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式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1

(2)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之间的交叉联系太少。

在《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很多任课老师的教学方式为先讲完中国美术史再讲外国美术史,如果在教学时间不足的情况下,外国美术史更是简单进行讲述。这样的结果就是,在学生的知识构架里,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即使是在中国美术史的学习中前朝和后代之间的关系也不清楚。笔者在教学中实际提问学生:中国唐朝美术对应外国美术史中的哪一段?基本没有学生能回答出是欧洲中世纪。可见学生对世界美术史的整体时间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由此可见,传统的课堂讲述的方式已不再适用于《中外美术史》的教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何为问题式教学法

现代建构理论主义认为,学习并非是一种个体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是能动地建构新的认识图式,不断完整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重要。随着的网络的发展,学生查找资料变得异常方便,教给学生查什么资料和如何查资料比单纯的灌输给学生知识有用得多。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问题式教学法在《中外美术史》课程中的运用。所谓问题式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具体问题,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分析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并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完成课程教学过程,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方法。实施问题式教学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转变教师观念。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要转化为学生的“同盟军”。主要的职责是考量学生查到资料与所设问题的关联度,适时地给学生以解决问题方式的指导。

(2)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个性化特征。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查找资料的方式有差异,思考问题的角度多种多样。在问题式教学中,不否定学生,在尊重其个性的基础上又能回答出问题是关键。

(3)既要注意问题设置的科学性也要注意问题设置的艺术性。

在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问题的提出既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又要能让学生拓展思维。笔者提出结合教学目的进行问题设置: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辅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如适当安排课时,让学生在课外搜集资料、图片,以小组讨论、整理、归纳的形式完成课外作业。在课堂上让学生讲,教师听,集体总结,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学科的学习,大家共同探讨,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将艺术批评的氛围引入课堂教学。

3问题式教学法中问题设置

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基本以理论讲授为主,且课时容量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知识,培养出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就成为问题教学法中问题设置要考虑的首要因素。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目前中外美术史教学中的尴尬,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设置的关键点:

(1)基于美术作品的问题设置。

美术作品是美术史学建立的基础,学习美术史也要掌握每一个阶段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道还如何掌握美术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设置问题帮助学生可以分步骤掌握。例如,在讲述到战国时期的帛画时,我们会讲到《人物龙凤帛画》。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作品,然后回答以下问题:作品中描绘了哪些元素?图中的女子是谁?图中的龙凤代表着什么?这幅画象征着什么?刚开始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很多不当甚至错误的观念,逐步纠正,当学生把这些问题回答出来时,对这幅作品也就掌握好了,这样的问题设置同样适用于其他关于作品的赏析上。

(2)基于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关系的问题设置。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美术作品与时代背景是独立的,了解作品,但不一定知道相应的背景知识。这一点也是学习中外美术史的大忌。如果在学习过程让学生把两者统一起来,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然后一起探讨。例如,学生都知道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知道作品是画的汴河两岸的风光。但缺乏对时代背景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提出问题:在这幅作品中,女性形象出现的非常少,为什么?这个问题如果学生想回答清楚,需要查大量的资料。当学生能从在家学习没时间上街、裹小脚没力气上街、夫妻恩爱不想上街、帮丈夫处理工作不能上街、有女性上街但作者不能画这几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时,对宋朝时期的社会情况就了解比较清楚了,并由此知道了社会背景对作品的影响。问题的设置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又能很好的了解作品。同样的一件作品我们设置其他的问题,如分析《清明上河图》中出现的人物、小吃饭局、动物、五行八作等,这样对于宋朝社会背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也会理解地很深入。

(3)基于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关系的问题设置。

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美术史也是世界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美术史与外国美术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但很多学生对两者之间的联系知之甚少。而在《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中国与西方孤立教学是不合适的。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教材的选择上注意,另外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设置要学生找资料回答问题。例如,请学生比较分析苏美尔人、中国、古希腊的青铜艺术。请比较分析欧洲文艺复兴与中国明代人文情怀的关系。这样既掌握了不同地区的学习,同时又形成了专题学习。这样的问题设置后,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分工协作,整理资料,最后学生汇报。这种方式既锻炼了学生沟通协调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一个独立的课题该如何查找资料,如何较全面的解决。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2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罗素说“:教育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主思考”①,问题教学法从一定程度上是对按教材进行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教师更多地扮演着引导者、辅助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独立意识增强,从而减少对教师的依赖。

3.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批判精神

当前中国的大学生毕业生与西方的相比,整体上考试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冒险精神、创业意识较弱。这与我们的教学传统有关,部分教师直到现在仍然把传授知识当成唯一目的,忽视甚至打压学生的质疑与批判精神。诘问式的教学特点能迫使学生主动思考,养成质疑与批判的习惯。

4.有利于加强师生互动

问题教学法超越了传统教学中师生地位的垂直性、交流的单向性以及教与学的割裂性,师生关系平行、对等而互动,教与学有机、动态地融合在一起,最终能够促成教学相长。

(二)法学课程应适当采用问题教学法

1.适当采用问题教学法是法律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法学是现实科学,而不是纯粹的规范科学。法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包括独立的分析理解能力、较强的思辨能力以及对知识较高的融会贯通和整合能力等在内的综合能力。法学课程教学不宜全盘照搬传统的“讲授法”,而应向多元化发展,采取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在英美国家,“认为培养学生深刻思考并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没有比苏格拉底式教学式的对话和讨论更为适合的方式了”。在德国,其原创的seminar,是德国社会科学类学科(包括法学)的常见的教学方式,具有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双重职能,通过讨论,师生自由发表意见,大胆探索,来发现真理、趋近真理,并完善真理。

2.适当采取问题教学是我国法学教育现状决定的

当前,我国法学专业陷入大批毕业生就业困难和实务部门高层次法律人才紧缺的双重困境,这反映出我国法学教育中供方的素质与需方的要求还存在着巨大差距,我们有必要对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此背景下,不少人提出应改革传统的教法,问题教学法的优势自然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当前法学课程运用问题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大小法学院无不在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探索中,很多教师将问题教学法引入自己的课堂,然而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及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等原因,实效并不理想。

(一)滥用问题教学法

在对“灌输”教学进行批判时,部分教师全盘否定传统的课堂讲授,于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些教师为了互动而互动,不管内容是否适宜,频繁使用问题教学;有些教师甚至主观上教学态度就不端正,认为讨论课老师不需要讲什么,课堂气氛又活跃,时间还过得快,在偷懒或投机的动机驱动下,花费大量学时布置讨论环节。教师并没有认真准备,而是在课堂上随便抛出几个问题给学生漫无边际地讨论一番,课堂是热闹了,但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究竟有没有学到东西,教师并不关注。

(二)问题教学流于形式

1.教师重结论轻过程

一些教师被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束缚,对问题式教学的目的把握不当,提问以考察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状况为目的,设问还停留在练习例题层面,教师设计的问题在其心中已有结论,表面上交給学生思考和讨论,但教师实际关心的是学生的回答是否与自己的一致。当学生的答案不合期望时,教师即以敷衍的态度对待,不去仔细挖掘学生答案中的可取之处,而是继续对其他学生提问,直到标准答案出现,提问立即结束。这种所谓的“问题式教学”缺乏实质的交流讨论,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展现出来,教师也没有真正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更谈不上对学生有所点拨和启发。

