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导论文实用13篇

家庭教导论文
家庭教导论文篇1

2.托幼机构的指导老师专业性有待提高。

通过查阅相关调查与资料,笔者发现在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知识主要来源这一问题上,从专业机构学习获得的包括家长学校和在幼师、中师或高等师范读书时接受系统训练这两个选项的比例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可见,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在接受“怎样教孩子”知识方面,主要依靠自学和经验积累,大多缺乏专业训练。从总体上看,家庭教育指导者的队伍专业化程度是比较低的,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将其当作是业余爱好或者赚钱牟利的手段,导致不少家长误入歧途,被所谓的“专家”没有科学依据的讲话欺骗,给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带来负面的影响。

3.未能充分利用网络或者其他媒介等手段进行指导。

在托幼机构中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还是较为丰富的,但是这些方式似乎过于局限于托幼机构内部,也就是说并没有意识到其他渠道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作用。例如通过大众媒体进行相关的宣传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普遍不高。同时,托幼机构在开展指导工作时可以分为集体指导方式和个别指导方式,但是在实际指导过程中,大部分托幼机构倾向于选择传统的集体指导方式和个别指导方式,在集体指导中主要采用专题讲座、亲子活动形式,在个别指导中也只是个别咨询、家访等方式,很少使用文字、音像资料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指导形式。在这个科技发达、信息传播便利的今天,幼儿家长更期待以更为快捷方便的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幼儿的情况,学习到家庭教育的方法,因此,在以传统的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为主体的基础上,增加指导形式,尤其是借助现代多种媒介方式势在必行。

二、对改善托幼机构家庭教育指导的建议

1.重视加强幼儿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转变观念。思想指导人的行为,作为教师,科学的教育观念就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只有在科学的指导思想领导下,教师才有可能更好地把握幼儿心理的发展,进而指导家庭教育。因此,在信息更新迅猛的时代,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步伐、转变教育观念,例如“以幼儿为主体”、“培养幼儿的自主性”等等观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学习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新的指导思想。其次,要提升素质。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对于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教师应该能够根据不同家庭的实际情况,将所学应用于实际。

2.选择切合实际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

托幼机构应该注重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够根据每个家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指导。托幼机构可以先进行调查,分析家长希望了解学习到的内容,根据家长想了解的内容再进一步确定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重点。同时,不应该只是单向由托幼机构向家长宣传信息,而是应该重视听取家长反馈的意见和建议。托幼机构可以设置家园信息窗口、意见箱,经常通过网络、短信、墙报等形式向家长幼儿园的重要活动的信息,完善家园对话系统,听取家长的意见,接受其合理化建议,还可以成立专门的家长委员会,家长教师共同讨论教育形式,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家长参与的积极性。

3.探索丰富多彩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

(1)多利用大众媒体,拓宽信息渠道。

托幼机构作为家长获得家庭教育指导的重要部门,应该选拔具有相关资质的教师成立专门的教育指导部门,建立系统的家庭教育系统,定期组织家庭教育活动,对于有需求的家长进行指导;不仅有“家访”、“定期咨询”等个别指导和“讲座”、“家长会”、“亲子活动”等集体指导,在这些现有的传统的指导方式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电话、短信等形式将幼儿的表现进行反馈,利用现代信息媒体能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托幼机构还可以在网络上建立一个沟通平台,将家庭教育的知识以及关于家庭教育的活动、家庭教育相关的电影视频等进行共享,实时更新;制作托幼机构的专门的简报,向家长介绍相关的家庭教育报刊或书籍,将育儿经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推荐书籍登出来,以供参考。

(2)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育深度。

托幼机构在对一个家庭教育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只是用单一的宣传手段,可以围绕一个教育专题,利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宣传,尽量拓展宣传教育的广度,同时注重家长的反馈,尽量拓展教育的深度,提高实际作用。比如,托幼机构想向家长介绍“儿童身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年龄特点”方面的知识,那么不仅可以先通过家庭教育报刊的订阅,普及相关知识;其后,通过黑板报、墙报方面的日常宣传,提醒家长在平时加强观察;通过家长会进行交流,座谈会邀请专家进行讲解;整个过程可以鼓励家长发表微博,随时随地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或者收获、困惑与其他人进行分享。通过整个过程,应该会使得相关的知识更好地被家长所接纳和理解,并在实际中得以实施。

家庭教导论文篇2

2、 建立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培养一支热爱家长工作的师资队伍。

家长学校的成员有理论严谨的专家、有来自一线的教师、有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还有社区离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他们的任务是理解教育方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明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广大家长和社会进行宣传,热情支持学校和社区的各项创建工作,为提高整个家长队伍的素质、学校教育质量贡献计策。

(1)每个成员向其他家长、社会宣传社区工作、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大家明确任务、各负其责,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2)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家长学校校长,教师、家长、社区居民任家长学校工作人员的“家教领导小组”,同时“家教领导小组”参与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定期听取社区居民和家长的意见建议,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

(3)为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信息,帮助家长们能比较直观地接受各种教育地方法、技能。

幼儿时期,是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是为今后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的时期。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上,我们既有每学期的重点专题内容,又有连续性、全面性的活动内容,使家长全方面地接收信息、指导实践,主要形式及内容如下:

1、科学育儿培训班

我们幼儿园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讲座内容,并在将要进行“家长讲座”前,征求讲座内容、形式等意见,以了解家长的需求和热点,使讲座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主要内容有:如针对大班家长的《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的家长讲座,并邀请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亲自为家长介绍幼儿入小学的要求,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赞同。另外,针对小班刚入园的情况,我们开展了家园互动座谈会,以家园交流沟通的互动为主,家长和老师共同谈教子热点问题,谈教育感受,谈家园共育、许多家长踊跃发言,达到了家长在教子上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成效,也增加了家园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中班开展的《培养良好习惯从小抓起》的主题讲座,老师设计了宽松、民主的家长形式,使家长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家长的交流也显得更为轻松、积极、主动,家长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共享彼此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互学效果。

2、小型家长会、家访

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一学期也要开展一到二次,教师面对面地和家长沟通教育幼儿的各项工作,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也了解幼儿在家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教师调整好教育计划和对每个幼儿的个案计划,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教师每学期都进行家访,尤其是新生入园家访率达到100%。我们教师还做到两天以上不来园的幼儿都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要求。另外,碰到班里孩子有特殊的事例,老师都会做到有事必访,主动地进行家访。

3、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

每学期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

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活动内容,了解老师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组织孩子们的各项活动,并进行家长意见反馈。特别是自从家长走进幼儿园、家长评议幼儿园活动后,调动了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主观积极性,家长纷纷表示,“教师以如此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也会用爱心和科学方法竭心尽力地配合学校教育”。我们通过家长需求和教师预约相结合,认真对待家长接待日工作。通过接待日工作,我们发现这是家长们和老师交流教育方法的最好时机。尤其我们感到对一些个别幼儿的教育工作,通过接待日这种家园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沟通,增进了家园的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互助的作用。

4、科学育儿宣传栏、家园联系栏

为了指导家长更好的科学养育幼儿,幼儿园以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主要内容有:“各个季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保护视力、从小做起”;“隔代教育的利弊”;“家庭教育的小窍门”等等,受到了家长的欢迎。每班设有固定的家园联系栏,栏目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每月初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向家长反映本月的幼儿学习、活动内容和家教知识。使家长们既了解了幼儿在园的活动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学习到一些家教知识,更了解了需要家园共育的要求。

家庭教导论文篇3

作者:孙李英 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是有意识的,可以习得的。她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如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寻找练习机会、制定学习计划、自我评价学习进步以及监控错误等);情感策略(如减低焦虑、自我鼓励等);社交策略(如主动提出疑惑、请他人帮忙解答或指正、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并试着理解他人的感受等);记忆策略(如归类和意象等);认知策略(如推理、分析、概括和操练等);补偿策略(如根据上下文猜测意义以及迂回表达法等)。家长与教师的联系程度只调查记录家长主动与教师联系的频率。1.家长的英语水平Ann的父母都是大学英语专业教师,都达到了英语专业8级水平,他们在家和Ann多是用英语进行交流,所以Ann的英语听说水平很高。David的母亲是英语专业毕业,获英语专业4级水平,对David的英语听说能力非常重视,经常和他用英语交流。而Crystal、Arthur的家长均非专业,平时很少与孩子进行英语交流,他们的英语听说水平偏弱。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家长的英语水平高的孩子的英语水平偏高,尤其表现在孩子的英语听说能力方面。2.家长的教育理念在访谈中,家长们对于孩子学习英语的意义回答不一:出于功利性或“升学”需求的占多数,少数出于内在驱动力,即对英语语言本身和其文化内容感兴趣。如Ann的家长认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融入一种新的文化是“一种乐趣”,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这称作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motivation),反之,把外语当作使用工具而习得,如想通过考试、阅读文献资料、寻找工作、改变社会地位等,这种称作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motivation)。研究表明,具有融入型动机和具有工具型动机的学习者都有可能获取外语水平测试的高分,但一般认为,具有融入型动机者学习上更易获得成功。,Ann的英语能力是最好的,这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学习效果上看,具有工具型学习动机的儿童获得的往往是考级或获奖证书,在语言上表现为考试指定范围内阅读理解或书面表达等方面的不同强项,Crystal和Arthur,他们的读写能力相对于听说能力要强得多。而有内在驱动力的儿童收获的是英语听、说、读、写综合应用能力的全面提高,她的英语听、说、读、写全面发展,而且水平均很高。3.家长的养育方式对比可见,家庭的养育方式对儿童英语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英语听说能力上:在权威型的家庭中,儿童健谈、善于交际,其英语听说能力强,如Ann、David和Ben,因此,民主的权威型养育方式有利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在放任型养育方式下的Pearl也很健谈,但不善于交际,因为比较放纵、自我,不会与人交流。专制型养育方式下的Arthur,不健谈,不愿交际,英语听说水平滞后,因此,专制氛围不利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偏忽视型养育方式下的Crystal,喜欢沉默,英语听说能力滞后,因此,忽视型养育方式同样阻碍英语听说能力的发展。4.家庭教育的内容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广,既包括智力因素的开发,也包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总的来说,家庭教育内容全面的儿童,英语能力发展相对全面,尤其是听说能力,如Ann、David和Ben。

