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机构论文实用13篇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

1.2医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

在农村当前医务人员之中,具备大专学历以上的只占百分之几。中专学历以上的虽占有一定比例,但大部分是没有临床经验的新任人员,大部分就医人员并不具备相适应的学历要求,并且平均年纪较大,技术水准落后,与服务对象对医疗品质需求相差甚远,尤其是相当部分农村卫生医院连正规检验、放射人员都没有配备。

1.3村医疗卫生经费极为不足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原有卫生体制被打破。医疗单位也把自我经济利益放在重要地位,尽管国家每年针对卫生事业投入都在持续加大,但农村卫生部分根本得不到多少利益可运用。因此,乡镇卫生医院经济状况普遍都不景气,很多乡镇卫生医院拖欠职工工资是常见现象。这种经费严重不足将导致医疗设备落后、医生工作积极性不高、医疗水准跟不上等不良后果。

2对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培养的分析

2.1积极进行专业技术培训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除了要了解相关仪器专业知识和运用外,还要掌握生物工程和有关医学知识。作为医疗人员要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提升医护人员动手实践能力,做到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同时,要与临床医生进行紧密配合,充分运用仪器设备功能,让医疗设备发挥应有社会、经济效益。加强团队意识,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和交流,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既发挥群体智慧,又在互相学习中强化理解,充分发挥个人特长。

2.2积极参加有关学术交流

鼓励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积极参加学术沟通,通过各种形式了解相关医疗新动态,紧跟相关学科发展前沿,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了解当今最新医疗发展趋势,学习先进医疗设备管理方法,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遇到疑难问题,探索现代医疗器械管理方法,总结经验,动手撰写有关论文,提升自我,为进一步提高医学造诣奠定基础。

2.3创造进修条件,争取脱产学习

脱产学习是继续教育中较为普遍主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其最大优势在于可暂时摆脱工作劳累,到院校专心学习或培训,并满足不同技术层次人员的需求。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培养和传播基地,许多新知识、新技术通过院校能够传播和发展。通过院校学习让理论知识扎实、技术精湛,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疑难杂症打下坚实基础。还要求鼓励专业人员到社会上考取等级证书或单科结业证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为参加培训学习的医务人员提供时间和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

2.4紧抓良好机遇,引进高端人才

在当前这一阶段,部分医疗机构已开始招收相关的医疗人员,尤其在缺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的医院,可采取这种招收形式从地方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引入有关专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舒缓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短缺、技术滞后、知识不能及时更新的矛盾和压力。

3如何培养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人才

3.1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适应社会经济需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伴随生产力水准提升,现展更需要宽、专、多能的综合型医疗人才,以往那些单能型工作职位已出现下降走势,纯体力劳动的工作是要被智力工作所替代的,以智力支持为主的智能工作岗位已成为21世纪人才市场的主流,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应继续学习专业医疗知识,更好为社会经济和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服务。

3.2工作之余继续学习,跟上知识更新步伐

21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更新最快时期,在知识量上不断进行翻番更新,很多学者将这种知识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效应称之为知识革命,所以,特别强调终身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创新和老化总是在不断交替中进行,不加强学习而只靠经验一样是会落后的。专业知识学习、技术素质提升可通过多种方式,听取专家授课、积极参与各类社会调查活动、和老师共同从事科研活动等均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医疗能力提升。

3.3培养拓展创新精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进展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2

1.社会责任风险控制方面社会责任风险表面看来其范畴比较大,紧急程度不那么高。但是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对单位的经济利益流出可能性更大、利益流出的量也可能更大,且影响到居民的信任度、满意度,也影响其他业务的开展。2.业务安全风险控制方面管理层对业务安全风险认识不足,没有建立相应的管控制度,主要风险有:(1)业务信息安全风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涉及到健康、身份、住址、职业等居民隐私信息,这些信息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过程参与人员比较多,哪个环节都有泄露的可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一步推广使用,电子信息还面临着系统漏洞被“黑客”攻击的风险、系统数据不稳定的风险等。(2)职工权益的保护风险。基本公共卫生大都要上门服务,需要控制的人身安全风险点也比较多,主要有:交通安全风险,上门服务的交通工具有限,基本上没有汽车等比较安全的交通工具。为了工作的便利性,电动自行车等成为出行的主要工具,这给交通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人身安全风险,工作人员上门服务也有一系列的人身安全风险。如提供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服务时,面临受到精神病人的攻击;卫监协管中对非法行医和非法采血等监督协管的工作人员,就容易受非法者的攻击或打击报复;女性工作人员更易受到攻击和侵犯等。在对传染病人管理时,保护措施的不足容易受到传染的风险。公共秩序安全风险,聚众做健康教育讲座,或者义诊服务等服务项目,就隐含了公共秩序安全的风险,例如人员密集发生踩踏、天气炎热中暑等。3.服务质量风险方面(1)信息质量风险。大部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围绕着健康信息开展的。工作人员收集、更新信息的工作量比较大,市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还有不了解和不配合的情绪,这些影响到健康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2)与医疗相关风险。临床医疗风险的应对一般都有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方法,但针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与医疗相关风险管理比较少,特别是上门服务时产生医疗业务应急事件的处理风险。比如,老年人管理或者慢病管理服务对象的疾病都容易急性发作,有疾病突发不适处置不当的风险。4.收支业务控制风险方面(1)收入管理和票据管理风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全免费服务,部分服务仅由一两个人上门提供,存在不用收费而“被收费”的风险。在服务对象需要超出基本公共服务之外服务确需收费的,有存在超范围收费、收费不提供票据等风险。(2)项目资金管理风险。国家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大量的项目资金,基本上整个机构的部门都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都需要使用项目资金。对项目资金管理的面广而复杂,对支出的控制稍有不严就容易违规使用资金。5.资产管理风险上门服务需要携带医疗设备设施,药品、卫生材料,移动终端等办公设施设备,这些资产经常处于不规律的运动之中,与一般财产物资管理安全风险不同。一般财产物资管理的归口管理、限制接触等控制措施都难于实施,资产在运动过程容易流失、使用不恰当、人为损坏和维修维护不够及时等。6.合同控制风险有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需要外单位协作完成,比如由卫生站派发通知、计划免疫查漏补种等。大部分外协业务都是口头协议,没有正式签订相关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质量要求、考核验收、劳务计价和支付等。

三、对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业务内部控控制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强化内部控制责任

加强对全体员工内部控制基本理论的培训和《行政事业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对是管理层的培训。让管理层明白其在单位内部控制中应负的责任,让机构负责人深知其是单位内部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单位上下职员都应树立良好的内控意识,单位负责人应真正的重视和支持单位内部控制的实施。

