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教学实用13篇

课堂组织教学
课堂组织教学篇1

一、教师要善于组织一堂课的开端

一堂课的良好开端为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了有利条件。有经脸的教师总是巧妙而成功地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组织教学的手段或措施,使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有安定的秩序、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良好的听课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讲课,老师的讲授才能“箭无虚发”。

1、教师用“感情”组织教学。当学生接连上了几节课精力已感疲倦,注意力容易分散,有些学生甚至无精打彩时,老师切不可也无精打彩地去上课。否则老师的讲课便成了“催眠曲”。这时老师要以振奋的精神、充沛的感情、激昂的语调开讲,往往会刺激学生的兴趣,鼓舞学生的情结,打起学生的精神,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欲罢不能”之感。教师感情的波澜起伏会使学生心智激荡,学生由“无精打彩”会慢慢变得“精神焕发”起来。实际上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种师生“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2、用“前言”、“导语”、“故事”或“例子”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情绪先行稳定下来,注意力吸引过来,积极性调动起来,再开“正文”。但要注意这些“名堂”的运用一定要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或闸明学习目的,或激发学习兴趣,必须深思熟虑认真选取,切不可顺手拈来,信口开河,扯得太远不着边际。

二、组织教学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堂课的良好开端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如何把组织教学的工作贯穿到一节课的全过程中去,使整堂课进行得活跃而不浮泛、严密而不倡促、踏实而不板滞。教师应机智而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的方向使教学活动井井有条、系统连贯而有节奏地进行。

1、用教师的语言艺术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始终起着组织学生注意力、唤起学生兴趣的重要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无论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还是传授文化科学知识,都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在语言上下苦功夫,努力练好说话的本领。

2、教师要以运用语言的技巧声调的变化来组织教学。教师不但要注意掌握语言艺术,还要努力研究运用语言的技巧,要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声调的轻重缓急、高低快慢、抑扬顿挫,以造成教学过程的节奏感和课堂气氛的波澜起伏,使学生的智力“沸腾”起来。切不可单一死板、平铺直叙。当讲到教材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放慢,语气应该加重,抑扬鲜明、顿挫有致,一板一眼,词清句实。即所谓“用重锤子敲”以引起学生注意,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当课堂秩序出现混乱时,你不妨有意变换声压低嗓门,采取声缓而语重的方式讲课。这对学生是个“新异刺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使其注意力迅速组织到新授内容上来。

3、运用学生的注意规律组织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所以大凡课堂上注意听讲的学生,一般来说便能较好地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相反那些课堂上不注意听讲,思想“开小差”的学生往往得到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教师能否正确组织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贯注”的听讲,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三、教师要善于组织一堂课的结束

课堂教学的结束也像课堂教学的开始一样重要,是衡量老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志之一。因为一堂课的成功不仅有赖于良好的课堂开端,讲课过程有声有色地进行,而且还要看教师是否园满地完成了全部教学计划,课堂教学结束得是否合理和恰到好处,该堂课的教学是否获得了好的“收成”。因此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千万不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草率从事。

1、课堂教学要按时结束。不可提前,亦不可“拖堂”。没有按时结束或由于某种原因而在凌乱中结束的课堂教学会大大损害课堂教学的价值,降低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准时结束必须建立在老师的周密计划,精心组织,认真讲解教材,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最大限度提高教学效果的基础之上。那种“死卡”时间为准时而准时的机械做法是毫无实际意义的。

2、通过课外作业布置,组织好课堂教学。课外作业是一种复习和巩固,也是一种使用。它是运用学过的理论、公式或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上不可忽视的环节。

3、用“留问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结尾。教师要讲究课堂教学结束的艺术,要给学生留下“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结尾,使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力以进入知识的“新天地”;或采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方式以“燃”起学生对下面新教材的求知欲望;或前瞻后顾妙手点拨,使这节课的结束成为下节课的开端,架起沟通新课题的“桥梁”。一节课的结束大有考究,只要我们认真研究,深入体会,灵活运用,不断实践,定会有所帮助逐步提高的。

课堂组织教学篇2

在课堂上,学生“我行我素”,老师“声嘶力竭”,真所谓事倍功半,而且老师在无可奈何、极度愤怒时最容易失去理智,体罚和变相体罚的情况容易滋生,老师和学生都不好过。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有必要从现状分析入手,看看“不良课堂”有哪些表现。

