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实用13篇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1

一、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学习银行方面的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总结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即比较学习。跟其他同事比,我个人欠缺的就是我需要学习的;我们薄弱的就是我需要加强的;跟其他银行比,与我们不同的就是我需要探索的。

二、开拓创新,寻找新的市场增长点

只有不断开发优质客户,扩展业务,增加存款,才能提高效益。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的社会关系。然后逐个登门拜访,拒绝、冷眼甚至辱骂不可避免,但是值得庆幸的是,通过这种方式,我在原有的营销和维护个人客户的基础上,还挖掘了不少新客户,相信明年的储蓄情况会有提升。

三、忠诚执着,为盛京事业发展尽职尽责

银行是我学生时代就梦寐以求的工作场所。毕业之后,我非常幸运的得到了这份理想的工作。但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银

行工作人员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必然需要不断地学习、持续的磨练。说实话,最初的我很懵懂,但是经过接近一年的工作和了解,我发现我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这是我最初始料未及的,而且我也一定会继续努力下去。

初到岗位,我学习了信贷业务,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刚开始接触感觉很吃力,因为大部分的东西都不懂,但是经过领导们和同事们的帮助,渐渐的,我摸到了一些门路,大概的业务流程和与客户沟通,到最后的录入系统与组卷,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我相信我还会继续提高我的个人水平,争取早日成手。 新的一年里,我为自己制定了新的目标,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银行员工,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一、业务方面。

不断更新自己的银行业知识库,既要熟悉传统业务,又要及时掌握新兴业务;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要有熟练操作具体业务的能力;既要学习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知识,也要主动了解银行的贷款、存款、结算,等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

二、素质方面。

养成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认真对待每一位顾客。严格要求自己,作风正派,洁身自爱,自觉维护银行工作人员的良好形象。

三、心理方面。

不断经受磨练,理智面对挫折和失败,把行程成熟、稳健的心理状态作为自己的成长目标。

四、下年计划

我会在20____年的基础上, 我将加强与同事们的沟通、协调,做到部门之间信息的无缝对接,防止传递时间影响业务质量和业务数量。

在业务操作中,要提高执行力度、强度,继续加强学习业务知识,提高项目评审能力、以及撰写风险评审报告的能力。

明年,我会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自己成长的同时,为盛京事业的发展做出属于我的一份贡献。

银行信贷员工作总结2回顾一年以来的工作开展,在银行领导及部门经理的正确领导下,在部门全体同仁的帮助关心下,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从领导安排,严格执行金融法规和上级联社的各项规定,积极主动的履行岗位职责,较好的完成了年度的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操作技能、职能履行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提高,现将一年以来的工作述职如下:

一、20____年基本工作开展情况

1、思想方面:

自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政治素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政治理论学习对自身建设的重要性,始终将落实政治理论学习作为提升自我的根本途径和方式。一年以来,我利用业余时间,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努力加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学习县联社下发的各项文件,遵纪守法、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职业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

2、学习方面:

稳抓理论学习不放松,自觉加强相关金融政策及法律法规的学习,牢固构筑理论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

20____年是特殊的一年,贷款新规的出台和相关制度的修订完善给当前各项业务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信贷部的职工,我深知没有过硬的业务理论支撑,就无法为为基层信用社提供正确规范的指导,为了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业务素质,跟上政策规章制度的变化。

我参与了信贷部对现行规章制度的修订汇编工作,为增强认识,自觉利用休息时间,系统的学习了相关规章制度和新下发的各项文件,使自己对现行的政策、规章制度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于基层信用社各项业务开展咨询也能给予正确的反馈、答复。

此外,为了迅速适应新时期金融工作开展的需要,增强整体业务学习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一年多来,本着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我利用工作开展机会,多渠道的认真学习各项金融知识,不断的充实自己,密切关注时事政治和宏观经济向,对于联社下发的各类文件、资料,不简单的停留在知道、了解的层面上,更注重对各种资料的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日常工作的开展,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在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工作方面,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1)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开展好信贷管理工作

作为信贷业务部的一名“老员工”,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信用社经营发展大计,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稍有疏忽就有可能造成信贷风险。因此,我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的增强自己的责任感和责任心。

一年来,我坚持对基层信用社上报的贷款、需要复查的贷款,坚持贷款的“三查”制度和联社制定的信贷管理制度,切实把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及精神灵活的体现在工作中,对每一笔贷款都一丝不苟地进行认真细致的调查分析,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情况、生产经营项目的现状与前景、还款能力,到保证人的资格、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从库存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到担保抵押物的实地考察;从资产负债情况的计算、产销量和利润的分析到经营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研究、贷款风险度的测定,项目的可行度等,直至提出贷与不贷的理由,每一个环节我都做到谨慎细致,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在具体的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尤其注重提高工作开展的质量和实效,近年来我社高速发展,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大,信贷业务日益巨增,基层社上报的贷款业务较多,经常需要加班加点来完成,这项工作即繁琐又重要,我坚持做到当天能处理的工作当天处理完毕,当天不能完成的做出计划及时处理完,严格保证材料撰写质量。

年初,接上级银行安排,我借调参与省联社的全省综合检查,有效吸取各经营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和理念,对我社各项基础业务的规划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后,在__银行信贷管理系统及财务管理系统的开发推广过程,又借调省联社科技结算中心进行调试、改造,借调期间,我把握学习机会,针对当前业务开展的实际,积极提出有效建议并参与了流程改造的整个过程,因表现突出,荣获此次系统开发推广“贡献奖”。

通过学习,使我对信贷系统管理和当前的业务开展都有了较为深入、透彻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深入探索研究现行系统运行架构,有效开展好信贷业务系统管理工作

我自20__年12月信贷管理系统上线以来,一直负责信贷管理系统的日常业务管理和系统维护工作。为保证知识的有效更新,我积极主动的学习信贷管理系统的相关知识,深入把握具体业务开展流程和相关操作。

对各营业网点在运行中提出问题,积极进行研究解决,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对系统程序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及时向上级联社和管理部门反应,对上级联社反馈的意见,及时将意见告知存在问题网点的相关人员,有效保证我社信贷管理系统的顺利运行。

为提升工作开展的实效性,我针对信贷系统中所存在的缺陷,积极收集各基层社、营业网点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反复试验并找出问题特点,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通过与各县区联社相关信贷系统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不断总结经验,优化管理,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的向上级联社和省科技中心反应,对运行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提出意见,做好对上级联社的系统运行问题的对接。不断改进和完善我社信贷管理系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积极开展好存款的组织、维护工作。

201x年是特殊的一年,外部同业间竞争的加剧,给我社的业务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社的存款维稳工作一度面临较大压力,为此,我社全面开展全员存款大营销,在整个存款营销过程中,我积极配合基层社开展好土地征地和款项兑付工作,利用岗位优势,积极开展好客户维护和资金吸收,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扩大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拓宽服务领域,构筑长效的存款稳定、维护方式。

4、生活上,与人为善,注重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不断提升自身价值。

我深知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为促进我社的业务发展,需要的是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我尤其注重团队精神的发挥。

一年来,我与同事们能搞好团结,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的做好各项工作,为全社经营目标尽心尽力。不断强化贷款营销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

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此外,除做好本职工作外,对于领导的安排的其他工作,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与大家一起协调好工作进度与计划,团结好各位同事,共同完成任务。确实做到“想别人之所想,急别人之所急”,积极营造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有效开展好信贷业务部的各项工作。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有成绩就一定有不足之处,在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定位的基础上,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仍存在很多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对新的业务知识学的还不够、不透;

2、创意识和进取意识不足,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足,工作开展与其他同事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结合岗位实际进行业务创新,创新意识不强;

3、工作开拓不够大胆,工作开展的实际效率和效果还有待提高。

;

4、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知识仍不够丰富,对于日常工作的开展存在工作开展方式简单,处理问题考虑不充分的问题;

5、信贷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20____年工作规划

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即将开始之际,我将立足自身实际,客观分析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县联社规划发展方向和我部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和业务技能,在201x年里,我将结合自身工作开展的实际,针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制订规范有效地学习规划,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综合素质。

2、结合我社的服务创优工程开展实际情况,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继续狠抓勤练基本功不放松,不断提高自身综合技能、服务能力和营销能力,不断提升服务、管理能力。

3、结合岗位实际,不断探索岗位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立足实际,善于换位思考,积极探索管理、服务的开展的方式、方法,并结合当前实际给予有效的开展落实。

4、熟练的掌握各种业务技能特别是计算机操作、财会业务等技能,努力适应时展需要,培养多方面技能,通过多看、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综合业务技能。

