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日常护理实用13篇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1

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抗精神病药物的治疗,在临床上阳性症状大多数已消失,而以阴性症状为主,如敏感多疑、行为怪异、情感淡漠、思维贫乏、妄想等,主要表现为生活懒散、行为退缩、对任何事情缺乏爱好、孤独、呆坐等生活能力下降的表现[1]。此时仅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难以改善患者一系列生活能力衰退的表现。因此,改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阴性症状在临床治疗及护理中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使患者尽早地回归社会,本研究将Orem自护模式运用到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当中,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2年3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4例,将其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对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阴性症状,2年内没有完全缓解,最近2个月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住院时间3个月以上;患者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没有酒精、药物依赖性反应及严重的锥体外系反应。其中,观察组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60~75岁,平均(68.1±5.4)岁;病程4~30年,平均(10.6±2.3)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6例,焦虑症8例,强迫症4例,抑郁症2例,狂躁2例。对照组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2~73岁,平均(65.1±4.6)岁;病程4~28年,平均(10.8±2.5)年;疾病分类:精神分裂症15例,焦虑症7例,强迫症5例,抑郁症3例,狂躁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精神科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按时治疗及生命安全。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将Orem自护模式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两组观察时间为12周。现将Orem护理模式的内容叙述如下:

1.2.1 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住院期间完全没有自护能力或自护能力受限不能满足治疗性自护需求时,护士应启用完全补偿性护理系统。①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住院环境要安静无噪声。全天均有专人进行监护,如患者出现狂躁、冲动及有伤人倾向时应立即制止,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药物以控制其失控情绪,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房内摆设应简单安全,以防止患者摔伤、掉床等意外发生。护理人员在接触患者时要态度和蔼,不要过分的关注患者的举止行为,不用刺激性语言以避免激惹患者,要采用有威慑力的语言 让其明白自己的行为是不恰当的,以自制其行为表现。患者情绪保持稳定时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入院宣教,让患者及其家属尽快熟悉病房周围的环境,使患者安心地住院治疗。②生活护理方面:应每天帮助患者起床、穿衣、洗漱、整理床铺,每周安排患者洗澡3次,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患者在药物治疗时应严密观察药物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等患者情绪稳定了再给他们讲解注意卫生的重要性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同时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使其尽量进食,不能进食者给予喂食或按医嘱给予鼻饲,营养不良者遵医嘱进行静脉补液治疗。保证患者睡眠充足。③心理护理:将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充分认识自己及其自身性格上的弱点及与疾病的关系。耐心地教患者使用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去完善自己的性格,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并调整不良情绪,增强心理的承受能力。教患者学会自我护理,使患者相信疾病总会被治愈的。

1.2.2 部分补偿性护理系统 当患者的自护能力可部分满足治疗性自理需求时,可使用部分补偿系统。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与患者一起进行其自理活动,代偿患者自理方面的不足。如患者情绪逐渐稳定,主动与同室病友交流,主动料理个人卫生,饮食、睡眠逐渐恢复正常,此时可鼓励患者参与工娱疗活动,让患者从多个方面认识自己,学会控制不良情绪的方法,完善自身的性格,促进对疾病的认识,尽早痊愈。在患者活动的同时护理应根据患者的一些不足给予帮助,调整患者的自护能力。

1.2.3 辅助教育系统 当精神疾病患者能满足治疗性自护时,护理人员应使用辅助教育系统来满足患者的需求,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多数患者知识程度不一,存在不同程度的情感障碍,因此,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及疾病知识讲解,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患者通过学习与疾病康复有关的知识技能,改变其不良的生活方式,完成自护活动。让患者充分认识自身性格弱点,及性格与疾病的关系,可通过画画、写日记、扮演角色等方法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此外,也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指导和教育。帮助患者寻找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解决方法,如果患者疾病处于稳定期,也可让患者家属带领患者外出,增加接触外界的机会。总之,一切做法的目的是尽量使患者获得归属和感情上的满足及生活自理的满足感,尽早地回归社会。

1.3 评定工具

采用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两组患者行为障碍的程度[3];采用住院精神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RPOS)评定患者实际社会功能的缺陷和病情程度[4]。分别对每位患者在入院时及康复训练后第12周末时进行评定。评定者之间的一致性:Κappa=0.8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护士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NOSIE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护理后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3 讨论

老年精神病患者因为长期住院治疗,与社会接触较少,日常生活比较单调,虽然通过药物治疗控制了其阳性症状,但是会加重其阴性症状,如日常生活能力逐渐退化、自身性格比较脆弱、出现躁狂等表现。因此,如此发展则在住院期间会给临床护理工作造成很大困难。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迫使老年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后又将加重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因此,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护理工作主要是培养患者的社会生活自理能力,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其目的是最终促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精神功能, 重新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不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5-6]。为了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减轻病房护士及其家庭人员的护理及社会的负担,本文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护理,旨在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认知能力,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尽早地回归到家庭,回归社会。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前NOSIE评分、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护理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对照组护理前后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观察组护理前后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表明应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后,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加了患者对周围事物参与的兴趣,增强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即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阴性症状。从而减轻了病房的护理工作量,也可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融入到家庭和社会中去。

总之,运用Orem自护模式对老年精神病患者进行护理,可显著改善护患关系,不但提高了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7],而且会给老年精神病患者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医疗护理信息和知识,满足患者自护的需要,及时解决患者在治疗中的问题,增强患者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中的意识。而且老年精神病患者通过亲身参与自护活动,可转移老年精神病患者对康复治疗中产生的焦虑、抑郁或烦躁等的不良情绪, 使住院的老年精神病患者的生活丰富多彩、不再单调、沉闷,而且患者又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从中得到锻炼,提高了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8]。而Orem自护模式强调,护理的最终目的就是逐步恢复和增强患者的自护能力。因此,本文笔者认为,Orem自护模式应用于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对促进患者及早康复,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进行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秋红.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风险分析与防范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6):153-154.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4] 李功安.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信度检验[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0,5(4):150-152.

[5] 高彩凤,姬玉平,高诚,等.Orem自理模式训练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7,22(11):66-67.

[6] 王荣花,赵玉香.奥瑞姆自理理论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1):116-117.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3例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女性,患者年龄介于35~67岁,平均(52.16±3.56)岁,糖尿病病史4~15年,平均(8.74±1.35)年,精神病类型:15例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7例为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17例为抑郁症,4例为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1.2 护理方法

患者入院后,根据血糖控制情况、有无并发症、精神疾病种类等情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策略,具体内容如下。

1.2.1 安排同种疾病病友同室 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所患疾病的种类,安排同种疾病患者到同一病房,以方便患者间及患者家属间互相交流沟通病情,在生活上互相照顾,在治疗中相互鼓励、督促。

1.2.2 合理安排饮食 糖尿病患者必须严格限制饮食摄入,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对于合并精神病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控制较为困难,在稳定患者精神疾病的同时,还需为患者制定个体化饮食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寻求家属帮助,避免患者随意饮食,为患者家属讲解控制饮食的重要性,以获得家属理解及协助。在日常护理中,护理人员还需多鼓励患者,提高患者控制饮食积极性。为更好的??现饮食合理性:首先需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选择食物,每日定时定量饮食,如患者出现饥饿感,可指导患者多食芹菜、白菜、西红柿、冬瓜等食物,多补充蛋白质,如蛋类、瘦肉、鱼等。但需注意少食多餐,每日控制脂肪摄入量,避免进食蛋黄、内脏、鱼子等食物,以避免增加肾脏负担等。每日适当活动,活动时避免空腹,并在兜内放葡萄干、糖块等食物,在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食用,以免低血糖加重,引发昏迷等危险情况。每日多进食高膳食纤维食物,以利于大便保持通畅。其次应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常见的甜食包括糖果、白糖、点心、水果、饼干、含糖饮料等,如偶发低血糖时,可少量进食,但在日常应严格控制甜食摄入量[2]。

1.2.3 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 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意志行为减退的情况,因此在实施饮食控制计划期间,患者极易出现暴饮暴食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掌握食物来源,提醒家属不能私自为患者购买食物,讲解饮食控制对病情康复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控制饮食的了解程度,并能积极协助护理人员控制患者饮食,在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应提醒周围人看管好自己的食物,必要时将患者转移至单人病房。

