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实用13篇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1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采用种植于80年代初、从全国各地收集的14个优良农家品种当年生叶片。品种有常山霜降籽、石市红皮中果、龙眼茶、宜春白皮中籽、连县大红、衡东大桃、望谟油茶、岑溪软枝油茶、龙胜毛茶、孟江油茶、玉凤油茶、葡萄油茶、鄂东大红、安徽大红。

1.2 仪器和药品

青霉素瓶,5%的氢氧化钠、新鲜叶片。

1.3 方法步骤

1.3.1 取植物的叶剪碎放到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浸泡一周。

1.3.2 每两天置换一次氢氧化钠溶液,置换时用清水冲洗3~5次,再加入5%的氢氧化钠溶液,材料浸泡变软时即可。

1.3.3 将一小片叶片放入载玻片上,轻轻刮去上表皮细胞及叶肉细胞,留下单层细胞就是下表皮。

1.3.4 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下表皮的细胞结构和气孔。

2结果与分析

2.1 叶下表皮特征

14个油茶优良农家品种植物叶下表皮的细胞形态,发现所观察植物的其下表皮细胞表面形状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叶下表皮无单细胞毛(见表1,图1)。

2.2 气孔复合体类型

山茶科植物叶片上的气孔复合体仅分布在下表皮,可分为四种类型[8]:(1)平列型(paracytic):两个副卫细胞完全包围保卫细胞,大小不一,与保卫细胞的长轴平行。(2)环列型(cyclocytic):保卫细胞被3~5个副卫细胞围绕,副卫细胞大小不等。有些副卫细胞常为发育较好的角质覆盖,因此由他们所组成的围绕保卫细胞的环界限有时不是十分明显。(3)无规则型(anocamcytic):围绕着保卫细胞的细胞与表皮细胞无区别。(4)辐射型(antinocytic):保卫细胞被多个放射状伸长的副卫细胞包围。辐射型和环列型的副卫细胞排列相似,但环列型的副卫细胞窄,辐射型的副卫细胞宽。

14个油茶优良农家品种植物叶下表皮的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和环列型(见表1,图1)。

2.3 本实验研究显示,叶下表皮细胞形状及垂周壁样式在各个种间有一些差异,有的品种垂周壁为波状,如常山霜降籽、石市红皮中果、龙眼茶、宜春白皮中籽;有的垂周壁为浅波状,如连县大红、葡萄油茶;有的垂周壁为平直状,如望谟油茶、岑溪软枝油茶、龙胜毛茶、孟江油茶、玉凤油茶、鄂东大红、衡东大桃、安徽大红。这些差异可作为区分品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宏达, 任善湘. 中国植物志: 第49卷,第3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2]付立国,陈潭清,郎楷永等.中国高等植物:第4卷[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0: 572-656.

[3]熬成齐,陈功锡,张宏达.山茶属的叶表皮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所,2002,24(1):68-74.

[4]韦仲新,闵天禄.山茶属的花粉形态及其分类意义[J].云南植物研究所,1997,19(2): 143-153.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2

大苞茶属于山茶属茶组(Camelliasect.Thea)的种类。茶组植物有12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我国有11种,其中9种为中国特有[6]。茶组植物中的茶(C.sinensis)在我国广泛栽培做茶叶饮用,其他种类有些也在局部地区被栽培作为茶叶用。该组植物彼此之间的形态特征差异小,在分类上长期有争议。但是,子房室数(3室/5室)及其被毛情况(光滑/被毛)一直被用来作为茶组植物种类划分最重要的鉴别特征,张宏达[7]和闵天禄[6]的茶组植物分类系统虽然在组下次级分类和种类的数目上存在较大的分歧,但二者的茶组植物检索表均非常一致地将子房室数和子房毛被情况作为区分种类的最为重要的特征。大苞茶自发表以后,一致被认为是“子房5室,无毛”[1,6–7]。本种的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山大学标本馆(SYS),采集记录非常简单。主模式标本的定名签上有“花柱4~5裂,子房微毛”的注释,而在等模式的定名签上有“花柱2~5裂”的注释。我们又查阅了保存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标本馆(TEA)的采集人的原始采集记录本,其记录为“花柱2~6裂,疏毛”。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中有两号采自与模式标本同一棵树的标本(张文驹453,93009B),其采集记录为“子房4~5室,被毛”。我们在解剖这几份重要标本的花后发现,子房3室、4室和5室的都有,子房常疏被柔毛,或无毛,稀密被柔毛。由此可见,大苞茶的子房或花柱(2~)3~5(~6),并非稳定为5(其中子房或花柱2或6应属极端变异类型),子房无毛及被毛,变异较大。对本种的主要特征应修订如下:子房3~5室,疏被柔毛,稀无毛或毛被较密。

2大苞茶的再发现与新分布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3

中图分类号:S685.99;S602.2;S6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4-0739-04

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广义的乡土植物可以理解为经长期自然选择及物种演替后,对某一特定地理区域有高度生态适应性的自然植物区系成分的总称[1]。在园林建设中,乡土植物不仅在日常管理维护中只要少量的人工干预就可以良好地支持生物多样性[2],而且在突出景观特色和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许多国家对乡土植物十分重视,如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以色列和日本等国出版了许多有关乡土植物的图志、花谱、日历、明信片、幻灯片乃至研究专著[3]。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拥有3万余种高等植物和1.8万余种特有高等植物[4];武汉市地处中国亚热带地区北缘,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根据调查资料统计,仅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生长的具有观赏价值的乡土植物就达127种[5]。川鄂连蕊茶(Camellia rosthorniana Hand.-Mazz.)为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Linn.)连蕊茶组(Sect.Theopsis Coh.St.)常绿灌木,原产于广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自治区),为中国特有树种。其株型美观,叶色亮绿,花朵密集,清香宜人[6]。试验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种野生的川鄂连蕊茶植株,就近移栽到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开展驯化及繁育研究,在12年时间里,先后进行了形态特征、物保期、观赏性状以及抗逆性等方面的观测比较,开展了繁育试验、栽培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概况

试验地点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该基地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地理坐标为北纬29°58′-31°02′,东经113°41′-113°45′,东邻鄂州市梁子湖,南接咸宁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为15.8~17.5 ℃,年极端最低气温仅为-5 ℃,极端最高气温为39 ℃。全年降水总量为1 326 mm,且多集中在6~8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211~272 d;全年日照时间为1 810 ~2 100 h。试验点地形为坡岗地,土壤为红壤,土层深厚,土壤pH约为6.5。

1.2供试材料

1999年,从武汉市江夏区天子山引进野生川鄂连蕊茶成年植株,株高1.5~2.0 m、地径2.0~2.5 cm;定植在武汉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所/湖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保福苗木基地。试验所用的高锰酸钾、去离子水为本所实验室自备,生根剂ABT1号生根粉、ABT3号生根粉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生根剂根旺来源于北京恒久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植物生长量的测量工具为本所实验室自备。

1.3试验方法

1.3.1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观测①2003~2005年,选取保福基地驯化的川鄂连蕊茶代表性植物10株进行连续3年的观察,记录观测对象的物候期、花色、花型、果色等性状,测定生长量、叶片大小、花序、果实直径等数值。②2006~2008年,选取大小规格一致的野生川鄂连蕊茶和引种驯化栽培后的川鄂连蕊茶各10株,观测对比其物候期、观赏性状特点等。③2006~2009年,对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进行田间抗旱性及抗寒性观测。

1.3.2繁育试验2006年8月下旬开始,从生长健壮的驯化栽培川鄂连蕊茶植株上选取直径约3~4 mm、长度约8~10 cm的二级侧枝作为插穗,扦插前用3 g/L的高锰酸钾溶液先消毒30 min,然后用不同生根剂溶液(使用剂量及浓度配制见说明书)浸泡插穗2 h,分别在8月26日和9月27日用ABT1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8月30日用ABT3号生根粉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在9月8日用根旺生根剂溶液处理插穗后立即扦插,共4个处理;每个处理扦插200支插穗。扦插基质用产于本地的炭化稻壳+生黄土组成,扦插床位于阴棚内(遮阳率在70%),棚内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75%~80%[3]。扦插2个月后,统计不同处理的生根率,测量插穗发出的根数和根长,比较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效果。

1.3.3栽培试验①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2007年,分别移栽扦插成活的川鄂连蕊茶150株,选择保福苗木基地(立地条件为坡岗地红壤)、襄阳市(平地沙壤)以及应城市(岗地黄棕壤)三地进行区域栽培试验,2008年统计苗木存活率及生长情况。②川鄂连蕊茶不同光照条件下栽培试验。2007年,将川鄂连蕊茶扦插成活的一年生扦插苗分别移栽在全光照和疏林下(郁闭度50%),每处理30株,观测比较其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

形态特征观测结果表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为常绿灌木,高达2~3 m,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幼枝圆柱型,淡棕色,嫩枝密被褐色绒毛;嫩叶颜色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叶缘有锯齿,叶尖钝尖,基部楔形或狭椭圆形,长25~42 mm,宽9~18 mm;叶柄长2~3 mm。花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花多且香,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花瓣5~7枚;雄蕊多数;花柱长9~13 mm,浅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有宿存花萼。

2.2生物学特性

2.2.1物候期野生川鄂连蕊茶物候期观测结果(表1)显示,川鄂连蕊茶先花后叶,每年抽梢2次,集中于5月中旬~7月和9~11月两个时段,新梢红色艳丽,具观赏性。9月初花蕾始现,至翌年的3月开放,花期长达1个月。果实于5月上旬开始形成,至当年12月中旬成熟开裂。

