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实用13篇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1

(一)选题依据

随着现代游泳竞技水平的增加,为了不断的刺激的运动员的机体,在训练将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所有这些将增加运动员身体的疲劳程度。如果不及时恢复,容易导致过度训练。恢复训练,因此,已成为游泳运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疲劳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对于运动员,连续积累的疲劳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过度训练的发生,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本文将对游泳运动员常用的恢复方法进行调查和研究。

(二)文献综述

1.为什么要恢复?

在威里・哥斯密斯的《恢复性训练》中提出的说法。

训练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反复循环不断的辨证过程,可以说没有疲劳就没有训练,没有超量恢复就没有运动成绩的提高。

一名运动员必须注意的三大点:(1)在训练期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2)帮助身体从训练中恢复过来(训练前的恢复方法包括有效的肝糖元补充,营养补充,按摩,热敷,睡眠和轻微活动)。(3)帮助机体准备下一次训练换句话说就是训练、调整和准备。

2.恢复在游泳训练中的作用

游泳训练中对于运动性疲劳在当今泳坛上始终是个难题, 没有疲劳永远不可能有成绩的提高。要想提高运动成绩必须在原有运动量的基础上提高强度或者在原有训练强度的基础上提高训练量, 从而产生运动性疲劳,然后才有超量恢复, 把运动成绩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游泳界有句话叫“往死了练, 往活了恢复”,可见恢复在游泳训练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往死了练容易,往活了恢复却不是所有教练员能掌握好的度!现在很多体育科研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是合理的运动疲劳,如何防止过度疲劳,努力找到在大负荷训练疲劳强度和疲劳的可控点。每个国家,每个团队,每一个从事科学研究人员、教练员现在都对训练恢复有了新的认识,训练恢复也被列入游泳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3.常用恢复的方法与作用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研究,结合训练实践发现,总结出对游泳运动员训练后采取的恢复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训练后放松游的恢复作用

游泳不仅是一项技术项目,也是一项体能项目,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并且要有超强的耐力,在承受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负荷后,运动员体内产生的一些代谢产物如不能及时得到排除,肌肉会因为长时间紧张而变得僵硬,而这些症状可以通过训练后慢游得到解决,慢游可以使体内的代谢产物得以尽快消除,并使肌肉得到放松。

(2)按摩和牵引练习的恢复作用

请团队医生训练后给运动员按摩肌肉,或者运动员相互按摩。通过按摩可以使肌肉的毛细血管扩张和备份毛细血管开放,增加局部血液供应,加速肌肉中排除乳酸的积累过程,有助于消除疲劳。使用适当的按摩技术拉力锻炼,可以减少训练后的肌肉紧张,减少或消除肌肉酸痛。定期按摩和练习,还可以增强韧带的弹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在预防运动损伤的恢复。

(3)水疗和桑拿浴的恢复作用

温泉和桑拿浴是常见的恢复方法,热水可以刺激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快消除代谢物的过程中,放松肌肉和神经,促进食欲和睡眠。所以,运动训练后适当的温泉和桑拿浴的基本方法加快身体的恢复。

(4)超量恢复

大运动量、高负荷游泳训练,运动员的肌肉和内脏器官提出高要求,为了适应高需求,肌肉必须在复苏过程中不断产生补偿适应需求。如果我们将继续增加音量或负载或恢复时间不足,甚至会出现肌肉逐渐严重的撕裂现象。高强度训练后,身体需要至少48 - 72 h的恢复时间,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然后不情愿地训练,将导致疲劳不断积累和产生过度疲劳。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因此,必须采取过度的恢复训练,为了提高身体的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使身体适应真实的状态最好的状态。

(5)理疗的恢复手段

红外线:主要是对肌肉组织产生温热作用,组织吸收红外线能量以后,分子水平发生变化,酶的反映加速,物质代谢加快,再生与补修过程得到改善,因此,红外线照射是一种较好的恢复手段。

热疗:热疗可使皮肤血管扩张,促进循环,加速身体废物和毒素的消除,增加组织的营养,能够放松肌肉组织,降低肌肉的紧长和硬度。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级以上游泳运动员60人(北京体育大学游泳校代表队和游泳专项的系队同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二级以上游泳运动员60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训练或比赛后喜欢用的恢复方法。实际发放调查问卷60份,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效问卷率85%。

2.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恢复方面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

3.数理统计法:通过Excel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辅以图表的形式直观的呈现出来。

三、结果与分析

(一)运动员通常使用的恢复方法

可以看出,运动员最常使用的恢复方法分为;放松游恢复法使用率为66 % ,增加睡眠使用率为74 % ,按摩和牵引恢复法使用率为56% ,吸氧使用率为6 % ,水疗和桑拿使用率为2 %,服用营养补剂使用率为32 %,心理恢复法使用率为16 %。

(二)运动员认为最有效的恢复方法

通过分析看出,运动员认为最有效的恢复方法排在第一位的是增加睡眠,第二位的是心理恢复法,第三位的是服用营养补剂,第四位的是按摩和牵引恢复法,第五位的是吸氧,第六位的是放松游恢复法,第七位的是水疗和桑拿。可见运动员认为最有效的恢复是自然的恢复方法,而不是通过某种手段的恢复。

(三)运动员对各种恢复方法的理解程度

图1

然而通过图1可以看出,对各种恢复方法作用的了解,有32%的运动员不怎么了解并且有些恢复方法都没有使用过,有65%的运动员一般了解并且使用过大部分恢复方法,有13%的运动员非常了解并且全部使用过,没有运动员是完全都不了解的。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调查发现,运动员通常使用的恢复方法都是相对简单的自然恢复,只有很少的运动员会使用像吸氧、水疗和桑拿等积极的恢复方法。

2.因为运动员平时使用的恢复方法大部分都采用较为简单的恢复手段,像使用恢复器械类的大家都很少使用,所以在大部分运动员眼中有效的恢复方法就会偏向于简单自热的恢复方法。

3.通过统计结果有较多的运动员对很多恢复方法都没有用过,甚至不知道它们的恢复作用,而恢复的手段少会影响恢复的效果。

(二)建议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2

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因为已有前文专门论述,本文不再重述,而重点论述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

一、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的法律规定

除特定问题调查以外,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方面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有关法律规定如下:

(一)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都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应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代表法规定,代表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调查研究这一概念,但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听取意见和要求的方式之一。

(二)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对属于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地方组织法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对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监督法规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常委会可以安排参加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撤职案,可以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监督法还规定,根据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本级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中集中反映的问题,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五)预算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

(六)立法法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

虽然这里也没有使用调查研究这个概念,但是,显而易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都是很重要的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中规定,执法检查组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了解和掌握法律实施的真实情况,研究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委员长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等等。该法不仅明确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中特定问题调查、执法调研、专题调研、工作调研和一般性调研等五种具体形式,还规定了调查研究的“三深入”原则——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还规定了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具体调研方法。

(八)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中规定,经委员长会议专项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可以对各部门、各预算单位、重大建设项目的预算资金使用和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调查。

(九)《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

二、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种调研形式的分述

(一)立法调研

立法法所规定的调研,主要是指法律法规草案提交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后和审议过程中,需要做和可以做的调研。

立法法关于立法时进行调研的规定,虽然具体是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的,同样也适用于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即拥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也应按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

立法调研可以由相应的人大常委会组织,也可以由相关专门委员会组织;按立法法的规定,还可以由常委会的工作机构(本文作者认为,这包括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下同)组织;可以组织调研组进行调研,也可以不组织调研组,直接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立法法还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这既是民主立法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信函、电话来参与,也可以在网络上给有关网站发帖子、自办博客、发送电子邮件来参与。

上级人大常委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调研组在进行立法调研时,在组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时,上级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时,上级人大常委会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时,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没有法律法规制定权的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应该努力协助做好有关工作,发动本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本行政区域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相关立法活动,协助收集和整理信函、电话、网络提供的信息,集思广益,帮助上级立法机关把法律法规制定好。

有法律法规制定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主动邀请有关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立法调研主要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因此,不管意见的价值大小、是对是错,都要汇总起来,供法律法规起草机关和审议机关参考。

(二)执法调研

执法调研是近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地方人大共同创造的一种带有监督作用的调研形式。

执法调研的作用类似执法检查,但程序简单得多,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两三个人;时间可长可短,最少可以几天就完成;牵涉面较小,不占用“一府两院”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组织起来容易得多,可以真正做到轻车简从。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办事机构,都可以进行执法调研,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主任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

执法调研一般应成立调研组来进行,要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感性资料。调研组要在调研中区分对错是非,给“一府两院”执法情况以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因此,执法调研不到现场不行,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得到的信息,只能参考,不能代替实地调查研究。

执法调研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是,调研组必须向派出它的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提交调研报告。一般的说,调研组也会向被调查的“一府两院”或其部门反馈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派出调研组的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可以跟踪了解解决和处理的情况。这些程序都与执法检查类似。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3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说理的方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对研究问题进行层层梳理,提出明确的论点,并逐一予以阐释、 论证的研究方式。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属于论证型论文。论证型论文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部分组成。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因果法、反证法、引申法等。

(二)评述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评述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其研究领域的某一成果或具体观点进行褒贬不一的综合性评述的研究方法。根据评述对象的不同,评述通常分为文献评述和会议评述两种不同类别。运用评述研究方法所撰写的。论文通常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并钚- -味对已有观点或成果进行正面论证或反面驳斥,而是综合各方面观点以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评述。评述型论文通常包括前言、主题和总结三个部分,与运用论证方法撰写的论证型论文相比有明显区别。在评述型论文的撰写中应特别注意对评述对象资料的搜集要尽完整,使用的文献资源也应忠于事实,最大程度保证评述的客观性。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特别是社会科学类论文研究方法中较为重要的研究方法。运用调研方法撰写的论文就是通常所说的"调研报告".根据调研报告撰写的论文就是"调研型论文".调研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社会实践调研,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后,再开展客观分析的一种综合性学术研究方法。调研方法最常用于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开展实证研究的基础性方法。调研型论文通常包括调查和研究两个阶段,通过调查去研究某些社会现象,得出有关数据,归纳相关规律,为解决某些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或参考。

(四)考证方法

人文社科类学术论文写作的考证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对学科领域或社会实践中的某- -问题 ,以直接或间接的材料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辨明是非的研究方法。通常意义上的"考证"多指对古籍、古证的考察或修订。现在的考证含义已有所延伸,不再仅局限于对古籍的考察,而是指对事实的考核和例证。

考证方法常用于历史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考证型论文-般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与其他研究方式不同的是,考证型论文的研究方式需提出新的考证观点,否则只是延续前人的考证结论,考证的意义就大大削弱了。

二、适用社科论文的研究方法介绍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 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 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 问卷调查法 ,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 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 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 研究提纲或观察表, 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 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 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 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 发现其中的问题。 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 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 借助各种方法技术, 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 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3、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 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 从而全面地、 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 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其作用有: 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 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 有助于观察和访问。 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 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 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 在自然条件下, 通过有目的有步骤地操纵, 根据观察、 记录、 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 主要目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4、 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 通过定量分析法可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以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 理清关系,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 的方面的分析。 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 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 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 从而能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达到认识事物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5、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 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表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计,现在世界上有 2000 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 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6、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 加以调查分析, 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

(1) 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

(2) 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

(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7、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 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 它通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揭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达到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8、模拟法 (模型方法 )

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 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 然后通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 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9、探索性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 创造新知识,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10、信息研究方法 信息研究方法是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 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 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11、 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 使之系统化、 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总结推广先进经验是人类历史上长期运用的较为行之有效的领导方法之一。

12、描述性研究法

描述性研究法是一种简单的研究方法, 它将已有的现象、 规律和理论通过自己的理解和验证, 给予叙述并解释出来。 它是对各种理论的一般叙述, 更多的是解释别人的论证,但在科学研究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能定向地提出问题,揭示弊端,描述现象,介绍经验,它有利于普及工作,它的实例很多, 有带揭示性的多种情况的调查;有对实际问题的说明; 也有对某些现状的看法等。

13、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 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 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 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成果。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是紧密联系 ,质变和量变是互相制约的。 要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 不仅要研究质的规定性, 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 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

数学方法主要有统计处理和 模糊数学 分析方法。

14、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辩想象、分析综合等,它对于一切科学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4

关于特定问题调查,因为已有前文专门论述,本文不再重述,而重点论述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

一、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的法律规定

除特定问题调查以外,关于人大及其常委会其他方面和其他形式的调查研究,有关法律规定如下:

(一)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都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应当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代表法规定,代表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调查研究这一概念,但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听取意见和要求的方式之一。WWW.133229.cOM

(二)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对属于全国人大或者全国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三)地方组织法规定,各专门委员会在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领导下,对属于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职权范围内同本委员会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四)监督法规定,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前,委员长会议或者主任会议可以组织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本级人大代表,对有关工作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常委会可以安排参加专题调查研究的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审议撤职案,可以由主任会议提议,经全体会议决定,组织调查委员会,由以后的常委会会议根据调查委员会的报告,审议决定。

