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实用13篇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

1当前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贸易状况及存在问题和不足分析

我国是传统茶叶大国,同时也是茶叶的产地,但是,整个茶叶市场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相应的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整个茶叶市场在经营过程中,其更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系统化茶叶贸易的国家,因此,可以说在茶叶出口贸易体系中,我国占据相应优势。但是随着当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不断成熟,如今在整个茶叶企业出口贸易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具体而言,其主要表现为:首先,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贸易在开展过程中,缺乏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和经营思维,尤其是很多茶叶企业不能将当前整个市场的发展理念融入到自身发展过程中。我国虽然是传统的茶叶大国,但是在整个茶叶市场经营过程中,其发展主体实际上是企业自身,而我国茶叶企业大多为传统的茶园经营模式,无论是其企业经营的完善度,还是具体的市场化元素应用和风险识别能力都相对较弱。其次,对于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贸易经营状况来说,在整体经营过程中,缺乏系统化的经营理念,尤其是整个茶叶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未能将时代优化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对于茶叶企业来说,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在参与国际贸易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将人们的客观需要融入其中,尤其是要将生态化元素系统化融入,通过内涵上的创新与完善,从而满足人们对整个茶叶产业的具体要求。最后,从当前茶叶经营的具体状况看,在具体经营过程中,缺乏理念完善与革新,尤其是未能结合市场需要,做出正确的思路调整,客观的说,当前人们对饮茶活动的具体需要也出现了相应变化,尤其是很多人更注重对红茶的饮用,但是我国在参与茶叶出口贸易时,其关注点更多是在绿茶产品上,因此其产品营销很难满足国际贸易的具体要求。

2当前国际贸易中茶叶出口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影响分析

客观的说,当前在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很多茶叶出口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很多企业未能结合国际贸易开展的具体需要,完善自身财务风险防控工作。茶叶出口企业的财务风险工作关系到整个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价值内涵,同时甚至关系到整个茶叶出口企业的经营效益,因此创新完善其财务管理机制就极为必要。而对于整个茶叶出口企业来说,其财务风险的主要影响为:首先,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其财务风险的存在关系到整个茶叶出口企业的经营效益,可以说,财务风险是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完善、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能够降低企业运行的成本和风险。其次,对于国际贸易中茶叶出口企业来说,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意识,实际上不利于整个茶叶企业的现代化建设,当然完善的财务风险意识是企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中,如果脱离了这一理念内涵,就会影响用茶叶企业的发展。最后,国际贸易中茶叶出口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有效开展财务风险工作,是茶叶企业创新自身经营理念,丰富发展思维,完善经营元素的重要途径。当然,客观开展财务风险防控机制,也能够提升茶叶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系统化的看,当前在国际贸易开展过程中,任何一个企业想要实现自身系统化参与,就必须将市场化发展的统一标准要求融入其中。

3国际形势下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开展的客观要求

随着全球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茶叶产业和市场正迎来发展的黄金阶段。当然相对于当前整个市场发展的具体形势来看,随着国际贸易发展日益成熟,如今整个茶叶产业也逐渐融入到整个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对于茶叶企业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需要通过系统化创新,尤其是要注重丰富整个茶叶产业的经营要素,通过创新茶叶产业的经营理念,从而满足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对整个茶叶企业经营的具体要求。当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发展来说,其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相应局限和不足,特别是对于茶叶出口贸易来说,我国茶叶产业的优势在于有着庞大而成熟的绿茶生产体系,但是其红茶在生产过程中,其与东南亚主要茶叶产地之间存在相应劣势。因此,我国茶叶出口企业如何适应市场需要,调整自身经营理念和思路,就极为必要。当然,相对于茶叶产业具体结构调整来说,其还需要对其具体发展理念进行创新,尤其是要通过丰富具体的茶叶产业经营要素,从而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当然,客观的说,完善的经营理念,其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经营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健康生态绿色的理念融入,特别是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如今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经营生产来说,其必须从生态元素融入视角切入,通过具体创新和实质性完善,从而使得整个茶叶生产能够满足当前整个市场的客观需要。其次,其还需要融入市场化的元素和理念内容,所谓市场化元素,其实际上指的是在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要素添加,还是相关经营理念的融入,都需要从市场化角度开展。当然,在将市场化元素发展应用过程中,其实际上也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相应影响。也就是说,我国茶叶企业想要实现良好发展目标,就必须将整体经营理念系统化融入到其具体发展过程中。当然,结合当前整个国际贸易发展形势看,提升茶叶企业的科学化管理水平,完善构建科学的茶叶企业管理机制,丰富整个茶叶企业的发展内涵,就极为必要。对于我国茶叶企业经营发展来说,其想要适应和满足整个国际市场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其关键在于提升和优化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尤其是随着当前整个国际市场发展成熟度日益提升,如今在整个国际贸易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就必须从优化企业经营水平,提升企业科学管理水平入手。在国际形势下。我国茶叶出口企业想要实现良好经营效果,其关键和重点就是把控其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具体而言,财务风险控制问题实际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完善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不仅影响整个企业的经营水平,同时也关系到整个茶叶企业的经营内涵,我国是传统的茶叶大国,但是在整个茶叶贸易开展过程中,其主体并不是现代化的茶叶企业,而是停留在传统经营模式和状态的茶园,因此无论是具体的企业发展理念,还是相关茶叶企业经营元素,都存在相应问题和不足。系统化看,我国多数茶叶企业还处于传统经营状态,因此,很多茶叶企业的经营状况与当前整个国际贸易的具体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相应差距,特别是很多茶叶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阶段,因此,想要系统化满足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的具体需要,就必须从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建设入手,通过创新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经营的最佳效果。当然,对于茶叶企业来说,优化财务管理机制,不仅是提升和优化改善茶叶企业经营需要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整个茶叶企业经营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我国作为传统的茶叶生产企业,尤其是随着整个茶叶企业现代化建设机制不断成熟,通过优化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丰富和完善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元素,从而为整个茶叶企业经营效果的实质性优化奠定重要基础。当然,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完善风险控制管理也是其现代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关键,因此,优化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能够为茶叶企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实质性帮助。对于茶叶企业经营来说,优化财务风险控制,将有效降低茶叶企业的经营成本,同时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现代制度的有效建立。当然,对于茶叶企业来说,完善财务风险风控机制,也能够有效提升茶叶企业的经营效益,实现其企业生产经营的最佳效果。

4结语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在国际贸易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茶叶企业想要实现最佳经营效果,就必须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建设为基础,通过完善财务风险管理元素,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企业经营的最大效益。尤其是茶叶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其缺乏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无论是财务风险控制思路,还是财务管理效果,都很难实现整个企业最佳经营效益,随着当前国际贸易发展日益成熟,如今在整个茶叶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优化经营元素,从而实现最佳经营效果。

作者:金春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冶英,任以顺.基于绿色贸易壁垒视域的中国林产品出口贸易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68-173.

[2]曾.安徽省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国际竞争力的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8):179-182.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2

茶叶;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4008102

安徽省作为中国产茶大省之一,茶叶是其主要出口农产品,茶产业的发展及出口竞争力强弱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民生问题。近几年,茶叶出口面临日趋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欧债危机、西非、北非等出口市场政局动荡、绿色贸易壁垒严苛、人民币汇率升值、银行利率上涨、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都影响着安徽省茶叶出口的发展。面临日益复杂的出口环境,正确分析和评估各种影响因素,建立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对于实现安徽省茶叶出口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1安徽省茶叶出口及重点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1安徽省茶叶出口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茶产业发展快速,出口成效显著,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态势。2010年安徽茶叶出口5727万美元,增长15.53%。2011年,在外部环境极为不利的情况下,茶叶出口量突破2.91万吨,位居全国茶叶出口省份第三位,出口额达7956万美元,增长38.92%。茶叶出口的品种主要有绿茶、红茶、花茶、乌龙茶等,其中绿茶为安徽茶叶出口的拳头产品。2011年,安徽省绿茶出口2.56万吨,出口金额7140万美元,分别增长24.62%和37.76%,占总出口的87.97%和89.74%;红茶出口0.35万吨,出口金额818万美元,分别增长44.75%和50.30%。茶叶出口市场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非洲最大,欧盟、中亚次之,美加、中东出口较小。

但在茶叶出口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出口以大宗散装茶叶为主,茶叶深加工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茶叶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及茶叶农药残留率高等。

1.2安徽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安徽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安徽省茶叶系统共有19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2011年出口额超过500万美元的企业由上年的3家增加至5家。5家企业出口总额5537万美元,增长43.30%,占比69.58%。其中,成立于1952年,自营于20世纪80年代,改制于2001年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承担着安徽茶叶出口的主要任务。该公司茶叶年经营量1.8万吨左右,占安徽省茶叶出口总量的70%,年茶叶出口量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为全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部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但总体来说,省内茶叶出口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还需继续振兴及壮大。

茶叶品牌效益开始显现。2011年安徽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吉祥鸟”、“迎客松”等自主品牌茶叶出口6099吨,出口金额1097万美元,分别增长6.16%和25.63%。但仍然存在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没有能发挥全球影响力的茶产品品牌的问题。

2安徽茶叶出口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2.1外部影响因素

(1)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作为一种非关税壁垒,近些年不断提高,成为茶叶出口到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茶叶市场而言,欧盟、日本市场购买力强、市场前景广阔,但这些国家通过对茶叶设置苛刻的检验标准,从而提高茶叶进口的门槛,而茶叶检验中的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为主要表现形式。

近些年,欧盟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仍不断提高,“零容忍”涉及的项目越来越多,2007年以来,欧盟大幅度增加进口茶叶农药检验的项目,同时提高了标准的严格度,在数量上由1999年的6种增加到2007年的216种,其中93.6%农药的最大残留限量为0.01mg/kg,为检测仪器的最低检测限,大大影响了对欧盟的茶叶出口。2011年10月1日起,欧盟又将对中国输欧茶叶采取新的进境检验措施,包括所有从中国进口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口岸进入;所有货物必须有

[HJ1.8mm]

常规入境文件才会被允许进入指定口岸;欧盟将对10%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法规同样适用于没有重量限制的样品等;进口商承担所有相关检测和入境文件准备的费用。为满足检测标准,这次新的壁垒势必会增加茶叶出口欧盟的成本。

(2)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汇率是不同货币间的折算比率,是以一国货币表示另一国货币的价格。人民币汇率是指其他货币与人民币的比率。2005年7月起,我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断提升,从汇改时的8.11,到2007年10月首次涨到7.5,2008年金融危机下,一路升到6.83,目前仍在小额波动,维持在6.29。人民币升值意味着其他货币与人民币的比值下降,从而造成茶叶对外出口价格的提升,对于靠价格优势来获取市场的低价茶叶而言,势必将削弱国际竞争力。另外,由于外贸合同执行期长,人民币升值的不确定性会给茶叶出口企业的应收外汇账款带来风险,容易造成汇兑损失。未来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汇率波动仍存在较大波动的可能性,这些因素将对茶叶出口价格和出口收益产生较大的影响。

