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融资论文实用13篇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1

2、地区之间担保机构资本规模差异大。

各地市除了存在机构数量上的差异外,还存在很大的规模差异。如果以注册资本作为衡量担保机构规模大小的标准,则从图1可以看出,石家庄的大型担保机构的数量在全省遥遥领先,占全省大型担保机构总数的56.5%。同时,大型担保机构在省会占据主导地位,数量远多于中小担保机构的数量。而廊坊和唐山的小型担保机构则占绝对优势地位,两地小型担保机构数量占据全省小型担保机构总数的52%。衡水、张家口和承德同样也是以小型担保机构为主。相比其他地区,邯郸和沧州则是大中小规模的担保机构基本平衡。(图1,单位:万元)图1中小型指担保公司注册资本低于5,000万元(不含5,000万元),中型指高于5,000万元低于1亿元(不含1亿元),大型指注册资本高于1亿元。仅仅从担保机构的数量来说,石家庄占据全省总数的31%,但是比较注册资本的规模,仅石家庄一个地方担保机构注册资本总量占据全省总量的49%。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省会的担保机构大多为大型机构,注册资本规模较大。全省注册资本超过十亿元的担保机构共3个,其中有两个位于石家庄。秦皇岛市担保机构数量虽然少,但是由于其大型担保机构占比较大,所以注册资本规模在要大于张家口、承德、邢台等地区。

二、小微担保融资服务存在地区差异

根据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地方政府每年按照年度新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性补助资金。河北省财政厅根据2013年各地区小额担保贷款开展情况,公布了2014年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财政奖励资金通知。通知规定“奖励资金用于当地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突出的经办担保机构、经办金融机构、信用社区和妇联组织等单位的工作经费补助;风险补偿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以鼓励担保机构降低反担保门槛或取消反担保”。(表1)可以看出,石家庄、沧州、唐山、承德等地对小型微型企业发放小额担保贷款的情况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全省担保机构规模建设情况排名并不相符。比如,廊坊市的中小型融资担保机构数量在全省排名第二,但是小额担保贷款的服务情况在全省位列倒数第二。这说明各地担保机构开展的小微担保融资业务并不均衡。

三、风险与收益、权利与责任双失衡

固定的担保收入和不固定的风险损失导致风险收益失衡。以资本金为1亿元的担保公司为例,假设银行贷款的年利率为5%,担保资金放大倍数为5,年担保费收入最高为1,250万元(担保费率不得超过同期利率的50%),考虑到各种成本和代偿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公司的利润可能所剩无几。河北省担保机构体系还是以小型担保公司为主,资本金低于5,000万元的担保机构几乎占一半,76%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不到1亿元的标准,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和县级担保机构甚至有些注册资本金只有几百万元。据调查,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担保机构担保资金放大倍数能超过5倍,甚至达到8倍,很多中小担保机构的放大倍数只有2~3倍。根据行业经验,担保资金放大倍数达到3倍盈亏才能基本平衡,小于3倍基本就是亏损。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往往会催生一些不良的后果。对于一些小型的担保机构来说,在低收益高风险的条件约束下,闲置资金不开展担保业务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一些担保机构为了提高收益,降低风险,不得不提高服务门槛,制定苛刻的担保反担保条款,超出了小微企业的承受能力,背离了服务小微企业的初衷。有些企业甚至为了获取利润铤而走险,违规经营。此外,在很多担保融资活动中,银行和担保方并没有遵循风险共担的原则,担保机构经常处于弱势地位。特别在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服务中,银行更是保持谨慎的态度,把风险和义务则完全转嫁到担保机构。银行和担保机构的权利义务完全不对等,但对于没有话语权的担保机构来说,只能按照银行的要求去做,或者是担保机构向银行缴纳足够的保证金,或者被迫选择有利于银行的担保方式。担保机构承担了百分之百的风险和责任,而银行则只有权利不承担责任。权责不对称导致风险完全集中于担保机构。

四、财政投入大幅增长空间有限

近年来,河北省通过财政投入大力支持融资性担保体系的建设,为小微企业融资保驾护航。据河北新闻网报道:“截至2012年底,我省各级财政累计向中小微型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注入资本金52亿元(其中省财政注资9亿元),撬动银行贷款4,345亿元。”此外,为了支持担保体系的建设,达到河北融投担保集团和省中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中心资本金于2015年分别达到100亿元和10亿元的目标,省财政每年投入2亿元。在财政投入的带动下,还鼓励多种形式融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帮助其增加资本金,做大做强。据河北省财政厅文件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省各级财政累计筹集担保基金7.32亿元,同比增长7%,担保基金代位代偿3,381万元。相比在财政投资力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偏远的地市、县级融资机构得到的财政补助是杯水车薪,甚至很多担保机构根本享受不到部级或者省级的财政补助、奖励或风险补偿,又受到本地财政能力所限,财政投入不足以支持本地担保体系的建设。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2

(二)银行体系是小微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渠道

我国小微企业除了自身积累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间接融资来满足资金需求。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陆续出台鼓励深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政策。2003年,银监会成立后将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各银行机构采取多种措施,如建立小微企业信贷服务中心、开发小微企业信贷产品创新等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在多方努力下,银行体系服务中心企业的能力已得到一定提高。

(三)多层次的股票市场体系对小微企业的服务相当有限

我国在鼓励中小企业上市进行股权融资方面积极努力,2006年和2009年深证证券交易所先后推出了中小板、创业板市场和中关村代办系统股份报价转让试点,这些都为中小企业融资拓宽了渠道。2011年,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融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但是由于我国多层次的股票市场建立较晚,市场体制不够完善,再加上大部分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从资产规模、销售收入、财务管理等方面很难达到上市条件,所以真正能达到上市条件的小微企业少之又少。

(四)创投等私募股权投资是小微企业股权资本的重要来源

我国从1995出台了《设立境外中国产业创业资本基金管理办法》,外资力量就快速发展成为我国专业化的投资体力量,2010年前三季度,外资创业投资企业金额就达到14.86亿美元,占各类创业投资机构总额的50%。另外,由成功企业家组成的天使投资队伍,如中关村园区设立的“中关村企业家天使投资者联盟”,专门为发展相对成熟的中小企业进行私募投资,而由大企业设立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对象大部分是具有高成长潜力的创业企业。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22日间,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320家企业中,有131家有风险投资或私募支持占比例40.9%,而创业板占54.6%。

(五)小微企业一定程度上依赖非正规借贷渠道

由于信息相对封闭、资产抵押能力相对较弱等局限,小微企业很难从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因此,民间金融无疑成为小微企业重要融资渠道之一。根据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的处理办法:民间借贷的利率略高于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的贷款利率,最多不超过利率的4倍,但实际上,民间借贷利率基本都在央行同期利率的4倍以上。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民间通常借贷的年利率是30%~50%,有的甚至高达60%以上,这往往取决于当地民间借贷的市场情况以及资金需求的紧迫程度,这是民间金融市场上对于还贷风险的信息不对称分布的一种反映。尽管民间借贷的利率较高,但民间借贷过程简便迅速,能更好地适应小微企业经营灵活的需求。

(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地区发展和行业发展方面也都存在着较为显著的结构性矛盾。从信贷资金供给的期限结构看,短缺资金供给相对充裕,而中长期投资性资金供给严重不足。根据各家银行提供的小微金融产品看,也以短产品为主,特别是近年来各家银行力推的贸易融资、供应链金融、个人经营性贷款等小微企业融资产品。从小微企业地区发展看,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各项制度相对健全、资金回报率高、小微企业管理水平好、效益好、融资相对容易;而在中西部地区内部管理不完善、信用不高的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根据2010年中小企业统计来看,浙江、江苏、广东、上海、北京、山东、福建、辽宁、四川等地小微企业融资余额位居前列,而、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黑龙江、贵州等地居于后列。从小微企业行业发展和贷款存量看,小微企业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管理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行业的小微企业相对容易获得贷款,而采矿业、电力、燃气、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小微企业较难获得贷款。

二、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特殊成因分析

(一)小微企业自身障碍

我国小微企业发展平均寿命比较短,自身的经营和稳定性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小微企业的规模小、人员少、资产少的特点,使大多数小微企业都面临着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高风险。在管理上,小微企业的典型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模式使领导集权、家族化管理、越权行事、监控不严等矛盾突出,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融资形成了一定障碍;财务方面,小微企业发展初期,财务制度不健全,账务信息混乱,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很低,在融资时提供虚假财务报表隐瞒企业真实经营状态,这种不诚信行为导致了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选择借贷行为;另外,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缺少认可的抵押担保物,特别是在缺乏完善的担保体系下,很难找到合适的担保机构。

(二)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情况广泛地存在各类融资活动中,借贷双方间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投资风险的认识不对称,小微企业认为可行的项目,资金出资方认为回报率低风险高;盈利与亏损负担的不对称,小微企业可以借用财务杠杆为公司赚取更多的隐性财富,而一旦企业亏损,最后买单的很可能就是出资方;经营能力的不对称,出资方虽然可以多途径地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但是无法确切掌握。由于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对自己生产经营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情况十分透彻,具有信息优势,而银行等资金供给者对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发展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不甚了解,信息不对称可能诱发小微企业在交易中的欺诈行为。这样就导致了银行和各金融机构为防范可能发生的金融风险就会提高风险补偿,所以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又会增加,最终又会导致小微企业融资不畅,融资难。

(三)金融结构不平衡

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结构决定着融资效率的高低,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对小微企业融资是十分不利的,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信贷资金青睐大中型企业,信贷资源的不平衡和我国银行经济体系发展相关,国有大型企业即使出现了经营困难,政府也会采取各种措施帮助,所以商业银行贷款承担风险相对较低。国内小微企业缺少可抵押资产与大型企业能给商业银行带来可观的票据、现金管理、存款等多种业务相比,多数商业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更愿意追逐大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中,主板市场门槛太高,创业板市场作用有限。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很快,主板市场不断走向成熟,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相继推出。但主板市场对小微企业的门槛太高,作用不大,只能依靠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市场,而创业板市场是主要扶持高成长的创新公司,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企业可以筹资并进行资本运作的市场,大部分小微企业既不在高科技行业的范围,也很难满足相关上市条件,大部分急需融资的小微企业被排除在资本市场的边缘。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3

(二)搭建综合平台,提升融资服务能力

1、实现战略性转型,加大资源倾斜力度商业银行要实现战略性转型,就需调整经营重心,建立符合经济结构调整愿景的新经营模式,做到既“重大户”,又“亲小微”,全面启动和强力发展小微企业普惠工程。按照价值最大化原则,在风险、资本边界约束范围内着力提升小微企业信贷资产比重,加大向小微企业业务的信贷资源配置、信贷授权、流程简化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优先、足额保障小企业信贷规模需求,确保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目标。结构调整信贷增量和存量,释放信贷存量的回收再贷,优先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同时,多维度结合调整客户结构、产品结构,拓展小微企业客户群,提高小微企业客户占比和产品覆盖率。2、拓宽融资渠道,多方满足融资需求一是发挥票据业务手段作用。商业银行通过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办理贴现等票据市场业务,解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在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上,应适当降低抵押保证金比例,拟定较低贴现利率,做到既满足小微企业资金需求,又减轻其利息负担。二是搭建供应链融资平台。商业银行在与大中型企业或核心企业打交道时有机会接触到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小微企业,这些小微企业是大型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客户,其在整个供应链中完成大量的交易活动并形成交易记录。商业银行可借此迅速扩大对小微企业服务范围,充分挖掘商品交易记录、订单数据、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运用大数据技术,为核心企业产业链或供应链上有市场、有效益、有诚信、促就业的优秀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订单企业贷款等系列金融产品,推进集成批量融资服务。三是推出证券质押融资工具。借助股票质押融资服务系统的支持和保障,将证券质押作为缓释风险的主要手段,对借款人通过评分卡打分快速选择客户,简化信贷流程,以提高融资效率和便捷度。四是以理财产品为平台拓展、深化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链,发行信托贷款集合型理财产品,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3、全面降低融资成本,切实解决融资贵难题缩短小微企业融资链条,整顿不合理收费,取消对小微企业收取贷款承诺费、循环借款额度承诺费、拆借承诺费、资金管理费,严格限制或免除对小微企业收取的财务顾问费、咨询费、部分结算服务收费以及相关类似费用,杜绝只收费不服务的项目。扩大对小微企业结算同业业务覆盖范围,加大支付结算免费优惠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减负让利于小微企业。通过提前续贷审批、开展网银循环贷、实行年度审核制度等措施减少企业高息“过桥”融资;在拟申请贷款种类不变,贷款额度和期限不增加的情况下,利用行为评分卡进行履约能力评价,达到规定分数审批通过后,客户可继续使用贷款额度,以减少利息负担。合理确定小微企业各种贷款期限,确保贷款期限与经营情况、订单约定支付期限及资金回流特点相匹配,减轻小微企业资金压力。4、精准定位融资服务重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密切关注国家城镇化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涉农产业等带来的发展机遇,聚焦民生服务以及地方特色产业,选取包括依托专业市场、工业园区等集群化发展的小微企业,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核心企业或重点项目配套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有品牌、渠道、服务优势的物流和商贸的小微企业等提供融资服务。5、构建整体联动机制,提高融资服务速率一是构建政企、银企联动服务机制。商业银行应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民间社团等多方合作,建立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机制。汇聚多方资源推动小微企业产品开发,向小微企业提供授信额度、财务与并购顾问、债务和股权融资、PE主理银行等在内的全方位金融服务。二是整合各方优势,积极探索小微企业私募债、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广泛开展与创投机构、券商的业务合作,探讨投贷联合、股权质押等创新产品。三是整合商业银行内部公私条线资源,加强公私业务联动经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和交叉销售,发掘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高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度。

