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实用13篇

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篇1

(1)划分问题的发现过程,确定教学要求。以教材中某一知识或问题为中心,自提出问题开始至实现了对这一知识的发现、验证、巩固和运用的整个教学过程。

(2)严密组织教材,积极引导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发现活动。发现过程可分为准备、初探、交流、总结、运用五个步骤。

例如,分式方程这一节的教学步骤:①划分问题发现过程。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会解分式方程,而且能找出产生增根的原因,从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与概括的能力。②发现过程中的教学步骤。(i)准备。出示一个方程:

— 。 问这是什么方程?怎样求解?这是在“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一节课中解决的问题.请自读教材,同时思考三个问题:a、什么叫分式方程?b、怎样化分式方程为一元一次方程?c、在解分式方程中产生了哪些整式方程中没有遇到的问题?又应当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出探索要求:a、钻研课文;b、看懂例题,做好习题;c、提出你认为必须重点讨论的问题。(ii)初探。学生用20分钟看了5页教材,做了三道习题,并围绕“去分母”与“产生增根”等问题开展了积极的思维活动。教师不断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点拔思路,使学生自己动脑解释问题,纠正错误,排除障碍。(iii)交流。a、由三个学生板演三道习题,也由其他学生修正补充;b、根据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讨论:1、什么叫分式方程?“分母中含有字母”与“分母中含有未知数”哪一种对?为什么要检验?为什么会产生增根?是不是每一个分式方程都会产生增根?如果有增根的话必是什么数?通过讨论,学生对“分式方程”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化,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得到充分发展。(iv)总结。由学生概括成以下问题:a、分式方程和增根的概念;b、解分式方程或方程的步骤;c、解分式方程时产生增根的原因。(v)运用。让学生解题:k为何值时

问题教学法篇2

一、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善于思考的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我国传统的英语课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问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本人在《Extreme Sports》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就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尝试。学生在预习课文后上课时提出了以下这样的问题:(l)What are extreme sports?(2)How many kind of extreme sports are there in the wold?(3)Do you like extreme sports?等等。从中不难发现学生的提问能充分证明,他们是经过预习课文并经过思考后提出的,最可喜的是展示了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也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二、组织学生参与讨论

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生参与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结合上述学生的提问我首先作了回答,之后我又设置了新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研究:Does running (Qigong/biking/)qualify as an extreme sport?Can everybody participate in an extreme sport?等, 请他们用英语回答这些问题并谈谈对这些运动的看法。通过学生的思考,他们积极回答了问题并在同学之间又开始讨论有关这一话题的问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讨论,减少了学生惧怕开口说英语的心理,提高了他们说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三、树立学生自信,轻松掌握知识

“问题教学法”的最终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创设风趣幽默、轻松愉快的问题情景才能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学生的提问或回答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对于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的差错,老师不应该一棍子打死,必须先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有成功的体验,然后以相互讨论和研讨的方式和他们沟通,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加以纠正,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要设计好一个令大家有趣而轻松愉快的问题情景,就要求老师有强烈的责任心和积极的态度,如教师心平气和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结合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使得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学生在欢笑中学习,在轻松中学到知识的目的。

当然,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诙谐幽默”,让学生寓教于乐。另一方面,要求老师以多种“娱乐和游戏”的情境对话方式不断让学生以新鲜的形式接受原本枯燥的内容。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法非常感兴趣,所掌握的知识也非常牢固。经过一段的教学实践,学生的提问水平、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后,每当在路上和他们相遇,他们都能自信地用英语和老师打招呼,有时还作简短的英语会话。

综上所述,“问题教学法”能给学生带来发现问题的喜悦感,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好“问题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失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有益探索。

问题教学法篇3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与合作的精神,使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结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很好地得以实现。

二、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步骤

1.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自由提问,无论是在课外,还是课内,不管是个人思考,还是小组合作。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2.讨论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问题教学法”的核心,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展开讨论,可以小组合作讨论,也可以全班一起交流。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充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做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三、实施“问题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过程教学

过程教学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机械的记忆。过程教学,尤其是对规律的教学更为重要,通过对规律的过程教学能使学生理解研究规律的科学方法,并逐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2.课堂中允许有“喧哗”

