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能力实用13篇

课堂教学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篇1

1.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然后,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之后,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2.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展开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从而真正提高其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材上是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数学教师应当主动大胆地实施创新教育。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受到教师的尊重或看重,就会学习热情高涨,思维变得活跃。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创设利于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情境,以便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建立起思维意识。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解不等式3(1+x)

“无问题”教学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创设问题”教学,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如何消除这些差异?……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深入理解,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的目的是转化为解集的形式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

课堂教学能力篇2

实例1:一个偶然的因素使和谐的教室气氛骚动起来,若教师处理不当便会影响教学活动的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实现。这时教师的应变能力体现在机敏地洞察信息的特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措施,变被动为主动,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笔者在教学“空中的生物”时,刚讲授完“千姿百态的鸟类”,正要讲授“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时,一只灰喜鹊突然误飞进教室,顿时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他们先是好奇,继而骚动、起哄。教学过程被迫中断,面对这一情况,笔者急中生智:“灰喜鹊飞得多舒展啊!但大家想过没有,灰喜鹊能飞,我们人为什么不能飞?”学生抢答:“人太重了。”笔者追问:“飞机更重,为什么能飞?”学生哑然。这时笔者趁势说:“结构和功能相适应。鸟类能够飞行,必然有与之相适应的结构。下面我们就以家鸽为例,一起来进行‘探究家鸽适应空中飞行的特征’。”笔者即兴应变的一席话,重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恢复了正常的教学过程,并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实例2:教师的应变能力还表现在一开始就觉察出突发性信息的错误及其典型性,但不急于进行纠正,而是顺着学生的错误思路或结果,推出相互矛盾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一位教师在教学“土壤里的微生物”的时候,讲授完“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后,在讲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联系实际,举出几个细菌的实例。当问到一个学生时,这个学生脱口而出:蘑菇。这个教师愣了一下,显然,这个回答很出乎教师的意料。如果按照正常的思路,教师会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否定。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不动声色地继续提问:“请你想一下,细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细菌是单细胞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教师说:“回答得很好。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的结构呢?”学生回答说:“借助高倍显微镜。”教师说:“那么,你刚才所说的蘑菇是否符合细菌的这些特征呢?”学生恍然大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蘑菇是微生物中的另一类,属于大型真菌,这将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对于教学中的这个小“意外”,教师并没有简单地予以否定,而是因势利导,通过引导学生对两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进行比较,从而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解决了细菌、真菌这一容易混淆的问题。

实例3:对一些突发性信息,教师虽能判断出学生提问的价值,但对于引出的结论的真伪或方法的好坏,却不能“一眼看到底”,这时教师可将教学过程和分析过程放慢,在讲述分析的同时师生积极思考,当分析、讲述到某一步时,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

在教学“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这一节内容时,为了说明科学探究的5个环节,笔者和学生一起重温了巴斯德关于“肉汤变质的原因”这一著名实验。当实验完成后在课堂上作最后交流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空气中就有漂浮的细菌,鹅颈瓶为什么只能进去空气而进不去细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在备课时就没有想到,一时也不知道怎样解释才能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于是笔者决定临时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先分组讨论,然后再集体交流。学生们很感兴趣,讨论得十分热烈,提出了很多种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细菌是有结构、有质量的生物,与空气有着本质的不同,细菌会因为重力的作用而附着沉积在鹅颈瓶的弯曲处而无法直接进入瓶内。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科学家实验设计的巧妙性,由衷地钦佩科学家的思维方式,从而对科学探究更感兴趣。

通过上述几个事例可以看出,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也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如果能够及时抓住课堂上的一些“突发”细节,临场发挥,随机应变,不仅可以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这些课堂的精彩瞬间,也会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生物课堂教学点缀得更加色彩纷呈。

二、提高课堂应变能力的方法

教师的应变能力,首先表现在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课堂上“气候变化”的敏感性上,教师应能发现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其次是具有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这种判断能力是需要以大量实践经验为基础的。有的是逻辑判断,从观察所得的信息迅速推理而得;有的是直觉判断,像有些小说里所写的“第六感觉”那样;最后是有果断采取适当措施的机智,教师要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并能在学生的反应中,及时调整措施。

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研究教育学理论,如果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是一门艺术,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不是任何人都具有的,更不是想有就有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应变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篇3

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直接影响到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当前来看,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这是中学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一个较为支柱性的能力,它使得体育课堂室外操作具有了一些特殊性。应该说,这种组织能力超越了教育制度与教学模式的限制,它是中学体育教师必备的一种课堂教学能力。那么,对于中学体育教师来说,他必须能够具备传统的教学能力以外,还应该有所提升,尤其是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来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课堂组织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新课标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新课标下的中学体育教学要求教师转变自己的主体地位,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与辅助者,如果体育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有限,就有可能让体育课堂显得松散而无纪律性。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在原先课堂组织能力的基础上,必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与自己的主导性作用。

2. 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中学体育教师的表达能力是由语言与肢体共同构成的,它是中学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新课标的改革要求与教育宗旨,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提倡快乐体育与终身体育的理念,要在传授运动技能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起终身体育观,培养他们的自主运动意识与能力。从本质上来讲,这就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传承,而语言又是理念的载体。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应该要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把新课改的新教育理念正确的体现出来,并使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诠释出来,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中学体育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事实上,中学体育课堂并不是人们想象的主要是实践方面的锻炼课程,它也需要理论方面的讲解。那么,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自身的语言文化修养,把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把握动作的要领与注意事项等。因此,我们说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即语言具有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启发性、准确性以及强化性等,这样才有利于提高中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3. 较高的教育创新能力。中学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实际上,这也是新课标对于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提出的一项全新要求,是时展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甚至可以说,创新能力是当前推动中学体育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灵魂所在。这就要求中学体育教师改变过去那种沉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用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新观念通过新课堂更好地展现出来。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就应该在对场地和器械功能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一定的创新,要能够使得中学体育课堂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体育器械和运动场地。这件工作看似简单,实际上凝聚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聪明才智。此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应该能够把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激发出学生参与到成功体育与快乐体育中去的乐趣。中学体育教师还应该运用一些自制器材来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内涵,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引导,树立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充分挖掘教材,给予学生更多的想象和创造空间,从而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来让师生一起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应多以鼓励作为回报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正确处理好创新精神与德育的关系,处理好教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从而让中学体育课堂在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下,获得新生的力量与源泉。

