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发展论文实用13篇

数字化发展论文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1

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快速跳频通信。跳频通信作为扩展频谱通信的一种,因其良好的抗干扰性和保密性而广泛应用于军事通信中。跳频通信系统的一项重要参数是频率的跳变速率,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跳频通信系统抗跟踪式干扰(中继转发干扰)的能力,这一点在电子对抗中尤为重要。也正是这个原因,实用的战术跳频电台跳速一直向更高的速率发展,如美国的联合战术信息分系统JTIDS,其跳频速率达到3.8万跳/秒。由于数字技术的发展,如直接数字频率合成器(DDS)的出现,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SP)的成熟,使得以数字技术实现高速的跳频通信系统,从而避开模拟技术所难以逾越的技术难题成为可能。本文讨论了一种用数字技术实现快速跳频(1.9万跳/秒)通信系统的方案及实际的实验结果,证明了用数字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和优越性。

三、应用于医疗业

数字化医院拓宽了人们对医疗生活的无限想象,只要患者坐在家中,通过数字化医院的系统和网络的作用,就可以由医生诊断开出处方,这一切不再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信息化的巨大市场上,有些IT企业用通用软件面对所有的客户,有些企业则在行业内做精做深。医院信息化是一个需要精、深的专业,而中国数字化医院的进程则需要真正专注的企业来推动。

目前一项将全球领先的医学影像技术与先进的IT技术相融合,以终端技术产品为核心、以服务于病人为目的的数字化医院完整解决方案终于浮出水面。业内人士认为,这套方案改变了以往医院数字化建设侧重于医院自身管理的状况,真正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宗旨,是中国数字化医院建设过程中务实的完整解决方案。这套名为“中国-AnglePlan-数字化医院完整解决方案”的提出者是中国影像技术产品主要供应商――上海英迈吉东影图像设备有限公司(简称东影),东影就是一个在中国数字化医院进程中相当专注的企业。

专家认为,有了数字化医院,根据患者的社会保险或医疗保险号,医生就可以很快获知其所有的医疗保健信息,如病史、采集到的医学影像、做过的实验室检查等,提高了诊疗效率和临床质量。这将是一个开放式的数字化医院。到那时,就会达到医生和社会资源充分共享,人们将充分享受到科技带来的高质量的生活。

四、应用于印刷业

数字印刷技术作为迅速发展并广泛应用的一项技术,对印刷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数字及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也在改变着传统的印刷业及印刷企业的经营、发展模式。

1.国外数字技术发展的现状

数字印刷普遍用来印制报表、客户目录、企业画册、商务印刷和小量书刊等,比如明信片、名片、封面、小册子和CD套等;包装如药品、健康用品和礼品的小型包装;可用作打样、促销、测试经销等目的;还可印刷墙纸、腰线和花边纸等。数字印刷是传统印刷的补充和完善而数字印刷不仅是印刷,还包括更多增值内容。

2.中国数字技术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数字印刷市场已经有了一定的需求空间,如各种票据开始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个性化倾向,电信、邮政、银行证券、保险等个性化印刷市场的潜力巨大。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到处可见街边大大小小的快印店足以证明数字印刷的确已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印刷在中国的发展也孕育出了一批优秀的数字印刷企业。速必得、同昆数字、康伟数字、时浪等等各种体制的数字印刷公司在中国的数字印刷领域高速发展。

3.印刷业发展趋势

在网络日益发达的时代,杂志的广告会减少。不过,杂志与网络会并存,谁也不会取代谁。在书店、零售点等将会出现按需印刷一些文章的情况,过去在印刷厂印刷的一部分印件将转到家庭或办公室印刷。杂志的印刷将由集中在一个大印刷公司印刷转到分散在多个离客户较近的点分别印刷。杂志的ATM自助服务将使读者可以按需要印刷自己想要的文章或将需要的内容下载到电子阅读器上。到2020年,约有210万平方米的标签将采用数字印刷。

五、应用于教育业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提倡要建立数字化校园,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它包括数字图书馆、校园无线网、构建远程教育平台、教育资源建设等。

六、应用于生活

信息和通信技术改变了我们交流、工作和开展商务的方式: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或者通过什么设备,我们都可以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既可以不受限制地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实时跟踪员工的工作进程,还可以同时处理多项工作。总之,我们数字化的生活将有更大的灵活度和更高的效率。体现在建立数字城市上,要建立智能化住宅小区和家庭智能化,如计算机、电话、家用电器、家庭保安等装置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互通,并通过网关连接到管理中心,进行集中或异地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性管理,将住宅内所有的话音、图像、传感器、防灾、防盗、控制器、数据等信息进行沟通,同时与住宅外部世界永远保持开放联系。数字化生活必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综上所述可知,当代新产品的发展的特征是数字化,数字化产品将会更多的出现在未来的生活中,必将成为产品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2

广告需要以媒介为载体,新的广告形式总是伴随着媒介特点的变化而变化。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作为一个新兴的广告形式是伴随着数字电视这一同样新兴的媒介出现的,以其为媒介载体。同时,数字电视广告的特点以及其互动等优越性均源于数字电视这种传播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上的特征和优越性。

未来的数字电视拥有各种优点:节目容量将大大增加,可以达到500多套,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专业化、多样化、对象化节目,能够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质量和优美的音质。用户在享受广播电视服务的同时,还能够享受到如股票、生活服务、市政公告、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等各种资讯信息的服务。数字电视还有可以互动的功能,可以大大满足个性化需求,使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点播自己想看的电视节目。可以享受如在线游戏、短信等多种交互式点对点的娱乐和信息等服务。

二、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优势

2.1数字电视广告针对性强

传统电视广告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具有较高的触及面,但它面对大众而不能兼顾个人,所以针对性较差。很多时候,广告主支付了巨额的广告费后,却无法预测广告信息被多少目标受众接触到。数字电视广告一改这种模糊传播的特性,它可以向特定的、有清晰特征、爱好的目标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数字电视广告在形式上更考虑到用户的使用状态和专业性要求,因此可以达到点对点的传播效果。大众的分散性已成为一个大的趋势,在分散性中又凝聚小的团体,针对受众市场的细分会产生大量专业化的频道。例如,喜爱赛车的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会对插入的赛车品牌的宣传广告特别感兴趣,而橄榄球频道中宣传的某种用具、装备也会吸引特定观众的注意力。

2.2数字电视广告给受众有真正的主动选择权

数字电视具有较强的互动能力,也带来了全新的个性化的电视广告。数字电视改变了传统电视时代受众被动、强制接受广告信息的特点,使得观众拥有整个传播活动的主动权。受众可以使用熟悉的遥控方式避免无用广告的骚扰,当然也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与自己感兴趣的广告信息进行深入、多次的接触,达到信息资源的优化组合。数字电视的互动功能大大拓展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空间,只要观众喜欢,无论什么时候都可以在节目播出中插播自己感兴趣的广告,这就解决了传统电视中广告抢占时段与观众回避收看广告之间的矛盾。很多西方国家曾经尝试在播放数字电视节目的同时,把一些附加的广告图片、文字信息叠加在节目画面上,用户利用遥控器选择访问、收看广告页面,了解详细的广告信息。这类广告既不占用专门的时段,又能激发受众主动、自觉的参与体验,在坚持观众第一的原则前提下,既刺激了受众的消费意识,又增强了受众对电视广告的收视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该频道的收视率,当然也能给广告主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3数字电视广告内容、形式上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

数字电视时代,面对观众想看就看、不想看则不看的特权,为了更好的生存发展,数字电视广告摒弃了传统电视广告低质量性,在数字电视中,受众会接触到许多高质量、高技巧、精美的隐性广告,消除了观众的防卫心理,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接受了产品、品牌的有关信息。为了满足不同观众的需要,数字电视发展了专业的广告频道,便于消费者有针对性、有选择、高效率的获取广告信息,更好的服务受众。对于内容来说,数字电视广告在乎受众的喜欢程度,通过好的创意、简单的概念、隽永的表达、独特的卖点,打破了惯性思维,给受众留下深刻的记忆,达到直接的效果。

三、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形式

在数字电视时代,通过DVR类的设备,观众可以过滤掉自己不感兴趣的广告。在传统广告的基础上,挖掘更新、更适合受众需求的广告传播形式。电视广告的形式必须适应从过去以传者为本向以受众为本的转变,数字电视广告形式主要分为显性的数字电视广告和隐性的数字电视广告。

3.1显性的数字电视广告形式

常态电视广告:数字电视提供给观众收费频道之外,还必须提供部分免费频道或公共频道,因要考虑到受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在这些观众收看的频道中,电视广告的存在是必然的。

贴片广告:指在播放电视节目的同时加贴专门制作的广告。通常在每集电视剧或每个节目播出前或播出后的广告时间内播放,适合品牌、企业形象类宣传广告,贴片广告有一定强制观众收视的效果,渗透性强,对提升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大有好处。

专业广告频道:数字技术使频道资源增多,客观上促进了频道专业化的发展。在竞争日趋激烈,节奏紧张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加大,对获取商业、商品信息的方式、渠道有更高的要求,而观赏广告也有可能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状态。传统模式的电视广告采用与电视节目混播的播出方式,反而令受众在排山倒海的信息面前无从选择;专业的广告频道正是在高效、直接、实用的原则下应运而生的崭新的广告播出形式。按广告类型不同或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对广告信息进行专业、细分化的处理,方便了观众直奔目的,迅速找到所需的广告信息,而又不打扰收看节目的兴趣,对广告主来说,广告信息的传递也更有针对性,兼顾了多方利益。

3.2隐性的数字电视广告形式

所谓隐性广告,是指采用公认的广告方式以外的手段或方法来产生预定效果的广告。这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广告的广告,是对显形的外露的传统广告形式的一种创新和发展。隐性广告可以在电视节目中无处不在,投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原则就是使广告更隐蔽使广告看起来不像广告。比如:

置入式广告:置入式广告是指把产品或品牌及代表性的视觉符号、服务内容通过一定的创意融入到电视节目内容中,潜移默化的达到传播品牌相关信息和形象的目的。如特写镜头是隐性广告最重要的形式,当形象代言人和赞助产品同时出现时,往往有特写镜头。尤其是当其喝饮料或抽烟时产品商标一清二楚。

互动刺激式广告:数字化电视广告可以充分利用互动性特征,在广告信息告知过程中,使用互动情节,刺激用户收视、点击广告。通常采取使用遥控器按键点击阅读、回答问题,点击消费有奖、选择正确答案等手段,辅以奖品、优惠、金钱等激励形式,促成广告信息的双向互动,增强广告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拉近了广告与观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观众寻求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

