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教研总结实用13篇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1

xxxx年,以琼中教育局提出的“形成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合作研究、平等交流,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团队,促进全县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指导思想,坚持“用真诚的教育统一思想、用严格的规范统一行动,用科学的反思促进工作”为思路,以集体备课、业务学习、课堂观摩、课改活动等为平台,更新语文教学教育观念、提升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扎实提高学生成绩为指导思想,我们小学低段语文第七区域教研组按计划扎实有序地开展了区域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我组全体组员在教研室的指导下,顺利而出色地完成了教研活动任务。活动期间,组长给全体组员做了《一课一名师,一师一优课》活动指导,还解读了“八引七环教学法”,并按《琼中县中小学新课改课堂教学环节要素评分表》对每节示范课进行评分。活动开始先由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组员于1月12日到县一小听区域教研组长上示范课。然后全体组员于3月27日到阳江学校听雷冬梅老师上示范课;于4月17日到大丰学校听洪秋老师和杨丽敏老师上示范课;于5月20日到新进中学附小听张金玲老师上示范课;于6月8日到新进中心小学听朱春梅老师上示范课。每次教研活动,各校领导都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组员们都积极参与,安排上示范课的老师都能积极准备,精心安排。听课老师都能认真地做好听课记录。课后,组员们都积极评课议课,各抒己见,并为授课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在给新教师的磨课中,还是老教师的展示课后的研讨中我们本组的老师都积极的准备,针对教学过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教学中的困惑畅所欲言。教研活动研讨的气氛非常的浓厚。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老师们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了共同进步,共同提高。每次活动后老师们都会有很大的收获。

通过本次活动中的学习、讨论、交流,提升了本区域组语文教师整体素质,更新了教师们的语文教育观念,转变了组内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并树立”教研立教”的思想意识。组内教师积极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广了思源实验学校的“八引七环教学法”,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反思本次区域教研组的教研过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些许不足。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还应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还要善于发现我们日常教学中的问题,更要想办法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矫正,促进各方面工作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并取长补短。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2

本着先学习后研讨的策略,我们组织教师阅读《教育的原点》和《区角新视界》,并在读书活动后围绕“区域游戏的价值和材料投放”展开集体讨论和思维碰撞。

研讨片段

莉:区域游戏的价值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快乐成长,如果材料的投放不能引起儿童的操作行为,那么区角就形同虚设,也没什么价值。

榕:区域游戏是幼儿自主、自发的游戏,提供的相应材料应该是幼儿喜欢,能够去主动探索的。

捷:应该提供多样的材料,让幼儿自主选择,从而获得个别性发展。

佳:提供游戏材料必须先分析幼儿的情感需要,倾听幼儿的想法,应鼓励幼儿为游戏做计划和做材料准备。

园长:在老师们的发言中,提到“自主、自发、自由”等关键词,这些词都代表着幼儿在材料操作中能够自己做主,不受外力的支配,从而实现自我的发现。从阅读和探讨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区域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而材料的有效投放是区域回归本质的关键点。这些材料的提供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决定。

阶段总结

通过研讨与学习,我们对区域活动的价值以及材料提供形成了以下共识:1.区域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幼儿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与发展。2.关注材料的投入是确保区域活动能回归本质的重要途径。3.教师应基于对儿童的观察来投放适合儿童兴趣和发展水平的材料。4.强调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区角内的材料只是教师提供的支架,只有幼儿在亲自操作过程中才能产生持续探索的欲望,幼儿的经验才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

二、聚集慧眼识问题找策略

在明确区域游戏的价值与材料投放的原则后。我们给每位教师分发了区域观察记录表,用以记录幼儿在操作材料中的一些行为,并重点整理出材料投放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了第二次研讨活动。

研讨片段

华:我认为,今天看到的区域游戏材料还是比较高结构的,教师对材料附加了特定的任务,幼儿必须按照教师规定的方法进行操作以达到目标。

芸:游戏性不够,幼儿的兴趣不够持久。

招:有的区域材料很吸引幼儿,有的区域则没什么人气,无法自主控制各区域的人数。

珊:有的区域孩子活动的声音太大,材料有些乱,是不是材料投放太多的问题?

副园长:大家的问题可以总结为不好玩、人数多、材料乱、声音大,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同伴的做法中有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呢?

媛:我认为有些材料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材料的摆放也让他们自主标记,可以提供一些半成品供他们自主地玩。

招: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多分一些游戏区域。环境的创设要情景化,将材料与环境相结合,这样能吸引幼儿参与。

彬:提供的材料如果本来就适合两三个幼儿操作,那么无形中也就控制了人数。

莉:中一班的钓鱼游戏,老师设计了可以移动的小架子,幼儿可以自己推出来进行“晒鱼干”游戏,平时就靠在边上。这个方法不仅解决了空间问题,活动的小摊还很有游戏的乐趣。

捷: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些垫子,他们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出来坐在地上玩,或者作为游戏的辅助物。这样空间上更加自由了,也不会吵闹了。

阶段总结

通过观看照片、录像以及从同伴间良好经验的借鉴,教师们收获了有效的策略:1.材料趣味性与游戏情境两者缺一不可。2.固定区域与灵动区域的有机结合。3.低结构材料的目标内涵与教师的观察支持相辅相成。4.鼓励和支持幼儿玩出新花样从而达到个别化学习的目标。

三、精解优质案例取精华

随着教研活动的深入,区域活动中一个个精彩的时刻出现在老师们面前。以“区域游戏材料促儿童个性化学习发展”为题的一个个精彩案例应时而生,因此我们第三阶段的研讨主题为“精解案例取精华”。我们精选了教师们的优秀案例以及一些省级优秀案例,如《百变脚踏车》《陀螺战士》《有趣的影子》等,采用分组研讨――集中分享的方式,引领教师们站在不同的视角更加深入地领会区域游戏中如何观察解读幼儿的行为,如何把握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教研片段

云:在《百变脚踏车》区域游戏案例中,我们了解了案例撰写的主要板块有:观察记录、行为分析、调整策略、案例小结等几个方面。这一案例中教师观察记录了幼儿在玩脚踏车这一活动中的行为,然后分析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最后通过多次调整材料满足了不同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比如教师投放了梯子、轮胎、布条、大型积木等多样的低结构材料让幼儿自由创设情境,以满足幼儿挑战踩脚踏车的难度和增加趣味性。有的幼儿尝试借助梯子,在梯子上T脚踏车;有的幼儿利用轮胎垫高梯子的一头,让梯子成为一个坡面,骑脚踏车通过。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是通过观察记录幼儿行为来解读儿童的心理,通过游戏材料的支架作用让不同水平的幼儿在这个游戏中都获得发展。

静:学习《陀螺战士》案例后,我们认为值得借鉴的经验是:提供轻松、愉快的环境和充足的材料让幼儿进行探索。幼儿为主体进行探索,教师观察幼儿的行为进行梳理,边玩边提问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同时,教师根据观察调整和推进材料,幼儿经验得到提升。

阶段总结

精析优质案例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教师们从优质案例的分享和学习中对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教师们认为,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必须是源自对幼儿游戏中的行为观察,以解读幼儿行为、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应是动态的,以游戏材料为支架推进游戏发展的过程应呈现递进式,从简单到多样,从无规则到幼儿自主设计规则等;区域游戏材料的提供应蕴含教师智慧和幼儿发展目标,幼儿在与游戏材料的互动中应充满探索和发展。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3

调查对象与范围

调查对象为全区标准园以上的24家幼儿园,抽查样本达全区幼儿园总数的73%(没抽测的均为私办村办园)。其中省级示范园5家,占抽查总数的21%;市级示范园 4家,占抽查总数的17%;市优质园 9家,占抽查总数的37%;市标准园6家,占抽查总数的25%。

调查步骤、方法和内容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全程开放,通过评比、观摩、互学、交流、反馈,让幼儿园、教师、孩子都得到提高和发展。教研室制定了活动步骤、日程、方法和内容,出台雨花台区幼儿园区域评比标准,要求各园带领教师学习、落实,进行认真的自查。为体现展评的全面性与普及性,教研室当场任意抽取一班级作为评比对象,聘请区幼儿园讲师团成员担任评委,托幼办主任与教研员全程参加,评比时间30分钟,当场交换意见,及时交流,促进及早整改。

二、区域活动调查情况分析

全区参评幼儿园十分重视此项活动,都做了积极地准备,实评率达96%。总体看来,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差异显著,发展很不平衡,一、二等奖几乎为等级高的幼儿园囊括,一等奖中省级示范园为2家,占省级示范园总数的40%。而获得一、二等奖的幼儿园并未表现出昀好的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区域创设形式化

―各幼儿园都认识到了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性,想方进 设法开辟活动场所。区实验幼儿园利用大礼堂为幼儿提供表演剧场地;春江一幼将空置的房间开辟成角色活动区;上怡幼儿园充分利用午睡房、走廊、过道;西小、铁幼将操场划分成不同的区域供。但多数幼儿园未能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为幼儿提供昀大限度的自主活动空间。场地划分没能注意动静分开,安排欠合理。在区域设置上教师较多根据自己的意愿,结合教室的结构布置些固定形式,幼儿仅仅作为参与者、表演者,而不是游戏主体,失去了自主性,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某些区域的创设甚至只是一种摆设,经常没有人玩。

―大多数幼儿园有区域活动计划,有的比较全面,并层层落实到位。但我区多数计划的实施不注意分解,不能体现延续性与连贯性,有的甚至一二个月都是同一计划。有的过度重视区域活动的计划性,教师每天都要书写区域活动要求、准备、过程、反思,加重了教师负担,实际游戏水平并未见长。总体说来教师游戏的观察能力与反思水平有待提高。

―多数幼儿园能为幼儿提供数量合适、符合幼儿特点及教育目标要求的活动区,有的还能根据时事开展特色活动。例如的西游记剧场、英语童话剧、奥体中心体育馆、地铁棋、商业一条街、干洗店、加油站、晒鱼场等,这些活动令人耳目一新,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幼儿乐意参与。有的设计能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发展及生活经验,充分挖掘生活中教育内容,并把它们引入到区域活动中来,让幼儿在生活化的区域活动中构建整体经验,获得整体发展。有些幼儿园生搬硬套城市幼儿园区域活动的主题内容,创设了诸如“肯德基”、“必胜客”等活动区。由于农村幼儿没有城市生活经