2.教师提问过密过难

一些教师无视本科生还处于学习基础知识的阶段,将自己的学术研究偏好带入课堂,提出的问题本身就是学界争议很大的问题,而且问题是一串串地丢给学生,大部分学生尚不具备回应这些高深学术问题的能力,讨论课最后变成教师自问自答式的学术卖弄。学生的正常思维扰,更多地感到无助与迷茫。

3.教师仍占主导地位

问题教学法的本意是以问题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学,在探究疑问中培养能力。但还有部分师生被长久以来形成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回答是学生的“本分”的思维定势所束缚,在课堂上,教师始终高高在上,缺乏与学生真正的交流与沟通,只注重提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则不予理会,而大部分学生也习惯于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4.学生参与两级分化

学生由于性格、学习态度的差异,在课堂上容易形成两级分化。部分教师的课堂上,每次发言的,来来回回就是同几个积极分子;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每次只是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回答。这样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是参与其中的只是少数人,久而久之,其他学生丧失了对课程的兴趣。

三、法学课程中问题教学法的完善

当前的问题教学法虽然还存在各种不足,但我们也不必因噎废食,应积极探讨对其改进与完善,笔者认为,应秉持辅原则,善用问题教学法。

(一)秉持辅原则

尽管问题教学在英美法系国家生机勃勃,但我们不应盲目地、过度地追捧。在当前的条件下,本科教学中问题式教学不能够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而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这是由问题教学本身的局限性和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规律决定的。问题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成本高,投入大的教学方式,它对内容、教学对象、师资、参与人数、课程时间都有着相应的要求,只有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它才能发挥优势,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反而凸显知识传授量少和知识体系碎片化的弊端。当前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难以同时满足上述条件:

1.两大法系国家法律渊源或法的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教育模式也有所不同。重视法律原理和原则的教学是所有大陆法系国家的共同特点。比如日本,“法学课堂上也是采取传统的讲授法,由教授一人在课堂上依照讲义为主,很少有课堂提问和讨论”,我们要尊重这个规律。

2.问题教学更适合于大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学习

苏格拉底式教学的局限性之一就在于学生必需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见解。苏格拉底式教学在美国之所以能顺利开展,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法学教育是在本科之后的研究生教育。反观我国,本科法学教育的生源基础是高中毕业生,学生本身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社会知识和人生阅历上也非常稚嫩,问题式教学极有可能花费大量学时但收效甚微。

3.学生素质相差悬殊决定了问题式教学并非在所有院校都行之有效

我国现有600多所普通髙校开设有法学专业,其中既有诸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流髙校,又有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相对较差的普通院校。问题教学法在重点大学那些学习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那里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在生源质量较差的院校却未必能够。

4.问题教学法适合小班教学

如英美国家,小班人数在20-30人左右;在德国,seminar的人数一般不超过30人。而在我国,由于扩招的原因,师资有限,很多院校采取大班授课的方式,问题教学方法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二)教师应全面提升自身水平,善用问题教学法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度开展问题式教学还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全面提升自身水平,善用问题教学法。

1.改进问题创设

首先,教师不光要对课程的历史渊源、制度内容、发展走向了然于心,还要对与课程有关的理论前沿、热点争议、典型案例都有所研究,能够从中发现问题。其次,问题设计应难易适当。问题过于简单,起不到启发的效果;问题太难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次,问题应有一定争论性。有争议的话题更能激发学生各抒己见,形成辩论的气氛。最后,问题设计应该呈现层次性和发散性。话题在纵向上要能够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激起学生探究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渴望,促使学生思维向更深的层次思考,在横向上不妨适当与其他学科、其他课程交叉,如此才有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乃至整个学科体系的把握,以减轻知识体系碎片化的弊端。设计好的主题应尽量提前布置给学生,给学生预留好查阅资料、形成观点的时间,教师也应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和问题有所预备。

2.有效组织课堂

在问题教学中,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冷静主导讨论中的气氛,做到热烈但不混乱,尤其要做到:

(1)善于引导。当学生出现在枝节问题上纠缠不清时或者学生发言出现偏题时,要将话题引向正题,导向核心。

(2)善于暗示。教师应旁敲侧击,或另用问题反诘,尽量启发学生自主思维。

(3)善于质疑。质疑是一种发散思维、批判思维。教师应仔细聆听,敏锐捕捉学生发言中是否有漏洞,是否有可深入的地方,应及时提出质疑,必要时连环发问,逐渐将问题由表面引向纵深。

(4)善于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当然也要准确指出不足,教师还要鼓励那些比较害羞、内向的学生敢于发言,增加其自信。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3

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其与讲授式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讨论式教学法没有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通过设立情景,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展开讨论,通过这种交流与讨论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换而言之,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将预先设计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来积累素材,在课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学生可组内讨论、组际讨论、全班讨论,最终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每个同学都享有表达自己见解和对他人的发言予以评价的权利,为了能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对他人的发言能予以准确的评价,同学们必须要摆事实,提论据。因此,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和讨论的全过程中查找、阅读资料的能力,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表述观点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并不断提高。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健全人格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课堂讨论究其实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它既有别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多向信息交流中,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角度不尽相同,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虚心学习的精神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思想交流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此外,在争论中各抒己见能使学生养成探讨、研究的好风尚。

3.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建立现代师生关系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能得以交流。学生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其各自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思想走入了认识的误区,可以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正确的观点,教师予以肯定评价,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无疑能促进和谐、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问题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程序图如下所示:

由此不难看出,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因为讨论是基于问题而展开的,如果设置的问题不以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确定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见,大学语文课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定关系到讨论是否能顺利展开及教学效果优劣。那么应设置什么类型的问题呢?笔者拙见:(1)综合性问题(2)矛盾型问题(3)假设型问题(4)求异型问题。总之,既可以体现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拓宽思维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2.面向全体,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才是唯一的认识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而,教师把学生当成是被动的、机械的教育对象是完全错误的,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发展着的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不能忽视任何个体。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4

一、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笔者在第一次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时,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专题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共有7名同学,学校将该课程安排在研究生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开课,共16课时。为使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笔者没有机械地按照学校的安排上课,而是按照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设计做了调整。

笔者将课题研讨式教学的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教师课堂讲授阶段,第二阶段为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田野调查和撰写论文阶段,第三阶段为课堂学生报告和讨论阶段,第四阶段为指导学生课下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阶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笔者所在学校寒假较长的特点,笔者将第一阶段的工作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在学生基本完成学校安排的第一学期课程后,利用学生的空余时间,笔者召集选修《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课题研究》课程的7名同学进行课堂讲授,首先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史》学科的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学术界代表性的著作和文章、田野调查和文献搜集的基本方法、途径;其次,笔者将自己精心设计的十个选题介绍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每人选择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要求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完成第二阶段的任务。

第二阶段的工作主要由学生在寒假期间自主进行,但对于学生碰到的问题,也要求学生利用电话、电子邮箱和QQ等通信工具随时与笔者联系,以随时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在寒假所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一是认真阅读一到两本代表性的学术专著,以系统了解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学术文章,了解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三是进行田野作业,调查家乡建国以来与所选课题相关的民间文化事像的变迁状况,并搜集与所选课题相关的地方文献;四是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所调查搜集的资料,撰写学术论文;五是在所写论文的基础上,制作用以课堂报告的PPT。

