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的特点实用13篇

数学教育的特点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

一、高职数学的“服务型”特点

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 “实 用 型 ”的 路 子 ,而 不 能 以 “学 术 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应用性、技能性人才,以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直接上 岗。因而不应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 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数学课程应该是一 门“服务型”的课程,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服务于其它专业。

二、高职数学的“应用性”特点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 重要的作用。 曾有人说,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它,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 对高职的数学 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 教学。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材基本上还是数学专业教材的一种浅化、精简和压缩,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上必须紧紧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必需”和 “够用为度”的原则取舍高等数学内容 ,适当加入一些现代数 学中公认的最具基础性的内容。 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 提倡分块模化式教学,建立符合专业要求的内容体系,突出专 业应用性,经管类、物流类、信工类等不同专业不能选用同一 种教材。 比如说在经济管理类的教学中要加强导数、积分在经 济学中的应用,重点突出边际、弹性、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 佳方案等概念; 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要重视运筹优化和数学 建模;在信息工程管理类的教学中要重视算法 、数值模拟、上 机试验和数学软件的学习。 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 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尽量避免陷入算式游戏,要以应 用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突出应用 ,强调概念解决问题的功用 ,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意识到数学的真正意义, 从中领略到 自己需要的东西。论文投稿热线

三、高职数学的“实践性”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高职数学课程应倡导“积极 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我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高职数学可增加适当的实验、实训课程。 所谓试验课是指 让学生学习一些数学软件,比如说Mathematics、Matlab等,将一 些简单机械又难于计算的问题交与计算机处理,简化计算,还 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上机实验, 增强学生 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观。

数学的实训课可以这样进行: 挑一些简单有趣的章节让 学生代表上台讲授,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胆量,特别是针对性格比较内向收敛的学生。 在学期末复习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分章节讨论总结知识点, 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 团队合作精神。

四、高职数学的“大众化”特点

“大众数学”是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应用与实践,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重方 法与内容,让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 ;重个性与发展,让不同的 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提出, 在高职教育阶段更 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受教 育的对象是企业未来的“高级蓝领”。 所以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 ,对数学公式、定理 的论证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 教 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 、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 如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可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这就是以直代曲的思想。 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 认为是一个平面,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 这样 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 由此引出微分的以直 代曲的思想时,学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 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 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五、高职数学的“德育性”特点

高职数学课程应该发挥数学史的德育功能, 塑造学生的 高尚人格。 数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 人文教育材料。 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 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 学生在 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高职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优秀的思维品质。 一 个人在学各门学科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 思维既是技巧又是品质。 数学教学在培养计算技巧时应该突出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 分,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最好园地。 所以一定要经常引导学生培养自己不怕困难 、勤于思维、百折不挠的品质 ,学生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把数学学好。

六、高职数学教育的“发展性”特点

发展性是指高职数学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教会学 生学会生存,能适应新岗位、新技术的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的 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尽快适应生产 、经营、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而在现代社会里,几乎任何一个人都不可 能终生从事同一岗位的工作,大量新岗位的出现、大量新技术 的涌现,客观上势必造成劳动者的多次“转岗”,这就要求我们 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新岗位的能力, 而这种能力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功底。 数学知识是构建学生 理论功底的重要工具,因而,数学教育承担着构建学生理论功 底的重任。 所以,数学教学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还必须着眼未来,在满足专业需要的基础上,同时重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 法的教学,为学生拓展足够的发展空间。

数学是21世纪每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 知识和技 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省级期刊征稿因此,高职毕业生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展,要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 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石丽君.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科技 资讯,2007,(29):100.

[2]黄龙如.“服务型”课程重构——高职数学改革新思路.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6,(03):6-8.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2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项国际数学比较研究,在1990~1991年间第二次国际教育进步评价(IAEP)中有2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研究活动,被试由两个年龄组的学生组成:9岁和13岁的学生。中国大陆地区只有20个省、市的学生参加了13岁年龄组的测试,表1是部分国家及地区的平均成绩以及各部分内容的平均成绩。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在测试中的成绩都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特别是中国大陆的学生在同龄组中表现最好,大大超出美国。此外,中国从1986年参加国际中学生数学奥赛19年以来,有13次团体总分第一,打破了美国和苏联长期霸占国际奥数团体总分第一的局面。

一方面,许多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无论在数学成绩国际比较中,还是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表现都优于西方学生。另一方面,许多西方研究者发现中国的学习环境不太可能产生“好的学习”。他们形容中国的课堂教学为教师控制下的“被动灌输”和“机械训练”。针对这种“矛盾”学说,作为国人能否对我国的数学学习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呢?为此,我们聚焦中国数学教育的传统特点。

一、重视“双基”

中国的数学教育从小学开始就很注重学生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如在小学培养学生的三种计算能力(口算、心算、笔算)。据说,在美国任何一个在中国上过学的小商贩都可以在找零钱时迅速算出结果,可很多美国学生没有计算器就算不出来,这与中国的基础教育直接相关。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如:“温故知新”、“熟能生巧”、“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数学教学呈现以下特点。

1.注重复习引入,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之上

建构主义和认知主义的理论强调新知识的学习应建立在已有旧知识的基础之上,这也是由人的认识规律决定的。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在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关联的已知内容的“温故”中,让新知识的意义和内容逐渐露出端倪,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从而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2.注重解题技巧和方法的训练

我国的数学教学十分重视解题的训练,每一节课上都有练习的环节,这样有利于对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熟练掌握,有利于打好基础。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特别注重对题目的设计,如: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设计,即变式教学,这也是中国的特色。在中国的数学课堂上强调数学学科知识的系统建构,通过一定的变式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并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帮助学生系统地、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运用一些变式策略还可以避免机械训练。

3.注重巩固复习、记忆和反馈

中国的数学教学每课都有练习、每节有习题、每章有复习题,课内有练习,课后有作业,通过周考、月考、单元考等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让学生对错题进行订正。此外,我国的数学强调记忆的基本训练,总结了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口诀记忆、图表记忆等,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是有力的保障。

二、中国的孩子学习刻苦勤奋

与同龄的国外学生相比,中国的孩子学习刻苦,就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华民族是个勤劳勇敢的民族

在中国,古有“悬梁刺股”、“凿壁借光”,近有“闹市读书”等刻苦学习的例子举不胜数。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最终成为数学巨匠。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只笔,耗费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歌德巴赫猜想”中的(1+2)。具调查,初中高中学生几乎全是早上六点前起床,晚上10点半以后睡觉,周末补课现象更为普遍,97%的孩子都参加了课外学习。

