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杂志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发展低碳经济实用13篇

发展低碳经济
发展低碳经济篇1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消费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包括低碳生产、低碳流通、低碳分配和低碳消费四个环节,核心是提高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建立低碳的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实现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低碳化。

生产的低碳化包括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和人口生产的低碳化。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低碳化就是要在生产过程中避免盲目的扩大再生产和资源浪费,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循环经济。马克思指出资源节约包括由科技发明带来的节约和由废弃物的再利用带来的节约,这一点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人口生产的低碳化,就是控制人口发展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使人口的再生产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由人力资源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商品的流通是连接商品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流通的低碳化就是要使生产要素和生产的产品能够自由流通,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要实现硬件设施的低碳化,建设节能环保高效的立体交通体系,另一方面要实现软件设施的低碳化,为经济转型的生产提供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实现生产要素配置的高效化。

分配的低碳化主要是指政府在对要素收入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中,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产业进行倾斜和优惠,对传统的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产业给予限制,从而实现产业的低碳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风能、核能和水电的投入分别增加了88%、72%、19.2%。同年中央财政安排400多亿资金支持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的建设,这一系列措施反映出政府对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的关注和敏感的反映。

消费的低碳化就是要在消费的过程中形成文明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的消费观念。在消费的结构上更加注重精神消费、文化消费,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对精神和文化消费等人力资本的投资,不仅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将大大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节约有限的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低碳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许多国家已制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这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愿望与行动,是涉及社会、经济、生产与生活综合性很强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一个社会再生产的经济活动低碳化问题,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精神,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二、我国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与提高,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是付出了较高代价的,即以消费大量能源,生态环境恶化,严重破坏资源为代价取得的,同时,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当前面临许多严重问题。

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先进发达国家比差距甚大。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大约为35%,比发达国家效率大约低10个百分点。我国煤的产出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816%,欧盟的1618%,日本的1015%。因此,我国经济增长代价很大,50年来我国GDP大约增长10倍,而矿产资源消耗增长40多倍,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是一个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为主体的国家,在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占2/3,也是污染最严重的一种能源,中国在燃料中所排放的CO2总量中,煤炭排放的CO2占70%。单位产品所产生的CO2也相当高,每生产1度电释放1公斤的CO2,每燃烧1升汽油释放2.2公斤CO2。所以,我国是个典型的高碳经济国家。我国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快速增长,对地球气候变化关系重大,已引起世界人们的关注,从1990年到2003年的14年间,中国的能源消耗增长占世界的25%,而温室气体排放量增长占世界的比重为34%,2003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的比重为14.1%。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能源需求始终保持强劲增长,为了保证经济平稳发展,民生得到改善,中国能耗还会增长,甚至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能源消耗还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能源、汽车、钢铁、交通、化工、建材等六大高耗能产业的加速发展,使得中国的高碳经济状态仍然突显。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领域,涉及到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也是急速增长的,一些技术瓶颈严重制约低碳经济发展。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比经济增长快了近一半。

三、科学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实现低碳经济,首先要从高耗能的大企业入手。它们一方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一方面却又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我们必须增加高耗能生产的成本,同时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开发。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低碳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人,为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经济又必须依靠人,依靠人们的聪明才智,依靠人们掌握的科学技术及科学的创新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理念去认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总体技术水平低是制约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因素,涉及到低碳的技术更是开发不足。要想尽快发展低碳技术,就必须加大投入。同时也要发挥企业内在积极性,促进企业主动地研究、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与大专院校及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发挥国家协商与合作机制,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

制度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消除制度障碍的根本措施。必须通过创新政策制度,驱动低碳经济发展。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及低碳产品。

首先,研究建立生物质能源,发展农村沼气产业。其次是重点研制开发、建立、扩大风能、水电能源产业,提高风电、水电在电能中的比重。第三,在加强核电发展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另一种核能――聚变能。积极的向发达国家学习,引进他们成熟的技术,同时也应该注重自主创新,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高端低碳技术。要为企业生产发展注入低碳发展的理念,更要在国民的日常生活中加入低碳经济的元素。例如,提倡开环保车,家庭节能等等,这些生活中细小的方面也可以为中国的低碳发展做出贡献。我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一定可以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作者单位:齐鲁工业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发展低碳经济篇2

一:低碳经济的实质

低碳,实质上是个能源问题。从能源的角度看,低碳经济是相对于基于化石能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的,低碳经济实质上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与由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实现经济与碳排放错位增长(碳排放低增长、零增长乃至负增长),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弹性,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的碳脱钩。发展低碳能源、走向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不仅仅是我国的战略重点,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全球共识。

据分析,我国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数据表明,以建筑节能为例:如果按照现在的趋势发展而不加控制,到2030年,我国建筑能耗总量将近26亿吨标准煤,接近目前全国能源消费量。而如果采用半导体LED照明,只要占有1/3的照明市场,每年就将节约用电1680亿千瓦时。另外,我国核电装机仅907万千瓦低碳经济转型,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非常低。我国应该加快发展核电,以保证我国东部地区近期能耗增长及改善环境的需求。经过预计,我国核电装机2020年达到7000万千瓦,在能源结构中占5%,2030年将达到2亿千瓦,占10%。

所以说,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上,我们必须科学前瞻,明晰重点科技领域的战略和发展路线图,在国家层面统筹安排,集中力量解决战略性科技问题,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坚持立足国情,走政府主导与市场基础配置相结合的道路。集中力量支持我国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批具有强大自主创新能力全球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提高国家总体技术创新能力。

二、我国转型面临的制约因素和潜在优势

(一)制约因素

低碳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际社会长期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我们应客观地认识到向低碳经济转型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1、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消费结构升级、人口增长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这一结论是国内外众多研究所支持的。国际能源署(IEA)的“世界能源展望2007年”中,2005-2030年在参考情景和可选择政策情景下,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年均将分别增长3.2%和2.5%,能源相关的CO2排放将年均分别增长3.3%和2.2%。从各项指标来看我国都将在2010年以后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排放大国。

2、发展方式。我国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对能源和资源依赖度较高,单位GDP能耗和主要产品能耗均高于主要能源消费国家的平均水平。虽然我们早在“九五”计划中就提出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从现实来看,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仍然没有根本改变。这些都是由我们的国情和特定的发展方式决定的论文开题报告。

3、资源禀赋。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这种“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过去20多年中,我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从1980年的72.2%下降到2001年的66.7%。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2007年达到69.4%。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比其它化石燃料要高得多,而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CO2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

4、贸易结构。我国产业在全球范围来看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在国际贸易中,我国出口的商品相当一部分为高能耗、高度依赖于原料加工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并且,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承接了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本密集型、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我国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低碳经济转型,并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5、锁定效应。我国目前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据IEA估计,参考情景下,我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 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 8万亿美元。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将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而目前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中,在如何避免传统燃煤发电技术的弊端、采用低碳的先进技术方面,在资金、政策方面尚缺乏有力的保障。

(二)潜在优势

虽然说我们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存在不少制约因素,但是相比其他国家,我们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并且可以加以充分发掘的潜在优势:

1、减排空间大。由于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处于高能耗阶段,加上节能技术水平较低,能源管理漏洞较多,使得中国的能耗强度和能源效率明显偏低。有关研究表明,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 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因此,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2、减排的成本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减排成本比较低。从国际上看,框架公约规定每吨成本超过30美元,我国的成本大体在15美元。加上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符合减排条件的项目多、规模经济效应明显的特点,都有利于开展国际碳排放交易,从而吸引国际资金进入减排项目。2006年,全球碳交易和清洁生产机制(CDM)碳交易市场达到300亿美元。目前,已有全球50多家金融机构加入全球气候变化投资网络,投资额达到了13万亿美元。截止2008年2月,我国CDM项目首次超过印度成为最大的CDM碳交易量国家。

3、技术合作潜力大。一方面,我国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落差。比如,在电力行业、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燃料电池技术、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还处于探索阶段等等。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的机会在增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此外,中欧之间签署的《中欧关于气候变化的共同宣言》等多边及双边合作都把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合作作为基石。在全球高度关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创新和推广速度。但是低碳经济转型,也应该看到,技术合作的实际进程存在一定困难,由于涉及知识产权、商业利益等诸多原因,我国目前仍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技术。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第一,严抓高耗能行业的减排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快慢、实现的程度都绝大多数取决于这些高耗能行业的减排状况。同时,从未来增量排放来看,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未完成,一些高耗能的产业短期内还需要增长,要降低碳排放就需要对这些高耗能行业的用能水平和效率进行严格监管。所以说,提高我国高耗能产业过低的产业能耗效率是决定我国是否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关键性举措。所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第二,发展低碳能源技术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技术,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我国正面临很大压力,一旦发达国家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我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就可能从代内差距扩大为代际差距,现有的技术装备就面临着很快被淘汰的危险。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于伟华认为:“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开发低碳的能源技术,低碳经济实质就是用低能源消费、低排放和低污染来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低碳技术是发达国家维护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战略制高点的有力武器,我国要在该市场提高地位,必须要占领到技术制高点。”我国应加强并推动国际技术合作,鼓励日本企业在亚洲范围内对外投资,加强绿色企业之间的联系。

