生只满足自己所具备的单一专业技能将不再具备优势,而拥有开放进取、不断努力提升自身各种能力的精神,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发展空间。

 

舞蹈人才的“多能”不仅表现在能编、能舞、能演、能教,更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上。我们发现,很多学生毕业以后进入用人单位,在实际的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需要及时补充知识;许多在学校学习期间忽视的专业问题,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新面对,甚至对自己不擅长的方面也要有足够的勇气担当。正是在工作的实践中,各种能力被激发出来,为了出色地完成工作,就需要不断地拓展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现象从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的舞蹈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获得各种能力。因此,高职舞蹈教育从这一层面上看,对当前的高职舞蹈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是新时期应对社会发展和培养高级舞蹈教育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社会迫切呼唤高职舞蹈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

 

国家教育部早在2005年就提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1]创新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核心发展力。高质量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能力,有了创新才会有不竭地生命力和持久力。如今,我国经济正以突飞猛进的态势发展,社会对精英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高职舞蹈培养的学生能否成才,为社会所用,并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创新能力的体现。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当下,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研究及深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高职舞蹈教育首先就面临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舞蹈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人的想象力、创造能力,通过舞蹈的表演和欣赏将人的创造力唤醒,并将创造力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高职舞蹈教育如何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舞蹈教育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能适应新时期发展变化的创新型舞蹈人才,是高职舞蹈教育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舞蹈人才的创新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笔者认为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重视培养学生拥有灵活的思维。舞蹈教育是通过舞蹈学习和训练使学生们对身体产生一种形象化的感受,同时创造舞蹈形象和表现舞蹈的过程。学生们通过课堂组合的学习,能够感受到不同舞种表演风格的不同;通过编舞课程,开发和引导学生创作舞蹈作品的能力;通过舞台的舞蹈作品表演,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们的舞台表现力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

 

第二,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和方法。当前时代的教育倡导打破学科界限,提倡各学科融合,各种新观点、新方法层出不穷,它们不断地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提出挑战,也对当前舞蹈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下,我们需要反观自身,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及时找到良好的解决办法。比如传统的舞蹈教学模式是“口传身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不是最佳的方法?其教学效果有没有弊端?传统的“口传身授”的方法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学生模仿的“像”为最佳标准。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保存传统舞蹈组合,但是却容易出现模式化的倾向,即无论多少学生,最终呈现出来的是统一的动作、统一地“法儿”、统一的表情。在倡导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日复一日地、年复一年地“复制”这样的学生,相信舞蹈的灵魂最终会被扼杀。所以,我们需要有突破传统的勇气,对传统的优点我们保留,缺点一定要放弃。同时,善于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堂舞蹈教学之中,只要能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都可以用来进行教学尝试,寻找不同的突破口,以达到舞蹈教学的最佳效果。

 

第三,寻找自身优势,发掘自身潜力。以往的大学教育,以教师和书本为“经”,学生们唯独没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纵观中西方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看到,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有被发掘出来或者压制住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往往对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愿意去学习和尝试。从某一方面来说,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就是自己的潜力所在,从兴趣入手,发掘潜力,就是寻找自身优势,从而发掘潜能。比如,舞蹈专业的学生有的善于表演、有的善于表现技术、有的善于思考、有的善于理论研究。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不用统一的标准去强求他们把所有的舞蹈的科目学好。有的学生抱怨只喜欢在舞蹈教室里跳起来,却不喜欢坐在书桌前读书,看到文字就头疼。对于这一类学生来说,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而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因此,教师在一方面多加引导之外,要让学生们了解舞蹈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专业实践离不开理论,理论也离不开专业实践,舞蹈实践的成功需要有扎实的舞蹈理论的储备。有的学生善于思考,也乐意多看书。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已有的经验,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例如资料查找的方式和范围;论文写作;如何做读书摘录或读书笔记;怎样进行舞蹈评论的写作等等。通过因材施教,使学生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获得潜力的最大提升。

 

