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行政论文实用13篇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1

关于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相对完备的学科研究体系,公开出版发表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著述。研究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问题研究和实践问题研究两方面体现。

第一,理论问题研究。学者们主要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教育过程构成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基本范畴层面,主要包括对中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历史发展、理论价值、学术地位、主要作用、理论本质等理论研究。如“以完整、准确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理论基础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为指导;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近伟大成果为指导。”(1)在教育过程构成要素层面,主要包括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目标、教育内容、途径方法、教育环境等理论研究。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教育对象制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使他们具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较高的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素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2)大多学者认为教育内容应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主要理论内容。关于研究的途径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呈现多样化趋势。从宏观论证到微观证明,从规范研究到实证分析,从人文科学的描述法、元理论分析、经济分析到自然科学的数学方法、建模方法等都有所涉猎。

第二,实践问题研究。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问题研究,其研究具体内容有所差别,基本都是围绕其实践的实效性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大致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寻找对策解决问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理念、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等。如梁金霞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问题现状》、冯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房晓梅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张秀荣和韦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张苗的《工具理性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邹楠的《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仲兆华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问题及根源》等文章,都是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层面进行探讨的。再如我国学者张再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艳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环境论》、李伟的《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苏启敏的《价值反思与学生评价》、张秀荣和王瑞荪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文章,就是从解决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题维度来进行论述的。由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教育方法侧重单向灌输和说教,缺乏灵活多样的艺术方法,收效甚微,因此必须建立起教育者与受教者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模式、隐形教育模式,采取教育途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手段,从而有效提高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由此可见,从宏观层面上看,我国学者对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为发展与完善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本文将进行的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基础。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研究,还缺乏充分的调查研究,大量的资料是重复的,新意不够。相关理论大多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性陈述、对面临问题的滞后性罗列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理想主义式期盼。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许多重要概念没有做出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现有许多含混不清的概念,如高校政治思想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教育、高校政治教育、高校政治思想教育、高校德育等等,这些概念没有进行明确区分和科学界定之前,无法建立统一科学的学科理论体系。第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学术研究的应然程度较高,实证程度不够,仅仅依凭理论思考与逻辑演绎来构建应然性的原理原则,应结合实践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并进行多维度的实证分析。第三,理论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目前研究方法虽多种多样,但基本上是囿于借鉴其他学科的常用研究方法。而且定性研究多于定量研究、经验问题研究多于理性分析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研究多于中微观研究。第四,在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专业课进行渗透的研究方面,学者基本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但是在宏观层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层面研究较少,具体措施或结合何种专业的研究大多不够全面或可操作性不强。

二、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

目前,关于中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相关研究已形成专业化研究体系,但从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背景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的成果数量却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中国高等院校艺术专业背景、航海专业背景、医学专业背景等专业领域背景当中,艺术专业背景研究如我国学者何勇和程辽撰写的《职场需求下的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尹振永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陶思璇的学位论文《综合大学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孙传辉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徐彩萍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黄敬芯的学位论文《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等;航海专业背景研究如大连海事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海峡、邱爱红、刘思、刘明明、田沙沙的学位论文《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研究》、《航海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我国航海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改进对策》、《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等;医学专业背景研究如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刘汉君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刘蔚的学位论文《“90”后医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石春兰的学位论文《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我国学者李久东等撰写的《医学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等。可见,其著述形式主要是以高等院校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成果,偶尔散见于期刊等文献。这些结合中国高等院校专业背景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都缺乏理论性和专业性,仅简单罗列各个不同专业背景的特殊性,并加以简要分析,分别指出高等院校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并试图阐述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对策。

从外语专业背景进行的系统化理论研究就更为鲜见,只有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代晓雅的学位论文《高校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河南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婷的学位论文《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姬喻波的学位论文《外语专业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四川外国语大学为例》等数篇文章。

另外还有二十余篇期刊论文形式发表的论文。首先,如以概括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分析并论述相应问题对策的文章《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征及其思路》(漳州师范学院学者项梅)、《外语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及教育对策》(商应美等)、《外语类大学生思想素质教育刍议》(彭海)、《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引导对策探讨》(河北北方学院学者段汝和)、《试论提高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集美大学学者肖振南)、《外语专业女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策略分析》(苏惠芬等)、《新时期加强外语专业班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高荟等)、《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黑龙江大学学者曲亮等)、《高职院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心探析》(萧君虹)、《新时期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伍廉松)等文章,这些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这些学者普遍认为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学习背景、教育生活环境、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特殊性,并针对这些特殊性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原因分析和宏观对策研究,但这些研究重复率较高,大多是对特殊性和对策进行宏观层面的罗列和泛化研究,没有深入研究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深层原因,也没有从微观层面出发给出具体对策和方法路径。

其次,如从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角度进行论述的《入世后外语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北京外国语大学学者曹文泽等)、《关于外语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思考》(大连外国语大学学者李宝章等)、《外语院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四川外国语学院学者陈洪丽)、《新媒体时代外语类高校思政工作创新策略研究》(西安外国语大学学者迟鸥)、《外语院校育人特点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者刘伟)、《对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探索――以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成都理工大学学者张钊等)、《加强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讨》(广东海洋大学学者谢睿萍)等文章,这些文章大多从高校学生德育管理工作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在中国外语类高等院校的管理层面论述了外语专业背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对策。

再次,如将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放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中进行研究,重点在于分析外在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强调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途径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网络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刘练)、《互联网时代外语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x睿萍等),这些文章虽然及时关注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息化特征,并根据时代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特殊性进行了合理分析,但并未将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根本原因及解决困境的对策路径与时代背景直接联系起来,也没有做出系统化专业化的深入研究。

第四,如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方面的论述来研究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浅析外语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对策》(四川外国语大学学者张庆虹)、《形势与政策教育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研究》(闫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文化哲学研究》(张家政)、《涉外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略》(笔者)、《浅析在外语专业学生中开展跨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田雨)、《思想政治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杜琳娜),这些文章大体分析了目前中国外语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面临的现实困境,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相应对策路径。也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专业课的两种课程教学角度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外语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外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互渗透的教学方法。这对于改进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但这些文章大多没有对导致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的对策和路径不够全面具体,同时实际操作性不强。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以上相关研究成果还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外语专业背景下中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依据,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部分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在相关研究成果中还是缺乏权威性著作和系统性论述,经验问题研究多于学理性研究,静态描述多于动态分析,宏观理论研究多于中微观理论研究。现有研究成果大都是简单罗列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泛泛分析导致这些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从宏观层面给出相应对策和路径。因此,结合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对中国高校外语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系统研究、对其内涵做出准确解读、对其理论价值进行科学分析、对其困境及其产生根源做出详尽论述、对其调适路径和对策方法进行合理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张秀荣,韦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热点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注释: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2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3

一、当前高校思政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当前高校的思想教育形式仍然采用传统教学中单一讲述的形式,不能与现实先进的教育形式相融合,缺乏人文关怀。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受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有限,且因人数较多,高校教学中都是大教室上课,教学秩序难以得到很好的维护。教学往往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教师对这种教学方式会产生厌倦心理,学生也会厌倦这种教学方式,学习积极性不高,最终导致教学效率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教育内容枯燥

