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用13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

二、次贷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虚假的、透支的“生产过剩”与短暂的、不可持续的“消费狂欢”实际上,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便开始研究资本主义周期性的、普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本论》的写作并问世标志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完成。马克思的论述深刻而透彻,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的真正含义,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资本家的“生产过剩”与劳动人民的贫穷存在于同一时空。马克思说:“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2]548“在世界市场危机中,资产阶级生产的矛盾和对抗暴露得很明显”[3]570。马克思还用生动的语言说明经济危机的表现和原因:棉布充斥形成市场停滞,工人“当然需要棉布,但是他们买不起,因为他们没有钱,而他们之所以没有钱,是因为他们不能继续生产,而他们之所以不能继续生产,是因为已经生产得太多了”[3]596-597。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社会基础和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能力与相对有限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4]社会性的生产同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这个基本矛盾是危机的总根源。危机的爆发让矛盾暂时得以缓解,但是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就不可能彻底根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生产的唯一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驾驭一切的绝对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美国政客及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常常津津乐道:美国普通民众均持有股票,“人人都是资本家”。其实,这是一个骗局,真相是占人口10%的富人持有美国股票市值的89.3%和全部债券的90%,而普通员工持股之和仅占全部股票市值的0.1%[5]。贫者越贫,富者通吃,且后者的奢侈建筑在前者的贫穷之上。这就是只顾“效率优先”所建构的今天美国的社会现实。垄断资本不仅对内欺瞒、剥削本国人民,而且也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剥削者与公敌,金融资本对世界的控制就是对整个世界的剥削。斯蒂格利茨说得好:“发展中国家在自己也非常需要的时候,几乎以零利率借给美国数万亿美元。这反映了问题的实质。”估计以此种手段使世界上的财富每年进入美国的数额约占美国新增长GDP的30%,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利国。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它以破坏性的调整强制地实现社会生产,以及生产与消费的合适比例,使社会走上新的经济发展周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占有的基础仍然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无法得到根本的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源无法消除,各种矛盾经历一定阶段的积累尖锐化起来,还会爆发再一次的危机。这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缓冲地几乎已涵盖整个地球,不知下次如何缓冲?美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机给生产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主要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此时,国家干预在西方国家处于主流地位。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除了市场调节,同时也存在政府调节。不仅宏观经济领域存在政府调节,微观经济领域也存在政府调节。例如,在金融业中存在政府调节金融的政策,即媒体所说的政府对金融的监管。但凯恩斯主义也只是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并增加了总需求,但这需要大量的货币来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结果是出现了“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和失业增加并存。面对棘手的滞涨问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上升到主流地位。新自由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私有化、自由化和非调控化,取消或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新自由主义将一个虚假的“居者有其屋”的“美国梦”呈现在民众面前,但是次贷危机的爆发,无力偿还住房抵押贷款的家庭数、无家可归的人数激增,证明了克林顿—布什“美国梦”的破灭。新自由主义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当资本主义发展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已不满足于作为生产资本的“从属”和“配角”的地位,逐步与实体经济脱节,完成了由服务于生产资本向主宰生产资本的异化,完成了由“协助”生产资本并分割其剩余价值向直接“圈钱”的演化[6]12。美国经济由此创造了20世纪末十年高速增长的“神话”,西方的学者和政客因此预言“新经济”结束了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周期性窠臼”。与此同时,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美国民众家庭已经入不敷出,消费信贷急剧增长,从1971年到2007年的36年间,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激增至2.5万亿美元,增加近20倍。这还不包括高达11.5万亿美元的住房负债,如将两者相加,总共负债4万亿美元,比美国一年的GDP还要多,平均每个美国人负债近5万美元,当然,负债最重的还是低收入者[7]。虚假繁荣与深重的危机并存,自2000年第四季度开始美国经济增长急剧降温,固定资本投资大幅下降,失业迅速增加,生产大量缩减,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仅增长1.4%,为过去数年来的最低增幅。在增长速度降低的同时,少数富人的财产份额却迅速增大,财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在这种经济形势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更加激化。为了刺激消费,提高经济增长率,美国政府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流动性,利率和风险溢价均较低,贷款发放机构有丰富的资金,并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同时,贷款发放机构忽视次级贷款产品风险的防范和控制,采取了激进的信贷策略,利用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工具,多方分散和转移贷款风险,以“低风险、高回报”为诱饵进行推销,从世界各地吸引巨额资金,供美国国内放肆扩大消费,使金融资本获取惊人的高额利润。美国《新闻周刊》报道:“这些金融衍生品经过包装和再包装,最终变得面目全非,没有人知道它们到底包含什么内容,或者它们到底值多少钱。”这也为日后市场低迷、恶化时出现资金链断裂留下隐患。次贷危机实际上是美国国际金融垄断集团及其守门人美国当局共谋的恶果。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泡沫,对于现状,美国政府熟视无睹。对待已形成的经济泡沫听之任之,甚至不断制造新的泡沫去转移风险、转嫁危机,是华尔街的“现代炼金术”,也是美国金融当局默认和鼓励的惯用手法。用泡沫掩盖矛盾,致使矛盾因长期积累、发酵而孕育更大的危机,终于在极度膨胀后破灭了。由此可见,生产无限扩大趋势与居民消费能力相对缩小的矛盾的积累,是爆发这场经济危机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

三、虚拟经济的发展远快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对人自身的否定

马克思指出,“诱人的高额利润,使人们远远超出拥有的流动资金所许可的范围来进行过度的扩充活动”[2]。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的本能都是追逐自身增值。而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寄生性,它从实体经济中产生,又依托于实体经济系统,虚拟经济不可能离开实体经济系统而存在。没有企业,没有生产活动,就没有物质财富的产生,钱(或货币)就是虚的。高智商的金融精英们却犯了弱者的致命错误:他们在制造赚钱机器的同时,又制造了制造次贷泡沫、金融泡沫和经济泡沫的机器,制造了杀伤力极大的“定时炸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虚拟资本有它的独特的运动。独特性的意思是,虚拟资本是“现实资本的纸质复本”,是现实资本的代表,但它却可以独立于现实资本而运动。它通过不停地转手,使其价格即市场价值超出或低于它的现实价值不停地运动。从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货币增加和经济增长可以看出,货币的供给远远大于经济的增长。世界没有创造那么多财富,却创造了更多的货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成了超越实体经济的脱缰之马。虚拟经济大大超过实体经济后,实体经济必然面临着较大幅度的通货膨胀。虚拟经济的发展有进步的一面,但不受控制的虚拟资本,藐视劳动的价值,忘记了发展的目的,忽视了马克思所讲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深刻的论述,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所提倡的人权、人道的极大讽刺。没有“人”这一挥动历史鞭绳驱动历史车轮的“车夫”,虚拟经济就如脱缰的野马,必将拉着资本主义的马车面临坠落万丈深渊的危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2

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容仍然遵循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以实体经济作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着力点和基本依据。然而,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明显地表现为金融危机。作为一门与时俱进、承担着帮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现实和规律任务的学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不应漠视这一显著的时代性,而是应当积极地适应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这一鲜明的时代特点,及时补充和完善有关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以有效地提升教学内容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解释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本质特点和最终命运。否则,学生难免产生书本理论和社会现实脱节的疑问,影响教学目的的实现。

笔者认为,在当今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时代背景下,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中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阐释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即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表现——着墨不多。

