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实用13篇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2

查阅“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策略研究”文献综述发现,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甚少。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苏联和美国两大流派:苏联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赫穆托夫、鲁宾斯坦等人;美国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布鲁纳和帕内斯等人。与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研究相关度最高的是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法。这一教学策略强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中心,尽可能提供资源,创设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PBL教学法最早由美国教授Barrows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之中。近年来,多学科开始加以借鉴,PBL教学法成为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而如何将问题意识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从国内研究成果看,目前学界关于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策略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只是浅尝辄止。我们在CNKI中输入“问题导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题和关键词,仅仅找到5篇文献。上海大学忻平等学者在《从问题出发:六个“为什么”教学实践与解决大学生问题的思考》(忻平、谢宝婷等,2010)一文中指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提升问题意识,问题应体现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积极实施“问题解析式”教学。中南大学谭希培教授在《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谭希培,2012)一文中指出,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陈殿林博士在《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路径研究》(陈殿林,2013)一文中强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可以采取“从问题意识到问题逻辑”的路径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何益忠教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彰显问题意识》(何益忠,2010)一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心,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王天恩教授在《基于问题逻辑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探索》(王天恩,2015)一文中认为:强化问题意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经达成的共识。

对相关研究成果做一些简单梳理发现,这几篇文章对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都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但我们认为,这些研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体现为:相关研究成果大都比较零散和浅白,主要侧重于强调问题意识对思政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或问题意识在特定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经验片段性的总结,就事论事的色彩浓厚,缺乏系统的实践设计方案和完整的教学策略,系统探讨和理论架构支撑更是空白。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模式如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解决。

二、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的价值分析

问题意识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把问题意识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明确问题意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深入探讨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教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范式,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重要课题。以“问题意识”视角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让教育教学变得有的放矢,沿着答疑解惑的认知路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有利于解决思政课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提升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可以推进理论问题意识与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纵深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策略理论,最终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丰富和发展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具有推动作用。

三、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创新策略

(一)兼顾理论和实践,优化设计课程的教学问题和问题链

深入研究学生和教材,是抓住真问题、形成问题链的关键。全面分析思政课教学内容,提炼出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点、难点,为问题的设计与提出切准脉络,做好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准备工作。结合课程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教学问题体系。问题设计包括教师提出和学生提出两种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负责筛选。问题既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也可以是理论问题的纵向延伸。既强调对学生思想实际问题的关注;又强调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参考,给予学生持续探究的动力。在教学问题和问题链生成过程中,重视对思政课教学现状和学生实际学情的调查与分析。在方法上学期初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以获取问题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施现状、学生困惑、?P注的问题等真实情况,为之后的研究与实践提供现实依据。问卷调查对象是本校目前在校的大一、大二学生。访谈对象主要是思政课一线任课教师,编制访谈提纲,采取面对面访谈、教学研讨与书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借助电子邮件和微信的沟通交流功能,获取一线教师对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政课教学实践的感受和体悟,凝练教学问题和问题链。在此基础上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概括出本校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

(二)用问题意识引导教学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确立“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组织运行体系。课堂上,在问题引导下鲜活思政课内容;课堂外,学生们用实践和行动来解答“问题链”里的问题。兼顾理论与实践,让问题更鲜活,使“问题链”动起来。问题引导教学策略微观上可分解为课前布置安排、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巩固交流等环节。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包括课前查阅资料、教师和学生分组信息、课堂讨论、理论研讨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多渠道采集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解答学生问题的情况,教师指导以及与学生交流的方式包括:微信(群)、E-mail、博客、QQ、飞信、微博等。

(三)配合问题意识导向下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实施,强化过程性考核

配合问题导向的进程,可根据小组展示情况和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程度,进行针对性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实践教学成绩部分,最终按照科学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考核过程中要摒弃死记硬背的考核方式,即使理论教学考核也应积极回??平时课堂中涉猎过的问题,使学生真正投入学习,乐于学习过程。

(四)重视实施与检测环节

问题意识导向下的思政课教学策略的前期研究成果,会在2016年秋季和2017年春季学期的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最终形成教学实施方案。结题前,通过问卷调查、典型访谈、成绩分析等方式检测改革成效,并在不断检测和教学实践中得以完善。

(五)设计实施社会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思政课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部分。其中社会实践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对接的重要方式。切脉民生――思政课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实践项目的具体方式是拟就一系列京郊农村社会调查题目,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真正走入京郊农村社区、走进民生,了解社情民意、关注百姓诉求,发现现实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积极思考、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条件的不断成熟,京郊农村社会调查已经被设计、部署成经年持续的、宏观规划的、成体系和规模的体现农民生存状态变迁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既体现“变迁理念”,又从问题意识出发,调查者采取开放的学术态度,对调研中出现的如农村环境、农村教育和医疗、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加以关注并做出翔实的记录,拓展调研的维度。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3

1 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学术不端问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学术不端问题经常出现,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也有的学生找人;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这些做法,论文(设计)指导老师都很难左右。有些情况可以通过论文查重检验出来,有些则很难查出。但是,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会败坏了学术风气,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应该发挥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选题问题:有些学生所选题目陈旧过时,有些题目范围过大或过小不利于论文写作,或者学生所选题目的写作可行性较差。学生思想惰性强,所选题目陈旧过时,远离时代,缺乏现实应用价值。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要求学生选题新颖,要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尤其是对于以往反复研究过的题目,要从新的视角挖掘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但很多学生没有意识到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重要意义,而是挑选以前学长写过的题目来写,认为可以照着别人的写法来模仿完成。 

也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大题目会有的可写,也容易写够字数。实际上,题目过大,在写作过程中难以驾驭和把握。当然,还有些学生认为,选择较小题目会容易写具体,但是所选题目过小,在写作过程中只能写一些具体操作流程,无法形成具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要确定合理的范围,学生尽量选择与学过的课程相关,写作熟悉一些的内容,能够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再者就是所选题目是否具备写作的可行性问题,由于一些学生缺少写作经验,在选题时没有注意到题目内涵及外延,以及自己是否能够搜集到足够的论据及写作素材,导致学生论文写作过程出现无法继续或中途更换论文题目的问题。 

三是,论文(设计)出现逻辑结构不合理及写作不规范问题。从历届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答辩稿件来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逻辑上出现前后矛盾、条理不清、缺乏科学的论证方法、研究方法不规范、创新点不明确、语言表达不清楚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甚至于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2 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学生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方面,由于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对学术不端现象的后果强调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个问题没有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毕业了忙于找工作或毕业实习,对论文(设计)写作不够重视,应付了事;还有一些学生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或是请人完成应付交差。这些做法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出现的学术不端问题,最终影响到学生能否如期毕业。 

