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实用13篇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1

1. 因为英语是不仅是一种综合语言,而且是不同于汉语的一种国际语言,其他学科是用汉语---中国人自己的语言表达评价,再现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而英语课程既不能完全用英语评价,又不能完全用汉语评价这节优质课或者观摩课的教学全过程,是要根据教师自身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平时对学生基本功的训练,让英语汉语使用的比率和机会均等,并能反映一节课的重点,以及英语汉语的交际能力,以达到现代教育思想的观点所在,实际上无论是哪一学科的优质课还是观摩课的讲课以及评价建议无形之中都是重视教育人才能力的培养,也体现评价建议具有指导性。

2. 要想上好一节优质课或者观摩课,,用一个月或者两个星期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教师而言,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方法和学生,中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即使学生认真准备好要学的课程和学过的知识,更是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从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力和信息的反映和体验,评价理论,又是对教学工作较好的教师的能力的提升和选拔,是人才的培养,这又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点进一步注入课程评价之中。

3. 用评价标准来评价一节课,从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最后的教学民主和教学效果来讲都是对英语课程标准的正确运用和认识。英语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题的多元化和评价的多样化,不同的听课教师有不同的评价观点,评价既要关注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采用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

二、体现教师在评价建议的主题地位。

1. 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用英语导入新课,学生的热身准备, 教师熟练的教学方法“ who can talk ? put up hands”or “ Free talk.”通过3分钟的自定话题,让学生表演英语口语,two or three students a group act conversations. Ss: Let’s try. 英语口语较好的学生导入语言较好,体验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起到了带动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英语课打入新课方式方法多样。T:“After this,We’re going to Unit 6, Are you ready ?”Ss: Yes we are. Let’s have a check whether you can learn the new words in Unit 6. give you five minutes. 学生热情很高,英语互动激烈,相互英汉语互译,有两人、三人、四人一组,同时,有的学生临时扮演小老师的角色,从评价标准来讲,教师的教学方法独特新颖,还会是他人借鉴的教学方式

2. 评价这一节英语课达标课或者优质课(观摩课)是否成功,

其次,评价过程中讨论分析了这节课的优缺点,评价建议中指出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可以供教师借鉴,也会分析成功的一节公开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中改进,讲课教师用熟练的语言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各种能力,在众多的听课领导和教师面前用最好的语言表达评价,这是每位讲授课的教师或者领导的心情,注重评价过程和评价效果,建立能激励教师评价建议的机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该评价观点相对的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

3. 在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以评价理论和标准为主,多采用评价建议的方法,从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评价,在一种互评互助中和谐发展,注重教师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平时的达标课工作中以正确的认识和态度相互建议和学习为目的的评价方式,在评价建议中认为提出建议造成工作的不和谐的形式主义是不可取的,即起不到讲课教师的目的,又起不到工作中互帮互学的效果,建立教师讲优质课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在评价建议工作中提升领导、教师的语言交际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更促进教育管理工作的和谐发展,评价建议促进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要有益于促进教师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技能和健康的人格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语言运用技能

使英语课程不断发展与完善。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2

1研究目的

备课组是教师交流教学经验、传承教学智慧和提升教学技能的重要阵地,是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基本环节,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初中体育备课组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层组织,不仅是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完成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沿阵地。本文系统梳理了当前初中体育备课组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加以分析,力求提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2.2行动研究法

每期召开全市研讨会,边实践边研究。

2.3逻辑论证法

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论证方法,对我国初中体育备课组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等进行分析和论证。

2.4访谈法

通过咨询一线教师、课程专家、备课组长、分管领导等,收集各方面的意见。

3结果与分析

3.1 备课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剖析

初中体育备课组多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四定一有”(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发言人、有记录)为活动方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备课组活动制度,有力地促进了体育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然而,在目前大力倡导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背景下,一些学校的备课组建设只关心表面现象而无视低效、重复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 管理流于形式

学期开始时,多数学校对备课组建设相当重视,教导处会迅速落实备课组长、备课时间、备课地点以及相关备课组考核和评价等活动事宜和细则。然而,在备课组后续运行过程中,学校管理者并未实质性地全程参与监督和管理,具体表现为仅查看备课组在不在活动,人是否到齐,各种资料记载是否齐全等。这些流于形式的管理检查并未触及教研活动实效,长期下来致使某些学校的备课组建设任务化、应付化和形式化。

笔者认为,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行政部门没有对备课组建设予以真正重视和持续关注,没有抓住管理过程的关键,缺乏管理经验和智慧,多为“走过场”的检查方式。

3.1.2 目标措施模糊

备课组建设的基本目标应为:在教导处领导下通过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努力营造一种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浓郁、团队合作良好的备课组人文环境,最终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的教案集、课件集或教辅集,以共享教学研究成果。然而,部分教师没有理解备课组建设的真正目标是什么,甚至有人认为备课组建设是花瓶摆设和作秀。

笔者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备课组的考核和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注意到将个体竞争与团队合作有效结合起来,仍然采用“个人量化指标”的考核方式,突出强调教师个人的成绩与作用,这就造成了组内教师之间相互封锁,不能协作研究,无法发挥集体智慧,因此他们在目标措施上也就表现得模糊、滞缓和被动。

3.1.3 活动过程低效

活动过程低效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体闲聊,部分学科成员的讨论话题不是集体备课,而是自己感兴趣的生活琐事和社会轶闻,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成了大家交流感情、谈心聊天的娱乐时间,活动质量严重缩水,大打折扣。二是缺乏参与,备课组成员对于主备人提出的教学观点和设计不仔细推敲和思考,人云亦云,随声附和;很少有人提出疑议、缺点或表达不同的观点,更谈不上热烈的讨论和激烈的争论,教师参与热情明显不足。三是生搬硬套,主备人为了省事,不从本校学生实际学习状况出发,而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或套用名师教案,结果使得课堂教学效益大打折扣。

为了切实反馈学校体育备课组的活动和建设情况,笔者不久前对多位备课组长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人员准时参与率、研究主题是否明确、研讨热烈程度等项目的统计结果都偏低。数据折射出传统的集体备课模式还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合作意识的培养,因为传统的集体备课概念带有更多行政管理色彩,而非教师自愿自发,教师即使集体开展活动,也难以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尊重、坦诚、开放、分享、互惠的合作关系,教师们实质上还是处于一种“背靠背”的激烈竞争氛围中,所以很难通过备课组的建设来获得同伴必要而有效的专业协助。

3.1.4 跟进行为缺失

建设备课组最直接的途径是通过评议来观摩课例和探讨问题。然而,多数备课组仍然停留在“听一听、议一议”的层面,而缺乏教学行为跟进这一必要环节。须知,缺乏教学行为跟进,对众多组员而言,就意味着失去了验证和完善提升或发现该活动可能存在深层次问题的机会。

笔者认为,缺乏教学行为跟进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还缺少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专业理论素养,不能有效地互相交流自己的体会与思考。有的教师学科素养还急待提高。在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的制约下,他们不会进行自我教学反思,不会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即使有个别教师提出了相关教学问题,组内其他教师也不能运用恰当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剖析,找出原因,制定解决策略,形成科学、合理的新的行动方案。

3.2 提高备课组建设水平的对策

3.2.1加强过程监控,完善考核评价细则

为了切实解决学校对备课组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学校必须加强过程监控,制定或调整对备课组的考核评价细则。考核要量化,兼顾备课组活动的各个方面,具体考核细则可以参照下表进行设计:

具体操作流程如下:每学期对备课组进行一到两次全面考核。首先由各备课组按评分细则进行自评,对于加分内容必须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再由校长室会同教务处组织审查相关材料,并对照考核细则逐一打分,然后按评价要求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再结合平时的抽查情况评选出优秀备课组,最后校长室对优秀备课组进行综合评定、公示和奖励。优秀备课组的组长和组员享受优先被推荐参加高层次学习和进修的待遇,备课组长的经历和业绩作为提干、评先、评优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3.2.2 创新学科整合,目标措施合理定位

体育备课组建设应促进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和全面化发展,落实课标提倡的用体育做事的理念,达到共享教学研究成果的活动目标。因此,在备课组活动时很有必要创新学科整合,努力将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渗透其中,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体现设计的科学性,突出目标措施的定位性。体育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进行的活动,它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和实际,体现对知识、技能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一般来说,备课组可以参照如下两种模式进行活动:

一是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并构建课程内容。比如,教授完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二年级教材足球后,基于学生对本单元足球基本技术的认识,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备课组可以将“足球教我强身心”作为本次体育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再将该主题分为若干个小课题,包括颠球、踢球、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射门技术等供学生自主选择练习与研究。

二是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及社会交往需要,备课组设计较为宏观的主题,如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等,并将其分解为相互衔接的小课题。如在健康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其分解为“我的情绪我做主”“合理饮食促健康”“保护视力”“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等若干个小课题,再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文献查阅、小组合作等活动独立进行研究,最后由学生把这些小课题与体育锻炼相结合,逐一构建课程内容。

