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实用13篇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

一、贯彻新课改精神,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多元化综合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改方案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定为必修课程,这是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命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爱国主义精神,提升了全面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适应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校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文化课程紧密结合,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奠定了文化课质量提高的坚实基础。

如在与语文学科的密切配合中,组建由学生为主体的春蕾文学社和小记者班,利用节假日及学校大型活动期间,进行采访及组稿,编辑学生自己的报纸、文集,在校内外发行,展示学生的才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更喜爱文学知识,重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为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构建校园文化、熏陶文学人才起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在与理、化、生学科的紧密配合中,通过对理、化、生知识的系统了解,自行设计相关有益的实验观摩活动方案及趣味知识竞猜等活动,帮助学生对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促进了理、化、生学科的健康发展,并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和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设想,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确立了“主动探究,主动展现,主动构建”的课程目标,奠定了学好理、化、生知识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使胜利门中学的理、化中考成绩一直领先于市内同类学校。

二、关注社会生活热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有益的社会调查活动,使文化课知识得到有益的应用。

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存在于他人之中,世界之中。教育就需要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这种现实感、生活感的获得与体验,是其存在和生活的直接目的。在处理与自然、社会关系的进程中,逐步认识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生活、研究世界。为了帮助学生实现这个期望,我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挖掘素材,提出有实际社会意义的研究性课题,来探索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如对八、九年级的学生,开设对家乡水资源综合调查的研究性课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家乡水源质量的变化和追踪调查污染源,结合理、化、生、地理等学科的知识和具体要求,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防止水源进一步恶化的方案和措施,设计未来处理的崭新设想,使学生的想象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学生还利用上网的机会获取最新的信息,对家乡水源的综合利用作出了科学的、探究性的研究,描绘了未来清洁水源的蓝图,颇有新意。而后又带领学生去市芦村水处理厂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家乡目前水资源的现状和处理后达到的效果,亲眼目睹了处理生活污水的各个过程,增进了理性知识,为探究性课题注入了具有现实性、科学性的活力。通过参观活动,学生还对厂方交与一项任务大感兴趣,又一次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这就是水处理后留下的固体污泥如何进行综合利用?回来以后,学生们设计了不少的方案,进一步加以论证,准备将这些原来只能放到桃花山垃圾填埋场处理的污泥用于种花、用作某些植物生长的基肥等,又一次为学生对新课题的探究开拓了新视野,引发了他们美好的遐想。

如历史学科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组织学生学习东林先贤的爱国精神,亲临东林书院旧址进行实地采访和参观,对进一步理解东林精神增添了不少新的材料和内容。并在现实的基础上,对当时东林先哲们提出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得到了深刻理解和深层次的探究,激发了学生认真读书,长大报效祖国的积极性。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古为今用,体现了新课改的特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利用秋游之际,在综合活动基地开设亲近大自然的活动,通过各类趣味性、科学性强的活动,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劳动光荣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扬和提高,使教育寓于活动之中的理念得以进一步的证实,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

三、重视活动课程的引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使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2

二、实践中成长的学生

1、通过实践使同学们进一步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初步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

“城里人”加之“独生子”,同学们大都只知享受,少有劳作,五天中各种不同形式的劳动,使他们对劳动有了许多新的感受并多少掌握了一些劳动技能。这“第一次”比较真实的劳动体验将对他们的成长产生相当深刻的影响。

2、回归自然的生活较好地锻炼了同学们的生活自理能力

走出温馨的家庭,离开父母的呵护,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能不能习惯于不同于往日的饮食起居,敢不敢大胆地参加集体活动,会不会热情地帮助别人……都是他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五天来,同学们并没有知难而怨而退,而是主动适应,努力进取,具有了基本的自理能力和较好的户外活动的能力。

三、集体生活大大地促进了师生的集体主义观念

和前几次综合实践活动一样,本次活动也是师生同吃同睡同活动。集体的行动,集体的参与,使师生集体主义观念在五天时间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为了集体的荣誉,大家会遗余力,为了团队的租利,大家会团结一致。集体主义的思想和观念虽然没有刻板的说教却已经成为了大家的自觉行动,取代了每个同学曾经有过的狭隘。同甘共苦,齐心协力,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树立了团队所必须的协作精神。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3

2、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表现在许多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专任或兼任教师为主,其他各科教师能够积极配合,出谋划策,主动参与,这些教师在做好本学科工作的同时,又帮助学校顺利启动和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15日的竞赛活动,参加的单位有91个,参加人数有132,可谓规模空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们参与的积极性。

3.参赛选手精神可嘉,成绩突出。他们勇于承担参赛任务,积极与人合作,查找资料,尽心竭力,设计指导,不厌其烦,制作课件,精益求精。

4、14位评委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公正合理,慧眼识珍珠。

5、县民族中学为竞赛活动提供场地并做了大量工作,受到与会教师的肯定。

二、不足的地方

1、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特性理解不够,领悟不深。电子演示报告不能很好的突出四大特性。

2、不能正确区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内的活动。把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成了学科活动课。

3、主题活动的基本步骤不全面,电子演示报告中的“活动过程”不充分,也即对活动过程展示不够。

4、个别电子演示报告制作仓促,主题活动走过场,不能生成学生能力,升华学生情感。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4