作为联社信贷业务部的一名普通员工,我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些平凡的事情,尽到一名普通员工应尽的责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不过我认为,这些成绩离上级领导和自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在新的一年里,我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路线,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提升,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在联社和信贷业务部的领导下,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拓,履行工作职责,提高支农服务水平,服从领导,与部门全体职工一起,团结一致,争取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稳、更好,为我部的工作提高,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银行信贷员工作总结3伴随着x年尾声的悄悄临近,我走上工作岗位一年了,从刚开始对业务技能的不自信,到现在可以独自分析授信业务,其中发生的种种真的是受益匪浅。

回顾这一年的工作,在银行领导的关心及全体同事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技能,积极主动地履行工作职责,及时总结工作中的不足,努力提高业务素质,较好地完成了个人的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操作技能、优质服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现将这一年的经历与体会总结如下:

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不断学习,在思想、文化、业务诸方面得到鲜活的“源头之水”,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保持一渠清泉。

面对信贷员这个岗位,开始我还有些不自信。实地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经营信息,调查掌握客户的贷款用途、还款意愿,分析客户的还款能力等等,这些对于只参加过几天培训的我来说,有很大难度。起初,我总在心里想,如果自己分析错误,把钱放出去还不上怎么办?于是经常打电话给鄂尔多斯总行在培训期间的师傅请教。与他们交流心中的疑惑,在得到细心的答复后,自己思考总结。

在实践中学习,让我对信贷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也增加了自己的信心。同时,我深深感觉到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只从实践中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知识的补充,于是我积极利用工余时间加强金融理论及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

对行里提供的各种培训,积极参加,对行里下发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业余时间,翻看金融书籍,参考成功信贷案例。

通过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我渐渐地掌握了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立足本职某进取,辛勤浇灌信贷花

我热爱我的本职工作,能够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国家的金融政策灵活体现在工作中。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积极主动地开展业务,回顾这一年,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喜人的成绩。

1、团结守纪,为提高经营效益尽心尽力。

一年来,我与同事们团结一致,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

2、强化意识,积极主动营销贷款。

慢慢接触信贷工作后,我不断强化自己贷款营销的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

3、坚持信贷原则,做好信贷调查。

我深知:信贷资产的质量事关我行经营发展大计,责任重于泰山,丝毫马虎不得。

一年来,坚持对每一笔贷款都一丝不苟地认真调查,从借款人的主体资格、信用情况、生产经营项目的现状与前景、还款能力,到保证人的资格、保证能力,抵、质押物的合法有效性;从库存的检查、往来账目的核对到房屋和设备的实地考察;从资产负债情况的计算、产销量和利润的分析到经营项目现金净流量的研究、贷款风险度的测定,直至提出贷与不贷的理由,每一个环节我都是仔细调查,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在贷前调查时,我做到了“三个必须”,即贷款条件必须符合政策、贷款证件必须是合法原件、贷款人与保证人必须到场核实签字,并且做到生人熟人一样对待,保证了贷款发放的合规、合法。

4、强化管理,努力清收各项贷款。

催收到期贷款,详实调查客户当年的经营情况,了解客户x的收入情况,确保我行到期贷款的及时收回。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

一年的工作已渐渐落下帷幕,一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行领导的大力支持。本人深知,自己仍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一年的磨砺与锻炼,自己学会了很多知识以及做人的道理。信贷的路漫漫修远,我也将上下求索。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拓,履行工作职责,服从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与全体职工一起,团结一致,为我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为完成将来一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银行信贷员工作总结4下半年开始,在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银行的信贷业务量有所下降。既然经济问题已经是事实,我银行也会做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信贷业务。新一年为加强我社信贷管理,提高信贷工作质量,树立风险、责任意识,做到职责分明,有序地开展信贷工作,促进我社信贷工作规范、稳健地发展,全面地完成信贷工作任务目标,现对公司业务部2017年银行信贷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在新的一年里,从“以内控防范优先,加强制度落实”的角度加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2017年,着重抓好一线信贷人员的培训,银行工作计划在第一季度以金融法规、各项制度、经营理念和信贷业务规范化操作程序及要求等内容为重点进行普及培训,在较短时间内培养造就一批政治过硬、品质优良、业务素质高、能适应改革步伐的员工队伍。定期组织学习金融方针政策和上级文件精神,努力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自觉性。同时对贷款五级分类等新业务进行专项培训。

二是加强信贷管理,规范业务操作,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在确保新增贷款质量上,一是加强对各社及信贷员贷款权限的管理,严禁各社及信贷人员发放超权限贷款。二是加大对跨区贷款、人情贷款、垒大户贷款等违章贷款的查处力度,发现一起,处罚一起。三是认真开展贷前调查,准确预测贷户收益,确保贷款按期收回。四是严格执行大额贷款管理制度。五是严把贷款审批关,严格审查贷款投向是否合法、期限是否合理、利率是否正确、第一责任人是否明确、抵押物是否真实、合法,担保人是否具备担保实力、贷款档案是否齐全等,通过以上措施,确保信贷资产质量逐年提高。六是全面进行信贷档案统一模式、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行专柜归档、专人保管,并建立调用登记制度,保证档案的完整性。人员调离或换片,贷款档案应办理移交手续,由交出人、接交人及监交人共同在移交清单上签字,促进全辖信用社的信贷档案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三是加大金融新产品的营销力度

近年来,我社加大信贷产品的创新力度,贷款品种不断增加,信贷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在贷款还款方式和贷款期限的确定上还存在一些不足,为此省联社于2017年11月14日印发了《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贷款分期还款暂行办法》。为满足贷款客户的不同需求,缓解集中还贷压力,进一步提高信贷管理水平,防范信贷风险,公司业务部将于2017年在信贷管理中引入贷款分期还款,以完善信贷服务功能的需要,杜绝部分客户对信贷资金长期占用,风险持续积累、暴露滞后,加大信贷风险的后果。

四是加大信贷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要落实“三查”制度,对银行员工素质加以培训,使每个银行员工工作计划详细的基础上并按正确的思路做事。坚持做到防范贷款风险在先,发放贷款在后,每笔贷款都坚持按“三查”的内容、要求、程序认真进行调查、审查和检查,并填写“三查”记录簿,严格考核。报联社审批的贷款都必须有信贷人员的调查报告和信用社的会办记录,都必须换人审查。其次要落实审贷分离制度,贷款发放实行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的管理制度,各基层信用社贷款必须经审贷小组集体会办审批,大额贷款报联社审贷委员会会办审批,并且规定基层信用社发放贷款不论金额大小,每笔贷款都必须经主持工作的主任审查、登记、签字后才能发放,坚决杜绝信贷员“一手清”放贷。第三要加大违规违纪行为的惩处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规人员,对因违纪违规等原因造成不良贷款的责任人实行在岗清收、下岗清收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者,由责任人承担贷款赔偿责任。

五是明确信贷投放重点,不断优化信贷结构

2017年我部将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明确信贷投向。一是提高抵押和质押贷款比重,降低风险资产。城区社在发放贷款时,应多办理抵押、质押贷款,少发放保证担保贷款,以优化信贷结构,降低风险资产,要大力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提高抵押贷款占比。要合理调整贷款担保方式,对新增城区居民、个体户贷款,要最大限度地办理门市房抵押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城区社原则上不办理联户联保贷款,坚决杜绝垒大户贷款和顶冒名贷款。二是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产品基地、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的支持力度。要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特别是对产权明晰、信誉度高、行业和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发展前景看好的中小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

六是持续做好五级分类,确保分类结果准确无误

自2017年以来,我社全面推行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基本达到了科学计量风险、摸清风险底数、加强信贷管理的效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各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对风险分类的重要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人员素质不匹配,距离准确运用风险分类的方式方法识别、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还存在较大差距;三是风险分类基础性工作不牢固,风险分类制度不健全,分类程序和认定组织欠规范;四是风险管理能力不强,未能紧密结合信贷资产不同的风险类别及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强化管理措施等。对于上述问题,2017年我部将进一步强化风险管理理念,完善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措施,将风险分类作为强化信贷管理、健全风险防范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成效。

在总行开发授信评级系统期间,积极与总行项目组配合,提前、高质量的完成项目组下发的每一项任务,并受到总行领导的表扬认可。在总行开发的新业务中,认真学习、研究相关文件,梳理流程,积极与公司业务部门领导探讨修正现有流程的欠缺,得到了公司业务部领导的肯定。

回顾一年的工作,自己感到仍有不少不足之处,一是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对贷款风险把控还不成熟,;二是只满足自身任务的完成,工作开拓不够大胆,在管理方面经验尚浅。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开拓,履行工作职责,服从领导,当好参谋助手,与全体员工一起,团结一致,为我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为完成2017年的各项任务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银行信贷员工作总结5自从进入客户部从事信贷工作,我便全身心地投入,立志做一名优秀的客户经理。在新的岗位上,我首先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利用空余时间自学了《信贷业务手册》,还自学了《物权法》、《合同法》、《抵押担保法》等。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小企业成长之路和速贷通这两个信贷品种。在客户部徐经理和那些多年从事信贷工作具有丰富经验的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自己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信贷业务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与客户零距离接触,我逐步做到善于和客户进行沟通与交流,洞察客户的想法,为其提供满意的服务。