(二)建立相应的组织,保障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

成立专门的内控职能部门对基层医疗机构不现实,应指定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为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建立包含各业务部门在内的协调机构。合理分配各部门的内控职责,使各部门能够形成有效的制衡。由牵头部门组织风险评估或者配合好中介机构做好风险评估。

(三)对业务进行全面梳理,系统评估业务各环节风险

组织人员对单位的业务进行全面综合的梳理,逐个环节进行风险点的识别、分析,单位在相关法律法规和主管部门规定的框架下设置风险目标,选择风险应对措施。但内部控制触及的内容非常全面,工作量大,风险评估也应注意实效性和渐进性。

(四)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规范单位的经济行为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对单位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根本保证。但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广泛,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既要实现制衡原则,又要充分考虑到基层医疗机构人力资源状况;既要实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又要注意控制成本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抓住各环节关键风险点,我们认为建立制度的重点有:1.在现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制度基础上进行修订完善,使之符合内部控制的原则要求确实可行有效。目前的项目管理制度仅保障了服务项目的指标完成,而基本没有考虑内部控制的需要,需新建目前基本处于忽视状态的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等相关制度。2.修订现有的资产物资管理制度,特别关注处于不规律运动状态资产的管理。建立例如团队(部门)资产管理总负责人制度,落实总负债人的资产管理责任;资产外运的审批制度,资产流转台账登记制度,设备搬运保障制度,消耗物资的流向登记制度等。加大对资产物资的盘点清查频度。关键控制点是资产外运的申请和审批分开,资产(物资)的使用与归还(核销)分开,物资的使用与保管分开。3.修订现有的收支管理制度(1)鉴于外带票据的管理风险,应修订或废除对现有票据管理制度不适用部分,增加外带票据使用、交接、复核的管控制度,增加对外出服务执行物价的监管制度。关键控制点是外带票据的申请与审批分开、票据的开立与复核分开、票据的使用与核销分开。(2)修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管理,把预算细化到每个服务大项。加强项目经费支付流程控制,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例如利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预算指标管理、支付审核功能,来加强对每笔项目经费支出的管理。特别注意支出申请与审批岗位分开,完善预算与执行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4.建立业务合同管理制度,制度应包括需要合同签订的情形、合同谈判、签订权限、合同的审核、合同保管、合同履行和合同纠纷处理等。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3

1.2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分析

从系统的完整性角度分析,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包括资源在农村医疗机构内部及医疗机构之间的投入与产出。“投入”指卫生技术人员、床位数、医疗设备、医疗材料等。“产出”则指诊疗人次数、入院人次数、等。此外,“农村医疗机构”包括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

1.3因果关系图及反馈路径分析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本结构是反馈结构,这种反馈结构是建立在系统的反馈因果关系上的[3]。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因果关系分析如图1所示。图中所示“卫生设备”包括卫生机构床位及高科技、信息化的医疗辅助设备等等,“卫生材料”则主要指医疗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性、不可再用的药材和器材。农村卫生资源系统因果关系图中的主要回路为:(1)卫生总投入县级医院总收入卫生材料/卫生设备/卫生技术人员县级医院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医院服务总量卫生服务总量农民健康水平农村人口数卫生服务需求量卫生总投入(2)卫生材料县级医院/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能力县级医院/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服务总量卫生材料其中,(1)为正反馈路径,(2)为负反馈路径。

2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

2.1系统流图

因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对模型进行基本假设:不存在潜在患者;医疗卫生服务不包括疫苗的接种、卫生保健等基本医疗服务;农民的医疗消费均用于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其他医疗机构不予考虑。根据图1的分析结果,用Vensim软件绘制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系统流图,如下图2所示。

2.2主要方程设计

本文只列出与“县级医院”的部分方程,如表2所示。“村卫生室、乡卫生院”的相关方程式以此为参考。

3仿真结果及分析

模型运行起始时间为2005年,结束时间为2015年。结果如图3所示。将图3仿真结果及真实数据对比分析,可知:①山西省农村医疗机构中的卫生技术人员数在持续增加。②县级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在增加,而乡镇卫生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却在不断地减少,且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增加速度要远大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减少的速度。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很多,归根结底为医疗机构对卫生技术人员的管理体制和激励制度不完善、乡镇医疗机构设备落后,导致医学人才向县级医院集中。由图4可知,农村卫生机构床位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病床使用率也在不断增加。因此,推测农村医疗机构对医疗卫生资源———床位的配置效率将趋于最大化。但是,乡镇卫生院的病床使用率还是低于县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其原因可能与住院环境、医疗设备等有关。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4

1.2问题分析三级网络缺乏有效的纵向联系,是整体关系不协调的重要表现。三级网络系统运行中,县级医院忽视对乡镇卫生院的指导监督,乡镇卫生院又缺乏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县级医疗机构、乡卫生院、村卫生室三者之间协调关系己名存实亡,存在无序竞争。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结构、布局不合理,卫生资源缺乏与局部浪费并存。现有的农村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是文献反映较为突出的问题。医院的营利倾向导致医院为争夺病源而“同室操戈”,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相互抢夺病源而成为竞争关系,使卫生行政部门当初设计的不同等级医院分管不同的病人以及双向转诊制度形同虚设[2]。

2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系统实证调查问题总结及分析

2.1问题总结为进一步了解三级医疗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2010年4-8月,选择山东省4个地市8个县市进行走访,并开展了针对卫生局(100份)、县级医疗机构(125份)、乡镇卫生院(120份)、村卫生室(130份)三级医疗机构及村民(500份)的问卷调查。有关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系统整体问题的调查主要有以下结果(表1):关于网络系统整体协调性,33.3%的卫生局受调查人员认为三级网络存在问题,高达94.7%的县级医疗机构受调查人员认为存在问题,94.5%的乡镇卫生院受访者认为存在问题,90%的村卫生室人员认为存在问题;对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隶属关系没有理顺问题的调查,卫生局同意率16.7%,县级医院同意率29.7%,而43.4%的乡镇卫生院受访者认为以上问题十分严重。另外,卫生局(同意率41.7%)和县级医院(同意率63.2%)的多数受访者认为三者在理论上存在协调关系但现实中协调效果不佳,甚至有68.4%的乡镇卫生院的受访者认为这一问题影响严重。且三者之间关系的公众认知度低。具体而言,在对村民的调查中发现,46.3%的村民不知道村卫生室与乡镇卫生院是何关系,60.3%不知道村卫生室与县级医院是何关系,54%不知道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是何关系。

2.2问题分析农村三级医疗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差,其提供的整体功能部分缺失或者职能履行不到位,尤其村民对三级医疗机构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不高。着眼于三级网络整体性来看,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所担负的职责与拥有资源不匹配;三级医疗机构对于功能定位执行不到位;对各级医疗机构的运行缺乏有效监督管理;患者信息不能共享等。

