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小微企业发展实用13篇

小微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发展篇1

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

公司是指股东依照公司法的规定,以出资方式设立,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独立法人财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二、小微企业组织法定形式的选择

(一)资本的限制

现行法律对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的最低注册资本额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个人独资企业设立的资本要求仅仅是“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对合伙企业设立的资本要求也仅仅是“有合伙人认缴或者实际缴付的出资”而已。可见,法律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很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三万元。从上述法律的规定看,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设立门槛比较低,相对来讲,公司的设立门槛较高。

投资者基于上述法律的规定,根据自己的资本实力对企业组织形式进行选择。投资者资本较少,可以考虑选择独资企业或合伙企业形式。投资者资本雄厚,则可以直接选择公司制企业。

(二)投资的风险和责任

投资的风险和责任对选择企业组织形式有着重要影响。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要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即当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企业债务的,投资人应当以其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即使在“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风险较大。

根据合伙企业法的规定,普通合伙人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即使合伙企业依法被宣告破产,其责任仍继续承担,风险较大。有限合伙人虽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但失去了控制企业和管理企业的权利,风险仍然较大。

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财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选举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进行管理,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和经营管理权。因此,风险较小。

从这三部法律的规定来看,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承担无限责任,经营风险较大;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共同承担合伙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责任,从这方面看,合伙企业的风险和责任相对于独资企业要分散一些。但是,由于合伙人之间的连带无限责任使合伙人需要对其合伙人的经营行为负责,更加重了合伙人的风险。公司的投资者——股东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或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其承担的是有限责任,且股东互相之间并不承担连带责任,从而有效地降低了经营风险,使风险成为可以控制的。从投资者的责任和风险这方面来看,有限责任公司应该成为投资者的首选。

(三)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的能力

企业的融资渠道不外乎投资者的投资和企业的对外借债。就投资者的自身投资而言,个人独资企业是由一个自然人投资。一个人的资金终归有限,以个人名义借贷款难度也较大,企业规模往往较小。因此,个人独资企业限制了企业的扩展和大规模经营。

合伙企业作为一种联合经营方式,由于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并没有上限的规定,如果合伙人较多,就可以筹措到较多的资金,并使得企业从外部获得贷款的信用能力增强、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这样不论是企业的内部资金或外部资金的数量均大大超过单一业主制企业,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

公司制企业可以以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募集资金,极大的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使企业规模突破了资金的限制,得以集聚和利用社会资本使自身得到迅速扩展。

相对于公司而言,合伙企业的资金来源和企业信用能力有限,不能发行股票和债券,这使得合伙企业的规模不可能太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个人独资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和外部融资能力较弱,合伙企业由于合伙人较多,内部融资能力较强。但由于普通合伙人的无限连带责任性质,导致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不可能太多,故而影响其内部融资能力,进而影响其间外部资能力。公司则不同。由于股东承担有限责任,风险较小,可以吸引大量投资者加入,内部融资能力较强。公司也可以发行公司债券,其外部融资能力也较强。

投资者一般选择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组织形式。

(四)科学的决策与管理的成本

个人独资企业一般由投资者自己直接管理,所有者和经营者二者合一,机会主义行为不可能发生,因而,管理成本较低。但由于一个人进行决策,一旦考虑不周,往往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合伙企业由于合伙人之间共同决策和管理,提高了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合伙人对执行合伙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但在合伙人较多的情况下,不可能人人都参与管理同一事务,他们委托一个或者数个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的产生机会主义的可能性较大。不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有权监督执行事务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的情况,由此加大了管理成本。

公司设有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健全,保证了公司决策的准确性。由于股东委托董事会管理公司,就会产生机会主义。为了避免机会主义对公司利益的侵害,由监事会对董事和经理的行为进行监督,从而增加了监督管理成本。

从科学的决策角度看,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是投资者最优选择,合伙企业次之,独资企业最后。从降低管理成本的角度看,独资企业是投资者最优选择,合伙企业次之,公司企业最后。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五)税收的负担

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税收的负担是不同的。对于公司而言,存在着重复征税的问题,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则不存在着这个问题。根据我国税收法律的规定: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只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公司分配利润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33%。然后,税后利润再分配给股东。如果股东是自然人,需按20%的税率再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是股东是法人企业,则需再按33%缴纳企业所得税。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人税收负担较轻,公司的投资人——股东因存在着公司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双重税收,税收负担较重。这也是投资者需要考虑的。

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一般要考虑以上五种因素,无论哪一种企业形式,都是有利有弊,但总起来看,选择公司制这种企业形式应是利多弊少。

三、公司化改造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一)通过公司化改造规避企业经营风险——有限责任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都是投资人的投资风险和责任较大的企业。从2000年以来的调查材料看,有不少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的投资人经营失败,是因为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而倾家荡产,永无翻身之日。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鼓励投资人的投资,西方国家创制出了有限责任制度,把责任和风险控制在投资者所投资金的额度内。公司就是这样的一种企业组织。因此,将大量的小微企业中的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改造成为公司制企业,有效地规避经营中风险,实现小微企业持续的发展。

(二)通过公司化改造达到科学集中管理

企业是人的要素、物的要素、技术的要素等诸要素的集合,但这些都是死的要素,要想使企业运转起来并发展壮大,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管理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很多企业都是因为管理不善而破产的。要想进行有效的管理,就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组织机构、合理的权利分配和有效的运行机制。而个人独资企业权力集中、管理简便,责、权、利高度统一于投资人,不能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一旦投资决策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合伙企业是一种合伙人共有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各合伙人都有管理权,管理难以统一和集中,很难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同个人独资企业一样,一旦投资决策失误,后果也不堪设想。

而公司这种企业形式则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三权分立的组织机构,实现了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了专门的公司管理机构—董事会,从而保证了投资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公司投资决策失误。

在被调查的2916家企业组织形式中,临沂市小微企业组织形式大多数是公司制,并以有限责任公司为主,占被调查企业的53%; 从形式来看,临沂市的小微企业组织形式基本上是合理的,但是,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公司的形式与其内容是不一致的,有的投资者虽然采取了公司形式,但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在实际运作中内部的控制系统依然是个人或家庭权威,形式上是公司,实质是家族企业,甚至是个人独资企业。有的甚至用名义股东形式规避公司法对股东人数上要求。对于这种具有公司形式的企业,也必须进行公司制改造,将其改造成实质上的公司,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减少投资决策失误,保障公司健康发展。

(三)通过公司化改造进行融资

企业进入的行业不同,对资本的需求不同;经营范围不同,对资本的需求也不同;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对资本的需求也不同。像冶金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业等行业,对资本的要求就很多。蔬菜、水果等产品的生产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的资本较少。企业在创立初期,由于业务量不大,需要的资本不多,但企业进入成长期和成熟期后,业务量增大,需要的资本较大。同时为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竞争力,也会使企业资本需求大量增加。通过兼并重组进行公司化改造,可以吸收不同组织形式的企业加入新的公司企业,扩大企业的规模,或者通过发行新股的方式直接进行融资,获取企业所需的资金。

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之后,除了上述公司法律制度给企业所带来的优势外,从经济学意义上对企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一是通过兼并重组的公司化改造,可以将企业的规模做大做强,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二是通过兼并重组的公司化改造,可以绕开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客户和经验等各种各样的壁垒,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小微企业公司化改造的基本途径就是走企业兼并重组、改造之路。兼并重组从19世纪末起就被西方企业界所采用,其对西方经济的飞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形成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现在,正是企业兼并重组的时机。中央政府为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2010年8月28日,了《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因此,我们必须抓住经济形势低迷和国家大力支持的有利时机,在兼并重组的同时对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从而促进小微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第二条.

[2] 赵旭东.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第八条第二款第三项.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第三项.

