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实用13篇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

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贫困原因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资料2:为贯彻关于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中共背社省委和毕世伟按照省试点总体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要求,细化实化举措,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加大推进力度,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确保完成国家赋予的试点任务。要有力有序加快节奏,强化目标导向,倒推时间节点,建立台账制度,一招不让地,抓好任务落实,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强化问题导向,理清重点难点,发扬钉钉子精神,集中力量攻关,聚焦重点突破。要积极主动跟踪对接,抓住国家加大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的重大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要强化领导压实责任,试点省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要发挥好牵头抓总、协调各方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调度推进;市县要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工作机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相关部门要找准定位,协作配合,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013年以来,B市C县D坚持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理念科学的规划,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结合地形区位,突出特色,该镇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按照中央提出的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领,绘就了“整镇扶贫、整镇脱贫”的宏伟蓝图,从而解决了“如何布局”的问题,精准扶贫规划如何突出特色呢?该镇聘请了省市设计院的专家到镇内实地调研,并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通过专家与老百姓多次交流沟通,达成共识:规划与建设要突出特色,要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要坚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统筹下好全镇“一盘棋”,高标准做优“D”域规划;要坚持“产城一体”“四态合一”理念,按照脱贫与致富、扶贫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相结合原则,统筹考虑城镇空间、产业空间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以新型城镇体系建设为载体,构建1个中心城区,4个农村聚居点的“1+4”新型城镇体系和“一心一轴四片区4”的产业布局,将城镇作为发展中心,带动中心综合中心和文化中心,推动全镇城乡经济文化同股联动发展。依托原有的山体与水系脉络,打造绿色低碳精品城镇;融入“小组微生”理念,顺势而为、因地制宜,以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为主题,打造4个独具特色的农民聚居点。

资料3:联合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个人访谈D镇,通过调研分析认为精准扶贫存在三大难点,一是地形区位存在劣势显。该地处龙门山脉,幅员面积64.4万平方公里,属于山区地形,虽然距成都市区只有75公里,但交通不便,给本地土特产品运输带来困难,系典型的山区贫困镇。二是贫困人口较多,全镇辖6个村(社区),85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7422人(其中常住人口5300余人),有市级贫困村两个,全镇贫困人口880人,占12%。三是缺乏主导产业。镇内原有煤炭产业,收入有保障。2009年,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发展,要求停止开采煤矿,从此失去了产业支撑,群众收入快速下滑。该镇党政领导在深入分析这些困难后,提出要战胜困难,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利用新型城镇化和统筹城乡的理念,按照“以镇带村、做好规划、用足大挂,巧用资源、保护生态、扶贫到人”的思路,真正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了“由被动等靠受助向积极主动参与转变,由单个项目扶持相全域提档升级转变,由临时短期解困向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由局部单一扶贫向整镇联动推进转变”的“整镇扶贫、整镇脱贫”精准扶贫新路子,努力将D镇建设成城镇优美、绿色低碳、山水相融、绿色和谐的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该镇按照市委领导来调研时提出“林上保生态,林下促增收”讲话精神,充分发挥D镇的独特优势,高标准规划建设现代林业中药材产业园区,从而解决了农民“增收哪里来”的问题。该镇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经济林种植,发展乡村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康复养老等产业,充分挖掘镇域内唐代摩岩石,崖石刻药师岩、佛学文化遗址白云庵等的文化内涵,发展乡村度假旅游、文化旅游、康复养老等产业,有力促进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同时,为进镇群众配套3平方米的商业用房入股修建酒店,流转场镇群众闲置住房和铺面,进行统一管理打造,增加财产性收入,使群众持续增收有了保障。

资料4:通过县镇两级政府牵线搭桥,D镇先后引进企业8家,成立农业合作社19个,建成林业中药材产业园区和3万亩中药材示范基地,初步构建了集药材种植、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一三产业互动发展的产业链条,实现了由“煤矿黑色产业”向“环保绿色产业”的成功转型,形成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绿色发展的良性发展态势。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初的0.6964万元增长到2015年的1.3303万元,增长91.03%。促进当地群众劳动转移就业,实现了80%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城镇化率由原来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全镇人口聚居度达到至90%以上。

D镇坚持把城镇改造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治理城镇“脏、乱、差、烂”,按照前瞻性和超前性的工作要求,高标准改造了路、桥、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城镇公共服务配套超过“1+34”标准,绿色低碳精品小镇已全面建成。4个山区“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正热火朝天地建设中。新农村综合体全面建成后,将有5000余人搬进宽敞明亮、独具川西特色、低层的木式结构形态的新居,享受更加优美的环境。

D镇充分运用市场手段,采取资本运作,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解决了“钱从何处来”的问题,增强了精准扶贫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其措施包括:一是用活政策资源。对新增的72亩产业区国有土地进行招商引资;运用农村土地整理增减挂钩政策,将旧城镇改造与土地整理农民集中安置点建设相结合;运用废弃工矿用地政策,对原新源煤矿土地进行充分利用;依托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引进市场投资主体,大力实施山区6个村(社区)、1200余户“生态移民富民惠民工程”,激活了农村土地资源价值。二是盘活农村资源。以土地整理为载体,整镇包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节余指标780亩,筹集资金2.7亿元。充分利用镇域内182.7亩产业配套用地和原新源煤矿闲置建设用地,筹集资金1.46亿元。三是撬动社会资本。引入企业投资3亿多元参与城镇建设;群众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自主引入社会资金共同实施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打造4个独具特色的农民聚居点。

D镇把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促进人的城镇化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在城镇改造中,始终坚持“房子怎么建,百姓说了算;城镇谁来管,群众参与办”的工作导向,充分保障全镇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评判权等各项权利,让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全程参与到扶贫开发过程中。一是建立精准扶贫信息档案。建立扶贫档案294户,准确把握精准扶贫户、低保户及五保户等特困群众的基本情况,家庭就业及产业发展情况,使精准扶贫有信息保障。二是增强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利用“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法制大讲堂、重大公共项目民主决策等方式广泛宣传动员,大力提升群众参与意识和知晓率。三是增加群众参与机会。通过“五账群众工作法”(即动态建账、民主议账、务实解账、及时晒账、满意结账)、党建大课堂等渠道搭建群众参与平台,把投票器、表决器交到群众的手中,为更多的群众提供参与议事机会。四是提高群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引导成立了场镇改造自治委员会等6个群众组织,着力探索建立有效的群众参与机制,不断让群众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参与到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扶贫开发等工作中来。五是扩大群众参与面。通过吸纳社会贤达、经济组织代表、非户籍人员参与的群众议事制度,在群众组织运行管理、全方位公开、项目管理等方面全程参与,提高议事质量和水平。六是增添群众参与激励措施。通过完善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政策措施,让群众投工投劳有回报、出资出智有收益,充分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活力。

D镇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治理创新,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加大行政权限下放力度,下放到镇行政审批事项55项,下放到村(社区)便民服务事项86项。同时,成立了场镇自治改造委员会、场镇管理委员会等6个群众组织,建立健全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三民主”工作机制。建立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开展各类技能、素质培训20多期。通过实施“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工作理念,该镇新建6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配齐了活动设施,实现文娱活动常态化开展。开展“百姓故事会暨歌舞大邑?运动大邑”、法制大讲堂20余期,积极开展关爱特殊人群活动,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精神文明亮点纷呈,在全镇形成了尊老爱幼、遵纪守法、团结互助、邻里和睦的好风气。

二、答题要求

调研结束后,联合调研组拟召开总结会,组长将对D镇党委和政府实施金准扶贫工作的成功经验进行点评,假设你是联合调研组的成员,请列出点评要点,供组长参阅。(25分)

要求:

内容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400字)

解析:

先对D镇扶贫工作总体评价,政策措施精准,推进步骤精细,工作成效精致。值得借鉴。

一是规划合理,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扶贫与发展。

二是创新思路,盘活资源,多渠融资。为发展提供资金源。

三是以人民为中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四是绿色发展,培育医疗、旅游等产业。扶贫造血。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2

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扶贫方式顺应时代

随着形势的发展,江西已实施十年的有土安置搬迁移民扶贫方式逐渐凸显出两个问题:一是有土安置点难找,接收地农民难以或不愿提供土地给搬迁来的移民;二是有土安置搬迁虽然解决了贫困群众的生存问题,但仅靠少量耕地难以解决其发展问题,搬迁移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因而,移民更希望搬迁至城镇或工业园区,并且原来已搬出的贫困群众也要求向城镇和工业园区二次搬迁。而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将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区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至城镇或工业园区,进行无土安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益突出。

第一,大力开展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顺应时展潮流的明智选择。

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只有当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与农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经济总值比重基本相当时,劳动力转移才能基本趋于稳定。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城镇化率逐年提高,尤其是近十年来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预计2040年将达到80%左右,基本与发达国家水平持平。近十年来,江西城镇化步伐也显著加快,2012年达到47.5%。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再则,从江西目前农业生产总值来看,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而农业人口却仍占总人口的55%,两者相差甚远。因此,江西必须加快城镇化步伐,缩小与全国的差距,以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和较快发展。

第二,是贯彻落实十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精神的有效举措。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十已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同步大力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一体化。

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将有力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农场或种植业大户及农业企业集中,并同步促进农民向市民、农场主、农业产业工人分化,进一步优化人口布局和资源配置;另一方面能够迅速壮大经济实力,积累更多的财富,以更大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农村公共福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显然,大力推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有力地推动“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第三,是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两大突出矛盾和同步推进“四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是有利于大规模快速、高效地减少贫困人口,缩小两极分化。就江西而言,通常一对青壮夫妇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年务工收入均能达到5万元左右,其收入提高速度和水平远远高于就地扶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而且此举还解决了其子孙后代的发展问题,阻断了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另外,相比就地扶贫,此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节省大量物力财力。

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健康、平稳、持续发展。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应寄希望于大幅度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据粗略计算,农民搬迁进城,收入可以增加三倍以上,消费也可扩大三倍以上,再加上搬迁移民过程中建房等消费,其扩大内需的作用十分明显。

三是有利于破解人口城镇化难题,提高城镇化水平。这些年,我国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即土地城镇化发展较快,人口城镇化进展缓慢。通过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将极大推进人口城镇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四是有利于破解工业园区招工难问题,促进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大规模将贫困地区群众搬迁到工业园区居住,让他们在家门口打工就业,既可以有效破解招工难问题,又可以解决园区企业各自解决职工生活设施成本高的问题,促进县域工业发展壮大,同时可解决“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社会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五是有利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农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引导农村人口进城进园,充分激活农村人力资源,促使农村各种资产得到盘活和利用,对整个农业的发展极为有利。尤其是可以大大促进土地承包权和山林经营权置换和流转,宅基地复耕,为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产业化创造有利条件。

六是有利于拓展现代信息的空间形式和依托载体,大力促进信息化快速发展。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进而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拓展空间。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不仅对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促进“三农”工作,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条件成熟

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懈奋斗,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亦是如此。各级政府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支农力度,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创造了一系列有利的条件。

第一,各级财政及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扎实的经济基础。

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103740亿元,比上年增加20639亿元,增长24.8%。江西财政收入也突破2000亿元大关,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1564.1亿元,占全省收入的76.4%。各级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民生支出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农业生产性收入逐年提高,加上在外打工等收入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2012年,江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7828元,比上年增加936元,增长13.6%。随着各级政府财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政府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的能力大大提高,贫困群众也产生了搬迁进城的内生动力。

第二,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专项资金逐渐增多,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的资源整合拓宽了渠道。

随着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各种直接涉及支持农民建房的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江西涉及农民搬迁建房的项目总数约50多万户,按户均4人计算,惠及人口可达到200多万人。如果将这些政府部门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全省每年可专项安排搬迁人口至少达100万人。同时,这些年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的项目和资金也大量增加,如交通部门的村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部门的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卫生部门的农村医疗诊所建设项目、林业部门的绿化项目、新村办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等,也可统筹整合用于搬迁移民安置点道路、饮水、卫生、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行政策,搬迁扶贫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单项专项人均补助约4000元,按一家4口人计算,户均约为1.6万元左右;整合相关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有可能人均达6000元左右,户均可达2.4万元左右。

第三,国家出台的土地政策,为减轻搬迁移民的经济负担提供了支撑。

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了《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部分试点省通过整治节约部分农村建设用地,以指标调剂的方式按规划调整到城镇使用,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对推进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土地结构、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发挥了积极作用。江西可以充分发挥试点省的优势,争取在组织实施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试点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搬迁移民所需土地,又为县城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移民搬迁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按照现行政策和各地做法,此项政策补助移民户均可达5万元左右。

第四,县域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增收创造了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确立了以工业化为核心、依托工业园区办工业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全省工业园区总数达到94个。目前,移民群众相当一部分已在外务工,留在农村的群众搬迁进城镇进园区后,完全可以充分就近就地就业。

第五,移民搬迁愿望迫切,为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会,对那些年轻、文化水平高、有追求的农村劳动者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实施移民搬迁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顺应了广大贫困地区移民群众进城安置的现实需求。

综上所述,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无疑完全符合现阶段省情和民意。特别是事关搬迁移民成败的两个关键因素,即资金筹措和就业安排,条件基本具备。就资金而言,通过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可为安置区无偿置换土地,通过有效地整合涉农部门关联搬迁移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可解决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从各地实施情况来看,建房直接成本基本可控制在1200元/平米左右。如果按商品房价格出售一部分商铺,还可进一步降低房价;搬迁至乡镇或中心村,采取统一规划、分户建房方式,建房成本可控制在800元/平米以内。搬迁农户如选择与自己财力相适应的房屋面积,依靠专项补助和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偿,可获得资金6万余元左右,加上自筹(包括向亲朋好友借款或房屋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基本可筹措到所需资金。对于贫困户和特困户,通过采取提高补助标准或享受政策叠加补助,以及社会帮扶等措施,也基本可以购置与其财力相适应的房屋。至于就业问题,据调查,目前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绝大部分都已外出务工,只有极少数青壮年和为数不多的中老年进城镇后,需要新增就业岗位,而从当前城镇就业岗位供应状况来看,还是比较充裕,一些地方甚至出现招工难,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就业问题基本可解决。