第三阶段是课堂报告和讨论阶段,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的正式上课时间里进行。为使课堂讨论更有效果,笔者并没有在一开学就进行课堂报告和讨论,而是让每个学生将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和撰写的论文初稿发给其他六位同学,要求每位学生认真阅读其他六位同学的论文和资料,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在课堂讨论时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自己继续修改充实论文和PPT。经过两周的准备,从第三周起开始正式上课,每次上课时间为两课时,每次上课首先由一位学生就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报告,报告时间不超过一节课。在学生报告结束后,主要由其他同学予以点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报告的学生同时做出解答。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笔者主要是倾听,只是不时地插话,引导和启发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用自己的思考带动学生的思考。在讨论会结束后,笔者再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学生的论文和讨论会中出现的问题做一简单评点,并要求已做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继续修改完善论文,未做报告的同学课下好好准备。

第四阶段主要是学生在课下修改完善论文。做过报告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建议修改完论文后,再交给笔者,笔者再提出修改意见,让学生继续修改,并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正规学术规范撰写,直到修改到笔者基本满意为止。对于其中质量较高、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几篇论文,笔者向有关刊物推荐,结果有三篇论文得以发表。学生看到自己的努力有了结果,都非常高兴。

二、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表明,将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引入研究生教学中是一项有益的尝试。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课题研讨式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从选择课题到撰写论文的每个环节都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即使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第一环节,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课题研讨式教学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囿于学生的基础问题,课题难以让学生完全自主确定,需要由教师设计,但每个学生研究的课题不是由教师分配,而是由学生自主选择,并允许学生做一定程度的改动,教师只是介绍科研选题的原则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条件选题。由于课题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就有兴趣,有动力去进行研究。在课堂讨论环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并不发表长篇大论,只是组织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辩论,使讨论能够热烈而有序地进行。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研究生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目标,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每一个环节都着眼于培养、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课题研讨式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讲授学科的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讲授本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选题,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入门途径。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的第二个环节着重于训练学生搜集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写作论文的能力。第三个环节通过课堂报告和讨论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和互相启发能力。第四个环节则通过要求严格按照学术规范修改论文,训练学生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经过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熟悉了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科研能力,从而为以后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奠定了基础。

3.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实现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教学相长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华,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这一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贯彻,教与学基本上是单向性的。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就要求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实现学生学习和科研的密切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变成科研过程。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也要求教与学关系的重新定位,教与学由单向性关系变为双向性关系。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在这种双向交流中,一方面,学生活跃性的思维所形成的新观点可以给教师以启发;另一方面,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可以促使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学生得到了提高,教师也从中受益。

三、实施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为了使这种教学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也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课题研讨式教学适应于小班教学,不适合于大班教学。课题研讨式教学需要教师有效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并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只有实行小班教学才能做到。笔者以前在上大课时,也曾尝试过课堂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因为难以掌控,往往都流于形式,没有什么效果,最后不得不采取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适合专题研究类课程。课题研讨式教学法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带有研究性质,要求学生利用已学到的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此教学方法不适合那些以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类课程。

3.对学生的考核要考虑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而不能仅仅考虑学生最后的论文。课题研讨式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每一个环节中,都需要学生认真对待,如果仅考核学生的论文,就可能使学生只注重最后的论文写作,就不能调动学生对待其他环节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综合素质的目的。

4.需要教师具备强烈的责任心。课题研讨式教学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费时较长。教师需要对每一个环节,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必要的掌控。如果教师在任何一个环节不能实施有效的掌控,那么,课题研讨式教学法就会流于形式,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课下都要尽心尽责。

5.在设计选题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设计的题目不能太大,要尽量小一点、具体些。如果题目太大,学生难以做精做细,会流于泛泛而谈。二要考虑到学生的研究条件,设计的题目使学生有条件去完成。笔者在设计课题时,主要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术界已有的研究状况,尽量选取那些学术界已有了一定研究,但还有研究余地的课题。如果学术界还没有研究,对于学生来说就难以进行研究。如果学术界已研究的很成熟,那么学生只能重复前人的观点,不可能进行创新。二是田野调查的时间和经费问题。在学生正常上课期间,不可能抽出时间让学生去进行田野调查,至于经费就更谈不上了。所以,笔者设计的课题尽量使学生能够利用寒假回家过春节时间,在家乡完成。

俗话说,教无常法,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的目的都是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课题研讨式教学法是其他教学方法难以比拟的。对于笔者的探索,学生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要继续探索,使其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留英记[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6-272.

[2]郝明君.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15-118.

[3]谢美华,张增辉.探究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2):61-63.

[4]欧阳丽莎.德国“探讨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学研究,2008,(1):58-61.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5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97-02

1 前言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中最前沿的学科,也是新兴学科[1]。医学遗传学主要是利用DNA技术就疾病与基因之间的关系,从分子角度为疾病早期诊断提供依据,以有效预防出生缺陷、疑难杂症等疾病的诊断[2]。医学遗传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纽带。日常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已引起医学教师的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不同年级的医学遗传学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讨论式教学模式的评价,分析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选择2012年、2013年、2014年医学遗传学专业的学生共921人,发放调查问卷921份,收回921份。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结果,并得出最后结论。

对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印象 通过对921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有792人非常喜欢讨论式教学方法,占85.99%;101人比较喜欢讨论式教学方法,占10.97%;28人对讨论式教学的印象一般,占3.04%。

对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总体评价 834人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非常有新意,占90.55%;73人认为讨论式教学有一定新意,占7.93%;14人认为讨论式教学无新意但有意义,占1.52%。

设置问题的难度 82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很难,占8.90%;101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比较难,占10.97%;615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难度一般,占66.76%;123人认为设置问题简单,占13.36%。

设置问题是否合理 145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非常合理,占15.74%;674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比较合理,占73.18%,86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较为一般,占9.34%,16人认为讨论式教学过程中设置的问题不合理,占1.74%。

小组讨论能否解决教师的提问 249人认为通过小组讨论能解决教师的所有提问,占27.04%;有580人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大部分问题,占62.98%;有73人认为小组讨论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小部分问题,占7.93%;有19人认为无法解决问题,占2.06%。

小组讨论是否有助于理解遗传知识 755人认为小组讨论非常有助于遗传学知识的理解,占81.98%;166人认为小组讨论比较有助于知识理解,占18.02%。

对提高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的意义 810人认为讨论式教学对提高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非常有意义,占87.95%;83人认为讨论式教学对提高思维能

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比较有意义,占9.01%;10人认为对提高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分析能力无意义,占1.09%;18人不清楚是否具有意义,占1.95%。

学习模式 765人更喜欢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占83.06%,125人更喜欢独立思考的学习模式,占13.57%;31人认为两种学习模式都可以,占3.37%。

授课模式 563人更喜欢授课式教学模式,占61.13%,324人更喜欢问题式教学模式,占35.18%,34人认为两种授课模式都可以,占3.69%。

3 讨论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教学、实景教学等教学手段逐渐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实景教学通过先进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直观的教学内容,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越来越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

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合作互动,而且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小组讨论式教学的特点是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需要学习的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字方面的学习,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医学遗传学的教学内容、培养目标,以案例为导向的小组讨论教学模式应用于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遗传咨询科技服务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临床实践中的真实遗传病例,并通过分析、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等解决实际问题。