四、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挑战

在中国,数字电视的覆盖发展计划非常迅速,明年有望达到全国3000万户,并于2015年在全国实现电视数字化,而这一年也是全球广告第一大国及科技相当先进的美国的目标。也就是说,8年后中国及美国的电视科技在数字化的层面将会同步。电视数字化后的电视广告将会受到前所未见的挑战:

第一,广告可能被跳过或高速搜索过,最强大威力的广告媒体将变得对广告商失去吸引力。除了现场直播或实时观看,即如果观看的栏目是重播或按自己时间所选择,那么广告是可以跳过的。

第二,数字电视的收入来源更多样化,广告的作用对电视台来说更少。对于电视来说,少了常规广告,则需要在收入方面找更多机会。以欧洲数字电视举例,有不同类型的互动式广告,比如、电视购物、游戏、投票、比赛等,基本上在电视数字化后,更扩大了互动平台的作用,因此收入也扩大了,同时广告对电视台的作用减少了。

第三,频道激增带来收视分散,广告成本整体提高。数字压缩化技术使频道可增至500个,因此每频道的收视率也会因分散而下降,再难有一个频道占有大部分收视率的情形出现,广告的成本也可能因此整体提高。

第四,广告模式需重新考虑,在更短时间里提高广告吸引力。当广告容易被跳过时,产品置入式的做法将会更盛行,若是经过IPTV收看,下载节目时的等待时间将会出现短秒数的广告,创意公司的挑战将是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把信息完成及引起喜好者的注意力。当然,这样的好处是在任何时间、多少观众看何种栏目或广告都可像互联网一样度量投资回报,这在数字电视化后将更科学化。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原本的电视平台改变着他们的业务模式,而且新的测量方法及数据都需要突破,去配合新技术的出现。而这种新"电视"环境的出现更跨越到互联网(宽带)及户外(移动)。所以我们很快要面对一个全新的数字电视广告时代。

五、数字时代电视的广告发展前景

数字电视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纵观全球,大力发展数字电视及其相关产业已经成为近期一些国家电视传媒的主导工作。目前,数字电视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各个国家都已设立了时间表,为模拟电视退出历史舞台设立了最后的期限。传统电视网络的广告市场正面临着由繁荣转向低迷的威胁,而数字电视将加速这一转变过程。也就是说,新兴的数字电视有可能使得兴盛了多年的传统电视网络商业模式陷入困境。

那么数字电视的勃兴,究竟会对未来的电视广告市场产生何种影响?我们无法预测,但如果根据国际市场的经验,则有以下趋势可能发生。届时,电视台出现了二种收费赢利模式,一种是当下流行的公共电视台,主要赢利模式为电视广告,在提供的节目中插入广告时段,贩买给广告主与公司,另一种赢利模式是PayTV尤其是数字电视有许多频道,人们可以点选定制自己有兴趣的节目,而为此人们付出月费或CasebyCase的费用,从而这时数字电视提供商的赢利模式大量转化成PayTV,以国际市场惯例PayTV中一般是不插播广告的。

综观这二种方式的区别在于受众。在大、中城市或高收入受众将越来越多的选择数字收费电视,定制自己喜爱的节目,从而不把自己的有限时间浪费在广告上,而偏远地区或低收入居民由于受环境条件或收入限制,则将选择数字公共电视台,不付费但也必须忍受广告的存在,这大大降低了数字电视广告的普及率。另外,在技术上,广大的电视广告制作商们也在跟随新技术的发展,在运用数字技术来制作电视广告内容上也更有针对性。这就是特定的广告要针对特定的人群,使得更多的电视用户完成由厌烦转向喜欢看各种很有特色的电视广告。

参考文献

[1]韩建中.数字时代的电视广告[J].山东:广告研究,2005,(1).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3

一、存在着的数字化鸿沟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相差悬殊。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富国和穷国在互联网用户数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为悬殊。根据联合国的资料,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互联网用户总数占世界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互联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

另据联合国秘书处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通过信息技术和知识来创造价值的“新经济”依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发达国家在“知识权力”的集中过程中,通过创新优势,夺取全球市场份额,并进行大规模产业重组来获劝先行者利益”。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继续处在“信息贫困”之中,形成了所谓的“数字化鸿沟”。

1.信息社会的·冲绳”

2000年7月21日至23日,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八国领导人在日本冲绳举行了首脑会议,发表了旨在促进信息通信技术发展,缩小国家间、地区间信息技术发展差距(被会议称为“数字化鸿沟”)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

在这个中,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对信息通信技术作了肯定:信息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之一,其革命性的冲击不仅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方式以及政府与文明社会的互动关系,而且正在迅速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信息技术还使全球各地的企业家、公司和社团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

在中,发达国家提醒发展中国家注意:通信技术蕴藏着极大的机遇,能成功地驾驭其潜力的国家就有望跨越基础结构建设的障碍,从而更有效地达成其最重要的目标(例如,减贫、健康、卫生和教育),并从全球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中受益;反之则有可能丧失充分参与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的机会。

2.亚洲国家的数字化脚步

这次由发达国家召开的有关“全球信息社会建设”的会议,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亚洲的发展中国家意味着什么呢?

尼葛洛庞帝,这位美国麻省理工科技学院的IT业“思想家”、风靡一时的畅销书(网络化生存》作者,今年8月份在接受了《远东经济评论》记者查尔斯·比克斯的采访时预盲:这种差异(数字化鸿沟)将会逐渐减校因为如果(政府对网络业)减少干预,则网络接人费用无疑会越来越低。实际上已经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这个产业发展速度上以“蛙跳方式”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而担忧落后的近似绝望的心态,也会增加落后国家实现数字化的决心。

应该说,不管发展中国家在决定大力发展互联网时的心态是否“近似绝望”,但人们确实看到有些亚洲国家在发展信息技术中显示出来的信心和实力,如法国专业研究公司NetValueSA2000年8月对亚洲5个国家和地区使用网络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该公司日前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亚洲部分地区网络用户超过西方国家。①其中新加坡和韩国利用网络的人数比例已经与绝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不相上下。

该研究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国家当中,新加坡是亚太地区除日本之外网络用户比例最高的国家。据8月份的统计,新加坡15岁以上的网民已占该国人口的46%。而韩国已成为下一个亚洲网络热点。在8月份被调查的韩国人口中,有42%已与网络连接。NetValue对中国部分地区和城市也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网民用户比例为:台湾省是36.4%,香港特别行政区29.2%,北京市、广州市和上诲市均为23%。

NetValue的结果还表明,就家庭使用网络的比例来说,亚洲一些国家已经超过西方国家。目前,新加坡有大约53%的家庭已与网络连接,而美国只有50%。此外,其他的亚洲国家与地区的家庭上网比例是:中国台湾省40%,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36%,韩国31%(大致与英国持平),中国大中城市21%。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法国出人意料,上网的家庭只17%。

在上述这种情况下,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召开冲绳会议,制定《全球信息社会冲绳),是发达国家企图让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建设信息社会的过程中,按照他们既定的框架向前走。这样的“解读”还是有说服力的。

二、美国模式:经济和信息技术不能剥离

发达国家在<全球信息社会冲绳》中警告发展中国家:必须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干差万别的条件和需求,没有一个“包治百脖的解决方案。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信息国家,不仅仅在于某阶段硬件投入的资本高、或是上网人数的众多上,关键还是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制定明确的战略来掌握主动权,如要营造一个友好的环境、制定出鼓励竞争的政策法规;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达到增强社会凝聚力发展社会的目标;通过鼓励社区建设计划和本土企业家投资来开发掌握信息通信技术的人力资源。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互联网仿佛是突然降临的,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政治意识形态的信息环境,但是对于它的发祥地美国来说,互联网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也是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是用了40至50年的时间才建构起来的网络经济制度。

1.经济支持与技术发明

1969年9月2日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内克莱思洛克(Klein—rock)的实验室。20个人注视着一根15英尺长的灰色电缆将两台庞大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一中串毫无意义的测试数据静静地在两台计算机之间传输。也许这一天标志着一个日后将成为互联网主干的计算机网络的诞生。接着美国企业开始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网。1972年至1985年间,美国排名前1000家的银行,每年投向电信的资金从5%增至13%。80年代末,美国排名前100位的大企业每年都将大量的资金投向通信技术领域,最低的为2千万美元,最高为10亿。在这数额巨大的信息技术投资下,美国国际贸易和投资的比例也不断增长。

当然,信息技术投资必须存在于适宜的土壤里,美国政府不断地放宽政策,不对网络进行类似传统电信业的监督,在电信业建立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鼓励企业公司在电信市场展开竞争。

美国的互联网从产生到繁荣发展,是在经费支持、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经济扩张的反复互动过程中达成的。正象美国学者Dan.Shiller在其著作(数字化的资本主义)(DigitalCapitalism)中所指出的:技术的突破是零星出现的,彼此之间是以一个逐渐增加并相互启发的过程互动着……。技术的创新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反映了一种既定的知识积累状态,反映了一种特殊的体制与产业环境,也反映了以已掌握的技术解决一些特别的技术问题的可能性,是一种最有效降低成本的心智活动,是使生产者和使用者相互关联的网络。

2.互联网即市场

美国在信息技术方面保持的优势,已经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他们来说,互联网连接的地方都是市场。

日本以贸易壁垒著称,他们将自己的国内市场保护的很好,外国产品——般很难进人。但最近通过互联网,总部设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达里尔—佩克及其CyberianOutpst公司(CyberianOutpostlnc.)轻松地打开了日本市场的大门。对此佩克先生解释遭:“那是1995年3月的一天,一位日本顾客下丁一份定单,48小时后他的货就到了东京,并且送到了他的家门口,这位客户没想到会这么快,大吃一惊。”公司随后就收到了这位日本客户深表满意的电子邮件。在电子邮件中,该客户发誓要把此事告诉其他人。于是他在一家流行的互联网公告栏上张贴了一条信息。佩克先生说道:“第二天,从日本来了100份定单,消息扩散得快极了。”从那时起,日本就成为公司的头号海外市场。

宾夕法尼亚州的CDNow公司通过互联网销售音乐作品和出版物,接受日本客户的网上订购并提供送货服务,以这种方式挤进日本市场,销售美国产品已有4年时间。

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堪负担在国外建立分支机构成本的公司来说,互联网正给中小型公司以低成本试点的机会。

当然,日本虽是亚洲国家,却不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不管是发展至什么层次的哪个国家,互联网市场一旦成熟,都将成为美国及发达国家的市场,整个亚洲将是一个市场。