对当代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未进行剖析。

对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未能充分揭示。

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本质论述不到位。

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和防治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发和借鉴未有提及。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相关教学内容。

一、概要地介绍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几次有代表性的金融危机。

主要包括:上世纪80年代的拉美金融危机、90年代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本世纪初源自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

二、将金融危机与早期的经济危机进行简要对比。

在演化路径上,早期的经济危机大都由实体经济向金融领域延伸,而金融危机则与之相反;在造成的危害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广泛,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深受其害;在对不同社会阶层的影响上,在传统的经济危机中,资本所有者的直接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动者,而在金融危机中,尽管表面上看资本所有者的财产损失要大于普通劳者,但垄断资产阶级和金融寡头利用其在金融市场上的定价权和信息优势,其财富的损失比例要小于普通投资者,后者在危机中可能倾家荡产、失去工作、一文不名、负债累累,同时,大资产阶级还能对政府施加影响,获取财政注资和输血,弥补相当一部分经济损失,从而使得其对社会整体财富占有比例不降反升;在危机后果的转嫁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往往利用其对国际金融市场和贸易市场的主导权,将危机的恶果向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转嫁。

三、从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揭示金融危机的根本成因仍源于实体经济,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引发的,与传统的经济危机并无本质不同。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3

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危机,2008年之前,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堪称资本主义历史上爆发的危机中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但从2008年这场起源于美国次级贷款问题的金融危机来看,这次危机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过去更为突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综合表现

(一)危机表现的综合性

当前这场危机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金融领域的次级贷款,但是由于链条效应,危机先是从金融机构最初的数万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开始,紧接着是10万亿美元的房贷危机,然后又冲击到了60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市场,尤其是规模不断膨胀的金融衍生品,更是使这场危机的影响空前广泛。危机不仅出现在金融领域,也蔓延到了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既有虚拟经济,也有实体经济层面。如美国许多大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的纷纷倒闭,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消费需求的减少等。综合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甚至可能演变成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二)危机范围的全球性

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发生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区――美国,但从影响的范围来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危机也迅速地向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不仅包括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世界银行2009年年初时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滑,将新增5 500―9 000万赤贫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9年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危机前的8.5亿飙升到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事实上,当前发展中国家整体发展严重倒退已是不争的事实。

(三)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华尔街风暴,从而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重大影响。为了防止金融危机再次升级,全球主要央行采取联合降息行动,其中2008年10月7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欧洲央行、英国央行以及加拿大、瑞典和瑞士的央行将各自的基准利率下调50个基点,来减轻全球金融系统的压力。紧接着,中国央行也加入了减息行列,将基准存贷款利率下调27个基点。这一行动,充分证明了金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

(四)危机处理的差异性

20世纪30年代危机爆发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新自由主义。危机爆发初期,迟迟未见各国政府有任何有力的干预措施来救市,直到1933年3月罗斯福总统上台后美国实施一系列新政。而这次危机爆发后,不仅各国政府的干预救市措施比较快速有力,而且还呼吁全球各国共同联手应对。比如国际组织方面,欧盟15个成员国会议、G7集团会议、G20集团会议等,都号召大家尽力相互协调配合,共渡难关。尽管各个国家、集团的利益不同,矛盾重重,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也未必就能奏效,但政府面对现实积极干预的态度与20世纪30年代危机时的情况却是大不相同的。而其背后的原因,恐怕是处于国家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取得长足发展,离开国家的干预、全面的宏观调控是行不通的。

(五)危机持续的长期性

本次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全球以来,全球经济学家们使用了许多英文字母来描述金融危机的走势。经常用的有四个英文字母,即V、U、L和W。金融危机刚刚开始时,经济学家大多用V来形容金融危机的走势,认为经济虽出现了下滑,但不会很严重而且时间也不会太长,见底之后很快就会复苏。但将近两年过去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未消除,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出现了进一步恶化的情况。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当代启示

(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苏联东欧模式的失败、解体,世界范围内对社会主义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但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2008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不仅在中国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越来越少了,甚至英国《每日电讯报》都在头版头条宣称:“同志们,我们现在都成了社会主义者。”究其原因,正是因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科学发展,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提高了抵御大风大浪的能力,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正如一些国际舆论认为,中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信贷危机或信任危机的大国”。相比之下,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怀疑和否定资本主义的人却越来越多。《世界报》曾发表文章指出,华尔街金融崩溃,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柏林墙”已经倒塌,美国金融资本主义制度面临历史的终结。

事实上,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来看,虽然近年来资本主义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并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合理性表现却越来越多,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导致的一些问题,使得这些调整看起来并没有真正“医好”资本主义的“病症”。究其原因,主要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占统治地位的大垄断资本集团,与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之间是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的,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救助这些企业,其目的都既是为了这些垄断财团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二)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如何才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制本质决定了经济危机的最终不可避免性,而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公有制制度相联系的经济,虽然也具有一般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引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但也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不同的本质特性,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减小危机影响和规避并防范危机的。

如,我国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健康发展,没有发生大的挫折,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长9.6%,这是世界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以至被世人称为“中国模式”。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政治优势和经济优势,可以把市场机制的活力和宏观调控结合得更好,而且还可以针对市场的缺陷和不足,十分重视政府在社会总资源配置中的引领和协调作用,从而较好地避免和防范危机。

(三)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改革,提高监管水平

当代社会发展表明,金融不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动脉,而且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加强管理,充分利用,金融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相反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尤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既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金融领域改革,更要加强金融领域的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虽然金融自由化可能会增强金融的活力,但其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监管的放松。所以,长期以来金融自由化思潮的盛行,是导致美国金融监管方面不断出现漏洞的主要原因。比如,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其中的原因很多,但金融监管不到位,使得美国次级贷款创新出的金融衍生品过度膨胀,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才是导致本次危机爆发的根源。

总之,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金融监管。如果为了金融发展而放松监管甚至取消监管,不仅不可持续,还是危险的。尤其是金融发展如果只为了追求高利润,缺乏科学发展的意识,与市场需求背道而驰,最终只会造成自身发展与市场发展的失衡,从而影响整个经济领域的发展。事实上,本次金融危机中我国资本市场之所以影响较小,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

(四)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4

经济危机;企业边界;有限理性;经济调节主体

一、企业的有限理性导致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

在私有制的前提下,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出企业的信息较多,但是信息仍然不完全。企业层面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某个市场的过渡繁荣或经济泡沫。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会导致企业整体的非理性,损害到经济主体的整体利益。因企业自由竞争必然会导致垄断。某些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使单个企业的实力增强,获取利益的能力增强。垄断企业的异化,使企业受制于自己生产的商品,企业的命运由商品决定而不是企业来决定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商品越来越作为企业的对立面而存在。企业法人企图超越市场和国家,却代表着企业的利益,即企业就是为了赚取暴力,从而进行财富分配。企业的出现集聚了大量财富。国家将企业看作与市场一样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错误的。国家是市场和企业存在的制度保障。市场是中立的。

二、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都可以导致某一领域的极端失衡,都是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现实基础。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产生共同起作用。垄断使企业实力增强,从而加剧了异化和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异化使企业不能以人的意志来左右企业的发展,而是由资本的意志和商品的意志推动企业中的人为资本和商品的逐利性和内在价值的实现而服务,从而加剧了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内在驱动性;信息不对称是现实存在的一种状态,企业有利用信息不对称的内在动力,企业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来为自身盈利服务,这就加剧了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进一步为垄断和异化创造了条件。当引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现实基础逐渐增强的情况下,若政府的监管不力就容易导致结构性失衡,这种结构性失衡在信息不对称的庇护下不为多数人所知,一旦这种结构性失衡被识破,就会引起整个经济体的风险规避行为,从而使经济危机发生和蔓延。