(三)构筑小微企业业务经营新模式,提高融资覆盖面和可获得性

在客户评级方法上,应建立有别于大中型企业、专业服务小微企业的评级模型和标准,改变只注重企业财务数据和可抵押资产的传统做法,区别不同规模小微企业,分别采用评级授信、评分卡、以交易记录大数据分析为核心的履约能力判断等多种评价方式,以减少小微企业融资屏障,降低融资门槛。在服务方式上,可采取通过市场、商会、协会、商圈、产业群、居民区等社区平台贴近客户等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服务方法,全面征询和了解企业和企业业主需求,变传统等客上门为主动营销,变单一信贷服务为提供集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营销渠道上,应打造多元化渠道发展模式,实行物理渠道、电子渠道和网点渠道等多渠道并举。对设立的小微企业业务经营中心进行规范化升级改造;依托电子渠道,为新兴的网上客户群提供在线交易和融资的平台,特别是提供小微企业贷款申请、支用、还款等全流程、7×24小时网上办理的“网银循环贷”业务。同时,将传统客户经理操作的评级、授信、支用业务流程合并为评级和授信业务流程,支用环节由客户按需直接发起,通过商业银行网上银行自主支用;全面开通网点柜面渠道受理或办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探索网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客户推荐和销售的业务新模式。可将小微企业产品覆盖到所有结算客户,小微企业业务营销终端放到所有网点,提高业务辐射能力;把银行内部的评价、审批、监测等中后台环节集中放在小微企业经营中心,提高集约经营效率。在营销模式上,实施“平台工程”。通过搭建产业集群平台、供应链和产业链融资平台、网络银行平台、担保增信平台等营销平台,对商圈、供应链和产业链、平台类等小微企业客户进行批量化、集群化营销。在业务机制建立和考核方式上,要建立营销、经营、风控多位一体和责权利对等、风险与收益对等、激励与处罚对等的工作机制。将小微企业贷款新增、客户净新增、贷款覆盖率等重要发展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强化对客户拓展和服务覆盖面的考核,以提升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贷款覆盖率和综合服务覆盖率。完善跨部门、跨条线的利益分配机制、责任共担机制,促进业务联动,调动各条线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在破解“担保难”上,通过推动银担、银企、银证合作,搭建融资平台,把企业和个人不动产和动产抵押、存单质押、商户联保、互保、租金贷等担保方式组合打包提供给小微企业选择,为其提供第三方担保渠道。建立和推行由小微企业、小微企业主、商会共同出资的互保基金,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担保。

(四)再造融资业务新流程,提升融资服务效能

围绕小额化、标准化,实施小微企业融资业务的流程再造。一是实施流程化零售银行工作模式,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建立行业/产品评审中心,实现标准化批量审批、批量管理,迅速扩大贷款处理能力和信息传递效率;科学分解标准化作业流程,采用核心业务由各岗位专业操作、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形式,较大降低单笔交易成本;引进工厂流水线作业方式,建立小微企业业务“信贷工厂”,实行产品销售和后台作业相分离,审批人派驻,评级、授信、支用“三位一体”的流水线标准化流程,做到从小企业客户申请受理、评级到审批、发放、回收等业务全部在工厂内完成,实现提供现场受理、远程审批、后台放款的一站式服务。二是优化信贷业务流程,满足小微企业融资时效需求。在明确各环节操作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精简审批程序和环节,缩短审批流程和时间,提高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经办行应成立由客户经理和风险审批人员参加的工作小组,前台经营部门与后台风险审批部门紧密合作,实行“双人调查,一人审查,双人签批”的审批流程。规定贷款项目限时申报和限时审批制度,加快放款效率。在小微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政府服务大厅成立中小企业贷款中心,减少工作环节。三是建立独立运行、管理高效的小微企业信贷系统。针对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融资需求特征,按照差异化和弹性原则要求,对小微企业的客户选择、业务营销、客户评级、授信评价、信贷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不同业务环节流程进行差异化设计,在审批机制方面实行“差别授权、垂直审批”模式,根据风险管理水平给予不同基层行不同的信贷额度审批权限。

(五)创新融资产品新功能,多面覆盖融资需求

首先,创新贷款和担保模式,满足差异化融资需求。研究创新推出“抵押贷+信用贷”、“担保贷+信用贷”等组合贷款模式;创新集合银团贷款、小额无抵押贷款、信贷资产转让、债券发行、企业现金管理等业务产品,提高服务附加值含量;探索“集群式”信用贷模式,搭建批量营销平台,借助平台合作优势,全面掌握小微企业经营规模、税收等情况,扩展贷前调查维度,增强客观性,提高业务效率;加大信贷循环类产品开发,实现小微企业贷款期限与生产经营周期对接,为贷款到期后仍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办理续贷或再融资业务,降低客户融资成本。研发推出“股贷通”产品,以股票质押融资服务系统作技术保障,将证券质押作为缓释风险的主要手段,帮助小微企业盘活存量资产,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针对存量优质结算客户,可采用无须抵押物,以客户持续有效的结算量、日均金融资产为依据,创新采用“预授信”方式开展信贷业务。针对某些小微企业抵押资产有限状况,可推出市场方担保、产业链核心企业担保、差额回购、银联担保、联贷联保、出口退税质押等多种灵活的担保方式。同时,运用“大数法则”,实行“无抵押、弱抵押、政府增信”的新型担保模式,为弱抵押的小微企业客户提供增加授信的渠道。其次,创新适合新兴市场需求产品,提高服务灵活性。在对小微企业客户需求和市场细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适合新兴产业、新兴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需求的个性化融资产品及服务,为重点产业集群、成长型产业集群和基地的上下游客户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围绕著名商圈、协会、专业市场等小微企业客户集中区域,可采用批量授信、循环授信等方式,批量调研后给出授信额度,使小微企业客户随到随借,随借随还,节省财务和时间成本。第三,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提升融资便捷性。营销人员、风险和审批人员共同对小微企业目标客户集群整体调研,总体研判,从“市场平台”、“客户”、“产品”、“风险缓释措施”等多维度进行市场准入、客户选择和产品配置,实现小企业业务的批量化营销、集约化运作、标准化服务。第四,充分利用大数据产品,以在时效性、质量和敏感度方面大大优于财务数据的海量客户实际交易数据,包括订单数据、交易数据、货运数据、客户网络活跃度数据、客户交互行为数据等为基础进行批量化处理,筛选最需要贷款、最有可能获得贷款的客户,精准预测判断客户融资需求,为解决小微企业提供可靠性强的融资方案。

(六)实施多元化管控方式,建立融资风险管理新机制

一是有效甄别优质客户。对经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筛选入库的目标小微企业引入“信用贷”标准,实行名单制动态管理。要求企业现金流,或企业主家庭金融资产,或企业主家庭净资产等能够足够覆盖贷款本息,从客户筛选源头把控风险。二是加强融资担保管理和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强化预警预控。在运用多种灵活的担保方式时,避免和防止出现交叉保证、循环保证、互保等圈链式担保现象。强化小微企业贷款全过程管理,加大早期预警、评分卡、评级模型等系统工具的优化和推广应用力度,采用现场与非现场监测手段并用,预警和化解并行的方法,提高风险监测效率和化解风险的针对性。加强小微企业生命周期管理,确定合理的客户换手率。三是采用催收、盘活、以物抵债、企业重组、担保代偿、现金回收、核销等多元化手段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4

(2)多个小微企业组团融资,团队成员中相互监督与负责。这种组合方式一方面可以为小微企业增加信用保证,担保体系,更易获得融资服务并且获得更低的融资服务利率;另一方面,减少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同时,在组合融资模式过程中,由更了解真实小微企业状况的核心企业或带头企业组建小微企业的融资团队,团队中的小微企业进行初步审查就可由核心企业完成,节省了网络融资平台以及投资人的费用。如美国著名的Prosper网络融资,对核心企业组团进行奖励激励;

(3)小微企业P2P网络融资都是线上完成,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与民间小额借贷对比,其操作运营成本与交易费用较低,可以更好让利于小微企业。

二、小微企业P2P网贷融资的风险管理

P2P网络融资审批手续简便,数据信息公开,风险公担,非常适用于额度较小的贷款业务,因此,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贵”等问题。但是,小微企业在面向P2P网络融资时也存在着风险,既有自身融资违约的风险,有网络融资中投资人资金来源的风险,又有P2P网贷平台自身的运作与技术的风险,还有网络信息监管的风险。特别近年来网贷行业发展迅速,各网络融资服务平台的业务能力,项目管理,运作模式等方面参差不齐,既有像宜信市场估值超过5亿美金,全国大小城市30多个布点,职工超过七千人,又有许多网络信贷只是中介、皮包类型的公司。

(1)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据国内商业银行显示,现今国内信用体系的不完善,特别是缺少个人征信信息。因此,很少P2P网贷平台会对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并实时观察与监控资金流向。若小微企业逾期不还款或者进行融资服务不是进行改善企业经营现状,会对P2P网贷平台带来非常大不利的影响。因为,P2P网贷平台是保证投资者本金归还,若小微企业不能按时还款,那么平台必须先行为小微企业垫付,然后与小微企业交涉让其归还贷款,一旦形成坏账或死账,会给P2P网贷平台的日常运作带来风险甚至有可能就此倒闭。另一方面,较高的年化收益率使得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很容易使得小微企业产生违约。通过P2P第三方监管平台的数据显示,P2P网络融资的平均坏账、死账率达到5%。

(2)P2P网贷平台的服务风险。第一,P2P网贷平台提供的年化收益率在8%左右,一般高于各大商业银行的年化收益率。由于网络融资的进入门槛低,许多企业在第三方与政府部门监管不到位的情形下,以高年化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如2014年10月,P2P网贷平台中的“网贷之家”提出了年化收益率60%的虚假投资信息,其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投资资金沉淀后,携款而逃,业界称为庞氏骗局。若小微企业接受上述不真实的网络融资服务,风险较大。然而,在实践中通过高年化收益率作为吸引投资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后期其利率会慢慢降低,如人人聚财的P2P网络融资,一开始其年化收益率为22%,随着业务增加,慢慢降到了16%,甚至更低。现在,P2P网络融资的年化收益率的最大临界点为24%(是以小微企业民间融资成本折算而成),若超过24%,项目的虚假性就非常高。第二,由于平台的进入门槛低,其业务范围属于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因此不需要金融牌照与银监会的监管,法律与政策中也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但在吸引存款资金的时候,若出现虚构的小微企业进行融资,则网络融资演变为非法集资的金融机构,根据我国法律,将会被取缔。同时,网络融资上的投资人信息,多是以“公司”形式出现,以公司名义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若网络融资内部监管不到位,很容易被投资人利用,进行吸收存款资金,提供融资服务的非法集资情形。第三,P2P网贷平台服务要收集小微企业信息,如法人代表,资产证明,担保人等信息以提供小微企业的融资额度,如果小微企业的信息在互联网上被传播、利用,其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P2P网贷平台上有大量线上的资金流动信息,若此信息流动被披露,甚至篡改,对小微企业、投资人都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3)投资者资金来源与保障的风险。一方面,各投资方把资金放入网络融资服务平台,其资金的来源渠道无从可知,也有可能是非法所得,现今网络融资的政府或第三方在监管法律、监管制度、监管措施等方面的不完善,缺乏了对投资者资金审查的制度,因此,若投资者资金来源是非法性的,一旦被政府或第三方获知,资金即被收回,因此小微企业的资金会出现断链,而出现更加被动、困难局面。另一方面,投资者投资项目的信息来源于P2P网络融资,资金转让也是存入平台个人账户,因此,资金的使用权还是由平台掌握,同时法律规定像网络融资服务平台可以免除连带责任,可以看出,投资人承担了全部的资金风险,且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三、小微企业P2P网络融资的风险管理策略

据上所述,小微企业在P2P网贷平台融资过程中出现投资人资金来源、P2P网贷平台服务的运作管理、小微企业自身的信用以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风险,阻碍了小微企业P2P网贷融资的发展。因此,面对上述风险,本节分别从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大数据库,P2P网贷平台的创新服务内容与保障体系,以及明确的网络融资行业组织与第三方监管体系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解决策略。

(1)建立与完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大数据库。据《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只针对个人信用信息,没有小微企业的信息报告,其次P2P网络融资由于是非金融机构类,不能合法使用个人信用信息报告。因此,应该完善针对小微企业的征信体系,采集小微企业的法人信用信息的大数据库,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信息、市场退出信息、不良信用记录等,而且从国家层面保护主体的信息安全。其次,经过P2P网贷平台申请的查询主体、查询内容,国家征信体系可以允许有时间、有范围的提供与P2P网贷平台的对接查询服务,并建立各P2P网络融资下的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并且通过信用信息的数据发掘,为P2P网贷平台的客户信用评级提供依据并完善评级方法、体系。基于此,对小微企业融资前可进行资格审查;同时,小微企业的过期未还款的违约信息,根据期限的长短可以在大数据系统与平台上进行分级风险预警以及违约揭露,以保障资金流入到信用好的小微企业中。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5