三是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实施者。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实施者,能够较好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难的问题。只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愿望,他们就可以挖掘出更多的课程资源;只要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需要,学生就可以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下去。比如,在组织学生开展“家乡的特产研究”时,学生们各显神通,调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多数学生还将家长聘为校外辅导员,全程参与他们的实地考察活动,有效解决了活动经费,并确保了他们的安全;有的学生还动用了家里的摄像机,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和拍摄,为家乡的特产制作出了有创意的广告。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5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生成性很强的课程。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要求结合学校教育资源办学特色等条件开发的、满足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具体要求而设置的课程。校本课程可以针对学校、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差异及时做出调整,切实根据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教师的特点,有效地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协调的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二者的联系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

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要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

2.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有三种:选用、改编、新编

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以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基本关系。

3.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

二、依托学校社团活动,开发校本课程

基于上述联系,我们在实践中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以求开创一种新型的综合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实施方式。依据我校“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和有用的公民”的办学理念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在学校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开设的校本课程有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社会实践类、人类与环境类、文娱体育类、志愿服务类五大模块,以满足广大师生的要求。

三、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下面就以我校的几门校本课程的实施做一个具体的介绍,主要是两大类的举例:理论学习类和实践研究类。

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实施模式:

1.理论学习类:“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教学策略

开展“社交礼仪”主题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又研究能力的特点。每一个活动与研究一般分为四个教程(阶段),每个教程(可以有多个学时)各有侧重的措施和目标:

第一教程侧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激趣,生成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学生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中产生活动主题,从主题中筛选出适应不同年龄学生实践与探究的一个个小课题。在开题的组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社会交往中一些有趣的问题、学生想去弄明白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实践和探究的积极性。

第二教程侧重“案例再现,探究成因”――“实例探究,明确道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过程要让学生在一个比较明确的案例中进行,比如在社交礼仪中自己的言行、自己的穿着等,探究出一个案例的成因,然后以点带面归纳出一番道理,这样才能使实践探究活动更具操作性,类似于数学方法中的不完全归纳法。

第三教程侧重“组织引导,学生实践”――“实践活动,体验教育”。“社交礼仪”主题活动更多地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教育,感悟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因此,实践与探究循环往复、相互融合和促进,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和愉悦中学到方法、体验教育。

第四教程侧重“过程评价,反思强化”――“内化观念,养成习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非常重视活动的过程,因此,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评价是提高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总结中反思、在评价中强化,使学生的内心具有积极的、稳固的思想和行为形态。

2.实践研究类:“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校本课程教学策略

“男子散打”与“女子防身术”主题活动的教学过程,不仅要体现它的实践性,而且要体现其计划性和学习该项运动的正确态度。一般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确立实践活动主题教学策略。选择主题的方法一般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学生集体讨论法,即学生分成若干个训练合作小组,设立1-2名组长,在组长的主持下,讨论训练和学习的内容;第二种是教师指导法,实践活动课前,老师布置训练任务,供每个班级学生实践活动合作小组讨论选取。

第二阶段,制定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实践内容,培训学生制定有特色的活动方案。方案一般应包括主题、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所需器材、人员分工、时间安排、成果形式等。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方案的全过程。教师要参与学生制定方案的全过程,但不能包办代替。方案一般先由1-2名学生根据所选活动主题负责撰写,然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小组集体研究、修改,再提交指导老师指导、修改确定。

第三阶段,实施实践活动方案的教学策略。活动前,明确训练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明白学习散打和防身术的目的在于强身健体,而不是为了耍勇斗狠,要摆正学习和训练的心态,不能怕苦,让学生有心理准备。活动中,要预设克服实践中生成心理和技能困难的策略。一要克服学生害怕辛苦对训练的成功信心弱的心理障碍;二要克服学生基本功底差的不足,学生在训练之前基本上没有一点武术技能,所以动作要从最简单的做起。另外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安全保护问题。

第四阶段,实践活动总结与评价的教学策略。总结与评价是活动的终结阶段,其结论是学生达到实践活动目标的显性表现形式,它对于学生开展实践活动能否有持续的兴趣至关重要。评价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过程性评价,即在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给予及时的评价,形式有表扬、表彰、成果展示等;另一类是终结性评价,例如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的学业评价,一般采用等第制。教师在评价中要注意评价总策略是:没有不成功的实践者。

参考文献

[1]季芳 陈征燕《中学课题化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6

1. 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课程理解和实施能力。

⑴继续引导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认真学习《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对学生活动过程以及教师指导任务、方式的理解与认识,提高课程实施能力。

⑵组织学校课程管理人员及全体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认真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学习各地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经验,及时把握课程发展的最新动态。

⑶引导参与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提高。

2. 强化管理,努力实现课程实施的常态化。

⑴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优化师资配置方式。学校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的建设和发展,不断优化课程的管理、实施和研究。应确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针对学生活动各环节进行指导、并承担相关组织协调考评等职能的过程指导教师、针对具体学生及具体实践活动方式的项目指导教师和在分组活动或大型集体活动中承担组织管理责任的协同指导教师,共同构成学校活动指导教师小组;要规定每位教师需承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任务,列入考核目标,确保课程的真正落实。

⑵认真制定并落实课程的三级计划。学校要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明确本学期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和基本思路,落实教师和课时,认真制订好本学期实施计划。同时,要求有关教师在充分进行学生需求评估和同伴交流协商的基础上,认真制订好“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和“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作为课程实施以及学校管理和检查课程实施情况的依据。

⑶认真及时积累有关资料。对于学校来说,主要是计划、教师管理、课时管理、检查调研等过程管理方面的资料;对于教师来说,主要是实施方案、活动设计、活动案例和专题性总结等实施过程以及反思成果方面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主要是建好、管好“综合实践活动档案袋”,设计并用好方案卡、行动卡、反思卡等。