1.2.4 用药指导 了解患者精神疾病类型,发作特点等,并根据患者病情特点,与患者沟通,为患者讲解糖尿病用药方法、治疗注意事项等,提醒患者每日按时服药,并要求家属协助或督促患者用药。参与该次研究的39例患者,应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药品种类包括盐酸二甲双胍、格列本脲、达美康。用药方法为:每日早6:30用药,下午16:00用药,于餐前30 min服药,到时间后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发放药品,患者服药后离开[3]。有4例患者采用胰岛素注射治疗,初始由护理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示范注射方法及部位,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注射方法,告知其注射时应常更换位置,以免局部组织产生硬结,影响药物吸收,必要时对患者进行热敷,每日用药后,均需密切监测患者血糖水平,并判断患者是否出现低血糖、糖尿病昏迷等严重并发症,告知患者家属如患者有不适感受及时告知护理人员。

1.2.5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面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内容包括:①讲解糖尿病可能并发视网膜、肾脏、神经系统等多种并发症,提高其对控制血糖重视程度。②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护理,了解用药剂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预防不良反应方法。③讲解饮食控制在病情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要求及方法。④讲解日常活动的方法,并鼓励患者合理、规律活动。⑤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在出现身体瘙痒等不适感受时,避免搔抓并及时通知护理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采用该院自制的精神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评价量表,评价患者护理策略实施前、后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情况。②血糖水平:监测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评价护理前及护理1个月后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指标水平。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实施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用药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合理运动依从性以及生活自理能力执行率均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护理策略实施前后患者的血糖指标比较

实施前,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9.52±2.4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13.64±3.87)mmol/L;??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6.48±1.23)mmol/L,患者的平均餐后2 h血糖水平为(9.45±2.15)mmol/L,实施后患者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及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实施前,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3

关键词 精神科;护理;安全隐患;策略

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使安全护理成为精神科病房护理中的首要任务,安全护理不仅直接关系到患者自身的生存质量,而且也间接影响到医院的综合效益。医院管理中有关精神病病房护理管理体制、病区环境设置等,目的均在于保证患者住院期间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避免出现医疗纠纷,给医院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 精神科病房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护理人员方面

护理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或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都是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一些年轻的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自我防范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危险物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书写病房巡检记录时,书写不规范或记录不详尽,查房记录流于形式,为潜在安全隐患创造了条件[1]。

由于日常护理工作繁琐沉重,护理人员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意外事件。

1.2 医院管理方面

当前医患比例严重失调,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导致达不到规定的床护比例。部分医院护理人员数量不足以维持每日的就诊需求,一些没有临床护理经验的护士没有经过培训便直接上岗,导致护理质量不高。一些医院没有为患者设置相应的活动场所,且病房设施和护理用具简陋,无法满足临床护理需求。

1.3 患者自身方面

精神疾病患者与其他患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精神意识不受自主控制,在精神疾病相关因素或者幻觉的支配下,常常会出现袭击他人和自我伤害的异常举动,严重危及患者自身及其他人员的人身安全。在临床治疗或护理中,患者自身理解能力较差,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较低,甚至出现抵抗行为,极有可能发生意外情况[2]。医院对精神病房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模式,虽然保障了人员安全,但这种管理模式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不但不利于精神疾病恢复,而且还会加重患者病情。

1.4 患者家属方面

患者家属没有意识到精神疾病潜在的危险性,认为患者的日常生活交由护理人员打理即可,不积极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一些患者家属甚至不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将刀具、玻璃等危险品带入病房。由于部分患者病程较长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家属失去信心便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使其对社会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2 精神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应对策略

2.1 加强护理人员管理强化安全意识

医院应当根据本院精神病房护理现状,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包括护理人员管理制度、探视制度,针对病房护理人员的特殊性强化交接班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促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并将其作为日常护理依据,不断提高护理水平。经常组织护理人员开展交流研讨会,向其介绍真实典型案例,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3]。

2.2 加强病房设施方面的安全管理

精神病房的设计应当有别于其他科室病房,进出口不宜过多,还要安排专人负责出入人员检查,在卫生间、浴室地面采用防滑地砖,设置安全扶手,管道、电线、电源插头等要布设合理,尽量避免暴露,对于针线等危险物品要及时收回,并实行严格的物品交接制度,如出现丢失物件需立即查找,避免对患者人身安全造成潜在威胁。封闭式的病房管理模式并不适合患者身心恢复,医院应当为患者创造一个开阔的疗养环境,组织患者多参加户外锻炼,为其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活动空间。

2.3 设置必要的娱疗项目

患者长期住院必然会导致心情压抑,因此需要设置合理的娱疗项目,包括手工制作室、书画室、体育活动室等,鼓励患者经常参加娱乐活动,这样不仅有助于患者自身疾病恢复,也可改善患者身心状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医疗环境。患者参加活动期间,要安排资深护士负责娱疗室日常工作,避免出现安全事故[4]。

2.4 患者家属安全意识宣导

护理人员应当向患者家属详细介绍精神疾病的潜在危险性和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追踪出院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社会活动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对家属进行针对性指导,对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报告给护理人员。

3 小结

精神病房的安全管理不仅关系到患者自身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整个病区的医疗环境,在精神病房安全管理中,护理人员责任重大,承担着精神病房主要的护理任务,但是病房的安全隐患不仅来自于护理人员的工作疏忽,还来自于患者自身和家属的消极因素,只有合理排查各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制定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强化相关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为患者疾病恢复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满意的医疗环境。

参考文献

[1] 葛网平. 精神科病房护理风险管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4):107-109.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6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7年2月~8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11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66例,女44例;年龄14a~51a,平均(36±12.5)a;已婚69例,未婚41例;病程3mo~10a。

1.2方法: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开展健康宣教。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 mo~6 mo。

1.2.1示范指导: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性交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行为训练: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 mo~6 mo。

1.2.3特权强化: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结果

经过3 mo~6 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89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18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82例(74.55%);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24例(22.66%);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12例(11.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28例(26.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讨论

3.1外界的不理解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恐惧,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目的性的加强心理护理也很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往往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苏会英,杨菊美.精神病康复出院前心理调查及护理指导[J].中原精神医学,1999,5(4):242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5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1],约占住院患者的50%左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开展心理护理,可纠正其不良行为、提高社交功能及劳动技能和生活质量,促进早日康复。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了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05年6月~12月在我院住院的实施心理护理的205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入组标准:(1)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2]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病情基本稳定。(3)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入组病例中男125例,女80例;年龄16a~51a,平均(36±11.5)a;已婚132例,未婚73例;病程3mo~10a。

1.2方法对入组病例实施规范化、系统化的心理护理,定期组织学习,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者厌烦住院,期盼早日回家,重返社会以及自卑、怕被人看不起等心理特点,采用示范指导、训练和互教互学、互相督促等方法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加强社交与劳动技能康复训练,纠正不良行为及习惯。观察3mo~6mo。

1.2.1示范指导示范指导就是训练患者重新学习正确的行为姿势,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技能与方法,鼓励患者仿效,改正不良行为及不良习惯。首先,医护人员向患者示范性的讲述与不同人群以及与异往的礼节、礼貌、行为举止,谈话时面部的表情与客人的距离等。示范走、坐、站的正确姿势。同时,讲授衣着整齐,关心他人与讲卫生的重要性。纠正不爱讲话,学会与人交往的方法,督促患者模仿学习。当患者取得一定成绩时则给予反复强化,最终使患者重新掌握正确的行为模式与技能。

1.2.2行为训练训练从行为姿势,日常生活开始。培养患者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躺卧。同时制定详细的生活制度,作息时间。从早晨起床、整理床铺、洗漱、就餐、洗刷餐具、集体活动,到晚上睡前洗脚等全部生活起居。在示范、训练与督促下,由患者自己独立完成。每天分别在上、下午由患者之间相互开展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工作人员边检查边指导,鼓励他们互帮互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凡是示范训练做不好或做的不认真的,工作人员则反复进行强化训练并协助其完成。指出动作不到位,做不好的原因,教其掌握正确的姿势及语言的基本要领。同时反复强调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重返社会和正常人一样为国家效力,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我们在注重训练患者掌握劳动技能与纠正不良习惯的同时,更注重训练患者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基本方法。如见到长辈与领导时如何请安问好,和同辈在一起时如何做到文明礼让,在谈及个人经历与家庭情况时如何掌握分寸,在与异性接触时如何做到既大方又得体。训练时间3mo~6mo。