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从中学到大学各个阶段都有重复,许多内容学生非常熟悉,无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此外,思政教材的内容过于强调知识性和系统性,对时展的脉搏没有很好地把握,内容僵化空洞让学生感到教学枯燥无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少针对性,教学中很多内容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贴近生活实际,利用这些内容进行教学缺乏说服力。全国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版本都是统一的版本,从表面上看是统一意识形态,实质上却削弱了党政国策的宣传力度。我国传统文化发展有悠久的历史,尤其是中国革命涌现出的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更应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题材。为此,教师应该跳出课本的局限,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

(三)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发挥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多数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教学任务比较重,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没有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研讨。此外,高校思政教育课堂都是大课堂,学生很少有机会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较少,影响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策略

(一)利用红色文化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大学教学可以通过创设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中通过营造红色文化传播的氛围,使大学校园中能够处处见到红色文化,从而让大学生能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红色革命文化教育要立足大众,鼓舞学生、引导学生,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大学校园中,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应该以艺术的形式展示文化的魅力,在其中挖掘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精神,以此来增强文化的感染力。红色革命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主要原因在于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和探索。为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红色革命文化应注重文化的创新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才能够使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在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的同时也应该融入各种现代化的文化元素,打破时空界限,采用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体现教育的表现力。红色文化教育的大众化只有坚持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要求,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二)利用红色文化充实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思政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熟悉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的基本框架,在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再组合,将教学重点及难点巧妙结合,实施教学突破,将红色文化资源充实到大学思政教学内容当中,将教材体系变成教学体系。例如,在讲解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时,还可以开设《新民主主义论》以及《论人民民主U》等学习专题,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大学生能够深刻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在讲解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时,可以开设《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专题讲座,加深大学生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其从学习中感悟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利用红色革命文化创新教学方式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可以采用专题式、案例式教学,也可以采用访谈式教学。其中,专题式教学就是提炼出教学的重点内容,然后再围绕红色革命文化为特点的专题开展教学,最后集中组织教学。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开设的专题进行教学时,可以采取课前读原著或者是课上进行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案例式教学是指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设计相关教学案例,按照教学的难点以及教学内容选择红色革命文化中相关的案例进行思政教学,将争议和观点带到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式教学则是通过走访历史当事人或者是权威的专家,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文化,从中感受到历史事件的真相,深入理解史实的文化内涵。教学方式的创新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的新鲜感,同时还能够让他们学习更多的红色革命文化,进一步强化思政教学的效果。

三、结束语

红色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不仅能够改变传统的单一思想文化教育形式,同时还能够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方式除了采用访谈教学、案例教学、专题教学的形式外,将红色革命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还可以借助于现代互联网发展创设红色资源网,将红色革命文化知识汇集在一起,通过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从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江贝贝.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王庆林. 论广东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运用[J]. 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02):47-50.

[3]刘立平. “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2.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4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探索,从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可以窥见:龚志宏在他的专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详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白显良在《隐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大致作从以下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如田淑青的论文《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入手,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李铭在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三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思考。周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其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的作用。

三、关于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活动的研究

学生活动管理大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研究内容。例如,田慧生在专著《活动教育引论》、但武刚在论文《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教育论》探讨了活动的内涵,同时探讨了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傅进军等在《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一书中研究了了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评价相关问题。

1.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的模型。如张超等在《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活动的管理, 应以项目化管理理念, 优化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王建武的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活动研究》对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理论模型。

2.从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高校中某些学生活动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彭程在《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学活动的开展》、徐纯赤在《项目管理在校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中指出,作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可以适应高校团学活动的特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高校团学活动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

3.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傅丽华在《以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了、蒋旭在《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姚荣斌在《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论文中提出,把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4.项目管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管理的作用研究。例如,张波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叶彬强、黄介彬、、胡新宇的《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等论文指出素质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级进行了研究,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等初始阶段, 理论深入不够,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 潘洪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波.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水运.2007(5).

[3] 龚志宏. 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傅进军. 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5]张超, 杨军丽, 李洪霞. 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0(4).

[6] 李炎清,李太平. 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8).

[6]叶彬强,黄介彬, ,胡新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12).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5

当前时期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和挑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利益关系的繁杂化、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大学生功利主义的思想日益严重,在大学生人群中,谈论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够顺利地通过各种专业等级的考试并且能够取得合格证书,为今后的工作作打算以及埋下铺垫,从而对自身的人格却忽略了。他们最终的期望达到的目标就是能够找到一份较体面的工作,对于那些不能为个人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以及具有人文精神内涵的人文学科根本无法引起他们产生兴趣。况且,高校思政教育理论教材虽然经历了几次改革,但是依然沿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追随潮流的不断发展趋势。思政教育教学的教师在授课时也仅仅是拘泥于课本,有的甚至是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这就使得理论严重地脱离实际。大部分大学生人文,当前高校思政教育课内容十分宽泛,与自身的知识学习以及将来的就业前途关系不是十分紧密,因此对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抵触感甚至是一种厌恶感,失去了学习思政课程的兴趣和激情。上述各种因素都严重地阻碍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那么学生也很难在思政教育中获得多少收益。

教学内容较为繁冗,学生文化基础差,教师教学压力过大。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每一本教材均包含了丰富的以及大量的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而且每门课的课时安排得也非常之少,要在非常少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多和繁杂的教学任务实属不易。而且,随着近年来高校对高中毕业生的大量扩招,这就导致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比往常要低很多甚至已经接近底线,所招来的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理论素养极为匮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存在着抵触的心理和情绪。基于此,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能够结合当前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同时,高校思政教师的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有的教师不仅要组织教学活动,而且还兼职了学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例如行政方面的工作。教师不仅要忙于思政教学工作,而且还要忙于学校行政方面的工作,这就使得其教学的心思分散了,而且由两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足以使得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感觉到教学上的力不从心,感觉非常难以胜任。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着“过重的功利导向”以及“过度的工具作用、”过弱的人文陶冶“和"过强的共性制约的倾向,这一切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受到了削弱。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与教育。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针对如上关于当前时期下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提出如下几点关于如何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与建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对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构建加以提升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应该能够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及理念加强学生思政教育,这也是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加强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地关键要领及步骤。思政教育作为民主社会的基石,应该成为解放人的一种强有力的后盾及推进力,应该积极地成为唤醒以及弘扬个体内在潜能的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尤需要加强对其进行人文精神的积极培养既建构,使得大学生能够形成宝贵而又高尚的人格,使得人文教育能够获得与时展的主旋律保持一致性的特征与意蕴。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作为大学生主体性教育的深化与具体化,表达的是一种价值理想对道德教育所作的价值追求。

(二)教师应该注重思政课程内容能够贴近生活实际和贴近学生自身实际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6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与难点的研究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一个既有理论性又有应用性的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为指导内容,坚持以理服人,又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原则,立足解决人们思想与实际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必须根据实践与理论的发展需要,确立重点与难点,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完善学科体系。大学生作为正在与社会接轨的青年群体,集中而敏锐地反映出社会现实,就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育德而育人。因此,本文将从各个角度对思想教育学科的重点与难度进行探讨。