小微企业发展篇2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因而小微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自2011年以来,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支持与扶持政策,希望能使小微经济更加活跃。但是在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转型压力上升的大背景下,小微企业发展仍然障碍与问题颇多:地区分布与城乡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与行业分布不合理;税费优惠政策不足,政府政策服务体系不完善;融资渠道缺乏创新,信用担保不完善;发展服务包括教育培训、咨询辅导、信息网络共享平台、技术支持等体系缺乏;

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小微企业大约提供了近75%的城镇就业机会。从新增就业来看90%以上要靠小微企业,从就业的存量来看有80%是靠小微企业。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的生存状态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政府也充分认识到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总理曾在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致辞中倡导: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在此之后更是进一步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还出台了多项减税、降低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等措施,从多方面体现政府对小微企业的呵护。尽管小微企业得到了国家社会的多项支持,但由于小微企业本身所具有的各方面问题使其与大型企业相比仍存在许多问题与漏洞。

据统计,我国现在总计有超过四千万的中小企业,而其中实现信息化的比例不足10%。在当前社会信息化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资金的问题,大多数小微企业没有应用信息管理系统,因此大多数小微企业的管理不到位,缺乏有效控制,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不占优势,制约了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

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小微企业自身的漏洞与缺陷使得小微企业生存状况、发展前景堪忧。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9万户小微企业抽样调查,2014年第一季度,工业小型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21.1%,比去年底下降了1.7个百分点。其中,微型企业经营状况好或很好的比例仅为18.3%。

也有统计数据表明,欧洲、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12.5年,美国竞争相对激烈,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也达8.2年。而在中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业还不到3年。我国小微企业存活时间比之发达国家实在是相距甚远。小微企业最大的问题源于他规模小,经不起风浪,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来自于国外国内的激烈竞争使得很多小微企业倒闭破产。小微企业要得到发展,就必须正视自身的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在小微企业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主要有四个问题真正制约着小微企业的发展。

1、员工素质较低、流动性大。小微企业主要以机械加工业、服装加工业、配件加工业、农机制造业居多。这些行业都是需要一定技术的,在员工真是入职之前都要经过相应的培训,并且一般这类工作劳动强度比较大,但是收入不高。致使有相当一部分工人无法长期再次工作下去,员工流动比较大。而对于这种小微企业来说员工培训的支出随着员工流动的增大也成为企业重要支出的一部分,增加企业压力。工厂工人流动性大,岗位不稳定,容易形成用工荒,招工难局面。再者随着三农问题的不断解决,农村各类产业的大发展,农村发展的机会更多,农民工返乡者越来越多也是小微企业招工难的一个因素。

2、税费较高,企业负担重。对于小微企业来说,每年营业额度本来就很有限,但是还是要缴纳一系列的税务,列如:增值税、营业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等等十几个税种。而对名目繁多的收费有苦难言。许多小微企业都是在沉重的税费负担中艰难运作。

3、融资渠道窄、成本高。当前融资难的问题困扰着小微企业,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发展,小微企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受到极大得威胁。要想尽快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让小微企业继续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不只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是社会各界需要去关注的重点。得不到国有金融企业的支持并且本身缺少资产做抵押进行借贷,许多小微企业为解决资金短缺难题,走地下融资渠道,借高利贷解决创业和经营的资金需求。很多小微企业由于无法偿还高利贷面临危机。

三、针对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解决方案

1、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工难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企业想要留住员工,必须提供员工可以接受的福利待遇。目前,小微企业没有更多精力财力去提高员工福利,政府可以在这方面给予帮助,小微企业的员工由政府帮助补全五险一金福利待遇。政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得到当地居民应有的权利保障。针对小微企业员工可以给于一定的工资补助等。

2、政府出台一系列针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免税政策,建设健全信贷体系。督促商业银行建立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机构体系,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

3、政府应作为桥梁将民间资本与小企业对接,缩小银行存款与民间借贷的利率差。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困境,扩大面向小微企业的金融供给。

参考文献:

[1]沈国儒.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情况与对策[J].华北金融,2012(08).

[2]丁振阔,周劲波.浅论微型企业从小企业中独立出来的意义[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4).

[3]王晓东.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优化我国小微企业财务管理[J].中国市场,2012(31).

小微企业发展篇3

根据2013年修订的全国企业类型标准划分,我国的小微企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占据到全国企业的90%,分布地区也十分广泛,涵盖大中城市、小型新型城市,以及乡村。在行业上,涵盖面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单一类型发展到现在多元、综合的类型。小微企业创造的价值十分可观,实体产品的价值和潜在的服务价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在这个层面上,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发展动力。

2.小微企业是改善和服务民生的重要渠道

小微企业在创办阶段,手续比较简单,审核周期较短通过率高,准入门槛较低。由于小微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在招收员工的时候要求较低。因此,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据调查,小微企业的从业人员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40%左右,这个比例已经证明了小微企业服务民生的作用。在全国来说,东部沿海地区的小微企业发展最为突出。经过可靠的数据分析,东南沿海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3.小微企业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载体

小微企业从初期的传统领域向各行各业延伸。当今阶段,小微企业已经不仅仅涵盖传统加工制造业、简单商贸服务业,并且更加注重高新技术的运用,向新兴产业发展。21世纪,小微企业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灵活的优势,通过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采用全新的工艺,尝试新的设备,完善了企业规划,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推动了我国高新企业产业化的步伐。同时,小微企业为锻炼管理人才做出了贡献,其注重人才挖掘,为企业家的培养提供了平台。

强化金融支持,助力小微企业成长

小微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国家经济发展增添了一份力量,但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得以解决,必须强化金融支持,助力小微企业的发展。首先,需要从制度方面做出调整,为小微企业发展打好基础。再者,着眼于金融创新投入,引导各类资源向小微企业倾斜。为此,建议可采取以下措施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加大信贷支持、降低融资成本、完善金融服务网络、推进资本融资等方面制定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政府部门在搭建服务平台、建立保障机制的同时,出台包括税收、融资等在内的支持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金融监管部门应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专营机构适当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建议金融监管部门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对小企业贷款不良率进行单独考核,并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尽职免责有关制度。同时,应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加强对有关政策落实的监管,使小微企业实实在在地享受到各项政策优惠。

2.搭建银企沟通平台

政府有关部门应定期组织小微企业融资对接会,向金融机构推荐生产经营好、发展潜力大、贷款风险小的优秀企业。同时,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培训力度,提升经营者素质。要求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科学治理,树立诚信意识,练好内功,满足市场化融资条件的要求,赢得金融机构信任和支持,进而实现小微企业与资金供应方的顺畅对接。

3.建立小微企业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建立政府和金融机构共担风险的风险补偿机制。对逾期无法收回的小微企业贷款,对有抵质押品的部分,按照市场化原则处置;对无抵质押资产的不良贷款发生的损失,由政府、银行、担保和保险公司分别承担部分损失,以缓解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融资发生损失赔偿的压力。二是建立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奖励资金。对向小微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发放信用贷款的担保公司和银行(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创投机构、保险机构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奖励。三是对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所发放的贷款给予所得税前扣除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担保赔偿准备,免征营业税等税收政策支持,调动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四是对于从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有突出贡献的金融机构,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通报表彰和奖励等形式,激发金融从业人员服务小微企业热情。

4.提升政策性和小型金融服务机构发展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背景机构。如,投资公司、担保公司政策导向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和规范发展,与商业性机构实现错位竞争、互补发展,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对小型金融机构扶持力度,引导大型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金融机构的市场引导和业务合作,强化小型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的市场定位,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增加基层服务网点,与大型金融服务机构错位发展,实现小型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联动协调发展。

5.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为小微企业服务的融资担保体系,研究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建立专业再担保机构,建设多层次担保体系,更好地为小微企业、科技型企业、农业发展和全民创业服务。鼓励保险机构创新服务形式,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保险服务,支持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产品发展,拓宽保险业务服务领域。

6.加快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扩大新型融资方式的业务规模。引导小微企业运用融资租赁、债务性融资工具以及上市等新型模式融资。引导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的产权性质和业务特点,采取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创新,积极开办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企业联保贷款,有价证券质押贷款等,努力解决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要积极改善服务环境,大力推广“信贷工厂”模式,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设计、申报、审批、发放、风险控制等业务按照“流水线”作业方式进行批量操作,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效率。为小微企业提供更方便、快捷、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不断探索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新举措,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

7.建立和完善沟通协调机制

一是建立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工作委员会。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加强协商交流与信息共享,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等多种方式,积极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向小微企业介绍金融产品,实现银企双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中小企业帮扶活动,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融资需求,做好融资顾问,帮扶小微企业破解经营困境和融资难题。二是抓住国务院部署制定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的有利时机,做好对小微企业政策宣传和诚信文化的培育、引导,做好小微企业征信系统建设工作。优先支持小微企业信贷政策执行好的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担保公司等各类融资机构接入征信系统,满足其信息需求。

小微企业发展篇4

2.对于饲料经营、兽药经营企业。

这类企业多以小规模经营为主,普遍是只有2~3人的“夫妻店”或“家庭兼营店”。近年来,随着养殖形势和畜禽市场行情波动的影响以及市场饲料、兽药销售模式的改变,厂家直销、电商行业不断兴起,作为中间环节的饲料经营、兽药经营小微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呈现出优势逐渐减小,业务量下降,市场占有份额逐渐减低趋势。