1.2.3特权强化特权强化也是心理护理的一种手段。当患者的行为姿势恢复正常并能自理日常生活,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时,给予一些特殊的待遇。患者经工作人员同意后可以自由出入病房,不穿休养服,自由外出购物。同时将患者的进步告知其亲属,以得到亲属的支持与帮助。患者外出返回病房后将自己外出后的所见所闻及感受与病友进行交流。激励其他患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与训练。在患者及其亲属真诚的要求下,医护人员可以与其按AA制共同进餐,以示医患之间的人格平等。这也是增强患者自信心,消除悲观心理的有效方法之一。特权强化作为一种奖励制度,它对良好行为的建立,不良行为的纠正以及劳动技能、社交功能的恢复、巩固起着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实行特权强化不仅能激发患者已经恢复的正常精神功能,同时可以减轻病源性退缩,是强化患者正常生活的激活剂。

2结果

经过3mo~6mo康复期的心理护理、示范指导与训练,本组病例收到满意的效果。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68例(81.95%);不正确的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37例(18.05%);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155例(75.61%);重返工作岗位能胜任一般性工作51例(24.88%);自己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2例(10.8%);协助亲友经营小本生意58例(28.3%),康复总有效率达100%。

3讨论

3.1社会的歧视与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不理解与偏见,使精神病患者的思想压力增大而导致自杀、自伤及伤人事件的不断发生。因此,了解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恢复期的精神病住院患者常有度日如年之感,当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情绪稳定,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患者期盼出院与家人团聚,渴求重返社会,重新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3]。但患者自认为低人一等,担心家人、亲朋好友及社会歧视等;如何解决患者这些现实的心理问题是康复期患者早日全面康复的关键。

3.2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但能否全面重返社会涉及到社会的诸多方面。在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所有的人都应该同情和关心他们,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劳动,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的情绪与进步,谅解患者病中不理智的行为与言论,避免再次精神刺激,为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方便。使患者愉快的生活和工作在社会大家庭中,这是康复期精神患者能否全面康复重返社会的重要因素。

3.3心理护理在精神康复医学中的作用是药物所不及的。良好的心理护理,是一种精湛的艺术,是一门特殊的技能。它要求护理人员不但具备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修养。精神科护理人员还必须熟练掌握精神患者的护理常规与精神患者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好心理护理,促进精神患者早日全面康复。本资料提示,加强康复期患者的心理护理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进良好行为的建立,提高劳动技能与社交功能的恢复起着十分重要的激活作用[4]。

总之,通过加强心理护理,使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信念上由悲观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消沉变为积极向上,在心理控制上由盲目变为自觉,在接受治疗上由被动变为主动。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6

Clinical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Zhang Genfang, Huang ping

(Henan Kaifeng fifth people's hospital, Henan Kaifeng, 475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sychopath's attack behavior and nursing of it. Method 86 hospitalized patients of our hospital during 2010.01.01-2010.09.30 were taken in random to be retrospective analyzed,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tients' attack behavior were summarized and effec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for nursing and prevention of attack behavior. Result 86 patients who are mentally ill, 42 patients of them have attack behavior (48.83%), in these 42 patients, 28 of them are p 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66.67%), 10 of them are affective psychosis patients (23.81%), 4 are mentally disorder in epilepsy (9.52%).Conclusion Attack behavior of paranoid schizophrenia patients are most common, the analysis in Psychopath attack and development of nursing measures can decrease the patient hurt themselves and other ones, is helpful for their recover.

[Keywords]Psychopath; Attack behavior; Clinical features; Nursing

冲动攻击行为是精神病患者一种常见的病理,精神病人由于受到诱发因素或者精神症状的影响,突然发生伤害他人或物体的攻击,严重威胁着住院病人以及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1],其危害程度严重,难以预料,给医护人员及患者在心理上造成不安全因素。现就我院86例住院精神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提出有效地护理及预防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科自2010年1月1日~2010年9月30日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86例,其中男32例,女54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2.5±1.3岁,偏执型精神分裂症34例,神经症20例,情感性精神病10例,癫痫性精神障碍12例,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2例,人格障碍4例,精神发育迟滞4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相关诊断标准。

1.2 攻击行为倾向的患者临床特征 患者攻击行为最易出现的精神症状是幻觉妄想,其发生与精神症状高度相关,占所有精神主导症状的39.5%,部分患者常常周密计划,有明确目标,并且不轻易暴露自己的妄想内容,具有高度危险性,其次易激惹、思维障碍、敌对猜疑、情绪不稳定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另一高危因素,被强制入院、拒绝治疗及检查等而攻击行为发生时,约97%的患者缺乏自知力,入院时表现烦躁、兴奋、拒绝住院、易激怒、不合作、敌意、治疗依从性差、不承认自己有病及情绪不稳的病人易发生攻击行为。

1.3 攻击行为的临床特征 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受病理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攻击行为发生前常表现一些征兆,如常常表现情绪不稳,坐立不安,为怀疑一切,不信任他人,目光中露出敌意,挑剔,骂人,无理要求多,活动量较平时增加,拒绝住院和治疗,存在精神症状如妄想、幻觉、意识障碍等。由于精神科病房对危险物品管理较严格,病人很难得到施暴工具,所以病人攻击行为的方式主要有拳打脚踢,撕咬、卡勒颈部、啐口水 、企图及言语性攻击,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以及医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

1.4 护理干预措施

1.4.1 评估病人的病情 全面地了解掌握入院病人的病情,包括病人的诊断、病情、治疗、护理及心理状况,并全面准确评估病史及症状变化情况,认真做好入院评估,全面掌握其治疗及存在的护理问题,根据的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切实落实护理措施是防范攻击行为的基础,发现病人的攻击倾向,及时告知医生,以便及时有效进行医疗处理。

1.4.2 建立有利于疾病康复的休养环境 创建一个安静、舒适、美观、安全、整洁的休养环境,将患者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避免竞争性的工娱活动,患者的活动不脱离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对具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给予加强攻击行为的防范措施。 1.4.3 完善的健康教育 根据患者病情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向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入院初期,向患者做好入院宣教,介绍病房的环境,安全制度以及有关检查内容及检查的注意事项;病情稳定期,向病人讲解有关患病的原因、疾病症状、有关治疗以及预后及预防知识,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主动配合治疗安心住院,提高治疗效果。

1.4.4 加强病房的安全管理,防范于未然由于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突发性、危害性和不可预测性, 良好的组织管理工作不但是一项积极的预防措施,同时也是预防攻击行为的重要手段。值班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建立健全的各项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和完善安全管理,杜绝危险物品进入病房,是防范病人攻击行为的保证。

2 结果

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发生28例,占66.67%,其次情感性精神病10例,占23.81%,癫痫性精神障碍4例,占9.52%,经药物和心理治疗及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患者均达临床康复出院。

3 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遭受精神症状或者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发生突然攻击伤害他人或物体的行为,能够造成患者、周围环境以及他人各种损失,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对具有攻击行为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干预,对防范此类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2-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的攻击行为常存在一定的诱发因素,如病人对医院环境陌生,作息制度不适应,过分拥挤,进出不自由,饮食不习惯,有被监禁的感觉,产生紧张恐惧被害情绪都会增加患者攻击行为。本组资料显示精神病人86例,存在攻击行为42例,发生率为48.83%,其中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居首位,为28例,占66.67%。据资料显示[5,6]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医护人员占41.66%-68.3%、家属、病人及其他人员占8.34%-31.7%,可见医护人员成为精神病人的主要攻击对象,与本组资料基本一致。医务人员对患者的强制治疗手段例如保护性约束,也与病人的攻击行为有密切相关[7,8]。因此分析精神病患者的攻击行为临床特征,采取正确的护理干预及防范措施,采用恰当的沟通方式,减少病人攻击行为的诱发因素,精神科医务人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以减少对自身、他人造成的伤害,减少医疗纠纷,维护良好的住院环境。

参考文献

[1] 于庆波.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155-158.

[2] 沈云梅,黄国秀,等.精神病人产生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其对策[J].四川精神卫生,2002,15(3):180.

[3] 钱志萍.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7,5(6):51-52.

[4] 黄月新,许贞琼.精神病人对护士进行攻击行为的相关因素调查与分析[J].四川精神卫生,2003,16(4):247.