而家庭教育内容片面的儿童,英语各部分能力发展参差不齐,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相对滞后,如Arthur和Crystal。调查中,非智力因素(即情感)对儿童英语学习有积极影响。比如说Ann的家长认为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融入一种新的文化是“一种乐趣”。所以,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注意诱发、培养Ann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情感。在访谈中,Ann这样说道:“我喜欢英语,喜欢看英语动画片,喜欢听英语歌,我觉得英语很好听”,这种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有裨益,这一点在Ann的英语各个方面的能力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证明。家庭的学习策略教育,绝大部分家庭进行一定程度的学习策略教育,而且一般都会有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和教育。学习策略教育全面的儿童,有积极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标,愿意接受新内容,乐于交流,如Ann。而像Crystal,家庭几乎没有什么学习策略教育,她的学习目标模糊,态度也相对消极,喜欢沉默,英语听说能力滞后。在访谈中,还发现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对儿童的英语学习影响较大。注意对儿童情感策略培养和社交策略培养的家庭的孩子自信、乐观、健谈,英语各方面能力都相对较好,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相对较高,如Ann、David和Ben。在访谈中,David这样说道:“我不怕说英语,也不怕出错,妈妈说暴露错误,才有机会改正,这样英语才能进步”。家长与教师的联系程度家长与教师的联系程度反映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度。在表2中,Ann和Arthur的父母和教师的联系每周能达一次,David和Ben的父母每个月能达一次,Pearl和Crystal的父母与教师的联系相对较少。不难发现,家长与教师的联系越频繁,对学生的关注度越高就越有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访谈中,Arthur的英语老师说:“Arthur的妈妈几乎每星期都跟我打一次电话,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给我反馈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及家庭教育等一些情况。这样确实有利于我和Arthur的父母配合采取适当的教学、教育策略,有利于孩子英语水平的提高。”

提高家长的英语水平,更新家长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英语水平直接影响孩子的英语水平,尤其是孩子的英语听说水平。家长应加强自身的培训和学习,尤其是在语音和口语方面,要培养发音的准确性和口语的流畅性。如果家长发音不准,孩子学了以后就很难纠正。错误的语言习惯一旦养成,要改掉重来就比一张白纸重新开始困难得多。〔4〕家长要适时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孩子融入型英语学习动机。第一,在语言层面,帮助孩子正确定位英语学习目标,实现从纯工具型的英语学习动机向融入型动机的转变;家长还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目的语文化的兴趣。首先,可以通过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文学传统等来激发孩子对英语国家和人民的兴趣。其次,还可以通过英语语言的发展历史、演化规律、及其优美韵律使孩子对英语语言本身产生兴趣,逐渐形成融入型学习动机。第二,在学习者层面,帮助孩子树立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在英语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并学会正确地自我归因,从而使融入型学习动机得到强化。第三,在学习情境层面,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标准地道的英语语言输入,除了家长要加强英语语言学习以外,还可以借用一些合适的音像资料。当然,家长不能仅向孩子灌输英语语言知识,还要使用一些与孩子个人生活相联系,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内容,如英语百科小常识,英语卡通电影,英语童话故事等;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环境,让孩子处于一种放松的心理状态,这样,孩子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去。家长要积极调整养育方式,建立权威型养育方式这是一种积极的养育方式,该方式下的家长一方面给孩子独立自主的空间,给他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另一方面,保持家长的权威,对孩子进行适度监控。要实现权威型的养育方式,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坚持基本原则,克服对孩子的溺爱与迁就;提出适当要求,让“权威”在接纳中巩固;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让“权力”有“威信”;争取全家统一战线,莫让“权威”摇摆不定;通情达理,严防“权威”变成“专制”;聆听孩子,修炼“权威”中的“柔功”。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不可忽视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必须注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因素。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情感是思想的基础,是情感主体进行感知和认识的基础。〔5〕情感和智力更是不可分割的,智随情兴,情因智善。〔6〕根据积极心理学家Fredrickson〔7〕提出的“积极情感扩建理论”,在英语学习中,积极的情感能够促使学习者产生新的思想、行为,进而促进学习者包括认知在内的其他素质的发展。而且,积极情感还可以使学习者摆脱焦虑,抑制等消极情感带来的不良影响,提高英语学习的幸福感,彻底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自觉培养孩子自尊、乐观、移情等积极情感因素。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常受到他人赞扬、欣赏、重视和接纳时,学习者就会形成较高的自尊,能够克服害怕、焦虑等消极因素的影响,积极地去参与语言实践,外语学习的成就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家长要适时给予孩子以赞扬、欣赏、重视和接纳,帮助孩子形成较高的自尊,以促进英语学习;家长要努力使孩子在英语学习中习得乐观,在英语教育过程中设置适当的语言学习任务,然后创设条件让孩子获得成功,并尽可能给孩子以鼓励性评价,让孩子体会到努力的希望,这样反复操作,使孩子在对语言的“渐悟”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希望;家长还要在认识自己和接纳别人的基础上,注重培养自己与孩子之间的移情能力,同时还要把英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同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结合起来,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跨文化移情能力。加强家庭语言学习策略教育语言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用来学习、理解及运用目标语促进沟通所使用的方法。上述研究证明,恰当地使用语言学习策略,可以在整体上或具体的语言技能领域提高语言水平。在Oxford的六类语言学习策略中,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属于直接策略,直接作用于目标语的学习;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交策略属于间接策略,不直接作用于目标语的学习,而是支持和辅助管理学习。要培养孩子的直接策略,家长需配合具体语言技能的学习,而且要注意不同的策略适用于不同的语言技能。间接策略不需要配合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可以使用于任何语境,适用于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家长要教授孩子在英语语言学习中将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配合使用,这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家庭教导论文篇4

1.家庭结构的调整变化,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明显缩微

30多年来,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颁布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一个大家庭多为三代、四世同堂,大院里子孙们和长辈们朝夕相处,有很多时间和机会聆听爷爷奶奶讲故事、说书等;随着现代家庭的小型化发展,孩子多和父母(三口之家)在一起,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伯姨舅及其子女分开生活,相处时间大大减少,这样,孩子们很少能聆听长辈讲述精彩的民间传说、故事等;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些父母由于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一天多在学校,仅有一定时间和爷爷奶奶相处,孩子又常常被宠爱,想干什么就让其干什么,不情愿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爷爷奶奶也就不再强求对其传授;一些中青年父母即使有点儿闲暇时间也感兴趣于现代时髦的休闲娱乐,对本民族史诗、歌谣等传统文化既缺乏主动从长辈中习得的意识,又缺乏积极给后代传授的意识,导致文化断链现象;计划生育带来家庭成员锐减,也使家庭人际关系由复杂变得简单,孩子们在家庭生活中很难像以前大家庭成员相互间立体的、纵横向的相处家庭社会关系,更体验不到传统式家庭生活的社会经验。这些都减弱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土壤。

2.学校教育的集中作用,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大为削减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子女在学校随着学习升级、知识增长、学习外语和相关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比重不断加大;家长又为子女升学、出国、工作等考虑,将其送进私立、贵族学校,让他们全封闭式地接受书本上的精英文化,学生很少有在家乡、在家里接受本土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的机会和时间。笔者2010年7月在兵团八师133团维吾尔族居多的9连、7连调研时了解到:这两个连队距团部3-5公里,多年来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实施,该团民族中学教育(设在9连,含小学)逐渐由盛到衰,2007年秋季开学,团教育中心将各年级总共仅有的40余名小学生最后并入团校。之后,7连、9连的孩子从幼儿园到初中都要到团部去上,维吾尔族儿童、少年接受家庭教育的时空大为减少。

现在,民族地区(牧区)的民族教育随着寄宿制、内初班、内高班等多种办学形式的发展,许多父母将子女送入寄宿制、内初高班或民汉合校甚至汉校上学,鉴于长期住校、寒暑假才能回家的现实,一些民族学生渐渐生疏母语。这样,子女与家长、家乡的接触机会越来越少,因而,减少了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机缘。