教师允许学生在课堂里大声地讨论、交流以及从事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各种活动――只要它们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当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当前的需要或兴趣时,教师可以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乃至教学计划,并鼓励学生发言并尊重他们的看法。

3.提问要注意广泛性

学生最反感教师总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它既造成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又影响了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课堂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教学法篇4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产生的原因

近几年来,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产生和更新,很多新的教育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但很多老教师由于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慢,依然摆脱不了“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总是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另外,近几年高考试题逐步从考查知识向考查能力转变。例如每年高考化学试卷中都会出现信息给予题,若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的综合能力,学生就会束手无策了。因此怎样把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要是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重点研究的课题。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其核心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与策略

(一)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流程

学生课前预习――完成导学案和习题――教师引入新课――学生实验探究――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引导解惑――课堂练习――教师小结――布置课外作业。

(二)导学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策略

1.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信息的接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抓好这一关键环节。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可能会出现如下的问题:(1)看不懂课文的知识内容;(2)看不懂解题思路;(3)不懂实验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寻找资料来解决。最后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留到课堂上提出,让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2.完成导学案和习题

导学案是教师课前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设置的学案,也是学生课前必须完成的作业之一。导学的本义就是引导学习,因此在教师备课时,导学案的设置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知识内容要体现基础性,让学困生也能基本完成;(2)对课文中缺失的知识要补充完善。进入新课改后,高中化学课本知识结构和内容的编排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些化学知识的缺失或错漏在所难免。

3.教师引入新课

情景引入是目前国内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为这种方法可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提高注意力,激起求知欲望。教师要常常借助多媒体,通过视频、音乐、图片等手段,让学生进入情景中。我认为情景引入要遵守如下原则:(1)内容要符合本课程的主旨。(2)实物展示引入更能体现本学科特点。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五颜六色的物质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3)引入新课的时间一般控制在三分钟以内比较合适,超过这个时间就会影响到学生的自主学习了。

4.学生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包括实验和科学探究两部分,两者本质都是实验,但侧重点不同。实验是验证某种物质的性质、制取、提纯或者检验。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实验现象的语言描述能力。而科学探究是对某个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刨根问底,具有探索研究特点,更侧重于探究过程和方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5.学生提出问题

现在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注入式教学的影响,课堂上习惯于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比较弱。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是虽满腹问题,上课时却沉默寡言。学生通过预习、实验探究或者测试后,会有一些不明白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和重要性打分,所得分数作为课堂评价的依据。把提出问题纳入到课堂的作业体系中,与课堂评价挂钩。这样可以调动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

6.师生引导解惑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科学引导,让学生在引导中获得思路,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7.课堂练习

目的是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所认识和了解,不一定达到理解和应用。一般可以选用课本中的习题或者同步训练中的练习作为检测。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可以自己选编习题。

8.教师小结和课外作业布置

教师小结有传统性小结和引导式小结,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传统性小结是教师根据本节知识重点内容用简单语言表达,注重于知识与技能的概括,一般适用于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引导式小结是教师根据知识要点设置成作业形式(例如填空题),引导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课外作业课布置可预习新课和完成学案。

三、导学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效果与反思

本教法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成了生问式课堂,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探讨中获取知识,在相互讨论中进步,产生学习兴趣。一年多来我灵活运用此教学法,学生觉得化学不再难学了。在2013年高中会考中,学生过关率达95%以上。学生在段考、期考中同比往届的成绩有所提高。更可贵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问题教学法篇5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A版高二数学选修1-1第二章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抛物线定义和抛物线标准方程,它是继椭圆、双曲线之后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学习抛物线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并且经历了椭圆、双曲线的特征,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推导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过程,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文科生基础又较为薄弱,他们思维活跃但逻辑思维能力欠佳,直观形象思维较强但抽象能力较差.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生活中的抛物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抛物线图片,体会到抛物线的美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产生研究抛物线的动力.

环节二: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由2.1椭圆例6和2.2双曲线例5,得到产生椭圆和双曲线的另一种方法: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的比是常数e的点的轨迹,当0

设计意图: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当动点到一定点距离与它到定直线距离相等(即离心率为1)时点的轨迹是什么的强烈愿望,使学生完成角色的改变,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入手引出抛物线的定义,加强了与椭圆和双曲线的联系.

环节三:抛物线的定义

问题2:为什么要强调定义的另一种说法?