1.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的确立

研究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重点。前者更加侧重面向社会,引导学生形成社会理想为追求,而后者更加侧重面对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前者为后者提供动力与导向,后者为前者提供基础与前提。前后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多样,涉及到的领域广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课程的设立与自身研究的特长相结合,确立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以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要明确研究重点,组织深化重点研究以满足工作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没有研究的重点,或者研究的重点不能得到深化,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在停留在原地,就会滞后与社会的发展脚步与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是在深入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所提炼出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性文件。其中,文件分析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与新问题,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明确要求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及培养民族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核心”和“重点”的确立,就是由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发生作用,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关键所在。在开放、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下,许多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得到稳定,使得大学生容易产生迷惘和困惑。因此,帮助大学生认识到困惑产生的原因与实质,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促进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不断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关键[1]。

2.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重点的深化

2.1社会矛盾以意识形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上就是运用政治、思想、道德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规范引导。而当下引导是在多样化理论影响和多种客观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充分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相关学科理论相结合,研究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重点要研究市场体制对国家政治主导;对外开放和多元化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导;这是新的历史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教育形态。在性质上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对多元化的文化吸纳、鉴别不够合理就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作用[2]。

2.2个体矛盾与社会矛盾

生活化思想教育与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教育与研究的一种划分。社会的客观条件,既影响着个体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又对社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条件、社会民主、市场体制赋予了学生自由权、自。社会化的实质是不断促进学生接受、融入、认可社会的发展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运用、政治、思想、道德来推进学生的社会化。如今大学生的社会化是在学生已经拥有追求的主体,而不是在过去依赖的条件下进行的[3]。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难题探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以及教书育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教育学的角度来划分是非智力因素,以人才学的角度来划分是“情商”的范畴,以德育和智育的范围划分则是归属德育范围。非智力因素、德育、情商相对于智力因素智商、智育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换而言之,做人比做事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首先要面临的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行为与思想的适应。是对多变性与多样化因素的选择与判别,是学生对自己发展与成长方向的辨认,这些目标的形成和价值的判断要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果这些价值观的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智商会因为缺乏正确的方向引导而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也会因此受到困扰。

运用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理论,对学生的社会活动进行指导,解决学生的困惑,避免学生在社会活动中不良的行为与偏差,减少学生的损失和曲折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关键在于,需要用什么样的理论与方法来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是在实际教育中与科研过程中是有不同结果的。有的是狭隘的经验而拒绝理论提升;有的则是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学科知识而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不管是哪一种都不利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形成。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从性质上、特色上、整体上去把握属于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深入研究[4]。

4.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来进行制定,要正确面对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冲击,解决学生思想上所存在的疑问和困惑,避免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追求,精神追求和物质追求所偏离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理想信念为核心,教师应树立正确教育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切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科]

【参考文献】

[1]赵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矛盾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2,4(3):5-7.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7

关键词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现状;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390X (2015)04-0083-07

“购买公共服务” 是在“新公共管理”(NPM) 理念和运动的推动下,政府管理公共服务的一种主要模式。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是指为了提高政府供给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将公民社会、市场领域力量引入到教育治理中,通过构建公、私之间的购买契约关系来实现政府在教育服务供给中“生产者”和“提供者” 的分离,进而实现教育服务的多元共治。虽然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刚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要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1]这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表述,以及《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政府购买服务管理办法(暂行)》等政策的出台,充分表明国家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视。近些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进行了讨论和探究,本文在分析其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希望能对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帮助。

一、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为检索源,分别输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教育服务①” 三个

关键词 进行检索,从2010年1月份到2014年12月底近五年当中在各类文献中公开发表的论文数量②如下表:

从图1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关于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的研究成果数量之多,期刊论文约450篇,学位论文约50篇,其相关研究已经初具规模;涉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研究的期刊论文约100篇,学位论文约40篇,分别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研究的22%和80%;而关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 的较前两者相对较少,公开发表的期刊论文约30篇,学位论文约10篇,分别只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研究的6%和20%。另外从研究的时间角度来分析,其历年的研究情况(只统计了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趋势如图2所示。

在近五年的研究成果中,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呈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在2014年末相关研究成果更是高达约225篇,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研究也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研究成果则相对匮乏,从2013年到2014年更是呈下降趋势,同时,这些研究成果的质量也不高,在我国权威期刊上公开发表的论文更是寥寥无几。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我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等政策和文件的颁布,以及PPP模式研究的逐渐成熟,作为公共服务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服务,当前的这种研究现状也为以后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对我国现有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成果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基础理论、购买政策、购买领域、购买形式和模式、购买问题和风险、购买制度建设这六个研究范围对文献进行了梳理。

二、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研究内容综述

(一)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基础理论研究

关于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基础理论,我们主要从产生背景、概念界定、基本特征和现实意义进行阐述。具体来讲,首先,在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产生背景上,王鹏认为我国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机能正在不断地扩大并日趋完善,政府“购买服务”作为一种新理念以及其在不同公共服务领域的成功实践,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也具有一定的可能性[2]。王洪兵等从教育服务特有的商品属性以及我国现有教育治理方式的转变出发,认为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条件和现实可行性[3]。闫海等基于国际化的视野认为,福利国家“大政府” 的模式已经很难维持,在教育领域中,一些国家为了突破政府与市场二元主体的治理框架,通过引入第三方力量来变革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提高教育服务质量;在我国, 社会公众对教育服务“质” 和“量”的需求与政府不能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正在不断加剧,正是以上国际和国内背景使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应运而生[4]。周翠萍对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产生背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她认为在近代社会中, “政府—市场” 的二元治理导致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在“公域”和“私域” 之间只有通过“第三域” 的加入,构建“政府—公民社会—市场”三元教育治理的模式,才能解决我国复杂的教育问题,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服务,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正是对这种价值诉求的直接回应[5]。其次,关于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定义,学界比较认同是周翠萍的观点,她借鉴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相关定义,把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界定为政府通过与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签订的契约关系,来评估社会组织为公众所提供的教育服务,并根据契约之规定以公共财政来部分或者全部支付其费用,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社会公众享受到优质、高效和可供选择的教育服务,此过程有两个本质内涵,即政府在供给教育服务中实现了“生产者”和“提供者” 的分离、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是一种以“契约” 为纽带的商品交换的关系[6]。再次,在基本特征上,周翠萍把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归纳为三个特征:第一,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购买主体、购买客体以及购买内容;第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要把满足社会公众多元化的、可选择的教育需求作为购买目的;第三,在购买教育服务的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掌舵” 的作用,并为公共教育服务的供给负责[6]73-74。最后,在现实意义上,王鹏认为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有利于转变我国政府的教育服务供给职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多元化教育的需求,还有利于引进市场机制来降低教育服务的供给成本[2]69-70。程翔宇等认为政府购买教育服务除了能解决教育服务的供需矛盾之外,还能促进教育服务“承包方”的日渐成熟以及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7]。