3.现代生活的丰富多样,使非遗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受到影响

“相对封闭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和完整性、民族民间传统技艺能够在代与代的传承中自然延续的客观条件。一旦这一客观条件改变了,文化传承就面临威胁,传承链在某些环节就会出现断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从沿海到边疆、城市到乡村,随着电视、电话的普及,加之电脑大量涌入家庭以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人们的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老艺人一般将独有的技艺传给自家后人,许多技艺都是通过家传的方式一代代地传承发展;现在,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许多年轻人愈来愈向往大城市的生活,热衷于流行、通俗、牛仔、摇滚等现代派的生活方式,更多地关注网络媒体的现代化信息。而对传统生活方式认为简单老套,不赶时潮,对古老的讲故事、聆听歌谣等家庭、家族教育不再感兴趣,家族世代相传的雕刻、陶艺等技艺绝活也出现青黄不接现象。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子女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的传承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的若干思考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是社会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既重视现代科学知识的学习,又要给子女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下一代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现代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加之有些家长一味“崇洋”或认为传统老土,使得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较为困难。一方水土要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在这方水土滋润下创造了适宜的本土文化,并要一代代传承和发展。所以,文化教育不能忽视养育我们的本原文化,而家庭教育正是体现本土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上述分析了非遗家庭教育保护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在此针对共性问题,认真思考、探讨实施科学有效的抢救与保护的共同措施,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庭教育保护。

1.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技之长、多才多艺的家长都是非遗家庭教育传承与保护主体,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具有激励作用。身先士卒,言传身教,教子带徒传艺、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质在文化的传承,即世代相传。保护了传承人也就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传统与现代结合,为非遗家庭教育营造传承环境氛围,赋予传承人相应的权利。

(1)在国家、省、市、县分级保护体系下,持续地、一贯制地确定相应层级的传承人(家庭教育传承人),对他(她)们掌握和传承的独特的娴熟技艺给予认同和认可,赋予相应层级的传承人荣誉称号和权利。

(2)从物质、精神上有权享用国家、地方政府赋予传承人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荣誉称号,享有发展自己所特有的非遗的权利。

(3)有权将自己所特有的技艺、技术传给后人,向子女、学人提供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若场所、基础设施等不足、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当地政府协调解决。

(4)开展传艺、展示技艺、讲学以及艺术创作、非遗标志的旅游纪念品、学术研究等活动,贡献给社会,或取得相应的报酬,以带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文化产业发展。

(5)国家、地方政府采取激励机制,关注、扶持传承人的工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按技高艺精、传承队伍规模和贡献大小等实行分级保护,动态管理,褒奖杰出传承人。建立以部级、省、市、县级保护体系的传承人为传承主体的家庭教育传承模式,一方面,可以保证政府津贴的形式给予传承人资金资助,确保其生活无忧,使其安心从事传承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命名方式授予传承人一定的荣誉称号,给予其一定的精神奖励。此外,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公务人员,还要及时掌握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力所能及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暂时不能解决或本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应及时跟传承人耐心的解释与说明,和传承人建立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赢得传承人的信任,让传承人全神贯注地从事非遗的教育传承工作。

2.传承人应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履行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传承人在享有政府给予特殊补贴、荣誉称号、传帮带等各项权利的同时,还应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这个时代所赋予的使命,积极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庭教育传承义务。

(1)传承人应有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增强自己进行文化传承的自觉行为,设法改变过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守自发状态,走向开放自觉的传承之路,扩展传承的范围和途径,积极主动地营造良好的传习环境,激发和培养孩子们学习非遗某类知识、技能的兴趣和特长。

(2)传承人应根据时代的变化,在尊重传统文化根本价值与意义的基础上,沿着传统文化的根脉,本着既要守望精神家园,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精神,敢于继承、创新和发展,以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及其在现代社会延展的生命力量。

(3)传承人积极采取措施,完整地保存、保护好所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技艺及有关原始资料、实物、场所等。

(4)传承人身体力行下应积极走出去,热心参加自己擅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传习展演等公益活动,开拓眼界,带徒传艺,培养新传承人。

家庭教导论文篇5

覆盖全面。家庭教育所涉及的教育覆盖面非常宽泛,伴随青少年成长发展的各个细节,衣食住用行,能力爱好和发展规划等等,都离不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1、家长的素质为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奠定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上升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明程度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越来越多的重视教育,并通过自身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为青少年的成长做榜样示范。家长从胎教开始不断为孩子积累成长的相关知识,记录成长日记,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已然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参照。家长教育观念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适应。家长开始对孩子的培养转向能力培养,注重竞争、实力、平等和自主意识,不断教会孩子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对于大方向争取的前提下,采取家庭民主式教育方法,给孩子空间,通过理智的教育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转变对孩子教育的态度,给孩子以平等的尊重,承认孩子的权力和地位,并根据孩子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营造有爱真诚的平等民主式家庭氛围,注重孩子成长成才,关注孩子身心灵的健康发展,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

2、促使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健康积极融洽。随着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生活日益富足,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环境开始重视,成员间良好的感情基础和人际关系维系下,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促使家庭有序的生活,对于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尊重的良好品质起到重要的作用。家长与青少年共同成长的过程中营造家庭文化氛围,寓教于乐,促使青少年健康的成长,并在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建立良好的家风,实现家庭的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好学、勤奋、健美等,培养子女的德行发展。家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成长,教育的投资有效的帮助青少年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不自觉的实现个性心理需求和家庭成长需求。

家庭教育对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家庭教导论文篇6

1.“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和基本理论

(1)“家庭教育指导”基本概念和意义的研究

“家庭教育指导”这个概念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到的。最初,“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并没有分开,20世纪90年代人们才将“家庭教育指导”与“家庭教育”在学术研究领域区分开来,并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概念进行界定。“家庭教育指导一般是指:由家庭外的社会组织、机构组织的,以儿童家长为主要对象,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改善教育行为为直接目标,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为目的的一种教育过程。”

为什么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研究家庭教育指导的意义是什么?不少学者都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研究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堪忧,存在许多问题。如《浅议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一文,作者麦青清楚意识到:家庭教育的成效如何,其主要决定因素还是在于家长们自身素质的高低,但对家长来说,很多家长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从社会来说,也缺少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系统知识的体系。李生兰对上海市的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研后,对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1.幼儿的活动区与家庭的住房条件不相协调。2.幼儿家庭的精神环境与学习化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3.幼儿父亲较高的文化水平与其扮演的角色不相吻合。4.家长对幼儿的职业期望与社会分工的发展不相统一。5.家长的教育方法与平等亲子关系的缔结不相适应。6.幼儿的自我服务与家务劳动的参与不相衔接。”:赵忠心教授指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广大家长强烈要求和全社会极为重视的”。

(2)“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

在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方面,赵忠心、杨宝忠、李洪曾等都做了很多探索,其中,李洪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性质、目的、任务、对象与原则都有细致的论述,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同。

在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进行研究阐释基础上,李洪曾还对儿童家庭教育指导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4421”理论框架。即“四类对象、四个过程、两种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四类要素构成的一个整体——儿童、儿童的家长、直接指导儿童及其家长的指导者和组织指导者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指导的组织管理者四类对象;儿童的发展、儿童的家庭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四个过程;影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物质条件和心理氛围两种环境因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宏观环境因素作为社会大背景对上述两种直接环境、四个过程和四种对象都会产生的制约作用。”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理论,杨宝忠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和看法,使家庭教育指导基本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属于成人教育,是一种自愿性活动,而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又是当前迫切的一个任务,那么,“这种家长自我教育的过程如何实现自愿性与强制性的有机统一?”针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杨宝忠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并不单纯包括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子观念、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是其应有之义”,而实践证明,家庭教育问题更多带有个性特色,需要个案诊断和治疗。对此,杨宝忠提出了“家庭教育诊断”概念,对家庭教育现实状态进行判断,这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工作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同时,也进一步开拓了理论研究者的思路。

2.家庭教育指导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是学者们比较重视和研究最多的一个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李生兰从历史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她考察了上海市建国以来幼儿家教指导形式的演变,阐述了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的指导形式及成因,并从历史的角度展望了学前教育机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未来走向:“1.与知识经济的时代相适应;2.与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相适应;3.与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相适应。”

李生兰还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分别介绍比较了美洲、欧洲、亚洲各不同国家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和情况,介绍了国外对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状况,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和理论研究都有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不少学者从现状出发,对当前所采用的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例如,赵忠心在《家庭教育学》中、杨宝忠在《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都对指导家庭教育的一般途径和方式进行了论述。总的来说,家庭教育指导主要有六种基本形式:1.家庭访问;2.家长会议:3,家庭教育咨询;4.家长委员会;5.家长学校;6.利用大众传播媒介。

还有学者从分类学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研究。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的常用形式分为“个别指导、集体指导活动和介绍、推荐、提供文字音像资料三类”。上海市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特级教师李朝英分别对家庭教育的个别指导形式和集体指导形式进行了论述。