3.落实过程,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⑴每学期3-6年级、7-8年级每个学生至少完整地经历一个活动主题的全部过程(选题、策划——活动展开——交流展示——总结评价);不能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成纯粹的课外学习活动,除单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际使用的教学时间不应少于24课时,并注意确保用于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要有比较详细的活动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结果性文本;要有指导教师对每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评语和等级评定的结果。

⑵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核心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课程实施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获取和使用信息、沟通交流、计划与监控、方法选择、资料整理与处理、分析综合、评价反思、操作与实验等方面的能力。

⑶进一步优化活动中的教师指导,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根据实践活动各阶段的任务和重点,指导学生充分经历活动过程,提高研究和实践的水平。结合具体活动进程,适时上好选题指导课、方法指导课、过程反馈课、信息整理课、成果汇报课、总结评价课。

4.深化研究,努力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⑴各学段继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常态课型及教学结构”、“教师的指导规范与策略”、“方法指导的序列化、生活化”、“学生评价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专题开展积极的行动研究,组织好形式多样的现场观摩和研讨活动,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全面推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践的发展。

⑵各教研协作片本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小学、初中的综合实践活动专题研讨或观摩活动。各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每月举行一次研讨活动,各校分管领导每学期对综合实践活动落实情况至少进行一次调研。各位指导教师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随堂听课至少一次。

⑶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研究。各中小学要确立具体的研究专题进行有效的研究,针对活动实施过程的基本环节,总结和提炼师生活动的基本规范,在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同时,创造性地解决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实施积累经验。充分利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平台,积极参与网络教研活动,充分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种优质资源组织开展校

本培训和专题研究活动。加强生命教育等重点项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引导学校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有选择地创建课程与教学特色。5.活化交流,努力促进区域课程实施的均衡化。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7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3.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践强调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勇于实践,注重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超越单一的接受学习,亲身经历实践过程,体验实践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二、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目标导向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活动的安排围绕教学目标,以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调控研究和实践活动,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沿着预定的方向顺利进行。

2.面向全体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全体学生。面对各类学生,因人施教。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选取不同的研究和实践活动,分层推进,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都得到发展。

3.主体性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揽学生的工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知情并重

综合实践活动不但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注意学生在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情意发展,知情结合,知情并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开放性

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学习活动方式与活动过程、评价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

三、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是指导教师在活动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原理,在把握住学生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要求和选择的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这也是对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所做的一种整体规划和设想。

1.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构建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学习结果的规定,是预期学生从认识、技能、情意行为等方面应产生变化的具体明确的规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中的行动方向。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认真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把握目标间的隶属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一般分为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追求知识的系统化和严密性。主要是指在实践学习中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亲自尝试而获得的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及对文化的认识和经验。学会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这一教学目标注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是指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从传统知识的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性学习过 程,在实践过程中学会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寻找、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这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体验、实践等方式逐步完成的目标。

2.划分教学单元、课时,组织教学内容

(1)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时间安排上,以一个学期为单位,统筹安排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时是每周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采取活动项目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每学期组织1--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根据难易程度安排不同的课时;社会实践每学期进行2--3次活动。课时的使用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一般而言课内时间可用于选题、取材等方法指导和阶段成果经验的交流,而课外时间可用于课题的具体实施等。

(2)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广泛的,不是盲目的、随意的选择,必须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总体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实际需求,有计划地设计和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内容。

1)以学生为核心,实现相互关系的均衡整合,使学生个性健全发展。对任何年龄段的任何学生而言综合实践活动应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要切人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有机整体,需要遵循某些拥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线索。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①学生与自然的关系;②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③学生与自我的关系。

2)按照国家指定的课程领域要求,结合学校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差异选择教学内容。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立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各种富有时代感的主题(如环境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价值观教育等)都可以不断渗透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

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人格不断臻于完善。

3)注意加强课程领域之间的联系,提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激活学生知识储存。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价值通过活动领域内容的实施得以实现。尽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各有重点和独特的价值,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机部分,它们有着共同的性质(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都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都超越具体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都以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社会责任感,丰富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现实体验和经验为终极目的)。因此,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过程中,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融合在一起,.使两个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客观地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拓宽课堂和学校的空间和途径,要引导学生向校外和社区延伸,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地方性特色。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全球化问题和国际背景等。

3.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式

(1)组织形式。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要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安全、有效地开展。一般可采取两种组织形式:

1)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学生以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教师不过多的介入。

2)个人活动。个人活动的组织形式能够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

(2)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综合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能够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教学方法,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一般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实践部分,常采用调查法收集信息,学生讨论法结合教师指导进行总结归纳;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学习部分,常采用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结合教师指导来设计研究方案,用实验法开展研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指导的策略是要循着学生的思路想,并提出质疑,提供可深入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方向,供学生进行判断和选择。指导内容包括提供背景材料,指导研究方法,了解研究情况,组织课题研讨或论证,提出质疑和析疑,组织成果交流与论证,进行学习评价等。

学生研究与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应该由学生去完成,但并不排斥学校的帮助和教师的指导,同时还要接受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约束。学生自主的具体内容是收集信息,选题和立题,设计研究调查方案,进行具体研究及社会实践,总结研究成果,完成研究的全过程。

4.优化组合运用教学媒体

(1)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

1)内容符合原则。教学媒体要与教学内容相整合,准确、清晰地传递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有时还需要双向或多向的交互功能。