3.对于动物诊疗小微企业。

由于其服务对象多数是一些散养户,近年来,随着规模养殖比重加大,散养模式的逐渐淡出,散养户数量及其养殖量逐渐减少,因此专业从事畜禽诊疗活动的小微企业,目前生存压力倍增,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境地。但近年来,随着宠物热的兴起,一些专业从事宠物医院、宠物诊疗的小微企业发展比较稳定,但当前此类小微企业尚处于发展期,多数在管理上还不是很完善。总体看来,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养殖行情并不稳定的环境之下,很大一部分畜牧小微企业的生存压力变得更大。

二、困境分析

1.企业定位较低,发展缺乏后劲。

畜牧小微企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畜牧小微企业对自身定位较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尤其突出表现在畜禽养殖方面,发展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如存在私自建场、不讲究科学随意选择场址,想咋建就咋建,想咋养就咋养的情况;不分析市场行情,想养啥就养啥,只要挣钱就行,缺乏长远考虑。这种发展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既不适合当前畜牧业发展形势,还可能导致一些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违背的情况出现,如防疫条件不合格、环境污染不达标等,既违背法律法规又不符合养殖条件要求。因此企业还没发展就存在着诸多隐患。

2.利润低、风险大,发展极不稳定。

近年来,平遥县畜牧小微企业的发展虽总体上表现出了稳步增长的态势,但畜牧养殖业本身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季节性,而且受市场因素影响较大,发展很不稳定,畜牧养殖存在很大风险,管理稍有不慎或者行情稍有波动,就可能血本无归;饲料、兽药经营等小微企业同样如此,数量增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很小、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运作很不正规,不少兽药、饲料经营户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3.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不高。

多数饲料经营、兽药经营小微企业,缺乏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及经营理念,再者受资金、经营规模、养殖形势等因素的制约,在经营手段、营销策略等方面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畜禽养殖小微企业普遍存在重视养殖而轻视管理的现象,对企业管理文化认识比较淡化,认为养好了就能挣钱。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少注重对人员的管理,缺少对生产成本的精确核算以及对市场的准确分析等现象,导致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成本加大,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对策建议

1.加强对畜牧小微企业的培训工作。

建议以多种形式,从多个方面全方位加强对畜牧小微企业的培训。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从企业管理、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等方面对畜牧小微企业的进行培训,以便拓宽企业的经营理念,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生产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如通过定期举办不同层次、针对性强的培训工作或充分利用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对畜牧小微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服务型等方面的人才培训,将有利于畜牧小微企业在企业管理、经营理念、业务技能等方面进一步的提高。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小微企业的各种优惠政策,着力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一是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尽量简化手续,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使畜牧小微企业更能享受到国家的贴息贷款或小额贷款政策。二是继续加大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向养殖企业投入。充分利用国家扶持政策,既要支持大户兴办建场、小户入股联合办场走合作社模式,实行养殖模式的转变,同时也要鼓励其他行业转产、民间合法借贷等形式,实行养殖投资渠道的多元化。三是落实好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如在畜牧养殖保险、对小微企业的减免检疫收费等方面,要加强政策的宣传,强化服务指导工作,使畜牧小微企业能充分享受到国家的惠农政策。

小微企业发展篇5

据了解,《准则》实现了四个创新:既以国际趋同为努力方向,又充分考虑我国小企业规模小、业务简单、会计基础较为薄弱等实际情况;既保持了自身体系完整性,又与《企业会计准则》进行有序衔接,规范了小企业通常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为小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了具体而统一的标准;最大限度地简化了小企业的会计处理,消除了小企业会计与税法的差异,既满足了税收征管的信息需要,又有助于银行贷款决策;在规范范围上涵盖了农林牧渔业、工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各种行业,既确保行业上的全覆盖,又方便了会计人员根据需要尽快掌握和应用。

实施《准则》有利于加强税收征管,企业只有依照准则建章建制,提高核算水平,才符合小型微型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只有依照准则加强财务管理,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提高信誉度,完善企业信用信息,银行才能有据可循有款可贷,从制度上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利于改进内部管理,企业只有依照准则完善企业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强化风险管理,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才能为小企业固本强基和可持续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有利于提升政府经济管理水平,准则不仅为小企业提供了科学、统一的会计标准,增强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也为政府监管部门和有关经济管理部门提供了更有力更有效的评判准绳和衡量标准,有利于政府提升驾驭宏观经济的能力,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和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具体体现。

小微企业发展篇6

一、中小微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自《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于2004年5月1日施行起,经过12年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确定当前实行确定缴费的信托型企业年金,以EET(税收递延)作为主要税收优惠政策。针对中小微企业年金困境,在2011年提出可以实行集合年金计划并进行试点,进一步鼓励中小微企业开办企业年金。

尽管历经了曲折的改革历程,但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发展仍然非常缓慢。其中有以下几个特征:1、参保企业主要为大型垄断性国企,中小微企业参与度不高;2、参保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区域发展不平衡;3、企业年金产品较为单一,市场化水平不高;4、运作主体和流程较为复杂,且存在实质上的“一揽子”情况;5、投资收益率较低。

二、中小微企业年金困境分析

(一)企业。当前企业存在这样一些困境:1、企业资金规模较小。2、企业本身负担较重。虽然政府已多次对中小微企业税收进行调整。3、企业注重当下的盈利,没有长远价值考虑,并没有将建立企业年金作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4、相当一部分中小微企业雇主不了解或不知道企业年金,并认为其流程复杂。5、我国的中小微企业生命周期较短,并不能为员工提供较稳定的企业年金。6、中小微企业员工流动性较大,企业不愿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

(二)员工。当前中小微企业的许多员工并不愿意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究其原因,有以下这些:1、员工重视当前现金收入,对企业年金和养老保险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认识,导致企业注重以现金报酬来吸引人才。2、我国的中小微企业员工工资较低,不愿意再缴纳企业年金。3、员工认为已经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并不需要再缴纳企业年金。4、员工流动性较大,担心转移接续问题。5、员工维权意识较差,缺乏与企业的协商能力。6、工会力量薄弱。

(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有以下这些:1、近年来我国经济受国际环境影响,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使得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无力建立企业年金。2、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水平较高。3、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完善,投资回报率较低,导致企业年金的激励性和吸引力不够。4、税收优惠力度不够,仅仅只有5%的比例免税。5、企业年金的相关法律规定不够明晰。

三、中小微企业年金发展启示

(一)将基本养老保险降费落到实处。我国社会保险的法定缴费占到了员工工资水平的40%左右,有的省份甚至占到50%。过高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不仅加重了企业和员工个人的经济负担,还制约了补充养老保险,尤其是企业年金的发展。为促进中小微企业年金的全面发展,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应尽快明确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的关系定位,要采用更加积极有效的方法适当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和替代率,将更多的保障责任交与企业年金,使养老保险体系的多支柱更加合理发展。

(二)将“为中小微企业减负”落到实处。从1982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解决企业社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至今,虽然政府密集出台了各项降税减负政策,但中小微企业负担过问的问题迟迟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越减越重。据统计,当前中国企业税负高达40%,超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平均水平,居全球高位;1997年至2013年间,国家税收平均增速为18%,相较于13%的平均GDP增速,超出了5%。

只有切实降低企业负担,将中小微企业的税费控制在适当水平,才能够真正使企业有经济实力去建立企业年金。

(三)加大企业年金的税收优惠力度。当前我国企业年金为EET型,在领取阶段征收个人所得税,企业的免征比例上限为工资总额的5%,可在税前列支。这样的税收优惠制度几乎没有吸引力,使得企业和员工倾向于以现金形式获得报酬。

参考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计划,虽然实行TET模式,但其对企业及员工的缴费和领取给予15%的税优,这样的方式显得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国的企业年金税收优惠计划可以参考超级年金的税优方式,使得更多的企业和员工愿意主动参加企业年金。

(四)鼓励中小微企业建立集合年金。发达国家的集合年金计划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覆盖了大多数大中小微型企业,是由多个企业共同发起与参与缴费而形成的基金,每家企业都是委托人。目前集合年金发展最受欢迎和最成功有行业年金计划和零售年金计划两种,例如美国的多雇主企业年金计划、简化雇员养老金计划、小企业雇员储蓄激励匹配计划,以及澳大利亚的公司型年金、行业年金、零售年金等。

行业年金的优势在于,中小微企业资金规模有限,同一行业的雇主可以共同发起行业年金,可以很好的解决基金规模的问题;规模较大,能更好的获得收益,且管理成本更低;同一行业内的人员具有可携带性。