小微企业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根据学者的研究,中小企业对我国GDP 的贡献超过50%,创造税收占总体比值接近60%,提供就业岗位超过了70%,在解决城镇新增就业中提供了超过80%的岗位。然而,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中,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却是最为严重的,以浙江省为例,从2010 年下半年一直到2011年全年,企业的出口订单普遍减少,直接外贸企业的订单数减少了大约50%,同时,银行等资金主要被借入了大中型企业,规模在5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其贷款额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例不足5%,揭示了小微企业重要性与生存的艰难性。

对于小微企业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集中在其资金需求领域,即其通过外部融资困难的时候,政府或者是行业组织如何制定相关对策度过难关。这些研究显然只是针对事实出发,忽视了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因此提出的相关对策以及研究结论都只是权益之策,为了深入了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本文将从三个部分来安排论述,第一部分是融资次序理论的揭示,第二部分是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个体分析,第三部分是对于融资理论的完善。本文主要是侧重理论分析,理论的完善才有利于更好的实证研究。

一、融资次序理论简述

从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划分,企业的融资方式有两种,即内源性融资(资本积累)和外源性融资(资本集中)。

(一)内源性融资(资本积累)

根据《资本论》中的叙述,内源性融资是指企业资金来源于企业的内部积累,通过内部剩余价值的积累转化为资本,比如包括企业公积金、留存收益等。因此,内源性融资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以及剩余价值率等因素。

(二)外源性融资(资本集中)

在资产负债表中,外源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增加自身的负债来取得资金,如从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或发行股票筹集的资金。一般而言,按照获得资金的方式,外源性融资还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企业通过银行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直接融资是指企业自行通过发行股票或者是企业债券等获得融资的方式。

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了这两种融资方式的区别,并特别强调了资本集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并没有对于二者的次序进行深入的分析,因此这个难题也就交给了后来的学者形成了“融资次序理论”。

融资次序理论(POH)是Myers(1984)在Jenson &Meckling(1976)、Myers& Majluf(1984)和Ross(1977)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即企业融资选择总是先内源、后外源,在外源当中,通常是先债务、后权益。虽然,Myers关于POH的基础假定却不被经验数据所支持,如有发债能力的企业却选择发行权益(Helwege & Liang, 1996)等,但是企业融资先内源后外源却是得到了广泛论证。

二、小微企业的规模成长与融资次序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产品能够帮助企业根据行业是否处于成长、成熟、衰退或其他状态来制定适当的战略,同时企业的发展属于具有相同的历程。如图1:

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分别探讨企业进行融资次序的安排,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个阶段是投入期,也可以称之为企业产生期,对于此处的企业资本的需求,学者的研究较多,但是争议也较大。大体有三种来源,第一种是资本的原始积累,这种方式受到了马克思的强烈抨击,并称“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第二种方式是借入资本,一般而言这种资本筹集是现阶段小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三种是创业者的自我积累,显然依靠这种方式产生的企业速度和规模都有一定的限制。

以上三种融资方式在企业产生发展过程之中的角色是相互补充,也并不存在先后之分,对于处于企业成长期来说,其资金需求比较多,而其来源主要是资本集中和资本集聚,当前学者对于此阶段融资需求研究十分丰富,但是就融资次序来说该理论存在一定的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小微企业在此阶段产生资本需求的原因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很多学者仅仅是以此作为假设,回答了“如何克服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因此开展对于此课题的研究有待期待。

三、小微企业的经验论证及结论

对于小企业而言,由于企业主担心控制权的丧失,很多小企业不太愿意完全遵循通常所说的经典的融资次序。换句话说,小企业的融资即在任何供给条件下都会采取拒绝考虑某些特定类型的融资方式的一种特殊模式,如多数被调查小企业不会考虑大规模的使用外源性权益融资,甚至部分小企业不会使用任何形式的长期债务融资,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即成本、独立性和控制权(Howorth, 2001) 。

关于修正的小微企业的融资模式,较为经典的是Davidsson( 1989)的研究,作者在对瑞典小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样本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表明企业的独立性最为重要。在影响小企业增长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动因是预期金融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当预期增长可能导致所有者控制权的损失时,净的效应为延缓增长。也就是,当小企业的扩张与独立发展发生矛盾时,小企业主会放弃企业的扩张而是以保持企业的独立性为重。这反映出控制权方面的考虑在小企业融资决策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此外,针对小企业主由于担心控制权被稀释而排斥外部权益融资的分析还发现,小企业主是否为创始人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创始人通常较一般所有者更看重对企业的控制权。

显然通过上面的分析,修正的融资次序理论应该为:小企业将首先选择内源融资也就是未分配股息,然后是所有者的贡献或者说所有者进一步的资金注入,最后才是外源债务融资。虽然修正的融资次序理论适合小微企业的实际。至此,本文将要论证的是根据生命周期理论以及融资次序理论,小微企业的融资路径与其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但是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的问题,不如应该把政策的扶持力度放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通过分析具体企业,从而为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 田晓霞.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及实证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2004,(04):107-114.

[2] 朱琦.浅析浙江小微企业融资新模式[J].资本运营,2012,(11):26-27.

[3] 崔静静.小微企业融资行为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6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253-02

一、当前实体普惠金融机构在破解小微企业融Y约束中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受到的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普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力度的加强,截至2015年12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的贷款余额达到了23.4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3.90%,同比增长了13.3%。从该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然而,当前实体普惠金融机构尚无法完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产品与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匹配度不够。小微企业对资金具有频率较高、需求较急、时效性强等一系列特点,这就导致了其对实体普惠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需要专业化、特色化的极高要求。当前普惠金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一定量的有效融资,但其融资服务的针对性仍旧欠缺,容易造成普惠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小微企业需求不匹配,小微企业无法获得所需服务的问题。

2.实体普惠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悖论。在传统融资方式中,融资利率、抵押品与担保费用三个条件因素相互影响使得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为资产规模较小、无有效抵押品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金融市场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小微企业融资的悖论无法有效破解,形成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资金的恶性循环。当前实体普惠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过程中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实体普惠金融机构愿意以低门槛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二是实体普惠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时更倾向于先控制自身风险。当第一种情况出现时,小微企业可以以极少的代价获得所需融资,但普惠金融因此承担了更多的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使得普惠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性不强,普惠金融无法成为一种长期有效的融资方式。而第二种情况意味着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无法有效降低、融资问题得不到很好缓解,这样都导致小微企业融资悖论难以解决。

二、融资服务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优势分析

由于实体普惠金融机构无法有效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融资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的融资方式,为我国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难题。当前我国融资服务平台的模式主要以平台所担任的角色及担保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在众多融资服务平台中,以经过一次由“第三方担保”向“去担保”转型的陆金所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接下来笔者将以陆金所为例,分析陆金所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难题的成功做法。陆金所是为借款人和投资者提供信息中介和投融资服务为目的,其累计贷款余额已达到1233逾亿元。其运行模式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陆金所成功地引入平安集团公司旗下的担保公司,对陆金所的平台项目提供担保服务,并实行“一对一”的对接模式,而不做资金池和期限错配,实现有效地降低投资者风险的效果。同时,当借款人逾期80天未还款,平安担保公司将会把此情况上报给央行征信系统,借款人的不良信用记录将被备案,这一模式提高了借款人的违约成本,有效控制了信用违约风险。2014年以后,因为相关政策限制,平安担保公司的担保金额远超了10倍杠杆限制,使得其无法再继续为陆金所进行担保,而伴随着陆金所推出了“稳赢-变现通”项目,陆金所逐渐进入了去担保化时代。这意味着相关项目,陆金所不再提供担保,但与此同时也加速了借贷双方的对接速度。为了与去担保化相匹配,陆金所改变了“一对一”的模式,转变为分散投资,即投资者可以将资金分散投入不同的项目,以最小化自身风险。陆金所也开始建立借款人审核及评级机制。通过分析陆金所,发现融资服务平台优势如下:

1.有效解决平台与小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小微企业的融资寻找时间。在小微企业申请融资过程当中,小微企业与提供融资资金的金融机构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而融资服务平台的出现意味着我国金融服务开始走向大数据时代。融资服务平台通过有效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能够很好地匹配借贷双方,以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融资门槛。陆金所等融资服务平台作为中介机构存在,承担了帮助借贷双方寻找资本对手方的职能,减少了融资寻找的时间,使资本能够更快速有效地循环起来,满足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急的要求,推动了小微企业的更好发展。

2.提高了融资服务的针对性。融资服务平台在对借贷双方进行对接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帮助小微企业选择与其企业发展状况及融资需求特点相匹配的借款方,且其产品的多样化、定制化也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更好的选择。

3.有效解决小微企业在普惠金融融资过程中存在的融资悖论,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实体普惠金融机构大多作为融资提供者,而使得其不得不在控制自身风险及帮助小微企业以低成本获得所需融资这两个选项中进行权衡,导致了融资悖论的产生。而融资服务平台作为除借贷方之外的第三方存在,其内涵为中介方,盈利来源于服务费,其在帮助小微企业获得融资的过程中并不需要牺牲自身利益,融资悖论自然不再存在。与此同时普惠金融的服务成本也相应降低,其可持续发展性也得到增强。

三、融资服务平台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信息安全问题。融资服务平台在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的同时,由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应用导致融资服务平台难以有效保障小微企业的信息安全。说明融资服务平台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应注意信息安全问题。因为融资服务平台为了控制信用风险,平台会尽可能多及详细的收集小微企业的真实信息,这就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真实信息泄露、信息被打包出售、个人账户被盗等W络信息安全案件层出不穷,这就要求融资服务平台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要加强平台自身对于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构建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切实保护小微企业的信息安全。

2.风险控制问题。能否良好控制风险是融资服务平台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传统融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约束问题来源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任危机。融资服务平台通过利用大数据有效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但仍旧不可避免有部分小微企业存在伪造信息、卷款而逃等行为。当这些行为出现时,融资服务平台形象会遭受重大乃至毁灭性的打击,在融资服务平台兴起初期,因此没落或者倒闭的平台不胜枚举。因而,融资服务平台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应建立有效、严谨的风险控制体系,在审核小微企业信息时,应切实落实小微企业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以保证融资服务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难题。

四、结论

本文分析了以陆金所为例的融资服务平台的运行模式,并分析融资服务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独特优势。融资服务平台作为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以金融中介形式有针对性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所需的融资资金。融资服务平台从借款人转变为中介人,在有效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给予了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同时,融资服务平台能够以低成本地针对性、多样化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解决了实体普惠金融机构难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在利用融资服务平台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过程中要注意信息安全问题和风险控制问题。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普惠金融有效降低湖南省农户融资门槛研究”(15YBA194);湖南省教育厅项目“农村普惠金融减贫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研究”(16C079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立项项目“湖南省农村普惠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GLX172);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普惠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G)SCX1610);湖南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普惠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SCX1610)。]

参考文献:

[1] 曹佳琪,罗荷花.普惠金融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效果分析[J].经济论坛,2016(11)

[2] 黄子健,王.大数据、互联网金融与信用资本:破解小微企业融资悖论[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

[3] 熊泉.P2P网贷去担保化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罗荷花,李明贤.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约束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6)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4-0108-03

1 融资需求与融资结构

1.1 权衡理论

Modigliani和Miller(1958)以无信息成本和税收等为假设,提出MM定理,认为小微企业的价值与资本结构无关,只与其盈利能力有关,因而不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引入税收环境因素,对MM模型进行修正。认为,小微企业的负税率越高,其负担的债务就越多,从而导致债务的“税盾效应”(Modigliani&Miller,1963)。之后,Miller(1977)又进一步考虑了个人所得税,提出了“米勒模型”。该模型指出,对小微企业征收个人所得税会打消小微企业追求税盾优惠的积极性或激情。随后Masulis(1980)对米勒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静态权衡模型。提出,小微企业负债水平与其破产风险成正相关关系,边际利息率就会随着小微企业债务负担的加大,破产可能性的提高而上升。因而,他指出,小微企业最优的资本结构由两部分决定即新增债务的边际税收减免利益和边际破产成本。为此,Myers(1984)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静态权衡理论(STO)。他指出,小微企业资本结构类型依赖于它所要达到的目标,需在负债收益和成本之间进行取舍。Ang(1991)运用权衡理论分析小微企业,他认为小微企业由于大多为独资和合伙企业,其破产成本大部分由个人负担,因此,小微企业基本上没有追求税盾利益的倾向,其最优融资结构也只能依赖于自身。当小微企业向银行或富有亲友借款筹资时,需对借款利息收益缴纳个人所得税,在一般情况下,使其花费的累计利息要比靠借债所获得的避税收益要大。并且,Pettit&Singer(1985)也得出相关解释,他认为,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低于大企业,小微企业很少选择税盾效应来进行债务融资。而关于负债的成本,一般认为,小微企业由于破产的风险比大企业更大,应尽可能避免用债务融资的方式来筹资。

1.2 新优序融资理论

Myers(1984)提出融资次序理论(POH)。该理论认为小微企业的融资选择是先内源后外源,即先选择无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然后再选择外源。而外源中,先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然后再是股权融资。