工作是忙碌的,但我过得非常充实。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我觉得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客户是多种多样的,素质有高低。我与客户打交道的经验不足,总觉得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仍然有客户对我的服务不够满意。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牢固树立客户第一的思想,把客户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始终做到三勤:勤动腿、勤动手、勤动脑,把简单枯燥的服务工作变得丰富而多采,当客户在过生日时送去的一束鲜花,一定会在惊喜中留下感动;如果客户在烦恼时发去短信趣言,也一定会让客户暂时把不快抛到脑后;当客户不幸躺在病床上,更要亲自探望,祝其早日康复。

从事客户经理工作对我是一项新挑战,需要具备系统、扎实的业务知识,这一方面我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以后在学习方面我要狠下苦功,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首先要熟悉银行的贷款、存款、结算、中间业务知识。既要掌握主要业务知识,又学习较为冷门的业务知识;既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又能具体介绍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既要熟悉传统业务,又要及时学习新兴业务。另外,我还要具备法律知识、经济知识,特别是要具备综合运用多种知识为客户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投资理财方案的能力。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2

xx年,在联社信贷科与信用社领导的关心及全体同志的帮助下,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积极主动的履行工作职责,较好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任务,在思想觉悟、业务素质、操作技能、优质服务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现讲本年度的个人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诚团结,为提高经营效益尽心尽力。

一年来,我与同事们能搞好团结,服从领导的安排,积极主动的做好其他工作,为全社经营目标的顺利完成而同心同德,尽心尽力。

1、勤勤恳恳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还按照领导的安排做好其他工作,如每天的上门收款,旺季时深入到学校代收学费等,都能够与大家一起协调好,共同完成任务。

2、千方百计拉存款,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走亲串朋动员储蓄存款,为壮大信用社实力不遗余力,全年共吸储xx多万元,较好的完成了信用社下达的任务。

3、积极主动的营销贷款,我不断强化贷款营销意识,破除“惧贷”的思想,寻求效益好的贷户,在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主动做好贷户的市场调查,对于那些有市场、讲信用的个体工商户给予信贷支持,全年累放贷款xxx多万元,年底余额xxx万元,无一笔逾期。

二、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与业务素质。

一年来,我能够认真学习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遵纪守法,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忠于职守、实事求是、廉洁奉公、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认真学习了“三个代表”精神,能较好的理解了“三个代表”精神的内涵,在“三个代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对“三个代表”精神领悟不透的地方并及时加强学习,予以改正,使我在思想觉悟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同时,利用工余时间认真学习金融业务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工作经验,对于联社下发的各种学习资料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业务工作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协调办事能力、文字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履行职责,踏踏实实的做好本职工作。

我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去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把党和国家的金融政策及精神灵活的体现在工作中,在工作中能够采取积极主动,认真遵守规章制度,能够及时完成领导交给各项的工作任务。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3

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渐渐地掌握了小额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

通过支行前期的大力宣传,陆续有一些有需求的客户开始上门咨询,我也迎来了第一位贷款客户。那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与另一名同事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车来到了XX村。这位客户是个农户,有十多年的养殖历史,对市场非常了解。在客户家,我作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按培训时要求的调查顺序逐项询问。由于是第一次与客户进行“营销”交流,加上对XX行业了解不够,心里很紧张,问了不到20分钟,客户突然说:“我不贷了,你们走吧,不就是从你们邮局贷点款嘛,跟审犯人似的。”我见状,赶忙解释,可这位农户就是不再配合了。无奈,我与同事扫兴而归,第一次营销就此“流产”。

回去的路上,我翻来覆去地回忆刚才的场景,又问同事的感受是什么。经过分析,我找到了答案:问题不在客户,完全是自己根本不会跟客户交流,不懂对方的需求和困难所在才造成了尴尬局面。

扪心自问,如果总是这样不善于与客户交流沟通,以后谁还敢来找我贷款?不行,必须改,从头练!从此,每天上班后就和同事们一起上街作宣传,与小商户们聊天,练习介绍贷款业务;下班后还走亲访友,介绍邮储小额贷款,把他们当成练习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自认为交流技巧有了很大提高。辛劳踏出丰收路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4

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和自学,渐渐地掌握了小额贷款业务和操作流程。

通过支行前期的大力宣传,陆续有一些有需求的客户开始上门咨询,我也迎来了第一位贷款客户。那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与另一名同事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车来到了XX村。这位客户是个农户,有十多年的养殖历史,对市场非常了解。在客户家,我作了自我介绍后,便开始按培训时要求的调查顺序逐项询问。由于是第一次与客户进行“营销”交流,加上对XX行业了解不够,心里很紧张,问了不到20分钟,客户突然说:“我不贷了,你们走吧,不就是从你们银行贷点款嘛,跟审犯人似的。”我见状,赶忙解释,可这位农户就是不再配合了。无奈,我与同事扫兴而归,第一次营销就此“流产”。

回去的路上,我翻来覆去地回忆刚才的场景,又问同事的感受是什么。经过分析,我找到了答案:问题不在客户,完全是自己根本不会跟客户交流,不懂对方的需求和困难所在才造成了尴尬局面。

扪心自问,如果总是这样不善于与客户交流沟通,以后谁还敢来找我贷款?不行,必须改,从头练!从此,每天上班后就和同事们一起上街作宣传,与小商户们聊天,练习介绍贷款业务;下班后还走亲访友,介绍银行小额信贷,把他们当成练习对象。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我自认为交流技巧有了很大提高。辛劳踏出丰收路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5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6

股权结构。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单个自然人股东及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及其关联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10%。天长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作为利民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且持股比例为29.78%;其他单个自然人股东和关联方持股都未超过10%,符合《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相关要求。

筹建费用。利民银行在筹建期间约花费175.3万元,其中开办费约为151.7万,并可在五年内摊销,每年约为30万;购置固定资产约23.5万。

组织结构与人员构成。根据村镇银行的产权制度,全行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行长室;根据业务需要和员工情况共设置了信贷部、营业部、营销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五个部门。(详见图1)。

董事长由天长信用联社董事长兼任。行长室设正副行长各一名,行长由原天长信用联社办公室主任担任,有近20年的从业经验;副行长来自天长信用联社的稽查部,现在主管村镇银行财务工作,有10余年从业经验。其他员工15名,其中本科生3名,大专生12名。这些员工分处在4个部门,其中信贷部4名,营业部5名,营销部1名,财务部2名,综合办公室3名。

利民村镇银行经营现状

根据安徽省银监局规定,利民村镇银行的业务范围包括个人及企事业单位存贷款业务、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

企业的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收付款业务,保险业务等。目前,存贷款业务是利民村镇银行的主营业务。

存贷款业务

吸收存款状况。成立之初,5130万存款中,2000万是政府的财政存款,财政性存款占总存款比例达40%,而54.9%的农户存款中绝大部分是内部职工的关系存款,这表明村镇银行在吸收公众存款方面仍没有太大的竞争力。随后村镇银行开展了“以贷引存,以存促销”的方式动员存款,较大地提高了存款总量,降低了财政性存款比例。截至2009年5月末,村镇银行存款余额达到9315万元,其中财政性存款的数额较2008年底减少了3200万元。

发放贷款状况。成立以来,利民银行累计发放的8896.1万元贷款中,面向农户的贷款不超过贷款总额的8%;贷给农户作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不足总额的2.5%,其中发放给种植农户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的贷款不足2%,发放给养殖户做生产性支出的贷款仅为0.62%。利民村镇银行表示,面向企业的贷款中,目前暂没有能力支持大型企业,而且由于有“村镇银行不能对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只可以做生产性、流动性贷款”的要求,所以,只能参与别的银行没有兴趣的企业。主要参与粮食收购与加工企业和县域内小企业,形式有抵押也有担保。如果客户使用固定资产作担保,则视为优质客户。政府也提供一些企业作为选择,经过村镇银行考察,从一百多家粮食加工企业中精选出十几家粮食加工企业发放贷款,大约占全部贷款的42.95%,其中最大的一笔贷款是200万元;48.69%的贷款分配给小企业,没有贷款给中型企业。此外,村镇银行还开发了两种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职工的消费性贷款业务:“公务员专向贷款业务”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专项贷款业务”。贷款范围可以是住房、消费和发展生产。若贷款人员所属单位在该行设立的工资账户,由其工资,可以申请信用贷款;否则只能申请抵押贷款。