第四,善于运用和使用新媒介进行舞蹈实践。运用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是当前时代对舞蹈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因为信息技术已经以不可抵挡之势进入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传统的学校教育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践的创新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论文。“重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经成为学校教学变革的一个基本趋势。”[2]将舞蹈与新媒介虚拟实践活动相结合是当前高职舞蹈教育研究的理论前沿。此类实践活动包括舞蹈影像交流与互动、舞蹈课程视频交流、舞蹈学术视频交流、资源共享平台等。数字影像技术广泛运用于电影、电视、录像、摄影、互联网、广告等传播媒介。不仅如此,数字影像技术也深入艺术创作领域,形成与传统艺术创作手段完全不同的媒介方式,从而大大拓展了艺术创作语言和表现手法。[3]通过一些应用软件的使用,将带来舞蹈从创作、表演、传播、鉴赏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学生们通过新媒介电子资源,进行舞蹈编创设计和实验,网络远程传输资源,教学视频等形式达到舞蹈专业实践教学新领域的探索。

 

二、高职舞蹈教育更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4]高职类院校普遍为社会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上,就是重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工作岗位能够更早更快地适应技术难度。

 

舞蹈的技能我们不能侠义地理解为舞蹈的技术技巧,而是内涵和外延更广泛的专业术语。舞蹈的技能型人才通常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具备舞蹈理论研究与评论的能力、具备创新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教学能力等。通过这种涵盖多方面的技能,才符合高职舞蹈教育的目标。

 

首先,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舞蹈通过训练有素的身体来表达和诠释人类的精神世界,为什么专业院校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是从中专、艺校毕业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是从小开始接受严格苛刻的专业学习和训练,通过训练的身体,就像被打磨好的玉器一样,具备良好的表现力。而对于高职的舞蹈学生来说,生源多是高中生,这些高中生拥有良好的文化课的功底,也善于学习和思考。但是由于接受专业训练的年限较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艺术专业高考前几个月才开始训练,所以入校的基础薄弱。对于这些学生来说,进校以后的专业课程学习难度应进行调整。教学内容也应该广而博,不应一味地追求少而精,否则教学效果会受到影响。

 

第二,具备舞蹈理论研究与评论的能力。如果从感性和理性的角度来看,舞蹈属于感性的学科,通过感性形象塑造典型人物,并通过作品来感染人。舞蹈理论研究和评论能力属于理性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而上的层面。也许有人要问,舞蹈需要理性思维吗?回答一定是肯定的。任何一门艺术都离不开理论研讨和思辨,因为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对于舞蹈艺术来说,新世纪对舞蹈人才的需求除了专业技术层面以外,还需要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舞蹈理论研究与评论能力,从而实现舞蹈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具体来说,舞蹈理论研究能力主要包括具有中外舞蹈史的基本知识储备、能够分析舞蹈现象、对具体的舞蹈作品能够进行具有独到见解的阐发。就像美学家叶郎所说:“一部文学艺术作品,经过‘人’的不断地体验和阐释,它的意蕴、它的美,也就不断有新的方面(或更深的层面)被解释、被照亮。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作品的‘意蕴’,艺术作品的美,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历史的显现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成的过程。”[5]通过对舞蹈作品或舞蹈现象的阐发,使舞蹈内容焕发出新意,实现舞者与观者之间的能动的联系。

 

第三,具备创新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6]要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离不开对人的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培养。舞蹈教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同时还可以培养和发展人的想象力。舞者通过创造性地开发身体动作来完成各种人物、情绪、内容的塑造,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此外,创造性和想象力是相互的,想象力的开发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通过激发,使二者很好的结合。纵观当前社会文化的发展,创新性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以文化的形式遍布生活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商品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逐渐超过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成为主导价值。”[7]吸引人和获得好评的商品必然是具备审美格调和审美趣味的,这里体现的是设计人员的创新性思维和想象力,也与其文化修养有很大关系。

 

第四,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我们要看到,当前各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向综合化的方向发展;理工结合,文理结合,人文、社科已成为整个人才素质培养的基础,成为未来专业改革的趋势。因此,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开发型人才,培养适应面广,应变能力强的人才,已经成为面向21世纪的必然趋势。[8]我们也看到,当前我国高等舞蹈教育正在逐步走出专业舞蹈教育的藩篱,开始打破学科界限,重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专业的艺术教育,强调专业、提高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人文素养的提高,也就是要拥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知识决定高度,通过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开拓心胸、具备睿智,实现心灵的满足,进而成为一个和谐完整的人。