家庭教育指导的对象是家长。关颖在其论著《社会学视野中的家庭教育》中,从家长的角度对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对家长来说,“首先,多出书、出好书是指导家庭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其次,家长学校有待于改进方式、提高质量;第三,广插电视对家长教育的指导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大量的调研,关颖还发现,喜欢“专家咨询”的家长甚少,所以,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如何发挥专家的优势,使理论研究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也是当前研究者需要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现代化发展,也有研究者探索家庭教育指导形式的现代化。龚卫玲在其文章中提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挑战传统的指导形式”,对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形式进行新的尝试:“公布幼儿园网址,吸引家长浏览;增设触摸式电脑,有效发挥咨询功能;利用电子信箱,进行双向交流沟通。”这些不同于传统家教指导形式的现代家教指导形式扩展了家教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的思路,也提出了更新的研究内容。

3.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

与形式不同,模式一词在英语中为“MODEL”,一般指可以作为范本、模本、变本的式样。《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将“模式”解释为:

“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目前国内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但已经有学者注意到了这一重要问题,并开始进行研究。

李洪曾对家庭教育指导模式从理论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首先在概念上进行了准确的定义:“家庭教育指导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教育指导理论指导下,适合一定的指导单位和一定的指导对象的,对家长和儿童带来一定效果的,在指导的组织、对象、内容、形式及其有关要素上相对稳定的范型。”在层次上,将家庭教育指导模式划分为四个层面:家庭教育指导的组织管理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对象层面的指导模式、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层面的指导模式和家庭教育指导形式层面的指导模式。在模式构成要素上,针对指导模式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其必须具备的要素和要求。在内容上,分析了一个成熟的指导模式所必须具备的三项内容:模式的适用条件、模式的基本内容、模式的目标效果。

一些研究者针对某一具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上海普陀区妇联张红妹等人撰写的论文《街道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了上海普陀区长风街道的“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的组织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和主要特点。范小玲的《亲子活动中父母教育行为的三种指导模式》,针对亲子活动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与总结。杨卫的《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初步研究》针对传统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弊端,对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内涵和作用进行了探索。

还有一些学者,针对当前家教指导模式中的一些不足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提出各种新型家教指导模式,并对其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探讨。

李惠澄等人针对当前家长素质的变化和需求的提高,提出了新型的“家教辨析指导模式”,并进行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和思考。所谓“辨析模式”,是指在家教指导工作中,指导人员创设一定的情境和机会,鼓励家长对一些有争议的价值现、教养态度、方法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家长在交流过程中思考,在比较和衡量的基础上做出选择,并实践自己选择的一种家教指导模式。

缪仁贤、范建华等人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区文化特点,对农村社区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模式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农村幼儿家长特点的基础上,他们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构建了四种模式:1.认知模式;2.行为模式;3.情感模式:4.综合分类指导模式。并对这四种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和分析,为我国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的开展提供了详尽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同时,也为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基础。

仇佩英、汪筱华则针对当前幼儿家庭教育薄弱、唯智化现象严重的现状,提出了“家庭情感教育指导模式”,即“以家庭情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多向沟通、双向指导的家教模式”。这一模式将“情感教育”放在首位,以培养幼儿自信、合群、求知等情感因素,使幼儿身体、行为、习惯、性格等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在家长指导方面,以培养家长的情感教育能力为主要内容。在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氛中,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急躁心态中,“家庭情感教育模式”的提出无论是对家长、还是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者和理论者,都是很好的启发。

4.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

理论层面,关于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选择,我国幼教学者方明和黄人颂都有比较一致的论述,《上诲市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明确规定,包括宣传现代教育观、家庭观、儿童观;介绍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李洪曾将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分为三大类:“与家庭教育有关的知识,相关年龄段幼儿家庭教育中容易发生的问题与一般处理方法,个别儿童家庭教育的特殊问题与处理。”同时指出,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既要有时代性、针对性。还要分阶段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和容易发生的问题,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他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家长的具体指导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论述,分别阐述了“对新婚夫妇、对孕妇及其丈夫、对0~1岁半婴幼儿家长、对1岁半-3岁婴幼儿家长、对3~6岁幼儿家长”的不同指导内容。李洪曾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理论层面的分析和论述,促进了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为研究者们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实践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理论依据。

实践层面,不少学者通过对特定儿童群体的实验调研,分析探讨了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地区儿童在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方面的特点和需求。如曹葆红《嘉定区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需求及影响因素的报告》一文,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全部常住户口0-3岁婴幼儿家庭的抽选调查研究,分析了嘉定区这一特定地区0-3岁年龄段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需求;舒洪衡的《关于对0-6岁幼儿家长进行指导的内容》一文,分别针对0~1岁、1~3岁、3~6岁三个年龄段孩子的家长提出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潘玲珠等人的论文《O-3岁乳婴儿家庭教养指导的研究》,则是通过对4000多位0~3岁乳婴儿家长的调研,分析总结了0-3岁这一年龄段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具体内容。还有一些研究者对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如钱琴、王晓梅《农村幼儿在家饮食状况及家庭教育指导研究报告》,透过幼儿饮食这一独特视角,分析了农村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特点。

对家庭教育指导内容的研究,不管从理论层面,还是从实践层面,大部分学者都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帮助家长分析孩子的问题,针对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分析探讨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针对这种现状,关颖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认为,家庭教育指导应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也应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帮助家长进行角色定位,提高认识自身角色的能力;二是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三是培养家长的教育兴趣。当前国内幼儿家长的身份和素质是各种各样的,家长的文化层次也有很大不同,由此而产生的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特点和需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关颖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但从实践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文章目前还没有。所以,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层次家长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以及形式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是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现状的评价

理论研究方面。到目前为止,家庭教育指导研究在理论上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框架,但比较单一。近年来,不少学者都对家庭教育指导理论研究进行了探索,但在家庭教育指导理论上,主要是李洪曾教授搭建的教育学理论框架,虽然杨宝忠和关颖都从社会学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专著,但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来说,家庭教育指导的理论架构还远未形成,还需要更多地研究者通过实践,从理论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家庭教导论文篇7

二、建构我国家庭教育评价体系的紧迫性

(一)家庭教育逐渐由私人领域转向公共领域

影响家庭教育评价体系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人们一直认为家庭教育属于私人领域,家庭是家长精心经营的“一亩三分地”,每个家长都用自己的家庭教养方式和理念耕耘着这片土地,其他人是没有资格对此指点和评论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维系家庭教育发展的,除了经验,唯一成体系便是“家学渊源”和“家规”、“宗法”,所以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家庭教育更多的是用古代社会的“家法”、“家规”去指导和规范,对子女也只能用是否听话、孝顺、本分或学业好坏等简单指标去估量,不适合用外在的教育评价体系去衡量和指导,因此也没必要建立家庭教育的评价体系。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国传统社会“家国”高度“同构”关系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时候诸如家庭教育这类的“家”事,早已超出了“私事”的边界,而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有机部分。“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学校教育使人拥有的是成就,而家庭教育使人拥有的则是完整的幸福。因此,家庭、家庭教育才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家庭、家庭教育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家事’、‘私事’,而是关乎社会整体发展命运的“官事”、“公事”,是一种具有重要公共利益性的公共性社会事务。”在此条件下,当前对家庭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就具备了充分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出台了对家庭等代表性私人领域进行干预的法律法规,确保科学地指导家庭教育发展,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引导和评估。

早在2003年,我国台湾就颁布了《家庭教育法》,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原则等;日本2006年修订的《教育基本法》就将家庭教育问题纳入其中,从法律上规定国家对家庭的责任,从程序上明确家庭教育的准则;美国2002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也将家庭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美国教育部还开发了一个父母用的家庭教育工具包(“赋权与父母的学校盒子”),对父母免费提供实施家庭教育的指导性建议,以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此外,美国还成立了教育部父母援助和地方家庭信息中心,通过这些部门去援助家庭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评估家庭教育效率,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法国也在1998年建立了“倾听、援助、陪伴父母网络”,随后便有很多部门介入家庭教育工作中,帮助父母完成家庭教育任务。在我国,2010年7月,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依法治教,制定家庭教育法律。强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可见,建立家庭教育评价体系是社会发展所需,是形势所迫。

(二)我国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功能正在得到强化

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大教育系统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也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尽管家庭教育某些内容、任务正在逐渐被社会教育所取代,如各类托幼教育机构大量增加,大大减轻了家庭管理学前儿童的责任,各种独立于学校正规教育与家庭教育之外的业余辅导班、特长训练班,不仅弥补了家长自身在教育孩子上知识的局限性,同时也使得家庭教育的部分内容被社会教育所取代。不过,从转型期家庭教育发展总体情况看,当代家庭教育功能日益表现出明显强化趋势:

1.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许多家庭自觉加大了对家庭成员的智力投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许多家庭己不再仅仅满足于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丰富精神生活也成为当代不少家庭更高层次的需求。对家庭成员智力投入,尤其表现在对教育子女的投资不断增多。如不少家庭为子女购买书籍、玩具、学习用具等方面投入不断增加,这为改善和加强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2.转型期家庭结构的小型化、核心化,使父母对子女教育问题更加重视。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家庭结构在社会转型时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生子女家庭正日益成为社会主导的家庭形式。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得广大家长自觉加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乐于接受优生优育的新观念,很多人有知识、有精力,舍得在孩子身上花功夫,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

3.我国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具备一定文化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家庭教育因其潜移默化、终身性特点更容易将社会要求转化为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全民重教,社会各方面重视对家长的教育指导,以各种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这种情况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