风险控制情况

首先,利民村镇银行尚未获准加入征信系统,共享征信系统信息。这使得信贷客户信用风险难以甄别,加上利民村镇银行的员工多为无从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这对信贷客户选择、抵押资产评估、贷款风险防范都较为不利。其次,村镇银行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种养殖业风险比较大,为了实现低于2%的坏账率,银行对种养殖业的贷款比重不会高于总贷款的30%;相比而言,同一县城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贷给农户的贷款则达到80%。可见,该村镇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违背2007年颁布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第三,由于存款量与盈利目标不匹配,利民村镇银行的贷存比达83%,高于商业银行法规定的75%,也给经营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股东回报情况

据调查了解,该银行经营计划是第一年不亏损,争取达到1%~2%的资本回报率,第二年争取达到10%,第三年达到15%。据银行披露,开业第一年不亏损的目标基本实现。但据专家组(来自安徽财经大学)评估,银行实现其内部目标就已经很难,实现股东目标完全不可能。因为要实现股东目标,存款需达到5个多亿,贷款达到3个多亿,这个数字相当于当地农行和工行的年存贷款增长额之和。然而,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和争取优质客户资源方面明显竞争力不足。

员工激励情况

两名行长组织关系仍保留在天长信用联社,年薪约为9万元,由信用联社支出。虽然工资略高于在原信用联社,但来自董事会和政府的压力非常大,他们希望返回原信用联社工作。17名员工采用“全员营销型”,充分动员职工的资源;在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引入竞争机制,每个月都进行评比。

经营成本与收益情况

据利民村镇银行2009年5月上报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利民村镇银行经营8个月,各项业务支出为193万元,其中:

开办费摊销额=151.7万/5年=30.3万元/年

年度应付员工工资=2000元/人/月*8月*17人=27.2万元

计提坏账和折旧1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28万元。各项收入为246万元,收入主要为利差收益,其存贷款利差高于商业银行,但低于农信社,大约为4%(利民村镇银行一年期存款平均成本,含动员成本约为4.5%,同行的拆借利率为6%,所以一般不会选择拆借,加权平均贷款利率为8.5%),实现净利润53万元,提取股东红利41万元,每股红利以1%派现。

利民村镇银行的发展困境

隐性担保缺失下的金融排异

声誉是一种保证契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我们可以把银行的声誉理解为具有信息优势的银行对存款人做出的维护其存款安全的承诺。利民村镇银行在业务推广、吸收存款等方面都遇到因缺乏国家隐性担保而受当地原有国有商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所排异的问题,原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国家隐性担保优势来阻击初创的信誉有限的村镇银行。由于对村镇银行了解有限,多数客户通常会选择有国家信用做后盾的各大银行,这直接导致村镇银行在创立之初很难吸收公众存款。为争夺客户资源和树立良好信誉,村镇银行也强调自己的国有资本性质,并在利民村镇银行的产品、利率电子指示牌的醒目位置上滚动播出:“利民村镇银行是国家银行”。此外,利民村镇银行的综合业务网络挂靠在信用社,并由天长代为领取金农卡,这就意味着,村镇银行和信用社是可以通存通兑的,但实际操作中,信用社的柜员通过区别卡号的字段拒绝村镇银行客户的取款。

资金和信息约束下的金融排斥

村镇银行的优势本不在于资金的充裕,而在于其信息获取的能力。由于分支机构少且处于县城金融机构聚居点,与农信社(凤阳县农信社下辖42个网点,其中1个营业部,32个信用社,9个储蓄所,服务网点遍布城乡)相比,利民村镇银行与农户的距离更加遥远,对农户的信用状况了解极为有限,直接后果就是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数额的减少和贷款标准的提高,其贷款条件比当地信用社更加严苛。

调查显示,在利民村镇银行,只有同时有房产证和土地证才能办理贷款。银行方面的解释是90%的员工都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对资产的审查和认证经验不足,因此为了避免造成高风险,只接受同时具有两证的贷款诉求人。与利民村镇银行相比,农村信用社有专门针对农户的小额信贷计划,并不需要两证齐备。利民村镇银行在地理、风险评估程序方面都对农户金融需求具有一定的排斥性。

经营规模制约下的被动定位

凤阳县信贷市场上原有的各个金融机构都有自己的定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对象为大中型企业等优质客户,几乎不做涉农贷款业务。农信社拥有最多的分支机构,与利民银行相比它能够更加贴近农村,同时又属于正规金融,拥有大量的国家资源,占据整个农贷市场近80%。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充分地利用乡土熟人社会特征,降低交易成本,专注于农信社忽略的小额贷款业务。而利民村镇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及农信社相比,其规模较小,却不足以小到只专注于某一个农村社区;与资金互助合作社相比,其规模较大,却不足以大到能够与大型商行争夺优质客户资源。因此,利民村镇银行提出自己的市场定位是为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并根据现实情况,提出“先生存,后发展”的发展计划。而这一市场定位又较大地偏离了村镇银行设立的政策初衷。

对于利民村镇银行的简要结论与建议

从利民村镇银行的成立背景及筹建过程可见,它的出现是以供给带动需求的诱致性的制度变迁,其政策初衷非常明确,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然而正如案例所展示,在隐性担保,公司治理,资金和信息约束,经营规模等多个约束条件的影响下,为了实现基本的财务目标,村镇银行还是会主动地把服务重点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以,注重宣传引导,优化激励机制,完善监管机制是避免村镇银行偏离政策初衷沦为发起行分支机构的有益尝试。

注重宣传引导,为村镇银行塑造应有的政策地位。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镇银行面临金融排异的困境,降低了农户与村镇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7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架构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或信贷政策委员会)、风险评估部门、风险审查和管理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内部稽核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专业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即由若干(一般为3到5名)信贷审批官共同背对背独立审批,全票通过或者达到有效票数后贷款审批通过。而行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行政管理工作,并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其审批流程强调独立、客观、公正。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垂直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和评估贷款风险,旧体制下信贷部“包办”信贷业务流程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变,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制约不充分。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评估计量和防范,将管理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准入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风险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软件工具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对客户的第一性进行评级,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集团企业授信风险的集中控制。4.通过对信贷资产组合进行评估,尽可能地选择多种相关度较小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如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和敏感性分析,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和波动性较大的贷款其五级分类评级将会下调,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渣打银行设有独立的风险稽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很大一部分的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度量和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较少进行行业研究、地区市场分析和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突然的表现就是近几年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基础建设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带来较大的冲击。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审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信贷人员管理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垂直管理,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并且十分重视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序列,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市场部门和行政方面的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在某些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提高贷款审批和风险管理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值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由于外部影响而无法尽职的可能。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分配实现人员间的权责制衡,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管理以控制信贷风险,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健全,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加大违规成本的方式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许多要求和规定相当严格,如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较为固定的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如在现有的风险评估部门、贷款管理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通过建立健全的信贷组织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8

*年本人主要管理工作为分管审查组和出账审核组的工作,主持全部门管理工作的时间较短,所以今年的述职主要对分管工作进行回顾和评估。就分管工作的岗位职责要求,本人基本上尽职地完成分管工作,保证了全行公司授信业务审查和出账审核工作顺利开展,配合分管贷后管理组和综合管理组的杨辽滨副总经理完成了授信管理部全部管理工作。现将20*年本人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分管工作完成情况

全年组织47次贷审会,审查420个授信项目,授信项目总金额140亿元。其中:审议通过289个项目上,总金额122亿元;上报上级行项目64个,总金额70亿元。

审核办理3700笔出账业务,金额223.9亿元人民币,外币1.25亿美元。其中:贷款260笔,金额83.55亿元;贴现450笔,金额38.8亿元;国际贸易融资450笔,金额1.25亿美元;承兑2500笔,金额110亿元;保函80笔,金额8.3亿元。

二、完善基础管理工作

*年是全行“规范管理深化年”,总行针对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工作下发一系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本人立足于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主动承担了全部门基础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修订、增补工作。对提高授信管理部的基础管理工作,理顺内部业务流程,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细则,明确各岗位责任等方面发挥一点作用。主要基础规章制度建设情况工作如下:

1、在上级行下发的各种零散信贷业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吸收同业先进科学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我行现行管理框架,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授信业务管理办法》,作为指导我行公司授信业务全流程管理的系统性法规,并在*年进行了贯彻执行。

2、结合上级行对分支机构信贷管理部职能和岗位设置要求,信贷管理部及时修订了银行授信管理部组织管理框架和岗位职责对信贷管理部的信用审查、贷后管理、数据统计、出账管理、系统维护、档案管理等管理模块进行明确的职能定位,落实各岗位管理人员,明确交叉辅助岗位,将本职岗位与对口管理、服务机构(部门)落实到具体的人员,明确部门内各岗位信息传递流程,将行内外由部门承担配合的工作指定到具体工作人员,实现授信管理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的有序运行,实现了管理工作的落实到人。

