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用13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

现今,初中学生早恋、沉迷于黄色书刊、影片、过早发生、性犯罪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深思:我们该如何看待性,性心理健康教育该如何进行?从初中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善人格、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从稳定社会秩序来看,性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养的基石,它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初中生常见的性心理问题

1.性困惑

性困惑是指青少年对身体出现的生理变化缺乏思想准备而产生的心理上的不适应现象。初中学生身体外形将随自身不断的成熟而发生变化,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身体及其第二性征,或对青春期出现的第二性征感到害羞、不安和不理解等,这可能产生性心理困扰。

2.性压抑

性压抑是指人的望得不到满足,心理失去平衡而导致的一种性心理现象。初中学生的望是不能采用成人的方式来满足的,但他们可以寻求其它途径,如运动、参加集体活动等来宣泄过剩的精力。

3.性幻想

性幻想是指联想异性的形象、异性的性特征、性表现外露的部位及一些性情景产生,可以理解为性的白日梦,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初中生存在性幻想是正常的现象,但过度的性幻想可能对初中生的生活、学习造成影响。

4.性 梦

性梦是指在睡眠中出现的带有各种性内容色彩的景象。性梦可能很怪诞、不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但它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初中生不必对此而自责、内疚。当初中生出现性梦时,有的会一笑而置之;也有的会因此而产生心理问题,原因就在于初中生不能正确认识性梦,认为性梦的产生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思想不健康的人,他们心里会充满懊恼,整日折磨自己。

5.性即

就是用手或其它器具刺激性器官而引起,获得性满足。据有关调查显示,男生70%~90%,女生30%~60%有过这种体验。在青春期这个旺盛的时期,适度的具有自我调节的性质,有助于降低增强了的望,是无害的,但是一些初中生却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的错误认识所产生的心理压力,这严重的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当然,虽无害,但切记不能过度,物极必反。

二、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即由家庭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

(1)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上,采用同性别教育模式即在家庭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时父亲指导儿子、母亲指导女儿。性知识由同性别的父母来讲解,一方面可避免性别差异带来的尴尬,另一方面同性别的父母对相关的性知识也有更多的了解。

(2)在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父母可向子女讲解以下知识:①在10岁左右,父母向孩子讲解性成熟在身体上的表现及男女之间的差异。②在11~12岁左右,母亲应向女儿讲解月经方面的知识;在12~13岁左右,父亲应向儿子讲解遗精方面的知识。让孩子了解与自身相关的变化,学会自我护理。③在15岁左右,父母应向孩子讲解怀孕、避孕、过早带来的伤害、性疾病预防等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责任感等。

2.在学校中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传授系统地、科学地性知识。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或校医,利用生理卫生课或课外讲座等形式,系统地讲授性知识。讲述性知识时要注意让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结合起来,既要有人体解剖、生殖系统解剖等知识,也要有性心理、性伦理和性道德等知识,而且要以后者的讲授为主;在讲授性知识时一定要适时、适度、适当,要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断断续续,要让学生在连续的教育中学到系统、合理地性知识。在教育中应注意启发、诱导,让学生们了解两性发育的知识,打破他们的性神秘感,使之具有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2)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利用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宣传工具向学生系统介绍青春期生理、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规律;利用班会、团体活动对初中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某些个别学生还可以进行个别谈心、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

(3)教师应教给学生两往的艺术。初中阶段的男女交往与同往不同,必须注意尺度。异性同学交往时,应相互学习,相互尊重,胸怀坦荡,保持广泛接触和群体式的交往,注意个别交往的分寸,少与异性单独接触,把握和控制性冲动,珍惜少男少女的纯洁,对于“性诱惑”敢于说“不”。在初中阶段教师有意识地加强男女同学间的异往,这有利于男女学生的相互理解,消除男女之间的神秘感,提高异性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可获得智力上的互偿、情感上的互慰、个性上的互补和活动中的互激。

(4)初中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与德育工作相结合,这体现了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原则”。德育工作是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落实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助于德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我们必须对德育工作给予重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