2.2.2观赏性状与野生川鄂连蕊茶相比,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物候期与野生的川鄂连蕊茶基本一致,但其观赏性状有明显的改善。驯化栽培的川鄂连蕊茶每株花量增加了1.5~2.0倍,花径增大了1.0~1.5倍;株型更加紧凑,树冠球型,且叶色变化丰富。叶片革质,表面光亮、深绿,叶背浅绿,叶缘有锯齿,基部楔形,叶尖钝尖,椭圆形;嫩叶下面密被白色细毛,老叶仅下面中脉上被绢毛。花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无梗,花瓣5~7枚,近圆形,顶端微凹,内轮3枚花瓣较大,外轮2~4枚花瓣,其中2枚稍小;雄蕊多数,花丝基部合生;雌蕊顶端绿色,3裂。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新梢每年萌发2次,春梢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发,秋梢于9月中旬萌发,全光照条件下新叶为红色。5月中旬开始花芽分化,6月中旬现蕾,次年2~3月开花。三年生扦插苗平均株高约40 cm,冠幅约40 cm,每株着花约100~150朵。川鄂连蕊茶四季常绿,是集观树、观叶和观花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株型美观,枝叶浓密,抽生的新梢和新叶紫红色,耐半阴,适应性强、耐修剪,园林应用上可用作花境、色块、花坛及盆栽观赏等用途[7]。

2.2.3抗旱性及抗寒性田间观测夏季田间抗旱性观测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的叶片为革质,能抵御一定程度的干旱。2008年年初,武汉市遭遇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降雪和低温冰冻灾害,大灾过后,对保福苗木基地移栽的川鄂连蕊茶进行了冻害调查,结果显示,川鄂连蕊茶植株受冻较轻,冻害级别为1~2级,冻害指数为0.2,冻害表现为叶发红,部分卷叶。

2.3繁育试验

不同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枝条扦插的试验结果见表2,综合田间观察情况(图1)和表2结果,发现川鄂连蕊茶的扦插繁殖极易生根,约在扦插后30 d开始出现幼根,新生根呈辐射状着生于插穗基部。4个处理的生根率均可达到85%以上,并且3种生根剂处理对川鄂连蕊茶的扦插成活率影响程度差异不大;生根方式包括皮部直接生根和愈伤生根两种类型[8]。从发根情况来看,根旺处理的插穗平均生根数和平均根长都好于ABT1号和ABT3号处理,平均每苗可产生不定根6.5条,其中均包含1条较长的主根,同时二级侧根也比较丰富。ABT1号和ABT3号处理诱导的不定根要短一些,而且在数量上要少于根旺处理的根数。另外发现,扦插时期对川鄂连蕊茶的插穗生根也有一定的影响,如使用ABT1号生根剂处理插穗,9月27日的扦插生根率达到了96%,显著高于8月26日的扦插生根率(90%)。分析原因,可能是8月底武汉市的气温仍然偏高,造成川鄂连蕊茶插穗伤口易被病菌侵入,影响了插穗生根,从而使生根率降低。综上所述,川鄂连蕊茶属于较易生根植物,扦插时期以9月下旬为宜,可使用ABT1号、ABT3号或根旺生根剂进行不定根诱导,生根率可达85%以上。

2.4栽培试验

2.4.1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川鄂连蕊茶区域栽培试验结果见表3,从表3可见,在武汉市、襄阳市、应城市三个试验点种植川鄂连蕊茶扦插苗,一年后统计,在武汉市坡岗地红壤土和应城市岗地黄棕壤土的移栽成活率均达到了80%以上,而在襄阳市平地沙壤土上的移栽成活率不高,仅为63%,其中原因可能与襄阳市的气候、土壤条件与原产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差异较大有关。不过川鄂连蕊茶扦插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均生长旺盛,观赏性状也表现较好,其中以在武汉市种植的生长表现最好。另外,在襄阳市环境条件下,川鄂连蕊茶在1月份有轻微的冻害出现。

2.4.2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不同光照条件对川鄂连蕊茶生长的影响结果见表4,从表4可见,川鄂连蕊茶在大树遮阴(郁闭度50%)的环境下生长较旺盛,但株型稍散,花稀疏;而在全光照条件下株型紧凑,花量大,且叶色变化丰富,观赏性状好。

2.4.3栽培管理要点川鄂连蕊茶宜选择肥沃疏松、土壤酸碱度呈微酸性至中性的壤土或沙壤土上种植,成活的扦插苗在当年的11月至翌年的3月均可移栽,移栽前对种植地块进行全面翻耕,施腐熟有机肥6 000 kg/hm2,苗木栽植密度 为8 000~10 000株/hm2。在田间管理方面,全年要除草2~3次,雨后及时松土、培蔸,干旱时及时浇水抗旱,保持土壤湿润。

川鄂连蕊茶成枝力强,可根据不同的园林用途进行整形修剪,如培养独干球型的川鄂连蕊茶,在生长季节要选择生长健壮的枝条作为主干培养,选留3~4个不同分枝角度的侧枝作为骨干枝预留,及时抹除其他的叶芽和萌蘖,剪掉细弱枝,培养成为50~60 cm高的主干型单株,并且在早春萌动前剪掉枯梢、枯枝、残留的果实和过密的枝梢。

3小结与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川鄂连蕊茶同属的植物山茶(Camellia japonica L.)的研究报道较多。国外对山茶的杂交育种、系统发育、遗传变异、生理生化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但范围不是很广[9]。国内的研究者对山茶的研究做过比较系统全面的探讨,主要包括山茶的种群系统分类、花粉形态、细胞学、杂交育种、引种驯化、生理生化、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栽培管理等方面[10-22]。但国内关于山茶属连蕊茶组育种的研究较少,对于川鄂连蕊茶的研究仅有少量文章从生态学角度开展过研究[23-26],而关于川鄂连蕊茶的育种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引种驯化野生川鄂连蕊茶进行人工栽培,结果表明,川鄂连蕊茶扦插繁殖容易,采用根旺、ABT1号和ABT3号生根粉处理,生根率可达85%以上;在全光照条件下栽培,其观赏性状较好,并且驯化栽培种较野生种株型紧凑、枝叶浓密、嫩叶颜色丰富,四季叶色有变化;花多且香,花以白色为主,有的略带粉色,3~4月开放,成对着生于枝顶或叶腋;果期10月,蒴果近球型,直径10~12 mm;而且特别耐修剪,修剪后抽生的新叶、新梢为紫红色,景观效果持久,是良好的造景材料。川鄂连蕊茶具有常绿、冠型紧凑、花朵繁密、芳香以及抗性强等优点,是一种良好的园林绿化及室内盆栽观赏的植物材料,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潜力。

参考文献:

[1] 孙卫邦. 乡土植物与现代城市园林景观建设[J]. 中国园林,2003,19(7):63-65.

[2] BORMANN F H, BALMORJ D, GEBALLE G T. Redesigning the American lawn: A search for environmemal harmony [M]. New Haven: Yale Univercity Press,1993.

[3] 陈俊愉.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观赏园艺卷)]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 陈灵芝.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 现状及保护对策[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5] 陈法志,郑伟,谭庆. 武汉天子山乡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利用对策[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400-3402.

[6] 倪穗,李纪元. 我国连蕊茶组植物资源及其园林应用前景[J]. 浙江林业科技,2005,25 (5):70-73.

[7] 许林, 陈法志. 丰花、香花型茶花――川鄂连蕊茶[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版),2010(7):6-7.

[8] 赵玉宏,郑洪,雷杰,等. 山茶扦插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5):830-831.

[9] ZAGOSKINA N V, DUNRAVINA G A. Effect of ultraviole (UV-B) radia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phenolic compounds in tea plant callus cultures[J]. Russian 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2003,50(2):270-275.

[10] 顾志建,夏丽芳, 谢立山, 等.中国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报告[J]. 云南植物研究, 1988,10(3):296.

[11] 敖成齐. 山茶属Camellia植物花粉形态的光学显微镜观察[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318-321.

[12] 王仲朗,夏丽芳. 应用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鉴定山茶属植物杂种F1代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2,14(4):423-429.

[13] 闵天禄. 山茶属山茶组植物的分类,分化和分布[J]. 云南植物研究,1998,20(2):127-148.

[14] 李广清,孙立,刘燕. 山茶属连蕊茶组6种植物花粉形态特征研究[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1):40-44.

[15] 杨俊波,李洪涛,杨世雄,等. 四个DNA 片段在山茶属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J]. 云南植物研究,2006,28(2):108-114.

[16] 方伟,杨俊波,杨世雄,等. 基于叶绿体四个DNA 片段联合分析探讨山茶属长柄山茶组、金花茶组和超长柄茶组的系统位置与亲缘关系[J]. 云南植物研究,2010,32(1):1-13.

[17] 李光涛,梁涛,张梅莉. 五种山茶属植物的核型研究[J]. 茶叶,2001,27(2):17-21.

[18] 肖调江,顾志建,夏丽芳. 九种山茶属植物的减数分裂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1993,15(2):167-172.

[19]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内杂交亲和性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J]. 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4):32-36.

[20] 杨志玲,李纪元,范正琪. 保存温度对红山茶组物种及品种花粉生活力的影响[J]. 浙江林业科技,2004,24(5):1-3.

[21] 吕芳德,徐德聪,侯红波,等. 5种红山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比较研究[J]. 经济林研究, 2003,21(4):4-7.

[22] 邓白罗,谭晓风,漆龙霖,等. 山茶属红山茶组植物的RAPD分析及分类研究[J]. 林业科学,2006,42(5):36-41.