3.技术开路、经济收益、思想扩张

“技术开路、经济收益、思想扩张”这12个字可以简单地概括美国互联网发展的轨迹。当美国的企业公司运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并取得累累硕果的时候,一向以推销美国价值观念为已任的大众传播也开始了“圈地运动”。首先是一直向用户提供高价内容的专门网络服务商微软和美国在线,在赚足了钱之后开始向大众免费提供服务,以争取更多的点击率,获得广告资源。另外,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制品等也开始在互联网这个面向大众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新面孔。早在1998年,美国已有近2000家报纸、800家电视台、151家有线电视和数百家广播电台上网,50家著名的畅销刊物也有47家上网,各种媒介都在网上传播着以美国的各种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和文化。

从目前的情况看,互联网的基础设备一半以上设在美国。美国国内的互联网,通过在太平洋、大西洋的海底光缆和通信卫星与世界相连。美国互联网使用的高速线路,每秒钟的通信能力达到10G字节,相当于每秒可传送2300卷的百科全书。

全球共有顶级域名服务器13台,其中10台在美国,其中包括美国军方控制的两台。美国在网络上的垄断是全面的。美国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最大的接人系统供应商——思科,最大的ISP------美国在线,而全球主要的网络安全公司也在美国。

在计算机硬件上,美国与第二位之间的技术差距超过1000倍以上,亚洲发展中的国家与之的差距就可想而知了。

早在10年前,美国的计算机技术就已遥遥领先于各国。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在近短短的5至10年内,互联网要从电缆和PC机开始做到技术开发投入、经济市场开拓、思想交流传播都像美国那样,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是否成功,要看各国政府对互联网所抱的希望和建设的决心,以及投入的规模等等。

三、亚洲各国建“网”用“网”尚需提速

互联网正在造就一个庞大的产业并推动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它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并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格局,对新时代的经济、通信各方面的发展皆具有重大意义。亚洲各国政府及人民应认清发展互联网的重要性,使互联网的发展真正作为一个增强国力的契机,不要再一次与经济腾飞擦肩而过。

1.利用互联网的观念有待改变

如前所述,亚洲的许多国家的互联网建设还是有成就的,特别是近年来都在加紧建设宽带网,如果宽带网建成,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百姓已经早于有些发达国家,先在网上通过电脑收看起电视节目了。

但万事达卡国际组织的最新“亚洲消费理念调查”显示,互联网在中国大陆的使用率只有36%,低于整个地区的平均比率54%。与之相比,新加坡的使用率达80%、韩国70%、日本68%、新西兰64%、中国台湾63%;菲律宾的互联网昔及率最低,只有28%;印度和中国大陆一样,都是36%。

也就是说,亚洲国家的百姓对互联网的使用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着差距。如上网人数比人家少、网络的使用效率不高、网络的多种功能还没开发出来。上网者大多是在“看网”,而不是“用网”,就是其中的一个明显差距。

据NetVaule的统计数字显示,亚洲网民上网主要以娱乐为主,电子商务发展仍不理想。香港人上网则以ICQ为主,占用户使用比率的63%。新加坡则以聊天室为主,都以消遣为目的。调查还认为,亚洲各地应用电子商务的比率为58%至63%,低于美国的73%和法国的68%。电子商务亦是推行高科技的重要一环,亚洲网民上网习惯之所以难变,是因循于旧观念,此思维不除,高科技之路难上。②

网络的最大作用还在于“用网”。网络的时效可使我们高效率地处理各种现代社会的工作、学习、生活上的事务。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网上理财、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给人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许多亚洲国家,“用网”的许多功能还没有开发出来。

扩大“用网”的功能,需要全社会协调配合,如网上电子货币手段的使用,就牵涉到银行、邮电、公安等多个部门的互相协作,形成使用电子支付手段的社会环境,否则电子支付手段就实现不了。现在有些亚洲国家还没有开办这项业务,或只是开始试行电子货币支付业务。网络经济在发达国家被认为是21世纪经济的助推器,开发网络功能会推动经济的发展,使上网者能从“用网”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政府政策与商务投资

对于亚洲各国来说,最重要的还应该是认清经济发展形势及互联网发展的前景,为本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战略政策。各国都在出台IT法规,如果这些法规是限制性的,无疑将捆住自己的手脚。

的确,开放互联网市场同时意味着会有钱被发达国家赚走,因为亚洲国家互联网发展之时,就是发达国家信息技术投资得到回报之日,但是这也只能面对,亚洲国家要考虑是怎样达到发展的目的,又将资金的流失减少到最小,而不是关起国门,坐失良机。

除政策之外,各方面之间有效的合作也是推动信息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当然亚洲国家和地区还应该加强区域交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壮大。

如有报道称:亚洲首家电子商务联盟成型。香港、新加坡和台湾三家具有当地政府背景的电子商务服务商日前签署谅解备忘录,组成亚洲第一家区域电子商务联盟。③再如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消息,新加坡电信公司将投资20亿美元兴建一条长达17,000公里的亚洲容量最大的海底通信电缆,这条电缆将与亚洲的7个国家和地区连接。

但对于更多的发展中的亚洲国家来说,形势并不容乐观。互联网的发展与经济是不可分离的,亚洲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也严重地制约着互联网及电子商务的发展。

据(中国信息报》报道:一项由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作出的调查表明,中国的信息能力排在世界的底层。该研究从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设备利用能力、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等四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编制了信息能力指数,对具有代表性的28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能力进行了评测与比较。

结果表明,中国的信息能力很低,仅为美国的8.6%、韩国的15.3%、巴西的40.2%。与互联网联网的主机,每万人只有0.16台,还不到芬兰和美国的万分之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化人才与人口素质、国家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持等方面的评估得分,在亚洲也是低的。

这条消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中国国民信息化的基本状况。虽然中国近年经济发展较快,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发展信息产业提供了一定基础,但总体经济实力还很弱。没有基础设施,谈信息就是空谈,中国目前还有1/4的行政村没有通电话,怎么可能上网呢?

从世界信息化目前的进程与现实的态势看,一个国家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可以衡量这个国家国民的信息化水平;而反过来,互联网的发展又以国民信息化为基矗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取决于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信息贫富是经济贫富的反映。

对于大多数国力较弱的国家和地区来说,由于经济还不发达,互联网的发展既不能从经济上得到保证,又得不到国家政府的重视,举步维艰。投入资金短缺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如“中国硅谷”——中关村,正面临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急需注人新资金以求生存。中关村在今后10年需要注入约2000亿人民币(约420亿新元)的资金,才能够取得成功。但2000年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仍限制外国资金投入到互联网业,互联网业在缺乏外资的情况下,将无法良好的成长。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使得国家信息化水平低,并因此制约了互联网的发展,并不等于就说明中国的信息技术水平低。因为“信息技术水平并不等同于国家信息能力。全体国民的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除了要获得信息技术的支持外,还要依靠社会化的信息化体系的支持。

“社会化的信息化体系的建设,最好的载体就是互联网。为消除高智人群与低智人群、富裕人群与贫穷人群之间存在的“数字分化”,美国政府正在推进一个全国性的新“马歇尔行动”,以期给每个教室都接人INTERNET、为每个学生提供多媒体计算机以及让每个家庭进人互联网世界。

“利用互联网消除国民信息化的‘盲区’,提高国民信息化的质量,显然无法照搬美国的做法。美国是在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利用它在全世界赚的钱来填补“数字分化”的沟隙。”④

而在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从具体的国情出发,一开始就在政策与决策层面,让互联网与国民信息化在互动中相得益彰,互为反哺,可能是应该采取的策略。”

3.共同发展之路尚需探索

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与信息网络的发展,也无法做到“全球各地的企业家、公司和社团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和更丰富的想象力来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全球信息社会冲绳》)。所以,在推进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注意解决国际间的贫富差距问题,特别是信息贫富差距问题。当然,一方面,亚洲的发展中国家要抓住信息技术革命的新机遇,奋起直追,加快信息网络和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给予必要援助和支持,这既是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原则。但这条发展之路尚需探索。

注释:

①摘自(计算机世界)新闻,2000/8/27.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4

一、数字媒体构筑文化传播后现代景观

数字媒体、大众文化、后现代景观,这三个名词常常被纠合在一起。数字媒体主客体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大众文化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集中满足人们的感性娱乐需求的文化形态,后现代文化所具有的对传统主流文化或意识形态的“抵制”与“规避”及“消解”,使得数字媒体在以视觉图象为形式特征时,又成为大众们“狂欢”的广场和审美日常化的平台。同时数字媒体还孕育着各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的形成,文化艺术表现方式也变得更生动和更具有参与性,改变着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方式。波斯特指出:“电子媒介也在促成一种同样深刻的文化身份的转型。”“要想获得广泛的感召力,因特网必须做到不仅仅有效、有用和有娱乐性,它还必须以一种令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示自己。”“信息方式促成了语言的彻底重构,这种重构把主体构建在理性自律个体的模式之外。”

数字媒体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采用数字技术的传统大众媒体,如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报纸等;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与数字技术的网络媒体,如IPTV、网络杂志、E-MAIL、博客、播客等,一类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手机媒体、移动车载电视等。目前,以网络传播和手机传播为主体的数字媒体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人同时参与的传播基本实现。在这其中,网络文学是最能说明数字媒体的文化传播性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最早的抒感的工具,也是人类最早的信息传播活动。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文学就产生了,原始歌谣和原始神话表现了原始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情感,而原始人类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现又显示了文学(歌词)的传播动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的传播工具的产生,文学内容和文学形式也会发生显著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指出的那样:“每一种文化、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喜欢的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早期刻在各种兽皮和石头等自然物上面或者口口相传的文学随着人类语言的产生而变成“书面”的作品,印刷术的产生使文学创作由竹简到纸张,由个人手抄到机械复制,使之成为现在的大众阅读和传播工具,文学的作用与功能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有新的表现形式来“颠覆”旧的表现形式。互联网络的产生,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导致了“触网而生”的网络文学的出现,网络文学几乎“颠覆”了传统文学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表现出了一种后现代的“非语境化”的文化景观。