第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IPCC和IEA的报告,成本有效的能源效率改进能够贡献2020年及以后一半的减排潜力。随着能源价格近来创下历史新高,减少能源浪费、用既定量的能源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被认为是减少对化石燃料依赖的最经济的方法。近些年国务院建立了一种税收和免费的制度,鼓励使用能够提高能源效率的能源设备论文开题报告。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将不仅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费,还将使迅速增加的无碳能源使用更容易。通过改变城市设计,比如,在减少对汽车的依赖的同时增加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的作用,可以获得更多的益处。

第四,发展无碳能源、增加能源投入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走向绿色、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就目前情况来说,可再生能源只是补充能源,非水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2%,加上水能则占10%;而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非水再生能源将部分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主导能源。不断提高的技术和不断上升的能源价格,为新型能源体系创造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市场。但要达到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转折点,需要出台新的公共政策和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今后能源经济和世界气候会发生什么,在很大程度上将受数以千计的国际性、全国性和地方性政策决定的影响。

第五,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

巴西、美国和欧盟曾要求一个最低量的生物燃料和汽油混合在一起,从而刺激了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低碳经济转型,这类规定对修补市场经济的一些漏洞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美国的一些州正在努力通过吸引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和电动汽车行业投资来振兴经济。到2006年的时候,美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386000个工作岗位,煤炭行业创造了82000个工作岗位。从世界范围来看,可再生能源行业创造了2300000个工作岗位。所以说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有用经验,加强对新能源的政策支持,尽早建立起适合我们国情的能源政策支持体系。

四、结论

低碳经济不仅是人们的一种理想,更是对一种生活方式的渴望和憧憬。我们在未来的目标可以定义为: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高效洁净化的利用化石能源,使黑色能源逐步的绿色化;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之柱。尽管我国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当中还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但是我相信通过对减排优势的发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制定,我国发展低碳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空间还是非常之大的。

我国正向世界展示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即使我国继续以人类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建设烧煤的发电厂,我们也可能成为清洁能源的领先者。2004年以来颁布的新的法律,推动了我国节能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创造了新的产业。我国目前在太阳能热水器、小型水力发电机和高效的CFL灯泡项目上全球领先。2007年,我国也是世界太阳能电池的主要生产国之一,第三大风力发电机安装国,并且可能在2010年时在这两个项目上居世界领先地位。与此同时,我国正努力成为绿色建筑和绿色汽车的领跑者:2008年说服美国亿万富翁巴菲特向我国比亚迪投资2.3亿元,其他发展中国家目前尚缺乏我国所表现出的独特的能力。但是如果我国改变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路径,转向一种支持能效和可再生能源的路径,这将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更为巨大的影响。我们必须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我国在低碳能源方面的创新将是我国对人类做出重要的贡献,这也将为国际合作开创了新的领域和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R].英国能源白皮书,2003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R].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号,2008年8月29日通过,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3]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38-40.

[4]王宇.绿色经济政策渐渐流行[N].中国经济时报,2009-10-13(3).

[5]胡兆光.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能源、电力之路初探[J].中国能源,2009,(11).

[6]陈志恒.日本构建低碳社会行动及其主要进展[J].现代日本经济,2009(5):12-15.

[7]克里斯托弗.费雷文[美].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8]曹海霞.张复明.低碳经济国内外研究进展[J].生产力研究.2010,(3)

发展低碳经济篇3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力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方式,尽最大努力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化工能源的消耗,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互利共赢的目标。低碳经济就是以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代替排碳量较大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以达到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的目的,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2.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2.1 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到位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一种以低消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低碳环保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联系在一起,但是我国的低碳经济还处在起步阶段,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认识不到位,衡量一个企业是否采用低碳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看这个企业的整个环节是否达到了减排、低碳的标准,而不能片面的评价低碳经济的概念。

2.2 低碳技术的发展落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技术,低碳技术作为一种指导性的指标,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低碳技术还不成熟,发展也比较滞后,缺乏创新能力,国际先进的技术难以引进,我国缺乏有效的政府激励制度,低碳技术的成果也难以推广,使得低碳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我国的低碳运行制度的实施管理也比较落后,不同的低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技术设备和信息标准达不到不统一,非标化相当普遍,人才的障碍也可以归纳为技术障碍的范畴。

2.3 发展资金的不足

低碳经济是以新能源代替旧能源,而开发新能源所需要的成本比较高,对于我国的发展国情来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实现低碳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受到现实因素的牵制,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比较缓慢。

2.4 基础实施的障碍

我国处于起步阶段的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较大的改观,和我们提出的低碳要求所需要的基础设施相比,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和发达国家相比较则差距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国的低碳经济的进程。

3.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探析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不仅可以实现全球的减排目标,而且可以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能源问题和经济危机充斥着中国实行低碳经济,为它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我们应该趁这个契机找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点,而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正是最合适的选择,我国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并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谈论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以这个形势为发展契机,形成了新的发展理念,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以使自身在产业竞争和技术革命中占有有利的地位,我国随着国际社会的发展热潮,也正在积极地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号召,推进节能减排的前进,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进而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努力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社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低碳节能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低碳经济的发展前景广阔。

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对碳能源的使用进而减少碳的排放量,不断发展绿色能源,优化能源的结构,实现能源的长期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的碳强度,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因为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各项体制还不够健全,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国情,还处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时期,旧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所以低碳经济的发展成为形势所趋。

结合中国的国情,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能源需求量也呈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其次,资源短缺问题也不断加剧,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不足,再次,环境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特别是与能源利用相关的问题,中国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走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现低碳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改善环境,创建一个能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需要行政、法律的手段给予支持,达到行政、法律和经济三者的平衡。发展低碳经济不只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需要在转型和转变中培育和创新更多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语

低碳经济是中国解决能源与经济发展问题的一个良好出路,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广阔,但我国离低碳社会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发展形势的新道路。

参考文献:

发展低碳经济篇4

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1-0066-03

低碳经济浪潮扑面而来,但又纷争不断。本质上看,“低碳”强调的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以高能耗、高排放、多污染为代价的新发展思路,发展低碳经济与我们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等既定目标相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说,既要发展又要低碳,这不是两难困境,而是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生活方式革新的倒逼机制。置身于低碳经济时代,江苏的发展策略应当是:在发展中节能减排,在挑战中把握机遇,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江苏省碳排放总量较大

由于江苏的基本省情和能源消费结构,加之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需求激增,碳减排总量较大,碳减排压力凸显,碳排放总量减排潜力十分巨大。

从碳排放清单看,全省碳排放总量快速上升,从2000年的8005.3万吨增至2008年的1.7亿吨,增幅为118%;碳排放结构呈工业主导性,工业碳排放占比达86%,其次为交通和农村能源消费碳排放;碳汇能力下降显著,碳吸收水平从2000年的89.4%下降到2008年的40.9%。

从碳排放强度看,单位GDP的碳排放从2000年的0.94吨/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0.75吨/万元,降低了20%,说明近年来江苏节能减排成效明显;人均碳排放对应的从1.09吨/人上升至2.27吨/人,说明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快速。

从产业碳排放看,碳排放强度高低顺序为: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在工业中,制造业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占比95%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10大行业碳排放总量占全部39个工业行业碳排放总量的89%,是高耗能产业部门和主要的碳排放行业。

从城市碳排放看,最高的是苏州(2747万吨),其次为徐州(1567.7万吨),再次为无锡和南京,说明经济发达地区由于能源消费量较大,碳排放量也较大;徐州、淮安、连云港、镇江、扬州、镇江和宿迁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2吨/万元),说明这些地区能源利用效率普遍较低。与国内相比,江苏城市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均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但远高于北京、上海、浙江和广东城市,其中碳排放强度是北京的2倍多。

从区域碳排放看,碳排放量最高的是苏南(7358.5万吨),占全省总量的56%,其次为苏北,苏中最少(2233万吨);碳排放强度最高的为苏北(0.72吨/万元),其次为苏中,苏南最低(0.46吨/万元);人均碳排放最高的为苏南(3.16吨/人),其次为苏中,苏北最低(1.09吨/人)。

从外贸碳排放看,“江苏制造”通过贸易形式为国外生产承担的碳排放不容忽视。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出口的隐含碳排放量达3108.5万吨,占全省碳排放总量的17.8%,比重较往年略有上升;同时,通过进口商品避免了1311.2万吨的碳排放量。

从土地利用碳足迹看,单位面积碳排放近5年来快速上升,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足迹大小顺序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及特殊用地>农用地和水利用地。这说明居民集聚区和生产活动集中区成为碳排放的集中区域。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思路