[23] 操国兴,钟章成,刘芸,等. 缙云山川鄂连蕊茶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研究[J]. 生物学杂志,2003,20(1):10-12.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4

毛蟹茶原产于安溪县大坪乡,是安溪四大名茶之一,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宜粗放管理的特点,是制作乌龙茶的主要品种之一。毛蟹茶是安溪县主要优良茶叶品种,是高级色种乌龙茶。近几年来,安溪县蓬莱镇茶农进行毛蟹茶适度规模种植,取得较好的效益。笔者经生产实践、观察,将毛蟹茶的主要特征特性和加工工艺简介如下,以利指导生产。

1 毛蟹茶特征特性

1.1 植株的特征特性

毛蟹茶植株为灌木型,无明显主干,树形半开展,分枝较多,稠密;发芽能力强,芽头密集而整齐,芽梢肥壮,茎粗节较短,中芽种,持嫩性较差;叶形椭圆形、叶片肥厚质脆、中等叶型、叶片平展、尖端突尖、锯齿明显尖锐;叶色深绿,叶背白色茸毛多;抗逆性、抗病性强,适宜粗放管理,开花多,基本不结实,封行成园块,两年生茶即可采摘,1年中有约8 个新梢生长期,采摘批次多,产量高,在相似的区域、环境、土壤等自然条件下,相同树龄、相同的栽培措施比铁观音产量高1/4~1/3,耐肥,比铁观音早成熟约7 d[1-2]。

1.2 毛茶特征

成品毛茶外形紧密,茶条紧结,梗圆形,头大尾尖,深绿色,叶稍厚,梗梢壮,皮薄质韧,颗粒手感沉重;嫩叶芽形成的毛茶,有较多白色茸毛,褐黄绿色,外观感。冲泡后,茶汤青黄或金黄,香清高远,略带茉莉花香,入口顺滑,口感醇厚,带有特有品种口感和香味。叶片圆张较小,稍薄,中部较宽,头尾尖,锯齿深、密、锐或向下钩,叶脉稍浮现明显。

2 毛蟹茶适宜的生长环境

毛蟹茶适应性较强,安溪县内均可种植,生长茂盛;以海拔500 m以上,四周植被丰富,生态良好,无污染源,土层深厚,酸性红、黄壤,水利条件好,交通方便,坡度小于25°的山地,按生态茶园标准进行规划种植的,生产上严格按无公害、绿色、有机的茶叶标准生产的茶叶,所提供的毛蟹茶鲜叶原料质量最好,是优质生产的关键[3-4]。

3 加工工艺

毛蟹茶是乌龙茶的主要品种,按照乌龙茶加工工艺,主要工序:鲜叶采制―晒青―凉青―摇青―炒青―包揉―干燥―筛分、风选―精拣―拼配―烘焙―成品包装管理。

3.1 鲜叶采制

毛蟹茶是高产的茶叶品种,适宜规模性生产,以生产中档乌龙茶为主。生产上较多采用机采法和刀采法,只有少部分进行高档茶生产才采用手采法。鲜叶主要以中开面为成熟的开采标准,应选择在晴天,以12:00―15:00采摘质量最好;全年以春、秋两季质量最好;标准为一心二叶、一心三叶为主。每季鲜叶采摘完应平整茶叶,适度修剪,形成馒头形的受光面,以利提高光合作用,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3.2 晒青

晒青能使鲜叶在较短时间内适度失水,叶片变柔软,提高叶温,促使内质变化。毛蟹茶有较浓青草气味,叶片肥厚,含水量高,适宜重晒青。应以季节、气候、鲜叶含水量等灵活掌握适度和时间。春茶气温低,含水量大,晒青时间应较长;夏暑茶气温高,应以凉带晒;秋茶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快,晒青时间宜短。中午,尤其是夏暑茶,应注意采用遮阳网遮盖以免灼伤茶青,造成破坏茶青质量,16:00―17:00晒青最好,标准失重率约10%。晒青结束后,凉青10~60 min后摇青。

3.3 摇青

摇青具有促进茶青“走水”、水分散发,加速酶促氧化作用,促进叶内物质转化等作用。应根据气候、茶青品质、晒青程度灵活掌握,春季气温低,湿度高,水分散失慢,叶内物质转化慢,应重摇青;夏季气温高、湿度高,水分散失快,内涵物转化快,应轻摇青;秋季居中。叶片较薄、幼嫩的、翠绿的应轻摇青,反之重摇青。次数为3~5次,时间视发酵和走水程度确定,与凉青交替进行,凉青时间由短至长,时间视发酵和制茶师傅的经验确定,标准为青味散发、品种花香显现、叶挺硬,梗青绿、叶内黄绿、叶绿红。

3.4 凉青

凉青可降低失水,促进水分重新分布均匀,散发叶片间热量,降低叶片内化学变化速度,促进了物质的氧化还原等作用。摇青后将茶叶放置在空调做青间进行凉青,控制湿度为65%左右、温度为20 ℃左右,将茶叶放置在竹筛上,以不重叠为标准,要适当翻叶几次,促使散发叶温和水分,使新鲜度和水分相对一致,促进走水、发酵;依发酵和情况而定时间,视发酵情况进行换气。晒青、摇青、凉青统称做青,一般在第2天10:00前完成全部环节,具体时间应依制茶人的观察而灵活控制。

3.5 炒青

杀青采取高温措施制止了酶促作用,使鲜叶内含物迅速转化为特有品种品质的色、香、味特征的作用。当发酵至叶片红边、叶肉红点呈现、青草味去除、品种特有茶香味显现时进行炒青,将炒青机预热至筒内温度为260 ℃左右时进行炒青,视茶青粗嫩、含水量等决定投放量,多数为1~2 kg。炒至香气清纯,叶色转暗,叶片卷,手抓柔软有粘性。

3.6 包揉

包括包揉、揉捻、解块、复包揉、揉捻等工序,应根据茶叶粗嫩、气候等有机灵活进行,包揉造型中应注意经常解团散热,避免热闷影响茶叶的色泽和香味。反复包揉造型5~6次,以塑造完美茶叶外观造型和提高茶叶品质。

3.7 干燥

采用低温慢烤,温度掌握在60~80 ℃,烘焙至茶梗折断脆,气味清纯;后散热至常温,装袋。

3.8 风筛、筛分、精拣

利用机械进行风选、筛分,去除杂物、细末、梗,同时分成粗、中、细及茶末各种等级毛茶;在这些基础上进行人工精拣,使毛茶更纯净、更精致。

3.9 拼配

对同一季生产的不同区域、不同生产批次的,具有互补性强、可互相提高品质的,已经精制的毛茶进行分批、分等次、分配比等拼配,拼配完可以直接包装销售或贮藏。

3.10 烘焙

根据需要对拼配完的成品茶进行烘焙,依不同季节、不同地域、不同发酵程度、不同客户需求进行烘焙。如春茶可足火些、秋茶可轻火些、高山茶可足火些、低海拔茶可轻火些、“发酵”足的可足火些,轻发酵的应采用低温慢焙等方式进行烘焙。将烘焙完的成品茶进行包装销售或装袋贮藏。

4 参考文献

[1] 金心怡.做青间气流因子对做青环境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2001,30(3):362-367.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5

茶叶是云南省的传统支柱产业。云南省政府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和生物资源创新产业中的重要产业,加强领导,加快发展,把茶叶产业培育成我省的区域优势经济支柱产业”。云南是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大省,茶叶在云南山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良种是建立优质、高产、高效茶园的前提,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占有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茶叶生产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检验茶叶科技含量的重要内容。

紫娟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85年从该所大叶群体品种茶园中发现的一株芽、叶、嫩茎都为紫色的茶树选育而成。因该单株茶树具有紫芽、紫叶、紫茎的特征,并且所制烘青绿茶干茶和茶汤皆为紫色,故取名为“紫娟”。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2000年从省茶科所引进紫娟母本,以自行繁殖的方法逐年扩大母本园,建立了13.3hm2良种母本园及高标准示范园,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鉴定和生产试验,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比较熟悉的掌握了紫娟的特性、特征及适制性。良种繁育的成活率由当初的80%上升到95%,出圃率达到85%(采取搭建塑料薄膜小拱棚及遮阳网覆盖措施);定植成活率由50%上升到90%(采取地膜覆盖及遮阳网遮荫措施),苗木价格也由过去的1.5元/株下降到了现在的0.30元/株(母本园增加,繁育苗木数量增加),目前已形成了较系统的繁育推广技术平台。为良种的推广打下了坚定实的基础。繁育推广的新品种紫娟具有适应性广,芽叶较肥壮、呈紫红色,适制多种产品等优点。

“紫娟”新稍中内含物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成分是花青素,一芽二叶新稍中花青素含量达29.14mg/g,是日本高花青素茶树品种“枕佃03—1384”(花青素0.30~0.37mg)的100倍左右。采用“紫娟”品种加工的绿茶具有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绿茶的降压效果,经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用体重2.5~3.5kg的家猫进行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紫娟”烘青绿茶降压幅度为35.53%,明显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烘青绿茶(29.04%)。紫娟茶因其特征奇异和药用功效显著,有望成为人类茶叶保健饮品中的奇葩。紫娟茶中的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食用色素,安全、无毒,而且具有一定营养和药理作用,在食品、化妆、医药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人的寿命长短直接取决于人们抗氧化、抗自由基能力的强弱,而花青素的发现为全世界的人找到了抗氧化、抗衰老最简单有效的办法,花青素的发现和应用使人类从20世纪的抗生素、维生素时代进入到21世纪的花青素时代。

1 紫娟植物学特征特性、适制产品及主要栽培措施

1.1 植物学特征

紫娟属云南大叶种小乔木型茶树,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较高,分枝密度中等,叶片呈上斜着生。长椭圆形,叶尖渐尖,叶色紫红色,叶柄呈紫红色,叶质较硬,叶面平滑,叶缘平整,锯齿浅、钝、稀。芽叶较肥壮,紫红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为115g。花冠直径4.10cm,花瓣5~6瓣,色泽白含绿,质地软;花萼5片,花萼和花梗呈浅紫色;花瓣、花萼和花梗无茸毛,花柱3裂,子房茸毛多。

1.2 适宜生产多种优质产品

对紫娟品种的适制性进行了多年研究,通过对其一芽二叶蒸青样和内含成份分析测试及采用感观审评方法,证明紫娟品种适制名优红茶、普洱茶及绿茶。

1.2.1 适制优质红茶

条索紧实褐红,汤色褐红明亮,香气高,有特殊香气,滋味醇厚回甘。

1.2.2 制普洱茶品质优

生茶条索紧实紫黑色有光泽,汤色紫红色,有特殊香气,滋味浓厚回甘。

根据紫娟成分测定结果:内含成分的酚氨比值接近对照,因此具有形成优质红茶和普洱茶的物质基础。

1.3 适种范围及主要栽培措施

从引种和多年系统试验推广鉴定结果表明:紫娟是一个抗旱性强、抗寒性强、发芽中、紫红色,茸毛多、优质高效的无性系名优茶品种。在冬季最低气温不低于-5℃的普洱市、临沧市、西双版纳州、保山市、德宏州、文山州等云南地区适宜种植推广。