该融资次序理论主要针对中小微企业的短期融资需求,只强调信息对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未考虑中小微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条件等影响因素,加之中小微企业信息的不对称,该理论的基础假设不能被经验数据所支持。为此,Ang(1991)考虑了所有者资金注入的问题,提出了修正的融资次序理论即新优序融资理论。该理论强调:小微企业融资顺序先是未分配股息的内源融资,然后再是进一步向所有者筹集资金,最后才是外源债务融资。该理论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比较适用,已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主要理论模式(Holmes&Kent,1991;Ang,1991;Norton,1991)。并且有很多相关研究都认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行为比较符合新优序融资理论(Gallo&Vilaseca,1996;Poutziouris,2001)。但Garmaise(1997)作出相反的解释:新优序融资理论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基本假定前提的,如果风险资本家比中小微企业主掌握的信息更准确、更真实、更及时,先外源债务融资、再外源权益融资的正常次序就有可能会反过来。此外,Howorth(2001)的研究也作出了相似的解释:由于很多小微企业害怕控制权的丧失,不可能完全遵循通常所说的融资次序。

新优序融资理论比较适用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问题。由于它解释的是中小微企业在特定的制度约束条件下对增量资金的短期融资需求,很难揭示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资本结构动态变化趋势,但张捷、王霄(2002)指出,Berger&Udell的融资周期理论能大部分弥补新优序融资理论的缺陷。

1.3 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Bsahlman(1990)&Wetzel(1994)认为,刚创立的企业绝大部分主要是靠初始贸易、内源和天使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并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性。这是因为初创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问题严重,很难从银行等中介机构获得外源融资,在创立的初始阶段只能靠初始内源融资,之后步入成熟稳定阶段才是向商业银行借款的外源融资。Berger&Udell(1998)研究表明:中小微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其信息限制要求、规模、资金需求是不同的,它需要不断更新来适应中小微企业不同阶段的实际,各个成长阶段的融资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并调整与之相适应。在中小微企业成立的初期,只能靠内源融资、贸易信贷或天使融资来解决融资难题;当其进入成长阶段,中小微企业可以利用间接融资筹集资金;当企业在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阶段后,则可以获得公开权益和债务市场进行融资。此外,他们还指出,由于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年龄及市场信息存在差异,小微企业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所选择的融资渠道次序、融资方式等是不确定的。因此,这种成长周期路线,并不适合不同产业的小微企业。此外,Fluck(2000)采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分析表明,中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的资本结构应该先是外部权益融资,之后是留存收益融资,最后才是长期债务融资。他还认为,公募融资渠道不仅仅只用在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后阶段。张捷、王霄(2002)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国中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结构进行统计分析表明:我国中小微企业在成长的初期到中老年期,债务融资的利用是先上升后下降,而股权融资却相反,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是符合金融周期成长理论的。同时,他们还对我国631家中小企业进行访谈调查,并利用调研采集到的数据,将我国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与美国作对比分析。他们认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在各个成长阶段的融资结构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不尽相同,但中美两国中小微企业的总体变化趋势与金融周期理论的基本规律是相吻合的。并且,他们进一步揭示了金融周期理论在我国中小微企业中的适用性。同时,陈晓红、刘剑(2003)对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微企业不同成长周期融资结构的实证分析也再次论证了这个观点。而大部分学者如杨思群(2000)却从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特点的角度分析认为,我国中小微企业利用外源融资的次序是先债务融资后股权融资,而且,对金融中介债务融资依赖性极强,因为股权融资弥补金融缺口存在较大的困难,因而股权融资并不能解决融资的当务之急。然而,Flucketal(1997)对威斯康辛州的企业进行经验检测后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威斯康辛州的企业在初创阶段外源融资的利用超过内源融资,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到8年及之后,内源融资超出外源融资,在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上升。这表明,企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利用的外源融资趋势呈现出一种“U”形的发展态势。

该金融周期理论揭示小微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结构变化规律:越是处于早期成长阶段的企业,外部融资约束越紧,渠道也越窄;反之则相反。而大多研究学者从动态的角度和实证分析中较好地解释了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规律,因而小微企业金融周期成长理论可以作为我们分析中国问题的基本理论框架。

1.4 控制权理论

Mishra and Mcconaughy(1999)认为,小微企业主偏好控制权的原因在于其经营能力具有较高的资产专用性。而李新春和胡骥(2000)认为,小微企业主没有控制权就表明个人未来的发展受到阻碍或其命运不能由自己掌控,哪怕企业家能够获得与自身人力资本相等数量的货币补偿,但他们同样不想放弃控制权,于是他们面临两种取舍:一是在积累财富和稀释控制权之间进行取舍;二是在小微企业是稳定增长还是快速增长之间进行取舍。这两种取舍会影响小微企业追求不同融资来源的倾向。Chittenden(1996)认为,小微企业主为了更好地拥有和掌控控制权,更偏好于内源融资和保守的方式融资,不愿采取外源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Westhead and cowling(1997)指出,由于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是生命周期性的,其所有者、管理者都喜欢安于现状,坚守“小富即安”的观念,偏好短期资金融通,尽可能地避免采用长期融资的方式,只有极少一部分以增长导向为目标来融资资金。除此,Davidsson(1989)抽取瑞典小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作样本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小微企业以“预期金融回报”和“独立性的增长”作为最重要的增长动力,当小微企业主要在企业的独立发展与所有者的控制权之间作选择时,小微企业的所有者会选择小微企业的独立发展。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理论在国内外学者对其深度检验、实证研究以及积极修正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起来。但大多都是从信息不对称以及企业层面与所有者个人层面来探讨的,并且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理论在很多层面上还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和看法,研究学者和专家的实证检验很难得到相似的结论。因此,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理论并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存在的许多问题还需要作出更深层次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对小微企业融资理论做更全面、更广泛、更深度地探究和实证分析。

2 信贷配给

2.1 信贷配给生成原因

baltensperger(1978)提出信贷配给的概念,是指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即使在某些借款人愿意满足合同约定的价格及非价格条件时也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形。但在一般情况下,借款人的贷款需求未被审查通过,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抵押品、担保品或担保人,为此出现贷不到款的现象不能被认为是出现了信贷配给。Stiglitz和weiss(1981)以信息不完全对称的信贷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了提出了S-W模型。他认为信贷配给是建立在信用评级的基础之上,一部分借款人可以得到全额贷款或部分贷款,而另一部分借款人因信用基础不好或信用虽好,但出于对某些风险因素的考虑,即便支付更高的利息也得不到贷款的现象。该模型证明了逆向选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而信息不对称则会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whette(1983)的信贷配给模型改变了Stiglitz&Weiss(1952)模型的假设条件即借款人为风险厌恶者。他认为,当借款人不管是风险偏好者还是风行厌恶者时,银行对有抵押品作抵押的借款人也要求同样的利率会造成信贷配给。原因是风险中性的借款人对抵押品数量和质量要求增加了,从而使逆向选择现象的产生成为可能,进而对银行的期望收益减少了。Cressy(1996)认为,人力资本是小微企业存活率的“真实”决定因素,企业拥有的人力资本越高,向银行申请贷款就越有可能被银行所接受,而人力资本比较弱的小微企业却只能对融资进行自我选择。从这个意义上看,企业新建期不存在信贷配给。王霄和张捷(2003)考虑了企业规模因素,在传统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起以抵押品为主导的信贷配给机制。指出,中小微企业存在相对大企业更为严重的信贷缺口是因为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不能满足银行借贷所要求的最低抵押品价值,在向银行借款时贷被剔除。此研究有力地解释了信贷配给中存在规模配给。

2.2 缓解信贷配给

近年来,小微企业与银行间建立关系型贷款已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新课题。

Green baum&Thako(1993)认为,当小微企业无法向商业银行获得正式贷款或无法获得无条件承诺的贷款合同时,企业就会寻求其他变通的办法与银行建立紧密的关系。Hauswald和marquez(2006)指出,小规模的地方性银行由于与不透明的小微企业在信息是互通联系的,因而拥有从事关系型贷款的比较优势。Berger&Uden(1998)、stdn(1999)的研究发现,规模大而复杂的银行机构往往对关系型贷款的提供缺乏倾向,关系型贷款更适合小银行融资。林毅夫,李永军(2001)认为,关系型贷款在长期交易中形成了各种软信息,一方面能弥补中小微企业因没有健全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所产生的信贷缺口,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不利的信贷条件的改善。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由于基于与小微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方面具有信息优势。Berger和uden(2002)认为,当银行与长期来往的中小微企业达成融资交易的准市场行为时,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就降低了,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就加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提供关系型贷款就可以解决银企关系中的“软信息”问题。张捷(2002)利用企业组织理论,将Berger等人的关系型借贷作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解释力更强的理论模型。张捷认为,小银行的决策权配置倾向与大银行相比,小银行贷款决策分权化有利于获取软信息,因而小银行对中小微企业提供关系型借贷更有比较优势。Peterson&Rajan(1994)利用有关数据对关系型贷款问题作系统性的实证研究发现,企业与银行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对于企业贷款成本和信贷可获得性都会产生正面的影响。中小微企业与产业集中度越高的银行合作,获得贷款的概率就会越大。

综上所述:一般情况下,小微企业实际得到的贷款额度与希望得到的贷款额度不相符时,信贷缺口就产生了,而这种信贷缺口随着小企业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现实中,国内外学者对中小微企业债务融资中存在的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国外学者立足发达市场,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微企业关系贷款理论进行不断的研究和实证分析,但其所做出的理论解释和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并不完全适应我国的实践。因此,国内学者应对中小微企业的关系型贷款理论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进行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实证检验。

3 宏观经济政策影响

3.1 货币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Berger&Udell(1998)认为,货币政策的调整使小微企业遭受的冲击更大,因为在小微企业的融资中抵押贷款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Bernanke&Gertler(1995);Bernanke,Gertler&Gilchrist(1996)指出,小微企业对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的支持多于对银行贷款渠道。Gertler&Gilchrist(1991)通过对小企业制造业进行经验研究证明,小型制造业企业对利率反应特别敏感,更容易遭受经济周期的间接影响,因而,货币紧缩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影响更大。

3.2 金融自由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McKinnon&Shaw经过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促使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提高利率和增加储蓄的方式来实现的。而Taylor(1988)却指出,利率提高会促使资金供给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流转,致使总借款额不会出现净增加,因而,金融自由化不会造成资金供给总量增加。Steel(1994)则补充认为,小微企业向正规部门申请贷款时受到诸多的阻碍,原因在于其交易成本和风险较高、抵押品短缺。

3.3 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对小微企业融资的影响

有关经验研究发现,大银行与大银行合并时,小微企业向大银行申请得到的贷款会大幅度减少,反之,小银行与小银行合并时,小微企业向小银行申请得到的贷款会增加。但Cole&Walraven(1998)却得出不同的结论:银行间合并和银行规模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影响并不显著。Bergeretal(1998)认为,当本地区的其他银行存在“外部效应”时,银行业合并对关系型贷款的影响至少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银行业合并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负面影响。此外,Berger&Udell(2002)还研究了跨境银行间合并问题,表明,外资银行的效率低于国内银行的效率是因为关系型贷款问题的存在。Peterson&Rajan(2002)则认为,银行业合并及结构调整因素会促使银行业管制放松或生产力过剩,还会促进信息技术的革新,信息技术的革新使银行对远距离客户贷款成为了现实,因而,小企业在信贷市场上的竞争以及向银行获得贷款的可能性都将会提高。此外,程惠霞(2002)则指出,银行并购不仅会造成中小银行消失而且还会由于因为服务真空地带的出现引发更多中小银行产生。张捷(2003)基于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微观视角,认为金融业整合必将造成贷款决策层上移从而加重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困难;夏英(2002)则认为我国国内银行间的一些购并例子已对中小微企业融资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小微企业更容易受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影响和冲击。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应对小微企业的发展加以特别的关注,以便促使不同规模的小微企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思群.小企业金融:理论与政策[J].财贸经济,2000,(3).

[2]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6).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

[4]程惠霞.国际浪潮与中小银行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2,(1).

[5]陈晓红,刘剑.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与融资方式演进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12).

[6]林汉川,等.中小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

[7]Pettit,R.& Singer,R.Small Business Finance: A Research Agenda[J].Financial Manage-ment,1985,(14):47-60.

[8]Myers,S.C.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The Journal of inance,1984,39(3):575-592.

[9]Myers,S.C.& Majluf,N.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187-221.

[10]Ross,S.The Determin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The Incentive-Signalling Approach[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8):23-40.