医学遗传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以分子水平为疾病实施早期诊断,包括实施基因诊断、转基因治疗等,有效预防出生缺陷与疑难杂症,为患者提供更科学、更高效的新型医学服务。医学遗传学基于DNA技术研究,通过研究受精卵或母体受到环境或遗传影响引起下一代物质畸变引起的疾病,目前主要应用于产前诊断、遗传咨询、儿科及肿瘤科等。

医学遗传学的授课中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遗传咨询科技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病例,通过让学生分析、思考以及互相讨论等解决问题。有研究显示,讨论式教学方法已逐渐应用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学习过程中,且已取得满意效果。讨论式教学方法强调课程开始阶段,通过提供图片、视频等直观资料,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基本了解,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出相关问题,学生带着疑问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并改善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情况。

本组研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仅有2.06%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解决不了问题,这可能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学习态度等密切相关。张英华[3]等人的研究认为,提供视频、图片等直观资料可以让学生了解疾病的临床症状,切实体会到疾病带来的痛苦,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以及职业态度,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有研究显示[4],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无味,通过直接观察病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研究显示[5],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授课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以遗传病例为主导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可以明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师工作的满意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及理论知识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雪青,王燕,王艳艳,等.构建病案导入式教学法的新型医学遗传学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2(1):8-10.

[2]王燕,章波,许雪青,等.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3,17(9):31-34.

[3]张英华,高玲玲.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病例讨论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12,9(7):563-564.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6

一、引言

研究生评估类课程是解决社会、经济、工程、军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重要课程,其主要目标是培养研究生运用评估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建模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课时限制,课堂内只能讲授基本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而随着数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评估理论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这对就需要研究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总认为这是一门理论课,内容体系庞杂,数学味道较浓,不知道如何运用评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兴趣不高[1]。因此,评估类课程教学模式急需进行改革,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2]。传统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掌握知识的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健康地发展[3]。启发式教学方法已在“软件工程与应用”、“高等数学”及法学等课程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3-5]。

针对研究生评估类课程人数少的实际情形,在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该方法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研究生的科研探索兴趣,而且科研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维。

二、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

1.内涵与价值。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是指在课堂开始之前(简称课前),将下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并分配给学生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课中引导学员采用合作与讨论等多种学习方式,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教师针对学员理解错的地方重点讲解,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完成本节课内容的讲解,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新问题,由此加深对本节课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与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相比,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特征:①提前分配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②将新知识的学习隐藏在这些问题之中,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了新知;③问题是核心,学为主体,教为主导;④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过程之中。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体现了“学为主体、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将教学内容凝练成若干直观易懂、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目标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避免学习的麻木性,保证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②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明确,课堂问题讨论深入,课堂效率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新知,而且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途径。③坚持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2.设计理念。在“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始终以把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和学员认知思维过程相结合而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为主线,以问题贯穿课前、课中和课后拓展的一系列教学过程,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将新老知识联系起来,通过问题的解决揭示理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理;以问题求解为纽带和出发点,基于师生和生生互动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而使学生对新知有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通过案例讲解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自主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步骤

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课前)。设计并提出“问题”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关键点,因此“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创设与下节课学习目标相关的、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问题,给学生分发相关参考文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献并撰写文献阅读报告,在文献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已初步形成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并带着疑惑进课堂,避免学习的麻木性。(2)课代表收集归纳各个学生在文献阅读过程存在的问题和疑惑,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设计教学重点及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等。

2.解决问题,层层递进(课中)。(1)针对疑难问题,引导课堂讨论。教师将课前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解决的目标,尤其重点关注学生阅读参考文献中存在的疑惑。教师以问题为驱动,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信息循环流动,思想火花不断碰撞。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与学生会发现更多更深层次的新问题,针对新问题不断进行探究,循环往复,直至解决新问题,不断加深对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培养了他们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2)课堂小结,获得新知。教师引导学员对本节课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提炼本节课的新内容和知识点,在总结归纳的过程中明晰本节课的基本内容和重点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和难点。总结的过程非常重要,是一个知识提炼与升华的过程,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从感性到理性转变,培养学员能从具体问题中总结一般规律的能力和素养;其次,必须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思维,“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很多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答案并非唯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活跃气氛;最后,教师须针对每个学生的表现给出中肯的评价和总结,针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肯定,针对表现一般的学生要进行鼓励,总结学生在自主学习和讨论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科研态度。

3.课后拓展,探索研究(课后)。针对基础一般、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只需要完成分配的作业即可;针对学有余力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引导他们针对课中提出的创新拓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撰写科研论文,鼓励质量好的论文向高质量的期刊投稿,并作为平时成绩的加分项,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四、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存在的难点

1.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问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讲授围绕着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展开,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关键,这对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对课堂内容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提出的问题须符合以下要求:①问题目的明确,即问题的提出是为了教学目的服务的;②问题内容难度适中,过难的问题不仅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而且挫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③“问题”的设计须兼顾针对性、趣味性与复杂性以及层次性。因此,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挑战性,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个课堂的实施和最终的效果

2.如何启发诱导学生也是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的难点,也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做好课前工作,全面分析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疑惑的问题,以此为参考,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组织;其次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难免会跑题或不解,教师要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发现新问题,对学生不明白的内容要重点讲解。

3.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法以学习的课前预习和文献阅读为基础进行展开,全程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足够的学习时间,研究生一般均有充足的科研时间,因此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关键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自主学习习惯取决于以下两个方面: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②课堂讲授内容可能和某些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不一致,导致部分研究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准备,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如何激发那些研究方向与课程内容不一致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五、小结

在分析研究生评估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传统启发式教学方法的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首先详细介绍了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内涵与价值、设计理念和以及主要实施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教学实践深入分析了在实施基于问题驱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时存在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马正平.论高校开设评估课程的重要意义[J].陇东学院学报,2009,20(3):104-106.

[2]姜鸿.评估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科学教育,2008,(03).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7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8

案例教学(Case-study Method)起源于范例教学模式,属于乔伊斯和韦尔(Joyce &Well)的“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目的是通过实例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新概念。案例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描述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对这些特殊情境(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探讨处理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从学习者的角度分析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模式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一种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是以讨论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在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技能和心智,从而完善所学知识结构,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倡导探究学习的重要性。

1. 利用真实案例情境,促进学习者积极参与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采用接受式的理论讲解模式,学生被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学习兴趣很难被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抑制。案例教学法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积极的参与教育论文,课堂互动应该是多维度的,教师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课堂案例分析与讨论,反思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联系,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材料可以是文字或音像,甚至是真人示范。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适合的案例来开展教学活动,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学生主动地学习这些生动的案例材料,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

2. 基于问题的案例教学模式,利于培养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谓探究学习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它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免费论文。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布鲁纳(Bruner)的知识构造观点和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作为理论基础,以信息加工为主要策略,通过“教师呈现范例”,“学生分析范例”和“学生创造范例”三个不同阶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案例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案例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意义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师范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英语教学法》是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专业必修课,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增强对英语教学的认识,能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去指导、评价和进行英语教学实践,并能根据中国英语教学的实际科学地进行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计划、评价教学效果诸方面的工作。为了适应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学法》课程应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对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理解,致力于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及素养。

1. 在教法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搭建平台,实现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转化