2.2内部影响因素

(1)茶叶出口刚性成本的上升。

在通胀预期下,茶叶出口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势必将增加。首先,由于国内劳动力、原材料成本增加,进货价格必将呈现上涨趋势,出口企业为保持原有利润水平,相应要提高茶叶出口价格,从而会影响国际竞争力。其次,通胀预期下,工厂产品报价必将一天一价,变动频繁,使得出口企业报价困难,影响订单的成交。再次,近年来国际海运费价格频繁上涨,有可能吞噬掉已成交合同的利润,甚至产生亏损;另外,也给远期报价带来了风险。此外,欧盟口岸检验新规的实施,茶叶出口企业将增加相应的检验费用。同时为了满足进口国要求,茶叶出口企业有必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基地建设、出资认证、推行清洁化生产等的费用。通胀预期下刚性成本的上升,必将给茶叶出口企业带来更高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从而影响茶叶的出口。

(2)茶叶产品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由于安徽省茶叶以小农生产为主,规模小,农户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农药使用不规范,导致茶叶生产和加工卫生、安全不够重视,即使在企业的标准生产基地,由于内销的检测要求远低于外销,茶农抱着出口不行可转内销的思想,从而在源头上无法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另外,国内茶叶质量和安全体系不健全,虽然茶叶的检测标准种类繁多,但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引导。而且,现行的茶叶卫生标准比起发达国家来说低很多,关于茶叶农药残留和污染项目检测远低于欧盟、日本的检测要求。同时,国内检测技术不能同步跟进,导致很多进口国要求的检测项目用国内的技术无法检测的。此外,省内茶叶生产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机械自动化水平不高,茶叶加工环节标准化作业程度低,都影响着茶叶生产的过程,使得茶叶出口产品品质无法保证稳定。

(3)茶叶出口龙头企业规模亟须壮大,缺乏国际知名茶叶品牌。

安徽省茶叶出口龙头企业虽在不断壮大,但真正部级龙头企业只有安徽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一家,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实力不强,导致对茶叶出口带动作用有限。由于茶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大部分茶叶企业资金投入少、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且大部分企业没有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出口商品来源于分散的茶农,从而使出口企业无法对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出口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导致出口产品质量不稳定。另外,安徽省出口茶叶无国际知名品牌,仅有省茶叶公司“吉祥鸟”、“迎客松”等自主品牌,品牌国际影响力小,对于开拓欧盟等消费者品牌忠诚度高的高端市场时增加了强度。

3增强安徽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茶叶作为安徽省十大主导农产品之一,茶叶出口竞争力的增强对于振兴安徽茶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继续推动安徽茶叶出口,需要政府、茶叶行业协会、茶叶出口龙头企业三方协同联动。

3.1推动茶产业发展,提高茶叶检测品质

产品品质是一个行业能够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石。首先,政府应联动行业协会,参照当前发达国家对进口茶叶的质量检测标准,尽快出台一个能够与国际接轨的茶叶卫生和质量标准,并将这一标准在茶叶生产、加工的各环节进行宣传推广,提高茶叶标准化生产的水平。其次,政府应加大对茶叶研发方面的项目资金支持,鼓励科研机构进行茶叶检测、优良品种、清洁生产、生物农药方面的研发。再次,政府应积极推动将标准化茶叶生产模式在茶区进行推广。如安徽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有利于出口企业对茶叶整个生产过程产品品质的把握。

3.2建立外汇风险控制机制

由于人民币升值迫使茶叶出口价格上升,同时易产生汇兑损失等交易风险。因此出口企业应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成熟完善的外汇风险控制机制,从而有效地应对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首先,在企业内部设置专门机构研究国际金融市场变化及西方主要货币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趋势,能够对未来汇率变动趋势进行预测。其次,通过谈判,争取使用有利于我方的硬币作为计价货币,并可考虑采用人民币代替美元等其他币种作为结算货币,进行跨境人民币结算。再次,可利用远期结售汇、掉期交易、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外汇风险。最后,也可利用出口押汇等贸易融资方式转移外汇交易风险。

3.3打造大型茶叶出口龙头企业,并培育国际知名茶叶品牌

龙头企业对于行业、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政府应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大对那些已形成规模、辐射带动能力较强、集产供销为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政府部门积极为大型茶叶企业争取上市指标、推

动条件成熟大型茶企成为上市公司,解决企业融资难、上市

难的问题。同时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推介省内茶叶自主品牌,帮助企业扩大产品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3.4开拓高端市场,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

目前,我省茶叶出口产品多为大宗低价、原料型茶叶,附加值低,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非洲国家,此市场利润空间较小,对于安徽省茶产业发展促进有限。而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市场购买力强、市场潜力广阔,政府及企业应在提高茶叶品质及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可以大力开拓上述高端市场。首先,茶叶出口企业要下大力提高产品卫生和品质,使产品质量符合进口国的检测标准。其次,茶叶出口企业应通过研究国际市场需求,联合科研机构和茶叶加工企业根据进口国消费者茶叶消费形式,研发功能化、方便化的茶叶饮品,加大产品的深加工和创新工艺。通过开拓高端市场,可以使出口产品和市场多元化,降低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所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3

一、歙县茶业面临的问题

歙县是全国产茶大县,全县现有茶园26.7万亩,目前年产茶量达6,000吨以上,年茶叶总产值超过亿元。其中,黄山毛峰、顶谷大方茶位列全国十大名茶。随着茶叶商品化、市场化的推进,歙县茶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茶叶生产规模普遍偏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随着传统集体经济组织的瓦解,原有的以生产大队为主要生产单位的集体茶厂也随之解体。如今歙县几乎每一户茶农都建立了自己的茶叶初制厂,这一方面增加了茶农对茶叶生产的固定投入;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农户的制茶技术难于统一,又产生了茶叶品质不一致的问题,影响了茶叶的价格。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决定了茶农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总之,这种“家家点火,村村冒烟”的小生产模式阻碍了歙县茶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广大茶农的利益。

(二)茶叶交易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1、集市式的市场组织。从1984年开始,随着茶叶商品经济时代的到来,茶叶由大产品变成了小产品。在初级市场,茶叶的交易主要是单个农户分散地到附近的集市销售自家的茶叶的方式。一方面由于单次交易的量少,增加了茶叶的平均交易成本;另一方面茶农受自身素质和其他因素的限制,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市场信息,因此难以平等地分享茶叶的经营利润。

2、茶叶经营的产业链比较长。茶叶既是农产品也是再加工产品,其经营的产业链比较长。茶叶从生产到交到最终顾客手中,需要经过诸多环节,如图1所示。(图1)

茶叶经营的产业链很长,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被中间商剥夺一定的利润,从而导致茶叶在产区和销区的价格差的拉大。据统计,在产区和销区,茶叶价格相差甚远,有的高档名优茶甚至相差近千元/斤,普通的大宗茶价格也至少相差十几元/斤。另外,由于在产区茶叶初级市场的交易较为分散,政府对其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茶叶商贩时常利用这一“契机”恶意压低茶叶价格,严重剥夺了茶农的利益。

3、打“白条”现象较为严重。最近几年以来,歙县地区众多的茶叶收购商在一定程度上由竞争走向了联合,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由于这种联合的出现,茶叶收购商们为了共同的利益,一方面恶意压低茶叶的价格;另一方面对茶农恶意赊账。有些茶商经常不及时兑现茶农的货款,他们往往要等到9月份以后甚至过年前后才付账,甚至有的茶商都不能向茶农付清当年的账款。另外,还有一些茶商到付账时不直接付给茶农账款,而是到快过年时以货物的形式向茶农抵债,但是往往他们的货物价格都比一般商店偏高。即使这样,茶农还是得买他的货,否则就拿不到钱。这使得茶农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有“钱”没法花,有的家庭除了茶叶之外其他收入很少,在没拿到茶叶账款之前只好借钱生活,茶农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歙县茶业面临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茶叶生产规模小,茶叶品牌没有做大做强。歙县由于受山区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不仅每个家庭拥有的茶园少,而且各个家庭拥有的茶园也极其分散,不便于规模化的经营。歙县有一些名牌茶叶,如黄山毛峰、顶谷大方等,但是由于茶叶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产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光有名牌,没有较硬的品牌还是不够的。此外,茶叶流通体制还不完善,大型的流通组织尚未形成,流通网络仍未健全。茶农无法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茶叶流通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流通成本较高,影响了茶农收入的提高。

(二)政府对农村茶叶初级市场的管理不到位。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渐显现。由于规模小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众多农民之间又难以形成联合,使得单个的农户在茶叶交易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而茶叶收购商数量相对较少,基于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联合,他们共同压低茶叶价格,剥夺农民的利益。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初级茶叶市场的管理力度不够,给一些投机商们提供了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茶农的利益。

(三)农业保险制度尚未形成。农业不仅是产品的再生产,而且是自然的再生产。由于目前农业生产的规模小,农业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单个农户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极弱(这里的风险主要是指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生产的风险一旦发生,农民就会遭受巨大的损失,甚至由此致贫,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农民的生活质量。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和弱质性,商业保险机构基本不愿意为农业投保。目前,农业的风险发生时,主要由政府提供一定的救助(救助主要是针对自然风险,对市场风险带来的损失只由政府提供少量的补贴)。总之,目前农业保险制度尚未正式纳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得农业生产的风险主要由农民自身承担,这便无法彻底消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三、发展歙县茶业的对策

(一)整合资源,扩大茶园经营规模,提高效益。首先,各农户可以通过和其他农户交换农地的方式使原先分散各处的茶园集中到一处或少数几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茶农对茶园的经营和管理,降低经营成本;其次,各农户可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整合家族内部各农户的茶叶初制厂,共同出资购买更加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扩大茶业初制厂的规模,提高茶叶初制厂的加工能力,改进茶叶加工技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茶叶的质量,提高茶业的经营效益。

(二)加强政府的扶持与引导。首先,政府要派专门的农技人员深入到茶叶产区进行实地考察,对茶叶产区的土壤进行抽样检测,并根据土壤检测结果指导茶农科学施肥,提高化肥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减少施用化肥的投入。另外,农技人员要与气象部门合作,根据季节变化对茶树病虫害进行科学预测,并指导茶农及时使用低毒且有效的农药(特别是生物农药),从而降低茶叶的农残;其次,各级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奖惩措施鼓励农民少用农药或使用低毒农药。如:歙县政府可以利用技术手段对本县生产的茶叶的农残进行科学检测,并对低农残的茶叶实施价格补贴;对农残过高的茶叶征收一定比率的农残费。使农民意识到过量使用农药不仅无利可图,还会蒙受损失。从而减少农业生产中的农药使用量,降低茶叶的农残,打造真正的“绿色品牌”,提升本县茶业的竞争力,把歙县茶业的品牌做大做强。

(三)进一步规范茶叶交易市场

1、完善茶叶初级交易市场。茶叶初级交易市场上交易的都是茶叶鲜叶和茶叶初制品,加工深度都不高,所以其价格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茶叶收购商们已经达成共识,他们往往只根据日期来规定茶叶的基本价格,茶叶销售价格往往因茶叶的相对质量和茶商的偏好在基本价格附近浮动。价格是由茶商说了算,价格往往偏低。但是,由于茶叶价格的时效性很强,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歙县政府在茶季应安排专人搜集茶叶市场信息,每天给当地各种茶叶制定一个“指导价”(茶商收购茶叶时不得低于此价),并专门派乡镇工作人员到各自所管辖的茶区初级交易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为茶农排忧解难。从而从政策层面上解除茶农在茶叶交易中所处的弱势地位,保护茶农的利益。