设计意图:进一步说明椭圆、双曲线及抛物线有统一的定义,即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概括能力.

问题3:若定点F在定直线l上,则动点M的轨迹还是抛物线吗?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定义的中出现的小漏洞,设置疑点,激发学生好奇心,同时完善了抛物线定义,也为下一步作出抛物线图形提出需要.

问题4:抛物线定义中的“一动三定”是什么?

设计意图:剖析抛物线的定义,将定义可归结为“一动三定”,加深对定义的理解,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定义.

教师强调:抛物线是圆锥曲线的一种,不是双曲线的一支.

环节四: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问题5:比较椭圆、双曲线标准方程的建立,如何选择坐标系,求得的抛物线方程才能更简单,图像具有对称美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现最优方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解决当前问题,唤起学生的美感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直觉判断能力、思维优化意识及适当建立坐标系的能力.

问题6:再观察3个二次函数的图像,哪个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

设计意图:让学生比较、鉴别发现要使抛物线具有对称美,形式最简单,必须使抛物线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图像关于x轴或y轴对称.再次确认选择的方案.

问题7:如何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设计意图:采取选择的方案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类比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学生很顺利地推导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由学生独立完成,符合学生现阶段学习能力,充分突出了教学互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问题8:抛物线标准方程中p(p>0)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图形,自主探究出标准方程中p指什么?为什么 p>0?

教师强调:与椭圆、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类似,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平面内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所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有其他形式.

问题9:若抛物线的开口分别向左、向上、向下,你能根据上述办法求出它的标准方程吗?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轮换求解开口不同时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及相应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填58页的表格,完善抛物线的四个标准方程

教师强调:抛物线标准方程有4种形式,位置不同,方程形式也不同,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也不同.

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还设置了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0:根据表中抛物线的标准方程的不同形式,如何判断抛物线的焦点位置,开口方向?

问题11:根据表中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准线方程、开口方向的不同,会判断对应的是哪个抛物线标准方程吗?

问题12:4种位置的抛物线标准方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问题教学法篇6

一、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采取有效对策开展解题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就笔者多年的工作实践来看,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法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采用题海战术进行解题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将大量的习题给学生做,再统一讲解,这种解题教法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学生所掌握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法主要来源于大量的做题,往往只是一招一式的讲解,而缺乏对实质性的图片和理论的提高,导致学生的课业负担极重,学生在书山题海中得不到解脱.

二是采用对号入座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将收集的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梳理,并将这些问题的类型进行归纳,再详尽地将每个类型的解题方法一一告诉学生,因而在解题课中学生往往只能采取某种方法对号入座地解决相应的问题,当学生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不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三是采取学案的方式进行解题教学,即在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发学案,往往学生只是一味地做题,而教师则是在上课即将结束时将答案摆在学生面前,学生对于解题的思路和过程往往难以全面深入地了解.

二、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的解决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当前分析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存在的教法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应如何应对这些教法问题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探究性的分析.

(一)应对题海战术这一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目前题海战术应用普遍性带来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予以应对:在学生解题能力培养过程中应始终以教会学生为目的,为了确保学生掌握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技巧,作为教师应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的设计到教学的实施,始终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其认真分析问题的特征,从而在对待新问题时更加努力地去思考和分析,从而将学习方法与课堂学习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促进学生解题能力有效地培养.

(二)应对对号入座式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当前教师对号入座式的解题教学导致学生往往只动手而缺乏思考的现状,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在整个问题链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分析再到解决和反思这四个环节中,不仅要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重要性,还要注重问题的提出和反思,并分析数学结构,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数学思维方法,加强学生思想方法分析,以更好地确保教学方法的适宜性.

(三)应对学案式教法问题的几点对策

针对学案式教法难以促进学生素质提高,以及课堂知识点较多的现状,笔者建议在解题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梳理,从而对知识点进一步认识,并站在数学方法的高度去认识数学知识本质的所在,使其利用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解题过程之中.通过平时的作业批改或学生辅导,教师了解哪些知识学生掌握得不够,解题课时可以回顾这些概念形成的过程,通过变式设问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准确概括的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像蜜蜂“采蜜式”地学习,博采百家之花而酿一己之蜜,经过咀嚼消化,使知识积少成多.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他们拨开重重迷雾,“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寻得解题方法时,便会产生极大的成就感.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科求知的无穷乐趣.教师要用学科的内在魅力去打动学生.这种内在魅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功体验.学生学习数学最兴奋的时候就是他们通过苦思冥想最终找到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并做到释疑解惑.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高中数学解题教学的教法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师,必须紧密结合新课改的需要,对当前高中数学解题教学存在的教法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化的确保解题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篇7