4.终身教育理念的逐步确立,进一步促进了家庭教育地位的提升。在制度化学校教育形成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一直扮演着附庸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对学校教育是怀着一种“顶礼膜拜的态度”,并有意或无意地强化着学校的“教育权威”,要求小孩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等等。但随着学校教育的普及,国民的受教育比例与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家长的文化素质也大大提高,一些素质较高的家长对学校教育开始扮演起评价者、参与者,甚至替代者的角色。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就出现过类似于古代私塾的“国学堂”、“孟学堂”。这些家长不仅以其自身的受教育经历来审察与评价其子女正在接受的学校教育,而且以其自身的文化积累和学习体验来有意识地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乃至观念方面的传递,使其能积极多元地应对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许多父母的这种能力甚至强于学校的教师。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父母文化素质的提高,家庭将更多地参与到子女的文化传递过程之中。同时,随着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冲击,学校教育权威已日渐“非中心化”,加之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入人心,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难以承担起传授个人一生受用的知识的重任,客观上也需要家庭教育参与其中。因此,在学校教育文化传递地位的变迁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社会对学校的职能抱有过多不恰当的期望和要求。学校被要求对大量广泛的社会问题负责,而这些问题原本应该由家庭或整个公众负责的”。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家庭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家庭教育功能不断得到强化。但现阶段家庭教育又存在很多问题:言教多,身教少;偏颇分散多,合力教育少;强调他律多,自律培养少;过度教育多,因材施教少;知识教育多,品德引导少;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从众现象多,科学规划少;功利取向多,人文素养少;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急需教育理论去指导和规约,尤其是对家庭教育的有效性进行科学的评价。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评价,以正确引导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并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家庭教育质量进行鉴定,对我国家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从而真正改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已沦为经验式活动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都是以封闭的方式承载教育的任务,家庭教育是不需要任何习得和技巧,是在为人父母历程中的自然成熟的产物,是父母天性和社会大家庭共同催生的融合品,因此家庭教育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的经验活动。通过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家庭教育史的观照可以发现,无论是诸葛亮还是颜之推抑或曾国藩,他们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在自然习得基础上,有效利用各自家庭的家学渊源,综合时代要求,在多次教子实践中不断修正经验并构筑各具特色的经验体系。他们的经验体系又被世人以及后人加以固化而成为成功家庭教育的典范被膜拜被神化,被众多家庭不加选择地作为家庭教育宝典而引入各自的家庭教育中。这往往还只是家境殷实有教育能力和教育经验的书香之家能做到这一点,而当时更大多数的贫寒之家,家庭教育则更是通过口耳相传、以身示范等方式进行。这种家庭教育是一种简单经验重复,是伴随年龄的增长而实现量的累积,是家长自己儿时受教育经历的一种反刍。每个家庭都憧憬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教育的方式却又是过去经验的一种复验,家庭教育一直受到中国家庭的重视,但却又一直是一种简单经验式的重复。

家庭教育为何沦落为一种个体经验性的活动,其中原由第一是几千年来我国大社会一直是以封闭的方式发展,经验一直被固化被推崇,社会整体在因循守旧中慢慢演绎。第二则是与家庭这个小社会有关,中国一直是特别重视家庭伦理的国家,在家庭伦理体系下,很多与家庭教育相关的东西不管合理不合理都被恪守坚持,在因循守旧中被认为理所当然。第三是我国的家庭教育理论的科学化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各种教育理论现在风生水起,蓬勃发展,但其重点是关注各级学校教育工作,而对家庭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在现阶段来说,我国家庭教育之所以成为一种经验性的活动,根本原因在于对家庭教育理论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停留于现象的描述和总结,家庭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原理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与逻辑性,体系庞杂,内容混乱,专业术语贫乏,理论解释乏力,对未来的预测、对现实的批判比较薄弱,学科结构缺乏应有的理想范型。”家庭教育的评价是基于现实家庭教育实际状况做出的针对性的过程与结果上的指导与反馈,正因为如此,建构家庭教育的评价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家庭教育实践的联系,有效指导家庭教育的科学发展。

(四)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体系中也还存在诸多问题

家庭教导论文篇8

新时期、新阶段,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人们生命观的培养、精神生活的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同时,“生命教育”也已被写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然而,虽然在国家重视、政策支持下,社会物质文化基础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中的一些老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漠视生命、消极悲观、价值理性疏离问题,伤人、犯罪、轻生等伤害生命、无视生命的现象,都对个人成长成才造成了危害,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人们的生命价值教育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任何个人都不是一座脱离社会的孤岛,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从一出生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家人是最早影响到个人的,也是对我们影响最为明显、最为深远的。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家庭教育便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的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在确立进步的社会价值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家庭教育以其最早接触到教育客体的先在性,比其他的教育方式更加占据优势,家庭教育要为做人的根本――“如何面对自己”进行奠基,因而不能被其他教育所替代。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担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通过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以及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为子女生命观的萌芽提供良好的指南。因此,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生命意义上的重要性,它涉及到先辈的生命观、价值观能否在后辈身上得到传承。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相契合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确保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正确方向

随着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并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张。一些西方生命价值理论逐渐传人我国,但由于基本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一些西方国家的生命价值理论与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并不相融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正悄然侵害着我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具有对人生命本质的全面认识的辩证性,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性,以及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本性,它优于其他一切生命价值理论,作为最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社情的哲学理论,始终指导着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确保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影响颇深,因而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往往也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封建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敬天畏人等^念在我国现如今的家庭生命观教育中仍有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生命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其最高宗旨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鼓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观点是中国传统生命观中或恪守伦常、或出世修行、或无条件为善所不具备的。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多指关爱生命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告诫子女要珍爱生命,却没有教育子女也要勇敢正视死亡,较少教导他们要有大局意识、正义感,已致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年轻人贪生怕死,缺乏奉献精神,甚至为一己之私做出损害大局的事。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要具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关爱他人,提倡个人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相统一,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三)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之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将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运用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提供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学校生命价值教育、社会生命价值教育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在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升华,理论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属于理论范畴,最终目标是指导实践。在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和存在价值。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研究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能使双方互相受益、共同进步。 三、当前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研究不足、指导思想模糊。在我国,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于20世纪末推行生命观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观教育年。在国外,生命观教育是在1968年就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同年他出版《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在世界上引起关注。马克思主义虽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便传人我国,但当时整个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挽救国家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政治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生命价值的问}关注甚少。同时,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各个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都受到其较深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受到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至今,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逐渐交融,西方各类生命价值观、人生理论逐渐传人我国,并与我国传统生命价值观一同影响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的实践。虽然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却并不明确。

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最初生命观的形成。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差异、自身信仰观念等不同,对生命观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知识。并且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在生命价值观培养方面常常只是口头说教而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受到学校教育中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生命观教育也常流于形式,更多关注子女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关注较少。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父母过于严格地要求或过高期望子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最后,教育互动不足。一方面,多数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容易忽视子女的心理变化。调查显示,多数子女不愿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及其思想心理的变化,父母若不主动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二者就会更加缺少交流和互动,最后会严重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子女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主体,不同主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也各不相同,正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过程中的子女的思想就容易产生混乱。家庭、学校、社会是三大主要教育主体,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就需要三大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明显的脱节。

四、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论对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路径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适用于促进我国公民的身心发展,它对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有着诸多启示。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为指导,以家庭教育为途径,以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在家庭成员中渗透正确的生命价值导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更为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会积极促进实践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文化知识。政府部门要在社会中大力弘扬生命价值观教育,使父母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新闻媒体、书刊报纸等传播媒介,积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生命观教育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触及,而逐渐成为大众熟知的思想,以便更有利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推行。

第三,家长提升知识储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也应努力提高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储备,提升价值理性素养,树立相对成熟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身心愉悦的接受父母的知识传播,营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大环境。

第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社会的交流合作,使子女在不同成长阶段接触到相对统一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学校、社会等显性教育也应成为个人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课程中多多涉及生命观教育的知识,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家人朋友的讲述和社会传媒的影响去了解生命观知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熏陶,逐步形成自身的生命认知体系。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家人对我们的知识灌输、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一生,同时,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合作才能保证子女思想航向不偏离。因此,在人生不同阶段都需要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更是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效果更明显,在家庭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会更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下的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拥有正确方向的保障,具备相应政策法律的支持,同时还有充实丰富的内容作填充,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愈发成熟下,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刘伟伟.马克思的生命观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14,(4).

[2]于梦佳,李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视域下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7).

[3]报告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4]任泽.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生命观之比较论略[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4,(1).