验,难以在区域活动中激发探索环境的热情,更谈不上创造性,致使活动区成了一种摆设,失去了教育功能。

―教师在每个区域都制作了明显、美观的标识,但幼儿参制作少,缺少提示,幼儿甚至不知道标识上的内容。

―区域活动的创设不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不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二)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

有计划、有目的材料投放是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活动的工具,材料投放的是否得当,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各家幼儿园都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操作材料,其中有教师自制的、有购买的、有成品也有半成品,有高结构的、有低结构的……注意到区域活动材料要符合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但材料的操作性、可变性,层次性不够。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看资料、谈话),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引发不起孩子去想、去操作,从而阻碍了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另外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提供的材料缺乏层次性,虽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我们应尽可能多角度多方面地对区域操作材料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利用,让幼儿以参与不同层次的操作,从而获得整体的经验提高与发展。

(三)教师指导欠恰当

―教师能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组织有序、自然。例如用娃娃的哭声引出活动的重点 ―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单独在家,既解决了前面游戏出现的问题,又对今天的活动提出了要求,结束时围绕“开心”进行以幼儿为主的评价,评价参与性高,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但是多数幼儿园重点不突出。教师对活动的开始和结束,要么面面俱到、要么一声令下、要么拖拖拉拉。

―有些教师在活动中所充当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纪律的维持者,矛盾的调节者”,东走走西看看,未能注意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情况,指导随意性大,不能引发孩子主动参与的兴趣。有的教师不注意观察了解,只是看着幼儿摆弄物品。有的教师在指导中过多干预,使幼儿对教师的依赖性很大,不能发挥自主性来自己解决问题。

三、区域活动调查结论

1. 大多数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价值有一定认识,但不深刻,重视不够。

2.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情况差异明显,发展很不平衡。省、市级示范园没能起到应有的示范、辐射作用。

3. 大多数幼儿园对区域活动的开展心中无数,以传统游戏为主,幼儿自主游戏少。

4. 教师区域设计、创设、指导、观察能力亟待提高。

四、加强区域活动的对策

(一)重新认识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价值,改变观念

区域游戏中教师能否采用有效的指导策略,关键在于教师观念的转变。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教师只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并使教育观念转变为教育行为,幼儿才能成为游戏的主人。

要尊重幼儿游戏的权利,相信幼儿的潜力。《世界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游戏的权利,有实现他自己的潜力和享有创造自己未来的权利”。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选择、表现、创新和成功的机会,鼓励他们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选择游戏伙伴、内容、场地和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自主、创新,真正感到开心、快乐、满足和有成就感。

要尊重幼儿的“发现”,相信幼儿的“创造”。要鼓励幼儿的首创精神,保护幼儿的创新积极性、主动性。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对他们的任何“发现”,哪怕是幼稚可笑的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大力表扬。要充分相信幼儿具有创造的欲望和潜力,支持幼儿多方面地展示自己的才能,使每个幼儿都能发现并发掘出蕴藏在自己的潜力,都能在成功中满开信心地对待生活。

要尊重幼儿的个性,注重幼儿的情感。创新不仅需要个性的张扬,而且需要信念、志趣、爱好、情操、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境、坚强的意志、合作的精神和丰富的情感,而这一切在自主游戏中可以很好的培养。

(二)以培训效益为中心,狠抓训研结合;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开发培训资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4

区域教师人数明显增多,每个年级教师的绝对人数也在增长,而市区的学科研训时间相对固定,学科研训活动的总量却维持不变,致使区域开展整体研训的时间相对不足。具体而言,以南京市每周一次(每次是半天,3个学时)学科研训活动安排为例,每学期以20周计算,市区教研部门单双周交替组织活动,用于开展区本研训的时间约为8~10次;再除去节假日及阶段性质量监测的r间外,能够开展区本学科研训的时间并不富足,由于教师绝对人数增多,客观上给学科研训的规范化组织、精细化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专业机会相对不足,个体教师得到研训锻炼的机会越发稀少

区本研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平台,以每次区本研训活动一个年级2~3位教师作为学科公开课(含各类研究课、竞赛课、展示课等)或讲座的直接参与者来计算,在总的研训活动次数不能增加的前提下,区域内的教师人数增加了,个体教师在区本研训活动中平均得到的锻炼机会就少了,这将直接影响教师的职称评聘及专业发展。

3.成长周期相对不足,骨干教师的再成长遇到了发展的瓶颈

骨干教师的成长有一定的周期,而在区本研训资源有限的实际面前,专业发展机会因“僧多粥少”而显得匮乏,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周期被迫延长,这非常不利于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4.研训动力相对不足,区域教师参加研训的态度有分化趋势

区域内不仅有荣获省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市区优秀青年教师等称号的骨干教师,也有长期供职于南京市薄弱学校的教师,校际办学水平差异明显,直接导致了专业发展机会的相对不均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长此以往,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教师因为专业成就感、职业认同度偏低,他们参与学科研训的热情也会降低;而大量的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参与区本研训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教师会陷入“差生――差教师――差生”的恶性循环之中。

二、“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1.“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的内涵

多年来,笔者所在区域开展的研训活动一直坚持“五有”次次有主题、过程有指导、资料有分享、考勤有落实、通讯有保障,其中“次次有主题”排在首位,目的是用主题来明确研训方向,检验研训效果;但这样确定的主题相对单一,按教师执教的年级、根据区学科研训员的想法来确定研训主题,大多数时候,教师都是被动参与的。

所谓“立体化”就是指区本研训活动的纵向与横向交叉。纵向交叉是根据南京市或区本研训的需要,按教师所执教的七级进行的研训活动。横向的是由教师自主选择的研训主题,有选择地参加研训活动。

“菜单式”主题研训就是在区本研训中,学科研训员经过调研,根据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先确定多个研训主题(根据需要);然后,把选出的研训主题公布给区域内的全体教师,这就如同一份学科专业“菜单”一样,让每一位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参与研训。目前确定的区本研训主题有六个方面――朗读、书法欣赏、文本研读、作文、微课及命题、秦淮文化。活动时分成六个小组组织研训。

所谓“立体化菜单式”主题研训就是教师在一学年中按执教的年级参加的研训活动与教师自选主题参加的活动在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研训。

“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的结构如下图:

2.“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的特征

从“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的内容设计与过程组织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主题化:学科研训的活动设计,要突出主题、聚焦核心话题。

立体化:学科研训的内容结构包含纵横两条线,形成立体化、结构化的特征。

层次化:学科的内容设计要注意年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差异,体现层次化。

多样化:学科研训的形式多样。

三、“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纵向的组织实施

根据区域教师所在的年级开展的研训活动,更鲜明地凸显按年级研训的特色。如,七年级的初小语文衔接教学研究、八年级语文修订版教材培训、九年级的中考语文说明宣讲等。这类的活动,主要由区学科研训员根据年级教学的需要安排落实。

2.区本主题研训活动横向的设计推进

“菜单式”的主题研训活动,更多地考虑到教师研训的需求。如,朗读组、书法欣赏组、文本研读组、作文组、微课及命题组、秦淮文化组六个研训组的研训活动,总的策划、指导及过程监督仍然由区学科研训员承担,但各小组的具体活动,却是由区域学科中心组的12位骨干教师来担任各主题研训组的组长,每个研训小组设2名组长。研训组长的职责是和组员一起制定学期研训计划,并在开学初就形成文本;同时负责每次活动的过程组织(含考勤、布置作业)及活动后的资料整理、作业的收发等。“菜单式”主题研训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公开课、讲座,也可以是沙龙、课例观摩或实地探寻等。主讲人可以是各小组教师,也可以是邀请的区内外专家。

以第一学期为例,“立体化菜单式”主题研训计划,总体安排如下。

以朗诵组、文本研读组为例,横向的“菜单式”主题研训具体安排如下。

从朗诵组及文本研读组一学期的三次活动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菜单式”主题研训的特点是:主题内容丰富,避免了单一化的问题;主题自选的,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活动具有持续性,研训内容更系统;小组内人不多,易于管理,便于指导。

四、“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的成效

1.调动了教师参与区本研训的积极性

“菜单式”研训主题是教师自己选的,选择的出发点是教师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扬长避短,这就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的参培观念,充分调动了每位教师的参训积极性。

2.提升了教师参与区本研训的热情

在商讨每次的活动内容时,每位教师都能畅所欲言,每个人都成了研训内容的开发者。而开展的每一次活动,每位教师都能发现自己在其中的价值;更有骨干教师或专家的指导,让普通教师倍感亲切。如,经过全体组员教师的研讨实践,书法欣赏组总结出了“扎实开展以问题为切入点的主题研训活动是探索书法教学的有效途径”这一观点。该组教师还结合各自的课堂教学实际,提出了可供教学研究的10个“小问题”:(1)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探索;(2)怎样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书法学习;(3)如何对学生进行书法指导;(4)书法教学如何体现“三本”(以人为本、以帖为本、关注生活);(5)如何做到“目标――教学――评价”的三位一体;(6)如何处理好预设与预设的关系;(7)如何指导学生书写;(8)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训练;(9)如何培养学生的习字意识;(10)如何科学地进行评价。这些问题的提出,为各校进行校本培训提供了依据。虽然这10个“小问题”的可操作性及关联性还有待论证,但它体现了教师参与区本研训的热情及深入度。

3.锤炼了个体教师的专业能力

由于把年级群体的大队伍分解成了几个小组,教师开设各类公开课的机会、在研讨中发言的机会、在作业中得到指导的机会都增加了,这样就让更多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发展。以朗诵组为例,一次3个小时的研训活动,每位教师都有展示朗诵作品或者现场操练的机会,都可以得到同伴或专家的指导,朗诵水平迅速提升。如,该小组的一位中年女教师,普通话水平一般,甚至有点乡音,但她选择了朗诵组,她说参加朗诵组活动就是想挑战一下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找到了自信。

4.磨炼了骨干教师的管理能力

在菜单式主题研训活动中,中心组骨干教师相当于是团队中的种子选手,在活动过程中,他们必须走在研训的前列,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管理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如,微课组赵老师,本来自己动手做个微视频不是难事,可是当他决定领着大家一起做的时候,就发现制作视频的很多步骤他都说不清楚,于是他找来相关书籍,进行了系统地学习,最后终于带着全体教师完成了微视频的制作。还有秦淮文化组的朱老师,原先面对组员,这位教师有点羞涩,不愿意进行考勤,后来她与组员教师也打成了一片,考勤做得越来越好,教师的研训作业也都能及时上交。

