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实用13篇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1

今年以来,我县承担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试点工作,组建了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同时配合县人事局,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聘了36名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农业27名,畜牧业9名),充实到三个农技推广区域站,整个招聘工作从制定方案、组织报名、笔试、面试、体检、考核、到聘用等环节,我们都严格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和德才兼备的标准,精心组织,层层选拔,规范操作每个程序,确保了整个招聘工作圆满成功。农技推广区域站的组建成功,进一步健全了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优化了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推动了全县农技推广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完成了局机关和区域站的人事管理工作。

一是为新招聘的39名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人事关系、工资关系和10%的养老保险补助,同时,根据县人事局的要求,组织区域站工作人员完善了事业单位聘用合同和人事合同;二是按照县人事局工资股的要求,为局机关在职、离退休干部职工和区域站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晋级、晋档、增资关系;三是对局机关和区域站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工资执行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为2006年普调工资提供了依据。

三、承办了农业系列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和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

根据市、县人事局的委托,一是积极组织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中、高级职称的申报工作。今年,申报中级职称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3人,其中,中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2人;二是积极开展农业系列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认真组织相关单位推荐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候选人员20人,经人事局下文13人组成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报名36人,经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35人,其中,农业助理级28人人,技术员级7人,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四、加强局机关和区域站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

一是完善了区域站工作人员的计划生育台账,为部分人员办理了计划生育接管手续,使三个区域站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走上了正轨;二是按照县计生委的要求,按时组织育龄妇女参加孕检,确保上站检查率100%;三是每月按时报送计划生育月报表,并及时掌握、妥善处理有关情况;四是整理了局机关计划生育创国优有关材料,出台了5个文件,3期简报,进一步完善了创国优汇报材料,省国优验收组听取了我局的汇报,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存在问题:

1、申报农业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太少,我县农业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水平不高。

2、对区域站工作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不太规范,一些情况掌握不够完全。

明年工作计划: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2

"十五"期间,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这既是我们党在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也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央指出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所以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按照中央的这一要求,研究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本行业的工作。水利工作也是如此,汪恕诚部长在去年11月水利部党组中心组学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时指出,水利工作要从水利规划、水资源的配置、建设节水型社会和完善体制机制4个层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中规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个层面,也是基础性层面。这些年来,我们在制定水利规划,尤其是流域防洪规划、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等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坚持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取得了很好的规划成果。但是,如果按照部党组对规划工作的要求,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第一,许多已经完成的规划还只停留在规划成果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国务院批复的规划,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划;第二,我们还有一些规划上的空白,比如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的规划、岸线和水域规划等;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的流域综合规划编制时间已久,相对滞后,难以指导和规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发的各类工程建设和涉水涉河行为,引发了一系列涉及河流可持续利用的重大问题。所以,今天重点想讲一下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使流域综合规划真正成为水利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成为指导河流永续利用,维系河流健康生命,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充分认识依法修编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年1月5日,国务院对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回良玉副总理在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作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讲了对规划修编的四个迫切需要,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迫切需要,保障水利建设长远发展的迫切需要,以及政府科学治水、依法管水的迫切需要。这是从宏观的、战略的、全局的高度论述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要认真地学习和领会。这里,我主要从专业角度讲为什么要全面部署和加快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

回顾一下这些年来水利规划工作的过程。部党组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新思路后,规划计划部门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在水利规划中全面贯彻落实这一理念。我们在许多水利专业和专项规划中坚持了这一理念,但是要想全面持久地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水利,必须把治水的新思路落实在全国和流域的综合规划中。对此有一个认识过程。2002年4月水利部全面启动了全国和流域的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当时专家中曾经有一种观点,现行的流域综合规划已实施了10年,应该修编了,为了更加重视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可以用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替代流域综合规划,更加突出水的资源性,防洪的规划问题由各流域的防洪规划解决。大家可以翻一翻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任务书,规划的目标是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综合治理、科学管理的布局和方案,除了没有明确讲航运和水电,流域综合规划的内容几乎都讲到了。但是后来在编制水资源综合规划的过程中发现,原来定的规划目标过于泛化,操作困难,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和制定流域水资源配置方案这两大任务就已经耗去了大家4年半的时间,而流域综合规划的许多内容很难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全面体现。

尤其是新《水法》颁布后,对水利规划体系有了新的划分,使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流域综合规划有了新的法律定位。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应该成为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其主要的规划任务一是回答我国的水资源能否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到对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的评价;二是确定今后国家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社会用水的基本模式,是节约型的还是粗放式的;三是提出各流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在区域间合理配置的规划方案,为流域水量分配和国家水权制度的建立奠定规划基础;四是对国家和区域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进行合理布局;五是回答支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涉及的粮食用水安全、经济用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一个流域、一个省的水资源综合规划也应该是战略性的规划,也是要回答上面5个重大问题,只是回答的层面要具体到一个流域、一个省。但是流域综合规划的法律定位不同于水资源战略规划。按照《水法》的定义,流域综合规划是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总体部署,是流域建设水工程和进行涉水涉河管理的基本依据,可以称为流域综合利用和管理的"宪法"。《水法》讲,建设水工程必须符合流域综合规划,不是其他的规划。所以,《水法》给予流域综合规划的法律地位比其他规划要明确、具体的多。

新《水法》赋予流域综合规划坚实的法律地位,但是许多流域的综合规划要么没有依法编制或批复,比如许多重要河流河段至今没有批复的流域综合规划;要么规划内容不完善,难以作为执法依据。所以近年来水利行业,尤其是流域机构因综合规划滞后在对流域内一些重大涉水项目的审批过程中难以发表权威性的意见,形成一种非常被动的局面。因此,汪恕诚部长去年在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项目申请情况的报告上批示,流域综合规划滞后的问题应引起充分重视,要求部有关司局尽快提出加强这方面工作的意见。

流域综合规划严重滞后,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可以讲现行流域综合规划的工程布局基本上是合理的。水利发展"八五"、"九五"、"十五"规划中的骨干工程基本上都是依照流域综合规划的布局来安排,比如98大水后的长江干堤加固,长江三峡和南水北调工程,黄河小浪底、万家寨工程以及上游的水电梯级开发,治淮19项骨干工程,甚至包括长江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都在流域综合规划中进行过充分论证。这些骨干工程有的已经完成,有的正在建设,有力保障和促进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流域综合规划对水利建设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性作用,功不可没。今天讲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和治水理念与当前水利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后,要求在水利规划中要有新目标、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使中央的战略思想得到全面贯彻落实。但是现行的流域综合规划由于编制时期的局限性,还做不到这一点。如果这些重大的战略思想不能及时体现在流域的"宪法",即流域综合规划中,就不能及时发挥流域综合规划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基础性作用。二是流域综合规划缺位,包括整体缺位和内容缺位。整体缺位是指一些重要河流本身就没有流域综合规划,比如西南地区一些重要江河,没有流域综合规划。当地方或电力行业布点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时,我们没有流域综合规划为依据,难以就防洪、水资源利用以及生态保护等问题提出权威性意见,一些地方"跑马圈河",无序开发水电,与流域综合规划缺位有直接关系。内容缺位指虽然有流域综合规划,但规划的内容已经不能指导或约束当前的流域水事活动。比如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批复的"长流规",不可能预测到今天长江沿岸会建设上万个化工厂,"长流规"规划到*年的长江干流城市工业废水排放量为78亿立方米,但*年实际排放量达216亿立方米,流域综合规划对水资源保护的功能明显不足。1993年批复的海河流域综合规划预计到*年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63%,但目前已经超过100%,整个流域基本上"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现有的流域综合规划已经难以对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指导。三是现行的流域综合规划已不能正确反映当前流域自然状况的变化。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对流域自然状况的影响是巨大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对流域洪水和干旱形势的影响,经济活动对流域植被、湖泊、湿地、河道、水系的影响,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对降水和水资源转换关系以及对水资源量的影响,要求流域综合规划必须尽快适应这些变化,反映这些变化,提出适应或扭转这些变化的对策。四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凸显出流域综合规划的管理功能严重不足。*年我国GDP总量已经超过20万亿元,而1986年国家GDP仅是1万亿元,流域今天面对的经济规模是上一轮修编流域综合规划时的20倍。面对1万亿元的GDP,人均只有1000元,水利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促进经济更快的发展。但是面对20万亿元的GDP,而且还在以每年递增10%的速度增长,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受到严峻挑战,河流成为"弱势群体"。这就更需要加强流域管理、水资源管理、河道及水域管理、洪水管理,保护河流生态,维系河流健康,减少洪涝灾害,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按照国际的经验,成功的流域管理一靠完善的法律体系,二靠科学的流域规划,三靠强有力的执法队伍,四靠社会的广泛参与。目前新《水法》、《防洪法》、《水资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已经赋予流域管理的职能,但是缺少的是管理功能完善的流域综合规划,现行的流域规划已经严重不适应流域管理面对的严峻形势,成为提高水利行业依法行政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依法修编流域综合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理清思路,真正扎扎实实地抓好这项工作。

(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定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这次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应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呢?我代表水利部在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上的汇报中有这样一段话: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将转变以往流域综合规划以重大工程论证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流健康,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规划修编的主线。这里讲了一个规划修编指导思想的转变问题。指导思想的转变不是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生了变化,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发生了变化,中央对发展的战略思想做出了重大调整,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以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也要进行调整。

过去规划修编采取的以重大工程论证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局限于当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并不是讲当时这种指导思想是错误的。上一轮规划编制工作是上个世纪80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国家经济发展落后,底子薄,水利基础设施更是欠帐多,所以当时的规划目标是以开发、利用和治理为主,保护的内容很少,规划自然以工程论证为主。但是今天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的人均GDP已近*美元,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所以中央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水利发展也是如此,经过"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快,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但是水利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现实是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正是要解决水利发展中的这些资源性问题,人水严重不和谐的问题,部党组提出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

因此,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解决规划的方向问题,也就是这一次规划修编,应该修编出什么样的流域综合规划。基本要求应该满足以下五条:首先,流域综合规划本身必须是指导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规划本身必须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因此规划中要划定流域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指标,或是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或红线。比如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上限,河流河段允许纳污的上限,水能资源开发的上限、河流岸线和水域利用上限等等,以此来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第二,如果一个流域按照科学判断已经在某些方面超出了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比如海河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到100%,那么这个流域规划的主要目标应该以修复流域生态为主,规划的内容,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应该以修复流域生态为主要方向,因为一个流域生态的持续恶化必然导致流域发展的不可持续。第三,要想使流域综合规划真正成为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必须深刻总结上一轮流域综合规划、流域开发利用的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不破不立,要善于从上一轮规划中发现的规划的缺陷,善于从流域开发利用的实践中发现规划的失误,从中能够引申出新的综合规划所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第四,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是流域综合规划的最终目标,为了这个目标的实现要划定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底线或红线,这是本次规划修编的一个新概念和新内容,因此在划定时可能会不是很准确,底线可能是一个数据,可能是一个范围,也可能是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意见。对于拿不准的事,对于有争议的事,可以进行研究,也允许有不同意见,但规划中不能议而不决,应先从保障流域综合利用的可持续性,从保障流域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从严控制,将来认识统一了,再做调整。第五,各流域综合规划的指导思想都是要求把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但是由于流域和流域之间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不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各流域综合规划的形式和内容侧重可以不同。长江流域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18%,水电开发率是27%,所以流域的开发利用潜力还很大,开发利用可能是流域规划的一个重点;但是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100%,因此水资源的节约、生态的修复就是规划的主要内容。各流域综合规划的内容和形式可能体现有所不同,但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应是一致的。

所以,在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发展要求的变化,认真分析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自觉调整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做出一个满足流域可持续发展本质要求的流域综合规划。统筹协调好流域兴利与除害、开发与保护、整体与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安排好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各项任务,规范和加强政府对流域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利用,促进社会的和谐及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按照流域的变化特点、流域发展和管理的要求确定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

时隔15年之后,再一次进行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与上次规划的修编相比,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前面讲了,指导思想和原则都将进行比较大的调整,规划在流域管理上的法律地位也大大加强,这些都要反映在新的流域综合规划中。在修编的规划内容上,除了满足国家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的基本编制要求外,应该充分反映流域变化的新情况和新特点,反映流域发展和流域管理的新要求,概括起来有8个方面。