家庭教导论文篇9

一、课程改革背景

首先,随着教育理念更新和人才市场需要变化,高校对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及学生综合实践应用能力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深广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树立强烈的“学生意识”,以实践为先导合理统整设计教学;其次,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家庭教育指导》的教学过程须关注家庭教育热点,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家庭教育情景中去;最后,传统家庭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师生关系处于单向传输状态,学生走出课堂,与家长接触的机会很少,对家长教育困惑不清晰。理论与实际脱离,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及依据理论分析家庭教育问题。

二、《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改革思路及具体措施

(一)教学内容――注重创新,突显家庭教育热点问题

以实践为先导的课程内容应与现实社会密切联系,紧贴生活中突出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注重理论创新性,涉及家庭教育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家庭教育原则方法,探析人生不同时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途径;不仅研究正常家庭教育问题,还对特殊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和流动儿童家庭等)进行论述,从全球化视觉审视家庭教育未来走向。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指导性,将教师和学生成长的自身经验、社区家庭案例作为教学素材。

(二)教学方法――注重应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

应避免纯理论的讲授方式,注重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引导鼓励学生融入课堂。针对学生知识水平实际,采取讲授、案例教学、小组合作、讨论、情景剧创编演绎和社会实践等方法。其中,基本原理以教师讲述为主,发展性问题以讨论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为主,实际操作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和社区考查为主。

(三)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灵活,综合运用多种组织形式

本课将综合运用三种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和个人学习),集体教学主要用于教师集中讲解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教师到学校做家庭教育讲座时的集中聆听;小组合作用于情景剧创编演绎、主题讨论活动和社区家庭教育考查中;个人学习用于学生依据教师的要求独立思考和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

(四)现代教学技术应用――注重直观,妙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将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充分展现,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现实性。比如,在讲解离异家庭问题时呈现《超级育儿师》中讲述一位绵阳单亲妈妈独立抚养孩子,面临与祖辈和孩子之间的亲子情感疏远以及祖辈与母辈教育理念不同等问题时的处理方法,学生能更全面直观地了解一个家庭,学习育儿师的指导策略。

(五)课程和教学资源拓展――注重综合,充分合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

综合采用多本教材的优势编排教材,拟定教师用书和学生课外参考用书;推荐中国家庭教育网;加入微信平台“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新东方家庭教育”和“开心妈妈家庭教育”等;图书馆和系资料室购置家庭教育相关专业书籍和期刊杂志硕博论文;刻录和复制家庭教育相关视频和电影,方便学生课前和课后的自主性学习。

(六)考核和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结合动态课堂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

尝试建构式评价法,结合动态表现和静态结果考查,是课堂表现、实践操作和理论成绩的综合。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社区家庭考查和案例汇集分析占20%、家庭情景剧创编制作演绎自评互评师评占30%。期末考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性应用,采用一小时闭卷考试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教材各章基本知识点,涉及家庭教育问题的综合性案例分析,以便学生深层次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三、课程改革中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方面,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应合理分配课程理论教学、学生讨论分析、学生家庭情景剧创编演绎及社区考查的时间;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尽可能融入当下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问题;合理调控课堂氛围,将学生积极性激发出来,对案例及情景剧演绎效果进行充分评析。学生方面,如何结合当前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案例进行有效评析,发挥团队合作、积极思索和勇于实践沟通。

参考文献:

[1]臧振力.高等职业院校《家庭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 02).

[2]林小英,陈向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声音――教师和学生对大学本科课程的看法[J].高等教育研究;2002(04).

[3]蔡岳建.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4]杨宝中.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家庭教导论文篇10

二是完善阵地队伍建设。今年以来区妇联不断巩固发展家庭教育工作阵地,成立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场地建设就绪、人员配齐,统筹协调全区家庭教育工作;镇(开发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规范管理,扎实开展各类宣传服务工作;村(社区)家长学校要综合利用好农村文化礼堂、妇女儿童之家等场所资源,努力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促进家长学校规范化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和家委会持续探索家校对话的新模式,促进家校良性合作;同时,逐步完善“两新组织”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建设,结合实际开展有区分、有特色、常态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要培育和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团队,加强对家庭教育人才队伍的培训提升,逐步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秀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指导各类从事家庭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开展特色活动,积极整合各种资源,提升家庭教育工作专兼职队伍素质,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拓宽公共服务渠道。不断扩大特殊领域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供给,重视和加强对留守儿童、困难家庭、新居民家庭等群体的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向特殊困境儿童家庭提供家庭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合力分担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要将家庭教育作为民生实事,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家庭教育讲座和相关活动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研究探索我区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科学、规范、健康发展。

家庭教导论文篇11

《课题指南》是在充分考虑了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第五次全国妇女童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童发展纲要(2011―202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中家庭教育工作部署的落实情况后制定的。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课题指南》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丛中笑:《课题指南》在突出工作重点、难点的前提下将研究范围主要聚焦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家庭教育法律政策研究:加强政策研究,推进立法进程。

家庭教育的研究要突破家庭教育自身的问题,注重宏观研究,既要关注社会环境变化对家庭教育带来的各种影响,又要从社会文化建设、社会环境、政策、法律的角度研究解决家庭教育问题。因此,围绕家庭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研究,探讨如何制定实施家庭教育政策,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突出问题,并努力推进家庭教育立法进程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 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着眼理论体系的完善,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随着家庭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开展家庭教育理论研究要基于教育实践,同时要重点关注理论指导实践的适宜性,确实发挥理论指导、服务实践的重要作用。

3 家庭教育实践研究:关注家庭教育现状和问题,突出时代特征。

深入了解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及时发现并深入研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重点和盲点问题。由于家庭教育实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应结合教育实践,选择重点关注的领域和人群进行家庭教育的研究。同时,由于家庭教育实践的变化性,要重点关注不断变化的多元因素对家庭教育带来的诸多不同影响。

4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着眼指导、管理体系的完善,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研究要针对目前存在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和服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的问题,探索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支持、服务模式和新载体,提升家庭教育支持、服务的公益性、针对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扩大家庭教育公共服务覆盖率。

记者:您认为《课题指南》的意义是什么?

丛中笑:首先,《课题指南》在借鉴其他领域课题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课题申报、课题管理和课题验收等环节的工作做了明确的规定。保证课题都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落实。

其次,《课题指南》的意义还体现在整合研究力量,实现家庭教育研究长远发展。研究人员不足和分散是我国家庭教育研究面临的现实问题,对于研究工作开展造成很多不利影响,如选题重复,浪费研究资源;缺少交流,影响研究效率等。

第三,《课题指南》的也是为了改变目前各自为战的局面。一是通过课题申报,淘沙见金,把最优秀的研究人员组织起来,予以支持,协同攻关;二是本周期课题由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管理,该指导中心将安排专人负责各省的联络工作和成果推广,以便为大家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逐渐形成家庭教育研究的管理机制。

记者:中国童中心是综合性的少年童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是全国校外教育工作者交流的平台。作为中国童中心主任,请您介绍一下围绕《课题指南》的,中国童中心有关家庭教育方面都开展了哪些工作?

丛中笑: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的课题研究工作已经实践了十年的时间,累积了丰富的经验。本周期的课题管理委托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负责,该机构是去年成立的,日常办公设在中国童中心。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定会认真履行职责,推动这项工作的科学、公正、规范的发展。

在中国家教学会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新一轮全国家教科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工作已经开始,目前已确定了“家庭教育立法研究、流动与留守童家庭教育研究、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构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家庭教育的研究、家庭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发展研究、《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的实施研究”等几项关系到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重点课题。

记者:为推进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中国童中心都做了哪些有效的尝试?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借助全国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平台,申请了学会的重点研究课题: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本课题希望能从一个更加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联系,对重点问题环节有所突破,建构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框架,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当前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立提出建议。

记者:在新一轮家庭教育工作规划实施的过程中,中国童中心将落实哪些具体工作?

丛中笑:中国童中心将很好地完成全国家教研究指导中心的工作,按照学会的统一要求,搭建家庭教育研究信息资源库,以全国家庭教育及相关研究为基础,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家庭教育政策法规、学术研究、热点评论、专著及专家等相关信息资料,搭建全国家教研究与交流的信息平台。

家庭教导论文篇12

2.家庭教育指导具有重要性

优良的家庭教育能够使人拥有健康的心理,从而使人具有获得幸福的能力,从这个意义而言,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只有充分发挥家庭与家庭教育的核心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科学文化水平的发展、人口素质的普遍提高,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之一,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在教育孩子之前需先接受教育,接受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已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此外,由于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其文化素养、道德修养及育人观念、教育方法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家庭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家庭教育指导的介入。由于对个人、家庭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家庭教育指导逐渐成为新趋势,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3.目前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在我国的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就指导的实施者而言,由于我国鲜少有高校专门设置家庭教育指导相关专业、国家未针对家庭教育指导师出台资格认定制度、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不多等原因,以致家庭教育指导人员不足以及专业水准偏低,并由此带来了指导的内容及形式相对单一的问题,如未能就家长日益增多的“个别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就解决“相应年龄段家庭教育的易发问题”的指导较多等问题;“家庭访问”和“个别咨询”等个性化指导方式欠缺;就指导的渠道而言,各级学校组织形成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垄断格局,社区、政府等指导渠道不够畅通。作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最佳提供者和职能承担者,政府能够也有责任在机构设置、专职人员配备、专业人员培养、保障工作经费、法律法规制订等方面解决以上问题,从而推动其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