零售年金计划是由金融机构,例如银行、保险公司等在市场上推出的标准产品,向自愿购买企业年金的企业出售。零售年金计划的优势在于是金融机构的标准化产品。

(五)企业和员工要正确认识企业年金的激励作用。企业年金可以被视为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员工,提高员工的生产效率[1]。当前大多数企业和员工都更加重视当期的现金收入,想少缴基本养老保险费,想拿到手的工资更多,而不愿意参加企业年金计划。

政府和新闻机构应该从正面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养老保险,使企业将企业年金作为像工资和年终奖一样的吸引人才、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手段;使员工正确认识到企业年金的储蓄和投资作用,自主积极的要求企业开办企业年金,使对企业年金的需求带动供给,形成良性循环。

(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虽然已经确立了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和原则,但关于企业年金的具体实施条款还不完善。例如,集合年金计划的具体实施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具体制度等。

未来的企业年金立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一,要从立法上保障企业年个人账户的建立和实账运行,并处理好个人账户的转移接续问题。第二,由于我国中小微企业基本养老金的不足额缴纳情况较为严重,是否能够允许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情况。第三,要明确规定企业年金是否可以自愿停缴、提前领取和一次性提取等,以及这些情况的罚金应该是多少。第四,要根据市场情况调整企业年金的具体投资范围和内容,例如是否允许投资股市,比例是多少,是否允许海外投资等。

(七)重视工会的力量,为员工维权。由于我国企业工会的特殊性质,在实际情况中工会并没有起到一个强势维护员工权益的作用。甚至,相当一部分小微企业并没有建立工会,员工协商维权无路可走。

纵观发达国家的企业年金制度,覆盖范围广、保障程度高的地区都是工会力量较为强大的。企业年金的建立离不开工会的协商与维权。(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小微企业发展篇7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小微企业正如雨后春笋班,其数量越来越多,而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应急迫切需要银行的支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客户,它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在现代社会里,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小微企业的巨大潜力,纷纷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但是在发展在那小微企业业务,由于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使得商业心银行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有着良好地发展市场前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小微企业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拓宽企业的客户群,从而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其次,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职责。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发展资金,就会使得小微企业数量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会失业,从而增加国家负担。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另外,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能更好地优化银行自身结构,通过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尚特银行的盈利能力[1]。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一)转变经营观念

相比一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言,小微企业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这种弱势地位使得许多商业银行不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银行自身的业务重点主要偏向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要明确小微企业市场定位,致力于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台州银行开展的“小本贷款”,该银行始终坚持“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的市场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也正是因为银行的这种经营理念,使得小微企业客户成为了该银行的业务主体,为银行自身带来了好的利益[2]。

(二)加大创新

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小微企业的潜在价值,纷纷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现代社会里,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的对象多样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要想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加大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小微企业对本银行的黏度。首先,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研发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小、频、急的贷款需求;其次,要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各个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善于利用网络来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服务。另外,要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小微企业信贷有着小、频、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就必须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从而满足小微企业信贷的需要[3]。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专业的信贷业务人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细分小微信贷业务,设计不同的职能部门,从而内部人员中或者对外招引专业的人员进行任职;其次,要强化业务人员能力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强化职业教育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4]。

(四)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要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从而降低信贷风险[5]。

四、结语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直具有重大潜力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拓宽银行的客户群,为银行自身带来好的利益。同时,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现。但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自身经营风险较大,使得商业银行对其开展的信贷业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结合小微企业信贷的特点来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要加大金融创新,要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为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自身更好发展。

作者:肖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

参考文献:

[1]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14:187.

[2]李静怡.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探析[J].浙江金融,2013,10:34-36.

小微企业发展篇8

一、正确分析小微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不仅让小微企业看到了曙光,也确实得到了实惠,进一步缓解了税负重、融资难等问题。我国的小微企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这主要缘于小微企业经营方式灵活、组织结构简单、创新能力强,但是也存在抵御各种风险能力较差等问题。

一是筹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小微企业自身因素。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着“先天不足后天不争”的现象。的确小微企业规模小,人数少,成立时间短,经营不稳,盈利不定,融资渠道单,主要靠内部积累和亲朋好友借款,银行金融机构不愿放贷,但是小微企业由于规模小、人员少,老板一般都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对企业的情况非常了解,几乎不用财务会计进行核算管理,既不研究国家政策,也不愿和外面交流,更不知提升自身的软实力来,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投资不科学。许多小微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买设备上项目,但由于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加之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得不到运用,不能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和市场论证,其结果是“不改造等死,改造了找死”,造成投资失误,使企业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以至陷入破产的边缘。

三是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小微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管理模式僵化,带有很浓厚的“家族”色彩,裙带关系严重。有些企业管理者,缺乏现代财务会计管理观念,对财务会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管理思想相对落后,仅凭经验和感觉进行决策,因此时常会出现决策性的错误,有些经营者的财务会计管理意识淡薄,认为企业效益主要靠业务的发展,不是靠财务“管”出来的,忽视了财务管理对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制约了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大多数小微企业还是局限于那传统模式下的核算体系,电脑只是办公室的一种摆设并不会运用财务软件及建立自己的微机网络,使得效率低下,资源浪费。这些都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四是内部管理制度欠缺,会计核算薄弱。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组织管理的发展,出现一种整合的趋势,不仅管理技术之间不断整合,而且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和管理之间的整合趋势也日益明显。但是大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完整的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不但在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管理等方面制度欠缺,而且在财会部门职责权限、岗位责任制、账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等方面也很混乱。由于小微企业的规模较小,财务部门的设立较简单,这必然导致内部财务控制薄弱,出现现金管理不严、应收账款控制不力、存货控制薄弱、资产管理混乱、成本费用核算不实等一系列问题。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原因是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存货控制薄弱,周转周期长。

会计人员操作不规范,人员流动大,素质有待提高,财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高,素质管理人员缺少,是影响小微企业财务核心作用难以很好发挥的主要问题。企业普遍注重对科研技术人员的培养,而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重视不够,对会计人员重使用轻培养,会计人员满负荷地工作只能使其被动地处理日常事务,却很难有时间和精力主动钻研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对介入财务管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正确处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二、积极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提升小微企业整体实力

我国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却暴露出明显的弱势地位,其关键在于小微企业的管理薄弱,控制不力,核算不严。因此,小微企业要想摆脱目前的状态,必须“内外兼修”,健全核算体系,加强财务管理。

一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有利于落实国家关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法规政策。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支持,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社会服务,改善小企业融资。实施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为落实国家各项政策,提供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管理的基础性、制度性保障。

二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改善小企业税收和融资环境。依法治税、依率计征是企业税收征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根据我国税法规定,纳税人应正确核算收入和成本、费用、损失,并按税法规定进行纳税调整,如实申报纳税。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由于小微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纳税采用核定征收方式,享受不到优惠税率。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督促小企业建账建制,不断提高核算水平,不仅有助于依法治税,加强小企业税收征管,也有助于税务机关能够根据小企业实际负担能力征税,促进小企业税负公平,还有助于将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长期以来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制约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其中既有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小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会计信息是企业信用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提供透明的、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用评价。实施好《小企业会计准则》,就是要让小企业自己练好内功,加强管理,提高自己的实力,提高自己的信誉度,让银行愿意贷款,从制度上解决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

三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有利于改进和加强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当前我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一方面利率、汇率、原材料、劳动工资成本提高;另一方面用钱难、用工难、用地难、用电难。这些困难和问题,固然有小微企业经营所处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影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小微企业内部管理基础较为薄弱。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更是竞争经济,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在管理,管理的核心是财务,而财务的基础在会计。会计通过生成、加工和提供信息,反映和监督企业整个经济活动,从而影响或参与企业制定战略目标、作出生产经营和投融资决策。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作出正确决策、如实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关键。在当前小微企业发展面临困难的时期,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引导和支持小微企业加强基础管理,强化风险管理,完善治理结构,推进管理创新,强本固基、化危为机。

三、措施有力是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到位的关键

一是思想重视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关键。小企业会计准则新理念,小企业会计准则强化了与税法的统一,完善了成本费用控制等措施。因此,小企业管理层要非常重视小企业会计准则准备和实施的各项工作,不仅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而且亲自参加培训,亲自讨论决定重大问题,较好地将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是系统培训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思想重视是关键,系统培训是基础。能否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是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前提。通过调查,大部分企业自小企业会计准则颁布以来,结合企业的管理与核算实际,坚持“请进来、派出去”的原则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通过培训,使之领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内涵,熟识小企业会计准则实行对业务流程、经营决策与经营业绩可能带来的影响;明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行对全员参与、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做法与要求。

三是健全机构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组织保证。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是一项的系统工程,小企业会计准则能不能贯彻好、执行好,影响因素很多,但十分关键的一条是单位负责人的思想认识、重视程度和带头作用。管理层重视小企业会计准则准备和实施的各项工作,就能够主动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讨论决定一些重大问题。

四是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前提。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是贯彻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前提。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管理制度和内控机制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要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方案,制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衔接办法,明确工作步骤及工作措施,以年度财务决算为契机,制定了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衔接办法并逐级监督实施,全面完成小企业会计准则口径账务调整及报表编制工作。

五是规范操作是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核心。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根据不同时期不断变化的业务特征选择会计处理方法,这就需要即使在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初步成功之后,仍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正确处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新业务、新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以保证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动态平稳。对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研究,妥善处理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情况。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重视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不断改进实施机制,提高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应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也是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体系和内部控制系统的过程,也对企业管理层和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传统观念认为会计核算就是记账编报表,忽略了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小微企业财务管理弱化和会计核算滞后,小微企业的经济活动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全面及时地反映。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产权经济,也是信息经济,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是合理引导资金流动、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保护产权的重要基础。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必将小微企业财务会计工作提高到企业经营活动核心的高度,相应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一步提升小微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S].2011-10-18.