二是,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不够,学生缺乏有效的写作指导,导致出现选题偏差。教师在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中,由于课时量问题,没有足够强调学生与指导教师对选题沟通的重要性,更没有进行足够的选题指导实践训练;同时,在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指导实践中,指导教师往往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方向重视不够。开题并进入初稿写作过程以后,才发现要么由于指导老师的专业背景和学生论文方向差距较大而无力指导,要么学生选题问题较大而无法继续写作。

三是,由于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导致对学生写作帮助不大。由于学校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不能够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论文与设计的写作区别、论文(设计)的写作要求、写作规范,以及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的写作要点以及定量、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等内容。最终导致一些学生出现论文逻辑结构问题及写作不规范等问题。 

3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后大多数要进入各行业从事具体工作岗位的实践活动,因而高校对学生从业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大学生应具备的从业能力应包括: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及责任感;较高水平的分析能力;较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具备一定的创造和学习能力等等。①可以看到,严格的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训练能够起到综合训练和提升学生未来从业能力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建立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一是,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二是,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三是,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四是,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首先,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在教学、科研、服务诸方面都以应用为导向,坚持为地方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面向行业、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来建设专业。②应用型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既是检验本科生综合运用本学科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又是一项培养学生逻辑写作能力的实践教学过程。因此,必须强调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过程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应该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己的实习实践并与指导教师进行充分沟通来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及后续写作。 

必须坚决杜绝学生采取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在网上找几篇文章随便拼凑一下了事、请人完成应付交差等行为。在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学校处理过的学术不端案例来教育学生,使其对学术不端的后果有清醒的认识,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术不端做法对学业以及将来职业发展的巨大危害性。 

第二,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论文与设计的不同标准和要求,明确论文(设计)选题的实践价值导向。应按各学院按专业建立各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授课导师组,采用竞争机制选择授课教师,使得论文(设计)课程中师生能够就讲解的案例做到专业上的充分沟通,使学生接受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写作训练,以保证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课程具有较强实践性。 

应用型本科的人才培养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评价标准。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方面强调其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能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使学生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达到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人才的教学目标。因此,最好强调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反复沟通,结合学生实习实践背景,在老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进行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保证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合理性,又能够使得指导教师能够有效参与到学生的写作过程之中结合学生实习实践经验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解来讲授撰写论文(设计)过程,要在教学目标中重点讲授如何选题、如何收集资料、如何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如何掌控好写作进度,如何做好写作过程中的师生沟通,怎样避免学术不端的做法等方面。 授课过程中要明确论文(设计)指导授课教师职责,依照学校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手册要求将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步骤内容分解到每课时的教学任务中,包括:论文(设计)选题、拟定论文(设计)提纲、开题报告、文献使用、研究方法选用、初稿要求、论文修改、查重及论文(设计)修改要求、定稿要求及学术写作规范等内容。 

授课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学校要求的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进度,即从选定导师、确定选题、列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再到初稿写作、论文修改、查重定稿等这样一个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授课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指导经验,向学生强调论文(设计)写作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需要与指导老师主动沟通的要点以及没有做好这些沟通工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以确保整个论文(设计)的高质量完成。 

第四,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让学生结成小组共同进行案例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论文(设计)的综合写作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及创新精神。在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等进行查找和使用期刊等文献,学会文献综述写作,培养学生结合专业实践背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从业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写作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培养应用型实践人才必须进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要遵循以提升学生从业能力为导向的毕业生论文(设计)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即强调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认识,明确论文(设计)学生选题的实践价值,设计合理的论文(设计)教学内容,采取适合论文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最终,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训练,提高应用型本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的高级应用型实践人才。 

注释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4

不同的课程特点不同,因此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不能完全一个模式。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进行问题导向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要点问题。

(一)问题创设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问题的质量。如果问题的质量较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不仅能够顺利地引出所要讲授的内容,而且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如果问题的质量较差,不仅达不到预期目标,甚至成为画蛇添足的败笔。针对政治经济学的课程特点,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争论方面的问题创设。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失业、经济危机、两极分化等复杂的经济问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理论研究很多,各经济学派的解释千差万别,如果在争论中创设问题可以彰显政治经济学的独特魅力;二是政治经济学应用的是规范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应该怎样的问题,如果不介绍其他的理论解释,从教材中来,到教材中去,有说教嫌疑,让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产生质疑。如果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其他主要经济学派的解释,并在此基础上介绍政治经学的解释,学生不仅会从比较的角度理解政治经济学,而且会减少学生对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和价值判断的抵触。

(二)问题包装

问题包装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如果问题太直白或太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也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那么如何进行问题包装呢?就政治经济学而言,本文认为应该突出理论背景方面的包装。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首先,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讲授的很多内容涉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产生的标志,一个学科从无到有显然有很多理论背景可讲,因此问题包装的素材取之不尽。其次,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主要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同样从未发生过,改革每前进一步学者们都进行了激烈的理论争论,因此从理论产生背景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包装可以取得引人入胜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劳动价值论时,我们就可以借助该理论的产生背景对“为什么1件上衣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进行包装。通过经济史的学习我们知道,最初学者认为,1件上衣之所以与2把斧头相交换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但经过争论学者们发现,供求关系只能解释交换价值的变化,却不能解释最原始的交换价值。于是,有的学者提出了使用价值决定论。也就是说,1件上衣之所以等于2把斧头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亚里士多德从理论抽象的角度指出:“没有等同性就不能相交换,没有可同约性就不能等同”,由于使用价值不具有可通约性,因此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亚当•斯密则从现实角度对使用价值决定交换价值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有用了,然而它不能购买任何东西,也不能交换任何东西。相反,钻石没有任何使用价值,但它却往往可以交换到许许多多的其他商品。”通过上述包装,1件上衣为什么等于2把斧头的问题就变得特别耐人寻味,学生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答案,此时讲授劳动价值论往往事半功倍。

(三)模式选择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可分为“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以自主学习的形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刺激学生学习兴趣。问题导向式教学的两种模式优缺点各异。“学生主动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缺点是要求学生有更高的参与热情并且占用的教学时间较多,优点就是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正相反,它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要求不高,占用的教学时间也不多,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不足。本文认为,在政治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理由主要有三点:首先,政治经济学的课时不足以支持“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目前各大院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学时一般都被压缩了,完成教学任务已经非常紧张,没有更多学时开展“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其次,政治经济学的授课对象是新生,他们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查阅资料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实施“学生自主型”问题导向式教学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向式教学其目的主要是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因此“学生刺激型”问题导向式教学更适合。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5