5.促进了区域教师间情感的交流

两区行政合并,初中语文教师队伍从整合,到磨合,再到融合,需要有具体的活动来支撑,而学科“菜单式”主题研训可以让每一位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都有“露脸”的机会,还有利用网络建立的QQ小组研讨群,拓宽了小组教师交流的空间。这样,在相互的交流切磋中,教师彼此熟悉了,走到一起了。正如一个小组总结的:一个学期,三次主题活动,四“心”相随――用“心”策划、悉“心”安排、全“心”相待、真“心”思考。

6.增强了区域学科教研的能力

“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整体上形成了区学科研训员、骨干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学科研训的良性互动,各校教研组、每位教师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学科研训精神面貌。在2015年南京市第八届先进教研组评审中,南京市第三中学文昌初中、南京市第一中学初中部、南京市钟英中学、南京秦淮外国语学校四所学校的语文教研组荣获南京市先进教研组荣誉称号,初中语文学科的通过比例达到了南京市的25%(共16个),占秦淮区中学组的26.7%(共15个)。至于参加秦淮区第一届先进教研组评审的数量,在区域内中学学段就更是遥遥领先了,参与率达到了75%(共12所初中)。

再如,在2015年5月举行的“秦淮区中小学教师微课制作竞赛活动”中,初中语文学科有15位教师的作品获奖,无论是参赛人数还是获奖比例都名列前茅,而其中有12位获奖者就是微课与命题组的成员。

五、“立体化菜单式”区本主题研训活动发展的再思考

1.研训菜单的主题选择可以再丰富一些

目前,提供选择的菜单主题主要是围绕教师专业成长的,如,朗读、书法欣赏、文本研读、作文、微课及命题五个主题,经过了初步实践,接下来将进一步调查教师的需求或感兴趣的主题,以更好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服务。还有,如何处理带有地域特色的秦淮文化与初中语文学习之间的关系、怎么结合秦淮文化开发学校校本课程等问题都要深入思考。

2.研训成果的分组展示可以再及时一些

经过一年的实践,各个小组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朗诵组每位教师都提交了自己的朗诵作品;微课与命题组成员都针对教材制作了微课视频;作文组教师除了常态作文研讨,还人人都有下水文;秦淮文化组每位教师都针对秦淮地域特点设计了综合性学习课等,我们可以再多投入一些精力,把作业中的精品挑选出来,并在区域内展示,让全体教师都来分享。

3.研训主题活动的专业指导可以投入再多一些

如书法欣赏组,可以盘活书法教育的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上的书法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开设讲座,还可以联系中小学的书法教育基地,实现经验和资源的共享。

4.研训主题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再多踊一些

如,开设座谈会、开展小型竞赛、网上同步交流等,甚至也可以考虑建设一个网络空间,把不同会场的情景录制下来,传到网上,让更多地教师能够随时随地的参与学习。

5.研训主题活动的实践作业可以再优化一些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5

一、区域单一,多元区域是基本

首要的误区就是幼儿园提供给幼儿的区域实在有限,这也是很多幼儿园都确实存在的问题。为了节省开支,节省精力,不少幼儿园认为,只要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就可以培养幼儿的自主能力,就可以培养并开发幼儿的各项综合素质。这是严重的教育误区。

因此,幼儿园提供多元区域活动是保障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一般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都应该包括制作区、美工学习区、表演区、角色扮演区、阅读区、科学益智区、语言练习区、感官操作区、沙水戏耍区、运动锻炼区等,这些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功能,如果一个幼儿园提供的单一的区域,那么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就只有可能学到单一的一种功能,而且,单一的区域还不一定能发挥了教育目标下的预设的功能。以此看来,要能够确确实实的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意义,多元的区域活动设置是一基本条件。

二、区域间关联性差,优化区域结构为要务

其次,误区之二就是在保证了多元的区域之后,每次的区域活动之间的关联性差,也就是每一个的区域活动是单一的一个单元,并没有和其他的区域之间产生互动。这样的误区经常是由于安排不当和区域结构混乱造成的。对于这样的教学误区,首要的是要认真的对每次活动的区域进行合适的部署,并在部署过后对整个的区域结构进行优化。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每次的区域活动是由一个区域和几个子区域组成,因此要在大区域的大主题下进行其他子区域的恰当安排,这样才可以恰如其分的促进幼儿相关人格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比如,在主题为“我为自己骄傲”的大主题的区域背景下,我们可以设置以下的几个子区域制作区、美工区、角色扮演区。由制作区制作蛋糕,美工区需要制作放在蛋糕上的图画,角色扮演区让孩子自己去市场上卖掉,这样一个完整的区域活动不仅让幼儿体会到充分自由的快乐感和满足感,同时还可以深刻地让幼儿真正体会到团结合作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三、干预不当,严格教师培训是必需

区域活动不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各项素质,同时也是让孩子体会到快乐感和满足感的一个平台。但在一些幼儿教师看来,只要是老师觉得不顺的就一定要纠正孩子,从而达到自己所预期的效果。这样的误区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原因是,对于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太低,并且没有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定期的教师培训,从而使得教师不恰当的实施教育。

要始终把严格培训教师的基本操守及基本教学素养作为提升教学水平的必需途径,才能始终让幼儿在正确的教师干预下开展高效的区域活动。要让幼儿在充分发挥自主性的同时,针对自己的兴趣,有选择的参加到区域活动中。比如,在进行不同区域间互动的区域活动时,教师要把幼儿的自主选择重视起来,更不能也不要刻意去任着教师的性格去强制安排幼儿去做幼儿不想做的事情,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与此同时充分尊重幼儿也是必要选择,要始终以幼儿的兴趣点为起点,这样才能把开展区域活动的正面效果扩展到最大,并且最大化的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干预不当并不是说不能干预幼儿的活动过程,而是要进行恰当的指导并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主动探索,学会交往。

四、反思不足,吸取教训是重中之重

需要强调的另一个重要的误区和教师的工作密切相关。一般的,在举行完区域活动后,很多教师会以为万事大吉,但其实在每次活动结束后要对每次的区域活动做一个经验总结和反思。只有这样,幼儿多方面健全的发展才会有后备保障,幼儿园在保障幼儿的各项基本素质正向发展的大方向上才会保持前进的势头。这也是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发挥其至关重要作用的体现。

当然,做到一活动一反思,一区域一监督的程度并不容易。如何才能保障区域活动的个性化和丰富化,作出怎样的反思才更有利于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这都是需要在反思过程中获得,也需要在吸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中得到进步。在今后的组织活动中教师需要遵循政治哲学中的这样一条规律,那就是始终坚持从实践到认识的无限反复,并最终获得真理。贯穿到区域活动中就是要充分挖掘每次活动、每个区域的教育功能,努力开发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和天赋。比如,在以“我为自己骄傲”为主题的区域活动结束后,所有参加此次活动的教师应该聚在一起开一次研讨会,讨论这次区域活动的成与败,研究在今后的区域活动中应该有哪些进步,并避免那些失误,并要求教师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做活动后总结。

总之,区域活动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一种自主性活动,因为这样一种活动给予了孩子充分的选择空间,可以让幼儿在这个区域里无拘无束的和同伴一起玩耍,并且能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中主动地、充分地学到更多更牢固的知识。

【参考文献】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6

一、建立基地,确定点校

我们是市级教研部门,所以在开展工作时,先与各县区进行了协调沟通,分别确定了四所城镇中学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城镇基地校,确定了四所农村中学为农村区域研修点校。

二、制定方案,开展调研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我们开展了以“教师专业素质情况”为主题的调研活动。这次调研活动采用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调查研究与指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显著成绩。

普遍调查采取情况统计分析的办法,抽样调查是深入四所农村点校,采取问卷、座谈和深入教学教研活动等方式,了解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

1.教师的基本情况调研。

制订详细的教师基本情况调查表,下发到各校。具体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第一学历及专业、最后学历及专业、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级别等。掌握了这些基本情况,就为教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课堂教学现状调研。

各学科教研员深入四个农村点校课堂,通过听课、看教案、与教师交流等方式,了解各学科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教学能力等。教研员在听课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专业指导,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调研结束后分学科形成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最后汇总提升,形成农村初中课堂教学现状的调研报告。

3.教研活动现状调研。

在每个农村点校参加一个学科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并与这个教研组的教师座谈,了解农村学校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形成农村初中教研活动情况报告。

4.问卷调研。

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形式。问卷设计以《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问卷内容包括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了解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并分块形成调研报告。

5.与校领导座谈。

通过设计好的座谈提纲,了解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情况及教育教学质量情况。

6.总结反馈。

在完成上述活动后,教研员将听课情况及教研活动开展情况向所在学校领导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同时,我们对调研情况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整理,并撰写了“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调研报告,确定了农村区域研修的方向,制定了研修规划。

三、立足实际,开展活动

在调研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区域研修工作的基本思路为:抓住一条主线,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促进四个发展,即学校学习化、教师专业化、教研员专家化、教学高质量化;采用四种途径:专业指导、示范引领、主题研讨、资源共享;达到一个目标: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任务包括:构建成学习型组织,包括领导、管理、引领等组织机构;形成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包括计划、运行、管理、考核评价机制;形成同伴合作、自主研修的氛围,使研究学习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驱动力,养成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不断提高专业发展能力;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总结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方法及经验;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学校及整个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1.成立组织,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效开展。

(1)成立农村区域研修管理指导组织。

具体分为三级:市学院建立市农村区域研修领导小组:由市学院分管领导和学科教研员组成,负责区域研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领导。各县区建立研修管理指导小组:由县区组长和学科组长组成,各县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初中教研的业务校长为组长,中教部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教研员为本区域学科研修的组长,在区域研修校中按学科选出一名副组长。各区域建立研修领导小组:由区域研修点校校长任组长,成员校校长任组员。

(2)组建学习型组织。

各区域研修组织根据需要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修团队。学习型组织至少包括以下两个组织:一是学校学科教研组,主要由本校本学科或相关学科教师组成,由学校学科教研组长负责,进行日常教学研究;二是校际联合的区域学科教研组,要求每个区域每个学科组建成一个区域研修学科教研组,由区域研修体学校的学科教师组成,由进修学校和区域研修学校共同协商确定学科研修教研组长,主要进行教学疑难问题研究。研修指导由市、县教研员共同负责。