从当前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进程看,“高碳”型工业经济仍然有相当长时期的快速增长,碳排放大量产生仍不可避免。但从未来和大背景看,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人们越来越关注以此获得更好发展的历史机遇,越来越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和政治效益。

在发展战略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结合起来。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不仅不会放慢经济增长,反而会通过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及新兴产业,促进经济的新一轮高增长,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赋予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低碳内涵,推进发展观念、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技术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转变,形成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路径上,把发展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和交叉重叠,并在技术层面上是一致的;与节能减排是手段、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要以节能减排为抓手,推行清洁生产,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形成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生产生活新型态。

在发展方式上,把碳减排与碳增汇结合起来。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植树造林、土地管理是增加碳汇的主要途径,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利用森林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要在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碳减排的同时,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增强碳吸收能力,有效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在发展机制上,把政府作为、市场作用和社会参与结合起来。低碳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基础,要通过市场规则的合理设计和激励约束政策安排,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调节、企业减排、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促进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各方面走低碳发展之路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如果说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提出了减缓、适应、技术和资金等应对气候变化的“四个轮子”,那么,产业、技术、资金和载体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轮子”。

将低碳战略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最近确立了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等八市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具体任务包括制订低碳绿色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政策。江苏也要积极行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江苏实际的低碳发展标准和低碳经济路线图,增强在低碳经济发展领域的话语权。将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目标,鼓励地市级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支持重点行业部门制订专项规划。打造低碳经济载体,选择典型区域、行业和企业先行试点,建设低碳产业园区、低碳示范企业、低碳社区、低碳城市等多层次的低碳经济示范。

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新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碳汇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外研究成果表明,服务业碳密度只有能源行业的碳密度的1/10左右,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发展低碳高效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业污染。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降低消耗和排放。限制高耗能产业,推进工业节能减排减碳。考虑到各种碳排放项目的年增长速率不同,应重点加强对能源高消耗部门和碳排放量较大领域的减排,如工业能源消耗、城市生活能源消费、垃圾焚烧与填埋等,切实降低区域碳排放强度。江苏碳减排的十大工业行业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饮料制造业,它们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行业。

推进低碳技术进步。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环节。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包括终端用能部门技术进步和能源工业技术进步)对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度将长期保持38%左右,2050年的贡献度将达50%左右。要大力推进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着重在清洁生产、交通运输、能源供应与装备、废物处置与资源化等方面,加快先进技术替代和重大技术突破(见下表)。对江苏来说,重要的是大力推进节能技术开发应用,逐步改变目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碳排放。深化科技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和国内低碳经济技术的区域交流与合作,包括长三角区域合作。

探索碳金融和碳交易发展。当前碳排放的“准金融属性”已日益凸显,并成为继石油等大宗商品之后又一新的价值符号。要尝试构建江苏省碳排放权交易平台和碳交易场所,为发展低碳经济打开国际融资渠道。关注国内各地区之间的“碳源―碳汇”交易市场,以及国内重点行业大中型企业之间的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际国内的联系和对接。尝试设立地方碳基金或专项资金,扶持低碳技术先行先试、进入商业化运作。注重低碳经济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开发相结合,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资本的引进与转化。

建设低碳新型城市。城市交通和生活能源消耗碳排放是仅次于工业能源活动的碳排放源。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产业特性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碳排放,要通过发展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缓解“城市病”,探索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一是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大中小城市发展体系,合理配置城市内部功能区,避免资源浪费和结构冲突。二是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积极发展快速公交系统、轻轨、地铁建设,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换乘枢纽,构筑以公共交通为骨干、多种交通方式联运的城市交通体系。三是推广建筑节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1/3左右。在城市化进程中,要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全面建设节能环保型建筑。四是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建设城市绿化工程,多渠道拓展绿化空间,把营造城市森林作为城市“氧补偿”和气候“降温”的重要措施。

降低土地利用碳足迹。江苏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转变,但可以在土地利用方面寻找碳减排的空间。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能够促进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调整,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根据相关研究,从各类土地管理政策效果来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碳减排潜力最大。要加强对高碳排放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控,在土地规划中考虑碳足迹效应,开发低碳排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强区域生态管护,推进“绿色江苏”建设,营造江海河湖防护林、绿色通道、城郊人居森林等生态林业工程,增强生产性土地的固碳效率,降低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和强度。

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不同层面,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费观念,建立理性、适度、节约的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建立和推广“低碳生活”和“低碳家庭计划”,因地制宜地鼓励太阳能光热、光电、生物质能、沼气能等在家庭中的使用,鼓励使用节能灯具、节水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

参考文献:

[1]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修订版,第418-424页.

发展低碳经济篇5

原标题: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7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淡水和耕地资源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也难以承受。因此,必须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又快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各国政府已经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未来世界,低碳和无碳化将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由于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因此关于低碳经济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理论概括,存在许多观点和认识。总体而言,低碳经济应该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和实现无碳化排放,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低碳经济可以概括为:低碳经济是一种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由碳基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效,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同时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偏好,降低人为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生存。低碳经济的内涵揭示了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同时,低碳经济也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可持续性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寻求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运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低碳技术的涵盖面极广,概括起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一是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技术来替代化石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削减;三是碳埋存(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及生物碳汇技术。

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同时,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如,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乏,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

(二)产业低碳化。绿色和低碳是全球经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和带领全球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一要低碳意识发展制造业。加强风电装备、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设备等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制造行业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在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序上逐步实现低碳化,使之逐渐转变为低碳型产业;二要发展低碳建筑业。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利用,在建筑施工发展过程中大力促进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及规模应用。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突破产业链技术瓶颈,夯实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低碳化建筑业规模;三要发展生态农业与碳汇林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扩大造林面积,增加森林的碳汇,大力发展绿色龙头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林业产业化程度;四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实以低碳服务意识全面贯彻于教育、旅游、文化、商贸等领域。

(三)城市低碳化。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要开发绿色交通,推行城际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现代公共交通,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二要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结构、标准等方面严把绿色低碳关,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完善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三要发展绿色生产,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整合为契机,在资源开采、生产、加工领域开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四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广大企业通过技术、设备的更新来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积极鼓励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成低碳意识和习惯。

(四)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些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五)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我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1、要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

2、加快对碳减排技术、碳固定技术与碳替代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碳减排技术,包括先进的烟道脱硫脱硝技术、燃煤高效发电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碳固定技术,包括碳汇、光生物合成技术等;碳替代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等。

三、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O1O.

发展低碳经济篇6

中国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最大国之一,无论是考虑到整个人类生存的环境质量,还是国家自身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低碳都应该迅速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6年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显示:中国近100年来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5到0.8度。这个报告无疑为中国应尽快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敲响了警钟。同时,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30年间下降30米;08年的春节暴风雪危及到了中国19个省;四川遭遇罕见的沙尘暴;新疆出现严重的旱灾……可见,中国在取得突破性的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单纯的GDP的高速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究竟选择谁,答案是肯定的。

另外,2010年的世界银行人类发展报告指出:高收入国家一直占据着过高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比例。右图为世界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排名。图中,中国是唯一在排放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达到27亿吨,位居全球第二。居全球之首的美国却先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后又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推卸责任。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的形势,都要求中国建立低碳观念,为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二、低碳经济,有效启动

低碳经济,就是指通过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我国国务院参事、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徐锭明主任在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表示,三大标志表明我们已进入低碳经济发展时代:第一胡锦涛主席的重要讲话,第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决议,第三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重要部署。国务院今年3月份提出的科技发展的九条意见,几乎每一条都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发展。

今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成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低碳经济符合国家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的同时提升国家的国际地位。

国务院制定的各种有关低碳经济的政策亦得到了有效地落实: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北京奥运会;中新合作的天津生态城;山东德州启用的太阳能建筑日月坛·微排大厦;苏州中新生态科技城;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

    三、低碳产品,潜力无限

除了有形的低碳产品外,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商品也能看成一种特殊的低碳产品,也就是碳交易,从而形成排放权的交易。从产品的层面来讲,碳交易可以被开发为基本的产品,包括了贷款、基金、债券等。在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孔子国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益三表示,下一步金融方向碳信用交易是其中的一个。作为低碳产品之一的碳交易尚且有如此大的发展潜力,那我们同样可以坚信,其他实体低碳产品亦将为企业带来可观利润。

低碳产品是指具备节能、减排作用的产品。各种外界因素的强化,让低碳概念对广大群众不再陌生,甚至于潜移默化,已逐渐深入人心。消费者正在逐渐改变自己的消费理念,低碳产品的潜力不容小觑:以电动车为代表的低碳出行,从以前燃油排污严重的摩托车到现在满大街的电动车;低碳照明中,最具代表的要属闪烁在上海世博园上空的明星LED节能灯;低碳住宅方面,在对4100名网友的调查中,有81.2%受访者表示会选择购买低碳住宅。

四、商业银行,支持融资

4月10日举行的中国低碳经济论坛上,包括光大银行、浦发银行等银行在内,都表示将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支持低碳企业融资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在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的人、财、物、技术的投入。因此,金融对于低碳经济的支持意义重大。各商业银行的纷纷表态,同时也是在为“蠢蠢欲动”的投资者提供信心。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低碳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入市场,中国的低碳经济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王岩,杨志.发展低碳经济的进展、挑战和机遇[J].科学管理研究,2010,(5).