2、让茶农参与到茶叶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减少中间商对农民的盘剥。政府要引导茶农“跳出”农业发展农业,通过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走产、供、销一条龙的道路。实现“一部分农户专门生产茶叶,一部分农户专门供应茶叶生产所需物资,一部分农户专门搞深加工,另一部分农户专搞茶叶的收购和销售”的格局,让承担着不同职能的农户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此外,政府要采用农科教结合的方式,派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当地学校为场所,利用周末或晚间对从事不同行业的茶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实现茶叶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由掌握了专门知识的农民参与,从而实现茶叶生产、销售各个环节的专业化,提高茶叶经营的效益,保护茶农利益。

(四)加大对茶叶流通市场的管理。首先,政府应对本地初级茶叶交易市场上的茶商进行摸底调查,对违反茶叶市场交易规则,严重损害茶农利益的茶商,一旦查出,取消其收购茶叶的资格。对有茶叶经营潜力却缺乏资金的茶商,政府应给予金融上的支持(如适度放宽贷款额度,给予一定程度的贴息等);其次,政府应牵头培育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茶商,让茶农在卖茶时有最后一道“保护网”,从根本上解决卖茶难的问题,使得“打白条”现象彻底消失。

此外,各级政府应积极开拓茶业的国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要求政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对茶业的管理,严格控制茶叶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统一茶叶的质量标准,努力开发茶叶新品种(特别是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茶叶或茶叶饮品),将歙县茶业的品牌逐步做大做强。此外,政府应积极在国际市场上与WTO成员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积极对话,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争取有利的条件。

(五)加强茶文化宣传,大力发展“茶旅游”(如观光农业)。歙县是古徽州府衙所在地,这里孕育着浓厚的徽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歙县政府可以利用其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将茶文化与徽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大力宣传,进一步扩大歙县茶业的知名度。并以现有的茶园为载体发展“观光农业”。

(六)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科学确定农地使用权的转让价格,保障农民对承包地的收益权。通过土地制度的调整,使有限的土地有偿地交由有经营能力的农业生产能手经营,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让一部分农民“跳出”有限的土地资源的限制,寻求其他致富道路。

(七)加快农业生产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政府应大规模实施农业普查,条件成熟时可以制定《农业生产法》,对农业生产中禁用的农药,违规开垦荒地等事宜以法律的形式加以明确规定,从而奠定对农业生产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督的制度基础。此外,政府还应制定科学的农产品定价方法,从而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民增收。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德元,何开荫.变迁――安徽农村改革论述[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詹罗九,郑孝和等.中国茶业经济的转型[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张琳.提高我国茶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研究――基于杭州西湖龙井茶业发展的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4

1中小茶叶企业融资租赁对解决其融资难问题的优势分析

1.1利用融资租赁,增加企业资金的流行性

租赁公司和银行在所有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租赁公司拥有设备的所有权,和银行不同的是,银行非常重视企业的财务能力和经营状况,对于企业的担保状况非常重视。而租赁公司更加重视租金能够收回,如果承租的茶叶企业不能按时支付租金,租赁公司可以随时收回设备。另外和银行相比,融资租赁公司的相关手续也较为简单,不需要提供任何的担保资料,虽然许多租赁公司要求的年租金率会在贷款利率上高2%-4%,但是和银行相比,租赁公司少了许多补偿性余额等条件的限制,这样核算下来,许多租赁公司的贷款实际比银行的年利率低,这样对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有较大的帮助。

1.2利用融资租赁,促进企业改革创新

我国茶叶中小企业均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茶叶企业的项目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同时资金的短缺是制约着我国茶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茶叶中小企业如果采用融资租赁方式,对于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对新产品研发进度推进,新的技术创新有较大帮助,从而使得茶叶企业能够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茶叶企业新品上市,增强自身在市场上的份额有较大帮助。茶叶企业采用融资租赁的根本目的是能够实现企业的资本快速积累,从而提升市场竞争力,最大程度地让资金在新产品上发挥作用。随着我国茶叶行业的发展,茶叶技术和茶叶品质已经成为消费者最为重视的环节,大量资金运用到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上,可以保证茶叶企业的设备更新,也可以避免设备出现“精神磨损”而出现的风险。

2茶叶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面临的困难分析

和国外相比,我国的民间融资出现的时间较为,融资租赁相对而言也较为落后,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也不够完善。

2.1茶叶中小企业对融资租赁业务理解存在偏差许多茶叶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在规模扩大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困难等问题。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法,融资租赁在茶叶企业中的宣传力度较小,许多茶叶企业认为融资租赁不安全,甚至被误认为是高利贷的一种形式,并且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起步也相对较晚,并且也没有形成一套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体系,因此,融资租赁的优势在短时间内没有体现,特别是对于茶叶中小企业而言,有些企业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认为民间融资属于一种“不合法”的方式,导致了融资租赁很少被金融界重视。融资租赁实际上是涉及到金融、贸易、法律等一系列知识的一项金融业务,对于我国大部分的茶叶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精通这项业务的人才较少,更谈不上了解融资租赁的优势。因此,茶叶在面临着资金困难需要融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采用筹资集体购买,融资租赁在茶叶中小企业的推广也将面临着雪上加霜的困境。

2.2政府对融资机构的权益划分较为模糊

我国的融资租赁市场发展非常晚,同时缺乏相关的配套法律措施。我国的《合同法》对于融资租金的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也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更是缺少实质性违约和非实质性违约的界限,因此,中小茶叶企业在面临融资过程中,很少选择融资租赁,这是因为其本身这种租赁方式得不到法律的保障。一旦出现经济纠纷,对于出租人的经济利益将会面临较大的损失,如果在融资租赁中出现了租金拖欠等问题,将极大地损害出租人的经济利益。

2.3融资租赁产品较为简单,缺乏行业内管理规范

从目前一些茶叶中小企业的融资效果来看,主要存在融资租赁的产品较为单一,我国茶叶企业选择融资租赁,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行购买设备,随后将设备给予承租人进行使用,当然,这种方式属于融资租赁中最为简单的方式。从我国融资租赁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的融资租赁行业依然缺乏行业内的管理,甚至缺乏相应的管理部门,其行业内组织结构较为混乱,组织较为松散。缺乏一个较为强大的全国性自律组织来对行业进行管理,风险管理较为薄弱。

3利用融资租赁解决茶叶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茶叶中小企业为了扩大规模需要融资,这是茶叶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发展茶叶中小企业的租赁融资机构需要企业、租赁机构以及国家三个不同层面共同努力,从而促进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1加大融资租赁在茶叶中小企业中的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融资租赁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晚,也缺乏相应的宣传,导致了融资租赁在许多茶叶中小企业中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而我国茶叶中小企业更多采用购买设备来解决设备不足的问题,这样会导致企业生产消耗大量成本。因此,只有加大宣传力度,茶叶中小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融资租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够意识到该融资方法的优势。对于融资租赁行业而言,也需要对目前市场运行状况进行研究,对于融资租赁行业存在的不足进行调查,系统地制定出符合我国融资租赁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3.2政府给予行业扶持,给予企业优惠

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茶叶中小企业是茶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当给予中小企业在融资信用和保险方面政策。茶叶中小企业只有得到了更多的优惠,才会去了解融资租赁所带来的优惠,进而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政府在这当中要做好服务工作,例如一旦出现承租人无法交付租金,此时可以由政府担保的保险公司承担部分的租金赔偿,这样可以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债务风险。

3.3建立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融资租赁法规体系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唯一标准,而保证市场有效配置的核心因素就是法律,没有完善的法律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为了促进我国融资租赁行业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茶叶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亟需出台一项专门的法律,从而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对于当事人双方必须履行的义务进行确定。相关的制定部门应当尽快建立相应的融资租赁法律体系,而不仅仅是《合同法》中银行贷款中法律的一项“附加条款”。此外,相关法律的制定需要顶层设计,融资租赁本身是整个金融市场上非常小的一部分,因此,完善相关法律还需要从整体金融环境出发,如果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最终会使融资租赁的市场更为扭曲。

3.4发展多种租赁方式多元化的租赁方式

可以有效降低在融资租赁过程中的风险。例如制定融资租赁市场的入门门槛,对业务操作规范和制度进行制定,融资租赁由相关的金融机构统一进行管理。为了促进融资租赁的业务发展,可以尝试采用多种租赁方式,由目前的直接租赁发展为回租租赁和转租赁等综合租赁方式,茶叶中小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选择符合自身的租赁方式。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我国茶叶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现状进行分析,对市场上新兴融资方式———融资租赁的优点进行了介绍,针对茶叶企业对融资租赁认识不足以及市场监管、法律不完善等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只有政府牵头,加大宣传,企业和融资租赁机构合作,优化市场环境、制定相关法律严格监管,才能够促进融资租赁行业朝着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思雨.我国中小企业利用融资租赁进行融资的优势及问题分析[J].时代金融,2015,(06):123+128.

[2]王瑞瑶.基于融资租赁制度视角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路径突破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14,(67):48-55.

[3]陈梅.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融资租赁问题探析———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J].财会研究,2014,(10):50-53.

[4]赵李曼.解决青海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新视角———融资租赁[J].中国商贸,2014,(18):138-140.

[5]廖艳,黄洁伟,陈锐.融资租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可行性与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132.

[6]丁文茵,张智星.小微企业利用融资租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安徽化工,2012,(06):74-76.

[7]张博.融资租赁业务在缓解微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优势分析[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9-11.

[8]林红,杜光文.融资租赁与银行信贷———基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对比分析[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06):8-12.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5

农业众筹(Agriculture Crowd Funding)指生产者通过网络众筹平台农产品筹资信息,吸引大众为其新发起的项目进行投资,并在成功融资后以农产品实物或者股权形式给予回报。将此新型商业模式应用于茶叶行业,无疑是一种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创新之举。如何真正解决资金问题、消除信息不对称、改善茶叶流通现状,如何让茶叶产品搭乘“互联网+”快车,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农业众筹模式的发展现状

1.国外农业众筹模式。农业众筹的模式源自美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分别是Fquare和Agfunder。其中Fquare的模式是建立一个垂直土地流转平台,投资者可以通过参与农场土地众筹,购买选定区域的土地契约,间接拥有该土地的所有权。当投资者购买土地后,平台会充当中介角色,再把土地租给周边农户耕作,投资者收取土地租金。而Agfunder的模式则是充当网络服务平台角色,为投资人和农户搭建网络平台,提供农业生产项目和农业技术项目的众筹服务,在众筹成功后,Agfunder会对融资企业收取一定的提成,但对投资人并不收取任何费用。

2.国内农业众筹发展。国内农业众筹发展起源自2014年,目前仍处于发展阶段,现阶段的模式主要分为:农产品众筹、农业技术众筹、农场众筹和公益众筹四大类。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业众筹平台是“大家种”和“有机有利”,分别代表两种不同模式。“大家种”平台首创提出F2F(family to farm)的概念,提倡都市人走出城市,回归自然,其定位为连接家庭和农场的平台,为农场和家庭建立直接联系的桥梁。而“有机有利”平台为淘宝生态农业频道合作伙伴,其定位为专注于生态产业的生活服务平台,目前主要承办回报类农业商品众筹和投资类农业股权众筹两种项目。