古代教育家也十分强调勤奋在学习中的作用。如孔子主张“多闻多见”,“敏而好学”,“时习温故”,“发愤忘食”,在态度要求上就是勤奋。

2.家长重视教育

直到今天,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已有的研究显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介入不仅能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促进其行为及情感的发展。如蔡金法博士在“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中发现,受东方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父母都望子成龙,过分看重学历、文凭和考试成绩,他们表现出一种信念,即只有努力才能有好成绩,而好成绩才是通向成功的主要途径。相比较而言,美国的父母对孩子的具体学业成就并没有多大兴趣,他们更关注孩子一般认知能力的发展。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两国父母对待孩子学业上的差异。

3.竞争压力

我国是人口大国,是发展中国家,就业竞争比较激烈,分数的竞争、考试成绩的竞争、升学的竞争,老师的谆谆教导,家长的苦口婆心,使得学生不得不努力学习。此外,长期以来的城乡差异,使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人们向往城市生活,而能“跳农门”从而改变其其命运的最现实手段,便是接受教育。其次,因为近些年的高校扩招,大家都意识到,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有进入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才有更大的出路,因此,不少农民孩子节衣缩食,刻苦勤奋学习,以此来作为“跳农门”或改变命运的一种手段。

三、教师素养好

(马立平的研究)马立平使用4个虚拟的教学场景或主题,对中国72名和美国23名小学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法知识等知识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中国教师有着扎实的学科知识功底,对数学知识有更好的理解,美国教师仅仅停留在计算过程的操作上。为什么中美教师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呢?我们可以从中国数学教师的教育经历进行分析。

1.职前教育

我国《在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中》就规定了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如,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书写“三笔字”和书面表达,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师范生四年培养计划也是按照成为该学科教师的目标来指定的,教学计划重视数学基础(数学专业课、教学通识课、数学教育专业课)。也有教育技能的实习,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从宏观角度看,我国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主要靠政府行政手段来维持的。历届政府和教育家们都试图通过对师范教育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招生待遇、毕业分配等做出统一的硬性规定,来体现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以促进师范教育的发展。总理:“把最优秀的学生吸引到师范院校来”,由此可见职前教师培养得到了国家领导人重视。2007年起,北京师大、华东师大等6所教育部重点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就读,以吸引优秀学生进入教师行业。

2.在职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学历补偿和提高教育,中小学教师取得合格证书或学历,我国教师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中国数学教师的学历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美国学校50%以上教师具有硕士文凭。但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数学教师对于基础数学有着深刻理解,他们具有良好的学科教学内容知识。实际上,中国的数学教师在入职后的教师生涯里,一直会经历一种制度保障下的“教研活动”,而这正是中国的数学教师获的教学实践知识、获得在职专业发展的重要的校本途径。如公开课、观摩课。中国的中小学均设有教研组,教师之间一起备课,公开课堂、相互听课并讨论,事实证明这些做法如果开展得当,对教师的进步很快,特别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有很大帮助。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中国的数学教育提出置疑,他们认为中国的数学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以往的教学确实存在偏重知识结果的传授,对(获得知识的) 过程关注不够的现象,这正是需要我们在当前教改中大力改进的。国外也比较注意这方面的改进,我国近几年在教材和教学活动中也有不少好的做法,从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新一轮的数学教育改革明显增加了贴近生活的内容,同时增加了合作讨论的内容,把学生创造力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总之,现在是一个数学教学知识与体系调整变革的时期,我们一定要把握有度。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探索和实践,我们一定能创造出好的经验,为基础数学教育改革作出重大的贡献,从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和谐有度的现代化数学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3

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实用型”的路子,而不能以“学术型”、“理论型”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应用性、技能性人才,以使学生能真正掌握某一工作岗位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毕业后能直接上岗。因而不应过多强调其逻辑的严密性、思维的严谨性,而应将其作为专业课程的基础,强调其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所以笔者认为高职数学课程应该是一门“服务型”的课程,服务于其它专业课程,服务于其它专业。

二、高职数学的“应用性”特点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在任何一门学科当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曾有人说,如果一门学科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用数学来表述它,那么这门学科的发展就仍不完善。对高职的数学教学来讲,由于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更应该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

然而我国目前的高职教材基本上还是数学专业教材的一种浅化、精简和压缩,为了加强对学生数学素质、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教学内容上必须紧紧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按“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取舍高等数学内容,适当加入一些现代数学中公认的最具基础性的内容。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要提倡分块模化式教学,建立符合专业要求的内容体系,突出专业应用性,经管类、物流类、信工类等不同专业不能选用同一种教材。比如说在经济管理类的教学中要加强导数、积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重点突出边际、弹性、最小投入、最大收益、最佳方案等概念;在物流专业的教学中要重视运筹优化和数学建模;在信息工程管理类的教学中要重视算法、数值模拟、上机试验和数学软件的学习。所有内容都要体现一个“用”字,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尽量避免陷入算式游戏,要以应用为中心,生动活泼地突出应用,强调概念解决问题的功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意识到数学的真正意义,从中领略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三、高职数学的“实践性”特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数学课程应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我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

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

高职数学可增加适当的实验、实训课程。所谓试验课是指让学生学习一些数学软件,比如说Mathematics、Matlab等,将一些简单机械又难于计算的问题交与计算机处理,简化计算,还可以利用这些软件做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上机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科学的学习观。

数学的实训课可以这样进行:挑一些简单有趣的章节让学生代表上台讲授,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胆量,特别是针对性格比较内向收敛的学生。在学期末复习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分章节讨论总结知识点,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高职数学的“大众化”特点

“大众数学”是指“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重应用与实践,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重方法与内容,让学生学习必需的数学;重个性与发展,让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提出,在高职教育阶段更应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教育理念。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受教育的对象是企业未来的“高级蓝领”。所以职业教育中的高等数学教学,不在于教师的理论水平有多高,对数学公式、定理的论证多么完美,重要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否会应用。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接受。如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可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这就是以直代曲的思想。曲面上微小的局部可以认为是一个平面,弯曲度很小的曲线也可以认为是直线。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由此引出微分的以直代曲的思想时,学生就更容易被接受了。这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五、高职数学的“德育性”特点

高职数学课程应该发挥数学史的德育功能,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数学史是一部科学发展的历史,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取得的科技成果,以及对世界文明史的贡献,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学生在了解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同时,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高职数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优秀的思维品质。一个人在学各门学科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既是技巧又是品质。数学教学在培养计算技巧时应该突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最好园地。所以一定要经常引导学生培养自己不怕困难、勤于思维、百折不挠的品质,学生只有具备这种品质,才能把数学学好。