问题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精心设计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增长知识和能力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问题作为组织教学过程的核心。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分析能力等存在差异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考虑问题设置的目的,要设置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一般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自主地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初中历史问题教学开展的思路一般是:课前巧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课中提出问题,循循善诱;课后探究问题,深化学习内容等。

一、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设计的原则

一要遵循实用、有效的原则。设计的问题不能太难,要符合课标要求。二要突出分层设计、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尖子生和后进生的学习情况,要由易到难,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干,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三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原则。问题的设计不是越难越好,越多越好,既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有效启发学生,培养学生能力。四要遵循问题设计巧妙、有趣、有效的原则。初中历史教师要巧妙将必须掌握的内容设为重点问题,让学生去探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初中历史课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效果和作用

1.可以直奔主题、提高教学效率。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多数历史事件都是从事件的起因(或背景)、时间、参与者(或领导者)、经过、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师课前可以用问题形式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了解,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2.可以增强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当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时,有些学生对自己信心不足,感觉找的答案不全或不对,就喜欢和学习好的同学对答案,喜欢讨论,无意中发现自己找的答案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心中感到无比快乐,从此就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开始喜欢和同学进行交流、讨论问题,同桌之间、前后位之间合作的意识明显加强,其学习的主有浴⒆跃跣缘靡蕴岣摺

问题教学法篇8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既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一条重要的纽带。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但明确教学思路,还可以了解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更可以启发学生心智,引导学生思考,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从而促进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与概括,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的问题设计成为一节课的重中之重。

一、初识“问题引领”教学法

“问题引领”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为线索,首先把教学内容巧妙地设计隐含在单个的问题中,让学生以完成问题的方式领会学习的核心内容。在学生完成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习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发现,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创设高效课堂。

二、设计问题的高质量是教学高效的关键

在深入学习“问题引领”的理论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我在讲九年级上册《避免革命的改革》这一时,在一个历史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班级做一番尝试,并且找了同学科有经验的老师来听课指导并做听课记录。

在导课之后,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三个线索性的主问题:“为什么改革?”“如何改革?”“改革结果怎样?”,来帮助学生理清学习思路。那到底怎样才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呢?

1、课堂上教学问题的设计应力求言简意赅,明了、精准并且有引导性

比如在上述课例中,“克里木战争对俄国有何影响?”应改为“克里木战争的惨败带给俄国人怎样的反思?”更好一些。因为要引出痛定思痛的俄国人知道自己国家封建农奴制的落后之后,沙皇决定以改革的方式巩固统治,同时使俄国变得强大。若用“影响”提问,学生的思维只会被束缚在克里木战争给俄国人带去战争伤痛的层面上,而用“反思”提问则不同,学生的除了要思考克里木战争给俄国的伤痛和教训外,还要思考俄国如何能够吸取教训、缓和阶级矛盾从而推导出俄国强国之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同时教师设置的问题要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不竭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历史教学中不可小觑的重要方式。学生有了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主动性。

2、问题若过多过泛就没有了回答的价值,学生也会很茫然

如果问题过偏或超出学生认知水平,学生首先会无从下手,甚至出现思考后也根本答不出来的情况,这样的问题只会浪费课堂时间,属于无效问题。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多花时间和心思,从学生的角度多去斟酌自己要提的问题,力求精准

3、问题难度应该有深浅之分,且深浅适中,层层加深,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

在今年我带的四个班中,有基础较好的班,也有基础稍差的班,即使在基础好的班级中也有理解能力好的学生和理解能力差一些的学生,所以设计问题要把各个层次的学生都照顾到,要有难度小的知识记忆型问题,难度适中的创设情景型问题,也要有难度稍大的拓展题、概括题。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达到由难变易的目的;把抽象的历史思维变成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

4、问题的设置应依据课标和教材的教学重难点

课标是教学中最基础也必须掌握的内容。教学重点是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重点学习必须识记的内容。教学难点是课堂教学的绊脚石,主要指较为抽象的历史观点和思维方法,这一部分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学生会很难理解。