第一,认真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经济社会发展导致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对流域洪水、干旱、河流及水资源状况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是过去100年气候变化的趋势,也是今后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对各个流域都会有很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极端气候现象发生,流域洪水特点和干旱特点都会发生变化。过去的规划,流域性洪水和干旱是防御的主要对象,但新一轮的规划不仅要研究流域性洪水和干旱,还要深入研究区域性的、局部的洪水特点和干旱特点,提出对策要求。比如,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预案在规划中就应该占有更多的分量。流域下垫面近20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变化影响很大,甚至改变了降水和水资源的转换规律。比如北方黄淮海辽4个流域近20年降水减少了6%,但地表径流减少了17%,其中海河流域降水减少10%,地表水资源减少41%,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流域下垫面的变化。因此流域综合规划修编过程中要认真分析这一上一下的变化对流域洪水、干旱、河流及水资源状况的影响,这是规划修编的基础。

第二,合理计算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水利部近几年提出的新概念,目前已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拓展为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分析流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是本次规划修编的新内容,也是综合确定规划目标的基本依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承载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取决于水资源的禀赋条件、经济结构和用水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指标。水资源的禀赋条件主要指流域的气候条件、降水特点、以及能够转换成的水资源总量和可利用量,是一种自然客观状况,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已经有了很好的分析成果;经济结构和用水模式可以看作经济活动对水资源的加载方式,是粗放式还是节约型,经济结构是以农业为主,还是以工业或服务业为主,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影响很大。所以,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不仅要论述水资源可利用量,还要从建设节水型社会出发,提出流域合理的用水模式以及所能适应的经济结构。分析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如此,要根据水功能区划,分别计算不同河流河段的纳污能力,得出河流的环境容量,指导流域的清洁发展。

第三,依法划定流域内各类河流河段功能区划。流域功能区的划定是实行流域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本次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新内容。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在全国开展空间主体功能区划的工作,把全国的国土划分为优先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在牵头开展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流域的功能区划要和国家空间主体功能区划有机衔接。目前流域功能区划有法律依据的是水功能区划和防洪功能区划,可以依法划定,而且防洪规划中已经有了防洪区划的成果,水功能区划的成果也很多,可以纳入到流域综合规划中。目前比较困难的是水电开发的功能区划,缺少明确的法律依据,但是从扭转水电无序开发的局面,保护河流的基本生态,水电开发的功能区划问题还是应该研究,合理划分,这是流域综合规划的职能之一。可否研究根据河流河段的水能条件,生态和民俗要求,以及移民安置的难易程度,合理划分为重点开发区、开发保留区和限制开发区。

第四,科学确定规划目标。流域综合规划是一种多重目标的规划,因此一定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进行各类目标的综合平衡。既要突出流域的重点规划目标,又要兼顾一般规划目标。大的前提是两个,一是要有利于保障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二是要有利于促进流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节约和保护好水资源和河流生态。但是规划目标一定要突出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底线或底线的体系,这个底线是流域经济社会活动所不能逾越的,据此合理确定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和保护、节水、灌溉、水能开发、河流生态、水土保持、航运等规划目标。

第五,合理提出流域综合和各专业规划方案。综合规划方案应该体现《水法》所要求的总体部署的含义,要着重于流域的基本特点和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分析;着重于规划目标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着重于流域各种功能区划的布局和针对不同功能区划开发任务的确定;着重于流域防洪减灾的总体布置,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的分析,以及水资源配置和保护的基本格局;着重于流域兴利、除害和保护等重大工程的布局和政策安排。专业规划方案应在综合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展开,提出新形势下流域防洪、供水、水能开发、水资源和河流生态保护、水土保持、航运等规划方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些重大问题要在综合和各专业规划方案中充分体现,比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农村水利问题,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山地灾害防御问题等。

第六,科学论证流域综合规划中涉及的重大关系。包括新形势下流域防洪、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等上下游、左右岸关系,比如三峡工程建成后长江中下游的江湖关系。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比如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经达到100%,如何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处理好流域生态修复问题。流域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比如流域内不同地区防洪标准的确定和蓄滞洪区的划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涉及的各省分水指标与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都涉及到流域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比如水电开发中当前利益与子孙后代持续利用河流的关系等等。这些重大关系都要在流域综合规划中充分论证,反复协商,实现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和谐相处,开发与保护并举并重,整体与局部利益双赢,近期与长远统筹兼顾。

第七,提出流域管理的政策措施。这次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要按照汪恕诚部长在今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上所要求的那样,更加注重给洪水出路,加强洪水管理;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更加注重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流域综合规划中要实现这4个更加注重,一方面要在规划中认真做好流域功能区划的安排,包括防洪功能区划、水功能区划以及水电开发的功能区划;另一方面要根据流域内各类河流河段的功能区划,研究提出保障不同功能区功能有效发挥的政策措施,通过加强河流河段的功能管理,实现加强流域涉水涉河事务的社会管理目的。

第八,系统分析流域综合规划实施的综合效益。流域综合规划要让国务院有关部门接受,让流域内各地区各行业接受,必须系统分析规划实施的成本和效益。成本包括建设、管理、限制和禁止的成本,包括直接、间接和机会成本,可以定量分析,也可以定性分析。效益分析就是要系统分析修编后流域综合规划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生态保护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效益。综合效益如果大于综合成本,规划就应该是基本合理的。

以上讲了规划修编8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对我在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汇报内容的一个说明,不一定准确和全面,供大家参考,提出意见后可以进一步完善水利部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

(四)采取科学的编制方法不断提高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质量和效率

本次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时效性都很强的宏大工程,涉及的范围广,面对的问题多,技术难度大,协调任务重,工作时间紧,因此必须采用科学的规划修编方法,又快又好地完成本次修编任务。

第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抓住流域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充分体现流域特色。为了做好本次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部里将下发一个规划修编指导性意见。指导性意见主要讲流域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规划修编的共性要求,讲规划修编中的规定性动作。这就是流域综合规划必须是能够保障流域可持续发展的规划。但是,我国流域之间,区域之间差别很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洪水、干旱特点、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差别也很大,所以各流域在编制规划中又允许有自选动作。既可以在规定动作中有所侧重,又可以因地制宜,规划修编中突出本流域的特点和重点。比如长江流域,首先要填补水能资源丰富的重要支流的综合规划空白,使流域综合规划对这些河流的水利水电开发利用活动能够尽早发挥指导和规范作用;三峡工程建成后如何稳定河势河床、巩固防洪安全、合理配置资源、维系良好生态,如何处理好江湖两利的关系,这些规划的重点都能够体现流域的特色。再如海河流域应充分考虑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的机遇,合理配置水资源,强化节水,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体现建设节约、高效、安全、生态的现代流域的特色。举这些例子无非强调各流域规划的修编一定要强调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突出流域重点和特点,这样流域综合规划才能更好地指导本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防治水害的各项活动,指导本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既要广泛吸收已有的规划和研究成果,又要创造性地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本次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不是白手起家,而是有大量的规划修编基础。现有的流域综合规划本身就凝聚着几代专家和水利工作者的心血,要认真总结现行流域综合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好的经验,吸取其精华。在部党组治水新思路的指导下,这些年又编制了大量的水利规划,比如各流域的防洪规划刚刚送各有关部委会签,规划成果都是最新的,可以在流域综合规划中充分引用;水资源综合规划中关于水资源可利用量的分析,关于流域的水资源配置方案,关于各河流河段的纳污能力计算,都可以用在流域综合规划中;这些年水利前期经费中安排了大量的河流湖泊基础断面和河床地形测量,这些资料也是本次规划修编的基础;还有这些年开展的大量的基础性专题研究,比如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河势及防洪形势的影响,淮河河湖分离专题研究课题,世行GEF项目关于海河生态修复专题的研究等,都可以在流域综合规划中参考和借鉴。我们一定要看到水利行业在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中对流域综合规划的迫切需要,一定要吸取防洪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编制工作久拖不决的教训,一定要防止重复设题、重复研究、重复规划的现象,集中精力,集中时间,集中资料,集中人员又快又好地完成规划编制工作。当然,本次规划修编不是不研究新问题,而是鼓励研究涉及流域全局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关系,但对于涉及长远,一时又不能下结论的重大问题研究,允许在规划中暂不下结论,从长计议。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流域综合规划的修编工作体现现代水利的要求。现代的科技手段和规划编制方法可以使规划编制工作事半功倍,所以本次规划修编工作不仅要在编制理念、编制内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而且在规划修编方法和手段上也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提高规划修编的质量和效率。比如数字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和遥感信息分析技术、系统模型分析技术等,都应该在规划修编中积极采纳,提高规划修编中对信息的覆盖、采集、分析、应用和表达能力,使新一轮的流域综合规划能够体现时代的技术特征。

第四,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使流域综合规划成果成为全社会知识与智慧的结晶。要想使流域综合规划具有权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规划的编制过程必须是透明的、民主的和开放的。要使规划修编过程成为集中社会智慧的过程,吸纳优秀人才的过程,鼓励民众参与的过程,促进民主协商的过程。为此,规划修编过程中一是要始终依靠专家,广泛听取不同专家的意见,规划修编阶段和审查阶段都要建立专家的咨询和审查机制,保证规划的科学性。二是要广泛听取不同部门的意见,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沟通,要充分吸取各个部门在编制不同规划方面好的经验和方法,充分利用规划编制联席会议的机制,得到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支持,保证规划的综合协调功能。三是要充分发挥流域内各有关省(区、市)在规划修编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建立流域机构和地方政府规划修编协商机制。地方是规划效益的直接相关者,流域机构在规划修编过程凡涉及区域问题和利益时,要主动与他们沟通协商;地方也要积极参与到规划修编工作中,保证规划的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四是要广泛征集社会民众对规划修编的意见,吸收他们的知识和智慧,凡涉及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要通过法律确定的民主程序听取他们的意见,保证规划的社会认同度。

同志们,本次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由国务院统一部署,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对规划修编工作的高度重视,反映了规划编制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水利部各有关司局、各流域机构和各省(区、市)水行政主管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认真组织,加强协调,开展好本次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通过规划的修编和实施,真正能够达到提高流域综合防洪能力、水资源配置能力、生态与环境保护能力、水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能力的目的。

二、紧紧抓住*年水利四件大事,切实把好事办好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水利部党组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提出了着力要抓好的四件大事:一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二是农村饮水安全,三是灌区两改一提高,四是水库移民工作。这四件大事都是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工作,覆盖范围广,项目多而散,管理难度大。水利规划计划部门要从自身工作特点出发,认真抓好这四件大事的落实,真正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认真抓好前期设计。这里重点讲抓好前期设计工作。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灌区改造都是面上的工程,规划好抓。一是你们把项目报上来,二是部里把项目汇总起来,再上下反复核实几遍,规划就编出来了。最近国家发展改革委稽察办和财政部检查出的大量问题,不是出在规划上,而是项目上的前期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前期设计工作深度不够,二是项目概算编制偏大,三是设计变更多且随意,四是留下了安全质量和资金浪费的隐患。而且还有一句话,这些问题不是个别的,而是带有普遍现象。同志们,今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每年中央安排50亿元左右,农村饮水安全每年安排65亿元左右,如果设计工作存在上述问题,存在着安全质量和资金浪费的巨大隐患,我们无法向国务院交代,无法向老百姓交代,所以一定要认真抓好前期设计工作。这些项目一般都简化了前期程序,出了规划就进入初步设计,所以初步设计一定要做深、做实、做透。做深,就是设计深度要够,要符合初步设计的技术规范,无论是设计、审查还是上级单位的技术复核,都要严把设计质量关;做实,就是概算编制要实,结构设计要科学,工程量计算要实事求是,单价和定额取费要合理,严禁虚报冒领;做透,就是要把技术问题分析透,安全隐患分析透,不能在前期阶段就留下安全和质量隐患。比如,做一个饮水安全工程的设计,首先水源要充分论证,保证率一定要高,不能几年后水源枯竭或被污染,要做到大旱之年群众有水喝,不返渴。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首先险情诊断要准确,加固方案要合理,不能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我们各级规划计划工作负责同志一定要认真抓好此事。