监督法还规定,根据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本级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中集中反映的问题,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各级人大常委会每年选择若干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有计划地对有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

(五)预算法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

(六)立法法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法律案,法律委员会、有关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听取意见可以采取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常委会工作机构应当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

应当收集整理分组审议的意见和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经委员长会议决定,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

虽然这里也没有使用调查研究这个概念,但是,显而易见,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公布法律草案征求意见,都是很重要的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七)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中规定,执法检查组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采用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了解和掌握法律实施的真实情况,研究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委员长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等等。该法不仅明确规定了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中特定问题调查、执法调研、专题调研、工作调研和一般性调研等五种具体形式,还规定了调查研究的“三深入”原则——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还规定了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等多种具体调研方法。

(八)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中央预算审查监督的决定》中规定,经委员长会议专项批准,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可以对各部门、各预算单位、重大建设项目的预算资金使用和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调查。

(九)《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

二、对人大及其常委会各种调研形式的分述

(一)立法调研

立法法所规定的调研,主要是指法律法规草案提交人大或其常委会审议后和审议过程中,需要做和可以做的调研。

立法法关于立法时进行调研的规定,虽然具体是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规定的,同样也适用于有制定地方性法规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即拥有地方性法规制定权的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也应按照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办。

立法调研可以由相应的人大常委会组织,也可以由相关专门委员会组织;按立法法的规定,还可以由常委会的工作机构(本文作者认为,这包括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办事机构——下同)组织;可以组织调研组进行调研,也可以不组织调研组,直接召开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

立法法还规定,列入常委会会议议程的重要的法律案,可以将法律草案公布,征求意见。这既是民主立法的重要措施,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广大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信函、电话来参与,也可以在网络上给有关网站发帖子、自办博客、发送电子邮件来参与。

上级人大常委会、相关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组织调研组在进行立法调研时,在组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听取各方面意见时,上级人大常委会工作机构将法律草案发送有关机关、组织和专家征求意见,收集整理各方面提出的意见以及其他有关资料时,上级人大常委会公布法律法规草案征求意见时,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包括没有法律法规制定权的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乡镇人大,都应该努力协助做好有关工作,发动本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本行政区域的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相关立法活动,协助收集和整理信函、电话、网络提供的信息,集思广益,帮助上级立法机关把法律法规制定好。

有法律法规制定权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主动邀请有关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立法调研主要是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是汇总各方面的意见和信息,因此,不管意见的价值大小、是对是错,都要汇总起来,供法律法规起草机关和审议机关参考。

(二)执法调研

执法调研是近几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和地方人大共同创造的一种带有监督作用的调研形式。

执法调研的作用类似执法检查,但程序简单得多,人数可多可少,少则可以两三个人;时间可长可短,最少可以几天就完成;牵涉面较小,不占用“一府两院”很多时间和精力,因此,组织起来容易得多,可以真正做到轻车简从。

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办事机构,都可以进行执法调研,重大的典型违法案件,主任会议可以交由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进行调查。

执法调研一般应成立调研组来进行,要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感性资料。调研组要在调研中区分对错是非,给“一府两院”执法情况以客观、公正、真实的评价。因此,执法调研不到现场不行,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得到的信息,只能参考,不能代替实地调查研究。

执法调研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程序是,调研组必须向派出它的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或常委会办事机构提交调研报告。一般的说,调研组也会向被调查的“一府两院”或其部门反馈意见,但不直接处理问题。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派出调研组的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可以跟踪了解解决和处理的情况。这些程序都与执法检查类似。

当然,执法调研比执法检查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要弱一些。常委会办事机构组织的执法调研也不能与人大常委会或专门委员会组织的执法调研完全等同。但从这些年的实践看,执法调研的监督作用仍然很明显,对于推动“一府两院”改进工作仍然非常有效。

(三)专题调研

专题调研是指各级人大常委会、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就专门问题进行的调查研究。专题调研首要的工作是确定调研的题目,即调研的专门问题。目前,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一般都是根据:(1)过去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2)本级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中集中反映的问题;(3)本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4)本级人大专门委员会、常委会工作机构和办事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5)人民来信来访集中反映的问题;(6)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来确定若干关系本行政区域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专题调研应强调组织调研组深入实际,进行实地考察,取得第一手的感性资料。因此,专题调研不深入到群众中去不行,通过其他方式和渠道得到的信息,只能是参考,不能代替实地调研。

(四)工作调研

工作调研是为了进一步做好人大工作,就人大工作本身进行的调查研究。

随着人大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发展,为使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更好地行使职权,也日益要求他们与搞好调查研究联系在一起。例如,对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议案,要求他们通过视察、专题调研等活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在认真酝酿并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提出;对人大代表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也要求他们通过视察、专题调研和代表小组活动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本行政区域内的重要情况和问题,了解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在全国人代会上,把提出的议案以及建议、批评和意见分为三类:一类是通过专题调研和集中视察后形成的;一类是通过座谈、走访、征求意见形成的;第三类是结合本职工作、总结实践经验提出的。

应该说,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日益重视调查研究,而为了更好地履行职权,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也日益自觉地参与调查研究。工作调研包括人大常委会办事机构对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调研。

(五)一般性调研

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应当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代表法规定,人大代表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这里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调查研究这一概念,但众所周知,调查研究是听取意见和要求的方式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则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要经常进行调查研究,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

一般性调研有时没有特定的任务,无任何限制地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但有时,也可能会围绕一个问题,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开展一般性调研,人民群众的什么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什么问题都可能涉及。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选择一些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深入进行调研。所以,两种情况有可能转化。在各种调研形式中,一般性调研有时是基础,随着一般性调研的深入,可能转化为立法调研、执法调研、专题调研和工作调研。

三、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在各级人大的共同努力下,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调研制度日益健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都在努力开展调查研究,已经形成良好的风气。但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调研制度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和研究,以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调研制度更加健全,例如:

(一)进一步明确被调查的国家机关的权力和责任、社会团体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宪法规定,全国人代会组织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切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

全国人大议事规则也规定,全国人代会组织的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的时候,一切有关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都有义务如实向它提供必要的材料。

预算法规定,各级人大有权就预算、决算中的重大事项或者特定问题组织调查,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中规定,有关部门和地方应支持执法检查组的工作,提供真实情况和其他必要的帮助。应该说,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调查研究。

制定这些法律时,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尚未正式出现公法私法、公权力私权力的概念。立法法规定,立法应当科学合理地规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与义务、国家机关的权力与责任。权力与责任是公法的基本法律规范,权利与义务是私法的基本法律规范。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提出要科学合理地区分公法私法的基本法律规范。

因此,从公法私法的角度看,在人大及其常委会调查研究时,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或者说提供真实情况和其他必要的帮助,是享有公权力的有关的国家机关或者说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的职责,对只有私权力的单位、个人或者说社会团体和公民来说,则是其法律义务。

对国家机关或者说有关的政府、部门、单位来说,如果它们不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不提供真实情况和其他必要的帮助,或者说不履行职责,其承担法律责任的方式是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剥夺其部分或全部权力。

对只有私权力的单位、个人或者说社会团体和公民来说,如果它们不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材料、不提供真实情况和其他必要的帮助,或者说不履行义务,应该规定一定的强制手段和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还应该规定他们应享有的权利,例如,为其保密,防止提供意见的人遭受打击报复等。

(二)明确各种调研方法的组织程序和具体要求

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抽样调查、实地考察是人大及其常委会经常采用的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具体的调研方法更加多种多样,可以采用电话记录、视频会议、电子邮件、各级人大的网站、公民博客等形式进行。来信来访也是调研的一种渠道。

这些调研方法的组织工作和运作程序很不相同,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对组织方、参与方的要求,除了前面所述的若干基本原则外,一些具体要求也不太一样。例如: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5

调查研究的种类

按调查研究的的性质,调查研究可分为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两类

①客观准确地描述所调查研究事物/现象的状况、过程和特征的研究就是描述性研究。例如对我国某地区孕产妇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现状、过程和特征的描述,以发现孕产妇使用妇幼保健服务的规律,提出改进妇幼保健服务的措施。②解释性研究经常应用于理论检验研究或专题研究中,主要目的是说明某现象的原因,预测发展趋势和后果,如对某地矿难事件原因的调查研究。

按调查研究的时间,调查研究可分为横断面研究和纵贯研究 横断面研究是在某一个时间,对研究对象进行的横断面的研究。如不同人口特征和不同经济状况的人健康状况以及对卫生保健服务的利用。单个的横断面研究属于静态研究,但多个横断面研究结合起来,可作动态分析。横断面研究的优点是调查面广,可对各种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描述和比较。但横断面研究资料的深度和广度较差。

在不同时点或者较长的时期内开展的观察和研究,就是纵贯研究。纵贯研究的特点是,它能了解某现象的发展过程,能比较不同时期的变化。但纵贯研究的调查范围较小,难于进行不同类型人群之间的比较。

按调查研究的范围,可将调查研究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查:是对研究对象的全体进行调查。这类调查的典型代表就是人口普查。普查资料的标准化程度高,可统计汇总和分类比较,调查结论具有很高的概括性和普遍性,可精确地反映总体的一般特征。但调查的内容较局限,缺乏深度,工作量大。

抽样调查: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一些个体作为样本,并通过样本的状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调查结果是否能够较好地反映总体的状况,取决于抽样方法是否科学。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几乎可用于所有的调查研究。

个案调查: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个或几个个体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以详细描述某一具体对象的全貌,了解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按调查研究获得的资料性质,调查研究可以分成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类①获得定量资料的调查研究,称为定量研究;②而获得定性资料的调查研究,则称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逻辑推理比较严谨,其结论更客观更科学。但是,定量研究容易忽略深层的因素和具体的过程,很难真正确定某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定性研究可对研究的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和描述。但是,定性研究的结论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各有优缺点,应扬长避短,发挥各自的优点,克服各自的不足,结合运用。在自然科学中,定性研究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多了。

搜集数据资料的方法很多,只有选用正确的搜集数据资料方法,才能得到研究所需要的合乎要求的数据资料,达到研究的目的。

搜集数据资料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测量和探究,获取相关信息的过程。搜集资料的方法有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对于敏感问题,还有特殊的调查技术。目前流行的做法是,对于某一项研究,往往采用不只一种方法来搜集数据资料。用不同方法搜集数据资料,相互比较印证所得到的数据资料,从而评价并保证数据资料的真实性,最终保证研究的高质量。

问卷法

问卷法是运用统一的有问有答的资料搜集工具,向各个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与意见的一种方法。统一的有问有答的资料搜集工具即是问卷。问卷法是现代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资料搜集方法,是高效率地了解总体的一种调查方法。

问卷法的特点:问卷法的第一个特点是标准化。对于所有的被调查者,问卷法都是以同一种问卷进行询问,同时以同一种方式发放与填写问卷。因此,既可以反映同一地区、同一阶段等具有某种相同特征的被调查者的平均趋势与一般情况,又可以对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等具有某种不同特征的被调查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有时还可以对相同的一些被调查者在间隔了一定的时期之后,进行追踪调查。本法搜集的资料,便于进行计算机处理,进行定量分析。

问卷法的第二个特点是匿名性。使用问卷法,调查者一般不要求被调查者在问卷上署名。由于匿名,被调查者就减少了顾虑,有利于提出某些敏感性与威胁性的问题,并得到被调查者真实的回答。

问卷法的第三个特点是间接性。使用问卷法,调查者一般不与被调查者直接见面,而由被调查者自己填写问卷,这样可节省调查费用。但这样不能有效控制对问卷的正确填写,而且将研究结果完全建立在被调查者主观的回答之上。因而,问卷的真实性程度难以确定,一般来说要低于访谈法。问卷法要求被调查者能够阅读和理解问卷上提出的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因此,问卷法对被调查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不适用于对文化程度偏低的人群进行调查。间接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另一个缺点是回收率低。

问卷的基本结构如下。

①前言:前言是写在问卷开头的一段话,又称说明/封面信,是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与要求的一封简单的信。前言的篇幅不能太长,宜短小精悍,但它在整个问卷中的作用巨大。被调查者能否愿意配合,如实按要求填写并将问卷交回,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前言的效果。前言一般要说明调查的目的与意义、关于保密的保证、对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要求以及调查者的个人身份或组织名称。②主体:问卷的主体是问题和答案。问卷就是通过问题和答案来搜集被调查者的资料的。问卷中的问题,分为开放型和封闭型两种:开放型问题,不向被调查者提供备选的答案,允许应答者充分自由地按自己的方式发表意见,不受什么限制,因而其回答是自然的,所得的资料是丰富多彩的。但正因为这样,开放型问题需要被调查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思考、组织和书写,被调查者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才能完成。另外,对所得的资料分析处理较困难。与开放型问题相反,封闭型问题提供备选的答案,被调查者只能从中挑选,这样实际上就限制了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和内容。因而,被调查者容易回答,而且所得的资料形式统一(甚至有些死板),便于分析处理。但是,如果设计人员考虑不周,遗漏了重要的选项,那么可能导致调查结果的偏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常常将问题设计成半封闭(或说半开放)型的,就是在封闭的答案后增加一开放性的选项,允许发表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开放型的问题常用于探索性调查的问卷中,而正式调查的问卷中,封闭或半封闭型问题占绝大多数。