(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购买政策研究

公共政策指的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8]。那么教育政策就是政府部门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公正地分配教育利益而采取的一些行为和规定的行动准则[9]。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作为国家的教育政策,不同学者进行了相关论述。

周翠萍认为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要想得到有效实践,需要在理论上对购买教育服务的可行性和现实需要性以及政府的购买对象和购买方式等问题上要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思考,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去分析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所需要的外在环境,例如理论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等等。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政策研究》中,她从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出发,以政府为什么购买教育服务、向谁购买教育服务、购买什么教育服务、如何购买教育服务以及购买的成效和存在问题六大主题作为研究的内容,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政策的国际案例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实践进行了考量和分析,认为我国目前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政策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济、政治和行政上等都已经具备了实施和推广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进行了政策设计并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实施策略[5]。刘颖对当今主要国家正在进行的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政策的历史起源、所依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实践情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现状考察认为“为什么购买、为谁购买、购买什么、从何处购买、如何购买、如何建立监管机制”是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政策应该关注的六大关键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政府应从合法性、文化适宜性、政策定位、政府职责以及机制构建等完善我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政策[10]。邓小莲基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视角,以广西民办学前教育为研究对象,认为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不足使“入园难”、“入园贵”等学前教育问题愈演愈烈,而政府对民办学前教育发展政策的大力扶持,不仅提高了市场主体参与管、办幼儿园的积极性,也通过提升民办学前教育质量使公众不断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她从“由谁补” (明晰投入责任)、“补给谁” (界定奖、补对象)、“补多少” (明确补助标准)、“如何补”(创新奖、补方式)、“补后评” (提高奖、补绩效)五个方面对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进行了政策探讨[11]。

(三)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购买形式和模式研究

周翠萍指出,我国各地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实践,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公校私营。所谓公校私营就是政府为了改善区域内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委托具有专业资质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教育组织来管理这些学校。(2)购买学位。指为了解决学生的求学问题,政府部门与民办学校(或者其他非公立学校) 通过签订契约,为学生提供教育位置,并由政府部分或全部承担学费。(3) 在契约的基础上由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提供诸如课程、管理等一项或者多项教育服务。(4)公—私协办教育设施。由社会组织出资建设和提供学校里的“硬件” 服务和“软件” 服务,政府通过合同来规定其服务的期限、服务价格和应该达到的服务标准等[6]74-75。

王洪兵为解决政府供给教育服务能力的欠缺与社会公众日益增加的多层次、多元化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一主多元” 的购买模式即以政府出资为主的多元购买资金、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的多元购买主体、以教育中介组织为主的多元购买客体、以社会公众素质提升为主的多元购买内容、以独立关系竞争性(契约化)购买为主的多元购买形式、以合同承包为主的多元管理模式、以教育消费者满意度为主的多元评价指标模式,用这七大模式来保障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有效实施[12]。朱丽认为我国在政府教育职能转变和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委托管理不仅能实现教育责任主体的转移,全面提升学校自身的品格和内涵,而且还能由第三方来保障教育质量,其不失为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一项有效的实践模式[13]。吴开华认为我国政府向具有资质的民办教育机构购买教育服务主要是通过这两种形式来实现,第一种是合同制,即政府为了有效提供公共教育服务,通过合同的方式来规定民办学校承接的特定教育公共服务项目,并根据合同规定支付其一定的费用。第二种是直接资助制,即政府通过货币、实物或者政策扶持等方式,给予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民办学校的资助,或者给受教育者进入学校所需经费的资助(又称教育券或助学券)[14]。

(四)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购买领域研究随着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已经在多个教育服务领域中展开。雷淑贤以“学前教育” 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搜集、访谈、发放问卷等研究方法,在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当前我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性对策[15]。王鹏通过对“社区教育”进行研究,并认为将政府购买服务这种方式应用于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将为更好的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功能和社会参与度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他分析了社区教育购买服务的优势,并运用设立机构、提出项目、接受申请、组织评审、项目管理、评估兑现六大运行程序和制度保障、资金保障、监督保障三大保障机制设计了具体的购买操作策略[2]69-70。王洪兵把“远程继续教育服务”作为研究的对象,基于广州市的调查研究,对政府购买远程继续教育的购买经费、购买客体、购买方式购买内容、购买管理、购买评价,以及购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利用“一主多元”的购买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16]。童小军等基于十八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的背景,认为政府应如何公平、有效地供给“农民工子女教育” 是当前十分迫切和必要的议题。他在借鉴国外通过委托、承包等方式购买教育服务为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委托管理是实现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均等化的有效路径,采购和发放教育券是实现农民工子女入学机会均等化的应对之策[17]。施径科把“残疾人教育”作为研究对象,认为残疾人作为中国公民社会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权益、就业保障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为残疾人提供优质、合适的教育服务也是政府部门义不容辞的公共职责。他把广州市政府购买残疾人教育服务作为个案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现状考察和购买经验总结,打开了我国政府购买残疾人教育服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局面[18]。

除了以上购买领域的研究,我国政府还正在尝试购买诸如教育评估服务(主要包括购买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估、对服务对象的评估和对购买主体的评估)、购买学校医院的后勤服务、购买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服务,购买教育中介组织的培训服务以及项目研究服务等教育领域的探索。比如以政府购买针对特殊人群的教育服务为例,上海市浦东新区政府为了能够让智力有障碍和身体重度残疾的孩子能够顺利地接受义务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他们免费送教上门等。

(五)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购买问题和风险研究

虽然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具备了一定的可行性,并且在一些地区也取得了一些实践成效,但是在购买过程中显现出来的购买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购买风险也不能忽视。周翠萍认为,由于我们缺乏相关的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教育市场环境,那么我们在推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时就有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1) 教育服务作为一种“软服务”,其价格估算机制很难确立。(2)企业中的招标投标机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3) 政府缺乏管理合同的能力。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购买教育服务政策的有效推行。[6]77同时,她还指出由于政府教育职能转变不充分、市场发育不成熟、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也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实施是存在一定风险性的,具体体现为:(1)教育市场发育不充分,市场规约机制不完善可能降低公共教育服务供给的效率和质量。(2)政府与教育专业组织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教育服务的特殊性使购买教育服务的价格估算比较困难,可能会导致政府教育服务供给的成本增加。(3)政府和教育专业组织之间的“寻租” 行为造成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之间的交换行为等[19]。俞晓波通过分析上海浦东新区购买教育公共服务的相关实践活动认为,现行机制设计不足、社会组织总体发育不完善、非量化的和滞后的绩效评价、生产方和提供方之间的缺乏沟通、浓厚的官方色彩导致的“志愿失灵” 等突显出来的问题,都将会对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带来巨大的挑战[20]。吴开华认为,由于教育作为一种“软服务”,和实物产品差别较大,对服务成本和价格的计算、服务实施过程中的监控以及服务质量标准的界定都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有可能导致在合同执行时产生各种合同漏洞。特别是在政府教育职能转变不彻底、监管机制建构不完善、市场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实施政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还会产生购买过程不够规范、监督不到位、责任划分不清等问题,导致民办学校在供给教育服务时唯利是图,从而产生“第三部门失灵”[14]。程翔宇等通过对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现实性进行分析认为,我国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首先缺乏成熟的匹配环境,如从宏观层面来看,对于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还尚未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制定,即法律政府环境的欠缺,而从微观层面来说,在个人的文化与观念的更替上,我国还远远不够。其次是缺乏基于我国背景的有效实践经验,比如还尚未有完善合理的招投标机制如何合理的评估社会组织所提供的教育服务的市场价值及价格也是个不得不面临的问题[7]13-16。