[5] Davis.住院精神病人的暴力行为[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1992,19(1):35.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7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chizophrenia, clin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07-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精神系统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终身患病率在4%至8%之间,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原因较为复杂,且临床上缺乏统一认识,但通常认为与多基因遗传有关,该疾病的遗传率在70%以上。同时,有些神经生化学研究人员还认为,该疾病的主要诱发原因为谷氨酸系统和多巴胺系统功能不平衡假说、谷氨酸生化假说以及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等,临床医师普遍认为,生活境遇、性格问题、社会心理因素、家庭教养环境等客观因素,也会诱发精神分裂症。青壮年是该疾病的高发人群,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内心和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思维脱离现实、情感和意识障碍等。本次医学研究就对康复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实施意义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医学研究选择我院精神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间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女性患者人数分别为43人、37人,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67岁,平均年龄(43.4±6.54)岁,全部观察对象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相关规定。按照患者入院治疗的不同时间,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且两组观察对象基本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生活技能训练。

护理人员应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系统的生活技能康复训练计划,分别实施智力技能训练、行为技能训练以及情绪技能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主动控制情绪,使其保持情绪的稳定性,从而应对外界复杂多变的环境。同时,护理人员还应注重患者社交活动能力的提升,包括主动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主动交朋友、加强与周围人员的情感和思想交流等等,如有需要,护理人员还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进行真实的模拟交流。行为技能训练的关键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嘱患者形成规律健康的生活习惯,按时进食、睡眠和起床等,加强个人卫生管理,按时洗脸、洗澡、刷牙等,掌握日常的家务劳动能力,包括换洗衣物、收拾个人生活用品、整理被褥、打扫卫生以及整理床铺等等,并掌握根据场合穿衣服的能力。

1.2.2 劳动及娱乐护理

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日常劳动和娱乐计划,组织座谈会、集体游戏、清扫房间、种花种菜等形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激发其对于日常生活的热情。本次医学研究的活动计划为:组织包括看电视、学跳舞、打扑克、听录音等在内的日常文娱活动,保证气氛热烈,患者积极参与,满足患者不同的兴趣爱好,对于女性患者,可适当增加学习使用缝纫机、钉纽扣等日常劳动,使其增强日常生活能力,而男性患者可适当增加、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并保证各项活动适度适量,安静而有规律。

1.2.3 心理干预

精神分裂症属于终身性疾病的一种,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其出现精神障碍,因而患者常常会害怕受到外界的排挤,进而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比较容易出现暴躁、激动等不良情绪,所以,护理人员应保持冷静、细心、热情、耐心。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了解包括发病因素、受教育程度、患者年龄等在内的基本情况,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方案。同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疾病相关知识,使其对于疾病形成正确认识,并通过治疗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使其认识到,只要长期坚持治疗,则疾病复发几率会明显降低,即便疾病发生复发,通过系统有效的药物治疗,也是能够恢复的。

1.3 观察指标

显效,指患者临床护理后,精神分裂症症状基本消失或是显著改善,症状发作频率明显降低;有效,指患者临床护理后,精神分裂症症状有所减轻,症状发生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无效,指患者临床护理后,精神分裂症症状未见任何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症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数据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加以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方法加以表示,如果数据间比较结果P

2 结果

全部80例精神分裂症观察对象,在常规临床治疗措施基础上,接受基础护理和康复护理后,均获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其中,实验组40例观察对象中,24例显效,约占60%,12例有效,约占30%,4例无效,约占10%,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40例观察对象中,16例显效,约占40%,12例有效,约占30%,12例无效,约占30%,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由此可见,两组精神分裂症观察对象临床护理效果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属于严重精神系统疾病的一种,青壮年阶段便会出现较为显著的疾病初期特征,且部分患者会终身患病,且存在一定复发率。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会出现较为异常的行为表现,包括自言自语、发愣发呆、生活散漫、不知羞耻、喜好独处等等[1]。现阶段,临床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较多,但最为有效且常用的仍然是药物治疗,通过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且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多达40种以上[2]。若要保证患者更加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需要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系统的、针对性较强的临床护理[3]。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是能够完全治愈的,但也有部分患者疾病会迁延不愈。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加强家属及周围社会关系的支持与关注,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根源是能够切断的,并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4]。

参考文献:

[1]姚志珍,徐琦,吴留发等.社区日间照料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4,34(6):832-833.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8

在节假日期间,由于护士相对减少,工作任务重,加之部分精神病患者心理问题多,给护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和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也容易发生医疗纠纷[1]。本文调查分析102例春节期间入院的精神病人,发现急诊、出诊入院的病人占多数,精神分裂症居多,属于重症精神病患者,有明显的攻击甚至暴力行为,存在医疗安全问题。

针对这些特点和春节期间工作时间的特殊性,作出相应的护理安全对策。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007-2011年春节期间(7天长假期)本院精神科入院住院治疗的病人共102例。其中男性60例(59%),女性42例(41%)。年龄15-67岁,平均为35岁。农业户口80例(78%),城镇户口22例(22%)。

1.2方法采用自制调查统计表对全部在春节期间来本院3个精神科入院治疗的病人的个人资料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年龄、性别、人口性质、入院方式、疾病诊断、是首次或再次入院、入院时是否有攻击行为等进行统计分析。疾病诊断按《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标准诊断。

2结果

2.1在102例的入院病人中,以精神分裂症83例(81%)为最多,酒精所致的精神障碍为14例(14%),躁狂症3例(3%),其它引起的精神障碍2例(2%),说明绝大多入院病人为精神分裂症,属于重症精神病人。

2.2从入院病人的年龄段来看,19岁以下的12例(12%),20-59岁84例(82%)居多,60岁以上者6例(6%)。男性占59%。说明精神分裂症以青壮年中发病为多。从人口性质来看,以农业户口占78%居多。

2.3从病人入院方式看,急诊和需要出诊入院的62例(61%),正常入院的40例(39%)。首次入院者59例(58%),再次入院者43例(42%)。

2.4 60例男性病人中,入院前发生伤人48例,自伤者3例,毁物3例,言语性攻击行为4例,出走2例。42例女性病人中,发生伤人行为者13例,自杀未遂或自伤者18例,言语性攻击行为者7例,毁物、出走分别为2例。女性病人中发生自杀未遂或自伤行为占43%,相对比例较高,应特别加强防自杀行为。男性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伤人(80%)占多数。

3讨论及护理安全对策 3.1讨论3.1.1从本文的调查统计分析结果看,春节期间入院的病人以精神分裂症(81%)为主,青壮年中发病居多。男性病人的主要症状中出现攻击行为甚至暴力行为居多,其中伤人、自伤占85%。这与范某报道的精神病人由于受其精神症状的影响或其它诱发因素的影响,常常发生攻击行为,目前较为一致的结论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率最高,达49.38%-80%相一致。病人攻击行为的对象多为与其有密切接触史的医护人员、病友、家属或陪护、病房工勤人员等,尤其以医护人员受攻击的频率最高,居攻击者首位,资料显示:医护人员占攻击对象的41.66%-68.3%、上夜班(21.4%~49.32%)[2]。

3.1.2精神病人在春节期间以急诊和出诊(61%)的入院形式为主要方式,首次入院的病人(58%)占多数。说明由于环境和节日气氛因素,病人情绪波动过大,家属疏忽监管,容易诱发疾病,春节期间属于精神病人的高发期和诱发期。

3.2护理安全对策针对上述特点,本文从护理管理者、值班护理人员等二个方面谈护理安全对策,消除医疗安全患隐,尽量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3.2.1作为护理管理者如科护士长、护士长,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医疗安全应急预案顺畅的基础上,一是节前要做好安全大检查,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如检查急救药品物品是否处于完好备用状态;危险物品是否有带入病房内;病房的门窗、桌椅板凳、水电是否安全使用等,消除病房安全隐患。二是以人为本,合理安排班次,鼓励弹性排班,做到新老搭配,能力强弱的搭配[3]。针对春节期间急诊、出诊入院的病人较多,病人攻击时间以上夜班居多的特点,有必要增排一个卡班(12:00-15:00,18:00-22:00),以应对病人出现攻击行为、突发事件的紧急处理;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参与排班,在处理突发事件中走到指挥、协调、指导的作用[4]。三是节前开展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和应急技能训练,特别是低资护理人员,增强护士节假日护理安全意识,提高应急能力,保证节日期间护理安全[4]。

3.2.2值班护理人员一是在当班人员相对减少,工作任务重的情况下,要集中精力,提高警惕,加强责任心,积极配合。二是要全面掌握病房的情况,熟悉有严重自杀、伤人、毁物和逃跑等病情的重点患者,严密观察病情,重点交班,做好四防护理工作;对有攻击行为史或现有暴力行为征兆的病人安置于安静、宽敞的隔离室内,遵医嘱及时给予保护性约束,病人的活动在工作人员的视线范围内[2]。三是加强重点时间的工作。所谓重点时间,就是患者容易出事的时间。如开饭时、发药时、洗澡时,对重点时间应安排好充足的工作人员[5],医护工作要配合协作好,同时善于争取恢复期病人的帮助;四是节日期间住院的精神病人的心理情绪复杂多变,容易激惹,护理人员要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掌握与病人接触的技巧和良好沟通方式,注意说话态度语气;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多留意周边环境是否安全,加强自我防护意识,确保病人安全和个人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玲.精神病患者节假日期间的护理安全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

[2]范喜英.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及护理进展[J].中外健康文摘,2010(17).