[11]Ang,J.S.Small Uniqueness and the Theory of inancial Management[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1991(1):1-13.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8

郎咸平先生给小微企业下了一个定义,他认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银行贷款作为最普遍的间接融资方式,在大多数的企业中接受度非常高。

一、小微企业融资现状

根据国家四部委划分企业类型的依据,结合调研的数据,目前我国已有超过4000万家的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以上,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生产了60%以上的产品和服务,创造了一半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财政税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但是与小微企业的重要性所不匹配的,它们面临着严重的融资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靠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途径,而商业银行通过项目风险评估,对小微企业融资进行了层层限制,要求小微企业提供规范的会计报表和有形资产作为抵押,但多数小微企业属于家族企业、家族管理模式,企业财务方面不够规范,缺少足够的有形资产作为抵押。

二、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1.信息不对称理论

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风险控制与调研中往往会要求企业提供完整、透明和连续的经营信息,但由于小微企业的固有特性,规模小和家族式管理体制等原因造成大多数小微型企业无法提供有形物品担保和完整的、经审计的财务报告信息。由于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严重影响了市场行为的正确反应,根据阿克尔洛夫市场理论“柠檬”问题分析,将“逆向选择”体现在融资市场上,即在逆向选择过程中,条件高于平均水平的贷款者退出市场,低于平均水平的贷款者进入市场,摧毁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任,进而使小微企业的贷款更加困难。

2.麦克米伦缺口理论

通过供给―需求曲线(如图所示)分析,在供需理论条件下,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形成帕累托效应而产生帕累托改进,理论的实际供给应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但在实际情况下,虽然银行拥有很强的资金实力,但依旧存在供需不平衡,也很难对每个经营小微企业贷款者提供银行贷款,形成“麦克米伦”缺口。

3.小微企业诚信水平低

小微企业的诚信水平往往低于大中型企业,这是由小微企业贷款违约代价低所决定的。小企业的显著特点在于“船小好掉头”,有研究报告表示,近30%的小微型企业经营周期不超过2年,更有近60%无法维持持续经营。由于商业银行无法控制企业的信用道德风险,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偏好

4.微型企业融资的特殊性

对于小、微型企业而言,固有的融资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融资规模小,资金周转时间短,借贷期限不长,故而交易成本较高;二是由于小微企业自身的控制性,即企业所有者希图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权而不愿以直接股权融资的方式进行所有权的稀释。

三、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研究

1.信息市场体制设计

小微企业应规范信息披露,如公司治理层、管理层结构,公司财务报表等,控制信息不对称情况。进行信息管理集成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实行完善、全面的绩效考核机制,控制不良贷款率,形成最优的市场体制方案,以规避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市场行为的不良影响。发展第三方中介机构与银行进行合作,完善企业信用体系进行资信监管,实行弹性利率进行风险控制,规避“柠檬”问题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填补麦克米伦缺口

麦克米伦缺口的客观存在对小微企业融资的资金来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创新融资方式,可以使用直接融资填补麦克米伦缺口,如私募股权(PE)发行,寻找风险投资和中小板、创业板上市IPO发行募股等方式筹集融资资金。同时,商业银行创新信贷服务,发展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由单一销售信贷产品向全面金融服务发展,细分行业和客户,采取专业差异化战略,基于中小企业管理能力低下的现状,向中小企业提供经营帮助,以融资加管理的咨询服务方式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降低了自身的融资风险。

3.建立和谐银企关系

依据企业与商业银行的信用为基础的契约式债权债务关系,即企业提供更详尽的财务报表信息和提供抵押贷款的形式获取银行方面的贷款信用。小微企业应针对银企关系中的关系型借贷方式,努力通过与银行方面的密切联系与沟通使其获得有关企业经营者信用预估情况,克服信息不透明的缺点,获取银行借贷投资。

4.实行商圈和产业集群

小微企业的经营往往形成商圈和产业集群,在产业集群范围内,自愿组成信贷联盟,创新担保方式,实行集体担保形式,由担保集体内部进行风险控制,扩大产业集群担保集体的同时,由其联盟对新进入企业进行风险评估,过滤风险程度高于该联盟的企业,降低了银行的风险评估成本,也提高了银行的贷款质量。

参考文献:

[1]邱芳.基于银行视角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5).

[2]张文.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策略分析[D].山东大学,2014(5)

[3]姜重安.对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研究和探析[J].金融经济,2012(9).

[4]蔡丽华.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西部财会,2012(8).

作者简介: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9

中图分类号:F83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5805

一、引 言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主体是小微企业。发展县域小微企业是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破解“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县域金融体系在服务小微企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来自自身和外界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限制了县域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

目前,理论界有针对性地从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如果用现有的县域金融相关理论提出能够进一步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的县域金融服务方案,则会丰富县域金融的理论性研究。这也将从理论上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这一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有利于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在行政区域划分制度上,我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明显差异。国外大多数地区并没有“县域”的概念。国外文献主要从对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对国外的文献展开简要分析与讨论。

McKinnon[1]和Shaw[2]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的理论,认为一国的金融体制对该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或是阻碍作用,主要是看政府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安排是否适合该国经济的发展水平。Levine和Zervos[3]认为金融体系共有五种功能,由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可能会导致市场磨擦。而金融体系可以融通资金、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消除市场摩擦,促进经济的增长。Evrensel[4]通过研究证明在金融一体化的市场中,不同水平的区域金融发展情况对该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各不相同,同时对新创办企业倒闭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Fung[5]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初期,这种相互关系表现得比较明显,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关系逐渐减弱。

(二)国内研究

1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周俊才[6]以甘肃省定西市为例,认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主要有:信息分散、缺乏统一规划、法制不完善和人员不足等。尹帅和范满志[7]认为在我国整个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金融网点不足、人员缺乏和贷款权限不足等。陈西平等[8]认为在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担保体系建设落后、金融产品及服务创新有待提高、金融资源利用率不足和金融服务网点缺乏等。张向民[9]认为县域金融服务创新有三重困难――整合难、推进难、自主难;三个不够――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主体与客体协调不够、目标与环境适应不够;三个缺乏――缺乏差异性、缺乏品牌效应、缺乏长效机制。李新光[10]通过分析云南省宁蒗县金融发展情况,认为金融服务面临着县域金融机构和服务规模较小、金融网点少、员工素质不高、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和县域地区的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

2提升县域金融服务的对策

石晶等[11]认为要创新县域金融服务品种、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一是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的利息支出;二是创新贷款的抵押担保办法,降低贷款的门槛;三是尽快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并适应小额信用贷款的需求。潘海英和吴明[12]通过对温岭市的调查研究表明,需要大力发展非正规金融和信用担保机构,并通过业务创新和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来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许葳[13]以农业银行为例,提出县域金融机构应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发展融资租赁等多元化的间接融资模式;发展小微企业投资银行业务等;实行精细化、综合化管理等。王雅卉和谢元态[14]提出要完善县域金融体系,需要对金融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加大县域金融资源的供给;同时,还要加强政府支持和监管,对县域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改革。

目前在国内,对于县域金融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理论,提出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发展对策,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和科学的理论框架。对如何提升县域金融服务,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持进行系统研究的更少。本文结合我国县域金融服务的现状,提出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能力的策略。

三、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现状分析

(一)县域小微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现状分析

1县域小微企业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目前县域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一方面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规模扩大。由于县域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县域小微企业得到的贷款比例不断下降,有相当部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县域资金的集中化使用,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大型企业、优势产业集中投放资金,导致小微企业需要的长期资金支持也得不到满足。

2县域小微企业的经营多元化需要创新金融服务

(1)对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目前,我国县域金融市场的核心仍然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投资基金等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都不发达,投融资类金融品种也很少。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规模小、风险大、回报率低,保险类和担保类金融机构都不愿意向县域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一些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小微企业缺乏专业的资信评级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也缺乏担保机构为其提供担保支持,这都导致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面临更大的压力。

(2)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需求。目前,相对于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市场,县域地区的金融市场存在着规模较小,机构不健全,金融产品比较单一等诸多问题。单一的金融体系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多层次、宽范围的金融需求,也使小微企业难以通过金融产品的有效组合来避免经营风险[12]。

(二)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现状分析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成情况

自1993年《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以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等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导的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金融为补充的县域金融体系。

(1)正规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以银行、证券、保险为主的正规金融机构是构成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主体。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小微企业发展的支持,主要是通过银行类金融机构得以实现的。

(2)非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指一些非法定的提供资金融通的金融机构,包括民间借贷、合会和地下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机构对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补充作用,因此,也是我国县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县域金融服务的供给情况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县域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除传统的金融机构外,一些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也在部分地区兴起。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金融的资金规模不断扩大,总量大幅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年末,全国主要农村金融机构

此处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指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668万亿元,同比增长1760%。

图1 我国主要涉农贷款分布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县域金融的发展也极大地支撑了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县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目前,部分县域不断探索成立了新型贷款的担保方式,提出了存货质押和应收票据质押贷款等,降低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四、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

由于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大企业、龙头企业相比,金融机构的投资回报率较低,因此,金融机构在县域地区开展业务,参与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和动力不足。第一,商业银行提供的贷款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商业银行由于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在县域的贷款主要是偏向龙头企业,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支持不断减少。第二,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整体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均匀,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由表1可知,在农村地区的各类金融机构中,农村信用社不管是从机构个数、营业网点数,还是在从业人员总数上都占据绝对优势。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

2县域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整体规模偏小

第一,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规模较小,担保额有限。对于县域小微企业来说,担保贷款是一个重要的融资途径。但由于县域小微企业自身条件和资信情况的限制,商业性的贷款担保机构也不愿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担保支持。第二,保费标准过高。在县域地区,由于小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能力弱,因此,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制定的保费标准也相应较高,导致投保意愿较低。第三,中小信托机构的发展也是处于初步阶段,业务规模比较小,在一些地区甚至没有相应的网点,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其市场份额明显偏低。

3金融产品结构不完善,创新不足

目前,由于县域小微企业普遍缺少抵质押物和有效担保,虽然有一些金融机构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适合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但这些金融产品在最低金额限制、贷款利率和期限以及还款要求等方面还是难以满足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同时,由于县域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金融机构也没有产品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因而导致县域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甚至一些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受地域和品牌的影响也未能在县域推广。

(二)县域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导致县域地区金融网点撤离

1994年的金融体制改革把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分离开来,商业银行走向了市场化的道路,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开始在广大县域地区吸收大量存款,但这些资金通过上级流向了经济更发达的地区。同时,在县域地区提供金融业务大幅收缩,导致县域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以农村存贷款资金为例,1997―2009年,我国通过金融渠道的流出的农村存贷款规模基本上是逐年增加的,从1997年的2 31480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30万亿元,增长了13倍,净流出总额高达1490万亿元。特别是从2001年以后流出速度明显提高,

资料来源:1997―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这也就导致了当地的中小企业融资不足。

2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门槛

随着商业银行的改制和贷款审批权的上移,县域资金逐步向城市地区转移,同时,出于安全性和效益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开始将县域支行的贷款审批权上交。县级以下各营业网点主要以存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为主,贷款权限很小,很多县级支行只有贷款的调查权,而无贷款的审批权[7]。对于许多县域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需要上级分行的审批才能进行,这也客观增加了贷款的审批流程和时间,而贷款的终身责任制也使基层的信贷人员不愿承担风险,发放贷款非常谨慎,这都无形提高了县域小微企业贷款的门槛。

3县域金融产品缺乏创新,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

在县域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处于卖方市场,在资金供给方面基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没有动力也没有意愿开发新的产品,这就无法满足县域小微企业“短、急、快”的金融需求。多年来,县域商业银行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存取款、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贷款的品种少、额度小,且在还款期限、利率等方面也不适合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中间业务品种较少,一些承兑、信用卡、保函类的金融业务在县域地区没有推广开来;而证券、保险和公司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也很少在县域地区开展。

五、提升县域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路径

(一)县域金融机构

1明确县域商业银行的主渠道作用

县域小微企业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获取盈利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商业银行要把握住国家大力支持县域小微企业发展这一良机,调整自身的信贷结构,支持县域营业网点将信贷政策向县域小微企业倾斜。农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金和网点优势,丰富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其他商业银行也要积极参与到县域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中,争取向县域地区,特别是县域小微企业推出更加多元化、综合化的信贷政策。

2强化农业发展银行的扶持作用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小微企业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部分县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如规模小、缺乏担保物等,无法达到商业银行的放贷条件,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这就需要强化农业发展银行对县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扶持作用,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政策性贷款业务。例如,由农业发展银行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补贴,引导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流回县域地区,来有效支持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

3增强其他金融机构的主力军作用

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来说,其定位之一就是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依托其网络优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了专门的小微企业贷款,用于满足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需要。对农信社来说,要适应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形势,不断调整信贷政策,提供更适合县域小微企业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大力发展信用联盟贷款和小微企业联保贷款等。对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利用信息优势和贷款程序比较灵活等特点,不断完善各自的市场地位。

(二)县域金融产品

1完善县域金融产品的供给结构

县域金融机构要拓宽对县域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要提供单一的存贷款业务,还要根据县域小微企业的需求,为小微企业设计和开发更加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例如结算、承兑、保险、理财和财务咨询等。为了弥补县域地区金融网点的不足,还可以向小微企业主推广网络银行、电话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同时还可以逐步推广小微企业保险和商品远期、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从而有效地防范和规避小微企业生产风险和信贷风险。

2拓宽县域小微企业的抵押物范围和支付结算方式

创新和拓展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担保抵押物范围,推动小微企业股权融资、知识产权融资以及商标经营权融资等新型抵押贷款方式,同时还可以开展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来解决县域小微企业因缺乏抵押物而无法取得贷款的问题。还要创新县域地区的支付结算方式,大力推进县域地区电子化金融的建设。增加ATM、CDS等自助设备,培养县域小微企业新的支付习惯。要扩大银行承兑汇票、票据贴现等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小微企业中的应用。

(三)县域金融业务

1建立县域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政府要为县域小微企业建立专门的信用担保体系,促进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政府还要设立专项风险保障资金等,一方面用于为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提供风险保障;另一方面支持各地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的发展。同时,还要大力发展互、商业性担保机构,完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另外,还可以创新担保融资方式,发展小微企业联保、互保和上下游企业间的产业链担保等融资产品,探索各种新型担保方式。