发展低碳经济篇7

2.1资源禀赋

我国总体的资源条件表现为“富煤、少气、缺油”,这种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低碳能源有限、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我国现阶段的能源消费总量中,水电、风电、核电总共所占的消费比重不到10%,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总约为20%,而煤炭所占比重接近70%,在能源消费中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另外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结构相比发达国家要紧张得多,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之一(表1)。

2.2发展阶段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初期,快速发展的工业以及飞速增长的经济伴随着增长方式粗放、能源结构失衡、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将导致我国在未来多年的能源消耗仍将处于较高水平甚至可能还将大幅增加。同时,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进程正处于加速发展之中,伴随大规模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以能源为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在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中将很难从根本上得以转变。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世界能源展2010》,中国的煤炭消费量在未来的20-30年中仍将大幅攀升,其上升速度将远高于其他国家。这种高碳、高排、高污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在未来几十年内能否顺利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图1)。

2.3产业结构

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重长期维持在l:5:4的水平,产业结构比较滞后,经济发展过度倚重第二产业,低能耗高产出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单位GDP(1美元)能耗居高不下,能耗水平还在不断上升。同时在全球现阶段的产业分工及贸易结构中,在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由于自身产业处于较低端位置加之全球高碳产业的转移,中国在直接或间接出口了大量本国能源资源的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环境代价。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在评估了186个国家和地区之后,得出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国家排名,虽然我国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仅为5.5吨,但总排放量达到72.19亿吨,居于榜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世界排放总量的20%。另据碳监测行动(CARMA)提供的数据,2009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7亿吨,仅次于美国的28亿吨,是唯一在排放量上最接近于美国的国家,排名第三的俄罗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6.61亿吨(表2)。

2.4科技水平

低碳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经济活动将逐渐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逐步向对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低碳技术同样也涉及到对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对温室气体的有效控制等领域的新技术。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些领域的新能源技术尚处于起步、发育阶段,与这些国家的差距较大,离市场化、实用化也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不能自主研发和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就意味着需要在国际技术市场上支付大量的技术转移和专利使用费用,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购买这些技术和专利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负担。

2.5锁定效应

所谓锁定效应,指的是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和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使用,其使用年限均会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在这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背景,除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外,还有其国内数十家燃煤电厂和核电厂正面临着寿终正寝或是更新的现实背景。倘若中国现阶段仍继续沿用传统技术,当未来中国需要对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做出承诺时,将很可能因为被这些投入于传统技术的投资“锁定”而无法做出相应的承诺。而倘若在没有综合全面的国家决策以及落实的国际合作的前提下就决定大力发展推行新型低碳技术,其所需的巨额资金以及高新技术的要求都将会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2.6低碳意识

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规划,更需要每一个城市公民的积极参与。而人们现阶段所习以为常的舒适、富足的生活,大都是建立在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费的基础之上的。我国国民能否树立起节能、环保、低碳的意识和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我国低碳发展战略的成败以及全球的气候和环境。

3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国际层面

(1)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中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责任和义务单纯为碳减排而放弃发展、或是无视气候变化问题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都不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由于工业化起步时间不同,各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以发达国家现有的碳排放水平作为标尺来度量和约束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中国是极不公平的。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应分清总排放量与人均排放量、历史累计排放量与未来预期排放量、奢侈排放与生存发展排放这几组概念之间的区别,同时还应注意因为国家间工业转移给我国带来的因高碳产品出口而引起的碳排放问题,坚持国家利益,正确评估我国在碳减排方面的责任与义务。

(2)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的态势已愈发明朗,国家综合国力的上升不断提升着中国的政治影响力并改变着国际政治力量对比。但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煤炭消费国和二氧化硫排放国,且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总量及人均量在未来数十年仍将会有大幅度的增长也是不争的事实。面对愈发强大的国际压力及愈发突出的资源环境矛盾,面对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要求中国接受和承担强制性的碳减排义务的活动,如果不能在全球碳减排活动中成为主动者或者主动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必然会因此受到牵制和削弱。面对发达国家或强或软的限制,中国应树立起付责任大国的形象,寻求更加主动的国家立场和战略,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发展空间。同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使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决心和行动。

(3)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话语权在当今世界,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构建是中国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战略手段。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国际谈判对保障中国实现和平崛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应当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战略,积极争取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构建中的“话语权”、掌握“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并使本国获得国际环境气候活动中的主动权,努力成为构建全球环境气候保护法律新秩序的领导者之一。在参与国际环境气候谈判时要努力做到防止近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格约束限制的同时确保中长期国家的和平崛起能够得到国际环境气候法律秩序的支持,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3.2国内层面

(1)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规划先行是中国发展各项事业的成功经验之一,发展低碳经济与我国的经济结构资源环境禀赋等因素密切相关,科学地统筹规划是保证我国低碳经济良好发展的重要前提。有必要把低碳经济这一发展模式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分别在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必要条件。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期间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对我国在这一阶段低碳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并将其与制定“十二五”经济和社会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按照建设两型社会、保持区域经济稳定快速持续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经济的要求,研究、制定国家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规划。

(2)推动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政策制度的创新、制定和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应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将国家能源中长期规划以立法的形式加以确立,把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加快经济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是建立低碳经济长效发展机制的重要依托,重点是制定配套法规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制、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绿色包装等方面的实体性配套法规。要进一步加快利于减少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及相关法规的出台速度,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配套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大对低碳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鼓励政策和激励制度,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落实和完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中国的低碳经济促进政策体现在各个方面,目前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低碳能源政策、低碳产业技术政策、绿色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清洁生产政策、废弃物管理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绿色消费政策、新能源和节能政策等政策体系,都含有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容。各方面政策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部分政策还需进一步完善。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税收优惠目录,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从政策上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投入不足和融资困难等问题进行扶持。设立发展低碳经济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对低碳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和社会向低碳经济加大投入,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创新,主要用于低碳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跨行业、跨领域、跨企业重大项目、示范基地、重大工程、重点领域低碳企业和低碳技术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资助和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建设。

(4)加强低碳经济宏观管理低碳经济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外部性目标需要政府加强宏观管理与调控。要使低碳经济真正成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需要政府进一步实行定量管理、科学评估、强化考核。要深入研究、着力完善低碳环经济评价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大正向激励力度,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投身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加紧制定科学可行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对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政策目标,完善低碳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提高低碳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为加强我国“十二五”期间低碳环经济的宏观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和基础保障。同时,有必要建立管理权起隶属中央的、垂直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在环保执法时努力避免和减少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

(5)加快发展低碳经济长效机制的建设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发展模式,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优惠政策的支撑和扶持,而是需要进一步推进中国的能源体制改革,构建起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从而保证我国顺利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其长效机制的基础是理顺国民经济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法律体系的规范,从生产和消费入口端的资源投入价格合理化入手,提高循环利用资源的价格成本优势;从生产和消费末端的废弃物排放成本合理化入手,提高循化利用废弃物的比较利益。要加快和深入对资源税和环境税的研究,催生出利于资源循环利用、鼓励节能减排的资源环境价格形成机制,从而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价格体系,积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提高企业和全社会发展低碳经济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发展低碳经济篇8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

低碳环保型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建设发展的一种主流模式,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要求现代化农业经济朝着低消耗、低污染的方向进行发展。相对于我国而言,农业经济是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可以调整产业结构,还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建设。但是,当前在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整个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下本文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

1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

1.1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不适用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应用的体系依旧是承包责任体系,由于这种体系缺少接耐、创新,导致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基础并不结实。以往的农业经济体系无法满足低碳农业发展各方面的要求,并且以往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过于分散,特别是注重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短期效益,但是,在当今社会所倡导的低碳农业经济,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这就造成了部分群众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认可和支持。

1.2农业经济生产理念过于落后

因为我国各个地区农村的知识普及性比较差,获取相关信息也不够及时,导致目前在农村里许多人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认识不足,也没有形成良好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当得知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投入的人力和物力比较大,而且取得经济效益的周期相对较长时,很多人都难以接受这种事实,由此产生了抵抗心理。

1.3缺少科学技术的辅助

在当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因为缺少科学技术有效的辅助,导致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所获得的成果并不理想,对形成规模化的生态农业经济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发展各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强化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这样才有利于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发展。