第二,要严格前期工作管理。首先要建立前期工作管理责任机制。每个省(区、市)厅局都要明确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和灌区改造项目的前期工作领导负责制度,要把领导责任人报部备案,规划计划司会同建管司和农水司监督,前期工作出了问题要追究负责人的责任。二是要严格建立前期工作设计单位准入机制,严格资质审查,尤其对病险水库加固工程,原则上设计单位资质的门槛要提高,由各省水利厅局负责制定管理办法,报部备案。三是要完善初步设计的审查审批和复核制度,要针对病险水库加固、饮水安全工程和灌区改造项目的特点,确定项目的审批程序,原则上要从严从紧,审批权限上收,审批责任在地方,技术审查、行政审批和上级复核几个阶段不能简化,对重大设计变更等也要一并做出规定。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要抓好安全鉴定,鉴定单位要具备鉴定资质,实行主鉴定人负责制度,并对鉴定结果负主要责任。主管部门审核鉴定意见时要严格把关,并对审核意见终身负责。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饮水安全、灌区改造等面上工程的前期工作一直是水利前期工作的薄弱环节,各级规划计划部门一定要认真负责,不能因为项目小而忽视它,不能因为项目散而不管它,一定要通过建立严格、完善的前期工作管理机制,真正把面上工程的前期工作抓好。

第三,要加强投资计划管理。最近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检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饮水安全工程,揭露出这两项面上工程在投资计划和资金管理上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一是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差,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的到位率全国平均不足40%,有的省仅到位2%,是一个老问题,迟迟不能解决;二是项目超范围申报、重复申报和虚报问题,主要是饮水安全工程,数量还很大,三项加起来涉及金额达3亿元;三是滞留、挤占和挪用资金问题;四是大额现金支付工程款和打白条入账问题,有的省大额支付现金量达5000多万元。这些问题我们自身也查过多次,整改过多次,为什么外部委一查还查出如此多的问题呢?客观上有原因,项目面广量大,地方财政困难,基层管理人员缺乏培训,管理难度大。但是规划计划部门更应该从主观上查找原因。病险水库加固和饮水安全工程从*年开始大规模建设,到现在已经整整6年时间,还是多发地、反复地出现这些问题,我们是否真正仔细地、系统地、深入地从政策上、制度上、程序上、人员上、技术上研究和解决过这些问题?从今年开始,病险水库加固、饮水安全、灌区改造这三项工程每年投资都在120亿元以上,投资计划管理的好坏,涉及到党的惠民政策能否全面得到贯彻落实,涉及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涉及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规划计划部门一定要高度认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敢于负责,认真负责,会同有关部门扎实做好三项工程的投资计划管理工作。一是要研究政策,切实解决地方配套资金难的问题。水利部将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认真研究,明确对于病险水库加固和饮水安全两项工程的省级配套资金不少于全部配套资金的50%,各省(区、市)水利厅局也要向省政府报告,确保省级财政配套资金的比例。今后各省(区、市)厅局要在省级配套资金落实后方可上报年度建议计划,中央将按照省级配套资金规模和比例下达投资计划。二是严格投资计划管理。各省建议计划的上报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批复的规划,非规划内项目不得上报,严禁虚报、冒报和重复申报,部有关司局和流域机构要严格把关。要建立计划诚信与计划下达的挂钩制度,对经查实确有虚报、冒报和重复申报的地区,要停止相关项目的计划下达,限期整改。各级规划计划部门要建立严格的建议计划上报审核制度,确保投资计划的质量和严肃性。三是要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各省(区、市)水利厅局要针对这三项工程建立完善的基建财务制度,严格资金的使用管理。病险水库加固的中央资金只能用于主体工程,饮水安全项目要继续推广和完善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帐、招标采购、工程监理、落实管理责任等制度。严禁对三项工程资金的滞留、挤占和挪用,一旦发现要严肃查处。四是要强化对三项工程的稽察和检查。今后几年要把面上项目作为水利审计稽察的重点,包括前期工作情况、计划安排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工程质量情况。各级规划计划部门也要加强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四,切实做好新时期水库移民工作。水库移民工作是水利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受历史的局限,过去水库移民为国家贡献很大,但目前移民的生产生活总体仍很困难,近一半移民属于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是我国农村中困难较大的弱势群体,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水库移民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国务院近期出台了《大中型水利水电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形成了中央新时期的水库移民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在水库移民工作中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水库移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实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库移民工作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水库移民的切身利益,涉及到移民与安置区原住居民的利益关系,也涉及到农村稳定大局。因此,部党组把水库移民工作作为今年水利工作四件大事之一,各级规划计划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落实好这项工作。一是要积极参与指导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做好相关配套政策的落实。二是在今年和今后的规划和年度计划安排中,凡是属于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水利项目,如饮水安全、病险水库加固、灌区改造、小农水项目等,没有纳入规划的要纳入规划,进入规划的要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针对水库移民项目扶持发出的通知,在年度计划中专项列出,优先安排。三是在重点项目前期工作中,高度重视水库征地移民政策的落实到位,严格审核项目的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和移民安置规划,水利水电工程概算编制要充分考虑移民的合法权益,按照新的补偿标准打足打够,切实解决好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保障水库移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规划计划部门在各省重点水利工程前期工作中要充分听取当地群众的意见,对征地规模较大、移民数量较多的新建项目要慎重上报,慎重决策。四是对在建重点项目,也要尽快落实水库移民政策,确实需要调整投资概算的项目,要抓紧调整报批,同时要协调做好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为加快工程建设创造条件。

总之,切实做好部党组提出的这四件大事,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水利规划计划工作的重要责任,既是工作的重点,也是工作的难点,希望各单位进一步理清思路,抓住工作的关键环节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充分发挥相关专业的作用,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把这四件大事办实办好。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3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219-02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作为一项关系城乡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社会公共事业,其资金投入与使用面临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对重庆市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与使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探索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保障新体制,不仅有助于重庆市人口计生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为统筹城乡发展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供实际借鉴。

一、重庆市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与使用现状

(一)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现状

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主要由财政投入、转移支付、其他事业收入、其它来源四部分组成。

1.2007-2009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情况。2007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总投入为109692万元,2008年为135530万元,同比增长23.6%;2009年为160426万元,同比增长18.4%。三年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总投入逐年增加,呈上升趋势。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中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最大,非财政投入所占比重很小。如2007-2009年,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94%,95%,96%,而非财政投入仅占6%,5%,4%,反映了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机制,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

在财政投入中,三年间全市分级财政投入均呈现增长趋势。财政投入以区县财政为主,2007-2009年区县财政占财政总投入的比重分别为66%,72%,65%;其次是乡镇财政投入,占比分别为21%,15%,18%;中央财政与市级财政投入比例波动不大,占比在6%到8%之间。在非财政投入中,2007-2009年其他事业收入约占总投入的3%左右,转移支付约占2%左右,其他来源比重不及1%,再次证明了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以政府财政预算为主。

2.2009年重庆市四大区域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情况。按重庆市对主城九区、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四大区域的划分,对2009年重庆市40个区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投入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2009年,四级财政对一圈区县的资金投入总额最大,占全市财政总投入的41%。在政府财政投入中,中央财政对一圈区县投入比例最高,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8.9%;市级财政对渝东南翼支持力度最大,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13.9%;区县财政对渝东北翼投入比例最大,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71.9%;乡镇财政是仅次于区县财政投入的第二来源,乡镇财政对主城九区的投入达到区域财政总投入的30%,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三大片区。在非财政投入中,转移支付力度不大,最高的一圈区县也仅占总投入的1.4%;其他事业收入经费投入比例最高的是主城九区,占总投入的7.7%;其他来源经费投入微乎其微,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资金支持是不到位的。

重庆市四大区域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差别很大,这与不同区域内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服务对象数量有关,例如,按户籍人口计算,2009年主城九区人口为600万人,一圈区县为1229万人,渝东北翼为1084万人,渝东南翼为362万人。2009年,中央、市级、区县和乡镇四级财政对四大区域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各有侧重,反映了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向两翼贫困地区倾斜,例如市级财政对两翼区县的投入力度大于中央财政。

(二)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使用情况

按资金使用方向,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支出分为16类,以下对2009年重庆市四大区域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2009年,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使用情况由高到低排序是:(1)计划生育奖励;(2)其他事务支出;(3)宣传教育;(4)行政运行;(5)服务网络建设;(6)免费技术服务;(7)目标责任考核;(8)生殖健康促进工程;(9)行政管理事务;(10)流动人口管理;(11)信息系统建设;(12)统计抽样调查;(13)机关服务经费;(14)避孕药具;(15)性别比治理;(16)规划发展战略。其中计划生育奖励支出为38202万元,占总支出的25%;其他事务支出为360730万元,占总支出的24%;排名前五的项目支出为124929万元,占总支出的83%。计生经费支出比较集中,反映出重庆市人口和计生工作还停留在满足服务对象基本需要的初级阶段,与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多样化需求不一致,经费支出存在薄弱环节。其他事务支出过多成了资金使用说不清道不明的“黑洞”,需要规范范围,厉行节约。

从区域来看,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资金使用由高到低的排序是:一圈区县>渝东北翼>主城九区>渝东南翼,这与之前分析的资金投入情况基本吻合。从排序来看,重庆市四大区域在资金使用重点上差别不大,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其他事务支出、计划生育奖励、行政运行、宣传教育、服务网络建设。

二、存在问题

1.经费投入渠道单一,以财政预算拨款为主。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资金投入以财政投入为主,非财政投入部分微乎其微,这种情况反映出社会各界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公共属性认识不到位,同时也与计划生育服务系统自身的工作模式有极大关系,如计划经济色彩和行政命令意识浓厚。单一的资金投入方式会增加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对各级财政的依赖性,加重财政负担。

2.资金投入无法律保障,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计划生育做为一项公共性很强的事业,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但是,与教育、卫生事业相比,计生事业的资金投入目前并无国家法律法规作根本保障。尽管重庆市对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很重视,但是这种重视只是从考核的角度加以规定,行政色彩浓厚,资金投入也仅凭口头协定,不具备法律依据,投入面临较大随意性,无法从根本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资金投入加以保障。

3.经费支出结构不规范,资金使用有待优化。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支出中排名靠前的5项支出占总支出的83%,特别是其他事务支出占总支出的24%。比较而言,最能够体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免费技术服务、生殖健康促进工程、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避孕药具、性别比治理等项目则成了资金使用的薄弱环节,甚至存在资金被挤用的现象,这与群众的实际需求不协调。

4.资金分配不合理,区域差异较大。重庆市“大城市,大农村”的特殊市情,决定了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服务对象是分布在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的广大农村居民,但是渝东北翼人口规模大导致计划生育资金投入压力大,渝东南翼虽人口规模小但经济不发达导致地区经费缺口大。在计划生育服务水平上,经济发达的主城九区及一圈区县无论是在硬件投入,还是在软实力的打造上都明显强于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地区。另外,重庆市区县和乡镇因经济条件、人员配备、资源占有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区县计划生育工作的配套明显优于乡镇。这种资源的扭曲配置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实际需求是矛盾的,出现了服务供给与服务需求不对称。

三、对策建议

1.建立财权与事权对称的财政投入新机制。在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明显造成了地方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的资金缺口,尤其加重了区县财政的负担。因此建立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各级财政投入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第一,进一步增加中央和市级的财政投入力度,使其承担的财力责任与财权责任相匹配;第二,降低区县财政的投入比例,确定最低投入标准,确保区县财政投入的及时、足额到位。第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在条件成熟时适当取消贫困地区乡镇财政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投入责任。

2.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体,多种形式结合的投入新体制。新形势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重庆市政府和计生部门也要采取措施营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的新环境,通过政策制定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界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支持,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多种形式结合的投入新体制。第一,制定各种奖励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第二,鼓励保险公司参与计划生育家庭的各种保险业务;第三,鼓励个人或企业投资建立生育保健企业;第四,针对计划生育家庭面临的各类风险(如因重大疾病返贫等)建立人口发展资金,资金来源于本级财政投入、计生事业共建的多部门经费赞助、国际国内项目援助、社会团体或个人赞助等。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经费投入的可持续性。从长远来看,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要得到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得到制度上的保障,而且这项制度保障是具有强制性的法律层面的制度保障。一是建议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保障纳入《计划生育法》,制定专门条款,规定分级投入比例或者增长幅度;二是重庆市政府可将经费保障纳入地方《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计划生育经费或人均计划生育经费的最低增长标准,区县及乡镇地方政府可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写明该地区计划生育经费增长幅度高于同期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保障经费投入逐年稳定增加。

4.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机制。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是明确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的重点支出项目,优化支出结构。适当压缩一些支出项目如宣传经费、其它事务支出等,对于一些资金投入的薄弱环节,比如免费技术服务、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设备购置更新经费等则需要加大投入。其次是规范经费支出范围,确保计划生育经费专款专用。对行政办公经费支出要严格控制,经费使用不得超过允许范围,对专项经费支出要专款专用,不仅要足额保证而且不得以任何理由挪用、挤占。第三是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不断完善经费管理机制,实行“总额控制、分项预算、计划用款、优化支出”的管理办法。强化财政监督,财政部门对计划生育经费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和监督,专项经费由财政部门负责资金拨付,由计生和财政部门共同管理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第四是建立有效的计划生育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全面评估经费使用绩效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经费预算,达到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重庆市统计局.2010年重庆市统计年鉴[DB].cqtj.省略/tjnj/2010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4