二、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保障性政策有待出台

自2007年起,我国针对促进家庭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相继出台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在最新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儿童与社会环境”部分提出家庭教育的工作目标是:“适应城乡发展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儿童家长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提高”,并指出策略措施是“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普遍建立各级家庭教育指导机构,90%的城市社区和80%的行政村建立家长学校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国家七部委颁布的《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更将目标具体化,在高度、广度、深度上较以往的规划都有了实质性的进步。尽管如此,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所能参照的以上政策中,更多的是对指导服务的对象、目标、内容等指导服务标准、指导服务的实施主体和职责和指导服务组织管理协调机构及其职能的规定;而对指导人员队伍的资质与培养,监督制度,经费、设施、场所保障制度,指导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等方面的规定则较少。在当前的家庭教育指导政策中,主管部门的缺失和缺乏必要的保障性政策是较为突出的问题。

2.行政监管有待加强

完善而高效的执行机构是家庭教育指导相关政策落实的有力保障,家庭教育指导需要完备的负责统筹监管的领导机构,并由幼儿园、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等实体为公众提供具体的服务。其中,统筹全局的领导机构是重中之重。《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提出“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于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应由政府完成,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也同样是政府职能,应由政府进行规划和投入,购买相应服务等。在2012年《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保障措施中则提出:“健全家庭教育工作领导管理体制,积极推进建立由各级党政领导牵头负责,妇联、教育、文明办、卫生、民政、人口计生、关工委等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领导体制”。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省虽都建有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等协调机构,但真正负责该事务的基本为妇联领导,日常工作机构设在妇联,业务工作也主要由妇联负责,政府部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还十分有限。而妇联作为社会群众团体,由于人力、财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先天缺陷,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如所设专门负责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人员较少;下拨经费有限进而导致组织活动受限;在对家庭指导工作进行全面监管和系统规划方面,难以协调其他行政部门通力协作,导致有些人群重复接受教育而有些人群却被忽视的情况。

3.政府投入经费不足

总体而言,家庭教育工作经费逐步落实,绝大多数省妇联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已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为之设立了专项经费。但据相关调查,尽管如此,除上海外其他省人均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仍不足一元;从基层经费来源看,需要自筹的经费接近所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经费的六成;从经费的涨幅来看,很多地区的机构经费没有增长。这严重阻碍了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此外,政府在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机构所投入的经费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理论人才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实证研究困乏、科学化水平不高、研究成果不多、学科建设和理论建构亟待完善、从业人员匮乏及素质偏低等制约家庭教育指导事业快速、良性发展的问题。

4.管理人员配备不足、政府参与从业人员的培训不足

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在我国尚属初级阶段,所以存在管理机构中专业、专职人员配备不足,且以从事该专业时间不长的新人居多的问题,这是制约家庭教育指导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此外,专业化的家庭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政府支持。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管理及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是政府支持家庭教育指导事业的表现之一。然而目前从管理及从业人员构成来看,虽然基本形成了一支以机构内兼职为主、有较好学历背景的年轻队伍,但从人才培养途径来看,从业者多以自学及参加科研机构、民办教育机构举办的短期培训班为主,而由政府投入经费及组织的培训较少,即政府参与度不足。

三、家庭教育指导政府支持的策略

1.政策支持

科学化、法制化是家庭教育指导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趋势。政府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进行法制调研,促进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的相关政策法规逐渐完善,使各个层面职责的划分、工作的开展都有法可依。首先,强化政府在整个家庭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对相关部门的责任、权力和利益要作出明确规定。其次,使家长切实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并提高其教育能力和法律意识。再次,给予一定政策倾斜,调动更多社会组织及资源积极投入家庭教育指导领域。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以形成完整的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尤其是应尽快出台对人员资质及培训、指导服务标准及考核、机构准入、经费投入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在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内容、方法和途径等得到广泛社会认同的基础上,确保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贯彻实施和良性发展。其中,家庭教育指导师资格证制度应尽快建立。规范的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必须经过长期系统培训,通过职业等级资格认证认定其为专业性强、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可从根本上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对该行业健康、高水平发展的制度保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开展有重要意义。

2.行政支持

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城乡公共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事业来开展,并且深刻认同其主体为政府。这需要政府不仅要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完善政策,更要为其提供行政上的支持,积极落实相关规定,为城乡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首先,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建立自上而下、覆盖方方面面的、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工作运行机制、监督考评机制、受众反馈机制,理顺供给机制,以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力量,以建立起富有成效的符合各地实际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推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其次,加强督导及监管。建立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确保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包括政府加强经费管理,建立科学化、精细化的经费管理体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资格及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的有效监管,可定期对家庭教育指导师进行考核、评估,举办继续教育培训班、研讨班、专家讲座等。这些政府工作将会有效促进家庭教育指导师的专业化发展。

3.经济支持

我国家庭教育工作“五年规划”中明确规定:“将家庭教育工作经费和事业发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提高;每年有家庭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多渠道筹集家庭教育资金。”这要求各级政府首先要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的基础上,把家庭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保障,即积极落实经费政策;以此为前提,鼓励和引导企业、民间团体、慈善机构、基金会等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创办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即多渠道筹措经费;允许对一些服务项目适当收费,用以支持公益项目发展,即引入市场参与调节。而对于广大边远贫困地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事业,中央财政应给予重点支持。此外,鉴于学术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对于推动家庭教育服务事业的重要性,建议政府重视对其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其相对充足的研究经费,调动其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事务的积极性,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丰富资源,加快课程建设,参与家庭教育师资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协助政府研究、规划及开展家庭教育,编写家庭教育相关书籍以供社会各界参考等。

4.人员支持

家庭教育指导要实现专业化发展,必须依靠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政府层面,要注重管理队伍与专业队伍建设,提高人员专业素质。在管理队伍建设上,适当增加管理人员数量,并逐步做到定编、定岗,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在专业队伍建设上,政府牵头搭建专业人才培训正规化平台。包括依托并支持高校建立与家庭教育指导相关的独立院系及课程体系,开展集中教学和科研,培养兼具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吸引并整合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基础的志愿者等民间力量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和教学等。形成高效培训体系,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教师专业水准和指导能力。不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专业人员,都需要通过学习形成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现代化家庭教育理念、儿童生理心理发展基本理论、家庭教育基本理论、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方法等方面的系统认识。

家庭教导论文篇13

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古人很早就认识到“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古代有“孟母断织”“唐太宗诫子”“朱皇帝杀驸马”等许多家庭教育佳话,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事业还不发达的小生产社会里,对于造就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中国建立后,由于长期的极“左”思潮干扰等原因,家庭教育一直得不到重视,“”期间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还受到无理批判。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起步,现代家庭教育事业也开始起步,90年代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家教工作网络,2004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或文件,明确指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1]近年来,我国家庭教育形势有了很大变化,但就全国而言,家庭教育工作仍没形成社会事业,存在诸多困难。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笔者就把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世纪之交,面对全国家庭教育误区严重和家庭教育工作徘徊不前的状况,笔者将研究重点逐渐放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发表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家庭教育事业进展之分析》,提出了家庭教育事业的概念,向海内外同行介绍了我国大陆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受到关注。[2]2002—2006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东南沿海地区儿童少年品德问题与家庭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的研究》,提出了我国家庭教育评价指标、家庭德育目标和内容、家校合作的原则等理论观点。[3]2008年以来,笔者分别主持了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家庭伦理关系新变化对和谐家庭的影响与对策研究》、广东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研究项目《加快广东现代化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研究》,对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及其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研究逐步深入。目前,笔者正在从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家庭代际伦理变化与家庭教育政策研究》工作。笔者曾在全国多个地市做家庭教育方面的调研,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深圳市宝安区家庭教育事业的成就。宝安区政府于1993年元旦在惠阳地区原宝安县政府机关挂牌办公,2004年底完成了城市化建设,设置10个街道,人口接近200万,其中非户籍人口165万。建区后经过五六年的艰难起步,宝安区渐入正常轨道。宝安区委、区政府遵循中央和广东省暨深圳市的方针、路线,全面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过程中,敏锐地觉察到家庭教育在居民亲子两代人成长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打破家庭教育是民间私事的习惯性思维,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家庭教育工作,1997年10月宝安区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正式启动,区委、区政府把现代家庭教育工程作为实现教育强区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政府的工作计划来实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先进典型。[4]从2002年至今,笔者及其研究团队数十次到宝安区调查该区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现状,接受调查的包括区政府、教育局、司法局、文明办、妇联、关工委的领导和中小学教师、街道干部,通过查阅文献、座谈讨论、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理论思辨等,获得了十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我们还注意理论研究,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有关社会事业发展、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评价的理论。近几年,我们重点思考了宝安区和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试图从教育政策的层面提出改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其间我们回到深圳宝安,与当地家庭教育工作者讨论,拜访广东省委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部分领导,深入交流,得到启发。

二、宝安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做法和主要经验

从多次调查结果来看,宝安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促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把家庭教育工作当作重要的公共事业

多年来,我国多数地方的家庭教育工作由妇联、教育局、关工委分别开展,未能很好地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没有纳入到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大局中。宝安区从1997年实施家庭教育工程以来,区领导始终把家庭教育纳入到宝安城市化、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的战略全局,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区委、区政府把家庭教育工程作为实现教育强区的一项重要指标,区委宣传部长和主管教育的副区长经常过问,教育局长挂帅,妇联、工会、共青团等有关部门参与,关工委积极主动地做好参谋咨询,形成了“党政统一领导,教育行政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的架构,1998年区政府设立了家庭教育指导中心,1999年6月成立了全区家长学校(总校),随后各镇(街道)相继成立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各中小学成立家长学校分校,具体实施对家长的系统培训。由此构建起区家长学校———各镇家长学校管委会———中小学家长学校分校三级管理和培训网络。