(5)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当初中生性生理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困惑、担心、多疑时,或是对于一些生理和心理现象感到羞于启齿和无处求教时,他们可向心理咨询中心请教。心理咨询机构也要遵循保密原则,学生才能更放心的向老师了解性科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和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2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他们对物理充满好奇,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索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就设法给他们提供丰富的物理素材,创设探究环境,每节课首先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每个物理规律尽量采用科学探究,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满足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的心理性格特征,只有我们引导得当,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在观察实验基础上,对事实进行总结归纳、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水平也得到了提高,畏难情绪慢慢消除,意志力,学习的坚韧性就慢慢培养出来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此外,物理学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表明,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及其发展规律。例如我在讲授“电磁感应,发动机”时,对科学家法拉第从出生低微到成功成名,特别“磁生电”的十年实验研究对学生进行介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同学们感到自己不断努力也能成为法拉第。物理学寓理论、方法于一体,集抽象、具体于一身。物理教师只有更加深入地研习物理学史,才会对物理学科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同时才能更加有效地在教学中灵活地引入物理学史,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实施新课改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处于教学活动的绝对中心地位。教师是通过提供帮助和教学支架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来,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逐步深入。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有大量事例表明老师在很多方面会影响学生的自我发展。如古希腊时期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亚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本原的思考,芝诺、留基伯和德谟克立特发展的原子论观点,J·J·汤姆逊和卢瑟福对原子模型的构建,巴丁和施里弗建立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BCS理论)等等。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各位老师对他们的学生都有过积极的影响;反过来,学生也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研究。当然也有消极的影响,如皮帕德曾对约瑟夫的预言(约瑟夫效应)持怀疑态度,密立根也曾搁置过赵忠尧的《硬伽马射线吸收系数的测量》,所幸的是时间证明了学生的正确性。

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和辅导技能,学会学科“渗透”的办法,创造性地设计教学;了解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规律,学会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上,教师要注重三维目标的整体性,充分挖掘物理学知识与物理学史中的心理因素;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发挥小组讨论的作用;强调实践行为。这不是要求教师脱离学科自身的任务与内容,单纯进行心理辅导,而是要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同时,兼顾学生心理品质培养。教学活动在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中所占时间最多,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适应能力、人际关系,而且其不适行为、心理障碍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地表露出来,这使得教师可以在第一时间直接、真实地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3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初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发展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加强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历年来,青少年犯罪已经屡见不鲜,一桩桩、一件件血淋淋的校园突发事件以及种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灰暗的心理慢反应向人们昭示着当代青少年学生诸多严重的心理病垢。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少有学校、教师和家长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致使青少年犯罪率逐渐上升。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无论从党和国家教育方略的高度,还是从广大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状况的实际出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新时代赋予的神圣职责。

2.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教师青睐的对象,教师基本不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致使很多学生在考上大学、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由于其自身的性格缺陷,在社会生活中屡屡碰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走极端的案例并不鲜见。一些曾经在初高中时成绩优秀的佼佼者,在大学和工作时却难以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究其原因,那就是在初中或者高中阶段,由于成绩的优异,使得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而一旦走向工作岗位,当这些学生自己独自面对生活时,心理上的问题以及性格上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致使其不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就是传统应试教育对青少年一代的残害。而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部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学的目标,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3.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理念,与之相适应,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可见,初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既反映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又标志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和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时展的必然选择,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又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点。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原因如下:

1.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交叉性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人格的健全发展。而当前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师绝大部分是班主任,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兼顾着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重任。语文新课程改革标准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新课程标准和全国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之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和共性,这就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初中语文教学本身也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国家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而教师在教学中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氛围营造等教学方法,都涵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可行性。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生理和心理未成熟的时期,也是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初中语文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4

例如,体育教育可以分为室内教育和室外教育,室外教育重在对学生进行身体机能的训练,而室内教育则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学。教师可以每周轮换一次教育方式,让学生身体、心理同时得到发展。在室内进行心理辅导时,教师可以给同学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如运动经验、兴趣爱好等,让学生充满兴趣,提高对体育课的上课欲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正确含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播放一些有关于体育的运动资料,如奥运会比赛,适当的时候也可以选择一些有关于心理方面的真实纪录片和案例,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事迹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二、组织学生“心理健康”训练――强化教育

体育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意志能控制人的行为,对人的选择有支配作用,体育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方式,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能定期释放人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让人的全身细胞能得到放松状态,身体和心理都能得到满足。而且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规律性,做反复的运动可以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达到身体和心理全方面发展。

例如,组织学生训练,适合在室外课堂教育时使用。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其中两个小组进行拔河比赛,第三个小组在旁边加油助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心理素质,对培养团结意识也有一定的帮助。还可以把男生和女生分成两个小组,在跑步的基础上,进行接力赛,这锻炼了学生的反映能力和适应能力,也丰富了课堂活动。

三、落实课堂“心理健康”内容――完善教育

在体育课上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丰富课堂内容,即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特点,从而自主地接受学习和体育锻炼,从而完善教育。我们常说的“心理健康”,是指身体和心理都良好的健康状态。心理素质和身体状态是密切相关的,两者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前提和基础;而良好的身体素质又促进了心理素质的发展与提升。另外,一个人的团结意识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因为只有人的情绪呈良好的状态,才对自己充满自信,对生活有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才乐意与周围的人相处和交往,才能主动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所以体育教师可以多培养学生的集体团结意识,教育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共享喜悦和成就。拔河运动是一个能锻炼学生集体思想和团结意识的体育项目。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在课上进行拔河比赛,能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一致的精神信念,对于班级良好的集w意识和优良班风的创建有很大的帮助。有了团结意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素质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5