4. 灵活的应变能力与其他相关能力。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有时也会碰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等。那么,这就需要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处变而不惊,能够沉着应对。应该来说,这是中学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另外一项教学特质。一般来说,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尤其需要中学体育教师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此外,中学体育教师还应该具备较好的个人形象以及职业道德等,这些也会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产生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离不开运用自己的形体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机会,他们的仪表、气质、教态等都会受到学生的关注,进而会把教师当作模仿的对象。因此,中学体育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榜样性作用,并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尽职尽责,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努力把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课堂教学能力篇4

课堂教学,讲究的是教学方法,重要的是还应讲究策略。培养"创新"的教学策略应在整个课堂教学格局中得到足够的重视,要把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中,要真正使课堂教学能够培养创新能力,摒弃"以知识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树立创新教育的思想与价值取向,把培养创新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和行动指南,并紧紧围绕这一"核心"来制定、选择教学策略和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基本规律提出的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它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为准则。包括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那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对教学原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可以重视和贯彻以下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法中,创新教育观认为,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学生才是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正确理解主体很重要,主体不是只是说跟着学生转,以学生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针对学生学习的现场去激励他们,与教师的教态融为一体,使得整堂课教师富有教的激情,学生应有学的激情,大家一起进入角色,进入知识的海洋里探密。

2、启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有效的启发、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废止"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教学法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虽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但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却不是凭空产生的,这非常需要通过教师创造各种外部因素,诱发蕴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主动意识与积极性。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辅导,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以克服他们事事都要依赖教师的惰性心理,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激励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以激励为主要目的的学习评价方式,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性,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和自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认知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学习评价的有效策略,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用具有伤害性的语言或十分生硬的态度进行直接的否定性评价,而是通过适当的引导、启发来鼓舞和鞭策学生,以利于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积极性。

4、挑战性原则。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是创新的孪生兄弟。一个没有挑战意识与冒险精神的人,其创新能力肯定比较差。因此,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刻意培养和鼓励三种挑战意识:一是提倡学生向教师挑战,鼓励学生向教师质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提倡学生向课本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见解;三是提倡学生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否定权威的观点、结论。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实践以下几方面的教学策略,以促进创新教育能力的充分发挥,保证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1、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民主、自由、和谐、安全良好的精神环境,是创新素质成长不可缺的主要因素。因为只有在民主、平等氛围当中,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活跃与激荡,进而才会有创新潜能的迸发。现代人才学的研究发现,那些卓有成就的杰出人才,都和青少年时期享有民主、宽松的成长环境有关。可以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就是在营造一个生长和孕育创新能力的温床。

2、重视学科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最有效途径应该是向学生展示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学科知识得到了深化,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开展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造学习能力

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是打开知识宝殿大门的金钥匙,有了它,人们就可以自主地、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为开展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比单纯灌输知识和培养模仿能力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4、加强非智力因素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个性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活动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因素。创造心理学的观点认为,与智力相比,创造力受兴趣、爱好、情绪、意志、动机等意向的制约更大。因此,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就肯定会事倍功半。

5、增强知识的相关性,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能力篇5

一、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

1.英语基础差,基本功不扎实。我在执教过程中发现三本学生整体英语水平不容乐观,游离于高中与大学本科要求之间,有些甚至不如高职高专的学生。同时,学生个体之间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据我院对新生英语水平测试的结果来看,除了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之外,约60%的学生的英语成绩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更是反映对英语学习没有一点兴趣。

2.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但思维活跃。众所周知,独立学院收费比一本、二本院校高很多,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贵族”家庭的比较多,并且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作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便是其鲜明特点之一。但在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个性较张扬的同时,思维相当活跃,他们对课堂教学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富有创造力,课堂有时会因为他们而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学习自制力差,但参与活动能力强。独立学院学生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富裕,家长对他们的未来一般早有安排,导致他们很容易缺乏责任感和危机感,因此大部分学生学习自制力、自律性较差,对待学习不认真。与学习态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学生的活动参与热情非常高,交际能力广泛,社会经验丰富,他们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文艺比赛活动或实践竞赛活动,活跃在各个社团。

二、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三本学生具有相当鲜明的个体特征和层次差异,因此三本院校教师在大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优化独立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要搞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层层落实,长抓不懈。

1.预习。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是成人外语学习的重要形式。预习的方法多种多样,预习的内容深浅不一。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有目的地提前设计预习练习和问题,引导学生预习思维,诊断学生的知识深度,同时对课文的熟练程度提出要求,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打下基础。

2.朗读和背诵。朗读和背诵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教学内容的最好手段,对提高口语、听力、写作能力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是学生自我建立语言环境的方法。学生对课文要熟读,对重要章节要背诵。熟读和背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朗读和背诵的检查中要注意学生的语音语调,切实提高学生的模仿能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听写。听写是练习声音信息反馈的有效练习。听写的内容可以是课堂上的句子和段落,也可以是课文读物或者是英文歌曲,教师应建立大量的语料库,课堂上可以广泛使用;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及层次进行播放快慢的选择,精听与泛听相结合,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督促学生课后利用MP3和英文电台进行合理学习。这样反复练习,课内外坚持不懈,对听力训练极为有效。