3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系统优化的对策

3.1提升县级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效力县级卫生局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主管部门,其效率与能力影响并决定着其效率。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规制的目标是力图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公平和可及性以及保证服务质量,不同目标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矛盾,所以需要规制部门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权衡,决定优先实现何种目标[3]。在调查中,多方都对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效率评价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三级医疗机构对“系统整体管理与监督不到位”问题的认同率较高。这都对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能力与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卫生局就管理效力在以下几方面应该提高或改善,措施包括: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规划,内容应该包括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数量与规模、投资额度、相互之间关系方面制订规划;细化管理细则,对三级医疗机构完善监控与管理制度,实施整体目标导向的考核;强化农民的监督权,通过引入农民参与监管来促进三级网络系统效率的提高;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力量提升监督力度。

3.2建立利益相关者多方协商机制,优化网络整体效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卫生主管部门组织构建农村三级网络系统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协商机制。农村三级网络系统相关利益者主要包括县市级政府、卫生局、农村居民、县级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县新农合保险事业处等。卫生局转换角色,由管理者单一角色细化为协调者、管理者、规划者。在这种设想下,以卫生主管部门为主导,成立三级网管理委员会(图2),吸引多方参与,形成一个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方议事解决问题的机构,同时协商构想细化形成一系列运行制度。关于三级网络管理委员会的组建与运行构想包括:首先,职能定位于代表多方意见与权力成为卫生主管部门的参谋助手;其次,权力赋予范围在于建议与监督权为主;再次,其目标在于三级网络效率的提升;最后,最大的改进在于设立兼顾三级网络多方利益的协商机制。

3.3实施三级递阶控制的网络控制保证其整体性目前,三级网络更多表现为整体性外在形式,而其运行中整体性表现令人担忧。对村民的调查显示高达62.6%的村民没有感受到三级网络是一个整体。根据系统协调理论应科学设立三级局控机构,设计实施县级卫生局总控、县级医疗机构一级局部控制、乡镇卫生院二级局控的控制层级,形成三级递阶控制的一体化控制结构。(1)县级卫生局着眼于三级网络系统的整体性,必须明确与实施总控管理职责。(2)县级医疗机构担负起对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与管理职能,建立三层级医疗机构利益一致的机制。(3)明确界定乡镇卫生院的三级局部控制职能,尤其担负对所属区域村卫生室的管理职能。(4)卫生主管部门等组成的三级网管理委员会成为充分吸收各方意见,兼顾多方利益之后的总协调控制机构的“总参谋部”,将会大大提升卫生主管部门的管理效力。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5

医疗卫生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区居民的健康息息相关。十八大报告提出:“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由此可见,国家的长远目标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社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则是基础,因此,不断提高社区医疗服务能力,不仅可以节约医疗资源,也可以减轻国家和病人压力。

随着社区建设和社区保障体系的完善,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发展的同时势必暴露出重重的矛盾和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针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期改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现状,为社区的建设和居民的身体健康提供帮助。

一、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现状

随着2009新医改的提出,我国逐渐将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社区医疗建设的扶持力度大大提高。医改实施三年来,中央投资630多亿元,支持了3.3万所县级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截至2011年底,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已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我国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2013年,《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要求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持续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问题

1.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

第一,法律的不完善。政府对社区的管理缺乏法律上的约束力,法律的约束有利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无向健康完备的方向发展;政府对其监管有利于缓解医疗腐败,有利于政策制定与制度建设。第二,政策的不完善。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虽不断发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对地方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从而导致财政投入不够,社区卫生医疗设备以及医务人员培训不够;此外,地方政府对社区的建设规划不详,没有严格落实中央政策。政策的缺失是阻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第三,制度的不完善。社区还没与公立医院之间建立起完善的双向转诊制度和协作机制。医疗救助机制能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在短时间内做到及时受理、即时救助,对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困难群众,按规定标准及时给予救助,切实缓解困难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2.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专业化团队的缺乏

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能力。政策、制度、法律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社区医疗团队的服务水平及发展。因此,促进社区医疗服务与发展,需要在医疗制度、政策、法律完善的情况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对医疗团队进行专业化、规范化的培训及监督,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医疗队。

三、提升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路径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政策

(1)加大对社区医疗卫生的财政投入。财政投入不足直接阻碍着社区医疗的发展,对此,中央在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同时,通过建立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筹资、投入机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财政投入力度而促进其发展。各地方政府应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基础医疗卫生设备,并对社区一线医务人员的培训给予适当补助,根据各社区人口比例、质量及相关成本核定预防保健、服务数量和项目等给予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

(2)制订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规划。各级地方政府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及区域卫生规划,通过制订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长期规划、年度发展计划等落实规划实施的政策措施。在各社区新建和改建居民区中,实行社区卫生服务设施与居民住房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着力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2.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政府制订社区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健全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主体,以诊所、护理院、医务所等基层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可实行一体化管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主要通过调整现有卫生资源,对政府举办的一级、部分二级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转型或改造改制,对现有卫生资源不足的机构,应加以完善和补充。要按照平等、择优、竞争的原则,统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

(2)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的分工协作的友好关系。调整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等预防保健机构的职能,把适宜社区开展的公共卫生服务交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与承担。预防保健机构要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实行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市区各大中型医院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建立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制度,探索开展社区首诊制的试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逐步承担大中型医院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服务。

3.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制度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城市社区医疗救助制度,创新公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合作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一方面,推进医疗资源的共享。将公立医院的各项管理制度移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实现内部管理一体化;将检查设备共享,实现设备与技术一体化;将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信息共享,实现健康管理一体化。医疗资源的共享使社区卫生服务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畅通双向转诊渠道。公立医院可根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实际诊疗能力,制定双向转诊标准,开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同时,探索建立分级诊疗格局,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首诊,将危急重症、疑难杂症送往医院,合理分流病人,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就医模式。

4.建立专业化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团队

构建高效能专业化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将社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对社区医疗全科医生的培养,实现与世界先进医疗水平的对接,完善医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选拔、晋升、考核机制,并制定激励机制和年终绩效考核机制。发挥每一位医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和团队精神,为社区群众提供细致周到的医疗服务。

总之,社区医疗服务是全国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医疗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因此,当务之急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这对建立新型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对优化城市以及全国卫生服务结构,方便群众就医,减轻费用负担,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6

Key words: non-profit;profit;medical treatment;benefi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326-03

0 引言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集中在城市、在医院[1]。医院发展也不平衡,2005年妇产(科)医院国有52家私营43家,到2009年国有(包括集体)占妇产(科)医院总数的22%[2,3]。在上海,优势资源在医院,2009年非营利医院192家,营利医院104家[4,5]。本文拟研究对比2005-2009年全国非营利与营利医疗卫生发展情况,选出若干医疗数据分析,以期进一步找出影响中国卫生事业及非营利与营利医疗卫生发展因素的异同点并提出对策。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2006-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选取若干医疗卫生行业投入、产出指标,各数据采用SPSS数据预处理,运用比率分析法、平均增长速度[6]分析中国卫生医疗行业医院中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效益。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2 结果