3、通过总结上年国家宏观经济运行形势,对我行上年信贷业务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依据总行下发下年年信贷指导意见,在对下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走势预测的基础上,我部及时下发《*银行*支行*年授信业务指导意见》,从源头上指导一线客户经理进行业务开发,保证上半年我行信贷业务运行始终按照年初制定规划运行,实现了信贷风险管理工作风险前移、制度先行,保证我行全年信贷工作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监管政策下有序运行。

4、通过总结以往年度同行业在出账管理中发生操作环节风险,我行在上级行下发的出账管理要求基础上,对我行出账审核流程进行优化,明确了出账环节审核要求,通过相互制约的岗位控制操作风险,制定了《*银行*支行出账审核实施细则》,在各经营机构内建立独立的出账操作人员队伍,实现客户经理业务开发和出账操作环节的分离。对额度内频繁出账、低风险业务出账操作存在手续繁琐问题,及时下发《*银行*支行额度内出账集中处理的通知》、对符合再转授权条件的经营机构进行《低风险业务再转授权通知》。

5、针对当前各家银行依靠垒大户追求规模和对集团关联客户授信额度不能量化管理问题,防止对大客户的集中授信风险发生,及时规避集团客户的系统风险。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客户授信额度测算管理办法》,以量化的数据模型测算我行对公司客户的授信额度上限测算方法,保证了我行对集团客户敞口授信总量理性控制。对总体债务超出我行所测算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坚决不进,对存量授信客户重新审定,对超出总体债务上限的客户制定逐步压缩计划。从源头和制度上防止对垒大客户和集团客户集中授信风险的发生。

6、依据“*银行民营100”的指导思想,我行公司授信业务确定了“差别化”营销策略,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重要战略决策,制定了《*银行*支行中小客户授信业务操作指引》,作为中小客户开发、中小客户管理、中小客户决策全过程管理指导原则,有效地防范了我行公司业务授信风险的集中,促进了辽宁省中小客户发展,响应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要求。

7、进一步制度化、程序化我行授信业务集体决策体系,起草了《*银行*支行贷审会条例》和《*银行*支行授信管理部联审会议事规程》,明确集体决策组织的委员组成、委员职责、议事程序、惩罚规定、考核管理,确定授信管理部联审会专家意见作为贷审会的参谋地位,在制度层面完善了我行授信决策体系,保证我行集体审议、集体决策授信风险要求的全面落实和贯彻。

8、通过现场调研、亲自操作感受和对授信业务操作细节分析,查找、筛选、逆向思维分析各业务操作细节存在风险隐患,及时下发十多个规范要求和通知。主要有:对公司业务部、资产保全部、筹备行公司业务上报规范性的通知、对人民币业务和国际业务规范性通知、规范保证金的证明、规范授信核保操作流程、规范保函业务操作流程、规范会计报表审计、规范抵押资产评估要求、规范贷款卡查询的要求、规范信贷管理系统录入要求、规范法人客户评级要求、规范保证金替换审批流程、规范了仓储场地现场勘查的操作、细化了调查报告撰写格式和产品价格确定依据等十五个规范性要求。

9、为了保证上述各项管理办法和规范性的要求贯彻执行,制定了《*银行*支行公司授信业务操作流程定量考核管理办法》,对客户经理业务开发管理实行量化全流程定量考核,将业务操作考核结果与客户经理的经营绩效挂钩,实现对客户等级认定的科学性,保证我行客户经理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计划在*年全面推行实施。

10、通过分析研究我国历次宏观经济调控对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影响,结合我行现存业务发展模式,为了建立我行长效的信贷资产风险控制机制,草拟了%26lt;*银行*支行建立长效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26gt;,现已提交全行经营机构负责人讨论,拟作为指导我行未来五年信贷业务开展纲领性的指导思想。

三、主动参与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新需求的完善工作*年总行信贷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在出账审核流程、授信审批、统计功能方面仍存在某些不完善的地方,本人以实事求是精神将工作发现或感觉到需进一步完善方面积极组织系统管理员向总行反映,并及时向总行报告我行的需求。

总行接受我行建议完善了批量处理快捷审批流程、完善了部分统计功能。

四、圆满完成接待上级行检查指导工作

*年总行共派出五次检查、指导组对我行信贷业务进行检查指导,我主动参与接待总行检查组工作,并充分利用每次总行检查指导时机,全面地向检查组人员介绍*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展示我行信贷业务管理工作,让总行业务管理人员了解我行信贷业务管理水平和信贷业务发展,认真接待、积级组织材料,取得检查组对我行信贷管理工作的基本认可。并将每次检查工作作为我行查找管理漏洞、完善管理工作、调整我行信贷业务结构有利时机。

五、准确把握政策脉搏,严防我行信贷业务的政策性风险

通过学习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认识到国家防止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严肃性,及时提出了对我行追求规模扩张政策进行重新调整,确立了“以高效资产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组织审查组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及总行下发的行业准入标准;提出对集团客户和股权关系复杂客户始终坚持审慎性放贷的原则,使我行在当前资金断裂“德隆系”公司中没有一笔敞口授信业务;对民营企业向重工业化转型中,有选择地支持实力强的物流民营客户,坚决回避在五大行业规模扩张过快的民营客户,如唐山建龙钢铁、工源水泥等客户;响应国家发展中小客户政策,将发展中小客户作为我行未来战略选择进行明确,全年我行累计新开发几十家中小客户,有力支持了*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

坚决贯彻执行*市银监局去年对我行检查发现的贷款(贴现)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承兑业务量过大的问题,主动在信贷管理方面下发专项规定和要求,主动压缩承兑业务总量、杜绝了贷款转保证金、贷款逆向操作、票据贴现的不规范现象。

六、发挥领导作用,引导培育良好的工作氛围

*年,通过日常工作交流感觉部门人员工作态度茫然、按部就班、缺少工作主动性和热情等问题。本人利用周例会机会向全部同志共同探讨了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态度决定工作结果、工作没有任何借口、你真的很不错等四个基本观点,从励志方面鼓励全部工作人员,振奋工作精神、端正工作态度,取得初步效果。

七、承担全行客户经理组织培训工作重任

*年本人在主管行领导的授意下,主动承担起全行客户经理系列培训的组织领导工作,在*年下半年信贷结构调整及公司业务开发放缓时期,组织全行客户经理进行一系列的信贷业务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年此种培训还将深入开展下去。

八、理论体系上存在不足

1、对银行追规模扩张,银行资产质量及其风险减除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年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本人没有给领导提出前瞻性的合理化建议,主动回避异地客户、压缩大额授信客户、调减承兑余额,结果导致*年新增了吴中仪表逾期贷款,出现*公用发展贷款预警,下半年被动地按总行压缩承兑江票计划调整承兑汇票余额,影响了我行*年下半业务正常开展,失去一部分低风险承兑业务。主要问题为:以前没有很好思考规模和效益、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对“资产质量是发展第一主题”理念的认识不深,对质量、规模、效益三者协调发展关系理解处于口头,没有落实到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能勇于说不,失去很多可以主动回避风险的最佳机会。

2、对银行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进而限制银行过度扩张认识不充分。针对这一点知识,*年以前本人头脑一直空白,缺少系统理论知识,每日仅研究具体授信项目的信用风险,很少从银行资本上思考银行的信贷规模到底可做到多大等深层次管理问题,特别是总行限制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和商票贴现余额以后,才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系统学习,明白银行信贷资源经营有限性,加深对我行存量信贷业务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要性的认识,并能理性决策如何使我行有限信贷资源得到高效的运用。本人已初步理解了银行资本有限、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本制约规模的基本概念。

3、对银行经营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互协调性以及信贷业务风险发生的滞后性及银行经营风险的反经济周期性认识不够,在*年甚至*年上半年还存在少许盲目乐观性,对总行调整政策没能做到及时接受,幸好在主管行指点下,认识到我行现在必须进行客户、定价、保证金等结构刚性调整的必要性。及时调整了风险控制的指导思想,实施了适度从紧的审查原则,保证了全行信贷结构调整工作在*年顺利实施,最终保证我行经营效益提高,有力降低信贷风险,压缩了承兑总量和调减了大客户的授信总量。

九、本人对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再认识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9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推行了一系列战略性的管理工作,在管理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入了文化战略,初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信贷文化。但目前,现有的信贷经营行为,出现了种种不适,不能快速反应市场的真正需求,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尽管换了牌子,并没有真正实现转型。下面,笔者就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革新的路径选择谈一些思考与对策。