2.指导引领,保障区域研修工作的有序进行。

(1)定方案,送指导,助推学校和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制定区域研修方案。在2014年与确定的区域研修点校调研摸底的基础上,撰写“农村教师专业素质情况”的调研报告,制定初中部农村区域研修方案。

二是进行培训指导。首先,对农村区域研修校进行培训,主要培训区域研修点校建设的意义、要求和方法。其次,指导基地校制定区域研修方案。最后,指导点校开展研修活动。要发挥省级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示范校的经验、做法指导和带动点校的发展。通过抓基地、抓点校,以强扶弱、以点带面,激发学校自主发展的内在动力,助推薄弱校的进步和发展,引领和推动整个区域教研的发展和提升。

(2)定主题,抓教研,助推教学质量有效提高。

各县、区学科教研员负责指导本学科教师分析教师素质和教学现状,找准薄弱点,确定研修主题,制定研修方案。市学院教研员提出年度研修主题,供各学区参考。

确定研修主题时要结合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3)给任务,压担子,推动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一是任务驱动。通过制定区域研修方案,给基地校和点校任务。各点校制定自己的研修方案,研修计划,校际间的区域性学科教研组按照学院要求,定期完成相应的研修任务。学校学科教研组要每周开展一次教研活动,校际联合的区域教研组要每月开展一次教研活动。各学科教研组要每月上交一次教研活动纪实,市县学科教研员要对活动情况提出指导性意见,并提出改进措施。各学科教研员要定期给点校及研修成员校教师任务,组织开展活动。

二是课题拉动。各学科根据各县区域研修校的教研活动主题及调研情况,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教研活动。要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力争做到:从小问题入手,解决教师所急、所惑,重过程、讲实效。

三是城乡联动。充分发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示范校的作用,学院初中部为城镇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与农村研修点校结对,通过拜师、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形式,将示范校的经验和做法辐射给区域研修校,在榜样的带动下发展提高。

四是网络互动。各学科通过QQ群进行学科交流、研讨活动;通过教师研修网,为区域研修校教师提供各种教学、学习资源,并及时将各种活动的开展情况上传。点校学科组长定期组织学习研讨,并将学习过程及困惑及时反馈给市县教研员。

研修形式采取网络研修与具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学科教研员要组建学科研修QQ群。平时的研修活动,通过网络研修对点校的研修活动给予指导,帮助教师解决研修中的实际问题。各研修组按照各自的职责和要求开展工作。市、县教研员定期深入点校进行具体指导。市学院选择适当的时候对点校教师进行培训。

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农村区域研修工作初见端倪,点校培养硕果颇丰。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推动了学校的专业发展。我们希望农村区域研修的道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平坦,越来越有效地助推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7

根据研究可以看出,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服务功能、引领功能,其中引领功能是通过服务功能来落实的。

1. 服务功能

第一,以提供数据分析的结果性建议或对新的教育现象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等方式,为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决策服务。区域中小学教育科研所自身肩负着以新的视角和新的理念发现新的教育现象,并对这些教育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和理念指导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采集教育数据样本,对一些热点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结果性建议的功能,这些功能,是教育行政决策的前提。比如海淀区教科所每年就小学六年间学生的成绩进行采样分析,为小学的减负和升学等方面的教育改革提供非常有效的建议,依据这样的建议,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相应改革也收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校长领导力分析报告、中小学领导干部听评课分析等,都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相应改革的有利依据。

第二,以学校自身需求为内容或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推广为目的,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服务。这种服务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自下而上是指学校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研究什么,培训的内容全部来自于被培训者即一线管理者的需求,这让行动更为理性,在行动中加入研究。培训内容从日常工作内容入手,切入点小而具体。比如,开学初学校需要做计划,就以“如何做计划”为培训内容;临近期末,学校要做总结,就以“如何做总结”为培训内容;学期中,学校需要组织各类大型活动,就以“如何做活动策划”为培训内容,及时满足学校和干部的需求。自上而下是指培训者在确定培训内容后,要给予科学规范的系统培训,突出专业性。研究直接指向行动,学校的行动是在研究指导下的行动。

2. 引领功能

第一,把国家的教育方针、大力弘扬和倡导的重要内容,作为研究内容,引领学校践行落实。认真学习和研究党和国家出台的重要教育文件,捕捉教育改革信息,确立研究题目和方向,率领学校开展研究。如党的十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据这样的精神,海淀区启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项目,带领70多所实验学校开展研究,目的是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等内容在中小学开展、落实。

第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进行本土化的改进和研究。欧美等国有一些较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操方法,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将之引入中国,带领学校开展实践性的探索和研究。如“中英项目”是海淀区与英国剑桥公司合作开展的一个项目,这一项目引进英国的学校发展评估标准,通过海淀区的实验学校自行制订学校发展计划、进行实施和评估,是使学校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发展,增强学校凝聚力,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学校领导力的项目。这个项目运用英国学校制订计划、自我评估的方式指导实验学校进行尝试,通过这个项目,让学校了解如何做自评,明白学校自评最重要的目的是帮助自己了解学校的发展现状,而不能靠外部来了解自己,让学校掌握证据收集的一些办法,体会“真实”的重要性。这样的方法,不仅把国外一些先进的做法引入国内,也使这些做法有了本土化的改造,让它能为我所用,生根发芽。此外,还与瑞典、中国香港变异教学研究专家与教师开展海淀区变异教学课题的研究,这一项目,通过同课异构、研讨会、课题培训等形式,开展课题研究,使变异教学的理论在海淀区得以实践、推广和发展。

第三,对中小学教育中薄弱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科研的方式,进行有效的研究、改进和推广。比如网络的普及在现代是有目共睹的,开展网上英语学习,以社区化的系统框架搭建英语学习的平台,原来是区域英语学习上的空白,海淀区2013年完成“海e社区”学习平台总体结构和基本功能开发,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带领13所项目试验校,完成包含话题学习、课业学习、课外阅读、名师讲堂、娱乐学习以及生活学习6个一级模块,30个二级模块 ,覆盖文字、语音、歌曲、视频等多媒体资源,集合排序、选择、填空、跟读、情景对话等丰富体验方式。这种实体性的科研成果,是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习力、教育力的一种完美体现。

二、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服务模式探索

引领功能是通过服务来落实的,下面就中小学教育科研所的服务模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1. 群体课题研究的服务模式

群体课题是在一定时期内,多所学校围绕一个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开展合作研究的课题组织形式。这类课题一般会由区域教科所的专职科研人员做组织者和牵头人,由区域内多所不同类别、不同学段的学校参与组成,研究的内容多聚焦于教育热点问题或课题学校在当时、当地面临的具有共性的关键问题而开展。群体课题的选题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引领性课题,一种是落实性课题。

第一,引领性课题。中小学教育教学中会经常出现新困难、新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常常与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相一致。引领性课题一般就是针对这类问题而设立的,这类课题对学校的科研发展有一种导向作用,也会为一些科研基础较好,致力于科研的学校提供自我挑战、自我发展的平台。这类课题的设立,建议参与度要广,覆盖面要大,而且应该覆盖到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学校。这类课题,重在先进理念的传播、意识的培养、途径的探索。

参与此类课题研究和培训的学校较多,但每次学校参与培训的人员不多,一般为1~2名。实验学校多,具体参与的人员少,会带来一些现实问题,比如,无法保证参与人员的长久性和稳定性,人员变动较大。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中小学中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多为一线教师,而教师的岗位每年都会有变化,比如有的教师调动或升职,特别是涉及班主任队伍的课题研究,有的教师由于不再担任班主任,就会脱离与班主任课题相关的研究,造成之前的研究很难延续和落实。此外,学校的主要领导对课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也影响课题研究理念的推广和落实。

第二,落实性课题。这类课题是针对教师实际工作中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而设立的,也有根据学校的具体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设立的。这类群体课题,建议培训的学校少,培训人员不少。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每所学校有一个团队参与培训与课题研究,保证所要传达的理念和方法被团队中绝大多数人接受和掌握,以利于推广和落实。如果参与的团队是学校的领导班子,就更能保证培训不会流于形式,培训的内容不会流失了。

2. 群体课题研究的培训模式

群体课题研究多采取集中培训与跟踪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形式。集中培训多由项目的负责人从理论层面进行系统讲解,再结合学校的情况,进行集中点评和指导。

集中培训的特点是:第一,培训的内容很系统。比如“如何策划大型活动”会从策划的要素:目的、主题、立意、布局、结构、流程等方面做系统的辅导。第二,注意形式的变化。集中培训密度高,时间集中,注意形式的变化,提高培训效率。

跟踪培训的特点:第一,实行专家负责制。聘请6位离退休专家,对学校进行一对一跟踪指导。这类专家社会性事务少,认真负责,不浮躁,心平气和,指导及时,落实到位。第二,参与学校日常工作。结合“伴飞项目”坚持参加领导班子每周工作例会,了解学校的具体工作。阶段性的重点工作,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校园走访计划。项目组互相学习,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

3. 个人立项课题集中管理的服务模式

海淀区针对不同人群,设立不同类型的课题,如校长委托、特级教师、年级课题、教师课题等,针对这类课题,区域教育科研所提供的是指导与管理服务。指导指统一对个人立项的课题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如何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和课题研究的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培训,并对个人立项的课题开题报告、中期报告、结题报告等内容,由科研员做具体的指导和修改的一种服务。

同时,区教科所又出台《海淀区课题管理手册》《海淀区学校教科室人员工作职责》《海淀区课题联系人制度》等管理文件,设立课题管理平台,对这些课题进行统一的过程性和结果性的规范管理。

4. 专家指导模式

专家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为所内专家,二为所外专家。所内专家,是指导区域教科所科研员的主力和基础。培养自己的专家队伍,是区域教科所的生命线。因为这批专家,既不同于学校教师,又不同于高校的专家,他们既了解中小学的现状问题,又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是指导学校科研不可替代的力量。

定期举办科研方法讲座、培训等形式的集中学习,发挥所内专家的作用。还可借助区域教育网络、互联网、微信、飞信、信箱等信息技术,开辟多渠道的交流通道,充分利用所内专家资源为全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