三、农业众筹模式应用于茶叶行业的必要性

1.解决资金问题。茶叶企业的发展不仅依靠自然资源和加工企业,更重要是要有长久稳定的资金投入。资金注入使企业可以在现有发展基础上,增加科研人员和加大研发力度,扩大厂房和企业规模建设,推进茶叶品质改革创新和高端包装,增加企业宣传来打响名牌效应。农业众筹模式不仅可以为茶叶企业提供金融融资,同时可以通过平台向广大消费者筹集预订资金,这种类似于茶叶产品预售的农业发展模式,能够为中小茶叶企业、茶农提供资金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茶叶企业的资金问题。

2.消除信息不对称。我国茶叶生产领域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十分严重,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供需信息、交易信息无法对等,往往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茶叶滞销。在茶叶流通过程中,茶叶企业属于弱势群体,不仅要面临自然灾害的风险,又要面临市场经济的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农业众筹平台作为买卖双方合作互动平台,以消除信息不对称为基础,使双方得以实现共赢。对茶叶企业来说,通过与消费者的直接互动,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按需定制生产,既能保证茶叶销路,又能减少库存和消耗;就消费者而言,直接从茶叶企业处获得新鲜茶叶产品,既保证了食品安全,又减少了来自分销环节和零售环节的附加开支。

3.改善茶叶流通现状。传统的茶叶产业流通模式较为复杂,如图1所示,从原材料生产环节到消费环节,要经过加工、分销、零售等多个中间环节,这些环节不仅增加了流通的成本,还降低了流通的效率,且中间环节的时滞性使茶叶产品到达消费环节时的质量难以保证。

将农业众筹模式应用于茶叶产业,在解决茶叶企业销售渠道问题的同时,直接实现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向互动,让茶叶生产商在茶叶种类选择和定价上有了更多话语权,中间环节的减少使其逐级成本降低,利润增多。

四、CF2C茶叶众筹模式应用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众筹平台基本采用以实物和服务回报的消费型模式,与“生鲜产品预售”的模式比较相似。以CF2C(circulation to farm to consumer)为核心构建茶叶众筹模式,通过社交网络挖掘社群的影响力、利用互联网公开透明机制建立消费者与生产之间的信任通过目标众筹的方式,提前锁定需求,将销售前置,以销量驱动产量,从而实现茶叶产业链重组,形成有利于互联网发展进程下循环电商模式的茶叶产业发展新思路。

1.业务设计

以茶叶产品众筹服务为基础,为茶叶企业提供一站式茶叶产业众筹解决方案和茶叶产品网络推广服务,业务体系可涵盖以下两方面。

2.商业模式

以茶叶企业作为项目发起方,为消费者提供众筹项目用以预订某种价位的茶叶产品,实现项目资金筹措,而后茶叶企业根据订单需求进行茶叶种植,按约将成熟茶叶产品配送至消费者,平台将以监督的形式,让种植过程透明化,平台本身主要的盈利模式含以下两部分:

(1)增值服务及佣金盈利

茶叶众筹平台对茶叶众筹项目提供包括视觉设计、营销推广等众筹增值服务,以及茶叶企业发起项目支付佣金所产生的收益。

(2)资金沉淀盈利

在茶叶企业完成茶叶产品培育成熟前,提前融得消费订单资金,待消费者获得茶叶产品回报后,再将资金打入生产者账户,期间资金沉淀盈利归众筹平台所有。

3.风险分析

CF2C茶叶众筹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资金问题、消除信息不对称、改善茶叶流通现状,但如同传统农业众筹模式一样,仍面临来自市场认可度、运营成本、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茶叶企业和茶叶众筹平台运营者必须在充分认识茶叶众筹模式机会和风险的前提下,探索茶叶众筹模式,降低运营成本,培育茶叶众筹市场。

五、小结

本文认为,茶叶众筹模式或将成为茶叶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手,以众筹消费模式的独特商业价值,有效减少中间环节,带动茶叶产业发展。其发展重点可以围绕茶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互动、茶~产业链重组、社群网络营销等三方面来设计。

参考文献:

[1]魏芳.我国茶叶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福建茶叶,2016,(03):99-100.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6

虽然向上下游延伸可能为企业带来优势,这种大而全的产业链看似为企业筑起一道华丽而美好的长城,但也存在相当风险。如果企业主冷静下来,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以下一些弊端:

首先垂直一体化经营会导致企业专业化不足并分散核心能力,同时还增加了企业内部协同和联动的风险。在目前大多数茶叶企业实力比较弱小,还没有建立起运营团队,企业经营主要依靠企业老板自己的个人能力来运作情况下,显然“固本”更为重要。在山东有一家以铁观音销售为主的企业跟我谈他的想法,想回安溪建茶叶基地和加工厂。但是这么一来,他的经营活动就会发生很大改变,以前是一个中心,在济南做好销售就可以。但如果在安溪建基地,自己加工茶叶,就变成两个中心,甚至三个中心,要兼顾茶叶的茶园、茶厂和销售。如果没有一个合适团队帮助管理茶叶生产或者销售,那么他的精力至少一半要投到茶叶生产上,甚至还要更多的时间。对于目前企业还主要依靠他个人关系来进行销售情况下,如果建了茶叶基地和加工厂,他就不会像过去那样有足够的时间来维护他身边现有客户,茶叶销售势必会因此而受到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上地位。所以,如果没有三头六臂,产业链的延伸只能让企业疲于奔命。

另外,生产型企业要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有不少企业的产品在区域内名气不小,但是跨出本区域,问题就来了。有一家在信阳生产红茶的企业,在当地发展不错,想要到北京开设专卖店。在听了他的想法之后,我首先问他现在生产红茶与北京市场销售红茶相比较优势在哪里?是价格优势,还是品质特点优势?经过仔细分析,发现他们目前生产成本比贵州、广西、福建等其它产地的红茶的成本高出不少,而且在品质上由于信阳红茶发展时间较短,还没有形成市场公认的品质风格,因此并不具备规模发展和市场突围的优势。接下来我又问他是否有在北京开设经销店的资源情况,结果发现,目前他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市场资源都不足以支持在北京开展业务。最后,他放弃了到北京去开专卖店想法,专心做好红茶生产,巩固当地市场。

茶叶企业如果要向上下游延伸,实施一体化经营,就必须掌控稀缺的资源。在台湾阿里山,我们可以看到从种植,到加工,到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小型茶叶企业,这些农户不仅拥有阿里山高山茶园这一稀缺资源,而且阿里山也是台湾重要的旅游观光地,每年的大量游客足以支撑他们所生产茶叶的销售。如果不具备对稀缺资源掌控能力,茶叶企业实行“全产业链”经营,需要考虑号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管理水平与生产链的相匹配。随着茶叶企业向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必然会提高企业管理的难度,对企业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产业链条扩大一是会增加了对员工的监管难度,二是会增加企业内部协调难度,三是会增加企业决策难度等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很可能会因为一体化经营而下降。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7

自古以来,名山县有着灿烂的茶文化,被誉为茶的故乡及贡茶生产基地。蒙山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从唐玄宗直至清末有一千一百余年贡茶历史。

茶叶是名山县最具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享誉中外。截止2002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9.47万亩,茶叶总产量713.75万公斤,比上年增长约4.35%,其中名优茶产量161.6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97%;产值达11011万元,比上年增长15.44%,农民年人均纯收人中,茶叶占20%,茶叶支柱产业已具雏形。2003年上半年全县茶叶产量达554万公斤,其中名优茶194万公斤,茶叶产值14380万元,其中名优茶9700万元。

然而,名山的茶叶发展还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还处于初步阶段。目前,多是个体和小规模企业,缺少大的龙头企业。蒙山茶品质好,但名气不够,在四川乃至全国市场占有率不高,必然影响其销量。蒙山茶的年产量大约在700-800万公斤,大多为零散生产、销售,随着茶叶产量的扩大不能保证价格的稳定,最终有可能增产不增收,从而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由此可见,名山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必要。

一、名山县茶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有效形式,也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农业持续发展的又一个必然趋势。

名山县茶业产业化经营对全县的茶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理论上说,它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在实际中,它能够将分散、弱小的农户引入市场,以整体的经营体系参与市场竞争,形成规模优势,获得规模收益。同时,还能够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获得更加充分的信息和技术支撑,增加产业附加值等。

协会模式与股权模式是当前名山县茶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协会模式中的协会是由购销大户、企业、农民等依据一定的章程组成的非盈利性组织。协会通过一定的运作在技术,财务,销售方面来帮助、指导农户。

股权模式就是农户以土地使用权人股,与企业组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通过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收入。农户以所持股份的比例来进行收益的分配和行使股东的权益。

二、协会模式的运作方式及风险分析

笔者调查中得知,该县的茅河乡采用的是协会模式。他们借鉴温州的作法,以当地的产茶大户为首组成了一个非盈利性的机构,广泛吸纳农户参加,政府在技术、信息、税收等方面进行支持和引导。协会设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日常工作由秘书长负责,经费主要来自于会员交纳的会费。

协会性质是非盈利性机构,所以不以协会价值最大化为运作目标,而以服务作为机构的运作宗旨,这保证了农户与协会的利益协调。单个农户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以及成本收益原则,使得单个农户在销售农产品时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而协会能够把单个农户组织起来,增加了交易谈判的筹码,减少了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及销售成本,使得茶叶的产业链得以延伸和优化。

协会模式的财务问题关键在于会费的收取、日常经费的使用及销售价格的制定。

在制定会费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状况、农民的生活水平及协会的年度预算。农民是很实在的一个群体,如果收取的会费与所享受到的服务不对等,协会就很难生存与壮大。经过调查,笔者认为,最合理的会费收取方法是将其与销量挂钩,按协会帮助农户销售的产品量来计算各个会员应交纳的会费。这样能充分促进农户自觉交纳会费,亦保证了会员之间的公乎。

日常经费的使用涉及到协会工作的效率性。协会不以赚取利润为目标,所以在经费一定的情况下.只有依靠良好的财务管理来分配日常经费才能实现协会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加强这一工作。首先,加强内部管理与监督,严格执行年度预算制度,每年的预算要得到理事会至少三分之二的成员通过才有效,同样,年终要提交年度决算供理事会审议,并把预算与决算作为考核协会专职管理人员的一项重要指标。在理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审计协会日常经费开支的合理性,协会在运作的过程中,只有理清了内部的财务问题,才能达到其在产业化过程中所应起的作用。其次,政府要正确引导和监督协会的运作,建议政府设立相应的审计机构

对协会进行外部审计,并相应地监督协会的财务管理工作,以使协会以最小的成本运作来实现会员利益最大化。

销售价格的制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户与协会之间价格的制定,二是协会与客户之间价格的制定。这两方面的价格时有许多具体形式,但总的来说,协会在制定这两方面的价格时应注意其一致性,两方面的差价不宜过大,如果过大,就容易使农户与协会产生利益方面的矛盾。从协会的宗旨来看,差价也不宜过大,因为协会不以赚取差价来充实利润。基本作法应是后者价格减去一定的销售费用作为前者的定价,这样,农户得到的价格基本上与市场价是一致的,省去了中间套利者。笔者不太赞成协会按销售量收取手续费的作法,因为协会与农户是处于不对等的地位,如果收取手续费,手续费的主导权在协会一方,当收取方式、数量与农户产生矛盾时,会损害农户的积极性,从而对协会的发展带来不利,但如果是收取少量而合理的手续费作为协会的经费也未尝不可。