1.教学秩序混乱,学生纪律差

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和普遍。开始三四分钟还好,时间稍长一点,学生就东倒西歪、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者老师一转身写字就有人窃窃私语,回过头来又鸦雀无声;或者兴奋之后久久不能安静……这是老师最为头疼和生气的。

2.老师特别费劲,神经高度紧张

在课堂上,为了改变学生不遵守纪律的现象,老师通常会采用一些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然而不起任何作用,所以,整堂课老师都会大声地提醒学生、训斥学生,甚至大吼大叫……在这样的课上老师是最累的。

3.课堂气氛沉闷或者过于活跃而无法控制

在一些活动课中学生不是哑口无言、大眼瞪小眼,就是热锅上的蚂蚁,很长时间不能平息下来。这是两种不好的极端,都对教学百害而无一益。前者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和布置的任务没有去思考和动脑,都抱着别人会去想,反正老师不会叫我回答问题的思想,大部分学生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后者看起来热闹,但像脱缰的野马无法控制了也不好,老师为了让大家回到课堂会花相当长的时间,会耽搁教学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当学生乱得无法控制的时候总是脱离老师所布置的任务趁机畅所欲言,结果一问三不知。

4.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差

整堂课上老师在训斥学生,学生又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一无所知,不管是课堂气氛沉闷还是课堂气氛太活,学生都没有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所以用“课堂效率低,教学质量差”来概括一点儿也不过分。

二、造成“不良课堂”的原因

了解了这种课堂的现状之后,大家的心里似乎有点儿底了,学生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问题问得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

1.这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决定的

“学生自身年龄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无意注意强、有意注意弱、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好动等特点,特别是突然间的强刺激(包括声音、画面、电光)更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自我控制力差,”这些就诱发学生在课堂上“不听话”。

2.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国农村大多数中小学班额都在50到70左右,有些班级的学生甚至达到八九十人。学生越多,教育对象越复杂。学生所处的家庭环境、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期望值和文化程度、是否属于留守儿童、学生的思维水平和个性发展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人说小学生是一张白纸,我却说学生经过了早期家庭教育、学前班教育和周边社会影响后,他们这一张张白纸或多或少被画上了多少笔,这就是教育的多样性的复杂性。

3.老师的教法和课堂设计不适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

课堂上,出现的强刺激和干扰,或者时间长了学生坐不住了,老师简单地提醒、训斥、乃至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不能解决问题。

三、改善“不良课堂”的策略

我们对课堂进行现状分析也好,进行原因探究也好,根本是为了寻求解决办法,因为只有办法能给人最直接的帮助。所以,下面我就班门弄斧来谈谈如何有效进行组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1.老师要随时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方面的理论知识

全面及时了解国内外教研教改的最新动态和最新信息,任何跟教育教学有关的活动都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支持。

2.要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中有两种不良的倾向:有的老师对学生过于严厉,学生谁敢在课堂上活跃;还有对学生的“放”没有度,任凭学生“活”,结果控制不了局面。只要在课堂上把握好度,不出现不良倾向就好。

3.老师们在课堂上要放得“开”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既要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又要“导”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只要能力所及,说唱就唱,说跳就跳。老师的眼神、情绪、情感、激情和言语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激情、主动性、积极性,甚至学生的思维。如果老师就不能放开,那学生又怎么能放得开呢?所以,老师在课堂上凡是不利于调动学生正面积极情绪、情感、激情的言行都不要出现。

4.教学语言和表情要丰富有趣

在演讲比赛中,语言没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是根本不能吸引观众的。我们在课堂上面对八九岁的学生,除了语言要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之外,还要富有童真童趣。例如,善于模仿不同动物的语气语调,不同年龄的人的语气语调,故意运用小孩说话的语气和语调,学生是最感兴趣的。

5.对学生教育的耐性没有度

人们常说:“人的耐性是有限的”。我觉得,老师对学生的耐性应该是无限的。对学生在课堂上所犯的错误更应该有耐性,因为只有有了无限的耐性,才能原谅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正确地采取教育措施,才能使师生共同营造活泼有序的教学秩序。

课堂组织教学篇3

抓好体育课堂常规的组织教学。体育课堂常规是规范体育课的必要条件。教师必须严格认真,坚持不懈地抓好体育课堂常规教育。尤其是要抓好整队集合、服装、精神状态、礼貌行为、组织纪律、学生守则、场地器材的布置与收拾等常规训练与教育。在教学中,教师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使学生变成自觉行动,以保证体育课的顺利进。