[3]周月琴.节假日护理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11):139-140.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9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0):091-093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12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2 to June 2013 were selected as main research object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60 cases in each group.On the basis of antipsychotic drug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psychiatric routine care,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humanized nursing measures.The results of inpatient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outcome scale(IPROS),nurse observation scale for inpatient evaluation(NOISE) and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six weeks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Result:After six weeks of clinical treatment and nursing,the scores of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all aspec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positiv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negative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scores of IPROS each facto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Schizophrenia; Humanized nursing interven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Psychiatric Hospital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Bureau in Guangzhou,Guangzhou 510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0.031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精神科疾病,通常在临床上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往往涉及情感、知觉、行为以及思维等各个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1]。临床研究资料表明,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通常比较容易产生强迫症状[1]。强迫症作为焦虑障碍类型中的一种,是一种临床表现以强迫行为和强迫思维为主的神经精神疾病,具有反强迫和有意识强迫的特点。临床上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比较常用的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2],治疗效果也各有千秋。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我国神经精神疾病患者的数量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在临床治疗中,护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人性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本院2012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全面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呼吸性疾病、心脏疾病以及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60例患者中,女28例,男32例;年龄23~55岁,平均(31.7±5.1)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6.4±3.2)个月;观察组60例患者中,女27例,男33例;年龄24~55岁,平均(31.9±5.2)岁;病程1~13个月,平均病程(6.6±3.3)个月。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主要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和精神科常规护理,其中包括患者病情变化监测、维持秩序、生活护理以及确保患者安全等。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给予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再配以人性化护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2.2.1 规范化护理服务 医护人员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要尽量给患者营造干净、舒适、安静以及温馨的病房环境,护理的过程中,严格做到热情善待、着装整洁、动作轻柔、态度和蔼、语言文明、关心体贴、尊重患者以及服务耐心周到等[4]。

1.2.2.2 健康教育 对于医护人员而言,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护理的过程中,定期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负责护士可以通过读报纸、黑板报、口头讲解以及发放宣传手册的方法,给患者宣传健康指导、精神病知识、心理咨询以及身心保健等多个方面的医学心理学知识[5-6],让患者对精神分裂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患者的疾病认知能力。

1.2.2.3 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开展护患座谈会,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耐心倾听患者的想法,了解患者的实际需求,认真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增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引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7]。

1.2.2.4 生活关怀 在日常生活方面,给予患者全方位照顾;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患者主动诉说不适之处,调整患者的生活起居,可以将患者在家里经常使用的生活用品摆放在病房内,营造家的感觉,帮助患者尽快适应院内生活。同时根据患者的口味需求,合理安排饮食。尤其是对于一些饮食欠佳、食欲不振的患者,医护人员应该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关心,比如:发放水果,根据患者饮食喜好,对日常伙食进行改善等[8]。

1.2.2.5 情感支持 家人作为患者的依靠和精神支柱,家人的鼓励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住院治疗期间,每天可以开放3 h让家属对患者进行探视,探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给家属介绍当前患者的实际病情,告知家属接触患者时交流的方式、内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引导家属采用正确的方法对患者进行交流,比如,面对患者应该尽量保持微笑,说话语气尽量温柔,多给予患者鼓励、理解和安慰等,同时,医护人员还应该交代患者家属,每次来医院看患者时,应该给患者带一些鲜花、食品以及零花钱等,让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温暖和鼓励,增强战胜病魔的决心[9]。

1.2.2.6 文化护理 除了常规护理外,文化护理也尤为重要。由工娱护士耐心给患者讲解有关医院的规章制度和病房对患者的住院要求,让患者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规范患者行为,并对患者进行伦理道德、价值观、行为准则、人生观、生活态度以及法律知识等多个方面的教育。同时,为了缓解患者住院期间的枯燥乏味,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医护人员应该在征求患者同意的基础上,每个月定期开展一次护患联欢会,由医护人员和患者分别表演节目或者合作表演节目,并且邀请10~20名患者家属前来参加联欢会,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丰富患者日常生活,感受到病房的温暖;另一方面还能增强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家属的认同感,提高患者战胜病魔,早日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10]。

1.3 评价标准 经过6周的临床干预治疗后,分别运用IPROS、NOISE以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分,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1)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主要包括患者的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激惹性、缺乏活力以及敌对性等五个方面内容[11];(2)NOISE量表一共包括7个因子(激惹、社会能力、抑郁、精神病理表现、社会兴趣、退缩以及个人整洁)共30个项目,根据出现症状或者具体表现的频度进行评分,总分为0~4分,对两组干预后的总消极分和总积极分进行对比分析;(3)IPROS量表主要包括患者的社交能力、工作能力、社会兴趣、个人卫生能力以及生活能力等5个方面内容。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6周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各方面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干预6周后NOISE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NOISE评分中的总积极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干预6周后IPROS评分比较 经干预6周后,观察组IPROS各因素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作压力日趋沉重,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精神分裂症,已经成为精神病中患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12],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比较常见和多发的疾病,主要指的是以基本的个性改变、行为、情感以及思维的分裂,精神活动与实际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精神病,青壮年为该病的高发人群,病程具有不断发展、逐渐加重的趋势,如果任其发展,将会导致精神衰退,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行为退缩、意志减退、缺乏主动性等阳性症状,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均较差,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3]。

当前临床上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治疗时,比较常见的一种是封闭式护理模式,这种传统的护理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患者基本需求和常人认知的重要性,容易让患者产生极度紧张、恐惧以及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不仅不利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治疗效果[14]。人性化护理干预是将患者的利益和健康作为护理服务的中心,在护理的过程中,重视患者的生存质量,满足其心理需求,尊重患者人格,从而实现护理质量最大化提高的一种护理模式。人性化护理中,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护理措施,使护理干预对患者康复效果产生促进作用[1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经过6周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IPROS、NOISE以及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运用人性化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临床护理,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病情,引导其保持良好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遵清,李传平,岳淑英,等.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06,21(1):11-13.

[2]李明真,任志君,宋克侠.人性化护理服务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8):727-728.

[3]刘锡英,王任昌,蒋瑛.人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8,20(15):1797-1798.

[4]王向阳.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上半月),2008,20(9):2080-2081.

[5]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6]乔义俊,郝惠云.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2):1488-1489.

[7]白君.人性化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337-338.

[8]雷琼.个性人性化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5):628-630.

[9]熊铁勇.人性化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8):31-32.

[10]马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的应用效果评价[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2):40-42.

[11]付雪梅,竹婴,许云华,等.人性化护理管理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22):132-135.

[12]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2):258-259.