在运用协会模式的过程中,协会与农户都会面临不同的财务风险。就协会而言,其最大的风险在于它的日常财务运作及价格制定。这就要求协会有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重点节约运作成本,提高财务信誉。市场是千变万化的,如果因为外部的宏观因素或竞争的因素而使产品滞销,风险该由谁来承担,这是一个值得界定的问题。如果由协会承担,就需要协会增强抗风险的能力,在财务上可以通过提取风险基金来防范。如果由农户自己承担,一方面农户的抗风险能力弱,另一方面这可能使协会难以出发挥促销产品的激励作用。所以,最理想的方式可能是两者按一定的比例共同承担风险。此外,农户还面临着会费与所享受到的服务是否对等的风险。

同时,由于名山的茶叶发展没有形成规模,产业化还处于初步阶段,这使当地的茶产业存在很大的经营风险,如: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使得成本高、效益低,无法进一步降低价格,从而无法形成市场竞争力;无法打出统一品牌,利用品牌效应获得超额利润;信息流动不充分,造成经营决策时滞,增加机会成本等等。

三、股权模式的运作方式及风险分析

按联结的方式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合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契约联合,通过契约,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各自的权利与义务。在此阶段,主要的财务问题是农户的融资渠道,还存在其他一些风险,如违约。高级阶段则是股权联结,即农户以土地使用权人股,参与公司的经营,参与公司红利的分配,这使得公司与农户的利益通过产权为纽带结合在一起了。

股权模式的财务问题主要体现在众多单个农户入股导致农户股份小,容易形成公司的一股独大,股权过于集中在资本市场上已经被证明不利于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公司+农户”这一模式中,股权的过于集中,更容易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公。在公司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管理的需要而不进行分红是很正带的情况。如果公司采用不分红这一股利政策时,农户就只能得到资本利得收入。结合实际情况,该县的农户生活水平、经济状况都处于全国水平以下,一旦公司不分红,农户为了维持日常的开支就会转让股权来得到资本利得收入。问题在于农户转

让了股权就失去了建立“公司+农尸”模式的初衷,即实现这一模式的目的就是要让农户有一个稳定而增长的收入,至少不能失业。而如果农户把股权转让出去了,也就失去了对土地使用权的支配,也失去了公司股东的地位,无异于使农户失业,那么很可能会导致当地农村的不稳定。在这一财务运作过程中,收益与风险并存,如何来克服这种风险而使收益最大化,笔者建议农户以自愿的方式组成一定规模的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的名义入股,参与公司化经营,通过这一委托关系,增加了农户在公司的地位,抑制了公司一股独大的局面,同时更有利于农户参与公司的经营,从而影响公司的决策。

农户是以土地的使用权入股还是以土地所有权入股?如果是前者,农户与集体的土地使用权合约到期后,那么集体是应收回农户的股权还是收回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如果是后者,与目前的土地制度又存在冲突,这个问题关系到公司的经营期限与方针。此外,亦需相应地建立在农户入股后股权的转让机制。笔者认为要适当地限制农户股权的转让,同时政府通过一定的措施来鼓励公司每年进行最低限度的股利分配,这样才能保证“公司+农户”模式的正常运行。政府在处理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利益需要两者兼顾,如果一味倾向于农户的利益,公司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则会退出这一领域。

在调查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县的“公司+农户”模式目前主要采取的是契约联合,如从事蚕丝加工的三旭集团,从事茶叶加工的四川蒙顶甘露茶叶有限公司。在这一模式中,作为龙头企业的公司怎么来稳定与农户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因为作为公司的上游原料供应者,农户对公司的经营有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有外来竞争者介入,以更高的价格收购农产品,而当农户觉得违约的成本小于收益时,农户就会脱离契约关系,进而给公司的生产经营带来极大风险。

该县的股权模式正在积极的筹划中,因为采取这一模式需要引进几家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从长远来看,股权模式是方向,虽然其有一定的风险,但通过对风险的防范,能保证农户与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协会模式可能更有利于名山县茶业产业化的发展。因为股权模式需要更雄厚的经济后盾,需要成熟的政府监督与管理职能,需要有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需要卓有远见的企业家,这在江浙一带与西部的实践中便可见一斑。当协会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来发展到股权模式,可能更适合该县的实际情况。

四、风险对策研究

1.市场风险和可持续发展风险:名山县,其本是一个粮油大县,发挥区域经济优势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茶叶是应该重点发展,但不能片面追求规模。茶叶作为当地优势的经济作物对农民增收有帮助,但粮食还是当地乃至四川的主要作物,并且茶叶的增产也将带来很多问题。名山的土地并不是都利于种茶叶,有些土地除种粮食外还可以种其他经济作物,如目前正在推广的葛蔬,土地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应合理划分,搞多种经营。名山规划种茶30万亩,而名山总耕地41万亩,若盲目追求规模,将不可避免地使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经济作物毕竟不同于粮食,农民拿来派不上用,一旦价格出现波动,农民的利益必然受到伤害,多种选择可以降低风险。

2.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组建或扶持一个茶叶的龙头企业。蒙顶山的茶叶还是简单的个体生产,这样既不利于管理,也不能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蒙山茶有良好的品质,但却没有占有广阔的市场,这一方面是历史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没有一个龙头企业来开拓市场,打造品牌。途径有三:招商引资:整合当地中小企业;因为名山县本身财政困难,由县政府牵头向银行贷款并不现实,所以由国家出资组建国有企业的可行性并不高。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尽快规范协会管理模式,建立科学、统一的标准,充分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民的生活水平,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劳动力资源短缺风险。名山只是一个拥有26万人口的小县,而茶叶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在片面追求规模的同时必然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目前,因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而造成现今在茶叶收获的农忙时,许多茶农都要到外县雇工采茶。

4.政策风险。因为名山县茶业没有真正形成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所以可能造成农业增产不增收,农民的积极性可能受到挫伤,而农民的积极性一旦被挫伤,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恢复。因此,应该对此地茶产业有一定的利益保障,比如由政府进行价格补贴,或实行政府最低保护价,以免除农民的后顾乏忧。

参考文献:

[1]彭刚,黄卫平,郭郁彬.中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8

(三)成本与价格

二、政府及企业的促销措施与效果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今年各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茶叶销售。调研显示,近70%的地方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力度,近60%的产地通过具体茶事活动或资助企业参展来扩大本地茶叶销售,47%的产地注重搭建产销对接平台。70%的产地表示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不同措施的效果比较而言,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茶事活动和资助企业参展效果较为明显,而公共品牌宣传短期内效果尚不明显。

图1政府的促销措施

从企业来看,66%的产区企业重点加大营销力度,50%的产区的企业通过网上销售开拓销售渠道,48%的产区的企业通过简化包装降低成本以促进销售。就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看,64%的企业反应上述营销措施效果较好。比较而言,网上销售效果最明显,其次是简化包装和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其他措施效果一般。

图2企业的促销措施

三、前景展望与营销建议

就体系经济研究室对全国消费及生产形势的判断,国内市场整体需求潜力依然较大,预期消费量仍有3-5%的增长空间。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启动大众消费,我们建议要重点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提早谋划布局面向大众的流通渠道

顺应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趋势,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茶叶流通渠道。实体流通渠道构建上适当调整功能定位,无论装修风格还是功能诉求上都要摈弃传统高大上的定位策略,尽可能体现服务普通消费者的特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是面向中青年群体的流通渠道,当前电子商务也是传统渠道的有益补充,对未来茶叶流通模式也将有重要影响。鉴于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建议茶叶企业要提早布局,抢抓以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的先机,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茶叶流通模式。

(二)以消费者需求为依据调整产品结构

调研发现,产品结构调整成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建议部分企业扭转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消费者需求为依据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要尽快建立企业的消费者跟踪与分析系统数据库,积极进行茶叶市场调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特征的茶叶产品,特别是要集中优势资源推出本企业的明星产品和主导产品。

(三)借助新兴媒体采取精准化营销策略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9

桐柏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前身为桐柏县吴城镇茶叶协会,由吴城镇利用当地适应种茶的产业优势,以农民为主体,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带头、农户自愿”的办法,于2006年 5月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协会依法进行规范改造,于2008年9月9日,由程春生等55名种茶大户正式在桐柏工商局注册成立了“桐柏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和合作社成立以来,围绕培养壮大茶叶产业,对内着力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统一引进优良品种,加强老茶园改造,开展新技术培训,强化生产协作与分工,对外组织注册商标,统一生产销售,培育品牌,拓展市场,架起茶农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至2008年底,会员增加到230人,入社茶园面积新增1500亩,形成了3000亩的王湾茶叶无公害生产基地,使每亩丰产茶园纯收入可达5000~8000元,社员户均收入20000元以上,比入社前户均增收2000元,带动周边农户300余户种植茶叶1000余亩,户均增收500元以上,有效地拉动了茶叶规模化的发展。2008年2月协会被南阳市科技表彰为“三创一带”先进单位,理事长程春生为先进个人;2008年4月理事长程春生当选为桐柏县劳动模范;2008年12月,合作社被省科技厅表彰为科普先进集体,理事长程春生为先进个人;2009年3月理事长程春生被县委县政府推选为南阳市人大代表;2009年11月合作社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全省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其主要的运作模式:

1.统一生产销售,规避市场风险

2006年协会为促进茶农生产经营,提高王湾茶叶在市场的竞争力,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了王湾茶叶商标,统一印制产品包装,统一品质管理,统一打造品牌,带领会员和农户抱团创市场。随着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协会筹建了茶叶购销公司,一方面统一购进优良品种和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统一实行生产技术标准,统一收购农户的干茶叶产品,统一包装销售,实行产、供、销一体化服务,解决了农户的卖茶难的后顾之忧。为了打破传统卖季节茶的习惯,协会又新建一个三吨位的茶叶保鲜库,使茶农的干茶产品能长期稳定的运作,有效的回避了市场的风险。

2.培育品牌,架起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桥梁

为了打造“王湾茶叶”品牌促进对外销售,合作社(协会)组织社员严格执行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精选名茶参展各类茶事活动,提高品牌知名度。“王湾”绿茶在桐柏县名优茶评比活动中,多次荣获“金奖”、“银奖”、“一等奖”、“二等奖”,2008年4月,在信阳第十六届茶文化节“盛弘杯”名优绿茶评比中荣获“银奖”。20 08年10月,在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郑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上,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选送的“王湾茶叶”,经严格评审茶获“金奖”。向外闯市场,不仅使“王湾茶叶”受到省内外一致好,也把“王湾茶叶”推向了大市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良性循环,增加了茶农的经济收入,有效地拉动了茶叶的规模化发展。

3.严格依法加强内部管理,促进规范化建设

严格执行《农民专业合作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规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议事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和民主协商、一人一票的规定,民主选举理事会、监事会。按照“以人为本,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科学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生产在家,服务靠社”。运作上着力办理一家一户想干干不了,或干了不划算的事,实现既分工又协作,并以河南科技大学林学院技术服务为后盾,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产品生产标准,统一商品和包装,统一对外销售。财务管理上,建立个人账户,年终结算拿出70%的盈余额,按社员和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返还给社员,既体现了多劳多得,又规范了产品销售市场,提升了“王湾茶”的品牌价值。

二、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在推进茶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

1.架起了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新桥梁

市场风险是农户分散经营面临的主要风险。茶叶专业合作社把分散生产加工销售的农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规律运转,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对接。一方面,解决茶产品销售不畅等难题,降低了销售成本,极大地规避了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合作社以社员为带动,联合千家万户,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其规模优势、品牌优势逐渐凸现出来,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2.开辟了农民增收新途径