抓好体育课各阶段的组织教学。体育教学过程是由开始、准备、基本、结束四个部分组成的,由于四部分教学内容和学生情绪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切忌出现先紧后松、龙头蛇尾的不良现象。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学生布置好场地器材等,为上课作好准备;上课开始时的组织教学特别重要,教师要抓住学生大都还处在课间休息活动的兴奋状态中的特点,采用趣味游戏,学生的情绪极易松懈,此时教师的组织教学更不能忽视,应采用一些调节情绪和恢复体力的放松性练习,保持学生兴趣,如舞蹈放松、意念放松,同时作好课堂的小结。如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觉地参与学习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对学生活动所具有的爱好和追求的心理倾向,它带有鲜明的感彩。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可见,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使课堂教学兴趣化呢?

1、导入课堂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它好比一场戏剧的序幕,要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求知欲,诱发出最佳的心理状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我在导入课堂时(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无论从场地的布置、学生活动的队形、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手段的形式等方面,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时内容,因地制宜的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激情、新颖的外界条件。有时的场地采肜的是多方位、或半园形的、梯队形的、五角形的、马蹄形的、梅花形的等不同常规的场境设计,给学生一种好奇、新颖的感觉。热身活动时,有时采取否定上位的自由运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一起一会儿自由练习、一会儿小组结伴练习;有时安排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一起自编自舞、或模仿各种动跳跃的随乐活动和无拘无束的唱游等。这种组织方式既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诱发了学生的练习激情,达到热身的效果,又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为课能顺利进入运动技能状态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

2、新授教学时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授教学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这个过程。为达到此目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正确的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在新课教学中,要改变班级只是作为制约学生课堂行为的一种“静态的集体背景”而存在的现象,使班级、小组等学生集体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动态的集体力量”。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新授知识的动作要领,而是要创设教学情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让学生进行自学积极地思维,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边整理、边删改、边示范、边讲解的方法,最后很自然地引出了正确的动作要领,使学生在充满热烈探讨的交谈气氛中和积极参与思维的过程中,自然的掌握了新授知识的内容。如我在新授“前滚翻”内容时,场地安排是把垫子摆设在斜面上,在带着学生来到布置好的场地前时,用直问与曲问相结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进入学习角色;问题有:垫子的用处?为什么要放在斜面上等等?这时学生便围绕着教师的问题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教师则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再用重问与轻问相互交替的方法,来抓住重点、引出关键问题,使学生能分清主次;最后教师再运用近问与远问的相互配合,把知识和技能进行纵向连贯。

二、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要指导学生“会学”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能快地获取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知识,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1、教给学生自觉学习的方法

课堂组织教学篇4

1 挖掘教材,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教材是专家编的供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时使用的材料,因此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组织探讨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比如教科书第24页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经过教师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并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

2 抛出课题,开展探讨活动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生产实际。因此,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布置一些实践性的题目,指导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学前,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调查某些项目;教学时,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等,对于学生的创造素质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如教学“生活中的数”时,课前就布置学生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看见过数,上课时学生就汇报出各种结果,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着数,数就在我们身边。又如,我在教学“数学乐园”时,设计了一个运弹子的活动,先是在组内进行比赛,然后以组为单位派代表比赛,看谁在单位时间内运的多,运来一个弹子记录员就往黑板上贴一个圆片,最后根据圆的个数的多少确定谁运的多。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我感觉课堂讨论的参与率不高。根据课堂上的观察,发现集体讨论的参与率比小组讨论的参与率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处在观众地位,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等待尖子生回答,没有进入到讨论的气氛之中。

3 灵活运用讨论的技巧

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掌握讨论的方法,并形成必要的讨论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吸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意见等。

3.1 学会独立探索。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探索,必须要有自己见解和前认知能力作为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来替代的。只有在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观察、分析、比较、抽象等方式,利用各种信息,探索到达一定的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才有可能出现观点的针锋相对和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考的时间。