一、在语文教育中应用质询法的理论

综合考量“质询法”和课堂提问之后就会发现,可供使用的理论从心理学到教育学,甚至还可以借鉴新课程标准摸索在语文教育中应用质询法的理论。

(一)建构主义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性和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不仅体现在他们的思维形式由再现性和重复性逐渐走向创造性;更体现在他们的思维形式从具体逐步走向概念化和辩证化。这也说明了在小学和高中阶段,这一特殊学段的大部分学生已经由最初的可以形象思维走向了概念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另一方面又在时刻警惕我们,如果没有在这一特殊的阶段成功地培养这一阶段学生的创造性和深度理解形象思考的能力,将会对他们未来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和伤害。因此加强教师在课堂引导学生提问的辩证思维程度有亟不可待的意义和特殊性。

(二)合作学习

通常而言,合作在课程学习当中的“合作”实际上具有两个历史文化层面的重要含义:一是合作为在课程实施时的有效合作;二为在共同思想学习方法与学生共享的信息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上合作。这就是辩论式的教学对于具有良性教学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因为在任何一个好的班级,学生的水平都可能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怎样合作才能使这些班级中的学习活动水平暂时参差不齐的同学之间能够在一起积极进行交流合作和探究,是十分重要的教学问题。通过“质询法”,教师的提问可以充分调动课堂中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讨论的活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达自己观点的积极性和欲望,使他们在课堂中能够与别人共同讨论和探究这些老师向他们提出的教学问题。

(三)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生探究意识,调适学习方法,以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积极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师必须优化课堂回答学生提问的方法并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针对教学文本中所提出的具有重要教学指导意义、有深刻教学见解的基础性问题,为完满地完成新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而提供的服务。在优化课堂回答学生提问的方法中借鉴了具有较强辩证性的哲学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质询法"优化课堂教师的提问迫在眉睫。

二、在语文教学中使用质询法的原则

将“质询法”用在课堂提问之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综合素养,最终营造多方互动,积极提问的学习氛围。但是教师需要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尽力达成思维共鸣,促成质询主题多元化。

(一)注重营造学习氛围

为了使个性化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不仅应该把重点放在引导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上,而且同时还要能够善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仅是应该要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更重要的还是应该能够让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地说得出这一分析结果的原因和理由,使得学生的讨论和思维过程能够在教师课堂上的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质询法”就是提倡用类比和形象渲染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构造提问情境,方便了评委的理解。同样的,当一个学生的问题突然提出来而学生不知道从哪个的角度进行回答时,教师就会觉得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之类似的提问情境来帮助评委方便学生的理解,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提问的教学有效性。正如美国著名的课堂教育心理学专家布卢姆所认为的那样,学生应该充分掌握认知目标和行为、控制情绪和情感两方面的能力,只有熟练掌握了这些技巧,才能达成学习的真正目的。这样通过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巧妙地为学生设置了提问的思维环境,就使得教师可以在学生的感情和心理认知两方面为每个学生量身搭建了一个可以向学生知识的高峰进行冲刺的“梯子”,从而有效地使整个过程从课堂上的教师答问过程都转向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形成思维共鸣

思维共鸣指的是教师的思维结构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思维由教师思维所引导,所产生的双向思维过程,由此产生一个提出新问题,开拓新思路的思维模式。在课堂提问中引入“质询法”可以引导学生积极调整自己的思维,使自己的思维与教师和同学的思维产生共鸣,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更高的阶段。师生就在质询中将思维共鸣进行到了极致。(三)质询主体多元化课堂教学中首次引进“质询法”这一项教学改革,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的单方面知识灌输性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师生双方共同主导课堂。在课堂辩论之中就应该有这样的要求,质询并不只是存在于课堂辩论对立的双方,它可以存在于同一辩论主持方的一二三四和台上的辩手之间,也可以存在于一二三四辩手和台下的评委之间,甚至可以存在于每个一二三四辩手对自己的一次思维的拷问之中,它通过双向的质询和课堂学生多向质询的方式来达到这一不可思议的课堂辩论成果。同样的,“质询法”也应用在了课堂的提问中,教师也可以同时进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和学生的多向质询交流,师生共同提问,共同研讨,达到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最大化。课堂教师只有通过"质询法"与课堂学生之间形成了思维的共鸣,养成课堂学生自觉接受质疑的无限辩论思维和意识,在这样的质疑、解疑的无限思维循环中,学生和教师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思维的无限发展和自我完善。

三、在语文教育中应用质询法的方法

将系统的辩论理论加诸于高中生是不现实的,课堂非辩坛,面对的也是学生而不是辩手,教师仍需要摆正位置,谨记方法。

(一)把握关键的质询契机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在一定程度上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和学生自己现有的课堂教学知识与水平,要达到引导学生同时借助于他人的启发与心理帮助所能达到的一种较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跟高地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抓住关键时机对解决学生的问题进行关键性的点拨。“点拨”二字,“点”就是指点,给教师和学生某种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帮助教师和学生快速进行有效的阅读与逻辑思考;“拨”就是引导学生提出富有启发子性的问题,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在一系列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解决学生的问题进行了关键性的“点拨”,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突破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和束缚,推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使学生获得一种更新更高的知识与发展。

(二)利用暗喻与类比提问

“质询法”中有两种基本策略,一是用新的观点解决老旧的问题;二是对陌生的课堂和学习氛围的重新设计,使学生对此充分适应并尽快熟悉,通过熟练性地运用直接的暗喻和类比进行提问的方法来更好地达到目的。二是所谓的暗喻,就是利用两个相关的概念,利用其中一个对另一个学生不熟悉的概念进行阐释。三是所谓直接的暗喻或类比,就两个真实客体或两个真实概念的简单进行比较,这种简单比较的实际作用只是把真实的课题或模拟问题中一个情境的观念或条件与另一个问题情境条件中的观念或条件互相比较或者调换,以表现一种对一个情境中的观念或问题的看法。这两类观念或方法的运用更好地进入真实的课堂,就是如何通过直接的暗喻和类比进行提问来对一个学生直接提出具体的问题,同时如何引导其他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教师也可以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指导学生与自己原有的心理学知识、生活的经验相对应的联系,将相同的或相近的心理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勾勒表现出心理学生活的情境,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原有所学知识的理解基础之上提出心理质疑,在激烈的对比中不断使学生发现了问题、学会了思考,完善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结构。