各数据指标的分布、比率、平均增长速度结果见图1-6和表1-3。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图1-6和表1-3,通过各比率和平均增长速度看,可知:

3.1 医疗机构数 ①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以年均

7.06%和11.08%速度增长。2009年较2005年,非营利机构增加4.17倍,营利机构增长1.39倍;营利机构占总机构数的23.9%,下降29.86个百分点;而营利性医院由15.89%上升到22.39%;营利性诊所、门诊部比例分别为76.73%和64.94%,分别提高3.38和17.41个百分点。②纵向比,营利机构以诊所、村卫生室为主,2009年分别达61.86%和

33.2%。非营利机构则以村卫生室占主体达76.76%。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村卫生室在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所占比重大。

3.2 床位数 ①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床位数分别以7.06%和11.18%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②95%的床位属非营利医疗机构。③纵向比,非营利医疗机构床位数在医院约占70%,卫生院约占20%;营利医疗机构床位数医院约占96%。无论非营利与营利性机构,医院均占主要床位数。

3.3 卫生人员数 ①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的卫生人员数分别以6.03%和11.48%的年均增长速度发展。②90%卫生人员为非营利医疗机构。③13%的医师在营利医疗机构工作,医疗技术含量越多就业选择面越大。

3.4 收入与支出 2005年,总资产、净资产、总收入、总支出等财务指标约95%或以上均为非营利医疗机构发生。

3.5 社会效益分析 ①诊疗人次数。营利性医疗机构2009年较2005年高9.2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达71.36%。②健康检查人数,两类机构以年均17.58%和24.26%的速度发展,人们更多选择在非营利性机构体检。③入院人数,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以16.49%和21.38%年均增长速度发展。④住院病人手术人次,营利医疗机构年均增长21.38%,非营利医疗机构则为-8.67%。营利医疗机构以优质的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取胜。⑤治愈率,2009年营利医疗机构较高出非营利机构12.5个百分点。⑥好转率,2009年非营利机构较营利高11.4个百分点。⑦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两类机构比率相关不到2个百分点。⑧病死率,两类机构均有所下降。⑨每百门急诊入院人数两类机构年均增长速度相近。

3.6 效率指标分析 ①病床使用率。非营利医疗机构利用率高,2009年达78.9%,较营利医疗机构高28.2个百分点。但两类机构还有很大利用资源的空间,提高管理水平。②病床周转次数,两类机构年均增长速度接近。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营利机构年缩短住院日速度快,2009年为7.6日,较非营利机构少1日。就诊方便、住院便捷也是营利医疗机构制胜法宝。④实际开放总床日数,营利医疗机构年均增长速度快达13.09%,较非营利医疗机构高5.07个百分点。

3.7 经济效益分析 ①百元收入支出。相对而言,营利医疗机构对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力度更大些。②收支结余率,2005年营利性医疗机构收支结余率为负值,与营利性医疗机构以诊所、村卫生室为主相关。③业务收支结余率,进一步说明,2005年营利医疗机构在控制成本费用、管理水平、医疗技术具备一定优势,社会效益不断攀升。

3.8 资产负债率 非营利机构为26.79%,营利机构为41.02%。营利医疗机构运用外部资产能力强,非营利机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

4 小结

通过研究2005-2009年全国非营利与营利医疗卫生的发展情况,中国医疗卫生事业以非营利性为主,村卫生室在非营利与营利医疗机构所占比重大。无论非营利与营利性机构,医院占据主要床位数。营利医疗机构运用外部资产能力强,非营利机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营利医疗机构在控制成本费用、管理水平、医疗技术同样具备一定优势,更以就诊方便、住院便捷、优质医疗服务取胜,社会效益不断攀升。营利医疗机构运用外部资产能力强,非营利机构长期偿债能力较强。两类机构还有很大利用资源的空间,提高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敏,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1990~2009年中国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6):

283-2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6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6.

[3]李敏,顾俊,李霞.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效益分析之系列研究——2005-2009年全国肿瘤、妇产(科)和传染病三类专科医院效益分析.价值工程[J].2012,(27):287-289.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7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绩效管理形式分析

当前,我国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形式主要包括绩效财政补偿及工资分配机制。

1.1财政补偿制度

财政补偿制度指的是地方政府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相关医疗绩效为依据,给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应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总体水平,其是第一层次的管理机制。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表明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财政的补偿力度,以药养医制度开始逐渐向财政补医制度转变。还说明政府的公共财政已由预算拨付向绩效补偿转变。

1.2工资分配机制

该机制指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医务人员医疗绩效为依据,给予其合理的约束机制以及激励机制,是第二层管理机制。绩效工资的分配机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有公益性的维护具有重要作用,但却制约了医务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充分发挥。工资分配机制的事实上是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机构应有的公益性进行有效均衡的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承担着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及服务质量的重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将的二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质量。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面临的困境

2.1绩效考核方法还存在较大缺陷

绩效考核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基本依据,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的指标主要包括群众的满意度、服务质量及数量等,在考核指标的设计、考核方式以及考核理念等方面却还存在较大问题。针对绩效考核的各项指标,国际上更偏向于使用结果考核指标,但我国各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绩效考核的时候却更注重过程考核指标,对结果考核指标还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此外,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员工相对较少,为避免考核的差异太大,许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并未真正反映医务人员间的绩效差异,大大降低了绩效考核的有效性及可行性[1]。

2.2绩效工资中劳动力的价值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借助激励手段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的质量及效率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尽管绩效工资具有较好的奖励先进及按劳分配作用,却没有充分体现出劳动力的价值。此外,绩效工资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主要是其辅助作用,但由于受到国内制度环境的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医务人员基础性的工资水平还缺明确的标准,只能以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为参照标准,因此核定的总额标准相对较低,与其他医务人员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真正体现出医务人员劳动力的价值。

2.3过度重视激励机制而忽视约束机制

事实上,绩效管理不仅具有论功行赏性质,还具有论过行罚性质,从论功行赏性质来看是一种激励机制,从论过行罚性质来看是一种约束机制。在定岗、的定工资的制度背景下,绩效管理的财政补偿及工资分配机制极易出现过度重视激励机制而忽视约束机制的现象。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现状来看,大多数乡镇均只有一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来为居民提高相应的医疗服务,如果政府因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差而降低对其的补偿,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削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服务的能力及绩效,从而危害群众的利益[2]。