(二)认真制定和努力落实家庭教育的工作规划

深圳宝安区的党政领导和职能部门非常明确,家庭教育是一项涉及全区居民、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和广大家庭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的社会事业,必须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和实施方法,因此在创业之初的1997年,区教育局就制订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到了结束阶段认真总结,然后提出新的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逐步向新台阶迈进。在2000年、2006年宝安区分别制定了宝安区家庭教育工作发展的“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2011年提出“十二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是优化师资队伍、创新培训模式,聚焦家长课堂、提高家长教育教学实效性,开展丰富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家教氛围,实施督导评估监测、示范带动推广家庭教育经验,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家庭教育新格局,做到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区“三教”结合的良性互动

宝安区有关领导懂得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多方面积极影响的过程,对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指导和服务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因此他们采取了三项重要措施,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互相配合:一是开展创建学习型家庭宣传活动,让“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使广大居民树立社会主义新风,爱学习、爱科学,爱文明,自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二是推动学校将家长学校办到各个社区居委会,优化育人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科学指导,使孩子在一个和谐健康友爱的家庭、社区和学校中成长;三是学校教育走进家庭,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延伸到学生家庭,鼓励中小学生参加“我让父母感动的一封信”活动,组织评选“十位优秀家长”。各校在这个过程中增强了师德修养,提高了教研水平;密切了与家长和社区的关系,学校的办学水平明显提升。

(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

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看,必须有一支思想道德良好、知识能力过硬、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就有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招收家庭教育硕士研究生,但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培养家庭教育专业工作者教育教学体系,现在的家庭教育专家大多数是其他领域专家转行或者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工作实践中锻炼而成的。宝安区为了建设这支工作队伍,聘请优秀教育工作者组成家庭教育讲师团,选拔各分校优秀教师统一培训组成兼职教师队伍。还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把家庭教育骨干送到国内外培训,并且“请进来”,把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接到宝安实地指导工作。2010年,宝安区教育局与区职业开发局、区妇联联合举办“理想家庭教育”系列专题讲座,邀请省市教育名家,送教下乡,深入社区和民办学校,全面提高家庭教育骨干教师的素质,终于培养和锻炼出了自己的工作队伍。

(五)不断提升家长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改进办学方式

家长学校是培训家长、提高家长素质的基本手段,是家长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的主要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家长学校遍地开花,但各地家长学校的质量和效益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宝安区的各级家长学校把“家长的困惑,就是我们的课题;孩子的进步,就是我们的追求;公民素质的提高,就是我们的最终目标”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活动促发展”的方针。近年来,宝安区还创建“家教大篷车”和网上家校,前者则是根据社区家长的实际需求开设课程,并组织家长学校老师带着各类宣传资料送教上门,到社区去上课;后者则是通过开通家长学校网站,班主任可以随时与家长沟通,家长亦可随时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校学习、表现的基本情况,家长可以把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疑难与困惑请专家解答,这些做法都深受广大家长的欢迎。

(六)想法设法保障家庭教育工作活动经费的投入

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无论是举办正规家长学校,还是举行小型咨询答疑活动,或是编印家教常识手册,都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没有经费的家庭教育很难持久。在宝安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开始之初,宝安的家长学校按上级有关部门文件规定由各家长学校分校向参加培训学习的家长收取一定的费用。在2003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停止家长学校收费政策之后,宝安家庭教育工作也一度断了经济基础。区委、区政府认为政府出资保障家庭教育理所当然,只有这样才能使宝安家庭教育“队伍不散,工作不松,标准不低”,自2004年起每年从财政经费中下拨100万元作为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给区家长学校划定两个事业人员编制。多年来,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宝安区的财政收入起伏变化,但对家庭教育的投入始终未变,而且还增加了若干专项经费投入。广东省政府曾经专门在宝安召开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时任副省长许德立等领导充分肯定了宝安的家庭教育工作经验,一致认为宝安的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成效显著,意义重大。笔者根据多种材料,总结宝安区的经验如下:

第一,提高认识是家庭教育工作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宝安区家庭教育工程启动初期,很多教职工不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血肉联系,总是把做家庭教育工作看成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但是区教育局领导坚持在家庭教育工作上大量投入,并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理解和支持。家庭教育工程取得明显实效以后,宝安区有关人士在实践面前终于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有关部门都支持政府在家庭教育工作上投入大量人力财力。

第二,三个结合是提高家庭教育工作水平的有效办法。宝安区教育局等部门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提高家庭教育工作的水平和效益的有效办法:一是办好家长学校与深入家访、个别指导、跟踪服务相结合,不能因为家长来参加学习就放弃与他的交流;二是广泛宣传发动与接受咨询相结合,既要场面火热的造势活动,也要一个对一个地答疑和指导;三是依托中、小学校办家长学校和在社区举行家庭教育讲座、接受咨询相结合。随着家庭教育从一般化指导过渡到个性化指导,越来越多的校长和教师提高了家教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以科学研究及其应用引领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社会的深刻变迁使居民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深圳宝安区从2002年起就开展家庭教育个案跟踪指导的规模化研究,由区教育局教科培中心研究人员和部分中小学班主任进入500户学生家庭了解现状和跟踪指导,使多数样本家庭的家长和学生有了明显进步。宝安区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优秀研究成果的转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热点问题研讨会,使家长学校的教师在授课和辅导过程中把最新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普及到家长中去。

第四,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是家庭教育工作成功的根本。宝安区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实施十多年来,一直受到了宝安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每年一度的宝安区委、区政府区人大的工作报告中,在区领导的日常工作安排中,家庭教育工作都占了重要的地位。区教育局汇报家庭教育工作时,都能得到区委、区政府的及时支持。宝安区十多年来坚持每年一度表彰家庭教育工作模范人物、每年12月的第一周举办家庭教育宣传周,区委、区政府领导和各界人士把家教当作全区的大事,积极参与。

三、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思考和建议

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党委和政府及其领导人可以亲自抓家庭教育工作,调动行政、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力量参与家庭教育工作。但在全省或全国这样的大范围内发展家庭教育事业,就必须通过颁布家庭教育政策等措施。我国的现代家庭教育事业起步已有30多年,但是在2010年之前对家庭教育政策的研究制定和颁布执行却很少。以往与家庭教育政策密切相关的教育政策主要是对学校教育制度的规范,涉及非制度化的家庭教育不多。另外,我国的家庭政策主要从经济方面规范居民的社会福利,尚未延伸到家庭教育。近年来这种情况有了变化,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5]2012年全国妇联、教育部等中央七部委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1—2015年)》,提出的总目标是:“构建基本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推进完善基本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6]当前,无论是家庭教育事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是学校教育与青少年成长的需要,或是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都需要通过家庭教育政策对家庭教育和家庭教育事业的指导和规范。有关部门和领导同志认识的家庭教育工作在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保障作用,把家庭教育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公众事业、公共服务来抓,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保证家庭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借鉴深圳宝安区的经验,笔者提出如下几条促进广东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一)明确家庭教育事业领导管理体制的格局

2011年5月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目前我国的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应当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7]现代家庭教育事业属于公共服务事业,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全省的家庭教育事业应当由省委暨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主导,更加紧密地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和谐社会建设结合起来,加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大格局中。建立由省委暨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主导的全省家庭教育事业管理中心,妇联、关工委等社团参与管理;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家庭教育事业的社会作用。

(二)努力扩大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来源

现在中央财政中没有家庭教育事业项目费用,但是广东省及其下辖的地市、县区可以先走一步,在省市区三级财政中拨出专款,用于发展家庭教育事业的专项开支。省级家庭教育事业费用的数额可以参照未成年人口数量,比如每人每年平均几元到几百元不等,也可以参照基础教育费用数额,按照基础教育经费的1%~10%来计算,具体标准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和财政状况,经过合法的程序进行论证。各级财政应当担负基本的家庭教育事业经费,推广“政府购买服务”的拨款方式,努力扩大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经费来源,支持家庭教育工作者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

(三)不断提高家长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家长学校是中小学校(包括幼儿园)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组织形式,对家长提高教育子女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对照《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规划》《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等文件的要求,广东家长学校的质量普遍不高。深圳宝安区构建“区/县家长学校总校———各街道/乡镇家长学校管委会———各中小学家长学校/社区家长学校三级管理和培训网络,组建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宣传讲授、指导服务三支队伍”的经验是可以推广的。不仅要对教师和教材严格把关,对学生家长也要加强管理,保障一定的出勤率。最终,要把家长学校办成内容适宜、方法得当、家长参与率和满意率高、学生支持的学校。只要政策明确、管理到位,家长学校的质量是能够逐步提高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3(01).

[2]骆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家庭教育事业进展之分析[J].教育曙光(香港),1998:21-26.

[3]骆风.论建立我国家庭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J].学术研究,2005,(6):121-125.

[4]骆风.当代中国家庭教育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典型考察报告[J].未来与发展,2011,(12):79-8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30(0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