三、企业边界网络化拓展的财富分配机制酿造了危机

企业本身是一种财富分配制度,与市场配置资源具有公平性不同,企业配置资源有缺陷。正因为以往人们将企业配置资源的缺陷归咎于市场,所以才造成各种国家干预措施无效,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使得市场机制不能起到理论上所讲的资源配置作用。企业对市场的干预和扭曲远远大于国家对市场的干预。一定程度上,如果市场发挥了作用,企业就不能从中获利。能够约束企业行为的只有国家,因为市场是中性的。所以,国家应该研究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而不是单纯的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市场、企业与国家的边界的确定,有助于解决经济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有利于做到公平分配利益和资源。

四、企业边界的网络化拓展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从现实的联系到虚拟的网络联系,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了。这表现为企业内部母子公司之间边界的模糊和企业外部边界的模糊。母子公司之间由于统一管理与本地融合之间的权利配置,逐渐变得灵活和柔性,因此,母子公司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外部边界由于外包、战略联合等使企业的边界网络化拓展,虚拟化拓展,实际的边界缩小,而企业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企业的虚拟边界更大了。

从企业的空间边界来看,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全球化生产网络。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来看,实体经济中,企业的边界受资本、资源等限制不能无限扩张;虚拟经济中,企业的边界可以网络化无限扩张。下表展示了资本主义历史上较严重的5次经济危机,从危机波及范围、危机走势、企业边界变动和危机中政府角色4方面进行了描述。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边界拓展了,危机发生的范围和领域也拓展了,而政府在其中干预强度不断增大。随着企业边界的拓展,企业层面的垄断、异化和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发生了变化,加剧了危机产生的现实基础。垄断特点由私人垄断、对生产和销售的垄断、实体经济中的垄断过渡到超级垄断与自由放任并存、金融垄断占主导、以金融资本控制工业资本、虚拟经济中的垄断。异化的特点由实体经济中企业的异化、商品和劳务与企业的对立过渡到虚拟经济中企业的异化、资本、知识和信息与企业的对立。信息不对称的特点由资本不能实现“惊险的一跃”、生产与消费脱节、工农业生产过剩和过渡信用消费过渡到金融领域各种相互监督和制衡的企业之间存在道德风险共同酿制危机、从实体经济领域的信息不对称过渡到虚拟经济领域的信息不对称。企业边界的拓展使得危机酿制的现实基础从实体经济领域扩展到虚拟经济领域,从一国范围拓展到多国范围,使得危机的现实基础越来越雄厚和普遍,从而导致危机的复苏越来越乏力,危机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在企业边界明晰时,资本主义经济调节主体有较强的调节意愿,因为企业边界较小,经济危机发生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较少,不调节会使本国经济衰退严重,但调节能力较弱,调节手段有限,危机就产生了。当企业边界网络化拓展后,虽然经济调节手段和经济调节力度增强,但资本主义经济调节主体的调节意愿减弱,因为危机的发生不但影响本国经济,而且会转嫁和波及其他国家,经济危机已经成为一种公共治理领域。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5

 

(一)金融危机中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使债务负担加重

 

金融危机使得各国政府纷纷推出刺激经济增长的宽松政策,希腊向来以高福利、低盈余为特点,但单凭公共财政盈余也难以负荷过度的举债消费。全球经济危机推动私人企业去杠杆化、政府增加杠杆。希腊政府的财政原本处于一种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国际宏观经济的冲击,恶化了其国家集群产业的盈利能力,公共财政现金流呈现出趋于枯竭的恶性循环,庞大的债务成为国家不能承受之重。

 

马克思认为,货币产生以后,货币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使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潜伏着经济危机。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会形成支付的连锁关系,一旦有债务人到期无法支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一系列支付关系无法实现,使整个信用关系遭到影响,社会再生产也难以正常运行。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发达商品经济阶段,商品经济在一国经济中居统治地位,一切生产都是商品化的,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来实现。在这个基础上,一方面,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这就决定企业追逐利益的本性必然迫使企业生产有着无限扩大的趋势,致使市场的发展落后于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资源配置有其滞后性和自发性的弊端,容易产生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因此,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深化和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其直接的诱因。评级机构不断调低主权债务评级,助推危机进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上述四国的主权评级。2011年7 月末,标普已经将希腊主权评级09 年底的A-下调到了CC级(垃圾级) ,意大利的评级展望也在 11年 5月底被调整为负面,继而在 9月份和 10 月初标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调了意大利的主权债务评级。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权评级被频繁下调的风险。评级机构对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可成为危机向深度发展直接性原因。

 

(二)产业结构不平衡使经济发展脆弱

 

1、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支柱产业的希腊经济难以抵御危机的冲击。在欧盟国家中,希腊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配置极其不合理,以旅游业和航运业为主要支柱产业。一方面,为了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并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希腊对旅游业及其相关的房地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其投资规模超过了自身能力,导致负债提高。2010年服务业在GDP中占比达到 52.57%,其中旅游业约占 20%,而工业仅有 14.62%,农业更少为3.27%。加上 2004年举办奥运会增加的 91亿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腊政府的债务总量达到3286亿欧元,占GDP的 142.8%。另一方面,从反映航运业景气度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BDI)看,受金融危机影响从 08 年底开始航运业进入周期低谷,景气度不断下滑。希腊的支柱产业属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动的产业,这些产业过度依赖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显得异常脆弱。

 

2、依靠房地产和建筑业投资拉动的西班牙和爱尔兰经济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筑业、汽车制造业与旅游服务业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产业。由于长期享受欧元区单一货币体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产业和建筑业成为西班牙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产价格翻了一番,同期欧洲新屋建设的60% 都发生在西班牙。房地产业的发展推动了西班牙失业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业率从两位数下降到了 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席卷下,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导致西班牙失业率又重新回到了20% 以上,其中 25岁以下的年轻人只有一半人拥有工作。而海外游客的减少对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产业——旅游业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爱尔兰一直被誉为欧元区的“明星”,因为其经济增速一直显著高于欧元区平均水平,人均 GDP也比意大利、希腊、西班牙高出两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 2010年底同样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并接受了欧盟和 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爱尔兰的经济主要靠房地产投资拉动。2005年爱尔兰房地产业就已经开始浮现泡沫,且在市场推波助澜下愈吹愈大,2008年爱尔兰房价已经超过所有 OECD国房价,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爱尔兰房地产价格出现急速下跌,同时银行资产出现大规模缩水,过度发达的金融业在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受到了巨大打击,爱尔兰高速运转的经济受到重创,从此陷入低迷。

 

3、主要依靠服务业推动经济发展的葡萄牙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葡萄牙在过去十几年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服务行业持续增长,这与其他几个欧元区国际及其相似。近几年葡萄牙开始进行经济结构的转型(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新技术行业转型),汽车及其零部件、电子、能源和制药等高新技术行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业上面投入了大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通常都是通过低息贷款来实现。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融资成本随之飙升,从而使葡萄牙企业受到冲击,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

 

(三)信用危机加速经济危机

 

《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同时,马克思认为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强化的作用。

 

总体看来,PIIGS 五国属于欧元区中相对落后的国家,他们的经济更多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出口和旅游业。随着全球贸易一体化的深入,新兴市场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逐步向新兴市场转移,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而这些国家又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得经济在危机冲击下显得异常脆弱,产生信用危机。