但是,所有的这些研究主题和相关的小课题都需要体育教师在备课组活动时加以设计和创新。

3.2.3以话题促交流,提升备课活动实效

要解决活动过程低效的问题,必须首先调动参与教师的积极性。积极性一方面来自学校内部的考核机制,更来自于教师本人对教学中所遇话题研讨、交流和解决的内在迫切需要。为此,备课组长应预先了解并准备好若干个教师感兴趣的话题,话题的选择宜小不宜大,便于大家热烈讨论和献计献策,努力提升备课组活动的实效性。例如,初三学生由于学习和升学的压力较大,学习体育的兴趣较之于过去有了明显下降,此时备课组长可以设计出“学生体育课外兴趣活动应如何组织和开展”“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应如何培养”“班级中体育学习氛围应如何创设”“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习惯应如何正确评价”等话题。备课组长在活动交流时,既要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又要提出符合教情和学情并能解决问题的合理建议,比如组建、成立球类、民族民间传统体育、体操、新兴运动项目等俱乐部(兴趣班、运动队)都不失为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对于一些特别好的想法和做法,备课组长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力争取得校长室的支持,在全校普及推广,这对教师个人而言也是一种荣誉和激励。

3.2.4 加强课例研究,力促教学行为跟进

缺乏教学行为跟进的备课组活动会失去再次验证活动效果和解决更深层次问题的机会,因此备课组建设必须将加强课例研究摆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课例研究是指教师在同事的帮助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和反思等手段,通过“提出问题、教学设计、展开行动、教学反思”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它可以按照如下几个阶段进行操作:

首先是“原行为观课”阶段,即授课教师自己独立设计教学后上研究课,组内教师共同参与听课和观察,有条件的话可以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该课进行反思,找出问题。

其次是“新设计观课”阶段,先由上次授课教师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解决办法,接着组内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然后再上第二次研究课,并召开反馈会议,对该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教学设计与课堂现实的差距。

再次是“重调整观课”阶段,授课教师参照第二轮的步骤,第三次、第四次……在组内上研究课,调整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日趋完善。

3.2.5依托网络平台,拓展延伸备课区域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迅猛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研的独特优势,将校内备课组活动延伸至校外进行。学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一些网站的教研论坛,及时将每次活动的上课教案、评课记录、修改意见等通过网络与其他学校的教师分享,大家可以通过跟帖或撰写博客来参加评议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这种网络探究的方式缩短了研讨空间的距离,拓展了备课组活动区域,不仅给教师带来了教学灵感,也使许多教学中的疑难闲惑在研究中得到解决,让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人,增强了广大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备课组活动的效率。

4小结

初中体育备课组建设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在日常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积极参与,认真探索,善于总结,勇于开拓,学校也要从评价机制上给予更多保障,努力寻找更多、更合理、更高效的备课组建设途径,从而不断提高初中体育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大伟.幸福教育理想课堂八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爱峰,王健.学校体育发展的十大问题省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2).

[4]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3

其实这样的评课仅只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留下一次教研活动记录罢了,并不是对课堂问题及困惑的讨论,也不是发掘问题行为背后的立场、观点和价值追求,如此的教研活动,徒有过程和形式而已,着实让人颇感困惑。

困惑一: “恶语”伤人 风险大

这一幕虽然已过去一年多了,但我仍然历历在目。一年前的一天一位语文老师上了一节研讨课――《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上课时,该老师可能一激动,扯远了,该讲的没讲完,却漫谈了《水浒》,评价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课后评课,教研员发言:“你谈那么多的《水浒》,到底为了什么?你这节课的重点在哪里?”一专业教师更是问到:“该文章的考点在你这节课里似乎并没有得到体现?”……言辞之犀利,让人的确很难下台,倍感不爽。结果可想而知了。

在这里评课变成了“批评”,变成了一个个紧箍咒,它剥夺了做课教师的话语权利和机会。彼此间没有了沟通,也就没有了不同的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最后只好各执一端、一拍两散,不仅对理解教学没有帮助,而且恶化了彼此关系。

而且“评”的危险在于课不仅仅是课,它更是开课教师的心血,课里有开课教师的梦想和期望,课被评判意味着心血被评判,理想、信念、追求被评判,日常教学生活被评判。对一节课的否定,可以看成开课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被否定,它可能导致这位老师今后的成长进步被否定。

困惑二:天女“散花” 无主题

我们经常看到或参与这样的评课活动:评议会上发言者少,旁观者多,由于发言面不广,且大多属于被动发言;因此评课场面冷冷清清,被动发言的教师更是不痛不痒”地说几旬敷衍了事。表面上看,评课从目标、内容、方法、技术手段,教师内在素质、外在表现,方方面面,全方位涉猎,犹如天女“散花”一般。实际上,由于缺乏明确而集中的关注焦点,你说东,我说西,各扯一套,缺乏对问题的深入研究。由于缺乏集中的主题,缺乏预先的准备,所谓理论联系实际也就成了空话,只能就现象谈现象,就经验谈经验。

最后,领导总结性的发言,大致的内容也无非是先说几句好话,然后提一下希望。这种评课只是为了完成一个工作留下一次活动记录,徒有过程和形式。如此研讨,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困惑三: “貌”合“神”离 重形式

研讨课本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主要想通过这种形式来陈述一种教育教学现象,传达一种教育教学状态,呈现一种教育教学理念,解释一种教育教学构想,提供一种教育教学范式等等。实践者、组织者希望参与活动的对象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达到交流、研讨、共振的目的。但是由于组织过程中长期存在评课过程形式化、内容表面化、结论两极化、效果零散化等问题,不能很好地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结合,不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中客观存在的问题,教师虚以应付,你研你的,我上我的,研讨课与常规课两张皮现象严重,而且加重了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说: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针对以上的困惑,我们想一想如何才能把研讨课的评课活动变得更有实效,既达到研究的目的,又收到改进课堂教学的明显效果呢?那就是参与者建立彼此平等关系,共同围绕课堂进行展开教学对话、商讨教学办法,把关注焦点从关注课转移到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不是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建立起观念――行为――效果之间的联系,进而改进教学,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议课。那议课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要求一:预设主题 定核心

议课主张以学论教,实施有效教学。那议课就应当有事先确定的主题――执教者在教学中感到困难、或是想要超越的、需要同事帮助共同讨论解决此问题。议课的过程,就应围绕主题来进行,在议课中发现联系,在议程中探讨可能解决与主题相关的问题。这是议课的核心。

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学心灵》中说:“在真正共同体中,我们人类也与非人类形式的事物互动,它们与人类同等重要、一样强大,有时甚至比人类更重要、更强大。……我所指的伟大事物,是求知者永远聚集其周围的主体――不是研究这些主体的学科,也不是关于它们的课本或解释它们的理论,而是这些视为主体的事物本身。……诸如此类的伟大事物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聚集点。正如原始人一定曾经聚集在火堆周围,透过聚集在它们周围并尝试去理解它们,我们成为求知者、教师和学习者。若我们处于最高境界,表现出色,那就是因为伟大事物的魅力诱发出我们的美德,赋予教育共同体最佳、最优的状态。”观课议课的参与者围绕 “伟大事物”互动和共舞,在互动和共舞中获得成长和进步的过程。这个“伟大事物”就是观课议课的主题,以及围绕主题所发现的课堂上的有讨论价值的事实和现象。

议课必须是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展开的深入交流,没有共同关注焦点的交流只是一种信息沟通;没有深入对话,就难以有效研究。有了研究,参与者也就有了相对集中的注意指向和思考指向。走进教室观察什么,讨论问题思考什么,交流什么,大家都可以心中有数,这样可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益,解决课堂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要求二:心灵感悟 观课堂

议课的基础是观课,在观课中,用心灵去感悟课堂。不仅对课堂的行为进行观察,而且对教师之间的同伴观察。它是为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服务的,而不是为了验证某种教学假设或推演一些理论;它是观察者运用可记录的、便于自己分析的观察量表对课堂进行实录,而不是一味地依靠专家编制的量表;它是基于记录信息的适度推论,而不是基于经验和印象的漫谈。

研究表明,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同伴观察至少可以实现五个目的:其一是帮助教师觉察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适切;其二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了解和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或策略;其三是提供改进的信息来帮助教师诊断与解决教学问题;其四是提供机会便于教师发现自己的教学优势;其五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能。这正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质量所要努力的方向与实践的内容,教师参与课堂观察不失

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将对话引向深入的关键,是议课的基础。

要求三:设身处地 互交流

从“评课”到“议课”,其实是从鉴定过去的批评性和封闭性转为面向未来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议课者要以对话理解教学,其态度是平等交流、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学会质疑和表达。

那“议”是什么呢? “议”不是下结论、作判断,而是在“观”所得到的信息基础上和参与者展开对话、讨论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说“评”的过程是写句号的过程,“议”的过程则是更多地运用问号质疑、探询和发现的过程。