4.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是师生互动的需要,它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课堂上的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安排在适当的时候。对各种不同的问题,教师应能控制,一方面引导学生,给出正确的回答,另一方面,教师应能总结,熟练地给出示范参考答案,给学生充分的口语表达时间,以达到练习口语的要求。

5.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问题讨论可以安排在课前的热身练习中,也可以安排在对课堂内容的复习上,也可以安排在对教学内容的延伸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种课堂学习方式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疲劳状态,对学生课堂状态的懒散具有很好的督促作用。

6.写作。写作是语法、词汇、文体等的综合练习,是语言输出的重要形式,是大学英语精读课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练习写作有多种形式,生活、学习中可以通过活动写作、听力写作、阅读写作、翻译写作和命题写作来进行;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大量练习。教师在重点批改的同时,应进行写作监督和组织,保证学生写作的质和量。

7.讲解。讲解是外语教师的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不要唱独角戏。师生应互动,让学生发言,保证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不要“满堂灌”;保证重难点,有的放矢;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各种技能的训练,复习巩固;不要太强调语言点的教学,要把力量放在语篇思维上;要知道学习的困难不是理解而是熟练和记忆,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一定体现在讲解上。

8.教考分离,促进竞争。教师在考试的过程应尽可能地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进行,考试完成后对同年级、同专业进行比较,实行坐标管理,这样更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也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有很大的作用。

9.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巩固和提高。建立学生英语学习组织,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是建立语言环境的方法之一,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学习活动是教师能力之一,学生应尽可能地参与到第二课堂活动中来,做老师的学习助教;参加各种外文社团;积极参加院系举办的各类竞赛,这些都是学生提高英语能力的绝好途径。

三、结语

目前,课堂教学依然是我国各类院校教学的主要形式。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是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关心的问题。要优越地驾驭课堂,教师需要有对知识的精熟掌握、对学生的耐心引导与激活能力;对待三本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的热情、专注和投入。只有教师做到了这些,学生才会相应地受到感染,这样师生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活”起来,学生的学习能力才会得到更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笃勤.英语教学策略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2.

课堂教学能力篇6

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它与实践中“应试教育”的价值导向,单一的、只重选拔甄别不重发展潜质的评价制度,相对固定化、封闭性的教学目标,长期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的旧的教学大纲、教科书等多重因素密切相关。从更深层次看,则是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实质性滞后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偏差造成的。

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中外课堂教学的一个鲜明对比是:中国教师面对国外课堂上激烈的争辩、活跃的气氛、没有结果的结尾,常常百思不得其解――这样的课堂,能完成教学任务吗?能教给学生完整的知识和正确的结论吗?国外教师面对中国课堂上教师的谈笑风生、学生的对答如流、缜密的过程设计和精确的时间分配,往往也是一脸的茫然――既然是学生都懂了的问题,还有必要教吗?

对课堂教学的两种不同取向,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观和评价观。那么,怎样在高中课堂教学中求得教学的有效性?这有赖于教师教育观念的变革以及相应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即教师教育教学力的不断提升。

1.消除教师教学观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二元背离”,实现教学价值观的内化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没有行动的理念只是一场梦,没有理念的行为是一种简单的浪费,理念和行动加在一起就可以改变世界。”确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仅仅是走向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因为观念的变革与否、转化程度如何尚有待于具体教育教学行为的检验。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虽然认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由重结论的灌输者转变为重过程的学习促进者、由传统的知识‘搬运工’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研究者、由教学的‘权威’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的观点,但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却与他们奉行的价值观不一致,有时甚至相去甚远,这一现象被称之为教师教学观认知与自身教学实践的“二元背离”。这就提醒人们,在强调教师教育教学观包括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时,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师在其具体教学实践中是否真正实现了内化。

2.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重构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的实质不是教师向学生单向地灌输知识,而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一种感受和理解的过程,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过程。教学过程中片面性与局限性的存在,缘自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偏颇。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1)使课堂成为生命发展、理解探究之地。惟有那些充满想象力的、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给予学生足够自主发展空间和积极活动机会的教学,才能使课堂真正蕴涵并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在交往、互动、对话中获得事物意义的积极建构。对课堂教学而言,交往即意味着对话、参与;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彰显和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教学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知识。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维度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3)让教学走进日常生活。当课程核心从静态的知识型转向动态的生命型,即从教科书、教学计划和大纲转向师生对课程进展的真切体验、感受、领悟,也就为学生日趋回归生命、回归自我、回归心灵创设了重要前提。而欲真正实现这一回归,重要的一点仍在于教师能够善于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3.培养自身专业素养,兼具多元文化的敏锐视角

关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师教育培训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而未来课堂上的知识将由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这三个方面组成,能否有效地激活学生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进而提高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的质与量的水准,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程度。倘若教师缺乏必要的知识面和宏观、多维的教育观,那么面对学生一系列的质疑、争论,教师将难以真正发挥指导者与促进者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并非仅就本学科知识而言。新课程改革呼唤综合型教师,要求教师能够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不断改善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值得强调的是,三者之中教师专业情意的培养,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四方面。纽曼(Newmann)和威尔治(Wehalage)在对美国1500所学校进行调查研究后曾得出这样的结论:高质量和成功的教育不依赖于技术、实践或者设备,而是依赖于基本的人性和社会的资源。卡尔・明格也曾说过:“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为重要。”因此,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注重专业情意的培养。

课堂教学能力篇7

针对新课程改革的这些要求,笔者以人教版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 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为例,谈谈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能力。