五个关键问题

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显著不同于过去的有土安置方式,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迁徙,而是一项重构经济和社会体系的重大改革,也是一项涉及面极广、面临诸多问题、情况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施好这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特别要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级各方共同努力,精心组织、周密谋划、强力推进,切实做到“政策组合、资金整合、资源聚合、功能综合”。在工作中,要特别把握和掌控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确立“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以县城为龙头,实行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基本框架,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在我国现行的中央、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五级行政单位中,县是三类产业齐备、行政机构相对齐全的最低层级。在一个县中,可以比较好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推进“四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应当以县为基本单位和平台,在县级层面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县城是一个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常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好,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完备,二、三产业相对发达,就业岗位比较多,在县域规划中,县城人口布局通常占全县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在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扶贫中,应当以县城为龙头。但搬迁,无论是前期搬迁安置、还是后期社区管理、人员就业、土地流转,都涉及到县、乡、村三级及各方面,因此,实施搬迁移民,必须“县、乡、村”三级联动,以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于县一级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前沿,县级党委、政府就相当于前线指挥部,各项政策和措施都需要他们去组织实施。而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应允许县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此,省和设区市应加强对县的指导,并赋予县级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增强县级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活力。

第二,围绕“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基本要求,坚持移民整体搬迁、梯度安置、差别化扶持、综合推进。

搬迁移民扶贫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整体搬迁。因此,在搬迁对象选择上,要以农民居住点为整体搬迁单元,有条件的可以以自然村或行政村为整体搬迁单元。考虑到搬迁农户对搬迁地的多种要求,各地可结合实际,采取梯度安置方式:一是进县城进园区安置,二是乡镇安置,三是中心村安置(包括敬老院、养老院安置)。由于搬迁移民就经济状况而言,有富裕户、一般户和特困户,为保障他们整体搬得出,宜采取“普惠制”与“特惠制”相结合,实行差别化扶持。针对自愿搬迁的特困群众,可采取相应提高其建房资金补助标准,或采取补助政策叠加措施,或动员和引导社会(主要是企业和个人)“一对一”帮扶等办法,帮助特困户解决资金不足以及未来发展的问题。

搬迁移民扶贫是一项涉及面极广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搬迁移民对经济和社会巨大的促进作用,必须十分注重全面协调、综合地推进各项工作。要在保证整体搬得出的前提下,建立新型社区网络和管理体系,要切实加强搬迁移民的就业培训和宣传教育及其他服务工作,帮助移民尽快地就业,并适应城镇生活,较好地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巨大转变,确保搬迁移民能长期稳得住。同时,要以搬迁移民为契机,同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和山林流转,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第三,施行“移民原有权益不伤害,现有权益可增加,未来权益可预期”的基本政策,切实保障搬迁移民合法权益。

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就必须彻底打消农民“想进城、怕进城”的思想顾虑。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及扶持制度,真正让利于移民群众,确保移民原有的土地、宅基地、山林、水面的承包权及所有权不变,收益仍归移民所有,引导移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在原有权益不受伤害的前提下,让农民享受到搬迁移民扶贫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土地增减挂政策补助,以及小额担保贴息贷款、创业服务贷款等。同时,政府在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特困户还可以享受政策叠加补助。

在处理政府与搬迁移民户利益上,应尽可能让利于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处理实施土地增减挂政策所产生的利益分配时,政府应尽可能照顾搬迁农户的利益。修水等县在搬迁移民扶贫中,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如在移民住房上实行“四享受一支持”、就业上实行“一扶三免一确保”和保障上实行“二转一选择”,即:在住房上,享受移民扶贫政策补助,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旧房拆除补偿、县城购商品房和小户型安置房的财政奖励、安置房凭产权证可以抵押享受信贷支持等;在就业上,优先扶助贫困家庭每户3至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子女免费就读中职和高职、免费创业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在保障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互转、农村和城镇低保互转、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保险自由选择,切实保障移民的各项权益。

第四,注重“规划引领、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的基本方法,促进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工作有序开展。

搬迁移民扶贫工作的成效取决于规划的可行、财力的支撑、合理的措施以及稳步地推进。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等都要在规划中体现。要坚持规划先行,增强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导向性,确保经得住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既要科学制定规划,又要严格实施规划,既要保证规划的严肃性,不因人而变,又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及时完善,保障搬迁移民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要制定县域总体发展规划。根据本地具体情况,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新村建设、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由点到面、梯度推进、覆盖全域的城乡规划体系。合理规划本地人口结构布局,具体明确县城、乡镇、中心村居住人数。一般而言,未来40-50年,大约50%左右的人口住县城、25%左右的人口住乡镇、25%左右的人口住中心村,要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搞好县城规划建设、乡镇规划建设、村庄规划建设,确定需要保留哪些乡镇、中心村或自然村,明确乡镇、中心村的范围及规模,并确保规划的严格执行。

二是要制定搬迁移民规划。按照“量力而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具体分析搬迁移民基本情况、县城的承载能力,确定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的总体目标,明确搬迁对象、范围及安置模式,资金筹措与管理、保障措施等内容。

三是要制定年度搬迁移民扶贫进城镇进园区集中安置计划,确保稳步有序开展。按照搬迁移民规划要求,根据当年财力和农村贫困人口搬迁移民要求以及城镇承载能力,在广泛征求移民群众的意愿,充分了解村情、民情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计划。同时,要认真搞好设计,注重考虑特色和建筑艺术。

第五,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基本原则,实现搬迁移民扶贫的新突破。

搬迁移民扶贫的主体是贫困农户,是弱势群体,而搬迁移民又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诸多。因此实施大规模搬迁移民,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只有政府才能够整合和调动各方面资源,在短时间内实现推进目标。

搬迁移民进城镇进园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农民,因此,必须要以农民为主体,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让他们参与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城镇化所产生的红利,应主要由农民获得;所选择的路径,也应符合农民的愿望和实际利益;在城镇化中,还应为农民建立一系列“接应”的配套措施。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3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帮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央“一免两补”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是我们党对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发展趋势认识的进一步升华,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切实做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帮乡工作,把扶贫帮乡工作作为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在新形势下,扶贫帮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第一,做好扶贫帮乡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当前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略。从政治上讲,“三农”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缩小城乡差别,不可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可能有全社会的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没有农民富裕,不缩小城乡差别,也不可能建成真正的和谐社会。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扶贫帮乡工作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贫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普遍欢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特别是市直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以创造性的工作,努力把扶贫帮乡工作引向深入。

互补,共同发展。如果仅靠农村自身求发展,割裂农村和城市的联系,农村所面临的资金、市场、人才和观念制约等问题就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如果不能迅速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尽快解决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村市场消费不足等问题,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就会举步维艰。没有农村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不可能有全市经济的快发展、大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扶贫帮乡工作,进一步促进城乡经济互动,加速城乡经济融合,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二、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确保扶贫帮乡工作取得实效

当前,我市扶贫帮乡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年开展扶贫帮乡工作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新形势下扶贫帮乡工作出现的新问题,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着眼当前,立足长远,抓住主要矛盾,突出工作重点,着力解决好帮扶地区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第一,着眼于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在扶贫帮乡工作中,首要的是帮助各县(市)和贫困乡镇研究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目前,大多数乡镇发展思路比较清晰,工作重点比较突出,推进措施比较具体,但有的乡镇发展思路和措施还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市直部门要投入更多力量,帮助县(市)、乡镇理清思路,制定好近期、中期、长期发展规划和小康建设规划。特别是要从培植区域经济主导产业出发,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帮助乡镇规划好要培育壮大的优势产业和产品。

第二,围绕资源优势,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帮助贫困乡镇脱贫致富,关键是要帮助抓好结构调整。要帮助乡镇发挥自身优势,合理调整种养加、牧副渔的比重,加快发展壮大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其他养殖业,扩大农民增收领域。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发展第二产业。就总体而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如果没有工业作支撑,乡镇经济只能停留在弱势产业的层面上。区域经济不能以行政管辖区为界限,不能“画地为牢”,要融合其他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本地经济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发挥部门优势,积极帮助向上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市直部门要充分发挥信息灵通、联系面广、与国家和省直部门关系密切等优势,一方面,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扶持力度和增加农业、农村投资的机遇,帮助贫困乡镇搞好项目前期基础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的支持;另一方面,要抓住城市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大举进入农业领域的机遇,帮助贫困乡镇引进一批大项目。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第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各综合、涉农部门,要把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优先投入到与能够尽快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直接相关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抓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特别是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先进的节水技术;要抓紧搞好乡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落后的状况;要抓紧搞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使贫困乡村群众吃上合格水;要注意保护基本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并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五,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最现实、最有效途径。扶贫帮乡单位都是市直部门,联系面广,在帮助农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要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xx建工集团组织180名农民工到xx从事建筑业劳务,一年每个农民工都挣到了4万多元人民币,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提高了农民的素质,培养了一支农民工建筑队伍。要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使广大农民劳动力自觉参加转移培训,主动外出务工,跳出“农门”求发展。要紧跟劳务市场的变化,突出培训重点。近期要用好省里投入的“阳光工程”和扶贫培训资金,主要抓好餐饮、保安、建筑、制造、家政等市场需求量较大岗位的技能培训。要强化组织引导,畅通就业渠道,帮助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实际问题,保证进城农民工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切实解除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对劳务中介市场的管理,为农民工进城务工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4

创新模式,移民扶贫呈现新亮点

石城县按照“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结合搬迁对象实际,创新移民搬迁模式,采取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和谐秀美乡村建设相结合,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向城镇、工业园区集聚,2013年全面完成了282户1319人的移民搬迁任务,并精心打造了木兰乡街上,高田镇金叶,丰山乡大桥山,大由乡幸福、草岭、祥瑞,小松镇白露前,横江镇共大,琴江镇大畲共9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大大改善了贫困群众居住环境。

精心实施,整村推进迈上新水平

石城县坚持“尊重民意、突出重点、合理分配、规范管理”的工作原则,扭转群众“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激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实施的项目都得益于民,惠及于民,极大地加快了项目设施进度。按照计划,2013年整村推进(村庄整治)将实施项目42个(其中:新修水泥公路项目22个,总长20.83公里;新修水利设施项目12个,总长7722米;其它项目8个)。目前,这些项目大部分都已竣工验收,大大改观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措施得力,“雨露计划”取得新成效

通过大力宣传,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等工作措施,石城县圆满完成了各项培训任务,其中贫困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142人,中高级技工培训73人。着力提高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自我发展能力,加快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步伐。2013年,培训的142人实现了100%转移就业。

迎难而上,库区移民实现新突破

2013年,上级批复石城县库区移民项目资金879.62万元,项目96个。通过严把项目“三关”即申报关、管理关、监督关等工作举措,有序推进了项目的实施,确保了项目工程质量。截止目前,全县96个库区移民项目已全部开工,竣工验收项目65个,验收项目资金全部拨付到位,其他31个项目也将于近期全面完成。此外,该县享受后期扶持的2676位移民,其中直补1495人、核定到村组1181人,已全部按要求通过“一卡通”领到了直补资金,没有出现资金误发、迟发、移民上访等问题。

用活资金,产业扶贫展现新面貌

按照覆盖贫困村、扶持发展农业优势产业、集中支持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三原则,石城县巧用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的1000万元的产业扶贫资金做优文章,充分发挥产业化扶贫资金的最佳扶贫效益,落实产业扶贫项目35个,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小松镇耸江村盛源果蔬菜农业合作社、琴江镇古樟村昌茂大棚蔬菜专业合作社等一大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群众增收致富快的专业农业合作社,为造血式扶贫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

巧借平台,社会扶贫力度创新高

2013年,石城县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四个一”组合式扶贫及省、市单位、企业定点扶贫的利好时机,积极加强沟通,主动作为,社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争取省民政厅定点扶贫资金120万元,修建村组公路2条、修建灌溉电排工程1个、帮助6户低保户解决危旧土坯房改造资金难题等,极大地解决了胜利村发展面临的一些瓶颈问题和实际困难。

二是争取省卫生厅扶贫资金748万元,支持项目建设5个,并组织13名省内专家医生赴石城,开展“学雷锋卫生志愿者服务日”活动,为群众发放健康宣传资料3000余份,免费义诊1000余人次,免费赠送药品价值6000余元。

三是争取江钨集团扶贫资金100万元,选定了石城丰山河田、高田大秀、上柏三个贫困村进行扶持,准备实施丰山乡河田村新湾水泥公路硬化工程、高田镇大秀村老屋组至福建省宁化县河龙乡河龙村黄家山公路工程、高田镇上柏村公路桥工程3个项目。

四是争取中烟集团南昌卷烟厂扶贫资金8万元,扶持绿水村建设村级卫生室1个,项目正在规划建设中。另对特殊困难户进行了走访慰问,共计发放慰问金5000元。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5