通过议课,一是尽可能充分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让他们有机会说明和表达,这里有建设教研文化民主关系的诉求。另一方面是把参与者的关注焦点从关注课转移到课堂上的故事和现象,不是对课作鉴定,而是围绕课堂上的事实和现象,探讨原因,展开教学想象力,研究发展变化的可能性和实现条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真实感受和具体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学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4

为了增强调研的代表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对象为重庆市部分学校的校长与教师,其中包括小学和初中。

一、调研结果分析

1.态度与认识

通过调研发现,重庆市中小学多数教师基本不了解什么是三级课程,所在学校也并不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教师相应的课程开发意识、参与度极低,86%的教师认为这是由于对三级课程宣传不到位所造成的。问卷调查还发现,在了解了三级课程理念与价值后,86%的教师认同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而14%更是完全同意,这表明三级课程是非常具有发展空间,且得到重庆广大教育工作者支持的。

2.课程结构比例

对于三级课程设置结构、比例的合理性也有不少教师持质疑态度。43%的教师认为国家、地方规定的课时比例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完全达成。例如,按照重庆某县规定,传统的重点科目如英语、化学每周为2个课时,而体育却为4个课时,虽然该规定是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强体能素质为目的,但课时的大量缩水造成繁多的知识与能力的课程目标要求明显难以实现。分析发现,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课程比例的安排只是单方面的政策决定,而没有考虑到与之紧密联系的因素,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的配套情况。此外,尽管三级课程比例有一定的灵活度(国家课程占80%,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占16%~20%),但仍难以满足不同区(县)或学校间教育水平上较大的差异性及不同需求。

3.经费与师资

由于经费、师资及各方面配套资源的缺乏,部分校长反映课程表中的校本课程几乎形同虚设。尽管部分的被调研对象已经摆脱了校本课程就是编写教材、印刷教材的片面认识,意识到了活动课、综合实践和选修课也属于校本开发的范围,但他们仍然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需要上级教育行政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持,否则三级课程的实施举步维艰。访谈中诸位校长透露,由于工作压力大,教师职业倦怠感明显,校本课程开发如果不与福利待遇挂钩,难以激起教师的参与热情。重庆市的普通学校或区县学校,课程开发的支出捉襟见肘,以致校本课程的实施频频搁浅。一些财政宽裕的城区或重点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相对较好,但仍然没有完全达到一种致力于满足学生需求及充分发挥校本优势的自觉、自律的状态。

43%的人认为媒体、专家意见对三级课程执行有很大的影响,但由于经费不足,学校没能力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或给经验不足的教师提供课程开发方面的培训,且多数学校表示存在基本师资不足的现象,再加上课程配套资源的缺乏,学校对于课程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4.评价制度

多数校长和教师表示,学校没有与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配套的评价制度,且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由于没有完善的评价制度的制约,地方、学校对课程的开发与执行成为了一种随意行为。71%的教师表示三级课程的执行有赖于总的教育评价制度的变革。若保持现行的重视国家课程绝对分数的评价制度,地方、学校为了追求中考、高考中的高分数,吸引更多生源,不得不以牺牲地方、校本课程为代价。

5.管理机构与保障制度

政策规定的良好执行需要一个高效率的、强大的管理团队。但57%的教师认为,本地区、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执行落实不到位。没有常设的管理机构也就意味着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与机制,三级课程的实施容易变得难以控制。

85%的教师反映三级课程的监察力度不够,因此,地方、学校、教师不能认真履行课程开发的职责与义务,而教育行政部门也不能有效地管理、监督三级课程的执行及承担相应责任。一部分校长反映,三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于可能发生的意外的责任承担模糊不清是三级课程实施较大的阻碍。例如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虽然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但学生的安全保障问题却成为学校的顾虑,学校害怕一旦意外发生后的责任承担以及对学校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讨论与建议

为了使三级课程体制更加完善、充分适应地方需求与经济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本文对重庆市范围内的三级课程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

健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是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规划落实的首要前提。因此,建议重庆市、地方(区、县)建立专门的三级课程管理机构。课程管理部门作为一个执行与自我管理的枢纽,可以以领导小组及日常办事机构的形式组建。领导小组负责对上级课程管理的相关政策进行研究,审定本市、区(县)课程管理方面的计划,决定重大问题并协调相关事宜。而办事机构则负责拟定本市、区(县)的课程管理方案,在领导小组决议后,负责组织、指导及监督下级部门有效开展。

2.制定完善的保障机制

三级课程从总体规划到课程开发、执行、激励、监控、反馈,需要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来明确各部门及其人员的职责与义务,让三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条有理、畅通无阻,权责问题的清晰也使地方、学校对三级课程的落实无后顾之忧。因此,建议建立自己的一套三级课程运行、激励与监控机制,从策略上保障三级课程的实施。此外,在不与国家法律冲突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课程管理方面的法规,利用刚性手段为三级课程的落实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方面,建议制定课程管理的相关章程,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目标、规划及相关人员的行为准则。学校的管理章程是“学校自主管理、自律及政府监督管理的基本依据”。[2]

3.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员培训

三级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家、地方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支持,更需要地方与学校的研管人员及一线教师的全力积极配合。由此,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及学校除了加大对领导阶层的关于三级课程理念、价值、意义的宣传,更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调动各级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三级课程意识,改变其传统机械的课程观。此目标可通过研讨会、工作会、宣讲会、项目研究等正式形式达成,也可通过宣传标语、网络、电视栏目等非正式形式营造有利的课程管理环境。此外,建议管理部门为学校教师或专职开发人员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或鼓励、督促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聘请专家到校指导;区(县)级管理部门可组织建立学习社群,并定期开展交流学习,拓宽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

4.增强课程设置的适应性

国家的课程设置旨在为全体学生提供共性基础,因此,其框架性的课程结构、计划、底线要求与目标的设置是必要的,但同时需要地方、学校积极配合,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补充,以适应本土经济文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个性培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建议重庆市级、区(县)级管理部门组织调研小组,对其负责区域或学校进行三级课程实施情况(现状、问题、障碍等)的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课程设置修改与制定的依据,各区(县)可在权限范围内做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差异性的课程设置。同时,建议学校建立专门的校本课程研究小组,除了进行校本开发研究,也针对本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定期向上级部门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或请示,做到管理与反馈并重。

5.设立专项经费

经费的短缺是三级课程顺利实施较为关键的限制因素。有了专项的三级课程管理、资源开发经费,地方、学校才能购置相应的配备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福利补贴、聘请专家到校指导,教师及教研人员才能在三级课程的贯彻落实中大展拳脚,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优势。因此,建议重庆市级课程管理部门在加大三级课程宣传的同时为其划拨专项经费。各级部门应该制订专门的款项拨发计划及监督机制。此外,学校对上级拨发的经费安排及使用应该有一个详细的计划与说明,保障透明度,以防挪作他用。在资金的分配上,除了直接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人员培训与相关设施的配备,区(县)级部门或学校也可设立教师课程开发补贴机制,将对课程管理与开发的贡献加入教师评估或晋级的考虑因素范围,这样不仅能激励人员参与管理、开发的积极性,更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及三级课程管理与实施效果,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6.深化评价制度改革

完善的三级课程评价制度不仅是对课程实施质量与效果的全面调查与评估,更为课程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据。当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评价制度的缺乏成为了三级课程实施的瓶颈之一。建议国家进一步深化中考、高考评价制度的改革;而重庆市级管理部门可在政策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大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管理,对下级部门做出框架性建议,优化评价方式;区(县)级部门和学校可根据其所开发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性质或形式设立对应的评价制度,适当增加总体评价及综合评价中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占的比例,建立纵向与横向相互呼应的、完善的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各级课程管理的开发与落实。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 北碚,400715)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5

二、散乱式评课要不得——建议主题式评课

现象:评课中教师瞎扯乱侃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凭着自己的一点经验,要么海阔天空,空话客套话一大堆,要么“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吹毛求疵,缺乏重点。更有甚者,违反学生的年龄特征,把更高水平段的动作技术要求建议用于低年级教学。这种想当然式的“散乱式评课”,使大家无所适从。

对策:实施主题式评课。所谓主题式评课,就是执教者、听课者和评课者,围绕事先研究的主题,教学、听课、评课等环节高度指向该研究主题,使教研活动更具针对性,更有深度的评课方式。主题式评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挑战的是教师的学科功底和教学能力。为了实现高效评课,可以用三项措施来保证。一是提前公布主题;二是精选细挑主题;三是深入研究主题。主题,可以从持续研究的教研组课题中进行提炼与归纳,这样就无形之中促使教师研究深入,真正实现智慧交锋、思维碰撞、教学相长。

三、虚假式评课要不得——建议以学论教式评课

现象:有些评优课、公开课,执教者为了显示自己的精湛教学技艺,把学生当成配角,热热闹闹,“动感十足”,看似学生“享受其中”,实质忽视了学生的学练情况。听课教师目光也不离执教者,教学讲解、示范、队形、点拨、引导等教师行为,都被详加记录。评课中更多地围绕着教学行为展开,而对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练情况、目标达成等重要信息,倒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这种忽视学情的“虚假式评课”,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课堂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发展水平。