数学是21世纪每一位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毕业生要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展,要成为高级技术人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石丽君.关于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探索.科技资讯,2007,(29):100.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4

无可否认,中国学生的基本功很扎实,记忆能力很强。在各种国际级的数学竞赛中,屡次获得大奖,数学水平远远超过同年龄段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但这是中国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投入大量精力,甚至以学习兴趣的丧失为代价所获得的。学生数学学是停留在记忆、模仿、练习、考试等缺乏主动性的层面,缺乏创造性,在标新立异方面往往没有突破。最显著的一个问题是,那么多中国学生怎么就得不到菲尔兹奖?这个问题说明中国数学教育改革仍然是硬道理。向国外学习先进的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作介绍。

一、评价体系特点与不足

记得从小学到现在,数学试卷上的题,都是结果做得正确,就给个大大的对号。不管过程中存在多少曲折,或者是思维误差。而有的学生做的数学题目结果错了,但是过程中清晰的步骤、严谨的思维表现,评价者很少顾及。我国评价体系在逐渐完善,但单一模式的定量评价还是占主导地位。

数学评价应倡导多元化、人性化,除了对结果作出定量分析外,我们更应该关注对过程的定性分析。这样学生对每个任务的回答都会在认知方面得到检测,就像解题方法,策略,逻辑思维,推理判断,数学错误,数学表征等。这些识别出了解题表现中的差异,有助于解释和澄清那种定量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而且对于同样的答案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假设,这些都对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有促进作用。

二、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力不强

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如果说观察力强的话,那么多的角度,总会在“灯火阑珊处”发现新奇之处,而不是一味地遵照标准模式、标准答案解题。这是传统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遗留下来的病根,我们对此还是缺乏真正的改革。

刘墉先生在《中国学生的通病》一文中提到:中国学生“好奇但不爱发问”。这种现象在中国已是司空见惯,他们怕过于突出被人认为是爱出风头,有句话说“棒打露头青”,所以为了安全起见,还是低调点好。以至于学生都是等着别人问,自己只管听。没有自己的问题,也反映了学生很少深入地思考、分析。对问题的思考非常肤浅,不能抓住关键,提出有创意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种错误的中庸思想在作怪,即把中庸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即平衡的原则,反对变化和动荡。事实上,中庸之道在于不偏执,在矛盾两极间找到最佳途径。在诸多可选择的可能性中取得最佳的、最合情合理的选择。也可理解为应保守时则保守,应激进时则激进,应受中道时则守中道。知道何时顺情理,何时顺事理,该理智时理智,该动情时动情。所以,当务之急,探究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状态及方法态度以求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教学质量。

三、思想上的限制

自古以来,我们的儒家学者的伦理学,在当时的农业社会是适用的,有些还是超前的。例如,儒家强调勤奋,将成功归因于努力,拼搏的精神,坚信熟能生巧。孔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可以通过“三不朽”包括立德、立功、立言来延续生命。到了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包含了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等成套的体系,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统治者利用这些东西,使得他们具有很大的权威性,把一些道德上的和观念赋予了法律的权威,把平淡的理论极端化了,必有其弊端。平常百姓不得不服从,对旧的条条框框不敢有所突破,在潜意识中,就一直在寻找着某种标准。这种不好的现象要改,但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从思想上的突破开始,落实到个人就是,突破那种自我设限。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针对可能到来的失败威胁而事先设置障碍,以达到自我保护或自我提升的目的,是一种消极的应对方式。中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学业自我设限行为较为普遍。自我设限的行为会带来比失败本身更严重的不良后果。我们应该尽力帮助每个学生排除自我设限,走出学业困境,从容应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参考文献: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5

一、引言

21世纪教育的特征是创新教育。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社会和用人单位不再满足于学生优秀的成绩单,而是更多地注重毕业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独立学院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种新生力量日益壮大,独立学院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定位是: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作为一种全新的普通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我们教师和教学管理者只有认清其学生群体的特征并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首先考虑的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变化的要求,强调从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全方位培养人才;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开展文体活动、知识竞赛等方面尤显突出,其水平一般不低于甚至超过普通本科的学生。

独立学院学生和普通高校本科学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独立学院的生源和学生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明显有别于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群体的一个不同学生群体,其主要特征如下:基础知识较弱,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不主动,投入时间少,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实行“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是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新途径,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人人是才”的人才培育新模式。

二、数学课堂教育模式的探索

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于这点,作为数学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并努力通过自身的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应用型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单单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是不够的,要想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关键是要传授隐藏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明了传授思想方法的重要性。一项来自美国的统计表明: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应用的频率最高,从而也最不易遗忘;因为不易遗忘,所以反复被应用。爱因斯坦说:“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美国学校教育就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美国学校不告诉学生该怎样做,或者怎样做才正确,而是强调向学生摆明各种事实,鼓动学生独立思索,独立寻找途径取得答案。美国人说,不会独立思考的人,一切听别人摆布,哪里会有创造力。教育调查也表明,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立即作出分析判断,而应鼓励学生去发现更多的问题,提出更多的想法,加强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基于这个观点,必须对传统的大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由于数学抽象,逻辑性强,容易使部分学生望而生畏。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相对较弱,个体差异较大的情况,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与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目前国内的数学课堂教育模式有以下两种:(1)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即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对学生的客观分析,对他们进行同级编组之后实施分级教学,分级练习,分级辅导,分级评价,并结合每个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2)主线教学法。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从学的角度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简单说就是: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依据这一规律,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大致分这样五个部分来完成:1)背景部分;2)概念或定理部分;3)例题及拓展部分;4)随堂练习;5)回顾与总结。

这两类数学课堂教育方式,第一种分层次教学对我校独立学院的学生不适合,因为独立学院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个体差异较大,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很明显,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来分班的依据是学生的成绩,将学生分成了“好班”和“差班”。“好班”的学生成绩好一点,学风浓一点,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身属好班,成绩好,骄傲自足,丧失了前进的动力;而“差班”的学生则有一种深深的自卑感,在学习中带着心理上沉重的压力。最终的结果是,二三年下来,所谓的“好班”中也会形成两极分化,少数学生成绩遥遥领先,而大多学生成绩平平,更有一部分学生沦为“好班”里的“差生”;而“差班”里的学生有一部分学生尽管学习非常努力,但由于学风不好、心理压力过重等各方面的因素,成绩也没有大的起色,最后自暴自弃,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而,这种模式不利于学生自身的进步。再次,这种“分层次教学”模式容易造成老师心理的不平。很多担任“普通班”授课任务的老师尽管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汗水,但学生成绩徘徊不前,自己也缺失一种成就感,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一种懈怠情绪,不利于自己业务水平的提高。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校采取的是主线教学方法。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相应的简单地分两个部分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和应用部分。理论知识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注重讲清楚数学知识的方法的理解和解题步骤。应用部分要注意剖析例题所用到的知识和数学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将数学知识掌握好,遇到数学应用知识时懂得同样方法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总结