课堂组织教学篇5

然而,众多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表面上轰轰烈烈、热闹无比,实际上却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课堂的教学质量、效率乃至学生兴趣与生命成长等一些关涉教育核心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与以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升学率面前,学生依然陷入“读死书、死读书”的困境之中。因此,如何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以及让学生真正体会课堂教学的魅力与乐趣,依然是一个有待探讨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持一种正确的教学立场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艾斯纳(E·W·Eisner)将学校的课程分为三类: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空无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指的是那些教学内容经过精心挑选并通过编排后向学生讲授的课程;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内容虽没有经过特意选择,但却是通过特定活动或没有设定结果而传授给学生的课程,这种课程不是“教授”的,而是“获得”的;空无课程,则指那些在学校核心内容中并没有涉及但却需要学习的内容。三类课程中,除了计划内的课程之外,潜在的、无意识的“课程”也能影响学生,甚至教师的一些瞬间和短暂的行为都会将他们对教育的态度传达给学生,并对学生产生影响。所谓道德并不是教师刻意“教”出来的,而是儿童对成年人的模仿,说的就是这一道理。因此,对教育是否持有一种正确的立场,能否以教师的模范行为和规范语言对学生起到榜样作用,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就可能身心疲惫,把教学视为沉重负担与急需摆脱的枷锁。所以,没有教育理念的教育就更如同于失去了灵魂的教育,最终只能沦为一种形式训练的工具和手段。

在我国,传统教学之所以难以改变,最大的阻力就在于视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为课堂教学中的核心目标这一价值观念,以为只要按照教材和教师参考用书实现教学计划,就算完成了任务。如果只看重教学计划的完成、班级成绩的提升,忽视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那么课堂教学改革就依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难以摆脱技能至上主义的巢穴。因此,若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教师首先就要彻底改变个人技术主义的教学观念以及对教学的片面理解。

在进入课堂之前,教师应持有一种正确的教学立场,并将它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时刻提醒自己从教育本质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每一个教育问题,以确保教学活动始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原则。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就要把课堂的关注点从考试成绩转向学生的生命成长。而所谓生命成长则是特指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与体魄的健全与健康发展。要实现这个转换,还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三个维度来推动,即知识技能的主动学习、情感立场与态度的转换、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塑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发展的整体协调与统合。

深入了解每一个具有生命个性的学生

课堂是因为学生的存在而存在,课堂上的主体同样是学生。因此,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就必须坚守学生身心发展的立场,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宗旨,并由此出发思考所有教育问题。“天下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这一自然现象揭示了自然界的所有生命体都有着区别于其他生命体的特征,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靠单一的说教并不一定能奏效,唯有深入了解每一个具有生命个性的学生,不用统一标准去强制要求所有的学生,是有效教学、成功教学追求的目标与真谛。

与此相反,教师的刚愎自用或错误分析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境,而且还容易做出与预期教学目的相悖的决策而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或光凭假设来推断学生的状况都是万万不可取的。教师在走进课堂前要全面搜集每一个学生的信息,并且要一以贯之、不断深入,贯穿教学的始终,从动态的视角去了解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不停留于静止观察。了解学生,要以心灵、品性与兴趣作为切入点,不能以成绩论英雄。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学生观和教学立场。自始至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对他们充满成功的期待,提供他们需要的知识乃至人生指导,是一位好教师的最高思想境界。

教育是一项爱的事业,相对知识传授而言,爱的力量更强大、更重要,因此,在不断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熟知自己的学生,更应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不应当是浮于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并随时体现在教学行为、班级管理及各项学校活动之中。具体来说,教师要充满亲和力、约束力和推进力,相对威严,以尊重、鼓励和宽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则更容易取得教育效果并得到学生的爱戴。对于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学习的偏差,虽决不纵容,但也不妄加指责,动辄批评,而是给予积极分析与引导,尤其是做到宽严结合,在给予适当惩罚的同时,辅之以谆谆的教导。为了预防学生不当行为的发生,熟悉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行为规律,预判学生的行为与趋向,在关键的时候给予适切的指导,则是教师的职责之所在。让课堂始终充满学生成长的快乐与欢笑,才是一个有生命的课堂,一个真正充满良性互动氛围的课堂。

制订严谨的教学计划

为了保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制订严谨的教学计划。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教材和学生的认知目标为中心,其计划内容比较局限于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而缺乏对学生整体发展的综合思考,尤其是目标往往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对目标实现的具体考量、对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以及对学生个体“量身定做”的针对性策略。而有效进行课堂教学,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备课方式,制订严谨的教学计划。