1.以服务创造价值的信贷理念为指导,确立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战略定位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十提出的总任务和总目标。作为地方经济基本构成的“三农”和小微企业,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总任务的实现和完成。农村商业银行肩负着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责任。然而,60年来已形成的“三农”信贷文化已跟不上市场的步伐,落伍了。比如,一直以来畅行无阻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面大,用信额低;一直以来颇受欢迎的多户联保贷款已不适合客户需要,贷款方式不对路;一直以来坐等客户上门的老大做派明显倒退了,贷款不在阳光下操作。因此,革新信贷文化已是当务之急。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来说,要革新信贷文化,就应建设卓越的全新信贷文化,并通过信贷文化来体现和丰富农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只有建立起以服务创造价值的信贷理念,树立新的价值观,才能培育起广大信贷人员自觉投身于农村商业银行信贷事业的责任意识、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并使之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源,人格化的银行信贷行为也将会不再是一种带有强制性或被动性的行动,而是员工自我价值不断追求和不断实现的过程,使银行的意志变为全体信贷人员的共同意志,银行的目标变为全体信贷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革新信贷文化,可以说是一场革命。“三农”和小微企业是农村商业银行真正的蓝海,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市场。革新信贷文化的方向就是设立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专门机构,组建最强大、最优秀的专业团队,以最科学的绩效分配,最高效的金融服务,全力发展“三农”和小微信贷业务,实现区域内有效客户的全覆盖。

2.以扁平化改革专业化服务为主线,创新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营销模式

一是推进专业化服务机构和服务团队。在专业化服务机构上,要围绕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设立“三农部”、“小微企业部”。明确专业部门的职能定位和管理权限,负责全行此类业务的拓展与考核。在服务团队上,配备最优秀的客户经理,实行专业化办理“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所谓专业化,就是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一主要客户群体,改变现有的管理流程,增设专门的业务部门,出台专业的风险管理措施,配置专属的队伍,实施专业化的营销服务。在推进专业化服务机构和服务团队的同时,要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组织管理与对外宣传工作,要分别从理念文化、制度文化、员工道德行为规范、重点业务等方面把理念阐释为规范,使价值内化为信念,以制度约束行为,使规范行为形成习惯,再用先进的信贷文化观念教育和引导员工,调动广大信贷员工积极争当信贷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点带面,唱响文化旋律,尽展文化魅力,把信贷文化建设引向深入。

二是推进服务模式改进和手段创新。一要积极推行客户维护人制度,推行一对一客户服务模式,改变信贷人员是唯一服务客户的观念,全员都有义务服务客户,客户的业务办理的满意度由维护人来监督,培养客户业务咨询找维护人的习惯。二要加大客户服务热线作用的发挥。在行业设立客服热线,只要客户一个电话,就能轻松获得贷款。通过客户服务热线,告知广大客户各类贷款流程、手续及办结时间。针对目前贷款办理手续繁琐的问题,实行信贷人员一次上门办结的可行细则。同时,要造就银行的核心人物――支行行长的执行力。他们作为银行全体员工的最优秀代表,是银行价值观和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中坚。支行行长作为成功银行的灵魂人物,是银行凝聚的核心,必然是银行信贷文化建设的首要主体,肩负重任。这就要求他们带头做好信贷文化的传播与执行,形成示范效应。

三是加大金融产品研发和创新力度。农村商业银行要解决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就要进行创新驱动,用突破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而创新是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力。只有加快机制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才是科学发展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贷款新品的开发力度,这也是目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滞后的重要问题,信贷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客户急需资金,银行无法解决,这个矛盾得不到化解,银行无出路可言。因此,农村商业银行要针对农村经济特色和农户需求,大力做好支农贷款系列组合新产品研发工作,尤其要抢抓城镇化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探索支持城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配套金融产品开发。在产品服务创新上,农村商业银行要做好便民服务的产品创新,比如,“村村通”结算产品、代收各类电费、电话费。开发银行卡的功能,做好借记卡的升级工作。在贷款产品上,尤其要创新分期归还贷款品种业务,这类业务农村市场需求面广量大。

四是建立个人创利激励分配机制。农村商业银行要引入利润考核概念,对各机构、全员传达利润重要的思想,并考核利润。每个人都是利润的创造者,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行里增加利润。尤其是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客户经理队伍,他们更是创造利润的主体。通过开发全行绩效考核系统,在科技的支撑下,建立个人创利激励分配机制。要通过这样的分配机制的建立,让从事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的信贷队伍先富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绩效考核系统内,直接可以看到每个人为全行的创利额,个人分成额度,自己得多少一目了然。信贷人员是不能代替支行行长的,但竞争机会应是均等的。因此,建立个人创利激励分配机制,体现在银行信贷运作的全部环节与要素,并且作为价值观念支配着每一个员工。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商业银行信贷文化的实际功效与牢固商业银行全新信贷文化基石。

五是建立信贷风险防控机制。革新信贷文化,不仅是信贷理念的革新,更要在信贷风险机制的建立上革新,做足风险防范的大文章。一要倡导尽职免责文化。对服务“三农”的信贷人员,在实行专业化营销后,对于3-5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要建立尽职免责制度。要让这类贷款真正实施门市化操作,同储户到银行存款一样方便。也就是把农户贷款批量做,批量做可以大大降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风险。二要让贷款和信贷人员更加阳光。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要真正让农户信贷和小微信贷阳光起来,在阳光下操作,成为服务“三农”的利器。农村商行银行必须在经营理念上改变过去贷款作为一种信贷产品,而不是信贷服务的营销。要让从事这类业务的信贷人员阳光起来,不仅让他们有自豪感,更要在绩效分配上倾斜。但谁不阳光操作,就端掉谁的饭碗。三要建立岗位风险补偿机制。对支行行长和信贷人员建立岗位风险金制度。岗位风险金由上岗保证金、风险责任金、风险补偿金三部分。上岗保证金是担任分支机构负责人建立的资金,每人10万元。这是从负责人层面防控风险的有益尝试。风险责任金面向全员,不同的岗位和比例在各人绩效薪酬中提取。风险补偿金是对客户经理等从事高风险工作岗位建立的补偿资金。只要信贷人员管好贷款,在离开信贷岗位,并不再管理贷款,可支取资金。

3.以人才资源改革为突破口,增强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文化核心竞争力

信贷文化的竞争力就是人才,人才就是竞争力。如果银行信贷文化,不依靠人才,就难以有客户的绝对忠诚与市场的生命力。

一是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人事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干部和员工竞聘上岗的制度,使“能者上,平者让、不作为者下”的用人机制成为常态,使员工优胜劣汰的机制成为共识,管理者从人事管理中解放出来,不必再为平衡各种关系绞尽脑汁。在实施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时,要让信贷文化为全行用人机制的形成服务。倡导信贷文化,是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的文化,而不是营销某一种信贷产品。倡导信贷文化,是提升农村商业银行形象的文化,是廉洁自律的文化,是银行信贷人员高品味的文化。否则,银行信贷文化就会失去它的固本之源与应有意义。只有经过创意、包装和营销以及长期的市场培育并得到市场和客户认同的信贷产品、信贷观念等,才能成为叫得响、放得开与具有生命力的信贷品牌,才能升华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信贷文化。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10

最早采用DEA模型对银行效率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Alhadeff开启了对银行效率问题的研究(Alhadeff,2000)。各个国家纷纷对本国银行和不同国家间的银行效率进行了一系列比较研究,如Favero等人对意大利不同地区的银行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意大利中北部银行的效率要高于南部(Favero,1995)。Lozano-Vivas等人对西班牙银行效率进行了相关研究(Lozano-Vivas,1998)。Berg等人对北欧各国银行的效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瑞典银行的效率最高(Berg,1993)。

国内学者采用DEA模型对银行的效率问题同样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少有学者运用DEA模型对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业务进行分析。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包括牛蓝英分析了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开展的小微信贷业务情况,基于DEA效率模型和博弈论分析结果,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信贷业务提出了相关建议(牛蓝英,2014)。郑伟选取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进行DEA效率分析,筛选出同处于规模效率前沿面的6家银行,并通过对比其技术效率差异提出短期改进措施(郑伟,2016)。但?@些研究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主要运用经验法,对分析结果产生了很大的主观影响。本文在经验选取指标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指标进行处理后,再利用DEA进行分析,所得结果将更符合实际。