茶叶专业合作社成功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生产经营难题。把单个农户组织起来,统一生产技术服务,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业综合效益,拓宽了农民增收新渠道。

3.搭建了农业信息技术服务新平台

桐柏县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依托资源和产业,由种茶大户、农村能人牵头组建起来,这些人信息灵、懂技术、会经营,通过合作社平台把信息、技术直接播到农户,增强了农户获取信息、技术能力,解决了农户信息难寻,门路难找,技术难求,产品难销等问题。合作社上联科研院所,下联千家万户,既是先进技术的需求者,也是直接应用者、受益者和传播者,使新信息、新品种、新技术便捷、高效进入农户,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有,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促进农业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4.提供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新载体

合作社是以专业技术能手、率先致富经济能人为核心的,自身示范带动效果好,对农民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县无公害茶叶产业发展较快,有5.1万亩已建和规划面积获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近500t桐柏茶叶获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获得了市场准入的金字招牌,打响了桐柏山淮河源农产品品牌。

5.培育了农民自觉入市依法履责的新意识

合作社带领农民走向了市场,使农民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也使农民懂得了一些市场运作的游戏规则。成立合作社后,会员成了进入市场的主体,章程与合同的履行是每个会员的义务,加之合作社会员的亲缘地缘关系约束,使会员的诚信意识得到了提高,懂得了维护全局,就等于维护自己的长远利益的道理。合作社质量意识、对外形象和履约意识明显增强,近年来未发生过缺斤少两、以次充好等现象和安全事故。

三、启示与建议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建设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县茶叶生产还存在着发展步伐较慢,标准化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低,市场风险大、茶农收入不稳定等突出问题。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难以与全球一体化的大市场相对接。必须改变长期以来主抓产品而不注重生产者和生产组织的做法,转向依靠广大农户的联合与合作来实现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提高,最终解决政府“统”不了,部门“包”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难题。王湾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实践证明,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对推动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和农产品销售,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有助于农户的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相对接,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由之路。当前,合作社是个新生的农民组织,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培育和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必须站在培育产业的高度,各方配合,共同促进。

1.加强产业规划,培育市场竞争主体

一是县委政府要把茶叶规模化发展纳入财政支持重点,设立专项资金对茶叶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促进茶园种植规模发展。要高起点规划,发挥茶园建设的多种功能,使其既能保护水土流失,美化生态环境,又能提高经济增收,同时对打造新桐柏淮源文化旅游事业有着一定的辅助作用。二是要以茶叶专业合作社为生产单位,统一打造“桐柏玉叶”品牌,把桐柏茶叶与桐柏历史文化融合到一起,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和国内外大型茶博会,来提高桐柏茶的知名度打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推动桐柏茶叶的市场化发展。三是要鼓励对茶叶发展有事业心的能人,走出家门,到郑州、北京等茶叶大市场上去发展,或诚招大市场的商代销桐柏茶叶,来增加茶叶的利润空间,提高桐柏茶的品质,拉动茶农长期稳定的经济增收。

2.落实有关扶持政策,依法促进规范化建设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0

安溪县位于福建省东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常年多雾,土质疏松,适宜茶树的生长。安溪县产茶历史悠久,优良品种多,其中铁观音知名度最高。安溪茶业生产遍布全县各乡镇,茶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安溪的主导经济,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随着安溪茶叶质量和品牌的不断提升,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越来越明显,急需解决。

一、安溪茶业市场的优势及现存的问题

1.市场优势

(1)市场规模大。安溪县是全国最大的乌龙茶主产区,安溪乌龙茶在全国各地都设立了经销商,建立了销售点,目前已经形成了闽南、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市场,并且在全球40多个国家展开业务,形成了以日本、东南亚为主,俄罗斯、欧美为辅的外销市场。另外安溪县城区和茶叶主产乡镇均建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茶叶专业交易市场。

(2)品牌优势吸引新市场份额。“安溪铁观音”、“安溪黄金桂”注册商标令安溪茶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了信誉和知名度,保证了市场的占有率并拓宽了市场。于此同时,一年一度的安溪茶王赛既促进各企业提高茶叶质量,也加强了安溪茶叶的品牌效应,为开拓潜在的茶叶消费市场做出了贡献。

(3)茶文化的弘扬促进茶业市场的拓展。安溪茶文化底蕴深厚,有文人骚客留下的诗句和茶人楹联,独具特色的安溪茶俗,茶农自创的茶歌和茶舞和高雅的品茶艺术,另有权威性的茶王赛、评茶赛。这些文化景观形成了安溪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拓宽了安溪茶业旅游市场,使安溪茶业市场多样化。

(4)产业集群,市场拓展潜力大。安溪茶产业依靠品牌凝聚力,吸引与产业相关的供应链企业加入产业链构建中。茶业产业链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文化传播,提高了茶业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和效益,提高了茶业链的整体创新能力。产业集群分工合理有利于促使各安溪茶业企业联合协作,加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保持市场份额的占有量。

(5)发挥“中国茶都”的作用,推动内外铺全面发展。安溪“中国茶都”是国家农业部命名和指定的全国茶叶批发市场,是福建省农业重点企业和省十佳龙头企业之一。它是一个集贸易、茶文化、茶旅游、茶叶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茶都的市场导向作用让茶商能够及时与国际接轨,了解国内市场动态,引导茶商有目的有方向的投资,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争取市场份额。

2.存在的问题

(1)市场管理不到位,秩序混乱。茶叶市场进入的门槛低,安溪目前茶叶经营单位较多,政府政策对市场的调控作用不大,茶叶市场管理难以到位,包装标识不齐全混乱、质量等级不规范的现象频繁出现。同时因为产品产权保护意识较弱,导致市场上出现的一些假冒伪劣茶叶损害安溪茶业市场的形象,降低了安溪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2)市场开拓存在局限性。安溪茶业主要是依靠安溪乌龙茶打开国内和国际市场,虽然目前安溪乌龙茶的市场规模巨大,但是具有集中在个别地区的特点。在国内,主要集中在福建、广东、北京等地,在国际上,安溪乌龙茶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台湾、日本、俄罗斯,欧美市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国外市场,其竞争力弱,占有的市场份额较小。

(3)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近年来,省内外尤其是安溪周边的县市大力发展铁观音,安溪县外铁观音的产量迅速增加,目前已经超过安溪的生产量,对安溪铁观音的产销造成了较大的压力。另外,近年来市场偏好 “清香型”铁观音,生产上一味追求 “香气”而忽略了铁观音独特的“音韵”个性,严重弱化了安溪铁观音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国内乌龙茶的出口企业增多,企业之间竞相降价,进口商对乌龙茶的质量要求也有降低的趋势,乌龙茶出口产品向低档化发展,这种不利的国际市场环境使安溪乌龙茶很难与其他茶叶国家相抗衡。

(4)安溪茶叶产业化程度较低,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安溪茶业产业化程度低主要体现在茶业生产多以家庭为单位,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茶叶加工企业规模偏小。茶业的生产、供应、销售没有有效地连结在一起,使得产供销三方无法有效利用市场资源,尤其是茶农,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与预测市场行情,常常导致盲目生产,无法抵御市场变动带来的风险。

(5)茶叶质量问题。茶叶质量问题中最受关注的是茶叶农药残余的现象。一些茶叶进口国家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安溪茶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下降,给保持和拓宽国际市场带来了阻碍。另外安溪茶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含量低,茶农传统的手工制作方式使每批茶叶的质量随天气变化而变化,不稳定的茶叶质量导致市场的不稳定,容易被其他省市和国家的茶叶品种挤占了市场。

二、对策

1.政府发挥引导及规范作用

针对家庭作坊式生产的茶农,政府应给与引导,可以对符合茶叶质量标准、茶叶质量优良的茶农进行奖励补贴,并应及时为他们提供茶业市场的动态信息,促进他们与龙头企业的合作或合并,促进安溪茶业的产业升级。对于大规模企业,政府应从资金、信贷、税收、技改和用地、用水、用电等多方面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政府应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市场的监测管理,制定相应的产品质量标准,划分明确的产品等级与包装的等级标准,可以按产品的质量等级统一包装,杜绝市场中包装混乱、包装过度的不良现象。

政府应承担起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这不仅是针对拉动安溪县内企业发展,积极推进产业集聚的需要,也是开发茶业新市场,如旅游业的需要。政府应为安溪茶乡打造城市形象名片,加强茶文化宣传,树立安溪茶业诚信形象。

2.品牌效应开拓市场,深加工开发新产品赢得新市场

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集中,以“牌”聚资,以“牌”扩业,强强联合,提高市场竞争力。品牌效应的内在实质是特殊的茶业文化,树立品牌和宣传茶文化相结合可以为品牌增加吸引力和情感感染力,有利于茶业产品市场的稳固。而创新通常是品牌活力持久保持的动力,面对不断变化的茶叶市场与消费需求,安溪茶业必须加大技术投入,加强茶叶深加工研究,利用茶业具有多功能的特性,大力开发茶叶多样化新产品,天福茶业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开发多样化的市场不仅有利于占有新市场,并且能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推进茶业产业化

推进产业化经营,应当形成市场、公司、茶农相连接的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可以通过中介组织形成农工商一体化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从而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市场风险。充分发挥中国茶都的作用,加强营销网络管理,完善茶叶市场销售体系,把安溪建设成为全国茶叶产品集散地。利用地域优势建立两岸乌龙茶产业带即以地域上相邻、生产上相近的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构建乌龙茶产业带,闽粤两省和台湾之间进行丰富的资源、劳动力与先进技术的互补,实现规模生产。

4.绿色生产

参照国际通用的茶叶质量、安全、卫生标准,引进技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生产的源头做起,减少农药使用量,培育优质茶树。在茶叶的加工、流通过程做好监测管理工作。宣传绿色生产的重要性可以通过标准化及无公害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和相关制度的执行来实现,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推广茶叶质量全程追溯技术,使生产者自觉做好质量把关工作。

三、结语

安溪茶业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茶业是安溪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安溪茶业市场面临的问题成为产业发展升级的阻碍,解决安溪茶业市场杂、乱、抵御风险能力较小,拓展速度慢的问题,既需要政府在政策、基础设施、法律法规上的支持引导,也需要企业之间相互联合,提高自身竞争力,才能保持安溪茶业市场的稳定并赢得更大的市场范围。

参考文献:

[1]余文权:安溪茶产业发展特点及思路[J].中国茶叶,2008(4):16~18

[2]杨江帆 吴声怡 余文权 陈宪泽:安溪茶业升级与跨越的发展战略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3):49~54

[3]叶霖露:安溪茶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福建茶叶,2004(02):42

[4]蔡建明:安溪茶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茶叶,2008(11):20~21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1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H公司斥资200万美元用于开拓俄罗斯市场。依据产品要素密集度的考虑,我国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因此H茶叶公司选择采用直接出口的进入模式,即设立出口部,向俄罗斯中间商出口产品,由中间商在俄罗斯市场上进行产品经销或代销。直接出口虽需支付更多的费用,要设立专门的贸易部门,但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市场取得跨国经营经验,并可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当下,茶叶已成为俄罗斯人最喜爱的家庭饮品,其全国有98%的人爱喝茶。若按照人口来核算茶叶饮用量,俄名列世界前5位。据统计,俄罗斯茶叶年消费量已经达到15万~16万吨,人均消费超过1公斤。红茶是俄罗斯人的主要茶品种,销量大、市场较稳定,绿茶是后起之秀,极具潜力。