主要种植方式:经对紫娟示范茶园的种植方式比较,双行单株比单行单株种植的茶园,茶树树幅大,成园投产早,鲜叶和枝条的产量高,综合效益好,说明半开张形的紫娟宜双行单株方式种植。

2 紫娟繁殖与推广情况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具有种植适应性广,产品加工适制性强等优点,该品种除在普洱市10县(区)内快速扩大推广种植外,并在省内的临沧、西双版纳、德宏、大理、文山、保山、红河等州(市)及省外的浙江、广东、海南、广西、四川等省引种推广。截止2012年底,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达4062.227hm2,其中采摘面积达3372.447hm2。

3 效益评价分析

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加快了全省无性系茶树良种化进程,为无性系茶树良种规模化、产业化、产品多样化提供了品种保障,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1 经济效益

根据对普洱茶树良种场、西双版纳、临沧等地的抽样调查统计(其中紫娟调查面积113.3hm2、云抗10号113.3hm2),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量及产值调查结果(见表1):无性系品种紫娟产量79.9kg/667m2,比云抗10号减产41.9kg/667m2,减产34.4%;紫娟品种干茶平均单价300元/kg,比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长1040.7%。无性系品种紫娟与云抗10号产值效益比较(见表2):无性系品种紫娟产值24068.5元/667m2,云抗10号为3188.6元/667m2,增收21150.5元/667m2,增加663.3%。按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计算。每年可增收10.7亿元(含成本),无性系品种紫娟的经济效益极显著。

依据四川省农科院研究的“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计算法”按紫娟已投产面积3372.447hm2进行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新增纯收益58807.0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1:6.16,科研费和推广费投资收益率分别达1:154.96和1:156.52,农民得益率为1:7.38,该品种经济效益极显著。

3.2 社会效益

3.2.1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茶产业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

目前推广紫娟茶园4066.7hm2,平均每年发展茶园580hm2,是云南省继部级品种云抗10号之后,年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之一。

据调查,紫娟推广种植4066.7hm2,按每个劳动力种植管理0.3hm2茶园计算,可安置13556个劳动力。按6.7hm2可增加茶叶加工、销售人员10人计算,3400hm2可带动5100个劳动力就业。紫娟繁育推广项目的实施,累计带动18656人就业,为边疆、山区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

3.2.2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促进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紫娟茶品质优良,茶产品卖价高。2008~2012年,紫娟毛茶(级别:一芽二、三叶)平均单价300元/kg,比同级别云抗10号增273.7元/kg,增1040.7%,农民得益率为1:7.38。

3.2.3 紫娟的繁育与推广,培养一大批育苗专业户

良种场采取统一提供良种穗条,技术指导,统一技术措施,在场附近的曼连、丁家箐、柏枝寺、刀官寨等村民小组扶持育苗专业户百余户,建成约20hm2育苗基地,年均出圃紫娟等品种苗木3000多万株。

3.3 生态效益

茶树是退耕还林、改造荒山草坡、发展绿色经济的优良经济树种。无性系茶树品种紫娟繁育与推广,可提高山区植被覆盖率,起到截流固坡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符合 “绿色环保”、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云南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要求。

目前,紫娟茶产品供不应求,在高消费领域有走俏趋势,市场前景看好,深受茶企业和茶农欢迎,推广速度快,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包云秀,夏丽飞,李有勇,等.茶树新品种“紫娟”[J].园艺学报,2008,35(6).

[2]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gkls091903 国家植物保护品种“紫娟”与“云茶1号”试验示范[Z].2005.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6

(一)大埔县茶园概况

大埔县位于广东省梅州市,粤东边陲,拥有峰峦起伏、溪河遍布的良好自然环境,被称为是“山中之山”。作为广东省的重点产茶县,它拥有21.5万公顷的山地面积,而且县内气候温暖和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于种植茶树。2016年,大埔县更是建成了西岩山万亩茶园玻璃栈道,通过旅游业招揽大量游客来到县内参观,打造以茶为主的文化休闲路线,体现大埔县茶园生态之美。近年来,县内也在种植技术方面积极采用了多种优质栽培方法,并配合生态控制理念来培育纯天然绿色茶叶,杜绝农残超标,决心成为广东省无公害茶叶生产种植的标杆县。

(二)大埔县茶园的生态系统特征与防控原理

大埔县茶园多以乌龙茶种植为主,乌龙茶树作为多年生作物植株不高且树冠相对密集、树幅宽大,拥有四季常青的显著特征。在茶园生态系统控制环境下,新植茶园可以达到5年封园效果,形成独立的、特殊的小气候环境,使整体气候变化幅度降至最低,栽植过程相对平稳。考虑到茶园属于易于受人为干扰的大型次生生态系统,所以大埔县茶园也希望通过这种特殊的生态控制技术方法来提高茶树从垦地、种植、修剪、施肥、采摘和病虫防治方面的整体效率。

大埔县茶园的病虫草害生态技术主要围绕茶园内部生态系统相关因素特征而展开动态控制过程。它希望利用有效技术手段创建一个不利于病虫草害繁殖延续的生态环境提醒,同时充分发挥茶园中诸如害虫、杂草、病虫害等防治对象的因子调控作用,保证茶园生态系统的高能效、低消耗,走可持续发展路线。换言之,该县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所秉承的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动植物物种丰富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状态,所以它也被称为“茶园中的动态平衡体系”。这种体系可以对外界变化环境及内部种群波动形成较强的制约性与适应性,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希望达到一种能够为系统内所有生物环境所接受的既经济核算、又友善和谐的生态标准。同时,也按照园内茶树的生长发育阶段来实行茶树病虫草害生态优化管理[1]。

二、大埔县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技术策略

如上文所述,大埔县茶园在种植乌龙茶树时讲求生态动态控制,基于各个关键因子对茶园病虫草害群落进行分析调控,实现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完美优化。就这一原则,本文主要探讨大埔县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的5点技术策略。

(一) 走农业防治基础路线

重视农艺、走农业防治基础路线也是沿袭传统,首先在选育和推广阶段就明确茶树树种优化程序,做到合理重施基肥并配合适量追肥。在大埔县茶园所采用的是叶面肥,它基于对病虫草害的分布动态理解之上,在采茶期间分批多次进行,并对茶树进行合理修剪,抑制插葱中芽叶病虫草害的频繁发生。再一方面,也要抓住茶园越冬期,做好越冬期预防工作,实现综合防治方针。在越冬期实施茶园浅耕、中耕不翻土策略,做到合理及时的除草和覆草,保护茶树安全越冬。

(二) 实施生物多样性管理

要实施茶园内部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强化茶园自我的自然调控能力,同时有效保护和巧妙利用天地资源,展开以生物为主的防治策略,全程不用化学农药来调控病虫草害的繁衍速度。具体来说,就是要为寄生性天敌昆虫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例如在茶园周围种草植树,创造茶树、害虫和天敌昆虫三位一体的生态防治通讯机制,再结合人工助迁、微生物治虫、生物农药等等结束来保护天敌昆虫,做到纯粹的生态平衡维持。

(三) 采用物理机械配合生态控制系统

物理机械配合生态控制系统是有效利用了病虫草害的生物学习性,比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生态光照灯等等来吸引和捕杀病虫害生物,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防治效果。

(四) 严控茶叶农药残留

采用健康无农药生物制剂、矿物制剂来防治产园内病虫草害,强化生态预测预报功能,并在适当时期对症下药,针对不同茶树品种实施不同药剂,同时严控用药数量及频率。还要设置农药用药安全间隔期,实现对施药方案的改进,使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接近于0。

(五) 采取茶草复合生态系统

茶草复合生态系统也是整个生态控制策略中的关键,它主要针对茶草畜3大类型生物,意图将它们有效结合,并全面推行生态控草技术。比如说,在每行茶树植株间的空白环境种植豆科牧草,进而抑制杂草的肆意滋生,同时提高茶园的有效覆盖率。该复合生态系统也能够有效降低茶园中的雨水径流速度,改善传统茶园种植中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问题。另外,以牧草养畜也能保证茶叶生产的良性循环,做到林茶结合,有效保持山地良好生态平衡环境[2]。

总结:在大埔县未来的茶园病虫草害生态控制工作还要更加注重对茶树抗性强化的研究,以及对茶树新品种的选育工作。积极做好虫草害控制工作,并有效培育天敌资源,全面开展生物防治策略。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7

1.2指标测定与方法永久萎焉系数的测定:当植株叶片出现萎蔫时,将其拿出恢复灌水,若植株不能恢复,则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即为该植株的永久萎蔫系数。采用对角线法取土样和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测定:釆用称重法[1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氮蓝四唑(NBT)光化还原法。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愈创木酚法[13]。丙二醛(MDA)含量测定:硫代巴比妥酸法[13]。脯氨酸含量测定:磺基水杨酸法。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考马斯亮蓝G-250显色法[14]。

1.3数据处理因试验有些指标的量纲不同,所以需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处理方法采用xi′=(xi-ix)/Si,其中xi′为标准化处理后数据,xi为性状原始数据,Si为标准差,ix为性状原始数据平均数(i=1,2,3,…,m,为原性状指标数)。Excel2003进行数据处理。SPSS17.0进行方差分析、Tukey多重比较和主成分分析。