《英语教学法》课程本身依托于实践研究成果,如果脱离实际的教学情境,单纯拘泥于教法理论的讲授,即便教师把教法理论讲授得很深入、全面,活生生的教法也容易变成干巴巴的教条。而很多教师采用的是固定的教材,其基本理论框架大体相同,理论性过强,有效的教学法太少,操作性低。案例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环境,并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探究与反思教育论文,促使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意识、知识、技能进行整合,实现教学理念的自主构建。应用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体验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过程中,有效地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结合起来,进而更好地掌握教法理论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模式能够体现《英语教学法》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双重学科特点,通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法》实现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新型教师的教学目标。

2.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培养师范生的反思及创新能力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不断发展的介于理论和实践的课程,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它通过理论指导实践进而达成实践经验的形式化、理论化。然而,《英语教学法》教学中教师多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忽视教学能力培养。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机械地灌输教法理论,缺乏情景设置与活动安排,学生没有积极性,被动地参与回答,师生间的互动单一,学生对教法理论的理解浮于表面。Wallace主张通过“反思模式”中的语言发展、知识学习、实践、反思等阶段实现专业能力发展的目标。这种模式从根本上突出了知识学习和实践是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案例教学中,对教学具体情境分析有助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发展反思能力,进?促进感性经验向理性知识转变。学生完成对案例的理论分析之后,需要制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评价该理论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后综合加工各种信息,在大脑中构建教学理论框架,形成创新型教学理念的最终目的。所以,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不仅仅使学生停留在获得固定的原理、规则,而是ü探索、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Α?

三、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实施环节

案例教学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案例背后的教学理论、原则,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和创新,切实地提高教学能力。在《英语教学法》课上,教师呈现具体的教学案例,让学生植根于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践来学习新的概念。案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法》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下面几个环节:

1. 课前精选案例,设计教学过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的起点,教师在课前应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精心选择所需要的案例,而且要确保所选择的案例材料很典型,有代表性,反映一定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情境,学生通过该案例的学习能够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师还需要搜集案例所涉及的背景知识教育论文,设计适合讨论的问题及相应的拓展练习。另外,根据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选取能够反映当下中学英语教学现状的优秀教学案例,便于学生感受实际教学情境,了解教学的前沿动态。例如,在学任务型语言教学理论之前,教师课前可准备一堂任务型英语教学的示范课及相关背景信息,并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探究问题的方法等。

2. 课堂呈现案例,提供探究方法

在呈现案例时,教师可以简单介绍案例的背景信息,然后让学生阅读或是观看案例材料。教师在这一环节中,需要讲解或示范探究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案例中获得的某种体会和感悟进行思考、分析、争辩和决策,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甄别各种信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层层推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理论原则免费论文。由于选取的案例一般比较复杂,蕴含许多问题,教师必须指定某一具体问题,要求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形作有针对性的分析,探寻特定案例背后所隐含的各种背景因素。所以,教学法教师要具备分析案例的能力,将蕴含在其中的教育理论呈现给学生,并且帮助学生在抽象的概念和案例情景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指导学生将获得的感性体验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3. 小组讨论案例,探究教法理论

案例教学本质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特别注重培养学生个体如何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经验、巩固理论知识。小组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组织和引导小组思考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从执教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体会实际的教学处境,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讨论。案例讨论往往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要求学生合作探究,用观察、倾听、交流、决定以多种方式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等认知能力,同时也提高表达能力、辩论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等能力。在小组报告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点评各组案例讨论的成果,总结案例蕴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重申教法理论的要点与适用性,并安排课后教学实践任务,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在类似的教学情境下教育论文,运用何种教法理论,采取何种教学策略等。

4. 小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能力

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就是学生运用教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既能应用理论知识去解释和指导教学实践,又能在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为了能够深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案例教学活动,培养小组合作意识,首先根据案例设计教学计划,然后合作演练,最后对自身、对同学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师在案例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始终指导学生把教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环境紧密结合,创新运用所学教法理论,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需要对自身及其他同学在案例演练过程中的表现作出适当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最优化,进而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在《英语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分析、讨论与实践,能够内化所学教法知识,形成教学理念,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独立反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将带动英语师范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将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学科教学能力。当然,在实际课堂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定因素,这些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反思、总结,对案例教学具体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2]于连江,张作功,以案例教学模式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 2001(6).

[3]刑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貉ПJ].2007(4).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9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理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高职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学会应用,学会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因此,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综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一、讨论教学法

讨论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展开课堂讨论、辩论、对话等,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性的控制和引导。讨论式教学的目的在于构建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将知识学活、学深,进行自我教育。实行讨论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的能力。我们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讨论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由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结合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提出问题,在学生做了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组织讨论。这样组织讨论,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又能使学生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讨论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张扬、潜能得以发挥、创造力得到培养。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具有形象、生动、可信度高、可操作性强的特点。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相比于一般的教学方法灵活得多、生动得多,没有那么多复杂深奥难懂的概念、理论,内容形象、直观、有趣,而且能把学生关注的热点现实问题带到课堂上来,更符合大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吸引学生,找到与学生思想的契合点,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之,案例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很多还可能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真正面临的实际情况或问题,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选用古今中外及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发生在大学生中间的典型的真实案例,引入教学中让学生思考,既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锻炼他们的思辨能力。第三,有利于增进学生的记忆。与传统的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能将那些活生生的事实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描绘方式或影视直观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易于记忆,并能保持长久,甚至刻骨铭心。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实施案例教学主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环节:第一,选择案例。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选择的案例必须有代表性、典型性。第二,让学生分析案例、提炼理论。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根据案例,提出一系列逻辑性的问题,并在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逐一回答,使学生不断接近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实质。第三,教师再次分析案例。教师就所选案例提出的一些问题,站在理论的高度重新分析审视,最后得出一般性结论。

三、启发教学法

启发教学法是指教师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是诱导和启发,变简单的说教式、注释式为入情入理、循循善诱的引导。一个好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人文素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在人文素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精心设计一些带启发性的问题,用启发性的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促使每个学生的大脑不断受到信息刺激,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而思考更多的问题,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启发式教学中,我们密切联系国内外重大事件,联系高职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并用科学的理论启发高职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法是指教师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人。”高职学生是具有丰富情感、较强自尊心的主体,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取决于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录像、电影等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抓住教材的教育点,选准学生的动情点,将课上得入情入理。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在运用情感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具有重要的引导、感染作用。首先,教师要有感情,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正热爱,对学生的真心关怀和爱护。如果教师自己信念动摇,对党和人民缺乏深厚的感情,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人,这样的教学效果绝对不会好的。其次,教师对学生要热情。教师应真正关心和爱护学生,耐心细致地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乐于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就业、学习、恋爱、同学间矛盾等问题。当然,情感运用必须始终贯穿着理性的指导。情与理是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两个基本因素,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以情感人是手段,以理服人是目的。只有情中有理,理中蕴情,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社会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走向社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要下大力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增强学生对相关基本理论的现实感、认同感。我院采取的实践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一是社会锻炼、社会考察、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高职学生人数大大扩充,传统的由任课教师统一组织学生外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实施难度相当大,迫切需要探索更加灵活多样、自主性更强的社会实践方式方法,比如青年志愿者活动、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勤工助学、职业训练等。二是第二课堂活动,包括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暑期社会实践、平时社团活动、道德文明实践活动、人际关系实践等多种活动。要充分利用学生会、班团干部组织与人文素质课程相关的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三是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实训资源统筹整合,让专业实习实训同时成为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教学的平台,使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相结合,这是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路径。四是实践教学与择业技能培养相结合。高职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人才,教育教学应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实践教学如何结合学生的就业展开,不断创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六、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教师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运用动态视频、动画片、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媒介载体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生动、具体、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以多种元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得到刺激,激发他们学习抽象理论的热情。在教学中,要在坚持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大胆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主要依托课堂、粉笔与书本的单调、枯燥、死板的缺陷,可在单位时间内扩大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运用的日益大众化,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手段正在教育领域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将多媒体教学引入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可以运用红色经典、革命故事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运用网络技术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他们求知欲强、学习效率高的特点,从而能增强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吸引力。教师还要不断提高课件水平和质量,丰富教学的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将课堂的形式由单一的教学者讲授变为多维形式,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这样丰富多彩的课堂也符合现代学生学习的心理要求,可以弥补人文素质课程传统教学方式枯燥的缺陷,优化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教无定法,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视教学内容、教师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上述教学方法并不是孤立地运用,而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和交替使用。因此,寻找某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并非明智之举,而综合教学法的运用才是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李超任.高职高专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10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以探究式教学法的运用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数据库等有关本课题的论文及会议文献,课程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有关的专著,为研究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2)教学实验法