因此,对独立学院学生,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我们的数学课堂教育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实行课堂教育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课堂内容简单地分理论部分和应用部分两块来进行。精讲内容时,我们教师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典型例题进行示范讲解,多注重应用,这样能较好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充分体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的“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

独立学院要根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实践能力管用”的要求制订培养计划。按“少而精”的原则,删除大学数学中繁、杂、难的内容。数学教育要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总之,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要体现出“宽基础、强能力、应用型”的特点。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同时,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特点,我们教师不仅要加强责任感,拓宽知识结构和提高学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应当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摈弃教师、书本、课堂三个中心和注重知识传授、轻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旧思想观念。面对科学、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强化学生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开展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创新,数学知识的教学应以“适用”为原则。要侧重于实用和够用,而不侧重于理论性、前沿性。比如课堂上讲完基本定义和定理后,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适度性渗透数模思想,学生在求解过程中利用的所学的知识,甚至是教材中涉及不到的知识,来提高他们的即学即用的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这样的数学教学必将改变目前数学教学只见数学定义、定理的推理,不见实际应用问题背景的局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广大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而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总之,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来进行,只有这样,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创新,不能照搬普通高校本科的数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积极效果。

如何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这一目标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好的融合,拓展出独立学院数学教学的鲜明特色,这是目前大学数学教育中很迫切的问题,也将是我们数学教师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需要做出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Z].教育部教发[2003]8号文件.

[2] 王子兴.数学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

[3] 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2001.

[4] 沈卉卉.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创新意识的培养[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6

为了使教育资源能够公平普及到少数民族地区,我国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通过招生政策倾斜等手段,吸纳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到全国各地高校就读。在这样的背景下,各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对这部分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高校至关重要的工作,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关系到校园的安全稳定。

1由于区域文化的差异,这部分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有着明显的特征

(1)大多数学生文明有礼,热情开朗,但是由于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容易与其他同学产生矛盾和冲突。从教育和融合的角度来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安置一般都是采用混合编班和混合编寝的原则,穿插在其他汉族同学中,以便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打破小团体的交际圈子。但是这种“混合”的安置形式,特别是在寝室,不良人际关系是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压力。80%的民族学生都或多或少地与同寝室的汉族学生发生过矛盾,50%的学生坚决要求与本民族学生同住。

(2)大部分学生由于汉语水平有限,想要交朋友,但是苦于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所以交往范围狭窄,存在小团体现象,集体观念薄弱。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学生认为只有本民族的学生才和自己具有相同的成长经历和文化习俗,避免了由于语言、习俗和学习成绩等因素造成的交往障碍。这种现象也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挑战。

(3)由于环境和文化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特别是大一新生,有约20%的学生在新生心理普查中,表现出得分偏高,需要重点关注和帮助。主要原因是环境适应不良,新环境中的气候、饮食、语言、习俗等差异,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在心理上会表现出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正常生活。

(4)存在依赖心理,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我国的边远地区,经济相对落后,文化教育相对落后,政府在经济上给予很多扶持。这些学生来到学校以后,学校在各项资助政策中也给予倾斜,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上也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照顾。长期的被关注和关心,会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依赖,缺乏自己解决困难的勇气和奋发图强的精神。

2高校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的途径

2.1真正落实“全员育人”,全面提升教育、管理、服务质量

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层面,各个部门发挥联动机制,共同育人。学校教务、学工、后勤等部门应全面配合,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和特点,制定个别化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应实行照顾差异的特别化教学;对担任少数民族学生教学任务的教师及学校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每个教职员工都了解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及教育管理服务方法;选拔业务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专职老师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班级的任课老师;选拔优秀的教师党员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班级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指导;选派具有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强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和工作要求,聘请优秀的少数民族教师,指导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动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业余时间为少数民族学生教授汉语;积极开展朋辈引导工作,可以开展学生党员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寝室“一帮一”活动,带领少数民族学生一起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语言和学习上开展帮扶工作。

2.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民族团结”的文化氛围

组织开展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给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开展“寝室文化展”、“班级建设文化展”等活动,通过活动提升寝室和班级集体凝聚力,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形成各民族学生友好互助的良好氛围;通过各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打造“爱心”校园文化,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校各种大型活动,都给少数民族学生展示的机会,让所有学生更好地认识他们,乐于与他们交朋友。

2.3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档案

给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包括学生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详细记录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种活动,取得的成绩;学生本人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老师为他提供的帮助,老师跟他的谈心谈话情况,老师跟学生家长的联系情况,学生在校所受资助情况;学生的实习就业情况等。建立成长档案,便于老师掌握所有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轨迹,总结归纳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成为以后工作的重要借鉴;也是探究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规律,开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2.4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辅导室

少数民族学生相对集中的高校可以成立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辅导室,整合学校各方面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为少数民族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提供支持。比如,可以联合专业课教师、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对学习基础较弱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学习策略指导;对语言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汉语辅导;对环境适应能力差、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还可以成长辅导室为平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各类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他们的社会服务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提升职业竞争力等。

3少数民族学生教育创新机制探索

在学生的培养模式上可以采用与新疆、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联合培养的模式,采取“1+1+1”或“1+2+1”模式。即专科教育,第一年在本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课,第二年到内地高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一年再回到本民族地区实习;本科教育,第一年在本民族地区学习基础课,第二年、第三年到内地高校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最后一年再回到本民族地区实习。同时还可以进行师资的交流,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协助学生管理和教学的开展。

这种培养方式的优势主要在于:

(1)充分利用了内地优质的教育资源。同等类型的学校,内地高校相对教育资源丰富,教育质量好。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在内地高校学习,保证了专业学习效果。

(2)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内地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中经验不足,工作方法和机制不完善的问题。

(3)将实习和就业很好地对接。少数民族学生回原籍就业有很多政策支持,最后一年回原籍实习,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实习后重新择业的问题。

总之,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高校在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应探索更多形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不断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发展水平,培育更多的优秀典型,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输送人才。

参考文献

[1] 许静珂.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教育教学论坛,2015(1).

[2] 王建辉,李丽辉,白亮,等.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实践模式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5).

[3] 陈悦.关于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2(5).