三、使用“问题引领”教学法的优势

在尝试中,我感到了“问题引领”教学法的优势所在。如若运用精熟自如,掌握精髓,自可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能力,真的是一举多得。

1、“问题引领”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设置问题、创设情境,使枯燥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历史的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

2、“问题引领”教学法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问题引领”教学法是一个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课标、依据教材和学情设计多个“问题”,以“问题”为线索进行创造性教学的方法。他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问题引领”教学法有助于突破课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一个一个的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学习要突破的问题,并且层层递进,加之教师必要的讲解,能使学生较好的突破重难点、掌握课标的要求。

4、“问题引领”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当教师把精心设计的问题提出时,学生会有一个分析、思考、判断的过程,所以“问题引领”教学法不仅能创造高效课堂,还能帮助学生在应试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加稳步顺利。

初步尝试“问题引领”教学法,尝到些许甜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是要继续运用这种有效甚至高效的教学方法,不懈的实践与探索,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引导每个学生积极学习历史放在设计问题的首位,这样学生才能积极的参与思考,使知识化难为易,使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历史、理解历史。

参考文献:

[1] 楚恒玲.《用问题引领学生思维发展》.《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7月

问题教学法篇9

问题情境教学法是教员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程实践,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即提出问题,引起学员的思考,让学员产生疑问。教员要引领学员通过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进而锻炼学员,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

二、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杨福家教授有一句名言:“学生的大脑不是用来灌注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问题情境教学法就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找寻问题的答案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把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有血有肉(因为所提问题,都是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使学员不断地产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增强学员的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标,最终使得学员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有效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一)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促进理论学习。

问题情境教学法通过一个问题解决了,又出现新的问题,再变换角度,换位思考,利用其他方法解决新问题。问题环环相扣,扣人心弦,答案充分体现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让学员体会其中蕴藏的思想,从而再找出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既能帮助学员对现有知识的巩固,又能使学员找到更好的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与一般教学中的以框架为依托添加具体例子的方法不同,它能够吸引学员的注意力,又比较好理解、好记忆,且生动形象,故通过这“另一种思路”的补充来深入地、深刻地掌握理论,可更好地促进理论学习。

(二)有利于锻炼学员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提出激发学员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引导学员多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这对于培养学员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人会顿悟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问题情境所提供的线索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对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有积极的作用。

(三)提高学员的实践应变能力。

问题情境教学本身可以看成理论与实际联系的桥梁,根本目的是使学员将知识转化为技能,通过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使学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灵活运用知识完成工作的能力。

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学生大量的感性体验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在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锻炼,进而提高学员的实践应变能力。

(四)增加学员的智慧,提高学员整体素质。

当今是一个崇尚知识的时代,更是一个崇尚智慧的时代。相比之下,知识像树叶,智慧像年轮,岁月会把一层厚厚的尘埃蒙在知识上,使它失去光泽,走向陈旧,而智慧则愈久弥香,愈发绿意盎然。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学,教员以知识为底蕴,在不断提升能力的同时,启发学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思考解决问题,教给学员解决问题的技巧,提高学员整体的素质水平。这当中要注意的是教员要把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化,让学员在探索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发散思维,从而不断增长智慧。

三、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组织方法

(一)整体环节的布置。

问题情境教学法由五个环节构成,即创设情境、构建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和反思学习过程。按照这个整体方案,如下图所示来实施教学。

(二)研究教学理论,提出好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地取决于教员能否选择恰当的问题,真实地再现情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关系到能否总结归纳出要学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员吃透教材,即不仅要弄懂教材中的每个概念、原理,而且要弄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即知识的结构体系。另外,还要综合整个课程的知识结构,选择体系中的关键点,这些关键点是引导学员解决问题的突破点。教员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材内容的逻辑结构,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师生双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一步一步地得出所学理论。要防止简单的是与否的提问,问题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并引导学员渐次分析。

(三)引导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情境教学的成败与教员的素质和教学水平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教员在引导技巧上要善于观察、善于启发、善于总结,要参与到学员的讨论中去,观察学员讨论的热烈程度,掌握学员的心态,及时地为他们排除讨论中思维的障碍。对学员中出现的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意见和看法,教员要给予启发。对不同观点的持有者,要肯定他们正确的一方面,善于集中学员的智慧,在一个问题基本解决的时候及时总结,提炼理论。