所外专家,一般来自国内外高校、社会科研院所和公司科研团队等,所外专家与所内专家相比,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可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所外专家库”。根据区域课题研究的不同内容、不同阶段,灵活更新和组建所外专家的指导机制。所外专家一般理论功底扎实、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对提高区域科研的水平功不可没。一般在课题立项、研究过程中和研究成果的整理阶段聘请所外专家进行课题立意、选题、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技术线路以及进行问题的归因诊断和评估反馈等方面的指导。

所外专家指导多数采用专题讲座、集中座谈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针对某一课题,长期聘请某一专家进行跟踪指导。所外专家指导存在的一个误区就是其可能对区域内的情况在短期内全面而深刻地了解有困难,所以要扬长避短,要善于借助专家的科研规范、理论功底,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 交流展示平台的搭建

区域教育科所不是一个所的“单打独斗”,它是区域中小学教科研的凝聚核心、领导核心、专家核心。其主要方式就是带领学校团队进行合作研究,教科所以构建中小学科研管理体系,强调知识的积累、转化传播、交流共享、创造开发和应用评价,为广大学校彼此交流与分享各自的科研经验、研究成果等搭建平台,围绕课题研究流程管理为中心,辅之以科研队伍和科研机构的建设,营造研究氛围是区域教科所一项主要的服务功能。

交流平台的形式是多样的,如现场会交流、研讨会交流、读书交流等方式,还有网络方式的交流,特别是搭建网络交流平台,网络交流平台一方面传递区域科研的要求和信息,另一方面支持中小学从事科研的教师把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成果上传,这样的平台可以集储存、处理、检索和交流为一体,既是区域科研资源库,又是区域科研管理库,有利于区域科研管理机构对区域中小学科研内容和科研方向的整体管理和把握。海淀区的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和海淀区科研管理网,在一定程度上都起到这种作用。

现场会是集中宣传某一课题学校经验的一种会议形式,这种展示交流形式,是在课题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提升学校的一些适合广泛推广的模式和途径,进行集中展示和宣传的方式。比如“高中人生规划课程实践研究”课题,就不同课题学校的研究情况,分阶段地在不同学校进行了“研究性学习模式的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学科渗透模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活动课程模式开展人生规划教育现场会”等,意在固化这些模式,进行展示和推广,以达到落实和推进区域人生规划教育活动的目的。

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教科研经验总结交流会,是区域教科研阶段性的总结科研成果、交流科研经验、奖励科研骨干、总结区域阶段性教科研工作、展望下阶段工作所举办的大会,这样的大会是区域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的交流展示平台。

定期编印不同研究项目或教科研刊物,是区域教科所能够提供的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交流平台。它是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校际间、教师间、教师与专家、家长间的交流渠道。

总之,区域中小学教科所的功能和服务模式应该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一个过程,要通过这个过程的丰富和完善,逐步构建起区域的科研文化,以文化的力量确保区域教育科研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8

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探讨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城市,关注的力度却远远不够。美国学者托马斯・班德尔也指出要研究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关键点:城市[1],因而对这一领域进行挖掘,是一项创新研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基于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拓展》一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品所著,也是天津社会科学院的重点课题结项成果。由于潘允康先生已对此书做了精辟的总结,本人在这里只能做些补充并就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一、本书的主要内容

(一)核心概念

本书是理论运用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因此本书的题目选择了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中的一个理论术语“空间生产”。“空间生产”一词是由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提出。列斐伏尔指出,“生产”一词来自于马克思的理论,即生产是人类通过劳动等社会实践制造产品的社会性活动。因此,空间生产的核心意思就是:“社会过程下城市、区域、城镇等这些具有空间形式的社会体系的形成。”其后,曼纽尔・卡斯特、爱德华・索亚等学者对空间生产研究进行发展,使之成为了具备相对完善学术话语体系的理论。本书探讨的是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它在城市空间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空间生产概念的使用,实质上是空间生产理论的运用,这使得本书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并拥有一种可依据的可靠的分析范式。

(二)研究思路

城市是社会的主要载体,城市空间与城市社会是同一的,研究教育与城市空间的生产,其实就是研究教育与城市社会的辨证关系,城市社会学者将城市社会的特殊属性归结为:生态社群、集体消费、资源分配、生产系统和文化(特性)五种类型。在实际中,教育是城市生态体系和城市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集体消费和资源分配与居住密切相关;特性则体现于区域社会中。另一方面,空间研究需要植根于实践。因此,本书从教育活动出发,分析教育的生态组织,以及教育对城市居住、城市产业和城市区域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三)章节安排

本书是要在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理论运用中,实现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深化,首先应当整理并分析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研究成果。因此,本书的第一章梳理了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城市社会学两大流派的空间研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逻辑、范式、内容与视角,并指出空间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教育可以看作是一种生态组织,因此,本书第二章要探讨教育活动如何形成教育空间,教育空间的结构,以及教育空间的变化。

教育的消费与教育资源的获得与居住密切相关,第三章分析教育与社区的互动。教育作为居住的重要配套,通过家庭迁居引发社区的变化,有教育需求的人入住心仪教育配套社区,在城市中形成了具有教育特色的居住区。另一方面,生源是优质学校形成的重要因素,社区的分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内学校的质量。

教育是一种生产要素,第四章分析教育与城市产业的辩证关系,重点分析高等教育与产业的关系,具体包括两者对于彼此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彼此之间建设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产业密不可分,这一章还探讨了在知识经济下,教育在产业塑造城市空间中的作用。

第五章研究教育与区域,城市性体现于不同的区域社会中,教育是区域的重要功能组织,区域中教育系统如何组织,人们参与教育活动的行为、教育组织与其他组织的互动形式,都是形成区域性质的重要力量。在城市中,教育分区域(行政区)管理,分区域发展会导致教育出现区域分化,同时教育作为区域功能系统的一种,结合区域内其他社会功能单位,会使所在区域呈现不同的性质,当然,此种法则也可推演到其他功能系统身上。另一方面,城市中高等教育的规模化聚集也形成了特定的城市功能区――大学城。

二、本书的学术价值

(一)应用并深化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研究

从事城市社会学研究的人都知道,城市社学始终无法避开空间问题。空间是城市社会存在的重要维度,因此空间不能成为城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空间研究散见于各流派、视角的分析中,随着社会科学界空间研究的兴起,学者们试图创建一种关于社会空间的理论,但当空间成为一种研究对象时,其问题和不足也随之而来。因为空间只是事物存在的环境条件,而非实体,任何对于空间所做的宏观和抽象研究,都面临着将空间与社会剥离的困境。面对空间的难题,学界做出了两点总结:一是我们仍然且必须承认空间的重要性;二是空间研究必须植根于具体实践。因为实践植根于时空发展中,实践研究可以很好地实现时间、空间与社会的三重辩证整合。在空间的生产中,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处于中心地位,这一过程在每一项社会活动中完成,包括生产、分配、居住、消费等。美国新城市社会学学者马克・戈特迪纳(Mark Gottdiener)也指出,应当尝试把更多的要素纳入到社会空间分析中来,如房地产、地方政府、邻里、公共环境等。这也是当下社会科学界空间转向的真相。本书尝试从教育活动出发,具体分析社会与空间的辩证关系。

本书是理论总结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在理论方面,本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研究,总结出清晰的理论范式,并将其运用到天津案例的分析。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梳理较为零散,或集中于某一流派,或某一学者,且没有深入剖析。在分析方面,本书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社会空间分析的模式。第一,从具体的实践活动出发,以该实践活动的功能空间和区域为联结点,分析实践活动如何生产(城市)空间,实现空间研究微观和宏观的结合。从具体实践活动出发来审视城市空间的生产,不仅可以为社会空间的生产提供一个真实可靠的起点与开端,同时此模式可以融合学界微观与宏观叙述之间的分裂。因此,这一模式可以应用到其他社会实践的分析中,例如医疗、交通、商业等。第二,以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社会特性的几种界定为分析框架。任何实践活动都脱离不开社会的约束与限定,城市社会性的确定是研究具体实践生产城市空间的前提,城市社会学自诞生以来,学者将城市社会的特性界定为生态社群,生产、消费系统,资源分配体系,这些都是实践研究展开的背景思考,同时可以作为分析的框架。

(二)推进了教育领域空间视角的研究

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功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而又不相互冲突,同时使之符合社和国家的需要。教育活动隐匿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它对城市空间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教育实践活动出发,分析教育与城市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展示教育生产空间的过程和方式,这符合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的逻辑,同时也是对城市社会学空间研究视角和内容的丰富和深化。一直以来,教育的研究缺乏空间视角,已有的系统研究也比较少,且主要局限于学校空间研究。本书从空间的视角分析教育与城市社会的辩证关系,这是对教育领域空间视角研究的推进。

三、有待深入的问题

第一,增加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对于城市空间的作用必须结合其他城市要素才能实现,因此,教育与城市空间生产的研究实际上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涉及政治、经济、地理等众多学科。本书在探讨教育空间与产业空间的辩证关系时,缺乏对于经济学方面理论的运用,如产业经济学、现代企业理论等等,使得该部分的研究较为薄弱。

第二,进一步提炼研究理论。本书运用城市社会学的空间研究范式与方法,分析了城市中的教育问题,在具体的实践分析中发现、总结、提炼空间研究的特殊模式和新的观点将是本研究一直持续的努力方向。纵观国内外学界的研究,城市空间的分析都是以个案为例,这意味着一种“本土聚集”[2]。运用国外理论来思考当下中国社会的动态变化及其原因,是国内学界一种比较流行的做法,这也代表着中国研究本土化的努力和尝试。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对中国社会、城市区域和其他具体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保持敏感性和洞察力。本书以天津市为例展开研究,收集了大量的现实资料,使研究有依托,有支撑,不空泛,然而在本土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方面还有所欠缺,也未能提出一个属于我国现实的本土化理论。众所周知,社会学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进行的社会秩序探索,这是本书还需提高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郄海霞.美国研究型大学与城市互动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 吴军,特里・克拉克.文化动力―― 一种城市发展新思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New Exploration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City

――Educ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Urban Space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Research in Urban Sociology

SHAO Chang-lan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9

一、引言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其突出表现在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同时,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生产力水平总体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对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创新的基础,在于实践、学习和知识的积累;而创新能力的形成,则需有效地发挥一种特定的非财务资本——区别于传统的货币、劳动力、土地等财务性资本,由人力资本、关系资本和结构资本构成的智力资本,方能为主体带来持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