2针对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问题的措施

2.1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

在分析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现状后,发现这些问题都影响了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本文结合相关资料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希望能够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之所以不能在农村顺利开展,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并不了解,以及生产理念过于落后。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低碳农业方面的宣传,让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发展低碳农业的作用和价值,可以安排专业的团队到当地农村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也可以把当地农村的群众组织起来进行培训,从而帮助人们树立良好的低碳农业理念,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农村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行创新,在承包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地制定出有利于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生产制度,促使低碳农业经济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

2.2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

根据低碳经济环境下对农业经济发展低污染、低消耗等要求,所以在建立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中提到要节约水电、合理地用药施肥以及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内容。首先,在农业生产环节里,应该选择效果较好的肥料和农药,并且减少对化肥农药的运用,根据低碳农业的要求调节农业化肥的使用结构,在保证杀虫和育肥功能的前提,尽可能地降低农药和化肥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其次,是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在化肥方面应该大力地推广农家肥、有机化肥以及复合肥等,从而提高土壤中有机物质的含量,在农药方面政府应该加快生物农药的研发,可以使用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或者通过选择抗病植株等手段来降低对农药的使用,合理地满足低碳农业有机发展和绿色的要求;最后,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节的相关科学技术的应用,目前,人们研发的“养殖-沼气-种植”这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运用和废物的回收,满足了低碳农业低污染、低消耗的要求,所以,应该在我国各个地区大力地进行推广。

2.3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

相关制度不完善也是一个影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农村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该从多个角度合理地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针对我国低碳农业发展起步较晚的原因,政府可以借鉴一些发达国家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制度,再结合我国的国情合理地制定。另外,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较大,政府可以鼓励发展融资,通过相关途径为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为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结语

综上所述,在低碳经济环境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应该从树立低碳农业理念和创新农业生产体系;合理地引用相关科学技术;以及健全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制度这几个方面出发,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作者:孙景超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城子乡人民政府农经站

参考文献:

[1]郑铁.低碳经济视阈下的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2]许广月.中国低碳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学家,2010(10).

发展低碳经济篇9

从各国应对金融危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中,我们看到了以开发清洁能源、新能源和节能减排产业等为基本内容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展现出向节能低碳的更为绿色的经济转变的良好势头。我国应当抓住这个时机,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及早开展发展低碳经济的各项行动,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尽早步入低碳化轨道,促进中国生态经济社会有机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对现代经济运行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是构建一种温室气体排放量最低限度的新能源经济发展模式。这场能源经济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现代经济发展由以碳基能源为基础的不可持续发展经济,向以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根本转变;二是能源消费结构由高碳型黑色结构,向低碳与无碳型绿色结构的根本转变。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中心环节,一方面是着力推进化石能源低碳化,另一方面是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发展低碳与无碳新能源,使整个社会生产与再生产活动低碳与无碳化。这是未来能源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根本方向。

发展低碳经济,开展能源经济革命,必须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新能源和优先发展可持续能源,包括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燃料电池和核能等低碳或零碳新能源,提高我国非化石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无碳富氢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低碳与无碳能源经济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篇10

低碳经济;完善低碳政策

低碳经济已成为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方向,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气候挑战和生态形势,我国立足国情,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改革、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一、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发展现状1.低碳产业。以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等为基础,以低碳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发展低碳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注重发展高效节能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开发推广,包括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和产业化,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再制造产业化,同时推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建设完善废旧物回收利用生产体系。新能源产业重点包括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加快推进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拓展多元化太阳能光伏发电市场,不断提升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推进风电规模化进程,加快建设新能源配套需要的智能电网和运行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新材料产业是低碳高新产业的基础性组成部分,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行业,不断提升新材料的技术创新力度。新能源汽车产业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包括动力电池、驱动电池和电子控制领域不断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应用发展产业化,激励燃料电池汽车前沿技术研发,促进高能效、低排放节能汽车不断发展。2.低碳金融市场。主要包括低碳产业投融资市场和以碳信用为基础产品的碳金融市场。我国低碳间接投融资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的低碳信贷为主,而低碳资本市场目前正在完善,主要包括主板市场、低碳创业板市场和低碳债券市场。碳金融市场即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未来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碳信用额及衍生品为主要内容的碳金融市场,在国际上主要分为项目市场和配额市场。我国碳市场主要由项目市场构成,是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主要卖方国家,由于没有全国性配额减排体系,目前尚不适宜发展强制性配额市场,因此,我国主要是初步形成了国内自愿性项目减排市场,现有的配额市场主要是区域减排试点市场,暂不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权。国内碳交易市场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碳交易市场成立时间较短,还不完善,尚处于萌芽阶段。3.低碳财税。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大在环保、能源和清洁产业方面的财政投入;加强政府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采购支持力度;进行环保、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利用等税收政策改革和税收优惠;对节能减排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给予补贴。随着相关政策的积极开展,我国环保事业快速发展,自2008年以来,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不断下降,并且保持继续下降的趋势,投资总额从2010年的6654.2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7114亿元,增长了6.91%,在节能减排方面,2012年我国的万元GDP能耗为0.77吨标准煤/万元,比2010年下降了5.39%,绿色创新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瑞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绿色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1990年~2005年,我国产业生产能耗下降了近50%。从2006年起,政府加快对落后生产力的改造,重点实现钢铁、能源、建材等落后产能的淘汰,“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9.06%,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12.45%和14.25%;我国GDP平均增速11.2%,而能源增加只有6.6%,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1.04下降到0.59;与2005年相比,2010年电力行业,200兆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47%上升到71%,在钢铁行业中1千立方米以上大型高炉比重由21%上升到52%,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也大幅增加,由最初的39%提升到81%。按现价计算,六大高耗能产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从2007年的34.14%下降到2011年的33.78%;2010年~2012年间,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速持续低于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速。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在我国正式展开“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和保定在低碳技术、清洁能源、绿色建筑等方面探寻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成为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总结推广成功的可行经验向全国推广。在上海和保定的带动下,日照、武汉、德州以及福建等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建立了各自的低碳发展模式,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光伏电池组件和风机制造国,按BP的统计,2012年我国风电和光伏累计装机规模分别达到世界的26.5%和8.3%,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三位。其中,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仅低于德国。2015年除4个直辖市,大部分低碳试点城市(28个)的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节能目标高于所在省份,占32个城市的87.5%。

(二)面临的挑战1.能源结构有待优化。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这造成我国的能源供给一直是高碳状态,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经济也不可避免的具有高碳排放的特征。据近年数据,我国原煤产量占能源总量的81%,原油产量占能源总量的10%左右,天然气占4%以上,核电、水电及其他能源发电占4%。这种生产结构,导致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不合理,煤炭占消费总量的72%,石油占20%,天然气占4%,核电、水电及其他发电不到4%。我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基于我国能源结构主要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实,决定了工业生产的高碳特征。这就必然加重我国经济的高碳倾向,对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技术系统也主要都是基于高碳排放的,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低碳经济转型必然是缓慢的过程。要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必须不断实现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在新的工业革命中获得收益。但是,由于技术和制度体系还不完善,还不能在短时间内满足低碳经济转型的需要,而且迅速转入低碳经济模式也不现实,固有的技术和制度还需在一定程度上按照高碳模式进行,即所谓的“碳锁定”状态,造成我国能源结构在高碳锁定的路径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2.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和能源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过热,造成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而低能耗的一、三产业仍然相对滞后,产业整体能效低于世界先进水平。旧有的技术、设备和资源利用率不足以满足低碳转型的需要。此外,一些利益集团的各种阻挠和地方保护主义,致使一些落后的高碳生产企业等落后产能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转变和淘汰。上述情况就决定了在现有的产业结构模式下提高能源效率还有较长的时间。3.低碳技术不足。我国实现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是整体技术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储备不足。能源和工业低碳技术水平落后,整体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不足,相关的硬件设备制造能力差,整个产业体系与世界领先水平有较大差距,无法支撑经济转型。发达国家在技术转让和资金扶持方面的努力未按照相关规定落实,我国发展所需要的技术主要还得从国际市场买进,而且存在付出高额的资金后获得的还是落后的节能技术的情况。发达国家在技术上设置的一些认为的障碍和垄断必然延缓低碳技术转型,并造成了高额的经济负担和增加经济转型成本。4.消费模式和习惯亟待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带来了高碳经济生活方式,一些人对高碳生活的片面理解与追求,造成了大量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形成以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为主的消费模式和习惯。低碳经济的发展应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动社会民众配合,利用政策约束力对高碳的行为进行引导和激励,从消费角度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可对低碳生产形成激励,从而加快整个社会低碳转型。