(三)问题牵引的连贯性与梯度性

课堂上的提问最重要的连贯性就是对一个问题的设计,同样在课堂质询中,含蕴最深的也可能就是一个问题,“质询法”特别重视了问题的连贯性和问题的梯度性。在一个课堂上,这些问题的独特性都能够对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或者是一种思维表达模式的迅速传递和发展起着一种不可难以置信的推动作用,能让课堂的学生如沐春风般的迅速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还可以能直接让他们自己迅速说服自己,接受一个教师迅速传递的知识和观点。为了突出课堂问题的梯度连贯性,教师在整个课堂上的提问中最忌讳的莫过于上一个的问题与其下一个的问题之间有很大的梯度跳跃性,学生难以理解老师的言外之意。因此应该特别注意课堂问题的设计呈现系列式,由一个系列的主问题贯穿其中,问题与下一个问题之间有一定的梯度连贯性。这样可以通过问题连带性地激发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串联问题的情境,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阅读也一步步逐渐走向了问题的深入。为了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梯度性,课堂提问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方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用丰富的辩论经验,另辟蹊径,不用老套的所谓“将辩论带进学生课堂”而是直接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将“质询法”和课堂提问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水平。其中,教师必须有要遵循的理论和原则,不能将语文课堂变成辩论赛,也不能一味追问,最好能通过质询角色互换,来培养学生自问自答。不难想象,学生一旦学会教师所教授的,层层深入剖析文章的思维模式,对于学生的思考、阅读和写作答题将会有多大的益处。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201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美〕布卢姆1986 《教育目标分类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6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7

20世纪90年代,德国著名的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劳耐尔(raune)教授和他所领导的德国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系统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以行动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该理论对德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职业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

行动导向是一种以职业行动或工作任务为主导的职业教育思想,它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行动能力与全面素质。行动导向是以行动为导向,这里的行动本质上是工作,即通过学习情境中的行动(任务)来学习。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协调者,在教学中与学生互动,通过“行动”来学习,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中实现“心、脑、手”的统一。

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体验式的学习方法的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方法,而是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构成,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引导文教学法、张贴板教学法等,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

《消费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市场营销理论的有机结合,是心理学一般原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的延伸和应用。对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和消费行为规律并有效运用于市场营销实践中,是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基于《消费心理学》这种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尝试采用了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三种具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

(一)案例分析教学法。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从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点,它可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首先引用相关案例,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思考,教师进行引导、总结,最后把案例中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梳理;另一种是先讲理论知识,接着引出与之对应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最后对案例总结点评。第一种笔者认为通过案例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不会受先入为主的理论知识的束缚,但要求教师问题设计合理,引导能力强。第二种能使学生更好的把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分析中,加强了理论知识的掌握,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差,分析案例时发散思维容易受到束缚。

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时,我先让学生看了“家乐福的选址”案例,提出问题“家乐福商场选址有哪些要求?”学生们纷纷说出了一些要求,然后让学生讨论“家乐福这些选址的要求体现的了消费者什么消费心理?除了这些要求,商场的选址还应注意些什么吗?”通过引导、归纳、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商店选址的心里分析的理论知识。最后再展示“万客隆选址策略”案例,让学生分析该案例中选址的优缺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定某种情境与题材,让学生扮演在此情景下的不同角色,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充分体会角色的情感变化和行为模式。情景模拟结束以后,请学生对参与演练成员的表现进行评价,看他们是否真正参与其中,是否有意识关注消费者的心理和需要,是否有意识塑造自己营销素质。最后,让学生写一份结论分析。

例如在讲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时,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挑选四人参加表演,第一组四人扮演服装商店的店员,第二组扮演四个大学生,第三组扮演四个农民工,第四组扮演一家四口——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每组没有参演的学生负责评价自己组员和别组组员的表现。通过店主和不同的顾客之间议价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商品定价与消费心理的关系。

(三)头脑风暴法。

采用“大脑风暴”教学法时,教师引导学生就某一课题,自由地发表意见,在发表意见时,教师不对其正确性或准确性进行任何评价。学生不需要为自己的观点陈述原因,其他学生也没有必要立刻对某个学生的观点加以评价、开展讨论或提出批评,最后所有意见均放在一起统一进行整理和评判。通过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促使学生对某一教学课题产生自己的意见,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引起连锁反应,从而获得大量的构想,经过组合和改进,达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提出“遗憾消费形成的原因?怎样有效防止遗憾消费?”这个问题时,一边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一边做记录,学生发表完意见,大家一起总结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消费心理学》中的应用注意事项

1、积极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刚开始时部分学生参与较少,可能因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或者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好,不敢表达;还有可能是有些学生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不适应。这时教师要积极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

2.教师需要转变观念。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主导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或咨询者或主持人,以达到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效果。行动导向教学法是用行为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队中自主地进行学习,达到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目的。然而,目前多数教师由于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思路或做法与教学内容出现偏差时,往往对学生进行单独或团队的暗示、指导,甚至以教师的身份对学生进行强调,严重遏制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违背了行动导向教学的初衷。

3、行动导向教学法对教师的前期策划与过程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管是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还是头脑风暴法,一般持续时间长,这对教师如何安排好教学进度要求更高;另外如何使学生在比较自主的状态下保持学习的自律性和主动性,保证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对行动导向教学的过程有更强的控制能力。这也是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1 9.

[2]薄跃萍.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研究.天津大学,201 0.37.

[3]尹金金.浅析行动导向教学中激励机制的运用 .当代职业教育,2 011,34.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8

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讨论式教学法是和讲授式教学法相对应的两种教学模式。其与讲授式教学法不同之处在于讨论式教学法没有沿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教师通过设立情景,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展开讨论,通过这种交流与讨论进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换而言之,讨论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将预先设计的问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通过查阅图书、上网查阅资料等途径来积累素材,在课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学生可组内讨论、组际讨论、全班讨论,最终教师就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意义

1.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升综合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每个同学都享有表达自己见解和对他人的发言予以评价的权利,为了能让自己的见解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对他人的发言能予以准确的评价,同学们必须要摆事实,提论据。因此,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和讨论的全过程中查找、阅读资料的能力,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表述观点的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并不断提高。

2.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健全人格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养成。课堂讨论究其实质是一种信息交流活动,它既有别于讲授法的单向信息交流,也不同于谈话法的双向信息交流,而是一种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在多向信息交流中,每个学生的思考方式、角度不尽相同,通过对各种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虚心学习的精神和合作、竞争、交往等现代意识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通过思想交流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此外,在争论中各抒己见能使学生养成探讨、研究的好风尚。

3.促进师生间相互交流,建立现代师生关系

在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想、情感能得以交流。学生围绕教师预设的问题展开讨论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其各自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若发现学生思想走入了认识的误区,可以及时予以纠正,引导其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的关注。对学生正确的观点,教师予以肯定评价,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无疑能促进和谐、民主、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建立。

三、大学语文课堂实施讨论式教学的应用策略

1.根据学生最近发展区设立问题

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程序图如下所示:

由此不难看出,实施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置,因为讨论是基于问题而展开的,如果设置的问题不以学生最近发展区而确定就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可见,大学语文课问题讨论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定关系到讨论是否能顺利展开及教学效果优劣。那么应设置什么类型的问题呢?笔者拙见:(1)综合性问题(2)矛盾型问题(3)假设型问题(4)求异型问题。总之,既可以体现教学内容,又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拓宽思维的问题就是好问题。

2.面向全体,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信息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整个大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才是唯一的认识和信息交换的主体,因而,教师把学生当成是被动的、机械的教育对象是完全错误的,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他们看成是主动的、发展着的主体,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尽一切可能充分调动全体同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而不能忽视任何个体。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9

(一)论文选题雷同率高

笔者初步统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的2011届毕业生的229份论文,论文选题涉及语言学方向4人,文化方向38人,文学方向66人,英语教育方向120人,其他方向的1人。在教育方向的选题中,关于某种教学法或教学模式应用的文章占29%,写中小学阶段英语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占59.2%,其他教育阶段的占0.8%,教学案例分析方面占11%,占比例较多的教育问题及对策分析方面的选题雷同率极高。这与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搜集资料,对课堂所学专业知识仅局限于接受、极少进行反思,以及平时看书少思维局限有极大关系。

(二)论文中教育方面术语运用不恰当

有些学生在毕业论文中使用教育方面术语时不严谨,存在概念混淆的情况。比如,有名学生的论文题目是实施有效教学策略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但在该生的论文中只提到了游戏教学法,全身动作反应法,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这些看似有效的策略实际上属于教学方法,该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理解模糊,把教学策略等同于教学方法,理解片面,把这一术语表示的含义人为窄化了。教学方法是师生互动的方式和措施,最为具体、最具可操作性,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教学策略的具体化。而教学策略不仅表现为教学的程序,还包含对教学过程的元认知、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在外延上大于教学方法。比如: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自我反馈式教学策略,随机通达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基于Internet的探究式学习策略等。

这类错误跟部分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工作准备不足,对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缺乏应有的理解,在搜集资料阶段没有进行合理的分类有关。归根结底是没有端正、严谨的写作态度,缺乏钻研、求真、求实的学习精神,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论文结构拖沓松散

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论文初稿结构混乱,无条理。有的学生论文写作时主题思想不明确,文章无中心,比如某篇论文主题是多媒体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应用,但是其行文中却屡次提到传统教学方式,其文章篇幅远远几倍于对多媒体应用的描写,导致文章主次不明。有的学生写出的论文结构安排不够紧凑,逻辑混乱,文章表达顺序有误,前后颠倒。例如,谋篇论文主题是任务型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但该生把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应用写在第二章,而把该教学法的介绍放在第三章。这些跟学生没有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技能,文字表达能力差,写作实践少有极大关系。

(四)论文内容与所学的英语教学法的一些方法以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关联极少

英语教育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的方向有:英语教学过程分析,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某种教学法或某理论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在英语教育方面所体现出的影响或启示,影响英语学习者的因素,教师的教学方式分析,个体教案分析等等。

统计表明,我校英语教育方向论文内容涉及到游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在词汇,听力,阅读教学方面的应用较多,相对而言,对于情景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的应用较少。另外,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如涉及支架式教学、英语学习效能感、元认知策略、归因方式、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在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鲜有体现。究其原因,以上现象与学生的论文写作态度不端正,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过于依赖网络例文有关。除此以外,对已学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仅限于死记硬背,没有把教育理论知识与英语教育论文写作结合起来。

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衡量专业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英语专业师生教学相长的过程,要解决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学生、教师及学校三方的共同努力。

二、针对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方面

1.端正写作态度,由于部分学生对论文写作的态度不够端正,导致毕业论文写作的许多问题,笔者建议学生应该高度重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它不是应付老师和学校的作业,而是对大学四年专业学习的检验以及对将来工作实践的预演。

2.注意知识的积累,扩大专业学习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通用知识储备量,使学生论文写作言之有物,而不是干巴巴的堆砌词语,东拼西凑,拾人牙慧。此外还应多了解英语教育专业的前沿问题和相关研究的学术论文,吸取精华,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的累积。

3.勤于思考,反复习作。不断的吸收消化所学知识、延伸思维广度,更新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深刻领悟英语教育与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关联性,才有利于培养和提高未来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使论文写作更有实用性、专业性和建设性。

虽然在写作上的问题表面上看都是学生的原因所导致,但究其本质和教师及学校的教学安排及管理是分不开的。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创新意识。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在教学和论文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启发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帮助其养成爱问、善问、会问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时才会更有新意。

2.增加知识储备量。一位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只有英语教师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知识储备量,首先自己应拥有一碗水,但是要让学生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至少要拥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潭水。

3.加强论文指导。教师除了会传道授业,还要会解惑,在实际论文指导中如何解惑对有些教师来说是个挑战。在做好教学、科研及班主任工作的同时又兼顾论文写作指导,时间、精力及自身修养等方面都面临极大考验。正因如此,教师更应该投入更多精力和耐心,为做好英语教学工作和论文指导工作而不断努力。对每个学生的指导应不少于三次,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可以安排会面,电话,QQ,电子邮件,微信等指导形式。

(三)学校方面

1.重视论文写作,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更有多样性,针对性。为了增强我校英语教育方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毕业论文写作能力,有必要增加对中小学英语教材分析的课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拓宽选题范围,提高论文内容的专业性。另外,除了《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这门课程之外,还可以考虑开设与英语专业论文各写作方向息息相关的讲座或选修课,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在论文写作时遇到的种种困惑,例如开设与英语教育方向毕业论文写作有关的选修课或专题讲座。

2.建立更加有效的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权责分明、行之有效的毕业论文监控体系对提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有必要成立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督导小组,制定统一规范的论文格式、程序及评估体系。对毕业论文写作前期的开题、中期的论文检查、后期的论文答辩等进行多角度、全过程的随机和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解决问题。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对毕业论文质量的监控,提高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质量。

3.加强外文书籍及英语教育方面的前沿资料的建设。师范类院校的英语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英语教师。未来的英语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扎实的语言功底,独立进行科学研究和活动的能力和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那就需要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扩大阅读量,尤其是多阅读外语类和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0

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曾一度令教师厌烦,学生头痛。“上课讲课文,复习背课文,考试写课文。考后忘课文。”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窒息了语文课应有的生命力,面对这一现象,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初步尝试了“阅读——讨论——解惑——探索”四课型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以主人姿态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觉悟。