对策: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评课的主要依据。“以学定教”、“以学评教” ,并不是口号,而是新课改提倡的理念,具体要落实到行动中,需要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听课记录中,不仅要关注教师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习情况。针对教师听课笔记中只有“教学活动”而无“学生活动”记录栏目的现象,建议在听课记录本中开辟“学生活动”专栏,便于听课教师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效果及时记录下来,把评课注意力从重点关注教材、教学转向重点关注学生的真正发展上来。评课时,重点关注学生的“六种状态”。即注意状态、参与状态、合作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达成状态。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6

1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高职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也缺少弹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大致有四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1.3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4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1.5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1.6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勾通衔接

如核酸的组成问题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细胞的繁殖方式在《植物学》《遗传育种学》中都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等。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1.7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2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1传统职业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关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构建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2.2现代教材观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2.3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议

3.1高职教材内容选择的依据

3.1.1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要求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时候,要注重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这里的基础性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例如农艺、园艺领域中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事植物生产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高职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如我校组织编写的《植物生产实训教程》,在内容上与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地通过中级农艺工、蔬菜工、果树工、花卉工、植保工等资格认证。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学分制、弹性学制下的教材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来选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技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3.2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3.2.1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3.2.2教材内容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同时,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3.2.3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即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2.4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案例等,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3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机制

3.3.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使用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使用者对教材的反映,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工作或生产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或修订建议报告。

3.3.2研制教材编写大纲。通过推荐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对照调研报告,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教材的编写大纲。主要编写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另一部分则为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专业课则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才能保证既对本学科(课程)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生产一线实际需要以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3.3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关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教材编审工作要实行主编、主审责任制,教材编写完毕后,由主审审读,并主持审稿会议,对教材编写质量提出书面报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编写人员修改定稿时参考。教材书稿齐、清、定后,要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和评议,最后对教材质量进行把关。

3.3.4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代性、应用性、先进性。因此,对国家规划教材要弱化其“法定”色彩,强化教材的“指导性”及其服务职能。教材的选用权应当逐步下放给学校和教师,由学校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整体研究制定教材的选用标准,作为选用教材的依据。建立教材的评价制度,就是要对教材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用户对各类教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指出所评教材的优缺点,特别对教材中的原始性成果要进行认定,还要提出推荐选用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供广大用户参考。由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材数量巨大,启动教材评估工作可以从评优入手,推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优秀职业教育教材,带动职业教育教材的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7

1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密切性等特点,高职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也缺少弹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且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的高职教材,大致有四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缺乏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1.3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和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4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1.5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1.6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勾通衔接

如核酸的组成问题在《生物化学》《植物生》《遗传育种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细胞的繁殖方式在《植物学》《遗传育种学》中都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等。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的障碍。

1.7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2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1传统职业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关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构建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2.2现代教材观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2.3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议

3.1高职教材选择的依据

3.1.1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要求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时候,要注重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这里的基础性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例如农艺、园艺领域中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事植物生产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用先进的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

3.1.2教材内容的职业性

高职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需求相适应,必须同时兼顾知识与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第四次全国职业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如我校组织编写的《植物生产实训教程》,在内容上与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地通过中级农艺工、蔬菜工、果树工、花卉工、植保工等资格认证。

3.1.3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一方面,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学分制、弹性学制下的教材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来选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技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3.2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3.2.1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3.2.2教材内容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同时,应尽可能以技术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3.2.3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即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2.4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案例等,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3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机制

3.3.1广泛调研。调研现行使用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使用者对教材的反映,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工作或生产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或修订建议报告。

3.3.2研制教材编写大纲。通过推荐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对照调研报告,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教材的编写大纲。主要编写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另一部分则为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专业课则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才能保证既对本学科(课程)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生产一线实际需要以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3.3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关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教材编审工作要实行主编、主审责任制,教材编写完毕后,由主审审读,并主持审稿会议,对教材编写质量提出书面报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编写人员修改定稿时。教材书稿齐、清、定后,要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和评议,最后对教材质量进行把关。

3.3.4建立教材选用与评价制度。高职院校采用的教材有其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性、性、先进性。因此,对国家规划教材要弱化其“法定”色彩,强化教材的“指导性”及其服务职能。教材的选用权应当逐步下放给学校和教师,由学校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整体研究制定教材的选用标准,作为选用教材的依据。建立教材的评价制度,就是要对教材进行及时、客观的评估,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用户对各类教材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指出所评教材的优缺点,特别对教材中的原始性成果要进行认定,还要提出推荐选用方面的指导性意见,并将评价结果公布,供广大用户参考。由于职业教育方面的教材数量巨大,启动教材评估工作可以从评优入手,推出一批高水平、示范性的优秀职业教育教材,带动职业教育教材的整体优化。

参考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8

1 高职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身具有专业复杂性、办学多样性和社会密切性等特点,高职学校在教材建设方面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教材内容脱离各地区、行业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实际;脱离学生实际需要,缺乏教学性、可读性,也缺少弹性,不利于自学和选修;教材体系以学科教材为主,受专业限制,形式比较单调,缺乏趣味性;且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及时反映生产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缺少符合高职特色的“对口”教材

目前的高职教材,大致有四种来源:一是应用中专教材或是在其基础上增添内容;二是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由任课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个别专业的一些教师自行编写。这些教材仅仅注重内容上的增减变化,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过重,应用技能比例偏轻,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高职教材的特征与要求。

1.2 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持,教材内容存在不足

由于缺少对生产实际的调查研究和深入了解,缺乏对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的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高职教材难免出现体系不明、内容交叉或重复、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1.3 教材内容陈旧,不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高新技术发展需要

传统教材的编写往往周期较长,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材料不能及时反映到教材中来,这与高职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和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1.4 教学新形式、新技术、新方法研究运用不够

高职院校在改编或自编专业课程教材时,大都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的讲解指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教材编写还没有突破传统学科课程的羁绊,尚未形成特有的内容结构体系,没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轨道上来。

1.5 与专业教材配套的实践教材严重不足

现用教材无论是推荐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是供教师上课讲授使用的。由于实践教学在高职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一般占总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到二分之一,虽有少量教材附有思考题,也只能供学生巩固课堂教学中学过的知识,缺乏实践训练。而且实践教学在各地差异较大,教学规范性不强,内容繁杂,缺乏较为统一的标准。

1.6 各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自成体系,缺乏勾通衔接

如核酸的组成问题在《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遗传育种学》等教材中都有出现,细胞的繁殖方式在《植物学》《遗传育种学》中都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等。因教师各自理解的深浅与角度不同,导致一方面由于重复讲述,造成时间上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表述上的不一致,增加学生学习的障碍。

1.7 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缺乏衔接

“双证制”是高职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即要求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高新技术和基本技能,但目前高职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缺乏有效衔接。

2 提升现代教材建设品位,树立新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教师对教材的价值、作用、评价标准和使用方式的基本看法,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教材观引导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构建不同的教学生活和学生的学习生活。

2.1 传统职业学校教材把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分割成两个世界,漠视彼此间的关系,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比较单调、狭窄,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也受到限制,容易导致学生对教材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其自主构建的精神,教师也难以在教学中找到其创造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2.2 现代教材观要求教师以研究的精神对待教材,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教学需要整合、转换各种信息,实现从“以课本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2.3 职业学校应积极倡导“教参式”的教材观,因为“活化”教材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式,解放教师的手脑,从而逐步转变为一个拥有自主教学创新的“导师”;有助于拓展教学空间,释放课堂的潜能,增加课堂容量,促进教与学的互动;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培养其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

3 构建和完善高职教材体系的建议

3.1 高职教材内容选择的依据

3.1.1 教材内容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要求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时候,要注重那些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但这里的基础性知识并不是指在职业教材中充满定理、概念、规则,而是指应当包含专业大类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例如农艺、园艺领域中的植物细胞的结构及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都是从事植物生产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要用先进的科学观点和行业规范调整、组织教材,突出重点和难点,精选基础、核心的内容,不断研究解决科学技术的无限与学校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形成先进的教材结构。

高职教学的重要特点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技能培养,因此高职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应当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必须同时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既选编“必需、够用”的理论内容,又融入足够的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课程的具体要求而定。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要将国家职业资格的技能要求融入到职业教育的教材中,使学校教育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如我校组织编写的《植物生产实训教程》,在内容上与我国的职业资格认证有机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学生在毕业前顺利地通过中级农艺工、蔬菜工、果树工、花卉工、植保工等资格认证。

3.1.3 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技术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业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专门化”之间的矛盾,一些课程的教材应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本身又是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单位,便于组织教与学。

3.1.4 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学分制、弹性学制下的教材内容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需求来选取,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方向,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短时期内完成学业或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则通过取得多种职业资格证书或发展某些技术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所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必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并尽可能与之相适应。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 ,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

3.2 高职教材编写的基本要求

3.2.1 有完成理论教学,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达到技术能力目标的训练方法。理论知识要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相区别,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技术能力的掌握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要有配合这类训练的实训教材。