 

第五,教学能力作为重点放在首位。教学能力的训练和发展来源于学生们日常的学习,高职舞蹈教育中对教学能力的发展应上升到重要的位置,因为以“入职”教育为主的高职教育需要在学生们毕业前就将教学能力培养放在首位。舞蹈的教学能力是高职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主要包括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和理论课的课堂讲授。专业课教学以分组分内容的形式,一人做主讲老师,分配几个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进行实地课堂讲授,同时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理论课讲授则是围绕舞蹈理论的基础,设计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准备舞蹈视频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不断训练,使高职学生们积累教学经验,同时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前,高校都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任务来进行,围绕着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困境不断进行着理论研讨和课程改革,这些都体现了学校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一个积极反映。新的时期,对舞蹈人才自身能力的要求更为紧迫和具有时代性,因此,更加强调舞蹈人才的一专多能;舞蹈人才所具有的综合素质和舞蹈人才自身的适应度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等多个方面。

舞蹈专科论文篇11

1.教学课时少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较多包括现代舞、古典舞、芭蕾舞等,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每周只有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进而发生了教学内容过多和教学课时不足的矛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种舞蹈能力的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教师难以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既将教学计划完成,又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1]

2.评价机制不合理

与其他语言性、理论性、基础性学科不同,评价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应突破基本理论知识考察,对编排舞蹈的创新能力、舞蹈理念、舞蹈技能进行综合的考量。由于现阶段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评价方式僵化单一,仅仅关注考试成绩,难以提高评价结果的信度和效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发展。也有很多学生对舞蹈教学实践持有意见,反对仅通过考试成绩评定舞蹈学习成效,认为他们的舞蹈技能在这种方式下无法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3.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广泛性和基础性是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天真纯朴的儿童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学生将来工作教育的对象,因此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过高的理论,让他们对各种舞蹈形成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即可。此外应当加强他们的舞蹈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舞蹈编排能力和舞蹈技能水平的提高。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没有进行充分的调节,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依照舞蹈专业学生的要求进行培养,使得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实效和作用难以有效提高。

二、完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舞蹈课程的对策

1.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与专业院系舞蹈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对面向舞蹈教学一线的儿童舞蹈教师进行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的目标。同时,学前专业舞蹈教学教师应当从学生自身的舞蹈基础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首先,将教学的主要内容设定为训练舞蹈基本功,进而改变学生舞蹈素质和基础较差的现状。其次,应当在舞蹈教学中有效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利用民族舞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他们的高尚情感、正确审美理念、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最后,应当将提升舞蹈编排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舞蹈内容和情节的合理设计,促进舞蹈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提升。[2]

2.建立健全评价模式

现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评价模式僵化,舞蹈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真实、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收效和课堂教学的成效都无法被全面公正地体现,这严重降低了学生和教师参与舞蹈教学的积极性。

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对舞蹈教学的诸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在此基础上对评价模式进行建立健全。第一,应当对评价主体进行拓展,将学校组织、学生、舞蹈教师纳入评价主体中,丰富评价主体。第二,创新评价内容,同时评价方式可采用即兴表演、笔试、口试等,进而促进学生舞蹈审美情感、审美观念、创新思想、编排能力的有效提升,并使得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得以建立。

3.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 利用多媒体进行舞蹈欣赏。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接触舞蹈较少,对舞蹈的欣赏能够使他们的舞蹈兴趣得到提升并使其幼儿舞蹈创编题材得到有效拓展。第二,穿插理论知识学习。舞蹈理论是幼师开展幼儿舞蹈教学的基础,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舞蹈课堂上舞蹈知识内容的讲授。第三,深入学习各种舞蹈,使学生的视野得到丰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舞蹈课堂上应当全面学习各种类舞蹈,对舞蹈进行全面掌握,为将来的幼儿舞蹈教学提供有效素材。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提高幼儿教育水平至关重要,幼儿舞蹈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要提升幼儿舞蹈教育水平就要从提高幼儿舞蹈教师的教育能力抓起。高职阶段是培养未来幼儿教师舞蹈教学能力的重要阶段,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师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授课和创编幼儿舞蹈的能力。