2.4过度关注利益而轻视权利

我国的绩效管理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其相关医务人员进行论过处罚时,通常只罚钱,却不赏权利,这大大降低了绩效管理的作用,从而导致以权利为主要措施的绩效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难以较好地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大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垄断乡镇医疗的服务市场,倘若取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资格就很难找到其他机构代替,因此影响了绩效管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卫生部门之间的关系是管办不分,这样一种体制难以较好的规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可能出现的各种道德风险,最终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成效。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对绩效管理实施困境的有效策略

3.1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

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高绩效管理整体质量的基本保障,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就极为重要。要构建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要:首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层级或者岗位进行合理设置,并对医务人员应有的岗位职责给予进一步明确,同时对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进行合理细化,以实现绩效考核体系构建的价值。其次,将服务质量的提高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导向,对医务人员服务的行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重点进行科学引导,以充分调动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目标[3]。再次,在进行绩效工资管理制度设计的时候,减量避免扣罚手段,以奖励为主,从而促进绩效考核体系作用的发挥。

3.2对医务人员劳动力的价值给予重点关注及反应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我国的卫生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在维护群众健康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当中,医务人员承担着主力军的角色,是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的主要承担者,其社会价值应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此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还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职业风险,劳动的难度、强度都比较大,因此,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只有对医务人员劳动力的价值给予高度重视,并在绩效管理中给予反应,才能促使医务人员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价值。

3.3进行有效的信息化绩效激励管理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时候,实行有效的信息化绩效激励管理对提高绩效管理的整体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运用计算机进行各科室最近几年绩效激励的发放水平,并对本科室的实际经济效益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评价,以掌握科室的具体绩效激励管理状况,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绩效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近几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医技部门、后勤部门以及临床科室的激励绩效工资发放总额、人均发放金额进行计算,以为绩效激励管理提高借鉴依据,同时遵循效率优先及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各个部门的发放数额进行确定[4]。利用科学软件(如金蝶软件)进行各科室人均发放数额以及整个机构应发金额的计算及汇总,从提高绩效激励管理的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全面、有效的绩效管理提供前提保障。

3.4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工资体系制度由于工资增长机制的欠缺,导致医务人员工资的增长较为有限,从而难以使医务人员积极、有效的开展各项医疗工作。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要不断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在设计绩效工资体系制度的时候,要将其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的支付形式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医务人员工资和其劳动力的价值挂钩,从而达到完善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的目的[5]。

第二,在激励机制当中,绩效工资是其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单纯绩效工资的改革很难取得较好的绩效管理效果,因此,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还要和相关人力人力资源的管理状况相结合,才能较好的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质量,实现医务人员工资增长机制的应有价值。

4.结语

总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想要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就要对其绩效管理面临的困境进行全面、有效的分析,并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的困境为依据,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实际采取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才能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整体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云,徐义海,张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失灵及应对[J].卫生经济研究,2013,14(4):20-22.

[2]赵云,许世华.财政养医体制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管理制度的缺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7):501-502.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025-02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依然存在,这与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人才资源缺乏,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需求不相适宜有着重要关系,导致了医疗卫生人才“下不去、留不住、用不上”的问题。因此,如何培养符合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面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便成为了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待研究的关键问题,本文以云南省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人才需求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特征,并对地方中医药院校改革和创新教育模式作了初步探讨。l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2011级50名中医学定向班学生到生源地县级或乡镇卫生院,对当地县或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员进行人才需求情况问卷调查。生源地涵盖云南版纳、普洱、景洪、保山、大理、丽江、怒江、临沧、文山、玉溪等州市。

1.2调查方法问卷参照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学科研方法学》相关内容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96份,有效问卷240份,有效回收率81%。问卷数据结果采用SPSS-17.2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所调查医院的性质特征及人才需求情况方面

2.1.1调查对象从事岗位中,临床岗占60.48%,管理岗占26.46%,其它岗占15.46%。

2.1.2

调查医院的比例:中医院32.99%,西医院23.71%,中西医结合医院18.9%,其它22.34%。

2.1.3调查医院需要中医学学历层次:中专占5.5%,大专占26.8%,本科占66.67%,研究生6.19%,其它占1.37%。

2.1.4调查医院主要接诊疾病中,常见病占89.35%,多发病占46.05%,特色专科病占15.46%,疑难杂症占7.22%,其它占0.34%。

2.1.5调查医院急需中医人才的科室为:内科占52.58%,妇科占30.93%,外科占23.71%,儿科占13.4%,其它占19.59%。

以上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医院中,医院诊疗疾病及人才需求方面特征方面大致情况如下:常见病及多发病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接诊疾病,而本科学历层次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急缺人才,内、妇、外、儿科室的人才相对比较缺乏。

2.2所调查医院对我院目前培养毕业生总体评价结果

2.2.1中医功底知识方面,认为好的占45.36%,一般占50.86%,差的占3.09%。

2.2.2临床动手能力方面,认为强的占27.49%,一般占68.04%,差的占3.78%。

2.2.3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方面,强的占27.84%,一般的占68.04%,差的占3.44%。

2.2.4临床独立工作处理问题能力方面,好的占31.62%,一般的占63.23%,差的占4.12%。

2.2.5临床急诊急救应变处理能力方面,强的占23.37%,一般占67.01%,差的占8.59%。

2.2.6认药识药采药用药能力方面,好的占38.14%,一般占54.30%,差的占6.87%;其中,认为有必要加强该能力培养的占92.10%,没必要的占7.22%。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毕业生理论知识、临床实践动手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处于一般水平的占绝大部分,说明目前的中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

2.3

中医学知识结构需求及不足方面的特征

2.3.1

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需求:中医功底扎实占81.79%,西医知识面广的占38.49%,掌握民族特色诊疗技能的占43.64%,其它的占4.81%。

2.3.2

目前培养模式下中医学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欠缺情况:实践技能欠缺的占71.82%,专业知识欠缺的占34.71%,基础理论知识欠缺的占32.30%,医学职业素养欠缺的占29.9%,人文社科知识欠缺的占29.21%,计算机知识欠缺的占16.84%,外语水平欠缺的占15.81%,其他的占1.37%。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医疗卫生机构对中医专业的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呈现出“知识面广,注重专业实践技能与综合素质”的特点,而认为目前中医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欠缺方面普遍存在着实践技能及专业知识不足的特点。

2.4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

2.4.1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升方面:认为所学专业最重要的占22.68%,认为学校重要的占6.19%,认为个人过硬的本领和能力最重要的占85.22%,认为学历重要的占6.87%,其它的占2.75%。

2.4.2如何提高中医专业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方面,认为早见习的占47.42%,跟名师的占38.83%,进综合医院实习的占45.7%,诊疗技能强化培养的占71.48%,加强急诊训练的占54.64%,实行导师制的占36.08%。