一、阅读课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所以,我先设置了阅读课。一般是每一单元的第一、二课时,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为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在课堂上要进行5分钟左右的必要的启发讲解:或背名言、或讲个小故事、或讲个成语的来历等,针对每课的具体内容,确定启发讲解的内容和形式,提出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第二,指导读书方法,为学生提供有效阅读的路标和向导。关于读书方法,我向学生提出了“三到”的要求,就阅读的全过程来说要看到、读到、写到。所谓看到就是要快,要全。了解全貌,掌握全局。所谓读到就是心到,边读边思考。写到就是要动笔进行点、划、摘、记,以促进思考,加深理解记忆。上述读书法,从导言课开始逐步向学生介绍,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第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记好笔记,写出体会,以推动学习向纵深发展。“发现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这话很有哲理。学习中的问题,就是推动学习深入前进的动力。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的时刻,才真正开始了向这个问题的进击。在学习阅读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采取了以下四种方法。

1、联系实际提问题。有些学生在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文后,联系实际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见过文中那样的桥吗?古代的人造出的石拱桥,和现代人造出的形式各异的立交桥,那个更美、更先进?它们就仅仅像文中所说的‘天上的彩虹吗’”?于是出示了自己制作的关于各种桥的幻灯片(即自制的课件)和一些有关桥的图片,这样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便加深印象。

2、反过来想想提问题。如学生在阅读《口技》一文时,先放几段有关艺人吹拉弹唱的录像,再放几段音乐,问“这几幅图画上的人和录音中那些人的演奏好听吗?为什么?”“对,好听,因为演奏技艺高超!”再提出“如果他们的演奏很一般,你愿意听吗?”这样反过来想想提出问题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增强记忆。

3、前后对照提问题。在学习《故宫博物院》时,首先介绍有关故宫的一些历史,再出示几幅有关图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对照《苏州园林》一文,向学生提出问题“两文都力图将有关的事物的各方面知识清楚明白地告诉读者,但在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4、联系各科提问题。如《气候的威力》一课,先出示自己制作的课件——南极的冰川,然后让学生联系地理、数学、理化提出问题。当然,提问题的方法很多,这是普遍常用的四种方法而已。

二、讨论课

阅读课之后,我设置了讨论课。讨论课上教师把学生阅读时提出的疑难问题加以筛选,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首先讨论的重点力求符合教材重点和学生思想实际。有时围绕对某个概念理解展开讨论。其次,提出明确讨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具体指导,对学生要求勇于发表自己见解,虚心听取和思考别人意见,在平等的氛围中展开争论或辩论,坚持真理。

第三,指导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把握讨论题目的中心点;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要点,针对讨论题目进行分析,恰当运用已学文化知识和生活中的实例进讨论,分析综合,提出观点。然后紧扣要点,理清思路,做出结论。

教师组织重点问题全班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代表围绕重点问题展开全班讨论。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十分重要,教师应直接参讨论,但应做到“引而不发”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起穿针引线、因势利导的作用。在全班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产生兴趣时,教师应作画龙点睛的讲解,使学生对问题有明确认识。

三、解惑课

讨论课上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尚未解决,特别是全班争论的重点问题,意见不统一,或理解不够深透。这时,学生把希望寄托于老师,教师重点讲解的时机到了。为此,我设置了解惑课,教师在课上的讲解要力求生动有趣,言简易明,掷地有声,富有启发性。

第一、教师讲解的重点应放在“三点”上,所谓“三点”指新旧知识的结合点;新知识的关键点;前后各节之间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点,这些都是教材最本质的东西。

第二、教师的讲解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兴奋点是为学生普遍关注且同教材有紧密联系的问题,教师应力求把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同学生的兴奋点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愉快地进入思考过程。

第三、教师的讲解要从形象入手,注意指导学生的思维方法。语文课上的内容和有关问题,都是属于理性的抽象的,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应使学生以形象为入门的向导,步步深入的把握课文内容,理解道理。

四、探索课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应培养具有创造能力人。为达此目的,也就不能只要求学生做完几道教师规定的练习题,还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前进的能力。于是我就在解惑课后设置了探索课。做法如下:

第一、专题探索。每学习一课,都要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突出思想问题,进行探索性分析,并在各自分析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1

目前普遍采用的“一言堂”式讲授的教学方法,对教师来说这种教学比较简单,容易掌握和控制,只要把握自己授课内容即可。然而,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实践经验,更希望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深入探讨一些专门问题及其意义。单纯讲授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和思考机会,加之课堂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少,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2理论实际相脱节,降低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从研究生视导反映问题看,研究生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理论与实际脱节,或偏实践没有进行理论升华,或偏理论没有联系实际应用,导致学生无法从课程学习中获得对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另外,许多专业课程理论缺乏前瞻性,授课内容大多比较陈旧,也是一种理论实际脱节的表现。在信息和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这种课堂教学必然使学生学习兴趣缺乏,应用能力也无法获得提高。

1.3教学过程不足,制约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很多教师课堂教学讲授较多,把“教”的任务完成了,但不给学生布置思考题、练习、讨论题等课外学习内容,对学生“学”的任务没有要求,忽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显然教学过程不充分,也是不完整的。学生不通过一定量的课外学习消化课堂知识,不应用知识研究解决问题,科研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

针对上述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们提出了各种改革方法,但多数方法需要对教学过程和环节进行较大改变,对长期形成授课习惯的专业课教师具有较大的挑战,很难适应我校目前情况。鉴于此,本文提出“问题导向教学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和优化,在最少改变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教学法基本原理

问题导向教学法是以教师提出问题为中心,学生搜集资料、处理和整理文献,通过独立思考和相互讨论获取和应用知识,达到解决问题目的。问题导向教学法不是一般教学中简单的课堂提问,也不是例题、习题的讲解,它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以问题为抓手,逐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方法开展学习。问题导向教学法学习过程和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如果学生参与度一般,那么教学过程是“问题—探究—解决”;如果学生参与度高,那么教学过程变为“问题—探究—解决—新问题”,并循环往复。由此可见,问题导向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生必须参与,课堂围绕问题展开教与学,教学重在让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具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的作用。

2.2设计与实施步骤

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教师需要强化问题意识,认真做好课堂教学设计,把问题贯穿于课前、课中和课后。问题导向教学可以遵从以下三个步骤开展。

(1)课前——设计问题。问题设计是问题导向教学法的核心,合适的问题首先应该具有一定深度,涉及某一课程内容本质,同时还要有一定难度,需要去研究;其次问题的解决可以采用不同方法和多种手段;第三是问题的解答不唯一,但有最佳。因此,问题的设计阶段不仅要求教师对专业课程内容非常熟悉,还要求教师有一定教学经验,使课堂以问题为导向。

(2)课中——提出问题。问题提出是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关键,它直接关系到应用问题导向教学带来的效果,教师既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引出问题,又要让问题思路伴随教学活动,并随时启发、鼓励和激发学生,创造探究问题的课堂氛围,让教学围绕着相关问题展开。