网络传播的大众文化性质决定了它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趣味的日常化。网络传播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开放性的特点,不管是从BBS的“灌水”还是到利用传统文学形式的“一唱三叹”,或者是网络聊天室的“神侃”,网络短信“博得一笑”的“言子”,想说就说的“博客”等,都改变了文化的传统特质,形成了一种互动的非线性的文化表达方式。在数字媒体中,通过互联网或手机,信息在人类社会中实现了完全的共享,所有个体都成为信息的者和接受者。按照麦克卢议所说,数字媒体的“主体”在不断“位移”,其中心很难有一个明确的指向,传播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这种传受关系主体性的偏离与游移使得数字媒体改变着传媒的生态环境,并使得传媒市场的传播格局被重新划分。美国传播学家梅罗维茨就认为,数字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走向出现了多极化,促成了传播的“情境型式”的变化。一方面,数字媒体的广泛运用促成一系列旧有的情境传播界限被打破,致使一些旧有的不同情境合并,进而形成新的传播情境;另一片面,数字媒体使不同情境之间的一些旧有的连接消失,导致新的情境与连接产生。梅罗维茨所说的“情境型式”,显然指的就是传受关系的多极化与文化关系的破坏与再生。比如,博客与播客,就是数字媒体情境下产生的新的文化传播空间,在这样的“情境型式”的文化传播格式中,开放性、个体性、非线性和交互性使信息传播平台得到自由和自主运用,“一对众”、“众对一”或者“众对众”的传播方式使传受关系不断产生偏离与游移,文化关系成为多方面的不确定的关系。

数字媒体文化传播后现代景观的另一特点是娱乐狂欢。在网络上,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网络新闻或者“BBS”等,正是在于用表达上的“随意”、“戏仿”、“谐谑”和“拼贴”来颠覆了传统文化表达的套路。那些充斥网络、手机上的“搞笑”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夹杂,打乱时空界线,语言组合上的“发贴、跟贴”和“BBS”的“灌水”的味道,语义出人意料地错位和戏谑,把各种戏谑和搞笑元素进行“后现代”式的拼贴,虽然“不合时宜”,但在怪异荒诞中又反讽了当代这个不讲诚信、商品至上的现代社会现象。这样的“网络语言”,显然不符合传统文化“再现”或者“表现”的要求,却恰恰符合巴赫金所指出的人们文化上的“狂欢化”特点,“愉快、欢腾,同时带有嘲讽的讥笑,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复兴。”其主要之处就在于自觉不自觉地抛弃一切传统的规范和准则,甚至用戏谑和嘲弄来颠覆主流文化而获得另一种更欢乐更轻盈的广场狂欢式的文化方式。

二“人机共同体”演出的“蒙面舞会”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世界中,信息通信技术可以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文化关系,这种文化关系呈现出非间接性、广泛性等特点。参与者一方面不需要要与他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却能够与全世界范围内处于网络上的人群进行随意交流,大大地拓展了参与者的文化交往平台,这样宽广的文化交往平台在现实世界中是参与者无法企及的。网络世界中交往人群特有的身份虚拟性使得网络的交往行为有时甚至比现实的文化交往还来得更为亲密和丰富。现实的文化交往行为常常表现为利益的冲突和交换,而虚拟世界中的交往行为多是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的,区别于现实世界中文化交往的局限性和强迫性。在这种虚拟的交往空间里,人们常常会被越来越多地‘拉’出现实世界。以网络传播为代表的数字媒体文化传播景观,作为一种“人机共同体”式的电子界面的传播,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字符号,而实际上是一种图形符号,本身也无法令“读者”深入其中,电子界面的光与色的变化、闪烁,各种图形和动画穿插其中,都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地“观看”而很难深文隐蔚地“品味”,或者“玩技术”的兴趣超过了“玩文字”的兴趣。比如,网络媒体所带来的网络传播所特有的超文本性,就使网络文化具有人人可以参与其中甚至可以按自己的阅读兴趣和喜好,“人机共同体”演出的“蒙面舞会”是其一大特点。比如,网络文化传播中“卡拉OK”式地多声部游戏和喧哗。超文小式的“链接小说”和“RSS聚合新闻”之类的信息与文化传播手段,颠覆了传统文化关系及阅读确定性,强调了受众对文化_止向和文化关系随心所欲的“分割”、“跳跃”、“粘贴”、“改写”和“逆转”。“以文字处理为例,改变数字化书写易如反掌,屏幕符号与白纸黑字相比具有非物质性,这使文本从固定性的语域转移到了无定性的语域。而且,数字化文本易于导致文本的多重作者性。文件可以有多种方式在人们之间交换,每个人都在文本上操作,其结果便是无论在屏幕上还是打印到纸上,每个人都在文奉的空间构型中隐藏了签名的一切痕迹。再者,超文本程序鼓励读者把文本视为他或她可以在其中创立自己的链接的符号域或符号网,这些链接可能会变成文本的一部分,而其他读者也可以尾追或随意更改。这些程序使人们能在全文或一组文本中查找单词或短语,并添加进文本或保存。结果产生一个新文本,把作者原来不想放在一起的词语放在一起。读者以自己的词语层序代替了作者的词语层序。”

非常明显,数字媒体在文化演进中,打破了传统线性文本理性的、有秩序的重‘阅读’、‘思考’,追求阅读意境和审美欣赏,超文本是娱乐的、游戏的、重技术“操作”的“狂欢”,是平面化的拒绝深度的文本。所以,网络文化提供给人们的或者人们参与的是充满时尚的娱乐文化而不是严肃文化,是玩耍而不是思考,它真的就是一个“人机共同体”的“蒙面舞会”,人们尽情地游戏和喧哗,不问身份不问来历,且捉弄那些严肃而传统的影子,拆毁传统文化关系和等级制度的高墙。他们让现实文化与虚拟文化兼容,形成新的以自我“随心所欲”安排为中心的虚拟世界而进行游戏,也是自我快乐的“乌托邦”。同时,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以集权的方式对人产生的文化与心理上压力和控制十分严重,这种压力和控制也在虚拟世界的游戏中被颠覆和解构,演化为多重的无意义的无深度的只满足个人消费欲望的文化倾向。

当然,网络文化传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的东西。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指出:网络文化中一些东西,“对民族文化经典的拆解、拼贴、戏说或者改写,使之平面化、商品化,消解了其原本的意义深度,张扬了感官刺激和情绪宣泄。颠覆经典者在冒犯常规、调侃正经、亵渎传统,希望由此获得一时,往往不过是‘愤青’泄愤,网民玩乐,痞子把玩,而某些商家传媒正好乘机而入,吹捧炒作,于是颠覆或者‘恶搞’经典的风气就酿成了文化领域的沙尘暴,越刮越凶。”2006年8月,《光明日报》曾就网络文化问题,以网上“恶搞”“红色经典”为典型,在网上召开“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淡会”。座淡会的众多专家学者认为:“恶搞”“红色经典”至少有四种危害:其一是“列理想信念的颠覆”;其二是“对诚实守信的颠覆”;其三是“对良知善心的颠覆”;其四是“对劳动创造的颠覆”。“‘恶搞’我们的红色经典,会伤害国人的感情,如果伤害了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也同样受到了伤害”。“我们的民族语言,我们的文明不容胡编”。“‘恶搞’有一种很不好的后果,给优秀的传统文化埋上‘地雷’了,这些东西很可能要使我们付出代价。很多青少年不知道来龙去脉,被这种手段影响了,就产生了一些思想上的误区”。2006年9月,中央电视台在其重点栏目《焦点访淡》中,播出了《“恶搞”面面观》节目,节目中指出:“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还只是一种游戏和对某些现实的不满进行发泄的话,恶搞英雄则是在拆除历史正义之墙。红色经典记录的是一段历史,是人们记忆中的一个情结,是对一个年代和一种理念的纯真的向往与回忆,是不容亵渎的。”

三、“新新人类”的个人文化之旅

“新新人类”是人们对于网民和热衷于手机传播的青年人的称呼,这一称呼的文化意义在于:它表现了数字媒体文化传播具有新的不同于传统的个人化、自由化、随意化特点。数字媒体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创造、传播和传承方式,往往以传统文化的挑战者的身份出现,消解权威和中心,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的强烈张力和价值标准的矛盾,表现了“新新人类”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变迁。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5

数字化带来的先进性在电视灯光专业已得到了普遍的公认,并将得到更广更深层次的发展,而在网络技术方面,虽然国外一些先进的厂商已推出了成型的技术和产品,但对一般用户,可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课题。距离全面的推广应用,无论是厂商还是使用者,在技术改进和观念更新上还需要做进一步努力。但从网络技术本身的先进性及现有灯光专业网络设备已有的功能性看,网络化的灯光领域的广阔前景和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二、数字化网络化的作用和意义

每一项技术革命都给实际生产带来巨大的推动力,数字化、网络化在电视灯光专业领域同样表现出强大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调光控制的精确性、多样性

以往的模拟调光技术,存在着调光曲线线性范围小、难以实现亮度的平稳变化、模拟触发引起的亮度定位的不精确、低压模拟信号在传输中存在远距离衰减和易受干扰等问题,在灯光控制上也有编组单一、效果简单、记忆困难等缺陷。而数字信号的调光系统,8BIT甚至16BIT的数字信号保证了调光的精确性,多种可选配光曲线,为调光线性要求提供了灵活的选择,规范的传输线路和信号放大功能使远距离控制有了技术保障,数字信号的灵活性更为灯光控制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编程效果和方便精准的记忆功能。

2.灯光控制的可靠性、通用性

与传统的模拟系统相比,数字化、网络化能实现调光信号的跟踪备份,对如现场直播等重要场合提供热备份,增强了灯控系统的可靠性。数字信号产生、传输和接收的规范化,使各类控制器与接收器之间有了良好的互换性和通用性。

3.灯光系统的全局性、拓展性

在数字化设备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系统,实现了点对面的全局性控制,对于已联成网络的各个数字化站点,每一个控制台和调光立柜都能形成互通。在这数字化链路中,不同演播厅的灯光设备可以异地控制,在某一点可对所有的分散设备进行监控管理,遇到重要节目,各端口控制台可实现相互备份,数字信号的网络化联接,为灯光系统的拓展提供了可能,如设备供应商或技术维护可借助网络对出现故障的用户进行远程异地的诊断排除,以及完成软件升级等售后服务。

电视灯光的网络化意义决不简单停留在互为备份和异地控制上,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出发,从电视事业发展的趋势出发,网络化带来的不仅仅是功能上的改进,更重要的是它将引导我们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上的更新改变。

三、电视灯光数字化网络化的实际要求

电视灯光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和即将带来重大的现实意义,那么全面建立和推行数字化网络化有怎样的要求呢?