(六) 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购买制度建设研究

通过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风险的研究,我们发现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这些问题和风险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相关制度设计的缺陷所导致的。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对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进行制度设计和建构则显得十分重要。

周翠萍认为,在进行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制度建设时,首先要厘清政府供给教育服务的职责范围,哪些政府可以提供、哪些可以交给社会或市场提供,以此来确定政府购买的具体教育服务内同;其次是制定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招、投标机制,具体包括公开、公正的招标信息制度、投标方资格审查制度、专业的操作机构和监管体系以及完善的财政保障制度[21]。王海英等在分析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时认为,在此过程中必须进行条件性制度建设,即在购买时要满足购买方、生产方、购买内容、购买资金来源四项要素性条件以及对民办教育机构进行资质认定、质量监督与财务审计三项过程性条件,另外政府购买幼儿教育服务的风险防范机制的建构还必须要从积极培育契约精神去着手[22]。王洪兵等认为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正处在“摸着石头过河” 的阶段,在购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缺乏政策支持和长期、有效发展机制等棘手的问题,为了能让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要从购买组织、购买制度、购买环境、购买资金、购买运行、购买监管六方面入手,来建立和健全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保障机制[23]。杨惊涛从上海市杨浦区政府“购买学额”模式入手,通过分析在购买教育服务时政府自身存在的制度问题和受到外部环境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指出对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进行制度创新主要从健全法律法规、科学预测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对学前教育财政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配置、构建多元化的监督体系这五个方面入手[24]。闫海等认为政府作为购买教育服务的责任主体,必须对购买方式、购买范围、购买资金以及购买评价这四大购买要素进行制度规范。具体包括公开、公正的信息制度、社会办学机构的准入和审查制度、纳入购买范围的条件制度、资金使用的检查和监管制度、购买绩效评价制度。[4]16-20

三、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研究存在的问题伴随着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活动的逐渐推进,我国学者对中国教育服务的政府购买研究,无论在购买理论上还是在购买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特别是随着购买领域的不断扩大,从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到购买社区教育服务再到购买农民工子女教育服务,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势必会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重点研究内容。通过文献整理,也发现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许多不足:第一,在研究的内容方面,首先是研究的深度和宽度不够,在现有的研究文献中,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很多研究都是集中在购买领域、购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购买对策研究上,但是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作为一项涉及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系统的行为过程,针对宏观的外部购买环境的把握以及微观的内部购买能力的分析都缺乏细致入微的考察。其次是当下的研究借鉴了很多政府购买其他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当下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不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在现实实践中都已经相对成熟,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中,很多学者的研究大多借用的是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购买模式、购买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的购买对策等等,在教育服务领域还没能全面展开能体现其自身特点的研究。再次是问题研究与对策研究的不对称。在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风险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但是在购买的对策研究中,一些学者只是对购买制度建设以及购买制度创新进行了泛泛而谈,还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诸如购买内容如何定价、合同如何管理、购买效果如何评价等很多问题都缺乏具体的应对之策。

第二,研究的视角不够开阔。比如在研究涉及的学科方面,目前对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多数都是从教育学、行政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进行的研究。在教育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数从教育公平的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教育与政府、社会、市场、人口、经济、文化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来探讨政府购买教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行政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出发来探讨政府公共教育职能的转变和教育服务的多元共治。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从委托—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出发来探讨我们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市场的“营利性” 和教育的“公共性”之间可能产生的矛盾来提高教育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效益。但是涉及到社会学和法学的研究几乎没有,尤其缺乏对社会结构变迁、社会组织发展、社会公平与政府供给教育服务的内在逻辑关系的研究以及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法理基础的深层次研究。

第三,在研究的方法方面,定量研究比较薄弱。从以上研究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大部分都是进行的定性研究,相关的定量研究不足,即使有的学者对政府购买教育的绩效评价进行了分析,但只是对评价的主客体、内容和标准进行了文字上的阐述,到底应该怎样去建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采取何种可行的评价方法等问题并未展开相关的研究,特别是针对购买绩效与购买影响因素之间关联性的实证研究,以及社会公众对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满意度的量化分析都严重不足。

因此,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虽然已经对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进行了相关的探讨,也取得了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但我们还是面对着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难题。比如,政府已经把购买公共服务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来实施,那么我们就要对购买教育服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购买的需求出发一直到购买评估的结束,这一购买过程政府应该如何进行战略性管理?政府购买教育服务在不同地方是否都普遍适用,如果不适用那么具体的影响因素有哪些,购买成功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购买失败的关键性因素是什么?在购买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和社会这三大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是如何进行的,如何对其进行合法性的规约?作为购买主体的政府其购买能力和管理合同的能力应该如何培养和建设?以及应该怎样建立一套灵活、高效的购买机制特别是绩效评价机制?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也只有这些基本问题得到解决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才能在实践中得以成功推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11/16/content_1325398.html.[2]王鹏.政府“购买服务”: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J].成人教育,2011(9):69.

[3]王洪兵,温颖.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1.

[4]闫海,唐磆.论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制度建设[J].地方财政研究,2014(4):16.

[5]周翠萍.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政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周翠萍.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类型、内涵与展望[J].全球教育展望,2010(8):73.

[7]程翔宇,徐东,泰戈.论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在我国的现实需要与困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2):14.

[8]宁骚.公共政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5.

[9] 邓凡.教育政策执行的网络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10]刘颖.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的政策研究:理论、国际经验与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3(8):112.

[11]邓小莲.扶持广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的投入政策研究———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4(17):13-18.

[12]王洪兵.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一主多元” 模式的构建———以广州市为例[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39-44.

[13]朱丽.求解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上海市基础教育委托管理模式探析[J].基础教育,2013,10(2):11-15.

[14]吴开华.政府与民办学校合作关系的构建———以政府购买教育服务为例[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3(1):17-18.

[15]雷淑贤,王海英.政府购买学前教育服务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苏州市工业园区为例[J].幼儿教育,2013(1):27-30.

[16]王洪兵.政府购买中小学教师远程继续教育服务的模式———以广州市为例[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1(2):94-98.

[17]童小军,李文莉,李叔君.国外公共财政购买教育服务的启示———对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均等化的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4(4):95-96.

[18]施径科.广州市政府购买残疾人教育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4):85-88.

[19]周翠萍.我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风险分析[J].教育科学,2010,26(5):24-27.

[20]俞晓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购买的实践与发展趋向———以上海浦东购买教育公共服务为例[J].天府新论,2012(3):98.