根据教员提出的问题,分析、解决、提炼理论,这是问题情境教学法较重要的一个步骤。这就要求把学习建立在学员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基础上,学员在教员的引导下,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成为会学的人。

(四)激化问题的矛盾性,继续提出新的问题。

学员“会学”是不够的,还要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这才是教学的真义所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简言之就是不能只给学员讲解问题的答案,还要使学员有“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员要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引发出更多的新的问题,使教学不断深入,并且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或者结合所学内容,让学员联系生活实际或社会情境,试想自己会怎样做,会有什么样的预期后果,今后又该怎样改进。

(五)依据理论,反思学习过程。

这一环节就是让学员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及解决得出理论,反过来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审视所学内容,使理论联系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巩固所学理论。

四、问题情境教学法的不足

只要我们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就能创设出许多有助于激起学员的学习兴趣,促进学员全面发展的好问题。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它往往适用于那些能引出多种假设,在理解上容易产生歧义和实验现象貌似“反常”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要求学员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提出问题并且提出好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更能够激发学员反思,但这类问题的把握并不那么容易。

五、问题情境式教学运用的注意事项

1.问题要面向全体学员,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大家思考,然后激励学员讨论、举手发言或点名回答。

2.教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简单明了,不能空乏含糊。

3.提问语言要生动幽默。同样的问题,若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学员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提出的问题能够换一种角度,使学员感兴趣,那他们就会兴奋地积极思维。

4.提问要注意启思益智、难易适中。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不能过难,超过学员的能力范围,否则学员会感到高不可攀,不易于调动学员的积极主动性。相反,提出的问题也不能太简单,如对书本上的死记硬背的问题的提问,只能引出简单对答,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效果最好是学员经过积极思考之后找到答案,从而让学员“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好“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激励学员取得成功,发挥学员的主体作用。充分利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促进学员学会思考,培养学员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充分利用好“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问题教学法篇10

一、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科学研究都起源于问题的探索,因为只有问题才能激励人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验和创造。所以,一堂好课,不能没有问题。学生都能够提出问题,传达了“我要学”、“我要听”的求知信息,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标志,学生的提问是开启通向有效的、有意义的学习窗户的工具。学会提出一些高层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是创造出对社会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

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能够提出问题或愿意提问题的学生很少,有创新意识的就更少了。可见,学生在传统教学中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很少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而对学到的知识也不经过思考,只停留在表面,并未真正的理解和消化,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只有通过思考,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博士谈到学问时也说:“做学问,需要学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不叫学问了”。为此,老师需要有耐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是老师说的,书本上有的就是绝对真理。伽利略就曾经对其老师亚里斯多德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结论提出质疑,最后通过实践研究而得出正确结论。所以,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问,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调查、讨论的探究自行得出答案,学生从中既可学到知识,还能收获成功的喜悦,还学会与同学分工协作,培养团结合作精神。为了让同学们养成提问的习惯,我让他们准备一个问题记录本,对每课都至少提出两个问题,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如:“门口卖报纸的是不是企业”、“学校是不是企业”、“如果是部门经理犯了错,法定代表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为什么要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怎样搞好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些问题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而且还有许多意外的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遇事也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还由被动提问变成了主动提问,课堂教学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生成问题和预设问题相结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因而,如何建设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激发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生动和谐的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教学都存在着重“预设”,轻“生成”的现象。教师的心中只有教材、教法,上课就是根据自己事先设计的教案将教学内容一成不变地灌进去,把学生看成容器,导致课堂教学机械,死板,单调。使学生普遍的存在不愿意上政治课,厌恶政治课的现象。而实施新课程后有的教师又过分的注重课堂的生成而忽略预设,忽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使课堂很“热闹”,而课堂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

生成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种生成的课程资源,能活跃、丰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凸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提出的问题可能没有紧扣教学内容,有的可能比较浅显,如果教师对生成问题不加筛选,就可能会造成教学失控,既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所以为了保证提问的质量,我认为应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相结合。

三、问题的设置要有一定的实效性、层次性、开放性

问题教学法篇11

需要特别指出,组合条件时,学生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进行的,如果教学时有难度,教师要针对性的进行启发诱导。