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强化城乡弱势群体救助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改革带来的利益调整和利益失衡,目前社会贫富差距增大、城乡弱势群体生活窘困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正是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原因所在,也是我们在实现这一执政理念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从我们市**县调查掌握的情况看,全县城乡贫困户大约占总数的14%左右。其中农村约占总数的10%左右,城镇可能要达到20%以上;就目前城乡贫困户类型看,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救济型,主要是指那些完全没有生活来源,脱离了社会救助就根本无法生存下去的贫困户,这部分人约占城乡贫困户总数的46%;另一种可以叫开发型,主要是指那些有致富愿望和吃苦耐劳精神,体力、智力、年龄、文化相对适应,因受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制约导致贫困,如果给予适当扶持就可能脱贫的贫困户,这部分人占城乡贫困户总数的约54%。综合分析城乡贫困户致贫原因,农村大致有十种情况:一是鳏寡孤独、痴苶呆傻,年老体弱,丧失了劳动能力;二是家庭主要劳动力重病重残;三是天灾人祸,受到意外伤害;四是土地少,家庭上有老下有小,走不出去,发展二三产业又苦于没项目、没本钱;五是家庭底子薄,又要供孩子上学;六是好逸恶劳,不会种地或种不好地,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七是不会过日子,大手大脚,没有长远打算;八是承包田长期转租,土地升值后又要不回来,无地可种,其它收入又很少;九是只会干农活,土地又少,还不敢走出去务工,想搞养殖,没本钱;十是儿子成家单过,父母背负着为儿子娶亲时欠下的债务,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儿子又不愿意赡养。城镇有六种情况:一是已经纳入低保范围的“六种人”,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扶养人;痴苶呆傻、盲聋哑、肢残等残疾;患大病的;单亲家庭;子女无力赡养的年迈老人;下岗失业吃饭有困难人员。二是因企业倒闭、破产、转制而下岗,又没有实现再就业,家庭收入很少或根本失去来源。三是能够做点小买卖,但本钱小,获利薄,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四是父母年老体弱、失去劳动能力,成年子女没文凭、没技术、没工作,找不到就业门路,家庭生活来源有限。五是有技术,有头脑,有经营能力,但没有本钱,自身素质优势不能形成致富优势。六是家庭经济原本就底子薄,又找不到就业门路,还要供子女上学,靠借债生存。

我们感到,当前扶贫解困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城镇。所说重点在农村,就是农村的贫困人口总量大,比城镇要多30%,大量工作在农村,这也是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所说难点在城镇,就比较而言,城镇贫困户的生活更困难一些。农村的贫困户有国家的惠农政策,再加上自身有承包田,口粮和烧柴不成问题,多数人基本生活可以维持;而对城镇贫困户,国家救助不足,城镇的生活费又高于农村,吃饭和燃料等生活资料都需现金购买,一旦没有了经济来源,生活就无法维持。

从宏观上讲,抓好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壮大地方财政实力。但应该承认,实现城乡弱势群体整体脱贫解困目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长期任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在抓发展的同时,不断创新扶贫思维,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帮扶水平。从我们**的实践情况看,重点要在以下几个关键环节上搞突破。一是整合力量,统筹城乡,强化扶贫的指挥机制。以往抓扶贫城乡割裂、单打独奏,城乡扶贫解困工作分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面,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十分突出。有鉴于此,我市**县从县情实际和有利于工作推进的角度出发,从理顺指挥管理体制入手,在全省率先单独成立了隶属于县委、县政府,统管城乡的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明确由县委常务副书记主抓,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兼任扶贫办主任,将农委、民政、劳动、工会以及乡镇和城镇社区等部门抓扶贫解困的职能统一起来,由扶贫办牵头拿总,协调调度。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职工下岗再就业压力大的问题,更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就业这一扶贫工作的主渠道作用,他们把农委、劳转办和劳动局抓就业、输出的职能合并起来,组建了统管城乡就业工作的专门机构,调整了隶属关系,明确了工作职能。这样由于工作统筹规划,扶贫款物统筹发放,扶贫政策措施统一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工作畸重畸轻、苦乐不均的问题,从宏观上把城乡扶贫解困工作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工作很快打开了局面。二是突破瓶颈,广辟渠道,探索建立投入保障机制。抓好救助弱势群体工作,关键是资金问题。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自身实力弱,造血功能差,要提高工作水平,必须着重解决资金投入这一主要矛盾,坚持多条腿走路,广辟筹资渠道,形成有效的保障机制。我市**县在这方面的主要作法是: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扶贫资金量力安排,并通过民政、劳动等职能部门积极向上反映情况,争取获得更多资金支持的基础上,不等不靠,积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对开发型贫困户实行基金扶持办法,就是通过全县干部职工捐款,每年筹集100万元;并动员鼓励外来客商、在外**人、县内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按纳税额度自愿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献爱心等渠道,筹集建立起扶贫开发基金,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滚动式扶持,大大增强了解困能力。仅今年,全县从各种渠道纳入扶贫基金的资金就达150多万元,到2007年就将达到300多万元。与此同时,我们也建议国家在出台倾斜政策、中央和地方税收分配,以及匹配扶贫资金等方面,对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多的优惠和倾斜,变一个积极性为多个积极性。三是创新办法,突出主体,强化部门责任机制。大部分地方过去在城乡弱势群体的脱贫解困工作中,强调充分发挥干部职工的作用,主要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办法。从表面看,照顾到了贫困面,有影响、有声势,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深入分析,这一做法又有严重的缺陷,每个干部职工力量毕竟有限,多数人也只能是过年过节送点米面,给点少量现金,供一饥不能解百饱,达不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工作效果。对于少数生活并不宽裕的干部职工来说,包扶贫困户甚至成了负担。有鉴于此,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市的**县在20*年初作出决定,调整帮扶主体,在城乡弱势群体的脱贫解困工作中,变过去的以个人行为为主为现在的以各级党政组织的部门行为为主。取消过去干部一对一式的帮扶任务,而由实力部门包扶贫困村,各部门单位都包扶一定数量的贫困户。这样,由于工作主体实力的增强,单位和个人统分结合,就从根本上保证了扶贫效果。为了使各部门单位真正重视这一工作,他们把这一项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评价体系之中,作为一项重要内容,限期完成脱贫解困任务。同时,严密了考评措施,严格考评奖惩。把脱贫解困任务完成情况与各部门单位评优选先、与其主要领导提职晋级直接挂钩,完不成目标的,原来分配的包扶贫困村、户任务不摘钩,直至脱贫为止。20*年夏季,这个县开展了解决农村极贫户无房特危房问题会战。由于包扶主体的调整,部门责任意识增强,投入力度增大,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筹资300多万元,为606户农村贫困户的住房进行了改造和新建,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没能力解决的问题,群众十分满意。四是攻破重点,狠抓薄弱,完善扶贫的运行机制。对一些按常规办法解决不了的或现实没有遵循的重点、难点问题,**县主要采取了“三招”,十分奏效。①搞“会战”。农村贫困户有许多矛盾集中在土地上。为此,他们根据农村贫困户的要求,去年在全县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土地“三清”(清查土地、清理合同、清收欠款)工作会战,共清查承包田以外的村集体统一管理土地10.6万亩,依法清理承包合同8851份,清收资金580万元,收到较好效果,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他们还在20*年集中解决农村贫困户住房问题的基础上,计划今年用两个月时间,在城镇开展解决特困户住房问题会战。②给政策。对于一些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他们主要是突破一些限制,大胆出台政策,给贫困户生产生活开绿灯。为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他们规定农村乡镇党委书记或乡镇长要有一人常年专门抓劳务输出,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必须确定一人直接带领农民出去;城镇内的民营企业和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必须优先安置下岗职工就业,由于这些政策的出台,20*年全县内转外输劳动力4.87万人,拉动农民增收860元,城镇下岗职业再就业达到5000多人。为解决贫困生辍学问题,他们确定对考入一、二表大学的贫困学生提供路费,保证其第一年能够顺利入学。在解决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上,他们制定了贫困群众持医疗救助证到定点扶贫医院就医给予减免费用的政策。③定民约。农村孤寡老人的供养工作,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除县里每年为每个敬老院增拨2万元经费,乡里承担敬老院工作人员工资外,还统一制定了乡规民约:规定村里向敬老院送五保户必须承担一定费用;对有子女而不赡养老人的,由乡村组织强制收取大米、黄豆等实物,保证老人生活;农村老年人的土地流转,必须经村里把关,防止子女借土地转包占老人便宜,子女种老人承包地,必须按市场土地的流转价格给予合理的补偿。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6

任高飞:我是2013年到黄龙县工作的。黄龙县区域面积2752平方公里,辖5镇2乡,总人口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属于省级贫困县,当时黄龙的经济结构以核桃、苹果、玉米等传统的农村自然经济为主,工业一片空白,旅游产业处于“零起步”状态。三年来,我们遵循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思路,确立了“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按照“生态旅游的田园县城、适宜人居的美丽乡村”和“黄土高原上的香格里拉”建设目标,通过生态旅游的深度发展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城乡居民增收,缩短贫富差距;通过旅游设施建设完善城乡基础条件,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缩短城乡差距;通过生态旅游创新发展理念、整合发展资源、破解发展瓶颈,将小区建成景区,将街道建成街区,将田园建成公园,将民房变成客房,将农民变成股民,将上山变成上班,将资产变成资金,将政务变成服务。以生态旅游为战略支柱产业的全县社会经济呈现出全面、迅速、良性发展的喜人局面,全县GDP、财政收入、城镇化率、城乡两收入均较“十二五”初实现翻番目标,实现了生活在城镇、产业在农村、致富在旅游,正在向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生态与经济高度统一的终极目标大步迈进。同时也为精准扶贫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15年4月,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市委、市政府要求黄龙2015年底实现整体脱贫,到2020年实现小康,任务艰巨,但我们黄龙绝不能落后,经过一系列的措施,于2015年底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全县全面脱贫目标。

《新西部》:我们都知道,精准扶贫的首要工作就是要精准扶贫对象,我们了解到黄龙县去年确定的各类贫困人口总数是1759户3843人,那么请您介绍一下,在全县的贫困人口普查过程中是如何做到精准识别的。

任高飞:在贫困人口摸底核实过程中,我们按照省市确定的家庭人均年收入2850元以下的贫困标准,严格程序,本着公平、公开的原则,经过居民申请、村组初选、村组核实、乡镇审核、扶贫办审查、公示等六道程序,最终确定全县贫困人口1576户3009人。同时,按照贫困状况、致贫原因将贫困人口划分为两大类四小类,为精准施策奠定基础:

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610户1727人;

无发展能力的贫困户966户1282人:无劳动能力低保户146户239人(有一定的保障);五保户339户356人(有保障);鳏寡孤独68户76人,二级以上残疾人347户509人,三无户66户102人(尚无保障)。

2016年1月,在“回头看”过程中,退出402户776人,新纳入295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585户1610人,最终确定贫困人口1759户3843人作为精准扶贫巩固对象进行巩固扶贫。

《新西部》:据悉,黄龙县已取得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阶段性胜利,在延安市率先实现了整体脱贫,请介绍一下黄龙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任高飞: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成效。一是确立了“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的思路和“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的扶贫方略,实行“人对人”、“点对点”、“面对面”的全覆盖帮扶;二是实施“4321”帮扶机制,即:处级领导帮扶4户贫困户、正科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副科级干部帮扶2户贫困户、后备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全县领导干部中的“关键少数”723名帮扶“贫困少数”共计1759户3843人;三是整合行业部门项目资金,重视发挥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在扶“志”、扶“技”、扶“业”、扶“主体地位”上下功夫。结合县域实际,着力推行庭院养殖、就业扶持、产业提升、生态旅游带动、土地扶贫、金融扶贫、企业带动、教育资助、搬迁扶贫、兜底保障十种扶贫模式;四是严格考核验收,按照“逐户问、整村查、全覆盖”的原则,通过看搬迁、看教育、看医疗、看收入、看档案、看政策落实、看居住环境、看发展后劲、看2016年增收措施、看群众是否认可满意等“十看”的方法进行了考核验收。验收结果为,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6946元。其中,人均纯收入最低的贫困户石堡镇安善村祝和贵一家,人均收入4350元;人均纯收入最高的贫困户石堡镇吉家河村乔家亭一家,人均收入46900元。

《新西部》:您作为黄龙县脱贫攻坚工作的“总设计师”,提出的“4321”帮扶机制的确很有新意,但如何保证精准扶贫工作不因正常的人事调整而中断,使之具有政策上的延续性?

任高飞:为了确保“4321”帮扶机制的落实,我们规定“不脱贫,不脱钩”,夯实部门包村、干部联户的责任,无特殊情况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不再调整,用铁的纪律保证和促使帮扶干部、驻村队员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确保了帮扶队形不变,帮扶队伍不散。

同时,成立了黄龙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实行扶贫攻坚督查问责制,对扶贫攻坚工作逐级督查,对落实不力的部门和乡镇,严格追究责任,坚决执行脱贫攻坚“一票否决制”。

《新西部》:扶贫工作在本届县政府中心工作中有什么样的地位和意义?