小微企业发展篇9

(一)小微工业企业数量多,总量大,吸纳就业能力强。

20xx年一季度,XX县小微工业企业达到161户,占全部工业企业的95.8%。从业人员2.1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91%。据测算,一季度全县小微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87万元,同比增长10.7%(按可比价),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 31.96%。从调研情况看,除部分行业和企业效益滑坡,少数企业出现停产半停产外,绝大部分企业基本实现正常运转。

(二)小微工业企业行业分布广,特色产业优势突出。

XX县小微工业企业分布广、特色鲜明,全县小微工业企业已涉及砖瓦制造、小水电、砂石开采、清真食品加工、砖雕、酒的制造等20多个行业,形成了黄酒制造、砖雕、清真食品等具有鲜明地区特征的特色产业,围绕这些产业,延伸链条,推进战略重组,做大做强,已成为民营企业发展中的主角。

(三)小微工业企业依据经济园区这一发展平台,进一步推进发展进程。

近年来,XX县不断加快工业化进程,着力加大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为小微工业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已有69家工业企业入驻甘肃临夏经济开发区,同时加大扶持力度,落实减免税政策,定期开展银企交流活动,近期又出台了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园区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激励措施,为小微工业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政策动力。

二、小微工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及原因

(一)企业持续增效难度加大。

XX县小微工业企业主要是小水电、砖瓦制造、砂石开采等初级产品加工,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以房地产为主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下降,使小微工业企业市场需求不足,产成品库存增加,特别是小水电企业由于天气干旱,上游水量减少,不能正常发电,开工不足,导致生产设备利用率下降。

(二)周转资金依然短缺。

目前,企业的融资渠道有三种:向银行申请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上市直接融资。后两者对小微工业企业来说都不现实,实际上,小微工业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越来越困难,主要是工业企业不具有银行贷款要求的房产地产等抵押物,小微企业融资渠道十分狭窄。

(三)工业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新技术企业偏少,产业技术含量不高,企业对科技研发投入较低,缺乏创新人才,在自主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展缓慢,产品依然存在量大质低的现象,抵抗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薄弱。

(四)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成本上升。近年来,各类原材料价格波动大,影响了小微工业企业的正常生产。同时随着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小微企业劳动合同管理逐步规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增加。二是销售不畅。通过调查显示60%以上的企业出现库存增加、订单不足和销售下降的情况。三是利润下滑。小微企业缺乏市场议价权,各类生产成本的上升进一步挤压了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不少企业通过压缩生产规模来保本经营,一些企业甚至放弃已有订单。

三、推进小微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建议制定小微工业企业发展规划,引导小微工业企业从事国家急需发展的新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扶持地方特色产业的开发与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原材料进行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建议在税收政策等方面予以倾斜,从财税扶持、企业贷款、防范金融风险、科技创新等方面予以支持。

(二)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针对中小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较弱的实际,建议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出台有关政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发机构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建议成立创新扶持基金,鼓励企业自建或联合建立产品研发中心、试制中心、检测中心等科技机构,对有愿望、有需要的小微工业企业提供政策指导和财力支撑。

(三)进一步破解瓶颈制约。

在融资方面,积极引导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部门降低贷款门槛,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放宽贷款政策,确保企业发展资金需求。在土地政策方面,建议制定针对土地整理和置换的专门文件,对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型小微工业企业实行土地优惠政策,提高项目建设用地奖励指标。同时拓宽信息渠道,增强信息服务。

(四)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

小微企业发展篇10

(一)国家财政政策的功能问题分析

由于财政政策公共利益的价值属性,要求财政政策在资源配置、经济稳定和社会再分配三个方面发挥作用。资源配置功能指政府通过制订政策和法律等资源运作规则,提供特定的物品和服务,合理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配置,达到最佳的公共利益。市场必须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然而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并不能通过价格有效反映出来,很难通过市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同时,市场内生缺陷也会影响市场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难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因此,为了达到资源配置最优,就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改变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实现最佳的配置效率。财政经济稳定职能是指根据实际经济状况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来协调和保证经济稳定的,可以通过税收和公共支出等手段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市场经济中,市场自发调节难以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会造成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这些波动会对资源的有效配置造成一定影响,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职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社会再分配职能是指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或税收来调整收入分配。由于市场存在外在缺陷,即存在不公平的现象,这种不公平现象会对公共利益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很可能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适时调整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促进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

(二)基于国家财政政策功能视角的理论依据分析

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经济稳定、社会再分配三种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资源配置方面: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自由竞争的市场常常会导致垄断的出现,垄断又会阻碍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市场难以发挥作用。我国绝大多数农业小微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与大企业竞争过程中常处于不平等和劣势地位;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的披露与获取制度不完善,也是农业小微企业的明显特点,因此农业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信用评级较低,融资能力明显低于大企业。这就需要财政政策在遵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围绕农业小微企业发展需求来高效合理地配置资源,维护市场公平与效率。经济稳定方面: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难以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导致经济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影响市场对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小微企业提供了占主体地位的社会消费品,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因此,熨平经济波动就需要财政政策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对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进行支持和引导。社会收入再分配方面:由于市场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容易造成收入的两极分化。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或加大对低收入者直接财政支出来实现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三、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

(一)国家财政政策的类型和工具

1.国家财政政策的类型。国家财政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政府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措施。”常见的有两种不同的划分依据对财政政策进行区分。一种分类方法是根据对国民经济总量调节时发挥的不同作用分成扩张性、中性、紧缩性财政政策;另外一种分类是按照其对国家宏观经济所产生的作用不同,划分成自动稳定的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时,政府会根据不同的供求情况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时,政府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减少财政收入的同时扩大财政支出。否则政府会在增加财政收入的同时减小财政支出,从而使供求处于平衡状态。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一系列税收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来发挥财政政策内在的调节功能,对经济变动情况快速自发的做出反应,无需依靠外力。与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反,相机抉择可根据功能不同细分为汲水性和补偿性财政政策,需要依靠外力的帮助才能调节经济发展。当经济出现波动时,采用汲水性财政,是在经济本身具有自发恢复力前提下,通过公共投资诱导经济景气复苏,吸引民间投资的缺期财政政策。当需要对现实的经济状况进行反向调节时,常采用补偿性政策来稳定经济波动。经济过热膨胀时,政府增收减支;经济萧条紧缩时,政府减收增支。在实际应用中,政府通过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习俗因素来选择合适的财政政策。经济因素主要需要考虑的是实现财政政策的三大功能的经济手段,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失业现象、收入两极分化等问题,自然习俗因素主要是指本国的特有的自然习俗情况。