[13]童小均.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665-1666.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10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精神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28~42岁,平均(34.72±2.61)岁;观察组男性22例,女性12例,年龄20~47岁,平均(30.53±3.27)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三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完善陪伴制度

家庭护理要求精神疾病患者由直系亲属陪护,为了给患者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休息环境,原则上陪护的亲属不得超过2人。患者可以自由着装,不需要佩戴病院标志,允许在家属的陪同下在规定区域内自由活动,并且自由支配财物以及购物。为了消除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和情绪波动,医院将取消统一化物品放置的管理制度,患者能够随意放置没有危险性的日常用品或者娱乐用品。为了让精神疾病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家属可以在护理人员的配合之下增加病房的温馨气氛,促进医患之间的相互融合。

1.2.2学习精神疾病知识

想要提高家庭护理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干预实施效果,家庭成员就必须深入了解精神疾病的一般规律和常见症状,以便及时预防或应对突况。经研究结果显示,家属对患者疾病的了解程度在很大层面上影响了患者疾病的复发率[2]。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必须学习精神疾病知识,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通过对患者表现、情绪、睡眠的观察以掌握患者病情的动态变化。必要的情况下,家属需要及时带患者到医院就医,以免因精神疾病发作而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1.2.3心理护理

出于对精神疾病患者害怕、恐惧的心理,社会上许多人群对该类患者存在着歧视、偏见的现象,导致精神疾病患者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得不到来自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因此,心理护理主要针对社会人群和患者两个部分。对于社会人群而言,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对精神卫生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宣传,倡导社会群众多了解、关心精神疾病患者,为患者的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帮助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对于患者而言,其康复的根本动力来自家庭的支持。因此,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必须随时掌握患者的心理活动状态,给予患者更多的耐心和支持,鼓励患者正面、积极地克服困难,面对疾病,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建设,促进其尽快恢复社会功能、融入社会集体。

1.2.4生活技能训练

生活技能的训练主要分为日常生活训练和职业技能训练两个部分。其中日常生活的训练要求家属给予患者生活上的关怀,帮助患者制定良好的作息时间表,督促患者规律生活、健康饮食。此外,在家属的陪伴和指导之下,患者还可以进行一些家务、娱乐、健身等活动,以增加患者的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职业技能训练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患者恢复原有的工作和技能,家属可以充分结合患者的个人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尊重患者的个性发展,从而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指导与训练,帮助患者循序渐进地恢复工作和技能。

2、结果

观察组患者一年之内的复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1年内复发率比较[n(%)]

3、讨论

家庭既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的缩影。而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可以视为一个重新适应、重新融入社会的过程。因此,家庭护理干预对患者更好更快地回归社会至关重要。对精神疾病患者采用家庭护理干预的办法,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树立治疗和康复的信心,增强患者的心理建设和心理承受能力,帮助患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3]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家属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这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核心,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疾病的复发率。家属介入到患者的治疗过程当中,能够减缓患者的心理压力以及情绪波动,从而提高治疗的积极性与配合度。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通过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均有良好的作用,其中观察组的患者家属通过完善陪伴制度、学习精神疾病知识、心理护理、生活技能训练等等科学、合理的优质护理模式,相较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而言,观察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上述比较数据表明,针对于精神疾病的患者,应该采用家庭护理的方式,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精神疾病给予科学、合理的优质家庭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11

开展线索调查

由社区精防医师、派出所民警和居委干部组成社区精神病人调查评估小组,按照区人口办提供的实有人口信息,对可能有精神疾病行为线索的相关人群,开展滚动排摸,世博期间共对常住人口42076人和流动人口12300人开展线索调查,并对113例疑似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确诊108例,全部录入社区精神病人管理数据库,其中102人风险评估为0~2级,6人为3级及以上。

查找病人去向

区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和各街道等通过人口信息系统查询、历年户籍资料查阅和居委干部走访等多种途径核查病人去向。到2010年4月15日,本区在册精神病人2208例,其中住院470例,本区常住1198人,外区或外省市常住536人,查无此人4人。还有外区户籍常住本区病人20例,故实际需要在我社区监护或康复的病人为1218例。各部门形成查找病人去向的工作机制,对新报告的病例及时查明情况,做到对病人底数和去向的日日清。

开展风险评估

世博前,调查社区常住1218例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为:疾病分类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占68.0%,情感障碍患者占8.0%,其他精神障碍占24.0%;年龄最小20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54±14.3)岁;男女比例分别为50.2%和49.8%;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占者67.3%,高中及中专占22.2%,大专及以上者占10.5%;婚姻状况为未婚者占49.3%,已婚者占41.4%,离婚及丧偶者占9.3%。对1218例精神病人开展风险评估,危险性为0~1级有1173例,2级有39例,3级及以上有6例。

落实居家监护及定期随访

对排查确认具有暴力倾向或曾肇事、肇祸的25例精神病人,由社区民警、居委干部和患者近亲属(监护人)落实三方监护管控措施,并签订精神病人监护责任书,对其他精神病人落实家庭监护人或社区看护人(一般为楼、组长或居委社工)。监护人或看护人每日督促病人按时按量服药,掌握动态情况。区精神卫生中心和社区精防医生在居委干部、社区民警的协助下,根据风险等级情况对社区精神病人实行分级随访(对0~1级病人至少每周随访一次,对2级病人至少每两天随访一次,对3级及以上病人每天随访),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及生活状态,指导病人正确服药,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康复。对精神病人实施规范服药和定期随访后,病人的按医嘱服药比例由原先的51.0%提高到71.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病人家庭支持(两种情况为社区精神病人有家庭支持:与家属同住的;虽然独居,但家属经常照料的)的比例由原先的42.4%提高到67.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表1)。对精神病人实施规范服药和定期随访后,风险等级中原有2级病人39例、3级病人6例全部降低至1级及以下,原有0~1级病人情况稳定,病人危险性等级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39,P>0.05)(表2)。

积极发挥社区康复机构的作用

每个街道都有精神病人康复机构,统一名称为“阳光心园”,在各街道办事处及区残联的领导和管理下,相关人员经过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对白天监护措施无法落实、病情相对稳定的52名精神病人,由街道送患者至社区阳光心园,区精神卫生中心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每天对阳光心园患者进行专业指导。医务人员、相关人员共同落实对患者的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简单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营造有利于精神病人康复的社会环境。

加大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培训力度

以往每年也对社区精神病人家属和管理网络内成员进行培训,开展社区健康宣教活动,但未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2009年,我区对精神病人家属培训129人,对管理网络内成员培训127人次,开展健康宣教活动7次。2010年世博会期间,由固定师资每月两次落实对相关人员的分类培训,相应的培训人数分别达到782人和363人次,健康宣教活动24次。

增加医疗资源的投入

1增加床位数。我们投入3000万元,完成了对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大楼的改扩建工作,增设应急床位150张。对风险评估为3级及以上的重性精神病人及曾经肇事、肇祸精神病人,对居家看护不能真正落实的,区精神卫生中心落实收治146人。

2增加医生、护士数。世博期间从外省市精神卫生中心借调6名医生和10名护士,充实队伍,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床护比达到1∶0.6,医护比达到1∶2.19;同时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职和兼职精防医生各4名,满足对社区病人管理随访工作的需要。

3增加经费投入。在保证日常精神卫生工作经费(每年100万元)的基础上,世博期间增加专项经费200万元,用于对病人的滚动排查、风险评估、免费服药、治疗管理以及应急处置等,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实施免费服药及住院救助。按照上海市贫困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政策的相关规定和流程,为精神病人做好登记和审核工作,落实免费服药病人80人,救助住院病人25人,有效地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为了在精神病人突发肇事、肇祸事件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的处置,我们完善了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机制,成立应急处置医疗组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由医务人员、社区民警、民政干部和居委社工等组成)。在接到报告后,要求医疗组及服务团队各方人员15分钟内到达现场,各司其职,通过采取心理疏导和医疗救治,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4起。2010年全区精神病人肇祸起数比上一年下降50%;肇事起数比上一年下降30%。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卫生的关注和对精神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的努力方向,也是公共卫生工作目标之一。在精神疾病治疗管理工作中,要做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才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有效预防和减少精神病人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确保上海世博会安全、顺利举办,需要对病人做到“三清”、“三落实”。世博会期间,我区对可能有精神疾病行为线索的常住人口42076人、流动人口12300人开展线索调查,并对113例疑似病人进一步核实诊断,确诊108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管理”,预防疾病的进一步发生、发展。