3.2.2 教材内容既要注意以全国或本地区近期使用的成熟技术为中心,又要注意淘汰陈旧的技术内容,将新兴的高新技术、复合技术等引进教材。同时,应尽可能以技术问题为中心来设计和组织,注意以问题引出概念知识。

3.2.3 教材内容要富有弹性,即基础类课程要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其基础素质的要求;同时要留有余地,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修或探究学习的需要。教材内容应尽量采用模块式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可拼凑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减、拼接成不同类型的知识体系。

3.2.4 教材内容应多用图表、示例、案例等,促进对概念方法的理解。

3.3 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高职教材的建设机制和运行机制

3.3.1 广泛调研。调研现行使用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使用者对教材的反映,同类教材的优缺点;工作或生产岗位对人员素质的要求。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教材编写或修订建议报告。

3.3.2 研制教材编写大纲。通过推荐及筛选,组织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组成高职教材编写队伍,对照调研报告,确定知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形成教材的编写大纲。主要编写人员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职业院校的骨干教师,另一部分则为教科研机构的教研员(负责文化课),专业课则为科研、生产一线的专家(负责专业课)。这样的人员搭配,才能保证既对本学科(课程)最新动态、发展趋势和生产一线实际需要以及基础教育现状和改革动态的把握,又能保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选择教学内容,确保教材内容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3.3.3 成立教材审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机关邀请各行业的杰出人士、资深高职院校教师,组成教材审定委员会,进行较客观的审查工作。教材编审工作要实行主编、主审责任制,教材编写完毕后,由主审审读,并主持审稿会议,对教材编写质量提出书面报告,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供编写人员修改定稿时参考。教材书稿齐、清、定后,要交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审定和评议,最后对教材质量进行把关。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9

1目前卫生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现状

1.1教师的“三缺乏”和“三不问”

目前,不少卫生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讲授的传统方式为主,教师普遍缺乏立德育人的责任担当、缺乏改造课堂教学的职业使命感、缺乏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课堂上,教师基本上不问学生的内心世界、不问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不问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是照本宣科,为上课而上课。

1.2学生的“三多”和“三不”

现在卫生职业院校的课堂,多数学生不听教师讲课,多数学生保持沉默,多数学生玩手机、刷微博和看电子书;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课堂不重视,对教师、知识不尊重。

2造成卫生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现状的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我们会把课堂教学质量不高归因于教师和学生,认为问题发生在他们身上。不可否认,教师和学生是有一定责任的。但透过现象看本质,其深层原因是我们的管理不到位,其根本在教育行政部门。大家知道,我国教育体制实行的是行政管理制,其基本特征是: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各级学校;上级教育“官员”管理下级教育“官员”,各级教育“官员”管理各级学校“官员”。教育系统的“行政化”、“官本位”,形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话语权、决策权、管理权和分配权。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发号施令,下级部门闻风而动;教育行政“官员”重视什么,学校领导就忙什么。这已成为教育系统的一种管理潜规则。如一年一度的全国及各省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什么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比赛一年比一年规范,能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其原因就在于国家举办、官方运作、教育部门大力推广、各职业院校积极参与。

3提高卫生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建立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

2015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其中提出要聚焦课堂教学与实践。如何聚焦课堂教学,如何使课堂教学改革落到实处,还需建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议教育部建立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省教育行政部门制订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各职业院校制订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从而明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角色定位、责任、任务、要求、措施与步骤,在教育系统形成一种回归课堂教学、聚焦课堂教学、诊断课堂教学、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

3.2建立完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1],2014年浙江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建立了委厅领导每年进课堂听课和听课情况报告制度;2015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又下发通知,明确规定相关处室每年组织到学校听课不能少于10次。浙江省教育厅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面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希望他们这种做法能从点到面、以点带面地全面推广。同时建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职业院校领导听课和听课情况报告制度,把学校领导听课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卫生职业院校要进一步健全落实领导听课制度。通过听课,使各级领导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时刻把教学记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课堂教学上。各级领导要以课堂为主战场,及时了解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措施,总结、推广课堂教学中的典型做法和有效经验,指导和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深入发展。

3.3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

重论文数量,轻教学质量;重科研项目,轻课堂创新;具备“双师”条件,评不上“双师”职称,这是卫生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一个主要因素。导致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人事、教育行政部门在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上有偏差。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制订适宜的职业教育教师职称评审方案,职业教育职称评审标准应重点看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看教师实践技能水平的高低,看教师“双师”素质的高低。只有教育、人事部门从根本上完善制度,突破不合理、不公平的制度障碍,下放部分职称评审权,建立有利于教师成长的制度,才会使教师安心教学、研究教学、创新教学,也才会使学校调整相关制度,有效引导教师自觉投身于教学工作。

3.4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

“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是教育部提倡的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已被大家认可,但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应有相应制度和措施保障。建议省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省级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省级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教学研究和创新,制订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指导和督促职业院校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建立省级课堂教学技能竞赛制度,把课堂教学改革纳入“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引导各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大胆探索,在创新课堂教学活动中走出一条新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职业院校要把加强教师的培养培训放在主要位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用心培养教师,让职教课堂理念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让潜心服务学生成为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让讲台成为教师向往的神圣高地,让学习与研究成为教师成长的“武器”[2],从而造就一批“教练型”课堂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3.5建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考核和成果交流机制

考核就是树标杆、立规矩、找差距、明方向;交流就是总结、学习、促进、提高。省教育厅应统筹、监管好各项考核制度的落实,如学校教学业绩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挂钩制度;课堂教学创新奖励激励制度;学校课堂教学创新实施方案公示制度;第三方评价学校教育教学情况通报制度;校(院)长年度教学述职与测评制度;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经验交流制度等。要以落实改进为重点,以考核督察为手段,扎实推进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各院校要建立工作评估考核制度,一方面要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考核,实行优课优酬、优师重奖;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学生学业的考核评价,严格教学纪律和课堂纪律管理。综上所述,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刻不容缓,而管理层的顶层设计则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10

二 解析教法

教学方法的量体裁衣,优选活用是年轻教师课堂教学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对年轻教师体育课堂的评价应紧紧围绕教材重点的教、学、练、赛的方法与形式来进行重点性的分析与评价。如教学是否围绕教学重点、难点、棘手点等巧妙地把讲解与示范法、完整法、分解法、纠错法、引导法、指导法、激励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与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合作法、探究法等学练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融合,以提高教、学、练、赛的趣味性与实效性。评析教法时,应引导年轻教师了解“完整法”适用于技术结构相对较简单的教材,如急行跳远教学;而“分解法”适合于技术结构相对复杂的教材,如武术基本功组合、套路教学。“发现法”适合于典型、有深度的教材,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基础配合;“游戏法”适于比较枯燥的教材,如耐久跑教学。在评析“讲解与示范法”的运用时,要引导年轻教师知道新授课的讲解要注意“少”而“精”,示范则要“多”而“优”;复习课的讲解应是“细”而“多”,示范则应“精”而“全”;巩固提高课的讲解应“实”而“致”,示范则应“辅”而“尖”等。讲解与示范要力求直观、规范、准确。讲解与示范是否让全体学生都听得见,看得到。如示范篮球的左、右滑步的正面示范;后蹬跑的腿和后蹬的身体姿势的侧面示范;武术套路、广播体操的镜面示范和背面示范相结合,使学生既能获得动作关键印象,又能掌握动作运行的方法和路线。在评议“预防与纠错法”的运用时,要重点评议教师是否根据根据学练情况,灵活采用讲解与示范法、比较法、图示法、诱导法、辅助法、分解法等来纠正错误。是否针对动作错误抓住主要之点,分清主次,有层次、按步骤地让学生一个一个去纠正错误。如前滚翻教学应先抓“团身紧”的纠正与改进,然后再抓两脚并拢、直腿前滚等动作细节。

三 研析难点

教学难点的准确抓住和巧妙突破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评价要紧紧围绕教学难点的突破为立足点。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难教、难学、难练、难会的棘手点进行针对性点评与建议。如分组、分层教学是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评议年轻教师是否针对教学难点遵循先简后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实施针对性的分层、分组教学。看教师是否对优生安排了以“放”为主的“导学”;对中等生,实施了以模仿性学习为主的“领学”;对后进生是否实施了耐心、精心的专门辅导式“扶学”。分组、分层教学是否对不同层次的学性有相应定量、定时、定性等的要求,是否把新教材、复习教材、身体素质、游戏活动等进行巧妙的组合、搭配;练习手段、练习量、练习站、练习方式是否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分组循环各练习站;是否把主要精力放在新授内容、难度较大内容、容易发生危险动作的小组上,是否适当兼顾了其它小组;是否通过小组长加强各站练习的帮助、监督、反馈。