①教学实验目的

通过教学实验检验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教学中运用探究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实验对象和样本量

实验对象为西安体育学院2009级体育教育专业参加选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学生96人。按教学分班进行随机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其中实验班为6-10班52人,对照班为1-5班44人。

③施加因素

对照组采用传统授受式教学法,对实验组施加的因素是探究教学法。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相关知识的起点,分析为达到目标,运用探究式教学法步骤如下:

a.呈现教学目标,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b.教师讲授新课中的认知领域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

c.提出问题或给出实例,引导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技能领域目标中的问题。

d.让学生进行分析、讨论。

e.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的结果,然后点评。

f.教师给出解题策略指导。然后,学生再次讨论前面探究结果,得出结论。

g.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相关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后作业,要以书面形式呈现探究结果,在下节课要进行讨论和评价。

④实验条件的控制

a.分组前先调查学生科研能力的基本情况,尽量保证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起点相同。

b.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教师是同一人,教学条件相同。

c.教师进行统一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人进行统计处理。

⑤效应指标

a.认知领域的指标:以《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考试为手段,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b.技能领域的指标:以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为手段,检验学生结合实际运用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能力,以验证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变化情况。

(3)数理统计法

运用 Microsoft Excel 和 Spss13.0 软件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

探究式教学设计至少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的设计。结合体育科研能力的基本结构的内在学习顺序,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功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的设计

①确定领域目标的理论依据

布鲁姆等人认为,教学目标可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而且根据学生的心理认知活动不同,每一领域又分为不同水平层次的亚目标。

②确定重点领域目标的依据

探究式教学法是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法。结合《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任务,在设计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时重点在于认知领域目标和技能领域目标的达成,而且在技能性领域目标达成过程中已经融入了一定的情感态度。

③根据教学单元特点调整各领域教学目标

根据《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各章节中每个教学单元的特点,选择性地实施探究式教学。在选择时要遵循3个基本原则:一是执行相同的教学时数,以一次课为一个教学单元。二是本教学单元的内容及特点,难度适中,存在采取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是对于体育教学目标的表述应遵循规范性、操作性和具体性要求。

(2)教学策略的设计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开发决定于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分析教学目标中包含的学习结果类型、学生的起点能力和从起点能力达到终点目标所需要的使能目标和其他支持性条件。第一步要通过复习或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应具备的起点能力;第二步要呈现教学目标,并根据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要进行的探究问题或解决实例问题;第三步学生采用独自或合作完成探究学习活动,教师让学生展示探究结果;第四步教师提供解题策略,学生对刚才探究的结果进行再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第五步探究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际,布置作业;第六步对所有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简单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教学策略,进入下一目标的教学。探究式教学环节见图1。

(3)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

认知领域目标的评价:该领域目标中的问题有标准答案,评价学生是否获得了正确结果,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把相关知识融入试卷中的问题进行考核。

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能力领域目标的评价是对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策略性知识的情况进行评价。目标的评价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结合给定的相关关键词“××参加××体育活动××调查”,完成一个调查报告。

2.运用探究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分析

(1)学生完成调查报告质量情况的比较分析

实验班学生完成的调查报告整体质量要好于对照班学生的情况(P

通过学生确定的调查报告题目来看,由于时间和无经费的限制,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确定的选题范围处于适中和偏小的多些,选题难度不是很大;选题依据的表述基本清楚,两班没有明显的区别。只是从选题新颖性方面,实验班的情况要好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认为确定论文题目较容易的学生占35.50%,较难的占到16.15%,对照班分别为15.38% 和27.76%,从数据看来,学生确定论文题目过程中感觉难易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学生的调查报告中,搜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学生以采用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或观察法为主,实验班71.24%的学生采用了问卷调查法,20.75%学生采用了访问调查法;对照班为50.36%和45.82%。对照班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少于实验班,而采用访问调查的较多。实验班学生运用搜集资料和经验事实材料方法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60%,而对照班达到较熟练程度以上的占46.66%;实验班学生不太熟练和不熟练运用方法的共占到20%,对照班占到30% 。

从研究成果表达能力的各评价指标来分析,较差方面主要集中在摘要的表述,图表的规范性和得出的研究结论三方面。72.16%的学生对摘要内容的表述不够全面,有的缺少目的。图表的规范性主要因为学生平时缺乏实际操作,对统计图表的使用条件和格式不清楚,实验班操作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班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研究结论的表述方面存在较大差别。

从实验结果看,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无论是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科研能力的效果,或是其中的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2)《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结业考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学生考试分数整体情况,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成绩成正态分布,各班学生成绩集中在70-79分,不及格率很低,学生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的基础知识掌握良好。实验班学生70-79分和80-89分的学生人数要高于对照班的情况。

从学生回答卷面问题情况分析,试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对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面上看,即反映在填空题和简答题方面,从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学生总体失分情况无大的差异。

学生在知识的运用、分析和评价层次方面的得分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即在辨析题和应用题回答方面,学生的失分情况相差较大,试验班学生得分率要好于对照班,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结论及建议

结合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探究式教学法运用的基本程序,探究式教学法在《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的教学设计应从培养学生科研选题能力、搜集和分析资料能力、成果表达能力三个层次,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效果评价三方面展开具体的教学设计。采用探究式教学过程,让学生自主体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运用探究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着积极的意义。

学校适当增加《体育科研理论与方法》课程的开课时数,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体育科研理论和方法。授课时间和撰写毕业论文时间有一定的衔接性,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编译现代教学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363.

[2]崔相录,曾天山主编.中小学探究教学实践[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

[3]皮连生等.现代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38.

[4] 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10.