目前,上海市对精神病人实行“户籍地建档、居住地管理”。近年来我区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使人口外迁,以及社会对精神病人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故精神病人人户分离现象严重,登记时使用假名字、假地址的现象也有发生,为查找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为此,区精神病人治疗管理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相互配合,形成工作机制,区公安分局、区卫生局和各街道等想尽各种办法,整整用了3个多月时间,对新老病人重新核实登记,一一查明去向。病人的底数清和去向清,为进一步落实病人的风险评估和社区随访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区是精神病人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的主要场所,目前,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将以“医院为中心”的病人治疗服务转向以“社区为中心”的病人康复管理。从社区1218例精神病人的基本情况可见:社区在住精神病人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家庭照顾,重性精神病人占2/3以上,迫切需要社会给予全方位的关心、照顾、监护和康复。对精神病人实施定期随访和规范服药后,病人按医嘱服药的比例显著提高,由原先的51.0%上升到71.2%;病人家庭支持比例显著提高,由原先的42.4%上升到67.4%;病人危险性等级显著降低,原有2级及以上病人全部降至1级及以下,原有0~1级病人病情稳定。可见对社区在住精神病人实行分级管理,促进家庭监护人或社区看护人落实责任,医务人员、社区民警和居委干部等联手对病人进行定期随访,指导规范服药及康复锻炼,能显著降低病人危险性等级。

近年来,精神病人肇事、肇祸成了社会公共安全的潜在隐患,为此我们完善了区精神病人肇事、肇祸应急处置机制,制订应急处置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医疗组和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团队,世博期间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4起。2010年全区精神病人肇祸起数比上一年下降了50%,肇事起数比上一年下降了30%,维护了社会平安稳定。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12

Analysis on effect of time nursing on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PAN Guichun LIANG Liuning LONG Lidi ZHANG Yanqin

The Fourth Area of Males, Civil Affairs Bureau Psychiatric Hospital of Guangzhou, Guangdong, Guangzhou 5104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ime nursing on health education of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ethods 10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5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y were all given basic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lso given time nursing intervention. Scores of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 (BPRS) of admiss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period and before discharge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Grasping knowledge on diseases and health, nursing satisfaction, social support revalued scale evaluation and medical coping mode questionnair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N-BPRS scores of early stage of admission, in the rehabilitation period and before discharge of patient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n admission and all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Time nursing; Schizophrenia; Health education; Nursing satisfaction; Basic nursing

精神分裂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在进行疾病健康教育时需给予一定的重视以缓解、改善病情。而于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基础上采取时间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病患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改善病患的护理满意情况[1]。时间护理即为护理人员结合人体生物的节律,在最佳的时间段对患者的心理、生理及病理等进行护理,把握患者的用药时间。由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对相关知识接受能力低下及无法配合护理干预的情况,因此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工作的过程中对护理干预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为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2]。本文为探究时间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病患健康教育中的临床价值,特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收治的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病患100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所选取病患均符合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断标注,排除病患有严重心、肝及肾脏系统疾病情况。并将所选取100例精神分裂症病患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34例,女16例,患者年龄22~64岁,平均(29.5±5.2)岁,患者病程1~17年,平均(8.76±3.21)年,其中文化程度低于初中的有13例,文化程度为初高中的为24例,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的为13例;观察组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男36例,女14例,年龄23~66岁,平均(28.4±5.4)岁,病程1~16年,平均(8.51±3.17)年,其中文化程度低于初中的有15例,文化程度为初高中的为21例,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的为14例。观察组中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一般资料数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均采取基础护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主要干预内容包括为遵医嘱按时安排患者用药,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针对疾病、用药等相关知识为患者开展健康宣教。

而观察组病患则接受上述护理干预的同时采取时间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如下:

患者入院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疾病状况以及心理状态进行系统评估,并了解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精神分裂症疾病相关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3]。同时,对患者的疾病发病症状以及表现进行观察,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归转、治疗、预后进行综合分析,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计划以及内容,遵循时间护理理论采取护理干预,于每日16:00~17:00或19:00~20:00这一时间段实施为期0.5h~1h的个别护理。另一方面,于患者入院时,帮助熟悉医院环境以及医疗人员,积极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使其能够尽快融入医院的环境,并积极配合医生和护理人员的工作[4]。

入院初期,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日常卫生常识知识的讲解,帮助患者改善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效提高患者的自知力,使其能够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以及护理工作[5]。同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复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使其对于疾病以及预防疾病复发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有利于疾病治疗。

于患者康复期,积极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通过成功病例讲解、开展讲座、宣传栏张贴相关知识以及图片展示等方式,强化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知识与临床用药知识的了解[6]。出院前,重申疾病复发知识以及出院后的日常自我护理知识,并嘱咐患者定期回院复查。

1.3 观察指标

经相应护理干预后,对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情况、疾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护理满意程度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与医学应对问卷进行评估比较。

简明精神病量表的总评分可以对疾病严重性进行反映,得分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该量表的总分值为18~126分[7]。

疾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发放印有精神分裂症相关知识(病因、症状、治疗方式、药物剂量、使用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的问卷发放给病情稳定的患者填写,问卷的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即表示其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理想。

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通过在患者出院前发放调查卷的形式评定,满分为100分,得分与护理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SS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以及MCMQ(医学应对问卷)主要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面对、屈服及回避等项目,除屈服与回避外均为正向评分[8]。

1.4 统计学处理

采取SPSS21.0软件对本文结果数据处理、分析,结果中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等指标为计量资料,采用()进行结果数据的表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结果数据比较方式为t检验。95%为可信区间,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时间段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初期及康复期至出院前的N-BPRS评分均明显较入院时及对照组低,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存在(P

2.2 两组患者疾病掌握知识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结果数据显示可知,经护理干预后,与对照组病患相比,观察组精神分裂症病患的疾病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及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更高(P

2.3 两组患者的SSRS、MCMQ各项目的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SRS、MCMQ各项目的评分对比未有明显差异存在,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目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优异(P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的一种,多于青壮年期亚急性或缓慢起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症状各异综合征,多涉及思维、感知觉、行为以及情感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9]。而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对于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掌握自我保护技能,以帮助病患改善日常不良行为以及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疾病康复。

而相比于采取基础护理及健康教育,于此基础上采取时间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临床健康教育效果,疗效更为显著[10]。而时间护理是指按照人体的正常生物节律,结合病患疾病发展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即根据时间护理理论实施护理干预,每日于16:00~17:00这一时间段或19:00~20:00这一时间段实施为期0.5~1h的个别护理,主要为心理护理指导内容[11]。在对精神分裂症病患采取健康教育时,主要是为了帮助病患消除对疾病知识的片面认识,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并接受自身状况。同时护理人员需指导、协助病患制定合理作息计划,并辅助病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12]。而于此基础上采取时间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将患者日常治疗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决,而且可以将患者的复原力、幸福感及力量感提升[13]。通过高效率的健康宣教及心理疏导等,有助于帮助患者将自身存在的问题提出,利于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基本情况将改进的目标制定出,由被动调整措施与对策转变为主动;此外在为患者开展健康宣教时可尝试将患者放置于主导位置中,不仅可以提升宣教的效果,而且可以满足患者的自尊心[14]。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是健康与压力中介的机制,良好的应对方式可以对紧张的精神进行缓解,有利于对患者的心理平衡进行调节,对精神健康具有保护作用[15]。本次研究中采用时间护理的方式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开展健康宣教,使得其SSRS、MCMQ各项目评分均明显改善,亦可肯定该项护理干预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

本次研究的结果数据显示,在常规健康教育同时采取时间护理干预的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入院初期N-BPRS评分为(72.43±7.08)分,康复期至出院前N-BPRS评分为(51.93±10.26)分,均明显较入院时机对照组低(P

综上所述,时间护理干预对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病患的健康教育效果有较好的临床价值,能有效改善病患的疾病知识掌握情况及护理满意情况,临床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 冯丽娜,刘春平,潘桂平,等.综合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7):752-754.

[2] Xu Jingyu, Fu Danping, Cheng Qi, et al .Time car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ith diabetes mellitus [J]. Practical 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Vascular Disease, 2012,20 (10): 1728-1730.

[3] 金凤仙,赵建利.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J].广东医学,2013,34(20):3217-3219.

[4] 郭细先,陈亚萍,刘堂龙,等.交往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157-1161.

[5] 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6] 李素花,周俊,陈鸿,等.住院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3,24(14):2165-2167.

[7] 蒋菊芳,姚敏红,费静霞,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2):868-869.

[8] 王丽娜. 临床护理路径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 2014, 30(8):751-753.

[9] 张玲. 综合健康教育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3):353-354.

[10] 赵春海,刘杰,殷宏,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10):151-155.

[11] 王玲, 顾静莲, 秦虹云,等. 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顾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J]. 上海护理, 2015, 15(2):34-36.

[12] 齐慧娟, 王婧, 周秀月. 系统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绝望情绪和康复的影响[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21(3):299-302.