1.4抗旱性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抗旱性。

2结果与分析

2.1嫁接苗不同抗旱指标的差异性永久萎焉系数是评价植物抗旱性最重要且最直观的指标,它能反应植物的抗旱能力,数值越大抗旱能力越差,反之,抗旱能力越强。叶片相对含水量能间接指出叶片的水势高低,反映其在干旱胁迫下的水分亏缺程度,与植物抗旱性呈正相关。SOD和POD活性可消除细胞内活性氧对细胞膜的伤害,减少膜脂过氧化,稳定膜透性,活性越强,抗旱性越强。当胁迫程度超出了植物的忍耐范围后,细胞膜就会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产生大量的MDA,MDA含量越高,抗旱性越差。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是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其积累量的多少可反映水分胁迫程度。Tukey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表1),香花油茶嫁接苗平均永久萎焉系数为1.34,显著低于普通油茶、陆川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嫁接苗分别为1.63、1.58和1.69,表现出较强的抗旱性,而陆川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嫁接苗与普通油茶嫁接苗差异不显著;陆川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香花油茶嫁接苗平均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1.72%、72.19%和76.89%,均显著高于普通油茶嫁接苗为69.55%;陆川油茶嫁接苗平均叶片SOD活性为231.60U/g,显著低于普通油茶嫁接苗为240.06U/g,而香花油茶嫁接苗为264.96U/g,显著高于其它3种嫁接苗;陆川油茶和香花油茶嫁接苗平均叶片POD活性分别为11.51U/(g•min)和9.07U/(g•min),均显著高于普通油茶嫁接苗为7.68U/(g•min),而广宁红花油茶嫁接苗为6.39U/(g•min),显著低于普通油茶嫁接苗;陆川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嫁接苗叶片平均MDA含量分别为43.88μmol/g和44.14μmol/g,均显著低于普通油茶嫁接苗为50.08μmol/g;陆川油茶、广宁红花油茶和香花油茶嫁接苗平均叶片脯氨酸浓度分别为44.69μg/g、37.48μg/g和69.79μg/g,均显著高于普通油茶嫁接苗为30.44μg/g;香花油茶嫁接苗平均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为9.43mg/g,与普通油茶嫁接苗为9.20mg/g差异不显著。

2.2主成分分析与隶属函数值对7个抗旱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如表2所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81.063%,能将干旱胁迫响应81.063%的信息反映出来。第1主成分的特征值为4.584,贡献率为65.491%,永久萎焉系数、叶片相对含水量、SOD、POD、MD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1主成分能大部分反映这些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第2主成分的特征值为1.090,贡献率为15.573%,脯氨酸浓度在第2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提出的这2个主成分可以基本上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用这2个新的变量来代替原来的7个变量。表中列出了各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值,以Y1,Y2分别代表第1-2主成分,X1-X7分别代表7个指标即因子,以各特征向量为系数,组成2个主成分的方程。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各特征值大小代表各综合指标对方差贡献的大小,特征向量表示各性状对综合指标的贡献大小。选第1-2主成分中的较大单位特征向量:永久萎焉系数、叶片相对含水量、SOD、POD、MDA、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这7个指标进行隶属函数分析。由表3可知:SOD、POD、MDA、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抗旱性呈正相关,因此,采用隶属函数公式计算其函数值,而永久萎焉系数、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脯氨酸浓度与抗旱性呈负相关,因此,采用反隶属函数公式计算其函数值。根据隶属函数平均值的大小对4种嫁接苗抗旱性由强到弱进行排序(表3):香花油茶嫁接苗>普通油茶嫁接苗>陆川油茶嫁接苗>广宁红花油茶嫁接苗。

3结论与讨论

目前关于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的鉴定已有大量的研究,但仅凭单一生理指标评价植物抗旱性很难符合实际,且一些生理指标测定技术具局限性,重复性差,无法克服误差,从而影响其应用的准确性。因此,文中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多个存在一定关系的指标转化为较少独立的综合指标,再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定,使得评定结果更加科学可靠。文中将永久萎焉系数、叶片相对含水量、SOD、POD、MDA、脯氨酸及可溶性蛋白这7个差异显著的指标归纳成2个主成分,这2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1.063%,说明萎焉系数、叶片相对含水量、SOD、POD、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是评价油茶抗旱性的重要指标。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8

1 选育目的

凌云白毫种是部级有性系优良品种,周年白毫特多、成品茶品质优,全年均可生产名优茶,但由于存在性状混杂、发芽期晚、发芽不一致、产量偏低、抗逆性能力差等问题。因此,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从凌云白毫种有性系群体中选育出发芽期早,产量高、品质优、抗逆性强的优良株系,培育成优良新品种,使之发挥其更大的优势,促进凌云白毫茶产业的发展。

2 选育的过程

2.1 萌芽初期优选

1996年春季,从凌云白毫种群体茶园中,于萌芽初期开始进行优选,选择发芽期早、芽叶密度大、芽叶节间短、嫩梢生长持嫩性强和抗逆性强的单株,标记挂牌。经连续3年观察和比较,以发芽期、单株产量、品质、抗逆性等均表现优良并超过亲本的单株为入选单株,作为母树保护、培育,并命名为桂香18号。

2.2 短穗扦插繁育苗木

1998年将桂香18号株系采用短穗扦插繁育苗木,并于1999年至2003年与原“凌云白毫种”作对照进行品比试验,鉴定的内容是物候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2.3 夏季扦插育苗

2003年夏季扦插育苗,并申报参加全国第三轮(2003年12月至2009年12月)茶树品种区域试验,地点设在四川省茶科所、福建省茶科所和湖北省茶科所,鉴定的内容是物候期、产量、品质和抗逆性。

3 省级区试或生产试验(表现)结果

在桂林一芽一叶期平均为3月15日,比凌云白毫种早15天,一芽三叶期平均在3月21日,比凌云白毫种早19天。扦插成活率达98.4%,比CK高12.8%,种植成活率达99.4%,比CK高4.4%。产量较高,第3-5年平均亩产鲜叶345.8kg,比凌云白毫种增产65.7%,春季芽叶生化成分含量较高,茶多酚34.5%、氨基酸3.7%、水浸出物46.0%,茶多酚及水浸出物与凌云白毫种相当,氨基酸比凌云白毫种高0.4%,适制性广,制作的绿茶品质比CK高6.8分,工夫红茶比CK高2.2分,乌龙茶比CK高4.5分,与黄旦相当(低0.2分)。抗高温干旱、抗寒、抗虫性均强于CK。

4 全国区试结果

种植成活率在三个区试点平均比CK低18.3%,树高平均比CK低5.7cm,树幅平均大于CK6.3cm,一芽一叶期平均比CK早11天,发芽密度平均比CK少4.4个。鲜叶产量在武汉区试点极显著超过CK,在四川区试点低于CK,但差异不显著,在福建区试点极显著低于CK。制茶品质在武汉区试点三年平均高于CK1.5分,在四川区试点三年平均高于CK1.8分,在福建区试点三年平均低于CK0.5分,与CK相当。抗寒、抗旱性能力在武汉、四川区试点三年平均强于CK,在福建三年平均与CK相当。抗虫性能力在三个区试点均与CK相同。

5 品种特征特性描述(包括植物学特征、特性及农艺学性状、品种及抗性情况等)

5.1 特征特性

灌木型大叶种,树姿半开张,持嫩性和分枝能力较强,叶长9.3cm,叶宽4.3cm,叶形呈椭圆形,叶片上斜着生,叶面平滑,叶身内折,叶色绿,新梢一芽三叶长9.6cm,百芽重70g,芽叶色泽浅绿色,芽叶茸毛多。在广西桂林于3月上旬萌芽,3月中旬一芽一叶开展,中芽种,比亲本提早19天,休眠期在11月中下旬,产量较高。含茶多酚34.5%,氨基酸总量3.7%,水浸出物46.0%,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抗高温干旱、抗寒、抗病虫能力强,适应性广,易于种植,成活率高,成园快。

5.2 叶片解剖结构

上表皮细胞厚27.14μm,下表皮细胞厚21.66μm,上表皮角质层厚4.2μm,下表皮角质层厚2.6μm,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为0.53μm,海绵组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为1.89μm,栅栏组织2层,生产力指数2975.4,上表皮细胞密度1633,下表皮细胞密度735,气孔密度140,下表皮气孔指数16。

用该品种原料制作的银针茶于2004、2006、2008年连续三届获广西“桂茶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2006年获广西昭平“茶王节” 名优茶评比银奖。

6 品种主要优缺点

6.1 优点

6.1.1 适制性广 适制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制作的绿茶外形肥壮显毫,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有花香,滋味浓爽带花香,工夫红茶和乌龙茶香气、滋味带花香浓郁持久。