[4] 熊绍辉.对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探讨[J].探索,2001(5).

[5] 刘景钱,刘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日常管理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7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ibrary and its influence on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Abstract]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ra, our country in the field of all walks of life have made tremendous development, the spread of digital technolo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has injected fresh vit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library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s the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Digital library construction for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brings opportunity for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also put forward a more severe challenges, so actively explore effect of digital library to modern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and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library, the development main problems, and affected contemporary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on the study of related issues.

[Key words]Digital Library; Characteristics; Contemporary Library Science Education; Influence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图书管理领域得到渗透。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从简单的数据处理到内部管理、信息服务的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到数字化服务体系的构建等,离不开数字信息的支撑。在当前图书馆正由传统型向数字化转换的时期,采取有效方法应对市场挑战是图书馆领域需要直面的新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将数字技术和计算机设备相结合,运用多媒体制作手段对所储存的各类信息进行分布的图书管理机构称之为数字图书馆。利用数字技术将不同位置、不同载体的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并保存,实现直面性和跨区域传播与查询。其工作程序是先将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加工,然后储存,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检索,最后通过信息传输达到有效利用的目的。通俗来讲,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里形成的可以扩展的、虚拟的网络系统。该系统规模大、分布广、使用便捷、无空间限制,可进行跨库衔接和智能检索。

2、数字图书馆的社会价值及主要构成

2.1 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的大力发展,人们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数字图书馆不仅确保了人们阅读的便捷性,超大的储存空间还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阅读内容,将声音与图片融为一体,为人们带来生动形象的阅读享受,促使文献阅读量大幅度攀升。同时数字图书馆独有的优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现实社会中,图书馆正在发挥着信息枢纽的重要作用,在某一地区或者某一领域承担着信息资源的汇集、加工与传播的职能。也就是说,图书馆既要承担着信息资料的聚集与发散,还要承担着对知识进行创建、加工、组织、交流等重要任务,使知识导航的作用得到发挥,这种作用需要通过加工各类信息以及聚合各类人才得以实现。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信息枢纽作用,不管是广泛汇聚信息资源,还是加工、分析、快速传输信息,都需要信息技术及网络环境的辅助,同时也需要高素质工作人员的大力协助。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使图书馆的枢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2 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构成

在图书馆学教育体系中,传统图书馆的主要构成元素包括藏书、工作人员及读者,但是随着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无数个图书馆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链接成为一个有机联动体,一体化的图书馆结构体系已经形成。数字图书馆依靠网络来实现对藏书、工作人员及读者的服务。由此可见,网络技术已成为数字图书馆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元素,这种元素则需要在当代图书馆学教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3、数字图书馆的主要功能

3.1 储存功能

数字图书馆主要是对大量的分布式数据群通过高智能技术检索,以及互联网设备实现所储藏信息的传输。由于信息是数字图书馆的主要资源,数字信息的有效储存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保障。通常情况下,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主要由传统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所提供,因此信息储存主要以比特和(比特是计算机专业术语,是信息量单位,是由英文BIT音译而来。同时也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位,信息量的度量单位,为信息量的最小单位)数字的方式体现。系统储存信息的数量无限扩大,如今海量存储技术可将一座图书馆放入光盘或者电脑里。数字图书馆强大的存储功能大大丰富了馆藏资源。

3.2 管理功能

数字图书馆主要通过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具有强大功能的检索系统完成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数据信息经过一系列程序转化成数字形式,转化后的信息通过输入检索系统形成有序逻辑体系。数字图书馆主要包括信息智能更新、挖掘和检索功能,其具体做法是对于信息库容量的增长进行动态维持,确保信息更新及时,能够按照用户的检索对新信息进行跟踪;打破文献借阅的局限,挖掘知识单元(知识单元是指构成整个知识集合系统的最基本单元形态)的基础信息并重新组合,实现数字图书馆管理的智能化;由于数字图书馆具有支持多种渠道信息检索功能,并且检索速度快,准确率高,而且还能依据用户的特定方法,将所得信息进行编辑组织,然后按照用户要求输出信息。

3.3 通讯功能

拥有强大的信息传输功能是数字图书馆区别于传统图书馆的最大特点。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系统和通讯设备将用户和计算机网络进行连接,完成随机查询和各种通讯业务。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各个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可以实现共享,能够快速便捷地传输远程文件及电子邮件等多媒体数据。解决了传统图书馆个体间的时空局限,通过智能化、人性化的人机交互完成信息服务。数字图书馆可将各个领域的信息资源有效连接,组成虚拟信息库群,使信息资源的效益得到提高,进一步推动数字信息资源国际化发展。

3.4 服务功能

数字图书馆主要有公益服务和增值服务两方面的服务功能。依靠多媒体技术提供更加全面生动的社会公益信息,不仅有传统图书馆可以提供的文献联机的目录索引,还包括查询网上娱乐、教育的公用信息等;巨大的信息资源及先进科学的线上服务技术增强了数字图书馆增值服务功能,通过有效识别获取网上数字信息,然后进行重新组合、传播,从而增加原有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

4、数字图书馆建立发展的基础条件

4.1 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信息化时代,对信息的应用和储存如果依旧采用传统方式方法,非常不利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共享及远程使用则更难以实现。利用科学技术实现信息资源由传统化转变为信息化,增加了信息资源更新的时代意义。数字化图书馆的基础就是数字化信息资源,这也是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最大区别。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图书馆的管理工作当中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本质,通过一系列科学技术将纸质文献、书籍压缩转换为数字资源。信息化以数字化为依附,数字化以信息化为主体,数字图书馆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支撑。

4.2 网络化的信息传输

网络化信息传输方式是指把不同位置分布的信息资源利用计算机技术及信息化技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实现信息资源远距离传输,最终得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目前国际上致力于信息网、计算机网、通信网的联合开发建设,将有助于数据、声音、图像、图形、文本等资料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确保用户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进行信息资源的及时利用,促进信息传输的网络化发展。网络化信息传输,是以数字信息资源为基础,借助于数字图书馆利用科技网络,实现了图书馆与计算机的合二为一。信息化网络传输的特性重点体现在,信息服务与传输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发性较强;信息传输逐步趋于标准化和规范化。

4.3 共享化的信息资源

目前,共享信息资源是数字图书馆资源信息的数字化与其传输的网络化实现的基本条件。虽然传统图书馆对于信息资源共享在实践中和制度上都有明确要求。然而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其资源共享的深度与广度相差甚远。当前,由计算机及数字技术做支柱的数字图书馆所具有信息资源共享的特性,充分体现了无空间、无区域限制的信息建设共享与合作的便利性,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传输,令更多图书馆利用网络来获取更加丰富的数字信息资源,使读者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量不断增高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图书馆数字化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共享得到很大扩展,需要结合信息共享模式进行发展的图书馆越来越多,而传统的信息应用模式将逐步被淘汰。