二、借助画图来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寻求到行之有效的解题策略很重要。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学习数学有一定困难,引导学生画图表示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形象,真正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隐性为显性……画图解题可以提高学生判断的准确性,能开拓学生思维,看线段图编题,还能锻炼学生的理解与口头表达能力。画图方法广泛应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之中,是教师教好数学学生学好数学的有力工具。

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数学与体育”,教材中采用“列出表格找规律”和“画图找规律”的方法,教学中,我发现表格的建立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因为学生根本就不知道怎样建立像书上所用的表格。画图找规律也采用表格的形式,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起来耗时费力。我在教学时直接采用了画图的方法,并由此而推出此类问题的规律,结果真的是简便易行。具体步骤是:

1.引导画图。画一条一定长度的线段,并将线段七等分,等分点计八个(A、B、C、D、E、F、G、H)代表8名同学,每两名同学比赛一场用曲线相连。

2.探寻规律。A同学要与其余的(8-1=7)7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7场;B同学要同自己还没有比赛的其余的(7-1=6)6名同学各赛一场,共要赛6场;如此类推,C同学要赛5场,D同学要赛4场,E同学要赛3场,F同学要赛2场,G同学要赛1场。类推的场次就没有必要一一画出来的,因为都画出来会使图形太过复杂。

3.列出算式,解决问题。总共要比赛的场数:7+6+5+4+3+2+1=28(场)。这样的教学过程,显然比课本上的要简单,教师讲起来方便,学生接受起来容易。画图解决数学问题,可以使一些看似简单但学生却极易出现错误的题目,一目了然。

当然,画图解决问题,也要因题而议。但一个好的画图,确确实实的能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隐晦为明了,有时候确实能“画”出数学问题答案的。

三.建立公式并借助公式解决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以前特别熟悉的应用题不见了,起而代之的是解决问题,但问题与应用题是严格的包含关系,不能用问题取代应用题。应用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似乎不必回避。我们反对的是过去小学数学中那些“矫揉造作”的、远离现实的、使学生得不到什么教育的应用题。新的应用问题,其情境更有真实性,方法上强调数学模型的建立。特定类型的特定模型是为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所决定的,并非主观臆造出来的。例如:

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

工程问题: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价格问题:总价=单价×数量

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

利润问题:利润=成本×利用率

折扣问题:金额=价格×折扣率

百分数问题:数量=总量×百分比。

问题教学法篇12

我们先来探讨教师应该如何设计问题。有人或许会觉得,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要是连教师都无法提出问题那还怎么想象学生会提问题啊?确实,教师对历史知识和课堂教学任务都非常熟悉,按理提出相关问题并不难,关键就在于教师不仅要针对相关知识预先准备几个问题,还要设想学生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如何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解决。在适当情况下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已解决问题再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可能会提一些千奇百怪、与教学内容不一定相关的问题,这种情况又得考验教师临场应变能力了。这样一来似乎有点把问题复杂化了,但是作为一节课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

教师设计问题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主动提问题。原因很简单:按照教师设计好的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只是遵循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仍然是“老师要我知道”,而非“学生想要知道”,不能突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特征,教师的问题应该是一种预备和辅助,在学生提问基础上的升华,起的是画龙点睛的作用。

但是,大多数中学生都不习惯提问,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根本不知该问什么。根据这一情况,我特别强调预习。通过课前的预习,起码可以知道下一节课要讲什么内容,而“问题”也主要是在预习过程中基本形成。因为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生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提出问题,以及通过讨论解决这些问题。所以预习是上好这一节课的重要前提。那么,到底如何提出问题呢?

我主要指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提出问题:(1)从教材内容结构入手,把一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成“为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历史事件,即史实的背景)、“是什么”(即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是如何推进的)、“有什么”(即对史实的评价)三个部分,从这三个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教材结构形成规律性认识。(2)针对本人无法解决和难以理解的内容提出问题。(3)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发现和提出问题。

问题教学法篇1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06-02

航空材料及其技术是世界各国优先发展和激烈竞争的重要领域,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航空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化、结构功能一体化、智能化、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培养从事航空装备使用和维修等专业技术人才时,如何适应航空材料日新月异的发展,提高《航空材料学》教学实效就成为相关领域教学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1]。针对《航空材料学》的课程特点,紧跟航空材料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了教改和革新[2-6],在课程中尝试了“问题牵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7]、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思维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实效。