[21]周翠萍.关于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制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0(5):3-5.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期的多重矛盾展现以及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思想道德意识出现标准混沌,人们的价值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出现偏差是当今时代最典型的特征。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挑战。那么,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则成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要思考问题。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000年6月,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这要成为今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同志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这段讲话无疑为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1.1 当今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重要方面。其中,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主渠道,主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完成。200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98方案”的基础上改进形成一个较为完善成熟并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即“05方案”。总体而言,“05方案”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和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客观要求,促进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和发展。

另一方面,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系统化且相对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言就显得比较随意,它主要通过家庭氛围的熏陶、社会媒体的宣传、社会舆论的导向、校园文化的建设、社会团体活动的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及心理活动的疏导等多种形式进行。

1.2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以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初衷,通过以上两种活动形式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品质的教育和培养,取得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当前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思想道德滑坡,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这表明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不乐观。实效性不佳给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下面介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的主要表现。

1)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工具化,认为不过是期末考试需要考核和完成学业必须的一门课程而已。因此,平时上课敷衍,期末考前死记硬背“必须的”理论知识,考后就万事大吉。这种思想意识支配下的政治理论的学习没有经过理解和认同内化,也就谈不上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准,更谈不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理想信念庸俗化,不能处理好理想信念的终极性和世俗性之间的关系。理想信念陷入现实的社会庸俗事务中,赚大钱、买名车、住豪宅、生活追求奢侈、要名利等,陷入追求外表华丽和生理感官需求的满足,拒绝思想道德高尚追求的庸俗状态中。

3)个人社会行为实践功利化,学习、入党、社会实践和交往、择业及做事情和参与社会活动以是否有利可图为前提,过于功利化的行为追求使学生关注的焦点聚焦在自己身上,甚至把是否有利于自己作为个人参与社会各种事务活动的准则,对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考虑较少甚至逃避。

4)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扭曲化,对正面导向的舆论宣传和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灌输持排斥甚至否定的态度,反而对一些错误甚至扭曲的思想观念盲目追捧,他们认为这是当今社会文化多元化的必然选择,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就应该多元化。

2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与对策

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存在哪些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因材施教,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力、感染力、吸引力。

2.1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实效性

1)转变传统观念,提倡“生本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前提,观念是实践的先导。新时期的大学生教育应该按照“生本教育”的理念组织实施,教育者应该充分尊重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实质孕育到其生命化的过程。要通过关爱人性、激扬生命,使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地和谐结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成长需要,尊重学生的智力,尊重学生的主体选择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体验情感、塑造人格、培育意志,达到自我感悟、自我认知、自我判断和自我澄清,最终使教育内容和精神实质内化为学生的“心灵”(即思想),外化为学生的行为。只有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及其认知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才可能达到预期的实效性。

2)全面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教学效果。重视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多样化改革,倡导新时代大学教育理念,全面实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选择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两课”的学习兴趣,如提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引导式、分组论文答辩式、辩论赛、问卷调查式、课程小论文、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现实教学实践证明,采用灵活多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方法,较好地实现了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互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两课”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知识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除了要有“百花齐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外,还应该建立一套新的适合新时期教育对象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形成课堂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全方位、多层次和网络化的教学新模式。教学观念上要树立“立体化”思维,教学思维要具有多维性和发散性;教学时空上要体现立体性,既要有空间的立体性、时间的连续性,还要有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的互动性和互补性。在教学评价上也要体现立体性、全面性,既要有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也要有与教学内容和方式相适应的各种评价方式。

3)立足于大学生思想特点、现状与心理需要,进行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一个人只有首先从感情上、心理倾向上关心或关注某一事物,才有可能运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进行衡量和判断,进而才能把价值观念变为自己的行动。”因此,从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工作者必须尊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要,在组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时,要“以生为本”,真正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在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教学理论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文本逻辑性,却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了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心理需要,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客观上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学生也难以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

虽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载着理论知识的认知要求,但知识教育并不是它的最终目的,关注学生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与生活相统一,以学生自身现实为依托,以现实生活为依据,把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和学生思想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强理论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应适当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引导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精神实质,强化其对理论知识的认同度;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设计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情境,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2.2 做好日常教育管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也不管是在学校、家里或是社会中,应该是同质、同向的,而不应该是异质或反向的,否则就会造成受教育者的无所适从,教育的实效性也就大打折扣。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建构全方位的立足于时代特征的大思政教育理念,形成大思政教育格局。

1)遵循成长、认知规律,科学推进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相关系统理论教育,而且需要通过日常教育管理给予验证、充实和强化。因此,作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日常教育管理者在从事学生管理过程中,如果其管理育人的方式、方法和措施能够适应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那么就必然会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为广大学生所认同、所接受、所配合,就必然会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作为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者应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注重把握年级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个体差异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分别确立不同年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及其相应的工作内容。总之,通过分层次切入教育管理,不仅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而且会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加明显的实际效果。同时,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既分层次,又有联系、循序渐进,使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才要求,在扎实推进教育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得到增强。

2)不断完善校园文化环境,树立关心育人、示范育人的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除了注重课堂教育,也要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校园是社会的缩影和晴雨表,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缓冲地,学校环境以教风、学风、校园文化为主要组成部分,学校这些课内课外有形无形的文化氛围,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塑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不知不觉但又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全校教职员工都应该树立大思政教育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者,让学生在充满优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我、感悟自我。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大学生,这就是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利用各种方式,如通过问卷调查、私人谈心、学生干部了解等,真正获悉学生的愿望和要求,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要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不定期通过与学生个别交流,全方位了解学生情况,并且形成固定的工作制度和具体的工作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大学生心理认可度是密切相关的,这就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注重学生内在心理需要,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环节,做到维护和尊重学生的根本利益,关心和体会大学生群体在课程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面临的难题。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实际困难,给予真正需要的、对其有帮助的东西,在学习上和未来的道路选择上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贴心朋友。

3)不断提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素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政治素养的提高,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做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培育出具有高政治素养的高校毕业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责任,其他课程的教师同样有这方面的责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其他学科之间存在联系,在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其中的教育精华引用到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层面,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度得到提高和升华。

3 结语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必须有大思政的办学教育理念,必须积极做好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要科学系统地规划设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体系,加强监督与考核,建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长效机制。要从体制和机制上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建设教师队伍;要加强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的自身建设,提高其政策水平和理论水平及整体素质;要积极搭建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他们干事有条件、发展有空间;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从大思政教育的方向出发,本着调动全校教育工作者育人当先的理念,科学谋划,创新制度文化,为调动所有教职员工的育人积极性打造科学制度平台,从而保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瑞荪.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白同平.高校校园文化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35.