调查结果显示,针对毕业生,用人部门更加强调学生自己本身过硬的本领和能力,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这些方面的锻炼和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在综合素质能力培养方面,早见习、跟名师、进综合医院实习、诊疗技能强化培养方面等是大部分人认为行之有效的途径。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拥有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25个,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5个,各民族繁衍发展至今,与其各民族的医药保健传统知识以及本民族特色防病治病的诊疗技能密不可分。然而民族医药的现代教育起步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原会长诸国本指出,对民族医药认知不足,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的重大缺陷之一。因此,在此次问卷中,也涉及部分民族医药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2.5

民族医药知识方面

2.5.1对民族医药是否感兴趣方面:87.63%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感兴趣,11.34%的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不感兴趣。

2.5.2民族医药在当地是否受欢迎,84.88%的人认为受欢迎,11.34%的人认为不受欢迎;其中,认为受欢迎的理由中,认为简单、便捷、验效的治疗技能和方法的占69.42%,丰富药材资源的占39.86%,较低的医疗费用的占49.83%,其它的占2.75%。

2.5.3民族医药人才需求方面,需求的占83.51%,不需求的占12.71%。在需求人才培养方面,认为以中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的诊疗技能和方法的占49.83%,以中医、西医为基础,学习民族特色疗法的占59.11%,只学习民族理论特色疗法的占8.25%,依靠师传的占6.87%,其它的占1.03%。

调查结果显示,乡镇级医疗卫生机构对民族医药在服务地方医疗卫生工作的作用及期望值是比较高的,因此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符合地方需求的复合型中医药(民族医药)人才值得引起地方医学院校考量。

3讨论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目前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需求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人才资源不足,尤其是真正缺乏一批具备理论及临床功底扎实的医护人员来服务基层。因此,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实际,培养中医功底知识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简、便、廉、效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师是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紧缺的人才,是解决广大农村地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有效途径,从而让更多人能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本保障,充分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

4地方医学院校医学专业人才模式的建议

我国的传统医药,不仅包括了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医学,还包括了多元的民族医学,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医药,而现行的中医药教育模式中没有充分体现我国传统医药有机组成的现实。因此,中医药教育应本着“四因(地区、文化、民族、需求)制宜”的原则,改革和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增加各地区民族医药的课程设置,这样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医药的传承,也有利于解决因文化、信仰差异形成的中医药难以进入民族地区的难题。同时提出了以下建议。

4.1在基础理论学习中,以确定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以中医、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为主线,精减中、西医知识模块的教学时数,节省教学时数,用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方法课程的传授,优化师资队伍,着力培养一批中医功底扎实,西医知识面广,又能掌握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的全科医生。

4.2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分阶段、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一年级阶段,利用寒暑假到县或乡镇卫生院见习,了解基层卫生医疗现状,明确学习目的、培养专业兴趣;二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中医基础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安排到临床从事抄方、中药配方识药、认药等锻炼;三年级阶段,在具备一定基础及临床知识后,安排到医院进行阶段实习,参与临床工作,巩固加强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四、五年级阶段,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临床能力的学习和提高,及时完善和补充理论及临床不足方面,在通科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全科医生的培养措施,提高其对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和地方病的综合诊疗能力培养。

4.3在社会实践培养环节,开展中草药辨认和强化训练,通过“认药一识药一采药一用药”的反复实践,掌握运用当地中草药、民族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有效治疗。

4.4加强学生规范化培训对学生进行严格规范的临床病种和临床技能培训考核,内容包括中西医急救诊疗技能、护理技能、医疗器械操作技能、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能等。通过反复训练培养,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不依赖使用大型的、先进的、昂贵的检查设备,能对基层地区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及地方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从根源上解决广大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现实问题,替代弥补西医昂贵诊查费和诊疗费。发挥民族医药优势在构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4.5注重师承教育安排学时跟随学习名老医生的名验方、特色诊疗技术诊法,使名中医精华得到继承和发展。弥补名医消逝、名方流失、特色诊疗技能消失的窘迫局面。

通过以上途径,注重培养一批能够满足面向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人才,能够利用地方中草药资源与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与方法防病治病,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于一体的全科医生,成为“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四有人才。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9

1 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政府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欠账较多。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具备了条件。

1.1 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整体投入 ①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卫生工作的指示,认真落实城乡卫生工作会议的决定,逐年加大包括经常性补贴和专项补贴资金在内的卫生事业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加大对医疗卫生一般预算支出的投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卫生投资模式,制定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将公立医疗机构全部纳入财政全额事业单位管理,保证其人员工资、业务经费和办公经费,逐年加大卫生事业费、包括卫生事业的经常性补贴和专项补贴资金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同时,加大对医疗机构一般预算支出的投入,逐步探索和完善政府卫生投资模式,制定分级负责的财政投入政策,并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②制定区域卫生规划向坚持向农村地区倾斜的原则,在结构、层次、布局上实现按着城乡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和任务配置卫生资源。城市与农村相比,农村是重点。农村与农村相比,老少边穷是重点中的重点。对于直接为农牧民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基层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医疗站,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给予更好的支持、更多的投入。真正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1]。③加大保障力度,通过增加政府投入等多渠道筹资,扩大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障覆盖率。积极探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农合制度的有机衔接模式,按照"部门配合、分账核算、方案衔接、服务一体、监督同步"的原则,加强新农合制度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衔接 [2]。

1.2 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使用效率考核机制 在扩大各级公共财政投入的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考核机制。合理的结构路径。合理的公共卫生支出结构对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财政投入直接影响不同项目、不同机构和不同区域的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如果资金投入结构比例适当,各项目之间、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能够协调一致,那么就能更有效率地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公平与绩效的降低。

1.3 加强和改善医院收入分配管理 政府要研究制定符合医疗卫生服务特点的激励约束机制,杜绝医务人员收入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现象,切实杜绝"大处方"等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的行为。医院分配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应当是,提高医疗机构人员的价值定位、完善分配要素、适当拉开收入差距,遵循平等、公平可比、正常增资和有效约束的原则,建立岗位工资为主体的工资结构。医院职工工资结构组合应当包括基本工资、岗位工资、工龄工资和绩效工资四部分。绩效工资不能以科室和个人的业务收入来计算,应以医院、科室和患者三方的满意度来测算,最大限度地调动医护人员热爱本职、关心患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此外,要建立工资分配总额约束机制,对高层次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公立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等实行特殊的限额分配政策。

2 做好顶层设计,拓宽就医渠道

①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既是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又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带动和促进卫生综合改革的交汇点。针对当前医疗卫生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厂矿企业、社会和基层医疗机构在区域卫生规划的框架中整合资源,向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转型,促进城市富余卫生资源合理流向社区和基层,改善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条件,多种形式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便捷、低廉的服务。同时,加强社区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细化执业范围、服务项目、技术操作规程、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健全社区医疗卫生和基层卫生服务的准入制度[3]。②积极发展民营医疗机构。根据医改方案中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政策要规定民营医疗机构既可申办营利机构,也可申办非营利性机构,并允许其作为医保定点机构,纳入医院等级评审评价范围,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做大做强。③坚持西医与中医、民医(包括维医、蒙医)相结合的方针,发挥中医、民医在治疗慢性病、疑难病及常见病方面的作用,合理控制中医、民医诊疗费用[4]。