主体中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对回答问题方式的说明,即对如何回答问题或选择答案作出的明确而具体的说明。对问题中的概念和名词要给予通俗易懂的解释,对其含义和范围作出说明。要特别注意对问题接转的说明。对回答方式的说明要简单明了,使被调查者一看就懂。自填式问卷的说明可以放在问题的后面或前面,也可以在问卷中对有关项目作注解;访谈式调查,则要单独编制访谈指南,培训调查员时作重点讲解。

③结语:结语是完成问题后,结束之前的一些话。主要包括感谢被调查者合作,以及请被调查者将问卷寄回或上交。

④问卷设计:问卷调查的过程,是调查研究者通过问卷了解被调查者情况的过程。一方面,问卷要满足调查研究者的需要,搜集相关的信息,充当为调查研究者服务的角色;另一方面,被调查者根据问卷,决定是否参加调查,回答哪些问题,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等,因此问卷是被调查者的主宰。问卷的这两方面的功能,都很重要,尤其是后者,为此设计问卷时必须从被调查者的角度出发,为他们着想。

问题的产生:问卷的核心是“问题”。编制问卷首先需要确定问题,即在问卷中提出哪些需要被调查者回答的项目。问题的形成,一般经过如下步骤:a.课题分析,提出假设;b.概念具体化,寻找变项;c.确定指标;d.为测定已经确定的指标,编制直接与间接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提出问题是问卷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一个好的问卷,必须合理科学与艺术地提出每一个问题。

问题的排列:问题的排列,需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a.同类组合,即把相同主题的问题排列在一起;b.先易后难。先容易回答的,后难于回答的;c.先次后主。先问次要的问题,后问主要的问题;d.先一般后特殊。先问一般性的问题,后问跟研究主题密切相关的特殊问题;e.先大后小。先问较大方面的问题,后问较小方面具体的问题;f.先封闭后开放。先问封闭容易回答的问题,后问需要思考的开放型问题。

问卷的试用和修改:初步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甚至是遗漏和错误。存在不足和缺陷,乃至遗漏和错误的问卷一旦发出去后,一切潜在的缺陷和错误都将无一遗漏地直接展现在被调查者面前,然后又带着令研究者遗憾和后悔的资料回到研究者手中。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即使发现了所存在的缺陷和错误,也无力对它们进行修改和纠正。所以,问卷设计中的任何不足,都将在最终得到的资料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初步设计好的问卷,不能直接用于正式调查,而必须先用于一次试调查。

对调查问卷的试用,就是在正式调查前对调查问卷的实际测试,包括对问题顺序、格式和说明等的测试和检验。试用初步设计好的问卷,有两种方法。一是客观检验法,即在要正式调查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小样本(30~100个调查对象),对他们进行试调查,然后认真检查和分析试调查的结果,发现问题,修改完善调查问卷。二是主观评价法:将初步设计好的调查问卷,分别送给该研究领域的数名专家、研究人员以及典型的被调查者,请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对问卷进行评论,指出各种缺陷和错误。研究者再根据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调查问卷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完善。⑤问卷的发放和回收:问卷可分为自填问卷和访问问卷两种。自填问卷又可分为邮寄问卷、发送问卷和报刊问卷。由此可见,问卷可以通过邮寄发送问卷,再通过邮寄回收。可集中分发,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或登门发送,登门收回等等。也可夹在报刊中或者印刷在报刊上,来发放问卷,再通过邮寄回收问卷。

无论通过哪种方式发送问卷,问卷的回收是问卷调查中比较重要的问题。常用问卷的回收率来衡量问卷回收情况的好坏。问卷的回收率是指问卷调查中收回的问卷数占发出的问卷数的百分比。问卷回收率的高低直接影响样本的代表性,以及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如果问卷的回收率过低(低于50%),就很难保证调查结果对总体的代表性。因此,保证较高的问卷回收率是进行问卷调查时的基本要求。总的说来,影响问卷回收的因素有:a.主办调查研究单位的权威性。主办单位的权威性,将直接影响被调查者是否信任,是否愿意回答调查问卷。合法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等单位或者其成员主办/组织的问卷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一般都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所以,提高问卷回收率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组织的名义来发放问卷。b.问卷及其回收。影响问卷回收率的因素之一是填写和回收问卷是否方便。一般来说,调查问卷不宜太长,被调查者能够在20分钟内完成的最好,完成一份调查问卷最长不能超过30分钟。同时问卷中必须给回答者有关的指导。应该明确无误地告诉回答者回收问卷的方法。需要邮寄回收问卷时,一定要说清楚邮寄的地址,最好为回答者提供已经写好地址、贴上邮票的信封,可能时甚至可以附一定的报酬。c.说明信和催追信。无论是哪一种调查问卷,都应该附有说明信,说明调查研究的性质、目的和意义等,并请求被调查者积极合作。问卷发出去以后,还要发一些提醒或催追的信涵,再次请求被调查者的合作,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访谈法

访谈法是调查者直接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当场记录答案并由此了解有关问题的实际情况的一种方法。访谈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是了解人们的经历或动机与看法的科学方法。

访谈法的特点:访谈法具有如下特点:①访谈双方直接互动。访谈是一个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访谈员与被访者双方相互影响,并对调查结果产生影响。一方面,访谈员所搜集的资料以及对其的解释说明等,要受到被访谈者的回答和态度的影响;另一方面,被访谈者的回答和态度,又受到访谈员的仪表举止等的影响。因此,交往成功与否,决定着调查质量的好坏,这就使得访谈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调查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员个人的交往能力、掌握的访谈技巧以及对访谈的控制能力。所以,访谈法对访谈员的要求比较高。

②访谈过程灵活可控。在访谈过程,如果发现被访谈者对问题不理解或者误解时,访谈员可以及时引导和解释;如果对被访谈者的回答不理解或不清楚时,访谈员可以当面追问澄清;如果访谈环境不好,访谈员可以设法调整,以使访谈不受干扰。在访谈过程,当访谈员发现新的预先没有估计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时,访谈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主动追寻探讨,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资料。故访谈法获得的资料可靠性好。

③访谈结果易有偏误。访谈的潜在威胁是有些被调查者言不符实,或对某一问题存在偏见,从而带来资料的偏差。

④访谈法不适于敏感性问题、尖锐问题和隐秘问题的研究。被访谈者往往不愿意当着外人的面谈论这些问题,或者不愿意真实地回答这些问题,所以很可能得不到调查结果,或者调查结果不真实。

⑤此外,访谈法的费用较高,也需要较多的时间和人力,不适于做大量的访谈。但总的来说,访谈法可以获得较丰富的资料,实施起来灵活方便,应用范围相当广泛,而且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细致的探讨。

访谈的类型:访谈法可分为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和非标准化访谈。

①标准化访谈:按照研究者统一设计的访问表询问被调查者,要求调查者以相同的提问方式、记录方式进行访谈。采用这种访谈形式获取的资料,便于统计与比较分析。但这种访谈形式比较呆板,调查者难于临场发挥,被调查者的回答也缺乏弹性。这种调查形式适合在调查者对被调查者一般特点已有一定了解的情况下使用。

②半标准化访谈:为了克服标准化访谈过多的束缚,保留标准化访谈便于汇总的优点,社会学者创造了半标准化访谈。半标准化访谈,使用事先拟定的访谈提纲与主要问题,具体如何发问,在访谈过程中,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决定。这样,各组访谈双方都有一定的发挥余地,又有同一的交谈中心。

③非标准化访谈:非标准化访谈是一种自由的漫谈形式,事先只给访谈员出一个大题目。这种方法有利探讨问题,并在自由的交谈中不知不觉地涉及某些敏感的问题。但这种访谈费时,容易离题;从不同访谈员访谈得到的信息资料难以相互比较。非标准化访谈往往采用事后记录的方法。

访谈员的挑选与培训判访谈员是访谈中的中心人物,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访谈者的个人品质、特征和能力。一个好的访谈员,不但所得资料丰富可信,而且还可以从访谈中获得新思想,发现新问题。反之,就只能了解到一些表面的,甚至不真实的现象。因此,利用访谈收集资料的任何研究都有一项任务:挑选和培训符合该项研究要求的访谈员。

①访谈员的选择:一般地讲,应尽可能选择那些经过训练、有调查经验、对所调查的问题比较熟悉的人作访谈员。访谈员应当具备的条件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研究主题的性质、社区类型及调查对象的特点所规定的;另一类是任何研究的访谈员都应具备的。前者称为特殊条件,后者称为一般条件。

特殊条件: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a.性别:研究表明,男性访谈员去访谈领导人较宜,对女性的访谈则以女性较适宜。在访谈生产、政治问题时,以男性访谈员为宜,而婚姻、家庭调查则以女性访谈员较合适。b.年龄:通常是青年访谈青年较好。对于身份较高或影响较大的领袖或年龄大的人,宜以年龄较大者为佳。在政治和经济问题的研究中亦不宜以年轻人为访谈员。c.教育:研究表明,教育水平高的访谈员在提问方面造成的差异最小。教育水平对访谈的重要性,还在于访谈技巧的运用和对于被访谈者的反应程度。d.地区:尽量选择当地、同民族的人作为访谈员。总之,访谈员与被访谈者背景(如职业、社会地位)越相近,访谈效果越好。

一般条件:要求访谈员诚实钻研、有兴趣有能力、勤奋负责、谦虚耐心。

②访谈员的培训:任何一项调查研究,无论招聘到的访谈员素质、调查经验如何,都应该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培训。这不仅是因为每一项调查研究的目的、要求和问卷等不完全相同,还因为对访谈员的培训过程,实际上是将不同的访谈员的访谈统一化和规范化的过程。这是调查中控制和减少系统误差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培训访谈员的方法与一般步骤是:a.研究指导者作简要介绍;b.阅读问卷、调查员手册/访谈指南及其他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材料;c.举行模拟访谈;d.集体讨论,解决疑问;e.宣布监督管理办法。

访谈的程序与技巧①访前准备:正式实施访谈之前,有两种准备工作:一是访谈项目主持人(或机构)的准备工作,即编制访谈提纲、访谈表、访谈工作细则等;二是访谈员的准备工作,即掌握访谈细则,熟悉访谈提纲或访谈表内容,学习相应的知识,利用文献等方法了解未来的访问对象等。②预备性谈话:根据被访人、周围环境等的特点,访谈员主动说一些有利于活跃气氛的话;寻找共同点,激发被访者的热情与兴趣;引用权威力量,引起被访人对访谈的重视。③正式提问:发问清楚、委婉、从容,切忌审问式提问,要让被访人有考虑的时间;耐心礼貌地听,做中立者,不作对错评论,要用语言和动作表情,时时鼓励被访者继续说下去,要与被访人进行适当的情感交流,即学会“听的艺术”,切忌反客为主,发号施令;淡化与麻痹敏感性与威胁性问题。④追问访谈:当被调查者答非所问或一带而过,或避而不谈,或欲言而至,或说谎时,需要进行追问,追问主要有直接追问、迂回追问和反感追问三种形式。⑤结束访谈:结束访谈是访谈的最后一步,但有时比开始访谈还难。访谈时间不宜太长,一般以1~2小时为宜。要正确把握结束访谈的时机:被访谈者谈兴正浓时,可以转移视线等暗示他不要继续谈下去,然后适时插话而结束访谈;被访谈者感到疲乏厌倦,没有谈兴时,应尽快结束访谈。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最后都必须向被访谈者表示感谢。⑥访谈的记录:访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信息资料,在访谈调查中,资料是由访谈员记录而得到的。因此,在访谈调查中,记录是非常重要的。标准化访谈的记录比较容易,半标准化访谈的记录就比较困难,而非标准化访谈的记录就更困难了,做好记录需要一些特殊的技巧。记录分当场记录和访后记录两种:当场记录是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边访谈边记录。这种记录方式记录的资料比较完整,比较忠实于访谈对象,但有可能忙于记录而忽略访谈对象的非语言信息,甚至引起访谈对象的反感。为此,可以由两位访谈员合作,一位提问,另一位着重记录,共同完成一个访谈;最好是征得访谈对象许可,使用录音设备,将访谈谈话录下来,回来后再整理,既可以保留现场记录的优点,又可克服其不足,只是相对来说比较费时。访后记录是在访谈结束完成的,建立在访谈员的记忆基础之上,尽管能够保证访谈过程的顺利进行,并消除访谈对象对泄密的顾虑,但记录很可能不完整,甚至可能由于访谈员的偏好而只记住了他自己认为重要的信息,导致信息偏性。如果一定要访后记录,那么访谈员一方面要训练提高自己的记忆力,另一方面可学习并采用一些技巧,如先列好提问的顺序,然后按顺序提问,最后按顺序回忆记录,也可在提问的同时,作一些看起来简单但有利于回忆的文字记录或者符号。