6.1.2 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均较强。

6.1.3 生长期长,在桂林生长期达9个月。

6.2 缺点

幼苗期生长慢。

7 栽培技术要点

7.1 定植

适宜2月上旬定植,每亩种植5000株左右,双行双株种植,大行距1.5m,小行距0.3m,株距0.33m,定植后淋足定根水,小苗期遇高温干旱天气要注意遮荫保湿。

7.2 施水肥

种植第一年宜施水肥,每亩每次施复合肥10kg,以后全年以施有机肥为主,幼龄期1-3年每亩施饼肥100-150kg。

7.3 施肥

丰产期全年施肥4次,即2月中旬、4月下旬、7月上旬、11月下旬,其中11月下旬施肥要开深沟施重肥以保证来年春茶产量及品质。

7.4 采摘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

8 保持品种性技术要求

8.1 扦插繁育

采用无性苗种植。

8.2 制作银针茶

采摘单芽制作银针茶。

8.3 制作毛尖绿茶或工夫红茶

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制作毛尖绿茶或工夫红茶。

8.4 制作乌龙茶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9

1茶文化与园林艺术

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古代人民在茶的栽培加工和茶文化的传播上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在唐代就已经有对茶的栽培、加工和饮品技术进行全面总结的书——《茶经》,它的作者就是陆羽。而茶除了作为人们必不可少的生活需要品,还是文人墨客的咏诵对象,用来寄托他们的性格情怀和鸿鹄志向。流传下来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和“琴棋书画诗酒茶”分别代表了普通人民和高雅之士对于茶的看法,来源于生活,又将生活升华。唐寅创作的《煎茶图》成为我国茶文化与绘画结合的宝贵作品;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将喝茶的感受描绘的栩栩如生,直到今天都是茶诗中的上上品。茶文化还涉及到各类的艺术形式,如舞蹈音乐等等,它还结合宗教、哲学、经济、旅游,涉及文理工很多方面。佛教中把茶作为清净的化身,所以僧人们饮茶,寺庙附近种茶。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唐宋以来,我国的茶文化向外传播,在其他国家也形成了它们自己的特色茶文化,如日本的“茶道”和英国的“午后茶”都有着本国特色却又和中国的茶文化密不可分。所以,茶在国外就是中国的象征。很多外国文学作品中也经常描写茶,将茶与中国联系起来,如英国诗人巴伦称茶是“中国的泪水”,极具浪漫色彩。由此可以看出,茶树作为园林植物,不仅外形属性可行有着观赏价值,更多的是它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我国的园林在发展过程中与茶也有着分不开的密切关系。茶是饮用植物,但也是观赏植物,在园林设计选用植物时也是常用植物之一。周武王时代就将茶作为贡品送给王室,种植在园林中观赏,并且栽种繁殖。我国的名茶很多也与著名的园林景点分不开。比如十大历史名茶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黄山毛峰等等都是各个地区风景名胜景点所产。所以,茶树不仅是商业产品,也是观赏植物,是风景经典不可缺少的植被。茶树和其茶制品以及茶文化都是各地重要的风景园林资源。乌龙茶的生产地武夷山是著名的风景旅游景点,风景区内到处都是茶树,而且在茶树周围的亭台楼阁上都是名家名篇的诗词歌赋,且大多与茶有关。这说明茶文化与园林设计关系紧密。张家界中也有以茶园为风景区的地方。世界园艺博览会上有专门的茶园展示,用造型不同的茶树为衬托,加上茶文化和茶工艺的穿插,展现了茶树作为风景园林的观赏价值以及茶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大家熟知的西湖龙井就在西湖园林之中,它虽然是极为名贵的茶,是作为一种经济植物,但是景区内茶树随处可见,已经成为常见的观赏植物了。还有市区很多行道树和公园旁的绿化都有茶树的绿篱作为边界,既美观又好培育。

2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

茶树作为园林植物的特点有以下三点:第一,茶树的种类丰富、形态多样。茶树一般指的是山茶属中的五个种,即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和茶。而茶种有可再向下分成三个变种。茶种是栽培种,分布在世界各地,他们的形态各不相同,高矮的差异也很大,可以二十米以上的高大乔木也可以是不足一米的灌木。而且树叶形状,颜色每个种类都差别很大,淡绿色到紫绿色之间任意过渡,因为人工培育可以用杂交等方式改编品种使得叶子颜色发生改变。叶子表面的隆起也有不同,有的是平滑的,有的是微微隆起。茶树的叶片寿命一般能达到一个月,而且茶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性或无性繁殖得到,并且可以保持。茶经常和宗教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专门培育的佛手种,树形张开,叶片很大下垂生长,似佛的大手。这些都是通过后天培育而成,并且让他可以带着这些特征继续传下去。其他园林植物并没有茶树这样的特性,所以茶树在园林植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二,茶树是秋冬季开花植物,并且花期很长。茶花属假总状花序,两性花,萼片近似圆形,绿色或偏褐色。花冠白色,由五到九片花瓣组成,呈椭圆形。花的大小与它的品种有关,一般在5cm到2cm之间。茶树的花芽六月分化,到九月中旬开放,能一直开到十二月中旬,花期长达三个月,这是其它植物花期所不能比拟的,而且它开花的跨度大,基本概括了整个秋季和冬季,其它花很少在冬天开放。所以它作为园林植物可以补充冬天花少的情况。而且茶树的果实成熟期长,所以可以花果共同生长,这种在其它植物中又是不常见的。这些也给了茶树很多寓意,让它的文化价值更大了。第三,是茶树的再生能力极强,可以随意造型不用担心恢复不了。茶树的枝条上有很多不定芽,这让茶树有很明显的再生优势。树枝上的不定芽能快速萌发,从而塑造形状不同的树冠。经常修剪可以让茶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修剪的树冠可以有弧形,,马鞍形等形态,所以作为园林植物,茶树完全满足修剪造型的能力,可以根据设计师的需要自行修剪。

3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探究

茶叶生态学讲究的是和谐共生的茶精神,这和一般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风景园林设计中运用茶叶生态学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的渴望,构建和谐社会。所以在风景园林设计上,茶叶生态学原理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需要坚持推广。要因地制宜。园林设计最开始的依据就是建园林的地址,要根据具体的地域、地势、土壤特点进行设计,要多方面考量和权衡,无论是自然景观设计还是建筑景观设计。景观园林设计应当尊重当地的生态环境系统,要重视园林选址地的生态和气候,依靠科学技术设计出有发展潜力的景观园林。可用于景观园林设计的植物种类繁多,除了要考虑本地的生态之外,还要考虑选择的植物之间能否搭配在一起适应当地生态和气候。所以在设计中,要根据地形地貌选择合适的植物,若是道路两旁绿化或建筑景观园林设计要考虑风速和污染等等条件。茶叶生态原理的因地制宜是园林设计的基础。

4结语

茶文化和它的生态理念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指导具有深远影响。将茶叶生态学运用在园林设计上是有重要意义和理论基础的。通过对茶文化和园林文化的对比以及茶树在园林设计上的应用,我们可以看出茶和园林分不开,他们需要共同发展,才能使设计者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所以还需要研究者们继续研究,不断完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

参考文献

[1]余文权,张翠香.生态茶园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国茶叶,2009,10:10-13.

[2]戴金电,高俊杰.泉州市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程[J].福建茶叶,2009,03:16-18.

[3]周理飞.生态茶园标准化技术要素[J].中国茶叶,2010,03:23.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10

1.2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品质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茶叶作为绿色保健饮品是深受消费者欢迎的,它有药用价值又有保健作用。为此,人们对它的洁净,安全也极为重视,笔者由于生长在陇南茶叶产地之一康县阳坝,从小熟悉茶叶生长状况,对茶叶也有较多的了解,而且对茶叶的发展也很关心,对当地茶叶病虫草害防治措施也较为关注。近年来,随着茶叶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茶叶病虫草害日益加重,传统的防治存在很多问题。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运用生态学的思想,借助他感作用,通过立体种植,以草治草,为茶叶病虫草害的防治求得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3他感作用及机理

生物他感作用是指一个物种或有机体受到另一个物种或有机体释放于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它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的现象。他感作用就是利用他感化合物可以防治茶叶病害、虫害及草害。他感化合物是指植物植株释放的某些化学物质,它影响周围其它植株生理、生化代谢及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病虫草害的作用。他感化合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

挥发:多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被周围植物直接吸收、经露水溶解后被叶吸收或进入土壤中被根吸收。

淋溶:降雨、雾能够淋溶出他感化合物,使之进入土壤中,然后被茶树毛细根吸收。

根分泌:根系直接分泌他感化合物于土壤中,然后被茶树毛细根吸收。

残体分解:微生物分解植物残体过程中,产生的许多他感物质释放到环境中,被茶树植株吸收。

现以康县阳坝茶叶种植区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初步研究。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了观察、访谈、文献综述等方法。

2.1观察

笔者在康县阳坝镇上坝无公害茶叶种植区、老江坝及龙神沟茶叶种植区于2003年7月10日至7月12日,对茶树和茶叶生长状况进行了3次有目的的实地观察,并对当地茶农套种的茶园茶叶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

2.2访谈

笔者根据研究目的,对研究区域内不同类型茶园的茶农进行了随机访谈,了解茶叶种植方式及病虫草害防治的方法、过程和经验。访谈提纲也随不同情况有所改变。

2.3文献综述

笔者查阅关于茶叶栽培、他感作用以及茶叶病虫草害防治的资料,也在英特网上搜寻了一些相关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3 研究结果

3.1当地茶叶病虫草害特征

调查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病害常见的有黄疸病害等;茶树虫害种类繁多,主要有芽虫、卷叶蛾等害虫;有鼠尾草、牛鞭草等杂草,杂草生长也带来了一些虫害。由于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适当的水分、养料、光照和土壤酸碱度,如果遭受某些病原物的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茶树生长发育就不能正常进行,从而引起生理和形态结构上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结果轻则降低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重则可引起整株死亡。茶农面对杂草及病虫害感到很头痛。

3.2当地茶农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方法

起初,人们只是运用人工除草和用乐果与水稀释的农药灭虫,但是收效不大,而且使茶叶质量严重受损,茶树受到侵害,叶子卷曲,变成黄、灰、黑色,植株变的矮小。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一些防治措施,茶农们一般还没有意识到,政府及一些科技人员除他们管理的茶园外,对茶农有效的指导还比较少。笔者发现,杂草一般就在茶树行间空隙中生长,有一小部分茶农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在茶树间套种一些蔬菜或作物,如红薯、高粱等。将这些地同没有进行套种的地相比较,发现套种了的茶树比没有套种的生长好,就红薯与高粱两种套种物相比,套种了红薯的茶地效果最好。

3.3引进生物他感作用的意义

针对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植物的他感作用是有效抑制茶树病虫草害的方法。在茶园病虫草害防治过程中,如何引进一个让茶农易于接受并且便于操作的防治方法呢?从整个茶园生态系统出发,有机地协调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尽量保持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将病、虫、草数量控制在危害水平以下,植物他感作用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茶树而言,农业防治是通过改变茶园环境和提高茶树抗性的途径来达到防治的目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防治措施,需要各方的协调和努力’目前实施是有困难的。生物防治是利用生态系中有益生物种群控制、压低和直接杀灭病虫种群的方法,运用生物防治一般比较复杂,直接依赖于良好的大环境,就目前小环境而言,生物防治可操作性还是比较差的,如以虫治虫虽然可行,但是虫源问题不好解决,而且不好控制。化学防治虽有速效、简便、高效的优点,但使用不当,会杀伤天敌种群、污染环境、茶叶中农药残留量提高、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等缺点。而他感作用符合生态学思想,能够较好体现农业防治与生物防治的一些特点,也可以克服化学防治的缺点,本着预防、综合防治的方针,使茶农面对农药残留、茶叶质量与产:量的问题时,采取立体种植的方式,对茶园生态环境进行调整。何谓立体种植?它指从不同时空来配置作物,利用作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科学的方法,使各种作物有一个合理的布局,各品种有一个协调的搭配,各生产要素有一个最佳的组合。在茶叶间距中种入高粱、红薯等具有他感作用的作物,利用它们分泌出的他感化合物,抑制茶树的病害、虫害及草害,可促进茶叶生长,也使茶地显得比较整洁,在获得茶叶产量增加及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额外的收入。