2)对象适应原则。媒体的选择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在教学中最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目标适合原则。选用教学媒体应恰当、讲求实效,以教学媒体的特征和功能来满足教学目标的要求。

(2)多种媒体有机组合。综合实践的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丰富的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传统教学工具与现代信息技术的结合使用价值,促进多种教学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使信息的传递准确、清晰、表现力强。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8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的综合课程,其本质在于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开放性的综合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体验、亲身的经历,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

一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综合实践探究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实践和各种实际操作活动。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意味着发挥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主题,积极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发展。

二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要克服当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与思想品德课紧密结合,密切联系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三是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实践,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规定。

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存在的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实施与开发,不仅涉及许多理论问题,更涉及许多实际问题。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教育方法及指导策略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活动的主题不够明确。在活动过程中,由于组织过于仓促,忽视活动主题的考虑,使学生对活动的内容比较盲目。

二是活动的方案比较模糊。制定一套好的活动实施方案,既能对活动起到主导作用,又能使活动收到预定的效果,但一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缺乏必要合理的实施方案。制订方案时,由于考虑不周,行事草率,往往流于空洞、虚幻,华而不实,似有实无,因而增大了实际活动过程中发生随意性的可能,教师或者无所适从,或者无所作为,或者任意作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突况而不能有效处置。

三是缺乏实质性的指导。在我国,班级授课制占主体。往往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数量过多,教师在指导中不能面面俱到,缺乏师生实质性的交流。教师对活动主题、教学课型、活动背景、预设目标、情境创设、活动环节、课前准备、课中活动、课后延伸等一系列的问题缺乏深入细致的考量,招致最后活动指导无的放矢,效果不明,使活动课程的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四是活动指导方式不正确。综合实践活动是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开展。而有些教师缺乏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改变,在活动课程中还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牵引”式的跟着老师学,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开展。

三、确立有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策略

一是确定活动的中心主题。一个主题的好坏可以体现出一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课程的中心主题。活动中心主题的确定,可以便于活动的开展。活动的一切章节和内容都是围绕中心主题展开的。

二是制定活动的方案。活动的方案是活动有序开展的纲领。教师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制定符合本地本校实际,彰显课程理念、课程特色、课程标准的实施方案,在活动方案的拟订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对活动进行创新式的设计,把生活中的情景具体化到活动中,活动的诸多环节都要依据活动方案进行安排。

三是活动的有效策划活动。有效策划是活动实施的关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活动的主题和方案,进行活动策划,通过学生的独立和交流,进行多元化的策划,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自信心、团队精神和自我规划能力。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以便了解学生规划能力和指导活动课题的能力。最后,教根据学生的策划,进行师生互动讨论,进而找出一套学生最需求的活动策划方案。

四是活动的有效实施。活动的有效实施,是活动进行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活动主题的需求,进行活动的分组、角色安排等工作。教师需要有效地对活动中的观察发现、问题都一一记录下来,活动结束之后,把同学们的活动成果一一收上来,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答,为学生良好地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对学生的活动开展起到总结和指导作用。

五是开展有效的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进行认真总结,把学生实践互动课程中的观察、发现、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归纳,形成全面、实事求是的总结和科学的评价,以便学生在后期的活动中更加注重活动过程中的效率。

六是活动上的方法指导。活动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同时也是学生知识巩固和问题发现、解决的过程。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关键是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模式,倡导学生为主题,深入生活,教师有效指导及科学评价的活动形式。我们教师要积极探索,在创造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9

成果展示是每个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学生探究的R报、显示阶段,是学生综合素养展示的平台。它是学生实践活动作品展示与小结的环节,是师生探究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是学生发现自我、欣赏他人的契机,更是下一阶段实践探究、延伸的起点。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质量,体现它的价值与意义呢?

一、关注主题,展示探究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自学生生活,基于学生兴趣,是学生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方式进行探究,收获知识与技能,提高实践综合素养的活动。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因为活动主题不同,学生探究的目标不同,相应的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收获也不同。成果展示环节的第一步,不仅要呈现活动主题,还要展示该主题达到的具体目标,明确活动具体要求与方向。例如,在进行“家乡小吃――馄饨”成果展示时,教师呈现主题后,给全体师生展示了自己实践活动的具体目标。

1. 活动总目标

(1)要通过活动对馄饨的历史文化、品种、质量、营养、制作、销售等有更全面的了解。(2)要通过实践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步骤、方法有进一步的了解。

2. 过程和方法

(1)要通过小组课题研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2)要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采访、调查、交流、分析、汇总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学生人际交往、口头表达、自我评价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要通过小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探究成果的成就感、喜悦感,感受小组合作的乐趣。(2)要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生活以及江南水乡馄饨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本次活动目标以馄饨的文化内涵为核心,将探究活动的内容、过程与操作具体化,细化成一个个可操作的实践目标:目标1体现的是探究内容与学生能力的要求,为具体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指明了实施方向;目标2体现的是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探究方向与预设的基本活动形式、操作方法、能力培养,为具体的实践活动规划了操作过程;目标3体现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等活动激发探求热情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进学生人生观的培养。这样的目标定位,不仅给学生的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还能让大家在成果展示中有具体的评价标准与内容。

二、关注过程,展示探究历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强调学生在具体的主题实践活动过程中收获经历与体验。成果展示环节处于主题实践活动的总结与回顾阶段,要用多样的方式与途径展示该主题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收获,让学生在实践展示中回顾、反思。