电话调查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和技术的发展,电话越来越普及;同时,人们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等等,导致当面访问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电话调查应运而生。

①电话调查的特点:电话访谈有其独到的特点,包括:a.电话访谈时间短,并省去了路途往返等时间。b.电话访谈费用比较低。c.电话访谈降低了对被访者的潜在威胁性。d.电话访谈只使用少数有经验的访员完成访谈任务,从而可以提高访谈质量。电话访谈可以比较充分地利用访谈的最佳时机。e.电话访谈比当面访谈更能得到关于敏感性问题和威胁性问题的真实答案。f.电话访谈难于控制,对于不愿意接受访问的,访问员无能为力。g.电话访谈受电话普及率的限制,样本的代表性往往不太充分,因而增加了推论总体时的误差。

②电话调查的抽样方法:在电话普及率极高的地区、阶层或单位,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是可行的。抽样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

A.电话号薄法:根据电话号薄抽样的常用的方法是机械随机抽样。其程序如下:根据电话号薄的页数与样本规模,决定平均间隔多少页抽出一个样本。假设这个间隔为K。在1到K之间,随机确定一个数字,以这个数字为样本所在的第一页,然后每隔K页抽出样本所在的页数。在第一页上随机抽出某一栏中的某一个号码为样本,以后每一页均把这个位置的号码抽出来作为样本。某些人不公开电话号码,或者电话号码常变更,甚至没有电话,这三种情况可能影响使用电话号薄法抽取得到样本的代表性。

b.随机拨号法:随机拨号法,就是随机地在电话拨号盘上拨号,抽取样本。这种抽样方法,可以消除根据电话号码薄抽样的前两种形成误差的因素。但随机拨号技术也有它的问题:住宅电话与非住宅电话混合在一起,同一个家庭的成员可能在住宅电话和非住宅电话中被访谈;拥有两部或更多部电话的家庭,比只拥有一部电话的家庭有更大的被抽取的概率;随机拨号往往会遇上空号。

C.综合法:是兼用电话薄法与随机拨号法而形成的抽样方法。常用的有“随机双数法”和“加1法”。随机双数法:首先,从电话薄上抽出若干号码,然后,随机改变已抽样号码的最后两位数字,作为样本。加1法:每当从电话薄中抽出一个号码,再加上1,然后以此数作为样本。

选择受访者的方法:可以任意指定,也可以根据要求选择指定。一般来说,首先接电话的往往比较乐意交谈,因此如果对访谈对象没有特殊的要求,访谈首先接电话的人比较合适。如果对访谈对象有特殊要求,可以礼貌地请符合要求的人接听电话。如果该号码的家庭没有符合研究要求的访谈对象,该电话号码就算抽样不成功;如果有符合研究要求的访谈对象,最好立即进行访谈,不方便时可以礼貌地约定访谈时间。一般主张在一个家庭中只访谈一个访谈对象,访谈多个访谈对象有可能造成信息污染。

电话访谈的时间:①访谈时间长度:电话访问的总时间不宜过长,以不超过15分钟为好。②访谈时机:不同的项目,被调查对象不同,访谈的最佳时机也不相同。电话访谈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访谈时机。准备实施时,首先应该估计到访谈对象很可能在家,而且有时间接受访谈。

电话访谈的应用:电话访谈是社会调查和市场调查中常用的调查方法。常用于电视收视率、热点问题等的调查,可以充分发挥其获取信息快捷经济的优势。在医药卫生的科学研究中,还没有正式使用电话访谈的报告,但是通过电话了解卫生工作的状况、进展等的情况屡见不鲜,尤其是想了解分散地区的情况时,电话调查更显示出了其巨大的优越性。

观察法

前面所述的各种方法,能够获得人们的有关信念、态度、价值和报告行为(而非实际行为)方面的信息,但不能准确推测他们的实际行为,实际行为方面的信息(尤其是非语言方面的信息)只能通过观察来了解。观察法是一种搜集所研究问题的初级信息或原始资料的方法,它通过直接感知和记录的方式,获得由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所决定的一切有关现象和行为的信息资料。观察虽然主要是依赖视觉获取信息,但也运用其他感官(如听觉、触觉和直觉等)作为辅助。观察法属于定性研究方法,通常在实地研究中使用,而且经常与其他方法结合共同进行。

观察法的意义与特点:观察是取得社会信息的重要手段。观察法还用来搜集用其他方法很难获取的信息,特别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无法进行语言交流的情况下。观察也是提出假设的基础。在理论研究中经常是一开始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并没有较全面深入的了解,没有明确的概念和假设。这时一般先进行探索性研究,初步观察和了解研究对象的特点,并结合其他方法形成一些理论假设,为下一步的深入研究做准备。

由上可知,观察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可以当时当地观察到现象或行为的发生,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②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对研究对象的扰动较小,可得到自然条件下真实行为的资料。③观察法特别适用于研究无语言文字沟通的调查对象,例如对土著、幼儿、聋哑人等的研究。④观察法可以弥补其他方法的缺陷,并且能验证其他方法所获得的资料。

观察法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点:①观察者的出现往往会干涉所观察行为的自然客观进程,使观察时的目标行为与一般情况的目标行为不完全一样,最终使观察的资料不完全真实,研究结果有偏性。②由于观察的直接性和自然性,使它难以控制环境变量和时间变量,很难进行数量分析和统计判断。③由于观察的主观性和情感性较强,观察资料可能受到观察者的价值观和情感因素的影响。④观察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工作量很大,资料的记录、整理、分析以及总结也较复杂,需要花费许多时间。⑤观察的样本量小,如不补充其他来源的信息资料,就无法说明观察结果的代表性(典型性)。

观察的类型:从观察的场所来看,观察法可分为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实验室观察通常在具有单向透镜、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的实验室中进行,有时也可以在某些自然场所如教室、俱乐部等,但这些自然场所事前必须经过一定程度的控制,如网络生存研究。实地观察则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不需要也不可能对观察的场所和对象进行控制,而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对实际所发生的现象进行观察。

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观察法可分为局外观察和参与观察。所谓局外观察即非参与观察,就是观察者置身于所观察的现象之外,“冷眼旁观”研究对象的活动和表现。参与观察则是指观察者亲自投身到所观察的现象和生活中去,在自身成为这种生活的一员的同时所进行的观察。

根据观察程序的不同,可把观察法分为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结构式观察往往事先要对观察的范畴详细分类,对各项内容的观察和记录方法逐一规定。因此结构式观察常将注意力集中到若干具体的、明确的,许多还是可以计数的行为特征上。这样,结构式观察的结果可以进行定量分析。而非结构式观察则没有这些要求,其资料只能从定性的角度用来描述所研究的对象和行为。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6

自从人类文明以来,信息的传播并没有被当做一种专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只能追溯到19世纪的工业革命。从照相术、电报、电话、电影的发明和普及,传播科技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对世界的感知。人的关系相当程度上变成了如何使用新传媒的问题。至20世纪初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经高度普及,作为新的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迅速发展,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关注信息与传播问题,并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研究这些问题。

基于以上条件,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但相对于其他国家,传播学形成于美国有其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给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二是在1933年德国纳粹党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迫害而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其间有四位学者的研究和学术活动对传播学的创立产生了直接影响,被称为传播学四大奠基人,分别是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和拉扎斯菲尔德。

从传播学的创立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由于学者们的研究方法论和学术立场不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传统意义上的两大学派,即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由于在研究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了研究方法论的区别。

二、传播学经验学派方法论

经验学派,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学科流派,它与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在现代社会科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主流传播学。

经验性研究方法的主要原则是:(1)研究程序应具有客观性和可重复性,用于调查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不能随意更变,以便为其他学者提供验证的手段;(2)社会科学家的首要目标,是收集和提供关于理论假设的无可争议的科学数据和材料;(3)通过公开的学术讨论,建构关于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模式或“定理”。

三、传播学批判学派方法论

批判学派形成于60年代以后,是在社会科学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学者一开始,就对美国传播学的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态度抱有批判态度。

在批判学派看来,经验性研究方法有很大问题,学者们仅仅对“数据”感兴趣,把数据看做是“科学的本质”,社会理论只不过是“从数据的整理中抽象出来的东西”,这就导致了批判学派与经验学派在研究方法论上采用的手段不同。值得一提的是,二者之间区别还在于研究目的的不同上,批判研究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解决现实中具有燃眉之急的社会或经济问题,而是为了研究现代社会的一般趋势以及个人的基本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

总的来说,批判学派在方法论上以思辨为主,反对实证主义态度。批判学派的研究重点是将传播现象置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进行宏观研究,强调传播研究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不可分割。批判学派多采用人文主义、定性分析的方法,试图深层次地揭示传播行为的本质,但由于缺少必要的定量分析,主观随意性较大,常带有形而上的玄虚特征,甚至是唯心主义的成分。不过,批判学派并不一般地排斥经验调查和量化研究,辩证分析和经验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也已为不少批判学者所采用。

四、应用角度下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

1.传播学定量研究的特点及研究方法

传播学定量研究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是一样的,作为定量研究,其对象是客观的、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某种客观存在物。定量研究者认为,其研究对象可以像解剖麻雀一样被分成几个部分,通过这些组成部分的观察可以获得整体的认识,同时,该研究方法认为所有人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定量研究者的目的在于发现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并对各种环境中的事物作出带有普遍性的解释,换言之,定量研究致力于拓展广度。因此,传播学定量研究有规律性、实践性、经验性、解释性和认知性等特点。

从应用的角度来说,调查研究是传播学传播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种类繁多。不管是哪一类调查,都要根据课题的性质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对象范围较小的可采用全员调查法,范围较大的可采用抽样调查法,涉及讯息内容的可采用内容分析法,涉及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的,可采用控制实验法。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不同,有些方法可以同时并用。

2.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在大众传播学研究中,调查对象往往面积大、范围广,通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抽样调查会伴随着一定的样本误差,但经过一定的统计学修正和处理,其正确性一般认为不次于全员调查。根据调研人员主观介入的有无,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非概率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概率抽样)。有意抽样多用于实例研究或特殊题目的调查,而随机抽样则是现代最普遍、最常用的方法。

3.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作为传播学调查研究的一种实证方法,有其特定的含义。美国学者贝雷尔森在1952年曾为内容分析下的定义是“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方便、经济等优点。内容分析的种类可归纳为:实用语义分析,语义分析和符号载体分析。内容分析的研究模式有推理模式和比较模式两类。

4.控制实验法

在传播学中,控制实验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伴随着对实验对象、实验环境和条件的严格限定和控制,所以称为控制实验,主要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果关系。

控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第一,研究对象较少。调查法一般都是对数量庞大的调查对象进行大量的观察和访问,其研究对象往往被称为“大样本”。而实验法则主要是探求少数变量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其研究对象通常只有数十人,因而是“小样本”。第二,研究环境是在实验室人为的环境中。而调查法的则是在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参考文献:

[1] 孙 庚.传播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7

由于长期以来新闻专业的教学方式以及研究思路与社会调查方法的“实证”特色有很大不同,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的教学实践常常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何满足媒体单位对于新闻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需求,加强课程的专业结合度,是本课程教学思路改革的出发点和诉求。笔者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社会调查在业界实践中应用的研究,尝试寻找到一套适用于新闻专业本科生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思路。

一、社会调查方法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精确新闻是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运用调查、实验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来收集资料、查证事实,从而报道新闻。精确新闻最早由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提出。迈耶认为,传统的搜集和加工新闻信息的方法已经过时,这种方法普遍的对事实描写得不准确,评价似是而非,一味追求瞬间即逝的、耸人听闻的情节,很少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和政治角度去分析材料,发现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现象。理想的解决办法是让新闻与科学相结合,而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引入新闻报道成为将二者结合的重要途径。

到了本世纪初,许多媒体尤其是政经类媒体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研究院,以民意调查得出的相关数据、结论为研究基础,各种指数、专业报告、排行榜,借以打造媒体在相关领域的权威品牌。例如《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上市公司信任度指数”,《中国经营报》每年年度“中国企业竞争力报告”,《第一财经周刊》自2009年开始每年年末进行年度薪酬福利调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自2006年开始每年推出《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各种以社会调查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栏目已经成为媒体打造自身品牌实力的一门利器。

二、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

1、数据来源多样化

精确新闻报道的数据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媒体主动收集数据用于新闻报道,即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二是媒体利用政府部门或科研机构开展社会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新闻报道,即被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

主动性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在于整个调查过程具有可控性和可监测性。媒体可以根据自己的选题策划需求设定调查主题并实施调查,记者熟知调查各个环节的执行状况以及各环节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可控性决定了媒体可以获悉调查结果背后的各种信息,如抽样方法、问卷收集的方法、问卷回收率、应答率、样本代表性甚至受访者对调查的配合程度等。这些信息有助于记者在报道调查结果时向受众解释数据结果产生的原因。国际上一般在精确新闻报道中对抽样指标公示的要求较高,注重各种抽样指标等调查过程数据的阐释。美联社执行编辑协会、美国民意调查研究协会和美国全国民意测验评议会建议或规定的民意调查精确新闻报道原则来看,其中牵涉到的抽样指标在数量上超过了三分之一,主要包括抽样总体、样本量、有效样本量、抽样误差。