二、低碳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体系不完整1.低碳财税政策。我国未征收碳税,也没有环境税和气候变化税等针对碳排放的税种,而国际上有碳税、能源调节税和气候变化税。目前,我国主要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就是资源税和燃油消费税。与节能减排相关的税收优惠主要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优惠,分别针对一些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废旧物资回收、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节能环保生产、节能减排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等。另外,还实施进口环节税收,降低和减免资源类产品和部分环保设备进口关税,促进环保设备的使用。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相关的收费政策主要有两种,即排污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2.低碳采购政策有待深化。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出台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要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进行政府采购时,优先采购清单中所列的环保产品。国务院颁布《建立节能产品强制性政府采购制度的通知》规定,各级政府进行政府采购时,在产品达到采购要求的前提条件下,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对部分节能效果显著和性能高的产品,实施强制性采购。但是,相关政策缺乏约束力,无法起到有效的减排作用;针对节能建筑、节能服务、可再生能源生产的优惠不足,激励不够造成优惠政策效果降低,政府低碳采购规模与政府机构节能需求未能同步增长,造成示范效果力度不够,对低碳环保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财政补贴等投入机制不健全,绩效不高。3.低碳金融政策。我国低碳金融政策还在尝试阶段,投融资市场受低碳产业发展影响,而碳排放权市场政策则主要针对项目市场,相关体制不健全,还未建立相关的配额市场。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配额市场,也没有形成自愿性配额市场,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强制减排。配额市场目前正在前期试点阶段。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关于“推动我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放权交易政策实施的研究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在山东、山西、江苏等7个城市,开展二氧化硫排放权限额与交易试点工作。目前,国家对减排工作高度重视,但缺乏相应的低碳立法体系,导致现行的排污权与已有的政策法规相矛盾,排污收费、排污许可证等并行使用,缺乏统一标准造成矛盾和地区控制效果不均衡,碳排放权、二氧化硫排放权等环境标的检测准确度不高,在产权不明确的基础下不能满足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要求,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不健全,造成缺乏充分的市场信息和规范交易,无法形成竞争价格,就必然要面对建立减排长效机制的挑战。4.低碳产业政策。我国低碳产业政策分为机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目前,政策还不够具体和系统化,缺乏可操作性,且相关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和产业政策匹配程度不够。《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节能、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发展方向。《可再生能源法》标志着我国可再生能源进入了新的阶段,随后《节约能源法》的公布,初步形成了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明确将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低碳产业的发展。低碳产业发展有赖于根本性的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组织创新等相匹配,由于相关投入研发不够,我国相关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低碳产业发展。

(二)政府和市场定位不明确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政策调控和市场自由竞争的关系,充分考虑政府、企业、消费者在其中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一个地区的低碳发展就不可避免的会给附近区域带来有利和有害的影响。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低碳经济会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增加企业的成本,企业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入大量的资本去实现低碳转型,造成企业利润的减少,甚至还有可能破产清算。因此,一些以传统模式发展的企业客观上存在抵制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低碳经济发展并不能马上满足市场要求,且存在成本高,效能低的问题,并且缺乏相关的配套,需要依靠政府扶持和市场保护,致使消费者在一段时间内不能享受到低碳经济所带来的好处,无法普遍接受,在传统经济锁定作用下,对低碳发展的积极性也不高。考虑到上述情况,需要考虑经济外部性,处理好相当利益方之间的关系;需要政府政策协调和市场激励,给企业足够的时间去缓解压力和降低成本;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的同时,不断完善和降低低碳产品的配套与成本,普及推广低碳所带来的好处。

(三)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我国目前实行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采取分权治理,形成分权与垂直的管理体制融合交织。低碳经济政策由中央政府制定,但具体的执行要靠地方政府、企业和消费者行为选择,如果中央政府制定的低碳政策是带有强制性,那么地方政府就会形成新的、统一的政策框架,但这未必能很好的满足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由于地方政府官员工作年限和升迁等因素,会弱化关于低碳经济相关政策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考虑到低碳经济转型所产生的效益是长期过程,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会给地方带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和影响就业,甚至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而这些会影响到当地官员的升迁和政绩,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

(四)制度制约1.传统政绩考核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刺激了地方政府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经济增长行为,形成了地方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碳锁定效应的形成。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经济由原有的单纯看重GDP增长的经济模式转向更加完善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要求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各有侧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加大资源消耗、环境保护、消化产能过剩等进行考核。如果不能加大强制力度打破固有的制度模式,在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权衡中,地方政府将一如既往的注重短期和局部利益,结果必然造成经济体制仍然按照原有的模式以高能耗、高污染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从而必然导致经济政策战略落空。2.区域合作机制。相关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特殊性和政府间发展的合作机制还不完善,造成邻近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互相制约,从而造成经济福利损失。区域经济受到地理位置、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阶段性影响,这就必然要求低碳政策制定在不同区域之间不能形成统一的低碳发展标准,必须根据客观情况,结合地方经济实际,同时低碳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利益存在成本与收益的结构性差异,必然会造成不同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差异性,特别是当经济发展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和政府时,如果没有合理的经济和政治激励,缺乏相应的惩戒,当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和政府地方政绩时,会将发展固有的地方经济,低碳经济发展作为优先选择,除非有地方率先发展,否则造成都不发展低碳经济的不利局面,造成低碳经济政策很难在横向层面的地方政府间真正实施。

三、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应把公共资源充分纳入公共管理范畴,运用政府调控手段与市场经济手段相结合,克服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无效率”、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上的“失灵”。应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和地区发展特殊性,积极建立合理的规范经济主体的法律规范,分别规定地方政府、企业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作出科学的低碳经济规划,制定激励性和惩罚性的宏观政策制度,明确相关的标准、措施,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综合决策体制,开展低碳教育、培训及宣传活动,用政策、经济等多种手段鼓励地方政府、企业、公民进行建设低碳经济型社会的活动,促进产业低碳化进程,支持技术创新,对低碳的相关理论、科学技术的研究,推广相关高新技术、新能源开发技术等,引导和监督市场行为向着建设低碳型社会和可持续的目标发展。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还需完善资源的高效利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的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保障及激励措施,促进低碳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为发展低碳经济搭建信息平台,进行发展状况监督、规范、引导,保障系统为地方政府、企业、消费者提供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方法等信息服务,促进相关的低碳资源高效利用和开发等国际交流和协作。

(二)与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用新的生产、消费模式替代原有的模式,意味着不同行为主体会因原有的模式不同而在低碳模式转型中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面对不同的风险和收益。在制度和政策体系中,政府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应充分体现低碳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模式;低碳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应包括碳基金,为促进低碳生产、中和、捕获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商业化提供支持;政府的激励与约束应包括对企业的低碳生产、低碳技术应用行为、消费者的低碳消费行为提供补偿,同时,对“三高”的消费行为进行惩罚。应制定合理的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结合、企业与消费共同参与、地区协调发展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

(三)完善低碳制度设计低碳经济制度的设计要考虑政府、企业与消费者三者内部和之间的行为选择,需要三者充分合作。政府政策的执行应具有强制性、约束性和激励性,以经济发展战略为出发点,在国家产业政策层面给予低碳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与消费更多的经济政策激励,给予“三高”产业更多的经济制裁措施,双管齐下为低碳产业的发展创造机会和赢得市场空间。加大资金投入,降低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成本,促进技术进步。根据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实际,重新构建新的政府政绩考评机制,考虑低碳经济和自然环境保护等相关指标。依照国际通用的碳源-碳汇平衡规则构建以市场机制为主体的碳汇市场,建立相关碳排放量交易机制和降低低碳产品地区间的准入门槛,建立绿色通道,各地区创造低碳生态效益的同时,分配出合理的份额对生态保护进行补偿,以保证各省的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建立完善包括经济补偿制度和伦理体系等的生产和消费机制,对生产低碳产品的给予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对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给予经济政策鼓励,使企业和消费者自觉参与到低碳经济发展中。

参考文献:

[1]庄贵阳.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8).

[2]Dales,J.H.Pollution,prop-erty&prices[M].Toronto:UniversityofTorontopress,1968:158.

[3]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1.

[4]中山大学法学院课题组.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宋园园.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6]罗超.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措施———以日本低碳经济的经验为借鉴[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2.

[7]杜帅.对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时代财富,2013(04).

[8]杜飞轮.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02).

[9]孙丽丽.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10]李东卫.我国“碳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路径选择[J].中国发展,2010(02).

[1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0-10-28.

[12]可再生能源长足发展的30年[N].国家电网报,2008-12-19.

[13]卢晓彤.中国低碳产业发展路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

[14]Douglas,C.NorthandRobertP.Thomas,TheRiseofthewesternworld[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3.

[1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2008(03).

[16]张平.“结构性”减速下的中国宏观政策和制度机制选择[J].经济学动态,2012(10).

[17]李晓华.低碳发展的产业结构政策研究[J].中外能源,2015(01).