1.调光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

作为电视灯光数字化的先行者及网络化的硬件基础,控制台和调光立柜的数字化,无论是生产厂家的技术设备还是灯光人员的掌握使用,在实际的生产和实用中都已得到认可和推广。除了数字调光台和调光立柜,联成网络还需一些专门的辅助设备,而这类技术设备的推广应用,生产厂家相对薄弱,使用人员更是陌生。

2.终端设备(灯具)空间定位的数字化

灯光空间定位数字化是指作为终端设备的灯具在上下高度、左右俯仰、光斑属性上的数字化控制。调光系统完成了对灯光亮暗的数字化控制,对于一般的照明灯具要达到类似电脑灯般的光束的空间定位数字化,在技术成本和推广应用上仍有较大的距离。

3.周边辅助设备的数字化

电视灯光除了主要的灯光控制系统,还包括了换色器、烟雾器、激光器等多种效果设备,进一步实现这些周边设备的数字化控制也是电视灯光数字化广义上的要求。

4.从业人员的数字网络技术

电视灯光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真正实现,硬件设备仅仅是一个方面,从业人员的数字网络技术运用能力是决定先进设备最终能否发挥效应的关键因素。提高灯光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实现数字网络化的不可忽视的要求。

四、电视灯光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思路

1.指导思想

都说结构决定功能,网络化系统作为高科技成果的确能为我们带来新的使用效能,也将由此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更新我们的工作方式,它代表着一种发展方向和前景趋势,确立数字网络化的发展定位是首先应明确的指导思想。总体方向确立后,在实际操作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目的性明确,好东西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充分发挥效应,对于特定的对象,新设备带来的新功能的作用大小与必要性是不同的。具体对于电视灯光而言,有两个问题我们必须清楚:一是,现在我们缺什么,网络化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二是,网络化将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改进。任何不顾专业特点和自身状况一味追求高科技、新装备不能使资金和设备发挥应有的效益。对于网络化,每添加一个设备结点,在增加了一种功能的同时,也将给整个链路多一份故障的可能。我们需分析功能高低与风险大小的平衡,了解串联式结构与并联式结构的投资额和风险率关系。网络化并不是设备的堆砌,而是以最短的链路实现最大最可靠的功能。

第二,讲究性价比。同样的防死机备份,是多加一套相同设备作备用,还是联用网络设施,达到这一目的也有一个性价比的问题。但从长远看,网络设备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功能趋于多元化,对于需配备多点备份的场合,网络化无疑是有优势的。

第三,用成熟产品,不赶风头,不盲目追求前沿设备。讲究设备的有效利用率,讲究设备的发展兼容性,讲究设备技术含量与人员知识程度的同步到位。

2.战略步骤

A、把握技术发展方向,作好整个灯光系统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长远规划。

B、分阶段实施,确保各阶段、各环节协调同向发展,逐步到位,避免重复性、排斥性、不相容性投资。

C、视具体情况,在技术不过关、财力不到位、条件不成熟时采用临时性、补救性的小投入过渡。

五、队伍结构、人员素质的完善提高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6

此次郑州分论坛的召开恰逢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向行业市场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吸引了政府主管部门、科研院校、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及国内外文化产业龙头企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各方围绕数字文化产业、文化创新产业投资方向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还详细解读国家相关政策,并就文化娱乐产业云计算解决方案、五网融合时代数字文化如何落地、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与数字文化娱乐产业的嫁接等内容进行深入研讨,同时也对创新的文化产业商业模式进行了剖析。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7

1.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经历了Internet早期信息交互时代、信息化网络WEB技术协议时代、WEB网络架构的升级,数字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方式发展用户可以借助手机终端、PDA终端,通过3D等无线网络连接方式接入数字图书库的模式,为用提供更快捷的服务。

1.1资源建设与共享

资源建设与共享始终是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主要涉及:数字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文献数字化、资源共享、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信息资源开发、网络资源、特色数据库、知识库等。

1.2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种类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多彩,存储和传播的越来越多,用户的信息需求越来越高端且多样化,从而使数字图书馆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数字图书馆建设离不开高校图书馆的参与,因为高校图书馆不仅汇集了各类型的研究性学术信息资源,专业的各学科人才与尖端的信息技术,具有合作、资源共享的条件,如同一单位,用户覆盖面更广泛。以大学图书馆联盟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集中高校的各项优势,多方协作的成果。通过图书馆联盟成员机构的合作与共享,改进了信息组织的策略,减少了资源存储功能的浪费,保证了数字资源的及时更新,实规资源共享服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大力支持,真正做到了消除信息障碍与壁垒,有着重要深远的意义。

1.3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

信息服务模式以图像、文字或数学模型为基本工具对信息服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抽象概括。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信息服务活动中用户、数字资源、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人员、服务平台、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开展信息活动的工作模式。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对用户要以信息服务人员为纽带、以信息服务方式为保障、以信息服务工具设施为平台,开展信息服务活动、这样才能达到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集成化、个性化为一体服务的工作模式。

2.数字图书馆研究的发展与走向

资源是一切系统的基础,信息资源更是重要系统的基础与保障,作为以信息、文献服务为主的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有为重要。

2.1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在未来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各类图书馆独有的资源将在信息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在近几年发展中越来越突出,从近些年发表的有关特色数据库建设方面的文章来看,从早期的思考、构想、规划的研究开始,已经进入实际特色库的建设。特色数据库论文主题的集中度有了明显变化,谈建设经验、建设案例的论文占了绝大部分。如各类高校图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不同学科的特色库建设、不同行业特色数据库建设等,由此可见,在未来的几年,我国各类图书馆将会把建设特色数据库作为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项目。

2.2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是信息管理机构的目标,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数字图书馆研究早期较为集中于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数字资源组织等领域,后期对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的研究比重在加大,特别是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与实践论文越来越多,“知识服务”这一关键词在近几年进入高频关键词中。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深入,用户在数字环境与信息背景下,数字图书馆服务将出现较大转移:共向个性化服务转移,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移,等待服务向推送服务转移,文献服务向知识服务转移。这些转移必然引发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需要对服务模式重新探讨,服务技术和手段要创新,因此在今后的几年,数字环境下的信息服务研究将会大量增加。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是以服务为主导的数字图书馆。

2.3有关知识产权问题逐年减少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的图书馆模式,是将传统的印刷型文献的管理和服务转变到在网络和计算机处理的数字化信息的管理和服务,这必将带来许多新的知识产权问题。大量数字环境下的有关知识产权问题在初期会引起学界广泛的讨论,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成熟和许多知识产权研究问题得到解决。当然,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过程中还会出新的知识产权问题,但不会像初期那样面临大量的问题。因此,在数字图书馆领域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将逐年减少。

3.数字图书馆建设体制

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服务方式、关键技术、以及项目实践等方面,成为近年来图书馆情报学科中前沿和热点领域。

3.1引文情况分析

引文分析是通过科学的计量方法,对文献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出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引文分析可以间接发现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特点,也可以体现出本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被引论著作做分析是对论文引用情况的内容分析,被引论著的引用频次,可以对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情况,从而获得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向。

从被引论文所载的刊物,多为图书馆情报学的核心期刊,其中《中国国书馆学报》有6篇被引,其他刊物相对平均。被引用论文的研究主题,主题有:1数字图书馆建设及发展策略,2数字图书馆建设实践及未来走向,3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保护问题,这些研究主题体现了本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是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为此,借助CSSCI数据对被本研究领域的论著作者进行统计。以第一作者为被引作者的统计源,最有影响力的还是来自于数字图书馆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在被引频上也排在前列。分析引文情况,基本可以确定本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群,以及极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重要著作,查找文献时的检索方向,并可以指导读书阅读与推荐书目。

3.2数字图书馆系统架构

人机界面与跨界检索:架构的适应性、可用性是人机界面研究的热点。用户通过采用不同的设备与不同的互动模式来获取信息服务,获取用户的个人特征和用户所处的使用环境。

对信息检索界面风格、终端用户检索、查询形式、结果反馈和浏览等基本界面问题,以及用户界面指南、界面工程技术等用户界面工程的热点、跨界信息检索问题进行讨论,对未来的信息检索界面设计所应采取的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3.3内容注解与个性化服务

将使用者的工作方式整合进数字图书系统将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进化趋势,数字图书馆管理系统应当成为包括促进智力产品生产的一种工具。注解服务是用户与数字图书馆系统之间有效互动的有效方法。注解不仅提供了一种解释方法、丰富了信息的内容,同时也为改善协同工作实践提供了共享与传递思路的方法,注解在读者之间建议了桥梁,促进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处理,提供注解服务的数字图书馆系统更能够满足用户的需要。

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数字图书馆集成服务框架。该框架利用webservices技术实现不同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符合用户需求的系统和组件的动态集成,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3.4数字图书馆资源管理机制

随着数字图书馆建设和管理不断的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和管理的重点己经由数量上的增加和外文资源的引进向资源的深度整合、内容揭示的方向转化。因此在资源库的建设上应走自建与引进相结合的路线,重点建设一批来源有保障有后续发展效益的特色资源库,并实现共享,结合重点引进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源的性价比。随着数字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必须面对读者新需求,在现有的联合目录数据库、特色资源数据库、电子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基础上,针对需求的新的数据库细分种类。采用新的管理理念,关注新的资源发展情况,以需求为导向,提高资源的使用率。

4.结束语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虽只有十余年的发展历史,但进展十分迅速,成绩显著。纵观十多年来,我国数字图书馆迅速的发展,从国家图书馆到地方图书馆、从高校图书馆到企业图书馆,无数的数字图书馆在诞生。可以确定,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将会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将是一个没有使用障碍的、实现数字资源全面共享的数字图书馆。从云计算对数字图书图书馆的影响研究来看,云计算技术将全面进入数字图书馆领域,云架构的存储体系将会使得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存储区域均衡与合理,用户可享用个性化的云服务,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由技术决定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来看,未来的数字图书馆有可能在云计算环境下重构。

参考文献:

[1]李秋之.数字图书馆发展模式之探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1):44-46.

[2]陈永玲.数字化时代图书馆服务创新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3(3):76-80.

[3]郑燕平.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模式发展研究[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2(1):39-42.