三、 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DEA模型建立

1.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采用DEA方法评价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关键是选择合理的投入和产出指标。通常情况下,选取的多个指标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而忽略这些指标的相关性直接利用DEA进行分析会使理论分析结果同实际情况不符(智冬晓,2009)。本文首先根据以往文献研究的结果,结合我国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现实特点,选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TA)、员工总数(TE)、机构数量(NI)、营业支出(OE)、资本充足率(CAR)、流动性比率(LR)、拨备覆盖率(CCR)以及存贷比(LDR)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商业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LB)、公司类贷款不良率(NLR)、营业利润(OP)以及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输出指标。由于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率还没有完整的统计数据可以用,本文假设小微企业的贷款比例和形成不良贷款的比例短期内不会变,用公司类贷款不良率代替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影响整体趋势。本文根据输出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尽可量的小,输入指标与输出指标的相关性尽可能大的原则,运用相关性分析法最终选取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输入指标,选取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本文选取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2011年~2015年的年报数据进行分析。中国交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及宁波银行年报中未单独列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故未将这三个商业银行选为分析对象。以2015年为例,表1给出了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

2. DEA模型概述。本文将采用DEA模型中最为经典的CCR模型(魏权龄,2012)建立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模型。一般情况下,该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描述为:

假设有n个样本银行(称为决策单元,简记为DMU),每个DMU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以及s种类型的输出。xij为DMU-j对第i种投入的数量且xij>0,yij为DMU-j对第r种产出的数量且yrj>0,vi为对第i种投入的一种度量,ur为对第r种产出的一种度量,其中,i=1,…,m;r=1,…,s;j=1,…,n。为方便,记

现在建立评价决策单元DMU-j0的CCR模型(1?燮j0?燮n),记x0=xj0,若对DMU-j0进行有效性评价可以求解下面的优化问题:

求解(5)式,可得到第j0个决策单元的最优解(?兹,s+,s_,?姿j0),此时,若?兹=1,则可以认为该决策单元是有效的,否则说明该决策单元是缺乏效率的。

3. 实证结果。本文选取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中13家商业银行2011年~2015年年报中总资产、员工总数、机构数量和营业支出作为DEA模型的?入指标,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公司类贷款不良率和营业利润作为输出指标。通过Deap2.1软件求解最优化问题(5),得到的2011年~2015年各大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情况。以2014年和2015年为例,表2给出了相应的结果。图1对比了13家银行在2011年~2015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技术效率情况。

4. 结果分析。本文以小微企业的技术效率作为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的主要参考指标,从表2和图1可以看出,考察的13家商业银行近五年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中只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技术效率等于1,在生产前沿面上处于有效状态。在这些银行中中国建设银行最早引入了新加坡淡马锡公司的“信贷工厂”模式,在近十年的探索中,不断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管理效率;民生银行更是小微金融服务的领军者,在采用“信贷工厂”模式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等技术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招商银行和北京银行也积极探索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

技术效率未达到1的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和中信银行虽然比较早的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但技术效率仍无效,究其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没有达到有效状态,而且规模报酬递减,即投入的资源利用无效且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平安银行放弃了原有的IPC模式,并在2013年引入了“信贷工厂”模式,从近两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技术效率在不断提升。中国农业银行的技术效率相对较低,在借鉴同业的经验后,从2015年起在多家一级分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工厂”运作模式的试点,但由于时间较短,是否能提高技术效率未能在实证结果中显现。兴业银行,由于其组织结构不够优化,光大银行和华夏银行由于投入的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使得技术效率无效。

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虽然“信贷工厂”模式的引入提高了部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的效率,但是有些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效率仍然较低,主要原因有:一是“信贷工厂”的模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地区差异,不能完全照搬,需要本土化和创新化;二是一些商业银行的改革不够彻底,不能完全实现“信贷工厂”的运作模式。

四、 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结果,为了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效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11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

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能得到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

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我国银行业在信贷管理中往往陷入两个极端:一是灵活性过强。对上市公司、垄断性企业等客户群体,在信贷管理中放松条件,不顾企业负债总规模和偿债能力,为企业多头开户、盲目授信,甚至于违反国家账户管理、现金管理等有关制度,依赖垒大户带来的短期效益。二是过于教条。在商业银行贷款企业结构中,中小企业仍然绝对主体,但在信贷管理中,过份强调形式上的风险防范,一味要求提供抵押担保手续,不能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品种,消极逃避承担适当信贷风险的责任。灵活性过强实际上是没有原则性,过于教条则制约正常发展。银行本质上就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可能消除信贷风险,只能通过制度的完善适度规避信贷风险,对风险的过度约束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重新树立正确的信贷风险观念,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经营效益水平。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12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spanonclick="sendmsg(''''pw_ajax.php'''',''''action=relatetag&tagname=%D6%D0%D0%D0'''',this.id)"style="cursor:pointer;border-bottom:1pxsolid#FA891B;"id="rlt_3">中行糯楹虾托糯芾沓绦蚪幸荒暌欢然蛄侥暌欢鹊纳蠛恕I蠛诵∽橥ü扑阈糯楹系募尤ㄆ骄鹗Ц怕剩范ㄐ糯楹系姆缦占妒?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能得到奖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不良贷款的产生。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

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银行信贷员工工作总结篇13

(一)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水平制衡,国内银行重视垂直管理。

外资银行在信贷组织上通常采用条块结合的矩阵型结构管理体系,信贷业务的组织除了有纵向的总行一分行的专业线管理之外,十分强调横向的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制约,较好地实现了风险控制与资源配置效率的较佳结合。外资银行通常会设置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多个部门共同负责信贷业务的组织管理,如信贷政策制订部门、资产组合风险分析部门、业务管理部门、风险审查部门、不良贷款处理部门以及系统一体化管理部门等等。各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业务上相互沟通、协作又相互监督。贷款审批是信贷风险的关键控制点,在这一环节,外资银行多采取由隶属于不同部门的授权人员共同审批的办法,三人或双人审批有效。如某外资银行广州分行,贷款审批由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每一笔贷款的发放都必须由最少两名授权人员主管——独立思考后签字同意方为有效。分行长主要起协调管理作用,不直接参与贷款的审查与签批。审批流程呈横向运动特征。

国内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组织结构与专业银行时期相比,基本架构没有实质性的变动,仍是与行政体制高度耦合的“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机构,表现为管理责任关系和信息的汇报渠道均为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之间以及机构内部行长、科长、经办之间的分级管理。与外资银行比,纵向管理链条过长,而横向的分工与制衡关系强调得不够。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各级分行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相继成立了资产保全部和风险审查部门负责处置不良贷款、评估贷款风险,改变了旧体制下信贷部“一统”信贷业务的局面,但信贷政策管理、信贷资产组合风险管理等职责仍然基本由审贷部门承担,部门的细分化程度不够。贷款审批实行逐级上报、层层审批制度,行长或主管信贷的副行长具有最终决策权。审批流程呈纵向运动特征。

(二)风险防范意识和控制手段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事前防范,国内银行重视事后化解。

外资银行十分注重信贷风险的早期防范,将防范风险作为整个信贷业务流程的核心,在各个业务环节采取了多种措施防范金融风险。主要有:1、通过确定目标市场、制定详细的风险资产接受标准来筛选客户。如某外资银行每年会根据信贷政策委员会确定的地区最高额度指标,确立市场目标及风险接受标准,只有符合目标市场条件的客户才能发放贷款。业务管理部门通过行业研究,列出可接纳客户的条件及细节,包括对公司规模、管理者经验、股东资本、杠杆比率等方面的指标限制,信贷人员以此为依据寻找符合条件的客户进入贷款程序。2、通过现代计量方法和借助各种专用软件对客户进行动态评估与分析,并将评级结果广泛运用于信贷管理的各环节。3、建立大客户专管制度。大客户的贷款由总部统一专管,总部每年对其总公司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分公司申请贷款时在总的授信额度内统筹考虑。4、通过动态评占资产组合,尽可能地选择多种彼此互不相关或者负相关的资产进行搭配,以便分散风险。5、通过不定期的风险测试,提前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在某外资银行,风险管理部门会定期对贷款组合进行风险测试,通过假设某些宏观(政治/经济)事件发生,测量信贷资产可能遭受的影响。根据测算结果,一些敏感性贷款在五级分类中将被归为“可疑”类,有关客户的信用等级也会相应下调。6、设立独立机构评估风险与绩效。如某外资银行,总部有独立的风险审核小组对各分行信贷组合和信贷管理程序进行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审核。审核小组通过计算信贷组合的加权平均损失概率,确定信贷组合的风险级数,5级以上为合格。如果不合格,审核部门将及时给予改善建议,要求业务管理部门改进,并在6个月后复查,12—18个月后再次复查,直到确保风险隐患消除。