参考文献:

舞蹈专科论文篇12

舞蹈教育领域中的科学管理应该是围绕舞蹈教育的培养目标,按照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以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内外部所涉及的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种因素,使之更有机的结合组成更有效的组合,从而保证舞蹈教育工作持续、高效和有序运转的一种管理活动。科学管理在舞蹈教育中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舞蹈教师和学生是舞蹈教育科学管理的主体性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是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教学方案的实施者,是舞蹈知识的传播者,是舞蹈技能的训练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舞蹈学生是舞蹈教师工作的对象,是舞蹈教学质量、舞蹈教学成果的最终体现者。舞蹈教育最终是为培养舞蹈人才,而舞蹈人才就来自舞蹈学生。舞蹈教育科学管理的主体可以通过教学环境中各因素进行整合、调整、撷取对主体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克服和排除不利的因素,从而创设适合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环境。舞蹈教学管理贯彻“以人为本,以舞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合理的舞蹈教学制度和适宜的舞蹈环境。舞蹈教育管理应最大限度的调动舞蹈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舞蹈教学管理的科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它主要涉及学生、教师、课程、教学环境四个因素。舞蹈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内容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传统的舞蹈教学管理一直是由文化行政部门进行的单独管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教育成本的投入、人均设置、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都还是采用与一般教育同等的标准和要求,显得十分不科学。

我国著名的舞蹈教育家吕艺生教授在《舞蹈教育学》专著中指出:“现代科学管理的派别林立,理论也很丰富。随着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管理实验及新的经验不断涌现。我国管理理论界在引进这些理论过程中,做过各种不同的归纳和整理,对其理论原理有各种不同阐释。这些原理,不仅关系到不少新产生的学科理论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行为科学等,还涉及学到新的观念的确立,联系到舞蹈教育与教学管理,我认为系统原理、信息及反馈原理、效应性原理、人的能动性原则等尤其显得重要。”

只有清楚的认识和分析舞蹈教育的特殊性,加强对舞蹈教学管理的科学管理,积极的引入当今世界最优的管理理念和方法,科学的统筹教学过程,运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来解决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充分发挥现代科技水平来充实舞蹈教学管理各个环节。

三、加强舞蹈教育科学管理者的培养

舞蹈教育管理者是舞蹈教育管理主体系统中最基本的因素,同时也是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精神状态和职责行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舞蹈教育工作的质量和舞蹈事业的发展。舞蹈教育管理者是指那些在舞蹈教育领域中从事组织、协调、领导、指挥和控制的人员。他们既需要一般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还要有舞蹈艺术、教育学专业的知识储备,其能力要求比较高,比较全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干部队伍的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许多艺术家、学者被选拔到管理者行列中,开始逐步解决舞蹈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的问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专门化艺术人才对于管理岗位的不适应等。事实上,艺术人才并不一定是管理人才,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也不等于管理者的艺术家化,如果片面的把艺术家当成管理家来使用,只会导致艺术人才的大量浪费,得不偿失。真正的舞蹈教育管理者应当是既懂得舞蹈教育规律,有懂得管理规律,有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通才”。“通才”的才能范围要求是很广的,但对于一个舞蹈教育管理者来说,应主要侧重在以下六个方面的素质构成上。

(一) 政治素养

社会主义的舞蹈教育事业,时刻也不能偏离社会主义的大方向。社会主义舞蹈教育事业的管理人员,要有扎实的政治理论基础,敏锐的政治思维,能够清醒的把握和坚持正确的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舞蹈教育工作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思想的探索性很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思想活跃,思维敏锐的知识分子,这就要求管理者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把握正确的舞蹈教育方针政策,不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性格品质