制订教学计划,并不仅仅是针对一堂课,而是应当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以及教学目标,制订教学的长期计划、短期计划和课堂教学计划。长期计划通常早于短期计划,它为日常教学提供了一个大的框架,也是教学内容的长程设计。教师在安排长期计划之际,要确保安排的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教学目标和教学目标制定的优先次序。对每节课和每一单元要有不同计划,使课堂教学前后呼应、互相关联。短期计划往往围绕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或技能而展开,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的时间长度可以不等。教师对教材必须有全面的把握,特别是在纵向的维度需要知晓教材的前后联系与内在关系,横向的层面则能把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衔接与关联,而唯有如此才能做到运筹帷幄、游刃有余。至于课堂教学计划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备课),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当前的状态,知道学生已经具备了什么,还欠缺什么,以及从哪方面去予以突破与提升,进而明确每次课的目标,以及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即时评价。应注意的是,制订课堂教学计划,教师需要严格遵循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并使长期计划、短期计划与课堂教学计划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为此教师需要做到:所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先前学习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与现实世界的重要观念相结合,同时贯彻“做中学”的理念,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行为联系在一起。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学生在学习或掌握新知识之际,依赖的是自身知识结构的形成,而这种知识结构需要教师帮助提供建构逻辑思维的工具。在教学中切忌给学生传授“碎片化”的知识,因为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知识的力量,否则不但不能够给人带来任何帮助,还会成为大脑沉重的负担,而使人成为所谓的“书呆子”“记忆棒”。因此,任何人要想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就必须建构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并在这个可操作的体系里,形成一个逻辑自洽的框架。

有效组织课堂管理

课堂组织教学篇6

二、写作教学

语文教学离不开写作.写作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综合训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说写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可是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小学生都害怕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字数不够等等.这都是语文教师写作教学面临的问题如何才能让学生喜欢上作文,提高写作的能力是写作教学的关键。

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写作需要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流露在笔端.是在观察时触动内心的共鸣要用学生独特的视角写出个性.这才是我们的学生作文需要的因此.平时要引导学生用心观察.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形式.把自己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事情记下来。学生要用观察的眼睛.用心体悟,反复琢磨,提高感悟能力。比如,让学生观察植物的成长,从出土、发芽、灌溉、长大、开花、结果,让学生仔细全面地去观察成长过程.进一步让学生深思.自己的成长学习过程也需要不断努力。

2.增强学生的生活体验语文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己、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写作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价值。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这样才有话写.才能写得好.让学生感觉“有米下锅”

3.看图作文看图作文.是起步作文.一直贯穿于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始终,是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看图作文要求学生围绕图的中心表达.准确而有层次地写清楚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仔细看清楚图画.确定图文要表达的主要内容,确定写作的中心。其次.对图画的局部进行观察和分析.抓住重点和细节再次.进行深入的构思和想象,挖掘素材,丰富表达。

三、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接触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而这种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课堂教学。

1.指导朗读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与大脑共同参与的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训练沟通着听说读写,连接着知情意行。让学生充分地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朗读要读出感情,去感受作者描写的意境.进一步理解:泛读指导,在学生朗读前.或者当学生读得不合适的时候,起到启发的作用;借助多媒体,由于学生认知有限,生活阅历浅,对于课文中涉及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投入我们可以运用录像这种声形并茂的信息载体.让学生进入形象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借助音乐.小学生对音乐感兴趣.声音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并使他们陶醉其中。

课堂组织教学篇7

一、精心组织讨论内容

教师在选择讨论内容是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要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思考价值的内容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因此,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例如,教学“自然数和整数”时,这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另一方面要选择能展开的内容进行讨论。要使课堂讨论能顺利展开,教师要善于寻找疑点,巧设问题,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全面的认知。例如,教学计算4+1=?我在教学的时候,就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算法,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说我是拨手指1、2、3、4、5数的;有的说我是从4开始,再往下数一个数(4、5);还有的学生是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得出4+1=5。我肯定学生的3种不同思考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这几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些比较简便,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计算比较简便。