 

(四) 欧元区制度缺陷,各国无法有效弥补赤字

 

1、货币制度与财政制度不能统一,协调成本过高。

 

根据有效市场分配原则,货币政策服务于外部目标,主要维持低通胀,保持对内币值稳定,财政政策服务于内部目标,主要着力于促进经济增长,解决失业问题,从而实现内外均衡。欧元区一直以来都是世界上区域货币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 08 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欧元区长期被隐藏的问题凸现出来。欧洲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需要平衡各成员国的利益,导致利率政策调整总是比其他国家慢半拍,调整也不够到位, 在统一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滞后的情况下,各国政府为了尽早走出危机,只能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许多欧元区成员国违反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公共债务占 GDP 比重上限 60%的标准,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惩罚措施,由此形成了负向激励机制,加强了成员国的预算赤字冲动,道德风险不断加剧。具体传导路径为:突发美国金融危机 -- 货币财政制度的不统一造成货币政策行动滞后 - 各国通过扩展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 主权债务激增 -- 财政收入无法覆盖财政支出 -- 危机爆发。

 

2、欧盟各国劳动力无法自由流动

 

各国不同的公司税税率导致资本的流入,从而造成经济的泡沫化。

 

最初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以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动来代替汇率的浮动。欧元体系只是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员流动的管制,而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欧盟内部劳动力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动。从各国的失业率水平来看,德国目前的失业率已经下降7% 以下,低于危机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业率高达 21.2%。另一方面,欧盟国家只统一了对外关税税率,并没有让渡公司税税率,目前法国的公司税率最高为 34.4%,比利时为 34%,意大利为31%,德国为29.8%,英国为 28%,其他边缘国家及东欧国家的公司税率普遍低于20%,这些税率较低的国家也正是劳动力比较充足的国家,资金和劳动的结合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不断膨胀,资金主要投资在支柱性的产业,比如加工制造业,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从而导致了国内经济的泡沫化。从欧元兑美元走势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欧元一直是处于一个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南欧国家本来就不发达的工业和制造业更少受到资金的青睐,造成这些国家贸易赤字造成贸易赤字连年增加,各国通过发债弥补,同样是因为欧元的升值,欧债受到投资人的欢迎,举债成本低廉,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资本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的危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资本主义之所以会发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计划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同社会消费能力不足等主要矛盾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欧元区各国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和社会生产的目的,剩余价值规律成为资本主义社会驾驭一切的绝对规律。追求剩余价值和外部的市场竞争促使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扩大,生产资料和生产越来越社会化了,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此同时,却没有顾及到需求的限制,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所生产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决于这种生产的规模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需要,而不取决于需求和供给、待满足的需要的预定范围”。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原始动力,作为资本的人格化代表,资本家唯一的目标就是对价值的无休止追逐,从而导致资本积累的螺旋式上升与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张。

 

3、欧元区设计上没有退出机制,出现问题后协商成本很高。

 

由于在欧元区建立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退出机制,这给以后欧元区危机处理提出了难题。目前个别成员国在遇到问题后,就只能通过欧盟的内部开会讨论,来解决成员国出现的问题,市场也随着一次次的讨论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讨论使得危机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近年来欧洲银行业信贷扩张非常疯狂,致使其经营风险不断加大,其总资产与核心资本的比例甚至超过受次贷冲击的美国同行。

 

二、总结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6

这种显着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

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另—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O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无人知晓这将导向哪种结果。最好的情形是,债务堆积和债务结构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将限制经济从周期性的下滑中摆脱出来。最坏的情形是,一个严重的金融崩溃可能进一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和金融不稳定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8月25日载文说,“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个世纪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这次衰退面更广。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国经济下降,但是日本、德国和新兴的东亚继续繁荣,从而缓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这次衰退还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多国家同步发生的衰退。这中间有很大的风险。近些年,通过贸易和投资,经济越来越连为一体……由于美国和日本投资崩溃,这些国家大幅削减从东亚的进口。但是东亚国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导致它们相应地削减不仅从美日而且从欧洲的进口。一个更长时期的美国(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处于体系边缘的穷国在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将最严重。如前所示,不发达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经济增长率停滞了(除极少几个例外),这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7

这种显著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另—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8

[关键词]金融工具 金融衍生品 债务危机 金融危机 金融资本 金融寡头 大众民主 选举政治 民主政体 新自由市场主义

席卷整个世界的欧美经济危机,从2008年开始至今已经持续了4年了,危机始终没有终止的迹象,欧元区债务危机的希腊几近国家破产,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也步了希腊的后尘,陷入了救援的行列,欧元区国家的政治、经济前景一片黑暗。始作俑者美国在金融危机期间,一些著名的美国金融银行、房地产公司相继破产倒闭重创了美国经济。美国和欧元区国家的失业率一直居高不下始终保持在8%以上,构成这些国家中坚力量的相当部分中产阶级已经不复存在,进入了贫穷者的行列;社会不稳定局面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的美国梦已经化为泡影。面对将倾的资本主义大厦,人们不禁想起了150年前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深刻剖析以后所做的科学论断,被今天的欧美的经济危机做了深刻的例证。人们似乎从即将倾覆的资本主义大厦的瓦砾中,看到了资本主义暗淡的末来。

一、欧美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形态

欧美经济危机在形态上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1.欧洲的经济危机是由于欧洲的高福利政策导致政府的债务危机。欧洲的财政收入和税收已经远远不能维持那麽高的社会福利,欧洲的政治制度迫使政治人物采取过度发行债卷和高赤字的办法,来维持过高的社会福利,这种不可持续的社会福利,必然带来债务危机的结果,最终导致国家破产。

2.美国的经济危机应该被称作金融危机。由于里根-撒切尔时期美国实行新自由市场主义政策,金融行业完全摆脱了法律法规框架的束缚,他象一匹脱缰的野马疯狂地、无止境地进行金融“豪赌”,使金融市场的资本泡沫无限膨胀,当泡沫破灭以后,成百、上千亿的金融市值瞬间蒸发,此时银行变得负债累累、一贫如洗,一旦缺乏政府救助短期内即陷入了倒闭的结局。

欧美的经济危机归根结底是扭曲的选举政治和贪婪的金融资本对世界市场无情的掠夺和过度地透支结果,它绑架了其他经济体和无辜的纳税人为其买单,使国家经济增长陷入长期衰退,使人民失掉了住所和工作,造成了一大批中产阶级破产,它宣告了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和西方的民主政治进入了死胡同。

二、美国式的金融资本主义已经死亡

1.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就像一对相依为命的孪生兄弟出现了,金融产业的主要功能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借贷活动,为实体经济提供再生产的资金保证,实体经济作为回报从经营活动获得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以利息的形式支付给银行,彼此之间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在资本主义200多年发展的历程中,金融资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比他之前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还多。

2.进入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里根-撒切尔时代,美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新自由市场主义的经济理论,其理论的核心是政府和法律部门不要干预企业的经营行为,靠市场的调节机制来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这种新自由市场理论和私有化政策为现在的经济危机埋下了祸根,尤其在金融领域这些政策导致金融活动违规行为变成了常态,这种失去约束的无政府状态的金融活动酿成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9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并且创造同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世界市场的历史手段。对于利润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当今社会背景下,资本主义正处于社会化生产的大工业阶段。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形成尖锐矛盾,并且由于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所决定,不可从根本上化解。随着历史转向世界历史,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被扩展到全世界。曾经创造出巨大生产力的资产阶级已经无法控制这一地下怪力,资本主义已经难以承载它所创造的财富了。尽管世界历史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世界市场以及经济全球化都由资本主义主导,但是这一内在缺陷注定世界历史将突破资本主义的栓桔。