[5]杨光翠.探究式教学方法浅谈[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49-50.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11

一、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语文学习

语言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江南北,众多语文教师都在对固有的语文教学模式进行着变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或学习方法的培养。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什么是学法指导呢?所谓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课堂教学程序的合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是从教学目标出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能力基础,规范课堂教学程序的问题。运用一定的教学模式是为了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而学法指导是配合教学模式进行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化的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套理论,并获得选择和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的过程。在二者当中,它们都贯穿了现代教学原则,符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现代教学思想。“质疑——自读——解疑——归纳——扩展”的模式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有目的地组织教学活动和课堂讨论来共同寻求答案。做到以上这些,不仅可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且还可以积少成多,把握规律。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课文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获取知识和思想的双丰收。

二、对五步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

1.自主学习

语文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课文,感知教材,是一种学生独立阅读的训练过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把自学引入教学中,不但是教学方法的一种特色,而且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必由之路。自主学习阶段具体是指:学生通读课文,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新词,理出课文结构,编写结构提纲;结合课后思考题中的提示以及教师提供的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大意,作者情感;记下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准备提出讨论。自主学习的目的不在为教师讲课做准备,而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钻研,大致读懂课文,以待质疑讨论阶段的进一步深究。 转贴于

2.质疑讨论

这是一堂语文课的主要环节,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告终。这是一个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其深度如何,都应该特别予以鼓励和提倡。讨论要营造开放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全体学生都乐于合作,勇于发言,在讨论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

3.点拨指导

这是一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去看、去听,随时了解课堂动态,发现并解决学生经过讨论还难以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善于启发、点拨、引导,并作为学习的参与者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也可以进行精讲点拨,师生互动交流。

4.总结感悟

就是将学生在课堂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索新的问题的教学环节,这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课堂讨论结束时应适时地进行归纳,可以由师生双方合作完成。联系实际,对照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总结回顾,延伸拓展,以利于理解、记忆、沟通,达到举一反三,实现迁移。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12

一、讨论式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1、促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讨论式教学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教学思想,首先是实现了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它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发展起来的,改变了传统授课中教师对知识的单向性传播。在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师生之问、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促使了知识的双向传播与吸收。师生关系完全是一种平等、民主、和谐与交流的关系。其次是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如果就这些不同观点和看法展开讨论,就会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高度兴趣和注意。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相比教师的“满堂灌”更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在需要中主动寻求真知。

2、促使学生养成职业工作习惯,有利于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

首先是强化了专业思维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需要集体性创作,通常是通过“动脑会议”,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通过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发散思维进行信息催化、思维共振,利用思考的连锁反应,互相启发和补充,从而达到激发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目的。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养成集思广益的技能,从而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能力,也磨练了学生准确表达和形象表现的能力。讨论式教学法要求所有的参与者都进行灵活的思考、清楚的表述、有力的论辩。最后是有助于学生养成团队合作的习惯。讨论式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以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对话为手段,以“合作学习”为具体形式,强调在集体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讨论课题需要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合作的过程,有利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3、促使学生发展综合素质。

通过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和探讨,可以体现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习活动充满快乐,富有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单一到多元、从静态到动态、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条件。

4、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口头语言的形式准确、清楚、全面地表达出来的过程。在阐明自己的观点、驳斥对方的观点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讨论式教学法应注重的几个问题

1. 教师要精心准备讨论的问题。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情况,反复推敲、精心设计,指向性清晰,目的性明确。要能够“引起兴趣和吸引注意力、发现问题及检查问题、能鼓励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等等。“一个好的问题应该是一个高级组织者”课堂讨论包括案例教学中的问题和专门讨论的问题。。就案例来说,不是每个案例都适合讨论,有些案例结论一目了然,也可能仅仅是为了印证或引入某个理论而已。

2.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讨论方式

讨论方式绝对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根据讨论点的难易、内容的不同、学生实际而灵活选择。 可以分组讨论或全班集体讨论,分组讨论可以4-6人一组,选一个小组长,这样可以使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教师可以巡视各小组之间,观察小组动向,倾听他们的发言,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向其他小组传递信息,分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在班上交流讨论,教师总结评讲。全班讨论,一般是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或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提出来,然后由老师控制局面,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

3.教师做好指导

课堂讨论的问题有可能是大家都有话说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很难表述的问题,当学生踊跃发言的时候,老师应当积极引导,不让讨论偏离轨道,不要纠缠在枝节问题上,不要远离核心;当问题有一定的难度的时候,可能学生开始会普遍沉默,这个时候老师要启发学生,循循善诱,把学生引进轨道,必要时可以选择适当的学生点名发言,万事开头难,打响头炮就好办了,当出现不同意见之后,可以激发学生辩论的兴趣。有些问题学生容易停留在浅层认识上,当有学生接近问题的关键时,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提示和诱导。

4. 讨论式教学要与其它方式教学方法相结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知识、传授方法技巧等等一直是老师的主要任务。知识传授是讨论的基础,讨论只能穿插在讲授等方法之中进行。讨论式教学法只是多种教学方法的一种,不应该每节课都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比如对于培养需要在实物上反复训练才能形成的能力时,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法,对有些实训项目比如化工单元操作中装备复杂的内容,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借助计算机仿真完成完成教学。而电气故障排查,需要通过推理来验证假设,常采用引导文教学法,由教师给学生提供一系列参考引文,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剥去包裹真正故障原因的假象,从而学会故障排查方法。

在讨论式教学法中教师不是课堂讨论的控制者,而是平等的参与者,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倾听彼此的意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也不是唯一的评价者,更不能对学生不适当的回答进行否定,而是进一步提问进行引导,要重视讨论的过程而不是讨论的结果。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既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一种探索未知的教学方式,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尤其值得研究的一种教学技术、教学艺术,如何使这种方法在实践中更好的应用,还须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问题式教学法论文篇13

一、相关研究回顾

在终身教学体制下,成人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美国是世界上成人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应用型专业课程教学的世界领先者。他们在成人教育的教学方面,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到教学方法等各方面形成了较为完善且颇具特色的体系。其代表人物便是著名的哈佛大学第25任校长德里克·博克,他结合其商科特色的成人教育问题提出“要培养通晓他国文化和熟悉他国商业实践的,以全球眼光考虑问题的人才。”

国内方面,近年来关注于成人教育的研究者也越来越多。其观点可以归纳为:(1)成人教育定位、课程设置及教育管理方面。陈龙根(2009)等在中国成人教育杂志上发表“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一文,他将目前关于成人教育研究分为如下几个类别:一是关于成人教育定位方面的研究;二是关于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三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四是成人教育的管理问题,包括质量监督和测评体系。(2)关于成人教学方法方面。姜秀英(2009)在福建教育学报“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中提出要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成人教学中去,加强学生的参与与互动。陈南平(2009)在“成人高等教育中引导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一文中主张将引导式教学运用于成人教育。郁惠(2009)等人在成人教育杂志上撰文,指出应当将契约学习引入到成人教学中,即认为“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赵春凤(2008)认为要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成人教育之中。而关于问题式和团队式教学的研究者有敖洁、陈翠松、陈高生等人。前者发表了“问题教学法的实践探索”一文,后两者则撰文就问题式教学法进行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比较注重在中小学生中的运用,强调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学生参与讨论。

总体而言,虽然不少学者对成人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将问题式、启发式、团队式三得结合起来教学且应用于成人教学中者极少。本文比较领先地提出在成人教学法中采用团队式的以每个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由此而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与凝聚力,以改变以往成教比较分散式的学习方式,创新性地提出将几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以达到提高成人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PHT复合式教学法的特点

本文所指的PHT复合式教学法即问题式教学(Problem-based teaching)、启发式教学(Heuristic teaching)及团队式教学(Team teaching)的结合。由于将三者结合起来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掌控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对课堂的协调管理能力。PHT教学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多元性

PHT教学法综合了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教学中的思维诱导及学习中的团队力量等教学中的多种元素,表现出与传统教学法完全不一样的特点。