二、精心捕捉讨论机会

(一)当学生产生困惑时

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困惑时,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想法产生怀疑,希望从别人的发言和交流中得到启发。所以,这时候组织讨论效果会较好。例如,教学“角的分类”时,教师出示不同的角,让学生先说说准备把它们按怎样的标准分类。有的学生说按角的个数来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角的大小分;有的学生说可以按边的长短分。对于他们的见解,教师先不要马上否定或肯定,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按照上面三种的想法,边讨论边操作。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学生认为第一种的想法如果碰到有很多角时,这方法就行不通了。第二种想法,可以以直角为标准,看这些角中哪些角比直角大,哪些角比直角小,这种方法比较合理。第三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因为角的大小跟边的长度是没有关的。在讨论中,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分类的正确方法,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

(二)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时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以及思维方法的不合理,在解答问题时经常会出现错误的方法,这正暴露出他们真实的情况:学习的内容没有掌握好。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及时捕捉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去探究、讨论,并及时予以纠正,这对保护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学习较难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反叙应用题:红花有15朵,红花比黄花多7朵,黄花有多少朵?学生分析解答时会出现:15-7、15+7两种不同的算式。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讨论:“15-7、15+7哪个算式是对的,你们是怎么想的?”通过讨论,学生知道“红花比黄花多7朵”,就是红花多,可以把红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7朵,从红花的15朵里去掉比黄花多的7朵,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所以求黄花的朵数要用减法。而15+7,说明黄花的朵数多了,这和“红花比黄花多7朵”这一句话有矛盾。在讨论中错误的同学明白了错误的原因,而做对的同学的正确想法又一次得到了肯定,避免了错误的再次发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精心评价讨论效果

课堂讨论结束后,讨论效果必须及时反馈。通过各种形式把讨论结果呈现在课堂上,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就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才能有效地调控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教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时,讨论得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学生知道了。但当教师出判断题“正方体是长方体”让学生判断时,学生回答:“错误。”理由是: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没有“特殊的”就错误了。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他们的特征,明确:正方体不仅具备长方体的特征,还有自己的特征,而长方体不具备正方体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正是由于讨论效果的及时反馈,才促进了学生对知识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课堂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并实现自我教育的好方法。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是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改变以往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

课堂组织教学篇8

1 以学生为中心的组织行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与“教学生学”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观。施良方教授曾把课堂教学行为划分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课堂管理行为3种,其中主教行为又分为展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1]。以上诸多种行为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行为,只有组织得法,实施得当,诸多教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笔者所言的组织行为:即把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结合的各种活动与做法,表示的是一种教学行为。我们将这种教学组织行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能,相对的弱化了其讲授知识的职能。

当今推行素质教育,尤其是大学课堂,提倡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学习,全程设计、掌握、了解所学大纲内容、目的,以求达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任务与环境的复杂性及达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问题或学习任务成为学习者自己的问题或任务;同时培养创设问题能力,营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的学习与开放环境[2],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任务的设计和情景的创设较强地表现出组织的活动行为特点,其中包含了对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教学过程的缜密安排等。研究结果显示[3],这些教学组织行为的不同决定了引起学生学习意向的程度差异,最终将对学生的择业、就业产生影响。

2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项双向活动,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影响。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行为。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积极有效地互动,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同时,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兴趣及奋进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预期的目的。

教与学双向互动模式既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一言堂,只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取了教学大纲公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方法多样,教学思维开扩;出现问题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和提高,学习空气空前浓厚[4]。

3 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目标

创新能力绝非一种单纯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以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创造,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利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追求人类的自身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培养学生创新性、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设计了如下方案,并对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同时作了数理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教与学双方都明确教与学的目的,经过共同的努力,效果非常显著[2]。

参考文献

[1]施良方,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 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3,(6):55.

课堂组织教学篇9

新课程使数学教学更好地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体现当今教学改革的特点和要求,更能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如何组织好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经过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总结如下。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即要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使每一个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才能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面向全体学生,不但要关注数学成绩好的“优等生”,而且要关注学习成绩差的“学困生”,使他们的数学才能都得到充分地发展;不但要学会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喜爱数学,从而使他们的数学知识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遵循认知规律进行教学

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开始的。我们在组织课堂教学中,也应按照“实践――认识――实践”这一过程,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中,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不搞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放任盲目的不切实际的思维活动,又不压抑佼佼者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遵循认知规律,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组织数学课堂教学。

三、转变教师角色,授之以渔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课堂上,应关注学生发生的可能反应并积极思考,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对我们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因为在学生的一生中,教师的教是短暂的,只有使他们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终生受用,才是长远之计。“输血不如造血”、“教是为了不教”的深刻含义就在于此。