2大力发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

要健全小微企业保险体系,为县域小微企业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第一,要由政府出资建立政策性的保险机构和再保险机构,全面涉足一些商业保险不愿涉足的领域,同时为其他保险机构提供保险服务。第二,要要鼓励现有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小微企业保险业务,形成多元化、综合化的小微企业保险体系。第三,还要加强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的合作,开发一些金融相对较小、风险较低、适合县域小微企业需求的保险产品,丰富县域小微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和风险防范途径。

3拓宽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

要促进县域小微企业健全经营管理制度和财务制度,改善县域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环境。小微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对于一些规模较小、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县域小微企业可鼓励其发行债券,由政府或金融机构等提供担保,加大直接融资在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途径中所占比例。对于一些成长较快的科技型和高新技术型小微企业可探索股权融资和技术产权融资等,将股权、技术、知识产权等转化为资金资产,从而取得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融资。另外还可以发展其他融资途径,例如鼓励金融机构和其他资本开展针对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租赁业务,推广票据贴现、承兑、托收、和信用证等多种非现金类融资工具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 McKinnon,RI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M]Washington: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31-43

[2] Shaw,E.S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 Levine,R.,Zervos, SStock Market Development and Long-Run Growth [J]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7,10(2):71-84

[4] Evrensel,AYEffectiveness of IMF-Supported Stabilization Program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02,(12):65-77

[5] Fung,M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Convergence or Diverg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09,(6):12-21

[6] 周俊才欠发达地区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困难及策略――基于定西市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西部金融,2009,(2):18-21

[7] 尹帅,范满志县域金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J]经营管理者,2009,(11):32-34

[8] 陈西平,井东风,丁小飞县域金融服务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12-14

[9] 张向民县域金融服务创新中存在的困难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0,(12):17-19

[10] 李新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域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以宁蒗县为例[J]时代金融,2013,(11):35-39

[11] 石晶,李青松,霍瑜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09,(3):16-17

[12] 潘海英,吴明经济发达地区县域小微企业融资支持研究――基于浙江温岭市的实例[J]云南社会科学,2010,(6):34-38

[13] 许葳农业银行拓展县域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1,(1):23-26

[14] 王雅卉,谢元态试论我国县域金融抑制与深化[J]农村经济,2013,(6) :25-27

[15] 孙灵,文丁华,周永晖我国县域金融生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3,(21):27-29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10

一、国内外研究概况

鉴于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的内在逻辑,显然已有的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理论及相关研究成果,同样适用于小微企业。在国外,有关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历时已久,MM理论、权衡理论、中小企业融资周期理论、融资顺序理论、均衡信贷配给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等,都对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做出了解释与建议。

(一)国外研究情况概述

1.均衡信贷配给理论

关于信贷配给问题的研究历来是国外研究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主题。例如,Jaffee and Russell指出,银行应选择某种竞争性的利率水平,才有益于各类企业的贷款。Stiglitz &Weiss以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为基础建立了理论模型,s-w模型证明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基本原因。而Whette的信贷配给模型则以借款人风险中性的假设替代了s-w模型中借款人为风险厌恶者的假设。Williamson对信贷配给中的有关监督成本(monitoring cost) 问题做了分析。Dewatripant和Maskin认为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中会产生“预算软约束”问题,使得银行更趋向于“大客户”的业务。Schmidt-Mohr对前人的研究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假设贷款项目在技术上是可分的,并引入了广泛的风险中性假设。

2.企业周期理论及其银企关系研究

有关中小企业融资周期理论与银行的关系也备受西方学者的关注,Berger and Udell认为中小企业也具有金融周期,其财务需求和选择权变化随企业成长、经验和信息不透明的减弱而变化。Berlin和Mester将银行贷款分为市场交易型贷款和关系型贷款。Berger和Udcll认为,市场交易型贷款主要依赖于借款人易于表达、量化、传递的硬信息,而关系型贷款主要依靠可意会却难以量化和传递的软信息。一般认为中小企业更加依赖于关系型贷款,因为关系有助于解决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增强银行的放贷意愿,提高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减少抵押要求。

(二)国内研究情况概述

在国内,张杰在界定财政补贴与金融补贴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金融补贴的体制内增长模型,并研究了民营经济的融资次序与策略选择问题;徐滇庆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框架论证了中小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性;王自力基于对呼吁民营银行出台的金融经济环境认知,解析了究竟什么是民营银行,民营银行是否真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李志贽研究发现:中小企业的非匀质性(heterogeneity)、贷款抵押和交易成本是影响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信贷的三个主要原因;梁立俊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通过对大银行和小银行任意一笔贷款最优款数额的求解,证明了在中小企业存在的经济中,中小银行是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不可缺少的部分;张捷、王霄认为,在现代经济学的有关企业融资结构理论中,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更符合中小企业融资的现实情况并构建了内生化抵押品和企业规模的均衡信贷配给模型;周兆生分析了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制度性因素;欧阳凌、欧阳令南构建了一个简化的银行和企业间的均衡债务合同模型,从产权以及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纪琼骁则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世界范围内长期、共同存在的麦克米伦缺欠现象,其实质是一种市场失灵。

二、当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的困境分析

(一)从资金供给方的角度分析

一方面,面向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直接融资比例逐步提升,除了债权融资 ,公开上市、风险投资等股权融资方式越来越丰富,融资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从目前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上来看成,小微企业进入证券市场非常困难,银行贷款及民间借贷仍是其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

另一方面,面向小微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不畅,缺少真正的为小微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专营机构,而拥有大量资金来源的商业银行至今仍未将小微企业视为其重要的业务领域,即便从常理判断的应该更多承担对小微企业贷款这一社会职能的近两百家城市商业银行也缺乏专注于为本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理念,致使众多小微企业从银行得不到资金。究其原因,一是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贷款缺乏内在动力。众所周知,银行贷款无论数额大小,其信息费用、交易成本相差并不大。大企业贷款金额大,因此单位贷款成本相对较低,相比之下,小微企业由于贷款金额小,单位贷款成本明显偏高。商业银行从经济效益出发更愿意向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大企业提供贷款,因而降低了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小微企业存在的固有缺陷,如抵押担保难,财务信息不透明、业务不稳定等隐含的高风险,也不符合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和风险评估模式。显然,在贷款合同这类委托-契约关系中,当银行与贷款者在经营能力、项目质量、还款行为等方面存在着信息差距,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信贷配给、资源配置受到扭曲。

此外,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也是众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不积极的原因。譬如,在我国缺乏风险准备金充足且运作成熟的面向小微企业的担保机构,已有的担保机构在量上也远远不能保证小微企业贷款时的担保需求。

(二)从资金需求方的角度分析

从资金需求方来看,小微企业大多是白手起家,经营年限短,产品知名度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易受经济周期影响,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且普遍存在规模偏小、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经营管理不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特别是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披露不健全、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搞风险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的形势变化,也较难为金融机构加大融资支持在“抵押物、担保”等方面提供更好的切入点。

三、面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对策——从间接融资的视角

在查阅大量资料、借鉴各地做法及对深圳金融机构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这里笔者从增量和存量的角度,从间接融资的层面就如何构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从增量补充角度,建立健全小微企业融资扶持体系

1.建立面向小微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小微企业发展银行

在经营目标方面,同其他政策性银行一样,小微企业发展银行虽不追求盈利,但也应当按银行的运作方法来经营,其贷款是借款行为,必须有借有还,还本付息,坚持“保本微利”的经营原则。贷款对象虽然在某些政策性原因的情况下可以受亏,但决不允许发生人为的能盈却亏的情况。在资金来源方面,作为国家的政策性银行,小微企业发展银行应由政府出资创立,资本金由政府提供,其运行主要依赖于政府的资金支持。此外,小微企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还可以通过发行由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及向中外金融机构借款等途径解决。在资金运用方面,小微企业发展银行应当坚持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将产品有市场、科技含量高或吸纳就业人数多、发展潜力大的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扶持的对象,实行倾斜的优惠政策,努力为这些小微企业提供更为便利的融资和稳定的资金支持。

2.建立并完善由地市、省、国家三级机构分层次组成的小微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担保业务应以地市为主,再担保业务则以省、国家为主,组织形式可分为事业法人的信用担保中心和企业法人的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其运作方式应坚持市场化原则,凡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产品、市场和发展前景、有利于技术进步与创新的技术密集型和扩大城乡就业的劳动密集型的各类小微企业的银行贷款、融资租赁等,均可列入担保范围,并与协作银行以合同方式明确保证责任形式、担保资金的放大倍数、责任分担比例、资信评估标准等内容。为解决担保实力不足问题,还应建立由政府财政拨款、基金会员交纳会费、向社会公众和法人单位募集资金、发行债券等多元化渠道筹集的担保基金并大力发展民间担保公司,使之成为这方面的主流力量。

(二)从存量调整角度,明确大中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加大关系型贷款的运用

大中商业银行的独有优势决定了其“不屑”将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作为战略要点之一,普遍存在大中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对小微企业“不兼容”现象,但作为具有一定社会职能的银行,尤其是握有大量资金的大中银行,其不应该不在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应结合实际情况硬性规定大中银行用于小微企业的最低贷款比例,当然,这既可以包括大中银行直接给小微企业发放的贷款数,也可以包括大中银行作为小微金融机构专用于小微企业的“资金批发商”身份发挥作用。

此外,不管是大中商业银行,还是致力于小微企业贷款的中小金融机构,在贷款组织时应更多地采用关系型货款方式。对于小微企业,如果过于重视抵押担保,且仍是按照企业过去三年的销售额、利润等财务情况判断偿还能力,刚很难为小微企业融资,事实上,应根据市场前景、产品订单、上下游供应链的实际支付能力、水电及工资表等来判断小微企业的偿还能力,显然,关系型贷款更适合这种要求。关系型贷款是一种建立在银行和企业长期合作基础上的贷款方式,在这种方式下,银行不仅可以较容易获得企业一般的公开信息,还可获得企业的私人信息,这将有助于缓解信贷市场上的市场失效。

在关系型贷款下,银行可破除抵押物崇拜,重点关注现金流、业务发展潜力和盈利能力,积极开展面向小微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保理和贴现业务,此外,还可利用客户群中同一商圈间企业信息对称的优势,借助商圈为平台,通过与和行业协会等进行合作,成立由商圈企业组成的联保体。

参考文献: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11

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1 国内研究

1.1.1 小微企业和资金链内涵定义

根据2011年7月1日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小微企业主要是指小型微型企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郎咸平则认为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文则依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对各行业进行了细致的划型。

所谓资金链,是指维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循环的基本链条,表现为“现金——资产——现金(增值)”的流转和循环过程。

1.1.2 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具体包括企业注册登记费、税务发票工本费、海关监管手续费、货物原产地证明书费、农机监理费等22项收费。

财政部于2011年10月31日第65号、66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增值税、营业税、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其中,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有较大幅度上调。除此之外,财政部还规定2011年11月1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对金融机构与小型、微型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免征印花税。

1.1.3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综述

(1)从融资涉及主体和融资体系展开论述

黄文妍(2011)认为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原因在于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两个主体,小微企业本身存在的市场局限性和信息不对称引起可贷款量少,金融机构则因为贷款成本高、风险大,向大企业“批发”贷款优于小微企业“零售”业务原则以及金融体系元素的缺少等原因造成不愿意向小微企业贷款。有鉴于此,提出了应该建立健全的信用评价机制,加强对风险投资的引导与管理等对策[1]。朱宏任(2011)认为要有效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建立完善针对不同层次中小企业特点的多层次融资体系。提出了创新业务、拓宽渠道,推动民间机构阳光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引导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融资能力等对策[2]。王辉、赵岚岚(2010)认为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不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干预商业银行的具体业务经营上,而是要构建包括企业信用信息平台、信用担保制度、扶持基金使用方式创新在内的完善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体系[3]。

(2)从商业银行角度出发论述融资问题

程蕾(2011)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指出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存在着业务发展定位低;尚未建立起一套符合小微企业贷款特征的贷款经营方法和小微企业贷款的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转变风险控制理念和创新风险控制方法,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等对策[4]。李炅宇、刘伟(2011)认为传统的公司贷款定价模式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盈利目标、风险成本、运营成本等因素,其中风险成本的计算依赖于银行对客户的风险评级和债项评级,并需给出贷款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精确估计。由于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复杂,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反应敏感,单个客户风险参数难以精确测算,可以依据“大数定律”和“价格覆盖风险”对小微企业贷款进行定价,进而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对利润和潜在风险的有效管理[5]。张翔(2011)指出,商业银行要做好小微企业贷款支持,可以从简化审批流程、落实风险控制、加强产品供给和完善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6]。

(3)从小微企业角度出发论述融资问题

胡江宁(2011)指出,小微企业贷款是专注于“一圈两链”(即商圈、供应链和产业链)和大户的商业银行不屑涉足的范畴。小微企业拿不出像样的抵押品,有时连成熟的财务账簿都拿不出来,这是银行惜贷的一个重要原因[7]。陶海青(2011)指出,融资难成小微企业最大“心结”,“货币政策一紧缩,小微企业就遭殃”,似乎成为了一个无法走出的怪圈。原因是小微企业天然存在着规模小、管理不到位、抗风险能力差等致命缺陷[8]。何健聪(2011)通过实证分析,认为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管理水平较低,信用不高;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资源错配;正规的金融机构与非正规的民间借贷并存;交易成本高和资金量不足是导致银行除信贷风险外惜贷的另外两个原因等结论[9]。