一、把握教材、明确课型

首先,这堂课是一节阅读写作课。本单元已经花四课时学习了有关交通工具的词汇和目标语言,这为学生阅读文章How do students around the world go to school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阅读之前,我展示交通工具的图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检测学生对交通工具的单词和词组的掌握情况。阅读课要求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表格,学生先用跳读的方式查找关于交通的信息词,这对他们来说不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接下来,再进行精读,寻找【关键词】 ,并且由学生来填表格,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学生填表格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尽量用图画的形式来表现文中的一些表示交通工具的短语,我还要求学生进行动作表演,使他们加深了对这些短语的感受与认识。体现了体验性教学的要求,真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新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后再设计五个判断正误题,难度比表格题稍大,目的是满足中上层学生跳起来“摘苹果”的需要。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具体的任务全部由学生来完成,体现了让学生思考、探究的特点。这样的教学过程,既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完成表格以后,再让他们按照表格复述全文,这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也并不大困难,因为表格本身就有可视化的作用,学生看着表格复述,实际上让他们加强对本课内容的感性理解,并不是死记硬背,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找准目标,激发创新

课堂教学应该线索清晰,围绕可实现目标设计、策划教学各种活动,为目标服务。学生只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还远远不够,我认为英语教学应“死去活来”,也就是说,在掌握了书本上的“死”知识之后,还应学会如何灵活运用。知识是创造的原料,创造是知识的重新整合。新课程要求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以,接下来,我又设计了学生活学活用的部分,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假期旅游计划。假如你假期要在国内旅游,1.说说你最想去的地方以及理由。Discuss in groups where they like to go most and why. 2.讨论你怎样去?而且你在当地旅游时,你最理想的交通工具是什么?Discuss how they will get there and what their ideal traffic tool is.学生边讨论,边让小组记录员填好表格,各组学生分工合作,积极参与,教师巡视,给予必要的指导。最后每组自选一名学生汇报,全班一起分享。

三、全面训练,综合提高

课堂教学能力篇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红河学院校级教学建设项目“《教师教学能力》微课程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YJG11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68-01

所谓课堂观察,就是观察者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凭借感官及辅助工具,将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的连续性教学事件拆解成微小单元,透过观察点对每一个单元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课堂观察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从课前准备、课中观察到课后交流的过程,能够较全面地学习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等专业能力,是教师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架起了课堂教学和教育研究的桥梁,让教师开展基于课堂的教学研究,以改善教学、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它既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课堂研究范式。课堂的观察者可以是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教师等,教学管理者和教学督导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为教师提供学习和提高的机会。教师观察他人课堂后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在整个观察过程中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从课堂观察中获得实践知识,互相汲取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技能,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课堂观察的特点

从定义看,课堂观察具有目的性、理论性、选择性等特点。一是目的性。不论观察者是什么身份,课堂观察总是指向一定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课堂观察中,教师通常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目的来选择观察对象、内容和方法,在课前要作出系统的观察计划,这样才能够达到观察的目的。二是理论性。深层次的课堂观察需要运用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理论和概念的引导下,以观察的课堂为背景,分析、讨论收集的资料,并反思、界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寻求有效的教学和解释,因此,课堂观察有较强的理论性,是一种教育学层次的观察。三是选择性。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就意味着有选择。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必须对要研究的问题,观察的对象、内容、方法、时间,分析资料的工具、方法等进行选择,不同的教学问题,观察的重点不同,选用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也会不同,并非随意进入某一教室,满堂记即可。

(二)课堂观察的内容

LICC模式把课堂观察的内容划分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4个维度即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包含5个观察视角,每个视角的观察点不同。学生学习维度重点是观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以及目标的达成情况,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5个观察视角;教师教学维度是实施教学的过程,包括把握教学环节、呈现教学内容、师生对话、指导学习、调控课堂等;课程性质维度主要观察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情况,教学设计的内容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策略制定、教学评价等,教学策略包含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设计;课堂文化则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审视课堂,深度观察教学中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思考、民主、创新、关爱、特质五个视角。

(三)课堂观察的过程

课堂观察的过程一般包括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交流三个阶段。课前准备的目的是让观察者熟悉被观察者的课情(可以采用说课的形式),由此确定观察的目的、重点,制定观察量表,确定数据处理的工具、方法,避免课堂观察的随意性、盲目性,确保主题明朗、重点突出。课中观察是按照课前准备,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角度进行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可以采用录音、录像、笔录等方法。课后交流是对课中观察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总结、交流,包括自我反思、分析观察结果、思考和对话、对课堂提出修改建议等。值得注意的是,不管什么性质的课堂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始终应是平等对话;观察者切忌以职位自居高位,或代表某一权威,影响交流的深度,失去课堂观察的意义。

二、通过课堂观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教学能力是教师进行高效教学的核心能力,设计、组织、预测、援助、评价构成教师的核心能力。从教学设计的角度看,“预测”发生在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和学的初始状态和期望状态进行预测和分析,决定教学设计的其他环节;“评价”则是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预测和评价能力又从属于设计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三个方面。LICC模式的四个观察维度从形式到内涵,全面展示了被观察者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援助能力,为观察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因此,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唤醒教师教学研究意识、创设平等的教研文化

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的听评课呈现出形式化、任务化、客套化的特征,教师只是在完成任务,没有主动性,也不能体现其科学性,还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观察。从“任务型”听评课向“课堂观察”转变,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的转变,更是一种教学研究意识的觉醒与培育、一种教学生活态度的升华。部分观察者可能是学校的教学管理者、教学督导,他们肩负着学校教学管理和督导的重任,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发展策略,消除自上而下的“评价性独白”的霸权地位,赋予普通教师教学话语权,促进课堂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间通过平等对话达成共识与和解,实现对课堂教学问题的理解与重构,构筑平等的“研究性对话”教研文化。