2.国家财政政策工具的选择。财政政策工具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了保证财政政策相应功能和目标的实现所采取的方式方法。财政政策主要包括预算、政府购买、财政转移支付、税收、政府发行的国债等。预算是最基本的财政政策手段。预算通过直接和间接调整预算支出结构、数量,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以及市场的供给、产业结构,使预算支出倾向社会公平领域,对社会收入进行再分配,最终实现对资源配置、稳定发展和资源再分配的作用。政府购买是政府作为购买方和支付者,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增加了社会需求。当财政资金以无偿的形式进行单向支付时,称之为财政转移支付。其作用在于:一是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调节社会总供求关系。在经济蓬勃发展时,为了缓解消费需求膨胀的压力,减少财政支出;在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为了刺激消费需求,增加财政支出。二是调节收入再分配。政府将税收收入无偿转移给收入较低的入,来缩小国民收入的差距。三是以间接的方式调节经济结构。当需要增加产量时,政府可以通过补贴差额来间接降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当需要刺激对某种产品的社会总需求时,政府可以通过补贴消费者来减少消费者的实际支出。税收是国家最主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它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一种方式。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国家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税收政策来调节市场主体行为和优化资源配置。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收入实现资金从私人部门流入到政府部门手中;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变动征税对象、税率来调节总供求的平衡关系,间接进行社会收入的再分配,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从而对现存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国债指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以国家信用为背书所发行的一种债权债务凭证。政府通过设置不同的公债数量、利率、偿还期限等条款并且将其在市场上发售来获取资金,以此来改变市场上的货币供给数量;公债资金的运用,是政府将集中起来的公债收入,通过财政支出的形式进行再分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在实际对财政工具进行选择时,需要具体考虑当前所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承受的压力等相关因素,根据预期实现的目标来选择最合适的某种财政工具或者财政工具系列组合。

(二)国家财政政策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的方式选择

财政政策作为一种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结构的方式对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起支持作用。财政支出政策包括优惠贷款、财政补贴等。优惠贷款政策在国外比较常见,是政府专门为支持农业小微企业发展制定的政策,表现为设立专门的金融机构或专项贷款来为农业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扶持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补贴农业小微企业的贷款利息。主要对符合以下两种情况的贷款进行财政补贴:一种补贴情况是对符合特定条件的农业小微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使农业小微企业能够在较长时间内获得稳定的融资收入,保障农业小微企业的长期发展。例如为了鼓励农业小微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来提高农业小微企业的研发水平。还有一种补贴情况是补贴农业小微企业贷款利息与市场平均贷款利息的差额部分,降低农业小微企业由于在贷款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而导致的高出市场平均水平的贷款利息,缓解农业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压力。除了上述列举的财政支出政策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制定不同的财政收入政策来改变农业小微企业的征税科目和税率,调整农业小微企业的税收结构,缓解农业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具体包括以下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调整税率,降低应纳税额,从而实现对农业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涉及到的具体税目可以包括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这种方式可以从根本上减轻农业小微企业的负担。第二种方式是延长缴款期限。这种方式从本质上来讲对政府的财政收入的金额并没有影响,影响的只是收款时间,等同于政府向农业小微企业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给予了农业小微企业更宽松的还款期限,缓解了农业小微企业的经济负担,而对政府来说则相当于损失了一部分利息收入。第三种方式是直接对农业小微企业的某些应税项目进行税收减免,从最基本的源头上降低农业小微企业的应纳税金,例如符合相关条件的农业小微企业具有关税和所得税的豁免权等。第四种方式是通过税收返还、出口退税等政策间接降低农业小微企业的应纳税额,目的是为农业小微企业发展某些特定的经济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增强农业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例如为鼓励农业小微企业将利润进行再投资,对农业小微企业再投资部分缴纳的税款进行退税处理。第五种方式是通过加速折旧来延迟纳税,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增加当期折旧费用来减少当期应纳税所得额,相当于政府提供给农业小微企业一笔短期的无息贷款,企业获得了延迟纳税的机会。除以上列出的财政对农业小微企业支持的方式外,还存在其它支持农业小微企业的方式。例如,通过清理政府收费中不合理的收费,减轻农业小微企业收费负担,从而支持农业小微企业的发展。

小微企业发展篇11

1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我国经济的政府主导性质决定了政策面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而如今,文化产业发展大的政策障碍已经破除。首先当然是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在我国的政治话语中,中央以“决定”形式下发的文件意味着最高等级的当局意志,将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的指导思想和依据。我国的这一决定,让人不禁联想到1995年日本《新的文化立国目标――当前振兴文化的重点和对策》报告确立的文化立国战略,以及1998 年韩国政府正式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这些政策均赋予文化产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设立相关政府部门予以落实。日韩两国的文化产业战略和其取得的效果即使是普通中国民众也感受深刻。韩国98年后大举进入中国的韩剧、网络游戏、服装、流行音乐,日本的动漫、日剧、潮流文化、音乐等已对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文化产业在经济上具有的极具潜力的拉动作用,政治上具有的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是几乎每一个有追求的大国所必然选择的战略性产业。《决定》的通过,标志着中国文化产业地位的根本性改变。正如众多媒体所认为的,2011或将是文化产业增长拐点。

事实上,文化产业今年来已越来越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之前已有相关政策出台。必须要提到的一个政策是2009年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由国务院在09年9月通过并,规划中明确提出的规划目标是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主体、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规划把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提出要加大扶持力度,培育重点文化产业。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扩大文化消费,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公园。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市场要素的充分合理流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去年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则是针对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的一个专项规划。该规划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五年规划,规划的出台,本身就说明了中小企业在十二五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该规划从健全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市场拓展、创新能力建设、税收和金融保障机制等方面对“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的发展作了部署。我国财政收入已超过10万亿元,还利于民将逐渐成为政策的出发点。从今年开始的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是直接的优惠政策。去年10月,国务院研究加强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这是国家首次将支持重心下移到小微企业。去年11月财政部联合发改委下发通知,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对小型微型企业免征管理类、登记类、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等22项收费。这些政策均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

总体来说,小微企业在未来几年中面临的政策法律环境是良好的,小微企业具备抓住机会的政策环境。

2 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2010年我国实际GDP增长为10.4%,显示了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的强劲增长态势。

一个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产业增加值要占GDP的5%以上。从历史数据来看,文化产业在上两个五年计划中已获得长足发展。2004年至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根据《“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总量预计达到55.8万亿元,由此推算,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应该达到2.79万亿元才能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1万亿元计算,“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年均增速至少达23%。2011年前三季度,A股市场的26家传媒类公司的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9.15%上升到34.64%。影视动漫公司达到了51.46%。平面媒体的毛利率增长最快,由2010年同期的26.23%上升至34.75%。GDP的强劲持续增长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虽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状况不容乐观,但国家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是稳定提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有效保障。

某种意义上,金融危机对小微企业带来了另一种机遇――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金融创新。中国的银行虽然由于体制原因导致在金融危机时期仍然有较高利润,但房地产等支柱行业的持续低迷,使银行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

3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 Factors)

文化消费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比重越来越大。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带来居民的消费升级,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类支出比重上升。

经济发展过程中由制造业、房地产等“硬经济”向文化、娱乐等“软经济”的转向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已被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所证实。首先体现三次产业发展的规律。按照第一、二、三产业的划分,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文化产业大部分属于服务业,也涵盖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的制造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是必然的趋势,而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工业、制造业对经济的拉动提升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继续依赖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和制造业带动经济是不可持续的,作为无烟工业的文化产业,在创造巨大价值的同时又具有低能耗、低污染甚至无污染的特点,是社会维持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趋势。

4 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技术环境对于欲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求得自身机会的小微企业来说,不仅仅指提升文化产业生产率的技术变革,更指因为技术变革而产生的新行业,和因为技术进步而被降低了的原有门槛,而这正是小微企业的最大机会。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过去文化产业的某些壁垒正在降低,技术的进步更创造出了新的商业模式,而这些商业模式中的许多正式由小微企业创新并加以实践的。文化创意、广告、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均是小微企业可以施展才华的领域。这也是《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的产业。社会化网络的兴起,特别是“微博”这种具有“自媒体”特征的传播工具的广泛使用,让小微企业具有和大企业同样的宣传机会和平台。技术的发展同样也催生着新的商业机会,从2011年开始,具有商业广告和电影特征的“微电影”在网络视频领域内异军突起,已博得众多企业乃至资本市场的青睐。

“微创新”是文化产业中的重要创新,比如某种卡通角色的塑造,某个舞蹈剧目的编排,某个具有时代感的剧本的编写。这种创新大量存在于中小微企业之中。大企业的优势在于产业链的完善布局和资本密集型文化产品的生产。但文化产品的范围广泛,仅从文化产业的“产品”角度来说,大多数产品不需要规模化的生产线,小微企业同样也可能创造出具有独特创新点的产品与大企业竞争。而这种独特的创新点,便是小微企业的竞争优势。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小微企业也可在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寻找机会,并建立起自身独特的优势。