(4)从资金链角度论述企业融资难

王江(2005)认为由于经济体中复杂的债权和债务关系,所以“资金链”是任何一个经济体中必然存在的现象。“资金链”断裂首先打击的是当事企业,加上影响的传递性和广泛性,资金链断裂会给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带来巨大的障碍。作者认为银行在选择客户和项目时,要避免局限于客户和项目自身条件的分析,要把贷款和服务条件的分析扩大到服务对象的所有相关关系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进行风险预警[10]。张岩、周琳、张新艳(2009)指出中小型企业的失败大部分是由于企业自身的管理问题导致的,突出问题在于中小型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和管理水平不够。进而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解决方法是改善自身,打造牢固的资金链[11]。黄晓红、王明珠、李小光(2010)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的成因在于内外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大、企业资金营运管理效率低、融资能力不足、过度投资和投资失误造成的。克服的方法在于帮助企业掌握资金链危机识别方法,对企业的资金链危机进行预警,使得企业可以及时认识风险[12]。向泽华(2010)认为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资金链脆弱的原因在于经营风险防范缺失、自身“造血”机制不良和再融资能力弱化等因素。认为可以通过诚信经营,累积商誉,提高融资时的信息对称程度,从而为取得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信任提供可能[13]。

1.2 国外研究

王振家(2011)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针对其本国小微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进行了分析,拓展了研究的视角[14]。自从20世纪30年代英国麦克米伦提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融资缺口问题以来,经济学家们从不同视角研究了中小企业融资理论,Stiglitz and Weiss(1981)建立了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模型,认为信息不对称易导致的逆向选择,从而出现信贷配给行为,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不能满足[15]。Berger and Udell(1998)从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信息特点角度,分析了企业融资需求和安排的差异,认为成长中的企业存在对风险资本和银行贷款的高度依赖[16]。他们随后的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因素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小微企业融资难内部成因实证分析

结合上述评述及资金链运作模型,笔者认为小微企业之所以产生融资难问题,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外部金融环境政策造成的歧视所致;另一方面则主要来源于小微企业内部资金占用的不合理,进而产生企业融资困境的产生。笔者结合图1所示的小微企业资金链示意图,认为金融环境作为外因,尽管国家进行了松绑,但是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真正困境来源于其自身。因此,对小微企业融资难造成的内部成因进行合理分析,为相关政府机构提供后续政策支持,将会促使小微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结合小微企业资金占用各个环节的不同,设计如下指标用于分析小微企业融资产生问题(见表1)。

2.1 问卷设计和实施

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试图达到如下目的:其一,通过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各个指标对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产生是否有影响;其二,通过问卷调查,直观了解这些指标对小微企业融资难内部产生原因的影响方向和幅度等。根据此目的,以表1中的初选指标体系为基础,设计了《小微企业融资难内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在问卷中根据19个初选指标设计了相应的14个项目,介于表1中各指标的数据量纲不同,同时也为了平衡各小微企业业态不同,调研时基于各自本位主义的思考,进而造成后续数据分析误差过大,本次研究采用了李克特五分量表法。每一陈述有“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和“非常同意”5种回答,分别记为1、2、3、4、5。

本次调研选取了宁波市北仑区156家小微企业,横跨连锁超市、模具、养殖、物流、服务业等十几个不同种类的业态进行了调研。

2.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问卷调查结束后,共回收了146份有效问卷。对问卷中获得的初选指标的数据在excel中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整理,得到主成分分析的原始数据,具体如图2所示。

2.3 各指标主成分析

数据分析工具采用了spss19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到,前7个因子的贡献率之和占总方差的59.075%,且,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大于1,而之后的主成分的特征值都小于1。主成分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结合表2和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主成分1的贡献率为10.212%,是主要的影响因子,其在小微企业管理制度、老板心态、采购模式、生产工艺、商品销售、营销手段的指标上载荷较大。

主成分2的贡献率为9.442%,是次要的影响因子,其在商品销售、产品质量、现金管理、员工心态、生产设备、商品积压处理的指标上载荷较大。

主成分3的贡献率为8.723%,其在人员技术程度、人员素质、订单——生产模式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主成分4的贡献率为8.058%,其在员工心态、产品存储期、采购模式、管理制度、老板心态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主成分5的贡献率为7.924%,其在订单——生产模式、人员素质、生产工艺、老板心态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主成分6的贡献率为7.532%,其在营销手段、产品存储期、老板心态、薪金管理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主成分7的贡献率为7.189%,其在订单——生产模式、商品积压处理、生产工艺、人员技术程度指标上的载荷较大。

3 研究结论和分析

通过本文的主成分分析,小微企业融资难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如图1所示的风险点1附近,即订单——生产模式、采购模式、人员素质、人员技术程度、生产设备、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等7个主要因素指标所致。结合相应的分析结果,相关机构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小微企业进行改善,进而帮助小微企业深化内功,成长壮大起来。

(1)强化区域的“块状经济”[17]发展,将小微企业与区域内的龙头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借助龙头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理顺小微企业内部混乱的管理制度,调整好小微企业老板心态,做好精品工程。

(2)联合区域内分散的小微企业,建立综合型的采购配送中心,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政府先开始投入扶持资金,给与一定的优惠政策,通过集中采购和批量采购,降低小微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形成较强的联合体,在退货方面占据一定的主动权,帮助小微企业解决退料问题。

(3)政府机构应该充分鼓励相关业态的劳模,帮助小微企业解决生产工艺问题,通过一定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劳模们主动深入小微企业进行技术扶持,提高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4)政府相关机构应该通过小微企业商品推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商品促销,帮助小微企业开阔视野,通过客户的反馈,强化小微企业跟踪市场的信息对称机制,进而提升小微企业老板和员工的从业心态。

参考文献:

[1] 黄文妍. 后危机时期小微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出路[J]. 商业文化,2011(12):123-124.

[2] 朱宏任. 建立完善多层次融资体系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5):11.

[3] 王辉,赵岚岚. “十二五”时期如何加快小微企业发展[J]. 中国经贸导刊,2010(21):27-28.

[4] 程蕾. 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谈商业银行加快小微企业贷款发展的对策[J]. 商情,2011(17):9-10.

[5] 李炅宇,刘伟.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的风险定价策略[J]. 银行家,2011(4):75-77.

[6] 张翔. 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发展浅析[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4):62-64.

[7] 胡江宁. 小微企业亟待“去边缘化”[J]. 光彩,2011(3):26-27.

[8] 陶海青. 小微企业解困,长路漫漫[J]. 中国对外贸易,2011(12):20-22.

[9] 何健聪.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实证分析[J]. 辽宁经济,2011(9):53-55.

[10] 王江. 资金链断裂:理论解析与启示[J]. 山东社会科学,2005(7):38-42.

[11] 张岩,周琳,张新艳. 中小企业资金链崩溃原因及解决方案浅谈[J]. 现代商业,2009(24):148.

[12] 黄晓红,王明珠,李小光. 我国中小企业资金链危机成因及其识别[J]. 现代营销,2010(12):66-67.

[13] 向泽华. 中小企业资金链构建目标模式探索[J]. 会计之友,2010(27):98-100.

[14] 王振家. 国外小微企业生存状态概览[J]. 光彩,2011(3):3.

[15] Stiglitz and Weiss.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393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12

一、前言

创新是市场永恒的动力,更是社会进步的源头,中小微科技企业是市场创新的主体,决定着一国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未来。金融是市场经济的核心,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需要金融创新来筹集创业资本,提高创新能力。同时,目前我国正进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大力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创新发展,不仅是活跃市场、促进就业的需要,也是实现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再次腾飞的需要。但从实际发展情况看,效果不尽人意,尽管近几年国家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陆续出台了许多措施和办法,但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状况和融资环境并没有很好的改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突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融资难与融资结构存在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融资难和渠道单一,才导致了中小微科技企业目前的融资次序和融资结构。那么导致中小微科技企业目前融资现状和融资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潜在影响因素有哪些,需要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但现有对融资难与融资结构的原因探讨成果,多侧重于供给(金融机构)角度的分析,从需求(企业)角度的探讨较少。本文认为,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除了金融业发展滞后、信息不对称和抵押担保品不足等直接原因外,市场外部性、声誉机制及专业化分工不足等问题是导致其长期面临外部融资约束的主要潜在因素。基于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典型调查和统计的方法,在分析我国科技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的基础上,重点从市场外部性、信号和声誉机制及专业化分工角度,探讨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二、文献综述

(一)融资渠道问题

对于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的成因,社会各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大多研究认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均不通畅,融资约束强,特别是上市融资门槛高,导致直接融资发展严重滞后,企业融资结构单一。

间接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但银行贷款依然面临较多问题。由于资金安全和按期收回本息是银行贷款考察的首要因素,当前银行普遍要求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专利权无法抵押,可抵押资产不足,再加上经营风险高和信用缺失等特点,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支持(陈玉荣等,2009;陈英杰,2012)。即使能够获得银行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也要付出较高的融资成本,而且还会面临贷款手续繁杂、条件苛刻和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曹伟,2011)。有些银行还要求企业购买保险或理财产品及办理承兑汇票等要求,额外增加了企业负担。另外,由于中小银行较少,信贷市场竞争不充分,大银行倾向于将资金集中投向优质大型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法得到足够资金支持(胡晟姣、聂鑫,2011)。

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直接融资面临诸多约束。近几年,我国加快了金融深化改革步伐,创业板、地方股权交易中心及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但由于主板市场门槛依然较高,新兴板块发展规模偏小,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通过股权进行融资,直接融资依然面临诸多障碍(胡晟姣等,2011)。同时,债券市场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发行和交易市场分割,特别是公司债券发展更为缓慢,都造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马秋君,2013)。

(二)融资结构问题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结构及其成因是国内学者关注的重点。融资优序理论(POH)是目前研究和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问题的主要框架,国内学者基于此理论框架做了实证检验,大部分学者都认同先内源后外源的顺序,但是对于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的顺序存在争议。部分学者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研究结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优序理论(郑兰祥、朱梦颖,2013)。陈晓红、黎璞(2004)在融资优序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小企业存在“强制性优序融资”理论,认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优先顺序依次为企业内部积累、各种商业信用或债务、银行债务、股权,这种顺序并非企业偏好所致,而是外部环境强迫使然。部分学者的研究成果不支持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序理论。如胡竹枝(2005)认为,由于风险资本家比企业主掌握更准确的信息,再加上中小企业所有权特征和控制权偏好对其融资决策的重大影响,导致我国中小企业正常的融资次序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倾向依次是自我积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民间借贷、银行信贷,这与理论中先债务后权益的顺序矛盾。因此,融资次序并非被所有的中小企业所遵循。

融资优序理论之所以存在争议,主要原因是其侧重于对企业短期增量融资行为的分析,忽略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基于这一缺陷,伯格和乌代尔(Berger和Udell,1998)提出了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从长期和动态的角度解释了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变化规律,部分弥补了上述缺陷。国内学者应用金融成长周期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行为进行了解释和检验,研究结果证明了金融成长周期理论的适用性(郑兰祥、朱梦颖,2013)。但胡小平、冯昕等(2003)认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仍然有其局限性,缺少对企业预期利润的分析,他们通过引入预期利润变量进一步完善了企业金融生命周期理论框架。

三、中小微科技企业渠道及融资结构

(四)企业融资目的及融资成本

1. 企业贷款主要用于解决流动资金、项目投资、技术升级改造等。调查显示,87.4%的企业贷款用于流动资金,31.9%的贷款资金用于项目投资,26.1%用于技术改造升级,19.3%用于市场开拓(见表4)。

分规模类型看,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贷款投向存在明显差异,企业规模越大,其贷款投向项目投资和技术升级改造方面的占比越多,如信贷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分别占34.7%、31.2%和6.1%,用于技术升级改造的分别占29.3%、25.4%和21.7%,依次递减。相反,企业规模越小,其用于市场开拓的信贷资金占比越多,信贷资金用于市场开拓的中型、小型和微型企业占比分别为18.7%、19.6%和21.7%(见表4)。

分发展阶段看,初创期和成长期的企业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项目开发、市场开拓,如初创期和成长期企业中信贷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分别占35.7%和34.5%,用于市场开拓的分别占28.6%和20.6%,均远高于成熟期企业占比;而相对于初创期的企业,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更注重技术升级改造投入,信贷资金投入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0.9%和17.9%,远高于7.1%的初创期企业占比(见表4)。

2. 融资成本上升趋势明显。虽然受宏观调控影响,企业银行借贷成本在2015年第一季度呈现下降态势,但自2012年以来,银行借贷成本和民间借贷成本均呈现明显上升态势。银行借贷成本由2012年的7.96%升至2014年的8.21%,提高了25个BP,民间借贷成本一直处于高位,由2012年的18.56%提高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25.52%(见表5)。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一是我国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仍然较为传统和落后,直接融资占比较低,初创期的企业对自有资金的依赖度尤其明显。二是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存在区别,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和多元化趋势。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对银行贷款融资的依赖性更明显。与贷款相反的是,股权融资与发展阶段呈反向趋势,即企业在初创期得到的股权融资数量最多,后期下降。这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及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有一定的差异。三是企业大多在初创期得到第一笔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对改善企业的间接融资环境有明显帮助。