(二)重新认识和学习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是面向教师的未来教学,以改进教学、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为目的的一种学术探讨活动,不是为了评价教学,获得某种奖励的居高临下的行政活动,观察者与被观察者双方地位平等。重新认识课堂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意识到课堂观察对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作用,端正教师对日常听评课的态度。对课堂观察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还需要教师学习一些常用的观察技术和方法,提高课堂观察的效度和信度,如确定观察内容、制作评价量表、学习观察中的录音录像技术及数据处理技术等。

(三)多种观察方式结合,加强反思

LICC模式中的每一视角都可以作为一个课堂观察的主题,针对某一个主题可以选择不同的授课教师、授课内容进行观察,同样也可以针对某一个教师开展不同主题的课堂观察。教师应该把团队观察与个人观察相结合,主题观察与跟踪观察相结合,课堂观察与自我观察相结合;捕捉课堂中有价值的关键细节,对关键细节进行分析、讨论;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组织和教学援助行为;思考课堂中各种学习场景,分析其中存在的教学问题和隐含的教学理念,感悟教学策略,建构置身于情境之中的再设计,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课堂观察既是一种课堂研究方法的改进,更是一种教研文化的重建,正确认识课堂观察,科学地开展课堂观察活动,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沈毅,崔允潡.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李国强.课堂观察: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1).

[3]张爱军.课堂观察之于教师研究:价值、困境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课堂教学能力篇9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2010年3~6月,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在全国各地举行。其宗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师钻研课堂教学,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运用的氛围,交流、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教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了组织好教师参加这次比赛,我们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赛、观摩比赛录像等环节选拔优秀教师参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树立典范、模仿和被模仿的过程。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全体教师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参加竞赛的教师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方法,撰写教案

。这一过程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模仿和被模仿的学习过程。

2.课堂听课。本次研究的课堂听课不是以评价为目的,而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的。听课者都是上课教师的同事。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课后听课者可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如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后的效果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后,我们首先组织了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然后,由参赛的教师上课。全体教师按照听课表进行听课。这一过程是听课者模仿被听者的语言语调以及课堂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吸收、巩固和记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过程。

3.评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课与听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听课者如实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改进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课是每位教师就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参赛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这一过程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参赛。为了使我们的教师观摩、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优秀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组织了部分教师去比赛现场听课。我们的教师不仅听了综合课,而且听了视听说课。通过听课,他们认识到了其他教师上课的优缺点,而且明确了今后自己的努力方向,从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课堂教学能力篇10

自模因论引进我国学术界以来,不少研究人员对国内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但从实证性的角度阐述相应的教学实践还未有人涉及。本文以模因论为切入点,以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期实现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模仿是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具备较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是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我国高校优秀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框架由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等四个维度构成。其中,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和外语教学观均与课堂教学能力,即教学方法的选择与驾驭相关。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呢?笔者认为,模仿是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模仿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天性。模仿理论的创建者Gabriel Tarde在1890年出版的《The Laws of imitation》一书中,认定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模仿的历史,是模仿得以使某一个人的发明灵感成为大家共有的财富。模仿的目的是创新,而创新又是模因传播的动力。模因论认为人是模因的主人,也是模因的机器。在语言交际中,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是传播模因的过程,也是各种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交际者可以根据表达或语境需要将储存在大脑里的各种模因信息激活,直接套用,或在旧模因的基础上类推而模仿出新模因。因此,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语言学和教学法理论知识或操作,两者关系密切。课堂教学活动的选择和教学能力的发挥与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外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主要从课堂教学实践中来,最终又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单纯理论和认识上的提高。师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回归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应该尊重和重视中老年教师在常年教学中积累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发挥其传帮带和示范作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提升课堂教学能力和效果。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通过模仿学习语言知识、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师培训方法中,通过模仿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如进修培训、说课、听课、课件比赛、教学比赛等。本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外语学院的教学实际,以教师参加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探讨模仿在提高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中的应用。

2010年3~6月,首届“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在全国各地举行。其宗旨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教师钻研课堂教学,探索先进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运用的氛围,交流、传播和推广先进的教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为了组织好教师参加这次比赛,我们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在通过集体备课、听课、评课、参赛、观摩比赛录像等环节选拔优秀教师参赛的同时,也是一个树立典范、模仿和被模仿的过程。

1.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是全体教师围绕“教什么?如何教?学什么?如何学?”这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手段的集思广益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参加竞赛的教师在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方法,撰写教案。这一过程也是每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等模仿和被模仿的学习过程。

2.课堂听课。本次研究的课堂听课不是以评价为目的,而是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行的。听课者都是上课教师的同事。他们有针对性地对上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听课,课后听课者可就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提供客观的信息,如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师生互动的模式和学生的语言输出量,课堂气氛沉闷的原因,在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后的效果等。确定了教学内容和方法后,我们首先组织了2~3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上公开课。然后,由参赛的教师上课。全体教师按照听课表进行听课。这一过程是听课者模仿被听者的语言语调以及课堂技巧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模仿吸收、巩固和记忆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的过程。

3.评课。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评课与听课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只有听课者如实地对所听的课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才能做到扬长避短,改进方法,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评课是每位教师就上公开课的教师和参赛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其优缺点。这一过程加深了每位教师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意识,为在今后的课堂中加以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能力篇11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学习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最大的不同便是需要更加强大的思维方式,解题更加的灵活。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摒弃之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学会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升。