4.1建议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11

2方法与结果

2.1原植物形态落叶灌木,高2~6m。嫩枝有毛茸。小枝稍有棱角,暗紫色或紫褐色。叶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或卵形,互生,长3~7.5cm,宽2~4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有尖锐锯齿,常3(稀5)浅裂,下面沿叶脉处有短柔毛;叶柄长1~2.5cm,有短柔毛;花4~8朵,集生于小枝顶端,花梗长2~2.5cm,有柔毛或近无毛;花冠粉红色,直径2~3cm;雄蕊多数;花柱3~5,中下部有长柔毛。梨果近球形,直径0.6~0.8cm,红色或黄褐色,萼裂片脱落[1]。

2.2药材性状

2.2.1花卷缩成不规则形状,长约1.5cm,灰黄色。总苞上密被短毛茸。花4~8朵集生于花枝顶端,常留有花梗,花梗长2~2.5cm,有柔毛或近无毛。花萼5瓣,合生,黄绿色。花瓣黄棕色。花托倒圆锥形,雄蕊多数,子房下位,花柱3~5裂,花柱中下部密生白色长毛茸,花柱上部无毛且分离。气微、味先微苦、涩,后微香、回甜。

2.2.2叶卷缩,长1~3cm,灰褐色,芽总苞灰绿色,留有总梗。叶片展平后长1~2cm,宽1cm,椭圆形、长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圆形,边缘有不明显小锯齿,腹面深绿色,密被柔毛,背面浅绿色,沿叶脉处有短柔毛。

2.3显微特征

2.3.1花粉末灰黄色。单细胞非腺毛平直或弯曲,长211~985μm,直径11~21μm,偶见棕黄色的腺毛;螺纹导管,直径4~12μm;草酸钙方晶和草酸钙簇晶多见,花粉粒具翅,直径32~109μm。见图1。

2.3.2叶

上表皮:表皮细胞为长方形,单细胞非腺毛狭长,顶部锐尖或稍钝,长280~730μm,直径14~21μm,壁厚2~4μm,表面光滑;腺毛腺头由多个细胞组成,直径70~86μm,内含黄棕色分泌物,腺柄由多个细胞组成;偶见不定式气孔。见图2。

下表皮:表皮细胞不规则,排列紧密,有众多不定式气孔,副卫细胞4~7个。

横切面:上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可见单细胞非腺毛,偶见棕褐色腺毛。栅栏组织由1~2层细胞组成,呈圆筒状,排列紧密,内含草酸钙簇晶,海绵组织由3~4层类圆形细胞组成,排列疏松。主脉表皮上有大量的非腺毛,主脉中央为木质部,其颜色较深,下方是韧皮部,薄壁组织发达,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簇晶。见图3。

粉末:淡绿色。单细胞非腺毛狭长,顶部锐尖或稍钝,长296~859μm,直径12~26μm,壁厚2~4μm,大多表面光滑。螺纹导管直径5~17μm;草酸钙簇晶众多,大多分布在叶肉中,直径10~21μm;另可见大量的方晶,在导管旁薄壁细胞中排列成纵行。见图4。

3小结

三裂叶海棠花柱下部1/3合生,上部2/3分裂为3~5,合生处上部1/2有白色长茸毛,这是鉴别三裂叶海棠原植物及药材花的重要特征,这与文献记载“花柱基部有长茸毛”[4]略有不同。另外花粉粒具翅,也是三裂叶海棠花的鉴别特征。

三裂叶海棠叶的横切面中栅栏组织多排列两层,副卫细胞4-7个,比较特殊,可作为三裂叶海棠药材叶的鉴别主要特征。

三裂叶海棠茎、花与叶可同等入药,并且市面上有成品供应,但是三裂叶海棠生长缓慢,以茎入药破坏资源,故不提倡以茎入药。

三裂叶海棠叶中的成分除多酚含量偏低外,其余成分均与传统绿茶相近。多酚物质是形成茶苦涩味和收敛味的主要物质,许多消费者对茶的苦涩味十分敏感。三裂叶海棠因多酚类物质含量低故苦涩味少,先苦后甜,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易被广大群众接受。另外它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的有8种氨基酸。因此,三裂叶海棠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茶饮料,相信在经过合理、科学的研究开发后,三裂叶海棠应用必定大放异彩[2]。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38.

[2]汪冶,孟铁兵,梅树模,等.三叶海棠-苦丁茶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开发利用[J].中医药导报,2006,12(8):90.

[3]赵良忠,段林东,刘放求.三叶海棠营养成分研究[J].邵阳高专学报,1996,9(3):262.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12

1.育种

茶树是经济作物和饮料作物,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的良种是满足茶叶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也是茶树育种学专家们的总体奋斗目标。中国茶树种质资源是发展茶叶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从事茶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是品种选育和生物技术研究的基础。育种工作的成败和育种成果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保存在各茶树种质资源圃的各类资源已达3300多份。

2.育苗

茶树育苗,目前采用的有茶子育苗、压条育苗、扦插育苗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短穗扦插育苗,最有利于保持良种种性,茶树生长整齐划一,能适应茶园机械化管理。因而,在当代茶叶生产中,短穗扦插已成为茶树育苗的主要技术。

3.种植

田间圃地育成的茶苗,移栽适期应选择茶苗地上部休眠期,移栽成活率较高,或应据气候特点,避免在干旱和严寒时进行。长江中下游地区种茶,在秋冬季或早春(11月至次年3月)都可以移栽。移栽时间早一些,有利于茶苗成活,但有的年份冬旱严重,大面积移栽浇水花工多,所以选在春初进行较好,这时温度低,雨水多,茶苗移栽方法栽后浇水数量和次数都可减少。

4.采摘

从茶树新梢上采摘芽叶,制成各种成品茶,这是茶树栽培的最终目的。鲜叶采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茶叶产量和成品茶的品质。新梢在萌发生长过程中,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品种不同,征状的变化很大,不像一般果实有明显固定的成熟标准。在新梢上采收芽叶时,采收标准因时、因地、因茶依不同条件而异。采摘方法主要有手工采摘和机械采摘两种。

5.加工

茶叶加工一般指选用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不同的工艺技术加工成茶叶产品的过程。茶树鲜叶通过加工,才实现茶叶作为商品的价值,具备“饮品”的属性,一般分成初加工和精加工。

2011年至2012年,中国茶产业方面有关茶叶种植的技术创新主要更加品种化、规模化。茶叶种植作为茶产业的基础之基础,中国茶叶种植面积逐日上升,在农业茶叶产能上大幅度地增长。

2011-2012年度,在茶叶生产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有哪些?

1.虞富莲:为茶献其一生

1939年1月出生的虞富莲,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籍贯江苏省昆山市。

虞富莲1961年浙江农业大学茶叶系本科毕业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该所育种研究室主任,现为研究员。

虞富莲主要从事茶树种质资源研究,曾在滇、桂、川、黔、鄂等地考察和征集了大批茶的野生资源和近缘植物,发现了一些新种。主持建设国家种质茶树长期保存圃,保存了近3000份,数量和种类之多居世界之首,已筛选出一批优质资源供利用。30多篇。合编著有《中国农作物遗传资源》、《作物品质育种》、《中国茶经》、《中国古茶树》、《茶叶大典》、《茶树良种》等10余册。曾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先后被中国农业科学院评为院先进工作者、“七五”期间院先进工作者。

2.古清生:古法种茶、制茶

古清生是中国著名作家、美食家,其出产的古清生清茶产于北纬31度,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神农架高山之古清生茶园。他曾经潜心八年在神农架原始森林峡谷和古村落寻找并开发的生态茶园,遵循宋朝时代的茶叶种法,茶叶培育过程中没有施用任何化肥、农药、除草剂,后期制作没有任何添加。追求自然天香,清纯雅韵,悠绵久长。古清生清茶能达九泡之多。

古清生茶园以片状分布在木鱼镇官门山峡谷和红坪镇红举村的举人坪之上,茶坡平均在海拔1200米以上,四周森林环绕,云雾飘逸,山泉流淌,鸟语花香,有飞禽与走兽往来,人迹极其罕至。施以森林腐殖土,短嘴金丝燕、梅花鹿和山羊粪肥,令茶叶滋味悠香绵长。在美丽的自然科谱景区官门山峡谷的古清生茶园,移植有4000株蕙兰,春茶季蕙兰花开,满园茶香与兰香,幽境迷人。

古清生茶园由神农架林区古清生生态文化公司精诚管理,在地老天荒的红坪镇红举村建设有茶园的炒茶厂,占地3.4亩,全套国标制茶设备。炒茶师为新一代炒茶师,茶叶中等专科毕业,15年神农架制茶经验,研发出古清生清茶特有清香,茶叶加工采用双杀、双揉、三烘、八摊、整形、提香……以半机械半手工制成。

3.猎人:野茶天成

原名范礼明,因曾经常年在闽北山中打猎,为乡邻出去野猪之害。近两年,他在打猎的途中,意外发现一片面积约300余亩、位于海拔1200米的生态林山谷中的野生茶园,园中生长着满是树龄60年至百年不等的茶树,这些茶树每年可采摘3次,因树体高大,采摘困难等原因,茶青产量很低,今年干茶产量500斤左右。猎人狩猎时偶得茶园之后,便与林权所有者签订了为期30年的经营合同,故称茶品为“猎人山茶”。将树龄60年以上的老枞茶,定名为“猎人老山茶”。2010年以来,猎人已送出数百份“猎人老山茶”予茶人、博友们品鉴,反响十分热烈。

如此生长于纯天然环境且有相当面积的野生茶是不可多得的。而闽北的独有高山气候环境,造就其野生天成、无污染、野枞气味及其厚重的内质,是“猎人山茶”及“猎人老山茶”的独到之处!