1. 小组实践,合作探究

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它是在组长带领下,充分发挥组员特长与技能,通过全组成员共同合作、探究,从而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的是学生探究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各组不同子课题的探究活动。例如,在“快乐农耕――我和萝卜”主题活动中,有小组的子课题是“关于萝卜食品的研究”。在全组成员对萝卜食品的调查、汇总之后,选择了大家感兴趣的萝卜丝饼进行重点探究。有了探究的对象,小组实践活动开始了:(1)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并制定活动计划。(2)按照计划组内行动:上网了解萝卜丝饼的种类与制作知识,搜集并汇总资料。(3)交流、汇总活动材料,了解萝卜丝饼的制作要领与材料。(4)组内学做萝卜丝饼。(5)班级展示:制作萝卜丝饼。

整个小组活动的展示环节给大家呈现了小组探究的活动准备、实施步骤、探究方法、活动成果,让大家具体、清楚地了解到小组在进行小课题探究时的活动进展与探究状况。小组成员也会在自己的展示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快乐,因为他们展示的不仅是活动,更是自己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获得知识、提高生活技能的自豪感。

2. 集体实践,补充探究

综合实践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以小组探究为主。但是在具体的实践探究过程中,总会有新问题、新话题生成,学生探究的小组形式也会发生变化。如在进行“小汤圆,大世界”主题活动时,在前期小组活动中,大家对汤圆的文化、品种、营养、销售、制作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中期交流活动后,大家对汤圆的制作有了兴趣,都想试着做一做,甚至想做出创意汤圆、推广创意汤圆。在大家的建议下,本次实践活动由原来的小组探究形式转换为集体探究,重点了解汤圆的制作、学做创意汤圆。接下来,全体学生自我规划“汤圆制作”的活动计划。有的进入店家实地考察,有的上网了解创意制作的知识,有的请教家人,一起试做……在有了收获后,大家在班级展示、交流,收获更多创意制作的知识与技巧。

这样的集体实践来自学生探究推进后新话题的生成,它是每个学生都想了解、尝试的,体现了大家的探究意愿。这样的话题来自学生的需求,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更为学生探究活动开辟了新的空间与领域。

3. 个性实践,特色探究

在具体的主题性综合实践探究活动中,大部分学生在小组、集体实践的探究活动中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但是在探究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满现状,希望继续探究,了解更多。在“小汤圆,大世界”的集体探究活动中,当大家尝试学做了创意汤圆后,有学生对汤圆的原材料――米粉产生了兴趣。于是,有的学生进一步实践:了解米粉。他们去米粉加工厂观察实践,了解机器磨粉,甚至网购石磨,亲自动手磨粉,对比米粉颗粒的粗细与汤圆口感的关系……正因为有了学生的个性实践,大家对汤圆的原材料――米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不同米粉做成的汤圆质量有了认识与区别。这样的个性活动给主题探究带来了新知识,突显了探究特色,为创意汤圆的制作提供了更多知识,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成果展示就要关注主题探究的整个过程,记录小组探究、集体探究、个性实践的所有环节,让大家具体了解整个主题探究的历程,学会探究、反思探究,这样才能提升主题探究活动的质量。

三、关注形式,展示探究方法

学生在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探究过程中,在主题的引领下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获取了丰富的信息资料。那么如何有效地展示自己的活动成果呢?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主题特点,选择恰当的展示方法,有效地呈现实践探究的成果。

1. 资料展示法

将主题探究活动中不同探究阶段的所有资料按照探究步骤有序地展示。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虽然每个活动的主题不同,但是每个活动的探究步骤基本相同:选择主题制定计划实践探究活动记录体验收获。因此,在每个主题实践活动中,可以将各组的计划表、统计表、调查表、采访记录表、信息搜集表、信息汇总表、实验报告、经验总结、小组评价表、活动日记、手抄报、活动照片等装订成册,展示小组探究的具体过程。

2. 动态展示法

将小组或班级结合主题进行实践探究的活动过程用动感的方式全程展示,如PPT、录像展示。如有的小组在进行“快乐农耕――我和向日葵”的主题探究时,他们准备种植向日葵,并分三个阶段进行活动。(1)准备阶段:分组,确定组长;上网了解向日葵的品种,确定品种并购买种子;聘请种植能手,学习种植常识。(2)实践阶段:分组探究,学习播种;了解田间管理、维护,学习浇水、施肥、除草、捉虫;观察向日葵的生长、记录成长。(3)延伸阶段:了解向日葵籽的结构、营养、用途等知识;学习做葵花籽食品;分享葵花籽食品;撰写活动日记。在小组成果展示的时候就可以将三个阶段的活动情况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用PPT进行展示。这样的方式不仅展示了整个活动探究的过程,更以照片、录像等展示了活动的场面,一目了然。

3. 个性展示法

组内代表现场展示作品制作、探究活动等。如在“了解萝卜食品”的探究活动中,在了解了萝卜丝饼的制作成果展示环节,就由组内代表一边解说探究活动的情况,一边动手现场制做萝卜丝饼。这样的成果展示让大家在了解活动情况的同时,亲眼目睹实践探究的结果形成过程,很有吸引力。

成果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在展示探究活动历程的同时也给了学生个性展示的平台。在具体展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主题的特点、学生的特长,有目的地选择适合的成果展示方式,尽量达到资料的最大化利用。