二、智力资本驱动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性的研究设计

(一)指标体系

笔者以2009年华东地区的横断面数据为样本,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和山东七个地区的相关数据,结合中国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区域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与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背景探索智力资本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水平与关系。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一级

二级

具体指标

 

区域人力资本

区域

教育

水平

政府财政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与专任教师人数比

在校大学生与大学教师的人数比

每万人拥有的大学在校生人数

大学以上学历人数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

区域

医疗

卫生

水平

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

每万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

每万人拥有的医疗机构床位数

区域

社会

保障

水平

社会保障和就业的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至年末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人数占总人口比重

每万人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每万人中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

区域关系资本

国际

关系

水平

进出口总额与GDP的比值

实际外商投资总额与GDP的比值

国际(外)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

国内

关系

水平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人均批发和零售业总额(万元)

人均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额(万元)

区域结构资本

政府

效能

水平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占人均GDP比重

从业人数占总人口比重

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社会

流通

水平

人均货运总量(吨)/港口货物吞吐量(吨)

人均客运总量(人)

人均邮电业务总量(万元)

固定及移动电话普及率(%)

商品零售/居民消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信息

流通

水平

人均图书出版量(册)

人均期刊总印数(册)

人均报刊总印数(份)

国际互联网用户占总人口比重

区域创新能力水平

创新

投入

水平

科技经费筹集总额占GDP比重

有科技机构的企业数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

高等院校科技课题平均投入经费(万)

①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落实资金占GDP比重[微软用户1]

研发机构科技活动经费占GDP比重

研发机构科技活动课题平均经费(万元)

创新

产出

水平

技术市场成交额占GDP比重

技术市场成交的合同平均金额(万元)

技术市场技术流向地域的合同平均金额(万元)

国内专利申请受理数/授权数

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项目数

创新

人员

情况

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数/研究与开发(R&D)机构数

每万人拥有的高等学校数/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

R&D机构课题投入经费占科技经费筹集总额比重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10

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虽然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已经在一些院校开设出来,但是小学科学教师的课程设计方案还在探索之中。

2.加强我市小学科学学科整体建设的需要

我市自新课改以来,小学科学学科队伍建设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关心与重视,改变了原来专职教师队伍以“老、弱、病、残、孕”为主要成员的现状,骨干教师以兼职为主体的师资结构现状。截至2015年1月统计:本市现有公办小学30所,现有科学专职教师71名,专职教师每校平均2.37名,兼职教师18名,平均每校0.6名;专职教师中本科学历49人,占70%。所以,改革本区域对科学课教师的研训工作是我市科学教师队伍建设最为急切的任务。

3.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从目前本市的科学专职教师年龄结构中来看,35周岁以下教师占比较大,五年内任教新教师比例尤为突出,这部分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学生缺乏解读、思考与理解。如何为教师搭建各种研修平台,提高教师参与研修的主动性与有效性,使教师的研修能够与自身的课堂教学问题相关联,切实解决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这对本市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意义重大。

(二)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本市小学科学各类教研活动形式简单、效率低下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目前我市小学科学课程各类教研活动缺乏整体建构、平台单一、研修方式单调,指向性不明、研修内容与教师的专业成长所需不匹配等问题。

2.解决本市科学教师参与教研活动主动性、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我市小学科学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一线科学教师课程学习意识与能力不强,缺少课堂教学中对普遍问题的主动与创造性解决的思考等问题。

二、本课题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改变目前我市小学科学教师教研活动现状总体处于一种随意的、无系列的、完成任务式的、被动的状态。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可以对本市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愿望、专业素质和能力、专业发展的环境、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展现、总结与探索,从而全面提升我市小学科学课程质量。

(三)创新之处

1.在研究视角上,关注小学科学教师的研修平台及方式,关注“参与式研修”在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更为关注小学科学教师从接受培训到“参与式研修”的主体、内容的变化,这是本课题最重要的创新之处。

2.在研究思路上,坚持教育行政主导性和课题领导多元主体整合性相统一。

3.在实施方式上,坚持以市科学教研员、市教科员为主的县域统筹与科学教师为行为主体的个性发展需要相结合。

三、概念界定

参与式研修:

“参与式”:参与是指参加活动的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状态;参与式是指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互动、个体受群体影响、个体影响群体等外显行为的方式和程度。

参与式研修:通过学习者主动的、从解决自身问题出发的参加群体组织的研究和学习方式。是为完成真实课堂问题,成员之间相互依赖、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教研方式。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9页)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共同体建设理论

2.课程发展理论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

4.需要理论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具体目标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参与式研修”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县域层面上的建设与实践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参与式研修”的平台及研修方式。形成本市小学科学课程“参与式培训”实践经验。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对本市科学老师的培训工作更加系统、科学,促进培训工作的实效。加快本市科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3.形成与积累起本市小学科学系列的学科问题资源与培训资源。

4.形成一批本市小学科学课程领域中具有较高自主研修能力的团队与个人。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一)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的研究。(基础性研究)

主要对我市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中在市级、片级、校际间、校级教研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寻找问题,进行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现实意义与功能价值研究。(理论性研究)

主要研究在本市小学科学课程中进行“参与式研修”方式的价值取向、内涵、本质特征、功能定位等,着力研究研修建设内容、途径和条件创设,影响“参与式研修”的方式建立相关要素,及其发生作用的一般规律。

(三)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组织形态的研究。(组织框架研究)

主要研究本市小学科学在实施“参与式研修”中的组织框架与结构、运行路径 、运行机制的问题。

(四)小学科学区域 “参与式研修”运行方略的研究。 (方法研究)

主要探索小学科学参与式研修从主题的产生、确立、研究的方式、研讨的方法以及技术的支撑、运行的路径、总结交流的形式开展系列的各个层面的研究,找出小学科学课程急需解决的教学中的各种问题、成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从而整体推进本市小学科学学科课程研修,促进本市小学科学的课程实施。

(五)小学科学区域教研“参与式研修”各类型案例研究。

主要通过对典型个案的跟踪分析,发现和探寻“参与式研修”对教师个人成长及团队建设影响的一般规律,总结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文献调查法

3.行动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5.个案研究法。

八、预期成果形式:

1.《太仓市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活动现状调查与问题成因》调查报告

2.《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个案集。

3.《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4. 《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课题研究论文集。

5.《参与式研修:变革小学科学区域教研方式的研究》研究活动的汇编。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11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贯彻《纲要》精神,改变幼儿园重集体教学轻个别化活动的倾向,引导广大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努力给幼儿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让他们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主动学习,富有个性地发展,近年来我们积极倡导幼儿园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活动。然而,目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现状究竟如何?为求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幼儿园及教师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教师的指导水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发现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我设计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调查分析,研究相关对策,促进幼儿园区域活动效益的提升,也为教师培训提供客观的实践依据和丰富案例。

二、调查的内容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区域的创设情况

1、空间利用:区域数量的适宜性;区域分隔、时间安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区域内容的丰富性。

2、材料投放:材料提供的目的性、层次性、多功能性。

(二)教师的指导水平

1、区域活动指导方案的制订情况。

2、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过程中的指导情况。

3、教师组织幼儿区域活动后的自我反思情况。

4、教龄与区域指导的相关性。

(三)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发展情况

1、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

2、参加区域活动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3、在区域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与合作能力。

三、调查的方式

(一)调查范围和对象:

本次调查随机选取10个班的区域活动。同时,还对20多位教师进行了访谈,以收集更多的消息。

(二)调查形式

1、实地观察区域活动。对随机选取的小、中、大10个班的区域活动进行现场观察记录。

2、访谈。对幼儿园的园长、教师进行实地采访,了解她们在开展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想法和做法。

3、查阅资料。通过查阅幼儿园及班级的区域指导计划,教师的观察记录与反思,深入了解幼儿园教师指导区域活动的能力。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很大改观。

从教师及园长访谈了解到,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十分重视的占33.68%;重视的占39.58%;一般的占4.2%;不重视的占22.57%。应该说经过前阶段宣传学习及相关的研训,幼儿园对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改观。

(二)年龄段区域的时空利用与材料投放无显著差异。

从调查中表明,幼儿园周计划中安排区域活动的时间为每周1-5次不等,其中每周1次的占7%,每周2次的占59.7%,每周3次的占26.39%,4-5次以上的占8.33%。从10个班的调查看,区域活动时间安排基本上是切合实际的,大部分班级既保证了整块活动时间也能注意晨间、饭后、离园前随机开放。在空间的利用上,区域数量的设置能根据幼儿人数需要,并努力为幼儿提供较丰富的活动材料。小、中、大班时空利用无显著差异,但区域的布局与分隔存在较多不科学现象。如:有的班幼儿拥挤在专门的区域活动室活动而教室却空着,有的班区域之间没有间隔;还有的小、中、大班都用桌子或可乐瓶间隔等,造成活动干扰,不利于形成和谐的活动氛围。

区域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的活动兴趣及发展,统计表明,小、中、大班材料投放方面无显著差异。92.2%的教师能依据区域的特性投放品种较丰富的材料,以满足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材料的投放较有目的性。90.8%的教师能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阶段性地调整材料,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但在对材料的研究上班级教师之间存在差异。主要问题是所投材料的层次性和多功能性比较欠缺,具体表现在小、中、大班提供的材料基本类似,没有体现年龄班特点,有的班一个区域中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太多,幼儿看着眼花缭乱的材料,情绪浮躁,无目的地摆弄很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而且有些材料只适于个别操作,不利于合作行为的产生。因此,研究材料的价值及投放策略已成为我们当前的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三)教师有较强的指导意识但指导水平一般。

区域活动是孩子自主自愿的活动,但是如果没有适宜的环境,没有成人的支持,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因此,幼儿园区域活动能否有效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教师的指导。调查显示,目前我园幼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意识较强但指导水平一般。