任高飞:梁宏贤市长讲过,县域经济要做好城乡统筹工作。我认为,要做好城乡统筹工作,就得紧紧抓住扶贫脱贫工作,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统揽全县工作。扶贫、脱贫工作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标志。一切工作都是为脱贫服务的,包括开展旅游,也是为脱贫致富服务的。群众没有脱贫,一切发展都是空的。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7

(二)任务目标。经过3年努力,力争到2010年贫困地区基本达到“一高四新”的任务目标,即努力提高42.5万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由年人均纯收入1000元左右提高到1500元以上,巩固扶贫成果,缩小地区差距;综合实力有新增强,市重点扶持地区GDP总量年均增长14%左右,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左右;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全市贫困地区基本实现“户户通水”和“村内通硬化路”的目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新提高,贫困农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逐步提高,新建、维修、改造贫困村卫生室,升级改造各类中小学校、幼儿园和成教中心;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达到新水平,争取通过3年扶持,扶贫重点乡镇在各县(市)、区年度考核中位次普遍前移,100余个重点村建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三)工作原则。

1.坚持产业扶贫与救济扶贫相结合。对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通过产业扶持实现增收,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贫困家庭及时纳入保障范围。

2.坚持产业扶贫与社会扶贫相结合。产业扶贫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优势产业+农户”的模式,采取整村推进方式,建设专业村、特色村,夯实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基础;社会扶贫工作由县(市)区为主,重点安排领导干部、部门、企事业单位联系贫困村、户,积极引导民营企业、个人资本参与扶贫开发。

3.坚持重点扶贫区域与非重点区域相结合。将低收入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村确定为扶贫重点乡镇、村;重点乡镇、村以市里为主扶持,省扶贫工作重点县由省、市两级共同扶持,非重点区域的扶贫工作由所在县(市)区自行安排。

4.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对扶贫重点村的产业项目,市给予适当资金扶持,对基础性、公益性项目由市有关部门给予适当扶持。同时,充分调动低收入人口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发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二、重点扶持区域

根据贫困人口分布和扶贫开发的现状,上报商河县为省扶贫工作重点县;将原扶持的*县洪范池镇、安城乡,长清区双泉乡,历城区仲宫镇高而办事处,章丘市*镇、*镇、*镇,*县*镇、*镇、*镇列为市扶贫工作重点乡镇;将*县孔村镇李沟办事处、东阿镇太和办事处、孝直镇东山办事处,长清区万德镇武家庄办事处、马山镇漩庄办事处、张夏镇诗庄办事处、孝里镇马岭办事处,历城区仲宫镇四道沟办事处、西营镇枣林办事处、柳埠镇突泉办事处、彩石镇宅科办事处,章丘市官庄乡闫家峪办事处,*县新市乡江店办事处等区域相对集中连片的210个村列为市扶贫工作重点村。共涉及1县、10乡(镇)、732个重点村、17.5万户、63.5万人,其中低收入农户7.64万户、26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全市低收入人口总数的60.9%。

三、大力实施产业扶贫

(一)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档次。继续按照“一乡一业”、“多乡一业”和“一村一品”、“多村一品”、规模化、产业化的思路,重点培育商河大蒜、浅水藕、布艺加工,*富硒西瓜,*食用菌、鲜食地瓜、优质果品,长清波尔山羊,章丘薄壳核桃、优质小杂粮等10个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建设浅水藕、食用菌、设施林果、大棚菜等设施农业2.7万亩;发展优质鲜食地瓜、小杂粮、脱毒大蒜、中草药等特色种植5.4万亩;发展核桃、板栗、苹果等优质果品基地8万亩;新增奶牛、肉羊、生猪等家畜15万余头,肉鸡、肉鸭、獭兔等家禽300万只。

(二)加快产业化经营进程,延伸产业链条。继续培育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搞好主导产品的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3年内培育扶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60家,初步形成大蒜、浅水藕、食用菌等10余个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链条。

(三)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积极开发贫困地区劳动力资源。针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开展订单式、援助式、输出式等培训,实现以培训促就业,努力提高贫困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规划3年内扶贫地区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1.5万人,其中技能扶贫完成3000人;农业科技带头人培训8万人次。对实现培训转移的人员提供一次性培训补贴,补贴标准每人不超过800元。按规定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参照城镇下岗失业人员技能鉴定补贴标准给予补贴。

四、认真做好部门与社会扶贫工作

由水利部门牵头,认真开展并基本实现全市贫困地区“户户通水”。由交通部门负责,规划新修柏油(水泥)路781.5公里,使我市扶贫重点地区457个行政村基本实现村村通沥青(水泥)路和村内一条主干街道路面硬化。由教育部门负责,新建、维修、改造乡镇中小学、幼儿园和成教中心,增加现代化教学设备,加大中心学校的设施投入。由民政部门负责,加大对农村乡镇敬老院改造升级力度,提高集中供养率,基本实现贫困地区的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由卫生部门负责,新建、维修、改造贫困村村级卫生室,配置医疗设备仪器,完善城市医院支援贫困地区医疗事业制度,逐步普及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农民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由文化部门负责,不断改善村级文化基础设施,为广大村民提供良好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空间。由建委等部门负责,对100个重点村进行统一规划治理,硬化村内主要街道,绿化、美化、净化村内环境,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有关部门要优先安排项目计划,确定补助标准,使贫困地区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

五、不断加大扶贫投入

要立足城乡统筹,进一步完善以财政资金为主导、金融资金为支撑、社会资金为辅助、农民投资投劳为主体的多元化扶贫投入机制,争取到2010年,完成扶贫总投入10亿元,其中产业扶贫7亿元,部门及社会扶贫3亿元。

(一)适当扩大市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规模。市财政每年安排市级财政扶贫资金3000万元,3年安排9000万元,集中扶持贫困地区发展种、养、加、销等产业扶贫项目。

(二)抓好县级财政配套资金落实。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要设立县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其规模要与扶贫任务相适应。商河县、*县按市和县2∶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其它县(市)、区按1∶1比例落实配套资金,有条件的县(市)区配套比例也可适当提高。争取3年县级配套资金达到7000万元左右。

(三)有效整合部门资金。市发改委、建委、经委、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交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等部门要围绕产业扶贫,以贫困村为平台,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增加对扶贫重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到产业扶贫到哪个村,部门资金整合到哪个村。

(四)积极争取金融资金和工商资本支持。利用国家放宽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时机,积极争取更多的金融信贷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扩大扶贫投入的来源渠道,以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支持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积极引导民间、外资等工商资本参与扶贫地区资源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乡村公益事业建设。

(五)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改善农民自筹资金的管理形式,年度扶贫计划不再单独下达农民自筹指标,鼓励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项目管理,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要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管理。认真抓好项目选择、计划下达、项目建设、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五关”,努力提高产业扶贫项目的建设质量。要进一步严格产业扶贫项目程序,由镇村提报,县(市)区审核,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各县(市)、区扶贫重点乡镇要严格执行市里下达的年度项目计划,认真组织产业项目的实施,努力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各级扶贫办、财政局等要认真抓好检查督促等工作,项目完成后要及时组织力量进行验收,确保建设一个、成功一个、受益一片。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围绕产业扶贫项目,重点推广良种、栽培管理、防疫、农产品加工转化等适用技术成果。市科技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抓好贫困乡村干部群众及科技带头人的培训工作,积极扶持一批有规模、科技含量较高的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和科技扶贫示范村。各级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要组织科技扶贫服务队伍,要按产业深入乡、村进行面对面的现场科技服务,努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科技服务质量。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8

截止到2020年5月,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862户12457人。2014-2019年累计减贫4683户11992人(包含5户15人的返贫户)。其中2014-2016年脱贫1906户5713人,2017年脱贫815户1924人,出列李王楼、耿庄村,2018年脱贫1170户2507人,出列大夏、杨营村,2019年脱贫792户1848人(包含3户11人返贫户)。

2014年建档立卡时共有贫困人口4621户10846人,贫困发生率9.02%,现有未脱贫贫困户184户480人(包含未脱贫返贫户2户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40%。剩余未脱贫户中,因病致贫77户,占比41.84%;因残致贫78户,占比42.39%;缺劳力致贫15户,占比8.15%;因学致贫6户,占比3.26%;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6户,占比3.26%;因灾致贫2户,占比1.08%。

二、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一)产业扶贫

落实的产业扶贫的政策

1.自种自养。2018年以来共落实自种自养补贴4161户(其中2018申报特色种植业补贴项目4批次1124户;2019年申报自种自养补贴项目2批次3037户)。

2.能繁母羊(猪、牛)。2015-2019年申报能繁母羊3228户12946只(其中2015年申报能繁母羊420户1422只;2016年申报能繁母羊637户2002只;2017年申报能繁母羊1749户7724只;2018年申报能繁母羊422户1798只;2019年度申报能繁母羊项目62户218只)。

3.光伏扶贫。全镇到户光伏扶贫收益户共1186户(其中户用光伏电站收益户103户;虚拟光伏受益户1083户)。村级光伏电站1座。

4.产业扶贫带动。2016-2018年全镇累计正在实施“一村一品”项目28个,25家企业,涉及19个村(社区),总计资金1322万元,带动2629户贫困户实现增收。

根据鲖城镇贫困人口结构和乡镇的优势,重点扶持能繁母羊和自种自养政策。鲖城人口众多,但是年轻劳力外出务工较多,留守老人和儿童居多,加上农本思想的影响,贫困户多选择小户种植经济作物和蔬菜;再加上鲖城本地回民较多,牛羊肉需求量大,小户散养母羊较多,能繁母羊和自种自养作为重点扶持项目,易推广。根据产业的种类和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产业扶贫采用贫困户自主申请,乡镇完善程序和进行监督审核,由县级直接拨款到户,乡镇配合县级审核与审计。涉及到企业的,由镇村负责联系接洽,为贫困户提供便利。 由于技术和观念的限制,产业扶贫带动项目,产业品种较少,规模不大,为贫困户增收有限。产业扶贫帮助贫困户稳定增加收入,可持续性较强。自种自养和能繁母羊政策只要符合补贴条件及家庭劳力条件允许,每年都可以稳定增收。产业带动可确保3-5年稳定增收,光伏收益可稳定增收25年左右。

(二)就业扶贫

1.我镇实施的主要就业扶贫政策有开发各类扶贫公益岗位、落实技能培训、鼓励经营实体吸纳贫困户就业等就业政策。

2.扶贫对象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开展情况及其效果。贫困户在16-60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创业愿望的贫困户家庭劳动力每人每年可免费参加一次技能脱贫培训。2017-2019年我镇共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396人(其中2017年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110人;2018年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234人;2019年我镇我镇共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52人),大大提高了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的能力。

3.扶贫对象外出就业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对外出就业的贫困户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帮助介绍就业,提供交通便利和补贴以及在年末接返乡人员回家等活动。通过鼓励贫困户外出就业,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主要面临的问题是以劳动输出为主,有劳力的外出,造成留守老人和小孩增多。

4.扶贫对象本地就业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一是鼓励经营实体吸纳贫困户就业。2017年以来帮助各类经营实体吸纳贫困户就业310人(其中2017年129人,2018年56人,2019年125人)。二是开发扶贫公益岗位。2017年以来共开发各类就业扶贫岗位2023个(其中①2017年度我镇开发公益辅助性岗位96个、护林员岗位35个、文物看管员岗位11个;②2018年度我镇开发扶贫公益岗位642个、扶贫互助岗214个、扶贫公益性岗位22个、扶贫公益性辅助岗位98个、文物看管员岗位12个、护林员岗位35个;③2019年度我镇开发扶贫公益岗位820个、扶贫公益性岗位19个、文物看管员岗位11个、生态护林员岗位8个)。

存在的问题是本地符合条件的经营实体企业不多,吸纳贫困户就业的数量有限,就业扶贫以开发扶贫公益岗位为主。

(三)健康扶贫

2016年以来实施的健康扶贫政策。一是做到2016年以来的贫困户代缴新农合和“351”和“180”贫困户医疗报补政策全覆盖(2017年为3439户7655人贫困对象代缴新农合;2018年为3626户8312人贫困对象代缴新农合;2019年为3606户8404人贫困对象代缴新农合)。二是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对有需求的2016年以来的贫困对象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2019年度家庭医生签约6401人。三是贫困户住院看病免交押金以及“一站式”结账服务,方便了贫困户就医。

健康扶贫主要方式及其开展情况。一是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应签尽签,村卫生室医生定期检查身体。二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优先选择卫生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帮扶,提供医疗咨询和卫生宣传。三是对符合慢性病办理条件的,免费为其代办慢性病证,减少医疗开支。四是对2016年以来的贫困户由国家代缴新农合。五是宣传“351”报补政策、“180”补充医保政策和贫困户看病免交押金及出院一站式结账服务。六是宣传非贫困人口“1678”“2789”再补偿政策,减少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报补差距。通过健康扶贫,贫困户的医疗得到了保证,医疗开支大大减少,身体健康的到了改善,人居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

通过产业就业政策,使贫困户增加了收入,结合健康、教育等扶贫政策,使得贫困户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同时减少了支出。

(四)教育扶贫

1.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从2016年秋季以来,全镇共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5644人次(其中2016年秋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559人;2017年春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617人;2017年秋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597人;2018年春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810人;2018年秋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845人;2019年春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901人;2019年秋季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助1315人)。

2.雨露计划。2016年秋季以来,全镇共落实大中专生雨露计划资助1871人次(其中2016年秋季落实雨露计划122人;2017年春季落实雨露计划225人;2017年秋季落实雨露计划282人;2018年春季落实雨露计划288人;2018年秋季落实雨露计划304人;2019年春季落实雨露计划297人;2019年秋季落实雨露计划353人)。

通过教育扶贫政策,减少了贫困学生的教育大额支出,解决了因学致贫贫困户的致贫原因,确保群众没有因贫失学、辍学,通过扶智与扶志结合,斩断贫困对象的“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播。

(五)生态扶贫

2019年共开发生态护林员岗位8个,每户增加6000元。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全镇共提供8个生态护林员,每人每年增加6000元。

通过开发生态护林员的岗位,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既帮助了有能力,有意愿的贫困户实现就近岗位安置,增加了贫困户的家庭收入,又起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目的。

(六)住房安全保障

我镇2014-2019年度落实危房改造1400户(其中2014年改造80户;2015年改造106户;2016年改造143户;2017年改造600户;2018年改造348户;2019年落实危房改造123户)。

通过危房改造和危房修缮,目前鲖城镇已经不存在C类、D类危房,结合乡镇和村帮助农户修缮房屋,住房均不存在安全隐患,也不存在因危改负债的问题。目前主要的问题是由于受住户砖瓦结构的影响,部分农户的房屋有轻微的漏雨和开裂,需要定期维护。