“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前夜’。资产阶级创造了世界性的生产、金融、知识体系,创造了超越历史的生产力,为世界共产主义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正是这一巨大的生产力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资本主义生产创造出的无产者是先进生产力的真正使用者,作为大工业的产物,无产阶级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也是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者,是最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阶级。这就决定了它们必然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引导世界历史突破资本主义的主导。

世界历史的发展实现了不同地区、主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全球化,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人的思想的解放。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他将社会中每一个体的自由解放与世界历史的发展结合起来,认为个人是未来世界历史的真正主体。而每一单一个体的解放的程度是与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在历史转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个人得到解放的程度不断加深。个人的解放是一切人解放的前提和条件。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是共产主义的根本原则。由此可以看出,世界历史与共产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世界历史现阶段表现的全球化,也就同样表现出不可逆转性。从而,对于世界历史和全球化,正确的做法是不忽视,不否认,正确看待,选择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全球化的发展存在两面性,一方面,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向的过程中,推动了世界市场拓展,优化了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等的配置,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并且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另一方面则形成了极大的贫富差距,加剧分配不均。在现实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全球化存在的内在缺陷呈现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从1825年英国发生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到1837年,危机再次爆发并波及美国,再到1847年危机影响整个欧洲大陆。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形成大范围波动,甚至影响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稳定,形成全球性的危机。资产阶级所形成的全球化发展使得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与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这种内在矛盾依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资产阶级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会被无产阶级所取代。这也就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只是一个阶段,并非历史发展的最终形态。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0

为了说明发达资本主义的增长出现了什么情况,我们来看看美国在整个“二战”后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最初的20年,美国全部商品和服务生产的平均增长率基本相同。但1980-2000年间的增长率与1950-1970年间的增长率相比,明显放慢。减慢的意义可以从这样的事实看出来:如果1950-1970年的增长率不持续地减退,那么美国经济在2000年将比其实际水平高出大约20%。

这种显著的放慢也是伴随着技术的重大飞跃(所谓“新经济”)和提高了在第三世界的剥削的全球化的扩大而发生的。像计算机、因特网等信息技术的进步,即使考虑它们对办公室工作和库存管理等的所有影响,也仍未提供资本主义维持较高增长率所必需的重大刺激。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未接近主导了20世纪大部分经济史的以汽车为中心的地面交通体系的发展所带来的长时间的刺激效果。

尽管有停滞趋势,但核心国家的资本确实从近几十年的全球化趋势中获得了巨额利润。但是在第三世界,情形并非如此,这可以从以下三点看出:(1)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般工业国的增长率普遍下降;(2)富裕国家对初级产品需求的快速增长对于刚经历非殖民化的穷国的较大增长作出了贡献;(3)然而,不平等交换和欠发展的进一步恶化等状况很快抓住了这些贫穷国家。它们中的很多采取了由北方鼓励的战略:增加制造业出口(由寻求低工资劳动力的多国公司所促进,并由寻找新的贷款市场的外国银行融资)。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剩余作为利润和债务利息流向富裕国家。不利的贸易条件、相同市场上日益增加的竞争和核心经济体的增长放缓,共同导致了第三世界的债务危机和增长率的决定性下降,同时很多贫穷国家出现负增长。

因而第三世界国家除少数例外在增长率上遭受了20年的严重下降,而且很多国家降到零以下。现在,随着一个新时期的全球增长减慢,它们的状况已从严重发展到严峻了,这可以以阿根廷的深重经济危机和最大的外债拖欠为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2000年的《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一书中写到,使金融不稳特别是威胁欠发达国家的潜在问题还没有消失,1995年墨西哥和1997-1998年亚洲的金融/外债危机很可能是三幕剧的前两幕。2001-2002年围绕阿根廷比索的灾难很清楚地代表了第三幕的开始,——但是该剧的剩下部分如何展开,我们仍不得而知。

资本过剩的趋势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下半期,很多经济学家指出,商业周期已成为过去的事物。“信息时代”的“新经济”如此有效,以致资本家在对当前和未来状况有更确定的了解的情况下,将作出更理性的决定。然而,卡尔·马克思的洞见,即“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仍然是真理。经济增长减慢的最通常的原因之一是,投资率趋向于超过最后需求的增长。在经济上升期中,为了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和增加市场份额所需要的产出的快速增长导致创造出过剩的生产能力(闲置的工厂和设备)。当需求的增长不能达到设计规划时,公司会出现大量未使用的生产能力和未售出的存货。于是进一步的投资被抑止了,因为面对相当多的过剩生产能力,公司不愿意投资——这有时被称为“资本过剩”。

应当清楚的是,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能力的过度扩张问题没有真正的解决办法,因为资本不断地面对这一事实:投资的主要障碍是投资本身。尽管投资可能很有用,但是它被它的最后产品市场的最终饱和所限制。每一个大公司在竞争的持续推动下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而斗争,最终使投资的有用贡献转化成为其反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过剩资本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任何一次经济减速中都发挥了特殊的突出作用。寻求保护它们利润空间的大企业往往通过减少其生产能力的使用而不是减价(主流经济理论引导人们如此期望)来保护它们的利润空间。

制造业生产能力的使用最高点在1964-1975年的10年间,而最低点在1975-1984年间。初步的数据显示,自1983年以来,2001年是生产能力年平均使用水平最低的(过剩资本水平最高的)。

像上面所指出的,由于公司极不愿意在面对相当数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存货时投资,增长减速是自我强化的。这种情形今天在高科技中,特别是在电信领域特别明显。

生产力万应灵丹

面对增长减速,经济学家经常转向以提高生产力作为万应灵丹。生产一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动机,因为它被期待着能作为内在机制运行以推动这一体系的自我扩张。它被设想成这样运行:(1)技术的提升和/或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产生不断增长的劳动生产率;(2)相应的资本剩余的增加被用来降低价格和/或提高工资;(3)其中任一种方式将导致需求增长;(4)需求的增长又成为资本扩大生产的刺激力量。

在1980-2000年间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这种教条根本不同。从1980年开始价格没有下降,也没有出现可能支持需求的有意义增长的工资增长。植根于实际工资停滞的每小时产出和每小时实际工资之间的鸿沟意味着,从1980年开始从生产力增长中获得的几乎全部好处被资本作为剩余价值剥夺了。制造业部门既没有降低价格,也没有提高工资,以跟上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这(和新的工厂工作的缺乏一起)不能为产出的增长提供有效需求。相反,就业持续地在服务部门扩大,而服务业中的很大部分工作工资极低或者是非全日制的。

日益攀升的债务

债务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通常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它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推进对外贸易,为季节性产业提供运行资金,补充对私人企业的投资,而且当然也通过国债的方式帮助在税收和支出之间达到平衡。债务也能刺激经济。例如,大多数人没有足够的积蓄购买新房、汽车或居室家具。当以信用卡购买时,没有房产抵押、信用卡贷款就不能发生的经济活动发生了。当资本家贷款建立一座新厂或一个零售店,或一家医院贷款建设一栋新病房楼时,经济最初由建筑中的工作岗位的创造所刺激,后来由新机构中的人员充实和供给所刺激。