二、提升教师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影响学生

教育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与理论,还属于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应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品质和健康人格。初中生正处于关键的思想发展和意识形成重要时期,周边事物对他们的影响较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和教师接触的较为频繁,影响力不同忽视。所以,初中生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以积极向上与饱满热情的态度去影响学生,通过提升个人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感染他们,在无形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学习“绿化,我们共同的行动”时,教师可事先要求学生搜集关于我国森林状况和绿化方案设计方法的资料,以及调查本校的绿化情况,并绘制出本校的绿化方案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次性筷子和被砍伐森林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看到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想法?森林和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讨论: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是否遇到过破坏环境的事例?破坏环境有哪些不良影响?是否知道哪些行为和举措能够保护环境?然后,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学校的草坪和树木,冬天给树木防寒,夏季浇水等。如此,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促使他们也积极参与到绿化活动中,从而形成健康心理。

三、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特殊的环境,情境创设能够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想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根据学科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一个能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为此,初中生物教学需以公平、民主的态度对待整体学生,鼓励他们学习,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其学会与人相处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由于初中生的心理比较脆弱和敏感,教师应多爱护和关心他们,为其形成健康心理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效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教学为例,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动物入手,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分析动物的特征,以教材为基础适当延伸教学内容。教师为营造良好教学情境,可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长江白鳍豚的图片,告知学生它们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的威胁,地球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物种绝灭人类不能漠然处之,原因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同时,当学生遇到难题或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应耐心解答运用和蔼可亲的态度和预期,肯定与鼓励他们的表现,学会换位思考维护其自信心。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信任和尊重教师,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6

一、心理健康概述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种心理状态,即人对外部的各种环境能够通过不同的形式去适应,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心理健康是个人实现社会功能、对生活感到幸福的一项前提条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提出的素质要求。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基本动力,能够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地开发。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和个性实现和谐发展,有效地保证学生的学业成功。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日益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必须从小就让他们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节,正确地处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二、初中阶段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首先,学生在初中阶段时是其形成自我意识的重要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学校和家庭对学生们的影响力减弱。学生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成人独立感增强。然而,学生们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经验,自我意识还不坚定,不能对问题进行正准确的判断以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往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很多初中生容易出现孤僻、人际关系不好、自大、狂妄、胆小、自卑感强、依赖性强、忧郁、嫉妒、神经质等心理问题。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如果不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行为带有挑衅性、侵占性、随意性以及盲目性,很难进行自我约束。学生长期地处在不和谐的社会关系之下,会导致学生的人格分裂、情绪长期处于波动状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其次,在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友情、爱情、生命开始逐渐朦胧认识的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十分优越,在物质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在心理上却十分空虚。在生活中主要的表现为:学生们缺乏对生活的热爱,对挫折和失败缺乏承受能力,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对生命缺乏尊重。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对语文教材进行深入地研究,寻找恰当的切入点

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要以语文知识为基本载体,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学活动。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显性或隐性的心理教育材料。这些对学生的人格、行为规范以及智能都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善于在备课以及课堂时充分的发掘这些资源,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讲授关于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坚定的意志进行学习,从小树立起奋发图强,努力学习,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完成每一件事的人格。在讲授《背影》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父子情深的角度,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理解父母养育自己的不容易,学会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进行细致的学习。从而教育学生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要想到父母对自己抚养的艰辛,要正确地处理好与父母之间的问题,多与父母进行交流,把自己心理的想法说给他们听,并多听听父母的想法。

2.对教学方法不断探索创新,对学生的个体心理进行完善

初中语文的课文涉及到了许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学习这些人物的博襟和优秀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不断的创新,根据语文教学内容,多联系学生的实际。通过对课文的介绍和学习,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很多现成结论,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对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创造和理解。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学生进行脑力劳动过程中,放在首位的并不是背书,也不是把别人的思想记住,而应该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即让学生进行主动地创造。”例如,在学习《与妻书》时,学生们可以从作者林觉民的身上,理解到一种生死积极乐观的态度,在写给妻子的绝笔书中,作者对妻子表达出了一往情深以及无限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们可以发现,林觉民并没有简单地把感情放在儿女之情上,而是表达出了不怕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来谋求天下人的幸福的情怀。学生们能够通过对林觉民这种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而不顾个人安危以及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的悲壮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们在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同时,正确的理解生死观。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不因为一些小事而想不开,做出极端行为,让学生平时保持一个健康和谐的生活态度。