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意义

培养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学能力,不仅是针对数学这一门学科,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是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鼓励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角色,充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通过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样对之后学生学习难度较高的学科也会奠定基础学习能力,在自学中,学生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都会更扎实,同时在自己的探究中遇到的困难都会自己想办法克服。这对于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非常有帮助的。不管在以后的工作中,或者是生活中,学生都习惯性的去独立思考并学习,间接地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有力的,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学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上的绝对领导,“一言堂”风气属于传统课堂的特色,但是这个特色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有利有弊的。虽然教师很容易将教学方案的知识为学生们讲授完全,但是学生学习的效果却是各有不同,更加泯灭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增加学生自学以及自主思考的机会,逐步养成学生自学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很注重教师的讲授,而却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学习能力,这种方式长时间实施将会降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只有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人教版初中数学中有一章为对称图形,首先老师要布置课前预习作业,对知识点有详细的了解,并观察生活中接触到的对称图形。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作用,对对称图形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并发现生活中的对称图形,让同学做好准备,然后在课上和同学分享自己的发现。同学们通过课上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上得到肯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对对称图形知识的基本认识,老师要指导学生制作自己的对称图形,比如圆形、方形等。做好后学生们之间进行展示并求学生们图形的面积以及自己的图形是对称图形的特定。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心情,并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重视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要的条件是学生有能力自主去学习数学的基础知识,而如果过于困难,学生难以完成自主学习,是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数学的基础知识学习。例如初中最开始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虽然这个方程在初中数学中最初就已经学习,但是它却是贯穿整个初中数学课本的,是初中数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是ax2+bx+c=0(a≠0),教师在讲解这个式子是一定要将关键点解释清楚、透彻,在以后面对这个知识点时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有足够的知识点分析这类问题,辩证思维更加的强,有能力去完成自主学习。但是如果教师不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是以数学习题为依据,不解释清楚x、y、a、b、c以及a≠0的含义,学生对这些的了解就会片面,没有能力去完成自主学习。

(四)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而是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习,然后大量的练习习题,提高成绩,但是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圆心角、弦切角以及圆周角都是初中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是学生们都必须掌握的知识点,但是学生因为固有思维的阻碍而没有去探索这个知识点的关系以及原理。所以老师要在平常注意将学过的知识点和没有学过知识点结合,通过学过的知识点去推理新知识,更方便学生记忆,利用这种方式而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自主去完成学习。

(五)锻炼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已经学习到难度较大的知识,为了巩固学习到的知识,是必须大量做练习题,这样才可以对知识点有记忆,所以练习册很重要。开始时选择练习册时一定要注意练习册的难度,只有学生可以驾驭这种题型,学生才会提起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一开始做到题型过于艰难,学生会因为一开始的打击而将失去学习的兴趣,更加没有机会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ABC中,∠A=2∠B,求证BC2=AC2+AB•AC”这种习题难度适中,学生练习起来比较合适,而且这种题型有多种解题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去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题,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并不单单是应用在数学中,而是要鼓励学生将自学能力发挥到学习任何学科中。教师也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课堂教学能力篇12

翻转课堂;教学洞察力;情感沟通力;教学反思力

当今,尊重个人的学习体验与需求成为教育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多元化,知识的传递也不再是课堂的独有职能,学习的场所也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使之符合时代价值需求成为了教育界人士探讨的焦点。近年来,无论被称为教学模式也好,还是被称为学习范式也罢,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产物,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那么,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有什么样的本质特点?翻转课堂,学生学习如此主动,还需要教师吗?教师需要生成怎样的教学能力结构才能适应翻转课堂的有效运行?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1翻转课堂的本质特征

翻转课堂是互联网时代教育变革的产物,学生在信息技术以及移动客户端的辅助下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知识,在课后就完成了知识的传授,而知识的内化以及知识体系的建构则在课堂中由教师与学生互相讨论协作中达成,从而形成翻转课堂[1]。翻转课堂有以下几个突出特征。

1.1“翻转”学习方式

翻转课堂建立在关联主义理论基础上,与传统课堂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以及与网络课程的单线传输知识方式相比,翻转课堂为学生自主探寻知识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教师并不回避学生提出的疑问,反而给予针对性较强的引导与回答,充分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并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能力特征进行个性化的辅导。课程的学习不会再像以前那样面对教材死记硬背,而是变成了学生自主建构下的意义诠释;也不再是“学生听,教师讲”的单向知识传输,而是学生与教师在学习资料间的多维研讨与广泛互动;更不再是过去逼迫学习者主观意志的负担,而是满足学习者内在需求与精神愉悦。学生学习的方式彻底从被动转为主动,成为了有价值的学习方式。

1.2“颠倒”师生角色

相比传统课堂教师传授知识的权威者角色,翻转课堂下的教师以协助者的身份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里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变成主动汲取知识营养的求知者,而不再是从前的学习压迫者。讲台变成了学生主动分享经验的平台,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坚守的阵地。学生的话语变多了,教师的话语变精炼了。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多数时候成为倾听者,在“肯定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样化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整合资源”[2]。学生成为主讲人。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凌驾于学生之上为人师表的“圣人”,而是引导学生巩固知识与解决疑难的引导者角色;不再是说一不二的知识的领衔者,而是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医生”;更不再是盛气凌人、颐指气使的课堂的“统治者”,而是面对争议时与学生平等讨论、各抒己见的学习伙伴。

1.3“倒置”课堂程序

在传统课堂中,课堂的主要任务程序就是完成课程知识的传授,“教师讲,学生边听边记”已成为传统课堂的常态。而课后的时间则是给学生完成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方式使得学习成为了学生冥思苦想、囫囵吞枣的个体行为。而在翻转课堂下,这样的课堂程序被“倒置”,学生在课后围绕既定要求与目标,通过对简短课程视频的意义建构完成课程知识的传输。之后,凭借看完视频后的达标练习,进一步感知体验学习内容,完成个人知识体系的初步嵌入与建构。最后在课堂上依靠与同学和教师的全面交流与讨论调整自身的学习路径,建立知识节点,形成个性化的网状知识结构。这样的程序倒置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变得主动,而且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1.4“扭转”评价方式