债务作用的重大变化发生在1980-2000年间,正是在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决定性地减速了。从1945年到1980年,全部未偿还债务在GDP中所占比例一直相当稳定。主要和“二战”开支联系的政府债务下降,但相应的别的债务,如公司的、消费者的和金融机构的债务却增长了。甚至在1980年以前,经济相对较快的增长越来越大地依赖私人债务的作用。这种债务刺激消费者购买并推动建立生产能力。但是在1980年之后,未偿还的私人债务的增长以更快的速度飙升。也就是说,它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到2000年,未偿还私人债务总额是GDP的2.15倍,而全部债务(私人加上政府)达到GDP的3倍。生产性经济现在全部地依赖于如山的债务,这种依靠债务而维持的经济生命需要越来越多的债务。

而且金融部门持有总债务的越来越大部分。这里我们又一次将1980年看作经济变化的一个关键点。从1945年到1980年,金融债务占GDP的百分比增加了20%。在以后的20年中,它上升了70%。单单金融部门的未偿还债务总额现在几乎占GDP的90%,并且占非政府未偿还债务总额的35%。

到衰退阶段消费部门债务仍在增长,这是这次衰退迄今为止表现得相对温和的主要原因。尽管十多年来实际工资没有增长、失业率在增加,工人仍力图维持开销。然而要这种情况持续很长时间而不被突然打断是不可能的。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家庭债务第一次高于家庭可支配收入。

资本主义

如上所述,服务部门是投资和就业的重大领域之一。另一出路是投机,实际上,这只是的另一个说法。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部门不再局限于生产、雇佣和投资的需要的范围之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它已变成一个不断增长的自主挣钱形式,这在衍生市场尤其明显。一种金融衍生工具从另一种金融工具衍生出价值。例如,一种金融期货就是在未来某一时刻购买某种其他金融工具比如股票或债券的协定。衍生工具倾向于放大收益和损失。如果一种衍生工具所基于的利率或股价上升了,通过衍生工具获取的利益将飙升。另一方面,如果它所基于的金融资产下降了,那么衍生工具的价值可能骤然跌落。金融价值升降的速度增加了个体参与者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整个金融部门和整个经济的风险。

最近安然公司的破产凸显出衍生市场已变得多么大。圣地亚哥法学院教授弗兰克·帕特诺伊(Frank.Partnoy)说:“不规范的场外交易衍生市场,在20年(有些情形甚至10年)前并不存在,现在却构成了总衍生市场的90%,成兆的美元每天在冒险……安然在1985年创立时仅仅是一个能源公司,但是最后它成为一个胀破肚子的场外衍生交易企业。仅在2000年,它的与场外衍生工具有关的资产和负债上升了5倍多。”

美国公司包括金融机构债务的大规模扩大显然是和这种广泛而日益增长的投机活动相关联的。安然只是这种情形的一个放大的例子。结果是,如果作为基础的经济变衰,或推迟结算日子到来的金融工具新形式没有经常地引进,那么金融结构就越来越摇摇欲坠,越来越易于酿成灾难。

无人知晓这将导向哪种结果。最好的情形是,债务堆积和债务结构日益增加的不稳定性将限制经济从周期性的下滑中摆脱出来。最坏的情形是,一个严重的金融崩溃可能进一步动摇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生产能力过剩和金融不稳定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几乎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经济学家》杂志2001年8月25日载文说,“这一次全球衰退”和前半个世纪的衰退有如下方面的不同:“和以前衰退不同,这次衰退面更广。例如,1991年‘世界衰退中,美国经济下降,但是日本、德国和新兴的东亚继续繁荣,从而缓和了世界需求的不足。到今天这次衰退还不深,但是它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多国家同步发生的衰退。这中间有很大的风险。近些年,通过贸易和投资,经济越来越连为一体……由于美国和日本投资崩溃,这些国家大幅削减从东亚的进口。但是东亚国家脆弱得多的需求导致它们相应地削减不仅从美日而且从欧洲的进口。一个更长时期的美国(和全球)衰退的可能性因此大大地增加了。”

处于体系边缘的穷国在世界经济的普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将最严重。如前所示,不发达国家在过去20多年中人均经济增长率停滞了(除极少几个例外),这造成越来越严重的经济问题。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后,加拿大共产党(以下简称“加共”)多次阐明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指出:资本主义正陷入一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之中;日益加深的危机正对经济和社会条件急剧恶化并不断积蓄着反击力量的工人阶级产生根本的影响,反资本主义的情绪以及作为腐朽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方案的社会主义理论宣传正在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是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其间充满了危险与挑战,同时也蕴含了社会主义复兴的潜力。

一、加共对危机爆发原因及资本主义应对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加共认为,这场危机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败,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运行的必然结果,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实质是为了转嫁危机,并利用危机攫取更多的利益,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第一,此次危机不仅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败,更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运行的必然结果。加共指出,信贷危机是这场经济危机的第一步,但是绝不可能是最后一步。由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而且美元作为外币被其他国家所广泛持有,因此美国经济的大幅度衰退会波及全球,最终会造成其他国家的经济波动、动摇国际贸易关系,引发经济危机的蔓延。加共认为:日益广泛的经济危机不仅具有周期性特征,而且具有结构性特征;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自由贸易、撤消管制、反劳工政策等――进一步加深了此次危机的广度与深度;几十年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个资本主义存在的逻辑急剧扩大了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经济不平等。其必然后果是,世界绝大多数人的购买力下降,生产相对过剩。因此,目前的危机是一个制度性危机。这不仅是新自由主义政策本身的失败,更是资本主义自身制度性危机的必然结果。[1]

第二,资本主义应对危机的措施,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以牺牲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代价攫取更多的利益。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地干预以维持金融体系和货币体系的稳定并避免经济的崩溃,政府干预的方式就是实施“刺激计划”,把数十亿的公共财政资金注入到大企业和银行的手中。对此,加共分析指出,即使如此,对于垄断资本及其经济智囊团而言,目前最大的困境就是总需求还没有恢复,还依旧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而对于大部分工人而言,失业率依旧高居不下,工资和收入依旧难以增长,消费者的债务负担依旧难以承受。这也就是金融资本及其政府继续坚决主张实行低利率(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是零利率)以哄骗人们陷入越来越深的债务危机之中,来人为地刺激消费增长的原因。当然,资产阶级的这种哄骗或许会奏效一段时间,而且对于通货膨胀而言这是一剂成功率颇高的良方,但是这对于引发下一次的经济泡沫与再次引发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言,同样也是一剂万无一失的“良方”。[2]

针对资本主义在应对危机的措施上所产生的分歧,加共一针见血地指出,虽然在关于如何应对危机的问题上资产阶级内部争论不休,但是把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的是这样一种渴望:以牺牲工人阶级的利益为代价来克服危机。资产阶级的两大阵营围绕着统治的具体策略问题你争我斗,但是他们在资本主义的根本统治政策上没有任何不同之处――他们都服从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需要。为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开就的任何良方都是不被允许的。至于公共税收所支持的所谓“刺激计划”,同样地,问题不在于这个“刺激计划”,而在于:什么性质的“刺激计划”就服务于什么阶级的利益需要。[3]

二、加共对此次危机的影响及普遍性特征的分析

加共指出,虽然这场全球性危机仍未完全过去而且发展很不平衡,但是危机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某些普遍性特征已经充分显现出来。