四 剖析缺点

对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善于倾听教者的自评,不要在偶发性错误、琐碎问题上挑毛病、纠缠细节。要以尊重、商量的口气与教者共同分析研讨,善意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或希望。课堂教学出现的问题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的解读与掌握?是组织环节上的问题?是规律性问题还是技术性问题?如教学难点突破的力度不够,组织手段强度不到位,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效率低,对教学中突发事件处置不当造成教学冲突或教学事故;场地、器材安排不合理造成的教学目标达成率不高等。是教学帮助与保护不力,造成学生损伤?是体育课密度和练习密度的设计与监控的问题?评价时,我们应倡导体育教学既要追求快乐体育氛围的拓展,更要注重教学密度的坚守,引导年轻教师要善于运用重复(或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比赛、游戏、竞赛因素,充分利用场地,一物多用等以加大练习密度。面对年轻教师的缺点与不足,不能含糊其词,不说套话,不要遮遮掩掩,既不能吹毛求疵,也不能夸大其辞,不能掩盖问题或蜻蜓点水,要真诚地提出具体改进建议,有利于对教学的诊断、导向,评议者决不能居高临下,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头上,评课要注重策略,对年轻、心理承受能力强的老师可以坦率直白一些。对待性格谦逊的老师,可推心置腹、促膝谈心;对待性格直爽的教师,可直截了当,从各个角度与其认真交流;对待性格固执的教师应谨慎提出意见。

五 赏析亮点

在评课时我们不能苛求、挑剔年轻教师,不要求全责备,要以肯定成绩为主、以帮助提高为主、以鼓励改革为主,要围绕年轻教师的“特”、“亮”为出发点,要多看长处,多看进步。

评析时要对年轻教师新颖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教改尝试、教学创新之处,给予充分的肯定、如课堂设计横向与纵向的层次性;教学流程的精确性;教学结构的严谨性;教学过渡的流畅性;量与强度的适切性等。如体育器材的一球多用、一绳多用、一垫多用、一瓶多用、“组合运动”等,场地设计的定位法、顺势法,循环练习法、图形法等设计与运用的巧妙性与新颖性。我们应鼓励年轻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引导年轻教师从自己的技术、技能、身体素质、教学技能等实际出发,独辟蹊径,有目的、有意识地发挥自己的特长,注重教法、学法、练法的提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教学特色,更好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如跳跃教学既是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发展身体素质的有效手段,年轻教师可根据学校场地、器材、学生实际,围绕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急行跳远、急行三级跳远、跳高等精心策划、设计出系列性、系统性、个性化的教、学、练、赛、考、评方法,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

参考文献:

[1] 王季华.年轻教师提高观课效能的方法与策略[J]. 体育 师友,2014(3).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11

1.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欠合理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核心问题之一。当前,关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至今仍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构建出统一的、系统的课程体系。其主要原因为:首先,从专业建设整体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等仍没有与创业教育课程形成有机融合。因高校领导和教师创业教育认识的欠缺,导致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虽然有些高校教学计划中已增加了创业相关课程,但还没有与专业教学体系相融合,表现出学科教育与创业教育相互隔离的现状,进而使得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脱钩。其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仍没有实现学科化、体系化。尽管大部分高校在国家大环境下都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务”、“创业市场调查”、“小企业管理”等相关课程,但这些课程间相互脱节,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进而有机衔接力度不够。再次,各高校创业教育整体目标不明确。创业教育教学内容校际差异较大,所使用教材没有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只是将一些与创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案例进行简单堆砌,片面强调理论学习,忽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1.3创业教育手段欠科学

很多高校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几门创业课程即可,且这些课程基本由从事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及就业指导工作但没有创业经历的教师授课,故授课内容理论性太强,很少有能切实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创业实践课程。换个角度讲,只有通过创业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创业技巧、创业流程等。由此可知,创业教育要关注创业实践的落实,才能判断创业成功与否。从目前我国高校创业实践的现状看,各高校都采取措施,想方设法举行如开办虚拟公司、建立科技园区、创设创业实训基地等在内的创业实践活动,也取得了初步效果。但整体而言,这一类型的创业行为还非常少,且某些活动举办表面上似乎很红火,实际上这些创业实践活动因资金、政策、场地等原因,处境相对较为尴尬,活动缺乏长期延续的机制,导致高校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和真正创业意义上的指导,还有待可行方案的细化和落实。

1.4创业教育文化缺失

当前,虽然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但整个社会对创业普遍持怀疑、否定等偏见态度。学生家长层面,普遍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进入体面的公司从事体面的工作,不希望、也不鼓励子女进行开小店、摆地摊等创业行为,这种误解和低认同度对学校的创业教育负面作用显著,很多学生由此就对创业教育、创业实践兴趣下降,从而使得国家和高校的创业教育目标大打折扣。整个社会环境层面,虽然国家通过不同渠道表达了对创业的支持和鼓励,但整个社会的创业文化氛围还较欠缺,且在创业政策层面也没有真正落实,进而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不高、意识淡薄、观念落后等,这些情况对当今高校的创业教育也有抑制作用。除此以外,我国创业历程较短,很多关于创业的政策、法规、制度等还不完善,政府的宣传和鼓励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不健全,教育与培训脱节,社会对创业曲解,创业氛围薄弱,各种社会媒体也没有系统的有效宣传,进而创业教育发展受到了各种阻碍和限制,进入发展的瓶颈阶段。

2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1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成员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上发表了题为“论高校创业教育的系统构建”一文,论文从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组织体系、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构建了相应的创业教育系统框架图,如图1。

2.2优化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策略和措施

课题组构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后,在渤海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针对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影响因素,对省内外近千名大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发现11个影响当代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创业行为的维度中,创业教育、创业能力、创业意愿、制度环境、禀赋等5个维度对创业行为的影响度较大。由此可知,创业教育对当代大学生创业行为的作用非常重要,由此敦促我们进一步探索当代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不断优化和完善前期构建的创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坚实基础。

2.2.1优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策略和措施

科学、合理、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有必要对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将创业课程融入专业学习,可以对目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创业类通识课程体系平台

通识课程即是各专业的平台课程,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要求通识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各章节要有机融合有关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这类课程虽然分散,但涉及面广泛,这样可以引导大学生从低年级就开始关注创业,激发他们的创业兴趣,进而对培养学生的创业品格和素质有基础性引导作用。首先,针对公共选修课,为了更好地服务全体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公共选修课中我们建议增设了创业教育模块,且要求学生必须修满相应的学分,开设了《创业理论与实务》等创业类基础课程。另外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和创业经营需要,增设一些创业类特色课程,如《苏南模式与苏商精神》、《商业音乐管理》等创业类选修课程。同时,实践中,我们不断地改革公共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和技巧,建议采取“集体备课”、“一课多师”、“专题讲授”等,也可以围绕某一特定创业主题推出每周一次的企业家系列讲座,授课形式为2/3时间由创业指导师讲授,1/3时间为创业指导师与学生互动时间。其次,针对公共必修课。我们要求必须融入创业教育元素。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相关章节适当增加当代苏商、沪商及大学生成功创业者的故事,进而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与创业教育实现契合和对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程的相关章节授课过程中增加民营经济发展史、非公经济发展历程等的介绍,进而让学生意识到创业的利益,从而有信心进行创业。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民营经济发展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教育基地,让学生在考察过程中与企业家、大学生村官、农民工等社会人士开展对话交谈,并要求学生考察后能运用教材相关原理进行分析评述,撰写考察报告,在课堂上交流考察心得体会。

(2)创新和优化专业类创业课程体系平台

不同的专业,因特点各异而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实践中尝试基于各个专业大类的教学平台,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征,不同程度地在专业课程学习中,融入创业教育,以此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创业精神。学校鼓励专业课教师针对创业群体,面向全校开设创业教育专业任选课,并要求教师讲解专业内容时结合实际的创业案例,不断地渗透创业内容;注重从应用角度对相关专业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增减,尤其是加大专业实验实训、课程专用周、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企业、理解创业,并能够强化创业氛围,依托学校的实验实训室,加强“学业、就业、创业”三位一体的教育改革,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或者成立实体经营公司,将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懂管理、善创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涵盖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和创业实践等三大课程模块。创业理论模块、实务模块、实践模块课时占总课时的65%以上。

2.2.2构建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体系的策略

若要不断地提升创业教育的水平,就要求授课教师要有高水平的授课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实践为主导进行创业教学设计。创业课程的授课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1)创业项目导向制。通过大力宣讲,鼓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进行创业项目的调研、考察、论证及实际落实等,既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体现了其专业价值。如将《创业市场营销》课的教学从课堂内搬到课堂外,由班级学生组建不同的团队,指导教师布置不同的创业任务,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围绕创业目标分别进行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位等,在体验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创业项目中的营销任务。

(2)穿插角色扮演法。首先建立一个模拟公司,授课中对参与教学的试点班学生进行模拟公司各职能划分,这样团队成员就能够各司其职,充分激发其学习潜能。在角色扮演法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依托校内外如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工作室及企业现场等各种实训基地,分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重点学习其创业营销战略。