发展低碳经济篇11

2.制度改革与完善势在必行

国际低碳经济体制的实行,需要借助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战略规划等,在国际法当中,尚未出台关于国际低碳经济的针对性法律法规,仅能依靠各国相关的政策性规定予以约束,而各国政策法规处于自身国情的考虑,必然存在差异和相悖之处,譬如在中国,除了2009年1月出台《循环经济促进法》之外,以及零散的地方性发展战略外,其他政策性制度并不完善。国际低碳经济法律法规缺乏针对性,未能进行环境污染在源头、事前、事中的统一规划,所设置的目标过于宽泛和笼统,同时没有建立起国际低碳经济的财税体系和生产消费体系,甚至存在体系之间互相制约的情况,从侧面要求尽快改革和完善相关的制度,这也是国际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3.要求提高经济主体的动力

经济主体是国际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这些主体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然而,由于各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阶段,譬如在中国,经济体制刚刚跨过计划经济的羁绊,处于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很多行业并没有考虑到低碳经济的意义,而国家在经济主体节能生产、技术改进、可再生资源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并不到位,高成本的低碳经济技术,很多经济主体即便认同,面对技术的高成本,也会逐渐失去支持和认同的动力,使得低碳经济仍然无法成为国际经济的主体,仅仅体现在少部分的高端行业中。

二、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

基于低碳经济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为进一步提高国际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我们需要分别从各个层面研讨相关的发展方法,以便在突破传统经济桎梏的同时,能够同步完善低碳经济发展体制和提高经济主体支持动力。相关的发展建议如下: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在国际经济转型的同时,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制定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基于国际的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包括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等低碳经济理念,均可融入到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当中,形成国际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期间需要罗列出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可能存在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作为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攻克的难点,以促使各个国家重视各行业碳排放、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关系。具体到某个国家,应该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促使各方利益主体能够积极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腾出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拟定,可引导低碳经济按照较为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以此保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益水平。

2.调整相关行业结构

低碳经济贯穿于整个国际经济发展的各个产业链中,其中相关行业结构需要进行重新调整。下面将以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业等为例进行探讨:

2.1工业结构调整

调整的主要原因是工业的能源消耗总量,在国际经济占有78%的比例,其中电力、建筑、冶金、化工、石油、石化所占比例就超过了一半以上,这种高强度的能耗,伴随着居高不下的碳排放量,因此出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目的,应对工业结构进行升级优化,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的装备,譬如产业的信息化发展,以及加快工业园区的统一规划建设,形成集中型的产业结构布局,便于低碳技术的一次性到位。

2.2现代服务业发展模式的借鉴

该行业属于典型的低碳产业,包括物流、旅游、出版、科学研究、教育等行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却高达60%-70%,因此与其他产业的结构相比,应该将该行业作为重点来抓,并将相关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经验,融入到其他高耗能和高污染的行业当中。

2.3低碳农业的发展

主要针对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问题,控制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该行业要尽快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性,走有机生态农业的路线,譬如推广太阳能和物质能开发等。

3.建设技术创新体系

国际低碳经济需要借助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其中包括节能减排技术、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化石能源洁净处理技术等,为保证这些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必要建立适合国际经济发展实情的技术创新体系。首先是科技投入的加大,通过技术的自主创新,提高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量,在不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鼓励各国加强科技经验的交流;其次是建立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在政府引导和市场导向的作用下,鼓励包括科研机构和高校等技术研究机构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体系,这种技术创新体系,也应该作为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重点,以形成一种全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氛围;再次是加强与国际节能减排市交流合作,将先进技术引入到各国,为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创新优良的技术环境。总之,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根据各个行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对相关技术现状进行不断刷新,通过技术的引进、创新和研发,提高技术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力量。

发展低碳经济篇12

(二)产生的背景。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三)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内外做法

1、国外表现。联合国及一些发达国家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计划和法案。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的《京都协议书》系统地谈论低碳经济发展问题,并确立了解决问题采取的“公平原则”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7年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8年G8峰会上八国表示将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其他签约方一道共同达成到2050年把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的长期目标。

2、国内表现。2007年,国家主席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时就明确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回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主席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性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研发和推广气候友好技术。2009年8月全国人大十一届十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重申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立场和政策措施。2009年8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把低碳经济培育成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和试验在国内一些地方已开始启动,如:广东省已启动“广东省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及促进政策研究”项目,发展低碳经济路线图预计于2011年3月完成,并提出,建议将珠海申请为中国第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吉林市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列为低碳经济区案例研究试点城市;上海市已拟定在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等地建立“低碳经济实践区”。江西省政府已编制完成国内首个省级《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纲要》(白皮书),总结、制定了江西省近年来促进低碳经济社会建设在科学发展战略、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区域布局、科技创新、政策扶持、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工作成效及加快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河南省已率先组建了低碳集团有限公司,发展势头很好。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明确提出了“低碳经济”;湖北省拟将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为全国首批“低碳经济发展实验区”,实行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产业发展模式,重点推动一批低碳经济示范工程建设。而青山———阳逻———鄂州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将围绕钢铁、电力、石化、建材、环保等五大产业,建设低碳经济类项目200余个,力争在2011年使这一重化工区域的整体能耗降低23%,污染物排放指标至少降低10%;湖南省2009年8月提出在长株潭建设全球首个低碳城市群试点,并提出要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改革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发展低碳产业、技术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安徽省正在谋划出台《安徽省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条例》,率全国之先,为发展低碳经济立法;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推行低碳经济的试点城市,该市采取了节约能源、新能源推广应用和碳排放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加速了经济发展;无锡市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上,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在光伏、风能等新能源发展上所具备产业基础和综合实力,为释放低碳经济的巨大活力奠定了扎实基础。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无锡市将加速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和风能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生物质能、核电装备等产业规模化发展,努力将无锡市打造成为世界知名的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和新能源示范城市。

二、低碳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能源资源现状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型省份,但又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省内水电、矿产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已相继建设投产了一批火力发电、有色及黑色冶金、石化等高能耗的企业。但资源的开发仅限于浅层面,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全省经济总量小,工业产业薄弱,未能形成产业集群。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形势下,青海又面临着能源供需平衡和环境改善的双重压力。因此,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中,我省必须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确立的“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战略,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积极探索、研究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力争在低碳经济发展上有所作为。

(二)青海高耗能行业多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十一五”以来,全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的阶段。从产业结构上看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大。2009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0.7%,分别比2005年提高6.1和7.7个百分点;二是工业内部主导行业以高耗能行业为主且集中度高。2009年,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规模以上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9.2%,其能耗的增减变化左右了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规模和速度。

(三)青海煤炭占能源生产份额重决定必须走低碳经济之路

青海省作为资源富省,能源生产不仅承担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平衡任务,同时肩负青海经济发展的重任,煤炭、石油、天然气在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地位。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仍占很大比重。2009年能源生产结构中,原煤生产量占能源生产总量的37.96%,天然气占19.3%,水电占33.77%,原油占8.97%,经济发展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

三、青海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条件

(一)自然资源优势

青海省地域辽阔,省内矿产和自然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十分雄厚的发展低碳经济基础和实力。水利资源: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江河源头”、“中华水塔”,是我国的重要水源地。2008年,全省水资源总量657.78亿立方米,列全国第16位;全省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337.64万千瓦,列全国第5位,可开发装机为2196万千瓦,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优势。太阳能资源:青海省属典型的高原寒温气候带,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可利用光能潜力大,是中国太阳能最为丰富的省区之一,全年平均日照2500—3650小时。到2015年,我省力争使太阳能产业逐步成为继电力、石油天然气、盐湖化工、有色金属这四大支柱产业之后的第五大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全省农牧区拥有太阳灶30余万台。“可燃冰”资源:“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国际社会一致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是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勘探的重要对象。青海于2009年9月在天峻县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首次发现可燃冰,成功钻获。“可燃冰”的发现和利用将对我省发展低碳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二)特色产业优势

青海省有丰富的矿产能源资源、独特的高原动植物资源、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神奇壮美的高原自然风光,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新型工业、特色加工业、特色文化产业、高原特色旅游业的优势资源禀赋。近年来,借助于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生态优势和资源优势,我省发展了一大批特色产业。比如:生态农牧业、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水电、装备制造业、太阳能及光伏产业、农畜产品和中藏药加工,以及盐湖化工、石油化工、煤化工和有色金属工业等精、深加工和产业链的延伸。这些特色产业的低碳特征非常明显。

(三)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起步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环境资源丰富,闻名国内外的“三江源”是我国天然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区,为全国乃至全球源源不断地输送洁净的水和空气,是国内典型的低碳排放地区。省内城镇,借助天然的冷凉气候,夏季气温凉爽宜人,空调冷气排放量很低。2008年西宁市全年平均气温为5.7摄氏度,最高月份均温仅有17.9摄氏度。我省是多民族聚居区,2009年少数民族占全省人口数的46.3%。人民群众民风淳朴,生活方式简约而健康,餐饮食品以天然食品为主流,绿色能源消费成为时尚,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经起步。