可见,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符合国际上对精确新闻报道的要求。然而,主动性的精确新闻报道的局限也较明显。比如由于媒体的人力、经费受限以及新闻对时效性要求等原因,媒体自己完成的社会调查通常存在样本量少、样本代表性不强、问题不够深入、无法解释公众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原因等问题。

被动型的精确新闻报道目前为大多数媒体所采用。媒体并不介入民调的执行过程,而是根据政府机构、学术单位、民办非营利组织、商业调查公司等提供的民意调查结果,来撰写和解读新闻报道。这种报道的特点是:消息源(即数据来源)丰富,但记者很难获知数据背后的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问卷回收率、问卷内容、指标含义等信息,因此在调查结果的解释上会有信息缺失,甚至可能由此导致对数据的错误解读。

2、语言通俗化

许多精确新闻报道,由于数据信息较多,所以通常采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并避免大量使用各种术语。在对数据进行描述时,会向受众解释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不仅如此,该类报道通常会从个人入手去解释数据的含义和影响,用发生在某一个人身上的事件做导语,然后从个别发展到一般,从某个问题对一个人的影响折射出很多人受到的影响,体现“多数人中的一个”的新闻写作技巧。

3、注重视觉的表现力

精确新闻报道将视觉审美艺术同量化、准确的数字文本信息结合在一起,用适当的视觉语言将数字与数字间的关系有效地组织和归纳,形成既易于表现又具有戏剧化色彩的图形格式,使受众以最少的时间最大的兴趣去理解新闻。数据制图将枯燥的数字、统计报表等通过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呈现出来,把数字转换成创意图表,激发读者直观的感受。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8

1.科学性原则。所要选择的研究问题能解释某种现象或能回答某个问题,能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某种规律。同时,这个问题最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对学生具有正面的教育意义。

2.现实性原则。所要选择的研究问题更多地是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之中,相对而言,应是学生比较了解、熟悉的问题。否则,就会出现选题过大,课题的研究内容过于空泛、抽象或课题提出的依据不足等。

3.可行性原则。对所要研究问题的主客观条件的考虑。主观条件包括自己是否具备做这个课题研究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及指导教师是否具备指导这个课题研究的能力等。客观条件包括资料是否充足及易于获得。研究时间及研究经费能否得到保证。研究设备及安全性如何等。

研究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研究方法

在研究性学习开始和进行中,学校可根据课程内容,安排一些相关的科研知识讲座,尤其是研究方法知识的讲座,以便学生顺利进行课题研究。一般而言,高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常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

教师在向学生讲述研究方法知识时,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研究方法的应用范围、对象及具体操作程序等方法性或程序性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记住其基本概念等结论性知识。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懂得什么样的问题研究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才能达到什么样的研究目标。

例如,调查研究法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运用得较多的一种研究方法。教师可这样向学生介绍调查研究法,首先,让学生明确调查研究法是用于调查研究课题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案的基本格式是: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法、调查时间及调查的组织与管理等。

其次,让学生了解调查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它研究现实问题而不是史实问题;它可以在自然状态下收集资料,而不必像实验研究那样控制实验对象以及其他变量;它是一种间接的研究方法,而不是像观察法那样直接用感官去感知现象。

再次,让学生掌握调查研究法的类型和常用方法,调查研究法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从调查的目的看,可分为现状调查、区别调查和发展调查;从调查的对象看,可分为全面调查(或称普查)和非全面调查,非全面调查常包括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个别调查等方式;从研究范畴看,可分为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从收集资料的方法看,可分为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调查等。就中学生而言,调查研究常用的方法有,查阅有关资料、访问、问卷和开调查会等。

最后,让学生把握开展调查研究所应遵循的一般操作程序。调查研究的操作程序常可分为四步:一是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即确定调查课题、选取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式及调查方法、拟定调查提纲、制订调查计划等;二是开展调查并搜集资料;三是整理资料;四是撰写调查报告。

研究过程指导:让学生走出研究困境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而应贯穿于其研究过程的始终。否则,他们的“研究”很可能难以进行下去或会蜕变为一种盲目的行为。因为,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他们会随时遇到凭着他们自己的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因而需要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不过,我们应该明确的是,研究过程指导应是一种分阶段、有重点、个别化地恰到好处地“点到为止”。

分阶段指导。指教师根据课题研究进程,在不同阶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并且在不同阶段其所承担的指导任务也是在变化的。如,学生在确定研究问题时,由于其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因而问题意识淡薄,往往就拿不出或不能确定研究问题。这时,教师不应直接向学生提供一个现成的研究问题,而应营造一种宽松的问题意识氛围并通过讲座、参观、访谈等途径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中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

又如,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除向学生提供少数不易获得的资料外,更重要的是要向学生提供查询资料的线索即哪一些资料最可能在什么地方找到,介绍专题资料及网上资料的检索和收集方法。这样,学生通过跑图书馆、上网、到有关部门或科研机构等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料。另外,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他们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等。

重点指导。指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着重点是要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科研积极性。因为,虽然青年学生热情高、兴趣广泛、富于求异创新,但是,他们一旦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往往就会垂头丧气或悲观失望。因此,学生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不是一项纯粹的智力活动,它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支持。为此,教师在促进学生智力水平提高的同时,不能轻视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调动学生课题研究积极性,关键在于教师及时了解他们在课题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及他们的需要。当他们在课题研究中迷惑时,教师要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引导他们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告诫他们对困难要有足够的估计,点拨他们走出困境的途径;当他们在课题研究中缺乏毅力和信心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懂得科学研究是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的,只有那些善于在崎岖的小道上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的道理,激励他们鼓起勇气再接再厉。

个别化指导。指教师对不同学生所进行的指导。由于遗传、家庭、环境及个人努力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类型上。如,有些学生数理逻辑智力较强,有些学生人际交往智力较强等,因而,同一问题对有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个问题,而就另一些学生而言则可能不是个问题。为此,教师要观察每一个学生品德、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适时给予指导。

对研究能力不强、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鼓励,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闪亮点”;对思维活跃、做事粗心的学生,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懂得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对不太合群、易于与同学发生摩擦的学生,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进行换位思考,学会相互体谅等。

成果总结指导:让学生学会成果总结

成果总结是研究性学习流程的最后阶段,也是课题研究的最终归宿。尽管研究成果的价值受制于多种因素,但是如何做好成果总结依然起着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成果总结主要包括让学生把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掌握基本的论述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从性质上分,有研究报告类、经验总结类和个案分析类等;从表现形式上看,有实物类,如制作的模具和理论类,如论文等;从研究方法上讲,有调查、文献、实验等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是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可分为调查研究报告、文献研究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等。研究报告撰写的格式因不同性质的研究报告而有所不同。如,实验研究报告撰写的格式常由题目、署名、问题的提出、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等部分组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教师等有关人士的指导、帮助下获得的。因此,在正文后和注释前需写上对该研究成果的取得给予指导和帮助的单位及教师等人的感谢语。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4-0025-01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3.04.003

环境资源的价值评估有着广泛的经济学背景,其思想来自福利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效用价值论和消费者剩余理论是直接理论依据。环境资源价值评估常用的方法有两種,即显示性偏好法(revealed preference,RP)和陈述性偏好法(stated preference,SP)。RP依据人们的真实行为来间接推测其偏好,常见的RP有旅行费用法(travel cost method,TCM)、内涵定价法(hedonic price method,HPM)、规避行为法(averting behavior)以及市场价格法(market prices);SP依据人们在假想市场中的回答来了解其偏好,常见的SP有选择模型法(choice modeling,CM)和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RP只能评估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而SP既能评估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也可评估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见图1。

CVM是SP中最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信息缺失约束条件下强大的提供数据来源的能力,近年来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国外环境价值评估领域最重要、最流行、最有发展前途的评估方法。但由于CVM是一種基于虚拟市场的公共物品价值的评估方法,其假想性使得研究者对其信度和效度缺乏信任,评估结果的精度成为学术界广泛争议的焦点。鉴于此,本文首先对CVM可能产生的偏差以及CVM评估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有效性及可靠性检验问题进行综述,在充分肯定CVM的基础上,对于CVM评价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研究进行展望。

1.WTP-WTA不对称

希克斯(Hicks)将消费者剩余分为两種类型:补偿变量和对等变量。补偿变量是指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效用而放弃的货币收入,如人们对于旅游环境改善的最大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对等变量是指公共物品不能提供的情况下个人为了效用水平的改善而被提供的货币补偿量,如人们对于游憩环境恶化希望获得的最小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与TCM评估的是公共物品供给变化情况下的马歇尔消费者剩余不同,CVM评估的是公共物品供给变化情况下的希克斯消费者剩余。原则上,WTP或者WTA都能够用来推导环境物品和服务发生变化情况下个人偏好的对应变化,但理论和实践都说明WTA总是高于WTP。1974年,哈马克和布朗(Hammack&Brown)以禁猎水鸟为对象,首次对WTP与WTA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后者要比前者高出4倍。而布鲁克肖和卡锡(Brookshire&Coursey)发现,某个区域中树木的减少引起的WTA值是该区域中增加相应数量树木WTP值的75倍。因而,在CVM调查中到底用WTP还是WTA来推导公共物品供给情况发生变化时相应的价值变化是一个问题。

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可以解释WTP和WTA的不对称。维力格(WiHig)认为,公共物品的WTP会受到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的影响,而WTA却不会。除了收入效应外,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也会进一步加大WTP-WTA不对称。即使是多次重复调查,被调查者对于调查越来越熟悉,公共物品的WTP-WTA不对称问题仍然存在。也有研究者从心理学层面对于WTP-WTA不对称进行分析。如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对于同一金额的利益或损失而言,消费者损失减少的效用程度大于获得利益所增加的效用,所以消费者面临损失时,通常要求较高的补偿。泰勒(Thaler)用禀赋效用(endowment effect)来解释WTP-WTA不对称,并认为这可能跟不确定决策下的期望理论有关。

除了理论角度的解释,CVM推导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影响WTP-WTA不对称的因素。卡明等(Cumming R G,et al.)认为,被调查者对于评估实验及对象的熟悉程度不仅影响WTP-WTA不对称,还导致了CVM中的其他偏差。重复实验,为被调查者提供足够的时间以考虑问题和进行决策,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WTP-WTA的不对称。

显然,WTP-WTA的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案例实证研究都接受了这種偏差,纵观国外旅游资源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基本都使用WTP这个相对保守的表征来衡量消费者剩余,并进一步评估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与发达国家情况相反,维恩卡他查兰(Venkatachalam)认为,发展中国家往往更关心环境变化对社会弱势群体的负面影响,因为这一人群承担了主要的环境损失的社会成本。因此,从福利损失的角度来看,WTA而不是WTP,是发展中国家进行CVM研究应该采取的福利计量方法。

2.各类偏差

2.1信息偏差

信息完全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只有在完全信息状态下,受访者的支付意愿才能真正反映他们的偏好。可见CVM调查中,信息起到重要的作用。CVM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提供给被调查者的信息水平和性质。被调查者需要掌握的信息包括:评估对象的性质、被调查者自身的需要和预算约束、替代品或互补品信息以及他人的WTP值。其中,评估对象的性质、自身的需要和预算约束、互补品信息以及他人的WTP值都会提高被调查者的WTP值,而替代品的信息则会降低被调查者的WTP值。

实际的案例研究往往由于问卷篇幅所限,很难确保完全信息状态。如对于评估对象的基本情况、被调查者自身需要及预算约束等无法提供详尽专业的信息、对相关物品及他人的WTP甚至没有涉及。从案例研究的统计结果来看,调查的信息偏差确实存在,被调查者对于评估对象的相关信息掌握不充分,直接导致支付意愿偏低。因此,在构建假想市场时,必须清晰、准确、详尽地传达评估对象的特征及其背景资料,确保受访者对相关问题有清楚的了解。然而,问卷包含的信息并非越多越好,除了问卷容量的限制以外,信息量太大还可能导致被调查者产生厌倦心理。提供什么样水平的信息主要依靠CVM的研究目的、评估物体的本质以及获得信息的成本等。现有的CVM研究尚未解决信息的最优状态到底如何确定的问题,这是CVM问卷设计中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键内容。

2.2嵌入偏差

嵌入偏差(embedding bias)也称为部分一整体偏差(part-whole bias)、范围效应(scope effect)等,指同一个物品作为独立的物品或作为更大物品的组成部分进行评估,WTP的值差别很大。嵌入偏差最著名的案例是RTI研究所(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一项关于鸟类救护的CVM研究。该研究声称,被调查者对于救护2000只、20000只和200000只迁徙水鸟的WTP是相同的,这个结论引发了嵌入偏差的深入思考和探讨。