2.2.3优化创业教育师资体系的策略

若要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创业人才,就需要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能够实现多元化,我们建议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聘请一些优秀的职业经理人、技术骨干、管理精英等来到校园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这些人因为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其课堂讲解势必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和创业行为;另一方面,校内创业师资,我们建议推荐那些具有企业工程技术经验、企业工作经历较长的技术技能型教师担任,这样既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也能让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专业教师支持创业教育并不是内源性的,故需要高校各部门支持,建议学校建立一些激励机制,鼓励擅长创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创业活动,极大地激发专业教师参与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情。创业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要有别于其他理论或实践课程,考核形式重过程,课程考核贯穿全过程。以创业营销课程为例,学生带着了解营销案例的目的到营销做得特别好的相关企业实习,然后每人上交一份营销的创业案例,采用答辩形式考查学生创业实战能力。最后的毕业考核,将根据课程考核结果、企业调查实习报告、创业工作室实践、创业比赛参与情况及最后的创业计划书等,通过答辩的方式综合评定最后的成绩等级。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12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02

从“高抬腿跑”教学观摩课出现低质量后的会议析评会后,同上课教师进行了单独交谈,对此,心有感触,以至引起了对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进行反思。我们基层体育教师需要反思些什么?如何反思?以下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引起广大体育教师、体育管理者与领导的共鸣,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应该分为“直接反思”和“间接反思”两种。“直接反思”是指上课教师根据他人对教学过程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去充实并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行为。“间接反思”是指指导教师、观摩教师以及组织领导者们对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能力产生反应、对观摩教师自己所表现出的行为、责任与工作态度方面进行客观性思维整理的行为。教学反思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组织的公开观摩课形式促使体育教师去反思,教学反思必须是教师本人自觉主动和积极的意愿进行。通过本次观摩课后,笔者就避开优点,着重从弱点方面进行剖析。

二、背景浮现

上课教师:A老师(中教一级);上课班级:八年级2班,男生32人,女生17人;内容:高抬腿跑(水平四);上课时间:中午12:30-13:15(为了让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参加,特别调了课);课堂时间:45分钟;场地:八跑道田径场百米跑终点端;教学质量评估:质量较低。观摩队伍工作质量:低。

三、观摩课组织目的与反思对象的提出

(一)观摩课组织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组织观摩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某些项目的教师公开观摩课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如果队伍对观摩课上出现的问题不能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不但使观摩队伍组建失去了意义,而且会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产生误区。

(二)反思的对象与反思的因子是什么

确切地说,教师的教学反思对象应该包括多个对象或群体,即上课教师个人、指导上课的教师、观摩教师人群、组织领导人员。各对象反思内容因子不一样,任课教师主要是教学能力,包含备课,策划创新、组织安排等。如考虑学生群体(如安全问题,下大雨、太阳猛烈暴晒等),指导教师则是自己的指导能力能否被他人信任等;观摩教师人群则是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观看课与欣赏课的能力,评价是否科学与合理,执行中是否带有个人情绪等;组织领导人员主要集中在全部责任方面,除了以上对象的内容因子外,是否起到了监督和处理过程出现事态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反思的思路与内容因子有哪些

为什么会出现教学质量低,评价质量低?从本次观摩课总体情况与结果分析,是对体育教师最好的反思。

(一)观摩课的思想反思

由于本次观摩课事先没有做够准备,在组织思想上没有积极展开动员,导致本次公开课的质量较低,这是组织领导人员要自觉反思的重要方面。即必须要对队伍进行五方面的思想统一。

1.把握核心

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能力为核心,检验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观摩教师观摩学习的能力。评价要合理,不能存在任何个人情感,情绪或虚假行为。

2.达成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求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技能以至达到锻炼身体,又要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向目的。

3.公正严明

把握对上课教师的合理评价,能够真正体现任课教师存在的优缺点,但在评价时可以把优点简单叙述,而不足的方面则应大刀阔斧地提出探讨。

4.从严整合

要求对观摩教师、指导上课教师、组织领导人员以及任课教师之间的“情感”要有机融合,理顺彼此之间的目的和任务。在观摩课前期最好先同上课教师沟通,让教师乐意接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故组织领导人员不能带情绪去指定某个教师。

5.盲评量化

采用盲评量化具有必要性,从本次观摩课结果发现,析评会上各教师的发言都是赞多批少,忠言逆耳的讨论几乎听不到。但是从不留名的纸质资料的显示,恰好与析评矛盾,这样对任课教师非常不公正,到底哪些是优点可取,哪些是缺点需要改进尚不清楚。对教师的评价中采用盲评量化和会议讲评双向总结更能彰显评价意义。

(二)观摩课上教师们必须反思的因子

从观摩课现场获得的资料发现,大多数教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全体观摩教师记录的内容很散,没有一个系统性,可谓是老生常谈,没有创新意义,比较难体现出实质问题,通过反思认为,统一内容因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摩课质量。

1. 反思教师上课时的工作态度(认知情感)

这个因子主要观察上课时教师的心态行为,教师是否愿意承担本次的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就本次课言,教师从上课前直到最后下课止,均没有亲近过学生,也没有了解和学生沟通,这种状态下,即使教师脸带笑容,也不能说教师有饱满的上课精神。析评会上观摩教师特别赞许A老师的教态,做到关心学生等好评,这会对A老师产生误区,认为自己这样对待班里的学生就可以了。

2. 反思课堂上教师体现的专业水平能力

专业术语不精通,讲解能力有待提高。A老师对“高抬腿跑”的动作示范很标准,很到位,不足之处是技术原理讲的不透,尤其是专业术语比较欠缺,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躯干等与动作技术相关层面没有讲解清楚,只是用手拍打或触摸高抬腿跑时相关的几个部位。说明老师对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够扎实。那是否在大学期间类似的课程考核要求不严格的问题也值得间接反思。

3. 反思学生学习的氛围

学习参与练习热情不高。学生组队时间较长,男、女生分开站队考虑不周到,起码对本次课的内容是不太合适,因为高抬腿跑练习过程中,男生速度要比女生快,男生用22秒完成一轮,女生则用了30秒完成。所以整理队形时,女生应均匀安排在纵路队列的同排位置比较合理,使学生做到同步练习。

4. 反思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的程度

没有达到(水平四)要求。学生在做高抬腿跑练习时,手型与摆臂没有强调正确动作,并且腿部分的太开,呈“V”字型跑,全脚掌着地,重心不稳形成左右颠簸严重。反思认为指导教师也有责任,在出现问题而A老师没有发现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应当及时提醒。

5. 反思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强度与运动量是否合理

整堂课的密度与强度分别是28和132,基本达到目的。析评中有提议过大,也有提议过小。说明老师们对强度与运动量的关系也没有弄清楚,对体育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不透切,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应该进行反思,教师们到底掌握多少。

6.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A老师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例如:第3、4排有几个同学在玩小动作若干次,学生口袋有手机等老师却没有察觉;100米终点线前端4米处有个1平方米的无盖下水道口。老师也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如提醒或调动队伍离开等信号。因为教案中有强调注意事项,但在课堂上没有体现,盲评教师均没有提及有关安全问题,而在安全教育内容评价中给出了10分(满分)。说明老师只看教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过程。

7.反思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不认真。有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观摩教师都没有看出,比如太阳正对着学生脸面猛烈暴晒,没有调整队伍方向,高抬腿跑练习距离太长(35米)等。观摩课上观摩教师不严肃,闲聊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嘈杂声较大。交谈时得知,观摩教师不愿意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公开课,产生个人情绪。组织领导人员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这个问题也是值得领导人员的反思。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本次高抬腿跑教学观摩课的反思后发现,任课教师(田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观摩教师工作态度需要端正。组织公开课观摩课前,组织领导人员应先有个会议,先从思想上对观摩队伍做好工作,强调观摩思路和内容因子。

2.反思对象必须包括 ①任课教师本人②指导任课教师③观摩课教师群体④组织领导人员以及学生的受益方面。

(二)建议

为了体育教学队伍的壮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议在日后的观摩课开展前先有次组织会议,要求做到五方面思想灌输:①把握核心②达成目的③公正严明④从严整合⑤盲评量化;七方面的内容统一:①教师上课时的工作态度(认知情感)②课堂上教师体现的专业水平③学生学习的氛围④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的程度⑤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密度即强度与运动量是否合理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⑦评价教师工作态度的内容因子,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国培对话之五:新课改更加注重运动技能教学[J].体育教学,2013(5):19.

[2] 宋尽贤,赖天德, 毛振明等.专家学者畅谈新课改(之十):通过第五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看今后体

体育课评课优缺点及建议篇13

刘冬云樊荣敏张梨红

主持人: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听课评课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常规教研形式。评课的方式很多,比如现场评课、网络评课、书面评课等,其中现场评课是最常用的。今天,我们就围绕“现场怎样评好课”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对评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一般知识已经很熟悉了,但要把课评出水平、评出特色,并非易事。那么,在多年的评课实践中,你们认为要把课评好,最关键的是什么?