一、《航空材料学》课程特点

《航空材料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应用型实验学科,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基础,在整个教W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涉及的基础理论微观并抽象,基本知识的术语、概念多,图表、工艺方法多。所以想通过这一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航空材料的所有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它与物理、化学、力学、材料等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科,知识宽泛,内容较多,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现役航空装备使用的材料紧密相联。这些特点都使得《航空材料学》教学难度增大,学生学习中困难较多,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和效果。

二、“问题牵引讨论式”教学方法

针对《航空材料学》的课程特点,学习国内外典型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经验,我们提出了“问题牵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并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如果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为牵引,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探讨引起这一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分析可行方法,获得最佳方案。最后引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实施结果。通过问题的解决过程来锻炼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去创造,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就是本课程中“问题牵引讨论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思路。

“问题牵引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创造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开发学生潜质潜能,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合作学习,最终促成学生观念、知识、能力、方法内化为成功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为了使教改思路和内容落实到实处,在授课内容上,注重前沿性的内容和开放性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的倍增效应。

1.在上节课布置与本次课相关的问题,这里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围绕教学重点设置问题,同时,创设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意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执行中将学生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文献,分析问题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问题设置的核心在于,从简单问题引出复杂问题,从实验现象引出重要概念,从工程背景引出理论问题。这样既实现了教学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又达到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为了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学习脉络,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任务,通过认真讨论,我们按照“消支强干,突出重点”的原则,对课程知识进行梳理。在课堂中融入“问题牵引讨论式”教学方法,其关键在于授课教师全程掌控,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所设置关键问题的讨论。特别在航空部件使用材料的授课中,从材料的实际问题出发,分析起因,寻找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将学生进行分组学习,提出解决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科学合理选择最佳方案;第二步就如何实施实现最佳方案展开讨论,利用掌握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选材、制备工艺得到结果,展示现有成功的成果。通过环环相扣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实现了关键知识点的逻辑推导,加深了相关知识点学习,同时提高了学习能力。

3.结合航空材料研究的实际案例,使“问题牵引讨论式”教学实效再上新台阶。以实际案例为载体,进一步增强问题讨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借鉴成功案例,提高自身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高温合金的授课中,安排了“合金化原理”和“高温合金的使用环境和部件设计”的讨论,这些实际的问题,增强了学生探究和思考的气氛,引发多角度思维,拓展思路,对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活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活跃学习氛围。

4.为学生留出充分的思维空间,高度重视每一章结论与讨论部分的讲授,以此为契机,展开课堂讨论,科学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去想、去学、去研究,克服过去讲的过多、过全,学生不用动脑筋的灌输。

5.科学设计安排实验实训,为“问题牵引讨论式”教学实效的提高保驾护航。经过课题组讨论,安排与关键问题对应的实验课,强化教学方法的实践特征,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四、“问题牵引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的教学实效

1.学生知识面拓宽。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性和创新性思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升。问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会大量查找阅读文献,认真思考问题,不断挖掘知识宝库,了解相关科学家的趣闻轶事等,学习科学家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讨论,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对航空材料学的发展、应用等有了更深和更清晰的认识。同学们普遍认为,通过“问题引导讨论”,使他们对专业知识从懵懂、迷茫转为清晰、明确,使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得到拓展。在“问题引导讨论”教学方法的帮助下,同学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从而对于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本科生阶段的学习都能起到起到了更好的促进作用。

2.通过问题的牵引讨论,使得抽象的内容具象化,最终实现了知识的形象化。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达到知学、好学,乃至乐学的境界,更是每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设计出系列问题,有意识地提出,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问题引发讨论,通过讨论加深思考,通过思考获得形象化的知识,最终实现学生学习角色的转变,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在交流中解决了问题,在思考中提高了认识。

五、结论

《航空材料学》的学生培养,应立足于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立足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社会对航空材料方面人才的需求,更好地适应航空材料日新月异发展的现实。为此,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问题牵引讨论”保证教学的高效性,在夯实教学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三结合,从而提高了此门课程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康进兴,马康民.航空材料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2]张建风.如何开展问题式教学[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23(4).

[3]高晓雁.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4]徐晓飞,王宽全,童志祥.与高水平科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哈工大“研究型、个性化、精英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及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7).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