3 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医改工作

新医改方案指出,要通过改革达到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减轻居民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消除因疾病带来的贫困;增强社会凝聚力,提高居民的满意度,促进社会文明与和谐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的落实,各级政府应把握好以下问题:①政府要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减少扯皮。医改组成部门都有各自的权力和利益在其中,需要政府出面统一协调各方利益和职责。②处理好公益医疗机构公益性与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化的关系,基本医疗靠政府与特殊医疗靠市场的关系,防止医疗市场自相残杀和资源内耗的现象发生[5]。③不要把医疗改革简单地变成了收入改革,新一轮医改方案在维护患者利益的同时,也应该更加注重维护医疗服务的供方即医院和医生的利益,重新调动医生在医改当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医生成为医疗改革的受益者而不是改革对象。④完善院长负责制。目前多数院长负责制尽管名义下仍在党委领导之下,但由于医院被不断放权,党委领导存在被虚化的倾向。医院职工代表大会名义上可以监督院长,但由于院长掌握用人权,事实上造成院长负责制有权无责,很大程度上游离在法律法规之外。所以要明确院长到底该负什么责任、负多大的责任、对谁负责及怎样负责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关于新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情况的汇报[R]. 2010,5.

[2] 自治区卫生厅统计信息中心.2008年新疆卫生事业发展情况[R]. 2010,3.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0

口腔医疗机构是口腔卫生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基础之一,是口腔卫生服务能力的保障。合理配置口腔卫生资源,使之能与群众的需求相适应,是口腔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的关键[1]。本研究通过对楚雄彝族自治州口腔卫生机构的配置及牙椅位配置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其基本情况,为卫生部门对口腔医疗机构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及地方口腔人才培养提供可靠数据。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2013年12月底以前楚雄州辖区内九县一市各级各类口腔医疗机构。

1.2 调查方法

采用设计的专用表格,深入到全州所有口腔卫生机构,现场走访、现场填表;结合电话采访方式(较远、人数较少乡、村)。

1.3 调查内容

楚雄州辖区口腔医疗机构、类型,电动牙科治疗椅的数量、分布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收集相关资料采用SPSS 17.0 软件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 (求和 、排序等),分析楚雄州口腔医疗机构设置、分布、数量等资源基本情况。

2 结果

2.1 口腔卫生医疗机构状况

2.1.1 机构数量、类型及分布

到2013年12月为止,全州共有口腔医疗机构93家,其中市、县城中心城区84家,占机构总数的90.32%,乡、镇卫生院9家,占9.68%。而村卫生室(所)均无口腔卫生医疗机构设置(见表―1)。

3 讨论

3.1 口腔医疗机构类型、数量分析

口腔医疗机构和人力资源是衡量口腔卫生服务资源的重要指标[2]。楚雄九县一市,常住年末总人口270.1万人,共有口腔医疗机93所,楚雄中心城区43家,占46.24%。九个县中心城区共有50家,占53.76%。即90.32%医疗机构设置在中心城区。全州113个乡镇卫生院只有9所设有口腔诊疗科,市、县乡三级机构设置数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X2 =24.487 P

3.2 口腔综合治疗椅配置分析

电动治疗椅与人员比较其流动性小,学者认为电动治疗椅是衡量基本资源的重要指标[8]。全州共有电动牙科综合治疗椅210台(见表-5),其中公立、民营私立分别占36.67%、14.29%、49.05%。楚雄市城区牙椅数120台,占57.14%,全州乡镇地区的牙椅数量只有15台,占7.14%。民营和私立机构牙椅位数均远远超过公立医院,占63.33%,并且分布不合理,这表明公立医院对口腔科重视不够,导致服务能力不足。每万人口牙椅数是世界各国用来衡量和比较一个地区口腔卫生资源的指标之一,楚雄州每万人口牙科综合治疗椅数为0.78台,云南省每万人口拥有牙椅数为0.65台,而据调查长沙市每万人口椅位数为1.09[9],说明楚雄州人口所占牙椅数相比其他地区较少。

口腔医疗机构及牙科治疗椅是口腔卫生资源的核心部分之一,直接影响着口腔卫生服务的能力。针对目前楚雄州口腔卫生资源存在的问题,管理部门应在政策上鼓励和提倡口腔卫生资源向需求量大的区域流动[10],让更多口腔卫生资源服务于基层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顾钦,冯希平.上海市浦东新区牙科人力需要与需求预测[J].上海口腔医学,2006,15(1):34-37

[2]王左敏,吴明,王鸿颖,等.北京市城区牙科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J].

中华医学管理杂志,2000,16(9):543-546

[3]路振富,张颖,程睿波等.辽宁省口腔卫生机构及人力资源现状调查[J]. 上海口腔医学.2010,19(12):138

[4]刘义.冯希平.上海市非公立医疗单位口腔卫生人力资源的调查分析[J].上海口腔医学2010,19(2):15

[5]李刚.口腔医疗国外现状[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29.

[6]路振富,张颖.辽宁省中老年人群口腔疾病就医观念和行为的调

查[J]. 中华口腔医学研究杂志,2008,2(3):282-286.

[7]吴明,宋艳丽,李曼春,等.医疗机构卫生人力配置量测算研究[J]

中国卫生人才,2000, 3(1):19-22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1

1.目的

为了解乐山、眉山两市基层医学检验人员的现在与需求,以便培养高质量高技能的医学检验人才。

2.方法

主要对乐山市11个区县,眉山市6个区县的卫生局及其下辖的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实地访问与座谈交流,了解乐山、眉山两市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少数民族集聚地区的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现状及需求。

3.结果

经对四川省乐山市和眉山市17个行政区县基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人才现状与需求调研显示:

表1乐山、眉山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数量

名称 数量 床位数

社区服务中心 25 776

乡镇卫生院 334 9098

村卫生所 3557 其中空白村:373 102

诊所 885 66

表2乐山、眉山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人才情况

项目 数量 比重 编制内人才缺口(人) 比重

医学检验人员总人数 289 - 301 -

取得相关资格证 195 - 301 -

本 科 24 8.3% 12 4.0%

大 专 130 45.0% 289 96.0%

中 专或师承 135 46.7% 0 0%

表3 乐山、眉山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人才年龄分布情况表

项目 数量 比重

医学检验人员总人数 289 100%

R50岁 17 5.9%

40-49岁 76 26.3%

30-39岁 78 27.0%

20-29岁 116 40.1%

20岁 2 0.7%

4.结论

抽样调查结果表明,乐山市、眉山市基层医疗机构数量较少,医学检验人员较少,学历偏低,年龄分布较合理。每千乡镇人口医学检验0.05人、每千乡镇人口床位1.9张,与全国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水平相比: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与同等地区一致略偏低;学历结构分析:中专或师承占46.7%,反应了乐山市、眉山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医学检验人员学历水平偏低,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等问题;年龄分布情况:中青年医学检验人员为主;人才需求预测分析:乐山市、眉山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医学检验人员需求量大,医学检验人员缺口301人,学历要求主要专科层次为主(占96.0%)【1,2】。同时,多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由于医学检验人员的缺乏,出现国家为乡村、社区医院专款配置了常用检验仪器、设备,但使用率低或放置。