对于一个优秀的舞蹈教育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众人,成为一个组织的精神纽带,这种能力就是人文品质。在舞蹈教育工作中有许多思想活跃,个性突出的教师和学生,有时很难既保存了个性,又目标一致,整齐划一,同心同德。这就要求管理者和领导者首先要做出表率,严格的要求自己。这样才能具有足够的说服力令人服从自己的管理。同时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还要有自我激励能力,控情能力,幽默能力,演讲能力和倾听能力,这样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才能使工作更有效率,有利于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管理技能

舞蹈教育管理者的本职是管理,因此,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舞蹈教育管理者需要具备的管理技能主要有三种:技术技能,指的是本岗位和舞蹈教育领域所涉及的专业技术和技术技能;观念技巧,即观念形成的能力,它是指一个舞蹈教育管理者能进行抽象思考,有形成观念的能力,有一定管理理论水平,能适用管理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具有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人文技巧,即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它是指与人共事合作的能力,包括对内联系同级,了解下属活动,激励与诱导下属的积极性,对外与有关组织和人员进行联系和协调。

(四) 专业知识

舞蹈教育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较高的舞蹈艺术的理论素质和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胜任管理工作。在当代社会,舞蹈教育体现出了形式多样,发展迅速的特点,它是一门科学,需要管理者不断的学习、钻研舞蹈及舞蹈教育,甚至要直接参与到舞蹈教育活动和教学中去,探寻和发现舞蹈教育发展的规律。只有对舞蹈以及舞蹈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更好的对舞蹈教育实行更加高效,科学的管理。

(五) 经营才干

21世纪是的舞蹈教育已经被推向了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大环境中,它是文化产业的一个分支,这就要求舞蹈教育管理者要有经营的头脑,具备市场经营的才干。要懂得市场经济环境下,如何使舞蹈教育既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有具有很高的社会效益,培养出让社会所接受的优秀的舞蹈人才。

(六)全局观

全局观就是要求舞蹈教育管理者不仅要熟悉了解舞蹈教育本专业、本部门的情况,还要有宽阔的视野,明确本专业在整个文化艺术系统乃至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自觉的按照文化艺术的总要求和总目标调整本专业的任务。要有全局观,能够把自己本专业的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的一个分支学科去大力促进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并且谋求与其他各分支学科共同发展。这样的舞蹈教育管理者才算是一个真正具有远见卓识的管理者。

当今世界舞蹈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个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和舞蹈日益融合,交流,统一;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文化和舞蹈形态多样,多元发展。舞蹈教育作为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舞蹈文化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世界多元舞蹈文化的传播的主要方式。基于此,舞蹈教育要努力转变管理观念,积极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舞蹈教育的效率,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理论,使我们的舞蹈教育能够在这样一个信息化、全球化、市场化的社会环境中培养出更多的能够经得起时代和社会检验的舞蹈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舞蹈专科论文篇1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前苏联教育体系的影响下,舞蹈教育一开始就形成在文化领域,是以培养职业舞蹈表演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在传统学校基础教育中,舞蹈教育一直处于一种附属和依从的地位,最初是舞蹈与体育结合,后又和音乐教育相联系,直到1996年底,福建师范大学音乐系第一个开设舞蹈教育本科专业,后又相继在陕西师大、河北师大、延边大学、首都师大等高校开设。但是,课程设置要么照搬专业院校,要么沿袭原来音乐系的教材和课程设置,没有专门为高师舞蹈教育撰写设置的大纲和与之配套的教学目标、手段,以至出现偏重技能技巧训练,忽视舞蹈理论学习,偏离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需要等问题,改革与发展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舞蹈教育的重要尺度。一个舞蹈教师的才能应当是全面的,从实际需要来说,我们可以概括为四点:1、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演员的表演才能,即不仅要具有准确规范的舞蹈动作和技能技巧,而且要具有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清楚地解说每一个舞蹈动作的名称、技巧。一个不会跳舞的人无论如何当不了优秀的舞蹈教师;2、舞蹈教师应具有编导的创造才能。一个没有创造和创新能力的人是不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因为“只有个性才能作用于个性的成长”;3、舞蹈教师应具有舞蹈理论家的思辨能力。舞蹈教师不是光会跳就完事了,他要分析教材,制定教学内容,必要时还要整理教材,编写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分析教学过程,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而这一切没有逻辑能力是不行的。他需要理论,尤其是需要理性认识舞蹈的能力,需要理论家的思维方法,可以说,舞蹈教师的思辨能力越好,他的教研水平、科研水平也越高,他的实际教学也会越有条理,效益也会越好;4、舞蹈教师应具备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普通教学的规律,一般教学的原则、过程和方法与舞蹈教学也是相通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共性规律。一个舞蹈教师所具备的普通教师的教学能力是舞蹈表演人才不具备的。这种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自然需要系统的、科学的、规范的课程目标定位,即高师舞蹈教育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舞蹈师资,并非技艺精湛的演员。在以上几方面的要求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应做出以下几点改革:

一、增加舞蹈相关课程的比例

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大致由舞蹈相关课程、音乐基础课、教育类课程等组成,其中占很大比例的是音乐基础课程,可培养学生“专业”的舞蹈相关课程远远少于音乐基础课程。这样的结果就是毕业生具备“多能”,但“一门专业”的专业性不强。具体表现为:舞蹈技能技巧不足、舞蹈理论基础薄弱、舞蹈创作能力不强、舞蹈教育实践较少等等。为了改善“专业性不强”的现状,应适当压缩综合音乐基础课程,增设与舞蹈相关的实用课程,合理地扩大舞蹈相关课程在专业课程结构中的比例。

二、加强舞蹈理论课程比重

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理论基础普遍较弱,舞蹈技能技巧课程明显多于理论课程,虽然这与舞蹈理论课程的发展程度有关,但这同样说明我国高师舞蹈教育还存在“重技巧轻理论”的现象。

舞蹈技能技巧的提高与发展离不开舞蹈理论基础。改革和发展舞蹈理论课程,要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例如:开设《中国舞蹈发展史》、《舞蹈基础理论》、《舞蹈编导常识》等课程,向学生讲授舞蹈艺术概念、定义、种类、题材、美学特征等有关舞蹈艺术认识论方面的内容,讲解舞蹈作品如何根据音乐进行的构思、创作,舞蹈动作的提炼、发展、变化;舞剧、舞段的形成等。此外,还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将相近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重新解构,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扩展舞蹈理论知识的广度与深度。

三、增设舞蹈实践与创作课程

实践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内容,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利于学生尽早地参与教学与研究。所以,在培养有综合知识、能力结构、富于创造力和实践经验的实用型人才方面,此类课程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学生走向社会后,在活跃基层文化、普及舞蹈教育等方面都需要个人具备编导方面的能力,舞蹈编导课程在提高学生素质、完善知识结构、塑造艺术人格以及创造性的思维方面会起到重要的作用,是专业课重要的补充,二者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增设创作与实践课程是专业课程改革的重点。

四、广泛开拓专业领域

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要求高师舞蹈专业要培养出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多方面的舞蹈专业人才,而师范院校作为一块拥有得天独厚的多元化求知环境的阵地,就能够使舞蹈专业学生在这个大环境中吸收广阔的、丰富的知识。如何利用好这种氛围和知识环境,则是当前高校舞蹈教学的一个首要任务。

许多学舞蹈的学生,其实还具有多方面的天赋,例如,有的会唱歌,有的善表演,有的爱好书法绘画,有的精于语言表达。他们不满足于单项冒尖,而有志于施展多方面的才华。这些学生年轻好学,兴趣广泛,具有很大的潜能。我们应该在舞蹈课程设置上配合他们的需要,在专业课之外,可以开设美学、文学、哲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并与学分制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些自我选择的空间。从而使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加全面,专业知识得以从舞蹈领域向其他艺术领域横向发展,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一个人的学识越丰富,修养越全面,就越能增强自己的理解力和表现力,这样对学好舞蹈教育专业是大有好处的;其次,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具备开阔的眼界、广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丰富的联想和开拓的精神,这样,就能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思想和行动;再次,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竞争力。现在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多学一门知识,多掌握一手技能,就多一份竞争力,就多一次机会。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要尽可能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天资与潜能,注重素质的全面化,培养“多面手”,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师范能力与舞蹈专业知识同步发展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