第一,危机造成了各个地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日益贫困化。失业现象以及失业率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全职工人当中)、经济不稳定以及公共服务和社会条件不断恶化,尤其是对最为脆弱的弱势群体――低收入者以及无业工人、妇女、年轻人和学生、养老金不断受到攻击的老年人、新移民社区,还有公民权利不断受到践踏、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受到破坏的土著居民而言。

第二,资产阶级及其政府把危机的代价转嫁到劳动人民身上,同时对工人阶级的指导思想展开激烈攻势,其目的是要分化工人阶级的队伍。他们在公共部门的工人与私营部门的工人之间、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与没有参加工会组织的工人之间进行离间,让失业者、新移民、种族化社区和女性工人当替罪羊。此外,资产阶级还用美好的、有时甚至是虚假的经济报道来误导劳动人民。加共指出,在诸如此类的资产阶级的言论中,确实存在着某些事实,但是也存在着大量“臆想”的成分。一些资产阶级的辩护者企图用“好的经济消息”有助于激励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信心为借口,来使这种一厢情愿的、不诚实的报道合理化。同时这也服务于另一个更加卑劣的目的――欺骗工人阶级并使之相信最糟糕的时期已经结束,而他们只需耐心等待、共度时艰,而不是组织起来为争取其阶级利益而战。[4]

第三,目前的危机已经更充分地暴露出,与其他竞争中心相比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美国仍然是最有实力的帝国主义国家,然而其经济地位的削弱却是不可否定的事实:(1)美国的巨额财政赤字,现在几乎已经占到了其政府总收入的50%,不断累积的国债截止到2009年为止已经高达12万亿美元;(2)为偿还债务,美国对外国融资的依赖性不断增长(主要是以政府发行债券和证券的形式),而且为维持其国内商品的生产和服务,美国市场处于外国直接投资的净流入状态;(3)美元不断贬值,自1971年以来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美元几乎已经贬值三分之二。

第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正在加剧各居于领先地位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矛盾。因为他们为保护自身经济利益的每一次努力都是以牺牲国外竞争者的利益为代价的,保护主义措施正在进一步削弱由于需求萎缩和信贷紧缩已经大幅下降的国际贸易。尽管20国集团、世界银行和其他首脑会议上都使用“自由贸易”和“开放市场”的说辞,但是日益加剧的经济国家主义趋势和经济萎缩却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将会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紧张和对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的前身。

第五,尽管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在很多国家已经取得了重要进步,但是总体来讲还仍旧发展缓慢、不平衡且零星分布。这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1)广大工人阶级中普遍存在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削弱了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采取限制、有时甚至是直接镇压方式的国家措施的实施;(3)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攻所导致的工人阶级的思想迷失的影响以及工人阶级组织内部的意见分歧;(4)工会不能有效发动(有时甚至是主动阻碍)统一协调的反抗运动的发展。这种失败和阻碍已经激发了工会积极分子和社会工人的强烈批评和不满,而且这些强烈批评和不满在某些方面已经渗透到了领导层面并引发了对“第三条道路”的追寻,尽管这一“第三条替代道路”还不足以克服这场危机,但是它为左翼力量的发展和团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5]

三、加共论共产党的主要任务及斗争策略

加共指出,目前的经济衰退将会加深且旷日持久,危机给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社会处境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同时这场危机也让资本主义的停滞及其历史局限性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它表明了用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迫切需要。克服经济危机与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捍卫劳动权利和民利一起,必须成为所有劳工组织和左翼力量的中心工作和压倒一切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对共产党而言,对于可预见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未来而言。为此,加共认为,必须明确党的主要任务和斗争的指导方针:

第一,在日益加深的资本主义危机的条件下党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应把努力的方向聚焦于动员和赢得目前的直接斗争(主要是防御性斗争),为形成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压迫高峰,并最终夺取国家政权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条件。

在危机中,资本主义为维护自身利益以牺牲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利益为代价来让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为危机买单。这需要工人阶级凝聚所有的团结、决心和力量,与同盟者一起开展群众斗争,在所有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展开反击。但是总体看来,工人阶级在反抗斗争中的团结性、进攻性和目的性还不够强,还不足以赢得反抗斗争的胜利,因此到目前为止,统治阶级能够从危机中恢复过来,继续操纵社会的发展成果为自身利益服务。但是,危机还远未结束。更为甚者,危机进入了成熟期的第二个阶段,这很有可能会比危机开始阶段的时间更为长久,影响也更为严重。[6]如果这一分析正确的话,那么改变危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打破阶级力量的平衡并使之朝着反对国际金融资本和有利于世界范围内工人阶级的方向发展,是有可能的。因此,在每个国家,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团结和共同斗争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今天这个问题甚至更加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促进工人阶级反抗斗争的成长以及反抗斗争的新的进步和胜利,必须要继续对世界大多数国家当然也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产主义思想,工会运动的领导层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的改良主义、机会主义以及阶级合作主义思想,进行坚决而强有力的斗争。

第二,在全球范围内巩固和扩大具有广泛基础的民主和反帝阵线。这个阵线是一个是能够汇集所有民主和进步力量共同抗衡跨国金融资本以及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并赢得社会和经济的替代方案的阵线。在共产党的工作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且具有关键意义的问题。

在巩固与扩大民主和反帝阵线的过程中,对改良主义和机会主义进行持久的坚决的思想斗争,以及努力在广大劳动者和人民群众当中同各种社会力量、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建立和发展同盟,都是非常必要的,两者之间辩证统一。在实际运动中,如果离开了劳动者各阶层以及与最紧密的社会同盟之间的高度团结,斗争就不能获得发展。同样,高度团结的取得,也离不开同那些害怕革命并企图与阶级敌人寻求妥协和彻底勾结的力量和思潮进行坚决而持久的思想斗争。在实际的政治斗争中,必须在这两个方面齐头并进。

第三,加强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国际范围内存在的所有进步运动和潮流中,共产主义运动本身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历史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正是共产党,它共享一个建立在马列主义和工人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基础上的世界观,汇集了各个国家最先进、纪律最严明、政治意识最强的阶级战士,而这些一直是更广泛的运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实现和平和社会主义――的基础和动力。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无论是就参会的政党数量而言,还是就其开展和加强协调行动和联合行动的能力而言。与此同时,也必须注意到各成员党之间在某些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因此,必须重申这一信念――在尊重每个共产党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和发展路线的权利以及努力促进各政党在意见分歧的基础上团结行动的同时,共产党应履行回应和反对队伍中的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改良主义论调的共同职责,即共产主义运动的本质和力量来自于理论和实践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这是全世界范围内的共产党人在当今世界的动荡和危险局势中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加共最后总结指出,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以及困扰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危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充满信心: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的下一步。加拿大将不会成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例外。加共将为争取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战争、饥饿和环境灾难的社会主义的美好未来而继续奋斗。

参考文献:

[1]Report of the meeting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http://communist-party.ca/pdf/CC_November_2010_full_report_colour.pdf.