(七)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对符合低保标准的,应保尽保,严格按照低保户申报程序,通过评议、公示、审批等流程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申报底保。目前,我镇共有低保贫困户2116户4007人,特困供养户112户179人。提标后,A类低保每人每月462元、B类每人每月354元、C类每人每月200元。

低保除了和五保不能同时享受之外,其他产业就业政策均可享受。一般情况下,低保均为三无人员,对特别困难的贫困户,条件可以适当放宽,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家庭确实困难的,可以为其提供公益岗和自种自养政策。对丧失劳动能力扶贫对象,有子女的,劝说其子女赡养。另外,社会救助及企业捐款政策会相应倾斜。

(八)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

1.贫困村道略、安全饮水、动力电、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每个自然村均通硬化道路,实现“村村通”,巷道基本修缮完成,水、电、路、灯、桥、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有明显改观。其中耿庄、杨营、李王楼、大夏均达到美丽乡村的标准。

2.贫困村义务教育、医疗服务、文化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改善情况。每村均建设有农民文化小广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正常使用,村级卫生室正常运营,本村有小学或者幼儿园,村庄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3.4个贫困村按照“一低两有两改善”的出列标准,即贫困发生率低于2%,有特色产业,有村集体经济收入且稳定达到5万元以上,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均已达到出列标准。

三、后续帮扶和巩固提高脱贫成效开展情况

一是贫困户均安排帮扶人进行帮扶,有镇村和帮扶人所在单位共同管理。二是对脱贫户实施脱贫监测,对有返贫风险的加大帮扶力度,如果确实因为特殊原因符合返贫条件,做返贫处理。出列村定期监测,对照出列村各项指标逐一排查。三是制定贫困户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落实到户政策。四是重点关注边缘户和特殊困难群体,对2019年度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的贫困户(包含已脱贫和未脱贫户)和边缘户住户制定“一户一案”,落实相关政策,切实巩固脱贫成效,确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同时防范产生新的贫困。五是梳理各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制定“一村一策”,及时弥补不足,巩固村出列成效。六是按照脱贫不脱监管,摘帽不摘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的要求持续做好脱贫后的巩固提升工作,确保脱得掉,稳得住。

主要困难和风险:实时关注已脱贫户因家庭出现重大变故而具有返贫风险的,需及时跟进落实帮扶措施。

四、经验教训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9

为确保林业系统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实在在效果,市林业局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工作的目标要求,提出把林业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快发展赣南油茶、毛竹、花卉苗木等林业特色富民产业,千方百计拓宽困难群众就业渠道和增收致富空间上来,充分发挥林业工作富民作用。一是深入开展精准扶贫产业调研。组织局领导带队,围绕精准扶贫开展产业调研。通过现场察看、座谈讨论、个别交流等方式,深入各县(市、区)的林业产业种植基地、加工企业和种植户,就林业产业精准扶贫等情况作了全面调研,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赣州市油茶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高效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工作方案》、《赣州市扶持农村贫困户发展毛竹基地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林业精准扶贫专项工作方案。二是制定和出台帮扶政策。认真谋划,组织编制了《江西省赣州市国家精准扶贫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完成油茶产业示范区建设任务100万亩,帮扶贫困农户50140户、覆盖贫困人口200560人的产业扶贫目标;制定下发了《市、县两级林业局局长挂点建设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实施方案》,采取五个一的措施,充分发挥林业部门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结合全市实际,代市政府草拟《关于扎实推进油茶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扶持,完善机制,扎实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力争把我市油茶产业建设成为农民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生态富民产业,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三是强化结对帮扶工作措施。充分利用三送工作服务群众的优势,扎实开展结对帮扶。组织驻村三送工作队对帮扶贫困户开展调查摸底,把结对帮扶挂点村于都县黄麟乡黄龙村等3个村114户扶贫对象的情况摸清、摸准、摸透,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建立登记台账;多方筹集扶贫资金。按照班子成员每人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科级及以下干部结对帮扶2户标准,筹集专项帮扶资金,确保结对帮扶工作取得实效。

2016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二

1月8日至9日,国家林业局科学研究院所长陈绍志率国家林业局定点扶贫调研组到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调研精准扶贫、生态脱贫、绿色产业脱贫等工作开展情况。罗城县县长潘秋琳,副县长覃周民,以及区市县乡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调研组一行人先后到宝坛乡拉郎村金洞屯,进村入户调查林业扶贫情况,通过查看精准识别入户评估表,与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和村委干部交流,了解工作推进落实情况。随后到四把镇水源毛葡萄基地、东门镇猕猴桃产业基地实地考察,详细了解我县毛葡萄产业、猕猴桃产业基地生态产业、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据悉,目前罗城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29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4.2%,有林地面积151.9万亩,其中,衫木林面积85.9万亩,松林面积17.9 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62.5万亩,经济林面积6万亩,公益林面积143万亩,全县森林蓄积量11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7.5%,林业生产总值 16.5亿元。但是林农收入并不高,仅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林业收入与林地资源的现状极不协调,丰富的森林资源没能更好地发挥其潜在的优势,林业扶贫空间仍然广阔。

在1月9日召开的反馈会上,调研组对罗城县在扶贫方面勇于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调研组指出,国家林业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把对罗城的定点扶贫作为自身工作职责和政治责任,此次调研的目的就是从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等方面,在调查摸清贫困人口情况、广泛征求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工作部门意见建议基础上,结合罗城县情实际和需要,有针对性地从资金、项目、政策、人才等方面向罗城县倾斜,开展有效的精准扶贫工作。

对今后如何做好林业扶贫工作,调研组要求,要落实具体责任人,明确工作机制,做好对接工作,确保在1月底前做好林业定点扶贫规划;要尽快确定主导特色产业,以便在政策上给与倾斜;要尽快做好抽样户数调查工作,县乡各有关部门加大配合力度,确保按时按质完成摸底调查工作。

2016年林业局精准扶贫调研报告三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岳池县委、岳池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岳委[2014]99号精神,切实做好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识别,召开专题动员部署会议,就进一步搞好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安排。全镇26个驻村干部及各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文书等村委干部参加了会议。会议指出,开展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充分识别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低保户与五保户,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建档立卡范围,有针对性地落实扶贫政策、对扶贫对象实行动态管理、加快我镇扶贫攻坚进程意义重大。要求各村要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准确把握建档对象,严格按照工作程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体现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现就我镇2014年到户产业项目帮扶落实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完成情况

花园镇位于岳池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5km,有省道仪北路、国道广南高速公路、县道万红路、双响路纵横贯穿而过。全镇辖1个社区26个行政村,148个村民小组。2013年末全镇总人口28300人,总户数7860户。2014年,县扶贫办分配我镇贫困人口总数为640户,1798人,实际录入1798人。我镇根据县扶贫办定的规模进行了总量控制,并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标准顺利识别出贫困农户640户,贫困人口数1798人,其中:产业扶贫到户项目17个行政村,共有165户,382人,2014年实施项目的有101户,277人;另有9个整体推进扶贫的贫困村475户,贫困户1416人。2014年、2015年我镇均没有基础设施扶贫项目。

(二)建立健全档案资料

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并组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建立电子档案,做到户有表、村有册、镇有电子档案。

二、主要做法与措施

(一)加强领导,组建工作机构

一是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各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党政办、镇纪委、财政所、农技推广站、镇包村干部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建26个驻村工作组,分为4个工作片区,分别进驻26个行政村,协助开展入户调查等项工作。三是落实了工作经费,镇财政安排工作经费10000元,做到了机构、领导、人员、资金、责任五落实。

(二)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按照县扶贫办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经镇党委和政府召开会议充分讨论研究,制定了《花园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明确各成员单位及办公室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健全了镇政府领导,相关部门配合,乡政府负责,村两委会具体落实的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机制。

(三)层层落实,部署周密

2014年9月25日召开了全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部署会暨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了全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保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进行。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把26个行政村成立了4个工作片区,分别由镇7名副职领导任组长,26名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指导小组、指导所属各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确保了我镇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能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规范程序,识别公开民主。

为确保此项取得实效,做到有章可循,和民政沟通,衔接民政部门的低保和五保数据,在工作中严格遵循坚持统一标准、全面调查;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识别; 坚持分片负责、分类指导;坚持严格程序,公开公正的四项基本工作原则,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我们结合两项制度,严把报查评审批五个环节,把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和老弱病残等明显弱势群体人员的家庭优先纳入贫困人口范畴,然后根据调查收入低于新标准以下的农户拟定为贫困户。对拟定贫困户由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真正把决定权交给群众。对拟定的贫困户进行最少不低于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评议、公示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组织抽调的调查组人员在包村领导带领下迅速进村入社到户,按照入户调查,村组评议,镇审核原则,达到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全面实行阳光识别确认,确保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五)广泛宣传,培训到位

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积极采取以会代训、全程参与的方式,着力抓好了培训工作,确保其掌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基本知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基于农村广大贫困群众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差,特别是一些特困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各村成立宣传小组,上门逐户面对面宣传讲解,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参与试点工作的积极性。贫困户识别期间,我镇举办各级培训班8期共 624人次,进村入户开展识别工作的干部共26人,向广大农民朋友发放宣传资料3000份,极大地推动了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工作积极稳妥进行。

(六)结对帮扶,到村到户

按照《关于开展四千干部齐下乡、三万农户奔小康活动的实施意见》岳委办发[2014]9号文件的帮扶要求,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在县派县府办和财政局帮扶我镇的基础上,结合全镇及各村综合条件等情况,选派领导、干部等一共72名帮扶人员,各村建立了一支由县帮扶单位主要领导为队长,镇主要领导为副队长,县帮扶单位一般干部和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26个扶贫工作队,按照321的帮扶模式,结对帮扶2014年产业到户项目17个村101户,277人,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475户1416人的贫困户,认真摸清帮扶贫困户基本情况,找准帮扶办法,制定帮扶脱贫计划,按照 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通过扶贫工作队进行实地调研、进村入户走访、分析致贫原因并找准帮扶突破口,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出了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工作方案,并具有可操作性。

(七)产业扶持,到村到户

2014年,县扶贫办分配给我镇产业到户任务共101户,277人,扶贫资金20.2万元。按照17个村精准识别出来的贫困户,选择最需要扶持的对象优先实施产业到户项目,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必须由本人实施项目;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人员,由于本人的原因,无法亲自实施项目,由村两委主导,协调其亲属和朋友以及邻居,在尊重贫困户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代为其实施项目。对项目实施完毕的贫困户,由各片区领导带队,进行片区内交叉检查验收,要求务必做到户要见人,项目要见物,同时必须每户拍照备查,否则,视为验收不合格。在验收合格后,计划在本月30日开始兑付贫困资金,实行打卡直发。经过全镇交叉验收,目前,我镇2014年产业扶贫到户项目共饲养生猪75头、牛6头、鸡509只、鸭312只、鹅120 只、羊4只、兔60只,种植果树130株,养鱼0.8亩,全面完成产业到户项目。

(八)扶贫规划,到村到户

针对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我镇通过走访群众,深入田间地头,广泛征求意见,与各村委班子认真讨论研究,根据群众意愿,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对精准扶贫项目及产业进行了初步规划。并将我镇精准扶贫工作和全民水库群众帮扶工作、大中型水库水淹区后期扶持工作结合起来,确定了重点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居住环境、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发展思路,具体规划如下:

大扁山村:贫困户50户153人,1.新建碎石路4.5公里,主要分布在8、5、3组,便民路5公里,主要分布在1、7、4、6组。2.维修山坪塘4口,主要分布在1、4、2组。

高坑桥村:贫困户94户271人,1.新建通向养老院水泥路400米,整修跨社碎石路30米,规划修建张洪川处到8社公路10个汇车道。2.2015年底完成每户人家的自来水安装工作。3.规划种植藤椒12亩,蔬菜25亩,果树16亩

红坡盖村:贫困户44户145人,1.新建村级公路4000米,便民路4000米。

两不来村:贫困户52户167人,1.新建碎石路5公里,主要分布在4、3、1组,新建水泥路1公里,主要分布在6组。2.维修5组山坪塘1口,维修3组水渠1000米3.种植核桃600亩。

松马鞍村:贫困户34户118人,1.新建村级水泥路2公里,主要分布在1.3.4.5组,新建碎石路4公里,主要分布在2、3组2.种植西瓜100亩,果树50亩。

苏麻沟村:贫困户33户97人,1.新建村级公路2000米,便民路2000米2.新建山坪塘2口,维修山坪塘1口,维修水渠1000米。3.种植核桃570亩,套种西瓜570亩。

太平沟村:贫困户46户114人,1.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10口,顿水田1-6组,维修水渠8000米。2.新建村级公路3500米,便民路900米。

挖断山村:贫困户69户190人,1.新建村级公路3500米,便民路8500米2.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1口,顿水田4组,维修水渠2000米。3.种植花椒藤椒30亩,蔬菜62亩,果树30亩。3.修建村卫生室1个。

万寿寺村:贫困户53户161人,1.新建村级公路1800米,便民路7000米2.新建山坪塘1口,维修山坪塘5口,维修水渠5700米。3.修建村卫生室1个。

针对9个整体扶贫村,在大力规划基础设施改善的同时,还要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初步计划每个村培训300人次。

(六)加强督查,确保实效

我镇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深入26个村督查指导,对贫困户名单及相关档案进行抽样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出纠正,需要解释的进行耐心解释,确保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截至目前,我镇派出多批次干部组成的工作小组深入村屯,采用随机抽查的办法,抽检了17个产业到户的村 101户277人产业实施情况,9个整体推进扶贫村的475户贫困家庭识别情况,对照农户申请表中的数据和情况进行逐项检查。通过村干部反映、向附近村民了解情况以及到贫困户家实地察看、询问等多种方式核实,确保识别对象不错位、不缺位,实现了符合政策的一户不漏、不符政策的一户不评,让真正需要得到扶助的贫困农户享受到国家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贫困对象识别程序混乱,导致工作推进缓慢。