(3)课后——解决问题。问题解决是问题导向教学法的重点,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更多内容和扩展知识需要学生通过课后作业掌握。因此,在课中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课后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开展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课堂发言、师生讨论等手段,陈述思路和观点,这个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学习,有助于巩固课程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教学设计应用与实践

3.1课程教学背景

随着机械设备向高精度、大型化和集成化发展,机械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使机械故障诊断成为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机械故障诊断的基本理论,了解获取机械信号的检测技术,掌握正确分析、识别和判断典型机械零部件运行状态的技能,并了解掌握故障诊断知识的更新及发展动向等。由于课程涉及诊断理论、检测技术、信号处理等较多学科理论和技术内容,需要课程讲授知识面广、实践性强。如果按传统讲授方法教学,很难在有限课时内系统全面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必须对课程知识进行整合优化,采用科学教学方法,同时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才能完成课程教学,达到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

3.2教学改革应用

自2012年开始,机械故障诊断课程教学引入问题导向教学法,按照“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步骤,针对每一章节内容设计、提出和解决问题,通过三轮教学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下面以“绪论”和“机械故障诊断技术”二章的课堂教学为例介绍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

3.2.1第一章,绪论

绪论内容包括机械故障诊断概念、机械故障诊断的内容、机械故障诊断的作用以及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及趋势等,通过讲授给学生一个本课程的大致轮廓。然而,由于机械故障诊断是伴随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而诞生的一门交叉性课程,后续的理论和技术可能来源于机械动力学、机械测试技术、计算机技术、模式识别以及信号处理等不同学科,如果按部就班讲授,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头绪繁多,知识凌乱,而陷入某一方面知识理解而忽视其他方面知识学习。因此,必须在讲授课程时对内容进行优化设计,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抓住关键内容。首先,设计问题为“如何理解机械故障诊断本质问题?”并将其作为绪论的副标题引起学生注意。然后讲授课程时采用大量图片和工程实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相同内容不同应用提出问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启发学生思考故障诊断本质的一些术语,如故障的征兆、特征、识别等;在课程结束前,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一些简单分析,指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观点说明问题,得到不同的合理解释,增强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兴趣。最后,将这个问题布置给学生课后学习,要求学生在下次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实践,发现课堂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同时学生学习兴趣也得到提高。从学生陈述情况看,学生通过解决问题锻炼了思维、应用和科研方面的能力,有些学生还把自己归纳的本质问题进一步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在后续学习中加以研究。

3.2.2第三章,机械故障诊断技术

本章内容包括机械故障诊断常用的振动诊断技术、油液分析技术、温度检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其中每一种技术涉及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都不同,教师要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四次课,8学时)全面介绍这些技术是不可能的,因此,课堂选择讲授振动诊断技术和无损检测技术,更多技术则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章设计问题是“结合自己研究方向掌握一种故障诊断技术(指课堂未讲授过的)”。课堂教学在第一次课(2学时)后提出并布置给学生,教师讲授振动诊断技术过程中,有意识启发学生掌握故障诊断技术的关键问题,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其他技术;从第三次课开始就可以让学生将课后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分享和讨论,同学们通过对不同技术学习拓宽了知识范围,学习和应用能力都得到了训练。通过上面二个教学实例分析可知,采用问题导向教学法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增强课堂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学生反映很好,有2名学生在学习课程后还将研究成果整理后公开发表了研究论文。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2

一、传统教学法的弊端

传统的教学法主要由教师、学生、教材三大要素构成,现代教学还需增加多媒体这一要素。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和多媒体是媒介。客观地讲,传统的教学法有着极大的优势,但随着民主思想的普及与深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其弊端也逐渐暴露。

1.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与能力。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的前提是大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思维与能力。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法下,教师是主导,学生多数时候是被动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与技能,偶尔的提问与讨论仅仅是课堂点缀,而非主流。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既然不能做到主动去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其独立思考的思维与能力自然无法有效地得以培养。

2.不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虽说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独立人格,但独立人格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传统的教学法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确实有效。但是,这种有效性往往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在传统的教学法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往往随着考试的结束而淡忘。这是因为在传统的教学法中,学生学习知识或技能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非真正地学习一门学问或一项技能。

3.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以及独立人格的培养虽不能起决定性作用,但却是教学过程的剂和催化剂,可以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法以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中心,难免比较枯燥,很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操作步骤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由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答案,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与能力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而且,这一教学模式适合于小班授课的专业课教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主要包括六个步骤:第一步,基本理论讲解;第二步,设定问题;第三步,寻求问题答案;第四步,讲解问题答案;第五步,讨论与交流;第六步,共同总结。

1.教师讲解基本理论。问题导向式教学法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的讲解也是必不可少的,即在正式进行问题的设定与讨论之前,教师需要将涉及的问题的有关基本理论给学生讲解。比如,《公共管理学》中关于“公共产品”的界定,如果不加讲解,学生对于“公共产品”的理解多是为大家的共同拥有的物品。事实上,判断一件物品是不是公共产品最为关键的特征即是否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而何谓非竞争性?何谓非排他性?如果教师不讲解,学生基本很少能完全理解。所以,对基本理论的了解是探寻问题的前提与基础。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第一步即是教师给学生讲解基本理论。

2.师生设定问题。与传统教学法的不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待教师将基本理论讲解清楚后,接下来要进行的就是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提问题时,要紧紧围绕主题。比如,教师讲解“公共产品”后,就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公共产品具有哪些特征?现实生活中,哪些物品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应该由谁来供给?公共产品的需求如何满足?公共产品供需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公共产品如何消费才能保持供需的平衡?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有问题才能促进人去思考,如果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考的必要。所以,问题提出的环节非常重要,这一环节是带领学生主动思考的开端。

3.学生寻求问题答案。问题提出后,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寻求问题的答案。如果说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端,那么寻求问题答案就是思考的延伸。这一环节由学生全程参与,教师不参与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但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需要将学生分为小组;二是教师也需要寻求问题的答案;三是这一环节可以课下进行。分组的目的一是便于问题的讨论,二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寻求答案的目的是与学生作一比较,同时,万一学生没能寻找到合适的答案或者答案不完善,教师可以及时补充。课下寻求答案主要是为了节约课堂时间。

4.学生上台讲解。问题探寻完毕并不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终点,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走上讲台向大家讲解,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一是检测学生是否能清楚地将问题及答案表达出来;二是锻炼学生的胆识和公共演说能力。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知识传递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目的之一,能力的培养亦是课题教学的目的之一。所以,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走上讲台向大家陈述其观点和想法,这对学生的胆识和公共演说能力的培养无疑是较好的途径。因此,学生上台讲解可谓一举两得。