4.4 知识化的信息提供

在信息提供的内容方面,传统的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主要是文献、资源。而数字图书馆为用户提供的则是知识。数字图书馆利用网络技术将诸如数据库、图像、图片、期刊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来源与信息载体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动态与声像结合,充分体现了服务的知识化与多样化。新时期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化、多样化的资源提供方式,为广大用户建立起更为广阔信息资源平台,数学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发挥着知识导航的作用。随着知识化、专业化、多样化信息处理模式的形成及完善的检索系统的建立,数字图书馆一次性提供给用户的将会是某个主题的目录、文献以及图像、声音在内的多种信息的内容,将信息资源几次供给变成一次满足。

4.5 虚拟化的信息实体

本质上来讲,数字图书馆是真实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的有效融合,在传统图书馆的基础上虚拟化,实体与虚拟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虚拟图书馆的存在需要以实体为基础,实体图书馆是虚拟图书馆发展依赖的基础,同时也是实体图书馆发展的主要方向。近年来,数字图书馆的快速发展,实体图书馆在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虚拟化程度得到很大提升。

5、当前数字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在当代图书馆学中有观点认为,图书馆建设发展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就是信息资源的“藏与用”。这种矛盾的存在,对图书馆的整体与组成部分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较大。在图书馆现代化发展的形势下,特别是数字化图书馆的兴起,针对这一矛盾需要重新审视与探讨。就“藏”来说,为了实现藏阅一体化,目前一些图书馆在建设时直接将储藏室与阅览室融为一体,而已建图书馆则将书库向读者直接开放,并且将一些文献查阅方面的制度限制予以取消,为读者提供更为放松自由的阅读条件。反观数字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增加了资料查阅的便利性,虚拟馆藏的资源无限性使原有的“藏、用”矛盾得到了很好解决。就“用”来说,目前很多图书馆将服务于读者的时间给予了延长,全天候开放的图书馆越来越多,并且不断增加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网络化的信息资源传输功能,为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应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在数字图书馆知识化信息资源提供的环境下,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与落后的服务手段、服务内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普遍,很多资深研究者把这看作是数字化图书馆“藏、用”矛盾的直接反应,但是如果将这种矛盾同样冠以“藏、用”矛盾,不但缺乏准确性,而且还不能使数字图书在其发展中的实际矛盾反应出来。

6、数字图书馆对当代图书馆学教育产生的影响

实践证明,当代图书馆学教育所受数字图书馆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如网络化、虚拟化图书馆建设发展严重影响图书馆建筑课程的教学;图书馆之间的相互联盟、一体化以及网上统计等诸多问题影响着图书馆管理教学;虚拟馆藏、资源、服务的无限制等图书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影响着文献资源建设管理教学;云数据的研发与应用影响着编目课程;研究数字信息的保存影响着文献保护教学等等。数字图书馆所具有的种种特性严重影响着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认清形势,积极探讨有效措施应对挑战,与时俱进除旧革新,推动数字图书馆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是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界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图书馆的发展格局与服务模式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图书馆未来发展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趋势已成必然,这不仅是顺应时展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为当代图书馆学教育带来很大挑战,数字图书馆的应用将会严重影响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理.新媒体时代的图书馆场景构建策略[J].图书情报工作,2016,06:46-53.

[2] 廖辰刚,张莉娜.基于数字条件的图书馆物理空间智慧功能研究[J].图书情报导刊,2016,05:14-16.

[3]刘剑波.互联网下的高校图书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10:114+116.

[4] 张玉.“互联网+”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体系的构想[J].创新科技,2016,04:80-82.

[5] 耿宁华.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发展与前景[J].管理观察,2016,13:116-118.

[6] 俞园园.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6,14:32-33.

[7] 杜依伦.城市公共图书馆的人性化及人文价值体现方案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5:75-76.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8

一、重视儿童心理特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儿童是人类学习与成长的关键期,而教育对于此时期的影响巨大,可以说,它直接影响了儿童今后的发展。因此要重视儿童心理的特点,结合儿童独特的心理表现,积极发挥教育对儿童心智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引导儿童朝正面的人生道路发展。关于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问题,教育学家朱贤智认为教育到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提出了内在机制的流程,即通过反复实施教育,领会和掌握知识经验,并不断内化达到心理发展的目的。可见,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及升华的过程,同时教育要结合心理发展的内部要素,才能达到“以人为本”,最终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小学教育面对的都是儿童,而儿童有着独特的年龄特征,因此对其的教育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儿童具体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儿童是人类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极易学习和领会知识的敏感时期,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其引导性。另外,对于刚入小学的学生,即七岁左右的儿童而言,其情绪波动很大,很容易感到颓丧;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大约为12岁左右的儿童情绪冲动,常常会否定自我,并出现抗拒他人的逆反心理。因此在这两个危险阶段,教师应做好心理辅导,仔细观察学生的个体心理特征,采取良好、正面的方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避免对学生造成的负面的制约作用。总之,要实现小学教育的健康、稳步发展必须系统掌握教育对象――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结合儿童心理特点,转变、创新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

1.直观教学的灵活运用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强烈的直观感受,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灵活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这里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或采取游戏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以形象的物体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字运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领会。例如教授学习数数以及简单的数字加减法时,可以通过卡片、木棒等教小学生数数和十以内的算术。

2.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和系统化

中年级的学生经历了低年级阶段对数学的初步认识后,面临着大量的数学概念,并不断掌握数列、面积、体积等概念。这一阶段也是小学生学习的过渡期,而如何做好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系统化认识成为教师的关键任务。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概括、分析和总结能力的训练,从而促使学生数学概念的丰富性和系统性的形成。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教学修养,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工作中担任着关键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系统地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首先,要注重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时刻注意的基本要点。其次,要有爱心和耐心,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第二个家,他们对教师有着非常大的依赖性,希望从教师身上也感受到母亲或父亲给予自己的爱,因此作为小学教师,要投入更多的爱心和耐心。最后,小学数学是一个注重理性的科目,这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数学教师应细心观察授课对象的心理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更要注重如何进行教授的工作。因此,我们不能忽略心理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尤其是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系统地掌握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儿童心理特征与小学数学教育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教育领域中引入心理学已是不鲜的话题,但真正做到有效的运用并非是件易事,还需要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

[2]何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教育,1998(10).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9