二是个别村宣传发动不够到位。部分群众存在认识偏差。在工作开展期间,不少农户认为被确定为贫困户后会得到很大的利益,特别是在信息采集环节需要贫困户提供银行账号。一些比较偏激的群众还到村委会、镇政府要求评定为扶贫户。

三是一些村干部作风不扎实、工作不细致。一些干部为了减轻工作量,填报数据不够细致,也出现个别有关数据错误。

四是部分弱势群体产业项目实施有困难。部分贫困户为失去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人员,由于本人的原因,无法亲自实施项目,只有由村两委主导,协调其亲属和朋友以及邻居,在尊重贫困户本人意愿的前提下,按照自愿结合的原则,代为其实施项目。

五是部分贫困户饲养的家禽销售较快。由于产业到户项目实施时,各村进度不一,饲养较早的贫困户,尤其是饲养鸡鸭鹅的贫困户,在3月即将结束之时,都已经到了销售时节,多饲养一天,就多一天的饲料成本,经济压力较大,因此,部分贫困户在镇政府组织验收后,还未等到县扶贫办抽查,就对饲养的家禽进行了销售。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0

(二)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及时召开党政联系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成立实行双组长责任制,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班子成员、各社区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长为成员的镇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实现了脱贫攻坚统筹推进,全体参与,协调联动的整体合力。一是建立党政班子成员落实包社区制度,各社区成立脱贫攻坚工作领导组,实行网格化管理,形成以点连线、以线绘面,镇、社区两级书记亲自抓脱贫攻坚的工作格局。二是建立易地搬迁户的管理机制。由镇党委牵头,社区第一书记抓具体,镇领导班子包楼栋,社区和工作队包单元,压实责任,明确任务分工,通过开展政策法规、业务技能培训、介绍就业岗位等,对159户易地搬迁户的服务教育管理开展了规模。

(三)加快产业发展,发挥带贫效益。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巩固提升,加大脱贫实施力度,举社区、驻社区工作队和企业三方合力,建立农贸市场、市场夜市、扶贫车间等新型经营主体,就业岗位精准对接,推动贫困家族就业意愿、提高就业技能,实现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创收,使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一是建设扶贫创业车间,实现贫困户向产业工人转型。扶贫创业车间项目总投资约1582.55万元(含附属工程),九尾狐服装有限公司入住1号车间,车间安装缝纫机240台、特种机器10台,车间布有生产服装流水线10条,按照“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培训本地务工人员223人(其中5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18人为低收入人员,培训南疆籍务工人员200名)。二是建设扶贫农贸市场,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96.48万元,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市场内现有摊位162个,有经营户98 户,其中1户1个摊位的有64户,1户2个摊位的有34户。从事经营的贫困户有48户,主要从事蔬菜、水果以及干果等的经营,目前未收取任何摊位费。三是建设江格尔星光夜市,为县城经济再续发力。按照县委指示,我镇迅速建设、高标准打造江格尔星光夜市,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坚持一体化设计,统一设置摊位,配备必要的水电以及污水排放管道和消防设施,鼓励引导有意愿的商户摆摊经营,培育了新的消费热点,丰富了城镇居民夜生活,实现城镇居民多层次经济运行。目前夜市摊位38个,入住商户38户,带动就业86人,每日营业额最高达95280元,有效拉动了县城经济增长。

(四)突出就业帮扶,实现稳定增收。镇党委按照贫困劳动力“人人有就业,天天有收入”工作要求,积极做好贫困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一是各社区通过摸排调查,对低保户与易地搬迁户中年龄符合、有劳动力人员进行登记和培训。截至目前,通过参加扶贫车间缝纫技能、保安、保洁等培训,异地搬迁户中4人在扶贫车间实现就业。二是帮助7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公益性岗位就业增收。其中,在我镇就业12人,在辖区各单位就业60人。

(五)坚持问题导向,持续抓好整改。对照中央第六巡视组专项巡视“回头看”等方面反馈的共5大类63条问题,反馈乡镇39条,我镇认领30条;对自治县2019年扶贫开发成效考核等方面反馈问题共3大类10条,我镇认领7条,共计37条。通过主动对标、逐项认领,认真开展自查,对梳理出的问题明确整改目标、整改措施、形成问题整改清单,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认整改销号问题,分阶段推进整改任务,直至整改任务完成销号,对已经完成的整改任务,确保问题全部整改落实到位。

(六)加强统筹协调,推进帮扶工作。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承担了扶贫结对工作,共有14名领导干部帮扶结对,帮助结对干部制定脱贫工作计划,规范填写帮扶表册,开展了2轮大走访,切实掌握帮扶对象生产生活状况,竭力为结对贫困户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使贫困户实实在在的受益,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了有效助力。

(七)着眼长远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和布克赛尔镇着眼于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开展城镇环境整治,推进美化、亮化和绿化工程。一是形成长效机制整治人居环境。将城区划分64个责任片区,实行干部包片监督制,集中力量每周二、周五下午为驻镇单位(企业、部队)干部职工开展环境卫生义务整治活动时间,着力解决乱修乱建、乱扔乱倒、乱停乱放等突出问题,形成城镇市政容市貌整洁、管理有序、人居环境改善、发展环境优化、居民素质提升的良好局面。二是推进人居环境强化厕改。2019年在摸清居民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制定改厕计划,建立完善改厕建档立卡制度,完成城镇居民登记改厕84户。三是开展创建“美丽庭院”活动。在全镇居民区,我们以落实居民家庭院内、房前屋后环境卫生责任制为工作重点,发动居民清除房前屋后垃圾污物,规范杂物及废品堆放,庭院内外种花植绿,引导督促居民开展“优美庭院”创建和评选活动,激发出居民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热情。

(八)强化宣传引领,激发内生动力。为进一步加大脱贫攻坚政策和典型事迹宣讲,依托宣讲队以及草根宣讲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丰富脱贫攻坚宣讲内容,指导各社区开展“我的脱贫故事”为主题的宣讲活动,鼓励和正确引导脱贫成效明显的贫困群众讲述自己的脱贫故事,确保脱贫攻坚宣讲深入人心,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截至目前,共开展宣讲活动32场次,拍摄惠民政策宣讲视频5个。

(九)推进专项治理,坚守防腐底线。我镇认真落实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要求,就巩固深化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一是成立了巩固深化扶贫领域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和布克赛尔县纪委巩固深化扶贫领域专项治理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行动方案》进行系统学习,下发通报2起,开展警示教育2次,在扶贫领域营造出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二是巴音托洛盖社区已完成辖区159户易地搬迁入户摸排工作;查处1起违反群众工作纪律的案件,为居民挽回经济损失8932元。

(十)做好总结工作,规范档案管理。按照县扶贫办《关于认真做好精准扶贫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专人负责档案的管理,严把档案整理品质关,审核细化归档资料,将档案材料归入相应档案柜妥善保管,做到了档案存放规范、制度健全、档案管理规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深。今年是脱贫攻坚关键年,任务艰巨,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主抓扶贫的干部对此有充分的认识,但是其他干部认识程度不够深,没有形成全镇、全社区扶贫工作一盘棋的思想,对待扶贫工作不够扎实,相互协调配合力度不够。

(二)产业脱贫效益发挥不够。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不够,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针对我镇扶贫创业2号车间目前闲置,未发挥扶贫项目效益。

(三)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落后,已习惯了低收入生活状态,甚至因贫而懒惰,有“等、靠、要”思想,对脱贫攻坚政策知晓度不高,对自身受益情况不清楚不明白。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1

一、扎扎实实摸清底子

首先,我要强调的是关于脱贫攻坚摸底工作的纪律。这次调查摸底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从严从实从准,摸底数据要户、村、镇、区层层签字存档,绝不允许漏掉一个贫困群众、绝不允许有一点水分、绝不允许弄虚作假,对违反要求的,一经发现,一律从严从重处理。其次,我要强调的是重点做好三大类贫困人口的情况识别。第一类是省上确定的五类人口。即贫困残疾人、老年人、大病患者和贫困家庭的高中生、大学生(中职生),要逐镇、逐村、逐户进行调查,全面掌握全区五类特殊贫困人口的数量和分布,分户建档立卡、逐镇逐村建立台账,区扶贫局要建立全区信息平台,并制定精准兜底扶持政策。第二类是精准脱贫对象。

要按照搞清楚贫困户的家庭住址、搞清楚贫困户的人口状况、搞清楚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搞清楚贫困户的脱贫项目、搞清楚贫困户的帮扶资金、搞清楚贫困户的脱贫时限、搞清楚贫困户的包扶责任人、搞清楚贫困户的脱贫资金渠道八个搞清楚的要求,逐镇、逐村、逐户进行精准识别。第三类是城镇贫困人口。居住在城镇的居民中也有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是相当艰苦的,我们不能忘记了城镇的这些贫困人口。城镇贫困人口摸底工作,要逐街办、逐社区仔细摸排,准确掌握基本情况。要把城镇贫困人口脱贫工作全部纳入全区的整体脱贫规划之中,同步整体推进。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关于摸底工作的具体要求。摸底工作,由区扶贫局牵头,各镇办扎实搞好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结合贫困户摸底和贫困人口识别,区扶贫局要建立全区的脱贫统计监测中心,形成全区的脱贫大数据库;各镇办要建立脱贫统计监测站,并制定好脱贫工作台账,各贫困村要确定若干脱贫信息员,每村都要有脱贫计划表;各贫困户都要有脱贫明白卡,按照八个搞清楚的要求,统一制作、统一上墙。结合摸底工作开展,要扎实做好建档立卡,着力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具体要做好四化。一是网格化。就是要充分运用精准识别成果,建立区镇村三级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动态管理的脱贫大数据平台,逐户录入基本信息、逐户分析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逐户落实包扶责任,不断提高脱贫攻坚工作的针对性。二是清单化。就是要对脱贫工作的任务逐项分解列表,明确包抓领导、包扶部门、包扶责任和时限要求,实行销号管理,形成有据可查的责任清单。这个会上我们已经印发了包抓文件,请各位区级领导、包扶部门和责任人,按照任务要求,抓好落实。三是图表化。就是要精心制作脱贫攻坚作战图和工作手册,逐镇逐村绘制贫困对象分布图、计划措施细则图、产业发展规划图、任务进度进展图四张图,实行挂图作战,倒逼脱贫攻坚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这四张图请扶贫局会同各镇办抓好落实。四是精准化。就是要严格对照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的要求,对每一项工作,都要明确具体目标、工作重点、措施办法,形成环环相扣、衔接紧密的工作机制。

二、精心编制攻坚规划

一要编好规划。要扎实编制好脱贫攻坚专项规划,严格按照中央《决定》、省委《实施意见》的总体部署和市委、市政府要求,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认真研究中省市各级政策,精心编制好脱贫攻坚规划。特别要强调的是,这次脱贫攻坚规划,重点要放在产业谋划上,落实在一个一个的具体项目之中。要以贫困村为重点,大力实施一批水利、电力、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加快现代工业园区、特色农业园区、精品旅游景区、新型城乡社区四区建设,把园区作为脱贫攻坚的产业支撑和主要平台,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就地就业问题。要充分发挥好城镇建设对脱贫攻坚的辐射带动和引领作用,以推进农民市民化为抓手,着力吸纳更多贫困人口进镇就业、融入城镇,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要大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社会事业项目,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真正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贫困人口与其他群众一样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成果与实惠。二要做好项目。要紧盯中省市扶持重点,精心策划包装一批基础设施、富民产业、民生保障、金融支持、社会事业等项目,以一个一个的具体项目,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有力支撑。要重点策划实施一批大项目、产业项目,通过大项目带动,推动大脱贫、大发展。要着力策划实施一批适宜贫困户发展的小项目、小产业,把具体项目细化到镇到村、明确到户到人。同时,通过以流域或产业带为单元,整合打捆的办法,把一个一个的小项目,做成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集群。三要搞好衔接。各相关部门要组建专门工作班子,加强对接和争跑力度,特别是各位副区长、各部门一把手要带头跑项目、争资金,每月至少专门抽出2天时间赴省对接衔接,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列入中省市计划盘子,为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争取更多、更大的支持。

三、大力发展脱贫产业

产业是带动脱贫致富的硬支撑、硬抓手,各镇办、各包扶部门务必抓实抓好富民产业发展,特别是要根据全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项目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果、畜、菜、药、劳务、电商六大产业。

果,要大力发展核桃、板栗、水杂果等产业。第一位是核桃产业,区上将设立核桃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万元,用于核桃的科管、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核桃系列产品的研发,真正把核桃产业做成xx农业果业产业的1号产业。当前发展核桃产业要重点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强力推进核桃科管,打造核桃之都示范区;二是强力推进核桃系列产品研发,建设核桃产业集群;三是强力推进核桃产品营销,把xx打造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核桃集散地。区林业局要尽快出台全区支持核桃产业发展意见和扶持政策,突出贫困区域,实行全域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核桃科管,加快新建和提升一批良种核桃示范园,十三五期间,全区核桃产业要达到61.5万亩。其次是板栗和水杂果,主要以丹江沿岸河谷坡塬地带为重点,在三岔河、杨峪河、麻街、沙河子等镇发展优质大樱桃、葡萄、猕猴桃等产业,新增面积不少于2.5万亩。各镇办要因地制宜、因村制宜,避免同质化,要注重把果业发展与林下经济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产出效益,平均每个贫困户发展经济林不少于2亩。

畜,主要是猪、鸡、牛、羊,要重点在培育发展养殖大场、大户上做文章,主要在板桥、三岔河、杨斜、牧护关等镇建设一批黑猪、散养鸡、肉羊肉牛养殖基地,十三五期间,要发展各类养殖基地不少于60个。同时,注意把养殖大场、大户与各个贫困户挂钩,采取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平均每户饲养家畜2头、家禽30只以上。