5.师生讨论与交流。学生讲述完毕后,接下来将进入讨论与交流环节。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如果仅仅是小组的单独陈述,那么关于问题的答案也仅仅是一家之言,其正确性、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等都可能受到质疑。因此,我们需要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鼓励师生就陈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与交流。师生讨论与交流的环节的主要目的在于:第一,促进未寻求问题答案的成员的全面思考;第二,促进寻求问题答案的成员的进一步思考;第三,促进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与明了。

6.师生共同总结。经历了讨论与交流后,最后的一个环节就是总结。总结的环节就是对所有的问题及问题的答案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明确问题研究的得与失。在梳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哪些问题已经得到彻底的解决,哪些问题尚未得到彻底的解决。如果没有彻底解决,需要总结原因。只有经过总结,才能明确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领悟了哪些道理,获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不足与缺失,需要进一步探寻与思索。

三、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可能存在的瑕疵

1.学生对探索问题不均衡。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下,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每一个小组讨论一个主题的问题与答案。这样就会有一个问题,即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沟通较少,且小组更多地关注自己谈论的问题,对其他小组的问题探究与思考的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掌握知识不全面的后果。但这一问题不是很严重,因为每一个小组都会走上讲台阐述自己的问题与答案,其他小组在这一环节就能了解相关的知识,同样也可以参与讨论与交流。

2.讨论太热烈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问题导向式教学法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讨论与交流,而且是开放式的讨论与交流,有的时候还采用头脑风暴法进行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极易产生一种现象就是课堂秩序的混乱,特别是当遇到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每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如果想法与观点之间有冲突,就会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

3.因性格、兴趣点等差异导致课堂不活跃。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存在着课堂秩序混乱的可能性,同样也存在着课堂氛围沉闷的可能性。前面我们分析问题导向式教学可能存在课堂秩序混乱,这是在遇到大家较为感兴趣的问题才会出现的情况。相反,如果遇到大家都不感兴趣或者只有少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学生的性格偏内向,情况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延伸,即课堂不活跃,比较沉闷。

四、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完善途径

1.分组时注意性别、性格、气质、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合理配比。分组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问题导向式教学要求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就某个主题或某些问题进行充分的探究。所以,对成员的搭配要求较一般的分组不同,成员之间最好在性别、性格、气质、知识结构等因素方面是互补型的,即小组成员的性别要男女搭配,性格上内向型与外向型搭配,气质上胆汁质与粘液质搭配,知识结构上同样要互补,比如可以讲喜欢哲学的学生与喜欢历史的学生分到一组等等,这样才有利于问题的探究与教学的开展。也正因如此,分组时须由教师主导,而不能由学生自由组合。

2.教师需积累充足的知识储备量,以应对不时之需。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比传统教学法高,尤其是在知识储备量方面。很多人对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认识有一个误区,认为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坚持的是“学生主体”原则,教师仅仅起到引导与辅助作用。事实上,恰恰相反。这是因为在问题导向式教学中,教师放权不等于放责,相反的是教师需要应对学生各种问题,甚至很多课外的问题,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无法给予满意的答复,这对一名教师来说是莫大的尴尬与不称职。所以,若要实行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教师的备课需要更加认真,更加辛苦,更加充实,否则将很难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突发问题。

3.采取弹性方法组织课堂。由于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存在课堂混乱或沉闷的可能性。所以,在课堂组织上,教学需要采用弹性方法,即当课堂非常活跃,将要演变成混乱时,教师需要及时控制,采取折中的方式,让多方各让一步;当课堂非常沉闷,参与讨论与交流的学生寥寥无几时,教师需要及时鼓动,采用引导、奖励、甚至提名的方式激励学生参与讨论与交流。因此,在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组织课堂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如何张弛有度地掌控课堂,这对教师来说既是一门技巧,也是一门艺术。

4.组与组之间采取竞争方式。竞争机制也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助推器。人们天生都有一种比较心理,学生也不例外。在比较心理的驱使下,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希望自己做的比别人好,这样才能显示其价值,或者我们称之为自我实现的展示。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们可以让小组与小组采取竞争方式,建立一个问题导向式教学学生表现评价指标体系,到期末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结束后进行小组排名,名次靠前的小组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仅是期末成绩,也可以是期末成绩之外的,比如可以获得一定的可心礼物。

5.增加教学效果反馈环节。为了及时了解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增加教学效果实时反馈这一环节,即实时地对教学效果进行调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收获与存在的不足。对于存在的不足,要及时地进行调整,以便在下一次课程中进行改进。对于教学效果的调查,我们可以采取问卷调查方法,也可以采用访谈法,或者二者兼而用之。对于教学效果反馈的频率不能太频繁,但也不能太松散。最好的状态是两周做一次调查,这样既可以及时将教学效果反馈回来,又可尽量减少学生反感或抵触情绪。

五、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效度分析

本文之所以探索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是因为这一教学法在汲取传统教学法优点的同时,还极大程度克服了传统教学法的缺点,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学生独立思维与能力得以有效培养。问题导向式教学法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与能力。在问题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同一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某一个主题或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探索和解答,并且要向全班同学及教师讲解。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思维与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其主体地位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问题导向教学法论文篇13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问题教学法是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的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体系,其内涵是以问题情境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旨,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向、多层次探索和思考。伴随着对问题的分析、解决,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断深化、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文素养不断提高。这一阅读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探,揭示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情感。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多地留给学生,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自主阅读、交流评价。不仅重视问题答案的获取,更关注学生阅读中的自主感悟过程,使自学、自悟、自得成为学生阅读乃至其他知识学习的常态化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的问题教学法从教学目的到组织形式较之传统教学都有所不同,其一般步骤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讨论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等。

1.发现和提出问题。问题是阅读的主线,教师在上课伊始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构建为智力操作任务,促使学生展开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例如在教学《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教师以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直观、新颖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启发学生结合课文和课件产生联想,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和思考,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为什么说当时情况很危急?王二小把敌人带进埋伏圈产生了什么样的后果?王二小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想对睡在冰冷山间的王二小说些什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能够明晰学生的学习动态,教学重点与学生的疑点相吻合,强化了阅读教学的针对性。有了问题做导向,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强,阅读效果更佳。

2.分析和讨论问题。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还很不完善,分析和讨论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水平,注重图文结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以课件和课文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对发现和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反复交流,学会抓住关键词语、关键句子领悟文章内涵的方法,在强化对字词与整体理解的同时,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发生共鸣。对于《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学生分析和讨论如何理解“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王二小不把敌人带进埋伏圈而是带到别的地方去行不行,并抓住“顺从”、“含着微笑”等关键词语理解王二小机智、勇敢的精神。问题导向打破了教师精细讲解的既有灌输模式,激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碰撞,降低了阅读的梯度和难度,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得到加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