米切尔(MitcheH)认为嵌入效应仅仅存在于非使用价值的评估,卡勒曼(Kahneman)认为除了非使用价值,公共物品的使用价值的评估中也会有嵌入效应。史密斯和奥斯本(Smith&Osborne)对5份关于美国国家公园的CVM研究进行了元分析(meta-analyses)。这5份研究包括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两者的评估,并同时进行了现场和远距离调查,元分析结果认为,嵌入偏差兼具统计有效性和经济合理性。

元分析和一些研究认可了CVM嵌入偏差的合理性。如替代性与边际效用递减至少可部分解释嵌入偏差的存在,而被调查者有限的预算、统计工具选择不当等也可能导致嵌入偏差的出现。另外,嵌入偏差存在的案例中,常有问卷设计错误、被调查者理解问卷能力欠缺等问题的存在,如RTI研究案例。问卷设计不合理、调查方式不恰当、采样不规范等是导致部分CVM案例产生嵌入偏差的常见原因。纵然存在嵌入效应或范围效应,CVM研究不失为一个评价环境价值的有效方式。对评估对象进行精确界定、提供评估的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各種不同改善状况、提供全面的背景介绍或补充文字说明和图表、提醒包含待评估物品在内的更大范围物品的存在、允许对WTP进行二次修订,都将有效减少嵌入偏差的出现。

2.3排序偏差

另一个影响WTP值的是排序偏差,也叫问题顺序偏差,即在多个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评估的调查问卷中,旅游资源及各相关问题的排序不同,WTP值也不同。跟嵌入偏差一样,这種情况可能发生在多个旅游资源评估研究中。石普斯(Samples)和霍来尔(Hollyer)、卡勒曼和纳斯齐(Knestch)以及博伊尔等(Boyle,et al.)都对排序偏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评估资源的熟悉程度可以减少排序偏差。

卡尔森(Carson)认为排序偏差可能与替代物及收入效应有关。不当的调查管理是引起排序偏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询问WTP相关问题之前告知被调查者即将发生的事情以及完成问卷后向被调查者提供修改出价的机会都可以减少排序偏差。调查中的灵活应对和统计结果的适当处理,如提醒被调查者对前后问题要参照回答,适时做出修正判断也可部分减少问题顺序的影响。

2.4导出偏差

导出偏差的产生与CVM的主要询价方法,即获取WTP或WTA的方法有关。基本的询价方式有4種,即逐步竞价法(sequential bids)、支付卡法(payment card)、开放式询价法(opened-ended)及封闭式询价法(close-ended)。

戴维斯(Davis)1963年首次进行CVM研究时,使用的询价方法就是逐步竞价法。即事先拟定一个可能的出价范围,调查者先给予被调查者一个合理的愿付价格作为起价点,若被调查者同意支付,则逐步以固定的金额提高支付价格,再重复询问被调查者,直到不愿意支付为止,得到的最高价格就是最大WTP。研究认为,逐步竞价法比较贴近市场实际,研究者可以获得最大WTP,对于缺乏支付卡相关经验的发展中国家,进行相对大样本的调查使用此方法非常合适,但是成本高,竞价中的起价可能会影响WTP,邮件调查中无法使用是其不可回避的缺点。

支付卡法由米切尔和卡尔森为解决起点偏差首先提出。支付卡法由研究者编制支付卡,卡片上显示资源不同使用程度或变化下,被调查者支付的最高金额。支付金额由零开始递增,被调查者自行选择。此法可避免逐步竞价法中的起点偏差,缺点是容易诱导被调查者选择平均值,只能提供被调查者一个区间范围的价格,WTP受到限制,可能无法得到被调查者心中的价格。另外,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被调查者基本没有使用支付卡的经验。

开放式询价事先不给任何价格范围提示,直接询问被调查者对旅游资源的使用或变动最愿意支付的金额,以探求被调查者的主观判断价值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可行,但可能会因为被调查者对所询价的旅游资源无实际游览经验或缺乏专业层次的认识,容易产生大量拒答、零出价的情形,从而导致信息偏差和策略偏差。

封闭式询价法,又称二元选择问卷法,有单界二元选择法和双界二元选择法之分。因为前述3種方法的種種缺陷,毕夏普(Bishop)在评估猎鹅许可证平均效益的调查研究上使用了单界二元选择法。单界二元选择法中被调查者面对资源的使用或变动,无需自行决定一个价格,只需对提供的询价给出回答“愿意”或者“不愿意”即可。此方法施行较容易、节省时间,并且与一般真实市场中的商品,消费者决定“买”或“不买”的情况相近,可用于电话访问或邮寄问卷。

虽然单界二元选择法有前述优点,但赫恩曼(Hanemann)认为其有高估WTP的现象存在,而且在统计上不具有效率。卡尔森改良了单界二元选择法容易产生价格偏误的缺点,若被调查者第一次提供的询问价格回答“愿意”,则再提高价格询问一次;若被调查者第一次对提供的询问价格回答“不愿意”,则再降低价格询问一次。该方法较能导出被调查者心中真实的反应,不但可以避免起点偏差,还可以将策略性偏差降低,所得结果比单界二元选择法精确。但此方法在统计上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模型分析,并且只能反应出WTA/WTP的下限,也无法完全避免策略性偏差。

2.5方式偏差

面访、电话调查、邮寄是CVM最常用的3種调查方式。与大量CVM理论及实证研究情况相反的是,鲜有对调查形式的关注和研究。环境资源价值的精确较大程度地依赖调查方法,不同的调查形式可能会引起样本框架偏差(sample frame bias)、社会期望偏差(social desirability)、热情偏差(aviditybias)以及无回应偏差(non-response bias)。

样本框架偏差与样本的来源有关。如果评估的是游憩价值,总体应为该游憩价值的享用者,即在该旅游地的所有游客中进行抽样;如果评估的是非使用价值,则根据评估对象的级别从不同尺度地理单元的居民中界定总体并抽样。由于CVM既可以评估使用价值,又可以评估非使用价值,往往容易引起调查样本框架偏差。面访或电话调查形式中,被调查者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时,就产生了社会期望偏差。热情偏差是指被调查者对调查对象兴趣越大,就越容易给出积极的回答。无回应偏差常发生在那些仅仅只是配合应付完成调查的样本中。

卢米思和科茵(Loomis&King)发现电话调查和邮件调查中得到的WTP更大,林德伯格等(Lindberg,et al.)却得到相反的结论。马奎尔(Maguire)关于面访、电话调查及邮寄3種调查方式的对比研究发现,确实存在调查方式不同结果有差异的情况,但是产生偏差的原因并不明确。调查方式不仅影响被调查者的行为还会影响到出价。被调查者的收入水平是决定采取何種调查方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邮件方法中较高的询价显然与被调查者有较长时间考虑问题相关。受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面访优于电话和邮件方式观点的影响,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都采用了面访的方式,面访也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最常用的方法。但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NOAA给出建议的1993年网络的使用还不甚普及,近年在线CVM研究的案例显著增多,为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在线调查方式与其他3種方式下被调查者回应模式对比研究成为必要。

2.6假想偏差

CVM将一假想市场提供给被调查者,被调查者在假想市场情况下想象和完成交易行为,与在真实市场情况下所做出的决策未必相同,难以通过真实的市场行为对其加以验证,此即假想偏差。虽有少数几个WTP低于实际的例子,大多数研究都表明假想WTP要高于实际WTP。一般认为,当人们对评估对象不熟悉时,CVM的假想特性所带来的问题就会更频繁也更严重,所以重复实验的方法可以使被调查者对于CVM及评估对象的方方面面更加熟悉,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假想偏差。在问卷设计中增加相对真实支付的环节,也可以有效减小假想偏差,如李(Lee)在对韩国生态旅游资源的案例研究中,在问卷的第三部分让被调查者提供一个环境组织的名称以便实际的捐赠。立威纳(Kniivila)对于自然保护区的研究认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群体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他们同样有持久支持保护区的愿望。那些近期有游览计划的人更乐意为保护区支付一定的费用,即使他们以前并没有游览的经历。使用者比非使用者在考虑收入约束时更加谨慎,对保护区相关事项确实更加知晓。即使存在使用者更高的WTP,可能也是因为稍后再次使用,而不是因为从使用资源中获得了特别的利益或者对于资源价值有更好的理解,使用者和非使用者WTP的效度一致。因此,如果出于效度方面的考虑,完全没有必要将CVM调查仅仅限制在有过游览经历的群体中。即使资源使用非常敏感,非使用者在评估资源方面有着同样的动力。因而认为非使用价值存在很大问题的观点并不正确,这跟使用者还是非使用者无关。楼威尔(Louviere)对几份研究的元分析也表明:假想行为往往是实际行为的合理指示。

2.7策略偏差

策略性偏差是指被调查者出于某些原因,在回答时违背自己的真实支付意愿,故意夸大或缩小WTP值,有搭便车、谨慎偏差、过度承诺、奉承偏差等形式。其中,搭便车和过度承诺最为常见。被调查者认为他人可以为公共物品支付足够的货币,自己没有支付的必要,低估真正的WTP,便会产生搭便车行为;如果被调查者认为较低的WTP可能会影响将来的定价政策及物品的供给,便会产生过度保证行为。

米切尔和卡尔森认为,以下原因导致CVM中的策略偏差影响不大:有限的信息数量(策略行为依靠大量的信息支持);大量CVM调查采用面访的形式,因此被调查者基本了解自己给出的WTP值并不会产生实际影响,仅是为研究使用而已;问卷中的支付媒介提醒预算约束的存在,被调查者不会给出过高的WTP;有过低的WTP可能会导致评估的环境或资源不再提供的感觉,被调查者不会给出过低的WTP。所以,除了几份有限的研究专门处理了策略偏差问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策略偏差不会对CVM的效度和信度产生较大的影响。另外,有些问卷询价方法,如二元选择问卷法的使用也可以减少策略偏差。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種種偏差不是CVM特有的,偏差的存在也不会导致方法的无效。为了克服这些可能存在的偏差,一些学者曾就CVM的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提出若干指导原则,其中最有影响的是NOAA提出的针对资源环境非使用价值评估的15条指导方针。这些指导原则对于作为环境资源一部分的旅游资源价值的评估具有同样的参考意义。卡尔森曾对1966~2000年有关CVM的2000多项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这些成果表明,CVM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备,而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研究所占比重呈逐渐上升趋势。自1993年之后,国际上CVM相关文献已经从实施CVM实验并报告内容和结果,向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方向转变。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皆相对薄弱的国内也开始出现CVM信度和效度的检验研究。

3.有效性检验

有效性即效度,是指调查的度量标准反映某一概念的真正含义的程度。效度有3種类型:内容效度、准则效度和结构效度。

3.1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CVM调查问卷中所设计问题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内容有效性的检验标志包括抗议性回答比例、不完整调查比例、奉承偏差的存在和影响等。问卷形式、支付媒介、调查方式、被调查者所在地理特征是抗议回答的决定因素。梅尔郝夫(Meyerhoff)和利比(Liebe)对157个环境评估中的254个样本进行了元分析,认为已有的研究对于抗议回答的问题要么根本不予提及,要么简单提及,但是认为对于结果分析没有影响。内容效度的检验研究中应该对于抗议回答率、抗议回答者总量、识别抗议者的方法,以及剔除抗议回答者是否影响WTP都要做出清晰的说明。董雪旺等对于九寨沟的游憩价值评估的案例研究表明,偏高的抗议回答率、假想偏差和信息偏差都是评估结果偏低的可能原因。

3.2准则效度

准则效度是指量表所得到的数据和准则变量的值相比是否有意义。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一个合适的准则往往十分困难,因为只有当其中一種评估结果被公认时才有可能测算准则效度,而当两種方法都存在一定误差时,只能测度二者的收敛效度。与以TCM为代表的RP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CVM的效度是CVM实证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然而,正如卡明所述:RP的评估结果并不一定就是真理,对两種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很大程度上是在测算收敛效度而非准则效度。

3.3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是指测量结果体现出来的某種结构与测值之间的对应程度。结构效度有两種形式:收敛效度和理论效度。

收敛效度指对同一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方法获得的评估结果是否一致。根据图1,收敛效度的检测可以利用RP的4種方法进行,也可以利用同属SP的选择模型法进行。

卡尔森等对CVM与RP法的对比研究进行了综述。从1966-1994年,共有83项研究中将616例CVM与RP法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TCM与CVM的对比在全部方法对比案例中超过3/4,游憩领域的研究占71%。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评估方法的使用对于评估结果的影响并不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78~0.92,这为CVM与以TCM为代表的各種非市场估值方法之间的收敛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田雪娇在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中将CVM取得的结果与甘肃省其他旅游资源研究中的WTP值相比,说明CVM研究的合理性,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收敛性检测。闫伟等运用TCM和CVM两種自然资源价值评估方法对胶州湾湿地的游憩价值进行了评估,两種技术路线下游憩价值分别是8.05亿元/年和6.26亿元/年。刘亚萍等运用CVM和TCM对武陵源风景区游憩价值进行实证研究,发现CVM的评估结果仅为TCM评估结果的1/8~1/9,董雪旺等的研究也发现,九寨沟进行的CVM调查不具有良好的效度。后两项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发展中国家,CVM与TCM的估算结果的差异确实要比在发达国家大,CVM在发展中国家总是倾向于低估旅游资源的价值。