[13] 陈姬, 张毅, 韦娟娟,等. 心理互助式健康教育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的影响[J]. 精神医学杂志, 2015, 28(6):406-409.

精神病的日常护理篇1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35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70例,男43例,女27例,年龄23~46岁,平均(31.1±3.5)岁,病程为3~8年,平均(5.03±0.45)年;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5例,大专34例,高中及中专11例。对照组共65例,男40例,女25例,年龄21~49岁,平均(31.7±3.6)岁,病程3~10年,平均(5.27±0.48)年;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0例,大专35例,高中及中专10例。全部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无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智力低下等疾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与监护人知情同意。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常规疗法,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护理措施为:(1)优质的环境护理。对病区进行系统的安全隐患排查,结合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重点、有针对性的排查,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患者提供安全、温馨、舒适的慢性环境[4]。如:在醒目的位置张贴温馨提示,提醒患者一些安全注意事项;在卫生间放置防滑垫等;在走廊、光线好的地方张贴健康宣教图片并且摆放绿色盆栽等;询问患者对病房环境是否有特别的需求,可为患者增加一些新的护理设备、书报等。另外,结合患者的病情特点,可在活动室、走廊等地方张贴彩色的字画或是挂彩带,营造出家的环境。(2)落实护理责任制。在护理管理方式上采用护理责任制,将护士进行分层次的管理,将对患者的护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护理人员身上,患者一入院就由专门负责的护理小组全程负责,护理人员实现对患者的全程负责,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3)优化护理人员的排班模式。按照职称、年资、能力等进行综合搭配排班,采取小M责任制管理方式,每组3~4名护理人员,1名组长,2~3名责任护士,每组护理人员负责10~15张床位。在小组中,组长对低年资的护理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合理安排每一名护理人员的护理任务、责任,落实对患者的各项护理措施。另外,结合本院精神科病区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每班的时间以及护理人员、护理任务,在节假日、夜间可适当增加护理人员,建立备班制度,备班人员要随叫随到,在出现突况时可以随时支援,避免出现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情况。(4)优质的心理护理。责任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评估患者的思想动态,并重点观察有思想波动的患者,从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转移注意力、亲情关怀、家庭支持等方式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例如:在面对面的交流沟通中诱导、鼓励患者说出忧虑等,并耐心给患者分析解释,跟患者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发泄情绪、解决思想顾虑的效果[5-6]。除此之外,每周在病区开展一次集体心理护理,每次约30 min,将精神分裂症患者聚集到活动室,由资深护士开展,系统的给患者分析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转归等,增强患者的认知水平,在讲座结束后开展双向交流活动,护理人员与患者的双向交流,患者与患者的双向交流,让患者认识到自身与健康人之间的一些差异,认识到通过规范化的治疗能使这些差异逐渐消失,增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波动情况,在每日的巡房中观察患者心理状态,主动询问患者是否有不理解的事情,并及时解答,帮助患者分忧,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对于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一方面要重点观察,一方面报告医生给予药物治疗。(5)社交技能的训练。每半个月给患者开展一次社交技能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社交技能退化现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由高年资的专科护士和慢性医师一起对患者开展训练,每组人员在6~9人,而每组的参加人员则是固定的,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对话训练、如何融入社交群体、如何做小主人、如何应对朋友的刁难问题、如何应对矛盾冲突等,每次40~60 min,训练结束后对每个患者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估,同时给予一定的正强化,如:大力表扬患者,发放小礼品等。同时以一对一的方式分析患者在哪些方面还存在缺陷,指导患者如何强化自己的社交技能。除此之外,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娱乐活动,活动项目包括唱歌、打牌、下棋、做运动、剪纸、运动等,让患者融入到集体活动中培养社交技能。(6)家庭讲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使得家属与患者之间能更好的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另外,让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有更加深入的认识,更好照护患者,识别日常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应激因子以及具有潜在破坏性的事情,减少患者病情的反复发作。同时,护理人员还可结合患者家庭的情况为其制定家庭照护计划,而在慢性期间,家属经常来探望患者,给予患者更多的家庭支持,增强患者自信心。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患者基本能完全依从医护人员的指导接受各项治疗、操作、检查等)、部分依从(患者多数情况下可依从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检查、操作)和不依从(患者大多数情况下无法依从医护人员的各项治疗)。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护理前、护理6个月时进行心理状态的评估,得分越高表明抑郁心理越严重。采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量表(ADL)于护理前、护理6个月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评估,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越强。采用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于护理前、护理6个月时进行社会功能状态评估,SSPI分为日常生活能力、主动交往能力和社会性活动技能三项因子,得分越高表明社会功能越好。采用本院自制的调查问卷于护理6个月后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估,设有20个条目,采用1~5分记分制,1分为不满意,5分为非常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 观察组的治疗依从率为97.14%,对照组为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6.531,P

2.2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护理前两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时,两组HAMD评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

2.3 两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对比 护理前,两组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时,两组ADL评分均较护理前高(P

2.4 两组社会功能状态对比 护理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主动交往能力、社会性活动技能三项因子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6个月时,观察组各个因子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护理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4.3±8.4)分,明显比对照组的(87.5±8.6)更高(t=4.646,P

3 讨论

据WHO的统计调查显示:全球大约有4.5亿人患有精神疾病,而造成人体功能缺损的前10位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在我国,精神疾病在所有疾病的总负担中占据首位。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疾病中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表现在个性、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出现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的不协调。发病的征兆是思考结构域认知出现破碎现象,患者会出现思考形式障碍,无法分辨内在及外在经验,不少患者会感觉有幻觉,甚至还会受到幻觉的影响,出现一些妄想信念以及异常行为,如:自杀、自伤、伤人等[8-9]。除此之外,精神分裂症还会出现社交功能退化等次要症状。精神分裂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重大影响,也给家庭带来较大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因此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时还需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10]。

优质护理是我国卫生部于2010年推广的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强调以患者为中心,落实护理责任制,提高护理质量[11-12]。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从环境、生理、心理、社交、家庭等方面给患者开展护理服务,保证各项护理措施的衔接得当以及彻底性,让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交需求得到满足,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13-14]。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是伴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护理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护理模式,其不仅重视对患者的生理护理,让患者生理达到最舒适状态,同时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以及社会功能护理,达到身心的一体化护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5-17]。在本研究中,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优质护理模式,从环境角度为患者营造安全舒适的住院环境,让患者在家庭般的医院环境中接受治疗,以环境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提高治疗依从性。通过优质的心理护理、家庭讲座做到各个击破患者的心理问题,从多个方面促使患者不良情绪得到缓解,帮助患者逐渐建立起正常的思维、情感、行为模式,促进患者康复[18]。通过社交技能的训练有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自信心。在护理服务中,注重正向激励,通过正性强化法来增强患者的治疗自信心,调动患者的自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并且主动参与到开展的集体活动、技能培训、健康教育中,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且利于构建和谐护患关系[19-20]。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更低,且社会功能量表各个因子评分更高,生活自理能力高,护理满意度评分高(P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慢性精神分裂症中效果显著,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而且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更好为患者服务,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秀美,邹远珍,彭燕萍,等.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5):46-47.

[2]祁恩秀,柯丽,汪艳,等.优质护理服务与常规护理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o理中的应用比较[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20):2815-2816,2836.

[3]詹进美,刘立智,夏华,等.优质护理相关Meta分析文献循证结果应用于临床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0):18-19.

[4]刘佰云.个性化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的作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6):920.

[5]潘贵春,刘梅,陶以珊,等.优质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11):46-47.

[6]杨华碧.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3):173-174.

[7陆根法.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0):926-927.

[8]彭爱琴,葛网平,丁小平,等.护理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18):43-45.

[9]黄子琼,赵柏,董春杏,等.优质护理服务在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403-1405.

[10]祝玉英,司桂梅,姚国梅,等.个性化优质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2(6):170.

[11]黄彩明,王勇健.优质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37(4):661-662.

[12]李菲菲,李志新,吴艳,等.精神科医护人员与住院患者对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的差异性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9):2295-2297.

[13]刘金秋.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115-116.

[14]尹华,赵晓艳,谢俊霞,等.优质护理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123-124.

[15]张洪香,刘波.优质护理服务对精神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8):1834-1836.

[16]李丽.构建优质的护患关系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1):91-94.

[17]李波.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的效果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6):532-534.

[18]张庆君.优质护理服务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和康复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909-911.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