1、区域指导计划与反思缺乏针对性。从资料查阅与访谈情况看,幼儿园十分重视区域活动的开展,积累一定书面资料。能制定学期、阶段、每次活动的计划,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已经初步形成了园区域活动总目标到各年龄段的总目标、学期目标、阶段目标的目标体系,这项工作量大,但便于一线教师有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在目标体系制定的基础上,还注重在过程中调整,不断充实完善。每次活动后也能进行书面的反思与分析,说明教师充分认识到区域活动的特点,并在积极行动着。从数据统计来看。但是,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是目标体系的层次性不明显。主要表现在:①缺少发展性。比如同样是一个动作技能,小班与中班的要求相似,这样就给教师制定具体活动计划带来影响,甚至于影响幼儿的正常发展;②缺少延续性。比如某个区域一学期四个阶段,教师仅仅从内容上安排了四组不同的活动,而没有立足于幼儿情感能力认知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其次是教师区域活动计划目标粗放,指导重点不明,观察盲目,缺乏针对性。

在教师访谈中我们发现,教师反思的技能也亟待提高,如请教师谈谈本次活动孩子的活动情况时,大部分的教师只是简单描述孩子的兴趣、目标的达成度,不能很好地分析现象之原因,因而,提出的指导策略就不具科学性确切性。

2、教育观念与经验直接影响区域指导的实效。从教师现场观察情况看,全园教师中98.3%的教师能制定区域发展目标,其中通过研究制定的占43.4%,这说明幼儿园教研组的作用得到了一定的发挥。且区域发展目标的确定与教师教龄有关。3年以下的新教师对于目标的设定大多较情绪化,缺少深入的思考与研究,而4-15年教龄的青年教师则一半以上显得较为理性,这符合教师的成长规律。至于16年以上教龄的有经验教师中存在的部分无目标、无研究现象与她们传统的课程观密切相关,也反映了这些教师对现代幼儿教育要求的不适应。

在调查中还显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记录方式与教龄有关。在区域活动的指导中76%的教师有观察重点,每位教师都能尝试进行一些观察记录,其中有64.9%的教师采用了现场记录和事后追记相结合的方式,这说明教师的观察反思意识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不断地增强,但教师之间也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不仅与教师教龄有关,更与教师的教育机智相关,在实际的抽样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观察非常敏锐,善于发现幼儿活动过程中的亮点、难点,紧紧抓住指导契机;而有的教师虽有观察指导重点,但观察能力弱不能发现指导契机;还有的教师观察无目的,指导仅停留在对幼儿的常规管理上。

调查统计表明,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以强调客观条件为主,31.3%的教师认为是场地,35.8%的教师认为是材料,这既反映了幼儿园活动条件的差距,也显示了大班额对开展区域活动带来的困难。还有12.8%的教师认为是常规,20.1%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这说明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指导技能有待加强。统计显示,教师对开展区域活动中存在问题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我分析,这种差异的形成既与教龄相关,更与客观条件和教师的观念、指导技能相关。

从观察教师的现场指导情况看,教师对区域指导的认识基本正确。在访谈中每位教师都认为区域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最关键,并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提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许多教师对区域活动的主要特征掌握较好,比如,教师们都认识到自主性是区域活动的特点,她们会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允许幼儿按意愿活动。

在区域活动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真好”,“你真能干“,“再试试”,“等一会再来看你”。在这些语言的背后,体现了教师对孩子活动的尊重,尤其是许多教师经常运用的这句话:“我等会再来看你”,既表达了对孩子劳动的尊重,更培养了孩子的坚持性,也促使教师的指导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我看到孩子在区域活动中是放松、快乐的,活动的主动性较好。

3、教师指导的方法类型较丰富,但比例失调。具体表现在:①师幼关系良好,年龄特征不明显。不同年龄班的区域活动都有不同的要求,教师的指导能否体现年龄班的特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调查中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处理上比较恰当,小班多以平行游戏身分出现,中大班多观察点拨。但是指导内容比较单一,停留在表面,提出的要求集中体现在创造性、社会性方面,要求含糊,缺少层次性。②指导方法总体类型多样,比例失调:教师通常能够运用语言、动作、图示、材料、同伴等媒介进行指导,互动的方法有直接指导、示范、暗示、启发、同伴互动等。总体类型来看,指导的方法还是比较多样的,但是从运用的比例来看,偏重于直接指导与语言互动,总体质量不高。

我们都知道,区域活动的理论依据是发现学习,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隐性指导。少用语言的直接指导。尽量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思考,不急于提供正确答案。让幼儿在探索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坚持性,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

从观察访谈中我们发现: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细致的教师更能带好区域活动,如小班的江老师做的就非常好。从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她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自己班内的幼儿,对本班幼儿的发展情况了如指掌,她经常会针对幼儿出现的问题设计具体措施:如针对常规问题,她曾用过指派小组长、评比等方法。

(五)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差异较大。

1、区域活动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发展但班级之间存在差异。

自主学习是区域活动的一大特色,它体现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材料等方面的自由选择。调查统计发现,在参加活动的500位幼儿中,能自主选择游戏的占92、9%,这一数据表明,在区域活动中,无论是小班、中班、还是大班的孩子,他们都能自主地按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游戏活动,这体现了教师对幼儿意愿的尊重,符合新《纲要》的精神。但由于硬件、师资指导水平和幼儿的发展规律等因素,各年龄班幼儿的自主行为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2、幼儿社会性发展情况一般。

区域活动有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合作等互动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其社会性的发展。本次调查区域活动社会性方面设置了“坚持性”“交往合作”“收拾整理”这几个项目。

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表现了比较好的坚持性。调查显示,各个年龄段都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能自始自终积极、专注地参加区域活动,说明幼儿的“坚持性”还是比较好的。我们分析,主要原因有:一是幼儿选择的游戏内容是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二是幼儿的规则意识强。在区角活动中,大部分的孩子都知道要在一个“区域”中玩,不可以跑来跑去,由于规则的限制,所以活动中他们能约束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使坚持性得到了发展。

②各年龄班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有待提高。调查显示,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主动交往的占总数41.8%(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41.7%、大班占46.7%),小班孩子的合作能力相对弱些,随着年龄的增加,自我中心行为逐步减弱,幼儿的合作能力逐步提高,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但从总体看,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发展不够理想。我们分析孩子交往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区域内容的设置、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同伴间的交流密切相关,因为孩子们在有的区域内(如:建构区、角色区等)的交往相对要多,而有的区域内交往相对就少。另外,选择同一活动区的幼儿,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他们会聚在一起,相互观摩、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使交往合作能力得到了发展。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同一区域内容,在教师的不同引导下,幼儿则获得不同的发展,我们觉得,交往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我们投放能够促进幼儿互动合作的材料,还需要我们教师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引导、用心去培养。

③幼儿已形成初步的收拾整理习惯。收拾整理是区域活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调查中我观察到,当结束活动后,能自觉收拾整理的占幼儿总数的65.4%(其中小班占58.3%、中班占58%、大班占78.3%)从整体看,幼儿的收拾整理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大部分孩子在活动中能做到材料轻拿轻放,知道物品要归类,活动后要收拾干净,保持区域内的整洁与卫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收拾习惯。然而,各年龄班幼儿收拾行为有显著差异是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但中班差于小班很值得我们反思。

3、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我们从“变换玩法”“重复操作”“无目的操作”等三方面来观察幼儿的创新性,结果发现,活动中能“变换玩法”的孩子只占幼儿总数的49、2%(其中小班占36.1%、中班占54.3%、大班占55.6%),还有14.8%的幼儿处于无目的操作状态,这说明在创新方面幼儿间存在很大差异。幼儿的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五、建议

(一)强化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角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开展区域活动顺应了幼儿发展的需要,是幼儿个性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应建立园本研训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教师论坛等一系列方式,帮助教师学习感悟区域活动的价值,树立广义的幼儿园课程观,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根据我园情况,小班也可尝试在作息时间与空间的组织安排上,让区域活动成为主要的活动,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增进合作交流,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

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增进园际间、教师间经常性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姐妹园结对子、区域活动观摩、区域环境创设评价、疑难困惑问题研讨、区域案例交流评比等多种方式激发教师互助学习研究的热情,并在共同研究区域的过程中,逐步缩小差异,促进师幼群体共同成长。

(三)立足三个优化,提升区角活动的效益。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绝不能流于形式,不讲效益。因此,幼儿园应在优化时空,营造自主开放的区域氛围;优化材料,创设积极互动的区域环境;优化指导,提供适宜有效的活动支持等方面下功夫,切实提升我园区域活动效益。

总之,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一载体,进一步引导教师总结反思,深入实践研究,把新《纲要》的先进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让孩子在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参考文献:

1、赵明、恽跃荣《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冯晓霞《活动区的创设、利用与活动指导》学习资料2002年11月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12

教科研训一体是江干教育一直以来的工作路线,就是将教研、科研与培训融为一体,由江干区教师发展研究院统一布署和管理,由各学科教研员统筹规划和设计本学科的研训工作,按学年制订研训计划,每学期组织丰富的研训活动,在江干教育网上研训通知与活动报道,期末进行研训工作的总结交流。

在江干信息技术区域研训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以“构建研究团队,整体和谐发展”为目标,本着“面向全体,培养骨干,跟踪新人”的原则,构建了多层级立体化的研训组织,形成了区域教研大组、区片联动式协作组、校际联盟式教研组、专题研究工作室以及牵手行动共同体,以区域课题为引领,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研训活动,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2013年,区域课题《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科研规划立项课题,经过两年的深入研究与系统实践,构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体系(如图1),该项研究荣获2015年杭州市第30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分层发展策略:体验成功绽放精彩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普及,教师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骨干教师、适应期教师和三年内新教师三个不同层面的教师群体,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考虑到每位教师的兴趣、能力、基础等实际情况,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从2006年起就提出了“教师分层发展”策略,在区域研训中坚持“以师为本,需求为先”,兼顾不同层面的教师,制订分层发展目标。其中,骨干教师要“引领示范,追求特色”,适应期教师要“实践创新,寻求突破”,新教师要“注重基础,形成规范”。在区域研训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如下页表1),力求使每位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目前,在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包括市、区教坛新秀在内的骨干教师人数已占41.2%,五年内年轻教师占31.9%,针对这种情况,开展牵手行动,将二三层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牵手结对,全面指导,携手同行,相互促进。

当我们从区域层面提供了机会,创设了情境,搭建了平台之后,教师在区域研训中发展了自己的强项特长,在课堂教学、教科研、专业技术、学生竞赛辅导等各方面都展现了各自的精彩。2001年至今,有13位教师获“杭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一等奖,2位获二等奖;有4位教师获“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展评”特等奖和一等奖,2位教师上示范课,5位教师荣获浙江省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在区域课题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参与研究,主动撰写案例、论文与课题,每年都有很多教师在区市乃至全国获奖。教学研究氛围十分浓厚。