CM与CVM同属SP方法,在环境经济学中非常常见,但在旅游资源价值评估领域的研究中只是最近的事情,而且已有的研究极其有限。据统计,至2007年,欧洲的17个遗产地及其服务价值的研究中,15个使用CVM,2个使用CM。相对于CVM来说,CM具有两大优点:减少假想偏差及单一的案例研究中可以检测多个因素变化的影响。当然,其他的一些偏差,如嵌入偏差、样本框架偏差以及支付媒介偏差等可能依然存在。鲍克肖等(Boxall,et al.)对于森林猎鹅游憩行为的研究发现,通过CVM与CM两種方法得到的游憩价值差别很大,CVM得到的游憩价值高于使用CM法获得的20倍之多。比较研究后发现,被调查者在CVM的问卷调查中忽略了替代物的存在。如果在CM中限制为不存在替代物的话,两者的评估结果非常接近。因此,在CVM调查中如果能够强调替代物的存在,CVM与CM可表现出收敛效度。

结构效度的另一種类型理论效度是指CVM调查结果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一致性。“范围问题”测试就是检验理论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前文阐述嵌入偏差时提及史密斯的研究结果论证了CVM的调查结果可以从经济学角度得到诠释。李对于韩国国家公园使用价值和保存价值的研究结果也能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4.可靠性检验

可靠性即信度,指采用CVM对同一研究对象进行调查时,调查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实验一复试法是可靠性最常用的检测方法,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重复受访者法和重复目标人群法。

重复受访者法指采用同样的调查手段,对同样的受访者在首次试验一定时间之后再次调查,并检验先后两次调查结果的一致性,以此衡量人们的偏好是否保持一致。这種方法在实验室环境下的资源价值评估中可以实施(两次受访者可为同一个班的全体学生等),但是不可避免地需要控制两次调查的时间间隔问题,因为两次实验之间的短间隔可能会导致回想效应(recall effect),被调查者可能会回想起前次实验的WTP值,这種情况下,即使两次实验的结果完全相同,也不能说明研究具有信度。对客源市场分布相对较广的旅游资源而言,其价值评估采用重复受访者法基本不可能,因此,国内非常有限的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的信度检验无一例外地使用了重复目标人群法。

重复目标人群法指采用同样的调查手段,在两个不同时间段调查同一目标人群中两个不同的样本组,测试结果是否保持时间上的稳定性。卡尔森等认为,CVM调查中的再测信度检验,可以在不同的时间点,用相同的抽样方式,从相同(居民)或相似(游客)的总体中抽取两组样本并比较其支付意愿。这样做不但有效避免了回想效应的影响,还回避了时间间隔难以确定的问题。田雪娇在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价值的研究中,以同年“五一”和暑假的游客作为CVM可靠性检验目标人群;许丽忠等人在武夷山非使用价值的可靠性检验的研究中,以相隔半年的两次全国环境评价工程师登记培训班学员为可靠性检验的目标人群;董雪旺等人在九寨沟游憩价值的可靠性检验的研究中,以相隔一年的游客作为可靠性检验的目标人群;董冬等在九华山风景区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中,以相隔4个月的游客作为可靠性检验的目标人群,四者均表现CVM评价旅游资源价值具有良好的效度,这与国际上大多数进行可靠性测试的研究都认为CVM能够产生可靠的WTP的结论一致。

5.研究展望

正如前文所述,CVM的理论体系已经基本完备,精心的问卷设计和调查过程的管理,将大大减少CVM可能的偏差,相关指导原则的关注和重视,都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但某種意义上,这種信度和效度只是CVM,而不是旅游资源价值评估本身。未来的研究需要在以下方面做出尝试,以求进一步逼近旅游资源真实的价值。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10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11

简单地说,问卷调查法就是用卷子的形式以同样的问题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它是收集信息的方法之一,是社会学和其他领域广泛使用的调查方法。在问卷调查中,所列出的问题都有具体的回答范畴,人们对问题的回答都被规范在这些范畴之内。因此,不管问卷调查的范围有多大,对问卷结果进行数据分析也同样便利。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对国家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等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体育人文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问卷调查法作为体育人文科研中的一种常用方法,经常被用来探测、描述或解释一些体育行为、体育态度、体育现象。尽管该调查方法的应用非常普遍,但是做好一项调查工作并非易事,浮皮潦草的调查不但毫无意义,还可能造成误导,产生负面作用。基于此,为了确保我国体育科研工作者能规范、合理地使用问卷调查法,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体育人文科研中问卷调查法的运用现状进行分析,从而找出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1 我国体育科研领域中问卷调查法的应用现状分析

问卷调查法能比较客观、全面、方便地获取有关事实性、行为性或态度性问题的数据资料,适用面相当广泛。它作为体育科研事业的重要信息收集手段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关注,使用频率也逐渐提高。在体育调查活动中,由于问卷调查法经常得不到正确的运用,导致某些研究成果的实际价值大大减弱,从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因此,对我国体育科研中问卷调查法现存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对问卷调查法的片面认识

目前,在有关体育领域的问卷调查中,普遍认为问卷调查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对于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统计一直是不以为然,通常持一种“并无大碍”的心态,好像问卷的设计和调查不用学习,任何人都可以设计问卷、处理问卷等。但实际上,这样设计的问卷往往只是问题的简单堆砌,整个问卷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设计者通常是想到什么就列出什么,遗漏的问题较多,而且会出现大量看似相关但实际上与研究者所需要不相符的问题。另外,很多人对自己为什么使用问卷调查并不是很清楚,对于他们想通过问卷获得什么数据资料或达到什么目的也不清楚。在资料分析方面也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是分析工具选择不科学,数据浪费现象严重。因此,虽然进行了问卷调查,但问卷的真正作用并没有得到发挥。

1.2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调查问卷设计不合理

调查问卷的完美设计,是做好体育现象调查的重要环节,调查问卷的设计质量往往能决定一项调查的最终成败。对一份问卷的设计,应该有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要有丰富的调查经验。在设计问卷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调查对象,因为所设计的问卷是面向调查对象的。对调查过程及其被调查者的心理状态做到心中有数,并对所研究的对象一定要比较熟悉。一方面,问卷的设计应尽量符合地方的语言习惯;另一方面,研究者应对地方的整体情况及其所调查的背景资料进行全面了解,同时掌握丰富的文献资料和理论知识。在确定研究课题以后,要对研究任务与将要获得的预期研究成果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提出研究假设,设计出完美的调查问卷。但是,在目前国内体育现象调查现实中,由于缺乏大量高素质的专业调查人员,特别是具有多学科复合型背景的应用型人才,问卷设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调查组织设计出来的调查问卷缺乏科学性,而有的研究者自行设计的问卷也没有经过合理性、信度和效度检验,抽样方法欠缺,研究对象不足以代表总体特征,数据处理不够科学等。

1.3 调查问卷的形式略显单一化

一般说来,问卷调查包括邮递问卷调查、面谈问卷调查和电话问卷调查3种基本形式。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邮递问卷调查无疑花费最少,但邮递问卷调查存在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回答率难以保证。如果一项调查的主持者不能设法把回答率提高到50%以上,这项调查的意义与作用就会被大大削弱。面谈问卷调查的回答率一般很高,可以设计较长的调查问卷,能覆盖较多的相关变量,收集的数据比较完整而且质量较高,但面谈问卷调查最大的缺点是代价相当高。电话问卷调查具有面谈问卷调查的大部分优点,其显著特点是调查成本费用较低、信息反馈及时、调查结果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而突出问题是在电话普及率不高的地区,电话问卷调查的样本误差较大[1]。目前,在国内体育现象调查中,通常都是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其他调查形式运用较少。而且一些体育科研工作者在做问卷调查时,往往不能根据当地的发展实际(如经济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及通讯技术等因素),从而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问卷调查,保证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1.4 调查问卷的可信度与有效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关于体育现象调查活动的成败,不仅取决于问卷的设计,也取决于问卷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度。任何调查都会涉及到信度和效度的问题,可信度和有效度是判断调查质量的标准。用通俗的话来说,调查的可信度是指调查的可靠性,而有效度是指调查的准确性。提高有效度意味着找准要调查的对象,而提高可信度是确保调查不出偏差。在国内体育现象调查现实中,虽然发放问卷的回收率较高,但多数研究者却忽视了对调查问卷及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进行检验,从而导致研究成果缺乏说服力。因此,研究者应对这一环节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来说,如果调查问卷的可信度和有效度达不到要求,在没有其他有效补救措施的情况下,该项调查活动必须中止。但现实中,一些调查组织者不愿为调查失败承担责任,利用不合格的调查问卷或调查结果勉强应付,严重违犯了统计学中的诚信原则。

1.5 问卷调查与抽样方法的结合使用不够充分、不够合理

在体育现象调查中,将问卷调查与抽样方法结合使用,能有效地排除各种人为误差,减少调查误差,使调查结果更加符合客观实际,有效提高调查质量。问卷调查与抽样方法科学地解决了调查活动中两大难题:一是,解决“调查什么”,即如何设计问卷中的题目?二是,解决“向谁调查”,即确定被调查对象[2]。体育现象调查活动中,调查所涉及的问题与被调查对象的联系非常密切。如关于调查城乡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和城镇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方式及影响因素分析等题目。但许多调查组织并不重视问卷调查与抽样方法的结合使用,不能实现问卷技术与抽样技术的完美结合,导致误差较大,使调查质量大打折扣。

2 关于进一步改进我国体育科研中问卷调查法应用现状的对策建议

2.1 选择合适的调查主题

在问卷调查中,被调查者对问题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态度,都将对问卷的回收率、可信度和有效度产生直接影响。要得到被调查者的理解、支持与合作,首先要选准问卷主题。具有吸引力的调查主题,且符合体育现象的客观需要,容易得到人们的积极响应,从而便于问卷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2.2 重视调查问卷的设计工作

作为调查活动中最为常见的调查方法,问卷调查的关键环节是问卷设计,而问卷设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体育现象调查问卷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可信度、有效度及被调查者的回答质量。因此,体育现象调查问卷设计应该注重对如下几个问题的处理。

2.2.1 问卷设计应以明确调查目的和主要内容为基础

在设计问卷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明确调查目的和主要内容,这是问卷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要做调查?调查需要了解什么?在进行问卷设计时都必须对调查目的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在调查计划书中进行具体的细化和文本化,以此作为问卷设计的指导思想。

2.2.2 明确调查对象、遵循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

问卷题目的设计必须有针对性,对于不同层次的人群,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有的放矢,充分考虑被调查人群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风俗习惯及年龄结构等客观因素。另外,在进行问卷设计时,尽量不要使用专业术语、缩略语和含义不清的字眼;避免出现带有偏见性、导向性或双向性的问题;不要出现不平衡或重复的回答范畴,不要提出超越被调查者回答能力的问题,不要使用双重否定的问题等。

2.2.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应便于操作

目前做市场调查的人员,一般都能考虑到调查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在题目的选择和言语措辞上也能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但常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是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由于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基本上是人员分离的,所以在整合与衔接上就容易出现偏差。为了更好地做好调查工作,除了在正确清楚的调查目的指导下进行严格规范地操作外,还必须考虑调查问卷后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工作。具体来说应包括:题目的设计必须是容易录入的,并且可以进行具体的数据分析,即使是主观性题目,在进行文本规范时也要具有很强的总结性。这样才能使整个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

2.2.4 问卷题目要合理化、逻辑化、规范化

题目的形式和内容固然重要,同时题目的数量也是保证一份调查问卷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由于时间和配合度的关系,人们往往不愿意接受一份繁杂冗长的问卷,这样就不能确保问卷答案的真实性。在设计问卷题目时,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不能出现矛盾现象,避免带有假设性、重复性和主观性的问题,保证调查的真实性和规范性。

2.3 注意问卷调查与抽样方法的结合使用

在体育现象调查中,可供选用的抽样方法很多,如随机抽样技术中的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二者应用相当广泛,但各自所对应的问卷技术却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对某地区居民体育消费情况进行调查时,采用分层抽样时一般运用邮寄调查问卷的形式,而运用整群抽样时则适合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除了发放问卷的形式存在区别以外,不同问卷的内容也要求选择与之匹配的抽样方法。因此,在调查活动中,只有将问卷调查与抽样方法更好地配套使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问卷调查的实效性,提高调查质量。

2.4 加强调查人才的培养

缺乏大批高素质复合型的调查人才,已成为制约我国体育现象调查行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主要障碍。复合型调查人才首先应加强基本素质的培养,以体育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相交叉为基础。为满足某些技术性很强的调查项目的需要,调查人员还需掌握一些专门技巧,如组织管理技术、市场营销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市场的国际化趋势,调查人员还应具备搜集、处理及分析网上资料的能力,实现资源共享;了解世界各国文化、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等知识;熟练运用多种外语;最后还要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社会调查中的不良风气。研究认为,体育现象调查从业人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保调查活动成败的重要依据。

调查人才的培养要坚持培养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大培养力度,建立学历教育和成人培训机制,主要有两条渠道:一是通过高校专业教育,用长远的眼光进行必要的人才储备,加强体育现象调查后备人才的培养,保持合理的人才结构;二是对在职调查人员进行经常性培训,不断提升现有调查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唐盛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新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王更生,陈本友,等.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86-90.