一、数学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的数学主要是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设置的课程,有其本身的特点,加之长期积留下来的困难或阻力,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畏难情绪。造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学习兴趣,钻研精神不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科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就尤为重要。同时,对学习好的学生,也应该注意思想教育,避免他们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数学综合能力的需要、也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是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之一。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不应该有烦琐的思想说教和空洞的政治口号,应结合学科知识,通过教师自身正确的思想、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特别是在普通高中的数学课堂中,结合学生将来深造的需要,选择有关思想教育的数学内容,也更利于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特殊教育功能。

二、数学教学中要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

1.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2]

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尊心的教育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的数学发展史和杰出成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不但拓宽学生视野,从中获得启迪,并且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国南朝大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π的值计算到小数点后七位的人,在数学中,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介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我国在数学领域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光辉事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对数学家的事迹是极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数学家的感人事迹。比如自学成才的数学大师华罗庚教授,建国初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冲破层层封锁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在受到迫害时仍在祖国各地推广优选法。在国外的数学家中,著名数学家欧拉一生完成论著八百多篇,且很多是在双目失明、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完成的。教师通过这些感人事迹的介绍,可培养学生努力攀登、勇于探索,积极进取。

3. 将近几年我国中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取得的优异成绩向学生介绍,激励学生奋力拼搏的精神,树立学好数学,为国争光的思想。

三、数学教学中要融实践内容,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

1.数学具有多变性、抽象性、逻辑性、广泛性等特点,在学习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困难。要学好数学,除了应具备一定的数学能力以外,非智力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教学中,首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拼博精神和崇高的人生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3]

2.教师还应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主动“适应”学生,而不是要学生“适应”教师。当代心理学家指出:教学的最佳效果取决于“我要学”,而不是“我要你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引导得法,对学生循循善诱,亲切关怀,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并鼓励,与严格管理区分开,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共同提高。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恰到好处地演绎数学严密的逻辑性、介绍其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并教会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数学规律,把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及今后工作的关系,使其理解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四、数学教学中要融科学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现实世界的辩证法在数学概念和公式中能得到自己的反映,学生到处都能遇到辩证法这些规律的表现”。这说明我们不应该把辩证法作为外来的东西引入数学,而是应该从数学内容与方法中发现辩证的因素。例如有限与无限、连续与间断、直线与曲线、近似与精确、微分与积分、收敛与发散等等。这些内容都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在数学中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因素,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一方面,要深刻揭示数学知识本身的物质性,承认它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掌握一般和特殊的观点。特别是在讲解概念、公式时,常常用到由特殊到一般,然后又在一般性的基础上,注意到它们的特殊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接受了一次生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又理解了数学中的难点,使其更加便于学习。

总之,思想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只要教师以科学、严谨、求实、友好的态度对待学生,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一切事情,那么无论对他们目前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们通过每堂数学课的学习都会感到受益匪浅,得到知识的提高,思想上的启迪,真正达到了将思想教育融于数学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数学教育学概论》江苏教育出版社

[2]汪晓勤、韩祥临编注《中学数学史的数学史》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一版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0

一、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特殊学校的教育是我国非常重视的一种教育形式,我国当前对特殊教育的目标是最大限度的满足特殊儿童对教育的渴求,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特殊儿童能够和正常学生一样在特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教育的熏陶。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阶段是个体神经系统结构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人发展迅速的一个阶段,无论是心理、生理还是知觉、动作等都是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无论学生存在什么缺陷,都要确保这个阶段的教学是受到重视的。有一定特殊缺陷的学生可以通过教育获得最大限度的补偿,使学生内在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方面存在缺陷的学生会在其他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小学教育就是要对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对学生的潜力进行挖掘,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补充。

特殊教育的对象有智力残疾的儿童、听力语言残疾的儿童、肢体残疾的儿童,亦或是精神残疾的儿童等,特殊阶段的小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比如说对盲童进行盲文教授,对智力有残疾的儿童进行感知觉和动作能力的特殊训练等。小学教育主要是立足于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发展特点,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因材施教。拿数学学科教学来说,教师通过有效且有趣的教学方法,来使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逐步了解加减乘除的运算和基本的数字应用,由于教学过程中的特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具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情况进行有效教学,从而达到小学教育的理想效果。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对现代化教学进行分析

当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小学特殊教育中,数学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特殊学校的教学目标的设定应该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学校教育也不能只以学科教学为主。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基本知识讲授的过程中结合课程目标、学生情况等进行一定的课堂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育来说,学生还是存在一定的被动性,这主要是由于教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注入知识教学为主,而且期间还是会伴随一定的板书。但是特殊学校教育的学生都在生理、智力上存在一定的缺陷,板书并不是很好地教学工具,一味地采取板书教学可能会使学生的发展发生混乱。这种教学方法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很好地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情况,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在心理上肯定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自卑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可能比正常学生的自尊心还要强,所以,教师的教学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并且在教学中对于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学生,教师要进行单独辅导,使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得到重视,对学习树立起自信心,慢慢的提高自己在学习上的主动感知能力。除了在教学上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这样教师就可以在充分了解到学生的心理之后,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更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都是最基础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充分的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学习,从而发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知识是所有学生都可以接触并掌握的知识,教师要克服一切阻碍,使学生能够掌握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来丰富他们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复杂度。

三、具体的数学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1

一、特殊教育中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在特殊教育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的影响,教学效率未达到理想效果和水平。

1.教师教学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特殊情况。

从特殊教育的定义我们知道:特殊教育是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的教育,是一种爱心教育。因此,就特殊教育本身而言,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当结合学生实际需要,以促进教学效率提升,更好地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是特别了解,对于聋哑儿童的实际情况把握不明,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形成特殊教育普通化的教学现象,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不利于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2.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长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之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不习惯制定教学目标。有些教师的教学活动可以称之为“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和详细的目标,缺乏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其实,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于特殊教育而言,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指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旨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教师由于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学实际经常偏离实际轨道,知识技能的单向传输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被动的学习模式难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改进策略分析

以上笔者分析了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针对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特殊学生实际需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呢?