二、时间安排

三、分组及清查区域划分

1、本次清查共分东城街道办事处组、西城街道办事处组两个组,并抽调公安、工商、城建、商务和本辖区村(居)委会同志参与,各组清查区域依照城区行政区划。

第一组:由东城办牵头,抽调计生局3名同志、公安、工商、城建、商务等部门各1名同志、所在清查区域村(居)委会各1名同志参与,负责清查城区东城办所辖区域。

第二组:由西城办牵头,抽调计生局3名同志、公安、工商、城建、商务等部门各1名同志,所在清查区域村(居)委会各1名同志,负责清查城区西城办所辖区域。

四、清理清查对象:

1、凡在市境内从事务工、经商等活动(探假、旅游、就医、上学、出差等除外),跨乡镇(街道办事处)以上行政区域流动,在本地居住30日以上,年龄在18周岁至49周岁之间的育龄人口。

2、异地来进行工商活动的单位。是否持有与户籍所在地签订的计划生育责任书,未签订责任书的限期补办,并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3、与流动人口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或个人(用人单位或个人查看流动人口是否持有《婚育证明》,并与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

4、房屋出租(借)户。是否向未持有《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出租(借)房屋,房屋出租户有责任要求未持《婚育证明》的流动人口补办《婚育证明》、并与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

5、各清理清查区域的建筑工地(建筑工地的建筑单位要与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管理合同,查看流动人口是否持有《婚育证明》)。

五、纪律要求: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5

(一)城乡划分的难点

(1)城乡界线模糊,归属方向不明确。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县级城乡统筹方略的实施,城镇建设迅速扩大,居民生活日渐提高,大批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建设,使得城域逐渐扩大,各县政府驻地镇的建设已经延展到几个相邻的镇域上,变成了中心区和包括若干城镇在内的城郊的复合体。城市到乡村的渐变特点和复杂交错,已经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开始和乡村消失的明显的标志点。自加快实施“郑汴一体化”战略以来,开封市城区划分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属的5个区不仅名称上有所改变,区所辖范围均发生了变化,同时也出现了区域交叉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在新城区及城乡结合部成立了一些社区,这些社区只对非农业人口进行管理,而这些社区与附近的城中村在行政区域上相互交叉,给日常统计及普查工作带来了不便。同时因区划工作的不彻底,市内各区之间、个别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行政区域也存在着交叉现象,它们在社区(村)管理以及户籍管理等方面不能实行统一管理。如开封新区跨村(居)建设;新区的赵屯村与鼓楼区的五一办事处的行政区域就相互交叉;个别社区的日常事务由所在区负责,而对户籍等方面的管理则由另外区具体负责等等。

(2)地域连接交叉,纳入范围不清晰。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城乡划分的标准,划分的主要依据的是实际建设的连接情况,村内公共设施与镇政府驻地连接且没有农业用地的为全部连接、有部分农业用地的为部分连接,有农业用地和其它非建设用地隔开的不作为连接。但在实际划分工作中,县、建制镇政府驻地公共设施建设已超出驻地镇或街道办范围,占用了相邻镇或街道办的部分村级地域,而这些村域仅一部分被征用,一部分仍被用于农业耕种,如果我们将视点小范围近距离放大,那么在这个与县、建制镇地域相接的村庄里,一部分邻近县、建制镇的土地被征用,但仍有小块的土地间隔于村驻地之间,而这种情况在市区政府驻地的四周普遍存在,如果按照“连接”的意义,似乎又不连接,而事实上与城镇是近在咫尺,居民的生活基本城镇化,大部分人长期从事非农产业,这种情况是否应撇开概念,视同连接。

近年来,县、建制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区域扩大、行政办公地点也随之迁址,但撤消后的原镇政府驻地城镇建设丝毫没有减少,如直接用连接的方式从镇政府驻地向外以实际建设延伸,有可能原来的镇政府驻地与现在的镇政府驻地之间被大片耕地所隔断,按照标准,就不能算做连接,只能归属为农村,但其居民又无耕地,都从事商业、服务业等工作,收入完全取决于非农业。在实际操作中,对城乡的界定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3)流动人口增加,城镇人口难界定。我们划分城镇与乡村,最大的目的在于计算某一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计算时要运用到人口指标,我们通常采用户籍人口来计算。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流动人员的群体不断扩大,有的外出务工人员长年居住在城镇,而户口仍留在原籍,像这一部分人已经不是纯意义上的农民。另外,还有长期居住在城镇的学生等,如果我们在划分城乡的时候以户籍所在地为依据,则这部分人仍作为乡村人口而不参与城镇化水平的计算,这样计算出的结果就不能真正代表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按常住人口计算又缺乏必要的统计手段,难以准确统计常住人口的分布情况,给城镇化的准确计算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对如何做好城乡划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提高工作效率。城乡划分是客观反映社会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建设情况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城乡划分清查是由统计部门牵头,民政、建设、规划、公安、国土、农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一项全面清查工作。各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作和联系。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6

__市__临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淡水资源丰富。目前,市区和六县(市)供水水源除__水厂、__水厂、__港水厂、__水厂和海门水厂取用长江水外,大部分供水水源是取用的内河水和深井水。由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内河水水质状况普遍有所下降,总体为ш—ⅴ类不等。地下水的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和海水倒灌,许多深井水存在着矿化度、硬度、铁、锰、氯离子等含量高,水质有咸味等水质问题,这给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__市金沙水厂、平潮水厂、__县地面水厂因源水污染严重,多次被迫停产。启东市水厂水源受到咸潮影响,氯化物高达1000mg/l ,已难以饮用。海门长江水厂虽采用避咸蓄水措施,咸潮期越来越长,一年有3至5个月受咸潮影响,最长16天无法取水。大量的事实证明,__各县(市)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城市。同时,部分农村饮用水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农村的集中供水发展不平衡,存在规模小、水质差,供应不正常等问题,严重危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为了彻底解决水源地水质不达标而引起的饮用水困难问题,提高城乡居民饮用水质量;防止因地下水过量开采而导致的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危害和地下水水质咸化,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__年初,我市开始实施__、如东部分区域供水工程建设,拉开了我市区域供水的序幕。20__年2月、7月分别建成了__、如东引江区域供水管线工程,全长近60公里,投资1.3亿元,设计能力20万立方米/日,其中向__市供水12万立方米/日,向如东县供水8万立方米/日,由市区__水厂供水。20__年9月启动启(东)海(门)引江区域供水管线工程,全长83公里,投资2.5亿元,设计能力20万立方米/日,由市区__水厂先向启东市供水15万立方米/日。如(皋)海(安)引江区域供水管线全长60多公里,投资4.5亿元,设计能力20万立方米/日,其中向__供水13.5万立方米/日,向__供水6.5万立方米/日,由____水厂供水,现已向__供水。

在实施区域供水的过程中,结合我市区域供水的实际,经过多种模式的研究与探讨,本人提出了我市南部四县区域供水的模式,归纳为“制供分开,各自建网,属地管理,分段计价”四句话十六个字,充分发挥了各方的积极性,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供水工程的推进,成为有别于苏南实施区域供水的一种新模式,为__在苏中地区率先推进区域供水起到了引领作用。西北片(__市、__县)引江区域供水一期工程采用bot方式建设,经营年限25年,实行同网同价。在实施区域供水的过程中,我公司主要承担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__市区域供水规划》及市政府、主管局对区域供水推进的总体要求,从规划、管位、泵站建设、水量分配、管材配件选择、施工方案确定以及技术援助等方面予以关心与提供技术支持。二是根据《__市区域供水规划》,明确水厂建设计划,根据各县(市)的近、中期水量需求,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确定了我市区域供水近期水厂建设计划。除此以外,为了有效、有序地推进我市区域供水工程,公司开展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其中包括管材配件的选用,出厂扬程的确定,排气点的优化,爆管机理分析及维修有效性的研究,通过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存在问题

一是各主体缺乏全局意识。区域供水跨行政区划,需多方配合,共同推进。涉及到县(市)之间的局部利益,协调难度大;

二是推进速度较慢,无论是与国内先进地区比,还是与我市经济发展步伐比,我市的区域供水工程起步较晚,推进不快;

三是各县(市)之间工程进度不平衡,实施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四是区域供水投入资金大,建设资金筹措有一定难度;

五是供水管线的监管难度大。区域供水管线长、占地多,但易出现管线位置上被占用,危及管线监管,缺乏有效法律法规制约。

三、原因分析

区域供水能最大限度地利用长江岸线,实现深水深用、浅水浅用,与以港兴市成为有机结合,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有效形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对于传统供水模式来说,它又是一场革命,是一场触及到多方利益的革命,换言之,是一次各方利益的大调整。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重视程度还不够,缺乏大局意识,各投资主体过分注意自身的投入,而忽略了整体的经济性和社会性,行政区划之间协调工作难度大;

二是管道沿线拆迁工作难度大,经济开发区和六县(市)在管道实施过程中,都涉及到拆迁工作;

三是推进区域供水工程的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考核机制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四是与供电管理有法可依相比,供水管理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区域间的规范性、地方性管理条例还没有,造成管理缺乏依据。

四、对策建议

推进区域供水工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区域供水的地位和作用,奋起直追,当好先行,积极实施区域供水工程,凸显__供水特色。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把“全市人民早日喝上优质的长江水”作为重要目标,积极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程。

一、更新观念,营造环境

从各级政府到各供水企业,都应当更新观念,站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树立大__、大水源、大管网的观念,同心协力建设__大供水。打破属地管理、自产自销的传统供水模式,市场化运作,使供水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沿江区域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果能通过体制的创新,达到供水经营机制的创新、供水企业管理的创新,那正是我们的预期目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为推进区域供水营造宽松的政策、办事环境,制订鼓励政策,吸引全社会力量关心区域供水,推进区域供水。例如,控制污染问题。区域供水水源地的建设和保护事关子孙后代,必须发动全社会予以高度关注。已确定的取水口位置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设立带和保护区,杜绝一切可能对水源地水质造成污染的行为。

二、健全机构,加强考核

区域供水的实施工作要求高、时间紧、任务重,各县(市)要按照《关于加快推进__市区域供水的实施意见》(通政办发〔20__〕124号)的文件精神,尽快成立项目指挥部,负责区域供水工作中的联系、协调等相关工作。落实具体人员及个人职责,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在目标时间内按时供水。区域供水推进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要求各项目部每月月底之前将本区域内的工程进度以及下个月的计划安排上报给区域供水推进办公室。__市政府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工程实施情况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并将检查情况在全市进行通报,督促各县(市)加快规划的实施步伐。

三、加强组织,强化管理

区域供水工程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公益事业,是一项为民办实事工程,也是一项技术性强、操作协调要求高的项目,必须切实加大组织推进力度。县(市)政府要作为区域供水工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重点抓好完成总体目标任务、配套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监管和部门组织协调等工作。此外,各地要严格按照规划认真做好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严格建设管理程序,落实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施工承包合同制和管理责任制,实行廉政合同制度和群众参与监督评议制度,严格竣工验收、切实做好建档立案工作。

四、筹措资金,加快推进

区域供水投入资金大,建议各县(市)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在每年的城建资金中给予适度的倾斜和安排,确保目标的实现。并想方设法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一是要积极向国家、省争取饮水安全工程补助资金;二是要将该工程列入市、县(市)区和乡(镇)三级财政预算,按照工程进度分期分批确保资金到位;三是可通过把供水工程编制成投资项目,多方融资筹集资金;四是要采取多种办法积极吸纳社会投入,等等。要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五、创新举措,改革创新

当前__经济发展进入了跨越发展时期,大桥的辐射效应明显,__的区位优势逐步显现,利用好淡水资源,发挥好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建设好适度超前的供水系统,对吸引外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具有基础性作用。根据区域供水的规划与政府推动区域供水的目标要求,我市已经进入了新一轮供水设施建设高峰期。政府和供水企业都应花大力气加快推进区域供水工程的步伐,从方案深化、资金筹措、价格机制、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为各地的经济快速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供水保障。