工作室研训:构建专题研修团队

近两年,微课、机器人、Scratch、3D打印、APP程序设计等新兴技术风起云涌,“互联网+”、智慧教育、创客教育接踵而来,区域研训应引领信息技术教师走在技术推动变革的最前沿,探索新技术,实践新应用,为学生提供更多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但新兴技术这么多,我们应该学哪个?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无法同时学习各种技术,这就需要进行选择。因此,我们组织教研大组和骨干教师一起协商讨论,引入了“选课”机制,创立了“专题工作室”研训这一新型研训形式,并纳入到已有的区域研训组织结构中(如图2)。从2014年起,先后开设了微课、Scratch、Robot、Moodle、3D打印和APP工作室。本学期,微课和Moodle工作室经过系统学习之后转为实践运用,有些教师自由组合开发精品微课程,已有十多项微课程被评为浙江省精品微课程;有些学校利用Moodle平台开展日常教学和在线学习等。本学期有三位教师因学校准备购置3D打印机而转到了3D打印工作室,还有三位教师转到了机器人工作室,动态调整的方式满足了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

工作室研训通过需求调查,统一规划、项目运作、分项活动、总结交流的形式来开展。外请专家指导,与公司合作,培养区域主讲教师,打造不同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各个工作室成员志同道合,一起学习感兴趣的技术,共同开展教学实践,大家积极在网上交流讨论,开设了社团拓展课,撰写了教学论文,申报了研究课题。调查显示,专题工作室研训已成为我区信息技术教师最喜欢的研训方式。

互联网+研训:迈向智慧研训之路

我区信息技术学科区域研训在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从培养研究型教师到构建研究型团队,从规范教学设计到利用课堂观察,重点一直在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方面,也涌现出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和教学研究能人,形成了具有江干特色的教学风格和良好的科研氛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云课堂、在线课程等正在推动着新的一轮教学变革,因此,我们也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拓展区域研训的时空界限,开展泛在研训,研究移动学习。

我们搭建了“江干区信息技术网络学习平台”,从区域角度为不同层面的教师设计网络研修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技能”“精品课例”等课程主要面向新教师,让新教师在线学习学科教学理论和教学案例,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90课时培训”是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而设置的课程内容,将线下学习的资源有序地分类存放,方便教师随时随地使用。此外,教师的研修心得和培训作业也上传到网络平台的相应区域,便于统一管理。此外,江干教育网也是区域研训的一个宣传通道。

两年前,又申请了“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其二维码如图3所示。在研训活动前后及时相关信息与报道,开辟栏目一些前沿动态,为移动学习提供资源。一些信息技术教师也陆续开发了基于微信平台的在线学习课程,如采荷第二小学的“LC创客工作室”“PrintDream工作室”,天成教育集团的“电脑娃娃工作室”、采荷第一小学的“chyxrobot”、濮家小学的“Robot工作室”、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的“DS创客工作室”等,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了解新兴技术。

提起2015年底的那场江干信息专题工作室研训总结会,教师们至今仍然津津乐道。活动现场的高科技元素、高颜值主持、高精度总结、高气场论坛以及融入工作室特色的汇演,各种精彩high翻全场。“江干信息微教研”微信公众号连续了六个工作室的总结,“江干E教育”推出了微信专题,浙江教育网络电视台以“用信息技术玩转信息学科年度总结”为题进行了报道。“融通技术・智慧分享”,区域研训让江干信息人团结奋进,凝聚合力,携手共创美好的未来。

区域活动教研总结篇13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然而,很多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因为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环境的创设流于形式,区域活动发挥不出其应有的教育效应。

一、幼儿园区角活动的现状

(一)区域活动促进儿童快乐发展

儿童学习的特点是在生活中能够积极运用各种感官,在不断的探索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智力或提高能力。区角游戏活动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幼儿在参与区域活动的过程中,与同伴及玩具材料不断互动,从而假象而又真切地感受着不同角色带来的情感体验,带给他们心理的愉悦,满足幼儿不同的需求,真正达到了让儿童在游戏中快乐成长的目的。

(二)区域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幼儿园区域创设及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与幼儿教师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幼儿园课程背景、活动室空间设置、区域材料提供和内容来源、教师指导等因素都是密切相关的。在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探索精神、专业能力、创新意识、敬业品质都得以提升。据笔者了解,很多幼儿园教师为了能使班级的区域活动有效开展,常常放弃自己业余时间,发动家人甚至亲朋好友齐上阵,利用废旧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各样的区域活动用品和玩具,鼓励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使区域活动的游戏料变得丰富而具有本土特色。同时,教师观察和评价儿童的能力及意识也大大增强,反思能力不断提高,撰写的区域活动案例分析等严谨、剖析透彻,区域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区域活动中的现状与问题

由于幼儿园、教师个人对于幼儿园课程应当注重什么、追求什么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所以对于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甚至看法截然不同。

1. 区域设置与活动的开展流于形式。在跟踪幼儿园区域活动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园在区域创设上追求形式、数量,以为区域多总比区域少好,材料多总比材料少好。表面看似热闹,实际幼儿活动盲目,缺乏明确的任务,幼儿的操作纯属好玩、开心。区域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与幼儿发展的实际情况脱节,不能有效地支持幼儿活动的开展,难以促进幼儿的发展。

案例1:在一个婴班(幼儿2岁至2岁半)设置了娃娃家,娃娃家里有一个洗澡盆,一个洋娃娃,还有一些洗浴用品及娃娃家的相关用品。在游戏开始后,3个幼儿进入娃娃家,都争着给娃娃洗澡,形成了争抢玩具的场面,使得游戏无法进行。事后分析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教师投放材料没能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托班孩子以平行游戏为主)而造成的。

案例2:在某幼儿园大班,设置有表演区、语言区、科学区……区域设置齐全,但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各自取牌进入活动区后,我们看到表演区的幼儿在用材料妆扮自己后,却怎么也打不开录音机,原来区域里没有电源,而录音机里也没有电池,最后孩子们就开始把身上的装饰品取下来追打着玩。同时还看到另外设置的娃娃家里没有幼儿进入,建构区的材料摆放在阳台一个狭窄的过道上,孩子们难以进行游戏。

2. 区角设立缺乏科学性。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有限,还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很容易分散,因此,区角空间的设置应当有适当的分隔,避免使幼儿感到杂乱无序,从而产生不稳定情绪。但实践中,很多幼儿园区角间的区隔物过高,不仅影响了幼儿间的相互交往,而且容易使幼儿产生单调、沉闷的感觉;有些幼儿园在创设区角时,基本上设有表演区、美工区、科学角、益智区等常见区域,但在游戏中难以把握教师指导与幼儿自主游戏、不同区角间游戏连接与转换、幼儿个体和合作游戏的推进等平衡点。另外,多数农村幼儿园、校带幼儿园、民办幼儿园活动场地有限,幼儿人数严重超编,区角数量设置不能满足幼儿游戏需求;有些幼儿园人员配置严重不足,致使教师在活动区游戏材料科学投放与管理存在着很大困难,使幼儿对区角活动丧失游戏兴趣。

3. 教师不能准确定位自身在活动区的角色。幼儿园的区角游戏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合作。教师指导技能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区域活动的氛围及效果。但我们发现在幼儿园中,很多教师在在组织幼儿开展区角活动时常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老师们组织幼儿进行区角活动后,常常将自己置身事外,弄不清楚幼儿在进行区角游戏时自己究竟该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对于自己在区角游戏中的角色把握存在着一定的困惑。有些教师将幼儿分开成若干小组,根据预设内容进行辅导,将区域活动变成了小组活动,完全违背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以幼儿为中心”的理念和精神。有些教师怀疑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自己的引导而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让幼儿产生了胆怯、逃避之心;还有些教师不能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认为开放了活动区,幼儿在区域内自己玩、教师只要提醒幼儿注意安全就可以了等等,忽视对区域活动的观察指导。

二、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建议

(一)加强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区域活动的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因此,幼儿园开展区角活动是贯彻实施新《纲要》的重要举措,顺应了幼儿健康发展的需求。幼儿园要通过园本教研、外出观摩、专业引领、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培训指导,使教师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和理解开展区域活动的意义及价值,切实转变教师观念,树立正确的幼儿园课程观,引导教师把开展区域活动与主题教学活动有机、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开展区域活动和教学活动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改变教师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中心的倾向。

(二)调整教师心态,增强开展区域活动的信心

开展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园及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很多幼儿园活动室空间有限,可以创造性地创设固定与动态相结合的区角,将寝室、楼梯、走廊、户外场地充分利用起来;有些幼儿园师资配备紧张,可鼓励教师发动幼儿、家长资源,共同收集废旧材料自制玩具,还可鼓励幼儿同教师一起创设区域环境,避免幼儿园因活动室狭小,教师人员配备紧张,教师缺乏区域活动指导能力等原因不去尝试、探索、实践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幼儿学习的组织方式仅仅停留在单一的集体教学活动层面,从而导致小学化倾向严重。

(三)增进合作交流,形成同伴互助的“共同体”

同伴互助、合作交流是分享智慧、引领进步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可定期组织区角活动观摩、疑难困惑问题研讨、观察案例交流等活动,有效激发教师探索、研究的热情,增强教师的集体感和凝聚力。这种充分而广泛的交流和分享,对于教师的学习与专业成长极其有利,教师因为有同伴的支持、鼓励、互助、合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自身观察儿童、指导儿童的水平,教师在群体努力工作与学习的氛围中认识到区域活动和学前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幼儿园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要重视建立教师同伴互助的“共同体”,以促进幼儿园整体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四)深入实践研究,提高区域活动实效性

1. 科学设立区域活动目标。区域活动目标是区域活动预期要到达的目的,是投放材料、引导启发、科学评价的依据。要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获得预期的发展,就必须科学设立明确而切实的区域活动目标。教师可在观察、了解本班幼儿的兴趣、能力等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确立区角种创设活动区域种类,制定每个区域的总目标,同时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和主题活动总目标拟定阶段目标,使目标体现层次性、操作性、灵活性。通过研究、制定区域活动目标,提高教师有效开展区域活动能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