菜,主要要打绿色、有机牌,打造山地农产特色品牌。要大力发展香菇、木耳、平菇、金针菇等食用菌,积极推广食用菌新技术,按照工厂化集约生产,农户分散经营的模式,全区建设食用菌基地不少于30个,新发展食用菌不少于3000万袋。围绕紫豆角、红白萝卜、白菜等xx特色传统蔬菜品种,新增种植面积3万亩;突出抓好地膜洋芋产业,新增种植面积5万亩。围绕服务中心城市发展,加大设施农业建设力度,发展特色农业园区不少于30个,新增设施蔬菜面积1.2万亩。

药,要把中药材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相结合,与发展林下经济相结合,重点发展油用牡丹、丹参、桔梗、黄芪、万寿菊、猪苓等中药材,其中油用牡丹新增2万亩,丹参新增1.5万亩,桔梗新增1万亩,黄芪新增0.2万亩,万寿菊新增0.2万亩,猪苓新增0.1万亩,全区中药材新增5万亩,累计达到17万亩,每户平均种植中药材1.5亩以上。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注意与森弗、君威等龙头企业建立订单式合作关系,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带动贫困户等多种形式,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要加快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有序流转,试点建立我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和镇办服务站,使贫困户在土地流转中,既能得到土地流转补偿收益,又能通过在公司或基地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十三五期间,全区新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少于5个,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认定家庭农场和专业大场、大户各100个。

劳务,一个是要抓好技能培训。区人社、教体、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和各镇办要统筹使用好各种培训资源,实施贫困户教育培训工程,每年培训2万人次以上,要通过更具针对性的订单培训、定向培训,让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二一个是要抓好劳务输出组织工作。各镇办、村(社区)和人社等部门,要借助网络、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收集各类劳务输出信息,开办专门用工信息咨询及服务窗口,及时将用工信息传递到贫困户手中。要把中心城市的各个服务行业和工业园区变成劳务输出的重要基地和平台,让贫困户进城、进园务工,就近就业;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外地信誉好的用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有组织的推进劳动力转移,不断增加贫困群众劳务收入。

电商,要结合168电商平台和农村淘宝项目的推进实施,加快贫困村淘宝网点建设,力争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进一步打通洋货下乡、土货进城双向流通渠道,让群众能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把农户变成淘宝网店,让村民们成为淘宝卖家,坐在家里就能挣钱。

在抓好六大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创新创造,看看还有哪些适宜贫困户发展的产业、带动群众增收作用强的产业、经济效益高的产业,比如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光伏+种植、光伏+养殖、光伏+农业产品深加工等,请大家要在实际过程中探索研究、积极推进。

四、突出抓好易地搬迁

按照移民办最新统计数据来看,20xx-20xx年,全区已实施移民搬迁11100户44126人,占总任务的50.86%,其中扶贫搬迁户完成5612户22296人,占任务50.47%,扶贫搬迁尚有49.53%的任务未搬迁到位。下一步,各个镇办要对扶贫搬迁户对象进行再核实,区扶贫局要精准确定易地搬迁对象,移民办要会同各镇办精准确定搬迁地点,把未搬迁的扶贫搬迁对象一户不落的纳入2017、2017年度的移民搬迁计划之中,确保按期完成搬迁任务。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在搬迁过程中,要以集中安置为重点,坚持把80%以上的集中安置率作为硬指标,按照与城镇、园区、中心村三靠近的原则实施集中安置、统规统建。要按城市社区标准,同步规划建设好集中安置小区的配套服务设施和产业项目等,真正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创新生态补偿路径

一要扎实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按照上级政策要求,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要全面退耕,25度以上的基本农田也要纳入退耕还林范围。二要结合精品旅游景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江山景区、蟒岭绿道、商於古道、大溪谷等精品景区和江山、北宽坪、王山底等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游和农业观光游等旅游产业,通过政府支持,积极引导群众开办农家乐、农家旅馆、农家店等,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让群众自主创业、增收致富。三要结合中省市进一步加大生态补偿和转移支付力度,提高补偿标准、扩大覆盖面的实际,把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水系规划建设、丹江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城乡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有机衔接、相互促进。要充分利用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和天然林管护专项资金,把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保护人员,从而增加贫困群众的工资性收入。四要加快推进生态环保领域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贫困村推行生态综合补偿试点改革,让贫困群众从绿色银行中获得更多收益。

六、大力推进教育脱贫

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根本上要靠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素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所以,必须构建从学前教育到小学、中学、大学,直至就业的一条龙帮困包扶机制,彻底解决贫困户的后顾之忧。要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学生从学前一年到高中阶段十三年教育,全程免除学杂费并发放生活费,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要整合对贫困大学生资助资金,设立贫困大学生资助专项基金300万元,专门用于贫困大家生救助扶持工作。加快建设专门学校,集中全区贫困学生,实行政府全额包干的办法,让这些贫困家庭不为孩子上学花一分钱。重点要加快思源实验学校建设,2017年9月1日建成开学。

七、强化社会保障兜底

一要落实各类贫困人口帮扶政策。民政、残联、社保、卫计等部门要进一步落实各项救助扶持政策,对孤寡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残疾人要进行精确统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并注意要统筹协调农村扶贫标准和低保标准,实现两线合一。要加快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最大限度对孤、残贫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在社会公益支持的基础上,不足部分由财政全额补助。二要妥善安排贫困人口就业。要拿出农村保洁员、护林员、公路养护员等公益性就业岗位3700个,由人社部门统筹制定方案,解决好一部分城乡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三要加大医疗救助力度。设立大病救助基金500万元,对因病致贫或返贫的群众要给予及时有效救助,特别是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由政府全额出资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从根源上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要加强基层卫生院、村级卫生室等医疗站点建设,方便群众看病就医。要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行动态跟踪管理,进一步加强对贫困人口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和免疫预防工作,全面实施好儿童营养改善、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项目,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八、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一要积极向上争取。要抓住国家持续加大对中西部扶持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省市各项民生补助资金不少于5亿元,要保证每年争取中省专项扶贫资金额度不低于目前各县区平均水平,并逐年提高,只升不降。二要保障本级投入。按照上级要求,财政部门要列出脱贫预算,从2017年开始,每年拿出5000万元,并按照每年财政投入不低于20%的标准逐年递增,用于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以奖代补、社会保障兜底、生态补偿、扶贫贴息、贷款担保等,其中1000万元用于扶贫贷款贴息,1000万元用于扶贫贷款担保,500万元用于设立大病救助基金,300万元用于设立贫困大学生救助基金,1000万元用于核桃产业发展,500万元用于电商产业发展,200万元用于大场、大户扶持,其余500万元用于发展其他产业项目的支持。这个是硬投入,区上财政再困难,也要保证到位。要把投向相近、目标相似、来源不同的各级各类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用途和管理责任主体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每年整合部门各类涉农资金不少于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三要动员社会参与。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每年吸纳社会资金不少于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工作。四要加大金融支持。通过扶贫贷款贴息及担保等办法,撬动银行信贷资金扶持,力争十三五期间,每年用于扶贫信贷规模不低于1亿元。要把金融扶贫与精准脱贫有效的结合起来,在完善金融部门风险防控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形成政、银、企、社、民联合推动的五位一体的金融扶贫新格局,打通农村金融最后一公里,让贫困群众也能够享有基本的金融服务。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聚集,支持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要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工作,建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和监督检查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资金使用效益。通过四大渠道,每年投入不少于8.5亿元用于脱贫攻坚。

九、切实夯实脱贫责任

脱贫攻坚工作,要逐级签责任书、立军令状。要按照区统领、镇(办)主体、村(社区)实施的责任机制,切实夯实区、镇办和部门、村(社区)三级责任。区级领导小组负责全区脱贫攻坚规划、计划的制定,拟定脱贫攻坚工作政策、措施,落实区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区扶贫局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好牵头抓总和参谋助手作用,科学研判全区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情况,及时向领导小组提出意见建议。各区级部门和包扶部门要积极抓好项目资金争取,组织实施好帮扶项目,并抓好包扶村的脱贫工作。各镇办要切实抓好脱贫攻坚各项政策兑现落实,做好各类产业项目实施,并对驻村工作队员的驻村帮扶工作情况进行考勤、考核和管理。各贫困村要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工作一线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包扶部门的指导,抓好摸底、入户、建档立卡、项目落实等具体工作。要大力发扬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各位包抓区级领导作为抓脱贫攻坚工作的关键少数,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政治责任,率先垂范,苦抓实干;各包扶部门和各镇办,特别是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拿在手上,做好摸底、定好规划,抓好产业;各位包扶干部要以强有力的工作举措,以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按照一包到底、不脱贫不撤离的工作要求,切实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及时帮助贫困户协调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扎实推动包扶贫困村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开展。要强化督查考核,区委、区政府督查室要切实发挥作用,组建脱贫攻坚专项督查组,采取随机抽查、不打招呼、不用陪同、直接到村、直奔现场等办法和措施,真督实查、见人见事。要加大问责力度,对工作推进不力、未完成年度脱贫工作任务的,要进行约谈,严重的要采取组织措施。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2

二、脱贫开发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2015年至2018年,是我镇扶贫开发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总体要求是: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中省市扶贫开发各项政策措施,以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总揽,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主线,以“贫困村、贫困户”为重点,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方略,落实“五大脱贫举措”,确保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与全国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全镇贫困人口整体脱贫;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一阶段:消除绝对贫困,实现整体脱贫(2016年至2018年)。到2018年底脱贫3个自然村1560人。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达到3500元以上,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贫困标准,即:2015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2800元)。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养老有保障)。

第二阶段:巩固提高,进入小康(2018年至2020年)。按照省市县要求,做到扶持政策不减、工作力度不减、资金投入不减,继续对初步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给予三年扶持,巩固扶贫开发成果,确保持续发展不返贫,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三、“六大扶贫”措施

(一)搬迁扶贫。认真实施扶贫移民搬迁规划,三年实施移民搬迁196人,2016年移民搬迁58人,2017年移民搬迁87人,2018年移民搬迁51人。要围绕城镇体系建设总体布局,结合镇村综合改革,坚持80%以上搬迁群众向集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安置,其他搬迁群众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规划、就近就地集中安置。优先搬迁特困户、贫困户、受灾户、避灾户。

(二)产业扶贫。围绕全镇产业布局,依托涉农龙头企业、合作社等,落实专项资金扶持、互助资金扶持、就业创业扶持和信贷资金扶持等措施,对贫困户进行产业扶持,确保贫困户都有致富产业。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资金作用,建立专项扶贫资金到户台账,集中扶持当年脱贫的贫困村、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积极引导小额创业贷款、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投入扶贫开发,向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倾斜,重点扶持贫困家庭退伍复转军人、大中专学生和进城镇居民自主创业,拓宽脱贫渠道。金融部门要主动承担扶贫开发的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推广果园、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大中型农机具、农村有效房产等抵押贷款模式,降低门槛,简化手续,为贫困户提供更多贷款支持。拓宽农业保险险种和承保覆盖面,贫困农户应对自然风险能力。

(三)整村扶贫。坚持行业扶贫与专项扶贫相结合,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加大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力度,镇直相关部门负责水、电、路和广播等“到村”问题,专项扶贫解决“到户”问题,提高整村推进财政扶贫资金扶持标准。全面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打通扶贫“最后一公里”,对列入年度新农村建设的贫困村,适度提高所涉贫困户建设项目的补助标准,确保2018年所有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

(四)能力扶贫。整合扶贫、人社、教育、农业、工会、团委、妇联等各类培训资源和培训资金,建立由农业服务中心牵头、扶贫办确定对象、远程教育及专家培训、社会各行业协助就业的培训工作机制,依托职业培训机构,举办扶贫培训班。实施“雨露培训”计划,对贫困户“两后生”和进城务工劳动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对培训对象免学杂费、免住宿费、免技能鉴定费。要加强贫困户剩余劳动能力输出,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带动一户。要健全完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优惠政策,促进贫困家庭大中专学生自主创业、有效就业。保洁员等社区公益性岗位优先吸收贫困户就业。围绕发展林果、小杂粮、养殖等特色产业,利用远程教育教学农技知识,对贫困户劳动力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确保贫困户家庭至少有一名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至少参与一项种植、养殖、设施农业等增收项目。

(五)救助兜底扶贫。民政办负责对因病、因灾致贫的贫困户实现救助全覆盖,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贫困人口,及时提供应急救助;对因临时性、紧迫性、突发性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贫困户给予临时救助。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中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条件的,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按照省定脱贫标准补足差额,实行政府精准兜底保障。民政办要和县残联搞好对接,将农村一级智力、肢体、精神残疾人口符合政策条件的要纳入“五保”供养对象,二级以上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要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逐步提高残疾人生活补助标准。要优先扶持残疾人发展产业、自主创业。社保中心要将60岁以上贫困人口纳入基本养老范围。

(六)驻村帮扶扶贫。

一是建立“驻村帮扶”机制。实行镇党委领导二包一联(包二个村联户)、中层干部“一包一联”(包一个村联户)、大学生村官和村两委干部联户扶贫,动员全镇干部全面参与扶贫工作,实现干部包村联户全覆盖。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联户干部签订扶贫目标责任书,联户干部向贫困户填写“一对一”结对帮扶明白卡,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做到“六个到村到户”,即:工作管理、规划计划、分类施策、项目资金、帮扶责任、监测考核到村到户,确保精准脱贫措施落到实处。