__市撤市建区后,还将带来区域供水的形式、模式的重新思考,公司就新市域的供水管理体制、经营模式也作出了新的思考:根据新市域的概念,依据新市区规划,在供水方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经营。提出这样的思考,基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____通地区区域供水规划》,早在20__年就已实施引江区域供水工程,由公司提供优质的自来水,本身供水就已一体化。二是如东、启东、海门三县(市)的区域供水起始管线均在现__市内,__市撤市建区接管经营后,可将三县(市)计量水表前移,__段管线改成直供管,可减少支线管线投资,充分利用管网压力减少运行成本,并且将区域供水管网联网,利于供水调度,进一步提高供水安全。__段区域供水管线由__市自来水公司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从而减少推进过程中的矛盾,更加有利于推进区域供水工程。三是实施接管经营后,可完善供用水管理机制,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周边小区域的供水价格,逐步实施同网同价,实现市区水价的统一性,让老百姓真正得到实惠。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7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较快的区域,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向区域之间的竞争。在我国,大型都市圈的成型速度也正逐步加快,大都市圈之外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化特征也愈来愈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城市群研究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统一协调以及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管理的模式依然停留在单一的学术会议上”。经济区域化的管理如何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超越原有的行政管理界限是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1999年和2002年我国连续两次举办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也足以表明加强经济区域管理的要求已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德国区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值得我国借鉴的方法和经验,虽然由于德国的区域管理的实践仍处于萌芽阶段,不可能有系统的完整理论成果,但本文仍试图借鉴目前德国对区域管理理论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我国大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区域管理的理论

(一)区域管理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区域整治和规划的背景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规划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是:(1)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边界相互开放,国家之间的竞争转为区域竞争,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被削弱,经济自由化和竞争日益激烈;(2)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区域利益集团能够规避非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国家干预;(3)由于生态风险标准的定义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差距,加剧了国家生态导向的行动和市场导向的地方利益行为的冲突;(4)由于社会各方不同利益冲突调节的制约,导致公共(国家的或欧盟的)投资周期愈来愈长,而私人的投资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竞争的压力则变得愈来愈短,现行的规划行政体系被看作为发展的绊脚石。

由于上述时代背景条件的出现和所面临的挑战,德国的各级政府和区域科学理论工作者都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新的调节形式,即降低协调成本和克服现行规划行政管理不适应区域发展的滞后性,与此同时提高所有当事者的相互合作和自我调节能力。根据这种实际需要人们开始引入区域管理的概念和探讨其范式。

(二)关于区域管理理论的探讨

1.区域管理的定义  在企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中,通常把“管理(management)”定义为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人们通常认识的“项目管理”也是指现代管理在项目上的应用。而把管理学方法移植到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实施调控的方法,德国区域规划学术界称之为区域管理。这里区域范围的界定是超越城市行政区划、并按一定主题与当事人相关联的地理空间范围(不受州界和国界限制)。为了将区域管理的对象区别于其他性质的区域,以下称之为“合作区域”。普遍接受的“区域管理”的定义是,遵循区域目标模式(自定义的区域发展道路)以及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也有学者把上述定义进一步扩展为,区域管理是建立在发展要素:人力资本、创新环境、网络化、同一性与合作协同基础之上,对未来区域空间的发展进行规划并通过项目实施作为区域发展的导向安排。以上定义表明,区域管理包含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涉及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即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战略、措施;二是涉及实施方法,即构造区域有序的发展过程的方法。

2.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  实施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来进行。实施区域管理就是要着手制定“区域发展的导向、构造和调节的措施计划”,需要从区域管理的出发点来考虑,即以哪些方式或怎样才能承担区域管理的导向和构造功能。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则体现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因此区域管理的导向与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可以具体化为:

(1)未来发展设想和目标模式的设计:区域管理的一个中心职能是未来区域发展设想的确定,并具体化,即设计出区域未来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模式,其中关键是对区域职能的确定,即区域内所有利益集团对来自区外的竞争采取的一致行动,使区域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力;

(2)区域的智囊:区域管理具有确定的机构,因此它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智囊而服务于区域内的所有利益集团,通过它的服务可以提高一个区域空间的竞争能力;

(3)区域的信息源、创新源和动力源:区域管理是通过提供信息、建议、组织并引进创新的措施和项目服务于整个区域;

(4)区域的战略和资源规划的制定:即对区域内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的整合规划;

(5)协调和合作:在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协调、网络化直到建立地方联盟;

(6)冲突调解:调解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冲突是区域管理核心任务;

(7)实施和执行:不仅要承担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也要承担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

3.区域管理的实施方法  从德国规划理论中的工具意义来看,一方面区域管理是一个把各类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规划引向实施的工具,即区域管理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区域管理自身就是一种实施和执行方法,即它是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

在德国的规划理论中,“实施管理”是针对地方(主要是州的发展规划和规划区发展规划)的从目标条文到实施转换存在困难而创建的一种工具。而区域管理中的实施管理则是根据正式规划中的目标和提高特定区域的竞争力而制定出的一种发展措施计划。该类型措施计划是以措施项目和行动为导向,以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和国界为鲜明特征。

项目管理是区域管理作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项目是以区域规划为基础的许多项目的集合而非一个孤立的项目,这是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和其他的项目管理的关键不同点。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显著特征是:(1)被开发的项目要求是具有跨行政区划和跨行业部门的;(2)区域管理的项目更着眼于跨区域的效益,也许在微观意义上并没有很高的经济效益;(3)项目无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即管理权限模糊,对那些具有明确归属的地方项目和行业部门项目原则上不应在区域管理的考虑之列;(4)它是跨区域的、综合性的实验或模型项目。

项目管理的实现原则上按如下步骤进行:

1)研究已制定的区域规划与地方的整体规划;

2)在以上的基础上特别考虑区域和地方结构框架条件下的项目描述;

3)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区位分析和区位评价;

4)项目任务的确定和目标设置;

5)寻找、讨论和确定项目的承担者、项目人股与合作结构;6)确定合作的方法和时间流程图;7)确定融资模式与制订融资计划:8)确定项目法律形式;9)项目的实现;10)项目的评价和监督控制。

三、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

以下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一是它对现行的规划体制的影响;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是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点。

(一)区域管理对德国现有的规划体制的影响

区域管理在德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对联邦州、规划区和部门专业规划的层面上产生比较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邦州层面

在德国的区域规划实践中,地方从法定规划条文到实施长期以来存在着转换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或区域引入了新的非法定的规划即“区域发展计划这是区域管理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在现有州层面的规划管理中实际上已经引人“实施管理”程序。但州规划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区域管理的事务,仅对其实施监督。

2.规划区层面

在德国的规划系统中唯独的中间层面——“规划区规划”是一种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德国的规划区的关联空间范围一般是在一个行政区内由3—5个县和2—3个城市构成。规划区的范围界定标准是按一定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的统一性和功能的地域关联性来确定。规划区规划是经州政府批准的正式规划。规划区规划的班子参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法定规划以及参与专业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制定等。

3.专业部门规划层面

由于区域管理跨行政区域和横向导向性的性质,使它有充分的机会和地方政权作信息交流和冲突的协调,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地方的项目重复建设和跨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专业部门规划的实施。因此专业部门规划把区域管理看成一种互补的和合作的关系。

(二)区域管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管理并非行政管理,因此区域管理特别强调的是自愿性,它要求合作区域的成员单位具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只有在此基础上区域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入区域管理的动因可以概括为:规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施的需求;对区域空间结构与专业部门行动的需求;寻找构建区域发展创新机会的需求;由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跨行政区划合作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需求等等。

(三)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特征评述

区域管理在德国的规划实践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与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分不开的。

1.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

区域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专业地、系统地和行动规范化地进行运作,这就要求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公法人性质、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私法人性质、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和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

1)公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规划区规划组织、地方的专题合作联合会、县或行政区主管规划的部门、区域规划联合会会、区域联合会、郊区联合会,等。这类机构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层面结合,因此反应快,在创新和适应性方面都具有优势;此外这种组织可以把地方发展任务和经济促进以及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行政管理中产生协同效应。这类型组织比较适合功能区的管理。

2)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的组织。在这类公司地方政府一般持有51%的股份,如公益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区域开发中心。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私人经济对它有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更多的支配金融资源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了和各级政府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因而有更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这类公司比较合适区域管理的项目管理。

3)私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型组织一般是由基金财团、科学院所和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如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与萨克森州边界地区跨州的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nes”以及德国一捷克边界地区跨国的区域管理组织“egrensis有限责任公司”。这类组织最大的优势是有来自基金财团的资助,区域管理经费相对充足,且有来自科学院所为其提供的科学发展方案,因此在实际中常常承担着大区域的管理项目任务。

4)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根据州颁布的地方合作法(k0mnlzg)建立的地方工作社团,不具有法人资格,是一种松散的地方合作组织。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是便于地方之间长期合作中的项目管理。

5)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这类组织区域管理水平的起点一般认为是高于无法律约束力的地方社团组织。它是以区域会议、区域论坛以及区域调控与协调委员会为基础,代表一个区域重要的各个利益集团。这类组织要求有更高的区域合作动因、更强烈的区域一体化思想以及专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资源分配的协调能力。然而它的具体项目管理能力与地方工作社团相比更为逊色。

2.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有研究表明,区域管理的效率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固定的组织结构有关。除此之外,区域管理还需有一定数量的当事人,他们必须是区域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基础上,通过区域管理,使区域规划主体与区域各类利益集团结合,形成区域经济与社会网络。

例如前面谈及的欧洲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 egrensis)有160多个成员,都是来自三方不同的利益集团,如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科学、企业和协会团体。所有成员与承担区域管理的组织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具体的结构可以概述如下:

(1)联合主席团。联合主席团成员共9人,每州分配3个代表。这3个代表来自各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专职业务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助手一人。联合主席团主席实行轮执制,在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中产生。该专职办公室配备有4—5名的科技人员以及2名秘书,并按合作领域分有4个功能部:1)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市场;2)环境与生态保护;3)休闲、疗养与旅游基础设施;4)文化,青少年和体育。专职办公室的4个功能部与本州相关区域的主管部门产生联系,负责落实、监督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并负责对相关问题展开技术性的探讨、咨询和信息交流。跨区域工作圈。专职办公室负责调控本州的工作圈的同时,与其他州的专职办公室协调跨区域或跨国问题,即形成跨区域工作圈。通过以上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庞大的区域管理网络。运行表明这种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不仅特别有效率而且投人特别少。主席团每季度只开一次会,区域管理在联合会主席团的轮值主席的领导下讨论规划、在建项目、远景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措施计划等。这个组织成立4年来已经成功地实施了近一百个合作项目。

四、德国区域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之处

(一)值得借鉴之处

1.确定跨区域管理的权限,避免权限交叉。由于区域管理的区域是跨行政区划的,因此要避免区域管理的任务域与项目和行政区域管理与部门行业管理相冲突,这要求区域管理的任务域和具有综合性和“横向导向性”的特征。横向导向性的任务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现行体制的权限及任务域相交叉或冲突。因此区域管理项目的性质应该是跨区域的和公益性的。

2.职能域的确定。区域管理的区域导向与区域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确定职能域是区域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一个跨区域的合作中,要避免在合作各方中出现职能重复的现象,职能重复使区域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重复建设和雷同建设的隐患。只有解决了以各方优势资源为内涵的职能的联合问题,区域管理才能着手拟定任务、目标和战略,组织讨论,实施和执行。

3.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德国区域管理组织系统的结构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公共资源体系;二是整合各利益集团形成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1)大型的区域管理并非区域管理专职组织能够独立承担,而是利用了网络,形成了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系统。(2)以现有的机构为主体,利用现有的组织系统实施区域管理的运作。德国的规划协会、地方联合会长期承担国家、公共和地方的具体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形成了了多层次(由州到县级)、涉及面很广的规划体系;(3)区域管理并没有依赖行政权威,而是通过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斡旋人的方法来解决冲突问题。(4)区域管理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这和区域管理往往要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不无关系。

4.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对于中小型区域合作的管理一般是项目管理,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不同所有制的、登记注册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大型的区域管理项目,由于涉及面广,并已成为各州政府的区域合作的中心工作,实际上是在州政府的领导下,利用了行政管理渠道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区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专职业务办公室采取什么组织形式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5.对区域管理人员的要求。区域管理对管理者除了要求很高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有很高的品格、很宽的职能权限,采用“精兵”的人员结构,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具有更高的革新和创新能力,熟悉区域的关键性决策的主体和个人;具有对冲突协调和调和一致的引导能力,能够支配更高的工作时间弹性和强度;具有和各级政府专门委员会和私营经济体共同工作和交往的能力,能够突破传统的、因循守旧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的能力,能够充分地利用区域各种资源的能力。