[4]郑建明.胡唐.我国数字图书馆建设机制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0(5):39-42.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8

1 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古籍是特殊文献,既具有罕见的史料价值,又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其中有些孤本、珍本,纸张已经变质变脆,而作为文献资料的古籍不可避免地要供人阅读。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古籍文献,又不影响其正常使用,就成了古籍收藏单位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古籍数字化以后,读者可以通过光盘或者网络浏览阅读善本,可以任意查找珍本书籍,避免了直接翻阅古籍的诸多不便,从而解决了古籍保存和使用的矛盾。古籍文献数字化,是保护和传承古文献最有效的形式,也是古籍整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古典文献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学科,在研究方法上可以吸取诸如文化人类学、阐释人类学、文化地理学、区域社会史等学科的成果,拓宽研究视野。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国学研究的基础。它支撑了众多以古代文化学术为研究对象的专业、学科的研究工作,促进了它们的持续良性发展。同时,中国古典文献学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只有以各学科的知识积累为基础,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内容,才能保证研究成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古典文献学界要以接纳、包容的心态,积极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加强同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学者的联系,共同促进学术事业的发展。

2 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建设的现状

当今,Internet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作为一种全新的文献存在方式,数字化古籍文献,经过短短十数年的发展,已经向我们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契机。

2.1基础理论研究缺失

古籍文献数字化理论的研究薄弱,尤其是系统理论缺乏。当前,有关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在对古籍文献数字化资源的调查和利用上,深层次的理论探究涉及较少。对于古文献资源来说,古籍文献数字化,只是技术手段上的革新,其本质上仍然属于古籍整理之范畴。古籍文献数字化,也面临着版本选择、文字校勘、文献考证等古籍整理的基本环节。所以,从事古籍文献数字化工作的相关人员,须具备古文献学的基本知识。

2.2技术手段革新

古籍文献数字化,主要是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形成大型数据资源库,藉以揭示古文献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信息资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相关技术也日渐成熟,且取得的成就十分突出。

从数字化古籍文献利用的角度看,信息化的古籍产品呈多元、自主开发的态势,这样就使读者获得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科研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查阅方式及学习模式。故引入数字化技术,是古籍文献再生性保护的必然趋势。

2.3学科队伍的不作为

一方面,由于古籍文献数字化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与之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大多着眼于古籍文献数字化项目的开发利用,同时也带来重复选题、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从事古文献研究和史学的学者,虽认为数字化的古籍文献有益,但却不作为;真正投身于古籍文献数字化规划项目事业、推动古籍文献数字化进程的学者,却是图书馆、信息管理学界之人士,此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3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3.1 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其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是一个学科成立的根据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古籍文献数字化”,是指以古籍文献为对象进行的数字化工作,它包含了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古籍文献”,二是“数字化”。我们在探讨“古籍文献数字化”的研究对象时,就必须从这两个基本要素以及二者的结合上入手,并考察古籍文献数字化是否具有特殊的研究领域。

作为文献的一种类型,古籍的数字化与其他文献的数字化相比,有共性,但也有其个性。古籍的个性,体现在其特殊的外观和历史文物价值上。为了体现这些个性,需要我们采取一些特殊的加工手段和技术措施。因此,根据古籍的特点来进行数字化,是“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对象,更是提高古籍文献数字化水平最主要的途径。

古籍文献数字化,应根据古籍的特点来进行,并通过数字化的操作过程,对古籍文献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重组。

将古籍的特点与数字技术的特点相结合,既要充分考虑古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让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古籍文献,保持原有的文化特征与内涵;同时又要考虑数字技术及信息处理技术对文本和信息处理的过程,让后者所具有的信息分析、聚类以及海量信息处理等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过去必须用人工进行处理的事情,甚至是人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让计算机来处理,实现从古籍影像的数字再现到古籍内容的分析、聚类,从单种古籍内容的处理到海量文献的综合处理,从简单的文本转换到信息重组甚至知识挖掘,这将是今后古籍数字化学科重要的研究领域。

3.2学科性质

古籍文献学,吸收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博采众家所长,以全新的视角,将古籍文献作为一种数字信息资源,动态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诠释传统古籍与人类社会文化繁衍之间的交互关系。 转贴于 古籍整理是对古籍原文的整理加工,以便于人们阅读与研究。从学科体系上看,古籍整理从属于文献学,文献学是“把整个古籍整理工作统统包括了进去,可见文献学全部内容之庞大”。因而,将古籍数字化定位于古文献学的分支学科,使之从文献学与信息技术交叉的角度,来审视古籍整理领域中特有的现象与规律,并形成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意义十分重大。

古籍文献数字化的重点,在于计算机技术同古文献学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拼凑或叠加,而是融合原有基础上的提高与升华,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从古籍数字化的角度来看,是研究新技术、新环境下的古籍整理的问题;而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是研究、拓展数字技术在古文献学中的应用。因此,古籍文献数字化,实际上要涉及到古文献学、古籍整理、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诸多学科领域,具有十分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对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可以这样描述:古籍文献数字化学科,是研究古文献在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的特质和规律,指导数字技术在古籍整理领域中的应用,以优化信息环境下的古文献学科研究领域。

4 古籍数字化学科的研究内容

古籍文献数字化,不仅是技术条件下的古籍整理方式的一种尝试,更在于它是一项跨越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科学领域上的系统工程。为了实现旧有典籍的数字化进程,古籍文献数字化涉及众多学科知识的融合,并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

古籍数字化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需要有一个过程,其初创期可以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4.1数字化古籍整理学

古籍数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仅仅是文献载体的转换,还包括对古籍的版本考证、文字校勘、史实考订、目录编纂等工作,其制作过程的本身仍然是对古籍进行整理。可以说,整理工作的好坏决定着古籍数字化的质量优劣。因此,数字古籍也必须遵循古籍整理的一般过程和相应规则,而探究技术条件下古籍整理的独特规律将有助于古籍数字化的进一步研发

4.2中文信息处理技术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我国特有的、利用计算机系统来处理中文信息的技术,发展至今已取得了不小进展。但古籍文本的信息处理,既包含古籍外部体式或内容的数字转换和再现,如页面的扫描、文本的数字化转换、光学字符识别以及版式还原等,还包括文本数字转换后的应用,如智能检索、内容关联等。其共性与个性的把握,需在中文信息处理范围内专门引入特定的古籍处理范式。

4.3古籍数字化管理理论

古籍数字化的管理理论,是指对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实行有效调控的理论。它涵盖了对古籍数字化成果及产品的预测、决策和评价的研究,古籍数字化的管理体制和开发机构的研究,古籍数字化从业者的素质及技能的研究等。针对古籍数字化而进行的管理活动,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古籍数字化实践活动的效率,更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古籍数字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读者。因此,必须加强对古籍数字化管理理论的总结研究,以给古籍数字化管理的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5 结语

古籍文献数字化,不能只着眼于数字技术,或市场运作,其更加深刻的内涵在于,数字技术所承载的内容,这需要通过学科建设这一途径来完善其相关理论体系,从而折射出古典文献在内容上对于人们的使用价值,并成为活着的文化生命与民族精神传承资源。

参考文献:

[1]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10.

[2]李国新.中国古籍数字化资源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资料学报,2002(1):21-26.

[3]郑永晓.古籍数字化与古典文学研究的未来[J].文学遗产,2005(5):130-137.

[4]徐筱红.刍议高校图书馆古籍整理工作[J].高校图书情报论坛,2006(1):48-50.

[5]陈 力.中文古籍数字化的再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2):42-49.

[6]徐 清,石向实等.古籍数字化资源的深度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7(3):95-97.

[7]程 微.对我国图书馆古籍管理数字化的三点认识[J].图书馆论坛,2008(3):61-64.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9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必要性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4 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5 总结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10

1文献来源和方法研究

文章从CNKI选取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统计来源,利用高级检索功能,设定检索条件“‘篇名=数字图书馆’并含‘高校’”并选择“精确匹配”,将检索时间限定为“2000年1月1日”到“2015年5月31日”,共检索到1,049篇文献。笔者借助BICOMB2、EXCEL、SPSS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数据统计与分析

2.1文献增长规律研究

笔者统计了2000年到2015年5月31日各年份的发文总量和累计发文量,如图1所示,以2011年为分界点,2011年之前的各年份发文量呈上升趋势,2011年之后各年份的发文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15年是部分调查)。该领域的研究文献累积量呈逐年递增的态势,并逐步趋于平缓。经过多年的研究,数字图书馆研究渐渐进入平稳期,已经积累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增速会减慢。

根据普赖斯对科技文献增长阶段的划分,国内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已跨越起步阶段和大发展阶段,趋向于学科成熟阶段。

2.2期刊来源统计

2000―2015年5月31日发表的有关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的1,049篇文献共分布在415种期刊上。其中,《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和《现代情报》的刊载论文数量最多,仅此两种期刊即刊载了近11%的论文,足见它们对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关注度较高。前36种期刊的累计发文量超过总数的50%。S.C.布拉德福在《文献工作》中写道:“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登载某个学科的论文数量的大小,以渐减顺序排列,那么可以把期刊分为专门面向这个学科的核心区和包含着与核心区同等数量论文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2]将415种期刊按其累计发文量降序排列,按照核心区、相关区和区的载文总量n1:n2:n3=1:a:a2的比值关系,经测算a=4.5,据此确定累积发文量占总论文数34.6%的前16种期刊(见表1)为该领域的核心区文献来源。其中,《图书情报工作》《图书馆学研究》《图书馆论坛》《大学图书馆学报》等属于北大期刊目录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其累积载文量占整个核心区期刊载文量20.9%,符合二八定律,这20%左右的高质量期刊可以弥补该领域文献质量整体不高的不足。为检验期刊分区的准确性,绘制布拉德福分散曲线,如图2所示,核心区分界点C的坐标为(1.2363),曲线AC拟合指数增长的拟合优度达0.971,CB拟合直线的拟合优度达0.9827,因此,可判定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的期刊分布符合布拉德福定律。

3基于共词分析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主题内容分析

3.1高频词的选定

主题词频分析直接从知识的产生、发展上正面剖析科学文献的动态规律,是研究知识运动轨迹的最有效的方法。关键词作为主题词的一种,既可以揭示论文的精髓,又可以通过其词频的高低揭示某一领域的学科发展热点。笔者利用BICOMB2.0从1,049篇论文中共提取关键词3,177个,对关键词进行筛选后,共得到有效关键词2,816个。在高频关键词的选定问题上,笔者借鉴杨爱青等经过实证分析提出的词频g指数,以此确定高频关键词的阈值。根据词频g指数的定义,某一个研究主题关键词的数量分值为g,当且仅当此研究主题的关键词总量N中,有g个关键词其累计出现频次不少于g2次,而g+1个关键词其累计出现频次小于(g+1)[3],计算出g=40,确定该领域的前40个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如表2所示。

3.2因子分析

为了解决聚类分析时聚类个数难以确定的问题,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参考因子分析所确定的因子个数寻找聚类分析的分类点来解决这个问题。[4]为了降低主题关键词对聚类效果的影响,笔者剔除了“数字图书馆”“高校数字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高校”等四个关键词,构建36×36的矩阵。对新构建的矩阵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发现其Lilliefors显著性水平小于0.05,拒绝正态分布假设,且通过判断变量的峰度系数和偏度系数并结合观察变量的Q-Q概率图,也发现其不符合正态分布规律。鉴于矩阵数据不满足正态分布,本研究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36个关键词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抽取相关分析中的相关系数形成相关矩阵。基于相关矩阵,利用主成分法、协方差矩阵与平均正交转方法进行因子分析[5],共提取8个公因子,如表3所示,前8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为91.389%,前6个公因子的累积贡献率接近80%,结合因子个数碎石图,可以将高校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主题确定为6~8类。