二是建立包村联户考核机制。各包村干部包村联户,不脱贫不脱钩、不脱贫不使用。领导干部包村和驻村工作组主要任务是:制定规划、发展产业、改善条件、扶贫解困、服务群众、调处矛盾,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联户干部的主要任务是:理清思路、增强信心、发展产业、提升能力、资助上学、协调就业、解决困难,实现脱贫目标。要结合实际调整驻村联户及包扶低收入村干部,保证每个村有1名副科以上的驻村组长、1名以上驻村干部。

四、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各部门要加大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各部门具体工作方案,组织实施好“十项重点工作”。

(一)村级道路畅通工作。结合移民搬迁、特色产业发展等,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支持力度,重点实施村、村和村生产道路建设。全面实现贫困村村级道路、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道路通畅,解决村社断头路问题。(责任部门:交管办、城乡建设办)

(二)饮水安全工作。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到2018年全面解决贫困村、移民搬迁安置点安全饮水问题,贫困村居民安全饮水比例达到100%,同时解决移民搬迁安置点、贫困村产业发展用水问题。(责任部门:农业服务中心)

(三)农村电力保障工作。到2018年全面解决贫困村和移民搬迁安置点安全用电及生产用电问题。(责任单位:供电所)

(四)教育扶贫工作。整合扶贫、教育、民政、工会、团委、妇联、残联、慈善协会等各类助学资源,对贫困家庭学生助学全覆盖。合理布局调整就读学校、幼儿园,保证搬迁群众子女就近入学。落实和实施好“春蕾计划”(责任单位:学校、扶贫办、民政办、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关工委)

(六)卫生计生扶贫工作。卫生院要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保障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卫生院和民政办要落实好贫困人口在门诊治疗老慢性病过程中产生费用的报销及重特大病报销政策;对贫困户因大病和意外事故产生的住院费用,除按现行医疗保障政策标准报销外,民政办要根据其困难程度,再从社会救助资金中优先给予扶持,着力解决贫困人口大病返贫问题。进一步完善镇、村二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贫困户建立健康档案。定期组织开展医务工作人员联系因病致贫贫困户帮扶活动。计生办要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落实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助政策,使扶贫对象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服务。(责任部门:卫生院、计生办、民政办)

(七)文化建设工作。加强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服务体系和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到2018年,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健全,村级图书馆普及率达到100%,全面实现贫困村广播电视“户户通”。(责任部门:广播站、文化服务中心)

(八)基本农田建设工作。加强贫困村和扶贫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的基本农田建设,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小型淤地坝和治沟造地建设力度,增加耕地面积,改良土壤质量,有条件的推广节水灌溉,到2018年贫困户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亩以上。(责任部门:农业服务中心、国土所)

(十)生态建设工作。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做好移民搬迁安置点和贫困村的绿化美化工作。城乡建设办公室要加强新农村建设村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改善。房管办要集中危房改造资金,切实加强贫困村、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确保贫困户住房安全。加强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生态乡村。(责任单位:城乡建设办公室、林业站、房管办、农村环境整治办)

五、建立健全精准扶贫“五大工作机制”

(一)建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镇党委、政府“一把手”是扶贫开发的第一责任人。进一步健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镇党委书记、镇长任组长,副镇长任副组长,镇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镇扶贫开发办公室;领导小组负责审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规划和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计划,下达年度扶贫工作任务,制定扶贫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组织实施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建立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健全镇扶贫工作机构,为适应扶贫工作精准化管理、动态化监测的要求,加强各驻村小组驻村联户;各村要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明确村三职干部为各村扶贫工作人员,负责各村贫困户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组织协调、跟踪监测、档案管理等工作。各贫困村要配合“第一书记”,团结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严格执行《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有关规定,建立财政扶贫开发专项资金管理机制,编制资金使用计划,并报省市县备案。按照县级报账制,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严格实行项目资金公示制度,公开项目的立项、审批、实施、资金管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城镇扶贫工作总结篇13

XX镇下辖10个行政村92个自然屯224个村民小组5799户24506人。全镇共有6个贫困村即XX村、XX村、XX村、XX村、XX村和XX村,其中XX村和XX村是深度贫困村。2016年XX、XX2个村脱贫摘帽,2018年XX村、XX2个村脱贫摘帽,2019年XX、XX2个村脱贫出列。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1269户5390人(含2014、2015年退出户)。2016年初全镇有贫困人口907户3756人,贫困发生率15.33%。2016年至2019年全镇共脱贫798户3397人(2016年脱贫194户796人,2017年脱贫96户429人,2018年脱贫214户922人,2019年脱贫294户1250人)。目前,还有109户359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1.47%。

二、2020年预脱贫户“八有一超”达标情况

2020年,全镇预脱贫109户359人,目前达到“八有一超”脱贫标准的有66户,未达标的有43户。主要是有稳定收入来源且吃穿不愁、住房保障、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3项指标未达标。

(一)有稳定收入来源且吃穿不愁方面

有稳定收入来源且吃穿不愁未达标25户,其中:XX村1户,XX村7户,XX村3户,XX村12户。XX村2户。

我们正采取动员贫困户外出务工、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安排扶贫公益性岗位、低保政策兜底等措施,确保9月底前该项指标达标。

(二)住房保障方面

住房保障未达标16户,其中:危房7户,门窗未安7户,无房2户。

我们正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安排7户危房户危改指标,动员贫困户立即对危房进行改造建设,并每周进行跟踪进度;动员未安门窗的贫困户安装门窗;2户无房户申请易地扶贫搬迁,我们将加强与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专责组的沟通,确保房源安排2户易地搬迁户抽房入住。

(三)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

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未达标31户。

我们正采取扶持生产、转移就业、低保兜底、安排公益性岗位等办法进行帮扶,确保提高贫困户的收入。

三、措施和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

成立了镇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镇脱贫攻坚战指挥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8名,明确员工分工职责,配齐了专职村级扶贫信息员。严格实行“五级书记”抓扶贫机制,明确责任,细化职责分工,形成镇、村齐抓脱贫摘帽的强大合力;落实督查巡查常态化,突出运用督查结果。组建了5个督查组,对全镇10个行政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不定期的督查,对督查发现问题进行“原汁原味”通报反馈,并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除追究相关责任外,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并与年度绩效二次分配挂钩,全方位的为脱贫攻坚工作保驾护航。

(二)加强扶贫论述专题学习,提高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

我们坚持把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深刻领会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学习在重要会议、重要时点、重大场合作出的一系列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20年2月29日和3月5日镇党委组织镇三家班子成员学习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的讲话和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专题学习会。通过学习,广大干部进一步深刻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抓好扶贫工作的意义,增强了缺战贫困、决胜小康的信心。

(三)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2019年党委和政府“四合一”扶贫成效考反馈问题整改工作,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我们认真抓好自治区2019年党委和政府“四合一”扶贫成效考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整改,我们主动认领照单全收问题清单,并举一反三,及时制定整改方案,细化责任清单,明确责任领导和和整改期限,确保整改到位。

(四)打好四大战役,切实解决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1、住房安全保障战役:全镇住房未达标有9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低保户6户,五保户1户,一般农户55户),其中:D级危房55户,C级危房6户,无房17户,人均面积不足13平米15户,现房屋处于地质灾害点2户。2020年危房改造任务36户,其中贫困户、低保户、残疾户、五保户等“四类人员”共17户,非四类19户。目前已经动工29户。全镇易地扶贫搬迁202户858人,其中城西安置点171户719人,百色“深圳小镇”31户139人,所有易地扶贫搬迁户均已抽房。

2、义务教育保障战役:2020年3月9日印发《XX镇疑似失学辍学学生入户核实工作方案》,组织全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各中小学及帮扶联系人共同进村入户,开展全镇失学辍学学生入户核实工作。每个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制定入户核实工作方案,层层压实责任,层层分解任务,细化到各屯,落实到人。经核实,全镇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308人,其中建档立卡学生802人。目前,共排查出疑似辍学学生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学生2人。针对排查出来的辍学学生,我镇将进一步完善“双线四包”工作体系,建立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确保无一人因贫辍学。

3、基本医疗保障战役:2019年12月17日,镇党委、政府印发《XX镇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针对今年采取的新型缴费方式,自治县税务局专门安排片区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到我镇召开培训会议。我镇采取分片包干、逐级落实的方式,组织包村工作组、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进村入户,通过张贴宣传海报、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将医保政策宣传到户到人。截止2020年3月12日,2020年全镇应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共24295人,已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6991人,参合率为69.93%。抓好家庭签约、健康扶贫及慢性病管理,建档立卡贫困户慢性病办卡475人。

4、饮水安全保障战役:2020年农村家庭水柜项目已经申报,我镇将加快饮水项目施工进度,早组织、早验收、早使用,确保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按期完工。

(五)加大民生项目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方面:XX镇在采取有效措施严防严控新冠肺炎的同时,科学引导农民抢抓农时开展春耕生产,确保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通过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产,全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持续巩固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截止目前,全镇复产后百香果基地机耕362亩,起垄116亩,组织农民工上工647人次。种桑养蚕落实面积2204亩,调苗1589亩,已种植面积1008亩。

就业方面:组织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干部等人员摸底收集劳动力就业意愿、就业意向、就业能力、培训需求等情况。其中重点调查贫困劳动力和易地搬迁户劳动力并及时录入广西就业系统和国扶系统。自2020年2月20日县里开展免费专列运送去广东务工人员活动,我镇共有478名劳动力乘坐专列免费赴粤务工。 按照“优先安排未脱贫户,综合考虑历年脱贫户”的原则,开发保洁环卫、防疫消杀、卡点值守等公益性岗位,按照每个贫困村40人,、非贫困村28人的岗位名额安排人员,共安排35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临时扶贫公益性岗位工作。

低保救助方面:我们严格执行“应保尽保”、“应纳尽纳”、“动态管理”的原则,全镇享受低保751户2962人,低保覆盖率13.23%,其中贫困人口享受低保1961人,贫困人口低保率36.53%。

(六)压实结对帮扶责任,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

创建了“一帮一联”工作机制,为脱贫攻坚工作精准发力。对全镇1269户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每个贫困户安排一名帮扶干部。按照“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我镇对退休、调动人员共8人结对帮扶进行调整。建立健全“镇党委第一书记、贫困村大村长、贫困户大家长”的脱贫攻坚总负责的责任体系。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实际,实施网格化管理,督促帮扶联系人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开展帮扶活动,每周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至少与贫困户联系一次,向贫困户宣传脱贫政策,制定脱贫计划,帮助解决贫困户的困难和问题。

(七)加大关心关爱力度,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

根据文件要求,我镇认真排查筛选,符合年龄偏大、患重大疾病、怀孕、调离隆林等特殊情况或其他不适宜继续驻村工作情形的有3个工作队员,其中:播存村第一书记黄云理,患有高血压病和年龄偏大;委果村驻村工作队员覃志枫,年龄偏大并常年多病;安然村驻村工作队员黄炳亮,年龄偏大。

(八)抓好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工作,提高群众创业积极性

2020年1月以来,我镇农商行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户5万元用于发展产业。

四、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我镇部分贫困村一味强调自身的原因,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部分贫困户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争当贫困户和不愿脱贫现象,一味地等待、依靠国家和社会的帮扶,不充分发挥自身内生动力发展,造成被动地等待帮扶。同时,部分贫困户整户外出务工,给帮扶工作增加了难度。

二是帮扶工作成效不明显。自开展脱贫攻坚战工作以来,我镇会同县直包镇部门先后落实了在职职工对全镇1269户贫困户建立了“一帮一联”结对帮扶,但由于受职工的经济能力、工作能力及看待问题眼光不同等自身原因的影响,造成帮扶工作成效不大。

三是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率较低。造成参合率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医保费用无预期性增长,使部分家庭人口较多的家庭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二是未参加医保的人员中有相当部分为在外就读学生或毕业生,这部分学生在外地就读时的缴费信息未及时划转到本地,因此缴费信息无法从我县已缴费名单中显示;三是今年以户籍为主的参保方式,使外嫁、空挂户等人员也被列为应缴名单中,导致我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征缴率较低。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1、打好四大保障攻坚战。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冲刺总攻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总要求,聚焦贫困户“八有一超”和贫困村“十一有一低于”指标要求,打好住房安全保障、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安全饮水保障四大战役。住房安全保障方面:要通过危房改造、租借等形式,确保所有群众住在稳固住房中,要对所有危房进行拆除。基本医疗保障方面:加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收缴力度,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100%,6个贫困村参合率达98%以上。加强村级卫生室建设,配齐配强医疗软硬件设施,全面落实“198”政策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系统结算服务,要确保签约医生签约服务到位,确保群众病有所医。义务教育保障方面:严格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强化“双线四包”责任落实,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确保无任何学生因贫辍学。安全饮水方面:大力实施一批饮水巩固提升工程,充分保障群众饮水安全。

2、打好产业调整攻坚战。要积极配合抓好隆林百香果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和全力推进合风仁村种桑养蚕产业园和综合养殖产业园两个镇级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要抓好产业奖补工作,鼓励贫困群众积极发展种养拓宽增收渠道。要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建设,确保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和收益。

3、打好民生工程攻坚战。要深入开展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工作,确保做到应保尽保。要抓好新农保收缴和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工作。要抓好残疾人证件的办理和补助发放工作。要抓好雨露计划补助的发放工作。要抓好公益性岗位人员、护林员等管理和工资发放。突出加强就业工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统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工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健康建设,提高人口计生服务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强对“三留守”等特殊人群、困难群体的关爱保护。

4、打好帮扶督导攻坚战。要加强对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扶贫)工作队员的管理,发挥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主力作用。要加强对帮扶联系人的培训和督导,发挥他们的帮扶成效。要加强对加强贫困群众技能培训,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不断提高群众对脱贫工作的满意度。

5、打好档案归档攻坚战。要严格按照上级目录清单抓好各种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以完善的档案台账顺利通上级核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