(二)关于区域管理若干实施步骤的建议

1.跨区域管理应采取渐进稳步发展的策略。德国区域管理理论虽然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跨区域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的规划区规划管理。我国的跨区域管理应从容易程度着手,例如先从项目管理、实施管理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2.跨区域管理不同于行政区管理也不同于均质区域的管理,因此需要跨区域协作的各方和各利益集团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3.关于区域管理的约束力和协调力应引入协调工具和冲突管理的工具,这是由区域管理对象所涉及的当事人具有同等权利这一本质所决定的。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8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特别在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发展较快的区域,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已转向区域之间的竞争。在我国,大型都市圈的成型速度也正逐步加快,大都市圈之外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化特征也愈来愈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的城市群研究直到目前为止,“我国区域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难以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了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缺乏统一协调以及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区域管理的模式依然停留在单一的学术会议上”。经济区域化的管理如何突破单一的地域范围、超越原有的行政管理界限是各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1999年和2002年我国连续两次举办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国际研讨会也足以表明加强经济区域管理的要求已日益受到学术界、政府部门以及企业界的重视。

本文试图从德国区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中寻求值得我国借鉴的方法和经验,虽然由于德国的区域管理的实践仍处于萌芽阶段,不可能有系统的完整理论成果,但本文仍试图借鉴目前德国对区域管理理论的初步认识和实践经验,探讨我国大都市圈和经济区域化管理模式的思路。

二、区域管理的理论

(一)区域管理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条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的区域整治和规划的背景条件发生变化,原有的规划系统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是:(1)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边界相互开放,国家之间的竞争转为区域竞争,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被削弱,经济自由化和竞争日益激烈;(2)全球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区域利益集团能够规避非共同利益而产生的国家干预;(3)由于生态风险标准的定义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存在差距,加剧了国家生态导向的行动和市场导向的地方利益行为的冲突;(4)由于社会各方不同利益冲突调节的制约,导致公共(国家的或欧盟的)投资周期愈来愈长,而私人的投资由于新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竞争的压力则变得愈来愈短,现行的规划行政体系被看作为发展的绊脚石。

由于上述时代背景条件的出现和所面临的挑战,德国的各级政府和区域科学理论工作者都在不断地寻找一种新的调节形式,即降低协调成本和克服现行规划行政管理不适应区域发展的滞后性,与此同时提高所有当事者的相互合作和自我调节能力。根据这种实际需要人们开始引入区域管理的概念和探讨其范式。

(二)关于区域管理理论的探讨

1.区域管理的定义在企业经济学和行政管理学中,通常把“管理(Management)”定义为计划、组织、实施控制的过程。人们通常认识的“项目管理”也是指现代管理在项目上的应用。而把管理学方法移植到对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实施调控的方法,德国区域规划学术界称之为区域管理。这里区域范围的界定是超越城市行政区划、并按一定主题与当事人相关联的地理空间范围(不受州界和国界限制)。为了将区域管理的对象区别于其他性质的区域,以下称之为“合作区域”。普遍接受的“区域管理”的定义是,遵循区域目标模式(自定义的区域发展道路)以及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此来构建区域发展。也有学者把上述定义进一步扩展为,区域管理是建立在发展要素:人力资本、创新环境、网络化、同一性与合作协同基础之上,对未来区域空间的发展进行规划并通过项目实施作为区域发展的导向安排。以上定义表明,区域管理包含两方面的构成要素:一是涉及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即区域未来发展的目标模式和由此导出的行动纲领以及战略、措施;二是涉及实施方法,即构造区域有序的发展过程的方法。

2.区域管理的标准程序实施管理,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来进行。实施区域管理就是要着手制定“区域发展的导向、构造和调节的措施计划”,需要从区域管理的出发点来考虑,即以哪些方式或怎样才能承担区域管理的导向和构造功能。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则体现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因此区域管理的导向与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区域管理的职能域可以具体化为:

(1)未来发展设想和目标模式的设计:区域管理的一个中心职能是未来区域发展设想的确定,并具体化,即设计出区域未来发展的路径和目标模式,其中关键是对区域职能的确定,即区域内所有利益集团对来自区外的竞争采取的一致行动,使区域在某方面具有突出的竞争力;

(2)区域的智囊:区域管理具有确定的机构,因此它是作为一个区域的智囊而服务于区域内的所有利益集团,通过它的服务可以提高一个区域空间的竞争能力;

(3)区域的信息源、创新源和动力源:区域管理是通过提供信息、建议、组织并引进创新的措施和项目服务于整个区域;

(4)区域的战略和资源规划的制定:即对区域内所有(有形的和无形的)资源的整合规划;

(5)协调和合作:在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政策协调、网络化直到建立地方联盟;

(6)冲突调解:调解区域规划制订和实施过程中的冲突是区域管理核心任务;

(7)实施和执行:不仅要承担非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也要承担法定规划的实施和执行任务。

3.区域管理的实施方法从德国规划理论中的工具意义来看,一方面区域管理是一个把各类正式的与非正式的规划引向实施的工具,即区域管理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实施管理”;另一方面区域管理自身就是一种实施和执行方法,即它是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

在德国的规划理论中,“实施管理”是针对地方(主要是州的发展规划和规划区发展规划)的从目标条文到实施转换存在困难而创建的一种工具。而区域管理中的实施管理则是根据正式规划中的目标和提高特定区域的竞争力而制定出的一种发展措施计划。该类型措施计划是以措施项目和行动为导向,以突破现有的行政区划和国界为鲜明特征。

项目管理是区域管理作为工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的项目是以区域规划为基础的许多项目的集合而非一个孤立的项目,这是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和其他的项目管理的关键不同点。区域管理中的项目管理的显著特征是:(1)被开发的项目要求是具有跨行政区划和跨行业部门的;(2)区域管理的项目更着眼于跨区域的效益,也许在微观意义上并没有很高的经济效益;(3)项目无明确的行业主管部门,即管理权限模糊,对那些具有明确归属的地方项目和行业部门项目原则上不应在区域管理的考虑之列;(4)它是跨区域的、综合性的实验或模型项目。

项目管理的实现原则上按如下步骤进行:

1)研究已制定的区域规划与地方的整体规划;

2)在以上的基础上特别考虑区域和地方结构框架条件下的项目描述;

3)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包括区位分析和区位评价;

4)项目任务的确定和目标设置;

5)寻找、讨论和确定项目的承担者、项目人股与合作结构;6)确定合作的方法和时间流程图;7)确定融资模式与制订融资计划:8)确定项目法律形式;9)项目的实现;10)项目的评价和监督控制。

三、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

以下通过三个方面来阐述区域管理在德国的实践:一是它对现行的规划体制的影响;二是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三是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点。

(一)区域管理对德国现有的规划体制的影响

区域管理在德国现行的规划体系中对联邦州、规划区和部门专业规划的层面上产生比较明显影响,主要表现在:

1.联邦州层面

在德国的区域规划实践中,地方从法定规划条文到实施长期以来存在着转换的困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地方或区域引入了新的非法定的规划即“区域发展计划这是区域管理产生的客观原因之一。因此在现有州层面的规划管理中实际上已经引人“实施管理”程序。但州规划主管部门不直接参与区域管理的事务,仅对其实施监督。2.规划区层面

在德国的规划系统中唯独的中间层面——“规划区规划”是一种跨行政区划的规划。德国的规划区的关联空间范围一般是在一个行政区内由3—5个县和2—3个城市构成。规划区的范围界定标准是按一定地理空间的社会经济的统一性和功能的地域关联性来确定。规划区规划是经州政府批准的正式规划。规划区规划的班子参与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法定规划以及参与专业部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制定等。

3.专业部门规划层面

由于区域管理跨行政区域和横向导向性的性质,使它有充分的机会和地方政权作信息交流和冲突的协调,因此能够有效地避免地方的项目重复建设和跨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专业部门规划的实施。因此专业部门规划把区域管理看成一种互补的和合作的关系。

(二)区域管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管理并非行政管理,因此区域管理特别强调的是自愿性,它要求合作区域的成员单位具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只有在此基础上区域管理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入区域管理的动因可以概括为:规划(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实施的需求;对区域空间结构与专业部门行动的需求;寻找构建区域发展创新机会的需求;由于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跨行政区划合作的需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的需求等等。

(三)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特征评述

区域管理在德国的规划实践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与一个合理有效率的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与结构是分不开的。

1.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

区域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专业地、系统地和行动规范化地进行运作,这就要求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德国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公法人性质、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私法人性质、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和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

1)公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组织主要是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如:规划区规划组织、地方的专题合作联合会、县或行政区主管规划的部门、区域规划联合会会、区域联合会、郊区联合会,等。这类机构的优点是能够直接和地方政府的决策层面结合,因此反应快,在创新和适应性方面都具有优势;此外这种组织可以把地方发展任务和经济促进以及项目管理结合在一起,在行政管理中产生协同效应。这类型组织比较适合功能区的管理。

2)公法人与私法人混合性质的组织。在这类公司地方政府一般持有51%的股份,如公益性的有限责任公司或区域开发中心。这种组织形式的优点在于私人经济对它有更多的认同感,以及更多的支配金融资源的可能性,并充分发挥了和各级政府有着广泛联系的优势,因而有更大的决策和行动空间。这类公司比较合适区域管理的项目管理。

3)私法人性质的组织。这类型组织一般是由基金财团、科学院所和有限责任公司组建的,如在德国巴伐利亚州与萨克森州边界地区跨州的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nes”以及德国一捷克边界地区跨国的区域管理组织“Egrensis有限责任公司”。这类组织最大的优势是有来自基金财团的资助,区域管理经费相对充足,且有来自科学院所为其提供的科学发展方案,因此在实际中常常承担着大区域的管理项目任务。

4)无法律约束力的公共事务组织。根据州颁布的地方合作法(K0mnlzG)建立的地方工作社团,不具有法人资格,是一种松散的地方合作组织。建立这类组织的目的是便于地方之间长期合作中的项目管理。

5)无法律认可的自愿合作组织。这类组织区域管理水平的起点一般认为是高于无法律约束力的地方社团组织。它是以区域会议、区域论坛以及区域调控与协调委员会为基础,代表一个区域重要的各个利益集团。这类组织要求有更高的区域合作动因、更强烈的区域一体化思想以及专业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资源分配的协调能力。然而它的具体项目管理能力与地方工作社团相比更为逊色。

2.区域管理的组织结构特征

有研究表明,区域管理的效率和具有法人资格的、固定的组织结构有关。除此之外,区域管理还需有一定数量的当事人,他们必须是区域组织成员,在共同目标基础上,通过区域管理,使区域规划主体与区域各类利益集团结合,形成区域经济与社会网络。

例如前面谈及的欧洲区域管理组织(EuregioEgrensis)有160多个成员,都是来自三方不同的利益集团,如各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科学、企业和协会团体。所有成员与承担区域管理的组织形成一种紧密联系的网络。具体的结构可以概述如下:

(1)联合主席团。联合主席团成员共9人,每州分配3个代表。这3个代表来自各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专职业务办公室负责人以及助手一人。联合主席团主席实行轮执制,在州工作小组负责人中产生。该专职办公室配备有4—5名的科技人员以及2名秘书,并按合作领域分有4个功能部:1)经济、交通、基础设施、劳动市场;2)环境与生态保护;3)休闲、疗养与旅游基础设施;4)文化,青少年和体育。专职办公室的4个功能部与本州相关区域的主管部门产生联系,负责落实、监督合作项目的执行情况,并负责对相关问题展开技术性的探讨、咨询和信息交流。跨区域工作圈。专职办公室负责调控本州的工作圈的同时,与其他州的专职办公室协调跨区域或跨国问题,即形成跨区域工作圈。通过以上的组织结构,组织成庞大的区域管理网络。运行表明这种区域管理的组织形式不仅特别有效率而且投人特别少。主席团每季度只开一次会,区域管理在联合会主席团的轮值主席的领导下讨论规划、在建项目、远景项目以及项目的实施措施计划等。这个组织成立4年来已经成功地实施了近一百个合作项目。

四、德国区域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之处

(一)值得借鉴之处

1.确定跨区域管理的权限,避免权限交叉。由于区域管理的区域是跨行政区划的,因此要避免区域管理的任务域与项目和行政区域管理与部门行业管理相冲突,这要求区域管理的任务域和具有综合性和“横向导向性”的特征。横向导向性的任务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与现行体制的权限及任务域相交叉或冲突。因此区域管理项目的性质应该是跨区域的和公益性的。