四、关注反思,展示探究深度

成果展示呈现的是学生围绕主题开展的整个探究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纵观系列活动,关注细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评价,努力提升探究活动的实效。在具体的反思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反思目标达成,了解活动探究的方向,分析活动情况,判断探究结果与深度。二是反思活动设计合理性,分析活动组织与探究的序列,有效推进实践探究进度。三是反思活动方法的选择,学会深入活动、了解活动需求,灵活选取适合的探究方式。四是反思展示方式,结合主题探究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特长,关注活动分配合理性。五是反思评价方法,关注多项评比,找寻探究发展空间,提升活动质量。

综合实践活动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生成,因此,反思也就成了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在成果展示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整个主题探究活动,从每个细节去评价、反思,努力改进探究活动,提升实践探究的质量与深度。

五、关注延伸,展示探究活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生成性,一个活动的结束可能还会生成新的话题、新的主题,成果展示的目的不是给前一阶段的实践活动画上句号,而是在汇总、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发探究新话题的激情,激励探究。如在“了解萝卜食品”的成果展示中,有的班级展示了腌萝卜的制作与分享。但是,学生们在展示结束后并没有马上结束探究活动,而是提出了他们的疑惑:人们都说腌制食品有致癌物质,那么我们制作的腌萝卜安全吗?适合所有人食用吗?我们还是很疑惑。这样的提问体现的是学生在探究中的新发现、新思考,在学生对实践活动“意犹未尽”时,教师要创造时机,让学生以本次成果展示为新的起点,带领学生对生成的主题进行二度开发与探究。

六、结束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关注学生过程性体验的课程,大家在关注活动过程的同时也要兼顾结果。要通过成果展示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关注目标展示、过程呈现、方式选择、反思推进、拓展延伸等环节,组织学生通过回顾、交流、总结、反思梳理自己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0

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的三个基本性质

1.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学习的自然数运算、情境问题解决及简单几何图形的性质等都在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不乏应用土壤,而综合实践课就是为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让大家通过体验内化知识,迁移能力。

2.实践性

实践出真知。教学过程不仅要有理论讲解,更重要的要有实践运用,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新教材中的综合实践课强调的就是实践,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只有动手实践才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才能有效理解并生成运用技能。

3.创造性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对知识和技能的最高要求。数学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工具,所以我们要从小学抓起,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性地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实施探索

归纳总结了综合实践课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策略设定。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1.设置生活情境,牵引学生探究

既然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综合实践课引进生活化情境来牵引学生探究兴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粉刷围墙”时,笔者就通过这样的情境设置来激发孩子们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1)就近让学生观察教室墙壁,看一看哪部分需要粉刷,然后根据这部分的图形设置相应的简洁的粉刷方案。(2)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遴选出最优化的粉刷方案。如此设置从学生最熟悉的、最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入手,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彰显数学课堂的灵动性和生活实用性。

2.巡回指导实践,完善自主探索

综合实践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探索,但这不等于放任不管、信马由缰,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一定要适时巡回指导,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协助指导解决,消除探索实践的拦路虎。这里以五年级的“铺一铺”教学为例,学生根据认知和能力搭配成三五个人的学习小组共同对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腰梯形等图形进行密铺实验。这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巡视每一组的进度,保障合作纪律不紊乱,同时也针对学生的棘手问题参与讨论,比如许多学生找不出密铺的巧妙方法,笔者就加以指导和示范,避免探索中出现的逡巡不前现象。当然,教师指导要把握好“度”,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压制了学习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积极性,要以鼓励和适当地启发为主。

3.及时归纳总结,形成创新能力

及时的归纳总结是对实践活动知识体会、迁移的有效手段,不能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可能只是一堂热闹的动手游戏,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归纳总结,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以五年级下册“打电话”教学为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心得,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笔者抓住重点设计4个问题来牵引大家归纳总结,反思升华:①同学们是怎样分组的?②这样分组的优势是什么?③分组越多越好吗?④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四个问题形成主线对课程进行了全程回顾和总结,牵引大家内化知识,生成能力。

以上是笔者从小学认知规律出发,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从一线教学的角度对怎样落实和实践数学综合实践课进行的分析讨论和实践总结。总之,数学实践课是孩子们探索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有重要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必须注意分析和探究更优化的方案来践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重视对教学过程的适当调整和课前准备,确保课后的认识升华教学指导,全面保证教学收到实效。

参考文献: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1

一、从自然生态中寻找课题

农村有着美丽的风光、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物产,这都是农村中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因此,从自然生态中寻找课题是农村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选择课题的最佳途径。具体而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将自然之物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并从中找准切入点,从而以点带面,总结现象,发现规律。例如,以“京塘莲藕”为课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既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又邀请专家进行讲解,从而引导学生开展调查统计工作,最终,每个小组都搜集到有关京塘莲藕的知识,并归纳总结,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成果,分享所得。在这一活动中,不仅加深学生对家乡特产的认识,更加深他们对家乡的情感。又如,以“触摸‘石’”为课题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时,教师可引领学生深入石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从而深深感受家乡珍稀的自然遗产的特点与价值。总之,从自然生态中寻找课题,既能让学生感受家乡特产的独特和丰美,又能让他们在熟悉的自然环境中挖掘乡土文化内涵,还能令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

二、从社会生活中发掘课题

社会生活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交通和环境等方面,其中,可发掘的资源数不胜数,因此,教师可指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做社会生活的“有心人”,即立足所处位置的地域特色,从观察周围生活的现象开始,把所学知识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以考察当地的经济、文化和坏境等为目标,这样,便能从社会生活中发掘出颇具价值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