在传统课堂里,学生学习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基本依靠一份题单搞定,教师改得疲劳,学生写得紧张。在翻转课堂下,评价可以通过网络客户端的方式在线完成,学生在客户端上完成微课程的学习后,通过在线答题检测,系统会很快得出相关数据与结论。对于教师来说,这种评价方式既可以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监测学生对课程知识的重难点是否掌握,又可以科学地检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网络微课程的适应性,从而使教师调整引导思路,以便在课堂讨论答疑的环节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对学生来说,这种评价方式可以帮助自己诊断出学习进程中还未完全掌握的知识技能,以便接下来裨补阙漏。同时帮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使学生得以在课堂上与教师、同学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讨论学习,合作解决问题。

2高职英语教师生成适应翻转课堂教学能力结构的必要性

正如上述所提,翻转课堂将课堂甚至是讲台真正还给了学生,教师的权威作用大大减弱,学生拥有了更多课堂的话语权,看起来貌似不需要教师的苦心孤诣了,那么我们不禁需要思考,翻转课堂下的高职英语教师还需要具备特定的教学能力结构吗?

2.1课堂生态更加复杂,需要英语教师生成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结构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生态中彼此关联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彼此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各自系统内部结构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和组织。”[3]高职英语翻转课堂的课堂生态依托网络学习环境与学校学习环境两大环境架构,作为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其中一个子系统,源源不断地吸收着教育生态系统为其提供的课程资源、媒介工具和教学人员等硬件资源以及个性化的学习服务、课程知识等软件资源,凭借学习共同体与英语教师的双向互动构建以情感场域、人文场域、信息场域为优势的学习场域。教师与学生作为翻转课堂教学生态的两个关键要素,在生态系统内部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相互作用,完成课程知识的传递与转换[4]。可见,与课程知识单向传递的传统课堂生态相比,翻转课堂凭借信息技术的融入以及师生的深度互动发挥使得众多教学生态要素紧密连接、相互交错,整个教学生态更加复杂多元。在这样复杂的场域内,英语教师需要生成特定的教学能力结构才能促进翻转课堂的教学生态系统维持动态平衡的状态。

2.2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考验着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的创新点在于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后进行,课堂就有充足的时间留给学生完成作业、教师答疑辅导与师生讨论,这种课堂程序“翻转”的目的就在于使线下英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针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与性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答疑服务,改变传统课堂只顾学习共同体的集体利益而较少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局面。而这就对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以及课后要善于发现每位学生独特的性格特点以及学习方式,这考验着教师的洞察力。其次,教师需要敏锐地分析每位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学生以相应的建议,这对教师的分析力与判断力是个挑战。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学习后,对知识有着众多不同的见解,有时候甚至存在很大分歧,教师该如何拨开云雾见青天?最后,面对学生自主学习后疑问众多且提问质量较高的局面,教师又该如何针对个体差异,进行切中问题要害的答疑服务?这些都需要翻转课堂下的教师生成相应的教学能力结构。

2.3微而精的视频课程制作呼唤英语教师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结构

学生利用微课程视频在课前完成知识的传输,是翻转课堂的一个基本步骤。可以说,微课程的学习成为了学生促进知识内化的基础和先导。目前,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由于缺少针对性强的微课程视频,大多学校往往成立自己的教师团队制作微课视频。考虑到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最佳时长为10分钟左右,每段微课程视频也只有短短的15分钟上下。但尽管如此,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能在短短的10分钟内不仅突出重点把知识点讲解透彻,又要营造活泼生动的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是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另外,如何使学生将微课程视频的学习与课堂巩固讨论有效衔接达成1+1>2的效果,这也考察着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

3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下,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探寻

“教学是由一系列性质不同的具体活动构成的,每种活动都对应一种特定的能力。”[5]可以说,教学能力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集合体。不同情况下,依据不同的角度,教学能力结构构成要素也不同。我们尝试从高职英语翻转课堂的视角提出与其运行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其实,翻转课堂“倒置”的课堂程序和“翻转”的学习方式迫切地要求教师增强情感沟通力和教学洞察力,而其作为一种新兴的、不断完善中的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增强教学反思力。

3.1情感沟通力

翻转课堂下,教师教学的情感沟通力是指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中为达成便捷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寻求智慧的执教行为,在课前、课中、课后与学生在情感方面沟通的能力。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加强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在翻转课堂中,微视频课程的学习并不能取代线下教师的作用,相反,线下教师更应该创设让学生轻松愉快的自主学习环境,当好学生的“学习伙伴”与“教练”。因此,翻转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最大的难题并不是制作微课视频,而是如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使得学生在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知识的有效内化,而不是变成学生孤立、无序地学习。

3.2教学洞察力

教师的教学洞察力是指教师在复杂动态的教学场域中,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智慧收集分析场域内流动的符号信息,“并且对信息所蕴含的教育学意义和价值做出明智的判断”[6]的能力,主要包括对翻转课堂交互场域的洞察力、对学生个体学习行为的洞察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洞察力。对翻转课堂交互场域的洞察力是指,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观测和分析来自复杂教学场域的反馈性信息的能力。对学生个体学习行为的洞察力是指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准确把握学生个体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以及认知思维特点,找准学生个体学习的兴趣点和多样化需求的能力,从而便于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探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教师教学行为的自我洞察力是指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对自我角色的精准认知,对自我德行的客观审视以及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精准监控的能力。

3.3教学反思力

洛克认为反思“是指对自身心灵状态的知觉或者指对心灵运作(思维活动)的注意,是以思维活动为思维的对象,是对思维的思维”[7]。在高职英语翻转课堂中,教学反思力是指英语教师个体依据其翻转课堂的实践经验和头脑中形成的既有教育理论,通过对自我教学行为的审视、对自身教育观念的批判以及对学生反馈信息的总结与归因等方式,寻求教学智慧、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的能力。教学反思力的提升贯穿于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始终,这需要英语教师不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价值判断与审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用哲学的观点来说,就是教师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中实现对自我的否定以及否定之否定。