2.职能域的确定。区域管理的区域导向与区域构造的功能是通过区域管理的职能域来运作的,当区域管理的职能域被确定之后,事实上也就明确了区域管理的功能和任务。确定职能域是区域管理的基础工作,在一个跨区域的合作中,要避免在合作各方中出现职能重复的现象,职能重复使区域合作从一开始就埋下了重复建设和雷同建设的隐患。只有解决了以各方优势资源为内涵的职能的联合问题,区域管理才能着手拟定任务、目标和战略,组织讨论,实施和执行。

3.网络式的组织结构。德国区域管理组织系统的结构有两个特别显著的特点,一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行政管理体系与公共资源体系;二是整合各利益集团形成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概括来说,有如下几点值得借鉴:(1)大型的区域管理并非区域管理专职组织能够独立承担,而是利用了网络,形成了一个区域管理的网络系统。(2)以现有的机构为主体,利用现有的组织系统实施区域管理的运作。德国的规划协会、地方联合会长期承担国家、公共和地方的具体规划编制任务,已经形成了了多层次(由州到县级)、涉及面很广的规划体系;(3)区域管理并没有依赖行政权威,而是通过协调、求同存异、以及斡旋人的方法来解决冲突问题。(4)区域管理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实体,这和区域管理往往要通过项目管理起作用不无关系。

4.区域管理组织形式。对于中小型区域合作的管理一般是项目管理,可以因地制宜,采取多种不同所有制的、登记注册的形式,这样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对于大型的区域管理项目,由于涉及面广,并已成为各州政府的区域合作的中心工作,实际上是在州政府的领导下,利用了行政管理渠道与社会组织参与的区域管理,在这种情况下,专职业务办公室采取什么组织形式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5.对区域管理人员的要求。区域管理对管理者除了要求很高的专业技能外,还要求有很高的品格、很宽的职能权限,采用“精兵”的人员结构,杜绝人浮于事的现象。同时具有更高的革新和创新能力,熟悉区域的关键性决策的主体和个人;具有对冲突协调和调和一致的引导能力,能够支配更高的工作时间弹性和强度;具有和各级政府专门委员会和私营经济体共同工作和交往的能力,能够突破传统的、因循守旧和按部就班的工作方式的能力,能够充分地利用区域各种资源的能力。

(二)关于区域管理若干实施步骤的建议

1.跨区域管理应采取渐进稳步发展的策略。德国区域管理理论虽然形成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跨区域管理的实践可以追溯到六七十年代就开始的规划区规划管理。我国的跨区域管理应从容易程度着手,例如先从项目管理、实施管理开始,逐步积累经验。

2.跨区域管理不同于行政区管理也不同于均质区域的管理,因此需要跨区域协作的各方和各利益集团有很强的合作意愿,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各方的主观能动性。

3.关于区域管理的约束力和协调力应引入协调工具和冲突管理的工具,这是由区域管理对象所涉及的当事人具有同等权利这一本质所决定的。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9

自治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科协,具体办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的日常工作。

自治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成立评审组,负责对申报推荐对象进行评审,并对有关项目进行评估监督。

盟(市)科协和财政部门负责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工作,协调解决有关事宜;组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的宣传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审查本行政区域内申报单位、个人的参评资格,审核整理相关申报材料;组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及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旗县(市、区)科协、财政局组织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协调解决有关事宜;组织开展“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的宣传工作;组织相关单位和技术人员审查本行政区域内申报单位、个人的参评资格,进行项目实地评估;整理相关推荐材料,做好公示和申报工作;组织编制审核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对计划专项资金进行管理监督;对“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计划实施的有关工作,并协助各级科协、财政部门落实计划。

各级科协、财政部门应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听取有关意见建议。

自治区及各级科协、财政部门对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二、实施原则

——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坚持全国科普示范旗县(市、区)申报推荐优先的原则;

——坚持“全国百强农技协”、“全区星级农技协”、“全国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和“全区星级科普示范基地”申报推荐优先的原则。

三、宣传动员

各级科协和财政部门根据中国科协、财政部《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通过区内主要媒体开展宣传工作,向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广大农牧民公开评比和筛选农牧区专业技术协会、农牧区科普示范基地、农牧区科普带头人和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的推荐条件和申报程序。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组织指导符合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申报。积极宣传获奖单位和个人的先进事迹,加大对获奖单位和个人开展农牧区科普工作的指导力度,使其在提高农牧民科学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申报推荐

申报单位和个人向所在旗县(市、区)科协、财政局报送典型经验事迹材料;填写推荐表;提供相关登记、奖励有效证件和有关照片;编制专项资金项目预算。

旗县(市、区)科协、财政局整理审核申报对象的申报材料(包括①申报单位、个人的推荐表②登记、奖励证件和有关照片③专项资金项目预算表④3000字左右的简要事迹材料);制作相关推荐材料(包括①正式报送函②推荐工作简要总结和说明③公示材料);向所在盟(市)科协和财政局提出本行政区域内申报推荐的单位和个人,报送相关申报推荐材料。

盟(市)科协、财政局汇总所属旗县(市、区)申报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进行审核整理,确定推荐单位和个人;制作相关推荐材料(包括①正式报送函②推荐工作简要总结和说明);向自治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申报推荐确定的单位和个人,报送相关申报推荐材料。

自治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汇总各盟(市)申报推荐名单和相关材料;在推荐名额内,确定推荐单位和个人名单;制作相关推荐材料;向中国科协和财政部推荐确定的单位和个人,报送相关推荐材料。

五、公示监督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10

二、招生原则

1.坚持“公益性、普惠性”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学前教育资源布局,逐步完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满足适龄幼儿入园需求。

2.坚持“公民办并举、多渠道接纳”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多渠道接纳适龄幼儿入园,确保入园率稳步提升。

3.遵循“结合实际、合理规范”的原则。根据幼儿园布局、招生规模等,合理制定招生方式、招生规模。

4.遵循“相对就近、免试入园”的原则。公办幼儿园根据划定的服务辖区范围招生,民办幼儿园就近招收本园服务辖区内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入园。各幼儿园不得举行或者变相举行与入园挂钩的考试或测试。

5.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各幼儿园要通过幼儿园网站或在幼儿园门口醒目位置张贴招生公告等形式公开幼儿园招生信息,主动向社会公开招生计划、招生办法、招生时间、收费标准等,接受社会监督。

三、招生对象

年满3周岁(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期间出生)的区户籍适龄幼儿。

四、招生细则

(一)公办幼儿园招生工作由区教育局统筹安排,根据所在区域生源情况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招生计划。原则上,城区公办幼儿园招生实行摇号派位方式进行,农村公办幼儿园实行自主招生。

(二)民办幼儿园面向社会自主招生。招生前,各民办幼儿园根据所在区域生源情况和本园教育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本园的招生计划,并报区教育局教育股备案。

(三)参与公办幼儿园摇号派位的幼儿要符合以下条件:

1.幼儿家庭在城区有固定住房,属区户籍,幼儿户口随父母,提供家庭房产证、户口本;

2.幼儿及父母的户口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同在一起,属区户籍,提供祖父母(外祖父母)的房产证、户口本,同时父母提供市房产管理部门出具的在城区的“无房证明”。

(四)公办幼儿园招生程序及时间安排:

1.2020年8月27日至28日各公办幼儿园对符合条件的幼儿进行信息采集,严格审核幼儿家长提供的房产证、户口本、无房证明等证件,符合条件的做好信息登记并发放摇号编号。

2.2020年8月29日上午9:00各公办幼儿园进行摇号派位,摇号过程须邀请区教育纪委及3名幼儿园家长代表现场监督。

3.2020年8月30日。各公办幼儿园对摇号派位确定的幼儿进行登记注册,8月30日前公办幼儿园完成招生。

(五)主城区公办幼儿园招生片区划分及招生人数:

1.区幼儿园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7号区域,计划招生90人。

2.区二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1号区域,计划招生120人。

3.区三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3号区域,计划招生120人。

4.区四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5号区域,计划招生90人。

5.区五幼、区六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6号区域,各计划招生60人。

6.区七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9号区域,计划招生120人。

7.区八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8号区域,计划招生60人。

8.区九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2号区域,计划招生90人。

9.区十幼服务片区:《区主城区幼儿园划片分布图》中4号区域,计划招生90人。

(六)公办幼儿园当幼儿预登记人数低于或等于招生计划时,直接将该部分幼儿确定为录取幼儿;当幼儿预登记人数超过招生计划时,采取摇号派位的方式确定录取幼儿。各幼儿园不得以报名先后顺序作为录取依据。

(七)2020年8月31日前,所有幼儿园完成招生工作。

五、其他事项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11

销售准备是决定您的销售事业是否成功的基本要素,专业的销售人员的基础首先是将自己销售出去,所以你的销售准备工作的是否彻底到位。

我们来看在销售工作中,我们要做出那些基础准备工作。

1、好的仪表:

好的装扮,若能加上好的礼仪,将更能赢得客户的好印象。礼仪是对客户的尊重,您尊重客户,客户也会尊重您。

⑴、穿着打扮得体:

五官、手、衣装、鞋袜、资料、名片、笔记用具等;

⑵、职业礼仪专业:

握手、姿势、座位、距离、视线、方法等。

2、良好的心态

坚信自己的产品能够给客户带来利益,否则您不可能真正认同您的工作。将一个适合客户的产品带给客户,销售工作的本身是赋予了我们这一内涵的。

相信最艰苦的时间很快会过去,您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细节都犹如您准备的穿着打扮、礼仪一样重视,您就会拥有很多的客户,相信自己——我一定要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销售人员的形象和基本礼仪的注意

3、市场情况

⑴、了解行业状况:

不同的产品或服务有不同的适用行业,通过对区域内的行业状况调查,您可以知道客户的重点分布区域,或者他分布比较均匀。

⑵、了解客户状况:

客户是喜欢您的产品还是竞争对手的产品?客户为什么选择竞争产品?客户经营情况(品牌、资金实力、主营业务、销售能力、营销意识、促销能力商圈地位等)如何?人脉关系(与所经营品牌的厂商关系、社会关系、团购网络等)如何如何?个人信息(性格、爱好、禁忌、生日)了解了多少?

⑶、了解竞争状况:

区域竞争的品牌有哪些?经销商商的选择如何?有多少个经销商?其服务对比您的服务有什么区别?价格的差异有多大?客户对竞争产品的口碑如何?竞争企业的人员数量如何?详细了解这些状况,有助于您准备您的说词,研究应对的策略。

⑷、把握区域潜力:

公司一般都规划好了销售人员的销售区域,有些会把潜在客户名单交给销售人员销售;有些则没有明显的区域划分,如保险业及多数的直销业,没有销售区域的销售人员应该自行规划合适的销售区域,因为没有一个重点的销售区域,您将无法有效的开展您的销售计划。

⑸、市场特点:

区域内客户规模的大小及数量;区域内的竞争者强弱及市场份额的比例;区域内适合销售客户的多少,如学校、银行、报关业、事务所、机电生产厂等等;景气好的行业数目,通常这类企业需要扩充,且预算较宽裕,具有很好的销售机会。

⑹、自身状况:

充分了解自身的企业情况、产品情况、政策情况、市场策略、营销扶持培训等。 如企业荣誉、企业实力、产品品种组合、价格与返利政策、渠道模式、营销推广计划、促销品计划、广告计划、客户培训等内容,以及销售人员本身最擅长的攻关方式。

当充分了解上述的几个因素,您才能决定您的销售策略(如决定客户的拜访优先顺序和拜访频率,不同行业客户的接触方法,对竞争产品的应对策略等等)及制定您的销售计划,以便对您区域内的潜在客户做有效的拜访。

4、清晰销售对象

⑴、找出潜在客户:

扫街拜访、参考黄页或工商年鉴,挑出有可能的业务对象、关注相关的报纸杂志,您的客户名单也许就在上面、从前任销售人员的销售记录中获得某些可能的客户;

⑵、调查潜在客户的资料:

关键人物的职称、关键人物的个性、客户购买的决策途径、客户的规模和资金状况、客户的信誉状况、客户的发展状况;

⑶、明确您的拜访目的:

引起客户的兴趣、建立人际关系、了解客户目前的状况、提供产品的资料以及样品,报价单、介绍自己的企业、要求同意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工作,以制作建议书、要求客户参观展示。