1.问题的多元性。因为成人学员来自于不同层次、不同单位、不同行业,这些学员结合他们工作性质及工作岗位,所提问题有的涉及管理岗位、有的仅是营销业务问题、有的是生产作业管理、有的则是资金管理等,由于问题的多样性,要求教师作全面而周全的准备。

2.思维的多元性。正因为成人教育学生来源的多元性,导致其个体思维存在极大的差别,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时会出现多种答案,甚至观点完全不同的答案。虽然PHT不主张有统一而标准的答案,但对同一问题的解决必须有一个基本的方向,用同一个原理去解决。

3.团队组建的多元性。在运用PHT教学法中,团队的组建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一个团队的人员可能来自不同的地区、单位、职位,再加上老师希望学员之间相互熟悉、相互了解,一般会根据学号顺序来进行组建团队,这样组建的团队成员之间性格、角色、工作经验、工作性质具有很大的不同,于是,他们会在各自己的观点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得处理措施多样化。

(二)综合性

PHT教学法要求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要对不同问题、不同观点进行有效的综合,然后形成与教学课程相对应的理论知识点,但这种理论知识点又不是独立的,而是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渠道管理的单一的问题,还必须结合产品特点、公司制度及中间商发展战略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提出适合于企业特定情况的措施。

(三)实用性

PHT教学法最大的特点是摆脱了纯理论教学及引用第三者案例教学的模式,既解决了课堂纯理论讲解的枯燥,又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企业实际问题。而能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是很大一部分学员学习的主要目的,特别是一些小微企业,他们在发展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障碍,但在发展阶段又很难分出资金请专业公司诊断,而通过课堂讨论,集众人智慧,将对公司发展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互动性

PHT教学法要求理论与实际互联,学生与教师互动,既要求教师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也要求教师是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案例背景、问题提出及解决途径等等方面,要求学员更侧重于公司职员身份来积极参与互动,通过积极互动,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使学员真正能运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问题。同时也有效地吸引学员来到课堂,解决成人教育学习纪律散、秩序乱、效果差的问题。

三、PHT教学法的实施模式

由于PHT教学法具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运用在成人教育中将更加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为了解决这一方法具体的操作,本文提出了“2PTC”的实施模式,即规划(Plan)、问题(Problem)、理论(Theory)、团队(Team)、案例(Case)和结论(Conclusion)。

(一)有效规划(Plan)——内容、过程与团队的设计

PHT教学法是将内容、过程及结果预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的方法,既提高学员兴趣、又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在接受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时就必须进行整体规划,从小组人员组成、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安排。

1.学习团队人员组成。由于参加成人学习的学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地区,他们基础不同、能力不同、经验不同、学习目的不同,表现出极大的个体差异。为了保证每个团队之间的力量大体平衡,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前就得做好相关工作,进行团队的合理组建。

2.教学内容的确定。授课教师必须整合相关知识点,将启发教学的问题组成知识链,在开展教学时一般主张初学时在内容上确定与学员实际最相关的单个知识点,然后完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知识结合过程。

3.教学流程的设计。流程设计是PHT教学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教学流程也将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选题到提出问题、从讨论问题至最后结论、从理论引用到团队组建等等,都需要精心设计与安排。

(二)案例准备(Case)——背景资料的选定

任课教师必须提前对学员提出案例准备要求,然后对不同案例进行综合比较,选择那些与所教学课程内容相关、能运用课程理论去指导和解决问题的案例。案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相关性原则。即选择能明显体现课程理论知识点、与课程紧密结合的案例。因为企业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很多,会涉及到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如财务、法律等,而每个教师都是从自己专业角度去进行分析的,所以,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必须选择与自己所教课程相关的案例。

2.普遍性原则。即所选择的企业案例具有代表意义而不仅仅是某个企业的特定问题。也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对学员所提供的案例进行重新编写,提炼出具有代表意义的背景与问题,组织学员讨论并引导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3.有效性原则。即所选择的案例最好是目前发生且通过启发、讨论后能得出有用结论的案例,排除那些过期了的、没有讨论意义的、以及一些无法通过启发和讨论能解决问题的案例。

(三)精选问题(Problem)——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

PHT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讨论问题的设计。教师在组织PHT教学之前,要对案例背景、涉及的理论知识及提出讨论的问题进行综合测量,然后选定有意义的问题。问题设计的针对性要求做到:

1.针对现实中的企业热点问题。如前所述,参加成人教育的学员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文凭,更主要的是为了解决企业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必须结合企业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并通过分析、讨论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针对学员关心的问题。启发式教学必须是引导学员对某一问题思考并寻找不同的答案,如果所设计的问题是学员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问题,学员就不会积极去思考,参与度就会比较低。

3.针对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问题。每门课程都会有每门课程的内容体系、重点难点,实施PHT教学时就必须根据所教课程内容设计问题,使设计的问题涵盖课程主要知识点,将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参与的形式加深学员印象,提高教学效率。

(四)用准理论(Theory)——理论与实际结合、课堂与市场互动

PHT教学法是通过问题提出并利用团队智慧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手段。课程教师在运用PHT教学法时必须学会抽丝剥茧,厘清思路,将最能体现课程理论的问题及最典型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起来,引导学员运用某一具体理论进行深入讨论,提高学习效果。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直接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带入课堂中讨论,使课堂学习与市场对接,能够更快速地反映市场情况。

(五)组建团队(Team)——知识互增、性格互补

为了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保证团队人员都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必须事先对所有学员基本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对其知识基础、工作岗位乃至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权衡,以保证每个团队的成员在讨论问题时进行知识相增、性格互补。

(六)结论与启发(Conclusion)

一个单元的PHT教学法实施完了之后,必须对本次学习过程、讨论结果及解决的问题、总体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这一总结既包括理论知识点的概括,也包括对解决企业实际问题措施的梳理,且更为重要的是必须通过总结、引导,使每个学员都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运用同样的理论解决企业实际运作中碰到的不同问题。可以说,总结是基础,启发是目的。

四、实施PHT教学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对于成人学生而言,PHT教学法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提供背景资料涉及公司的商业机密问题

由于PHT教学法要求由学员提供讨论案例,这些来源于企业的实际案例有可能是企业不便于公开的,因此,在以这样的案例为背景进行讨论时必须作相应处理,既使企业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又保证企业商业机密不至于泄露。

(二)团队组建问题

PHT教学法强调团队的组建,要求综合考虑人员职位、岗位、行业等方面的因素,但鉴于学习的便利性,有些学员又希望本单位同事分在同一个团队,而有些则更倾向于与其它企业的学员交叉,以便于开拓视野、了解同行业或不同行业的发展信息。这就需要课程教师全面了解学员需求,在尽可能满足学员要求的基础上,从学习有效性角度考虑,组建最佳学习团队。

(三)结论的有效性问题

由于PHT教学法中的背景资料来源于企业实际,且解决之策也是围绕企业实际问题而所提,这就导致其结论有一定的指向性和特定性。即便所使用的理论原理具有普遍性,但如果学员简单地将解决问题的办法照搬到自己所在的企业也会存在偏差,因此,学员在运用理论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时,必须结合自己所在企业的具体情况,以保证结论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龙根,等.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成人教育,2009,(6).

[2]张玉莲.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之改革设想[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4,(9).

[3]姜秀英.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福建教育学报,2009,(1).

[4]陈南平.成人高等教育中引导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大学成人教学学院学报,2009,(4).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