例如,学生亲自到广州市主要饮用水源“流溪河”中取样化验,以检测水质情况,并调查、了解潜在的污染源头,这便是以“饮用水质量”为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如,为了探索所处地域位置的独特文化,学生走进水口营村的探花祠,了解清末探花商衍鎏的传奇故事及现代古文字学家商承祚的生平事迹,这便是以“探秘探花祠”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还有,为了观察经济生活中的文化,学生走进北兴市场,考察店铺名称、广告招牌的含义,以了解当地商人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念,这便是以“走访北兴市场”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值得一提的是以“北兴市场小贩占道经营状况的调查”为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走出校门,分早、中、晚等三个时段分别到北兴市场调查小贩占道经营对道路交通、周边商户的影响情况。为此,学生既设计调查方案,又运用所学知识制成一目了然的统计图表,还通过数据分析得出讨论,从而透过现象看清本质。总之,从社会生活中发掘课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从自我成长中探寻课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实践探索之中,旨在使他们关注自我,并将探究的结论应用在自我身上,从而体会成长的意义。例如,“食品包装袋信息识别”(关于食品安全、坏境保护)“远离网吧,珍爱自我”“学生在校园内是否可以使用手机”“学生早恋现象分析”(关于学生自身的行为)“感恩的心”“如何用好利是钱”(关于学生生活),等等,这些主题活动无不强调学生的自我成长。例如,在“如何用好利是钱”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设计问卷调查身边同学利是钱的收入和使用情况,并大胆提问,深入思考,进而提出具体措施,以引导自己和同学更好地使用利是钱。

四、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题选择方面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有两点。其一,所选课题的价值存在问题。例如,所选课题过大或指向不明,导致研究方向不明、研究结果无法完整表述和研究结论无法有效总结等情况。其二,所选课题的可操作性较差。例如,研究对象过于复杂,脱离生活实际,导致在具体操作中无法深入探究。

五、解决的方略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2

——访综合实践活动课一线专家姜平本报记者张圣华  姜平,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教研员,综合实践活动项目负责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中心兼职研究员,湖南省课改领导小组省级课改专家组成员。   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经验先后被《人民教育》和中央教育电视台专门报道和介绍。编辑出版有《体验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探索》、《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管理与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策略》、《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学生用书系列)》等多本综合实践活动专著。在理论中的建树和在实践中的摸索,使姜平对于我国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问题和出路有着清醒的认识。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他。   记:目前,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情况怎样?您对这门课程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研究?   姜: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新课程,其理论需要我们探索者在实践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与构建。自从2001年秋季,该课程在部级实验区实施以来,这门课程的理论研究可以说已经有了初步成效。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讨论稿)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目标、价值、实施的基本原则以及管理评价的基本理念进行了阐述。通过在实践中的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理论也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其中就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与具体化、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方法论、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的各阶段及教师的有效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区域性整体推进、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综合实践活动公共关系处理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总结出了丰富的实施经验。   关于我个人对这门课程的研究情况,实际是运用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发现该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遇到的问题,并将这些问题通过认真地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产生研究的主题。如,上述有关十几个专题的研究,都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后,开始研究的。   目前,要研究的问题很多,因为,我在调研中发现由于指导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欠准确,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如,课程内容窄化倾向,自然、社会、自我作为探究内容的三个向度不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相同的重视。“自我”领域的主题,如,“理想自我”、“合作与竞争”、“生活经营”等更具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的内容被丢弃;课题选择过分社会化、成人化,与学生思维及知识水平不相适应;活动过程中预设过多,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凸显,问题意识没有孕育的空间;过程的忽略,过程中教师自我思考与体念的忽略,教师说课的过程呈现有余,理性思考、自我反思不足;学生过程中情感体验的忽略,忽视学生探究过程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体验,背离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追求。指导策略的缺失,如,行为指导不具体、欠规范,给予性过强、生成性不足,过程与方法的指引缺乏、目标的细化分解不够具体、缺乏对学生研究深度和实质性体验、感受的引领等。更具体的问题是,2004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中考综合素质评价,如何进行?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研究解决。   记:我国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您认为要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姜: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国部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领导和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在实践中进行了认真探索。但是,作为一个亮点,其实也是实施难点,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教育行政层面的、有教研部门的、有学校层面的、有教师层面的,也有社会、家长方面的问题,总之,是个系统问题。   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全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政策,如,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职称评定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的基本标准等。教研部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教研员不能及时转变职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扎扎实实地扎根学校进行基于具体问题解决的研究,缺乏对学校、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能力。   学校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这几个方面,其一,有的学校没有及时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相关保障制度,不能通过制度的重建,来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其二,部分学校不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规定课时安排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课时被学科课程挤占现象严重。   指导教师层面的问题更多,主要表现为,许多指导教师缺乏接受系统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指导学生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如,有的以学科课程的实施方式在教室“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的则放任自由,缺乏具体指导和行为规范,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流于形式,其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在实践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与体验等方面的目标难以达成。   要真正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作为一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研员,谈谈个人的看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政策的支持系统,尽快明确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职称评定的方式与程序,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工作量计算标准,制定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及对学校的评价制度;作为教研部门的教研员,要及时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给学校、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同时,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的培训;作为学校,要在认真落实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学校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如,活动准备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提出问题,形成活动主题的指导、制定活动方案的指导行为、必要的活动资料与活动工具准备的指导等)、活动实施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进入活动情境的指导、方法实践的指导、搜集与处理资料的指导等)、活动终结与交流阶段的教师指导行为(活动结果总结的指导、活动过程总结的指导、活动体验总结的指导、表达与交流的指导等)。建立教师指导行为的基本规范和指导行为常规,增强教师指导的有效性。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促进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在探索有效指导策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记:综合实践活动课没有一个统一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资源包”,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姜: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上讲,是不需要“学科化”教材的,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靠我们自己去开发,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实际的情况是,全国目前各地开发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各类“资源包”或“学习手册”,据华中师范大学教科院郭元祥教授搜集和统计,此类“资源包”达27种之多。有的是由省地市教研部门组织编写的,有的是由研究机构或社会人员组织编写的,而且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甚至就是把1992年以来编写的活动课的教材改头换面通过行政手段推向学校。我认为,教师需要的学习资源包,它应为教师提供方法指导、为学生提供背景资料、为学生活动提供方法引导。要避免教师与学生围绕这些“资源包”在教室里“讲”或“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状况。   总的说来,应把握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要突出实践性。运用调查、采访、观察、实验等行为动词,避免课堂化的行为动词。如画一画、说一说、查一查、想一想;避免课堂化主题,学生不通过社会实践就可获得答案、教师在课堂上就能操作的主题。   另一方面,要体现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本身具有综合性。以融合的方式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指定要素,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融合为一个整体,是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基本要求。   此外,还要注重开放性。如对过程不要规定太死;要关注生成性:处理好预设性和生成性的关系,允许学生的研究偏离预设的轨道。要尊重自主性:提供拓展性主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要提倡合作性:要有小组合作方法的引领;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作系列化分解。确定主题,如,以问题发现能力的主题设计;以资料收集、信息处理为目标的主题设计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包”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的培训,研制具有操作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材料,给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方法的引领和案例示范。使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迅速地成长起来。   记: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们有什么建议?   姜:我想与全国广大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说的是:尽管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中取得初步成效,然而,作为一门新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并且,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许多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等待我们一个一个地去研究、解决。未来的路还那么漫长,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者,我们要不断地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到,这种课程文化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光靠个别人的努力远远不够,教师需要合作与沟通。因此,我建议我们广大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能通过多种方式交流与合作。一起分享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经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策略、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个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在全国各地亮起来。   《中国教育报》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总结篇13