对销售人员来说,寻找潜在客户是进行销售的第一步。接触客户的关键人物是调查客户的基础。真正的关键人物知道最需要的是什么产品,能否在现在或将来什么时候购买。所以通过对关键人物的调查您才能获知客户的需求信息和需求障碍。拜访潜在客户前的准备是一个持续性的准备,每一个潜在客户都是未来开花结果的种子,您对潜在客户了解得越多,就越能增加您的信心。信心是会感染的,客户感受到您的信心,也会对您产生信心。

⑷、行动要有计划性

销售是行动导向的科学,没有行动计划,必定没有业绩。如何提高行动的效率,前提是您有一个好的销售计划。合理的销售计划是依时、依地、依人、依事组织的行动过程。

计划是行动的开始,行动的结果是否能够达到目标,是计划检核的基本点。

销售人员在作计划前要考虑的三个要素:

时间:接触客户时间要最大化;

目标: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如:更充分了解产品的销售区域、订出区域分管或客户分管的拜访率、维持一定潜在客户的数量、每月新拜访客户及再拜访客户的数量、参加专业训练的次数;

资源:产品知识、价格的权限范围、现有客户的关系、潜在客户资料量和细致程度、销售区域、销售辅助器材。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12

规委会的办事机构是规委会办公室(设在县规划局),办公室主任由县规划局局长兼任。

规委会的咨询机构是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由规委会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

第二条规委会的工作职责是:对县域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工作加强领导、组织协调,为各项建设规划的实施提供行政依据。

主要职责:

(一)审议本县城市发展战略;审议黟县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修编,审议近期和年度建设计划;

(二)审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修编;

(三)审议有关城乡规划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性规范;

(四)审议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乡镇总体规划;

(五)审议城乡规划区内重要区域的城市设计与重大建设工程方案;

(六)审议遗产地及古村落内的保护项目;

(七)审议城乡规划的执行情况;

(八)协调城乡规划与各行业各部门规划之间的关系;

(九)县委、县政府及上级部门认为需要审议的其他事项。

第三条规委会会议形式:一、城乡规划规委会全体会议(简称“规委会会议”);二、规委会主任会议。

第四条会议审议的各类规划设计方案和重大建筑设计方案原则上需提供专家咨询组的咨询意见。

第二章规委会全体会议

第五条规委会全体会议由主任或主任委托的副主任主持,全体委员参加。规委会全体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

第六条规委会全体会议审议以下事项:

(一)全县城乡规划工作的方针和政策,年度建设计划和规划编制计划;城乡规划的落实和执行情况;

(二)由县政府颁发的城乡规划规范性文件报审稿;

(三)黟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县城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及其规划调整、乡镇的总体规划;

(四)世界文化遗产地保护规划、黟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规划、古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

(五)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居住组团规模以上级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六)城乡重要区域、重要地段对城乡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用地性质发生重大改变的建设项目的规划选址;

(七)规委会主任或副主任认为需要提交审议的其他规划事项。

第七条会议议题由规委会办公室提出,经规委会主任审定。

第八条规委会办公室应在会前2-3天提供议题资料并送规委会主任、副主任及各成员阅。

第三章规委会主任会议

第九条规委会主任会议由主任或委托副主任主持,由主任、副主任和有关人员组成,其他参会人员由主持会议者确定。会议议题由规委会办公室提出并经规委会主任同意后确定。会议根据需要及时召开。

第十条规委会主任会议审议以下事项:

(一)审议规划区内重要区域的规划研究与城市设计、城市重要区域的规划设计条件及详细规划方案;

(二)审议规划区内重大项目、重要区域的规划选址,对城乡发展有影响的工业(仓储)用地的规划选址,组团级规模以上的居住用地的规划选址和重要基础设施的规划选址等;

(三)审议县域或县城道路桥梁、园林、绿化等较大市政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方案;

(四)审议遗产地及古村落内的保护项目;

(五)审议规划区内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的建筑单体方案、沿街建筑单体方案、城市重要地段的建筑单体方案、建设面积20000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区组团级及以上的规划设计方案;

(六)组织、协调规划编制工作;

(七)规委会主任认为需要研究的其他事项。

第十一条会议议题材料由规委会办公室提前2—3天分送规委会主任、副主任阅,并提前通知有关部门和人员做好参会准备。

第四章咨询机构

第十二条规委会下设专家咨询组,专家咨询组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并可根据需要设置相关专业的专家咨询小组。

第十三条专家咨询组为规委会的咨询机构,根据规委会的需要对规委会审议议题进行论证,提出咨询意见。

区域人事工作计划篇13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推动全国开展域卫生规划工作,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切实提高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卫生机构主要按部门、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置,实行多部门管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特别是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发展,原有体制下形成的卫生资源条块分割、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卫生资源短缺与浪费并存,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医疗保障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卫生资源的布局和结构不合理。在城乡配置上,卫生资源过多地集中在城市;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低下,质量不高,部分贫困地区缺医少药。在区域配置上,一些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卫生医疗机构重叠严重,职能交叉,自成体系,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的合力优势;一些地区乱办医,盲目发展,资源过剩和浪费的问题突出。在内部结构上,存在着重医疗、轻防保的问题,在城市大医院资源集中,规模不断膨胀的同时,一些符合大众利益、具有更大社会效益的预防保健工作,往往因资源短缺而无法正常开展;中医药事业基础仍然薄弱。在医疗设备配置上,忽视常规设备投入,重复购置大型设备,造成有限资源的闲置浪费。卫生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目前,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着利用效率下降的问题,平均每名医生每天承担门诊人次、住院人次较低,部分机构人浮于事。近年来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病床利用率持续下降,*年仅为61.7%;平均住院日13.8天,是发达国家的近2倍,效率明显偏低。医疗服务利用相对集中在高级次、高成本的医疗机构,城市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基层医院可以较低成本诊治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工作,基层卫生资源闲置,得不到有效利用。由于大城市医疗服务供给相对大于需求,以及医疗机构补偿机制不健全,一些医疗机构为了生存,采用不规范的竞争手段诱导不合理的医疗消费,造成大型医疗设备过度利用和药品费用的过度上涨。目前一些与现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有关的人事政策、分配政策、财政补助政策、价格政策、等级评审政策的负面作用,客观上也加剧了上述矛盾和问题。这种卫生资源配置的状况,既不能适应我国疾病结构变化而产生的卫生服务需求,又难以提供费用低廉和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加重了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负担,更制约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配合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迫切需要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卫生事业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区域内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必然要求。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深入调研、摸清卫生资源底数的前提下,推进此项工作。二、目标和原则区域卫生规划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保护与增进健康为目的,对机构、床位、人员、设备等卫生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它的目标是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有效、经济、公平的卫生服务体系和管理体制,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卫生规划由政府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区域内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卫生资源全部纳入规划范围,个体行医以及其他所有制形式的卫生资源配置,必须服从规划的总体要求。区域卫生规划以市(地)行政区域为基本规划单位。考虑到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为特殊的规划单位。区域卫生规划的周期一般为5年。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一)要从国情出发,与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二)要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重点加强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重视和发挥传统医药在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三)要符合成本效益,提倡资源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通过改革,认真解决资源浪费与不足并存的矛盾。(四)要加快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对区域内所有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敢于冲破现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边规划,边调整。三、规划编制的内容、方法和依据(一)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内容包括分析社会经济、居民健康和卫生资源状况,确定主要卫生问题,制定规划目标和资源配置标准,提出对策措施和实施监督评价。(二)编制区域卫生规划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上下级政府之间和部门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调,以求得对重大问题的共识。(三)制定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资源的配置标准作出具体的量化规定。在制定配置标准时,要根据本省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2.卫生机构的设置,首先要满足社区层次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充分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在此基础上,规划社区以上卫生机构,不要求层层对口。要明确各层次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逐步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引导卫生资源向基层流动。3.卫生人力和医院床位要改革传统的配置方法,根据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居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及变化趋势确定配置标准,最高限额不得超过居民卫生服务实际需要量。在确定结构和比例时,优先考虑区域内主要卫生问题。4.卫生设备的配置必须与卫生机构层次、功能相适应,提倡应用适宜技术和常规设备。大型医用设备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严格控制总量,合理布局,资源共享。四、工作要求和政策措施(一)加强领导各级政府必须明确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的责任,要克服畏难情绪、等待观望情绪、求稳怕乱情绪,切实加强对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领导,把区域卫生规划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列入政府的工作目标。凡是关系到本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重大问题,都要经政府主持研究和部署。同时要通过政策导向、舆论影响使社会各方面认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意义,加快区域卫生规划的实施。(二)强化全行业管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必须深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卫生全行业管理。举办医疗机构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全行业管理要求打破现有按部门和行政隶关系形成的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的卫生服务体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总体要求,对区域内卫生资源规划、审批、调整、监督、评价,依法进行管理。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对卫生全行业的宏观管理。企业卫生机构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要积极推进企业卫生机构的社会化。要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企业卫生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分类指导。逐步将具备条件的企业卫生机构从企业分离出来,或移交政府管理,或组建独立的事业法人。仍保留在企业的卫生机构,要合理确定功能和规模,接受卫生部门的行业管理,在保证本企业医疗保健任务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服务,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对于不符合社会需求的部分企业医疗机构,应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过程中,逐步撤并改向。军队对地方开放的卫生资源全部纳入区域卫生规划的范围,接受卫生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三)规划卫生资源总量,调整布局和结构通过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供需平衡,引导卫生事业以人民健康需求为导向,走注重质量和效益,以内涵建设为主的发展道路,实现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卫生资源供给大于需求的地区,要严格控制增量,遏制增长势头,同时将存量向短缺的地方调整。在供给小于需求的地区,要采取适宜政策促进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对布局和结构的合理规划和调整。要建立严格的管理程序,今后任何地区,所有新增卫生资源,特别是城市医院的设置和改扩建、病床规模的扩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无论何种资金渠道,必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和管理程序,严格审批。(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工作在资源调整方向上,要引导卫生资源向预防保健、社区和农村流动。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综合服务能力、贴近和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以居民、家庭为服务对象,负责管辖区内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及转诊等工作。在城市要把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并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相衔接,制定合理的财政补助政策、收费标准和管理办法。现阶段可以有计划地分流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开设卫生服务网点,逐步纳入社区综合服务体系。在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建设也要纳入区域卫生规划,根据所承担的任务,确定布局和规模,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要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员,并建立城市医务人员定期到农村服务的制度。(五)加快卫生机构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提高区域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改革。要引入竞争机制,让卫生机构围绕质量和效率开展竞争,以社会需求和群众满意度为评定标准,通过外在的竞争压力和激励机制,促使卫生机构优化内部结构激活效率,按"优质、高效、低耗"的原则运行。对重复建设导致医疗服务量长期不足、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差的卫生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共建、联办、兼并、撤销或压缩规模建制等方式进行调整。卫生机构也要减员增效,对富余人员进行合理分流,部分富余人员可经培训转岗到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对难以安置的下岗人员,可参照企业改革的有关规定,实行再就业。(六)完善配套政策改革一是要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增强卫生机构用人自,完善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实行竞争上岗;要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和使用。二是要规范财政资金供应范围和方式,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对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实行分类补助,向预防保健和基层卫生服务倾斜。三是完善价格政策,适当降低过高的大型设备检查治疗服务价格,增设并提高部分反映劳务技术的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对基本医疗、非基本医疗及特需服务制定不同的作价原则。不同层次医疗机构的价格水平应合理拉开档次,引导病人合理就诊。四是取消现行医院、防疫、妇幼机构等级评审制度中不符合区域卫生规划要求的作法与政策,在深化卫生改革和区域卫生规划基础上,规范和完善卫生机构等级评审制定。不同层次卫生机构的设置应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要求,消除卫生机构争上等级和设施带来的负面影响。(七)规划与实施调整并进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新举措,缺乏成熟的经验。区域卫生规划是中长期的发展规划,需要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和完善。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尽早启动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对卫生资源供需状况要有一个总体的判断,对明显不合理的卫生资源配置,要下决心进行调整,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经验,稳步推进。五、组织管理建立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牵头,财政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负责全国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实施和监督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相应的领导小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制定本地区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并规划跨市(地)级卫生资源的配置,指导市(地)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各市(地)级人民政府建立由政府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区域卫生规划领导小组。在地方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各市(地)、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须报经省人民政府原则同意;直辖市政府要将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报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备案;省政府要将本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报国家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小组备案并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区域卫生规划工作,可在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逐步推开。制定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对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评价,实行公开评议、公平竞争、依法行政,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规范、管理和保障区域卫生规划的健康开展和有效运行。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