四、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因素

尽管近些年我国金融开放进程不断加快,金融创新速度显著提升,但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融资结构矛盾依然突出,融资结构十分落后,特别是权益性融资发展严重滞后,存在问题及其潜在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一)企业家知识结构 、认知水平与融资结构

对于轻资产、成长性好、风险高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而言,股权融资所带来的稳定资本、管理经验及市场渠道对于科技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助于提升公司声誉和投资价值,但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受制于企业家知识结构与认知水平。

一是中小微企业负责人普遍缺乏金融知识,对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了解较少,财务人员专业化水平低,不掌握或不熟悉新的融资渠道和工具,进一步限制了企业对金融工具的应用。调查显示,238家样本企业中,公司董事长(或企业负责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0.9%,具有本科学历的占51.7%,专科或中专学历的占32.4%,初高中及以下学历水平的占5%。尽管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62.6%,但90%以上的公司负责人为理工科专业出身,金融知识十分匮乏。

二是许多中小微企业负责人不认可当前资本市场。对部分企业访谈中发现,许多公司负责人对资本市场持负面看法,认为我国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有问题,投机氛围太浓,上市成本太高,不利于公司长期发展,对上市融资不是很积极。

三是企业融资选择受制于资本市场制度设计不完善。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建设不完善,许多中小微科技企业负责人对于公开权益上市持有怀疑或否定态度,对PE/VC等风险投资也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调查显示,在目前发展时期,企业最青睐的融资方式排在前三位的仍然是银行贷款、自有资金和亲朋好友筹资,很少有企业选择公开上市、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等直接方式(见表6)。即便是27家有股权融资的企业,亦仍然把银行贷款而不是资本市场作为第一重要融资渠道,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问题较多的现状,企业融资渠道依然狭窄。

(二)股权融资与外部性

从样本情况看,股权融资企业数量少,融资数额低。近四年来,238户科技型中小微样本企业中,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股权交易中心、香港地区及境外挂牌交易的分别有1家、2家、7家、8家和2家,还有3家正在申请新三板,约占调查企业的10%,通过种子、天使基金或PE/VC等股权融资方式完成了81笔股权交易,累计直接融资额只有12.27亿元,远低于银行贷款。

我国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缺失是股权融资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发展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中,股权融资相比债务融资更利于公司长远发展,除了财务规范因素外,还包括公司信息透明、管理科学、市场及战略发展等正外部性。但是,根据调查,一方面,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不够完善,投机氛围较浓,上市成本高,公开上市及风险投资基金的注入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公司治理、战略规划、市场开拓等正面效应,导致资本市场缺乏良好声誉,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决策函数,不被企业所认可。调查显示,影响企业融资方式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占26.5%)、财务独立性(占24.5%)、税收(占20.4%)、资金可得性(占14.3%)、便利性(占12.2%)等因素,企业发展、管理及财务规范性等方面都不是企业当前重点考虑的内容,说明股权融资及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不被企业所认可。

(三)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声誉与小微企业贷款

调查中了解到,由于手续简便、放款速度快,许多小微企业选择从小贷公司融资,同时,部分银行中小客户从小贷公司融入“过桥贷款”,小贷公司对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反常的是,在企业填报的实际贷款融资额中,没有关于小贷公司的贷款数据;历次相关调研也能发现,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性担保公司等非存款类放贷机构及中介组织都倾向于向其他金融机构隐瞒客户身份,担心客户名单曝光后将会被银行列入黑名单。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当前市场对非存款类放贷组织认识不足,而非小贷公司本身。调研中发现,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认为小贷公司的客户属于资质较低群体,主观认为其存在较高风险,并将其列入不支持名单。正规金融机构的这一做法不但影响了小贷公司等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的正常业务,而且损害了其市场声誉,这与政府推出小贷公司以进一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保护小额贷款公司的声誉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四)市场细分与机构选择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中小金融机构逐渐增多,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问卷结果表明(见表7),农村商业银行(16%)、农村合作银行或信用社(11.3%)和城市商业银行(10.1%)在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三者合计贷款占样本企业贷款的37.4%,仅有9.7%的样本企业贷款主要来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说明地方性商业银行正成长为支持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力军;同时,分规模来看,企业规模越大,越愿意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业务合作关系,而小型和微型企业则更希望得到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支持,特别是微型企业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自己的第一选择。

这一结果说明,专业化分工和市场细分是提高市场资金配置效率的不二法则,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有助于增强竞争,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改善中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国有银行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能满足大中型企业的大额、标准化融资需求;对于需求规模小、分布零散及差异化较大的中小微科技企业,中小金融机构更具成本优势、信息优势和地缘网络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很大的原因在于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多元化融资体系缺失,使得大量信贷资源集中在全国大型金融机构,市场竞争不充分,专业化服务不足。因此,提高中小微科技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应该大力发挥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科技银行的作用。

(五)银行业金融创新与科技企业专利权融资

专利是中小微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的核心资产,探讨专利权抵质押融资是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但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发的专利权抵押融资产品很少,且对中小微科技企业发放贷款时,专利权只能作为附属性抵押发放贷款,企业仍需提供有形抵押担保,主要障碍在于专利权价值难以准确评估、无效专利多、流通性差等,致使中小微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利用专利权融资,形成巨大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市场融资和技术创新。

虽然小微科技企业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特性,与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理念背道而驰,偏好低风险业务的商业银行不是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首选渠道。但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体量最大、产品最全的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理应在支持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思路,根据专利权风险分布特征,研发风险收益相匹配的专利权产品。

五、结论与建议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山东省236家中小微科技企业为调查样本,研究发现:

第一,当前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结构落后,融资渠道单一。一是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来源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直接融资占比较低,银行贷款占据企业外源融资的绝对比重;企业不同发展阶段融资方式存在差别,体现出较强的阶段性特征,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对银行贷款需求明显增加,并呈多元化趋势。二是企业在初创期得到的股权融资数量最多,后期下降,这与企业融资次序理论及金融成长周期理论有一定的差异,股权融资对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有明显帮助。三是国有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的主要来源,地方中小金融机构正逐渐成长为中小微科技企业的主要融资来源。同时,小型和微型企业则更希望与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关系。

第二,企业家知识结构和认知偏差、市场外部性缺失等主客观原因,对企业的融资起到了更强的阻碍作用。一是企业家的知识结构及市场认知等限制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和工具应用。企业负责人对公开上市及风险投资基金存在抵触和排斥心理,仍然把银行贷款、自有资金等而不是资本市场作为优先选择融资渠道。虽然这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及问题较多有关,但认识上的差距对企业融资形成了更强的约束。二是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缺失。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投机性强,缺乏良好声誉,正外部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发挥。同时,资本市场的正外部性没有进入企业的融资决策函数,不被企业所认可。三是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受到影响。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对于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和建设多元化融资市场有重要意义。正规金融机构对其采取排斥行为,影响了其业务开展,损害了其市场声誉。四是专业化和市场分工是提升市场效率的不二法则,相比大银行,中小金融机构在满足中小微科技企业方面更具有成本、信息和地缘优势。当前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原因可归咎于我国前期中小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多元化融资体系没有形成,导致市场竞争不充分,专业化服务不足。五是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不足。目前商业银行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不足,导致中小微科技企业无法有效利用专利技术融资,形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影响了企业融资,对技术创新也形成不利影响。

(二)主要建议

一是加快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步伐,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是服务小微科技企业的主力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有助于改善小微经济的融资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权益性市场融资,增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的融合,是未来增量改革的重心,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问题的主要方向。现阶段,大力发展新三板、地方四板、五板股权和债权交易市场,加快推进各类股权和债权的分级,实现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发现功能,吸引不同类别的风险偏好投资者,是解决小微科技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

二是发展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提升其市场规模和声誉,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是拓宽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的另一重要途径。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由于不涉及公共权益安全,风险承受度相对较高,应当纳入非审慎监管范围,未来可通过允许该类机构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和各类交易所市场满足其大额负债需求,允许其通过一定的杠杆效应提升其市场规模和能力。同时,在资产端允许其实行资产证券化,通过购买、管理和流转资产证券化产品,进一步提升其市场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三是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金融创新。尽管小微科技企业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特性,使其不能成为商业银行的首选。但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中体量最大、产品最全一类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理应在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商业银行应摒弃传统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类贷款产品,更加关注科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环节,将企业产品销售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创新产品和服务。

四是加大金融知识宣传力度,提升中小微科技企业的金融认知水平,为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提升金融发展水平奠定良好基础。企业家的金融认知水平直接影响企业融资结构和工具运用,社会相关部门及金融服务机构应该做好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的宣传服务,使企业负责人及财务管理人员正确认识不同融资工具的积极作用和风险水平,正确合理引导企业负责人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和工具,实现金融和经济的良性互动。

五是加强投贷结合,改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对于符合金融稳健指标要求的合格金融机构,可以率先放开投贷联动的政策限制,鼓励开展直接股权投资。对于内控机制相对较弱但拥有丰富地区投资者资源和项目的中小法人金融机构,可以先通过为PE提供各种中间服务的迂回方式逐步介入PE业务。另外,城商行还应该抓住具有地方政府背景的产业基金,积极利用各种政府优惠,拓展PE业务。同时,明确投贷联动服务于中小微科技企业,优先支持科技企业发展,解决中小微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成,刘莉.深圳市成长型中小工业企业融资情况调查[J].特区经济,2008,(11).

[2]陈玉荣,王卫星,范俊杰,王文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化解对策[J].财会月刊,2009,(9).

[3]陈杰英.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2,(8).

[4]曹伟.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

[5]胡晟姣,聂鑫.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10).

[6]马秋君.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解决对策探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3,Vol.31(2).

[7]郑兰祥,朱梦颖.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综述[J].铜陵学院学报,2013,(5).

[8]陈晓红,黎璞.中小企业融资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4,(1).

[9]胡竹枝.论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

[10]胡小平,冯昕,邓念国.生命周期、预期利润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J].经济论坛,2003,(16).

小微企业融资论文篇13

1.小微企业融资偏好

小微企业融资结构也主要分为外源性融资很内源性融资,但是小微企业的融资不同于大中型企业,大中型企业为了谋求快速发展往往率先选择外源性融资,而小微企业虽然也要发展,但是其融资选择相较于大中型企业来说明显偏于保守,其外源性融资比例并不占绝对数,其选择原因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作者对郑州市的239家小微企业发放问卷,回收233份问卷并作了相关统计分析。

小微企业在实际融资过程中,在不同发展阶段会存在不同的融资方式,在每一个不同的时期其融资偏好是不同的,在小微企业创立期和投入期中,其主要资金来自内源性融资;在发展期和成熟期,主要资金来自内源性融资和外源性融资,只是各个行业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融资倾向。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3家小微企业中,行业分布为如图1。

不同的阶段其融资偏好也不尽相同,有些企业在创立投入阶段偏好于外源性融资而有些企业就是偏好于内源性融资;有些企业在发展成熟阶段有偏好内源性融资转变为偏好外源性融资,而有些依然选择内源性如图所2示。

图1和图2说明,在创立投入阶段,小微企业更倾向于内源性融资,而在发展成熟阶段,小微企业依然倾向于内源性融资,但是外源性融资开始出现增长,说明众多的小微企业其融资偏好是不同的,必然有些行业偏向于内源性融资,而有些行业偏向于外源性融资,如表1。

表1就说明了发展成熟阶段不同行业间的小微企业融资偏好。

2.小微企业成长欲望分析

小微企业成长性,主要是看小微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出现规模变大,自有资本增加、人员聘用数量的增加等,小微企业出现增长,是国家积极希望看到的,也是小微企业主期盼的,但是在实际市场中,不是所有的小微企业主都希望出现成长,小企业主存在着增长欲望的问题,有些小微企业欲望强烈,而有些小企业主欲望就不强烈。

图4说明小微企业主的成长期望,不希望快速发展的企业占到多数,图5表示希望盈利增长倍数,一般呈3被增长就属于快速,这个表中表示有尽四成小微企业不希望过快增长。原因也比较复杂,其中主要几个原因是如图6。

3.融资偏好与成长性关系

作者发现,融资偏好与成长性存在辩证关系,希望企业成长快速的选择外源性融资,不希望企业快速成长的偏好与内部融资,而且分行业现象较为明显,如表2。

不同行业间的小微企业融资偏好是不同的,比如批发、零售、信息、交通运输、仓储、软件开发这些行业的外源融资倾向非常明显,这与企业快速发展的欲望成强烈的正比例关系,发展希望越是强烈就越是希望外源性融资。

图7说明选择外源性融资的小微企业与企业强烈的成长欲望成明显正相关,这就说明小微企业主对小微企业的成长欲望决定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方式,越是强烈的成长欲望就越是要选择外源性的融资,反之则选择内源性融资,进而决定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结构,这样可以有效判断小微企业的成长性,可以为金融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4.结论

小微企业的成长性与融资偏好是呈正相关关系,偏好于外源融资的则成长快,而偏好于外源融资的则增长慢,不同行业间的融资偏好不同其成长性也不尽相同,所以金融部门就可以据此分门别类的在融资问题上区别对待,制定差异化战略,节约交易成本,消除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蔡永鸿,宋彦.国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重点综述[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2).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