(四)独特的高原生态旅游文化优势

青海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富,有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等自然景观;有青海“花儿”、玉树歌舞、土族的“安昭舞”、那达慕、赛马会、藏戏等独特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的人文景观;有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道教等宗教文化,备受中外旅游者的青睐。到2009年末,全省有旅行社198个,星级饭店119个;2009年实现旅游接待人数达1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2.5%;旅游总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26.6%。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旅游资源得到逐步开发,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得到提高,景点景区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服务等旅游环境有了极大的提升,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增强,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

(五)良好的工作基础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已日见成效。各级职能部门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严格环保监管,加大治污减排力度,着力改善环境质量,为“两型”社会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09年,全省关停落后产能铁合金30.7万吨、水泥116.6万吨、电解铝11.47万吨、电石2.8万吨、碳化硅14.3万吨等,减少用能183.4万吨。同时,企业环保工作不断加深,环保设备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日益健全,广大职工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这些都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我国国情和我省省情看,实现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型将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变

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都对重化工业产品形成了巨大的需求,进而转化为对能源消费的旺盛需求。目前,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我省煤炭消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滞后影响

“十一五”期间,我省产业结构虽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善,但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的状况仍很突出。2009年我省三次产业比重为9.9:53.3:36.8,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化工业,而具有低能耗特征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明显滞后,比重偏低,致使全社会能耗强度偏高。这种历史上形成的现实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模式,要在短期内得到有效地调整和改变,难度相当大。

(三)节能和低碳技术落后,激励机制滞后使发展低碳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关键。近年来,尽管国家和我省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节能和低碳技术研发的优惠政策,解决了一批配套资金,但仍难以满足需要。我省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能力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技术推广资金更显不足。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仍需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逐渐认同和广泛支持。

五、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和建议

从根本上讲,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调整传统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意义,从全省实际出发,正确把握省情,切实把推行低碳经济模式提升到全省中长期发展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认真研究,逐步推进。

(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全社会的低碳文化意识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可以说萌生和启动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国各个领域上下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而普遍认知的新的经济形态。我们必须有经济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充分认识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要认真研究并抓紧制定符合我省发展实际和未来发展方向的低碳经济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同时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发展低碳经济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使各级政府、企业和每一个公民都逐渐认识到发展低碳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从生产环节上逐步以低碳或无碳能源产品替代碳基能源,消费环节上降低对碳基能源的过度依赖,从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把节约能源、降低碳的排放和依赖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一件大事来抓,采取建设低碳工业园区、低碳城市等措施,倡导全社会低碳消费,进一步节能降耗,逐步创建和形成全社会以节能环保为重的低碳意识和文化氛围。

(二)优化工业结构,着力发展低能耗和高技术产业

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体,其综合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我省工业经济结构的突出特征是重工业比重偏高,轻工业比重偏低,且高耗能行业比重相对较高,而高技术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且所占比重偏低。面对这样一个基本省情和工业结构,我们必须下大的决心,花大的气力加快工业经济内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一是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10周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基础上,紧紧抓住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对传统高耗能、低产出产业的技术改造,积极发展和壮大轻工业,使轻重工业的结构比例尽快趋于协调。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支持,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投资于高技术产业,使高技术产业的比重逐年稳步得到提高,有一个较快的发展。三是要严格限制高耗能工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节能降耗、发展低碳经济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绝不能以牺牲能源等资源、恶化生态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四是继续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的要求,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采取科学审慎的态度,有计划地关、停、并、转一批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并积极引导这部分企业向低耗能、低排放产业和服务业、高技术产业转移。

(三)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逐步降低碳基能源消费比重

发展低碳经济篇13

一、贵州省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贵州省产业结构不合理,近年来第一产业不断下降,到2013年低至12.9%。第二产业有小幅波动,但占比较大。第三产业发展波动性较大,且在近几年贵州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比重开始下降。从一二三产业结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贵州省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由于贵州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引领下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经济有了大幅度的发展,但是贵州经济受第二产业带动较大,第一二产业的支持很有限,这种不合理的发展结构最终会导致贵州经济结构单一化,后期发展动力不足。同时在现行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这样的经济结构也限制低碳经济的发展,从而约束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居高不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贵州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增加,通过对比,2007年贵州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7468.85万吨、3670元/吨,而到2014年我国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为11024.63万吨、8392元/吨,从这些数据分析可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的同时,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也在增加,增速甚至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这就大大限制了贵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使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从绿色GDP角度上看,发展经济的同时,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来治理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压力,这就使得贵州低碳经济发展受到限制。3、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原煤作为经济的动能,其中从2007年到2013年变化不大,占比最高达48.8%,而天然气所占比重很小,且从2007年到2011年占比不断下降,直到2013突增至2007年的水平。电力消费也是贵州能源消费的主力,约为33%。从贵州能源消费结构中可以看出,贵州作为煤炭生产大省,煤炭消费也很高,同时也看以看出,贵州经济发展由于起步较晚,技术条件落后,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的支撑,经济结构单一,对能源需求较大,特别是对自己独有的煤炭资源需求很大。同时贵州水力资源丰富,也得到广泛的利用,电力消费占能源消费比总的三分之一,表明贵州注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但是,低碳经济的发展,就要保证能源消费的低碳化,清洁化,只有把传统化石燃料的消费量降低才有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这就要求贵州省从能源消费结构入手,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二、贵州省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随着贵州省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开始凸显,并制约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贵州省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较大比例,而且快速增长,第三产业比重低,发展速度缓慢。而第二产业中多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这些企业具有能耗高、污染排放量大。同时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主要以原料加工生产,结构单一,经济产值不高。这就迫切需要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升级。首先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贵州发展第三产业的有利条件。其次,整合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内部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对三产业之间以及内部关系的整合与升级,第一产业作为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一产业的地位需要继续巩固,同时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其发展,升级第二产业,通过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走节能减排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速第三产业行业内部的调整改革,充分发挥科技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最后,推行相关政策,严格控制能源消耗大,对环境污染大行业的过快增长。2、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型能源。首先,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不断降低能源结构中煤的比重。化石能源作为传统工业发展的能源基础,高碳化的能源消费结构是传统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当全球气候不断恶化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人类对工业文明所依赖化石能源基础的反思和改造也是顺理成章的。高碳产业的发展难以为继,不仅仅是化石能源资源短缺的危机,更重要的是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发展低碳工业已迫在眉睫。其次,通过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传统能源的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特点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新型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被广泛利用。新能源具有成本低廉,可再生或者重复使用等多种特点,最重要的是对环境污染小。新能源的研发使用,低碳燃料的研发,传统化石燃料的清洁技术以及先进的发电技术是发达国家的能源战略,同时也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3、强化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做好节能减排。贵州的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是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也是企业推行节能减排的起点。应从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入手,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达国家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研发出新型能源,或是直接研发出对传统能源清洁处理的技术,大大降低能源消耗的低碳化,同时达到能源的持续利用。4、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到目前为止,虽然有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但是仍然缺乏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且由于立法在内容上原则性较强,加之地方实施力度不够,导致法规约束性较差,无法达到保障低碳经济发展的效果。这就急需政府从贵州实际情况入手,结合国家低碳经济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一部有助于保障和促进贵州低碳经济发展的法规。同时,低碳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新方式和未来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最佳选择。贵州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响应国家号召,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国家的“发展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能源规划”,和“节能减排规划”作为基础,制定出贵州相对应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同时,把低碳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抛弃传统仅注重GDP总量来衡量经济的发展,还应看到单位GDP能耗的变化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成果,并以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先导,低碳技术的发展纳入技术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低碳发展规划从重点行业和领域出发,最终达到低碳转型的目的。5、提高全民环保意识,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不仅仅是政府指导实施,还需要全民积极的参与其中。贵州省较全国经济落后,文化水平也是较全国偏低,而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还未正式成型,所以人民对低碳经济的认识不足,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在全省广泛开展各种低碳经济和节能宣传的活动,进一步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经营和绿色消费,使低碳经济走进居民现实生活中去。而贵州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也也离不开每一个人,这就需要政府做好对民众的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和重要性。通过宣传讲解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产生活,甚至影响到我们的生命安全。同时低碳消费也是宣传的重点,低碳消费不是我们少消费或不消费,而是注重绿色消费,是在生产生活中低碳环保消费,实现较低的碳排放。

三、结语

在2005年,贵州省便开始着手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工作,到2006年,在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下,由11家部门合作建立了低碳经济建设和发展会议制度,贵州省政府直接领导和监督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事宜。贵州省当下正是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高耗能、环境污染的高发时期。怎么做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保护好生态环境,将会是贵州省近几年一个重要的任务。贵州发展低碳应着眼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刘丽萍、何燕:云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主要途径[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2]李国志、李宗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24(1).

在线咨询
了解我们
获奖信息
挂牌上市
版权说明
在线咨询
杂志之家服务支持
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期刊咨询服务
服务流程
网站特色
常见问题
工作日 8:00-24:00
7x16小时支持
经营许可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企业营业执照
银行开户许可证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其它
公文范文
期刊知识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支付方式
手机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