[2][3][4]Intervention of Harjit Daudharia,Communist Party of Canada http://11imcwp.in/content/canada-presentation.省略munist-party.ca/.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2

世界经济危机是当前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两大特点之一

希共认为,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认识要上升到战略的高度。希共在2008年11月6日发表的准备提交给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讨论文章和在2008年11月21日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指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主要趋向和特点有两个。一方面是“世界市场中的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日益深化并在过去的四年中成为一种主导趋势”②,这种趋势由于“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受到质疑和不断丧失而增强,具体的表现是:尽管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但它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在下降。同时中国和欧盟大大提升了它们的地位,而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步上升。”③另一方面是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出现减缓直至发生经济危机的现象。“2007年第四季度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放缓并一直持续到2008年,其标志是它可能演化成一种危机。这种发展减慢的趋向在发达国家经济中体现得更加明显。2007—2008年世界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1.3%,远低于2006—2007年的2.7%和2005—2006年的3%。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放慢最初的表现是发生在金融行业的危机。美国的建筑业和其他产业都发生了危机,这一危机是美国金融资本过度积累的结果。不断演化的危机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尤其是欧盟成员国。”④

希共分析指出,当前的世界经济危机将加剧帝国主义中心或内部的竞争和冲突,并可能导致政治上的危机。希共代表在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资产阶级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掌权者不顾及金融危机的深度和广度,反而十分焦急地关心可能对它们的政治稳定构成威胁的危机难以控制所带来的危险。

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

希共多次强调,当前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新自由主义要对此次危机负直接责任。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个别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是生产的无限扩大同人们的购买力相对下降之间的矛盾。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是基本矛盾激化的产物。基本矛盾爆发的阶段性决定了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希共对此次危机原因的分析反映了这一基本观点。希共政治局在2008年10月2日就世界经济危机问题专门发表的声明中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美国和欧盟成员国以金融行业出现破产倾向的形式爆发出来的经济危机现象是无政府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表现。”⑥希共政治局委员在去年11月21日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发言中强调:“近来美国和欧盟经济形势再次突出表明了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在危机袭来时,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之间这一基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资本主义经济的所有矛盾被激化并强烈地爆发出来。问题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而不是货币流通。相互竞争的公司和行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矛盾。各部门毫无秩序地不平衡发展加剧了生产和人们消费之间的矛盾。同时,金融系统的投机行为随之增加。因此,危机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和企业的关闭与被接管来表现自己。”⑦

希共认为过去几十年里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加深了贫富差距,对经济危机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提交给第十八次党代表大会的文章中,希共指出:“在过去三十多年中,资产阶级的政策从凯恩斯主义逐渐转向了新自由主义政策。这种新自由主义政策的显著表现就是从国家干预下‘松绑’经济中的战略部门,恶化劳动关系,从而降低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这样,人民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就需要通过增加个人抵押贷款来维持。在遭受如此剥削的重压之下,个人抵押贷款呈现了爆炸性的增长。”⑧希共代表在去年11月21日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代表大会的发言中强调,“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右翼、左翼、中左翼和中右翼政府所进行的资本主义结构调整战略还不仅仅是一种新自由主义管理模式。事实上,这种战略反映了历史上资本主义在国际上的需求,这种需求是以追求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的内在倾向为特征的。经济危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宿命,未来也是如此。”

新凯恩斯主义并非治理危机的解决方案

希共认为,帝国主义为挽救经济危机和拯救资本主义制度所采取的“任何政策都不能缓解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腐朽性。工人尤其是共产党应该反对这些欺骗性的观点:‘调节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心灵净化’和‘人道主义’。”⑩“在治理危机方面制约资产阶级选择的矛盾变得越来越明显。自70年代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已经经历了三次相对严重的危机。”

“各种版本的资产阶级政府——旧自由主义的或是社会民主主义的——都不能避免无政府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后果。随着劳资这一基本矛盾的激化,资本主义将遇到更加深刻、更加严重和无法治愈的矛盾。这些通过公司赚取利润的股东食利者们甚至不知道公司的地址和公司生产什么,它们是腐朽的剥削制度的象征。”

真正的现实出路在于联合行动以推翻现存的权力体系

在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第十次会议发表的讲话中,希共政治局委员指出:“我们应该最大程度地利用现在的形势以推动工人阶级以及它同其他社会阶层在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团结合作。而且,工人阶级应该增强同阶级敌人遭遇的战斗力,在同阶级敌人斗争中巩固人民力量的先锋队。现在的危机要求工人阶级予以坚决的反击,要求工人阶级围绕着有利于劳动人民的反帝国主义目标进行阶级斗争。工人阶级应该坚持毫不妥协的抵抗和斗争,而不是和解、妥协的路线,后者会有利于资本主义治疗它的创伤。人民应该攻击这头‘受伤的猛兽’,而不是给它时间以疗伤和恢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共产党的战略应该在以阶级为导向的工会运动中、在反帝国主义运动中、在以引导人民实现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计划生产和工人管理为目标的人民联盟中积聚力量。所有这些都要求推翻现有的各种资产阶级政权。”

在希腊国内,希共于2008年10月2日发表的声明中,呼吁人民要痛斥当局采取的欺骗性政策。希共指出:“新民主党政府必定继续推行所谓的有利于大资本和垄断资本的改革。主要的反对党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也不会提出一种替代性的解决方案。在左翼联盟的支持下,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误导和宣传的是一种关于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进行财富公平分配的陈旧的和已经破产了的政治理论和幻想。”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篇13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地位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一课是人教版《历史Ⅱ》(必修)第六单元的内容,从结构看,前承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后启下节课《罗斯福新政》,讲的是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学好本课是理解所属单元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是知识与能力:经济危机的表现、特点、“自由放任”政策。通过对经济危机原因、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二是过程与方法: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探究式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关注社会民生、热爱生活的人生B度。

3.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初具历史思维能力,基本形成知识迁移能力,可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探究学习。而本课理论性较强,如简单进行说教,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故教学中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过程

[步骤一]课前准备。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整理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时的图片、文字等,并提出问题。

[步骤二]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引出课题。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相关知识。指出进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分量越来越重。其次播放“柯立芝繁荣”的视频,要求学生思考:20世纪20年代美国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而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一是引导学生由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增强知识的衔接性。二是通过视频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环境,引起学生对事件背景、进程、影响的探究愿望,以期使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符合。

[步骤三]自主参与,探求新知,探究式解决问题。本部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主要有两个知识点,其中一个是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对此笔者以系列问题探究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

问题探究1:出现“柯立芝繁荣”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三段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分析材料得出 “柯立芝繁荣”的原因,即美国在一战中大发横财,为其繁荣提供物质基础;技术革命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问题探究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表现、特点各是什么?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教师点拨,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知识结构图。其次创设情境,用视频再现当年危机,要求学生结合视频及课本完成排序练习,从而掌握危机的表现。最后以课件展示史料,学生依据材料得出经济危机的特点。

问题探究3:经济危机的影响是什么?

课件展示问题:“假如你是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农群众、资本家、法西斯分子、政府及其代表,在遭受这场危机时,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和行动?”把学生分成四组,讨论后每组派代表阐述观点,教师予以点评、延伸,且将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有的学者认为“危机”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那么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了哪些“机会”?从而引入第二个知识点――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1)设置情境。出示漫画,学生思考:漫画讽刺了当时的胡佛政府面对危机的政策是什么?在学生讨论后进一步追问这种政策有何特点,结果怎样。

(2)教师解读“自由放任”政策,引领学生得出结论:大危机的爆发,说明“自由放任”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人民期盼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试问:“美国人民的愿望能实现吗?如何实现呢?”为进入本单元第二课《罗斯福新政》埋下伏笔。

设计意图:一是在知识体系构建上,调动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改思路。二是从学生喜爱的漫画入手,以问题牵引话题,分解细化目标,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真正体现新课改三贴近原则,达到历史教学价值取向目的。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