[3]李世明,范万杰,董姚云,等.体育科研中的统计学概念辨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7-9,18.

[4][美]弗洛得・J・福勒, Jr.调查研究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10.

[5]吕继华.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现状特征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20-122.

[6]张学研.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现状的审度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5,9(4): 15-20.

[7]严辰松.定量型社会科学研究方法[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7.

[8]何秉孟.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简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3.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12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许多生物学知识的陈述与表达均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哲理性。除了运用生物学术语外,有时还必须用到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如:哲学思想、理化知识和数学方法等。下面就数学方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浅说几例。

1 取样调查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1:表1是孟坝中学高二(9)班学生针对“镇原县农田油菜种群密度的调查”课题,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的原始记录数据。

方法运用:针对上述数据,教师在总结时,采用数学的取样调查统计法,先求每个小组调查的油菜种群密度,再求三类不同地形油菜的平均种群密度,依据数值比较得出结论。

结果呈现:通过统计的数据比较分析(表2),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种直观且科学地呈现,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不同地形的种群密度不同,而且明确了合理密植的重要性,同时也对油菜当年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较科学的预测,增强了调查研究的深刻性、实践性和创新性。

迁移点拨:取样调查法常在野生植物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微生物培养与生长等生物研究性学习探讨方面有广泛应用。

2 坐标作图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2:我校部分师生几年前组织的“乡村杏林带扩展的调查分析”研究课题的有关数据:调查活动涉及8乡镇163个自然村,杏林面积10 350亩,村均63.5亩,其原始数据汇总见表3。

方法运用:依据有关调查项目和范围,笔者拟采用数据与时间的关系,建立坐标系,以坐标作图法来直观的表示杏林带面积、占耕地比例、年均增长率、年均经济效益随时间发展所呈现的变化趋势,更易得出合理的结论。

结果呈现:过去基于部分调查者的数学基础,采用表格对比,文字描述,也得出了合理的结论与预测。如今用坐标中的柱形图表示(图1),形象、直观、创新,一目了然。也可以用坐标中的折线图、条形图来表示。

迁移点拨:坐标作图法适用于探究光照、水分、温度、植物激素及类似物等因素对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根、生长、开花的生理活动的影响课题的总结与分析,也在研究动物、微生物活动规律及其他生活实践活动方面有着极广泛的应用。

3 比例分割法在生物研究性学结中的应用

研究实例3:我校高二⑨班学生近期开展“乡村养老及保健实况的调查分析”课题,对孟坝镇城区65岁及65岁以上老人的调查,部分项目数据汇总见表4。

方法运用:在该项调查结束总结时,需要先归类分析求比例,多次用到分割法,使多项信息通过数据划归统一。

调查研究的常用方法篇13

作者简介:刘治国(1978-),男,北京人,中国工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刘宣会(1964一),男,陕西乾县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李国平(1955-),女,陕西西安人,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区域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67-03 收稿日期:2007-11-22

意愿价值评估法(CVM,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作为20世纪后半叶资源环境经济学领域的主要理论改进之一(张茵、等,2005),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环境的非使用价值评估和公共物品价值评估,并逐渐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公共卫生设施改善、饮水设施、森林资源、健康价值等公共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马中,1999)。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CVM方法评价环境资源的价值,国内学界对CVM的研究正日益增多(徐嵩龄,1997),并从生态环境价值评估拓展到生物多样性保护(薛达元,1997)、居民健康价值(王金南,1994)、地下水质改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国家公共政策分析等多个领域,本文通过回顾和评析国内学界CVM研究的进程和现状,进一步指出CVM在我国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潜力。

一、CVM概念的引入与应用

由于环境物品没有市场,因而通常也就没有价格,同时环境物品还存在非使用价值,造成直接市场法对环境物品进行价值评估的困难,意愿价值评估法使用直接的假想市场,以调查问卷为工具,直接向有关人群提问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支付意愿WTP,进一步推导出环境物品的价值。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入CVM基本概念以来,迄今为止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介绍,对方法本身仍存在很大的争议,马中等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通常缺乏对消费者进行市场调查的传统,因此被调查者可能因为难于理解这一方式而不能给出他们真实的支付意愿,并且这一方法的调查结果往往取决于被调查者如何理解某一环境变化可能对其自身的影响,被调查者的环境意识以及政府对环境信息的公开程度等都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另外,还有可能存在因收人过低,被调查者往往支付能力不足,从而支付意愿低于实际价值的情况。徐嵩龄(1997)也认为“采用市场价格,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最小;采用影子价格和替代价格,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则大些;采用意愿型价格,则产生的误差与误差争议最大。”

总体而言,我国CVM研究论文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2003年之前,国内学界对CVM的研究领域主要局限于对国外CVM研究的简介和方法引进(薛达元,1999)、生物多样性价值、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恢复等生态环境价值评估领域,2003年之后,CVM研究领域,呈现出数量多、涉及主题广、研究范围宽等特点,除了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之外,已经拓宽到生态景观与旅游资源存在价值(贾辉,2003)、水资源价值、土地资源外部效益(郭剑英,2005)、环境污染与健康损失(王瑞雪,2005)、文化古迹保存价值(张琦、等,2004)、公共政策评估等相关领域,同时也有学者不断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介绍和总结(许抄军,2005)。但是CVM在我国的研究非常有限,根据笔者统计,1994年以来我国公开发表CVM相关文章共有57篇,其中真正实施的CVM应用研究案例仅20例左右,方法尚停留在实施CVM实验并报告结果的初级阶段,CVM在评估选择价值和非使用价值方面独具优势,但是国内研究领域尚未涉及资源开发、濒危野生动物、公共教育、健康风险与医疗、食品和交通安全、供水和垃圾处理等选择价值、存在价值和非食用价值的评估,特别是缺少有效性、可靠性的相关研究,与国际发展趋势存在较大差距。

二、问卷调查技术的发展

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主要缺点是依赖于人们的观点,而不是以市场行为作为依据,所以要通过完善实施技术来减小偏差,问卷调查是进行CVM研究最重要的一环,包括问卷设计、预调查、调查抽样、正式调查等诸多环节,由于CVM的研究结论直接来自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因此,问卷设计的合理性、调查的可行性、抽样的科学性、问卷结果的可靠性将直接CVM研究的效度和信度,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可能导致CVM调查的失败,因为其结果并不能反映受访者真正的支付意愿,因此,高质量的CVM调查对于获得可靠的估值结果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质量价值评估作为交叉性的环境经济学问题,在国外,多被看作是一个经济学问题,参加研究的多是经济专业人员,在国内,多被看作是一个环境科学问题,参加研究的多是环境科学工作者,由于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科学实验与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调查研究具有完全不同的操作标准和要求,问卷调查环节并没有引起国内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研究经费不足),因此我国的CVM研究中问卷调查技术并没有随时间发展得到改进。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我国学者的调查范围小到一所医院的患者,大到全国29个省(张志强,2003)的居民,所得的有效样本数既有几十个(杨开忠,2003)也有上千个(陈静,2005),调查手段有面对面调查、邮寄问卷调查、电话调查和电子邮件调查等多种方式。从抽样手段来讲,唯有随机抽样才是科学的抽样方法,但是在国内真正按照随机抽样原则进行抽样的研究并不多见,有些抽样方法貌似随机抽样,但实际上完全违背了科学抽样的原则,如随机入户、街头调查、随机调查游客等;从调查方法的角度来讲,在随机抽样基础上进行人户调查是较严谨的调查方式,尤其在CVM研究中其他方式很难将环境状况变化描述清楚;从有效样本数量来看,大多数的研究者也并没有针对研究需求根据科学的抽样公式抽取适当的样本数量,有效样本太少会影响研究信度,样本太多则会增加调研成本但对提高研究信度作用不大。整体来讲,只有李莹、徐中民、高云峰(高云峰,2005)等人的研究表现出对问卷调查技术的重视,并且实施了科学、严谨的问卷调查。

李莹(2001)系统地分析了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的问卷设计技术,包括环境物品、支付工具、评价背景和问卷的预先检查,指出应当通过适当的问卷设计技术来减小偏差,提高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陈东景,徐中民等(陈东景,2003)采用信

息熵原理得对CVM研究时所需有效样本的数量进行分析,发现当有效问卷低于400份时,不确定性信息减少量比较显著,但是当超过400份时所获信息量还不到1%;再从发放问卷的成本来看,超过400份时边际成本又开始增加,因此有效问卷数达到400份就基本能反映实际情况;但是不同的CVM支付意愿引导技术对问卷的要求不同,如果使用封闭式二分法问卷,则应该得到1000个以上的有效样本。

三、WTP引导与计算技术的发展

开放式问题与封闭式问题是CVM调查中询问调查对象意愿支付(WTP)采用的两种基本评估技术,不同的WTP引导技术有可能会引起各种计算偏差,关于两种方法的优劣一直争论不断,总体来讲,封闭式问题要开放式问题,目前国际上流行的WTP引导技术为双边界二分式方法。我国的学者在WTP引导技术上呈现逐渐由开放式向封闭式改进,并已经有学者开始使用双边界二分式方法进行研究;在计算方法上,开放式问题获得的WTP直接加总即可,而利用较先进的单边界、双边界二分法等复杂技术获得的WTP则需要利用Probit等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我国的学者也越来越重视WTP的影响因素分析,并且从早期直观描述发展为列联表分析并进行统计检验,逐渐发展为利用复杂的计量模型如多元回归分析、Logit模型分析、Tobit模型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各案例在对调查的支付意愿处理上基本上是采取直接计算WTP的均值和中值,直观上涉及到环境影响价值的支付意愿,不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保护森林,还是空气质量改善,人们的支付意愿值并没有随内容的不同而产生非常大的差异,而是随个人的特征和社会经济条件不同产生较大的差异。通过支付意愿与其他一些社会经济特征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结果的有效性大小,但目前国内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难以有满意的结果。曹建华对运用CVM研究方法调查所得的WTP值进行了有效性分析,发现WTP值可以明显的显示出各特征因素与支付意愿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趋势上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因此调查的结果是有意义和有效的。在对调查对象社会经济状况特征与支付意愿进行相关性分析时,江西遂川案例的调查设计做得较为详细、相关性因素分析时选取了5类18个因素,相关性分析也较为深入;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案例研究所做的相关性分析所引入的影响因素也较多,有11个因素;北京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研究通过直接和其他案例研究结果进行比较,采用经验判断的定性分析说明其研究的结果质量,较为简单;张掖地区生态服务功能恢复的CVM案例研究(张志强,2002),在计算WTP值时采用的定量的分析模型进行处理,较为科学,但模型中引入的影响因素数量较少。研究表明平均WTP的结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对环境改善还是有一定的支付意愿,对所要评价的环境对象了解越清楚、信息越多,越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支付意愿。另外支付意愿总量与总人口范围关系极大,如果任意扩大CVM调查范围和总人口样本范围,CVM调查方法就会夸大环境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而这种价值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误导决策,当前国内的研究者均没有明确界定环境生态服务功能所达到的受益人群范围。

四、进一步发展我国CVM研究的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进行CVM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CVM的确在公共物品的价值评估方面具有相当大的潜力,即使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亦能够产生可靠的结果,因而不失为一种富有前景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CVM研究在我国得到越来越为广泛的应用,已经从单纯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拓展到居民健康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政府公共政策评估等多个领域。但是如果没有非常严密、科学、恰当的问卷设计和科学的统计抽样调查,这种完全依赖于假想市场的方法很可能会产生误导性结果,将成为“伪CVM调查”。关于CVM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集中在取样、问卷调查、数据处理、有效性检验等方面,最欠缺的是拓宽CVM应用领域,并进行深入的实例研究和方法论上的探讨,要推进我国CVM研究的发展,本文认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 问卷要根据研究目的和实际情况合理设计,通过采用适当的问卷设计技术,来减小被调查者不理解甚至抵触调查发生的可能性。要通过预调查检验和发现问卷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查有关的信息在调查时要向被调查者进行清楚的解释和说明。严格按照统计学的抽样规范进行抽样,科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对比CVM调查方式(电话调查、邮件调查、面访调查)的研究,包括衡量调查结果的准确性、采样的代表性、经济性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直接入户访问方式获得有效评估结果的可能性更大。

2 关于支付意愿的提问方式需要在我国的研究和实践中进一步探讨,针对不同调查对象比较不同提问方式求得的支付意愿结果的差异,展开CVM调查中不同的支付方法,以及支付时限(如一次性支付、每年支付或每月支付)和支付媒介(如捐款、税收、门票等)的比较研究。

3 为了全面分析与被调查者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中对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的因素,问卷中应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对被调查者的社会经济特征的调查,列入被认为对支付意愿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在线咨询