四、运用探究法组织课堂教学

由于传统的教学原则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不负有发现真理的任务,只是记住一些现成结论,因而死记硬背、满堂灌充塞了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诚然,学生在学校主要是学习前人的成果,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个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就具有“发现”、“探究”的因素。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他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索、发现,通过观察、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发现新知识,而这种通过探索所获得的知识的方法是正确的,所获得的知识是长久的。

课堂组织教学篇10

二、明确合作学习新模式,着力把握好开展合作教学的关键环节。

只有进一步明确合作学习的模式,把握好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要确定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基本形式为:设计合作内容、合作目标小组活动反馈评价归纳点评。二要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有许多方法,纵观国内外对合作学习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多数倾向于异质分组的原则,可以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种互补,每组4―6人为宜。三要加强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要重视合作方法的指导和合作技能的培养,以实现多向交流、多元思考、相互启迪的合作效应。①协商法:先由小组成员独立思考,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自由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可保证小组中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时间。②辩论法:在小组成员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由一位学生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他成员以他的观点为中心,展开辩论;或者由一个小组陈述他们的观点,其他各组以这一组的观点为中心,进行辩论。这种合作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多样化的思维碰撞中感悟数学的魅力,促使个性的发展。③提问法:让学生面对课本和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自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在不断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交流、不断顿悟,自觉建构数学模型,这种合作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实践证明,恰当地选择切入点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关键。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切入时机。一是选择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难点往往是学生理解掌握的重难点,在这些地方应加强合作。《平方差公式》一节中,经历平方差的推导过程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何归纳出公式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先出示四道计算题:①(x+y)(x-y)= ②(2a+3y)(2a-3y)= ③(5m+n)(5m-n)= ④(4s+3x)(4s-3y)= 教师先让学生求出答案,再启发:大家自己找一找,这4个题存在什么规律?几分钟之后,组织学生合作交流,针对不同情况加强引导。然后各组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推导出平方差公式。二是选择迷惑、混沌处。当学生思维处于混沌、迷惑状态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辩论,有助于澄清概念,加深理解。例如:在《多项式除以单项式》一节中,我提出问题:应该怎么做?用学过的知识能否解决,怎样转化?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中“学他”和“自检”,经历由模糊到清晰,螺旋渐进,分化整合的过程,最终形成准确、清晰的建构。三是选择深化、拓展处。在《平方差公式》一节中,在学生发现了平方差公式后,我组织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平方差公式自编应用题,看哪组编得又快又多又好。在讨论中我发现学生积极主动,编出了不少有特点的题目,但思维角度基本相同。于是我提醒学生从多角度编题,使学生在发散性思维中,不仅关注流畅性,还关注变通性,更关注独创性。

三、发挥好教师的组织作用,切实开展好教学活动。

课堂组织教学篇11

1.1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积极的课堂环境与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课堂管理问题与教师能否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关。教学实践也表明,正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才能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需求,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分析学生需要满足情况,弄清问题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②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代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③营造人性化的积极课堂环境和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④接纳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⑤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⑥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1.2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①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②身体接近。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③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辅佐说话。

(3)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不要随便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赞扬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1.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加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常用办法。教师通过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和创造悬念,通过问难设疑,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答疑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接受和创造,并运用问题解决方法和集体讨论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

2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上是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内在动机兴趣是环境与文化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兴趣不是凭空制造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衍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就要以学生原有兴趣为起点,把学生已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找出这些知识和学生有兴趣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2.2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

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并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和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教学内容若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或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同,学生将感到过于简单而索然无味;如果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或与学生原有经验全然无关,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学生将感到过多挫折而无法学习。

2.3掌握练习的难易度

对练习范围、练习难易度、练习速度的要求练习的范围应限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并考虑这些练习与该单元的关系;练习的难易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练习速度应规定单位时间完成的练习量。

3 遵循学科规律,做到和谐;探究高效教法,做到有效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课堂组织教学篇12

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注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教学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新课程标准中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结合本地特色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快乐、民主、宽松的体育课堂。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教学组织技巧,在教学中不断积累经验,形成较好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呢?