3.利用口语交际课,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

口语交际课是开展心理健康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通过口语课的互相交流和沟通,可以实现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保持心理健康。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的《成长的烦恼》的口语交际活动中设置的三项活动,是围绕主题“成长的烦恼”而展开的。“说一说自己的烦恼”,可以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烦恼说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消除烦恼,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在“谈谈爸爸(妈妈、朋友、老师等)在少年时期遇到的烦恼”时,可以让学生了解在自己成长中遇到的烦恼是正常的,最重要的是如何对待烦恼。通过对成年人处理烦恼方法的了解和认识,从而让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上的受到启示。在“替朋友解脱烦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帮助朋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烦恼。通过组织三项活动,可以有效地化解学生心中的烦恼,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各种关爱。这样,学生所遇到的心理问题都可以及时地进行排解,避免学生背负起沉重的心理负担,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的应有职责。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7

二、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1)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多次的锻炼,克服紧张心理,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消除学生闭锁的心理和紧张的情绪,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心理适应能力,使其学习心理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3)设计科学合理有效地场地与器材。

2.精选教学内容,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材要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照顾他们体育兴趣,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比如:有的学生跑的素质较好,而有的学生弹跳较好,有的学生技巧性的动作学的较快等。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个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比如尽可能扩大选取范围,增加一些选项课、专项课、开放式教学课,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体验。

3.采用灵活教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的情感。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

(2)利用游戏比赛形式,培养学生健康心态。游戏比赛在初中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分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尊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表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到“学会了”的愉快,“提高了”的欣慰,“成功了”的喜悦,“获胜了”的自豪,以及集体力量与自身价值的体现,排除烦燥、焦虑等“毒素”,使其健康的成长。

三、体育教育中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1.沟通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愿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

2.互助法

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3.疏导法

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4.竞赛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相反,任务太富有挑战性,也会导致个体焦虑,甚至产生挫折感。

5.温暖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全班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和学校教学条件的问题,不同地方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都是不同的,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教学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请来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比较强的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这样的话能够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做到及时解决。但是在教学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不够,更没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格外的关爱,有问题的话也没有被关注,心理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生活。

 

2.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都是照本宣科,没有办法对每个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并且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高,所以,大部分的健康课程还被其他的主流课程所占据,这样的话开设的意义不大。在课程开设的时候对学生比较好奇的一些问题比如性教育的问题涉及得不深,尤其是教师没有找到很好的教育方式,这样的话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也就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探究,最后容易发生心理问题。

 

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方向

 

1.提高心理学教师自身素质

 

不管学校的教学资源如何,都要开设关于心理学方面的教学课程,并且要在教师资源的配备上进行新的探讨,要用比较专业的人才。心理学教师应该具备实践能力,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学校也应该给心理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定期开展培训课程还有专业知识的考核课程,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心理学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多交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果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解决。

 

2.重视提高心理学教师实践能力

 

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实际观察,还要通过深入学生生活更好地了解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应该亦师亦友,在生活中能够以朋友的身份相处,这样的话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内心深处的问题,把心理学的内容在生活中渗透给他们,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更好地学习心理学的知识。

 

3.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应该帮助学生调节,家长应该承担起更大的重担。现在的家长对孩子是比较溺爱的,一家就那么一个孩子,父母就想把最好的东西给他们,能够给孩子们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陪伴孩子们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也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注意学生的成长阶段产生的心理问题。还要注重孩子们平时关注的内容,现在很多的社会舆论对孩子们的心理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冲击,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视,在媒体的内容上,也应该宣导积极向上的内容,防止一些消极、偏激内容的横行,影响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应该多样化,因为现在学生的接受方式比较新奇,他们从小就接受比较新鲜的高科技的事物,在心理的成长上也与之前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不仅学校和家长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重视,整个社会也要重视起来,一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发展的环境。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9

榆中北山地区,山大沟深,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由于十年九旱,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过多。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关键的一环,然而这里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他们无力也无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还会有什么心理问题,离异父母、父母外出、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学生心理上出现障碍,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下,寄宿生的心理有其独特的表现。

(一)忧郁、焦虑、缺乏安全感

1.留守儿童过多,他们自小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或被寄养在亲戚家,内心深处本身就缺乏爱的滋养,升入初一过寄宿生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要独自面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经常产生难以应付的消极的自我暗示,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处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等。周末回家父母又不在身边,无处倾诉,无处宣泄,久而久之,就会缺乏安全感,导致忧郁,情绪焦虑。

2.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知行脱节。大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据学校统计:上学年我校召开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及两次全校性家长会。三次毕业班家长会家长出席率分别为:

48.3%、52.56%和63.21%,基础年段家长出席率各班不一,约介于30%~60%之间,即使出席了家长会的家长中一部分竟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读哪个班级?班主任是谁?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他们态度粗暴,轻则谩骂,重责打、罚,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二)自卑、孤僻、心胸狭窄、报复心强