与外资银行相比,国内银行由于历史包袱较重,把工作重心放在了存量风险的化解上,风险的早期防范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开展市场细分工作,大多都是在审查借款企业的合规性,包括企业执照的合法性、是否年审、对外投资比例、有无违法经营行为等之后,就与企业建立信贷关系,对行业和企业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个案分析,对如何科学搭配、合理运用信贷资产,将资产风险降到最低缺乏全盘考虑。这造成了近几年商业银行无论国有民营、无论规模大小盲目“抢大户”的情况,新增贷款大量涌入交通、电信、电力等垄断行业和上市公司,集中于少数贷款大户。贷款投向的高度集中,短期看虽然能增加银行盈利,降低不良贷款,但从长远看,贷款大户的系统性、行业性、政策性风险大,一旦发生贷款损失,对放贷行甚至整个银行业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风险控制的其他环节,国内银行虽然借鉴外资银行做法,建立了风险评级制度,但信用评级一般只能在新客户申请贷款时和每年年初进行,不能即时反映风险,评级系统的可操作性、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量化分析模型设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以及评级结果的普遍运用也与外资银行有一定差距。

(三)人员制约手段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人员激励,国内银行重视人员控制。

外资银行强调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业务开展和管理中给予了信贷管理人员充分的自。信贷管理人员通常享有较强的独立性,从总行到分行自成一体,各级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人员由上一级甚至上两级信贷主管直接任命或指派,并对上一级信贷主管负责。在某外资银行,总部每年会对信贷人员进行专门培训,逐步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水平,并根据其工作经验和能力,将其分为若干等级,授予相应信贷审批权限。信贷管理人员的“超然”地位既保证了他们有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有效地避免了贷款的审批与发放过多受到行政干预,又充分调动了信贷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在外资银行,道德风险的防范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实行科学评价,动态管理。如某外资银行,贷款审批权限实行一年一定,独立考核部门借助业绩评价系统对信贷管理人员的“表现”打分,上级信贷主管据此决定提高或降低该信贷管理人员的审批权限等级。审批权限的动态调整一方面给信贷管理人员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督促其自觉控制资产质量,另一方面便于管理层在短期内能够查明风险、采取对策。二是通过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采用财务激励措施,如股票期权制度、内部持股制度,将股东价值最大化、信贷人员自身报酬最大化和人力资本增殖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遏止信贷管理人员因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而偏离所有者目标的现象。三是通过设计相互制衡的组织体系,通过权力的分工和制衡实现人员间的时时制约和事先制约,有效制止内部人控制行为。

国内银行强调对员工加强控制。但国内银行内部制衡的组织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财务激励措施尚未落实,贷款审批权也基本上是静态管理、多年难变,对人员的控制主要落实在贷款责任制上。各家银行建立了信贷资产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和不良贷款终身追缴制度,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办法和严厉的处罚办法,期望在信息不对称、监督困难的情况下制约信贷人员的放贷行为,加大违规成本。一些要求和规定近乎苛刻,如一些银行规定新增贷款要实现“零不良”;一些银行规定如果确因员工的过错形成不良,则经办人员将立即被解除合同,有关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行政处分。但事实上,由于存在信息严重不对称和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的问题,再严格、细致的责任制度也无法防范道德风险,近年来信贷人员违规事件以及内外勾结诈骗银行资金案件仍然层出不穷便是明证。与不断加强的控制力度相对照,人员的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贷款审批权基本按行政职务层层下放,基层以及中层信贷管理人员自主决策的空间有限,积极性受到挫伤。另一方面,激励手段和措施仍然单调,基本还是传统计划体制下的老一套,主要的财务激励措施——按照绩效考核进行的奖励变成了固定奖金,实质上成为工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应有的激励作用。

(四)财务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国内银行缺乏提取准备的自主性。

对贷款的会计处理和计提呆帐准备金的实践是银行业管理和控制风险的基本要素。外资银行基于资产安全和经营稳健的考虑,十分注重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在贷款的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真实反映贷款的实际价值。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保持信贷资产账面数字不变时,在资产方设立对冲项目——呆账准备金用于备抵贷款资产项目的损失,使其按照实际价值得到反映,在负债方相应核减资本金。外资银行对呆账准备金什么时候提取、提取多少有充分的自,不受财务、税收部门限制,常常会在有计划地预提普通风险准备金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贷款风险提取专项呆账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风险损失发生时有能力自担风险。如某外资银行除计提1%一般准备外,贷款降为不良后,会根据贷款项目预期损失程度计提相应的专项坏账准备金。

国内银行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主要按照1993年财政部颁布的《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已设立了呆账准备金科目用于抵减资产价值。但呆账准备严格按照财政部确定的计提标准——年末贷款余额的1%提取,损失发生后由财政部门审批核销,存在呆账准备提取水平过低、提取方式单一、提取范围过窄和银行对准备金的提取和核销缺乏自主使用权的问题。与外资银行相比,我国的银行财务管理制度既不利于及时揭示银行贷款风险,也不利于促进管理人员自觉控制风险。首先,银行资产负债表某个时刻的资产存量,是按历史成本计算原则而制定的,不能及时根据贷款的实际形态作出调整,这就意味着银行资产没有按其实有价值进行核算和反映,存在相应数量的账面“虚拟资产”,贷款风险不能及时在财务报表中得到反映。其次,贷款损失与经营利润不挂钩。商业银行的贷款收益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在贷款发放时确认的,而贷款损失则要到损失实际发生后才予确认,甚至由于财政部门出于税收考虑,损失发生后仍不能或不予确认,其结果必然是高估利润,在客观上会造成基层经营单位的贷款扩张冲动和管理人员“重贷轻查”的倾向。最后,由于种种原因,贷款发生损失很难追究到个人责任,但湾收贷款时若熊收回贷款反而?艿玫浇崩庖苍谝欢ǔ潭壬献萑萘瞬涣即畹牟?/P>

(五)不良贷款处理策略上的差异——外资银行重视转化,国内银行重视清收。

外资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主动参与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帮助解决具体问题。贷款出现问题后,银行会成立专门小组,帮助借款企业渡过难关。如在某外资银行,贷款发放后,基于同客户建立长期信贷合作关系的理念,客户经理往往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容量、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等详细情况,并针对客户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详细的咨询指导意见。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搞好经营,争取实现双赢目标。

国内银行普遍存在“重贷轻管”的问题,贷款发放后的后续管理没跟上,往往要等出现问题之后才被动研究对策。企业经营困难暴露后,往往急于抽出贷款,手段单一,主要靠处置抵押物或司法诉讼,容易雪上加霜,将企业置于死地。

二、外资银行信贷管理对我们的启示

综上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成熟性上与外资银行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直接导致了中外资银行在竞争能力、经营效率和风险控制水平上的距离。因此,借鉴国外银行先进做法,改革现有信贷管理制度势在必行。版权所有

(一)借鉴外资银行日趋成熟的信贷管理经验,按照权力制衡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信贷组织管理体制。

遵循信贷组织机构设置的三大原则,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一是遵循相互牵制原则,即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各权力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遵循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遵循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动作,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即规模较大的分行可在现有审贷部门、风险审查部门和资产保全部门的基础上,加设信贷资产组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全行信贷资产组合、资产多元化、整体信贷资产回收特点进行分析,对全行潜在集中风险进行评估,并向银行董事会、高级管理层、银行监管机构、投资者提供报告,根据既定的整体资产优化策略对各业务部门、区域经营管理的信贷资产状况进行监察。还可设置信贷政策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制订地区性信贷政策、草拟信贷文件,与信贷监管机构进行沟通等。同时,应将风险审查部门与信贷业务部门在行政上的管理主线区别开来,以改变当前由于偏重业务扩张而忽视风险控制部门意见,导致风险审查部门事实上无法从组织上来制衡业务部门的弊端。

(二)树立以人为本、激励与约束并重的信贷经营管理思想,从人与制度上筑起防范信贷风险的双重闸门。

信贷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激励和控制,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强调通过制度加强控制,对人的激励显得不足。过份以责任制来制约信贷管理人员,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责任人为了避免出现贷款损失从而避免处罚,往往对有问题贷款在到期前进行不应有的展期或给予新贷款以收回旧贷款的本息,反而隐藏了风险;为了将个人责任变为集体责任,往往将所有贷款,无论金额大小都推给审贷委员会研究决定,降低了工作效率。现时的问题应是强化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信贷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陆。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打破目前信贷审批权限按行政职务大小层层下放的旧框框,实行审批放贷和行政完全脱钩。可按实际能力和以往业绩给予信贷管理人员相应审批权限,并每年进行一次审定,视情况决定提升或降级,创造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第二,把实际工作中过多的负激励转为正激励。加强正面引导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的能动性,满足他们受到社会尊重的心理需要。第三,改革现行工资分配制度。坚持市场化的报酬原则,调大绩效工资比重,破除行政级别的工资制度,全面推行客户经理等级薪酬制度。

(三)客观评价银行信贷风险,改变信贷营销观念,正确处理好风险管理与提高效率的关系。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