1.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

特殊教育是针对特殊儿童实施的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儿童实施的教育。对于这部分有点缺陷的儿童而言,他们在生活中更需要关心和爱护。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形成“用沟通搭建爱的桥梁、用爱心唤起儿童自信”的教学理念。所谓沟通,指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继续沿用传统干巴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要强化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并在这种互动教学环境之下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如哪些学生具有哪些特殊的心理需求,哪些学生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现象,哪些学生属于特殊教育中的困难群体等,通过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用爱心、关心和诚信消除学生的心理自卑感,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用一种乐观、阳光的心态面对生活和未来,不断提升特殊学生的生存技能。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今后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预习、听课和复习是亘古不变、具有较强科学性的学习方法。首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预习,通过预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从而使学生的听课变成加深知识印象的过程,而不是初步学习的过程;其次,指导学生认真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结合自己的预习状况,对已经了解的知识点加深印象和了解,对于不了解的知识点,学生认真听讲,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最后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复习,这种复习方式可以通过布置课外作业的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和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巩固,以不断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总之,对于特殊教育小学数学而言,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有用之才。

3.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在创新教学模式上,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聋哑儿童听力和表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多媒体丰富多彩的形状图像,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特殊性”,并且善于结合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当前聋哑儿童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新形势下特殊教育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056-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模式教育,不可能存在某种固定的模式。数学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数学创新教育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创新教育的一般特点和要求,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定。

一、数学创新教育的特点

首先,实施数学创新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注重个性化教育。因为“创新教育与个性化教育在精神实质上应该说是潜相交通、互为因果的。”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使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成功与收获,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他们自主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

其次,数学创新教育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对此不能僵化的理解,更不能抛开现行的教育教学内容,另搞一套,把数学教育变成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创造性教育。实施数学创新教育,主要是在所有内容中渗透理性的创新意识,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唯如此,才能真正达到数学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在教学实例中探索数学创新教育的运用

要实施初中数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认为,最主要的是抓住数学教育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这一关键,在重视常规思维、逻辑思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水平,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积极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一,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是数学教学有的训练方式,如果运用得当,对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思维,开阔思路,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

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经过A(-1,0),(0,-3),且对称轴是直线x=1,求此函数的解析式。

解法一(一般法):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ax2+bx+c,将A、B两点的坐标及-=1代入即可解出a=1,b= -2,c= -3,从而得到解析式y=x2-2x-3。

解法二(顶点法):设二次函数解析式为y= a(x-h)2+k,再把A、B两点的坐标代入求解即可。

解法三(交点法):由抛物线的对称性可得它与x轴的另一个交点为(3,0),由此可设解析式为y=a(x+1)(x-3),然后把B点坐标代入求出a即可。

以上三种解法,由于从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因而解法各异,各有特点,都应让学生掌握。这样,对于训练学生克服“常规思维”障碍,摆脱心理“定势”的影响,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会大有裨益。

第二,提倡发现教学,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探索的精神。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适当运用发现式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给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通过大胆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如下列问题:

问题一:在前10个自然数中任取6个数,求证:一定存在两个数,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倍数。

问题二:在1、2、3、……、100这100个连续自然数中,任取51个数,上述结论是否成立?

数学教育的特点篇13

一、着眼于民族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新形势下深化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们在这里提出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说到底就是为了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从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其中,有效性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线,是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我们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传授的理论是否真正被他们所接受,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又有多少变成了他们的行动,这是检验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标准。但如何提高有效性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课题,当然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做许多工作,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没有针对性,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来说,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最基本的要义就是要着眼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是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的根本立足点

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不是人们随意的主观想象,也不是人们人为主观赋予的,而是有其内在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少数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少数民族高校本身在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想观念都显示出全新的历史特点,如何充分研究和认真发现总结这些新特点,采取相应的、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这是我们在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教育的对象来看,“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较为偏僻、族群特征明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入学后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比如,在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新疆学生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平时学生们通常选择在清真餐厅进餐,而藏区学生大多信仰佛教,他们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包括一些脸谱、图腾来装饰自己的寝室。在人际交往方面,藏族、新疆等族群特征比较明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有自己特定的交往群体,他们大部分时间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在学习方面,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普遍跟不上,特别是政治理论课,许多学生由于政治理论基础较弱,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在课堂上经常听不懂,也听不进去,有些甚至失去信心,经常逃课。所以,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够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总结“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这是我们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把党中央、教育部、国家民委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及面临的新形势结合起来,努力研究新情况,形成新特色

我们认为,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的顶层规划上,要坚定不移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其中有20多个民族与境外10多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民间有着广泛的往来,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借助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渗透,企图挑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情绪,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坚定不移地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不动摇,坚决防止种族偏见与歧视,防止出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感情和引发民族矛盾的情况。

第二,在教学指导原则的确立上,要坚持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统领整个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点,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五门课在教学目的、主题、内容上都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把五门课统领贯穿起来,侧重从民族的高度来梳理、阐释教育内容,通过教育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民族政策上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在民族问题方面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敏感的问题上,哪些内容当讲,哪些不当讲,讲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基本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所有的教学设计、安排、内容选择都要以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为准绳,确保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与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第三,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看作是由五门课组成的一个塔形立体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位于最底层,起着“地基”的作用,侧重从哲学层面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信仰等重大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位于第二层,也属于打基础的课程,侧重从人生层面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位于第三层,侧重从历史层面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过程,以解决历史观的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位于第四层,侧重从政治的层面,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以解决政治观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则位于第五层,也是“宝塔”的最顶层,它直面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直面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侧重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形势观、政策观问题。尽管五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尊重及适应教育对象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首先熟悉掌握这些特点,一切从这些特点出发来安排教学。目前,各少数民族高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还不够成型,下一步改革还需要在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新途径方面花更大的气力。

第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政治分析能力训练作为重点突出出来,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少数民族高校肩负着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崇尚科学,提倡无神论是我们的引导方向,如何处理宣传、倡导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维护自由这对矛盾,是一个十分突出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个矛盾在一般普通高校是个别人的问题,但在少数民族高校却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迎难而进,不回避矛盾,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问题从教育中突显出来。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政治理论基础弱,知识面窄,特别是政治理论素质和政治分析能力比照一般院校大学生的总体水平要低一些,虽然他们也具有较强烈的爱国情感,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但他们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思潮的政治敏锐性、对某些复杂问题的政治鉴别能力要差一些。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格外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能力训练,把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作为政治能力训练的一个中心环节突出出来,加大培训的分量。

第五,在教学环节的统筹上,要把课堂政治理论教学与课外其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是孤立的几门政治理论课,而是一个由多个“课堂”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通常由以下四个课堂构成:

“第一课堂”,是教学计划内课堂,这个课堂也是主课堂,由学校统一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从目前情况看,各少数民族高校对这个课堂的投入较大,因此,这个课堂总体上比较成型。

“第二课堂”,是网络课堂,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现实表明,第一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息化、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网络课堂教育势在必行。目前,13所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建设发展不平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总体建设水平不高,比照其他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的建设层次差距很大,因此,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具有少数民族高校特点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