山区寄宿生的兴趣不够广泛,在升学率的指挥棒下,家长教师更看重学习成绩。学生一旦学习跟不上,在大集体中便得不到认可,开始对生活失去信心,找不到心理平衡的支点,导致自卑孤僻。在生活中开始多疑,一点点小事就会引发打架斗殴事件。

(三)集体主义观念弱,人际交往能力差

榆中北山地区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学生与外界接触较少,加之经济落后,学校和家长提供给学生了解外界的途径有限。本地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家长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意识弱,对世事冷漠;交往评价能力不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不强,常用“好人”或“坏人”这样的思维来评价他人;交往中的心理承受能力弱,受挫折时情感脆弱。

二、对山区初中寄宿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寄宿制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健身活动内容,尽量使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研究发现坚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可以帮助调节学生情绪,降低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比率,缓解紧张压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习效率。

(二)营造关爱氛围,给以更多的情感关怀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可见,情感关怀在教育中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学生的过分冷漠实际上是一种精神情感的失调,教师给以较多的情感关怀,可以收到明显的调节疗治效果。一是从学习、生活方面针对不同心理表现进行分类、分组,制定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并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二是精心策划主题活动,创设更多的交流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温暖、感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三)加强自尊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经常犯严重错误的学生,不但缺乏集体荣誉感,而且往往缺乏个人自尊感,因此,他们对舆论和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常常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所以,对这部分学生采取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难以奏效,这就必须点燃他们心中的个人自尊的火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为此,教师应更多地采取赞许、表扬和鼓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并且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吸引他们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落后都关系到集体的荣誉,作为集体中的一员,就要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奋发图强,从而制止不良行为,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关注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而且还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的效果起促进、干扰或者抵消的作用上。在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五)设立心理辅导室,加强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是复杂、隐蔽、丰富,微妙的,为了解决学生的困惑,设立平台,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应用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总结

总之,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使得寄宿生人数急剧增加,尤其是山区复杂的背景环境中,中学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身体再健康,学业越优秀,能力越出色,那么对社会的危害就会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家长,我们的学校,乃至我们的社会,全员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为营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润勇.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2).

\[2\]张丽锦,沈杰,李志强,盖笑松.寄宿制与非寄宿制学校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9,(05).

\[3\]张敏杰.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6,(03).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0

加强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其生理、心理的客观要求。十三四岁的初中生具有心理活动状态不稳定、认知结构尚不完备、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对家庭社会的依赖与寻求自主矛盾等特点。这些原因导致他们比成年人产生更多的焦虑和遭遇更多的挫折,也容易导致心理障碍的产生。短期的心理上的困扰如果得不到正确的疏导,就会产生困扰,进而影响心理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一个健康的人包含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让人们身体的健康更加具有保障,然而中学生面临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巨大,很容易产生心理畸形。

在当今网络信息社会,我们不时听到青少年自杀、自伤等相关事件,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不到解决一种极端的处理方式。200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上海2500名青少年之中有24%想过自杀,中国自杀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青少年则是其主力军。由此可以看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重要性和急迫性。

健康阳光的心理是一个人融入社会、幸福生活的钥匙,对一个人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课程的结合点

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教学具有高的契合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心理学领域,道德价值和道德感情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为在每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都生活在特定的情绪、情感情境中,能否具有同理心正确的感知与体验他人情绪并作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对人具有重要意义。而政治教材恰恰是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体验的很好的素材,亦是审美的优秀范本。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道德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进而生化为其道德价值取向。在教材中处处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子,教师应注意挖掘,带学生徜徉其中,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具有众多经典理论,可以为政治教学提供绝佳的组织手段,进而创造更为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比如短板理论告诉学生最短的一块板决定储水的容量,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进一步完善自己。奥卡姆剃刀理论告诉学生在做事情是应把握事情的主流和实质,顺其自然,不把问题复杂化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有助于学生政治学习兴趣和成绩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世事洞明皆学问,对于政治课程更是如此,一个学生政治知识的素养决不是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达到的,需要学生深入生活用心体会,丰富生活经验与阅历。而心理学正是基于人生活经历经验的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相关知识的教育,有助于促进其思想成熟,达到心理健康与政治素养提升的双丰收。

三、课堂上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

1.挖掘教材资源

初中思想政治教材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其本身覆含一个个生动形象、具有哲理与情感韵味的小故事。学生透过阅读、分析、思考,从而认识世界,体味生活。读书可以丰盈人的头脑,思考可以让人更成熟。比如,教授七年级上册第九课“挫而不折,积极进取”时,应鼓励学生把理论与现实相连接,生活中许多事情都是具有双面性的,当大家遇到挫折时,不应仅仅看到其艰难困苦,而也应看到透过这次挫折我们可以收获更多的经历,成长更多。沙漠中,悲观者会说“只有半杯水”,乐观者会说“还有半杯水”,这样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学效果会更明显。