3.3聚类分析

共词聚类分析法是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在一起,形成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通过聚类分析关键词之间的亲疏关系,可以进一步反映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热点与趋势。[6]考虑到相关关系矩阵过于离散的情况,笔者用1与相关关系矩阵相减,得到相异矩阵进行分层聚类分析。结合因子分析的结果,聚类结果共分为7类。

3.4主题内容分析

3.4.1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存储技术。目前,DL中流行的海量信息存储主要有三种实现技术:DAS、NAS和SAN[7]。DAS适用于数据量较小,资源共享要求较低的数字图书馆早期阶段。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数字图书馆开始采用可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NAS。以数据存储为主的SAN很好地满足了数字图书馆系统的扩展性需求,其强大的存储、共享及数据备份能力,更是吸引着数字图书馆的眼球。DAS存在于DL的早期发展阶段,必将被NAS和SAN所替代,而SAN或SAN与NAS的融合将是未来几年网络环境下海量存储的发展趋势。

3.4.2云计算时代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安全问题。云计算技术的兴起给高校数字图书馆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并由此催生了移动图书馆,促进了高校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与软硬件共享,使数字图书馆逐渐朝着一站式服务迈进。同时云计算的复杂性、开放性等问题也给数字图书馆的网络数据安全带来全新的挑战。部分学者从软硬件安全风险、管理风险等角度研究云时代高校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数字水印技术、VLAN技术等技术并通过构建云存储的安全分层模型等以解决数字图书馆面临的安全瓶颈。

3.4.3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与评估研究。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主要包括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服务网络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建设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问题,[8]基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现状,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目前,学界多是基于实证分析探究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情况,或是提出新的评估对策,或是构建新的聘雇体系,以期为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提供借鉴意义。

3.4.4Web2.0环境下高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探究。目前,有关高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的研究主要包括个性化检索、信息定制与信息推送、数据挖掘、虚拟咨询服务等方面。基于高校图书馆用户需求的RSS技术、本体、数据挖掘技术等逐渐成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研究的重点。移动图书馆的出现促使高校数字图书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伴随着微信等社交应用的发展,高校数字图书馆开始谋求全新的发展空间。

3.4.5高校数字图书馆馆员素质要求和用户教育。高校数字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强调为用户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这就为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也越来越重视馆员的职业道德与服务能力的培训。目前,高校图书馆多是通过讲座、会议、参观等形式,对馆员开展培训工作,但培训工作存在形式单一、力度不足等问题,对此,郝晓梅从培养馆员人文精神、完善馆员培训机制、创造和谐文化氛围等方面讨论馆员的培训策略,[9]王秀华依据实践经验,介绍了一条馆员培训多元化与个性化模式。[10]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同样也对用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用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集中培训、远程辅导、用户交流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用户教育的途径,用户的信息素养日益提高。

3.4.6基于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建共享。以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为核心的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的出现,极大地减缓了高校图书馆的经费来源和海量数据的存储的压力,有效地促进了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是高校数字图书馆联盟建设的出发点和核心理念。目前有关高校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和资源共享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源共建共享的经验介绍、策略建议、知识产权保护、评估与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讨论。

3.4.7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对策研究。依托网络技术、信息挖掘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呈现泛在化、社会化、嵌入式等特点。有学者指出,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尚不成熟,存在个性化、主动性、专业性不足等问题。目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高校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如:张雅男从服务科研人员的角度,构建了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架构,并就各模块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1]王根探讨了知识服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提出了规避知识产权的建议。

笔者结合该领域的发文数量走势和文献来源统计分析,得知该领域的研究已进入趋于成熟的阶段,但同时存在着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今后各高校数字图书馆应进一步致力于服务图书馆用户的实践,促使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均平,马凤.我国数字图书馆研究论文的计量学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17):27-31.

[2]邱均平.信息计量学(四)第四讲文献信息离散分布规律:布拉德福定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0(4):314-315,316,320.

[3]杨爱青.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研究态势的可视化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2.

[4]马费成,宋恩梅,张勤.IRM-KM范式与情报学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24.

[5]李武,董伟.国内开放存取的研究热点: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计量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6):105-115.

[6]王佑镁,陈慧斌.近十年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共词矩阵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5):4-10.

[7]景民昌,鲁玉珍.数字图书馆中海量存储分析与实现[J].现代情报,2004(1):114-115,183.

[8]宁风英.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5):41-42.

[9]郝晓梅.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培训策略[J].情报杂志,2011(S1):251-252.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11

第二阶段,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以及数字美学是当今国内人民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从数字美学到人民美学,笔者从2015年到2017年连续三次参加福建省社科界的美学年会,在研讨会上提出了“微审美”气“数字审美已经崛起”、“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等论点。笔者在福建省社会科学界2015年12月19日召开的“当代美学的文化使命与理论重构”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论微审美—以中国微电影为例》,以微电影为例阐述了基于国内当下甚嚣尘上的微文化的“微审美”论点:微审美具有赛博格的审美主体、微审美具有小叙事的审美风格、微审美具有后现代的审美本质。笔者在2016年11月19日召开的福建省美学年会“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参会论文《美学符号学初探—媒介转向中的审美转型》,在此“数字审美已经崛起”的宣言,着重指出:“数字审美的重要意义是给当代的理论思考带来了新的气息和新的方法。我们应该以数字审美精神所产生的美学风格、美学观念、美学原则等社会伦理和文化诉求来甄别、选择、应用数字媒介技术,规范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既要做技术推动者也要做技术负责者”。2016年11月22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共享发展,审美何为—聚焦“共享发展与审美参与”论坛》,以“数字审美,给当论思考带来新气息新方法”为题对该论文中的这些观点进行了学术报道。2017年10月14日,笔者为福建省美学年会“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青年博士论坛提交参会论文《数字美学的语言形式—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提出“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问题和“数字美学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论点,着重强调“人民美学思想开始于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开展于中国人民的劳动建设中,每个时代的人民美学观念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人民所肩负着的社会文化实践的主要形态”。2017年12月4日《福建日报》“理论周刊·求是话题”专栏刊文《新时代,人民美学如何再出发—聚焦“文艺的人民性与人民美学的再出发”论坛》,以“数字美学,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为题对该论文中“作为当今人民美学时代形态的数字美学”观点进行学术推介。总之,笔者在2017年8月份撰写参会论文时首次把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联系起来,既论证了人民美学的时代形态,又阐述了作为人民美学的数字美学理论。    

第三阶段,辨析与廓清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间的辩证关系。显然,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是从不同方面提出的美学范畴,数字美学是从科学技术、模介媒体的角度捍出的一种技术美学和模介美学,而人民美学是从意识形态、领导权角度提出的一种意识形态美学即审美意识形态。可见,数字美学与人民美学的辩证关系在意识形态与媒介技术中实现汇聚和统一。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高校正迈入数字化管理时代。档案数字化是指将不同载体形式、不同记录方式的档案信息通过计算机录入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数字形式,形成可供保管与利用的数字信息资源库。[1]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有利于保护档案实体、方便档案借阅查询。笔者认为高校的档案室数字化迫在眉睫。

一、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国家档案局于1996年把电子文件研究项目列入科技计划,1999年完成了《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同时要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地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2]因此,高校档案室必须做好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工作,以迎合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政策。

2.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事业现代化发展

在传统的档案文件管理时代,档案室的工作主要以接收、保管、查阅纸质档案为主。这一工作方式有极大的封闭性,容易产生“重保管、轻利用”的工作思想。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通过利用计算机和档案管理软件对文件进行收发、归档、鉴定、销毁、利用,使整个过程快捷、准确,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大大提高了档案室的工作效率,从而推动档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3]

3.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有利于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传统的档案工作者,大多从事于比较机械的手工劳动,档案工作者的效率比较底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档案工作人员的评价。档案部门要想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水平。此外,档案工作者必须更新利用档案管理理念,有效利用和共享技术手段和方法,发挥其增值作用,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实现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二、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的条件

1.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普遍使用,我们已生活在信息时代。这一时代为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正是由于计算机和扫描仪、复印机等各种软硬件的使用,才使档案室档案数字化成为可能。同时,在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对档案室档案进行数字化的改革,正是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必须实现的转变。

2.高校档案室档案的增多使其数字化迫在眉睫

近年来,各高校为培养更多的人才都在实施扩招政策。一方面,它使更多的学生能够迈入高等学府享受更高的教育;另一方面,它给学校各方面带来了竞争压力。原有的档案库房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多的档案文件,这促使档案室工作人员作出相应的更改。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通过对档案内容的数字化扫描,在提供利用时,以查找电子档案为主,这样可以改变原有档案的存放方式,能够节省档案存放空间,容纳更多的档案文件。

3.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必要准备

档案室纸质档案的存在是数字化的前提,任何需要进行数字化处理的信息都要以传统文件为载体。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对文字、图片等用扫描仪将其转化成BPM图像文件格式存储于计算机中,然后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光盘,建立数字档案管理体系,也就是“双套制”管理的模式。这样既保证了原始档案的原始生态和永久保存,又方便了科研人员的查阅与研究的需求,也为今后的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4]

三、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容

1.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

建立档案室档案数字化,首先需要完善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这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采集设备,实现纸质档案、图纸档案等的数字化转换工作,包括扫描仪和计算机等设备;一类是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设备,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存储与管理,包括服务器、磁盘阵列、关盘等设备;一类是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实现数字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功能,包括档案著录、档案统计、档案检索、档案信息等功能。[5]其中,在数字化信息采集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信息载体形式,选择通用性好、存储容量大、存储质量好的存储格式,这有利于信息的流通,同时减少信息的流失。在数字档案信息存储过程中,制作成可永久保存的CD-R光盘,便于对档案文件的长久查阅利用。在实现档案信息的管理与利用时,应选择合适的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在服务器软件领域,存在着以各种版本的UNIX 和LINUX为代表的优秀者,它们既有稳定性、安全性的特点,又具有价格低廉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档案综合管理系统软件的首选。

2.档案数据库建设

在数字化过程中,对档案室档案进行分类,整理成学籍、成绩、论文、科研成果等数据库,更方便用户的查阅利用。

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档案室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网上招生的录取数据,收录每届学生的基本情况,形成学生学籍档案数据库。这一数据库的建设,有利于高校和用人单位鉴别学生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学位论文和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结合每年毕业生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机会,将纸质论文和电子论文数据库一并归档,并及时采用扫描等方式补录以往学位论文全文,建立齐全的学位论文数据库。

学生成绩档案数据库。学生在每学期都有期末考试,待学校收录期末考试成绩时,档案室可借机汇总建立学生成绩档案库。

3.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提高档案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可定期对档案室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实施定期考核适度。另外,可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档案业务骨干到高等院校进修。同时,在招聘档案人才时,除考虑档案文书知识外,更要注重具备软件开发能力的人才,调整档案人员专业知识结构组成,更好地为高校档案数字化服务。

四、结语

高校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已成为高校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面对这一机遇,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遵循合理的原则、设立科学的目标、采取正确的方法、逐步走向完善,尽早实现档案室档案管理的现代化,使档案室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更高的效率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其它各项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沙敏.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1,(2):171-172.