4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4.1在教学相长中提升情感沟通力

针对提升教师教学的情感沟通力,首先,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学会收起板着的面孔,露出自然轻松的笑容以增加与学生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改变学生心中英语教师高不可攀的印象。在讨论时,教师更应该抓住时机运用提问、设问、反问等多种方式,针对学生讨论时的重点疏漏和核心概念进行交流,积极通过语言沟通与动作鼓励等手段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讨论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看法,可以加入一些时代感较强的幽默故事和笑话从而创设生动有趣的讨论环境,让学生乐于讨论。在课后,教师应该积极利用互联网社交软件例如QQ、微信等,以学习伙伴的角色与学生充分情感交流,闲聊中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情感上的困惑,从而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相长中提升情感沟通力。

4.2在“不断尝试、不懈发掘、找准定位”中提升教学洞察力

提升教学洞察力不仅需要教师不断尝试对班集体现状以及伦理风气发展趋势的感知,从而使得学习共同体进行高效的转换学习,而且需要教师不断发掘现有课程知识对学生身心发展所蕴含的潜在价值,以便更好地把握学生群体的差异性与课程知识的联系。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时常分析教学实践与当前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尝试把握学生长久持续健康发展的脉络,以便积极调整实践方案,找准教学落脚点。然后,教师应留心观察学生自我意识与观念的变化与更新,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找准时机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教师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不至于偏离预设目标,使自身维持良好的教学动机和教学热情。

4.3在“向学生学习、与同伴交流、和自己对照”中提升教学反思力

可以说,提升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力是一个无限循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样也是一个跟学生交流学习、与优秀教师对比(特别是微视频课程中的教师)、以及教师自我学习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自身教学行为与观念的扬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效果如何学生是有发言权的,翻转课堂下教师正是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观察学生未表露的潜在信息从而发现自身教学行为的不足之处。同时,翻转课堂下学生提出的问题与疑惑大多是在观看微视频课程中的教师讲解后提出的,作为线下的教师只有与微视频课程中的教师密切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所以,线下教师必须对微课程视频中的教学行为进行充分分析对比,才能发现自己答疑解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自身的教学行为。最后,教师提升教学反思力不仅需要时常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存在的不足,更需要反思并欣赏自身教学的闪光点,发现并思考教学过程中那些在无意识状态下做出的蕴含价值的教学行为,并向自我学习。

作者:蒋维西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

[2]蔡宝来,张诗雅,杨伊.慕课与翻转课堂:概念、基本特征及设计策略[J].教育研究,2015(11):85.

[3]任凯,白燕.教育生态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120.

[4]陈川,赵呈领,吴新全.学习生态视角下翻转课堂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1):97.

课堂教学能力篇13

1.创造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作学生的知识朋友

卢梭说得好:“只有作学生的朋友才能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是教育首先应是温暖的,有人性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以满腔的热情来帮助学生,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才能使师生心灵相通,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搞好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2.教师应利用教材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包括学法和教法,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科学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中。都会学生学习方法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教材进行课堂教学。现在我们的英语教学应从“研究教法”为中心转化到“研究学法”重心。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一般采用五步教学法,在一步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都有所不同。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样学习也就是学法指导。主要方法如下:

⑴ 对比法

对比法主要用于学习一些相似词组,通过对比学习一些词组的用法,区别他们的不同点加深对这些词组的印象。如在教学in/on/to+方位词+of+某地这几个词组的用法时,如直接给学生讲授他们的用法比较抽象空洞,学生学得比较被动,我们可以给出几个句子让学生区别他们的用法, 通过比较,学生大都能总结出这几个词组的用法:to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i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某一范围内的某一方向;on + 方位词 + of 表示在相邻并接壤的某一地方范围外的某一方向。得出这一结论后,再让学生反复操练,这样学生对这几个词组用法就根深蒂固了。不但词组学习可采用此法,时态教学也可以采用此法。

⑵ 归纳总结法

对某一语言现象,我们应引导学生透过现象找规律,引导他们思考之后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比教师直接灌输效果就大不相同。原来我们的英语教师对语法教学最感头疼往往采取的是由教师介绍语法规则,学生被动地听,然后来一些练习操练,这样导致听者感到枯燥乏味而浑浑欲睡,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的效果。

通过这些句子让学生归纳总结书本要求掌握的被动语态几种时态的构成及其基本用法,学生印象比较深刻。

⑶ 联想法

很多学生在词汇学习方面一直比较被动,方法单一死板,导致词汇量不够而给英语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在词汇学习中我们可以采取联想法,学到一个新的单词,可以根据其词形、音、义,通过加前缀或后缀联想到以前学过的单词、词组,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由学习 care 可以联想到 careful, carefully, careless, carelessly, carelessness。由 happy 联想 happily, happiness, unhappy, unhappily 等等。

⑷ 交流互动法

教师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班级讨论,发挥集体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来解决问题。新的内容出现后先让学生自学掌握大概内容,然后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分组时考虑好、中、差的合理搭配,每组挑选一个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内大家畅所欲言,一起找难点、重点,先在组内讨论,互相解答,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在组长汇报本组情况后由全班一起解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充当一个组织者、指导者的角色。

不要轻易地帮助学生解决他们能够解决的问题,对每个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决,一个同学解答不完整,其他同学补充。碰到学生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全班同学参与,克服了他们胆怯、观望、依赖教师的心理,又能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性得到发挥。

⑸ 交际法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最终运用于实践,在交际中运用英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析角色表演对话,朗读课文,或组织游戏、猜谜,看图说话,根据课文改编对话等方式检验学生英语的掌握程度。这样才真正发挥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做到了学以致用。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