[3]刘沧山.中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4]吴鲁平.中国当代大学生问题报告[R].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9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前沿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视角。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就这一论题所展开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当前,无论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完善的必要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意义

有效实现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和科学衔接,是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是增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此,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原国家教委颁发的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开始,党和国家的有关教育文件和通知中就曾多次强调,要重视解决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注重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功能。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根据不同教育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和理解接受能力,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准确规范德育目标和内容,科学设置德育课程,以使学校德育更具科学性,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观点。2010年7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我国“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有机衔接”的观点。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虽然党和国家一再强调要着力加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但直到目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系统化、科学化的整体构建和有效衔接实践中却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无法突破,致使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功能发挥的目标还没有真正实现。因此,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有效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从研究的现实情况来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一种独特的范式与视角,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问题也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近年来,这一问题又被作为一个实践问题提出来,并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围绕着一些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并且取得了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探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规律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由于认识偏差、研究兴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这一问题的研究,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横向要素结构优化角度进行的研究较多,研究也更为充分,而从纵向的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相关研究还不是很多,也还很不充分。目前,仅有的从学段衔接角度进行的研究,大多散见于有关教育衔接、思想政治教育衔接等问题的研究中,鲜有单纯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和衔接整合为对象的研究成果。并且,目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衔接问题的仅有研究也往往只是就问题的一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问题发现者多、呼吁者多、指责者多,但真正把它作为问题进行研究的人却较少。虽然在相关研究中不乏一些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研究也同样存在缺乏系统性,没有摆脱形式羁绊等诸多不足,没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研究大多以中小学为封闭系统或以中学和大学为封闭系统,鲜有将大中小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研究的,幼儿园和研究生阶段教育内容的衔接整合问题更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进入研究的视野;从研究路径上看,由于研究队伍的视界和能力所限,现有研究多为一些“书斋式”的个别性、随机性和经验性研究,往往仅从理论层面上对问题进行一些浅显的分析,缺乏建立在系统实证调查之上的实质性研究,因而也就无法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易导致研究流于形式或陷入浅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深入、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问题尤其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衔接整合问题就显得尤为必要和相当重要。

总体而言,当前无论是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还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的迫切性来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都显得相对欠缺与薄弱。因此,当前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尤其是比较深入和系统地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学段层次衔接及优化整合,无论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的全面建设,还是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都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

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论域

所谓论域,就是指研究所涉及的问题域,就是指由特定研究对象所构成的集合,其重要功用在于使我们对研究的论题有一个宏观与整体的观照视野,从而赋予研究以深刻性与全面性。任何研究都需要有特定的论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正如前文所指出的,虽然近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但就研究现状来看,目前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整体上还处于相对零散、经验化的层面。而导致这一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在于现有的研究是在缺乏较为严整的研究论域的情况下展开的。因而,要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提升这一论题研究的理论层次,就必须首先要确立严整的研究论域与研究框架。鉴于研究内容的特点,笔者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基本论域应该从以下四个相互联系、逐一递进的方面展开。

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

有效的研究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所内含特殊矛盾的把握之上,奠立于对特定论题核心范畴内在本质的把握之中。因此,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学理探究,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逻辑起点与前提。“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学理探究”所要回答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其核心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认识,是逻辑思维的基本单位和形式,概念的界定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因而,要深刻探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构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就必须首先对作为研究起点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因为,正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概念与内涵,“既是对以往认识成果的小结,又是进一步认识的阶梯”[1],是研究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客观来看,当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问题尚没有形成一个广泛的共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识,易导致理论探讨的歧义与误区。因此,从一个更为科学的角度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内涵,对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本身以及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二是准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确立依据。长期以来,我们在建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只考虑社会要求的必要性而不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可能性的倾向。这导致了我们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具有稳定性,总是一时一地的内容多于长期有效的内容,并且也往往使得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制扩大。这样的种种做法,其直接后果就是使人产生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的消极印象,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无限扩张,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泛化。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确定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成了一个大的拼盘,也严重地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担,导致教育者和学生产生无所适从之感。因此,要实现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就必须对其确立依据进行针对性的探讨,否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目标就无法真正实现。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历史回溯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任何一代人都不可能割断历史去进行创新活动。不了解历史、不全面深刻地把握历史经验,就不可能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也就不可能去创新。因此,对于建国六十年来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发展脉络的梳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是:从现实的角度而言,历史梳理可拓宽我们的理论视野,并且可以使得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未来的角度来看,历史梳理可以给予我们一种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性指导;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自身的发展来看,历史梳理也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理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反思自身、提升自我的一个良好契机。对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历史回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厘清建国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发展的历史沿革,二是探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的基本经验。首先,我们按照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历史分期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了六个基本阶段(建国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十年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改革开放初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20世纪90年代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新世纪以来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并对每个阶段和时期内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基本内容做一简单梳理。其次,在基本历程回溯的前提下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形做一个简单的评判,力图全面总结和正确把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在六十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

3.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

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合理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问题,这既是正确认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的延续,也是真正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基础和关键。因此,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实然的解读就成为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核心与关键。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实践解读所要研究的内容主要为:一是对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课教材内容的梳理。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总称,它既包括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也包括中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更包括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必修课程,思想品德教育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而,要解读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体系就必须首先对当前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考察。对于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解读,要坚持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的梳理为主线,以对思想品德课实际教学内容体系的把握为补充,力求准确、全面地把握当前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二是对当前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考察。所谓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除思想品德课教学等课堂教育之外的,通过平时经常进行的、渗透在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它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决定了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解读,除了要对学校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梳理之外,还要将学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考察作为重要补充,从而通过对各学段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正确把握切实保证对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解读的全面性与完整性。

4.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整体构建

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指导实践。研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目的不仅在于要正确把握原有内容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新形势创新性地构建一个全新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以理论上内容整体构建的创新为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指导。因而,以上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诸问题的研究,最终都必须落实到整体构建科学化、系统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一归宿性问题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整体构建部分研究的核心,在于要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为目标,以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为依据,以教育规律和原理为比照,经过研讨提出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与有效衔接的设想和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要探索内容整体构建的依据与原则,从而为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提供科学的原则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实践活动都不是人们主观臆断、凭空随意的,而是必须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原则。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也是一项实践活动,因而也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与标准,遵守一定的原则与规范,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具有科学性的基本保证。二是根据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针对当前内容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构建的具体路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是一个充分显示整体性、层次性和教育阶段性的科学体系。因此,如何借鉴现有研究成果与理论,建构一个准确界定不同教育阶段内容属性的科学性、合理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但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由于整体构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因而对我们的研究而言无疑也将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难点。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的方法借鉴

深化论题的研究既需要确立严整的论域与框架,也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因为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研究方法是研究能够得以有效推进的可靠保证,其科学与否将直接关系着具体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主要拟在借鉴前人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与现实的维度对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剖析,因而在研究方法方面将主要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的方法以及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的方法:

1.系统研究方法

系统研究的方法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所要运用的首要方法。系统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化和深化,是研究事物整体联系和运动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始终坚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是要求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把握系统的整体性,从对事物的属性认识进入组织性、相关性、有机性的认识,以得到最优地处理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鉴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内容的特殊性,将系统科学的思想原则作为整个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文献阅读和资料分析方法

任何研究都必须建立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当然也不例外。在研究中,我们力求针对研究问题搜集相关教育文件和研究文献,并在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资料做重点阅读和学习,确定研究视角,梳理提炼升华,吸收、借鉴其中有价值的东西,不断进行深化研究。