中国茶园面积与产茶量与日俱增,形成多种种植模式,立体化、集约型、粗放型多种模式并进,从原产地也广泛被消费者们所接受,未来随着茶叶产量的逐年递增,如何可持续发展是未来首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对于单一的茶叶种植来说,有效地发展一些优良的种植模式也在各个地区盛行。很多人在茶园间兼放养肉兔、鸡鸭、牛羊等,农畜并举。此外,兼种植其他作物的情形也比比皆是,像湖北省秭归县严坪茶叶专业合作社在茶园间兼种、大豆等农作物,既调节劳动力,又增加务农效益。

从以上趋势上看,建设生态茶园势在必行。生态茶园的建设主要是要控制好、规划好新茶园开垦,做好老茶园改造。重点是在茶园四周种植防护林,幼龄茶园套种绿肥,梯壁留草、种草及水利设施建设,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持茶园良好的生态环境。

在未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科学种茶也会大为推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种植方针,以农业措施为首选,以生物防治为引导,以高效、低毒、低农药残留农药的合理使用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示范推广粘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茶叶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生态调控、物理诱避、生物防治及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尽量避免在天敌高峰期用药,减少对茶园中有益天敌的伤害;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冬季用石硫合剂封园等技术。以上都是保障茶叶种植保质保量的好方法。

茶菊套种模式的应用和推广

“茶+菊”创新种植模式是2011年广为人知的一个种植模式,此举首创于湖北省秭归县严坪茶叶专业合作社,即在对老茶树通过改造台刈后,利用茶园大面积空闲地套种了。或者在幼龄茶园间作;成年茶园田边、田坎、田埂栽植。在不影响茶树的正常生长条件下,解决了茶园初期无收入效益低的突出矛盾,省去了茶园除草的环节。

“茶+菊”种植模式,在不影响茶叶长远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了眼前现实利益,使社员解决了长远和短期的矛盾,为茶农增收开辟了新门路。其明显的效益主要有:

经济效益。该社实施“茶+菊”种植模式充分利用了茶园空闲地,最大限度的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效益。不仅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周边茶农增加收入。该社今年可增收150万元,周边的茶农也可增收60万元。生产的投入较少,经济效益明显。

茶叶的植物学特征篇13

1主要虫害

1.1 油茶尺蠖

1.1.1 危害特征。

俗称量步虫,食叶类害虫,间歇性暴发,以幼虫蛆食嫩叶为主,大发生时可将油茶老叶、嫩枝吃光,造成落果。如连续受害2~3年,则全株枯死。1年发生1代,以蛹在树蔸周围土内过夏、越冬,翌年2、3月成虫羽化交尾,4月上旬幼虫孵化,幼虫6月上旬开始陆续入土化蛹。

1.1.2 防治措施。

①秋、冬季结合垦复把翻出土面的蛹直接杀死。成虫飞翔力弱,捕捉灭杀。卵产于树枝、树干阴凹面,粘附不紧,直接刮除。②在油茶林中施放白僵菌粉防治3龄前幼虫;用0.5亿~1.0亿孢子/mL苏云金杆菌防治3~4龄幼虫。③幼虫期喷施2%烟碱乳剂800~1 600倍液,或0.3%印楝素乳油1 000~2 000倍液,或5%速杀威乳油400~700倍液防治。

1.2 油茶蓝翅天牛

1.2.1 危害特征。

俗称钻心虫,属鞘翅目天牛科钻蛀性害虫。幼虫孵化后蛀入皮层,常绕食油茶树干皮层1周,再蛀入木质部和髓部,有蛀屑排出孔外,被害处形成瘤状结节,轻者生长不良,重者易折断或枯死,严重影响树势、产量。2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被害枝内越冬,3月底至4月初化蛹,4月上旬至5月上旬现成虫,5月中旬至6月中旬幼虫孵化。

1.2.2 防治措施。

①加强抚育管理,修枝整形灭虫,将被害枝在结节下方剪除集中烧毁。②成虫羽化期间可以每天早晨人工捕杀,也可用诱虫灯诱杀成虫。在卵期至幼虫初孵化期,用小刀削除产卵皮层,以消灭卵块和初孵的幼虫。③幼虫未钻入木质部之前,用毛笔蘸40%氧化乐果500倍液涂在刻槽和环形蛀道上,杀虫效果可达95%以上;或用棉花蘸氧化乐果后塞入蛀道熏杀,用黄泥土封堵蛀道口;或用50%杀螟松50倍液注射排泄孔,并用黄泥土堵塞,效果较好。

1.3山茶象

1.3.1危害特征。

又名油茶象甲、茶籽象甲,成虫取食茶果,摄取种仁汁液,被害茶果表面留有小黑点,受害重者引起落果。幼虫在胚乳内生长,随茶果成长,取食果仁,终至蛀空种子。一般6~7月为危害盛期。除云南1年发生1代外,各地2年发生1代。以幼虫或新羽化成虫在土中越冬。

1.3.2防治措施。

①农业防治:结合茶园深耕,消灭幼虫和蛹。在不影响发芽的前提下,适当提早采收,集中摊放,让幼虫爬出茶果,放鸡啄食。②人工捕杀:成虫盛发期利用其假死性,振落捕杀。或结合养鸡啄食成虫。③化学防治:发生严重的茶园可在成虫盛发期用药防治,用40%氧化乐果和80%的敌敌畏1∶1对水配成1000倍液,喷药2~3次,可有效防治.

2主要病害

2.1 油茶炭疽病

2.1.1 症状特点。

油茶的果、叶、枝、梢、种子均能受害,主要危害果实,常导致叶、果大量脱落和新梢枯死。从4―10月危害不断,一般以7―9月蔓延最迅速、受害最严重。叶片上的病斑呈圆形,多在叶尖或叶缘发生,呈黑褐色,常具轮纹,紫红色的边缘隆起,后期病斑上有黑色或粉红色的小点。新梢的病斑多发生在梢的茎部,病斑环梢1周后,梢即枯死。果实受害后出现圆形病斑,边缘黑褐色,中间灰褐色或棕色,尤其以近果尖处居多,扩大后形成不规则病斑且渐变黑,后期病斑上出现轮生的小黑点,病部有时深入种子。病果往往从病斑处开裂,随后脱落。

2.1.2 防治措施。

①种植适宜赣南生长、抗炭疽病能力强的GLS赣州油系列优质嫁接苗,科学规划,集约经营,这是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②挖除发病严重的中心病株,结合深挖垦复,深埋病果、病叶和病枝,铲除病源。③春梢生长初期喷施用2%茶枯水配制的1∶1∶100等量式波尔多液预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防治,效果明显。

2.2 油茶软腐病

2.2.1 症状特点。

该病又名油茶落叶病、叶枯病,叶、果均可受害,引起软腐和落叶、落果,甚至叶、果落光。叶子3月始发病,4―5月阴雨天蔓延较快,大发生,6―8月为发病高峰,引起落叶落果,10月后才渐停止。叶子受害初期在叶缘或叶中部出现圆形或半圆形水渍状斑点,阴湿天气斑点迅速扩大为黄褐色大病斑,边缘不明显,叶肉腐烂后仅剩表皮,病叶2~3 d内脱落。如发病后天气干燥,病叶不易脱落,病斑有几道紫褐色细线隆起轮纹,呈“枯斑型”。果实6月始发病,7―8月较严重,受害初期出现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土黄色或褐色圆形病斑,与油茶炭疽病症状相似,但颜色较浅,后期病部组织腐烂、发软、有水汁,遇干旱病果开裂脱落。

2.2.2 防治措施。

①冬季清除病叶、病枝和病果,消灭越冬病菌,减少翌年侵染源。②适时适度整形修剪、疏伐,使油茶林通风透光,降低湿度,控制病害发生。加强抚育管理,增施有机肥,提高抗病能力。③发病初期用1∶1∶100波尔多液晴天喷防,其附着力强,耐雨水冲刷,药效持续期达20 d以上,防效84.4%~97.7%;或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500~600倍液喷雾,防效较好。

3选育良种调整生态环境,生态控制油茶林病虫害

3.1选育、推广应用抗病虫品种

抗病、抗虫品种的选育和种植是防治油茶病虫害最经济、简便的基本措施。目前,我国油茶抗病虫害品种很少。除了高产、优质、综合性状好外,新的育种目标还应将抗病和抗虫性作为主攻方向,争取有所突破,使具有抗(耐)病虫性的多抗品种从试验材料走向大面积试种。实践证明,杂交育种、复合杂交、杂交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以及植保与育种部门共存互补,是我国油茶抗病虫害品种选育的成功经验。

3.2调整林地生态环境和种植结构

随着人工油茶林面积的持续增长,若继续采用大面积的单一树种、品种的人工纯林模式,油茶病虫害流行危害必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一些常见的病虫害将可能上升为主要病虫害而严重发生与流行。这就需要调整林地生态环境,考虑各种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的协调性,尽量减轻病虫害对林地的压力;要研究选择最佳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林地间作套种形式,稳定油茶种植面积,真正变资源优势为产量优势和质量优势。这也是生态调控手段,也可以使茶农增加收入。

3.5以生态控制为主的无公害防治

当前国际市场对茶油品质的要求已提高。油茶产业的发展要建立以生态控制技术为主的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即从油茶林整个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采取以营林技术为基础,与选育抗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加强经营管理,改善环境条件,创造不利于病虫害生物孳生、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增强树势,减少病源、虫源,并抑制其发展蔓延。将各类病虫害控制在允许的经济阈值以下,将农药残留降低到规定标准的范围内。这是未来森林有害生物控制的主要方向,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坚.油茶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J].广东农业科学,2007(7).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