小微企业发展篇12

江西省已分别在新余、九江、南昌、萍乡、赣州创办了5所“创业大学”。新余创业大学于2009年成立,是全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创业者和企业家的公益性社会大学。新余创业大学探索建立集创业教育、创业服务、创业基地建设为一体的新型全民创业模式。这所大学由新余市政府主办、市中小企业局承办,经费来源主要是中央及江西省创业项目基金和新余市政府专项经费。招生对象覆盖面广,包括中小企业管理者、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等,凡符合一定条件并有意创业的学员,皆可报名。学校聘请大学教授、创业成功人士和知名企业家作为教师骨干,授课资料向本省高等学府订购,或者由教师自己根据社会需要编排课件。学校前期租赁办公楼、电教室、宾馆会场作为教学场地,目前专属教学基地正在建设中。

办学两年来,先后开设了包括MBA班在内的12个不同类别的创业班和企业家研修班,培训学员700多人,开展了全方位、全过程的“十项创业服务”:在全市设立10个实习企业免费供学员挂职锻炼、创建4个小企业创业基地、加大创业项目孵化力度、与多家银行和担保机构合作等,为创业学员解决各种问题230多个,为学员企业提供融资信用担保2.8亿元,为136个学员企业提供了免费法律顾问和会计服务。

“创业大学”的亮点与特色

以新余创业大学为例,“创业大学”的亮点与特色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教学针对性强。新余创业大学在教学模式上,针对不同创业者的层次与类别,分为创业启蒙班、创业强化班和创业提速班;按行业不同举办种养业创业班、现代服务业及制造业创业班;按创业主体分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班、大中专毕业生创业班、女性创业班、小企业二次创业班等。

拥有强大的“师资库”。学校聘请50多名大学教授,有理论素养、有创业经验并善于语言表达的成功人士和知名企业家为教师骨干,建立“师资库”。老师们都是“过来人”,讲的都是“身边事”,实行启发性教学、互动式教学、实践式教学,既通俗易懂又贴近学生实际,创业者在这里可以各取所需,缺啥补啥,效果自然立竿见影。新余大学投入近百万元与江西财经大学、浙江大学联合开办了MBA研修班及高管研修班,各类班次学员期期满额。

课堂全方位延伸。为了增强办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除了课堂和实训基地,新余创业大学把课堂延伸到企业,把培训融入创业岗位,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教学任务,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创业服务体系。除此之外,学员联谊会、校园网、创业沙龙……一系列活跃思维、激发潜能、焕发创造力的“校园活动”吸引着学员们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人才“一对一”跟踪培养。创业大学将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创业基地建设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创业服务模式。新余创业大学联系小企业创业基地为创业实习基地,已建成4个基础设施配套、服务体系健全、建设水平较高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开展一对一的“传、帮、带”活动,实行

“创业导师制”,手把手辅导创业者创业。

由政府出资补贴,学员入学低成本。相比不少MBA项目的高收费、高门槛,创业大学学员入学不收学费,学校还补贴食宿,江西省政府相关部门从工作经费中安排100多万元经费,来维持学校运转。两年间,新余创业大学先后被列为江西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联系点、国家银河培训工程项目和江西省中小企业示范培训基地,并作为全国惟一的社会创业大学列入国务院创业教育研究课题。

项目孵化、带动就业连锁效应显著。创业大学不但授知识,而且帮项目,学校每年为学员协调1亿元以上的创业贷款和1亿元以上的信用担保。还设立创业奖励基金,全程跟踪学员创业过程,目前已有50多个项目获得各种支持。创业者在这里不仅能学到知识和理论,更有锻炼和实践机会,“扶上马”还“送一程”,创业成功率大大提高。在学校已经结业的学员中,有三分之一的学员调整了创业思路,三分之一的学员之间开展了密切协作,三分之一的学员新上了项目,并带动就业1350人。

“创业大学”助推企业发展的成果

在江西,“创业大学”创出了品牌,打造了人才,服务了社会,助推了发展,基本得到了社会认可。学员们对于开办这样的大学好评如潮,在“创业大学”学习的江西省东鹏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钟海华反映,自从在这里学到了团队管理和现代金融知识,企业发展便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年销售额从1000万元翻了几番到1亿多元。“公司以前主要做防盗门,现在我们开拓了低压电器配套、光伏设备配套等新领域,从‘红海’渐渐进入‘蓝海’,日子好过多了。”1998年就开始创业办幼儿园的肖颖洁学员懂得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以前就是记下出入账,自己能看懂就行。”她表示,

“上了课才知道,账不能那么记。没有规范的账目,将来都找不到合作者。”

小微企业发展篇13

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是指中小微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中并以集群化的方式发展。集聚发展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内生需要。中央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14号)明确提出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要“促进小型微型企业集聚”,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明确提出“把集聚发展作为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着力点”。尽管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目前出现了比较好的势头,但整体发展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突出问题。提升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水平,必须采取切实措施破解这些问题。

一、集聚发展何以成为中小微企业成长的着力点

(一)集聚发展为中小微企业专精新特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指向就是形成发达的中小微企业集群,而精细的专业化分工是发达中小微企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在发达的中小微企业集群中,每个中小微企业都可以搞专业化经营,只从事最终产品的某一个部件、某一个零件或者从事某一工艺环节的加工,做到扬自身核心能力之长,避资源先天缺乏之短,在专业化范围内做精做新。浙江苍南是我国最大的徽章生产基地,其铝制徽章生产有设计、熔铝、写字、刻模、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以及包装等10多道工序,最终产品由800多家中小微企业参与完成,每家中小微企业在自己狭窄的专业范围内都可以做精做新。

(二)集聚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外包提供了有效途径。每个企业都应在自己具有核心竞争力方面发展,作为资源规模小的中小微企业,更应该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外包辅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大量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发展,为外包服务经营商提供了广阔的服务市场,为公共服务机构的发展提供了起始投资规模条件,而这反过来又会促使更多的中小微企业进行服务外包,形成一种外包服务的良性循环。这为中小微企业资源聚焦自身核心竞争力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集聚发展为中小微企业获取公共发展资源提供了重要基础。公共资源投入通常是面向一般主体,而不是面向个别主体。中小微企业如果局限于点式分散发展,就很难得到公共发展资源的支撑,就会在基础设施方面花费很多投入。而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工业园,向中小微企业提供发展的公共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标准厂房,对污染进行统一治理,自然会大大减少中小微企业的前期投资。

(四)集聚发展为中小微企业创造区域品牌提供了有效保障。现代企业发展需要品牌支撑,中小微企业市场占有率低,靠自己创造品牌具有困难。而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会形成“无形大工厂”,产量规模、市场占有率可以达到很高水平,这会显著提高区域产品知名度,创造出每个中小微企业都会获益的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区域品牌。浙江大唐有万余家中小微袜业企业,2010年生产袜子75亿双,实现工业总产值113亿元、销售收入108亿元和利润9亿元,产量占全国的65%、全球的三分之一。大唐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中国袜业之乡”、“中国袜子名镇”, 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区域品牌。

(五)集聚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机制。在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很多同行业企业集中在一起,大家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模仿,相互竞争,相互增益,技术创新快,知识扩散快。这也是企业集群被称为“学习型组织”、“创新的空间”、“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的温床”的原因 〔1 〕。

二、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实践性很强,尽管发展态势总体较好,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影响,目前一些地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中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

(一)政府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重视不够。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对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成长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此认识不到位,实践中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重视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长期规划,集聚发展具有随意性,政府在集聚发展方面没有发挥积极引导作用。二是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存在空间限制。例如,工业园是现代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不少地方要求进入园区发展的企业投资规模、产值规模要达到一定标准,这无形中把大量中小微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拒绝在外。又如,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用地指标进行限制,将土地指标优先提供给大项目、大企业,而小企业创业基地、科技孵化器、商贸企业集聚区的用地指标受到限制,以至一些中小微企业想集聚发展但集聚不了。再如,重视大企业发展,放任小企业发展。与单个中小微企业相比,单个大企业对地方经济影响力要大得多,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偏好大企业,重视大项目的招商引资,重视大企业的发展,而对地方创业不重视,置身于中小微企业发展之外。