通过调研,乐山市、眉山市基层卫生医疗机构出现与全国大多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面临的问题【3,4】:基层医疗机构较少,医学检验人才紧缺,专业人员较少,学历偏低,难于留住人才等。乐山市、眉山市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受到严重影响,不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加大乐山市、眉山市基层医疗医学检验人员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吴飞,任菲.农村基层医学检验现状调查[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7):925-916.

[2]刘文台,吴蓓,李晶晶,etal.基层医学检验工作的现状与构想[J].大家健康,2014,8(12):316-317.

[3]张柏梁,杨晓丽.铁岭市基层医学检验人员现状及对策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10,6:335-336.

[4]刘德奎.基层医院临床检验工作存在的问题[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919-1920.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2

乡镇卫生院与一般医院一样面临许多危机,又由于服务范围不同又有所不同。本文就乡镇卫生院在新形势下的危机的产生和处理对策作一个简单的讨论。

1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结构和服务范围

乡镇卫生院是农村3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层次,是连接县(市)级医疗机构和农村卫生室的枢纽,主要开展基础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健康教育、康复等综合,受县(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辖区内公共卫生管理,负责对村级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对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中心卫生院是一定区域内预防、保健、医疗技术指导中心,除具有一般卫生院的功能外,可适度发展医疗服务和具有一定特色专科,对周边卫生院进行一定的技术支持。乡镇卫生院从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和服务范围来看,除能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服务,在服务半径上也比较贴近农村居民居住地,能够满足大多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服务的需求,有利于改善基本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从目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来看,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筹集、费用补偿和管理环节中,乡镇卫生院作为政府的执行机构行使了管理职能;在农村居民疾病经济负担方面降低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又能够节约患者和家属支付的与医疗活动有关的间接费用(如伙食费和车旅费),有利于促进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解决。它是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制度和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的关键。

乡镇卫生院的人员主要是具有执业许可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一部分工勤人员,专业技术要求多为全科医疗。

2 医改当下的危机启示

受医改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医疗服务倍受质疑和挑战,另一方面,出现一些新发的危机。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61%的医院员工因工作压力大,呈现信心危机①。据全国卫生部门统计“医闹”和“暴力索赔”呈逐年上升趋势②。

这个统计结果主要针对各城市大中型医院,不包括多数乡镇卫生院及未上报事件的医院。发生医疗纠纷时,一部分医疗机构当心影响自己的品牌价值和正常营运效率和利益,在尚未作任何医疗鉴定,或者甚至在医疗鉴定结果充分支持医院的情况下,任然向患方赔偿或补偿。其中地方行政部门和新闻媒体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维持社会稳定,防止医闹事态扩大,地方政府往往采取一赔了之的处理办法;新闻媒介在报道中往往偏重于患方,过分强调患方的弱势地位,放大部分医生收受回扣现象,武断的认为医院存在过错,引起公众对医院信誉的质疑。医患关系的紧张和不和谐严重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部分医生失去积极探索钻研的精神,只是机械的打工。对于承受能力较弱的卫生院,医疗纠纷的影响往往更大。从卫生院下放到乡镇的改革过程中很多卫生院在大量产生的私营医疗机构和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夹击下,设备日渐陈旧,人员流失,逐渐丧失竞争能力。危重病人送到卫生院,即便抢救措施得当,一旦病人死亡,医疗纠纷产生,支持医院医疗措施的客观依据立即显现不足。以心血管事件为例:患者心肌梗塞发生,以胸痛送到医院,因为缺乏设备和人员,第一时间的病程记录也许不完善甚至缺,心电图及心脏彩超资料缺,在诊断的确立和救治方案的明确上缺乏有力的依据,立即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发生赔偿,卫生院无力承受,往往转嫁到实施救助行为的医务人员上,导致卫生技术人员心灰意冷,更进一步丧失工作兴趣和信心。

在潜在员工信心危机这一块上,乡镇卫生院影响员工信心的主要是无归属感和收入不高,晋升受限,工作压力相对大中型医疗机构低。作为基本医疗的保障部门,长期以来,国家财政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人员收入低下,业务发展滞后,职务晋升受限(有的卫生院更本没有高级职称指标),基层卫生人员往往感到人生价值得不到体现,无归属感。同一资历的医生在乡镇卫生院和城区医院工作10年,收入可能相差15-20万元,业务技术也不能同日而语,这样不利于稳定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现在很多医学院校生宁愿选择在大中型医疗机构打工,也不愿报考乡镇卫生院,主要就是出于业务发展和经济收入的原因。

医院危机的类型③

据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对200名医护人员和100名患者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医院品牌危机是目前医院最关注的内容,它与一般危机一样,分为4个时期:潜伏期、发作期、善后期、重建期

3 卫生院危机处理对策

无论什么样的危机,都需要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可以用简单的公式表述为:危机管理=危机预防+危机处理。

首先是建立健全危机预防管理机构

3.1 对全体员工进行岗位培训,使其普遍具有有危机意识。

3.2 对医疗纠纷、医疗事故有专人负责处理,建立“隔离带”,使事件的影响缩减到可控制范围内。

3.3 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医疗服务中的人文,加强医患沟通,制定随访制度,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其次是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3.4将乡镇卫生院员工工资纳入财政管理范畴,且较城市卫生机构有明显提高,在经济收入上予以政策倾斜;

3.5 对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定期送到省、州、市及医疗机构进行全科和专科的业务培训,同时上级医院的医生也真正到卫生院服务和业务指导,使基层卫生人员对医学发展有动态、现实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当好“守门员”的角色;

3.6 在职务晋升上予以政策倾斜;

3.7 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合理的人才流动。

通过以上措施,可增强乡镇卫生院的业务工作能力,减轻员工压力感,提升员工对医院的信心,使其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被重视感,强化卫生院的品牌力量,留住医疗卫生人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真正做到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和慢性病的康复工作留在基层医疗机构,二、三级医疗机构致力于重症、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和研究,节约医疗成本,减轻上级医疗机构员工的压力,进一步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卫生机构论文篇13

医学文秘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他们可从事的工作岗位: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