[2]饶永.简论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6):88-91.

[3]林丽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数字兰台,2008,(2):12-13.

数字化发展论文篇13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不断地推动着传统的电化教育、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改革创新。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根本要求,是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使之能够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共享的教育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教育与相关学科领域的迫切课题。

一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1 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方面:

2002年,基于“欧盟数字化项目合作行动计划”而成立的“欧盟文化艺术与教育科学信息资源数字化部长级网络(Minerva)”设计统一欧盟信息资源数字化平台。2003年,Minerva构建了一个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知识库。

2003-2007年美国博物馆和美国教育图书馆服务研究所两次发表长编研究报告《档案馆与图书应用技术与数字化现状》,对美国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理论探讨方面:

(1)项目规划与管理:2002年Minerva第六工作组为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制订了4个范畴17个指标;2004年美国教育图书馆学会(ALA)构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管理模型。(2)内容选择: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为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制订了一套包括5个大类49个细目的指标体系。(3)生产流程:2003年英国数字化技术咨询服务公司(TASI)对信息资源数字化产生所需的软硬件性能进行了详细探讨;法国国家数字化工程评析了现行各种元数据方案;Minerva第四工作组构建了生产过程管理的模型。(4)知识产权管理:2004年,Charles Duncan等人对英国国内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解决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及实践进行了全面调查,给出了大量案例;同年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全面考察了数字技术对美国现行版权制度的挑战,探讨了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案。(5)数字资源保存:国际组织“数字保存联盟”(DPC)每年举办一次数字资源保存的学术年会,至今已有11届;英国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制订了2002-2005年英国图书馆数字保存战略;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ISO)也制订了数字保存指导性框架;2002年初创刊的网络期刊《数字文献保存季刊》是研究该主题的一种专业期刊。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有大量且较为深入的研究成果。

实践项目方面:

(1)咨询与培训:Minerva中心及各成员国分中心均提供完善的咨询培训业务;英国TASI公司和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泊尔希尔分校图书情报学院都是著名的图书信息资源数字化咨询培训机构。(2)生产系统:欧盟每个成员国都建立了分工合理且专业性强的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系统,据资料显示,丹麦有12个机构从事不同类型文献的数字资源数字化生产,澳大利亚有15个,法国有10个。(3)项目:美国教育图书馆的“美利坚记忆工程(1989年)、美国科罗拉多数字化工程(2001年)”和目前实施的欧盟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信息资源数字化工程等在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历程中影响教大。2005年,Google宣布同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五个著名大学签定协议,将对他们的所有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并上网通过Google实行全文检索。

总之国外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蓬勃发展,理论实践都比较丰厚,跨国合作模式成功,生产系统比较完善,实践项目众多。

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相关立项课题有教育部部级“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研究”、“网络资源与课程资源关系及价值实现途径研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研究”等课题;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东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研究”等。

2007年5月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清华同方教育技术研究院、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共同举办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研讨会上,与会专家们研究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模式和方法,信息技术环境对课程改革及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支持作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信息化时代教师培养与专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等问题。

2007年10月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年会暨“十一五”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应用研讨会围绕主题“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热点”和国家“十一五”课题“优质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应用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教育部科技司、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论坛”以“网格技术推动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搭建基础教育网格平台,促进学校间的横向联合与协作,探索基础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模式;在广东省电教馆和珠岛宾馆召开“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计划”研讨会就如何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交流,就如何实现互联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共享和利用,加快泛珠三角区域教育信息化进程。

2007年11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杨晓宏主编的《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图书,向广大读者系统介绍了教育信息资源的选择、搜索、整合、收集、加工处理、设计、制作、组织、管理和教育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实践方面:

国家图书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LS)和西南信息中心都拥有大型生产系统。较大规模的项目有:全军院校图书馆已经数字化图书100多万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完成6TB信息资源数字化;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计划在未来5年建成总量达200TB的数字资源;中国学术期刊在2007年前完成了国内外200万种图书的数字化。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化平台有:TRS、清华同方、成都国图、北大方正、北京义华和杭州麦达等,其中后四家产品已取得Calis认证。

理论方面:

通过对国内有关数据库检索,切题论文有100余篇,内容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对策、教育资源建设体系、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

和问题与对策、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九个方面。其中对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教育资源建设体系、数字产权论述较多且颇具深度,代表性的有胡小勇、祝智庭、刘启、刘春、雷淑霞、王学东、贾晋、詹斌等;胡小勇、詹斌、胡铁生、徐林、邹霞等;对区域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与共建共享模式、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相关标准、国内实施项目与国外情况介绍、问题与对策有系统的探讨;而对教育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原则、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配置、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库建设等三个方面研究涉猎甚浅。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的提出是在项目负责人前期研究成果――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城乡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与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来研究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内容选择、项目规划配置、生产流程与管理、数字资源保存与利用等内容是一项非常具有科学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研究。

二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目标是:首先将教育信息资源中具有较高价值的教育资源数字化后通过因特网向公共用户读者提供浏览,已实现教育信息资源本身的教育传播价值,也即教育信息资源的数字存取;其次是保护易碎载体资源,即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该课题目标对数字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都有直接关系。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规划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内容有: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目标确定、项目成本解析、项目成本节约方法、产权许可方式、项目实施方式选择、项目实施原则等。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规范框架研究

首先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中采用规范的含义和等级,然后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实施生命周期中所包括的主要阶段(项目准备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保存与管理标准框架、元数据描述标准框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标准框架、资源共享标准框架等)应采用的规范和指导原则进行研究。

3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研究

界定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包括项目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项目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研究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流程,是整个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之一。首先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准备、资源数字化转换以及文本资源的抓取,详细地对各个过程进行分析。

4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内容选择

内容选择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一个重要步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以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探讨其理论和实践,并对其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其包括: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因、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理论与实践、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选择的原则。

5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

数字资源保存体系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用户可信任的数字资源的存取能力,确保数字资源的质量,并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开发利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运用网络知识理论的原则方法设计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基础模型、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数字迁移与数字仿真比较研究、教育数字迁移风险管理、保存性元数据等,并从数字资源获取模块、数字教育保存模块、资源数据管理模块、教育系统管理模块、保存计划模块和数字资源访问模块等的角度,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保护与存取的基础模型进行研究。

6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保存系统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质量保证标准框架(包括:管理质量标准框架、性能质量标准框架、用户服务质量标准框架、技术支持质量标准框架)、教育资源数字保存系统认证等。

7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数字资源

数字资源是其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面向用户教育提供服务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主要研究教育数字资源平台――网站的质量控制途径。

8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应用与管理研究

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应用。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结合教育系统论原理来分析和总结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从最初的课件设计应用到当前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以多媒体课件、知识平台和网络教育信息资源为三个截面,对有关教育信息资源开发经验进行初步分析和总结。

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主文档存储与管理规范框架中,以教育理论为依据,探讨文档格式、存储介质的选择、保存策略等方面的规范;分析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特性的基础上,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开发的作用机理,并针对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有效开发提出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策略是:

(1)通过以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为主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规范框架、生产流程,改变知识资源工程中教育资源数字化生产的数字主文档以及由该主文档所派生的各种完整副本是原始教育信息资源的复制,理论上讲保留了原始教育资源和教育信息资源中所有重要信息,并可以对它们的存储介质和文档格式进行适当的迁移和对他们的信息内容进行必要的修复和备份,就可以达到永久保存的目的,进而形成完整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目标、项目成本、生产流程、产权许可、项目实施方式、项目实施原则、人力资源组合和项目实施管理等。

(2)在考察国内外有代表性的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教学教育网络理论为依据,分析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生命周期,探讨每个周期阶段涉及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现阶段一些可以解决方案。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生命周期主要包括课题规划、数字化内容选择、数字化生产、元数据析取、数字保存、数字资源、课题管理和有关标准框架等阶段。

(3)在构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项目的规划时,除了应用教育学、逻辑学、信息学、传播学的理论外,还应以系统论所提示的一系列科学理论、原则作为指导思路。从教育信息化的环境与网络知识理论、数字化教育思想相结合的角度,以数字教育理论为指导、网络知识理论为依据,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以及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以实验、实施等实践技术为目标定位,由此进行系统研究与实践探索。站

在数字化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升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课题的社会价值。

(4)从社会需求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要求,站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资料,运用数字时代教育理论的变革与方法研究教育信息资源,从面向社会需求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标准;研究工作将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鉴国内外经验、数字时代教育理论与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的特点相结合等原则。

(5)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类成本高昂的项目,降低成本的主要方式是本项目解决的首要问题。将采用减少人力成本、项目外包、自动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强化质量管理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是当前的现实问题。

(6)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系统是实施教育信息资源数字保存的工具,构建质量保证标准并以此对其进行认证是实现其可信任的保证,也是确保教育用户长期有效访问的关键。

(7)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站是公共教育用户实现数字存取的平台,其质量高低对教育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有重要影响,这类网站的质量控制是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的关键之一。

(8)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内容的选择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因此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将如何从产权保护、原始文献知识价值、用户保障、原始文献物理特性、数字保存、避免重复数字化、技术条件限制和成本效益等方面来探讨是项目实施的重点。

2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

(1)通过深入实地访问、座谈和问卷调查、文献调研、网上调研、信函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掌握当前国内外相关课题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手资料等实际情况,供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参考借鉴,为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提供事实依据。

(2)通过专家会议,系统分析设计与比较分析研究相结合。对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提出的创新理论框架结构和内容结构方法、原理、概念等相互关系进行科学评价和预测。通过INTERNET网络检索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及时掌握国际最新动态和最新成果。

(3)大量借鉴管理学、信息学、社会学、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图书情报学、传播学、信息系统论及计算机科学等学科原理或方法。向国内外有长期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和信息机构咨询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工具,收集、传递和整理信息。

四 网络环境下教育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理论研究的发展前景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