把握教路 捕捉细节

范云波:因为是现场评课,听完课后马上就要评议,课堂实况稍纵即逝,我们不可能反复回放课堂录像。因此我认为,要想评好课,尤其是现场评好课,关键之一,在于听课时准确把握教学思路,敏锐捕捉教学细节,认真听看,及时记录,防止遗忘疏漏。这样就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点面结合,对课堂有了立体而全面的了解,评课时就能胸有成竹,娓娓道来,丝丝入扣。无论是评价优劣还是提出建议,都能做到依据充分,客观准确,有的放矢,令人信服。

在把握教学思路时有三看:一看教学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二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否清晰,三看思路是否新颖、独特。捕捉教学细节,就是从师生的语言、神态、问答、板书等入手,抓住您认为最精彩、最遗憾的师生的一段对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场活动、一次错误等情节,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关注学生的学

赵娟(江苏省如东县洋口小学):从一定意义上讲,评价一堂课的关键并不在于教师教得怎么样,而在于学生学得怎么样。一堂课是否成功,看的是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以学评教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怎么以学评教呢?一是看学生的参与是否广泛。一堂课的教学要面向全体,要让绝大多数的学生在课堂上有参与的机会,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如果在课堂上我们看到一部分学生争先恐后,另一部分却默默无言,这样的课堂只会形成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二是看学生思维是否积极。即看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看学生是否在教师引导下积极思考、主动发言。三是看学习习惯是否养成。即看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是否形成了良好学习习惯,听讲是否专心致志、发言是否完整流畅、书写是否美观工整、朗读是否抑扬顿挫。四是看学习活动是否有效。即看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活动是否适时有效。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活动流于形式,学生一会儿分组讨论,一会儿回归原位,一会儿跳,一会儿唱,就像得了“多动症”,其实效果平平。好的活动应该能挖掘学生思维的深度,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五是看目标是否达成。通过师生问答和课堂巩固练习,看三维目标是否达成,看课堂上教师讲过的、学生学过的知识重点,大多数学生是否初步掌握并能够运用。如果课堂检测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课堂练习多数出错,这自然是低效乃至无效的课堂。

总而言之,如果没有学生广泛而积极的参与,没有教学目标在大多数学生身上的有效落实,即使教师博古通今、才华横溢,也不能实施有效教学。

梳理听记内容 酝酿评课思路

严平(金溪县秀谷镇第一小学):在课堂进入到下半段后,听课者应该对课堂整体有一个大致把握。这时就可以开始梳理听记内容,酝酿评课思路。梳理、酝酿就是从所记录的教路与细节中寻找线索,从教师的教揣摩背后的意蕴,从学生的学看教学效果,从而提炼出评课的主题和思路,让刚才还是一堆散乱零碎的材料串成五彩缤纷的珍珠链。这时,需要做这些思考:判断执教者的教学行为体现了什么研究主题和成果,思考教学效果与教学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推断支撑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和教育追求;思考假如我来教,我该怎样处理;思考评议时,交流什么,怎么交流等。经过一番梳理、思考,就不难看出执教者的教学理念、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等方面的优劣,不难理清自己的评课思路,酝酿自己的教学建议。

提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胡蓉:大家都知道,评课评优劣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通过评课反馈这种形式,让执教者认识自己课堂的质量,长善救失,提高教学水平,获得专业发展,让听课者受到启发而有所得。尤其对于执教者而言,在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的同时,更希望听到大家对某个教学环节的具体指导意见。研讨课、检查课、公开课尤其需要这样。比如,某教师上一节识字课后,如果空泛地指出“你这堂课应该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而避口不谈“怎样在教学中具体体现以识字、写字为重点,通过什么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识字能力”,执教者必定还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因此,评课时提出改进建议无疑更重要,而且提出的改进建议越具体可行越好。在提建议时,要结合执教者的失误处、不当处、疏漏处来谈,比如:“如果我来教,我会这样来进行……”“我想,如果这个环节能这样教……也许会更好些”。这样,执教者才能真正“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类似的情况,总结教训,克服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获得专业发展。

真诚的尊重执教者劳动

顾红:由于是现场评课,评课者和执教者一般都在现场,面对面接触。因此,要本着真诚地尊重执教者劳动的心态来就课论课。真诚地尊重执教者的劳动,就是对于课堂的优点热情赞赏作客观中肯的评析。真诚地尊重执教者劳动,就是不站在个人立场片面苛刻地审视他人课堂,钻牛角尖,鸡蛋里挑骨头;不借自己地位居高临下地审视他人课堂,把观点强加于人。真诚地尊重执教者的劳动,就是在评议缺憾问题较多的课的时候,采用整体肯定、具体商榷的委婉评议方式,先赞扬其中优点亮点,给予自信,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潜力,然后直面一些大的问题和遗憾,与之商榷,有针对性地谈自己的建议。这样既避免场面的尴尬,又让大家从评议中受益。

主持人:刚才各位结合评课经历,谈了自己各自的评课经验。其实,在教研活动中,上课性质、目的各有不同,比如有的课主要带有专业引领目的,有的课带有检查指导目的,有的课是为了专题研究。那么,评课的方法和侧重也会有所不同、有所调整。接下来我们来说说不同性质的课各有什么不同的评议方法。

评议示范性课:放大亮点引导借鉴

樊荣敏(南昌市南钢学校):现在,各种名师精品课、送教下乡课、获奖展示课在教研活动中比较普遍,这些都属于专业引领示范性质。评价这类课的人往往也是专家或教研员,当然,学校在校本教研活动时也会在观摩课堂录像后开展评议。这些课一般体现了名师独特教法教风和精湛教学艺术。这使得在很多教师心目中,这些课堂更像是一场“表演”,听课之后总是相视一笑,潜台词便是“很好,很精彩,但日常教学可能不实用,我们也学不到”。怎样评好这类示范引领性质的课呢?

如果评课者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应该着重评议执教者的课堂优点、亮点,放大这些亮点,让听课教师学有所感,思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具体评课时,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尽量发现、寻找、挖掘执教者的课堂亮点。从这些闪光的课堂细节中看出执教者在教材处理、教法运用和学法指导等方面匠心独运之处,透彻分析其巧妙独特所在,并提升到教学理念的层面,让听课者领会其精彩、独特所在。二是在评议这些闪光的课堂细节时,更要结合实际课堂条件背景来谈借鉴,谈运用。这样让一线教师感觉到这样的示范课不仅先进而且实用,还能结合教学适当借鉴、吸收和运用。

如果评课者是一线教师,那重点应该是谈自己的最大收获,谈自己学到的某种方法策略,谈自己教学中相关的困惑,谈由课堂引发的思考,好让专家、名师及时解疑答惑,好让大家共同思考问题,让各方都有所得。

评议检查性课:指明方向全面谈

曲青亚:很多情况下,教研指导部门、学校领导会不打招呼,推门进教室听课,或者学期结束时例行三大教学常规检查,随堂听课。这种检查性课叫做“推门课”或“随堂课”等。它的目的是检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检查指导新教师的教学工作。由于听课不搞预约,听的是教师的常态课,铅华去尽显本色,更能看到教师在贯彻新课标、把握教材及教学技能的状况,所以这种课的评课要点是:按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全面谈课,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指明方向。

全面谈课时可从这几个方面谈优缺点:一是教学思想,这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主要看是否体现新课程理念,还可以看教师是否有独特教学思想;二是教材处理,既要看教师知识传授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教师教材处理是否精当,把握了主旨;三是教法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灵活、适用、多样;四是学法指导,看教师是否注重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会学习;五是教学过程,要看一节课的结构是否严谨、环环相扣,过渡是否自然,时间分配是否合理,密度是否适中;六是教学效果,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还要看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也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过程。

给教师指明方向,既可以结束时整体谈,也可以穿插在上述具体内容中分项谈。

评议研究性课:围绕主题深度评议

张梨红(南昌市培英学校):在一定区域内,教师及研究人员根据平时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炼出一个主题或课题,并开展集体研讨、攻关,研究过程中要上课,这样的课我们通常叫作“集体研讨课”或“研究课”。它通常需要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课呈现的教学方法、手段已经集合了大家的智慧。所以,在研讨中,一般原则是主题集中,深度开掘。它可以抛开评课的常规套路,不需要面面俱到谈,而是直接根据主题谈课堂效果,谈缺点疏失,谈调整策略。

根据研究主题谈教学效果,就是看教学过程设计、手段选择和方法运用等是否符合预设效果:符合,是什么方面做到了位;不符合,是哪些方面不符合学情、出现疏失,该怎样改进调整。根据研究主题还可以谈由课堂存在问题引发的新困惑、新思考,引起全体研讨人员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发大家课后调整研究方向,开展针对性研究。

刘冬云:我想接着做些补充。在很多情况下,研究性课往往会安排多人同上同一课题。对于多人同上同一课题的课,我认为,除了围绕主题评议之外,最主要的评议方法是综合比较异同,辨别优劣和特色。比如同课多轮上,就采用纵向比较的方法,比较前后课同一环节、问题的不同处理,凸显课的进步与提高,同中求异,从而实现深度开掘。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