(二)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产业层次低、关联度不高。其一,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产业层次低。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主要依靠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要素和土地所带来的成本优势,提供廉价商品争取国际国内市场份额。这种低成本竞争优势正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不断受到进口国的倾销指控。如主要生产于沿海地区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节能灯、轴承、眼镜、打火机、陶瓷等产品就受到了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指控。其二,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多数企业位于价值链的低增值环节 〔2 〕。一个完整的产品价值链包括设计、研发、制造、营销,其中设计、研发、营销是价值链的高端,附加值高,制造是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低。目前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大部分是生产制造基地,处于价值链的制造环节,有些通过简单的来料加工赚取加工费,贴牌生产现象比较普遍。一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尽管是产量巨人、世界生产基地,但却是利润侏儒和价值链的附庸。其三,不少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产业集聚特色不明显。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很多还是一种企业空间集中发展而不是产业集中发展,产业关联度低,缺乏主导产业。空间集中尽管能给中小微企业带来一定的集聚发展外部经济,但很有限,这种外部经济仅停留在基础设施共享层面。现在许多地方的工业园,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乡镇工业园,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就是把分散的企业搬迁到一起,捡到箩筐都是菜,只要是企业愿意到园区发展,不管是什么行业企业都可以集中到一起。有些园区几十个企业,可能就跨十几个行业,没有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三)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专业化分工不足、缺乏深度合作。一方面,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专业化分工不足。目前中小微企业集聚地,部分企业是通过“行政撮合”或“模仿经济”成长起来的,而不是通过价值链的联系逐步衍生出来的,因而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程度过低,“小而全”现象非常突出。一些企业从获得原材料,到加工组装、运输、仓储以及市场销售等活动以及一系列支持,如会计、法律服务、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战略规划等,基本上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组织资源进行的。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缺乏深度合作。对于同行业中小微企业来说,集聚在一起发展,在很多生产经营环节可以进行合作。例如,共同研发,共同培训,共同采购,共同仓储,共同配送,合作销售,共治污染,共享设施,等等。这种合作既可以产生规模效益,又可以避免中小微企业单个企业资源不足问题,产生1+1>2的效应。深度合作是很多发达中小微企业集群的一般现象,也是重要效益源,但目前许多中小微企业的合作意识淡薄,甚至存在同行是冤家的思想,在发展中单打独斗,严重影响了集聚地集体效率的挖掘。

(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技术创新能力弱,产业转型升级缓慢。其一,中小微企业集聚地技术创新能力弱。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很少。这些传统产业并非以创新为基础,集聚地的企业基本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一些集聚地存在“虚胖”现象。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比例还不到40%。其二,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产业转型升级缓慢。随着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以及环境资源约束趋紧,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传统产业需要转型升级,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向新兴产业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如果不重视集聚地产业的升级问题,就可能造成产业衰退。目前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一些传统产品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逐渐失去生机,一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出现企业整体产业迁移现象,一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产业空洞化现象愈演愈烈,一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出现企业倒闭风潮。

(五)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带来的服务市场集中性需求,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市场基础。但目前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并没有随着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仍然很不完善。一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滞后,许多平台有形式没实质,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甚至没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使得技术资源有限的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难以得到公共技术支撑。二是创业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创业孵化器功能不完善,企业创立得不到有效指导和资源帮助。三是融资服务体系不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还有很多实质性困难,影响中小微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四是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滞后,很多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缺乏熟练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发展速度受到严重制约。五是生产外包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许多生产活动不得不自己承担,服务外包程度低。六是商务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专业市场发育缓慢,市场开拓往往是中小微企业单打独斗,网络交易平台运行水平低,供应链管理得不到有效实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六)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治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治理体系是指营造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秩序、减轻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冲突和实现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共赢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有效的治理体系是中小微企业集聚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不少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治理体系建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同行企业过度竞争,竞相压价,在国际市场上肆意倾销;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同行企业恶性竞争,一些企业以次充好,柠檬市场行为盛行;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技术创新中搭便车行为时有发生,无代价模仿司空见惯,创新者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地方政府采取不当行政干预,不遵循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内在规律,对企业发展进行行政捏合;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缺乏基本的合作理念,企业之间信任度差,集体效率缺乏;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生产不稳定,员工忠诚度低,跳槽现象频繁;有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没有行业协会,或者行业协会形同虚设,不能有效维护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整体利益。

三、提升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水平的具体思路

为实现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需要根据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内在规律,并结合各个地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实际,采取切实措施破解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发展。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有序推进,需要各级政府从战略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问题。首先,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不是一个短期性问题,而是一个长期性问题。从世界企业组织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大型化和小型化并存。小型化发展走的是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而走这一发展道路的前提,是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信任环境的不断改善,整个社会交易成本不断降低,这又意味着大型化企业不可能再走过去“大一统”的发展道路,更多的是集团化和集群化,核心企业和许多中小微企业建立股权、分包和长期合同关系,一个核心企业周围集聚着大量中小微企业,所以企业大型化发展也是一种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发展。因此,把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不能仅仅当作是解决目前中小微企业发展问题或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相机性决策。

其次,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大课题。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不仅是世界经济版图的重要支配力量,也是我国经济版图的重要支配力量。发展中小微企业走集聚发展道路,这是一个硬道理。世界和我国中小微企业发展实践一再表明:不走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道路,一个地方的中小微企业就得不到充分发展;不大力发展铺天盖地的中小微企业,一个地方的经济就没有生机和活力。

再次,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很多人把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仅仅看作是一个企业的发展空间模式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一个仅仅涉及到少数人利益的问题。其实不然,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不是一个局部问题,而是一个全局问题。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紧密相关,是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重要载体和促进手段。浙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程度高,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浙江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往往也是一个地方社会活力的重要源泉。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是“创新的空间”,是企业家成长的天然沃土, 〔3 〕 (P68-69 )是社会创新意识产生、创新成果迸发的重要载体。

(二)对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工业园区是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发展园区经济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制定高起点的规划,以规划引导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第一,要合理布局工业园区,科学选择园区主导产业。既要防止工业园区出现严重的产业杂乱集中现象,也要防止工业园区出现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使各工业园区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发展是产业集聚发展,使各工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实现适当错位发展。第二,为使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具有足够的产业拓展空间和发展后劲,工业园发展必须选择具有足够产业扩散和带动效应的主导产业,使产业链上能衍生出更多的中小微企业。第三,工业园发展规划要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地方城镇发展规划结合起来,提高工业园区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使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得到更多地方发展资源的支持和帮助。第四,工业园发展规划要有战略远见,无论是从地理空间、产业前景、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还是其他方面,必须有利于园区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绝不能急功近利。

(三)有序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从长期来看,集聚发展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但从短期来看,存量企业的集聚发展和增量企业进园区发展,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阻力,有序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需要克服这些阻力。一要在培育园区主导产业上下工夫,让园区主导产业对中小微企业进入园区产生吸引力。只有产生了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村村有企业、处处有工厂”的无序局面,促进中小微企业集聚。二要坚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加快土地资源整合,盘活土地存量,保障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用地需求,为企业集聚发展提供必要空间。三要降低中小微企业进入园区发展的资本投入、产值规模等人为设置壁垒,让资源有限的中小微企业发展能享受园区的公共产品服务。四要提高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地标准化厂房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地,降低中小微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投入,使中小微企业能较为自由地集聚发展。

(四)大力推动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创新发展。在要素价格攀升、环保压力剧增、市场需求挑剔的情况下,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要走创新发展道路。目前推动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创新发展,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一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企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劳动力优势和薄利多销向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二要加强面向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地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开展中小微企业集聚地企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以提高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整体技术水平;三要引导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四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升级力度,着力提高工艺装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水平;五要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服务。

(五)加强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引力,也是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重要条件。许多发达的中小微企业集群,都有发达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要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支持以技术研发、创业孵化、质量检测、知识产权、标准支撑、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营销、信息和物流服务等为重点的服务机构的培育发展。二要加强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外包其生产活动,如技术开发、采购、会计、人才招聘、质量检测、广告、营销、物流、售后服务等。当然实现中小微企业服务外包的充分化,需要建立发达的服务外包市场。三要加强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大量企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创业机会。不过创业机会要变成创业现实,需要在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建设优质的创业孵化器,为创业者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四要加强市场开拓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构建中小微企业集聚地区域营销体系,实施区域营销,打造区域品牌。

(六)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治理体系建设。规范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竞争秩序,推动中小微企业开展积极合作,提高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整体利益,需大力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的治理体系建设。一是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行业协会、商业协会、企业家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规范会员关系,促进会员合作,推进行业自律,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二是推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地诚信与合作文化建设。企业讲诚信,企业间交易成本就会降低,专业化分工才会深入,合作中就不会有损人利己行为发生。发达的中小微企业集群,企业都有高水平的诚信。中小微企业集聚地有很多同行业企业,它们在价值链很多环节都可以联合行动,但前提是人们有合作意识,中小微企业集聚地有合作文化。三是鼓励中小微企业与大型骨干企业在生产、质量、标准、管理等方面的协作和融合,进入其供应链,提高大型骨干企业在省内或区域内的配套率,完善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分工协作体系。四是中小微企业集聚地的管理部门和政府要努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帮助其理顺各种关系,积极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公共产品。

参考文献: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