环境问题在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环境问题,增强环境意识,探究解决方法,我们试图探讨将环境教育贯穿于各种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环境观察、实践、调查、分析、归纳,获取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走出长期以来只在课堂上大量灌输知识概念,忽视实践技能,限制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贯彻三个必须

1.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紧扣课程改革的时代要求和发展趋势。时代要求我们培养素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我们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中地理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可以作为很好的切入点,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教学形式,从而促进学生情意、操作技能和认知协调发展。

2.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紧密联系乡土地理内容。第一,各区域都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的地理特征,各区域可持续发展必然采用不同措施。所以,以区域为单位,结合具体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就能更有针对性地研究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而且,结合学校所在的具体区域进行研究能培养学生严谨务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第二,乡土地理是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从理论上来说,“区域可持续发展”属于应用地理范畴,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并且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综合研究。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身边的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地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地理各要素综合起来研究的能力。

3.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切实有效地管理好外出调查的学生。根据我们对高一刚入学的新生的问卷调查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初中经常使用的学习方法是背诵法,普遍感到地理很难学,对地理学科学习兴趣不浓。因此,为使课题研究能够顺利地开展,首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学生现有的学习习惯与课改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间取得可行的转化措施。其次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如学校以往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学校的关系网、学校所在地的环境情况,学生生源的分布,制定对学生外出调查的管理措施,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校园网建设等情况,这些方面都是必须考虑和做好准备的。

三、试行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践活实动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有一个发动、调动、助动的过程;从活动本身来看,有一个准备、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一个萌动、主动、自动的过程。这三个过程相互作用、协调运转,促进教学的良性循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教师处于辅导、指导、诱导的地位,学生处于主导、主体的地位。教学核心是学生的“活动”,没有“活动”的实践活动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因其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而呈现出千姿百态。因此,不可能详细列举各种活动课课堂的组织形式。目前,我们实验研究的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设计主要采取了下述两条思路:一是活动方案式,主要包括活动标题、活动目的、活动对象、活动内容、活动场地设计与器材准备、活动程序(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阶段)、活动的方式和方法、活动的总结与体会。二是主题活动式,就是指围绕着一个主题,鲜明而突出地提出所要解决的课题,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多种能力、多种手段解决问题,使教学过程时空交错,充满立体感,发挥整体效用。

我和我领导的课题组的老师们,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了一个“关于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即“三段十五步式高中地理环境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三段”指的是: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五个步骤。具体如下:

1.准备阶段:第一步,老师根据课本进程选定活动主题。第二步,宣传发动学生。第三步,学生通过网络、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有关主题的资料。第四步,举行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第五步,加强社会沟通,开发校外课程资源。

2.实施阶段:第一步,小组确定活动地点。第二步,小组制定活动计划。第三步,老师和学生共同设计活动过程性表格。第四步,与相关部门联系。第五步,学生实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3.总结阶段:第一步,学生整理小组相关表格和活动记录资料。第二步,班级讨论会,分个人、小组、老师三个层面进行总结交流。第三步,整理出研究出的内容。第四步,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第五步,学生写出活动心得和活动日记。

我们通过这个模式有效地进行了环境教育,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知识的信息量。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培养了动手和动脑能力。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学习兴趣也很高。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生活,也了解了所学知识,并且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发现问题,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学生也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培养了情商;学会了如何设计问卷调查,如何分工,如何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知识。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反过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扩大了视野,让学生养成了科学意识和思维方式,能够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