2.创设教学情境

政治教学课堂不应是个严肃的“一言堂”,而应具有宽松、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大家一起讨论一起学习,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与书本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增加班级活力,以情感为纽带,以理智线索,实现道德教育方式的根本改变,让学生用脑子来思考,用心来感悟。

课堂的形式应更加丰富,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和小组竞赛等,帮助学生适应团队合作,增强其服务和奉献意识,激发每一个人的学习与交往动机,让学生有意识的和别人沟通交流,互相肯定,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提升课堂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内外的实践活动都是政治学科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肥沃的土壤,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和心理辅导活动,如“困苦也是一种幸运”“给别人一个笑脸”“当别人误解你时”“阳光总在风雨后”等主题都是塑造学生心理品质的不错的选择。

3.与时俱进,因地制宜

作为一名政治学科的教师,应紧跟时代的潮流,洞悉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只有如此方能对症下药,因地制宜。

政治教师需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了得问题并通晓基本的处理策略。同时,政治教师应不断地汲取最新的知识与资讯,和学生一起成长。如果教师自己固步自封,不能够与时俱进,他讲授的理论对于学生们来说毫无价值和吸引力,自然就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的不断“充电”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1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附加的教育,而是一项完整的育人工程,应渗透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既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又注重培养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行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挖掘教材因素,把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心理训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但具有必要性,同时也存在着可行性。

1.以兴趣问题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初二数学“无理数”的教学中,可以介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贡献及其弟子希勃索斯的命运等相关的数学史。再如:初三数学的“圆”一节中,我们可以组织讨论“车轮为何做成圆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总结答案,比直接的、空洞的说教“一中同长”要有力得多。我们还可以联系到祖冲之生平以及他们对圆周率的计算,介绍我国的这项令世人瞩目的数学成就,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教学中渗透数学的发展变迁,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民族精神,提高学习积极性都是大有裨益的。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普遍具有好奇心。学生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求知欲比较强。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启发引导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水到渠成地获得良好效果。

2.师生互动,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

快乐情绪原则是人类生活取向的一项基本原则。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状态是获得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研究表明,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程度产生直接影响。首先,教师满面春风、情绪高昂地走进课堂,面对全体学生的是微笑、热情和关爱。开始就直接激发学生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是自己学习的场所,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油然而生内在的情感动力,因此安定情绪、集中精神投入课堂学习。接着教师讲课,一举手,一眼神,一句逗趣话,一丝幽默感,都会进而激发学生情绪,使学生在融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领会知识。学生热情饱满地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时,学生计算中总出现丢2倍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一句顺口溜: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记住了公式,而且计算时也能避免失误。学生快乐学习,心情舒畅,心理健康同时得到正常发展。

3.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实验和教育教学实践都表明,学习水平不一的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元认知的发展水平不同。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因为良好的学习心理是认知的基础,碰到一些数学难题时,也会努力去思考如何解决,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养成自觉地调整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使认知水平得到发挥,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克服历年来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

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数学成绩不错,但考试几乎每次都会考砸。后来,我亲切地与他谈话,究其原因是心理压力太大,每次临考前都睡不着,心里总在说:到底明天能不能考好,考差了怎么办呢?越是紧张,越考不好。他很失望,很郁闷。知道原因后,我首先给他指出:要有信心,他的基础过关,有实力去考好。考前不要想太多,可以做一些轻松的事情,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喝一杯热奶帮助一下睡眠。还有思想要端正,只要尽力了,考得好不还都不怪自己。后来他想通了,成绩越考越好,后来还考上了重点高中。后进生不是笨,很多都是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可以通过提问:“数学从哪来的?你们的生活没有数学吗?”让这些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同学成立一个活动小组,利用课余的时间到各个商店了解价格情况。访问售货员……并且写写心得体会,让他们知道售货员也不容易当,要对各种商品的价格了如指掌,收款准确快捷。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使学生了解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尝试去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不再讨厌数学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所谓“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等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对待挫折最积极的态度,要有坚强的意志,知难而进,以积极进取的精神,战胜挫折,获得成功。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教师,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以教学为载体、为桥梁来挖掘学生的潜力,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2

各个初中校园在专注于知识文化教学的同时,应当优化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状态,依据学生的具体心理及身心发展需求,进行及时的帮助与辅导。以便于避免很多初中生由于心理状态不佳或者心理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及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需要学生掌握完备的物理知识,并且在初中阶段对物理学科进行有效的了解和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水平,为学生打下良好知识基础,为其今后的物理学习与探析提供完备的知识及学习储备。因此,在整个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将教学的重点与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及学习成绩上。因此重知识,轻心理教育的情况和问题,可谓普遍存在。大部分初中物理教师沿用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思路,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护理知识能力素养,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用于了知识讲解和例题分析上,很少会通过物理知识为学生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吸引力较健康指导。在此种教育环境与认知背景下,大部分初中生对于物理知识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但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注到物理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德育思想与其他价值意义。