俄罗斯本国不生产茶,需依赖进口。目前其市场上的进口茶叶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国外公司经过包装调整后继续使用自己的品牌,如英国公司的LIPTON茶和AHMAD茶、斯里兰卡公司的DILMAHAWS和HY-LEYS茶等;另一类是俄罗斯公司用外国茶叶原料,自己开发的茶叶品牌,最有代表性的是“五月”茶。莫斯科是全俄茶叶贸易的批发中心,远东海参崴及哈巴罗夫斯克的经销商也要到莫斯科进货。

经过市场调研,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以后,茶企还要关注茶叶的包装设计。茶叶的包装既要将东方文化融入其中,又要具备能被消费者接受的美感,并进行系列化的开发。比如英国、斯里兰卡公司的茶叶系列,以及俄罗斯五月茶公司推出的“五月”茶系列产品等,都值得我国茶企借鉴。“五月”茶吸取世界茶叶之所长,分别选用中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茶叶原料,在包装设计上有这些国家的文化标志。例如,中国茶印有黄色的龙、“茉莉花”字样;印度茶印有大象;斯里兰卡茶印有皇冠。

通过分析,H茶叶公司确定了差异营销策略,同时在营销组合上进行创新,比如采用易拉罐和瓶装茶饮,为适合办公消费每袋2克装,以获取比较优势,增强竞争力。

产品策略

俄罗斯人饮红茶时,多崇尚牛奶红茶和柠檬红茶,即以红茶为主料,用沸水在壶中冲泡或烹煮,再与糖、牛奶,或糖、柠檬为伍。也有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喜欢清饮红茶。针对这种饮茶习俗,以及公司本身的产品结构,H茶叶公司在俄罗斯市场主打茶产品为“凤咀牌”红茶系列,兼以实施品牌多样化路线。H公司推出了“凤咀牌”柠檬红茶、牛奶红茶等特色产品,不仅拓宽了产品线,而且领先于竞争对手获得了市场份额。

H茶叶公司又以“文化”为口号,推出“凤咀礼品茶”系列。对于出口产品来说,除了质量可靠以外,浓郁的中华茶文化底蕴对于外国消费者的购买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作为有着几千年茶文化的中国,以“文化”为出发点、充满中国特色的礼品茶,很容易得到俄罗斯人的认可。

在包装方面,H公司的“凤咀牌”是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经济效益可观,容易被仿制,因此要突出茶叶的文化底蕴,体现湖南的人文特色。可印制充满湖南浓郁民族地方风情的图片,介绍茶叶的渊源、习俗、趣味的文字,并夹带某些特有的信物,使外国消费者更易接受。若以健康为主题的茶叶系列,包装就需要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以绿色为底色,强调产地的高山峻岭、雾霭环绕、峰峦叠翠,让人感受到此产品来自于无污染的地方,吸取天地精华而成。若作为礼品赠送的系列茶叶包装,就要很好地表达人们的美好的愿望和祝福,比如用俄罗斯的“套娃”图案来表现。

渠道策略

H公司在初期实行直接出口,产品交由商处理。但随着对市场的把握和对当地文化的熟悉,应建立起自己的渠道网络。得渠道者得天下,掌握渠道对于公司而言至关重要。

虽然H茶叶公司在国内的销售网络已比较成熟和完善,但对于外销产品,H茶叶公司面对的是远比国内市场复杂的国际目标市场。不同的目标市场有不同的法律法规和风俗习惯,可建立灵活的销售渠道。

大众消费渠道

百货商场、大型超市、食品零售店是各国传统的购物场所,也是茶叶营销的第一条渠道。对于面向大众消费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的品牌,宜采取这种销售方式。在茶叶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且销售的茶叶以普通的饮品为定位方式的国家,采取这种渠道比较快捷。在这种渠道里,H茶叶公司宜多采用柜台销售或自选销售的方式,前期投入较少,公司的渠道管理下放到各个商场。

专卖店

茶叶连锁专卖模式已成为当今品牌茶叶销售的一种主要趋势。H茶叶公司力主推出的凤咀牌茶叶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对扩大品牌知名度和提升品牌形象都有好处。凤咀牌这个品种茶叶中,以“健康”为口号的系列茶产品,可以保健的名义开办专门的专卖店。对于礼品系列的产品,在专卖店里销售会增大产品的隐形价值,而且产品价格也有上调空间。

加盟经营

加盟经营这种方式可使得茶叶企业利用外来资金拓展市场,避免资金风险,而且通过选择熟悉海外目标市场的本地加盟商,可以减少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阻力。同时,加盟经营的统一化管理方式,可提高公司产品的认知度。茶企不但要发展加盟商,还要为加盟商提供长期的后续服务。茶企要特别注意与加盟商的沟通和交流,否则会造成对产品整体形象定位的不利影响。

拍卖市场

茶叶拍卖市场是茶叶全球流通的命脉,当前茶叶拍卖是国际茶叶市场上最主要的交易方式。近30年来,70%的茶叶是通过拍卖市场成交的。H茶叶公司派专门人员进行拍卖市场的管理,以获取拍卖市场的信息。积极参与到国际市场的拍卖活动中,不仅增加了H公司的销售量,而且提高了H茶叶公司的知名度。

除上这些渠道之外,H茶叶公司可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导向的观念,针对重点市场、重点客户,优化客源结构,建立大客户开发管理体系。采取洽谈会、贸易展览、电子商务等多种方式直接进入重点市场联络大客户。通过规范服务、强化信息沟通与重点大客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大客户提供全面快捷的增值服务以带动订单,逐渐实现特色的主导产品,保持出口的持续快速增长,巩固生存空间。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2

and quality cost research

Ding Xiao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Abstract】:this article briefly discuss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risk may occur in the process of tea output,the monitoring and processing of Enterprise to tea products quality, and the quality cost of enterprise when monitoring and handling tea product quality problems.

【Key Word】:Tea risk monitoring quality cost

茶叶是我国具有资源优势、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农产品,自古以来,就在国内和国际贸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茶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就是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茶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自从我国加入WTO后,世界各国制定了更严格的茶叶质量标准,增加检验茶叶中农药的种类,降低最大农残(MRL)指标限量,使茶叶质量安全成了影响我国茶叶出口的最大障碍。

一、我国茶叶的生产现状

我国茶叶生产主体规模小,没有形成规模化、产业化的生产形式;家庭式的企业多,现代化企业少;产品品牌多,名牌少。我国有上千个茶叶品牌,但没有世界级品牌,茶叶缺乏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我国茶叶经营以家庭经营为主,且多数初制茶厂分布在农村[[1]],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较低,安全卫生意识较差,经营者普遍对管理重视不够,管理人员基本上没有受过管理专业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产茶过程中,对鲜叶采摘和运输、茶叶加工、包装和贮运等的管理,不仅影响茶叶品质,而且将直接影响对茶叶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因而我国的茶叶品质不稳定,不安全卫生指标极易超标。

二、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因素

通过近年来我国茶叶贸易中的质量安全事件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茶叶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农药残留超标、污染物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非茶异物及粉尘污染等。 农药残留原因

农药残留是茶叶出口和内销中遇到的最大卫生质量问题。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直接来源是茶叶喷药过程中,直接与茶树接触的各种化学农药;间接来源包括从土壤中吸收和空气飘移等带来的农药污染。 污染物残留原因

茶叶中的污染物主要是铅、砷、铜、稀土等,污染物的来源出自多个途径。一是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过高,茶树在生长的过程逐渐从土壤中吸收累积,构成茶叶中的污染物残留;二是制造茶叶的加工机械中含有污染物,茶叶在加工中与机械表面接触构成污染;三是环境污染造成,主要是汽车尾气和工厂排放的烟气废气,其转化物会造成空气和土壤污染,融入雨水中,作为灌溉水引入茶园而污染茶叶;四是吸附在大气尘埃上的污染物沉降于茶树表面而被茶叶直接吸收。 微生物污染原因

茶叶中有害微生物的来源主要是鲜叶从茶园中采摘收回加工厂后接触到的污染;还有在加工成成品茶后,包装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的污染。这些污染茶叶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等细菌。

4.非茶异物及粉尘污染原因[[2]]

茶叶中非茶异物和粉尘污染主要是在鲜叶采摘和加工过程中引起。茶叶中的非茶异物是茶叶物理危害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一些国家已作出规定,如日本要求茶叶中不得检出任何非茶异物,俄罗斯要求检测茶叶中金属磁性物质,限量指标为5mg/kg。从国内茶叶加工厂特别是精制茶厂的调查结果来看,茶厂受粉尘的污染相当严重,对茶叶质量、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等都具有较大影响。

三、茶产品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来源与因素分析

风险类型

设备风险

技术风险

管理风险

环境风险

具体因素

生产设备故障

茶叶生产技术

农药激素及添加剂

自然灾害

检测设备故障

检测技术

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消毒

政府监管力度

消毒设备故障

消毒技术

过程记录

政策法规 设备风险

生产设备故障风险是指在产茶过程中,生产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茶叶种植、加工的质量,进而影响最终茶产品的质量;检测设备故障风险是指检测设备若出现故障,会影响检测结果的真实性,进而不能准确把握茶产品的质量,带来入市产品的质量风险;消毒设备故障风险则是指若消毒设备出现问题,将影响生产环境和设备的消毒效果,从而带来茶叶卫生安全隐患。 技术风险

茶叶生产技术的合理与否,决定茶产品质量是否安全;检测技术是否合理,是否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检测,将直接决定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而消毒技术是否正确运用,则是决定产茶环境是否健康的重要依据。 管理风险

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的农药激素及添加剂的质量安全及其用量直接关系到茶叶的质量安全;同时,生产环境的清洁与消毒管理是否到位,是影响茶产品安全水平的重要因素;而对产茶过程的记录有助于生产过程的监控、追查、统计总结和各生产环节管理水平的提高,保障茶叶质量。 环境风险

一方面,地质灾害、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会影响茶叶的正常种植,有的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另一方面,政府监管力度的大小则会直接影响茶叶质量的安全,而现行政策法规能否有效地规范茶叶生产行为,也是决定茶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茶叶质量成本分析及质量安全风险监控

1.茶叶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失败成本和外部失败成本四种类型。具体到茶叶生产中,各成本因素如下:

预防成本有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策划成本,茶叶工艺设计的评审、验证、确认费用,制茶工序能力的研究费用,茶叶质量审核费用,茶叶质量情报费用,制茶员工培训费用,茶叶质量改进费用等。

鉴定成本有茶叶质量检验费用,制茶过程监控装置的费用等。

内部失败成本(出厂前)有茶产品返工损失,复检费用,质量故障处理费用,茶产品质量降级损失,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

外部失败成本(出厂后)有因茶产品质量问题索赔费用,买方退货损失,买方要求的降价损失,处理质量异议的工资、交通费,企业信誉损失等。

在质量成本的四种分类中,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为确保质量符合要求以及应对产茶过程中各种风险而产生的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是茶产品制成后因不满足要求而支付的费用。其中,外部损失成本对企业的影响往往是最大的,它会影响企业的信誉、未来的发展等等。为了降低茶叶企业的质量成本,提高信誉和竞争力,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要求,构建监控体系,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使失败成本最小化,从而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2. 茶叶质量安全风险监控体系的构建