3.比较研究方法

比较研究的前辈小巴林顿・穆尔曾经指出:“比较的观点可以导致提出一些十分有用并且有时是全新的问题。”[2]这就启发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强调借鉴和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中,我们力求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定性和定量分析比较的方法,试图展示建国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特点及其演变,并分析其原因,以期从中得到借鉴。事实上,比较研究的方法运用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研究中,就是要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进程同我们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进程的认识统一起来,在尊重、梳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历史事实基础上,在逻辑上揭示、复现这些历史事实背后所隐藏的客观规律。

4.实证研究方法

当前,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两个基本的研究路径:一是理论研究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二是一线基础教育工作者所进行的研究。前者作为正式的研究人员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思辨与分析,但往往存在“长于思辨而疏于实证,重抽象的定性概括而缺乏具体的定量分析”[3]的倾向,容易导致研究陷入“书斋式坐而论道”的偏颇;后者克服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但却可能因为自身理论基础的不扎实或者研究视野的不开阔,导致研究的普适性不够或研究内容的深刻性欠缺。有鉴于此,我们将把研究建立在一定的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等实证研究方法运用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到第一手的研究资料,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问题对于笔者而言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认识和把握的研究领域,笔者的思考也只是初步和零散的,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缺漏和错误。但希望笔者所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够成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研究的一个动因。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政司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0.

[2] 苏振芳.比较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8(6):3.

[3] 黄再胜.实证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合理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39.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10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11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12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并没有进行分层次教学,这很容易造成好学生厌学、差学生听不懂的课堂教学问题。“最近发展区”理论可以有效地解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相关概念

1、“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在皮亚杰、桑代克、考夫卡等学者提出的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教学与学习者的发展之间关系的理论。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在学习者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要走在学习者发展的前面。“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教师教学的内容要始终高于学习者的知识水平,但又不能过高,教学应处在一个“跳一跳摘桃子”的合适位置。

2、“支架”概念

“支架”的概念是由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支架”可以帮助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在他看来,“支架”包括示范、强化、反馈、指导、提问与认知建构这六种形式。学习任务不同,学习者的现有水平不同,“支架”会随之发生变化。在“支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作为“支架”建构的主体来帮助学习者学习;学习者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借助教师提供的“支架”努力建构自身的知识。教师为学习者提供的支架,通常在学习者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

二、当前制约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

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常常发现学习者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兴趣低,不重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还不够丰富

目前,高校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不强,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教材建设滞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比较陈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够全面等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各个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依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体选择和配置适当的教育内容,要树立讲实效的思想政治理念。

2、忽视学习者的自主性

学习者的自主性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而当前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却恰恰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对一些高校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课堂进行了观察,发现大部分教师都是依靠多媒体课件,“照本宣科”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少,更不用说给学习者布置有利于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学习的课堂任务了。

3、无差别教学的缺陷

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采用大班教学的形式进行,班级内部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但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依然以院系专业的行政班级作为大班教学的教学单位,来进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无差别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使低水平的学习者跟不上课堂教学的步伐,而高水平的学习者则觉得教学内容太过于简单,最终会导致所有学习者都“学无所获”,而使他们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失去信心。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支架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为学习者提供一种知识建构的概念框架,以帮助学习者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习者建构支架。支架式教学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注意的是:要摸清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下限,科学配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且要拉大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幅度,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然后教师应让学习者进行独立探索,引导学习者进行协作学习,最后教师应对支架式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交互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基础上形成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教师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指导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兴趣,采用课堂交流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印象,教师要对每组学生进行综合评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思想意识与观念,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印象。

3、“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及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目标,把学习者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进行分层教学。“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典型的应用形式。教师在进行“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时,要用信任和辩证的的眼光看待受教育者各种状况,使本来有可能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能够转化的学习者,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自身收益。

总之,“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交互式”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分层”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都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学习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我们思想政治课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启示,对思想政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能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重视分析和思考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情并和论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教学活动,必将使政治课教学充满新鲜活力和创造力。

学前教育行政论文篇13

思想理论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阶级性和政治性的重要体现,因此世界各国历来都十分重视并施行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所以首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起源稍加回顾与研究。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实施的主要渠道和形式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实践证明采取这种形式非常必要。

(一)政治理论课程的功能与价值决定了高校加强思想理论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教育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政治理论课这一教育任务决定了它具有塑造意识、改造思想、规范行为、开发潜能等功能与作用。

(二)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教学是解决高校教学中各种矛盾的内在需要

在我国,高校的思想理论课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和特色理论、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使命。建国以来,我们国家对思想理论课几经改革,取得了可喜成绩。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新方案实施以来,教学效果提高更为明显,但仍存在某些不尽人意之处。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也是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

思想理论课是一个国家阶级意志的重要体现,它标志着国家政治制度的性质。我国高校的思想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无产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阶级性、政治性决定了世界各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各不相同,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一些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统治地位,都采取了独特的形式和方法施行着思想理论教育。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西方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腐朽思想蜂拥而至,对我国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把关注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可有可无”、“无所作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渗透,从客观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育内容针对性较弱

目前的课程内容,过分注重内容体系的系统完整,过分注重政治性,讲大道理,唱高调,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而忽视了大学生的现实需要,时代性、变化性、层次性和生动性不强,针对性较弱。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没有对不同类型、不同问题学生的复杂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而是搞“一刀切”、“一锅煮”。

(二)教育过程双向互动性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然采取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我点你背”的单向灌输方式,试图通过智育的模式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问题。

(三)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性不够

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存在着少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不够坚定、认识模糊、理论水平低、不能全面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释现实状况的问题。

(四)实践教学规范性不强

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地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从总体情况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规范性不强,未形成有效的运作模式和机制。

三、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

(一)注重人文关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国际国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贫富差距的扩大,就业形势的恶化等社会问题,造成了社会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这些都给大学生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思想理论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思想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备课、讲授、互动、课堂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和关心学生,使思想理论课课堂真正成为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解读人生的终极意义。  (二)加强学科建设,重点解决课程建设中的主要矛盾

1、课程建设的合力需尽快形成

高校的思想理论课应是一个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广大师生参与的完整系统。只有各方面、各层次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建设效果。但目前这种合力还没有完全形成。

2、课程建设的措施有待于加强

目前部分高校有关本门课程建设的措施、方法欠缺,有的很原始,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应尽快制定出规范的措施。我们认为思想理论课建设的措施可达到“八有”,即: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培养方案;有精练的教学内容;有灵活的教学方法;有现代的教学手段;有规范的考评体系;有合理的师资结构;有配套的图书资料。

(三)调整教学内容,突出精练性、严谨性、针对性

1、要突出精练性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育新方案把原来“98方案”的七门课程改为现在的四门课程,这体现了课程的整体建设。但四门课程都是独立的科学理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例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章内容相似,虽然“纲要”侧重讲“史”,“概论”主要讲“理”,但内容重复十分明显。所以任课教师必须整合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取舍。

2、要突出严谨性

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目的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三观”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成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从教材到引用例证一定要严谨、准确。

3、要突出针对性

这是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的前提。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国际国内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尤其要结合学生最为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师资队伍结构包括人员构成、年龄结构、学历状况、职称层次等。“办学之道,师资为本”,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和综合素质是影响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曾强调: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