1.2部分家长对子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及策略

不当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初中家长对于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的观念和意识也较为淡薄,这对于初中生的综合发展与全面成长也产生了一定的阻碍。除去要自学校角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还应当关注的是家长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优化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常年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与生活干涉本身较少,与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间与机会也有限,因此并没有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更有部分家长,当其发现自己孩子步入初中阶段处于叛逆期时,便对之以严厉打骂和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这无疑会加剧学生内心的抗拒感,增添家庭矛盾,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实际调查,我们发现,很多初中生的共性心理健康问题。例如,很大一部分人痛苦的正是完全没想法,很空洞,看别人都有特长而自己却没有,不仅如此,自己也即使有了目标也不知道怎么走。另外,很多初中生认为自己之前的人生一直都有参考答案,因为其整个学习和生活都是按照家长的引导和布置而完成的,没有自己的自主思想,因此初中后叛逆心理严重,出现了“报复性”逃课、逃学、沉迷游戏等情况,这显然也不利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1.3部分初中生本身存在差异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部分初中生由于个性鲜明,争强好胜,性格突出,且爱博人眼球,会选取一些不正当的方式来排解情绪、宣泄愤怒。这不仅会伤害到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也会威胁到周边同学营造不良的心理健康教学环境氛围。同时,很多初中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很迷茫。他们表示,自己定好的目标不能及时去着手实施,或者制定目标却坚持不下来,对于很多知识感觉记不住,对很多事情保持三分钟热度,但又因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或者生活问题不得不处理,进而产生焦虑、拖拉的情绪,甚至有人呈现逃避型人格。最后,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很多年轻初中生却沉迷于打游戏、看花边新闻,不珍惜时间,放任自己一直空洞下去。

2基于初中物理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策略分析

首先,基于上述问题,初中物理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与教育手段,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增添心理健康教育,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学元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物理知识水平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现象背后所蕴含的自然观念生态和谐理念以及各个物理学家的精神品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与心理健康程度。如此能够满足新时代对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能够为初中生全面素质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教育进步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其次,初中物理教师应当针对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例如,面对工作和孩子教育的平衡性选择,很多家长会感到无力和困惑,假如陪伴孩子便不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工作,但是忙于工作又会导致自己对子女疏于管教,担心这种情况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协助家长对当前状况和可选方案分别做一个细致的评估,去调查每个选择“可以获得什么,又要付出什么,需要准备什么,但又欠缺什么”,协调工作、教育在各个阶段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突出的矛盾,以及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协调整理,有所取舍,才可以统筹兼顾,同时做好工作和家庭教育。另外,针对学生漫无目的、毫无方向的现象,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告知大家,应当努力尝试,迈出第一步,合理为自己做规划,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最后,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突出性问题,自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家长、学生本身等多个层面入手,来谋求恰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调节手段。例如,可以告知学生如下理念和策略:改变是一项投资,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累加的目标,掌握这单元的物理习题,再掌握下一单元的习题,逐渐建立信心。

3立足教材,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

教材是课堂教育的基础与基石,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内容,认真研读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趣味性的教育内容,以潜移默化和互动性强的形式,增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初中物理教师应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物理知识及心理教育引导教学的多种方式,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吸引力,用多元化的形式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学习特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学习的整体兴趣和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契合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特点,改变过往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做好心理准备和情绪准备,并且掌握有效的课题教学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及心理综合能力。例如,教材中蕴含着颇多的德育及心理引导故事和元素,相关物理学家的品质和精神也能够对学生进行良性的启迪。比如,在为学生讲述“万有引力”的知识时,教材中便有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趣味故事讲解,教师可以自相关内容入手,结合教材,利用多媒体动画和影视作品还原当时的场景,请学生在动态的欣赏过程中体会牛顿善于思考、积极进行物理生活化学习探究的精神,为学生做出良好的表率,激发学生的效仿热情,提升学生物理思考学习的积极性。

4平等教学,温厚待人,鼓励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给予每个学生发言表达机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教师应当首先做出表率,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一视同仁,关注关爱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和学优生给予同等的帮助和尊重。给予物理学困生更多的发言与表现机会,关注其学习心理健康情况,对峙进行良性引导,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表达交流热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的知识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过往的学习与生活中便接触到了此类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问及学生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此类情况时,大部分学生都积极举手想要发言。这时,我注意到班上一名物理学困生也鼓足勇气举起了手,此情此景令我非常欣慰,于是将其叫起回答相关问题。这名学生大胆发言,阐述了自己在生活中将筷子放在盛满水的碗里,观察到筷子形状变化的现象,认为其现象能够体现出光的折射。我对他的回答给予了言语上的肯定和掌声的鼓励,当众赞美其,善于观察,并在生活中挖掘物理现象的优良品质。鼓励大家向之学习,同时引导其以后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物理现象、总结物理知识,积极发言,踊跃与大家进行交流。久而久之,在我的引导下,这名学生对物理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课堂发言与表现的频率也在不断提高,其物理成绩也有所进步。这名学生也由最初的不善言辞和沉默寡言,逐渐变成了后续性格开朗、主动与学生老师交流请教的良好状态。基于此,我们可以得知,初中物理教师的鼓励和认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不吝夸奖,循循善诱,侧面引导,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探究兴趣,构建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物理知识文化进步与心理健康同步发展。