(1)建设茶叶生产基地的信息系统[[3]]

早期预警

全程管理

溯源追踪

茶叶生产基地的信息系统中,包含茶树种植过程中的茶品种、种植时间、农时操作、面积、农药、化肥等,以及茶叶生产过程中的茶叶采摘时间、采摘地点、茶青级别、数量、运输方式、加工批次,检验人员等,这些信息将直接用于茶叶的生产管理。

早期预警是运用系统采集的有关茶叶的施肥信息、采茶信息、用药信息,以及茶青运输途中和生产过程的相关信息,通过对比分析、历史查询和早期预警模型来尽早掌握茶叶质量的情况。

全程管理是监管部门通过系统采集的茶叶生产全过程信息,对产茶各环节进行监管,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实现由“农场”到“茶杯”的全过程管理。

溯源追踪则是指管理部门在系统中随时快速地查找茶产品的物流信息。既可对出售的产品追溯到产地源头,也可查找某一产地某一批次茶叶的去向。发现不合格产品时,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

(2)建设并完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质量安全监控体系涵盖了产地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的全过程。可采用统一、可行的检测方法与标准,以及高素质的检测人员,对产茶全过程进行监控。同时,政府应加强相关质量保障体系的认证,强制实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QS认证制度,制定出台一些配套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展ISO14000 (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GAP (生产技术规范)等认证[[4]],对茶叶质量安全进行控制。

(3)建设质量安全科技支撑体系

企业应运用相关技术,并制定符合生产实际又与市场需求接轨的相关技术标准及实施细则,如农药残留检测和重金属残留检测等等。我国茶叶的监督抽查以及出口欧盟、美国、日本的通报均有发现农药残留问题,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可认定茶叶是否符合有关标准,保障人体健康,防止环境污染。因而为提高茶叶出口竞争力,企业必须提高生产技术,力求优质、安全、高效、规范的制茶技术。

(4)建立技术培训体系

企业培训员工对农药、肥料、设备等生产资料的科学选购,以及在安全用药、科学用肥、清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将全面提高员工素质,进而能在先进的茶叶生产管理模式下,为茶叶质量安全提供保障。

作为世界茶叶产地和最大的茶叶出口国之一,我国茶业只有建立起了科学完善的标准化体系,真正提高茶叶质量,才能在外贸中避免日本、美国、欧盟等对我国茶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并增强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发展我国茶业,创造出国际名牌茶。

参考文献

[[1]]宋卫东.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8(6):87-90.

茶叶市场风险分析篇13

技术性贸易壁垒(以下简称技术壁垒)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贸易中运用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其名义上的合理性使它逐渐成为非关税壁垒中最隐蔽最难对付的一种。茶叶作为我国特色出口农产品尤其受到技术壁垒的影响,其中以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和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等技术壁垒最为典型。

1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1.1 我国茶叶出口现状

我国历来是茶叶生产和出口大国,在2001年加入WTO后,茶叶的对外贸易量更是飞快增长,自2009年开始出口量突破30万吨,之后的产量都在30万吨的基础上稳步增长。从数据上来看,人世之后茶叶出口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出口茶叶质量不高,事实上我国茶叶贸易遭遇技术壁垒的案例也越来越多(见表1)。

同时,就出口方向来说,我国的茶叶出口涉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市场分布比较集中,有近50%的茶叶出口到非洲地区等传统市场,而日本和欧盟等新兴市场也日益在我国的茶叶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2 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

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际贸易中强大的话语权,对发展中国家设立了许多技术壁垒,针对茶叶等传统农产品的技术壁垒也有很多,其中农药残留是最主要的原因,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和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1.2.1 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

欧盟等发达国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茶叶进口国和消费国,近年来欧盟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由,对茶叶制定了非常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并增加茶叶中农药残留的检测种类。同时欧盟对未在本国登记的农药实行零容忍制度,以此来满足其贸易需求。

2000年7月欧盟开始实施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对茶叶中的农残指标进行检测,包括乙滴涕、2,4,5-涕、杀草强、敌菌丹(四氯丹)、氯丹等,许多标准采用其仪器检测低限LOD作为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2006年欧盟将茶叶农药残留的检验项目从193项增加到210项,2007年再增加10项,2008年又进行调整,共对茶叶提出290项农药残留要求,并新增170种农药检测项目。截至2012年年底,欧盟共对涉及茶叶的农残检测项目进行过16次修订,法规中的限量要求共有463个,堪称全世界最严格的标准。2000-2012年中国茶叶对欧盟出口的变化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对欧盟茶叶出口量达2.48万吨,但就在2000年7月欧盟开始实施严格的茶叶农药残留标准之后,即2001年开始,我国对欧盟的茶叶出口量和出口额开始双双下降,出口量降幅达40.3%,出口额降幅达29.9%,足可见欧盟的农药残留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行业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从2004年开始,我国茶叶出口开始呈现恢复性上升,一直到2008年欧盟新标准的出台,使得2009年的出口形势开始恶化,出口量和出口额又呈现下降趋势。

1.2.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全称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于2006年5月开始实施。其中涉及茶叶的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分为茶、未发酵和发酵茶三类,其限量标准分别为茶42项、未发酵茶218项和发酵茶217项,共有477项。肯定列表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定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对没有设定具体标准的药物残留,一律执行0.0lppm的标准,这个标准极大地增加了我国的产品出口风险,从而给国内的出口商造成损失(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自日本实施了肯定列表制度为主的技术壁垒后,从2006年开始,中国出口到日本的茶叶数量和金额持续下降,从2006年之前基本在3万吨以上的出口量下降到2012年的1.73万吨,降幅非常大,同时出口额也有了显著的减少,从2006年的6570万美元下降至2012年的5770万美元,降幅达12.2%。这说明日本的技术壁垒使得中国国内的茶叶生产企业出口成本上升,出口难度加大,从而达到了贸易壁垒的效果。

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的影响

欧盟、日本等国对我国茶叶出口采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虽然损害了贸易自由和贸易公平,对我国茶叶产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但就像一把双刃剑,技术壁垒的影响也需要从正反两面来客观分析。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积极影响

2.1.1 促进我国茶叶质量的提升

现如今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技术壁垒的设置会对国内企业和政府部门产生压力,企业为了达到出口标准会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施用的农药和化肥,政府部门也会出台相应的法规和行业标准来规范企业的生产,从而使得茶叶的质量品质得以提升。

2.1.2 促进茶叶行业标准的完善和体系的健全

我国茶叶出口企业许多出口失败的案例都是由于行业标准的不完善和体系的不健全造成的,欧盟和日本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比国内健全很多,因此可以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技术壁垒会使得政府有动力去完善相关的行业标准,健全行业体系,与国际接轨。

2.1.3 倒逼相关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技术贸易壁垒本质上还是由于两国的科技水平的垂直差距引起的,一国的科技水平越高,其生产要素的配置就越合理,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先进的技术标准会通过贸易的方式对本国产生压力,使得本国的相关产业不得不加大研发力度,革新生产工艺,优化生产流程,从而整体上带动与茶叶相关的产业科技水平的整体提高。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

2. 2.1 降低我国出口茶叶的竞争力

不断提高的技术标准势必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再加上运输、保险、储藏、检测、风险等方面的费用,对茶叶出口企业会产生成本障碍作用,势必会导致出口到欧盟和日本市场上的茶叶价格升高,从而失去我国外贸出口的传统价格优势,再加上斯里兰卡等茶叶出口贸易规模较大的国家的竞争,我国出口茶叶的竞争力将会下降,出口能力受到重创,从而导致企业利润的流失。

2.2.2 容易产生不利的示范效应

技术性贸易壁垒一旦产生,很容易带来全球性的示范效应,其他国家或地区会纷纷效仿这一技术壁垒,从而造成更大市场份额的损失,对国内茶叶出口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如日本于2006年开始实施肯定列表制度后,欧盟、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开始对本国的农药残留检测标准进行修改。

2.2.3 容易造成贸易摩擦,引发贸易战

技术壁垒实际上带有严重的歧视性,如欧盟在提高农残标准的同时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口岸管理办法,中国的茶叶必须通过欧盟指定的口岸进入,并会抽取lOqo的货物进行农药检测,再加上贸易利益的矛盾,很容易引发贸易摩擦,严重的甚至会引发贸易战。

3 我国茶叶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3.1 国际因素

3.1.1 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

发达国家所设置的技术壁垒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自己国内市场,阻止外国茶叶的输入。通常会利用其技术和资金优势,制定许多苛刻的准入标准、技术法规和认证制度,欧盟不断提高的农残标准就是最好的例证。当规定标准过高时,技术壁垒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禁止性贸易壁垒,即使还有部分达标企业,技术壁垒也达到了削弱其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1.2 全球科技进步对茶叶生产标准的要求提高是大势所趋

技术壁垒起源于全球科技大进步中,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对出口茶叶的质量要求大幅提高也在情理之中。茶叶作为一种农产品,其生产、加工、储运、包装、检疫等技术标准都会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同时人们安全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会对茶叶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3.2 国内因素

3.2.1 国内茶叶生产企业技术含量低,出口质量不高

总的来说我国对外出口的茶叶品质较低,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国内企业的生产技术含量低,工艺没有革新,部分企业还在沿用传统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与国际脱轨,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

3.2.2 茶叶行业标准低,体系不健全,与国际标准差距较大

国内茶叶行业的执行标准很低,目前只有《茶叶卫生标准》和《无公害食品茶叶》中对茶叶质量标准有所规范,相比欧盟和日本的标准差距甚远,欧盟标准甚至细化到茶叶中的理化因子,各项指标规定也在逐年更新和修改。

3.2.3 茶叶质量检测不到位,检测水平落后

目前国内的农产品检测还不到位,对茶叶质量等的检测条件十分落后,检测的项目少而且标准低,从而限制了从政府部门层面上对茶叶质量的把控,而欧盟的检测标准则十分严格,很多标准采用的都是目前仪器所能检测的最低限量。

4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为了应对越来越频繁的技术壁垒,可以从政府和茶叶生产企业两个角度来探究相应的对策。

4.1 政府对策

4.1.1 建立腱全茶叶生产标准和质量监督体系

要想提高出口茶叶的质量和科技含量,必须建立一个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参考国际现行的一些案例,形成完整全面的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同时要加强对茶叶质量的检测和管理,目前执行的检测标准还不够高,力度还不够大,要逐步建立起从茶园到消费者手中的溯源制度,增加茶叶的出口竞争力。

4.1.2 逐步建立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与国际接轨

从欧盟日益严格的农残标准到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对茶叶的技术壁垒主要矛头都对准了农药残留,因此我们要格外重视对农药使用的限定,制定统一的适合于出口的标准。

4.1.3 运用WTO规则保护出口茶企,利用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针对层出不穷的技术壁垒,要加大政府的干预力度,单靠企业的力量很难在贸易争端中拥有话语权,政府可以对违反自由贸易原则的过于苛刻的贸易条件展开谈判,降低技术壁垒中的不合理因素。

4.2 企业对策

4.2.1 切实保障茶叶质量和卫生安全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把好出口茶叶的质量关,可以建立有机茶园、无公害茶园等,施用有机肥,特别要注意农药的施用不能够超过规定的标准,否则很容易遭遇国外的农药残留技术壁垒。要在源头上保障茶叶的质量,提高茶叶的品质。

4.2.2 向国际标准靠拢,进行出口产品认证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