一、激情投入、鼓励教学

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环境复杂,对学生的影响较大,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上课时应充满激情,语言、动作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认真地上课,使学生受到教师的感染而认真学习。比如,有一个男生本来身体素质较差,在体育课上从来没有出彩的一面,但是有一次上乒乓球课,每人轮流接两次教师的发球,这个学生就表现出了其潜在的才能。第一、二轮虽然他接得不好,但是笔者发现已经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第三轮的时候,笔者特意给了他三次接球的机会,并表扬他:“我发现你打乒乓球很有天赋,特别是这一轮比前二轮有很大的进步!”听到教师的表扬,他高兴地走了,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的进步非常快。笔者还鼓励他去买了乒乓球拍,并在以后表现出了特殊的乒乓球才能。所以,正是教师充满激情地上课,对每一个学生都是认真的,才成就了很多学生,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面向全体,以乐促学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教师关心的对象,教师应在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并让他们坚持下去。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活动,利用游戏规则使学生在公平的情况下竞争,让学生感受到一起努力的快乐,这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发展。快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快、效果好。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比如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跳绳、单杠、双杠等,还要在课堂上多组织运动会、广播体操比赛、晨跑、武术兴趣活动等。学生参与的活动多了,就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把体育与生活整合在一起,使锻炼方式多样化,有利于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学到技术,提高技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

三、注重规则,稳中求变

活动是有规则的,课堂的组织也是有规则的。不能让学生在体育课随意活动,学生的活动是在教师的有序组织下,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教师要在体育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课堂常规制度,这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的常规工作不可少,比如,制定各项教学计划,上课前要做到有效备课,关注学生的学习,合理安排教学等。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常规要求一般有:上课有站队,要服从教师的指挥,穿运动服,向教师问好等。当然,体育教学还要做到稳中有变,一呈不变的教学会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比如,总是有些学生违反课堂纪律出现打闹现象或者不按教师的示范动作或者练习要求做,教师要按情况处理问题,既要维护他们的个性,又要引导他们向良性发展。

四、树立自信,开发潜能

体育课给学生的不光是体能的增长,还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的任务很多,在评价的时候不要仅仅盯着学生的体能,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合作与竞争意识、坚忍不拔的意识等。比如,学习双杠时可以培养他们果断勇敢的品质;学习支撑跳跃时,可以培养他们勇于克服困难、挑战自我的品质。对体育优秀生可以提高难度,开发他们的潜能;对体育方面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目标,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培养出身体健康的学生,还要通过构建健康、快乐、民主、开放的体育课,培养学生各种心理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提升业务能力,提升教学组织能力,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课堂组织教学篇13

学校备课能促进教师之间共同进步,提高备课能力。集体备课活动是教师们最熟悉的活动,可以吸取优秀骨干教师备课的先进经验,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教师们之间互相学习、探究,也是教师们智慧碰撞的重要场所。我都特别留意学校集体备课活动的过程性材料,主备人的讲稿是用心去备的,是有价值的,参与人是积极的、主动的,互动是真实的、有效的,研究是深入的,理解是透彻的。每一次的集体备课都能让教师有所收获,引发思考。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要明确几点内容。备课时间要明确。如每周一次,每次集中时间不少于2课时,备课量为下一周5-10课时量,由备课组长负责。备课组活动必须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主备人、定主题,对活动情况要有详细记录;集体备课需要教师充分准备;主备人要负责打印教案,分发到每个教师手中,其他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法,针对本班实际,做好复备,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二次备课。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主轴。我们的课堂教学组织工作要围绕这一思想展开。教学本质上是教与学的统一活动过程,教与学既是密切联系的,互为存在的前提,又各有自己的独立活动,不能相互替代。因此,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有些教师对此认识仍然存在偏差,某种程度上把主导作用夸大化、绝对化了,认为教给学生的知识越多,主动作用就越有力。课堂上搞“灌输式”“一言堂”,似乎教师多讲,学生就能多学;教师少讲,学生只能少学;教师不讲,学生就无法学习。因而,教学中无论什么性质的内容,教师总是采用一讲到底或以讲为主的方式来处理,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按照教师和书本的内容教条地学习,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各种素质能力的培养等于零。其实,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要从学生的学上体现,也就是主体作用的发挥。如果失去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主体性能否体现,关键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主体性教学观,不能包揽学生的学习,要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为学生创设积极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去探索,在活动中发展自主性,使学习最大限度地成为学生自己的自主活动。

三、多媒体教学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手段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