5基于小组合作和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为其带来良好体验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以在知识文化教育进度下,为学生穿插讲解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理念,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另外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内部形成良好的交际圈和心理健康交流氛围,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相较于独立完成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的方式,大多数初中学生喜爱进行团体性、小组性分析交流与合作的形式。另外,“实践-理论-实践”的行事模式,课前做题-课上听讲-再做题,亲身经历的体验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物理知识,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和游戏化的形式对相关知识进行体会和理解。例如,在学习“重力”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比赛,鼓励大家在跳绳的过程中体会身体腾空后所产生的重力感,引导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团结协作,互相鼓励,记录跳绳的次数、每个人对重力的感受。在合作跳绳的物理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索和尝试,形成了勇敢坚强的学习与心理品质。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和参与的积极度,适当地给予鼓励和帮助。另外,重力加速度的问题也是后期物理学习过程中需要慎重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调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速度下身体重力的感觉,以及对地面踩踏时回馈的力量感。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良好学习体验,还能引发学生的物理深思,为其以后的物理探究埋下良好根基。

6案例引导,立足实际,树立榜样,答疑解惑,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基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策略性引导,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困惑给予专业性策略指导,可以依据例题分析和知识讲解,挖掘机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联系,以案例性、视频性的展示方式,给予学生心灵和视觉上的冲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和正确价值观念。例如,在学习速度的知识时,在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汽车与高速路上行驶,始终保持速度不变,求解到达目的地最后花费时间的问题。在引导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和解答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汽车在高速路上真实行驶的视频,为学生营造真实感和生活化气息,激发学生的物理探究兴趣。同时在学生掌握了物理速度解答及例题分析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穿插播放一些汽车,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变速或加速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视频。以此来警示和教导学生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在今后的驾车行驶时,尽量保持匀速平稳前进,对自身生命及他人生命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提高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和敬畏感。另外,教师可以请已经毕业的学生来为同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进行演讲,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比如,我校一名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面对学弟学妹们的心理困惑,表示:“遇到问题,先找到解决办法,告别纷扰,去寻找生活的物理宝藏,留意健康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带给自己生活的一种舒适感。也可以先定制一个小目标,提高自己的眼界和思想,告别负能量,每天追求一点进步。最后,可以时常去记录一场生活的变化及进步,诸如又做对了一道物理题、成功背诵了一个物理规律,这些点滴积累都能够让你变得更有自信,心理健康程度逐渐提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篇13

(一)初中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一致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核心理念贯穿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始终。《语文课标》前言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学生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语文课标》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材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语文课标》教学建议的部分提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选择教学策略。”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尊定基础。”也就是说,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综上所述,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语文是一门工具,它和具体的人、社会历史中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学离不开“人”,它富有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离开“人”,语文教学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语文为个体的人所掌握,又显示个性、具有灵性。而正是这些富有灵性的、“人性”的东西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初中语文课文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能让学生深刻认识真、善、美,课外古诗词的背诵让学生在仰慕圣贤之道的同时思想受到熏陶,名著导读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趣,融洽、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不断给学生传递着正能量,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则使学生的素质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内化。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短缺,而学科教学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素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1.初中语文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名肩负着心理健康教育职责的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以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帮助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要想给学生一碗水,你必须得有一桶水”,因此要想给学生满满的正能量,教师必须得是一个“能量团”。当教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生时,学生接收到的信息也是积极、乐观的;当教师以消极、悲观的心态面对学生时,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就只能是消极、悲观的。2.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得具备基本的语文专业知识,还有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这方面的知识可以通过参加系统的专业培训来获得。同时,通过阅读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参加学术研讨会或专业组织的活动等途径使自己的知识得到更新。除此之外,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努力钻研,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提高专业素养的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初中生普遍有这样一种情况: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他教的这门课,从而获得极大的学习动力,最终取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成绩。可见师生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除此之外,师生关系还会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它也关乎到学生的未来。从本质上讲,师生往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笔者观察了班里与教师交住较好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比较成熟的社交能力,在和教师不断相处的过程中,他们在进行着社会交往,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着如何交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积极与老师及父母进行沟通,把握与异往的尺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技能、解除心理障碍之外,还应传授他们一些有关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更好地与人沟通。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